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行政执法的依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0:11

档案行政执法的依据篇1

关键词:依法治档;档案;行政司法化;档案执法;行政司法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新的16字方针,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了新阶段,开启了依法治国新时代。这新16字方针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共同成为依法治档——档案事业法制化建设应遵循的基本原则。本文着重从依法治档视角探讨档案行政司法化的问题。

1司法及行政司法化

1.1司法及其特征。“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1]司法是实施法律的一种方式,又称法的适用,对实现立法目的、发挥法律的功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的司法分为刑事司法、民事司法和行政司法三类。司法的基本特征:

1.1.1专属性。司法是以国家名义行使司法权的专门活动,司法权是一种专有权。“这项权力只能由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司法人员行使,其他任何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个人都不能行使此项权力。”[2]

1.1.2程序性。司法活动是司法机关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专门活动,程序性是司法的最重要、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诉讼法规定了严格的诉讼程序,以保证司法的公正。

1.1.3专业性。司法是司法机关运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这种专门的活动需要精准地专业判断。要达到作出精准的专业判断,就要求作出判断的司法人员必须具备精深的法律专业知识和丰富生活与司法经验。

1.1.4权威性。司法是司法机关以国家强制力作为后盾,并且以国家的名义运用法律来处理案件的活动。因此,“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对案件所作出的裁决是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执行,不得擅自修改和违抗”。[3]

1.2行政司法化。虽然从理论上说司法与行政是分立的,彼此之间不应出现“交集”,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现代国家管理与运行实践中,司法与行政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具体表现为行政权的司法化与司法权的行政化,也就是行政司法化和司法行政化,这里只讨论行政司法化。

所谓行政司法化,就是行政行为司法化,或是司法形式的行政行为,“是指行政权的运行采用司法的构造方式”,[4]“将司法的程序导入了行政领域,通过争议双方的司法化程序寻求纠纷解决的最佳途径,以求行政权运行的公平、公正”。[5]行政司法化“反映了行政权和司法权在某些领域方面出现了融合的趋势”。[6]产生行政司法化趋势的原因主要来自行政理念与现实需求两个方面:一是因为“正当程序保障的宪法原则在行政领域的广泛适用”,[7]这是行政理念上的原因。二是因为“传统司法程序规则无法应对日益加剧的案件负担,若所有纠纷都按复杂的诉讼程序解决,国家及当事人皆无法承受其沉重代价”,[8]这是来自社会实践中的现实压力与需求。而行政司法化趋势更深层所表达的是“将行政运作程序视为司法程序一样,目的在于确保个人合法权益不受侵犯”[9]的行政理念。这种行政理念从其实质上讲就是依法行政的理念。行政司法化涉及行政执法司法化、行政司法、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等。

2档案行政司法化

在行政司法化的大趋势下,作为国家行政组成部分之一的档案行政,其司法化进程亦是一种必然。档案行政司法化包括档案行政执法的司法化、档案行政司法、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三方面内容。

2.1档案行政执法的司法化。档案行政执法司法化是指按照司法模式严格档案执法程序,以及档案执法纠纷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包括档案执法案件调查材料的司法化、档案行政执法程序的司法化、档案行政执法机关内部运行司法化、档案行政执法听证司法化等内容。

档案执法案件调查材料是档案执法行为的重要书面材料,档案执法案件调查材料的司法化就是以司法文书的要求来形成档案执法案件调查材料。这样做的本意在于能够更为理性地实施档案行政处罚,保障档案行政执法行为的客观公正。司法化的档案执法案件调查材料可以客观真实地记录整个档案执法的过程,要求档案执法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法律知识功底、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高超的法律运用技术水平。档案执法案件调查材料司法化,客观上使案件调查材料更加严谨、更加接近于司法文书。这样的文书材料不仅使档案行政执法的当事人比较容易接受档案行政处罚,而且在行政复议或行政处罚听证中易于得到裁决机关和听证代表的认同。这样做,提高了档案工作依法行政效率,也提高了依法治档水平。

档案行政执法程序的司法化就是将档案行政执法的程序按照司法的程序加以规范。在我国,长期以来深受“重实体,轻程序”传统思想的影响,在结果与过程之间,往往偏重对结果的关注。“对于行政权的运行,人们同样过于注重结果的合法与否,注重行政执法的效率而忽视了公正、忽视了行政权的运行过程。建立严谨的、完善的行政程序制度,以法定程序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对于行政程序意识普遍缺乏的中国来说,尤为重要。”[10]档案行政执法程序司法化,涉及告知、调查、检查、取证、文件审核、处罚、决定送达、处理等全部档案执法程序。只有建立司法化的档案行政执法程序,才能从程序上保证档案行政执法的公正性、权威性,并提高档案行政执法的执行力。随着档案行政权运行的法制化进程,档案行政执法行为程序的严谨规制将越来越明显,档案行政执法将越来越注重程序和关注过程,这是依法治档理念下档案行政执法方式在新时期的变化。“司法程序设计的严密是司法权追求公平、公正的有效保障,为此,为达成行政执法公正的价值目标,行政执法司法化也成为行政执法方式的必然变化趋势。”[11]也可以说档案行政执法司法化是档案行政执法程序化的必然结果。

在所有档案执法行为中,档案行政执法听证的司法化倾向最为明显。档案行政执法听证要求档案行政机关在正式公布有关利害人的执法决定之前,要接受档案行政执法当事人口头提供的证据,允许档案行政执法双方当事人就档案行政执法听证所涉及的某一方面的问题进行辩论,为档案行政执法当事人提供申辩的权利和机会。

档案行政执法机关内部运行司法化是指档案行政机关在处理与档案行政执法相关的事务时,应当改变传统的内部行政运行模式。档案执法案件调查材料的司法化、档案行政执法程序的司法化、档案行政执法听证司法化不仅仅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化,而是行政理念的司法化。这就要求档案行政执法机构在内部运行机制上也要司法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档案行政执法从内容到形式上都更加严谨、公开、公平。

这些内容涉及档案行政行为中的文件起草、办事程序、当事人陈述申辩及档案行政机关内部运行模式等多个方面,这对于习惯于传统行政机关工作模式的档案行政管理人员来讲,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通过学习,确立正确的行政执法观念,改变旧有的内部运行机制,掌握正确的行政程序与方式,适应档案行政执法司法化要求与变化。

2.2档案行政司法。档案行政司法行为是一种特殊的具体档案行政行为,它是指档案行政机关根据相关法律,按照准司法程序来审理和裁处有关档案或档案事务的争议或纠纷,从而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产生影响,并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档案行政司法行为包括档案行政调解行为、档案行政裁决行为、档案行政复议行为、档案行政仲裁行为。档案行政司法具有如下特点:

档案行政司法行为是种“准司法”行政行为,是依法裁处档案事务纠纷的档案行政司法行为。其行为应遵循程序司法化原则。

档案行政司法行为的主体为特定主体。这一主体只能是各级档案行政机关,档案行政机关同时也是档案行政复议机关、档案行政裁决机关及档案调解机关。

档案行政司法行为的对象是由法律特别规定的。一般是由于当事人不服档案行政机关的决定,或双方当事人不履行义务,或档案行政机关、其他当事人侵害相对方合法权益而产生的,是权利和义务发生利害关系的争议或纠纷。

档案行政司法行为对纠纷的解决不具有终局性,是可诉的。当事人如果不服档案行政机关的档案行政司法决定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

档案行政司法在档案行政司法化进程中,具有特别重要意义。这是因为档案行政调解行为、档案行政裁决行为、档案行政复议行为、档案行政仲裁行为是最为常用的档案行政行为。将这些常用的档案行政行为划入档案行政司法的范畴,对于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是一个全新的内容,不仅需要从理论上进行论证,而且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如何做,探索上述每一种具体档案行政司法行为的方式、方法。这种实践上的探索不能等上级档案行政机关的安排,也不能靠其他同级档案行政机关提供经验,更不能依赖司法机关的帮助与指导,而需要我们在档案行政管理工作中,主动地在审理和裁处有关档案或档案事务的争议或纠纷时,根据相关法律,按照准司法程序来办理,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

2.3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档案法》与《刑法》的相关条款,为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提供了法律依据,奠定了法律基础。但档案行政执法如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却缺少可供参考与借鉴的实例与文献。这也是档案界普遍认为《档案法》是软法的症结之一。在我国现行的档案法律体制下,对于《档案法》所规定的危害后果比较轻微的违法、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为,刑法并不会主动介入,主要通过档案行政执法的处罚与制裁方式实现其档案行政管理的目的。如果档案行政执法机关发现某种档案行政违法行为已经超出《档案法》规定的处罚限度,仅靠单纯的档案行政制裁不能达到档案行政管理的目的,且根据刑法与档案相关的规定,该行为已经属于情节严重或者后果比较严重等情形而构成犯罪时,需要将其移送刑事司法机关,由司法机关依照司法程序进行处置。

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是近年来行政执法部门、司法机关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一项工作。2011年2月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务院法制办等八个部门《关于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明确了行政执法机关、公安机关、监察机关和人民检察院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中的职责和工作程序,对完善衔接工作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制约等提出了具体要求。2013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则在“立法层面上首次对行政执法证据司法化予以肯定”。[12]然而,档案界对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研究还非常之少,实践中也少有案例,档案行政执法人员更是少有这方面的理念与观念。笔者认为,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主要包括证据衔接、程序衔接两个方面:

2.3.1证据衔接。“行政证据是指行政执法主体依法定程序收集的、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刑事诉讼证据是指司法机关依法定程序收集的、用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13]按照《行政处罚法》和国务院2001年7月颁布施行的《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要求,行政执法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应当将涉嫌犯罪案件移送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必须受理。但在当时《刑事诉讼法》和《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都没有规定当案件进入刑事诉讼程序后,原行政执法机关所收集的材料能否作为刑事侦查、和审判的证据使用。2013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规定:“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和查办案件过程中收集的物证、书证、视听资料、电子数据等证据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该条款允许行政执法证据可以在刑事诉讼中使用,为行政执法证据与刑事司法证据的衔接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证据衔接提供了法律依据。

2.3.2程序衔接。即档案行政执法机关如何将涉嫌档案犯罪的案件进行移送、刑事司法机关如何受理并对案件进行处理。虽然对于案件移送在《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中已有较为详细的规定,但“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核心是程序问题”[14]对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程序进行研究,有助于推动档案行政执法机关将处在档案行政执法环节构成档案犯罪的案件依法移送给刑事司法机关处置,从而实现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进而避免出现以档案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置,导致有罪不究现象的发生。行政执法程序与刑事司法程序衔接包括:档案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程序,司法机关对档案执法机关移送档案案件的受理及处理程序,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程序中的证据收集与转化三个方面的内容。“尽管案件的移送、受理及处理是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关键程序问题,但是,这些程序性的设计还必须有合适的配套制度来加以有效的保障。”[15]

3结语

司法是法制建设的重要环节,亦是依法治档的重要内容,档案行政司法化是依法治档进程中的一种必然。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关注档案行政执法的司法化、档案行政司法、档案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应更多地进行实践探索,更加有效地推进档案工作法制化的进程。

注: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依法治档研究》(项目编号:13BtQ068)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2][3]张文显.法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12.

[4]王永杰.从独语到对话——以行政司法化为视角[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7(3):46~49.

[5]张宇飞,陈慧.论有限政府的指标[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0(6):44~48.

[6]陈颖.我国行政性aDR的理论研究和制度完善[D].苏州大学,2008.

[7]王豪.我国行政裁决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

[8]张建伟.试论环境行政裁决[J].河南社会科学,2004(5):14~16.

[9]姜国兵.行政投诉的决策模式探究——以广东省为例[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6):108~111.

[10]曾洁雯,詹红星.政府职能的转变与行政执法方式的变革[J].湖南社会科学,2011(4):75~77.

[11]肖金明.论政府执法方式及其变革[J].行政法学研究,2004(4):9~16.

[12]孙伟.行政执法证据刑事司法化的现实性浅析[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33~36.

[13]谢治东.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中若干问题理论探究[J].浙江社会科学,2011(4):54~59.

档案行政执法的依据篇2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

前言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开展较晚,由于制度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因此有必要开展住房公积金中心对这种违规行为进行行政执法的工作,随着住房公积金事务的不断发展,其行政执法活动也会越来越多,要想体现出行政执法的程序和过程的依据,并且提高行政执法工作质量和效率,就要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将具有保存价值的部分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形式记录下来,可见在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中档案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的意义

1.1档案管理是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的依据和凭证。由于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活动开展时间不长,并且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制度,因此之前的执法记录很可能为后来的执法活动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通过档案记载可以体现行政执法的过程,而且行政执法活动的过程越复杂、行政执法档案材料记载的越详细则参考性也越强,行政执法档案不仅能够为行政执法活动本身提供参考,而且可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管理人员提供日常管理的依据,如形成的档案材料可以反映一个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记录,为执法人员业务考评、人事考核、奖惩等提供一定的依据,而且经过汇总后的材料可以为领导层提供行政执法效能评价、社会效益分析等,除此之外也是行政执法活动责任归属的凭证和依据。

1.2档案管理是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规章制度制定的参考。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活动刚刚起步,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级地方的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都没有制定出成熟的规章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档案管理往往是使执法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参考。

2.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的特点

2.1专业性。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是在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活动中形成的记载性文件,由于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导致这些相应的档案材料的内容、适用法律法规、材料形成过程以及侧重点都与其他专业的档案有不同之处,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特点。

2.2程序性。一个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的形成过程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完成,包括立案、调查取证、案件合议、送达告知书、听证、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书、行政复议、直到结案的全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有详细的记录,经过汇总成一个整体后才能最终形成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

2.3现实性。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与经济和社会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各阶层人士在对行政执法过程有异议的情况下提供查考作用,提高社会监督力度的同时也可增进与社会的沟通,提高其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在档案形成后一经利用就能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因此体现出其现实性。

2.4真实性。行政执法档案中记载了执法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如时间、地点、相对人、违法既定事实以及执法的法律法规依据、行政执法责任人、调查取证过程等,材料的记录形式无论是文字还是影音,都要具有真实性,记录人员要对其真实性负责。

3.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的内容

3.1收集档案资料。将不同时间、不同执法活动行程的分散的执法档案接收后进行归集,集中到档案室进行保存和保管。

3.2鉴别。对收集上来的档案材料进行鉴定,分析材料的保存和使用价值,根据价值上的差异分为永久保存、定期保存以及无需保存等档次,以便提高档案的整体质量。

3.3科学分类。将收集来的档案按照行政审批类、案件类等分类方法以及密级程度、要求存档时间等进行分类、编号以及排列,便于日后的检索和查阅。

3.4保管。按照“九防”的要求对档案材料进行保管和保存,防止档案在保存过程中丢失和损坏,保证档案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3.5档案使用管理。在有关人员利用档案的过程中,要从借阅开始直到归还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4.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的建议

4.1培养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由上文可知,住房公积金行政档案具有专业性的特征,因此就要求相应的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住房公积金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由其他岗位的人员来兼任,导致其业务水平较低,无法胜任越来越重要的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工作,因此首先就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工作,其次要掌握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管理与行政执法有机结合在一起。

4.2加快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制度化建设的进程。与业务档案不同,行政执法档案的相关制度较为缺乏,因此必须加快其制度化建设,首先对行政执法和档案管理两项工作落实相关责任人,细化每个岗位的职责,使行政执法与档案管理工作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其次要制定行政执法档案的归档保存制度,明确各类执法文书资料的期限、装订标准及注意事项等,为档案文书的科学分类提供制度性参考;最后,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借阅、审批、使用等进行规范,以确保档案的完整性。

4.3加快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与管理经验用在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中,用现代的管理方式来管理档案材料,并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逐步实现档案分档、分类、编码、使用管理的现代化,大大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并且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因此加快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结束语

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是行政执法过程的体现和依据,也为日渐成熟的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制度提供一定的参考,是行政执法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专业性、真实性、程序性、现实性等一系列的特点,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要把握这些特点,加快相关人才和制度方面的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手段,使档案管理在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中发挥更大的效用。

参考文献:

[1]王学毅.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初探.《中国档案》,2009.

[2]张萍莉,赵新年.谈基层水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07.

档案行政执法的依据篇3

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开展较晚,由于制度上存在一定的漏洞,导致很多企业不愿意为职工缴纳住房公积金,因此有必要开展住房公积金中心对这种违规行为进行行政执法的工作,随着住房公积金事务的不断发展,其行政执法活动也会越来越多,要想体现出行政执法的程序和过程的依据,并且提高行政执法工作质量和效率,就要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将具有保存价值的部分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等形式记录下来,可见在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中档案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1.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的意义

1.1档案管理是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的依据和凭证。由于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活动开展时间不长,并且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制度,因此之前的执法记录很可能为后来的执法活动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通过档案记载可以体现行政执法的过程,而且行政执法活动的过程越复杂、行政执法档案材料记载的越详细则参考性也越强,行政执法档案不仅能够为行政执法活动本身提供参考,而且可为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管理人员提供日常管理的依据,如形成的档案材料可以反映一个行政执法人员的工作记录,为执法人员业务考评、人事考核、奖惩等提供一定的依据,而且经过汇总后的材料可以为领导层提供行政执法效能评价、社会效益分析等,除此之外也是行政执法活动责任归属的凭证和依据。

1.2档案管理是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规章制度制定的参考。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活动刚刚起步,因此无论是国家还是各级地方的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都没有制定出成熟的规章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档案管理往往是使执法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参考。

2.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的特点

2.1专业性。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是在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活动中形成的记载性文件,由于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活动本身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导致这些相应的档案材料的内容、适用法律法规、材料形成过程以及侧重点都与其他专业的档案有不同之处,体现出很强的专业性特点。

2.2程序性。一个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的形成过程需要严格按照一定的程序来完成,包括立案、调查取证、案件合议、送达告知书、听证、作出行政执法决定书、行政复议、直到结案的全过程,每个过程都需要有详细的记录,经过汇总成一个整体后才能最终形成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

2.3现实性。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与经济和社会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一方面可以为社会各阶层人士在对行政执法过程有异议的情况下提供查考作用,提高社会监督力度的同时也可增进与社会的沟通,提高其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在档案形成后一经利用就能得到一定的经济收益,因此体现出其现实性。

2.4真实性。行政执法档案中记载了执法活动中的各个要素,如时间、地点、相对人、违法既定事实以及执法的法律法规依据、行政执法责任人、调查取证过程等,材料的记录形式无论是文字还是影音,都要具有真实性,记录人员要对其真实性负责。

3.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的内容

3.1收集档案资料。将不同时间、不同执法活动行程的分散的执法档案接收后进行归集,集中到档案室进行保存和保管。

3.2鉴别。对收集上来的档案材料进行鉴定,分析材料的保存和使用价值,根据价值上的差异分为永久保存、定期保存以及无需保存等档次,以便提高档案的整体质量。

3.3科学分类。将收集来的档案按照行政审批类、案件类等分类方法以及密级程度、要求存档时间等进行分类、编号以及排列,便于日后的检索和查阅。

3.4保管。按照“九防”的要求对档案材料进行保管和保存,防止档案在保存过程中丢失和损坏,保证档案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3.5档案使用管理。在有关人员利用档案的过程中,要从借阅开始直到归还的整个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

4.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的建议

4.1培养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专业人才。由上文可知,住房公积金行政档案具有专业性的特征,因此就要求相应的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足够的专业水平,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住房公积金的档案管理人员都是由其他岗位的人员来兼任,导致其业务水平较低,无法胜任越来越重要的行政执法档案管理工作,因此首先就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工作,其次要掌握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使档案管理与行政执法有机结合在一起。

4.2加快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制度化建设的进程。与业务档案不同,行政执法档案的相关制度较为缺乏,因此必须加快其制度化建设,首先对行政执法和档案管理两项工作落实相关责任人,细化每个岗位的职责,使行政执法与档案管理工作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其次要制定行政执法档案的归档保存制度,明确各类执法文书资料的期限、装订标准及注意事项等,为档案文书的科学分类提供制度性参考;最后,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借阅、审批、使用等进行规范,以确保档案的完整性。

4.3加快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将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与管理经验用在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中,用现代的管理方式来管理档案材料,并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等逐步实现档案分档、分类、编码、使用管理的现代化,大大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增强档案管理的工作质量,并且有效提高档案管理的工作效率,因此加快住房公积金行政执法档案管理的现代化建设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

档案行政执法的依据篇4

关键词:档案行政监督检查;案例;评析

在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实践中,由于执法人员对法律规定理解存在误差和实践经验不足,往往会造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具体行政行为的无效和错误,进而影响档案行政执法整体工作开展。本文试图结合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实践中的一些具体案例进行分类评析,以期引导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依法依程序健康开展。

1行政执法主体方面的案例

案例一:

案例描述:某县档案局在年终工作总结中写道:一年来,为落实《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河南省档案工作条例》,促进全县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局先后联合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等部门,组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组,对全县的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了2次联合检查,共查处档案违法行为18起,并对7起较为严重的档案违法行为下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及时纠正了个别单位在档案管理中的违法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存在问题: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是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主体吗?

案例评析:依据我国法律规定,行政执法必须由行政执法主体来执行。那么,何为行政执法主体呢?根据行政法学原理,所谓行政执法主体,是指依法成立并享有国家行政执法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执法活动,能独立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的机关或者组织。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此类机关和组织分为三类:一是行政机关;二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的非行政机关的组织;三是经行政机关委托的非行政机关的组织。《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行政执法由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非行政机关的组织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的委托,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

本案例中,某县档案局联合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组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组,查处档案违法行为的具体行政行为,明显是一种档案行政执法具体行政行为。根据行政法学原理和《纲要》要求,上述三个执法主体必须是档案行政主体,或者必须经法律、法规的授权。那么,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是否具备上述条件呢?首先看地方人大是否具备上述条件。根据《地方各级人大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不是权力执行机关,也就是说不是行政主体。虽说其具有保证档案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职能是法制监督,是对权力执行机关的监督,不是对具体行政相对人的监督,不具有对行政相对人实施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资格。再看地方党委是否具备上述条件。按照我国政治体制原则,地方党委是地方各项事业的领导机关,是党团组织,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方针政策、组织上的领导,并不是行政主体,也不具备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综上所述,地方党委、人大既不是档案行政管理的行政主体,也不是法律、法规授权进行档案行政执法的执法主体。案例中,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是县委、县人大的内部协调办事机构,其机构性质从属于县委、县人大,自然也不是档案行政执法的主体,不具备档案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其直接参与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做法,是与法律的规定和《纲要》的要求相背离的,是一种无效的行为。

案例二:

案例描述:2006年7月,某县档案局法制科电话通知所辖各乡镇,为加强汛期档案安全保管,确保档案安全度汛,县档案局法制科将组织人员对全县所有乡镇综合档案室档案保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有两个乡镇综合档案室库房存在漏雨现象,当即下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这两个乡镇在15天内改善库房保管条件,确保档案安全,并将整改情况书面报档案局法制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落款是某县档案局法制科,并加盖了某县档案局的公章。

存在问题:某县档案局法制科是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主体吗?

案例评析:按照行政法学理论和法律、法规规定,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设定,是重要的行政主体,代表国家或地方独立进行行政管理。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是行政机关的内部组成部分,虽然具体履行着行政机关的职能,但其并不是行政主体,没有对外的行政管理权,也不对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具体的行政监督检查活动中,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可以代表行政机关进行执法,但只能以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而不能以内设机构自己的名义擅自作出。由此可见,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非经法律、法规的授权,是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

本案例中,某县档案局法制科制发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虽然盖的是档案局的公章,但其电话通知、《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落款均是法制科,应视为此次行政监督检查是法制科以自己的名义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而法制科是档案局的内设机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不具有对外进行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职权,也不具有进行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主体资格,因此,某县档案局法制科以自己名义进行的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和制发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是违法的行政行为和无效的执法文书。

2行政执法人员方面的案例

案例三:

案例描述:河南省某县档案局、馆合署办公,是县委、县政府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履行全县档案事务的行政管理和全县档案的安全保管双重职能。局馆共有工作人员13名。其中,只有甲、乙、丙三人通过考试取得了行政执法资格,拥有省人民政府统一颁发的《行政执法证》。在每年例行的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中,该县档案局一直采取由甲、乙、丙三人分别带队,另外调配其他三名工作人员,组成三个监督检查组(每组两人)的形式开展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工作。

存在问题:其他三名工作人员参加行政监督检查组合法吗?

案例评析:根据行政法学原理,行政执法工作必须由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来履行,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按有关规定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定期考核,经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执法。经考试和考核合格,取得《河南省行政执法证》的,方可上岗执法;未经执法培训或者经考试、考核不合格,未取得《河南省行政执法证》的,不得上岗执法。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则更明确地规定,《执法证》是行政执法人员行使执法权的资格证明。未依法取得《执法证》的,无权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从上述行政法学原理和河南省的地方法规、规章规定看,行政执法是一种职务行为,只有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才可以进行行政执法活动。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从事行政执法工作,则是一种不合法的职务行为,应当严令禁止。

本案例中,另外调配的其他三名工作人员与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甲、乙、丙三人搭配,组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组,虽然符合每次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不得少于两人的规定,但是,另外调配的其他三名工作人员既没有接受过行政执法培训,也没有取得《办法》规定的行政执法资格和《河南省行政执法证》,按照该省《通告》的规定,另外调配的其他三名工作人员是不具备从事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无权在其辖区内从事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某县档案局由甲、乙、丙与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其他三名工作人员组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组的做法是错误的。

3档案行政相对人适格方面的案例

案例四:

案例描述:某县档案局在例行档案行政监督检查时,发现人民银行某县支行1992年~2000年的文书档案没有依法向该县档案馆移交。该支行不移交档案的理由是:人民银行是金融特殊行业,实行行业垂直管理,保密性强,按照上级规定,其档案不移交当地档案馆。监督检查人员要求该支行提供不移交档案的上级行文件规定。该支行提供不出具体文件。监督检查人员合议后认为:该支行提出的不移交理由不成立。按照《档案馆通则》和《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该支行的文书档案属于向该县档案馆移交范围内的档案,应当依法按时移交。责令该支行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并据此下达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中写道:人民银行××县支行档案室:2013年9月13日上午10点,我局对贵档案室进行了例行监督检查,经检查发现,贵档案室保管的1992年~2000年的文书档案没有依法向××县档案馆移交(具体案卷情况见《清查档案清单》),此行为违反了《档案馆通则》和《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的有关规定,特责令贵档案室在一个月内(2013年9月13日~2013年10月13日)纠正违法行为,依法向××县档案馆移交附件《清查档案清单》中的档案,并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县档案局。人民银行××县支行接《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后,经请示其上级行郑州分行和济南中心行后,按时移交了应移交的档案。

存在问题:某县支行档案室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相对人吗?

案例评析: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是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相互作用,促使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基于行政法律设定条件的行政关系主体,是一种相对稳定和平衡的法律关系。只有当行政主体就是法律所规定的对行政相对人发生作用的“那个”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是法律所规定的行政主体必须针对的“那个”行政相对人时,行政法律关系才能实现相对的稳定。行政相对人包括个人或组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相对应而存在,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重要“一极”。如果一个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所谓“行政相对人”并不是法律所规定的行政主体可以或者必须针对的当事人,则这个行政法律关系就可能立即崩溃。换句话说,就是行政执法中,行政主体找错了对象,虽然也在行政主体与错误的对象之间产生了行政法律关系,但这种行政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却是无法保证的。如果行政执法中张冠李戴,就意味着对行政相对人主体的认定不合法律规定,意味着整个行政执法行为认定事实不清,属于违法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由此可以看出,基于《档案法》基础上的档案行政法律关系,其档案行政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其行政相对人是本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具体到本案例中,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主体是某县档案局,其针对的“行政相对人”应该是人行某县支行,而不是人行某县支行档案室。人行某县支行档案室作为该行的内设职能机构,可以代表该行行使其一定的职能活动,但不具有机构法人地位,不能成为某县档案局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行政相对人”。其职能活动当中产生的法律责任只能由具备机构法人资格的人行某县支行承担。案例中,某县档案局监督检查人员制作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将人行某县支行档案室认定为“行政相对人”的做法,属于张冠李戴,认定事实不清的违法行为。

4行政执法程序方面的案例

案例五:

案例描述:2009年6月20日,河南某县档案局行政执法人员张某、刘某到所辖乡镇监督检查2008年文件归档情况。张某、刘某来到C镇时,负责C镇档案工作的主管领导镇党委办公室主任吴某接待了他们。执法人员张某与吴某相互认识,双方相互寒暄后,吴某向张某、刘某介绍了该镇2008年文件归档的大致情况。随后,吴某陪同张某、刘某对该镇档案室2008年文件归档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中发现,该镇文件归档不全,缺少2008年的《干部职工统计年报》、《党员统计年报》、党委会议记录等应归档的文件材料。现场检查结束后,张某、刘某向吴某和档案员通报了现场检查情况,要求将缺少的《干部职工统计年报》、《党员统计年报》、党委会议记录等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及时归档。

存在问题:张某、刘某进行的此次监督检查程序是否完善?

案例评析:行政执法程序是指行政执法的管辖、过程、步骤、顺序、时限、方式等内容和环节的总称。程序正当是依法治国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其主要作用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防止行政执法的随意性;保障行政相对人参与国家行政管理,监督和制约行政机关依法办事;协调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的关系,达到消除对立情结、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虽然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行政执法程序法律,但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对行政执法的程序性规定,无疑是行政执法中应当严格遵守的原则。行政法学原理将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有关程序性的规定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执法公开制度;二是表明身份制度,三是告知制度;四是听取陈述和申辩制度;五是听证制度;六是回避制度;七是时效制度;八是说明理由制度;九是调查取证制度;十是行政执法文书制度。在具体的行政执法实践中,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按照相关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进行执法活动,否则,就会造成执法程序违法,承担因程序违法而造成的法律后果。

本案例中,张某、刘某进行的此次监督检查违反了表明身份的程序规定。按照行政法学原理,出示证件,表明身份是行政执法的重要环节和步骤,凡是与行政相对人直接打交道的行政执法活动,都要遵守、不得省略。不出示证件表明身份的,属程序违法,行政相对人有权拒绝。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的通告》也规定:《执法证》是行政执法人员行使执法权的资格证明。行政执法人员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必须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出示《执法证》,以表明身份。不出示《执法证》表明身份的,属于行政执法程序违法的行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拒绝,并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投诉,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案例中,虽然张某与吴某相互认识,也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所规定的程序,否则,一旦有不良后果出现,就会造成此次档案行政监督检查行为程序违法,使档案局陷入被动局面。此外,该案例中,张某、刘某进行的此次行政监督检查,没有制作《现场监督检查记录》,没有将C镇文件归档不齐全的违法事实记录固定下来,也是一种不符合行政执法程序的违法行为。

5行政执法文书方面的案例

案例六:

案例描述:某县档案局在对该县林业局进行例行监督检查时发现,有3卷涉及机构编制、干部职工年报、花名册的永久卷不知去向,查阅该局《档案借阅登记本》,也没有此3卷档案的借阅登记记录。询问档案员时,档案员也说不出档案的确切去向。据此,某县档案局当即对林业局下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该林业局在15天内追查出档案的去向,并将追查结果书面报告县档案局。逾期不报追查结果,将立案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该林业局书面答复称:去向不明的3卷永久档案,系该局会计在办理局机关人员工资调整时借出,遗忘在了县财政局工资福利股,现已收回,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

存在问题:此次行政监督检查的执法文书完善吗?

案例评析:行政执法文书是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制作的,用以记载和证实行政执法过程的各种材料,是记录行政执法过程情况、认定事实、内容的法律文书载体。根据行政法学原理,在具体的行政执法活动中,有些具体的违法事实,在没有书证、实物、影像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制作相应的行政执法文书,来记载违法事实的情况,使违法事实得以固定,以支撑行政执法后续行政处理的开展。制作行政执法文书,也是行政执法程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完备的行政执法文书,行政执法的过程才能完善,才能善始善终。

本案例中,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人员在发现林业局3卷永久档案去向不明时,通过查看《档案借阅登记本》,询问档案员,下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的执法过程是完整的。但是,从整个行政监督检查的程序来看,此次监督检查还需要两个执法文书来支撑。一是制作《现场检查记录》,将林业局3卷永久档案去向不明的违法事实记录固定下来,作为林业局违反档案法律、法规的证据,以支撑下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的必要性;二是制作《询问笔录》,将对档案员的询问用文字记录的方式记录下来,与《现场检查记录》形成一条完整的证据链,用以证明林业局3卷永久档案去向不明的法律证据,确保此次行政监督检查程序的完整。程序合法,是对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最基本要求,也是衡量档案行政管理机关是否依法行政的重要指标。案例中,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人员不依法制作行政执法文书的做法,虽然没有对此次行政监督检查造成一定的不良后果,但并不是说这种错误做法导致的严重后果每次都能幸免。因此,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人员的高度重视,做到依法行政,依程序执法。

档案行政执法的依据篇5

1行政执法主体方面的案例

案例一:案例描述:某县档案局在年终工作总结中写道:一年来,为落实《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河南省档案工作条例》,促进全县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我局先后联合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等部门,组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组,对全县的档案管理情况进行了2次联合检查,共查处档案违法行为18起,并对7起较为严重的档案违法行为下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及时纠正了个别单位在档案管理中的违法行为,有力地促进了全县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存在问题: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是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主体吗?案例评析:依据我国法律规定,行政执法必须由行政执法主体来执行。那么,何为行政执法主体呢?根据行政法学原理,所谓行政执法主体,是指依法成立并享有国家行政执法权力,能以自己的名义从事行政执法活动,能独立承担由此而产生的法律后果的机关或者组织。国务院印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将此类机关和组织分为三类:一是行政机关;二是经法律、法规授权的非行政机关的组织;三是经行政机关委托的非行政机关的组织。《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行政执法由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非行政机关的组织未经法律、法规授权或者行政机关的委托,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本案例中,某县档案局联合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组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组,查处档案违法行为的具体行政行为,明显是一种档案行政执法具体行政行为。根据行政法学原理和《纲要》要求,上述三个执法主体必须是档案行政主体,或者必须经法律、法规的授权。那么,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是否具备上述条件呢?首先看地方人大是否具备上述条件。根据《地方各级人大组织法》的相关规定,地方各级人大是地方的最高权力机关,不是权力执行机关,也就是说不是行政主体。虽说其具有保证档案法律、法规贯彻执行的监督职能,但这种监督职能是法制监督,是对权力执行机关的监督,不是对具体行政相对人的监督,不具有对行政相对人实施具体行政执法行为的资格。再看地方党委是否具备上述条件。按照我国政治体制原则,地方党委是地方各项事业的领导机关,是党团组织,其领导职责主要是方针政策、组织上的领导,并不是行政主体,也不具备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综上所述,地方党委、人大既不是档案行政管理的行政主体,也不是法律、法规授权进行档案行政执法的执法主体。案例中,县委办公室、县人大办公室是县委、县人大的内部协调办事机构,其机构性质从属于县委、县人大,自然也不是档案行政执法的主体,不具备档案行政执法的主体资格。其直接参与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做法,是与法律的规定和《纲要》的要求相背离的,是一种无效的行为。

案例二:案例描述:2006年7月,某县档案局法制科电话通知所辖各乡镇,为加强汛期档案安全保管,确保档案安全度汛,县档案局法制科将组织人员对全县所有乡镇综合档案室档案保管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检查中发现有两个乡镇综合档案室库房存在漏雨现象,当即下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这两个乡镇在15天内改善库房保管条件,确保档案安全,并将整改情况书面报档案局法制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落款是某县档案局法制科,并加盖了某县档案局的公章。存在问题:某县档案局法制科是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主体吗?案例评析:按照行政法学理论和法律、法规规定,行政机关必须依法设定,是重要的行政主体,代表国家或地方独立进行行政管理。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是行政机关的内部组成部分,虽然具体履行着行政机关的职能,但其并不是行政主体,没有对外的行政管理权,也不对外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在具体的行政监督检查活动中,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可以代表行政机关进行执法,但只能以行政机关的名义进行,而不能以内设机构自己的名义擅自作出。由此可见,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非经法律、法规的授权,是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本案例中,某县档案局法制科制发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虽然盖的是档案局的公章,但其电话通知、《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落款均是法制科,应视为此次行政监督检查是法制科以自己的名义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而法制科是档案局的内设机构,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依法不具有对外进行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职权,也不具有进行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主体资格,因此,某县档案局法制科以自己名义进行的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和制发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是违法的行政行为和无效的执法文书。

2行政执法人员方面的案例

案例三:案例描述:河南省某县档案局、馆合署办公,是县委、县政府直属的文化事业单位,履行全县档案事务的行政管理和全县档案的安全保管双重职能。局馆共有工作人员13名。其中,只有甲、乙、丙三人通过考试取得了行政执法资格,拥有省人民政府统一颁发的《行政执法证》。在每年例行的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中,该县档案局一直采取由甲、乙、丙三人分别带队,另外调配其他三名工作人员,组成三个监督检查组(每组两人)的形式开展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工作。存在问题:其他三名工作人员参加行政监督检查组合法吗?案例评析:根据行政法学原理,行政执法工作必须由具有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来履行,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不得从事行政执法工作。河南省《〈行政执法条例〉实施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规定,行政机关应当按有关规定对行政执法人员进行培训,定期考核,经考核不合格者不得上岗执法。经考试和考核合格,取得《河南省行政执法证》的,方可上岗执法;未经执法培训或者经考试、考核不合格,未取得《河南省行政执法证》的,不得上岗执法。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的通告》(以下简称《通告》)则更明确地规定,《执法证》是行政执法人员行使执法权的资格证明。未依法取得《执法证》的,无权从事行政执法工作。从上述行政法学原理和河南省的地方法规、规章规定看,行政执法是一种职务行为,只有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才可以进行行政执法活动。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工作人员从事行政执法工作,则是一种不合法的职务行为,应当严令禁止。本案例中,另外调配的其他三名工作人员与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甲、乙、丙三人搭配,组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组,虽然符合每次档案行政监督检查不得少于两人的规定,但是,另外调配的其他三名工作人员既没有接受过行政执法培训,也没有取得《办法》规定的行政执法资格和《河南省行政执法证》,按照该省《通告》的规定,另外调配的其他三名工作人员是不具备从事行政执法资格的人员,无权在其辖区内从事档案行政监督检查工作。由此可以看出,某县档案局由甲、乙、丙与不具备行政执法资格的其他三名工作人员组成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组的做法是错误的。

3档案行政相对人适格方面的案例

案例四:案例描述:某县档案局在例行档案行政监督检查时,发现人民银行某县支行1992年~2000年的文书档案没有依法向该县档案馆移交。该支行不移交档案的理由是:人民银行是金融特殊行业,实行行业垂直管理,保密性强,按照上级规定,其档案不移交当地档案馆。监督检查人员要求该支行提供不移交档案的上级行文件规定。该支行提供不出具体文件。监督检查人员合议后认为:该支行提出的不移交理由不成立。按照《档案馆通则》和《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该支行的文书档案属于向该县档案馆移交范围内的档案,应当依法按时移交。责令该支行立即纠正错误做法,并据此下达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中写道:人民银行××县支行档案室:2013年9月13日上午10点,我局对贵档案室进行了例行监督检查,经检查发现,贵档案室保管的1992年~2000年的文书档案没有依法向××县档案馆移交(具体案卷情况见《清查档案清单》),此行为违反了《档案馆通则》和《各级国家档案馆收集档案范围的规定》的有关规定,特责令贵档案室在一个月内(2013年9月13日~2013年10月13日)纠正违法行为,依法向××县档案馆移交附件《清查档案清单》中的档案,并将整改情况书面报××县档案局。人民银行××县支行接《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后,经请示其上级行郑州分行和济南中心行后,按时移交了应移交的档案。存在问题:某县支行档案室是档案行政管理机关的行政相对人吗?

案例评析: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是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主体,双方相互作用,促使行政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基于行政法律设定条件的行政关系主体,是一种相对稳定和平衡的法律关系。只有当行政主体就是法律所规定的对行政相对人发生作用的“那个”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是法律所规定的行政主体必须针对的“那个”行政相对人时,行政法律关系才能实现相对的稳定。行政相对人包括个人或组织,在行政法律关系中,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相对应而存在,是行政法律关系中的重要“一极”。如果一个行政法律关系中的所谓“行政相对人”并不是法律所规定的行政主体可以或者必须针对的当事人,则这个行政法律关系就可能立即崩溃。换句话说,就是行政执法中,行政主体找错了对象,虽然也在行政主体与错误的对象之间产生了行政法律关系,但这种行政法律关系的稳定性却是无法保证的。如果行政执法中张冠李戴,就意味着对行政相对人主体的认定不合法律规定,意味着整个行政执法行为认定事实不清,属于违法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第六条第二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档案事业,并对本行政区域内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的档案工作实行监督和指导。由此可以看出,基于《档案法》基础上的档案行政法律关系,其档案行政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的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其行政相对人是本行政区域内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具体到本案例中,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主体是某县档案局,其针对的“行政相对人”应该是人行某县支行,而不是人行某县支行档案室。人行某县支行档案室作为该行的内设职能机构,可以代表该行行使其一定的职能活动,但不具有机构法人地位,不能成为某县档案局档案行政监督检查的“行政相对人”。其职能活动当中产生的法律责任只能由具备机构法人资格的人行某县支行承担。案例中,某县档案局监督检查人员制作的《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将人行某县支行档案室认定为“行政相对人”的做法,属于张冠李戴,认定事实不清的违法行为。

4行政执法程序方面的案例

案例五:案例描述:2009年6月20日,河南某县档案局行政执法人员张某、刘某到所辖乡镇监督检查2008年文件归档情况。张某、刘某来到C镇时,负责C镇档案工作的主管领导镇党委办公室主任吴某接待了他们。执法人员张某与吴某相互认识,双方相互寒暄后,吴某向张某、刘某介绍了该镇2008年文件归档的大致情况。随后,吴某陪同张某、刘某对该镇档案室2008年文件归档情况进行了现场检查。检查中发现,该镇文件归档不全,缺少2008年的《干部职工统计年报》、《党员统计年报》、党委会议记录等应归档的文件材料。现场检查结束后,张某、刘某向吴某和档案员通报了现场检查情况,要求将缺少的《干部职工统计年报》、《党员统计年报》、党委会议记录等应归档的文件材料收集齐全,及时归档。存在问题:张某、刘某进行的此次监督检查程序是否完善?

案例评析:行政执法程序是指行政执法的管辖、过程、步骤、顺序、时限、方式等内容和环节的总称。程序正当是依法治国对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其主要作用是:规范行政执法行为,防止行政执法的随意性;保障行政相对人参与国家行政管理,监督和制约行政机关依法办事;协调行政机关和行政相对人的关系,达到消除对立情结、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虽然我国还没有制定一部完整的行政执法程序法律,但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对行政执法的程序性规定,无疑是行政执法中应当严格遵守的原则。行政法学原理将各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中有关程序性的规定归纳为以下几种:一是执法公开制度;二是表明身份制度,三是告知制度;四是听取陈述和申辩制度;五是听证制度;六是回避制度;七是时效制度;八是说明理由制度;九是调查取证制度;十是行政执法文书制度。在具体的行政执法实践中,行政机关和行政执法人员必须按照相关单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执法程序进行执法活动,否则,就会造成执法程序违法,承担因程序违法而造成的法律后果。本案例中,张某、刘某进行的此次监督检查违反了表明身份的程序规定。按照行政法学原理,出示证件,表明身份是行政执法的重要环节和步骤,凡是与行政相对人直接打交道的行政执法活动,都要遵守、不得省略。不出示证件表明身份的,属程序违法,行政相对人有权拒绝。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行持证上岗亮证执法的通告》也规定:《执法证》是行政执法人员行使执法权的资格证明。行政执法人员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必须向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出示《执法证》,以表明身份。不出示《执法证》表明身份的,属于行政执法程序违法的行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拒绝,并有权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法制机构投诉,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案例中,虽然张某与吴某相互认识,也不能违反法律、法规和规章所规定的程序,否则,一旦有不良后果出现,就会造成此次档案行政监督检查行为程序违法,使档案局陷入被动局面。此外,该案例中,张某、刘某进行的此次行政监督检查,没有制作《现场监督检查记录》,没有将C镇文件归档不齐全的违法事实记录固定下来,也是一种不符合行政执法程序的违法行为。

5行政执法文书方面的案例

案例六:案例描述:某县档案局在对该县林业局进行例行监督检查时发现,有3卷涉及机构编制、干部职工年报、花名册的永久卷不知去向,查阅该局《档案借阅登记本》,也没有此3卷档案的借阅登记记录。询问档案员时,档案员也说不出档案的确切去向。据此,某县档案局当即对林业局下发了《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要求该林业局在15天内追查出档案的去向,并将追查结果书面报告县档案局。逾期不报追查结果,将立案查处,追究有关人员的行政责任。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该林业局书面答复称:去向不明的3卷永久档案,系该局会计在办理局机关人员工资调整时借出,遗忘在了县财政局工资福利股,现已收回,并对相关人员进行了批评教育。存在问题:此次行政监督检查的执法文书完善吗?案例评析:行政执法文书是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活动中制作的,用以记载和证实行政执法过程的各种材料,是记录行政执法过程情况、认定事实、内容的法律文书载体。根据行政法学原理,在具体的行政执法活动中,有些具体的违法事实,在没有书证、实物、影像的情况下,必须通过制作相应的行政执法文书,来记载违法事实的情况,使违法事实得以固定,以支撑行政执法后续行政处理的开展。制作行政执法文书,也是行政执法程序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只有完备的行政执法文书,行政执法的过程才能完善,才能善始善终。

档案行政执法的依据篇6

关键词:档案执法行政执法执法责任责任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进程,其实质也是弘扬法治和构建法治国家的过程,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提出和全面推行正是建设法治政府、构建法治国家的关键所在。档案行政执法作为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推行对于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档案行政执法体制,提高依法管理档案事业的能力和水平意义重大。笔者结合多年从事档案行政执法的实践,对其概念特征、价值目标和关键环节提出一些粗浅认识,不到之处,还望与同行商榷。

一、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概念与特征

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是指各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权法定的原则和权责一致的要求,把档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逐项分解落实到档案执法部门、执法机构和执法岗位,并依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进行评议考核,对违法或者不当的行政执法行为以及行政不作为实施责任追究的一种责任机制,也就是说,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是某一项具体的制度,而是由若干制度、规则和标准构成的整体运行机制。从档案执法的实践来讲,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更像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对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来说,最主要的职责是贯彻执行好法律、法规和规章,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开展正是加强执法工作,改善执法状况,提高执法水平和质量,逐步建立法治政府的一种工作手段;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不是一时一事的工作,虽然按照国家档案局和各级政府的要求,执法责任制的每一步工作都有明确的时限规定,但不等于按时完成了任务,就完成了这项工作,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建立和落实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化、不断汲取经验并总结提高的过程。

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概念决定了它的三个显著特征:一是职权法定和权责一致是其产生的法理基础。职权法定,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执法人员的职权由档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越权、失职或者渎职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权责一致是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执法权利来源于档案法律法规的授权,并受法律法规的制约,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在享有职权、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二是履行法定职责、承担法律责任,是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核心内容。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是一种以依法确定职权责任的形式出现的约束行政权、制约执法人员个人利益的制度,是一种行政机关更现实地接受上级机关、相对人和社会监督的多重机制共同配合、作用的责任行政机制,其核心内容是“责任”,即通过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的界定、岗位的科学设置、岗位职责的明确、人员的落实、执法情况的考核评价、过错责任的追究奖惩,真正有效地约束行政权。三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既是法定职责的实施主体,又是相应责任的承担主体。根据有权必有责的要求,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确定不同执法机构、执法岗位、执法人员的具体执法责任,根据各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违反法定义务的不同情形,采取适当形式确定其应承担责任的种类和内容,从而落实执法责任,规范执法行为,确保法定职责的全面落实和执法职权的正确行使。

二、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的价值目标

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不仅是规范和监督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政执法活动的重要制度,更是档案行政管理方式的一场革命,体现了“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向“实体与程序、过程并重”转变的具体价值目标。

(一)价值目标之一:实现“权力本位”到“责任本位”的转变

依法行政发端于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二三百年来,随着西方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变化发展而逐步成熟和完善,已经成为现代西方各国政府管理理所当然的选择模式。与西方国家渐进自发、从量变到质变逐步实现法治政府、责任政府的“内发型”法治化道路不同,我国是一个封建历史很长的国家,“人治”思想根深蒂固,“法治”观念相对淡漠,强调“权力的行使”,忽视“责任的履行”。要想实现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就必须采取“政府推进型”模式,有一套健全的体制机制来保障,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提出和全面推行便应运而生。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作为国家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组成部分,通过对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行政职权的划分、整合,理清职权分布,明晰职权运行环节,将过去相对集中的档案行政权力职责分解到各个工作岗位,规范具体职权行为,形成各个职权岗位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行政职权运行“齿轮链条”,实现了“因事设岗、由岗赋权、权责相当、以责约权”的科学权力运行机制,将责任由不确定状态转化为有明确标准可操作的规范状态,突破了档案行政管理领域“首长负责制”的局限,体现了“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受追究、侵权要赔偿”的依法行政理念,实现了“权力本位”向“责任本位”的转变。

(二)价值目标之二:实现“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向“实体与程序、过程并重”的转变

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并没有创设新的档案法律规定,而是通过理清、界定档案行政执法各环节、各岗位、各流程的职权和责任,对档案行政执法行为所遵循的方式、步骤、顺序和时限予以明确,使档案行政执法行为的运行过程处于明晰、公开的状态中,使目前在档案行政执法中普遍存在的执法不到位、随意性较大,执法的公平、公正上存在漏洞,激励、监督机制不健全,重工作的开展,轻工作的评价,重权力的运行,轻权力的制约,部门之间缺乏协调、配合,不能形成合力,执法效率不高等问题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如在档案行政许可职权履行过程中,明确规定了提出申请、进行审查、决定的条件和时限,防止因时间拖延而导致行政许可申请人合法权益的损害;在行政处罚职权履行的过程中,明确规定了受理申请、立案、调查取证、作出处罚决定、送达法律文书、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条件和期限,防止因时间拖延而导致有关证据散失、毁灭或环境、条件变化而影响处罚决定的准确性,通过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各个环节的设定,使得一个执行环节没有按规范要求进行操作,便不能流转到下一个环节,或在规定流程中留下明显的痕迹,这样,就能及时发现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最大限度地把错误的档案行政行为消除在行政行为运行过程中,客观上排除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及其执法人员在行使权力、作出决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恣意、专断、偏私等因素,督促每一个档案行政执法人员严格地履行程序,依法办事,促进了档案行政管理效能的提高,实现了“重实体、轻程序,重结果、轻过程”向“实体与程序、过程并重”的转变。

三、推行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制度保障

法治在一定意义上说是靠制度来实现的,重视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制度建设,是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各项工作得以落实的关键所在。档案行政执法实践也证明,缺乏制度保障,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是难以推行的,其效果也将大打折扣。实际工作中,可以从执法保障和执法监督两方面去加强和完善档案执法责任制的配套制度。

档案行政执法的依据篇7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专题研究了依法治国方略,开启了法治中国建设的新篇章,学习和贯彻好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任务。依法治国方略,不仅为建设法治中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依法治档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依法治档,才能推动档案工作;只有提高依法治档水平,才能繁荣发展档案事业,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民生。

一、推进依法治档,必须把严格执法、责任追究作为根本。行政机关是实施法律法规的主体,档案行政执法是档案部门依法行政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贯彻档案法律法规的重要保障。一是要增强依法治档意识。各级人员要着眼档案法制建设,不断强化档案法律意识,各级领导要注意引导档案人员积极参加法律法规的学习,定期组织法律知识讲座和参加上级组织的专门培训,在了解、掌握档案法律法规的同时,还要了解其他方面的法律、法规、规章并做到融会贯通,同时还要把档案法律观念的强弱,依法治档水平的高低,作为各级档案人员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解决好重业务、轻法制,重指导、轻执法的问题。二是要把档案执法和业务指导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档案执法检查要以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为前提和基础,通过档案业务指导,不断规范工作内容、方式和程序,以提高档案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档案业务指导应以档案执法检查作保障,通过档案执法检查发现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借助档案执法检查解决档案业务指导工作中难以解决和推动的工作,力求做到边执法、边指导,在指导中发现问题,通过执法解决问题,使档案执法成为档案监督工作的常态。三是严格执法。按照“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完善重大行政处罚制度和档案行政执法评议、追究制度。对违反档案法的人和事,发现一起处理一起,绝不姑息迁就,以严格的执法强化社会对档案的关注度。要积极开展档案法及其实施办法的执法检查和专题调研,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错误。要定期开展档案安全、馆库建设、重大建设项目档案管理等专项检查,既要严肃查处违法行为,又要促进工作的落实,切实维护正常的档案管理秩序和档案法律法规的严肃性与权威性。

二、推进依法治档,必须把完善执法机制作为重要环节。健全和完善执法机制,是推进依法治档的重要工作。首先,要加强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让全社会都来了解档案、关心档案、支持档案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档案法制宣传工作的重点是认真落实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监察部、人社部、国家档案局联合制定的《档案管理违法违纪行为处分规定》,以及全省“六五”普法规划。坚持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不同层面、不同行业和不同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档案法制宣传工作,做到既有针对性,又有覆盖面,要广泛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和富有成效的档案法制宣传主题活动,在全社会营造了解档案、熟悉档案、珍惜档案和关注档案事业的良好氛围。其次,要健全约束机制,防止不作为和乱作为问题的发生。要把推进依法行政与机制建设结合起来,明确相关的职责、范围、权利、义务,保障档案执法活动规范化、制度化。第三,要健全和完善行政执法机制。按照《档案法》的总体要求,将有关职责分解落实到具体执法岗位,使执法主体、执法权限、执法程序、执法标准、执法责任明确、规范。要建立和完善档案行政执法公开制度,凡是办理直接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执法,应把执法依据、程序、结果向社会公开,以增强行政行为的公开性和透明度。要建立健全档案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对违法、失职和不当行政的档案行政执法行为,要依法追究责任,防止和克服在执法或对违法案件查处中的执法过错。要严肃执纪,对违反档案法的事要一追到底,该处罚的处罚,该限期改正的限期改正,并建立台账、定期复查,切实将执法工作落到实处,从根本上纠正档案执法失之于宽、失之于软的现象,使档案行政执法行为真正走上依法治档的正确轨道。

三、推进依法治档,必须把提高档案执法队伍素质作为保障。执法水平代表着执法者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因此,要做到严格执法,必须注重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者素质,一是要加强档案执法队伍的建设。各级领导要把加快档案执法队伍的建设,当作档案事业建设的头等大事,切实摆上议事日程,加大培养的力度,积极抓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执法人员的培养,帮助他们掌握最需要、最管用的知识和执法技能。要鼓励档案执法人员根据工作需要选修或在职学习。有条件的地区,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通过参观学习和执法经验交流,加快经验和成果的转化。二是要重视依法行政能力的培养。档案工作人员要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努力掌握应知应会的法律知识,切实增强尊法、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的观念。在履行档案行政管理职责过程中,不断加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河北省档案工作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熟悉掌握这些法律法规的基本精神,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去解决和处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断提高其法律修养和依法行政的水平,努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档案行政执法队伍。

(作者单位:保定市高开区管委会保定市档案局)

档案行政执法的依据篇8

一、档案法制概念的界定

所谓档案法制,通常指国家关于管理档案事务的法律和制度。它是国家机关为实现依法治档,根据宪法和法律所赋予的职权而进行的档案立法、档案行政执法和档案普法的有机体系。

应当说,档案法制是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概念。它既指依法设置的档案机构、职责、权限等静态的法律制度,又指档案立法、档案行政执法、档案普法等动态的法律活动。从国家管理档案事务方面看,档案法制是档案部门职权的制度化、法律化,全部的档案工作都要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从档案法制主要环节方面看,档案法制包括档案立法、档案行政执法、档案普法等内容。

还应看到,档案法制与档案法治有着不同的涵义。尽管学界对档案法制与档案法治的概念认识还存在着某些分歧,但对档案法制与档案法治密切关系的认识却是一致的。可以说,档案法制与档案法治是档案法律存在的不同状态,在档案法制状态下,档案法律制度虽然存在和施行,但仅被作为一种控制社会档案事务的手段。在档案法治状态下,档案法律具有最高权威性,一切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必须依照档案法律办事。

从我国档案法制的历史来考察,20世纪80年代随着《档案法》的制定,开始提出健全档案法制的目标。1996年国家确定“依法治国”的战略方针,依法治档也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日益成为共识。实践充分证明:档案法治直接促进档案法制的完善和发展,是档案法制得以实现的根本途径;档案法治以档案法制为基础和前提条件,档案法治付诸实施,要靠档案法制的健全来实现;只有坚持档案法治,才能加强档案法制;也只有通过加强具体的档案法制活动,依法治档的战略目标才能够最终得以实现。

二、加强档案法制建设的途径

综观现状,现阶段的档案法制建设主要应从三个方面予以加强:

1、加强档案立法工作,提高档案立法质量,健全完善档案法规体系,确保档案事业管理各个方面都有法可依。

加强档案立法工作,提高档案立法质量,是健全完善档案法规体系的根本保障。档案立法如何,从—定程度上标志着国家立法的整体水平。近年来我国档案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一个以《档案法》为核心的档案法规体系已经建立,有法可依局面基本形成。但档案立法中也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如某些方面的档案立法滞后于国家改革、发展的需要,不少经济建设领域的档案法规没有制定出台,新载体电子档案的法规需要制定,档案分级、档案鉴定、档案赔偿、档案出境等方面也需规范。特别是在新旧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新的档案关系和新的档案管理主体的出现,需要档案法规来确认和规范。就目前已经制定的档案法规而言,有些还不够完善,如规定得或过于原则,或弹性过大,难以操作。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是要加强档案立法工作,提高档案立法质量,推进档案立法创新。既要尽快制定新领域和新载体电子档案的立法,又要及时对已有的不适应改革发展要求的档案法规进行修改和废止,使档案事业改革发展具有基本的法律保障。

2、加强档案行政执法工作,提高档案行政执法水平,推进依法行政,增大档案行政执法监督检查的力度,确保档案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严格实施。档案行政执法是档案法制的关键环节,是保证档案法发挥作用的必要手段,也是档案法制建设的重中之重。档案立法不是目的,而在于实施。加强改善档案行政执法,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档案行政执法的水平和效率,需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一是加强对档案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档案行政执法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培养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的档案行政执法队伍。二是不断完善档案行政执法机制,要严格按照法定的权限、依据、程序依法执法,坚持行政执法合法、合理性原则,建立完善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实行档案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度,确保执法合法。三是强化档案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切实做好行政复议工作,积极推进政务公开。既充分发挥专门监督机关的作用,又要注意发挥党组织、国家权力机关、人民群众、新闻舆论等方面的监督作用,保证档案行政执法质量,防止执法犯法。

3,加强档案普法工作,继续深入开展档案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法律意识和档案法律素质。

档案普法是我国档案事业全面实行依法治理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也是档案法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档案法制建设,依法管理档案事业,不仅需要制定档案法律、法规和规章,并付诸实施,尤其要全社会普遍遵守。社会档案法律意识和档案法律素质的高低,是衡量档案法制建设水平的基本标准。只有提高全体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档案法律意识和档案法律素质,档案法制才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档案行政执法的依据篇9

1、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需要责任到岗、落实到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上海市档案条例》都已颁布了十年以上,档案工作必须在档案法律法规下开展,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依法治档。上海市政府要求有行政执法权的单位,都要开展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为了搞好执法责任制工作,20__年,我们对行政执法主体进行了清理,20__年,对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清理。20__年年初,又进行了行政执法依据的梳理工作。最近,市法制办批复了档案系统的行政执法事项,明确了区县档案局行政执法事项有27项。这27项渗透在档案工作的方方面面,几乎包括所有的档案行政工作。这就对区县档案局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把这27项档案行政执法事项分解到各个区县档案局职能科室,并直接落实到人,所以说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是一件系统性工程,马虎不得。

分解到科、责任到人,这为加强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依法行政也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谁违反了责任制,谁负责。

2、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阅受理工作的职责定位问题

档案馆提供政府公开信息集中查阅服务是提高档案工作的地位和政府关心人民的一件大好事。怎样好事办好,既不越位不越权,又为政府和百姓分忧解愁,这里也有一个依法管理问题。对老百姓来说,可公开的政府信息,当然可以阅览,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首先要申请,批准了才可以阅览。对政府来说,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申请可公开的现行文件,老百姓申请了,经批准就要及时提供利用。对那些不宜公开的政府信息,要耐心解释清楚,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做到认真接待、耐心解说。

受理并不是给了你解释权、处理权。解释权、处理权在政府的职能部门,受理后要及时按程序转交给区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去处理。在规定期限内,有责任催问政府的有关职能部门,处理完毕,及时告知申请人。所以,档案工作外延得到扩大,不能无限的延伸,只能做到提供阅览和受理转送,没有处理权和解释权,越位了越权了就违法了,老百姓可以告你。

3、电子文件归档及其管理的法律问题

档案行政执法的依据篇10

一、深入开展档案普法宣传教育活动,为档案依法行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2006年,沈阳市档案普法宣传教育活动形式多样、贴近群众、富于创新、效果显著。

1、以“五五”普法起步年为契机,对全市档案系统未来五年档案法制宣传工作做出统一规划。2006年是贯彻实施“五五”普法规划的第一年。为进一步增强和提高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的水平,11月,沈阳市档案局会同沈阳市依法治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制发了《沈阳市档案系统“五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2006-2010年)。该《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全市档案系统法制宣传教育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原则、具体任务等。该《规划》的出台为全市“五五”普法期间档案法制宣传工作起到了明确导向的作用,它的实施将有力推进全市档案法制工作的快速、协调、持续发展。

2、以《档案法》颁布19周年为契机,组织开展各种宣传纪念活动。2006年9月5日是《档案法》颁布19周年纪念日。市档案局以此为契机,组织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纪念宣传活动。

一是市档案局向全市各级档案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纪念〈档案法〉颁布19周年宣传活动的通知》,发动并组织各级档案部门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开展了形式各异、富有成效的纪念宣传活动。

二是市档案局馆制作了纪念《档案法》颁布19周年的宣传光盘,利用档案馆楼内的电子传媒进行播放和宣传;同时他们还在档案馆楼外和楼内分别悬挂纪念《档案法》颁布19周年的宣传标语,营造了较为浓厚的宣传氛围。

三是创新宣教形式,开通“沈阳档案法制网”。为了更好地宣传沈阳市档案法制工作,创新档案法制宣传教育的新形式,提高档案行政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效能,市档案局于9月5日,即《档案法》颁布19周年纪念日,在“沈阳档案信息网”上开通了二级网站“沈阳档案法制网”。“沈阳档案法制网”共设有“法制传真”“普法广场”“执法天地”“法规方圆”“在线受理”等7个一级栏目和“以案说法”“知识问答”“回顾展望”“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执法文书”“执法程序”“法律”“法规”等12个二级栏目,文字量约7万字,内容涵盖了档案法制工作的各主要方面。作为2006年沈阳市档案法制工作的一个新举措,“沈阳档案法制网”的开通有力地推动了全市档案法制工作的开展,为满足百姓需求、为打造一个良好的档案法治工作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是举行了纪念《档案法》颁布19周年暨沈阳市家庭档案宣讲团成立启动仪式。9月5日,市档案局举行了纪念《档案法》颁布19周年暨沈阳市家庭档案宣讲团启动仪式,组建了由千名志愿者组成的家庭档案宣讲团。国家档案局副局长、中央档案馆副馆长李明华,省档案局副局长赵焕林、沈阳市副市长邹大挺等领导出席启动仪式。

3、档案普法宣传走进农村,贴近农民。6月17日,市档案局组织局内相关人员参加了由省、市社科联在东陵区浑河站西街道满融村联合举办的第四届科普周开幕式活动。本届科普周的主题是“社会科学进农村”。市档案局设置了档案咨询台,面向农民朋友开展宣传、咨询活动。此次活动共发放《档案法》宣传材料200份、《沈阳市现行文件中心简介》200册、《家庭档案管理》书籍200本,并现场解答了农民提出的档案法律法规、土地承包合同建档、现行文件查阅、个人档案存放、家庭档案管理等方面问题。此次活动为农民朋友进一步走近档案、了解档案,为档案知识在农村的普及开辟了一条新路。

二、提高档案立法工作质量,为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和保障

1、修订政府规章《沈阳市声像档案管理规定》。修订后的《沈阳市声像档案管理规定》经2006年8月12日沈阳市人民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以沈阳市人民政府第63号令予以,于2006年10月1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于1987年3月17日公布施行的《沈阳市声像档案管理暂行规定》。该《规定》的颁布施行,对规范沈阳市声像档案的管理、确保声像档案的齐全完整、促进声像档案的开发利用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2、完成政府规章《沈阳市综合档案馆管理办法》的提报工作。《沈阳市综合档案馆管理办法》作为沈阳市政府规章项目被列入了全市2006年立法计划中。为了使该立法项目切合档案工作实际,解决具体问题,他们采取制发调查表、电话调查、上网搜索调查等三种途径在市内及国内其他城市档案部门开展了有针对性的调研工作。为了使该《办法》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他们在形成《办法》草稿后,广泛征求意见,多次召开不同层次的论证会,从而提高了该立法项目的质量。由于该立法项目涉及档案事业经费问题,他们主动与市财政局沟通,积极协调,努力争取,赢得财政部门的支持,在经费投入问题上取得了共识,解决了立法中的难点问题。目前,该立法项目已提报市政府法制办,待报市政府常务会审议。

3、制发规范性文件。5月,市档案局与中共沈阳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联合制定了《沈阳市档案业务人员岗位培训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出台和实施,对加强全市档案干部队伍建设,提高专兼职档案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加快档案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将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落实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推进档案依法行政

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是依法治国的新形势下对行政机关提出的新要求,是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的迫切需要。2006年,市档案局以贯彻市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实施意见》和国家档案局《关于全国档案系统全面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的意见》两个文件精神为重点,采取切实措施,全面落实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

1、梳理法律依据,明确执法内容。为了使档案行政执法于法有据,有章可循,他们对执法工作中所涉及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档案行政执法工作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了认真梳理、分类,共梳理出通用的法律法规及规章14部、档案专业法律法规规章11部;梳理出档案行政行为8种、计36项。

2、分解执法职权,确定执法责任。他们对全局的执法岗位进行了重新梳理认定,制定出了上至局长下至普通执法人员的不同内容的执法职权分解表13个,执法职权具体详细、依据清晰、权责明确。

3、明确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按照《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他们对梳理出的八种具体行政行为的执法程序做了进一步完善,分别制定出了8个详细的执法程序流程图,全面规范档案行政执法行为。

4、完善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的相关配套制度。为了落实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他们不断加强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如健全、完善了档案行政执法监督制度、档案行政执法人员过错责任追究规定、档案行政执法人员培训制度等,为档案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落实提供了制度保障。

四、加大档案行政执法的力度,强化档案行政执法监督

1、开展档案行政检查。市档案局与市政府法制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档案行政检查的通知》。市及各区县(市)共对481个单位进行了执法检查,促进了各单位档案工作的依法开展,确保了档案的齐全完整和安全,促进了档案法律法规的实施。

2、开展档案馆建设的专项检查。9月,市档案局局长许芳、副局长周庶江等陪同以辽宁省档案局局长刘金树为组长的省档案行政执法检查组对全市11个国家档案馆馆库建设和社会公共服务功能建设等情况进行了专项检查。检查组对沈阳市各级国家档案馆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同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3、邀请市人大专门委员会视察档案工作。11月,沈阳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成两个视察组分别对市直部分单位贯彻实施档案法律、法规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成员对各单位在贯彻档案法律法规、依法开展档案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同时就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实现档案信息社会共享提出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