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联动机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9:02

网格联动机制篇1

【关键词】跨域突发事件;应急联动;联动网络

《国家综合防灾减灾十二五规划》将统筹协调区域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开展大中城市或城市群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示范,建立城市综合防灾减灾新模式,作为国家“十二五”防灾减灾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结合区域公共突发事件日趋增多,打破条块分割、地域隔离、联动主体协同不足、队伍和资源分散等体制弊端禁锢,建立统一协调、协同共治、运转高效的常态化应急联动机制,构建科学合理的区域应急管理体系,对提升应急效率和能力、共建区域公共安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跨域突发事件应急联动机制的内涵

所谓跨域应急联动机制,就是借助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统一的联动平台,实现多警种、多部门、多层次、跨地域统一接警、统一指挥、联合行动的模式。跨域应急联动机制将联动主体拓展至区域内的所有应急单元,围绕共建、共享区域安全的共同目标和任务,实现地方政府间的充分协作,同时制度化地引入社会公众、企业组织、非营利组织等社会力量的全程参与。各个应急单元在统一的应急平台上,在统一的指挥、协调和调度下,按照既定的行动安排、角色定位和职责权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在各自的行动过程中实现区域应急的整体行动。

二、构建跨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网格化”管理组织框架

由于应急突发事件多样,联动过程贯穿于应急各阶段,且各区域应急单元具有不同的利益、目标、组织和行动逻辑,在应急能力、应急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差异,因而,跨域应急联动体系的框架设计需要在综合考量跨域突发事件发生演化的阶段性、复杂性、影响范围以及主体众多、联动过程相互交错等现状的基础上,建立具有高度开放性、动态性的多维立体组织系统。相对于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而临时组织的应急联动体系,网格与网络管理理论成为在既定行政区划框架下解决跨地域、跨组织边界管理问题,实现多层次、立体化管理的现实路径。

网格化管理是指将管理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若干基本网格单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各网格单元间的协调机制,使各个网格之间能有效地进行信息交流、共享资源,最终达到整合组织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思想。在既定行政规划框架下,以区域内地方政府为主导,制度化地纳入其管辖范围内多元应急主体全程参与,充分整合该地域应急信息和资源,形成众多应急网格,赋予各应急网格自主行动权,以作为区域应急处置过程中的“先头部队”和常态应急建设中的自主行动者,使之借助区域核心优势,更为积极主动、敏锐地监控所辖网格单元内的任何潜在风险,并进行科学的风险识别和预先处置,降低区域危机的可能性,避免区域应急管理的死角和盲区。同时,将区域整体应急事务内化为各应急单元身边的具体事务,能强化其危机意识和责任感,真正构建起区域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整体应急格局。

三、实现跨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网格化”管理机制路径

更好的实现跨域重大突发事件应急联动“网格化”管理组织框架,跨域应急联动不仅需要“联”,更重要的是能够有序、有效、制度化、常态化地“动”,这都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认知转变、领域拓展、制度完善、机构设置、平台建设等方面做出全方位的努力、变革与创新。

第一,引导区域应急认知,实现应急单元事后的被动参与向共识基础上的自觉行动转变。要塑造区域应急单元的公共意识和责任感,建构对共建并共享区域公共安全目标的认同、共识和承诺,自觉参与跨域突发事件全过程的合作治理,并按照统一的行动安排在各自自主行动中实现整合协调。

第二,拓展联动主体,实现由府际协作向全主体集体行动的转变。跨域应急协作机制需要坚持整体思路,拓展联动的主体范围,吸纳其他社会力量,真正构建起联动协作、携手应对的跨域应急联动体系,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等方式形成区域内的集体应急行动。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视为一个综合的有机系统,以更为综合、前瞻的视角审视应急体系的建设。

第三,完善区域应急协作制度规则,实现由倡导型协作向制度化协作的转变。虽然区域内的各方具有联动协作的积极性和意愿,但当前业已制定形成的众多区域应急合作协议由于适宪性和适法性的缺失、协议的意向和宣言性质、协议内容的原则笼统性等缺陷极大地弱化了其应有的强制约束力和执行力,建构被各方共同认可接受并自觉履行的制度规则显得尤为必要。

第四,强化区域内的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的权责,建立跨域应急联动管理的权威机构。建立常设性的跨域应急联动核心管理机构,在各方协商基础上赋予其专门的职责权限,使之真正成为跨域应急联动体系的中枢神经系统,领导并协调各方行动,实现应急联动体系的有序、高效运转。

第五,实现区域内所有应急平台的无缝对接,搭建整体应急平台,共享信息与资源。借助通信、网络、图形图像、电视监控、数据库与信息处理等多种现代科学技术,建立集通信、指挥和调度于一体、高度智能化的区域整体应急联动平台,形成跨域突发事件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全面有效监控各类灾害隐患源,同时,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应急物质的调配以及辅助应急行动决策,提高应急联动的效率。

四、结语

总之,建立健全突发事件跨域应急联动机制是提高政府危机处置能力,是稳定社会秩序的客观要求,必须从政策和制度入手,统一规划,明确权责,探索高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和资源配置模式,使各主体单元应高效有序地参与应急管理活动,全面提升合成应急与协同应急能力。

参考文献

网格联动机制篇2

指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要坚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机制体制,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推动社会治理精细化。当前如何实现社会治理的精准化、高效化已经成为我们面临的一大课题。

一、基本情况

(一)突出网格全域覆盖。我区按照“多网融合一网兜底”的原则,科学划分网格,选优配强人员,积极建章立制,实现了“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坚持油地军“一盘棋”推进,网格划分实现全覆盖。全区共划分网格650个,其中地方网格441个、*******各单位网格99个、****“三供一业”移交小区网格93个、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网格17个,实现了整个**区域的无缝隙、全覆盖。

(二)注重网格员专职专业年轻化。针对农村环境相对复杂、条件较为艰苦、部分村存在“空壳化”的现状,实行城乡网格员待遇“倒挂”,将人员、资金优势向农村倾斜。采取“区招、镇管、村用”的模式,着力解决农村专职网格员难招、难干、难留的问题。全区农村专职网格员平均年龄28.3岁,大专以上学历占83.95%,本科以上学历占28.39%,月平均薪资待遇不低于****各镇街劳务派遣人员平均工资水平,并在食宿等方面提供便利或者补助。城市社区网格员采取与**劳务合作模式,由油田正式职工担任。围绕全市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任务清单、事项责任清单积极开展工作,极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的精细化程度。

(三)打造教育培训新阵地。成立全省首家设有专门编制、机构和场所的区级网格学校,并分别建立城区和农村网格分校及实训基地,组建由市区两级党校教师、区直部门业务骨干、优秀村支书、优秀一线网格员、国内知名高校教师组成的网格员培训讲师团。建立“村书记上好村情课、区内上好基础课、区外上好拓展课”三级培训机制。出台网格文化建设方案,以文化浸润方式凝聚合力、激发活力。

(四)健全完善制度机制。围绕网格员队伍建设,探索建立“六有”“六统一”工作标准。“六有”即有工作场所、有工作制度、有专用电脑、有办公桌柜、有人员公示牌、有工作台帐;“六统一”即统一马甲、统一标牌、统一工作包、统一工作手册、统一终端设备和统一建立本网格微信群。配套制定了考核管理办法,镇街(开发区)、责任部门社会治理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考核办法等工作制度和各级网格服务管理中心基本工作制度等,为全要素网格运行提供了制度支持。截至目前,全区网格员共采集各类信息近39万条上报各类事项6万7千余件。

(五)注重结合实际,突出特色。各镇街、开发区立足于打造全民网格、活力网格,积极探索创新,亮点频出。****搭建“社区e家”手机平台,全民都是网格员,实现了“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街道按照“一长三员,一专多协”标准组建网格化服务团队,建立联商联议例会制度,提升了网格员工作实效。新户镇高标准打造网格驿站,配齐配强网格员协管团队,协调公安部门等开展定点办公,切实强化了服务管理能力。**镇划分了四个管区级网格,实行实体化运行,推进了服务关口和社会治理关口的前移。每个网格内划分若干个网格,邻里守望,构筑了五分钟生活圈。**镇统筹油地军力量,按照“管理调度地方网格,合作推进油田网格,协调联系基地网格”的工作思路,真正实现了“一盘棋”推进。**开发区打造企业专属网格,开办了网格夜校,极大地丰富了职工的业余生活。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网格化管理虽然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不少问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与完善。

(一)网格人员主体责任有待明确。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面对特殊村情社情,网格员工作不可能局限于纯粹联系、汇报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将具体职责明确出来,导致网格员对村两委和社区的依赖较大,自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够。

(二)网格管理宣传力度不足。网格管理作为一项新生事物,调查发现,有不少群众不了解网格管理,对网格管理员的身份以及承担的工作不够理解,对于网格员上门调查等工作,存在不开门、不配合隐瞒实情等情况。

(三)网格管理工作机制不健全。网格管理是数字化管理,是一项全新的管理模式,在现阶段的探索过程中,强调管理人员责任意识的同时,也应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为推行网格化管理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虽然出台了有关的责任追究、绩效考核制度,但未形成全面、规范、科学、有效、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监督、考核、评价、奖惩机制。

(四)网格员队伍建设有待强化。招录的网格员年轻人居多,社会实践经验欠缺,进入工作状态慢。在工作中善于发现问题,而不善于处理问题,部分存在畏难情绪,往往不能主动地解决问题。

三、创新工作路径,提高管理效能

网格化管理是社会管理的新课题、新手段、新趋势,要通过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加强机制创新和队伍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沉基层,为促进社会治理方式变革提供河口路径。

(一)“微平台”实现高效“微治理”。强调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实到城乡、社区。”结合枫桥经验,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发动群众,提升群众自治能力,通过打造“网上微平台、格中邻里圈”,依托微平台实现信息推送、投票管理、社区文化、便民服务和服务需求征集,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向网格员和社区网格工作站反馈信息,真正构建起了“格中邻里圈”。并开设群众建言献策和党员随手拍版块,调动居民发现问题、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形成“全民网格协管员”的网格化工作氛围。

(二)创新联动考核机制,实现1+1>2。良好的考核与激励制度是提高工作效率的保障,因而建立考核激励机制至关重要。建立联动机制,网格管理工作是一种综合治理工作,需要社会各部门和各行业的执法、管理和服务,建立部门协作的联动机制,才能实现精细化管理、全方位服务。通过扩大“乡呼县应、上下联动”的清单范围,将其纳入社会治理网格化工作运行体系和“网管员吹哨,部门报到”工作机制。按照全省“属地管理”部门考核评价相关制度的要求,将其纳入全区综合考核,以网格员提交转办的清单事项执行情况为重点的考核分值占被考核部门绩效权重的三分之一左右。这样倒逼职能部门落实流程再造、治理力量下沉,进而实现自我革命。

网格联动机制篇3

摘要:由于我国商事立法对于互联网金融的不适应性、滞后性和缺乏性,加上互联网金融本身特性等,我国互联网金融供应链面临着本身合法性风险、利用互联网金融供应链进行非法活动、民事责任承担风险和互联网平台本身潜在的风险等违法性风险。我国应当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全面梳理、整合、解释与修改,使之适应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应当通过立法赋予互联网金融供应链以合法资质。此外,也应当区分情况准确适用商法加重责任理念,准确定位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的法律关系和妥善履行相关注意义务。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违法性风险;规制;供应链

一、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本身合法性风险及其规制

(1)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本身合法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本身合法性风险是指在进行合法经营行为前提下所面临的来源于法律方面的风险,这是由于互联网主体参与金融活动所带来的先天性风险。产生这种风险的原因在于互联网金融法律规制的缺乏或滞后导致的高度不确定性、作为金融活动参与者在互联网金融中的法律地位不明确以及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本身市场准入资格不齐全等,由此引起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的主体资格、经营范围方面的合法性质疑以及可能在事实上触犯相关刑事法律[1-3]。

1、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的法律资质风险

2、违反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的风险

综上所述,我国互联网金融各行业供应链环节大量存在没有取得或完全取得合法经营资格,存在超出业务范围经营的违法性风险;我国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存在较高程度的大量触犯刑事法律边界的违法性风险。

(2)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本身合法性风险的规制

我国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的违法性风险根源在于当前我国配套法律规范的缺乏、滞后与阻碍。一是互联网金融领域法律的缺乏。我国存在部分金融监管法律,近年来也不断酝酿各种规范文件,但是针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领域来说还是十分缺乏,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监管具有滞后的风险[6]。二是我国传统金融分业监管体制难以适应具有多样性、综合性、差异性和跨界性等特征的互联网金融混业经营趋势[7]。三是基于传统金融制定的监管规则难以适应更新换代迅速、具有技术和平台特殊风险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四是我国当下金融法律监管规则导致的不稳定性和不明确性使得供应链金融缺乏安全感,对互联网金融发展具有阻碍性风险。因此,我国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规制:

1、在兼顾金融安全的前提下赋予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合法资质

2、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应当经营确定化,消除违反既定法律的风险隐患

首先,应当使整个供应链取得完整的合法经营证照,这是合法经营的前提和有效避免违法性风险的最有效保障。其次,破除消费者的公众化和不确定性。作为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本身,也应当一方面建立会员邀请机制和会员管理机制,尽量是服务对象特定化,避免由于对象不特定而引发的违法性风险;在会员邀请机制构建过程中,通过会员注册、会员筛选和会员确定邀请等一系列程序使消费者确定化的过程中,也应当注意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等关于人数的规定和限制条件,符合其基本规定。另一方面,构建第三方资金托管机制(通常为银行),尽量使资金分散化,避免因资金集中引发的违法性风险[13]。

二、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非法活动及其规制

(1)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非法活动

众所周知,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流程具有快速、隐蔽和高效的特征,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可以在短时间内以克服相对较小的阻力完成大额融资,这样就为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诱饵与温床。我国目前互联网金融本身尚缺乏完备的征信体系,电子信息系统的技术性和管理性尚存较大缺陷;金融主体的资格和经营范围均不明确,整个行业也缺乏必要的内外部监督和约束。虽然第三方支付、股权制众筹等个别业务种类的法律地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模糊认可,并分别明确由央行支付司监管、中国支付清算协会自律和中国证监会监管的格局,但仍存在监管过于宽松的问题,尤其是针对衍生的各种金融业务,远没有形成完备、有效的监管准则和监管制度。因而互联网金融就容易被一些不法分子加以利用来实施一些违法犯罪活动,而这实际上也属于互联网金融所衍生的违法性风险。具体表现为:一是利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资金快速流动的特点以及互联网金融业务所具有的匿名性和隐蔽性特点,为犯罪分子提供洗钱服务;二是利用职务之便将大量资金据为自有或非法侵占;三是利用互联网漏洞进行诈骗财物或通过盗取密码等方式盗窃资产、侵犯商业秘密活动等。需要注意的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违法犯罪的风险除了来自于互联网金融平台提供者可能实施的行为之外,还来自于互联网金融活动普通参与者可能的行为。

(2)利用互联网金融进行违法活动的规制

1、明确准入标准,加强有效监管

互联网金融供应链之所以容易被利用从事非法活动,其根源在于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无准入标准、无有效监管。因此,其首要规制措施还在于对现有法律法规的整合梳理以及相应专门性法律法规的配套出台。我国应当对现有法律进行整合,同时按照支付结算、网络融资、虚拟货币、泛渠道业务和其他类的分类标准制定明确的准入标准和科学的监管规则,使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的准入环节得到净化,在事前监管上减少甚至杜绝利用互联网金融供应链进行非法活动的现象。此外,也应当使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得到有效、科学的监管,在事中对利用互联网金融供应链进行非法活动的行为进行阻止,在事后对该类活动进行惩罚和追责,从而形成一张严密、有效地阻断非法活动实施的法律法规体系网。

2、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参与金融活动过程的信息披露制度

互联网金融供应链之所以容易被利用为非法活动的工具就在于其流程具有快速、高效、隐蔽的特征。因此,我国应当依据已经确立的法律监管规则,促进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征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的信息披露的充分和有效,从而发挥执法上的事前和事中阻断效应。在保障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健康发展的同时,应当同样注重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的金融安全和消费者利益保护,适当采用商法加重理念在该领域的司法裁判中的运用①。对此,我国学界并没有引起重视,学者往往将合法经营下的不合法风险与利用互联网金融供应链进行非法活动的风险一起讨论,仅仅认为我国需要在立法上明确规则、明确监管而忽视了执法和司法的运用[14]。我们认为这是一大失误,首先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违法性风险;其次,由于其主观上的认识不同,法律规制的配套措施也应当建立在对不同的权利保护之上。因此,对于利用互联网金融供应链进行非法活动的法律规制其法律态度应当是否定性评价。

3、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本身应当尽到妥善注意义务,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本身作为重要参与者,互联网金融平台方应当谨慎选择金融销售者,尽到注意义务;在自身信息披露完善的情况下,督促和建立金融销售者的征信情况和信息披露体系。同时,互联网金融供应链也应当按照具体类别建立行业标准和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15]。

三、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的民事责任承担风险及其规制

(1)互联网金融供应链的民事责任承担风险

1、基于不作为产生的民事责任承担风险

2、基于法律关系定位不准确产生的民事责任承担风险

关于我国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机构在民事法律关系中的地位,第三方机构往往通过与用户间的互联网金融协议约定,普遍将自己的服务限定在提供资金支付渠道范围内,也就是只按照用户的意愿进行提供资金划转和信息保障相关的服务,而与理财业务购销本身无关①。事实上,这种协议存在着以下问题:一是这种合同是典型的格式合同②,且属于加重消费者责任、免除自己责任的电子化的格式合同。根据我国《合同法》第三十九条至第四十一条之规定,此类条款轻则应当作出有利于消费者的解释,重则无效③。因此,在本质上这类格式条款并不具有法律效力,一旦进入诉讼程序将面临着被否定的命运。二是事实上第三方机构的法律地位还存在借款合同中的借款人、消费保管合同中的保管人、信托关系中的受托人等情况,因此可能导致互联网金融中第三方机构以此类协议逃避法律责任,甚至是违约的违法性风险。以支付宝公司为例,其实质上是在没有获得相应销售牌照的前提下,将基金销售嵌入余额宝,事实上消费者的一切活动也直接而且仅仅与支付宝公司发生关联。因此,在法律事实上,一旦进入诉讼程序互联网金融供应链也面临着责任承担风险。

3、基于商法加重责任理念产生的责任承担

在商事司法实践中,与一般民事法律关系中对当事人权利义务相比,各国(地区)一般都对商行为的实施者设定更为严格的责任制度,这也就是商法加重责任理念。之所以对商行为的实施者苛以相对严格的责任理念,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商行为的实施者通常具有较高的商事认知能力,从而理应承担较严格的注意义务;二是商行为具有较强的营利性,基于公平原则,也应当苛以较强严格责任[16]。对于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其作为互联网金融的地位优势一方,自然在整个金融活动中应当承担较严格的注意义务,对上文中提到的诸如资质审查、信息披露,以及可能构成的表见、广告宣传等角色,甚至是互联网金融活动的直接参与者角色适用更为严格的责任制度。

(2)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民事责任承担风险的规制

关于互联网金融供应链民事责任承担风险的规制问题,供应链自身应当扮演主角。

1、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应当妥善尽到善良管理人注意义务,破除不作为产生的违法性风险

首先,作为商事活动的重要一环,互联网金融供应链要妥善承担其注意义务,严格审查互联网金融产品销售者的资质和信用,切实做好金融活动事前审查和事中监督的详细、有效的信息披露工作,防范资质不全带来的威胁和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非法活动的发生。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可以通过自己掌握大数据的优势,利用自有平台配合、支持相关部门利用互联网金融为工具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法律行动。其次,做好内部员工培训和审查工作,维护互联网金融网络环境安全,在技术漏洞和人员管理环节尽到符合其角色要求的注意义务。最后,应当注意消费者的信息反馈,及时妥善解决其提出的质疑和解决其安全顾虑与隐患。

2、应当对第三方机构在整个法律关系中的地位在法律上予以明确

一方面,我国应当在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规范中明确供应链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的法律地位和边界;另一方面,供应链自身也应当在消费服务合同中明确并准确界定自己在金融活动中的法律关系。对于其法律地位,应当根据第三方机构公示的服务协议,综合考虑第三方机构的主体资质、商业模式、盈利方式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

3、合理、准确拟定并建立供应链与消费者之间的合同关系,避免多方法律关系混淆不清

首先,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应当同时提供给消费者中介合同与互联网金融消费合同两份合同,避免合同不全导致的合同关系混淆。其次,合同应当具有可选择性的复合选择模式,不能只是同意或不同意协议的单一选择模式,同时不得在条款中出现加重消费者责任、免除自身责任的条款。最后,供应链应当对于电子化的格式合同中的重要条款和责任划分条款,以醒目化或直接与消费者在线聊天的方式进行解释说明,并保存聊天记录作为电子证据。

此外,我国法律应当在互联网金融活动中特别审慎地适用商事加重责任理念。互联网金融还处在发展的初期,并没有形成实力稳固、市场完善的金融环境,在此情况下我国应当兼顾金融创新与安全监管。在互联网金融供应链尽到妥善注意义务之时,应当对法律所保护的各种利益进行准确衡量,除非发生重大偏向,不宜基于商法加重责任理念赋予其过高义务。

参考文献:

[3]陶震.关于互联网法律监管问题的探讨[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4(6):74-76.

[5]李真.互联网金融体系:本质、风险与法律监管进路[J].经济与管理,2014(5):54.

[6]汪振江,张弛.互联网金融创新与法律监管[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14-115.

[7]叶旺春.互联网金融与现行监管规制[J].科技与法律,2014(3):433.

网格联动机制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格局;传统金融业;政府监管

第一节互联网金融面纱的揭开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互联网金融,这个暂时低调的名词――在20年后,极有可能形成一个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机制,可称之为“互联网直接融资市场”。

在这种金融模式下,不仅交易成本低,支付便捷,并且可达到与现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和银行间接融资一样的资源配置效率。

一、产生背景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界定

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与现代信息科技相结合的,以传统金融业的在线化、互联网企业的渗透化和生态圈新型化为主要业态表现的,以支付方式、信息处理与资源配置为核心模式的新兴领域。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对传统金融业的一次革新。

(二)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

这种崭新的金融模式有着深刻的产生背景。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既出于金融个体对于降低成本的强烈渴求,也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的有力支撑。因此,它是需求拉动与供给推动合力的结果:

1.需求拉动因素。传统金融市场上,金融市场中,各主体运营成本、融资费用、信息不对称风险、时间消耗等众多成本的存在使得各个主体对金融模式创新的渴求更为强烈,这种需求拉动的因素,逐渐改变着金融主体的消费习惯,成为互联网金融产生的强大内在推动力。

2.供给推动因素。互联网和手机的普及、数据搜索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发展、金融与互联网机构的技术平台的革新、企业逐利性的混业经营等为传统金融业的转型和互联网企业进入金融业提供了可能,为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外在的技术保障与支撑,成为一种外化的拉动力。

二、现状分析:主体、格局、业态与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的主体构成

就互联网金融的市场主体构成而言,大致可以做以下归类:

1.资金供给者。由于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资金供给者不仅包括传统的金融机构,还包括渗透进入的互联网企业。

2.资金需求者。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资金需求者虽然没有突破传统的政府、企业和个体的范畴,但在惠及的范围上却有着很大程度的改变。

3.中介机构。互联网金融依靠更加便捷的信息技术,在降低资金成本的同时,也降低了互联网金融主体对于中介机构依赖性。

(二)互联网金融的竞争格局

观察中国金融领域的发展来看,一方面是传统金融业规模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则是近年以来互联网金融大潮的不断出现,形成对前者的较大挑战。随着阿里巴巴集团、百度两大网络巨头推进互联网金融战略的展开,笔者认为,这种创新型的金融结合模式将带来市场化竞争、多元化格局的产生,其意义深远。

10年前,当阿里巴巴放言改变中国零售业时,并没有几个听众相信,但改变就这样发生了。随着阿里巴巴旗下公司如阿里巴巴B2B、淘宝网、天猫、支付宝、口碑网、阿里云、中国雅虎、一淘网、中国万网、聚划算、CnZZ、一达通等网络营销的推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进入到网络购物的革命化变革;那么阿里巴巴集团掌门人马云年初放言,阿里金融将给中国金融业带来新的革命,而实施的步伐也在一步一步的推进,其能够撼动中国传统金融业吗?

在阿里巴巴集团互联网金融战略发展的同时,观察发现,国内另一网络巨头公司百度也开始介入互联网金融。2013年10月28日,备受金融界、互联网界以及广大网民关注的“百度金融中心――理财平台”正式上线。百度和华夏基金的强强联合,具有标志性意义。百度的海量用户资源以及互联网创新技术与华夏的专业金融理财优势有机融合,将可能带来金融产品营销的通道式改变,进而对传统金融营销形成挑战与分流。

总体来看,笔者认为网络巨头公司推动的互联网金融发展有利于形成市场化竞争格局,同时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使得传统金融业务实现升级转型,使得其透明度、参与度、协作性、中间成本、操作等更能够方便用户,其影响意义非常深远。

(三)互联网金融的业态模式

1.传统业务的在线化。主要涉及传统银行业务网上银行化和手机银行化、证券业务网络化这两大模块。

2.新型化的互联网金融,主要涉及的业态为信贷类和非信贷类。

3.平台化的电子业务。主要涉及大型的电子商务平台。

三、互联网金融的趋势分析

(一)未来面临的挑战及机遇

全球化不仅是当前经济形势的一种变化,互联网也深受其影响。互联网金融业务所面对的客户逐渐从国内客户扩展到全球性的客户。因而,由于互联网全球化所带来的竞争,必将给互联网金融带来极大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完善互联网金融服务,扩大客户联系网,尽快地建立起一套系统完善的应对机制,是互联网金融的头等大事。

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的传统金融业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

可以清楚的一点是,互联网全球化竞争的特点之一就是,交易的主动权是从商家和金融机构转移到消费者和客户,客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挑选符合当下个人经济水平的互联网金融服务。

另外,企业之间的相对竞争所具有的实力内涵也会发生根本改变。在这个过程中,金融机构受到了不仅仅是同行袭来的竞争洪水,还要面临许多非金融机构的横插竞争。随着因特网的发展,在目前所有的金融市场上,由于新的信息中介的出现,买卖双方之间原本建立的联系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不仅如此,在冲击影响下,传统的各种交易所正在逐步老化,竞争力也大不如前。

(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1.网络与实体交易全面融合,互联网金融为金融企业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2.内部管理与业务服务将突破原有限制,实现模块化、系统化和实现虚拟化、实时化。

3.未来互联网金融业的电子数据交换量的增长模型将发生变化,个人客户的理财服务将受到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渗透。

第二节政府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

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前瞻》分析,在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主要是监管套利造成的。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公司没有资本的要求,也不需要接受央行的监管,这是本质原因;从技术角度来说,互联网金融虽然具有自身优势,但是要考虑合规和风险管理的问题。

从政府不断出台的金融、财税改革政策中不难看出,惠及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已然成为主旋律,占中国企业总数98%以上的中小微企业之于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而从互联网金融这种轻应用、碎片化理财的属性来看,相比传统金融机构和渠道而言,则更易受到中小微企业的青睐,也更符合其发展模式和刚性需求。

那么,首先我们要来看看,互联网金融究竟存在哪些问题?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网络安全问题

由于依赖计算机和英特网,互联网金融市场将所有的交易资料都储存于计算机内,传递网上信息的过程极其容易受到许多网络“黑客”的攻击。另外,现阶段计算机病毒十分猖獗,如不能有效防范,将会毁坏所有数据,直接导致互联网金融市场的溃败。目前,网上敢于传送自己的信用卡账号的用户处于少数,这也就严重制约了网络银行的业务后续发展。因此网络安全问题是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首要问题。

(二)法律漏洞问题

由于经济全球化,互联网也受到了全球化的影响。跨国界的金融运行方式,也跨越了各国的法律和金融法规体系。目前各国尚未推出专门监管网络银行的法律法规体系,也没有相关机构提出制定法规的要求,如果有关银行利用这一漏洞,在存在金融法律漏洞的司法地区注册,就会引起由法律漏洞引起的各种监管问题,同时也会阻碍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价格管制问题

互联网低成本、高效率这一特点,让希望从互联网金融服务中获取极大利益的客户尝到了甜头,这也是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独特魅力之处。但实际上,互联网金融业存在它相应的费用――我国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客户不仅承担上网费、电话费,甚至还要承担会员费,这便使得交易成本降的幅度低于升的幅度。这样一来,消费者的热情便会逐渐降低,同时,互联网金融服务一旦无法形成规模,其成本优势难以得到发挥,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我国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

那么,在这样局势下,当局又该采取什么样的监管策略?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应对策略

(一)针对网络安全问题

1.对研发新型有效的网络安全措施的相关部门给予奖励,阻碍互联网金融机构主体系统和数据库的入侵,并且给予黑客等蓄意破坏者以一定的惩罚,确保互联网金融的信息畅通和客户的操作安全。

2.在合适的时机建立互联网金融安全认证中心,这将会在商家与消费者之间建立一个信任的桥梁。

3.建立举报机制,一旦发现有网络作恶的黑客,消费者均有权利给予举报。

(二)针对法律漏洞问题

应当加快互联网金融立法工作,根据国内具体情况,并借鉴国外经验,制定相关法规,涉及经营范围、经营程序、经营标准和经营比例,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对涉及违规,违法经营以及计算机犯罪,危害网络安全等行为制订出合适的罚则。

法律监管的力度一旦下放,将会使得许多机构端正态度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从而实现互联网金融的正常有序发展。

(三)针对价格管制问题

日前,推动利率的市场化已经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推行下有了明显的成效,外币与本币、农村与城市的先后顺序得到了一定的调整。利率的浮动幅度也已连续经过了几次调整。但是,尽管如此,距离利率市场化仍有一定距离。

同时,证监会、保监会也响应了当前的局势,采取了积极措施,极大地放松了价格管制。因为只有这样,互联网金融机构才能够完全地在实际中实现让利于客户,并促进用户规模的形成,规模效应与良性循环,运营而生。

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的创新与变革,对于我国经济金融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但也对于金融监管方式提出新的挑战。如何强化互联网金融监管,做到既能充分包容创新又能确保监管到位,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长期来看,互联网金融将大有可为,但仍需注意边发展变控制,使其平稳有序的发展。(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财新网-新世纪》――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未来20年将成主流,谢平

[2]《中华工商时报》――专家:互联网金融利于市场竞争格局形成,黄政平

[3]《通信信息报》――险资集体涉足p2p网贷,差异化竞争格局已经形成,陈锦锋

网格联动机制篇5

关键词 上网电价 厂网分离 煤电联动联系

1 厂网分离时的上网电价遗留问题

1.1多种上网电价并存,使电力生产企业失去了公平竞争的基础

在国家发改委印发的《电力厂网价格分离实施办法》中,电价改革方案对离网电厂是按成本费用、零利润设计的,其核定的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普遍较高,当时出于较快地进入市场竞争和便于操作考虑,而现在看,大部分地区建立电力市场还需要一段时间,而零利润是不可能长期维持的。因此,显然不应让离网电厂“临时价格”长期化。

1.2现行上网电价无法合理反映发电企业的成本支出

《电力法》中有关电价最简单的内容就是补偿成本,但是现在的电价根本不能补偿成本。原因主要表现在:煤电“不”联动、煤价居高难下、环保技改支出增加、发电设备利用小时下降、利率趋升等。

1.2.1合同煤价格涨幅超过预期,成本大幅提升继续压缩火电企业利润。造成火电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燃料成本大幅度上升,由于Cpi涨幅较大,2007年在达到煤电联动条件的情况下未提高电价。2007年全国电煤供应紧张,受国有大矿煤炭生产能力和铁路运力等因素影响,计划内煤炭到货率和兑现率均有所降低。为保证安全生产和电力供应,许多火电厂被迫从小矿大量采购计划外高价煤炭,使得燃料成本大幅上升。

1.2.2环保、水资源费等各项收费标准呈上升趋势,发电成本支出不断增加,对电厂生产经营带来巨大压力。随着国家节能降耗、节能减排等政策的实施,国家在环保方面对发电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火电企业的环保支出大幅提高。“十一五”时期重点加大对二氧化硫、城市污水等污染物的排污费征收力度。根据二氧化硫排放当量,实行阶梯式排污收费。

1.2.3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发电设备利用小时逐年下降。由于2005年以来电源点建设过猛,远远超过用电量的增长速度,导致发电企业发电小时连年下降。2008年,全国许多地区新投产机组较多,已经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从网省公司看,其电量计划均为年内新投机组总体留出合理电量空间,火电机组面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下降的压力。

1.2.42007年以来,由于国家加强宏观调控,银根紧缩,国内贷款利率不断上调,这对电力企业财务成本构成较大压力。2007年电力供求拐点出现后,电力运营环境将不如以往。如银行对电力的贷款可能收缩,电力装机快速增加的地区的发电小时数将受到限制,政府关停小火电的力度将进一步加强,外资对电力投资热情下降等等。此外,加息及汇率上升将使中国出口受阻,用电需求将进一步放缓。

2 煤电联动政策不足之处

一是根据煤电价格联动的计算方式和联动周期来看,发电企业必须自行消化30%的煤炭上涨因素。近年来,虽经过两次煤电联动,但要求发电企业消化30%的涨价因素,由于燃煤支出属于变动成本,在发电量一定的情况下,企业已无压缩空间。因此煤电价格倒挂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煤电联动存在6个月的联动周期,即电价的调整比煤价上涨时间要滞后最少6个月。两次煤电联动后,上网电价按照国家发改委文件精神进行了适当上调,但该电价调整方案在报告期内补偿成本上升的作用有限,在煤价持续走高的情况下,成本压力仍旧不断增大。

二是销售电价与上网电价联动,使电网企业吞噬了发电企业有限的电价调整利润空间。近两年,为疏导煤电矛盾,我国发电企业上网电价上调过两次,但电网企业的销售电价也同步提高。

3 对现行上网电价政策的建议

3.1严格执行同网同质同价原则

即在同一个省、区域电网内,由于电力产品的特殊性,不分电厂类型、不考虑电厂投产的时间等因素,对所有电厂在同一季节、同一时段内均实行相同的上网电价。不同的上网电价水平,造成企业间盈利能力差距巨大,严重阻碍了电力体制改革与发展。现阶段只能有条件地执行同网同价原则,即应考虑不同类型、不同投产时间电厂在还贷、成本、运行方式上存在的差异,分类制定上网电价。待将来条件成熟时,再逐步地进行归并,消除还本付息电价、经营期电价,并对困难老厂予以适当补偿。

3.2解决厂网分离后部分电厂上网电价偏低问题

“厂网分开”是“十五”电力改革的一项标志性内容,但划分资产后留下的一系列遗留问题如“920”、“647”发电资产电价普遍偏低等迟迟未得到解决。随着“920”、“647”发电资产的变现划拨,这些遗留问题已经影响到了各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电力安全生产和队伍稳定,因此需要在下一步改革中尽快解决。特别是厂网分离电价核定是按照2001年成本费用、零利润原则设计的。

3.3形成与市场机制相配套的价格机制

价格改革是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核心,目前我国的电价体系、电价联动机制都不健全,电价信号对电力消费和生产的市场引导作用远没有发挥出来。

3.3.1继续实行煤电联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电价形成机制。煤电联动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政策,应当在符合实施条件的情况下坚决执行,以维护政策的严肃性。电价也应当同煤价一样,反映能源稀缺和环境成本。能源价格反映能源稀缺和环境成本,是为了提高能源有效使用;人为压低电价不能解决能源效率问题,更无法抑制高耗能产业的增长。由于能源的稀缺性,限价并不能改变总供给,并使总需求在扭曲的价格下不断上升。

3.3.2严格控制煤价涨幅,为发电企业减压,这也是控制Cpi的重要措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电价应该上涨,但国家为了控制Cpi,一直不让电价上涨,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既然不让电价上涨,就应该同步控制煤价,但事实上,煤价近两年一直在疯涨。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发电企业就将面临生存危机,这是严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事实上,Cpi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煤炭等一次能源价格的涨幅过快,由于国内煤炭的消费总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70%,正是由于煤炭等资源性产品的价格上涨,引起下游企业成本增长,最终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导致Cpi快速上涨。

3.3.3适当考虑上网电价上涨但销售电价不涨的办法,由电网公司也承担一部分煤价上涨的因素。电力企业内部可以对利润做一个合理分配,将发电厂提供的上网电价调高些,化解相对增加的煤炭成本压力,而对于电网企业输出的销售电价(包括工业用电、居民消费用电)保持不变。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可以像广东一样考虑适当下调销售电价,这样使电网企业在追逐利润的同时,也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更重要的是可以使Cpi保持稳定。

结语

电价的制定是一件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关系到国家和人民的切片切身利益,望各有关部门能从大局出发,以市场规律为准则,制定出利国利民,适合经济发展的电价价格。

网格联动机制篇6

关键词 地铁联络通道 简易网格式机头 顶进施工技术

 

1 工程概况

上海市轨道交通m8线淮海路站~复兴路站区间隧道全长828m,在上行线里程sk19+785.640m处设有1座联络通道。其对应的地面位置为与寿宁路交汇处以南30m的西藏南路,地面邻近建筑物多为3层砖木结构老式里弄民房,并有f500mm上水管和f800mm煤气管等。

隧道内径为5.5m,外径为6.2m,普通管片宽1m,钢管片宽1.1m;联络通道的断面尺寸为:高2.7m、宽1.58m;顶面标高为-11.56m,底面标高为 -14.26m,顶覆土厚15.56~15.62m。联络通道处的上下行隧道中心标高为-12.56~15.62m,中心线距离为12m,外壁净距为5.8m,见图1。

联络通道采用简易网格式机头,由下行线的xk19+789.577m里程向上行线顶进施工。

 

2 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工程地质资料可知,联络通道处的主要土层从上到下分别是①1层杂填土、②层粉质粘土、③层淤泥质粉质粘土、④层淤泥质粘土和⑤1层粘土。

顶进时,上半部为④层淤泥质粘土,下半部为⑤1层粘土。

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见表1。

 

由表1和工程地质资料可知:联络通道所处的④淤泥质粘土层和⑤1粘土层,基本上均属微透水性、抗剪强度较高的土层,其自立性较好。

 

3  联络通道施工设计

考虑到联络通道所处的④淤泥质粘土层和⑤1粘土层自立性较好,若采用简易网格式机头顶进施工,则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节省人力、物力、经费及缩短工期。

3.1 施工设备

简易网格式机头由正面网格切土装置、垂直法兰、中继间(内设纠偏千斤顶)、主顶进装置、后靠和导轨组成(见图2)。

 

⑴正面网格切土装置是由下行线隧道内的382、383环钢管片中的6块洞口块紧固连接成一体后加工而成的。将钢管片中间2列开口打通,考虑到控制出土量和风险因素,还须制作相应数量的胸板,一旦出现突发事件,可以马上封堵出土口。

⑵主顶进装置由6台1000kn的千斤顶、高压变量油泵、换向阀和高压软管组成。

  ⑶纠偏千斤顶设在中继间内,用来纠正顶管的姿态,其数量和规格由正面的土压力及复合管节外壁的摩擦力来确定。

⑷后靠支撑系统是由与隧道内弧面密贴的船底板加强肋板组成,后座与管片的接触面须均匀密贴。其具体尺寸是根据联络通道的埋深和土质情况,通过计算推进反力来确定的。

⑸导轨由2根可以自由拆卸的型钢组成,按设计的轴线铺设,让电机车将复合管节运输至千斤顶顶进的范围,并导向其顺利顶入土中。

3.2 工作原理

简易网格式机头在主顶千斤顶的推力下顶进,网格前的土体受被动土压力的作用,当被动土压力大于网格舱内土压时,土体就会被挤入舱内,然后人工把泥土运走。出土量由网格的开口率大小来控制。

3.3 管节

联络通道由6节宽1.58m、高2.7m、壁厚为0.2m的预制复合管节组成,其中2节长1.2m,为进出洞复合管节,4节标准复合管节长1.5m。复合管节由钢壳和内衬混凝土组成,钢壳背板涂2度环氧沥青漆,内衬混凝土等级为c30,抗渗强度为0.8mpa,混凝土保护层厚2.5mm,平整度和密实度符合设计规定,并预留压浆孔(见图3)。

 

4联络通道施工技术

4.1 顶进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4.1.1 土体加固

为防止网格打开后正面的土体坍塌,造成水土流失,同时也为防止顶进时隧道发生横向位移和管片变形,因此,须对简易网格式机头出进洞处混凝土管片外的土体进行注浆加固,经加固后的土体有很好的自立性、均质性,无侧限抗压强度达0.2~0.3mpa。

4.1.2 测量放样

联络通道施工前,采用地面控制网,根据进出洞门的中心连线,定出顶进的轴线和导轨面标高、后靠和千斤顶组的中心位置,减小因上下行线在施工中管片排布的差异而引起的相应预留孔方位差异造成的施工难度;同时,将测量台固定在不受顶进影响的管片上,避免因后靠系统的变形而影响复测的精度。

4.1.3  管片支撑体系

联络通道施工前,应在隧道内设置型钢支撑,形成柱状钢支撑,支撑联络通道口两侧的10环混凝土管片;在钢支撑上(沿隧道纵向)设置钢桁架梁,支撑点设在开口环上,开口位置上的支撑点处,必须填充混凝土。为了给钢支撑施加预应力,在各钢支撑顶端设液压千斤顶,采用三角形垫块与混凝土管片密贴(见图4)。

 

4.2 出洞施工技术

4.2.1 施工参数

顶进速度控制在10mm/min左右,出土量宜控制在理论值的95%~98%;当千斤顶的顶力偏大时,可把网格适当放大(即上下2排网格打通);反之,用胸板堵住网格。

4.2.2 注意事项

⑴为防止简易网格式机头发生“磕头”,须将纠偏装置(中继间)与前2节复合管节紧密连接,确保相邻管节的外形平整,控制顶管的姿态。

⑵为控制顶管的姿态,顶进时要随时调整主顶千斤顶的位置,即控制千斤顶的合力位置,若顶管有向上的趋势,则将下部的千斤顶向上移动;反之,让上部的千斤顶向下移动。

4.3 正常顶进施工

4.3.1 施工参数

顶进速度一般控制在20~30mm/min,如果发现正面土体挤入很慢,且顶进压力也变得越来越大时,应放慢顶进速度,即控制在10mm/min左右,否则极易造成顶管上抛。

正常情况下,出土量控制在理论值的97%~100%之间;如果千斤顶的顶力过大时,则可以适当提高网格开口率。

4.3.2 注意事项

⑴密切关注地表沉降、土质的变化、覆土的厚度及地面建筑物等的监测数据,及时调整出土量,控制地层变形;

⑵优化主顶千斤顶的编组,控制顶管的姿态;

⑶在主顶千斤顶编组能控制的情况下,尽量不用纠偏装置,以免影响后面整体复合管节的姿态和测量;

⑷当一节管节顶进结束吊放下一节管节时,应保证止水密封橡胶带在对接拼装时与管节充分密贴,且受力均匀。

4.4 进洞施工技术

4.4.1 导轨的铺设

简易网格式机头在进洞前,应安装好导轨装置,导轨的坡度应与联络通道的坡度相吻合。

4.4.2 布置应力释放孔

将钢管片两旁的压浆孔作为应力释放孔,预先安装上球阀。当机头即将靠近洞门时,根据实际情况,用球阀来控制应力释放孔的闭启,避免封门变形或正面的土体涌入隧道内。

4.4.3 施工参数

顶进速度一般控制在10mm/min左右;为降低对封门的压力,防止土体涌入隧道内,必须尽量挖空正面土体。

4.4.4 注意事项

⑴拆除封门时要有专人指挥,布置好最佳的吊点;简易网格式机头必须保持良好的状态,一旦封门拆除,简易网格式机头立即顶出土体,尽量缩短进洞的时间;

⑵简易网格式机头进洞后,用钢板将洞门圈和复合管节间的空隙封焊住,防止水土流入隧道;

⑶联络通道完全贯通后,通过复合管节上预留的注浆孔,压注足量的浆液填充建筑空隙,防止地面沉降和管节渗水,并处理好压浆孔。

 

5 施工监测

⑴在联络通道上方邻近的建筑物和管线处布置地表变形测点,测点间距为2~5m;测量频率视地表变形速度及可能对地面结构造成影响的程度而定;采用自动安平水准仪和线条式铟瓦水准标尺等仪器进行测量,测量精度在±0.3mm左右。

⑵隧道变形的监测范围为沿隧道40m,测点间距为2~5m(联络通道附近的测点应加密布置,用同上的仪器量测管片的水平和垂直位移,测定隧道的变形。

⑶联络通道顶进施工的实际时间仅为40h,地面累计(30天)最大沉降量为6.12mm,管线及建(构)筑物的累计最大沉降量为3.41mm;已建成的隧道测得最大位移值为+1mm;测得最大变形值为1mm;顶进结束后10d,测得周平均沉降值<0.5mm;联络通道内未见渗漏水点。

 

6 结束语

通过本工程的施工实践,可以得出:简易网格式机头施工工艺较适用于上海软土地层内的联络通道施工。

简易网格式机头的施工工艺具有以下特点:

⑴准备期、实施期均很短(约为冰冻法的1/3),且联络通道的后期稳定时间亦较短;

⑵对土体的扰动小,不仅全面增强了邻近建筑和管线的安全,而且能使联络通道始终处于较稳定的土体中;

⑶一旦遇到险情时,可立即封堵,有效地控制险情的扩展;

⑷施工成本较低(约为冰冻法的2/3),且顶进设备可重复利用,经济效益显著;

⑸由于管节为高精度的预制构件,且在施工过程中便于控制,使联络通道质量得到提高。外观质量优良,未见渗漏水点。

为使该施工工艺在今后的类似工程中可得到广泛的推广应用,进一步做好设计、施工一体化,需对下列几方面进行优化与改进:

⑴根据盾构机的性能,尽量放大隧道内钢管片(联络通道预留口)的宽度,尤其是钢管片的开口宽度,以实现更大空间的顶进法联络通道施工;

⑵将作为简易网格式机头的顶出钢管片,由现在的径向开口改为水平开口;并使接收侧隧道内的洞门钢管片尺寸略大于始发侧,便于顶管机的进出洞施工;

⑶在盾构推进至联络通道位置时,尽量减小对土体的扰动,并尽快实施土体加固和环箍注浆等措施,隔绝同步浆液流窜,保证顶进时的土体均匀性;

网格联动机制篇7

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以下简称网吧)管理工作是文化市场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进一步加强对我市网吧的管理,规范网吧经营者的经营行为,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网吧的规范经营。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科学界定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努力形成高效协调的管理运行机制。通过规范、协调、高效、严格的管理,着力提高网吧业主的自律意识,切实解决社会集中反映的热点问题,最大限度地遏制网吧违规经营现象,促进网络文化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二、管理体制

全市网吧管理工作由市娱乐场所及网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市文化、公安、工商、法制、电信等相关部门分工负责。

市娱乐场所及网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指导和协调全市网吧管理工作,研究制定全市网吧行业管理与发展政策、网吧总体发展规划和网点布局,协调处理网吧管理工作及与其有关的其它重大问题。

市娱乐场所及网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局(市文化市场管理办公室)。市文化局牵头负责对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履行网吧执法检查职责情况进行督导和稽查。公安、消防、工商等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加强对网吧行业的监管。

网吧行业实行县(市、区)属地管理的管理体制,各县(市、区)政府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对辖区内的网吧日常监管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并监督辖区内各职能部门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落实网吧日常监管责任。同时,建立联席会议制度、重大问题定期会商制度、信息通报和共享制度以及联合执法与联席办公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网吧管理长效机制。

市公安局、市文化局要统一建立电子登记系统,实行管理资源共享,依法监督网吧场所进行登记。充分运用公众信息平台和社会监管力量,形成对网吧行业的全方位监管。

市各专门执法机构对发现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要及时报告市政府,申请联合执法。

三、主要职责

(一)市文化局。以禁止网吧接纳未成年人为工作重点,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各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严格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认真执行网吧现场检查记录制度、网吧日常检查频度最低标准制度和网吧违法经营案件处理公示制度,建立健全管理责任制,将审批、监管责任落实到人;对网吧管理工作做到“市场天天查、执法规范化”,坚持严管重罚,强化市场退出机制,对违法经营的网吧严格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规定,依法实施处罚。发挥网吧计算机监管平台的作用,及时上报有关信息。向社会公布违法经营网吧的黑名单,重点监管列入黑名单的网吧,对诚信经营、守法经营的单位给予表彰。

(二)工商行政管理局。对无证经营或证照不全的黑网吧,一经发现要坚决予以取缔。要依法没收黑网吧经营的违法所得及其从事违法经营活动的工具和设备。对以电子竞技俱乐部、计算机培训学校(班)和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班)等名义变相经营网吧的,依法予以取缔。对单位和个人无照经营网吧非法所得数额较大涉嫌犯罪的,按照《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将案件移送公安机关,依法追究非法经营犯罪嫌疑人的刑事责任。

公安、文化、联通、电信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做好黑网吧的取缔工作。

(三)市公安局。加强网吧的信息安全、治安安全和消防安全监管,对全市网吧场所实施消防安全检查,组织网吧场所从业人员进行消防安全培训,督促公益性上网场所和其他公共上网场所落实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互联网安全保护技术措施。从严整治带有色彩的网络游戏,严厉打击利用网络游戏的行为。组织专门力量从严查处利用网吧及网络游戏等途径传播色情信息、反动信息等违法行为。

网吧场所在开业前未取得《消防安全检查合格意见书》及《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信息网络安全检查意见书》的,文化和工商部门不得颁发许可证和营业执照。

(四)市电信运营商。市联通公司、电信公司、移动公司等运营商要严格执行“零点断线”规定,不得以任何方式在每日0时-早8时为网吧场所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要严格按照管理部门提供的《停线通知单》要求,对违规经营的网吧实施停线措施。对申请接入光纤的网吧经营场所要认真核查其工商营业执照,禁止为没有任何手续或相关手续不符合接入条件的网吧经营场所接入光纤。对个人申请光纤的用户要及时向当地所在县(市、区)工商部门进行通报,并配合工商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五)市监察局。对出现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并造成严重后果的,要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对违法审批、监管不力、处罚不严、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或为违法经营者充当保护伞的,要严肃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对在网吧管理中违法审批、疏于管理、、触犯刑律的,要依法对有关责任人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市监察局有权对执法机构履行职责情况和网吧经营情况进行不定期走访。

(六)市法制局。对行政执法机构以行政执法未果事项提出的协同执法申请予以审查,确需协同执法的事项以《行政执法未果周报》上报市政府。负责审查申请协同执法单位制定的实施方案,并组织有关单位开展协同执法。认真负责履行行政执法监督职责。

(七)市娱乐场所及网吧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定期组织文化、工商、公安、电信等部门召开督查例会,对各县(市、区)网吧的经营情况进行联合督查、讲评和布置工作,及时报告和通报重要情况,组织各部门联合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

四、工作要求

(一)严格控制网吧总量,着力推进网吧存量市场结构调整。全市网吧总量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规划布局,不得在总量规划数外审批新的网吧。对违反规定新批网吧的,由监察机关或任免机关按照管理权限,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依法依纪给予处理。积极在现有网吧存量市场中推进连锁化、集团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不断提升网吧服务水准和行业形象。鼓励网吧经营单位之间通过收购、兼并、联合、重组、参股、控股等方式合作。网吧变更注册事项须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二)我市目前存在的由其他相关部门许可发证的电子竞技俱乐部、计算机培训学校和劳动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营业性上网场所,根据相关政策法规规定和“谁审批、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的原则,由许可发证的行政管理部门负责上述场所的日常监管工作。

网格联动机制篇8

进入二季度中期,一轮新的电价调整又在悄悄酝酿。

2005年和2006年的五六月间,国家发改委分别进行了第一、第二次煤电联动,调整了上网电价和终端销售电价,销售电价共上涨了0.0501元/度。今年以来,在有关部门紧锣密鼓地完善“煤电联动”机制的同时,第三次煤电联动即将启动的消息,在业内已流传开来。

中国电力联合会的一份报告正在力促启动第三次煤电联动。报告称,电煤价格上涨、运力紧张,导致发电企业成本增加过快;同时,电源建设加快导致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发电企业面临双重挤压,必须尽快调整电价。

“去年下半年以来,电煤的价格变化幅度已经超过5%。根据煤电联动的原则,联动周期内平均煤价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就须相应调整电价。”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家指出。

不过,电监会价财部一位相关负责人向《财经》记者否认了煤电联动将在5月实施的可能性。他透露,历次煤电联动方案都要经专家测算、主管部门制订方案、相关部门会签、上报国务院等几个程序,并由国务院批复后才可进入实施阶段,其过程往往历时数月。

“如果联动在5月实施,这套程序应该早已启动,”这位负责人指出,“然而第三次煤电联动的方案还没有进入部门会签。从时间上讲,今年二季度实施的可能性是比较小的。”

国家发改委的表态则更加谨慎。在4月下旬举行的一季度经济运行会上,国家发改委经济运行局副局长朱宏任指出,今年煤电价格是否联动、何时联动,“将由价格管理部门综合各种因素,仔细、谨慎决定”。

煤电联动机制翻新

尽管新一轮煤电联动暂时还没有立即出台的迹象,但价格主管部门过去半年来,实际上一直在为煤电联动进行各种准备工作,包括完善煤电联动机制。

煤电联动政策已实施两年,煤电联动基础数据及参数的采集、核定,一直在业内广为争议。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相关负责人近日透露,价格司牵头编制的电煤价格指数已基本完成,近期将正式在物价系统内;待征求意见进一步完善后,将对社会公开。其中,电煤价格指数的数据采样,将分别由中国煤炭运销协会、中电联燃料分会进行收集。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今后的煤电联动中,价格主管部门将根据这些指数来实施煤电联动,调整电价。

而新煤电联动机制,仍将以“成本定价”的原则进行,即根据成本上涨的幅度,测算出上网电价上涨的幅度,再测算到终端销售电价上涨的幅度。但在成本上涨的测算中,除了电煤涨价的因素,还将涵盖脱硫机组电价、电网建设基金、运输费、港杂费、可再生能源和排污费等其他成本上涨因素,从而形成一套复杂的联动机制。这实际上意味着在电价的形成机制中,成本定价将进一步强化。

而根据国家发改委制订的《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今后,将把环境治理成本转移到石油、天然气、水、电、煤炭和土地等资源性产品的定价中。据悉,新一轮煤电联动机制中,脱硫电价就会成为一个加价的主要因素。

今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拟定了《燃煤发电机组脱硫电价及脱硫设施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征求意见稿)》(下称《脱硫电价办法》),并在征求意见后,准备于近期开始实行。

按这份文件的规定,今后,新建、扩建燃煤机组必须按环保标准同步建设脱硫设施,执行公布的燃煤机组脱硫标杆上网电价;现有燃煤机组应按照要求完成脱硫改造,执行0.015元的脱硫加价;煤炭平均含硫量大于2%或者低于0.5%的地区,可单独制定脱硫加价标准。

业内专家指出,这些增加的脱硫电价,将会通过新煤电联动机制“顺出去”。

针对业内争议颇多的电厂安装了脱硫机组后不实际运行、但仍可以享受脱硫电价的现象,一位接近发改委价格司的人解释说,价格部门将通过加大监督的力度予以监管,但“如果不给脱硫电价,电厂就没有脱硫的积极性”。

“逆市场”而为

随着电力企业呼唤联运的呼声渐强,业界对于启动第三次“煤电联动”的争论之声也日趋激烈。

“今年对于煤电联动的争议尤为激烈,原因是在电价这个问题上,计划与市场这两种调节手段的矛盾日益凸显。”中国电监会一位专家对《财经》记者指出,电价本应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今年电力企业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大幅下降,电力供需逐步呈现供大于求的趋势。在此情况下,电价理应下调才符合市场规律。但如果今年继续按照成本加价的原则,实施第三次煤电联动,等于是违背市场供需关系的“逆向调节”。

此外,从国际横向比较来看,中国的电价水平总体已经不低,而中国的国民收入水平并不高,仅为了节约资源的杠杆作用就进一步提升电价,这位专家对此持保留意见。

“不能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由,不改进管理降低成本,而仅仅通过推动价格上涨来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结果只能是中饱私囊,实际损害的是整个社会的利益。”中国能源网信息总监韩晓平认为,“在2006年6月实施的第二次煤电联动中,特地为电网建设加价0.003元/度。但输配电价管理仍是一团糟。我们还看不出电网企业有改进管理、理清输配成本的努力。”

最令业界诟病之处,还是电价改革的裹足不前。

在2002年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电价改革是中国电力体制改革的核心任务之一。令人遗憾的是,五年来在电力体制改革过程中,电力定价并没有遵循当初设想的市场规律的路径,而是沿袭了旧有体制下传统的行政调控手段,在成本定价的路上越走越远。完善煤电联动机制,依照电煤价格指数来调整的新的电价机制,都只能进一步强化成本定价。

中电联相关人士曾指出,实施煤电价格联动,只是在煤价与电价执行两种不同的定价机制的情况下缓解矛盾的过渡办法。这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发电企业的困境和煤电之争,最终还是要在今后电力供需形势进一步缓和的情况下,价格主管部门抓紧时机进行电价市场化改革。现在电力供需形势已经缓和,正是启动电价市场化改革的好时机,如果此时继续搞煤电联电,按照成本加价,完全是“逆市场而行”。

网格联动机制篇9

论文摘要:政府规制和竞争机制作为实现垄断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的两种方式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的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和发展中,中国电信产业的发展先后经历了完全排斥竞争机制的政府规制的单一制度安排时期,以及与竞争机制并存,并积极培育竞争机制的政府规制的双重制度安排时期。现阶段,中国电信业的发展,既需要“不对称规制”和“互联互通”的政府规制的有效实施,也需要加快基础网络开放、产权改革和普遍服务基金的建立,以促进有效竞争机制的早日形成。

一、弥补垄断低效的两种制度安排:政府规制和竞争机制

垄断往往意味着低效,包括生产低效和分配低效。首先,就市场结构而言,垄断的存在使得企业免受竞争压力,如果可接受的利润水平不必达到成本最小化就能实现,那么成本最小化就不是垄断企业的典型行为,这意味着,垄断企业在高于它的理论成本曲线上经营,特别是由于缺乏竞争而导致的技术进步缓慢进一步拉大了现实成本与潜在最小成本的差距,从而产生的低效就是生产低效;其次,垄断企业是市场价格的制定者,拥有较强的市场势力,从而可以制定各式各样的垄断价格,谋取垄断利润。由于价格的提高,使生产者剩余的增加不能弥补消费者剩余的减少而造成的无谓损失,就称为垄断的分配低效,其实质是价格垄断行为在分配过程中产生的福利损失。

为了弥补垄断低效,市场经济的理论和现实为我们提供了两种切实可行的制度安排:政府规制和竞争机制。正统的政府规制理论源于对市场失灵的回应,垄断作为市场失灵的一种,自然应当纳入政府规制的范围之中。为了防止垄断企业的低效产生,可通过政府规制对企业的价格、投资、收益直接进行干预,并在不让企业得到过多租金(即提高分配效率)的同时,提供激励机制以尽可能地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政府规制理论是伴随着西方自然垄断产业的发展而产生并发展的,但由于现实中的规制机构客观上存在信息劣势和主观上容易被“俘虏”,使得受其规制的企业的绩效并不另人满意,在西方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中,人们纷纷将改革的利器投向了另一种带有“复兴”意味的制度安排——竞争机制。市场经济的发展历史使人们形成了一个共识:竞争作为一种激励约束机制能使企业自动地实现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即成本最小化和边际成本定价法是竞争企业的典型行为。所以为了防止垄断低效的产生,可在兼顾规模经济和技术进步的情况下,通过适度培育竞争对手或分割原有企业等方式积极引进竞争机制,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通过市场结构的变化达到改变企业市场行为的目的。

由此可见,政府规制和竞争机制共同致力于实现垄断企业的效率,二者的关系实质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方式在垄断产业(尤其是自然垄断产业)中的反映。近几十年来,西方自然垄断产业的改革历程,既伴随着竞争机制优于政府规制的观念发展,也伴随着竞争机制替代政府规制的实践变革。回顾我国的电信产业,从建立到改革到未来的发展也已走过并正在走着一条类似的道路。

二、对我国电信产业中的政府规制和竞争机制的实证分析

第一阶段(建国之初———1993年):政府规制作为电信业唯一的制度安排时期。

电信业过去一直被认为具有巨大的规模经济性和沉淀成本性而天然就具有垄断性。建国之初,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对电信业的建立和经营,政府采取的方式是直接拥有这个企业,限制其他企业进入并实施严格的价格管制,以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电信网的运营和基本网上服务合二为一,由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由于严格的进入规制,完全排除了竞争机制存在的可能性,所以这种“一家独大”的局面,实际是“国家强制力彻底否定市场和铲除竞争的结果”(肖立武,2000),其制度安排的典型特点是:全方位的政府规制和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再加上国有的产权特征和政企合一的治理结构,其实质上更带有行政垄断的色彩,而与西方的经济垄断有所不同。这一时期,电信业服务的宗旨是“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服务,为国防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治安和人民大众的通信服务”。由于电信业处于经济发展链条中基础产业的地位,为了防止垄断的分配低效,效,国家对电话资费实行严格的价格管制,特别是考虑到电信业普遍服务的义务,政府制定了甚至低于成本的价格,并对差额部分给予财政补贴,价格基本上不受供求关系和成本变动的影响,这使得电信业在当时是个不赢利甚至亏损的行业。一方面,严格的价格规制“抹平”甚至“透支”了电信厂商的利润空间,极大地打消了生产者的积极性,造成了生产效率的低下,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融资渠道(直到1980年,邮电部的固定资产总额仅为64亿元人民币),电信业难以享受到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和成本的降低,二者共同带来了电信服务的短缺,供给严重滞后于需求,巨大的供需缺口加快了电信业以供给为导向的改革。

1980年,国家开始放松价格规制,并实施激励机制,实现“以话养话”。在放松价格规制上的措施主要有:(1)1980年6月,国务院特别批准市话企业收取电话初装费,从而使之成为电话资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2)1986年,国务院批准各地政府在长话、电报和邮政等业务中收取附加费,作为通信建设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何霞,1996)。此外,邮电部又实施了“收支挂钩、差额包干、超额分成”的激励机制,电信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1992年电信营业额突破了300亿元。价格规制的放松给予了企业较大利润分配空间,极大地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生产效率得到了提高,但由于价格失去了政府规制的约束,产生了邮电部门的垄断定价行为。如北京电话初装费由80年代的200元上升到1996年的5000元,移动电话的价格曾高达2.8万元(黄海波,2000)。过高的价格使许多的潜在需求难以转化为有效需求,有效需求的不足抑制了市场规模的扩在,而追求规模经济势必意味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投资扩张的资金缺口面对不足的市场需求,只能迫使现有的客户承担,这无疑又导致了价格的上升。这一时期,垄断定价行为不仅使消费者承担了过高的价格,也造成了极大的福利损失。

回顾建国以来的这一段电信业的发展历程,在完全垄断的市场结构下,政府先后陷入了这样一种两难:基于实现分配效率而实行严格价格规制导致生产低效和供给不足;基于实现生产效率而实行放松价格规制,又导致了分配低效和有效需求的不足,在分配效率和生产效率的权衡,也即减少租金和提供激励的权衡问题上,政府规制遇到了严峻的考验。

第二阶段(1993年以后)以竞争机制为主导,竞争机制和政府规制并存的双重制度安排时期。

按照Vogel(1996)的观点,垄断企业的低效率造成了政府目标和政府能力的差距,并且这种目标和能力的差距形成了政府进行规制改革的动力。中国电信业几十年的发展表明,单纯依靠政府规制来实现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分配效率,效果并不理想,特别是在经济整体迅速发展的上升时期,电信业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要解决这个难题需要另一种新的方式——竞争机制的引导。实践证明,在当时中国的电信业引入竞争机制是具备了充分的客观条件的:一方面,微电子技术使信息的传送可通过光缆完成,也可通过电磁频率传播,大大降低了电话网络中存在的规模经济,更重要的是降低了电话服务的平均成本,进而减少了规模经济相对于管理效率、技术能力及服务质量的重要性,这就大大弱化了电信产业的自然垄断性,为竞争机制的引入客观上扫清了障碍;另一方面,当时源于放松价格规制带来的巨额垄断利润,吸引了大量的潜在进入者,客观上构成了竞争机制的潜在供给。有鉴于此,中国政府在这一段时期,逐步放松了进入规制,具体如下:(1)1993年,国务院了有关规定,允许邮电部向其他国内公司颁发经营许可证,使之得以向公众提供无线寻呼以及国内VaSt通信等某些基本电信业务。(2)1993年12月,国务院最终同意,由邮电部、电子部和铁道部共同组建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标志着中国电信产业完全垄断的市场格局被打破了。尽管有资料显示“中国联通”与“中国电信”在市场支配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力量不对称,“联通”的市场的影响力仅为2%。但由于联通的进入而产生的初步竞争,不仅使移动电话入网费及移动电话的价格均大幅度下降,而且大大缩短了电话待装时间,服务水平得到了较大的改进。这进一步证实了:竞争是提高电信产业效率,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更多优质低价、快捷便利的讯息产品和服务的最好途径。

在初步尝试到竞争带来的绩效改善的成果后,中国电信业于1998年之后陆续实行了一系列的大规模改革。(1)1998年3月11日,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了决议,在邮电部、电子工业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作为电信业的新的规制机构,彻底改变原邮电部经营者、规制者于一体的规制体制,为创建电信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提供了初步的条件;(2)1999年2月,中国电信进行分割,原中国电信的卫星传输、无线寻呼和移动通信业务被整体剥离出来;(3)1999年10月之后网通、吉通先后获得提供ip电话业务的正式许可证,名正言顺地成为中国的电信运营商。回首近十年的改革,伴随着政府进入规制的放松而带来的竞争机制的引入,我国电信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机,一系列改革之后,是有效竞争机制的有望形成。

在电信业的发展上,竞争机制无疑是一付比政府规制更好的良药。然而先进的机制必然要经过引入、建立、稳固之后方可自动运行,否则难逃被旧有机制重新征服的风险。同理,竞争机制的引入并不意味着政府规制的立即退出,相反,在有效竞争机制的格局形成并稳固之前,如何创造和促成这一机制的建立实际上构成了这一时期政府规制的主要内容。所以有理由认为,竞争机制与政府规制之间并非简单的替代关系,尽管完全替代作为一种趋势预见,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但是至少在完全替代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二者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关系不容忽视。对于电信业而言,“在位优势”和“网络的外部性”决定了在培育后进者的竞争实力,以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之前,政府规制至少应包括“不对称规制”和促进“互联互通”两方面内容。

所谓“在位优势”是指:既有企业由于经过多年经营已建立了庞大的通信网络,拥有相当大的规模经济,特别是在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由于“学习曲线效应”,相对于后进者而言,都处于一定的优势地位;此外,顾客惯性(即习惯于在原有网络消费)以及转换成本(即消费者从原电信运营商向新的运营商转换时所发生的诸如需通知有关人士新的号码以及改号所带来的麻烦等成本)作为特有的进入壁垒为原有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因此,为了使后进企业迅速壮大,足以对在位者形成威胁,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力量,而需要政府实施“不对称规制”,对后进者实施“进入帮助”。为此,信息产业部对联通公司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具体如下:(1)实行非对称的资费政策,对中国电信和中国移动采取严格的价格规制,而对联通公司则允许同类业务比前者降低10%,以期利用优惠的价格为联通公司吸引一定的客户,扩大市场份额;(2)通过无偿的资产兼并,壮大联通公司的资金实力,1999年之后,先后将从中国电信分割出来的寻呼业务实体国信公司,以及实力雄厚的铁路通信资产无偿划拨给联通公司,迅速改变了联通、电信、移动之间的资金差距;(3)获准联通公司拥有第三代手机CDma移动网络的经营权。上述一系列“不对称规制”的实施,使联通公司一跃成为现阶段中国电信市场中唯一能够提供全套电信业务的重量级公司,至此,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竞争步入正轨。

除了对后进者实施“不对称规制”外,由于网络的外部性,政府也应强制各网络运营商实行网络的“互联互通”并对“网间结算资费”实行规制。网络外部性源于以下事实:用户评估一个网络的优势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网络上用户数目的多少(RobertaCapello,1995),即一个网络上的用户越多就越吸引新的用户加入这个网络,而新用户的进入又使原来的用户在不用增加付费的情况下,增加了可连接性。

这种基于网络的技术特征会带来正的经济效益,原网络企业出于“企业理性”必然会通过拒绝与后进入者联网而排斥竞争,或者通过制定尽可能高的联网价格而使竞争者望而却步,因此,联网条件应纳入政府规制的范围内。为尽量扩大网络的正的外部性,以及构建公平的竞争格局,政府应在强制所有网络“互联互通”的同时,制定以成本为依据的“网间结算资费”。其实,“互联互通”及伴随的网间结算问题是各国政府电信规制政策的核心热点问题,即使在当今世界范围内,也仍然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值得指出的是,随着技术的进步,国际上出现了电话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大变革,未来中国电信市场“数网并存”的竞争态势必将加剧,特别是中国已成功加入了wto,电信竞争将更加激烈,这些无疑使“互联互通”问题成为摆在中国政府规制机构面前的艰巨任务,其重要性正如杨培芳所言“互联问题解决不好就会从根本上影响改革开放,可谓成也互联,败也互联”(杨培芳,2001)。

三、加速形成电信市场有效竞争的几点思考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对电信业的大规模改革,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成绩,但改革仍处于初步阶段,笔者认为,电信市场有效竞争格局形成的速度和程度,除了需要政府规制的有效实施,还依赖于以下几个问题的及时而科学地解决:(一)建立普遍服务基金

目前发达国家都在各自的电信法中规定,电信企业都有必要承担以下“普遍服务”义务:一是无论何地都能提供业务;二是任何人都能承担得起的服务价格;三是服务质量要一视同仁;四是统一的资费标准(王红梅,1996)。所以,电信企业法律上,有责任向农村和边远地区提供通讯服务,但其投资和经营成本比向城市提供相应的服务大得多,又不能相应地提高服务价格,这必然造成该部分投资的亏损。中国电信业的“普遍服务”义务一直是由“中国电信”来承担,并通过企业内部不同业务间的交叉补贴来实现,即长话对市话的补贴和城市电话对农村电话的补贴,由于属于一个企业内部的经济行为,所以财务核算上是一体的。在电信业开放之后,这种资费结构或交叉补贴显然不能再维持下去,因为新进入者必然首先进入最有利可图的市场,从而产生普遍服务出现短缺和仍由原有企业承担的不公平现象。而中国是在电话主线普及率不到10%的情况下引入竞争机制并面临对外开放的,电话业务和增值业务普遍服务的任务很重。在这种情况下,可考虑通过建立普遍服务基金,既可由专门公司负责经营,也可仍从属于原有企业,但要将普遍服务业务与一般服务业务分离,财务分别核算,并建立相应的审计、补贴和信息公开制度,防止资金的瞒报、挪用等违规现象的发生,普遍服务基金应由所有电信运营商共同分担。

(二)进一步开放基础网络的运营

有线电视目前在全国已有一个规模相当大的网络,其线路的运输能力比目前的电话线大得多,且可同时实现数据、图像和语言的同步传输,这是传统的电话双绞线所不能比拟的,此外,近几年互联网正以另人瞩目的速度急剧增长,其带宽每9个月增长一倍,主干网的业务量每半年左右翻一番,这种发展速度被称为“光纤定律”或“新摩尔定律”。

由于互联网既具有电话的交互功能,又具有电视媒体的信息传达功能,此外,还由于其智能性和互动性而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目前,国际上出现了电话网、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相互融合的大变革,这种变革必然导向互联网对电信和有线电视整合的发展趋势。允许有线电视网和互联网的运营商进入中国的电信市场,不仅可以增加现有电信运营商的市场压力,进一步促进市场有效竞争机制的形成,更为重要的是,后者带来的技术优势代表着电信未来发展的更加个性化、多样化和人性化的美好前景。

(三)深化电信企业的产权改革

中国电信业的竞争机制的建立离不开产权的改革,因为只有建立明晰、规范的产权关系,企业才可能成为电信市场上真正的市场主体。产权既包括排他性的享有权,也包括与他方交易的权利,排他权提供秩序,交易权奠定增长。

目前在我国,公有制的产权缺陷主要表现在其无法实现交易的权利,导致了国有产权为主体的国有企业经济效率普遍较低。此外,由于产权的单一还导致了以负债为主的融资方式,目前,中国电信企业普遍存在着高负债的资本结构。到1999年,中国电信负债率已达45%左右,深化中国电信业的产权改革刻不容缓。可行的改造方式为:(1)向现存企业更多地引入民营因素,政府可考虑向民间进一步开放电信股权,用收回的部分资金减少企业的债务负担,并实现加强对国有电信企业的行为约束;(2)积极引进外资,通过外资的引入同时达到提高国内电信业的管理水平的目的;(3)通过与外国电信运营商的跨国合并、购并、参股等资本运作方式,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同时,努力实现电信的全球化。

参考文献:

〔1〕王俊豪.自然垄断产业的政府规制理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2〕黄海波.中国电信业市场结构的演进及面临的问题[J].中国规制与竞争:理论和政策、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何霞.我国邮电部门融资政策的研究[J].世界电信,1996(1).

〔4〕王红梅.竞争环境下电信行业的普遍服务[J].世界电信,1996(1).

网格联动机制篇10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我国各地的信息网络相继开通,信息网络服务业蓬勃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0年底,全国网民数量约2250万人,其中20.5%的网民是通过“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上网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在一些大城市已有近千家,这一场所的出现,对推动信息网络化发挥了积极作用,为在青少年中普及网络知识、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提供了一种便捷的途径。但是也应该看到,当前“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过多过滥,管理混乱、经营无序,含有不少色情、、暴力、愚昧迷信等内容,对青少年成长和社会稳定起了很坏影响。经国务院批准,信息产业部、公安部、文化部和国家工商局于近日联合制定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请各地认真贯彻执行。为进一步加强对“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促进其健康、有序地发展,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对党和对广大人民群众负责的精神,从维护社会稳定,保障青少年身心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角度出发,加强领导并采取有力措施,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规定,切实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规范管理工作。

二、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电信管理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公安机关、文化和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从2001年4月5日开始,集中3个月的时间,对本地区“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进行一次专项清理整顿活动。清理整顿的重点是治乱治散,坚决打击违法违规经营活动。在清理整顿中,对已经有关部门批准和注册登记的“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要严格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的规定,重新办理登记;对不符合条件的,有关部门要责令关闭,并限期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或注销登记,拒不办理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其营业执照;对未经批准,未取得经营许可证、未办理注册登记的,要坚决予以取缔,没收违法经营物品和非法所得;对在经营活动中违反《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及管理办法的,有关部门要依法严肃查处,互联网接入提供者要切断其接入服务。

三、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此次集中清理整顿活动结束之前,严禁审批新的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在清理整顿活动结束之后,审批工作要严格按照《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办法》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