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经济分析的原则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2:14

工程经济分析的原则篇1

一、立脚点原则

立脚点是指分析者在项目研究中的组织立场。这里的“组织”是从社会科学的角度来讲的,它是指分析者所在的社会实体。

根据工程经济分析中涉及到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划分出常见的两大类六个社会实体。这些不同的社会实体间既可能是横向并列的关系,也可能是纵向包含的关系。见图1。

图1工程经济学中的组织类型

同样的工作从不同组织的立脚点来看,将会有不同的收益和成本。一方面,立脚点的不同将导致不同的收益和成本内容;另一方面,即使相同的收益或成本内容,其价值也会因立脚点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工程技术方案有利和不利结果的出现会依赖于分析者所采取的立脚点,因此,立脚点原则要求分析者明确在经济分析中究竟处于什么位置。

特定决策的立脚点应当具有一贯性。一般决策的观点都是把项目所有者作为立脚点,然而,某些情况下关于项目经济分析的决策,也会要求使用债权人和项目全部投资人,甚至国家与社会等其他类型的社会实体作为立脚点。当给定了特定立脚点,备选方案未来产生的效果,无论是经济的或是其他方面的,都将被确定下来。因此,在项目的可行性评价或经济分析过程中,明确的与一贯的立脚点原则是十分重要的,是建立正确的项目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方案比较与选择等科学决策的前提与保障。

明确的与一贯的立脚点原则并不排斥基于多个立脚点对项目的全面考察与评价,只是要求在每个特定决策或从每个特定角度考察项目时,要明确并使用唯一立脚点,以保证特定立脚点下项目收益与成本的清晰明确,避免由此带来的争议和不正确评价。

同时,应当认识到,多立脚点的全面考察,会有多个不同利益相关者参与到项目的决策程序中,这有可能导致不同利益主体对工程项目或方案进行评价、选择及设计时,会出现某些或某种程度的冲突。因此,立脚点原则在应用过程中,需要解决项目评价指标设置的系统性与客观性,需要实现决策权在不同利益主体间分配的合理性与公正性。

二、立脚点原则的应用

(一)财务现金流量表的结构

财务现金流量表能够反映项目计算期内各年的现金收支情况,用以计算各项动态和静态经济评价指标,从而进行项目财务盈利能力分析。现金流量表可分为项目投资现金流量表和项目资本金现金流量表等不同报表,要正确得出不同现金流量表的结构内容,必须依据立脚点原则,区分不同的投资计算基础。基于项目全部投资人和项目所有者两种不同的立脚点进行项目现金流量的分析,见图2。

图2项目全部投资人和项目所有者的现金流量

通过对基于项目全部投资人和项目所有者两种立脚点的现金流量的分析,可以很容易地得出不同财务现金流量报表的结构,见表1。

(二)项目收益率与资本金收益率

考察项目收益率时,如果站在全部投资人的立场上来评价,那么股东是投资人,债权人也是投资人。债权人从项目中得到的收益是利息,正如股东从项目中得到股息是一样的。可见,利息不构成基于全部投资人立场的现金流出科目。如果站在项目所有者的立场上来评价,那么利息将成为现金流出科目。由于建设期利息计入固定资产原值,从而计提折旧;经营期利息计算期间费用,虽然两者都不抵扣调整所得税,但却都具有抵扣所得税的作用,从而影响到基于项目所有者立场的净现金流量,导致项目收益率与资本金收益率出现差异。如,某工程项目投资100万元,其中自有资金50万元,贷款50万元,贷款利率15%,预计年营业收入100万元,经营成本54万元,年折旧费为10万元,营业税金及附加6万元,所得税率为25%,其项目收益率与资本金收益率的计算及结果见表2。

资本金收益率明显高于项目收益率,其产生源于项目收益率与贷款利率的不一致。设项目投资为K,项目资本金为K0,贷款为KL,项目收益率为R,项目资本金收益率为R0,贷款利率为RL,由投资收益率的公式知R0=R+(KL/K0)(R-RL)。可见,当R>RL时,R0>R;当R

(三)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分析

在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评价中,政府或国家也往往需要知道项目投资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这就需要基于政府或国家的立脚点对项目进行经济评价,这一工作通常被称为国民经济评价或经济分析。国民经济评价的方法是在西方国家随着兴建公共事业项目的需要而提出的一种经济评价方法,也被称为社会成本效益分析,世界上有代表性的理论和方法有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的方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的方法(又称Lm法)等。目前,我国对拟建投资项目或方案进行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已经成为整个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核心[7]。从项目财务评价到国民经济分析,立脚点的转换使得两种评价工作代表了不同的利益主体,分析的视角存在较大差异。

如果站在一个国家的角度来考虑,那么就需要把国民经济作为一个大系统,项目的建设作为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个小系统,从而分析项目从国民经济中所吸取的投入以及项目产出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由于国家的资源,包括资金、外汇、土地、劳动力以及其他自然资源总是有限的,因此,基于国家或全社会立脚点的国民经济评价,在考察项目时应当关注资源的变动[8],而项目全部投资人立脚点的财务评价则是重点关注货币的流动。关注资源的变动,应当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国民收入的最大增长。因此,笔者认为,凡是减少某国社会有益资源的项目投入都是该国的国民经济费用;凡是增加某国社会有益资源的项目产出都是该国的国民经济收益;凡是增加某国社会有害物质的项目产出都是该国的国民经济费用;凡是减少某国社会有害物质的项目投入都是该国的国民经济收益。社会有益资源作为项目投入,其价值应以机会成本衡量;社会有益资源作为项目产出,其价值应以支付意愿衡量。增加社会有害物质,其费用应以带来的有害物质的危害结果衡量;减少了社会有害物质,其收益也应以消除有害物质的危害结果来衡量。

从一国国民经济的角度看,企业向国家缴纳税金,向国内银行支付利息,或企业从国家得到某种形式的补贴,都未造成资源的实际耗费或增加,它们只是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转移支付,因此,不能作为基于该国国家或社会立脚点的费用或收益。如果同时考虑他国国民经济,站在整个社会的角度,那么向国外银行支付利息,也未造成资源的实际耗费或增加,向国外银行支付利息也成为基于新的立脚点的转移支付。

总之,国民经济评价应该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考察项目的效益和费用,用货物影子价格、影子工资、影子汇率和社会折现率等经济参数分析、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来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910]。国民经济评价与财务评价的区别在于二者所站的评价角度和立场不同,所考察的对象不同,所跟踪的对象不同。财务评价是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考察项目自身的财务生存能力,跟踪的是货币流动;国民经济评价是站在国家和该国社会的角度来考察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跟踪的是资源流动。可见,只有依据立脚点原则,才能正确把握项目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的异同,才能准确识别国民经济评价的效益和费用,从而实现国民经济评价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靠性。

三、结语

工程经济学致力于系统评价针对工程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的经济绩效。而系统评价与分析必须把相关的实体作为一个整体来调查研究,因此,系统评价与分析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立脚点相联系——所有与立脚点有关的影响因素都应给予考察。在工程经济学的应用实践中,如果忽视了立脚点原则,就容易掉入仅就问题某部分进行分析的陷阱,虽然达到局部优化,却往往达不到整体最优。本文指出立脚点是工程经济学中的基本原则,划分了工程经济学中立脚点涉及到的两大类六种社会实体,指出了应当坚持明确的和一贯的立脚点原则,并且明确的和一贯的立脚点原则不应排斥从多个立脚点对项目的全面考察;通过财务现金流量表结构、项目收益率与资本金收益率以及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三个方面阐述了立脚点原则的应用。

[参考文献]

[1]SteinerHm.工程经济学原理[m].张芳,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4.

[3]李南.工程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邵颖红,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newYork:Johnwiley&Sons,inc.,2009.

[6]parkCS.Fundamentalsofengineeringeconomics(2nd)[m].UpperSaddleRiver:prenticeHall,2008.

[7]王兰荣,赵明浩.论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间的关系[J].决策借鉴,1990(3):3739.

[8]陈利,钱永峰.国民经济评价在项目评价中的作用[J].基建优化,2004,25(1):2223.

工程经济分析的原则篇2

【关键词】电力工程;后评价;指标体系;可靠性

现阶段,湖南省大力开展电力工程。依据《湖南省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农网改造升级实施方案(2016~2018)》,湖南6924个贫困村中,处于国网湖南电力公司供电营业区的有6447个贫困村。在十三五期间,投入农网改造升级规划投资360亿元,全面完成4255个中心村、2513个村村通动力电村以及12个小康电示范县建设任务,为农村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电力保障。由此能够看出,电力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加,影响范围较广,加强此课题的研究,有着必要性。

1电力工程后评价指标选择的原则

开展电力工程后评价,对提高项目投资决策以及运营管理水平,推动电力工程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电力工程后评价指标体系是系统指标,在构建的过程中,要合理选择指标,以发挥后评价的作用。要坚持以下原则:①系统性原则;②全面性原则;③独立性原则;④可操作性原则;⑤实用性原则等,从执行过程与效益作用等全方位,做好客观分析,明确工程是否达到工程预期目标,进行问题分析与总结。

2电力工程后评价内容分析

2.1项目管理评价指标

电力工程项目管理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目标、管理、资源、人力、领导力,评价结果包括客户结果与利益相关方结果等。考虑到我国资源日益紧缺,在电力工程建设中要做好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创新管理,因此在进行后评价时,要从上述方面进行结果评估分析。

2.2项目效益评价指标

电力工程后评价环节中,要做好项目效益评价分析,进行项目经济效益分析。此项经济效益评价是指投资方完成项目施工后,所获得的经济收益。电力工程效益评价内容包括清偿能力评价、抗风险能力评价以及清偿能力评价。在盈利能力评价的过程中,较为常用的指标包括财务净现值、项目投资收益率、工程投资回收期等。在清偿能力评价中,主要利用的指标包括借款偿还期与资产负债率等。在进行抗风险能力评估中,主要指标包括盈亏平衡分析以及敏感性分析等。

2.3影响评价指标

电力工程影响评价重点考虑的是,电力工程项目给经济与环境等造成的影响,利用评价指标,能够反映电力工程项目和社会利益之间的协调程度,能够明确工程效益的辐射作用,了解对社会环境的影响。此项评价的内容包括经济影响评价、社会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等。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从项目建设对建设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影响等方面入手,进行经济影响评价。从工程对提高环境开发秀效率以及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入手,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从提升居民生活质量以及利益群体的态度等方面入手,做好社会评价[1]。

3电力工程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湖南龙港110kV变电站增容扩建工程于2015年年底完成施工供电,为本地区高电力负荷接入,提供供电容量。现对此工程进行后评价,按照以下流程,来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3.1建立后评价体系层次

在进行后评价体系层次构建时,要按照评价具体内容,采用层次分析法,划分输变电工程项目,将后评价层次划分为目标层、子准则层、准则层,形成层次结构系统。考虑到技术经济评价能够直接体现输变电工程项目实施的成功度,因此将技术性评价与经济性评价,给单独突出。后评价体系架构中,评价内容如下:①目标层为综合评价与亮点回顾。②准则层。准则层包括实施过程评价、项目技术性评价、经济性评价、目标经济性评价、工程影响评价、影响持续性评价、项目特色。③子准则层。主要包括工程运行水平评价与造价控制评价等。

3.2确定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采取德尔菲法,基于系统程序,通过匿名发表意见的形式,进行多次调查,明确专家对评价问题的具体看法,应该反复征询与归纳,形成专家建议,作为预测结果[2]。依据德尔菲法要求,组织电力专家,来确定后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如表1所示。基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总计28项指标,其中4项不计入总分,共计13项定性分析指标,占据总分值的16%,共计11项定量分析指标,占据总分值的84%,通过定量分析得分结果的比重较大。

3.3评价结果与结论

此工程后评价总得分如下:①工程建设准备过程单项得分为100.0分;权重为0.1;②工程实施过程单项得分80.0分,权重0.1;③项目技术性单项得分为87分,权重为0.1;④经济性分析单项得分为99分,权重为0.3;⑤工程目标实现评价单项得分为99.8,权重为0.2,此工程后评价综合得分为94分。结论:①优势。此变电站投入运行后,缓解了此区域的电力资源紧缺问题,提升了电网技术水平,极大程度上缩短了供电距离,提升了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带动着商业与工业的发展。此工程的经济效益较高,为电力企业带来了经济收益。②缺点。工期控制不合理,存在工期延误情况;初期运行时,负荷转入较慢,未能充分发挥变电站的作用。基于此,在开展其他类似项目建设时,需要加强施工工期的把控,合理设计变电站供电方案,做好前期调查工作。

4结束语

开展电力工程后评价,需要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分析工程建设的优缺点,总结施工经验,为其它类似工程的决策管理,提供可靠的借鉴经验。

参考文献

[1]邓伟妍.电力项目财务后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参数的探讨[J].财经界(学术版),2016(09):180+182.

工程经济分析的原则篇3

关键词:建筑工程;经济分析;原则;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建筑工程经济分析,是根据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以及部门或行业规划的要求。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产品需求预测和工程技术研究,分别计算出工程项目的投入、产出、效益。然后通过比较多种方案,对工程项目在经济上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的规划、分析和论证。以此进行全面的经济分析。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是一项系统的、综合的分析工作,它是反映工程投资项目,在建设、生产过程中的经济活动的评述,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建筑工程经济分析原则与应用研究格外引人注目,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1建筑工程项目经济分析意义概述

为了迎合多变的、不可预期的市场,必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对可能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从而保证经济分析的准确性,以及投资的可靠性。由于建筑工程项目的特点是:建设周期长、资金投入大、影响因素多,因此,工程的实施过程,很容易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和不可预见性。由于投资的风险大,为了保证投资的安全可靠性,就必须对建筑工程项目,进行经济分析。以往的投资决策的依据,仅仅是建立在对传统的不确定性的分析的基础之上,没有重视根本意义上的经济分析和风险分析。即便有过简单的经济分析,大部分经济分析所用数据,也是由预测和估算而得来的,由于不可预测因素的影响,这些数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些因素的不确定性,导致了项目的投资决策,存在着较大的潜在的风险,因而很容易造成决策上的失误。为了对投资项目,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评价。尽可能地减少投融资的风险,取得预期的投资收益,需要对投资项目进行风险分析。

2工程经济分析的应用过程

2.1提高混凝土强度的经济分析

通过研究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对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和受压构件影响发现,强度等级较高的混凝土密实性好,可以延缓钢筋的腐蚀,提高结构的耐久性;可以大幅度提高钢筋混凝土墙、柱、基础和拱壳等受压构件的承载力。而且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后可以更早地施加预应力,提高施工速度;可以施加更大的预应力,减少预应力损失。但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将增加混凝土的价格和强度价格比。因此,经济分析的核心是研究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混凝土价格、强度价格比的关系。研究表明,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强度价格比明显增加,经济效益显著。

2.2钢筋混凝土基础设施腐蚀的全寿命经济分析

全寿命经济分析方法起源于美国。要求投资成本要细化,量化、合理化,工程项目的投资成本包括整个使用寿命期内的一切费用。全寿命经济分析法是重要的投资评估和经济分析技术,要求一项工程立项时首先对投入资金及其合理性进行评估,在保证工程寿命期的前提下综合花费成本最少,实现技术可靠经济合理。可以使工程项目立足于“全寿命”,有效地避免工程的短期行为。

2.3建筑工程项目费用的经济分析

建筑工程项目的经济分析主要是对项目的经济效果和投资效益进行分析。建筑工程的可行性方案可能有多个,一个方案的技术组织方法又可能有多种,经济分析的任务就是从中找出方案可比条件和经济效果的差别,选择经济效益好的建筑工程方案组织实施。

建筑工程项目费用是建设和运用于某项工程或技术项目生产效益过程所支付的货币金额。一个工程项目所需的社会投入的劳动消耗价值包括建筑项目初次投资的费用、生产使用的原材料费。经营中使用的设备的折旧费和维护费、向国家交付的税金以及使用终期的残值等。

建筑工程项目基本建设投资费用占用的地皮、房屋土建费用,设备和材料的购置费用,施工费用和设备安装调试费用,设计费用和咨询费用,人员初次培训费用,道路使用权、基础设施占用与协调费用,公关、保安和法律服务费用等。同时考虑固定资产原值、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固定资产残值,按照使用年限法、年数之和递减法、单位产量法或偿还年金法计算折旧费。

3保证经济分析效果的措施

3.1以经济的效益为中心。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作为项目决策的首要目标.当项目的主要矛盾指向经济问题时,可依据工程经济分析的结论,进行取舍。

3.2必须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因素。

3.3对于不同方案的比较,必须具有可比性。项目成本及其方案的分析指标、计算指标和评价指标的口径与尺度应当具有可比性,以及计算经济效果的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有形效果与无形效果的深度与广度应当具有可比性。

3.4价格与经济参数,必须在时间上保持一致。

3.5在财务分析与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做好不确定性的分析,以保证项目成本决策的可靠性。工程经济分析,是为工程决策服务的。工程决策,应按照认识问题,确定目标,收集有关的数据,确认可行的方案,选择或判断方案及准则,模拟方案内在的关系,对各方案的效益结果进行预测,选择达到目标的最好的方案。成果的事后评估,即是工程项目的事后评估。为了更好的运用经济分析,来进行项目成本控制,做出正确的工程决策。

4结束语

工程经济分析在工程项目的各项的工作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进行建筑工程的经济分析,可以改善项目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合理补偿施工的耗费,保证企业的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企业不断挖潜,降低成本,并提高效益,以此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建筑工程的经济分析,是必不可缺的重要环节,它为整个工程项目的运行保驾护航。任何一项工程的项目成本控制,都依赖于工程经济分析这一有效的方法。实践证明,只有对工程进行充分的经济分析,才能有效地控制项目的成本,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姜英.建筑工程项目费用的经济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2007(28).

[2]苏春生.对我国建筑工程经济分析的应用研究[J].建设科技,2005(19).

[3]周枫钧,刘静.工程经济分析在项目成本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9(11).

[4]李学伟.建筑新技术应用的经济分析方法[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1999(03).

[5]廉慧珍.我国混凝土工程技术发展中的几个问题[J].建筑技术,2000(01).

[6]洪乃丰.钢筋混凝土基础设施的腐蚀与寿命经济分析[J].建筑技术,2002(04).

工程经济分析的原则篇4

关键词:会计准则 制定 演化经济学

paul a.volcker(2001)指出,高质量的财务报告依赖于会计准则、会计与审计实践以及立法和管制,而后两部分可以归纳为会计准则的实施问题。可见,高质量会计标准即会计准则是生成高质量财务报告的基础,实施有力的会计准则执行机制是生成高质量财务报告的保证。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mortgagecrisis)的爆发,再次引发了人们对制定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关注。

一、会计准则制定研究述评

(一)会计准则制定基础(导向)会计准则制定基础也被称作会计准则制定导向,其涉及了在会计准则范围内的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在国外倾向性的观点是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优于规则基础的会计准则。mason,gibbins(1991)认为,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从总体上优于规则基础,更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如果会计准则是规则导向的,那些期望在会计准则上获取自我利益的组织,就有了可以进行“对策”的目标与方式(lys、vincent,1995)。engle(1999)阐述了管理者利用会计准则形式规避经济交易实质的行为。安然事件后,国外对会计准则的原则基础和规则基础的研究可谓数不胜数。nelson等(2002)通过问卷调查研究得出结论,从业者包括公司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更偏爱具体的会计标准。dye(2002)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nelson的观点。nelson(2003)通过对上市公司管理层及审计师的问卷调查得出结论,会计准则越具体,管理层越可能通过交易进行利润操纵owebster,thomton(2004)以加拿大资本市场为例,发现原则基础的会计准则及其所赋予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空间有助于提高财务报告盈利质量。我国会计学者对会计准则制定基础的讨论主要是在安然事件之后。葛家澍(2002)对会计准则制定基础作了一个概括性描述,他认为制定一项高质量会计准则,其指导思想是规则基础还是原则基础,是一个有争议而必须通过反复实践才能回答的问题。关于“原则基础或规则基础哪个更优”的讨论研究文献有很多。如平来禄、刘峰、雷科罗(2003)从自利经济人假定出发,推断出:如果准则是规则导向的,这表明那些期望在运用会计准则中牟取私利的人就有了可借鉴的方式;如果采纳原则导向不给定具体的政策界限,当存在利益冲突时,最终只能诉求道德操守,这显然有违经济学自利经济人的基本前提,其长期有效性程度也值得关注。同时吸取原则和规则的优点,以目标为导向制定我国会计准则(路德明、邱昱芳,2003裘宗舜、李栗,2004;林钟高、韩立军,2005;张美霞,2005),他们认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出的“目标导向”为最优的制定模式还有待于实践的检验,但同时吸取原则和规则的优点,以目标为核心制定与我国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准则这种思路是可取的。从会计监管的视角,洪剑峭、娄贺统(2004)提出,会计准则的制定基础与会计监管的有效程度相关,准则基础的变迁应该与具体的会计监管环境相适应。基于政治学视角,张力、陈许高(2007)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制定导向的内生性、会计准则的形成机理及财务舞弊行为的责任认定等角度探讨了我国当前会计准则制定导向的选择,认为规则导向的会计准则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有存在的合理性。但是这些研究多是从理论层面进行规范分析,没有取得严格的实证证据作为支撑。魏明海(2005)从理论推演和数据实证两方面得出结论,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要选择基于原则基础的规则基础。

(二)会计准则制定主体carey(1969)反对将上市公司会计规则的制定权赋予联邦贸易委员会这个政府管制机构。以georgemay为首的,与纽约证券交易所合作的专门委员会(aspecialeomnntteeonco-operationwithstockexchanges)1932年向股票上市委员会提交了一封信,该信建议纽约证券交易所应要求上市公司遵循基本原则,这些原则应当由包括公司管理人员、律师、会计师等的专家委员会经过研究后确定(zeff,1972)。nolan(1972)认为,众多的规则必须由像fasb这样的机构来制定。most(1986)提出,会计准则应该由一个研究型组织制定,一个合适的研究型组织应该包括学术界的优秀人才,并得到职业界和产业界的资助。我国关于会汁准则制定主体的大部分研究结果并不支持完全由政府及相关机构制定会计准则。按照“无知之幕”的要求:准则制定者应该是毫无自身利益要求的无利益关系人(薛云奎,1999)。陈冬华、陈信元(2003)在对世纪星源案例的研究中发现,会计会计准则的制定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且是关乎利益协调的政治问题,利益相关者应参与会计准则制定。纂好东、杨志强(2003),吴联生(2004)的实证调查数据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大都赞成利益相关者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基于博弈分析,林钟高、韩立军(2005),高筠燕、卢锐(2005)指出,政府在准则制定权的博弈中处于强势地位,会计准则制定权合约配置应以政府为主导、民间机构为辅助的结合方式。王建新(2001;2005),张嘉兴、张俊民(2006),宋英慧、高铭(2007),李宁(2007),李桂荣(2007),林钟高、徐虹(2007)也分别从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博弈视角、游说视角、创造性会计视角、熵理论视角进行了研究,结果也表明利益相关者应该更广泛地参与会计准则制定。但是粱爽(2005)运用产权经济学等理论,分析了有效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应具备权威性、效益性和公正性的特征,得出了我国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财政部会计司)是一种有效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结论。刘浩、孙铮(2005)从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所有权理论出发,对会计准则制定权的归属提出经济解释,为了遏制经理的的“特定控制权收益”,政府拥有了会计准则的制定权,而经理仅拥有了在会计准则框架内做出会计判断的权利。

(三)会计准则制定程序杨有红(1999)认为,将经济后果博弈机制引入会计准则制定过程并建立高度标准化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由于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机构的博弈机制缺乏独立性(王建新,2001),在这种博弈机制下,准则的博弈程序流于形式,征求意见往往难以得到重视,即使得到重视也难在准则中有体现。在借鉴fasb和iasb的会计准则应循程序的基础上,2003年财政部颁发了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从此,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程序分为立项阶段、起草阶段、公开征求意见阶段和阶段四个阶段。遵守公开的应循程序,对拟立项的准则公开讨论意见稿或举行听证会,并将有关的问题、原则和方法、相关理论等全部加以公开,在

制定过程中最大限度的让各利益集团参与并发表意见(裘宗舜、韩洪灵,2003)。基于演化经济学理论,林钟高、徐虹(2007)提出,建立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反馈系统,让会计准则制定能够更多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这些文献研究结果表明向利益相关者公开会计准则制定程序的程度仍然不足。在会计准则制定的研究过程中,学者们较多地采用了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会计准则制定模式进行研究,代表性的理论有交易成本理论、契约理论、产权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运用这些理论研究会计准则制定问题,有利于得出更清晰的结论,但这些理论属于新古典经济学的研究范式,新古典经济学是以经典物理学的力学方法为基本的分析方法,以简单的均衡决定论来分析复杂的经济问题。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黑箱理论将企业简化为一点,并在给定各种偏好、技术、制度等参数的情况下,静态地对经济过程进行分析。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恰恰是这些给定的参数,对企业及经济的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经济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的涌现势必要求会计准则随之演化,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然而新古典经济学的以原子论和机械力学为隐喻的静态均衡分析方法并不能真实地表现会计准则制定基础、主体、程序等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不能反映外界环境变化对会计准则制定的影响。所以,使用传统制度经济学方法很难对会计准则制定进行动态分析,于是也就难以制定出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演化经济学理论是针对动态过程的演化分析方法,以此为基础对会计准则制定进行研究将是一种崭新的思路。

二、演化经济学的起源和发展

(一)传统的演化经济学思想 在早期的经济理论中,演化思想就大量存在。马克斯把资本主义的生产组织视为一种动态的演化体系,这种演化的动力来自于他提出的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即生产力的发展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马歇尔(1948)曾指出,“经济过程是动态演化的,经济学家的麦加(mecca)应当是经济生物学……。”凡渤伦在《有闲阶级论》中提到了社会经济系统的演化思想,1898年,在他著名的论文中“为什么经济学不是一门演化科学?’宣布了制度主义的“演化经济学”研究议程。另外,熊彼特在其《全至济发展理论》中提出了一个旨在解释经济变迁和社会进步的演化经济学框架。阿尔钦在《不确定性、生物进化与经济理论》一文中,以其特有的理论视角,对经济演化理论做了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哈耶克在《自由秩序原理》中提出了“社会秩序可以自发或自由演化”的制度演化学说。

(二)现代演化经济学的发展 1981年博尔丁出版了《演化经济学》,1982年纳尔逊和温特出版了《经济变迁的演化理论》标志着现代演化经济学的诞生。进入20世纪90年代,有关演化经济学研究的文献激增,1991年,《演化经济学》杂志正式诞生,同时,主流期刊也对有关演化经济学的文章充满兴趣。2011世纪90年代以来,演化经济学方法及其理论在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学者们针对学习、模仿等技术扩散过程,经验的渐进积累过程以及学习模式等问题构建了演化模型,并由此建立了从微观范畴到宏观领域的技术创新理论。此外,演化经济理论在社会规则和制度的起源与变化、经济演化过程中的路径依赖现象、技术的变化及其对人口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动机及其理解等方面的研究,也在不同层次上展开了。同时,一些诸如自组织理论、演化博弈论、实验经济学、混沌理论和非线性动力学等分析工具也在演化经济模型中不断涌现,使得研究对象的发杂性与分析工具之间有了很好的一致性(陈劲、王焕祥,2008)。2000年波茨出版了《新的演化微观经济学——复杂性、能力和适应性行为》,该书是演化经济--学领域内最早的一本个人专著,其建立了一个以“连接为基本分析范畴的演化微观经济学框架。这些研究的发展趋势表明,演化经济学理论已经成为分析和描述复杂经济现象和研究制度变革发展的重要理论。

三、会计准则制定的演化分析框架

工程经济分析的原则篇5

关键字:交通工程经济评价依据意义

中图分类号:tU71

一、交通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内容

所谓经济评价,是指为了确定一个项目的价值、质量和可取性所做的研究。其核心是评价和确定一个项目的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净值,或者说一个项目的效果得失之差值。经济评价是项目决策的重要依据,也是项目建议书和设计任务书审批和控制投资数额的依据。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经济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几下几个方面:

(1)对财务的评价。即根据国家现行财税制度和现行价格,分析、测算交通工程项目的效益和费用,从项目的财务角度考察项目的获利能力和偿债能力等财务状况。其主要作用在于衡量交通工程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为项目制定资金规划,为协调项目的利益和国家利益提供依据;并利用有关的基础数据,通过财务报表计算财务评价指标和各项财务比率,进行财务分析,做出财务评价。财务评价包括盈利能力分析和偿还能力分析。盈利能力分析要计算财务内部收益率、投资回收期等主要指标。

(2)对国民经济评价。即按照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从国家整体角度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和评估,计算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净贡献,以评价投资行为的经济合理性。

(3)不确定性分析。这是对各种具体的不确定性因素对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经济效果的影响程度的研究。主要包括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和风险分析。盈亏平衡分析用来判断项目在财务收支上的平衡情况,是评价项目财务收益的重要方面;敏感性分析用来判断项目的基础数据发生变化时,经济评价指标的变化幅度以及项目可能承担风险的能力;风险分析用来对项目的风险程度做出定量分析,是研究和计算各种因素在指定变化范围内对经济效益指标期望值的影响和概率分布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交通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原则

对交通建设项目进行经济评价就是对其可行性进行研究,经济评价是根据经济发展规划以及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结合交通预测和工程的技术研究情况而制定的。经济评价通过对多种经济指标进行研究和分析,为财务的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做出评价,并为项目决策和方案的比选提供科学、可靠的依据。在进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过程中,需要有依据以下原则进行:

(1)交通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公正性。保证评价过程中的公平、公正和公开,体现了评价过程实事求是的原则。评价过程中所有参与的人员和单位都应该站在公正的立场上,对所使用的计算数据和资料数据的准确性负责,避免在评价的过程中产生一些趋向性意见,严禁出现不可行项目变为可行项目的现象。

(2)交通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科学性。评价是否科学,取决于评估的方法是否科学、有效,如果指标和方法不恰当,则会产生与实际相反的结果。随着评估手段和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很多新的指标及方法会替代原先的指标和方法,与此同时,不同的项目具有不同的性质,因而在评估指标及方法上也会存在差异,这便要求评估指标和方法一定要科学有效。

(3)交通工程项目经济评价资金时间价值。资金使用会伴随时间的推移而产生不同的价值,一般投资者都会对投资的回报有所预期,每一位投资者都希望投资的同时能够实现增值,这是经济评价的核心问题,要想明确项目的投资回报以及经营业绩,最重要的途径就是坚持对资金的动态考察。

(4)交通工程项目的投入和产出应相互匹配。在交通建设项目的实际投资过程当中,虽然能够以较低的投入获得较高的利润回报,但是无论哪种项目形式要想最终实现,必须具有配套投资。如果一心只想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必然会影响到项目的辅助投资,从而影响到项目功能的顺利实现。所以,经济评价的过程需要遵守投入和产出相互匹配的原则。

三、交通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特点

交通工程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成功的交通工程不仅带动地域经济的飞速发展,还能有效防止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其他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相比,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经济评价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一个统一核算的独立企业作为交通工程项目受益的主体。交通运输设施供全社会使用,其运行条件的改善为全社会带来效益。就一条公路的建设来说,它的建设、管理、养护和使用分属于不同的社会部门和企业,而不像工业项目那样有一个企业成为其运行的投入产出主体和主要受益主体。

(2)收费的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必须进行财务分析,其财务分析的目的是通过研究收费标准,测算还贷年限,分析项目财务可行性。例如一条收费公路,若管理机构是经营性的经济实体,则财务分析不仅要计算还贷年限,还要计算其后的收费所得。

(3)交通工程建设项目以国民经济评价为主。在我国,交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等都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因而从全社会合理配置资源的角度而言,从项目局部利益出发的财务分析不能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运用。具体地讲,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同项目的财务分析包含了不尽相同的税收、补贴和贷款条件,使不同项目的财务盈利结果失去了公正比较的基础;第二,财务盈利只是项目内部的直接经济效果,不包括项目的外部效果,而交通工程作为生产过程在流通领域里的继续,在实现产品价值的同时,不仅使交通运输部门获得直接经济效益,更主要更大量的是全社会交通设施使用者获得的间接效益;第三,财务分析采用的价格或运价是项目与外界的实际交易价格,而目前铁路、公交的运价偏离价值,从而使财务分析的结论背离社会运输资源合理配置的要求,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结论应是项目取舍的主要依据。

(4)交通运输项目的社会评价必不可少。社会评价是从全社会的宏观角度出发,以实现国民福利最大限度提高为目标。

四、交通工程项目经济评价的意义

经济评价对交通建设项目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建设项目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帮助企业选择最佳的施工法案、经济方案、技术方案,以达到工程的目标;通过对多个融资方案进行对比,选择有利于工程建设的资金来源以及资金方案;从国民经济角度出发,分析鉴定交通建设项目对国民经济的影响;从经济角度出发,经济评价有利于落实交通建设中的各项技术措施、技术政策和技术方案。

交通工程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第一,交通工程最直接的经济功能就是进人生产领域,这是交通工程最直接也最为实用的表现,是其经济价值的显性表现。第二,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保障的经济功能,这种经济功能是直接发挥出来的。第三,为物流资源的调配提供方便的功能。

作为国家的一项基础设施,交通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与区域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和工作都有着很密切的关系。

首先,交通工程一般收效较慢。它需要大量的投资,长期的建造,要经历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取得收益。

其次,交通工程具有基础性。作为国家的基础设施,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其他部门生产和生活的基本条件,在一定情况下还可能成为其他部门生产的原料产品。

再次,交通工程都有投资的连续性。也就是说这是一项持久的大规模投资,只有保证资金的规模和连续性,才能保证工程的进度。

最后一点,交通工程对人们日常消费的作用是间接的,但是对人们消费的作用还是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只不过不是直接体现出来。

工程经济分析的原则篇6

如今,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改善,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要求的不断提高,促使社会对各类资源需求不断增加,其中,为改善生活环境起到决定作用的森林生态系统也愈发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为了能够更好实现森林的生态功能,体现森林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促进我国的精神文明和经济文明的不断进步,因此,发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管理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森林可持续经营理念中森林经营和森林管理工作的不足,能够针对现有的森林管理的一系列问题,强化森林经营管理的可持续性,进而确保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稳定的发展。

【关键词】

可持续经营;森林经营管理;策略

在森林管理的过程中,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管理意义非常的重大,其能够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满足社会文化、经济发展对森林资源管理的需求。然而,我国的森林经营管理面临着一些局限性,因此,应该在突破现有局限的基础上,实现森林经营管理的可持续性。

一、可持续经营中森林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工作中,比较严重的问题为森林的过度砍伐,导致森林资源流失非常严重,森林的生产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森林的过度砍伐会导致森林内部结构过于单一,从而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的森林生态系统健康的发展困难重重。森林管理部门进行各方面的管理工作时,他们为了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会进行森林的过度采伐,导致森林资源越来越匮乏,森林的优良树种减少,风倒灾害发生,土壤沼泽化。

二、可持续经营理念背景下森林经营管理的相关原则

(1)生态可持续原则

在进行森林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制定合理的经营目标,在此基础上,实现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了能够使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比较合理,应该确保森林资源的可持续性。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中,应该坚持生态效益为主,经济效益为辅的基本原则。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能够对生态系统造成破坏的相关活动,对各类经营活动对森林造成的破坏程度和范围进行分析,分析森林在遭到破坏后可恢复程度,以及分析森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从而能够有针对性的对森林生态系统进行管理。

(2)公益可持续性原则

在进行森林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强化公益性原则,优先实现社会公益性,经营管理目标的制定应该站在社会发展的角度分析,应该通过动员各部分社会力量,在对社会的长远利益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制定。让社会成员在经营管理方面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有效的宣传,可以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社会上相关的宣教工作,能够使森林可持续经营的理念深入人心。森林经营应该与当地社会发展统一起来,建立相互协调的机制,在确保当地社会发展的同时,能够为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

(3)坚持利用可持续的原则

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分析森林物种的生长速度,以便能够确定森林采伐的规模,制定相关的计划,能够确保森林资源再生功能的相对稳定,能够使森林产品得到高效的、持续性的利用,确保森林资源的使用和再生呈现出动态的平衡,实现森林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借助利用的可持续原则,能够实现森林的长久利用,将资源的均衡利用理念贯彻到其中,能够使可持续原则得到升华。可持续原则也应该落实到木材的管理工作中,实现对森林基因库的建设和管理,同时可以确保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使森林物种更加的广泛。

(4)系统性原则

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坚持系统性原则,应该将整个森林系统看作是一个整体的构造,在对森林经营管理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应该站在整体的角度出发,确保整个森林系统能够得到充分的保护。在整个森林系统的内部,实现森林经营活动和森林生态管理的密切联系,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活动规划的过程中能够更加突出重点,进行有层次的管理,能够使其符合管理的要求,同时能够针对森林经营管理的现实情况,不断调整、优化森林经营管理的方式。坚持系统性原则,能够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中站在整体的角度思考,统筹全局,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整个生态系统为基础的角度上建立合理的管理方案,实现科学的经营策略的应用。

(5)经济合理性原则

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方略的制定中,应该注重经济化原则,预防经营管理者遭受重大的损失。在进行经济性论证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相关市场,严格遵循市场的规律,而且要通过可靠的数据分析获得最准确的市场情报。经济合理性原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经营者的经济效益,而且能够为保护森林生态系统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确保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如果森林经营决策中存在一定的误差,那么森林资源的压力就会明显加重,所以森林经营管理者应该在制定相关原则的过程中三思、谨慎,在对一些不确定的事项进行规划时,应该通过分析调查的方法,坚持生态合理性、经济可行性的原则等。

结语:

现在,我国在进行森林经营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的,在管理的过程中不能落实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而且森林物种比较单一,出现乱砍滥伐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一问题,应该坚持可持续原则,应该在坚持了公益性原则、经济性原则、可持续利用原则的基础上,实现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使森林资源能够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确保经济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作者:何振仲杨艳波单位:吉林省林业勘察设计研究院

参考文献

[1]张国强.森林可持续经营背景下的森林经营管理原则[J].农业与技术,2016,02:190.

工程经济分析的原则篇7

【关键词】施工

成本控制原则

要点。

一、项目施工成本控制是提高承建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项目施工成本是由施工消耗和经营管理支出两项组成;它是反映施工项目各项施工技术经济活动的综合性指标,一切施工活动和经营管理水平,都将直接影响项目成本的升降。为了对项目成本进行控制,就要对项目生产、技术、劳动工资、物资供应、财务会计等日常管理工作提出响应的要求,建立和健全各项控制标准和控制制度。例如:制定建筑安装工程预算定额、管理费和其它费用等。这样,就可以加强项目成本控制工作,提高承建单位施工管理水平,保证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实现。

二、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原则。

1。经济原则。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施工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项目成本控制必须突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正确处理产值、竣工面积、工程质量和成本,同时也不能为片面追求降低成本而不顾工程质量、产值和竣工面积。必须统筹兼顾,不能顾此失彼。

2。全面性原则。项目施工成本控制的全面性原则包括:全员成本控制和全过程成本控制两项内容。全员成本控制是指通过全体职工进行项目成本控制,由于项目成本是一个综合性的指标,它涉及到承担专业施工的单位和有关部门,以及全体职工的工作成果;这要求人人,事事、处处都要进行项目成本控制,都要按照定额、限额和预算进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从各方面堵塞漏洞、杜绝浪费。全过程成本控制是指成本控制的对象不只是生产领域中施工费用,项目成本控制的范围必须贯穿于成本形成的全过程;它包括:施工规划、劳动组织、材料供应、工程施工和工程点标各个方面。只有这样降低项目成本的措施才会有收获,才能达到预期的降低成本目标。

3。责权利相结合原则。为使项目成本控制发挥应有作用,必须按照经济责任制的要求,贯彻责权利相结合原则。有责就应该有权,否则就不能完成分担的责任;有责还应该有利,否则就缺乏推动履行现职的动力。因此,在项目成本控制中,必须认真贯彻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

三、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原理。

1。根据项目承包合同要求、工程特点、工程内容和项目组织管理方式,以及项目成本控制方法,分解项目成本控制目标,并将其落实到每一笔支出费用的控制上;

2。根据已批准的施工方案、进度规则和投标报价时所使用的工料分析资料、按成本记帐体制编制每个分部(项)工程或施工作业项的各项费用预算;

3。按照规定的进度报告制度,联系每个分部(项)工程或工序的费用预算,测算其进度状况和费用发生情况;

4。对项目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5。预测项目竣工尚需的费用,以及项目成本的发展趋势;

6。采取相应项目成本控制措施,以保证项目实际成本与规划成本想符。

转贴于

四、项目施工成本控制要点。

1。累积项目成本控制技术资料。项目成本控制的基础工作是做好项目进度统计、用工统计、材料消耗统计和机械台班使用统计,以及各项间接费支出的统计工作。这些统计资料是定期编写各种费用报告,进行项目费用分析,预测项目成本发展趋势,以及确定项目费用偏离原因所不可缺的基本信息。

2。工程量进度周报表。为了核算人工、材料和机械的相对消耗,分析作业的生产效率,就需要定期对已完作业单项和正在进行的作业单项的工程进行测量和报告。对某些工程量较小的工程,可能要求每天每班报告工程量进展。一般工程量进度测量时间为隔周一次。工程量测量方法很多,要视作业特点、项目管理人员经验和公司有关计量规定确定,一般有以下五种方法:

2。1直接计量或度量;

2。2估算完成的百分比;

2。3按照施工图计算;

2。4借助估算书进行核算;

2。5对照网络图进行进度报告推算。

3。认真填写施工消耗日报表。要分析作业单项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除掌握工程量进度状况外,还要实际统计每个作业单项所耗费的人工工日、材料用量和机械设备台班,并且还需按照现行人工工资定额、材料价格和机械台班定额计算出相应的费用支出。

4。认真填写项目成本分析周报表。为了检查各个作业项的费用开支情况,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通知有关方面采取措施,需每周一次汇总所统计的各项直接消费消耗,并将其与工程量进度周报表进行对照分析,同时填报项目成本分析周报表。

5。认真填写项目成本预测月报表。

6。费用———时间曲线。为了提高项目管理人员,项目经理和监理工程师能迅速掌握项目成本控制的形象,在项目施工中要随工程进度绘制项目费用———时间曲线。这样便能把项目成本发生与项目实际进度用图形方式,形象地对应起来,其所表达的信息就更清晰明了。项目费用———时间曲线形状:

在费用———时间曲线中,纵坐标为工程费用,横坐标为时间(月),按工作最早开始时间计划的费用累积曲线与按工作最迟开始时间计划的费用累积形成一个香蕉形状的封闭图形,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工作实际进展绘制出相对应的预算成本累积和实际成本支出。

五、分析项目成本超支原因.

1。因果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又叫树枝图,它也是用来寻找某项成本偏离原因的有效工具。因果分析图做法是:首先明确项目成本分析偏离的结果,画出项目成本分析的主干线,然后在逐层确定影响费用偏离的大原因、中原因和小原因。影响某项费用超支的原因可能有多个,也可能有一个,有主要原因也有次要原因,小原因不等于是次要原因,而恰恰相反,也可能是最根本的原因。通常要对主要原因作出标记(*),以引起重视。

2。素替换法。因素替换法可用来测算和检验有关影响因素对项目成本作用力的大小,从而找到产生成本偏离的根源,其具体做法是:当一项成本受几个因素影响时,先假定一个因素变动,其它因素不变,计算出该因素的影响效应,然后在依次替换第一、第二、第三……个因素,从而确定每一个因素的影响额。

参考文献

[1]张起森,《公路施工组织及概预算》,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2]杨继刚、韩志强、卜润怀,《路基施工及组织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出版。

工程经济分析的原则篇8

关键词: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

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是通过运用效益审计的技术与方法对国家用于工程项目公共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效益性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通过对具体工程项目的微观效益审计来达到促进国家公共资金宏观决策投资的合理性和使用的高效性。审计工程项目中,是否执行和完成了事业发展规划和任务,是否达到预期的计划目标,通过分析评价工程项目的“三性”(即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实现程度来发现问题,找出与项目规划、立项、论证、概预算时的差距,并针对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一、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对拟建项目在技术上是否适用、经济上是否有利、建设是否可行进行综合分析和全面科学论证的工程经济研究活动的可行性论证和决策上,对编支工程项目意见书和设计,缺乏深入细致的调研和民主意识,其定位不准,使得在建设过程中易出现贪人求全、边建边改、建好即改的情况,造成工程投资浪费、工程索赔(追索)问题时常出现。

工程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相比存在的问题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又有相当的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异在于效益审计不但关注现时的成本收益,更关注未来潜在的成本收益及其相互关系。财务收支审计只关注过去和现时的成本收益;效益审计对“三性”的评价标准受时间、地域、环境、行业及政策的影响更大,没有明确的评价标准,而财务收支审计有明确的行业会计准则、财经法规制度相对照;财务收支审计依据所提供的审计资料就可以得出审计结论。

基建部门的管理职能与监督部门的职能错位。有的基建部门承担着本应由监督部门承担的事情,而扮演着监督的角色。但更多的是监督部门承担着本应由基建管理部门承担的管理责任,混淆了基建部门和监督部门的职能与作用。

二、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原则

(一)客观、公正原则

在审计评价工程项目效益过程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态度,依据审计证据对照评价标准,对有关具体事项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估算,确保审计结果的公平、公正。

(二)谨慎性原则

对工程效益审计必须采取谨慎态度,尽量不夸大审计发现的问题,以叙实性的语言反映审计中出现的问题,对审计项目的评价指标要切实符合审计项目,同时,审计报告尽量做到事实清楚,数字准确、可靠,避免用感彩较浓的文字。

(三)前瞻性原则

对工程项目进行分析评价时,应坚持前瞻性原则。对项目效益滞后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充分估计未来发展的趋势,对其要进行全面考察,包括对短期和长期效益;直接和间接效益;有形和无形效益;经济和社会效益;总量和结构效益的评价。

(四)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工程效益审计中,如果能够根据评价标准运用一定的公式,经数字换算能得出定量计算结果的,就尽量用定量来表述。但有的工程项目直接经济效益不明显,其外溢的效益如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只能经过定性分析,用定性的文字来描述。因此,在工程效益审计中必须坚持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对策

(一)优化完善工程效益审计的环境建设

首先,要努力培养和形成自觉接受监督和参与监督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学会共享审计资源,尊重引进社会上资质高、信誉好、技术力量强的审计事务所或工程造价咨询公司的专业人员,协助他们开展好效益审计的监督工作。审计者既要依纪依法开展严格的审计,确保对工程项目“三性”分析评价的准确性,也要注意协调好基建管理部门、监理公司、外聘审计事务所人员、施工单位及各业务管理部门的关系,协助做好工程效益审计的调查了解工作,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审计环境。

(二)建立和完善外部与内部效益审计评价体系

对工程效益审计的评价应采取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及时完善工程效益审计的分析评价体系。外部评价主要由建设单位主管部门根据有关文件规定,依据规定程序委托国家审计机关、社会审计机构,利用基建单位单体工程的结算终审权对其工程造价的合理性进行评价。通过各单位报送的审计资料和审计报告分析、评价各单位工程管理质量。内部评价主要是由内部审计部门承担,通过与管理部门合作,以及造价跟踪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在施工管理、材料设备物资采购、设计变更、施工方案调整、现场签证中提出的合理化建议或改进方案的落实情况进行复查或抽查,按成本效益原则分析实施工程审计所创造出的效益和效率,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

工程经济分析的原则篇9

关键词:维修改造项目;经济可行性论证

中图分类号:tF576文献标识码:a

维修改造项目不同于新建项目,维修改造的目的在于恢复、完善、补充或者扩展原有设施的使用功能,要保证维修改造项目的效益,前期可行性论证是关键。本文从价值工程理论为基本出发点,结合相关案例,探讨维修改造项目经济可行性论证的方法,供同行参阅交流。本文所指的经济可行性是指项目的财务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和基于价值工程判断的功能属性。

一、维修改造项目经济可行性论证目的

维修改造项目可行性论证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科学的方法,对项目进行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评价[1],以及价值工程理论分析;以帮助决策者做出项目是否实施的决定。因此,论证的具体目的就是改造前和改造后进行比较,对拟改造项目改造前后的经济效益、功能属性进行比较,以得出经济上是否合理、功能上是否“物超所值”的基本判断。

二、维修改造项目经济可行性论证的方法探索

根据前述,经济可行性论证主要分两个方面:经济效果评价、价值工程分析。

1.维修改造项目经济效果评价

按照工程经济学理论,经济效果评价包括确定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2]两部分;维修改造类项目在改造实施之前大多已经过正常运行或正处于运行阶段,项目的市场行情和敏感性因素基本经过了实践摸索,因此,作者认为此类项目的经济效果评价应重点以确定性分析为主。

1.1确定性分析的主要指标

确定性分析指标主要包括盈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和财务生存能力指标三个方面,财务生存能力主要针对非营利性项目,本文主要讨论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指标。

1.1.1盈利能力指标在维修改造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1)总投资收益率

根据工程经济学一般定义,投资收益率公式如下:

式中:

R表示总投资收益率,a表示项目年净收益额,i表示总投资。

对于大多数维修改造类项目而言,项目在实施维修改造之前也具备一定的盈利能力,维修改造所发生的全部投资也并非项目的总投资,因项目在新建时也发生了投资,新建时的投资与维修改造时的投资因资金的时间价值、国家宏观政策等因素,已经不具备直接比较的意义;把两者进行换算不论是理论上还是实际操作上都比较复杂,因此,需要对投资收益率公式进行改进,以适应维修改造类项目经济评价的需要,改进后的公式如下:

式中:

R表示维修改造项目的改造投资预期收益率,a1表示维修改造项目改造后的预期年净收益,a0表示维修改造项目改造前的实际年净收益。

上述公式,R(暂且称作改造投资预期收益率)就表示了维修改造投资的效率,具备一定的客观性和实际应用意义。

判断标准:将改造投资预期收益率(Rc)与基准收益率进行对比;若R≥R0,且R≥Rc;则可行,否则不可行。

(2)静态投资回收期

静态投资回收期是指在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前提下,项目从开始实施维修改造到收回维修改造投资所需的全部时间。

=0

式中:

pt表示静态投资回收期,Ci表示现金流入,Co表示现金流出。

需要注意的是,维修改造项目的现金流入流出需要考虑维修改造期间,原有建构筑物和设备实施持续运行所创造的现金流入或因实施维修改造导致原有建构筑物和设备实施不能正常运行导致的现金流入损失,才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进行评价。

判断标准:财务净现值FnpV的判别标准是FnpV≥0,则可行,否则不可行;内部收益率(FiRR)是和基准收益率(ic)相比较,若FiRR≥ic,则可行,否则不可行。

(3)财务净现值和内部收益率

财务净现值,是将维修改造项目整个计算期内每个时期的净现金流量按照一定的基准收益率(iC)进行折现到计算期初期时点的现值之和。

-t

式中:

FnpV表示财务净现值,ic表示基准收益率,t表示时间。

内部收益率(FiRR)是指维修改造项目使得财务净现值为0时的收益率,公式不在赘述。上述两个指标都是经济评价动态指标,分别从绝对数和相对数的角度对项目的可行性进行经济评价。

判断标准:财务净现值FnpV的判别标准是FnpV≥0,则可行,否则不可行;内部收益率(FiRR)是和基准收益率(ic)相比较,若FiRR≥ic,则可行,否则不可行。

1.1.2偿债能力指标在维修改造项目经济评价中的应用

偿债能力主要有偿债备付率、利息备付率、借款偿还期、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等[2],其公式和计算方法在工程经济学相关理论中均有阐述。

2.维修改造项目价值工程分析

2.1定义

价值工程是对产品的价值和功能进行分析,以达到以较低的费用实现功能最大化的方法,通俗的讲就是“物有所值”。[3]

V=F/C

式中,V表示价值、F表示功能、C表示费用(或成本)。

2.2判别标准

上述价值(V)和功能(F)均表示相对参数,对于维修改造工程而言,价值工程分析主要是对维修改造前后两个不同状态下的价值进行分析对比,以判别维修改造方案是否使项目增值。若维修改造后的价值(V1)≥维修改造前的价值(V0),则项目可行,否则不可行。维修改造之前的价值主要依据历史资料的现状测算,维修改造后的依据设计方案和市场预测估算。

维修改造项目的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价值工程分析并不都是绝对否决性指标,实际应用中应该给予某项分析或者指标一定的权重,予以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得分80分以下的不建议实施,80分以上且每项关键指标均可行的可以实施。

[1].周应华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的理论与方法,2006,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武汉.

工程经济分析的原则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管理、价值原理、经济、发展

abstract:withtherapiddevelopmentofourcountry'seconomy,constructionindustryisalsoinfastdevelopment,theconstructionontheconstructionmanagementrequirementsalsomoreandmorestrict,professionaldegreerequirementtograduallyimprovevariousprojects,eachconstructiondetailsrequirementsalsohavestrictrules,thisarticlefromtheconstructionmanagementofeachworktoanalyzeitsvalueprinciple,therebyreducingtheeconomicbudget,projectinsecurityworkefficiencyandqualityatthesametimereducethecostofenterprisecomputing,topromoteenterprise'seconomicefficiency,promoteeconomicdevelopmentinChina.

Keywords:constructionmanagement,valueprinciple,andeconomic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这些年来,我国的建筑施工管理逐渐走向系统化、成熟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建筑的相关企业所追求的目标就是通过提高管理水平来有效推动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施工管理的好坏也就直接影响了工程建设的发展限度,是工程项目的一个重要内容。施工管理的工作主要是从进度、成本和质量这几个方面来开展,这些方面都存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利用价值原理来分析对建筑施工管理的指导具有实质性的推进作用,可以降低企业项目的整体成本,在有效保障工作的质量的同时推进企业的经济效益。

价值原理的简单介绍

价值原理主要是从功能分析的角度作为指导核心原则,用最低的成本来制作出功能价值齐备的产品,并使之满足用户需求,是一个利润型的服务性工程管理方式,在保障质量的同时以最大获取经济效益为根本目的。价值体现在某项产品的功能、服务和工程成本的比例是否合理既是一个工程的必要功能和实现这个必要性指标的合理尺度分析。价值可以从衡量其大小及成本的高低是否成合适比例来判定,同时我们可以总结出想要提高产品本身的交织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成本保持不变,提升产品本身的功能性

维持原有的功能不变,从材料本身及制作上降低成本

大幅度提升产品的功能性,相对降低成本的要求

小范围降低对产品的功能要求,成本需要大幅度地下降

成本相对降低,功能要求相对提升

在建筑施工管理中需要采取管理的价值原理分析来体现管理的核心工作原则,实际上就是管理人员对产品的价值体系分析来采取相应措施进行管理操作。在这个管理的过程当中,不仅要考虑到工程的实际社会效益性同时要降低工程项目中的劳动及经济消耗。整个管理要以提高社会效益为中心来进行操作,借助科学可行的方式方法达到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方法等宝贵资源的目的。结合理论和实际来进行工程项目中的管理操作,不仅要从微观的价值原理角度分析,同时要从宏观可持续发展角度来体现管理工作在各个类型项目上需要这样的价值原理把控。

价值原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起到的影响

价值原理在整个施工管理体系中需要得到体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由于工程项目的多样性,工程管理的施工范围和方案也就各有不同,施工产品和施工的方向都具有不可重复性和唯一性,这样想要积累相关的施工经验是非常困难的,想要对一个工程项目的管理进行优化和总结分析同样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在建筑施工管理中涉及到的影响因素非常多,这样就会导致在操作上的可行性难度增大,造成成本超出预算,无形之中就造成了企业的发展压力。如果从价值原理的角度来分析建筑中的工程管理项目,从功能成本的比例角度分析入手,有一个核心的基本原则,就可以从多元的角度来对各个项目的不同阶段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动态地跟进分析,保证以最低的成本低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

协调施工管理的理念需要通过价值原理分析来实现。由于建筑施工中涉及到的工作人员之多、所需专业知识之强,所以需要各方进行沟通进行协调工作,这便要求了施工管理者的能力所在,体现施工管理者的实质性价值。利用价值原理的方法来解决就能保障设计方、监理人、施工方及建设方的有效交流,实现了施工的价值优化。

对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同样需要通过价值原理来实现,这样可以减少施工过程产品的不必要消耗。随着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能源消耗变成了一个非常严峻且岌岌可危的问题,面对这样的恶劣的形式,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必定要解决那些产品消耗大户,解决施工过程中不必要的能源损失,利用价值院里的分析优化来进行施工,不仅能降低工程成本,同时能够推进企业发展,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性发展。

对工程管理中各项工作上同样也需要利用价值原理来进行指导分析,利用促进企业的技术水平发展,从而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这方面分析需要不断提升产品功能并降低成本消耗,进而创造更大的利益。因此,运用价值原理来进行建筑施工中的管理,通过可行性分析来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同时推进社会经济效益。

价值原理在建筑施工管理中的直接性作用和应用分析

建筑施工管理是通过建筑工程的需要对产品进行规划,要求对质量、时间、预算进行全面把控和协调。

建筑施工管理的内容是通过分配合理分析配置的资源的要素,保证施工管理中的产品价值均衡性,为企业创造较高的收益。在修建施工办理的进程中,关于价值原理的运用一直贯穿于整个施工项目的各个环节。价值原理在修建施工办理中的运用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主要是着重以价值剖析为中心,在确保商品价值的一起,以最低的成正本取得公司产品,进而完成整个施工进程。生产本钱是相对于商品功用和价值的。也就是说,商品的功用优秀、功用增多,就会添加商品的本钱,然后导致商品的价钱添加。而有些多出来的功用其实纷歧定是消耗者所必需的,或者说用户底子不需要某些商品的功用,如此一来,就会形成了功用的过剩和糟蹋。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商品的运用功用过于单一或是过少,本钱尽管相对较低廉,可是又会形成用户所需功用不行,这样的成果也欠好。若是运用价值原理来辅导修建施工办理中的各项工作,不只能够操控生产本钱,还能够防止商品的功用过剩或是缺乏的表象呈现,有效地降低了项目施工进程中的各项本钱,进步了公司的经济效益。

建筑施工项目成本控制是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其根本目的是在保证施工项目质量和目标的前提下,为企业争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应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以下两种:①全面成本控制原则,它贯穿于整个施工管理过程。项目成本的全员控制有一个系统的实质性内容,要随着项目进展的各个阶段连续进行,不能时紧时松,更不能留空白,要自始至终,有序可控。在此过程中,力求做到人人有责,人人都参与。②成本最低化原则,它是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为提高经济效益的核心,是成本控制的一项基本原则。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施工管理中,需要对每项工作都有合理的规划,从而保障施工的质量及效率,利用价值的原理来分析管理,从所需的物质资源、人力资源还有其他开支来综合分析指导,在生产经济角度来进行调控、协商以及监督,在有效避免管理的盲从的前提下突破传统的施工管理模式,创新性地进行施工管理,保障工作进程,提升企业效益,提高项目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戴永凯,王素慧.价值工程在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应用[J].2006,1.

[2]孟起然,建筑企业安全管理方法探讨[J].浙江水利科技,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