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十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十篇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08:29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篇1

上海贝尔阿尔卡特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解决方案

优点该方案属于大型城市应急响应中心系统,适合公安、消防、急救、交通等面向公众的应急服务部门。

实现业务软件与平台的无关性,是应急应用中的一大特色。该方案中的iemS软件平台能够集成多种硬件设备以及各种数据接口,可以将原来多种业务平台、多种设备集成到一个应急联动系统的总系统平台上来,实现多个部门、多个专业中心的整体联动,并有效地缩短系统集成时间和降低成本。

国内的通信体制复杂和混乱又是应急系统建设的一大挑战。该方案以阿尔卡特在通信领域的优势,提出了集pBX交换系统、350m无线常规/集群系统、800m无线数字集群系统、卫星通信系统、数据网络、视频网络为一体的解决方案。

方案平战结合,即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与12345城市热线管理相结合。方案中提出了全民信息化的服务,这是对现有应急系统建设的改进。方案根据大中型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的组织体系与职能,提出了包括建设一个中心、改造一批系统、搭建三个平台、开发五大应用系统在内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系统建设的总体构想。

方案中提出的公共服务平台是实现应急系统可扩充的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能够以标准服务的方式响应上层应用的跨部门资源请求,屏蔽基础信息资源、各专业信息资源、服务资源的分布性和异构性,根据具体需求获取相应资源,并以统一的格式或规范提供给上层应用。

该方案基本符合中型城市应急指挥系统的建设框架。整个方案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分别提出了构建一套应急指挥系统的初步设法方案,理解比较准确,内容基本合理,其中提出搭建三个平台、建立五大技术系统的设计考虑有其独特认识。而且交钥匙的商务模式也是在国内应急行业首次提出。

不足整体设计思想方面对资源整合的要求体现得并不充分。数据库系统建设方面方案论述得过于简单,没有充分考虑到对已有信息化系统建设的充分结合。此外,预测预警、恢复与重建属应急机制建设范畴,该方案将其作为单独一套系统考虑,但对系统建设内容表述得却过于笼统,不很具体,因此难以确定其有效性。特别是该方案在国内未有实例,其设计想法仅在欧洲有过应用,是否能够真正做到与国内体制、机制的有效结合,难以充分验证。另外,建立集中数据库存在数据更新的问题,建议采用集中数据库与分布数据库相结合的模式。

东方正通

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指挥系统

优点该方案是针对城市政府应急平台及专项应急平台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方案采用J2ee架构开发方式,并采用arcGiS、oracle10g、weblogic9等成熟的中间件技术,是一套集成了webGiS平台、空间数据库引擎、Cti中间件的信息系统,很好地满足了城市应急系统的实时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需求。

该方案的应用背景是北京市应急管理平台,是针对特大型城市的应急管理系统而提出的,适用于直辖市的政府应急、各类专项应急、市政应急管理等,但方案如能适当精简,在中小城市也将有用武之地。

北京市应急系统建设是具思考性的,这一方面在于用户本身丰富的经验和理性的思考,也在于集成商技术整合能力和业务理解能力。因此,北京的应急应用方案值得关注。本方案抓准了应急系统建设的两个最关键的因素:应急业务模式和信息资源整合。应急业务模式是由应急业务的体制结构、职能划分、流程控制等要素构成,是系统建设的“指南针”,国内应急系统建设处于初级阶段,该方案在北京的实践和总结,如“七大机制”和“3+2”模式,对全国同类系统建设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信息决定指挥,信息资源整合则是系统建设第一原则,有效的信息资源整合,是“盲人摸出大象”的惟一办法。

该方案在技术实现上,强调了基于行政架构的应急应用,现场应用支撑要尽快配套。对大部分事件而言,现场战术指挥与控制是至关重要的。该方案能很好地满足应急管理的实时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需求,采用分层架构,实现模块间强内聚、低耦合的设计思路,方案中提出采用工作流、联机分析、GiS等服务为基础的支撑平台,可以为城市应急提供有效的决策支持。值得关注的是,该方案提出了通过web页面对交换机进行有效控制,系统采用Cti技术,开发了基于web的控制Javaapi接口,这是对现有设计方案的一大改进。

不足方案中提出了在系统实现过程中将采用一系列成熟的中间件技术,但是对于中间件的集成方式描述不足。方案的整体设计思想和技术路线反映得不够突出,看后缺乏对整个系统的全面了解。其中对个别功能描述和技术细节的罗列过于具体,特别是软件部分有点像产品介绍,因此方案显得不够简洁、清晰。在成功案例中,部分内容介绍与实际情况有不符之处。但该公司确实承担了北京市部分区县和部门的应急平台建设工作,对此项工作有一定的经验积累。

易泰达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急信息平台技术方案

优点该方案结合了应急指挥和信息管理两方面的需求,对城市的一个特定区域,相关人员可依据突发事件处置预案以及各种资源,对突发事件进行处置。现场人员可以获得与突发事件相关的信息服务,其中涉及了多业务警种、控制力量的协同作战,可实现应急指挥调度过程中各业务系统之间的联动,并具备了很多应急管理所需的应用功能。

在该方案设计中,确立了应急联动业务协同、平战结合、易于推广的总体设计思路,应急管理体系与技术系统并重,所提出的系统方案功能比较完整,结构比较简单,具有易管理和维护的特性。

方案将网络技术、语音通信、视频监控和信息系统综合集成在一起,采用跨平台的技术处理各类城市应急事件,方案内容比较全面,技术比较实用。该方案已有应用案例,已经发挥了一定的效益。

不足该方案未能阐述信息资源建设与数据仓库建设用以支撑辅助决策的理念和实现方案。另外,在预测预警和决策指挥的辅助智能支持方面稍有欠缺。

太极公司

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与决策系统

优点该方案提出了全国公共卫生应急这一纵向体系的解决方案,实现了一个以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中心为核心,向下覆盖全国医疗机构的医疗卫生和疾病预防与控制的分布式信息化网络。

该方案是一个平实的、实用的技术方案,以实际应用需求为核心,系统功能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方案提出了指挥体制与应急机制的建立、技术平台的建设、应用软件系统建设和信息管理与维护制度建设,从整体上把握了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架构,是一套完整的体系建设方案。

由于卫生专项指挥部这类应急管理业务体系复杂,本方案提出了“平台化”思想能适应这一情况。为应急管理提供系列工具,由用户根据当时的应用需求来进行模块组合,满足当前多变的业务需求,具有足够的灵活性与扩展能力。另外,方案中提出的组件化设计思想,便于系统日后的升级与维护。方案中提出在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基于GiS、DSS与oSS三个子系统,规划建设一个综合信息门户、三个系统平台与三个核心业务应用平台的设计想法很有特点。另外,该方案中就系统表现层的功能提出了元数据的管理与维护,其实现有助于异构信息的共享。

卫生部应急指挥系统已经在卫生部部署上线,目前已处于试运行阶段。经过了SaRS、禽流感等一系列重大应急事件的考验。根据系统平战结合的设计理念,卫生部应急办相关行政人员在“平时”运用该系统进行值班、预警、预案管理等日常业务的处置与管理,一旦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卫生部相关领导及指挥人员将使用应急指挥系统提供的决策与指挥支持功能,进行事态分析、资源调配、人员派遣等,从而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准确而迅速的处置。

在建设原则当中对“资源整合”的要求体现得不充分。在“条块结合”方面方案设计内容较少,没有充分考虑国家部委与省级(自治区、直辖市)政府系统各类信息资源的充分衔接问题。此外,该方案缺乏整体系统架框,对关键技术的阐述较少。

不足建议方案应更条理化、系统化。对一些公用性的功能做一定的梳理,为形成产品作铺垫。建议总体技术架构、系统架构等关键部分能够搭配图例进行形象的说明。方案中对于系统技术的实现描述不足。部门管理一般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因而行业资源往往开放性不足,该方案需要在技术上高度关注此点。

中兴通讯

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方案

优点该方案是典型的“呼叫――响应”应用系统。紧急呼叫服务是城市应急系统的重要类型,适合于公安、消防、交通、卫生等面向公众提供紧急救援服务的政府部门。

该方案是基于中兴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构建的比较完整的应急响应系统,具有接警、处警、反馈、监控、协同等功能。国内城市急系统建设一个最大的难点在于建设跨部门的城市无线集群通信系统,除了公安等部门具有覆盖相对完整的集群网络之外,其他部门基本不拥有完整的无线网络,离开了有效的无线通信网络,指挥系统终究是离散的和封闭的。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第一是模拟集群系统在政策上已经有明确的限制,第二是投资问题,数字集群系统的建设成本高昂。中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ota无线集群系统,为国内应急用户提供了城市、行业、小区和移动等模式的建设方案,在价格上具有明显优势,在国内无线集群系统由模拟体制向数字化体制迁移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

该方案的突出特点是多种通信方式相结合,属于以应急指挥通信为核心的模式。方案利用有线通信和无线通信系统,并结合宽带数据网络和传输网络系统,实现了接/处警、呼叫中心、计算机辅助调度、视频监视/会议等功能,指挥调度方便快捷。方案重视项目的综合集成技术,体现了通过统一集成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及互联互动。符合目前我国应急处置与指挥系统的实际需求,在技术上具有集成创新的特点。

不足在与应急管理相结合的综合应用软件系统方面有所欠缺。如果能够细化方案,从基本的“呼叫――响应”应用延伸到更多的应急应用模式,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必将会有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

迪爱斯

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解决方案

优点该方案属于典型的城市应急中心系统,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是其核心业务内容,其业务定位和技术结构比较适应大中城市的需求。该方案是一个以公安指挥中心为主导的应急指挥系统方案。通过“物理分离、逻辑集中、信息共享”的原则对现有各类指挥中心进行整合,构建以应急联动中心为核心的城市应急指挥系统。

在应急业务方面,该方案对大中城市跨部门、多层次的应急联动需求理解准确,业务流程清晰,重点支持以城市应急中心为关键节点的“四级两维”应急体制结构。采用“统一接警,分类处警、社会联动”的运行模式,构建横向互连、纵向贯通的城市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平台,符合当前实际和未来应急系统建设发展要求。

方案中技术部分着重介绍的基础设施、业务支撑和业务应急三层逻辑层次结构清晰、准确、全面。

方案依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将社会综合服务功能融入应急指挥系统中,既满足战时应急指挥的特殊需求又满足了平时公众的公共服务需求。方案基本是一个完整的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框架,其设计中考虑到了建设城市应急联动备用中心,增强了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抵御风险的能力。该方案在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系统中成功实施,参观后感觉良好,基本满足了平时的基本公众服务和战时的应急指挥需求。

不足目前应急联动系统的建设多以办公厅为主导,通过整合城市相关力量和社会公共资源,实现对城市突发事件的总体处置。办公厅应急平台应依照总体预案,涵盖应急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集成信息管理系统。

该方案偏重于事中的应急指挥与处置,建议加强应急事件的事前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与事后的评估分析等功能。该方案的结构层次明晰,但是对于系统的实现描述不足,建议增加此部分的说明。另外,该方案如果能够总结为成熟的应用,在技术上提供标准化的功能服务接口规范,对于维护大型系统的生命周期将更有意义。

该方案所介绍的部分内容已在上海市应急联动中心得到应用,并取得良好的应用效果。但该方案对省(自治区)一级应急系统设计却显得针对性不强,因此,国内其他省(自治区)一级应急指挥系统建设过程中,对方案中的内容还应做一定程度的筛选,不能盲目照搬。

鹰图公司

基于平台化与产品化的应急指挥解决方案

优点鹰图公司围绕着应急指挥提供了一个相对全面、也比较灵活的解决方案。

该方案通过对警用、消防、防汛、安全生产等领域的指挥流程进行提炼与总结,吸纳了不同领域用户的实际需求与业务特色,形成了相对通用的设计方式和架构。方案在硬件基础支撑方面,在数据维护、数据存储、数据库与数据仓库方面,在电话接报处理、计算机辅助决策、无线通信调度和电子记录存储等应用系统方面,以及运行保障技术等方面都有所考虑。

这是一个基于平台化与产品化的应急指挥解决方案,能够满足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中若干技术问题的解决,所提出的方案基于应急指挥的一般需求,旨在提高应急处理的信息保障提供能力。

方案重点阐述了利用intergraph(鹰图)公司的产品,构建统一平台,提供实时信息服务、自动反应以及标准化处理程序。其多机构协同指挥和异构数据互操作等功能比较丰富,技术方案比较完整,在功能设计与实现途径上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不足方案在一些具体实现方式上不十分明确,同时方案缺乏实用案例介绍,对如何整理和积累信息资源进行数据挖掘,以提高决策服务水平也未提及。

广州金鹏

110社会联动系统解决方案

优点该方案是典型的“授权型”城市应急联动解决方案,特别适合于以公安体系为基础的城市应急联动构建模式,大城市可用,中小城市也可用。城市应急系统构建,国内有多种模式,最成功的模式就是以公安为核心的多部门应急联动模式。由于公安系统本身就是城市重要应急响应部门,有成熟编制、装备、职责和运作,因此,这种模式的优势也非常明显:构建快、运行效率高、流程成熟、风险小。国内许多的城市应急系统都是以这种模式为设计目标的,如广州、上海等。

该方案通过一个具体的设计实例给出了以“多警合一”接处警为主的联动系统架构。这种模式在很多地区公安系统开展较早,该方案为一个城市的公安、交警、消防、急救、交通、公共事业等部门提供技术支撑,根据不同联动单位的性质和功能要求进行统一接处警、综合处警或城市紧急状态的处理。

以公安为中心的应急模式,较多地体现了城市应急响应服务的特点,如果与国务院要求的预案体系相结合,解决相关的运作和技术问题,该方案会成为比较完整的城市应急解决方案。

不足该方案强调大系统概念,利用通信、计算机、网络等技术,把多警合一等多个系统纳入一个平台,但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急平台,应用于一般规模的城市中可以发挥其积极作用,在较大规模城市或更大区域将受到制约。

北电公司

城市应急系统建议方案

优点该方案主要论述了城市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在城市应急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以光传输网络或光以太网搭建城域有线网络框架,提供传输平台并以无线网络作为传输末端进行有力的补充。

北电公司基于城市宽带无线接入网络和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融合所提出的城市应急系统方案,认真分析了应用需求,注意了依据我国国情和公安部“金盾工程”及“科技强警”的总体规划,以及各地公安部门推进“应急联动”系统建设的实际情况,因此需求分析比较细致和准确,在设计思路中注意遵循了如下原则:

(1)应急系统不仅仅是信息平台,而且是需要提供“未来”灾害发展趋势、预期后果、干预措施、应急决策、预期救援结果评估,以及全方位监测监控,具有发现潜在威胁的预警功能的系统。

(2)应急系统不仅仅是指挥平台,而且是为应急管理服务的指挥决策提供辅助支持手段的系统。

在方案设计中,重视利用北电城市宽带无线接入网络与城市应急联动系统融和的技术优势,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视频监控和信息系统技术的综合集成,处理各类城市应急事件,方案所设计的系统具有高可靠性、支持多种接口及信令和开放性等特点,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不足方案中论述了应急预案中规定的一些环节,并引用了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对应急平台一些分析,但与该方案没有实质性的联系,方案没有针对应急所需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

城市应急技术方案评析总结

■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苏国锋

应急平台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已有系统和在建、计划建设系统上的衔接。目前的大多数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业务系统建设和科技应用的关系问题。欠缺对应急管理业务特性的全面性把握,以至于对应急平台建设缺少足够的指导性,不同厂商建设方案和效果差异很大。

全国统一和因地制宜的关系问题。缺乏因地制宜的系统性需求分析,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应急管理实际需求都是有很多差异的,应急平台的核心是应用系统,其应用系统要与需求分析紧密结合,才能在应急管理中发挥效用。

硬件和软件建设关系问题。存在技术运用不当、过度运用或应用不足,目前普遍的问题是只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和信息建设;另外的一个典型问题是公共安全技术的应用存在较大欠缺。

关于应急平台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相应的解决方案可能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立足于既有资源的整合。根据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依托电子政务系统,尤其是电子政务系统的网络,进行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是理性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经过多年的发展,各领域都开发了很多业务系统,有很多与应急直接相关,可以整合应用,节约资源;另一方面,电子政务的网络已比较健全,应急管理更注重信息共享和协同应对,应急平台需要互联互通。

2.稳步推进标准规范的制订。目前,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在应急平台建设过程中,都希望国家能尽快出台相关各类技术标准规范和业务标准规范,以保证实现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互联互通。但技术标准规范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形成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标准的出台需要一定过程。应当通过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实践,逐步形成规范标准后再加以推广应用,这样的标准规范更科学更合理,也才会更具有指导意义。综合考虑到权威性和其他各方面的因素,我们应在国务院应急平台和其他典型地区和典型部门应急平台的实施过程中,以及在科技部和标准委相关标准研究项目的支持下,稳步推进相关标准化工作的开展。

总体而言,应急平台的标准化不在于强求硬件设备的一致,而是要保证在应急管理流程方面规范的一致。其一是遵循已有标准规范。要遵循通信、网络、数据交换等国家标准,规范网络互联、视频会议和图像接入等建设工作,采用国家的人口基础信息、社会经济信息、自然资源信息、基础空间地理信息等数据标准规范。其二是新建标准规范。逐步建立和完善消息报送、业务流程、实时数据接入、数据库内容与同步更新、预测预警模型规范、术语标识和数据共享等标准化体系,保证国家应急平台技术体系一致。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篇2

关键词:消防应急;通信;指挥保障

1引言

发生紧急响应事件的现场,公共通信网络一般无法完成消防通信指挥调度功能,同时对图像、视频的支持度也较低。此时,应急通信承担着及时、准确、畅通地传递第一手信息的“急先锋”角色,是决策者正确指挥抢险救灾的中枢神经。

汶川地震、雪灾、洪涝等自然灾害的抗灾与救援工作,SaRS、禽流感和甲型niH1

等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抢救和隔离工作,以及奥运会、国庆大阅兵等大型大型活动的安保工作等各类紧急响应事件,对消防部队的应急救援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重大突发事件的现场高效指挥调度处理能力已经成为政府现代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从保障体系建设、技术手段和人才保障三个方面浅析了如何加强消防部队的应急通信保障能力。

2紧急响应事件的定义和特点

紧急响应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事件,具有突发、紧急、周期短和时间、地点、事件类型不确定等特点。

3紧急响应事件对消防通信的要求

一旦发生紧急响应事件,需要迅速建立现场通信网络、远程通信网络和现场应急指挥中心。现场通信网络解决现场指挥员与救援人员之间的通信联络,确保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远程通信网络解决指挥中心与现场指挥部之间的通信联络,确保救援现情况及时传递给指挥中心及指挥中心指令正确、及时得下达到现场作战部队;现场应急指挥中心是救援现场与上级指挥中心之间沟通联系的纽带。现场通信网络、远程通信网络和现场应急指挥中心之间需要建立稳定、多种传输方式互为备用的可靠通信网络,便于现场情况的掌握,领导、专家分析诊断和指挥决策的作出与下达。

4如何加强应急通信保障能力的建设

4.1综合运用合理的技术手段建立可靠的应急通信网络

应急通信网络的建设以无线通信和卫星通信为主,有线通信为辅。现场有线通信主要使用的设备有室外电缆、野战通信光缆、有线通信救生绳、小型交换机、被覆线等,一般为野外作战、地下建筑或地下管道、坑道等特殊场所使用,且主要配备于通信指挥车、抢险救援车等。

无线通信是一种通过高频电磁波传输信息的方式,它的特点是可以随时随地、及时可靠、不受时空限制地进行信息交流。

4.2加强应急通信保障体系的建设

4.2.1建立集中、专业的消防信息处理中心和智能化的作战指挥系统

形成专业处置、快速反应、部门联动、协同作战、信息共享的科学调度指挥体系当重大灾难或公共事件发生时,并不是三两个部门就可以把全部问题圆满解决,往往需要政府多个部门以及包括公安、消防、交通、电力、水利、林业、城市管理、卫生医疗、社区服务中的多个公共事业部门的协同作战才能取得最后胜利。加强不同部门间的横向联动调度能力和协同作战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消防部队要加强与政府应急救援中心、公安部门110指挥中心等部门的沟通协作,加强“三台合一”通信指挥系统的建设,并完善消防专业通信调度指挥系统。

4.2.2加强不同通信技术手段的管理和利用

建立综合性的通信管理平台在灾难发生时,尤其是自然灾害,一些传统的通信设施很容易被破坏,如果应急通信系统完全依赖于传统的一种或几种通信设备,则应急系统会因为灾难一起被毁坏。所以,城市的现代应急通信系统,需要具备视频监控、救援通信、救援指挥、信息处理等一体化设备,并且能够采用空中与地面相结合、有线与无线相结合、固定与机动相结合的立体化、快速反应的移动宽带救援指挥系统。

4.2.3支持多业务指挥调度的方式,提升应急指挥高效性

应急指挥系统要能够同时支持语音、视频、数据调度,实现为指挥调度工作提供最详尽、及时的现场信息。同时,系统也能支持集群对讲、电话调度,满足多种方式高效沟通、指挥、调度的需要。

4.2.4建立集群式应急调度系统

包括地面指挥中心、指挥车、现场应急车群等全面完备的调度系统,可实现立体的“集群式的应急调度”。在这个集群中,每个车辆都能够自我组建现场应急指挥系统,并借助无线网络,所有车辆之间及与指挥中心之间都能够互通,且分布式部署的各调度系统之间也可以互相通信。

4.2.5健全应急通信保障体系。

应急通信能力的完善不光依靠先进的通信技术,还需要建立完整的保障体系。加强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是加快消防部队应急救援快速反应能力、提高灾害事故处置专业化水平的基础。应急通信保障工作要在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的同一领导下和指挥下组织实施,符合全勤指挥要求。针对突发事件的特点,有重点的实施保障,优先保障重点区域的通信需求,确保指挥指令下达及时、准确。

应急通信保障主要针对紧急响应事件,因此,消防部队要根据紧急响应事件的特点制定符合政府应急保障总体预案要求的应急通信保障预案,并适时开展演练,加强日常训练。

预案应分为总体预案、类型预案及针对某一确定事件的个别预案。同时,应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制定管理规定,加强应急通信资源的配备和管理。

4.3加强人才培养和应急通信保障队伍建设

4.3.1通过先进的通信设备提升应急

通信保障队伍的整体战斗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良好的装备可以提升通信保障队伍的整体战斗能力。通过不断地改善应急通信技术装备,加大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投入和通信装备投入。

4.3.2加强教育、培训和训练,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配备了优良的技术装备后,更需要一支经验丰富、技术过硬、锐意进取具有快速反应的通信应急保障能力的骨干队伍将装备建设成果转化为战斗力。可采取集中培训、参加社会教育和到上级公安机关跟班学习等方式,以提高设备操作技能、分析研判和处置故障能力、组建应急通信网络为重点,认真组织开展培训工作。同时,通过应急演练提升应急保障队伍的实战能力。开展演练是做好战备应急通信工作的重要实践,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是涉及多个辖区、区域和部门的预案,利用联合演练等方式,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职责落实和能力提升,可有效地检验预案的可行性、实效性,提高应急通信保障队伍的实战能力。

参考文献

[1]孙玉.应急通信技术总体框架讨论[m].人民邮电出版社.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篇3

2018年度,在XXX正确领导下,XXX为落实上级有关应急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持续完善应急管理和应急处置指挥体系,有效提升了XXXX应急管理水平。现将2018年应急管理工作总结情况如下:

(一)积极组织监察员培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是XXX2018年度安全专项重点工作之一。今年XX积极组织辖区内应急监察员参加法律和业务复训,进一步提高了各级各类应急指挥人员、专业技术骨干、一线处置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为培养应急监察员队伍的后备力量,我局组织辖区内30余人参加北京、杭州应急监察员初始培训,为XXXX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提供人员基础支撑。

(二)开展海空跨界合作联动,提高应急指挥协作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华东地区涉水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效率和民用航空安全保障能力,今年XX与XX、XX警务航空队开展海空跨界战略合作,于6月份在XX组织航空器事故海上搜救及调查联合演练,以贴近真实的场景模拟,结合海上救援和空中救援力量,实际检验了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通过应急响应沟通、落水人员搜救、获救人员转移、飞机黑匣子搜寻打捞四个科目,验证了民航航空器实施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畅通民航系统与海上搜救中心应急反应联系渠道,提高了民用航空器发生追回情况下的海上搜救及事故调查处置能力,更好地为人民群众安全出行和航班安全提供海上应急救援保障。

(三)做好突发情况处置,实践中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2018年度XXX多次受灾害天气影响,XX均在第一时间响应并进行合理处置。2018年初,受强冷空气影响,XXX区多地出现强降雪天气,对辖区XX安全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我局高度重视此次冬季暴雪恶劣天气的对民航安全运行的影响,持续关注辖区内天气变化情况,多渠道获取气象部门相关预警信息,及时向辖区民航各单位预警,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加强XXXX联系沟通。灾害天气来临前提前准备,组织各单位适时召开驻场单位运行保障协调会,分析形势、明确方案、及时启动应急响应,最大程度的降低了此次冬季暴雪天气对民航系统影响。今年夏季在防御“温比亚”“摩羯”“云雀”“安比”等台风的工作中,我局根据不同程度预警响应及时与XXX、XXX防汛办沟通,密切关注汛情和灾情,做好应急值守工作;及时相关预警信息,指导辖区内各机场实时航班延误信息,通过电报通知XXXX各XXX提前做好防汛防台准备,密切关注台风天气动向并及时作出调整保障民航系统的正常运行。

(二)完成课题专项研究,实践应急管理新技术

为全面掌握XXXX的各类应急资源信息,推动辖区应急保障工作规范化,XXX于2016年启动了XX安全能力建设项目“XXX应急处置案例研究与能力提升”的研究工作并于2018年完成“XXXX”项目的结题。项目开展过程中,我局严格履行任务合同书要求,按计划有序组织项目实施,编制了《XX》和《XX表》,建立了可动态更新的民航应急资源管理分类目录体系;项目借鉴国内先进的应急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建设经验,根据华东地区特性,构建了XXX航应急资源信息平台演示系统,成为XXX行政执法机构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力工具,促进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跨平台的应急资源信息数据共享。进一步完善和强化XXX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指挥信息平台功能。系统根据日常应急管理实际需求,实现与地方政府的应急资源信息共享通道,为XXX的应急资源管理留有宝贵经验,为民航各级行政执法机构提供先进经验。

(三)建立云视讯联系平台,完善现场指挥系统

为加强XXX联系沟通,提升协同处置能力,提高信息传递效率。XX全年致力于云视讯平台的建设,XX内各机场积极参与,目前为止XXX的XXX平台已完成建立,有利于我局在突发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予以指导指挥。现场指挥系统的完善,补足了应急指挥系统的短板,切实提高XXX应对突发事件的协调指挥和现场处置能力。

二、2019年应急管理工作计划

(一)强化应急预案体系,不断增强实战能力

1、推动辖区各单位突发事件总体预案及各专项预案的修编工作,督促、指导各单位基于华东地理、气候及行业特点,梳理潜在风险,着力强化专项预案、处置程序的制定。加强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强化应急预案约束效力。建立应急预案体系督导制度,对各单位应急预案管理和预案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并将其作为突发事件应对工作评估的重要内容。推动各单位积极将民航应急预案纳入地方应急预案体系,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及救援机制与地方的衔接。

2、鼓励各单位结合应急预案组织更加贴近实战的综合性应急演练。组织开展各项演练活动,在演练中验证预案的可操作性,不断增强实战能力,对演练中暴露出的问题及时整改。精心开展演练,确保应急演练实战到位。运用高新技术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水平,通过VR技术以场景再现的方式对于医疗应急救援、航空器安全运行模拟、机场突发火情等情况进行定期训练,提高各单位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开展XX安全能力建设项目的研究

我局于2019年开展基于XXX大数据的区域性突发事件智能协同处置研究,目的是基于XX应急指挥信息平台与应急资源平台,开展区域性突发事件智能协同处置研究。本项目试图在“XXX,全面梳理XXXXXX内外部关键应急信息,研究XXXX的应急基础信息多源融合技术标准,制定应急预案电子化表单智能推送技术方案,通过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与管理技术将应急决策者的经验、知识以及能力进行转换并固化为程序方案,实现应急指挥的制度化、标准化运行,切实解决区域间协同处置与决策问题。

本项目研究执行期为三年,总体目标为补充与完善华东地区航空公司关键应急信息与应急资源库,建立XXX多源应急基础信息交互与融合技术标准,以科学化、标准化的方式实现应急预案的数字化推送,打造区间性协同处置与智能决策支持的应急系统平台。

(三)完善华东民航突发事件应急指挥平台的建设

1、充分依托XXX现有应急指挥信息平台,疏理应急指挥平台视频传输系统体系,集成现有应急系统功能,进一步扩展对辖区机场视频监控信号的接入,其中包括虹桥全景系统、云视讯系统等,提高辖区内各单位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

2、依托商用成熟云端视频传输技术,定期与部分机场进行视频互联,提高云视讯系统的实操性和可靠性。将云视讯系统纳入辖区内应急演练体系中,对于演练中的突发情况进行实时指导,提升我局应对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应急指挥能力。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篇4

关键词:应急管理制度;救援预案;处置方案;预案演练

中图分类号:F540.3文献标识码:a

一、加强应救援体系基础建设,必须建立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

多年来的工作经验告诉我们,增强应急处置水平,提高公路保畅能力,必须加强应急救援制度建设。当前我局已按照省市公路局的统一要求和部署,积极加强了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应急管理制度、应急救援队伍管理规定、应急保障物资管理制度、应急培训制度、应急演练制度、应急预案管理制度及应急及综合值班制度演练制度等七大制度。成立了以分局主要负责人为指挥长、其他领导成员为副指挥长的应急工作指挥机构,并在应急工作指挥机构的统一领导、指挥和调度下,成立了七个应急小组,在指挥部决定启动公路突发事件预警状态和应急响应行动时自动成立,在指挥部统一领导下具体承担应急处置工作。

二、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

完善的应急救援预案及现场演练方案,是检验预案演练及实战经验成功与否的关键。任何一项不完善、不切实际的应急救援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一定不会在演练及实战中取得理想的演练和实战效果。为此分局及时对组织进行的各项应急预案演练进行总结、分析、评估,并及时对各项应急救援预案及现场处置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

目前分局已建立了一个应急救援总预案,五个专项应急救援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四个小型专项应急救援预案。

三、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应急预案演练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积极开展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是检验预案编制是否合理,应急工作指挥机构是否指挥得当,各应急工作小组是否协调配合统一、现场应急救援工作开展是否顺利等因素的唯一体现,是检验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锻炼综合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实战经验的关键所在。为此分局结合当年的演练计划,及时组织开展各项应急预案演练,并在实战演练前积极推行圆桌推演的基础上,及时完善演练方案,积极组织开展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且保证每年的预案演练不少于2次。

四、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应急知识培训

任何一项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关键因素在于应急救援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灵活掌握和运用上。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日常应急知识,只会造成在实战工作中缩手缩脚,处处被动,延误救援时机,因此加强应急知识教育,熟练掌握应急救援程序及救援工作职责,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综合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愈发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应急知识培训,提高全员综合应急处置水平。

五、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

建立一支专业、稳定和高素质的应急保障队伍是保证应急救援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因此必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应急工作小组负责人(副指挥长)结合本小组应急工作职责,加强了应急救援队伍管理,经常性地组织开展演练,保证每一位应急救援人员都能灵活熟练掌握和运用应急救援知识,提高自身应急救援能力和综合协调配合能力。

六、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建立完善应急保障物资

应急保障物资是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救援和处置的重要物质保障。分局结合公路运行特点,制定了完善的应急救援物资保管、养护、补充、更新、调用、归还、接收等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确保应急救援物资齐全有效。建立了应急物资储备更新和县内区域间应急物资余缺调剂、保障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覆盖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物资保障和储备体系,实现综合动态管理和资源共享。

七、加强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完善预警、接警、指令下达等应急救援预案启动程序建设

结合公路特点,建立内外结合,面向公路行业的气象灾害、地震、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影响的预测、预警支持系统和完善养护路政巡查制度、桥梁“四个一”制度、危桥动态监管报告等制度,坚持24小时应急值守工作,通过电话、传真、网络、短信平台、应急移动通讯设备等向上级部门汇报或口头报告,逐步提高预测、预警的科技含量是保证应急救援工作正常开展的保证,为此分局成立了以办公室、养护(工程)科为责任部门,具体负责日常状态下所辖省道干线公路运行监测及有关信息的收集和上传下达、突发事件日常接警值班、应急状态下24小时值班接警等工作。机料安全科根据应急工作指挥部下达的应急预案启动级别,通过分局安全生产短信平台下达启动指令。其他应急工作组根据指令,结合各自工作职责赶赴现场参与救援。

八、加强应救援体系建设,必须建立部门联合协作机制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篇5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坚持"安全发展"的指导原则和"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安全生产"十一五"规划》和国家安全生产事故灾难有关应急预案,推动"一案三制"(预案、体制、机制和法制)及应急管理体系、队伍、装备建设,切实提高预防和处置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促进全国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工作目标:在"十一五"期间,落实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到20*年底形成覆盖各地区、各部门、各生产经营单位"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预案体系;建立健全统一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和国家、省(区、市)、市(地)三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及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依靠科技进步,建设安全生产应急信息系统和应急救援支撑保障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制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协调配合,企业自主到位,社会共同参与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格局。

二、充分认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事故灾难是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方面,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是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高事故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尽可能避免和减少事故造成的伤亡和损失,是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安全生产形势呈现了总体稳定、趋于好转的态势,但是事故伤亡总量大、重特大事故频发、职业危害严重,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社会生产活动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矛盾突出,处于安全生产事故的"易发期",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体制、机制、法制和应急救援队伍及应急能力建设等方面,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各级安全监管部门、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和其他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及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切实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力度,把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好。

三、完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体系

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及其他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根据国家安全生产事故有关应急预案,分门别类制修订本地区、本部门、本行业和领域的各类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各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制订应急预案,建立健全包括集团公司(总公司)、子公司或分公司、基层单位以及关键工作岗位在内的应急预案体系,并与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相互衔接。

加强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的有关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要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和安全监管部门备案。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要报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并告知相关单位。中央管理企业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应按属地管理的原则,报所在地的省(区、市)和市(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中央管理企业总部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报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和有关主管部门备案。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把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备案、审查、演练等作为安全生产监督、监察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应急预案的备案、审查和演练,提高应急预案的质量,做到相关预案相互衔接,增强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修改变动情况,以及生产经营单位生产条件的变化情况、预案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预案演练的总结等,及时对应急预案予以修订。

生产经营单位要积极组织应急预案的演练,高危企业每年至少要组织一次应急预案的演练。各级安全监管部门要协调有关部门,每年组织一次高危企业、部门、地方的联合演练。通过演练,检验预案、锻炼队伍、教育公众、提高能力,促进企业应急预案与政府、部门应急预案的衔接和对应急预案的不断完善。

四、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和机制

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确定的关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重点工程。各级安全监管部门都要明确应急管理机构,落实应急管理职责。到20*年,完成省、市两级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建设;应急救援任务重、重大危险源较多的县也要根据需要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做到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指挥工作机构、职责、编制、人员、经费五落实。

理顺各级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与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机构与各专业应急救援指挥机构的工作关系。对于隶属于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矿山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各省级安全监管部门要与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共同协商,完善体制、建立机制、理顺关系,做好工作。

加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间的协调联动,积极推进资源整合和信息共享,形成统一指挥、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的合力。要发挥各级政府安全生产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方面的协调作用,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协调机制。

五、加强安全生产应急队伍和能力建设

依据全国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总体规划,依托大中型企业和社会救援力量,优化、整合各类应急救援资源,建设国家、区域、骨干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强生产经营单位的应急能力建设。尽快形成以企业应急救援力量为基础,以部级区域专业应急救援基地和地方骨干专业队伍为中坚力量,以应急救援志愿者等社会救援力量为补充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各地区、各部门要编制本地区、本行业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规划,并纳入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之中,确保顺利实施。

各类生产经营单位要按照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要求,建立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组织。大中型矿山、建筑施工单位和危险物品的生产、经营、储存单位,以及具有重大危险源的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建立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其他小型高危险生产经营单位没有建立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要指定兼职应急救援人员,并与专业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队伍签订应急救援协议。其他生产经营单位应根据预案实施的需要,建立必要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和专兼职的应急救援队伍。

统筹规划,建设具备风险分析、监测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数据查询、辅助决策、应急指挥和总结评估等功能的国家、省(区、市)、市(地)安全生产应急信息系统,实现各级安全生产应急指挥机构与相关专业应急指挥机构、部级区域应急救援(医疗救护)基地以及骨干应急救援(医疗救护)机构间的信息共享。应急信息系统建设要结合实际,依托和利用安全生产通信信息系统和有关办公信息系统资源,规范技术标准,实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

高度重视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的自身建设,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队伍。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强化忧患意识、执行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养成勤勉敬业、雷厉风行、尊重科学、敢打硬仗的作风。加强业务建设,强化教育、培训与训练,提高管理水平和实战能力。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表彰和奖励。

六、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

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制建设,逐步形成规范的安全生产事故灾难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法》和即将出台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认真执行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抓紧做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的立法准备工作和公布后的具体实施工作。要抓紧研究制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管理、救援资源管理、信息管理、队伍建设、培训教育等配套规章规程和标准,尽快形成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规标准体系。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并完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地方和部门法规规章及标准。生产经营单位要建立和完善内部应急管理的规章制度。

七、坚持预防为主、防救结合,做好事故防范工作

切实加强风险管理、重大危险源管理与监控,做好事故隐患的排查整改工作。建立预警制度,加强事故灾难预测预警工作,要定期对重大危险源和重点部位进行分析和评估,对可能导致安全生产事故的信息要及时进行预警。

充分发挥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作用,坚持"险时搞救援,平时搞防范"的原则,建立应急救援队伍参与事故预防和隐患排查整改的工作机制。组织矿山、危险化学品及其他相关救援队伍参与企业的安全检查、隐患排查、事故调查、危险源监控以及应急知识培训等工作。部级区域救援基地和骨干救援队伍要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广泛开展技术业务咨询和服务,帮助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做好相关工作。

以生产经营单位、社区和乡镇为重点加强基层和现场的应急管理工作。从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建立救援队伍、加大应急投入、完善救援保障、普及应急知识等方面入手,将各项工作落实到各环节、各岗位,全面加强基层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提高第一时间的应急处置水平和能力。

八、做好安全生产事故救援工作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加强和改进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工作的要求,做好信息报告等工作。对重特大事故灾难信息、可能导致重特大事故的险情,或者其他灾害和灾难可能导致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重要信息,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其他有关部门和各生产经营单位要及时上报并密切关注事态发展,做好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

发生事故的单位要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现场抢救,控制险情,减少损失。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科技手段,加强事故发展趋势预测工作,发挥专家的作用,科学制定事故现场救援方案。同时,建立事故应急救援的现场组织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有效组织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和救援力量,调集救援物资与装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及其应急指挥机构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事故现场救援的具体组织、指导、协调工作。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信息、舆论引导工作,为处置事故灾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坚持正面宣传,及时、准确信息,正确引导舆论。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主流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安全监管系统及各行业内各类媒体要积极发挥作用。

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善后处置工作结束后,现场应急救援指挥部要分析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提出改进建议。各级安全监管部门和其他有安全监管职责的部门要对所辖区域内安全生产事故灾难的处置、相关防范工作和应急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及时改进工作,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

九、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和宣传教育工作

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培训纳入安全生产教育培训体系。在有关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等安全生产类资格培训,以及特种作业培训、企业主要负责人培训、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培训和市、县长等培训中增加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内容。分类组织开发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培训适用教材,加强培训管理,提高培训质量。生产经营单位要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应急管理知识和应急救援内容的培训,特别是要加强重点岗位人员的应急知识培训,提高现场应急处置能力。

充分发挥出版、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文化宣传力量的作用,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加大宣传力度。要使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应急预案、救援知识进企业、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普及安全生产事故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和应急处置知识,提高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救援技能,增强社会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十、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支撑保障体系建设

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应急救援水平。成立国家、专业、地方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专家组,对应急管理、事故救援提供技术支持;依托大型企业、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研究和工程中心,开展突发性事故灾难预防、处置的研究攻关;鼓励、支持救援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救援技术和装备,提高应急救援装备的科技含量。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篇6

【关键词】地下空间;应急指挥;事故灾害

一、应急指挥体系

(一)应急指挥体系的概念

安全管理体系由组织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指挥体系、制度体系组成。这四大体系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应急指挥体系就是整合应急救援资源,实现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分别处理,提供紧急求援服务,为公共安全提供强有力保障的体系。该体系通过集成的计算机辅助系统,形成跨部门、跨专业,快速反应、及时处理的联动体系。

(二)应急指挥体系的功能

应急指挥体系的功能是能实现紧急突发事件处理的全过程跟踪和支持,包括突发事件的上报、相关数据的采集、紧急程度的判断、实时沟通、联动指挥、应急现场支持、领导辅助决策,借助各种高科技通讯手段,及时布达,保证应急的各个部门反映迅速,行动有效。

(三)应急指挥体系的重要性

紧急事故的处理不同于处理日常业务,它需要一套能根据紧急事故的大小,在应变阶段协调、整合、指挥、调度、布署各种不同的救灾资源且具有共同组织性结构及标准化处理原则的应急指挥体系才能降低紧急事故所造成的危害。应急指挥体系确定了与应急救援相对应的部门人员以及各部门的职责,使得当发生事故时,在应急预案的指导下,应急准备和应急管理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各个部门都能迅速协调起来,高效、有序地开展救援工作,将事故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降到最低限度。

二、城市地下空间应急指挥体系研究

(一)城市地下空间应急指挥现状

通过调研发现,绝大多数的应急指挥体系都是包含在应急救援体系里的,并未单独成为体系被列出来。有的单位应急指挥体系甚至还停留在框架总则等早期阶段,还没有得到具体事件的验证;有的应急指挥体系的人员组织框架刚刚明确或建立,缺乏足够的事件驱动优化完善;信息系统没有互联,不能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应急管理部门分割,直接影响了应急指挥机制的顺畅和有效;应急指挥操作性不够强,应急管理模式与应急指挥体系缺乏磨合;管理人员专业素质有待提高,演习培训较少。

(二)城市地下空间应急指挥体系设计

应急指挥体系的设计要求包括以下主要内容:现场指挥部的设立;现场指挥官的职责和权利;指挥系统(谁指挥谁、谁与谁配合、谁向谁报告);启动应急中心的标准;现场指挥部通讯网络的建立;启用现场外应急队伍的方法;事态评估与应急决策的程序;针对事故不同的严重程度而定的响应级别;事后控制和现场的恢复。

1.城市地下空间应急指挥体系信息系统设计。应急指挥信息系统是各种高科技技术的合理集成,形成统一体,各子系统完成各自功能,并与其它子系统关联,完成整体设计目标。

2.城市地下空间应急指挥程序设计。应急指挥程序的制定是保证当事故灾害发生时,指挥部门能够及时地做出反应并有条不紊地开展指挥工作和救援工作。主要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发生紧急突发或重大事故时,值班体系接到报警,将信息上报到相关指挥机构,在指挥部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有组织、有秩序的开展处置、救援工作。

(2)发生紧急突发或重大事故时,总指挥根据事件的重大程度决定是否进行外部报告,并同时启动场外应急队伍。在总指挥未到达现场之前,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由第一副总指挥自然任命为总指挥,行使总指挥权力,并向总指挥报告现场的救援情况;如第一副总指挥未到达现场时,由第二副总指挥自然任命为总指挥;按此排序,依次顺延;二是特殊情况时,总指挥可根据事件的性质及状态,任命适当人选为现场临时总指挥或现场负责人负责紧急突发或重大事故的处理;三是指挥部各成员及各应急救援小组成员均应服从指挥部的统一组织协调和指挥;四是现场如有更高一级领导或政府部门在场,则所有人均应配合更高领导或政府部门工作,听从现场指挥,协助相关工作。

(3)事故处置完毕后,由指挥部办公室组织相关单位或人员在事故发生后12小时内写出事故报告上报上级主管部门。

三、案例分析

中关村广场,是国内首例超大规模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项目。通过对中关村大广场型地下空间的调研,结合其组织体系,设计与其应急预案相配套的应急指挥体系。

(一)基本应急指挥体系架构

基本应急指挥体系是指与中关村大型地下空间总预案配套的应急指挥体系。在此指挥架构下,实施岗位责任制,对指挥体系架构内的组成明确界定其职责和任务,不因人员的变动而改变其职能。指挥体系架构具有弹,可根据事故大小、复杂程度和应对处置的需要,增加和缩减组成部分,但其职责和功能不予改变。

(二)应急指挥体系的业务流程

根据制定的城市地下空间事故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应急指挥的协调机制和流程(如图所示),完善的指挥流程应当包含一个由接警、信息报告、先期处理、应急响应、协调指挥、应急结束等五个程序组成的指挥平台。

(三)应急指挥体系支持附件

在原有的通讯联络附件和各种设备的基础上,增添新的软件和设备,完善各种服务于应急指挥的资源,对指挥体系实施过程起到辅助和促进推动的作用。(1)组态软件iFix:该软件能够监测到各个监控点的实时情况与数据,并对各种情况及数据进行集成和分析,便于各级指挥及时恰当作出部署,并且能够在已获得的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统计与分析,为未来应急预案的编制提供参照。(2)短信设备系统:实现多用户的短信接收和发送功能,便于人员的指挥调配及其他人员的紧急疏散。(3)手机信号检测仪器:监测进出地下空间人员的位置及进出情况,有利于各级指挥部门的统一部署和调控。(4)救援监测定位系统:使各级指挥人员迅速定位事故发生的地点和方位,及时到达事故发生现场。(5)地理信息系统工具:使指挥人员更加了解整个地下空间的结构和布局,对各种物资的运输、人员的疏散等救援辅助工作做出正确合理的指挥。

四、结论与建议

城市地下空间应急指挥体系是应急救援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完善的应急指挥体系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灾害带来的损失。城市地下空间应急指挥体系的建立需要各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对城市地下空间的整体安全给予重视,在灾害事故的预防、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等工作中紧密配合,发挥合力。加强员工的安全防范教育,提高应急管理人员专业素质,以保护城市地下空间这一珍贵资源,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总体防护水平。

参考文献

[1]孙鉴坤,陈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的设计与分析.科技广场.2006(10)

[2]吴宗之,刘茂.重大事故应急救援系统及预案导论.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篇7

一、充分认识加强应急机制建设的重大意义

加快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具体实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能力的迫切需要;也是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紧迫任务。

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在抗击“非典”、控制禽流感、处置事故灾难和社会安全事故等方面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公共安全的形势还十分严峻,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经常发生,传染性疾病时有出现,各类社会矛盾和不断增加,恐怖活动、网络安全等潜在威胁不容忽视;应急机制建设和应急处置工作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应急机制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急预案、应急组织、应急保障等体系和应急运行机制还不健全,全民的防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还比较弱,应急快速反应和有效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必须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加快建立健全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摆到政府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积极采取措施,扎实有效地予以推进。

二、进一步明确应急机制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应急机制建设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树立和切实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实施“八八战略”和建设“平安**”的战略部署,坚持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属地为主,以人为本、预防为主、损益合理,条块结合、专群结合、协同应对,快速反应、依法规范、责权一致,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组织体系、应急保障体系和应急运行机制,全面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争取在2005年底前,完成主要领域的市专项应急预案、市总体应急预案确定的应急保障行动方案、市政府所属部门应急预案和各县区总体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工作,完成一批重点企事业单位和重点乡镇及部分行政村、城镇社区等基层组织应急预案的制定修订工作,加快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相互衔接,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建立健全市、县区两级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和相应工作机制,完善相关应急指挥机构,加快形成集中领导、统一指挥、功能全面、责任明确、信息畅通、反应快捷、运转高效、成本合理的组织领导和指挥体系;建立健全专群结合、形式多样的各类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完善基层应急网络,加快形成群防群控、群防群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强大社会动员体系。

到2007年,自然灾害防灾减灾体系不断完善,重大、特大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低于历史上同等强度的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事故灾难的预防和应急处置工作明显加强,力争实现全市安全生产事故次数、死亡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零增长;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处置能力显著提高,力争不发生大面积、持续性传播的重特大传染病疫情;社会安全事件的防控机制进一步健全,避免发生和有效控制大规模、严重影响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的。

三、加快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各级政府要抓紧总体应急预案及其有关配套的应急保障行动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加快制定修订一批专项应急预案,进一步做好部门应急预案、重点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制定修订工作的督促检查,各县区政府要积极推动和帮助乡镇政府及其城乡社区等基层组织做好重点领域应急预案制定修订工作,努力增强预案体系的系统性,做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相互衔接。

制定和修订应急预案必须从本地实际出发,注意总结和汲取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经验教训,积极借鉴国内外的成功做法,掌握和遵循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发展的规律,对可能发生的各种情况提出相应的应对处置安排,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和预见性的有效工作措施,努力提高应急预案的科学性。

各类应急预案应该明确应急工作的主体和职责,明确应急工作的任务和要求,明确应急工作的程序和措施,做到职责落实到岗、任务落实到人、措施落实到位;要加强预案管理,明确预案编制、审查、批准和的工作要求,并根据形势变化和工作需要,及时修订和完善预案,切实增强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四、建立健全应急组织体系

加快完善应急领导和指挥体制。市、县区政府是本行政区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政府办公室设应急管理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综合协调职能,发挥运转枢纽作用;各非常设的领导小组、委员会等机构为相关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指挥机构,在本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负责相应领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发生重大、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县区政府必须成立或启动现场指挥机构,在市相关应急指挥机构领导下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

进一步健全应急组织管理体制。坚持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事发地政府为处置本行政区域内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主体。市、县区政府根据突发事件的不同等级,启动相应级别的预案,其中市总体预案或市专项预案启动后,有关市级部门预案和有关县区级预案必须启动。参加现场处置工作的市级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在现场指挥机构统一指挥下,开展处置工作。

建立健全应急社会动员体制。市有关部门要按照市总体应急预案提出的要求和部门职能,建立相关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配合机制,履行应急处置工作职责。整合各有关方面的资源,建立健全快速反应系统,加强城市应急中心建设,建立统一接报、分级分类处置的应急平台。进一步加强基层应急组织网络建设工作。积极推动县区之间、军地之间以及专业组织与群众组织、志愿者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实现应急处置工作的联动。

五、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加强应急处置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专家咨询制度,充分发挥专家在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有关部门要建立各类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完善应急救援专业队伍的管理机制,确保应急状态下能够“拉得出,打得赢”。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形成一支高素质的应急管理队伍。

及时提供应急基本生活保障。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应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完善基本生活必需的食品、药品、衣物、帐篷和饮用水等调集和发放机制,确保受灾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进一步完善物资、装备、技术保障制度。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建立应急保障所需的应急资源生产能力和储备等动态数据库,建立健全应急状态下的资源征集、调用工作机制,做好应急处置所必需的重要物资等资源的合理储备工作。加强公共安全领域的科学研究,积极开展应急处置技术的研究开发,不断改进技术装备。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料的异地备份系统。

建立健全应急资金保障制度。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和落实应急处置专项预备金制度,将应急机制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支持应急机制建设和保障应急处置工作。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处置突发公共事件所需财政负担的经费。建立健全应急资金管理使用监督制度,加强财政、审计等部门对应急资金的专项管理和资金使用效果的评估工作。充分发挥保险在经济补偿、恢复重建和社会稳定方面的作用。

不断提高公共设施特别是管线网络等城市生命线工程的保障能力。各类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应注意考虑应急处置工作的需要,合理规划建设必要的应急处置设施和备用系统。市经委、电力、水利、城建等部门要按照分工做好煤、电、油、水、气等应急保障工作,交通、通信等部门要合理配置和调度运输、通讯资源,保障应急状态下的群众生活需要和应急处置工作的顺利开展。

六、规范和健全应急工作运行机制

加强监测预警和信息报告、信息制度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有关信息的收集、风险分析判断和持续监测,建立准确、及时、快速的突发公共事件监测、预测和预警工作机制。严格执行和切实落实各项工作制度和要求,及时、准确报送信息,不得瞒报、缓报和谎报。信息的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作用,正确引导舆论和公众行为,及时消除社会上出现的不正确信息造成的负面影响。

建立健全科学决策和快速反应的应急处置工作机制。要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科学的决策指挥制度和以现场处置为中心的各方协同的应急处置工作制度,果断决策,迅速处置。对于可能发生和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事发地政府要立即开展先期处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和影响,防止出现次生、衍生事件。要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工作的首要任务。要坚持依法行政,妥善处理应急措施与常规管理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善后处理和恢复重建等工作。

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的调查评估制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客观公正地对事件发生及其处置工作进行全面的调查和评估,通过调查评估,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应急预案、应急处置工作体系和工作机制。

七、切实加强对应急机制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应急处置工作责任制。依法保障应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责任单位、责任人员按照预案及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行使权力,在必须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紧急情况下,有关责任单位、责任人员应视情临机决断,控制事态发展;按照“奖励成功者、鼓励失败者、惩罚不作为者”的原则,对参加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并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作为、延误时机、组织不力等失职渎职行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篇8

应急管理,又称公共危机管理,必须由政府来提供,同时需要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安全危机事件是引发社会灾难和危及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大灾害和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统称。

那么,当公共危机爆发时,我们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呢?从总体上来看,危机应急管理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环节。

启动应急预案:即公共危机管理主体在危机发生前,经过一定程序制定的危机应急管理的总体方案。要在全民中树立危机意识,而且还要为危机应急管理做好思想准备、组织准备、制度准备、物资准备和技术准备。严格按照法定程序来进行。

应急疏散:即在危机已经来临时,为尽量减少人员伤亡,将安全受到威胁的民众紧急转移到安全地带的危机管理措施。它可以以较小的代价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

紧急救援:紧急救援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每一次危机的紧急救援,都需要一个复杂的系统协调运作,都需要各种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很多个部门、单位,乃至全社会的支持。

我国在近些年才引进了灾害管理的概念,在紧急救援方面起步较晚,应急管理系统刚建立不久,很自然,在紧急救援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但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主要来看,我国应急管理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救援组织体系不完善,组织体系松散、缺乏组织上的严密性和纪律上的约束性,各种救援机构隶属于不同的部门,多头管理,协调难度较大,各种专业资源未达到整合,难以实现资源共享。二是救援的指挥体系不完备,各地大都采取临时建立指挥机构的应急办法,决策权与指挥权权限不明,职责不分,一方面工作缺乏连续性,危机一过,大家各奔东西,下一次来的很可能是另外一些人,谁也不会去总结经验教训;另一方面,临时建立指挥机构都是危机爆发以后才建立,危机前的预防、预警和预控没有专门机构管理,危机预防、预警和预控机制的缺失大大增加了危机应急管理和紧急救援的难度,显然,这种救援机制缺乏科学性和协调性。三是没有统一的规划,队伍布局不合理,缺乏战斗力强的骨干队伍;快速反应能力和灾害现场应急能力不强;应急指挥手段和救援队伍装备落后,应急救援队伍力量薄弱。四是社会紧急救援管理和法制建设滞后。许多方面管理制度不配套,法律规范不健全,尤其是在基层,制度冲突,法律打架的现象并不少见,同发达国家统一、先进、科学的救援体系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针对目前我国应急管理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增强公共危机意识。政府应利用各种媒体和宣传手段,在民众中广泛宣传应对危机的各种知识,对可能面临某种危机的群体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开展演练和培训,让广大群众学会与各种灾害共存,学会危机状态下的自救、互救以及如何配合公救。要充分利用和开发社会上一切可供利用的公共危机防范资源,为应对突发危机事件提供服务。

二、强化公共危机预警机制。政府应当建立一整套相应的预警机制:建立高效、快速、灵活的危机预警组织体系;科学设定有关灾害的风险级别和相应的应急预案;建立针对各种危机的灵敏、准确的信息监测系统和各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机制;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监测预测系统,收集分析各种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加强危机预警的理论研究,加快危机预测、预警设施、设备的科学研究和攻关,不断提高危机预警能力。

三、科学制定应急预案并加强专项预案建设。各级政府应加快突发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设,尽快形成我国气象灾害管理的预案体系,并以法定形式把各级政府的灾害研究预案加以确认,真正把灾害应急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

四、建立危机决策和应急管理常设机构。我国应组建常设性的应急管理机构,在国务院和省、市、县应设立以最高行政首长或分管行政首长为首的危机决策指挥中心并建立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一旦危机爆发,这些机构立即成为应对危机的一元化指挥中心,负责指挥、协调各种应急管理机构。

五、加强突发灾害应急管理相关法制建设。为了使政府灾害管理法治化,应加快灾害管理的立法,把灾害管理纳入国家一般管理体制之中,推进政府应急机制法制化进程。必须明确三个方面的权利与义务关系:要依法明确各级应急指挥组织的权利和责任;要依法明确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权利和责任;要依法明确各个社会组织和社会公众的权利和义务。

具体到加强电力行业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我有以下几点浅见:

加强电力应急管理规划和制度建设。优化、整合现有各类资源,统一规划电力突发事件的预测预警、应急处置、培训演练等方面的项目和基础设施,编制并实施电力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健全电力应急管理法规规章制度建设,加强应急管理规定和应急预案编制导则的制定工作;加强对应急预案的动态管理,不断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促进各部门的协调配合。

做好电力突发事件的防范工作。开展对各类电力突发事件风险隐患的排查和监控,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机制、重大隐患排查治理机制及事故隐患分级管理制度;加强综合监测预警系统建设,与气象、水利、林业、地震等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实现对气象灾害、洪水灾害、地震灾害等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因素的综合汇总、分析、研判;建立风险分析和安全性评估机制,为长期有效预防系统事故发生,减少电力事故造成的社会危害,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加强电力应急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强化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置、抢险和救援能力;建立电力应急专家队伍,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指导应急管理工作。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篇9

关键词:电力系统;应急管理;安全

一、电力应急管理及其内容

所谓的电力应急管理具体是指在出现电力突发事件时,依据事件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并按照应急处理预案对事件进行处理的过程,其最终目标是确保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缩小事件的影响范围,保护国家财产和群众利益不受损害。大体上可将电力应急管理的内容归纳为:预防为主、统一指挥、分工负责、保证重点。首先,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的指导方针,强化电力运行的安全管理,并认真贯彻落实事故预防和控制措施,避免各类重大电力生产事故的发生,积极开展停电救援和紧急处置演练,增强综合处理能力。其次,在国家和政府有关部门的统一指挥下,通过应急指挥及电网调度机构,组织开展各项相关的应急工作,如电网恢复、事故抢险、应急救援等等。再次,根据分层分区的原则,构建电力事件应急处理体系和完善的恢复预案,确保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电网供电。最后,在恢复电网供电时,要以电厂电源、主干网架、输变电设备为重点,并优先恢复重要用户的供电。

二、电力应急管理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应急预案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除了省一级和主要城市制定了电力应急预案之外,其他大部分地方市县均存在没有编制相应应急预案或应急预案编制不健全的问题,使得电力应急管理的可操作性和实战性不强。地方政府在应对公共电力突发事件时仍然坚持以治理为主的守旧观念,没有形成防患于未然的意识,缺乏对电力应急管理的重视程度,一旦发生电力突发公共事件,极有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二)应急物资管理力度不足

应急基础设施和应急资源储备是电力应急管理的支持和保障,是突发事件得以有效应对的物质条件。然而当前,电力应急管理普遍存在应急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救援设备缺乏维护、储备物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使得应急保障资源极为匮乏,严重影响电力应急能力的提升。同时,我国公共财政应急保障储备资金不足,存在资金补偿范围单一、标准不明确等问题,使得我国在应急管理硬件上的经费资金投入较少,造成电力应急管理技术水平较低,影响应急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此外,我国尚未健全应急管理综合协调机制,没有建立健全应急法规和相关政策,从而使得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资源供应无法得到切实保障。

(三)应急队伍建设不完善

电力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不完善,经常在突发事件发生后才临时组建队伍,使得应急救援队伍缺乏应急处理、协调联动和安全防范能力,降低了应急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同时,电力企业没有针对应急救援队伍开展专业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使得队伍缺乏应急技能和实战经验,导致电力企业对突发事件的处理不及时。

(四)预警水平不高

在电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传输不畅通的情况,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信息网络系统不完善,从而造成了事件应急预警水平较低。由于有些电力企业对突发性事故的预警监测能力较弱,加之对风险的预测分析水平不高,致使自然灾害对电力系统的破坏愈发严重。此外,技术平台的支持不到位,信息报送制度也不完善,这直接造成了事故应急预警水平低下。

三、电力应用管理的改进措施

(一)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

电力部门应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重视对工作人员的理论培训,增强其公共安全和工作责任感。应急预案体系主要包括信息采集管理、应急值守、调度指挥、电子预案、预警办法、训练评估等保障系统,这些系统要为电力应急管理提供技术、信息、设施支持,通过优化配置应急管理各项资源,协调各部门工作,从而提高电力应急管理水平。在编制应急预案体系时,要确保应急预案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操作性,明确各类电力突发事件对各类用户的危害,对重要用户的突发事件预案进行重点管理。对应急预案实行闭环管理,以应急预案指导突发事件的处理,并以突发事件的处理效果指导应急预案的修订,提高预案管理成效。电力部门要充分利用应急预案体系有效应对电力突发事件,将财产损失降至最低,保障人民生命安全。

(二)完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

电力企业和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应急物资管理体系,根据应急管理的实际需求优化物资储备布局,做好物资调配工作,提高电力安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效率,将电力突发事件对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影响降至最低。同时,国家财政部门应出台应急经费政策,给予电力企业在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和应急资源供应上的政策支持,促使各级财政部门落实应急资金拨付和使用制度。针对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技术密集和资金需求量大的特点,建立应急救灾专项资金,使得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得以有效应对。电力企业还应当在法规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积极探索电力应急救援市场化发展路径,向社会提供有偿应急救援服务。

(三)强化队伍建设

想要提高电力应急管理水平就必须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除了要引进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之外,还要做好对在岗人员的培训工作,具体培训内容应当包括应急岗位管理能力培训、应急通信能力培训、装备使用培训、专业基础知识培训等等。通过培训逐步提升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使其能够更好地胜任岗位工作。

(四)建立完善的预警平台

想要确保信息传输的畅通,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应急信息指挥平台和应急通讯保障系统,在对系统进行建设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标准统一、功能齐全、运行高效的原则,以此来实现监管监控、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决策评估等功能。此外,应以国电应急指挥中心的基础,建设区域应急指挥中心,以此来提升综合应急指挥能力。

四、结论

电力应急管理是一项较为复杂且系统的工作,为了避免各种问题的发生,有必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提高应急管理水平。鉴于此,在电网事故处理的过程中,要将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放在首位,通过采取各种有效的管理措施,缩小事故影响范围,确保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曹峰,沈沉,陈颖.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与电网应急管理[J].供用电,2014(4).

[2]吴发旺.电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中的博弈[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11(3).

[3]刘军,宋新甫.付纪华.电力系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陕西电力,2011(9).

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方案篇10

关键词:交通应急;地震救援;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F407.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14-0263-02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因交通破坏严重,在很大程度上延迟了救援人员与物资的到达时间,从而间接地增加了人员伤亡。通过这些教训,总结经验,提高交通应急的处置能力,在有限的条件下尽力提高交通救急的效率,是本文将要探讨的内容。

1 建立交通应急信息系统

无论是灾情统计。还是决策制定,都离不开确实可靠的基础信息。交通基础信息平台作为交通应急的信息来源和信息通道,是我们开展交通应急的先决条件。

基础数据支持子系统通过对行业数据资源的数据抽取为指挥决策提供全方位的行业数据支持;预案管理执行子系统根据基础数据支持子系统的实时行业数据在指挥时对预案进行修正,并对预案的执行进行实时监控;地理信息应用子系统根据基础数据支持子系统的相关数据以电子地图等直观方式为指挥人员提供现有资源情况的展示,同时根据预案管理执行子系统对预案执行的实时监控数据在地图中直观地展现出目前任务的执行情况;数据及通讯子系统是指挥人员与现场人员的信息沟通渠道,通过本子系统,根据不同的任务和现场情况,指挥人员以数据或音视频对话等方式下达任务,交流任务执行情况。

当然,就破坏性地震的应急通信而言,利用卫星通信已成为不可替代的可靠方式。在汶川地震的救援当中,由于通信基础设施破坏严重且无法短时间内恢复,我们采取了卫星iDR传输设备+地面电路的传输方式、卫星移动终端(包括海事卫星终端、全球星终端)、VSat远端站、卫星应急车等多种方式来保障应急通信。

一项交通应急任务可能涉及到公路、水路、运输、人员、机具设备等等方面,在指挥决策时也就需要对各方面的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而目前这些基础数据基本都掌握在相关的业务部门手中,指挥中心在决策时要实现对上述相关数据进行直接分析还需要一个行业基础数据资源整合的建设过程,将行业内各业务数据整合到行业数据整合数据中心,这样指挥中心可以直接掌握行业所有业务数据,在第一时间进行数据分析,作出指挥决策。在行业信息资源整合建设尚未完成的情况下,应急指挥决策要得到基础数据支持只能采取如图1中所示的方案,从行业数据资源中通过数据抽取和调用的方式,对相关基础数据进行分析。要实现这种设计,必须满足以下要求:一,指挥中心和业务数据所在部门有专用网络连接;二,业务数据库需向指挥中心开放数据访问权限;三,相关业务系统需向指挥中心提供查询分析模块或接口。

2 加强立法方面的工作

法律保障对应对处理重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事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规范个人、社团和政府部门在非常时期法律赋予的权利、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各国在此方面都做了大量立法工作,如美国的《国家紧急状态法》。俄罗斯的《联邦公民卫生流行病防疫法》,无论是美国、德国、日本等老牌发达国家,还是意大利、澳大利亚等新兴发达国家,其应急法律体系大都已经成型。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作为应急管理的一部分,虽然上述国家也很少为此制定专门的法律法规,但它们都毫无例外地在相关法律法规中对此有所涉及。内容包括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的预案制定、应急预警与响应、救援行动、事后处置、机构设置与职责、资源调用、各类组织与人员的义务和权利等各个相关方面,正是基于这些法律法规,国外的公路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工作能够高效、有序、稳定地开展。

我国于1997年通过并于2008年修订的《防震减灾法》里特别提到。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管理部门应制定地震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机构备案。《国家地震应急预案》里关于交通运输保障的要求是“铁道、交通、民航部门组织对被毁坏的铁道、公路、港口、空港和有关设施的抢险抢修,协调运力,保证应急抢险救援人员、物资的优先运输和灾民的疏散”。对于地震等重夫自然灾害的交通救灾应急,应当制定救急和减灾法案。通过法律手段规定紧急事态和灾害发生时的应急程序,明确减灾救助的资源,界定相关政府结构的职能,明晰政府、机构和个人的关系。确立资产征用和补偿的范围与方式等重大问题,指导救灾减灾工作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和生命安全。鉴于交通应急运输在处置重大自然灾害与公共事件的重要地位。我们应该为交通领域编制相应的法律法规,明确对于不同层级的交通应急,各级政府部门的处置规范,对于各个运输领域,各级交通主管部门,行业单位都应制定相应的交通应急颓案。

3 组织体系的建设与保障

交通应急运输在地震或其他重大突发事件救援中的重要性,使得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必须依靠一套广而有效的蛆织机构体系来实现持续、高效地运转。部分发达国家在中央政府设立了专职机构全面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交通应怠工作,如美国在其运输部下设了专职负责交通运输救急的支持委员食(eSF),日本由消防厅主管全国的交通应急急救,而在地方,交通应急机构更为重要,它们是交通应急及运输保障具体事务的管理与协调主体,承担着应急现场的指挥、协调、调度以及其他相关工作。

我国目前还没有设立专门的交通应急组织。但我国也在抓紧制定相关措施。2008年有关专家向交通部提出了在郑州设立国家区域交通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议,交通部也表态建立一个全国性或区域性的交通应急指挥中心非常有必要,该提议提出在交通部统一指挥协调下,“国家区域交通应急指挥中心”以河南省高速公路联网管理中心及高速公路路警联合指挥中心等已有资源为基础,建立救助救援基地,连接周边省份各有关机构、部门,建立国家区域交通应急指挥体系,主要协调和服务河南、河北、安徽、山东、陕西、山西、湖北、湖南八省约21540公里高速公路(占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53400公里的40.3%)的应急保通工作。

4 加强交通规划与建设的前瞻性设计

根据国内外城市在地震灾害中的财产损失分析。在地震灾害来袭时,城市交通系统的损失会占地震灾害直接财产损失的1/4左右。其中,城市的桥梁、隧道、有轨交通等将受到严重破坏。很难快速修复并在后续救援与疏散工作中及时使用;地面道路系统也将有不同程度破坏和堵塞。只有一部分道路系统可以保存下来,以承担后续的救援和疏散任务;水路交通受损最小,但破坏桥梁会成为水路的障碍。城市在地震灾害中能够保存下来及时用于救援的交通系统与日常交通所依赖的交通系统有很大区别。地铁、快速道路、铁路等这些正常环境下在交通系统中发挥重大作

用的基础设施,在地震灾害后很难作为生命线通道。也就是说,震后城市交通的生命线要依赖平常在交通组织中处于次要地位的地面常规交通系统来保障。这就要求在交通规划中考虑这些次要交通设施在震后应急方面的需要,同时要保证高等级交通系统在地震灾害中的损毁不会对这些交通系统的运行造成较大障碍。

因此,交通系统应急规划要吸取国内外城市在重大灾害中交通系统运行与组织的经验教训,科学地进行交通系统应急规划,加强交通系统对各种灾害。特别是地震灾謇袭击的可靠性评估。把灾害中城市交通应急规划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和城市防灾预案的重要内容。保障在地震灾害来临时城市救援生命线的畅通和疏散需求,有效地降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

5 宣传与社会动员

由于地震具有偶然性、不确定性等特征。从事救灾应急运输的相关人员常常会遇到许多在平时的运输生产和管理工作中极少遇见和难以蓣料的问题。应急运输的环节、程序和处置技术也不同于日常运输管理活动,相应的应急运输预案如何发挥其最大的作用。相关的法规与政策如何得到贯彻和落实等。这些问题需要通过平时的宣传与培训工作。强化危机意识,提高应急运输保障能力。建立社会动员机制,是应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动员机制具有两个方而的优点,一是经常性和社会化,即在全体公民中进行经常性的灾害应对教育和准备;二是机制性,即有一整套覆盖全社会的灾害应对机制,而不是仅依靠临时性政治动员和行政命令。因此,建立广泛、有效的社会动员体系及其机制,充分发挥全社会的救灾力量是提高应急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