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调研十篇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调研十篇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调研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6:32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调研篇1

一、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

1.健全组织机构。各县(区)、企业、学校、幼儿园要建立健全本级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和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配备专职人员,明确相关责任人承担应急管理的职责和任务;基层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居委会、村委会等组织要明确行政负责人、法人代表在应急管理中的职责,从而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

二、深入推进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继续做好应急预案编制工作。要按照应急预案编制的原则,推进总体和专项预案修订工作和基层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制订出符合实际的、可操作性强的应急预案;各县(区)要加强督导,不定期对本地应急预案建设情况进行检查;对没有完成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单位要限期完成。

3.加强应急预案管理。要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衔接、备案、修订等管理工作,着力建立应急预案动态管理制度,根据应急管理实践,检验预案编制的完备性、应用的可操作性和流程的合理性,不断修订、完善应急预案。要注重事发后启动预案应急响应予以处置,更要平时利用应急预案有关监测、预防、应急准备等方面的规定,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准备工作。要建立并严格落实好预案修订制度、评审制度和备案制度,明确预案动态管理的程序和要求,逐步提高预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水平。

4.精心组织应急预案演练。各县(区)及有关部门要突出抓好预案演练工作,科学制订全年应急预案演练计划,结合季节、环境和辖区经济社会运行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灵活多样的演练活动,并组织各级领导和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观摩学习,积极推广有益经验。演练计划在四月底前报市应急管理办公室。

三、加快建立“政府管理、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的应急管理联动机制

5.健全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各县(区)、各部门要建立和完善突发事件的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加强对重大突发事件、灾害、灾情的预测、工作,充分利用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等手段,向社会公众告知灾害预警信息。

6.健全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加快建立应急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分析研究、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完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实现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各级应急指挥机构的协调调度作用,实现各类应急队伍和救援装备的统一调度、密切协作。

7.健全完善突发事件评估机制。严格落实《萍乡市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后评估制度》,定期汇总应急管理工作情况。从组织领导、预案编制演练、应急队伍建设、物资资金储备、监测预警预报、应急防范处置,以及恢复重建、调查处理和科普宣教等方面和环节进行全面分析、评估,对应急管理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同时,加强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建立各类突发事件处置工作档案。

8.完善新闻机制。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的通知》精神,与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严格信息核实、审查、和管理,做好突发事件的信息、舆情分析和舆论引导工作,切实起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用。

四、全力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9.科学规划,分级实施。充分依托政府电子政务系统,加快以市政府应急平台为中心,以各县(区)和市政府有关部门应急平台为节点的上下贯通、左右衔接、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互有侧重、互为支撑、安全畅通的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组织领导、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加快应急平台建设项目立项、设计、论证和实施。

10.体现特色,完善功能。各部门应急指挥平台要进一步完善系统,加快指挥系统上下联网建设,加强与市政府应急平台的互联互通。要切实加强应急机构、防护目标、危险源等应急管理基础信息收集管理工作,并适时更新补充,建立健全全市应急管理基础数据库,形成分级分类、覆盖全面的应急管理资源信息体系,为利用应急平台妥善应对各类突发事件提供可靠的决策信息支持。

五、不断健全应急管理保障体系

11.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全市各级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机制,按照现行事权、财权划分原则,分级负担公共安全工作以及预防与处置突发事件中需由政府负担的经费,健全应急资金支付制度。要开辟多元化的资金渠道,以确保适应应急队伍、装备、交通、通信、物资储备等方面建设与更新维护资金的要求。

12.抓好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县(区)、各部门要加强专家队伍建设,建立应急管理专家信息库,完善专家参与预警、指挥、救援、救治和恢复重建等应急决策咨询工作机制;要以公安、消防、煤矿、安全等骨干队伍为主体,着力抓好防汛抢险、安全生产、森林防火、道路交通、卫生救护以及电力、通信、地质、环保等专业应急队伍建设,补充更新相关应急装备,提高队伍的应急处置水平;要加强以基层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部队、物业保安、企事业应急队伍和保卫人员、志愿者队伍为主体的基层综合应急队伍建设,并通过对专业队伍的观摩学习提高应急救援水平。

13.加强应急物资的储备和管理。各县(区)、各部门要积极开展应急资源普查,摸清包括人、财、物在内的各类应急资源,强化重要应急物资的生产供应、调拨配送能力,确保应急救援和善后处置的需要。要建立科学的应急资源调度方案,确保各类应急资源始终处于良好的状态并能科学合理地使用,并及时汇总各类资源数据,6月底前将应急资源储备数据资料报市应急办备案。

六、切实把安全工作落到实处

14.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积极开展重大危险源排查工作,全面掌握各级各类风险隐患的种类、数量和状况,加强对普查数据的统计分析,建立数据库。各监管部门要加强对重大危险隐患的实时监控,做好应对准备工作。各部门可通过新闻媒体适宜公布的风险隐患,针对山洪、滑坡、泥石流、冰冻等灾害和危化品仓库等重大隐患,要采取有力防控措施,动员人民群众参与隐患监管和排查,形成实时监测、有效整改的动态监管机制。

15.切实做好排查整改工作。各县(区)、各部门要积极开展社会综合治理,对可能引发突发事件的风险隐患,组织力量限期整治,特别是对位于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要依法限期整改、停产、停业、搬迁,尽快消除隐患。要对城市建设、自然资源管理和使用、劳动和社会保障、企业改制、安全生产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的容易影响社会稳定因素及时排查调处,掌握重点问题和重点人群,认真做好预警报告、跟踪调查和快速处置,并要求企业尤其是高危行业加强员工安全生产技能培训,减少安全隐患,提高自救能力。社区、村(居)委会、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要经常开展风险隐患的排查,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

七、加大应急宣教培训工作力度

16.继续开展《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宣传。有针对性地组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各级政府、各部门分管应急工作的领导干部、各相关应急机构负责人,通过专家讲座、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开展学习宣传月活动,深入学习《突发事件应对法》。2009年将举办各县(区)政府应急管理知识培训班,通过培训,让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同志懂法、知法、守法、执法,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17.加强应急专业培训。各县(区)、各部门要采取分级分类培训、以会代训、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依托相关培训基地,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专业干部和骨干力量的专业培训。通过理论学习、案例分析、考察研讨等方式,培训预防预警、宣传演练、现场处置、新闻应对等技能。要结合实际多渠道开展应急业务培训,并在此基础上制订萍乡市应急业务培训工作制度,探索建立应急培训长效机制。

18.广泛开展应急常识宣教活动。结合“国际减灾日”和“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市应急办将会同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区)应急管理部门组织开展宣传教育活动,要及早做好各类预案简本、科普读本、影像资料的发行、发放工作,积极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公众媒体,全方位、多层次开展应急常识宣传。市教育局要做好应急常识教育进校园活动,确实把应急常识教育纳入大中小学生日常教学课程,重点做好中小学生的应急常识和安全教育。市安监局要重点抓好高危行业和领域生产人员岗位安全宣传教育监督工作,提高员工安全操作水平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各县区负责指导社区在辖区范围内,通过小广播、小宣传单、小提示、小报栏等形式广泛宣传应急常识,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增强全民防灾、减灾、避险、自救、互救意识和能力。

19.求真务实开展调查研究。各县(区)、部门的应急管理工作单位要加强应急管理调研工作,制定调研计划,明确调研课题,突出调研重点,开展专题研究,注重调研成果。今年要召开一次应急调研工作会议,认真研究应急现状,积极探索应急思路和方法,评比调研文章,编印调研成果。

八、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

20.要增强责任意识。围绕今年的工作任务,狠抓责任落实,对能够量化的工作要逐级量化,能够明确进度的要逐月、逐周、逐日予以明确,真正把工作分解到具体项目,把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迅速在全市应急管理战线上形成责任明确、奋发有为的生动局面。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调研篇2

一、健全应急管理体制

(一)加强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督促各镇(街)进一步完善镇(街)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在此基础上,把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向乡村(社区)延伸,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理顺工作关系。

(二)完善市应急委成员单位应急管理机构设置。市应急委各成员单位要按照“有领导分管、有科室负责、有专人跟踪联系”的要求,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配备应急管理人员,健全应急管理制度,确保各部门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人员明确,职责明晰。

(三)加强对各类应急指挥机构的建设。按照*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建立健全我市应急指挥机构,对出现人事变动的,及时进行调整,确保各类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二、深化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一)完善部门预案和镇(街)专项预案。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目标,在现有基础上,突出抓好部门预案和各镇(街)专项预案的编制修订。各镇(街)和市各部门要组织精干力量,负责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力求使各项应急预案内容完整,简明扼要,操作性强,符合实际。

(二)组织编写专项应急预案操作手册。市各专项应急预案编制牵头部门要组织编写专项应急预案操作手册,提高专项应急预案的操作性。

三、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一)建立健全应急防控体系。各镇(街)、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工作范围,加强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及衍生规律的研究,建立和完善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检测、预测、预报、预警体系。

(二)深入开展隐患排查分析。认真开展风险调查和隐患分析,排查危险源。上半年,各镇(街)要对辖区范围内可能引发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危险源、危险区域进行调查、登记,建立突发事件隐患数据库,掌控各类安全隐患。

(三)建立健全应急联动机制。各镇(街)各部门要加强相互联系、沟通和协调配合,明确各方职责,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有效组织、快速反应、高效运转、临危不乱,共同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四、推进应急队伍建设

(一)规范应急队伍的组建工作。研究制定加强我市应急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对我市应急队伍建设进行统一规划。

(二)加强应急队伍培训。定期组织应急队伍培训,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使他们成为一支能有效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一专多能”的综合性应急队伍。

(三)加强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依托团市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市红十字会、社区等组织,建立形式多样的应急志愿者队伍,逐步搭建我市专职队伍和兼职队伍相结合的应急队伍体系。

五、强化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和预案演练

(一)认真落实宣教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关于印发*市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府办〔20*〕118号)精神,按计划按步骤抓好我市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各镇(街)、各有关单位要根据具体分工,履行职责,认真落实我市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实施方案的具体内容,加大对应急知识的宣传力度,广泛开展应急宣传“五进”(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家庭)活动,把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引向深入。

(二)加强应急管理培训。结合本地、本单位实际,组织乡村干部、企业管理者、应急专业分队等相关人员开展应急管理培训,提高应急管理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市人事部门要把应急管理内容纳入年度公务员培训计划。

(三)深入开展应急演练。各镇(街)、各有关单位要把应急预案演练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要结合本单位年度应急管理工作任务周密计划,认真做好演练方案,严密组织实施;要通过演练,熟悉预案内容,掌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运行机制,充分检验各类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进一步完善各类应急预案,同时,要通过加强演练,增强各应急指挥部指挥协调能力和各相关单位应急联动、协调配合能力。年内,市政府将对市专项应急预案有针对性地组织实施演练。

六、推动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建设

(一)规范应急物资储备工作。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意见》(粤府办〔20*〕49号),研究制定我市应急物资储备工作意见,对我市应急物资储备工作进一步规范。

(二)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去年成立我市应急物资储备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基础上,对相关人员进行调整,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三)加大应急物资储备资金投入。各镇(街)、各有关单位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常规应急物资储备,将应急物资储备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予以保障。

(四)积极探索建立社会化保障体系。开发多元化保障渠道,提高我市应急保障能力。

七、狠抓应急信息报告工作

(一)进一步建立完善信息员队伍。在市聘请的信息员基础上,各镇(街)、各有关单位要从乡村(社区)和部门股室中选拔工作态度端正,有责任感的同志担任信息员,负责信息报送工作。

(二)加强对信息员的管理培训。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定期组织信息员培训,提高信息员队伍对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收集、研判和写作能力。3-4月份,市应急办将会同有关部门举办一期信息员培训班。

(三)拓宽信息报送渠道。加强与公安局信息指挥中心、新闻媒体等有关单位的联系和沟通合作,及时收集突发事件信息。

八、继续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一)制定完善我市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方案。市信息产业部门要充分做好调查研究,结合我市实际,统筹整合我市现有应急指挥系统资源,加快推进我市应急平台系统建设。

(二)建立市应急管理办公室信息网站。充实网站内容,充分发挥信息网站在应急管理宣传教育中的作用;各镇(街)、各单位要积极配合,为保证信息网站的正常运转提供保障。

九、着力抓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调研篇3

关键词:跨区域;应急管理;层次分析法(ahp);模糊综合评价;政府

abstract:theconnotationsofcross-regionalemergencymanagementandcross-regionalemergencymanagementcapabilityaregiven.thetheoryofmulti-factorassessmentisusedtoestablishanindexsystem.then,basedoncalculationoftheweightbythequalitativeandquantitativehahp,andafuzzycomprehensivesafetyassessmentmodelforcross-regionalemergencymanagementcapacityisputforward.withthismethod,anassessmentofarealcaseismade.theresultsshowthatthe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methodisfeasibleandeffective.itcanprovidethebasisforthegovernmentsatdifferentlevelsfortheirdecision-makingofcross-regionalemergencymanagement.

keywords:cross-region;emergencymanagementcapability;analytichierarchyprocess;fuzzycomprehensiveevaluation;government

0引言跨区域突发事件是指发生范围或影响范围跨越行政区域的突发事件。www.lw881.com由于人类联系日益紧密,跨区域突发事件在世界各地时有发生而备受国际社会关注。例如,美国2001年的“9.11”事件;2007年的卡特里娜飓风[1];我国1894年广州、香港爆发的鼠疫事件,20年内蔓延至全世界;2003年春夏爆发的sars事件;2005年11月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2008年的南方冰雪灾害;汶川地震;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2009年甲型h1n1事件等事件[2]。这些跨区域突发事件冲击着人们的心灵,给社会带来焦虑和不安的同时,也让人们深刻意识到单个行政区域的奋战很难胜任这类事件。跨区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客观上要依托打破部门、区域之间的壁垒,统筹部署,集成资源,协同作战。世界应急管理工作突出的国家普遍重视地方政府之间的应急合作,例如,美国在建立起联邦、州、县、市、社区5个层次的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的同时[3],鼓励和支持州内部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密歇根州突发事件治理法案中410款规定:自治市和县可以与其他县、自治市、公共机构、民族国家联盟或者私人部门,或者其他所有实体达成相互救援或者互惠救援协议[4-5]。英国各级政府分别设立了相应级别的应急管理联动反应系统(theemergencymanagementcombinedresponsesystem,emcrs),负责同级政府之间应急合作时的协调工作[6]。可见作为社会公共管理和服务的主体,国外各级政府在应对跨区域突发事件中作出了不懈努力。但是国内跨区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实践不足,理论缺乏。实践中跨区域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是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领导完成,也不乏有同级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形成的区域合作协议形式,例如2009年,泛珠三角九省通过了《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应急管理合作协议》[7]。无论是哪种模式,跨区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水平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和人民切身利益[8]。而政府跨区域应急管理能力绩效评估能够为政府部门跨区域应急管理决策行为提供一定依据,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政府跨区域应急管理能力评估体系显得很有必要。

1基于改进的ahp—模糊综合评判

安全评价模型1.1跨区域应急管理能力及其评估指标体系跨区域应急管理能力指参与跨区域突发事件管理的应急主体在应急准备、处置及恢复过程中所表现的综合应对效果,因此跨区域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是用于描述和评判跨区域应急管理效果的因素集合。按照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文献[9]对应急管理能力的定义,跨区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是指应急前期准备、突发响应及事后恢复三个方面的综合处置能力。而决定这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众多,关系复杂,因此需要遵循科学性、层次性、整体性、动态可比性、实用性、通用性及目标导向型的指标选取原则[10-11]。

依据以上原则,通过文献分析、问卷调查及专家访谈等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案,以文献[12]对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为基础,熟悉与跨区域应急管理能力相关的各因素。以时间为脉络,从表征跨区域突发事件前期准备能力(a1)、跨区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a2)以及跨区域突发事件应急恢复能力(a3)三个角度考虑,建立了一个包括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及61个三级指标的跨区域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详见表1。其中跨区域突发事件前期准备能力是指辨别可能存在的风险点及突发事件类型,并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处置措施的能力。可以由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应急预案、区域固有基础实施和区域对预防跨区域突发事件的重视程度来决定。区域重视程度可以从是否有跨区域应急的交流机构的存在,以及跨区域应急资源是否能得到保障等方面来体现。跨区域应急处置能力指跨区域突发事件突发时,为减少损失各参与主体积极配合、整合并调运相关资源共同应对的能力。它取决于决策和行动的快速性及一致性、执行人员各方面素质与伤员转运能力4个方面。恢复能力指灾后使灾民及社会恢复正常生活生产的能力,需要从灾民和政府两个方面考虑。灾民方面,首先要妥善安置灾民,保障其基本生活及心理需求;其次要积极在灾区开展重建工作,尽快恢复一切生产生活活动。政府方面,首先要对事故灾难进行调查,查找原因并总结经验;其次,根据事故调查结果确定参与应急区域需要付出的应急资源以及实际应急资源投入,通过调整以保障各区域利益,这样做也是保障灾区后期发展以及保障跨区域应急处置机制健康长远发展的必要举措。

1.2指标权重确定指标体系中各个因素对确定跨区域应急管理能力的重要性是有所区别的,合理确定指标权重,可以更加客观地得出评估结果。层次分析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方法,虽然它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但是通过多位专家的独立思考打分做平均值处理能较好地消除个人喜好。层次分析法采用9分制赋值原则在实际调研中区分度太细,可操作性不强,当指标数量较多时容易造成专家思维混乱,前后判断偏离一致性,造成反复一致性检验计算以及重复调研等繁杂过程。对此,本文改用三分制,即次重要、同等重要及重要三个区分度不仅可以减少思维混乱,还能够实现指标按重要程度的排序对应上相对分值,减少专家工作量,调研过程得到一定的简化[13]。改进后的赋值原则见表2。

1.3模糊综合评价模糊综合评价法是运用模糊数学和模糊统计方法,通过对影响某事物的各个因素的综合考虑,对该事物的优劣做出科学地评价。此法是用精确的数学模型描述不确定性事物的最好工具之一。由于跨区域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指标体系中各指标都具有不同程度的模糊性,无法按照统一标准给出一个精确的评判数据。而选用模糊综合评价可以将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因素定量化,并且其评估过程隐藏着其它有利于改善决策行为的丰富信息[14]。模糊综合评价方法的一般步骤如下[15-16]:(1)建立评价指标集并确定其相应的权重。其中指标集中的同一级构成模糊因素集u,u={u1,u2,…,un};字母n代表同一层次因素的个数。

(2)确定评判集。评判集是评判者对评判对象可能做出的各种总的评判结果的集合,即评价者对被评价因素有什么样的判断或以什么方式表示评价结果,一般由奇数个等级构成,中间等级便于判断被评价因素的等级归属,用v={v1,v2,…,v5},

表3是本次评估所选择的评判集。

(3)确定隶属度矩阵。对于底层每个指标不同专家会给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评价人数占总的评价人数百分比为该等级评价结果。例如对因素ui的第j个因素进行评价得到一个相对于v的模糊向量为rj={rj1,vj2,…,vjn},若对ui的m个因素进行评价将得到隶属度矩阵为:

(4)按照指标层次,从底层指标开始进行模糊运算,运算结果用于上一级模糊运算中的评判矩阵,直到目标层为止。

2跨区域应急管理能力应用分析

为验证本评估方案的可操作性与实际应用效果,选取了广东省两个有代表性的区域,采用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iahp)—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其进行跨区域应急管理能力进行评估。通过问卷调查方法,统计10位专家对指标进行排序的结果,建立判断矩阵;依据iahp计算程序,输入excel表格中运算得出各层因素各指标权重。与此同时邀请10位资深专家对每个三级指标进行隶属度评价,统计结果及指标计算权重见表4。

a17=w17·r17=[0.000,0.311,0.500,0.191,0.000],a21=w21·r21=[0.087,0.213,0.587,0.032,0.013],a22=w22·r22=[0.000,0.300,0.463,0.240,0.000],a23=w23·r23=[0.000,0.418,0.550,0.032,0.000],a24=w24·r24=[0.060,0.273,0.535,0.132,0.000],a25=w25·r25=[0.000,0.300,0.600,0.100,0.000],a31=w31·r31=[0.000,0.368,0.432,0.171,0.029],a32=w32·r32=[0.084,0.253,0.531,0.116,0.016],a33=w33·r33=[0.160,0.184,0.511,0.145,0.000],a34=w34·r34=[0.100,0.100,0.375,0.400,0.025]。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

a1=w1·r1=[0.035,0.285,0.423,0.257,0.000],a2=w2·r2=[0.035,0.297,0.538,0.126,0.004],a3=w3·r3=[0.059,0.274,0.464,0.182,0.021]。

三级模糊综合评价结果为:

a=w·r=[0.038,0.288,0.473,0.197,0.004]。

多级模糊评估结论:

(1)对所选区域的跨区域应急能力评估结果表明,3.8%的专家认为很理想,28.8%的专家认为比较理想,47.3%的专家认为理想,19.7%的专家认为不太理想,0.4%的专家认为不理想。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两个区域的跨区域突发事件应急能力综合评估等级为理想。

(2)从一级及二级模糊评价结果还可以得出跨区域应急管理系统中较弱或较强的环节,例如通过对灾后利益再协调方面的评估结果为:a34=w34·r34=[0.100,0.100,0.375,0.400,0.025]。

从中可以看到最大隶属度对应不太理想,这就说明跨区域合作过程中的利益协调能力还需要加强。据此可以事先制定共同的规章制度确保突发事件合作区域各自利益得到保障,事发现场组建利益协调职能部门就地及时协调,灾后共同上一级政府出面协调个别不合理之处。

而伤员转运能力评估结果为:

a24=w24·r24=[0.060,0.273,0.535,0.132,0.000]。

最大隶属度对应很理想,说明这方面做得很好,因此当两个区域中一个区域发生性质严重、伤亡人员较多的突发事件而需要周边某个区域协助时,根据此评估可以合理选择要合作的区域。

3结论

(1)本文用基于iahp———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跨区域应急管理的实际情况,构建跨区域应急管理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并建立评估模型。该模型不仅能够进行预评估以作为区域自发组织应急合作机构的依据,还可用于改进政府跨区域应急管理活动现状的评估,发现跨区域应急管理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及时作出改进措施,使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2)通过选取的两个区域对本方法进行实例验证,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该评估方法能得到专家的认可,可操作性较强。

(3)评估结果显示选取的实例实际情况为理想,这与广东近年来对跨区域应急管理的重视是密切相关的,事实证明,2009年广东省对甲型h1n1的控制效果明显高于控制sars事件效果。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调研篇4

2008年,是我省重特大事故多发的一年,也是我省应急管理工作上台阶、创一流关键的一年。这次会议是按照省委副书记、省长、省应急委主任黄华华同志的批示精神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主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十届四次全会精神,总结交流应急管理工作经验,部署下一阶段工作。刚才,东莞、湛江、*市和省水利厅、卫生厅、安全监管局的负责同志分别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介绍了各自的应急管理工作经验,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推广性,值得各地、各有关单位认真学习借鉴。下面,我受黄华华省长委托,讲三点意见。

一、开拓进取,全省应急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

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各有关单位把应急管理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应急管理机制,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工作上新水平。围绕“无急可应,有急能应”的终极目标,高标准深化应急管理体系建设,高要求探索应急管理工作规律,高质量推进应急管理相关工作,应对突发事件中反应更加迅速,决策更加科学,处置更加高效,保障更加有力,重建更加有序,全省应急管理工作创一流目标基本实现,为争当全国应急管理工作排头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突出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建章立制,“一案三制”建设有新举措。全省各地、各有关单位坚持以“一网五库”为突破口,以“一案三制”为工作重点,不断夯实应急管理工作基础。在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方面,我省在全国率先出台了《广东省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规范应急预案编制、审批、、备案、修订、宣教培训和演练等环节。截至去年底,全省各地、各有关单位共制订各级各类应急预案约14.6万件,应急预案体系基本形成。通过编写应急预案操作手册、简本、明白卡及应急预案操作演练等方式,提高应急预案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在应急管理体制方面,我省在全国率先提出县(市、区)政府成立专门应急管理办事机构、配备足够的专职工作人员。目前,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121个县(市、区)均成立了应急管理领导机构、办事机构、工作机构。在应急管理机制方面,我省积极推进突发事件预测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响应、恢复重建及调查评估等机制建设,督促有关单位加强气象、地震、环境污染、地质灾害、森林防火等监测系统建设。在应急管理法制方面,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省法制办和省政府应急办成立了工作组,深入各地、各有关单位充分调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结合我省实际起草了《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稿),现已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核并被列入《广东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目前正在抓紧作进一步修改完善,预计今年上半年颁布实施。深圳等市也有序推进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相配套的地方性法规制订工作。

——积极参与,应急管理专家队伍有新贡献。省应急委高度重视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不断完善“行政专家”与“业内专家”相结合的科学决策机制。为充分发挥应急管理专家的作用,省政府应急办专门设立专家组秘书处,为省级应急管理专家服务;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专门用于省级应急管理专家的科研、调研等。去年,省政府经过评选,确定20位省级应急管理专家、专家顾问,按照每人牵头研究一个课题的原则,开展应急管理课题研究;省政府应急办还组织省级应急管理专家分赴21个地级以上市调研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各级应急管理专家积极参与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应急处置、调查评估和宣教培训等工作,为推进全省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成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作出了突出贡献。

——狠抓落实,信息报送水平有新提升。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完善的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制度体系,从信息报送标准、时限、来源、研判、考核、奖惩等方面作出了严格的规定,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国积极推广。主要做法是“五抓”:抓值守,确保信息即到即研判即呈送,提高信息报送的时效性;抓来源,进一步拓宽信息源和报送渠道,重点推进突发事件基层信息员队伍建设,全省目前已聘请基层信息员约两万人,为及时提供基层信息发挥了积极作用;抓研判,充分挖掘信息的潜在价值,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抓考核,有效减少了迟报、轻报、漏报、谎报、瞒报现象的发生;抓热点,每天汇总和编发国内外、省内外有关突发事件信息,为省领导提供最新动态信息。经过各地、各有关单位的共同努力,全省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质量和时效有明显提高。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府办公厅最近对各地、各有关单位2008年信息报送工作进行考核,对成绩突出的单位给予通报表扬,有力推动了全省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工作。在这里特别要的是,省公安厅及时、准确为省政府提供了大量突发事件信息,为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形式,宣教培训体系建设有新成绩。除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月、张贴宣传海报、在新闻媒体刊发或滚动播出应急知识,把应急管理有关知识列入各级领导干部、公务员培训内容等常规做法外,我省不断完善宣教培训工作,全力推进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八个一”工程:一是出台一个文件。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宣教培训工作的意见》,提出了近5年全省应急管理宣教培训的工作目标、工作任务。各地、各有关单位也参照省的做法,制订了相关的方案。二是举办一次会。去年5月份,我省召开广东省应急管理工作新闻会,有效宣传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三是开辟一个宣传阵地。通过省政府应急办网站(中、英文版),全面推介我省应急管理工作,普及应急常识,提高公众自救、互救能力,成为我省应急管理工作的“网上名片”。为更有效地发挥网站的作用,去年底,省政府应急办网站成功进行了改版。四是编写一本宣传手册。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编写了《你准备好了吗——广东省应急知识宣传手册》(中、英文版),免费向公众发放。有些地级市将《宣传手册》制成挂图,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进行巡回展览。五是举办一场竞赛。在全国范围内举办了广东省应急管理知识竞赛活动,吸引了各地1万多人参加。同时,借此次竞赛抽奖活动,邀请省应急管理专家与网民就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热点问题进行互动访谈。六是筹建一个应急管理学院。依托全国211大学中的暨南大学筹建全国第一个应急管理学院,承担应急管理培训任务,培养应急管理本科以上专业人才。去年,在全国首批招收100名应急管理专业本科学生。七是搭建一个国际合作培训平台。利用与加拿大卑诗省应急办签署的应急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搭建国际合作培训平台。八是组织一支宣讲团。省、各地级以上市组织应急管理知识宣讲团下农村、下社区、下学校,宣传应急知识,全力提高社会公众的应急意识。如阳江市组织100多名大学生志愿者组成防震减灾宣讲队,深入社区、农村,全面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传。

——适度超前,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有新进展。省政府高度重视我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省政府成立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指导组,出台《广东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和《广东省应急平台体系技术要求》等指导性文件,并召开全省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全面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目前,省应急平台建设项目(一期工程)已正式立项,进入招投标阶段。全省选择条件较为成熟、有代表性的7个地级以上市、13个县(市、区)和3个省有关单位作为全省应急平台建设试点单位,试点工作正全面铺开。全省应急平台建设的先行区深圳市在现有基础上,去年投入近1亿元资金,着力推进应急平台项目(三期工程)建设,为全省地级以上市应急平台建设树立了榜样。

——未雨绸缪,预警信息体系建设有新突破。省政府在省气象局业务系统和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基础上,用最短时间完成了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一期工程)建设。在去年初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中,我省通过预警信息平台,向重点区域手机用户(*火车站、京珠高速公路粤北段)免费相关预警信息,累计超过8亿条,有效解决了应急管理工作中政府与公众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在全国率先出台《广东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预警信息主体、权限和职责,规范了预警信息程序,确保了预警信息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切实扭转了过去多头预警信息造成公众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有效提高了预警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特别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子显示屏、有线广播、宣传车、派发传单等方式,及时预警信息,着力构建全覆盖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网络。如*市通过村村通广播的形式,将预警信息网络延伸到村一级,有效解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瓶颈。

——以人为本,应急保障体系建设有新成效。在资金保障方面,省政府要求各地将应急资金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并积极探索通过社会筹资等方式,多方面筹措资金,健全应急资金保障机制。在去年年初的抗击雨雪冰冻灾害过程中,各级财政迅速拨出抗灾资金,全力支持韶关市等重灾区抗灾救灾,仅省财政就投入近1亿元专项用于支持韶关市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在救援力量建设方面,不断完善以公安、武警为骨干和突击力量,以防汛抗旱、抗震救灾、森林消防、海上搜救、矿山救护、核应急、医疗救护、动植物疫情处置等专业队伍为基本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并不断加强应急救援队伍装备建设。截至去年底,我省建立省、市、县三级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2752支131120人,建立街道、乡镇、社区、村庄等基层综合应急队伍8656支350210人。在物资储备方面,我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工作的意见》,要求用3年时间,建立以省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枢纽,以市、县两级应急物资保障系统为支撑,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完善重要应急物资的监管、生产、储备和调拨体系,有效满足处置突发事件的需要。在灾后救助体系方面,积极探索通过分区域建设储备仓库等途径,协调各地、各有关单位建立自然灾害发生24小时之内灾后救助体系,保障受灾群众在食物、饮用水、衣物、医疗卫生救援、临时住所等方面的基本生活需要。如省民政厅按照省的统一规划,着手在*、惠州、茂名、*市分区域建设省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分片储备应急救灾物资。当省内某区域突然发生自然灾害时,首先由距灾区最近的仓库调拨应急物资,确保3小时内送达灾区,切实提高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在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方面,全省依托公园、广场等公共设施,建成应急避难场所600多处。应急避难场所均设有明显标志,储存基本物资,设立固定医疗点,落实责任单位管理。如*、*等市十分注重基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加强指导,加强督查,平灾结合,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已取得初步成绩。

——外引内联,应急管理区域合作有新局面。我省在国际、国内、省内等3个层面,建立应急管理区域合作机制。在国际交流合作方面,我省率先在全国建立了国际间交流合作平台。去年,我省与加拿大卑诗省切实加强两省应急管理合作谅解备忘录的落实工作,并就交流培训和合作年会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应33个国家驻*总领事的邀请,省政府应急办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外国驻*总领事午餐会,与总领事们就广东省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交流,总领事们对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表示积极支持推动我省应急管理工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在国内交流合作方面,去年8月份、12月份,我省先后分别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粤港、粤澳应急管理合作协议,重点在应急管理信息共享、应急管理理论研究、科技及人才交流、平台建设、共同应对影响两地的区域突发事件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在此基础上,有序推动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应急管理合作。充分利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平台,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下,推动建立泛珠三角区域内地9省(区)应急管理合作机制。该项工作已得到了泛珠三角区域内地8省(区)的积极响应,计划今年3月底签署有关协议。在省内各地级以上市相互交流合作方面,省政府应急办定期召开地级以上市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主要负责人座谈会,促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合作。各地也积极探索建立毗邻市之间的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去年,*、*、*、*、*、*、*等市签署了应急管理合作协议,*、*、*等3市,*、*、*、*、*等5市也先后签署了应急管理区域合作协议。

——以点带面,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有新发展。去年,我省通过深入实施“五个一”工程,着力抓好基层应急管理工作。各地根据省的工作部署,结合当地实际,创造了很多好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推广。目前,全省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事有人管,急有人应”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如*市成立了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每个区建立1支—2支综合应急救援大队,每个镇(街)建立1支综合应急救援中队,每个社区(村)建立1支综合应急救援分队,每家企业、每所学校建立1支综合应急救援小组,实现“平战结合,一队多用,一专多能”。

全省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突出成绩得到了国务院的充分肯定。中组部、国务院办公厅、国家行政学院去年年底举办全国省部级领导干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专题研讨班,国务院办公厅指定我省作为全国31个省(区、市)的唯一代表专题介绍全省应急管理工作情况,参加研讨班的省部级领导同志对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二、认真总结,聚精会神探索应急管理工作规律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同志的重要指示精神,我省对近几年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认真总结,积极探索应急管理工作规律,不断提高应急管理工作水平。主要工作体会:

(一)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坚实思想基础。各级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应急管理各项工作,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在突发事件发生后,全力以赴解救被困群众、救治受伤人员,妥善安置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千方百计确保救援人员的人身安全,如在扑救我省森林火灾中,由于措施得力,救火队伍伤亡人数降到最低程度;在灾后恢复重建工作中,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尊重规律,优先恢复建设群众住房和公共服务设施。事实证明,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才能够保证应急管理工作稳步推进。

(二)领导重视、科学决策,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政治保障。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各级党委、政府及时作出科学决策和部署、及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和靠前指挥是关键。如去年初抗击雨雪冰冻灾害中,省委、省政府立即决定成立前方指挥部,果断作出动员外来务工人员留粤过年、免费退票等决策,及时有序疏导滞留旅客,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动员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开展抗灾救灾工作,确保了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最后的胜利。

(三)统一领导、密切配合,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织保障。在各级突发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协调指挥下,各地、各有关单位以及驻粤、武警部队从大局出发,密切配合、团结协作,形成了上下贯通、军地协调、全民动员、区域协作的工作机制,确保了抢险救援、医疗救助工作及时展开,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序推进。如“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省委、省政府立即成立高规格的省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领导小组,由黄华华省长担任组长,统一领导支援地震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推进了抗震救灾工作,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

(四)发挥制度优势、多方联动,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力量。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在于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形成上下协调、部门联动的良好工作机制。我省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支持和物质保障。在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面对突发事件,广大党员干部切实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全力开展自救互救,社会各界充分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良传统,踊跃捐款捐物献血,积极参与受灾群众救助工作。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制度是人民幸福安康的根本保证,改革开放才能为抵御风险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多方联动是提高突发事件处置效率的重要手段。

(五)预防为主、预防和处置并重,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各级政府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内容,把防范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加强隐患排查治理,减少突发事件发生;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把各类突发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如去年防御强台风“黑格比”中,我省第一次启动防台风Ⅰ级响应,认真落实“四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加强防御工作,沿海14个市的50884艘出海船只、184936名出海人员全部回港或就近避风,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降低到了最低限度。对比行进路线、登陆地点、登陆时风力量级极其类似的“9615”号台风所造成的330人死亡和210亿元的经济损失,强台风“黑格比”仅仅造成了22人死亡、77亿元的经济损失。

(六)加强宣传、及时报道,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中,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做好信息公开和宣传报道,充分发挥了凝聚人心、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为应急管理工作创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实践表明,在现代开放社会,对突发事件作出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报道,有利于公众第一时间全面掌握相关情况,有利于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理解和支持。

我省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一方面,我省应急管理工作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各类极端天气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仍可能进一步加剧。影响环境和生产安全的深层矛盾仍未彻底解决,安全事故仍处于易发期。原发性和输入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风险和不确定性仍在。特别是当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和冲击,影响社会稳定和不和谐因素大量存在,各种矛盾、磨擦和冲突错综复杂,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应急管理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省政府应急办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另一方面,全省应急管理工作仍存在不容忽视的薄弱环节。一是领导重视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单位还没有把应急管理工作真正摆上重要议事日程,还没有把思想上的重视转化为行动上的重视。如有些地方虽然成立了应急管理办事机构,但是人员配备迟迟未能到位,导致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形同虚设。二是应急管理队伍素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应急管理工作者中不同程度存在专业应急知识缺乏、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有待提高等问题。三是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应急预案操作性不强、内容不够简明扼要、应急预案间衔接不够紧密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四是应急联动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部门之间、地方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沟通机制有待完善,信息未能充分共享。五是公众防灾避险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公众应急知识贫乏的局面未能得到彻底扭转,不同程度影响了自救互救能力,影响了我省应急管理工作水平进一步的提升。各地、各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对症下药,扬长避短,共同开创我省应急管理工作新局面。

三、先行先试,努力争当全国应急管理工作排头兵

2009年,是我省争当全国应急管理工作排头兵至关重要的一年。全省要继续深化“一案三制”、“一网五库”建设,着力在健全应急管理机制上下功夫,以加强应急保障能力为突破口,以提高应急管理综合能力为重点,改革创新,深入探索应急管理工作规律,全力以赴推动应急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强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一是继续加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充实专职人员,明确工作职责,完善工作制度,理顺工作关系;推进乡级政府、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村委会等基层组织应急管理办事机构建设。二是到2009年年底前,所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和东莞、*市镇级人民政府建立专门值班室,设立专线电话,制订日常值守制度和工作规范,由专职人员24小时值班,确保通信畅通。三是通过壮大突发事件基层信息员队伍、加强与新闻媒体沟通合作等途径,拓宽信息报送渠道。四是制订加强基层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指导意见,指导基层组织和单位以基层救援专业队伍、民兵预备役人员为依托,建设综合性基层应急救援队伍,明确具体职责,配备必要装备。五是根据我省应急管理工作实际需要,在深化“五个一”工程的基础上,选择若干市开展除“五个一”工程外的相关试点工作,如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员队伍建设、应急避难场所建设等,并及时总结、推广试点工作经验,全面提高基层应急管理工作整体水平。

(二)建立健全“四预”体系。一是加强预防体系建设。依法落实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监控责任,制定科学的风险隐患分级分类标准,建立突发事件隐患数据库系统,完善动态监控机制。二是加强预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对各类突发事件发生、发展及衍生规律的研究,提高综合预测和预警水平;加大装备建设投入,完善监测预警网络。三是加强预报体系建设。完善省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建设,扩大预警信息覆盖范围,重点解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瓶颈问题。

(三)完善应急管理保障体系。一是加大应急管理资金投入力度。健全长效规范的应急保障资金投入和拨付制度,探索建立省应急管理基金,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二是加强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建设。科学确定储备品种和规模,实行动态管理;加强跨部门、跨地区、跨行业的应急物资协同保障、监测预警和信息共享,建立高效调运机制。三是制订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指南,完善相关措施,落实责任单位专门管理。省民政厅要牵头负责此项工作,加强指导,加强督促检查,确保取得实效。

(四)加强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加快省应急平台建设步伐,加强对应急平台建设试点单位的指导,确保2009年年底前,实现国家、省、市三级应急平台互联互通。二是做好省级突发事件应急技术研究中心的组建工作。省科技厅、省政府应急办要加强指导、加强检查,认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我省应急管理科技水平。三是通过成立省应急管理研究协会,搭建应急管理产、学、研平台。

(五)加快应急管理法制建设。省政府应急办要抓紧会同省法制办等有关单位,通过组织召开座谈会、专家研讨会等方式,广泛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力争早日颁布实施。各地、各有关单位届时要以《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办法》颁布实施为契机,抓紧研究制订各项配套规定,大力宣传应急管理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应急管理法律意识。

(六)深化应急管理宣教培训体系建设。一是创新应急管理宣教形式。通过充实省政府应急办网站的应急模拟等栏目内容、探索建设公共安全体验馆、加强与新闻媒体合作等方式,加大应急管理知识宣教力度。二是拓宽应急管理培训途径。依托国际交流合作平台,选派应急管理高层人员到加拿大等国培训;推进应急管理学院建设,加强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及高层应急管理人员培训;依托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对高危行业和领域从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三是完善应急管理培训体系。组织编写系统的应急管理培训教材,建立应急管理培训师资库,全面提高培训水平。四是壮大应急管理宣讲员队伍。充分依托应急管理志愿者队伍、突发事件基层信息员队伍,壮大应急管理宣讲员队伍,加大宣讲力度,提高宣讲效果。

(七)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督查考核制度。研究制订《广东省应急管理工作目标管理考核办法》,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将应急监测预警能力、应急处置能力、应急救援能力、灾后恢复重建能力等纳入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把对政府的应急管理能力的评价,列为各级政府和各职能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落实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突发事件防范和应对责任。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调研篇5

20__年,我市应急管理工作市委、市政府和省应急办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国家、省政府关于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始终按照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坚持促经济发展和保安全稳定相结合,把维护安全稳定作为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按照“以人为本、健全机制,预防为主、平战结合,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强化管理,快速应对、协同配合”的方针,围绕省政府20__年应急管理工作要点,不断加强全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应急管理联动机制初步形成,应急管理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应急管理队伍建设得到加强,基层组织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高,有效防范和处置了各类突发公共事件,最大限度地减轻和消除了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社会危害和影响,确保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加强领导,密切配合,应急组织体系建设工作得到加强

(一)强化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从讲政治、讲大局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高度,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把应急管理工作作为保障公共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将其列为一项专门议题,对全市的应急管理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重新调整了由市长任主任,常务副市长、副市长及军分区主要领导任副主任,县(市)、市直40多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应急管理工作委员会,进一步加大了对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指挥和协调力度。成立了市防汛抗旱、重大动物疫情、公共卫生、森林防火、食品安全、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等专项应急救援指挥部,为全面推进各项应急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础。各县也相应建立组织机构,完善了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联动体系,提高了快速反应能力,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预防为主、应对有力,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工作局面。市政府定期研究应急管理工作的新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及时解决问题,做到了思想重视、组织落实、责任明确、措施到位,有效掌握了应对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动权。同时,严格实行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初步形成了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为住的应急管理体制。

(二)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本着“未雨绸缪、平战结合”的原则,按照“立足现实、充实加强、细化职责、重在建设”的方针和“一专多能、一队多用、一岗多职”的要求,以公安、部队、武警等骨干队伍为主体,以基层民兵、企业、社区综合应急队伍为基础,整合现有专业救援力量,加强应急救援演练,强化

应急处置能力培训,形成了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符合地区实际的应急救援队伍格局。20__年,各县分别成立了民兵应急营,所有的乡镇基本都成立了民兵应急分队,采用集中时间,统一管理,封闭训练的方式,开展各类应急处突训练和演练。同时,注重专群结合,建立起道路交通、危险化学品、非煤矿山、畜牧疫情、公共卫生、消防灭火、煤矿、电力、通信等专家人才库,充分发挥专家在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信息研判、决策咨询、专业救援、事件评估等方面的作用。

二、预防为主,多方协作,应急管理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一)建立健全防范机制,提高防范突发公共事件能力。根据《++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进一步明确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组织体系、预防措施、运行机制、处置程序和善后处置,规范了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工作流程,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相互衔接、具有一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各级各类预案基本覆盖了全市常见的突发公共事件。整体应急预案和专项及部门应急预案基本实现了统分结合,自成体系,为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科学、高效的应急处置体系,增强全社会快速反应能力,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做到了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基础工作与实战演练相结合,变过去的事后、抢救性的被动应对为事前、预防性的主动控制,最大限度地减轻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20__年我市共专项应急预案18个,部门预案25个,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39个,预案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二)建立健全协同配合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坚持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作为应急处置工作的出发点,本着“分类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原则,认真做好纵向和横向的协同配合工作,建立健全了应急处置联动机制,明确了各方职责,确保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高效运转、快速反应,各司其职、分工配合,共同应对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为不断完善联动机制,提高妥善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真正达到了落实预案、磨合机制、锻炼队伍的的目的,20__年我市开展了地震、治安防暴、消防、旅游、公共卫生、煤矿、非煤矿山等共250余次应急演练,有效提高了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三)建立健全公共保障机制,提高全社会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坚持认真履行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事前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把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了日常管理之中,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应急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全年共培训应急管理工作人员17人,公务员应急管理知识培训5000余人。进一步规范应急值班和信息处理工作,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健全信息报告工作制度和责任制度,规范信息报告和处理程序。同时,加强预测预警系统建设,逐步建立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严格落实应急信息报告特别是重大紧急信息必报制度。积极开展风险隐患排查工作,认真总结分析本区域、本行业发生过的突发公共事件的情况,从中查找易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危险源,建立危险源数据库,逐步开展应急资源普查工作,建立应急资源数据库,拟订调用方案。做到了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力争把灾害与危机消除在萌芽状态,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能够迅速把各种资源充分调动起来,投入到危机应对和防范工作当中。

(四)加强基层,突出重点,切实抓好应急工作薄弱环节。

根据省政府关于开展基层应急试点工作的安排部署,20__年应急管理工作的重点工作之一是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落实,本着加强基层、夯实基础的原则,结合我市开展的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专项行动,针对农村基础设施薄弱,人口居住分散,防灾意识差,自救、互救能力弱等特点,周密组织,积极落实,紧紧把握“抓源头、抓苗头、抓早抓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这一根本,着力抓好基层应急组织体系、预案体系和基层应急队伍等方面工作,积极探索和建立符合基层实际的应急管理新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农村、社区、企业、学校等基层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有效提高了基层的应急处置能力,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解决在基层”。其它各各行业、领域也紧密结合本单位实际,强化应急管理基础工作,进一步扩大应急救援体系的覆盖面。同时,加强重要部位、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应急管理工作,特别是各类高危企业按照“应急有预案、救援有队伍、处置有机制、善后有措施”的要求,强化了应急协调、联动救援工作。

(五)广泛宣传,深入教育,形成全社会防灾减灾的良好局面。按照“关口前移、重心下移、常备不懈,防患于未然,确保万无一失”的要求,发扬依靠群众、广泛发动群众的优良传统,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充分利用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加大对应急预案和应急救灾知识的宣传教育,向各族群众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宣传我市多年来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卓有成效的工作,广泛宣传和普及公共安全知识、应急管理知识、灾害知识、防灾救灾和自救知识,及时、准确、客观、全面地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提高了群众参与应急管理工作的能力和自救能力。全年免费向群众发放防灾救灾手册和宣传单10余万份,并利用各种媒体开展宣传教育,增强宣传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真正把应急自救的实用技能交给群众,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整体素质。在大部分中小学校开设了公共安全课程,有针对性地宣传应急救援的必备知识,提供必要的技能培训,强化学生的公共安全意识,增强他们的遇险自救能力。

20__年,我市始终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和工作要求,有条不紊地开展各项应急管理工作,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在工作中,我们认为:一是必须加强组织领导,这是开展应急管理工作的根本保障;二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这是统领应急管理工作全局的指导思想;三是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责任意识,这是彰显应急管理工作人性化的重要体现。四是必须认真研究工作规律,这是提升应急管理工作水平的根本要求;五是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这是推进应急管理工作不断创新的关键要素;六是必须建立健全各项制度,这是实现应急管理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经常化的制度保证;七是必须紧紧依靠社会各个方面,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这是确保应急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群众基础。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调研篇6

关键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信息;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0017-2014(7)-0093-04

一、文献综述

目前,对于应急信息管理的研究,学者们多从交叉领域或者应急管理的某个环节展开。单纯以危机信息作为研究对象的则较少。具体而言,研究者们对于应急信息管理的研究可大致区分为五类:

(一)宏观制度层面的研究。刘霞等人集中探讨了我国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和重构思路,深刻分析了我国应急管理条块分割、衔接不足、缺乏联动、信息管理低效等问题。林艳玉则重点分析了我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与应急能力建设中存在的职能缺位、机制缺位等问题,指出了我国在应急管理综合协调、信息披露等方面存在的诸多不足,探讨了完善信息沟通机制的相关措施。杨渝南以信息资源配置为研究重点,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概况了我国应急管理信息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危机信息和沟通视角的研究。朱建锋等人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有关信息共享的研究成果,从信息共享的宏观机制和微观技术领域两个层面,较为全面地总结了信息共享领域的既有研究成果,探讨了异构信息互操作和信息共享实现模式,提出了设定应急管理信息共享标准和应急管理信息共享系统模型的建议,为克服“信息孤岛”等问题提供了有益参考。刘健等人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并结合算例分析,提出了构建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数据库、建立信息管理系统、构建部门联动机制等有效措施。

(三)交叉领域的研究。李华强等人以数据分析的方式重点论述了信息传播和有效管理对抑制公众恐慌心理的重大影响。孙庆峰等人结合我国应急疏散信息管理现状及物联网的发展,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构建应急疏散信息平台的构想。韦琦则从我国应急物流的发展现状出发,从搭建标准统一的信息平台、加强预警防御系统等方面,提出了构建我国应急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刘红芹等人则从应急协调联动机制的角度,探讨了信息沟通在协调联动中的重要性。

(四)基于地方实践的个案研究。黄以宽从信息化在世博会应急管理中的实际应用入手,论述了我国信息化运行突发事件处置所进行的尝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孙庆峰等人从信息平台、指挥平台、物理实现平台等方面对应急物流平台的构建进行探讨,按照应急物流的功能,较为细致地将应急物流信息平台划分为保障模块、决策模块、物资筹措与储备模块、配送模块和运输管理模块等五个模块。

(五)信息技术层面的研究。袁维海从应急信息系统发展历程、模式选择、管理架构等方面,论述了我国应急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及其可行性的管理架构。寇纲等人则重点探讨了如何运用数据仓库和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建立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管理框架,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实时信息收集、监测、处理等目的。陈如明则从inteRnet2、nGn、Geni及“三网融合”等技术领域,重点阐述了我国未来信息通信网络的走向,分析了集群专用移动通信及应急联动通信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我国应急信息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独立的应急信息管理机构。尽管我国实行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国务院是全国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关,但从实践中来看,我国仍缺乏常设的、具有独立地位的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地方政府和各单位的应急中心大体分为以下几种:一是办公室设在地方政府办公室,同级各单位之间及各专业领域的应急领导工作多分散在对应的部分承担,跨部门之间缺乏协同管理。二是以110报警服务台为基础,成立应急联动中心,负责社会联动系统的整体协调和运作。三是以人防部门作为防灾救援工作的综合协调部门。总体来看,上下级单位之间应急管理工作的垂直沟通效率、质量较高,同级各单位之间以及跨行业、跨部分的各单位上下级之间的交叉联系较弱,体现出“纵强横弱”的特点。

(二)缺乏高效的应急信息管理机制。目前,我国对应急信息的管理普遍反映出沟通不畅、信息共享机制缺失的问题,具体来看,可归纳为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未建立有效的预防预警机制。从我国的应急处置实践来看,从政府到社会公众的信息传播并没有障碍。但社会公众在获得处置信息后,在实际处置和反馈信息的过程中,大多无法立即采取有效的应急处置措施,从而造成了应急信息预防预警机制的失效。二是缺乏快速反应机制。由于缺乏独立的应急处置领导机构和相应的预防预警机制,当出现突发公共事件后,各部门、各单位无法及时获得统一的行动指令,且相互之间大多不知道对方获得的信息和工作责任,应急处置各参与方之间缺乏协同,造成各自为战、效率低下的状况,无法实现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快速协同反映。三是缺乏有效的信息披露机制。应急信息披露主体、披露范围和程度等仍不明确,且在披露的时间、信息真实性等方面缺乏明确规定。

(三)缺乏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系统。从应急信息管理的实践来看,我国距离全面协同的应急信息平台体系建设阶段还有一定的距离。目前只有部分地方和机构之间达到了全面协同的应急信息平台体系阶段,多数地方仍在适用单警种指挥调度系统,适用“多台合一”应急联动系统的地方和机构也是少数。应急参与各方在接受和反馈应急信息方面存在时间差,且无法知悉其他参与者所掌握的应急信息,无法克服应急处置各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同时,我国在应急信息的管理中缺乏统一规范的应急信息技术标准,致使各单位、各部门在进行应急信息收集、报送、处置、反馈和评估等工作过程中所提供的信息不匹配或差异性强等,无法实现应急信息在纵向、横向的有效对接,极大地影响了应急处置的效率。

(四)应急信息管理人才匮乏。我国的应急管理人才主要分为专业人员和兼职人员。专业人员主要包括公安、消防、专业应急消防队伍等,而兼职人员则主要包括公务员、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其中,各级政府部门从事应急管理工作的公务员是应急管理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承担政策决策、方案制定、监督执行、沟通协调、信息及公共秩序维护等工作。和武警是现阶段我国应急救援队伍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具有较高专业知识和丰富专业经验的应急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和专家学者则相当匮乏。

(五)缺乏对应急信息管理能力的评估。目前,国内并无专门针对应急信息管理能力的专项评估,地方各单位、部门主要开展的工作是对应急预案的评估。从目前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我国理论界关于应急管理能力评估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存在较大差距,相关的评估制度多为政府自身涉及,且指标体系不统一,缺乏代表性,不能准确反应应急管理能力的真实性。

三、美国、加拿大、法国及日本等国家的管理经验

(一)美国。美国在管理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的过程中,相对独特的做法有四点:一是使用全国统一标准的应急管理系统(nimS反应系统)和各子系统。“9.11”事件之后,美国逐步建立和完善了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nimS(nationalincidentmanagementSystem)。该系统自2003年2月28日正式建立启动,由美国国会批准实施,分工明确、反应快速,是美国通用的、统一的、规范化的系统,美国联邦、州和地方三级政府都必须严格按其规定执行。二是科学划分应急管理工作的职责。明确规定当地最高行政长官就是现场指挥官,享有决策权。对主管官员以下的工作组长领导制度进行量化管理,限定1名工作组长只能领导3-7人,不能超出此标准,保证了应急信息的有效沟通。三是将全息指挥与协同应急有机结合。美国的国土安全部、各州及市、郡都设有应急运行中心,负责汇总和分析各类信息、保持与各方面的联系畅通、下达处置指令并反馈应对过程中的各类信息。各运行中心有固定场所,当出现突发应急事件时,运行中心立即激活,各相关职能单位和组织立即组织负责人员到运行中心参与协同指挥,根据各方面信息进行现场决策。

(二)加拿大。加拿大在应急管理,特别是应急信息管理方面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明确的应急处置领导机构。其在联邦一级专设了公共安全部(publicSafetyCanada),负责联邦应急管理,下辖政府应对中心(GovernmentoperationsCentre),负责综合协调和监督联邦政府的应急处理和相关的信息收集、处理、反馈等工作。二是有标准化的处置程序。在防灾、减灾、应急处置和灾后恢复等各个环节,都设计了标准化的运行程序,提供通用的术语代码、表格、文件格式和运行手册等文本材料,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通信联络等工作都有统一的规定。三是有统一的接报平台。政府在全国各地都设置了911电话,作为紧急事件接警中心,综合处理各种接报警,能够确保各种应急信息的有效收集、整理、决策和反馈。

(三)法国。法国在应急信息管理方面的做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内政部下面设置了民事防务与公共安全局(简称民事安全局),与国防部、警察总局、宪兵总部、气象部门等所有的政府部门,及红十字会、核电站等非政府组织保持信息沟通和密切联系,并具体负责处置各类应急事件。二是充分保障了公民的知情权和信息需求。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法国政府组织成立由政府、居民、企业和协会代表等共同组成的咨询协商委员会,具体负责与公民及社会的沟通,并及时向公众公布信息、通报情况。

(四)日本。日本在应急信息管理方面的优势,突出反映在东京的应急体系建设方面。2003年4月,东京建立了知事直管型危机管理体系,设立了综合防灾部,增加了对nBC灾害等的应急管理。其综合防灾部由信息统管部门和实际行动指令部门组成。信息统管部门主要负责应急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战略研判,实际行动指令部门主要负责灾害发生时的指挥调整。通过这种一元化的信息管理机制,东京有效强化了其在应急处置时的信息统管功能,实现了对各部门分散信息的整合,提高了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

从上述几国在应急信息管理方面的经验可以看出,各国的优势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专设的应急处置领导机构,可以确保对应急信息进行统一的整合和管控,保障了信息的集中、有序流动。二是对应急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等进行了标准化设计,有统一的技术参考、程序和各种格式文本材料。三是有比较发达的应急指挥管理系统,能够及时、快速、准确、全面地进行对应急信息的收集、处理、反馈和等各个环节的操作。

四、完善我国应急信息管理的可行路径

从我国应急信息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借鉴美国、日本等国家的管理经验,我国在完善应急信息管理体系的路径选择上,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国家规划――完善应急信息管理法制――完善应急信息管理领导体制――建立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基础数据库――设计信息管理系统的技术标准――建立应急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与信息管理系统相对应的信息管理机制――建立应急信息管理能力评估机制。

(一)加快建立应急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队伍。在现有人才状况下,应首先从既有专业人才队伍和各级政府、单位的应急管理工作人员中集合应急信息管理人才,加强对这些人员的专项培训和教育,进一步提高其应急管理专业水平,适应应急信息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同时,积极向具有应急管理先进经验的国家引进或交流应急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并在高等院校中选拔组建专家队伍,储备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确保应急信息管理体系建设的实际需要。

(二)建立完善应急信息基础数据库。应在现有国家、省级和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应急管理相关数据库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完善我国综合性的应急信息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一是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数据库,主要包括现有各级政府负责应急管理工作的指挥人员和工作人员,并对此数据库进行动态更新。二是以现有的应急预案体系为支撑,建立完善应急预案数据库。三是以世界各国和国内各级政府、机构和组织的应急管理实践为基础,选择具有典型性的成功处置案例,建立应急处置案例数据库。四是以应急信息管理专业人才队伍为基础,建立应急管理专业人才库,并按照年龄、行业、知识水平、特长等进行分类。五是以行政区划为划分标准,按照就近原则,建立应急储备物资数据库。六是以国家标准和各类物质的安全基数为标准,建立物质安全性数据库,确保在突发公共事件中能够及时准确地掌握灾害源,并采取正确的、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三)明确应急信息管理的技术标准。在应急信息管理标准的制定方面,美国走在了前列,制定了一系列应急管理信息共享的标准,包括通用警告协议和紧急数据交换语言等。从我国应急信息管理工作的发展要求来看,应在现有的国家标准框架下,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应急管理信息技术标准,明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各个应急处置环节等的相应信息代码,以及启动应急预案、进行应急处置各环节的相关格式文本材料,并尽快推行,为后续的应急信息综合平台建设节省时间和资源,加快发展进程。

(四)建立统一的应急综合信息管理系统和相应的管理机制。基于我国“一案三制”体系的本质要求、既有应急联动系统基础和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开发应急综合信息系统已成为可能。在功能模块的设置上,则主要从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基础通讯平台、信息系统平台、信息应用系统平台和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等方面进行选择和完善。同时,从应急信息管理机制来看,在纵向上应保留各级政府、各单位和各部门在上下级之间既有的垂直信息沟通渠道,且对该部分的信息管理工作以各单位、各部门自行开展为主。在横向上以应急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和依托,明确设定各单位、各部门的应急信息接收、报送标准和职责,确保横向各单位、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明确信息报送职责,确保应急信息的全覆盖。

参考文献

[1]李程鹏,胡建德.基层人行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西部金融,2010,(11):75-76。

[2]刘健,何继军.基于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的人民银行应急管理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6):59-60。

[3]刘霞,严晓.我国应急管理“一案三制”建设:挑战与重构[J].政治学研究,2011,(1):94-95。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调研篇7

交通运输综合应急平台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以互联网、企业专网、3G无线网络等通信技术作为信息交换技术,以G工S作为地理信息展示技术,以wCF作为通信框架基础,采用C/S和B/S的混合模式进行构建,为应急指挥决策提供音、像、图、文等多位一体化的信息服务。平台由基础支撑层、数据支撑层、业务支撑层、综合应用层等构成。如图l所示。基础支撑层为平台提供eS朋良务总线、网络存储、音视频接入、数据交换平台与插件式Ui框架等;数据支撑层是整个综合应急平台的数据核心,采用数据仓库技术为系统运行提供各类数据支撑;业务支撑层是整个综合应急平台的核心,为平台各类前端展示系统提供与之对应的业务服务,从而保证各前端系统业务的正常开展;综合应用层则为平台提供前端交互子系统。

2系统优势

由平台技术架构图可以看出,综合应急平台的设计复杂性主要由业务支撑层与数据支撑层两者决定。接入业务支撑层的第三方接口服务越多,接入数据支撑层的动态数据越多,整个系统的设计越复杂。GiS应急资源展示子系统:实现交通运输相关应急资源的可视化分布情况展示、空间与属性信息的多维查询、分析、定位及调度等功能,为指挥中心提供及时、准确、全面的应急资源信息;应急指挥协同子系统:主要实现“战时”的事件报送、分析研判、应急处置等工作,提高了事件研判、处置以及应急静态、动态信息的高度共享能力,实现了应急指挥处置的规范化、数字化、信息化;通信指挥调度子系统:主要负责完成日常值守中组织内通信、特服电话接警等工作,在“战时”主要完成应急资源调度、应急处置命令下发、应急信息反馈等工作,是整个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信息接报、研判、处置、信息每个环节都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支撑;lD、可视化统一控制子系统:实现大量的多媒体设备和计算机设备按照业务的需要及时、快速、有效地运转和切换,实现硬件设备的信息化管理。通过虚拟化场景的布设,实现系统与设备对接,使得操作直观简单、人性化和智能化;日、应急信息服务子系统:用于辅助应急管理人员高效地进行应急信息管理与。日常情祝下为社会公众提供出行信息咨询;应急情况下应急管理人员对突发事件信息等进行汇总、编辑、审核、,并由监督值守人员为社会公众提供突发事件处置进展情况及应对方案等咨询;应急统计分析与评估子系统:负责对湖南省交通运输应急管理工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总结,并生成报告,对历史信息建立分析评估模型,以实现对应急工作整理效能及发展趋势的评价和预测。

3结束语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调研篇8

[关键词]职业倦怠;急诊科护士;个人成就感;去人性化;情感枯竭

[中图分类号]R192.6[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04(a)-129-02

职业倦怠又名过度疲劳综合征,包含个人成就感降低、去人性化和情感枯竭三个维度,每个维度又可进一步细化为高、中、低三种程度[1]。随着职业倦怠理论的不断发展,关于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逐渐增多,但是进一步细化的研究例如分科室的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研究尚少。鉴于此,本文主要对基层医院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情况作了详细探究,现将具体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试验选取本院儿科、妇产科、外科、内科、急诊科共108名护士为研究对象,全部为女性,年龄21~43岁,平均(29.03±4.12)岁;学历水平:本科3名,占2.70%;大专42名,占38.8%;中专63名,占58.30%;职称水平:2名为副主任护师,14名为主管护师,33名为护师,59名为护士。工作年限1.5~16年,平均工作年限8.34年。按照科室进行分组,急诊科18名护士为一组,其他科室护士为一组,两组研究对象在年龄、学历、职称、及工作年限等基本情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调查方法:利用maslach等人修订的职业倦怠问卷修订版(mBi-GS)组织调查研究[2]。此量表包括三个维度,其中个人成就感降低包含6个项目,去人性化包括5个项目,情感枯竭包括5个项目,共16个项目。工作人员职业倦怠的具体评价标准为:个人成就感降低维度≥22分为高等,18~22分为中等,≤18分为低等;去人性化维度得分≥12分为高等,8~12分为中等,≤8分为低等;情感枯竭维度得分≥18分为高等,12~18分为中等,≤8分为低等。

1.3统计处理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软件包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处理。两样本均数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

2结果

调查研究发现,急诊科与妇产科在个人成就感降低、去人性化、情感枯竭三个维度方面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此外,由表2的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急诊科护士在个人成就感降低、去人性化、情感枯竭三个维度显著高于其他科室的护士,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3.1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程度的现状

据国内外相关研究报道,护士职业倦怠程度高、中、低三档应该分别占据33.33%左右[2]。本组研究结果发现,护士职业倦怠各维度人数并不均等,个人成就感降低、去人性化两个维度处于高等的人数较多,情感枯竭维度处于高等、中等水平的人数较多。通过与其他科室护士职业倦怠情况的比较,还发现急诊科护士在个人成就感降低、去人性化、情感枯竭三个维度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其他科室护士,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可见,当前基层医院急诊科护士的职业倦怠程度较深,较之其他科室,更应该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

3.2急诊科护士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

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特点及工作环境是造成其产生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3-4]。首先,工作特点方面,急诊科护士压力和责任较大。作为医院抢救患者生命的第一个环节,急诊科是急、危、重症患者最为集中的科室。患者病情危急、病种多样的现状要求护理人员应该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持续的脑力和体力活动,急诊科接待患者的特点决定了该科室护士高度的精神和心理压力;其次,工作环境方面,急诊科护士所处的工作环境往往是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躁、烦恼等情绪状态的影响,极易出现心情低落、情绪不稳的情况。有文献报道,在诸多影响护士心理健康状况的因素之中,工作特征和工作环境是最为首要的因素[3]。

3.3缓解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对策建议

缓解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程度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第一,改善急诊科护士的工作环境。改善工作环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护士的心理和精神压力。研究证明,良好的工作氛围能够提高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绩效,防止职业倦怠感的产生[5]。所以,医院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加大对急诊科护士的关注,投入更多的经费去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环境,缓解护士的工作负荷,提升护士的工作效率。比如,适当增加急诊科的护士数量,实施弹性制工作时间;通过讲座、刊物、网络等形式帮助护士学习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便于自我调节;为急诊科护士提供更多的绩效奖励等等。第二,医院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管理者应该仔细研究导致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的主要因素,并予以最大限度地消除,采取各种措施体现医院管理者对急诊科护士的关爱[6]。例如,为急诊科护士提供各种培训、继续学习深造的机会;为急诊科护士提供更多的物质补贴、晋升机会;为急诊科护士平衡工作和家庭需要提供最大的便利等等。

综上所述,限于急诊科护士工作特征、工作环境的因素,其比其他科室的护士更易产生职业倦怠,且程度较深。为了有效降低基层医院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发生率,建议医院管理者从工作环境改善和管理者支持的角度着手,最大限度地消除导致急诊科护士职业倦怠的各种因素,使其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骆宏,叶志弘,冯莺.护士职业倦怠与工作领域心理社会因素的相关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5,40(1):12-14.

[2]康齐力,周郁秋,胡锋超.护士职业倦怠的研究现状[J].护理研究,2008,22(6):1601-1602.

[3]邵林玲,陈水红.急诊科护士自我效能感与职业倦怠的研究进展[J].护理与康复,2010,9(8):659-661.

[4]曾林淼,彭娟,李升.我国护士职业倦怠原因的系统分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3):126-129.

[5]吴敏雁,魏蕊.浅谈护士职业倦怠的自我调整[J].基层医学论坛B版,2006,10(10):907-908.

[6]田亚茹.护士职业倦怠原因及对策的研究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2008,15(9):77-80.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调研篇9

加强应急管理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是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越来越重视应急管理工作,市委、市政府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全市应急管理机制、应急预案体系、应急保障能力等方面得到了加强,应急处置水平有了提高,较好地预防和应对了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社会安全和经济安全形势总体平稳。但我市应急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工作比较薄弱,应急组织体系还不健全,应急设施设备建设滞后,应急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农村应急管理问题日益突出,广大群众缺乏必要的公共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与有效应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当前,我市经济社会进入加快发展时期,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和市场化步伐快速推进,影响公共安全的因素逐渐增多,各类突发事件发生概率将呈上升态势。加强应急管理工作,已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加强应急管理工作摆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工作职责,采取有力措施,不断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和水平,努力维护社会公共安全。

二、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平安”为目标,把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维护社会安定作为首要任务,坚持预防为主、关口前移,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坚持信息先行、快速反应,牢牢掌握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主动权;坚持整合资源、强化能力,为有效开展应急管理提供基础条件;坚持统一指挥、协同应对,保证应急处置工作有序高效进行;坚持以人为本、共同参与,立足基层,依靠群众,夯实基础,扎实推进。

(二)年之前的目标任务:

1.应急管理体制不断健全。各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均成立应急管理组织机构,明确相关责任人,落实工作制度,应急管理工作有序推进。

2.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所有县(区)、乡(镇)、街道、社区、乡村和各类企事业单位完成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实现应急预案全覆盖,基层应急管理体系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3.应急保障能力明显提高。建立各类安全隐患信息处置平台和全市突发事件监管网络,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及时预测预警,实现突发事件100%超前预警信息。应急队伍、物资、技术等支撑力量大大增强。

4.应急联动机制高效运转。全市应急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部门协调联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基本形成“政府统筹协调、群众广泛参与、防范严密到位、处置快捷高效”的工作机制。实现台、台和政府热线社会求助分流处理工作,求助事项办结率达到100%。

5.基层应急宣教网络得到加强。各级应急管理人员、相关从业人员培训率达100%,广大群众安全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应急管理的工作格局。

三、全面推进应急管理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建立健全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各地要按照属地管理原则,全面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预防和应对工作,县(区)政府设立应急管理办公室,政府办主任或分管主任任应急办负责人,并指定具体工作人员,今年年底前实现机构到位、人员到位、制度到位,各项工作有效开展。乡(镇)政府和街道办事处要在强化相关部门应急管理职能基础上,加强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明确相应的管理机构和负责人员。村(居)委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要将应急管理纳入自治管理重要内容,落实应急管理工作责任人,做好群众的动员组织工作。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要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在当地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开展应急管理工作。

(二)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我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抓紧编制和完善本地区、本行业、本领域的应急预案,年底前所有乡(镇)、街道基本完成应急预案制定工作。应急预案要符合实际,简明扼要,职责明确,程序清晰,增强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县(区)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基层应急预案编制工作的指导,科学规范应急预案的制定、审批、备案、修订等工作,加强各类应急预案的衔接和管理,适时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度高、应急联动性强、形式多样的应急预案演练。

(三)积极开展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各地要充分发挥职能部门、基层组织机构在隐患排查整改中的作用,对各类危险源、危险区域、危险因素以及社会矛盾纠纷等进行全面排查,建立隐患信息数据库,根据应急预案规定的分级标准,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和动态监控。对排查出的隐患,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整改,及时消除隐患;对情况复杂、短期内难以完成整改的,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预案并限期整改,明确相应的责任人和整改进度,同时做好突发事件应急准备工作。对问题多、隐患严重、危险性大的,要及时向上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采取强制措施确保稳定。

(四)努力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各县(区)、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建立和完善24小时值班制度,村(居)委会及社区物业管理企业要加强值班值守。要加强信息报告和预测预警,在重点区域、行业、部位及群体设立安全员,明确信息举报责任主体和具体任务,鼓励群众及时举报相关信息。着力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建设,整合公安、民政、卫生、环保、安监、国土、气象、建设、信息产业、水务、农业等部门资源,形成一个集约化的预警信息平台,依托卫星通讯、广播、电视、短信、电话等系统,及时预警信息。特别重大、重大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和地方政府要按规定及时准确上报信息,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立即组织应急队伍开展先期处置,采取必要措施防止发生次生、衍生事故,及时组织抢救伤员,疏散转移受威胁群众,避免造成更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公安部门要加强对社会治安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民政部门要加强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响应和社会救助,安监部门要加强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事故和危化品事故的处置和抢险救援,卫生部门要加强重大疫病防治和医疗卫生救助,水务部门要加强饮用水安全、水源地保护和防汛排涝工作,环保部门要加强重大环境污染事件的处置和恢复重建工作,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各类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各级政府要加强指挥和协调,做好善后处置、物资发放、抚恤补偿、医疗康复、心理引导、保险理赔、事件调查评估及制订环境整治和重建规划等各项工作,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尽快恢复正常。

(五)加强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根据《“”期间省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政办发〔〕64号)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要求,加强安全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应急设施建设要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乡(镇)要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规划,合理避让隐患区域,加强本地区常发突发公共事件的基础设施、公用卫生设施和避难场所建设。各开发区(工业园区)、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工业集聚区和人口密集场所的消防、医疗卫生等安全设施建设。电信、天然气、自来水、电力、市政等主管部门要加强公共设施抗灾和快速恢复能力建设。教育部门要加强对学校的建筑、设施、卫生等方面的安全管理,不断完善校园安全监管网络。要建立重要应急物资生产、储备、调拨和紧急配送制度,推进应急物资库建设,实现社会储备和专业储备的有机结合。要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要组织警务人员、医务人员、民兵、预备役人员、企事业单位应急队伍和志愿者等,建立综合应急队伍,配备必要装备,强化协调联动,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保障能力。

(六)制定完善应急管理的政策措施。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做好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出台后的贯彻落实工作,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逐步将应急管理纳入规范化、法制化轨道。重点研究制定财政扶持政策,市、县(区)政府每年要在公共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受灾群众生活补助和应急管理工作开展需要,切实解决基层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经费困难。研究制定分散灾害风险、减少群众损失的保险政策,加大保险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充分发挥经济杠杆在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扶持应急产业加快发展,鼓励研发适合基层、家庭使用的应急产品,严格规范经销应急产品行为。推动社会各界志愿者参与应急服务,鼓励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赠公益基金,应急管理公益性基金用于受灾群众的救助。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一)严格实行应急管理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应急管理工作的领导,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相关部门分工协作,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责任制,把应急管理融入到防灾减灾、安全保卫、卫生防疫、医疗救援、群众日常生产生活等各项管理工作中,保证应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从今年起,将应急管理工作纳入对县(区)、乡(镇)政府以及基层组织单位目标管理考核和领导班子政绩考核内容。县(区)政府也要制定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加强督查考核,确保应急管理工作责任制落到实处。

基层应急管理工作调研篇10

关键词虚拟应急供应链构建探索研究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随着世界范围内,工业化进程的加快,频繁发生的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如地震、冰冻、雨雪、矿难、禽流感等,公共突发性事件一般需要大量的应急物资,以期迅速的满足或者解决所引发的突发性事件如:伤者的救助、卫生防疫与灾后重建、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减少受灾面积以及人员损失,在这一过程中就产生了巨大的物流需求。因此应急物流的水平直接关系到政府能否有效地应对各类突发性的公共事件,避免因处理不及时致使灾难的进一步扩大。

二、应急物流

(一)应急物流的定义。

目前学术界对应急物流的认识主要有以下:(1)为应对突发性事件所采取的一系列紧急物流保障措施。(2)为了满足突发性的物流需求,非正常性的组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的实体流动过程。(3)为应对突发性事件所采取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

(二)应急物流的风险及特征。

应急物流风险是指应急物流运作过程中在规定的费用、进度和技术等约束条件下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结果的偏离。应急物流中的风险很多,为了便于识别和控制,本文将应急物流中的风险分为四大类:技术风险、环境风险、管理风险及操作风险。应急物流中的风险具有以下特征:(1)隐蔽性。由应急物流的本质特性决定,应急物流风险并非都十分明显,反而非常隐蔽、难于辨识。(2)动态性。应急物流中的风险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较强的动态性。(3)时效性。应急物流风险显现突然、节奏变化快,要求在应急物流风险管理中做到风险辨识快速。

三、虚拟应急供应链的构建原则

(一)虚拟应急供应链。

虚拟应急供应链主要关注于应急物资从生产、运输到补给的整个链条中各节点的协调高效运作,同时借助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迅速将分散的政府资源、社会资源进行高效的虚拟化整合,实现优势互补以及强强联合,以有效增强整个应急物资供应链条应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效率。

(二)虚拟应急供应链构建原则。

1、平战结合的原则。应急管理注重以预防为主,坚持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在平时状态需要做到未雨绸缪,通过平时状态的大量准备工作为战时状态下的有效处理提供有力保障。

2、敏捷性原则。敏捷性是虚拟应急供应链构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应急管理强调的是时间效益最大化,时间要求在突发性事件中具有异常重要的意义。

3、动态性原则。在紧急环境下不确定性事件随处可见,突发事件及其伴随的事件的发展变化通常都是不确定的,与此同时对应急物资的需求便具有不确定性、环境以及事件的状态信息同样是不确定的。

四、应急物流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基于网络架构,包括基于internet的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和基于intrane与extranet的内部信息平台。公共信息平台一方面提供了政府部门向公众突发事件信息的渠道,另一方面为公众进行信息反馈提供了一条快捷的通道。

(一)基础数据层。

基础数据层为决策层与实施层提供基础数据源,基础数据层中的相关数据主要来自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灾情监控机构、城市突发事件综合管理中心、应急虚拟物流联盟成员以及各类公共信息网络平台。

(二)决策层。

决策层主要负责对城市突发事件的预警、应急物流优化方案的制定、应急预案反应、应急物流效果评估等,所开发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及对应的背景知识体系也大多是分部门、分灾种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在应对一些非常规性突发事件时就体现出效率低下、反应滞后等缺陷。

(三)实施层。

实施层在决策层的支持下,负责有关决策层制定的具体方案的实施。这些方案具体主要包括:物资筹备系统、物资运输系统与物资配送系统。

五、结束语

政府的应急管理工作必须最终落实到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面对突发性的公共事件时,如何以最短的时间有效整合政府、社会以及企业的资源,完成应急物资从研发、生产、调运到最终补给的整个链条的敏捷、协调运作是政府在面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时,进行应急管理研究的重点,然而此研究在国内外尚属空白。因此本文首先结合物资的应急管理和虚拟供应链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费虚拟应急供应链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本文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资助项目!

(作者:单提伟、王伟、孙萍、杨帆、陈超,指导教师:何向军,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安全与环境工程学院,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工学))

参考文献:

[1]高丽英.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J].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21.

[2]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等.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1,27(3):164-167

[3]赵勇,封少娟,刘佳.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研究[J].物流科技,2006,29(133):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