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制度的作用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2:05

审计制度的作用篇1

实行会计委派制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不能认为会计委派制实行后,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就有了充分的保证。例如,在会计委派制下如何既能保持会计队伍的相对独立,又能保证会计人员的廉洁自律;如何让会计人员坚持独立性、不受企业行政干预、保证会计信息的客观、真实、完整的质量要求,等等。无论采用企业内部会计制,还是采用企业外部会计制,企业会计的基本职能仍然是会计核算和监督,因此,在会计委派制下仍然需要和加强对会计的审计监督。新《会计法》在“会计监督”一章中规定了三个方面的审计监督:第二十七条的内审监督,第三十一条的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第三十三条的政府审计监督。这些规定,必须加大力度贯彻实施。

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和政府审计在目的、范围、程序等方面不一样,但就其对会计工作有序运行和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来说,应是一致的。因而,在会计委派制下,加强各种审计对企业会计监督非常迫切和必要。

一、会计委派制度的必要性

1、会计委派制——政府推动、时代要求

会计委派制是我国政府极力推动的结果,目的在于规范会计行为、强化会计监督、根治会计信息失真。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资产所有权与经营权日渐分离,经理人员拥有越来越大的经营自主权,并且完全控制了企业的财务会计系统。实践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如违规经营,随意篡改财务报告,导致了会计职能弱化,会计监督乏力,会计秩序混乱已经成为滋生腐败的重要源头。社会调控和监督体系还不完善,特别是注册会计师尚未发挥真正意义上的经济警察的作用,约束与惩戒力度不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工作的有序性和会计信息

的真实性。为此,政府决定从改革会计人员管理体制入手,试行会计委派制,是必要的。会计信息失真现象为会计委派制的提出与推行提供了直接的驱动力量。

2、会计委派制——悖论研究、理性探讨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既有企业内部管理的问题,也有企业外部控制的问题;既有观念变化的因素,也有体制变革的原因。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会计群体行为失控,会计定位存有偏差,会计法规体系不健全等都会导致信息失真。所以会计委派制理论上的合理性和实践中的可行性是必须探讨的。

3、会计委派制——现实选择、审慎推行

笔者认为政府应该有条件地审慎推行会计委派制,加强会计监管的力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会计委派制是在产权制度缺损、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和外部经济监督不力情况下的一种权宜之计。认为只要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依然存在,国家作为公法人所导致的国

有企业产权主体虚置的问题依然存在,会计委派制就会继续存在。目前进行会计委派制的试点是必要的。遏制会计信息失真,根治社会腐败,阻止国有资产流失,实行会计委派制是一种见效快、费用省的好办法。但这不是长久之计。随着我国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人们法律意识的提高,会计委派制会完成它的历史使命而退出历史舞台。

二、完善会计委派制度的建议和对策

1、规范会计人员的行为,防止形成新的官僚作风。

因为在会计委派制下,会计人员从事会计核算工作,这一行为的性质已发生了根本变化,它不再是一种企业行为而是政府行为。当会计人员为政府而不是为企业负责的情况下,他们可能不再以为企业决策服务的面貌出现,而是以政府委派的身份去对待会计工作。因而很难保证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能真正设身处地地为企业着想,为企业经营负责。因此,在推行会计委派制的情况下,必须加强会计委派人员的服务意识,加强审计对会计的再监督,从更高的层次上去规范会计人员行为,防止其滥用政府权力和形成新的官僚作风。

2、明确会计人员的责任,从牵制的角度保证会计人员的清正廉洁。

会计人员无论是企业委任还是政府委派,总离不开与钱财打交道,他们的工作业绩又总是与企业的经营成果密切相关。因此,只有明确会计人员的责任,加强内部牵制,建立健全对会计人员上岗和离任前的定期及不定期审计,才能防止贪污腐败,保证财会人员清正廉洁。

3、杜绝弄虚作假,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委派制不能完全排除委派人员与企业共同违规违法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只有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定期审计制度,加强对企业资产的定期和不定期审计,才能确保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

审计制度的作用篇2

关键词:内审工作;现代企业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3-0200-01

一、内审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必要性

内部审计是国家审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审计工作的基础。在接受审计机关委托后,可以代表国家审计机关在部门、单位内部行使审计监督权。我国的内部审计既要对部门、单位的领导者负责,又要对国家负责,业务上还要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内部审计工作在完善内部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加强经济监督的工作中发挥着巨大作用。由此,确立了其在国家审计监督中的重要地位。内部审计负责对内部的各种经济活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审查,它的业务受同级国家审计机关的指导,向部门领导和同级国家审计机关报告工作,具有很强的监督性。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实行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商品经济,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是相当激烈的。在这种情况下,部门、企业的领导者为了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寻求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愈来愈重视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经济监督工作,而内部审计作为企业的经济监督部门,早已成为各级领导的“经济参谋”和重要助手。内部审计人员行使的经济监督权受国家法律保护,具有很高的权威性。

二、内审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的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国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行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中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更需要加强内部审计,以保证正确地制订经营决策,贯彻既定的经营方针,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促进企业加速积累资金,增强企业实力,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制约作用。内部审计人员必须按照国家的法律和各项财经法规实施对本部门、本单位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检查监督,及同贪污盗窃、违反乱纪的行为做斗争。在今天,、行贿受贿的案例时而发生,有的老同志在战争年代都不屈服,而在金钱面前却折了腰,不能坚持原则,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又如在基建建设方面,超规模、超标准现象较为普遍,一些与投资项目无关或关系不大的零星工程都打入新建(扩建)项目中。超概算现象严重,结算中高估冒算现象严重。这些现象的存在和发生虽然有其它主观上的原因,但在客观上也说明了内部审计的制约作用,没有很好发挥。通过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但节约了资金,减少了资金流失,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维护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成绩得到了上级审计部门的肯定。

2.防护作用。内部审计对本单位、本部门的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不仅要进行事后监督,而且还有进行事中监督和事前监督。如对内控制度,内部审计对其制订是否完善、严密,要进行事前的调查、研究、评价和建议,促使其更为健全和完善,内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还有审查评价其执行情况,揭露不执行或执行不力的部门和个人,向单位主要领导提出建议并予以纠正,这体现了对内控制度的事中监督,对内控制度的执行结果,还有进行定期的测试和评价,提出审计评估报告,内部审计的防护作用还表现为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方面。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各种经济形式不断出现,企业的经济活动频繁,对内对外的交往日益增多,在经济合同的审定,经济联合关系的确定,经济纠纷的解决等方面,内部审计可以促进各种经济利益关系的正确协调处理。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3.强化内部审计有助于建立科学的领导和管理制度。内部审计是企业科学管理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企业运行机构中不可缺少的制衡力量。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的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经营中遇到的情况越来越复杂,这就要求企业经营者必须用现代管理方法对经济运行情况实行有效的控制。而内部审计在控制系统中有着其他部门小可替代的作用。它既是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又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的有力手段。

从我国企业当前面而临的经济形势看,内部审计的作用也显得更加突出重要。由于成本上升、企业经营结构调整、技术改造资金不足等原因,企业经营的难度增加了,促进扭亏增盈的任务加重了。另一方面,企业管理仍普遍存在漏洞和失控。这一切都需要企业内部审计更加深入、更加贴近现实,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因此,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强化内部审计工作是企业加强管理、建立健全自我约束和监督机制的内在需要,是关系企业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大事。

内部审计可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通过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发现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寻找新的经济效益增长点,消化不利因素,优化资源配置,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我们对厂属华峰等关联公司财务收支状况进行的审计,就是为了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加强企业管理,帮助建立和健全有关的规章制度,使之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通过审计工作的开展,不但节约了资金,减少了资金流失,降低了工程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而且维护了财经纪律的严肃性,成绩得到了上级审计部门的肯定。

三、现代企业制度下完善内部审计的对策

1.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内部审计机构。所有权和经营权是产权权利束的组成部分,现代企业制度的最大特点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我国国有企业在转制过程中所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企业财产所有者、经营者与劳动者之间互相约束、互相激励与互相制衡的权力配置与运作处于非均衡状态。要真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必须理顺内部审计机构的领导关系,根据公司治理的需要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内部审计体系。

2.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独立性是内部审计的最大特点,是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就不可能进行经常、及时、有效的经济监督。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既表现在其机构的隶属关系上,又表现在其职权的授予行使上,还表现在审计的客观性上。

3.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素质。部审计人员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必须重视和加强后续教育和各相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同时应制订内部审计人员任职资格标准,建立资格认证制度,促使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必要的素质并达到应有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内部审计人员具有较为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并能及时更新知识,掌握新的技能和方法,才能适应和处理不同类型业务及复杂问题,提高审计工作质量,保障审计职能得以更好发挥,为决策者提供更多更好的意见与建议,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不断完善健全。

参考文献:

[1]尹维劫.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精要[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2]耿建新,宋常.审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侯显邦.浅论内部审计创新[J].中国审计,2001(4).

审计制度的作用篇3

关键词:人民银行;内部审计;内控制度

abstract:thispaperstartswithexpatiatingontherelationshipbetweeninternalauditandinternalcontrolsystemconstruction,thenanalyestheexistingroletheinternalauditplayingintheinternalcontrolsystemconstructionofpBC.Finally,thispaperdiscussesthetrendoftheroletheinternalauditplayinginpBC.

Keywords:pBC,internalaudit,internalcontrolsystem

中图分类号:F83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2265(2010)05-0056-03

近年来,随着中央银行地位和作用的日益凸显,人民银行有关政策和业务越来越引起各部门、各地区以及广大社会公众的关注。面对新的形势,如何以体制和机制创新为重点,加强和完善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制度体系,特别是发挥内部审计的职能和作用,以科学、高效的内部审计工作,促进央行职能的正确履行和央行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央行声誉和形象、提高央行社会公信力,已成为未来几年内人民银行内审部门面临的现实课题之一。

一、内部审计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联系

(一)内部审计对内控制度有维护及监督功能

内部审计从人民银行内部管理要求出发,对各级人民银行整个内控制度系统进行检查和评价,提出完善和修改的建议。首先,对于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的单位和部门,必须有相应的组织进行内部控制审计,以发现何处需要设置或加强控制,应设置什么恰当控制或怎样去加强控制,起到一种健全完善的作用。而对于内部控制制度健全的单位和部门,由于人民银行各级单位内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引起控制风险的变化,内部控制也相应地要变化以适应内外部环境条件,就需要有相应的机制来监测环境条件变化,并指明应如何变化。这就需要内部控制审计,以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发展起到维护的功能。其次,无论内部控制制度健全与否,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检查和监控工作都是必须的,否则内部控制功能难以实现,这就要求内部控制体系中必须有一种相应的机制来承担这种功能。内部审计就有这种功能。内部控制中的“监控”虽然有部门内部的即时监控,但由于是局部的内部自行运作的监控,是日常的工作,在监控的力度、彻底程度、监控结果信息横向纵向的沟通上,都不能与内部审计相比,更不能代替内部审计的监控职能。再次,内部审计对人民银行各级单位和部门的内部控制进行检查和评价,应该及时将审计发现问题向恰当层次的管理人员通报,以便及时采取行动,纠正或减缓所发现的控制制度缺陷或薄弱环节带来的不利后果,管理层应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完善,使之符合内部管理需要。

(二)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完善是内审工作的重点

一个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并非单一或独立的一种管理制度,也不是所有管理制度的综合体,它是按照一定的职能,根据一定的目的,由有关的控制点所构成的控制系统。有些存在于各种管理制度之中,有些存在于业务活动的习惯做法和流转手续之中。内部审计对内控制度进行检查,主要是要找到一些没有得到控制的空白点或是失控的薄弱环节。通过加强内部控制,减少决策失误,堵塞浪费损失,提高工作效率,以达到提高管理水平与工作质量的目的。因此,人民银行内审部门不仅要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还要更进一步地将内部审计融入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中,把内部审计当作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手段,在重视检查督促其执行的同时,更重视如何改造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三)内部审计为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供保证

内部审计在对内部控制制度检查时不可忽视对已建立的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主要检查控制点是否严格执行制度要求,查清执行制度不严、流于形式等情况,并找出其原因,如因内控制度系统原因所形成的先要进行修改,但对不负责任擅自不执行制度的要提出批评,责成其严格执行。因人民银行各项管理与业务活动的情况不断变化,管理人员、业务人员也会有调动,所以内部审计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

二、内部审计在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现有作用

(一)参与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与修订,推动履职能力的提升

有效的内部控制是组织机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这对于工作任务重、机构层级多、人员数量大的人民银行来说,意义尤为重要。同时,由于内部控制制度是一个动态系统,必须在实施中不断进行调整、充实、完善、更新,因此,作为央行内部审计部门既要参与规划和设计内部控制的具体制度、方法和程序,又要参与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后不断整合、提升、完善、修正的工作。自从1998年人民银行设立专门的内审部门以来,各级内审部门在这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2006年,在总结有关分支行和国内机构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际上有关内部控制准则,人总行制定了《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内部控制指引》,推动了全系统内控机制建设工作。在开展的各类审计项目中,强调确立审计的内部控制视角,将内部控制状况作为重要审计内容,并积极从完善内控的角度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各级行重视发挥内审部门事中介入和过程监督作用,在基本建设、大额采购、信息系统开发等工作中,要求内审部门进行实时监督。内审部门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专门审计类型,组织开展了有关试点审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措施,人民银行内审工作的基础进一步巩固,质量进一步提高,能力和水平也进一步增强,促进中央银行职能有效履行的作用得到进一步显现。

(二)监督检查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并对内部控制进行评价

人民银行各级内审部门按照“监督同级、下查一级”这一基本工作模式,采取全面性审计和专项审计相结合的方式,扎实开展了大量的审计工作,充分发挥了内审工作查处违规、健全控制、服务管理、支持决策的职能作用。据统计,通过上述审计,各级内审部门发现了相当多的不合规问题和风险隐患,每年大体在3―4万条之间。这些审计成果得到了被审计单位的充分重视,也得到了各级行领导的高度关注,很多都直接成为各级行完善制度、改进管理、加强控制的重要依据,较好地发挥了内部审计查处违规、健全控制、服务管理、支持决策的作用。为了确保人民银行各级行管理与业务活动在国家法规规定范围内正常进行,保证央行职能目标实现,内部审计就对内部控制评价进行了试点,对内部控制的健全性、有效性和风险性等进行评价。个别分行已经将内控运行状况检查作为常规性的工作,开发了专门的信息系统,每年对分行机关部分职能部门进行检查;一些分行制定了内控审计和评价办法,部分分行还进行了内控量化评价试点。人总行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制定了内部控制审计的操作办法,将内部控制审计作为一种审计类型,组织部分分支行进行试点,并将进一步推开。

(三)提供治理咨询和增值性审计服务

一是积极介入风险管理和控制过程。各级内审部门针对重要风险环节和关键控制领域,积极进行事前介入,加强过程监督。目前人总行和许多分支行在基本建设、大额采购、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过程中,都要求内审部门参与,主要负责对程序合规性的监督把关。内审部门在参与过程中,对于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作出提示并提出意见,对相关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分析和论证,同时也进一步熟悉了有关事项的制度和流程,为今后开展审计工作提供了帮助。二是注重树立审计的内部控制视角。一方面,将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状况作为重要审计内容,对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审计报告中进行集中反映,并侧重从完善制度、健全机制的角度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对于审计发现的突出问题和人民银行系统发生的有关案件,积极按照内部控制原理进行深入分析,向行领导和有关部门提交了案例分析报告。另一方面,内审的作用逐步由完全的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比如,在开展基建管理审计时,明确了“全过程监督、分阶段审计”的要求,使内部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有利于在事前和事中防止风险和违规问题的发生,及时发现不足,及时整改问题。

三、内部审计在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的履职方向

内部审计具有监督、评价与控制职能,这三项职能主要是审查一个行业内部经营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而内部审计工作是联系三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内部审计如何在人民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中更好地发挥其职能作用,笔者认为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加强和深化合规性审计,巩固内控制度基础

合规性审计是内审部门的基本职责,是发挥内审职能作用的基础领域。通过合规性审计,真实地反映人民银行内部管理和业务活动事项,为各级领导正确决策与改进管理提供重要依据,也为开展效益审计、履职审计及专项审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人民银行内部审计要想实现合规性审计监督的目的,必须要做好审查、验证、评价和披露几个方面工作。具体而言:一是要做到真实。通过对真实性的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弄虚作假的行为,确保内部管理及业务活动客观公允。二是要做到正确。通过审计,及时发现和纠正业务上的错误,纠正和查处舞弊行为,以确保财务资料的正确性。三是要做到合规。通过这方面的审计,发现和纠正偏离业务操作规程和财经规章制度、纪律的问题,及时揭露各种违规问题、严肃有关规章制度和纪律。四是要做到合法。通过这方面的审计,发现和揭示偏离法规政策的问题,保证人民银行依法行政。五是要做到安全。通过这方面的审计,要揭露和纠正各种营私舞弊、违章操作行为,预防和打击侵犯国家资金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保证人民银行各类资金、资产的安全完整。六是要做到有效。要将确保审计整改作为体现内审工作价值的基本途径,通过落实整改责任、加强后续审计等方法,确保审计整改措施的贯彻落实,坚决杜绝屡查屡犯、屡禁不止现象,促进分支机构进一步改善内部管理。

(二)积极开展内控评审工作,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内部控制评审是通过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建设、实施和运行情况独立开展的审查、测试、分析和评价等系统性活动,对风险进行有效识别、评估、控制、监测和改进的动态过程和机制。要增强内审工作在人民银行内控制度建设中的作用,必须吸收借鉴国际上有关内部控制准则,深入分析人民银行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和建立内部控制审计和评价的内容框架和指标体系。具体需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施测试分析评价,必须注重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内部控制措施、信息和沟通监控五大要素。通过测试发现管理中存在的漏洞,针对内控薄弱点和失控点,提出改进措施。第二,实施测试分析评价,必须注重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要深入实际调查了解内部控制的整体情况,促使内控制度能有效地执行,以及对内控评价体系各个控制点更为准确地把握。第三,实施测试分析评价,必须注重内部控制系统的科学性。内部审计通过对内控评价体系关键控制点的测试、评价,可以清晰地了解内部控制的制约程度和各个控制环节作用的发挥程度,以及管理的效果。

审计制度的作用篇4

关键词:审计质量控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2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审计质量越来越成为审计部门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审计质量影响着审计事业的生存与发展。在实际工作中,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原因很多,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审计工作任务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以,要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就需要全面考虑与审计项目相关的各种因素,把握好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科学地运用审计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审计的职能作用,保护好企事业单位的科学发展。基于此,笔者结合所学相关知识和实际工作,对提高审计质量控制和审计风险防范谈谈自己一些粗浅观点。

一、审计质量控制的含义

1.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是指审计结果达到审计目的的最后有效程度,审计质量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审计质量的高低取决于审计人员职业能力的高低以及在审计方面投入的人力和物力的多少,同时还和审计人员相对于客户的独立性相关。从实际工作来看,审计质量的优劣不是指某一个具体工作,而是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但由于被审计单位经济业务的复杂性以及审计人员对某一具体审计业务的判断不同,导致不同的审计人员对审计质量评判也是不同的,所以整个审计过程都应该遵循审计质量的要求,以期提高审计质量,确保审计风险在可控情况下实现成本效益的最大化。

2.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质量控制是审计机关为实现审计目标,规范审计行为,明确审计责任,确保审计质量符合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而建立和实施的控制政策和控制程序的总称。其含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广义的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质量从诸多方面进行考虑控制,包括对外部环境、审计对象、审计主体等的控制监督,政府、注册会计师协会或会计师事务所都可以是控制主体。狭义的审计质量控制则指以会计师事务所为控制主体制定相应的控制制度和措施对审计质量进行控制。在这里我们所分析的审计质量控制是广义的审计质量控制。

二、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意义

1.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可以发挥审计功能的良好作用

首先,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可以使审计的基本职能成功实现。审计的高质量可以对各单位各部门的工作情况做出客观、公正、准确的结论,又可为实现未来工作目标提供参谋,合理、有效地改进意见和建议可以为领导进行合理决策提供条件,从而使审计的监督、鉴证和控制职能得到发挥。其次,较高的审计质量可以较好的解决信息失灵的问题,有助于防范和化解单位的财政风险,强化控制系统,增强科学管理意识。最后,完善的审计控制系统对我国改革发展有重要的宏观推动作用,加强质量控制可以充分的发挥审计的作用,既能维护合法利益,又能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同时,良好的质量控制系统也就成为企业信用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对于整个审计事业发展具有关键的作用

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提高审计质量才能促进审计事业的发展完善。首先,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有利于审计部门树立良好形象,提高本部门的地位,为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履行职责提供理想的环境。其次,有利于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通过对审计工程中的委派工作、指导监督、后续和培训等质控环节的强化,审计人员对素质要求有了新的标准和认识,审计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将会在外界压力和自身动力的双重作用下得到提高,以更好的适应时展对审计的需要。最后,有利于我国审计与国际惯例接轨,强化审计质量控制是世界审计发展的共同趋势,切实提高审计质量和审计工作水平,使审计工作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这样我国的审计事业就可以更好的融入世界审计主流。

3.加强审计质量控制,可以为我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实践基础

科学来源于科学的实践,在强化审计质量控制的实践过程中积极地总结经验教训,同时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和先进管理模式,努力创造适合我国国情的,有自己特色的审计质量控制体系,为我国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三、影响审计质量控制的主要原因

1.审计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审计人员业务知识及专业水平是影响审计质量、形成审计风险的内在原因。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现在从事审计工作的多是从前从事财务工作的会计人员,审计专业人员比较缺乏,特别是掌握现代管理知识、科技知识,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从事审计工作多人被认为工作上的边缘化,不关注审计制度、规范,其自我学习、自我加压意识差,习惯于单纯的会计思维,导致专业知识更新慢。专业技能的不足与实务经验的欠缺,使其难以做出适当的专业判断,从而不能把握审计风险。其次,审计职业素养欠佳。在审计过程中,由于内审人员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品质,不能持谨慎、客观的态度进行审计评价,对查出的问题往往不能坚持原则,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随意性较大,从而无法保证内审质量和规避审计风险。

2.审计人员的质量风险意识淡薄

国家近年来对审计工作重视的程度在不断深入,审计监督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审计项目越来越多,审计任务的压力越来越大。面对人员少,任务重,部分审计人员应付思想比较突出,在审计工作中必要的审计程序不能认真履行。例如:很多审计工作人员到被审计单位以后就直接翻阅账簿,审计工作直接就少了审计约谈这一环节,这种做法是为了节约时间,而缺少了审计约谈,就难以发现审计重点以及审计风险存在的主要领域,导致审计工作就是查到被审计单位若干违反财经纪律的问题,也无法从总体上评估被审计单位审计风险,也直接影响审计质量。

3.审计质量控制责任制度不健全以及管理工作不到位

对于审计质量而言,明确控制标准是前提,建立和完善责任制度是保障,强化管理力度是手段。审计人员工作责任心和工作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来保障,但在现实工作中这往往也是最薄弱的一环。审计工作中不认真贯彻执行责任追究制度,出了问题泛泛而论,责任主体无法落实到人,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其结果是审计人员完任务,缺乏风险意识,导致行为不规范。有严格的管理才能有高质量的工作,导致审计质量不高的直接原因就是审计质量管理不严格。

4.现场审计工作缺乏适时有效控制

在实施现场审计时,审计人员根据审计具体方案中确定的审计步骤,运用审计技术方法对业务程序进行测试,在测试过程中收集相关审计证据,但在如何把握审计证据的有用性、相关性、重要性方面,缺乏一套科学、定性、细化的方法,当然不排除审计的局限性给收集证据带来的一定困难,致使审计人员在反馈审计意见时,往往由于审计索引证据的重要性不充分,或有用性不高,使审计证据利用价值不高。

5.督导具体职责内容不明确

审计应当建立分级督导制度,对各层次的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复核,督导实际上是对审计工作的内部监督。一些内部审计部门受人员机构编制等等因素的制约,没有设立必要的内部督导制度。内部审计工作是只有检查别人,没有被人检查,内部审计检查处于真空地带,另外督导的监督内容缺乏具体内容,致使督导的层次在深度和广度上还比较匮乏,监督处于低层次水平,缺乏对实质性内容的检查。

四、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的几点建议

1.提高认识,不断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

首先,要高度认识审计工作的重要性,从人力、物力上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完成做好保障。其次,完善审计程序,突出重点。抓住重点领域审计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环节,通过审计约谈可以突出审计重点,可以最大限度的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再次,重视审计人员的培训,注重培训的实际效果和作用,并形成制度化。要通过各种方式教育广大审计人员树立质量第一意识,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不断降低审计风险。

2.加强对审计过程的作业控制

审计过程的作业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审计成果即审计报告质量的优劣,进而影响整个审计工作质量的最终效果,因此,审计作业过程控制是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审计过程有众多的环节组成,应该突出重点环节的控制,实施审计作业过程的强点控制。

一是做好审计计划。根据审计的重点和时间、项目的轻重难易程度不同排定审计工作日程、人员和审计的重点。应收集和熟悉相关资料,进行审前学习和调查,整个审计过程应严格按计划进行,减少审计的随意性。二是人员委派工作控制好。确定好主审(组长)人选,在业务的能力、业务技术方面注意审计组成员的合理搭配。三是做好审计工作记录。根据所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检查搞好审计工作记录。四是要抓好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要从大量的数据资料中归纳出规律性的东西,而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通过去粗取精,反映出问题最核心的东西。五是抓好审计成果的实现。提高审计质量,关键是看审计结论落实情况。要坚持审计结论跟踪检查,实行结论落实反馈制度和审计回访制度,督促结论落实,确保查出的问题得到整改、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得到采纳。要关注制度法规的修改完善情况。审计从体制、机制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促进制度法规的修改完善。

3.建立审计质量的内部管理制度

建立稳定而强有力的审计质量控制组织机构。审计质量控制组织机构应当负责制定审计质量控制的工作制度、具体控制程序,组织质量检查考评工作,制定适应情况的质量控制标准,处理审计质量问题,开展审计质量控制经验交流等工作。要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质量标准,才能为审计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模式,才能正确地判断和解决审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从根本上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建立具体明确、切合实际的质量控制制度,制定的制度应当严格实施,认真执行,否则,就会挫伤审计人员的积极性,阻碍审计质量的提高。开展行之有效的检查考评工作,检查考评是审计质量控制体的重要环节,建立审计质量考评机制是质量控制的有效手段,它主要是结合奖惩制度,将审计执行结果质量标准进行对比,检查是否发生了偏差,分析偏差的性质、程度和发生原因,并及时加以调整。

总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想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审计任务,必须要全面考虑与审计项目相关的各种因素,做到准备细致、充分,不断创新审计手段,以全面控制与防范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1]蔡春,赵莎.现代风险导向审计论[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

[2]雷又生.对审计质量控制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0(8)(中旬刊):174-175.

审计制度的作用篇5

关键词:内部审计;制度

中图分类号:F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影响内部审计质量的主要因素

1.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不健全。内部审计质量评价和控制体系、责任追究制度、考核奖励机制尚不健全,审计质量评价缺乏统一的量化标准,考核制度难以得到真正落实,内部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责任意识比较淡薄。

2.审前准备工作不充分。审计计划不够科学,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随意性,审计覆盖面不够;审前调查不充分,对重要性水平和审计风险未进行初步评估;审计方案制定简单,审计重点不突出,对审计工作缺乏指导作用。

3.审计手段较简单。审计方式方法单一、不科学,对内部控制制度测试不重视,抓不住审计重点,凭经验泛泛而审,对问题查不深、查不透,浪费时间和人力。

4.审计工作标准不高。审计取证方式单一,取证有一定的盲目性,证据的充分性有余,相关性不足;审计工作底稿定性、引规、处理不准确,三级复核制度流于形式;审计建议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审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不高;审计决定和结论执行不到位;审计问题缺乏深层次的剖析,审计成果利用不到位。

5.审计人员素质不高。一是审计人员敬业精神、责任心不强;二是审计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二、提高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重视职业能力培训,提高审计队伍整体素质

1.建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强化对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及相关审计责任教育,督促内部审计人员廉洁自律,树立业务精湛、廉洁高效、团结精干、充满活力的内部审计队伍形象,增强审计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2.加强对审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由于内部审计业务涉及的知识面广,更新快,内部审计机构必须抓好审计人员的学习和培训,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学习班、请专家授课等多种形式组织内部培训;选派审计人员参加国家、省及上级审计机关组织的业务知识培训班,并与兄弟单位加强业务交流;鼓励审计人员利用业余时间加强自学,提高自身业务素质。

3.加强制度建设,塑造审计良好形象。一是建立和完善统筹配置人力资源的良性机制;二是实行审计轮换制;三是建立党风廉政建设监督员制度。

(二)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

严格的审计程序是审计质量保障的重要依托,在审计项目执行的事前、事中、事后的各个阶段,都要严格遵守审计工作程序。从制定审计项目计划、下发审计通知书直至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检查,要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出严谨规范的工作程序,审计中严格按即定程序、规矩办事,审计过程透明,与被审计单位容易协调,避免人情关系参杂其中,做到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利于审计工作有序进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三)规范内部审计作业程序

⒈抓好审计计划的制定。一是突出审计重点,抓好经营业绩、经济责任、建设资金管理使用等常规审计项目,做好审计资源优化配置;二是紧密围绕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热点、难点,开展审计调查、专项审计等工作,积极参与生产经营过程,改善和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三是尝试开展效益审计、风险审计,转变审计思路,丰富和拓展审计内容,最大限度降低管理风险。

2.抓好审计方案的制定。内部审计机构在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前,应根据审计项目的规模和性质,安排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经营活动等有关情况进行审前调查,在此基础上制订周密的实施方案,明确审计目标,细化审计内容,突出审计重点,确定审计程序和方法,合理安排审计时间和审计力量,明确审计组成员的工作职责。审计组长及部门负责人应对审计实施方案进行审核,确保达到审计目的取得成效。

3.抓好审计实施环节

(1)抓好内部控制制度的测试环节。

(2)抓好审计查证环节。

(3)抓好审计工作底稿编制环节。

4.抓好审计报告环节。审计报告是内部审计活动的最终结果,审计组应对实施阶段取得的审计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和加工提炼,对被审计单位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要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涉及重大问题的审计情况,要随时报告,切实提高报告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审计评价中既要反映被审单位存在的问题,也要反映管理中的优点。

5.抓好审计决定整改落实环节。内部审计机构要善于运用审计成果,一是通过综合分析、提炼,查找规章制度上存在的漏洞,从体制机制上提出审计建议,形成汇总报告或专题报告,引起企业领导的重视,规范经营管理;二是紧盯审计决定的整改落实情况,要对被审计单位决定执行和审计建议采纳的情况进行定期回访,检查整改情况,对未落实到位的事项,要求被审计单位写出原因,再次进行批露,继续督促整改,使内部审计真正起到事后监督和事前防范的作用,切实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四)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

1.建立审计报告三级复核制度。建立三级复核制度,要求每一个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按复核程序、复核权限经过审计组长、内部复核组、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复核,对审计目标是否达到、审计证据是否充分、审计依据是否可靠等进行确认,严把审计报告质量关,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反映问题,控制审计风险。

2.完善审计工作综合考评制度。建立健全审计工作分级负责制度和审计责任追究制度,明确审计各个环节审计人员的负责内容、承担责任事项及责任追究的形式,将审计结果纳入月度审计工作综合考评,激励大家重视审计质量,提高审计质量控制的责任意识。

3.建立审计工作质量互检制度。每年由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成立检查组,对本级和下级审计部门的部分审计档案,从审计程序的执行、审计文书的应用与规范、审计档案资料的归集三个方面进行检查,提出存在问题和改进意见,起到互相交流、提高审计质量的效果。

4.建立评先选优制度。内部审计机构应坚持每年开展审计先进个人、优秀审计报告、优秀审计项目评选等活动,激励审计人员不断提升审计工作质量。

(五)充分利用先进审计技术,丰富审计手段

一是大力推广铁路审计系统V5.0的应用,实施计算机辅助审计;二是充分利用全路财务管理信息查询系统,建立对重点单位或部门财务运行状况实施重点监控机制,提高审计监督的时效性;三是充分利用先进审计方法,包括审计抽样、统计分析、分析性复核等,快速抓住审计重点,锁定高风险内容,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审计制度的作用篇6

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应当编写审计工作底稿,它是审计组出具审计报告最直接的依据,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核心。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审计工作底稿记录的财经违法行为或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必须附有审计证据。审计证据对应多个审计工作底稿时,应当附在与其关系最密切的审计工作底稿后面,并在其他审计工作底稿上予以注明。第二,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应当做到内容完整,记录真实,观点明确,条理清楚,用词得当,字迹清晰,格式规范;载明的事项、时间、地点、当事人、数据、计量、计算方法和因果关系必须准确无误、前后一致;相关的证明材料如有矛盾,应当予以鉴别和说明。第三,相关的审计工作底稿之间应当具有清晰的勾稽关系,相互引用时应当注明索引编号。审计报告出具,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表现审计报告是审计组工作的最主要成果,也是审计项目质量最主要表现形式。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审计组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后,应当根据审计工作底稿,撰写审计组审计报告,经审计组组长审核定稿后,书面征求被审计对象意见。被审计对象对审计组审计报告有异议的,审计组应当进行核实,根据所核实的情况对审计报告作必要的修改和调整。第二,审计部门应当召开办公会议,听取复核意见,审定并出具审计部门审计报告。第三,审计部门只对所审计的事项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对审计过程中未涉及、审计证据不充分、评价依据或者标准不明确以及超越审计职责范围的事项,不发表审计评价意见。审计档案整理,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在要求一个完整的审计项目,必须注重审计档案的整理。这也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内在要求。这一环节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主要要求包括:第一,归档的审计资料,应当根据保存价值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以审计方案所确定的内容和事项为标准,进行严格鉴别和挑选,确保完整、准确、可靠。第二,审计资料按照审计项目立卷,一个项目可立一卷或者若干卷,不得将数个项目合并立为一卷。第三,案卷封面、文件目录、备考表要素填写应当规范、齐全。第四,立卷责任人将审计资料归类整理、排列后,交由审计组组长审查验收,签署审查意见,连同相应的电子文档一并移交归档。

2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五项措施”

2.1建立科学的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标准

为了衡量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质量考评标准。审计项目质量考评标准的主要内容包括:审计项目立项情况;审计方案编制、报批及落实情况;审计证据收集、整理、分析、复核情况;审计工作底稿编制和复核情况;审计报告复核、审定情况及其内容的真实性、完整性、客观性;处理、处罚的法律法规适用情况;审计程序及业务规范执行情况;审计业务文书拟制、签批情况;审计档案的完整性、规范性;审计意见、建议落实情况等事项。为了便于衡量和比较审计项目质量的优劣,应当将考评内容细化为若干评价点,再将各评价点进行量化。审计部门要统一组织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工作,成立审计项目质量考评组,结合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制定审计项目质量考评工作计划。考评结束后,考评组应向被考评的审计部门通报质量考评结果,考评结果反映了审计项目质量的基本情况,应当作为审计部门和人员立功评奖的依据。

2.2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

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应当着眼于审计项目质量管理全过程,对审计项目质量全过程实施质量控制。一是审计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审计项目的计划管理制度、审前调查制度、审计实施方案的编制制度、审计承诺制度、审计回避制度等;二是审计实施阶段,主要包括审计工作底稿和审计证据审核制度、审计日记规范制度、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三是审计报告阶段,主要包括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审计回访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奖惩制度等。随着军队审计理念的进步以及审计方法和手段的改进与提高,审计制度应当能够不断推陈出新,确保审计质量不断提高。

2.3创造全员参与的和谐审计环境

创造和谐的审计环境,倡导健康的审计文化,有助于审计工作顺利且高效的展开。一是要做到领导垂范。审计部门领导对审计工作的认识和决心,决定了其他审计人员的审计意识。审计部门工作的开展,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审计工作的受重视程度,往往和领导的态度有很大关系。因此,审计部门领导必须率先垂范,站在部队管理看审计,增强宏观全局意识。二是要做到全员参与。审计质量建设离不开全体审计人员的参与,只有每一名审计人员都能够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全体齐抓共管,才能做好审计质量控制。三是要营造和谐的外部环境。审计部门应当积极宣传审计法规,扩大审计影响。要让单位全体人员,特别是党委和首长在了解审计、认识审计的基础上,进而重视审计、支持审计,为审计项目质量建设创造和谐的外部环境。

2.4建立一支高素质审计人才队伍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人是管理活动中最活跃、最积极的要素。同理,审计人员是军队审计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军队审计质量最直接的保证,也是我军审计部门最为宝贵的资源。根据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结合军队审计工作实际情况,应从下列三个方面加强审计人才队伍建设。一是抓源头,要积极解决审计队伍来源与知识结构性屏障。依托军队财经、工程、装备院校培训审计人员,同时也可建立相对稳定的引进机制,从地方审计院校、财经院校、工程院校引进财经、装备、工程等多专业审计人才,形成审计系统人才稳定来源的长效机制。二是增能力,提升应对复杂情况、解决棘手问题和驾驭工作局面的本领。通过在职培训、实践提高、任职资质考核和激励机制,提升审计人员发现问题、揭露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努力造就一批高、精、尖骨干人才,实现审计人才由传统经验型向智能科技型转变,适应多样化经济活动监督形势要求。三是强素质,建设思想作风过硬的审计团队。坚持用先进的思想锻造人,切实增强审计人员政治意识、责任意识、诚信意识和奉献意识,切实把军队审计人员的力量和智慧凝聚到现代审计的贡献力上来。确立立党为公的好思想,塑造求真务实的好品格,树立清正廉洁的好形象,保持开拓进取的新风貌。

审计制度的作用篇7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审计理念,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审计工作转型升级,梳理、修订、完善市审计规范性文件,以实施“信息化推进工程”为载体,全面提升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监督能力,进一步提升审计质量,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及政策措施层面分析问题、提出建议,充分发挥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全力服务于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推进审计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审计依法行政能力。

1.加强审计信息化建设。根据审计厅《全省审计机关开展“信息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要求,制定《市审计机关开展“信息化推进工程”实施方案》,细化方案,分解任务,明确目标,创新思路,完善审计项目“双审核”制,深化oa、ao两大系统的应用,积极开展信息系统审计,启动财政联网审计系统建设,加强投资管理系统应用,加强被审计单位资料库和审计财经法规库建设,促进审计部门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提供技术支撑。

2.科学谋划审计“十二五”规划。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要在总结市“十一五”审计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审计署、省厅“十二五”审计工作规划,结合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省厅《关于在全省审计机关深入实施“五大工程”的意见》,加强研究,科学谋划,制定适合市情的“十二五”审计工作规划,指导审计加速转型升级、服务发展。

(二)规范审计执法行为,完善审计法规制度体系建设。

3.提升审计规范性文件的时效性。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的有关规定,对我局审计规范性文件进行梳理,制定修订计划,定期清理,进一步完善各项审计制度,指导审计工作科学发展,进一步提高依法审计水平。

4.制定《市政府投资“大建设”项目审计管理办法》。按市政府《关于制定完善“大建设”相关制度的通知》要求,制定《市政府投资“大建设”项目审计管理办法》,明确项目审计范围、程序和结果运用等,规范政府投资项目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更好地发挥审计监督的服务作用。

5.制定《市审计局审计项目业务管理办法》、《市审计局审计项目审理实施办法(试行)》,修订《市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项目确认办法》等相关制度。为深入贯彻执行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和国家审计准则,完善审计质量控制规范体系,细化审计准则要求,规范审计行为,明确业务流程和职责,制定《市审计局审计项目业务管理办法》、《市审计局审计项目审理实施办法(试行)》;完成修订和完善《市审计机关计算机审计项目确认办法》等有关制度,为全面提升审计工作质量提供坚实的制度保证。

(三)强化审计质量控制,严格履行审计监督职责。

6.建立全过程审计质量控制机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的要求,认真落实审计质量控制的各项措施,突出重点和关键环节,完善审计项目现场工作量、工作时限核定管理。以审计实施方案为基础,实行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和审理。积极开展现场审理,参加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的会议或者向被审计单位和有关人员了解相关情况,全面实现程序性复核向实质性审理的转变。建立审计专家会审制度,深化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充分发挥审计专家在项目审理中的积极作用,坚持集体审议,严把审计项目质量关。

7.指导下级审计机关建立质量控制体系。加强业务指导,督促县(市)、区审计局建立审理机构,配备专职审理人员。2012年先配备兼职审理人员,逐步建立审理机构和配备专职人员,健全审计业务、质量管理和结果公开、运用制度,强化审计质量控制。

8.建立优秀审计项目培养机制。为全面推动审计质量再上新台阶,进一步完善优秀审计项目推荐、评选形式和范围,建立优秀审计项目备选项目库,实行部门争创和法规部门引导相结合,法规审理部门要注意了解项目实施动态,加强与审计组及相关业务处室的沟通,深入审计一线,在现场审理中,关注项目审计重点和方向,掌握审计质量整体进度情况,重点关注审计监督在大要案线索发现、查处和移送等方面的批判性作用,更加注重审计监督在促进体制机制完善、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等方面的建设,推动审计工作转型升级。

9.加强审计执法检查和审计质量考评。坚持自查与复查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集中考核与平时掌握相结合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审计质量考评制度,细化量化考评标准,明确考评重点,强化审计质量意识,完善审计质量监督机制和责任追究,促进依法审计。今年继续开展审计质量检查和优秀项目评比,表彰优秀审计项目,把优秀项目作为干部考核、晋升的重要依据之一。同时,做好省厅质量检查准备工作。

(四)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10.完善行政决策机制。积极完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依法行政工作领导体制。领导小组结合审计工作特点,召开依法行政工作专题会议,研究安排依法审计工作任务。

11.完善重大事项报告制度。根据审计工作管理权限,市局重大工作事项要报经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决定。各级审计机关要明确界定审计重大行政决策事项、重要举措、主要工作成效范围,按照《省审计厅重大事项报告制度》和《市审计局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相关要求,及时报告重大工作事项,进一步提高审计工作管理水平。

12.完善监督协调机制。加强与市政府法制办、市监察局等部门协调沟通,发挥各类联席会议作用,创新行政监督工作衔接配合机制,形成监督合力。加强与纪检监察、检察、公安及其他执法执纪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健全工作协作机制,规范审计发现问题和案件线索移送工作。

13.完善审计处罚听证制度。按照审计法的规定,严格落实审计处罚听证规定,规范听证程序,并将听证意见作为审计处罚的重要参考。全面落实审计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工作制度,制定《市审计局开展规范行政处罚群众公议工作的实施方案》,细化量化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建立处罚基准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建立行政权力阳光运作工作机制和监督制约机制。

14.加强内审工作指导和监督。认真贯彻执行《省内审工作条例》,加强对内审人员培训,指导内审工作有计划开展,监督内审工作质量,提高内审工作依法行政水平。按照审计人力资源管理规定,合理调配内审人员参加审计机关统一实施项目。

(五)推进审计结果公开,强化对行政作为监督和成果运用。

15.加大审计结果公开力度。深入贯彻《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根据《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规定,有序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工作,今年通过政府网站、平面媒体、政府公报等,重点公开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报告和民生工程等专项资金审计结果,年度审计项目计划和政府重大投资项目的审计结果。确保审计监督权运用公开透明,切实维护群众的知情权。同时,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办法,进一步加大审计结果公告力度。

16.落实审计“双百”制度。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审计监督“双百”制度的意见》,进一步加大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力度,加强跟踪督查,促进整改到位,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17.完善审计整改联席会议制度。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的若干意见》,加大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和问责力度,推动审计整改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注意发挥联席会各成员单位作用,研究解决问题产生的体制机制问题,促进审计结果有效利用,从源头上解决存在的问题。

18.提升审计成果运用水平和范围。加强对审计成果的综合、分析、提炼,从多视角、宏观面、操作性揭示问题,提出建议,提升审计成果,深化审计结果运用,以审计专报,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对重大经济建设成就、资金使用效益效果,及时进行宣传报告;对审计经验、做法,通过审计信息进行宣传展示。

19.加大党务政务公开力度。认真落实中央要求,进一步完善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在不涉及国家安全和机密的前提下,各级审计机关要结合实际,把握好公开的范围、流程、时间和内容,逐步实现审计工作的全面公开。要注重分析网络民意和舆情动态,加强审计宣传工作和门户网站建设,使网站在党务政务公开中发挥积极作用。

(六)加强审计普法宣传,提高审计法规贯彻执行力度。

20.切实推进审计政策法规的宣传普及。加强和改进面向全系统的普法教育,及时做好国家审计署、省审计政策法规的转发、宣传工作,积极部署学习和贯彻执行,积极与省厅协调解决省、市审计机关审计法规库网络互通问题,确保审计人员及时掌握审计新法新规。

21.积极开展审计法制培训工作。实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完善各级审计机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学法制度,坚持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专题培训与学习周集中培训相结合,以审计法制实践需求为出发点,以加强能力建设为核心,积极组织审计法律、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学习国务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准则》以及本局相关配套制度。灵活学习形式,采取以会代训、以训促学,促进和提高审计人员学法、依法审计的能力。

22.开展“六五”普法规划和工作任务落实。按照审计署、省厅和市有关部门要求,结合当前审计工作重点,制定市审计机关“六五”普法工作实施方案,认真筹划年度普法和依法审计工作,完善依法行政各项工作制度,加大执行力度,促进提高依法审计水平。

23.开展法制宣传专题活动。开展审计新规专题讲座、“12·4”全国法制宣传日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宣传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对审计监督工作的重视、关心和支持;宣传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工作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中的重要作用和取得的成效;宣传审计机关普法、依法审计工作的成功经验,为依法审计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4.加强教育培训和审计实践锻炼,着力解决好干部队伍能力素质问题。深入推进学习型审计机关建设,努力提高学习能力;加强以“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为重点的审计文化建设,切实把“实、高、新、严、细”要求落实到各项工作中,体现审计人“敬业是前提,实施是核心,审理是关键,检查是手段,问责是保证,整改是目的”的职业要求;进一步加强政治理论、审计业务、法律、经济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知识的学习。把学习培训、工作实绩、成果运用与干部考核相结合,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实战能力和服务水平。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市审计局成立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和纪检组长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进一步强化审计机关依法行政工作的组织领导,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局法规审理处。县区局、局属各部门要充分认清当前贯彻落实新修订的《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贯彻好、落实好新修订的《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准则》作为依法行政的重要内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经常性的研究部署依法行政工作,确保依法审计落到实处。

审计制度的作用篇8

1当前阶段医院审计管理环境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管理层认识程度不够

虽然近年来医院管理层逐渐加大了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并开始重新审视审计管理在医院管理中的重要性,不少医院都设置了审计部门。但是部分医院管理层认为,审计工作是财务工作的一部分,因此内部审计人员往往由财务人员兼职。由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接手审计工作,就会使审计工作丧失独立性。其次管理层不能很好的区分审计职能和财务职能,部分医院虽然设置了单独的审计部门,但是往往从事的"财务二科"的一些稽核工作,丧失了应有的监督评价职能,有其形而未有其神。从整体上看,医疗体制改革虽然实行已久,审计管理工作对医院经济效益的促进作用尚不明显,医院管理层即使认识到内部审计控制的重要性,也因为审计监督工作认识不足而在实践中出现许多问题,这样一来也就无法积极主动的去推动审计管理环境建设[1]。

(二)医院内部审计制度不完善

内部审计制度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基础和保障,是建设审计管理环境的重要一环,但是现阶段的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尚不完善,在具体内容和强制力约束上还存在较大的缺陷。在内容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只规定了财务收支审计管理,却没有审计人员经济责任方面的规定,追究制度也没有落实到位,在强制力约束上的缺陷主要表现为目标责任划分不明确,实用性不强[2]。尤其在在审计人员工作方式的制定上,没有指出其在各种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具体权责,因此,也就无法保持审计人员行使职权的独立性。我国医院内部审计制度建设的起步时间较晚,内部审计制度的不完善严重阻碍着我国医院审计管理环境的建设。

2加快医院审计管理环境建设的对策

(一)提高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

医院管理层作为医院发展政策的制定者,应当站在时展的最前沿,具有全局意识,主动接受审计监督,强化内部控制,积极开展各项内部审计工作,为审计部门开展工作保驾护航。医院管理层应当主动与审计部门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审计目标制定中引入医院发展目标,组织参与制定审计计划,促进审计工作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在医院日常经营管理中要将内部审计工作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使审计工作为医院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医疗资产增值服务[3]。

(二)健全内部审计制度

要想加快医院审计管理环境建设首先应当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使审计工作不断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确保各项审计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内部审计制度的完善需要合理界定内部审计职能,并从医院管理者的角度出发,以满足医院发展需要为前提,约束监督医院内部审计行为。内部审计制度的建设和健全要以现有的规章制度作为参考,根据《内部审计准则》制定符合医院内部的审计实施办法,对审计工作制度、报告制度、人员管理等进行明确的规定。医院应当积极主动地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确保审计工作能够真正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三)确定内部审计工作重点

审计制度的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审计原则,逐渐拓展审计范围,将医院经济活动、资金管理、资金使用情况、固定资产采购、医疗设备采购、药品消耗、医疗收费等作为审计工作重点,着重资金拖欠、截留、挪用问题的审计,多渠道保障资金安全,防止资金流失,预防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审计工作不应当只是事后审计,以免资产流失发生时无法及时挽回,因此应当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审计控制。

(四)保持审计部门的客观性和独立性

这里所说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医院的审计部门应当独立于其他任何部门,与其他部门不存在经济联系,二是医院审计部门能够客观、独立地完成审计计划,获取审计证据不受干扰,从而准确的发现问题。内部审计本门应该由院长直接领导,在其领导下,审计人员可以相对独立于医院的经营管理层开展审计监督工作,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审计制度的作用篇9

一、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审计工作,切实履行审计监督职能

一是树立科学审计理念,不断强化“五个意识”。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将审计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之中,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大建设”的方方面面,增强审计工作宏观性、总体性、建设性和效益性,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自觉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和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发现和分析问题,增强审计工作的有效性,不断强化大局意识。坚持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紧紧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强统筹协调,整合审计资源,讲求审计成本,提高审计效率,推广运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方式和技术方法,增强审计工作的科学性,不断强化绩效意识。坚持开拓进取,敢于跳出旧的条条框框,不断改进和完善工作机制,努力探索审计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新技术,增强审计工作的创造性,不断强化新意识。坚持以人为本,在履行职能上以民生审计为本,在监督服务上以审计对象为本,在队伍建设上以审计干部为本,把涉及群众利益的问题作为审计工作的重中之重,在维护民生中充分建设性作用,不断强化民本意识。

二是确立科学审计思路,积极推进“三个转变”。坚持把推进法制、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审计工作的重点放在保证党和政府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上,放在为推进改革开放、加快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上,放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上,放在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上,真正实现从重审计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从重真实、合法性审计,向真实、合法、效益性审计并重转变;从重治标轻治本,向标本兼治、重在预防转变,进一步增强依法审计的意识,强化审计监督,提升审计质量,注重审计成果运用,切实加强审计执法能力建设。

三是紧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注重突出“三个重点”。坚持以促进宏观调控政策措施落实、维护国家经济安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反腐倡廉建设为重点,把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放在监督检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重民生”政策措施的落实,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注重揭示和反映保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重民生的政策措施贯彻落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示和反映违规建设“两高”和产能过剩项目,以及浪费资源、环境污染、乱占耕地等问题;揭示和反映不顾客观条件,乱上项目,造成重大损失浪费问题;揭示和反映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揭示和反映体制、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加强对审计查出问题的分析研究,提出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提升审计为宏观管理服务的层次和水平。

二、围绕促进审计事业发展,不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一是加强审计业务建设,提高审计执法能力。要提高绩效审计在全部审计工作中的比重,实现由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的有机结合。在所有审计项目中,关注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立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审计,加强对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重点项目和资金的监督,促进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继续探索重点项目中聘用社会审计中介机构参与审计的模式和新方法;坚持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扩大适用范围,2012年,力争所有审计项目和专项审计调查结果,除和不宜对外披露的外,全部对社会公告。探索将审计整改列入党风廉政责任制检查范围的工作协作机制,建立审计整改通报制度,对不予整改或因主观原因整改不到位的进行通报,保证审计决定的落实,维护审计的公信力;重视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探索的结合,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加强审计理论研究,用以指导审计工作。

二是加强审计项目管理,积极推进审计管理创新。继续推进行之有效的各项措施,坚持和完善审计业务“三权分离”、外勤经费自理、报送审计、审计组长资格认定、审计项目工作量定额管理等制度和措施,及时发现制度运行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改进。积极探索审计项目管理方式,逐步建立审计项目以质量和效率为考核标准的激励机制;改进审计项目计划管理。加强审计项目立项前调研、论证工作,把制定审计项目中长期计划与年度审计工作计划有机结合。到2012年,初步形成立项调研、审计目标确定、项目论证、立项协调、项目确定、计划调整等各项环节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计划编制程序。探索编制重大项目滚动计划,实行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审计项目后评估制度;建立审计专家库和审计信息资料数据库,规范聘用中介机构参与审计的工作程序;探索建立抓落实的工作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审计责任问责机制,加强审计质量责任追究。

三是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积极推进成果转化。探索和完善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审计后评估制度,加大抽样审计、内部控制测评、风险评估等现代审计方法在工作中的应用,加大对审计查出问题的综合分析研判力度,严格审计报告的审核把关,提高审计报告的层次和不平。继续探索各专业审计间的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审计案例和查处案件线索交流,学习先进经验,推动工作发展。建立统计台账、报表考核登记制度,提高结果分析利用水平,发挥审计建设性作用。

四是建立健全规章制度,积极推进规范化建设。重视抓好废、改、立的工作,认真清理了2003年以前制定的6各方面59项制度规定,对需要补充的进行了修改和完善,对内容重复的作了合并和删除,修订和完善制定了《陕西省审计厅工作规则》、《审计业务会议制度》、《建设节约型机关实施意见》、《审计纪律规定》、《文明礼仪公约》、《抓落实工作暂行规定》、《聘用中介机构和人员参与审计工作办法》等13项新的制度规定。着眼审计事业的长远发展,按照科学审计理念,制定和完善了《陕西省审计厅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陕西省审计厅惩防体系工作五年规划》,8个业务口和综合处室结合各自的职能任务,制定了22项加强和改进工作的具体意见。

三、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重点研究解决事关影响和制约审计工作科学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

一是重视解决审计能力与审计任务不相适应的问题。把加强教育培训和实战锻炼相结合,努力培养一批核查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高手和计算机应用的强手。加强对基层审计机关培训需求工作调研,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计划。每年计划培训干部1100人次,5年累计培训干部5500人次,基本达到处级干部轮训2遍,一般干部轮训1遍。每年统筹选派10名左右业务骨干外出参加各类专业培训。采取“以审代训”、“以会代训”、“送教基层”等方式,抽调基层业务人员参与省厅大型项目审计,帮助基层培养骨干。争取在5年内,培养一批审计领军人才和业务骨干专业人才。建立全省审计人才资源信息库,逐步完善人才入库的资格条件、工作程序、考评备案以及管理使用等配套制度。

二是注重解决审计作风和职业道德建设方面的问题。进一步构建具有审计特色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八不准”审计纪律和各项廉政规定,从严治理审计队伍。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年轻干部培养选拔力度,逐步形成审计干部使用和管理的新机制。深入开展审计机关文明创建活动,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审计机关,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审计干部队伍。

审计制度的作用篇10

关键词:内部审计管理对策

根据中外学者对管理概论的认识以及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对内部审计的定义,可将内部审计管理理解为,在内部审计活动中,一定的人和组织依据所拥有的权利,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及创新等一系列职能活动,对内部审计人力、物力、财力及信息等其他资源进行协调或处理,以达预期审计目标和管理目标的活动过程。审计管理水平不高是影响我国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国内部审计与国际现代内部审计的主要差距之所在。因此,必须与时俱进,努力探索科学的内部审计管理机制和管理措施,提高内部审计管理水平,以推进我国内部审计的现代化进程。

一、我国内部审计管理现状

(一)内部审计的管理体制不完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是指内部审计管理系统的结构和组成方式,即采用怎样的组织形式以及如何将这些组织形式结合成为一个合理的有机系统,并以怎样的手段、方法来实现内部审计管理的任务和目的。《中国内部审计论坛》、《中国会计视野》、《中国审计论坛》三家网站于2005年联合发起的《中国内部审计职业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内部审计机构设在董事会(或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的占46.42%,由财务总监(或总会计师)领导的占24.61%,由财务经理领导的占8.03%,隶属于纪检监察部门的占20.94%。调查结果说明,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比较随意,使得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客观性和权威性难以得到应有的保证,影响了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机构设置的原则需进一步明确,科学性有待提高。

(二)内部审计法规体系进程缓慢目前内部审计的法规体系建立基本成熟,已形成了以法律为准绳、以基本准则为指导、以具体准则为主线、兼顾特定业务操作指南的,一整套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中国内部审计法规体系。对确保内部审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规范内部审计行为,提供了较有力的法律支持。但现实中,相关法规的执行情况与执行的效果却不容乐观,主要原因是目前还缺乏对法规贯彻执行的有效的、成熟的和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另外,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方面还缺乏内部审计执业规范。

(三)内部审计队伍素质不高当前内部审计正从传统审计向现代内部审计转变,对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但内部审计人员的实际素质情况与期望值有较大的差距。大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来自于财务部门,缺乏系统的专业训练和足够的生产经营管理经验,有相当一些人员不具备必要的学识及业务能力,难以提高或保持其专业胜任能力。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人员中普遍存在专业职称拥有比例不高、经济师、工程师及律师等专业人员配备比例太低,严重影响了内部审计的效果和权威性。建立一支稳定、高素质的队伍,对内部审计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落后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经营活动中不确定因素的增加,非现场审计工作无疑是提高内部审计绩效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并已越来越受到内部审计部门的高度重视。非现场审计工作在技术上所需的突破与创新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我国现有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非现场审计工作的开展,主要原因有以下方面:一是企业内部审计大多还停留在经验估计、手工操作阶段,在审计工作中使用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不多。二是内部审计软件技术水平尚待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主要是利用审计软件,依据预定的程序和方法来分析、评价和检测各单位的经营状况、风险管理和控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对审计软件的科学性、适用性和安全性的要求较高。

二、我国内部审计管理水平提高的策略

(一)科学构建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模式现代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模式从公司治理的角度可分为以下模式:(1)董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直接隶属于董事会。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主要负责人的任免和人员的配备、职责范围的确定、报酬等由审计委员会决定。同时,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审计委员会负责,并直接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在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此种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层次高、独立性强、权威性高,能深入到经营管理的各个层面,有利于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职能的发挥和问题的及时解决,确保董事会对生产经营风险了解和控制。(2)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监事会,由监事长分管,独立性最高。此种模式从设置层次、地位、相对独立性上来看都很高,如果监事会有权力与能力行使所有者赋予的监督权,内部审计的监控功能也能发挥最好。如果监事会本身的独立性都难以保证,那么监事会领导的内部审计机构则很难有效发挥其功能。(3)总经理(首席执行官,Ceo)领导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此种模式下,内部审计机构的层次、地位、独立性相对较差,其工作容易受到限制。一方面总经理既是经营者又是监督者,难以做到客观公正;另一方面内部审计机构与其他各职能部门的地位相等,审计的范围相对狭小,难以对本级公司的财务和总经理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和评价,不利于对企业高层决策及其经济行为进行监督,对经理层的违法违纪和难以控制。(4)财务总监领导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内部审计由公司财务总监分管。内部审计机构只能开展部分日常性的审计工作,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经营行为、经济责任缺乏有力的监督。此种模式下的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和权威性最低,监察效果最差。无法有效的为经营决策服务,难以实现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实际上内部审计机构的组织模式不分优劣,有效的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结构中形成权力制衡机制并促使其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确立,对内部审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单位因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构建合适的内部审计机构组织模式,以便促进自身更好地发展。

(二)推动内部审计行业协会建设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是政府和审计机关对内部审计加强宏观指导的一个载体和有力助手,可把政府和审计机关的有关方针、政策、法规、制度,结合内部审计实际贯彻执行下去。同时,中国内部审计师协会也是政府有关部门获得改进和加强对内部审计宏观管理信息的重要渠道,能将内部审计需要政府在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上给予支持和解决的实际问题反映上去。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在内部审计行业的自律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家审计对内部审计宏观管理的国情,也有利于同国际接轨和扩大交流。为构建现代化的内部审计行业,需进一步加强内部审计协会建设,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协会在深化审计理论研究方面的作用。加强内部审计协会的组织建设,健全办事机构,密切与审计业务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的联系和合作,根据需求确定研究方向和重点不断改进组织开展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为内部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更有力的理论支撑。

(三)全面推进内部审计法治化建设(1)健全并完善中国特色内部审计法律法规体系。要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国特色内部审计法律规范体系,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法规的可操作性程度。具体包括:一是着力构建内部审计指南体系。以审计法律法规和准则为依据,立足我国审计实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有步骤地开发审计指南,构建涵盖通用审计指南和专业审计指南的内部审计指南体系。通过制定分专业的审计业务技术规范,为内审人员开展具体审计业务提供指导,审计全面提高审计业务规范化水平;统一审计作业规范,包括建立统一相关制度、指南等。解决缺少操作及控制标准、标准不一致,难以考核等问题。二是加快内部审计规范的制定和完善进程。进一步完善内部审计规范体系,制定包括内部审计准则、质量控制准则和后续教育准则在内的完整的内审规范体系。三是加快内部审计条例的制定,以适应新形势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四是坚持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逐步规范公告的形式、内容和程序,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坚持和完善特定审计事项阶段性审计情况公告、重大案件查处结果公告制度。五是完善内部审计统计制度。建立健全科学的内部审计统计指标体系,提升审计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时效性。强化内部审计统计数据有效利用,更好地为审计业务工作和审计机关领导提供政策建议和决策参考。(2)推进内部审计法规的执行与落实。具体包括:一是加强普法宣传教育。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督促内部审计人员认真学习和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提高其依法办事和依法审计的意识和能力,推进内部审计机构严格依法执业,全面履行审计职责。二是大力推行审计项目审理制度,逐步规范审理工作流程,明确审理工作标准,提高审理工作质量。三是加大审计业务质量检查力度,提升优秀审计项目评选水平,促进提高审计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内部审计机构相关审计报告质量的核查,推动内部审计行业的健康发展。四是加大审计整改落实,完善后续审计制度。积极开展后续审计,及时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处理,总结经验,完善制度,改善管理,加大对审计意见的落实跟踪,督促整改。

(四)推动内部审计人才体系的建设与发展(1)培育和开发人力资源。内部审计管理机构要定期对各单位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建立优化内部审计发展环境效益的人力资源库,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人才培养、开发和使用,培养一批高级审计人才和高级审计管理人才,带动审计工作的全面发展。(2)健全内部审计人员管理制度。加强对单位主要领导的审计知识培训,提高单位领导对内审工作重要性认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优化审计人才成长环境;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岗位制度,坚持内部审计人员持证上岗;完善内部审计人员选拔、业绩考核、激励制度。(3)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后续培训。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规范建设;制定后续教育培训办法,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创新教育培训模式,改进培训方式;建立行业之间、地区之间业务活动交流平台,举办审计专业培训班和专题研讨班,促进提升业务能力。(4)建立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共享平台。各单位想要在短时间内独立的培养出大批、全能的内部审计人才不太现实且成本较高,可尝试建立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共享平台。科学利用外部人才资源,积极引进一批固定的不同领域的专家顾问,探索建立外聘专家库和专家咨询制度;也可在一定系统内设置人才库,吸收本级或所属单位各专业优秀内部审计人员,可以随时在本系统进行联审联查,或者解决内部审计领域专业配套问题。

(五)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为了提高内部审计的绩效水平,应进一步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行计算机辅助审计,加快审计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化办公系统建设,把先进的审计方法与先进的审计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审计工作的科技含量。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体系。进一步建设、推广、完善审计信息化建立健全标准规范体系,推动审计方式创新。标准规范的信息化体系可以防止工作的随意性、无序性,应加大信息化环境下审计的作业流程、文档撰写、质量控制等标准规范制定,逐步完善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方式。(2)构建内部审计信息系统。系统包括建立审计应用系统,即满足审计管理、现场审计、联网审计、审计项目组织管理;建立单位总部财务、所属单位财务系统与内审机构的互相连通、资源共享的网络系统。(3)建立完善的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审计信息利用率。对关系单位发展的特大型投资项目、重大突发性事项、单位重大决策措施的执行开展全过程跟踪审计;对重点部门和重点单位实行联网审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实时的审计监督。(4)提高审计管理数字化水平。完善并推广审计管理系统,基本形成以审计项目计划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成果利用、审计资源调配、机关事务处理为主线的审计管理数字化,创新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管理方式。(5)建立审计信息网络及安全保障系统。建立符合国家信息安全保密要求的内部审计专网和局域网;推进内部审计数据库建设,结合数据积累,完善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内部跟踪审计,深化对预算执行的内部审计评价,探索对单位经济运行安全的内部审计评价。建立审计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国家审计、民间审计、内部审计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促进审计业务协同;保障视频、数据、语音等网络应用的畅通与安全。(6)加强计算机培训与普及。建立适应信息化发展要求的人员培训模式,提高培训的实用性和针对性,结合内审人员水平,侧重开展计算机基本操作、通用软件使用、专业审计软件使用、局域网构建、数据采集等技术,探索多样化培训方式;探索计算机审计人才使用、考评模式;总结计算机审计方法体系和操作制度,提高审计人员整体水平。

(六)构建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体系(1)深化内部审计理念。要转变传统的审计理念,提升审计业务领域的目标;提升内部审计反映问题的层次,由单一反映企业某一方面,如财务收支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升为反映影响全局的宏观性问题及单位关注的普遍性问题;提升审计建议水平,由针对单个部门提出审计建议,提升到为整个单位的科学发展提出审计建议,发挥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2)推广先进的审计方法。要大力推广和完善审计抽样、内部控制测评、风险评估等审计方法;要实现由账目基础审计――制度基础审计――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的逐步转变;要善于总结和交流,将审计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和方法及时得到推广。(3)积极推进审计公告制度。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公告的程序、内容、形式,并把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重要内容。通过在单位范围内公告内部审计结果和审计工作的其他情况,促使被审计单位自觉加大整改力度,同时对审计人员本身和工作质量起着监督作用。(4)加强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监督与考核。为了实现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日常监督与定期监督相结合,个人自律与他人监督相结合,事前监督、事中控制和事后奖惩相结合,应采取制度约束、督导复核、考核和追责等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多种控制手段。一是内部审计制度约束控制。健全、完善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有利于实现对内部审计全过程的控制,明确有关各方人员的责任,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为此,内部审计机构应建立全面的内部审计质量内部控制制度。具体应包括:审计立项制度、内审人员委派制度、审计计划编制规定,审计外勤工作管理规定,审计取证注意事项,审计工作底稿编写及复核制度,审计报告撰写及复核制度,重大、疑难问题的请示报告制度,内部审计人员考核与奖惩办法等。二是内部审计督导复核控制。改进和完善复核工作,探索建立审计项目审理制度,加强审计工作过程中的质量监督控制。具体措施包括:设立独立质量检查部门依据统一标准对审计项目质量进行检查控制,并加强对检查成果的利用,划分质量事故等级实施分类处理,针对普遍性质量问题组织业务培训,以提高审计质量;通过建立书面化的质量控制单,明确内部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应该履行的职责、实际履行的职责以及差异的处理方法等,强化一线内部审计人员的质量控制意识;实施内部互查制度;抓好三级复核制度的落实。三是建立内部审计工作绩效考核评价制度。加强内部审计机关预算管理,强化内部审计成本控制,推进预算公开,努力做到申请计划有概算、正式进点有预算、审计过程有核算、项目结束有决算、成果绩效有评估,切实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绩效。四是内部审计责任追究控制。正确确认审计责任,明确划分各层次的责任,做到奖罚分明,充分发挥责任追究的积极作用。

(七)构建内部审计文化体系(1)加强内部审计文化的研究。通过国家审计署、内部审计学会的渠道,积极号召各级单位加强对内部审计文化理论的研究;加强审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2)构建内部审计文化平台。加大审计宣传力度,增强审计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协调性。通过审计简报、理论研究中心的刊物《审计理论与实践》以及各单位的内部报刊杂志等平台,积极宣传内部审计工作,使内部审计文化融入到各单位文化建设中。(3)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内部审计文化。我国内部审计文化的系统性建设要与审计制度建设相结合,与推进审计业务活动相结合,与改进审计工作作风相结合,与改变审计环境和规范审计人员行为相结合,把审计创新贯穿于审计文化建设的始终。从我国各行业、各单位实际出发,以企业文化建设为契机,努力构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蕴含审计精髓的审计文化体系。

三、结论

内部审计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直接关系到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效益和质量,进而影响到内部审计部门职能、作用和工作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现阶段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内部审计的管理体制与组织体系,明确国家审计机关与行政主管部门在加强内部审计管理工作方面的职责;加强内部审计管理的主要措施;加大内部审计管理的法规建设力度;及时制定“内部审计条例”。这既是整合审计资源、规范内部审计的发展、保障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内部审计职业走向国际化的必然需要。

参考文献:

[1]董桂晶:《中航工业集团公司增值型内部审计研究》,《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年6月。

[2]李卫星:《企业的内部审计标准化管理体系实践分析》,《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