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培训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6:01

学校教育培训制度篇1

(一)必须在制定层面上明确规定各级党校的地位和作用

定位好各级党校的职能、分工和竞争规则,特别是要明确规定好各级党校在各级党委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中应有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的地位和作用,以保障各级党委党校教育培训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和进行,各项相关政策能够得到顺利制定和实施。

(二)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调训政策规定

明确各级党委党校教育培训由谁调训,各个部门的党校教育培训由谁调训,怎样建立健全党校教育培训的信息网络和调训渠道,规定不服从调训的单位或个人应受到怎样的处理。

(三)必须在制定层面上确定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学习政策规定

明确各级各类干部在接受教育培训期间应满足的各项学习规定,如各种学习要求、学习目的、学习学分等方面的规定,以保障学员能够在接受教育培训期间顺利完成好相应的学习任务,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使用政策规定

将各级、各类干部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情况与对其的使用结合起来,联系起来,以保障学习较主动、积极,成绩、绩效较好的学员在提拔、任用时能够得到优先考虑,以激发起学员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益的动力。

二、建立健全基层党校教育培训的资源保障制度

(一)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资源使用规定

明确基层党校的教育培训对象,对哪一级别哪一类的干部在基层党校进行教育培训要有明确的规定,既要在党校教育培训中引入竞争机制,有要避免各种恶性竞争、无序竞争现象的发生;明确所有干部在一定时间内(如五年)都要接受一定时间段(如三个月)的相应的教育培训,超过的有权利拒绝接受相关的调训,以尽可能避免出现“忙者不训,训者不忙”的现象发生。

(二)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资源调配规定

明确基层党校的调配对象,尽可能地避免一些教育培训对象交叉接受教育培训,重复接受教育培训等现象的发生,避免“教育培训专业户”的产生。

(三)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资源管理规定

明确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健全教育培训档案和网络,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络对教育培训资源进行管理,努力实现管理的科学化、网络化、现代化;明确基层党校要加强对教育培训资源的管理,尽可能地实行学分制管理、计算机管理,保证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连续性。

三、建立健全基层党校教育培训的经费保障制度

(一)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经费来源规定

明确基层党校所需的办学经费、教研经费、进修经费等各种所需经费的来源要求、拨付规定,以使基层党校能够得到足够的办公经费、教育培训经费,以保障教育培训职能的顺利履行;明确各类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所需经费的拨付方式,保证教育培训所需经费的足额、按时缴交;明确专项经费的拨付原则,保证基层党校能够得到相应的专项经费。

(二)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党校教育培训经费的开支规定

明确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所需的办公经费、教研经费、进修经费等各种经费开支的原则规定,从而使教育培训经费能够确实用在提高教育培训的水平、质量和效益上;明确基层党校教育培训对象缴交的学费、资料费等费用的开支规定,从而使这些费用能够真正用在为党校教育培训对象服务方面。

(三)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经费管理规定

明确这些经费既要按照财务的要求和规定进行管理,又要考虑到教育培训经费的一些特殊来源渠道、开支要求进行特殊管理,同时还要对做好基层党校教育培训经费的公开和审计工作提出相应的要求,做出相应的规定。

四、建立健全基层党校教育培训的师资保障制度

(一)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师资来源规定

明确基层党校师资来源要求、师资来源渠道,确定相应的师资要求和标准,调进和调出师资的要求和规定,保证基层党校新调进师资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观念更新快,教育水平高;明确基层党校必须建立健全专兼职的师资队伍,尽量扩大社会化师资队伍的比例,条件具备的可以聘任国(境)外教师作为兼职教员。

(二)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师资管理规定

明确基层党校对相应教师进行管理的原则要求和规定,明确基层党校的师资在履行职责、职称评聘、进入流动等方面的原则要求和规定,保证师资管理既有序又有活力;明确将竞争机制引入基层党校,条件成熟的都要实行竞争上岗制度、竞争择优上课制度,使师资管理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

(三)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师资进修规定

明确将一定的财力、物力、时间用于师资的进修、培训,使教育者能够优先得到相应的、更好地教育,以保障广大教师能够不断适应党校教育培训的新要求、新形势。

五、建立健全基层党校教育培训的纪律保障制度

(一)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纪律要求规定

明确各个单位在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必须遵守的纪律方面的要求和规定,保证每一个干部在一定的时间内(如五年内)都能够接受到一定时间段(如三个月)的教育培训,享受到应有的接受教育培训的权利;明确干部在接受教育培训期间必须遵守的纪律方面的义务和要求,能够享受的权利,尽可能地保证干部在接受教育培训期间能够不受工学矛盾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较好地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

(二)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纪律管理规定

明确各单位在干部接受教育培训期间应不干涉、干扰和影响干部的学习生活;明确基层党校在接受干部参加教育培训后,有权利对这些干部进行相应的管理,如可规定每个教育培训对象必须接受的教育培训的课时数,必须完成一定的学分,必须遵守相应的请销假制度;明确基层党校有权利有义务对接受教育培训的干部进行相应的考核,主要是考核思想政治素质、学习调研能力、学习成绩效果和党性锻炼等,并将这些考核情况作为组织部门干部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备查,作为对该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必须在制度层面上确定基层党校教育培训方面的纪律监督规定

学校教育培训制度篇2

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之际,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干部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教育管理干部队伍,(中国科浪网)推动我省教育改革与发展,省厅制定了《安徽省教育管理干部培训“十一五”规划》,部署了我省教育干部“十一五”培训工作,规定了干训工作的具体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及各项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十五”以来,我市教育干部培训工作取得很大进展,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进一步巩固,提高培训全面推进,高级研修培训的规模稳步扩大;培训方式不断改进,培训质量不断提高,培训实效越来越显著。特别是在学校德育工作、新课改实施、规范办学等方面取得很大成效。全市教育干部培训“十五”规划目标如期实现,为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当前,我市的教育干部培训事业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党中央高度重视干部培训工作,党的十七大和总书记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教育干部培训工作指明了方向;省干训“十一五”规划为我省干训工作明确了目标。贯彻落实省干训“十一五”规划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大精神的重要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需要。

各县市区教育局及各培训院校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市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发展的战略高度,从落实十七大精神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提高对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紧迫性、重要性、战略性的认识,切实响应省教育厅及市教育局的号召,紧紧围绕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局,按照“联系实际创新路、加强培训求实效”的要求,以提高培训质量为核心,积极部署,加强指导,狠抓落实。要认清目标,明确任务,立足全员,突出骨干,倾斜农村,创新培训机制,健全保障体系,全面提高教育干部的素质与能力。要积极引导各级各类教育干部,营造勤奋学习、善于思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学以致用、求真务实的氛围;努力以实际行动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为我市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干部保障和人才支持,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做出更大贡献。

二、明确任务,抓好重点

根据省十一五规划要求,我市十一五干训的主要目标是:全面落实大规模、高质量培训我市教育干部的任务。通过培训,使教育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明显提高,组织实施素质教育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充分发挥市级培训机构引领示范作用,基本形成布局合理、分级培训、统筹协调、保障有力的培训格局;教育干部参训的约束与激励机制进一步健全,各项培训制度逐步完善;师资队伍不断优化,质量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培训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培训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保障更加有力。

主要任务:

1、积极完成省级组织的各类培训。①引导我市的省高(完)中校长、中等职业学校校长、省、市级一类、二类幼儿园园长及广大教育行政干部积极参加省级任职培训和提高培训及现代教育理论培训,按质按量完成省教育厅组织的各级各类培训任务。②配合省教育厅做好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培训和名校长培训培养的选拔推荐工作。③积极参加省级培训的针对皖北地区市、县的400名农村乡镇中心校校长培训。

2、切实有效地搞好市级培训工作。①积极组织全市的初中校长任职培训和提高培训,力争任职培训率和提高培训率都达到100%,所有中学新任校长全部持证上岗。②组织全市区内的小学校长参加任职资格培训或提高培训,力争培训率达到100%,所有小学校长也全部持证上岗。③组织全市(三县四区)至少10%的乡镇中心小学骨干校长参加高级研修培训。④争取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园长都参加任职资格培训或提高培训,培训率达100%,做到持证上岗。⑤积极组织初中及市区小学校级后备干部培训。⑥实施市级骨干校长高级研修培训。⑦力争将全市各级各类教育管理干部轮训一遍。⑧积极组织我市农村乡镇中心校校长培训,实现农村中心校校长的全员参训。⑨力争与相关高等院校联办教育学原理或教育管理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系统提高一批中青年教育管理干部在教育及管理方面的理论修养。

3、指导落实县级培训任务。①各县市区要认真做好所属区域内的农村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和提高培训工作,力争做到农村小学校长任职培训率达到100%,提高培训达100%,做到全员持证上岗。②各县市还要做好城区内小学校长的全员培训工作。

各县市区教育局要认真引导各级各类学校校长认真学习“十一五”规划,加强宣传;要进一步完善中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培训,巩固和完善校长持证上岗制度,全面推进在职校长提高培训,加强骨干校长研修培训,逐步提升中小学校长学历层次;要保质保量完成“十一五”干训目标。各类培训学校要结合受训人员的实际工作,积极改进培训内容和方式,用新的办学和管理理念武装各级各类校长,着力提高各类校长的管理水平和自身素质,以推动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实施;为加强和完善校长持证上岗制度、规范办学行为、切实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把教育干部培训作为一项基础性、战略性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加强领导,狠抓落实,分级培训,分级管理。市教育负责全市教育干部培训的统筹规划、管理协调、业务指导、质量监控和相关信息服务工作。县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完善教育干部培训的领导体制,统筹部署和定期研究本县区教育干部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实施。要将教育干部培训情况作为考核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业绩的重要内容,对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对贯彻落实干训工作不力的人员,要实行责任追究制,根据情节,给予党内行政记过处分,严重的将降职或开除职务。

各县市区和各培训基地在具体组织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原则:

1、以人为本,促进发展。遵循和把握教育干部的成长规律与培训需求,激发教育干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将教育干部培训与事业发展、干部成长进步紧密结合,提高教育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战略思维能力和教育管理能力。

2、统筹规划,分级实施。加强对全市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统筹规划,根据培训的实际需求,分别制订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实施分类指导。培训计划要注重三个面向: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薄弱学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合理分工、分级实施。

3、倾斜农村,均衡发展。结合我市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目标及我市农村学校偏多的特点,全市教育干部培训要“突出骨干,加强农村”,重点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干部培训工作的支持力度,从培训政策保证和经费支付上加以倾斜,加强城市与农村校长培训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之间校长队伍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均衡发展的中小学校长培训体系。

4、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围绕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把理论学习、总结经验、研讨问题与改进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培训效果;引导教育干部运用所学理论和知识指导实践,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立足于我市经济社会进步和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密切关注和跟踪国内外教育发展最新动态,积极适应新形势、新机遇、新任务的要求,不断更新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积极开发、引进和整合优质培训资源进入教育干部培训领域,鼓励支持培训机构之间开展合作,促进优势互补。加强培训区域合作,促进国际交流。

四、做好保障,切实落实

按照省“十一五”规划,做好相关保障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做好如下保障:

1、进一步加强干训师资队伍建设,确保培训质效。各培训基地要继续充实干训教师队伍,完善学科力量配置,积极派干训教师出去进修、挂职锻炼,积极参与省干训教研活动,组织干训教师开展教研和系列课题研究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要进一步完善兼职干训教师队伍,整合培训资源。按照公开竞争、择优聘任的原则,从熟悉教育规律、教育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干部、中小学校长、知名专家学者等各类优秀人才中选聘兼职教师,使他们走上我市干训教学讲台,建立全市教育干部培训的专家资源库。进一步优选优聘省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有计划地组织干训管理者开展系列课题研究,进行专题考察学习,促使他们深入认识教育管理实践,开拓他们视野,提升他们的干训管理理念。

2、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探索干训教学新模式。各培训基地要做好训前调研工作,组织有关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校长,会同专家学者,针对我市教育现状及面临的挑战提出系列课题,及时添设这些既反映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实施素质教育新要求的、又贴近管理一线、具有针对性、现实性和前瞻性的内容和课题,使分段教学更加合理。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教学模式,建立多元化培训模式。加强案例分析、情景模拟、问题解剖、现场观摩等实践性教学,综合运用现场诊断、挂职锻炼等培训模式,研训结合,以“研”促“训”。充分发挥现代远程教育的优势,积极推进教育干部远程教育,面向基层,为教育干部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校长提供便捷的优质培训资源。依托中小学校长提高班、高研班,围绕主题,举办“名校长论坛”,提升教学层次,提高培训质量。

3、强化制度建设,保证训用衔接。各县市区教育局要认真贯彻《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完善中小学校长持证上岗制度。要按照干部管理权限,把校长培训取得的成效作为干部任(聘)用的重要依据之一,强化培训与干部培养、聘任、考核之间的联系,突出培训与任用的有机衔接。凡未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的新任校长,必须在任职之日起至六个月内,接受任职资格培训并取得“任职资格合格证书”。在职校长,“十一五”期间必须参加规定时数的提高培训,并取得“提高培训合格证书”,作为继续任职的必备条件,对于未取得“任职资格培训合格证书”和在规定期限内未参加提高培训的校长,其本人不得参加教育系统各种“评优”、“评先”,不得申报高一级教师职务,其所在单位不得参加达标学校、示范学校等评比活动。对无正当理由拒不按计划参训的中小学校长,视情节轻重,给予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直对免去其职务。继续将教育干训工作纳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督导评估各级学校、幼儿园办学水平评估范围,加强督导检查。对培训工作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和奖励。

4、规范管理,从严治训。市教育局将加大对全市干训工作的管理和监督。各级培训机构的培训方案与计划必须经同级教育行政部门批准并报上一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后方可实施。为加强培训过程的监控和考核,将建立调训任务完成情况定期通报制度。各县区教育局要加大培训质量监控力度,定期对培训进行检查评估,从培训需求调查、培训目标确定、培训计划制定、培训内容和方式选择、培训师资选聘以及培训过程管理等环节上加强监督。各级培训机构对参训学员要严格管理,实行考勤制度、学籍管理制度和定期考试、考核制度,考试考核成绩和写实性书面学习鉴定存入本人档案。严格培训学籍和培训证书管理,建立完善的培训登记制度和备案制度。由省教育厅印制的各类教育干部培训证书实行固定编号,省、市两级培训由省教育厅统一验印,县级培训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验印,并运用微机数据库管理。

学校教育培训制度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1C-0048-05

为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1〕14号)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颁发的《关于“十二五”期间进一步加强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苏教师〔2012〕35号)等相关文件的要求,江苏围绕全省师资建设,特别是职业院校师资建设重点工作,全面规划和统筹国培、省培等项目任务,合理安排各项目培训计划,科学优化项目培训内容与方式,狠抓过程管理与质量监控,切实提高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成效。

一、“十二五”江苏推进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业化的背景及主要成绩

职业学校教师和管理者素质提升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基础,是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总体而言,“十二五”期间江苏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仍然面临着“量缺”和“质低”的问题。全省职业学校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生师比远远超出教育部规定的20∶1左右的标准,个别学校生师比高达27、28∶1,部分专业甚至超过30∶1。2011年,全省308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达到92.46万人,但专业教师数仅为4.4万人,难以较好地满足常规教学和管理需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同时,大量教师难以适应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要求。一方面,师范院校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专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普通高校毕业的教师普遍缺乏教学理论和教学技艺,其共同不足是缺乏企业背景和经历,不具备“双师”素质。

针对现状,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教育规划纲要,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师资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意见》,出台一系列的制度文件,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创新培训工作机制,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和兼职教师聘用政策,着力加强职业学校师资和管理干部队伍建设。一是适应职业教育稳定规模的要求,不断充实教师队伍数量。根据省级教育、人事部门统一部署,市、县根据省定编制标准,明确地方职业学校教师编制,解决生师比过高的问题。二是满足职业教育教学提高的要求,明确职业学校教师素质要求。2012年起,省教育厅先后制定各大类主要专业“双师型”教师标准,完善了“双师型”教师认证和职称评审制度;开通中职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制定中等职业学校特级教师标准和五年制高职校名师标准并组织开展了评选。同时,注重加强中职教师的师德建设,完善师德规范,严格考核管理。三是加快提高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创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及管理模式。积极探索和建立“产教结合、研训一体”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新模式。2012年,成立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打造教师培训发展新平台。中心以“服务行政、统筹资源、优化管理、发展教师”为理念,坚持“打造公共项目、开发公共产品、提供公共服务”的定位,着力提高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能。在全面落实国培计划,完成专业骨干教师、青年教师企业实践等各项任务的基础上,每年度组织完成近7000人的省级面授培训。各培训基地不断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品类,提高培训质量。各地从地方实际出发,组织开展国培、省培未能普及到的专业或类别培训。

五年间,江苏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部级培训计划4171人,组织完成部级骨干教师培训3967人。其中,出国研修101人,骨干校长及相关培训374人,专业带头人培训172人,骨干教师部级培训1846人,青年教师企业实践581人。

组织完成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省级培训26759人,年均超过5300人。其中,出国研修1500余人,新课程/专业带头人培训5809人,骨干教师培训5052人,技能竞赛专题培训4638人,管理者培训3975人,其他专项培训2810人;另外,教师网络培训2975人。

二、“十二五”江苏创新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主要做法与成效

为贯彻落实国家、省提出的重点支持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工作要求,积极构建国培、省培、市培和校培联动机制,积极调动和统筹各方力量,指导各培训基地强化重点和特色项目建设,加强培训前、中、后的全程管理,着力于实现全省中职教师培训的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和国际化。

(一)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和优化培训项目安排

全省教师培训项目在落实国家、省关于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总体要求和任务的基础上,突出围绕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工作和重大工程安排年度教师培训项目和计划,遵从“服务教育行政中心工作,破解课程教学改革现实难题,满足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基本指导思想,按照从“校培、市培再到省培、国培”的培训项目顶层设计思路,科学规划设计,坚持“按专业、分类别”逐级提升培训层次。特别是,在各项目中贯彻、突出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落实国家对合格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引导广大教师逐步建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规范,促进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建立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以此构建教师培养、培训、考核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各年度职业学校教师主要包括出国研修、集中式基地培训、网络培训等形式的9大类、180余项培训。其中,部级培训3类、111项,达750余人;省级集中培训6类、70项,达6600余人;省级网络培训近3000人。尤其是,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改革的进展,设置了“指性人才培养方案实施及教学模式改革研训”,加大了德育课教师、班主任、团委书记等对象的培训力度;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以及适应教育部关于在大中专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要求,设置创业教育指导与管理者培训等。2015年首次实施网络培训,共开设9门课程,上半年和下半年分两期共培训2975人次,经考核,培训合格率达99%,培训反响较好。

(二)加强制度建设,推进培训项目实施和管理规范化

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制度,使培训工作各环节有章可循,是提升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整体水平、满足教师专业化发展需求的重要保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对教师培训的政策引导和制度规范,出台了《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部级和省级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中职校新入职教师培训管理办法》《江苏省职业院校教师培训优秀项目、优秀个人、优秀单位评选管理办法》等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政策文件,严格机构遴选、项目准入、经费使用等各个环节要求,强调把考核验收作为强化培训效果的重要抓手,保证培训工作高效稳妥推进,着力推进教师培训组织、实施、考核等规范化、科学化,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要求各院校制定符合校情的教师培训规划及教师培训制度,重视制度建设在教师培训中的作用。

教师培训中心成立由行业、企业、示范职业院校、本科院校、科研机构、行政部门等专家组成的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充分利用和发挥各有关单位专家优势,围绕培训需求、项目设置、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方面加强培训项目的顶层设计和持续优化。为确保培训项目的落实到位,省教育厅、培训中心多次召开由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专家、高等职业学院和大市职教师资培训负责人、培训项目负责人等参加的专家联席会,充分听取专家们的咨询意见;组织进行严格的省培项目基地的申报和评审工作。

(三)实施过程监控,强化教师培训的质量改进

教师培训中心着力完善国培、省培项目执行情况的报告制度、考勤考核制度和督导问责制。在省教育厅师资处领导下,教师培训中心组织省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指导委员会部分专家分批次对省培、国培项目基地的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查调研与评估。在培训项目开班前,组织部级、省级培训单位和项目负责人参加培训者培训班,加强对高职教师培训工作的认识,明确培训任务和职责;在培训项目实施过程中通过参加座谈会、随堂听课、问卷调查、电话随访等多种形式加强培训项目的质量监控。近三年来,完成全部项目的学员满意度问卷测评以及培训过程资料收集、整理;组织项目基地分项目类型进行了多次专题总结与评估,完善学员培训过程管理要求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协议等规范;加强基地管理,优化培训内容,改进培训方式,分年度针对培训项目、课程内容、学习形式、师资水平等方面开展中期巡视和结业检查等,实施国培学员培训结业考核,并进行国培成效调查和反馈。针对国培、省培项目,综合过程管理、结果评价等多方面因素,经省教育行政部门同意,进行了省培优秀学员、省优秀培训项目、优秀培训管理者的评选、总结与表彰。

教师培训中心在项目实施前深入调研,编制年度培训计划,要求全省职业学校通过《教师培训管理信息平台》填报年度教师培训需求,根据培训需求和教育部任务指标安排年度培训任务;在项目评选中引入竞争择优机制,实行培训项目招标制,严格项目评审,遴选高质量、符合高职教师需求的项目施训。建设并完善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强化从学员报名管理到项目实施的过程管理,再到项目评估与结果管理等,利用信息系统落实和强化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要求,着力推进以全省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综合管理系统为信息纽带,构建连接地方管理部门、中等职业学校、培训基地的服务管理体系,加强信息的横向沟通,增进基地与地方管理部门、中职学校以及教师的互动,提高服务的时效性和针对性;同时,充分发挥综合管理系统的功能整合优势,推进培训专家库建设、学员网络评价、管理数据分析等工作。

(四)创新培训模式,着力提升教师培训实际成效

我省对于以讲授型为主和以实践型为主的培训进行分类管理,积极创新培训模式,提升参训教师的培训体验,革新培训手段和模式,积极探索理论传授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集中授课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分组交流和自我研修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等方式,采取分阶段、模块化培训课程,分为集中授课、小组在线研修和个人自主研修等,形成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鼓励培训单位开发网络培训课程,开展网络研修。教师培训中心重点根据中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求和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自2014年立项先后投入近200万元通过自主开发的方式,开设了语文、数学、加工制造、交通运输、信息技术、财经商贸、旅游服务以及班主任等“8+1”门、共计近千学时的网络教师培训,不仅创新了培训形式,为广大教师参与培训提供更多机会,创造在岗学习的便利条件,而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增强学习互动和反馈,有效控制学习和作业进度,提高过程监控成效。

教师培训中心重点对由省级部门负责实施的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进行了改进、论证,先后组织近50家企业完成了5个年度近60个专业共计近1000人的企业实践培训。根据确保专业对口、突出专业优势的原则,为每个企业配对了牵头院校,由院校、企业共同拟定培训方案,分段组织实施,并强化项目、任务在教师实践培训中的引领作用;严格学员考勤和纪律,及时处置突况,确保培训工作有序、高效开展。其中,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阴人民医院承担的“护理专业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对所探索的“三三三”研训模式进一步深化,不仅构建了校―企―校多方联动的机制,而且形成了一批文本、图片、视频以及微课等资源,初步实现了教师培训与教学实践的充分结合,为探索产教融合式教师培训和学习模式积累了宝贵经验。该项目成果获得省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二等奖。

(五)完善保障体系,确保教师培训项目有效运行

教师发展是办好教育事业的根本保证,办好职业教育的核心在于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省教育、财政等部门对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给予了高度重视,在资金投入、时间安排等方面形成了制度保障。我省将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工作纳入全省教师教育培训工作的总体工作进行统筹安排,省财政安排了o钭式稹F渲校自2011年起省财政每年对中等职业教育部级骨干教师培训和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在中央财政资金外分别按照0.9万元/人和1.8万元/人予以省财政补贴,每年度资助金额达到800余万元;每年单列省级培训专项资金近1500余万元。同时,建立市、县、校分级投入、分层实施的多级培训体系,为广大教师创造了更多学习和发展机会。

建立健全教师培训的项目管理制度,在项目设计、项目申报、培训形式、管理责任、项目评价等环节明确具体要求和措施。在项目设计方面,以“双师型”教师职业素养、专业水平、教学能力等的提升为重点,提出明确学习任务;在项目申报方面,探索申报、审批制,由符合项目要求的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等自主申报;在培训形式方面,推进集中授课、企业实践、网络学习等多种形式,通过专家引领、小组研修、互动交流,体现多样、开放、灵活的特点,以适应教师专业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诉求;在管理责任方面,采用项目负责人制,加强对培训项目的组织和管理。教师培训中心开发了专门用于全省教师培训管理的信息化平台――江苏省中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于“江苏教师教育网”,完成了全省中职教师全部信息的入库以及省培网上报名、管理工作。

(六)推进督查考核,构建教师培训项目评价机制

教师培训中心注重加强培训成果总结和问题改进,每年度组织培训基地等有关单位编写《年度教师培训工作总结汇编》《教师培训简报》《职业学校教师培训专题调研报告》,组织编写《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年度规划》。2015年下半年,省教育厅成立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专项调研小组,深入高职院校、承担培训任务高校以及行业企业开展为期两个多月的专项调研。调研小组主要采取专题座谈会、个人访谈、网络信息反馈等多种形式就“十二五”期间教师培训成效与问题、“十三五”培训需求等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广泛听取意见,初步形成《职业院校教师培训“十三五”规划专题调研报告》和《初步方案报告》。

在项目评价方面,采取过程管理和绩效评估办法,通过过程抽查、查阅材料、问卷调查、学员访谈、专家评议等方式,建立质量监测和反馈机制。在国培、省培项目的质量与成效方面,无论是从对项目执行情况的专项督查、调研座谈会以及中期成果汇报,还是从中职教师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学员满意度测评调查来看,所有项目计划落实和组织实施的总体情况良好。近年来,省级培训平均参训率达98%;部级培训平均参训率达90%。各培训基地高度重视,组织严密,管理规范,从课程设计、报名管理、考勤制度、师资配备及后勤保障等方面,达到《培训管理办法》的要求,取得良好成效。“江苏教师教育网/中职教师培训信息化管理平台”中的学员满意度测评的“参培率、参评率和好评率”等三项综合考评指标均超过95%。

三、江苏职业学校教师培训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建议

近年来,我省各地、各培训单位高度重视,组织管理规范,在课程设计、学员管理、师资配备及后勤保障等方面逐年改善,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但在总体上,还存在着以下突出问题:第一,培训工作的计划性有待进一步增强。一是国家、省、市、校虽然建成了职业教育教师培训的基本框架和网络,但分层培训的定位、分工有待加强统筹规划和设计。二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对教师培训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尚不平衡。“学校发展教师、校长成就教师”的理念未能形成普遍共识,在执行培训计划上各地的执行力度表现不一。三是学校普遍缺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划,突出地表现在对教师派遣缺少统筹规划,对教师参训要达成的目标并不清晰。第二,培训工作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国培、省培计划与市、县、学校的教师培养培训及日常工作安排未能建立有效的衔接机制,学校对派遣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资格把关不严。二是培训项目、课程设置及其实施对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发展需求的有效关注还需进一步提高,需要进行科学改进和优化。三是培训形式相对传统、单一,师资和教学资源不够多元化,有待强化整合企业资源。第三,培训工作的有效性有待进一步强化。一是培训管理的系统性制度和相关政策亟待完善,教师参加培训的相关保障制度和激励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二是亟需制定与行业、企业合作的教师教育培训制度,缺乏适应职业学校教师培训要求和推进培训工作创新的有效制度基础。三是对培训基地工作的绩效考核制度不健全,成效评价、信息反馈和改进措施等还不完善。第四,培训工作的创新性有待进一步改进。一是教师培训总体上在内容模块化、管理规范化等方面程度还不高,亟待健全培训工作手册等标准化制度文件。二是培训的学员评价和效能考核尚不健全,教师岗位的后续培养与工作衔接有待完善。三是教师培训的数字资源还很缺乏,培训管理信息化刚起步,需要进一步加快培训工作的信息化进程,完善教师学习电子档案。

学校教育培训制度篇4

一、明确总体要求,提高校长培训工作水平。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培训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培训机制为动力,进一步提高校长培训工作专业化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人民满意的中小学校长队伍,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中国教育梦提供坚强保障。

二、加强统筹规划,开展校长全员培训。各地要有计划地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开展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重点加强农村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民族地区校长培训,加大薄弱学校校长培训力度。重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培训。按照“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组织实施中小学名校长和幼儿园名园长培养计划,为优秀校长、园长成长发展创造条件。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和培训者能力提升工程,继续实施相关合作项目。

三、精选培训内容,满足校长专业发展需求。各地要全面推行需求调研,针对不同层次、类别、岗位校长的需求,围绕校长在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专业素质要求,丰富优化培训内容。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校长培训必修内容。任职资格培训重点提升校长依法治校能力。提高培训重点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高级研修重点提升校长战略思维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改进培训方式,发挥校长学习主体作用。各地要更新培训理念,坚持以学员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目标,采取专家讲授、案例教学、学校诊断、同伴互助、影子培训、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探索建设校长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开展区域内、区域间校长网上协同研修,推动学校间、城乡间校长网上结对帮扶,形成校长学习发展共同体,实现校长培训常态化。鼓励各地设立优秀校长网上工作室,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五、完善培训制度,实现校长培训规范化。各地要严格执行新任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必须参加不少于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在任校长全员培训制度。规范校长培训证书制度。完善校长组织调训制度。建立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校长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建立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制度,把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校长考核、任用、晋级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六、创新培训机制,激发校长培训工作活力。各地要积极探索校长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信息化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校长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机会。改革课程资源开发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招投标等多种方式,吸引优质培训机构参与课程资源建设,重视开发典型案例、微课程和网络课程。实行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专职培训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承担培训任务。鼓励培训机构依托优秀中小学建立培训实践基地,加强与境内外优质培训机构、高等学校的合作,探索联合培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培训者专业能力。教育部制订培训者专业标准。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为专职培训者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保证其每年参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拓展培训者队伍来源渠道,重视遴选熟悉教育规律、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干部、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一线校长担任兼职培训者。建立国家、省两级培训专家库,推动优秀培训者资源共享。

学校教育培训制度篇5

(2013年8月29日)

为贯彻党的十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国发〔2012〕41号),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校长(含幼儿园园长、特殊教育学校校长,下同)队伍,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长培训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总体要求,提高校长培训工作水平。按照教育规划纲要的要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促进校长专业发展为主线,以提升培训质量为核心,以创新培训机制为动力,进一步提高校长培训工作专业化水平,努力造就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治校有方、人民满意的中小学校长队伍,为推动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中国教育梦提供坚强保障。

二、加强统筹规划,开展校长全员培训。各地要有计划地面向全体中小学校长开展任职资格培训、提高培训、高级研修和专题培训。重点加强农村地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民族地区校长培训,加大薄弱学校校长培训力度。重视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园长培训。按照倡导教育家办学的要求,组织实施中小学名校长和幼儿园名园长培养计划,为优秀校长、园长成长发展创造条件。教育部组织实施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农村校长助力工程和培训者能力提升工程,继续实施相关合作项目。

三、精选培训内容,满足校长专业发展需求。各地要全面推行需求调研,针对不同层次、类别、岗位校长的需求,围绕校长在规划学校发展、营造育人文化、领导课程教学、引领教师成长、优化内部管理和调适外部环境等方面的专业素质要求,丰富优化培训内容。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校长培训必修内容。任职资格培训重点提升校长依法治校能力。提高培训重点提升校长实施素质教育能力。高级研修重点提升校长战略思维能力、教育创新能力和引领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改进培训方式,发挥校长学习主体作用。各地要更新培训理念,坚持以学员为主体、以问题解决为导向、以能力提升为目标,采取专家讲授、案例教学、学校诊断、同伴互助、影子培训、行动研究等多种方式,强化学员互动参与,增强培训吸引力、感染力和实效性。探索建设校长网络研修社区,积极开展区域内、区域间校长网上协同研修,推动校际间、城乡间校长网上结对帮扶,形成校长学习发展共同体,实现校长培训常态化。鼓励各地设立优秀校长网上工作室,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五、完善培训制度,实现校长培训规范化。各地要严格执行新任校长持证上岗制度,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必须参加不少于300学时的任职资格培训。实行5年一周期不少于360学时的在任校长全员培训制度。规范校长培训证书制度。完善校长组织调训制度。建立培训学分管理制度,探索建立培训学分银行,推动校长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教育课程衔接、学分互认。建立培训与使用相结合制度,把完成培训学分(学时)和培训考核情况作为校长考核、任用、晋级的必备条件和重要依据。

六、创新培训机制,激发校长培训工作活力。各地要积极探索校长自主选学机制,建设菜单式、信息化的选学服务平台,为校长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择机会。改革课程资源开发机制,采取政府购买、招投标等多种方式,吸引优质培训机构参与课程资源建设,重视开发典型案例、微课程和网络课程。实行培训项目招投标机制,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的专职培训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承担培训任务。鼓励培训机构依托优秀中小学建立培训实践基地,加强与境内外优质培训机构、高等学校的合作,探索联合培训、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运行机制。

七、加强队伍建设,提升培训者专业能力。教育部制订培训者专业标准。各地要采取多种措施为专职培训者专业发展创造条件,保证其每年参训时间不少于1个月。拓展培训者队伍来源渠道,重视遴选熟悉教育规律、理论水平较高、实践经验丰富的教育管理干部、知名专家学者、优秀一线校长担任兼职培训者。建立国家、省两级培训专家库,推动优秀培训者资源共享。

学校教育培训制度篇6

一、指导思想

根据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为目的,遵循在职教师培训的规律和特点,坚持培训内容的科学性与先进性,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灵活性和多种模式的培训形式,坚持按需施教,强调学以致用,注重岗位提高,重视校本培训,促进自主学习,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素质和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二、培训范围:

全县男45—55周岁,女40—50周岁的在职各学科小学教师。

三、培训目标:

1.在培训范围内的全体小学教师分三年三期进行通识和专业培训,提升教师整体素质,以适应实施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需要。

2.全县本年度选培200名左右小学教师,并选拔部分骨干教师分别参加市、省、部级骨干教师培训,使骨干教师梯队基本形成。

3.全体教师普遍接受计算机基础知识(农远工程运用)和教学技能培训,使大部分教师具备运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能开展不同程度的计算机辅助教学。

4、通过培训,巩固专业思想,熟悉并掌握所教学科的教学常规,熟悉教学内容,教学技巧,能在教育科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适合儿童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教学。

四、培训内容:

现代教育理论、实用教学艺术、学科前沿知识与综合知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论与实践等等。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教学软件的使用和上网查询资料,利用平台制作简单教学软件技术,运用计算机进行辅助教学和教育科研等。

五、培训方式:

校本培训、县级假期集中培训和利用远程教育培训相结合。

校本培训是在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的规划和指导下,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县级假期集中培训是由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业务部门下达培训计划和组织实施的培训。远程教育培训是充分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的自主学习。

各小学要把开展教师培训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每年制定出校本培训方案,确定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法培训人员,强化培训措施,扎扎实实地开展培训工作,并对教师参加培训情况进行考勤考绩考核。为了保证培训质量,各学校每年要将校本培训方案上报县教育局,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六、培训管理

县教育局负责制订年度教师培训的计划,检查评估教师培训情况,确保培训质量。县教师进修学校承担全县小学教师的培训任务,县教育局成教股基教股教研室等部门要积极协助教师进修学校共同完成教师培训任务。

各学校要发挥师资培训重要阵地的作用,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培训方案,组织开展好培训工作,使本校教师在规定期限完成各项培训任务。

七、培训保障

1.建立激励和制约机制

县教育局和各学校要把教师参加培训列入教师年度考核的首由内容,参加培训的教师经县校两级考试、考绩、考核合格作为教师年度考核的首选条件,不合格者允许参加一次补考,仍不合格者,不得参加当年的人事考核。同时评选优秀学员,颁发荣誉证书。

3.继续实行培训证书制度

对参加本年度培训的教师实行考勤考核和考绩登记制度。校本培训校级成绩占总学分的20%,集中培训成绩占总学分的80%,两项综合学分达标的发给结业证书,综合成绩达不到规定标准的不得参加年度考核,且培训经费由个人承担。

4.教师培训经费

根据有关规定要求,教师培训经费由政府财政与教师所在学校共同负担。综合成绩不合格的教师培训经费自付。

5.教师培训领导机构

学校教育培训制度篇7

一、初步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制度

为实现我区基础教育“二圈层第一,成都市一流”和职业教育“全省一流,全国知名”的发展目标,我们在学年初明确提出了我区教师培训的工作思路,即以校本研修为载体,立足校本,覆盖全员,充分发挥各级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师把新的课改理念转化为常态下的课堂教学行为,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在这样的工作思路下,全区教育系统广大干部教师深刻认识到了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对实现我区新的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性,各校以行事历的形式落实校本研修工作,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制度在我区已初步确立,有效地规避了校本研修的风险,教师教育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建立健全了培训机制,完善了评价制度

1、为提高培训质量提供制度保障

前几年的培训经验教训告诉我们,要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为培训提供制度保障。因此,区教育局近年来每年都以文件的形式对学校开展教师培训工作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考核办法,出台了《xx区中小学校本研修管理细则》、《xx区中小学校本研修考核细则》等工作规范,要求学校做好五个方面的保障:第一,机构保障。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校长牵头,教导处或教科室主管并由专人负责;第二,制度保障。学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制订出了一系列规章制度进行月考、期总评,并与评优评先晋级挂钩;第三,文化保障。学校以校长为首带头学习带头举办讲座,创设共生的校园文化,让每位教师都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受到潜移默化地影响,使其不断反思更新自我;第四,经费保障。学校每年都把教师培训经费列入预算。龙泉实验小学、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小学部,初中部还对教师培训经费进行了分类使用,只要教师外出学习都极力支持。学校也千方百计为老师寻找和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航天中学、龙泉中学、同安中学、洛带中学一年利用暑假送教师外出培训或请专家到校进行专题研究培训就达数万元。大兴小学一年为教师订阅学习用书达4000元以上。各学校都投入了资金加大了培训力度;第五,技术保证。利用校内外的一切可能调动的技术资源,加强与校外有关专业机构的合作,为教师上网交流提供便利。由于学校努力做好了这方面的保障,使得校本研修得以有效开展。

2、建立了有效的评价机制

过去,我们对教师培训的考评过于刻板,影响了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为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我们从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研究培训机构和学校三个层面对教师教育评价机制上进行了较大的改进,让教师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建立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内的组织文化、结构和领导角色,实现文化重构,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狠抓过程管理,突出培训实效

1、确定了教师教育的工作重点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现行的师资培训忽视教师性智慧的提升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软肋,越来越多的业内人士悟出基于学校实际,基于教师才是师资培训走出“效果不彰”的必由之路。为突出培训实效,我们确定了我区师资培训抓校本研修和骨干教师培训两个工作重点,初步实现了区教育局组织领导、区教研室专业引领和教师研修学习的教师教育实施策略。

第一、区教育局组织领导。区教育局建立了以区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宁旺成同志为组长的师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下发了推进校本研修制度的有关文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狠抓过程管理,把师培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奖励先进,从评价激励、督促协调和制度保障三个方面强化对教师教育的组织领导。

第二、区教研室专业引领。区教研室紧紧围绕“推进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这个核心制订了相应的操作实施方案,大力开展网络教研,整合力量对教师进行专业引领,融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于一体,把区教研室建成资料资源中心和教师发展中心。

第三、学校行动跟进,教师主动发展。我们要求各校从校情出发,从教师培训需求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针对本校亟需解决的教育教学具体问题,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并借助外脑开展以教育行动研究为主要形式的各种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活动,研究课程的有效实施,营造研究氛围,关注制度创新,逐步形成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教师教育运行机制。

(二)充分发挥教师自主学习能动作用

在中我们把教师继续教育的着眼点放在解决好教师的学习问题上。区教育局在本学年度教师教育的实施意见中,提出了“六个一”活动,引导教师在学习培训中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牢固树立终身学习观念。知识经济时代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拓展自己的知识,方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第二,变革学习方式。一是要主动学习,把学习视为一种乐趣,更是一份责任,把它作为所从事的事业和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自觉自愿地去学习。二是学有特色。学习不仅是为了学习掌握已有的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不断地创新知识,更新技能。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观察和思考问题。三是要求结合的学习。在过程中教师通过亲身体验和感悟对原有知识进行再认识,不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和行为,从而使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四是一定要带着问题学。要求教师把学习看成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去对待。善于将所遇到的问题整理归类,去分析,去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三,不断改进学习手段。《龙泉教育》网的建立为教师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建立起了教研员与教师之间、教师和教师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交流互动的全新机制。教师通过《龙泉教育》网进行合作学习的氛围正在一步步形成。

四、进一步完善了校本教师培训的操作办法

1、充分了解教师的培训需求,提出指导性意见,帮助学校和教师确定目标。我们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教师的实际需求,找准培训的切入口。在校本培训中,以学员的需要为中心,力求解决被培训者的实际需求和问题。使教师知道知识和技能对他们是重要的,是能够用于他们实际工作的。教师则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确立自己的侧重点,形成适合自己特点的内容体系。

2、转变角色,关注个体,重视教师的能动性。

我们开展的一系列培训活动中要求培训者成为引领者、帮助者、指导者、合作者和催化者,关注学员的需要和期望,正视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储备,允许他们在培训过程中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学校制定培训规划、计划时,既规定学校培训的总体目标,基本要求,又给教师富有较为宽泛的自我发展空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个人学习计划。

3、预设有效的问题,注重培训的性

在上一学年度培训结束后,我们要求各校进行对教师教育工作进行全面,找出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下一年度的工作设想。同时,区教研室每周两天深入学校了解教育教学情况,了解教师培训的问题和需求。在本年度制定规划时,我们要求培训者要不断地向教师提出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使教师处于激活状态,进行独自思考和反思。在培训中运用互动式的问题,注重调动参与教师的热情,进行了有效的双向沟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使他们保持乐观的学习状态。我们在工作中还特别注意强化教师的自我评价意识,帮助教师根据新的课改理念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批判性反思,通过自我评价改进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4、创设“共生”愿景,共享教育资源。

在各级培训中我们十分强调为教师的学习创设一种相互尊重、合作的氛围。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始终处于一个平台,培训者作为平等之中的首席发言人,与教师充分交流,实现经验共享。为充分挖掘教师在学习中的集体智慧,培训者总是充当激发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给教师贴“是与否”的标签,让教师在培训中享受着自我评价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校教师通过相互学习将集体研究成果上传到《龙泉教育》网与全区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并以文字的形式推荐到龙泉《课改在线》上进行刊登。

五、全面高效地完成了培训任务

通过督导检查,各校完xx师培训任务质量很高。龙泉中学的学科组建设,龙泉外国语实验学校初中部的集体备课、课题研究与网络教研,龙泉实验小学的行政领导深入课堂研究与资源中心建设,航天中学、洛带中学、同安中学的青年教师培训等都很有特色。许多学校创造性地开展“六个一”活动,建立健全了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机制,提高了教研活动的质量。由于我们把目光聚焦在课堂质量提高上,聚焦在队伍建设上,努力创设共生的校园文化,一批具有反思能力的教师茁壮成长。我们相信,经过不懈努力,我区教育质量一定能再上新台阶。

4、创设“共生”愿景,共享教育资源。

在各级培训中我们十分强调为教师的学习创设一种相互尊重、合作的氛围。培训者与被培训者始终处于一个平台,培训者作为平等之中的首席发言人,与教师充分交流,实现经验共享。为充分挖掘教师在学习中的集体智慧,培训者总是充当激发者、促进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不给教师贴“是与否”的标签,让教师在培训中享受着自我评价的快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校教师通过相互学习将集体研究成果上传到《龙泉教育》网与全区教师进行交流讨论,并以文字的形式推荐到龙泉《课改在线》上进行刊登。

学校教育培训制度篇8

关键词:新视野;继续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7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1)01―067―03

自2003年9月中央电大实施教师网联计划以来,电大充分利用自身的系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搭建上挂下联、立体交叉的区域性教师网联技术平台,建立了标准化、开放式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了“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远程教师教育网络,为开发建设远程教育资源库,大规模、高质量、低成本培训中小学教师做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工作,这是毫无疑问的。然而,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用新的视野去审视电大教师自身的继续教育,状况却不容乐观。笔者认为,电大教师的继续教育应借鉴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方法,推行校本培训,这对电大来说不仅具有更多便利的条件,而且会产生更大的实际效益,从而实现电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新突破。

一、电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现状

电大建校已30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近几年来,各级电大对教师继续教育也日益重视起来,陆续出台一些制度,强化教师继续教育,在原来新教师上岗培训、学历进修的基础上,举办学术讲座、优秀导学课评选、说课比赛等活动,教师继续教育管理也逐渐正规起来。但如著名的美国比较高等教育学专家p・G・阿特巴赫所说:“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学者们所从事的高深学问研究的神秘性很大,对于教授(学者们)职务的研究甚少。”电大人回顾30年历程,在检视、分析当前电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时,发现其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这与当今电大教育的稳步发展是不相适应的。

第一,制度缺乏。电大不同于普通高校,由于一直以来缺乏竞争,电大教师安于现状的偏多,加上学校缺乏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制度,教师继续教育自然就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了,有的学校即便制定了继续教育管理制度,落实执行也不十分到位。由于缺乏制度的约束,笔者曾亲眼所见,某电大请专家作报告,聆听的人寥寥无几,教师大多为了签到而听,有的教师签到后溜之大吉。

第二,管理松散。电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目前还处于松散型管理阶段。管理松散的首要表现是高校师资培训中心不管。虽然1996年4月,国家教委了《高等学校教师培训工作规程》,并在全国有关高校设立了高校师资培训中心,因电大教师不隶属于高校,也就没法参照此规程。管理松散的第二个表现是地、市教育管理部门不管。各地、市教育管理部门对中小学教师的继续教育管理可说是井然有序,因电大不同于中小学,地、市教育管理部门也就无暇顾及。管理松散的第三个表现是电大职能部门落实不到位。在电大,教师继续教育管理的主要部门是人事处,有的学校在教务处,还有的学校在科研处,但从实际情况来看,他们都没有对继续教育工作投入太多的精力,只是从师资队伍建设的角度提出一些相关的要求和规定,缺乏对教师继续教育工作长期、整体的规划和组织管理,督促工作就更无从谈起。

第三,形式单一。电大教师继续教育比较单一,一般情况下除上级部门硬性规定的新教师培训和教师自发的学历进修外,也就是每年几次的讲座。但笔者发现,听讲座是走过场的形式主义,多数是一个人在上面讲,其他人在做自己的事,互不干涉,其实效性不高。长此以往,教师们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也就荡然无存。

二、新视野下电大教师继续教育策略

校本培训的宗旨,一是以校为本,以学校为培训组织的基本单位,培训的场所也主要在校内;二是以学校实际需求为本,即以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为目标;三是以校中人为本,即实现学校中最富有的资源――人力资源最大的发展。

电大的人力资源、网络资源较为丰富,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应充分挖掘本校的各种潜力,使本校的各种资源充分地利用起来,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服务。这也和校本培训的宗旨相吻合。在电大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开展校本培训,就目前看,还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潜力。一是电大学科、专业的多样性,为校本培训提供了便利条件。实施校本培训,可以便利地实现各个学科(专业)知识之间的有机联系,而且,多学科的交融,也为在校本培训中实现培训内容、信息、课程设置的多科知识整合提供了可能。二是近几年来,电大科研氛围日益浓厚,为校本培训拓宽了渠道、创设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三是网络服务不仅设备、技术先进,而且服务便捷,为电大教师开展校本培训提供了有效保证。四是时间安排上便利,有助于吸引更多的教师参加培训活动,实现全员参与,共同提高。

鉴于上述这些优势,笔者认为,电大教师继续教育应推行校本培训。具体措施如下:

(一)制度要有保障

电大要抓好教师继续教育,开展校本培训,制度建设是关键。只有建立一套完善的制度,才能使培训得以健康运行,进而推动教师继续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首先,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学校应结合实际制定一些切实有效的教师继续教育制度,如“教师继续教育管理制度”、“教师周期培训制度”、“教师交流制度”等。

其次,建立监督约束机制。构建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以及管理部门、培训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确保教师继续教育的计划有较强的针对性,内容有实效性,方式多样化,管理科学化。再次,建立评价激励机制。在现实的教师培训工作中,要注重教师培训制度与教师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与教师的资格再认证及教师的职务评聘相结合,完善教师培训证书制度、教师继续教育登记制度和教师培训管理制度,从而构建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激励机制。

最后,建立供给保障机制。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师培训经费的保障机制,以及政府、学校和教师个人培训成本的分担机制。电大可结合实际设立“教师继续教育专项基金”;“教师培训券”等制度,切实保障教师继续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如浙江某市电大制定了“教职工进修培训费使用办法”,该办法根据不同层次的培训确定一定的费用标准,高级职称每年900元,中级职称每年700元,初级及以下职称每年500元,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分别在原等次上上浮200元和100元。同时规定,费用使用实行个人账户计额、部门统筹。按照个人账户进行管理登记,当年经费未用完,

余额可以累计使用。

(二)组织管理要到位

校本培训是基于学校开展的培训,若没有良好的组织管理加以配合,很容易因流于形式而效果欠佳。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根据学校自主培训的特点,建立内控为主、外控为导的组织机构和管理运行机制。首先,建立一支以校长为中心的校本培训指导者队伍,吸纳优秀教师、资深教师充实这支队伍,并确立专人专职负责。实践证明,只有具备了健全的指导者组织,才能保证校内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其次,负责校本培训的职能部门要高度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在理论层面上懂得如何开展以学校为基地的教师培训工作,积极寻找适合于本校教师发展的道路,加强组织管理,积极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提高培训的实效性。

(三)形式要灵活多样

电大开展教师继续教育必须与本校教育工作紧密结合,要不断向多样性和开放性转变,特别是在培训方式上要灵活多样,以吸引更多教师主动参与。

1.集体充电式培训

这里的集体不同于传统的集中受训,而专指学校在明确了自身需要和教师需要后,主动请相关教育专业人员为教师“充电”,把教师们以往被动接受的局面转变为主动吸取养分的过程,使理论学习与对实践的指导二者间的融合真正成为可能,如专家讲座、名师论坛等。专家引领是校本培训三要素之一,通过专家引领能使教师成长得更快。何况在电大有一批教授,他们知识广博、经验丰富,请他们作讲座既方便又实在,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给教师集体充电。如浙江某市电大近年来已组织本校的7位副高以上的教师为全校教职工作科研报告,深受老师们赞赏。

2.课题带动式培训

近年来,搞课题、写论文已逐渐成为电大人的自觉行为。以浙江某市电大为例,2005年批准立项的各类课题为6项,2006年为7项,2007年为ll项,2008年达到了17项,这些正在开展的教科研课题正是培训的基点,学校可组织活动,请课题负责人结合自己的实践,交流课题的选择、设计、研究和结题的一系列活动过程,以激起老师们主动参与课题研究并接受培训和指导的热情,从而不断提高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同时,结题后的科研成果也可以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素材,以此吸引更多的教师加入课题研究的队伍,不断增强全校的科研氛围,并最终形成本校的办学特色。

3.师徒结对式培训

教学相长是教育家孔子提出的,用在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培训中将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在学校内部将优秀教师、老教师与青年教师、新教师结成师徒对子,徒弟在师傅的指导中,不断谋求新的提高和成长。师傅在带徒弟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自身发展,同时将自己的传帮带经验整理成文,这又为校本培训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如嘉兴某中学一教师说自己有三个师傅,一个是班主任师傅,一个是学科师傅,承担管理工作后,又有一个管理上的师傅。他认为,自己的成长与这些师傅的帮助和指点是分不开的。可见,同伴互助的力量不可忽视。再则,同伴互助正好弥补了电大教师独立教学、独自研究的弊端。

4.观摩听课式培训

电大专业多,学科也比较多,学校应根据学科把教师分成几个教研组,有计划分层次地开展组织化观摩活动,并认真落实观摩后的评课和讨论环节,引导教师在观摩中获得于己有益的信息。如开展“优质课”、“研讨课”、“观摩课”等活动,还可组织随堂听课、互相听课等,为大家提供交流意见和看法的契机,既达到资源共享,也是一种运用理论分析实践,提高教育理论修养和自身实际教学水平的良好机会。另外,学校还可以定期不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教学研讨会、教学沙龙等进行案例学习和研究。

5.个人自修式培训

自我反思是校本培训的三要素之一。’有国外学者提出,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由此可见,教师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反思,更好地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从而优化教育教学、提高校本培训效能。这也是校本培训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教师的自修是校本培训中不可或缺的。一方面,教师可以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然后寻找相应的教育理论和相关知识武装自己,在自修和实践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调整,从而实现自我改进和自我提高。另一方面,对教育专家、优秀教师的传授和指导也应有个自我消化吸收的过程,这样才可能有实质性的收获和帮助。学校可利用网络优势,开通校本培训网,开展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学随笔的撰写,“我讲我的故事”叙事性的教研反思交流,“精品案例评比与汇编”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将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融合,不断增强教师的思考力、感悟力。

6.校际交流式培训

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开放与互通有无,可以有效地达到师资、设备、信息等各方面资源的共享,并相得益彰。派人去某校随优秀教师跟班听课、学校之间观摩评课、经验介绍报告会、互相送教等,都是被实践证明为有效可行的交流方式,另外,还可通过网络、出国等途径在更大范围、更多内容上进行相互学习和交流。

学校教育培训制度篇9

【关键词】成人教育;教师专业化;培训策略

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以下简称乡镇成校)在县、乡、村三级农村成人教育办学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枢纽地位,乡镇成校教师在服务“三农”、推动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中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乡镇成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不尽如人意。笔者所在的单位承担着湖北省示范性乡镇成校师资培训工作。本文拟从教师专业化这一视角,结合工作实际,探讨我国乡镇成校师资培训的相关策略。

一、乡镇成校师资队伍专业化的现状

专业化是当今社会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教师专业化是这一大趋势的反映。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职业逐渐达到专业标准的过程和教师个体的内在专业结构(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品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不断更新、演进、丰富的过程。所谓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即教师通过严格专业训练与主动终身学习,逐渐达到乡镇成校教师专业标准,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得到社会承认的专业人员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化已成为一种国际化的大趋势,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采取了多种措施推进教师专业化。随着《教师法》(1993)、《教师资格条例》(1995)和《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0)等一系列制度的颁布实施,我国教师专业化也迈开了步伐。根据教师专业化有关理论,我们认为,我国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尚处于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

(一)专职教师数量不足,作为专业群体与专业岗位需求不相适应

乡镇成校教师数量远远达不到乡镇成校的需求。据原国家教委1995年8月1日颁布实施的《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规程》规定:“学校专职教师要按当地总人口的万分之二的比例配备,举办脱产班和‘3+1’分流职业初中班,应适当增配专职教师,按每班2至3名配备。”而当前由于体制和编制原因,我国大部分乡镇成校是按当地总人口的万分之一至万分之一点五的比例配备,有的这个比例也达不到,有的甚至就根本没有专职和兼职教师。乡镇成校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不但影响乡镇成校教师专业群体的规模,而且严重影响了乡镇成校的发展,影响了乡镇成校作用与功能的有效发挥。“有为才有位”,无为则无位,有些乡镇成校在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中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以致于在当地农村教育格局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

(二)整体结构不合理,影响了专业群体的质量

首先,年龄结构偏大,缺乏后备力量。据笔者对近三年参与我中心培训的乡镇成校骨干教师年龄统计,平均年龄51岁。有些乡镇不按规定配备教师,而是把年龄较大,不适合普教的文化课教师,或者把机构改革中乡镇教育组富余人员,安排到乡镇成校,把乡镇成校变成了收容所或养老院。造成有些乡镇成校教师人员结构老化,缺乏活力。其次,学历结构偏低,专科和专科以下还占相当比例。按照《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规程》规定,乡镇成校专职教师学历结构,大专以上学历要占60%,但大多数乡镇成校达不到这一要求。据我们的抽样调查统计,大专及以上学历占45%,很多学校没有大专以上教师。再次,专业知识缺乏。乡镇成校教师大多来自普通中小学的文化课教师及乡镇教育行政部门,他们有相当一部分是原来的民办教师或乡镇教育管理干部,他们普遍知识陈旧,缺少农村生产经营知识,缺乏成人教育专业知识。最后,能力结构不完善。他们原来从事中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在他们的能力结构中缺乏农村生产实际操作和示范能力,无法进行正常的教学实践活动,有的教师只能放放录相,保管资料,打扫卫生,其农村生产经营能力有的还不如普通农民。由于乡镇成校教师素质与能力结构不完善,专业化程度低,很大程度上不能为农民起示范作用,从而影响了广大农民对乡镇成校教师的认可,影响了乡镇成校这一群体社会地位的提升。

(三)没有专业的培养培训机构,尚未形成完整的专业标准和训练体系,缺乏职业准入制度

职业专业化要求形成完整的专业标准,并建立完整的专业训练体系和职业准入制度。我国乡镇成校教师没有专门的培养培训机构,尚未形成完整的专业标准的训练体系,缺乏准入制度。不象大学、中学教师,有专业的培养培训机构,有一整套专业标准和训练体系,包括职前职后培训体系,而乡镇成人文化学校教师没有相应的专业培养机构,加上没有明确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以致于目前乡镇成校教师专业性不强,无论什么人似乎都可以当乡镇成校教师。因此,使得现有教师不注重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的学习提高。

(四)教师缺乏专业训练,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不完善

如前所述,当前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原来大多是中小学的文化课教师,在从事农村成人教育教学后,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成人教育专业培养与培训,缺乏一个农村成人教育工作者所必须具备的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品质,尤其缺乏对成人学员学习特点及成人教育教学规律的了解与掌握。这种状况导致了他们的教育教学工作缺乏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因而,不能较好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与促进农村成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五)职前职后培训严重不足,专业化培训亟待加强

毋庸讳言,长期以来,我国普遍存在的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忽视乡镇成校教师的培训提高,造成很多教师缺乏适当的培训。他们无法通过培训获得新的教学理念、教育技术和教学方法,无法通过培训获得专业知识的更新和专业能力的提高。同时,也不可否认,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培训还存在很多问题,如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行为不规范等,影响了培训效果,造成乡镇成校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强。因此教师专业化培训必须加强。

三、促进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的培训策略

(一)按教师专业化要求建立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培训机构

目前,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一般依托普通农业高等院校、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农业中等专业学校。这些培训机构在乡镇成校教师培训、提高乡镇成校教师素质方面起了重要作用。为了规范培训行为,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对申办乡镇成校教师培训机构进行资格认证,严格准入制度,并对培训机构进行严格的管理,加强培训质量的检查评估。采用项目招标制,建立不同培训机构公平竞争机制,进一步提高培训质量。建议以普通高等农业院校为指导、以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主阵地、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补充构建我国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体系。

(二)树立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培训理念

培训机构和培训教师要树立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培训理念,必须“以人为本”,强调学员参与,发挥他们在培训中的主体作用。在为教师专业化服务培训理念引领下,培训工作以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为中心展开,培训设计要着眼于他们的专业化需求,培养学员强烈的自主学习的参与意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教师专业化服务的培训理念必须深入贯彻到培训机构的每一位领导、教师和工作人员中,贯穿到每个人的工作之中。

(三)按教师专业化要求确定培训内容

一是针对乡镇成校教师学历层次不高的现状,加强学历教育。建议政府开展乡镇成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纳入整个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工作之中,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改变目前乡镇成校教师素质不高的状况。二是针对乡镇成校教师专业意识、专业态度、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品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设置相应的课程。在培训工作准备阶段,要加强学员培训需求调查,根据需求选择培训课程;在培训工作中,要根据学员的实际需求,调整培训内容。如我们在所举办的三期湖北省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中,就针对乡镇成校教师的工作特点和实际需要,安排了乡镇成校教师职业道德、农村成人教育发展现状、农村经济专题、农村实用技术专题等方面的课程和内容,充分做到培训内容的针对性。

(四)按教师专业化的需要选择培训形式

乡镇成校教师培训要从成人培训和乡镇成校的特点出发,采取灵活的培训形式。如集中培训和送教上门、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相补充,讲授式、互动式、研讨式、参与式等培训方式有机结合,还可组织问题研究、论坛交流、案例分析、现场观摩、分组研讨、反思自学、操作体验、外出考察等形式,充分发挥参训教师的能动作用,在多种培训形式中获得理论水平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增强。我们在对湖北省137名乡镇成校教师培训中,采用了课堂讲授与现场观摩相结合的形式,农村实用技术专题课就在长江大学实验实习农场的田间、猪场和鱼塘讲授,实践性强,效果明显。在培训期间,我们还组织参观了5所比较有特色的湖北省示范性乡镇成校,这些学校的办学理念、基地建设以及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的经验,对参训学员启发很大。

(五)加强对培训者的培训,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的培训队伍

发达国家非常注重培训者的培训,这也是发达国家培训工作的一条成功经验。英国在80年代中期就关注培训者的培训。诺丁汉大学成人教育系率先举办培训者的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培训课程的设计,管理和组织过程中诸要素的分析,培训材料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我国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依托权威的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培训者的培训,建立一支适应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业务过硬的培训者专业队伍。

(六)进一步健全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化培训保障体系

对乡镇成校教师的专业培训,要通过法律、制度来保障,建立政府主导、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教师培训保障体系。通过完善教师培训机构认证制度、教师在职进修制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考评制度等来保障教师培训的专业化发展。采取政府统筹与共同分担相结合的办法解决培训经费,将教师专业发展所需培训经费列入预算,为乡镇成校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保障。【参考文献】

[1]霍玉文.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刍议[J].职教通讯,2005,(8).

[2]曹仲岗.教师专业化与现代教师的培养和提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5,(5).

[3]王建平.论教师教育专业化的背景及其实现途径[J].继续教育,2006,(2).

学校教育培训制度篇10

关键词:高校干部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105-02

随着社会不断的进步,“终身教育”的思想深入人心。高校本身就是一个极为重视教育的地方,加之面对改革发展带来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希望通过干部教育培训得到化解,因此,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近几年来,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在推动高校科学发展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客观地讲,还存在一定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笔者针对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现状进行分析,以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和加强干部能力建设为重点,就如何增强干部教育培训的实效性提出了一些建设型意见。

1新形势下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意义

1.1干部教育培训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思想多元化现象在高校中也日趋明显,党内信仰的动摇和理想的滑坡也随之而来。预防、警惕削弱和腐蚀高校党的领导的思想倾向,要求加强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式,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保障。

1.2干部教育培训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需要

人才作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实施积极的人才战略工程,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点之一。在社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干部作为管理类人才,干部教育培训为干部的自我提升、继续教育提供了平台,有利于干部改善知识结构,打造一支懂教育、善管理、党性强、业务精的高水平干部队伍[1],并且实现干部的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是高校人才队伍建设的内在需要。

1.3干部教育培训是推动高校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干部是高校改革发展的关键力量,是决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因此,整体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校的前途和未来。对于高校来讲,发展改革稳定的任务艰巨繁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从落实中央关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要求和推进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全局出发,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是高校自我更新,确保高校与时俱进、落实好科学发展观、促进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

2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管理随意化

目前,高校的干部教育培训主要依托机构为党校,党校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对外有选派干部进修的职能,对内有对干部进行教育培训的职能。校院二级管理体制改革下,干部教育培训存在的形式是基本上是以二级单位为主体,党校监督管理的运行模式。这种宏观管理机制是相对来说是比较弱化的,其调控的力度不够。一是体现在对学员的管理,基本上难以落实学习考核[2];二是体现在对于二级单位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难以量化工作量和衡量质量;三是体现在对于培训教师的管理,缺乏考评;四是体现在后期的管理,对干部今后的提拔、使用和流向没有考究。

2.2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和形式单一化

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在内容和形式上还是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培训的内容一般为上级的指示文件或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培训与教育事业之间在沟通上存在一定的问题;形式上主要采取会议、报告代替课堂等形式。从这种教育培训的效果看,无论是在培训的内容方面还是培训的形式方面都是不能够适应教育事业的需求以及干部的需求的,导致了整个培训课堂效率低、参与度低,因此难以收到理想效果。

2.3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体系不规范化

首先是在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目标方面来说是比较笼统的,而且缺乏一定的层次性与科学性。在培训内容方面缺乏整体的规划以及针对性。在对高校干部教育培训时,培训管理者通常是针对教育过程中的临时突况,认为该加强那一块的培训就努力的提升哪一块培训的“空白区域”,现在各大高校中流行别人培训什么自己也盲目的跟风培训什么,并没有针对自身教育发展的实际,从基础到提高,再到总结,进行全面的、系统的有规划的培训。

3加强高校干部教育培训的建议

高校作为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文化高低,在高校里谈干部教育培训有其特殊性。首先是教育对象的特殊性。高校干部是高学历、高职称的集中群体。其次是环境的特殊性[3]。在高校谈干部的教育,换句话说,是在一个高等教育机构办教育;再者是干部体制的特殊性。高校干部体制的特点让高校干部教育工作成为了在学术领域谈管理,在管理领域谈教育。笔者针对高校干部教育现状,以其特殊性为切入点,提出了一些建议。

3.1制度化完善

高校干部教育无论是管理上的随意还是内容与形式上的单一以及缺乏规范体系。从根本上讲,是制度化的问题;干部教育制度的落实问题,也就是克服“工学矛盾”的问题。笔者认为高校应建立符合实际情况和干部成长需要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明确培训的目标、层次、内容、形式以及监督、管理方式,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干部继续教育的制度。在高校教职工编制紧缺、工作任务量大的情况下,“工学矛盾”的问题尤为突出。集中教育培训,会影响整个学校正常作息;自我修养,难以实现教育培训的监管。笔者提出,建立以“自我修养”为主题,“自我修养”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实现对干部教育培训的学分制管理,采取网上考试、网上提交论文等形式实现学员的自主学习和对干部教育培训的监管;利用寒暑期这个空闲时间,采取集中培训的方式,加强干部间的交流,组织参观考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此外,要统筹干部教育培训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有效地将干部培训考核情况与干部的选拔任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具体落实制度方面,要采用联锁滚动的方式,使得当年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与中长期的教育培训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分步来实施,避免重复性的工作[4]。

3.2学术化完善

要充分发挥高校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积极作用,关键一点还要化被动教育为主动教育。提高干部学习的主动性,完全靠强制性的要求是很难实现的。在高校这样一个崇尚学术和真理的地方,可以以干部教育工作学术化为导向,加强干部教育培训工作。首先是干部教育培训内容要体现学术的思想、真理至上的思想。就像一本好书,自然会吸引很多读者。因此,教育培训内容一定尊重科学、要有现实意义、要符合实际、也切实可行。其次是把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作为一项学术工作去研究。高校是做学问的地方,也是学者比较多的地方,高校里完全可以把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门学问去研究分析,经常性地对现行的干教育培训进行论证、研究,得出的结论再去指导下一步的工作,这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3.3实效化完善

提升高校管理水平和加强干部能力建设,是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要实现的目标。高校的干部以知识分子居多,对于知识分子的管理更重柔性管理,也就是非权力性影响力。要将高校干部教育培训作为一种柔性的管理方法,发挥其非权力性影响力,是干部教育培训实效化的具体体现。一是高校发展的理念要渗透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要让干部明显感受到高校发展理念的旗子在教育培训中是飘扬起来的。二是干部教育培训要实现专题化。要结合新的形势,尤其是当前高校在发展中存在的困惑,在教育培训前进行调研,就解决干部当前的困惑,找准解决办法,把问题摆清楚、讲明白、说透彻,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注重教育培训的有机实践。一方面利用相对成熟的案例对教育培训的理论进行论证;另一方面成功的案例是干部们值得借鉴的经验,使干部将理论转为实践上有方可循。

除此之外,对于高校干部教育培训首先要确定培训的对象。在这个方面要考虑多种因素,对于领导干部以及技术人员以及基层的管理人员都要有所兼顾,并且要结合目前高校教育需求等。其次是在具体实施规划方面。要采用联锁滚动的方式,使得当年的培训计划与中长期的培训计划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分步来实施这样可以避免重复性的工作。最后是培训机构的选择方面。

4结语

干部队伍是实现高校改革发展的关键力量,对于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干部教育培训作为干部能力的提升工程,在高校有其特殊性。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干部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切实提高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质量,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穆玉兵,秦晓钟,高一丹.对高校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71-72.

[2]杨飚,雷玉德.党的干部教育培训历史经验对高校干部培训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下),2012(3):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