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企业制度体系建设问题十篇企业制度体系建设问题十篇

企业制度体系建设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7:28

企业制度体系建设问题篇1

关键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构建

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但是当前企业的数量和规模都有所增加,企业之间的竞争也逐渐加大。当前企业的管理者更加重视企业的管理工作,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成为企业管理中重要的工作,逐渐得到管理者的认可。但是当前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的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立。

一、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构建中的问题

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主要是对当前企业的会计工作进行相应的监督,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保障企业资产的完整性有着一定的作用。当前由于企业的管理人员对于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认识不足,缺少相关的经验导致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中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积极重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相关法律不健全

企业的发展需要法律作为保护和支撑,同样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也需要有相关的法律作为保障,但是当前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相关法律并不健全,导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缺少一定的标准和秩序。另外一些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中出现一些违法乱纪现象,严重影响了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给企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二)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于提高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立需要会计工作人员和管理者的配合,但是当前企业的会计人员的素质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当前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不高,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不真实或者一些腐败现象的产生。另外由于当前企业的会计工作逐渐增加,企业的会计工作对于工作人员的要求也逐渐增加,企业会计人员的专业素养难以满足当前企业发展的需要,导致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工作水平的下降。

(三)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缺少一定的监督

当前企业内部大都建立了相关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但是很多制度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对于企业的会计监督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对会计控制体系的监督的认识不足,没有足够重视相关制度的监督作用。另外企业会计人员对于一些监督制度和措施并不重视,导致会计工作中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影响企业的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

二、构建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思考

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对于当前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企业的发展中由于环境的变化或者是企业内部出现的问题导致企业的发展面临着一些挑战。企业的会计工作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点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加强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工作对于减少企业会计工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可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

(一)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法律制度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需要一定的法律作为准则或者是制度保障,但是当前这方面的制度还不健全需要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制度的建立可以保障企业会计控制体系建设中的工作有章可循,保障工作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同时也可以为工作人员提供有益的参考,更好地保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提高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人员的整体素质

企业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关系着整个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一方面需要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加强会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对于保障企业会计工作的水平和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如果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不高不仅仅会影响会计工作的水平同时还会影响整个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当前企业的会计工作逐渐增加对于会计人员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会计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当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需要。

(三)加强对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监督

加强企业内部会计工作的监督可以有效地保障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构建,可以及时发现企业会计控制体系构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确保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工作进行监督和考核,对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作用进行考核,及时发现控制体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解决,更好地保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正常健康运行。同时及时发现会计控制体系的缺陷尽快完善,维护企业的利益。

三、结束语

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是当前企业管理中的重要问题,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完善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当前企业的管理者对于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认识还存在不足导致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体系对于推动企业会计工作的发展,加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保障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者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企业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企业制度体系建设问题篇2

国有企业的责任与管理

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有企业的使命和责任

国企肩负国家重任,在国民经济中起基础性和主导性作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保证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和管控是党执政兴国的前提。国企要全面履行好政治、经济和社会责任,避免重大经营风险。

政治责任:国企姓党

党的政治领导作用和监督职能是国企各项事业顺利开展的最有效保障。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的政治责任,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党和国家对关乎国计民生的国有企业的人、事、经营等方面加以实质性控制,是国有企业履行政治责任的具体表现。政治责任确立了国有企业的基本底线。

经济社会责任:发展为先

发展是企业第一要务,也是国有企业第一要务。坚持效益导向原则,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维护社会效益离不开良好的业绩支撑。企业只有通过自身发展进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服务于社会,惠及广大员工。经济社会责任确立了国企创造价值的根本目标。

避免经营风险:健康运行

国有企业必须遵循现代企业治理规范和准则,规避政策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和违纪违法现象发生,提升抗风险能力,才能基业常青。

国有企业管理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底线与原则”问题

近些年来,国企暴露出来腐化堕落、监管缺失、国资流失等问题,主要是由于不重视党的建设削弱党的领导,以致底线不明,原则不清。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划定国企行为底线、制定国企遵循原则,设计权力监督和控制体系,防止国有资本流失,是国企管理要解决的根本问题。

“效益与发展”问题

高效的投入产出比是国有企业管理体系设计需要考虑的核心问题,包括任务目标分解体系、绩效考核体系、激励评价体系等多个方面。

“边界与合规”问题

国有企业涉及广泛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雇员、政府等群体,同时受到通用的法律、政策、财税、审计等规范约束。外部约束和规范确立了国企需在党纪边界、法律边界、政策边界、成本边界的框架内合规合法运行。将外部风险嵌入到内部制度、流程等运行规则体系,是国有企业提升管理的规范性和效率的切入点。

国有企业管理体系框架优化设计

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体系重构应在党和国家总体战略和制度安排的指引下,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制度优势,以实现国家、企业、员工及各利益相关方互利共赢为出发点,适应外部治理发展趋势要求;以大党建构筑国企发展底线,使得企业运作不踩线、不越轨,确保国企姓党;以绩效管理构建国企激励体系,确保业绩达成;以打造内外结合规范高效的风险管控体系为国企确立运作边界,确保国企在合规合法框架内运行。

国有企业管理体系设计

构建三大体系:落实三大责任解决三大问题

解决“底线与原则”问题,落实政治责任:大党建体系。党纪严于国法,将党建作为企业内部重要治理机制,通过全面推进大党建工作,提升党建地位和作用,发挥党建政治堡垒作用和组织制度优势,通过大党建构筑管理体系基本底线。

解决“效益与发展”问题,落实经济社会责任:绩效激励体系。通过设计高效的绩效激励体系,实现战略目标和生产任务分解落实和业绩评价。

解决“合规与边界”问题,有效防范经营风险:风险管控体系。通过构建风险防范管控体系,为国企经营设立党纪边界、法律边界、政策边界、成本边界,确保公司在合理合规的边界内健康运行。

形成一个有机统一体:“三位一体”国企管理体系

首先,三大体系最终目的是一致的。国企管理三大体系围绕落实三大责任解决三大问题设计,虽然面临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不同,但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大党建体系明确了国企的性质和发展的主航道,并为发展方向和航道划出了“硬杠杠”,指明了国企基本“底线”,提出了“守线”的行为规范和规则体系。

绩效激励体系明确了国企的经营任务和实现路径,建立起企业目标任务分解和落实体系,通过有效的激励手段和价值分配体系,保障企业和利益相关方共同成长。

风险管控体系明确了国企经营环境的边界和约束,为国企确立了活动边界和经营管理的行为约束,通过外部相关治理规范与企业管控体系相融合,保障国企符合党纪、法律、政策、财税规则约束。

其次,三大体系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国企管理三大体系不可割裂,它是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对于国企管理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不能偏废。三大体系相互包含、融合、有机统一:第一,党纪严于国法,党纪边界是风险管控体系所确定的企业边界中最基本、最严格、最坚实的边界和约束,风险管控体系、激励机制须在党纪国法范围内设计,激励分配机制接受国家政策和法律等边界的约束;第二,风险管控体系与激励分配机制设计周到、考虑全面,对于推进党纪在国企内部落实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第三,风险管控评价与党建评价是绩效评价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先锋引领也是国企重要表现手段,是精神激励的最佳实践。三大体系在组织层面也是统一的。党的组织体系、企业生产组织绩效体系、风险管控组织体系是互相融合的有机整体,一套班子,互相嵌入,互为借鉴,互相促进,围绕发展这一中心任务统筹开展工作。三大体系在管理手段上也是统一的。都以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作为基本手段,将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制度化和流程化。

国有企业管理关键机构和职责

从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实践来看,国有企业治理机构一般包括三条线:以党组(党委)为代表的党建线条,以生产经营管理等为代表的行政线条,以审计法律财务纪检等为代表的风险管控线条。

党建机构职责

政治引领作用。落实“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是重大政治责任”的重要指示,把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头等大事,建立完善党组(党委)工作制度体系和“三重一大”决策机制,发挥党组(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核心管理团队成员的遴选标准、审核批准等由党的组织部门负责。

监督管理层。以为根本遵循,以党纪为基本准绳,坚持把规矩和纪律挺在前面,把党纪党规转化为基本行为准则。全面深化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激活主体责任,强化监督责任,建立刚性制度,形成监督合力。通过巡视、审计等方式,自外向内加强党的领导和监督作用。

先锋模范引领。开展新时期员工理想信念教育,形成良好内部氛围。

行政机构职责

行政机构承担着具体生产经营任务的组织和实施,实行责任管理,通过建立高效的绩效激励体系,实现目标任务的落实和业绩的达成。

风险管控机构职责

审计、财务、法律、纪检等风险管控机构主要是在上级单位的指导下从事具体的合规性和合法性事前约束、事中管控和事后追究等工作,包括对“三重一大”民主决策事项、“一把手”履职情况和业务管理合规性进行监督,对未履职或未正确履职的进行问责。

新常态下甘肃移动内部管理体系的

探索与实践

近年来,甘肃移动大力推进“路径清晰、管理高效、文化阳光、指标健康”的“好企业”建设,以国有企业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大党建为契机,积极探索和实践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变革重构,以大党建与国企管理深度融合为重点,创造性地提出了“大党建、绩效管理、风险管控”三位一体的国有企业内部管理体系,并开展了如下实践。

提升企业党建工作地位和作用,构筑发展底线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把抓好企业党建工作作为最大政绩,以党建工作责任制为抓手,以日常工作机制健全为依托,以党务工作队伍素质提升为依靠,以监督检查评价机制为保障,有针对性地改善提升。突出抓好领导班子建设,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企业竞争优势;抓好基层组织建设,把党的组织活力转化为企业发展活力;抓好思想文化引领,把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的发展优势。

建立起完善的党建责任体系

责任清单落实党建工作责任。以责任清单的形式把党建工作任务规定清楚、标准要求清楚,分解落实到各责任主体,包括各级党组织承担的主体责任、书记承担的第一责任、班子其他成员承担的“一岗双责”、各职能部门承担的具体任务,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党建述职报告确保责任落地。抓住各级党组织和班子成员等“关键少数”,建立党建工作述职报告制度,各级党组织和书记每年统一向上一级党组织报告相关工作落实情况。增强党建各专业线条间的协同性,统筹党建、反腐倡廉、述职述廉等大党建工作,建立统一述职报告制度。

考核评价促进党建融入中心工作。将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工作融合,尽可能用量化的方法把软指标转化为“硬杠杠”。考核结果与领导班子综合考评经营业绩考核相衔接,与奖惩任免挂钩,经营发展与党建工作同总结、同考核、同评价。

建立起常态化的日常工作机制

建立党建工作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推进党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严格落实“四同步”“四对接”机制,制定印发党内生活九项制度。

常态化开展先锋引领支撑保障转型发展。建立健全党建促发展的常态化机制。针对专业、岗位、区域、层级等不同类别经常性组织开展党建促发展活动,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解决党建和生产工作“两张皮”的问题。

大力推进阳光文化建设凝心聚力。把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党建工作融入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载体,提炼形成了“用心做事,高效工作,诚信做人,快乐生活”的甘肃移动阳光文化,并组织在不同层面推广和宣传,增强员工群众对企业文化建设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增强企业文化凝聚力。

建立起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

通过制度立规、过程督查、结果问责等必要手段,加强监督,确保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制度治党与思想建党并举,提高各项工作的规范性;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结合巡视督查、专题检查、述职考评等途径对各级党组织党建责任落实、阶段工作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查督办;建立健全追责问责机制,完善领导人员约谈制度,落实责任追究制度。

重构绩效激励机制,打造卓越目标管理体系

立足“奖勤罚懒激活力”,打造公平、公正、合理、科学的绩效考核和激励体系,分解落实战略目标,引导价值创造,实现经营管理工作的自驱动自适应自提升,改变管理的运动式和随意性弊端。

科学设定绩效指标,建立起完善的目标任务分解体系

①科学合理地分解绩效目标。基于平衡计分卡逐年修订完善绩效指标库,立足公司长远发展,从平衡好长期绩效与短期业绩、结果评价和过程控制出发,科学设定考核指标及目标。

②实施多维度考核和评价。注重基础管理提升、短板改善,上级认可度、工作执行力、协作配合、网业协同、业财协同、专业线条等维度考核,促进绩效目标达成、管理能力提升、工作短板改善。

③协同部门、个人绩效和Kpi考核。整合内部考核体系,有效衔接组织绩效与个人绩效,形成整体合力,实现局部业绩与整体目标一致。

建立起多维评价系统,确保绩效考核公平公正

综合采用重大专项难度系数评估、对标考核、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形成多维评估系统。将Kpi考核和目标考核法融合,确保不同难度Kpi考核公平。建立了对标考核体系,解决不同专业之间的业绩对比难题。

建立起有效激励评价体系,强化考核结果应用

正向激励和负向扣罚对等,改变干得多错亦多,扣罚越多,而干得少、差错少、扣罚少做法,打破按职位按Kpi分配机制,实行多劳多得。

绩效考核结果与激励机制对接。绩效考核结果严格执行正态分布,并与个人薪酬密切挂钩,切实提升绩效促发展作用,同时,个人绩效考核结果广泛应用于职务晋升、职级调整、干部任免等方面。

提升风险管控监督保障作用,构建企业健康运行边界

构建全员、全业务、全过程的风险管理体系,强化基础管理,建立以业务风险防范为主、重点面向前端部门的风险防范机制,将风险管控以具体的措施和办法嵌入到制度、流程等管理工具和手段中。

构建内外结合规范高效的监督体系

充分发挥内外部监督资源优势,着力打造“内外协同”的监督体系。内部监控发挥内审、法律、财务、纪检等风险内控作用,外部监控突出独立第三方、专项审计的监督外控作用。

完善内审工作机制提升内审工作价值

拓宽内审的覆盖范围,重点关注运营管理健康度、业务管理的效益效率效果,以及基础管理和成本控制等问题的审计,降低转型期试错成本;实施流程审计,强化对事前、事中及高风险问题的监管能力。

推动内部风险管控适应性变革

推进内控从面向财务报告的小内控向面向公司层面、业务流程层面和信息技术整体控制的以风险管控为核心的大内控转变;推进内控从会计视角向市场营销、采购、工程建设等业务视角转变,更多关注核心的关键点控制,将重点问题发现纳入控制点;推进内控从人工控制向系统控制的转变,关键控制点固化到系统中,减少人为操作。

企业制度体系建设问题篇3

关键词: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四大关系;对策

一、当前国企反腐倡廉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不断深入,反腐倡廉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在创新体制、完善机制、从源头上防治腐败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必须高度重视,切实抓紧研究解决。

(一)适应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监督制约机制尚不完善。大多数国有企业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缺乏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保证,惩防腐败体系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还有待加大推进的力度。

(二)企业风险防范机制尚不健全。在招标投标、工程分包、物资采购、选人用人、投资融资、资产监管等重要环节的制度规范还不够健全,制度不落实、执行不得力的问题还比较突出,存在着有法不依、有章不循的现象,使腐败行为有机可乘,违纪违法案件时有发生。

(三)企业领导人员对反腐倡廉工作重视尚不充分。没有把生产经营与反腐倡廉摆在同等重要位置,仅仅视为纪检监察机构的工作,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没有落到实处。个别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意识不强,违规违纪、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等问题,在有的企业仍然存在。

(四)企业纪检监察组织自身建设尚不完备。尽管国有企业都建立了纪检监察组织,但较为普遍地存在经费不足、人员不够(大都是兼职)、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工作方式方法不能很好适应工作需要等问题。

二、加强国企反腐倡廉建设应把握的几个关系

加强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任务,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认真把握和处理好以下四个关系:

(一)把握好反腐倡廉建设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科学发展观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指导国有企业进一步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反腐倡廉建设,最根本的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来谋划、部署和推动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贯彻到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建设融入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不断探索和拓宽服务企业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推进科学发展观在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工作中的贯彻落实。

(二)把握好反腐倡廉建设与生产经营管理的关系。生产经营管理工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企业的中心工作,反腐倡廉建设就是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工作,对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良倾向及时纠正,并组织学习正反面典型教材,不断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思想理论水平,结合企业的工作性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使企业广大员工自觉地学法懂法和守法,把反腐倡廉工作引向深入,从而防范于未然,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促进生产经营管理的正常运转,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三)把握好反腐倡廉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职工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职业道德建设,牢固树立爱岗敬业、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风尚,大力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满足广大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推进企业发展的软实力。而反腐倡廉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廉洁文化,才能保证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不断涌现。

(四)把握好反腐倡廉建设与党的建设其他四个方面的关系。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的地位,把党的建设的基本任务从“四大建设”变为“五大建设”,体现了我们党对党的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反腐倡廉建设这一概念的提出,强调和提升了反腐倡廉的战略地位,显示其在党的建设中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方面的辩证关系与重要地位。反腐倡廉建设与另外四大建设既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一方面,反腐倡廉建设的要求贯穿于其他四大建设之中,另一方面,反腐倡廉建设中也体现了四大建设的要求。

三、推进国企反腐倡廉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抓好源头治理、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以更坚决的态度、更有力的措施、更扎实的工作,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是国有企业必须认真思考与探索的现实课题。

(一)推进国企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把理想信念和法纪教育作为首要任务。理想信念和法纪教育的重点是企业领导人员,如果他们坚持唯效益论,不把政治学习和世界观改造放在重要位置,就很容易在金钱和权力面前沉沦。作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既要讲发展、讲效益,更要讲政治、讲责任,讲理想信念和道德追求。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坚决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要重视法规政策的学习,强化法纪观念,要把遵纪守法、依法办事作为企业领导人员安身立命的基本原则,常保敬畏之心,不在腐蚀诱惑面前丧失原则。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要对照《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狠抓落实。要把廉洁文化纳入企业文化建设的规范之中,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为核心,以企业经营理念、价值取向、行为规范、评判标准为内涵,营造诚实守信、廉洁从业的企业廉洁文化。用道德环境和廉洁氛围,潜移默化地教育、陶冶、感染和影响企业员工,发挥企业廉洁文化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作用。

(二)推进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把“一岗双责”作为落实领导责任的关键。企业党政主要领导要坚持“一岗双责”。企业党委、行政“一把手”都要作为落实责任制的第一责任人,凡涉及企业党风廉政建设、涉及廉洁从业的重大问题,党政领导都要亲自过问,亲临指导,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把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任务层层分解到各级经营管理者,像抓生产经营任务一样狠抓落实,做到认真考核,严格奖惩,对于企业领导人员的不廉洁问题,及时提醒,早打招呼。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处在生产经营管理第一线,岗位特殊,任务繁重,担负着抓企业效益和抓党风建设的双重职责,但一定要明确认识到,企业效益是目标,反腐倡廉建设是基础,只有坚持原则,洁身自好,才能在党和国家给予的舞台上有更大作为。

(三)推进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把健全监督制约机制作为根本保证。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国有企业要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办法,特别是落实对主要责任人的监督,对他们从思想政治上关心、关爱、关怀,确保在党风建设方面不出问题。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通过引入外部董事等建立健全董事会,规范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管理者的权责,形成权力机构、决策机构、监督机构和经营管理者之间的制衡机制。要建立上下联动的反腐倡廉工作机制,通过有效机制,加强交流,互通信息,使上级单位能够全面掌握下属企业领导班子和成员的有关情况,做到发现问题及时沟通、随时解决,防患于未然。同时,要严格执行企业领导任期交流制度,对符合条件的领导人员交流任职,避免在同一岗位任职时间过长。要抓紧构建惩防体系,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坚持教育、制度、监督并重和一体化运作,把监督责任落实到位。要进一步整合监督资源,形成监督合力,注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过程监督和实时动态监控,构建全方位、多层面的监督网络,提高监督效能和预防腐败的能力。

(四)推进国企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把完善考核办法作为重要举措。反腐倡廉建设是企业自身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资监管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积极探索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业绩考核办法,形成正确的工作导向。一个健康发展的国有企业,首先要有清廉务实、能力过硬的领导班子,否则,一旦企业主要领导人员出了问题,对于企业就是一场灾难,其影响往往短期很难消除,成本也非常大。因此,上级监管部门在考核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业绩时,要坚决破除唯效益论,对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进行全面考评,既要看企业经营效益,也要看抓反腐倡廉建设的情况,对企业领导人员,不能只关心生活,更要了解其思想动态,寓考核监督于日常组织生活之中。对于企业重要经营管理活动的重点部位和关键环节,资本运营、产权交易、投资决策、营销采购、财务资金、人事选用等重要事项的权力运作,要力求规程具体、程序严谨、罚则明确,在制度设计上尽量减少不确定性或自由裁量宽泛的弊端,不给腐败现象滋生留下空间。要把制度的执行与经营责任目标考核挂钩,增进制度执行的公开与透明度,注重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认真落实制度体系中的罚则,加强责任追究和领导问责,对制度执行不力的进行严厉处罚和责任追究,维护考核体系的权威性。

(五)推进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把加强纪检监察组织自身建设作为基础。要更加重视反腐倡廉建设工作,必须加强国企纪检监察组织自身建设,提高必要经费,补充高素质人员;国企纪检监察组织要引导纪检干部学习经济、法律及企业管理等知识,不断提高业务素养;要重视来信来访工作,从来信来访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密切联系群众,保持谦虚谨慎的工作作风,时时检查自己的言行,争做员工的贴心人;要深入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学会用科学发展观和现代管理知识剖析本单位的成功做法和存在问题,深层次地探索市场经济下做好反腐倡廉建设工作的思路、方法和途径,保障纪检监察工作更好地为企业改革发展保驾护航。

推进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只有认真履行职责,发挥好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把党委监督、行政监督、群众监督、民主监督和纪检监察监督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反腐倡廉建设再上新水平。

参考文献

[1]于学强,白青.我党执政以来廉政建设的基本方略及启示[J].理论探索,2010,(1).

[2]周逢民.认真学习遵守贯彻维护推进反腐倡廉工作深入开展[J].黑龙江金融,2006,(4).

企业制度体系建设问题篇4

新形势下加强电网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应坚持的原则

十以来,中央相继印发《关于中央企业党委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意见》《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和电力体制改革配套文件等纲领性文件,对加强电网企业党建和电改工作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电力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应坚持以下原则。

增强党的意识,保证电网企业改革发展实现预期目标

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已经全面展开,配套文件明确了国家对电网投资、成本、效率、公平的全面监管,行业发展环境、电力市场格局、电网运行管理和盈利模式将发生深刻变化。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印发了《售电公司准入与退出管理办法》《有序放开配电网业务管理办法》,为配售电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具体操作指导。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推进电力体制改革进程中,需要电网企业站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高度,毫不动摇加强电网企业党的建设,进一步统一思想,增强党的意识,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履行对深化改革的领导责任,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抓好顶层设计和全程把关,实现党的建设与电网改革同步谋划、同步推进,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改革中得到充分体现和切实加强,为实现改革预期目标提供坚强保证。

健全体制机制,将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与现代企业制度有机结合

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y一起来,明确电网企业党组织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中的法定地位,这是“全面依法治国”在深化电网企业改革中的具体体现。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完善“双向进入、交叉任职”领导体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等新的改革发展环境下,需要在法律法规、领导体制、管理制度、工作规范中,明确党组织在企业决策、执行、监督、考核各环节的权责和工作方式以及与其他治理主体的关系,使党组织成为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使党组织在不同条件下发挥作用组织化、制度化、具体化。

落实管党治党责任,从严从实抓好电网企业党建工作

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电网企业党组织要切实承担好、落实好从严管党治党责任。落实中央关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作为头等大事”“把抓好党建作为最大的政绩”的要求,需要电网企业党组织按照“严”和“实”的要求,坚持思想建党、制度治党,聚焦会神抓党建,从思想上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强化抓好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不称职的责任意识;从制度上健全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各级党组织、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的党建工作责任,加强过程管控,注重细节小事,严肃考核评价,把每个领域、每条战线、每个环节的党建工作抓具体、抓深入。

新形势下加强电网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的主要措施

全面把好理想信念“总开关”,增强管党治党意识

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教育引导电网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坚定理想理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一是突出抓好电网企业领导人员党的建设专题培训。依据电网企业的特点,以电网企业党组织为责任主体,以学习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为重点,定期(每年至少1次)举办电网企业领导人员党的建设专题培训班,增强管党治党意识,提高抓好党建工作的履职能力。二是分类分层推行电网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党的建设“精准培训”。根据电网企业党建特点,建立分级分类的电网企业党建教育培训内容体系,组织编写一部分全国通用的电网企业党建培训教材。按照电网企业领导人员、电网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党务(政工)骨干4个类别,发挥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校、电网企业自办党校的教育主阵地作用,根据培训对象的工作特点,把组织需求、岗位需求和干部需求结合起来,围绕增强政治意识、组织意识、法治意识、创新意识等重要方面,开展“精准培训”。三是加强实践性先进典型教育,更加突出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在既有的正面典型教育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别电网企业的党建特点,择优选取党建工作基础扎实、实效突出的先进单位,由上级党组织安排,在同类别电网企业范围内但党建相对薄弱的单位中,选派一定数量、不同级别的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务干部到先进单位挂(任)职锻炼提高。借鉴安全生产事故警示教育做法,更加注重电网企业党建工作反面典型警示教育,及时通报电网企业党组织、党员领导干部管党治党不力的典型案例,常态化、全范围开展警示教育,促使电网企业党员领导干部知敬畏,切实扛起党建责任。

建立健全电网企业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法规制度

针对电网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制度依据不明确、现有政策文件“有要求、缺细则、难执行、少监督”的问题,必须抓紧完善相关法规制度,从法治层面为电网企业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提供支撑。一是研究制订《电网企业基层党组织工作条例》,对电网企业基层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工作原则、设立条件、工作职责、组织原则、议事决策、责任追究等方面作出明确规定,重点对国有企业党委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内容、方式和途径作出明确规定,以党内法规的形式把有关电网企业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要求具体化、制度化,使之可操作。二是修改完善《公司法》,从法制层面进一步明确企业党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及运作方式。我国现行《公司法》只在总则中原则性地规定了“在公司中,根据中国共产程的规定,设立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公司应当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必要支持”,但没有将党组织参与决策、党管干部、有效监督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纳入现代企业制度体系和法制层面。特别是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及其决策、执行、监督体系日益完善的情况下,电网企业党组织更加难以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因此,必须进一步修改完善《公司法》,从法律层面上把电网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纳入公司治理结构和制度体系,确保电网企业党组织开展党的工作有法可依,确保电网企业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全面有效运转。

加快建立党的领导与公司治理结构相统一的领导体制

深入总结电网企业领导体制机制建设的经验及教训,加快健全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电网企业基层党组织的组织体系和工作体系,切实把加强党的领导和完善公司治理统一起来,实现电网企业党组织与公司治理结构同轴共转、同频共振。一是抓好电网企业党建重大决策部署的闭环管理。按照试点先行、细化措施、全面推进、督办考核的方法,抓好中央关于电网企业党建纲领性文件的贯彻执行,落实《中央组织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关于中央企业党委在现代企业制度下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意见》,重点抓好《中央关于在深化电网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的试点。适时分层召开座谈会,交流学习经验做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措施,体现操作性,采取督办考核手段,指导电网企业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避免落实不力。二是尽快将党建工作要求纳入电网企业章程、管理制度、工作规范。加大工作力度,理顺基层党组织体系和法人治理结构的关系,把党组织的机构设置、职责分工、工作任务纳入企业的管理体制、管理制度、工作规范之中。从党和人民利益、股东利益、企业经营利益等相关方的利益角度出发,妥善处理党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人员层的关系,党组织主要保证党和人民利益不受损害,构建党组织与公司治理结构职责明确、有机结合、运转协调的新型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当前,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要求,应从制度上明确党组织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权责及运转机制,重点是加强党组织参与重大问题决策、落实党管干部原则和党管人才原则的机制设计,确保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中能够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

健全落实严格的党建工作责任制,并严肃考评奖惩

自上而下落实管党治党责任,健全党委抓、书记抓,各有关部门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一是从政策规定和管理制度上建立党建工作责任体系。结合电网企业党组织管理关系现状,研究制定电网企业党建工作责任制具体意见,明确电网企业党组织的直接责任、上级党组织的领导责任,界定电网企业各级党组织、各级领导干部、各级管理部门的党建责任,明确管理、监督和考核方式。其中,党委(党组)的主体责任和书记的第一责任需要进一步细化,电网企业主要负责人的党建责任、电网企业各级领导班子成员的党建工作“一岗双责”的分管责任需要重点明确,让每一名电网企业党员领导干部尤其是党委(党组)成员把党建责任扛起来。二是建立完善电网企业抓党建责任落实的体制机制。针对电网企业党的工作机构撤并压缩、相关党建责任部门难以统筹协同的问题,总结地方党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运行经验,在界定党建职责的基础上,在电网企业推行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度,建立党建(党群)工作例会、党建工作问题诊断分析等配套机制,整合相关责任部门资源,形成合力,搭建统一谋划、统一运行、统一考核、统一问责的党建工作体制机制。三是加大考核评价和责任追究力度。电网企业主管部门把党建工作作为一项重点指标纳入考核体系,提高考核比重,像考核经营业绩一样考核党建工作。严肃考核结果运用,考核结果必须要与领导人员的任免和奖惩直接挂钩,对于党建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的领导干部、存在“软弱涣散”现象的党组织进行严肃问责。电网企业党委(党组)要把党建工作纳入全局性工作进行谋划、推动和考核,强化目标引领,改进过程管控体系和考核u价体系,重点是提高党建工作在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中的比重,使党建工作成为“硬指标”“硬任务”。

在抓好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基础上,更加注重创新型党组织建设

在落实好《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基础上,适应国际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和深化电网企业改革的现实需要,更加注重基层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一是进一步深化电网企业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抓好中央文件精神的宣贯,根据电网企业自身行业特点、企业特点、服务对象特点,以“服务改革、服务发展、服务民生、服务群众、服务党员”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对口服务活动。对电网企业党建工作考核评价,把服务型党组织建设作为重要指标,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引领基层党建工作,使服务成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鲜明主题。二是广泛开展电网企业党组织生活创新创效活动。针对部分电网企业基层党组织生活流于形式或陷于停滞,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问题,既要采取措施严肃组织生活纪律,也要注重党组织生活的创新设计,增强党组织生活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按电网企业类别,组织开展党组织生活创新创效活动,表彰奖励先进典型,挖掘典型案例,汇编成册,分类进行推广应用。三是在电网企业着力推进“互联网+党建”思维和技术。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趋势,从中央层面组建课题组,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信息化工作进行研究部署,重点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日常管理、基础工作进行网络化管理,简化工作流程,减轻基层负担。选取党建工作基础扎实、企业经营效益较好的企业,开展“互联网+党建”示范点建设,加强学习交流和推广应用,带动电网企业党建信息化水平实现整体提升。

全面从严抓好电网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各项工作

企业制度体系建设问题篇5

关键词:市场经济;企业;管理会计建设;问题;对策

国家财政部正在大力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发展,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其管理会计建设水平的高低,对企业自身乃至宏观经济的发展也具有很大影响。虽然国内很多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建设尝试,但企业管理会计建设进程依然较为缓慢,部分中小企业在管理会计建设能力上偏低也是不争的事实。新时期,企业更好发展离不开较高管理能力的支持,依托管理会计建设带动自身综合管理科学性提升也较为可行。

1管理会计建设概述

1.1管理会计的含义

管理会计是为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会计人员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他资料进行加工、整理和报告,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决策者作出各种专门决策的一个会计分支。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会计形式,管理会计最为明显的特点便在于其将企业会计工作开展与企业管理上的决策等管理行为进行了较好连结。自2014年开始,国家便极为注重推进管理会计建设事宜,国内管理会计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很多企业中,管理会计建设状况并不好。企业无法较好进行管理会计建设,管理会计的优势与作用自然无法发挥。

1.2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的意义

管理会计在解析过去、控制现在与筹划未来上都具有多重优势,与一般性且会计不同的是,管理会计这一分析性较强的会计,其会计结果与各种会计信息对管理决策的参考价值较高。现代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建设是其更好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企业会计工作良性发展与实施的一种必然选择。在企业管理会计体系建成后,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时能够有更多参考和帮助,这对于提升企业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可行性有很大帮助。管理会计作为一种与企业管理行为及管理活动息息相关的会计形式,其对于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也具有积极影响,在企业管理效率有所提升后,企业的生产经营能力也能有较大提高。此外,现阶段企业经营发展压力较大,依托管理会计建设能够显著优化企业自身内部管理,这对于企业降低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更好进行发展也有重要意义。

2企业管理会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管理会计建设受重视程度不足

企业管理会计建设中存在着管理会计建设受重视程度不足的问题,很多企业内部管理会计建设几乎是一片空白,部分企业偶然间进行的管理会计建设也无法达成管理会计建设预期目标。管理会计建设是一种与企业经营发展方面具有关联的建设活动,管理会计建设相关事宜的开展也需要得到较好统筹。很多中小企业中,管理会计建设相关事宜很难得到管理层的重视,部分进行管理会计建设的企业中,管理会计建设工作开展无法得到自上而下的重视与认识,也导致管理会计建设水平长期维持在较低水平。从具体表现上来看,很多企业内部几乎没有进行管理会计制度建设,企业内部管理会计工作开展也无法得到较好规范与指导,管理会计相关工作开展更是无法得到企业内各个部门的支持。

2.2管理会计建设专业人才短缺

企业管理会计建设中也存在着管理会计建设专业人才短缺的问题,管理会计建设专业人才短缺,企业内管理会计建设相关工作便无法开展,管理会计建设效率也长期处于较低水平。管理会计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会计分支,管理会计工作在开展上也与一般性管理工作存在差异。很多企业习惯性依托现有财会人员进行管理会计建设,管理会计本身在操作上较为困难,传统的企业会计人员大多无法处理好管理会计相关工作。企业在管理会计建设专业人才数量上与能力上的欠缺,已经明显制约了企业管理会计建设相关事宜的进行,专业性人才的严重不足导致企业自身管理会计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与问题无法得到解决。特别是在各种财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需要与企业管理相互联系时,专业能力不足的负面影响也会被逐渐放大。

2.3管理会计建设受财务环境制约明显

企业管理会计建设对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需求较高,很多企业财务管理状况并不良好,内部财务环境较差,管理会计建设也极容易陷入停滞。以企业预算为例,很多企业并未进行全面预算管理,其财务管理水平与环境也相对较差。管理会计建设的财务管理状况较为混乱,很难取得较好建设成果。很多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建设尝试时,并未对管理会计建设相关的各种管理活动进行较好协调,这也导致管理会计建设时常与企业其他管理活动间无法协调和适应,系列管理会计建设投入也无法转化为管理会计建设成效。此外,如果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差,管理会计即便取得了一定建设成果,但管理会计建设对于企业经营发展的正向影响也无法充分展现出来,这也导致很多企业逐渐对管理会计建设丧失了积极性和信心。

2.4管理会计监督体系缺失

企业管理会计建设中缺乏评价与监督体系予以支撑也是显著问题之一,在评价与监督体系缺位下,管理会计建设中系列方法的实际效率无法取得,存在于管理会计建设进程中的各种问题更加无法被及时发现和解决。大部分企业在管理会计建设上的经验较为欠缺,管理会计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被及时解决,管理会计建设进程势必会变得极为缓慢。很多企业财务管理独立性较低,会计工作在开展时也容易受到管理层意愿的影响。管理会计相关工作在开展上独立性无法保障,最终的管理会计信息以及各种会计结果更加无法为企业管理层进行决策提供参考和帮助。企业管理会计建设的体系性较强,各个部分的管理会计建设工作彼此联系。一旦监管体系缺失,任何一个环节上存在的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管理会计信息失真,从而对于管理会计建设积极作用的发挥产生负面影响。

3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的对策

3.1确立管理会计建设基本制度

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建设首先要增加对管理会计建设的重视程度,并依托管理会计建设制度的确立,对管理会计建设的工作开展给予指导和规范。建议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尝试之前,结合自身会计工作开展的实际需求,就如何进行管理会计建设进行制度规范。在管理会计建设相应制度中,企业应当明确管理会计建设方向,管理会计建设主体以及管理会计建设内容等。确保管理会计制度建设可以彰显管理会计建设制度的指导性与规范性,并注重管理会计制度在企业内部的推行。企业内除财务部门外,生产经营部门也要为管理会计建设提供支持,并在企业自上而下对管理会计建设有充分认识和重视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管理会计建设尝试。

3.2培养并引进管理会计建设人才

在现代企业经营发展中,优秀人才的作用与影响不容小觑,企业更好进行管理会计建设也需要有专业的管理会计建设人才予以支持和保障。建议企业结合管理会计建设实际需求,进行管理会计建设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其可以定期对企业内部会计人员进行培训以提升其管理会计建设能力,也可以通过人才招聘的方式,使得更为优秀的人才能够为企业管理会计建设做出贡献。除进行管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与引进外,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建设也要从管理会计建设方法上进行调整,以往单纯的将会计工作与管理决策进行连接的管理会计建设方法存在很多弊端,创新进行管理会计建设也需要得到企业重视。随着企业会计电算化程度不断提升,管理会计建设也需要更好的借助各种计算机软件,并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会计信息的录入,整理与分析。通过管理会计建设信息化程度的提升,管理会计工作开展效率也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3.3优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

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建设需要较好的内部环境予以支持,优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并对企业综合管理体系进行优化与调整也十分必要。建议企业在进行管理会计建设时,对与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较好发现与解决,在确保财务管理具有较高独立性的背景下,将管理会计建设与企业一般性财务管理活动进行更好融合。预算作为企业财会工作中的核心内容,预算科学性高低与否以及预算能否被较好执行也直接关乎管理会计建设相关工作开展。企业需要在进行管理会计建设时树立全面预算管理意识,并将预算管理能力的提升作为优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环境的开端。在较好统筹企业财会工作各个分项工作相互关系背景下,财务管理环境也能为管理会计工作开展提供充分支持。企业需要将财务管理环境优化作为一种常态化工作,从而使得管理会计建设能够平稳进行。

3.4完善管理会计建设监督体系

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建设需要确立管理会计建设评价与监督体系,并依托相应评价与监督体系促进管理会计建设相关工作开展。具体来说,企业可以成立专门的管理会计建设督导小组,对于管理会计建设制度是否被有效遵从,各项管理会计建设工作状况进行实时评价与监督。由于管理会计建设成果无法在短时间内显现出来,企业可以将管理会计建设工作进行一定划分,并就管理会计建设目标进行确定。在定期对管理会计建设目标达成状况进行分析下,企业可以较为直观地发现管理会计建设方式方法的有效性,也可以及时发现管理会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企业管理会计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企业要做到及时发现并进行针对性解决。对于某些人为因素导致的管理会计建设问题产生,企业更加要进行责任追究,从而为管理会计建设的严谨性具备予以保障。

4结语

管理会计作为一个会计分支,其虽然得到国家层面较多关注,但在企业中的建设与发展状况并不良好。企业作为管理会计建设主体时,其管理会计建设意愿、管理会计建设方法等更是会对管理会计建设成效产生直接影响。现代企业经营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管理会计建设事宜的进行也要受到内外部多重因素影响与制约。然而也需要看到,管理会计建设对于企业而言至关重要,现代企业不仅要给予管理会计建设充分重视,还要对管理会计建设工作进行较好统筹,将管理会计建设措施落实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徐勤来,李兴满.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中国商论,2017(15).

[2]徐春丽.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5).

[3]李伟荣.新时期我国企业加强管理会计建设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6(5).

企业制度体系建设问题篇6

一、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动力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长期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也是党的十七大赋予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重大政治任务。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有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一)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国有企业的广大职工,既是国家的主人,也是企业的主人。广大职工群众中蕴藏着丰富的智慧和巨大的创造力。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国有企业的优势和力量源泉。全心全意依靠职工群众办企业,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原则。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国有企业坚持以广大职工群众为办好企业的根本,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一切成果由群众共享的原则,把为职工群众服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与国有企业党组织长期坚持的这个重要原则有机地相结合,促进了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与群众工作的融合,把传统的优势变成了现代的优势。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始于顾客要求,终于顾客满意”。也就是要求党组织必须始终把党建工作对象作为关注的焦点,不断满足党建工作对象的要求,不断促进党建工作质量的提高。有的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创造性运用了这个重要原则,把广大职工群众作为重要的顾客群,自始至终予以关注。这就要求党的组织必须经常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关心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广泛收集职工群众的要求,和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比如安全生产、收入分配、生活设施、职工家属、子女就业等一系列民生问题,纳入到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之中,建立层层分解,步步量化、细化,目标任务明确的党建工作质量目标体系,使企业的群众工作从党委到公司各级组织的工作部门,从公司各级基层组织到党员个人,都有自己明确、清晰、可操作的具体奋斗目标。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重视过程的控制。这就要求集团公司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在实现群众工作的目标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群众工作目标的程序办事,保证群众工作的目标落到实处。比如,通过标准化考核程序,把群众工作目标作为考核各级党组织和党员的考核标准,促使他们去完成目标任务,通过检查、内审、评审等程序,不断推动党组织和党员改进群众工作,解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提高群众工作的质量,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使职工群众对党组织的满意率得到极大的提高,从而调动职工群众为国有企业发展作贡献的积极性、创造性,使职工主人翁精神在企业得到弘扬。

国有企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仅要搞好生产经营管理,促进企业的物质文明建设;还要搞好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促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还要做好企业的党建工作,加强党的建设,发展党组织内部的民主;加强工会建设,搞好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促进企业的政治文明建设。国有企业具有重视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的优良传统,在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创新过程中,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从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主体框架、结构,到体系的目标、过程设计等方面,都体现了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思路,促进了企业全面协调发展,特别在企业安全文化、廉洁文化建设、职工队伍建设、文化设施建设、厂务公开、党的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国有企业的特色和优势,促进了国有企业的科学发展。

国有企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力量,如何保持国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战略问题。国有企业以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为新的契机,推动企业管理不断创新,技术不断进步,促进企业领导班子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程度的提高,提出了企业的发展战略和目标,在可持续发展方面作出战略上的布局,保证了企业重大问题决策的质量。

(二)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管理体系的创新,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iso9000族标准,是国际标准组织集中了世界上众多优秀的企业管理专家,花费了数十年时间,总结发达国家不同组织200余年各方面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精华,而形成的一套具有较高科学性、适宜性、实用性、有效性、可操作性的,比较先进的质量管理模式。它的问世,立即得到广泛的采用,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各种组织都先后引入了这一管理模式,特别是在企业管理领域,引入这一管理模式掀起了一场企业管理创新的热潮,取得了惊人的效果,促进了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我国国有企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了这一管理模式,成效也十分突出。但是,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中引入这一管理模式,并得到权威部门认证的国有企业却是凤毛麟角,之

所以如此,就在于引入这一管理模式的难度太大。一是国有企业党的建工作只有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中才有,发达国家企业中是没有这方面工作的。因此引入这一管理模式尚无成熟的案例和经验可供参考和借鉴。二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属于政治工作,有它自身的规律和相对的独立性。因此引入这一管理模式面临许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解决。比如,如何确定企业党建工作的对象群,把企业党建工作的产品质量标准细化、量化?如何根据企业党建工作的自身特点进行过程设计和有效控制?如何把企业党建工作的传统和这套管理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等等。三是长期以来,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党员干部已经习惯于过去党建工作的粗放式做法,在观念、习惯上都难以适应这种新的管理模式的要求。一些国有企业经过几年的艰苦努力,成功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把iso9000族国际标准引入了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创造出了自己的独特经验和做法。一是充分调查论证了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中建立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二是对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进行了精心设计,并结合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实际进行了删减和调整,使党建工作的原则、传统、制度与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相融合。三是有的企业在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运行过程中,抓住难点,用好方法,实施程序控制,用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中的新方法,解决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建立、运行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这些经验和做法,为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成功引入iso9000族国际标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的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创新的经验和做法,为iso9000族国际标准提供了新的成功案例,丰富了iso9000族国际标准的内容,拓展了iso9000族国际标准的适用范围的新领域,而且对国有企业管理体系的创新也是一种新的突破。这些经验和做法,推动着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的提高,推动着企业管理上新的台阶,为企业做强做大,提高核心竞争力夯实了根基。比如,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了党建工作的程序化控制,标准化考核,持续化改进,促进了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在管理活动中从重结果、轻过程的管理观念和习惯中转变过来,推动了国有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全面预算体系、营销机制、物资供应机制、安全生产本安体系等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和完善,促进了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科学化、规范化,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三)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化解各种矛盾,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环境

国有企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办了很多社会事业,背上了一些社会的包袱,也积累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矛盾,国有企业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正视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化解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促进国有企业和谐稳定的发展。一些国有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提高了国有企业化解和解决这些社会问题和矛盾的能力,保证了企业的稳定与和谐。一方面,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始终把群众的切身利益放在关注的焦点,使群众的利益问题和社会矛盾能够得到及时的了解、反映、处理,把问题和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另一方面,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专门建立了社会稳定工作控制程序。通过体系控制来化解和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比如,建立健全稳定工作责任制,畅通职工群众反映问题的渠道,做到关口前移,重点下移,使职工群众反映的苗头性、倾向性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维护了企业内部的和谐与稳定。以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建立健全以预警预报、互助互济、日常救助、就业救助、诉求等体系为支撑的帮扶工作长效机制。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强化了这些制度、机制、体系的执行力,使企业在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企业方面能够取得好的成效。

二、加强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新路径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阵地,是共产党执政的重要基础。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政治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内容,是任何时候都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的重大原则。在现代企业制度的条件下,国有企业如何坚持这一重要原则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一些国有企业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坚持党对国有企业政治领导,发挥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新路径。他们以世界的眼光,引入了先进的iso9000质量管理模式,创建了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把自己的传统做法与先进的党建质量管理体系融合在一起,以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为新的载体和切入点,开辟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新路径,搭建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新平台。

(一)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有利于提高国有企业党委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质量

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党委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政治领导,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内容。中央有关文件对此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如何把中央有关文件的原则性规定变成可操作性的东西,使党委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落到实处?这是国有企业党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比如,谁来参与决策?也就是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主体要进一步明确。参与决策什么?也就是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内容要进一步界定。怎样参与决策?也就是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程序要进一步规范。如何提高党委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水平和能力,促进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减少或避免决策的失误?如何处理好党委参与重大问题决策与董事会决策的关系?等等。一些国有企业对这些问题都进行了积极大胆的探索,以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为新的路径来提高党委参与重大问题的质量。他们根据中央的有关精神,制定修订了《党委会议议事规则》、《党政联席会议议事规则》等一系列制度规定,用制度规范了党委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主体、范围、内容和程序。并把这些制度纳入到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还专门设计了决策控制程序和工作流程,提高了企业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的水平。比如,董事会在讨论决定属于涉及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重大问题,对企业改革方案,重大项目的审批,大额度资金的使用,选聘高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等一系列重大决策,都必须征求党委的意见和建议,或与党委负责人沟通情况;党委召开党委会,对拟由董事会审议的重大问题进行讨论研究,形成党委的意见和建议,提交董事会;党员董事在参加董事会发表意见时,规定要充分体现党组织的意图,董事会在审议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前,必须首先交职代会讨论,听取意见和建议。在董事会对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之后,党委必须支持董事会和经理班子依法行使职权,组织党员和基层组织带头落实各项决策任务,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为了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方针决策,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还设立了特别控制程序,以保证四个不决策规定的执行。即:到会人数达不到规定要求的不决策,应该进行的程序没有进行的不决策,多数成员反对的不决策,争议较大,形不成统一意见的不决策。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设立的决策控制程序和工作流程,从议题的提出,任职人选的提出,到进入会议讨论、表决,形成决策,都有一整套规定,每个环节都要如实记录下来,不符合程序的决策要予以纠正和改进,这样有利于建立决策责任制,减少决策的随意性和个人说了算的现象,提高了企业决策的质量和水平。

(二)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有利于国有企业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改革党管干部、党管人

才的方式,提高企业选人用人的质量

国有企业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是我们党的领导的一项重要原则,也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内容。一些国有企业在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原则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从干部、人才的培养、教育到选拔、任用、监督管理等方面都有一系列的基本制度和规范。如:《公司领导班子管理办法》、《公司选拔任用管理人员的规定》、、《公司人事管理办法》、《关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见》、《关于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管理办法》等。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就是把这些好的传统和特色的制度规范纳入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相关人事工作的质量标准和控制程序,从而促进了企业用人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减少了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失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人力资源,造就了一支优秀的干部和人才队伍。

(三)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监督工作质量的提高

国有企业党组织保证监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在企业的贯彻执行,是赋予国有企业党组织的重要任务,是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一项重要内容。国有企业工会组织实行民主参与、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是《工会法》赋予工会组织的法定职责,是搞好社会主义企业的重要保证。监事会代表股东利益对企业的决策和经营管理进行监督,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法人治理结构的重要元素,是《公司法》赋予的神圣职责,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制度保证。这三种监督是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就是要把这三种监督的力量进行融合,形成企业监督的合力,发挥监督体系的作用。一些企业以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为新的路径、新的平台,促进了这三种监督力量的融合进程,提高了企业监督工作的质量和水平。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企业在重大问题、重要人事任免等方面的监督;推进了工会、职代会民主监督工作的制度化、程序化,提高了工会、职代会的民主监督能力和水平;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企业党建工作标准严格、记录真实,监督有据,而且,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还重视和强调过程的控制与监督,通过检查、考核、内审、外审、管理评审等过程,不断提高党内监督的质量;纪检工作部门也健全了自己的质量标准和控制程序,以不断强化和改进纪检监督工作,使党内体系监督成为企业监督体系的核心。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还重视监督体系的疏理、整合、融合,把国有企业的纪检监督工作、效能监察工作、工会职代会的民主监督工作和监事会的监督工作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形成了企业统一、规范、职责目标明确、互相协调、互相制约的监督运行机制,加强了企业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工作,创造了中国特色的企业廉洁文化,提高了企业的监察效能,初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国有企业监督体系。监督工作的质量得到了提高。

(四)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有利于推动国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的融合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国有企业的优良传统和优势,是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国有企业党组织领导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是赋予的重大职责,是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内容。企业文化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大成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也是为企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的。如何使这几个方面的工作整合起来,融为一体,提高企业的软实力,调动企业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升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面临的又一重大课题。一些企业以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创新为新的路径,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企业管理、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在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中专门设立了企业文化建设、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控制程序和党的自身建设控制程序,促进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创造出了中国国有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相融合的运行机制。

三、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新方法

经过战争年代的洗礼和计划经济年代的磨炼,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形成了一套加强企业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理论、原则、制度、观念、习惯、传统和方法,这套东西是我们搞好国有企业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加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为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重要保证。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在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国有企业党的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就要求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适应企业改革发展的需要。进入21世纪,企业的管理也在不断的创新,党的建设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发挥出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特有的优势来。一些企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创新的一种大胆尝试。这种尝试,为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创新提供了新的方法、新的思路。

(一)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为提高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制度化水平提供了新方法

加强国有企业党组织的制度建设,提高党组织的制度化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是国有企业党的建设的方向。国有企业党组织在加强制度建设,推进企业党建工作制度化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党建工作的制度化从制度建设理论的创新到观念、习惯的转变,从依靠运动的党建工作方式到依靠制度的党建工作方式的转变,等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是,总的来说,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制度化水平还不高,还有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探索才能解决。一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制度和规定,这些制度和规定在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国有企业改革不断的深化,特别是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以后,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中的一些制度和规定还不能适应这种新的制度环境的要求,有的与《公司法》不协调,甚至有冲突。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制度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要对现有的党建工作制度规定进行系统的梳理、整合、修改和创新,使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融合。二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形成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定内容丰富,涉及党的建设工作的方方面面,对企业的党建工作起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这一系列制度和规定之间的联系还不紧密,还没有形成制度体系,影响到制度体系的系统作用的发挥。党建工作的制度化,就是要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各种制度和规定进行系统化改造,用新的制度体系,打通这种制度和规定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党建工作的实体性制度与程序性制度相结,充分发挥制度体系的威力。三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的一系列制度和规定,原则性的、弹性的东西比较多,可操作性的、刚性的东西比较少。执行制度和规定的标准不统一、不规范,细化、量化的也很少,因此,对制度和规定的执行情况进行严格的考核较难,影响了制度和规定的执行力。四是,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一系列制度和规定中,临时性的,为了落实上级党组织任务而设立的东西多,长期性的、稳定性的东西比较少。一旦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重点或注意力转移了,这些制度也就成了束之高阁的东西。这种状况影响了党建工作制度的权威性。五是,一些国有企业的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创新意识不强,往往习惯于党建工作的传统思路、传统方式方法,他们比较熟悉“人治型的、经验型的、政治运动型”的工作方式方法,不习惯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特别是不习惯依靠制度和机制的力量来解决党建工作的实际问题。一些国有企业引入了iso9000族国际标准,建立了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用先进的方法推进了国有企

业党的建设工作的制度化建设。他们以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为平台,使党建工作走上了制度化建设的快车道。他们在创建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中,对国有企业党建工作现有的制度和规范进行了系统化改造。他们组织精兵强将,根据企业党建方针、目标,按照“5wih”(即:做什么、什么时间做、什么地点做、由谁来做、为什么做、怎么样做)和“pdca”(即: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的要求,对现有的党建工作各项制度、规定、流程等资源,重新梳理、整合、优化,制定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体系的三级文件和《记录规范》等支撑文件。《质量手册》是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纲领性文件,是体系运行的依据,起沟通意图,统一行动的作用。它主要包括:批准书、委托书、制定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说明、《质量手册》的管理、适用范围、应用标准和文件、术语和缩略语,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总要求和文件要求、管理职责、党建工作的实现、检查、分析和改进等方面的内容,使得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为实现企业的党建质量方针和党建质量目标,所进行的一切活动都有了明确的标准和要求,起到统领整个体系的作用。《程序文件》是规范党建活动行为的一种体系文件,它包括文件控制程序、工作记录控制程序、质量目标体系管理控制程序、管理评审控制程序、与党的工作对象有关过程的控制程序等管理性控制程序和自身建设控制程序、决策控制程序、领导和支持群众组织工作控制程序、稳定工作控制程序、企业文化建设控制程序、特色工作控制程序、临时性工作控制程序等工作性控制程序。这十五个基本的程序将党建工作的活动过程,用程序化的方式规定下来,提高了工作的规范性,增强了工作过程和质量的可控性。《作业指导书》是规定体系运行途径的操作性文件,是具体的工作规定,是程序文件的细化和补充,是开展党建工作的指导书和工具书。它主要包括:党组织自身建设、决策、领导和支持群众组织、稳定工作、企业文化、特色工作和临时性工作等七大过程的30多项具体操作规程,它使党建工作如何开展,操作的标准等都更加清晰。这种系统化的改造,提高了党建工作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水平,建立起了“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的运行机制和“凡事必规定,规定必执行,执行必记录、记录必考核、考核必有效”的管理模式;形成了“落地式管理,闭合式循环、党建工作与企业中心工作相融互动”的工作格局。既促进了企业党建工作的制度化建设,又促进企业党建工作的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的融合。既促进了企业党建工作的创新,也促进了企业党组织和党员观念的转变,习惯的改变,使国有企业党组织和党员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为国有企业党建组织破解党建工作“三大难题”提供了新方法

长期以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存在着三大难题,严重影响了党建工作质量的提高。一是企业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一手软,一手硬”的问题。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目标任务通常比较容易刚性化、数据化,能够准确地核算出投入产出比,从事企业生产经营的部门和人员,能够直接看到生产经营的效果和效益,工作的价值也容易直接体现出来,而且考核的可操作性也比较强,生产经营的效果和效益如何,直接与生产经营部门和人员的利益挂钩。因此,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很容易引起生产经营部门和人员的高度重视,生产经营活动这一手很容易硬起来。企业的党建工作主要是做人的工作,党的建设工作的目标、任务往往很难刚性化、数据化。党建工作的班子建设、党员教育、干部考核、发展党员、创先争优、思想政治工作等,哪一项活动都不能准确地核算出投入产出比来,党组织和党员往往做了大量艰苦的工作,却难以立竿见影地看到效果和效益,工作的价值不容易直接体现出来,由于目标任务刚性化、数据化很难,党建工作考核起来也就难,通过考核督促党建工作目标任务的完成也就很难。这就容易导致党建工作这一手比较软。党建工作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布置容易落实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重要,忙起来不要”等现象的经常发生。二是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两张皮”的问题。企业的生产经营是企业的中心工作,有它自身的规律,企业的党建工作主要是政治工作,也有自己的相对独立性。由于人员素质、制度、体制、方式方法等因素的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工作往往很难融合,搞不好还会各行其是,甚至发生矛盾和冲突,既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影响了企业的党建工作。三是企业党建工作的粗放式管理问题。一些党组织和党员,党建的工作方式习惯于“经验型”、“人治型”的老套路。例如,什么时间开会,抓什么事,怎么总结,基本上都是上级临时通知,基层临时安排。至于工作成效如何,主要依靠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的重视程度和管理能力。由于党建工作缺乏一套严格的固定的控制程序,很难保证各项工作一抓到底不走样。因此容易造成党建工作质量发生波动。有的组织和党员,党建工作方式往往还习惯于计划经济时期的老套路,党的建设工作往往定性多、定量少,原则性大而化之的要求比较多,具体的、量化的工作标准少,造成党建工作统一操作难,量化考核难。等等,这种粗放式的管理方式不改革,党建工作很难走出传统的路子。面对党的建设工作存在的三大难题,国有企业党组织进行了长期的、积极的、艰苦的探索,试图寻找解决的方法。实践表明,传统的思路、方法解决不了这三大难题。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为破解这三大难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使党建方针更加明确、目标更加清晰。根据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工作部门必须制定可量化、细化的具体指标,并分解到各个层次,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变定性管理为定量管理,变感性为理性,变虚为实,变柔为刚,使党建工作目标刚性化、数据化,党建目标能够摸得到、看得见,既便于操作,又能直接见到成效。这种统一、规范、细化、量化的党建工作目标,都是“硬”指标,企业党组织和党员有了这样的工作指标,要搞“一手软、一手硬”就很难了。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还实现了党建工作程序化控制、标准化考核、持续化改进,使企业党建工作同生产经营一样,不重视抓也不行了。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解决了“两张皮”的问题,促进了党建工作与企业生产经营的融合。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党建方针、目标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战略、方针、目标相通相融;顾客满意原则要求把生产经营部门作为主要顾客之一,党建工作必须不断满足生产经营部门的要求,使党的建设工作与生产经营同心、同向、同步;特色工作法要求党员和党的组织把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难点当作自己的特色工作内容,实现了党建工作与企业管理的融合;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推动了企业党组织工作方式、观念的转变,习惯的改变,方法的创新,彻底告别了党建工作粗放式管理的老套路,开创了企业党建工作走精细化管理道路的新时代。

(三)党建工作质量管理体系的创新为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创新提供了新方法

企业制度体系建设问题篇7

摘要:本文通过概述中小企业内控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说明中小企业内控执行薄弱问题的严重程度,继而分析中小企业内控执行力薄弱的主要动因,最后探索中小企业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力度的要点。

关键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度

一、中小企业内控建设现状及主要问题

随着内部控制理念的日渐完善,及国家层面的推动和倡导,最近几年各种组织纷纷试启动内部控制建设,并试图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规模过小的小微企业外,大部分中小企业也纷纷进行了相关尝试,应该说有成绩,但在总体上说不乐观。具体而言,主要有如下几中情况:

一是基本上构建了制度体系。法律法规及系列规章制度支撑起来的制度体系是内部控制体系的主要骨架,也是内控机制的精髓所在。在这方面,基于对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视和扶持,国家及地方层面颁发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为代表的法律法规比较健全。一系列中小企业顺应内部控制构建趋势,也纷纷结合自身行业、规模、地域等特点,制定或修订了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方面的系列规章制度。这两部分在形式上成了中小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制度基础,从表面上看是比较完善的。只是,在很多中小企业往往忽视或者说没有意识到国家及地方的系列法律法规也是其内控体系的构成内容,所以在厘定系列内部制度的时候与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度有限。

二是构建了部分组织实施体系。组织实施体系是内部控制体系的另外一个重要内容,主要是根据法律规范体系的规定及原则,在组织各层面各领域落实内部控制的实现,并对风险问题进行尽可能地及时纠偏,确保内部控制体系在实务层面持续健全。对此,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围绕主营业务及主要职能部门的工作,确定了系列工作流程,甚至编制了一定数量的流程图,配备了相关说明。不过,在这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内控评价指标的模糊,部分中小企业虽然在相关流程说明中对特定流程的目标要求进行专门叙述,不过语言笼统,多为定性,定量指标很少。

三是内外监管体系残缺严重。内外监管体系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或者说引入监管或监督是内部控制理念日渐成熟的标志之一,主要包括内部会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国家审计监督、外部审计监督、社会监督及相关政府部门监管等内容。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属于民营企业,不存在国家审计监督,相关政府部门监管的重心也不在这里;大多数中小企业不是上市公司,外部审计监督的频率很低;大多数中小企业的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往往由大股东控制,内部审计监督、内部会计监督及社会监督的分量很小。

如上三方面的情况,导致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虽然在文件、会议及对外宣传等事项上有内部控制体系的踪迹,但实际上很少有看得见的内控行为。

二、中小企业内控执行薄弱的主要动因

中小企业之所以存在内部控制执行力严重不足的问题,背后隐藏着比较复杂的因素。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是缺少内控机制执行的原动力。内部控制从根本上说是为治理层提供一种约束管理层具体经营管理行为的保证,治理层及其可能替代主体是推动内控机制落实执行的原动力。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虽然部分存在形式上的治理结构,但大多数董事会、监事会和经营层往往由大股东控制,治理层和管理层往往在利益诉求上高度重合,前者对后者的约束需求较弱,内控机制的构建和执行原动力也相对不足。在形式上缺乏治理结构、所有权和经营权高度统一的中小企业而言,总经理等相关角色对自己早期创业阶段的管理经验比较自负,对内部控制理念的认识深度不够,很难形成实际上的重视程度,只能是顺应外在形势发展在制度层面形成构建内控机制的表象,但对内控执行的兴趣不大,反而容易担心会引发对其自身权威的挑战。

二是缺少内控机制本身的可行性。在内在动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容易陷入“重设计,轻执行”的尴尬境地。部分中小企业在制度层面及组织实施层面设计内控机制更多地是对外展现借鉴吸纳先进理念的姿态,形成构建内控体系的印象,但对自身企业的具体情况及需求考虑不足。所以,部分中小企业基于内控理念制定的系列规章制度及组织实施规划大都有范本标杆的痕迹,甚至存在较为严重的照搬抄袭现象,但缺乏可操作性。即不具备执行意义上的可行性。

三是缺少内控活动主体素质水平。对此,主要存在三方面的小问题,一是基于治理层及高级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实质重视程度的限制,企业内部的内控培训和宣传不到位,大部分员工缺乏足够的内控知识、理念和意识,基本上没有形成推动内控体系执行的自觉,很难形成全员内控的氛围和局面;二是基于治理层及高级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实质重视程度的限制,中小企业内控执行负责岗位设置数量严重不足,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设置有极少内控专职岗位,部分中小企业甚至只安排一个其他岗位人员兼顾内控执行事宜,缺乏内控机制执行必须的人力资源支撑。三是具体负责人员的素质问题,即便是数量极其有限的岗位职数,在公司系列岗位设置中的地位偏低,往往是由其他岗位人员转岗而来,普遍缺少推进内控机制执行的必要素质和专业技能。这样,即便有相当完善的内控机制,也很难得到落实执行。

四是缺少相应的信息系统运行支撑。内控机制对信息传播及各部门之间的沟通要求较高,需要一定水平的信息系统支撑。对此,部分中小企业基于成本方面的考量,在购置应用信息系统方面的步伐滞后,难以对该企业的内控执行给予充分的支撑;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高新技术领域的中小企业,基于其他方面的需要,更新信息系统较快,各涉及部门在可能较长的时段内处于熟练适应新系统状态,其操作能力往往跟不上信息系统的更新,导致信息系统对内控机制落实的推动作用反而弱化。

五是缺少强有力的问责机制及践行。内外监管体系也是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内容,确保内外监管体系发挥作用的一个保证就是应该配备强有力的问责机制,让内控机制执行不力、违规等行为付出代价和成本。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在构建内控体系的时候,虽然部分企业在相关制度规程中点明特定行为执行达不到预期目标的情况下需要接受什么惩罚,但这种说明较少,而且这种说明同样在执行层面基本上得不到落实。

三、中小企业强化内部控制执行力度的要点

对于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薄弱的严重问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兼顾其背后的系列动因,进而思考具体强化难度和要点。

具体而言,笔者认为主要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推进。

首先,加强理念渗透,营造强化执行力的动力。对于营造强化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的动力问题,相关研究者倾向于完善中小企业的治理结构。对此,笔者认为基于中小企业的复杂情况,变动其治理结构的困难较大,对特定阶段的特定企业而言不具有可行性,不如在认同或直面其治理结构现状的基础上,加强理念渗透。具体而言,就是根据具体企业的具体情况,以特定企业的实际掌控者为重点渗透对象,充分利用各种机会让他们深入对内部控制的具体认识,让他们意识到内控对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推动作用,推动他们在战略层面能将内控体系建设及执行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即以高起点的切实定位营造强化执行力的动力。

其次,完善制度流程,夯实强化执行力的基础。在这方面,实际上有两方面问题,一是要求特定中小企业制定的制度规范体系应该体现所属行业、所在地域、具体规模、内部管理等方面的各种实际情况,对于有照搬嫌疑的规章制度需要一一重新审核修订;二是要求特定企业围绕自身业务形成的系列工作流程应该绝对契合企业具体工作实际,并且要求相关流程尽量精细而全面,避免过于笼统而缺乏操作性。

第三,健全组织架构,构造强化执行力的保障。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需要有数量充足、能力充分的执行团队,所以解决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执行力薄弱问题,需要健全组织架构,构造强化执行力的保障。在特定企业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地围绕内控执行问题设置相对足够的岗位职数,并通过招聘或后续教育环节保证在职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在专职岗位设置缺乏充分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在尽可能保留专职岗位的基础上,对其他相关岗位人员赋予相应权限和职责,打造兼职团队,兼职负责人员应该以各部门的中基层管理人员为主。另外,注意在企业内部营造内控体系构建和执行的氛围,形成全员动员的态势,形成执行主体方面的最大合力。

第四,细化评估体系,形成强化执行力的助力。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内控评估是检验内控效果的主要方式,也是推动内控执行的有效途径。如上所言,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内控评价指标的模糊,所以最为急迫的问题是形成具有操作性的评估指标体系。对此,主要有三个注意要点,一是指标体系的构建要与业务或管理方面的具体流程设计密切结合,前者应该以后者为脉络和主线,应该围绕后者而设置;二是为了强化内控评估的可操作性,具体的指标标准尽量量化设置,避免定性标准过多;三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评估标准体系尽量细化,也就是说具体指标的设置尽量微观,避免在初始阶段急于求成或拔苗助长。

第五,践行监督问责,打造强化执行力的压力。在强化践行监督方面,中小企业应避免对外依赖心理,应该从自身出发,为内部会计监督及内部审计监督提供条件,确保这两方面的内部监督发挥实效。在强化问责方面,要重点强化问责的落实,一是要有壮士断腕的气魄,发现违规、失误、渎职、不作为等系列问题一定要根据法律法规或内部制度规范,量情惩戒,不含糊,不姑息;二是要跟踪跟进,即为特定业务流程或节点问责工作设置一个专门跟踪人员,确保问责机制在落实程度上的彻底性和明确性。

参考文献:

[1]张超,王向楠,王礼.加强中小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财会通讯.2012(02).

[2]季萍.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探讨[J].会计师.2012(06).

[3]黎明梅.中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3(05).

作者信息:

企业制度体系建设问题篇8

关键词: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会计信息化获得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供电企业在会计核算上也采取了新手段,脱离了人工核算时代,同时也给会计核算到管理带来了挑战。会计信息化更新了传统会计的时空和速度观念,给会计部门的工作创造了便捷条件,适应了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但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内部存在的问题

(1)管理思想落后,管理关系不顺。目前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思想落后,主要体现在现有的会计信息不能完全反应供电企业的实际情况,未建立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宏观架构。供电企业会计只是简单的核算,未牵涉到管理绩效考核,使得供电企业的会计信息管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整个管理工作中也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2)会计信息化制度不健全,缺乏系统性。就会计信息化管理的制度建设来讲,会计信息管理的基础工作规范不完善,对各部门及人员的控制责任不明确,会计信息使用与管理办法缺乏安全性的严密布置,供电企业会计信息系统引入后仍然由原班的会计人员来具体操作,没有充分考虑到新系统对人员素质与技能的高要求。会计信息化管理未建立全面动态的监控机制,虽然信息化提高了信息处理的速度,但却因不留痕而增大了会计信息被修改的可能,容易诱发信息失控危机。

(3)会计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会计信息化管理模式发生了变革。但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管理手段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甚至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发展需求,还停留在很原始的水平上。

(4)会计信息化人员素质普遍偏低。目前,我国会计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一些会计信息化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存在一定的问题。市场竞争加剧的情况下,企业加强了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但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人员素质提升和科学管理方面的意识不强。

2.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外部存在的问题

(1)没有系统性的规划与指导。在具体实践中,供电企业在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系统性的规划与指导,各单位在会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带有一定的自发性和自身的特色。目前,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外部管理是单位自身协调进行的,单位内部的各个部门都负责相应的工作。由于各个单位和单位内部会计信息化方式不同,这给建立统一的信息平台带来了难题,资源共享程度不高,造成资源上的浪费。

(2)信息不对称。在供电企业内部却依然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其会计信息化没有建立有效的传递与共享。从横向上来讲,一些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局限于会计部门内部,孤立于企业管理信息化体系之外,会计部门信息处理不迅速,信息披露不及时,那么企业其他部门就不能获得所关注的会计信息,而缺乏直接顺畅的交流渠道大大延滞了信息在内部循环中的传递速度,尤其是管理层次较多的企业。从纵向上来讲,一些企业下设分支机构,甚至扩地区经营,而企业不同层次的机构会计核算繁简不同,会计信息化的必要性也不同,会计信息管理的模式必然存在差异,导致企业会计软件难以保障通用性和标准性,数据库记录没有较为统一的格式,模块之间的可比性差,极大地影响会计信息在纵向上的传输速度。

(3)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不足。供电企业与一般的企业相比具有特殊性,现代社会对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未提出新的要求。供电企业对人才建设也存在不同的认识,没有提出一个具体的人才建设标准,在实践中就显示出多样化。有的供电企业在科学的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指导下,其管理水平和效率逐步提升,但有的供电企业还没有建立科学的人才建设方案。

二、解决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化问题的对策

1.内部对策

(1)树立科学管理理念,理顺管理关系。供电企业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时,要树立科学管理理念,同时根据会计信息化的要求,理顺各级管理关系,重组供电企业会计业务流程,形成一个科学、高效的管理系统。所以,供电企业必须树立科学管理理念,结合单位实际情况,重组会计业务流程,确保会计信息管理的准确性。

(2)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做到与时俱进。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建设就是要建立健全企业单位会计信息化条件下与会计信息化要求相适应的管理制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会计信息管理制度也要随之进行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可以分为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两部分,管理制度建设就属于软件建设部分。只有立足于健全、系统的管理制度基础上,才能保证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3)加强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会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要与技术进步、管理进步同步进行,形成相互的促进作用。用科技进步推动管理手段的进步,以管理进步推动会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会计信息化系统的建设最终要建立在会计人员素质的提升和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如果没有业务素质高的会计信息化人才,进行会计信息化建设是不切实际的。

2.外部对策

(1)会计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套系统性的规范和要求,以协调供电企业单位上下级部门之间的管理与协调。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建设波及的范围比较广,因此要从全局出发,系统地规划和指导供电企业的会计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这样才能解决会计信息化系统信息采集处理问题,也就是实现会计信息共享问题。

(2)会计信息化系统设计要考虑其数据的采集和系统化的建设。供电企业会计信息化系统建设要做好从上至下的系统的指导,一方面做好系统设计可以解决系统化会计信息的采集;另一方面要用系统化设计对供电企业在大的经济活动中的合理性、合法性进行监督,因此会计信息化系统设计要注重关键业务信息的采集,做到事中监督。

(3)建立与会计信息化相应的管理制度。会计信息化系统式高科技带来的成果,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软件,也就是科学的管理制度来推动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一些通过技术手段不能解决的问题就要用制度来加以约束,所以,供电企业的主管部门要系统的设计管理制度,确保所采集信息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企业制度体系建设问题篇9

一、开展国有企业效能监察的目的与意义

深入开展国有企业效能监察是针对影响企业效能的有关业务事项或活动,监督检查企业内部职能部门或下属单位执行企业各项规章制度及其履行职责情况,发现管理缺陷,纠正行为偏差,促进企业规范管理和自我完善,提高企业效能的综合性管理监督工作。通过开展效能监察,能够及时发现各类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改变制度缺失、有章不循、违章不纠等现象,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建立健全制度并督促落实为着力点,促进公司建立长效机制,从而促进企业运行的自我约束,促进经济效益的稳步增长。

二、开展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作用

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主要有预防、发现、监督、促进、保证和服务等六个方面的作用。本文主要谈谈与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关系密切的发现、促进和保证作用。

发现作用。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的其中一个监察内容就是企业各业务流程。通过分析企业的规章制度,可以及时发现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是否有偏离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情况,以便对症下药,实现早发现、早治疗。

促进作用。通过开展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查处失职、渎职行为,挽回因管理粗放、工作失误、制度执行不到位而造成的资产、资金流失,最大限度地维护企业利益,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保证作用。开展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不仅能够保证国有企业的各项制度能够得到有效贯彻执行,还能够保证企业经营管理秩序、管理行为正常开展,从而为企业经营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环境。

三、开展国有企业效能监察的途径

效能监察工作不断开展的过程,也是企业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发现、堵漏、预防、警示不断完善的过程。通过开展效能监察工作,国有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将不断得到提高。标准与制度是开展效能监察工作的依据和标准。依托效能监察,促进督促、协助和检查工作的落实,同时,根据效能监察的情况,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堵塞管理漏洞,实现有序管理,按制度办事,从而将制度落实到位,形成长效管理机制,促进生产经营管理的不断完善和优化。

(一)促进国有企业制度创新

国有企业效能监察工作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全过程,因此,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抓住企业经营活动中的重点、难点、弱点和热点问题,分层实施。工作中,要把影响企业发展的重大决策、企业改制和结构调整、大额资金运作等重大事项作为重点来抓;把经营管理中可能涉及到的违规操作等薄弱环节作为重点来抓;把职工普遍关注的、反应强烈的问题作为热点来抓。只有分清主次,才能对症下药。

选题立项要紧密结合单位实际,增强效能监察工作的科学性。调研选题是效能监察重要的前期准备,其实质是寻找效能监察的突破口和切入点。选题方向是否正确、针对性如何,直接影响效能监察工作的成效。因此,选题立项时,必须组织有关人员,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单位、业务部门和有关业务领导的意见,确定当年的效能监察项目和主要工作目标,制定实施方案。

(二)加强制度建设

跟踪督查是效能监察工作的关键环节,查问题、抓整改是跟踪督查的主要内容,也是衡量效能监察工作成效大小的重要指标。纪检监察部门应发挥跟踪督查的主导作用,加强对业务部门履行职责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典型问题,在抓好整改的同时,更应从管理制度、工作程序以及体制机制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促进管理,提高效益,保证生产经营健康有序进行。

(三)完善制度与规范流程

企业制度体系建设问题篇10

关键词:内部控制;邮政企业;解决对策

自邮政系统市场化改革以来,邮政企业朝着“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方向发展。同时,在邮政企业的经营过程中,财务的内部控制是提升会计信息质量、实现资产安全的关键。近年来,邮政企业快速发展,但与其相对应的却是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水平较低,这对邮政企业的后续发展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一、邮政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几点问题

从近些年来对邮政企业的审计情况来看,各企业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已经有所提高,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内部控制体系不够严谨。对于邮政企业而言,内部控制体系是开展内部控制工作的首要前提。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有助于邮政企业建立内部控制的各项流程。然而,就目前来说,邮政企业还没有建立一个清晰完整的内部控制框架体系,而且企业的风险管理也未实现所有业务环节的覆盖,这使得邮政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缺乏全局性。

第二,企业部门设置缺乏相互制衡。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中,部门和人员之间的相互制衡是重要的组成部分。目前,大部分邮政企业的部门设置还未达到这一标准,业务部门与财务部门没有实现有效的分离,财务部门和审计部门也存在着人员互换、相互轮岗的现象,这对邮政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第三,财务内部控制执行不力。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其关键还在于具体的落实和执行。自国家邮政局下发的文件以来,一些邮政企业纷纷建立了各自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制度的建立却并非意味着内部控制制度的落实与执行。很多邮政企业在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过程中面临着各种障碍,其中,主要原因在于领导层对内部控制执行的不重视。

第四,资金管理效率没有得到提升。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是为了企业的壮大与发展,邮政企业目前的资金管理效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使得其难以发挥剩余资金的作用与价值,无法实现资产增值的目标。

二、解决对策与建议

针对邮政企业存在的上述问题与缺陷,本文提出如下几点解决对策与建议:

第一,加强内控建设,完善现有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是加强邮政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实力的首要关键。首先,提升邮政企业负责人及高层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确保内部控制制度在邮政企业的制定和执行。其次,结合邮政企业的业务实际情况,制定内部控制的制度和流程环节,确保各项制度和各个流程能有效运行。最后,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来进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提升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

第二,合理设计部门结构,形成相互制衡。部门与岗位的制衡是邮政企业内部控制的“天然屏障”。一方面,邮政企业在设计部门设置时,要将利益冲突的部门和人员岗位相分离,避免出现财务舞弊的现象。另一方面,财务会计工作要秉承“四分开原则”,即决策者和执行决策者、执行决策者与记录者、记录者与稽核者、稽核者与保管者之间都要在业务上相互分离。同时也必须实行会计人员的回避制度,以达到分工明确、相互制约之目的。

第三,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力度。对于财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一方面,要建立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评价标准,做到执行过程中的有据可依。另一方面,要加强事后的监督与评价,对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进行整改,并予以评价,为财务内部控制的后续执行提供标准。

第四,提高邮政企业的资金效益。要在加强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企业的各项资金,缩短在途资金的规模和在途时间,降低企业的库存率,提高周转率,实现企业资金效益的逐渐提高。同时,邮政企业也要进步活用“资金池”的资金,发挥“资金池”管理体系的作用,为邮政企业带来效益。

三、结论

财务内部控制虽说不是邮政企业的经营业务,但是其在邮政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中国邮政企业受历史原因的困扰,使得其在财务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和缺陷,对于这些问题和缺陷,各邮政企业必须要加以解决与完善,促进邮政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健全,提高邮政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经营绩效。(作者单位:山西省邮政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根.目前我国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3(3).

[2]简地先.浅析企业财务内部控制[J].会计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