生态监测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5:21

生态监测方案篇1

 

为顺利完成自治区农业农村厅下达的2021年冬种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确保实施工作、技术措施落实到位,实现如期目标任务,为我市准确研判生产形势、科学决策指导,推动全市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特制定本试验方案。

一、监测点基本情况

钦州市冬种马铃薯生态区域动态监测点,设在钦州市浦北县江城街道办六桥村,面积10亩。项目监测点地处浦北县中部,属于亚热带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温暖,冬短夏长,四季如春,年平均日照时数达1800小时,年平均气温21~23℃,无霜期限350天,年平均降雨量1600毫米并且雨热同季,集中于6~8月份。监测点土壤为花岗岩发育而成的潴育性水稻土,土壤肥力上等,田块大小1~3亩/块,排灌方便,是浦北县粮食作物高产示范基地之一。

二、试验内容

(一)新品种试验。选用我市主推马铃薯品种三个进行简比试验,品种为:荷兰15号、希森6号、雪川红。田块面积约5亩,采用地膜覆盖栽培方式,肥水管理一致。

(二)不同种植技术对比试验。田块面积约5亩,选择荷兰15号马铃薯品种,主要开展露地栽培、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稻草覆盖免耕栽培三种种植方式进行对比试验。

三、技术措施

(一)切种消毒催芽

选用脱毒马铃薯种,用小刀在种薯底部小切一刀,以打破马铃薯休眠期,然后将切好的种薯用消毒液浸一下消毒,捞出风干后,放在阴凉的地方催芽,当芽长出1cm左右,即可按出芽点用刀切成合适薯块,稍凉干切口,便可种植。

(二)大田栽培管理

1.整地和施肥。在晴朗天气,田块水分适宜时,用旋耕机打田整地,整地前每亩全田均匀撒施50kg石灰,再利用大中型旋耕机翻耕2次,尽量做到地面平整、土壤细碎。基肥亩施商品有机肥300kg,硫酸钾复合肥100kg,中微量元素肥10kg,施肥方法:商品有机肥全田撒施,其他肥料全部条施。施基肥时配合使用一定量的佳尔康复合微生物菌剂,促进提高肥料利用率、预防病虫害、改善土质等。

2.种植。

(1)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双行种植,规格为行距20cm、株距25cm,按“品”字形摆种(种薯不接触肥料),每亩种植密度为约5500-6000株,种后用起垄机进行机械覆土、起高垄(包沟畦宽90cm,畦高30cm)作畦,要求畦面、沟底平直。最后再用机械盖膜、覆土。

(2)露地栽培。除了不用覆盖地膜外,起畦种植措施与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种植方法一致。

(3)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除了不用覆盖地膜、改用稻草替代地膜覆盖外,起畦种植措施与地膜覆盖栽培(高垄覆膜栽培)方法一致。

3.水分管理。播种后保持田间土壤湿润。如遇久睛无雨,要及时适量灌水,水层深以畦高的1/3为宜,并且在第二天排干水,以保证早出苗和苗齐苗壮。在生长期间遇大雨时,及时清沟排积水,防渍沤损坏种薯,影响马铃薯生长。

4.病虫害防治。重点做好早、晚疫病预防,早疫病防治在发病初期,选用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嘧菌酯(阿米西达)、百菌清、恶霜灵锰锌(杀毒矾)、氢氧化铜(可杀得)等药剂800~1000倍液连续喷施2~3次,每隔7~10天再喷一次。晚疫病可用银法利、福帅得、杜邦“g露”等农药喷防治。同时,根据田间调查,若发现其它病虫害发生,要及时选用对口农药进行防治,避免马铃薯受到损失。

5.做好防寒抗冻工作。霜冻和冰冻灾害对马铃薯影响很大,在霜冻和冰冻的易发天气要根据天气预报,采取对应有效措施,提前将预防工作落实到位,防止灾害天气对马铃薯的伤害,保证马铃薯安全,获得丰收。

6.适时收获。根据马铃薯生长情况及市场情况,适时收获。

四、组织措施

(一)加强领导,责任到人

项目由钦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承担实施,实施负责人是梁玉祥,联系电话0777-2835441,监测点负责人是黄有胜,联系电话13977756968。浦北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浦北县江城街道办农业技术推广站、浦北县顺丰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参与实施。各相关单位必须加强沟通和密切配合,认真领会项目实施方案要求,做好分工协作,责任到人,各司其职,早计划,早行动,早实施,将各项任务及时落实到位,确保项目圆满完成。

(二)明确任务,按时完成

严格执行《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办公室关于印发2021年农作物生态区域动态监测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桂农厅办〔2021〕9号)规定,在项目工作中,实施责任人和监测点负责人要认真开展田间观测调查记载等工作,按时报送数据材料,做好项目田间查定和结题验收,结合面上生产和气象情况,科学分析,整理拟写出监测报告和冬种马铃薯生产形势分析报告,为领导决策和指导生产提供可行参考依据。

(三)加强检查,确保到位

生态监测方案篇2

关键词: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问题;建议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进行实时监视和测定。它强调的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只有做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才能掌握工程建设引起的水土流失及变化情况,发现重大水土流失危害和安全隐患,及时完善防治措施,协助建设单位落实水土保持方案。但由于我国的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工作起步较晚,我国水土保持监测工作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的质量就成为了环境部门面临的难题之一。

1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意义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从保护水土资源和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出发,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对工程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的进行实时监视和测定,它强调的是对开发建设项目建设前、中、后实施全过程的动态监测,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及其防治效果科学评价和水土保持设施竣工验收的重要依据。

1.1对工程建设全过程水土流失实时监测和监控

通过对水土流失实时监测,了解开发建设项目建设生产过程中水土流失发生的时段、地段、强度及特点,及时采取、调整相应的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

1.2为水土流失预测和制定防治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进行实地、实时监测,检验其水土保持方案拟定的防治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总结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特点与规律,为制定更为科学、有效的水土保持方案提供依据。

1.3为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专项验收提供依据

通过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监测,了解施工、建设、生产运行中水土流失防治的效果,检验水土流失治理度、拦渣率、植被恢复率、水土流失控制量等控制性指标是否达到了批准的水土保持方案和批复文件的要求及国家和地方相关防治标准,能否通过水土保持专项验收,以及主体工程是否可投产使用。

1.4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水土保持规范、标准制定提供资料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监测,是对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环境和水土保持景观生态系统进行动态信息获取、处理和分析的过程,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构成、发生发展机制和水土保持景观生态系统的演变规律,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项目管理提供最重要的基础资料,为水土资源的科学开发和生态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2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2.1综合性原则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是一项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多因子的系统性监测工作,其监测的内容包括项目区水土流失背景因子(地形地貌、气象、水文、土壤、植被、水土流失强度、水土保持设施等等),工程建设过程中水土流失动态变化(防治责任范围、扰动地表面积、土石方量、水土流失量等),水土流失危害,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情况(水土保持措施类型、措施实施量)以及水土保持措施实施效果等。因此,监测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充分反映其监测内容的完备性和综合性。

2.2科学性原则

指标选取要能充分反映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测的科学内涵及目的,要有科学依据和来源,做到目标明确、概念清晰、定义准确,指标间既要有内在联系,又不能重复。

2.3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选取需根据当前水土保持监测手段与技术水平,从实践出发选取易于观测、获取的指标,应多采用直接指标,少采用间接指标,多采用定量指标,少采用定性指标,以保证每个指标数据的准确性和实用性,突出为项目评价和社会服务的实用原则。

2.4代表性原则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因子繁多,且各因子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因而造成水土流失类型多样,水土流失过程变化多端。因此,监测指标的选取要具有代表性和重点性,通过对代表性工程单元和监测指标实施观测,推算或扩展到其它类似工程区域。

2.5实时性原则

开发建设项目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是一个动态变化发展的过程。指标选取也应动静结合,既要有反映项目工程某一时点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状态的指标,又要包含项目工程水土流失和水土保持动态演变趋势的指标。

3水土保持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3.1水土保持方案设计中的问题

3.1.1方案设计与实际情况的偏差问题

在水土保持监测及验收技术评估的过程中,多次遇到工程实际建设情况与方案设计不相符,如扰动地表面积、土石方量、取土场和弃渣点分布及数量、施工临建场地的布设、监测点规划、水土保持措施类型及数量等均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后期建设中的优化变更,另一方面是由于可研阶段没有足够的信息量,造成方案设计中对工程量的估算存在较大误差。误差虽不可避免,但却可以降低,水土保持方案设计时应更多更细致地查勘现场,全面掌握项目建设区及周边区域的自然、社会状况,更多地结合实际情况,而不是“纸上谈兵”,尤其是对土料场和渣场的选址、临时堆渣设计、植物措施的布设、监测点的分布等。

3.1.2对主体设计的水土保持评价需加强

从水土保持的角度对主体工程设计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建议主体工程在设计方案比选时应更多地考虑水土流失因素,选址选线、施工组织及施工工艺的优化设计等,均应融入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如减少工程土石方量,充分利用工程建设开挖的土石料,减少取土弃渣量;充分利用已有道路,减少施工道路的新建,以减少占地面积;施工组织上应避开雨季进行土建施工,减少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影响因子。建议主体在设计时采用先进的工程技术,以尽可能地减小对原始地形地貌的扰动,如输变电工程塔基修建时采用高低腿技术、飞行器挂线技术等,最大程度地从根本上减少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流失,减轻后期治理的任务。

3.2水土保持监测点布设

水土保持监测点根据观测数据获得的持久性可分为固定观测点和临时观测点。固定监测点布设需考虑避开工程施工扰动频繁或地面基础开挖、施工的部位,通常选择在工程后期施工的部位或仅作为绿地的部位,布设固定监测点。但固定监测点仅选在某一坡面上布设,不能对场地内水土流失状况全面监测、量化;若监测人员理论知识不够扎实,会出现为布设径流小区而布设的现象,且径流小区布设的目的性不够明显。临时监测点布设时,必须选准监测对象。对于临时堆土的监测通常问题较小,但对项目区某一独立汇水区域的土壤侵蚀真实值的获取很值得商榷。虽然现阶段对场地内土壤侵蚀模数的真实值获取方法尚未统一标准,通常采用设置径流小区对其土壤侵蚀状况进行模拟,但模拟值仅能作为模拟或参照值,不能完全代表样地土壤侵蚀状况。

3.3径流小区植被处理

径流小区用于对各种地形、地类在不同时期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模拟。从工程一开始就将小区进行定位为裸地、林地、草地等进行定向观测,对于整个工程过程中的模拟存在一定不足。原因在于裸地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部位较为合适,但是林地、草地等仅能代表原地貌或未扰动区域土壤侵蚀状况,对于项目中常出现的施工过程中为裸地,后期为绿化用地的样地土壤侵蚀过程,不能很好的模拟。

4水土保持监测中的建议

4.1对项目的重新认知及不断跟进

由于在监测过程中经常发现工程实际建设情况与水土保持方案不符,这就要求监测工作人员必须先将实际的项目概况重新核查清楚,需要对现场进行更为细致全面的查勘,通过对建设、施工、监理等单位多方面多渠道的询查以获取详实的工程主体及与水土保持相关信息,及时调整监测方案以符合现场实际,再开展进一步的监测工作,任务较为繁重。水土保持监测关键是要全面地反应工程施工期间水土流失及其防治的实际情况,如实记录工程扰动地表面积、扰动类型、取土弃渣、土壤流失等每一次监测时的现状及动态变化过程,在监测过程中及时发现水土流失问题并反馈给建设单位,并告知防治方法,提出整改建议。在每一次到现场实施监测时,多与业主、施工及监理工作人员沟通座谈,更全面透彻地了解工程建设进程,这有利于更好地掌握项目水土保持工作实时进展状况,也有助于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如对地表扰动类型变化情况的预测、对各水土流失防治区域监测重点的划分、更准确有效地布设监测点、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等。监测是项目在水土流失最为严重时期水土保持情况的历史性记录材料,是验收的基础和技术依据,意义重大。

4.2加强监管力度,监测工作贯穿项目实施全过程

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对水土流失监督管理力度。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对尚未委托监测单位开展监测开发建设项目的业主,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使业主了解水土保持监测的重要性以及水土保持监测与后期验收的关系,并同时推荐可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的单位。推荐时优先推荐操作规范、实力雄厚的单位;并对监督检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整改的要求,均以正式文件的形式进行说明。水土保持监测的最终目的是要对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水土流失进行监督防护,水土保持监测单位尽早介入,就能尽早地对水土流失实施监测及对水土保持设置进行防治效果评估。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监督检查中发送的正式文件落实情况进行跟踪,督促建设单位全面落实水土保持方案,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再度发生。

4.3提高监测水平、真实评价土壤侵蚀量

监测点应根据工程施工工艺、场区地形地貌条件进行布设。为提高水土保持监测点对场地典型地貌的土壤侵蚀代表性,应适当引用aRCGiS之类的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对工程区域平均坡度以及现场坡度分布情况进行分析,使径流小区的布设更能代表整个工程区的状况。同时,增加水土流失现场观测次数,发挥初勘和再勘的作用。利用径流小区的原理,对项目区内汇水较为封闭的地块进行实测,并根据当地降水情况,对工程进行实测,与径流小区模拟值形成对照,分析两者存在的差异。

5结语

总之,依法及时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及开展水土保持监测工作是实现“三同时”制度的具体表现,两者都是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环节,缺一不可。随着水土保持监测制度、监测技术、监测手段的不断完善与提高,水土保持各项监测技术和方法将更具有可操作性,监测成果也将有效地指导同类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中各项水土保持防治措施设计,将更有力地推进国家和地方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参考文献:

生态监测方案篇3

关键词时间质量监测;脉冲触发;通讯计算偏差;动态网络延时;时间偏差补偿

中图分类号:tm76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5-0156-02

时间同步是变电站保护设备运行的基础,时间信息对变电站实时数据采集、控制、事故追忆和事故分析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常规变电站时间同步多采用时间信息单向下发(广播)方式,被授时设备并不对接收的时间质量效果做回馈,对于站内智能设备是否正确接收时间信息站内综自系统无法主动监测,特别对装置内部板卡的时间信息更是缺乏监测手段。对于保护设备内部时间精度是否满足需要(毫秒级别),由于缺乏必要手段值班人员现场很难通过现场人工识别。

不同时期变电站由于存在设备硬件老化、线缆接触不良、时间处理软件缺陷、存在多时间源、对时网络延时、管理等原因,导致变电站内不同保护设备时间不统一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变电站运行及故障分析带来诸多,特别是在无人(少人)值守情况下该问题的发现更为困难,给故障分析定位带来的不便更加突出。

本方案对保护设备时间监测设备(tmU)对设备的时间信息采集方式进行了优化创新,通过已有网络利用通讯软报文方式实现对保护设备的时间信息采集,通过动态测算网络延时,保证设备偏差监测精度满足故障定位需要,避免对保护设备过分改动,并在变电站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具有大规模推广的可能。

1常规方案

常规保护设备时间质量监测手段是时间监测设备(tmU)通过输出可编程脉冲,利用脉冲触发保护装置遥信节点,产生对应的Soe时间信息,时间监测设备(tmU)通过通讯网络采集保护设备的Soe时间,通过分析设备Soe时间信息来判别该装置的时间质量及偏差程度。常规时间监测原理如图1所示。

这种做法的优点是时间监测精度较高,但是该方式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时间监测面不够细致甚至太粗,方案不具备实用价值。由于受不同保护装置性能限制,一般采用时脉冲触发保护设备遥信点Soe信息。这是因为触发脉冲太过频繁容易影响保护性能,并导致监控系统太多无效信息,影响正常信息监测,同时这种方式对于保护设备时间跳变或者多时间源等异常难以快速监测。

2)对保护设备要求太高。需要被监测保护设备能提生Soe遥信节点,在现场多数低压保护由于很少有备用开入量,很难满足该要求。

3)现场工程量较大,成本较高。方案由于需要为监测保护设备提供脉冲触发回路,需要在现场布设大量的脉冲信号线。特别对于已建成变电站改造难道会更大。

常规方案的缺陷导致在实际使用效果有限,在新建或已建成变电站推广应用过程不足需克服来自保护厂家各种不便,从而导致该方案无法大规模推广应用。

2优化方案

本方案通过对现有变电站网络结构及通讯模式的充分调研分析,对常规时间监测设备(tmU)对保护设备的时间信息采集方式进行了优化创新,避免对保护设备遥信节点配置过分依赖及减少施工节省投资,保证方案具有推广价值。

tmU监测系统架构如下图所示。

目前ieC60870-5-103规约已经在常规变电站大规模推广使用,tmU设备利用变电站已有监控系统通讯网络即可方便实现对保护设备的时间信息通讯软报文方式的实时采集,即通过ieC60870-5-103规约定时总召模式和常规问询设备变位信息方式获得保护设备时间质量信息。

tmU软件优化分析通讯过程通过定时测算动态测算网络延时,进而对采集到保护设备时间偏差进行动态补偿,保证设备偏差监测精度(500ms以内)满足绝大部分故障分析需要。tmU对于脉冲触发保护产生Soe信息不再作为主要获得保护设备时间信息手段,仅作为一种补充手段对重要设备时间质量监测及获得网络延时标准判断方式之一。

3监测原理

ieC60870-5-103规约中有两类时间信息表示方式:4个八位位组的二进制时间(Cp32time2a)和7个八位位组的二进制时间(Cp56time2a),这两种时间信息的精度均为毫秒级。

总召唤响应应用服务数据单元(aSDU1)均包含时间信息,满足提取保护设备时间信息需要。通过对ieC60870-5-103规约总召唤及遥信变位信息上送流程分析,经过对通讯延时的科学修正后的保护设备时间信息能满足站内保护事件定位分析的需要。总召唤及遥信变位信息上送流程见下图所示。

3.1时间信息获取

1)tmU设备定时(默认10分钟)发出总召命令以收到设备第一帧总召遥信响应时间为t1,则通过提取报文内保护上送时间信息并根据网络延时对时间进行修正后对比,超出时间定值偏差定值则告警输出。

2)tmU设备通过召唤一/二级数据命令获取保护设备实时变为信息,通过提取报文中时间信息,和tmU获取报文时时间信息对比,超出时间定值偏差定值则告警输出。

对于通讯方式获得保护设备时间信息的方式,影响监测精度的主要原因为程序及通讯延时,产生延迟原因见下图说明,可以看出影响保护设备时间偏差的主要包含程序处理时间t1、t3,网络传输延时t2,由于程序处理延时相对固定,对时间监测影响最为主要的是网络延时t2的测算。因此要保证监测信息的精度重点是对通讯延时时间的修正。

3.2网络延时偏差修正

1)对于重要设备通过可编程脉冲触发遥信产生Soe方式精确判断装置时间偏差及网络延时数据。

2)多数设备通过定时统计方式计算网络延时,具体方式为设定发送报文时间为t1,则得到响应报文时间为t2,则网络延时?t=(t2-t1)/2(含程序处理延时)。

4试验验证

该方案在山西某110kV变电站实际运行,通过测试各种不同背景流量及保护状态实验效果对比分析,试验方法为每种状态下各试验三次,所得数据如表1所示。

通过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在不同网络流量及保护状态下,通过报文计算得出的时间偏差数据精度满足

5结论

本文提出基于常规变电站利用已有网络采取通讯模式获取保护设备时间信息,并通过对程序动态测算网络延时对时间信息补充,最后达到对设备时间质量监测的目的。这种实现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性,该方案具有现场实施方便、时间监测面广、时间监测密度大、监测效果精度较高的特点,使得该变电站设备时间监测方案具有极强可行性,并在变电站实际使用验证过程效果良好,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于跃海,张道农,胡永辉,等.电力系统时间同步方案[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8,32(7):82-86.

[2]DL/t667-1999.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S].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9.

生态监测方案篇4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7文献标识码:a

1关于生态环境监测的概述

1.1什么是生态环境监测

近年来,在环境监测理论和实践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兴起了生态环境监测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所谓生态环境监测,就是运用环境监测和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生态系统的条件、生态系统条件的变化、生态系统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反应及这种反应的发展趋势进行监测,以获得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所显示格局的认识和数据。

1.2生态环境监测的划分类型

划分生态环境监测类型的方法有很多种,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就有不同的生态环境监测类型。普通的划分方法是以生态环境监测对象的价值为尺度,按照不同的生态系统圈进行划分,形成农村、城市、草原、森林、荒漠等生态环境监测类型。虽然这是一种大家普遍接受的方法,但是这样的划分类型不能囊括生态环境监测类型的全部,存在着相当的局限性。目前最科学的生态环境监测类型的划分方法,是把生态环境监测的空间尺度及检测对象作为划分生态环境监测的出发点,根据这种划分方法,生态环境监测被划分为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和微观生态环境监测两大类。

宏观生态环境监测是指运用遥感技术、生态制图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和区域生态调查及生态统计等手段,在相关专业数据和原有自然本底图的基础上,在区域生态范围内对生态系统的条件、生态系统条件的变化、生态系统在环境压力下所产生的反应及这种反应的发展趋势进行监测。

微观生态环境监测是指运用化学、物理、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把数量众多的生态环境监测站作为工作的基础条件,对某一生态系统或者景观生态区的各个构成部分进行监测,收集相关属性信息。干扰性生态、污染性的生态环境监测均为组成微观生态环境监测的主要部分。微观生态环境监测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的基础,宏观生态环境监测是微观生态环境监测的主导,两者之间的关系式既相互独立又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环境监测网。

1.3生态环境监测的任务和特点

生态环境监测的任务主要有:动态监测生态系统现状和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重要生态问题;监测已被破坏的生态系统在人类的治理过程中生态平衡的恢复过程;收集监测数据,对各种生态问题的变化规律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研究;为诸多重要的国际生态研究及监测计划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2关于生态环境监测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分析

2.1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所取得的成就

中国科学院在我国近年来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态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中国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及计划的基础上提出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CeRn)已经实施,建立了53个生态定位站,组织进行了数量颇多的生态研究工作,世界各国对其所取的成果予以了相当的关注,生态环境监测的应用前景已相当可观;生态环境监测指标和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方面的理论研究工作得到重大发展。

2.2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不足之处

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我国的生态环境监测是显得比较落后的,仅处于理论研究阶段,急需进入实施阶段,仅在小范围内实施生态环境监测,偏重对生态过程的研究;没有统一的指标体系和操作方法,没有充分发挥现代化技术及手段的作用。

3关于提高生态环境监测水平的策略分析

3.1确立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

目前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不仅没有统一制定而且还存在诸多缺陷,如:尚未把微观和宏观生态环境监测有机结合、监测方法不规范、操作性不强等。因此,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势在必行。笔者认为,制定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要从一致性指标、诊断性指标、预警性指标这三种基本指标类型出发,体现代表性、敏感性、综合性、可行性、简易化、灵活性、经济性、阶段性、协调性等原则。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指标体系制定后还需实践中经过考查与检验,才能在大范围内推广和运用。

3.2探索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以方法

在遵循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这一原则下,充分考虑生态问题的提出、生态环境监测台站选址、监测内容、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确定、现有方法和设备、监测的场地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整理等方面的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制定技术路线、确立最佳方案,探索先进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方法。

3.3在交流与推广中发展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为了使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人员的业务素养及业务知识面能得到持续不断的提高及拓展,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生态环境监测单位和相关人员进行技术讲座培训,组织学术交流。还可以组织举行先进经验交流会,组织行业内部经验交流;为了使系统的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得到逐步的推广和实践,可以考虑在基层监测站和专业监测站推广已在实践中发展成熟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和经过验收证明是质量合格、适用度好的仪器;为了在基层落实生态环境监测技术,要从当地的现实情况出发,在优先监测重点问题的基础上要强化动态研究,不断积累资料,有步骤地拓宽监测项目和监测范围。

4生态环境监测发展展望

生态环境监测是一项对环境监测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进而提出污染治理方案是环境监测的最终结果。通过提出生态环境规划、生态设计方案等方式为更深层次的生态环境管理服务及决策部门服务,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所追求的建立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的最终目标。时至今日,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已显得日益严峻,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已不能单纯依靠理化、生物等指标,生态环境监测必将得到广大环境监测工作者的重视与掌握。

结语

总之,探讨生态环境监测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意义。作为生态环境监测人员,应紧密结合本工作的特点,分析存在的不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生态监测方案篇5

编制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前言;编制总则;项目及项目区概况;水土流失预测;水土流失防治方案;水土保持监测;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方案实施的保证措施;结论及建议。下面分别做一介绍。

一、前言:

1、工程概况、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2、项目区地形地貌,所处水土流失防治分区。

3、水土保持方案编制、报审过程。

二、编制总则:

1、编制方案的目的和意义。

2、编制依据。

3、设计深度及方案服务期。

三、项目及项目区概况:

1、工程概况

2、自然地理概况

3、社会经济概况

4、水土流失及防治现状

四、水土流失预测:

1、扰动原地貌、损坏植被及弃渣情况。

2、水土流失预测时段。

3、水土流失预测方法。

4、水土流失量预测。

5、水土流失危害分析。

6、预测结果及综合分析。

五、水土流失防治方案:

1、编制方案的原则和目标。

2、防治责任范围及设计深度。

3、主体工程中具有水土保持功能工程的分析与评价。

4、水土流失防治分区及水土保持措施总体布局。

5、水土保持工程典型设计。

6、方案实施进度安排。

7、水土流失监测。

六、水土保持监测:

1、监测目的。量、危害,防护效果、生态环境、安全。

2、监测内容。因子、量、危害、设施、效果、效益。

3、监测时段。建设期、运行初期。

4、监测点布设。弃土弃渣场、大型开挖破坏面。

5、监测方法。调查监测、地面观测、遥感监测。

6、监测单位。有资质单位。

7、监测成果。上报建设单位和水行政主管部门。

七、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1、投资估算

编制依据。《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和定额》(水利部水总【2003】67号),行业编规、定额。

主要投资指标。包括主体工程已列投资和方案新增投资。总、工程、植、独立、预、补。

分年度投资安排。

投资估算表。总表、分年

2、效益分析

防治效果。预期达到的目标值,量化。

生态效益。保水、保土、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定量定性结合。

经济效益。植物措施和土地整治措施。

八、方案实施的保证措施:

1、组织领导和管理措施。

2、技术保证措施。

3、资金来源及管理使用办法。

4、监督保证措施。

九、结论与建议:

1、结论

水土流失预测。

主要工程措施。

主要投资指标。

预计防治效果。

对主体工程的总体评价及修正性意见。

2、建议

生态监测方案篇6

关键词: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问题

abstract:intheconstructionprojectofthe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environmentalmonitoring,mainlyfromtheprotectionofenvironment,accordingtothecharacteristicsoftheconstructionprojectandthepresenceofthemainenvironmentalproblems,makecorrespondingenvironmentalprotectionmeasures,theimplementationofenvironmentalmonitoringplan,tomonitortheenvironmentpollution,preventenvironmentalqualitydrop,ensuretheeconomicandsocialsustainabledevelopment.thispapermainlyanalyzesthepresentexistinginthe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putforwardtheSuggestionsforthefuturework.

Keywords: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environmentalmonitoring,problem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目前,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社会的关注,环境保护渗入到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而环境监测在实践中常被形象地称为“环境保护的眼睛”。特别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环境监测,更是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准确的监测依据,其目的主要是从保护环境出发,根据建设项目的特点以及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实施环境监测计划,以监控环境污染、防止环境质量下降、保障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环境监测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地位和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三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第二,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第三,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第四,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第五,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二、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一)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比较好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一是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二是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三是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二)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三、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二是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审查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三是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根据环境监测方案计划时间和预算相应的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四是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积极应用eS、RS、GiS等新技术,准确测定监测点位,精确采集监测数据,绘制生态片

生态监测方案篇7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并行冗余协议;高可用性无缝冗余协议;监测帧

引言

目前变电站普遍采用ieC62439-3标准[1]对pRp/HSR两种网络协议进行解释,两种协议分别采用环形拓扑和双星型拓扑。通过RedBox(redundancybox)或Quadbox两种方式,可方便地组建变电站冗余网络系统,也可与其他网络互通[2]。pRp/HSR冗余网络具有网络冗余的特点,同时仅上送一份应用数据,降低了ieD设备的处理器任务量。相对于传统变电站中的双星型,pRp/HSR冗余网络产生了未预计到的情况,智能变电站运行中的网络状态若出现问题,告警无法实时告知,无法实现逻辑链路状态的识别[3]。ieC62439-3中基于Snmp协议,搭建出变电站中网络状态监视方案,需要采集大量专业数据,信息过于密集,不符合实时监测需求,难以帮助维护人员实现运维管理的提升。本文基于ieC61850-90-4标准[4]及ieC62439-3标准进行了pRp/HSR冗余组网方案的研究分析,给出了适合运维管理的组网方案,并对冗余网络的监视方法进行了研究和实现。

1冗余组网方案研究

ieC62439-3标准中给出了pRp/HSR冗余组网方案的示意图,根据不同工程的装置配置情况,选择不同的组网方案。方案一:pRp/HSR混合冗余网络(图1)。方案二:pRp冗余网络(图2)。

2监视方案研究

在ieC62439标准中,pRp/HSR实体实现了类似aRp的地址解析协议:通过简单网络管理协议(Snmp),可以获取冗余网络的节点信息,进而管理和监测网络故障。但是ieC62439并未给出智能变电站过程层冗余网络的具体实施方案。因此,通过探讨逻辑状态关系,对比两种可行方案。过程层冗余网络监视系统网络示意图如图3所示。

2.1监测帧方案

本监视方案利用pRp/HSR的监测帧实现,要求pRp/HSR网络的所有节点开启监测帧功能。ieC62439-3规定了运用上述协议组网后监测帧的格式,下面以pRp监视帧为例进行介绍。pRp监测帧如表1所示。监控帧的处理遵循pRp消息的处理机制。当从任何局域网接收到pRp监视帧时,节点根据接收到的消息中包含源maC地址信息以及接收和丢弃数据帧中标识的复制帧,在节点表中创建入口地址。该方案采用的监视帧中,源maC地址是发送ieD设备的唯一标示。但是,在链路订阅关系中采用目的组播maC地址作为标示,因此需要进行源maC地址和目的组播maC地址的映射才能判断出故障设备。该方案通过网络运维管理单元的后期综合分析,并结合网络交换机设备的通信状态,可定位出故障的大概位置。

2.2ieD状态上送方案

在该方案中,ieD设备将设备自身节点表中的timelastseena和timelastseenb结合起来,判断每个链路的a、B通信状态,实现设备中源maC地址和目的地多播maC地址的一对一通信,并通过发送标准GooSe消息来判断ieD设备各链路的状态。该方案通过网络运维管理单元的后期综合分析,并结合网络交换机设备的通信状态,可定位出故障的大概位置。

2.3监视方案比较

表2对ieC62439提出的Snmp监视方案以及本文提出的两种监视方案进行了综合分析比较。从表2可以看出,ieC62439提出的使用Snmp进行监视管理具有较好的标准一致性和故障定位准确性,但Snmp专业性太强且信息过于繁琐,难以满足电力系统专业人员的运维管理需求。在本文提出的两种监视方案中,ieD设备状态上送的方案符合现有智能变电站的使用习惯,且利用现有GooSe机制发送,不增加额外的报文。因此,智能变电站过程层冗余网络具体实施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监视管理方案。

3结语

生态监测方案篇8

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境影响评价的整个过程。环境评价单位进行环境影响评价,首先必须委托监测部门对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本底监测,在环境本底值未超标的情况下再对具体项目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并制定监测计划;项目建成后并试运行3个月后,必须对项目进行验收监测,以确保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定的环境保护设施落实到位;在项目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回顾性评价。总之,在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初期、建设期、运行期及后评价期都需要环境监测数据来支持。

环境监测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主要表现在:①环境监测是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只有通过对建设项目拟建地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开展环境监测,才能得到真实的环境现状数据,进行正确的环境质量现状评价。②通过追踪分析已有污染的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寻找污染源,预测污染变化趋势,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依据。根据监测数据,结合同步观测的气象、水文等资料和污染源料,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地区常规监测点的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③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中的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是项目环境保护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环境管理部门执法的依据之一。环境监测计划的执行能预防和及时发现企业引发的环境污染事故,也可及时发现环境保护措施的不足,是确保区域环境质量的有效措施。④通过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监测,可验证建设项目周边地区环境质量是否满足环境管理的目标要求,同时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进行检验,这也是对环境评价单位的技术水平和工作质量进行定量考核、监督与管理的重要措施。⑤相同类别的已建建设项目环境监测资料为拟建建设项目提供类比调查的依据。

2.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根据工作阶段,环境影响评价中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可分为两个部分。

2.1调查阶段所进行的环境监测

该阶段的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选择适合的监测对象和环境因子,确定适合的监测范围,选择正确的检测方法,并制定一个较优的监测方案。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①经济、实用的原则。在制定监测方案、设计技术路线、配置技术装备时,应做费用效益分析,尽量做到既符合实际要求,又节约费用。②优先污染物优先监测的原则。优先污染物包括:毒性大、危害严重、影响广的污染物;污染呈明显增加趋势,对环境具有危险的污染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污染物质等。③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环境问题的复杂性要求在制定监测方案时全面规划、合理布局,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监测技术路线进行监测,以获得最多的环境信息。同时,监测单位应严格按照环境评价单位提供的监测方案进行监测,在监测过程中最好有环境评价单位参与该项目监测方案制定的人员进行协助监测。当监测方案执行有困难时,应及时与环境评价单位进行联系。监测采样时应注重对外界环境的观测,严禁在监测采样技术导则所禁止的条件下进行工作;采样中遇到异常情况,应在监测报告中予以说明。环境监测的全过程应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以正确反映环境质量及其时空变化。

2.2竣工验收过程中的监测与调查

该阶段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环境保护管理检查、环境保护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达标排放监测、环境保护敏感点环境质量的监测以及生态调查。监测过程中应注意:监测一般应在工况稳定、生产负荷达到设计生产能力75%以上的情况下进行,监测污染因子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和初步设计环境保护篇中确定的污染因子,监测过程中严格遵循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原则。

3.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在环境监测中,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限制,致使监测频率低、监测点位不全等现象时有发生,从而使获得的监测数据不具代表性,某些监测数据结果不能准确地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同时,由于时间和经费的原因,环境评价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操作,如固体废物或土壤的监测分析本应在磨碎后自然状况下进行风干,但为了省时间而采用烘干。此外,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方法、技术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不足,造成该工作目前处于空白状态或无实际运用价值,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只是走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质量。

4.结束语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如下建议:①加强环境评价单位和监测单位对环境影响评价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从思想上认识环境监测对于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②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审查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③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根据环境监测方案计划时间和预算相应的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其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作用。④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积极应用eS、RS、GiS等新技术,准确测定监测点位,精确采集监测数据,绘制生态片图,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提供数据资料。

生态监测方案篇9

关键词: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建设项目管理;环境评价;研究

收稿日期:2011-05-12

作者简介:罗淑华(1975―),男,四川大竹人,工程师,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中图分类号:X8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6-0073-02

1环境影响评价概述

环境保护已成为各级政府部门正在面对和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学科,是运用分析、测试等科学手段,对影响环境质量的状况通过数据来表明其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的,在环境保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monitoring)是以环境分析为基础内容,主要研究环境质量变化和描述环境状态与演化、科学预报环境质量的发展趋势的一门科学。环境检测的过程一般为接受任务,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监测计划设计,优化布点,样品采集,样品运输和保存,样品的预处理,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等。环境监测的目的主要为环境保护提供宏观和微观2个层面的准确、及时、全面的反应环境质量科学数据,并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和科学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环评是指对拟议中的建设项目、区域开发计划和国家政策实施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后果)进行的系统性识别、预测和评估。环评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环评的过程包括一系列的步骤,这些步骤按顺序进行。在实际工作中,环评的工作过程可以不同,而且各步骤的顺序也可变化。环境监测是环评中的重要环节,贯穿环评的整个过程。只有通过开展环境监测,才能掌握真实的现状和数据,做到心中有数。监测人员通过分析污染特点、分布情况和环境条件,为环评提供依据,验证或调试评价预测模型,为拟建项目优化布局和项目环境监测计划提供准确依据。在此基础上,才能形成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

2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和原则

2.1环境监测的基本内容

基本上适应所有可能对环境造成显著影响的项目,并能够对所有可能的显著影响做出识别和评估;对各种替代方案(包括项目不建设或地区不开发的情况)、管理技术、减缓措施进行比较;生成清楚的环境影响报告书(eiS),以使专家和非专家都能了解可能影响的特征及其重要性;包括广泛的公众参与和严格的行政审查程序;及时、清晰的结论,以便为决策提供信息。

2.2调查阶段监测

这一阶段主要是调查摸排,环境监测主要是根据项目的评价等级、经济条件以及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影响,并结合周围的情况和区域环境容量,选择适合的监测方案。特别是在环保问题日益敏感的今天,对可能造成不良环境影响并直接涉及公众环境权益的规划,应当在该规划草案报送审批前,举行论证会、听证会,或者采取其他形式,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对环境影响报告书草案的意见。但是,国家规定需要保密的情形除外。同时,在制定监测方案过程中要确定费用、优先污染物分析、时间段等,并形成方案,使相关人员都做到心中有数,有序执行。

2.3竣工验收监测

这一阶段主要是竣工验收,环境监测与调查的主要内容有设备管理检查、设备运行效果测试、污染物排放监测、环境投诉等。通常来说,竣工验收监测,要在机器设备运行稳当,生产负荷达到设计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确保质量和效果。

3结语

环境保护越来越成为一个全社会都关注的热门问题,然而在环境监测中,由于人员、时间和经费等的原因,环评单位对环评过程中的一些监测工作进行压缩或省略,为了赶进度,监测单位对于某些监测项目的分析未严格按照环保法律法规的要求来严格执行。比如,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由于基层监测机构在监测方法、监测技术、监测力量及数据表述形式等方面的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大多数项目的生态环评走形式的多或者环评不准确、不科学。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环境监测数据准确性不高,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从而影响环评报告的质量。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要加强环境监测单位对环评过程中监测工作的认识。环境影响评价的根本目的是鼓励在规划和决策中考虑环境因素,最终达到更具环境相容性的人类活动。必须客观、公开、公正,综合考虑规划或者建设项目实施后对各种环境因素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系统可能造成的影响,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要从思想上认识环境监测对于环评的重要性,尤其是加强对环境本底值的监测,为拟建项目的环保审批提供数据,确保对拟建项目在环保审批上的严格把关。要完善环境评价报告书评审责任规范制度。在环境评价报告书和环境评价大纲审查时,要求环境监测技术专家参加,评审监测内容。要建立并落实环境评价时间、难度和经费的制约机制。项目环境评价等级应与其评价时间、工作量及经费相关,评价时间进度应作为一个评审条件,杜绝速战速决、急功近利的不良行为。根据环境监测方案计划时间和预算相应的经费,确保环境监测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其在环评中的重要作用。要在生态环境监测方面积极应用eS、RS、GiS等新技术,准确测定监测点位,精确采集监测数据,绘制生态片图,为项目的环评提供数据资料。

参考文献:

[1]奚旦立,刘秀英.环境监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李国刚,万本太.中国环境监测科技发展需求分析[J].中国环境监测,2007,9(2):91~92.

生态监测方案篇10

abstract:eco-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animportantpartofsustainabledevelopment,andecologicalenvironmentmonitoringisthedevelopmenttrendofenvironmentalmonitoring.thisarticlefocusesontheconceptofeco-environmentalmonitoringandecologicalmonitoring,andgivesabriefoverviewofcurrentdevelopmentstatusofChina'secologicalmonitoring.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生态监测技术

Keywords:ecologicalmonitoring;ecologicalmonitoringtechnology

中图分类号:X8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3-0109-01

0引言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环境问题不再局限于排放污染物引起的问题,而且还包括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的资源问题,因此,环境监测也从一般的环境污染因子监测向生态环境监测过渡和拓宽。人们开始认识到,为了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对环境生态的演化趋势、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动态监测与控制体系,这就是生态环境监测。环境监测以单纯的理化指标和生物指标监测,只对大气、水、土壤等中的化学毒物或有害物理因子进行测定,强调“局部剖析”,存在很大的局限性;而生态环境监测着眼于“整体综合”,对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和影响进行测定。可以说,生态环境监测是生态保护的前提,是生态管理的基础,是生态法规的依据。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监测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生态环境监测已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但在我国才刚起步,还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1生态监测

生态系统是指地表生物与非生物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生态质量是环境质量的核心,是以生态学为基础,通过生态系统各部分组成、变化规律和相互关系、以及人为作用下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来评价环境质量。生态监测是采用生态学的方法和手段,从不同尺度上对各类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时空格局的度量,主要通过监测生态系统条件、条件变化、对环境压力的反映及其趋势而获得。生态监测,又称生态环境监测,目前国际上还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国内有学者提出“生态监测就是运用可比的方法,在时间和空间上对特定区域范围内生态系统或生态系统组合体的类型、结构和功能及其组合要素等进行系统地测定和观察的过程,监测的结果则用于评价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和自然保护提供决策依据。目前所指的生态监测主要侧重于宏观的、大区域的生态破坏问题。生态监测的对象可分为农田、森林、草原、荒漠、湿地、湖泊、海洋、气象、物候、动植物等。生态监测可分为宏观生态监测和微观生态监测两大类:宏观生态监测对象的地域等级至少应在区域生态范围之内,最大可扩展到全球。微观生态监测研究对象的地域等级最大可包括由几个生态系统组成的景观生态区,最小也应代表单一的生态类型。一个完整的生态监测应包括宏观和微观监测两种尺度所形成的生态监测网。

2生态监测技术

生态监测技术方法就是对生态系统中的指标进行具体测量和判断,从而获得生态系统中某一指标的特征数据,通过统计,以反映该指标的现状及变化趋势。生态监测技术方案的制定大体包含以下几点:生态的提出;生态监测台站的选址;监测方法及设备;生态系统要素及监测指标的确定;监测场地、监测频度及周期描述;数据的整理;建立数据库;信息或数据输出;信息的利用。在确定具体的生态监测技术方法时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尽量采用国家标准方法,尽量采用该学科较权威或大家公认的方法。一些特殊指标可按生态站常用的监测方法。生态监测是一项宏观与微观监测相结合的工作。生态监测平台是宏观监测的基础,它以3S技术作支持,并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装置。3S技术(即地理信息技术(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是宏观生态环境监测发展的方向,它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把遥感、航照、卫星监测、地面定点监控有机结合起来,依靠专门的软硬件使生态监测智能化,使生态资料数据上网,实现生态监测化,是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监测人员的重点工作内容。

3国内生态监测现状

在我国环境监测中,对生态环境破坏和恶化的监测与环境污染监测相比,仍处于落后状况。我国对荒漠生态监测的研究开展最早,做的工作也最多,新疆环保科研所早在1984年就接受了“荒漠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的工作。近年来,我国提出的“地球动态观测信息网络”、“我国代表类型区生态状况和变迁规律的大尺度时空观测研究以及发展趋势预测”、“资源生态环境预警研究”等方案和计划,均侧重生态监测的内容。中科院的“我国生态系统研究站网”研究计划已经实施,成果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新疆、内蒙、洞庭湖、舟山等生态站的建立,为生态监测提供了广大的应用前景。中山大学与华南环科所在海南岛生态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提出生物量、多样性、稳定性和清洁度四原则和20个指标参数,并将每个参数按生态学特征及划分为5个等级。吉林环科所对东北自然保护区生态指标体系研究中,将生态指标体系划分为三个层次五个指标。目前,我国生态监测工作的特点是注重生态过程的研究,生态监测覆盖范围较小,属微观监测范畴。随着我国空间技术的发展,宏观生态监测有了一定的进步,3S技术成为近几年来生态监测工作者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并显示出其快速准确的明显优点,是宏观监测技术发展的趋势。“六五”期间内蒙古草场资源遥感调查,“七五”期间三北防护林遥感调查、黄土高原遥感调查均包括生态监测内容。新疆环境监测中心站利用气象卫星五个波段影象数据,完成了全区土地荒漠现状的评价工作。利用GiS系统预测预报模型对黄土高原、三峡库区等重点侵蚀区域进行土地退化预报、景观生态退化预测、小流域土壤侵蚀预测。近年来,利用遥感技术监测牧场产量、农作物产量、资源调查、水土保持状况和灾害预测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宏观生态监测积累了经验。目前,特别需要一套操作性强的指标体系和方法,并且对各种生态类型监测的技术路线和要求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以便大范围普遍开展生态监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