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健康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6:04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篇1

一、小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在的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中的父母亲人比较宠爱他们,导致学生出现了很多的心理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心理焦虑。虽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考试仍然是考核学生的主要标准,因此,一些家长、教师对于学生的分数比较重视,这种重视在平时的言谈举止间表现了出来,就给学生造成了不小的压力。一些学生面对这些压力,没有正确、有效、及时地进行调节,这种心理状态累积出来的结果,就使学生形成了心理焦虑。具体表现为:害怕批评、畏手畏脚、不敢回答问题、惧怕考试,甚至出现失眠、精神衰弱、记忆减退等问题,精神上经常紧张、不安,烦恼经常伴随。

2.人际交往障碍。所谓的人际交往障碍就是没有形成理性的人际交往,存在沟通障碍等。具体表现为:敏感、多疑,经常对他人产生敌对情绪,严重的自我保护倾向、偏执倾向,自控能力比较差,经常是按照自己的个人喜好放纵行事。

3.承受能力低,抗挫折能力弱。由于学生的生活一般比较顺遂,有什么事情家人就给解决了,导致学生的承受能力比较低。尤其是学习中面对一些压力与挫折时,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弱,只会消极应对,一味地去逃避,不能积极解决问题,甚至面对挫折,一蹶不振。

4.强迫症。在小学生中间,也会由于学生的自信心不足等原因出现强迫症的行为,比如咬笔头、对完成的事情不放心、反反复复检查、说话结巴、走路姿态不正常等。

二、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小学体育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之一,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锻炼身体,而且可以通过动态性、实践性的运动形式帮助学生改善心理状态,使学生的心理不断健康发展。

1.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情绪调节能力。体育教学中有些是激烈的运动项目,如快速跑、踢足球、打篮球等,在这些体育活动中,能够有效地缓解学生的肌肉紧张,转移学生的注意力。通过这些激烈的运动,可使学生的压力随着汗水挥洒出去,有效地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情绪。而且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正确呼吸,帮助学生用体育的方式来调节情绪,使学生的心理调节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小学体育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避免孤独感、抑郁症。众所周知,体育教学多以集体形式进行,学生的活动都在一个集体或者是小组中进行,这样就需要学生与其他学生、教师进行协同合作,所以,对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与人交流、理解他人的能力是有益的。而且这种集体活动弥补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没有兄弟姐妹可以交流的缺憾,对于消除学生的孤独感是有帮助的,学生在大集体中其乐融融,也有效地避免了抑郁症的出现。

3.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学生的意志品质比较薄弱,抗挫折能力低是我们比较担心的问题。小学体育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解决学生的这种心理问题。体育活动中的一些项目常常会出现对学生自身耐力和意志力的考验,如果学生能够坚持下来,就能从中体会到成功的乐趣,积累的积极情绪就会使学生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去克服活动中的困难,从而锻炼了学生的顽强拼搏的精神,使学生的意志力、坚韧力等意志品质得到很好的培养,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

4.小学体育教育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小学体育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魄,而且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使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协调性和反应速度都得到了提高。这些在体育中学到的东西可以运用到学生的其他学科的学习上,可使学生的全面素质得到提升。

三、小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小学体育对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体育教师就必须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善于合理利用及挖掘现有的各种体育运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

1.增强体育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的思维习惯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体育教师首先要清醒地认识到体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从而增强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将健康的心理、行为渗透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同时,体育教师要着力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和教师直接、频繁的接触中感受到教师的爱,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让学生接受教师的影响,获得“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效果。

2.切实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在体育活动中,可以使人与人之间相互产生亲近感。通过一些集体项目,学生之间有了交流、沟通,从而使学生之间形成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鼓励的亲密关系,扩大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协调了学生的人际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3.适度进行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体育教师在进行运动项目的选择时,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能够给学生产生困难的项目,让学生通过解决这些困难,提高自身的抗挫折能力。比如在篮球跳投教学中,根据学生的情况选择投篮的距离,当达到一定命中率时,增大投篮点的距离。这样就能使学生感觉到完成任务有困难,要想方设法完成任务。如果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了任务,那么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就是一种提升,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会产生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以后可能遇到的挫折,也能产生正确的处理心态,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篇2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小学的思想健康和身心健康共同决定着国家的进步和发展,直接影响着民族的文明进步。近几年随着国家的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和快速的进步,学校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也在日渐增长,而且在工作成绩上也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但是在现实的体育教学中也存在着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有些学校或是个人为了避免体育教学中出现一些磕磕碰碰的事件,就不去组织学生进行体育练习和训练,而是让学生自己自由结组在操场中玩耍。有的教师还会在临近考试的时候自作主张地将体育课堂让给那些文化课的教师,这原本应该是学生身心得到放松的时间,但是又让学生进入了劳累的知识复习之中。当学生想要得到放松、想要进行体育锻炼的欲望不能够实现的时候,就会开始产生厌倦的情绪,这样学生便会出现思想上的问题,阻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因此,我们在小学体育教学中必须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错误性,并及时地改正我们的观念以及我们的行为,确保这种错误不会再次发生,避免这种不良教学后果的出现。想要从问题的根源改变这种教学中的不科学行为,首先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教师的教学观念。然后再逐步地改变教师的这种思想,使其能够转变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思想。在体育教学中只有让教师首先具有了重视体育教育,重视体育教育中的思想教育,教学中才能够避免这种错误行为的出现,才能够在教学中更加正确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培养,师生才能共同把“思想健康”放在教学和学习的首要位置中,才能够让学生和教师及时地改变考试成绩第一的错误观念,保证其教学中能够不惜一切代价地对学生进行全面的思想健康教育。同时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思想,还能够提高教师培养学生品质的重视程度,即重视学生各种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各项素质、能力和思想健康的共同和谐发展。从而保证学生将来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并且能够不断地提升自己,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二、积极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以便对学生进行较好的思想健康教育

在改变教学观念之后,为了能够在实施的环节更好地、顺利地进行思想健康教育,教师那传统的教学模式就需要摒弃,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创新,设计出更加适宜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体育教学的方式要打破传统中单一地让学生掌握体育运动项目的技能,要充分展示体育教学中技能与思想健康等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让体育技能和思想健康教育能够找到最佳的结合点,使其相辅相成地共同发展。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突出学生在练习中对体魄的加强和锻炼,引导学生在项目练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健康心理。因此在体育教学中就应该选择性地减少一些技能方面的训练,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在体育课堂中接触的能够提高学生思想健康的知识,这样就会让学生在体育知识的学习中能够掌握受益终身的锻炼方式和学习方法,为以后自己的自主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三、小学体育教学过程中重视及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小学体育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各种体育知识,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热情。在小学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只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正确的锻炼方式,就能够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主动地进行自我身体的锻炼和加强,并且在这其中能够磨炼自己的意志,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就达到了我们最终的教学目标。但是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学生生活的环境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教师也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体育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能在教师提供的机会下张扬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点,促进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及思想健康素质的综合性全面发展。

四、体育教学环节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小学生的胆量还都比较小,在体育知识学习或是体育项目的训练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及时地鼓励和表扬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够“放大”学生的进步。体育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多用关切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来激励学生学习,让学生能够体验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并且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能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幸福。然后学生会慢慢地用这种满足感和成功感逐渐驱逐自己内心深处的恐惧和胆怯,从而树立自己的信心和积极的生活理念。教师对那些表现一般的学生进行表扬和鼓励,会打消这些学生的消极心理,也会使那些小有一些技能的学生不再沾沾自喜、骄傲自满,从而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这样就提升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树立了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自信心。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篇3

关键词:体育教育;小学生;心理健康

健康对人类生命和繁衍至关重要,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以及迥异的文化背景下,健康在人类心中的感觉和要求并不一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客观世界以及对自身的认识不断深化,对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影响巨大,给人类社会提供了更大的可能性,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认知也日益深刻。各种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一方面对人类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众多积极影响,同时也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相应的负面效应。我们必须正视这些负面影响,不能听之任之,否则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危机。现代生活病,即称现代文明病,主要是由人们生活方式和非建康行为引起的,是身心不能应付内外环境的刺激而产生的某种生理层面、心理层面、社会层面的不良反应。

在当前的教育形势下,小学各学科之间已无主次区别,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心智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体育教学不能只限于让学生被动地参与课程,应该想办法刺激学生更多地参与体育锻炼,激发他们参与的兴趣,进而提高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各类体育活动中努力提高学生身体、心智等的素质。这对小学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和健康观念的增强,心理健康在人的整体健康中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促进心理健康诸手段之一的体育锻炼也备受人们关注。有关体育锻炼以及心理健康效应的研究成为现在乃至以后相关专家学者们的重点研究课题。本文拟对心理健康效应进行讨论和研究,就教于各大方之家。

2016年1月1日,国家调整了生育政策,全面放开二胎。但之前我们累积了众多的独生子女群体,这部分孩子在小学阶段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障碍。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众多专家和家长、教师忧心忡忡,其心理卫生问题的检出率日渐增高,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在品德、意志力、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各种问题。近年来,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到了全所未有的高度。家长们开始重视对学生的有关“乐观”“自信”“独立”“友爱”“合作”等精神品格的培养。对现有的小学生来讲,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但是,独立自主、吃苦耐劳的精神却越来越差。从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霸道、任性、蛮横、吃零食、要求家长接送、以自我中心、说谎、攻击性等多种不良现象。这些行为的存在,将很有可能造成孩子们的人格缺陷,影响他们意志品质的养成。而勤劳刻苦的好习惯是中国的传统美德、是可以让孩子们终身受益的品质。

对于刚刚进入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他们首先是面临陌生的同学,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场地等,教师应该鼓励学生与陌生的同伴在一起进行游戏活动或体育活动,使学生尽快适应环境。从心里的能动反应来讲,心理健康是人们在后天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社会适应的经验,并通过主体的构建活动,建立一套完备的心理调节机制。人依靠自我实现形成的心理反应,仅仅是实现自然适应的生理调节机制,而不是实现社会适应的心理调节机制。因此,教育所传递的经验内容的可靠性至关重要,他是一种双边双向的、协同自动的过程,其成效取决于双方主动性。综上所述,体育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小学也应对体育课更加重视,教师在教学时应采用更加科学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安排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教师也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分组竞赛等教学方法,让学生融入体育学习实践中。使小学生在学习时保持心情的愉悦,促使他们养成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由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师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重视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是课程中重要的任务之一,众所周知,体育活动不仅有助于增进人们的身体健康,还能增进心理健康。在教学中,我们要防止出现过分强调运动技能的传授,而轻视甚至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目标的达成。必须充分重视通过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其优良的意志品质和较高的情绪调节能力,使小学生在体育活动过程中既能掌握基本的运动机能,又能发展心理品质,促进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另外,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创设合理的、和谐的、难易适度的、温馨又有挑战性的、能使多数学生从中获取成功体验的情景,同时要避免营造竞争激烈的、残酷甚或野蛮的、使人望而生畏的课堂场景。

面对学生的健康水平有所下降,体育与心理健康严重脱节,体育未能有效增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如何实现体育增强学生心理健康,并为终身体育健康奠定基础,成为学校体育课中亟须解决的问题。

二、全面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发展适应社会能力和获取体育健康信息能力方面有所提高,并要求他们学习与其他人及社会和谐相处的知识,增强合作竞争意识,发展交往能力,养成关心集体和社会的良好习惯,并将获得的合作交往能力迁移到日常生活中。由于受“体质教育思想”以及“技能教育思想”的影响,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往往重视掌握运动技能,提高自身身体素质,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片面强调体育运动中小学生认知和身体联系的过程,忽视了学生日常的情感需要以及兴趣爱好。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学生喜爱体育但却并不喜欢上体育课,有些学生甚至逃避上体育课。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建立和谐的、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学习目标是必不可少的。

体育活动不仅能锻炼学生的身体,而且还能锤炼他们的意志和心理,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而且也可以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所以,在体育课教学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基本的运动知识和运动技能的传授,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使他们了解营养、环境及不良行为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使绝大多数学生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完善人际关系,学会交往规范,培养乐观自信的心态及自控能力,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四有”新人。

参考文献:

[1]冯忠良,冯姬.心理健康教育概述[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2(5):7-8.

[2]兰自力,骆映.学校体育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影响作用探讨[J].体育与科学,2003(1):72-74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篇4

体育的课堂是享受运动的课堂,是促进健康的课堂,是追求快乐的课堂。促进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形成,为学生健康幸福的一生奠定基础,是体育教学追求的重要价值之一。通过在小学体育课堂中实现四个“化”,即美化课堂心理环境,优化教学内容设置,细化课堂组织教法,强化有效课堂小结来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我们的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体育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现代人格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它蕴含了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只有把心理健康教育融于体育教学中,才能真正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才更符合现代教育的要求。那么,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融于体育课堂内呢?

一、美化课堂心理环境

1、建设心理健康的教师队伍。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想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必须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之,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心理健康、情绪稳定,在教学中能使学生在一种心情平静、愉快而活泼的气氛中学习。相反,教师情绪的失控,往往会导致师生关系冷漠和教学气氛的紧张。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心理修养和师德修养,有较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融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体育教师应结合自身教学实践活动,不断学习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善于掌握心理辅导技巧和心理训练方法的运用,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品质。要能真诚地接纳学生,理解与尊重学生,学会理解与认可不同的意见与分歧,并适时提供一种谅解与宽容的心理环境,给学生以很大的感染力,创设一个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

2、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课堂教学,在实现课堂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进行频繁的交往。交往时,每个个体本身都带有一定的感彩,并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个体之间的情绪能造成心理上、情绪上的共鸣。在良好的人际关系背景下,师生之间的积极关系所带来的积极情感,可以发挥其动力和调节的作用,每个成员在认知上相近,情绪上相溶,心理上互动,就能使学、练效果得到最优化。而很多时候,由于学生完成动作的失败,师生、学生交往的冲突等原因,课堂集体气氛会发生起伏,从而使每个成员的心理活动随课堂气氛的变化而改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适“时”和适“度”的情感调控,一般范围较大或需表扬时,可进行集体调控,而个别问题、消极情感,可用鼓励和疏导方法个别点拨。调控时教师对学生应充满热情,对学生充满爱心。只有在这种倾情关爱之下悉心点拨,才能换来学生愉快、轻松、乐观、和谐的心理感受。

3、创设兴趣盎然、内化协调的乐学情境。

教师要悉心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思想性和趣味性,根据实际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结合场地器材,创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练习兴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内在动机,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将“越过障碍”改为“运送弹药”这一情境游戏,将练习内容故事化、游戏化,将练习过程中的跨越体操垫、钻过栏架、跑过体操凳等故事化为跨越“小河”、钻过“铁丝网”、跑过“独木桥”等,最后运送“弹药”至“前线”,再配以红旗、激烈的枪炮声、音乐等,让学生在战争的情境中参与练习。身临其境式的练习能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公平竞争的意识,使每个学生的聪明才智在练习中得到最大的展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优化教学内容设置

1、教学内容新颖活泼。

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合理运用心理游戏,能够使学生学会互相督促、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有助于克服不良的个性品质。如在五年级体育实践课“障碍接力跑”的激趣热身阶段采用“诺亚方舟”进行随机分组,有利于学生养成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采用“绕着地球跑”,可以让学生迅速进入运动状态。在学练技能阶段,采用“星际大战”、“警察抓小偷”、“流星雨”、“解开千千结”等游戏,可以凝聚集体的向心力,培养学生敏锐的反应能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在整理评价阶段进行“造反运动”、“快乐动物园”等心理游戏,可以让学生更轻松地消除运动疲劳,在快乐的氛围中结束课程。心理游戏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团结一致、努力拼搏、奋勇争先的精神品质和团队协作精神,更能让学生在比赛中体验到胜利的喜悦和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

2、教学内容难易适当。

在选定教材的内容时,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状况和原有技术水平提高的可能性,做到难度适当。如在我校的校本课程体艺2+1中的排球垫球教学中,对于初学的学生设置的要求不能太高,只要肘关节伸直,垫上一个两个就是优秀,这样就会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让太极拳、踏板操等新颖的项目走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学内容的选择,不但要重视培养学生集体协作的精神,也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课堂上除了安排篮球、健美操等集体项目外,还可安排一些可以充分发挥学生个人特长的项目,如乒乓球、田径单项等,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3、教学内容组织灵活。

新课标明确提出:“体育活动是提高学生自尊和自信的重要手段”。而体育教学课堂是教师实施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学生学习运动技术的主要场所,再加上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课程相比又有其特殊的一面,所以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如用舞蹈、健身操、游戏等活动来代替常规的集合后的跑步热身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游戏、舞蹈的乐趣,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给学生多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在开展单杠、双杠等一些有危险的技术练习时,要及时观察学生的情绪变化,特别关注那些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较差、有焦虑害怕情绪而不敢练习的学生,切忌用指责、批评和否定性的语言打击他们的自信心,而要运用鼓励性的语言,如“我保护你”“你能行的”“勇敢些”等,使学生增强练习的自信心和勇气,同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予以及时的表扬和肯定,如“好样的”“有进步”“你真棒”等,帮助他们消除不良情绪的干扰,使他们体验到练习的乐趣。另外,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个体差异等实际情况,对部分学生提出适当的练习要求,制定弹性的教学目标,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完成练习,达到自己期望的学习目标,体验到成功的欢乐。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篇5

一、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助人为乐的好思想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应时常要求体质好的学生帮助体质弱的学生完成教学任务,教育学生不仅要在课堂上做好人好事,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课余要坚持去做;同时要教育学生树立见义有为、敢于同坏人坏事做斗争的思想,培养学生为他人服务的意愿和行为,使学生从小就养成一种乐于助人的高尚品德。

(二)培养小学生善良正直的品格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尊师敬长、爱护弱小的高尚品格。教育学生自觉养成做事公正、为人和善、言行一致、文明礼貌、不损人利己、不投机取巧等好品行;教育学生要爱护公共设施、爱护花草树木,养成保护动物、保护大自然的好行为。

(三)培养小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相互合作,让他们懂得只有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才会凝聚人心,才会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同时也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要积极为集体争荣誉;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去相互交往、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要引导学生要善于同大家友好相处,让学生真正明白只有生活在和谐合作的集体中,才能创造出更加优异的成绩。

(四)培养小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引导学生对自己所做的事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重点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和毅力;同时要教育学生对失败和挫折要有一定的承受能力,重点培养学生养成胜不骄、败不馁,养成困难面前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

二、小学生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

文化科学素质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基本技术的掌握、基本技能的形成等过程的智能教育。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我们要主动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求真。

(一)培养小学生的求知好学精神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安排科学合理的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寓教于乐,尽量满足小学生的情趣特点和心理需求,实现教师与学生情感上融合和情趣上的共鸣,这样既调动了孩子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又培养了他们的求知好学精神。

(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自己创编准备活动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并鼓励孩子们设计布置运动场地、制作简单的体育器材等。这样既能使小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充分展示,又能调动孩子们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小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的培养

通过学生身体与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促进小学生的正常发育,提高学生身体活动机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从而把学生的身体与心理素质调控到最佳状态。

(一)培养小学生的自理自护能力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集思广益、科学安排,通过有效的教学组织,促进小学生的正常生长发育,增强孩子们的体质。使小学生能够练就一个强健的体格,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并逐步学会自我保护的有效方法,提高自理自护能力,从而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

(二)培养小学生锻炼强体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终身体育的目标,鼓励孩子们坚持身体锻炼,努力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要学会在锻炼中寻求进步,在锻炼中体验快乐。在教学中重点开展一些大众体育项目,比如长跑、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武术、游泳、垂钓、舞蹈、自行车等,这些项目都可以成为终身健身的体育运动。教师可以给学生传授正确的技术动作和科学的健身理论,让孩子们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教学比赛和游戏活动,也可通过体能测试或身体达标测试等活动,来培养小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调控能力,提升孩子们的心理稳定性和适应性。同时,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和教育孩子们正确处理各类心理亚健康问题,重点给孩子们介绍一些“小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知识,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测试,使孩子们经常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和正常的生活学习心态。

四、小学生审美艺术素质的培养

(一)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给小学生传授动作技术,而且还要引导孩子们在动作技术的学习中去体会美、创造美、鉴赏美。同时还要加强小学生的形体训练,要求学生每学一个动作都要力争做到动作美、姿态美、体型美,要求学生要把美蕴藏在动作之中。以此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动作美和表现美的深刻含义。

(二)培养小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特长

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小学生自选兴趣体育项目的方法,调动小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满足孩子们的愿望和真实需求,从而使他们领悟和品味到自己所喜爱的运动项目的艺术魅力,发挥出他们的艺术才能和运动特长。

综上所述,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中,加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关系到小学生全面成才的关键。身为一名小学体育工作者,不仅要树立起对国家负责、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重大责任感,而且还要以实际行动全身心地投入到提升小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工作中去,在教学中一定要结合实际,认真学习教育理论和体育精神,坚持做到重视学生个性能力的培养,引导和培养小学生自我生存能力的逐步提升。同时,要全面把握素质教育的科学内涵,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有用之才,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篇6

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加强学生发展,树立健康第一的意识,系统深入的改革了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体育和健康课程标准中规定“要将健康第一作为体育教学的指导思想,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调动学生的体育兴趣,以确保其树立正确的终身体育思想。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了解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及各自的需求情况,从而使学生都能够在体育教学中有收获”。综上所述可见,新课改对小学体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应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将体育健康思想贯穿于课堂全程中,在提高小学生体质的同时促进其身心良好发展,因此加强小学体育健康教学已成为永恒话题。

2加强小学体育健康教学的途径及方法

2.1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

我们都知道,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的重要性。学生属于不同的个体,他们对事物的兴趣不尽相同,有时候甚至出现了相互矛盾的情况。比如,虽然有的学生对体育活动有着一定的热爱度,但没有较强的自控力。具体体现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自由散漫,不遵守课堂纪律的行为,有的学生乐于表现自己,有的学生好胜心过度等。体育教育者应根据这些情况,掌握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制定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保证学生的兴趣全面展现。此外,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者还应积极创设有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课堂环境,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构建相应的情景,根据小学生自身特征积极开展具备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运动项目,落实各类高效先进的教学手段。教育者应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彼此尊重,通过游戏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当小学生处于愉悦的教学情境时,他们才会毫无顾忌、轻松愉快的投入到体育训练中,感受体育教学的魅力所在。

2.2通过体育教学法开展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活泼好动、喜欢玩是他们必有的天性。体育教学者应根据这一特点将游戏教学法渗透到课堂教学中。游戏教学法除了能增强小学生的身体素质外,对他们集体意识、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使小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放开天性、乐观开朗,推动他们身心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好习惯。科学引导小学生进入体育游戏活动中,让学生切实体会体育活动为其带来的乐趣,以此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教育者还可开展具有创造性的体育游戏活动,通过选择一些学生能玩、爱玩的游戏进行体育锻炼,比如,可开展老鹰抓小鸡、齐心协力等游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它们不但促进了学生的身体发育,还很好的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从而带来健康的心理品格。

2.3通过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生是否具备正确的创新意识及创新能力将直接决定了最后的创新成果。小学体育中,可将一个体育项目的改进建议作为学生的创新成果,也可以将对自然与社会产生的新观点作为学生的创新成果。当学生形成创新成果后,应积极的鼓励,加强赏识教育,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和主动性。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学习成果,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及赞扬,使其感受到创新的乐趣及喜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对学生起到了鼓励作用,而且还具备一定的激励性,激励教育者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教学活动。教育者还可通过鼓励性语言对学生适当的鼓励,特别要鼓励那些表现不是很好的学生,防止学生产生挫败感。只要有一丁点进步都要予以表扬,这样学生才会积极投入学习,勇于创新。

2.4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卫生习惯

为了保证体育健康教学效率,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卫生习惯。学生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一直是体育教学不变的话题。为此,教学中教育者不仅要传授学生基础的体育知识,还要加强培养他们的卫生习惯,促进其健康意识。比如,体育锻炼结束后,科学引导小学生清理活动时手上的污染物,从小就培养他们爱干净的习惯。

3结论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篇7

摘要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要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健康的个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敢于实践,大胆创新。

关键词健康心理主体教育

健康的个性,不仅是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个性产生于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个性离不开学生的活动。体育课堂空间广阔,学生在身体直接参与的游戏、运动和竞赛等学习活动中,不仅广泛地开展了社会交往,也同样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充分展示着自己的个性。体育运动能调节学生的身心,舒缓学生学习的压力,更能让学生在体验运动的过程中增强自信与自尊,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的调整和发展。因此,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的良好途径。

一、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一)提高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挫折,是指人们在追求某种目标的活动中,遇到干扰、障碍,遭受损失或失败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没有人愿意遇到挫折,但是没有人能够避免挫折。体育活动中,胜负输赢是非常直观地表现出来的,所以学生对“成就感”或“挫折感”的体验也往往非常深刻。此时,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与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健全、心理的成熟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培养学生较强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

现代社会个人意识日益凸显,学生的集体观念也日益淡薄,而未来社会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集体力量的竞争。因此,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集体观念应成为培养学生健康个性的重要内容。课堂教学中应多采用小组合作或者小团体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这种“帮助合作”的氛围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合作的兴趣。体育本身就意味着竞争,游戏中学生为了自己的小团体取得胜利,他们之间会紧密配合,出主意、想办法,相互之间便没有了埋怨和责怪,并在相互合作中不知不觉地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加深了彼此的友谊,团体合作学习让他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另一方面,对于体质较差的学生来说,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他们充分感受到同伴的关心与帮助,共同分享小团体成功的喜悦,认识到只要积极主动地与他人合作,成功同样可以属于自己。在活动中他们会逐渐找到自身的价值,增强自信心。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时候,要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例如,在集体项目比赛中,要让学生懂得谁上场、谁替换、替换谁都要以实现最高目标为准则。一场比赛的胜利,除场上个人技能、技术的充分发挥外,主要还有同伴间的默契配合,特别是个别运动技术好的学生,更应教育他们要与同伴相互配合,切忌“单打独斗”。比赛中,由于各种原因,队友发挥失常甚至出现失误都是难免的,这种情况下,队员间更要相互谅解、鼓励与支持、切忌埋怨、责备。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其实是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群体之间的竞争,将个人的目标转化为群体的目标,使小组成员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人与人之间只有具备良好的合作意识,才能相处得更融洽、亲和,取得成功的机会也就更大。

(三)培养学生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同志曾指出:“迎接未来的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意识对于我们二十一世纪的发展是致关重要的。”体育课堂不仅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场所,更应当是学生发展创新能力的园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我认为:首先教师要多角度地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的创新潜能,教学中捕捉学生的体育创新思维的闪光点,培养学生体育创新的个性。其次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不以教师的思维成果去束缚学生的思维,也不以简单粗暴的态度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心情愉快,思维活跃。实践证明,一个学生要有健康的个性他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二、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张扬学生的个性

(一)以主体教育思想作为教学的主要观点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我发展的愿望和潜能。思维的积极参与会使他们在学习内容中选择适合于自己的对象化材料,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实际,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进度和评价内容。学生有了主体参与教师教学的愿望,他们就自然会对教师教学内容和考核项目的安排提出自己的想法,他们不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考核的项目,还能在课堂中提出符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法。

(二)因材施教力求整体发展

由于学生家庭、生长发育、兴趣爱好、接受能力、身体素质及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性,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科学地、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练习密度和强度。例如在跳高教学中,素质好、跳高技术好的学生是越跳越有劲,但那些体质差的学生,怕跳不好,被同学笑话,怕教师指责,总是躲在别的同学后面或站在一旁观看。此时教师因人而异,对跳高技术好的同学提高横竿高度,提出改进和提高动作技术的要求;对体质差的学生降低横竿高度,增加一些辅助练习和诱导练习,并耐心和蔼地鼓励、帮助辅导他们。对于他们在锻炼中表现的一些不足之处,不讽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时注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微小的进步,都随时加以肯定,公开进行表扬,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对体育的厌学倾向。此外,在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灵活、合理、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很多体育差的学生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兴趣淡薄,解决他们的认识问题,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动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篇8

体育与健康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体质与健康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中要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以学生为本,以教育与发展为核心,促进学生身心的协调发展,树立“健康育人”的终身体育观念。

二、利用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资源,创设良好和谐的教学氛围

1.科学合理精心!择教学内容与形式

体育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健康为目的,应给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身心发展的良好氛围。安排的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影响学生学习中不良情绪产生的主要因素之一。教学内容安排得太多、太难、太复杂,会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和兴趣,导致学生胆怯、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内容安排得单一、容易,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而使学习积极性下降,降低学习兴趣。因此内容形式的!择要根据小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满足现实的体育需要,并且要多样化、趣味化,做到内容丰富,教材新颖,形式多变。

2.重视体育场地器材的准备及布置

场地器材的准备及布置是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场地坑坑洼洼,大小石子满地,器材破旧,摇摇晃晃,保护设施差,学生一见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不安全的感觉,从而产生胆怯、恐惧的心理,因此在体育课前教师就应将场地打扫干净、垫平,检查器材设备,不使用破旧、不安全的器材设备。这样可避免因场地、器材出现问题而影响学生的心理。根据周边环境及教学内容,可把场地器材布置得更加新颖、别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采用有针对性且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体育课教学中不同的教学内容、场地器材以及学生,都要根据其特点来运用教学方法。教师课前的“编”和课堂上的“导”都是上好课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必须掌握这种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如情景教学法、愉快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精心设计动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其主动性,正所谓“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教学方法运用不正确或缺乏灵活性,学生在学习中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教师要求的技术动作,出现不协调,从而产生焦虑、恐惧等不良情绪。因此,教学方法要科学化、多样化、趣味化,生动活泼,使整个课堂处于一个既严肃又活跃的气氛中,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响应和产生共鸣。

4.注重教师的教态和言行的教育性

教师除了应该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教学方法外,还应该结合体育的特点和不同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从教师的仪表、动作姿态、感情表露及语言口令等方面的研究和改进教态,不断加强自身的教态修养,这为课堂营造了更加浓郁的氛围,使教学更生动活泼,学生心境更充满“阳光”。教师的仪表应该讲究卫生,衣着整洁、朴素,举止端正、稳重、大方,虽说这些都是极微小的事,但也常会因为这微不足道的事而使严肃的教学气氛受到破坏。教师要用准确、简明、清晰、生动形象和谐的语言来传授知识,使学生感到亲切,引起他们的共鸣。但在下口令时,节奏要做到预令、动令分明,快慢的适当、音调的转变、声音的高低等都要恰到好处,通过这些口令的变化,明白教师的训练要求和意图,以及集中注意力,更好地学习并完成教学内容。当然教师良好的动作姿态,优雅的风度,文明的举止都可以对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在教技巧性动作时,教师的正确示范,优美的动作,这将减少学生的恐惧、紧张、焦虑等情绪,对他们的参与起到促进作用。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篇9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的研究现状

通过对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搜索,了解到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研究已经逐渐走向成熟,已经出现了一部分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学者们纷纷发表了各自的研究和观点。如,姜巧玲主要继承了创新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提出了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手段,并且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创建“二元结构”模式,使学校能够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李更生主要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维护需求,提出构建心理健康体系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然后阐明了主要建立专家咨询和非专家的信息教育子系统,深度分析了系统应该具备的辅助途径,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金璇首先分析了目前学校运用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包括网络信息方面、构建系统体系方面以及工作实施方面等等,体现了网络系统的构建仍然拥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然后提出了教育知识更新、教育模式创新、资源开发等对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最后明确了建立网络教育的学生发展平台管理平以及教师成长平台是学校面临的重要任务。以上研究比较典型,但还存在许多相关的文献,主要集中分析了学校层面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的现状和措施,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小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1.环境因素

小学生形成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环境,包括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三个部分。从家庭环境来看,一般由于父母的离异与不和、亲人离世、家庭教育不正确以及爱的缺失都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往往会表现为性格孤僻、忧郁、叛逆等现象,均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学校环境因素是指学校的制度、文化理念、校风校纪、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方面对学生个人心理的影响,如果在校出现不正规、不公平、不合理的现象,那么受到影响的学生就会产生心理失衡,妒忌甚至是仇恨心理,既不利于其他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对当事人也会产生不良的情绪,导致过激等行为结果;社会环境距离小学生比较远,但也会有一定的接触,当遇到不良现象,如抢劫、打仗斗殴等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消极和厌世,同时社会上的对于小学的各种补习班层出不穷,导致一些小学生内心早早地出现了竞争忧患意识,不仅给他们带来较大的压力,也会导致他们比较压抑的情绪,从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从整体来看,对小学生心理影响最为突出的就是环境因素,也是与小学生生活最为密切。所以学校和老师应该时刻关注学生所处的各方面环境。

2.教育因素

当前阶段,许多学校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只注重理论知识,轻视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的培养的问题,小中生正处于基础知识启蒙学习阶段,一些教师为了完成顺利升学任务,一味地将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人爱好和兴趣,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实学生的兴趣、意志、自信心等等因素都对学生的学习有促进作用,而没有有效地利用,学生每天只会为了分数而学习,无形中给学生极大的压力,也正是由于小学生的心理仍然十分稚嫩,过大的压力和枯燥的学习都会使学生过于厌烦学习生活,就会产生逃课厌学等行为,对于一些心理承受较弱的学生,面对考试失败常常会带来较大的心理障碍,甚至会产生抑郁心理,最终也有可能走向自暴自弃的道路。所以,心理问题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都十分重要,老师不只是指导和命令学生,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服务,很多的老师还尚未认识到这一点,无形地拉开了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不利于对学生的日常沟通和行为监督,这就没有达到教育的实质性目的。

2.个人因素

每个学生的心理抗压能力和发展情况有所不同,性格特点也多样化,有一部分性格比较孤僻,平时也常常独自一个人,遇到事情无论是好事坏事均不愿意与同学、老师,甚至是家人分享和倾诉,长此以往形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和问题;还有一部分学生存在较强的嫉妒和傲慢心理,不能忍受其他人超越自己,表现得十分自负,甚至会为了打压别人不择手段,这类学生也是由于好胜心较强、不理解和尊重他人的原因造成的,这也属于心理问题的一种。所以,从学生个人来看,与生俱来的性格和价值取向也对学生的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该心理问题驱使学生按照个人意愿一意孤行,不仅仅带给其他人伤害,同时自己的身心也受到严重的损害。小学生的心理水平正在不断成长的阶段,有可能走进许多误区,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和教育,有可能会产生较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影响因素中个人因素也是十分重要的,不容忽视。

三、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

1.建立<易裳体系

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能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校应该在网络系统中建立专家咨询系统,邀请心理专家在线指导,并且分享成功的案例经验,如果花费较大,可以通过政府和国家申请补助以提供优惠政策支持。在邀请的专家中,通过每个专家比较擅长的心理学问题进行科学的分类,建立个人独立的主页和在线预约以及咨询体系,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存在的问题进行选择相应的专家,为了保护学生的隐私,可以不公开姓名等私人信息,但是每个小学生需要建立个人账户,方便学校统计学生普遍的问题种类。通过咨询专家,学生的心理问题能够有一定的缓解,并且同时需要评价专家的实际能力和平台建立的优劣,这样学校能够通过收集到的信息结果了解学生的情况。所以,专家咨询系统有建立的必要性,通过专业化的指导能够避免学生走进误区,同时认识到个人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专家的意见进行合理的解决和处理。

2.集中汇集心理学资料,建立资料库

在网络系统中建立心理学资料库,收集各类心理学材料进行分门别类,针对不同种类的资料建立相应的栏目,学生能够方便快捷地寻找自己所需要的参考资料。学校对于资料的上传和安全性需要严格把关,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学生没有权限删除和更改资料,而学校对资料必须谨慎地甄别和区分,保证资料的价值和真实准确。在资料查询系统中,学生需要登录个人账号,可以进行在线预览,也能够将资料下载下来。学校通过学生的浏览记录统计和下载统计,运用大数据功能分析出普遍学生的需求和存在心理问题的大致方向,对于比较集中的问题可以广泛地补充资料,做到在该问题上能够全面解读。为了是学生随时随地地查看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建立资料汇集系统体系,广泛收集比较典型和重要的心理学资料,主要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需要补充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的体系架构,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促进学校能够为学生提供健康稳定的学习环境。

3.建立心理在线测试和评估系统

学校根据学生的普遍性格特点和问题,设计问卷调查,对学生的普遍问题以及建议需求等进行广泛了解,然后根据相关的心理测试资料合理地设置在线测试问题和评估体系。老师组织小学生通过登陆个人账户随时随地、定期进行测试,网上测试系统会建立多个评测指标和体系,并且不断更新和完善,学生不会长期面对同一个测评而失去测试的效果和作用。通过科学的在线测试,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到个人的心理问题,及时地调整,与老师沟通解决,学校也能够通过学生的成绩和评估结果发现学生的普遍心理困惑和矛盾,双方都能够根据在线测试获得想要的结果。因此,心理在线测评对于学校和学生都十分重要,现代网络上有许多这样的测试系统和网站,但是并不能保证其科学性和可靠性,所以,学校内部统一地成立合理有效的在线测试也是对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的保障,创造安全可操作的心理评价环境,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个人的心理问题。

4.开展网络心理教育课程

现代网络中存在许多的课程在线培训,为了学生能够方便自主地学习基础和技能知识,对于小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同样可以通过日常的心理知识培训提高学生的心理抗压和承受能力。学校通过在线收集,请专家挑选出对小学生最有益的在线课程,为了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应该要求学生通过最后的课程测试,促进学生能够认真努力地学习心理学知识。对于网上课程的培训,应该纳人教师的教学计划之中,作为考核的一部分,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知识的认识,更能够给老师提供了观察学生和培养学生的条件和机会,所以学校应该重视充分利用学生课余时间学习心理学知识,多提供有趣的案例讲解和故事,如果是过于乏味的内容会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更不会利用业余时间好好学习,这样也不能达到对学生心理教育的作用和效果,因此,学校为学生提供的网络课程应该经过反复甄选,把最有意义的安排给所有学生,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也增长了心理学知识,进一步提升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的实施进度。

四、结语

小学体育健康教育篇10

关键词: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功能;实施策略

学校体育教学不仅具有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同时还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特别是在新课程标准实施以后,这一点更是广泛地得到了教育界人士的认可。《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中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从而进一步肯定了学校体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使得在传统的学校体育教学中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了一个新的定位。而针对小学生来说,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不但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期,同时,也正是心理素质逐渐成熟和心理习惯逐渐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任课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如果能够充分发挥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将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鉴于此,为了加深对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认识,促进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本文就针对小学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实施策略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

一、小学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1.有助于缓解学生的不良情绪,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健康、稳定的情绪是让学生保持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学习态度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保障。小学体育教学中所开展的各种体育活动,能够为学生消极的、负面的情绪提供一个发泄口,有助于消除学生轻微的情绪障碍,减缓和预防某些心理问题的出现。例如,小学生在与其他同学出现矛盾或者是不和时,受自身阅历和能力的局限,无法做出正确的处理,常常出现情绪低落或是气愤难平等情况。在出现这种情况时,体育任课教师如果能够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一个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或是体育小游戏,在参与活动或是游戏的过程中,学生的这种消极的、负面的情绪很快就会得到缓解,并通过相互之间的合作积极地让矛盾化的学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成效是简单的说教难以取得的。

2.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绝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都具有对抗性和竞争性强的特征,从而也会因此而呈现出艰苦、疲劳、紧张以及激烈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参与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时,往往就会伴随着激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借此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养成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思想作风,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机智灵活、沉着果断等优良的意志品质,进而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影响。对于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来说,具有宽容、友爱、合群等特点,并能妥善地处理好人际关系是必不可少的。由于体育运动具有明显的集体性和公开性,且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和群体关系中进行的,因此,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其他学生和集体进行联系和交往,从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在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1.重视对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全面了解和掌握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特殊,如果不经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入的探究是很难把握的,而在没有掌握学生目前心理健康状况的情况下,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就更无从谈起了。因此,体育任课教师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和深入的探究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了一个全面具体的了解和掌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

2.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组织

体育课堂教学活动是影响小学体育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能否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要想在开展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渗透,体育任课教师就必须要重视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实施。概括来说,要想确保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的科学性,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1)要注意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筛选

教学内容是教育的载体,在利用小学体育教学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教学内容的组织和筛选非常重要。体育任课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不但要考虑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研究和分析小学生的体育兴趣,满足他们的体育需要,还要适当地扩大教学内容的组织筛选范围,以此来调动学生的体育积极性,提高利用体育教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例如,传统武术、跆拳道等均可以合理地穿插在体育教学之中,不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还有助于缓解学生焦虑、胆怯等不良的情绪,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要注意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和优化创新

对于小学生来说,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更有助于激发他们进行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也就能够让贯穿其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得以更有效的渗透和实施。例如,游戏是小学生非常喜爱的一种活动方式,体育任课教师就可以将其引入体育教学活动之中,利用游戏教学法来开展教学,让学生通过各种体育小游戏的开展,在体质、意志、智力以及心理等多个方面得到共同提高。特别是针对那些性格较为自我或是较为孤僻的学生,任课教师更应该有针对性地设计与集体合作相关的小游戏,让他们通过游戏学会与人沟通、团结合作,从而克服学生不良的个性品质,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

3.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后延伸中的渗透

要利用学校体育来进行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但要充分利用体育课内的教学活动,还要注意利用体育课外活动。体育课外活动与体育课堂教学活动相比较而言往往具有更强的趣味性和实践性,更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所以,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和参与兴趣比较高,在其中贯彻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时学生也更容易接受。

综上所述,小学体育教学对于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不但能缓解学生的负面情绪,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小学体育教育工作者在开展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应重视小学体育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不断探索和研究利用教学活动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途径,以最大限度地促进小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参考文献:

[1]刘谦.谈学校体育与高校学生心理健康[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2]王华叶,林岭.学校体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剖析:北师大附中学校体育案例的启示与思考[J].安徽体育科技,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