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8:59:00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篇1

关键词:入学教育;美国;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53/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6-0135-02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学生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新生尽快了解、认识和适应大学生活,提高参与校园活动的积极性,尽快融入新的学习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入学教育的涵义

我国对新生入学教育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对入学教育概念的界定也不尽相同,综合各方面的观点,认定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指高校针对学生特点和教育要求,组织相关部门和人员对学生进行大学适应性教育,引导新生尽快适应和完成人生发展阶段的转换,清楚了解大学的学习生活要求和变化,树立新的奋斗目标,从而实现从中学生到大学生角色转变的全部实践活动。[1]

美国的入学教育,也称为新生体验计划,它包含发展智力和学习的能力;开拓和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探索自身的定位、身份、个性的发展;为将来的工作、职业做决定;保持身心的健康和生活的品质;考虑、顾及精神生活或信仰方面的事情;发展对多元文化的认识;发展公民的责任。

二、中美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比较

(一)定位不同

美国以“个人本位”为价值取向,以发展学生为目标导向,中国以“社会本位”为价值取向,以管理学生为目标导向。

(二)机构设置不同

美国实行扁平化管理,多头并进,条状运行机制,有专门的的新生教育机构及专职人员。中国实行院系两级运行,党政合一,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构成纵横交错的网络[2]。

(三)时间和内容不同

美国很多高校实行入学前教育模式,开学前一个月开始实施即第一阶段,即在入学前暑假就开始环境熟悉与适应教育;第二阶段是新生日/周阶段,该模式安排在开学后的某天或某周开展各类活动,提供新生和教师、员工、高年级学生、留学生深入交流的机会,有些活动还会持续;第三阶段是新生课程阶段,即是“新生头年计划”也叫“新生体验计划”。该阶段以修学分课程模式来实现,介绍和修读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校园文化、课程安排、安全意识、国际合作、社区住宿、餐饮伙食、职业规划等多个方面,目的就是让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环境,按照自己的需求快速融入各种团队,获得外界的支持[3]。

中国新生入学教育的持续时间较短。一般是新生报到后一周至一个月的时间里,只有极少数大学时间有所变化。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校训校史教育,法治教育与学校纪律教育,学籍管理制度教育,心理测评及健康教育,专业导引及课程设置,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

1.对象不同

美国高校入学教育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学生的父母及其家庭成员。目前在美国,学生和其家庭成员的环境熟悉与适应教育越来越重要,这种项目能方便父母和家庭成员熟悉学校一切教学和生活情况,以便给予学生更好的学术指导和建议,而中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还无法做到面向学生父母及其家庭成员。

2.形式不同

美国入学教育实行课程化且要求严格,美国高校设计了系统的新生环境熟悉与适应性训练课程体系,主要包括时间管理、学术指导、人际关系等,新生必须修满入学教育课程学分方能获得继续学习的资格。中国高校多在开学后进行军训、集体参观、专题讲座、学生会及社团纳新、心理测评等,没有学分限制相对宽松。

3.评价不同

美国入学教育重评价,中国高校重视过程。美国高校重视对环境熟悉与适应教育进行评价,并且充分利用研究的数据和项目评价的结果,对项目进行改进和完善,以此提高教育目标和教学质量。

三、当前中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入学教育研究理论基础薄弱,无法有效支撑入学教育实践活动

我国新生入学教育研究起步较晚、理论较少,只有在20世纪80年代末,形成两次比较大的研究高潮,一次是80年代中期,以“怎样做好大学阶段的第一个过渡”为研究主题,提出了一些教育策略和建议,但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成果;另一次是90年代末本世纪初,主要以经验研究为主,但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以致系统性和综合性不够。

而美国在1886年就成立了“全国第一年教育研究中心”。之后又成立了“新生体验计划国家研究中心”,在美国已经有了一系列的基础理论知识作为指导。

(二)入学教育时间过于短暂和集中,不符合教育的发展规律

很多高校的入学教育时间主要集中在开学的前一周或一个月以内,甚至是一部分活动与军训交叉进行,这种集中的灌输式方式,的确能够让新生短期内迅速了解校训校史、校规校级,但是在一个新的陌生环境中,很多新问题、新困难还未来得及感受及面对,对新的生活和学习过程还未来得及体验,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要接受以前从未接触过的大量的信息,没有消化和吸收的过程效果可见一斑。对大学教育认知的建立,不是一周或者一个月就能实现的,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目前大容量、短时间的信息灌输不符合教育的循序渐进的发展规律。

(三)入学教育内容体系不完整、形式单一、针对性不强,与新生的实际需要不相符合

当前中国高校入学教育内容普遍是:校训校史教育,安全教育与学校纪律教育,学籍管理制度,专业及课程介绍,部分高校又逐渐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对新生个体的研究较少,也就无法和新生的心理期待和实际需求相吻合,一方面新生入学之际,入学教育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另一方面却无法为新生带来实质性的影响和帮助。

同时,入学教育形式单一,绝大多数高校采用军训、参观、报告会、讲座等方式。例如:报告会、开学典礼等,一个人讲二三百人听,多则达到几千人一起听,时间长达2-3小时,学生却在下面谈论自己关心的话题或者玩手机,把入学教育当做一种煎熬。走马观花式的参观和集体活动更难以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因此,当整个社会在发生巨大变化,学生的心理特点也在不尽相同的情况下,继续沿用传统的集中式、灌输式的入学教育模式,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育的需求。

(四)教育主体单一,组织工作缺乏沟通与协作

我国高校从事入学教育工作的基本上都是学工人员,辅导员以及部分学生干部是主体,专业教师和专家级人员参与有限,普遍存在临时组建迎新队伍、部门抽调人手的情况,随着高校扩招人数的增多,入学教育的工作人员更显出师资力量不足,流动性大,人员结构单一,专业人员不足的劣势。

四、构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新模式

(一)夯实理论基础

中国的新生入学教育起步晚,很大程度上借鉴和参考国外的经验,但中国的历史背景、教育模式、学生特点等各个方面都与美国不同,因此,我们在借鉴国外好的经验的基础上,需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出一条适合我们的新生入学教育理论基础,明确入学教育定位和目标,以此来指导新生入学教育实践。

(二)建构全员参与的新生入学教育模式

1.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渠道相结合

美国高校入学教育在重视学生引导的同时,也重视对学生的父母及亲戚的教育引导,中国学生的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对新生的影响比美国大很多,因此,更应该纳入新生入学教育范围,并发挥作用。

2.师长引领与朋辈影响相结合

发挥班导师及高年级优秀学生干部的引领与示范作用,在学生不同专业和兴趣的基础上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充分利用社团的公共性、开放性、学生相对集中的特点,通过与导师和优秀学生朋辈之间的交流、咨询、讨论、调研等活动,加强对高校与专业的认知,易于被新生接受,也提高了入学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3.个别教育与集中教育、阶段性教育与长期规划教育相结合,建立长效机制。

紧密结合当前学生特点,围绕新生入学教育的目标定位,既要发挥校、系两级集中教育的优势,又要兼顾新生个体的差异性加强个性化的引导。优化新生入学教育内容,建构科学合理的入学教育内容体系,明确阶段性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同时,针对学生未来可能会出现的困惑与迷茫,做好长期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建立长效机制。既做好思想引导又做好专业学习及全面发展计划。

(三)丰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形式和载体

1.延长入学教育时间

录取通知书发放时连同入学教育宣传资料,包括学校管理模式、教务管理制度、专业和课程设置、学生会及社团组织发展、校园文化活动等。同时发挥新媒体的作用,开通校园网站、博客、微信等家长交流平台,让学生入学前对大学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减少学生入学后的无所适从和盲目感。同时,延长入学教育时间到一学年,增加入学教育内容,美国的入学教育课程合格后方可进入第二学年的学习值得我们效仿,中学阶段的填鸭式教育方式进入大学后学生要迅速转变的确有一些困难,也给一些学生学习带来了障碍,因此有必要把第一学年作为新生自主学习方式转变的学习年。

2.开展普适性教育的同时,关注个体成长

构建新生入学教育组织运行体系,建构一支以辅导员为主体,专业教师、管理人员专兼职为支撑的入学教育队伍,同时,建立学生入学教育互助组,发挥学生干部、党员、助理辅导员、社团成员等一切有意愿引领新生实现对大学的适应与认知的优秀学生,即做到了很好的补充了入学教育人员不够,又做到了对个体的关注。

最后,入学教育最难的就是学习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中学教育的灌输式转变为大学的自主式。改变已经形成的10多年的学习方式,新生的入学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每一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都要努力实现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为学生的全面成长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①蔡国春.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观点、实务及其启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2(1).

②林彬.中美学生事务管理的比较[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1.

注释:

[1]王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几个问题研究.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篇2

关键词:入学教育;职业生涯教育;渗透;高职教育

作者简介:吴苏芳(1977-),女,江西永新人,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部,讲师。(江西南昌330000)谢卫华(1977-),男,江西永新人,江西中医学院药学院,讲师。(江西 南昌 330009)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西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12年度项目(项目编号:JY123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137-02

一、高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知偏见导致学生的自卑心理

目前,高职教育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各类应用型人才。但由于受普通高等教育传统观念、招生体制及社会认识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其差异性特征表现非常明显。从入学的门槛来看,高职高专学校录取分数线普遍低于本科院校。同时,由于受社会上“人才层次论”的影响,高职教育的社会认知度较低。[1]这必然会使高职院校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自我评价不当,自我定位不准,继而在学习上积极性、主动性也不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缺乏信心。

2.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从生源构成来看,高职学生大部分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认识理解能力强,聪明但是无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差的学生;二是学习基础较差,智力基础一般的学生;三是高考失利、家庭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2]有不少学生对专业的选择不是出于自己的意愿,而是父母的选择,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感到前途渺茫。有的学生只是想混个文凭,毕业后托“关系”找份工作。

3.缺乏对自我职业发展方向的认识,学习较被动、盲目

当然,也有不少学生是想学好一门专业,掌握一技之长,但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同时,由于刚从繁忙、紧张的高中生活中逃离出来,进入大学就会有紧张后的全身心放松。而大学的学习方式不同于高中的学习方式,大学的学习更多的是强调自主学习,学生会感到不适应,茫然失措,存在着学习方式上的不适应。另外,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很少考虑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缺乏生涯规划的意识和清晰的自我认知,缺乏切实可行的职业目标和行动保障。有研究者调查表明,高职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发展、工作、职业生涯没有规划。这样学生在校的学习就处于盲目、被动的状态。

二、在入学教育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新生的入学教育是整个大学教育的起点,是成功大学教育的开端和基础。正如以上所述,高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不少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家庭的和个人的原因,但也与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缺失有关。在学生的入学教育中就应该引导学生对高职教育、学校、所学专业有较好的认识,以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正如托尔斯泰所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如今,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日趋严重,同时,高职学生在入职后表现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部分原因在于学生在校时对职业的认知不够、准备不足。因此,在新生入学之初,通过入学教育介入职业指导,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职业牵引,能更好地使学生形成专业或职业认知,较早地开展职业准备。[3]这将为学生开展全面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良好而坚实的基础,增强学生的就业力。

三、在入学教育中渗入职业生涯教育的具体实施办法

目前高职院校入学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是国防教育和军事训练、校纪校规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内容大同小异,主要强调制度、纪律及可控性。在形式上也缺乏创新。每年入学教育大家都在忙碌和疲惫中结束,学生的记忆中也许只会留下热闹的入学过程,是领书、拿饭卡、去参观、听讲座的印象。这样的入学教育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得力严谨的教育过程,缺乏入学教育理念的更新。高职新生的入学教育应该使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尽快了解所学专业的职业发展,为学生度过丰富、充实的大学生活奠定基础。

1.在入学教育中渗透职业教育的内容

(1)使新生正确认识高职教育的特点。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各种偏见使得职业院校及其培养的学生面临着难以得到社会认可的尴尬。[4]社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认识还停留在高等教育精英化阶段,甚至把高职教育排除在高等教育之外。没有认识到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只是一种类型上的差异,而是完全理解为层次上的差异。这样,很多学生认为选择高职院校是无奈之举,读了也没用,认为将来从事的职业也是社会底层职业。高职新生往往入学之初就带有这种灰色情绪。因此,应在入学教育时使高职新生对职业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有正确的认识。近几年来,社会劳动力市场出现的技工荒的现象也正反应了我国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缺乏,而这类人才的培养正是高职教育的目标。新近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国家将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培养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到2015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400万人,到2020年,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1000万人左右。这为我国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

(2)使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特点及其发展情况。很多学生对于专业的选择不是出于自己的兴趣,有的是父母的选择,有的是因就业前景而选择的。因此,如果在入学之初,新生对于所学专业缺乏必要的了解,缺乏学习动机,那大学三年的时间可能会在迷茫、盲目中度过。我们要抓住入学教育这一时机,在入学教育中渗入职业教育,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树立和巩固专业思想,要让学生明确本专业的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情况、专业发展前景以及以后的职业面向。这样学生就能心中有数,也能更好地稳定专业思想,明确学习目标,学习起来也更有动力和信心,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主动自律强化自己未来职业能力的积累。

2.通过多样化的形式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1)开好报告会和讨论会。入学教育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形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但是,据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入学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均很单调。形式上基本上是开大会、听报告,或小范围内的学习参观。如今许多学校入学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军训,这项活动学生能充分参与。校纪校规、校情系情、课程设置等教育内容主要是通过上大课宣讲的方式进行,基本能起到应有的效果。但是其他如职业认知、职业了解、职业素质准备、职业定位、职业要求等与就业相关的问题,也就是与学生未来就业生存与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问题,仅靠“满堂灌”的方式是远远不够的。[5]

开大会、听报告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但这不能仅限于对校史校规的介绍,还应包括对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就业的现状和毕业后的前景预测的介绍。另外,也应在入学教育中通过讨论和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专业的了解情况以及他们的思想动态,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对专业和就业的看法,教师针对其思想中不合理的想法进行正确的引导。这种方式对于新生快速进入大学角色、积极主动投入大学生活、加强师生沟通和交流都大有裨益。

(2)通过实践式、体验式入学教育渗透职业生涯教育。组织学生到用人单位的前沿去,让学生参与其中,身临其境。如护理专业的学生到医院和病房,让他们现场接触将来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体验护理工作的神圣与使命,感受自身的价值所在。职场参观的感受能使学生产生心灵的激荡和情感的升华,使其对护理事业充满憧憬和激情,进而达到树立和巩固专业思想的目标。[6]这种开课前的职业体验,能以最少的时间让学生产生职业觉醒,形成职业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组织新生参加各类招聘活动,亲临招聘现场。将学生置身于求职的氛围中,使学生了解用人单位招聘的程序和信息,同时也让学生更直接地了解了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明确了自己的差距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当然,在就业市场中学生也可能会获取一些消极的信息,因此在执行过程中教师应加以正确的引导。

3.入学教育主体的多元化

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施主体要多元化。目前的入学教育中,参与实施的人员主要是学生工作者、班主任(辅导员)、校系领导。其实,在入学教育中更应整合其他相关人员,如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教师、职业指导教师、心理咨询专家、人力资源专家、相关用人单位领导、校友、高年级的优秀学生等都可以成为新生入学教育的指导教师,甚至家长也应该是入学教育的重要主体。[7]如针对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护理专业学生的入学教育,学校可聘请医院的临床护理工作者到校做讲座,现身说法,用自己多年从事护理工作的经验、体会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对从事护理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作简要介绍,并对新生提出希望和要求。这样能有效地促进新生对将来所从事职业的了解。

4.建立入学教育的长效机制

一般高职院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时间较短,有的1~2个星期,有的甚至只有2~3天。在短短的时间里,所能实施的教育内容相当有限,而且也难以形成长效机制。学校应利用至少半个学期的时间开展新生的入学教育。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班会、讲演、辩论等。通过这些活动,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爱校、爱专业的感情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以及大学生活的良好态度。

参考文献:

[1]李蕙羽.高专学生“软实力”提升意义与途径[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

[2]董珍文.高职生源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3]周矿姣.高职新生入学教育改革简论[J].现代企业教育,2008,(2):

26-27.

[4]周红霞.消除偏见引导社会对高职教育的正确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1).

[5]李蕙羽.基于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高专入学教育探析[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9).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篇3

本文主要通过介绍福建师范大学新鲜人守护计划里面的子项目之学长导航来具体阐述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在高校新生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和实施。

关键词:社会工作;发展;新鲜人守护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4-0010-01

目前,国内共有253家高校开设社工本科专业,在校社会工作本科生、研究生约4万人,每年毕业生1万到1.2万人。学校社会工作在于帮助同学解决困难,发挥学生潜能,以实现教育目的乃至若干社会目标。它评估并处理学生的问题、向教师及家长解释学生的问题、为学校人员提供咨询服务并参与社区发展工作。[1]我国高校的社会工作主要通过举办小组活动、心理咨询而展开,主要通过辅导员、团委书记等担任社工角色,形成了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学校社会工作。[2]

新一代的大学生在社会变革的催化作用下,心理状态日渐成熟,现实与理想的落差、独立与依赖的抉择、积极与惰性的冲突等等,使得新生代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变异,如果矫正的方法不得当、不及时,还可能进一步发展成为变态行为或犯罪行为。[3]

因此,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运用就显得格外重要,但是在具体实践中又遇到了不少问题和困难,突出表现在如下几点:

(1)高校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缓慢。高校基本上没有学校社会工作者的岗位,同时关于学校社会工作者的编制和晋升问题等方法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2)高校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高校对于学校社工的专业属性认识模糊,对现有的学生工作体系比较认可,对社会工作的引入疑虑重重。[4]

(3)国内非政府组织资源对高校社会工作的支持极度缺乏。对比美国和香港,我国非政府组织能力十分有限,能够给予学校社会工作的资源相对较少。

(4)目前从事学生工作的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知识。当前高校学生工作者队伍尤其缺失心理学专业知识和社会学知识为主的专业技能。[5]

现行高校学生工作在把学生当作独立的个体和平等的公民看待、在重视学生参与学校事以及服务学生的价值导向、把学生的发展作为终极目标等方面还远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没有将社会本位的价值导向进行细分对象地与以贯之。与之相比,现代社会工作不仅强调助人计划的实施,更强调其后受助者困境的改善。[6]

本文将通过介绍福建师范大学新鲜人守护计划为例来阐明如何在高校中有效地开展学校社会工作,以帮助大学生发挥潜能,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责任感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大学生对社会的关怀,以解决潜在的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福建师范大学新鲜人守护计划由校团委主办,校学生会承办,历时一个学年,通过校院各学生组织的联动,帮助新生了解大学生活特点和基本要求,顺利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过渡,指导新生迈好大学生活的第一步;同时,让新生深入了解、理解师大的校史校情和发展状况,激发新生热爱师大、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新鲜人守护计划当中,最吸引人眼球的就是“学长导航”活动。该活动就是一种“生活教育”(陶行知),帮助大一新生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应运而生的,它通过“神秘人”的出场方式,告知新生在与人沟通方面的技巧,通过推荐与专业相关的书籍或者电影,告诉新生大学生活该如何积累财富,通过与老生代表面对面沟通,让新生认识到学习、工作、生活该如何抉择。它以贴近学生的方式,用幽默诙谐的言语,将各种要求性的条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现在每个人面前,不仅如此,该活动还考虑到新生活动众多的背景,将所讲内容的时间控制在半个小时以内,在最短的时间内传达最大的信息量,以求得新生集中的注意力和积极的参与,在最后,还安排了现场答疑阶段,以反馈该次活动的效果,同时也再次搜集了该学院新生当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该活动已经成功推广至了本校十几个学院,广受同学喜爱,究其原因,从社会工作的角度分析,可分为以下几点:

(1)注重调研,针对性强。该活动在开始前,会有一个访问调研的过程,由主讲人负责询问一些与学习、生活和工作相关的问题,倾听学生的故事,初步了解和认识该学院新生的基本情况,从而更加有针对性地准备课程。这与学校社会工作中承认人的需要异曲同工。

(2)优势视角,破除标签。该活动激发了原始的生命动力,从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出发,不仅是赢得学生信任的一项技术,更是社会工作核心理念“接纳”的具体表现,即不管什么样的服务对象,其生命与生俱来就有无限的潜能,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特质和能力,还可激发学生的改变动机。

(3)表达通俗,易于理解。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中,要求工作者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沟通能力,该活动的主讲人言语功底深厚,用词诙谐,见识广泛,能够和相关专业相结合,形成共鸣,更易地被学生接受。

(4)助人自助,体现价值。帮助他人,可以提高一个人的自我价值感和自尊,在学长导航的过程中,新生们得到了帮助,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不自觉地会把这种助人的理念传播出去,将助人真正变成自助,体现自身价值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人方便,

(5)人人平等,勇于创新。在平等的视角下,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利用晚点时间,尝试新鲜的方式方法来获取新生的积极参与和认可,通过同辈的感受来获取同理心,避免了以单纯的讲座形式带来的枯燥和厌烦感,是学校社工接纳理念的具体体现。

与传统的学生工作不同,学校社会工作提供了看待学生和看待问题的新鲜视角,嵌入式的发展是学校教师的普遍反映。“社工带来了新的思想、理念。社工不是老师,但却是老师和学生的朋友。”为了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学校社会工作也在积极地对自身进行调整,以适应新时期下工作的目标。[7]

参考文献

[1]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刘枫,王成奎学校社会工作视角下高校学生工作缺失的思考[J]教书育人2006,(2)。

[3]张莺,大学生健康人格及其教育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范明林,张洁,等《学校社会工作》[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1,16-18。

[5]石彤,等《学校社会工作实务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104-105。

[6]赵芳,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学生工作中的运用[J]江苏高教2006,(6)。

[7]雷莹,张季菁,等《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探索与研究》[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8,5。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篇4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新生;适应性教育;应对;措施

近年来,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就业市场专业化的背景下,新时期的“天之骄子”得到普遍关注,这不仅对于高校大学生个人素质提出更大要求,对于学生事物直接管理者的辅导员也应时提出更高挑战。有人说,新生辅导员要具备科学家的学识,演讲家的口才,打字员的速度,心理学家的知识,体育健将的身体素质以及医学家的生活常识,这些观点虽有失偏颇,但从一个侧面折射出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在与学生的朝夕相处中,辅导员的精神面貌、人格品格、行为举止等品质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塑型期”的行为习惯,因此,新生辅导员采用何种有效方法帮扶新生适应大学校园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高校辅导员积极应对日常管理过程中常见的新生不适应问题

(一)新生自理能力和生活方式的不适应

第一,自理能力差:具体表现在应试教育上,新生从小到大就被灌输了一种思想,只有考上大学自己的未来才有出路。相当多的父母为了孩子考入大学扮演起“后勤部长”和“家庭辅导员”的角色,大包大揽为学生冲刺高考创造条件。大部分新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过着‘小皇帝’的生活,考入大学后,家长认为大功告成,从此“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撒手不管;眼高手低的大学新生脱离父母的呵护,独立生活后不知所措,意志力薄弱、懒惰散漫、缺乏自理能力。第二,生活方式以我为中心。连年扩招,大学的硬件建设和师资力量都比较紧张,远远不能满足大学新生的憧憬中的理想要求,集体生活方式取代了以‘我为中心’的家庭生活方式,无情的个人地位被摧毁,巨大的落差使新生凸显无所适从.逐步自暴自弃,放弃学业。

(二)大学课程设置的转变和学习方式急待调整

随着金融危机的侵袭和高校的连年扩招,全球就业市场日益恶化,高校为了迎合市场,需要培养出“专、精、细”的复合型人才。大学与高中的方方面面也表现出不同特性:从时间上讲,高中课程对时间的要求十分紧凑,全天候的功课安排使高中学习生活充实稳定;大学课程对时间的要求较为零散,分散的课程设置使大学学习生活空闲浮动。从地点上讲,高中年级之间、班级之间均有固定自习室,学习群体相对熟悉。大学班级之间甚至专业之间往往没有固定学习场所,或在图书馆,或在教学楼,学习群体相对陌生。从课程设置来讲,高中实行的是单纯的基础性学科学习,如语文、数学、英语等的学习相对较为笼统。大学实行的是复合型的边缘学科学习,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物理化学等学习相对较为细致。随之衍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也从高中一味的“填鸭式”教育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的方式。很多同学迎接考试的方式也由“精心准备式”转变为“仓促应战式”。

(三)新生处理人际交往关系的能力急待提高

大学新生来自于五湖四海,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不同的教育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习惯,从小到大没有离开过固定居住地的学生大有人在。套定的生活模式,陌生环境使新生出现多种不适应;一则需要适应方言、饮食、服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居住条件等多元化的条件不同;一则需要适应教师之间、班级同学之间、同寝同学之间、陌生同学之间个人习惯的差异。对于适应力较弱的新生总是怀念以前的高中环境,不愿意敞开心扉接纳新同学,久而久之,性格变得自闭或孤傲。

(四)恋爱观的盲目和安全意识的缺乏

象牙塔里面聚集的正是青春期的少男少女,朝夕相处的日子难免产生感情,对于新生来讲,少了家长和老师的看管,阅历缺乏的男女生容易将感情当成爱情,盲目恋爱,忽视学业。他们在无聊寻求精神寄托的同时,奉行“恋爱与婚姻无关”,“长相厮守不如朝朝暮暮”的恋爱理论,谈恋爱的方式从隐蔽性转向公开化,趋向轻率,部分学生因为失恋而自我伤害或者延迟毕业。随着新生入校时间加长,越来越多的同学会逐渐接触或者步入恋爱的队伍,辅导员应给予学生们正确的指引,帮助他们培养高尚的恋爱观。

(五)遵章守纪意识观念淡薄

从“黑色七月”到“红色九月”,高三学生完成了决定命运的人生过渡。在大学相对轻松自主的环境中,新生们感到如释重负,自认应该把高中耽误的青春找回来,追奉“我的青春我做主”的理念,寻找所谓的快乐生活。厌倦了苦学生活的该类学生步入大学后经常迟到旷课,肆无忌惮出入台球厅、网吧、迪厅等场所,甚者出现聚众、酗酒、打架将等违规违纪现象,严重违反了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二、高校辅导员不能及时妥善解决新生适应性问题存在的危害性

如果新生适应不了大学环境往往会呈现出思想落后,行为消极,学习成绩下降等多种病兆。思想政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顺利成才的良师益友,其所要扮演的角色越来越多样化,既是是知识的传授者、家长的人、集体的领导者,又是学生的朋友、学生的心理咨询师、职业生涯指导师等。假使辅导员在新生的大学启蒙阶段,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将会严重影响新生大学四年乃至未来的健康成长。其主要危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从辅导员个人角度而言,辅导员不能妥善有效的开展新生适应工作,会导致新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减弱,从而对辅导员的情感疏离和权威降低;从学校的角度而言,新生基础奠定不夯实,会导致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有效实施,严重影响学校招生和未来就业工作。从学生角度而言,辅导员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学生在大学启蒙阶段得不到行之有效的指导,会导致大学新生思想涣散、学习目标缺失,其不良的心理和精神态势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从社会的角度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和行为教育始终贯穿于学生人生过程的始终,辅导员有义务助他们明辨是非,认清客观事物。新生辅导员的工作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二、规范化的日常管理工作。

三、高校辅导员解决新生入学不适应问题的具体措施

(一)高校辅导员紧抓新生“理想与成才”教育,寓思想政治教育于日常活动中,为新生人格培育奠定良好基础

新生刚刚步入大学生活,正是塑造和培养理想信念教育的最佳时期,此时的新生没有受到外在社会不良环境的浸染,失衡道德体系和价值观念尚未养成,因此辅导员应抓住新生可塑性强的良好契机,帮助新生及时了解专业特点、就业方向、就业前景、课程设置,理解学分制、必修课、选修课等基础内容。围绕“上大学为什么”,“在大学里学什么?”“毕业以后做什么?”召开3w主题系列教育班会,通过学生的畅所欲言,表达出自己的美好愿望,制作多种职业理想规划,为新生人格培育奠定良好基础。

(二)高校辅导员针对性的引导新生树立合理学习目标,掌握准确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目标是学习的动力,好的学习方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手段。辅导员要深入课堂,了解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情况,加大督查力度,与授课教师做好良性沟通。重点检查学生听课情况、考试情况,实行班干部责任制,组织成立英语学习兴趣小组,抓好Cet4过级率。在班级中形成比、学、赶、超的向上氛围,加强对学习成绩差、贫困生、内向或缺乏集体观念的学生的思想教育。

(三)高校辅导员抓好新生的养成教育工作,引导新生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

新生部分同学由于不善处理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受挫后引发自卑、孤僻等心理问题。背上思想包袱或产生逆反心理,引发事故或案件。高校辅导员在准确掌握新生的真实想法的同时,用心熟悉基本情况,留心观察细微变化,做到早预测、早发现、早解决。采用个别谈心的办法,适时引导学生与人相处。教育新生与人交往时,应讲信用,热爱集体,和谐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内外集体活动:如中秋晚会、班级篮球赛、辩论赛、组织郊游,增进班级同学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

(四)高校辅导员要帮助新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念

处于生理和心理钟摆期的新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未最终形成,由于青春时期的新鲜感和刺激感,他们对于爱情总是充满了美好的憧憬,因此,辅导员引导新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一方面教育新生摆正爱情与学业的位置。对于青年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黄金时代,一生的事业在这里奠基,成才的希望在这里起步。从生理学的角度看,青年时期大脑中枢神经的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专心学习容易成才。因此,大学生应以学业为主,爱情次之。另一方面,建立正确的择偶标准和爱情消费观。即选择恋爱对象的标准,区分感情与爱情的相互关系,真诚相待,成为学业和生活中相互鼓励的同伴,摒弃不计家庭条件,为爱情盲目投资,合理经营爱情。

(五)高校新生辅导员要疏导新生遵章守纪,严抓班级、寝室学风建设

大多数新生第一次独立离家求学过集体生活,容易形成我行我素的行为习惯,忽略遵守纪律的严肃性。有些学生认为,作为学生来说,学业事大,纪律事小,只要学习成绩好,是否遵守纪律也没有什么大不了。高校辅导员在校纪规范的基础上设立班级制度:定期班委会制度、定期班会制度、奖惩分明制度、卫生评比制度、请假制度等,将制度形成文字书面化,内化于班级学生的心中。用道德规范教育他们,用校规校纪约束他们,用校风班风同化他们,用舆论导向影响他们。引导新生不断加强自身素质修养,打造成迎合社会合格的大学生。

四、结语

随着高校学生个性、爱好、生活习惯的不尽相同,新生辅导员所担任的具体角色也随之变化。在文艺活动中是“组织员”;在体育活动中是运动员;在策划活动中是“教练员”;在组织活动中是“指挥员”;在指导监督管理中是“战斗员”。在与他们进行交往,增进彼此的了解过程中是他们的“普通一员”。因此担任好新生辅导员的重要角色,取得卓有成效的工作效果,则需要每个新生辅导员付出高度的责任感和实际工作的不断完善和总结。

参考文献

[1]王兴权.从大一开始选择未来[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7).

[2]陈愈湛,任斌,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查及对策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7(1).

[3]方金奇.试探辅导员在大一新生中的“辅”与“导”[J].中国外校教育杂志,2008.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篇5

在美国,新生教育理论方面研究发展较为成熟,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学生发展理论”、“学生参与理论”、“学生离境理论”、“社会支持理论”等理论。发展理论研究者认为,进入大学是学生一个重要的心理发展阶段,传统适龄大学生的经历反映这段时间这些年轻人的生活;学生参与理论家认为,是学者参与、教师参与和学生同辈团体参与这些形式的携手合作增加了学生接触和学生满意度和巩固率;学生离境理论则认为,如果学生都没有成功“纳入”高校环境,学生离境更可能发生;社会支持理论认为,过渡中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经验,更可能寻找必要的社会支持以完成他们的新学年学业。这些理论的提出,为美国新生头年计划向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美国各高校也以此为指导,不断加大对新生头年计划的重视,从而促进了新生顺利地实现过渡[1]。

在我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对新生入学教育的真正相关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伴随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研究逐渐拓展,涉及面也比较广泛。从检索资料来看,内容主要涉及入学后的学习适应、心理问题、人际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研究。在这一过程中,国内学者还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基础,更多的是借鉴国外理论对自身情况进行探究。在2006年以前,这类研究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而且不少研究者是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相关工作人员,这部分研究者实践经验比较丰富,但是理论知识相对缺乏。如王利所著的《谈对大学新生的入学教育》(2001),郭建平所著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浅析》(2004)。在2006年以后,开始出现一些访谈类和问卷类的调查,研究人员也趋向专业化。如查欣、汪传雷以安徽大学本科新生为样本所作的《高校入学教育探析》(2010);何得贵、韩春霞所著的《“90后”大学新生入学心态研究》(2009)。从上述的比较来看,我国新生入学教育起步较晚,在理论方面并没有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更多的是套用美国的理论,这些理论并不能直接“为我”所用。每一种理论的形成都要经过很多研究者多年的探究,面对美国高校发展的新生入学教育的理论基础,我们在借鉴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注重文化、民族特点等之间的差异,不断进行修正与完善,最终形成属于并适合本国的理论基础。

二、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机构设置

美国高校典型的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体系,包括招生、注册管理、新生定向指导(入学教育)、宿舍管理和住宿生活、学生行为规范和纪律、经济资助、学生组织和学生活动、健康服务、个人咨询、就业指导10个方面[2]。在美国,一部分高校专门设立新生入学教育机构。如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在学生事务管理下设有新生及家长项目办公室[3](p.169),专门负责新生入学教育的各项事务;美国耶鲁大学在院长办公室下亦设有新生事务办公室,专门负责与新生相关的事情,相关网页上提供了校历、新生手册,写明了新生可利用的资源、项目及注意事项[3](p.155)。在我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内容体系包括学生奖励、学生行为规范和纪律管理、学生资助和勤工助学、毕业生就业指导、日常思想教育、学生心理咨询、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学生宿舍管理等[4]。2005年教育部修订颁布的新《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中,并没有将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单列出来,而只涉及到新生入学注册与新生资助的相关办法。从实践层面上看,我国入学教育通常是由学校和院(系)共同承担,以院(系)为主,具体由党政干部、学生工作专兼职人员(辅导员、班主任)和专业教师担任,以党政干部、学生工作专兼职人员为主[5](p.36)。学校方面主要是针对新生入学,临时设立的迎新办公室,专门针对本年度的入学工作开展,之后的入学教育则是由各个学院分别进行。近年来,许多院校邀请领导、知名人士、成功校友、遴选高年级的优秀学生或研究生共同参与新生入学教育。

相对于美国而言,虽然我国高校逐渐重视新生入学教育,但是并没有设立专门的新生入学教育的机构。其结果,一方面导致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无法进行专门化的管理;另一方面使得每年新生入学教育的经验无法被很好延续。

三、高校新生入学的指导目标

美国最早的新生入学指导源于1888年的波士顿大学,当时的工作重点是帮助大学生如何适应大学生活。到了20世纪30年代,新生入学指导有了拓展,包括个人生计、家庭生活、职业指导和社会公民指导[6]。20世纪80年代初期,入学指导工作的目标是帮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为学生适应大学生活提供帮助;帮助入学学生的家庭了解大学的情况;帮助大学收集入学学生的相关材料[7]。以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为例,新生入学主要的工作指导目标是为本科新生提供大学信息与活动,帮助新生顺利度过适应期,并在学校与家长之间建立起持续不断的联系,从而支持学生达到学业成功[3](p.89)。为此,笔者发现现在的入学指导重点集中于学生发展,主要包括提高新生的学习兴趣,确定发展方向,以及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教育计划、学术要求,保持与家长的关系和参加社区活动,等等。我国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这一理念也逐渐成为高校学生管理的指导思想。但是,这些指导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表现得比较宏观,并没有落实到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以及工作当中。因此,国家没有专门的机构和规章制度来明确高校新生入学的指导目标。学校层面一般都有一个总的指导目标,太笼统,没有落实到具体的入学教育实践中。如,山东大学在2010级本科新生入学工作实施意见中提出:“把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学生知识学习和人格培育的起点。通过开展校史校情教育、培养目标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生涯规划教育、环境适应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帮助新生了解山大,认识山大,尽快适应环境,明确学习目标,合理规划人生,上好入学第一课,为我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人格培育体系的实践打下良好基础”[8]。

指导目标的确立是新生入学教育有效有序开展的航标。这一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之后新生入学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中美两国在指导目标设置上有明显的不同。美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指导目标比较明确,对于各项工作比较详细具体,对于实践工作的开展有很好的指导作用;我国高校只有总的指导理念,因此指导目标相对比较宏观,没有具体到各项工作。

四、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

美国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随着其理论的发展不断丰富着。美国高等教育标准提高委员会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概括出了新生教育所要涵盖的18个方面,内容涉及到新生入学的各个方面。以北卡大学教堂山分校为例,其新生入学教育比较有针对性,主要依据新生特点和新生家长的需求进行设计,主要实践内容有:(1)建立面向新生及家长的专题网站,主要围绕新生询问的最多问题展开,旨在使新生和家长可以提前了解学校的信息,打下良好的基础。(2)丰富的新生入学项目,包括暑期适应项目、暑期阅读项目、新生集会项目、迎新周项目、服务学习倡导项目、北卡夏令营、预适应项目、野外探险项目等。(3)积极推动新生家长项目,开设新生家长适应研习班以及制作家长手册、简报,定期发送电子邮件,使得家长参与到学校活动中的各种机会[3](p.89)。

我国高校入学教育主要由学校学生工作系统的组织和人员(辅导员为主)实施。在时间安排方面,普遍采用新生入学教育周或入学教育月的模式,即新生入学后,学校用大约1~2周或1个月的时间对新生开展入学教育。入学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常规教育(校史校情教育、社团教育)、安全教育、法纪校规教育、专业教育、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教育、入党启蒙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入学教育的形式则均采用报告会、专题讲座、班会、集体参观、社团迎新、新生文体竞赛、军训等方式。随着新生入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不少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如浙江大学近年开始实施了“一年级学生特别教育计划”。在2005年新生入学教育中安排了别开生面的开学典礼、新生读书活动、新生入学团队辅导、家长报告会、“领航人生”名师系列和教育系列讲座、校史教育、社团展示等内容;在2006年新生入学教育活动中,组织全体新生参观浙大西迁历史展览、院士长廊和本科生创新成果展等3个展览[5](p.36)。在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上中美两国差异主要表现为:教育内容、时间跨度、教育形式等几个方面。美国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是根据学生特点与需求而设计的;旨在使学生尽快适应高校生活,确立学习目标,为未来学习生活做准备;其学习内容比较宽泛,受教育形式比较多样化,时间跨度较长。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是传统新生入学教育的延续,没有创新;旨在使学生了解学校的历史与规范,在学生个人未来学习方面涉及很少;其学习内容比较固定,受教育形式也比较多样,时间跨度较短。

五、中美高校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比较与启示

1.夯实理论基础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我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中都倾向于借鉴国外的理论基础,尤其是美国。不可否认,美国的新生入学教育理论比较全面,在一定时期也给予了美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很大的指导性。但是,中国在文化传统、高校发展历史、学生特点、学生背景等各方面都不同于美国。因此,我们在借鉴的基础上,在实践中要不断地进行总结,研究适合于我国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理论基础,以此来指导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实践。

2.设置专门机构

我国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组织体系。此类教育的进行主要是由学校和院(系)共同承担,以院(系)为主。在这类组织结构之下,笔者认为学校学生管理部门可以下设专门的机构,由各个学院的教师组成,专门负责新生入学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各个学院可以资源共享,鼓励不同的学院在新生入学教育方面进行合作与交流,形成联系的纽带。此外,教师也可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新生入学教育。

3.明确指导目标

传统的新生入学教育内涵:“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实现从中学到大学的人生过渡,为四年大学生活甚至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好基础的一种阶段性教育。”[9]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我们不能仅仅将其作为阶段性教育来认知。每年都有不同的新生走进大学,而不同的学生其适应期不一样。因此,我们应该将新生入学教育当作是一种延续性的教育来开展。在开展过程中,指导目标显得尤为重要。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校应当将其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与教育过程中去,让各学生管理部门的老师明白新生入学教育要做什么、怎样进行、达到怎样的效果等等。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入学教育;实效性;对策

新生入学教育是学生进入学校的第一课,也是高职教育阶段的重要一课。对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全面了解大学学习方式和明确人生目标等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学校管理、学校教育的基础性工作。入学教育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尽管各高职院校均重视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但遗憾的是入学教育的实效性差,入学教育时间缺乏连续性、入学教育内容重点不突出、形式单一等问题依然存在。为此,必须积极探索新生入学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提高新生入学教育的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新生入学教育对象现状分析

增强入学教育的实效性,就要对当前高职新生的特点加以分析。目前,很多高职院校新生存在安全意识不强、独立生活能力差、素质参差不齐、学习目标不明确、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人际交往能力缺乏等问题。

1.年龄结构上

“95后”年龄段的学生已逐步成为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主体。他们是离国家实行新的生育政策较近的一批学生,具有极其鲜明的特点:一方面,他们个性张扬,追求时尚,知识面宽,竞争意识强烈,但独立性和生活自立性较弱,集体意识淡薄。另一方面,他们可能会面临家庭孕育二孩,父母精力分散,家庭结构变化等新境况,由于自理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的不足,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够适应崭新的大学生活。

2.知识能力上

客观地说,高职院校学生前一阶段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培养起来,知识能力还不是很强,学习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够。面对不同的学习内容,更为深入的专业学习,有些学生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厌学、逃学。学习失去方向和兴趣必然会引发新生大学生活的一系列不良反应。

3.生活和学习环境上

新生通过高考后,普遍有一种“松口气、歇一歇”的情绪,加之对社会就业形势并不是十分了解,鲜有学生能认真深入研究本专业的特点,并对未来职业规划有理性认识。对于后期职业规划更是没有充分的思考和准备,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加大,学习效果降低。

二、构建增强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的新常态

高职新生入学教育要创新理念,找准切入点,增强实效性。

1.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长期化

(1)拉长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跨度。在新生入学报到前就逐步开展入学教育。在寄发录取通知书的同时,就要寄发一些必要的入学须知。可以查阅学生的联系方式,通过发送短信、邮件、微信等方式进行。开学后,对新生进行一周的集中教育,强化入学教育效果。最后,将入学教育延长到第一学期结束,在此期间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不同的教育活动,以此进一步巩固入学教育效果,使入学教育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拓宽新生入学教育渠道和内容。把入学教育从单一的班会课堂、思想政治课堂推向专业课堂、公共基础课堂、职业教育课堂和校外实习基地,要尽可能地让所有的专业教师都参与其中;要充分调动班主任、年级辅导员、班级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了解和掌握学生各阶段的生活学习情况。教师应将心理教育、专业教育等内容融入其中,让学生对自己大学的学习有充分的心理准备,提高学习的针对性;还要将传统的入学教育途径与“互联网+”紧密结合,创新渠道,提升入学教育的吸引力。

2.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内容的多样化

(1)高职院校的教育应该以就业为导向,要与社会发展和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在现代社会中,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较为匮乏,但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就业质量却不高,这说明现有的高职教育模式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相适应。在这种形势下进行新生入学教育,高职院校应该向学生灌输就业意识,让新生对自身的专业以及未来要从事的职业有所了解。高职院校要始终坚持培养高级技能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贯彻落实教学方针,以此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2)要结合新生的实际需求,精心设计入学教育内容。一是在基本需求方面,要详细介绍校园及周边环境,让新生了解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方面的问题。要引导新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二是在发展需求方面,要帮助新生树立新的奋斗目标,通过校史校训教育、入党启蒙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教育内容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树立正确政治方向,增强责任感和成才愿望,并对自己的专业有所了解,提前做好职业规划。

3.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体系化

(1)强化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设立专项研究基金,组建专门的研究团队,针对入学教育的问题、方法、实效性等进行系统研究,为入学教育提供理论支撑。

(2)创建多方共建的入学教育机制。以学校的学生管理队伍为核心,畅通学校管理人员、专职教师有效参与入学教育的多种途径,形成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良好局面。组建优秀学生讲师团,开展朋辈教育或榜样教育。由高年级学生为新生开专题讲座,以朋辈的身份讲述真实的校园生活感受,这与单纯的说教式教育相比,实效性更强。

(3)开展针对不同群体的主题教育活动。虽然高职新生入学后要进行集中的入学教育,但是,对不同的群体学生还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主题教育,有利于新生的发展。这些活动应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意识,增强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明确独立的人际交往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心理调节意识;应突出系统性、计划性和实践性,兼顾校园内外,将专业学习与职业规划相结合,强调实践性、长期性和有效性。

三、结语

新生入学教育意义重大,事关新生的整个大学阶段的生活和学习。高职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索新对策,创新工作思路,科学地对新生进行入学教育,力争让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参与到新生入学教育中来,齐心协力,携手共建,让入学教育真正成为新生开启美好大学生活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王强.高校新生入学教育的几个问题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1.

[2]朱琳.关于创新高校入学教育模式的探索[J].大家,2010(17).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篇7

【关键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问题;对策

新生入学教育是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新生入学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分析探讨、建立健全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相适应的新生入学教育体系、创新模式,对于引导和帮助大学新生尽快完成较色转变,适应大学学习和生活的新环境、新特点,明确自身责任和使命、树立新的奋斗目标、提升综合素质、健康快乐成长,强化大学四年教育、教学和管理质量,有着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一、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高度重视新生入学教育工作,能够结合新生入学时存在的主要困扰,包括:较色转变、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不适应,奋斗目标不明确,专业学习迷茫,心理受挫能力差等问题[1]。积极开展适应性教育、专业思想教育、校情校史、校规校纪教育、荣校爱校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安全教育、网络文化教育、入党启蒙教育、学习方法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教育活动[2]。虽然这些主题教育意义深远,但由于教育内容覆盖面广范,以及高校在认识上的差异,使得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教育成效。

1.入学教育组织片面化,缺乏系统性和全员性

入学教育是一项系统工作,必须依靠学校全盘考虑、多方协调,利用学校各种资源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但在现实中,往往在学校层面上缺少整体部署,新生入学教育组织者、甚至实施者,仅仅局限于学生工作系统,在人员和内容上缺乏系统安排,各个职能部门、院系之间缺乏相应的交流,导致入学教育缺乏系统性和全员性,常常陷于学校教育边缘的尴尬境地,并且与新生需要适应的形势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极不相称,导致入学教育的效果差。

2.主题教育独立化,缺乏渗透性和联系性

目前,许多高校在开展新生入学教育的过程中,由于组织、实施者的不同,以及时间上的不连续性,各项主题教育存在单独进行的现象,组织和实施者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教育活动实施过程中缺乏主线设计,没有合理进行衔接安排,导致入学教育的各个主题之间缺乏渗透性和联系性。新生在频繁参与单项主题教育后,并不能很好的将整体入学教育融会贯通,从而降低了入学教育的整体效果。

3.入学教育时间短期化,缺乏多样性和连续性

通常来看,大多数学校将入学教育安排在入学后较为集中的一段时间。由于新生入学之初日常事物较为繁多,军训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教育内容覆盖面广泛,需让位于正常的教学安排等因素,很多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是挤时间突击进行的,各项主题教育能够分配的时间很有限,致使部分主题教育多以集中开大会、讲座、报告的形式进行,没有运用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喜闻乐见的形势进行教育,形式单一,并且没有后续衔接教育,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教育效果不能尽如人意。

4.入学教育方式单项化,缺乏互动性和实效性

很多高校在入学教育时,往往将新生看成是纯粹的受教育者,采取了无异于“填鸭式”教育的方式对新生进行单向灌输,加之新生对新的环境还没有太多感受,无法完全结合自身实际接受教育引导,只能是被动、机械地参与。由于缺乏与新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不了解新生的所思、所感、所惑、所缺、所求,很难做到“对症下药”,即使能涉及到大学学习、生活的某一方面,但由于时间关系安排不够合理,新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一旦碰到问题,亦无法应对,进而使教育效果大打折扣。

二、新生入学教育对策分析

1.全面教育与重点教育相结合

新生入学教育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得到学校领导、专业教师、辅导员和本人等多方面配合,形成从上到下齐抓共管,党政工团全员参与的局面。从学校层面统一安排部署工作,结合学校、学院、专业实际,确定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主线,合理制定教育实施方案,丰富教育形势,提供充足学时,有效结合主线内容将专项主题教育融会贯通。条件成熟的高校,可以将入学教育纳入课程管理模式,进行量化管理。

2.集中教育与经常性教育相结合

高校需将新生入教育教学工作列入教育教学工作的整体规划中,明确入学教育不只是入学一段时间的事务性工作,而是关系学生一生成长的长期性教育工作。集中教育期间在体现理论系统性、科学性、知识性的同时,应充分利用学校和身边的典型事例、案例对新生进行引导、示范和启发,提升新生参与积极性。在集中教育结束后,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分专题组织教育活动,引导新生领会、消化前一阶段的教育内容,进一步巩固入学教育的成果。新生的入学教育应一直持续到新生入学的第一学期期末,以便让他们在较长的时间里得到指导和帮助,实现顺利过渡。

3.师长教育与朋辈影响相结合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要从不同的角度向刚入校的大学生宣传入学教育的重要性,使他们积极配合,共同完成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顺利度过他们人生的重要转折期。专业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先进的科学知识,还要身体力行,潜移默化地感染、熏陶、引导他们完成较色转变,健康成长、成才。另外,在整个入学教育过程中,教育主题不一定完全由教师担任,由学生、家长担任教育主题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学校及参与入学教育的教师,可以通过培训和调动高年级优秀学生担任助理班主任、开展座谈会、交流会等形势,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新生在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进行自我教育。

4.正面激励与及时疏导相结合

对新生的教育要注意以激励式的正面教育为主,善于激发他们内在的积极因素,唤起他们积极进取的内在精神,并转化为主动的行为。但新生毕竟处于一个因环境、角色转变而造成的心理情绪不稳定时期,这就要及时细心地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了解他们的心理发展,多指导,多启发,消除引起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种种因素,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行为方式。

总之,高校和学生工作者要真正从大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效,精心组织,让新生在形式多样、内容充实的教育活动中重新审视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找准,位置、认清方向、确立新的奋斗目标,并引导他们在人生新起点上迈好坚实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篇8

新生入学教育越来越受独立学院的重视,高校开展形式不一的新生入学教育,作为学生工作者,通过观察新生入学教育的开展情况和反馈结果,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独立学院新生入学教育的现状,就独立学院开展体验式新生入学教育进行初步探讨,倡导独立学院与时俱进,创新新生入学教育模式,以便新生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更快地找准人生奋斗目标。

关键词:

独立学院;体验式;新生入学教育

大一新生初入大学,总会面临一段适应期。对于没有做好准备的大学新生来说,在这个角色转型与重塑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诸多不同程度的困难,比如心理适应困难、学习困难、交往困难等等“新生综合症”,并且随着“90”后学生步入大学校园,这些问题愈加凸显。新生入学教育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新生适应大学环境、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1]。独立学院也开展一系列关于生活、学习、交往等内容丰富的入学教育,引导新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设定人生奋斗目标。结合独立学院的自身条件及学生特点,本文对独立学院开展体验式新生入学教育进行初步探讨。

1独立学院学生特点

独立学院是经教育部审批的由普通高校与社会力量共同创办的介于公办与民办之间进行本科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独立学院起步虽晚,但发展十分迅速,短时间内拥有了图书馆、学生活动中心、语音室、计算机房及其他教学设施。独立学院的学生除了具有当代大学生所拥有的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等共性,也有入学分数低、家庭背景复杂、经济情况困难、心理承受能力差等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当下,“90”后大学生占多数,独立学院独生子女的比例已经达到50%,有的专业甚至达到80%[2],他们个性张扬、思维活跃、社会实践丰富、创造力及可塑性强,但学习自觉性较差、易冲动、易逃避困难、易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他们的思想言行都将对独立学院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独立学院的新生入学教育应该结合学生特点,开展特色教育,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找到合适的方法,同时尽早发现学生的特长、培养学生人才。

2独立学院入学教育现状

新生入学教育是各项教育的主要环节,处于重要地位,由于独立学院比较“年轻”,对新生入学教育的探索程度不够,当前独立学院入学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内容繁多、目标不明确,忽略了新生的思想状况而进行新生入学教育,入学教育时间短、内容比较单一、形式老套、入学教育后没有反馈信息[3]。很多独立学院在新生入学后的一周内向学生灌输校史校规、专业教育、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等内容,学生一时之间难以接受如此多的内容,甚至大部分学生对入学教育知识记不住,在往后的大学生活中频频出现失误,这就失去了入学教育的意义及其针对性和实效性。“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群体的主力军,他们的时代特点和思想特点鲜明而且独特,因此新生入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方式,完善教育机制和模式,使新时代新生入学教育更富针对性和实效性[4]。余朝阳认为创新独立学院新生入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入学后的几天或几周,而应进行长远、整体的教育,入学教育要突破表面化,重视学生的内在体验,让学生从“听者”变为“体验者”,通过自主参与获得成长体验[5]。

3独立学院体验式入学教育的探讨

体验式入学教育,即高校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结合新生的思想特点和情感动态,以生为本,从学生自身角度出发,学校与学生双方互动,通过交流、游戏及情景表演等方式,在充分发挥教育者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的同时让学生在每个环节充分发挥自己、表现自己,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的教育模式。通过交流、游戏让学生迅速适应新环境、新群体,增强学生面对挑战的能力,有效达到新生入学教育目的,完成教育任务。体验式入学教育具有符合入学教育目标和教育需求的特点,而且体验式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更贴近学生、贴近实际、更具创新性和趣味性,这就利于学生在参与中观察、体验、分享,也利于教育者从中融入诚信、友善、宽容等道德教育,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又会产生新体验、新感受,如此螺旋上升沉淀更进一步体现教育的意义,从而促进学生个体和班级健康和谐的发展[6]。体验式教育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心理归属感,提高班级凝聚力,有效改善人际关系,促进班集体和谐,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和班级进取精神,形成积极的班风、学风[7]。为了使新生入学教育的效果更加明显,结合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和目前独立学院入学教育现状,独立学院应当尝试对新生入学教育进行创新思考,探讨开展体验式入学教育比传统入学教育方式更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体验式入学教育可以设计一系列新颖的、符合当下大学生心理需求的活动环节来开展,比如:热身游戏、活动体验、总结分享、自我反思及自我期望等步骤。通过轻松愉快的游戏和充满挑战的活动项目让学生打破陌生、活跃气氛、主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互相信任精神,并且通过反思和总结来帮助学生在体验之后对自己进行内省,进而对自己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期望,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进行自我监督和互相监督。此外,体验式教育过程中,引导者的角色同样重要,需要其在各个环节中讲解、示范,指导新生在参与中的关键点,深化入学教育的主题和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在体验式入学教育中,新生们全身心地投入,当体验过程中他们会遇到思想和情感的碰撞,从而得到收获,达到新生入学教育的良好效果。

总而言之,做好新生入学教育是高校的重要目标,不能直接照搬普通的传统模式,应该持续分析新生新情况、新动态,遵循独立学院学生特点,充分开发新颖的入学教育资源,建立长期有效、全面系统、科学创新的入学教育模式,为独立学院学生的成才成长打下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9)7:63-64.

[2]肖胜霞.独立学院独生子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1.

[3]魏晓燕.独立学院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新校园(学习),2012,(10):27.

[4]王海东,唐奎,李小俊.“90”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新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12(14):196-197.

[5]余朝阳.论创新独立学院新生入学教育[J].考试周刊,2011,(29):200-201.

[6]曾秋河.谈体验式入学教育在高职院校新生班级建设中的作用[J].才智,2014,(15):98.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篇9

[关键词]高职高专新生教育导协同实施

协同发展的思想在一个注重和谐的社会里己被得到广泛的认同,随着新的应用领域不断被开辟,一系列新现象也被囊括进了协同发展的范围。对于具体的教育学科,协同发展引入了与每一专门领域相适应的特点、概念或方法,高职高专学生教育管理亦有充分的理由把协同发展看作是其内容的一部分。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不是一门科学,但要尽量使其科学化。新生入学教育与职业指导协同发展,需要探索入学教育协同教育模式,但不要程式化,而要分明孰轻孰重。

一、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的体系建构

协同是一种和谐的发展境界,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是在各要素的相互融合及有机结合中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高。所以我们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一定要改变过去那种死板、机械的教育方式,而要从职业指导协同发展入手,整合新生入学教育和职业指导的各相关要素,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和谐,建构起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的机制。

教育系统的成长。协同发展起来的学生职业素质要求所处的新生入学教育该是一个怎么样的系统,也就是要有怎么样的新生入学教育系统,才能运用协同发展的相关原理,初步架构起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的协同发展体系,包括协同发展的理论机制、动力机制和策略机制等。并在实施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教育过程中,把全体学生变成同一生命体,达成新生入学教育的价值意义——新生入学教育和职业指导的协同发展。

二、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的实施

1.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与职业素质教育的协同

让新生了解高职教育的走向,对他们确立目标,明确自己的发展方向有着重要的教育作用,入学教育不仅仅是进行基础的学科专业介绍,还需激活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如把所学专业的所需职业素质的相关知识进行协同教育。“根据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人们了解到,比起一步步地积累片段知识的学习,在某种关联中进行知识或信息的处理和整合更适合头脑的运作,而且也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好方法。”这就要求入学教育指导老师自己就要有协同本专业内部各要素的能力,促成本专业内部各子系统的协同,使新生入学教育与职业指导协同过程中各环节、各内容有机结合。自2008年起,我校对新生入学教育阶段开始协同职业指导,以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方位复合型人才。

新生不仅仅是接受入学教育的知识,还可适当参与一些入学教育方式方法的探讨,这不仅能锻炼新生的组织、管理等能力,还能活跃新生的思维,激发新生的创造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入学教育内容各要素的协同始终以学生职业素质的协同为中心,协同的过程是一个对职业进行了解分析的过程,也为学生学习其它知识,促进全面协调发展奠定了基础。概而述之,在就业形势严峻、职业素质要求较高的大环境下,新生入学教育与职业指导协同发展的需求愈发强烈。

(1)高职高专新生思想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协同

在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时,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职业道德教育,把“三观”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进行有机结合。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不仅是学生职业生涯成功的保证,而且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保证产品质量,提高服务质量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需要。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反复强调,高等职业院校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明确提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在继承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职业道德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2)高职高专新生校纪校规教育与职业规范教育的协同

当学生面临一个新环境时,往往是行为养成教育的最佳契机。高职院校的新生总体素质相对于本科院校的大学新生要低一些,特别体现在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上,因此,在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中要把握这一机会,促进文明行为的养成。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校纪校规教育只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往往学校都以《学生手册》为学习依据,以班会、考试、竞赛等形式进行学习,但是,其实效果并不明显。每个职业都有相应的职业规范,在新生入学教育中,校纪校规教育协同职业规范教育,以职业人的要求来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今后的工作岗位。明确规范要求,让学生学习高职院校的各项行为规范及管理制度,使学生的言行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注重学生职业纪律、职业规范的渗透与补充,将文明行为的养成与职业能力的形成结合起来,使学生一入学就置身于职责分明、目标明确、管理到位的学校管理系统之中。从高职新生的实际需求出发,从培养合格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的标准出发,合理设计教育活动载体并加以实施,使他律与自律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促进高职新生良好职业规范的养成。

(3)高职高专新生文明礼仪教育与职业礼仪教育的协同

在新生入学教育的文明礼仪教育中协同职业礼仪教育,将职场所需求的职业礼仪,融入到新生入学教育中,为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职业礼仪是教会大学生交流表达、与人合作、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是提高大学生核心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职业形象是人们对行业的识别、比较、评价和选择的信息集合,能够影响人们对行业的理解和态度。在对新生进行协同职业礼仪教育时,帮助他们掌握与职业形象相关联的礼仪技巧,使他们能够塑造良好形象、凸显个人竞争力,获得竞争优势。

(4)高职高专新生专业思想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协同

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选择课程更为自由,如果没有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学生很难明确今后职业发展的方向,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存在盲目性,必然导致学习缺乏动力,涉猎知识的结构失衡,适应社会的能力弱化。所以,职新生入学协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培养、引导和训练职业能力,以便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其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有意义的帮助。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根据以往的入学教育模式,在短周期内,学生很难通过专业老师的介绍充分了解自己所学专业,而且初入大学校园,对专业老师的介绍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在新生入学教育过程中,在专业思想的教育过程中协同职业生涯规划,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方向,进一步确定学习目标,有的放矢。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协同职业生涯设计教育可以引发新生对大学的理想、自身的发展、职业的选择等进行积极思考、定位,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强自立,促进新生适应时代和社会的需求,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标准来培养和提高自己的职业发展能力、竞争能力、生存本领等,从而为将来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人生价值。

(5)高职高专新生专业实践训练与职业技能教育的协同受过高职教育的人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是从事职业工作的最基本的条件。无论从基本的职业工作要求出发,还是从个体未来职业发展来看,职业技能对职业生涯的的影响都是不可忽视的。在一年的新生入学教育时间中,协同职业技能教育,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提升就业竞争力。

2.新生入学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协同

科际协同就是学科间的跨专业复合,是指两门或多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渗透,且由多个学科的优秀教师形成一个协调合作的团队。它打破了学科界限,倡导学科之间的沟通,软化学科之间的界限,使学科交叉融合,相关的课程内容融为一体,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优势共享,共同为新生入学教育服务。

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协同是针对教育过程的每一具体因素而言的,把各学科的知识应用于入学教育过程,包括整合师资队伍、整合学科体系、整合教学方法等。这“整合”不是简单的叠加或套用,不是只停留在表面的综合,而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技术手段进行纵深的协同,充分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科际比较学习,促进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对话与互补,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整合概念,是把有关学科内容作为教学系统的要素,它不是把某一门课程的内容强加在另一门课程上,而是在考虑到学科特点的基础上,把相关学科综合起来加以考虑,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同一个问题,从而使各门学科相互协调、相互渗透,使教学系统发挥最大的教学效益。”

尤其是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更要其他相关领域与入学教育的协同整合,这种协同整合能力是指导老师现代化教学的必须。身处社会形势多变的入学教育指导老师,要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和业务素养,以具备跨学科教学的意识与能力。

3.新生入学教育与社会资源的协同

(1)与政府部门的协同

完善入学教育的组织管理,协同政府部门的统筹职能,政府要有由专家和有关人员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在生涯教育时由部分专家给高职高专的新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生涯教育。此外学校还可聘劳动部门的就业指导人员做兼职辅导员,请他们提供最新的劳动力市场的人才供需信息预测及职业培训信息,向学生们介绍职业资格认证信息,提供从事各种职业的条件与要求等方面的咨询,让新生对今后的就业有充足的时间准备。

(2)与企业的协同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助推器,也是高职院校拓展就业渠道的主要方式。据了解,不少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也相当重视,因此学校在进行新生入学教育时与企业的协同也非常必要,一方面可以邀请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相关负责人来学校作讲座或带领学生参观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也可以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订单教育”,创新各种办学模式,扩大在产学研诸方面的合作。

(3)与社会培训机构的协同

现在,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很多地方有建立了培训机构。高职高专院校可以和一些领域内具备相当地位的和实力体系的培训机构联合建立培训基地,为广大新生进行职业指导和培训。不过,目前不少高职院校与培训机构合作还持观望态度,主要在于培训机构良莠不齐,而邀请一些较优秀的专业培训机构为学生指导又要投入很多经费,对于本来专项经费就不足的高职院校来说都没有这个能力承担。因此笔者认为一方面学校要以积极的姿态去面对,除了加大经费投入外,还可通过政府机构作为中介,选派专业教师去这些培训机构参加专业化的培训;另一方面,一些培训机构也应当提高自身培训质量,做出自己的品牌,以主动迎合学校教育的需求。

(4)与家庭教育的协同

家长的思想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进入大学后价值观的形成,家长对子女职业意向指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要抓好家庭教育这一重要环节。一方面要鼓励学生经常与家庭成员、亲朋好友交流思想,充分了解父母、亲友的职业和创业经历,从而提高他们对职业世界的认知,尽早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学生个人综合信息档案,家长与学校联席会、咨询会等让家长了解孩子的个性、特长,正确理解成才的含义。并且编写供家长使用的手册,请家长介绍职业,传递信息,共享资源,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协助和支持学校进行新生入学教育。

尽管协同教育的积极作用己被教育界普遍认同,但在教育领域能充分运用协同发展相关理论的还比较少,关于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的研究更是少数。本文指出了高职高专新生入学教育协同职业指导教育方式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促成学生职业素质的协同发展。既然入学教育己具备开展协同教育的条件,也不管采用何种协同方式,也不论协同了哪些子系统,只要能激发学生的职业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其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和指导,利于学生主体性培养职业素质发展的,就是值得借鉴的入学教育协同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世界课程改革趋势研究—课程改革专题研究(上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0.

[2]郑需勇.校企合作共塑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浅议.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2):41-43.

高中生新生入学教育篇10

关键词:新生入学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2-0-02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对大学生群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有一类值得特别关注的群体,即是刚刚踏入校门的新生,做好新生群体的教育和管理对高校而言意义重大。因此,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当前新生入学教育研究现状

通过CnKi检索文献资料,从国内现状来看,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起步于1985年。戴淑君率先发表《职业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几个问题》论文。学界自此以后纷纷涌现关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与国外相比较,我国对于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组织该项工作的多为学生工作处的行政人员和专职辅导员等,因此研究人员也是这些一线工作人员。虽然这些宝贵的工作经验可供借鉴,但由于一些工作人员不具备教育学、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等相关专业背景,理论功底不足等原因导致研究的层次不够深入,仅仅是停留于经验分享与总结等层面,并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其次,在研究方法上相对单一,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问题,然而在研究过程中多数学者都缺乏实证研究和相关数据的支撑,很少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法或者访谈法等实证研究了解相关问题。最后,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主体和客体本身的研究成果很少。如何看待作为客体的当代大学生和作为主体的教育工作者,很少有学者对此进行专门的探讨。从总量上来看,研究成果于当前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发展而言还有很大的差距,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

二、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主要表现在时间安排、内容安排、教育工作团队问题三个方面。

(一)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间过短

通过查阅资料,发现许多高校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时间安排欠妥,主要表现为活动安排时间偏短。很多高校的新生入学教育时间安排过于紧张,有的甚至只用了两周左右的时间。试想,除去军训的时间,剩余时间实际上用于实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是不充足的。短时间内接受到过量的信息,往往使学生们的记忆点发生混乱,有些学生甚至连班主任的姓名也会忘却。依据现实情况,大学新生要在很短时间内接受大容量的教育内容往往会事倍功半,最终影响入学教育的效果。

(二)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内容不全面

从内容上讲,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包括体现国家意志贯彻执行的内容,包括符合社会和学校规范要求的内容,还包括适应大学新生的特点和需要的内容,这些必要要素缺一不可。

例如,某些新生在入校之初对大学生活有些失落,包括对学校、对专业不了解甚至不满意等。然而,当前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有些院校重点放在军事国防教育,校史校情教育和校规校纪教育等等。这种安排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学校规范的内容多而迎合大学新生特点和需求的教育少,在结构上体现出了不均衡的现象,不能较大程度地满足新生的实际需要。

(三)组织新生入学教育的工作人员专业素养亟待提高

只有高素质的教育工作者才能策划的好完整而科学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程。但依据目前的状况来看,大学新生入学教育的策划人员和具体执行人员的专业素质仍然有待提高。在我国,各大高校氖麓笱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者包含学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专任教师、各系辅导员和班主任等。开展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需要各个队伍的配合协作,但实施教育工作的各支队伍多少还存在一些问题。当前,一个普遍现象是承担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主要是辅导员队伍,专业的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团队在各大高校中并不常见。然而,随着教师队伍年轻化,各高校的专职辅导员普遍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硕士生,知识结构欠缺,更重要的是缺乏必要的实践经验。一些新辅导员和学生辅导员助理也未接受过系统的培训,这些因素势必会影响到新生教育的效果。

三、提升新生入学教育质量的相应对策

(一)加强重视度,扩展新生入学教育的时间和空间

大学新生群体初入校门,对一切充满了未知和新鲜,心态和性格也处在极其不稳定的阶段。因此,对于新生群体的教育,不能只局限在课堂的教育课程上。要想方设法的扩大空间影响,让新生群体无时无刻不处于教育的环境中。例如,可以让上一届的毕业学生在自己每个宿舍都悬挂一张寄语牌,写出自己对新一届师弟师妹们提出的要求和希冀。这样,即使不在课堂,新生也能体会吸收到正能量的感染。或者在食堂等公共场所制作摆放宣传标语,提倡公共场所的文明形象,同时表达对新生的欢迎。既能让同学们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又能无形中引导大家爱护公共场所保持文明形象。

新生入学教育时间轴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新生入学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想要在短短十几天左右完成,势必会影响教育的质量。因此,应该延长新生教育的时间,使大一新生充分适应并融入新环境,充分吸收学校赋予的新思想和新知识。

(二)完善教育内容体系,构建模块化课程

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要做到科学完备,必须将其进行分类,并构建不同的模块和层次,在不同的时间阶段进行,以满足大学新生需要。在大学新生入学教育中,应该分为大学生活适应性教育、身份认同教育、成长发展教育和思想理论教育四个模块。

大学生活适应教育帮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新环境以更快融入新群体新生活。主要应该做好生活引导、心理辅导、助学指导和安全教育等工作。身份认同即让新生明确自己在该学校大学生群体中的角色,并对自己所处群体的价值观和就读院校的办学理念表示认同。这就需要相应的做好校史校情教育、校规校纪教育和集体意识教育等。成长发展教育要促进大学新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成长发展教育这一模块可以涵盖生涯、学涯规划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生涯规划教育指导其明确人生目标,积极主动地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学涯规划教育解决大学新生在大学就读期间学什么、怎样学、何时学等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分析职业生涯的条件以及自身期望、社会需求等因素,来确定其职业目标并作出安排,主要促进新生思考想做什么、能做什么、会做什么以及适合做什么等重要问题。思想理论教育是指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教育,可以包含爱国教育,道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法治教育等内容。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促进人才队伍间交流

对大学新生入学教育能否顺利开展、能否顺利进行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莫过于组织实施该项目人员的素养。因此,加强培育大学新生群体的人才团队构建,促进各级人才间的沟通交流,含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各院系辅导员、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朋辈学生助理等,对新生入学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要做好领导层的队伍建设。对校党政干部、共青团干部中负责组织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提出具体要求,要对与其职责相关工作有一定的考核方式、评判标准。领导干部要深入新生年级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听课,关注大学新生的课堂表现,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需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创造条件。鼓励学校相关的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参与到大学新生的党课团课、形势与政策等课程讲解,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更多人才支持。

其次,辅导员和班主任群体是做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因此要着力加强其团队建设。要严格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精神,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比例配备专职辅导员,并为每个新生班配备班主任。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工作任务较重,在辅导员人数相对不足的状况下,可能会在工作中出现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现象。因此,要充分利用各院系高年优秀学生的朋辈沟通优势,聘用本校大学二年级同学担任辅导员助理职务或者班主任助理职务,发挥“学长学姐”的朋辈教育在新生入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加强对于辅导员和班主任的系统性培训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要按职业化和专家化要求,做好对辅导员的培训,提高其专业能力和工作水平。支持学历提升,以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对辅导员队伍要坚持岗前培训、日常培训、专题培训和骨干培训等各阶段各层次的人才提升工程。

参考文献:

[1]方宏建,夏威,等.大学生发展指导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106.

[2]华桦.论当代大学生的身份认同危机[J].当代青年研究,2008(10):44.

[3]刘妍.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实效性的研究[D].中国计量学院,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