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十篇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十篇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6:41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篇1

首先,配合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将预算单位基本建设类收支与行政事业类收支合并为同一张报表反映。目前部门决算报表中,基本建设类收支和行政事业类收支是分表设置反映的,基建收支在主表01、01-1表和附表11表中反映,其他收支表均不包括基建收支情况。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后,取消了原基建支出科目,将其作为支出经济分类科目进行反映。为此,部门决算报表相应取消了原行政事业类报表和基本建设类报表分设的体系,将该两类资金合并在同一报表中反映,以完整反映部门预算执行情况。由于目前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然并行,两套会计制度科目口径及核算方法差异较大,在同一套报表中合并反映以上两类资金的收支余情况难度很大。经同会计司协商,在会计制度改革前,资产负债简表中采取了将基建资金的占用和来源简单归并入行政单位部分和事业单位部分进行反映的方式。

其次,全面反映预算单位收支情况,统一中央和地方预算单位部门决算填报口径。现行决算报表中,地方预算单位的全部收支情况都在主表反映,而中央预算单位在主表仅反映一般预算的收支情况,政府性基金收支只在附表01表中单独反映,造成中央和地方部门决算口径不一致、全国汇总后决算数据不规范。2007年拟将政府性基金与一般预算资金合并在一张表中反映,实现中央和地方报表列报口径一致。同时,为方便中央部门预决算对比,报表设计在满足从一张决算表中完整反映中央部门全部收支情况的基础上,也能根据财政管理需要生成单独的一般预算资金收支报表和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报表。

再次,提高报表实用性,根据简便适用的原则精简合并决算报表。本着简便适用的原则,在提高部门决算实用性基础上,部门决算主表和附表已从26张精简合并为19张。(1)报表合并情况:原部门收入支出决算总表、基本建设类收入支出总表、行政事业类收入支出总表现合并为收入支出决算总表;原行政事业类基本支出明细表、行政事业类项目支出明细表现合并为支出决算明细表;原行政事业类财政拨款收支决算表、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支分项目明细表、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表现合并为财政性资金收入支出决算表;原行政事业性收费情况明细表、政府性基金情况明细表现合并修订为非税收入征缴情况明细表。(2)精减报表情况:共删减财政性资金国库集中支付拨款备查表、固定资产情况表、基本数字表(按部门划分)、基本建设资金一般预算拨款明细表、2006年度部门决算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科目转换表。(3)补充资料表:仍保持原有数量。

最后,根据财政财务管理需要,新增决算报表和指标。2007年度部门决算共新增附表4张:(1)根据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需要,新增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情况表、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收益情况表;(2)为反映基建资金的占用和来源情况,新增基本建设资金平衡表;(3)根据加强预算单位财务管理的需要,新增事业单位贷款情况表。目前部门决算收支报表反映的是预算单位非偿还性资金的收支情况,不包括借贷款。但实际执行中,不少事业单位都有大额借贷款,特别是高校贷款办学情况突出,为全面掌握预算单位借贷款使用情况,现在附表部分增加了“事业单位贷款情况表”。原决算主表收支口径不变,仍不包括偿还性资金收支情况。

根据财政部国库司行政事业决算处的要求,笔者对2007年度部门决算报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基建资金的反映方式方面。目前,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仍然分设,合并反映基本建设类支出和行政事业类支出的方式将存在重复计算问题,如单位发生自筹基建业务时,在行政事业账“结转自筹基建”科目先列作支出,转入单位基建账后先列作基建收入、使用时再作支出。这样,同一笔自筹基建资金将在行政事业和基建两套账中各反映一次。此重复事项在主表01表中已作减项予以剔除,合并报表后,为避免重复,拟将该科目资金在表中据实列收列支,不反映单位内部转账过程形成的收入和支出。在将基建资金来源和占用并人资产负债简表进行反映时,对于剔除的重复计算内容,笔者建议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信息披露(说明单位实行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两种制度,设置了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两套账,并披露剔除的金额),从而在一套报表中真实、全面反映单位收支情况,必免造成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误解。

原基建预算支出科目是功能性分类科目,反映预算单位全部基建项目支出,目前“基本建设支出”是支出经济分类科目,仅反映发改委安排的基建支出,不包括其他资本性支出。2007年度部门决算报表设计中基建支出口径可供选择的方式有三种:一是仍按原大口径反映基本建设项目支出;二是仅反映发改委安排的基建支出;三是将支出经济分类中的“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作为两个其中项并列反映。对此笔者建议选择第三种方式,将支出经济分类中的“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作为两个其中项并列反映能较清晰地反映单位基本建设支出情况,也不会给报表填列者造成概念混淆,便于正确填列报表。

第二,支出明细表科目设置方面。根据行政事业会计制度规定,行政单位“经费支出”和事业单位“事业支出”科目应按政府支出经济分类科目的款级科目进行明细核算。2007年度部门决算支出决算明细表中,暂按照支出经济分类设置了12类共96个款级科目,但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明细是否包括全部的支出经济分类科目,对表中加黑的明细科目是否使用,需根据实际情况予以明确。笔者建议部门决算支出决算明细表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设置相一致,虽然一般情况下行政事业单位不会在表中使用加黑的明细科目,但既然设置了政府收支分类科目,表明一定是有某些单位有该支出项目。为便于进行全国部门决算汇总,全面反映全国和各单位的支出明细情况,笔者认为还是应保持与政府收支分类改革设置的科目相一致。

第三,机构人员统计口径方面。2007年度部门决算基本数字表的“财政预算拨款(补助)开支人数”中“其他人员”已超出单位编制控制数,该处存在是否应删除该指标的问题。将编制外其他人员统计为财政预算拨款(补助)开支人数,与预算司“财政拨款(补助)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信息库”所规定的“纳入统计范围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中经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办理任用、聘用手续的

在职人员(含长休)及离退休人员,不舍单位遗属、临时工作人员等”要求不相符合。笔者建议不应删除“其他人员”项目。财决附06表“机构人员情况表”中将人员情况分为“在职人员、离退休人员、其他人员、临时工、单位负担遗嘱人员”,此表中“其他人员”包括“工人和长期聘用人员”。所以财决05表中“其他人员”应等于财决06表中的“其他人员”,不包括“临时工、单位负担遗嘱人员”,这同预算司“财政拨款(补助)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信息库”所规定的“纳入统计范围的是行政事业单位中经政府组织人事部门办理任用、聘用手续的在职人员(含长休)及离退休人员,不含单位遗属、临时工作人员等”要求相符合。笔者认为,人员编制可以根据其性质、管理方法进行分类。人员编制的分类是编制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通常的分类方法是,按照组织机构的性质分别确定为行政编制、事业编制、企业编制以及军事编制等。编制管理部门在批复行政事业单位机构人员编制划分的类别有行政编制、事业编制。2007年度部门决算机构人员情况报表中“社团、老干部服务、其他人员”与行政、事业编制有交叉,在报表中不能并列填列,否则会增大人员数,造成统计不实。“其他人员”应等于“工人、长期聘用”人员,不包括临时工、单位负担遗嘱人员,这与行政、事业编制不交叉,工人和长期聘用人员不占行政事业编制。编制管理部门批复行政事业单位机构人员编制数与行政事业单位实际在职人数不一定一致,在此建议增设“人员编制数”一栏。

第四,非税收入征缴明细情况反映方式方面。2007年度部门决算非税收入征缴情况明细表是按政府收支分类的收入目级科目设置的,对地方政府依法设立的收费项目是否设置相应科目未作统一规定,这就导致存在在决算报表中是按各地自行设置并上报的非税收入科目反映明细情况,还是按全国统一科目汇总反映非税收入征缴明细情况的问题。笔者建议,对非税收入征缴情况应按全国统一科目汇总反映,以便于进行全国部门决算汇总,报表设计时全国统一科目尽可能详尽。

第五,事业单位负债统计范围方面。2007年度部门决算附表中增设了“事业单位贷款情况表”,以统计和掌握事业单位的贷款来源及使用情况。笔者认为,单位全部负债不仅是单位贷款,还包括单位间的借款、欠款等情况,“事业单位贷款情况表”只能反映事业单位贷款情况,不能反映单位的全部负债情况。如要反映单位的全部负债情况,则需参照政府性债务统计表设计。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篇2

[关键词]通报机制建设管理服务经验

[中图分类号]G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4-0066-02

一、通报机制建设内涵

通报是上级把有关的人和事告知下级的公文。学校管理服务中,职能部门用通报形式,围绕部门管理和服务职责,依据工作安排和要求,对有关部门的常规表现在校内办公平台予以告知,目的是交流经验,吸取教训,推动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通报机制就是为实现通报的规范化、常规化,发挥通报应有的作用,以制度规定通报内容、通报周期、通报形式与范围、反馈整改程序等。

二、通报制度建设的作用

通报制度已在淄博职业学院实施两年多,在学院管理服务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促进了职能部门的职责履行

1.促进职能部门自觉履行工作职责

淄博职业学院部门通报制度规定的通报内容、通报形式与通报周期由职能部门和质量控制与绩效考核办公室(下面称绩考办)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依据学院年度工作重点和部门职责拟定,绩考办对职能部门通报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过程监督并纳入部门年终考核,这就从内外两方面促进了部门履行职责的自觉性。如学院部门网站更新情况检查,部门网站更新管理为宣传部门职责,但因2012年之前没有将此作为一项通报内容列入宣传统战部的通报制度,所以责任部门疏于对部门网站更新情况的系统检查督导,很多部门网站的一些栏目更新不及时。鉴于此,2012年初,在部门修订通报制度时,绩考办督促宣传统战部将部门网站更新情况作为其2012年通报内容之一,并规定了通报周期和通报形式。2012年3月底,宣传统战部按照通报制度要求及时对各部门网站更新情况进行了系统检查,并《关于各部门网站建设更新情况的通报》,通报了30个部门网站某些栏目更新不及时问题。通报后一周,部门均按照宣传统战部的要求对部门网站进行了更新。由此可见,部门通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能促进职能部门自觉履行职责,提高工作的主动性。2011年,淄博职业学院12个建立通报制度的职能部门有5个通报制度规定的所有通报内容通报执行率达到100%以上,部门通报制度执行率越高,部门职责履行的力度越大,学校管理与服务水平才会提升得更快。

2.为职能部门落实工作开辟畅通渠道

反馈整改落实情况是淄博职业学院部门通报制度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通报部门在通报问题的同时也通报被通报部门问题反馈整改情况,并明确反馈渠道和整改时限。绩考办也对部门通报的问题进行常规督导,将每周部门通报的问题及问题整改情况进行汇总并发学院领导和部门中层正职。学院领导及时了解部门问题整改情况,并对一些重要问题的整改提出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使职能部门的管理工作及时落到实处。2011年,学院通报问题反馈率达到89.5%,问题整改率达到88.43%,可以说,通报机制建设为职能部门落实工作开辟一条比较畅通的渠道,使职能部门的管理落到了实处。

(二)促进学校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

1.促使通报日趋规范

淄博职业学院部门通报制度建立和实施后,建立通报机制的职能部门按照制度要求按时通报,通报制度规定的内容基本无漏项,通报形式除个别因内容所限基本都在学院平台。通报行文内容包括了工作基本情况、存在的问题、责任部门、反馈渠道和整改时限。通报问题的针对性越来越强,利于被通报部门的整改。通报的日益规范,使学院管理与服务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及时发现和整改,学院各方面工作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

2.促进通报内容日益丰富完善

淄博职业学院部门通报制度建设和实施后,为发挥通报制度在学院管理中的作用,2011、2012连续两年,绩效办督促已建立通报制度的部门对部门通报制度进行修订,通报内容每年都按照学院工作重点和部门职责进行完善充实。2010年,通报制度建设初期,学院部门通报内容已涉及教学、学生管理、教学环境、后勤服务、安全保卫等学院运行的主要方面。2012年,为顺利通过第二次人才培养评估,在修订部门通报制度时,示范办将人才培养评估情况作为其今年通报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响应国家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号召,节俭办校,将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2012年,绩考办督促后勤服务管理处将节约型校园建设情况纳入其通报制度并每周,教室长明灯现象大大减少。随着网络在人们工作与生活中的渗透,网站已成为人们了解单位和部门工作的重要渠道。为发挥部门网站的宣传作用,2012年,绩考办督促宣传统战部将学院部门网站更新情况纳入其通报制度,有效督促了学院部门网站的及时更新。因此,通报机制建设,可以不断丰富完善通报内容,促进学校管理与服务的不断改善。

3.保证学院工作的动态反馈

动态反馈是做好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通报是实现工作动态反馈的有效方法,通报制度则是实现动态反馈的有效保证。淄博职业学院部门通报制度中规定了反馈整改程序,部门在通报时明确反馈的渠道和反馈整改的时限,一般问题整改反馈期限为一周,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如不能在一周内整改则必须将整改措施及整改时限进行反馈。现在学院被通报部门都能按照一般难度问题即时或按时整改反馈,难度较大问题按时反馈整改措施和整改时限,等整改完成后再反馈的程序实施动态反馈。由此可见,通报制度建设与实施能有效保证学校管理工作的动态反馈,形成高效的动态反馈机制。

4.使管理与服务中的问题得到及时整改

淄博职业学院部门通报制度规定了通报问题的反馈整改程序,通报部门通报时对被通报部门明确了反馈整改时限,绩考办也将被通报部门的反馈整改情况进行常规督导,使大多数被通报的问题能得以反馈整改。从2011年学院通报问题反馈整改落实情况统计看,2011年学院通报问题反馈率达到89.5%,问题整改率达到88.43%,除少数难度较大或因客观因素制约一时不能解决的问题之外(如北校区餐厅西侧漏水问题,因学院基建处正与施工方交涉中,问题一直没有整改),大部分问题都得到了及时整改,学院在教学管理与服务中出现的一些苗头性的问题得到及时纠正,管理服务工作得以良性循环运作。所以,通报机制建设,有效促进了问题的及时整改。

(三)学校质量控制的有效抓手

1.实现工作目标的有效手段

职责清晰、标准明确、工作到位、反馈畅通、持续改进是很多学校追求的目标。从淄博职业学院通报制度建立实施两年多来的实际效果看,通报机制建设已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淄博职业学院自2007年入选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以来,制度建设已趋于完善。制度作为工作的标准,是通报部门通报问题的依据,通过建立通报制度并通报,更加明确了部门职责和工作标准,被通报部门通过反馈整改通报问题,实现工作到位、反馈畅通、持续改进,所以,通报机制建设是学校实现工作目标的有效手段。

2.实施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

现在,有很多学校都建立了绩效考核机制,绩效考核目的是实施质量监控。从淄博职业学院通报制度建设与实施的过程看,通报制度建设促使职能部门按照标准检查落实各项工作,被通报部门按照标准整改问题,绩考办按照职能部门通报制度监督其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督被通报部门的反馈整改情况,并将通报制度建立部门通报制度执行情况和被通报部门问题反馈整改情况作为部门平时考核的一部分。学院领导能通过平台通报及时了解学院管理与服务中的问题及整改情况,并及时作出高层决策。同时,平台通报问题也是绩考办重点督导的对象,通过重点督导达到帮助部门实现质量控制的目的。所以,通报机制建设是对学校管理服务进行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

三、淄博职业学院建立通报机制的基本经验

(一)领导重视是通报制度建设的前提

淄博职业学院的工作目标之一就是标准明确,制度即是明确标准的载体,所以学院领导十分重视制度建设。建院以来,学院领导每年都根据学院发展需要安排职能部门制定或修订学院各项工作的规章制度,并不断加强制度的执行力度。

(二)有负责部门通报机制建设的专门机构

2008年,学院成立了质量控制与绩效考核办公室,负责学院质量控制与绩效考核。质量控制与绩效考核办公室成立后,为提高学院管理服务水平,督促教育教学等管理部门通报系(院)和处室在教育教学等方面的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帮助系(院)和处室改进工作。通报工作运行一年,通报在学院管理与服务中发挥出了较大作用,但也表现出部门通报随意性大、通报问题无反馈、整改结果无检查的问题。为充分发挥通报应有的作用,2010年初,绩考办按照学院领导要求,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督促学院12个职能部门建立了通报机制,用制度规定了部门通报内容、通报周期、通报范围、整改反馈程序等,使部门通报实现了规范化、常态化。

(三)对职能部门通报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2010年通报机制建立实施第一年,虽然大部分建立通报制度的部门能按制度要求通报,但也存在部分部门制度执行力不够问题,如个别部门不按通报制度规定的周期通报、反馈不及时等。为加强建立通报制度部门的制度执行力,2011年,绩考办将通报制度执行情况纳入职能部门平时考核,并定期部门通报制度执行情况报告。2012年1~4月,部门通报制度执行率达98%以上(只有两个部门个别通报内容没有按期)。将职能部门通报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考核,能促进通报制度的执行力。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篇3

关键词:地方国库制度;探索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

一、当前地方国库制度建设面临的压力分析

随着系统的不断升级、总行制度的重新整编及业务人员对地方国库制度和国库业务操作的熟悉程度越来越高,制度内容与制度执行问题逐渐显露出来,对制度建设产生了需要继续完善的压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上位制度协调一致的压力。2011年底,总行对现行国库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清理、修改、补充和完善,先后颁布了多个基本规定、管理办法及指导意见。新制度根据当前的国库业务环境进行整编,在内容上有所修订,且更偏重原则性规范。为了切实执行总行国库制度,更好地履行国库职能,当前各地方国库制度必须随着总行基本制度的重编进行相关内容的修订与完善,使之与总行新国库制度保持一致,且内容更加明晰、更具操作性。

(二)增强制度执行力的压力。目前,部分国库业务人员在部分业务处理中存在“习惯化”以及“表面形式化”的操作,制度执行力表现不高。首先,部分支库业务人员在国库业务处理过程中习惯按照相关业务的旧制度规定来处理各类国库业务,致使某些国库业务处理流程和操作程序与当前适用的相关制度内容不一致。其次,在处理一些国库收、支、退等业务时,部分业务人员只满足于在纸制凭证上的鉴章,但在业务处理过程中没有实际进行监督或执行内部国库资金风险控制程序,未能实际履行国库职能和防范国库资金风险,只是在表面上执行了相关制度内容。

(三)业务制度内容规范到位的压力。当前制度对部分业务处理的规范内容只是做了“原则性”的阐述,对内部风险控制制度也重视不足,显现出规范不到位的问题。首先,随着国库的整体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制度的编写人员对新环境的情况并不了解,因此在某些业务规范内容方面大多采取“原则性”或“方向性”的制度规范用语,对业务操作程序的规范阐述不是很到位,导致国库业务人员在实际的制度执行中容易产生误判。其次,由于对国库内部风险控制制度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导致部分国库业务的内部风险控制程序缺失,比如:“在退库业务中,发生退库的收入预算科目在收入报表中的本年累计余额不可以为负数”等风险点。

(四)部分旧业务的制度内容继续完善的压力。随着各种业务的不断发展,当前存在部分制度内容与业务不适应的情况,相关制度对业务处理行为规范作用不强。首先,在tCBS系统上线初期,为了确保国库业务人员从原有系统业务角色尽快向tCBS系统业务角色转变,在考虑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基础上,制度内容尽量避免对原有国库业务处理过程产生太大的改变,少量业务处理程序的制度规范依然保留原有做法。其次,tCBS系统的不断升级改变了某些国库业务处理流程,优化了国库业务环境,导致某些制度规范内容过时。

(五)新业务的制度内容需进一步完善的压力。随着tCBS系统运用的不断深入,各地国库部门协同相关部门已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工会经费、残疾人保障金以及地方社会保险金纳入国库管理等多项国库创新业务,开创了地方非税收入纳入国库预算外收支管理的先例。但由于创新业务是在相关制度出台后开展的,相关国库预算外收支业务处理办法及管理制度只是另行出台并使用,未能在基本制度内容中得到反映。为保证制度内容的完整性,需对该部分业务制度内容进行整编。

二、强化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建议

为了满足新形势国库业务需要,解决全国各地分、支国库在制度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确保国库职能在可控风险范围内得到更好的履行,本文结合各地国库业务处理中制度执行的实际情况,提出各地分、支国库机构应采取执行有效的方案加强地方国库制度建设、完善海南省地方国库制度体系内容、强化地方国库制度实施效果等的建议。

(一)明确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目标。明确制度建设的目标是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前提条件。地方国库制度应建成什么样的体系?制度内容应以什么尺度作为衡量标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应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问题在确定制度建设意图过程中应加以明确。一般情况下,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目标应体现为制度的一致性、完整性、可操作性、前瞻性等方面。

(二)健全地方国库制度的制定机制。国库制度的建设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为确保制度建设的科学性与完整性,地方国库制度建设应在总库制度建设的基础上,总结过去本地国库部门制度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广泛征求各地及各部门对制度建设的意见与需求,针对不同的情况研究并采取不同的优化方案,不断完善国库制度内容,据此形成一个相对健全的地方制度制定机制。

1、学习与研究总行新制度。地方国库制度内容必须与总行上位制度保持一致。在国库制度建设前,地方国库应对总行基本制度内容进行系统的学习与研究,全面掌握总行基本制度内容的变化情况,了解变化内容对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总行的地方国库制度及实施细则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结合本地国库业务的实际情况,确定总行各基本制度需要进一步细化的制度条款,并将相关内容细化成地方制度实施细则与操作规范。

2、总结旧制度建设的问题。制度建设不是从开始就十全十美的,建设情况需要在实际业务中不断进行检验。一般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制度执行后,“制度内容不到位,无法执行”、“制度内容不符合业务规范”、“制度内容与上位制度相冲”以及其他在制度制定与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会逐渐暴露出来。为了促使地方国库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需要对过去制定的制度内容及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总结,并对制度内容不断优化,对制度执行不断加强。

3、广泛征求意见。国库制度是各级国库部门业务行为的规范依据,对国库履行监督职能行为、业务回单及相关资料的整理行为以及和相关部门的对账行为都会产生规范作用,从而也会对财税等相关外部单位产生影响。然而,基于不同的现实需要,各级国库部门和各外部单位对某些国库业务可能会存在不同需求。为强化国库制度的执行力,在地方制度实施细则制定前,应事先征求各支库及各外部单位的意见,在防范国库资金风险的基础上尽量满足各支库或相关业务外部单位对国库业务的现实需求。

4、拟订方案,完善制度。首先,将总行基本制度的每个条款进行细化并汇总,编制每个总行基本制度的地方实施细则;其次,将各地方实施细则的相关条款内容按国库业务种类进行归类与划分,使规范每种业务操作的实施细则能按每种国库业务处理的过程进行整编并按顺序排列,汇编成地方国库业务操作规范等制度。

(三)完善地方国库制度的内容框架。对于每种国库业务,地方国库制度及实施细则应分别从业务要求与风险、业务凭证与监督、业务操作与账务处理及凭证整理等方面进行规范。

1、规范业务要求与风险内容。国库业务处理的业务要求与风险是地方制度实施细则应首先明确的内容,具体是指总行基本制度所规定的每种国库业务处理应达到的目标、可能出现的风险点、总行对地方国库业务的年度考核点以及相关财税政策对国库业务的要求。业务要求与风险的内容一般可以根据总行国库基本制度内容及相关财税政策进行细化。

2、规范业务凭证与监督行为。国库业务的发生都需要各相关凭证作为依据。为规范国库业务处理的标准,实施细则应对国库业务发生时的必要凭证,以及凭证要素的必要项做详细的规定;在此基础上,还需明确国库业务人员应如何根据凭证要素内容和各凭证间的勾稽关系进行对外监督。

3、规范业务操作行为与国库会计账务处理。tCBS系统上线后,国库业务基本上依靠各种国库系统进行处理。为保证国库业务的系统操作有法可依,地方国库制度及实施细则应对系统业务操作行为进行规范,明确各业务岗位在国库系统中的操作内容,并确保该规范内容与各国库系统操作手册保持有效的衔接;其次,地方国库制度及实施细则还应详细阐述国库业务经国库系统处理后所产生的业务处理信息、国库会计核算的会计分录、登记的会计账簿种类以及汇总的会计报表,以便国库业务人员据此对国库业务处理结果及国库会计核算结果进行全面的理解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实施细则还应对国库业务处理信息以及国库会计核算信息的查询方法及操作行为进行规范。

4、规范凭证整理行为。国库业务在国库信息系统中处理完后,相关凭证资料如何进行处理等业务行为也需要在实施细则中得到明确的规范。其内容主要应包括对国库业务处理和会计核算资料、相关部门的国库业务凭证回单、会计凭证及相关报表的清分、签章及整理等行为的规范。

(四)强化地方国库制度的执行机制。国库制度建设不仅仅是指健全制度体系与完善制度内容,还包括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确保制度执行到位,强化国库制度在实际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制度执行力。

1、加强制度学习与培训。深刻理解并全面掌握国库制度内容是制度得以执行的前提条件。各级国库部门应通过组织培训班、网络视频培训、录制光盘、编写制度汇编、组织大分区国库知识培训以及其他创新培训方式与手段,积极组织国库业务人员开展新国库制度和财税政策学习及研究,着力增强制度培训效果,确保各国库业务人员对制度内容及国库业务相关政策理解到位。

2、强化制度监督与检查。为确保各项国库制度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得到切实的执行,各级国库部门应重视对辖内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工作。根据条件不同,国库部门可以灵活采取不同的监督方式,确保监督行为及相关检查业务操作程序符合制度与相关政策的内容,对发生的各种制度不执行情况予以及时纠正;保证各种业务凭证合法、完整,业务处理结果真实、准确,业务资料整理符合制度规定等。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篇4

一、基建财政财务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财政收回原中国建设银行代行的基建财政财务管理职能后,财政部门根据基建财务管理涉及领域宽、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延伸面宽的特点,结合本身熟悉财务管理的优势,在增强基建领域的宏观调控能力,强化基建财务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革了基本建设经营性资金管理办法,改变了过去以计划代预算的办法,简化了资金拨付程序,强化预算约束等。各有关主管部门也积极加强基建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努力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认真做好国有建设单位年度财务决算的编审工作,加强财务监督。目前,财政部门暂按预算级次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基建投资和财务,其中中央级财政投资项目的资金委托项目所在地的经办建设银行办理结算业务,其财务监督管理由财政部驻各地的专员办事处负责,地方投资的建设项目的资金和财务管理,由地方财政部门负责。在各级财政部门的努力下,基本实现了基建财政财务管理职能、业务管理工作运转的平稳过渡。但是目前的管理体系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财政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在某些方面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一些问题:

1、新开工项目过多,投资规模大。投资规模应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应控制在国家财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在现行投资体制下,出于利益机制驱动,一些部门和单位,千方百计上项目,扩大建设规模,再加上审批制度不健全,导致新开工项目过多,甚至有的低水平、重复性建设项目也能蒙混过关。据统计,从1991年到1995年,全国基建投资规模年均递增31%,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年均递增12%的水平,大大超过了国家财务所能承受的能力。

2、建设资金不落实,投资缺口大。在大上基建项目的同时,基建资金不足却是摆在建设单位面前的棘手问题。有的基建项目是在资金来源不落实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项目开工后基建资金迟迟不能到位;有的项目则是受建筑材料、设备价格、人员工资等市场因素变化,加上建设期间工期延长,不可预料的地质、地形等情况,工程建设所需资金超出预算的范围;有的项目一开始就搞“钓鱼”工程,钓到多少资金就建多少,钓不到就摆在那里,处于半建半停的状态,人为形成“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

3、概预算审查不严,三超现象严重。投资领域内普遍存在“三超”现象,即建设项目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三超”现象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有的建设项目不是严格按批准的可行性报告开展设计工作,编制设计概算,甚至有的设计部门为能多收设计费人为抬高设计概算,使编制的概算一开始就超计划;二是人为压缩概算。有的建设项目开始申报时为能申报,争取上项目,或为减轻税费负担,人为压缩概算、预算,一旦项目批下来,又把摊子铺大;三是概预算审核不严。由于某些管理方面的原因,工程的概预算审核不严,或是审而不调,对有的建设项目概预算应做调整的不及时调整或不调整,使实际施工远远超出原定的概预算。

4、基建投资成本高,投资效益差。目前施工管理普遍不严,施工质量差,建设过程中损失浪费严重,加上基建单位的财会人员素质低,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弱化,而伸向建设工程的收费项目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一个项目下来,各项税费开支占总投资的30%左右。有的项目的基建资金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贷款来的,投资期的利息负担很重,建设成本过高,资产交付生产部门后效益往往不理想,有的重点建设项目成了重点浪费项目。

5、基建资金分散,财政可控性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投资领域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局面,其中属于财政性的资金但由其它部门、单位掌握和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资金脱离了财政预算管理的轨道,不少的部门、单位利用自己支配的资金大搞基本建设,大量的基建资金没有按照基建程序来管理,基建资金的源头失去控制,对基建投资规模膨胀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对整个投资计划冲击很大,不仅不利于财政监督,而且分散了有限的财力,降低基建投资的整体效益。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分析

基建投资领域存在以上各种问题,同我国现行的投资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完全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1、投资体制不健全,机制有缺陷。理论研究和基本建设实践证明,一个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体系要由三个因素组成:一是行政约束机制,二是利益驱动机制,三是风险约束机制。这三个机制缺一不可。而目前我国投资体制,应该说风险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一项投资,在大多数投资者心目中,仅仅着眼于利益,而不注意风险,因此全国范围内形成投资冲动,争上项目,造成基建投资规模膨胀。

2、考核制度不完善,领导工程多。我国这几年投资体制改革,包括目前推行的项目法人责任制,都只停留在决策后的实施阶段,没有对项目决策阶段的责任问题真正涉及到,造成责任制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不对称,而且即使有责任制,也没有将基本建设投资、生产、经营联为一体,对投资的改换往往脱离开对生产经营的改换而单独进行。由于决策阶段责任不明,加上目前干部的考核制度存在某些方面的弊端,有的领导出于树政绩、树形象考虑而盲目决策一些项目,或为争取部分上级资金上了些可行性研究差的项目,资金虽争取到了一点,但却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沉重的包袱,毕竟大部分基建资金须由地方政府筹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难以取得应有效果。因此,投资效益的问题在投资领域少有人问津。

3、预算约束不严,资金到位率差。基建预算是保证投资计划按时、按质、保量完成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基建支出预算和施工图预算。目前投资领域中集中体现为预算约束不严,基建资金到位难于达到施工进度的要求,其中自筹资金到位不足尤其突出,往往是财政资金用完以后,项目就停建。不少财政困难的县市,财政基建资金集中在年底一次性拨,造成有的项目建设资金得不到满足,而有的项目则资金闲置,财政宏观调控的力度弱,有的县市财政对上级追加的基建预算限于财力被挪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建设过程中预算往往得不到有效执行。

4、机构建设滞后,财务管理弱化。财政收回职能后必须配备相应的机构和人员,积极开展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目前的状况是不少的财政部门尤其是县市级财政部门人员机构建设滞后于管理的需要。以赣州地区18个县市为例,据统计,只有8个县财政部门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且都是与预算部门合署办公,其人员由预算部门的人员兼任。从人员的业务素质看,除个别县调入专门人员外,其余的原来都未涉及工程建设方面的业务;从各县市开展的工作看,除个别县市业务开展比较顺利外,不少的县市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仅局限于拨付预算资金,编报会计报表,不能有效担当起管理基建财务的职能;从建设单位看,负责基建管理的人员不熟悉基建程序,对基建会计、财务核算比较陌生,财务管理混乱,有的地方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处于无人管的状态。

5、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不够规范。财政收回职能已有两年,但在投资领域中并没有制定出一套比较规范、完整的制度,大部分仍沿用当时中国建设银行代行职能的制度,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不少的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些部门、单位的法规、文件和财政有关法规、规定有冲突和矛盾,各主管部门和单位为维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各行其是,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各级财政部门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由于缺少统一规范的制度指导自己的工作,都处于一种摸索前进的过程,业务工作开展被动。

三、构筑基建财政财务管理体系的设想

财政部门作为基建财务的主管部门,应从深化改革入手,加强制度、业务、机构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以提高投资效益为中心,基建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按照“制度办法统一、管理要求统一、拨款方式统一、会计核算统一”的“四统一”要求,实行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中央和地方投资建设项目资金和财务,避免机构和管理重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建财政财务管理体系,指导各级财政部门基建财务管理工作。这一体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规范财政职能。建立新的基建财务管理体系,首先是要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要求,规范财政管理基建财务的职能。根据基建投资的特点,财政管理基本建设的职能应包括:

第一,强化宏观调控,参与投资计划研究。财政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要通过管理基本建设投资,参与投资计划研究,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职能,一是搞好投资规模总量控制;二是要制定好一定时期的投资重点,产业政策;三是要制定和实施政府的投资、融资改革,引导资金按市场的要求优化配置;四是立法建制,规范新的管理模式。

第二,拨付配置基本建设资金。把有关的资金配置到基建项目上去。

第三,搞好财务管理,包括制定和实施基本建设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制度,确定各种收费开支标准,进行项目建设成本控制,开展效益评价。

第四,实行项目监督管理。包括参与前期研究和招投标管理,对项目工程概预算、决算进行审查,搞好国有资产移交,对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实施监督。

总之,通过规范财政职能的目标是要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财政财务管理。

2、强化预算约束。确立新的基建财政财务管理体系,必须加强基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要求办事。一是要建立计划和预算相结合的制度。财政部门应加强同计划、城建等部门的协调,共同搞好投资计划的制订,防止以计划代预算,重计划轻预算等情况的发生,切实建立计划和预算相配合和制约的机制。二是财政用于基建的支出要统一口径,归口管理,加强监督,防止用款单位将单位经费和建设费用混用,人为造成本部门内部多口管理和项目资金来源复杂化,逐步向项目预算过渡。三是要把其它的基建资金、各专项建设基金逐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总量实施宏观调控,保证建设资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在财务许可的情况下,按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合理确定支出预算,并对支出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根据需要及时调整预算。

3、严格资金管理。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资金管理办法管理基建资金,实行源头控制。一是要建立资金审查和专户存储制度。凡对投资资金来源不落实,来源不合理或属重复性、低水平建设的项目,财政部门应协同有关部门一起,严格控制,计划部门不得下达投资计划,财政部门不安排预算,城建部门不发给开工证。对末经批准擅自上项目的要按违纪处理,严格查处。基建资金应实行专户存储。按照基建程序管理的要求,对属于财政性的资金必须纳入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基本建设资金专户”,实行专户存储。包括预算内基建拨款、预算外用于基建的资金、用于基建的各专项事业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专项基金。由财政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和会计核算。其它的基建资金、银行应定期向财政部门报送有关的财务会计报表,共同搞好基建资金的管理。二是规范资金拨付程序。财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资金拨付办法来规范资金的拨付。建设单位按规定的程序每月向财政部门报送用款计划,请领资金。财政部门应根据批准的投资计划、支出预算、施工进度逐期拨付建设资金,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上级财政部门补助下级财政的基建资金可采取划转预算或划转资金形式,保证一些财政困难地方的基建资金及时到位。三是建立考核和奖励制度,监督检查资金的使用,评价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

4、强化项目管理。基建项目管理是财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点,要求的技术性、专业性高。针对财政部门现有的人员力量,必须建立财政管理和社会中介机构办理相结合,以财政部门委托业务性强的业务给中介机构办理的管理模式,对建设项目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事前管理:一是要积极参与项目工程立项、设计审查、招投标等管理工作,这是实施财政监督,加强项目管理,管好用好资金的前提;二是建立项目档案,掌握一些必备的基础资料。

事中管理:必须坚持“四按”拨款原则保证资金用到实处。

事后管理:一是检查工程设计、概预算执行情况;二是建立项目跟踪问效制度;三是建立项目清理制度。工程竣工后,财政部门应积极组织好残值处理,基建收入上交,包干投资的结算等工作,不仅可以创造财政收入,还可以为以后基建拨款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扩大财政部门管理基建财务的社会影响。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篇5

[关键词]高校;基建财务;事业财务;会计核算;合并

高校基本建设是高校经济活动的组成部分,作为一个会计主体,高校所有的经济活动应当给予完整反映。然而现行的高校会计核算体系将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分离核算,形成一校两个会计主体、两套账、两套报表,不仅与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相冲突,也与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相悖。按现行会计制度规定,高校事业经费收支核算与基本建设收支核算实行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事业经费收支核算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基本建设收支核算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这种做法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认为。如果能将高校基建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纳入学校整个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体系中,实行集中管理,统一核算,将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一、我国高校会计核算体系的现状

1998年颁布实施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长期以来。受我国基本建设投资体制和国家财政预算编制的需要,作为高校经济活动一部分的基建财务与高校事业财务分开核算。事业财务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核算高校教学科研等常规性、维持性业务;基建财务执行《国家建设单位会计制度》。核算高校基本建设投资业务,并分别向上级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报送部门决算报表和财政性资金投资基本建设项目决算报表。高校的基建财务实行独立核算,有利于加强基本建设资金的专项管理。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高校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各个高校为了抢抓机遇,扩大招生规模,纷纷加大基建资金的投入力度,而目前大多数高校基建投入的主要资金来源是银行贷款。筹资渠道的多元化与过去主要以国家投资为主的基建体制和会计环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种变化促使高校要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提高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高校事业财务与基建财务合并核算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必要性

1 财政体制改革的需要。近年来,我国财政体制进行了重大变革,将逐步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一系列政策。按“大收入大支出”的管理要求,高校目前编制的部门预算已经包含有基本建设的内容,并且在部门预算编制目录中用“教育基本建设支出”项目进行反映。但由于两个会计体系的分离,仍无法完整地反映基建支出的具体情况,统一核算势在必行。2 会计主体被人为地一分为二。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规定:“国家对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也就是说,高等学校的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不执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这就把高校这一会计主体人为地划分为两个会计主体,即教育事业费会计核算主体和基本建设费会计核算主体,这显然不符合一个会计主体原则,也不符合国际惯例。3 会计报表不能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由于高校基建财务与校级事业财务适用的会计制度不同,导致二者核算的内容及核算的方法完全不同,二者在财务核算及财务管理上自成体系,各自独立,形成了事实上的两个会计主体。两套账务核算体系,必然形成两套决算报表。两套会计报表分别根据需要按照不同的口径上报,但都只是学校财务状况的一部分,使会计报表使用者无法全面、真实地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无法使管理层准确地解读会计报表,不能为管理层提供决策依据。

(二)可行性

1 政策可行性。根据会计政策,高校事业会计与基建会计在会计科目设置、会计核算方法、账务处理程序等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地方,这为二者的合并核算提供了基础条件。2 宏观环境可行性。2007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在支出科目设置上与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有所不同。如新科目中的“教育支出”,除包括原“教育事业费”之外,还包括教育基建支出以及其他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支出功能分类中不设基本建设支出科目,在支出经济分类中增加了基本建设支出项目,使得原来不能反映的基建支出也能通过“基本建设支出”和“其他资本性支出”进行明细反映。此外。有关债务支出的内容也在支出经济分类中得到了细化反映。按照这一设置,高校涉及基本建设支出的业务要并入学校会计账进行核算。以全面、完整地反映学校的各项经济业务。3 时势可行性。随着财政体制改革的发展,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预算单位直接向财政部门编报预算,拨款也直接由财政下拨。因此,从会计主体和核算拨款的角度来看,基建财务与事业财务合并是可行的。4 技术可行性。高校已普及会计电算化,高校财务人员的素质在不断提高。

三、高校事业财务与基建财务合并核算的措施

(一)改革现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

高校财务会计在具体操作时必须合法合规,有制度保证。现行的会计制度核算范围过窄,已不适应新形势、新环境。在高校银行贷款大量存在的今天,也不利于高校财务风险的防范及全面揭示财务问题。必须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进行改革,将基建会计核算并入高校整个财务核算体系中,将基本建设支出作为其经济业务的一部分,拓展其核算范围。

(二)重新设置符合高校特点的会计科目

在《高等学校会计制度》的会计科目下增设“基本建设拨款”、“基本建设借款”、“在建工程”、“基本建设支出”、“基本建设工程应付款”、“基本建设工程暂付款”科目,改变自筹基建经费以拨代支的核算方式。在收到财政部门、上级部门拨给的基建专项资金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基本建设拨款”;收到银行或其他部门转来贷款时,借记“银行存款”,贷记“基本建设借款”。发生预付材料费或其他预付资金活动时,借记“基本建设工程暂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发生应付未付工程款业务时,借记“基本建设工程应付款”,贷记“银行存款”;在“在建工程”一级科目下设“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其他基本建设投资”、“待摊投资”二级科目;支付工程款时,借记“在建工程”,贷记“银行存款”;项目结束交付使用时,借记“基本建设支出”,贷记“在建工程”,同时借记“固定资产”,贷记“固定基金”;对已完项目结账时,借记“基本建设拨款”、“结转自筹基建支出”,贷记“基本建设支出”;对项目交付使用以前发生的基本建设借款利息借记“在建工程——待摊投资”,贷记“银行存款”;对项目交付使用以后发生的基本建设借款利息借记“教育事业支出”,贷记“银行存款”。

(三)优化会计报表设计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篇6

财政收回原中国建设银行代行的基建财政财务管理职能后,财政部门根据基建财务管理涉及领域宽、政策性强、技术要求高、延伸面宽的特点,结合本身熟悉财务管理的优势,在增强基建领域的宏观调控能力,强化基建财务管理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改革了基本建设经营性资金管理办法,改变了过去以计划代预算的办法,简化了资金拨付程序,强化预算约束等。各有关主管部门也积极加强基建财务管理和项目管理,努力降低建设成本,提高投资效益,认真做好国有建设单位年度财务决算的编审工作,加强财务监督。目前,财政部门暂按预算级次实行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基建投资和财务,其中中央级财政投资项目的资金委托项目所在地的经办建设银行办理结算业务,其财务监督管理由财政部驻各地的专员办事处负责,地方投资的建设项目的资金和财务管理,由地方财政部门负责。在各级财政部门的努力下,基本实现了基建财政财务管理职能、业务管理工作运转的平稳过渡。但是目前的管理体系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相当的差距,还有许多待完善的地方。财政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在某些方面滞后于经济的发展,突出表现在投资领域中存在一些问题:

1、新开工项目过多,投资规模大。投资规模应同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应控制在国家财力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但在现行投资体制下,出于利益机制驱动,一些部门和单位,千方百计上项目,扩大建设规模,再加上审批制度不健全,导致新开工项目过多,甚至有的低水平、重复性建设项目也能蒙混过关。据统计,从1991年到1995年,全国基建投资规模年均递增31%,超过同期国民经济年均递增12%的水平,大大超过了国家财务所能承受的能力。

2、建设资金不落实,投资缺口大。在大上基建项目的同时,基建资金不足却是摆在建设单位面前的棘手问题。有的基建项目是在资金来源不落实的情况下仓促上马的,项目开工后基建资金迟迟不能到位;有的项目则是受建筑材料、设备价格、人员工资等市场因素变化,加上建设期间工期延长,不可预料的地质、地形等情况,工程建设所需资金超出预算的范围;有的项目一开始就搞“钓鱼”工程,钓到多少资金就建多少,钓不到就摆在那里,处于半建半停的状态,人为形成“胡子”工程,“半拉子”工程。

3、概预算审查不严,三超现象严重。投资领域内普遍存在“三超”现象,即建设项目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三超”现象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有的建设项目不是严格按批准的可行性报告开展设计工作,编制设计概算,甚至有的设计部门为能多收设计费人为抬高设计概算,使编制的概算一开始就超计划;二是人为压缩概算。有的建设项目开始申报时为能申报,争取上项目,或为减轻税费负担,人为压缩概算、预算,一旦项目批下来,又把摊子铺大;三是概预算审核不严。由于某些管理方面的原因,工程的概预算审核不严,或是审而不调,对有的建设项目概预算应做调整的不及时调整或不调整,使实际施工远远超出原定的概预算。

4、基建投资成本高,投资效益差。目前施工管理普遍不严,施工质量差,建设过程中损失浪费严重,加上基建单位的财会人员素质低,会计核算、成本核算弱化,而伸向建设工程的收费项目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一个项目下来,各项税费开支占总投资的30%左右。有的项目的基建资金很大一部分是通过贷款来的,投资期的利息负担很重,建设成本过高,资产交付生产部门后效益往往不理想,有的重点建设项目成了重点浪费项目。

5、基建资金分散,财政可控性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投资领域出现了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资金来源多渠道的局面,其中属于财政性的资金但由其它部门、单位掌握和支配的资金越来越大,相当一部分资金脱离了财政预算管理的轨道,不少的部门、单位利用自己支配的资金大搞基本建设,大量的基建资金没有按照基建程序来管理,基建资金的源头失去控制,对基建投资规模膨胀起了推波助澜作用,对整个投资计划冲击很大,不仅不利于财政监督,而且分散了有限的财力,降低基建投资的整体效益。

二、产生问题的根源分析

基建投资领域存在以上各种问题,同我国现行的投资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未完全建立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1、投资体制不健全,机制有缺陷。理论研究和基本建设实践证明,一个科学的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体系要由三个因素组成:一是行政约束机制,二是利益驱动机制,三是风险约束机制。这三个机制缺一不可。而目前我国投资体制,应该说风险约束机制没有真正形成,一项投资,在大多数投资者心目中,仅仅着眼于利益,而不注意风险,因此全国范围内形成投资冲动,争上项目,造成基建投资规模膨胀。

2、考核制度不完善,领导工程多。我国这几年投资体制改革,包括目前推行的项目法人责任制,都只停留在决策后的实施阶段,没有对项目决策阶段的责任问题真正涉及到,造成责任制的奖励和惩罚措施不对称,而且即使有责任制,也没有将基本建设投资、生产、经营联为一体,对投资的改换往往脱离开对生产经营的改换而单独进行。由于决策阶段责任不明,加上目前干部的考核制度存在某些方面的弊端,有的领导出于树政绩、树形象考虑而盲目决策一些项目,或为争取部分上级资金上了些可行性研究差的项目,资金虽争取到了一点,但却给地方财政带来了沉重的包袱,毕竟大部分基建资金须由地方政府筹集,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难以取得应有效果。因此,投资效益的问题在投资领域少有人问津。

3、预算约束不严,资金到位率差。基建预算是保证投资计划按时、按质、保量完成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基建支出预算和施工图预算。目前投资领域中集中体现为预算约束不严,基建资金到位难于达到施工进度的要求,其中自筹资金到位不足尤其突出,往往是财政资金用完以后,项目就停建。不少财政困难的县市,财政基建资金集中在年底一次性拨,造成有的项目建设资金得不到满足,而有的项目则资金闲置,财政宏观调控的力度弱,有的县市财政对上级追加的基建预算限于财力被挪用的现象屡见不鲜。在建设过程中预算往往得不到有效执行。

4、机构建设滞后,财务管理弱化。财政收回职能后必须配备相应的机构和人员,积极开展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目前的状况是不少的财政部门尤其是县市级财政部门人员机构建设滞后于管理的需要。以赣州地区18个县市为例,据统计,只有8个县财政部门设立了专门的管理机构,并且都是与预算部门合署办公,其人员由预算部门的人员兼任。从人员的业务素质看,除个别县调入专门人员外,其余的原来都未涉及工程建设方面的业务;从各县市开展的工作看,除个别县市业务开展比较顺利外,不少的县市基建财务管理工作仅局限于拨付预算资金,编报会计报表,不能有效担当起管理基建财务的职能;从建设单位看,负责基建管理的人员不熟悉基建程序,对基建会计、财务核算比较陌生,财务管理混乱,有的地方基建财务管理工作处于无人管的状态。

5、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不够规范。财政收回职能已有两年,但在投资领域中并没有制定出一套比较规范、完整的制度,大部分仍沿用当时中国建设银行代行职能的制度,针对目前的实际情况,不少的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另外一些部门、单位的法规、文件和财政有关法规、规定有冲突和矛盾,各主管部门和单位为维护本部门、本单位的利益各行其是,给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各级财政部门基建财务管理工作,由于缺少统一规范的制度指导自己的工作,都处于一种摸索前进的过程,业务工作开展被动。

三、构筑基建财政财务管理体系的设想

财政部门作为基建财务的主管部门,应从深化改革入手,加强制度、业务、机构队伍建设,逐步形成以提高投资效益为中心,基建财务管理以资金管理为中心,按照“制度办法统一、管理要求统一、拨款方式统一、会计核算统一”的“四统一”要求,实行由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中央和地方投资建设项目资金和财务,避免机构和管理重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建财政财务管理体系,指导各级财政部门基建财务管理工作。这一体系主要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规范财政职能。建立新的基建财务管理体系,首先是要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要求,规范财政管理基建财务的职能。根据基建投资的特点,财政管理基本建设的职能应包括:

第一,强化宏观调控,参与投资计划研究。财政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调控手段,要通过管理基本建设投资,参与投资计划研究,实现对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实施宏观调控职能,一是搞好投资规模总量控制;二是要制定好一定时期的投资重点,产业政策;三是要制定和实施政府的投资、融资改革,引导资金按市场的要求优化配置;四是立法建制,规范新的管理模式。

第二,拨付配置基本建设资金。把有关的资金配置到基建项目上去。

第三,搞好财务管理,包括制定和实施基本建设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制度,确定各种收费开支标准,进行项目建设成本控制,开展效益评价。

第四,实行项目监督管理。包括参与前期研究和招投标管理,对项目工程概预算、决算进行审查,搞好国有资产移交,对社会中介机构业务实施监督。

总之,通过规范财政职能的目标是要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财政财务管理。

2、强化预算约束。确立新的基建财政财务管理体系,必须加强基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按照《预算法》的要求办事。一是要建立计划和预算相结合的制度。财政部门应加强同计划、城建等部门的协调,共同搞好投资计划的制订,防止以计划代预算,重计划轻预算等情况的发生,切实建立计划和预算相配合和制约的机制。二是财政用于基建的支出要统一口径,归口管理,加强监督,防止用款单位将单位经费和建设费用混用,人为造成本部门内部多口管理和项目资金来源复杂化,逐步向项目预算过渡。三是要把其它的基建资金、各专项建设基金逐步纳入财政预算管理,对投资规模和投资总量实施宏观调控,保证建设资金及时到位,专款专用,在财务许可的情况下,按照“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合理确定支出预算,并对支出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以及根据需要及时调整预算。

3、严格资金管理。资金管理是财务管理的核心,必须建立统一规范的资金管理办法管理基建资金,实行源头控制。一是要建立资金审查和专户存储制度。凡对投资资金来源不落实,来源不合理或属重复性、低水平建设的项目,财政部门应协同有关部门一起,严格控制,计划部门不得下达投资计划,财政部门不安排预算,城建部门不发给开工证。对末经批准擅自上项目的要按违纪处理,严格查处。基建资金应实行专户存储。按照基建程序管理的要求,对属于财政性的资金必须纳入财政部门在银行开设的“基本建设资金专户”,实行专户存储。包括预算内基建拨款、预算外用于基建的资金、用于基建的各专项事业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的专项基金。由财政部门负责统一管理和会计核算。其它的基建资金、银行应定期向财政部门报送有关的财务会计报表,共同搞好基建资金的管理。二是规范资金拨付程序。财政部门应制定相应的资金拨付办法来规范资金的拨付。建设单位按规定的程序每月向财政部门报送用款计划,请领资金。财政部门应根据批准的投资计划、支出预算、施工进度逐期拨付建设资金,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上级财政部门补助下级财政的基建资金可采取划转预算或划转资金形式,保证一些财政困难地方的基建资金及时到位。三是建立考核和奖励制度,监督检查资金的使用,评价建设单位的财务管理。

4、强化项目管理。基建项目管理是财务的重要内容,也是一个难点,要求的技术性、专业性高。针对财政部门现有的人员力量,必须建立财政管理和社会中介机构办理相结合,以财政部门委托业务性强的业务给中介机构办理的管理模式,对建设项目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管理。

事前管理:一是要积极参与项目工程立项、设计审查、招投标等管理工作,这是实施财政监督,加强项目管理,管好用好资金的前提;二是建立项目档案,掌握一些必备的基础资料。

事中管理:必须坚持“四按”拨款原则保证资金用到实处。

事后管理:一是检查工程设计、概预算执行情况;二是建立项目跟踪问效制度;三是建立项目清理制度。工程竣工后,财政部门应积极组织好残值处理,基建收入上交,包干投资的结算等工作,不仅可以创造财政收入,还可以为以后基建拨款提供准确的参考资料,扩大财政部门管理基建财务的社会影响。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篇7

关键词:医院基建财务管理

■一、医院基本情况

笔者所在宿迁市人民医院为改制医院,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医院占地面积5.9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6万平方米。目前开放病床800张。2003年7月,医院改制。由原来的政府主办改制为股份制医院,金陵药业占63%的股份、南京鼓楼医院占7%的股份、宿迁市政府占30%的股份。医院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院长由南京市鼓楼医院派出,负责医院医疗业务的管理,金陵药业向医院派出了党委书记和财务总监,把企业的财务管理概念引进医院。近年来,随着医院规模的不断发展,现有的就医环境已远远不能满足病患的需要,医院计划投资1.2亿元新建综合病房大楼,建设总面积为4.6万平方米,地下1层,地上20层。资金全部来源于自筹。

■二、基建会计普遍存在的问题

第一,信息沟通不畅。会计审核岗位对工程的情况了解甚少,造成其核算的局限性,会计人员只知道按票付款,工程进展、质量等情况基本不知。

第二,财务管理作用发挥不够。财务人员缺乏对基建知识的了解,会计管理和核算工作比较薄弱,加上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造成在实际工作中核算不正确、账务处理不合理,更谈不上对整个基建项目的控制和监督。直接影响基建项目交付使用资产价值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给医院日后固定资产管理带来问题。

第三、有些医院对财务的监督职能不够重视,内控制度不够健全,管理力度不大,没有设立内审机构,对日常工作没有进行必要的监督和检查,造成基建项目概预算审查不严,存在概算超计划、预算超概算、决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一些舞弊行为和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三、解决途径

根据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我院在新建病房大楼过程中有些很好的作法,现阐述如下:

(1)基建小组设置专职财务人员

据财政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第六条规定“建设单位要做好基本建设财务管理的基础工作,按规定设置独立的财务管理机构或指定专人负责基本建设财务工作。”精神,我院十分重视基建财务队伍的建设,在启动该项目起,基建小组就从医院财务处抽调一名业务能力强,有责任心的财务人员负责新建病房大楼财务工作,全程参与初期调研、论证、立项、预算、决算、竣工结算、后期效益评估工作,并审核每一期工程付款。

(2)建立月例会制度,加强部门间沟通

在工作中我院从用好资金,保证工程质量、加快建设速度出发,建立了基建项目每月例会制度,会议有基建项目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参加,例会由基建项目管理部门牵头。会前将议题选定,如工程的进展情况、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难点,资金的拨付、使用情况及结余情况等,必要时请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参加,加强沟通、协调,使存在的问题能提早解决。每次会议形成会议纪要,发给参会部门并存档,使工作更加有序,效率更高。同时通过例会制度,也使医院的工程建设在规章、制度方面不断完善;财务审核岗位对基建项目的建设情况及时较全面地了解,对基建业务的审核、核算准确性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3)做好基建项目预算,统筹资金使用计划

在预算年度内,财务部门为了更好地进行资金的控制,要将年度预算分解到月度资金计划,这项工作每月末由基建部门根据各基建项目的进度实施计划报出下月资金需用量,财务部门根据基建部门报来的月度用款计划,经审核后作为资金调配(主要指单位自筹资金)依据,保证资金及时到位。

会计人员应在月末,根据各基建项目实际支付的款项执行用款计划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工程进度与付款的差异与原因,实际付款与计划付款的偏离情况,及时反馈信息,促进医院更加关注工程进度与质量。

(4)付款依据充分、审核严谨

医院财务拨付工程进度款要与工程进度相适应,同时基建处应提供监理公司及跟踪审计单位出具的工程进度审核确认报告及工程进度决算书。我院病房大楼项目施工合同规定,每期付款不超过完成工程量的80%。对于无效合同或支付工程款时尚未向财务处提供合同的以及合同专用章与发票签章不符的,没有资金使用计划的,没有按招投标管理办法执行的项目,财务处有权拒绝支付。

对于工程尾款,经审计及相关程序后清算,按合同规定预留工程质量保证金。质量保证期满,支付工程尾款时,需填写竣工决算表,相关部门签字验收后,随同施工单位与财务的对账单一并交与财务方可支付尾款。

(5)及时完成竣工财务决算

基建财务会计在这一环节显得尤为繁忙,这也是基建财务会计参与项目全过程管理的充分体现。竣工决算是对项目建设的全面总结。在编制基本建设项目竣工财务决算之前,要认真做好各项清理工作,主要包括基本建设项目档案资料的归集整理、帐务处理、财产物资的盘点核实及债权债务的清偿,做到帐帐、帐证、帐实、帐表相符。其中设备投资中医疗设备和家具投资要由为注意,其相关资产的入帐关系到未来的成本核算,因此必须权责分明,在付款工程中要求对口科室签字并在付尾款时要求其验收合格办理入库手续。

(6)加强会计人员的学习、培训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篇8

一、高校基建与事业财务报表合并的必要性

(一)高校部门预算编制的需要 2000年实行的部门预算改革将基本建设支出项目纳入到部门支出预算,新的部门预算加强了项目管理。为适应部门预算编制的需要,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有必要将不同性质的基建收支情况统一编入部门预算。

(二)提供会计信息的需要 目前,高校普遍存在已结算工程无法办理移交手续的情况。由于基建业务与事业业务独立核算的现状,许多高校校园内新建大楼耸立并使用多时,而事业财务账上却没有反映,使得账面资产小于实际资产,造成账实不符。

二、高校基建与事业财务报表合并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统一会计核算制度 高校基建财务执行《高校基本建设会计制度》,反映基本建设资金来源、占用的情况;事业财务执行《高校会计制度》,反映高校资产、负债、净资产及收支的情况。合并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两报表按照何种会计制度进行合并。笔者认为基建资金从事业财务转到了基建财务,只是存放地点发生了变化,其本质还是高校资产的组成部分,因此合并报表可以以《高校会计制度》作为合并制度依据,即将基建资金来源类科目并入负债和净资产类科目,占用类科目并入资产类科目。

(二)增设合并报表项目 高校基建与事业财务合并报表可在事业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增设报表项目,来反映基建资金来源、占用及结存的情况。如在“固定资产”栏的上行增设“在建工程”项目栏,用于反映基建的在建工程;在“借入款项”栏下增设“基建借款”明细项目栏,用于反映基建的借款情况;在“事业基金”栏下增设“基建结存”明细项目栏,用于反映基建资金的结存情况。需指出的是:事业资金投入基建形成资产后移交事业财务,其结存的资金最终要转回事业财务,因此基建资金结余其性质就是事业累计结存,该结余应该并入事业财务净资产。

(三)增加合并报表附注 增加合并报表附注,披露本年度移交事业财务的资产、本年已完工及新建工程项目等情况。

笔者认为,可把高校基建主体视同母公司控股下的子公司,将基建资金平衡表和事业资产负债表按照账面价值进行合并,以全面反映高校的财务状况和资金增减变动情况。

三、高校基建与事业财务报表合并的方法

(一)编制抵销分录 第一,往来账的抵销。高校事业财务和基建财务之间款项往来很多,当基建资金不足时会临时从事业财务暂借资金,当然事业财务也会出现同样的情况,因此,在合并时需要把这一重复部分进行抵销。第二,交付使用资产和基建拨款的抵销。现行基建会计制度规定,基建资金冲转工作可在下年初建立新账时进行。基建本年度已完工并移交事业财务使用的固定资产,在基建“交付使用资产”科目和事业“固定资产”科目同时反映,因此在合并时必须把这部分进行抵销,借记“基建拨款”,贷记“交付使用资产”。第三,结转自筹基建和本年自筹资金拨款的抵销。本年度的自筹资金从事业财务拨入基建,对于高校总体来说资金并没有增加和减少,只是资金在一个单位内的转移,因此应把重复核算予以抵销。本年自筹资金拨款时,借记“本年自筹资金拨款”,贷记“结转自筹基建”。

(二)编制合并分录 一是货币资金的合并。基建货币资金通过“银行存款”和“现金”反映,其性质与事业资产类科目“银行存款”和“现金”一样,因此可以直接将两者进行合并,借记“银行存款”和“现金”(学院),贷记“银行存款”和“现金”(基建)。二是在建工程的合并。基建财务的在建工程在合并报表新增设的“在建工程”项目中反映,借记“在建工程”,贷记“建筑安装工程投资”、“设备投资”、“待摊投资”、“预付工程款”。三是基建借款的合并。基建借款在合并报表的“基建借款”项目栏反映,借记“基建投资借款”,贷记“基建借款”。四是基建拨款的合并。基建以前年度拨款结余与交付使用资产抵销后,其余额反映尚未冲转的基建拨款。这部分结余属于事业净资产因此合并时在“基业基金”栏中“基建结存”明细项目栏反映,借记“基建结存”,贷记“以前拨款结存”。

(三)编制对外合并资产负债表 根据编制的上述抵销分录和合并工作底稿,填列对外合并资产负债表,全面地反映高校资产、负债、净资产及事业收支情况。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篇9

关键词:基本建设;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轨

历年来,事业单位建设项目核算通常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各单位均单独设置基本建设财务账套,根据不同的业务性质,按照《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明细会计科目的设置与核算。2014年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将基本建设项目纳入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中,但依然保留基本建设账套的独立核算,以双轨制维持现有的两种会计制度的模式。随着近年来财政预算体系改革、零余额账户的推出、银行账户的清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公务卡强制结算等制度的实行,一个单位同时执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逐渐产生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且日益凸显两种会计制度双轨制的矛盾与冲突。

一、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双轨制下的问题

(一)关于银行账户

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后,事业单位下拨的财政性资金统一纳入单位指定的银行开设的单一零余额账户中,因此,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基建项目必须要与单位大帐套合并使用,进行统一的收入与支出、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核算。目前,事业单位一般建设资金纳入单位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专账核算,按规定程序批准使用。国库零余额额度下达后根据项目进行分解,归集到各自项目的预算额度中,按规定实行国库集中支付,与单位财务账分开独立核算。由于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账套没有独立的财政零余额账户,基本户的银行账户也因根据规定进行银行账户被清理销户。单位的基建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拨款,另一部分来源于事业单位自筹,但是,基本建设账套的银行基本户已经不存在,其自筹资金只在单位大账套进行会计科目的形式核算,资金并没有真正拨付,但是在基建账中,这部分资金又作为事业单位的自筹拨款计入资金来源中,导致一定程度的“账账不符”。此外,公务卡强制结算制度实行后,基本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用公务卡结算的费用结算,需要单位大账户进行挂账、还款冲销的结算,同时,也须在基本建设账套同步反映,造成财务工作的重复劳动。

(二)关于会计核算

基本建设账套与所财务账套各自独立,在基本建设账套内根据实际承担的建设项目分别单独核算,按规定将决算情况合并纳入单位账簿和相关财务报表。基本建设设置独立账套,会计核算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会计科目均按《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进行核算,并根据项目特点及财务管理要求,自定义部分末级明细科目细化核算。《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等式为资产=负债+净资产,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等式为资金来源=资金占用。基本建设账套核算的同时,需将财务事项在单位的大账套里同步反映。事实上,建设单位基本建设账套的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这一会计等式核算的会计内容与行政事业单位账套内建设项目会计核算的科目并不匹配,需要手工调整合并后才能填报。另外,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经常有自筹资金,其资金的核算一般通过“结转自筹基建”这一科目进行列支,然后再转入基建账,但是这样的核算方法势必造成资金的重复性列支,具体的会计操作中,这样的会计核算方式也经常会使财务人员产生困惑,容易导致账务混淆。

(三)关于会计报表

由于《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的会计等式与企业、事业单位不同,会计报表的格式也不一样,《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会计报表有:资金平衡表、基建投资表、待摊投资表、基建借款情况表、投资包干情况表。2014年起,财政部将基本建设会计报表调整为固定资产投资报表,保留了资金平衡表,另外设置了投资项目表、资产基本情况表、项目统计分析表。单位编制财务决算报表时,也必须将基本建设账套合并纳入一并反映。由于会计等式、会计要素、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的对应性不够强,即便合并账也会给会计报表的填报造成很大困惑,无法真正将基建项目的会计信息与事业单位的会计信息实时反映,不利于对事业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的、完整的、科学的、合理的分析。

(四)关于财务内控

良好的财务内控制度,能够有效约束单位的主要经济行为和关键岗位人员,确保项目执行和管理行为在良性轨道上良好的运行。根据《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建设财务规则》(2016年财政部第81号令)及单位内部基本建设财务管理办法,各单位基本都实行了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度,资金支付严格按照合同制、监理制管理,单位内部严格实行逐级审核审批制度。由于基本建设账套与单位本级财务账套的相对分离,其财务内控相应实施不同的内控制度和规程。这种情况下,单位的内控可能会出现思路不清晰、目标不集中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不相容岗位的设置、关键控制点的具体目标、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财务决策等环节。基本建设项目财务内控的设计,在层次上一样涵盖单位领导班子、管理部门及其他业务部门、甚至单位全体职工。在流程上应渗透到决策、执行、监督等各个环节。而选准关键控制点是规范内控制度的核心,只有抓住关键控制点,才能有效避免内控真空。

二、基本建设会计制度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并轨的必要性

(一)取消基本建设独立账套,合并至单位法人账套

目前,基建会计核算采用独立账套核算,会计科目也是单独设计,会计恒等式为资金占用=资金来源,相对于其他会计制度有较大的区别,对会计人员工作“兼容性”有更高要求。新修订的行政单位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均要求基建并账,避免基建账“游离大账”。但频繁的并账工作,造成了重复的工作,多次并账也容易造成核算上的差错。此外,根据财政国库支付制度,支付额度统一按项目预算下达,但按照现行银行账户管理要求,涉及自筹资金的基建项目,其自筹资金是在单位基本结算账户,无法拨付转到基本建设银行账户(原基建银行账户已撤销),容易造成项目资金管理与财务核算交叉混淆,不易统一管理。因此,建议撤销基建项目独立账套核算制度,统一合并至单位账套内实行专项核算,专款专用。既满足了基建项目独立核算的要求,又实现了法人账套对单位财务收支和预决算执行情况的整体反映,还减少了合并基建账带来的财务重复工作,提高了管理效率与质量。

(二)对相关会计报表进行优化合并

目前,事业单位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基本建设财务执行《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年末需要填报与基本建设项目相关的报表为《部门决算表》、《固定资产投资报表》,两套报表相互交叉,数据重复统计部分较多,差异在于统计口径。《固定资产投资报表》由以前的《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决算报表》修订调整而来,总共4张表,分别为资金平衡表(01表)、投资项目表(02表)、资产基本情况表(03表)、项目统计分析表(04表),其中资金平衡表与以前的基本建设项目投资决算报表口径一致,但投资项目表与资产基本情况表为近年来调整报表统计口径后新增填报的。笔者认为,该套报表与《部门决算表》统计内容基本重叠,尤其投资项目表,将基本建设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和所财务账形成的固定资产混在一起,无实质意义。另外,资产基本情况表与部门决算的资产情况表统计内容基本一致,但统计口径不同,只需细化部门决算的资产情况表即可。因此,建议将《固定资产投资报表》合并到部门决算表中,并将《固定资产投资报表》除资产情况表外的单表各自单独反映。

主要参考文献

[1]《基本建设财务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令第81号令,2016.9

部门基本制度建设情况篇10

为保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在“零基预算法”下,如何做好预算编制的基础工作,本人结合近几年来工商部门预算编制的工作实际,谈几点粗浅的想法:

一、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和内部预算编报程序制度

编制部门预算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系统内各部门紧密配合、相互协调、明确分工,我市工商部门按现行财务管理体制,市工商局本级及下属四个分局财务隶属市本级财政管理,岱山、嵊泗两县局财务归当地县财政管理,应按市、县财政部门的管理口径,分别成立单位预算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局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各处室负责人、主办会计等人员组成,在局领导高度重视下,统一思想认识,明确有关业务部门的职责分工,才能把预算编得完整、透明、接近实际。

根据财政预算编报“二上二下”的程序,在确定预算编制信息来源范围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内部预算编报程序制度,即在财政部门提出预算编制政策和总体要求后,及时召开由预算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的预算编制工作会议,传达学习财政预算会议精神,兼顾系统自身的需要与政府财力的可能提出初步意见和总体框架,由办公室负责收集、分析汇总,采取财会人员集中汇编,统一编报口径,拟出预算初稿,提交局党委集体会审后向财政报送“一上”单位预算建议,待财政“一下”预算下达后,根据财政下达的预算控制数,调整本部门预算建议,形成预算建议草案,报送“二上”预算,做到内部预算编报程序制度化。

二、整合各部门基本情况数据,逐步建立完善系统部门预算数据库

各部门基本情况数据是单位预算编制的基础,也是财政部门核定支出定额标准的依据,如建立人员数据库,包括单位人员编制数(分行政、事业)、实际人数(分在职、离退休)、在职人员行政级别等内容;建立车辆数据库,包括单位车辆种类、数量、购买时间、价格、行使里程、维修情况及车辆增减变化等;建立收支情况数据库、办公设备如电脑、服务器、空调等固定资产数据库,并逐步实行动态管理,及时刷新数据,为预算编制提供真实、完整的第一手资料。

三、紧密结合工商职能,科学合理建立工商专项支出项目库

部门预算支出包括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的项目由财政确定,专项支出项目则由各部门根据工作职能结合财力可能提出,我们应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省局和市委市政府、市财政局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实际工作需要,做好基本建设类专项、信息化建设类专项、装备设备类专项、工商业务类专项支出项目库的建立、分析工作,要求各单位按专项项目名称、项目单价(定额)、单位总量、编制依据、项目内容、资金安排、实施计划等提出专项项目库,其中工商业务类专项可进一步细化为执法监管项目、服务经济发展项目和工商队伍建设项目等,如企业信用工程、商品准入制、12315消费维权、流通领域商品检测、经济户口监管、副食品市场准入、百县万村放心店工程、并联审批、“5511”培训工程、星级市场创建、户外广告监管、红盾风采创建等等,并根据工商中长期计划、项目支出的轻重缓急和财力可能适当划分,保证重点、兼顾一般,按专项支出项目的时间顺序排列,纵观全局、从长计议,集中财力物力重点保障事关工商长远发展、事关工商监管能力提高、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各级党委政府重点关注的监管任务,并逐步实行项目滚动预算。

四、做好系统财务预算执行情况分析、预算编制说明的整理存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