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十篇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十篇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19:16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篇1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可又是一个社会公德需进一步提高的国度。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和“礼”;仁者爱人,克己复礼,这种品德高尚的思想教化了无数人民,使人民懂得了怎样做人,后来历代帝王在治国方面也汲取了孔子的这种思想,可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在中国人的血液里流淌着文明和道德之血。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素质教育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素质教育心得1最近我们国家实行了素质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就是指尽量的减少学生的学习实践,而省出的实践用来发展特长,用来锻炼身体,这样的话我们同学就能更好的全面发展了,这可以说是一个很好的举动,这样的话我们中国的学生就可摆脱“只会做试卷的学生”)然而,虽然素质教育位同学们省出了不少的时间,甚至省出的时间可以比平时多上四五倍,当然有些同学真正的做到了素质教育,他们也真正的发挥了自己的特长然自己的生活变得更有意思,这些只是表现在学习自觉身上的同学。但是对于那些平时成绩本来就差,学习没有自主能力,甚至上课连老师讲的是什么都不知道的同学可就惨了,有的他们照样发挥了自己的特长,走上了艺术之路,但是这样运气好的是很少的,有的他们干脆就不发挥自己的特长,把留出的时间全部都用到了玩上,这可坑毁了他们,他们不仅仅没有任何的学习,而且又有了极大的浪费,这可了不得(还加大了遗忘的时间)真的是太可惜了。

但是有的家长也看出了这种教育的缺点,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个好的未来,所以选择了上辅导班,但是现在的政府不知道现象什么,没有鼓励上辅导班就算了,却反过头来对办辅导班的老师进行严厉的惩罚,这是让我不能容忍的,对!

我承认老师们办辅导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增加收入,说什么为了学生好,那是假话,但是现在的教育机构不能让人说,既然你自己没有能力去发展孩子的未来,那么难道帮助孩子发展有什么错吗?但是我也知道最近有一些例子,像老师因为办辅导班让家长告上法庭,还有就是在上辅导班的过程中,孩子遇到了危险,……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我自己认为这还是素质教育的方法不得当。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

素质教育心得2暖暖的春风迎面吹,桃花朵朵开,枝头鸟儿成双对,情人心花开。

我在这儿等着你回来——小燕子!

楼层上出现了一些黄兜兜的鸟窝,不时会有两只鸟儿来回飞着。过了几天,就听见“唧唧喳喳”的声音了——是雏鸟诞生了。每天它们的妈妈都会来给它们喂食,叼着虫子。

人们便没有打扰它们温馨恬静的生活,只是默默的注视着。

但现在,却没有了,心里报着疑问来看看。啊!窝没有了。窝哪?再看看地下血肉模糊的东西——是鸟儿的残骸,血淋淋的事实,让人揪心啊,让人愤慨!

或者,害鸟者们,是麻木的,是无情的,是冷血的!愤怒不至于发泄在几只刚刚出生的生灵上吧!

为什么?

素质。

素质是在人的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这是对“素质”一词经过几年来的探讨和实践,被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一种界定。这一界定对于人才培养来讲,至少有以下三方面的意义。

首先,作为心理品质,这里所讲的“素质”有别于人的生理素质,不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它是通过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和发展的。也就是说,素质是教化的结果,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

其次,素质是知识内化和升华的结果,单纯具有知识不等于具备一定的素质,知识只是素质形成或提高的基础。没有知识作基础,素质的养成和提高便不具有必然性和目标性,但只具有丰富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较高的素质。

第三,素质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由于它是知识积淀、内化的结果,因而它具有理性的特征,同时它又是潜在的,是通过外在形态(人的言行)来体现的,因此,素质相对持久地影响和左右着人对待外界和自身的态度。因而,也有专家将人才的素质概括为人对自然、对社会、对他人以及对自身的态度。

当然,并不因为素质的相对稳定性而断言素质一旦形成就是一成不变的,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它是可以培养、造就和提高的,因而它又会在外界的影响和冲击下,发生变化,有时可能是质的变化。从这一意义而言,人才的素质是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从高等教育的角度来看,人才素质应包括四个方面,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也就是通过教育在这几个方面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

素质教育心得3英语课下课了,爸爸来接我回家。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着大地,让我不敢睁大眼睛对它瞧一瞧。马路两旁的树木真像是站岗的哨兵,笔挺地站着一动不动。“呀,前面怎么围着那么多人?”突然,堵车了。一分钟,五分钟,十分钟后面的车子很快排起了长龙。我打开汽车的天窗,伸出头想解开这个谜。我发现在不远处停着一辆三轮车,四周有很多人在捡地上的东西。

“可能东西掉了,我们也去帮个忙吧!”我和爸爸一起下车。我们迅速地来到那里,只见地上到处都是紫色的葡萄、红红的苹果、青青的梨、粉红色的水蜜桃琳琅满目,这些水果可怜巴巴地躺了一地,有些外箱全破了,有些外箱砸扁了,还有些干脆已经报废了。人们满头大汗,七手八脚地捡起地上的水果往一辆三轮车上装。我也连忙捡起地上的几只苹果和梨头放到三轮车上,爸爸抱起两箱苹果往三轮车上装“谢谢!谢谢!”一个六十多岁,皮肤黑黑的男人一边手脚麻利地在三轮车上堆放水果,一边连声向人们道谢。这时,我看见有两个四十多岁的妈妈捡好一些水果放进两个超市袋,然后迅速地走进了旁边的小弄堂

回到家,我把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了妈妈,妈妈说:“你今天做得真棒!奖你五颗星!你今天看到的事,其实是人的素质问题。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的手,而不是趁火打劫。”

素质问题,这个问题对我来说,比较陌生,但妈妈对我的夸奖说明我今天做的很对。我想:“素质高,一定是思想好,乐于助人,浑身充满正能量吧!”

我希望全社会的人都拥有好的素质,这样我们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素质教育心得4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还会到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素质,那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

先不说大的,就说我看到的吧。一天早上,我进了校门,走到了门口那个走廊上。突然头上传来“刷”的一声,在我还没反应过来时,两个装满垃圾的袋子掉了下来,掉在了我右后方不到两米远的地上,旁边一个清洁阿姨拿了起来,并抬头打了个招呼。我向上一看,原来也是个清洁阿姨,她们为了省力,直接从三楼把垃圾扔了下来。这种做法太没素质了,如果一个不巧,砸在了同学身上怎么办,万一砸出个什么,你们怎么负责?你们的素质都去哪儿了?

十一黄金周高速公路免费,本是国家对人民的体己,可带来的却是人们的争先恐后,野蛮出行,甚至不惜占用应急车道;因为堵塞,就在路上随地大小便,垃圾满天飞,车上收音机里虽一遍遍地提醒着“要讲素质”,但结果是环卫工人冒着生命危险去一遍遍地打扫。

相信有的同学去过德国或日本,它们那里过马路只要亮起红灯,纵使路上一辆车都没有,也不会有一个人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一个人基本的素质。如果把这种情况换到中国,红灯即使亮了,也还是会有许多人存着侥幸心理过马路,而那些司机也不会让人,这就造成了一场场交通事故。设想一下,如果每个人文明一小步,我们的素质就会提升一大步,那该避免多少场纠纷,多少场事故啊!

我们曾被外国人冠为“东亚病夫”,现在我们的祖国变得强大了,奥运健儿的摘金夺银无不体现着我们凭着坚韧和努力,早已摘掉了这顶“帽子”。那么我们的素质更应该水涨船高,这需要我们从小做起,从小事情做起,并一代代地传承。

素质教育心得5大家好,我是本校的九年级学生,我代表本年级在此进行演讲。我今天要演讲的主题是《素质教育之我的见解》。

我们现在都在提倡素质教育,所谓的素质教育又是什么呢?我们各自有自己的见解和独到的想法和认识。

我所了解的素质教育,要丢掉以前腐杇呆板的教育方式,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快乐的羽翼纷飞,在快乐中学习,效果一定比在枯燥无味的环境下学习更好!

教师的正确引导也是必不可少的,要靠老师丰富的课堂经验,因材施教,以自己独到的方式引领我们放飞梦想。

比如语文是门语言性科目,需要老师精炼生动的语言,刻画出生动的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人物及丰富的思想感情,更多需要老师与学生的互动,同学间的交流讨论,突破以前“敢想不敢问”,和课堂的“鸦雀无声”,只有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多模式的互动交流,学生才能勇敢的'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

其次就是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复杂枯燥的数学了,相对于数学很少老师能让同学们提起兴趣,这时就考验到老师们的耐心了,要与同学们耐心交流沟通,一起解疑释惑,一起去探究,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英语学习亦是如此。

最后是大家都不一定重视的体美劳等学科,虽然我们一直都在呼吁德智体美劳均恒发展,但又有多少学校真正实施抓好这门艺术课程呢?现在我们推广的是素质教育,均衡发展,绿化建设,学校综合装修,各种器材一应俱全,音乐、图书、实验、美术室等各项教育都在向外开放,趋势良好,那么我们理想的素质教育也应该同步跟上,不能让它成为摆设,让他真正为学生服务。

我们不仅要表面光鲜亮丽,也要紧抓素质教育,内在美好,品德优良,通过素质教育,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篇2

心理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之一。人的身心潜能的开发和社会物质、精神文明成果在人的身心结构中的内化,都在其心理素质水平上得到综合反映,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与其心理素质的水平相关。

素质教育的提出,使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综合化,把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概括为提高学生素质,更突出了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促其心理机能的提高和心理潜能的发挥是素质教育得以实现的核心和根本,加强心理素质教育,才能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总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心理波动是常有的,这常常会造成不少学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失衡,这样的心理失衡可能使学生以违规行为表现出来,也可能没有明显的外显行为而在内心积累和发展,而导致心理问题、心理疾患乃至精神病的发生,甚至出现轻生现象,对于学生中出现的这类问题,学校与家庭常常从思想道德的角度去进行教育,以制度、法律去管理约束,以舆论和风气去影响与感染。但由心理因素而引发的问题,从思想政治工作的角度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时反而会引起逆反心理,使教育陷入困境。同时,学习过程可以说无一不包含着学生的心理活动,学生心理机能的提高,以及心理潜能的发挥和自我主体意识的发展,能使学生自觉地学习和运用各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效益。

其实心理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与健全的人格为其基本内容的教育。它的任务是:通过心理素质教育使学生常见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扰,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协调影响和辅导中得以排解与消除,使学生在认知能力、人格特征、情感意志和社会人际适应等方面得到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人际交往,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去顽强奋斗,学会自我教育与创造,从而提高能力,促进整体素质的全面发展,保证他们能成功地渡过中学时期这一特殊的人生旅程,为他们充满信心富有创造性地去适应未来,使个体的心理倾向与社会的显示要求之间达到完美的统一,打下坚实的基矗学校的心理素质教育在实施中由教育形式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教育形式。

如开设专门的心理素质教育课程,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环境的现状,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和创造心理的指导,促进其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学会学习;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自我等,促进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还可以将心理学原理和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各科教学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通过掌握运用学习策略和思维策略促进学习进步,使学生产生成功愉悦的体验,善于学习和热爱学习。

心理素质教育要将心理学原理和对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教育融汇入各项课外活动中,培养提高学生的创造性、自主学习能力、适应社会能力、自我发展能力以及健全的人格。这也是对能自感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进行的心理指导,通过循循诱导,启发其提高对自己心理的认识,特别是对自我心理的把握和进行积极的主体心理的“自我运动”,努力实现自我排解困惑和解决心理问题。对于有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无论是学生自感的,还是教师、家长、同学们发现的,学校都应主动诱导其前来咨询,并建立个案资料,密切观察其发展,适时予以指导、帮助及实施进一步的辅导措施,心理咨询的服务方法主要有:晤谈或咨询,在学生课余进行,可采用直接咨询、间接咨询、个别咨询和小组咨询等形式接待学生、学生家长;对那些不愿或不便来晤谈的学生、家长,也可通过电话咨询后又约请晤谈;学校还可开展信函咨询,让学生、家长通过向专设的“心灵信箱”投放“问题”信件,学校视情况采用由板报、心理辅导专刊刊登有关文章或约谈等方式予以解答指导。

实施心理素质教育,一是努力提高教师的心理学水平。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教师实施,教育者的心理学水平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心理的发展。学校应采取送培、开设心理学讲座、购进有关书籍供教师学习、组织讨论研究等多种方式在教师中普及心理学知识,宣传心理素质教育理论,提高教师的心理学及进行心理教育的水平。二是心理素质教育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应争取有关专家学者的指导,可聘请组织高水平的专家顾问队伍,特聘教育心理学、医学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专家参与“技术性”和“实验探索性”高的一些工作,使心理素质教育沿着科学、规范、有效的轨道发展。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语文课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为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指明了改革方向和奋斗目标。中、小学语文教育是提高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是发展上述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和条件。因此,搞好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是关系到提高整体民族文化素质和教育素质的世纪大事。中、小学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即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又是构建整体科学文化的大厦的基础之基础,也是人类社会重要交际工具和思想交流不可缺少的手段。学生在学习与掌握语文知识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而且能够凭借这门工具去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发掘他们自身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语文课这种特殊性质,决定了它在加强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方面具有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由此可见,在各门学科中,中、小学语文课在重视强化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上至关重要。值得肯定的是,中、小学语文课的教育教学,无论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语文的工具性质,加强语文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训练方面,或是探索文道统一原则,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等各个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中、小学语文课素质教育应还要注意两个方面: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篇3

【关键词】素质教育;心理素质;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2)02-0010-01

一、素质教育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实施素质教育,要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德、智、体、美、劳均应以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为基础,又必须以良好的心理素质为中介,促进全面素质的发展。教育要使学生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以及自身发展的需要,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保证在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因此,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核心因素,是人的素质的灵魂,是全面素质发展的心理内在机制和动力。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是贯彻全面发展教育方针、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质的保证。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是贯穿学生素质教育的一根主线。

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全面发展“生理——心理——社会”这三类素质的教育。与生理素质相应的是优生优育教育、体育,与心理素质相应的是心理教育,与社会文化素质相应的是智育、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德育)。按照人的素质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全面实施的各类素质教育对于人的健康成长都是必要的,决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偏废。心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组成部分理应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心理教育与体育、智育、思想政治教育一样,都是相对独立和不可替代的。

二、提高心理素质的作用

(一)提高生理素质及开发潜能有赖于心理素质的提高。人的生理素质是先天的、遗传的,但这先天的、遗传的生理素质蕴藏着丰富和巨大的潜能,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开发出来。潜能的开发和发挥是通过心理素质的提高来实现的。从前面谈到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的关系中就可以得到证明。尤其是大脑潜能的开发更是如此。随着脑科学的发展,人们对脑机能的认识与了解也越来越深入,但大脑潜能的开发和机能的发挥有赖于人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为了使脑的机能得到充分发挥,各种形式的心理训练与教育模式产生了,如柯尔特(CoRr)的思维训练,科普曼创设的“儿童的哲学”,费厄斯坦提出的工具性强化思维训练,以及我国的创造性思维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金色童年教育等,都是通过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来开发人的潜能。

(二)心理素质制约着社会文化素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必须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进行,如同道德教育、科学教育等都是在提高心理素质的基础上实现的那样,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素质也必须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由此可见,与生俱来的人的自然遗传素质必须借助于心理过程这一中介,才能不断吸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成果,逐渐实现个体社会化,形成现代人的素质。也可以说,生理层面这一基础性因素与社会文化层面这一导向性因素,是通过心理层面,也就是中介性因素发生联系和产生相互影响的,没有心理层面,生理层面与社会文化层面是不会发生关系的。

(三)心理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人的素质的发展遵循特定的顺序,较高层次的素质必须以较低层次素质的发展为基础。如同良好的生理素质是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得以发展的物质基础一样,社会文化素质赖以形成的背景和基础除生理素质外,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质。社会文化本身作为人类文明的积淀,只有经过内化才能纳入个体的素质结构。内化的重要环节是“理解”和“信奉”。信奉是在接受理解的基础上,不断获得相应的情感体验进而产生维护和体现知识规范的需要和动机后才能形成,要依靠“情感体验”、“需要动机”等非智力因素。可见,保证内化实现离不开非智力因素的参与。脱离或缺乏这些心理因素,高层次的思想观念就只能停留在非生命的外在物质形态层面。心理素质是包括思想政治观念在内的社会文化素质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础,心理教育是独立存在的一种教育,这是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三、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一)在学科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做到教书育心。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开发智力上,而且还表现在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即兴趣、动机、态度、意志等的培养以及社会心理品质,即情感、交往、处事等品质的培养和熏陶上。教书育心中的育心指的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的培养与熏陶。各学科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有显在的,有潜在的。显在的如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很容易看出来,而潜在的,如学生人格、情感等是潜藏着的。后者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心理辅导教育课也是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心理辅导或指导活动课,在教师引导下,让学生通过讨论、表演、演说、游戏、访问、填表及观看影视节目等活动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从而达到提高心理素质的目的。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环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经验,它也适用于心育。校园文化的心理环境或氛围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静态文化心理环境,如校容、校貌及各种设施设备等对学生心理会有一定的影响;另一是动态文化心理环境,如班风、校风等对学生将产生更大影响。良好校园文化心理环境的营造要动静结合,形成一种整体氛围,创造一种和谐、奋进的群体心理氛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影响之中,心理素质得到提高。

(三)鼓励学员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社会是个大舞台,事实证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但能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而且在培养学员自身心理健康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篇4

一、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将素质教育

落实到教学实践中教师是体育知识的传授者、活动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实施者,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素质教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就是提高教师的素质。我认为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

1.教师要热爱教育事业。

要对教育事业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要热爱党,热爱人民的教育事业,愿意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青春,以深沉的爱、执着的追求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2.教师要热爱学生。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一切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不爱学生的教师不是一个好教师。只有真心地热爱学生,心中有学生,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把学生培养成新世纪合格的人才。

(二)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

现代社会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学习新知识、新理论,来丰富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这样的教师才是新型教师,才能不为社会所淘汰,才能将素质教育深入落实。教师主要应具备以下几点:

1.具有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

这是进行教学的基础。作为体育教师要掌握体育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不仅要掌握教材上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态势与最新信息,要站在时代与科技发展的前沿,以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学习。

2.具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

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要讲究方式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取得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教师要系统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这样教师才能根据初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围绕特定的教学内容展开有效的教学,才能将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深入贯彻与落实。

3.具有科学文化知识。

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样化,素质教育下我们所要培养的学生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作为体育教师也要具体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注重各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以此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这样的教师才是素质教育形势下合格的教师,才能将素质教育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才能培养出新世纪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二、注重学生体育兴趣的激发和培养,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着名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学生只有热爱体育,对体育活动感兴趣,才会产生积极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的持久力,才能产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注重挖掘学生对体育的潜力,以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来优化我们的教学,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把这种兴趣内化为学生自身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1.课堂基础理论知识的教学要富于变化,富有趣味性,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体育是一种室外活动,但也要注重体育基本知识的教学,这些大多采用室内授课。要避免那种单调陈旧的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要根据初中生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灵活地组织课堂教学,为学生营造一个愉悦、融洽、和谐、轻松的课堂教学氛围,使我们的课堂充满趣味性与艺术性,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学到知识。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可以将枯燥的课本知识形象化、直观化、生动化。多媒体的运用使我们改变了以往枯燥无味的课堂教学,实现了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多媒体教学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有效地激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在多媒体课件里还可以加入一些原本在课堂上无法完成的示范动作,实现了课堂理论教学与大量示范动作的结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性,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与动作要领。

2.灵活组织室外实践活动课,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

室外的体育实践活动课是课堂教学的继承和延续,是实现体育教学目的和任务的重要途径,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基本的体育技能,增强体质,强化体育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树立打下基础。在具体的实践中,我们要注重体育活动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考虑各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因材施教,面向全体,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参与。如排球这一运动深受学生的喜爱,对促进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直被列为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初中阶段主要学习排球的基本动作、基本技术,如准备姿势、起动、移动、传球、垫球、发球以及简单的组合动作。如垫球的学习,在让学生讲解基本的要领并进行教师示范后,给学生一段练习的时间,随后在学生间展开竞赛,看哪位同学做得最好,这样将竞赛机制引入活动中,极大地激起了学生的好胜心与参与的积极性,学生练习时非常认真,各个动作做得也都非常到位,学生都希望能在比赛中一展身手,取得最好的成绩。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篇5

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区别

1.1“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是挑选人,但这种教育很少关注那些不断被淘汰下来和绝大多数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是发展人,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

1.2“应试教育”在知识的传授中,是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容量、高频度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学生只能被当做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素质教育”则以学生为主体,重视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注意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1.3“应试教育”注意的焦点集中于升学考试,而分数又是衡量的标准,学生为了分数只好“就范”。在课堂上,“就范”在课本里,一切都按照统一的模式,统一的尺度进行,它是在选择适合教学的学生。素质教育注意的焦点,集中在学生的个性发展上,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造性,它是在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2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联系

2.1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互渗透,相互贯通。“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都包含、渗透着对方的因素或属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有的学校公开以升学率高为其奋斗目标,但其教育质量、教学秩序,学生素质都较好,原因就在实行“应试教育”中渗入了素质教育的因素,运用了素质教育的手段,显然这种“应试教育”把教育的质量效益集中于知识的掌握程度,但文化知识素质却是人的整体素质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个体素质发展的认识。从这个意义上说,“应试教育”也在培养人的素质,也可称为素质教育,不过是一种片面的低水平的“素质教育”,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不能相提并论,互为混谈。因此,素质教育应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并不是“全新”的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并不是重建一种理想教育范畴,而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连续过程,是对“应试教育”的“扬弃”过程,素质教育必须吸收“应试教育”中一切有效成份,以之作为生长点和营养素,才能得到建立和发展。

2.2素质教育也需要考试和升学,必将渗入“应试教育”的因素。素质教育反对频繁考试,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但并不是说,素质教育绝对排斥考试和升学。现代教育离不开评价,高考“一卷定终身”,其弊端也是有目共睹的,但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取代它。我们衡量学生身心发展状况,目前还找不到更好的方式来取代考试。考试与升学,在素质教育中也还是适用的。只不过素质教育的考试不再作为教育的目的,而是更多地作为教育的手段。因此,我们今天实施的素质教育,仍将会渗透“应试教育”的因素。

2.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依据一定的条件会相互转化。同志曾经指出:“一切矛盾着的东西,互相联系着,不但在一定条件之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且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这就是矛盾的统一性的全部意义。”“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既对立又统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必须创造素质教育生长的一切有利条件。因此,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意愿和观念所能决定,它将是一个庞大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足够的信心和勇气,更需要充分的物质条件。

3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的基础性、全面性和发展性,决定了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多重性和纵深性,可以说,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素质教育的成败。然而,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束缚,目前的课堂教学现状仍不容乐观,而且令人担忧。教师主宰课堂,满堂灌,教师的教代替了学生的学。课堂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只好辛辛苦苦地课内损失课外补,千万百计挤占自习课,课外活动甚至节假日,大量的作业和题海战术造成了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不仅拼坏了学生的身体,拼累了家长。同时也使教师自身拼得精疲力竭。因此,“应试教育”的课堂教学必须改革。

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内容应包括课堂教学结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改革等项。而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方法的改革,改革的核心是选择教法和学法问题。

3.1教法和学法改革。所谓教法是指教师教书育人所使用的方法。“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接受知识的容器,教法采取注入式;而素质教育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教法采用启发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信息革命的到来,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因此,教法改革的核心应是教会学生“生存”、“关心”、“学习”和“创造”之法。

所谓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经验的方法的总和。“应试教育”把学生看作教育教学的客体,学生学习就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因此学习方法也主要是死记硬背。而素质教育则把学生看作教育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方法是富有创造性的。学法改革的核心是让学生具备终生学习和创造的能力。改革的关键是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主体性发挥得愈充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就愈强;学法愈主动、愈灵活并富于创造性,学习效果也就愈佳。

3.2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方法。根据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理论上的学习,我认为课堂教学改革应做到“低、小、多、快”。

所谓“低”,即低起点。就是要摸清学生相关准备知识、基础、能力和心理准备。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使新旧知识产生联结,形成网络。教学起点可以调低,也可以调高,总的起点要适应全班大部分学生,同时要有适应不同层次学习困难学生的起点。

所谓“小”,即小步子。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确定能达到的实际目标,教学的步子要小,把教学内容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然后分层渐进,把产生挫折的频率减到最低程度,使学生层层有进展,处处有成功,处于积极学习的状态,感到自己有能力进行学习,从而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动机。

所谓“多”,即多活动。针对学习困难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记忆容量小,概括能力差的特点,教师应改变大段讲解的倾向,师生活动交替进行。一般情况下,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应达到二分之一以上,教师讲解应控制在10分钟以内。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篇6

关键字:高校体育;素质教育;大学生

引言:素质教育是针对“应试教育”可提出的概念,是根据社会和人的发展的实际需要,面向学生,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程度发挥的综合素质。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阵地,必须加强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培养,而体育教学中蕴含着非常多的素质教育内容,既可以锻炼学生的意志,又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非常大。

1.素质教育的意义

在当前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中,素质教育是一个焦点问题。在教育界中,很多高校都在探讨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问题,寻找培养大学生素质的有效途径。而高校作为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地方,人才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在高校教育中,素质教育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应该发挥它应有的积极作用。体育教学作为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学科,从本质上看,体育教学可以使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可以使人心灵更加美好。从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来看,它是师生之间相互互动协作的一个非常复杂的活动过程,在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中具有实践性和参与性。

2.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就是推进素质教育。《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学校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所以应尽快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这对于高校教育以及整个社会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做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以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使大学生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受到良好的熏染,这也是体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

3.高校体育教学对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影响

3.1高校体育对大学生道德素质形成的影响

道德素质包含一个人的道德情操与道德修养,是人们的道德行为与道德认识水平的反映,它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风貌和道德水平。对于大学生来说,正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认知的重要阶段。而体育运动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思想和文化形成具有指导作用,可以有效的的规划大学生行为。所以,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把道德素质和体育教学整合起来,如公平、公正、公开和务实等等,这就要求学生尽自己最大能力去竞争,既增强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又使大学生形成了实事求是的良好道德品质。

3.2高校体育对大学生身体素质形成的影响

身体素质,通常指的是人体肌肉活动的基本能力,是对于人的各个器官的机能在肌肉工作过程中的综合反映。身体素质经常表现在人们的劳动、学习和生活当中,而在体育方面表现得更多。目前,高校体育教学都遵照将健康放在第一位的宗旨。现阶段,我国的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不是很好,据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在逐年下降,这个趋势也对我们的大学生体育教育敲了一个警钟。俗语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可见身体素质对于人们的重要性,它对人们生活、工作、劳动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高校体育教学的重点放在对身体素质的提高上。而体育教学课堂上是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的最佳机会之一,需要教师有效的把握住大学体育课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身体素质,使学生达到良好的健康水平。不同体育项目对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的训练是不一样的,如篮球可以训练学生的力量素质和身体协调素质、健美操可以训练学生的柔韧性、长跑可以训练学生的耐力素质等,教师可以根据体育教学课程,让学生选择合适他们的体育项目进行学习,这对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是有非常有利的。

3.3高校体育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影响

心理素质是在教育、实践活动、后天环境等因素影响下逐渐发展扩大起来的,它是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有先天的和后天的。而体育教学是后天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利用体育教学培养大学生心理素质,可以让教师在课堂上做专门性的训练,加强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坚定成功的信念。如在球类课上,组使学生进行比赛,参与双方学生的目的都是赢得比赛,所以需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去拼搏,而在这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敏捷思维、合理的战术、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在这过程中,大学生的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心理素质自然而然得到了锻炼并有所提升。

总结: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的改革,高校体育教育已经从单一的增强体质转变为向竞技、教育、生活、娱乐等多功能融合的教育发展。而大学处在身体发育的最后阶段,通过体育教学对大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的教育,既符合了素质教育的全面性,又能增强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因此,高校体育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所以说高校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付伟平.论高校健康体育观的树立与终身体育[J].教育与职业,2010,2.

[2]秦建.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发展状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08.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班主任工作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班级是素质教育的阵地,班主任是学校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作为班主任,应该积极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力图在实际管理工作中取得突破性进展。本文就当前的新形势、新情况下,班主任如何在学生素质教育工作中发挥关键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转变教育观念,做素质教育的先行者

教育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很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政策,作为自己的工作职责。教育要为社会服务,更要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过去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下,教育曾陷入三大误区:一是只围绕少数学生的升学转,忽略了众多的受教育者;二是只注重智育,忽略对学生其它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动手的能力;三是严重违背教学规律和青少年成长的规律,摧残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这种单一性的狭隘的教育模式,是一种低层次的教育,注定要被历史所淘汰。由“应试教育”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思想观念上的一场深刻的变革。在这场变革中,班主任必须做到既求真务实,又开拓进取,创造条件,积极推进素质教育。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健康,学会劳动,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全面提高素质,使之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班主任就应该因人、因材、分层施教,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面向学生的每一个方面,使之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提高自身素质,尊重学生

班主任的形象、品格、境界、素质在同学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它直接影响学生人格的形成和发展。作为一名教师,不仅需要丰富的知识,更需要的是高尚的品德和良好的气质、善良的心。班主任人人可当,但要做好班主任工作并不是人人可为的,尤其是在实施素质教育时期,要培养高素质的学生,首先必须要有高素质的班主任,班主任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视。它既可以点燃一颗微弱的火种,也可以浇灭熊熊的烈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班主任应废除“权利至上”主义。那种“教师永远正确,学生应该永远无条件服从命令和教育”的观念是错误的。只有和学生建立了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把班主任工作做好。

三、注重加强学生的基础素质教育

1.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日益复杂的多元的社会,随改革后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受开放后涌入国门的异域社会思潮的冲击和我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不尽如人意的丑恶现象的存在,要求现在的学生必须具备评判是非、区分良莠的政治素质,必须具备热爱国家和民族的素质,要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方能胜任完成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业的历史使命。班会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利用与否,以及利用得好坏,对班集体的发展,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加强学生道德素质教育。

由于受社会上不良思潮的影响,如今的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发生了错位。因而,班主任就要抓好德育工作,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实施素质教育就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责任感,遵守社会公德,有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学生既要有热爱人民、热爱劳动、文明礼貌、诚实正直、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一般道德,更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职业道德。借助于素质教育,使学生“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做人”。

3.加强学生文化素质教育。

在此主要强调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长期以来,学生和家长中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观念,使人们对自己专业以外的知识与教育,尤其是那些与“功利”、“实用”无直接关系的人文教育缺乏兴趣,致使学生缺乏批判性思考,缺乏想象力,缺乏审判意识……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人文社会科学教育,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更能培养学生具有社会的、国际的思维视角,宏观的、哲学的思维素养,使学生懂得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真理,什么是高尚,什么是邪恶,什么是卑鄙,懂得正确的价值观,陶冶其情操,升华其境界,塑造具有健全品格的社会的人。

4.加强学生身体素质教育。

身体健康,大脑健全是人生存在发展的物质前提。因此,应利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尽可能多地让学生了解卫生保健知识,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和用脑方法,养成良好的运动锻炼习惯,在此基础上,形成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发达灵活的大脑,并浇铸出坚强不屈,百折不挠的坚毅性格。

5.加强学生能力素质教育。

能力与学历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它却是一个人事业成就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的学生应努力培养自己的自我生活能力,自我激励能力,控制冲突能力,人际公关能力,适应生存和挑战的应变能力等。

四、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健康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促使学生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最有效的途径,它可以使学生正确地对待环境,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我,保持相对稳定的心理情绪,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坚强的意志品格,这一切都将使其智力得到最好的开发,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班主任应积极对有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促进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五、落实班级管理。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篇8

【关键词】素质教育班级管理内涵与特性

教育体制改革已推行了好些年,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改革的关键。虽然在推行的过程中“素质教育”这个名词已深入人心,常常挂在嘴边,但在班级管理及教学实践过程中,这种新的教学理念实行得又如何呢?可以说不尽人意。这也许就是管理及教学改革的难处。因此,本文就对在班级管理中从素质教育的内涵与特性两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1素质教育的内涵

在心理学上,素质是指人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神经系统,特别是就大脑结构上和机能上的某些特点而言,并认为它是人的心理活动赖以发生、发展和形成的物质基础或自然前提。这个概念虽然只就人的先天因素、自然本质立论,对教育来说,肯定狭隘了一些。众所周知,就人的本质讲,既有先天因素、自然本质,也有后天因素、社会本质,而且后者应当是更为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说,一个人未来发展的水平及其成就,主要来源于后天的教育与主观的努力,来源于社会实践的深度与广度。而天赋的素质,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发展和成熟起来,同时某些天赋素质上的缺陷,通过社会实践也可以得到不同程度的补偿。总之,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天赋素质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并具有现实意义。

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来说,“素质教育”就是要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充分发挥其天赋条件,提高素质水平,同时,在某些基本不具备或者在心理和能力上有缺陷的方面,通过教育、实践、锻炼,培养和提高某方面的素质水平。因此,简言之,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人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的教育;详言之,则是身体素质教育、政治素质教育、思想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

1.1身体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在先天的身体素质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有效方式,锻炼学生的体魄,使他们身体的各个部分、各个系统都在和谐之中获得发展。概括来说,就是健全的体魄,发育正常,无重大疾病,经得起紧张劳动和艰苦生活的锻炼,并在体育技能上达到国家对中小学生规定的标准。

1.2政治素质教育。这一教育主要是解决立场、观点、信仰的问题。就是要教学生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把握好社会主义政治方向,爱党、爱祖国、爱人民,初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等。政治立场坚定、观点鲜明、信仰稳定,才合乎我们政治素质的要求。

1.3思想素质教育。这一教育主要是解决思想认识和思想方法的问题。我们应当用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学生,使他们善于从相互联系、发展变化和对立统一中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

1.4道德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基本道德和社会公共道德的素养、情操和法纪观念、行为规范,具有正确的学习、工作、劳动态度和较强的责任感、义务感。

1.5专业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是指专业技能素质,是对能力的培养。这种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即自学的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必要的社会活动能力,但在中小学阶段,更需要有一定的劳动技艺方面的能力,包括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并要求有一定的创造能力。

1.6心理素质教育。这一教育主要是培养心理品质,包括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个性得到较好的发展。在心理品质上能较好地、基本上无障碍地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即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

2素质教育的特性

2.1素质教育的全面性。所谓“全面性”是指素质教育既要实现功能性的目标,又要体现形成性的要求,通过实施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的最优发展,就是“人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属性”的全面发展,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教育活动中,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有时可能要突出某一育,但并不是说各育可以孤立起来单独进行。各育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只有彼此之间和谐协调才能获得全面发展。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篇9

【关键词】:学校体育实施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揭示了教育的最终目标,即人的主体得到完善,人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好素质教育,至关重要。素质教育有三个要点:一是面向全体学生,二是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三是让学生主动发展,总之,素质教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身体素质教育,可见体育教学平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教学是中专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生理、心理机能能力;发展速度、耐力、力量、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培养良好的身体形态;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吃苦耐劳、团结互助的协作精神等,通过这些任务的完成,使学生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体能、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以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素质教育实际上就是根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全民素质的要求而提出的,其目和任务也就是为了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由此可见,体育教育本身具有实施素质教育的任务,尤其是全面实施身体素质教育的任务。因此,要贯彻实施素质教育应该质疑以下几点:

一、体育教学是实施身体素质教育的途径

首先,教师要确立素质教育的思想,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安排计划和内容上要有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落实身体素质教育,采用以发展基本身体素质为主,以达标为辅的两翼战略,确保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其次,正确把握分寸,不断改进教法和学习方法。学生的特点是精力充沛、灵活性好、接受能力强,比较活跃、好动、多变、直爽、争胜好奇、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大、可塑性大,容易受社会、家庭、教育、生活环境的影响。我们在体育教学中,光靠强制性的练习,学生必然会产生逆反心理,只有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用竞赛、娱乐等兴趣教学的方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提高学生的兴趣,完全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愉快情绪,并采用一定的身体素质强化手段,让学生在有意或无意中进行大强度、大运动的素质练习,既提高学生体能,而又使学生不觉得疲劳和枯躁。

二、素质教育注重能力的培养,增强社会功能,以顺应未来的需要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能对未来社会生活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活动能力、社交能力及专业工作能力,这就要求在体育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具有强健的体魄,具有一定的抗耐力强度、抗力量强度的能力及克服困难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正确思维能力、快速判断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因而,在体育教学中就必须有意识地安排一些针对未来工作实践需要的练习内容,练习方法,增加一些具有一定强度,一定运动量,一定难度,而经过努力能达到的项目内容和练习方法。

三、身体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有强健体魄的,能适应未来社会工作、生活需要的人才,能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有用人才。但是学生身心发育存在着差异,具有各自的个性特点和不同发育程度的身体素质,有的甚至相差悬殊。作为体育教师应当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积极了解学生客观存在的身心发育的差异并以此为依据,认真探索和研究制定符合学生特点多种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施“分类要求、全面挖潜、扬长避短、各显其能”的施教策略。保障优秀学生正常发展,提高中等学生的现有水平,对“弱体格学生”给予热情关怀,耐心指导,多加表扬、鼓励,激发他们上进,必要时给予一定的强化练习,提高他们的发展速度。只要教师能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就能帮助他们成长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2、认真探索和研究教学方法,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学生身体素质为重点,变“学生适应教学”为“教学适应学生”,以提高教学效果。

3、重视第二课堂的作用。学生的身心发展,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多种内容的课外活动和两操活动,开展多方面、多能力的素质培养,保证每天有一小时的时间为学生提供自由和谐的发展机会和空间。

四、精心育人,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

德育工作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素质教育的导向、动力和保证,是衡量素质教育是否得到强化的重要标志。体育教学本身包含着德育,而且有丰富多彩的内容和方法。例如,通过观看奥运等竞赛,可以培养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民族荣誉感;通过班级之间的体育比赛,可以培养学生强烈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良好风尚;通过集体项目练习,可以发扬学生团结、协作、热爱集体的良好风尚;通过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耐力练习,可以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通过武术、体操等练习,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形体、高尚的情操和民族精神。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体育利于思想品德教育的优势,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准。

总之,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等几方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切不可将德、智、体相互割裂、相互对立起来。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社会功能,同时对素质教育进行科学评价和综合考核,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思想品质、高尚情操、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健壮体魄的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跨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学生素质教育心得体会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8-0034-02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念

积极心理学起源于20世纪末美国的一场心理学思潮,以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为主要代表人物。他对积极心理学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指出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在主观层面上,主要研究个体的主观体验,包括满足、快乐、幸福等,强调个体要满足地看待过往、幸福地感受当下和乐观地面对未来;在个体层面上,主要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包括乐观、豁达、宽容、毅力、智慧等,并希望找到一条促使个体具备这些人格特质的途径。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研究的一种新型模式,是新兴的心理学研究领域,它是在消极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消极心理学的扬弃。积极心理学的问世不仅在美国广受青睐,同样也赢得了世界范围内心理学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的认同,尤其受到了中国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的普遍欢迎。积极心理学强调要摆脱过去侧重研究人的负性心理特征、注重心理疾病诊断与治疗的研究模式,而应重视研究人的正性品质和积极的方面,注重研究人的优点和价值,采取更科学的手段挖掘人的潜力与创造力,激发人的活力,帮助人们树立生活信心,坚定生活信念,寻求和掌握获得美好生活的方法。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心理素质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各高校开展以来,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尤其是近十几年,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功,为缓解大学生压力,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预防危机事件的发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我们也要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大学生整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未得到显著提高,其中很大原因是由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本质上还是以消极心理学作为其理论基础,忽略了对大学生积极心理体验和积极潜能的开发,从而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未能充分发挥作用。

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关注的是学生在学习、生活、经济、人际交往、恋爱等方面产生的困扰,常以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似乎心理素质教育的内涵就是针对一系列心理问题,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解决心理问题。在高校,许多大学生误将“心理”当成是“心理不健康”的代名词,认为心理素质教育只是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开展的教育。这就使学生产生消极的自我暗示,许多学生认为到心理中心咨询就说明有心理问题,对心理老师和心理咨询敬而远之,生怕让同学们误以为是自己心理有问题。大学生普遍存在这样的看法,这使得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陷入困境,难以开展。实际上,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聚焦在处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上,这本身就曲解了心理素质教育的涵义,严重制约了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这也容易使许多本身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开始关注自己的消极方面,忽视自身的积极方面,对自己产生否定和不认可,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另外,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要对象基本上是那些有经济、恋爱、人际关系、学业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其余的没有显示出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就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一个真空区。而实际上,这些学生虽然没有受到心理问

题的困扰,但他们的状况却也同样不容乐观。许多大学生对生活没有目标,对学习没有兴趣,缺乏动力和理想,更感受不到生活学习带给他们的幸福与快乐。如果在教育过程中缺乏对他们的关注,必将影响心理素质教育的最终效果,也很难实现提高大学生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目标。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必须两者兼顾,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更值得思考的是,以解决心理问题为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常远离学校的主体工作,游离于学校的主体工作之外。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被看成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和心理咨询服务的任务,与学校的其他学科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甚至与其他教育工作者无关。长此以往,这必然使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独立于学校主体工作之外,缺乏有效的组织系统支持,必将难以收到理想效果。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必须转换视角,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达到增强学生积极体验、培养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目的。

三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1.积极心理学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塑造健康的人格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人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和自我成长能力,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意味着要有独立的人格、良好的社会功能和人际关系、高效的工作状态、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等。心理素质教育的重点应在于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表现在拥有积极的人格、意志品质、心态、认知方式、思维活动、情感体验等。具体来说,包括培养自信心和自制力、环境适应、情绪控制和调节、人际交往、真诚、正直、率直等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提出积极预防的理念,而不是产生心理问题后依靠外力进行修补。心理素质教育就应当通过对积极品质的挖掘,使大学生具有较完善的自我塑造能力,做到有效预防自身心理问题。大学生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我意识,他们渴望得到亲人、朋友和他人的肯定,从而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积极心理学不仅能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学生求得生存的力量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能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状况下的学生形成良好品格。

2.积极心理学有利于推动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机整体,不可分离。积极心理学能充分挖掘和有效利用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丰富资源,将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到课堂教学、第二课堂和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构建积极完善的心理素质教育系统,发挥心理素质教育的最大功能,最终实现对大学生潜能的开发与提高其心理素质水平的重要目标。

四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方法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要改变当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现状,必须将积极心理学运用到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当中。在积极心理学的指导下,应针对所有大学生,帮助他们挖掘自身潜能,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具体来说,应从大学生个体发展和学校教育两个层面重新思考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培养途径。

1.个体发展层面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认知能力。从认知角度来说,大学生除了应当具备正确认知外在事物的能力,更要有正确认知自我的能力,在认知自我的基础上才能愉快地悦纳自我。悦纳自我首先要接纳自己、欣赏自己、体会自我的独特性,在此基础上体验价值感、幸福感和满足感。其次是要客观、理智地对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理性看待得与失,在生活和学习中注重发展和完善自我。

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和情绪调节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形成对情绪知觉、评估和表达的能力。其次,要教育他们善于控制情绪,做情绪的主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会运用旅游、购物、运动、表达、哭泣等多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宣泄情绪,达到心理平衡。此外,还要提高大学生对美好事物的体验和感知能力,保持良好的心境,营造愉快的生活氛围。

培养大学生的意志品质。应加强对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充分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健康心境推动下,在学习、生活的挫折中磨炼意志,不断增强意志品质。鼓励学生自觉承担一些难度较大的事务,主动在艰苦的环境中锻炼自己,还要积极从事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工作,在奉献社会、关爱他人的过程中体验自身价值。

2.学校教育层面

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不是简单的无病状态,真正的心理健康应具有积极的心理体验,并具有积极的人格品质。教育工作者需要理解和接纳积极心理学,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这将有助于心理素质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更新观念,进一步开阔视野。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应当用一种开放的、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提供平台来激发学生的潜能,还要适时地给予鼓励、表扬和奖励,让他们感受到取得进步的快乐和获得赞赏的愉悦。

同时,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式还应以整个大学生群体为对象。心理咨询只能帮助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潜在问题,它属于一种消极应对的教育方式,不应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主流方式。良好的教育方式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塑造和培养全体学生的积极品质,从而达到预防心理问题的最终目的。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应当通过课程、专题培训、心理知识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比赛、团体辅导、素质拓展训练、心理剧展演等多种活动的开展,让学生通过团体学习的方式发挥自主性,体验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培养积极向上、互帮互助的心理品质。并且积极运用微博、手机报、网站、广播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方式,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心理健康理念。

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建立起庞大、完善的心理素质教育支持系统。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心理素质教育工作部门要与学校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形成一个运行有序、保障有力、和谐向上的心理素质教育支持系统。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组织健康有益的文体活动,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陶冶大学生高尚的情操,增强学生的积极体验与积极情绪。

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开拓了新思路,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回归到本原,必将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朝着良性而和谐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