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科技职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0:01

农林科技职业篇1

一、农林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创业机制

党的十八人报告提出,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而增加农民收入主要就是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生产率,同时引导农民就业和创业。农林高职教育承担着对将要在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学生和部分农民的技术、技能的培训和教育的任务,而这一任务的完成情况不仅关系到能否向广大农村输送高素质人力资源,也关系到能否将农村丰富的剩余劳动力培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合格劳动者。农林高职院校应重视打造学生就业或创业的实现机制,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尤其是提高农村劳动的就业能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农民提高收入。由于农林高职院校自身承担的主要是教育和培训的职能,并不直接负责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因此,就业创业机制的打造,还是只能从院校自身入手,形成和发展出一套新型的教育、培养机制。也就是说,院校在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农村劳动力的职业素养,培养良好的职业态度和职业习惯,大力加强农村受教育对象的就业教育和创业教育[4]。从我国农业、农村、农民的实际出发,农林高职院校应建立起“四个结合”的教育、培养机制,即农林高职的院校教育与企业培训相结合;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相结合;长期的学制职业教育和短期的职业培训相结合;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在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农林高职院校需要的是科学的办学体系与灵活的办学、教学模式,以订单式培养来推动教育运行机制改革。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农林高职教育就业创业机制,应通过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来落实:第一,农林高职院校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需要设置相关专业。农林高职院校要设置并发展培养高新技术产业中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专业、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技术需要的专业[5]。第二,农林高职院校应注重对在校学生和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的教育和培养。在教学实践中推广工学结合、分层次教学,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通过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以实训车间、实训基地为重心的教育新路子。第三,农林高职院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学生的创业精神、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应把科研成果转化和学生创业相结合,形成一个全新的———既能服务新农村,又可以帮助学生创业———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并实现农民与学生共同创业、互惠互利。第四,农林高职院校向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经营的咨询与信息服务。受长期的小农意识和传统农业产生方式的影响,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观念落后,农林高职院校应主动向农民提供农业生产知识科普、技术咨询、市场信息等方面的服务。

二、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不管是农业发展、农村繁荣,还是工业化、城镇化,科技创新始终都是最直接的动力源。党的十报告提出,要“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农林高职院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应不断在农业产业、农业经营方面实现创新,并将这些创新转化为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竭动力。这需要农林高职院校打造好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及时将重要科技成果转化为农业生产力,以科学技术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于新农村的农林高职院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主要由两个部分组成:一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人力资源:二是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化在上文已有论述,主要是尽力将农林高职院校所掌握的专业技术和科技成果传授给处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的每一个人。农林高职院校将先进的科技成果转化为促进农村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的产业资源,这是服务于新农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重点工程。目前,各地农村科学技术应用水平远远低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业科研又大多局限在相关政府部门和高等院校内,且转化为满足农民现实发展需要的实用技术、成果又相对较少。因此,高职院校的科研应该直接面向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地方经济,切实解决企业和地方经济亟待解决的问题[7]。因此,农林高职院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报告“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要求,立足所在地农业,了解农民的真实需要,通过“农业、教学、科研”三合一,以所在地农村作为科研实验基地,研究并推广应用促进“二农”问题解决的农业技术。同时,积极寻求相关农业“龙头企业”的支持与“联姻”,促成学校的技术、农村的资源和企业的资金的结合,从而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利益均沾。简言之,使农林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进农村、进企业,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农林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向产业资源的转化机制,大致可以分成四种:第一种是突出所在地农业产业特色,集产业、教学和科研及推广为一体,以科学实验研究、科技成果展示和集约化经营方式为主的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第二种是以农业、农村发展主要使用技术为重点,以普及相关技术和知识为主,依托重点农业科技项目而建立的科技成果示范型推广基地。第三种是由所在地政府或企业出资,农林高职院校提供技术,建立校企合作型科技示范基地或企业。第四种是有实力的农林高职院校依靠自身条件,在农村或运用当地农业资源优势,创办校办工厂或企业,直接将科技成果转化为产业优势。通过推动农业的科技化和产业化,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三、农林高职教育服务新农村配套保障机制

农林科技职业篇2

关键词:林业;职业教育;产业化;职教集团;对接

林业产业化是指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效益(生态、经济)为中心,以森林资源及生态环境产业为基础,正确确定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分区、分类生产,协同经营,实行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形成上连基地、下连市场的由结构合理、多条产业链组成的产业体系。国家林业局关于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的意见(林人发【2007】76号)是大力发展林业职业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林和人才强林战略,促进林业产业化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是提高林业建设者整体素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

一、发展高等林业职业教育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要求和坚强柱石

(一)湖南林业产业化现状

林业产业已经发育成为涵盖一、二、三产业的大产业。到2008年底,湖南省全省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86亿亩,占国土总面积的58.47%。有林地面积达到1.48亿亩,森林覆盖率53.67%,活立木蓄积量3.23亿立方米,油茶林2000万亩,年产茶油8.9万吨,毛竹1068万亩,立竹15.35亿根,国有林场177个,经营面积1163万亩,森林公园63个,国有苗圃97个,经营面积5.89万亩,均位居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林业产业化系统,2008年湖南省林产工业总产值为319.76亿元。林产工业主要产品产量为:人造板429万立方米,木竹浆纸116万吨,木竹地板(含强化地板)1442万平方米,松香等林产化学产品2.8万吨,林药加工产品3.94万吨,森林食品加工30万吨。

总的来看,湖南林业产业发展的形势是好的,但是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从横向比较,相邻省区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尤其是东南沿海省区发展更快。从省内来看,林业产业在农村经济中所占比重还不够大,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还不够高,与林业的基础地位极不相适应。其突出问题是:(1)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主导产业和产品发展不快。产业结构中,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55:27:18。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主要用材树种结构上,松、竹、杨、优良阔叶树种供需偏紧,而传统树种杉木相对过剩。经济林品种上,低产品种多,高效品种少;一般品种多,名特优新品种少;鲜果多,干果少;人造板、木浆造纸、家具制造、松香加工等主导产品发展滞后。(2)投入不足。由于缺乏对新兴产业、特色产业的必要扶持,不少企业靠原始资本缓慢积累,规模小,缺乏技术改造能力,产品多年一贯制。全省规模以上的大型林产加工企业只有8家,家庭作坊式的较多。全省林产品中,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仅4个。(3)政策不配套。一方面,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政策、木材和林产品运输政策等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法律法规滞后;另一方面,有些现有政策还未落实‘特别是中央林业决定和我省贯彻意见规定的多种优惠政策兑现较少。(4)对农户带动能力不强。湖南山地面积大,但农民从林业生产中获得纯收入仅28.44元,仅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1%,无法带动广大的农民致富。

(二)湖南林业产业化需要高技能人才

(1)林业产业化需要掌握现代林业生产技术与操作,能运用现代林业生产工具从事林业生产,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技能的林业生产者。实现林业产业化,需要不断提高林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资源在林业生产中的利用效率;以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安全的、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来满足社会需要。而这些应用离不开新型林业生产者。(2)林业产业化需要能研究、引进、开发和推广应用优质、高效的林业生产新技术,能直接服务于林业生产的产前、产中环节的技术指导与推广者,而林业产业化注重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非常需要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在产前、产中环节提供有效的服务,这就离不开大量的林业技术指导与推广人才。(3)林业产业化需要具有现代经营与管理知识、市场意识强、有开拓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林业产业的经营者与管理者。林业产业化强调产加销、贸工农~体化经营,需要大量的经营管理人才去做好产后服务开拓市场、促进销售,从而带动林业生产,增加林农的收入。(4)林业产业化需要能不断开发和应用农产品贮藏、保鲜、加工与包装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拉长产业链条的农产品加工者。实施林业产业化,要使林业产业由目前的低效益、弱质产业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需要不断延长林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以适应市场需求,而这些都需要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大量的专门人才去完成。

(三)高等林业职业院校培养的高技能人才是林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坚强柱石

湖南林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还较低,文化水平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普遍不高,林业生产中科技含量低,与现代林业相配套的林业服务体系还不够健全,市场信息相对闭塞,林业生产管理落后,不能适应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广大林农,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有限的资源不能有效利用,严重阻碍了湖南林业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林业产业化企业已经成为应用科技领域的新热点,亟待拥有一大批有理论、有文化、懂技术、肯奉献的新一代知识型技术工人。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的发展正是顺应这样的历史潮流。

二、高等林业职业教育与林业产业化对接

(一)依托职教集团,深层发展高职林业“工学结合”,适应林业产业化企业需要

以湖南省唯一一所林业类高职院校——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牵头组建的衡阳农林职业教育集团,坚持了以建立健全配套制度为前提,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突破口,以专业调整与教材建设为抓手,以服务和谐礼会为宗旨,取得了阶段性效果。

农林科技职业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我县林业发展实际和农民的科技需求,创建新型的林技推广体系,有利于加快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有利于巩固林业的基础地位,有利于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二、目标任务

在10月前完成我县首席林技推广专家和林技指导员、乡镇责任林技员的选拔和聘任工作。

按照"组织体系完整,职责任务明确,运作方式高效,绩效评价科学,奖惩手段有力,保障措施到位"的要求,建立起以首席林技推广专家为龙头、林技指导员为骨干、责任林技员为基础、社会化林技推广人员为补充的四级联动新型林技推广体系。

三、岗位职责

(一)首席林技推广专家

根据我县林业主导产业和重点专业,设置林业、竹类、种苗、经济林、森防5个首席林技推广专家岗位。其主要职责是负责编制本县林业科技推广计划,参与制定本县林业产业发展规划,为发展现代林业以及重大决策提供科技咨询,组织实施并带头开展本领域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培养和培训本地林技指导员、责任林技员、科技示范户。

担任首席林技推广专家的条件:一是县林业局下属事业单位现在编人员并具有高级以上林业专业技术职称;二是专业水平和技术水平在我县同行业中具有权威性;三是具有较高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能力。

(二)林技指导员

林技指导员由县级林技推广机构中除首席林技推广专家以外并具有初级以上林业专业技术职称以上的林业专业技术人员中聘任。其主要职责是开展各类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完成上级林业部门和首席林技推广专家交办的林技推广任务,为乡镇责任林技员、林业特色基地、专业合作社、林业龙头企业和示范大户提供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和咨询。

(三)责任林技员

责任林技员包括乡镇林技推广机构的所有林技人员。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本责任区的林政执法、森林资源管护、林业有害生物及森林火灾的监测、预报、防治、处置和日常林业生产经营组织管理等,负责责任区全体林农的林技推广服务工作,及时答复林农提出的各类技术问题,完成上级林业部门、首席林技推广专家、林技指导员等交办的林技推广任务。

(四)社会化林技推广人员

鼓励林业龙头企业、林业科技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科技力量积极参与林技推广活动,大力培养农村林业科技示范户,加以扶持和引导,充分发挥他们对林业科技的"传、帮、带"作用。

四、工作步骤

为确保责任林技推广制度的顺利实施,具体工作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9月中旬):成立县责任林技推广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县政府分管领导担任,副组长由县府办分管主任和林业局局长担任,林业局、人劳局、财政局等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主要负责制定完善考评内容和程序,统筹协调责任林技推广制度的落实,开展对本县林技推广现状、责任林技推广制度进行前期可行性研究。

第二阶段(9月下旬):根据省政府、省林业厅文件精神,制订责任林技推广制度各项具体内容,落实好首席林技推广专家、林技指导员、乡镇责任林技员职位人选及责任区划分。

第三阶段(10月中旬前):实施责任林技推广制度,组织开展全县林技推广工作。

五、考核与奖惩

农林科技职业篇4

dd年1月11日至dd年1月14日,我系xx主任参加了由学院党委书xx等组成的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考察团。考察团先后参观考察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和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对各个学院的专业建设、办学特色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进行了深入的考察。通过考察,认识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出了差距,明确了努力方向。

二、考察历程和内容

dd年1月11日下午,考察团考察了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该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农业职业技术院校,是江苏省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占地800余亩,开设有园林园艺系、农业工程系、食品系等六系一部一院,在校生10000余人,教职工400余人。苏州农职院院相城科技园,始建于二oo五年三月,是学院集科研、教学、产业于一体的示范基地。园区一期规划面积280亩,总投资5000万元,示范辐射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万亩以上。

园区在建设规划中坚持项目的科学性、设施的先进性、示范的辐射性、管理的规范性、产学研的紧密性,经过一年多的项目集成和资金投入,共完成两大类十四个子项目的建设,完成资金投入2500万元。江苏省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苏州市园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球根花卉种质基因库、地被植物基因库、绿色果茶园、苗木种质资源圃、商品化组培室、中高档花卉生产示范区、园艺专业综合技能实训区、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区等一批项目已落户园区。园区已成为学生实习的场所、教师科研的平台、产业化的载体、科技示范的窗口、实训与科普的基地。

dd年1月12日下午,考察团参观考察了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该院建于1983年,原名芜湖联合大学,1997年5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更为现名。XX年8月,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具有百年办学历史的芜湖农业学校并入学院。XX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计划”首批立项建设院校。学院设有机械工程、电气工程、生物工程、园林园艺等十个系,现有在校生11000人,教职工600余人。该院狠抓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与芜湖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共建的汽车实训基地为教育部重点支持项目。

dd年1月13日上午,考察团参观考察了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学院创办于1923年,至今已有80多年的办学历史。主校区与江宁校区和学院实训基地——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主体的“一主两翼”的校园格局。江苏农林科技示范园区集教学、科研、生产、实习、观赏于一体,核心区2500亩,辐射区8000亩,其中的江苏林木种质资源库建有珍稀植物区、色彩苗木区等近20个特色园区,并将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林木种质资源库。

dd年1月14日上午,考察团参观考察了江苏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该院是我国东南沿海乃至中国南部地区唯一以培养动物科技类高技能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各级各类在校生15000余人,教职工1000余人,开设有畜牧系、兽医系、宠物科技系、食品科学系、园艺科技系等十一个系部。该院“紧扣畜牧产业链,产学研结合育人才”的办学特色突出,建有现代畜牧科技示范园和江苏蓓康药业有限公司等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

农林科技职业篇5

关键词:综合大学;职教师资;办学优势;区位优势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3-0084-03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职业教育已成为我国三大教育类型之一。职业教育教师在数量和质量上现都已不能满足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已引起各级政府和部门的高度重视。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项措施,不断提高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对提高中职教师的整体素质,优化中职教师队伍结构,完善中职教师队伍建设起到了巨大作用。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的问题,建立一条稳定的合格职教师资来源渠道,才是解决职教师资数量不足和质量不高问题的根本措施。近年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充分发挥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优势和地处全国唯一的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在职教师资培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现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展职教师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进行探讨。

学校办学优势分析

基础雄厚,历史悠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有70多年的建校历史,学校始终坚持“民为国本,食为民天”,以推进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为我国农业及农业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校有一大批著名农业科学家在校执教和从事科学研究,建设了一大批能满足各种教学需要的、功能完善的教学设施,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现设21个学院(系、部、所),64个本科专业,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11个学科门类,有7个部级重点学科,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以及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5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8个国家及省部级研究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野外台(站)。这些条件都为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和文化基础。

办学经验丰富,教师队伍一流经过七十多年的教学积累,学校不仅有治学严谨、成果丰硕、造诣精深的老专家、老教授,还有富于创新精神、逐浪学科前沿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以及思想活跃、充满生机的青年教师。现有专任教师1490人,其中,教授257人、副教授368人,博士生导师247人,硕士生导师668人,形成了从博士后、博士、硕士、本科到成人教育的完备人才培养体系。现有全日制本科生2万余人,硕士研究生7100余人,职教师资本科学生1000余人。而且还积聚了一大批优秀的科研专家和实力推广专家,形成了实力雄厚的科学研究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这些优秀的人才为职教师资培养提供了充足的人才保证。

实习、实验条件完善,实训基地功能齐全产学研结合是我校办学的基本定位和特色,也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现途径,学校分别建有校内、校外、创业基地三种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基地以教学实验室、教学实验农场、教学林场、工程训练中心、校办科技企业为重点,由学校整体投入,增加其教学功能,强化育人职责。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学院为单位,以专业为依托,以专家教授和科技成果为纽带,瞄准企业和具有典型性的地区,本着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原则,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建立。目前,已正式挂牌成立了260余个学校层面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创业基地主要依托杨凌示范区,在科技企业中设立创业学分,鼓励学生积极进入科技企业创业锻炼。从学校这260多个校外实习基地中筛选出了50余个基地,用于职教师资的培养培训工作,同时,还结合需要建立了20多个专门的职教师资实习实训基地。所有这些实习基地的建立为职教师资培养提供了实习场地保证。

产学研结合紧密,适合“双师型”教师培养学校依托杨凌全国唯一的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积极开展科技成果的示范推广和产业化运作。1999年以来,与全国50多个县市地方政府、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立科技示范基地47个、科技专家大院35个。在国内率先提出并积极探索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支持。学校科技园暨留学人员创业园首批进入部级大学科技园,创办各类科技企业20家。学校已经成为一所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的综合性大学,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的各种科技示范基地为职教师资培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训练场地,使专业实践得到了有力保障,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了条件。

学科优势明显,为职教师资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创造了条件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学科都有自己的博士点、硕士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11个博士后流动站,1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博士点、18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和105个硕士点。此外,还有4个专业学位以及高校教师和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的授权。这些都为职教师资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为提高职教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供了可能。

与师范院校相比,专业技能培养更有优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一所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与师范院校相比,各有各的优势,综合性大学的优势在于专业技术上的优势,师范院校的优势在于教育教学能力培养上的优势。但综合性大学一般都有比较长的发展历史,办学经验丰富、有一批治学严谨、成果丰硕、造诣精深的专家、教授及教学名师,在教育教学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很好的经验。综合性大学的教师大多都是不仅搞教学,而且承担科研和推广工作,理论与实践能有机结合,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对培养“双师型”教师更有优势。因此,与师范院校相比,我校专业技能培养更有优势。

示范区的区位优势分析

2008年,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继续办好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重大部署。2009年6月,国务院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确定以杨凌为依托建设全国现代农业高技术产业基地,把杨凌建成关中—天水经济区次核心城市。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以下简称《批复》),从国家层面明确了杨凌示范区发展的新定位、新目标、新思路。《批复》中要求,通过5~10年的努力,把杨凌示范区发展成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中心、农村科技创业推广服务的重要载体、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的重要基地、国际农业科技合作的重要平台、支撑和引领干旱半干旱地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批复》从支持信息化社会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深化农村金融改革与服务创新、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措施。2010年6月5日,陕西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继续办好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若干政策的批复〉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要求全省上下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批复》精神,以科技杨凌、人才杨凌、园林杨凌和富裕杨凌为目标,大力支持杨凌示范区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产业化示范,加快推进杨凌示范区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时,《意见》在国务院《批复》的基础上,提出杨凌示范区还要发展成为陕西涉农工业发展的战略高地,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农业科技创新型城市。所有这些都为座落于杨凌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成为职教师资培养的有利条件,使学生不出杨凌就可以完成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任务。

职教师资培养取得的成效与特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依托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紧紧围绕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方针,充分发挥学校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和杨凌示范区独特的区位优势,努力打造“职教师资教育教学品牌”,现已形成本科到研究生教育的一体化的、独立的职教师资培养体系。

培养培训成效截至目前,学校已面向全国培养职业教育类人才2880多名,涉及农业水利工程、园艺、动物科学、农林经济管理、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会计学、电子商务、工商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20余个专业,覆盖我国新疆、内蒙、山东、河北、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区,成为我国最大的职教师资本科人才输送基地。现有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学位点3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8个,中职教师硕士在校学生51人,在校本科学生1044人。根据教育部、陕西省对中等职业学校专业骨干教师培训计划的要求,学校还对北京、上海、浙江、江西、内蒙、、山西等24个省市的573名中职骨干教师进行了部级培训,对陕西省10个市、县767名中职学校骨干教师进行了省级培训,合计培训1340人。

理论研究及成果学校十分注重理论和科学研究工作,共主持完成职教师资和职业教育方面研究课题15项,在研科研项目7项。各项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目前,基地已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校级教学成果7项;建成部级职业教育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2门;发表各类研究论文50多篇;获优秀论文奖5项。基地的工作也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肯定,《光明日报》于2007年7月18日以“西北农林科大为职业教育培养师资”为题报道了我校职教师资品牌建设;《中国教育报》于2007年9月7日以“面向地方需要突出技能训练”为题报道了我校职教师资培养的成效;《陕西日报》于2006年3月19日在头版显著位置以“突出品牌特色,实现产学研结合”为题进行了专题报道。

办学特色(1)基地秉承学校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特色和创建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目标,充分发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区位优势,把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贯穿于职教师资培养的全过程,从培养方案的制定、教师的遴选、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实习实训基地的选择等方面处处呈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办学特色,形成了产学研紧密结合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2)学校把开展职教师资培养培训进而推进职业教育作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和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来抓。基地以服务现代农业,着力提高中职骨干教师整体素质为目标先后开办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机械加工和种植养殖等14个中职骨干教师培训专业;开办了园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动物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水利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11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逐步形成了我校特有的以现代种植养殖、计算机应用和机械制造领域为主的培养培训专业群,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3)基地在管理、教学方面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创建的“订单招生,定向培养”的职教师资本科招生就业模式和“三突出、四双制”的职教师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被兄弟院校和单位应用及借鉴。

需要解决的几个问题

创造条件,寻求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在综合性大学开展职教师资本科人才培养,面临着不被学校重视和处于边缘化的危险和困难,因为综合性大学的教育重点不是职业教育,也不是职教师资培养。那么,要想充分利用学校的优势资源就必须创造条件,寻求学校的支持和帮助。唯一的条件就是通过职教师资培养工作,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出特色,成为学校的一个亮点,能给学校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尤其是社会效益。只有做到了这些,才会得到学校更大的支持。

正确处理好普通高等教育与职教师资本科教育的关系职教师资本科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二者不仅培养目标定位不同,而且培养模式、就业岗位也不同。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学术定向性,职教师资本科教育培养目标是职业定向性。在培养模式上,二者的专业设置依据不同,课程体系设置不同。普通高等教育是以学科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注重的是学科的层次性和完整性,职教师资本科教育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系和实践环节,注重的是技能的训练和应用性。另外,二者的教学过程和方法也不尽不同。因此,要根据职教师资培养的特点,处理好与普通本科教育的区别。

制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职教师资培养必须按照培养“双师型”教师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要处处体现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培养“双师型”教师为目标,强化实践教学,明确各专业所应掌握的技能,制定各专业技能体系,依据技能体系设置课程体系和教学环节。

国家要在宏观政策上予以支持应尽快出台“关于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工作的意见”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招生、培养、就业、管理等各个环节提供有力的政策保障,提高职教师资的吸引力,进而推动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参考文献:

[1]牛宏泰.我校产学研紧密结合目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a].赵忠,李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办学探索与实践(第一辑)[C].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141-145.

[2]谢莉花.综合型大学职业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33):77-82.

[3]桂早芳.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差异性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11(S1):247-251.

农林科技职业篇6

(一)世界一些国家和地区农科教三结合的作法

1.美国科研、教育与推广的体系

美国实行的是政府领导、以州立大学农学院为主体的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的体系,同时,建立了全国农业研究、推广、教育和经济学咨询委员会,由30人组成。职责:一是向农业部长、州地学院提供农业研究、推广、教育和经济学政策及各项咨询;二是评价有关农业研究、推广、教育和经济学的政策及各项成果和效率;三是检查农业部有……

对农民进行无偿的技术推广服务,这也是美国农业科技得以快速推广的原因之一。

美国的农业科技推广经费其来源有三个方面:一是联邦政府,占50%;二是州政府,占25%;三是县政府占25%。地方县政府尽管在经费构成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在发挥科技推广作用方面举足轻重。每一个县政府都设有农业技术推广委员会,由3-5人组成。该委员会负责当地农业项目的推广和协调工作。农业需要什么技术,谁能提供技术,由委员会负责人(站长)与有关大学专家及企业取得联系,进行协调。通过委员会这一中介环节将科技与生产紧密地联系起来。

美国教育、科技与生产三者通过独特的科技推广网相互交融,联为一体。美国的科技创新之所以能够始终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经久不衰的强大动力源,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这种具有强大桥梁功能的中介环节——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2.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农业推广体系

(1)以农协为主体的推广模式。如日本和我国的台湾省。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会组织和农户,农业发展的受益者是农会组织、农户和政府;推广主体是政府和农协,政府通过农协进行具体的推广活动。由于受农户生产规模小的制约,农业推广一般为非直接获利性的。

(2)以私营咨询机构为主体的推广模式。如澳大利亚推广模式。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大中型私人农场,规模生产对农业技术的需求迫切,使得农业推广有利可图;推广主体是政府和私营咨询推广机构。由于性质的不同,政府推广以无偿免费服务为主,私营机构的推广则为有偿服务。

(3)政府推广机构为主的模式。如印度、韩国的政府单一化推广模式。农业生产的主体多是分散的农户或农场,农业推广的主体是政府,政府通过建立推广网络进行技术指导,以非营利性推广为主。随着企业的发展,近年来这一模式有趋于多元化的趋势。

(4)大学、合作社和私营机构相结合的综合推广模式。如美国、荷兰、法国等国的推广体系。这种模式的农业生产主体是各种农业供销社和规模不等的私营农场,推广主体包括政府、农业合作社和私营企业,其中政府与合作社的推广活动属非营利性的,私人企业的推广服务则是有偿的。美国公益性推广以大学推广中心为主,营利性的技术推广则以企业为主。荷兰从1993年起放开全部推广机构,政府采取补贴的方式支持推广工作。1993年3月起荷兰又将研究机构和大学推向市场,采取先放开、后收购的办法,收效很好。

(5)多元化的推广模式。如泰国的政府、企业相结合的多元化推广模式。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户和农业企业,政府和农业企业是农业科技推广的主体。政府通过建立完善、高效的推广体系推广农业技术,农业企业通过实施产销一体化经营,提供全程技术服务。

3.几点启示

(1)推广组织的多元化。单一的政府推广体系难以适应多元化、复杂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必须引导企业、农协等非政府组织的共同参与。

(2)技术用户应是推广的主体。积极调动用户的积极性,引导用户以多种方式参与推广是世界推广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之一,也是发展的方向。

(3)政府行为与市场配置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坚持谁受益、谁推广的原则,实现推广费用的合理分担。政府引导与市场推动相结合,公益性的工作由政府支持,效益明显的技术由企业去推广。

(二)我国农科教初步改革的作法和成效

党和政府都非常重视农科教结合和科教兴农战略方针的落实,把农科教结合作为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项战略措施来抓,紧紧围绕振兴农业和农村经济,深化农业、科技和教育改革,在全国共设了12个农科教结合示范区,通过示范区,不断探索农科教结合的最佳途径,使农科教结合的领域不断拓宽,农科教结合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为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1.初步建立“三大体系”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农村的人才培养、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三大体系”的需要越来越迫切。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和多年的努力,这个体系得以建立并逐步加以完善。

(1)农村人才培养体系

建立示范区促进了农村教育教学改革,其主要表现:①职业学校面向农村农户和农业企业的需要设置专业,实行定向招生,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和技能训练,为第一线培养和输送有技术的劳动者和经营者。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教学、实验示范与技术推广相结合,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相结合。②在普教中引入职教因素。一是实行“3+1”,即初中毕业后再学1年农村实用技术;二是对落榜应届初、高中毕业生进行集中培训,实行“绿证”换“红证”的办法,让他们学习农业实用技术课程,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达到绿色证书的标准,回农村有一技之长。为了配合农科教改革工作,各示范区都加强和完善了培训中心的建设。一些地方的农科教结合培训中心还把短期、中期、长期培训三个层次紧密地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和科技文化素质。通过强化农村人才培训,示范区的农村教育基本形成校内、校外两条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彼此衔接,协调发展的新型的农村教育体系。

(2)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农业技术推广得到完善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建立健全了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为纽带,村为基础,专家和群众结合的农业技术推广网络。使得技术推广工作层层有人抓、有人管,目标明确,任务落实,措施到位,促进了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是深入开展科技推广活动。各地都紧紧抓住科技推广这一关键环节,大搞技术培训活动。

(3)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体系

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撑了示范区农科教结合的发展。一是积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促进了农科教结合的发展。使农民成功走向市场,增强农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把农业生产引向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促进了农村经济产业化的形成;二是农业科技组织、服务组织走向市场。示范区创办科技市场,集农业科技、农业科技产品、农用物资交易、农业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组织、围绕本地的龙头企业、支柱企业,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发挥科技市场在农科教结合中的促进作用,并依托他们的服务,把科技带入千家万户。

2.拓宽了农科教结合的领域,丰富了结合的形式和内容

(1)拓宽了农科教结合的领域

各示范区围绕农村经济的发展,农科教结合也由种植业、养殖业向农、林、牧、副、渔、工、商、建、运、服等多种产业发展,并且进入了开发、农业项目引进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农业各个领域。科教兴村、科教兴山、青年星火带头人计划,特别是现代化传播媒介进入农科结合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地方建立了农业教育电视台、站,并以县办、乡办、村办多种形式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普及农业科学技术知识,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2)农科教结合的形式不断丰富

各示范区紧紧围绕农业产业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除了继续在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建设和科技推广等方面实行结合外,还探索出农科教结合的新途径。

一是在产业化过程中实行农科教结合,生产部门与教育部门联合办学培养技术人员,并且与科技部门联合共同开发新技术,把技术培训、科技推广、社会化服务融为一体;二是以科技能人、专业大户为依托,带动周围农户科技致富,在示范中实现结合;三是集中专家意见,在决策上实现农科教结合。一些地方在制定农业发展规划、确定工作思路、重大开发项目及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方面,广泛征求专家意见,集中专家的智慧,在决策中体现农科教结合;四是在农业高科技示范区的建设中结合。这是实现高层次农科教结合的重要途径。

(3)扩大了农科教结合的典型群体

示范区的农科教结合工作正在由点上突破向全面推进和提高阶段过渡。各示范区涌现出一批较高水平的农科教结合的典型。进而全面开展农科教结合基地建设。通过典型示范,推动农科教结合工作深入发展。

(4)全社会积极投入示范区建设

近些年来农科教结合的一大特色就是社会各方面的积极参与。在充分发挥农、科、教等方面职能部门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扩大统筹范围,把组织、青年、妇女等有关部门也纳入农科教结合的工作中来。

实践证明,建立农科教示范区有力地推动了农科教结合工作的开展,提高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3.实施绿色证书制度

绿色证书制度也就是农民技术资格证书制度。绿色证书工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实施。从1993—1995年为起步阶段。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加强组织领导,探索和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组织制定有关的程序和办法,编写、制作文字和声像教材等,为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做好准备。一些试点工作开始比较早,已经具备条件的省、市、县,可以由点到面,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为面上的工作创造和积累经验。1996—2000年为全面实施阶段。这个阶段的重点是,组织开展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充分发挥绿色证书学员的作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引导并帮助农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顺畅地发展。通过实践,初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制度。2001年以后为进一步完善和提高阶段,使我国的农民技术教育逐步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并建立农村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衔接的制度。

4.农技电波入户

农技电波入户是在农科教结合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做法:

(1)建立体系,健全网络

河北省把构建科学合理的农技电波入户网络作为突破口,探索出“两线一中心”的模式。两线即“天上”和“地下”两线。天上一条线指县电视台设固定栏目,通过天线电波传送节目;“地下”一条线,指在乡放像小分队并在村设放像点,作为拾遗补缺或强化培训,由县制片中心负责管理;“一中心”,即县(市)农业局建农业科教制片中心,集采、摄、编、制为一体,是该工程的中枢。同时在各级设通讯员、联络员和监督员,由县电波领导小组负责管理。

(2)搞好培训,建立一支精良的农技声像队伍

河北省县(市)制片中心为建立一支精良的农技声像队伍,加强对专职人员的培训,以中央七频道农业节目为教材,并举办培训班。还要请国家、省、市专家指导、讲评,在农业学校开办农业电视节目制作专业。由于采取了这些有效的措施,农业科技宣传教育的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克服困难,求得支持,争取发展

农技制片中心硬件建设需要资金,河北省争取财政支持,同时各县、市又多渠道筹措资金。

(4)提高质量,多出精品

农技电波入户,选题是关键,制作是基础。只有抓住农民的需求和热点,才能吸引农民,提高收视率。因此,河北省要求节目要面向农业、农村、农民,为三农服务,从采编选题入手,与农民需求紧密结合,围绕农民关心的热门话题做文章,力求形式要活、内容要新、层次上要深、艺术上要精,做到可看、可学、可做、可信。为了提高节目质量,1997年河北省举办了农业科教电视“兴农奖”评选活动,激励制作人员多出精品的积极性。

农技电波入户,定位在农民、市场、科技和效益上,利用了农村电视较普及的优势,把农村电视作为农民获得知识、获取信息的工具,建立起了直接通向千家万户的农业科技信息传播渠道。成为农民学习农业科技,了解农业市场,掌握农业政策,寻求致富门路的重要渠道,因而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

二、我国农业、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高等农林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观念不适应。高等农林教育的教育思想还不能很好地反映农业和农村急速的变革,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思想转变上还有一定的惰性。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乃至教学方法等都与现代教育思想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2.地位不适应。轻视农业以及农村的传统偏见和行为,严重影响高等农林教育的战略地位。如高等农林院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中学毕业生不太愿意报考农林院校,形成了恶性循环,危及高等农林教育的生存和发展。这就使高等农林教育的实际地位与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要求不适应。

3.体制不适应。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一体是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高等农林教育的教学、科研、推广,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科研、推广相分离的体制,使得高等农林教育不能很快地发挥作用,不能很好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4.投入不适应。突出的表现在高等农林院校基础设施差,现代化装备水平低。据教育部1998年底统计,全国50所高等农林本科院校仪器设备的价值平均每校为2283万元,是清华大学的5.58%,换言之,清华大学的仪器设备的总值是高等农林院校平均值的17.89倍。高等农林院校生均仪器设备为5371元,只略高于标准(5000元),是清华大学生均的1/3。农林科是研究生物及生命科学的,复杂的研究对象,要求有现代化的装备,但不少农林院校的仪器设备还是公私合营时的产品,现代化的仪器不多。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是国家投入不足,也与高等农林教育的经济效益回报低,导致自我发展能力弱有关。

5.结构不适应。农林业生产已向深度和广度发展,生产链已向产前和产后延伸,走向专业化,走向持续发展。尽管高等农林教育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不少进展,但仍不适应再次振兴农村经济的需要。

(二)目前我国农村教育总体上仍然比较落后,不能适应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需要

我国农村还有约20%人口的地区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约8%人口的地区没有普及初等教育,扫盲和巩固扫盲成果的任务仍很艰巨。据1997年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80%,文盲占14%。致使全国约40%的行政村没有建立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县乡村三级培训网络建设速度慢,全国农村劳动者的年培训率只有约20%左右,农村劳动者素质偏低与农业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只有88万,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就占了60%,平均万亩土地仅有0.8个技术人员,万名劳动力仅有0.16个技术人员。

(三)农村教育结构不尽合理

农村职业教育还很薄弱,农村职业教育的在校生占高中阶段在校生的比例只有29%,比全国城乡平均水平低20多个百分点,质量、效益不高的问题还很突出。

(四)农业和农村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差

普通中小学差距较大,薄弱学校占有相当比例;职业学校教学设施普遍不足,实验实习条件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农村成人教育经费严重不足,国家财政至今没有培训农村劳动者的专项补助经费,成人学校办学条件简陋;高等农林院校装备水平低,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五)农业教育、科研、推广体制不顺

在教育内部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普通教育统筹不够,教育资源没有充分发挥其效益;在教育外部,农、科、教等部门在教育培训上自成体系,力量分散,没有形成合力。特别是表现在农科教推广体系不顺:

1.运行机制不适应发展需要。我国农业推广体系以政府为主体的模式,运行机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制定的,使公益性及营利性推广工作均由政府承担。一方面增加了政府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未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影响了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2.生产一线推广人员少。目前,乡村一级组织不健全,大部分推广人员在乡镇以上,一线人员缺乏,使得推广工作出现基层断层。

3.推广人员专业结构不合理,非专业人员多。目前,我国农业推广队伍中,80%的人员都集中在种植、养殖、病虫防治等产中领域,而发展高效农业、特种农产品,以及产后加工等领域专业人才缺乏。另外,许多地方推广机构中安排了许多非专业人员,难以开展正常的专业工作。

(六)不少地方对农业和农村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还缺乏足够的认识

过多地强调农村教育的升学功能,忽视农村教育的经济功能,仍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社会上及一些党政部门甚至拿升学率作为衡量农村教育办得好坏的主要标准。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教育方法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脱离农村实际的现象。

(七)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

据1997年我国第一次农业普查资料显示: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小学和初中文化的占80%,文盲占14%。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只占20%,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只占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占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在美国,农民受教育年限平均为12年,我国只有5年。一项先进技术在美国推广只需1年半时间,在我国平均是6年,甚至更长。我国农业科技的贡献率只有42%,仅为发达国家的一半。在美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为400万,而玉米、大豆的产量却占世界产量的45%和51%,出口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65%和67%。我国小麦、玉米、大豆、棉花、油料、糖料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30%,且质量与国际市场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在国际市场上无竞争优势可言。

三、今后农业和农村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思考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积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落实农业、农村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继续深化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农业、农村教育发展速度,坚持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统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教育主动与农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

(二)总目标

积极推进农村教育综合改革,实行三教统筹和农科教结合,在确保“两基”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包括职业教育在内的农村高中阶段教育,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加快高等农林教育的发展步伐。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扩大教育、培训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构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适应农村长远发展和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需要的新型农业、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和运行体制,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技文化素质,全面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三)战略目标

1.“十五”期间的量化目标

围绕农业发展新阶段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加快发展步伐,着力于进行学科专业结构调整,扩大教育教学改革的成果,大力提高创新能力,为生产发展、农业科技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1)高等农林院校本专科招生数占全国总招生数的8%,其中农林科专业占4%;研究生招生占全国的7—8%。在校生数占全国在校生总数10%,其中农林科占4%;在学研究生占全国的6-8%。

(2)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和巩固率继续提高,青壮年文盲率进一步下降,有条件的地区基本满足学前教育的需求。经济发达的农村地区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已实现“普九”的农村地区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并大力发展学前二年、三年教育;已经普及五年(六年)义务教育的贫困地区,在巩固提高的基础上,努力发展初中,逐步提高义务教育年限;已经普及三年(四年)义务教育的贫困地区,要普及五年(六年)教育;全国青壮年非文盲率巩固在95%以上,“三片”地区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到90%以上。农村初中普遍试行“绿证”培训。全国成人非文盲率提高到95%以上。力争使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率得到进一步提高,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初高中毕业生都能普遍接受一定时间的职业教育和培训。

(3)努力扩大农村成人教育培训规模,使每年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者比例达到30%以上。5年内,使农村劳动者都能够接受相应的实用技术培训,其中培训农户科技当家人1.15亿,“绿色证书”获得者达到2000万人。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两项脱贫致富的实用生产技术;在经济相对发达地区,使农村劳动力普遍掌握适应农村产业化需要的生产技术,使一部分农民获得“绿色证书”。对于务工农民要普遍加强岗位培训,提高知识水平、专业技能和安全生产知识。建立健会县乡村三级教育培训网络。重点建设好10000所示范性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

坚持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方针不动摇,进一步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力争使愿意接受中等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和广大群众都能得到相应的教育与培训,使农村新增劳动力和在职人员能够普遍接受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今后5年农村职业教育要努力培养800万左右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每个县要建设好一所发挥骨干示范作用的职教中心或职业学校,其中1500所达到全国重点职业学校建设标准,辐射1万个乡镇,10万个村,培养100万新型农民、致富能手和村镇干部,带动1000万个农户致富奔小康,全面推进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两个文明建设。每个省(区、市)建设好一所示范性高等农业职业学校。今后5年,高等院校要为农村培养50万左右高等专业人才。

(4)利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加快高等教育向农村延伸的速度,为农村劳动者接受高等教育创造条件;缓解农村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专业课师资、实验实习设备不足的矛盾,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发展。

“十五”期间我国同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现在的10.5%提高到13%左右,高等农林院校要积极发展本科教育,大力发展专科(含高职),加快研究生教育发展步伐,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使招生数和在校生数有较大幅度增长。

实施“新型农民培训工程”,通过努力,到2005年,使我国农村现有劳动力普遍接受一次以上培训,其中每2户中有一名科技当家人,每10户农民有一名获得“绿色证书”,每个行政村有10人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每个乡镇有10人受过大专以上教育。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重点搞好高等农林院校、中等专业学校、成人学校战略性调整。

2.2006年至2020年的量化目标

初步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高等农林教育体系,跻身于中等发达国家高等农林教育的行列,高等农林院校走向多科或综合,若干学科和专业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储备。

(1)我国同龄人口中高等教育入学率要从13%提高到20%以上。与此同时,要使我国高等农林院校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同类院校的发展水平,并使若干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农林科技职业篇7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服务社会;特色;实现途径

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而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为教学服务型,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体现服务社会、服务区域经济、服务主导产业发展的服务功能,特别是农林类高职院校更应将服务“三农”作为立足区域经济办出特色的出发点,必须坚持“立足行业、服务地方发展”的方向定位,将行业办学的特点转化并发展为学院办学的特色与优势,并在服务行业产业发展和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使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着力“三农”人才培养,彰显职业教育育人功能

高职教育要更好更快地持续发展,必须创新办学思路,科学定位。一般而言,高职教育是有别于学科型、研究型、工程型高等教育的新的教育类型,其主体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育。这表明,高职院校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这也决定了其教育功能除了学历教育外,还应为其他教育形式的毕业生提供高级职业训练;为成人提供继续教育或训练;为人们提供在任何地方接受高职教育或培训的机会。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尚处在以学历教育功能为主导、职业培训功能尚未充分发挥的重要转型时期,原教育部高教司张尧学司长认为“中国高职教育的新模式正在形成”,即“一二二一”模式,有的高校提出的两个“1∶1”(即在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达到1∶1),更是将学习社会与终身教育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国1998年制定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建立终身学习制度、知识创新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局长、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认为“终身教育是指人们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需要受到各种教育培养,接受教育应该是一个人从生到死永不休止的事情,教育应当在每个人需要的时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这些都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背景和契机。

要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这就对高职院校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构建多层次、多形式的人才成长成才的立交桥。教育部强调从事职业教育的各类院校要学会“三条腿”走路,即全日制学历教育、非全日制学历教育、面向在岗职工和社会的职业技能培训三者并重,协调发展。中共湖南省委明确要求支持涉农高等院校设置和强化农林水类专业,培养更多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专门人才。高职院校要明确“一主两翼”的发展思路,以全日制学历教育为主,以非全日制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辅,相得益彰、互为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在非全日制学历教育方面,我院举办的继续教育层次与形式包括研究生教育(合作培养农业推广硕士、风景园林硕士)、本科教育(合作开办函授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专科教育(独立开办函授教育、合作开办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职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旨在形成多层次、多形式的高职教育体系,构筑高等教育立交桥,满足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

着实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打造职业教育产学研模式

农林类高职院校体现服务社会的职能更直接的方式表现在科研上,但应与本科院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方向与重点有所不同,更加注重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研发展之路。

拓展产学研合作渠道农林类高职院校的行业性与针对性较强,政府及职能部门进行统筹指导与协调仍是主要方式,也是推进产学研合作的好方法;也可以通过联系各类商会、行业协会,寻求合作伙伴,拓展合作形式;此外,还可以通过校友企业及校友资源开展多形式的合作,形成服务社会、服务行业的工作网络。

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首先,要建设、利用好学校自己的平台,学校自身的专业群建设、实验实训、应用技术推广等均应建设成为产学研合作的有效平台,要以项目驱动、辐射带动、培训联动等形式进行平台建设。其次,要积极参与社会平台建设,特别是政府及职能部门、企业集团构建的平台,辐射影响面较宽,高职院校应主动参与、融入其中。

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农林类高职院校要在政府及职能部门搭建的产学研平台上努力探索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增强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要积极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将应用成果进行推广,将科研论文写在希望的田野上;要努力探索新型社会化体系中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良好运行机制,联合、共建、共管农林行业的教育培训机构,承揽政府培训职能;要更好更快地培养区域经济和新农村建设紧缺的技能型人才,构建满足农民脱贫致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教育需求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打造产学研合作模式在打造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新模式的过程中,要携手区域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对接产业、人才培养、技术服务与咨询、科技研发与推广、学生实习实训与就业、技术培训及技能鉴定等方面进行产学研合作,通过院市合作、院县合作、院局合作等途径全面开展科技战略合作,以科技讲座、实用技术培训、科技攻关、对口帮扶、一村一品、转移就业、技术咨询、技能鉴定等为载体,探索技术服务型、项目带动型、基地示范型、科技包户型、培训就业型等服务新途径。要在政府职能部门的项目驱动下,全面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农民教育培训工程及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构建以点带面、任务导向、项目驱动的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合作模式。

着眼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凸现职业教育服务特色

高等教育肩负着引领社会、服务社会的职能,其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相一致。高职教育也不例外,不仅要与“富民强省”目标相适应,而且要与新型工业化、“两型社会”建设相对接,如嵌合到位、融入较深,可使高职教育发挥旺盛的生命力,实现高职院校的社会价值,而服务与特色是实现其价值的核心指标。高职教育为区域经济服务,区域经济做大做强后又可反哺高职教育,这也是高职教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动因与理想选择,据此可以形成新的办学增长极,凝练服务特色,实现由外延型(规模、数量)发展向内涵型(质量、特色)建设的转变。高职院校探索的“立足行业办学,围绕专业办产业,产业发展促专业”的办学模式已得到行业及市场的普遍认同。将农业技术推广、科技开发和成果转化紧密结合起来,立足行业经济和区域经济,以服务求生存,以贡献求发展,为“三农”服务,为行业经济、区域经济服务,形成“产学研结合、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特色,可以使学校成为教学指导中心、实习实训中心、师资培训中心、技能鉴定中心、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心及科技推广示范中心。

以专业建设为契合点,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为使培养的技能型人才具有更强、更广的产业适应能力,应主动寻求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和行业经济建设的契合点,不断拓展专业方向和专业层面,丰富专业内涵,形成适应产业发展的特色专业群。我院现已形成以园林技术为代表的环境美化特色专业群、以畜牧兽医技术为代表的服务“三农”特色专业群、以森林生态旅游技术为代表的绿色旅游服务特色专业群、以生物技术应用为代表的生物产品开发特色专业群、以室内设计技术为代表的优化人居环境特色专业群和以护理技术为代表的社区护卫特色专业群等6大专业群,支撑了学院为建设“生态湖南”而构筑的32个优势专业的发展。

农林科技职业篇8

本文以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类专业近五年的就业数据为基础,分析导致就业质量偏低的主要因素,并提出提高高职农林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一些措施。

关键词:

高职院校;农林类专业;就业质量;毕业生

一、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类毕业生就业情况

近五年,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汇总结果如表1所示。2011届毕业生来自植物保护和园艺技术专业,共89人。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和对口分别为100%和70%,学生满意度和企业满意度均为90%。2012届共147位毕业生,其中植物保护专业65人,园林技术专业51人,园艺技术专业31人。毕业生就业率和对口就业率分别为98.6%和75%,学生满意度和企业满意度分别为90%和91%。近三年,农林类专业毕业生在202~230人范围内,来自植物保护、园艺技术、园林技术和食品技工技术(农产品加工及贮藏方向)四个专业。就业率≥97%,对口就业率超过70%,学生满意度和企业满意度约为90%。从提高高职农林类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角度分析,本校农林类毕业生就业情况无明显优势,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仍需深入探讨。

二、导致高职就业质量偏低的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的内涵,可从三方面进行理解。即毕业生工作和收入情况,其工作与受教育情况的吻合度,以及毕业生服务社会的能力[1]。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首先需对影响就业质量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导致就业质量不理想的关键因素包括以下四点:

1.毕业生自我认知不足,职业定位不清晰。毕业生是就业的主体,该群体对自我认知不足,职业定位不清晰是导致就业难,就业质量不高的关键因素之一[2]。高职生源质量总体较本科院校低,在学习方面大多数高职学生延续之前的学习习惯,致使其未能较好的掌握专业知识及职业技能,导致就业竞争力偏度。另外,高职农林类毕业生向往舒适的工作环境和高薪职业[3],其对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职业定位的理解存在偏差,从而导致就业困难,就业对口率偏低。

2.就业质量评价体系和就业服务体制不完善。就业率等同于就业质量的评价体系是不合理和不科学的。在过分强调就业率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主导下,易出现高职院校就业服务不到位的现象。例如,就业工作服务人员误认为其工作职责只是将毕业学生成功送往用人单位,而毕业生的就业对口情况、毕业生对母校的满意度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均不重要,与其工作无关。甚至会因为片面追求就业率逼迫毕业生签约,而毕业生因对工作岗位不满意而离职。这会对毕业生的身心和就业观产生巨大的负面作用。

3.创业培训教育形式化,创业扶持力度不足。学校过分重视就业率忽视创业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创业培训教育形式化表面化,对学生创业扶持力度不足的现象更为普遍[4]。聘任无创业经历、企业工作经验和相关培训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人员进行创业培训教育是不可取的。学生经培训后全部颁发创业培训合格结业证书,而无配套的创业扶持措施的现象也较为常见。创业培训教育形式化,创业扶持力度不足的现状,难实现就业质量的提升。

4.就业信息平台融合不良,有效就业信息难甄别。毕业生获取就业信息的平台较多,如学校和人才市场组织的招聘会以及智联招聘、前程无忧、新安人才网等网络就业平台等。各就业信息平台相对独立彼此竞争未能有机融合,加之就业信息量庞大,要获取有效就业信息如大海捞针,效率极低。这消耗了毕业生的有效择业时间,也挫伤了他们的求职信心。

三、提高就业质量的措施

针对上述不利情况,主要解决措施包括四个方面。

1.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增进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按教学计划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定期聘请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结合最新就业动态和高职农林类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开展就业指导讲座以促进毕业生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计划[5],增进自我认知,并形成正确的择业观[6]。

2.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实现全程跟踪服务。建立就业率、就业对口率、就业满意度、就业幸福感和持续跟踪服务等并重的就业质量评价体系。明确就业服务人员的工作职责,对就业服务人员进行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训,提高就业服务质量,实现全程跟踪服务。建立毕业班学生QQ群,微信群等多渠道跟踪途径为毕业生就业提供终生服务。

3.完善创业培训,扶持学生创业。“教育+孵化”的创业模式为毕业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动力,将创业培训与扶持学生创业有机的结合,有利于实现就业质量的提高。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类专业聘请企业家和企业高管进行创业培训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学院孵化基地和校企合作企业共同扶持学生创业,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安庆职业技术学院农林类专业的“花颜草语”“、艺园果蔬”二个创业孵化小组是专业带动孵化典型。喻嫒嫒同学组建的食用菌创业小组在校内实训基地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创业活动取得成功,其事迹被安庆电视台和安庆晚报报道。

4.发掘农林类行业协会职能,建立有效就业信息共享平台。农林行业协会在农林行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提供技术咨询服务、监督规范市场和联络沟通等。深入发掘农林行业协会的服务职能,充分利用其所掌握的有效信息搭建高效就业信息共享平台,促进农林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安庆职业学院园林园艺系涉农专业和农林行业协会深入合作建立了高效的就业信息共享平台,该平台作为企业和毕业生交流沟通的桥梁,提高了毕业生和用人企业的满意度。此外,学院和农林行业协会深入合作,优化了农林类专业及其课程体系的建设,促进了毕业生专业技能的提升,提高就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刘世峰.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

[2]顾强,于善波.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5,2:3-4.

[3]昌蔚.农科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状及就业对策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1.

[4]陈洪源.大学生创业扶持体系的国外经验借鉴及国内现实构建———基于广州6所高校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调查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4,11:215-220.

[5]李俊.农林类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初探[J].信阳农林学院学报,2014,4:128-129.

农林科技职业篇9

摘要:产学研结合开发农业的基本情况:涌现了一批产学研结合的示范企业;产学研结合初显成效;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增多、成效显著。存在的问题:产教没有深度融合;农民职业培训流于形式;农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亟待规范。对策建议:政府设立产学研合作激励基金;探索有效的产学研运作模式;产教融合开发农业;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

关键词:产学研;农民专业合作社;新型职业农民;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S-0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230215

2015年暑假芜湖机械工程学校农林专业课题组就繁昌县产学研结合开发农业作了一次专题调研,调研情况如下。

1农业行业产学研结合的基本情况

1.1涌现了一批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示范企业

产学研、农科教结合的示范企业主要有:同福碗粥股份有限公司、芜湖旺龙渔业有限责任公司、安徽省滨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芜湖金蓝子蔬菜有限公司、繁昌县繁华生态r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芜湖金佰园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安徽亚安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芜湖格林美提子生态园有限公司、繁昌县芳香葡萄种植有限责任公司。同福碗粥股份有限公司高度重视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与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安徽工程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依托中国粥品研究院、袁隆平院士工作站科研场共同致力于粥类产品创新。目前公司拥有国家授权专利33项。2009年5月以来,芜湖旺龙渔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海洋大学开始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先后开展了中华绒螯蟹育肥技术研发和示范、三角帆蚌内脏团大型有核珍珠培育技术研究、中华塘鳢人工繁殖研发和示范养殖、中华绒螯蟹红膏蟹选育育种及示范养殖等项目。安徽省滨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注重与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开发农业,如2013年滨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园艺所合作,完成省科技成果鉴定1件,该公司还与安徽师范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建立合作共建学生实习基地。

1.2产学研结合初显成效

2014年同福公司与安徽工程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大米主食加工工业化关键技术研究”、“果蔬碗粥加工关键技术与节能减排研究”,这些项目的开发提升了农业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同福公司依托安徽工程大学开展“大米主食工业化关键技术攻关”,通过蒸煮、干燥、膨化、风味物质回收以及杀菌等关键技术及其装备的自主创新,重点解决了方便米饭淀粉回生、复水性、风味、米饭结团、杀菌等关键技术问题,通过浸泡、蒸煮、干燥、膨化、杀菌等工序,生产食用方便,且能保持米饭应有的色泽、组织状态和风味新型大米方便主食。该项目的建设,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果蔬碗粥加工关键技术与节能减排研究项目由同福公司与安徽工程大学共同研发,依据碗粥反压杀菌技术的创新、热烫果蔬冷却系统的技术创新2大核心技术,促进了3项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芜湖旺龙渔业有限责任公司与上海海洋大学进行产学研合作,联合开展了中华绒螯蟹育肥技术攻关,该科研项目获得了省级科技成果奖,安徽省滨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安徽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长期建立合作关系,公司建有蔬菜基地66.67hm2,设施蔬菜13.33hm2,是芜湖市蔬菜标准园、省农委西瓜悬吊栽培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承担单位,也是安徽师范大学、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实习就业基地。2011年芜湖金蓝子蔬菜有限公司建设蔬菜基地66.67hm2,设施蔬菜达13.33hm2,列入市级蔬菜标准园。芜湖格林美提子生态园有限公司在繁阳范马建成连栋大棚13.33hm2的提子园,已见成效。

1.3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增多、成效显著

繁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按照边发展、边规范、边提高的要求,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数量不断增加、产业覆盖和成员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提升、内在功能不断拓展、规范化建设不断推进的态势,截止2014年6月底,繁昌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37家,其中部级示范合作社2家,省级3家,市级18家。专业合作社的营销策略是“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企对接”,“网络营销”。平铺镇龙岗西瓜合作社引进无籽西瓜和精细蔬菜品种,注册了“繁星”牌西瓜商标,合作社成员发展到100多人,带动300户农民种植无籽西瓜66.667hm2;五华麻黄鸡专业合作社繁育的五华鸡已成为芜湖市唯一一个部级畜禽地方良种,央视二套《生财有道》栏目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光明粮食合作社还成为浙江古越龙山黄酒股份有限公司原料供应基地,这些合作发挥了示范效应。

2存在的问题

2.1产教没有深度融合

2007年繁昌县职教资源整合后,全县仅有一所全日制中职学校承担职业教育培训任务,自2010年起,繁昌县职教中心恢复设置农林专业,但招生人数寥若星辰,且繁昌县农业部门、林业部门与职业教育进行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很少。繁昌县中职学校农林专业的设置是教育部门单方面的行为,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不能与生产岗位需求有效对接,课程标准不能与行业标准有效对接,这既造成职教资源的浪费,也成为制约新农村发展的瓶颈因素。

2.2职业农民培训流于形式

繁昌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偏重理论,忽视技能操作,职业农民培训没有实质性的技能操作。

2.3农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

例如繁昌县现有7个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这些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吸纳了多少中职毕业生就业。乡村分管农业的村级干部又有多少是中职毕业生。由于职业教育类型单一,缺乏多样化、多层次的技术人才,难以满足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需要,再加上中职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运行机制也不够健全,受高校扩招带来的普高热的影响,其结果是家长重普高,轻职高,农职业教育吸引力不强。

2.4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亟待规范

目前繁昌县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需要建立长效机制;发展资金不足;缺乏人才;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中的农业技能型人才出现断层现象。

3对策建议

3.1政府设立产学研合作激励基金

针对政府科研投入不足、农业企业产学研合作意识淡薄问题,建议有关部门设立产学研合作激励基金,支持产学研合作。至于该基金具体如何操作,如何加强基金的审计监督,如何增强基金的自我“造血”功能,需要有关部门出台配套政策。

3.2探索有效的产学研运作模式

产学研结合的模式有:技术转让模式;技术开发模式;共建经济实体模式;共建实验室模式;联合培养人才模式;共享资源模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模式。

3.3产教融合开发农业

县政府应扶持中职农林专业毕业生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园,把农林专业毕业生创建的示范园作为产学研结合的示范基地,县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方法引导农林专业毕业生构建集生产、教学、科研、技能竞赛、职业农民培训、技能鉴定、农业技术推广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产学研实训基地,通过产教融通,在全社会树立大职教的思想,在全县真正实行劳动预备制,让中职农林毕业生干事有舞台,以此增强农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3.4做大做强农民专业合作社

3.4.1寻求规模效益

围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和发展优质粮油、蔬菜、畜禽专业合作社,把合作社建在产业链上,不断增加合作社数量,壮大合作社规模,提高现代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程度。

3.4.2突出发展二三产业合作社

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大力发展生产资料供应、植保、农业机械作业等二三产业合作社,引导合作社开展联合,鼓励同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在劳动、技术、产品、资本等方面开展联合与合作。

3.4.3加强标准化生产

合作社要建立健全投入品登记使用管理制度,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和可追溯制度,开展粮油示范基地、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等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3.4.4推进实体化经营

支持具备一定基础的合作社逐步实现实体经营和联合经营,参与市场竞争,鼓励合作社围绕本社发展的产业建设产业基地,兴办各类经销、服务实体,开展实体化经营,鼓励合作社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3.4.5加强营销体系建设

农林科技职业篇10

×

×罗田县林业局

×

×罗田县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南麓,全县版图面积万亩,林业用地万亩,活立木蓄积量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是个典型的以林为主的山区县。全县各类经济林面积现已发展到万亩,是全国知名的“板栗之乡”、“甜柿之乡”、“茯苓之乡”和“桑蚕之乡”,并先后获得了“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县”、“全国经济林建设先进县”、“全国板栗优质丰产标准化示范县”和“全国科技兴林示范县”等荣誉。全县共建立了个乡镇林业工作站,现有人员人,其中获得技术员以上职称的人,中级以上职称人,专科以上学历人,平均年龄岁,是一支技术型、年轻化的基层林业科技推广队伍,也是我县两大体系建设领域的中坚力量。我县确定“生态立县,产业兴县”的战略目标以来,广大基层林业站技术人员立足岗位,积极工作,成为传播林业科技、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主力军。通过广泛开展林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我县成功地打造出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板栗、甜柿、茯苓、花卉、木本药材等优势主导产业,日益壮大的林业经济已成为罗田强县富民的重要支柱。在充分发挥基层林业站科技服务职能方面,我县的主要作法是:

×一、立足罗田县情,加强科技队伍建设

ד八山一水一分田”是我县的基本县情,林业的结构、比例和产出块头较大,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打造林业经济强县,是历届县委、县政府和广大务林人为之奋斗的目标。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我县就抓住了国家大别山科技扶贫的机遇,把板栗作为林业的一大主导产业来抓,不断加大林业科技推广力度,广大林农通过学科技、用科技,相继从中得到了实惠,林业支柱产业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转变。特别是每年举办一届“大别山农民科技节”的带动,为我县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林业科技推广工作得到了全面迅速发展。广大基层林业科技人员已成为活跃在农村的科技传播者,成为林农致富的贴心人,基层林业站的建设也日益得到巩固和加强。(,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

×一是组织机构不断加强。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县林业局专门配备一名科技副局长,主管林业科技人员的培训、科研项目推介和科技推广体系建设等工作。各乡镇林业工作站加挂“林业科技推广站”的牌子,并配备一名科技副站长,具体负责本乡镇的林业技术推广工作。为了充分发挥林业站的职能作用,进一步稳定基层林业队伍,我县在年的乡镇机构改革中,明确保留了乡镇林业工作站,并对其机构性质、经费来源、机构级别和人员编制实行了“四定”,把保持林业站机构和队伍稳定作为加快林业科技推广和林业产业建设的基础工作来抓,为林业科技推广提供了组织保障。

×二是科技队伍不断优化。开展林业科技推广工作最宝贵的是人才。我县通过不断吸收优秀大中专毕业生来充实林业科技队伍,始终保持技术人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定期对林业技术人员开展业务培训活动,使他们熟练掌握各种新型林业致富项目的推广技术。并通过与县电大联合开办“林学”专业大专学习班,让符合条件的技术人员接受系统的理论学习,及时进行“充电”,不断优化文凭结构,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同时,积极与人事部门开展技术人员的职称评审工作,对技术过硬、服务质量优的人员及时聘任,定向培养了一批科技推广骨干,从而提升了整体技术服务质量。

×三是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为满足科技推广的需要,我县每年都要投入近万元的科研和推广经费,并先后建立了板栗、甜柿、银杏丰产技术试验基地,联合省农科院、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工业大学等科研院所和张力田、罗振荣等国内知名专家通过科技攻关,成功完成了“降低板栗空苞率增产技术”、“板栗增雌去雄技术”、“甜柿优良品系选育”等项课题,取得了项科研成果,其中有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通过参与科技攻关,培养了一批自己的专家队伍,锤炼了一批技术骨干,为深入开展林业科技推广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创新工作方法,提高技术服务水平

×我县通过积极健全科技服务网络,按照“完善县级,充实乡级,健全村级”的原则,建立了全县三级林业科技服务体系。县级主抓林业科技的开发和研究、制订技术推广方案和开展技术外援活动;乡级是技术服务的主体,林业技术人员分布在乡镇林业站,林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也主要是靠他们来完成;村级依靠“科技示范联系户”的辐射带动作用,以点促面来实现林业科技应用为农村经济服务。

×一是建立科技示范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随着“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和“绿色致富工程”等一批重点林业项目工程的顺利实施,我县通过对林业生产大户进行定点科技培训和指导,建立了第一批科技示范联系户户,用林业科技的推广辐射来建立各种经济林基地,产生的经济效益也相当可观:板栗种植示范户方荣华依靠科技实现年纯收万余元,天麻种植示范户朱贤贵实现年纯收万元,茯苓种植示范户叶成武实现年纯收万元,银杏种植示范户金昌明实现年纯收万元……如今,全县的科技示范户已发展到户,覆盖了全县个村。正是通过这些示范户的致富效应,从而带动了周边群众学科技、应用科技的热潮,林业科技推广的链条不断延伸。

×二是注重形式多样性。我们把加强科技服务的普及率当作一项系统工程来抓,不断活化服务形式,以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通过举办五届“大别山农民科技节”和一年一届的“板栗食品交易会”活动,利用化学校、农校等多种载体,先后举办了各种林业科技培训班多期,培训林农近万人次;通过召开季节性技术推广现场会,及时将各种经济林的生产管理技术传授给广大群众,扩大技术推广应用的覆盖面。仅板栗管理一项,每年就要召开春季嫁接、夏季花期三喷、秋季栗园施肥、冬季除虫修剪现场会不少于次;通过开展结对帮扶和技术咨询等活动,对生活贫困且无一技之长的林农实施技术扶贫,推广一批短、平、快的林业致富项目,使他们走上了科技兴林致富的道路;通过建立专家电话咨询热线,随时解答群众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将林业科技送到田间地头,以满足林农“急时用、急时送”的需求。

×三是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为进一步扩大科技推广力度,我县组织编印《板栗科技》、《银杏丰产技术》、《甜柿栽培》等科普书刊、资料多种,每年都要翻印季节性管理重点技术资料余万份,各乡镇林业站抽调技术人员组成科技下乡小分队,免费将各种资料送到基层干部和林农手中,并现场解答林业生产中的各种技术难题。特别是从年以后,我县将每年春、秋两季的科技下乡活动固定下来,并组织放映队在农村巡回播放林业科教片,科技人员现场传经送宝,使这项活动真正成为广大林农的科技大餐。现在,全县以上的林农都不同程度掌握了一到两门林业生产应用技术。“发展林业生产,增加家庭收入”已成为广大林农的自觉行动,科技推广应用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到以上。

×三、围绕产业重点,加快林业经济发展

×通过广大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坚持不懈地在农村推广应用林业科技,全县已建成亩以上连片板栗基地个,年产量过万斤的乡镇个,年产量过万斤的村个,年产量斤以上、收入过万元的农户多户,使全县板栗总面积现已发展到万亩,年板栗总产量达万斤,系列产值亿元;具有天然脱涩功能的优质品种罗田甜柿纷纷走进大都市的商场、超市,成为市场上的紧俏林产品;在清末时期就享受“免检”待遇的罗田茯苓继续漂洋过海,备受东南亚国家客商的青睐……林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在不断增加群众收入的同时,林业产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继我县传统的板栗、甜柿、茯苓之后,一大批森林食品、食用菌、青茶、水果等特色林产品已发展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年全县林业总产值亿元,占农业总产值亿元的。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广大基层林业技术人员的优质服务是分不开的。也正是这样一批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甘守清贫和清苦的林业科技人员塑造了林业部门的新形象,林业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全面提升。全县以上的乡镇林业站每年都被群众评议为“优质服务单位”,并先后有九资河镇林业站、河铺镇林业站等个林业站获得了“全国先进林业工作站”和“全省先进林业工作站”的荣誉。由于我县基层林业工作站服务职能突出,创造的成绩显著,深受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和赞誉,在罗田县第十二届党代表和第十四届人大代表换届选举中,全县共有位林业站长分别当选为县党代表和县人大代表,这也是全县人民对林业科技人员的支持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