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思维培训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2:31

小学生思维培训篇1

一、形成学生积极思维的环境氛围

⒈创建思维情境、激发思维动机

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情景,为学生提供丰富有趣的新知背景,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唤起学生积极思维,产生好学、探索、寻根问底的心理趋向。这时,教师启迪学生去思考问题就轻而易举。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公式的推导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设计: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它的面积有变化吗?”学生回答:“它的面积没变,还是6平方分米。”“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给予肯定或否定的答案,而是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被激发起来了,自然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学活动之中。

⒉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思维

小学生的思维过程是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发展的,借助操作性的活动可以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而逐步上升到理性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设计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观察中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例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笔者先让学生动手摆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两个大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两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还剩1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⒈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的。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以形成具体生动的表象和概念。而通过直观教学,让学生掌握内容丰富、印象深刻、生动准确的感性知识,更是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师通过实物的分割、图形的分割、集合圈的应用等,直观展示给学生看,使学生建立起单位“1”、平均分、若干等份等表象,为进一步概括分数的意义做好准备。

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

比较、分析、综合是思维的的基础。小学生认识事物总是先作为一个整体来接受,随后把事物分解成各个对象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然后把各个对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联合起来。比较、分析、综合是思维过程的起点,离开了对事物的比较、分析、综合,就无从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以教师必须重视引导学生对感知对象进行比较、分析、综合。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当得出等式3/4=6/8=9/12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比较、分析等式中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看分别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的结果怎样。从而总结出:“分子和分母发生了同倍数扩大或缩小的变化,而分数的大小不变”这一结论。

⒊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如果教师经常让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而且能提高学生推理、判断、分析等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设语言情境,让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公式的推导过程、方法的应用过程、问题的探索过程等,充分运用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时,除了要让学生剪剪、拼拼以外,更要注重让学生比划着拼成的图形,说出公式的推导过程:“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之和,高等于梯形的高,每个梯形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梯形面积等于(上底+下底)×高÷2”。在教学中先让学生指图叙述,再小组同桌叙述,通过反复叙述,学生大量地说,从而使学生掌握梯形的面积公式,而且真正让学生理解梯形的面积公式,这样就会使学生形成较深的形象,在以后运用公式计算时,就不会出现“漏掉除以2”的情况,同时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训练,思维的流畅性更得到了进一步的培养。

⒋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

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在知识方面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能力上,发散思维越广、越灵活,越能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机会。在课上留给学生发散思维的时间和自由,多方位地思考一个问题,对问题做较周密的分析、讨论和估计,同时可以让学生充分进行质疑,并相互解疑。

小学生思维培训篇2

【论文摘要】本文力求从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出发,结合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对“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研究与探索。通过平等、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学生的调查访问,合作学习的进行,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学科为中心,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以知识掌握为终极目的,忽略了人的学习特性,教室成了学生静听教师宣讲规则的课堂。传统教学虽然在学习系统知识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但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书本,造成学生主体意识淡漠,创新精神差,给学生进一步发展带来障碍。为此,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中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自我发展。那么,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呢?笔者根据自身的教育经验,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唤醒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例如“相遇问题”的教学,一是要求学生理解“相遇问题”的意义,形成两个物体运动的观点,二是要求学会分析、理解“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并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以前学的是一种物体的运动,而现在是有两个物体在运动,有些学生对题中的术语如“同时…‘两地”“相对”“相遇”等的含义不明白,就会造成学习困难。本人在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了一幅动态画面:首先是两车从两地同时出发,接着两车相对而行,直到相遇的全过程,并适时通过闪烁、发声等手段。让运动过程由“静”变“动”。同时鼓励同桌之间相互演示上述过程。使学生充分理解“同时”“两地”“相对”“相遇”的含义,为应用题的学习分散难点,扫清障碍。这种借助多媒体的教学,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地虚拟了“相遇问题”的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不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让学生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从心底产生准备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的愿望,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我会学”、“能学好”,从而逐步走向自主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搭建交流平台。激发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是指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提出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鼓励学生从不敢提问题到敢于提问题,并逐步做到善于提问题,就要为学生建造民主的平台,从而使课堂出现观点的交锋,智慧的碰撞,进而进发出创新的火花。

例如:教学异分母分数5/7和3/8大小比较时,一般教师教学往往把它们化为分母或分子相同的分数进行比较。我在上这课时,出示例题后,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然后汇报交流,出乎意料的是学生竟然得出了过小组讨论还得出了以下几种方法:(1)5/7超过一半,3/8不到一半,所以5/7大于3/8。(2)5/7有5个i/7,3/8由3个1/8,1/7大于1/8,5个1/7当然大于3个1/8。(3)可以通过画线段图来比较它们的大小等等。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敢于质疑、敢于想象、敢于创新。

三、以生活问题分层指导,训练学生的思维

生活问题是学生的认知思维的最佳导火线,利用好生活中学生所熟知的问题,可有效激发和训练学生的思维。但由于学生认知能力的生活体验的不同,教师应当根据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的不同,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使优秀剩“吃”得好,让潜能生“吃”得饱。本人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把学生分成三个层次,即上、中、下三层,其数量比为1:2:1,前后座按比例组成四人一组的学习小组。根据教材内容和新课程要求,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班教学,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得到发展,争取进步。

当然,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几节课的教学或一时一事的教育就能达到的目的。只有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索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才维持性学习向自主创新学习的转变。

四、组织社会生活活动,培养学生主动调查能力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能对人产生最直接、最深远的影响。教师应从现实生活中选取观察的素材,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情境和参与的机会,通过调查访问,让他们亲身感受到生活中存在数学问题,并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创造动手实践机会。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小学生思维培训篇3

【关键词】数学;小学;思维;教学;培养

在发展思维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根据每节课、每个数学环节的不同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在学习知识,训练技巧的同时,通过看、想、说、做等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在自学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自学是在老师指导下,学生为了获取新知识而独立开展的学习活动。我们可以从学生的自学要求或编拟自学提纲,让学生在教师正式授课之前按自学要求或对照自学提纲,在课前或课内自学课本。自学时看不懂的地方,可以作上记号,然后问问老师或同学,也可以相互讨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之后,可以逐步从依赖自学纲要过渡不到依赖自学提纲,最后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这种途径,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知识掌握技能,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看书、思考、讨论、质疑达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自学能力的目的。

二、在说中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仅在低年级、而且在高年级的教学中,都要创造条件,加强对学生说训练。如;说定义、定律、法则、公式、过程、算理、方法、规律、题意、思路、数量关系等,从说理中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目的。这样不仅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培养出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三、在讨论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在学习新知识阶段,教师应重视加强操作和知识迁移的指导,从整体到局部设计有坡度、有层次、有启发性,符合学认识规律的系列问题和操作要求、让学生经历探求新知识的思维过程,引导学生自己想问题、寻方法、作结论,发现新知识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发展学生智力。通过教学活动,不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四、在训练中培养灵活思维的能力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方法。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从几个方面精心设计练习:

1.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专项练习。

2.针对易混淆的知识设计对比练习。

3.根据学生不同程度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

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克服思维定式,提高学生的应变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在评析中培养判断推理能力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学了例题后,教师要给学生进行巩固练习,学生练习完后还要组织讲评,让学生运用数学概念,基本原理对每种问题先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回答;然后在做出合符逻辑的解释有根有据的说出理由。

六、从小结中培养归纳概括能力

一般来说在课堂上,对所教的新知识,教师都要引导学生归纳小结,配合小结应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让他们自己通过归纳,综合和概括来反映概念的本质属性和数学的一般原理。这样就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

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要立足于课堂,工夫要下在课内,更要注意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小学生思维培训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1-0134-01

小学数学的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了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要求,但因小学阶段的学生还处在逻辑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因而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注重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而为小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一常用的逻辑思维方法

1.推理法与归纳法

推理与归纳是培养、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最基本方法,许多学科知识一般规律的得出都需要运用推理法与归纳法来实现。尤其是数学学科的知识,其包含许多法则、性质、运算定律等,这些内容和结论一般都是采用推理的方法来生成,利用归纳法来总结和概括出一般规律。

2.分类法与比较法

一般情况下,学科知识的加工与整理都需要运用分类法来辅助,同时还需要运用比较法来研究同类或不同类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以此推理和得出新的结论。分类法与比较法是人们展开想象、思维的基础,其融合并贯穿在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整个过程。

3.综合法与分析法

综合法与分析法是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被研究对象本质的思维方法,其中综合法是指将研究对象的所有关联内容都联系起来进行整体的系统研究;而分析法则与综合法不同,是指对研究对象进行适当分解,有针对性地研究各个组成部分。综合法与分析法一个从整体出发,一个从细致出发,两种方法以互补的方式促进着人们逻辑思维能力的养成。

4.概括法与抽象法

概括法是指对同类事物的同一本质属性进行概括,以获得统一适用的规律,而抽象法是指将客观事物中的本质与共性提出来并转化为简单具体的模型。概括法与抽象法是逻辑思维方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和训练离不开对概括法与抽象法的掌握。

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1.精心设计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因而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数学课堂的教学,积极采用合适、有趣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让小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慢慢进入到逻辑思维的培养当中,并从中感受到数学课堂的探究乐趣和成功喜悦。

2.重视问题的引出,正确指导学生形成逻辑思维

问题的提出能引发学生发散思维来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和掌握思维及能力。从本质上说,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复杂的思维活动,教师需要借助问题教学来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正确指导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因而,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重视问题的引出,借助问题来展开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指导学生在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分析法、比较法、归纳法等逻辑思维的常用方法,让学生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以促进学生形成数学逻辑思维。

3.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

一道数学题的解决方法可能有许多种,学生会根据自身的思维特点与知识的掌握水平来寻找解题的方法,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思维,在正确思路的引导下积极寻求解题的多样化。如此,学生数学逻辑思维的发展就是在思考问题、寻求多样化解题方法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所以教师不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局限于对一种解题方法的讲解以及固定学生的数学思维形式,而是针对学生的特点,在严密逻辑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想象、思考,鼓励学生寻找多样化的解题方法,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及能力的不断发展。

4.提高练习题的难度,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在学习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之后,还需要通过做练习题来加以巩固,当然要想通过数学练习题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就需要加大数学练习题的难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训练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设计一些难度适当的数学练习题,在一定基础上提高练习题的难度,鼓励学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思考来完成作业,从而在不断解题的过程中训练和提高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学生通过攻克这些难度适当的数学练习题,不仅训练了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结束语

在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中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非常重要,这直接关系到学生今后学习中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全面发展。因而,小学数学教师更需要从小抓起,充分认识培养与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大意义,积极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培养与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小学生思维培训篇5

变式性问题创新方法思维培养训练能力一、前言

长期以来,数学教学一直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培养与训练的应试教育的倾向,以教师讲授、学生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严重的抑制。数学课堂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教师要充分以各种手段与方法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用这种强大的推动力驱使学生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思维方式去探索新知识。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离不开思维,培养具有敏捷的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重视训练与培养,而这正是教学工作中的重要任务。怎样才能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是授人以鱼。因而,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从激发、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的角度出发。

二、设计发散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思维,特别是发散思维,在解决问题时,能够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想出较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所以,发散思维的培养是从相同的问题寻求不同的答案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合理地设计发散性问题,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进行分析,就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某校有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相当于住宿生人数的3/5,外宿生人数是多少?”这种具有发散性的问题,教师不能只注重结果,而是要刻意的指导学生从不同的维度来探讨:①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是外宿生人数的5/3,外宿生有多少人?②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是全校总数的3/8,外宿生有多少人?③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住宿生人数比外宿生人数多2/5,外宿生有多少人?④学校住宿生人数为400人,外宿生人数比住宿生人数少2/5,外宿生有多少人?在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像这种具有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之多,我们只要加以分析、探索,发散性的思维训练从不同方向思考就能想象出多种可能。只有这样穿插运用才显出效果,才能使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达到培养和训练。

三、设计变式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引导学生分析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①一个机器零件厂完成一批零件,第一工作区需要3天完成,第二工作区需要5天完成,如两个工区合作,那么一共需要几天能完成?②一客车从北京到上海需要3小时,一货车从上海到北京需要4小时,如果两车同时相向而行多长时间能够相遇?③妈妈给了小明一些钱,叫小明买铅笔和橡皮,可这些钱只能买8块橡皮或12支铅笔,如果铅笔和橡皮成套购买的话,能卖多少套?这几道题从表面上看之间没有什么关系,他们分别是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和单价、总价、数量问题,但是在教师精妙的引导,学生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比对等,就很容易地概括出他们的共同道理及其互相关系,它们都是工程问题中的特殊形式――归一问题。然后我又引导学生用简练的数学语言,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有序的表达出自己的思维过程。通过这种变式性问题的训练,既使学生获取了知识又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同时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愉悦,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学习兴趣。大大激起了学生渴求新知的欲望,有利于学生养成探讨、动脑思考的习惯,更有利于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四、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为了使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我在课堂教学中,在对学生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还精心设计了较多的探究性问题来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培养与训练。如在学习“分数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有两段一样长的钢管,第一段用去了它的4/9,而第二段用去了4/9米,两段钢管剩下的部分,哪一段长?为什么?本题按常规解法是先求两根钢管原来有多长与分别用去多少米,但钢管的原长无法求出。这时教师就应设计探究性问题启发引导学生:在怎样的条件下,用去的钢管会同样长;在怎样的条件下,用去的钢管不一样长?这样的探究性问题的提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去积极思考。因此,在设计探究性问题进行思维训练时,我们教师在问题设计上一定要融会贯通,有的要加以系统化,有的要进行综合比对,尽量突出训练思维能力这一重点。以点带面,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学有所得。正如一位哲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以后就是两种思想。”把所学到的知识准确的运用到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实际中去,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培养与提高。

五、设计相近的问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教师设计与新知识相近或类似的问题,由易到难,让学生多构思几种方法,以便将各方面的知识融会贯通,开拓思路,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以训练。如在讲授“异分母分数加减”时,引入新课时,我先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①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法则是怎样的?②整数、小数、同分母分数的相加减时,它们的分数单位相同吗?学生回答后,我又设计了这样相近的问题:③异分母的分数单位相同吗?能直接相加减吗?④异分母分数不能直接加减,应怎么办?⑤怎样把异分母的分数变为同分母的分数?针对这些类似的问题教师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掀起学生思想的涟漪,使学生在积极的思维中进行逐一思考,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进行类比思维,很容易的找出异分母分数相加减的计算方法。事实上,任何科学成就都是在思维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所以我们的教师要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去训练和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古人提出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不无道理的。因此,只有在学习中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结语

总之,数学不仅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相关学科中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杠杆。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而数学思维能力又是数学能力的核心。这就需要教师认真挖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生思维培训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Cai;创新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构建创新教育的基本教学模式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基础教育必须要从小学抓起。随着中国加入wto,英语越来越重要。小学英语应努力做好创新的启蒙教育,不失时机地培养小学生用英语思维,有良好的英语语感,才能达到学以致用,交际自如的目的。为此,实施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小学英语教学工作的迫切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应着重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创设各种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心理学家在研究创新思维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不会自然涌现,它取决于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况。”所以,教师必须经常地、有意识地为学生精心创设各种情景。

1.精心设问,创设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情景。

好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师生交流,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比如:在教学26个英语字母时,教师做棵美丽的苹果树,树上有25个字母苹果。这时可向学生提问:26个字母苹果,哪一个被小调皮鬼摘走了?”这时学生会积极地思考寻找26个字母的顺序,总想最先找出少了哪一个。等同学们找到问题的答案后,教师马上又问:“谁能把这个字母放入正确的单词中?”学生大脑马上又活跃起来,争先跑到黑板前写下正确的单词,然后试着问大家“isthatright?(对吗?)”大家还给他一个笑脸“Yes(对)”。课堂气氛充满交际活力,从而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把学生带入了新知识环境之中,为发展创新思维打下基础。

2.让学生大胆尝试“小老师”的味道,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情景。

成功是求知的有力支柱。在教学中的某个片段,教师可鼓励学生担任“小老师”,帮助老师进行辅导和帮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许多学生都愿意尝试一下当“小老师”的味道。“小老师”们很快进入角色,他们之间很易接触,语言又贴近,更易沟通。“小老师”能起到对自己所学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加速思考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并及时给予解答,同学们不时地给以掌声鼓励。这样训练了“小老师”们的逻辑表达能力,学生们也对所学知识和问题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尝试到了学习的甜头,增强了求知的欲望。同时在问与答之中训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借助Cai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形象、直观的课堂情景。

著名语言学家克鲁姆认为:“成功的外语课堂教学应创设更多的情景,让学生有机会运用已学到的语言材料。”因此,教师应尽量用英语组织教学,使学生不断地得到英语语感刺激。充分利用好教学挂图、实物、手偶、简笔画、动作、多媒体等形象直观、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学生通过看景、听音、会意,直接理解英语和提高用英语思维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减少汉语的介入,培养良好英语语感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培养学生英语语感,训练发散思维,拓展创新思维途径。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是指个体根据已有知识、经验,从不同角度沿不同方向进行不拘泥于一个途径的思考,多渠道、全方位地探寻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和开放式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重要地位,发散思维提出者吉尔福特说:“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标志。”然而,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是应付已知的、重复的情景,解决的是整体化一的问题。尤其是英语教学费时多,收效低,说不出,听不懂。这种过于集中的思维决不会产生创新观念。因此,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重视发散思维训练,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知识爆炸”时代的需要。教师应从听、说、读、写中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学生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英语语感习惯。

1.强化英语语感,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

流畅性,反映的是思维敏捷程度。小学英语以训练学生多听、多读为主。输入越多,语言掌握得越好,运用也就越自如。交际语言愈快,语言表达愈流畅,讲得愈多,语言表达流畅性愈高。训练学生的流畅性,要着重听、说、读的训练。在听的方面,除用英语组织教学多为学生提供听的机会外,课堂上还要充分利用录音机,让学生通过听说本族语的人的录音,进行模仿,培养语感,发展创新思维;为学生提供“英语角”,张贴英语图片、趣味英语故事等多种直观形式。教会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学会略读、跳读、细读、粗读等多种获取不同信息的阅读方法,以此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流畅性。

2.增强灵活性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

变通性,反映的是灵活和跨越。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主要是指一个人能根据已有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方法,迅速、准确地提出一个问题解决的方案。因此,要根据小学生英语知识窄、思维起点低等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有意识地安排于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以全方位的思想来进行思考,训练其思维的灵活性。具体做法可采用:在学生掌握了部分词汇时,布置一项开放性作业,让学生自己编写英语小诗、小故事、拍手歌等内容的小文章。学生们在编写过程中,兴趣盎然,积极思维。没学过的单词就用汉语代替,都想拿出好的作品读给大家听,比如一名学生是这样编写的:来是come,去是go;点头Yes,摇头no;快是fast,慢是slow;近是near,远是far;close是关,open是开;good是好,bad是坏;黑夜night,白天day;首先、第一First,最后一个last。学生们大都编写得很精彩,教师也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并鼓励学生坚持经常写下去。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变通性,也激发了学英语的兴趣。

3.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

独特性,反映的是新奇、不同寻常的思维。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培养学生的求异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设计Cai课件时就必须对小学生的各种发散联想予以详尽考虑。例如:在教授line(直线),circle(圆),square(方形),triangle(三角形)等词汇时,充分利用authorware编程和有关工具精心设计文本、图片、视频、动画、音频等并链接起来,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网状的结构。学生学习时可通过按钮把内容显示在屏幕上,让学生根据图形提示识别单词之意,并提出相关的问题:“生活中有哪些物品是圆形?……”学生会积极地思维,抢先回答:“donut(面包圈),cake(蛋糕),ball(球)……”学生们联想起很多有关的词汇,进行人机对话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既培养了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又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积极性。

三、培养学生英语思维模式,训练直觉思维,激发创新思维灵感直觉思维在人的创造性活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直觉思维是一种逻辑或超抽象思维的跳跃式的思维形式,是人脑不借助于逻辑推理而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表象、经验和直觉,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事物本质,并迅速作出猜测、设想或顿悟的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形成用英语思维的模式呢?根据直觉思维形成的机理,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培养。

第一,训练学生掌握知识的灵活性,培养直觉思维的能力。

必要的知识和实践活动是直觉思维产生的基础,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说:“直觉思维总是以熟悉牵涉到的知识领域及其结果为依据,使思维者可以实行跃进、超级或采取捷径……。”要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就要让学生掌握好规律性知识。这样才能使其思维实现跃进和超级,径直认识事物,形成快速英语思维习惯。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教授语言知识,也应在教材不要求教学生音标的情况下,灵活适量地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年级特点介绍一些简单的读音规则。小学生对汉语拼音比较熟悉,而英语单词中有一部分可借助汉语拼音的直呼特点,帮助学生识记、拼读单词。比如:教学fish、window、pen、big等词时,就可如此进行教学。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种直觉思维,为英语语言思维模式奠定基础。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打破学科界线,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介绍有关西方的传统习惯、风土人情、文化背景等知识。这样会有助于学生简缩思维的过程,依据某些线索迅速作出直觉思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创设学生猜测质疑、能思善论的环境,以此培养学生的直觉想像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一起通过游戏、动作、简笔画等活动,鼓励学生作出近似合理的猜想,试着直接用英语建构思维,直接用英语即兴回答。鼓励学生大胆地尝试拼读所不熟悉的内容或用不熟悉的东西造句。保护激励学生的一切创造欲和尝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之中,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尽管学生的“成果”有不足之处,教师都要真诚地给予恰当的赞扬“Youaresoclever,iloveyou.”逐渐消除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胆怯心理。然后加以正确引导,逐步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词汇、语言、文化知识,达到教学活动化,活动交际化的目的,促使学生从整体出发,直觉地产生接近正确的猜测,提高直觉思维的能力。

四、利用丰富多彩的游戏,增强学生创新思维的情趣游戏给学生创设出许多性质不同的情景,使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等各种感官都“参与”到求知活动中去。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熟练地把握教材,掌握各种游戏规律,恰当地选择游戏类别,在不同游戏情景中产生出不同的问题,这些问题都与教学需要有关。参与游戏的学生要去认识那些尚未认识的东西,以及要去补充那些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其他学生也会尽可能地积极思维用完善的语言去补充。

下面列举教学中两例:

1.“CLapGame”拍手游戏。教学生学会部分词汇之后,可让学生做即兴拍手游戏,学生们会积极思维,尽量使得“拍手歌”顺口。其中有两名学生站在讲台上挥动着他们的小手,数着顺口的拍手歌:你拍一,我拍一,我爱我的family;你拍二,我拍二,storybook有好故事;你拍三,我拍三,ashirt一件衬衫;你拍四,我拍四,orange是桔子;你拍五,我拍五,bigtiger大老虎;你拍六,我拍六,gooduncle好舅舅;你拍七,我拍七,football我来踢;你拍八,我拍八,elephant好大呀;你拍九,我拍九,goodfriend好朋友;你拍十,我拍十,englishteacher好老师。通过游戏学生们编出很多首顺口的拍手歌,教师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这样不但激发了学生学英语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结果表明,学生由开始不写,到后来的大多数学生都练习写。经常写的有20名;有时写的有61名;从未写过的5名。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2.“DRawanDGUeSS”运用手势、表情、语言等动作,让学生猜词。在教学生表示地名的词汇时,教师可先用英语句子让学生猜一些地名,编一些让学生易懂的英语句子,这样既训练了听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比如教师说:“it'slikespring(春天)alltheyearround(从头到尾地)。”学生会马上思考抢先回答:“长春”。这时教师鼓励学生互相猜,一名学生这样说:“it'ssafe(安全的)inthewest(西部)。”大家争先回答:“西安”……。在每一种独立的游戏中,学生为寻求新知识,为得到老师、同学们的赞赏,每个学生都尽量完善做游戏时提出的目的,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都从中得到了发展。学生在游戏中表现出构思新颖的形象、寻求新的办法、解决各种新问题的创新意识,教师都要注意点拨、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延伸。教师还要训练学生如何抓识记、练技巧、听、读(输入),说、写(输出),让学生学会积极求异,敏锐洞察,丰富想像,完善语言,使学生创新思维在实践中得以发展。

小学生思维培训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思维品质;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17-01

数学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而思维品质的优劣决定着思维能力的强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优良的思维品质,就一定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促其不断发展。现就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谈谈自己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化抽象为直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在数学基础知识教学中,应加强形成概念、法则、定律等过程的教学,这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手段。然而,这方面的教学比较抽象,加之学生年龄小,生活经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时比较吃力。学生学习抽象的知识,是在多次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产生飞跃,感知认识是学生理解知识的基础,直观是数学抽象思维的途径和信息来源。在教学时,应注意由直观到抽象,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的能力。如在教学“角”这部分知识时,为了使学生获得关于角的正确概念,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如三角板、五角星和张开的剪刀、扇子形成的角等,从这些实物中抽象出角。接着再通过实物演示,将两根细木条的一端钉在一起,旋转其中的一根,直观地说明由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旋转可以得到大小不同的角,并让学生用准备好的学具亲自动手演示,用运动的观点来阐明角的概念,并为引出平角、周角等概念做了准备。

二、鼓励学生多观察,促进思维能力的提高

1、教给学生进行观察的方法和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先近后远等。如教学一年级《图形与位置》一课,让学生观察课室里有什么。那我可以指导学生先观察课室前面有什么,后面有什么,左右又各有什么,还有上下等等。让学生有条理,有顺序地把课室里的物体说出来。再如教学《分类》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找出哪些物体是同一类的,都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还有哪些物体是不同种类的,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对知识的获得会更加容易,同时也在无形中促进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2、鼓励学生观察生活,提出数学问题。数学源于现实也用于现实,数学教学的大众化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数学问题能力和可以用数学解决的其他问题。如:家里来了客人,在吃饭时应该拿几只碗?筷子又应该拿多少只?学生通过对平时日常生活的细心观察,自然就能把隐藏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掘出来并通过思考来解决,这一思考的过程本身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以多角度思考问题为基础,善于变通,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就是善于根据事物发展变化的具体情况,及时调整思路,找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鼓励联想和提倡一题多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培养。

如在教学“归一应用题”时,我出示一题目:一辆汽车4小时行了240千米,照这样的速度,这辆汽车从甲地到乙地行了10小时,求甲地到乙地的路程是多少千米?题目一出示,思维敏捷的同学马上举手,列式为240÷4×10,我没有就此结束,继续引导道:4小时行了240千米,那么2小时行了多少千米呢?8小时又行了多少千米呢?没等我讲完,就有一个同学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列式道:10÷4×240,因为10除以4表示10里面有2.5个4小时,而1个4小时行了240米,2.5个4小时(10小时)就行了600千米。在他的启发下,又有学生想到了一种方法:10÷2×(240÷2)。就这样,学生发散思维的闸门被打开了。

四、以强化技能训练为载体,力求快速准确,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的敏捷性,就是在思考数学问题时反应灵敏,接触实质快,学习时由旧到新、由易到难的“台阶”少,“跨度”大,思维效率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强化技能训练就是培养学生思维敏捷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例如:(8+3)+(7+2),根据加法交换律,让学生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

又如:(30+9)+(40+4),让学生用整十数与整十数相加,一位数与一位数相加,计算比较简便。

随着学生运算技能的提高,计算过程的中间环节逐步压缩,着力培养和训练学生从详尽的思维,逐步过渡到压缩省略的思维,这样可以使学生一看到题目,通过感知就能很快算出得数。当然,强化技能训练一定要在学生切实理解运算法则、定律、性质,熟记一些常用数据和平时坚持适量的口算及应用题练习的基础上,通过视算、听算、口答、速算比赛等训练方式,达到培养思维敏捷性的目的。

五、加强说理训练,推动学生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思维的外壳,加数学课堂的语言训练,特别是口头说理训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好办法。在学习“小数和复名数”这一章节时,由于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需要综合运用的知识较多,这些又恰恰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怎样突破难点,使学生掌握好这一部分知识呢?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加强说理训练。在学生学完例题后,启发总结出小数与复名数相互改写的方法,再让学生根据方法讲出做题的过程。通过这样反复的说理训练,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推动了思维能力的发展。

六、设计开放性的作业,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小学生思维培训篇8

求知欲;积极性;求异思维;

【中图分类号】o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4-0094-01

1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措施。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学生探索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往往来自于充满诱惑和问题的情景。教师可根据教学内、生活实际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所产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引入一种参与问题解决的情景之中,使其产生对新知识的渴求,激发探索的动机。

例如我在教“长方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我先拿两张形状不同的纸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并回忆比较方法。学生用重叠法,或摆小正方形法比较了两张纸片的大小后。紧接着我问:“2008年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如果你是奥委会的一位专家,让你去比较两个体育馆的大小,那你用什么方法比呢?”有些会说摆正方形,于是我马上说:“那么大的体育馆,摆到什么时候?”让学生发表各种意见后,我引导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一种计算长方形面积的方法,你们想学吗?这时学生兴趣高涨,我适当地把握了时机,引导学生投入后面的探索学习中,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有很大的作用。

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2科学引导着重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2.1合理运用方法点燃思维火花

启发学生的思维是教师教学启发艺术的主旋律,也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核心。一个好的教师要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教第六册教材中“三角形面积计算”一课时,我首先拿出一张三角形纸片,问学生,你能否计算出这个三角形的面积?以此为课堂开始。让学生进行猜测,三角形的面积与什么有关?当说到底和高时,又让学生猜测,有什么样的关系?在探究三角形计算公式时,当学生的思考没有方向时。我引导学生,能否用学习过的图形进行研究。师:能否把三角形同长方形、正方形或平行边形,其中任一个联系起来,想想看谁最有办法?可以利用手中的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去摆摆看。在接下来的小组交流中,学生们纷纷交流自己的成果。当学生发现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边形时,很多学生已明白三角形的面积是这个平行四边形的一半。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在学生自己的研究中推导出来了。这节课,我合理地运用了教学方法,让学生体验操作过程中的困难。整节课,学生的思维都处于兴奋状态之中,人人有动手操作、用眼观察、动口说理、动脑思维的机会,学生自己观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得出结论,教学效果好。

2.2合理选材培养思维的“求异性”。

要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必须给学生创造一个个思维的“空间”,给学生呈现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很重要。

对于小学生来说,既要注意培养他们不盲从,喜欢质疑,打破框框,大胆发表自己意见的品质,又要培养他们敢于求“异”,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进而养成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2.3转换角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些数学问题,尤其是思考题,它所呈现的条件和问题的方法与平时所说的有一定差异,学生在思考的时候往往不能透过语言把握问题的实质,这时,不妨引导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就会使一些难题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如:进行语言叙述的变式训练,即让学生依据一句话改变叙述形式为几句话。逆向思维的变式训练则更为重要。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从低年级开始就重视正逆向思维的对比训练,将有利于学生不囿于已有的思维定势。

2.4变式引伸,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重视计算结果,要针对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有层次、有坡度,要求明确、题型多变的练习题。要让学生通过训练不断探索解题的捷径,使思维的广阔性得到不断发展。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现在课本中,有一部分例题的“想一想”是把例题进行变式训练的,我们可以利用它们切实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小学生思维培训篇9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的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例如:在一年级《乘法初步认识》一课中,教师可先出示几道连加算式让学生改写为乘法算式。由于有乘法意义的依托,虽然是一年级小学生,仍能较顺畅地完成了上述练习。而后,教师又出示3+3+3+3+2,让学生思考、讨论能否改写成一道含有乘法的算式呢?经过学生的讨论与教师及时予以点拨,学生列出了3+3+3+3+2=3×5-1=3×4+2=2×7……虽然课堂费时多,但这样的训练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寻求新方法的积极情绪。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还经常利用“障碍性引入”、“冲突性引入”、“问题性引入”、“趣味性引入”等,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方法的探知思维活动,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在学生不断地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还要善于引导他们一环接一环地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角”的认识时,学生列举了生活中见过的角,当提到墙角时出现了不同的看法。到底如何认识呢?我让学生带着这个“谜”学完了角的概念后,再来讨论认识墙角的“角”可从几个方向来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情绪在获得新知中始终处于兴奋状态,这样有利于思维活动的积极开展与深入探寻。

(二)转换角度思考,训练思维的求异性。

发散思维活动的展开,其重要的一点是要能改变已习惯了的思维定向,而从多方位多角度——即从新的思维角度去思考问题,以求得问题的解决,这也就是思维的求异性。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小学生在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过程中由于年龄的特征,往往表现出难以摆脱已有的思维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个体的思维定势往往影响了对新问题的解决,以至于产生错觉。所以要培养与发展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必须十分注意培养思维求异性,使学生在训练中逐渐形成具有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方法与能力。例如,四则运算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加与乘之间则是转换的关系。当加数相同时,加法转换成乘法,所有的乘法都可以转换成加法。加减、乘除、加乘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如189-7可以连续减多少个7?应要求学生变换角度思考,从减与除的关系去考虑。这道题可以看作189里包含几个7,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样的训练,既防止了片面、孤立、静止看问题,使所学知识有所升华,从中进一步理解与掌握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进行了求异性思维训练。在教学中,我们还经常发现一部分学生只习惯于顺向思维,而不习惯于逆向思维。在应用题教学中,在引导学生分析题意时,一方面可以从问题入手,推导出解题的思路;另一方面也可以从条件入手,一步一步归纳出解题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要十分注意在题目的设置上进行正逆向的变式训练。

(三)一题多解、变式引伸,训练思维的广阔性。

思维的广阔性是发散思维的又一特征。思维的狭窄性表现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稍有变化,就不知所云。反复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训练,是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狭窄性的有效办法。可通过讨论,启迪学生的思维,开拓解题思路,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多次训练,既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思维能力。要通过多次的渐进式的拓展训练,使学生进入广阔思维的佳境。

小学生思维培训篇10

关键词:强化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精心设计

既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的重要,而数学的课堂正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时机。为此我在课堂中尝试了几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强化口算训练,畅通学生思维

口算训练要从低年级抓起。口算的思维过程实际上要比笔算复杂得多,通过口算的训练快速性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从而达到思维的流畅性。在我的课堂教学中,每天都会有口算的练习时间,如,在教学《6的乘法口诀》一节中,我设计了一组练习:

(1)3×54×23×35×24×34×5

(2)2×41×22×23×31×42×3

要熟练而正确地通过这一组口算训练,学生的思维必须是敏捷的,必须是连贯的,加强类似对比的口算训练,对于学生思维的变通性、流畅性是至关重要的。

二、强化联想中的训练,展开学生思维

联想是创造的翅膀。强化联想中的训练是充分利用人脑意识,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对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大有益处。

创新思维也是联想的拓宽、形成、深化和发展的过程。要展开学生的思维,就要引导学生想得远、广、活,从多角度、多功能上着重训练。而数学学科又十分有利于联想能力的培养。如,在教学“正方体、长方体”时,针对学生学习三维空间知识,空间想象力薄弱的现实情况,应该着手丰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我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最终使学生闭上眼睛都能熟练地说出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是什么图形。在此之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出长方体的每个面都是长方形。通过强化联想中的训练,使学生印象更加深刻,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展开了学生潜在的创造性思维。

三、强化多元的解题思路,发散学生思维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训练学生的思维过程是重点。创造性思维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此我在教学中创设“多思考就是好学生”的氛围,保护和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一题多问”的训练,不仅开拓了学生的思路,还提高了学生的思维灵活性和敏捷性。在强化多元化的提问思路训练中,我着重进行“开放式”训练,在问题不唯一的开放性习题的训练中,如,减法应用题的提问中,我首先跟学生一起总结出了5种提问的方法,接着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最终针对出现的减法应用题自主提问,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问身边的小朋友。尽可能“简”,尽可能“新”的答案来。而这本身就是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活跃,不断地发展着……

四、开拓解题思路,拓展学生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