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建设工程基本法律制度十篇建设工程基本法律制度十篇

建设工程基本法律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5:07

建设工程基本法律制度篇1

关键词:建筑法;修订;完善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国际化、交易市场化的浪潮推动之下,我国建筑业领域形成了以《建筑法》为核心,包括《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等法律、规章在内的法律体系。《建筑法》作为建筑业的基本法,应该统领相关法律规范中的配套法律制度,规范建筑业市场,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健康发展。然而,从现行的《建筑法》来看,有一些规定尚未与其他配套法律制度作很好地衔接,造成建筑业法律体系内部的不协调,削弱了整个法律体系的规制作用。因此,本文试图从与配套法律制度的衔接角度,探讨我国《建筑法》的修订和完善。

一、《建筑法》规定与配套法律制度不协调方面分析

建筑业法律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综合发挥其规范作用,由此其内在的协调统一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分析现行《建筑法》的规定,我们却发现了诸多与配套法律制度规定不协调、不统一之处。

(一)调整范围过窄,难以体现基本法的作用。《建筑法》第二条第2款规定:“本法所称建筑活动,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的建造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的安装活动。”此规定将《建筑法》的调整范围局限于“建筑活动”,而非“建设工程”;而且是“建筑活动”中的“房屋建筑”,而不能涵盖包括水利建筑、道路建筑、桥梁建筑等在内的所有建筑活动,因此就无法对房屋建筑工程之外的其他专业工程进行调整,加剧了建设行业管理的分割局面。长期以来,由于房屋建筑工程与其他各类专业工程的技术特点不同,形成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专业部门各管一方的局面,如水利部、铁道部都下设了专门的建设管理司,对专业工程进行管理。《建筑法》实际上沦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部门法”,而没有发挥建筑业法律体系基础法的核心作用。

从宏观上看《建筑法》的调整范围过窄导致与其他法律规范中配套法律制度的不协调,造成整个建筑业法律体系的内在无序性。例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都是调整“建设工程”的法律规范,其调整范围远远大于《建筑法》的调整范围,然而这两部行政法规又是典型根据《建筑法》制定的配套法规。根据行政法原理,作为执行性行政立法不得创制新的权利义务关系,而调整范围的扩大,无疑是新的权利义务关系的创制,显然有悖行政法原理。

市场经济体制运行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即建立统一的法律制度,解除地域和行业间的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由于《建筑法》仅对同一类社会关系中的部分主体进行调整,而对另一部分主体却不予调整,影响了建筑业统一市场的建立,从而为建筑业市场的混乱留下了法律上的先天缺陷。

(二)制度缺位,难以适应建筑业发展的新态势。“社会变化,从典型意义上讲,要比法律变化快。”在改革开放的总体政策推动之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其中建筑市场也更趋成熟,出现了《建筑法》立法时所未考虑到的新情况,其下位法中应对“新情况”虽然做了相应的规定,但是由于效力等级低,不利于建筑业整体的规制。

第一,某些建设工程中介服务机构缺乏规制。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日益细化,反映在建筑业即是建设工程的中介服务机构由无到有、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的发展态势。目前,建设工程中介服务机构主要包括工程监理机构、造价咨询机构、招投标机构、检验检测机构,它们在建筑业活动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然而规范其活动的主要靠原建设部的部门规章。在《建筑法》中,除了“工程监理”方面有所规定之外,其他中介服务机构的法律层面监管制度处于缺位状态,造成中介服务市场比较混乱。

第二,工程款支付缺乏保障制度。拖欠工程款问题是目前建筑业管理的一颗毒瘤,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恶劣的社会影响。之前,由于没有一套合理、有效的保障制度,承包商很难通过法律手段来追索工程款,从业人员也难以通过正当手段获得自己的工资。2004年财政部、建设部联合颁布了《建设工程价款结算暂行办法》,建设部也出台了治理拖欠工程款的一系列措施。但总体上说,法律规范效力等级偏低,且尚未对拖欠工程款现象予以有效根除。

二、《建筑法》修订与完善设想

《建筑法》原本是建筑业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决定整个建筑法律体系的价值定位、发展方向,其他法律规范中确立的配套法律制度必须与之相协调,否则即应作出修正。然而,从目前配套法律制度与现行《建筑法》的诸多不协调之处来看,其根本原因是现行《建筑法》的规定不完善以及滞后性造成的,若教条维护《建筑法》的基本法地位而修订相关法律规范,必然造成我国建筑业整个法律体系的滞后,削弱其对建筑业的规范和推动作用。因此,对实施十余年的《建筑法》作出修订是更为合理的选择。

第一,修正立法目的,拓展调整范围,完善整体架构。《建筑法》必须尽快与wto接轨,同时也吸取其他国家建筑业立法的经验,将现有的《建筑法》第一条立法目的,修正为“为了加强对建设工程的监督管理,维护建筑市场秩序,保障建设工程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建筑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法”;将第二条调整范围,拓展为“建设工程”包括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建设工程活动”包括建筑工程的立项、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使用、维护等全部阶段。进而,使得《建筑法》在整体架构上有质的变化,成为统帅、协调建筑业法律体系的基础法。

第二,设专章规定“建设工程中介服务机构”。该章包括若干节:工程监理机构、造价咨询机构、招投标机构、检验检测机构等;每节针对不同中介服务机构的特点,对中介服务机构的资质管理制度、中介服务机构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第三,完善工程款支付制度。首先在源头上,建议在《建筑法》中确立“建设工程不得由承包单位带资、垫资、垫款进行施工”的强制性规定,减少房地产泡沫的产生,进而缓解拖欠工程款的现象,并且与《合同法》第二百八十六条的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规定相协调;其次,确立工程款支付担保制度。具体可包括:投标保证担保、承包履约保证担保、工程款支付保证担保、劳务分包付款保证担保、劳务分包履约保证担保、预付款保证担保和保修金保证担保等,以保障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作者单位:1.河北能源工程设计有限公司;2.河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3.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建设工程基本法律制度篇2

纵观西方大陆法系国家(或地区)之民法典,建设工程合同并非一类独立的合同类型,不动产的建筑施工合同、修缮合同与完成一般工作成果的合同一样,都在“承揽合同”中加以规定(法国民法典除外)[1],即承揽合同包括动产承揽和不动产承揽,没有将完成工作成果为建筑物(或称工地工作物、不动产)的承揽合同与其他承揽合同加以区分,在法律适用上具有同一性。因此,全面了解建设工程合同,应从承揽合同开始。

1.1 承揽合同的立法发展

承揽合同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为目的的合同,其中,承揽人提供的是劳动,定作人提供的是劳动报酬。在人类历史上,出现承揽合同的原因有二:一是合同双方当事人地位已经平等,任何一方都不能依凭暴力占有另外一个人的劳动;二是社会分工的形成和发展,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专长。因为承揽合同是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合同形式,为人们生活所必须,所以,早在罗马法中即有关于承揽合同的规定。

1)罗马法上的承揽合同。在罗马法上,承揽合同被纳入租赁合同中,成为租赁合同的一种。罗马法上的租赁可分为物的租赁(相当于现在的租赁合同)、劳务租赁、工作物的租赁(承揽人将承揽工作出租给定作人,以便完成合同所订之工作成果)。罗马法关于承揽租赁的规定已比较详细。罗马法上即已区分劳务赁借贷和货物运输赁借贷[2].在罗马法中,承揽合同被视为是劳动力租赁合同,称为承揽租赁,它的标的是一项特定的工作,而且“被视为出租者的不是提供劳务的人,而是以其名义提供劳务的人。”[3]人们已经开始探讨它与买卖合同的区别。法律还规定了某些承揽人需亲自提供劳务等。

2)纯粹承揽合同的起源。在欧洲大陆,日耳曼法时代即有承揽关系的观念,但直到中世纪才真正形成承揽合同,承揽合同分为工作物出售和付酬定作两类,承揽人有义务完成契约所约定之工作成果,定作人有义务给付报酬[4].日耳曼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继受罗马法,但仍保留了日耳曼法的精神,并因习惯法根深缔固,各邦法将承揽从租赁观念中解脱开来,成为独立的债的一种。德国民法亦采上述体例立法[5].

3)《法国民法典》中的承揽合同。1894年的《法国民法典》继承了罗马法对承揽合同的规定,仍将承揽合同规定为劳动力租赁。该法典第1779条规定,劳动力租赁主要包括约定为他人提供劳务的劳动力租赁、水陆运送旅客和货物的劳动力租赁、依包工或承揽从事工程建筑的劳动力租赁。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在《法国民法典》中,承揽合同的种类极其庞杂,几乎包括了所有提供劳务的合同,如雇佣合同、交通运输合同、建设工程合同等。在继受罗马法体例时,也将上述体例一并继受,仍以租赁合同对承揽关系加以规范。

4)德国、日本等国和地区民法典中的承揽合同。翻开德、日各国民法典,债编“承揽”中均没有对建筑物(不动产)的承揽作出专门规定,而是把它视为承揽合同的一种,仅做了个别条文的规定。如建筑承揽人保全抵押权(德国民法典第648条);建筑物瑕疵担保责任的特殊存续期间(日本民法典第638条、意大利民法典第1668条);建筑物定作物解除权的丧失(台湾地区民法典第494条)等,此外,再无特别规定。除法律有特别规定外,建筑物的承揽应适用承揽合同的一般规定。

5)前苏联及俄罗斯民法关于建设工程合同的立法发展。前苏联把建设工程合同称为基本建设包工合同,并在民法典中将《基本建设包工》列为独立一章,位于《承揽》之后。表明该法典已将基本建设包工合同作为一种独立的有名合同加以对待,虽然在理论上,学者亦承认基本建设包工合同是承揽契约的特别种类[6].在法律规定上,基本建设包工是以法律的特别计划为前提,合同的标的是列入计划的项目(基本建设),承包人必须是有建设能力的组织,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应当根据苏联部长会议所制定的规程或依照它所规定的程序进行。法律还规定了基本建设的特别拨款程序以及监督管理。正是上述特征,使得苏联民法中基本建设包工合同与承揽合同截然分开。

按苏联民法理论,基本建设包工合同的主体是公有企业、组织,属典型的经济合同。在苏联,国民经济中的合同是为计划服务的,经济合同的使命不过是完成或超额完成国民经济计划这一事业,为巩固国民经济中的经济核算制与合同纪律而服务的[7].虽然在苏联,几乎所有的合同都可被认为是执行计划的工具,但从建设工程合同的特殊性看,仍没有哪一种合同类型在计划性和国家管制方面比其更为强烈。1995年颁布的《俄罗斯民法典》将建设包工合同并入承揽合同,并区分为日常生活的承揽、建筑承揽、完成设计和勘察工作的承揽等类型,它不再将建设承揽作为与承揽合同并列的一类合同,而是其作为一种特殊的承揽合同,实质上仍将建设工程合同与承揽合同区分[8].

1.2 我国建设工程合同的立法发展

长期以来,民法学界对建设工程合同的称谓不一,其一为基本建设工程包工合同、其二为基本建设工程承包合同、基本建设工程合同、基本建设工程承揽合同。工程建设合同与建设工程承包合同两者并无较大区别[9].建设工程合同是承包人进行工程建设,发包人支付价款的合同。承包人是指在建设工程合同中负责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的一方当事人;发包人是指在建设工程合同中委托承包人进行勘察、设计、施工等工作的建设单位。由于一项工程须经过勘察、设计、施工等若干过程才能最终完成,所以建设工程合同包括勘察合同、设计合同、施工合同。这几种合同分别是由建设人或承建工程的总承包人与勘察人、设计人、施工人订立的关于完成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等任务的协议。我国原《经济合同法》第18条已将工程建设合同作为不同于承揽合同的一类新的合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也把它作为一类合同单独规定。

将建设工程合同从承揽合同中分离出来,并非我国民法之首创,和其他各法律制度一样,其思想渊源来源于前苏联民法。在我国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及法律制度的缺乏使得移植前苏联的法律制度具有可能性和必要性。应该说,我国对苏联法律的移植是从制度到理论层面的全面移植。建设工程合同作为被移植的庞大的法律体系中的一个“枝叶”,当然也一并被移植,以至一直被传承继续。在理论上,建设工程合同的计划性至今仍被反复强调、争论,没有实质性的突破。

为明确建设单位和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的职责,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国家建设任务,国家建设委员会于1955年颁布的《建筑安装工程包工暂行办法》规定了建设单位发包给国营、地方国营建筑安装企业的建筑、安装工程的发包、承包、施工和竣工工程等结算手续的办理办法。该暂行办法将包工合同分为全部建筑安装工程量签订的合同和年度工程签订的合同,规定发包人和承包人在进行建筑、安装工程前必须签订年度合同[10].

1979年4月20日国家建委发出《关于试行基本建设合同制的通知》,认为必须坚持按经济规律办事,采取经济方法,充分运用合同来管理基本建设。并于同日《建筑安装工程合同试行条例》、《勘察设计合同试行条例》[11].1983年8月8日,国务院颁布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条例》,规定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的双方必须具有法人地位,委托方是建设单位或有关单位,承包方是持有勘察设计证书的勘察设计单位,并规定了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必须具备的条款。同日,国务院还颁布了《建筑安装工程承包合同条例》,规定了承包合同应当具备的条款。

为了加强对建设工程招标投标的管理,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工程造价,提高投资效益,1984年11月20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城乡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颁布了《建设工程招标投标暂行规定》。规定列入国家、部门和地区计划的建设工程,除某些不适宜招标的特殊工程外,均按本规定进行招标。凡持有营业执照、资格证书的勘察设计单位、建筑安装企业、工程承包公司、城乡建设综合开发公司,不论国营的还是集体的,均可参加投标。建设工程的招标和投标,不受地区、部门限制。工程项目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对于外地区、外部门的中标单位,要一视同仁,提供方便。1987年2月10日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印发了《关于加强建筑市场管理的暂行规定》。规定在城镇和工矿区承包工程的勘察设计单位,必须持勘察设计资格证书;建筑安装企业必须持有营业管理手册和营业执照,方准进行承包业务。未取得上述证件和合法凭证者,不论何种机关、团体或个人,一律不得擅自从事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承包业务。严禁勘察设计单位、建筑安装企业超越资质等级和规定的经营范围承包业务。禁发包单位向无资格证书或越级的承包单位发包工程;严禁向无证单位或个人出让图章及非法转包工程。

近几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健全了建设工程合同制度,确立了承包主体必须是具有相应资质等级的勘察单位、设计单位施工单位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建设工程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制度、禁止违法分包和转包制度、竣工验收制度、承包人优先受偿权制度等,明确了合同各方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和权利、义务、责任,对提高建设工程质量起到了极大地推动作用。

从上述建设工程合同历史发展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建设工程合同当事人在订约相对人的选择、内容的确立上较多地受到国家计划和行政法规的干预。这说明在建设工程合同中,公法上的规定对合同的当事人的意思自治形成相当的限制。存在着林林总总的规范建设工程的法律法规以及细如游丝的强制性条文和说明,可以说,不存在任何一种比建设工程合同更多地受到限制的合同。法律管制体现在规范建筑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从建筑市场上的交易行为开始(包括交易准许的方式、交易双方应具备的条件、平等竞争的要求等)、合同的缔结与履行、产品的质量(如不许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交易价格(如不得哄抬或片面压低标价)到交易行为的终止(如解决工程款的拖欠问题)等整个过程都存在这种管制[12].在德国,建筑法被称为“建筑警察法”,建筑主管机关被称为“建筑警察”[13],可见,其行政管制的密度非常高,我国也毫不逊色。法律对建设工程合同管制过多的结果,不仅使无效建设工程合同层出不穷,同时也会使人对建设工程领域的合同自由产生怀疑。

转贴于

笔者认为,我国民法将建设工程合同从传统承揽合同中剥离开来,强化当事人的社会责任,限制其合同自由,乃是对正义的拓展,只不过此处并非专为合同中势弱一方利益的保护,而是在于保护合同之外社会公众的利益。正是由于现代社会对楼宇、桥梁、道路等设施的依赖,才使法律对上述设施的安全性做必要之控制,以防止工程质量低劣对整个社会公众的安全构成侵害。契约正义正是为了契约自由适应新的“社会结构”及其制约文化发展而对之加以修正,以使契约自由理论更为完善。值得注意的是,法律的过多管制又造成了大量的建设工程合同的无效,从而降低了社会效率,增加了社会成本,在法学理论和实践中造成一系列无法解决的难题,似有矫枉过正之嫌。

2、建设工程合同的特点

建设工程合同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为目的的合同。一方当事人完成特定的工作(为建设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它完全符合承揽合同的特征,但是,由于建设工程合同不同于其他工作的完成,该类合同对社会公共安全的影响较大,受到国家诸多方面的调控,所以,建设工程合同除具有与一般承揽合同相同的特征如均为诺成合同、双务合同、有偿合同外,更具有与一般承揽合同不同的特点。

2.1 承包人只能是法人,而且只能是经过批准的具有相应资质的法人

这是建设工程合同在主体上不同于承揽合同的特点。承揽合同的主体没有限制,可以是公民个人,也可以是法人,而建设工程合同的主体是有限制的。建设工程合同的标的是建设工程,具有投资大、周期长、质量要求高、技术力量全面、影响国计民生等特点,作为公民个人是不能够独立完成的,所以,公民个人不能作为承建人。只有经过批准的持有相应资质证书的勘察、设计、施工单位等企业法人才可以在其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内承揽工程,成为建设工程合同的主体。法律禁止企业无资质或超越本企业资质等级许可的范围承揽工程。农村工匠经过批准可以承揽农村三层以下的农民自住房屋的建设,但他不能承揽建设工程,不能成为建设工程合同的承包人。

2.2 建设工程合同的标的是特定的,仅限于完成建设工程工作的行为

建设工程合同的标的只能是完成基本建设工程的行为而不能是其他事物,建设工程本身在属性上具有不可移动、长期存在的特点。这里所说的建设工程,是指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线路管道和设备安装工程及装修工程,包括房屋、港口、矿井、水库、电站、桥梁涵洞、水利工程、铁路、机场、道路工程等等,其工作要求比较高,而且价值较大。对于一些结构简单,价值较小的工程项目,如居民建造自住的住宅,企业建造的临时设施等,并不作为建设工程,不适用建设工程合同的有关规定。

2.3 国家管理的特殊性

建设工程合同的订立和履行,受到国家的严格管理和监督。在我国,规范和调整建设工程合同的法律法规,除了《合同法》、《建筑法》等法律外,还存在着大量的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法规以及地方性规章。上述法规中以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为主,对工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管制,其间充斥着大量强制性规定和禁止性规定,违反其中任何一项都能导致建设工程合同效力的丧失。对建设工程合同实行国家管制的理由在于建设工程合同的标的物为不动产之工程,具有不可移动性,长期存在和发挥效用,事关国计民生[14].此外,在政府作为工程建设者的政府工程,往往要纳入国家计划或地方政府计划,工程的立项、发包、承包、建设及验收都绝非仅由合同法等私法能够完全解决的。建设工程合同从订立到履行,从资金的投放到最终的竣工验收,都受到国家严格的管理和监督。

2.4 建设工程具有计划性和次序性

建设工程合同是否为计划合同,学界存在一定争论。在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前,建设工程合同的计划性是不容否认的,各类有关基本建设的法律法规内容都是关于基本建设应遵循国家计划这一原则的体现或是具体化。例如1952年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颁发的《基本建设工作暂行办法》中,“计划的编制与批准”一节中明确规定基本建设计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符合于国家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总任务和长期建设计划。同一时期的类似文件中均有相似的规定。任何一个建设工程合同,都必须按照非常严格的基本程序订立,而且要符合国家基本建设计划。而基本建设计划属于国家指令性计划,它对有关当事人具有很强的约束力[15].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展开,有学者对建设工程合同的计划性提出了怀疑,认为随着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外资企业、群众自己集资的建设工程的增多,及我国基本建设程序改革措施的落实,目前的建设工程合同已有相当一部分不再是计划合同[16].现行成文法中有关建设工程合同的法律规定也有意或无意地回避使用“国家计划”一类的文字,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仅在第273条中规定“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合同,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和国家批准的投资计划、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文件订立”。这表明作为国家严格控制的、计划性的建设工程合同在范围上已大大缩小。但也有学者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程建设合同确实不像以前那样全部严格按照具体的建设计划订立,但基本建设项目投资主体多元化,并不能改变它的计划性,国家仍需要对基建项目实行计划控制,这是实现国民经济高速有效、稳定发展的重要措施。所以,工程建设合同仍受国家计划的约束,对于计划外的工程项目,当事人不得签订建设工程合同,否则,该建设工程合同无效[17].

由于建设工程合同的建设周期长,质量要求高、涉及的方面广,各阶段的工作之间有一定的严密顺序,因此,建设工程合同也就具有次序性强的特点。例如,未经立项,没有计划任务书,则不能进行签订勘察、设计合同的工作;没有完成勘察、设计工作,则不能进行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没有经过招标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则不能进行招标投标;没有经过投标,则不能签订施工合同等。

2.5 建设工程合同为要式合同

建设工程合同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是国家对建设工程进行监督管理的需要,也是建设工程合同履行的特点所决定的。建设工程合同应为要式合同,不采用书面形式的建设工程合同不能有效成立。但是,实践中存在未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建设工程合同,但当事人已经开始履行,如何确定其效力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36条的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业已接受的,认为该合同成立。因此,对已开始履行的建设工程,如果双方当事人对已经履行的并无异议,一般由建设工程行政主管部门、工商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在一定期限内补签书面建设工程合同;如果当事人在一定期限内不补签的,则责令其立即停工;如果双方当事人对已履行的有异议,则口头建设工程合同无效,应立即停止履行。事实上,建设工程不签订书面合同的情况比较少。

参考文献

[1] 郭杰。承揽合同若干法律问题研究〔J〕。北京:政法论丛,2000,(6):46.

[2] 谢鸿飞。承揽合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3] 彼德罗,彭梵得。罗马法教科书〔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4] 黄越钦。承担契约之履行责任与瑕疵担保责任〔a〕。郑玉波。民法债编论文选辑(下)〔C〕。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

[5] 黄越钦。承担契约之履行责任与瑕疵担保责任〔a〕。郑玉波。民法债编论文选辑(下)〔C〕。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4.

[6] 斯。恩。布拉都西。苏维埃民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4.

[7] 麦。帕。沙溜巴。经济合同及其为计划经济核算制而斗争〔a〕。吴绪。苏联的经济合同〔C〕。北京:财政经济出版社,1956.

[8] 黄道秀。俄罗斯民法典〔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9] 《法学研究》编辑部。新中国民法学研究述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郭明瑞,王轶。合同法新论-分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黄强光。建设工程承包合同〔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何勤华,殷啸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0] 何勤华,殷啸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1] 何勤华,殷啸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2] 张亢端。建设法规知识读本〔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13] 胡明锵。建筑管理法制基本问题之研究-中德比较法制研究〔m〕。台北:台大法学论丛。第三十卷第二期。

[14] 郭明瑞,王轶。合同法新论-分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

[15] 王家福,谢怀。合同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建设工程基本法律制度篇3

一、实现依法理财,必须加强财政法制建设

1.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建设法制财政,有助于实现财政管理的法制化。财政的基本职能是满足国家和社会的公共需要,为国家的存在和发展提供财务保障。作为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重要工具,国家调控宏观经济的重要手段,财政在整个社会利益分配中属于主导地位,直接决定或影响各市场主体的切身利益;财政分配的无偿性和强制性也决定了财政工作必须以国家法律的依托,以国家强制力为保障。因此,财政活动必须依照法律规定来进行,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国家理财,必须依照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规定,综合利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管理国家财政,从而实现财政管理的法制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2.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建设法制财政,有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财政法制工作,尤其是财政立法工作,应当能够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财政法制工作的基本职责就是在保障人民权力的同时,运用税收政策和财政法律调控作用,以及财政资金投入方向和投入力度变化所产生的导向作用,有效推动和协调城市与农村、地区与地区、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支持扩大对外开放。因此,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实现依法理财,这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3.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建设法制财政,有助于建立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必须遵循公平、公正、法制等市场经济基本通行的规则,也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因此,财政工作的法制化是建设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依法理财,是建设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途径。

4.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有助于实现财政职能,保障财政部门依法履行其职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具有筹集资金、调节收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等功能。而财政筹集资金的措施要以法律制度为载体,优化资源配置应当以法定规则为基础,调节收入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实现,促进经济增长要依法进行。由此可见,实现财政职能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建设法制财政。要发挥好财政职能作用,必须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以法制规范和保障国民经济综合平衡,以法制规范和保障各种利益关系的确定与调整。因此,加强财政立法工作,加快制度建设步伐,对于部门立法中不合理的减收、增支内容予以抑制,从法律的角度为实现财政职能把关。

5.加强财政法制建设,有助于全面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加强财政管理,就是要健全涵盖财政收支各环节的全方位的管理机制,并进一步完善、规范财政管理制度和办法,实现财政管理和财政资金分配的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严格财政管理与依法理财是紧密相联的。无论是加强财政收入征管、优化支出结构、加大财政监督的力度,还是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都必须依照并严格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只有运用法律手段,将法治贯穿于财政管理的全过程,才能确保财政行为规范化,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

二、加强财政法制建设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

1.财政法律体系不健全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法制建设的加强,国家虽然制定颁布了一系列财政法律,但目前现行有效的财税法律仅有预算法、政府采购法、会计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一些基本法律制度,如财政基本法、税法通则、财政监督法等还没有制定,在现有的财政法律中,除会计法、税收征管法已重新修订外,其他法律不同程度地存着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公共财政体制不相适应的问题,财政行政法规也同样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如不及时进行修订完善,既导致改革措施难以有效实施,又可能造成财政行政行为违反现行法律。

2.财政法律制度总体的立法层次比较低,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在财政法律体系中,经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过少,大多数是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和部门制定的规章、规范性文件,效力层次较低,由于没有财政基本法,很多法律、法规都涉及财政税收问题,不同的法律、法规之间对同一问题的规定有时不一致,给执法造成很大困难。例如农业法、教育法、科技进步法、义务教育法、体育法以及计划生育、卫生、环保、文化等诸多方面的行政法规,都具体规定了有关经费必须占财政预算的比例或增长幅度的内容,加大了预算法的执行难度。对于一些地方财政来说,由于财政困难,在执行时就无法做到同时兼顾多方面的法律法规的要求,严格执行了预算法,其他法律法规中关于财政投入的要求就无法达到。在财政法律体系中,由于财政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层次低,透明度不高,给执法带来一定困难。同时也产生了下位法与上位法相矛盾,下位法取代上位法的现象。

3.财政立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的问题。我国现行虽有一定数量的财政法律法规,但有的立法相对滞后,有些规定比较笼统,弹性较大,缺乏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有些立法比较注重对财政管理相对人违法行为的处罚,对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保护不够充分,有些立法对行使权力主体的职权规定得具体,而对其应承担的责任则规定较少,缺乏监督等。

4.财政执法行为有待进一步规范的问题。随着国家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制度和财政法律制度的逐渐增多,财政执法任务也在增加,对财政执法和执法监督能力与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总体上财政执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执法中不合法、不适当的情况一定程度地存在。执法不合法主要表现为:依法应当作为而不作为,超越职权实施执法行为,该履行的法定程序不履行或履行不恰当,适用法律不当等;执法不适当主要表现为:执法标准不一,有失公正,不适当的方式,给当事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等。这些问题表明,规范执法,依法执法,加强执法监督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依法理财面临的重大课题。

5.法制意识、依法理财观念有待进一步增强的问题。通过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广大财政干部的法律素质和全社会财税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推进了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进程。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的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提出,时间还不太长,在财政工作中,不符合依法理财要求,不规范、不透明的情况还时有发生。一些单位在管理上重分配、轻监督、避程序的问题仍然存在。在社会环境中,由于公民的整体法律意识还不够强,在对有关财政法规的执行时有意或无意逃避财政监督,违反财政法规的有关规定。因此,迫切需要提高法制意识,树立法制观念。

三、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积极推进依法理财

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积极推进依法理财,必须进一步加强财政法制建设。通过加强财政立法,建立健全财政法律体系,严格财政执法,完善财政执法监督,深入开展财政法制宣传教育,为财政管理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1.建立健全财政法律体系,使各项工作有法可依。建立健全财政法律体系,就是要加强财政立法工作,建立门类齐全的财政法律体系。因此,完备的财政法律体系的框架是制定财政基本法,再分层下设若干个单行法律、行政法规与规章,包括预算法、税收征管法、国有资产管理法、会计法、财政监督法等以及法规、规章,由财政基本法统领,各司其职,结构上各法之间、法与法规、规章之间在内容上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系统性。当前财政立法中应尽快研究财政基本法律制度,对财政立法的原则、立法体制与管理体制、财政法律体系的基本结构等做出规定,并协调现有法律体系中法与法、法与法规、规章之间的关系。进一步修订完善预算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国有资产管理法和各主体税法以及财政监督法等,并对经实践证明已经成熟的改革成果,尽快以法律程序固定下来,形成不断完善的财政法律体系,使整个财政工作有法可依。同时要加快地方立法进程,尽快建立起与财政法律相配套的操作性强的地方财政法规,规范地方财政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

2.加强财政立法工作,切实提高立法质量。在立法工作中,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财政立法要与财政改革进程相适应。财政立法应紧紧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转变立法观念,正确解决立法的稳定性与改革的多变性之间的矛盾,做到财政立法服务于财政改革。二是加强财政立法预测、制定立法规划。立法预测和立法规划是做好财政立法工作的重要保证。通过立法预测,制定中长期立法规划和年度立法计划,分清轻重缓急,科学合理地确定立法项目。三是坚持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保证财政立法的统一。在制定财政法律时,应妥善处理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地方和部门在制定财政法规和规章时,应把国家利益、整体利益放在首位,避免不适当地强调局部利益和权力,保证财政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四是妥善处理立法的现实可行性与适度超前性的关系。

建设工程基本法律制度篇4

一、进一步认识依法治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依法治教是21世纪我国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逐步完善,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法制为基础的教育体制和运行机制;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深入,要求完善教育法律制度,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和人民群众参与教育事业管理的权利;依法行政,建设廉洁、勤政、务实、高效政府的目标,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正确行使权力,严格依法办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和造就21世纪的一代新人,根本上要靠法治、靠制度保障;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要求更多地运用法律手段予以调整、规范和解决。因此,教育领域必须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进行深刻的观念更新与制度变革,加强法制建设,全面实行依法治教。

二、我国教育法制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学位条例》、《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教育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有关教育的法律,国务院制定了16项教育行政法规,各地制定了100余项地方性教育法规,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法规体系。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人大、政府的重视。教育普法工作广泛开展,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工作不断推进,教育法制工作的机构、队伍建设得到加强,为今后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从总体上看,教育法制建设还不能适应依法治国、依法治教的要求;教育系统的法制观念还比较薄弱;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尚未成为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有关部门及学校的自觉行为;教育法律的配套性法规、规章尚不完善;法律规范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需要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不力的现象较为普遍。

三、进一步明确加强教育法制建设的目标。从现在起,到20*年或更长一段时间,教育法制建设要以党的十五大精神和宪法确定的基本原则为指导,遵循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原则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方针,将教育事业的管理与发展全面纳入法治的轨道。形成与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层次合理、内容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教育行政决策和管理制度,做到严格、规范地履行法定职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形成公开、公正、公平的教育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制度;落实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自,做到依法自主管理学校;努力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水平,使依法办事成为共识。

四、完善和加快教育立法。要按照法制统一的原则和法定的立法权限,进一步推动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加快教育法律的配套性法规、规章的制定。适时提出《义务教育法》、《学位条例》的修改草案;积极配合做好《民办教育法》的立法工作,逐步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和规范管理的规章、规范性文件。要依据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针对社会普遍关注、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重要问题,制定有关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依照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建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规章和制度。要积极推动教育法律、行政法规的实施细则等配套性地方法规及规章的制定,加快地方教育立法的进度。对教育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而国家尚未立法予以规范的,可以依据法律确立的原则,根据地方实际制定暂行规定,使之成为国家教育法律法规的有益补充。

要进一步提高教育立法质量,增强立法的系统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要加强立法的前期调研工作,做好拟制定的法律法规草案及规章的可行性论证,广泛听取意见,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党的政策和有关法律规定,实现教育立法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要建立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和合法性审查制度,健全备案制度;重视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清理工作,对不符合改革的原则与精神,或与上位法相抵触的,要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及时修改或废止。

五、严格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行政反映了行政机关运作方式的基本特征。教育行政部门、政府有关部门依法行政,是实现依法治教的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努力转变领导方式和管理方式,转变已经不能适应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要求的观念、工作习惯、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律引导和保障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尊重、落实和维护学校的自。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明确本部门及各职能机构行使行政权力的权限与程序,保证行政决策、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规定与原则。逐步实行政务公开,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务的办事规则、程序及监督途径向社会公布。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明确各教育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依法管理学校。促进学校法人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并逐步建立健全对学校的监督与评估机制。依据保障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的法定原则,积极推动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提高教师待遇等法律规定。要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对社会力量办学的管理职责,健全审批程序,规范管理行为,保障社会力量办学的健康发展。

加大教育行政执法力度。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自觉履行教育行政执法主体的职责,健全以行政领导责任制为主的执法责任制,明确行政执法程序,依法处理、纠正教育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切实保障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坚决制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特别是损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违法行为,保障学生的健康成长。要与政府有关部门相配合,依法整治校园内部和周边环境,维护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建立健全处理教师申诉、学生申诉的程序与机制,加强与人民法院的沟通,运用司法手段解决各种教育纠纷,保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六、积极推进依法治校。各级各类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要提高依法管理学校的意识,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尽快制定、完善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按章程依法自主办学。要依法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建立校务公开制度,明确学校重大事务和涉及教职工切身利益事项的议事、决策与监督程序,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在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中的重要作用。依法规范校内各种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合法权益,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对侵权行为进行查处。认真配合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的督查和评估,不断提高依法治校水平。

七、完善教育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行政执法监督工作,推行评议考核制,建立行政执法错案赔偿制和行政执法人员过错责任追究制。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通知》(国发[1999]10号)的要求,建立、明确本部门受理行政复议案件的机构与程序,做好行政复议工作,切实做到有错必究。依法加大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对下级教育行政部门行政执法工作的指导、监督力度。各级教育监察部门要依法强化对行政执法机构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保证其负责、正确地履行职责。继续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各级教育督导机构要加强对教育法律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在继续进行"两基"督导检查的同时,强化对有关素质教育的法律规定执行情况的督导检查,推动建立实施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教育行政部门要主动配合人大、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和其他行政部门依法进行的监督检查,逐步建立和完善教育执法接受群众和舆论监督的制度。

八、加强教育普法工作,为依法治教创造良好环境。要把对教育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普及作为全面依法治教的基础性工作,按照普法规划有组织、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和教育行政执法人员,要首先带头学法,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熟悉教育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分批对地方负责教育工作的领导、学校负责人等进行教育法律法规和法律基本知识的培训,并形成制度。要将教育法律、法规和法律基本知识,作为教育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学校负责人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普法工作的指导,在广大教师、学生中开展法律、法规学习和法制教育,并面向社会,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教育法律,促进形成知法、守法、依法履行职责和规范行为的社会氛围,为全面实施依法治教奠定基础。

九、加强教育法制工作机构和教育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国务院机构改革中加强政府法制工作的精神,进一步建立健全本部门的教育法制工作机构,充分发挥法制工作机构在立法、普法、行政执法与执法监督等法制工作中综合协调、归口管理的职能作用,并按照实施各项法定教育行政执法制度的要求,配备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到法制工作岗位,使教育法制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与教育法制建设任务相适应。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人员的培训、考核和持证上岗制度,切实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执法水平。要加强教育法律服务工作,支持社会中介组织开展教育法律咨询与服务,探索建立教育法律援助制度,促进教育法律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建设工程基本法律制度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安全影响因素

1建筑材料方面的因素

建筑材料是构成建筑结构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的质量好坏,决定着建筑物的质量。但在实践中由于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造成质量事故的比比皆是。使用质量不合格的建筑材料,会给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埋下隐患。在实践中建筑材料及制品的质量问题主要体现以下方面:

1.1使用不合格的钢材。一些施工企业看重效益,不看重质量,低价购买一些不合格的钢材如地下小炼铁厂、黑工厂生产的螺纹钢或圆钢,或者是从废品回收站买来生锈钢材,致使钢结构强度和韧度达不到要求,为建筑安全埋下隐患职称论文。

1.2使用的砂子杂质含量大。一些施工企业为省工钱赶进度,一是以次充好,该用石砂时不用石砂,而用价格稍低的石粉代替或掺杂部分石粉。二是砂子不上铁筛,连大带小,一齐拌入混凝土中。三是砂子中泥土含量太高,不经水洗,直接用于施工。这些做法导致的问题是混凝土强度不够,取样打压后,不符合要求,容易诱发桩基偏位、基础下坠、顶部开裂渗漏等问题。

2施工方面的因素

工程质量与施工安全密不可分,相辅相成,质量隐患往往导致安全事故,而不安全因素又可能为质量事故埋下隐患。虽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对工程的施工质量责任问题做出相应规定,但在实践中由于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不按程序操作,导致工程质量事故频发。施工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建设前期的工作问题。建设前期的某些工作是极其重要的工作,如果不认真按有关规定去做,很可能就决定了建筑工程质量的先天性不足,如项目可行性研究、建设地点的选择等。如果这些前期工作做得不好,很容易造成工程质量事故,有时损失是十分严重的。

2.2违反设计程序。从事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活动应当坚持先勘察、后设计、再施工原则。但大量的质量事故调查证明,不少工程图纸有的无设计人,无审核人,无批准人,这类图纸交付施工后,因设计考虑不周造成的质量事故屡见不鲜。

2.3违反施工要求。不同混凝土强度等级决定了它和钢筋组合时的坚固程度,添加的砂、石、水泥还有外加剂都必须有一定的比例才能达到设计确定的等级。但在工地上搅拌站砂、石严重混堆问题时有发生,在配混凝土时,水泥、砂、石、水和外加剂根本不过秤。有的工地甚至根本没有秤,现场的混凝土配比例牌只是摆设。这样就大大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带来重大安全隐患。

3工程技术人员方面的因素

建筑产品的优劣,除了建筑材料全部合格外,最根本是人员的素质问题。提高施工一线技能工人的职业技能和基本素质是提高施工企业整体素质、保证施工质量、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但在中国建筑施工领域,农民工已经名副其实地成为工程建设的“主力军”,而这支主力军的素质却令人担忧。农民工的文化程度较低,且大部分没有经过任何培训。因此,由于缺乏质量意识和基本的操作技能造成质量安全事故的也比较多。另外施工技术人员数量不足也是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都可能造成技术工作出现漏洞。

建筑管理人才缺乏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人才相对不足,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和重要行业管理人才严重匾乏;人才结构失调;人才布局不合理;优秀管理人才流失势头不减;管理人才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上存在严重缺陷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建筑业的深层次发展。

4监理方面的因素

建设工程监理直接负责工程质量的检查验收,因此监理工作对建筑工程质量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但目前我国监理工作存在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建筑工程质量,为建筑工程质量事故埋下了隐患。监理方面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1建设监理制度不完善。我国现已出台了《建筑法》、《工程建设监理规定》等一系列法律、规章,基本形成了上下结合配套的建设监理制度体系,对建设监理的开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随着建设监理的深入发展,有些法规显示出不合理的成分,影响监理事业的发展。

4.2建设监理水平不高。现有的工程监理项目多数为施工阶段的监理,尚需向其他阶段发展。监理服务档次不高,绝大多数情况下停留在工程现场的质量控制上,在投资控制和进度控制方面往往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这就造成有些施工单位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为了赶进度不按施工规范施工,材料上偷工减料,导致发生建筑工程质量事故。

4.3监理工作不到位、责任不落实。在工程监理工作中,部分监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检查把关不严,造成监理人员对工程施工的监控不力。通过调研发现有的总监理师兼任许多项目的总监;大多数监理人员,特别是总监理工程师根据自己对建设监理的认识和工程经验开展工作,随意性很大。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建筑工程质量的监督。

4.4监理单位技术装备和检查手段落后。落后的技术装备和检查手段,使得一些质量隐患不易被发现而发展成为质量问题。比如,施工中使用的很多建筑材料,在用于工程施工以前,除了必须同步提供质保材料和准用材料以外,有的还要进行实验室试验,有的必须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复查,由于装备和手段原因导致被忽视的材料质量问题引发的工程质量事故问题在住宅建设中是屡见不鲜

5法律法规方面的因素

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分三个层次,即基本法律、行政法规、规范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执行不力,是产生建筑工程质量事故问题的社会原因。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5.1法律法规可操作性不强。《建筑法》构筑了我国建设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且对建筑工程质量问题有专章阐述。但该法律也逐渐显露出缺乏适应性,过于原则性,可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如对相应的处罚措施没有规定具体数额和幅度,完全根据执法人员的自由裁量确定,不利于操作,客观上增加了执法的随意性,要么处罚过重,要么处罚过轻,就同一行为可能出现异罚现象。

5.2条例细则不完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比《建筑法》在质量管理方面更加具体化,可操作性强,明确提出了“谁设计、谁施工、谁负责”的原则。这一原则分解了质量责任,加大了质量管理的处罚力度,但也存在备案制度细则不完善的问题。

建设工程基本法律制度篇6

各位领导,同志们:

***市法律援助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市局及***市法律援助中心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规范化建设贯穿工作始终,以提高法律援助服务质量为目标,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规范法律援助工作为支撑点,积极发挥法律援助工作职能作用,坚持“以人为本抓服务,规范创新求发展”,为贫弱人群提供更多优质、高效的法律服务,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现将几年来争创省级规范化中心工作中的一些思路和作法总结汇报如下:

一、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情况

***市法律援助中心现有工作人员5名,志愿者8名,其中法律援助专职律师四名,下设法律援助工作站22个,市、乡、村三级法律援助工作组织网络初具规模;中心办公设施及装备齐全,有独立的办公室和接待室、调解室,并配有笔记本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现代化的办公设施,配备有专门的办案车辆,法律援助经费已列入市级财政预算,且逐年递增,年均办案量200余件,办案补贴发放率为100%,各项工作已达省级规范化中心建设标准。

二、采取的方法、措施

我们原有的办公条件和人员都存在不足,经费也十分紧张,要争创省级规范化中心难度大、困难多。我们秉承“制度是基础、落实是关键”的理念,一方面,不断加强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了涵盖队伍管理、业务管理、内务管理等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另一方面,将制度的贯彻落实作为规范化建设的重点,注重将制度的落实融入到具体工作之中,逐步地摸索出一条适合自身的法律援助工作之路。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几年来,通过学习、参观考察等形式,我们充分认识到规范化建设是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效率和质量、增强法律援助服务能力的基础条件,为此,我们始终把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予以高度重视,每年都制定出详细具体的措施,每年都召开专题会研究人员、场所及经费问题,几年来,按照我市实际并结合省厅要求,制定出台了《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关于法律服务人员承担法律援助义务的意见》、《法律援助办案人员补贴发放办法》等一系列创建省级规范化中心的指导性文件,对法律援助工作作出了全面细致的安排,使我市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工作驶入了快车道。

我们在提高自身认识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向局党组汇报各项工作进度,取得领导支持。经局党组研究确定,为确保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顺利实施,***司法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中心主任为副组长,各工作站点及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定期地对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各项工作进行检查,为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立足职能,健全机制。“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争创省级规范化中心过程中,我们坚持以制度规范行为,以行为体现作风。在法律援助规章制度上实现了“四个注重”:一是注重了内部管理。先后建立了学习制度、案件讨论制度、奖惩制度、办案补贴制度、统计报表制度等,使法律援助人员从规范管理到廉洁自律等都有章可循。二是注重了“窗口”管理。完善了接待登记制度、首问责任制度、文明用语制度等,并免费发放便民联络卡,使便民利民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三是注重了程序管理。对法律援助的申请与受理、法院指定辩护与受理、法律援助申请的审查与决定、指派与承办、结案与监督等作出了具体明确的规定,使法律援助人员实施法律援助程序清楚明白。四是注重了质量管理。完善了包括庭审旁听制度、案件反馈制度、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立卷归档细则等在内的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使法律援助案件质量有了可靠保障。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更是实行了统一内容、同意样式,援助中心和各援助工作站都在醒目的位置将相关内容公示上墙,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要求全市法律援助工作者一定要循章办事,着力以制度管人、管事,使制度落实形成一种习惯,以强有力的制度保障职能作用的发挥,促进法律援助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稳步推进,我市法律援助工作因此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提高。

(三)健全组织网络,提升服务效能。我们本着高起点建设的思路,大力推进法律援助“进乡村、进社区”,推动法律援助规范化工作向基层拓展。我们在全市已建立各类法律援助工作站点22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已覆盖全市16个乡镇、办事处,工、青、妇、残、老、军等专门工作站也相继建立,劳动、交警等新的工作站点也正在积极筹备中。基本形成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覆盖市、乡、村三级的网络机制,极大地方便了基层群众和各种特殊类别人群的法律援助需求。伴随站点的建立,中心将的案件审核、受理、承办、归档、监督、检查等一系列相关制度也一并在基层推广开来,并通过定期培训和例会制度,将新的规范化要求贯彻落实下去,保证了基层群众不仅要能得到法律援助,更要能得到优质、规范化的法律服务。

随着援助网络的延伸,为保障网络组织充分发挥作用,提升法律援助工作水平,努力使法律援助工作人员达到规范化指导要求,中心在配备4名专职律师的基础上,又在统一招考的16名司法助理中,择优挑选了8名法学专业的新毕业大学生作为法律援助志愿者,充实到我市法律援助专职工作人员队伍中,现在我市法律援助在编工作人员已达13人。

(四)优化设施建设,加大物质保障***司法局仅有一幢办公楼,除局领导班子成员和各科室人员办公外,还包含公证处和援助中心,办公用房十分紧张,经过几次调剂,本着确保援助中心办公用房的指导思想,局里给中心安排了四间办公用房,总面积达到了80多平米,并且为了方便群众,房间全部安排在一楼。整个中心被设置成了一块相对独立、功能齐全的办公区域,咨询接待、案件受理和文印、档案等功能区化得到合理安排。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法律援助的办公设备也是严格按照规范化要求,先后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档案柜等先进办公设施,现在已做到人手一台电脑,中心日常办公已实现了自动化。另外,中心配备有专门的办案车辆,使中心的硬件水平上了一个大的台阶,为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不仅如此,各乡镇援助工作站也全部配备了微机和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在基层工作站已全面投入应用,极大地方便了基层群众。

在强化软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更加注重解决援助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省级规范化建设标准下发后,中心向局领导多次汇报,争取重视和支持,同时积极沟通财政部门,争取加大经费保障力度,通过努力,现在我市已将法律援助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每年,市财政在保证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的基础上,确保了5万元以上的专项业务经费,并逐年递增,09年达到了7万元,从而有力地保障了我市法律援助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注重实效,提高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水平

按照规范化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等等一切措施,落脚点就是使法律援助这项“民心工程”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们深刻感觉到,规范化建设的实效就具体体现在办案数量和质量上面,体现在为贫弱人群实实在在解决问题上面。争创省级规范化中心以来,我中心案件办理数量逐年递增,09年已达到203件,案件办理工作受到了省中心、市中心领导的充分肯定。

办案数量和质量的同步提高,与我们采取的规范化措施密切相关,每年年初我们都要针对各法律服务机构下发一年工作要点,明确各项任务,这项工作已经制度化。在日常工作中,我们自觉加大了自办案件力度,要求法律援助专职律师必须完成一定数量的案件,能自办的绝不指定,以确保案件办理质量。其次我们明确规定,所有社会律师每年必须办理2件法律援助案件,并将完成法律援助案件的完成情况与法律服务机构人员的年检注册挂钩,对未完成任务的机构和个人不予年检注册。同时加强法律援助的办案流程监督,从程序和实体上规范法律援助的申请、受理、指派、结案、归档等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确保了结案率和满意率,实现了法律援助零投诉。通过这一系列规范化措施,我们办理了一批有影响的法律援助案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赢得了群众的一致赞誉。

四、创新思路,促进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持续发展。

法律援助工作是一项长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要不断规范化、现代化。面对着新形势、新挑战,我们立足于实际,不断创新发展的思路,促进了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的新局面。

一是积极整合社会资源,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在政府财政困难,社会捐助有限的情况下,积极寻求多种方法分散,缓解经费不足的压力。我们充分利用依托司法所设立的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对一些相对简单的援助事项,交由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所就近初审,符合一定条件的就近办理,这样既方便了基层群众,又节约了办案成本,同时这种法律援助到家门的做法,宣传带动效应明显,深受人民群众欢迎。

二是创新援助方式,节约援助资源。过去法律援助经常是采用以诉讼为主的方式,实际上有些案件走和解调解的路子,反而更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调解不仅仅减少了当事人的讼累,也极大地节约了我们有限的援助资源。为此,我们特别联合律师事务所,设立了调解中心,对一些能以非诉讼调解办结的案件,我们积极引导当事人坐下来协商解决,这不但降低了援助成本,提高了援助效率,为受援人提供了高效、便捷、优质的援助服务,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各位领导、同志们,以上简单总结了近几年来我市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建设中的一些做法和认识,对照先进,我们仍有不小的差距,主要是在经费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加强。我们的法律援助规范化建设工作还刚刚起步,任重而道远,我们决心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向先进单位学习,克服困难,再接再厉,争取为更多的贫弱人群提供高质量的法律援助服务,为构建和谐秀美的新***做出更大的贡献。谢谢大家。

 

 

 

                                          ***市法律援助中心

建设工程基本法律制度篇7

一、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为契机,全面推进司法行政干部队伍建设

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作为司法行政机关,如何与时俱进,不辱使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今年以来,我们始终把干部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紧紧围绕“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队伍建设总目标,从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廉政建设等方面,着力打造队伍,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为司法行政事业健康发展打基础,成效显著。一是结合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切实加强队伍思想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技能是搞好司法行政工作的前提。一年来,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切实抓好司法行政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建设,尤其是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深入学习领会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认真学习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加深了党员干部对先进性教育活动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通过学习,提高了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使干部队伍的政治思想素质不断提高。坚持周五政治学习制度。把政治学习教育同党课有机结合,严格学习考勤,坚持理论学习教育。二是以教育培训为手段,增强提高队伍素质的后劲。加强干部队伍教育培训工作,是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根本途径,也是调整人才结构、更新知识结构,建立高素质干部队伍的有效办法。教育干警牢固树立建设学习型机关的观念,树立学习是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和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鼓励和支持干警参加本专业的学历教育。年内,全县司法行政系统有2名同志取得法律专业专科毕业证书,1人取得本科毕业证书,目前尚有1人参加自学法律专科在读,2人参加法律专业本科学习。现在全局在职干警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23人,占88,其中专科19人,本科4人。通过各种渠道,对干部队伍进行以更新知识为目的的培训和轮训。先后组织干警参加法律知识、科技知识、计算机应用和普通话学习、培训,丰富了学习内容,增加了干警的知识面,开阔了眼界激励了工作热情,为全面推进司法行政事业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三是通过开展“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专项整改活动,进一步完善机关的制度建设,增强干警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在整改活动中按照执法为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为主要内容,查找执法体制、机制和管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和薄弱环节,集中力量重点整改人民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巩固干部队伍的宗旨意思、法纪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整改活动中,我局建立健全了我局《学习制度》、《工作考核制度》、《会议制度》、《考勤及请销假制度》、《执法责任追究制度》、《档案管理制度》和其他科股室处管理等24项制度,做到用制度管人,用实绩考核人,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认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圆满完成我县“四五”普法规划的总结验收阶段各项工作任务

今年是实施我县“四五”普法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检验“四五”普法成果的重要一年,搞好今年普法工作任务和整个“四五”普法总结验收是今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做好年度干部职工法律知识学习考试工作

今年下半年,我们抓住重点,周密安排,认真抓了年度全县干部职工的法律知识学习考试工作。按照市委依法治市办的统一安排,我们重点组织了全县干部职工进行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云南省禁毒条例》、《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和《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等法律法规为主要内容的法律知识考试。组织了处级干部法律知识考试1场45人,正科级领导法律知识考试1场78人,副科级干部(含主任科员和副主任科员)法律知识考试2场357人。在县委普法办的配合下各乡(镇)、县直各部门、两农场以及厂矿企事业单位也分别组织了共有4168人参加的一般干部职工的法律知识考试,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二)、认真查缺补漏,完成全县“四五”普法总结验收工作

根据我县制定的“四五”普法规划要求,结合市“四五”普法验收标准,及时拟订并由县委办、政府办联合下发了《__县“四五”普法总结验收方案》,各乡(镇)、各部门根据《方案》要求,认真对照本单位、本部门“四五”普法工作开展情况,认真进行了总结和自检自查;今年8月份,在县委政法委、普法办和县司法局牵头下,从相关部门抽调12名人员组成4个普法检查验收组,对全县77个单位和部门进行了检查,全部通过了验收。经过认真准备,我县“四五”普法工作又于8月19日顺利通过了市级检查验收,标志着我县圆满完成了“四五”普法规划的各项工作任务。

(三)、结合实际,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

在开展年度普法工作和进行查缺补漏的同时,我们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一是采取与各有关单位密切配合,在“三·八”妇女维权周、“3·15”消费者权益日、“6·25”土地宣传日、“6·26”、“10·26”国际禁毒日和“12·4”法制宣传日等节日,开展以“学雷锋精神,扬志愿风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筑健康维权消费环境”、“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和其他形式为主题的法制宣传活动,共印发各类宣传材料29900份,展板134块,挂出宣传图片629张,解答法律咨询204人次;二是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在全县中小学中开展法制课宣传教育,共讲授法制课44场次,受教育师生达1.5万人次;三是到厂矿企业和有关部门组织的干部培训班进行普法讲课,共讲授法制课6场次,受教育企业员工和培训其他人员700余人次;四是在特殊节庆日、纪念日期间,广泛利用简报、信息、电视、广播、法制宣传栏、墙报和黑板报等不同宣传传媒进行法制宣传,共刊出各类宣传专栏83期,开展法律知识竞赛3次,不断扩大了法制宣传面和覆盖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以开展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活动为载体,稳步推进依法治县进程

农村是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阻碍我县实施依法治县进程的主要因素。自去年开始,根据省市统一安排部署,结合我县实施“三村工程”建设项目,我局与县民政局共同在实施“三村工程”的八个示范点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今年以来,我们又加大了创建“民主法治示范村”工作力度,扎实开展了“民主法治示范村”的创建工作,紧紧围绕“四项民主”,抓两头带中间,重点抓好示范村民主管理、建章立制和综合治理工作,组织广大农民学习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法律法规,使广大农村村民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得到提高,有效维护了农村的生产生活秩序,示范村社会风气得到明显好转,极大地维护了农村基层社会稳定。今年年初,我们与县民政局共同对示范村进行了检查考核,全部通过了验收。今年,__村被省司法厅、民政厅表彰为全省民主法治示范村,__村和千蚌村被市司法局、民政局表彰为市级民主法治示范村。同时,我们又起草并上报了第二批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名单。通过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活动,各项村规民约、各项规章制度得以建立健全,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理家的习惯逐渐形成,广大农村人民群众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另一方面,结合乡镇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我们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各司法所和工作组共对农村开展法制讲课183场次,极大地促进了我县依法治县的进程。

四、继续抓好规范化司法所建设,推进基层司法行政各项工作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设在乡镇一级的基层派出机构,担负着为基层农村提供法律服务、法律保障和法制宣传的重要职能,是维护基层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搞好基层司法所基础设施的建设,是发挥基层司法行政职能的重要保障。

一是继续抓好试点司法所项目的建设工作。今年,我们加大了司法所项目建设工作的协调力度,积极与各有关部门和乡镇政府就项目资金、工程承包及建设用地等有关事宜进行协调、商洽,得到各有关部门和镇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在施工过程中,局领导还多次对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展情况进行督促和实地检查。通过努力,__司法所建设工程已于今年9月7日正式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工程完工后,我局继续投入将近2万5千元资金为__司法所购置了办公桌椅和对办公区进行了绿化,并配备了摩托车和电脑,使__司法所在硬件方面改善的同时,软件建设和内部管理进一步规范化,__司法所也随之成为我县第一个规范化司法所,为今后开展此项工作树立了良好的模式,同时,我县基层司法所无办公楼也将成为历史。

二是加大对各类疑难纠纷的调处工作力度。一年来,各基层司法所共受理和参与调处各类民间纠纷47件;宣讲法律76场次,受教育人数达8万多人;为基层政府提出司法建议7条,协助基层政府制定规范性文件12件;协助基层政府调处社会矛盾纠纷11件;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12次;防止群体性上访2件;制止群体性械斗9件;依法治理乡镇街道13次。

三是加强对基层人民调解的指导工作。今年以来,我们举办了一期有67人参加的村级调解主任培训班,认真贯彻落实中办、国办转发的《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精神;另一方面,专门订制了由司法部统一的调解标识牌和徽章,规范了基层人民调解工作。一年来,全县人民调解机构共受理各类纠纷488件,调解成功474件。其中:婚姻家庭纠纷82件;邻里纠纷42件;赔偿纠纷32件;土地承包纠纷17件;房屋宅基地纠纷37件;合同纠纷47件;其他纠纷217件。防止民间纠纷引起自杀3件3人;防止民间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2件51人。今年我县基层人民调解共有2个先进集体和3个先进个人受到省司法厅的表彰。

四是落实“两劳”人员帮教措施,安置帮教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今年,我们将帮教工作的重点放在追踪管理上,对帮教对象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并对那些有可能重新犯罪的帮教对象纳入重点管理范围,加强了监督管理。今年我县共有回归人员16名,全部落实了安置帮教措施,并按规定及时解除帮教对象19名。

五、严格法律服务的监督管理,规范开展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

基层司法行政部门的职能之一就是指导和管理基层法律服务,公证、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队伍是我县实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的重要力量。一年来,我们通过规范法律服务和公证质量大检查活动,以强化公证、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所的服务功能,来充实法律援助的实施,努力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为推动人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在公证管理工作方面。根据司法部、省司法厅、市司法局《关于在公证队伍中开展教育规范树形象活动的实施意见》要求,结合我县实际于今年五月至八月份,开展了对县公证处教育规范树形象活动。通过活动,使我县公证员队伍素质、公证办证质量和公证的公信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今年以来,县公证处共受理各类公证案件43件,出证102件,终止4件,(出证数含20__年未结58件)。出证数中:(一)民事类公证22件,其中:继承权1件,遗嘱3件,委托书6件,声明书1件,现场监督1件,证据保全1件,其他民事协议9件。(二)经济类公证80件,其中:拍卖1件,招标投标3件,建筑工程承包7件,农林牧副渔业承包58件,还款协议1件,法人委托书7件,其他经济合同2件。全年共收取公证费40230元,全年公证办证卷宗经县司法局公律股进行质量检查,合格率为100。

在律师监督管理工作方面。今年着重抓好律师队伍建设年活动,建立了我县律师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档案,对律师事务所和律师的执业行为进行规范和制约,充分行使了司法行政监督和管理的职能。一年来,律师共担任法律顾问13家,办理刑事辩护案件27件,民事35件,非诉讼案件13件,代书30份,办理法律援助案件(法院指定辩护)18件,业务收费达13万元。

基层法律服务方面。一年来,各基层法律服务所共担任常年法律顾问22家;诉讼业务19件;非诉讼业务21件;调解各类纠纷22件;办理见证业务1件;法律事务文书57件;解答法律咨询143人次;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7件;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21.36万元;业务收费达3.4万元。

法律援助方面,今年以来在国家法律援助基金和省财政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建立了法律援助工作专项资金,有力地保障了法律援助各项业务工作的开展。在此基础上,我县进一步健全了法律援助案件的申请、审批和档案管理等各项工作制度,使我县法律援助工作逐步走入正轨。20__年,我县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47件,其中:刑事指定援助辩护19件;民事类11件;非诉讼法律援助案件16件(未结1件)。

六、存在问题及下年度司法行政工作要点

20__年司法行政工作总体来说,在干部队伍建设、基层司法所建设、法制宣传教育及依法治县、基层管理指导和公证律师管理工作等各方面都有新的突破,但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和不足,如在简报信息的报送和政治理论学习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有待于在下步工作中加以改进。

20__年司法行政工作要点:

一是搞好“四五”普法的总结表彰,启动“五五”普法工作。

二是继续抓好基层司法所规范化建设项目的实施。

三是继续抓好“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工作。

建设工程基本法律制度篇8

关键词:依法治国;依法行政;行政法律;制度建设;路径选择

行政法律制度建设的灵魂是法治政府思想,法治政府思想能够在行政法律制度建设的路径中树立一种可以具体遵循的准则,使行政法律制度的建设更加科学、民主。政府长久保持活力与生命力的体现是在行政法律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法治政府建设中需要对现行法律法规制度进行完善和定期清理,行政法律制度建设贯穿整个法治政府、法治国家建设的理念。

一、行政法律制度的涵义及其现状

行政法律制度是关于政权的法律制度,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行使和运作以及对各自进行监督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法律规范的总和是指行政法律制度是由众多法律规范组成,与一般法典不同。行政法律制度有范围的限制,大致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行政权的授予和组织行政机关的法律,第二部分是关于行政权的行使和运作的法律,第三部分是对行政机关的组织、行政权的行使和运作进行监督的法律。我国法治建设处在转型期,构成社会转型的一部分,但是行政法律制度的建设还未完全适应如今社会转型的背景,还需不断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

二、依法治国背景下行政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公平正义

古老的罗马法明确了公平正义的概念,我国行政法律制度建设的过程中也应认识公平正义的思想内涵和遵循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制定开明的行政法律制度。在当代社会的公平是相对社会结构、关系和现象的一种伦理认定和道德评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背景中的公平侧重于人与人关系之间利益的评价。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正义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基本权利公平,每个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都平等,如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机会平等,包括前途公平和手段公平;竞争规则公平,社会成员参与竞争遵守同样规则和接受统一衡量;社会公平,立足社会整体的利益,如社会分配制度。而法律领域中的公平正义另有内涵,行政法中自然公正包括任何人不能做自己案件的法官和每个人在权利受到影响时都有公平听证的机会。如今自然公正的观点逐渐被程序公正的观点取代,实现程序公正的途径有听证规则、反对偏见规则等。总之,只有公平正义的观念贯穿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建设,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政府和法治国家。

(二)民生问题

“国以民为本”,民生问题是我国行政法律制度建设中的重要目标。政府在行政法律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制定出有利于改善民生的法律制度,使我国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民生问题这一基本原则的确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府从解决“三农”问题,到如今的教育、医疗问题等,民生理念在我国政府的行政理念中已经确立。以教育为例,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因此必须完善教育中的行政法律制度。如今,我国教育体系和制度还不够完善,在职业教育的行政法律制度中存在漏洞,考试招生制度还不够完善等都要求民生问题中教育的改革完善还需不断发展。

(三)民主

我国是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等都必须坚持民主,民主是行政法律制度建设的基本体现。坚持民主这一基本原则,需要做到:第一,扩大人民民主,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第二,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如加强乡镇一级的基层政权建设和完善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制度等;第三,全面贯彻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第四,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科学、民主立法,尊重和保护人权,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第五,壮大爱国统一战线,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六,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三、依法治国背景下行政法律制度建设路径

(一)更新公务员行政法治观念

我国公务员人数众多,公务员作为政府行政人员,在行政法律制度的建设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更新公务员行政法治观念以完善行政法律制度建设。公务员要明确定位自己的身份地位,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应将公务员义务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公务员的权利保障。公务员要树立一种挑战官本位思想的独立人格观念,公务员必须执行上级做出的决定和命令,但是为了以防上级的失误对人民利益造成损害,公务员根据自己的专业眼光来判断上级的决定和命令是否正确,若盲目执行上级决定和命令造成严重后果,公务员需自己承担责任。公务员要转变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

(二)完善行政法律制度新体系

我国行政法律制度繁多冗杂,且不少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存在许多不足,因此需完善行政法律制度新体系以更好地实现行政法律制度建设。完善行政法律制度新体系需要做到:第一,平衡行政权和行政相对方的权利,使行政相对人接受该制度;第二,在行政法律制度建设中适用回避制度,限制某些部门的立法权;第三,中央政府成立专门部门整体规划我国的行政法律制度建设,确定总的目标,再制定为实现该目标须进行的活动,以及如何处理、应对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第四,重新构建我国行政法律制度建设的过程中须建立行政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的长效清理机制。

(三)明确行政法律制度具体内容

行政法律制度的内容不仅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还关系着人们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明确行政法律制度的具体内容。首先要明确我国行政法律制度是必须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进行调研后制定行政规划,在科学的行政规划下再进行具体行政法律制度的建设。其次要明确我国制定出的行政法律制度要现在全国不同地域的不同城市进行试点,然后再在全国推行,上升为行政法或国家法律,如:上世纪的行政特区到如今的高考改革。最后要明确我国行政法律制度建设采取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原则,具有个体差异和科学性。

四、结束语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现阶段及未来长期需坚持的发展目标,建设法治政府是依法治国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内容。只有坚持依法行政和建设法治政府才能使整个政府的设立、变更、运作更加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政府工作的整个过程更加井然有序。建设行政法律制度,创新行政法律制度是实现法治国家和法治政府目标的关键组成部分,能够促进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和改革,能够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有利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使我国广大人民真正“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陈BB.我国行政法治精神及完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

[2]刘佳.论我国依法治国的实现条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建设工程基本法律制度篇9

关键词法人治理制度质量控制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工业的粮食——煤炭的需求日益增加,由于以往我国的煤炭基本建设的发展相对缓慢,以至于目前煤炭生产与供应极为紧张,在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这种现象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为缓解煤炭供需矛盾,摆脱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加快了煤炭工业建设力度,生产能力达23~25亿t的13个大型煤炭基地正在规划建设中,为煤炭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加快煤炭基本建设速度、提高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已成为煤炭基本建设管理的重要课题。

1建立项目建设法人治理结构

法人治理结构,是市场经济环境下一个企业的核心组织架构,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新煤炭项目基本建设应遵循市场规律,建立一个规范的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法人实体,克服煤炭基本建设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带来的一系列不利影响。成立煤炭建设项目法人,项目法人按照我国《公司法》的规定可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实行独立核算,自主经营,依法享有独立的财产所有权,对煤炭建设项目策划、资金筹措与使用、规划实施、生产经营、债务偿还、资产的保值增值,实行全过程负责。

煤炭建设项目法人治理结构包括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组织机构相互间的关系是:股东会通过信任委托关系将公司的法人财产交给董事会,即将公司法人的权力都交由董事会执行;董事会通过委托关系任命经理层,经理层作为公司执行机构处理企业的日常事务,包括生产、营销、投资等;董事会由独立董事、执行董事组成,独立董事负责对企业执行层的监督和管理。各机构各自独立履行规定的权限和职责,形成有效的相互制衡运行机制,提高煤炭建设项目的运作效率,为以后的高效的生产、运营奠定坚实的基础。

2遵循基建规律,完善基建管理制度

在煤炭基本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我国实行市场经济10多年来,对煤炭基本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和实践,从资源勘探、项目立项、可研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质量监督、竣工验收备案、决算审计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和规章、标准、条例及实施办法。煤炭建设项目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危险因素多等特点。因此,煤炭建设项目应加强落实以下管理制度。

2.1招标投标制

《招标投标法》颁布实施5年来,有力推动了煤炭基本建设领域推行招投标活动的开展。通过严格的招标投标,能够为参与投标各方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实现优胜劣汰,使投资建设方能够在一定条件下以更合理投资、优良的工程质量、较短的工期来实现预期的目标。引入竞争机制,采用招投标的形式选择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物资设备供应等单位,使综合优势强的竞投单位获取标的,为煤炭工程基本建设提供更优质的服务、更高的质量、更快的速度。由于煤炭建设的特殊性,基建项目勘察设计的优劣将决定着项目的投资及运作效益,在目前,尤其应在煤炭建设项目前期的勘察设计阶段加大招投标力度。

2.2合同管理制

市场经济是契约经济,通过合同规定参与煤炭基本建设方权利、义务和责任,明确基建项目的目标、工期、质量、价款,因此合同管理在基本建设管理中处于核心地位。煤炭基建合同管理应主要包括: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通过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提高合同履约率。主要检查与合同有关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从而减少和避免合同纠纷;对与合同实施管理有关的人员进行合同法及有关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员素质;建立完善合同归口管理、考核、合同用章、合同出账、合同统计等制度;对合同履行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合同履约率、合同纠纷、违约情况、合同变更等。通过分析,明确问题的性质、原因、责任,依此作为索赔和解决其他问题依据。

2.3工程监理制

在煤炭基本建设行业推行工程监理10多年来,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效,突出表现在工程实体质量的提高方面。但到目前为止,煤炭基本建设监理还停留在施工阶段,还没有对煤炭基本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监理,这固然有目前的煤炭工程项目建设监理市场不规范、发育不完善因素,但主要还是业主(投资建设方)认识上不足所导致。工程监理是建设监理单位受业主的委托和授权,根据有关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工程建设监理合同和其他相关合同文件对基本项目建设进行监督管理,实现工程项目投资目的。工程建设监理是由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的高智能群体提供的技术服务活动,对煤炭工程基本建设项目通过招投标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监理单位对基建项目的决策、勘察设计、施工招标、施工、保修阶段进行监理,有利于提高项目决策的合理性,优化勘察设计成果,增强项目建设透明度,使业主基建投资更趋理性。通过对煤炭基本建设各阶段实施监理,能够使基建项目的投资、质量、工期更好的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预期的目标。

3加强基建工程管理,提高质量水平

煤炭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基建投资能否实现预期的目标。在煤炭基建过程中,首先应严格把好建设前期的工作质量关。对地质、资源的勘探,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内容和要求,达到规定的工作深度,尤其影响以后施工、生产的安全正常运行的勘探资料应完整、准确、可靠,满足基建项目可研、初设的需要;避免因勘探质量差而导致投资失误、施工及生产的隐患。应进一步提高基建项目可研、初设阶段的工程技术方案的优化和比较,根据提供的勘探资料,多方位(工程、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等)的进行分析论证,选择最佳方案予以实施。第二,强化施工阶段的监督管理。施工阶段是基建工程实体形成阶段,是基建项目全过程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工程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于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控制,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要通过建立健全有效的工程质量监督体系来确保基建工程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严格工程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必须抓好工程所用材料、制品、设备的质量检验、检测、审核,杜绝不合格品流入到工程实体;抓好施工工艺过程的质量控制,对于工序交接、隐蔽工程的检查验收,应参建的有相关方共同参与严格把关。第三、严把基建工程质量竣工验收环节。煤炭基建工程往往是多家施工单位共同参与建设,对于单位工程,要在各施工单位自验的基础上,应由建设、监理、施工、检测、质监共同组成验收小组共同验收。对于基建单项工程的竣工验收,应在整个工程按照有关规定达到合同的要求,才能进行竣工验收。应保证基建工程的管理资料、技术资料、保证资料的齐全完整。

4树立效益意识,控制工程投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获得生存和发展,煤炭基本建设的投资方必然追求以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资本收益。而法人治理结构的有效运作机制为发挥资本效益、控制投资规模提供了组织保障。煤炭基本建设项目应采取全过程的招投标的方式,通过公平竞争择优选择业绩突出、经济技术方案先进、投资报价合理的勘探设计、监理、施工、设备供应等单位。利用市场手段优化配置资源,提高投资收益率。在项目勘察设计阶段,应充分进行经济技术方案的优化,在满足预定目标的前提下,降低基建工程投资;在基建项目的施工阶段,严格控制工程变更,这就要求建设、设计、监理等各方在施工项目招标前严格按照有关规定要求,认真审阅核定有关图纸资料,尽可能减少图纸资料的失误和不足;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图纸和合同进行施工,尽量减少变更。

5增强效率观念,控制工程进度

煤炭基建项目在建设过程中因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目前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淡漠,随意违约的现象较为普遍,造成煤炭基本建设项目建设工期过长。要有效的控制煤炭基建工程进度,在保证基建工程质量的前提下,建设单位必须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对项目从决策到项目投入运用整个过程进行统筹规划,合理有序地安排项目实施各阶段的时间。通过编制基建工程的总体进度计划,进行目标管理。加强对合同的管理与控制,根据总体进度计划进行系统周密的安排,在签订各阶段合同时应予以明确,使工程进展协调有序;以合同工期为依据,运用经济、法律手段来控制工程进度。认真审核勘探设计、监理、施工等单位编制的各相关阶段的工作进度计划,尤其是施工阶段的进度计划,要满足总进度计划的目标和施工合同的要求。煤炭基本建设涉及项目多,参建的单位多,要充分发挥建设单位的协调职能,使参与煤炭基本建设的相关主体配合默契、协调一致开展各自工作。

6加强信息建设,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煤炭基本建设管理信息化,是在煤炭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将建设、勘察设计、施工、监理、检测、材料设备供应等相关各方工作进展、物料需求、资金流动、事物处理及客户交互等过程信息化,有选择地进行加工处理,对基本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建设单位能适应迅速变化的周边市场环境,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应从组织结构上建立健全信息管理部门和人员,为煤炭基本建设项目提供组织保证;加强信息管理的硬件和软件建设,配备必需的设备和应用软件,运用网络平台,通过各种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信息管理技能,满足煤炭基本建设信息管理的需要;健全煤炭基本建设项目信息管理标准和有关制度,促进信息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针对基本建设项目时实施的不同阶段,按照要求,有针对性地及时进行信息资料的收集、加工、整理、储存、传递、总结,通过信息化管理,进一步提高煤炭基本建设管理效率,实现“投资、质量、进度”最佳组合,从而更好地实现煤炭基本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

参考文献

建设工程基本法律制度篇10

关键词:石油工程企业;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构想

abstract:petroleumgroundengineeringenterprises"goingout"strategyurgentneedtostrengthenpreventionandcontroloflegalriskmanagementmethod.inthispapertheconceptoflegalriskfromtheenterprise,characteristics,causesabriefanalysisofthelegalriskpreventionandcontrolsystemproblems,riskpreventionandcontrolsystemshouldadheretotheguidingideology,shouldtakestyle,approachandconductphysicalandinstitutionalbuildingdescribed.

Keywords:petroleumengineeringfirms;legalriskpreventionandcontrol;system;Conception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石油地面工程在海外市场发展,加强法律风险管理管理成为石油工程企业在海外市场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述

1、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

《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企业法律风险的概念。我们一般把企业法律风险定义为,在法律实施过程中,由于行为人做出的具体法律行为不规范而导致的,与企业所期望达到的目标相违背的法律不利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企业法律风险与其他风险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企业法律风险具有发生原因的法定性、发生结果的强制性、发生领域的广泛性、发生形式的关联性、发生后果的可预见性等特征。法律风险不等于违法风险,但所有导致法律风险的行为都具有不规范性。国际工程法律风险的复杂性和所在国法律的特点,更加凸显了国外施工企业加强全员性的法律建设必要性。

2、企业法律风险的分类

根据法律风险所产生的结果是否具有单一性,可以分为纯粹法律风险和投机法律风险。所谓“纯粹法律风险”,是指只能产生法律意义的不利后果的法律风险。所谓“投机法律风险”,是指从法律意义上可能产生有利结果和不利结果的法律风险。投机法律风险是一种机会性风险,它从一定意义上鼓励人们的冒险行为。

根据引发法律风险的因素来源,可以分为外部环境法律风险和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所谓“外部环境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以外的社会环境、法律环境、政策环境等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由于引发因素不是企业所能够控制的,因而不能从根本上杜绝外部环境法律风险的发生。所谓“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是指企业内部管理、经营行为、经营决策等因素引发的法律风险。由于引发因素是企业自身能够掌控的,所以企业内部法律风险是防范的重点。

3、企业法律风险的特征

与企业的自然风险、商业风险相比,企业的法律风险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法律风险具有相对的确定性。由于自然风险、商业风险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不可抗力和市场因素,自然风险、商业风险的产生具有不确定性。与之相反,法律风险的产生具有相对的确定性,这是因为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违犯法律或者是没有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救济导致的。这种确定性是相对的,例如侵犯他人著作权的行为,如果该著作权人追究侵权人的民事责任,该企业就一定会承担民事责任;也可能该企业没有追究其侵权责任从而使侵权企业的这种法律风险没有发生。

第二,法律风险是可防可控的。自然风险和商业风险虽然也可以通过风险管理,使发生风险的可能性降到最底。但是由于自然风险和商业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不可抗力和市场因素,因此它不可能从根本上避免风险的发生。而法律风险完全可以从根源上加以防范和控制。只要企业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在懂法、守法的基础上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在他人侵犯自己的合法权利时能够及时拿起法律武器,法律风险的发生基本上是可以得到杜绝的。

第三,法律风险具有损害性。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企业就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企业的经济损失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企业的违法行为而承担的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是刑事责任。企业承担的行政责任往往是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罚款直接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吊销营业执照会使企业停止经营活动从而影响盈利。企业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一般表现为赔偿损失。企业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主刑由企业的法定代表人承担;附加刑由企业承担。另一种是由于企业主观上认为某种损失不能通过法律途径救济,而忽视了那一方面的权利保护,从而使企业遭受了经济损失。法律风险的损害性与企业的其他风险相比,有过及而无不足。

二、石油工程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石油工程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是企业内部主观原因,主要是由企业自身人员因素和制度缺陷造成的。外因是客观环境原因,是由于法律、法规的变化以及不可抗力和意外事件的发生造成的。其中,内因是促使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最主要原因。

1.企业自身制度缺陷

企业自身制度缺陷是导致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制度的合理性与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成正比。企业存在有法律漏洞的、不合理的、甚至是不合法的制度,企业在极大的法律风险中运营,危机重重。其原因有三:首先,法律审核把关不严,在制定某些制度过程中没有法律人员的参与和审核,法律知识的欠缺使某些不规范甚至是不合法的制度产生;其次,缺乏严格的法律审核程序,工作体制不健全,没有制度保障。

2.企业自身人员因素

人员因素也是企业法律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制度的制定和运作都是由内部人员来完成的,企业人员的素质高低,思想水平和行动能力是企业的风险因素。企业管理者的经营理念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和政策的制定;有些企业人员被眼前的利益诱惑不惜让企业冒巨大的法律风险或者由于法律盲点把企业引入风险之中却浑然不觉;所产生的后果都是可怕的。同时,企业制定出的政策,要靠全体员工去实施,法律风险存在于运营的各个环节,企业员工对政策的理解和实施能力的不足,是即使有着良好制度的企业却仍然陷入法律风险之中的主要原因。法律工作人员不能和谐融入经营决策,数量少,素质也有待提升。

三、石油工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存在的问题

1.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薄弱

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并不强,对法律机构的职能在理解和认识上也存在偏差是普遍现象。有些企业仅把企业法制工作当作一种摆设,只是应国家规定而建立,应付检查而已;没有充分意识到加强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虽然设立法制机构,但对法律风险防范没有足够重视,一旦事发,才去亡羊补牢,把法律部门的工作人员当成“消防员”,使得企业纠纷多,法律事务工作人员繁忙办案,无暇顾及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问题,形成恶性循环。企业对法律风险的防范疏于管理还体现在投入企业法律部门的资金严重不足。

2.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设置及制度问题首先,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设置问题。由于企业的法律意识薄弱,一些企业尚未真正建立自己的综合法律机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也就更无从谈起。第二,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规章制度不健全。第三,企业法律工作人员难以进入决策层。企业法律部门的侧重点在善后而非预防,重点定位错误,法律服务人员难从根本上监测经营运转。并且企业专职法律工作人员少,专业素养低。

四、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1)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多。企业要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损失的发生。

(2)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企业发展壮大,必须不断积累资产和财富,减少因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

(3)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反之,则可以有力地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2、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可行性

根据引发法律风险的因素来源,企业法律风险分为外部环境法律风险和企业内部法律风险。对于外部环境法律风险,由于其引发因素不是企业所能够控制的,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予以杜绝。但对于企业内部法律风险,其引发因素是企业自身能够掌控的,因而成为企业法律风险防范的重点。企业内部法律风险的引发因素包括:企业的设立行为、决策行为、管理行为、生产行为、经营行为,通过健全制度、理顺流程、完善表单、规范文本,完全可以避免。防范法律风险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基础工作做起:

(1)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必须强化企业领导人和员工的法律风险意识。企业领导人的法律风险意识,是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关键。相当部分企业领导人的法律风险意识仍然滞后,在决策时往往忽视或者轻视了法律风险的存在,更注重于速度和效率,结果是不但达不到决策的预期目标,而且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给企业生产经营带来严重危害。企业员工由于工作岗位的不同,发生的法律风险原因和结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对不同工作岗位的员工,必须有针对性地培养不同的法律风险意识。只有企业领导人和全体职工都建立起了法律风险意识,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才可能减少和避免发生潜在的法律风险。

(2)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必须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规章制度,是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内容。企业必须根据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内外部环境,对涉及法律风险的重要事项,以企业规章制度的形式对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作出明确规定。同时,对于企业规章制度,应根据企业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适时作出相应的修改,保证企业规章制度合理合法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

(3)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必须根据企业实际抓住工作重点。不同类型的企业,在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中,有不同的工作重点。在防范企业法律风险过程中,企业必须结合实际抓住工作重点,才不会避重就轻,造成顾此失彼。

(4)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必须保证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人员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必须要拥有高素质的从事企业法律事务的工作人员,并保证其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保证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人员履行相应的工作职责是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保证。

(5)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必须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与考核。企业内部监督与考核,同企业生产经营密切机关,也是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的关键环节。只有加强企业内部监督与考核,切实做到事前预防、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才能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6)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还需要重视和加强企业间交流与合作。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中,与其他企业不但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相互间应建立起稳定的交流与合作关系,彼此取长补短,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

五、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

1、机制建设与体系建设的选择

机制与体系不同。所谓“机制”,就是制度加方法或者制度化了的方法。所谓“体系”,是指若干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关联而构成的整体。机制没有独立的表现形式,常常蕴含在某一体系之中。体系则有自己独立的表现形式,是具有一定结构、层次和形式的文件化系统。企业经营管理的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增加收入、节约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二是防范和化解法律风险,维护企业财产和交易安全。这两个目标对于不同规模的企业,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有不同的侧重点。但无论如何,维护财产和交易安全,是企业的基本目标要求,因此从防范法律风险的角度构筑企业经营管理体系,较之建立法律风险防范机制而言,更加直观、现实和有效。

2、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

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是指企业根据法律风险的特性,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避免承担经济损失或者其他风险的制度、流程、表格和文本。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是企业管理与法律事务工作的有机结合,旨在提高企业管理的合规经营,明确责权利,注重效率和创新。

(1)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立的主要思想:①规范化:建立制度,理顺流程。制度是企业的基本行为规范,企业的一切人和事都要在制度下进行活动;流程是企业实现目标必须遵循的过程方法,要讲时间效率,还要讲投入产出。②个性化: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具有本行业、本企业的鲜明特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除基本制度、基本流程、基本体例以外,可以具有不同的文件组合,不同的文件内容。③合同化:将合同引入企业内部管理,上下级之间、上下位部门之间以合同的形式协商、确定相互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相对于制度化而言,合同化更明确,更人性化,更易接受和执行。

(2)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体例和模块: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体例由制度、流程、表单、文本组成,这四种体例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应至少包含九大模块:一是企业设立模块,内容包括企业设立、企业变更和法人治理;二是投资管理模块,内容包括投资收益管理、股权管理、股份转让等;三是行政管理模块,内容包括文件档案管理、对外关系协调、办公设备设施和后勤管理;四是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内容包括人员、薪资、考核和培训管理;五是财务管理模块,内容包括资产负债、资金往来、账目和报表管理;六是采购与分包管理模块,内容包括合格供方的选择与评价、采购合同的签订与履行、所购货物的验收与入库;七是技术质量管理模块,内容包括技术开发与改造项目的立项、实事、评审,新产品试制与工装改造,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的质量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维护;八是生产管理模块,内容包括生产组织、现场管理、设备维护与保养;九是营销管理模块,内容包括市场、销售和售后服务管理。

(3)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建立方法: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是基于防范法律风险的经营管理系统,既是跨学科的理论研究成果,又是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复合型,单单拥有管理学或法学一个学科的理论与实践是不够的,必须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离不开专家的作用,而这个专家既要精通法律,又要精通企业管理。建立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基本方法,不外两种:一是专家指导,企业自行建立和运行;二是专家建立,并指导企业运行。

(4)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规章制度建设。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要依照法律风险防范规章制度来运行,规章制度的健全与否直接影响风险防范体系的运转。企业法律风险防范规章制度是整个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运转的纲领,完备可行的规章制度是企业进行高效法律风险防范的保障。

第一、通过风险分析评估、控制管理、监控更新制度构建和完善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有效运转是法律风险分析评估,法律风险控制管理,法律风险监督三环节共同协调运作的结果。要对法律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就要对其进行分析,制定相关的具体措施,然后监督执行。

第二、设立总法律顾问制度。总法律顾问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是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建设的重要保障。企业总法律顾问主要职责是全面负责本企业的法律事务,领导本企业法律顾问机构,依法对企业重大经营决策提出意见,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合法性,依法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负责做好企业合同管理、商务谈判、知识产权、工商管理、招标投标、改制重组、诉讼、仲裁等方面的法律工作;协助总经理抓好企业规章制度建设,负责组织本企业重要规章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法律顾问机构;主管企业的法制宣传和培训下属单位法律事务工作;对本企业及被投资企业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提出纠正意见,并负责或者协助企业主要领导指导、监督整改工作。

第三、建立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重大的决策对企业的发展有致命的影响,企业应该重点对重大经营决策的法律风险进行有效防范,来预防和减少经营决策风险。企业法律事务部门的法律工作者要全面介入经营管理活动,提供优质高效法律服务。企业的重点项目在进行的每个环节中,都面临风险,这就要求既要从整体上控制,更要把握重中之重。既要将所有的经营管理行为都纳入法律风险控制体系,更要严格审查,监控重点环节,使企业合同交易,环境拓展,劳动用工,财务运转等都法制化、规范化。企业要建立重大决策法律论证制度,对重大决策全面管理,全程跟踪,重点监控。从而有效掌控、防范重大法律风险。

第四、建立企业合同法律风险防范制度。合同管理不仅是对合同文本的管理,而且合同洽谈、签订、履行等各个环节都纳入其中。一个企业项目的发生要牵扯很多合同关系,各种签证、确认书、保函、验收证明和结算书等等,都在这个项目的合同圈内,组成一个“合同群”。而要制定严格的合同管理制度,法律工作者的全程参与是必不可缺少的,所以每个经营中的合同都要配备相应的专门法律人员管理。对于重大的项目,配备法律工作组,进行特别管理。

第五、建立企业法律风险年度评估制度。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的执行、监督和考核是缺一不可的。制度靠执行来实现,执行靠监督来把关,而最后对此制度的效果、作用、可行性等经验教训的总结就归于考核。及时的评估效果,查找原因,去除旧的不适宜的规章制度,建立新的更有效的法律风险防范条例,可以使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制度永葆生机。

3、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完善

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是以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为基本目标的经营管理系统,无论是起因于违法行为、自甘冒险行为的法律风险,还是起因于法律的不确定性、法律环境的不完善性以及法律监控活动的不规范性的法律风险;无论是属于外部环境的法律风险,还是属于企业内部的法律风险,都会因企业内外资源状况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必须不断调整企业的制度、流程、表单和文本,即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以适应和满足企业所面临的新的形势。企业法律风险防范体系的完善也必须制度化,并实行目标管理。

(1)提高企业全体人员法律素质并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企业的全体成员要把法律风险防范融入决策和生产经营各个环节中。企业的领导层要提高法律素质并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企业领导的思想决策对企业有重大影响,正确先进的法律思想对企业的法制建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企业领导阶层要重视法律风险防范意识的加强,通过建立健全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与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不断进行法律知识培训,以便了解与企业业务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法律风险,让法律风险成为制定决策中的考虑因素。

(2)提高法律工作人员地位。企业要重新定位法律工作人员地位,授予法律事务工作人员以权力并在程序和方式上对其参与经营决策做出明确规定,使其能够进入企业的决策领域。企业法律工作从事后处理为主转向事前防范为主。企业法律事务工作人员在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中具有主导作用,其对本企业生产情况熟悉,能够将企业的有利条件充分运用,对具体的经营管理环节提供法律分析意见,实施法律风险调查,进行法律风险论证,制定风险控制措施。企业法律顾问进入到企业的决策领域,协调配合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