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的要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8:50

新媒体运营的要求篇1

【关键词】全媒体;媒体运营;策略分析

随着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新兴媒体纷纷向全媒体转型,全媒体渐渐成为传媒产业发展的方向。全媒体不仅是各种媒体形态、各种传播形式、各种媒介方式的叠加式整合,而且是打破各种媒体形态、各种传播形式、各种媒介方式的边界和壁垒的互入式融合;不仅是传播形态的创新,而且是运营模式的创新。面对全媒体带来的新一轮变革浪潮,有的媒体如鱼得水、乘势而上,有的媒体冒险下海、溺水而亡,而后果迥异的背后常常是截然不同的运营策略。因此,要成为激荡澎湃的全媒体大潮的弄潮儿,不但要有勇立潮头、敢闯敢试的勇气,更要有乘风破浪、得当运营的策略。

策略一:围绕优势资源,打造优势平台

平台本来是一个工程学的概念,指的是为了便于生产或施工而设置的工作台,带有“某种活动和工作得以运行的支撑”的含义,后来应用到经济学领域并构建平台经济学。对媒体而言,所谓平台,是指通过一定的通用介质如数字技术、互联网络和传输协议,在用户与内容和服务提供商之间搭建一个扁平的、通用的交互场域,双方或者多方主体只要通过接口接入这个交互场域,就可以实现与另一方中任何主体的互融互通。

在全媒体时代,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传播技术的融合发展带来内容形式、传输渠道、传播方式的丰富多样和信息生产、信息消费的爆炸式增长,曾经制约传播活动的资源瓶颈被一一打破,同时,技术的进步突破了各种媒介间的界限,媒介融合已成发展大势,内容、渠道、终端各方的关联度加深,并使相互之间产生了更高的耦合性要求,信息传播的主客体关系发生了颠覆性变化,传者和受者的地位逆转,生产和消费不分彼此,甚至角色互换,在这种情况下,靠控制或者垄断某个环节获得竞争优势的战略不再适用,“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终端为王”让位于“平台为王”,谁占有平台,谁就将拥有用户,谁就将掌控未来。

同时,由于传播渠道和接收终端的增加和丰富,也由于媒介消费碎片化和随机化特性的固化和凸显,平均每个用户增长对业务增长和收入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钝化,一味地通过细分来满足用户偏好或者瞄准现有市场中不同用户群落提供不同营销组合的市场策略效用锐减,媒体要想保持业务和收入的持续增长,需要面向代表潜在需求的受众整体,通过合并细分市场,整合用户需求和内部资源,打通内部流程,再造组织架构,实施融合业务,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这就要求媒体打破以媒介或者部门为区隔、相互独立、各自为战、资源利用率低的运营惯例,建设以资源利用最优化、整体绩效最大化为目标,以业务流程为中轴,以用户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的一体化运营平台,并在同一平台上设置多种出口,提供多种业务。

可见,全媒体之间的竞争不是内容之争、渠道之争,而是平台之争。而平台之争是一场胜者通吃的游戏,谁抢占了平台高地,谁就掌握了信息传播的制高点和产业运营的制高点,可谓“成王败寇”,除了胜利者,其他角色将转变为服务于这个平台的内容或者服务的提供商。对于媒体来说,如果不能利用好自身的能力和优势,尽快完成向平台运营商的角色转换,很有可能在未来会沦为单纯的内容或者服务提供商。面对全媒体时代的竞争新态势和新规则,媒体再也不能继续以拥有内容或者控制渠道自满自得,而应该全力打造属于自己的全媒体运营平台。

从现有情况看,全媒体运营平台的结构可以归纳为“两网”“三库”和“五平台”。“两网”即内网和外网,“三库”即媒体内容库、业务运营库和管理库,“五平台”即内容生产平台、业务运行平台、客户服务平台、决策管理平台和网络支撑平台。对全媒体运营来说,物质化的或者硬件化的平台建设固然是极端重要、不可或缺的,但更为重要、更不可或缺的是全媒体运营商打造平台经济的战略思维,这种思维要求利用全媒体运营平台提供的支撑环境和市场机制,构筑一个多接口的数字化的开放型系统,把社会上的内容生产组织、机构、企业吸附到这个系统上来,形成紧密型的产业运营联盟。

由于全媒体是数字化、网络化的产物,全媒体平台必然天然地具有数字化、网络化的特征,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促使平台内部各个部分、各种要件、各种元素以及它们各自所承载的内容、渠道、终端在横向、纵向、交叉、系统层面实现互联互通,直至发生融合,因此全媒体平台的模型不会是平面的网状,而应是立体的网状。网络化意味着去中心化,但在建构全媒体平台的实践中,运营商应找到并打造出一个坚实的内核。一般而言,全媒体运营商通常是全媒体产业链上的某种核心资源的相对垄断者,而这一资源通常就是运营商独具的竞争优势。平台建设要围绕这一核心资源做文章,把它打造成为全媒体平台最重要的支撑点和产业链最主要的驱动力。如南方都市报在建构全媒体平台时采取的策略就是以报系旗舰南方都市报为内核打造内容平台,通过做大做强内容平台来吸聚上中下各层级平台的资源并使之成为平台生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获得全媒体生产能力、全介质传播能力和全方位运营能力,最终建构起南都全媒体集群式平台。[1]

策略二:坚持量力而行,做到有进有退

对于全媒体运营,现在业界有两种认识上的误区,一种认为全媒体运营就是要运营全部的媒体,只有最广泛地建立、占有各种媒体资源和通道,才有可能实现全媒体。在这种认识之下,一些传媒集团拼命跑马圈地,以拥有尽可能多的媒介种类为运营目标,每出现一种新的媒介形态或媒体业态,都要不遗余力地去“抢滩登陆”。另一种认为任何一家媒体都不具备运营全部媒体的资源和能力,所以全媒体运营是个伪命题。在这种认识之下,一些人全盘否定全媒体运营,宣称“全媒体热,是中国传媒界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压力与机遇诱惑陷入的一个集体迷思”,“如果不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中国媒体就有可能在传媒格局大变革中走入歧途,付出不必要乃至惨痛的代价”。[2]

从字面来看,全媒体就是全部媒体,全媒体战略意在“全”,也就是要全方位涉足各种传播介质,媒体类型要“应有尽有”。[3]但从运营的角度来看,全媒体却不能做到如此之“全”。因为任何一家媒体,不论多么强大,它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都不可能“包打天下”“通吃市场”。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这一点就全盘否定全媒体运营的价值和意义。因为全媒体已是活生生的现实,在全媒体时代,渠道越来越多元化,而在用户总量不会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只有打通媒体之间的边界,开展全媒体运营,传媒才能获得更大市场,实现规模经济基础上更好的效益。因此,笔者认为上述两种观点都有失偏颇。

从实践层面考察,全媒体运营实际上是一种传媒产业运营的战略思维和整体模式,这种战略思维和整体模式就是把传媒产业运作从单一媒体、单一品种转为多个媒体、多个品种,从而使媒体具有更全的内容生产能力和更全的媒介传播能力以及更全的业务经营能力,因此,全媒体运营企求的应该是“更全”而不是“最全”,一个传媒机构只要运营两种以上的媒体,就可以称之为全媒体运营。

在开展全媒体运营时,一定要根据所处的传媒市场的实际,找到与自身条件、实力及资源相适应的发展之路,有所为、有所不为,不能面面俱到,更忌贪大求全。只有这样,才能在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既有质量又有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在全媒体时代,产品构成更加复杂,产业流程更加细化,技术难度不断增加,传统媒体面对这些往往力不从心。全媒体运营商应当采取战略联盟模式、资源共享模式、合资参股模式、业务外包模式、共同研发模式等多种方式,将自己不具备竞争优势的或竞争力较弱的业务剥离出去,将大量的增值业务和功能化业务交给更专业的机构去做;要充分利用一体化运营平台的资源聚集能力和业务吸附效应,把价值链的其他参与者整合进全媒体运营之中,以获取竞争优势并弥补自身的不足。

策略三:注重产业协同,优化产业生态

任何产业都有一个内在的产业价值创生、传送的链条,任何产业的运营都离不开产业价值链的有效支撑。只有通过对多种技术、多种媒介、多种媒体、多种渠道、多种平台以及在内容,服务、市场、技术等方面具有关联性和互补性的产业及其组织进行融合、整合或者集合,打造出一条紧密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同享、风险共担的产业链条,全媒体才能作为一个产业形态进行运营,并在市场上实现其服务和价值。

产业价值链的存在,是以产业内部的分工和合作为前提的。光有分工,没有合作,缺乏协同,产业价值链就无从产生,因此,各个产业增值环节之间的协同性是产业价值链得以存在的基础条件。全媒体运营商要深入思考产业价值链上每个环节的协调性和互联性,深入思考怎样提高对用户需求的响应速度,深入思考如何减少链上非增值环节的时间占用和资金耗费,深入思考链上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利用,发挥主导权、话语权优势,增进协同配合、互动联动,从而能够更有效地满足不断变化、日益个性化的用户需求。

在全媒体驱动下,传媒的产业链条迅速延伸和发展。伴随新业务和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整个传媒产业链已经由传统的“内容供应商—内容消费者”单向的垂直的线性的封闭型链条演变成了以全媒体运营商为核心,由网络平台供应商、内容供应商、终端供应商、应用开发商、用户等上中下游多个部分共同组成的立体的网状的开放型的链条。处于核心位置的全媒体运营商连接各方需求,沟通多方市场,不仅要做好自身环节的建设,还要积极介入网络、内容、终端、应用服务市场的培育,培养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生态环境,比如,全媒体运营商可以与网络平台提供商开展合作,以助于网络与服务的开发和升级;可以与内容供应商开展合作,以助于产品的研发创新和适销对路;可以与终端厂商开展合作,以助于提升消费体验,更好地为用户服务。

策略四:优化输出通路,提升服务质量

在全媒体的运营模式下,前端生产链条融合,后端传播链条分化,海量媒体产品汇流成一个大市场,再分流给多种终端,由用户自己进行个性化配置。[4]“内容为王”的一家独大,变成了内容、渠道和服务的三足鼎立,全媒体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价值能否得到实现更大程度上取决于用户,而不是取决于生产者,谁掌握了用户这个稀缺资源,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因此,全媒体运营的核心是争取用户,全媒体运营商要想取得成功,必须深度挖掘用户价值,千方百计黏住用户。

全媒体运营商要通过整合业务与服务,从远离用户的高高在上的社会守护者变为以货真价实的产品和服务拥有用户的社会服务者;要通过增值业务的发展带动品牌延伸和衍生产品的发展,为用户提供更多超值的增值服务和消费回报,增强媒体黏着度;要通过用户资源、服务资源的共享共用、互联互通,来连接多元化的利益群体,锁定更多的用户群落。比如,运营商在提供内容产品的同时,可以将不同的资源如金融、理财、房车、电商、餐饮、休闲、玩乐等整合集成在一起,为用户提供特定生活项目的综合解决方案,并努力成为他们生活的伙伴和助手,使用户对媒介产品的单一依赖转变为一种对生活方式和社会身份认知的依赖,从而不断增强全媒体的核心价值,让全媒体的消费者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自己是“用户”而不是“受众”。同时,全媒体运营商要像一名真正的服务业者那样为用户提供端到端的质量保证和后期维护。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浦尔曾经指出:“分化与融合是同一现象的两面。”在全媒体运营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媒体之合、媒介之合、平台之合、服务之合,更要关注与“合”伴生的“分”。就如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在后信息时代,大众传播的受众往往是单独的一人,所有商品都可以订购,信息变得极端个人化。”对于全媒体运营商来说,要想获得更大的突破和更好的发展,就要不断探索研究如何以创新和创造更好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在传播媒介形式上,如何针对单一的用户统筹运用纸媒、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不同的载体;在传播内容形式上,如何借助文字、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媒介符号系统调动用户视、听、触等全部感官;在技术平台上,如何综合利用基于广电网、互联网、电信网的无所不在的终端,让用户随时随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等等。总之,全媒体运营商要充分利用现有媒体资源,通过提供多种方式和多种层次的个性化聚合服务,满足用户的细分需求,使用户获得更及时、更多角度、更多听觉和视觉满足的媒体体验。

在全媒体时代,传统的报刊网、无线广播网、无线电视网等将风光不再,对内容产品售卖的支撑作用将大幅下滑,基于微信、微博、社交网站、门户网站的新媒体渠道会不断地扩展,其在内容传输总量的占比将大幅提升。在渠道布局方面,全媒体运营商将不再强调某种单独的传输渠道,而是通盘考虑各种渠道,在巩固并不断强化固有的传统渠道的同时,大力发展和利用微信、微博等公共网络平台上的新兴渠道。

参考文献:

[1]刘长乐.全媒体时代的思维转变与战略实施[J].中国记者,2011(5).

[2]曹轲,庄慎之,陈雨.南都全媒体集群构想[J].南方传媒研究,2010(4).

[3]同心,吕强龙.全媒体战略:媒介改良的动因分析[J].新闻爱好者,2011(10).

[4]唐润华.走出“全媒体”的集体迷思[eB/oL],2011-09-16.

[5]郑艳华.全媒体背景下的印刷媒体[J].新闻爱好者,2011(15).

新媒体运营的要求篇2

招聘中针对“新媒体运营资深经理”这一岗位,万达开出了50~70万元的薪资范围,而据智联招聘针对2015年春季求职期公布的《2015春季中国雇主需求与白领人才供给报告》显示,万达集团“新媒体运营资深经理”岗位所在地的上海市,即便以6774元地域平均月薪夺得桂冠,但比对万达上述50万元~70万元的“天价”年薪,瞬间变得不值得一提。

不少围观路人不禁感叹,原来做新媒体竟能这么赚钱?

别急,现实总是理想的照妖镜,事实上,大多数公司新媒体运营的年薪始终徘徊在10万元左右,据早前一家新媒体数据机构的网络调查表明,多数微信公众号运营者的年薪在8万元以下。尽管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为新媒体运营从业者提供更加具有诱惑力的薪资,但一方面是企业愿意花钱吸引人才,另一方面却是人才未必能做到使企业满意,“这也就导致了这个岗位的薪资差距较大”。

新媒体运营可不只是管微信、刷微博哦

从岗位职责来看,“管微信、刷微博”只是外界对这份工作的曲解。实际上,除了需利用微信、微博、贴吧等新兴媒体平台进行品牌推广、产品营销外,称职的新媒体运营人员还要能够策划与品牌相关的优质、高度传播性的内容和线上活动,并向客户广泛或者精准推送消息,提高用户参与度,提高品牌知名度,从而充分利用粉丝经济达到相应的营销目的。

小维目前在杭州一家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工作,入职已经2年的她目前就职自媒体部门,“每天公众号需要推送的内容都要经过我和其他部门成员的策划,如何获得更大范围的推广也需要我们去运营,此外,商务合作以及配合也在我们的日常工作范围之内。”

小维所在的公司在业内颇有知名度,但在她看来尽管其名义上是互联网公司,但在运营和管理上还是较为偏向传统企业;而且因为老板思想活络,往往敲定的事情一夜之间做出另一番决定,以及关于公众号产生的工作繁多,频繁加班对小维来说已成常态。

而在进一步了解中,小维表示目前自己的薪资在朋友间属于中高水平,按照“底薪+绩效+提成”的结算方法,小维能够拿到30万元~40万元的年薪,她表示对自己的薪酬感觉合理,但同时她也透露在目前的工作中也存在较多问题,“首先觉得自己专业知识不够,公众号粉丝利益点和商务利益点之间的冲突应该如何解决,目前仍在探索当中;而鉴于每日推送的内容阅读量与转发量都有较大落差,对于粉丝究竟想要看到什么类型的内容目前还只能靠自己猜测。”

量化产出回报提薪以奖金形式发放

佳佳目前正在办理离职手续,尽管现在的新媒体运营工作并不需要自己经常加班,但平均4000元每月的工资却让她在城市生活得稍显吃力。佳佳所在的公司属于传统广播互联网行业,目前正在想互联网新媒体转变中,佳佳的日常工作就是负责文案策划,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实时更新,以及落实公司研发的app的市场推广工作。

在她看来自己承担了太多不属于新媒体运营岗位的工作,以app市场推广为例,公司每年研发众多新产品,但因为尚处产品试水阶段,能够成功的却很少;而且因为市场推广工作占用自己大量时间,原本应该作为重点的新媒体运营工作反而被怠慢,“我们公众号的文章基本都是从其他网站或者公众号搬运过来,公众号的浏览量和其他指标也不理想。”

新媒体运营岗位尚属于新兴岗位,所以很多公司似乎并不明确这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专注于哪项工作,因此像佳佳这样尽管挂着“新媒体运营专员”的头衔,但实际身兼数职的状况并不少见。

在某建筑行业公司任职HR的旻侑表示,“作用决定身份,结果决定报酬”,首先公司应该明确新媒体运营岗位的工作是什么,在此基础上量化岗位员工的产出回报。但同时他强调,新媒体运营专员岗位薪资应该在正常职能部门岗位薪酬标准之内,“一般入职新人月薪资在3500元,3年以上工作经验者能够到5000元以上,但新媒体运营专员的基本月工资应该止步于6000元,调薪应该以奖金形式为主。”

他认为新媒体运营岗位的薪资应该是“薪资=基本工资+职级薪资+绩效提成+福利补贴+奖金+其他”,以基本工资为主,“提成性的工作量应均等化,并以福利补贴形式作为补充”;然而他也表示在招聘新媒体运营岗位员工时,还存在薪资待遇无法核定、定薪较难,技术评定与考核标准难规范,专职专岗的人员较少等问题。

岗位需求量大薪资两极化明显

针对旻侑所提出的现存问题,作为垂直类电商人才招聘平台的乐电网其实早在2015年就进行过数据调研统计。

根据乐电网2015年第4季度数据,企业在乐电网的招聘新媒体专员的岗位数量相比较前一季度增长了43.67%,主要的岗位需求增长城市以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电子商务发达城市为主。另外,薪资的两级分化现象比较突出,68.1%的薪资集中在2000~6000元;但是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1.5~3万元的高薪招聘也达到了5.32%。在工作经验方面,87.6%的企业要求求职者有1~3年的从业经验——这个比例比其他电商运营岗位高了近20%。

乐电网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在调研公司的所有岗位中,新媒体运营岗位的薪资属于中下游水平,但是根据环比数据统计,新媒体运营的高薪职位增速较快,根据乐电网的岗位薪资数据显示,2000~4000元在14.2%,4000~6000元的在53.9%,6000~8000元在16.7%,但是1.5~3万元的高薪职位也不在少数;目前在乐电网上招聘的新媒体岗位平均薪资为:5842元。

造成同岗位薪资差距悬殊的主要原因其实还在于工作经验,新媒体运营作为这几年新兴的行业岗位,缺少系统的经验学习及提升渠道,以至于大多数公司用初级文案、运营转发、被动回复等基础工作职能去定义该岗位。

新媒体运营的要求篇3

【关键词】媒体资本运营

所谓媒体资本运营,或称媒体资本运作,就是将媒体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新闻业有关的广告、发行、印刷、信息、出版等产业,也包括媒体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视为可以经营的价值资本,通过价值成本的流动、兼并、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媒介资源配置,扩张媒介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

一、我国媒体资本运营环境分析

我国目前媒体资本运营的制度环境主要是目前广电行业的市场化。

中国广电业在建国之后,始终是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下有计划地按行政级别和行政区划开办电台、电视台。从行业结构上看,从文革结束到现阶段,起重要作用的广电行业政策依据是1983年“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的“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以“四级办广电”为代表的行业政策导致了行业的重复建设、无序竞争。此外,信息资源、频道资源作为广电行业的特殊资源,在“全面开花”又“各自为政”的现行管理体制下,这些资源的开掘和使用大量存在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其次,行业定位不明晰造成的广电业与电信业之间的矛盾。第三,广电行业定性模糊。近年来,广电产业化是一个十分敏感问题。一方面,政府明确广播电视属于第三产业。从国际惯例而言,按照美国最新的“北美产业分类标准naiCS”和欧盟“inFo2000计划”中对产业的定义,电视作为一种产业,连同印刷出版(含软件)、电子出版、电影、录音、广播以及传播、信息服务等等,统称为“内容产业”,是网络经济和传统媒体的很大一个产业。另一方面,出于宣传管理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考虑,广电行业仍属于事业单位性质,这就使之在经营方面只能采取一些表层改革措施,同时,造成了资本进入行业的障碍。

上述实际情况使得媒介的市场化要求日益强烈。一方面,从市场的角度看,包括卫星、数字化、因特网在内的新媒介技术的发展,加剧了电子媒体间的竞争与较量,各类媒介为积聚资产、壮大实力、扩充影响而在行业内外的扩张兼并的市场需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从政府职能部门的管理需要出发,为了尽可能解决上述种种问题,以促进广电行业发展并使之具有能应对全球化竞争的能力,同时也对应于国家政府机构改革的深化和延伸,新一轮广电行业改革在政府、媒介与市场的互动中悄然启动。1999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关于加强广播电视有线网络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办82号文件,以下简称82号文件),以82号文件为标志,新一轮广电改革的主要政策导向在下述几方面产生了明确的影响。一是从行业结构上直接促成有线与无线的合并。二是在媒介运作上明确了跨地区、跨行业经营的指导性原则。2000年11月17日,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广播电视电视集团化发展试行工作的原则意见》,和2001年8月,中央宣传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署的《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分别指出“可兼营其他相关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多媒体、多渠道、多品种、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性传媒集团”以及“实行多媒体兼营”、“实行跨地区经营”等。从较早成立的几家广电集团的内部构成看,跨媒体、跨行业经营已经是集团存在的重要方式。而一旦跨地区经营成为现实,中国广电乃至整个传媒业将重新洗牌,在资源分配和经营控制的不同层面上,产生新的链接、断裂和整合。

二、我国媒体资本运营的对策

1.宏观主体方面——政府正确引导

在我国媒体资本运营中,政府应发挥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构建媒体资本运营的良好环境。在媒体产业化发展条件下,资本运营主要是通过市场来进行。因此,政府的首要作用是构建媒体资本运营的市场环境,主要包括:清除市场障碍、完善相关法规、加强中介机构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2)建立和完善国有媒体资本运营体系。我国媒体单位的资产都是国有资产,政府一方面是宏观调控者,另一方面又是媒体单位资产的现实所有者。因此,在媒体资本运营中,政府必须坚持政资分开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国有媒体资本运营体系,确保运营的高效和顺利。

第一,确保媒体单位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法律地位。第二,明确媒体资本运营的主体和客体。当前可将媒体可经营资产统一交给政府的国有资产管理局管理,媒体单位内部组建的资产经营公司负责具体经营。这些媒体资产经营公司是介于政府和媒体单位之间的一级经济组织,它与政府之间是委托关系,与媒体单位是产权纽带关系。这种组织机构,清楚地界定了出资者和经营者,可以克服过去媒体单位进行经营活动“政资不分”的弊病。从运营客体来看,当资本运营手段引入媒体资源配置时,必须明确其所支配的有限范围,这是关系到保持我国媒体事业“喉舌”性质的重要问题。经验表明,媒体资本运营的客体只能是媒体的经营性资产,包括广告、发行、印刷、信息、出版等产业,也包括媒体非新闻业的产业部分。第三,发展和规范证券市场。虽然目前我国媒体单位还不能直接改制上市,但是一批媒体单位通过诸如子公司直接上市或子公司买壳上市等间接途径上市已是不争的事实。政府一方面要发展证券市场,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促进国有资本的证券化,尽快实现国有股和国有法人股在证券市场流通,加强交易方式的信息化改造,使资本的流通、转移更加快速和有效;另一方面,要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力度,使之健康发展,从而在包括媒体在内的资本运营活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第四,贯彻“依法监管”的原则。政府监管媒体的资本运营活动必须贯彻“依法监管”的原则,即监管的权力必须依法授予,监管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不当的监管行为必须依法追究等。其目的是要使政府部门既不失职,又不越权;既维护国家的公共利益,又保护媒体单位的合法权益,保证监管的廉洁、务实和高效。这在传媒业领域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随着媒体进入资本市场,原来有些监管的方式已不符合“依法监管”的原则。

(3)对媒介资本运营进行宏观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资本运营主要是市场交易行为,但政府也不是被动、无为的,相反,要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使资本运营的规模、方向、方式等朝着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

第一,政策引导。资本运营必须要有政府的政策导向,即政府要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政策及相关的财政、金融、税收和外贸等配套政策,为资本运营提供政策导向和基本框架。对于那些符合媒体产业政策要求的资本运营行为,应给予全方位的大力支持。

第二,信息服务。由于“位差”的限制、市场信息的不完全

和决策系统的相对不完善等原因,媒体单位在资本运营中的行为不免有一定程度的短期性和盲目性,所以要求政府从宏观全局的高度通过有关信息服务加以引导。而政府所处的特殊地位也使它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因此,政府可以定期媒体产业结构调整信息,提供市场需求分析预测,组织媒体单位产权核定评估,向媒体单位提供投资参考等。

尽管政府在媒体资本运营中的作用十分重大,但政府的行为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否则不仅会给资本运营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障碍和干扰,而且还会影响到资本运营的成败。因此,在媒体资本运营中,政府发挥自身作用的关键是建立起以市场选择约束机制为微观基础的宏观社会资本配置、运行机制,为资本运营的顺利进行提供适宜的条件、环境和服务。

2.微观主体方面——媒体编营分离

虽然我国政府目前逐渐在加强自己的引导作用,降低干预成分,但是政府的行政干预色彩依然很浓,媒体没有在市场上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编辑事务和经营业务仍然由一个受政府委托的领导班子来管理,这样会政企不分,不能达到应有的效率。

(1)两权分离:专业办报专业经营。目前,一些报业集团的领导者提出设想,在报业集团内部社委会与董事会不再合一,而是实行社委会与董事会平行领导制,社委会负责编辑事务,司舆论导向、政治立场之责;在对经营部分实行现代公司制度改造前提下,由董事会负责整个集团的经营业务(广告、发行及其他经营项目),负责资产保值、增值,但无权干涉编辑业务。尽管在实际体制改革中的具体操作环节和制度各地可根据本地区、本行业和各媒介自身的特点各有不同,但这一改革设想符合编营分离的基本思路,是值得肯定的。而这一思路目前也越来越多地成为传媒业界的共识,编营两权分离改革符合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基本属性,并有助于其借助资本运营以实现规模扩张,其具体优越性体现在下述几点:

a、有助于媒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完成宣传任务。B、有助于确立编辑独立原则,促使新闻从业人员恪守新闻专业理念。C、有助于政企分开,扩大传媒融资范围,打开多元融资渠道。D、有助于规范媒介的经营行为。

实现两权分离后,一方面媒介经营公司可以大规模引进专门性人才从事媒介营销工作及其它所属产业经营,加强经营行为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提高经营效率。同时,又可在媒介外部由政府部门针对媒介经营公司制定一系列针对性强、内容广泛的规章制度,成立专门性机构监督、核查传媒经营行为,这样内外并举以规范传媒公司的经营有助于真正实现效率增长的目标。

(2)实施两权分离必须解决的问题。要以编营两权分离作为媒介内部制度创新的核心,为媒介有效资木运营提供制度保障,目前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a、明晰产权,严防资产流失,促进有效运营。实施两权分离首先需要将媒介经营性资产进行准确的评估。这一工作必须由权威的、独立的中介机构进行,以对媒介现有的各类物质资料、无形资产进行准确、公正的专业性评估,防止在实行两权分离的过程中,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同时,产权明晰后,也有利于引人业外资本后成立的经营性公司划分产权主体、明确经营者的责、权、利,避免无谓的纠纷,鼓励、促使资本有效运营。在目前情况下。为确保媒介国有,可用法规形式确保媒介资本结构中国有资本方的控股地位。

B、明确领导体制,真正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实现两权分离的具体制度形式各地区、各媒介视本地区和自身情况不同,可有所区别。但为了切实保证政、事分开,保证意识形态的安全性,同时也为了保证经营行为不受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按市场规则有效运作,两权分离实行的领导体制必须保证编辑部门和经营公司各自相对的独立性。类似于社委会的编辑机构仍可实施党委领导下的社长或总编负责制,但不干预经营公司的日常运作;经营公司实施类似董事会负责制,同时设监事会,负责资本保值、增值,不干预社委会日常工作。两个机构在集团内部基本平行,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并将这种相对独立性作为制度在集团内部严格执行。

C、经营管理部门,按现代企业制度改造,建立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媒介集团内部的广告、发行、印刷及其它多种经营的产业机构,实施两权分离后,必须按照“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接受严格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同时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和媒介特点的媒介经营公司的治理结构,在公司内部建立有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激励机制,这将是媒介经营公司改造中的核心点。

D、成立中立的、权威的中介和核查机构。两权分离后,为规范媒介经营行为,有必要尽快引进、建立中立的、具有公信力的权威中介和核查机构,对媒介的广告、发行行为实施监督,对于发行量、阅读率、收视率等关键性的数据实施调查和核查,彻底杜绝虚报发行量、收视率的市场欺诈行为,规范市场运作。

新媒体运营的要求篇4

关键词:传媒业;资本运营;创新

中图分类号:F26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200-02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传媒业实行的是“行政单位,事业管理”。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处于与市场基本绝缘的状态。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大,中国传媒业的生存状态发生了深刻变化,媒体运营方式从事业模式逐步向市场化、产业化发展[1]。

一、传媒业资本运营的内涵

资本运营是指对企业可以支配的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运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以实现最大限度资本增值目标。资本运营的目标在于资本增值的最大化,资本运营的全部活动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2]。

资本运营是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扩张为经营目的,是一种以价值管理为主要特征的经营方式,是对传统的生产经营的突破,是现代企业一种以资本增值为目的的经营管理理念。资本运营的范围非常广泛,实现途径多种多样。首先,资本运营既包括企业内在的经营管理活动,又包括企业为了有效整合外部资源而采取的战略举措;其次,资本运营不仅是一种经营管理方式,还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经营思想的创新,它是以资本管理为中心的经营活动。

传媒业资本运营是资本运营的一般原理在传媒领域的具体运用,基本原理与形式和其他行业的区别在于运营主体的特殊性。传媒业以传播媒介与经营实体的双重身份存在,因此,对于其资本运营的研究,既要有初级的产品资本运营,又有高级的原型资本运营。

综合相关理论而言,传媒资本运营,就是将传媒所拥有的可经营性资产,包括和新闻业有关的广告、发行、印刷,信息、出版等产业,也包括传媒所经营的其他产业部分,都可视为有经营价值的资本,通过价值资本的流动、兼井、重组、参股、控股、交易、转让、租赁等途径进行运作,优化传媒资源配置,扩张传媒资本规模,进行有效经营,以实现最大限度增值目标的一种经营管理方式。

二、中国传媒业资本运营的现状

在中国市场经济日益成熟、传媒业政策也逐步松绑的背景下,传媒资本运营不断传来利好的消息:自从首家报业集团广州日报集团组建之后,全国几十家报业集团先后组建,如青岛报业集团等等。一些有传媒背景的公司相继上市,传媒企业开始与证券市场结合筹资融资。1999年《成都商报》收购四川电器,采用借壳上市的策略,实现了报业资本经营的边缘突破;同年,湖南“电广传媒”的上市掀起了一轮传媒投资的热潮。河南省的《销售与市场》杂志,引进战略投资,进行市场化运营,于2005年12月通过美国证监会的批准,在纳斯达克挂牌上市。随着资本运作的逐渐到位,《销售与市场》又确立了走集团化发展之路的发展目标,成为中国发行量最大的营销类第一品牌期刊。

可以看出,在中国传媒业发展的经济环境越来越好,产业的雏形已经基本上成型,传媒业正表现出强劲的产业化发展趋势,带动了许多相关行业的发展。但盈利模式单一、收入来源结构性失调等问题仍然制约着中国传媒产业的发展。另外,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加快与深化,外国传媒集团纷纷进入中国市场,涉及几乎所有的传媒领域,包括电影、电视、广播、报刊、图书、网络等。在电视媒体方面,日前,已经有超过30个境外电视频道获准在中国有线落地。今后,传媒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以及市场壁垒的不断降低,国外传媒巨头绝不会满足于打球的方式,这一切都会为中国传媒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通过分析研究,中国传媒业在资本运营方面还存在以下问题:

1.体制束缚。传媒同时具有商业及文化事业的双重属性,在中国,这种“双重属性”被表述为“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喉舌,媒体的政治属性一直被放在第一位,其产业性质长期得不到认可,传媒的核心领导由来自上层建筑的行政权力决定,资本运营对核心领导的影响相当有限,越是接近于传媒运作的核心部分,其构造的市场化因素就越少,这就极大地阻碍了传媒产业的发展。

2.产权主体不清。目前,中国传媒内产权关系十分模糊,传媒资产的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权利、责任不明确,国家对传媒资产的监管制度尚未建立,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传媒业规模化发展趋势极需大量社会资本的流入,以突破阻碍自身发展的资本瓶颈。

3.开放程度有限。虽然,中国政府颁布了一些有关文化领域投资、融资的法律、法规文件,通过给予优惠政策,引导、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化领域,促进中国文化产业的市场化;但是,政府对于文化产业的核心圈层,尤其是核心圈层中的传媒产业上,基本还是严格控制非公有资本的进入,迟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解禁。

4.行业政策限制。由于受到行业政策限制,传媒业上市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较为复杂,使得上市传媒公司的业务远离传媒核心业务。例如,“中视传媒”也是影视城的房地产和旅游资产,“歌华有线”是以网络工程为主,“赛迪传媒”主要是影视制作和信息咨询,这种模式的弊端导致传媒企业关联交易多、业务透明度低、业绩易受操纵阻碍了上市公司的发展[3]。

纵观国内外传媒业发展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媒业资本运营的步伐仍然比较慢、规模比较小。如果具体到单个传媒单位,难以看到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的强势传媒集团,中国的传媒产业并不强大。现代传媒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产业,传媒产业要想生存和发展,最佳途径在于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建立中国的巨型立体化传媒集团,以迎接国际媒体行业集团日益临近的竞争与挑战,实现跨媒体、跨地域的飞跃发展。

三、传媒业资本运营的创新性思考

中国传媒企业具有社会与经济的双重属性,追求社会与经济的双重效益。与一般企业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不同,传媒通过资本运营实现经济收益的最大化不是其最终目的,还要实现传媒的社会效益。因此,对于中国传媒来说,不仅担负着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经济责任,还担负着党和人民喉舌的社会责任。

中国传媒业多年来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体制,如何根据传媒的属性和特点,结合国内传媒市场的经营实际,借鉴国外优秀传媒集团的运作经验,进行创新性的资本运营管理,成为中国传媒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课题。

1.创新体制,加快跨行业、跨区域、跨媒体发展的步伐。资本市场对传媒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受到体制束缚、政策限制等因素的严重制约,传媒业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市场化运作的过程中,屡屡受挫,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因此,传媒业要加快跨行业、跨区域、跨媒体发展的步伐,就要进行体制创新,体制问题不理顺,既有悖于传媒产业存在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特点,又有悖于市场和资本流动性的规律。在这方面,国家相关部门不仅要有思路,还要有明确的激励政策和具体措施。从管理体制上,减少多头管理、明晰行业所属、杜绝条块分割,为跨区域、跨媒体发展清除障碍。

2.创新机制,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本运营的人才体系。传媒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技术和人才的竞争。同一般企业相比,传媒行业身兼事业和企业的双重属性,既熟悉传媒业务又精通资本运营管理的人才,对于构建传媒集团的核心竞争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市场环境的新变化,要求传媒业改变以往“重采编轻经营”的观念,在具体的聘用机制上有所创新,调整传媒行业的人才资本需求结构,引进和重视精通传媒资本运营和传媒经营管理人才。南方报业提出在人才发现和使用过程中引入市场机制,建立人力资本库,以保证后续媒体资本运营的顺利进行[4]。

3.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引进战略投资,创新治理机制。上市是资本运营的主要手段之一,但不是唯一手段,最关键的是企业要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资本运营的途径有很多,除了上市之外,还有资本及产权的流动与重组、兼并、联合等方面的运作。在这些方面,国外传媒企业进行过有效地尝试和探索,已经有成功经验可循。传媒业完全可以借助外部力量实现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传媒业产权结构的单一性,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解决制约中国传媒业发展的体制问题和机制问题,在多方权益主体的情况下,实现国有资本权益分散和风险平摊。同时,资金的引进会伴随着智力资本和资本运营管理理念的注入,能够提供传媒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提升传媒业的核心竞争力。

4.建立传媒业资本运营服务机构。针对中国传媒业在资本运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惑,可以尝试建立一个传媒行业专业的资本运营咨询服务机构,为有意投资传媒的出资人和需要融资的媒体提供帮助,从而降低资本运营风险,实现双赢[5]。

中国传媒业具有特殊性,在资本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具有中国特色,因此,咨询服务机构的组建,需要精通国内传媒行业生存环境和国内外资本运营理念的专家队伍,通过深入全面地把脉诊断,实现理论创新与实际运作的有效嫁接。咨询服务机构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可以开发专业化的资本经营方式,如信贷创新融资模式、阶段性股权融资模式、无形资本运营模式等等,充分发挥传媒业资本运营的潜力,实现资本的优化高效配置。

参考文献:

[1]赵渊.传媒资本运营的路径抉择:基于制度创新的视角[J].北方经济,2011,(11):87-88.

[2]陈东升.资本运营:理论·方法·案例[m].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3.

[3]陈立新.中国传媒产业资本运营存在问题及对策[J].记者摇篮,2011,(4):70-71.

新媒体运营的要求篇5

关键词:河北省;地市级报纸日报社;媒介产业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2-0071-02

媒介产业化这一话题由来已久,在现阶段报纸行业发展的瓶颈期这一话题才日渐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尽管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不断的改变,阅读载体不断丰富着。面对危机,报纸媒介只有实现其产业化,寻找在全媒体时代的生存空间。

一、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发展现状

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产业化经营成果并不明显,报纸广告经营呈现颓势,报纸媒体的独立支撑日渐艰难。报纸行业在发展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广告收入下滑,报纸行业独木难支

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的发展机制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将报纸广告经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产业发展必然举步维艰。传统上,报纸主要是依靠广告和发行两方面收入来支撑,随着受众阅读习惯的变化和新媒介的竞争,报纸必然面临改革的阵痛。如何进行多元化经营,提高“非报收入”成为了报纸行业不得不面对的考题。

(二)新媒体冲击下,报刊行业营销难度大

新媒体的发展对于报纸行业产业化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人们的快捷生活节奏对于信息的获取速度有更高的要求,以网络化作为发展平台的媒体产业加大了实体报刊行业的营销难度,如何在速度上、质量上和服务上寻求突破是现阶段河北地市级报纸行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难题。

(三)发行渠道单一,报刊实体运营成本高

报纸的发行依托于投递的速度和效率,运营的成本受到了投递工具和投递方式的限制,报纸行业的不景气,行业利润的大幅度降低成为缩减成本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能够实现运营上的创新,实现产业利润的最大化,那么成本的投入都会得到最有效的回报,发行的渠道上实现产业化、市场化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将会大大的节省运营的成本。

二、河北省地市级报纸媒介产业化探索

进入21世纪以来,河北省各地市报纸媒介开始感受到生存与发展的压力,纷纷着手探索多元化经营方式,例如建立网站、开拓其它广告媒体,涉足商贸、旅游和培训等新业务。笔者通过搜集整理,发现河北省11个地级市所属的日报社已经涉足如下业务,广告、发行、印务、网站、旅行社、培训和商贸等。具体如附表所列。

根据统计可知,尽管名称略有不同,河北省各地市日报社都拥有市委机关报和一份晚报或都市报,石家庄等6个地市的日报社还拥有其它报刊。石家庄、保定、沧州、衡水四个地市的日报社成立了传媒集团。保定、张家口、承德三地市的日报社拥有广告公司,其中保定日报社拥有三家广告公司。广告、发行、印刷是报社的传统业务,在广告方面有的地市开始探索其它广告媒体,例如户外媒体和社区生活圈媒体等;发行方面举步维艰,面对订阅量萎缩的现状苦苦挣扎,部分地市日报社采取“全员发行”和“赠报赠刊”等手段维持发行量,发行公司或者发行部门无暇寻找新的创收点;各地市都有自己的印刷厂,有的在承揽其它落地报纸或者本地Dm刊的印刷业务,潜力发掘普遍不够。

截止到2014年,除了唐山劳动日报社之外,各地市倒是齐刷刷地建起了网站,普遍增收效果不明显。除了张家口和廊坊之外,其它地市的日报社名下都拥有旅行社,旅游和传媒行业差距较大,旅行社的拥有率反倒成为了一大亮点。保定日报社和邢台日报社在商贸上进行了尝试,通过自有媒体不断轰炸,倒成了媒体效果的试金石。

三、河北地市级报纸媒介产业化实践路径

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的同相关媒体产业的发展是相互合作的关系,报纸媒介的产业化需要借鉴相关产业发展的宝贵经验,从体制上、营销手段和营销策略上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总结适合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发展的路径,将报纸媒介的产业化发展作为报纸行业复苏的重要出路。

(一)创新运营机制,增强市场活性

报纸媒介的产业化想要实现市场效果,首先需要的就是有合理的发展机制,固守传统的发展模式不愿意寻求突破和创新无法赢得市场青睐。而以买方市场为主导的报纸行业需要对市场的需求有准确的把握,化被动的营销为主动的营销,实现和政府、企业的强力合作,报业发展除了要保障以往的广告收入、发行收入,还应该积极地拓展产业化经营的业务,借助报刊行业主体,实现对外运作,重视合作发展,盘活发行机制,搭建产业化、市场化的经营平台。

(二)创新发行渠道,实施全媒体战略

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追求的新、快、准。在发行上如果没有满足人们的广泛需求,报纸的吸引力就会大大降低,甚至消失殆尽,而发行成本也会因此而增加,甚至浪费。发行渠道的创新应该延伸报业相关产业的发展,追求最直接的市场效应。将报纸行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体现出来,拓展实体投递至网络投递、手机应用投递等新方式,延伸报纸媒介的影响力。

(三)创新营销手段,拓展市场空间

在营销手段上,单纯地依靠实体报纸的推广发行,必然会限制报业行业的发展,河北省地市级报纸行业存在着一定的优势,在地域发行上灵活的配送发行方式能够方便市场的拓展。营销手段上应该追求短频、高效的特点,挖掘潜在的客户群体,通过新媒体的手段进行宣传和营销,创设报纸行业的品牌特色,注重在内容上吸引各类消费群体。提升运营效率,实现信息流通的时效性,从而保证报纸行业运营的长效性。

综上所述,报纸媒介产业化发展是河北地市级报业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报纸行业的发展面向市场化、推崇服务的理念,积极地应对市场变化做出有效的调整,推动报纸行业的运用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升民.马涛.“媒介产业化”再思考[J].中国广播,2013(10).

[2]薄立伟.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广告信息接受研究[J].新闻战线,2014(9).

[3]殷艳芳,赵胜潮,刘森.河北媒体报网互动实践研究[J].大家,2010(2).

新媒体运营的要求篇6

的确,不可讳言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影响不只是威胁,它已经在分割传统媒体的既有利益板块,广告经营尤其如此。但是,前文已经说及,广告是人类有目的信息交流和传播活动的产物,它本身包含着丰富信息,也需要信息传播渠道为它的传播提供途径。所以至少在中国,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利益分割还只是在增量部分体现出来,而且较长一段时期之内无法完全或大部分替代传统媒体的市场存在和在广告传播上的作用。2006年祖国大陆网络广告经营额为33亿元,而传统媒体的广告经营额为797.9亿元,二者之间为1:24的比例,“传统媒体的末日到来了!”眼前只是危言耸听罢了。尽管如此,传统媒体还是应该看到,包括诸如分众传媒等新媒体和网络广告经营的上升势头不可遏止,其增长速度要高于传统媒体的广告经营增长,也高于广告市场总体的增长势头,因此发展的趋势必然是二者之间逐渐趋近,形成广告市场的经营均势。传统媒体在这种未来状况下如何寻求经营上的突破,就需要在非广告领域内寻求机会了。

传统媒体的非广告经营现状

非广告经营是指传统媒体的除广告及其相关经营方式之外的经营活动,前期是传统媒体经济运行的辅助方式,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传媒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甚至在少数地方其份额已经超过了传媒广告经营额。

1、非广告经营的形式

媒体的非广告经营方式目前不外以下几种:a)经营低门槛行业,如餐饮、娱乐、商贸、材料加工、人力资源等,进行资金基础积累,为进一步进行资金运作打基础;b)整合自有资源,对优质资产进行剥离重组,构建企业化运作的集团,启动上市程序面向社会募集资金以进行深度开发,电广传媒、东方明珠是其中佼佼者;c)以参股、合资方式对其他行业进行资本投入,谋求自身资本的最大化利益回报;d)运用可利用资金进入热点行业领域,比如湖南广电进行的地产产业开发、上海文广集团进行的旅游项目投入等。无论何种方式,对资金的有效运作以求得更大回报,谋求经济效益的更大化是传统媒体扩大社会效益之外的另一目标。在获得资金回报支持后,传媒机构能利用这些资金进行自身的发展,如设备的优质投入、优秀人才的招募、办公环境条件的提高改善、员工的福利发放等,逐渐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2、非广告经营的收益

传统媒体的非广告经营方式常常可以获得更大回报和收益。陕西电台2006年广告经营收入1.1亿元,而非广告经营的成绩在此之外也闪烁着喜人的光芒,湖南电广传媒2006年广告经营收入14亿元,而集团总经营收入为30亿元,大部分收益都来源于非广告经营,即便是作为同城三大主流媒体之一的云南报业集团,也于两年前开始向地产业投入。此类案例目前在国内来说不算太多,而国外的传媒界同仁们早已为我们展示了传媒机构非广告经营的美好图画。远的不说,且看全球超大型媒介集团维亚康姆(Viacom)自1986年开始通过不断并购各类产业,扩大经营范围与渠道,达到了壮大自身的目的,实现了自身发展的目标,2002年列《财富》全球500强第200位,其旗下经营的产业除传统媒体和网络之外,还有电影公司、影剧院、录像带连锁出租、主题公园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样的榜样成为了每家媒体机构的追赶的目标,每一个传媒从业者都希望自己的机构能成为这样的榜样。但是,在目前国内做这样的突破还存在许多困难,并非有理想就一定能成为现实的。

3、传统媒体进行非广告经营的现实困难

尽管传媒机构的非广告经营“钱”景广阔,但是在现实中要实现起来还存在许多困难。首先,媒体的社会责任要求传媒机构始终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我国的现实情况决定了传媒机构更多的责任是做好社会效益的扩大和提升,做好党和政府的喉舌始终是媒体的首要责任和任务,经济效益是其次考虑的问题。其次,体制的约束限制了传媒机构的多元化经营。现在国内的传媒机构绝大多数都是事业单位,在体制上就和真正意义上的市场化经营保持了距离,要想按照企业化、市场化运作必先经过宣传管理部门的审批,其中过程可想而知。体制如果不进行改变,就不可能有更大的运行空间,因为市场运作的决策权、话语权始终不在媒体自己手里,即便是一些先行者在真正的运作上也是名不副实的“改革体制”,仅只表面风光而已。第三,资本积累的来源相对简单。非广告经营是市场化运作的过程,这一过程需要有前期资金的支持,政府拨款专款专用甚至没有政府拨款,而媒体的发展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广告经营来积累,由于国内大多数传媒机构处于经济欠发达或不发达地区,经营收入的大部分都要用于员工福利、设备更新,对于本就不多的经营收入而言一大部分就此划出,剩余资金就少得可怜,所以这一积累的过程就需要较长时间来完成。第四,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使得大多数传媒机构缺乏进行非广告经营的外部条件。传媒机构进行非广告经营需要有外部条件的支持和配合,在经济发达地区,项目选择的范围更加广阔,项目开展的机会更多,而在经济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就缺乏这样的条件了。条件的缺失导致非广告经营的开发运作缺乏可执行项目,资金的投入方向面窄,收益相对较小。第五,观念的相对落后导致传媒机构非广告经营的开展障碍重重。任何事业的开展都需要相关环节在观念上的理解和支持,“解放思想,创新观念”被提了许多遍,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具体落实的时候却并没有做到。尤其是相关管理部门,平日里各类场合对“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又是诠释又是要求,但是面对具体事项的时候,解放的是别人的思想,创新的是别人的观念,而自身却紧守着教条僵化的旧思想旧观念不放,其结果自然是误时误事,只是失去了大好机会。这样的例子每个人身边都有。第六,人才的相对缺乏致使传媒机构的非广告经营缺少具有大局观、能兼顾各方面的具体执行者。人是任何事物项目的创意、策划者和执行者,对于传媒机构来说,非广告经营由于涉及到其它行业领域,使得机构内绝大多数人不具备相对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无力进行这些项目的具体运作。这一点在中国中西部地区与其突出。尽管如此,国内传媒机构的非广告经营已经有了先行者,而且其榜样示范作用对整个传媒界影响深远。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并非是令人羡慕他的收获,而是敬慕其敢于先行的勇气和决心,并由此带动了一个群体的向前发展。随着在非广告经营运行中的各项困难逐渐被克服化解,国内传媒机构整体性地涉足非广告经营并以此为契机进行整个传媒业的跨越式迈进的日子也为时不远。

西部地区传媒机构发展非广告经营需要考虑的问题

地处西部地区的传媒机构在面对自身发展问题的时候,可以多思考进行非广告经营。因为广告经营本身受到当地经济规模、广告行业发展现状、当地广告主广告意识和当地受众观念的影响,四者缺其一环就广告经营而言就已经受到限制和约束了。西部地区的现状决定了传媒机构过多地将发展思路依靠于广告经营上必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当地经济规模发展的速度是基本同步的。若要获得更大的发展机会和速度,投入到当地非广告经营中是一条很好的路子,因为西部地区具有的资源优势、特色优势和注意力优势能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只是在这一过程里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一、注意与当地政府、管理部门和相关领导进行沟通,将事实困难一一列举,介绍解释进行非广告经营的优点,采用这种经营方式对传媒机构本身和当地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以争取在行政上的支持。二、当地传媒机构领导者自己必须要解放思想,只有先做通自己的思想工作才能更好地做别人的思想工作。一项事业或一个项目的开展,最为关键的就是项目决策人自己的整体思路是否合时合适,是否具有前瞻性开创性,是否在大局观上有把握能力,这既要求决策者自己的思想解放必须到达一定的程度,也对执行者在思想上提出了要求。三、项目寻找一定要符合当地的实际,不要盲目模仿、照搬。别人的鞋不一定适合自己的脚,同样,在别处成功的经验来到当地不一定能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最好的应该是最合适自己的。四、注意人才的培养和引进。西部地区相较发达地区最落后的不是经济基础,也不是信息渠道和流量,更不是资金资本的缺乏,而是思想观念的解放程度不足和人才的培养、储备、和吸引不够。解决了人才问题,许多困难都将会迎刃而解。

新媒体运营的要求篇7

(一)广告营利模式依赖严重目前,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营利模式主要包括内容产品商业模式(消费者为传媒产品直接付费)、广告产品商业模式(广告商付费投入广告)、渠道产品商业模式(网络经营、信息及技术经营、市场服务、品牌营销、渠道管理、延伸产业经营等)。众所周知,一直以来我国传统的广播电视营利模式主要依赖广告收入。201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收入达1387.01亿元,占广电总体收入的37.14%,虽然对比前几年广告收入所占比例逐年递减,但广电媒体对广告的依赖现象依然没有改变。且我国媒体数量众多,媒体内容生产同质化现象严重,媒体融合进一步加剧了媒体之间的竞争,广告经营额的进一步增长已变得越发困难。如今广播电视广告收入数额上虽然每年有所增加,但是年度同比增长率却在下降(2010年增幅为20.23%,2011年增幅为19.46%,2012年增幅为13.12%,2013年增幅为9.19%)。从整体来看,我国广播电视营利模式中潜藏危机,单纯依赖广告的营利模式已经不能应对当下竞争激烈的传媒市场,单一化的模式依赖导致传统媒体抵御外界风险能力减弱,如果不能及时认清形势并进行营利模式的创新拓展,很有可能阻碍媒介融合的推进,甚至威胁传媒生存安全。因此,传统媒体亟需寻找新型营利模式,改变对广告收益过度依赖的现状。

(二)经营理念滞后单一在广播电视节目的经营中,节目创作主体已经日渐多元,相应运营方式也应进一步创新,但当下广电产业却面临节目经营理念开发不足的窘境。从传统广电内容产品营销的整体状况来看,我国广电产品经营理念相对滞后,占据市场主要份额的视听产品的营销手段创新乏力。目前我国广电产业广告经营大多存在经营策略简单的问题。与市场经济中其他产品运营不同,从经济学角度审视,“媒介产业运作中生产商、发行商的利润并不直接来自消费者,而是来自媒介本身,而媒介的利润则通过广告收入来实现。至于消费者,也就是受众,主要是通过购买广告完成对传播内容的消费支出”。③正是由于广电广告运营的特殊性,与其他商品运营相比,其消费群构成情况更为复杂多元,流动性及变动性较大。在网络与移动媒体蓬勃发展的当下,我国多数广电媒体的广告运营尚停留在简单的广告时段售卖层面,缺乏营销服务的理念与能力,对相关产品的开发与营销做得尚不到位,因此也降低了自身的产业竞争力。

(三)延伸产业开发不足“广播电视媒介的延伸产业运营,是指与其主业相关的连带产业。就一般情况而言,现在通常被经营的延伸产业包括集餐饮、娱乐及为影视剧制作提供外景拍摄地为一体的‘影视城’的经营;利用媒体的技术设施与人员力量的社会节目(以娱乐节目为主体)制作经营;电视导购与电视直销经营、文化演出公司及音像出版经营;各种体育娱乐部经营;声讯服务经营等。”④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成熟进一步拓宽了广电延伸产业的运营范围,凭借对广电延伸产业的开发,对广告产业的过度依赖状况已经得到缓解。从某种角度上说,这符合市场经济中产业运营多元化开发原则,并且进一步探索了媒介融合进程中广电媒介经营所能涉及的经济领域,为丰富广电产业营利模式提供了可能性。伴随传媒产业化发展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我国广播电视产业格局日渐多元,越来越多的传统广电媒体尝试进行产业价值开发,进行自主化经营拓展,计划进一步拓展传统封闭的传媒产业链。但是在现实的试水过程中,诸多传统媒体都遭遇了实践操作的困境。传媒资源的同质化、内容生产的模式化极大地阻碍了广播电视内容产品价值的进一步开发。部分媒体盲目追赶新媒体背景下媒体产业化发展浪潮,将多元的产业开发作为跑马圈地的工具,盲目拓展业务,不仅没能有效地推动媒体产业化转型,反而因为经营管理不善而加大了媒体自身负担,成为媒体创新发展的累赘。

(四)媒体融合成效较弱在媒介融合发展的进程中,部分广电媒体未对自身产业发展进行全面规划,盲目搭建新媒体平台,跟风尝试新型业务,导致诸多产品开发品质低下,收效甚微。甚至有部分自身收益已经捉襟见肘的市县级广播电视媒体没有明确自身定位,纷纷开办网站、网络论坛,大力开发移动终端业务,但由于资金与技术供给不足,难以进行高品质、创新性的产品开发。结果是,不仅在新媒体平台没有获得相应的竞争力,还有可能拖累本体产业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传统广电媒体的媒介融合大多停留在技术层面,在大力开发新媒体业务后,传统媒体并未深度推进符合新媒体思维以及市场经济理念的产业融合,对内容产品的开发也大多停留在简单的复制挪用,并未形成成熟的以新媒体理念为核心的配套产品形态的研发机制。营利模式单一的现状亟需得到扭转,这不仅关系到传统媒体实际利益的回报,更重要的是能缓解传统媒体在媒介融合进程中产业运营的压力,推动广电产业优化升级。在发展中也有部分媒体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如云南人民广播电台近年来着力打造类型化电台,在实践中建立了一套行业、整频、自营相结合的产业经营模式,单从广告收益上看,其2013年的广告经营比2012年增长20%。⑤在媒介融合发展进程中,技术支撑薄弱、资金供给不足是当下广电媒体进行产业发展转型的主要阻碍。加速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离不开技术创新,要保证技术创新的活力就必须持续投入充足的资金与人力。在产业运营的过程中,如何进一步打通对外融资渠道、扩宽资本运作空间,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是传统广电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

二、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路径

(一)依托视听新媒体技术,拓宽产业渠道在新媒体所构筑的媒介生态中,传统广播电视媒体一直依托的技术背景、内容生产环境、受众环境、产业运营环境等均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与此相关的内容产品的播出方式、流通渠道、广告经营模式、产品价值开发模式等都发生了相应变化。推进融合的关键在于转变长久以来所形成的传统媒体生产运营思维,使其进一步融入与新媒体相关的媒介生态环境中,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生存发展理念。“视听新媒体和新型业态是广电产业升级和优化的重要引擎,广电主流媒体要以高新技术应用为核心,抓住国家战略培育新兴产业的难得契机,以移动多媒体广播、直播卫星、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等为龙头,加大产业开发力度,积极探索新的产业运营模式,推进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等视听新媒体的发展。”⑥在全媒体时代,传统广电媒体必须借势新媒体平台拓展生存空间,必须进一步转变营销理念,采用全媒体的内容生产、传播方式,充分发挥媒体之间的多元合作优势。“传统广电媒体核心竞争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将全面加快视听新媒体产业升级,掌握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主导权。”⑦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拓展营利模式,改善营销结构,缓解广电媒体对广告产业的过度依赖,降低市场营运风险,更重要的是可以拓展品牌知名度及关注度,同时增强媒体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近年来,社会化媒体被广泛运用,加强传统广播媒体与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业务联系,不仅可以有效实现和听众之间的交互式传播,还可以通过其传播互动性调动听众积极性,挖掘潜在听众,构建广播社区,实现广播节目产品的分众化传播。从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广播电视主流媒体均已认识到依托新媒体平台进行产业开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传统媒体进入与新媒体全面融合的新阶段。

(二)立足本体产业优势,发展延伸产业在本体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要立足自身传播优势,着力提升节目制作水准,集合力量打造具有标识意义和超强影响力的优质产品,以高品质的视听内容满足受众的视听需求。近年来,我国电视文艺节目生产日渐精良,由强势电视频道着力打造的品牌电视节目的交易价值显著提升。如2014年腾讯公司花费2.5亿元买下《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的独家网络版权,此价格是第二季的两倍。2013年乐视网花费过亿购买《我是歌手》第二季独家网络版权。要提升节目运营价值,就要对节目模式进行深度关注与研究,如今大投入、大制作、大明星、大营销的广电节目工业化生产模式已初见端倪。在此背景下,广电产业的发展一方面要重视节目模式创意,另一方面要形成版权意识,以先进的国际化理念、专业化的精良制作来凸显其产业价值,增强广电产品的市场运营能力。精品化是广电产业逐渐实现市场化转型、向国际化靠拢的必然选择,品质提升增强了广电媒体的节目传播力,有益于增强广电产业在激烈市场中的话语权与竞争力。在立足好本体产业的同时,广电媒体应积极以创新思维不断拓展视听产品的相关价值与衍生价值。从广电产业资本运营的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广电媒体已初步具有重构产业价值链的意识。在具体实践中,广电媒体与企业合作要进一步深化,不仅要利用企业资金与新媒体技术平台实现自身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还要积极进行业务拓展,提升产品价值。如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CmC)、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SmG)与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tVB)合资成立上海翡翠东方传播有限公司,百视通与央视网(CntV)组建合资公司,力求在视频网站、互联网电视、电子商务领域占据竞争优势,拓展新媒体业务以获得更多的盈利空间。通过上市、授信、融资、合资等方式,以资本运作进行产业整合,提升电视产业整体价值,建构其在电视延伸产业的领先和霸主地位。⑧从节目表现与其市场效果来说,中国广电节目自制自播、自娱自乐、一家独大的时代已然过去,当下应着力对节目的二次甚至多次消费价值进行开发。如浙江卫视与灿星公司围绕《中国好声音》,向视听类文化产品产业链的上下游进军,从节目开发制作、发行播出、市场营销、下游产业与周边产品的拓展四领域挖掘多次消费价值。另外,彩铃下载、演唱会、商演、代言,以学员为中心打造的自制剧、电视节目、微电影等多种形式也被广泛开发。⑨电视剧与电视节目的绑定、品牌电视节目新型制作方式的开发以及各种节目的延伸产业链打造,都可以为节目市场增强活力,进而成为提高广电产业价值的重要手段。

(三)把握媒体融合机遇,优化广电经营模式媒体融合发展促进传媒产业链的全方位融合升级,加速推动传统媒体打造符合媒体发展战略的产业经营模式。广电媒体亟需把握媒体融合机遇,顺应全媒体时代需求,进一步优化广电经营模式,从内容产品的生产传播到其新媒体平台建设都需要根据当下新型的媒介生态及媒介融合的战略目标进行结构性调整。事实证明,传统单一的营销模式已经难以应对传媒市场的需求,广电媒体亟需借助新媒体平台,协同优质的传播资源,并利用新媒体的交互式传播与受众形成双向互动,以此建立良好的受众市场反馈机制,完善产业经营模式。定制理念升级,实现“窗口化”定价。“媒介的‘窗口化’定价行为是指为了使内容产品的各项所有权实现回报最大化,媒介机构把不同平台、不同时间段的受众需求看成是不同的‘窗口’,根据其需求弹性制定不同价格,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内容产品。”⑩简单地说,就是将相同的视听产品和广告时段根据其播出平台、受众接受情况以及广告商需求的差异制定不同的售出价格,以实现产品利润最大化。传统的广电媒体为了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将生产出的视听产品以较为低廉的价格出售,同时把相应的广告时段以较高的价格出售给广告主,以此作为媒体收益的主要来源,这也是致使传统广电产业过度依赖广告收益的原因之一。如今在媒体融合发展的形势下,广电媒体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窗口化”定价策略,扭转长期以来形成的对广告收益过度依赖的局面。在实现“窗口化”定价策略的过程中,可借助大数据的技术研究成果,实现产业开发的精准定位。2014年,上海广播开始着手建设大型的广播听众数据库,其目的就是要依靠其独有的听众数据库,为合作商的下一步精准投放提供大数据背景支持。11深化台网合作,探索内容产品化。对传统广电媒体而言,最大的优势在于其独特的内容资源,既要加大力度开发新媒体平台,也要注重提升自身在内容产品生产营销中的战略地位。借助新媒体的渠道资源,运用新媒体思维将原本在传统视听平台上呈现的内容转换为适合在新媒体平台呈现的新型视听产品,同时将内容产品进行商业化营销,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了实现音频内容价值最大化,在2011年就成立了控股公司——央广之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简称央广之声公司),将音频节目进行产品化包装,以手机终端为切入点,整合其他接收终端,通过与电信运营商、终端厂商的密切合作,拓展其产品的产业运营空间。目前央广之声公司在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阅读基地的商用内容分别占到了各运营商内容总量的34%、26.1%和70%。此外,央广之声公司还与京东商城、凤凰Fm、网易等电商和新媒体企业合作,进一步丰富了内容的分发渠道。12组织战略联盟,重组产业价值链。在传统的广电产业链中,广电媒体对产品价值的最大发挥集中于集成播出环节。制播分离、台网分离等政策推动了广电产业链的优化重组,媒体融合进一步要求传统广电媒体扩张其产业组织边界,延伸产业价值链。从某种角度上看,媒体融合为广电媒体提供了更加多样便捷的传输渠道,有利于广电媒体将最为优质的节目内容传输出去。因此,在广电媒体重塑产业链的环节中,传播渠道的拓展成为必然。传统广电媒体要深化与新媒体公司的业务合作,通过建立战略同盟进一步拓展内容产品的营销方式和渠道。通过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强强联合,共同打造或推广某一特定的内容产品,以此获取较高关注度,收取丰厚的经济回报。如搜狐视频出资亿元购买了《中国好声音》第二季独家网络播出版权。据统计,前八期《中国好声音》给搜狐视频累计带来用户2.23亿,其中超过75%为新增用户,搜狐视频也从中获取2亿元的广告营收。而搜狐视频为《中国好声音》特别打造的衍生节目《K歌之王》《好声音英雄谱》等也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好声音》的话题热度,成为台网相互借力、共同获益的成功案例。13另外,广电媒体与新媒体企业实现战略联盟,可以在帮助视频网站实现规模经济的同时,加强自身影响力,以此实现双赢。尤其是省市一级非上星频道、本地广播节目的视听产品,通过与新媒体的合作可以打破区域性限制,使自身优质节目资源得到更宽广的展示平台,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以此获得最大化的价值回报。

新媒体运营的要求篇8

第一次变革:双轨制取代单一制后的媒体经营观念变化

1.单一制下的媒体浅经营观念

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期,在全民所有制以及发展中国家报刊理论的影响下,新闻媒体是国有资产、事业单位。媒体的经营和管理是计划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按计划经济的模式运作,一切工作围绕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建设开展,承担社会政治表达工具和教育引导工具的角色。与当今新闻媒体75%~95%依赖广告实现留存利润相比,当时的新闻媒体基本不考虑广告的投放,资本运营更是空中楼阁。媒介缺乏经营思想,更多的是着重于运作,这一时期可称为浅经营观念时期。浅经营观念就是指实体运行无需或者极少考虑运营资本、盈利,精力分配上以执行事务性工作为主,缺乏整体运作思维和经营思想,在制度或者规范框架下完成主管部门交付的任务。也就是说,在单一事业单位性质时期,媒体的经营观念存在根本上的缺位问题。

2.双轨制下的媒体半经营观念

浅经营观念,最致命的缺陷就是完全依靠国家财政,限制着媒体内容、形式以及受众信息接收的质量和数量。20世纪70年代末,“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一个变革的时代,这个时代同样孕育了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产业的起点”。①以上海电视台第一条商业广告“参桂补酒”为起点,中国媒介体制的第一次变革提上日程,开始探索“事业”和“企业”的最佳结合方式。奠定中国媒介30年改革基调的“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的二元操作模式出现。“企业化”概念的引入,首次将盈利视为媒介的发展方向之一,试图改变单一的意识形态宣传功能和强制的传播方式,使传媒具有双重身份和角色。②依靠广告实现盈利获得运营和发展资金的经营方式开始建立,遍地开花的广告成为媒体生存的关键词。

然而企业化经营不等于企业经营,作为事业单位的媒体并没有实际参与到市场化、产业化的经济环境中。双轨制下中国的新闻媒体更多的是受上层建筑的行政权力支配,权力代替资本贯穿媒体运营始终。“所有大众传媒均为具有相同的商业目的和经济逻辑体系的企业体系。”③按照西方新闻媒体运营模式分析,影响传媒发展的应该是资本力量,在双轨制时代,我国的大众传媒却扮演者半官半商的角色,与完全的企业运营方式相差甚远。

相比于单一制阶段的浅经营观念,我们姑且将这一阶段特殊化的经营思维定义为半经营观念:它是指在国家财政支持力量不足的情况下,坚持所有制不变,媒体为进一步生存发展,在探索解决财政困难,谋求更广阔的受众范围的道路上而采取的媒体自身介入却不能完全介入自主经营时期的媒介经营思想。

半经营观念下的大众媒体并不是市场经济环境中的真实市场主体,媒体的内容提供以及营销渠道、策略上,依然缺乏自主性、开放性,传媒资本重要组成部分人才资本——专业的媒介经营与管理人才缺位问题也开始凸显。

第二次变革:集团化进程中媒体经营观念的日渐成熟

1.破冰之旅:传媒集团化的开启和进程

随着双轨制媒介经营环境下媒介资源的进一步整合以及经济体制的发展变化,资本概念、产业化概念在传媒领域被提及的频率日益增多。双轨制的企业化运营格局所表现出的各种局限性以及媒体经营思想的日渐成熟,促使了国家将传媒集团化提上日程。集团化注重媒介资源的合理配置,在具体运作过程以媒介资源的拆分、剥离和重组为基础,以资本导向和价值形态为中心。将媒体的人才资本、实物形态资本、价值形态资本和无形资本进行整合。从1994年国家主管部门表态可以组建传媒集团到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宣布成立的短短两年间,中国媒介开启了集团化、产业化的进程。

传媒集团化现象以及传媒集团资源配置方式、运营方式的变革,促进了采编和经营的首次剥离。但是,“传媒集团组建后的第一次剥离,即采编资本与经营资本的剥离,仍然不是一种充分的剥离。我们认为,传媒集团在转制与扩张过程中急需第二次剥离,即整体转制剥离,也就是传媒集团内部事业法人和企业法人的相对独立”。④这种不充分的剥离和对整体转制的憧憬,证明了媒介集团化趋势可行性以及未来改革的空间。

2.传媒集团化下的准经营观念

媒体经营,观念先行。传媒集团化意味着传媒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在广电和报纸领域,意味着采编和经营的分离,媒介一改往日“内容为王”的核心主张,将经营也独立地放置到与内容同等重要的位置,实现了对事业单位单一属性时期内容为主的“浅经营观念”的根本变革。但这种微观的体制内变革也并未能实现传媒走向“完全市场化”之路。规模数量型向优质高效型、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更多的是体现了形式的转变。传媒融资方式日益多元化以及传媒子公司买壳上市、借壳上市,传媒集团多元化经营虽然都引发了巨大的新闻效应,但因不同媒体运作方式、经营观念尤其是对经营核心把握的不同,给媒体带来的回报有喜也有忧。

尽管集团化一时带来正负兼有的社会效果,但这一阶段传媒集团对传媒资本的运作和对媒介产品、品牌的塑造、运营,真正体现了媒体经营运作的思维方式,标志着媒体经营正式进入准经营时代,体现了媒体经营的准经营观念。

所谓准经营观念,就是媒介提高对实体经营的关注度,初步融入市场化、产业化进程,但由于媒介体制的限制和媒介本身的整体性无法真正割裂,难以实现真正的市场化、产业化经营,更多是从媒体内部改革过程中探索经营之路。

由半经营观念向准经营观念的转变,标志着媒介经营时代的来临,在准经营观念的指导下,多元化经营、传媒集团上市、跨媒体经营、跨区域经营等市场化形式应运而生,中国媒介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第三次变革: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中媒体经营观念的设想

1.文化体制改革前景预测

媒介生态环境面临着市场环境、技术变革、以及媒介经营管理体制滞后的挑战,在破旧立新的根本变革行不通的情况下,唯有对现行体制、机制进行改革。2003年,国务院颁布《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规定》,2004年,广电总局颁布《关于促进广播影视产业发展的意见》。对传媒业上市和融资方式均有所放松,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颁布《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决定》,“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

文化体制改革涉及媒介产业化问题,国内学者黄升民指出:媒介产业化变动的三个主要动因:一是媒介大市场的形成,二是对应大市场的存在、媒介内部规模化的趋势,三是作为纽带的大资本的需求作用。在媒介大市场、大资本的框架下,文化体制改革所要坚持的方向也应该是进一步完成对媒介市场和传媒资本的整合,并进一步推进文化产业的整体转制。

但我国的媒介作为,整体转制的现实可能性并不乐观。在广播电视、报刊传统媒体领域,我们探索“1+n模式”推广的可能性,1+n即是指,继续推进集团化、产业化进程,以广电、报纸为分类基础,媒介集团内保留一家主频道(新闻综合频道)、党报为事业属性,集团内部其他频道、子报实行整体企业化转制,可经营非新闻类所有媒介业务。

2.变“媒体经营”为“经营媒体”

“1+n模式”在集团化的基础上实现对媒介的整体转制,除保留的主频道和党报外,允许其他媒体实行自主的企业化、市场化运营。真正实现自负盈亏、自主经营。在这种趋势下,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企业,无论是投融资、多元化经营还是实现企业上市,都将承担市场化、产业化带来的一切风险和契机。

媒介自身应该是而且必须是文化体制改革的主体,变“媒体经营”为“经营媒体”。将媒介看做是一个企业实体,在媒体经营管理的宏观、微观领域都能自主、大胆、创新地以“经营”的观念,运用现代化经营管理方式运作媒介。与前两次变革相比,它更注重自主性、整体性。

“经营媒体”观念就是指用经营的理念和方法来运作整个媒体,按照经营规律实现产品、品牌、资本、数字化之间的互动,整合媒体的定位、产品、广告、资本、渠道、品牌、整合营销、关系、网络和活动,实现对媒体运营并获得最大化利益的统筹指导。以“商务台”差异化定位的澳门莲花卫视,以“经营媒体”的指导方针进行服务差异定位,并整合内外资源进行推广,获得了品牌效益和现实收益。“经营媒体”取代“媒体经营”,其本身是实现了一个理念上的转换,但可以更深层次地引发一系列媒体变更的行动,指导媒介的产品、品牌、资本以及数字化运营。

国内学者对“经营媒体”也有不同主张,有人认为,“公司办媒体是经营媒体,媒体办公司是媒体经营。”也有人认为,“所谓经营报纸,就是要把报纸当成一个特殊的商品来经营,把报纸的生产过程当成一个产品生产过程来运作,要引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理念、组织方式、运行机制等。”⑤

笔者认为,“经营媒体”有两个层面,一是媒介自身经营理念和方法上的自我改造,顺应市场化、产业化、资本化趋势,二是民间资本投资甚至创建媒体的现实可能,放宽传媒市场的准入,扩大传媒市场主体范围。将媒介完全交给市场,融合“内容为王”和“渠道为王”为“经营为王”,接受市场经济的考验以最终实现价值最大化是符合媒介产业化进程的。

有中国特色的媒介发展之路并无太多借鉴对象,“摸着石头过河”的改革实践正在一步步地推进着中国媒介体制的完善和进步。在媒介产业化、市场化、资本化,实现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完善媒介资源配置的道路上,最终的落脚点都是如何有效地经营媒体,吸引受众,传播信息。持续发展和创新的媒介观念,既是媒介发展进步的推动者,又会成为时代变革的特色坐标。

注释:

①胡正荣张磊:《时代之印——中国媒介三十年》[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页

②孟繁华:《众生狂欢:世纪之交的文化现象》[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③谢耘耕:《传媒资本运营》[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④黄玉波、张金海:《从“部分剥离”走向“整体转制”一一当前中国传媒产业体制改革趋向初探》[J],《新闻大学》,2006年第3期

新媒体运营的要求篇9

二、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编辑媒介素养的缺陷

媒体融合时代,编辑的媒介素养存在不少缺陷,表现在编辑的个人能力与时代脱节、与新的传媒技术脱节,不能很好地适应新传媒环境,信息传播效果不理想,特别是传统媒体的编辑人员在这一问题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一)获取信息能力、分析与鉴别信息能力的缺陷

媒体融合的最大特点是传统媒体信息数字化并与互联网有效结合,以实现资源共享和集中处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产品,然后通过不同的平台传播给受众。可见,在这一新时代,任何一种传统媒体的编辑都不能故步自封于所在媒体的“一亩三分地”中。信息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信息的海量是这个时代的特色,但是正因为这些海量信息缺少“把关人”的把关,所以信息的政治取向、真实性和实际价值就值得商榷。传统媒体编辑的主要职责是将严格把关的信息传播给受众,信息获取则是编辑工作的第一环节。面对新媒体的冲击,很多传统媒体编辑不了解新的传媒技术,特别是年龄比较大的编辑不知道何为自媒体,何为博客、微博,何为信息的开放存取,在信息获取方面还沿用传统的办法,坐等来稿,不会运用新的方式和技术手段来获取信息。在分析与鉴别信息方面,编辑虽然较普通大众有更高的鉴别力,但在信息爆炸时代,信息分析和鉴别难度增大,加之新传媒环境中,信息的传播时效性要求更高,传统媒体编辑在这双重压力下,分析与鉴别信息的工作也有不少问题:或为了追求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忽视了分析与鉴别信息的工作,或能力不足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与价值。比如:报纸、广播、电视上报道的许多虚假新闻;杂志上出现的许多信息垃圾和学术垃圾。这些都是编辑分析与鉴别信息能力缺陷的表征。

(二)编辑能力和信息传播能力的缺陷

编辑能力是编辑的核心能力,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编辑不仅要具备传统的编辑能力(文字加工能力、信息整合能力等),还需要具备熟练运用新传媒技术的能力,比如,将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以适应数字传播、网络传播等。然而,现实情况并不乐观,很多传统媒体编辑缺乏对数字技术的了解,缺乏运用各种计算机软件和系统来处理信息、编排信息的能力。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是媒体融合的基础技术,编辑人员在编辑处理信息时,如果会熟练运用这些新技术手段,将大大提升其编辑能力与时代的契合度,编辑工作效率也会随之提升。但是由于数字技术和计算机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传统媒体编辑在这样的技术环境中会感到力不从心,特别是年龄大的编辑和文科学历背景的编辑更是有些无所适从。就信息传播而言,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的传播打破了单一渠道模式,同一信息内容可以编辑成不同的信息产品,通过不同的渠道传播给不同的受众。由此可见,在这种媒体环境中,编辑需要的是整合的信息传播能力,编辑面对的不再是传统的单一媒体,而是多种形式的媒体。但是就目前而言,许多传统媒体编辑缺少跨媒体传播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传统媒体编辑仍然各自为战,局限于本媒体领域,没有意识到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的价值与优势,更谈不上去了解和学习新媒体的信息传播技术手段,这也是传统媒体编辑媒介素养缺陷的一大突出表现。

(三)媒体知识和跨媒体经营知识的缺失

在媒体融合时代,是否拥有丰富的媒体知识和跨媒体经营知识是编辑能否更好地融入这种新传媒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目前,传统媒体编辑关于媒体方面的知识还并不完善,特别是关于新媒体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对媒体融合的发生机理、技术支持和发展趋势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因此,参与跨媒体传播信息的认知和能力都不足。没有足够的知识和理论支持,编辑的实践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媒体经营是媒体单位实现自身价值的关键环节,虽然在大多数媒体单位,经营活动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承担,这一工作并不是编辑的主要工作,但是它是编辑工作的延伸和编辑工作价值的体现。媒体融合时代信息泛滥,受众真正缺乏的是高质量的信息和私人定制的信息。在这种背景下,各种媒体竞争激烈,编辑更需要参与媒体经营工作,将经过编辑严格把关的高质量信息传送给特定的受众。然而,现在多数的传统媒体编辑还守在自己的编辑工作室中,很少去了解媒体经营市场,也很少去学习跨媒体经营方面的知识,而且参与本媒体信息的跨媒体经营意识也比较淡薄,落实在经营中的实际行动则更少。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编辑媒介素养的再造

(一)提高驾驭新媒体的能力,掌握信息获取和信息分析鉴别的新手段

新的传媒环境中,传统媒体编辑应该正视新媒体在信息获取方面的优势,摒弃传统媒体高高在上的观念,主动去了解新媒体并利用新媒体来获取信息。现代社会,互联网是即时、便捷的信息传递工具,互联网上有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编辑应学会通过信息检索工具(比如Google、Baidu、Yahoo)来检索工作所需的信息,还可以通过论坛、博客、微博、微信、mSn、QQ来获取信息,转换过去文字加工匠的角色,变坐等稿件到积极利用新媒体或其他媒体去发现好素材、好稿件。例如,学术期刊编辑可以关注相关学科专家学者的博客,在他们的博客上经常会有其最新的科研动态和科研成果的初稿,编辑可以针对这些信息与专家学者沟通,采用最合适的方式向他们约稿,为所在刊物增加有分量的文章。在利用新媒体获取信息同时,编辑也需要注意一个重要的问题,即互联网上充斥着海量的信息,这里面混杂着很多虚假的消息和重复的垃圾信息,编辑必须学会去分析鉴别信息,为此编辑需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用质疑的精神去核实信息,不能为追求信息传递的时效性而忽视核实信息这一环节,否则将大大损害传统媒体的公信力,在新媒体的强大冲击下,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依然牢固,究其原因是传统媒体传播信息的权威性,受众在获取信息时,更信赖传统媒体,故传统媒体编辑要维护自身信息传播的公信力,保证信息的真实性和价值;第二,编辑要学会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去分析鉴别信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垃圾信息随处可见,传统媒体编辑可以利用新的检测系统和软件去分析鉴别信息的新颖性和实际价值,比如,编辑可以利用学术不端检测系统检测文章是否存在抄袭现象,判断是否是学术垃圾。

(二)运用新的媒介技术,再造信息编辑力和传播力

数字时代,传统媒体编辑的工作也都以网络为平台,所有稿件采写编辑、信息整合、信息传播都是数字化的,这就要求编辑不但要有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的软硬件及3G技术相关知识,还要能熟练操作word、photoShop、Frontpage、Dreamweaver、Flash和方正排版系统等软件,掌握摄录、网络视频制作等基本技能。在新的传媒环境中,传统媒体编辑要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而不断学习新的媒介技术,并在实际编辑工作中运用这些技术,将编辑的信息内容制作成符合所在媒体信息传播要求的数字形式,在学习与应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编辑能力。新媒体的产生确立了“受众本位”的传播理念,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编辑信息传播能力的核心在于互动性和满足受众的个人需求。传统媒体编辑也必须适应这种传播理念的转换,学会运用新的传播手段来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和交流,仔细了解不同受众的不同信息需求,将最实用的信息推送给受众。比如,传统媒体编辑可以在所在媒体的官方网站上为受众设立信息反馈窗口,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飞信、QQ等即时通讯工具与受众进行互动,及时了解受众的信息需求。此外,编辑还要掌握新的信息传播技术,比如杂志编辑除了会利用传统印刷版杂志传递信息外,还要会利用其数字版在不同互联网终端传播信息,要熟悉其间各种技术手段和各环节工作,这样才能提升自己的综合信息传播力并提升信息传播的效果。

(三)学习跨媒体相关知识,主动参与媒体经营活动

新媒体运营的要求篇10

中国传媒在过去20多年里实现了快速发展,中国将日益成为一个传媒大国。传媒作为产业,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是坎坷的。有学者将中国媒体产业发展的历史路程大致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建国之后,作为政府喉舌的中国媒体运营模式是国家财政全额支持的党报党刊经营模式,尽管也进行过市场化运营的一系列探索,但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中止了这次尝试。(2)1978年以后,国家对报业尝试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方针,媒体开始进入多种经营阶段。(3)1988年以后,国家推动新闻媒体发展成独立法人,经济上独立自主、自负盈亏。(4)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在经营层面与市场越来越近,传媒业采编和经营双轨运行,开始出现媒体集团,1994年2月第一家媒介类股份有限公司上海东方明珠股份有限公司挂牌上市;(5)现在,“公司化媒体”的概念被广泛接受,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资本与媒体开始全面“亲密接触”。中国传媒产业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

一、中国传媒业发展过程中面临问题解析

尽管目前我国传媒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与国,际传媒发展水平相比,我国的传媒产业仍存在着二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媒介规模小,无法形成规模经济优势,竞争力量弱小。

我国媒介机构规模总量大但普遍太小,且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无法形成规模优势。例如,媒介大户上海文新集团的固定资产约2亿美元,只相当于美国时代华纳固定资产的1/750;我国的电视机拥有量和观众每天收看电视的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形成了由线电视、无线电视、卫星电视构成的庞大的电视网络,但是有线无线交叉,中央地方重复覆盖,出现了资源的严重浪费。我国的有线电视网拥有8000多万的用户,但却“条块分割,分散管理”,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网络。每省都有自己的有线电视台,但大部分电视台都处于小规模、低水平、重复性的运作模式,缺乏规模效益和高品质的栏目。面对国外巨头的入侵,它们实在是不堪一击。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经济组织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后,方使“边际成本”下降而“边际成本收益”递增,形成规模经济;因此,对于我国媒介来说,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须走做大做强的规模效益递增的道路。

当然媒介规模的扩大应保持适度,规模化经营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单纯的规模扩张并不一定带来效益的提高,却往往存在市场利润被“摊薄”的风险。

2.传媒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媒体经理人)缺乏。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采编和经营的剥离,报纸、电视,广播、杂志等媒介逐渐实行了市场化经营,对传媒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空前增长。

一方面,我国传媒产业化发展的历史短暂。长期以来,传媒只是作为政府“喉舌”存在,生存之本在于政府财政拨款,人们并不关注或只是很少关注传媒作为市场主体的经济效益,缺乏必要的经营管理观念。新闻机构的负责人大都由上级领导部门调配,业绩考核主要看其新闻宣传的把关质量,在新闻业务方面他们或许是行家里手,但在经营管理方面未免捉襟见肘。另外,从新闻人才的培养机构――高校新闻院系的情况来看,专业课程体系中原本很少或根本没有媒体经营管理类课程。因此,无论是需求还是供给,都没有媒体经营管理人才存在的理由。但是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化,传媒作为产业进行运营,就必须按经济规律办事。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形势迫使传媒机构不得不引进业外高级管理人才,但他们又很少具备我国传媒专业的相关知识。所以我国传媒业急需既懂新闻专业知识,又熟知中国传媒国情,既懂经营管理,又懂资本运作的专业经营人才。目前国内共有5000多家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达55万人,但懂得媒体经营管理的人才却不到1%。

3.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依然存在。

我国传媒业的基本性质仍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兼具事业单位、机关单位、企业单位的特点,因此其内部运营存在着矛盾,即行政因素的介入和公平竞争的矛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之间的矛盾,。世界传媒业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我国传媒要做大做强就必须同国外巨头媒体一样进行跨行业、跨地区、跨媒体的运作,实现纵向、横向的产业链结构,开展多层次的混合经营,分散单一经营的风险,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运营效果。

但是众所周知,我国媒介机构目前大都具有一定的行政级别,跨国经营暂且不提,就是跨地区经营也是壁垒重重,这与媒介发展所必须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极不相容。在行政权力不可流动的情况下,地方媒体若跨区域经营必然触及到各地主管部门和地方媒体的连带利益,地方行政部门作为地方媒介的管理者和局部利益的代表,必然倾向于维护本地媒介的利益,使大多数媒介的拓展只能根据其行政关系,局限在某一区域范围内,媒介的跨地区流动几乎不可能。目前只有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中央级的媒体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跨地区运营,这也是靠的行政级别力量,地方媒体根本无法享有。于是行政的介入导致了“市场失败”,即市场不能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看得见的手”挤走了“看不见的手”,市场信息不能真正反映供求状况。

另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都市报等媒介新生力量完全靠市场生存,它们与党报在信息来源、发行措施上的竞争实际上也是不平等的。

二、中国传媒产业发展应对策略

面对中国传媒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系列问题,如何发展我国传媒产业,并将其做大、做强,获取在国际市场上与国外传媒长期博弈的能力,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1.营造传媒品牌,树立品牌经营观念。

在市场博弈中,企业要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建立一种无法复制、抄袭的优势――品牌,它是企业长久生存之本。世界传媒巨头的成功之道就在于运用高质量的内容铸造品牌优势,把经营模式从一个市场迅速克隆到另一个市场,获得受众的接受、认可,占领新市场。

在我国,随着媒介经营理念的逐渐深入,媒介市场的国内、国际竞争的加剧,媒体品牌越来越受到关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的传媒产业要想尽快增强实力、进行国际竞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尽快实现全球品牌战略。

2.实行资本运营,大量吸收业外资本进入。

尽管目前我国传媒产业已经基本实现财政断奶,传媒产业的资本运营已具雏形,传媒市场的总资产已经超过1000亿元,国内传媒业已经连续几年保持了25%的增长速度。

但是,由于原来国家政策规定普通投资者不能直接投资媒体,投资者所有权及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投资中国媒体面临着极大的政策风险,因此总体来看我国传媒业仍然是国有资金一统天下的局面,其他形式的投资比例非常低。媒介经营收入则主要来自广告。这样有限的资金来源和收入来源大大压缩了传媒业的发展空间,丧失了许多做大做强的良机,在面临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竞争时势必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2003年年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两个规定的通知》([2003]105号)中《文化体制改革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定》,规定了传媒业吸收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的条件,对大量引入社会资本参与传媒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进行人才培养,提高传媒业人员经营管理水平。

如前所述,由于传媒经营专业人才奇缺和竞争的日益激烈,所以媒介经营人才的培养就成了目前中国传媒业发展的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人才是未来竞争的原动力和成功之本,以人力资本为代表的无形资产投资,在现代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传媒业是高科技与高文化以及高管理相结合的产业,这是一个特别需要高素质专业人才支撑发展的领域。传媒业的高技术含量对传媒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结构尤其是文化经营管理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我国传媒业中还有不少人不熟悉计算机网络知识,而网络公司的专业技术人员又缺乏对新闻传播规律的把握。面对我国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培养适应国际化、数字化媒介竞争的人才迫在眉睫。主要途径有:一是引进人才;二是传媒业内部应积极行动起来,加速内部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计划,尤其是那些从原来的传媒事业体制中转制过来的传媒企业,更要注意培养科学的市场管理理念和市场管理手段。具体做法比如传统媒介尝试着与互联网新媒介定期按比例进行人员交换培训,互学互补;或是送相关人员到国外媒介接受培训和实习。三是新闻院系主动调整教学计划,培养经营类型的传媒人,以适应市场的需要。

另外,人才争夺将是媒介竞争中不可避免的。中国媒介应利用市场未充分放开的先机条件,抓住人才、充分使用人才,并制定相应政策留住高级人才。

4.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竞争环境。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媒介之间几乎不存在竞争,媒介从业人员的竞争意识也不完备,随着中国媒介市场的逐步开放,适者生存的道理就成了媒介竞争的准则,但是目前我国媒介行业与之相适应的运作环境却未成熟。因此必须制定媒介发展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竞争环境,促使传媒主动或被动地在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帮助媒体经济走向健康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