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应对联动机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8:31

舆情应对联动机制篇1

在国内,网络舆情分析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的重要研究课题。政府通过网络舆情了解民意,为政策提供依据;企业通过网络舆情引导消费趋势,使公众了解企业产品。网络舆情已成为企业营销的重要手段,同时网络舆情服务丰富了互联网服务的内涵。

网络舆情现状

中国正处于社会变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问题多元化。各种事件更易通过互联网发生持续影响。网民数量持续增加,网民分布也越来越有代表性。

截至2014年12月,中国网民达6.49亿,手机网民达5.57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手机在网民上网设备中占85.8%。从某种程度上说,网络成为国人对社会发表意见的主要渠道,网络舆情服务也由此兴起。从民众生活到国家大事,都可能在网络上引起舆情风暴。

网络舆情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影响日趋深刻。现实世界是网络舆情的源头,互联网是网络舆情发酵的容器。政府可依靠互联网汇总网络舆情,了解民意、民生,为国家政策提供依据。

西方国家对网络舆情控制格外重视,互联网已成为控制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通过网络舆情可以影响选举、社会调查、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社会救助等。甚至,国家、社会、人民的价值观也受网络舆情影响。发达国家可利用技术、经济、文化、军事上的综合优势,通过互联网向其他国家发动网络舆情攻击,将自己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强行灌输给其他国家,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企业可以利用网络舆情收集分析商业情报,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支持。

网络舆情可以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强烈冲击。西方国家看似宽松的互联网环境,其法律规范相当完备,网民在互联网上的行为在法律上有明确的规范。例如在美国,与互联网密切相关的法律多达130多项,内容涵盖国家安全、未成年人保护、知识产权等。

此外,对互联网的行政管理也相对完善,通过网站的注册管理制度、分级审查制度等明确禁止通过网络宣传恐怖、违反法律、侵犯知识产权、向未成年人散布色情暴力信息等行为。

国家地区间的竞争,在网络舆情中也多有体现。例如,近年来,中东地区的颜包革命、乌克兰的持续内乱,香港的占中等事件都借助于互联网对社会舆情进行了干预,互联网对舆情的发酵和恶化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马航客机失联等事件也都通过互联网产生持续影响。互联网流传的声音、图片,都会对网络舆情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

移动互联网时代网络舆情的发展

受益于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融合,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无时无处不在的网络,更方便用户及时沟通交流,网络舆情的影响通过移动通信迅速扩大。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成井喷趋势,对网民的工作、社交、娱乐、生活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各种创新的移动应用极大丰寓了手机网民的信息来源和数量。

随着智能手机和其他移动终端价格的下探,移动网民数量呈现爆发趋势。移动互联网随着wiFi的广泛使用、4G的发展与普及、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高度结合,覆盖更加广泛。移动互联网从手机通信、资讯获取、游戏娱乐到电子商务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服务,也成了网络舆情产生与传播的重要方式。例如微信、手机新闻与评论、手机微博等应用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的源泉。

移动终端获取资讯的方式有B/S和C/S两种模式,B/S模式对网络舆情的影响与传统互联网基本一致,而C/S模式基于移动app定制,其对网络舆情的影响更快。移动通信随时随地的特点使网络舆情的发展更隐蔽。舆情的快速发展往往会导致负能量的快速扩散,网络舆情由此变得难以引导和控制。

移动互联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和趋势

移动互联时代的网络舆情受互联网的直接影响。网络新闻来源于上游媒体,第一手新闻的来源通常是报纸、电视、互联网、广播等,其影响借助于互联网而扩大。报道的主观倾向性会影响受众,对于网络舆情的发展会带来先人为主的影响。因此,要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报道客观公正是首要的。移动互联网中的新闻多来源于传统媒体,由于新闻媒体的素质,其质量大多是有保证的。而来源于个人的消息,客观性难以保证,其信息具有及时迅捷的特点,容易造成网络舆情快速发展。转载已经成为多数媒体选择新闻的重要方式,而转载的新闻难以核实和转载者断章取义的事情时有发生,这些往往对网络舆情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对网络舆情的引导要注意控制源头,保证新闻报道客观、及时、公正,媒体转载时要对消息进行核实,同时需要提高公众的分辨能力。

移动互联网络中的网络舆情不同于现实舆情。移动互联网的网络舆情发生方式主要有:主流门户网站的新闻和跟进评论、即时通信软件上传播的消息和各种定制app发给用户的资讯信息。

移动互联网的舆情具有多源性、多发性、多向性的特点。多源性是指舆情的来源具有多样性。多发性是指网络舆情在现实中经常性持续性发生、发酵。多向性是指网络舆情发展容易向多个方向变化,且更易产生偏激言论、地域攻击、极端化倾向等负面的网络舆情。事实上,网络舆情很容易向网络谣言的方向发展,而网络谣言的形成会推动网络舆情向负面方向发展。负面方向发展倾向是网络舆情发展趋势的一个重要特点。

对网络舆情的监督与引导

移动互联网时代,刚络舆情的产生、发展有其规律。互联网是用户获取信息、相互交流、发表意见的重要平台。网络信息具有公共性的特征,这决定了互联网的监督不仅是政府的分内之事,更是企业、网民个人的社会责任。

合适的引导和监督会使网络舆情正向发展。任何禁止都可能适得其反,无所事事或事后补救也有可能让事情变坏,因此网络舆情产生后要适时做出回应。首先,要通过权威媒体逐步引导舆情正确发展。其次,立法不能滞后于互联网的发展,需要通过法律明确界定违法行为,此后逐步完善相关制度。法制化是一个长期的进程,利用法律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和规范也是如此。再次,建立网络舆情阵地。因为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对社会舆论导向作用明显,互联网作为社会公共平台,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应自律。最后,政府要注意提升网络民意的代表性,规范公民网络行为,加强对网络舆情的引导。

政府不可能控制所有信息的和管理,其职责应是对网络舆情的引导,具体手段是通过法律法规对网络行为进行合法与非法的界定,完善法律制度,对网络舆情进行正面引导,倡导行业自律。企业的责任是有自己的行业行为准则,对网络舆情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但是要积极传播正能量,对网络舆情负能量的传播进行合理的把控。网民的责任是守法爱国。移动互联时代,网络舆情的正向发展不仅有利于国家,也会使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受益。

参考文献:

舆情应对联动机制篇2

【关键词】突发事件;网络舆论;机制

进入新世纪以来,社会深刻变革,经济深刻调整,思想深刻变动,利益差异化趋势加剧,多层面多层次的诉求增多。某些愿望和要求得不到实现时,就可能导致催生突发事件。如果突发事件得不到妥善解决,经网络发酵,还可能引发更深、更大、更广的危机事件,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或大或小的损失,这就需要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机制。

一、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监测预警机制

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主要是针对可能引发危机的危险因素、信号和征兆实施动态监控,通过会商研究判断其发展趋势、危机类型及危害程度做出科学预测,并运用舆情分级评估等手段,向相关部门发出危机警报的运行体系。因此,建立一套健全有效的舆情监测、分析、研判、预警机制就显得必要。

要做好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工作,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尤为重要。

一是搭建舆情会商平台。通过日常舆情研判例会、重大舆情应急研讨会及联席会议等方式实时关注舆情热点、焦点及其走势,及时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学者、业务部门等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会商研判,分析其态势,预测其走向,评估其影响,及时发现敏感性、倾向性问题,提出解决问题、引导舆论的对策建议,并深挖信息背后的潜在信息,为下一步危机应对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是实施舆情分级评估。根据网上监测情况,对舆情信息分级评估,按照舆情性质、关注度、严重度、可控度和影响力等将其分为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四个预警等级,针对不同的等级制定差异化的处置方案,并及时向涉事地区或部门发生预警提示,并对可能的舆情危机作出准确的响应策略。

三是研发舆情监测系统。从操作层面看,靠人工实时监测网络舆情几乎是不可能的。应根据网络传播特点,有针对性地组织研发团队攻关舆情监测系统,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完成覆盖相关部门的信息规范化处理、存储和报送功能,以实现对网络舆情的全天候监测和无缝隙监控。

二、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统筹协调机制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统筹协调机制,就是在地方党委和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形成以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总体协调、实际工作部门主动应对、重点新闻网站发挥主渠道作用、商业网站积极配合,宣传、引导、管理相统一的网上舆论应对工作机制。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应对是系统性的工作:从应对主体看,需要多部门协调配合;从应对客体而言,需监测、预警、应急、应对等系统协调一体,以推动舆情应对工作有序进行;从应对方式而言,需新闻会、网络发言人、第三方调查等鼎力配合。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统筹协调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互联网信息主管部门牵头协调。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强化提升互联网管理和机构的战略地位。一方面加强信息主管部门与实际工作部门、重点新闻网站、商业网站保持经常性联系沟通,便于各方在应对突发事件及时沟通、紧密协作、共同应对,形成整体合力;另一方面逐步形成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牵头,公安、国安、通信管理等部门和涉事地区或部门参与的网络管理联动机制,及时协调相关部门开展工作,使内容管理、网络管理、安全管理做到一体化协同配合,及时发现倾向性问题,提出引导和管理意见。

二是网络舆情涉事部门勇于担责。适应微博时代要求,明确涉事部门是网络舆论引导第一责任人。涉事部门第一时间站出来主动担责,并尽快开展网下处置,消除炒作舆源,并在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及时做出网上回应,这样的积极作为,可以很好地缓和冲突,进而改变网络舆论指向,有效实现化危为机。事实证明,突发事件能否从网民普遍关注的焦点中逐渐淡化乃至平息,及时落实舆论应对责任主体是整个应对工作中的关键环节。

三是建立健全沟通联系制度。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与各级的网络应急指挥平台,既实现互联网信息内容主管部门与涉事部门的顺畅沟通,又便于组织协调涉事部门进行突发事件网上舆论应对工作。

三、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快速反应机制

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的迅猛发展,使信息传播迈入“秒”时代。现时代,网民个个都是记者,人人都是编辑,观点实时迸发,看法瞬间演绎,信息即刻纷飞。事件发生后4小时内,网民的关注及媒体的报道会将一起突发事件传播、发酵为有重大舆论影响力的公共事件。任何人、任何机构想要瞒住任何信息都是徒劳的,靠封锁消息来遏制社会舆论的时代已经远去。事实证明,封锁消息往往适得其反,结果只会越捂越乱、越描越黑,就像韩愈所言“不塞不流,不止不行”。基于多年对网络舆情的分析,以及对当下媒体环境的判断,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提出了突发事件中的“黄金4小时媒体”概念,将以传统平面媒体报道事件处置的“黄金24小时”的第一时间,缩短至新媒体环境下的4小时。这要求党委政府应对网络事件要大步提速,构建网上舆论快速反应机制,遵循第一时间开展网上舆论应对工作。

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统筹协调机制,需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制定科学完备的应急预案体系。跟据实践需要,不断扩大应急预案覆盖面,集国家总预案、专项预案、部门预案、城乡社区等各级各类的预案于一体的体系;适时进行社会风险评估,减轻和规避风险,并做好突发事件应急资源的普查与整合,以做到心中有数、遇事不慌。

二是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突发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应立即启动引导预案,立即拟制信息方案,确定信息总负责人及相关团队,安排训练有素的人员与媒体进行沟通协调,统一口径,迅速表态,第一时间表明党委政府的立场态度、处置意见,速发事实,慎报原因,持续跟进,用事实挤压不实,让真相跑过谣言,抢占舆论引导的制高点,并保持好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和沟通,以争取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三是健全信息通报核实制度。主要通过信息通报核实责任人的确定、信息通报核实流程的完善,最终形成法律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机制和工作流程,以确保信息的时效实效性、真实可信性和科学合理性。

四、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良性引导机制

互动是网络舆论最大特点,也是形成突发事件网络舆论风暴的强大引擎。当下的网民,已经不满足事件真相的获取。他们更热衷于无拘无束地畅谈自己的观点,自由平等地交流的看法。这些网民的观点和看法或正确,或部分正确,传递正能量;或错误,或谬误,甚至反动,只是泄愤,甚而引发不良社会影响。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危机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在于网上舆情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而网络舆论危机的有效化解及其预防,与政府构建网络舆论的良性互动引导密不可分。因此,分析和研究围绕网上互动的特点和规律,及时组织和调动网评力量,善于主动设置话题,利用网上跟帖、网上评论、在线访谈等互动引导手段,积极开展网上面对面的引导,形成有效的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现在不少党政部门建立了网评力量,但各自为阵,独挑单干,组织松散,没有形成引导合力,构建大网评的格局势在必行。因此,制定一套符合实际的网络舆论应对引导机制,增进网络舆论引导的规范化、科学化,更好地让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化“危”为“机”。

一是主动设置议题引导网络舆论。在把握信息传播规律的基础上,分析研判突发事件网络舆情节点,厘清核心话题、次生话题、衍生话题,梳理质疑点和炒作点,有针对性地开展议题设置,拟定引导方向。

二是多方组织网评引导。突发事件发生后,引导网络舆论向理性发展,避免舆论危机。根据实际需要,及时联系组织符合网络语言特点、表达理性的网评文章、博文或引导跟帖;并精选打包向国家和省市重点新闻网站推荐转载推荐一批观点正确、质量较高、逻辑清晰、文字鲜活、传播性强的网评文章,放大影响,将网民情绪向理性、客观、平和的方向引导,促进事态朝有利于妥善处置方向转化。

三是重视话语体系的实际效果。网络舆论话语体系更加重视生命尊严,更加提倡以人文本,更加注重人文关怀,更加关注民生民本,更加体现草根文明,更加体恤弱势群体,这就要求网络用语切莫打官腔说官话,真正实现由体制内语言表达方式向人性化表述方式转变,给予普通民众以尊严、温暖和关爱,才能使网络舆论由出离愤怒回到平实平和,由激情万丈归于理性客观,并最终化危为机。

五、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责任追究机制

随着责任政府理念的逐步深入,建立问责制度已经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在应急管理中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不但可以实现由传统的以人管人到以制度管人,从无序监督到有序监督,从内部监督到社会监督,而且可以实现从“权力主体”到“责任主体”。2004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了“问责制”。2007年11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责成有关单位和人员报送、报告突发事件信息,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2009年7月12日印发的《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处置失当,导致事态恶化,造成恶劣影响的等七种情形,将对党政领导干部实行问责。这些法律和规定为实施网上舆论应对问责制提供了依据和要求,关键在于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引导工作的绩效考评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对舆论引导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估,对应对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实施责任追究。

国内网络舆论引导问责制还处在探索起步阶段,如何界定问责内容、强化问责刚性、实现问责标准法定化,是一个现实问题,也是一个难点问题。

一是科学规范问责内容。在科学调研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相对细致、完备的问责标准,规范表达,并以法令的形式予以公布,实现问责内容和标准的法定化。除新闻外,突发事件网上舆论应对还包括事件本身的及时处置、网上舆情监测研判处置、媒体记者应对等多个方面。待有关地方探索取得成熟经验后,再上升到国家层面,进行统一要求和规范。

二是科学规范问责程序。问责程序的公正性、规范性、可操作性,是实行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问责制的保障。建立健全突发事件网络舆论问责程序,使责任追究的启动、运行、落实、补救和监督都做到有规可依,让问责活动在阳光下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三是科学规范配套制度。问责制的真正实行,需要完善配套制度。既需要推行党务政务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又要制定科学完备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为问责制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还需有领导干部自身的道德警觉及文化氛围,使突发事件网络舆论应对“负责任”成为党政干部的一种道德习惯,并自觉选择向公共利益负责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1]李鹤.新媒体时代:处置突发事件的“黄金4小时”法则[n].人民日报,2010-2-2.

舆情应对联动机制篇3

关键词高职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

1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舆情是由个人以及各种社会群体构成的公众,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和社会空间内,对自己关心或与自身利益紧密相关的各种公共事务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体现信息时代特点,是传统舆情在互联网媒介上的体现或延伸。高职院校网络舆情则进一步限定了网络舆情的范围,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学生、教职工(在这里主要研究高职大学生网络舆情群体)对自己关心的公共事件所持有的各种情绪、意愿、态度和意见交错的总和。网络舆情公共事件,也可称之为中介性社会事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校本意义上的中介性社会事项。主要指在高职院校内的涉及到与大学生学习、生活、权利、情感等有关的事件,并受到关注的事项。如有关学生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的事项,有关学校发展决策计划方案等的事项。第二,非校本意义的中介性社会事项。比如国际国内重大新闻事件、社会民生热点问题、各种社会突发事件等。

2高职院校网络舆情的特点

2.1网络舆情事件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国内外重大事件、敏感问题、校园内的公共事件和校园周围的安全问题等,所有可能引起网络舆论风暴的中介性事项,都有可能在大学校园网络中间形成热烈讨论,从而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

2.2网络舆情行为的非理性

一般情况下,高职大学生有着较为正确的是非观,在大是大非问题上都能保持正确的方向。然而在高校网络舆情形成过程中,由于学校生活较为单纯,信息来源较为闭塞,95后大学生又生活过于优越娇惯抗挫折能力差以及缺少社会经验,很容易在认识上产生偏差,酿成负面网络舆情。表现为发表过于偏激、带有激烈情绪和个人色彩的观点,甚至出现一些低级、无理的争吵谩骂。

2.3网络舆情的迅捷性和难控性

网络的便捷性、匿名性为高职大学生无拘束的发言和沟通提供了良好的空间。同时互联网具有双向交互式的信息传播渠道,可以第一时间直接与别人发生联系,进行跨时空的相互交往。如果某帖子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会立刻其他同学的共鸣,反复转帖和跟帖,迅速形成网络舆情。

3高职院校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的构建措施

3.1建立联动高效的校园网络舆情收集和预警机制

3.1.1成立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办公室

由校党委副书记亲自挂帅,成立网络舆情协调领导小组统一领导,成员由学校宣传部、校办、学工部门、保卫部门、网络中心等职能部门组成。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明晰,信息互通,联动高效。

3.1.2建立联动高效的校级、学院级和班级三级校园网络舆情收集和预警管理体系

强化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和发挥辅导员和学生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做好校园网络舆情的收集和检测工作,从信息的收集、信息汇报到信息处理各方面都要保证渠道的顺畅和及时采取必要的应对措施。必须及时了解日常生活中学生的动态,尤其对发生在身边的突发事件要有一个敏感和清醒的认识,并能够将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反映到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办公室。要重点关注网络维稳信息的收集。高校要充分利用校园的网络技术,进行热点问题和重大事件话题的收集。在网络舆情泛滥前,要有预警,对于比较敏感的话题,要从积极的方面进行引导。通过校园网络舆情队伍建设,将舆情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将信息反馈到有关决策部门。

3.2建设高效的校园网络舆情监控机制

3.2.1网络舆情常常会引起舆情危机,对突发事件要加强监控

通过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如网爬虫技术来进行信息的自动检测和监控来加强舆情监督,对有害信息进行必要过滤,将舆情危机控制在源头上,避免带来传播危害。有害信息的有效过滤方法很多,如断开物理连接、地址库过滤和防火墙过滤等。通过校园网络的实名验证和进行网络日志记录的方式对即时通信和网络聊天的内容进行监控,对网络舆情的控制实际效果很好,特别是在校园舆论比较活跃的版块进行实名制,可以较为有效地避免外来人员过激舆论的传播。

3.2.2加强网络设备自身的信息排查工作

往往由于没有足够的线索和证据,控制网络消极舆论非常困难。因此,通过网络系统设备进行网络的建设来增强对突发事件的排查,掌握网络信息的线索和证据,有利于保障校园网路的通讯、网络舆情的安全,排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和突发事件的隐患。

3.3建设高校网络舆情应急联动机制

3.3.1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在校园网络舆情管理机制中的重要作用,将网络管理和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律教育联系起来。通过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到自律自觉。

3.3.2加强校园网络舆情引导队伍建设

要对舆情信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保持对舆情信息的敏感,能够及时地掌握舆情信息,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来加强对舆情的控制。如通过培养网络舆论引导评论员,在高校内部组建一支人员构成齐全,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络舆情引导队伍,从事网络舆情的日常舆情引导工作,围绕热点主动撰写贴文,有效引导网上舆情。

3.3.3建设校园新闻机制,及时有效开展信息

对突发事件,对易引起舆情危机事件,信息渠道的畅通、快速、公开非常必要。建立高职校园新闻发言人制度,“将事件的真相实事求是地告诉师生,最大限度地压缩‘绯闻’,把师生关心的相关动态信息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预案、预警信息及应对情况通过手机和网络等方式及时、快捷地告知公众,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工作的透明度,更有利于突发事件的解决和化解,从而有效地稳定局面,安定人心”。

3.4做好重大突发事件和特殊敏感问题网络引导的应急预案

在校园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办公室统一领导下,学校相关各个职能部门都要充分熟悉应急预案的内容、流程,明确各自部门的主要职责,了解必要的处理方法,当网络突发事情发生时,做到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开展工作,既不盲目急躁,也不惊慌失措,把危机危害控制在最小程度。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张合斌.高校校园网络社区舆情形成及特征研究[J].东南传播,2009(11).

[3]李昌祖.网络舆情研判的类型及其制度建设的途径思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0(6).

[4]刘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2).

舆情应对联动机制篇4

[关键词]网络舆情;预警;研判

Doi:10.3969/i.issn.1008—0821.2012.05.003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2)05—0013—04

据CnniC最新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我国网民数量达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网络作为信息時代的代名词,已经深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中国作为一个迅速崛起的大国,在全球信息化发展不断深化的今天,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但基于网络信息发展所形成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已经对我国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构成了新的挑战。

在我国,网络舆情所具备的巨大影响力和潜在破坏力已经成为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李尚在突发公共事件中政府网络舆论引导策略研究中指出,政府职能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其中涵盖突发事件信息收集制度、突发公共事件信息评估机制以及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机制。郝遥、董德兵在新時期我国各级政府网络舆情掌控分析中明确提出,网络舆情预判预警机制是政府掌控网络舆情机制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戴嫒等人在我国网络舆情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中,构建了4个维度的网络舆情信息安全评估指标体系。笔者针对现阶段网络舆情研究前沿,通过对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研究,深入阐释李尚、郝遥等学者在宏观方面对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提出的构想,同時弥补戴嫒等学者在预警指标体系研究中缺乏操作机制的不足,为我国的网络舆情预警研判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

1建立网络舆情预瞀研判机制的重要意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网络空间内,围绕中介性社会事项的发生、发展和变化,作为主体的民众对作为客体的国家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对网络舆情的预警研判就是对处于萌芽阶段的网络舆情实施的数据挖掘、监测、比对分析整理以及按照综合性研判指标实施预警的过程。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是一个网络公共安全活动体系,它包括多层次、多机构、宽渠道的网络舆情信息采集机制,权威性、時效性的舆情预警研判机制以及社会联控处置机制。通过该机制的建立,可以提高网络舆情数据挖掘能力,并且对网络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力和破坏力实施高效权威的预警评估,按照联控处置预案对发展中的网络舆情进行有效控制和引导。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建立对网络信息安全监管的意义不言而喻。

1.1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是信息化時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纪50年代中期,计算机的出现引发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浪潮。现如今,信息化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普及,人类社会形态正从工业社会发展进入信息社会。人类的社会关系由于网络的出现,正悄然发生着改变,它已然成为社交通讯和日常生活、工作的重要工具。网络已经衍生成为一个虚拟空间,在人们所进行的网络活动中,不乏充斥着网络犯罪和不法行为。尤其是个别人和少数团体利用网络媒体,制造负面网络舆情,反动言论,给国家的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行政监管和警务执法的手段必须与時俱进,开拓网络领域中舆情信息的监管、预警和处置,切实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1.2建立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是增强我国网络危机应对能力的重要举措

在当今信息時代,网络信息负载量大、信息传播速率高、信息增值速度快,要求对于网络舆情的预警研判工作必须更加及時、高效、准确。国家的政府部门和网监机构必须统筹合作,整合信息资源,提高辨别高危网络舆情能力和应对处置网络舆情爆发的风险意识。9·11后,美国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等情报机构彻底重组,设立国家情报主任,一系列举措大大提高了美国国土安全情报工作效能。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建立同样是基于这样一种发展理念,整合各个部门的网络管理机构效能,搭建网络舆情情报信息的综合应用性平台,结束各自为政,孤立低效,重复建设的网络安全发展模式。在网络信息化建设的浪潮中,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建立必将成为网络安全工作中重要的一环。

2网络舆情演进规律及特征

2.1网络舆情演进规律

在探讨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构建之前,我们必须深刻把握网络舆情演进规律及特征。通常来说,网络舆情的形成一般会有相应的背景事件作为基础,事件的性质和影响力决定了网络舆情潜在的信息能量,随着事件的披露和事件内容在网络上的传播,网络舆情将释放其信息能量,具体过程如图1所示。

2.1.1网络舆情初始阶段

是指有关的背景事件报道和舆论初见端倪但尚未广泛引起关注,这一阶段网民对该网络舆情关注度还不高,对舆情内容概况还不了解,没有形成统一有力的核心意见。因此该阶段是遏制网络舆情形成的最佳時机,但由于舆情范围影响力过小,观点分散,不易受到网监部门察觉,因此政府职能部门和网络监管机构必须统筹合作,构建起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对网络舆情可能存在的影响力和破坏力进行准确高效的预警评估。

2.1.2网络舆情激增阶段

随着舆情的发展,进入舆情激增阶段,网络舆情关注度迅速升温,网民关注人数呈指数型增长,具有代表性的舆论观点开始显现,分散的观点也开始围绕舆情背景事件性质进行多极演化,这一時期是舆论引导介入的最佳時期。

2.1.3网络舆情高潮阶段

网络舆情进入高潮阶段,表明网络舆情信息能量的释放趋于最大化,关注度增长率开始逐渐衰退。在这一阶段。网络舆论观点高度集中,网络能量趋于稳定,舆情发展得到缓释和控制。

2.1.4网络舆情衰退阶段

进入网络舆情衰退阶段,网络舆情的关注度(知悉度)接近饱和,网络能量进一步减弱,此時政府职能部门和网监机构要注意舆情的平稳过度,防止峰潮反弹。

2.2网络舆情特征

从网络舆情发展的4个阶段来看,网络舆情特征可归纳为周期性与突变性:

2.2.1周期性

网络舆情的演进遵循周期性的变化规律,可普遍概括为舆情萌动期、激增期、成熟期和平抑期四个阶段。网络舆情周期性的变化有助于政府职能部门对舆情的发展做出定性分析,提高预警研判的時效性和准确度。

2.2.2突变性

网络舆情的发展趋势往往不是一条直线,通常由最初的几条信息在短時间内激变增殖,形成具有覆盖效应的网络舆情。通过对网络舆情关注度数学模型的特征分析,得出激变期形成的舆情影响力占到舆情发展全过程所形成影响力的一半以上,而激变時间则非常短暂,往往数十个小時或数日内,完成舆情信息的激变增殖。因此,网络舆情预警必须在激变期来临之前完成,这样才能对舆情进行有效地控制和引导,为后继处置措施的有效落实争取時间。

3构建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建立主要服务于网络舆情初始阶段的预警和联控处置工作。该机制的建立旨在通过一体化舆情信息挖掘、研判平台构建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形成一整套完备高效的预警研判工作机制,为网监部门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提供及時有效的预警信息,并对舆情信息进行先期联控处置,为政府部门遏制舆情发展,争取话语主动权,化解舆情负面影响创造有利条件。

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包括3个子系统:舆情信息挖掘与处理系统、数据库研判分析系统和预警联控处置系统,如图2所示。

3.1舆情信息挖掘与处理系统

该系统应当贯穿网络舆情发展始终,但其工作重点是在网络舆情初始阶段对网络中广泛存在的舆情数据进行挖掘与预处理。网络舆情初期,舆情尚未形成规模,对处于萌芽状态下的网络舆情实施数据挖掘,能极大提高网络舆情预警的实效性,为政府在第一時间取得话语权创造有利条件。一旦进入网络舆情激增阶段,舆情信息往往会产生激变,形成“雪球效应”,届時,网络舆情的数据挖掘将功能性的失去对舆情预警的作用,因此,对预警机制中的舆情数据挖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网络信息复杂多变,网络载体形式多样,需要创建一个数据挖掘规则,对舆情数据的挖掘加以规约和引导,提高数据挖掘效率。首先,应当对舆情信息格式进行辨别和归类,通行做法一般将数据格式划分为3类,即文字类、图片类和视频类,并根据舆情数据直观度对舆情传播的影响进行等级排序,视频类舆情数据置顶,图片类次之,最后是文字类。然后对所采集到的舆情数据标题进行关键词筛选,剔除重复采集的舆情数据并且对舆情数据进行必要的整理,自动识别段落或者字段并将舆情数据组织成规范的逻辑形式、数据文件或是关系图表。与此同時,该系统必须对网络舆情产生与传播的主要阵地实施重点数据挖掘:

(1)各大论坛,其是反映民意,抒发己见的重要网络媒体,是舆情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领域;

(2)高校BBS,其中大部分成员是在校就读的高校学生,并且成员年龄结构呈现低龄化发展趋势,学生以学缘关系组成网络社团,进行交流与互动。在BBS上的舆情信息,更易对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稳固建立起来的年轻人产生深刻影响,误导广大青少年,盲目发表个人观点,从而使得舆情负面影响力急剧增强;

(3)重点网站,一些服务器设在外国的网站,经常一些与事实不符的消息,煽动策划各种政治活动或,制造各种网络舆情,削弱政府公信力;

(4)网络日志和即時聊天工具,也成为舆情传播的重要渠道,必须加强对该领域的舆情信息的监控和数据挖掘工作。

3.2数据库研判分析系统

数据库研判分析系统是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核心,其建立的基础是强大的网络舆情数据库、权威的网络舆情预警指标体系和专业的网络舆情数据分析人员。

舆情数据进入到数据库研判分析系统后,与数据库信息进行比对。此环节是为了检索与数据库中相匹配的数据内容,从而对舆情数据进行归类整合,实现数据库的更新,最后对数据库中的舆情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分析研判模式并不复杂,但工作内容却异常繁琐,其工作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利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根据网络舆情量化指标,所进行的量化分析;第二个阶段是指专业分析研判人员根据网络舆情定性指标,对舆情数据做出的定性研判,具体分为多维研判、要素研判、关联研判、推理研判等,该过程需要分析研判人员具备敏锐的舆情触角,稳健的分析研判心理和专业的知识储备。

该系统适用于网络舆情初始阶段,其具有很强的時效性,研判分析结果与政府职能部门下一步行动密切相关,研判分析失当或者贻误時机都会对政府职能部门即将展开的工作形成掣肘。如“躲猫猫事件”的过早定性,杭州飙车案的车速描述,都与前期网络舆情研判分析工作失误有很大关系,给随后的处理造成了极大的被动。因此,必须突出强调该系统在整个机制中時效性与准确性的发挥。

3.3预警联控处置系统

该系统是网络舆情预警研判机制的最后一个环节,具备了检验前两个系统工作效能的重要作用。预警联控处置系统工作机制包括两个部分,即预警等级的和联控处置实施。

预警等级评定和包含两个层次的内容。首先是网络舆情安全形势的预警评估,其属于常态性预警评估,面向社会,其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包括国家经济、社会、政治稳定性指标和网络舆情爆发量以及影响力等综合性宏观指标。另一方面是网络舆情针对性预警,具体针对某一事件背景引发的网络舆情所进行的专项预警,该网络舆情预警仅限定于和该网络舆情有关的各职能部门和政府机构,其预警等级分为:关注、密切关注、控制、严厉控制4个等级。

同時,根据的预警等级,各部门网监机构进行先期的联控处置工作。如果未能实现有效预警,或者政府职能部门反应迟钝、先期处置不当,都很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网络舆情。以湖北石首事件为例,该事件爆发80小時之久,网络中体现政府立场的新闻稿只有3篇,而一网站的贴吧中就出现了500个相关主贴。其中一部分原因可归结为自媒体的出现,导致政府职能部门原有信息不对称优势的衰减,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在发现网络舆情爆发以后没有在第一時间采取果断有效的措施,致使丧失舆论话语权。从石首事件中我们总结得出,遵循“适度公开、确认事实、快速反应、妥善处理”的处置原则,有效抓住处置网络舆情“黄金24小時”,将是决定网络舆情处置成败的关键。通常来说,对于初步形成的网络舆情,敏感度较高,舆情信息模糊,而发帖量和关注度相对很低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删帖或者进行网站屏蔽。对于已形成一定规模的网络舆情,可组织专家学者对网络舆情内容进行辨析,向网民释疑答惑,化解舆情影响力。同時,采取积极手段,教育和引导一部分“意见领袖”,抢占舆论话语权,正确表达舆论观点,引导广大网民客观理性的看待网络舆情,控制舆情信息异化。

舆情应对联动机制篇5

近年来,互联网正以超乎想像的发展速度与规模,日渐成为当前思想文化信息的重要“集散地”。同时,网络舆情也已随着微时代的迅速兴起,在群众中的影响日益增强。因此,当前形势下,如何积极科学应对网络舆情,使之转化为助推反腐倡廉工作的“正能量”,成为当前纪检监察机关面临的一项崭新而又严峻的课题。

一、微时代网络舆情发展现状概述

(一)我国互联网发展规模现状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达5.64亿,其中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占网民总数的74.5%,互联网普及率达42.1%;我国微博用户达3.09亿,其中手机微博用户达2.02亿,占微博用户的65.6%。网民的互联网沟通交流方式发生明显变化,微博快速崛起,中国互联网发展已进入了全新的“微时代”。

(二)微时代网络舆情现状及特点

网络舆情是通过互联网传播的公众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所持的有着较强影响力和倾向性的言论观点。这些言论和观点主要在论坛、微博以及对新闻的跟帖、转帖实现并逐渐加强。微时代网络舆情表达方式更加快捷、信息更加多元,同时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决定了微时代下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复杂性。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加之发言者身份隐蔽,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网民的内容较为广泛,往往鱼目混杂。

2.直接性。通过微博、论坛、新闻点评和网站等,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下情直接上达,民意表达更加畅通。尤其是手机网民的增加,使得舆情、传播更加方便快捷。

3.互动性。[1]网络事件之所以能成为舆论焦点,就在于网络本身开放式的环境,让大范围、大规模网民能通过网络进行互动,从而快速推动网络事件白热化,给应对工作产生了巨大冲击。

4.突发性。[2]透过众多网络事件,我们可以看到,网络舆情发生之初并不起眼,几乎没有任何征兆,然而却在短时间内在一定范围形成巨大舆论力量,引发网络舆情危机。

二、微时代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三不”导致网络舆情应对积极性不高——思想认识不够、敏感意识不强、主动意识不足

首先,对网络舆情工作认识不够,将舆情信息工作与纪检监察其他业务工作相分离,就办信而办信,就查案而查案,对可能引发的网络热点缺乏足够认识,对网上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缺乏预判能力。其次,对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研究分析少、工作部署少、检查落实少,往往事件在网上热炒,形成社会热点、焦点话题了,才去应对。2012年8月7日,安徽省庐江县的“艳照门”事件在互联网上呈现了大尺度、广范围的传播趋势,虽然最后证明该事件与庐江县无关,但是一个由传言构成的舆论场却把庐江县“拉下水”。在此过程中,由于应对网络舆情的被动,使得该县深陷于舆论漩涡之中。

(二)“三少”导致网络舆情应对系统性不强——缺少监控技术、缺少引导机制、缺少应对预案

当前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网络涉腐舆情大多仍采取传统的办案程序,按常规调查方式进行调查,处理手段上不能适应微时代网络舆情的特点。此外,以江西省为例,目前江西纪检监察系统的舆情监控多依托网络监管部门,尚无自主研发的专门舆情监控信息系统,舆情信息搜集工作难以实现自动发现、归类、汇总、统计和热点话题的精确定位、自动预警以及有关数据信息的深度挖掘。同时,纪检监察机关处理网络舆情缺乏科学有效的引导机制和应对预案,对网民关心的话题、事件回应滞后,疏导网民情绪的意识和手段还有待改进。2012年4月5日,一则题为《河南漯河市一房管局副局长持枪殴打记者》的视频在各大论坛和微博上疯狂传播,引发网友热议。事件初期,漯河市政府第一时间没有发出官方声音,使得网民质疑声音高涨,政府陷于被动。随着事件的发展,漯河市政府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积极公布事件的处理进程,有效地化解了网友的猜疑。

(三)“三无”导致网络舆情应对专业化不足——没有专门机构、没有专职人员、没有专项资金[3]

首先,没有专门机构。目前我国各地区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大多由纪委内设部分科室协同“兼职”负责,从实际效果来看,往往缺少统一部署、统一调配,在网络舆情的研判处置上会出现滞后推诿现象,不利于“网络情绪”的及时回应和疏导。专门机构缺乏从另一个方面也导致舆情监测处置专职人员缺乏。纪检监察机关网络舆情工作基本上都是兼职,大多都以自己的“本职”工作为主,把网络舆情工作作为“副业”,加之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业务培训,从而导致网络舆情工作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再次,没有专项经费。网络舆情工作在大多数地区往往流于形式,尤其是基层纪检监察机关,在经费支出中几乎没有列出用于网络舆情的开支。

三、关于如何科学应对处置网络涉腐舆情的建议

近年来,借力中央高层惩治打击腐败所展示的决心,网络反腐、微博反腐蔚然成风,“表哥”、“房叔”、“房妹”等,一个个官员因网络举报而落马。人民网和人民日报政治文化部第12次联合调查显示,68%的网民最愿意通过网络曝光的方式参与反腐,其中87%的网民会选择匿名举报。网络反腐已经成为大多数网民参与反腐的主要途径,面对当前网络涉腐舆情存在的诸多问题,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网络舆情的应对处置工作。

(一)提高认识,正确引导,坚持主动作为、积极应对

实践证明,对网络舆论一味采取加以限制的“硬”做法或放任自流的“软”做法,都不能起到应有作用。网络是网民参与反腐倡廉的重要平台,必须采取积极的态度,理性对待网络舆情,才能正确引导反腐倡廉网络舆论健康发展。同时,坚持客观、公正、平等的处置原则,以认真、细致、全面的调查还原事实,做到信息反馈快、研究分析快、调查核实快、处理落实快,通过快查快结表明坚决态度,积极回应媒体和广大网民。2012年11月23日,重庆市北碚区原区委书记雷政富在其不雅视频曝光后63小时被免职并立案调查;2013年1月21日,山东省农业厅原副厅长单增德因“离婚承诺书”,在12小时后被立案调查。这些对网络举报的高度重视和快速反应行为赢得了广大网民的好评。

(二)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坚持科学研判、规范处置

1.建立网络涉腐舆情组织领导机制。成立由纪委书记任组长,相关科室、纪工委负责人为成员的网络涉腐舆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称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研判与处置,并积极组建网络舆情监测处置的日常管理机构,专门负责对有关网络媒体的相应反腐倡廉舆情进行收集和分析,组织协调有关舆情核查、督办及处置工作。建立联席会议机制,通过联席会议把宣传、检察、公安等主体纳入到舆情研判处置的队伍中来。

2.健全网络涉腐舆情引导干预机制。首先,建立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机制。在网络空间里,各种各样的舆情纷至沓来,常使网民感到莫衷一是,通过引导机制可以把社会的注意力和社会关心引导到特定的方向,帮助网民提高对环境的认知,从而达到引导舆论的目的。其次,组织开展网络评论和政务微博互动,宣传法律知识,倡导文明上网,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氛围。再次,重视“意见领袖”的作用。活跃在网络论坛上的“意见领袖”已经成为网络舆论引导的生力军,重视对“意见领袖”的培养、引导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完善网络涉腐舆情监测研判机制。建立纪检监察机关内部的网络舆情监测、分析、研判机构,负责对重点领域的日常舆情监测。舆情监测研判机构要定期提供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报告,监测报告以常态化监测和异常性监测为主,常态化监测以定期报告的形式反映到决策机构,异常性监测以及时报告的形式提醒领导决策,以启动相应的应对预案。[4]同时,纪检监察机关要搭建权威的信息网络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开相关舆情监测处理情况,保证信息流通的即时性和常态化,让公众及时了解相关事件和工作进展。

4.健全网络涉腐舆情预警处置机制。建立敏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处置。根据网络舆情的性质、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等因素,将网络舆情划分并制定重大(红色预警)、较大(橙色预警)、一般(黄色预警)三级预警响应机制[5]。属于重大或较大的,在1小时以内向领导小组汇报,迅速启动应急处置机制;属于一般的,在2个工作日内按程序上报,提出拟办建议;一般舆情发生或者即将发生重大变化的,要立即报告,以便及时调整措施。

(三)依托科技,搭建载体,坚持公开高效、智能管理

目前很多网站利用在系统中设置禁用词的方法对的信息进行自动审核,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净化网络环境。但总的来说,不良信息在网络空间肆虐的现象还十分严重。纪检监察机关要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最新科技,打造一个符合党的反腐倡廉工作需要、符合广大群众新的更高要求、符合网络传播发展规律的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平台。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先行试点开发、使用以应用为导向的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系统。网络舆情预警监测系统自动实现与主流网站搜索系统的对接,加强对网评、跟帖、博客等网上反腐舆情的跟踪监控,为纪检监察机关实现科学管理、智能管理、高效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四)夯实基础,健全队伍,坚持监测到位、及时准确

首先要加强和完善新闻发言人队伍建设。完善规范应对处置突发性案事件新闻工作,制定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规范和完善新闻的内容、形式,及时、有序、准确地权威信息。其次要建立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员队伍。网络舆情信息监测员要坚持值班监看网络舆情,及时报送信息,发生重大涉腐舆情时要24小时值班,确保能及时发现、报送、处置网上的重要信息,同时要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员专业化培训。再次要建立民间义务网络廉政观察员队伍。民间反腐败需要借助于政府反腐败机构的权威及机制查处腐败分子;而政府反腐败机构则要借助于民间力量扩大信息来源,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制定法规,完善制度,坚持依法约束、依规管理

明确将网络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积极制定和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加以约束,使网络舆情的监管法制化、有序化进行。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科学界定知情权与隐私权、政务公开信息与保密信息、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的界限,合理界定非法信息的范围。针对当前反腐倡廉网络舆论中存在的侵权、诽谤、无序现象,要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加以防范和调控。要从保护和规范群众网络监督权出发,明确网络舆论监督权的法律界限,包括保护群众网络监督权的法规条例以及禁止性规范和惩罚措施。要加强对互联网经营企业的管理,建立健全网站、论坛、微博等平台信息采集和的审核制度,严厉打击利用网站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侵犯人权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网络环境的纯洁性。(来源:行政管理改革文/李晓龙江西瑞昌市纪委编选:)

参考文献

[1]陈国华.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的几点做法和体会[Z].党风廉政建设,2010(11).

[2]魏明涛.徐长安.应对反腐倡廉网络舆情问题的研究[J].中国信息界,2012(5):016.

[3]上海市纪委.关于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工作的研究与思考[R].北京.中国纪检监察报社,2012-01-04.

舆情应对联动机制篇6

一、突发事件舆论引导面临的新形势

舆论引导是指通过对有关信息的选择、组织、阐释、来影响公众舆论,使其向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的信息传播过程。政府、媒体、公众构成了舆论引导的三要素,其相互关系影响着应采取的策略及其实际效果。

公共事件中,我国既往的舆论引导策略以“堵”为基本价值取向。其具体做法是阻遏“负面”信息扩散,同时促进“正面”信息传播,长期以来,它是行之有效的。但近些年来,在传媒技术空前发达,媒体格局分化变迁,社会阶层多元自主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以“堵”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舆论引导策略正在失效。

网络的发展与普及颠覆了传统的线性传播形态。首先,它实现了公众和事件的网状关联。网状关联使信息控制越来越难,公共事件不再仅仅依靠大众传媒实现远距离、大范围扩散;传播渠道多元,使公众可以轻易绕过大众传媒和权威部门,从知情者那里获知真相。其次,民间新闻传播速度和流量空前增强。网络的普及,尤其是微博的出现,使民间新闻进入即时、快捷状态。这就打破了权威部门对信息的垄断,使社会进入全民“DiY”的时代,公众开始自主书写事件。这给新媒体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和政府形象管理带来了新的难题,考验着政府管理能力与风险应对能力。

二、当前突发事件舆论引导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权责不明、机制不全。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缺乏统一的、常设的应急管理指挥机构。突发事件往往涉及很多部门,但这些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和管理脱节的现象并存,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

(二)一些领导干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不足。目前,相当一部分领导干部对网络舆论引导的认知远远不够,不熟悉新媒体传播规律及舆论应对策略,不懂得面对媒体采访时的态度和策略。有些领导干部在媒体采访过程中,要么敷衍塞责、随便表态,要么对舆论反应无动于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舆论引导的被动局面。

(三)突发公共危机处理社会参与度低。突发公共危机处理不单单是政府的责任,而是涉及交通、通讯、消防、医疗卫生救援、安全等部门和一些社会组织,需要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但现实中,广大企事业单位、公益性民间组织和志愿者队伍等社会力量参与突发事件预防和处置的机制尚不健全,基层组织进行社会动员难度较大。

(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立法有待完善。我国虽然已先后制定了一些与突发事件处理相关的法规,但是仅仅针对不同类型的突发事件分别立法,一些具体制度规范尚未通过法律规范起来形成统一的法律体系,在突发公共事件处理过程中人为因素过重,缺少法律依据,以致延缓事件的解决。当前针对互联网信息安全方面的立法相对滞后,在实际执行中对于一些复杂的、网络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缺乏法律依据和可操作性,特别是对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谣言缺乏足够的针对性。

三、加强应对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引导机制建设

(一)建立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机制。1.突发事件的报道一定要先声夺人,争取占领舆论制高点。政府部门的信息一定要准确、权威可靠。新闻要有利于事件的妥善处置,有利于保护人民的生命和国家财产安全,有利于我们国家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形象。2.新闻要得到授权。的内容要按程序报批。无新闻任务的部门和个人,未经授权不得擅自对外就突发事件及其处置工作接受记者采访和发表谈话。3.要针对不同媒体的特点组织新闻。电视、广播和报纸,电视新闻、图片新闻和文字新闻,以及互联网新闻,其报道特点是很不相同的。对主流媒体、重要媒体要主动沟通协调,使其支持及时、准确地新闻通稿。

(二)建立互联网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应建立互联网舆情汇集与分析机制。要掌握舆论的话语权,就应当时刻监测舆情,准确进行舆情分析和判断,及时疏通与回应网上言论,化解舆论危机,掌握舆论引导的主动权。应建立研究机构研制网上舆情监测系统,实时定向采集互联网新闻、博客、论坛、图片、音视频等通道的信息,挖掘舆情敏感话题,研究判断舆情态势,依靠网上舆情监测系统来掌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另外,针对舆情进行引导和疏导也非常重要。政府相关部门要与网民就热点问题和公众普遍关心的问题进行坦率的对话,为公众排忧解难、释疑解惑。大众传媒开办“民意直通车”一类的栏目或专版,将网络所反映的民意有选择地纳入报纸版面或广播电视节目时段。主流新闻网站还应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加强网上权威评论的引导作用,邀请各方面有专门研究权威人士进行网上评论,从而为网上舆论引导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建立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机制。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和特殊的媒体,具有传播快,影响大,互动性强,管理困难的特点。一方面,我们要充分发挥和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及时传达各种正面信息,主动引导舆论;同时,利用其信息汇聚的特点,作为了解搜集舆情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要警惕并及时删除各种歪曲事实,煽动矛盾,影响突发事件处置的有害信息,对境内外一些采取恶意攻击和敌视态度的网站要及时封堵。通过提供信息来“控制”信息;通过提供服务来加强管理。

(四)建立负面报道的妥善处理机制。要冷静看待和处理负面炒作,积极与媒体进行沟通交流,及时将事件的真相告知媒体,指出媒体报道中的不正确信息,加强与媒体的坦诚沟通与协商,以避免媒体的进一步负面炒作。另外,要主动赢得主流媒体的积极配合与支持,引导舆论向着有利于使危机事件得到妥善解决的方向发展,为处理危机事件营造良好的舆论空间。

参考文献:

[1]叶皓.政府在突发事件处置中的舆论引导[J].现代传播,2007,(4).

[2]程飒.新媒介环境下的舆论引导及其策划[J].理论导刊,2010,(4).

舆情应对联动机制篇7

由于互联网具有虚拟性、隐蔽性、发散性、渗透性和随意性等特点,越来越多的网民乐意通过这种渠道来表达观点、传播思想。对相关政府部门来说,如何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论危机的积极化解,对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创建和谐社会的应有内涵。

网络舆情的联动应急机制,指政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职能机构,对网络舆情尤其是负面舆情的监测预警与控制,从而实现有效化解网络舆论危机的目的,包括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在监测环节,有关人员和系统对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密切关注,将最新情况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在预警环节,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哪些会对社会稳定造成负面影响,哪些容易引发激烈的社会矛盾,哪些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对这些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更大范围影响的舆论进行筛选,为接下来可能发生的网络舆情走向做好各种应对准备;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变为现实的网络舆论危机事件后,有关政府部门采取的具体行动,如何化解危机、消除不良影响。这三个环节有机组合,从整体上构成了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

网络舆情监测

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建立主要依靠两方面保障:一是人力、资金等物质方面的保障,二是计算机软件系统等技术方面的保障。

就物质保障而言,各地政府相继成立了专门负责网络舆情分析的机构,由专人组成若干小组,24小时不间断对重点网站的舆情、重点论坛进行监控。各下属职能单位和部门,尤其是卫生、教育、交通等和老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部门,也不同程度上由专职或兼职人员承担起本部门内的舆情监测任务。此外,对网络舆情较集中的场所如各高校的BBS,通过诸如聘用学生作为兼职的“网络调研助管”等方式,密切关注学校BBS和校外主要网站动态。通过各层次、各领域建立起来的组织机构,从物质、制度、资金、人力等方面,保证了网络舆情监测体系的日常运作。

就技术保障而言,要监测网络舆情,少不了及时有效的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研判、信息反馈、信息决策系统,这就需要有强有力的技术系统尤其是一套高效的计算机软件系统。对舆情信息的监测与分析必须要浏览和查找海量的网络信息,包括网络新闻报道、相关评论、网络论坛等,从这些信息中提取与事件相关的舆情信息,然后分析舆情信息的时间与空间分布情况,再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进行正确的舆论方向引导。可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舆情监测和舆情分析有必要通过与之相匹配的科技手段来进行。

正是依托了物质和技术两大体系,网络舆情监测部门才能对舆情信息进行评估,分析规划舆情监控内容,形成舆情预警信息。同时,根据舆情的监控级别规划新的监控内容,开始新的监控周期,形成一个具有生命特征的周期往复的社情民意反馈系统。

从类型上看,网络舆情监测分为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两种。

日常监测,指将网络舆情监测作为本部门的一项日常工作不间断进行,随时掌握网络舆论的导向、特点和趋势。日常监测的意义在于,随时了解网络舆论的动态、方向;一旦发现有不利于社会稳定、重大的虚假舆情,可以及时反馈到有关部门;通过“舆论领袖”等手段,对日常舆情进行引导;为有关部门提供社会舆情方面的决策支持。

突发事件监测,尤指当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时,对相关网络舆情的监测。突发事件的变化因素多,内部关系较为复杂,发展趋势难以预测,相关信息纷繁复杂,给管理机构的信息判断和决策增加了难度。另外,由于突发事件中的矛盾双方往往处于对立状态,影响或阻碍了原有信息沟通渠道的正常功能,从而给各种“小道消息”提供了填补信息真空的机会。此类事件突发性强、社会影响大、给决策者思考的时间短,如果不及时准确获得最新信息并加以判断处理,产生的后果非常严重。而巨大的压力使决策者很难从容地对所有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和判别,一些有价值的信息可能被遗漏或者忽视,从而对处理决策产生误导。因此,在突发事件出现时,完善的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有效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全面掌握与该事件密切相关的各种信息,极其重要。

网络舆情预警

网络舆情预警是指从危机事件的征兆出现到危机开始造成可感知的损失这段时间内,化解和应对危机所采取的必要、有效行动。网络舆情的预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制定危机预警方案。针对各种类型的危机事件,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以做到有所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对症下药。

2.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保持对事态的第一时间获知权,加强监测力度。

3.及时传递和沟通信息。即与舆论危机涉及的政府相关部门保持紧密沟通,建立和运用这种信息沟通机制,已经成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的重要经验。以上海为例,无论在涉日舆情、地铁调价,还是普陀城管打人等“网络热点舆情”处理上,各部门协同作战、相互配合、共同商议,判断危机走向,对预案进行适当修正和调整,以符合实际所需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措施。

网络舆情预警的意义在于及早发现危机的苗头,及早对可能产生的现实危机的走向、规模进行判断,及早通知各有关职能部门共同做好应对危机的准备。危机预警能力的高低,主要体现在能否从每天海量的网络言论中敏锐地发现潜在危机的苗头,以及准确判断这种发现与危机可能爆发之间的时间差。这个时间差越大,相关职能部门越有充裕的时间来准备,为下一阶段危机的有效应对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2005年8月15日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于当天参拜靖国神社的举动引起网民极大愤慨。为有效控制、理性引导网上涉日舆情,上海市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未雨绸缪,8月11日起就密切关注境内外中文新闻类网站、外电有关报道和评论、网民留言情况,及时把握媒体对小泉动向的报道以及网民情绪发展动向。在制定周密预案的同时,有关部门及时和各大网站进行沟通,协同作战,共同做好危机事件的预警。通过网络管理平台向全市100多家影响较大的重点网站(含新闻网站、登载新闻网站、论坛网站、918爱国网等网站)发出《关于近期加强论坛等互动栏目管理的通知》、《关于加强网上涉日报道管理的通知》等两则通知。上海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还加强了监测力度,做到专人专项24小时值班,在第一时间内把最新情况通报有关部门。正是采用“预案+协同作战+全方位监测”三合一的立体预警模式,使上海顺利度过了“8・15”舆情危机。

网络舆情应对

从上海等地的情况看,完善有效的网络舆情应对,必须要依托:

1.强大的组织保证和物质、技术支持。如上海市专门成立网络宣传管理办公室,与各大互联网站建立紧密的联系、沟通机制,通过网络编辑业务培训和资格认证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管理队伍的素质。

2.制定一套较为成熟的网络舆情日常监测制度。各地危机预案正在或者已经制定,尤其是面对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制定高质量的预案。以“8・15网络涉日舆情”为例,预案内容包括通知上海所有新闻网站,对相关消息不做头条、不开专题、不开设新闻留言板、不在论坛中讨论;加大监看力度,遇有相关敏感信息及时专报。15日、16日两天,编制关于“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相关新闻网上传播情况及舆情态势专报”;监看中如发现上海网站及其论坛上,如有过激言论或负面信息,立即删除并报告;传统主流媒体评论部做好素材与引导文章准备工作等。

3.遇到重大突发事件,能够在短时间内调动和整合各种力量,形成联动,产生危机应对的合力。以“地铁调价”为例,网管处指定专人积极与公安、通管局加强联系,及时沟通,及时处理;公安、通管局也指定专人与网管处联系,各部门间建立起了稳定、顺畅、高效的沟通渠道。这对于提高处理违规网站的时效,及时应对突发热点起到了关键作用。

4.危机事件后的系统有效评估。内容包括危机情况、采取措施、对下一阶段走向的研判、对前一阶段应对的总结、反思与建议等。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有好的评估机制,每经历一次危机,就是对管理部门应对网络舆情危机能力的提升。

尽管如此,由于网络传播是新事物,而网络舆情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尤其当出现重大突发网络舆情危机时,在很多方面因缺乏足够的经验而尚待改进。

1.对网络舆情监测范围有待扩展。很多城市,对网络舆情危机的日常监测,目前主要集中于卫生、教育等与老百姓日常生活联系密切的领域。事实上,社会生活中的任何领域,都有可能引发大的负面网络舆论,进而形成危机事件。因此,适当扩大监测范围,扩大监测机构的人员规模,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2.预案大多是原则性规定,缺少具体的操作指导和演练。要做到预案求实,不仅要有危机发生后应对各种可能情况的多套行动(遏制危机、处理、消除危机,重建或恢复正常状态)方案,更要通过教育、培训、演练或计算机模拟、培养,提高领导者的指挥能力和职能部门的应变能力。从现有情况看,在制定网络舆情危机预案时,还有相当部分预案比较粗线条,也缺乏对预案内容的日常培训和演练。一个优秀的预案,就是一本好的操作手册,对危机发生时的具体步骤,都作了明确而细致的规定。当预案制定后,要不定期地进行演练,提高警惕性和实战能力。

3.信息公开要进一步提高。长期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信息传递方面喜欢欺上瞒下,报喜不报忧,致使内部信息渠道严重阻塞或扭曲;与此同时,政府部门缺乏规范、及时的信息披露制度,宣传主管部门习惯用传统粗暴的方式管理大众传媒,媒体缺少必要的法律保护,使媒体的信息传递作用和社会监督作用受到极大限制。再加上部分政府为了“保稳定”,部分官员为了“保乌纱帽”,以及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过分看重吸引外资、发展旅游等方面的近期局部利益,使得一些政府部门在危机处理中信息透明度较差。

完善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的措施

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中,监测、预警、应对三个环节,既有先后顺序、也有交叉混合。看起来,每个环节逐步向后推进,但实际上,不断融合、互动。监测是常规工作和基础工作,耗费精力最多。预警其次,当通过监测发现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舆情时,就开始进入预警阶段。就发生概率而言,应对的几率最小,只有当现实的危机发生后,才开始进入应对程序。但是,危机应对的重要性并非可以由此而小觑。监测、预警、对应三个方面构成政府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并形成紧密契合、逐层推进的工作流程。

1.制定详细而周密的网络舆情危机阶梯预案

详细而周密的预案,保证了在危机发生时有条不紊,获得最大程度的主动权。除了制定《网络舆情联动应急机制总预案》外,还可以借鉴《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将危机分为四级,即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每一等级都由不同级别、不同范围的力量参与到危机应对中,根据危机的等级,调动与之对应的资源和力量进行危机化解。

2.尽快实现网络立法

网络立法是净化网络空间,减少网络情绪型负面舆论的有效保障。国外的做法给了我们很好启示,美国参议院于1995年6月通过了《传播净化法案》。新加坡政府则规定,新加坡的3家iSp(网络服务供应商)和拥有网址的政党、宗教团体和个人都必须在新加坡广播局注册并接受其管理。其管理的内容包括“可能引起对政府痛恨或轻视的内容,或煽动对政府不满的内容,以及危害公共安全和国防的”等等③。

3.保持信息的公开通畅

有关研究显示,当权威信息缺失时,就给小道消息传播提供了契机。因此,当网络舆情危机出现时,要最大程度地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一个有效举措。通过新闻发言人,既向公众传递了权威信息,又将信息内容归口到“新闻发言人”这一权威信息源。

4.发挥“舆论领袖”的积极引导作用

根据传播学规律,“舆论领袖”在影响受众的态度方面,作用明显。尤其当网络上出现海量的信息时,一般公众往往会无所适从。这时候,他们更需要权威的“舆论领袖”的声音作为自身决策的重要依据。就目前我国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论坛的参与情况看,培养论坛的“舆论领袖”,利用这些“舆论领袖”来引导网上舆论,已成为普遍做法。这些“舆论领袖”有见地、有代表性的发言一般被版主用醒目的字号和色彩加以强调,放在网页的突出位置,以强化主流言论,孤立非主流言论。

5.强化网络“把关人”

任何信息传播,都是信息选择的过程,其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把关人”。网络把关人包括网站编辑、网管等,在信息选择、引导舆论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网络把关人应是信息提供者、信息引路人、信息规范者和监督人,设置好有关话题或议题,吸引终端上的个人参与到公共话语空间,通过自由热烈的网络交互,及时的新闻报道,再加上详尽的事实背景材料,对不同空间的话语进行整合,在交流中引导大众舆论,促成正确舆论的形成。在把关中,切忌简单粗暴地删帖,要注重运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艺术,使网民产生理性和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

6.加强技术在网络舆情引导控制中的作用

常用的网络技术手段包括对ip地址的监测、跟踪、封杀;网管的全天候值班监测,对负面消息进行及时清除;运用智能型软件进行敏感词组的自动过滤;对论坛发帖的延时审查及;对国外敏感网站浏览限制;部分重要论坛实行实名认证制度等。尽管这些做法会引来种种争议,但至少在短时期内依然是网络舆情引导控制的有效手段。

7.探索网络舆情联动应急创新机制

初步设想是,由网宣办牵头,负责网络舆情的日常监测,每天或每周按部门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针对各部门的情况,提供简单的舆情监测分析报告,及时向各职能部门进行反馈。或者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络舆情内部信息系统”,网宣办位于该系统的核心,负责将每天监测到的信息分门别类地传递到各职能部门。具体职能部门通过该系统,在第一时间内获得和本部门有关的最新网络舆情,并对这些舆情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研判,决定采用何种方式进行应对。当出现重大危机事件时,由各部门抽调熟悉业务的工作人员,加入到网宣办的工作中。专业人士的加入,体现了具体职能部门对危机事件的重视,也体现了政府高效执政的姿态,对尽早化解危机,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杜骏飞主编,《中国网络新闻事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16页

②李琼瑶,《网络舆论的现状及引导》,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舆情应对联动机制篇8

关键词:网络舆论;引导能力;意义对策

中图分类号:G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245—03



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矛盾多发的关键时期,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媒体格局,日益成为民意、民权表达的重要平台,从而改变了公众诉求表达和政治参与的方式,为党的执政环境和社会带来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如何因势利导,加强网络舆论管理,提升正面引导能力,是各级党委和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一、深刻认识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现实意义

(一)应对新媒体发展和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必然要求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而言的,是新技术条件下的媒体形态,主要包括数字杂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其中,网络媒体是到目前为止应用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新兴媒体代表。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兴媒体首先在舆论传播方式上发生了变化,与过去的自上而下的传播不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呈现出双向、互动的的特点,社会公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时也是信息的者,在新闻、引导舆论、监督社会时,公众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公共讨论,表达自己的情绪、态度和观点,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其次,舆论传播渠道多元化,借助海量的网络和手机用户,新媒体逐渐成了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使得社会舆论的传播无孔不入,并且不仅能进行文字传播,同时又能进行视频和声音的传播,从而具有了复合型传播的功能;再次,舆论传播速度快捷化,通过网络的传播,任何事物都可以在顷刻间传遍整个世界,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形成舆论强势,满足公众“知情”和“表达”的诉求。

基于互联网的独特优势,网络媒体已经成为整个社会舆论不可忽视的力量,其影响力对传统舆论引导格局已形成强大冲击。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39.9%。5亿多网民构建出来的虚拟世界正不断展示着改变现实的力量,对社会舆论的态势和走向产生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新媒体,善用、善管新媒体,加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舆论引导上的优势互补,逐步构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引导舆论的新格局。

(二)保障国家安全和巩固执政地位的迫切需要

互联网以其“无国界性”和“超领土”的虚拟存在,已全面渗透到现实世界中的政治、社会、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等领域,以至于许多国家都开始把网络当作继领土、领海、领空之后的第四空间,成为国家安全的“无形疆域”。近年来各种情况说明,对国家安全来说,网络已经成为一个没有硝烟的新战场,它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互联网时代的兴亡。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力地影响世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之所以能够在国际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与其拥有强大的舆论传播能力紧密相关。互联网传播的全球性、开放性、迅捷性、互动性和匿名性等特点,可能使负面舆论在短时间内得到散播。境外一些组织和机构不断研发网络穿透技术和搜索引擎技术,通过网络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的政治宣传,推销不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境内一些人利用博客、播客、微博等个人门户,以及手机短信、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歪曲事实,散布谣言,借题发挥,恶意炒作社会热点和敏感话题,放大社会矛盾,试图将局部问题全局化、简单问题复杂化、一般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网上问题落地化。这些负面舆论散播如果任其发展,会混淆网民的认知,并对现实生活造成影响,就可能引起巨大的政治和社会反映,对内可以直接威胁到我国政权和政治制度的稳定,对外则可以恶化政治外交环境,进而严重危及国家安全。

(三)化解国内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求

当前,我国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30多年的改革开放既创造了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辉煌成就,也积累了经济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等社会矛盾,在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和养老等基本民生问题上压力依然很大,社会管理和协调机制改革滞后引发的利益事件日渐增多,并且出现利益冲突日益群体化、解决路径日益复杂化的趋势。诸多利益问题往往会通过思想认识、甚至是一定的社会思潮、意识形态表现出来。随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环境的深刻变化,公众的利益意识和政治参与意识日益觉醒,加之一些人歪曲事实,传播虚假信息,利用舆论蒙蔽和误导民众,用传统手段化解社会矛盾、引导舆论的做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从当前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实践来看,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与网上舆论形势的发展还不适应,有些正面报道说教色彩浓厚,方式呆板,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不足;对于关注程度较高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报道不充分、不深入;对一些错误的社会认识,对社会突发事件的起因、过程、善后工作及处理结果,解释和疏导不够。在舆论引导任务更加繁重的时代背景下,能否准确把握新兴媒体的特点,以娴熟的专业技巧和现代传播理念,在利益冲突和突发事件中迅速到位,以权威口径准确、全面地报道事实真相,掌控舆论主导权,关乎党和政府的形象和权威,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这就要求舆论引导工作要进一步创新方式方法,切实增强针对性和时效性,不断提高舆论引导化解社会矛盾的科学化水平。

(四)提高干部基本素质和执政能力的重要任务

近几年来,各级干部因为应对媒体失当而招致麻烦的事例不在少数。这表明,不少领导干部在面对媒体时,表现出诸多不适应。比如:不适应信息化时代媒体大发展带来的变化;不适应媒体与政府关系的新变化;不适应新媒体时代带来的“全民传播”的新变化;不适应媒体的市场化发展的变化。在同媒体打交道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管制思维,一躲二堵三封杀,防火、防盗、防记者,不愿、不敢、不会与媒体打交道,提升媒体素养和能力已经成为了各级干部必须认真对待的现实问题。

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在瞬息万变的网络世界里,网络舆情应对能力正在成为党政机关执政能力的集中体现,不断提高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和技巧,已成为各级党政机关施政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2008年元月,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认识新闻舆论的重要作用,善于通过新闻宣传推动实际工作,热情支持新闻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2009年3月1日同志在出席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时强调,要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并将其作为当前领导干部要努力提高的六个方面的能力之一。由此可见,提高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特别是网络舆论管理和引导能力是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素质要求,也是执政能力的重要内容,是新要求和必修课。

二、提升网络舆论引导能力的对策

(一)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掌握舆论宣传主动权

主流网络媒体拥有权威性和品牌优势,其影响力、点击率都是其他网站无法比拟的。所以,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必须首先加强主流网络媒体建设。

1、提高主流网站质量。网络作为新兴媒体,是公众言论表达的平台,也是政府智慧和能力的试金石,只有真正提高主流网站建设水平,才能更好地做到去伪存真,获取真实的民意。

2、抓好议题设置。网络上的信息纷繁芜杂、源源不断,要想通过舆论引导统一思想,必须主动培育舆论焦点,把握舆论主导权。要善于通过有意识地设计主题,突出传播正面信息,宣传正面内容,形成积极稳定的舆论气候,让公众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启示,接受引导。

3、完善网上交流沟通互动平台。既要以正面的新闻报道帮助群众理解政策,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为网民答疑释惑;又要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组织有关领导或专家与网民在线交流,有效解答网民提出的问题,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性、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4、建立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要适时组织网上信息,特别是对突发性事件,更要注重抢占先机,做到及时、准确地权威信息,把党和政府的政策主张、处理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的措施、以及事件的最新进展情况以最快的速度告诉广大网民,以防止信息误读,避免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

5、搞好网络评论。网络媒体要主动培育一批素质高、有影响力的网络评论员队伍,不仅要积极参与网上跟帖和讨论,还要及时那些真正能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理性的网络评论,以有效提升网络媒体的影响力。

6、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功能互补。不同媒体特点不同,优势各异,加强联合,才能形成多重声音协调、互为补充,齐心引导舆论的局面。网络媒体要学会利用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主动联合,遥相呼应,从而取得正确引导舆论的效果。

(二)借助商业网站传播能力,扩大主流媒体宣传阵地

网络媒体出现后,一些发展较早的主要商业网站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拥有大量的网民和点击率,成为新闻信息和网络舆论的重要传播渠道。面对这一无法回避的现实,在有关管理部门加强对商业新闻网站的管控与引导的基础上,传统主流媒体也应加强与新媒体的联动融合,善于借助社会知名网站等新媒体传播平台信息,引导舆论,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这是一条借助外力、加强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的有效途径。要广泛与有影响的重点商业新闻网站开展合作,更加充分地利用它们的受众群和吸引力,增强权威信息、正面声音在商业新闻网站的转发率,拓展传播渠道,扩大宣传阵地,传播信息、言论,特别是加强对热点问题和民生问题的正面引导,通过影响网络舆论达到引导社会舆论的目的。

(三)建立舆情工作专门机构,完善应对舆情工作制度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和专门工作部门是提高网络舆情的分析能力和应对能力的重要保障。2010年,中央作出了加强和改进互联网管理工作的决定,指出应设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各地市也要明确相应机构,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舆情工作部门不仅要有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及时信息和解答疑问,有条件的地方也要有高素质的媒体评论员和一支顾问队伍,主要是在舆情发生后能够做好发帖和跟帖工作,为危机处理提供指导和咨询。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工作制度是应对舆情的关键环节。一是建立信息制度,在重要门户网站和主流媒体,及时重点、热点工作信息;二是建立舆情监控制度,密切监控重要舆情动态,掌握舆论动向;三是建立舆情引导制度,对舆情迅速分析研判,查找发生问题的根源,及时回应公众疑问;四是建立舆情处理预案制度,就工作中的热点问题和容易发生舆情的网络等媒体,事先研究制订相关应对预案。

(四)加强与新闻媒体的沟通,健全信息披露机制

网络舆情管理机构和工作部门要重视与新闻媒体的沟通,要主动与网络媒体建立联系,特别是及时在权威网站上公开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确保正面的、权威的信息始终占有主导权。要加强与其他相关部门的联系,发挥他们的资源优势,加强对重点网站的跟踪、监控,为应对舆情创造条件。要进一步完善信息披露机制,特别是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适时组织网上信息,满足人们对公共信息的需求,尤其要注意在突发事件面前抢占舆论引导先机和主动,最大限度地压缩小道消息、政治谣言和攻击性言论在网上的传播空间。

(五)尊重公民民主政治权利,建设透明开放政务系统

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各级党政部门要在科学发展、少出差错的基础上,尽力保障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注意引导群众通过网络有序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根据网上宣传形势的需要,利用网络的互动功能组织在线交流、网上访谈、网上讨论等活动,引导网民发言讨论,把网民的注意力吸引到特定方向。科学设置网上宣传议程,围绕时政新闻热点和网上热点难点问题,适时发表政策解读文章与正面评论,主动引导网上舆论热点。要大力建设透明开放的政务系统,以开放的意识,把群众满意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在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上,做到政务公开,真正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舆情应对联动机制篇9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征

网络舆情是指网络上的群情、民情,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观点、意见的表达、传播、互动以及后续影响的集合。它是公众关于社会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态度和情绪的总和。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网络舆情状况和发展态势成了社会是否稳定的晴雨表。网络舆情具有以下五个特征。一是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非常迅速,一个热点事件加上一些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舆论的导火索。网民可随时发表意见,个体意见迅速汇聚,从而快速形成强大的声势。二是交互性。公众在互联网上发表意见、进行评论时,经常形成互动场面,赞成方的观点和反对方的观点同时出现,甚至出现意见交锋。三是自由性。由于互联网的匿名特点,网民可以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反映自己的真实情绪。因此,网络舆情能比较客观地反映现实社会的矛盾,比较真实地体现不同群体的价值观。四是多元性。网络舆情的主题极为宽泛,分布于社会各阶层和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以及社会生活各方面,网民可以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言论,这些言论可以被任意评论和转载。五是偏差性。受各种主、客观因素影响,一些网络言论缺乏理性,有些人甚至把互联网作为发泄不满情绪的场所。这些情绪化言论可能发展成为有害的舆论。

二、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的舆情问题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各种危机,对于企业来讲,严重的网络舆情就是企业面临的危机。《韦伯词典》解释:危机是有可能变好或变坏的转折点或关键时刻。危机有危机的规律,一个接受和处理危机的企业才可能真正将危机转为机会,但是,企业决策者必须在有限的时间约束下,做出关键性决策和具体的危机应对措施,才有可能使危机转变为机会。现阶段,我国处在社会发展的转型期,诸多突发事件和社会现象,使网民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关怀,互联网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其成为各阶层利益表达、情感宣泄、思想碰撞的舆论主渠道。网络民意的力量在很多事件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网络监督、网络维权得以深化,无疑是社会民主进步的标志。但是,网络不仅仅监督事件过程,推动事件发展,还会过度发展成“绑架”媒体、煽动民愤,甚至直接左右事件结果的“网络审判”,更可能成为给单位及个人造成过度影响的“网络暴力”。

由媒体人制作的公益雾霾调查纪录片指出,能源、冶金等行业以及机动车排放等重点领域是形成雾霾的主要原因。其中对我国火电行业“污染”问题进行了重点报道,并引用图片数据说明华东地区存在数十家排放超标的火电企业。图片的来源以及可信度尚无法证实,但是可以判断所产生的晕轮效应,给火电企业的环保工作带来了空前的压力,“燃煤电厂污染大气”这一概念在民众心理得到了夸张放大。从众心理引发民众对火电企业一边倒的舆论质疑,也给发电企业的对外宣传与舆论引导提出了全新挑战。电力企业舆情信息按照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分为三类。一是重大舆情信息,即严重违背事实、容易造成恶劣社会影响、制造社会不稳定因素、损害企业形象、干扰企业正常工作秩序的负面舆情信息。二是重要舆情信息,即内容错误、误导读者、影响面较大、可能引起公众较强烈反映的不实舆情信息。三是问题舆情信息,即媒体错误、报道缺乏客观性、可能引起部分公众误读的舆情信息。当前,电力企业舆情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首先,电力企业带有自然垄断属性,并占有大量资源,社会关注度高,公众自然有着更高要求和严苛的舆论环境。

而电力企业对外宣传模式过于单一,社会各界对电力企业的了解往往不全面、不客观。其次,电力企业对外宣传虽然有一定基础,但过度依赖传统媒体资源,大多注重新闻动态类的信息报送,对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作用和影响缺乏足够的认识和重视,舆情应对能力薄弱。再者,电力企业对新形势下“人人皆媒体”的传播环境认识不足,电力企业容易成为媒体关注和质疑的对象,对此所产生的影响和后果,往往没引起足够的重视和相应的准备。

三、电力企业舆情控制应对措施

一要加强信息收集,正确研判舆情。拓展获取网络舆情信息渠道,通过新闻评论、博客、微信、聚合新闻(RSS)等多种方式,全面掌握网情民意。定期搜索涉及企业安全生产、环境保护、政策处理、电力维修、公共服务、社会责任、劳动纠纷等方面信息和舆情,做到超前研判。依托网络舆情监控系统,保证舆情信息获取即时、全面、海量、准确。单靠搜索工具定期检索与重点网站定时巡视的模式,已不能满足舆情监控工作的及时、准确、快速处置要求。要建立并应用专业的舆情监控系统,使舆情监控工作更加到位和全时覆盖。根据掌握的信息,定期梳理、准确研判,针对热点、焦点问题,加强舆情分析和跟踪,落实对负面舆情的各项控制措施,为防止负面舆情扩散做好准备。

二要注重媒体沟通,及时掌控舆情。加强全员的舆情风险意识教育,做到人人受培训,人人知风险,切实提升全员防范舆情风险的责任意识和危机意识。针对“网络水军”“、网络推手”,有目的地培养微博“达人”、跟贴高手等。重视与地方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的沟通和联系,加强与本地网络版主“、意见领袖”、发帖人的沟通,保持媒企良性互动,以期遇到网络舆情时能获得各类媒体的理解和支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培养合格的企业新闻发言人,使媒体面对庞杂的网络信息,能够得到新闻发言人的权威信息和合理解答,及时疏导网情民意,提升企业认知度和美誉度。

三是提升处置能力,快速化解舆情。面对负面舆情,态度诚恳,敢于担当,诚恳接受社会公众与媒体监督。要第一时间掌握事实真相,以事实为依据,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方案,适时予以积极回应,正确把握舆论的主动权和话语权。避免恶意炒作,防止舆情蔓延扩大。有计划、有步骤地公布相关处置办法和动态,借助网络与媒体力量将企业的目标、处置舆情的诚意和实际行动,告知媒体与公众,以取得理解和支持,主动正面引导社会舆论,及时澄清负面舆情。

舆情应对联动机制篇10

关键词:高校网络舆情多部门联动机制

一、高校加强网络舆情控制的意义

随着网络新媒体的诞生和迅猛发展,新闻舆论传播的受众变成多重身份,即是受众也是新闻源。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的网民,他们通过聊天工具、贴吧、论坛、微博、QQ空间等渠道,表达自己对高校、社会和生活的所见、所闻、所感,这形成了高校特有的网络舆情。但由于大学生心智尚未完全成熟,易于受到煽动出现过激行为和言论,表达出错误的舆论立场。如最近香港“占中”事件,香港高校有不少学生参与罢课和集会,此次事件,严重干扰了香港市民的日常生活,严重影响了香港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因此,对不良网络舆情的密切监控和及时处理,有利于控制不良思想转化为破坏性行动,能及时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高校的稳定。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做好高校网络舆情监控,这是高校相关管理部门面临的新课题,新挑战。引导网络舆情健康有序发展,对于构建文明和谐校园乃至稳定的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由高校网络舆情个案全过程研究,分析高校处理网络舆情存在的问题

笔者以某高校疑似触电事故为例,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个案进行全过程研究。该事故发生后,随之的一个月内,舆情发展经历了井喷期―发展期―淡化期几个阶段。首先由传统媒体进行报道,网络媒体争相转发该新闻。同时学生们在该校的百度贴吧、BBS、学生自己的微博、QQ等网络媒体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的言辞偏激,对学校进行了一定的批评和指责,整个舆情酝酿发酵对学校声誉了造成不小冲击力,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所幸事件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及时、妥善处理下,得以圆满解决,网络舆情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帖子数量渐渐减少,人们对此事件的讨论也呈递减的趋势。但时隔一年多,网上仍存在着当时的一些旧帖和不利言论,并未完全消除,未出现舆情的消逝期。

从高校处理应对网络舆情的全过程来看,存在以下问题:

1.日常安全教育有待加强,缺少常见的安全提示

校园网页上仅有保卫部门网页有用电安全知识介绍,其他部门没有安全知识介绍和安全提示。没有利用起学校的BBS、微博、论坛作为宣传安全教育的基地。

2.后勤部门的检修工作需常态化、扎实落实

日常的电路、电线、电器设备的检修,后勤部门应将该项工作常态化、全面、扎实予以落实。一旦发现问题苗头,第一时间完成维修或更换,不能将问题留置、拖拉以致延误最佳维修时间。否则将为事故的酿成埋下隐患。

3.高校网络舆情监管需加强,各部门职责划分应厘清

高校的BBS上网络舆情问题突出,偏激、不实言论、负能量充斥论坛混淆视听,对于这种现象学校大多数部门采取的是开放、自由的态度,任凭网络舆情发展。缺少专款、专项、专人的网络舆情监管队伍,问题苗头产生时才去拦截,平时疏导、引导工作做得不够。看似应该属于校办、宣传部、学工部、网络部门等相关部门都该管的事情,而最后未厘清职责划分变成了监督管理的盲区。

4.制度出台落实推进的进展不大

有的高校会出台《安全信息员制度》,或者成立舆论监控小组,但真正落实制度和文件,且取得舆情管理成效的高校寥寥可数。有的高校出台了《安全信息员制度》,但其他部门和各系部知道的很少,更别说去做。因为没有严格的监督和检验成效的奖惩措施,才让制度落实推进的进展不大。

三、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多部门联动机制

1.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

组织部、学工部以及各系,平时要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除了利用班会、晨会、晚自习、主题活动等途径,宣传党的先进文化、先进思想,还可以通过与时俱进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达到宣传教育的效果。如鼓励同学们关注学校党组织的微博、微信,不定期地组织健康向上的话题讨论、有奖征文、有奖摄影、微电影制作等活动,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大学生进行日常党建教育。

2.高校网络舆情联动机制的建立和落实

(1)建立网络舆情监测预警机制。网络部门要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科技手段,做到人机结合双管齐下,实时、动态监测网络舆情敏感词条,一旦有情况立即予以屏蔽、删帖。校园网内的论坛、讨论组、聊天室、博客等都要求实名注册,且实名注册的用户有奖励开放部分权限。如果学生有不良言论,能立即追溯到当事人,及时控制住事态发展的局势。

(2)成立网络舆情专人监管队伍。学工部门选取政治立场坚定、优秀、上进且有计算机特长的学生,成立学生网络舆情监管员队伍。既能关注、监管校园舆情动态,同时又可以起到“舆论引导人”的作用。通过他们多传递正能量的言论,毕竟同样是学生,他们的语言风格和角度更利于被广大的同学接受。可以通过讲述正、反两方面的道理“两面理”,让大学生的思想在冲击中成长,这样原来可能反对某些观点的同学可能会有所转变。

(3)制定网络舆情制度,编制应急预案。有的高校有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但未有网络舆情应急预案。主要是不重视这块工作,未预见到该工作的重要性。因此,党办、保卫处应科学调研,制定符合校情,合理、科学、可行的网络舆情应急预案。并且,经过多次预演,修订后予以实施。但制度、预案颁发后不能仅仅是一纸空文,而应做到全员皆知,全员参与,考核严格,奖罚分明,让制度落到实处,让责任落实到人。

(4)做好舆情现场管理,信息汇总上报,新闻公开等工作。高校网络舆情如果发生大规模扩散事件,高校的党办、保卫处、学工部、宣传部就要及时进行现场管理,科学控制事态发展,及时汇总上报。要掌握好信息源,按照信息上报分级制,保证信息及时、准确传达。学校有专门的新闻发言人,新闻稿必须经过严格审核,才能对发外。

(5)加强各部门间的工作沟通,事后落实工作问责制度。构建各部门、各系互动的信息共享交互系统,科学行政,有效沟通,完善工作程序。事后落实工作问责制度,不能让过失方含糊其责,蒙混过关,应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落实工作问责,督促有关部门、人员转变工作作风,改善工作态度,改进工作方法,避免以后类似事件的发生。

(6)建立网络舆情评估反馈机制,总结改进工作方法。建立网络舆情评估反馈机制,及时根据师生的评估结果和建议,修订网络舆情应急预案。总结以前发生的网络舆情事件对学校形象产生影响的原因,改进工作方法,通过多渠道和多手段消除影响的余音效果,增强师生和公众对学校未来的信心。

3.校地网络舆情联动机制的形成和落实

网络舆情多部门联动机制,不仅仅局限于高校内部各部门、各系之间,而应该放眼于整个社会大环境和大数据的融合、联动,才能将网络舆情了解得更透彻,掌控得更好。高校应积极与新闻媒体、公安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地方政府、基层社区等部门建立实时联动合作机制。加强信息沟通,技术合作,共同促进社会和高校的安全与稳定,形成上下联动、问题联处、执法联动的社会管理联动局面。

参考文献

[1]柏家文.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的掌控[J].铜陵学院学报,2011(5):117-118

[2]王江屏,晏妮.高校网络舆情应急机制建设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10(1):117-118

[3]王健.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J].实践探究,2009(3):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