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建设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2:59

法治建设教育篇1

关键词:法制宣传教育;法治文化建设;人民群众

法治文化作为国家对于法律生活所持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其一价值观为核心,是国家法治的灵魂。而要想真正实现依法治国,加强法治国家建设,就需要加大法制教育宣传,促进法治文化建设。

1加强法治文化建设对于法制宣传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1.1以人为本,坚持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及法治精神

现阶段,在法制宣传教育过程中,出现了注重法律条文宣传以及法律知识宣传,忽视法律信仰培育及法制教育宣传的问题。但法律信仰作为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前提,如果公民只掌握了法律知识也是枉然。因此,我国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普及法律知识,同时还应强调对公民法律信仰以及法治精神的培养,在每位公民心中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以及法治观念。此外,还应遵循为民服务的基本理念,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应以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的问题为重点,服务群众,教育群众,增强群众的法治观念、法律意识,推动法治文化建设。

1.2敢于革新,提高法治文化含量

要想彻底创新传统的“就案论案”及“就法说法”的做法,就需要在法律常识中融入法制精神以及法治理念,积极宣传法治对整个世界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以史为鉴,让公民充分认识到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加大宣传法治文化建设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的重要意义,让公民能够积极投身到法治文化建设中,同时还应引导公民客观看待法律生活中的缺陷,自觉同违法行为作斗争。

1.3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提高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度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等新闻媒体,加强法治文化宣传力度;通过法律宣传栏、送法下乡、法律一条街、发送法制宣传单等,加强法制教育宣传;积极拓展普法网、动漫、手机短信等新兴载体,扩大法制宣传教育的覆盖面以及渗透力度等,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尊重法律、服从法律、信仰法律。

2从法制宣传教育现状出发,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2.1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

我国应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积极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树立现代化法治理念。法治文化的核心是法治理念,要想增强法制文化建设,就需要在人民群众心中树立现代化法制理念,现阶段,我国应加大法制宣传教育,确保人民群众能够在法治观念上,能够实现由“义务本位”转变成“权利本位”,实现从“权力至上”转变成“法律至上”,实现由“国家本位”转变成“社会本位”及“个人本位”。①以往的法治观念注重的是“义务本位”,强调的是公民对国家以及社会应尽的义务。忽视了公民自身的独立人格。而现代化法治理念则注重的是“权利本位”,强调的是公民的人格、尊严、自由以及利益等,从而保证人和人的关系能够走向契约化,并为实施法律提供良好的社会条件。②以往的法治观念强调国家政府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支配所有,法律知识权力的从属者。但是现代化法治理念认为公共权力来源于人民群众的授权,法律只是人民利益以及意志力的集中体现,公民与掌权者均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各级领导人的行为受到了法律的约束。③以往的法治观念注重的是“国家本位”,强调人民群众的一切均是国家所给,人民群众应无条件服从国家。但是现代化法治理念则强调国家是为社会服务,社会是目的,而国家则是为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的工具。总之,我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应围绕让人民群众树立现代化法治理念,转变法治理念,努力开展各项宣传教育工作。

2.2加强各级领导、司法人员及执法工作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

对我国各级领导人员、司法工作人员以及行政执法工作人员,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并为建设法治文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我国各级领导阶层、司法工作人员以及行政执法工作人员作为法制建设的实践者,在日常工作中的言行举止,均会影响到人民群众对于法律的态度。所以,要想强化法制文化建设,就需要对这些人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确保他们能够成为法治文化的推动者、示范者、建设者,确保他们能够尊重法律、服从法律、自觉遵守法律,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做到“依法行政”“依法办事”“执法必严”;让他们树立法律信仰及法律操守,严格依法办事,自觉抵制金钱、权力、美色等诱惑,保证正常实施法律,从而维护好社会公平公正的秩序。

2.3灵活运用各种形式,宣传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因素

对于传统法律文化,笔者建议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既不可全盘否定,也不可全部细化,应用正确、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法律文化。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中心观念和现代化法治理念相反,必须要否定,然而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优秀内容,应继承与发扬下去。例如:“刑无等级”、“法不阿贵”等守法观念,“亲亲相容隐”的人伦主义司法观念等,符合现代化法治观念,应加以继承,采取各种形式及途径,尤其是民间传统戏曲、影视作品等,针对传统法律文化中的积极、优秀内容,加强宣传,确保其能够和现代化法治观念相融合,并逐渐形成带有中国社会特色的法治文化。

3结语

法治文化建设,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更新的要求及任务。因此我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更应符合形势,加强创新,对理念、内容、形式等进行改革,从而为社会、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服务,为推动法治文化建设提供有力环境。

参考文献:

[1]谢飞,叶晓辉.论我国社会转型期中的法治文化建设――以食品安全保障为视角[J].法制与社会,2013,11(14):556-557.

法治建设教育篇2

关键词:领导干部;法治教育;道德建设

在国家治理主体逐渐多元化的全球背景下,通过加强和完善政党建设制度,可以提高执政党的凝聚力与感召力。在我国,进一步推进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和道德建设,是巩固和加强党执政基础地位的必要之举。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相关举措,内含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和道德建设。

一、领导干部法治教育与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加强领导干部法治教育,体现了党依法治国的理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领域都逐步进行了法治化建设,成为当今时代的鲜明特色。基于此,领导干部负有法治责任担当,通过贯彻依法治国理念,提升法治思维,明晰依法治国方略的具体实施路径,勇于承担执政使命,从思想上自觉进行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十提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领导干部是社会管理的主体责任人,法治是社会管理的基本保障。因此,进一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是有效管理社会,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条件。(二)强化领导干部依法执政理念。法治思维是领导干部法治修养的基本要素,也是强化领导干部法治信仰的必要条件。通过法治教育,领导干部能够对法律精神和法律规范有更好的认识,养成法治思维,确立法治理念,从而达到对依法执政的价值认同。执法是法律运行的重要环节,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仅要精通大量的法律法规,还要领会法治精神,做到自觉守法和自觉执法。领导干部在进行行政行为的过程中能够把法律作为行为准则,自觉依法管理和服务,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就可以全面落实。(三)助力反腐倡廉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任务,已经成为党建十分重要的内容。道德滑坡是产生腐败的重要原因,提升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才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的强力之策。道德的力量在于道德是法律的规范意识,道德的规范首先满足的是法制的规范,是遵守党纪国法,这是领导干部政德的重要内容,即法律意识。针对权力的运作,领导干部要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规范用权、科学用权和合法用权,把政德规范变成高度的行为自觉,使权力在法律授权的范围内合理运行。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法治理论水平和道德修养,可以在思想上构筑起抵御不良诱惑和经受风险考验的坚强后盾,防范各种凌驾于法律之上的行为。(四)引领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领导干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这就决定了作为引领力量的领导干部必须成为社会的道德示范。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不只是作为社会管理者和服务者应有的素质,还能基于自身的道德形象,影响到他人甚至是全社会,即具有一定的道德推广、道德引领作用。因此,领导干部道德的好坏,直接影响了社会不同行业的道德规范。这就要求领导干部不但要自觉遵循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还要用道德标杆引导、教育他人,自觉成为高尚道德的示范者,恪守人民公仆的本色。

二、领导干部法治教育与道德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治教育有待广泛而深入推进。通过多年的法治宣传教育,大多领导干部对法治的认识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法治知识还显欠缺,法治认同感仍需提升。一部分领导干部由于学历层次偏低,难以适应法治环境,弱化了领导干部队伍的整体法治能力。此外,传统意义上的“贤者治国”思想在某些领导干部的思维中被固化,习惯于权力运行中人的力量,误读法治作用,认为法治仅是解决权益纠纷的手段。另外,由于我国行政体制具有的服从性特征,少数领导干部重人情而轻法理。(二)道德失范现象表现于多个层面。当前,领导干部比较突出的道德失范问题主要表现是:一是精神懈怠。少数领导干部服务人民的理念有所动摇,组织纪律松懈,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偏差。二是腐败堕落。部分领导干部,时有“官-商-黑”情况出现,严重扭曲了党和政府的形象。是形式主义。某些地方基层领导干部追求形式层面的政治资本,脱离地方实际,违背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四是享乐主义。一些领导干部私欲膨胀,严重浪费政府资源。五是。仍然有一些领导干部脱离群众,摆脱不了官老爷作风,导致干群关系紧张。(三)监督机制约束力不强。我国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力量主要来源于上级机关,平级或是下级的监督力量薄弱。这种以自上而下为主的监督制约机制,会产生三个明显的结果:一是上下级之间容易形成利益共同体,从而上级淡化对下级的监督;二是上级授权的方式通常形成行政机构的刚性,外部力量难以介入;三是上下级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往往导致监督无力,激励不当。现存的监督制约制度存在的问题,导致监督制约操作困难,实际效用有待提高。

三、完善领导干部法治教育与道德建设的理路

(一)更新法治教育的理念与方法。在法治教育理念方面,确立创新性理念、制度化理念和求实效理念。从理念上对领导干部法治教育的科学性进行有效提升,构建系统性的法治教育机制,形成法治教育规范化制度,使得法治教育在领导干部的日常工作中成为常态。在法治教育方法上,构建三种类型的法治教育模式:导向型法治教育、参与型法治教育和渗透型法治教育。这三种法治教育模式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导向型的教育模式能够通过典型案例发挥引导作用,实现领导干部对法治价值的认同;参与型教育模式能够让领导干部互相交流学习,共同进步;渗透型教育模式能够在法治氛围当中,形成法治思想和行政行为的自觉。领导干部法治教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不能仅仅侧重某个方面的内容与模式。(二)构建科学的道德规范体系。实践需要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观点。同样,对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来说,道德规范体系的实践也应当基于相关理论来实现。通常来说,道德规范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核心、原则和规范,领导干部的道德规范体系也是由这三个内容来组成的。1.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的核心。从领导干部的社会定位来看,处于社会主义国家当中,其核心理念是为人民服务,其定位就是人民的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在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中,应当始终把其放在核心位置。领导干部不仅要执政为民,同时也要以人为本,以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2.领导干部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道德基本原则是围绕“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核心而衍生出来的,即集体主义。这就要求领导干部应当正确认识小我与大我之间的关系,处理好自我与人民群众、集体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反对本位主义,克服损人利己的错误思想。基于先进性和示范性的要求,领导干部要努力践行道德规范体系的基本原则。3.领导干部道德基本规范。道德是一种行为准则,需要通过规范来明确以发挥其实践功效。社会上约定俗成的道德规范已经成为人们辨别善恶是非的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领导干部的道德规范应该具有更高的层次性和更强的约束力,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践履能力也应该具有示范性。(三)完善法治教育和道德建设制约监督机制。1.构建领导干部道德监督的专门机构。我国宪法规定了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权利,因此,可以在各级人大选派专业人员组成专门的道德监督机构。这一监督机构应当体现在专门的法律规范当中,设定其道德宣传、培训、评议和监督的权力与义务,把道德评价结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业绩的重要参考,并直接与升迁相互关联。2.完善党内民主监督机制。党内民主监督是实现党内民主与法制,推动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方式之一,对领导干部的法治教育和道德建设具有良好的实际效果。当前,党内民主监督主要有三种方式:民主集中制、党纪党风检查机制以及党内民主制度。应进一步强化和完善这三种党内民主监督机制,把批评与自我批评民主监督作风继续发扬光大。3.重视人民群众监督的力量。基于参与公共事务的相关理论,人民群众对于公共权力具有监督与制约的权力、义务。通过自下而上监督,人民群众可以体会到主人翁的意识,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在实践中,人民群众的监督力量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与当前我国的民主监督在实践层面难以操作密切相关,需要对公民参与政治活动的渠道进行扩宽与疏通。(四)努力推动道德法律化建设。美国当代经济学家诺思认为,制度是一整套规则,应遵循制度的要求和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以约束个人的行为。所谓制度,即是具备伦理功能且能够实现相应的价值目标和社会秩序,在现实层面,主要体现在相应的规章、程序和规则上。道德法律化是指将一定的道德理念、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道德法律化使用相应的制度和法律法规来规范相应的道德行为,具有强制约束力。博登海默说过,道德原则的约束力的增强,当然是通过将它们转化为法律规则而实现的。我国领导干部的道德法律化建设需要努力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德制度尽量不要柔性太大,以利于领导干部掌握和运用,这可以从很大程度上树立政德规范的权威;二是大力加强道德法律化制度的执行力,规范要求和实践标准尽量平衡一致,一体遵循以德行政和依法行政规范;三是保持道德法律化相关制度的科学性和稳定性,减少领导干部个人意志的随意性,使制度、规范成为普遍遵循。总之,领导干部道德法律化建设涉及到道德和法律诸领域,需要各级党政机构和立法机构凝成共识,社会多方力量有效参与,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长久成效。

作者:李全文单位:阜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欧阳庆芳.党的十对法制教育目标要求的新发展.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

[2]赫雅书、刘硕.用党内法制教育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公民权利意识.红旗文稿.2014(22).

[3]郗芙蓉、聂丽.新时期反腐工作与领导干部道德建设的结合.人民论坛.2014(20).

[4]顾阳.博弈论视角下的领导干部道德建设.领导科学.2014(3).

[5]李燕凌.对领导干部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1).

法治建设教育篇3

为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把法治政府建设落到实处,我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纪委书记为副组长的行政问责领导小组,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形成层层有人抓、层层有人管、层层有人负责的工作格局。制定了《县教育局关于在本局执行即办制的实施意见》,要求全局干部遵照执行,做到有章可依,有章可循,在制度上保证了法治政府建设工作的有效落实。

明确职责,规范程序

对本局所行使行政许可行为中涉及裁量权的内容进行了全面梳理,并编制了规范行政审批许可裁量权事项目录。按照《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县清理规范许可与非许可事项实施意见的通知》(政办发〔〕134号)文件精神,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申报材料,优化审批流程认真填写了《网上审批事项规范表》、《审批事项汇总表》上报给县审管办,并落实张淑芬为行政审批中心教育窗口工作人员。通过行政许可事项的执法依据梳理,明确我局执行幼儿、小学、初中教师资格认定,实施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的民办学校设立、分立、合并、变更、终止审批审批,实施学前教育、初等教育和初级中等教育的民办学校聘任校长核准,民办学校以捐赠者姓名或者名称作为校名的审批等4个行政审批项目,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和本县实际及执行审批项目中得到的经验进一步简化了申报材料,优化了审批流程,压缩了行政审批时限,提高了行政审批的工作效率。

公开政务,接受监督

我局在教育门户网站主动向社会公布县教育局机关即办事项规范表、县教育局机关科室a、B岗规范表,印发了便民服务卡在三一五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咨询台、行政审批窗口等场所对外发放,让社会各界知晓本机关的各类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条件、需要提交材料和办理流程。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促进工作质量提升。

提高行政能力,做好档案整理

不断增强推进依法行政自觉性,提高按法律规定办事的能力和水平,把依法行政真正落实到教育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中,严格按照法律法规的授权,继续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和规范事务办理时限工作,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年度,我局根据法制办《关于开展年度案卷评查的重要通知》精神,认真开展了行政许可案卷整理工作。通过行政审批案卷的归档整理,进一步规范了执行行政审批事项过程中的取证环节,优化了行政执法程序,规范了各类文书证明的制作,按照相关要求装订出合格的案卷并进行归档。

法治建设教育篇4

关键词:宗教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启示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想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①。但是,单纯的思想方法说教则显得过于呆板和枯燥,怎样让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以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所接受,这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发挥作用的关键所在。只有大众乐于接受并积极接收和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就找到了最佳传播途径。

宗教是人类历史上一种古老而又普遍的文化现象它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渗透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与人类的生存以及人类精神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且历来被统治阶级作为掌控人们思想、巩固其统治的有力工具,并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以及民族心理特征等方面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各派宗教在世界上广泛流传和传播,并对人类的思想产生较大的影响,为什么宗教可以有如此大的魅力,让其精神在世界各地发扬光大?宗教的传播方式又有什么独特之处呢?思想政治教育能否借鉴宗教传播的方式而使其自身的发展得到完善呢?

(一)政治教育,德育为先

无论是佛教的“顿悟”思想、还是基督教的“原罪说”、以及伊斯兰教的“忏悔”祷告,都是教人向善,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健康发展,鼓励人们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因此,教育方法必定要贴近教育主体的教育目标,但是,这一教育目标并不只是在大学期间的这几年的教育可以达到的,他需要受教育者在社会上有所历练。因此,教育方法更应易理解、易被接受、易被遵从的更为明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道德教育。正如儒家经典所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②。”可见其道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作为向社会培养有才智、有思想的人材机构,如果没有道德教育作为基础,那么向社会输送的不仅有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更有危害社会安全的“人才”。

(二)精神教育,人文关怀

各大宗教的教育原则都是以个体单位的人为中心,体现的是人文关怀。人们在生活中都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困惑、烦恼等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大多来自精神层面,而宗教恰恰在人们最困惑无助的时候给予人们一种精神支撑,满足人们精神的需求,填补精神空缺,因此各大宗教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层面也要体现出对受教育者的人文关怀,关注受教育者的精神需求,给予他们更多地关爱,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爱应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包括赞扬、包容、同情、帮助等,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撑。思想政治教育是“人为的”和“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③,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完整的人发生的相互作用的行为,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健康发展,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人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充满了丰富感情的人,而人是有归属与爱的需要的,谁能给予更多的归属感和爱,谁就可以得到信任,得到对方对等的爱,有了爱有了人文关怀使社会关系更加融洽更加和谐,这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归宿。

(三)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宗教传播范围之广,速度之快,其根本原因是很好的适应了人们的原有的信仰、原有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使得宗教的教义教规更容易被人们理解和认同,因为宗教面临的是普通大众,因此,在众多教派中的教义更通俗易懂地平民化。对于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面对的是各个层次的民众,因此教育的方式应该多元、多样。因“人”而异,这里人并不是各个生命的个体,而是各个阶层的群体,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的不同文化层次、不同阶层而因材施教。这样可以系统地对人们进行全面的教育,以全面提高全体公民的思想政治素质。

如何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接地气”,摆脱各种空洞理论的纯说教方式?宗教活动往往以“聚会”的方式出现,在聚会上人们能够自由发表演讲,还有教堂的各种丰富多彩的宗教活动,如基督教在正式开始宣讲教义之前的唱赞美诗,那种优美的歌声,对人们有一种亲和力的吸引,虽然这种方式不能被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所直接引用,但我们可以以另一种方式表现出来,我们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由传统的理论灌输和说服教育转化成为沟通和激励的方式,及时解答困惑,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自发的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四)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中神圣信仰的确立

在宗教中,比如西方的基督教把上帝看做人世的“救世主”,认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只有上帝才可以救世人于水火之中,这使人们有了忠实的信仰和虔诚的膜拜,宗教的神圣性在人们心中铸就的神圣感是个体虔诚奉行宗教教义的重要条件。当前我们应树立起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性和圣洁感,如何培养人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神圣性,这就是需要我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人民,把实现共产主义彻底解放全人类作为我们的终极理想和最高价值。

总结

宗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式,曾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产生过重要的作用,但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宗教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区别在于,宗教的荒谬的神创论、消极的宿命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积极性是根本对立的。但是宗教发展的方式及其传播的手段是值得我们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所能之所用的,是值得我们借鉴的。我们始终相信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将胜利,人类最终将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注解:

①《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郑永廷.高等教育出版社

法治建设教育篇5

一、建立局领导基层联系点制度。成立局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和执法规范化建设领导小组,一把手负总责,政工科牵头协调,各业务科室对口指导,层层分解任务,明确工作责任。局领导班子成员每人分包一个科室,联系一个基层司法所,帮助解决实际问题,推动活动扎实开展。

二、局领导班子成员身体力行。局领导班子成员把学教活动作为一项首要的政治任务,亲自安排,亲自动员,亲自辅导,带头参加学习,带头查摆问题,带头深系点,带头调查研究。即做到“三个一”:每人做一次辅导报告,每人联系一个基层司法所,每人帮助基层联系点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三、把握活动开展的关键环节。采取集中学习与个人自学、专题辅导与座谈讨论、理论引导与现实教育相结合等方式,以学习促整改,以学习促执法。开展“五学五查五看”活动,“五学”即集中学、自学、专家授课学、分组讨论学、网上学。“五查五看”即查学习,看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执法规范化的本质要求和深刻内涵是否入脑;查思想,看对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和执法规范化建设的认识态度是否端正;查工作,看办公、办案的质量和效率是否提高;查纪律,看是否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查作风,看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能力是否提升。做到“三到位六确保”,“三到位”即学习时间、人员数量、内容深度到位。“六确保”即确保学习内容详实,课程安排合理,学习笔记完整,考评记录客观,心得体会真实,学习培训扎实有效。目前,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含律师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已认真查摆了思想、工作和执法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组织开展了学习心得交流会和知识测试,全面推开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征文活动,具体拟订了征文任务建议表。

四、编发指导活动开展的工作简报。编发活动开展情况工作简报12期,指导各部门活动开展。统一制定学习计划,统一印制学习教材,统一组织授课,把各部门的学习进度与市局整体计划结合起来,分散学习,整体推进。各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制定切实具体、操作性强的活动实施细则,建立严格的学习考勤制度,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五、增强对活动绩效考核的针对性。建立个人自学、集中教育、定期培训和绩效考核等制度,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和执法规范化建设纳入部门和个人目标管理考核,作为干警年度述职的必要内容,增强考核针对性,运用考核结果促进干警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提高开展两项活动的实际成效。

法治建设教育篇6

一、政治教育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作用

(一)引导作用

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理想信念的灌输和渗透对广大群众发挥导向作用,坚定广大群众的政治方向,为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在党风廉政建设中,以理想信念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法纪教育为主要内容,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全体人民的理论修养水平。

(二)激励作用

政治教育的激励作用,旨在通过对清正廉明的行为进行积极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观念和政治素养;通过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进行腐败现象危害性教育,使广大群众自觉抵制腐朽思想,提高自身拒腐防变的能力,构建清正廉洁的内在防御机制,推动党风廉政建设的进程。

(三)转化作用

政治教育的转化作用,主要是通过思想观念的认同-内化过程实现的。在党风廉政建设过程中,当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认同了党风廉政教育的相关内容,就会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廉洁思想,外化为清正廉洁的日常行为。

二、政治教育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现实困境

(一)党风廉政建设中政治教育缺乏适宜的环境

政治教育环境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开展。目前,党风廉政建设中政治教育的运用还缺乏一个适宜的环境。首先,思想政治环境缺乏整体性。由于在党风廉政建设中,政治教育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存在一种认为政治教育就是一种流于表面形式的错误认知。所以政治教育环境的整体性和连贯性被打破,政治教育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会受到限制。其次,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中政治教育认同不够。社会上缺乏对政治教育价值和作用的正确认知,是党风廉政建设中政治教育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党风廉政建设中被轻视,片面认为思想的不可控性远低于制度的有效性,致使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政治教育工作无法及时,长期的开展。二是腐败问题被无限放大,认为腐败是无法避免的现象存在。三是对腐败定位模糊。对于社会腐败现象呈现冷漠态度,无法正视腐败为社会带来的危害性。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党风廉政建设中政治教育内容实效性不强

近年来,政治教育对党风廉政建设的效果日趋显著。但依然存在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更新速度慢、改革创新动力不足等现象。首先,政治教育内容的空洞化和宽泛化,无法引起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共鸣,不能触及问题的关键和实质。其次,政治教育内容更新速度慢。再次,政治教育改革创新动力不足。在廉政建设过程中,存在压缩政治教育时间,不尝试创新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使党风廉政建设效果大打折扣。

(三)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政治教育对象缺少普适性

党风廉政建设中的政治教育对象由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两大部分组成。而当前呈现出政治教育向领导干部群体倾斜趋势,一定程度上广大群众被忽视。一方面,Φ吃备刹康纳矸荻ㄎ徊蝗面。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廉政教育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广大人民群众。在当前廉政教育中,廉政教育辐射的人民群众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和深化,从数量和质量上提高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廉洁教育。

(四)党风廉政建设中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完善

廉政建设中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不健全,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廉政教育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由于廉政教育的抽象性特点,呈现出教育动力不足的现象;二是廉政教育的效果流于形式,常态化效果尚未形成;三是廉政教育考核评价单一。目前廉政教育采用灌输的教育方式,内容枯燥,形式老套,教育过程中缺少互动和交流,不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三、政治教育在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运用策略

(一)创建良好的政治教育环境

首先,创建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发挥榜样的作用,通过对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激发广大群众的心理共鸣,弘扬榜样模范的廉政精神。同时,加大对负面舆论的惩处力度,在党风廉政建设中奖惩分明,奖罚有度,树立正确的社会舆论方向。其次,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在廉政建设中通过加强对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民主教育、法制教育和纪律教育等,提高全体公民的政治素养,培养公民自觉守法的行为习惯。最后,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通过打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旋律,以廉政文化资源为依托,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一脉相承的廉政文化,培养公民的廉政理念,加快廉政建设的进程。

(二)丰富党风廉政建设中政治教育的内容

首先,加强权力意识教育。正确的权力意识定位,是全体公民正确看待和运用权力的前提。让全体公民认识到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人民的利益和需求是权力运用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次,加强伦理道德教育。通过有目的性地对全体公民开展有影响性的道德活动,加强全体公民的道德意识,增强道德情感,培养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再次,加强遵纪守法教育。通过完善教育、法制教育、规章制度教育等内容,让全体党员增强党的组织观念意识,在公民中加大法律知识的普及,做严格遵守法规法纪的好公民。总之,通过不断丰富廉政建设中政治教育的内容,促进廉洁从政目标的早日实现。

(三)拓宽党风廉政建设中政治教育的对象

首先,对领导干部进行科学全面的教育。要不断完善对党员干部廉政教育的理论内容,使领导干部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力观;严格干部考核机制,尤其是党风党纪考核标准,提升领导干部的政治素养。其次,加强对广大群众的政治教育。廉政教育是以领导干部为重点,面向全体公民的教育活动。其中,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所以要发挥学校政治教育的主战场优势,通过让政治教育进课堂,开展讲座报告会、知识竞赛等形式,提升青年学生的政治素养,为廉政建设输送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法治建设教育篇7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四个全面关系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F40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99-01

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法宝,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革命和建设就取得成功,忽视思想政治工作,革命和建设就失败。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思想道德严重滑坡,是因为我们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我们一定要吸取惨痛教训,大力加强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牢固的思想政治基础和精神支撑。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一、四个全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育有理想的公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两个一百年的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如果这个目标实现不了,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就实现不了。因此,当前的理想信念教育就是加强两个一百年的目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育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公民。因此,大力加强全面深化改革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目标。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教育,努力提升全体公民的创新意识、改革意识。当前,重点是要开展供给侧改革教育。要让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深入人心。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育懂法守法执法的公民。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公民,是一个国家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要努力培育学法懂法守法的公民,就必须强化法制教育。要建立健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体制机制,要努力推进公民学法、普法、守法、用法、执法教育,努力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全面从严治党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作为一个有八千多万党员的大党,加强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从严治党是党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要在全体党员中加强党性教育。要把《中国共产程》、《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党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使全体党员成为全体公民的先进典范。

二、四个全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要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载体,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要把看得见摸得着的全面小康教育,融入到理想信念教育之中。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中期目标,共产主义是远大目标。在进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教育的同时,一定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加强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根本。要引导公民自觉用学习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工作和行动。尤其要用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指导改革发展,推进四个全面。要以全面深化改革为载体,强化改革意识教育。当前,我们党和国家改革发展已经进入深水区,必须加强全体公民的改革意识教育,使全体公民理解、支持、参与、推进改革发展。供给侧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涉及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既要有改革发展新理念、新思想,又要有改革的新举措、新方法、新成效,要把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政策、新战略灌输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以全面依法治国为载体,推进礼法合治建设。礼法合治,是治国理政的新思想、新理念。要大力加强立法、普法体制机制建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制度保证。同时,要加强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让“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有、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入心,把礼法合治建设推上新水平。要以全面从严治党为载体,加强制度建设。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制度建设。要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要在全社会努力形成依法办事、依规办事、依制度办事的新风尚。

三、四个全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

要用四个全面教育统一思想。要用四个全面教育增强四个自信。中国五千年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间断过的文明,靠的是先进文化和治国理念。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离不开先进的理念和信念,离不开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因此,要通过四个全面教育,统一全党、全国、全民的思想,自觉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定改革开放,坚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定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领导。要用四个全面教育规范行为。要自觉用战略思想、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推进各项工作,要用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推进改革发展,要用五大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改革各项工作。要用四个全面标准检验考评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务虚的工作,要用四个全面的要求细化思想政治工作项目,量化思想政治工作标准,检验和考评思想政治工作成效。

四、要用思想政治教育推进四个全面建设

四个全面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重要目标、重要载体、重要途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四个全面的思想政治基础和保证,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推进四个全面的发展。要用思想政治教育,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四个全面提供加强的政治保障;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强化理论武装,为四个全面提供坚强的理论保证;要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强化唯物辩证法方法论教育,为四个全面提供科学方法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和四个全面建设是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系统论的具体实践具体应用。四个全面为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思想政治工作为四个全面提供了政治保证和精神支撑。四个全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x的基础工程,要努力做好四个全面、思想政治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的大融合,努力促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建设的融合发展、共同发展、健康发展、全面发展。要让思想政治工作在各个发展理念中发挥思想先导和引领作用,用政治优势带动经济优势、文化优势。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文件学习辅导百问》,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11月.

[2]《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年11月.

[3]《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辅导读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5年10月.

法治建设教育篇8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月日,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扩大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并把加强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法制宣传教育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担负的这一艰巨历史使命,切实增强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勇于开拓、不断探索、积极作为,深入扎实地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一、深刻认识法制宣传教育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即是繁荣富裕、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实现这一目标,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这些,都始终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继续在农村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和保障农村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全面提升村级事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用法治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

生产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位的任务;生活宽裕、实现农民生活的新提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目标。通过发展农村经济形成产业发展的新格局使农村经济有大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新的提高,需要切实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充分发挥法制的促进和保障作用,确保农民和农村企业依法经营、公平竞争、诚实信用,自主决定其经济活动,依法维护农村交易安全与合法权益;确保农村市场的公正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的客观需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统筹推进农业各项改革,全面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活力。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在我国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中,对农民的利益分配、思想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等,都会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解决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矛盾和问题,需要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手段,更需要运用法律的手段。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有利于畅通广大农民参与农村社会经济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的渠道,增强农民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能适应农村社会改革发展的形势;有利于引导和规范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各种法律行为,依法调节各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减少和及时解决各种矛盾纠纷,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保障农村各项改革事业的顺利进行,促进农村经济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举措

乡风文明是建设新农村的精神支柱就是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使农民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形成健康文明的新风尚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需要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也包括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有利于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法律素质,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增强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广大农民平等友爱、和睦相处,全面提升农村的文明程度和农民的文明素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保障。

(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是强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的基础工作

管理民主是建设新农村的政治保证就是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制度体现人民意志做到村务公开创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环境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教育引导农民依法行使民利,履行法律义务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创造和谐的发展环境。通过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法治的保障和维护作用,提高广大村级自治组织依法管理、依法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引导广大农民自觉参与各项村级事务的管理,充分保证广大农民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行使,保证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使整个农村社会有章可循,稳定有序,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实现真正的管理民主,促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农村的实现。

二、法制宣传教育在促进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立足农村、服务农民,致力于农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和农村法治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历来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自年以来,按照中共中央、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我国已经顺利实施了四个五年普法规划。年来,特别是“四五”普法规划和决议实施以来,各地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加大工作力度,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

(一)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学法用法和依法办事的风气逐步形成

经过二十年的法制宣传教育,以宪法为核心,以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合同法、土地承包法等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广泛普及宣传,通过“送法下乡”、培养“法律明白人”、“法律大专生”等活动,着力培养农村自己的法律人才,农民学法用法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法律知识不断丰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农村的法制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积极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意识明显提高,自觉履行法定义务,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和能力大大增强,民利得到落实,参政议政的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积极性有了显著提高,实现了广大农民群众当家作主的愿望,增强了对党的信任。农村广大基层干部依法管理、依法办事的观念开始树立,管理农村事务的能力逐步提高,党群干群关系更加密切,农村社会秩序和谐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打下了坚实的法治基础。

(二)农村基层依法治理逐步深化,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一步加强

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年以来,“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依法治村活动在全国全面铺开,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村民事务开始走上规范化发展道路。在此基础上,××年以来,为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要求,民政部、司法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按照司法部、民政部的部署,各地深入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年和××年,司法部、民政部两次共命名表彰了个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的广泛开展,有效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进程:民主选举更加规范,全国各地普遍实行了村民自主选举村委会,有的地方还实行了直选;民主决策扎实有效,全国农村普遍建立了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重大村务都需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民主管理规范有序,大多数农村建立了村民会议决策、村民代表会议议事等制度;民主监督形式多样,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已普遍推开,日益完善的村民自治制度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基层民主政治的建设步伐。

(三)农村各项事业法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坚持以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村民自治、民主管理为基本原则,与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与倡导和树立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相结合,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民合法权益相结合,使广大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愿望得到实现,激发和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农村经济与社会公益事业不断发展,村民安居乐业,生产生活秩序稳定,文化生活健康向上,各项社会事务法治化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促进了农村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

虽然法制宣传教育在农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还存在着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深化,农民的整体法律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还存在盲点等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新时期,必须不断强化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职能,不断改进法制宣传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形式,进一步健全法制宣传教育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机制,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法制保障

四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的实践充分证明,深入开展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为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了良好的法治基础。今年,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将全面实施,全民“五五”普法规划也将同步实施。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做好普法工作”的要求和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精神,为法制宣传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提供了依据,指明了方向。“五五”普法期间,我们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农村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为目标,继续把农村作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加大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力度,为保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大任务的顺利实现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一)加大宣传力度,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继续坚持服务大局的工作理念,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积极开展针对农村、农民的法制宣传教育。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宪法意识,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大力开展以农业生产、农村市场经济为重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促进农村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健全;大力开展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内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依法履行义务;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动员和激励广大农民群众依法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动员和激励社会各方面依法积极支持、参与和服务新农村建设,促进人人关注新农村建设、人人支持新农村建设、人人参与新农村建设、依法进行新农村建设良好局面的形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浓厚的法治氛围

(二)探索新思路,开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新局面

一是更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观念。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群众需要出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把服务农民、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宣传形式上紧紧结合广大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思维习惯,选择农民群众最喜爱、最容易接受的宣传方式,使人民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增强法律意识,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农民法制观念;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方式手段,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营造浓厚的法制氛围。

二是创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载体。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的理论研究,认真总结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经验。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了解群众的需要,满腔热情地关注农业、关心农村、关爱农民,倾听广大农民群众的呼声,积极创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渠道。今年,司法部将联合有关部门,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主题,配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适时在广大农村开展有针对性的“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活动,通过“一学三讲”活动的深入开展,增强广大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满足广大农民学习法律知识的需要,引导人民群众依法表达自己的诉求,自觉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自觉维护农村基层社会的稳定大局。

三是丰富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内容。积极实施“法律进乡村”工程。把法制宣传教育纳入政府对农村公共服务的重要部分,结合农村土地征用、土地承包等问题,通过开展“四进农家”活动,引导村民依法解决各种矛盾和纠纷,依法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法制宣传资料进农家,编写适合农民生产生活的法制宣传资料,向农村地区免费赠送;法制信息进农家,利用区域电视台、农村广播网、农民夜校普及基本法律知识;法制文艺进农家,组织专业文艺团体、法制宣传志愿者,深入农村演出法制文艺节目,鼓励民间自发的法制宣传活动,加强对家庭、村镇自办法治文化活动的指导和扶持;法律服务进农家,实行农村“两委”干部法制教育轮训制度,通过法律咨询和调解,解决农村日常生活中的涉法纠纷,进一步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趣味性、导向性,使广大农民群众自觉主动的参与到法制宣传教育中来,形成自觉学法、知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拓宽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视野。切实抓紧抓好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五五”普法规划将重点加强农民尤其是进城务工人员的法制宣传教育,通过深入进城务工人员集中居住地、工作场所及主要活动场所开展法律宣传和咨询,利用报刊、杂志,刊登有关农民进城务工法律知识问答,在电视台、广播电台开辟专栏节目,组织宣传骨干深入乡(镇)、村巡回演讲等活动,增强进城务工农民的法律意识和依法维权意识,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充分的法制保障,推动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

三整合资源,促进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新发展

一是整合农村法制宣传教育职能资源。注意发挥人民调解、法律服务、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的法制宣传教育功能,融法制宣传教育于人民调解、法律服务以及对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的全过程中,使司法行政在基层的职能作用互相补充,互相作用,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社会效果,同时,也推动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全方位、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和法制保障。

二是整合农村法制宣传教育人才资源。充分发挥农村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等队伍了解农村、熟悉农村、深入农村的优势,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动员城市法律工作者对农村人民调解员、司法助理员、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和法制宣传教育志愿者进行传、帮、带;开展经常性的“法律下乡”活动,变“法律下乡”为“法律常驻乡”;培养农村基层专兼职法制干部,动员组织广大法律志愿者和有关社会力量在农村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者的宣传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队伍建设,形成以城带乡,城乡统筹发展的良好法制宣传教育局面。

三是整合农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资源。加强法制教育阵地建设,“五五”法制宣传教育期间,将在每个乡镇设立一个法制辅导站,每个行政村建立一个法律图书角,不断提高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投入。在充分利用板墙报,标语、横幅、小报、夜校等农村传统法制宣传教育阵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和网络等大众传媒在法制宣传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将网络法制教育向农村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可利用法制宣传教育网站、远程教育、法律服务热线等手段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形成多形式、立体化、全覆盖的法制宣传教育网络体系,把多姿多彩的法治文化和法律服务送给农民,送到农村千家万户。

(四)强化措施,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的新提高

扩大农村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着力抓好的六项重点工作之一,必须强化措施,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法治保障。

一是进一步加强基层依法治理工作。实践证明,基层依法治理是实现农村法治化管理的有效形式和手段。要继续开展依法治乡(镇)、依法治村活动,促进农村各项事业逐步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提高农村基层法治化管理水平。要不断完善“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经验,建立强有力的村两委班子,建立健全符合新农村发展的村民自治章程,进一步完善各项村级事务管理制度,并通过及时依法解决农村热点、难点等问题,使农民群众切身感受到依法治理的实际效果,建立依法、规范、民主的新农村管理体制。

二是进一步加强“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司法部、民政部拟适时召开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及时总结推广已表彰的“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先进经验,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激励引导作用,做到以点带面,分类指导,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开展“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并逐步引向深入。在“民主法治村”创建过程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进一步建立健全“一事一议”等村民议事制度,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建立工作的长效机制,形成村党组织领导下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使“民主法治村”创建活动切实成为农村基层法治建设的有效载体,推动农村基层民主法治建设稳步、健康发展,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

法治建设教育篇9

1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意义

首先,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有利于依法治国这一治国方略的践行;其次,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建设;再次,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成才;最后,针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教育有利于促进德育教育的发展。

2大学生法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目标定位不清是法治教育存在的体制性问题

法治教育存在的体制性问题是法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不清,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注重课堂法律知识传授,忽视学生法律素质提升。同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将法律知识的学习看做被动的思政教育,缺乏对法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加上法治教学的考核以书面考试为主,无法有效的识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法治理念、行为模式和应用能力等技能的提升。因此,法治教育应该由过去单纯的灌输式知识教育,转变到更加强调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2.2教育形式单一是法治教育存在的实践性问题

法治教育存在的实践性问题是法治教育形式的单一,高校的法治教育拘泥于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学。教师枯燥地讲,学生单调地记,即使引入一些相关的案例教学,也存在案例陈旧、讲解乏味等通病,法治教育在实际操作中变成学生死记硬背地应付考试。同时,法治教育内容与大学生实际遇到的法律问题脱节严重,导致学生缺乏心理体验而无法产生课堂共鸣。

2.3重道德轻法律是法治教育存在的观念性问题

法治教育存在的观念性问题是现有教育重道德轻法律,从小学开始就开设“思想与品德”课程,却缺乏法治课程的教育。在目前的大学教育中,存在重道德品质教育轻法律法治教育的现象,教师更多关注培养大学生道德品质、政治素质和心理素质,较为忽视法律素质与其之间的联系和衔接,这就导致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律法治教育的协同作用不能有效发挥。由于法治素质的欠缺,使得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存在短板,对其求学、就业都存在很大的不利影响。

2.4教师素质不高是法治教育存在的组织性问题

法治教育存在的组织性问题是现有教师队伍的法治教育资质及能力欠缺,法治教育是一门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这对教师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育方式都有很高的要求,而现有高校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一般由一位老师执教,这就很难保证其专业性和针对性。

3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意见建议

3.1建立灵活的工作运行机制

在现有的法治教育的基础上,要建立灵活的工作运行机制。从过去的以书面考试为主向能力考核转变。同时,在法治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建立政府主管部门与社会团体的协调机制,统筹各项社会资源营造良好的高校法治教育环境;另一方面,要增加高校与家长的法治沟通机制,把家庭法治教育纳入高校的法治教育体系中来。

3.2进行有效的教育课程改革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有效的法治教育课程改革,首先应该改良现有的教材,增加教材中符合现有社会实际的案例部分的比重,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基本掌握我国法治建设的现状,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提升其维权意识和能力。于此同时,教师应当结合社会热点事件,运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拓展教材内容进行实践教学。

3.3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

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环境有利于学生法治意识的习得和养成。因此,加快高校的依法治校进程将促进高校法治教育的开展。同时,在高校内要增加法治文化建设,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提升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同时开展各项法治类竞赛活动,及时将学生学到的法治理论得以运用和实践。

法治建设教育篇10

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规则2021

20xx年学校法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XX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XX大精神,按照教育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总体要求,围绕学法、知法、懂法、守法开展活动,创建"平安校园""最安全学校",不断创新思路,务求工作实效,努力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为争创人民满意学校作出新的贡献。

一、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认识

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推进素质教育,搞好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部分,在新的发展形势下,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具有非常意义。做好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是践行XX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建设和谐社会,创建平安校园为重要目标;是加强政治文明建设,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维护社会稳定,确保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是发展教育民主,推进依法治教和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举措,我们要站在法制和发展的高度,顺应时代要求,不断提高认识,进一步提高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各项要求落到实处。

二、结合实际,切实开展好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1、不断推进校务公开,进一步提高教育执法水平

随着教育民主化、法制化的发展,必须加强校务公开制度的建设,推行校务公开,不断增强教育行政和学校管理、重大事项的透明度,实施教育阳光行政。《行政许可法》颁布实施后,如何处理与社会、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应对教育管理中的事件,需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需要不断提高教育执法水平。

2、不断提高法制教育活动效果,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法制教育

青少年是教育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我们要把法制教育放到重要的工作位置,全面开展警校共建活动、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保证学校法制教育的时空和效果。不断提高法制教育课的教育效果,发挥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等,大力宣传有关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规范日常行为。进一步发挥法制副校长、辅导员的作用,每学期安排一到二次法制讲座,切实提高师生的法律素质,确保无在校生违法犯罪事件。要加强法制课的教育研究和指导,定期组织研讨交流。

3、加强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部教师依法施教水平

教师是依法施教的主体,必须不断提高法制教育水平,要通过培训、学习、参观、交流、考核、检查等多种形式,促使不断提高认识,增强能力。主要学习《普法读本》,重点宣传《民法》、《刑法》、《环境保*》、《未成年人保*》、《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以及预防职务犯罪条例等法律法规。深入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突出宣传民主宪政理念,认真学习党的xx大关于民主法律建设理论和新颁布法律、法规,要组织师生学习全国XX会议通过的《反*国家法》。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抓好领导干部、教师的学法,建立和完善学法制度,努力形成领导干部个人自学、集中学习与专题法制讲座相结合的学法机制。

4、抓好有利时机,组织好法制宣传月和各种法制宣传日活动。

要不断巩固现有法制宣传阵地,努力开辟新的法制宣传项目。建立专门的宣传阵地,定期开展有针对性的法制宣传活动,进一步扩*制宣传的社会影响力。要利用法制宣传月、法制宣传日和农村传统节日,组织教育宣传下社区、下乡村活动,让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要求。

三、加强领导,为法制宣传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要不断加强对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做到校级领导分管,分管德育工作的校长直接抓,党支部宣传委员、教导处等具体抓,确保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制度化、经常化。学校努力为法制教育开展提高条件,不断提高广*制宣传教育教师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加强指导和督促考核,确保我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在新的一年取得新的成效。

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规则2021

一、突出法治精神,在服务保障大局上有新提升

1、大力学习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宣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依法治国的战略部署,大力宣传关于法治建设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全街道深入开展党的四中全会精神专项宣传活动,引导广大群众深刻理解和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特别是关于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一系列新论断、新部署和新要求,培育法治理念,塑造法治信仰,不断增强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2、大力开展宪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组织开展“12.4”国家宪法日暨全国法治宣传月系列宣传活动,通过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宣传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使广大人民群众进一步增强宪法意识,带动全社会形成崇尚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良好氛围。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培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形成学法辨是非,知法明荣辱,用法止纷争的良好风尚。

3、大力营造稳定和谐的法治氛围。围绕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中心工作,针对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积极开展劳动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应急处置等方面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增强居民法治观念,教育引导居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作为普法工作的切入点,重点加强法律援助、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民生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重点关注老年人、失业人员等社会特殊群体,切实通过普法教育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二、把握普法关键,在重点对象学法上有新作为

1、强化领导干部法治思维。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继续坚持把宪法、法律列入党委中心组学习内容。积极组织参加领导干部旁听庭审、法律知识培训等活动、增强领导干部法律素质和法律思维,切实提高依法执政、依法办事的能力。

2、强化青少年法治意识。在中小学设立法律知识课程,保证在校学生都能得到基本法治教育。继续利用多种形式推进法治进校园、进课堂、进家庭,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网络,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组织开展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法治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不断夯实青少年的法律素质根基。

3、强化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依法管理能力。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学法用法与企业法治实践有机结合,以依法经营、诚信经营为重点,抓住企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诚信守法企业”创建,推动企业将生产经营、管理决策等环节纳入法治轨道,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管理的能力。

4、强化社区居民守法和依法维权意识。深入开展“大走访、大送法”法治惠民活动,把居民学法用法工作贯穿于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重点加强社区“两委”干部等法律明白人培训,组织文艺团体、法治宣传志愿者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宣传教育,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与居民生产生活的融合度,不断提高居民法律素质和流动人口依法维权意识。

三、着力工作创新,在法治宣传实效上有新突破

1、积极推进法治文化建设。大力开展互动性强、参与性强的法治文化活动,促进普法与文化建设相结合,在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全社会树立法治信仰。进一步加强对街道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加大法治文化建设、示范点创建以及法治文化产品创作力度。

2、积极推进法治宣传载体创新。更好地运用微信、微博开展普法活动,把新媒体建成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平台,为公众提供更多、更便捷的学法用法渠道。推动建立健全媒体公益普法治度,推动落实大众传媒的普法责任,开展多种形式的公益法治宣传教育活动。推动公益法治宣传在公共场所的延伸覆盖,增强公益法治宣传的传播力影响力。协调广播电视、报纸期刊、互联网和手机媒体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宣传普法工作,积极引导社会法治风尚。

3、积极推进普法与法治实践创新。主动依托基层组织,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与基层党的建设、群团组织建设和社会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人民团体和社会组织在法治社会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按照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要求,促进普法与公民道德建设相结合,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大力推进基层民主法治建设,认真开展“民主法治是否社区”的培育和推荐工作,确保创建质量,促进普法与治理相结合,将普法融入法治创建、专项治理活动中。

四、夯实工作基础,在持续发展能力上有新提高

1、大力组织开展主题活动。围绕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利用各类法律法规的宣传月、宣传周、纪念日等,结合本区域、部门、系统的实际,大力开展系列宣传活动,营造学法用法的社会氛围,使主题活动系列化、长效化、规模化、制度化和品牌化。进一步总结提升“12•4”法治宣传月、“综治宣传月”、“江淮普法行”、“法律六进”等群众性法治文化宣传活动,放大品牌效应。

2、认真做好“六五”普法终期考核验收工作。及时收集、整理和上报各阶段、各时期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经验做法及有关台账、数据。针对考核验收工作,充分做好各项迎查准备工作。x月底前,街道首先要做好自查工作。

五、注重规范建设,在完善工作机制上有新进展

1、强化组织领导。要充分认识到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长期基础性工作,各社区、各部门法治宣传教育机构和部门要认真履行组织、协调、指导、监督等职责,切实抓好社区、部门、单位的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加大人、财、物的保障力度,深入持久地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发挥法治宣传教育在全面推进依法治街建设中的基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