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的劣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7:32

新媒体运营的劣势篇1

关键词:电视媒介;多元化;经营

多元化经营由专业化经营发展而来,它是指一家企业同时从事若干种相关或不相关产品的经营活动。近几年来,随着电视媒介经济实力的发展,很多省级台的媒介纷纷改制,加入了多元化经营的大军。从专业化向相关产业多元化,继而向不相关产业多元化发展。

一、电视媒体经营模式

(一)广告经营

广告经营以收视率占领市场份额,依托广告经营获取利润。有专家指出,广告收入占一个电视台总收入的50%-60%是合时宜的。

(二)电视节目生产经营

电视节目生产可以被视为一个工业化的生产流程。从整个流程来看如何使其平稳、高效运转,是保证电视媒介经营的关键。这其中包括:第一,利用电视媒体自身的品牌优势和知名度,组建股份制公司投资电视剧、电影的拍摄和译制片的销售,并以电视剧、电影频道为平台和依托,形成资金、节目的双向良性循环。这是电视媒体多元化经营的最大亮点,也是继广告创收之后第二大经济增长点。第二,自制专题类节目的制作,除满足本台节目播出的需求,同时也随着生产质量的提高,将自制的优秀节目大胆拿到节目市场上交换流通,以获得营销利润。

(三)对电视媒介无形资产的经营

电视媒介在长期运行中积累起来的信誉、品牌是重要的无形资产,是电视媒介总资产的组成部分。恰当地直接运作电视媒介的信誉和品牌投资某一领域,是电视传媒进一步开拓经营新领域的途径之一。此模式可以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经营。

二、电视媒介多元化经营现状

经济学理论表明:企业的多元化经营分为相关多元化和非相关多元化。相关多元化经营一般以企业的有形和无形资产为中心发展与之相关的其他经营项目。主要通过发挥企业现有品牌、核心技术和市场体系的力量实行产品共同营销,减少营销成本,取得经验曲线效应和联系效应。非相关多元化经营的项目多、涉及面广、产业与产品之间的逻辑关系弱等,其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全面、充分地运作企业的各种资源取得最优的综合效益。这种类型在管理上比较复杂所需投资额度大。

长期以来我国大多数电视台的经营性收入主要来自广告,其他经济来源微乎其微。尽管目前我国广告市场还有相当大的潜力,但是,世界电视事业发展的经验证明,仅仅依靠广告不足以保持经营收入稳定、持续增长。究其原因,一是广告受外界环境变化影响较大,整个经济的不景气或相关政策的变更都可能带来广告收入的波动;二是广告占一个国家GDp的百分比一般在30%左右,在众多的媒介争夺之下早晚会出现饱和的问题。因此,要满足电视事业发展的长久需要,拓展多元化的经营渠道、获取多元收入已经成为各级电视台的重要选择之一。

三、电视媒介多元化经营的优势和劣势

(一)优势

第一,电视媒介的多元化经营相当于将多个专业化经营媒介的经营活动组合在一个媒介内或媒介集团内进行。这种新型的管理方式,可以有效利用电视媒介的管理资源、技术资源、市场资源等优势,从而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资源的高利用,并获取更高的投资报酬。第二,电视媒介可以通过媒介内部的资金调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使多元化经营媒介比专业化经营媒介得到更多的投资和获利的机会。

(二)劣势

然而,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的做法,不仅不能分散风险,反而会扩大风险。不仅如此,过分追求多元化经营也容易导致决策失误。这在电视媒介实行跨界多元化经营战略时表现得尤为明显。电视媒介跨界多元化经营大多是通过购并行为实现的。这种购并使媒介所有制进入了一个全新领域,从而致使其对购并对象所在行业不太熟悉,导致他们所作的决策很难都是明智的,甚至是失误的。近年来国内很多电视媒介已经充分吸取了以前多元化发展的教训,谨慎地投资与主产业完全非相关的领域。这样的扩张基本上是对电视媒介的深度开发与拓展,没有脱离主营业务,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其本身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

(三)优势劣势综合分析

电视媒介的多元化经营一直是业界议论的热点。有的说多元化经营好,有的说多元化经营弊端多。其实,电视媒介的多元化是柄双刃剑,既可以为媒介带来巨额的利润,但是也可能成为媒介的坟墓。成败的关键在于媒介所处的外部环境及所具备的内部条件是否符合多元化经营的要求、实施的时机是否恰当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担任传统媒体角色的电视媒体更应以一切从市场出发、从受众出发作为自身的经营思路,重新在媒体版图上定位。当然,并非所有的经营模式的选择都适合电视媒体的发展,这就要求电视媒介的经营者在实践中探索出符合电视媒介发展的成功之道。

在电视媒介多元化经营过程中媒介首先要明确好战略目标的整合,运用宏观的战略指导,发挥自身媒体的优势,使各部各机能实现目标上的统一、协调融合,增强行政效能。其次注重文化的整合,全体人员在明确共同的战略目标下,保持良好的状态获取最大的执行力,使不同组织和部门在价值观和信念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最后选择优秀精良的从业人员,奖罚分明,力求人力资源最大化。只有贯穿这三个方面的整合于媒介战略管理之中,才能对不同业务进行合理资源分配、平衡组合,使整个多角度媒介拥有处理不同业务的同一框架。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电视媒介多元化经营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多元化经营,媒介既不能拒之千里,也不能盲目推崇,而应该结合自身实力和市场现状充分利用多元化经营的优势,避开其劣势,在发展中不断创新,是电视媒体不断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易雯.电视媒介的品牌管理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2010.

[2]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新媒体运营的劣势篇2

【关键词】央视管理;竞争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生存方向

央视一直把重点火力对准省级卫视,也常利用行政力量打压地方台,其实央视的竞争对手应该是世界大台。因为央视2005年初提出“频道品牌化”发展战略以来一直的目标都是打造世界大台,2009年全面改版和提出预售计划都是这个目的。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央视就要走出去,变守为攻,把战线拉到国外而不是一味窝里斗。央视如果能及时对外传播我们中国的信息,中国传媒能够及时在世界上发出不同的声音,Cnn辱华事件等这样一些境外媒体恶意传播诋毁中国的事件对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来说就不会太有说服力。中国的电视媒体呈现百花争鸣的局面,这种现象是值得欣慰,但当今电视媒体的良莠不齐,一味对收视率的追求严重损伤了媒体品牌。当今体制下广告主的觉醒是提升电视品牌的主要推动力。

央视一直的管理体制是“企业经营事业管理”,事实上这种管理并不利于市场战略实施。2005年初央视正式提出了“频道品牌化”发展战略。在经营管理的思路上提出了具有长远意义的架构,这是一次重大的管理创新,在这次管理改革中突出强调了管理方式的两个转变和管理目标的两个指标。管理方式的第一个转变,是在组织结构上由“节目中心制”向“频道管理制”过渡;每个频道设总负责人下设节目总监运营总监及广告总监。管理方式的第二个转变,是在发展方向上由“频道专业化”向“频道品牌化”过渡,打造央视的核心品牌竞争力。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战略,央视又提出了两个指标:一个是收视率指标一个是广告收入指标。实际上,从当时开始央视就有了打造世界级大台的目标。世界上的超级大国都有自己的世界级大台和新闻频道:美国的Cnn新闻频道以报道海湾战争闻名世界,英国的BBC新闻频道24小事全天滚动播出世界各地的新闻,2003年央视新闻频道的创建就是基于这样的目标。经营方面,央视的产业支柱单一,收入几乎全靠频道广告,这种收入模式过于脆弱,风险系数高,存在很大的隐患,不利于央视的发展。央视广告经营理念的变迁:2001年以客户为中心;2002年投身经济主战场;2003年媒体是企业的战略资源;2005年影响力营销;2009年央视黄金资源广告招标,首次提出的“预售”模式,实际上是在完善其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预售这种广告销售模式更好地满足了企业提前制定媒介购买计划的需求可以帮助企业提前圈定优质的广告资源,可以让企业避免价格上涨带来的风险,满足客户需求能让央视与广告主实现长期合作共赢。预售是央视采用的国际广告营销管理的主要形式,更符合客户运用媒介资源的需求。

新媒体运营的劣势篇3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是未来媒体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现阶段人类社会对媒体的需求。“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符合现阶段新旧媒体的发展规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纳入“求同存异”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

求同存异融合思维运用

中国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09-0141-02

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求同存异”思维横式的提出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媒体的发展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世界范围内的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既加速整合又相互博弈。“求同存异”思想的提出顺应了现代媒体发展的要求,有利于把握和运用好媒体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着重处理好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关系。研究“求同存异”原则,不但能为处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关系问题提供现实指导意义,也可以为当今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冲突等问题开辟新的解决途径。

(一)“求同”的实质与基本要求

“求同”就是寻找共同点,它是“求同存异”思想的目的所在。“求同”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寻求共同利益,追求共同目标的基础,也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能够融合的基础条件。然而事物的发展要有一个过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寻求融合发展的“求同”过程需要经历一个长期复杂的整合阶段,需要媒体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完成。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融合发展中“求同”要具备的要求:

(1)在追求共同目标和发展时应做到“求同”。

(2)善于打破一些习惯性思维模式,采取多向思维方法,学会创造性、建设性地思考。

(3)努力寻找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共同点,把握两者在“求同”过程中的定位和目标,恰当好处地平衡好两者的关系。

“求同”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主要目标,建立良好的基础条件,努力寻求共同点,使之发挥先进的优势作用。

(二)“存异”的实质与基本要求

“存异”就是说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彼此之间有些差异或矛盾,在一定时间内解决不了,只能“存异”。“存异”是为了达到“求同”的目标,暂时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间一时难以融合的事项搁置起来,留待时机成熟或科技进步以后再来解决。

(1)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有其特点和形式,必然存在差异。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差异性的特点和形式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优势所在。这就要求能“存异”敢于“存异”,努力协调两者的关系,使媒体效应发挥最大的优势。

(2)在处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差异或矛盾时,需要具体分析其矛盾的性质,依据其矛盾性质的不同,加以不同的对待。

二“求同存异”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过程中的运用

“求同存异”思想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的思想与外交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出了处理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的国家之间关系的指导原则,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外交关系的处理思维尽管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思维有所不同,但是方式方法可以相互借鉴。“求同存异”的思维模式运用到处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也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成为推动媒体产业发展前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求同存异”的现实和理论意义不仅可以指导媒体发展前进的方向和进度,更对今后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存异”是为了“求同”,“求同存异”思维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优势性、一体性、灵活性和科技性的统一。

(一)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有优势

1传统媒体的优势:

在新兴媒体高度发展的今天,传统媒体也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传统媒体拥有国家政策的资源,世界范围内,传统媒体仍是国家官方正式公文的重要途经之一,得到国家很多政策的支持。

(2)传统媒体积累了从报纸诞生至今的信息数据资源,成为人们见证历史信息可靠的书面凭证。传统媒体报纸的雏形《邸报》是我国在世界上发行最早,时间最久的报纸。它创办于20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约公元前二世纪左右)。自汉、唐、宋、元、明直到清代,《邸报》的名称虽屡有改变,但发行却—直没有中断过,其性质和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动。《邸报》—直出版到1917年清朝皇帝退位,才停止了刊行。报纸在其几百年的传播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符合人们的规范和体系,其信息的可信性和自身的市场美誉度非常高。社会读者对报纸品牌的认可,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3)传统媒体具有品牌和知名度的优势。在我国出版的第一张汉文日报,是1858年在香港创办的《外中新报》,至今已有将近2百年的历史。如今,国内众多著名的报纸经历了长期的经营和发展,凝聚了几十年的历史积淀,在受众中享有不同程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其品牌影响力是新媒体在短时间内无法超越的优势。

2新兴媒体的优势:

(1)新兴媒体比较注重互动性,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信息资源。

(2)新兴媒体具有很好的开放性以及很高的信息共享度。新兴媒体使用者可以相互间共享信息,这些共享信息大大拓展了媒体的广度和深度。

(3)新兴媒体打破地域的界限,具有极为广泛的传播面。

(4)新兴媒体兼具信息传播的同步性与异步性。新兴媒体的传播过程可以和受众一起参与,也可以先将媒体信息于一些网络平台上,受众可以随时随地不同时间的观看和查阅。

(5)新兴媒体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它可以是随时随地传播最近发生的信息事件,甚至可以是同步传播。

(6)新兴媒体可以容纳多种信息形式融合在一起的综合信息传播方式。新兴媒体基于现代科学技术,通过网络技术可以同步传播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视频等多种数据信息。

(7)新兴媒体的信息以电子信息为平台,传播过程方便简洁,运营成本较低廉。

以温州“7.23”动车事故的传播为例。市民拍摄了手机照片,微博成为网民及时了解情况的“主阵地”,网友投身现场,人人都成为新闻记者,信息及时更新,在网络博客上以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灾难现场状况。这些图片很快进入各大新兴媒体并很快成为新闻的头条。在这次“报道”中,包括手机、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在内的相互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呈现给广大人们,新的媒体形式与工具相结合,显示出强大的优势性。

(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各有劣势

利的存在必须以弊的存在为前提,反过来也一样,既然一事物或者一事情有利的一面,按照矛盾的观点,必然也存在着不利的一面。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各自的发展过程中有优势的一面,必然也有其劣势。

1传统媒体的劣势:

(1)传统媒体时效性差、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的劣势。

(2)传统媒体思想老化,编制死板,信息加工复杂。

(3)传统媒体的信息采集主要依靠记者,信息采集内容很局限,渠道也单一。

(4)传统媒体不具备如:检索信息、定制信息、互动交流等功能,成为传统媒体发展的软肋。

传统媒体经历了时代的变迁,其发展至今出现劣势的状态也是在所难免。面对劣势传统媒体要善于抓住自身的优势,同时,与新媒体互动融合,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借助新媒体平台加强与受众互动,使其多渠道传播,挖掘新的节目形式,通过整合、开发、取长补短,使劣势转化为优势。

2新兴媒体的劣势

(1)新兴媒体网络快速传播中的非理性,缺乏严谨性,导致受众无所适从。

(2)新兴媒体网络传播的自由性导致其缺乏权威的信誉度。

(3)新兴媒体网络传播容易被非法人员利用,导致社会和民众的不安。

(4)新兴媒体主要以网络为主,网络安全危机时刻出现。

信息网络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媒体发展也不断更新换代,在其发展迅猛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劣势,需要依托传统媒体优势,树立新媒体自身的信誉度、权威性和严谨性。

(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模式

一体化发展,是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内在要求和最终目标。首先要树立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一体化发展的理念,努力尝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中各种媒介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媒体信息的内容、技术、传达、平台、终端和人才的共享互通,形成一体化的思维、构架,传播、管理和模式。传统媒体积极开拓新形式,新平台和新模式;新兴媒体可以借鉴传统媒体模式,弥补新兴媒体在广大群众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使得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求同存异”思维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互借力的灵活性发展模式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曹培鑫表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并不是割裂的两部分。”如今不少新兴媒体依靠微信、微博、app等奠定了影响力,但其也是从传统媒体中延伸而来的。在他看来,技术并不是一个门槛,只是末端表达的一个出路而已,传统媒体特别是报纸,拥有一批优秀的写作者、评论家,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将深度融合,并能够形成优势互补。“面对数字时代带来的巨变,传统媒体战略转型需要顺应数字技术发展趋势,把握数字时代的规律,结合内外部环境分析,积极构建数字化发展战略,并以此为轴心,寻求未来发展模式的创新性突破。”

(五)以最新技术为平台推动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前进的核心力量,也是融合万事万物发展的催化剂。它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过程起关键性的作用,是“求同存异”思维模式能够发展进行的最关键性因素之一。实际上,新兴媒体的诞生和发展就是网络科技和信息资源相互整合与发展的过程。

1利用高新技术推进媒体硬件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

现代生活科学技术的具体运用和影响比以往都更直接、更迅速和更接近。媒体硬件的形式直接影响受众的关注度。现今,社会中媒体传播的硬件多种多样,并且以日新月异的形式发展着,成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求同存异”融合发展的硬件基础。媒体硬件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普及,三位一体,共同构成核心竞争力,为媒体的移动化、社交化和视频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最佳效果。

2利用移动互联技术等终端平台扩大媒体的范围。

移动互联网从20世界90年代引入国内后发展迅速。如今,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等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人们获取信息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目前,互联网的客户端是众多移动媒体访问的主要入口,其技术的研发、平台的应用和广泛的普及都日趋成熟和完善。同时,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为了更好地融合发展应积极开发彼此兼容的移动平台,为两者的“求同存异”建立对话的基础条件。要加强媒体平台的建设,丰富信息内容,完善后期维护,着力打造日趋完善的移动媒体接收平台,促使其规范有序发展,扩大在移动平台和终端的覆盖面和它们的延生环境。

3利用新型技术拓宽媒体社会化传播渠道。

新型技术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能够融合发展的催化剂。媒体人要不断推动媒体产业的创新、传播、运用、交互和推广,促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媒体和接收平台以及媒体接收产品和人的有效对接,借助新型科技的力量,建立好传统媒体以及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利用新型技术为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求同存异”的融合发展建立坚实的基础。

媒体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前几年36技术才普遍,如今4G技术已开始推广和应用,5G技术等也快将呼之欲出,媒体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带来新的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必须以科学技术为前提,紧盯其发展趋势,不断以新技术应用引领和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三结束语

新媒体运营的劣势篇4

关键词:社区媒体社区营销投影媒体受众细分受众接受度受众到达率

一、社区媒体概念

目前“社区媒体”一名分别被冠予两种不同的媒体形式,一种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以nSn平台、BBS论坛、贴吧、公告栏、群组讨论、个人空间、无线增值服务等形式为载体的网络媒体形式,也可称为网络社区媒体。另一种社区媒体(Communitymedia)是指根植于现实生活中的社区内,并已形成网络化布局的新媒体形式。按其社区属性可分为生活社区、商务社区和校园社区三大类。生活社区媒体分布于住宅小区及商住楼的住宅区域;商务社区媒体分布于写字楼、酒店、健身会所、商场超市(各类大卖场)、医院、医药连锁店、高尔夫会所及娱乐场所等地;校园社区媒体主要分布于各高等院校。其中以楼宇为分布点社区媒体也可称为楼宇媒体。本文将对第二种媒体形式中针对住宅小区的部分进行分析和阐述。

二、社区媒体概况

自2003年分众传媒横空出世,以“无聊时间开发”的媒体定位,对受众身边可能存在的所有广告位置及时间进行深度挖掘,吸引了无数受众眼球以来,社区媒体这一形式已如火如荼的在神州大地发展了7年有余。

与传统媒体相比,社区媒体能明确对受众进行细分。根据各社区不同的业态、人群基础数据、变量数据等全方位数据所建立的细分化数据库能精确划分各阶层受众,使分类信息高效命中目标受众。此外,与传统媒体相比,社区媒体更是广告主们“物美廉价”的投放渠道选择,同地域同时间段的广告价格社区媒体往往是传统媒体的几分之一甚至几十分之一。因此社区媒体成为市场最看好的新媒体形式,“分众营销”的价值被无数精明的商人一次次的以不同形式全方位开发,得到一轮轮风投的亲赖。一时间,这个入行技术门槛低、资金门槛高的行业以各种意想不到的表现形式在大众的身边遍地开花。

2008年底新浪高调收购分众主要的户外媒体资产最后却令人大跌眼镜的未成功这一事件,让原本光芒万丈的社区媒体开始走下神坛。这次事件本是另一众传媒人心潮澎湃的国内跨领域媒体融合大事件,虽最后官方说辞是反垄断的审核未通过,但分众传媒所率领的社区媒体产业中负面的消息也因此慢慢浮现。年报赢利的下滑、大举扩张兼并的停止、不良资产的剥离、集体跳水式降薪等等都在忽明忽晦的预示着这个产业瓶颈的到来,或至少曝露出目前产业运作模式中的缺陷。

市场监测机构(CmmS)的2010年度新媒体趋势报告显示,媒体受众将在新媒体快速发展中被分流,广告市场也将随之改变,明年在传统电视广告市场,将有100亿元流向新媒体。由此,2010年广告投放格局又必将是群雄逐鹿的一年。平面媒体、户外数字媒体等各种形式的新媒体都将迎来新机会。社区媒体如何在变化的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以求分一杯羹甚至站住一壁江山?笔者希望通过对目前市场中主要的社区媒体形式及其有代表性的品牌进行分析,以求找到产业发展的可行模式和方向。

三、社区媒体形式简析

以媒体形式区分社区媒体可分为平面媒体、视频媒体、互动媒体三大类型。这种分类的目的是为能较为全面的概括社区媒体的各类型,而非针对媒体产品功能性特点所作的分类。

1.社区平面媒体。指以电梯轿厢海报、感应灯箱厢、多功能海报栏、多功能广告灯箱为主的新媒体形式。较有知名度的社区平面媒体有现已被分众收购的框架传媒(电梯轿厢海报)、窗外传媒(户外灭蚊灯灯箱)、中社通传媒(户外宣传栏)等。以下是平面社区媒体各种形式的优势及劣势。

(1)电梯轿厢海报优势:①通常位于强迫收视区域,曝光率高,受众到达率较高。②属于“无聊时间”开发的广告类型,确实抓住受众的等候心态,保证到达率。③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因此得以借助资本迅速扩张,易形成规模效应,形成更深入的分众方案,已成为较为成熟的广告平。④作为广告载体更换相对便捷,能适应广告周期较短的广告内容,有更大的销售对象。

(2)电梯轿厢海报劣势:①由于无实用功能,纯粹的广告平台容易引起业主的反感。②静态的视效长期放置,受众易产生忽视,以至到达率流。③相对传统媒体,很难准确监测广告效果。

(3)多功能灯箱、海报栏、宣传栏优势:①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提升受众好感度。②能一次性传递较大信息量,媒体功能性较强。③滚动的静态画面,或有灯光作为吸引方式的静态画面较易受到受众的注意,有助到达率的提升。

(4)多功能灯箱、海报栏、宣传栏劣势:①制作、维修成本相对较高。②并非位于强迫收视区域,且非无聊时间可接受的信息,因此受众到达率相对较低。③信息更新方式较复杂,不便于短期广告的运作。④相对传统媒体,很难准确监测广告效果。

传统社区宣传栏和感应灯箱的优劣势与多功能宣传栏基本相同,但由于没有灯光的吸引,到达率更低。不过相应的制作成本及更换成本也较低。

2.社区视频媒体。是指安装在各中高档社区中公共区域的视频媒体。该媒体内容由信息提供商统一控制的,并普遍以液晶电视(LeD显示屏)为载体形式。社区视频媒体的信息传输,一般采用更换DVD碟片或网络系统传输两种方式。其中网络亦分为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2种类型。分众传媒就是社区视频类的典型企业。

(1)社区视频媒体的优势:①作为声画齐备的媒体形式,视频媒体比平面社区媒体更具表现力。就广告效果而言广告,其价值在于不仅能提高品牌知名度,更能以其强烈的试听效果及巨大的信息量改变受众的品牌认知。②由于液晶电视放置在强制性收视区,因此具有极高的强制性收视效果,曝光率高,受众到达率较高。③与传统电视媒体相比,作为唯一的频道,具有选择权上的排他性。④由于视频媒体并非仅播放广告内容,与平面宣传栏一样,有实用性的信息内容,因此更具广告关注度。⑤属于“无聊时间”开发的广告类型,确实抓住受众的等候心态,进一步保证到达率。⑥广告更新便捷,能适应广告周期较短的广告内容,有更大的销售对象。

(2)社区视频媒体的劣势:①制作、维修成本高。②由于无实用功能,纯粹的广告平台容易引起业主的反感。③相对传统电视媒体,很难准确监测广告效果。

视频媒体在播放形式上区别很小,主要区别在于信号的传输方式,就目前来看,网络传输的方式较每个楼宇安装一套播放设备,用DVD碟片播放的内容传输方式更为便捷。虽然在投资金额上略有相差,但是网络传输省去了人工调换DVD光碟的时间及人工成本,且方便调度和统一管理。

新媒体运营的劣势篇5

(一)优质的事件炒作营销。

炒作营销不是做秀,优质的炒作营销方案需要独特的智慧含量和完善的系列策划,它能够将企业知名度和美誉度有机结合,兼顾企业利益、媒媒体利益和公众利益。尤其重要的是,优质炒作营销更看重企业的整体形象和某一品牌的内在扩张力,而不是仅仅是一个可传播的名字或者“奇闻”。阿诺施瓦辛格竞选加州州长时,一个竞争的砝码失去小汽车税。在一次公共集会上,他将这个执政理念视觉化,从高处砸下一个大铁球,将一辆旧汽车砸烂,既符合他的银幕形象,又给了媒体一个刊登大照片的机会。即便是用烂了的裸体秀,也有人能处理的恰到好处---几年前,几个模特儿拍摄了一次全裸照片,其实没有露点,设计台词是“我们宁愿什么都不穿,也不愿意穿动物的皮毛”,宣传效果远胜于成千上万上街抗议虐待动物,但又没有突破道德底线。

优质炒作和作秀一个明显的不同是,作秀者本人跳到前台,进行张扬的展示,而炒作却成功的将索要彰显的品质以具有聚焦价值的资讯或故事的方式来表现,并吻合媒体自身的传播需要,使之看上去像是一种波动的行为。两者在品质高低和持续影响力方面有着巨大差别。

(二)劣质炒作营销

劣质炒作营销没有欺骗,愚弄大众的主观意图,更多的是由于理念导向错误和手段运用欠当。使的炒作营销的结果不仅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会引发负面影响。于自己于大众,不是“双赢”而是“双败”。

劣势炒作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缺乏智慧要素

譬如近年来不断有人制造出”世界第一蛋糕“、”全球最大皮鞋“、”天下第一月饼“,等等。尽管当事人和媒体津津乐道,而且宣称”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但一个简单的事实是,这些”天下第一“、”世界最大“的本身没有什么智慧要素。且不说他们有没有实际用处,只要有人愿意耗费时间和金钱,他很快就可以简单跟进并超越这个第一,打破这个纪录,而且不需要费任何脑筋。

(2)违背价值判断

由于劣势炒作营销”哄抬“的成分过重,无形中就给人以蔑视公众智商和判断力的印象。此类炒作往往还必不可少的带上”冤大头”和”败家子“的色彩。1995年中华百亭鱼乐园以膛目结舌的1380万元买下天安门城楼挂了45年的开国大典大红“宫灯”。尽管有人为他们算了一笔账,称国内外有400至500家新闻媒体就此事进行了报道,这些报道如果折算为广告费用的话,将高达数亿元。言下之意是中华百亭鱼大大赚了便宜。但这种算法忽略了两个最基本的问题,第一:如果将报道折算成广告的话,这其中有多少是无效广告?第二,受众对此资讯的反应是赞赏的多还是厌恶的多?可以看到的是,公众对“宫灯”值不值1380万元产生怀疑。因为它既没有考古价值,也没有鉴赏意义,还无法长久收藏,仅仅是具有一定纪念意义,贫此一点就开除1380万元的天价难免会让人无法认同。

(3)缺乏持续影响

劣质营销不具备有持久影响的可能,甚至是一种“竭泽而渔”式的信用透支,如一些商家动不动就炒作“世界顶级”、“最高权威”等,事实上这会将自己逼上绝路,是今后的炒作无法延展下去,也就形成不了持续性品牌影响。

新媒体运营的劣势篇6

手机动画观看的最大优势就是受众群体非常广泛,几乎人人都拥有手机,而未来市场,手机的功能向多样化、集成化发展,也就是说,电视手机的数量也会大大增加。覆盖面广的广告就是产品经销商的绝佳选择。

手机动画最大的劣势就是它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给人提供优起的视听环境。

一种传媒方式要向好的方向发展必须要发挥自己的特点和优势,而尽量规避自己的劣势,手机动画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成为一个良好的广告媒体。

关键词:手机动画形式 3G技术 手机电视 媒体营销链

动画作为一种媒体表现形式,已经出现在多种传媒之上:电视、电影、网络等,而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一种更新的表现形式――手机动画。多种媒体表现形式,为动画的表达与传播创造了更多的方式,同时,也在促进着动画的转变。不同的媒介有其独特的优势,而如何能够运用其优势来展现动画艺术的独特魅力,是动画能否在这种媒介上立足的关键。

手机动画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传播方式,已经伴随着中国手机的高速发展,出现在了大多数人的生活中,手机动画的形式有哪些?手机动画作为一种动画形式,它有什么特点?手机动画的发展方向和前景如何?这正是本文要着重探讨的问题。

手机动画目前存在的形式

彩信。这是一种基于第二代手机技术发展起来的一种手机短信息方式。

手机彩信,multimediamessagingSer-vice,缩写为mmS,意为多媒体信息服务。它不同于短信的最大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能够传递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多媒体格式的信息。

手机彩信在技术上也有别于手机短信,它是在GpRS的支持下,以wap无线应用协议为载体来传送图片、声音和文字等信息。手机彩信业务可实现即时的手机终端、手机终端到互联网或互联网到手机终端的多媒体信息传送。

这种彩信业务在目前的中国是属于付费业务,也就是说传送彩信是需要一定费用的,而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彩信业务能够支持的动画方式通常也只有两种,一种是图片G1F格式的动画,这种格式的动画通常只有几秒钟,只是在一张图上有一些简单的图形变化,有时候会有一些简单的音效;一种是Flash,或者其他视频格式(aVi、wma、mp4等)的视频动画,这种动画与GiF动画相比,时间可以延长到几分钟,而且有一段比较完整的动画剧情,音乐、音效、对白等都是可以存在的,但是由于传输技术的限制,一个彩信最多只能容纳几十秒的动画。

手机屏幕保护程序。手机屏幕保护程序是指手机在待机状态下出现在手机屏幕上,目的在于保护手机屏幕的一种画面变化。也应该可以列入手机动画的范畴,虽然它基本没有剧情,而且也只是一些图形变化的重复,但是,它具备动画的基本特征,而且目前手机屏幕保护程序有一些是属于收费的项目,专门存在一些手机屏保的动画制作人。

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剧情动画。这是本文讨论的重点,因为这个动画的讨论,和中国目前刚刚推行的手机电视业务,还有手机3G业务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大部分人对于手机的新技术都很陌生,这些技术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研究和预测这一块动画的发展,无论对于手机运营商还是动画制作商来说,都有很直接的市场意义。

真正意义上的剧情动画区别于以上提及的手机动画的特征是,它必须是一个完整的动画,包括画面、人物、场景、剧情、音乐、音效等,而且它必须有足够长的演播时间,而且这种动画必须作为一种媒体方式独立存在,作为人们的一种选择。说得简单一点,就像现在的电视台播放的动画连续剧,或者是动画电影。

手机动画的特点分析

作为新媒体形式的手机动画,它具有鲜明的特点。但是,有必要把彩信和屏保的动画和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动画分开来说。

彩信与屏幕保护。首先,彩信动画和屏保动画只是一种工具,并不能称之为艺术。有些彩信业务是把用户发出的文字短信的文字,变成卡通的,并带有一定动画效果的文字;还有的彩信业务就是放一些祝福的卡通小短篇在网页上供用户选择,在节日的时候发送给用户,让平淡的短信“更有意思”,至于屏保,那就更不用说了,网站上下载的屏保一般都有一些主题供用户选择下载,只是让手机更加丰富而已。

这两种商业性质的手机动画依然会长久存在,而且他们的客户群是年轻人,由于它们,不具备成为一种艺术的能力,所以在此就不再详细分析了。

真正意义上的手机动画。首先,真正意义上手机动画的特点是基于其商业性的,这是它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手机动画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动画,它的存在为手机运营商和动画制作商提供了共同盈利的机会,所以商业性是手机动画最重要的特点。

其次,它还具备了电视传媒的一个突出特点――随机性。通过手机选择播出内容和看电视一样,观众在浏览几十个甚至几百个频道的时候,他并没有一个主观意图,也并没有决定要去看什么不要去看什么,因此,在电视台播放的节目,无论是动画还是电视剧,或者是栏目秀,它都要有一个确定的观看人群,而且要确信在切换频道的短短几秒钟之内,这个节目有把握吸引到一部分的人群继续观看。随着电视的发展,现在已经有了一种新的电视方式,那就是点播。观众可以观看电视节目单,随时选择他们喜欢观看的节目,这为电视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方式,对观众来说,这也是最人性化的方式,因此这种方式在不久的将来会伴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成为另外一种广泛的电视观看方式,所以,手机电视同样也会具有这种可选择性的特点。因为3G技术支持的手机动画是按照数据流量来做结算的,因此,无疑在3G上的手机动画是需要按照流量收费的,这更加凸显了手机动画选择性的特点,观众一定会选择自己非常感兴趣的节目观看。

最后,作为手机传媒来说,还是要把目光聚焦于手机本身。手机的特点是,基本上人人拥有,人群覆盖面相当广,而手机本身轻便的特点要求它不能太大,也就是说屏幕小,不能达到非常优秀的视听效果,在人们有其他媒介观看的机会时,一般选择手机的几率是很小的。所以说,手机传媒不是一种可以让人有非常好的视听享受的传媒,而是一种更为方便快捷的传媒工具。这是手机动画必须考虑的问题。人们在哪里有可能观看手机动画?不是在家里,也不是在电影院,最有可能的是在交通工具上或者是在等待的时候。

对于手机动画发展的预测

如果要说到手机动画,我们就先要分析一下手机电视,因为毕竟手机动画是手机电视的一种。目前中国的手机电视业务处于刚起步阶段,所以笔者就从日本的发

展来分析。

日本手机电视的发展。日本移动运营商、终端设备商和广电部门通力合作,推动了手机电视服务在市场培育期的稳步发展。自2006年4月手机电视服务正式推出半年之后,日本电视手机就售出160万台,约占手机用户总数的2%。截至2008年3月底,日本的电视手机已经累计售出近700万部。

日本移动运营商与广电部门采取了协作的形式。其中,ntFDoComo分别与富士电视台、日本电视广播网展开合作,与其在通信及广播领域上建立起伙伴关系;而后于2006年4月与日本电视广播网共同设立“D.n.DreampartnersLimimdLiabil-itvpartnership”,在100亿日元的总投资额中,双方各出资50%。

而KDDi则是与朝日电视台展开合作。与朝日电视台合作之初,KDDie(内容为主,选定音乐、购物、戏剧等3种类型,在手机电视播送节目的同时,设立相奖超链接,以刺激应用服务的销售。若收看的是资讯节目及邮购节目,消费者可以登录朝日电视台eZweb版之购物网站,进行商品订购;若为音乐节目,则消费者可从收视画面连上KDDi“LiSmo”,“LiSmo”会针对节目内容及听众,规划相关促销活动。至于戏剧节目,则引导消费者下载主题曲铃声。

日本运营商还十分注重与终端厂商的紧密合作(向厂家定制终端)。

日本运营商与终端厂商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相当成熟,手机电视为终端厂商带来了新的销售额,同时为运营商新的终端用户。

中国手机动画的发展预测。作为一种具有明显商业性的手机动画,能够盈利才会有人去做,而手机动画的盈利点在哪里,是手机动画今后发展的关键所在。从日本手机电视的成功不难看出,手机并不是一个观众欣赏作品的最佳方式,如果只是节目做得好,毫无意义。目前的手机电视其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广告,它是连接客户与商人之间的纽带。而且,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只有能给商人带来经济利益的广告,才有可能免费,甚至商人付费在媒体上播出,如果只是单纯的动画片,商人想靠动画片卖钱的话,那么这个动画片就只能做成收费的,才有可能盈利。就好像现在中国的动画产业,有人计算了中国动画片的投入与产出,得出了“中国动画片在电视台播出是完全亏本的”结论。这不禁让笔者想起了十几年前的日本,当第一批日本动画片进入中国电视台的时候,这些动画片是完全免费的。随之而来的周边产品却使我们不得不佩服日本人的商业头脑。日本人只是把动画片作为他们商品的广告,他们的确是很认真地在做动画,但那是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来买他们的产品。所以,回到手机动画的话题上来,不要说手机动画,即使是手机电视,离开了商业性都难以生存。手机动画只有把自己作为产品的优秀广告,靠动画独特的魅力感动消费者,让消费者进一步去购买商品,才是手机动画的生存之道。

消费者手机电视运营商产品经销商手机动画制作者。这是一条关系链。产品经销商让手机动画制作者制作出动画广告,再利用手机电视运营商的平台播放出去,最后把产品信息发送到他们的消费群体中去。手机动画观看的最大优势就是受众群体非常广泛。几乎人人都拥有手机,而未来市场,手机的功能向多样化、集成化发展,也就是说,电视手机的数量也会大大增加。覆盖面广的广告就是产品经销商的绝佳选择。

如果我们放弃了产品经销商这个环节,变成了观众手机电视运营商手机动画制作者这条关系链的话,手机动画的缺点就会马上暴露出来。动画片的制作需要大量的成本,而光赚回成本,动画制作者们就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又要在手机动画上播出,那么手机电视运营商必须有利可图,也就是说还要有一部分钱要被手机电视运营商扣去,这些钱从哪里来?当然只能是从观众身上来了。也就是说,这种模式下的手机动画是要收费的,当然同时它也许可以提供点播等服务。有两层利益链的收费一定是不可能低的,作为观众,他们要去考虑的问题是值与不值。手机动画最大的劣势就是它不能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中给人提供优良的视听环境。试想,对于观众来说,谁会放弃在家中沙发上看点播的数字电视,或者在舒适的电影院嚼着爆米花看美国大片,而是付相同甚至更高的费用去看拿在手上都看不清楚的手机动画呢?

新媒体运营的劣势篇7

对电视媒体来说,其发展不外乎两条道路,一种是卫视模式,全国覆盖,全国收视,全国影响,全国价值;另一种是地面模式,区域覆盖,区域收视,区域影响,区域价值,如山东齐鲁、安徽经视、江苏城市等地面性频道。在第二种发展模式下,我们看到区域媒体以区域范围内的价值最大化作为自身的出发点,在这个范围内,力求把覆盖、收视、影响等指标做到极致,从而实现区域霸主的地位,进而构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对区域媒体来说,他具有一种天然的优势,那就是民生特色,本土互动,这种优势是区域媒体的独特竞争优势。也正是以此为出发点,区域媒体在内容上可以体现区域文化特色,结合区域经济需求,服务区域政府、民生、社会、企业。于是我们看到,在每个区域市场都有类似的强势品牌栏目,如在安徽有《第一时间》,在江苏有《南京零距离》,在山东有《拉呱》。这些品牌节目,无一例外,都契合了当地观众的收视需求,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本特色。同样在收视表现上,这种定位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基本上这些品牌节目,都是当地表现最好的节目形态。

节目上的这种优势,反过来也给广告经营带来了强势的发展定位,那就是结合区域经济热点、潮流,按照区域经济发展趋势、需求,深耕区域内客户、品牌,做到区域市场范围内一家独大,成为企业拓展区域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比如在安徽,有白酒生产企业60家,年生产能力70多万吨。安徽市场不仅是这些白酒企业的核心消费市场,而且还是他们的大本营,占据安徽市场对他们而言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与价值。而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这些白酒企业,也无一例外,选择安徽的地面频道作为其品牌传播的主要载体。占据安徽地面频道媒介资源的多少,直接决定了他的市场地位。

通过安徽的地面频道资源,这些白酒企业可以实现深耕市场,巩固大本营,做大区域影响力的目的。而对安徽地面频道来说,深度拓展这些行业客户,不仅可以实现自身经营的提升,而且更能实现行业的做深做透,价值最大化。同样,在安徽还有教育行业,还有食品行业等,都是这种经营模式。

深耕区域市场的经营模式虽然具有一系列的特点,但其存在的劣势也是不容忽视的,最重要的就是区域市场的有限性。相对全国媒体而言,区域媒体作为内生性媒体,在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其进步只能依托区域市场,进行自然性增长。所以,放大媒体的价值,拓宽广告经营的渠道在这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新媒体运营的劣势篇8

管理创新就是形成创造性的管理思想并将其转化为管理实践的过程,是对管理本身的改革。广播电视媒介管理创新是管理创新在广播电视媒介中的运用,它不是单方面的、一次性的,而是整个广播电视媒介管理体系的改革与创新,它包括管理理念体系、管理运行体系两个基本方面的创新。本文将着重探讨管理运行体系的创新。

管理运行体系是指广播电视媒介管理在宏观、微观两个层面上的管理制度、规范、组织及其作业方式等。它与管理理念体系密切相联,管理理念体系是管理运行体系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基础,而管理运行体系是在管理理念指导和控制下的具体实践。

我们将从制度层面、生产与经营层面说明广播电视媒介管理运行体系创新中的管理运行体系。制度层面是宏观管理问题,生产与经营层面为微观管理活动。

一、管理运行体系中制度层面的创新

我国的制度变迁过程与欧美各国进行的放松管制(de-regulation)或重新管制(re-regulation)是同时发生于20世纪的最后20年中的。今天,这种改制的深度、广度和力度都在增加。

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制度作为整个社会制度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这样的现实社会背景下,它的变迁是有可能的,也是有必要的。变迁的可能性在于:一是整个社会制度的系统性变迁为其提供了社会大环境和时机;二是市场经济制度带来的观念的变革为其作了思想上的准备;三是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信息业、媒介业等的变革也为其变迁提供了实践条件。变迁的必要性在于:一是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制度的计划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必将与其他媒介业、文化产业、娱乐产业、信息业的进步密切相关,因此,只有主动变革、创新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地位和实力。

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制度的创新就是要抓住改革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主要障碍,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改革。

第一,转换观念。宏观管理制度的改革中相当的阻力是来自观念。因此,我们破除旧观念,树立新观念,以减少改革的阻力和改革成本。我们要转换的观念有很多,核心在于广播电视媒介活动是否可以市场化、产业化。其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并非所有的科学、文化等活动都不能实现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也并非所有的社会公益性事业都必须由政府直接举办。

第二,政事分开。长期以来,党政不分,政事不分,企事不分,这已经成为改革过程中的一道难题。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行政化管理模式也是这种功能、性质不分的结果。要将政府机构与事业组织分开,必须在职责、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以及管理方式等各方面全面展开。

第三,人员分流。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存在单位扩大化、福利化的严重弊端,冗员众多,因人设事,能上不能下。因此,要在观念上树立人员的流动观,实践中改革人事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人力资源市场。

第四,培育市场。加快广播电视媒介市场的培育和规范,同时配套建设与之相关的其他市场,如节目、人才、设备等各种市场。另外,拓宽服务面向及内容,扩大经营范围。还要引导受众更多地投资消费广播电视媒介产品与服务。

第五,财政对策。国家给予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创收”、“经营”等多种措施,也给予必要的财政拨款。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化,这种财政政策会有较大的调整。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必须学习利用市场手段进行资本经营,增加持续发展的经济实力。

回顾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制度这些年的改革过程和实践,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体制将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创新走向:

第一,政府部门的职能将进一步转换。

我国传统事业管理体制,包括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体制的基本模式是国家政府部门统包供给、统一所有、统一经营,国家同时承担各项“事业”的所有者、经营者、管理者等多重角色与职能,造成国家事业职能扩大化和政事不分的局面。这种体制的弊端是一方面国家包办的事业过多;另一方面,国家事业单位成为政府机关的附属物,缺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动力、活力与压力,事业生产服务效率低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改革这种传统的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管理制度。改革的目标有两个:一是重新界定、调整、收缩和转换国家的事业职能范围,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包办一切事业的状况,二是实行政事分开,建立与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各项事业自身发展规律相适应的现代事业制度。

为了达到这两个目标,可以从两方面着手进行改革与创新。

(1)调整、收缩和转换现有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部门的职能范围。首先是调整与收缩,即改变政府部门对广播电视媒介的管理,由直接管理转变为间接管理,由过程管理转变为目标管理,由行政管理转变为行业管理。政府部门通过加强广播电视立法、制定有关产业的政策、强化广播电视市场的宏观管理来行使自己的职能。其次,在改革进一步深化之后,转换政府部门职能,逐步使广播电视媒介组织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

(2)政事分开,政企分开。这样既简化了政府管理部门,明确了其进行社会管理、行业管理、法制管理和监审管理的基本职能,又放开了广播电视各事业单位和企业单位的手脚,使它们能在行业发展、产业发展中适应市场,自我约束,自我壮大,自我发展。

通过政事分开,政企分开,实行国家广播电视事业、企业所有权、经营权与管理权相分离,重新划定、调整和规范政府与事业、企业、组织之间的权、责、利关系,切实转换国家政府部门管理角色与职能,建立现代事业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

第二,宏观管理手段将体系化,科学化。

长期以来,我国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手段就是单一的行政手段。依靠行政命令、行政文件、行政规章、行政处罚等各种行政手段管理如此庞大的广播电视体系,现在已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变化的广播电视媒介系统内部以及整个媒介业的改革。

广播电视媒介宏观管理除了常见的行政手段外,还有法律手段、市场调控手段等等。因此,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宏观管理手段体系,其中建立健全法制体系、建立完善市场调控体系、规范优化产业竞争体系是急需进行的。

(1)建立健全广播电视媒介管理的法制体系。

市场经济不是人治经济,而是法治经济。目前,我国有关广播电视的法律法规数量少,内容包含面窄,法律效力等级较低,不完善、不配套、不协调,距离形成完备的法规体系有很大的差距,甚至不少领域还是法律法规的空白点。因此,广播电视媒介管理需要在法治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建立健全完备的广播电视法律法规体系及依法管理的制度。

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是指以《广播电视法》为核心,以行政法规为骨干,以部门行政规章为基础,以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为补充的系统而完善的广播电视法律法规体系。这一体系的建设要坚持引导性、前瞻性、公平性、强制性、惩戒性的特色。这样,这一体系才是科学的、成熟的。

依法管理的制度是指建立保证立法、执法、普法和法律监督统一的体制。系统立法是根本,严格执法是关键,普法教育是基础,法律监督是保证。

(2)建立完善广播电视媒介市场调控体系

在国家广播电视法制体系建立健全的前提下,我们急需遵循广播电视媒介业自身的发展规律,培养壮大广播电视媒介市场,加大广播电视媒介管理中市场的调控力度。

广播电视媒介管理的市场调控可以更加有效地配置各种广播电视媒介资源,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这是市场调控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资金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与流动的基础。广播电视业的发展仅靠国家拨款、行政手段等远远不能满足其资金需要。因而,在符合国家有关法律的前提下,通过市场,扩大融资渠道,为广播电视业扩大再生产提供动力。

节目资源通过市场配置,形成节目市场,完善节目交易制度,优胜劣汰,保证节目投资、生产、使用的有效性。市场调节还可以生成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节目制作市场。这是广播电视媒介制播分离发展所必需的。

频率、频道的调整、更新、整合也需由市场调控。市场通过受众收听、收视指标反映出频率、频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优势频率、频道在市场上发展壮大,劣势频率、频道必将在市场竞争中调整、更新或整合到优势者那里。这已被当前的实践所证明。

市场还可以调控人力资源的流动。下一阶段广播电视媒介竞争越来越从节目竞争走向人力资源的竞争。市场上将会形成人力资源交流的场所,即人才市场,广播电视媒介自身也会利用市场手段来获取优秀人才。

在建立完善广播电视媒介市场调控体系的同时,广播电视媒介的市场化程度将进一步提高。表现在广播电视市场有明确的竞争主体,即各级各类电台、电视台;有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有比较完善的市场法规;具备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有与之相配套的社会保障体系。

(3)规范优化产业竞争体系在国家政府管理部门的依法管理下,在统一、开放的广播电视市场乃至更大的媒介市场和信息业市场上,广播电视媒介业需参与到公平、激烈的产业竞争中。

这种产业竞争本身也可以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其实,它也是市场调控体系的一种。这种产业竞争必须在规范的市场上进行,才能发挥作用。因此,它是建立在完善的法制体系和成熟的市场体系上的。在广播电视媒介业以及其他媒介业和信息产业仍然不发达,甚至还处在兴起阶段,就一味地任其自然,放任自流,自由竞争,其结果必然是消极的多于积极的。

从长远看,产业竞争对广播电视媒介业发展的宏观影响还是十分重要的。

一方面,产业竞争可以优化广播电视媒介产业的结构。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化,广播电视市场日趋形成,广播电视媒介资源将重新合理配置,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均好的电台、电视台将壮大实力,通过竞争扩大市场占有。两个效益都不足的电台、电视台将逐渐失去其生存的市场,最终被调整、合并为更大的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一部分。

另一方面,产业竞争可以壮大广播电视媒介产业的规模。目前,我国以行政区域和行政级别建制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它们沿袭行政机关“大而全”“小而全”的弊端,资源分散,缺少合作,不具规模效益,更没有立得住、打得出去的广播电视媒介集团。通过产业竞争,优胜劣汰,打破行政级别与区域的限制,允许广播电视产权市场的存在,允许各形式的本地区和跨地区合作,进而跨国经营,向海外发展。

再一方面,产业竞争迫使广播电视媒介业必须加入信息产业及其竞争中。广播电视媒介业者尤其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打开思路,迅速抓住现在的良好时机,搭上信息产业的列车。

二、管理运行体系中生产与经营层面的创新

广播电视媒介管理中生产与经营层面的变化将会是最快、最明显的,因为它是最基础的广播电视业务活动,也是介入市场最直接的要素。

1.生产层面的创新

广播电视媒介生产活动就是生产节目和利用频率、频道播出节目。这种制与播活动将发生较大的变化。

生产能力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再加上广播电视媒介组织内部改革,分流人员、减少部门使得节目的供、需关系进一步紧张。因此,制播分离是有效的机制改革措施。

制播的分离,使得媒介组织与制作组织都会发生相应的深刻变化。

第一,节目生产组织,即制作组织的大量增加使得生产日益社会化、市场化。所谓社会化是指节目将更多地由社会上的各种节目生产组织进行制作,而不再由广播电视媒介组织自己制作,特别是电视剧、娱乐节目、文艺节目、音乐节目、谈话节目等。所谓市场化是指节目成品作为商品在市场上流通,形成节目交易市场。节目通过竞争,优质优价,被广播电台、电视台选中购得进行播出,实现其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生产的社会化打破了节目生产的媒介独家垄断,形成更丰富的节目来源,满足日益增长的节目需要,生产的市场化可以使节目公平交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节目行业的发展,节目水平的提高。

第二,节目播出的日益专业化、细分化,以适应受众市场的细分化和媒介市场的激烈竞争。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主要任务是播出节目。

随着受众的成熟,加上各种新媒介的大量进入,受众对信息的需求走向根据自己的要求主动选择信息,受众因需求差异而开始分化,出现细分受众市场。广播电视媒介组织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有的放矢占据细分化的受众市场。这样才以自己的特色、专长,以特有的定位在竞争中立足并求得发展。

面对产业市场高度细分化,不论是专业化还是本地化,广播电视业生存和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要在激烈竞争的媒介市场,乃至更大的信息产业市场上找准自己的定位,寻求发展。

2.经营层面的创新

广播电视媒介组织的经营活动将日益壮大。通过行业内、本地区,乃至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经营,以资产重组等方式壮大广播电视媒介产业。

第一,联合经营。

所谓联合经营,是指不同媒介之间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以互惠互利为目的,根据一定的协议而达成合作的一种经营方式。参与联合经营的电台或电视台并不是一定独立的企业,它们之间实际上是既联合又竞争的关系。众所周知,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杂志,作为大众媒介之一,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而对受众来说,他们获取的是信息,而不在乎是看电视、听广播,还是读报纸杂志。谁能满足他们对信息的需求,谁就获得他们的青睐。联合经营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特点,扬长避短,可以产生整合传播的效果。这样,有利于扩大不同媒介的受众范围,从而吸引更多的广告客户,大家都能获利。

第二,组建媒介集团。

从狭义上讲,集团是指以资产或者品牌为纽带而组成的包含两个以上大众媒介组织的传播经营集团。从广义上讲,媒介集团除了媒介自身的经营外,还应该包括相关产业或其他产业,如节目制作等。媒介集团通常会以一个或两个强势媒介组织为核心,或者吸引其他小型媒介组织参与,或者再创办一些相关媒介,或者是控股其他媒介,形成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共同进行媒介产业经营。媒介集团将产生规模经营的效益,使得媒介经营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不同媒介的整合效果,因此,它是将来中国媒介发展的一个趋势。

目前国内已经出现这种媒介集团,多为报业集团。其成立时还是属于狭义上的媒介集团,多元化经营的局面基本上没有形成。

就广播电视而言,广播媒介和电视媒介进行合理的整合可产生“广播电视横向一体化”的电子媒介产业集团。

首先,广播电视两种传播媒介在先天上就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都以电波作传输手段,在技术上存在着许多相通之处,实现广播电视一体化,成为电子媒介产业集团不存在技术上的障碍;其次,广播电视媒介在特性上存在着与报纸媒介鲜明的分野,而广播电视二者在特性上的区别小得多;第三,广播和电视媒介在独立发展的过程中都逐渐意识到了自身的局限,如电视节目在实际运作中不如广播节目灵活,而广播媒介则很难获得像电视媒介那样广泛的受众覆盖面;第四,一些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之间已经开始了互相的合作与渗透,如电视台和广播电台合作节目,广播电台承包经营电视节目频道,由于沟通渠道的不畅和利益的区分,二者分别面临了许多实际的困难;第五,广播电视媒介在寻求多元化发展中选择了非常相近的产业,如节目制作、音像出版、技术服务等;第六,在一向与广播电视构成竞争的报纸媒介中,报业集团已经出现,并且已经显示出规模经营的优势,而这种态势无疑将对广播电视媒介的经营与发展构成巨大的压力。

因此,实现广播电视一体化,能够将双方的资源与优势进行充分的整合,使双方都能够在节目运作、受众范围、广告经营、多种经营方面获得更大的优势、更加充足的资源,它是媒介进行规模经营的一个重要途径。

但是,实现广播电视一体化的电子媒介集团也面临许多实际的困难,而最主要的困难在于一体化实现的途径。在规模与实力上,电视媒介远远大于广播媒介,而广播媒介由于技术设备投入小、运作比较简单、需要的人员较少,而能够获得比较高的单位效益。二者各有优势,因此,各自在未来的电子媒介集团的地位就有可能成为难以取得统一的焦点问题。

另外,广播电视以电台或电视台为核心,整合与其相关的如节目制作、节目发行、受众调查、录音带或录像带出版发行、广告制作、广告等单位而组成广播电视纵向一体化的电子媒介产业集团。

长期以来,我国的电台或电视台几乎就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从设备、播出网络、节目制作到广告,几乎都由自身包揽下来。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并不是每个电台或电视台都有足够的资源进行这些运作。专业化的分工势在必行,专门从事节目选题、制作和发行的公司将会大量出现。一些小型电台或电视台可能只管播出,而把节目的制作等交给专业节目公司完成。而一些有实力的电台或电视台,能够有足够的资源进行节目的制作等工作。除此之外,电台或电视台进行音像出版发行显然比单纯的音像出版公司要有特别的优势,如技术上、宣传上、选题上,如果能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其效益不可估量。

这种广播电视纵向一体化下的媒介集团,其经营节目、音像出版发行或广告制作,与以往那种个体电台或电视台包揽一切的做法有本质的不同。前者服务对象是所有与之有关的目标媒介,它是建立在对自身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之上,为的是产业经营上的扩张;后者则是求全,其服务对象可能仅仅局限在自身媒体上,媒介的有效资源不可能充分发挥,因而会造成媒介资源的浪费。

第三,以媒介业为主体的信息传播产业集团。

无论是联合经营,还是组建媒介集团,两者局限在传播媒介产业这个范围内。随着大众传播媒介业、电信业等的进一步发展,必然出现信息产业内部的产业重组,即组成涵盖大众传播媒介、特别是广播电视媒介业、电信业、网络业、娱乐产业、文化出版产业,乃至体育产业等在内的大型信息传播产业集团。

对我国的电讯、媒介等产业来说,“首要的任务,与其他战略产业一样,不是企业自负盈亏,而是产业重组,整合出与我国已有生产能力相匹配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核心是克服一个‘散’字。‘散’的结果经常是企业经营范围过窄,规模过小,没有能力参与跨国公司参加的国内市场和国际竞争”,“中国新闻媒体和文化产业比起其他产业,‘散’的状况更为严重。产品总量名列前茅,企业规模名列世界后茅,成为我国战略产业迎接挑战的基本障碍。”

新媒体运营的劣势篇9

关键词:微信;电商;优势;劣势

一、微信电商概述

微信是腾讯公司在2011年1月份推出的一款即时通讯服务软件,到现在其用户已经突破六亿大关,成为亚洲地区最大用户群体的移动即时通讯软件。这是一款以语音短信、文字、图片及视频的作为传播手段的即时通讯服务软件,并且支持群聊,可以用多种方式注册及添加好友。微信电商并不是指微信是一个电子商务平台,微信只是作为电商的一个通道。一般用户在微信上了解他所需要的商品,再转战其他平台进行购买。所以作为销售通道的微信,其有很多模式可以运用,即也可以认为微信是商家的一个营销渠道。

二、微信电商的优劣势

1.微信电商的优势

(1)微信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客户维护工具。微信公众平台,或者其他第三方开发的平台都集成了简单的CRm功能,又加上微信具有即时沟通的属性,所以可以非常方便的把客户进行分组管理,完成包括用户咨询、客服服务等功能。只要客户关注了微信公众号,或者在微信小店购买了产品,这个客户就会成为CRm中的一份子,商家可以向其用户推送产品消息、最新活动等信息,不仅是如此,双方的交流是互动性的,不只是商家单方面的推送信息。这样商家和客户之间建立起了双向、持久的连接关系。

(2)微信是一个传播口碑的好地方。微信是一种强关系的社交媒体,上面的好友大多数都是生活、工作上的熟人,这样微信用户对其好友的影响力应该比其他社交媒体要大,好友朋友圈的分享减少了购买者的感知风险,进而促进购买行为的发生。以生活、工作、兴趣等圈子分类的人群,很多有着共同需求。这样如果一个卖家在微信成功开发了一个客户,通过这种强关系的口碑传播,可以带来一群购买者。

(3)利用微信可以进行精准营销。微信不同于其他的微博等社交化媒体,大多是社交化媒体运用“广播”式的宣传方法,没有针对性。微信具备基于位置的服务功能,这样微信公众平台的消息推送就是有针对性的。利用后台的数据分析,可以对客户进行地域划分和分组管理,从而进行更加准确的消息推送。

(4)微信支付使得用户体验更好。微信支付功能为顾客购买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很多平台都没有自己的支付体系,有的利用支付宝,有的类似于充值Q币这种的模式,这样显得有些麻烦。而微信支付只需将银行卡信息填进去,即可使用,即使是在银行卡没有开通网银的情况下。

2.微信电商的劣势

微信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它是一个社交工具。大家要想去网上购物肯定很难想到用微信,这就是先入为主,用户的购买习惯已经养成,淘宝天猫是赢家。微信现在虽然已经成了一个闭环的生态圈,但是微信电商可能会破坏这种生态圈,这就是微信电商的劣势问题。

(1)用户并不习惯在微信上进行购买。在用户心中,上网购物首先想到淘宝、天猫、京东商城,先入为主。微信虽然现在和京东合作,其购物模块接入的是京东商城,但是用户还是不习惯。一想到聊天,现在用户想到的肯定首先是微信、QQ。这个已经形成了用户的心理定势,已经是一种习惯,要想后来者居上,这是非常困难的。在用户的心中,阿里是电商的标志,微信就不是。微信和QQ一样,只不过微信在功能和体验上有很多方面都是创新的。微信本身并不是一个电商平台,也并没有形成用户习惯,这是它的先天性不足。

(2)商品质量监管有问题。微信朋友圈里的商品展示很简单,就是几张照片很少的说明文字,商品的具体介绍几乎没有。有的甚至打着代购的幌子,各种假货盛行,很难辨别。正如有些团购外卖,一些没有营业许可证卫生不达标的小餐馆也加入进来,尤其是在高校附近,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3)商家滥用微信公众平台。微信和淘宝等电商平台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微信具有媒体属性,通过公众平台文章推送等功能,商家可以将各种产品信息或者文章推送给用户。因为在微信公众平台推送产品信息的成本极低,不少商家频繁的发送产品推广信息,客户对产品的体验度就会逐渐下降。或者是发送一些毫无吸引力的信息又或者是一些虚假的宣传,以此来吸引客户关注,这样反倒会适得其反。所以商家要注意并且规范使用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推出高质量的文章或者是对客户有意义且又吸引客户的信息,这就需要商家进行数据分析,客户信息分析等等。

(4)微信有可能让人与人之间产生距离。在一般的用户心中,微信是用来社交的,很多人对朋友圈的广告还是很敏感的,如果有朋友不停的刷屏关于其代购商品的信息,这样我们很有可能感到反感,不仅会去屏蔽此信息,甚至是删除该个好友。微信提供的是一个熟人的交际环境,基于地理环境的功能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更加奇妙,这是微信带给我们。然而电商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易,基于微信建立起来的交易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陌生,也就让微信失去其社交的意义。

三、结束语

微信作为电商渠道,既有其优势和劣势,微信为商家带来的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只有充分利用其优势,结合自身特点来避免劣势误区。微信是连接人与人的社交性平台,而微信电商要做的就是把人和商品连接起来,微信支付无疑为此提供了更大的可能。现在微信的发展在不断进行中,其版本在不断更新,微信电商将会走向更加完善成熟。

参考文献:

[1]王时杰.关于微信营销现状及对策的思考[J].新技术,2014:111-113.

新媒体运营的劣势篇10

[关键词]第五媒体手机报3G

手机,近年来被业内看成是继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之后的一种新媒体,俗称“第五媒体”。手机媒体是迄今整合了最多传播元素形式及内容的传播媒介。最初的手机实现了走路与说话同时进行。随着短信的推广,书信这一古老媒介成为了手机媒介的新内容;此外,手机由于其沟通与获取信息的便捷性,也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后的第五大媒体。手机报就是整合了报纸与网络于一体的努力成果。伴随着3G时代的来临,3G手机也将会实现数据、图像的实时传输,电视及电影最终也会被手机改造了。因此,手机被认为是目前最能够证明媒体融合趋势性特征的媒体。

一、当前手机报的发展环境

作为一种新生的传播方式,手机报从诞生之日起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3G时代的到来,手机报和其他与手机相关的无线增值业务更是成为媒体和运营商的关注热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09年2月的《手机媒体研究报告》显示,中国手机用户已超过6.4亿,手机报用户普及率达到39.6%。各大报业集团、报社为了抢占新兴的手机市场,纷纷推出自己的手机报,截至2008年底,全国报业已推出包括新闻、娱乐、体育、财经、健康、饮食等方面内容的手机报约1500种。同时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的蔓延,国内外报业成本压力逐渐加大,这让报业不得不考虑降低成本来应对当前形势。面对这一局势,数字报业,尤其是手机报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谁能在这一市场中拔得头筹,谁就能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和主控权。

二、手机报的优、劣势

每一种报纸都有核心的特点作为其经营和发行的基础和根基,手机作为迅速崛起的新兴媒体,在其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1.手机报作为新兴媒体,丰富了传统报道手段,并将成长为全新的新闻报道形式和舆论阵地。

2005年第5期《南方新闻研究》所刊南方新闻网陈谷川的文章认为,“作为用户大部分时间都会随身携带的通讯终端,手机无疑是当今和未来的新闻传播一个不可忽视的载体”。

手机报大体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彩信手机报,电信运营商将报纸提供的新闻以彩信的方式发送到手机终端上;另一种是wap网站类型,手机报订户通过访问手机报的网站,在线浏览信息。目前,国内手机报大多采用的是彩信模式,并通过彩信向wap延伸。

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在各类媒体的大战中,手机报作为第五媒体也成功参与到“两会”新闻报道中。新华社和中国移动联合推出特刊《两会手机报》,3月3日~3月12日第一时间连续直播两会盛况,图文并茂,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陈光裕介绍新华社手机短信业务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原因是“我们不是当成一个项目来做,而是作为一个新的报道形式和手段来做。目前手机短信是一个新闻舆论阵地,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必须占领这个舆论阵地引导舆论”。

2.手机的小巧便携使手机报具有高度的时效性、便捷性、实时性和动态性。

时效性强,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和接收。手机报的载体是手机,用户可以随时随身携带,所以,手机报编辑可以在第一时间将新闻发送到用户的手机上,省去了报纸的印刷和发行两大环节,而且和电视、电脑相比,手机报不受地点限制,也为用户节省了接触媒介的时间。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手机报可以像网站一样实现新闻的动态传播,用户不仅可以在第一时间知道新闻的结果,而且可以随时关注其事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使用户能够身临其境般地感触新闻事件。

对手机媒体认识并将其信息传播功能运用得最早的,还得数对突发性新闻事件的短信传播。2003年2月1日22时32分,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16分钟后,新浪网把这则新闻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给万千客户,开创了国内手机传播新闻的先河。直到23时50分,央视一套插播了“哥伦比亚”号坠毁的新闻,比短信晚了一个多小时;而纸质媒体要在第二天才刊登此新闻,其速度绝非以时分秒计算,而是以“天”来算计的,优劣一望可知。

目前很多重要新闻都是由手机报抢先的,如汶川大地震、奥运会开闭幕及多枚金牌的诞生、西方金融危机及救市行动、中国促进内需举措、我派专机赴泰接遇险游客、重庆化解出租车罢运风波等等,手机报都几乎实现了在第一时间,几乎都抢在了其他纸介媒体的前头。由于它每天包括早、晚两报,在时效上不仅具备与其他日、晚报竞争的条件,而且因其省略了印刷、运输、发行等许多环节,信息的处理和更为便捷,真正做到了许多报纸梦寐以求而又难以切实做到的新闻滚动。仅以2008年11月29日的手机报为例,早新闻发了《我国将派专机赴泰接同胞》,晚新闻紧跟着报了《首批滞泰旅客今抵沪》,这是其他任何一张报纸难以独立完成的。

3.手机报具有多媒体优势,能融合图文声像多种传播格式。

手机报所发送的新闻,不是短信意义上的文字新闻,而是一个多媒体数据包。这个多媒体数据包包含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可涵盖4开8版报纸的全部内容。这样,用户不仅可以去看、去听,而且还可以借助图片和动画等形式更深刻地理解新闻。充分调动受众的视听器官,实现新闻的多维阅读。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多媒体功能将会更加强大,为内容的多元化传播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持。

另一方面,虽然手机报具有很多传统媒体没有的优势,但从目前的形势来看也存在不少劣势。这些劣势将会阻碍和延缓手机报的发展速度,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手机屏幕过小,阅读不方便。

手机自身的设计也制约着手机报的发展。目前手机屏幕一般只能显示100个左右的汉字,一份手机报的字数通常都在4000字左右。要想看完一份手机报,读者需要翻阅几十次,阅读起来十分麻烦。人们习惯于宽屏和浏览式阅读,对于狭窄视觉范围内的频繁翻页阅读,人们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

2.为争取时效及取悦读者、吸引眼球,有些报道内容措辞不够严谨、缺少可信度。

手机报在有些时候,为了争取第一时间报道新闻,会一些还并不确定信息,影响新闻的价值和媒体的可信度。如《二手房改革或将调整》、《传首富黄光裕被拘查》、《陈水扁可能再被声押》、《成品油或降5角至8角》等文含有较多不确定因素,应当核准后再报为妥。

又比如在报道某些明星花边新闻时会使用一些有不良倾向的词语,《李嘉欣许晋亨完婚》一文中,连篇是“富家公子”、“价值七亿港元的大豪宅”、“婚宴开支超一亿港元”之类的词句,易产生负面影响。

3.手机报内容缺乏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

当前手机报还处于市场起步阶段,新闻原创性较差,缺乏健全的采编体系和运作管理体系、专业的媒体从业人员队伍等,内容绝大部分是报纸的翻版,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因此目前的手机报说到底只是一种报纸摘要,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报纸。

三、趋势前瞻和预测

随着众多新媒体的“粉墨登场”,对于日益细分、更加专业化的受众群体而言,手机媒体也需要逐步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不断增强使用新媒体的能力,合理、有效地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特别是未来3G的广泛应用,手机媒体的发展前景将更加美好。

3G网络主要是加强了对数据通信的支撑与管理。3G的建设将为移动无线媒体的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硬件平台。?在3G牌照发放之后,三大电信运营商均公布了2009年3G网络建设计划。预计2009年中国移动将投资588亿元,新建tD-SCDma基站约6万个,此举将使tD-SCDma网络基站总数超过8万个,实现网络覆盖238个地级城市的业务热点区,占全国地级城市数量的70%以上,其中东部省(市)的地市将实现全覆盖。中国电信计划将于2009年3月底前在100个主要城市提供3G服务,7月将在全国开展3G服务。中国联通计划2009年上半年将在全国55个城市开展3G业务。

作为手机媒体中重要的一员,如何利用好3G的资源,进一步促进手机报的发展,有以下几方面问题值得重视。

整合内容,开发订制手机。目前大多数手机报还只是把传统报纸或网站上的新闻搬到手机上,但那些长篇深入报道的形式由于手机报屏幕较小,并不符合手机报的传播特点,因此目前手机报的内容除了时效性之外,内容本身并不足以吸引人。所以手机报的内容更应遵循简单明了的原则,以最简短的文字表达最清楚的意思,用户若想了解更详实更深度的信息可以链接信息之后提供的相关报纸和网站,形成手机报与传统报纸、网站的良性互动。3G网站型手机报可以使用户快速上网获取资讯,wap版手机报上网造成的阅读不便随着3G时代的到来也将不再是问题。另外,为方便阅读,可以开发更有利于接收及浏览手机报的浏览器,并嵌入到手机上,作为手机报专门订制的手机投入到市场中。

细分受众,创新服务。手机报要想在市场上占有一定的读者群,必须建立独立的采编团队,结合自身特点,努力形成比其他同类产品所不具备的优势。手机报决不能只是传统报纸概念的版,要从内容上创新,适应自身小屏幕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应根据定制用户和运营商提供的数据信息,研究用户市场,细分用户群,收集用户对不同信息的喜好与需求,针对不同的用户提供精确的个性化信息服务,让用户自己选择内容、版式、色彩,甚至发送时间等,不断满足读者增长的需求。

开发形式多样的特色广告。多媒体广告日益增多。手机报广告的表现形式包括文字、图像、视频、音频、动画等,它们可以根据广告创意需要进行任意的组合创作,从而有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制作出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能够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的广告。例如,可以做成图片方式的电子折扣券,供用户下载出示使用的消费凭证。也可以用户短信方式的互动地址,例如发送a到指定端口号,实现招募会员的目的。还可以设计一些例如参与好友转发等互动逻辑,达到激励用户的参与热情及实现病毒式营销的目的。手机报广告的表现形式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充分利用手机的特性,达成与用户的有效互动,达到区别于传统媒体方式更好的互动效果。

四、结语

虽然手机报在我国发展已有几年时间,还在蹒跚中探索前进的道路,从技术到内容都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它作为一种新兴的传播方式,确实给人们提供了许多便利。随着技术的完善、政策的完善、用户认知的不断提高和运营模式的逐渐形成,必将迎来飞跃发展的春天。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手机报将形成自己的一套商业模式,以其强大的传播能力和个性化的服务,影响越来越多的用户,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而报纸出版业将因此出现新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高钢.媒体融合:追求信息传播理想境界的过程.国际新闻界,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