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培养步骤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6:30

微生物的培养步骤篇1

1.除了高温加热以外,其他灭菌方法还有()

a.长时间紫外线照射 B.真空包装

C.用保鲜膜密闭D.添加防腐剂

2.下列关于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a.微生物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消毒

B.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常用菌落计数法

C.分离土壤中不同的微生物,要采用不同的稀释度

D.分离能分解尿素的细菌,要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的氮源

3.(2015·镇海中学月考)检验饮用水的细菌含量是有效监控疾病发生的必要措施。请回答下列与检验饮用水有关的问题:

(1)要测定饮用水中大肠杆菌的数量,常采用________法,通常将水样进行一系列的梯度________,然后将上述的水样用涂布器分别涂布到________的表面进行培养,记录菌落数量。用该方法统计样本菌落数时________(填“是”或“否”)需要对照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所示的四种菌落分布图中,不可能由上述方法得到的是________。

(3)大肠杆菌培养的条件需无菌,培养基配制时需加入氯化钠,以维持________。配制培养基时先________(填“调节pH”或“灭菌”)后________(填“调节pH”或“灭菌”)。

4.(2013·全国卷Ⅱ)临床使用抗生素前,有时需要做细菌耐药实验。实验时,首先要从病人身上获取少量样本,然后按照一定的实验步骤操作,以确定某致病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从样本中获取致病菌单菌落,可用________法或________法将样本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经过选择培养、鉴别等步骤获得。

(2)取该单菌落适当稀释,用________法接种于固体培养基表面,在37℃培养箱中培养24h,使其均匀生长,布满平板。

(3)为了检测该致病菌对于抗生素的敏感性,将分别含有a、B、C、D四种抗生素的滤纸片均匀置于该平板上的不同位置,培养一段时间后,含a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________;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B__________;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也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在排除杂菌污染的情况下,此菌落很可能是抗生素D的________。

(4)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为达到抗菌目的,选用抗生素________。

5.自然界中的微生物往往是混杂生长的。人们在研究微生物时一般要将它们分离提纯,然后进行数量的测定。下面是对大肠杆菌进行数量测定的实验,请回答有关问题:

实验步骤:

(1)制备稀释倍数为102、103、104、105、106的系列稀释液。

(2)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你选用________法接种样品。

(3)适宜温度下培养。

结果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测定大肠杆菌数目时,在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几种统计结果,正确可信的是__________,其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30

B.两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是220和260,取平均值240

C.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50和520,取平均值260

D.四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是210、300、240和250,取平均值250

(2)一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5的培养基中测得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34,那么每毫升样品中的菌落数是________(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1mL)。

(3)用这种方法测定的大肠杆菌密度,实际活菌数量要比测得的数量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2015·湖州中学周考)高温淀粉酶在大规模工业生产中有很大的实用性。研究者从热泉中筛选了高效产生高温淀粉酶的嗜热菌,其筛选过程如下图所示。

(1)Ⅰ号培养基从物理状态来看,属于固体培养基,配制时要加入________作为凝固剂,从用途来看属于选择培养基,因以________作为碳源。

(2)配置固体培养基的基本步骤是()

a.计算、称量、倒平板、溶化、灭菌

B.计算、称量、溶化、倒平板、灭菌

C.计算、称量、溶化、灭菌、倒平板

D.计算、称量、灭菌、溶化、倒平板

(3)溶化时,烧杯中加入琼脂后要不停地________,防止琼脂糊底引起烧杯破裂。对培养基灭菌的方法一般为________。

(4)①过程是________,②过程所使用的接种方法是________法。

(5)部分嗜热菌在Ⅰ号培养基上生长时可释放________分解培养基中的淀粉,在菌落周围形成透明圈,挑选相应的菌落,接种到Ⅱ号培养基进一步分离纯化后,再对菌种进行________培养。

1.选a 灭菌是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内外所有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真空包装、添加防腐剂、用保鲜膜密闭都起到了抑菌作用,紫外线照射使细菌的蛋白质变性,核酸受破坏,是灭菌方法。

2.选a 微生物培养前,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菌落计数法可以测定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目;不同微生物在土壤中含量不同,故分离不同微生物需采用不同的稀释度;在以尿素作为氮源的培养基上,只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可以生长。

3.解析:测定饮用水中细菌数目可以采用涂布分离法,涂布前需先稀释样品以获得合适的计数平板,稀释后的水样涂布于LB固体培养基上,培养时需同时培养一个未接种的空白培养基作为对照,从而判断培养基是否已被污染。题图中D是经划线分离后培养所得结果。LB培养基中加入naCl除作为无机盐外,还能维持培养基的渗透压。培养基配制后先调pH值后灭菌才能使用,若先灭菌后调pH值就不能保证调pH值后的培养基无菌。

答案:(1)涂布分离 稀释 LB固体培养基 是 因为需要判断培养基使用之前是否被杂菌污染(培养基灭菌是否合格)

(2)D (3)渗透压 调节pH 灭菌

4.解析:(1)微生物的常用接种方法为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2)能够使菌落均匀生长、布满平板的接种方法为涂布法。(3)含a的滤纸片周围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a敏感;含B的滤纸片周围没有出现透明圈,说明该致病菌对抗生素B不敏感;含C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说明该致病菌对C的敏感性比对a的弱;含D的滤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比含a的小,且透明圈中出现了一个菌落(排除杂菌污染),说明该致病菌可能对抗生素D产生了抗药性。

答案:(1)划线 稀释涂布(或涂布)

(2)涂布 (3)敏感 不敏感 该致病菌对C的敏感性比对a的弱 耐药菌 (4)a

5.解析: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结果,应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接种样品。选取多个菌落数相差不大的平板计数,取其平均值。234÷0.1×105=2.34×108。因为菌落可能由两个或多个细菌连在一起生长而成,所以实际活菌数量要比测得的数量多。

答案:实验步骤:(2)稀释涂布平板

结果分析:(1)D 在设计实验时,一定要涂布至少三个平板作为重复组,才能增强实验的说服力与准确性;在分析实验结果时,要考虑所设置的重复组的结果是否相当

(2)2.34×108

(3)多 当两个或多个细胞连在一起时,平板上观察到的是一个菌落

微生物的培养步骤篇2

/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是教学的重点。学生在初步学会显微镜使用技能后,迫切想要观察细胞的结构,而观察细胞的前提是做好临时装片,所以制作临时装片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在掌握了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后,对其他材料的临时装片的制作就有的放矢,有利于教师进行“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探究式教学。

2教学目标

2.1知识目标

学会制作临时装片的基本方法,使用显微镜观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认识并阐明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初步学会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2.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猜测、类比等方法,培养勇于探索、积极思维的好习惯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验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探究正确制作临时装片、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方法步骤;比较和归纳植物细胞的结构;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4教学过程

本节的实验教学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突显实验的“探究”功能,旨在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学生的被动接受式学习为自主探究式学习,变学生的个人独立学习为多方合作学习,由此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教学流程如下。

4.1复习巩固显微镜的使用

学生思考显微镜的组成及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步骤,为观察细胞结构作准备。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到前面来展示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并对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加以纠正。

4.2创设情境,引入实验教学

教师提问:同学们,当你们学会使用显微镜后,一定很想看一下构成植物体的基本结构单位――细胞的真面目吧?大家想想怎么看呢?教师以问题引入新课。

4.3探究观察植物细胞结构的方法和步骤

4.3.1探究活动一: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

教师:试想一下,把一片洋葱或一片叶子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清内部结构吗?

学生:随手把一小块洋葱或把一片叶子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看不到。

教师:为什么看不到呢?

学生:太厚,挡住光线。

教师:是的。显微镜下观察的材料应该是薄而透明的,我们应该把观察的材料制成玻片,放在载物台的通光孔中央,通过反射光直接传递到目镜,这样才有可能看到物像。

学生:讨论撕下表皮来看,也有的想切成薄片来看。

教师:让学生先撕下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制成装片,然后自学和讨论“观察细胞结构的方法步骤”。

学生开始自学课文,尝试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装片,教师巡回指导。有的学生撕下洋葱表皮后直接放到载玻片下,发现表皮卷起来了。教师问:卷起来能看清表皮细胞结构吗?学生说:不行。于是,学生就先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让材料平展开来。有的学生不染色就看了,发现效果不好,于是理解应该正确染色后观察效果好。在学生自学课文后,有的学生还是在染色、吸染液、盖盖玻片中出现一些错误的操作,此时,教师就及时而有耐心地提醒、启发和引导学生逐步到位。教师把做得比较好的或存在问题的装片通过显微投影展示出来,总结学生实验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在这一实验中,教师改掉先向学生示范制作过程,再让学生动手操作的一贯做法,引导学生通过自学和探究、讨论和交流、自我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事实证明,学生通过多次尝试,达到了比较好的实验效果。最后,教师播放视频,让学生回顾总结制作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装片的整个过程。

4.3.2探究活动二:观察青菜叶片表皮细胞结构

在完成了制作和观察洋葱鳞片叶表皮装片的实验后,教师在课堂中增设了观察青菜叶片表皮细胞结构的实验,进一步培养学生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学生手拿叶片,思考:如何观察叶片的细胞?叶片的表皮细胞结构是否和洋葱磷片叶表皮细胞结构一样呢?教师让学生先相互讨论、设计方案,然后来交流各组的设计方案。在如何取材方面,学生们讨论出三种做法:切薄叶片、撕表皮、刮取部分叶肉后观察细胞结构。学生讨论,得出取材后的操作步骤如同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结构的步骤。在讨论青菜叶表皮细胞与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结构是否一样的过程中,学生们作出了2种假设:可能一样,也可能不一样。最后教师让学生尝试斜向撕下叶片的上表皮或下表皮后进行观察,有的学生还尝试用刀片刮掉叶肉后观察。实验中,有学生提出是否要染色。教师让学生通过自行探究来得出结论。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发现不染色的比染色的观察效果好,教师指出:如果本来就有颜色的,就不必染色。整个实验过程完全是让学生进行探究、操作,教师利用显微投影展示学生的实验结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动手实验的积极性。

4.3.3探究活动三:观察黄瓜表层果肉细胞的结构

这又是一个补充性的探究性实验,学生通过以上2个实验的操作后,经过反复讨论、多次尝试,最后通过教师补充,得出如下的实验步骤:用洁净的纱布擦净载玻片和盖玻片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清水用刀片将洗净的黄瓜表皮刮掉洗净刀片后,用刀片轻轻刮取少许黄瓜表层果肉将刮取的少许黄瓜果肉碎屑均匀地涂抹在载玻片的水滴中正确盖上盖玻片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在每一次观察完一种细胞结构后,教师都要求学生实事求是地把自己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图片画出来,指出名称,然后比较所画的图片。通过比较图片,学生们总结出植物细胞都有相同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

5教后反思

5.1转变教师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只重视“教会学生”,忽视了学生的“探究学习”、“做中学”和“合作学习”,这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是学生主动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要渗透探究的要素,深刻认识到学生的能动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形成在“研究中学习”和“探究中学习”的教育观。

5.2课前师生准备充分

开放实验材料是观察植物细胞一节探究式教学的基础。学生在初步掌握了使用显微镜技能后,非常迫切要观察多种植物的微细结构,所以教师课前让学生自愿准备感兴趣、可观察的多种植物材料。如:洋葱、青菜叶、新鲜的黄瓜、成熟的番茄等。实验中还要准备好3H铅笔、绘图纸、尺等完成绘图。教师除了准备好学生准备的材料外,还要准备好清水、碘酒溶液、镊子、刀片、解剖针、滴管、纱布、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实物投影仪等,为学生的探究式学习做好准备。

5.3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师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制作动画、剪辑视频、图片展示等,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帮助学生规范操作。

微生物的培养步骤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法;初中生物;实施步骤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由此应运而生了许多新型有效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法作为新型有效方法之一,在各科的教学中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初中生物运用实验教学法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内容的效率,还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本文即是笔者近几年在生物教学实践中对实验教学法的分析和

总结。

一、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1.实验教学的地位

(1)实验教学是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基本方法

生物学科有其特殊性,一些知识内容通过实践教学后会变得通俗易懂,因此,实验教学对提高生物课堂的教学效率有着促进作用,是生物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方法。

(2)实验教学是生物教学的基本内容

因为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学要求就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而实验教学不仅可以通过实验巩固所学的知识,还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所以,实验教学作为生物课程的基本内容是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的。

(3)实验教学也是检验生物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

新课程改革后的生物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还要掌握一些与实验相关的操作方法,如:制作植物表皮细胞临时装片、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分裂等。因此,初中实验教学不仅是锻炼学生实验操作能力的主要途径,还是检验学生操作方法掌握程度的主要手段。

2.实验教学的作用

通过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大大提高了初中生物的教学效率。

(1)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以根据老师讲授的实验探究方法,对

实验进行自主探究,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和其他同学共同完成整个实验过程。

(2)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生物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未知领域,实验教学就相当于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索,这种“新鲜”事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对生物知识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实验教学改变了课堂教学“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通过自主操作和观察获得相关知识,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实验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初中生物实施实验教学法大致可分为三个步骤,分别是课前准备、课中控制和课后总结。笔者结合“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切片”实验来对具体的实施步骤做简要探讨:

1.课前准备

在进行“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切片”实验之前,要提前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要做好相关资料和相关理论的准备工作,任何实验都有其实验目的及相关知识内容,教师应该先向学生讲解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内容,才能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对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和掌握。因此,教师应先向学生讲解植物细胞的结构及相关结构的名称和作用,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此外教师还要向学生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验。二是教师要检验学生对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真正能够通过实验掌握相关知识。所以,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显微镜操作方法及细胞结构进行适当的提问。

2.课中控制

生物实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未知领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问题,如:找不到切片中的植物细胞、细胞观察不清楚等。教师要及时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以保证实验的顺利实施。此外,教师还要对实验的每一个环节做出适当的控制,对每一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及包含的知识进行提醒,这样不仅可以提醒学生以正确的方法操作,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内容,达到实验的真正目的。

3.课后总结

学生在完成实验之后往往处于兴奋状态,只关心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奇妙现象却忽视了对实验目的的掌握。所以,在实验完成之后,教师要及时提醒学生对实验进行总结,如:实验中显微镜操作步骤、显微镜操作注意事项、具体操作过程中出现问题的原因等。学生只有对实验进行总结,并认真完成实验报告后才能真正完成整个“电子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切片”实验。

笔者在初中生物实施实验教学法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实验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而提高生物教学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杨平晖.初中生物实验教学“自学引导”法初探[J].学生之友:初中版,2010(7).

微生物的培养步骤篇4

【关键词】生物;实验课;教学;学习动机;操作方法;实验现象;

新世纪版生物教材的活动体系有学生实验操作、交流讨论、资料收集与处理、具体实践等类别,要想在教学中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教师就得在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结合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克服困难,完成生物课程标准、教材规定的课堂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素质,提高生物教学质量,这是生物教师的责任。结合自己多年的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在实验之前,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就能自觉地产生亲自动手实验的动机,会有好的实验效果。且七、八年级的学生好奇、好动和对生物实验的陌生感,也是学生参与的积极因素。当然,也有些模糊认识会对生物实验课的教学产生负面影响,如认为上实验课只是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或认为生物科是副科,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等,这些都会给生物实验课的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进行实验之前,首先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以及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科学的态度,提高学习兴趣。如在显微镜使用的教学时,首先介绍了显微镜在工、农、医等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此来让学生对该实验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使学生更愿主动的学习。再次,合理利用学生的好奇、好动的心理特征,善引、善导。

2掌握实验操作方法及步骤,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了、掌握了才能使学生的操作更规范,实验也才能够取得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实验时教师示范操作,将实验步骤化繁为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这个操作实验的教学中,将显微镜的使用过程归纳为“三个一”:一、安放距离距实验桌边约一掌(5-7cm);二、对光一直线,即两镜(目镜、物镜)两通光(通光孔、光源)呈一条直线。当光线强时用平面镜,光线弱时用凹面镜;三、标本安放要正对通光孔的正中,距离物镜约一厘米。当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调节粗准焦螺旋使镜筒升降,调节细准焦螺旋校正物象清晰度,当找不到目标时细微的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边规范操作每一步,边讲解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且准确的学生。及时纠正错误的、不规范的操作。另如《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将其操作过程总结为“擦滴剥展盖染观察记录分析”等九个实验步骤,讲解每一个步骤的涵义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用滴管滴清水时,水太多容易外溢,水太少容易出现气泡。剥取的观察材料要薄而透明,才能透光易观察,展平时不能重叠,盖盖玻片时要轻,以尽量减少气泡。观察时要会区别气泡与细胞,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就能很快掌握实验操作步骤及要领。当学生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绘出细胞结构图时的那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样既达到了实验的目的,又让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终身难忘。

3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规范的操作是进行实验的基础,而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记录,是达到实验目的、探索实验结果的关键。但学生在实验中往往重视操作,忽视观察、记录与分析,没有观察过程就没有实验数据,没有实验数据就没有实验结果,从而直接导致实验的失败,因此必须重视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既要求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又要根据观察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现象、数据等,以此提高他们的观察记录能力。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指导学生对实验的结果、数据等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实验现象、数据包括生物图的绘制,数据的记录,实验报告的撰写等。实事求是的记载实验现象、实验数据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态度,而这种科学素养的养成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因此,在实验的教学中,要要求学生根据自己观察的实际现象来绘制生物图,记录实验数据,而不能抄书,抄别人的,更不能想当然的凭空虚构,瞎猜测,无论实验的实际结果正确与否。实验结果正确说明实验方法正确,而对于错误的实验结果,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查找原因,力求准确。

5鼓励学生积极探究,勇于开拓,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实验

探究精神的培养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也要将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在学生实验中,我们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究,鼓励学生善于质疑,勇于开拓,鼓励学生善于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实验。如在探究影响鼠妇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在探究完光照与黑暗对鼠妇的影响后,可鼓励学生从潮湿与干燥、有其它生物因素的干扰与无其它生物因素的干扰、参与实验的鼠妇数量等方面设计实验。又如在探究温度对霉菌生活的影响的实验中,可鼓励学生从湿度等方面进行实验设计。如在验证植物的蒸腾作用,可鼓励学生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装配不同的实验装置。

6实验课前对部分学生进行必要的培训

在开学之初,就选取一些操作能力强、兴趣浓厚的学生担任各组的小组长,或者组成兴趣小组。在进行每个实验教学前都对他们进行课前培训,再由他们担任各组的技术指导,以分担教师的负担,这是一种提高实验教学质量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这种小组教学法经过教学实践证明也确实有效。

7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及时的考查

在实验后要进行必要的实验考查,实验考查既是在检验教师的教学成果,但更是考查学生对实验的具体操作能力,记录、分析数据的能力。在考查中,既要关注学生实验的结果,更要注重考查学生实验过程。通过实验考查,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促使学生认真的积极的去动手操作。对实验操作差的学生及时发现,加强个别辅导,力争人人都会。这样可克服实验仪器少、学生多、难于动手的矛盾,提高学生对生物课的学习兴趣。

微生物的培养步骤篇5

关键词:生物实验观察细胞创新思维

一、教材分析

本节《生物学》内容是《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观察细胞、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通过制作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本节课在本章乃至整个初中生物教学中都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具备一定的显微镜使用基本技能,而且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思想和一般过程,为本节实验教学开展奠定基础。由于学生才步入初中,刚刚涉及探究和实验,在实验能力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训练有限,因此,本节课的进行属于生物基础课教学。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学习并掌握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并练习用显微镜观察。

2.初步认识掌握植物细胞的内部结构,并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结构简图。

(二)能力目标。

1.在练习和操作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2.在练习和操作中提高动手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培养学生学会质疑,发展创新思维。

3.通过合作学习体验自主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生物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制作临时装片,并利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

(二)探究植物细胞的结构,并掌握各部分的作用。

(三)练习绘制植物细胞的结构简图

五、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训练学生规范地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

七、教学内容

《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提问上节课有关教学要点,反馈教学效果,巩固上节课的知识要点:复习巩固显微镜的使用。进行教学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指导、纠错、表扬。

(二)新课导入。

导言:学会操作显微镜是为了使用它看到微观的生命世界。可是把一个洋葱或者黄瓜直接放到显微镜下,能看到内部结构吗?大家不妨试试。

简要介绍切片、涂片、装片及永久(临时)装片的知识。

板书:实验观察植物细胞(观察的材料要薄而透明,要先制成玻片标本)。

(三)实验教学。

1.介绍玻片标本

对玻片标本的制作步骤进行简单介绍。

第一步: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第二步: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第三步:用镊子撕取实验材料。第四步:将实验材料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开。第五步:盖上盖玻片。第六步:在盖玻片的一侧滴染液给实验材料染色。第七步:用吸水纸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

(学生自学课本内容、观察了解不同玻片标本的差异)

2.实验目的要求

说明本节实验的目的和要求,鼓励探究和合作。

3.演示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

启发学生观察,要求学生思考每个步骤的作用,启发学生用一个字归纳临时装片的制作方法中的每个步骤。

把载玻片和盖玻片擦拭干净――擦。

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滴。

用镊子撕取实验材料――撕。

将实验材料浸入载玻片上的水滴中并展开――展。

盖上盖玻片――盖。

在盖玻片的一侧滴染液给实验材料染色――染。

用吸水纸吸引,使染液浸润标本的全部――吸。

板书:擦滴撕展盖染吸。

4.学生亲手制作临时装片标本

(学生亲手实验操作,练习临时装片。个别动手能力差的可以讨论、交流,小组合作完成。)

引导同学对实验结果进行合理分析,并做辩证评价。

老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操作中的创新点,及时给予鼓励,并加以肯定。对不正确的操作及时纠正,并讲清正确的操作要点。

5.实验反馈

实验完成后,请不同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实验结果进行描述。初步了解制作临时装片的方法步骤,熟悉器材,相互评价。

(其他同学根据前面同学的表述进行必要的补充。同学间开展互评活动,老师及时进行客观评价。)

6.观察植物细胞

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结构,初步感知细胞,注意根据染色结果区分细胞的各个结构(参考教材和教具),同时注意观察制片的效果。

(通过进一步熟练操作,加深对植物细胞观察的体验)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避免不规范操作,力求熟练,使实验圆满成功。

在观察、交流的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进行概括总结和归纳出植物细胞共同具有的主要结构,体会细胞的整体性。

根据观察到的结果并联系日常生活实际,感知细胞液里含有的物质。

7.认识植物细胞的一般结构及功能

学生自学教材植物细胞的结构,对照观察的细胞进行结构辨认。老师提出绘图要领:(1)真实;(2)规矩:大小、位置、点线结构(尤其注意点的画法)要规矩;(3)完整:名称标注齐全。

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物像,按照绘图要领,跟随老师的讲解和示范,练习画细胞结构简图。

(四)课堂总结。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布置课后和下节课的课前任务。明确课后和下节课的课前任务。

(五)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1)有了污点怎么办?(2)细胞、气泡有什么区别?(3)染色剂对细胞有什么影响?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一)贯彻新课程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本节课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以学生的活动及动手操作为主,通过学生的亲身实验,开展小组合作,小组内互帮互促,较好地完成实验要求。

(二)发挥了就是的主导作用。

毕竟有少数学生对显微镜的操作能力还有待于进一步训练和提高,因此,有的同学对临时装片的制作还不是很熟悉,甚至出现一些错误,这就要求老师发挥主导作用,正确引导,耐心指导,并在巡视中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三)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观察细胞、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是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基础。通过本节课的进行,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态度和创新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精神,不仅使学生初步具备生物学实验操作的基本技能和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而且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参考文献:

[1]黄小燕.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四川教育,2004(09).

[2]王小波.高中生物教学实施科学教育的策略[J].新课程(教师版),2007(09).

微生物的培养步骤篇6

1明确生物实验教学对学生的能力要求

当前生物实验教学应培养学生哪些能力?生物教学大纲对此作了笼统的规定,即在生物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有关生物实验的技能和能力达到初步学会和学会两个层次。具体来说,教师应在实验教学中着重对学生培养以下几种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等。

2转变教师对生物实验教学的理念

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许多教师认为做实验只是一种形式,考高分才是最终目的。因此,在传统的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为中心,“新教材老教法”,只注重知识传授,强调对知识的记忆模仿和重复练习。而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从属、被动的地位,所进行实验也只是在验证课本上原有的某些知识。学生只是机械性的操作,对实验的原理、设计思路及背景知识等不假思索,他们关注的只是实验结果。有了一个结果后,只是考虑实验的成败,而对成败的原因没有任何的反思。即使是有了一个正确的结果,但不久之后,很快就会忘记,没有留下任何的印象。

这种“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做、学生看、教师安排、学生完成”的传统实验教学已不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它忽略了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的培养,这种“黑板”实验严重制约了学生各方面学习兴趣和能力的提高,无法实现新课程所要求的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教师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理念。为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国家的需要,教师必须要转变教育理念“少一点灌输验证,多一点启发探讨”、“少一点指责压制,多一点宽容引导”、“少一点包办限制,多一点激励创新”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氛围。

教师要改变自己的地位,从课堂的主导者改变成为一个指导者和评价者。新课程增加了学生的活动课和活动内容,也将原来的验证性实验改为了探究性实验,例如新课程把原来的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实验改为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更加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教师不要要求所有的学生一成不变的完成教材中的实验步骤,对学生所做的其他方法的尝试,也要及时了解并及时点评,对一些好的实验改进方法要多鼓励,最大程度发挥的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分析创新方法的优缺点、原理、条件及其是否可行,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后,他们会更乐于动脑和动手并敢于动脑动手。

3重视实验过程培养学生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上的理论,都是前人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得出的结论。学生不去实践而只注重理论,就不能体验前人所经历的“怎么知道”和“知道什么”的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手、脑并用,即使实验结果不正确,也不能表明一无所获,因为在实验过程中,手脑的结合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也得到态度、意识、能力的培养,同时学生可能会有其它新发现、新收获。因此,成功的实验不一定是得出正确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参与和体验了探究过程。

3.1实验中应注重对学生参与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教师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提高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新问题、动脑解决新问题。在不断的思索和实验之后,学生会逐渐加深对实验方法、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的理解,从而在实验的过程中锻炼了思维能力。例如,在做色素的提取时,如果研磨不充分,会导致色素提取过少。如果操作不迅速会导致过滤受到影响,如果滤纸条不干燥就会导致色素分离效果差等。学生在操作时,会在不断地失败中思考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发展自己的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并独立思考或采取多人合作等方式,从真正意义上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教师应该在恰当的时间尽量把这些学生活动课开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实验操作的体验;并且尽量在每个实验中多准备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的种类,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来发挥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教师必须让每个学生亲自去做每一个实验,确保每个学生都动手,如显微镜的使用,装片的制作等是生物实验的基本功,尤其是显微镜的使用,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成败.

例如:制作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得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这几个复杂过程,最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如果显微镜不能正确熟练使用,装片做的再好,也观察不到应有的现象,使实验前功尽弃,所以实验前,单独拿出两节课进行基本功训练,使每位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达到熟练程度,从镜头的安装,视野的调节,装片的安放到观察方法都能熟练准确进行。通过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很快,在进行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能很快在低倍镜下看到植物细胞中紫色大液泡,换用高倍物镜调节也较清楚。装片制作基本功也很重要,如在实验中训练学生怎样盖盖玻片,才能使装片不出现气泡等。

3.2实验中应注重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生物实验中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指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过程及现象,获得生动的感性知识,然后进行积极思维,把观察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归纳,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正确概念。可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培养实验能力的前提,也是发展智力的基础。观察能力的提高,有赖于正确的观察程序和方法,教会学生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观察,对培养学生观察力是很必要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进行观察,抓住事物的各个方面及其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这样才能达到认识事物的目的。我们认为在生物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做到如下几点:

(1)明确目标,系统观察。

在生物实验中必须使学生明确所要观察的内容和观察的范围,明确通过观察要获得哪些资料,解决哪些问题;拟定好观察计划,制定观察程序,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层次清晰的观察,防止主次不分、顾此失彼。

(2)选择方法注重程序教师要指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对象进行不同的观察方法。

比如在观察根毛和根尖的结构,指导学生采用先整体后局部的观察程序。一些验证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可指导学生采用对比观察、重复观察等方法进行观察,使学生在观察中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达到对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目的。

3.3实验中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在以往的教学中,一般完全按照书本上的操作要求。教师是采取先向学生传授实验的原理、步骤及实验现象,再演示一遍,然后要求学生照着做一遍,或是跟着老师一步一步的做,最后让学生按照统一的步骤逐一完成实验。没有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和余地,也不允许学生对实验的过程有所创新,因而抑制了学生的独立性和思考的积极性。这种实验安排对于教学有有利的一面,比如目的明确,实验步骤规范,但它也有不利于教学的一面,主要是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因此,在实验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鼓励他们大胆设想,让验证性实验上升为探究性实验,去探索、实施他们想要做的实验,把注意力从注重实验结果转移到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方案的优缺点及改进方法等方面上来,从而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在实验前教师首先对实验的关键步骤深入挖掘,提出问题,这些问题是教材上没有现成答案的,必须通过亲自实验观察、动脑才能得出结论,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观察,有目的去思考,培养了学生认真观察和认真思维的能力。例如,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①此实验为什么要用紫色的洋葱?

②实验中30%蔗糖溶液改成10%或50%的浓度实验结果会怎样?

3.4实验中应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也是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对实验现象明显,效果好的装片,让全班学生对比看,对实验效果差的同学,不急于指出毛病出在哪,而帮助他们分析没能达到预期效果的各种可能情况,让他们自己找出失败的原因,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例如:洋葱根尖有丝分裂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看到有的细胞重叠在一起,看不清每个细胞的形态,让学生分析可能是哪一步骤出现错误,通过分析,学生得出原因可能有两方面,一是解离时间短,二是制片过程压片没压好。

微生物的培养步骤篇7

【关键词】初中生物实验教学明确实验激发动机

在生物科学的发展史中,生物实验是探究问题,获取知识与创新的重要手段。生物新课标要求要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生物实验不仅在于通过教学实验配合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质和教育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严谨细致的学风,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本文就笔者多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但是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有的学生认为升学不考,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实验前除要求学生明确教材上的实验目的外,还要明确该实验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应用。

2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①安放距桌边一掌(5~7cm);②对光要目(目镜)物(物镜)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③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3合理安排和组织实验,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根据学生求动、求知、求趣、求异、求新等心理特点,精心组织和设计课堂讲授内容和实验内容,把课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生在理解基础上掌握,避免死记硬背。例如:学习“蝗虫”一节前,布置给学生一个兴趣小实验,回家捉两只蝗虫,并将甲蝗虫的头部浸入水中,而将乙蝗虫的腹部浸入水中,请仔细观察哪只蝗虫先死,并思考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很快就对知识理解和掌握了,而且也记得牢,印象深刻。

4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我们在初一年级和初二年级进行了实验考查,如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探究种子成分,观察鸡卵等。在上完植物的基本结构后,对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细胞的实验进行考查,这个实验既考查了显微镜的使用,又考查了临时装片的制作,也考查了对细胞结构的认识,为后面的生物实验打下基础。在实验过程中,三分之一的学生能在5分钟内完成,多数能在8分钟内完成,极个别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也能完成。这样通过实验考查,促使学生认真预习、复习、动手操作。

5通过实验教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生物的培养步骤篇8

自己经过三年的初中生物实验课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1.明确实验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做实验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初一、二年级学生好奇、好动,对实验陌生。有的学生认为上实验课好玩,缺乏科学态度,。学习目的不明确,这些都给实验课组织教学带来一定困难。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树立科学态度,提高学习兴趣,这样有利于克服组织教学难的问题。

2.指导学生掌握实验步骤的方法,规范操作

下面我本人以显微镜使用为例谈几点看法;

实验步骤是学生动手规范操作的要领,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规范操作,实验才能成功。因此实验前指导学生预习,将实验步骤由繁化简,抓住每一步的关键词语串通于实验步骤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实验效果。如显微镜使用过程中的“三个一”:一、安放距桌边一掌。二、对光要目(目镜)物。通光一直线,光强用平面镜,光弱用凹面镜;三、观察时标本对孔正中距离物镜一厘米,视野中出现标本颜色或杂质时观察目标即将到位,微调粗旋镜升降,细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标时缓缓移动玻片标本即可找到。教师规范操作一步,边讲该步的注意事项,边让学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师巡视,及时表扬规范操作快而且准确的学生。纠正错误操作,如用左眼观察时,纠正学生用右眼观察或闭着右眼的习惯,转动转换器时,纠正扳物镜的错误操作。这样学生很快对好光,观察到标本在视野中的图象。用完显微镜擦干净外表。转动转换器,把物镜偏两旁,放回镜箱原处。制作临时装片的实验,先将擦滴取展盖染的实验步骤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书了解每一步的涵义,圈上关键的词语,教师再讲每一步的涵义及注意的问题,边操作边叫学生模仿操作。然后强调注意事项。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现气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观察,展平防重叠,轻盖防气泡。气泡与细胞的区别,气泡圆边厚黑,中间亮白,轻压变形。这样学生很快掌握步骤、要领,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自己制作临时装片中的细胞,认识细胞壁、细胞质、细胞核(细胞膜紧贴细胞壁,在光镜下看不见),然后绘出细胞结构图。这样学生就达到了实验的目的要求,兴奋不已,终生难忘。

3.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解剖鲫鱼的实验过程中,学生认为解剖完了,实验就做完了。针对这一问题,我在实验前编好实验指导,要求学生预习实验时准备好硬纸板,在一定的位置写上鲫鱼各器官、系统的名称。做解剖鲫鱼实验时,先让学生观察鱼的各种鳍在游泳中所起的作用。然后,按步骤规范操作解剖,将观察后的器官,系统解剖放在硬纸板写好的相应位置上,并在实验指导的空白处填上相应的结构及功能,教师检查评分。这样通过学生动手、动眼、动脑、观察、分析思维,培养了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4、抓住实验课教学的契机,强化生命教育的功能

实验教学是生命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渗透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在实验课上,教师都曾遇到过这样的情景:在“观察蝗虫”实验中,有的学生有畏惧心理或怜悯之心,不愿动手实验;而有的学生却大开杀戒,把实验动物残忍地肢解而面无惧色。这些现象不但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教师特别要注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上找到一个平衡点,帮助学生在学习科学方法的同时,建立热爱生命、爱护生命的良好道德品质,把实验课中体验到的对生命的热爱转化为对人类生命的热爱,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在“观察鲫鱼的形态、结构”和“观察动物的绕道取食行为”的实验中,教育学生应尽可能地创造出其正常的生活环境,以减轻在实验观察过程中对它的伤害,实验完成后绝不能草草处死了事,而是要及时放归大自然;在“酒精对水蚤心率的影响”这个实验中,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吸烟,不饮酒,懂得善待生命,珍惜生命结合“艾滋病”、“非典”和“禽流感”等传染病,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危害及预防传染病的三大基本措施,教育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传染病,使学生领悟人类的存在历史也是不断地与疾病作斗争的历史,了解生命存在的不易,同时也增强学生战胜传染病的信心,懂得关注健康,关爱生命的重要性

5、切实做好安全保证安全问题很重要,在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做好安全保证。特别是在室外进行活动的时候,要教育学生注意路上的安全、要选择安全地带进行活动,不要在没有安全保证的地方进行,同学之间要互相照应。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时,教师上课前要强调实验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做好安全保证。如在进行“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实验前,要先向学生强调该注意的事项:(1)酒精易燃,不可直接在酒精灯上加热。用酒精灯加热时要小心,以免被沸水、蒸汽烫伤。(2)碘液对眼睛和皮肤有刺激,使用时要小心。这样,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候就会特别注意,也就避免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使实验顺利有序的进行。总之,有效组织实验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总会找到符合教学实际,符合学生实际的实验教学方法。

6、对教材要求掌握、难度大的实验进行考查。

微生物的培养步骤篇9

关键词:初中生物;验证性实验;指导与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65-03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生物学实验是生物科学赖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是探究生命活动规律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整个生物学教学的基础。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把中学生物教学实验分为不同的类型,其中从实验内容与学生认知关系的角度,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1]。新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使得探究性实验教学成为研究焦点,而逐渐忽视对验证性实验教学的研究。同时,在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较为单一,教学偏重于实验目的和实验原理的讲解,有些地区或学校甚至出现了教师通过演示课件讲解实验、学生看着教材背实验的现象。另外,实验指导书对验证性实验的目的、原理、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都作了详细介绍,学生只要“按方抓药”就可以得到实验结果。整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主体性未得到充分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及科学思维,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开发,造成验证性实验教学的效果不佳,学生也逐渐失去对验证性实验的兴趣。基于这一现状,一些学者提出若干改革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建议,但关于验证性实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系统研究较少,尤其是针对初中生物学新版教科书中验证性实验的教学实施策略的研究还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分析验证性实验教学的特点及作用,将教学过程划分为导入实验主题、解读实验背景、组织学生操作、讨论与总结等阶段,结合当前的教学现状,针对具体环节提出有效的指导与实施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说明,以期提高验证性实验课堂的教学效果,为初中生物学验证性实验教学提供参考与借鉴。

一、实验主题与背景的解读与指导

1.创设情境导入主题。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因而,在实验教学伊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针对性地选择以相关图片、科学家故事、生命现象、生产实践、新闻事件、趣味故事或提出问题等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引入实验主题。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中,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显微镜下的美丽图片,如植物花粉、昆虫复眼、真菌等,让学生对微观世界充满好奇与兴趣;也可以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史,强调其对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激起学生学习使用显微镜的兴趣,从而导入主题。通过生动真实的情境,可以引起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和外界新刺激之间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值得注意的是,实验教学需要遵循科学性原则,教师选择情境素材时应该确定其来源的可靠性及内容的科学性,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当前的认知水平,不宜选择严重超出学生认知的情境素材,这样会让学生无从思考而失去兴趣和信心。

2.精讲实验背景。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布卢姆认为有三个主要因素决定教学效果:学习者的认知前提能力(基础知识和技能)、学习者的情感特性(学习的态度和动机)和教学的质量,它们对学习速度的影响分别为50%、25%、25%[2],由此可见基础知识的重要地位。而验证性实验就是在学生既得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实验验证巩固和加深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因而实验背景的讲解在此类实验教学中尤为重要。讲解实验背景可以从四方面入手:“为什么”、“是什么”、“做什么”以及“怎么做”。“为什么”是要讲清实验原理,如“膝跳反射”实验,教师可以结合实验结果详细讲解膝跳反射的原理,再让学生在膝跳反射实验的基础上解释缩手反射,学生在“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中总结出反射的概念及机制。“是什么”是实验结论,对于验证性实验,结论是已知的,教师往往忽略对结论的进一步分析,学生只是停留在理解的表层,应该着重分析原理与结论的因果关系。“做什么”是实验目的,通过原理与结论的分析,学生应该明确实验目的,进而思考“怎么做”的问题。这一环节中教师应该重点介绍实验方法,如显微镜的使用、徒手切片技术等;实验材料,如“绿叶在光下制作有机物”实验,教材选用天竺葵做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能否用其他植物材料替换,具有哪些特征的材料才适合做此实验。

3.善用问题诱发思考。实验指导书对验证性实验的材料用具、方法步骤等都作了详细介绍,学生可以按照实验指导完成实验,容易失去对实验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设疑、质疑、解惑,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诱导学生思考,同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实验,可以设置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回答:(1)如何检验有机物是不是淀粉?(2)能否直接向叶片滴加碘液进行检验?(3)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4)如何去掉绿叶的颜色干扰?(5)如何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作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6)为什么要把天竺葵提前放在黑暗处一昼夜?(7)可不可以选用其他实验材料替换天竺葵?(8)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9)如何设计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10)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二、操作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1.初步拟定实验步骤。实验指导上已经详细描述了实验步骤,但是学生在操作中还是会出现诸多失误,这不仅是因为学生的操作不够熟练,更是因为学生还未真地理解实验步骤的设计缘由。因此,在操作前,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自主拟定实验步骤,接着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全班同学共同分析和讨论,再整理出更全面的实验步骤,最后和实验指导书的进行比较,分析优缺点,老师在这一过程应进行协助与指导。如,“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实验,学生在拟定实验步骤时,可能会遗漏在载玻片上滴加清水、选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划“#”形撕取内表皮、用碘液染色、盖盖玻片等步骤,教师比对学生拟定的步骤与实验指导书的步骤,肯定学生的创新点,同时详细讲解其缺失或不足的地方,让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下不断改进步骤,从而真正理解实验设计的原理。这一过程不仅锻炼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还使学生充分理解验证性实验严谨科学的设计思路,同时,也符合新课程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理念。

2.示范实验操作。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是做好实验的基础,教师在学生操作前进行示范或模拟操作,并指导学生进行操作训练,使学生做到规范操作。如“练习使用显微镜”、“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等实验,强调对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教师进行操作演示,如显微镜的对光、临时装片的制作等,可以让学生学习规范的实验操作。同时,教师也可以在具体的示范操作情境下提醒学生需要注意的操作事项,如正确取放显微镜,强调不可单手拿显微镜,容易使目镜脱出镜筒。

3.适当与适时的指导。验证性实验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在实验操作阶段,教师应该注意观察学生的操作,对于不规范的操作或习惯应进行指正;对于实验结果出现的问题,教师不要急于回答,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自己的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过程中有无失误等因素,进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验中的指导要适当与适时,不要过于急切,也不要过于怠慢,以免忽略学生不规范的操作而影响后续的实验。

4.维持实验秩序。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有更多活动与交流的空间,容易忘记课堂纪律,有些学生认真做实验,有些无所事事,有些甚至在玩耍打闹,造成实验秩序紊乱,这样既干扰实验的进行,也影响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甚至对略带危险的实验,会引发教学事故。因而,在学生开始实验操作前,教师要说明实验秩序并作出相关要求,以保证学生带着秩序意识进入实验。同时,在实验中,对不遵守实验秩序的学生进行教育,还可以适当地进行惩罚,如负责本节实验课的秩序维持、课后打扫实验室等。若出现突发事件,如实验事故、实验疑难问题、学生的恶作剧等,教师要保持头脑清醒,灵活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进行恰当的处理。实验操作结束后,应该要求学生整理和清洗实验仪器、用具、操作台等,待教师检查后才宣布实验结束。

三、总结阶段的反思与拓展

1.进行实验反思。学生完成实验后,往往就等着下课,教师应该教育学生善始善终,并且在每节实验课都留出一些时间进行反思。实验反思,即让学生对自己的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以及失误原因等进行思考与总结。在实验操作结束后,教师留一部分时间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可以对实验操作进行反思;可以联系其他同学的表现,反思自己的表现;也可以小组集体进行实验反思,回忆实验过程中同组成员的表现,相互指正,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共同进步。学生反思后,由教师进行总结,可以指出实验的优缺点和改进的方法,也可以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或者让学生分享实验经验或体会。

2.补充拓展,启迪思维。最后,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实验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如,“练习使用显微镜”实验,教师可以提供电子显微镜的相关资料,比较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异同点,加深对显微镜发展历程的了解;“制作并观察植物细胞临时装片”实验,教师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此实验计算洋葱内表皮细胞的面积;“绿叶在光下制作有机物”实验,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一实验在生产实践中有何重要意义。除了在实验课上的扩展,教师还可以布置课后练习进一步锻炼学生思维,如学习“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实验后,让学生在课后设计实验探究鱼种类不同是否尾鳍的血流速度不同,或者探究个体大小不同的同种鱼的尾鳍血流速度是否不同。当然,拓展要自然而循序渐进,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提出学生有能力通过思考解决的新问题,通过对实验的补充拓展,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以上是基于验证性实验教学的实施环节提出几条可行的指导策略,希望能给初中生物学验证性实验教学提供借鉴。当然,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考虑学校的教学条件、课时安排、学生人数等情况,根据实际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真正发挥验证性实验教学在学生形成概念、理解原理和掌握规律,培养实验技能和实验规范,以及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上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继贞,张祥沛,曹道平.生物学实验教学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郭慧香.布卢姆的学习变量说及其启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215-217.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no.:20101519)

微生物的培养步骤篇10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涂布平板法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内容中的探究实验之一,旨在让学生通过宏观的实验现象了解微观的实验原理,明白微生物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实验周期长,实验现象较不明显,开展该实验的学校寥寥无几。

1教材分析与实验条件选择

在人教版“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实验中,教材提出了2个参考案例。第一个案例,使用落叶为实验对象,设置灭菌土壤为对照组,对比得出土壤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第二个案例:使用淀粉为实验对象,通过斐林试剂和碘液的显色反应,得出土壤微生物具有分解作用。对比发现,第二个案例实验时间适中,实验现象较为明显;同时复习了斐林试剂的使用方法,较适合开展实验教学。因此,笔者选用第二个案例(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行实验研究。

温度、淀粉糊浓度和反应时间是影响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主要因素。笔者选取了15°C、20°C、25°C、30°C和室温等5个温度,2%、4%、6%和8%等4个淀粉糊浓度以及5d、7d和9d等3个反应时间,探究它们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

特定土壤的pH是确定值,而pH的变化会影响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在确定适宜的温度、淀粉糊浓度和反应时间之后,以pH为变量,继续探究pH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

为了使实验结果更具科学性,需要设置对照组。笔者在教材的基础上增加了灭菌土壤浸出液作为第二对照组,排除了土壤浸出液中其他非生物因素的干扰,增加了实验的严谨性。

在教学研究中,有学者使用不同种类的土壤进行实验,以确定哪种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最强。土壤微生物分解能力的强弱,主要受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影响。因此,为了揭示土壤微生物数量对分解作用的影响,笔者根据《微生物实验》的相关内容,采用涂布平板法,对实验的土壤微生物进行计数,初步确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能力。

综上所述,“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可划分为三个小实验,分别是:(1)土壤微生物对淀粉分解作用实验;(2)pH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实验;(3)土壤微生物计数实验。其中第一个小实验为主实验,第二、第三个小实验为扩展实验。

2实验设计

2.1实验器材

实验器具:小烧杯、试管、三角瓶、玻璃棒、pH计、恒温光照培养箱、牛皮纸、纱布。

材料和试剂:土壤、淀粉、斐林试剂、碘液、牛肉膏、蛋白胨、琼脂、naCl、稀HCl、稀naoH、无菌水。

2.2实验步骤

2.2.1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1)土壤浸出液的制备:按照课本介绍的方法制备。

(2)淀粉糊的制作:分别称取10g、20g、30g和40g淀粉,溶于500mL开水中,充分搅拌,制成糊状,得到浓度分别为2%、4%、6%和8%的淀粉糊。

(3)灭菌:将蒸馏水、部分土壤浸出液、各浓度淀粉糊、实验所用的烧杯和试管等器皿放入灭菌锅中灭菌。

(4)加样培养:按照课本介绍的方法,在无菌环境中操作加样,并将实验溶液分别放入15°C、20°C、25°C和30°C的培养箱及室温中培养

(5)显色反应:按照课本介绍的方法取出实验溶液进行显色反应。

2.2.2pH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

(1)土壤浸出液pH的测定和调节:使用北京哈纳Hi8424new型pH计测出土壤浸出液的原始pH值为8.12;使用稀HCl和稀naoH溶液,将土壤浸出液的pH上下各调节1.5和3.0个pH单位,选择5.12、6.62、8.12、9.62和11.12等5个pH作为实验pH。

(2)制作淀粉糊、灭菌、加样、培养与显色反应操作同2.2.1。

2.2.3土壤微生物的计数(涂布平板法)

计数实验包括配制细菌培养基、倒平板、制备土壤稀释液、涂布和培养等五个步骤,具体操作同《微生物实验》教材。

3实验结果

3.1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与温度、淀粉糊浓度和分解作用的时间有关。30°C下,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最强烈,室温(25°C~30°C)下次之,25°C、20°C和15°C下的分解作用依次减弱。土壤微生物对4%淀粉糊的分解作用最强,其次是2%、6%和8%。随着时间的推移,土壤微生物对淀粉的分解作用逐渐增强;培养的第5d,已有显色现象;第7d显色现象显著;第9d和第7d的实验现象相差无几。从显色剂的显色效果看,加入斐林试剂的实验现象更直观明显。淀粉被分解后,产生的葡萄糖与斐林试剂作用,生成很明显的砖红色沉淀;加入碘液后,实验溶液依旧变蓝,只是颜色较对照组浅。这说明,一方面斐林试剂的显色效果较显著;另一方面,短时间里淀粉不能被分解殆尽。

3.2pH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

pH为8.12的原始土壤浸出液中,微生物对淀粉糊的分解作用结果最明显,出现最多的砖红色沉淀;弱酸(pH6.62)和弱碱(pH9.62)性的土壤浸出液中,微生物对淀粉糊的分解作用结果出现较多的砖红色沉淀,但均少于原始pH的土壤浸出液;强碱性(pH11.12)的土壤浸出液中,微生物对淀粉糊的分解作用结果产生较少的砖红色沉淀;强酸性(pH5.12)的土壤浸出液中,微生物对淀粉糊的分解作用结果产生最少的砖红色沉淀。碘液的显色反应结果并没有明显的差别,说明只有部分淀粉被分解。

3.3土壤微生物的计数

涂布平板结果显示,土壤浸出液中微生物的含量约为668889个/mL;根据之前的实验步骤得知,实验土壤浸出液浓度为0.1g/mL,因此土壤中微生物的含量约为6688890个/g(表1)。有教学条件的学校可设计该实验,分析不同土壤微生物具有不同分解作用的原因,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探究精神。

4讨论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实验中,材料易得,操作简单,可以在教学活动中顺利实施。许多学校由于实验时间较长,影响教学安排,而很少开展这一探究活动。但笔者发现,该实验不但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而且能开发出与之相关的教学实验,如pH对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影响、土壤微生物计数等,这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大有裨益。如果学校教学条件有限,无法顺利开展该实验,可由教师演示或者播放实验录像,以取得一定的教学效果。

在本实验中,笔者并未以土壤类型为实验变量,探究不同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和微生物数量的异同。但学校在安排教学活动时,可以将学生分组,不同小组以不同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实验。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可以达到很好的实验效果。

本研究确定的适宜实验条件,可以为广大师生提供参考。各学校也可以借鉴笔者的思路,开展类似实验,并安排不同学生完成不同条件下的实验,最后汇总结果,探讨比较。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生物学实验的热情,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