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素质教育的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3:19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篇1

“现代化”实际上就是人类在科技革命影响下,从小农经济体制向知识经济转变的过程,以及在转变中对我国社会经济造成影响的各种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与人民富裕。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目标内涵丰富,具有突出的创新性、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它是我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不断探索与总结出来的新目标,对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是指引我国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的重要目标。素质教育是指根据人与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注重学生个性的教育。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我国教育事业蒸蒸日上,素质教育目标的提出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新的力量。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时代主题和紧要任务,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通过素质教育能够逐步改变目前应试教育下的学生高分低能现象,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实践能力,有利于我国教育的进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教育面向现代化,与国际接轨的角度来看,素质教育是我国高校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素质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

1.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创新型人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素质是人才的根本。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要注重人们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应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即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特别是要加强高校素质教育,为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高素质人才。实践能力的提升要求人具备较强的能动性、创造性与自主性,而现代化建设要求人具备求实、开拓与进取精神,以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占据更大优势。而人的各种能力的提升都应以人的素质的提升为基础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才的培养就是人的素质的培养,素质教育为人整体素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条件,将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造就更多的高素质劳动者、专门人才及创新人才。素质教育一改应试教育单纯重视理论知识的片面性,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宗旨,鼓励学生热爱生活,主动思考的以学生为主体。素质教育改变了传统应试教育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育劣势,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主体性、长效性与综合性特征。素质教育强调科教兴国与人才兴国战略的落实,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均衡发展,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关注学生个性和创造力发展,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习惯。这些特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目前,我国各高校正在积极开展素质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任重道远。我国政府机关及教育机构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从行动上支持高校素质教育的实施,为素质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作用而不断努力。

2.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以素质教育为依托。

人的素质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综合国力的重要表现。高校素质教育依据人的素质结构规律培养而形成,注重人的素质全面提升。因此,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以素质教育为依托。从多年来世界各国的发展来看,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大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但是最关键的依然是人的素质与能力。无论是资金,还是先进的技术或管理方法都可以从国外引进,只有人的素质是无法引进的,因为人的素质是需要一个国家或民族长期培养形成的一种共同认识。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应高度重视素质教育,深刻认识到目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并从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高校素质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以素质教育为依托推动现代化建设的稳定发展。传统教育体制下的教育理念在社会发展的特殊时期具有其合理性,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及国家的日益繁荣,传统教育观念就会与现实需求存在矛盾,即传统教育理念不能指导新形势下的社会进步与人才培养,不适应当前的人才培养要求,这时候就有必要对传统教育理念进行纠正。爱因斯坦认为,单纯教授人知识与技术只能将人变成固定模式的机器,而不是让人成为一个和谐发展,具有独立思维与创造力的人。要想真正意义上培养人才,就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人进行全面教育。德国教育家洪堡认为,教育应凸显人的个性,应在教育中实现人的最高价值。这与我国素质教育下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是一致的,通过教育让人学会去选择与自我发展和完善,让人不仅仅是像机器一样没有灵魂的物体,而是拥有改变生活、改变世界的创造力。正如杨东平先生所言,首先要造就具有先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现代中国知识分子、训练有素的良好政治公民。通过素质教育全面提升国民的整体素质,逐步弥补传统教育造成的人的实践能力与个性残缺,培养更多不仅能够适应当前社会需要,还能更好的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基于以上教育观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面对计算机、网络、新媒体等高新科学技术,面对世界范围内各国激励的竞争及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教育应摆脱传统理念下将人像机器一样培养的现象,坚持主体性原则,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落实素质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全面发展与实践能力极强的优秀人才,以素质教育为依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

三、结语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篇2

素质是指人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各种特性、品质与能力的总和。人的素质主要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核心就是强调人的素质的培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把人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人。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营造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环境,构建符合素质教育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实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现代化。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使媒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电化教育不是彻底否定传统教育,也不是要代替传统教育,而是现代科技发展与教育相结合的结果,它是传统教育的发展,是追求教育最优化的产物。教育最优化体现在最优的教育目标、最优的教育内容、最优的教育程序。由此可见,电化教育是关于教育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教育教学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它为规划素质教育提供了系统方法,它可以从素质教育的结构合理、内容全面、方法科学、手段恰当等方面促进其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声与像、动与静、表与里、虚与实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特点,又具有思想与文化、科学与技术、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物质,还具有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的双重作用,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推行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阔的功能作用,投影可为教师所用、展示认知对象,也可以为学生所用表现个人才能。录音、录像,也可以为师生所用表现个人才能。录音、录像能够反映外部世界,进行各种形式的专题教学、示范教学,也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反馈,促使学生形象化的自我认识和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是神通广大,它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结构和方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认识过程也带来深刻的变化,在启发思维,突破难点,生动形象,强化重点,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加大密度,提高效率,人机交互,个别化教学等方面表现出明显而突出的作用。所有这些对实施素质教育都是十分有利而且相当有效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将信息传给学生,现代教育技术集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得当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电化教育理论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意义,自觉地将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观念引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现代化,以具有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人才为培养目标。这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不谋而合,殊途同归。二者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相同的。电化教育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俯视教学过程,用现代教学思想和科学学习理论指导自己的技术行为。从跨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认为教育技术要为素质教育服务。学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这三个方面要有机地融合在一个人的身上,21世纪的人才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这四个特点。要培养这样的学生,学校教育就要树立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性的观念;要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观念;要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要改变教学就是用一个模子塑造所有学生的观念;树立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电化教育的这些出发点和意识,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同根同源同目标的潜件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化教育硬件也在迅速发展。视听型媒体向微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向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可以相信,电教硬件的迅速发展将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加广泛阔的天地,提供更多的教学技术手段,从而为素质教育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持。电教软件的推广应用使人们认识到了素质教育教材观对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加强情感教育、促进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左右脑功能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它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不少教师把电教教材看作是传统教材的有机补充和发展。在日常教学中,不但应用电教教材,而且切合实际自制电教教材,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电教软件的推广应用带动了教师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实施得怎么样,关键因素是教师,从电教的角度来说,取决教师的电教意识和电教技能。电教软件作为教材和资料可以进行师资培训。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应用电教软件掌握和提高了电教技能,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对于电教手段的需求也使电教的经费投入加大,促进电教的发展,从而可以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篇3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素质教育;教学效果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实践现代教育技术,是加速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实践领域中,课堂教学的优化,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大意义。所以,把现代教育技术的实践纳入推进素质教育的轨道上,着力探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与课堂教学的优化、与学生素质提高的内在关系,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问题。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战略地位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一项事关全局、影响深远和涉及社会各方面的系统工程。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三发展”即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为基本特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它彻底摒弃了片面的应试教育观。

中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一次自我完善,也是教学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是为培养适应21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做准备。中职学校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培养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打下基础,并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和谐发展。素质教育提供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进入高一级学习的基础,也为学习者提供终生学习的基础,因此,教师的中心任务不再是让学生“学会”,而是要让学生“会学”,教给学生在信息社会获取、加工、分析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

那么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技术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呢?

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三个面向”,其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核心,而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内容。因此,办现代化教育必须要重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开展的全国部分中职学校技能大赛等项目,就是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中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讨新的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模式,为在我国更好地办好中职现代教育打下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用三种技术,做两件事情,实现一个目标。三种技术即:现代媒体技术、现代传媒技术、教学设计技术。两件事情即: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教学人员、教学环境等;优化教学过程,就是使教学过程各组成要素(教学任务、内容、手段、方法、效果等)及其相互关系,都处于良好的状态,做到整体优化。实现一个目标就是建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以教学模式为核心的现代教学体系。

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行动研究中推进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必须以转变教育观念和体制为先导,教育改革是教育的自我发展与完善,它是多维度和深层次的,是其系统内各要素都要更新与发展的变化。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为指导,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应用,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那么如何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行动研究中推进素质教育。

1、教师培训是关键

素质教育最核心的还是在教材以及教育过程的优化上。作为教师,是课程的组织者、规划者,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第一线,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是关键,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的强弱,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高低,都制约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的进行。因此,培养和训练以形成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能充分掌握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行动研究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面对新世纪的需要,继续加强教师的培训工作,建立优化教师队伍的有效机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培养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学生已势在必行。

2、教师共同协作是支柱

在行动研究中,学科教师是行动研究的主体,同时又有一支由学科教师、研究专家、教研人员、教育技术人员和教育行政领导组成的试验队伍,他们必须齐心协力共同设计研究方案、配合研究实施、进行中期评估及终期评估,发现问题,研究方案以解决问题,根据研究行进情况,对实验进程和策略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修改。协商是行动研究的重要内容,他不仅能使方案更清晰,行动计划更周全,还能使集体各成员获得相互信任和约束。这种多方面的人员长期协作是当代教育科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特点。

3、推进素质教育是目的。

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为教师的行动研究提供了方便,提供了更多的手段,也为素质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靠地保障。将行动研究的成果推广应用到更广泛的范围,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从观摩课、创优课,走向常规教学,使每个教师都能熟练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容量,减轻学生课业和心理负担,优化教学效果,最终达到整体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总之,通过有效的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使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树立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教学意识,建立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推进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电脑报》2010年合订本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篇4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与时俱进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07-0150-01

我国的基础教育仍然存在着“应试教育”的严重倾向。为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必须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等诸多方面加以改革和创新。

一、强化素质教育是历史的使命、时代的呼唤

李岚清同志指出:“素质教育体现了基础教育的本质,它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这就明确指出了教育改革的方向。

(一)素质教育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是对传统教育中旧的教育思想的改革

几千年的中国教育史可以说是围绕科举取仕而展开的历史。应试教育的弊端一是表现在“教”的环节上:1.教学内容未能完全适应提高基础教育对象素质的要求。2.许多教师习惯传统的授课方式。这就反映了教师素质有待提高,也表现出“应试”的倾向。应试教育的弊端再是表现在“学”的环节上:1.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围绕考试而学。2.多教学生只抓主科,而放弃不列入升学考试范围的科目。3.有的学生只注重知识学习,而忽视思想道德修养:这两方面都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素质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模式。要实施这种模式,必须对原有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上进行改革。它要求把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与训练主线统一起来,形成一种更科学、更合理的教育模式。

(二)强化素质教育是时代的挑战

素质教育的突出特点在于它的适应性和时代性。如果我们不能尽早地克服原有教育的弊端,不尽快从体制上、机制上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生不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鉴别是非、解决问题的能力,将来高校教育就没有坚实的素质基础,就有负于时代的要求。

(三)目前教育存在的不可忽视的问题

要贯彻素质教育,必须处理好素质教育与考试的关系、传授知识的关系、学历的关系等。不能把考试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惟一手段,只能作为一种重要手段。提倡理论联系实际,重在应用知识。否则,素质教育仍不能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

二、强化素质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勇于创新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教育改革必须推进素质教育,深化素质教育必须深化教育改革,真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根本转变。党的“十七大”关于科学发展观的论述,给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了新的要求;2009年全国人才发展大会,更强调人才的培养在教育,如果再不转变观念,素质教育不能尽快实现,就不可能培养高素质人才。

(一)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关键是端正指导思想

端正办学指导思想,一是要从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落实科学发展观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度,来认识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克服形式主义。二是树立社会效益第一,教育质量第一的思想,增强教育工作者责任心和使命感,勇于探索,积极工作,创造条件,使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适应中小学素质教育的要求。

(二)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根本在于全面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这是素质教育的首要条件。目前,从整体来看,教师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比重还很大,而且省与省、地区与地区差距很大,老少边穷地区更突出。

(三)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重心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

强化教学观念、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的创新。实施中小学素质教育是个重要的系统工程,然而重中之重是要抓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提高课堂授课水平,是强化学生素质教育的决定性环节。搞好课堂教学的核心问题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针。讲中国历史,要重在了解历史,借鉴历史,并与现实联系起来,重在增强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信念。

(四)强化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加大考试的改革力度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篇5

【关键词】素质教育路径选择教育创新00-01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全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它是二十一世纪人才质量观的标志,是二十一世纪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核心内容。

1素质教育的涵义解析

素质教育,就是一种更加注重人才的人文精神的养成和提高,重视人才的人格的不断健全和完善,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就是表达新时期时代精神的全面发展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在当今社会的实践形态;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实现社会发展目标为宗旨的教育,其核心是使学生学会做人。

1.1素质教育是以教育对象的素质结构因素为依据确定教育内容和课程的教育

素质教育以学生需要发展的素质因素为依据确定教育的内容和课程,具有明显的“素质化”特征。人的素质是分层次的,其中第一层分为生理素质和文化素质,第二层分为生理结构素质和生理机能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

1.2素质教育是科学化、规范化的教育

传统教育在教育实践中因为内容和课程的确定不科学,不能够保证学生素质的和谐发展。虽然它强调全面和谐地发展人的素质,但它只能是对知识水平的评价,其本质上只是“知识教育”,而以外的素质如态度、能力、禀性等素质由于处于评价的盲区,自生自长,无法得到发展和完善。所以,现代社会呼唤着科学化的素质教育。

1.3素质教育是促进人的生理同化和文化内化的活动

教育是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活动,素质发展包括生理素质的发展和文化素质的发展。生理素质的发展,需要从外界摄入营养物质来满足其基本的需要;文化素质的发展,需要从社会环境中接受文化信息的刺激。因此,素质教育就是通过科学地促进人的生理同化和文化内化进而促进素质持续、和谐地朝着理想的方向发展而进行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路径选择

2.1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意识观。

素质教育是教育思想和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进步和突破。知识、素质、能力构成人才培养的三个基本要素。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和结晶;素质是在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下,通过认识和实践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基本的素养和品质;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素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2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主旨,它是时代的需要,是教育发展的必然,也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需要的是人的全面能力的体现,人越能够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目的是鼓励拔尖,发展人的个性,使每个学生都能做到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相统一,可以通过人的终身教育来完成。

2.3树立教育服务观念

树立教育服务的观念,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尤其是教育经济理论,具有理论创新价值;对于推动教育体制改革具有实际应用价值;可以使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获得经济效益;对于促进国际教育服务贸易发展具有直接的经济价值;对于顺应“用户第一主义”的潮流具有现实价值;可以促进新型教师观的建立等。

2.4拥有一支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主要力量。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有创新精神,要知难而进,教师不能只满足于学历达标,而要不断更新专业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自己的教学艺术水平。全方位地完善教师的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和生理素质等方面,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2.5建立起适应素质教育的有效机制

素质教育运行机制包括:有效的导向机制、有力约束机制、科学的评估机制及广泛社会参与机制等内容。按照市场的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变革,吸收和借鉴其源远流长的教育思想理论,把素质教育的未来发展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进行整体规划,以体制和制度的创新为支撑实现素质教育的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并要注重改革培养模式、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内容,改革不合理的组织管理,改善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层次。

3完善教育创新的思路

教育创新包括教育思想的创新,教育体制的创新,教育内容、方法、手段的创新等。其目的在于“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完善教育创新的思路主要表现在:

3.1教育创新的先导是教育观念创新,它是教育事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

教育观念创新是教育主体适应客观教育环境的发展和变化,科学、准确地把握教育活动变化的规律和发展趋势,以正确的方式构建新的思维、理念和思想,来形成对变化了的教育环境新的正确的认识。教育部门的创新教育,在内容上就是要抛弃落后的组织观念、制度观念、运作观念等,准确认识和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建立一个能够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教育系统结构。

3.2提高教育的适应性效率

教育的“适应性效率”是指教育创新的能力、持续学习的能力以及结构转换的有效性,它是教育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所在。具体体现在:

一是建立选择性高考模式,改变现行的一些模式,增强高校的自主选择权,推动基础教育的根本变革;二是增强教育的国际服务贸易功能,建立富有特色的国际教育平台,培育自身的指示乃至课程创新的创生土壤;三是改进知识生产模式,强化研究生教育,这是学科发展在综合化、系统化和跨学科的基础上重组和创新,培养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端人才;四是从以升学率为核心的教育质量观转变到关注教育主体生活质量的提高上来。

3.3调整和重组我国的教育科研

教育创新应以系统的、客观的科学研究为基础。加强教育科研,提高教育科研的创新水平,是实现教育创新和教育变革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具体表现在:

完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机制和程序,把教育科研纳入教育决策的程序之中;建立开放的、社会广泛参与的教育科研系统,吸纳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共同为教育事业出谋划策;发展教育科研的社会中介机构,促进教育科研成果的有效转化和应用;不断扩大研究队伍,是科学研究成为建设学习性组织,提高师资队伍和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

3.4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教育的创新在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普遍应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实现教学内容更新,进一步开拓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可以实现教学观念更新,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可以实现测试手段更新,对学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促使每个学生成才;可以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求异、敏锐的观察、丰富的想象、个性的知识结构的品质。

参考文献

[1]素质教育新概念.素质教育广场网.

[2]袁贵仁.素质教育:21世纪教育教学改革的旗帜[J].中国教育学刊.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篇6

一、现代教育技术概述

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与教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也就是说,现代教育技术有两个基础:第一是理论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第二是技术基础,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前提的。现代教育技术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习,因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现代教育技术有两个研究对象,现代教育技术或教育技术学,而不是研究教育的方方面面,研究教育的一般规律的是教育学一级学科,教育技术学是教育学的二级学科,是研究优化学与教的过程和资源。现代教育技术有五个具体研究内容或研究范畴,为了促进学习,对学与教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五个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教学设计方面,因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框架,就是教学设计。例如,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多媒体教学软件(不管是单机版或网络版)如果以教师为中心的模式进行设计,在学与教的过程中,将学生作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除了人灌外,还要加机灌、网灌,肯定将学生“灌死”,学生没有主动参与的余地,更谈不上创新与实践。由此可见,应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不等于应用了先进的教学思想、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的最大落脚点,是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社会需要的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创新人才。

二、素质教育的概念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素质教育的实践意义是用来区分和摒除那些以应试为目的的、不符合现代化建设的人才需要和违背个性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当前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仍是一个大问题,现代教育技术工作必须积极主动地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为此应该认识到素质教育的五大特征:

1.素质教育的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一是必须使每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得到应有的发展;二是使每个学生在社会所需求的基本素质这方面达到规定的合格标准。

2.素质教育的主体性。一是教师要尊重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尊重和培养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尊重学生人格的价值和独特的品质;三是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善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3.素质教育的发展性。一是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学生科研潜能的开发。

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在他天赋所及的领域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才能。

4.素质教育的全面性。一是受教育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即自然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等三方面的素质应当全面发展,具体到教学活动而言,既要重“认知过程”的教育,又要重“情感过程”的熏陶和冶炼;二是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人生打基础或作准备的教育”,所以,受教育者素质培养的基础性和整体性必须特别受到重视。

5、素质教育的开放性。一是由于素质教育涉及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教育内容要宽,应有相应广阔的教育空间和多样化的教育渠道;二是素质教育要求教育突破校内、课堂内和书本内的局限,要求建立起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结合的教育网络,要求促进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相结合的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三个面向”,其中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核心,而现代教育技术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点,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要手段和途径,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内容。

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将促进教育观念、教育思想的更新,推进学校现行教育体制的变革,加速教育目标的实现。

1.推进素质教育,首先必须彻底改革传统的教育体系我国现行的教育体系和管理制度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弊端很多。无论是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还是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无法适应现代教育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条块分割”、低水平重复、教育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内容陈旧,方法机械单一、智力非智力因素得不到充分发挥;“应试教育”、忽视能力和素质、影响青少年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体系,成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羁绊。

现代教育技术在深化教育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一、回顾历史,教育发展史上“四次教育革命”都是由教育媒体的变革和教育技术的发展所引起的。以印刷术为例,活字印刷发明以后,印刷的书籍(新媒体)替代了手抄本,不仅优质、价廉、量大、差错少,还大大缩短了出书(知识累计)的周期。由于书籍量大面广,使知识传播的范围明显增大,推进了知识社会化;由于知识分子摆脱了繁重的抄书劳动,使他们能集中精力研究教育,开发智力。媒体的这一变革,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也产生了重点变化。五花八门的课本代之为内容丰富、统一标准的教材;师徒式的个别教学,过渡到班级授课制形式,使教育向前迈了一大步。这说明,教育媒体———作为教学系统中一个重要因素,它的重大变革不仅仅改变了教学手段,同时,会对教育观念、模式、内容、方法等产生深远的影响,从而引发教育领域的一场革命。文字系统的出现如此,印刷术(特别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也是如此。广播、电视在教育中的应用更是如此。

第二、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正逐步进入信息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以多媒体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媒体将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核心媒体。显然,媒体的这一变革,将对传统教育进行猛烈的冲击,为构建新的教育体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国务委员陈至立曾强调“要把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方法的改革建立在教育技术的平台上”;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也要求“必须把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作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努力占领‘制高点’”。这正说明,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教育改革过程中具有特殊的作用。#p#分页标题#e#

第三、网络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internet的建成,正在引发一场新的教育革命。美国硅谷adobe公司总裁访问中国时说:“印刷术的出现,造就了西方科学技术革命的基础,而……新的科学技术革命,有可能由internet引起”。美国iBm公司董事长郭士纳说,“开放的因特网是改变世界的核动力。”internet的出现,不仅仅给教育带来一场革命,还将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无疑,这场革命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造了契机。

2.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能力为目标指出:“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又指出:“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赋有着特殊的使命。”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是所有杰出人物(包括著名科学家、卓越领导者、出色企业家等)的共同特征,也是国民素质的一个关键要素。随着国际间经济、科技、军事及综合国力竞争的加剧,“创新”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托因比(amoldtoynhee)强调:“为潜在的创造力提供良好的机会,这对任何一个社会来说都是生死攸关的事情,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按人口比例看是相当少的那种杰出的创造力是人力最重要的财富……,”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技术将深入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面对瞬息万变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创新”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教育跨世纪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谓“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创造型人才,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最基本的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就是培养创造性思维(通常也简称之为创造思维)。培养创造性思维需要五个环节:重视发散思维的培养、重视直觉思维的培养、重视形象思维的培养、重视逻辑思维的培养、重视辩证思维的培养。

传统教育强调“三中心论”(教师为中心,书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学生只能按照教师设计的思路、模式、方法去思考问题,始终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参与意识,缺少进取精神,久而久之,束缚了思想,抑制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湮灭了“创新”潜能。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理论基础———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文字教材、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软件工具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的各种教学信息等),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由于学习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交流”是学习环境的基本要素。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重视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器。建构主义强调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在教师帮助下,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反对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灌输,反对迷信书本、迷信权威,因而基于建构主义的新型教学模式最有利于培养发散思维、求异思维、逆向思维。除此以外,由于建构主义主张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包括软件工具、课件开发平台、多媒体课件以及从internet上获取信息),并强调“情境创设”、“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和“发现式”、“探讨式”学习策略。基于计算机的课件开发平台在这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已有一些较好的课件开发平台,“几何画板”就是其中较突出的一个。“几何画板”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于1995年联合从国外引进的工具平台类教学软件。该软件功能强大,其最大特点是能方便地用动态方式表现对象之间的空间结构关系,是实现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相结合训练(简称Z-L训练)的理想工具。教师利用该工具平台既可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编制与开发课件,又可便于学生进行主动探索。自1993年“中心”推出几何画板的汉化版以来,很快受到数学教师的欢迎,经过“中心”近几年举办多期有关几何画板的应用培训班及部分学校的积极试验,目前运用几何画板进行数学教学革新的思想已开始为教师们所接受,并已逐渐在全国不少中小学的教学中应用和推广。由于几何画板既能创设情境又能让学生主动参与,所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抽象、柘燥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形象,使学生从害怕、厌恶数学变成对数学喜爱和乐意学。让学生通过做“数学实验”去主动发现、主动探索,真正实现了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的结合,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3.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这说明,每一个国民都应该承担振兴国运的重任。因此,推进素质教育,不仅应该培育民族创新精神,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技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与创新能力的提高,还应该培育亿万国民的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素质,提高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只有每一个国民在各自的岗位上爱国敬业,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兴旺发达。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提高国民素质创造了多方面的条件:

第一,提供更多接受教育的机会。提高国民素质应当从幼儿教育着手,贯穿于中小学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传统的教育体系受体制、规模、内容、模式等的制约,根本无法对付“量大面广、需求繁多”的全民教育,现代教育技术融合了多媒体、视音频、计算机网络和卫星通信等技术,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时空,扩大了教学规模,提高了教学效率,不但能适应各类学校、各个层次、各种形式的教育,还能通过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等推进社会化、大众化、终身化教育,为民众提高学历层次、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等提供了各种学习、再学习的机会,为形成“学习型”社会创造了条件。#p#分页标题#e#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篇7

【关键词】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素质教育;相关概念;关系;作用原则

现代化远程教育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将建设学校文化与实现素质教育作为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目标,这有利于推动我国远程教育的稳定、健康、持续的发展。笔者针对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之间存在的关系、相互作用的原则进行研究,从而为我国教育界探讨全面建设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全方位实现素质教育提供参考资料。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相关概念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

1.相关概念。远程教育学校文化指的是教育工作人员和被教育人员在办学、组织管理与教育的具体实践中团结合作,创造并得到社会各界人士认可的精神类财富和物质类财富的总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体现的是远程教育学院的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和教学精神,反映了学院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的主体是教育工作人员和被教育人员的有机整体,其中的任何一方都属于建设远程教育学校文化的参与人员、建设人员和受益人员。

2.构成要素。远程教育学院文化的构成要素主要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行为文明等。远程教育属于教育中的一种特殊形式和类型,也需要有基本的学校设施和组织机构。远程教育学院文化需要坚持普通学院文化的基本建设规律。此外,还需要充分考虑学校自身的特殊发展规律,全面建设能体现远程教育发展规律和基本特征的学院文化,这也是远程教育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

3.基本特点与主要功能。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具备多种基本特点与功能。基本特征主要包括:社会性、教育性、独立性、民主性等。其中社会性特征是核心特征,要求面向社会,为我国社会发展构建完整的终身教育机制,建设全面学习型社会。主要功能包括了:育人、激励和谐发展、凝聚力量、导向等功能。其中育人功能属于核心功能,要求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和政治需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为被教育人员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

(二)素质教育

1.相关概念。素质教育指的是以被教育人员的自然特征为前提条件,利用必要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全面激发被教育人员潜在能力,以提高被教育人员的身心素质等方面为要求,实现其综合发展,并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素质要求内化的一种教育实践和教育理念。

2.基本特征。素质教育具备:开发性、独立性、深度性、创造性等基本特点。其中开发性特征属于素质教育最根本的特征。素质教育的实现要求利用学校文化建设来实现,也可利用计算机网络平台来实现,将素质教育贯穿在计算机网络教育中,面向社会各阶层,为被教育人员提供自主选择的教育机会。

3.基本方式。素质教育的基本方式主要包括了:内化和导出化方式,以实现被教育人员的综合性发展、个性化和社会化为教育目标。素质教育在全面贯彻和落实我国教育政策为基础,以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为原则,以提倡个性化教育和特色性教育为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融入到远程教育的学校文化生活、学院精神文明、计算机网络远程课程、组织管理和学校章程的实施中。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一致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的关键内容是学院精神文明,这也是建设学校文化的核心,是体现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基本特征的主要条件,也是对远程教育学校所有师生产生创造力、凝聚力的根本因素。学院精神文明是全校师生共同追求的具体表现,也是师生共同认可的道德观和价值观。而素质教育属于现代化教育思想理念,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是道德和理想。道德与理想在个人自身素质中占据首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求。道德与理想的养成和道德观、价值观的树立是相同的。素质教育规范培养人才的具体项目和程序操作,也是培训人才的过程,是现代化远程教育培养人才的总方向。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原则一致

建设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实现素质教育的根本原则是创造性原则。创造自身属于摒弃、批判、发展和继承的一个过程。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主要着眼于创造性。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明确教育目标和执行时的原则主要包括:可行性、适应性、时效性和综合性。其中核心原则是综合性原则。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要求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员的综合性素质,使其朝着多样化、社会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所以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综合性的内涵在于明确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导向,并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也说明了原则上的一致。

(三)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育人目标一致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作为素质教育的主要体现形式和重要载体,在远程教育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学院的文化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并经之路。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和实现素质教育都是在良好的教育氛围中,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所培养出的人才既要具备较高的道德素质,也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利用各种学院文化活动、基础文化设施、现代化多媒体技术中的教育功能,全面实现被教育人员业务素质、专业知识技能等方面的提高。

三、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的原则

(一)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具备潜移默化性原则

远程教育现代化教育方式和良好的学院文化氛围具备潜移默化的作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具备内化特征。内化特征指的是被教育人员长时间处在良好的学院文化环境下,其学校和基础教学设施所固有的学院文化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固有的习惯和品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感染的内在作用,使得教育结果更加自然、持久。而接受远程教育人员具备独立自主能力与价值选择能力,并能自我提升和完善自我人格。建设学校文化的最终目的在于全面提升个人素质。通过建设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全面提升被教育人员的科学文化水平、思想道德素质与心理素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潜移默化性原则具备规范化和持久性特征,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被教育人员的感情、提升其综合素质。

(二)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相互作用具备相辅相成性特征

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教育功效具备相辅相成性特征。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将政治思想的教育渗入到学院的设施文化、计算机网络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教育文化、组织管理文化和课外娱乐文化等方面,并形成健康向上的学院文明氛围。其目的是被教育人员和教育人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学院文化的熏陶作用下,实现教育目标,并培养其创造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远程教育方面来看,首先需要积极发挥计算机网络环境的促进作用,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此外,还需要积极发挥学院环境的推动作用。远程教育学院文化建设着眼于对被教育人员综合性能力的培养。其中主要包括:适应性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价值选择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是建设现代化远程教育强化学校文化与素质教育是实现远程教育目的的基本前提,因此,要求对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和素质教育的概念、关系和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

参考文献

[1]刘丹阳,李齐森,孙振华.略论现代远程教育文化的内涵[J].天津商学院学报,2011,10(03).

[2]辛耀中,王云霞,赵永良.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分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0,22(09).

[3]李群芳,欧阳树,陈春燕等.研究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石油大学学报,2011,21(07).

[4]任继荣,赵刚著,王力军.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J].现代教育科学,2011,20(06).

[5]宋东燕,庞志功,汪宝琪,祁彦.远程教育学校文化建设与素质教育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2,01(05).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生;全面;主动;发展

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实践中的一个重大课题,素质教育的途径就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让学生有自主的选择,即通过自由来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实现个性的充分发展,最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人而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因此大学开展素质教育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一、推行素质教育是治国兴邦的根本大计

把素质教育作为国家教育的目标,作为国家教育改革的奋斗目标,虽然很早就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异化”即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基本特征的“应试教育”而提出来了,但真正把教育、把人的素质同社会经济发展联系起来思考,却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步入新的历史时代的反应,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国民素质正在不断提高,但从长远来看,教育仍然滞后于我国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我国人民经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意识到要真正发展经济,振兴国家,一要靠科教兴国、二要靠人才强国,在这个知识与技术日益重要的新时代,如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当前教育工作者应思考并着力解决的问题。由此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思想。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提出:“增强适应时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随后中央的一系列文件都要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党的十报告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只有在这样背景条件下去理解“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才能抓住素质教育的本质。

实施素质教育,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持续发展之动力和基础。当前我国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数以亿计的人才,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需要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成人力资源优势,它不仅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社会经济走综合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需要,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努力开发人力资源及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尊重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规律,培养学生公平意识的需要。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关系到高等教育能否更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更是全面提高学生思想素质,培养高级人才的重大战略问题。现代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是治国兴邦的根本大计。

二、素质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及其本质

素质在《辞海》中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作为生理学范畴的一个名词,它是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作为一个更综合的概念,指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发展基本品质。与应试教育相对应,素质教育是指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作为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提出以后,理论工作者对其内涵从各个不同的方面作了种种界说,都强调它是人们获取知识、增长才能的基础,其外在表现为性格、意志等。

素质教育最早出现在柳斌先生于1987年所讲的“公民的素质教育”中,而第一本有关素质教育的专著是徐仲安先生在1991年出版的《中学生素质教育》一书。作为教育思想,它是以培养人的基本素质为出发点,作为教育目标,它是以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为目的,作为一种教育机制是对教育内容的组合重构,它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出发,以全面培养受教育者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良好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较强的实践和动手能力以及健康的个性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的发展。

教育的使命是让人成为人,而成人的关键是让人具备人的精神、人的品质,即在精神上、道德上成为一个人。离开了这个主题,就说不清楚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关注人,关注人的价值、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和人的个性,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论。素质教育与其他教育在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上有着根本的区别,目前大学生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大致也体现在这几个方面,所以教育部原副部长周远清认为,大学是实践文化、传承文化、创造文化的机构,承担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大学开展文化素质教育对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全民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基于上述分析,素质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恢复教育的本来意义和价值,即健全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素质的全面提升。它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全体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主动发展的教育。

三、提高教师素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

素质教育的实质是通过教学,以建立高效、和谐、有序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要载体,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大学生各方面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必然趋势,教育学生学会做人是素质教育的首要任务,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现代化的教师是素质教育的根本

提高质量,教师是关键。只要有现代化的教师才能培养出现代化的学生,教育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思想的现代化,教师的素质直接制约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素质对学习的质和量都发生着作用,因而学生接受教育教学的程度,首先是取决于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水平、专业知识、教育技能、思想品德和人格力量等。素质教育的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本身的素质。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师资培训,建立起激励价值,使广大教师能够将素质教育渗透在专业教育中,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始终,通过教育过程的整体优化来实现。

2、培养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师须从改革课堂教学入手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教育观念。它要求人们树立起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实施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教师为基础保障。现代化教师要具有现代教育观;要具有现代化的科学知识;要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要具有健康的身心素质。可见现代教师自身具备良好的现代素质才能造就适应现在和未来的人才。在教学中,要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切实打好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3、学校必须完善素质教育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难度大,涉及面广,任务艰巨,需要各方的理解、支持和配合,把教育系统内各个部门协调起来,有关大学以及教育管理部门应该联合对素质教育的质量进行审查、评估,及时反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之在师生心灵中生根,同时需要建设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作用、三位一体的教学网络。从正面引导帮助学生提高意识,明辨是非,主动吸取积极影响,自觉抵制不良影响,使他们开阔视野,增长实际经验,提高综合素质,使他们在改造环境的活动中全面发展应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篇9

【摘  要  题】学校体育

1 综合分析概要

中国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研究,从根本上说就在于发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探索科学培养21世纪现代化人才的教育法规。特别是那些应用型、对策性的研究课题,就必须在求“真”和求“用”的基础上,采用不同方法对同一问题进行系统的研究和科学的验证。这样才有可能加速形成以高校体育教学实践来激发、检验理论研究;而理论研究又推进和指导高校体育教学实践,这样一个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优化循环。从中国高等体育教育的客观情况来看,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概括的说有四个方面的研究专题。首先是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它要求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素质教育思想真正贯彻到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中去;其次是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它要求高校体育教育必须围绕把每一个大学生都培养成为既德才兼备,又具有新型生命观、健康观、运动观、审美观,并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变革的新型人才而设置和更新体育课程;第三是卓有成效的对策、方法。它要求入世后的中国,在高等体育教育全方位与国际接轨的同时,能够切实担负起大学生的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其潜在创造力的教育职责;第四是科学的理论研究、规范的方法体系和可靠的实践结果。它要求中国在新世纪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必须融科学性、先进性、系统性和规范性于一体。所以,加速对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模式的研究,既有深刻地社会背景,也是中国高校体育教育研究向深层次探索其内涵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2 全新的素质教育观念

素质教育的内涵。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它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最终以健康教育为主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这种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体现了人的全面发展精神,它把教育方针中的培养目标予以综合,比片面的基础教育的理解更为全面,更为深刻。

3 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

3.1 新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

首先,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21世纪大学生的身心完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在技能和体质教育方面,各院校均有着较为成功的教育方法和操作经验;但在发展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进行教育和训练的院校仅占25%,显然不够。所以,必须促进高校体育教育在课程目标方面充分体现身心完善和全面发展这一功能特点。

其次要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有关研究表明:高校体育教育的根本基础在于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这是因为没有文化就形成不了体育,没有文化也发展不了体育。在调查中有86.8%教师认为:“增强身体锻炼知识教育,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以及“强化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思想、体育欣赏能力、体育研究方法的教育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改的重点。所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必须充分地体现出提高大学生体育文化修养水平这一素质教育特点。

第三,注重培养大学生终生体育的态度和体育能力,激发他们自觉和自主学习体育的兴趣。这是因为体育课程与知识情感和操作三个领域高度相关。而调研结果也表明我国在这类目标环节上较为薄弱,甚至有空白点,并且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因而,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竞争能力、综合能力以及对未来社会工作的适应能力提高到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而使其更加旗帜鲜明的为我国21世纪人才战略提供服务。

第四,发展个性。这是高校体育教育充分体现大学生自我意识、思维方式以及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的关键。所以,21世纪高校体育课程目标研究,应注重拓宽大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以充分发展他们的个性和激发其潜在创造力的闪光点。

第五,善于把长远的课程目标和近期的课程目标有机的结合起来,且近期目标必须成为长远目标的阶段目标。这样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才能够统一互动、方向一致、现代化的课程目标才能在新世纪的教学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3.2 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新世纪、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概括地讲应同时具备以下三个方面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它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并且在高校体育教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以引导大学生们主动尝试和创造性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而,它是衡量现代化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的尺子和镜子。

其次,是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多样化。这是多功能与高综合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所决定的。它要求把身体素质功能的课程组块转向把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余暇课程、健身课程、电教课程等紧密结合的大课程内容。以充分体现高等体育教育的多功能综合并进和丰富多彩的整体功能特征。

第三,是课程内容弹性和自主化。这是发展个性、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素质等新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同时,也因为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一个标准,一种规格”的内容模式不仅严重限制了大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压抑了他们潜在创造力的闪现;而弹性化、自主化和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则能够把共性和个性有效地兼顾起来。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灵活多样、自主性强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模式,并强调大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向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方向发展。

3.3 客观实效的教材体系

扩大学生选择体育教材项目的自主权,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自由度,是教育发达国家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完善自我意识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教改和规划21世纪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一个核心点。因而,在对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范围进行排列、选择、组合的实质,就是对教材体系的科学规划。而且也必然在课程内容的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据此不难得出,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必须同时具有3个特点:①是教材内容现代化。它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②是教材范围综合化、多样化。它要求能够覆盖体质、生理、心理、文化、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乃至更大的内容范围;③是教材项目的组合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它要求按照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形式、不同项目进行功能组块,且保持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系统整体的功能特征。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了大纲教材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所以,三者兼备,缺一不行。

3.4 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规范、完善的考核制度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多元化,是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反映。调研结果表明:有44%的院校正在研究把课外体育活动作为体育课的组成部分引入正式教学计划的办法。从这层意义上说,探索21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模式,应把握好以下3个关键特点:①是扩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主权;②是扩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由度;③是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充分拓宽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对高校体育考核制度的规范和完善。目前它已经成为入世后的中国为顺应时代潮流、加速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的普遍观念。这是因为学分制不仅是拓宽大学生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时间与空间的科学体现;而且也顺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它对于课程内容的规划,对教材体系的组块,对课程结构的设计、对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以及对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均具有规律性的要求和体制上的规范。同时,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亦不乏成功的先例和经验。所以,应加大运作的力度,以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和完善。

4 卓越有成效的方法、对策

素质教育以其倡导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理论观念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本质”。因而,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教育,必须首当其冲地担负起这一划时代的教育重任,并且解决好推进素质教育进程中遇到和发现的新、老问题。鉴此,本课题针对国内普通高校体育教改中具有例范意义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科学验证和深入的理论分析。以期为普通高校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整体素质,以及探索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模式提供客观、实效和对策性的咨询建议。

4.1 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不容忽视

这是因为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必然在科技、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与国际接轨。高等体育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既是培养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因而,它首当其冲地担负着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教育重任。所以,通过拓宽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来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协作攻关的能力等等,不仅能够有效地密切高校体育科研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而且对于完善其自身的学科体系,巩固其在现代化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地位均有着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意义。

4.2 体育基础设施须上台阶

普通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点多、面广,不花大气力、下大功夫很难有一个实质性的突破,这是因为难就难在重视不够,难在教育观念落后。因而,要在拓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同时,把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对高校领导者办学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点予以认识。事实上,也只有新世纪“素质教育”观念下的现代化高校管理者,才具有从加强体育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探索、挖掘人才素质潜力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思维特征。

4.3 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大学生个人和个性特点的发展,妨碍了大学生潜在创造力亮点的闪现。而扩大学习自主权,拓宽学习自由度和以启发他们创造性完成技术动作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则符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符合大学生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顺应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其优越性有三:①是有利于大学生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的完善;②是便于开释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激发其创造性的灵感;③是方法科学、简单、可操作性强,并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效果等等。

4.4 体育文化教育应注意实效

“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讲座+体育欣赏和技战术应用辅导”的理论课程模式:①是调动了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②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陶冶情操和塑造气质;③是成功地利用了书本、电教、竞赛、讲座和休闲等,科学地拓宽了大学生自主和自由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等等。

4.5 心理教育应贯穿体育教育的整个过程

“3个紧密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①是调动了大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是锻炼了意志,发展了个性;③是培养了能力,增强了自信;④是激发了大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等等。从系统研究的结果看:该方法科学含量较高,实效性强,且操作简便易行,具有普遍的实践应用价值。

4.6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加速进行

“营造校园体育文化环境、构建课外体育俱乐部”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模式,不仅能够融课外体育活动时间多、空间大、活动内容针对性强、实效性高等特点于一体,而且顺应了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能够在高校体育教学、竞赛和活动中发挥出重要的主渠道作用。

4.7 体育科研应系统、规范

现代素质教育的目篇10

我国的现代化,就是要在邓小平指导下,把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本质上来说,我国的现代化包合两力面内容,即物的现代化和人的现代化,两者相辅相成。人是社会活动的主体,物是人造出来的,又是通过人加以利用的,因此,人的现代化比物的现代化更加重要。职业教育要现代化,就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经济建设培养大批合格的、高素质的专门人才和劳动技术大军;职业教育要现代化,就要进行自身的改革,改革教育体制,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育体系。

经过近20年的努力,我国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尽管如此,职业教育的观状还很不适应现代化的要求,不论是体制、规模,还是质量都存在诸多不适应之处。近两年来职业教育无论是招生数还是在校生数,都有所下降,某些专业出观了一定程度的滑坡,毕业生就业难的越来越突出。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是传统的职业教育,没有向现代职业教育转化。教育观念落后,管理体制僵化,办学形式封闭,不适应整个观代化的罢求。因此,改变职业教育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目标、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以及教育的发展策略,实现由传统职业教育向现代职业数有的转变,使职业教育观代化,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加速实现现代化进程的必然趋势。

二、观念现代化是职业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有一种观点认为,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带来了现代化社会的进步,带来了社会经济与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社会发展呈现出“信息化”、“智力化”、“知识化”的趋势。于是在现代社会中,职业教育已失去了它原有的重要地位。在当前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重高级专门人才轻劳动技术大军、重普通教育轻职业教育的思想。我们知道,“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竞争。”经济发展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但需要高级技术专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没有这样一支劳动技术大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就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职业教育是各类教育中与经济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教育,是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为的桥梁。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高级专门人才的作用固然相当重要,但从事物质生产第一线的人员却总是占多数的,只有提高占多数的广大劳功技术大军的素质,才能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提供高效益的服务,才能为现代化提供雄厚的基础。职业教育正是培养和提高千百万劳动技术大军的基本途径,其现代化与否,直接着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制约着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职业教育是一种适应未来需要的事业,必须坚持“三个面向”的方针,确定其发展战略、发展目标,使其体系结构、发展规模和速度与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相适应。根据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需求及我国的实际情况,今后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进一步推进三级分流,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适当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及今后相当长时期内,中等层次的人才总是占多数,他们是从事物质生产第一线的主力军,只有大力提高他们的素质,才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经济效益。以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重点,符合我国的国情。同时,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急需职业教育培养和造就大批高层次的实用技术和管理人才,教育自身的发展也需要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以促进高等教育结构的调整,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因此,以高等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是职业教育继续发展的契机。在九年制义务教育尚未普及的贫困地区和偏远地区,可以适当进行小学后分流,发展多种形式的初等职业教育。

实现上述发展战略目标,需采取的发展策略主要是:办好现有学校,特别是骨干示范性学校;改办、创办高等职业学校;鼓励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办好乡农技校。骨干示范学校是职业教育的主要阵地。办好骨干示范学校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工程,各地要下大力气抓好。适应职业教育的现代化,骨干示范学校的重点要放在改革与建设上,做到办学模式、管理体制、课程与教学的现代化,做到教学条件、基础设施等物的现代化和培养人才素质的现代化。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采取“三改一补”的途径,充分利用现有救育资源和设施来改办与创办高等职业学校。民办职业教育能适应社会各方面,尤其是、乡镇、集体企业等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采取鼓励与扶持的政策。乡农技校是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是农村经济发展、科技辐射的场所,一定要办好,以促进农村的快速发展。

三、人的化是职业现代化的归宿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人是现代化进程中最基本的因素。只有国民在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上都经历了一场向现代性的转变,形成了现代化人格,这样的社会才能称作是真正的现代社会。职业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职业教育可以增加社会的受教育机会,这对个人而言,拓展了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渠道,对社会而言,则是提高全体国民的现代性心理素质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对加速人的现代化的作用主要在于为个人得到职业满足和获得成就创造条件。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能有效提高人的职业能力,使其更好地胜任所从事的职业;能提高人的应变能力,使其适应现代职业的变化;能提高人的社会化程度,使其与现代社会所认同的价值观相协调。

职业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那么,什么是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呢?高质量的职业技术人才主要体现在其培养目标和教育质量上。来社会劳动者的素质不仅仅指某项专门职业素质而应是其综合职业素质,它既包括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还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以及合作共事的能力与处理矛盾的能力等,即要求所培养的劳动者既有扎实的职业技能基础,又有适应转岗、换岗的能力。根据这一要求,观代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具有较强的市场意识、创业意识、现代意识、敬业精神,以及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现代实用人才。具体来说,包括这样4种类型的人才:的专业示范户、致富带头人;各类的高素质的技术工人、管理人员、营销人员,个体工商业主,国内外劳务市场的技术型“打工仔”。要用现代的思想和眼光来判断和评价人才标准,改变传统的认为农业示范户、个体户和“打工仔”不是人才的观点。

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现代化,就是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改变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先进的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模式和教学,形成适应现代社会体系、体系、科技体系和教育体系的职业教育思想、制度、管理体制、、方式和方法等等。改变学科本位的教学模式,实行能力本位教学,以社会和产业组织的需求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合理设置专业,开发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以市场为导向,面向市场、面向经济设置专业,做到专业设置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主导产业发展相适应。以“供应”为目标,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就开办什么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岗位实际需要与综合素质提高的需要,不要一味强调系统性,教学内容要有地方性和性,要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经济思想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