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如何变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1:29

新媒体运营如何变现篇1

关键词:中国之声微博媒体运作媒体资源媒体经营

从2010年3月25日发出第一条微博,不到两年时间,中国之声新浪官方微博的粉丝数量达到200多万,可以说成绩斐然。中国之声在利用新媒体工具、运用新传播手段方面走出了能够说服自己、说服别人的关键一步,应当得到足够的奖赏。

新闻媒体对如何运用新生传播工具应当具有足够的敏锐性、宽容度与发现力。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交工具,在催生新的网络社交形态的同时,自身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媒介化,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新传播平台,催生了新的传播形态。

传统媒体如何运用好这种新传播工具、新传播平台?中国之声的官方微博有了200多万粉丝以后该怎么做?本文就此作一些议论。

一、什么因素在影响传播

今天,我们不断在讲已经进入新媒体时代、新传播时代,在讲新媒体的竞争。前提问题是,什么样的因素在影响传播?或者更进一步,什么样的因素在影响传统媒体的传播地位?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因素是不能忽略的。

一是载体。从某种角度看,传媒的发展史就是载体变革的历史。而载体的变革,不仅催生新的传播工具,同样也会催生新的传播形态、方法、格局。新载体以及新传播形态的出现,必然影响原有传统媒体的传播地位,促使其调整,以适应新的媒体的竞争。广播诞生,从一种新的技术到一种新的传播载体,新闻传播的时效观就被彻底改变,也迫使报纸的运作发生深刻变化。今天,一系列新媒体工具的迅速普及,也同样要求广播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法做出相应变化。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已经从学者的预测变为让人心惊的现实。如果把报业作为观察新媒体冲击的风向标,2011年的变化是指向清楚的。2011年,美国报业广告总收入已经差不多与60年前的1951年处在同一水平。1951年大约是195亿美元,2011年只有205亿美元,美国报业广告总收入从600亿美元的最高点跌落到目前水平,还不到十年时间。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重要的因素是新媒体的竞争影响。广播出现后曾经引领了几十年。电视诞生后,成为非常强势的媒体,广播被视为弱势媒体。21世纪后,广播重新走强,是因为适应了移动需求。而在这之后,又出现一系列更新的媒体形态,往往是基于互联网与移动的载体。其实,微博不过是诸多体现移动特征的新媒体的一种形态,但却是传统媒体比较便于利用和运用的一种新传播形态。适应新载体的出现,适应新载体的传播方式做出相应变革,是传统媒体不能回避的课题。今天,传统媒体必须与新的载体结合起来,才能适应新媒体竞争时代。

二是需求。受众需求发生了什么样变化?用最简单的语言描述,就是移动需求正在成长为第一需求。广播的听众为什么增长如此迅速?正是移动需求的成长与广播适应移动需求的变化,才使广播摆脱了弱势媒体的地位。

三是力量。从受众的角度观察,什么样的力量在主导今天的传播机制,在左右传播效果?一是即时,二是分享。今天的受众和传媒更加要求和追求时效,最好是即时传播或者实时报道。从信息流动机制观察,过去是传播者向被传播者传播,是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互动,今天是分享,是公众间的分享。是否处在传播者的地位,对传播效果已经不太重要。分享,给公众以不一样的感受。可以说,分享是今天影响传统媒体传播地位的更为重要的特征。从对公众互联网使用行为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人们上网获取新闻的时间下降一半,而在社区网络上停留时间则增加了近两倍。今天,人们愿意花更多时间在微博上。深层次的驱动力量,是从分享式传播中获得不一样的感受。新媒体的传播,往往是以分享为主导模式与基本特征的传播。对今天的青年人来说,分享是一种更为有效的说服力量与传播机制。分享与传统传播模式的单向传播、互动,是有相当区别的传播机制。

正因为分享是一种更为有效的传播机制,传统媒体更应主动地利用这种传播机制。而微博,是特征更为明显的分享式的传播平台。传统媒体把采集的内容,经过选择、加工,做成适应微博平台的内容产品,放在自己的官方微博上,看起来是给别的微博平台提供了内容,甚至还是无偿的。但换个角度看,是传统媒体利用微博这种分享式传播的传播平台,利用分享式传播的力量,扩展了自己的影响。

二、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理念

一个权威媒体,要更好地运用微博这种新传播工具,在新媒体格局中更有竞争力,还应当具有什么样的理念?在我看来,至少有三组理念的转换,是必需的。

1.新媒体与新运作:媒体运作理念的变革

所谓媒体运作理念的变革,至少包括,要从静媒体到动媒体,从善于运用大众媒体到善于运用自媒体,从运作内容到运作平台。

(1)从静媒体到动媒体

从运作方式角度说,传统媒体总体上是静媒体,是按照一定的价值观、规则、方法去进行有组织传播的。尽管传统媒体多年来注重了解受众的需求,与受众互动,可是受传媒形态本身特性与载体实现可能的限制,总体上,报纸、杂志、广播、电视还是一种“点对面、一对多”的广播式传播方式。而新媒体是分享式传播,受众可以参与到传播中来,不仅是互动,而且可能是多点互动,受众间形成互相分享的传播形态,这种分享式传播的效应,给受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说服方式与影响途径也有明显不同。

新传播工具的媒介化,并不是把新传播工具演变成传统媒体,而是新传播工具被发掘出传播新闻信息和观点信息的功能。而其传播新闻信息与观点信息的方式,又与传统媒体有很大不同。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内容的处理模式和表现形态上,在传播机制上也有差异。即使同样是由传统媒体提供的信息,放在新媒体平台上,就不再是点对面的广播式传播,而是利用了新传播工具分享式传播,或至少是介入了分享式传播的波涌中,利用了分享式传播的机制、力量,形成了新传播效应,获得了新媒体式的传播效果。

因而,有认识、有策略、有方法这样做的传统媒体,就不再是简单的静媒体,而是利用新传播工具、新传播效应的动媒体。只是,这里的关键在于有认识、有策略、有方法。毕竟,动媒体更多的是如何获得分享式传播的效应,而不止是如何互动。

(2)从善于运用大众媒体到善于运用自媒体

善于运用大众媒体,是传统媒体的看家本领。而新媒体是自媒体,传统媒体如何利用,如何走向善于运用,理念上就要更深一步。

传统媒体被称为大众媒体,这主要是针对其传播方式而言的。因为其传播方式是一对多,传媒面对大众,具有广而播之的能力和地位。新媒体被称为自媒体,这主要是从其内容生成、生产而言的。因为其内容生产方式是公众自己采集、加工、提供的,处在不同的时点和位置,公众个人既可以是生产者,又可以是传播者,当然也是接受者。这两者的描述是不对称的。仔细分析,传统媒体的受众已不如新媒体的受众多,已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就受众数量、受众扩展速度、渗透能力而言,新媒体是更大众的媒体,可以称为泛大众媒体。传统媒体所提供的内容数量也不如新媒体,而且也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只是,在信息流的集中度,在信息选择结果的质量上,在其信息提供结果所形成的公信力、权威性上,目前新媒体总体上还不可能与传统媒体比肩而立,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传统媒体的有组织采集、加工、提供的专业能力、标准、水准。

那么,如果把传统媒体的有组织采集、加工、提供的专业能力、标准、水准,移植到对新媒体的利用上,会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以专业的采集、加工、提供,对接新媒体平台受众的需求与需求方式,显然比一般公众自然朴素地在新媒体平台上提供信息效果要好得多。这样对接可以有效增强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和竞争力。

(3)从运作内容到运作平台

传统媒体的习惯思维是运作内容,运作内容是内容为王的物质基础,这当然是非常必要的。但仅仅运作内容,是否足以应对新媒体的竞争?可能远远不够。还应当强化的理念与思维方式是运作平台,不管是自己的平台,还是别的传统媒体平台,特别是新媒体平台。

为什么运作平台是重要的?因为,互联网领域此起彼伏的新竞争者,开始是产品级的竞争,到一定阶段后就是平台级的竞争。平台承载内容,但平台的运作者不一定是自己生产内容,而更可能是通过一种机制选择内容、获取影响,进而创造一种机制汇聚内容。搜索引擎与微博服务商可以说都是在努力搭建平台,通过一种机制汇聚内容,使用者免费贡献内容,而平台获取了重要的影响。

这样的平台,传统媒体可否从另一角度去运作它,通过运用这样的平台获得新的影响?当然是可能并必须的。实际上,运作平台的思维,提示人们的,不仅是如何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包括微博平台),更包括如何以运作平台的思维重新实现自己。应当说,传统媒体本身就是一个平台,传统上是以传统的方式使用,今天需要更多地借用新媒体的思维去运用,把公众利用新媒体的方式、把新媒体平台利用内容的方式移植到你的平台上来,整合运用传统媒体平台与新媒体平台。

对中国之声而言,今天已经拥有的200多万粉丝,就构成了一个新的特殊平台,应当以新的方式去运作。

2.新媒体与新资源:媒体资源理念的变革

新媒体时代,什么是传统媒体的新资源?这需要以新的眼光看待所做过的事情,要以新的眼光看待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粉丝,重新思考传统媒体官方微博如何定位,以新的眼光看待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诸多评论,探索新的利用和运用方法。

如何看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粉丝?这显然不能简单等同于一般微博粉丝。就个体而言,他们是这个微博的关注者;就整体而言,他们是传统媒体官方微博的新受众群,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新接口,是传统媒体的新资源,是传统媒体施展影响力的新平台与新空间。在新媒体时代,要树立这样的新资源观、新空间观与新受众观。没有这样的新资源观、新空间观与新受众观,可能在某种意义上浪费了已经拥有的200多万粉丝的价值。

如何看传统媒体的微博?同样不应局限于传统微博的定义与视角。微博是什么?对于普通公众,可能只是一个新玩意儿,只是一个分享信息的场所与说话的平台。而对于希望与新媒体融合的传统媒体,其官方微博,应当视为值得好好运作的新传播入口。仔细观察可以发现,通过微博提供链接而被点击的视频,在总点击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人们看了微博上的简短分享而去点开链接看视频。虽然,还没有看到关于通过微博上的链接收听广播的相关研究成果,还不能比较是否如网络视频一样,通过微博入口的点击量也在增加;但毕竟微博入口已经打开。有心的广播机构,就要争取让其官方微博成为扩展影响的新入口,去吸引21岁到30岁新的听众群亲近广播。

官方微博也是传统媒体成为动媒体的一个重要支撑点,可以把广播所能覆盖的庞大受众群中的尽可能多的部分变为粉丝,让静媒体变成动媒体。有了粉丝以后,要好好维护粉丝群;同样,有了官方微博之后,要好好维护微博,使其成为新的发展空间。

广播是很重视听众反映的,那么,如何看待官方微博上的评论呢?是仅仅看到评论很高兴,仅仅满足于听众对我们的官方微博有互动、有分享,还是有策略地做出回应,把官方微博上的评论当成新的资源与空间?至少,可以问一句,中国之声官方微博的粉丝的评论,有回应吗?有摘取、筛选、利用吗?曾经有这样的案例,有网友在微博提了问题,引来很多评论。有人把这些评论重新梳理,总结针对所提问题的评论中,有多少条是继续拓展提出的问题;有多少条是提供解决办法;有多少条是相关议论。这样的梳理方式,应当给传统媒体人以启发。把对官方微博上评论和转发中所附的评论予以筛选,这就是所谓动媒体的新报道资源,这是传统媒体介入分享式传播的可用空间。

3.新媒体与新经营:媒体经营理念的变革

从传统媒体发展战略、模式调整层面看,有了官方微博,已经应用了新媒体,就要树立新的媒体经营理念,即要从经营终端到经营入口,从经营个体到经营群体,从经营时间到经营空间。

什么叫从经营终端到经营入口?开始使用新传播工具、向新媒体终端提供新的内容或内容产品,是传统媒体适应新媒体的第一步选择。可以把这种选择称为开始经营终端。此时新的终端是什么?是微博。因此,传统广播继有效利用互联网广播后,还要有效利用微博,这是正确的选择。但如果仅仅把微博看作是一个新终端,还是不够的。移动终端加移动互联网会催生一系列新的传播形态,微博不过是其中之一。微博是移动传播空间的新入口,是继续拓展传播形态与传播方式的新入口,传统广播通过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传播的新入口,是拓展新受众群的新入口。因而,在今天应当提出的新问题,就是如何从经营终端转向经营终端和经营入口并重,从经营终端走向经营入口。

什么叫从经营个体到经营群体。传统广播面对的是收听者,习惯上称之听众,但对其特征的掌握,却是粗疏的。因为主要依靠听者来信,而来信者基本上是个体,描述的是个体的感受。广播机构做出的反应是从个体相应推测到群体,因而总体上是经营个体。中国之声有了新媒体平台,中国之声有了新的终端,比如官方微博,有了200多万粉丝,总体上,可以说有了数据分析的条件,有了更真切地掌握群体特征的手段。那么,如何从经营个体走向经营群体?这对广播与新媒体的融合,是更为重要的。

什么叫从经营时间到经营空间?总起来看,广播电台是一个线性传播媒体,所有新闻与观点是按照时间轴线逐次传播的。对于广播、电视机构,基本模式是经营时间,一个竞争力强的广播频率就会有播广告时间不够与播新闻时间不够的问题。广播电台有了官方微博,其思维方式就要从经营时间走向经营时间与经营空间并重。官方网站、互联网广播客户端、官方微博、粉丝群就构成了这样的新空间。从网页打开官方微博,首先会跳出一组照片,这样的传播方式已不是时间线的传播,广播电台的传播平台已经从单纯的时间平台走向空间平台。这种空间平台如何去经营?如何实现即时分享?如何与原有传统终端和手段有效互补?这都值得重新认识、精心琢磨,并以新的方式经营运作。

三、可以有什么样的调整?

中国之声有了200多万粉丝之后应该怎么办?在这里提供两点建议。

1.更组织化地管理官方微博

官方微博的管理维护模式与个人微博有许多重要不同,要有一些重要调整。现在看,中国之声官方微博可能有专人在管,但还是表现为自在性行动、个人化行动,还缺少策略、规则的约束与指导。打开中国之声官方微博看它关注了什么人,就可以看出其管理维护策略与规则。有些媒体的官方微博,所关注的70%是内部人,20%是同行,但还有5%甚至不太适合传媒官方微博作为关注对象,他们与官方微博的传播地位所要求的形象与价值观诉求并不吻合。如果是把官方微博当作新的入口、空间、资源,就要更组织化地管理官方微博。

新媒体运营如何变现篇2

关键词:媒介融合;电视业;影响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20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6-0047-02

2010年6月,随着国家对“三网”融合12个试点城市名单和试点方案的正式公布,论证长达十多年之久的广电网、电信网和计算机网“三网”融合进入了实施性推进阶段。与此同时,iptV、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迅猛发展,我国电视业长期形成的相对封闭的垄断格局正在被打破。如何应对市场竞争的挑战,在媒介融合中实现新的发展,是电视业必须做出的选择。

一、关于媒介融合的内涵

1978年,著名未来学家尼克拉斯·尼葛洛庞蒂(nicholasnegroponte)首次提出媒介融合的概念,并用三个相互交叠的圆圈勾勒出计算机、广播网和传统纸质媒体之间的交汇区域,认为这些相互关联与交融的领域,将代表媒介融合发展的空间与创新的前沿趋势。

国内的学者彭兰(2006)[1]以新一代电子报刊的融合发展为例,指出媒介之间在业务形态、市场、载体和机构等多方面的融合是当今现代传媒发展的重要特征。

徐颖(2006)[2]从“互动、整合和系统性融合”等三个层次对媒介融合方式进行了分析。

王菲(2007)[3]则从产业链的角度提炼出更为系统的媒介融合的产业形态,主要表现为横向融合、纵向融合、交叉融合和系统融合等等。

综观专家对于媒介融合的多角度理解,以及催生媒介融合的技术条件与受众需求特征的双重变化,归纳起来:首先,信息通信领域的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与升级发展,为媒介融合创造了基础性的技术条件,使得媒介内容可以在不同网络、媒介和终端之间的互联互通成为可能;其次,随着媒介市场的不断演变,尤其是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使得受众的媒介接触渠道分流现象愈发明显,差异化和碎片化的需求开始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与开发。相应地,需求与供给条件的日渐成熟与共同作用,形成了在物理融合、应用融合和制度融合等不同层次上的网络融合、终端融合、内容融合和战略融合等细分形态。

二、三网融合对电视业产生的影响

媒介融合是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以受众的需求变化为指向,所形成的发生在媒介传播的物理层面、业务应用层面和组织制度层面上的媒介系统性演化,旨在实现“任何人”可以在“任何时间”、在“任何地点”都可以获取“任何信息”的融合性媒介产品消费目标。也就是说,随着媒介市场之间技术壁垒的消除,实现媒介渠道之间的互联互通和内容交叉传播的状态。正如pool(1983)所言,“过去不同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有一个媒体提供;过去一种媒体所提供的服务,如今可由不同媒体提供”。如图1所示,在媒介融合之前,广电网络、互联网络和通信网络都只能面向各自的专属信息渠道和终端,传输各自内容提供商或运营商的业务内容。而媒介融合之后,三大网络都可以传输来自三大运营商的内容与服务,即任何一个网络(如广电网络)都可以承载三种信息服务内容,一种信息服务(电视)也可以在三种网络上同时传输。

图1媒介融合与市场结构再造

相应地,随着我国三网融合试点改革向纵深推进,一个新的媒介竞争格局即将形成,一个新的媒介市场结构也将得以构建。众做周知,在三网融合之前,我国的广电有线网络、计算机互联网络和通信网络无论是在物理网络,还是在业务承载范围上都是相互独立的,分属于不同部门的广电媒体、网络运营商和电信运营商都在各自的分类市场中占据着高比例的市场集中度,是各自市场的绝对垄断者。三网融合推进之后,物理网络基于技术融合实现互联互通,业务网络将开始在全新的外部网络中铺展,原来的独立业务运营商的身份将开始向全媒体运营商转变,原本相互独立的三大市场的市场界限将在融合中逐渐消弭。曾经的市场垄断者,将随着市场的相互进入,一方面可以进入其他市场成为新的市场份额的争夺者;另一方面,也将随着新的竞争对手的加入成为原有市场份额的捍卫者。总之,与通信和互联网市场一样,三网融合之后,广播电视产业的市场壁垒将就此降低,垄断属性将随着市场的限制性开放而弱化,广电产业链上的上游内容供应商和下游播出平台都将面临着日趋激烈的竞争,尤其是下游播出机构将从高度集中的单一垄断的平台上走下,步入与电信运营商、网络运营商、新媒体平台运营机构共同竞争的垄断竞争市场。

三、应对市场变化的对策

以三网融合为全新驱动的媒介融合格局正在我国迅速展开。随着原有高度垄断的播出渠道被打破,电视业“渠道为王”的时代即将成为过去,随之而来的是“内容为王”的真正到来。在新的市场环境和竞争背景下,电视业应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积极应对。

第一,扬长避短,占领内容生产制高点。媒体融合不但没有减少电视频道的播出量,反而让电脑、手机等新媒体终端成为电视节目的播出平台。从而对电视内容的消费数量急骤增加。电视台长期以来是电视节目的主要生产商,在内容制作上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其他任何媒介所不俱备的,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在做大做强“内容”上下功夫。

第二,关联整合,实现行业协同效应。电视业与广播和网络具有高度的关联性。长期以来,传统体制下,广播、电视、网络三者独立运营,其天然具有的产业协同没有得到发挥。要充分利用新一轮广电体制改革,推动电视与广播、电视与网络的两台合并,台网一体改革,最大限度实现三者之间的协同效应,以提升电视业的全产业链竞争优势。

第三,横向拓展,增强产业规模效益。在开放自身的同时,积极拓展电视网的社会服务功能,进军互联网、新媒体领域,实现产业多元化。

参考文献:

[1]彭兰.从新一代电子报刊看媒介融合走向[J].国际新闻界,2006(7).

新媒体运营如何变现篇3

但不管将来如何变化,对于广播媒体来说,必须依循自己不可替代的核心资源进行适应性调整。广播媒体最大的优势就是对于声音的积蓄、处理和营销,这是广播媒体进入与“视频产业”相对应的“音频产业”的本钱,这个市场空间广播媒体完全可以有所作为。面对滚滚而来的新媒体浪潮,只要广播媒体牢牢握住核心的声音内容,积极驾驭高科技之躯壳,与更多的媒体资源进行竞合,获取全新的渠道、受众、数据、内容及延伸、营销资源,开拓新的发展领域和阵地,就不仅能够在媒体竞争中应付自如,甚至可以所向披靡。

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无论何时,媒体本身都是自身发展的主导者。归根结底,广播的受众是广播永远的生命线;出众的节目内容,是在竞争中胜出的一张永远的王牌。广播媒体在内容生产、信息传播、精准营销等方面要牢牢把握自身的独特优势,不迷失、不盲从,坚持自身的主导地位和主体视角,以紧扣和突出媒体战略定位为指导,在战术上从渠道建设、用户挖掘和维系、内容生产和延伸、大数据精准营销等方面主动出击。

广播的出路在于数字化,这已经是广播经营者的一个共识。无论是广播内容本身的数字化,还是在数字化之后开展的包括声音产品变现在内的多种增值服眨广播电台均在积极推进。广播电台正在成为声音数据库、内容提供商、服务应用平台,从而在传统广播基础上打造内容和渠道交融的、可以实现价值增值的全新广播运营模式。这种全新的广播运营模式既包括从节目创意、内容生产、广告创收到受众接收,可以实现价值增值的内容价值增收模式;也包括通过网络、手机、移动客户端等新兴传播渠道,为客户定制个性化创意服务、与用户互动的渠道价值增收模式。电台为用户搭建制作、上传和分享平台,成为海量音频节目生产基地,用户可选择、收藏、点播节目;广播电台有直播、回放节目数据库,用户可以自由定制,近乎搭建了一个“私人电台”。有的电台甚至研制可穿戴的体验式广播,将广播收听点播、健康监测、听众互动、数据分析、产品营销、购买支付等集成到一起。北美和欧洲的一些广播电台则开始与旅游景区合作,在景区为游客配备广播终端,当旅游者踏进景区,广播终端便自动根据地理位置推送广播内容和服务。

采用虚拟现实、导航定位、数字地图和推送等新技术构建声音场景,一定是未来广播的发展趋势。围绕用户需求来考虑和设计内容或服务,让用户置身于声音场景中,通过虚拟角色体验,引起注意力,加强对服务的认知,唤起情感投入,实现声音互动营销,产生市场价值。基于这种创意设计体验产品和服务,音频体验经济有待被广播电台进一步开发。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有意义的创新广播媒体运营模式,走上广播媒体二次崛起、持续发展的新征程。

新媒体运营如何变现篇4

关键词:有线数字电视;产业运营;推广模式

中图分类号:tn949.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712(2013)04-0124-01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多的新媒体形式也将不断涌现。互动电视、网络电视、手机电视、互联网电视等新兴媒体迅速崛起,并日益呈现出主流化发展趋势。我国的广电传媒产业正处于从“传统”走向“新兴”的嬗变过程。新媒体与传统广电传媒都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传统广电传媒的广告运营模式受到了巨大挑战和冲击,产业价值链的再造和优化成为必然。新媒体产业链上的内容服务环节也蕴含着巨大的商机。新媒体与传统广电传媒之间在商业运营上存在着天然的契合点。在从传统媒体向新兴媒体延伸的过程中广电传媒的产业链基本上没有发生价值创造环节增减的变化而是价值创造的核心节点发生了裂变和扩张。电视台作为内容提供商从模拟电视时代的频道运营向新媒体时代的创意与版权转移,进而深入到数字时代内容资源的多平台运营和跨网络递送、跨终端展现。这种变迁过程实际上也是新媒体运营对传统广电传媒运营模式的扬弃过程。在扬弃的过程中,需要强调广电内部产业链各环节的产业联动和整合,将电视台和网络公司在业务和运营上进一步捆绑,结合播和传的优势做文章。

一、战略转型合理定位

有线网络运营商应积极推行战略转型,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从传统基础网络运营商向现代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未来可拓展的业务领域和区域可选择面广,有线网络运营商的资源有限,只能集中资源在有限的领域内做重点突破,形成相对竞争优势。因此有线网络运营商需要在继续巩固和发挥广电网络现有业务的基础上,依托于广电网络,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拓展相关业务领域。对于有线网络运营商的战略转型,最核心要回答的问题是在哪些地域进行拓展、拓展哪些业务领域,如何分步骤分阶段的实现公司拓展计划,这些问题的回答都必须建立在充分考虑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对市场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目前有线网络运营商的实力,要快速抢占目标领域还有相当的难度,目前已经有部分有线网络运营商通过“合纵连横”的方式来达到迅速拓展业务领域的目的。这个时代已经由“大鱼吃小鱼”发展成为“快鱼吃慢鱼”。无论怎样,方向定位有了,关键就看“谁快一步”了。

二、业务和产品创新加强市场营销

有线网络所能承载的业务种类越来越多,如果驾驭眼花缭乱的各类业务,结合企业自身的现状,使其发展成为自己的盈利业务,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有线网络运营商必须建立和强化企业的业务创新体系,并建立相对应的市场营销体系,培育企业的市场竞争意识。

更新营销观念,适应市场竞争要求。应当看到,有线网络运营商的员工结构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顺沿而来的,对市场竞争的概念和感觉都比较陌生。在原来,整个广电基本是采用“一市一网”的政策,缺乏竞争,整个企业的员工都适应了当时体制下的舒适的环境,管理人员的营销意识和能力都还相对较弱。但现今企业即将投入到市场竞争的浪潮中,面对国内运营商、其他有线网络运营商,甚至国外公司的激烈竞争,如何快速的更新营销观念,摆脱对大锅饭的依赖,从思想上适应市场竞争的需求,是建立现代化市场营销体系的基础。

市场和销售分离,强化对终端用户的管理。职能专业化,市场和销售职能分离,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研究、品牌的建设和销售过程的规范管理,特别是对终端用户的市场和销售管理。目前有线网络运营商基本只是关注与楼盘客户的关系维护,对终端用户的需求关注度非常小,甚至基本不考虑终端用户的要求。但未来有线网络运营商的主营业务将逐步由有线或数字电视的固定费用,转移到增值业务,在增值业务上终端用户将有很大的选择空间,如何抓住终端用户的需求、爱好,提高他们的满意度,对公司的业务发展有着生死存亡的影响。

三、建立和强化业务创新体系快速满足市场需求

保持竞争优势要求公司持续创新,不断开发和推出新产品、新业务,成功的创新驱动公司的业务发展,保持竞争优势。如果没有创新,公司的竞争力将很容易被模仿,这会造成企业只能在最低层次与竞争对手展开殊死搏斗,陷入泥潭而不能自拔。未来有线网络运营商的核心业务将主要集中在增值业务,这些业务的创新将成为有线网络运营商的核心收入来源,因此如何较竞争对手快一步推出满足市场需要的新业务和新产品占领市场将是有线网络运营商获取相对竞争优势的关键。

数字时代给人们以便捷远不止体现在生活的层面,资讯作为现代社会人们获取希冀的重要手段,其重要性不可同日而论。而作为资讯的与传播者之一的广电网络要想在未来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充分发挥自身的行业优势,在不断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得以可持续性发展,其有限的市场份额成为不可小觑的阻碍。借“三网融合”契机和行业体改趋势。“有线数字电视”作为广电网络当前首要推广产品,其目的及战略在于先期占领市场、中期增值发展、后期业务叠加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能否借此占领并稳固市场份额将成为后期整个行业发展的分水岭。

参考文献:

[1]周拥军.数字电视和网络电视的发展前景分析[J].福建电脑,2006(06).

[2]曾岩.数字电视与付费电视――不能混同的概念[J].广播电视信息,2006(05).

新媒体运营如何变现篇5

中国传媒领域现行的“游戏规则”从总体上说是按照将传媒业视为纯粹的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理论构造出来的。因此,对于传媒如何履行舆论宣传工具的功能方面保障是强有力的。但与此对应的是,对于传媒如何在产业化的道路上做强做大自己,尚未提供一个可资利用的“腾挪空间”和与此相适应的游戏规则。

不可否认的是,一个细分的年代已经来临。在这一背景下,理清传媒业和广告业的从属关系也显得相当关键――是传媒主导着广告,还是广告主导着传媒?目前看来,广告业已经从传媒领域里分化出来,正成为一个独立的、份额更大的产业。发生的越来越多的具体事例是:广告左右着媒体的报道,而媒体也越来越无法满足广告对形式和载体的需要。

透明天花板的禁锢

广告总量的刚性增长影响着传媒经济的持续增长。传媒业的重要收入来源――企业的广告投入受到限制,国家相关政策对企业的广告投入有明确限定。国家税务部门承认企业销售额的8%可以用作广告投入,而2003年之前仅为2%。企业多出的广告投入额视为企业利润,要交所得税。这种限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企业的广告投放总量。其次,在资本进入媒体之前,广告投入的分配格局已经形成。为了争吃广告这块蛋糕,众多新旧媒体进行激烈竞争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媒体之间竞相降低广告价格,整个企业的总体广告投入下降,整个传媒行业的广告收入随之降低。此外,广告商最看重的媒体核心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

1991年、1992年的时候,中国广告业刚刚起步不久,媒介这一方的收入占有绝大部分的比重,和专业广告方的比例是八二开的分成。但随着传媒业的发展,随着广告业的发展,到1996年、1997年下降到了开,60%是媒介方占有,40%是广告公司占有。而到2001年之后,两方的比例已经接近于一半对一半。这个事实说明,媒介方所拥有的传统的价值资源――版面、时段越来越不值钱了,而广告公司,没有载体,没有时段,没有版面,但是它的金额越来越大,它靠什么呢?靠在版面上经营的附加值,这种附加值越来越成为广告主所青睐和追求的对象。

如果简单地靠出让版面资源,这样的竞争无疑是越来越惨烈。随着市场的发展,很多媒体经历了高速的成长,到了21世纪之后出现的一种情况是――虽然看起来还会继续有所增加自己的收入和广告金额,但问题在于这种增加的速率在放慢,甚至已经进入了一个平台期,受到一种单一传统经营模式增长极限的制约。喻国明用“透明的天花板”描述这一现象:“比如像‘北京交通广播’,应该在全国广播的运营中是做得非常优秀的。但是,他们遇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在进一步的发展中,能不能把已经做到1.2亿元的广告额继续通过广告的方式再得到增加?显然这是非常不现实的。他们的基本问题是,如何突破这样一种瓶颈性的、透明的天花板,来创造更多的经营回报。”

一种说法是,对于媒体运营者来说,仅仅满足少部分人的习惯或嗜好,并不是以成为他们运营媒体的动力。早一步改变观念、寻找转型的可能性就多得一分胜算。新媒体时代将赋予“媒体利润来自于想象力”这句话更深刻的内涵。

价值延伸的支撑

媒体过分依赖广告收入的消极影响正逐渐显现。数据显示,要使传媒业具备完全的抗风险能力,非相关产业收入比例至少要提高到50%。

现在媒体的经营,实际上除了卖内容,卖广告之外,最没有限制的另外一个层面就是卖活动。所谓的卖活动指的是一个大概念,跟文广集团和南方报业集团的实践一样,除了内容产业的生产,还要做内容产业之外的价值延伸,这种价值延伸实际是品牌的经营,一种渠道的经营,客户的经营,资讯的经营。这种经营除了可形成一种多点的价值回报之外,一个巨大的好处是――这种活动的展开,反过来对于现实的媒体市场能形成有效的开发和有效的挤压,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为支撑的格局。

有消息说,文新报业集团正在组建动漫公司,将以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作来提高动漫创制的营运效率,同时还准备组织舞蹈系列赛事,以及介入剧场的管理和经营。凡媒体产业,必有一根由四个关键环节组成的链条:独特创意(以独特方式,把特定时代大众心中渴望但未明确表达的思想和情感集中而强烈地表现出来)――加工复制(把独特创意加工生产成可以无数次复制的大众化商品)――批量销售(通过各种批发和销售网络,将商品转化为利润)――延伸开发(文化商品的核心价值在文化内涵,因消费者的欣赏和参与而被注入新的生命,获得更大的潜在价值。这就有了再度开发的广阔空间。如热门电视剧再开发出书籍、游戏软件等等)。着眼这根产业链,仔细分析每个环节,确实有大量内容正有待于挖掘和开发。

当前的一个巨大机遇,就是十六大报告对“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进行了明确区分,将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纳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战略。竞争文化产业的机遇份额,深层思维足坚信未来与现在不同。企业战略家加里・哈梅尔指出,一个公司变小快于变好,变小它将丢失今天的市场;如果变得更好但总体不变,它将丢失明天的市场!研究默多克的斯图尔特・克雷纳说:“如果默多克在1960年把未来想像成与当时非常相似,会出现什么结果呢?他可能会买下所有的报社,建立他的报业王国,而不涉足其他行业,然后在各种新兴的娱乐形式面前,眼睁睁看着发行量下滑!”

横向经营的局面

复旦大学管理与新闻学院特聘教授钱世政认为:“传统的传媒管理模式是事业化体制,企业化管理,经营模式是单兵作战、自给自足。但是现在,传媒业已经成为一个全球化运作的产业,当资本登陆媒体以后,资本市场的约束力要求传媒产权清晰化,管理透明化,营运产业化。”

美国的传媒生态,已经越来越适于各类传媒形态的整合。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主席鲍威尔认为,信息技术时代传统媒体的整合已不构成信息垄断。舆论认为美国这样放松管制,是为了维持和扩展全球化时代的美国国家利益。传媒界越来越认同“内容为王”的理念,无论是报纸还是互联网,其核心就是通过各种方便快捷的手段传播信息和知识,而且发展趋势是内容服务与传播形式(传媒)相分离,内容供应渐趋独立。其中经营网络是首选,2002年美国日报的网络版从每位访问者身上午获利为7.93美元,收入共达6,55亿美元。

据了解,美国已很少有单一形态的媒体公司,各媒体公司都在致力于跨媒体经营。经过多年的优胜劣汰和收购兼并,媒体已经形成各自独特的业务结构,这种传媒格局大致可以避免恶性的同位竞争,传媒市场也呈现出多元化的局面。

显而易见,纵向经营和横向经营是传媒企业通常使用的两种经营模式。纵向经营是单一产品的经营模式,媒介产品的生产线上下游同时掌握在一家媒介公司手中,经营注重专业化程度,努力把单一产品规模做大,通过发行量、广告量等数量的增长取得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核心竞争力。

当传媒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其规模经济效应便趋于下降,所谓投资收益递减规律开始发挥作用。于是,传媒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和盈利点,从规模经济转向范围经营经济。传媒集团从经营单一媒体转向跨媒体,使属下的多种媒体产业互相支撑,资源共享,实现利润最大化,这是横向经营。西方传媒企业常通过收购兼并、重组资产和业务发展横向经营,也有少数母媒体生出子媒体发展横向经营。有业内观察家指出,横向模式中的业务结构是媒体发展的关键。

游戏规则的再造

一个在传统媒体从业近八年的业内人认为,中国的传统媒体其实并不注重品牌的经营或保护,而是一味的追求发行量,或者通过国家的行政拔款来维持宣传功能,没能好好地根据市场需求或市场规则来运作媒体,导致刊号资源的浪费。比如现在的许多媒体,其经营模式不但不注重整合其他媒体的资源,就是起码的广告经营都没有做好。而且,媒体在一般人的眼中,其赢利点就是发行、广告。没有品牌经营,没有品牌效应,何谈吸引国际资本、民间资本?何以形成品牌号召力和品牌规模效应?

我国传媒产业的现实发展逻辑是――如果传媒按照产业来运作,市场化因素的渗透足不可避免的;而市场化的发展必然带来资源配置的集中化趋势,即所谓规模化竞争和集团化建设;而资本市场的介入则是这种资源配置的集中化趋势的最好“助力剂”;而资本市场的进入则意味着传媒领域的游戏规则必须为资本的规模化运作提供必要的体制创新空间。这些都不是一个选择问题,而是一个必然的逻辑和现实的发展趋势。

毋庸置疑,媒体“圈钱”不是目的,用“圈”到的钱来整合资源,完善产业链,开创更多的赢利模式,提高核心竞争力,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融资的目标。从跨国传媒集团的经营实践看,他们多采用纵横交错的兼并重组模式。集团所经营的报纸一般都自己拥有造纸、油墨甚至印刷设备等原材料生产厂家,或对相关厂家进行控股;在产品的销售、发行上,创办自己的报刊发行公司;同时,集团牢牢掌握着广告公司,以完成信息产品的二次售卖;另外,还与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与传媒业同样存在价值链接的金融机构建立联盟关系,或者自己就拥有金融机构。通过这些方式,跨国传媒集团将原材料供应、销售渠道、资本运营等价值行为纵向整合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降低集团内部的交易成本,链条上的多种赢利模式也降低了行业经营风险。西方一些国家允许各类媒体“交叉持股”,一些传媒集团在已有的报纸业务外,还拥有自己的电视台和电台。这一方面能使报业公司多一个新的新闻和信息平台,摊低获取新闻的成本;另一方面集团多一种赢利模式,自然会少一份行业经营风险。

新媒体运营如何变现篇6

关键词:新媒体品牌故事营销

一、新媒体营销与企业品牌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普及,“大数据、云计算”时代已经到来,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生活习惯,也引起传统媒体的变革,新媒体应运而生。由于其快速、便捷、成本低廉等优势,新媒体在企业品牌营销及产品销售方面表现出极大传播优势。

目前,国内许多零售行业及个人网店均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客户端营销自身产品,并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树立起自身品牌形象。新媒体在房地产、药业集团、银行保险及大型综合类企业中也在逐步普及,如房地产界的万科、恒大、绿地等已经已经意识到到新媒体(微信、微博为主)在企业品牌营销方面的强大优势,都正在积极组建自己的新媒体、电商运作团队,顺应时展潮流,及时掌控新媒体发展趋势,运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为公司做好品牌营销工作,树立企业品牌形象。

二、故事营销

要让产品出奇制胜,说个好故事,让故事常绕客户脑海,这远比促销大降价来得有效。一个好故事胜过千万宣传费,因为故事本身就是娱乐、诙谐、告知、说明的最佳工具。现在营销是说故事比赛,谁故事说的好、感人、共鸣,谁就赢得市场。

故事营销就是指在产品相对成熟的阶段,在品牌塑造时采用故事的形式注入情感,增加品牌的核心文化,并在产品营销的过程当中,通过释放品牌的核心情感能量,辅以产品的功能性及概念性需求,进而打动消费者的心灵,从而保持产品在稳定上升的过程中有爆发性的增长。

如今,人们在购买商品的时候可选的同类产品琳琅满目,而且各有特点。过去的“用”的想法已经过渡到“享用”的想法。消费者在购买某个商品时不仅仅考虑产品的特点,更考虑它所带给自己的形象增值或者哪个“最喜爱”。这里的“最喜爱”不是简单的喜欢不喜欢。更多反映了企业的产品是否准确地被其目标对象所购买。要做到这点,就要对不同的目标消费者进行不同的宣传。简单地说就是激发人的感性因子,用情感拉近消费者与产品的距离。

三、运用新媒体进行故事营销的策略

运用新媒体进行故事营销必须兼顾两者的特点,企业必须意识到用户对新媒体广告内容的选择具有自,应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展示成功的故事。无论在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人们总是关注信息的变化,关注成功的人或事件,展示成功的故事可以被其他媒体转载或学者引用。这样有利于企业形象的塑造和传播。现在许多企业网站上的有关企业文化或企业故事就是例子

2、要符合产品的特性。高科技产品的故事一般理性、严肃;食品等故事营销要营造感性、活泼的情境。

3、要创造符合目标消费者的情境。不同产品的消费者不同,同一产品的消费者也不同,因此应当创造准确的情境。奶粉的故事营销要适合表现母爱;白酒则适合表现团聚。

4、要选用合适的表演角色。明星效应在营销中十分重要,但是我们必须选择恰当的明星。化肥产品的角色应当挑选农民朋友喜爱的明星或专家来担当;体育产品就应当挑选体育名人或扮演运动员。

5、要活用故事来营销。故事营销并不仅限于广告中,也可以通过策划或搭乘新闻事件在真实的故事中进行宣传。

6、要保持一贯风格。新媒体的风格应当与传统媒体的风格保持一致。不断地变化会使消费者找不到自己的定位。

7、要不断培养品牌的忠诚者。一个品牌的忠诚者应当长期培养,海尔就是最好的例子。海尔在品牌宣传中将眼光放得长远,制作了《海尔兄弟》的冒险故事,培养了一批潜在的消费者。这些潜在的消费者在儿童时期看《海尔兄弟》。尽管他们当时不知道海尔是生产电视、冰箱等家用电器的企业,但是海尔兄弟的LoGo却深深地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他们长大后对海尔依然亲切。因此,企业也可以创作移动媒体端的动漫短片或其他影视作品来培养忠诚者。

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的当下,如何摆脱“红海”中的血腥厮杀而畅游“蓝海”是大多数企业的期望。有效利用新媒体,将创新元素融入整合营销传播之中,为产品差异化和低成本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对于企业战略转型和品牌营销传播的完善和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媒体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随风潜入夜”,同时也在品牌营销中“润物细无声”。在新媒体时代下,把握新媒体营销方式,整合新媒体营销与其他营销方式,实现营销效益的最大化,是新时代企业的不二之选。

故事营销只是创建和宣传品牌的手段之一。但是,通过故事营销,品牌可以被赋予某种文化精神,这样,企业产品不仅仅是销售产品,更是传达品牌与消费者共同的信念。这种信念的传播需要生动、活泼、有活力的新媒体推波助澜。

参考文献:

[1]王静、樊传果,《再探新媒体环境下的广告传播》,《中国市场》,2010(52).

[2]陈庆铨,《论新媒体在企业品牌宣传中的运用》,《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4).

[3]代蓉,《新媒体时代品牌营销策略探析》,《科技创业月刊》,2014(6).

新媒体运营如何变现篇7

关键词:媒介融合全媒体出版纸媒转型

自互联网出现以后,纸媒出版业生产方式的转型明显加速,数字化、网络化已成必然趋势,即把文字、图像和声音等多种形式的传播转变为一种共同的语言进行“发行”的方式。与传统的纸媒相比,其传播的速度和灵活性获得了大大的提高。①因特网所特有的开放性、互动性和海量的信息使传统的纸媒出版业无法安之若素,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全球的纸媒出版业都试图在网络上开拓版图,欲求发挥纸质与网络媒体的合力,纸媒出版业通过网络形式正在不断地扩张自身的影响力。并且由于各种媒体形式的不断涌现和变化,媒体在内容、渠道和功能等各个层面的融合,使得“全媒体”这个概念开始出现于纸媒出版领域。然而,传统的纸媒出版如何才能更好地转型升级为全媒体出版模式,取得更大的收益呢?

传统纸媒的转型目标分析

转型意在满足更多样的分众化需求,因此需要依托目前的传统纸媒体系,开发网络传播平台和新型传播终端,以实现立体化、全方位、多渠道的全媒体传播网络。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集成多种载体形式、内容形式以及技术平台。载体形式上可分为纸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网络、电信和卫星通信等多种传播媒体形式;内容形式上包括视觉、听觉、形象、触觉等用来接受信息的全部感官;各类技术支持平台上包括纸质、声像、因特网、3G网络、手机的相关网络和流媒体技术等各种传统、网络和电信方面。

“出版”产品包容一切个体媒介特性。任意形式的媒体都是全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每一类形式的媒体都要能够包容,在融合运用全媒体时,对各类媒体的特性和优势都要充分运用。一方面要利用新技术改造传统纸媒产品的形象与表现方式,另一方面要在大型的媒介整合平台上,综合利用多种媒介传播手段实现内容的相互推销和资源共享。②扩大传播覆盖面。全媒体涉及当前所有传播媒体,能够将人们所能够注意的空间进行相互的整合和填充。因此,纸媒出版转型之后要做到能够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细化服务,对于相关的需求提供最佳的媒体和渠道,以实现最为理想的效果。

转型后纸媒营销策略的整合分析

全媒体出版阶段已经完全超越了纸质媒体网络阶段的各自独立的模式,纸媒、网络和影视等的互动将为扩大出版物的影响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传统媒体以各种方式与网络等其他媒体进行融合。通过融合,可以在时效性上实现由定时更新、及时更新、实时更新到全时更新的变化,在表现模式上可以实现纸媒、影音、网络、手机等多种媒体同时发行。其中较为重要的是将单一的单向传播模式进行改变,对读者的反馈意见和参与意识加以重视,形成“出版产品”与读者的积极互动,以扩大营销的精准性,提高营销的效果。

在互动的方式上,纸媒首先可以推出大量网络互动活动和互动板块,培养网站和社区的网络人气:一方面,将纸媒出版物和纸媒出版集团的影响力通过相关的活动和一些特色网络板块转移到门户网站;另一方面,网站对于相关信息要及时回应,大量提供类似于相关出版物的信息以及使用多种媒体的表现形式来弥补纸媒在时间上的不足。通过这种与读者的无缝对接和全媒体的表现形式,可以使出版物和网络的人气上升,品牌的知名度与影响力随之提升。与此同时推出短信平台,将会吸引大批读者踊跃参与其中,短信平台将会极大地加强信息反馈的实时性,完全可以实现与读者全方位、全时段的互动。③

无疑,数字时代的来临已然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中尤为显著的是生活中人们每日接触的大众传媒和基本通信手段。以后的信息发出端,无法得知信息的使用者面前的信息呈现方式(纸质、电子文档、影音还是其他),其最终的体现方式将取决于使用者的意图。出版物的传播模式和营销模式将由出版业单向模式转换为个性化的互动模式。

媒介融合与纸媒出版流程再造分析

传播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了媒介之间的合作,使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数字媒体组织之间,因为资源的共享与开发利用而逐步形成战略文化联盟。这种融合在纸媒与网络媒体之间表现得尤为明显。

媒介之间的融合改变了纸媒出版的流程,首先,就作者资源的寻求以及组稿而言,传统纸媒编辑已经开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运营商所提供的原创作品资源,例如盛大旗下的起点中文网;其次,就编辑工作而言,已经不再仅仅是对于纸版的行为,编辑的对象范围明显需要扩大,一方面要实现传统方式的表现形式,另一方面要以数字的形式、音频资料的形式、视频资料的形式同步“出版”基于同一内容资源的互联网读物、手机读物、手持阅读器等终端数字设备读物;再次,就印刷而言,媒介的融合已经改变了传统纸媒出版流程,将其划定在了一小部分业务范围之内,由于全媒体开发的新产品所具有的数字属性,其载体形式已经完全改变,相应的复制方式也变得简单易行,而且低碳环保;最后,就发行而言,多种传播渠道的融合极大地提高了这一环节的效率,由于网络传播平台和营销平台的使用,发行的成本费用明显降低,营销的目标受众更加清晰、明了,用户的反馈更容易被获取,消费行为也因此而变得更为多元化,相应的,受众满意度也会明显提升。

由以上分析可知,为了更好地适应媒介融合环境,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广播、电视媒体、移动媒体的优势,以实现纸媒出版的升级,纸媒出版体系内部的流程必须进行再造,即围绕内容资源的开发,架构融合多种媒体制作的模块,共同从选题策划开始,合作打造全媒体出版产品,建立统一的业务管理系统,对选题开发、多媒体产品制作、成本收益计算、质量以及销售营销进行集中的管理与监控,以实现媒介融合下纸媒出版的科学管理,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部门调整,更好地整合人、财、物以及信息流,实现媒介之间的共享与互赢。④全媒体出版的经营模式分析

媒介融合处在一种自身不断发展的状态中,从最初报业集团之间晨报、日报与晚报之间采编系统的融合,到技术开发商利用网络平台融合纸媒出版资源,共同打造精品文化与消费高峰,整个融合的过程逐步深入,这种资本上的媒介组织合并或是合作,最终将朝向“全媒体出版”方向发展。这种新的出版方式将是媒介融合的终极目标,其经营模式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

全媒体运作,多渠道同步出版。针对一些有思想深度、文化底蕴浓厚、开发价值高、市场需求旺盛的选题,可采用全媒体运作、多渠道同步出版的经营模式,通过各媒介进行信息,利用全媒体展开整合营销,从而使版权价值最大化,实现传统作品内容的电子版权、无线权、影视改编权等统一开发经营,打造以纸媒产品为基础,整合影视、版权、无线等多种资源的全媒体出版运作体系。⑤跨媒体经营,按需出版。全媒体出版的运作方式,并不意味着每一种内容资源都需要所有媒体共同参与开发制作,更多情况下,它的形式体现为跨媒体经营、按需出版。因为受众对于某些信息资源的载体形式选择是有一定偏好的,而且特定的资源本身也有最好的表现形式,可能是书、报、刊,也可能是电影、电视、互动性的网站,所以全媒体出版企业无须浪费人、财、物去开发所有的内容特征,只需要通过尽可能多的媒介传播渠道,使营销信息广泛化、受众消费方便化。⑥纸媒转型的路径分析

媒介融合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可能所有的媒介在统一的行政指令干预下短时间内就完成全媒体出版的转型升级,按照其演变的进程,其转型路径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媒介之间的战术性合作。不同媒介都有着自身的运作方式,例如:新闻的采编系统与图书的选题策划系统就有着明显的区别,而且内容产品本身的生命周期也明显不同。因此,二者之间以及与其他媒介的互动合作在初级阶段都始于自发的战术性合作,主要集中在宣传促销层面,即针对某一内容资源的开发,充分利用多种媒介的传播渠道为其充分造势,将其迅速地推向市场,并借助多种媒体的文化再造功能,延伸内容产品的视角,为读者开拓更广泛的消费空间。

媒介组织之间的重构与融合。合作共赢的案例随着媒介融合的进一步深入,变得越来越多,而媒介自身也开始意识到了范围经济所带来的可观利润。如何能够更优化地进行内容资源以及人力资源的配置成为降低媒介经营成本的关键性问题,借鉴国外已有的成功经验可知,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媒介之间的并购联合与重组来完成。因为只有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进行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区经营,才能产生规模经济效益,增加边际成本收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媒介之间业务形态的融合。组织结构的重组与融合是纸媒转型升级的一个基础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要真正实现范围经济效益,需要彻底地融合与改造各种媒介的自有业务形态。例如:对于内容资源的采集、形式的设计、价值创新点的选取、传播渠道的融合、营销策划方案的整体设计等环节,都需要各种媒介的工作人员共同参与、讨论和制定,最终要形成一个集合多媒介优势,分时分步骤协同打造全媒体出版产品的方案。⑦

结语

媒介融合,纸媒出版业与电视、电影、网络等大众传媒业态之间开始了互动与共赢,实现了各种内容资源、技术资源、传播渠道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因此增加了成本的边际效益,体现了范围经济的价值。通过融合,纸媒出版的著作权得到了增值,品牌得到了增值,企业文化也同样得到了增值。纸媒出版业自身也通过与其他媒介的技术融合、业务融合和市场融合达到了升级,并逐步向“全媒体出版”转型。⑧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媒介融合怎样改变与促进纸媒出版业的发展,都要明确一点,即出版物要传播的是内容,而非载体本身。故不论其出版形式如何改变,是印刷形式的、网络形式的、移动形式的还是其他任何形式的,其核心价值总是不变的,其根本目的仍然是要使出版物发挥其公共服务的社会价值。(本文为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指导项目,项目名称为“黑龙江省出版产业模式的数字化转型研究”,项目编号:11554150)

注释:

①文森特・莫斯可:《数字化崇拜:迷思、权力与赛博空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②沈菲菲:《媒介融合对我国出版产业价值链构建的影响》,《新闻世界》,2010(8)。

③郜书锴:《全媒体时代我国报业的数字化转型》,浙江:浙江大学,2010年。

④陈伟军:《媒介融合视野中的新闻出版强国建设》,《中国出版》,2010(11)。

⑤周利荣:《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整合模式分析》,《出版发行研究》,2010(10)。

⑥魏玉山:《关于数字出版领域几个概念的思考》,《出版发行研究》,2010(10)。

⑦许颖:《互动・整合・大融合――媒介融合的三个层次》,《国际新闻界》,2006(7)。

⑧尹章池:《关于出版媒介融合的综合性研究》,《编辑之友》,2009(5)。

新媒体运营如何变现篇8

报业发展新媒体的导弹理论

尽管从目前报业试水新媒体的实践看,大多仍在尝试探索阶段,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成功者为数不多,但报人在是否探索新媒体这一问题上达成空前共识,《潇湘晨报》董事长刘剑的观点颇具代表性,“新媒体的设计投入要有这样的理解:不投入就没有希望,投入有很大的风险,但最大的风险是不投入,最大的成本是没有动作。正好在传统媒体实力强大时,如果不把财力和人力资源做好相应准备,并投入具体运营中,三到五年时间就会变得没有机会。”

而手机类媒体对传统媒体开始进行更大程度的冲击将传统媒体进入下行通道后的下行速度向前推进,目前摆在传统报人面前的困局是:不做新媒体没有未来,做新媒体没有现在。刘剑指出,新媒体没有好的商业模式,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主要是指经济上的效益,而非传播效益。而没有商业模式,就无法再生产和扩大生产。

虽然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是先设定目标,再行动实现目标,但刘剑认为,报业办新媒体需要新的战略,改变过去先看到目标再开枪的做法,“现在的思路是先发射导弹,升空后在空中找寻目标,再逐步调整方向,最后打出去。报业办新媒体恐怕也要这么做。”

事实上,综观全国各地报人,基本都在践行上述导弹理论,长沙晚报报业集团社长龙钢跃表示,“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其实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在本质上,其核心都是新闻信息的采集与平台,不管什么媒体和媒介都需要这个平台生产的新闻或者相关文化产品,也就是新闻的采编机构都是相同的、需要的人的创新与开拓也是相同的,只是采编方式与方式不同,运用的技术不同而已。所以,传统媒体可以改造现有的平台,增加不同的媒介,形成新的媒体传播形式。这里,有可能是以新媒体为主体向传统媒体借力,也有可能是传统媒体为主体向新媒体延伸,方式不同,实质就是融合”。

报业新媒体依托报业,试图将报业已形成的优质资源和品牌效应延伸至新媒体产品上。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旗下三湘华声联合编委会总编辑张云梦认为,“将三湘华声整合在一起,效应互相放大,用传统媒体的草养肥新媒体的羊,华声在线如果没有《三湘都市报》是活不大的。而《三湘都市报》这块草地需要新媒体的羊来点缀。”

刘剑认为,报业涉足新媒体,思想决定一切。“商业模式是最大的问题,运营和营销很重要,市面上有些好的报纸营销缺乏,卖不过办得差一些的报纸就是这个道理。传统媒体做新媒体新业务要紧扣自己的长处。”那么传统媒体优势何在?刘剑表示,媒体的长处不仅在做新闻,也在做营销。此外经过这么多年运作,很多媒体管理运作能力很强大,“口子可以开小一点,但发展新媒体步子要快”。

报业全媒体的三步走战略

走访数个城市,综观报业当前全媒体进程和未来发展思路,大致可以概括为三步战略,其核心为报纸和互联网的融合,并以此扩展延伸到其他介质:

1.报与网建立关联,既而报网互动。

传统报业兴建互联网是从数字报开始的,简单将报纸内容搬上网络,随后逐步调整网站内容,增加新闻含量,新闻门户网站模态初现。此外报纸内容逐步调整,设立相应板块,支持网上内容,做大栏目。三湘华声联合编委会总编辑张云梦介绍说,“最早的报网互动,在报纸上扩大新闻采集面,成立华声网事板块、华声追事版等,优化报纸读者,借助网络互动,让三湘新闻很快传播出去,重要事件即时播报,滚动播出提高时效,吸引网民。”

除报道内容外,报网互动思路还体现在新闻采编管理上,最大的变化是将网络因素纳入采编管理和记者考核中。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编辑董岳林介绍说,他们鼓励记者多写稿写好稿,好稿的标准之一是网站转载率,被转载、被重要网站转载、被重要网站转载在首页甚至头条,都有相应加分。把新媒体作为考核管理一重要因素的做法目前被全国各大报社普遍采用。

2.报网融合,深度互动。

报网融合是当前报业集团全媒体化的主要进程。采编、营销一体化,创立联动机制,广告与商业合作打包,放大增量。

一方面,采编资源共享,依靠网络和电话建立信息采集分享系统和呼叫中心,报网两班人马共同策划报道、共同采访,素材共享。

董岳林介绍说,华声的很多频道目前是由《三湘都市报》编辑操作,报网频道间互动。而报网互动后三湘华声全媒体在管理制度上作出相应调整:“每天报纸、网络编辑在选择新闻时,除浏览别家报纸和网站新闻时,还要彼此浏览,互相补充,避免内部遗漏重大事件。记者写在报纸上的稿子由于版面有限无法完全刊登出去时,可以在华声网上全文刊登,如果被重要网站转发,会有额外工分,认定记者工作量”。用制度调动记者工作积极性,从而保证报网内容的深度融合和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报网互动可为广告商和活动赞助商提供多媒体业态产品,打包向广告商出售,多方介入活动,增强报社在经营中的竞争力。一些本身实力较弱的子媒体在营销中可借力其他优秀品牌,增强其经营能力,获益远远大于单个媒体营销。需要指出的是,在此类互动经营中,网站借助传统媒体报道影响力拉动网络广告,广告仍是主要盈利点,相对缺乏针对网站的个性化盈利产品。

3.全媒体采编运营模态的设想。

诚然,目前各媒体正努力打造全媒体采编运营业态,已有媒体率先建立报网融合编辑部,为全媒体采编系统建立雏形。综合来看,全媒体业态应该是三方面的全媒体化:

首先,采编全媒体化。2011年三湘华声正计划全面实施全媒体战略,张云梦向我们描绘了对全媒体采编战略的设想:“全媒体概念要打造中央厨房编辑部,一个编辑部分别向不同下游终端部门供稿。”从这一意义上讲,采编全媒体化超越报网融合,而是打造一个全媒体编辑部,该编辑部有同时采编提供纸质文字、网络文字、图片、视频和其他多媒体产品的能力,成为多媒介产品的统一输出口。张云梦表示,“移动终端发展使报纸等平面媒体萎缩加剧,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更多人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广,需要我们有提高更丰富媒介产品的能力。”

其次,运营全媒体化。新媒体存在碎片化、多点化、分众化、易变性和个性化,它的运作模式、盈利方式完全有别于传统媒体。不同于报网融合打包推介广告和活动的相对简单化做法,运营全媒体化应该会经历更漫长的过程,因为每一种媒介产品都有各自特点,进而开发出相应盈利模式。理想的运营全媒体化需要在同一平台上针对不同盈利模式分别发力,形成各具特色,兼具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的媒介经营性项目或产品,力争成本最低、效率最优、效益最大。

运营全媒体化首先要做的是配合采编找准各媒介产品的定位,探寻赢利点,以此开发项目。整合的目的是合理协调优势资源,节省成本提升效率,而长效机制有待对各个产品的精耕细作、持续积累。

再次,人员全媒体化。这是全媒体事业的关键问题。全媒体业态大大提升对人员素质的要求,一名普通采编人员需要同时掌握文字、图片、视频等采编方式,能在各个工种间自如转换,提升多媒体新闻产品采集能力;运营人员更要熟知各种媒介特点,全局把握、运筹帷幄;报业全媒体化变革还亟需技术开发、后台服务、统筹协调等人员发挥更重要的作用。由于全媒体流程变革,对各类人员的培训、管理需相应调整,建立更科学完善的考核激励机制,对薪酬体系进行调整以科学反映人员工作量。从本质来看,制度是人员全媒体化及有效管理的根本保证。

全媒体业态根本转变的是思维

无疑,理想状态下的全媒体体现的不是“跨媒体”时代媒体间的简单连接,而是全相位融合——传统媒体与固定互联网终端、移动终端乃至其他通讯产品的内容互溶、经营运作互动和功能互补。《潇湘晨报》董事长刘剑概括说,“全媒体化根本上是新闻产品全数字化和新闻手段全覆盖”。在这过程中根本的是全媒体思维的建立。

1.在全媒体思维指导下不能否定专业性和必要分工。

可以预见,全媒体化变革会对传统媒体生产、经营运作流程带来颠覆性变革。在其之下是紧迫充电学习的媒体人,除写文字稿,还要会拍照、摄像,忙得不亦乐乎。然而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只要掌握各种报道手段就是全媒体人才。学习各种技术技能相对容易,能深入了解各媒介特性,并生产出最适合该媒介传播的产品则需要全媒体思维的训练建立。社会发展数千年的历史证明了社会分工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海量信息时代人们更注重和强调有品质的信息,这些都需要产品生产者的专业性。

在谈到全媒体业态什么样的产品最符合市场需求时,张云梦认为,简单讲纸质媒介上的新闻产品腾挪到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的做法不应该是最终形态,“在全媒体发展战略中我们计划打造新的传播介质,利用ipad、iphone,有别于当前植入的都是简单的互联网内容,我们要将这些传播手段看作全新的介质,设计打造新型产品,比如在ipad上多张照片完成一个事件叙事过程”。

因此,我们认为理想全媒体业态中,中央厨房不妨可以将新闻生产进一步细化,首先搜集基本素材、并通过采访获得初级产品素材,从事该部分生产的人员需掌握文字、摄影、摄像等多种新闻采集本领,能生产出初级产品。接下来对这些产品分别进行深加工,加工者有必要分工对接,按照不同媒介属性要求将产品最优化地呈现在各自媒介形态上。在此过程中一方面强调分工,制作精品力作;一方面亦要强调合作,做到资源共享,共同策划研讨,效益最大。

2.在全媒体思维指导下可挖掘必要的合作。

新媒体运营如何变现篇9

如何平滑实现从传统网络向云的转变,如何在转变之后提升自身的价值,如何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成为了广电行业最为关心的问题。在本届CCBn上,众多网络厂商和增值服务都推出了具有特色的解决方案。

华为媒体云

华为在本届CCBn上展示了其媒体云解决方案。该方案覆盖了媒体内容制作、消费和传播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媒体云解决方案包括针对电视台的新媒体内容中心解决方案,以及针对广电网络的媒体汇聚平台和高效分发网络SmartCDn和Cache。该方案以视频内容的全媒体生命周期循环为核心,通过基于云的基础架构、媒体生命周期管理、融合的内容管理以及媒体应用,实现内容聚合、内容增值、内容社会化。

华为媒体云解决方案能够有效帮助运营商进行内容经营和管道经营。通过华为媒体云解决方案可以将广泛的内容汇聚到广电网络中,经过全媒体生命周期的各项加工处理,增强内容资产附加值和广告潜在价值,提升基于个人兴趣内容的吸引力,增加用户消费黏性,从而达到内容精细化运营的目的。同时,华为媒体云解决方案还能够通过CDn高效低成本进行内容分发、通过Cache技术节省网间流量并提高用户体验,还能够通过感知用户的特性对管道进行商业增值,帮助运营商高效智能化地经营管道。

华为媒体网络市场总监孙佳表示,越来越多的媒体内容和终端对人们生活的改变产生影响。针对这些形形的新媒体,华为推出了从媒体生产到的完整平台――媒体云,以满足传统媒体向新媒体演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需求。华为媒体云采用云存储技术实现低成本、高可靠的内容存储,同时能够动态适应业务量的大小变化,按需弹性分配计算资源,为广电用户的海量媒体内容的采集、编码、转码等环节提供低成本、高效的计算处理能力。

思科云视频的应用与服务

思科在本届CCBn上重点介绍了基于Videoscape平台的多款产品与解决方案以及云视频的应用与服务,在为运营商带来创新商业价值的同时,也能够为家庭用户提供精彩纷呈的视频娱乐体验与服务。

Videoscape平台为广电用户迁移到全ip视频基础设施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可将云、网络和客户端组件无缝整合在一起,并支持视频传输与录制、暂停视频播放和恢复播放等功能。

在思科Videoscape平台架构下推出的多款全新产品,可以为家庭用户带来出色的云视频体验,确保他们无论身处何地或者使用何种设备,均能够享受到高品质的服务。思科全球副总裁徐启威表示:“在中国信息通信产业发展趋势下,运营商面临全新的市场机遇,如何进一步拓宽服务领域、提升商业附加值、增强创新能力、使客户得到更好的业务享受和体验,是业界同仁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思科致力于为运营商提供最全面的视频解决方案,通过将网络、云和客户端的强大优势整合在一起,帮助运营商借助云视频业务的推广,赢得更多为其用户提供增值服务的机会,从而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

除了Videoscape平台之外,思科还展示了基于云体验的创新网络架构、解决方案以及产品应用,能够利用思科在云、网络和客户端领域的新技术,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下一代视频体验。思科端到端的网络设备能够支撑广电用户的各种业务应用,其中包括CiscoCmtSuBR10k新一代引擎卡pRe-5、基于有线电视线缆网络的wi-Fi解决方案、光纤渗透型1550nm光传输系统和Gainmaker光工作站,以及视频智能运营服务解决方案(VSoS)等。思科能够提供开放的内容架构,其中包括基于云处理的多屏切换(multi-screen)和Videoscape视频体验、可支持3D视频通话的全高清3D机顶盒(CSVtStB-3DVideo),以及家庭无线视频解决方案(wi-FiStB)等。

思科展示了部分与合作伙伴推出的创新解决方案。其中,思科与国内视频处理技术与产品提供商合作打造的创新媒体数据中心应用解决方案具备良好的端到端整合能力,在网络智能虚拟化,网络、服务器、存储一体化,以及万兆级别高性能技术等方面具备优势,适用于电视台、网络公司、视频服务网站、行业电视台及新媒体应用。思科也与本地专业合作伙伴紧密配合,推进“云视频”在远程教育、智能医疗、智能社区、电子政务、智能交通等行业的创新应用。

云游戏

除了媒体云、云视频,在本届CCBn上还出现了云的新应用――云游戏。云游戏是基于云计算的一种新的游戏方式。云游戏的运行模式是,所有的游戏运算处理都由云端服务器完成,再通过低延迟的视频编码和高速网络传输技术,将游戏影像即时传输给用户,用户的操作指令再通过网络即时回传给服务器,从而让用户可以远程直接进行游戏。

新媒体运营如何变现篇10

今年,中国大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已走过整整30个年头。在这30年中,中国大陆新闻传播领域也经历了持续不断的改革。研究界对于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的新闻改革,已展开了大量探讨研究,发表了大量相关成果,以文章为主,但也不乏著作。这些成果,有的从宏观上探讨我国新闻改革的特点、难点、整体设计等,如有学者曾指出,中国大陆1978年以来的新闻改革进程,星“边缘突破”、“上下协商”的方式;学者提出,在我国新闻改革的整体设计中,必须厘清新闻改革的优先目标。有的成果,将我国新闻改革置于政治、经济、科技、全球化等各种不同的视野下考察,如有论文将深化新闻改革同当前我国发展民主政治的进程联系起来,论文作者认为,十七大报告中有关民主政治建设的论述“广泛涉及并充分确立了与我国新闻改革直接相关的诸多理念与权利……让新闻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深化,已成为越来越清晰的目标”。有的成果,选择探讨特定的传媒业的改革,如《报业改革面临的问题》、《对中国电视业改革与转型的思考》,等等。也有的成果,微观地讨论一些具体的报道形式、报道内容的变革等。本文拟围绕一个可以说是中观层面的问题,即传媒机构的社会定位问题,展开讨论。

新闻改革进程与传媒业社会定位转型:企业化管理和重堑市场主体

学术界已经指出,“市场经济要求建立‘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对于中国大陆新闻传媒业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转型决定了其传媒机构社会定位的转型。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单纯强调传媒业的事业属性,对其产业属性却缺乏认识;传媒机构曾被单纯地视为专门从事宣传的事业单位。在当前的语境下来重新认识这一问题,当时对于传媒业、传媒机构的社会定位,有失偏颇。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我国对传媒业的社会定位,在认识上逐渐深化,在实践上进行了循序渐进的创新。20世纪70年代末期,传媒机构经有关部门批准开始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创新实践。进入2l世纪后,又出现了重塑文化市场主体,重塑传媒市场主体的提法和尝试,这是新闻改革深化过程中我国在传媒业和传媒机构社会定位方面的新探索。这一新探索,以改革开放以来对传媒运作的创新实践的积累为基础。有学者认为,“依据不同时期的改革重点,当代中国的新闻改革大体上可划分为四个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主要是新闻业务改进,扫除‘’期间‘假、大、空’的新闻文风,倡导“真、新、快、短、活”的报道原则;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主要是新闻观念更新,促使传媒功能、传媒结构、传播方式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从20世纪90年代初至21世纪初主要是经营管理改革,转换经营机制,探索规模经营,组建传媒集团;十六大以来主要是管理体制创新,在制度层面探索信息传播调控的新机制,分途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与产业性文化事业”。这一观点,很有见地。但笔者以为,尚值得补充的是,在我国逐步推进的新闻改革过程中,这几个阶段并非截然分开,它们既具有前面的阶段为后续阶段奠定基础的特点,又具有后续阶段深化前面的阶段之成果的特点,而且各阶段目标的实现过程并非随着新的阶段的来临而结束,各阶段的重点共同烘托出全方位的新闻改革。就传媒业的社会定位而言,“重塑文化市场主体”、“重塑传媒市场主体”的提法和尝试的出现,是我国新闻改革总体历程中传媒走向企业化、市场化运作过程的水到渠成的现象,又是新闻管理体制机制创新的体现。

新时期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和传媒政策引领的新闻改革步骤

从宽广的社会理论的角度来说,重塑传媒市场主体作为传媒社会定位转型中的新探索,反映了传媒系统的运作与社会经济系统的运作的密切联系,其最根本的动力,来自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传媒业运作的现实需要。在人类传播的发展史上,现代传媒业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经济的兴起而诞生的,其兴起和发展的根本动力,来自物质经济的发展。传媒业的运营模式,从根本上来说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模式。中国大陆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在那一时期,传媒业在计划经济下运作,其运作实行的是事业化管理,所需经费由国家拨款,不存在自负盈亏的问题,也不存在传媒市场这一说。改革开放深刻地改变了这种状况。在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开始的1978年,财政部即批准人民日报等新闻传媒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1979年4月,又发文重申并在全国新闻媒体中推广“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实践的兴起,标志着新时期我国传媒业的社会定位转型拉开了序幕。

此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新闻传媒实行企业化管理的进程也得以步步深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广播电视电影业被明确地列入第三产业。1988年后,有关规定允许新闻媒体开展多种经营。在我国正式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199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要求第三产业机构“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现有的大部分福利型、公益型和事业型第三产业单位要逐步向经营型转变,实行企业化管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的展开,对传媒除了事业属性以外的产业属性的认识在我国逐步清晰、深入。传媒业形成了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模式展开传媒经济运营的共识。

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中心运行的经济体制。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大环境下,传媒业必须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轨道运作。在传媒系统的日常工作中,传媒机构是运作的主体。在风云多变、竞争复杂激烈的市场中,能叱咤市场风云者,必是能在市场上独立自主经营的市场主体。现实需要从客观上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运转的我国大量传媒机构,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前提下成为“经济上自立、业务上自主、方针上独立”0的传媒市场主体。传媒机构这种社会定位的转型可以说是传媒在市场经济下运作的应有之义。

在传媒运营模式的选择过程中.社会意向、社会决策起到了重要作用。著名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评家、英国社会文化学派的理论先锋威廉斯(Raymondwilliams)在20世纪70年代就曾经在《电视:科技与文化形式》一书中指出,对于无线电和电视广播,当时“最为流行的一种看法是把人们熟知的那种广电形式视为是由科技条件‘命定’的产物,对此,人们已习焉不察。但是,如果细加考察,当不难发现,这种所谓的‘命定’,实际上只是特定情况的下一系列社会决策而已……”各国传媒业的运作,总是在其传媒政策环境下展开的。在传媒业的社会定位背后复杂多元的社会因素中,社会决策、社会意

向是关键的因素。如前所述,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财政部的有关规定,中共中央、国务院有关政策性文献的颁布促使我国传媒经营日益深入实行企业化经营管理。同样,重塑传媒市场主体的尝试,也是在中央主管部门有关政策和纲领性文件的引领下展开的。传媒业是范畴更为广泛的文化业的一部分,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于2003年拉开序幕。2003年6月,中共中央召开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确定北京、上海、广东、浙江等9个省市为综合性试点地区。经过3年的试点工作,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于2006年开始向全国推广。2006年1月28日~30日,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确定将2003年启动的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扩展至全国有条件的地区。对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原则要求和目标任务,2006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进行了明确的阐述。原则要求之一是: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2006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纲要》所提出的方针原则中,“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新华网,2006年9月13日)是其中之一。《纲要》也体现了对文化业、传媒业的体制改革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精神。

牵涉一系列问题的复杂过程

在现有的传媒政策下重塑传媒市场主体的过程牵涉一系列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这一系列问题主要包括:政府的角色和传媒的运作的关系问题,所有权和经营权如何分离的问题,确保传媒机构在党性原则指导下处理好传媒的公共性和商业性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等。

在我国,传媒运作模式和机制曾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这使我国的传媒系统带上了较浓的行政色彩。目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重塑传媒市场主体,就遇到了政府的角色和传媒的运作的关系问题。当然,根据我国的国情,政府在各领域的主导作用对于推动各领域的迅速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但如何主导却值得探讨。一般说来,在市场经济下,政府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宏观层面,体现在提供政策环境、依法规范管理各个行业的运作上。在传媒领域,政府的角色是依法管理规范传媒市场运作的角色。但是,由于传统的惯性作用、思维定势作用,我国传媒机构在运营中,依然往往以上级部门的行政意志为主导,要实现传媒领域行政行为和企业行为的分开,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虽然中国大陆的传媒从20世纪70年代束起即已走上“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企业化之路,虽然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传媒已经展开了面向市场、多种经营、集团化、资本运营等实践,但在这些过程中行政行为的色彩依然相对明显。上海传媒的集团化过程就是这方面的一例。“强强”联合的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的成立。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这中间有行政行为的作用。但是集团成立后,原来相互独立的“强强”在成为集团内部的不同部门后的相互磨合,集团同下面的二级法人、原来独立的传媒机构之间的关系处理,以往分属于原来独立的传媒机构的资源在归于集团后的整合等,它们都不会因集团的成立而自动完成.也无法靠行政命令完成。而这一切,是传媒社会定位转型中无法回避的。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的组建。囊括了上海所有的市级广电新闻传媒实体,而该集团本身又隶属于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后者下属的单位还有上海电影(集团)公司、上海东方明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文广演艺中心、上海文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上海文广实业有限公司、上海文广集团大型活动办公室、StR国际(集团)公司、上海电影资料馆。这样一个包罗万象的电子媒介和相关产业集团。其角色究竟是该以自身在市场上运作为主还是以管理旗下的各家公司的市场运作为主,其囊括一切的特点是否会造成本地广电传媒竞争的实质上的缺位,也是传媒社会定位转型过程中值得深思的问题。

我国重塑传媒市场主体的过程,还牵涉所有权和经营权如何分离的问题。也许这种分离在理论上并不是很复杂,但它在实践上却是复杂的过程,这不仅由于在我国它同政府角色和传媒运作的关系问题相关联,而且也由于经济生活现实中所有权和经营权的联系。不少研究者都曾谈到我国传媒长期存在产权不清晰的问题,可见问题的解决需要经历长期的过程。

我国重塑传媒市场主体的过程,还牵涉如何确保传媒机构在党性原则指导下处理好传媒的公共性与商业性的关系、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问题。在社会主义中国,新闻传媒的根本性质是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性原则是我国新闻工作基本原则中的首要原则,传媒承担着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的重任。传媒走向市场化运作后,上述根本性质、首要原则和重任没有变。传媒业具有公共性,它毕竟不是纯盈利性的产业,传媒机构也与一般的企业有所不同。作为传媒市场的运作主体,它们“生产的不是一般的产品,而是具有精神内容的公共产品”。传媒业的公共性使社会理所当然地期望传媒机构在市场上的行为,应向社会、向公众负责。作为传媒业的公共性在我国国情下的体现,我国新闻传播机构负有为人民服务、为广大社会公众的利益服务,向全社会沟通信息,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建设,为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供公共论坛等政治社会使命,重塑传媒市场运作主体的过程就分外复杂。如何确保作为传媒市场主体的传媒机构在独立自主的运营中,坚持传媒的政治社会使命,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同时又正视经济效益问题,这是传媒业、传媒机构社会定位转型中的一个难点。

在探索“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二元结构下培育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传媒市场运作主体的过程中,我国传媒业界提出了一些思路。例如,2006年笔者就境外媒体进入国内传媒市场的情况下上海传媒业加强国际竞争力的策略,向上海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胡劲军社长进行访谈,上海文新报业集团就提出了把自己建设成国民资产的受权经营者(即受权责任主体)的构想。这是一种很好的思路。但在实施这一思路中,必然还要遇到一些问题。例如,剥离经营部门和经营性业务固然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式,但是以经济对于传媒内容的渗透性影响而言,剥离后,可能出现其赢利的目标同新闻和编辑部门确保社会效益之间的协调问题。从根本上来说,上述难点的解决,需要通过制度化的设计。有学者通过解读《宪法》中有关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定,指出党性原则是“中国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在宪法确立的新闻传播法制的基本原则的指导下,还需要在传媒业运作的操作中,以具体的制度化设计来规定作为市场主体的传媒机构的权利和社会职责,健全和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管理法规,形成问责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