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常见思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1:08

新媒体运营常见思维篇1

【关键词】用户思维广播广播主持人进化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

随着互联网以及移动互联网发展,新媒体形态、新媒介渠道及平台不断出现,移动网络电台正冲击着中国广播市场。笔者认为,被冲击的也许是传统广播结构,广播本身反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广播人,特别是广播主持人,只有不断进行自身的修炼,才能自如应对这个时代的变化。本文重点从用户运营的角度分析广播主持人该如何修炼。

一、修炼是新广播时代的一种必然选择

互联网对媒介环境的改变是巨大的,在广播领域,有些变化也是显而易见的。

(一)广播传输渠道不断延伸

近几年来,广播节目的传输渠道已经向多渠道多平台延伸,也彻底改变了受众的收听方式与收听习惯。各家广播电台为了适应全媒体环境下的收听市场竞争,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开设了微博、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号,听众既可以在广播自身的网站上收听直播或点播往期节目,也可以在其他商业平台获取广播节目内容。此外,这几年间,喜马拉雅Fm、考拉Fm、荔枝Fm、蜻蜓.fm、优听Radio等音频客户端相继亮相,也拥有了强大的市场用户群,进一步延伸了广播节目的传播平台。广播已不仅是那个仅从收音机里传出来的调频调幅(Fm/am)了。

(二)“听众”已变为“用户”

新时代下,传统意义上的受众已经不仅仅是“受”方了,他们可以通过各种线上平台信息、表达观点和意见等。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逐渐消失,在广播领域,听众从原来单纯的接收者,变身为集收听者、传播者和参与者于一身的用户。

(三)广播主持人的工作被无限延展

传统意义上的广播主持人是节目的策划者和创作者之一,更是播音间的主导者。全媒体环境下,广播主持人的工作边界被无限延展,除了在播音间里与听众短暂、低频的互动外,主持人还可以在各个线上平台和圈子中与粉丝进行实时、高频的互动,主持人的策划、创作也已经融于和听众的24小时线上生活中。举一个例子,“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每天早上60秒的语音,呈现出的媒体形态本质上其实就是广播,但这种广播仅仅是主持工作的开始,是运营用户的一个手段而已,还有大量的后续运营工作等待主持人去做,比如互动、社群、商品售卖等。

(四)主持人已不再是“大众情人”

在全媒体环境下,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随时随地选择媒体内容,又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形成了众多有着相似特质的小群体,他们的态度更趋一致。但从传统媒体角度来看,各个小群体、小圈子之间却变得越来越众口难调,受众已很难再作为一个统一群体存在,这也就意味着“全民明星”时代的终结,“大众情人”式的主持人自然会逐渐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明星主持人靠自身独特魅力去吸引一个个小群体。

修炼的核心在于适应。正所谓“适者生存”,时代变了,外界环境变了,唯有加强修炼,改变自身去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才能不被淘汰。没有了纯粹的广播,没有了纯粹的听众,也没有了纯粹的广播主持人,广播人面对这些显而易见的变化,唯有不断修正思维、修炼技能,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

二、将受众思维进化为用户思维

(一)从生产端思维转向消费端思维

所谓用户思维,简单地说,就是在价值链各个环节中都要“以用户为中心”去考虑问题。以用户的认同为目标,去组织生产,因为没有认同,就没有合同。对于广播来讲,“用户思维”的关键环节就是将传播方的“生产端思维”转变为接受方的“消费端思维”,要知道核心用户是谁、在哪里,这些核心用户有何感受和需求,真正站在受众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和创作节目。

(二)用户思维下的用户群体概念

传统广播一直拥有着庞大的听众优势,但这些看似规模庞大的受众群体,与更加具像化、精准化、数据化的“用户”相比存在巨大差别。传统广播的受众广而不聚,广播人并不知道这“广大受众”究竟是何许人也,受众更像是一个个匆匆而过的“路人”。而用户思维下的受众是一个特定的群体,对广播人来讲更像是时常相见的“朋友”,这个群体有着共同的兴趣和爱好,或者有着相似的价值观,彼此相互认同;这个群体有温度、有热度,可准确感知,可实时互动,可消闲解闷,可参与、可交流,甚至可变现――也就是互联网思维下经常提到的“可运营”。

三、用户思维下的广播主持人修炼路径

全媒体环境中,广播主持人的修炼路径之一就是必须具备用户思维。在用户思维下,广播主持人及其团队不仅是某个调频下的主持者,还是大广播时代下的“身份认同(ip)拥有者”“产品经理”“运营经理”“客服经理”“市场经理”。

(一)广播主持人要知道用户是谁

广播主持人首先得知道自己的用户或粉丝是谁,才能进行下一步的用户运营。在以往,除了可以通过传统的调查方法了解受众群体的年龄属性、性别属性,地域属性之外,是无法对他/她有更加清晰的用户画像的。比如没有数据能够客观反映出用户通常是通过什么渠道收听节目的,用户有什么样的线上浏览习惯和消费习惯,用户对节目的哪个环节更感兴趣,用户对节目的哪个嘉宾关注度更高……如果对这些数据没有清晰的了解,谈用户运营只能是空中楼阁。所以说,对用户或粉丝进行清晰的画像是全媒体时代一个广播主持人的基础。好在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提供了方便的工具,通过人性化、智能化的信息服务手段,能够让每一个听众通过收听、参与、交流与广播电台建立起实时紧密的联系,由此获得的宝贵数据正是广播主持人进行自用户清晰画像的重要途径。

(二)广播主持人要知道用户在哪里

用户在哪里主要指用户通过什么渠道收听。全媒体环境下,节目的传送已经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听众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任意渠道收听和点播成千上万的广播节目,也就是说,用户已经无处不在。面对这种局面,广播主持人的节目如果还仅仅局限于一两个播出和互动平台,对获取用户来讲,是非常不利的。既然用户已经无处不在,那么节目和主持人也应该无处不在,将自己的品牌和节目在最广泛的平台进行传播。当然,也许会有这样的担忧:寄于他人平台或渠道之下,会否丧失品牌的主导权?在笔者看来,知识产权(ip)为王,如果节目的知识产权和主持人的知识产权始终在出品机构的品牌之下,渠道愈多机构品牌的影响力反而愈大,广播节目主持人的价值会从节目直播衍生到分布于不同的K端渠道上:收音机、车载电台、网页、手机客户端等。

(三)运营、留住及转化用户

如何运营、留住、转化用户,必须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产品思维。全媒体环境下,广播主持人的任务已经不再是单纯地做一档节目,而要将自己的角色融入到一整套产品中。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在新媒体方面有一些创新的探索,他们的思路是“用互联网思维去做互联网产品,而不是用互联网思维去做广播产品”,他们认为“广播应该着重解决受众的生活需求,而不仅仅让大家听广播”。在《吃喝玩乐大搜索》节目中,他们着重解决用户旅行中的吃喝玩乐等问题,线上手机客户端可以通过满足受众的生活需求,线下客户端可以和经营商户分账,从而实现线上节目线下消费的闭环,这是广播节目的进化。在这个闭环中,广播主持人的工作必然会体现在节目播出、线上互动、线下活动、商户宣推等各个环节――主持人的工作被无限延展。

2.全媒体化思维。广播主持人固然要以广播作为主要的传播手段,但在全媒体环境下,广播主持人的“武器”已经不仅仅是广播话筒了,新媒体平台互动、线下活动等能够拉进与用户距离、深度互动的工具都可以成为广播主持人运营用户的工具――广播主持人应该修炼为全媒体广播主持人。

3.垂直化思维。这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门槛越来越低,渠道越来越多,导致的问题则是信息过载。所谓垂直化思维,就是需要广播主持人在内容的专注与专业性上下功夫。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单纯靠播报信息已经无法赢得受众。内容的专业化必然要求主持人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这个时代对那些什么都似乎略懂一点的“杂家”已经没有太多的需求,互联网搜索功能已经替代了这些人,人们更加需要的是“专家型”节目主持人提供专业性内容和服务。只有提供对用户有用的认知,而不是碎片化肤浅信息,才能够吸引用户对节目的关注,也才能够培养用户对节目的忠诚度,形成固定的用户群体。

4.参与感。“参与感”这个概念被广泛关注,最早来自于小米手机的用户运营理念。当用户参与到小米产品的策划、设计、制造、营销、反馈等各个环节的时候,其对小米的认同感与忠诚就建立起来了。对小米公司来讲,为用户营造参与感,是其培养忠实“米粉”的有力手段。同样的理念也可以运用于广播节目主持,以往的电话接入式互动虽然也可以算作一种参与,但其参与程度远远不够。如果能够将用户的参与深入到节目的创作、播出、互动、线上和线下活动、社区建设、社群运营等各个环节,必将会培养一批对节目和节目创作人的“死忠”用户,这对广播主持人来讲是一大幸事。

5.用户体验。所谓用户体验,就是要从用户端来进行产品或节目的设计与创作,其实参与感就是一种典型的用户体验。传统节目的创作通常是“生产端”主导的,节目创作方的自我创意和主持人的自我能力、意愿占据节目的主导地位,而注重用户体验就是需要从“消费端”来运营节目,不能自我感觉良好――“自嗨”的后果很可能会失去用户的关注。

6.价值观传递。用户思维最为核心的环节是“价值观传递”。在这样一个万物皆媒、全民直播环境下,看似什么人都可以屹立时代的潮头,但是大浪淘沙之后,但只有那些拥有完整价值观体系的身份认同才能够获得真正的忠实用户,也才具有媒体价值和品牌影响力。自媒体人罗振宇曾提出“魅力人格体”的概念,其实就是从价值观传递的视角阐释用户运营的思维。只要树立起“魅力人格体”,拥有自己特有的价值观体系,广播主持人就会拥有相对固定的社群。这个社群中的听众一旦对其所主持的节目产生了黏性,就很有可能持续关注与其有关的所有衍生产品,这个时候就可以实现用户向消费者的转化了。

四、结语

用户思维本身就是逆传统的,需要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把从信息传播方的思考方式转向从信息接收方来思考。所以,思维方式的转变是最为关键的。在全媒体环境下,固守传统不是应有姿态,广播节目主持人应该在原有的条件下,及时更新观念,提升认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技能,拓展传播能力。

新媒体运营常见思维篇2

关键词:新媒体;企业;营销

伴随着互联网运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平台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平台,正在日益成为各类企业的重要营销渠道。如何充分地发挥新媒体平台的强大传播功能,结合自身产品的定位开展营销,选择行之有效的新媒体平台的营销策略以开拓市场,已经成为各类企业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

一、新媒体平台对于企业营销的重要意义

和传统媒体营销相比,借助新媒体平台开展营销,比如微信营销和微博营销,已经通过实践体现出强大的优势,对企业营销的效果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快速扩大宣传提高知名度

在传统媒体的营销模式下,企业产品的宣传推广往往会受制于宣传范围的广度和时效性。通过新媒体平台,产品宣传从速度到广度都将得到极大提升。例如,微信营销运用朋友圈的强大扩散效应,能够让产品信息在很短时间内迅速传播。微博营销逐渐兴起,由于名人效应容易影响到产品宣传在受众心目中的可信度,企业的营销宣传和微博工具相结合,在微博平台是进行产品的推广。通过公众号等媒介,可以不定期产品的更新讯息,持续强化知名度。和传统的营销模式相比,新媒体平台的营销,能够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的信息传播,提升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实现快速宣传推广的效果。

(二)有利于节约营销成本降低开支

传统媒体的营销需要比较大的成本开支,产品的宣传广告,通常需要依托于报刊出版物和电视传媒等平台,投放广告的资金对企业的运营开支形成了压力。即使选择开设自身的网站来产品信息和更新内容,网站设计和后期维护依然离不开相应成本的开支。在新媒体平台上,营销的成本开支得以极大压缩,企业可以创建公众号进行推广产品,在微信这样的开放平台上,通过朋友圈的分享功能,充分展现自身的产品和品牌,借助构思新颖的创意和活动设计,吸引受众帮助分享传播讯息。受众的使用感受可以在微博平台上直接反馈,无形中节食了市场调查的投入。实践证明新媒体平台能够帮助企业有效地降低营销运营成本。

(三)有利于通过互动强化消费主动性

新媒体平台能够为企业和受众之间提供互动的渠道,从而对消费者行为产生新型的影响。微信作为现今普遍应用的社交联络工具,由此衍生出来的微信营销,已经成为各类企业越来越重视的宣传推广手段。企业的推广讯息,将会被接收的受众点击之间转发到各自的朋友圈,伴随着人际关系的辐射效应,产品讯息得到自发传播。微博营销很容易聚集消费偏好相同的受众,让微博成为不同类型受众之间交流反馈的平台,从而了解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加以改进调整,结合体验式营销强化受众的参与感,进而对受众的消费倾向加以引导。新媒体营销平台的参与功能,日益成为企业和广大受众之间良好互动的纽带。

二、新媒体平台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分析

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逐步开始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营销,然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问题,影响了营销推广的效果,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对新媒体平台营销的认知滞后

尽管众多企业已经意识到运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营销的重要性,但是对新媒体平台的认知不确切,依然停留在传统营销的固有思维。很多企业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营销的市场定位不明确,在布局设计新媒体平台营销时缺乏系统性,虽然认识到点击量能够带来人气,但是偏重于网络节点数量而忽视实际效果。微信营销立足于微信的运用,通过公众号讯息实现快速推广传播的过程中,对受众的隐私保护意识不健全,很容易产生受众个人信息泄露的现象。新媒体平台的企业营销,要求企业的管理者具备相应的认知和思维,才能做到全面系统地布局营销渠道的各个环节。

(二)营销方式过于单一效果不佳

现今新媒体平台上,吸引关注成为众多企业的集中营销角度,因此很多企业通常会选择的常见营销手法,往往集中在鼓励点击关注或者转发,例如微信朋友圈的集赞就是典型的代表,基本思路无非是以奖品刺激受众帮助推广产品和活动,这类手法虽然能够实现短时间的讯息传播,然而受众的兴趣点主要集中在奖品的获得,讯息内容的核心却容易被忽视。这类活动已经成为跟风做法,在广为转发吸引关注的表象之下,真实的活动效果难以体现。在新媒体平台层面的营销推广,众多企业的营销方法太过单一,偏重于讯息传播,而缺少和受众进行持续性的交流互动,新媒体平台的沟通交流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三)推广传播的效果难以保证

企业营销的效果评估需要相应的衡量依据和评估指标,以及对数据的分析反馈做出综合评价。在现有的新媒体平台上,广泛采用的微信营销等模式的传播推广活动,评价效果往往局限于转发数量和点赞数量等等具体的数字,其中不乏掺杂刷单等行为影响了实际效果的真实体现。新媒体平台的即时动态变化的特点,要求企业应该对反馈的数据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而在微博营销的运用方面,很多企业缺乏对市场进行细化,未能有效地区分不同类型的受众。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进行沟通互动,是新媒体平台营销的必要环节,很多企业在这个方面较为欠缺,难以有效提升受众的满意度,从而影响了营销的实际成效。

三、针对新媒体平台企业营销的改进策略

在分析新媒体平台营销存在诸多问题的基础上,企业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相应的措施和策略,改进营销推广的效果:

(一)从认知上加强新媒体平台营销的思维

对于企业而言,首先需要转变营销的思维观念,从传统媒体营销的固有思维转向新媒体平台的认知和理念。应该树立以受众为主导的观念,围绕消费者的偏好和倾向,从营销受众的角度出发,适应市场消费者的需求。这种认知的转变,不仅应该是对企业管理者的要求,同时也是对营销活动的负责执行人员的要求,企业应该开展系统性地对营销人员加以培训,从营销受众的角度去思考去操作,强化新媒体营销思维,建设符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的新媒体平台营销管理运行模式。在营销实践中,充分利用新媒体工具,探索出切合受众心理的沟通交流方法,才能潜移默化地对消费者行为实现引导。

(二)根据细分市场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

新媒体平台的营销,企业产品的讯息容易在短时间内传播到广阔网络范围,形成数量庞大的受众资源。企业应该明确自身的市场定位,从企业目标出发,对市场进行不同类型的细分。由于新媒体平台讯息的接受者包括多种类型,例如,微信受众、微博受众互相交叉同时又各具特点,企业应该根据互动交流反馈的情况,从中遴选出潜在的目标群体,采取差异化的营销策略,根据不同类型受众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推广传播方法,开拓针对性的沟通渠道。可以对受众的消费偏好和消费记录进行总结分析,发挥新媒体平台的优势,实现细分市场、细分受众类型、细分营销策略相结合的精准营销效果。

(三)新媒体推广营销的方式和渠道多元化

企业选择新媒体平台营销的方式和渠道,应该立足于自身的定位,吸引受众的关注,目的应该是持续提升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新媒体平台营销,不仅有常见的鼓励转发奖品刺激等,还可以定期企业动态和产品知识,受众可以浏览到微信微博等讯息,还可以有机会参加业内名人现场办活动等灵活多变的形式,线上线下相结合,加强和受众的交流,在长期互动的过程中增强受众的消费粘性。新媒体平台营销讯息的,营销人员需要把握受众的心理特点,注意的时间节点和间隔频率,争取在受众中形成最好的反响。多元化的推广营销形式,将让新媒体平台营销的优势更加充分发挥。

新媒体运营常见思维篇3

二维码技术应用于出版业,为传统出版单位的数字转型提供了可能。为进一步推进二维码技术在出版业中的应用,本文在回顾现状的基础上,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就出版业如何更好地借力二维码,结合出版工作实践,从出版、发行、营销等方面进行了多维思考。

关键词:

二维码出版业多维思考

一、二维码及其在出版领域的应用

条码技术是在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融编码、印刷、识别、数据采集和处理于一身的新兴技术,但对于传统出版单位而言并不陌生。它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实际应用在20世纪80年代,应图书出版、管理的需要以及便于国际出版物的交流与统计,而出现了图书条形码。图书条形码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一维码,它的出现和应用改变了出版单位的图书管理与发行手续,为出版社推广图书带来了便利。

近年来,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和读者阅读习惯的变化,许多新的阅读手段和方式开始为读者服务,如利用二维码技术阅读便是其中的一种。二维码(2-DimensionalBarcode),也有称为QR码(QuickResponseCode,快速反应码),即被人们称为“魔码”(magicCode)的二维码,其技术就是用特定的几何图形按一定规律在平面(二维方向上)分布的、黑白相间的图形记录数据符号信息的新一代条码技术,其特点为信息容量大、编码范围广、容错能力强、译码可靠性高、保密性及防伪性好、成本低、易制作、持久耐用,即能在很小的面积内表示大量的信息。现在很多平面媒体,如报纸上的文字新闻旁都印有二维码,读者只需把装有识别软件的手机或平板电脑等终端设备对准二维码,终端设备便会显示出更详细丰富的新闻内容,或通过链接到互联网来获取资讯。

2002年,一些发达国家将这个技术率先在商业中使用,同时也在图书出版中应用。2010年3月,美国UbimarkBooks出版了aroundtheworldin80Days:theUbitourVersionGuidedbyYourmobilephone一书,该书内置了二维码,可以说是将传统的以纸质为载体的图书延伸到了数字世界。读者可通过手机扫描二维码与作者和出版商进行互动,访问冒险网站,收听和观看相关的音频和视频。

2010年6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骑车游北京》即我国第一本大量使用二维码的图书,全书在几十处使用二维码,涉及视频、动画、图片、文字等,实现了读者、作者、编者论坛交互等功能。

2011年以来,二维码行业逐渐成熟,在图书市场营销中,二维码成为图书精准营销时代的较大推动力量。随着手机终端智能化的发展,其应用已越来越广。在手机3G时代,二维码可作为出版物快速网络浏览、应用下载、网上购物、网上支付等服务的重要入口。二维码的制作非常简单,可通过网站(如机宝库网、快拍网)将图书文本、名片、网址、电话、短信、电子邮件等信息制作成二维码,且在智能手机上可以轻易安装免费的识别软件。

其实,二维码与一维码的原理相同,都是用符号来记录信息,但从应用的观点来看,一维码偏重于标示商品,而二维码则偏重于描述商品。[1]简单地讲,二维码是通过编码方式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扩充,产生了比一维码更大的容量,能携带更多的信息,能够更方便、更详细地让人了解二维码所附着商品的具体资料。因此,二维码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连接线下与线上的关键入口,是连接现实世界和网络世界的桥梁。

二、二维码技术在图书出版领域的应用现状

二维码的特点决定了其应用范围极为广泛。目前二维码已成为国内信息技术最实用的成果之一,它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无论在制造业、商品零售等领域,还是在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和现代物流以及食品安全管理等环节,二维码都担当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许多企业也正积极地致力于二维码应用的全面普及,为出版业以及各领域提供二维码应用的技术支持。二维码成为出版业标准配置的步伐正在加快:

1.在传统图书出版环节中的应用。传统纸质图书出版物展现给读者的都是静态的文字和图片。随着二维码技术的发展,可将出版社或编辑的博客网址、微博账号、电话号码、e-mail地址、QQ号等信息制作成二维码,放在图书封底、书签或者后勒口等位置,读者通过手机摄像头扫描二维码,即可实现快速上网、拨打电话、发送邮件等,从而实现读编互动。数字出版是未来发展的方向,不少传统出版单位也开始重视二维码在图书出版环节中的应用。如中华书局在2007年出版的大史记书系《靖康之变》《非常之法》等图书上尝试使用了二维码,读者若延伸阅读,只要用装有解码软件的手机对准书上印刷的二维码就可获取该图书的详细信息,或连接到该出版商的相应网站,了解优惠信息等内容。再如旅游类图书,可通过二维码引入一些比文字内容更生动的视频、图片等,将读者从平面化阅读带入到全媒体阅读,改变阅读方式,提升阅读体验,获得快捷的市场反响。

2.在图书发行领域中的应用。当前,图书网络书店零售领域所占的份额越来越高,从而产生了不少比价网站,如琅琅比价网、百道网等。此外,还有专门的扫描软件实现比价功能,如码上淘等。出版社可将印有某图书比价的网址印在户外广告、杂志、报纸等载体上,以方便读者随时随地进行扫描,从而实现网络比价后购买。二维码在图书发行领域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图书市场营销以及出版社增值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第二,利用二维码快速准确的识别功能,仓储、发货、退货等环节效率大大提高。在传统的出版单位运作流程中,出版物从正式出版到进入市场销售期间,还有图书入库、分类、发货、退货等环节,其中,除出版单位内部各部门的协作,还有出版社与仓储第三方、出版社与销售商之间的合作。尤其是在后者的合作中,每一本图书都有详细的信息传递和交流,为提高图书流转的效率,及时新书信息,在出版流程中进行标准化处理,可将信息保存在印刷于图书上的二维码中,无论出版物流通到哪个环节,各单位只需将二维码的信息扫描出来并保存到各自在后台建立的数据库中,后台便自动将使用的二维码与前台使用的一维条码结合起来,既解决了数据采集和数据规范的问题,又解决了销售中的结算问题。据报道,已有公司研发成功了印有二维码的一套自动生成、分发、承兑优惠券或会员卡的系统。这套系统,不但可作为时尚出版环保的消费方式,还能为书店管理读者信息。

三、二维码应用于传统出版业中出现的新问题

1.二维码的行业标准规范化问题。二维码技术产生已有20多年的时间,在此期间,二维码技术服务商、网络运营商和内容提供商根据各自需求,基于自己的技术平台,推出了形形的二维码。各种二维码在不同的终端设备上常常出现不兼容、不能识别的问题,这直接影响到二维码技术在图书出版领域的推广应用。

2.网络运营商、二维码内容提供商和二维码终端设备提供商之间的角色定位问题。网络运营商希望能主宰整个产业链,而内容提供商希望能发展自有平台,因此,如何平衡运营商、内容提供商、终端提供商以及其他厂商之间的利益关系,是发展二维码应用技术的关键所在。只有协调好各方的利益与矛盾,才能推动出版业的发展。

事实上,上述问题的出现是数字出版大潮与传统出版理念碰撞交锋的必然结果。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策制订者宏观层面的指挥,还需要产业链上的各参与者对二维码技术在未来出版业中的应用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四、传统出版业更好借力二维码技术的多维思考

对传统出版单位而言,二维码的出现使其完成了从“线下到线上”的突破,如果能更好地借力二维码,还有望搭上数字出版的快车,实现出版方式的革命性转变,以下两方面值得思考。

(一)认清优势,强化内容优势

如前所述,二维码技术使平面媒介实现从单媒体向全媒体的飞跃,就出版行业而言,此技术可将图书中的文字、图片、表格、页面、音频、视频等以多种形式进行表现,用户看到印有二维码的报纸、刊物、名片,可得到诸如电子地图定位、产品信息咨询、手机阅读等服务。但这种媒体形式的改变只是手段,最终打动读者的还是要靠媒体所承载的内容。而对于传统出版单位而言,打造精品内容正是自身优势所在,如果一味地纠结于二维码产业链的“平台”之争,忽视了自己的优势所在,不但不能借力二维码,还容易失去产业融合过程中产生的商机。运用无线传媒积极地致力于二维码应用的全面普及,为传统出版业以及各个领域提供二维码应用的技术支持,二维码将很快成为出版业的标准配置,届时,出版物不再仅有文字和图片,而是多媒体信息的全新载体,又是更广阔信息检索的入口,出版物将与计算机和网络连接在一起,成为数字信息流的起点之一,出版企业从出版商转身为提供商,成为信息运营商。二维码将成为出版业装备的最强劲的动力引擎,开启移动应用和移动营销的新局面。

(二)有效利用二维码

当今,二维码技术带给出版单位更多的是理念和技术上的创新。对于出版单位而言,不能仅停留在理念阶段,要有效利用手机二维码,为出版社建立一个崭新的宣传推广平台,从传统平面媒体升级为新型多媒体平台,增加图书销售的新渠道,将二维码技术从理念推向实践,并在详细了解二维码技术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出版工作流程,将二维码的应用在以下层面推向一个更深入的高度:

1.运用二维技术,出版社由内容提供商向多媒体提供商的角色转变。

2.引入二维码后,出版物成为多媒体信息的全新载体。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图书都适合植入二维码。因此,出版单位的从业人员应该结合自身思考研究一些出版环节中的实际问题,如哪些图书适合使用二维码、哪些内容可以使用二维码、二维码对图书版式设计的影响存在哪些实际问题等。只有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真正实现纸质图书向全媒体的平稳过渡,完成出版单位由内容出版商向多媒体提供商的角色转变。

3.利用二维码指引作用,实现跨媒体营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给市场调查领域带来了很大变革。而如今,二维码的出现使读者可以利用手机随时随地参与市场调查。如通过手机扫描带有市场调查问卷信息的二维码,即可参与电子问卷调查,及时反馈意见和建议,从而有利于出版社提高图书质量和提升服务素质。在二维码的带动下,可以更好地实现媒体整合营销的局面。如在传统平面媒体上图书的广告旁嵌入二维码,因阅读平面广告而对图书产生兴趣的消费者可以通过手机或者其他终端设备扫描二维码图片,进而通过登录商品营销推广网站了解更多更新的商品和品牌信息。这样,以二维码为介质,就把平面媒体、移动媒体、网络媒体整合起来,实现跨媒体的营销方式。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这种跨媒体的营销方式会大大提升品牌的影响力。

总之,二维码作为跨媒体的信道服务,在新的模式中将会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随着3G时代的到来,二维码应用于出版业的前景是光明的,其推广和应用将会给传统出版业带来革命性的影响。每一个有志于弄潮数字出版行业的出版人都应该关注二维码的发展趋势,不断思考并寻找其与出版业的最佳契合点,最终完成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的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庞明.物联网条码技术与射频识别技术[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新媒体运营常见思维篇4

有同仁还拿扩音器和话筒来比喻:自媒体是话筒,内容搬家类媒体是扩音器,用户会追逐话筒在哪,而不会探寻扩音器在哪。

这个比喻虽然生动但我觉得并不贴切,因为从常识角度,很难区分扩音器和话筒的重要性,二者常常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如果按照这个原则,那我所在的一个自媒体联盟中的大部分账号都不应属于自媒体。当然我是绝对不同意这个观点的,青龙老贼更不同意哈哈。因为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所运营的账号“餐饮老板内参”内容也不全原创,而是由原创、特约撰稿、编辑加工、遇见精华文章转载等组成的。

作为一个混迹互联网媒体十来年的草根自媒体人,粗浅地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自媒体原创问题的看法:

自媒体是不是媒体?

这个问题相信大多自媒体人不会反对,自媒体当然是媒体!带着媒体俩字呢。既然自媒体也是媒体,我们就来看看媒体是怎样出品的:

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或是自媒体,只要是媒体必不可少的两个重要工作就是写稿和编辑。在传统媒体里对应的职位就是记者和编辑,当然也有采编一体的。

这就像今天的自媒体人,你全能你就采编一体,你只擅长原创写稿而不擅长编标题排版,那你专门招个编辑来帮你也没问题,最终都是为了有个成型的媒体产品奉献给用户。

从分工特征上来看,记者写稿过程是信息收纳和回流的过程,信息汇集给编辑,编辑的再将信息二次加工整合成产品然后进行传播和释放。因此编辑就像一个产品经理。

回顾互联网发展史,是一部开放史,我们知道网络2.0与1.0的最大区别就是让用户创造内容,这是互联网最重要的意义。

这里也可以比喻一下原创自媒体和“搬运工”自媒体,原创自媒体更像1.0,什么都靠自己,“搬运工”媒体则更像2.0,更多靠大家。

这样来看,原创类自媒体是不是与互联网的开放精神相违背?

排除自娱自乐,如果要把你的微信号正儿八经当做一个媒体产品去好好经营的话,我不太欣赏纯死磕自个写稿去满足用户,除非你是大师,不然很难跟上用户快速发展的品味和需求,终会有精尽人亡的一天,用户还没愉悦,自己先被磕死。

用户在乎什么?

我跟伙伴在做公众号运营的过程中,也多次讨论过一个问题,就是用户在看内容时到底在不在乎原创?

实践发现,其实最在乎这个问题的人是作者自己,比如说你转载了作者的作品而没有署名,你肯定是侵犯了版权。这时候首先来指责是作者,而鲜有用户提出来。

这个逻辑也很简单,因为用户是在跟媒体发生关系,所以更关注这个媒体给他提供了什么内容,而不是谁给这个媒体提供了内容。或许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媒体和原创者的属性不同之处。

用户第一感冒的是内容对他有没有价值?有用没有用?读起来有没有快感?要不要转朋友圈……得到他该得到的营养。

这点其实我们很多媒体人都明白。

在互联网海量信息的背景下,用户需要“书童”式的角色来为自己梳理精品信息,这个工作技术能解决一部分,但人性化的部分必须是由人来完成的,比如标题的渲染、导读的升华、揣摩用户的阅读感受等,这就是网络编辑或自媒体人的事。

自媒体人就像身怀高深造诣的工匠,可以把平凡的内容打磨出不同的视角和光华,这部分就是宝贵的用户体验。用户对体验的需求越强烈,工匠的价值越大。

罗辑思维扮演的就是书童角色,罗胖的团队就是一批工匠。罗胖每天通过死磕读书、汇总信息、提炼出经典的60秒音频或50分钟视频,这就是对信息的再加工和出品过程。

当然,罗胖从不认为罗辑思维是自媒体,或者说作为自由主义的罗胖根本不在乎自己是什么,而更在意的是用户是否喜欢。

这点我也有共鸣,其实也许压根就没什么自媒体、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只有媒体或别的XXX。

罗辑思维的语音回复文章也都不是罗胖原创的,而是出自粉丝和来自别的媒体,那么罗辑思维是话筒还是扩音器?是自媒体还是内容搬家公号?这并不重要。

可以明确的是,一个合格的自媒体人应该具备写、编、运营等能力,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团队,都要面临这些问题,做好了才能打造一个合格的自媒体。

新媒体运营常见思维篇5

[关键词]“第一佳”;新媒体;促销模式;企业促销

[Doi]10.13939/ki.zgsc.2015.23.033

1新媒体概念的界定

早在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就提出过新媒体的概念,两年后传播政策总统特别委员会主席e.Rostow在向尼克松总统提交的报告中也多处提到新媒体这一概念,自此之后,新媒体一词在美国广泛流行并影响全球。

新媒体的概念传播至今,不同学者也给出了不同的理解,但大致主要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主要从技术方面分析,认为新媒体是应用当前先进的数字技术,在传统媒体基础之上进行创新和改造,或者取而代之的媒介或媒体。那么这种新媒体的“新”在多长时间之内才算得上新?ScottRettberg对此提出过这样的疑问:新媒体能新多长时间呢?从现在算起20年后,全球网络还能算做是新媒体吗?显然,即使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世界科技究竟会发展到多么先进,但我们依然可以肯定的是,20年后全球网络将会是生活中的极其普遍的事物,就如现在每个家庭都拥有至少一部电视机一样,可你在20年前是无法想象的,那么到时你就不能把网络称为新媒体。

所以本研究引入了新媒体概念的第二个层面,该层面主要是从传播的理念方面分析,认为新媒体营销的“新”,不仅要体现在营销的手段以及其所应用的技术的新,而更要在营销的观念上创新。新媒体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点,但是能够称之为新媒体,首先就必须有革新的一面,这种革新既包括技术上的革新,也包括理念上的革新,而单纯的技术上的革新只能算作是传播媒介的一种升级,不能够称之为新媒体,只有加上与之相匹配的营销理念上的革新才算得上是新媒体定义的核心内容。

2“第一佳”的新媒体促销模式

“第一佳”是上海食光餐饮管理有限公司的一个分支品牌,截至今日刚刚成立四年,但却拥有每月八位数的销售额,这主要归因于其品牌看清了新媒体的大环境,及时采取符合新时代的促销推广方式。成立之初,随着大批网络短剧的新兴,第一佳作为一个新兴的不为人知的小品牌,成为网络短剧的赞助商,并在每集剧前醒目位置全屏放映品牌商标及宣传广告标语。基于网络短剧内容的接地气,转载传播广泛等特点,第一佳的品牌也随之传播开来。

但第一佳没有止步于此,随后又赞助了一部在优酷网上累积播放1.6亿的网络综艺,虽然节目每期的时长仅在15分钟左右,但在每期节目开始时却用1分钟左右来播放第一佳的宣传广告。而这些宣传广告并非是像那些大品牌耗资无数,精心筹备预先拍摄成型的,循环播放的广告短片,因为在如今网络视频市场中,视频播放前都会有15秒到60秒不等的广告播放时间,那么在你苦苦等完视频前的广告后,要如何忍受节目中的广告呢?第一佳在这点上做到了一个创新,他们打破了广告重复性的规律,会在每一期播放不同的宣传片,大多是其品牌的工作人员录制的符合节目风格宣传短片,在欢笑之余牢牢记住了第一佳的与众不同,每一期的广告宣传内容和形式都不尽相同,但却有着相同的广告目的,那就是让第一佳的产品深入人心。在节目正文中,第一佳的品牌商标也始终都挂在节目左侧醒目位置,形成了捆绑式的品牌效应,提到节目就会令人想到第一佳的品牌,也有很多品牌形成了捆绑式的效应,比如一提到“中国好声音”在你脑海里的第一个品牌是什么?当然是加多宝。虽然第一佳在品牌营销创新方面做的不是最突出的,也不是最有新意的,但却是一个典型的在新媒体大环境下抓住传播新理念,创新地进行品牌传播推广的成功案例。

3新媒体环境下的企业促销模式

3.1新媒体环境下企业促销目标的渐变

新媒体环境下企业的关注点以及促销目标正在发生着变化,就拿售书来说,传统的售书只是作家写好书拿到出版社出版然后由出版社简单消息,由知名作者新出的书要开始售卖了,这种简单的形式要达到大卖的效果,只限于知名作者的作品,但对于初出茅庐的写作人,要如何让作品受到消费者的关注呢?随着签字售书、售书会的兴起,作者可以自己制造卖点,这就需要创新的营销手段,来激发或者说创造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和购买欲望。前几日,某新书会现场,横七竖八躺着几具血淋淋的“尸体”,整个会变成了一个“凶案现场”,原来是一部关于刑侦案件的小说要了,作者在制造噱头,活动还没结束,就受到相关部门的勒令停止,原因是不符合和谐社会的要求,会对青少年造成潜在的不良影响。结局虽然不好,但却得到了大批媒体的关注和报道,当天就上了各大媒体网页的头条,不论成功与否,这场营销活动都达到了它的预期效果,那就是媒体曝光度,新颖的促销方式勾起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就如该售书活动来说,传统意义上的成功就是销售量的增加,而在新媒体时代,成功的判断标准不再单单只是销售量的突出,而是曝光度、知名度是否高,因为高的曝光度和知名度给企业带来的不仅仅是销售量的提升,其潜在的利益更是无可估量的,所以新媒体环境下的运营方式改变着企业和消费者的目标和行为,也渐渐地影响着整个社会的运行方式。本文不提倡企业效仿这场新书会一样,为了博得曝光度而去尝试突破社会底线,因为这毕竟是违背社会基本道德的,与人类基本道德背道而驰的行为终究是走不长远的。

3.2新媒体促销模式的渐变

传统媒体时代企业与消费者的关系呈现单向传播的局面,即企业向消费者灌输品牌信息和产品属性,而在新媒体时代下,这种单向传播的方式已经逐渐地演变成了双向传播,一方面企业向消费者灌输信息,另一方面消费者也不断地向企业反馈大量的个性化的信息,而企业也越来越需要消费者的这种信息的反馈。亚马逊公司创始人JeffBezos及时把握了这一思维模式,他决定搜集每位客户的购买喜好以及搜索偏好,利用庞大的数据资源分析,由系统自动为客户推荐具体的书籍,这一技术的应用使得如今亚马逊销售额的三分之一都是来自于它的个性化推荐系统。所以企业在进行促销活动的同时,要结合能够大量收集到客户的购买偏好以及购买动因等重要信息的先进技术,逐步树立起以目标客户为主体导向的新媒体促销观念,这也是新媒体时代企业的营销管理要渐渐转变的思维模式。

基于传统媒体时代的促销方式,在运用新媒体时,企业要把握创新思维,“第一佳”虽然在新媒体工具上仍然沿用了传统媒体促销手段――品牌植入,但是却不忘发挥新媒体思维,加以结合更赋予创新的形式,在传统广告形式的基础上,抓住了目标客户群的心理特点,创新地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这也成为小品牌跻身于无数大品牌之间能够博得观众眼球的创新点。

3.3新媒体促销下衍生产业链的兴起

如“第一佳”一样品牌植入并不是新媒体环境下宣传推广品牌产品的唯一形式,随着网络及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影响的日益加深,逐渐出现了不同形式的促销方式。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衍生出来的主要营销形式主要有微博营销、博客营销、微信营销、搜索引擎关键字营销、视频营销、社会化媒体营销等。美国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了信息传播的过程:观念常常从大众媒介流向意见领袖,然后由意见领袖告诉人群中不太活跃的部分。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信息有时并不是直接到达大众人群,而是通过意见领袖的传播,大众人群的态度和行为习惯渐渐发生改变,并最终受到意见领袖的影响。

我们会偶尔看到明星或者公众人物在微博、微信或是其他社交平台上自己用一样产品的效果很好的现象,而由于对公众人物的喜爱或是信任,部分大众看到后会去购买尝试,这就是意见领袖效应。

但有些人不免会在心里打个问号,这是不是明星或公众人物从中收取推广费而进行的商业宣传,而并不是其本身真正想要推荐给其关注者的信息。有这个疑问是很正常的,因为这确实是一个现实考虑的问题,然而事实确实如此,明星或是公众微博微信推荐产品这种传播行为已经成为了一项产业链,如今在任何搜索引擎上搜索“微博营销”,都会出现无数的针对微博或是微信以及其他社交平台广告投放的交易平台网站,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这项产业步入正规化的趋势。此类交易平台上名列各类明星和媒体等公众人物的微博微信的粉丝人数及影响力等相关的资料,并根据粉丝人数和影响力明码标价。想要发广告需要产品的店铺资质证明或是网址等来验证和注册,有些不太正规的网站甚至用手机号码就可以注册。每个交易平台都有一些战略合作名人列表,这些名人及公众人物已经和该平台签订了相关协议。那么你就可以像在淘宝网上买一件衣服一样简单的流程,在交易平台上下单、支付、最后收获广告效果。下表是某交易平台网站在2014年10月公布的营销定价策略:

交易平台的产生并不是偶然,因为明星或公众人物私人接微博或微信的营销广告是存在弊端的,比如厂商不会从明星或公众人物的手中拿到发票,存在偷税漏税的法律问题,而明星也无从验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但是交易平台却是会给厂商开具发票的,并且会进行验证产品的真实性和安全性,这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明星和公众人物的可信度。

如此看来,新媒体环境下的营销模式衍生出来的行业如雨后春笋一般逐渐繁多。在新形势下想要获得良好的促销效果是离不开正确产品属性分析、恰当的品牌定位以及产品促销模式的创新的,需要这三个方面的配合才能获得良好的市场效果。

4新媒体时代企业营销管理的启示

4.1迎合新媒体不等于增加曝光度

在经济学中,许多变量之间的关系都不是单纯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大多数都是呈现出曲线关系,然而消费者对于企业营销活动的接受度以及最终达到的市场效果也是呈现抛物线趋势的,有学者通过构建多水平泊松回归模型专门研究了品牌的曝光度和微博网络口碑数量的相关关系,发现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口碑并不是随着曝光度的增加而一直增加的,当曝光度到达一个最高值时,过度的曝光就会造成消费者对品牌口碑的下降。可见,企业为了增加品牌的消费者熟知度,迎合新媒体环境的变化,并不是一味地增加曝光度,要循序渐进地看清市场规律,找准时机增加曝光度,并利用大数据科学的预测市场趋势,并在该收手的时候及时暂停,策划下一个周期的曝光度策略,或者采取下一战略。

4.2应用互联网不等于应用新媒体

在新媒体时代进行营销活动时,具备互联网思维固然重要,但不要过度盲目崇拜互联网技术给产品带来的即时好处,而简单地套用互联网技术,那样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还是传统营销模式,只不过套上了科技的新衣。然而随着“新媒体”一词运用的普及,多数企业都期望贴上“新媒体”这三个字给企业裹上高新科技的包装,比如某电视台的广告标语,就在前几日由原来的“本台的视频合作伙伴是某某视频网站”改成了“本台的新媒体合作伙伴是某某视频网站”,但其实质却是不变的。新媒体营销要通过新的思维认真分析企业产品的目标市场,准确定位企业品牌以及其产品的真正价值属性,拓宽思路,大胆预测在新媒体潜移默化影响之下的消费者行为和需求更深层次的变化以及潜在趋势,从而创造新的价值链,这才是其价值所在。

新媒体运营常见思维篇6

在平日的小学作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课堂上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教学,使作文教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巧妙结合起来,极大地促进学生作文思维发展,提高学生作文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营造创新氛围

兴趣是推动学习求知欲的强大内在动力,兴趣是创造的先导。正如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说的:“如果人们吃饭没有食欲,勉强地把食物吞到胃里去,其结果,只能引起恶心和呕吐,最后也是消化不良,健康不佳。反之,如果是在饥饿感的驱使把食物吃到胃里去,那它就会乐意接受,并很好地消化它。”可见培养学生的创作兴趣至关重要。多媒体计算机在这方面充分显示了它在电教手段上的优越性。它可以拨动学生“趣”的心弦,“美”的情感,使学生在“视”中感受到形象美,在“听”中感受音韵美,在浮想联翩中感受意境美。

如执教看图写话《小鸭子得救了》,我着重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营造创新氛围上独树一帜。这节作文课的要求是看图编故事《小鸭子得救了》。上课伊始,我就播放生动形象的动画片:一只不小心掉进大坑里怎么也爬不出来的小鸭子急得直叫唤。小猴子听见了,连忙跑过来安慰小鸭子,说完就找来一根竹竿,伸进大坑里把小鸭子救上来,可是竹竿又细又长,小鸭子怎么站也站不稳。小熊听见了,马上跑过来安慰小鸭子,说完就拿身边的小水桶到附近的池塘打水,倒水进大坑里想把小鸭子救上来,可是这个坑很大,小鸭子还是浮不上来。这时,小象听见了,赶紧跑过来安慰小鸭子,说完就把长长的鼻子伸进大坑里……

新奇精彩的画面令学生惊叹不已,妙趣横生的卡通动物让学生如痴如醉,所有的学生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大屏幕,看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一阵欢乐的笑声。多媒体计算机集视、听为一体的优势,有助于学生观察动态事物,发展想象力,促进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有如见其形,如闻其声,身临其境之感。为学生说话、写作营造了创新氛围。

二、创设条件,鼓励创新表达

教育家马斯洛说:“几乎任何一个孩童都能在没有事先计划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一支歌、一首歌、一个舞蹈、一幅画或一个剧本,一个游戏。”他们正是借助于想象来理解他们生活的世界,研究和解释这个世界。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引导学生在作文天地无拘无束地放飞创造和想象,以人为本,淡化文体,强调自由创新表达。

如执教实践作文课《小记者再行动》。我在创设条件,鼓励创新表达上独道一筹。在课前组织学生开展一项社会调查活动的基础上,这节作文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调查活动的内容自由表达出来,体裁不限,做到内容具体,真实感情,有创新意识。习作前,我先让学生观看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精心编排的图片资料:“新闻报道”、“市民之声”、“结果分析”、“点滴思考”、“创新设想”、“几点建议”……

精美纷层的图片画面,多姿多彩的表达形式,使学生在这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启迪下,深受教育。学生凝思片刻,纷纷动笔创作。学生的习作,通过计算机投影到大屏幕上,一目了然:有的写了一首歌词,还谱了曲子,并当众把歌曲唱了一遍;有了自拟了“八不规范”向市民警示:有了写了一首顺口溜,十分诙谐幽默。琅琅上口;有的写了记叙见闻《难忘的一幕》,让人感动……

学生想象的火花是那么明亮,表达的欲望是那么强烈,这样在表达方式上的创新令人耳目一新。多媒体计算机为学生进行丰富多彩的表达提供舞台。

三、巧妙运用,激活创新思维

余秋雨先生在回忆少年时代阅读唐诗时,曾把“朝辞白帝彩云间”中的“白帝”想象为站在彩云间身穿白袍的仙帝。这是多么美丽的想象啊。这不是想象思维上的创新吗?在小学作文课中,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设置的创造性训练流程,极大地激活创新思维。

如执教想象作文课《书包》,匠心独运,利用电脑进行创新设计,激活创新思维。老师点击键盘:我们坐着时光穿梭机来到了21世纪“新型书包展示会”。在高大雄伟、宽敞明亮的展览大厅,人流如织,各式各样的新型书包令人应接不暇:电脑型附设雷达书包,有机械手的书包,有手、脚、翅膀的书包……这些新型书包不仅样式新颖,而且功能多样齐全,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高水准的享受。

学生看到这些新式书包,既喜欢又羡慕,不由得展开想象的翅膀,自行设计自己的新型书包,也准备参加展示会呢。你看他们通过大展幕展示出来的新型书包:飞翔书包、V43书包、太阳能书包……看他们头头是道的样子,俨然是一名经验丰富,富有创意的书包设计师。学生创新思维撞击的火花多么珍贵啊!

四、互评互改,有利创新评改

21世纪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量剧增,信息传递速度快捷,社会的进步要求速度和效率,教学改革更要大容量高效率。

以往的作文课讲评,需要将学生习作一本本挑选出来,将典型文章、典型段落做好记号。在课堂上或当众读出,或抄在黑板上,或写在幻灯片上投影,但由于信息量大,常常顾此失彼,令老师大伤脑筋,工作负担大。学生也听得支离破碎,不是莫名其妙,就是不以为然,难以把注意力集中在评改作文上,运用多媒体计算机既可提高工作效率,增大信息量,又能吸引学生,使学生积极参与作文评改。

新媒体运营常见思维篇7

关键词:传统报业;互联网时代;正和博弈;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0-0084-02

一、我国传统报业的发展现状

(一)我国报业的经营模式

我国报业的发展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伴随着社会变革带来的经济大发展,广州日报报业集团于1996年正式成立,作为我国传媒集团化开始的标志,它的成立开创了全国报业集团的先河,此后的报业集团便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截至2013年,获得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成立的报业集团已多达49家。

鉴于我国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我国报业集团同时兼顾着党政机关的政治定位和企业经营的市场定位,因此其市场角色的定位也就存在着与众不同之处,即以社会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允许以提高社会效益来促进经济效益,但绝不能以刊登虚假低俗内容、炒作奇闻异事来换取发行量背后的经济效益。而我国新闻事业的运作模式是“事业单位,企业管理”,广告收入又作为报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因此身为企业的报业集团又必须将自身的经济效益也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正是这些在制度上看似矛盾的碰撞为报业集团举步维艰的发展埋下了草蛇灰线。

(二)我国传统报业的固有缺陷

1.“内容为王”观念根深蒂固

“内容为王”观念作为商品匮乏时代――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质量第一、内容至上。而时下多数报纸依然延续着这种以产定销式的古板思维――重内容,轻经营。如今,在商品过剩与信息过载的市场经济时代,海量的信息已远超受众的信息承受度,作为不同归属群体的“分众”,我们对信息产品也开始有了多样化的需求,最直接的结果便是导致传统报业单一的内容价值持续走低,直至陷入经营危机。对于传统报业而言,通过出售自己的内容产品以期得到回报是其固有的经营思维与盈利方式,但在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的新媒体时代,传统报业要将“内容生产+产业形态+渠道占有”看做一个整体,而非将其割裂为单一的“内容为王”“技术为王”“终端为王”。

2.“发行量”假象层出不穷

作为报纸与广告商双方交易的量化指标,发行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广告商的投放意愿,由于与发行量呈正相关的广告(收入)是报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发行量也就成为了报纸经营的根本目的,弄清楚这一层逻辑之后也就不难理解报界的发行丑闻为何层出不穷。著名报人戈公振早在上世纪初就指出了“报纸之销数,各馆常秘不以告人”这一报界怪象,时至今日,执迷于虚报发行量的报纸仍不在少数,其惯用伎俩无非是将单日最高发行量看作对外宣传的发行量,或将以往最高发行量当作发行量的基础等等。引发假象的原因除了没有权威的稽核机构、报业自身缺乏自律、经营人员目光短视以外,很重要的一点当属严峻经济情势带来的广告压力趋势报社内部的行政力量对发行任务的强硬摊牌,在种种合力的作用下,报业最终进入到了无序竞争的死循环,究其根本,我们不得不将此归咎于传统报业落伍的盈利手段与经营理念。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报业最明显的冲击体现在媒体与用户的关系上。正如学界学者对此作出的预测:“未来的媒体,用户才是其最重要的资源,不是通过传统广告,而是通过为用户提供一系列服务产生的黏性获利。[1]”

二、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传播理念

(一)吐故纳新的“互联网思维”

“互联网思维”即互联网凭借其自身的传播特质及时甚至提前量的满足用户日渐复杂化、个性化与多样化的信息需求。也正是在这一思维的感召下,旧有的新闻传播要素几乎发生了彻底的自我颠覆,自媒体逐渐走俏、长期稳定的广告收入被取代、新闻生产方式被简化等等,而最重要的莫过于动摇甚至重新定义了用户的信息消费行为与获取信息的渠道,这恰好印证了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炜总结互联网思维时用到的四个关键词――用户至上,体验为王,免费的商业模式,颠覆式创新。也正如一些学者所描摹的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的核心逻辑是互联共通,传统社会被闲置、轻视、忽视的各种资源,由于互联网的互联共通而被激活,创建新的价值、新的力量和新的社会结构,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规则和运作方式的深刻改变。[2]”上海故事会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杰的观点则更为犀利,他指出:互联网通过免费的方式提品和服务,强调用户体验并以此积累用户数量,培育和建立用户行为的路径依赖,借助强大的数据技术最终实现流量变现,正是“羊毛出在狗身上”[3]。

(二)能够预测未来的“大数据”

“大数据”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应运而生,我们日常使用网络社交媒体所遗留下来的信息痕迹的总和是谓“大数据”。看似相互独立的新闻报道一旦融入了“大数据”的血液,便会以特定的计算方式对已有数据重新进行排列组合,通过可视化与叙事化的手段制作出交互式图表,为用户呈现出一组组动感论据,同时催化出一种全新的报道方式――大数据新闻报道。大数据新闻报道对社会的方方面面能够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如对人体健康的预测、医疗疾病的预测、社会物价的预测以及对灾难灾祸的预测等。2014年初,央视与百度合作推出了《据说春运》与《据说春节》特别节目,节目首次采用百度地图LBS定位的可视化大数据,播报了春运最火路线、春节人口的迁徙情况、春节期间人们爱吃的菜等内容,播出后获得广泛好评。不难想见,这种通过对春运数据的挖掘来展现春运故事的大数据新闻报道,不啻为一次划时代的可喜尝试。

纵观大数据新闻报道,媒体几乎都致力于以用户的需求为中心,通过精确定位与后台运算,按照用户的接受习惯、工作习惯和生活习惯将服务推送到用户眼前,这种根据用户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大数据服务,便是未来发展的趋势[4]。

三、在共享融通中推进媒体融合

(一)拥抱“沉浸传播”,重视用户体验

沉浸传播是一个一切以人为中心的、开放的媒介形态,包含所有的新旧媒介,所有可以产生、传播、展示和接收信息的、有形与无形的媒介形态,包括环境本身,更包括人作为媒介形态的一种[5]。沉浸传播的议程设置是以网络技术的泛在使用为依托,以用户的多重体验为圭臬,在智能分层与精确分析之后孕育出符合用户需求的体验方式。沉浸传播固有的传播主体去中心化、传播思维“人性化”以及传播渠道的发散性等特征无处不在而又润物无声的改变着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与信息消费心理,使得用户在享受“沉浸式体验”的同时,滋生出对互联网传播前所未有的依赖感。

伴随着这种依赖感的逐步加深,握有空前选择能力的用户对传统媒体传播效果的制约作用也开始逐步凸显,惯于将自己视为中心的传统报业确实应该为此做出些改变。例如借力互联网在技术层面敦促用户的深度参与和新闻内容生产的有机结合;又如在弥漫着传统报业转型升级的变革气息下重新审视媒体与用户的关系,主动将用户视为重要资源与财富源泉;再如把“用户体验”视为议程设置的源头活水,使先前“媒体?受众”的单向说教传播模式向“媒体?用户”的双向交流互动模式发生转变等等。推动传统报业与互联网传播实现彼此嵌入式的发展,谋求“正和博弈”的双赢格局。

(二)着手存量改革,促进“三个一体化”

媒体融合可谓老生常谈,但不少传统报业仍走不出观念上的误区,如认为媒体融合只是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单纯叠加与并行发展,甚至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业务上“壁垒清晰”、“界限分明”的情况。抱有这种观念的传统报业不仅摆脱不了旧有盈利模式的窠臼,更加意识不到新媒体与自身之间的互联共通所能够带来的双赢格局。真正的媒体融合应该是对行业内部各个生产要素的优化整合与对已有资源的存量改革,最终形成创新型的现代传播系统与一体化的组织架构。具体到实际操作中,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应朝着以下“三个一体化”的方向共同磨合与改进:

1.采编新闻流程一体化

目前各类传统媒体采用的模式和路径不同,但整体方向一致,即在流程上寻找突破口,建立内容生产流程的整体架构,形成团队工作的合力,实现新闻信息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

2.媒体组织架构一体化

以往应对新媒体,多数做法是设立一个新媒体部门,传统业务与新媒体业务各自为政,现在到了存量改革时刻,必须建立起类似中央厨房式的编辑部门,来合并、打通采编的各个流程。

3.新闻采编与运营一体化

媒体融合的时代,强调的是产品的概念,不再是文章、图片、视频的概念。产品必须有统一的开发、运营、商业模式,这也是考察媒体融合是否成功的重要指标[4]。

四、结语

随着媒体融合上升至国家战略的高度,其所带来的颠覆式创新也深刻地植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面对变革,传统媒体尤其是传统报业应以扬弃的眼光将此次变革视为行业内部“拆分重组”与“重新洗牌”的绝佳契机,即在融合过程中发扬报纸公信力强、权威性高、信息源可靠等优势,同时摒弃其落后的管理方式与经营理念,在此基础上以泛在使用的互联网技术为驱动力,以“互联网思维”、“大数据”、“沉浸传播”等新兴传播理念为风向标,在媒体融合的道路上将“内容生产+产品形态+渠道占有”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现新旧媒体的“互联共通”与“共生共荣”,使媒体融合在惠及社会发展的同时成为一个更具价值的传播议题。

参考文献:

[1]陈力丹,史一棋.重构媒体与用户关系[J].新闻界,2014(24)

[2]喻国明,姚飞.强化互联网思维推进媒介融合[J].当代传播,2014(6)

[3]冯杰.如何实现传媒融合发展[J].传媒,2014(9).

新媒体运营常见思维篇8

【关键词】社会化媒体微博微信大数据媒介融合

“社会化媒体”(Socialmedia)概念的最早提出者――美国学者安东尼・梅菲尔德(antonymayfiel,2007)认为,社会化媒体是“一种给予用户极大参与空间的新型在线媒体,能够提供用户参与、内容公开、用户交流、用户对话、社区间信息连通的功能”,其特点是赋予每个人创造并传播内容的能力。①国外的社会化媒体以twitter、Facebook、Youtube等为代表,国内则主要包括微博、微信、社交网站、视频网站、论坛等。国内的社会化媒体研究最早可追溯至2008年,2010年以来其研究态势可用“井喷”之状来形容,热度持续不减。2014年的社会化媒体研究呈现出以下特点:议题领域涉及受众研究、社会功能、媒介融合和传播效果等多个方面;研究对象集中化,对微博、微信的探讨明显多过其他类型的社会化媒体;研究方法上呈现出交叉、多维的特点;社会网络分析等可视化实证研究方法得到重视;对国外社会化媒体的关注不多。

一、社会化媒体的传播形态与受众研究

研究者从传播仪式观的角度考察了社会化媒体构筑互动仪式传播的基本条件:用户依托社会化媒体实现从身体在场到用户共在的转变;用户之间的互相关注、分组和关键词搜索等制度,使群体对局外人设定界限;社会化媒体实现了超越时空的相互关注;节点共享信息,消费者分享共同的情绪和情感体验。这种基于社会化媒体平台所形成的互动仪式,对传播主体的身份转变提出了要求:媒体要从传播介质转向共享情感的虚拟平台,内容生产者要从传播主体转向仪式引导者,而受众要从信息接受者转向仪式参与者。②有学者在量化研究的基础上,认为微信与微博并不存在正面的竞争:微信属于人际传播与群体传播,而微博则为大众传播;微信是不规则的圆圈加点线状结构,微博则是以用户为原点的放射状结构;微信建立在熟人关系基础上的强人际关系,而微博则以单向关注的弱人际关系为主,后者更易于人群的集结;微信属于熟人群体间的信息分享,信息传播信度高,个人传播效果强;而微博大众传媒的属性使其传播内容经过大范围转发更易形成较强的社会效果。③陈娟运用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以“星巴克咖啡价格调查”微博视频为分析对象,对微博传播中的编码和解码进行考察,发现微博的编码和解码分别增加了一个环节,即网络编辑的二次编码环节和意见领袖的初次解码环节。由于受到二次编码等因素的影响,网民的解码方式更加复杂和多变。④

2014年,有多位研究者关注了社会化媒体的受众研究。研究者结合使用与满足理论和媒介系统依赖视角,对受众的微信使用行为进行量化分析,发现受众对微信的使用动机可以归纳为信息获取、社会交往和功能性体验3个取向;受众在接触微信内的媒体信息时,阅读行为的频率远远超过分享、评论等社交行为,体现出媒介接触过程中的内容依赖特征。用户通过在微信平台阅读新闻与评论信息,来提升自己对微信媒体的使用满足。⑤有研究者围绕受众的微博信任问题展开问卷调查,结果发现,用户对于微博内容的信任与微博使用多久无关,与者权威性不一定成正相关。用户对微博内容的信任是基于自己感知到的真实性,更倾向于相信微博中时效性较弱的内容和负面消息。微博信任呈现出“信忧不信喜”的特点和“我选择”,“我相信”的机制。⑥也有研究通过考查国内新闻传播学者在新浪微博中所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形态及互动情况,深入探究了社会化媒体平台中社会交往的特征及其社会意义。研究发现,新浪微博的使用强度与线上网络规模、线上链接网络中的中心位置呈显著的正相关,而关系使用强度与线上链接网络的中心位置和中间位置呈显著的正相关;个体线上社会资本的获得深受其线下既有社会资本的影响,二者之间的再生产关系有力地支持了富者越富假说。⑦

二、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在社会化媒体的冲击之下,新闻编辑部传统的运营模式、生产流程以及管理体系都需要重新评估和定义:生产可被分享的内容成为社会化媒体上新闻实践的基本法则,移动新闻正成为未来新闻内容的生产方式,而新闻编辑部也要实现由新闻内容生产专家到社区网络沟通专家的角色转变和由封闭、集权到开放、协作的组织模式重构。⑧有研究者认为,传统报业借力微信,不仅可以实现其读者由“受众”到“用户”转型,还可以实现由单纯的“内容为王”到兼顾“用户至上”的经营理念转型及“专业+推送+定制”的内容生产模式转型,而在此基础上对于微信公众号和新闻客户端的打通,则是传统报业借力微信实现全面转型的关键。⑨

面对社会化媒体的挑战,传统媒体人需要调整思维,拓展自身的媒介素养,不断提高对社会化媒体信息的辨识能力和对社会化媒体资源的协调、组织与整合能力,增强自身在社会化媒体时代的数据与技术素养,针对自身在社会化媒体平台中的活动,还要把握好机构行为与个体行为之间的严格界限。⑩鉴于微博先天具有未完成文本的特征,限制了受众认知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因此,职业记者肩负着将“未完成文本”转换为“完成文本”的使命,其责任是在社会化媒体提出问题的基础上,展示事物之间的联系与本质,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引导受众透过现象看本质,进而达到理性的认识。

社会化媒体在融合新闻报道中的创新运用仍是学界关注的热点。有研究者透过个案研究,探讨了交互视频对融合新闻叙述表达方式的创新,指出交互视频可以将原本线性的影片与用户的互动完美融合,在增强用户阅读选择权和参与度的同时,提升新闻信息的利用和表达效率。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用户自定制互动视频”“多视点互动视频”和“社交化”思维主导下的多方参与式互动视频都可以成为融合新闻的创新探索。有研究者对法国记者让・阿比亚特西(Jeanabbiateci)在《重建海地(RebuildingHaiti)》的新闻专题中融合互动游戏的报道方式给出了积极肯定,认为只要在设计上进行把控,互动式游戏也能用于严肃议题的阐述,它能够将复杂抽象的内容进行“浅”表达,使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更容易理解问题的复杂性,而游戏的趣味性在减轻读者阅读负担的同时,也增强了融合新闻报道的参与度。

三、社会化媒体事件与意见表达

有学者聚焦pm2.5术语的传播过程,研究了社会化媒体中的“日常环境抗争”现象,认为pm2.5抗争已经具备了“生活政治”的可能:一方面,这种抗争因其持续性而可能成为抗争者的一种生活方式;另一方面,这种抗争还因其言语为主的表达方式而可能促进抗争者和抗争对象道德认同基础上的“绿色”生活方式的养成(“生态生活政治”)。借助社会化媒体完成抗争者和抗争对象之间的持续协商,促使国家由抗争对象角色转变为生态舆论引导者角色是“日常环境抗争”内化为“生活政治”的关键。有研究者借助对典型微博的数据可视化分析和对传播内容的定性分析,总结出高转发微博的四种传播机制:议题引爆机制、情感触动机制、互动交流机制和叙事补充机制。前两者构成微博舆论形成爆发态势的必要或初始条件,后两者则完成了微博舆论的微观生产或意义生成。???而周葆华(2014)则从厘清“舆论”基本概念入手,认为社会化媒体带来的表达便利与“海量意见”并不等同于舆论发达,它距离舆论基本概念内涵所强调的“公众针对争议性议题的公共讨论过程”和“基于独立自主人格及自由信息环境的意见表达”还有一定差距。

有关意见领袖的探讨仍在继续。有研究者以“厦门BRt公交爆炸案”事件为个案,借助微博数据挖掘和内容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考察了微博意见领袖的主体构成:新闻整合媒体(即微博服务商)凭借自身渠道管理的优势,在网络空间的信息流动中更容易占据传播高地,成为强势意见领袖;传统媒体凭借其拥有的采访权,成为意见领袖主体的主要来源;政府机构作为权威信息源还拥有着强大的政治权力与处理决策能力,成为中国微博意见领袖的特色主体。有研究者在厘清“大V”、微博名人和意见领袖三者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大V”借助粉丝量的优势,将影响甚小的事件嵌入到自己的链接中,发挥了中介与扩散的作用,正是基于这种作用,“大V”才被视为意见领袖。有学者指出了现阶段意见领袖研究中的测量维度偏差,认为在复杂社会网络框架中,能够改变其他人观念和决定的属性才是测量意见领袖身份的重要维度。在社会化媒体中,意见领袖的话语传播策略是维系其与追随者(粉丝)联结关系,产生影响的重要基础。这种话语传播策略可以被区分为3种类型,即由暗示和象征构成的暗示性话语组合,由肯定、重复和模仿构成的陈述性话语组合,以及由简化、强化和同化构成的夸张性话语组合。

四、社会化媒体话语权与公共性

有研究者通过对新浪微博热门话题的内容分析,考察了社会化媒体上议题公众、媒体、政府和意见领袖四类政治行动者在公共议题传播过程的不同角色:议题公众成为最重要的公共议题发起者;媒体试图通过专业化的框架建构延续自身的权威性;政府开始在新媒体场域中直接推送议程,但其生产的符号却被其他行动者转换为一种象征权力;意见领袖通过策略性地运用框架建构扩大公共议题的支持基础,并与议题公众、媒体适时联动,共同推高公共议题的能见度。公民话语、精英话语和媒体话语的合围在一定程度上对官方话语构成了压力,但这一线上话语竞争的优势却并不足以改变线下的权力关系。有研究者结合内容分析法和调查法,考察了人口统计学特征、微博表层内容和微博深层内容对粉丝数的影响,结果发现,现实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微博的技巧是影响微博粉丝数的直接因素,而内容并不重要。据此提出了“在微博世界里寻找绝对的民主、自由和平等,实际上是乌托邦式的幻想”的观点。

在有关社会化媒体公共性问题的探讨中,有研究者认为,微信中介的交往是一种蕴含着口语、书写与电子多种形态的“熟人圈里的电子书写式言谈”,它使得日常熟人交往因自我重构而表现出平等交往的一面,也因“陌生人”和公共话题的频繁引入,使得熟人圈关系具有了特定的公共性,进而可能为政治公共领域提供良好的参与基础并重塑政治合法性。但是,这一切因社会转型在结构及政治文化上的复杂和技术擅变而充满了不确定性。有研究者借助对占海特“异地高考”事件的观察指出,社会化媒体支撑的“可见性”(获得他人的注意力)整合了公共领域的两种理论视角,即以哈贝马斯为代表的话语导向的“理性言说”和以桑内特为代表的视觉导向的“自我表演”,创造了一个崭新的公共领域,使得传播、媒介对于公共领域的意义超越了提供信息、生产现实、达成共识等功能性的层面,而转化成为构成社会的基础要素。还有研究在对“北京出租车调价”新浪微博展开个案分析的基础上,指出目前微博空间中没有内在的共识达成机制。微博空间中更多的是自说自话的个人表达,而缺少以倾听、理解、思考为基础,以达成共识为目的的互动交流,这成为制约微博空间中公开言论协商性的重要原因。

五、社会化媒体的政务功能

有研究者认为,社会化媒体为政府和民众间对话机制的建立提供了硬件、软件及需求、态度等方面的基础条件,就目前而言,政府能否及时优化网络监管模式、重视民意、积极主动建立和打开对话渠道,是进一步提高社会化媒体对话机制建立可能性的重要一环。针对政务微博的发展现状,有文章指出全国政务微博的格局在地域、部门、级别和状态等方面存在着结构性失衡,呈现出级别越高,开设微博账号的数量越少但是影响力更大,级别越低,建立的账号数量越多,但是影响力甚微的“双金字塔”分布。研究者进一步提出了建立基层政务微博持续影响力的六条路径:专注于本地化和精细化的贴近性、建立在数据整合和信息共享基础上的科学性、以互动为纽带的服务性、内容为王的策划性、重视规范和制度化运营的专业性及面对质疑和危机时的理性与开放性。还有学者结合社会学的研究视角,认为微博传播促进了行动政治与话语政治的融合,在某种程度上践行着一种社会的政治承诺。理性和成熟的政治承诺要求政府和职能部门要重视微博政治承诺的权威性、情感性和契合性,避免承诺过程中的虚假、对抗、错位等问题。

六、社会化媒体的营销价值与商业模式

有研究者认为,社会化媒体的发展与应用催生了品牌的碎片化传播方式,其本质优势在于以受众参与为基础的品牌信息自传播。在制定具体的传播策略时应以有效引导分散传播者、发挥碎片化内容的驱动作用和创设品牌负面传播防范机制为原则。尽管当下广告主社会化媒体营销传播仍存在着非主流、不易控、难监测和易做假等诸多风险与挑战,但依托社会化媒体谋求建设与消费者的关系乃大势所趋,并在未来相当长时间内将成为广告主提升营销传播价值的关键节点。社会化媒体在变革品牌营销模式的同时,也重构了品牌营销思路,即从产品思维走向体验思维、从用户思维转向粉丝思维、从媒介思维转向数据思维、从广告思维转向社群思维。

有研究者认为,相较于微博广而告之的大众传播方式,微信更能够实现分类信息的精准投放,并且,与微博的广告载体性质相比,微信更适合用来开展售前售后的服务和收集用户的意见及反馈,方便用户价值挖掘。

七、“时空紧张感”与社会传播效果

新媒体运营常见思维篇9

一、多媒体教学让老师忽视了语言的描述的作用

语文教学过程中,运用配乐朗诵,投影片,乃至于用多媒体提供的有关背景资料、影片、录像等,能创设与教材密切相关的情和景,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但这使教师往往忽视了对语言的组织和推敲,经过老师精心设计和深入思考的一个比喻,一个描述,一个笑话,事实上比单纯的演示更能让学生铭记于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阻碍了师生课堂的情感交流

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弊端课件统治课堂,教师不能因材施教,师生难以情感交流。课堂教学时教师往往不能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时调整自己的思路,因材施教,事实上就是让课件统治了课堂。课件统治课堂,人性化的师生人际交流被冷冰冰的人机交往所取代,它严重妨碍了师生课堂情感的互动。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不仅仅是通过科学的方法让学生接受自己传授的知识,而且还在于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时能够成功地调控课堂情绪和气氛,激活思辨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思想碰撞和灵感的迸发。让学生领悟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不能仅依靠教学技巧和现代化的教学武器,更有赖于教师牵引学生灵魂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黑韵书香,这样,学生才会获得真实阅读知书达理的效果,获得启迪智慧滋补精神的营养。多媒体语文教学是现代最新科技成果对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挑战。

在最古老的语言文字的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明显的优越性,同时又无法替代语文教学本身。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文字提供的想象空间远远大于直观。仅仅采用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是一种极大的限制。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永远只能是辅助位置。它的一切设计都应为教学服务,而不能代替教学。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多媒体教学手段也不例外。

三.多媒体教学限制了学生思维想象的空间。

新媒体运营常见思维篇10

台网联动的梦醒时分

中央电视台发展研究中心产业与新媒体研究部主任黎斌

从台网联动到台网融合,电视台一直在探索自己的全媒体发展道路,当初想以自家内容优势成就自家网上优势的美梦现在看来已经普遍落空。梦醒时分,网络渠道已遍地开花,昔日稀缺的频道资源大大贬值,单一电视播出影响力已然缩水,电视与网络诸平动融合已成为迫不得已的选择。

我认为媒体融合的进化方向为从单一广播式的传统媒体到多屏互动的全媒体,再到网络社群化生存的社交聚合媒体,最后进化为基于大数据、云服务的个性化综合智能服务媒体,信息、娱乐、电商、社交等功能完全打通。

台网融合的本质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转型。传统媒体要以内容为“体”,网络为“用”,以“互联网思维”为脑,加快转型。在pC互联网领域,几大寡头视频网站已经形成,他们不单是播出平台,也是网络营销推广平台、用户参与互动平台,而且后面多有巨大的社交关系链和流量资源支持,所以难以赶超。但快速来临的移动互联网对传统媒体意味着新的机遇,弯道超车,移动互联平台或许还有机会。

但融合,不能只是媒体广泛使用互联网工具而已,那样如同当年的洋务运动,只靠坚船利炮还是会导致甲午战争的惨败,要同时注重转型。转型,就是要转体制、转思维、转文化、转组织,要以互联网思维、用户思维、开放思维、大数据思维进行自我颠覆式创新!

视频成为社交传播的节点

数字视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秘书长张大勇

现在都在谈互联网思维或移动互联网思维。广播电视和视频是工业化时代的一种技术体系,一种封闭式的运营体系。在工业化时代,广播电视专业化媒体是中心制、广播制的传播方式,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传播格局、传播逻辑、传播路径发生了根本变化。现在信息传播是以人为中心,社交化、社会化的一种传播,传统的广播、电视、视频也变成了社交化传播的节点,变成以人为中心新的传播格局和路径。进入到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整个数字视频产业都要去适应行业发展的这些变化。

移动再造广电

中广互联Ceo曾会明

我个人认为真正的视频新媒体还没有出现。视频网站、手机电视、otttV、iptV等媒体形式都只是一些外在的产业环境和技术环境所带来的改变,其商业模式仍未真正转变――仍以广告为主,部分付费。目前所谓的“新媒体”还未真正创新,只不过从左口袋到右口袋,由原来的有线电视到iptV、互联网电视。真正的视频新媒体应让用户深度参与,具备非常强的入口价值,能连接相关资源。

无论互联网或是移动互联网,它的核心是两个字“效率”,效率体现的就是生产力,移动互联网将重新定义生产力。任何状态中的人都能投入工作、形形的智能机器、基于大数据的管理、无处不在的网络,移动互联网的这四项要素已经成为生产力,这四项技术目前已经对视频内容的制作和传输产生了深刻影响。

建设“大媒体”

北京电视台发展研究部主任蒋虎

这是个媒体迁徙的时代,媒介边界不断消融。北京电视台于4年前开始新媒体转型,当时我们提出的突破点是高清、3D、深度,互联网化基础上的台网融合,这也算是中国特色的传统广电向新媒体发展的一种路径。在转型道路上,我认为要坚持的是台网融合、报网融合,建设更大的媒体。麦克卢汉曾说“媒介即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下,作为电视媒体或媒介的运营者,我们真正运营的并非是基于ip网络标准及分发技术的网络媒体或媒介,而是运营在泛数字环境中的信息商业。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主要职责

天津网络广播电视台副总经理张和

网络广播电视台的主要职责是为广播电视台获取互联网资源。一是用户资源,互联网不仅是广播电视转发的通道,更是广播电视贴近用户、联系用户的纽带,传统的广播电视缺乏用户观念,利用互联网正好补足广播电视运营中的短板。在用户接受电视服务的同时收集数据,精确预测用户需求,让用户指导内容生产,完善广播电视台节目制作的pDCa(全面质量管理所应遵循的科学程序)循环。

二是为电视台争取互动社交能力,利用社交网络功能使节目互联网化。在现有节目的策划、制作、播出环节引入社交网络手段,给观众提供更好看的节目。

三是拓展服务功能,通过终端智能化,使电视服务功能不局限于收看节目,而成为家庭交互中心。除了视频服务以外,还可以开展教育、游戏、通讯和电子商务等服务。

综艺节目微博热度可持续一季度

新浪微博运营总监董文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