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队伍建设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6:46

政法队伍建设意见篇1

把坚定司法行政工作正确政治方向作为首要任务,以创“四好”班子为目标,坚持抓班子、带队伍、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任务和措施,及时认真传达贯彻执行上级重要会议、文件精神,努力提高班子领导和干部的政治素养、理论修养、业务能力,改进工作作风,进一步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提升队伍的执行力。坚持以人为本,落实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调查研究、谈心谈话和人文关怀制度,定期分析队伍状况和人员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始终保持队伍高昂的斗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二、以党的十精神为主线,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以党的十精神和修订后的、与业务有关的法律法规为重点,全面加强干部思想政治教育。一是丰富载体,深入学习十精神。继续开展“干部进夜校”活动,邀请专家学者、领导干部专题对党员干部进行理论辅导、政策解读、形势分析。以“法律六进”为载体,深入开展十精神及法制宣讲。开展征文活动,开展知识竞赛,掀起学习十精神热潮。二是加强教育,提高服务中心工作意识。坚持理论武装工作格局,找准司法行政工作与县委中心工作的结合点,把提升服务全县中心工作的政治理论教育作为党建工作的重大任务抓紧抓好,充分调动党员干部积极性,有效发挥职能作用,积极参与县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和部门中心工作任务的完成。三是突出主题,培育与时俱进机关文化。以“橙乡先锋”为主题,把文化建设融入党的建设、纳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内容,切实增强先进文化对干部职工思想精神的引领作用。深化学雷锋活动,积极拓宽机关文化建设范围,抓好党建文化、环境文化、法治文化、廉政文化,塑造和提炼体现司法行政时代特点的机关精神。

三、以提升素质能力为重点,加强政治业务培训。

认真落实司法行政干部、法律服务人员培训规划,按时完成调训、送训任务。大力开展中心组学习、领导干部培训、干部夜校培训和网络在线培训,动员干部参加理论知识辅导、社会化选学和自学教育,按照干啥学啥、缺啥补啥的原则,开展针对性的法律业务培训和综合性工作培训,组织开展新颁法律法规学习,做到全员培训,注重培训效果,提高培训质量,不断提升在职干部和法律服务人员新形势下群众工作能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能力、新媒体时代舆情引导能力、科技信息化应用能力、拒腐防变能力。

四、以“八件实事”为主要载体,深化“警民亲”活动。

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改进作风的各项要求,落实“警民和谐年”主题。一是把教育与实践结合。继续探索思想教育与工作实践相互动的新方法,把实践的重点放在主动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促进发展上。二是深化“八件实事”。与“挂、包、帮”、“一村一法律顾问”、“律师牵手社区”等活动结合,不断拓展和延伸“八件实事”,做到政治效应、法律效应和社会效应相统一。三是着力构建长效机制。结合职能工作,不断完善服务大局、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长效机制,使“警民亲”制度化、常态化。四是主动接受监督。建立司法行政机关、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行业、监狱与社会各界、人民群众的互动平台,通过“开放月”、座谈会、调研会、联谊会等形式了解群众意见,回应社会关注,主动接受“两代表一委员”的监督,不断改进工作。

五、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探索司法行政特色文化。

一是深化文明创建工作。结合创建“法治”,进一步加强机关、基层司法所、法律服务行业的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二是加强工、青、妇工作。发挥群团组织在队伍建设中的作用,组织开展各类学习培训、文娱体育、竞赛比赛活动,开展人文关怀。三是注重文化育人。组织机关、基层司法所和法律服务行业积极探索特色文化建设,挖掘和培育富有自身特点、时代特色的团队精神,开展队伍建设理论调研等,聚积和激发“正能量”,培养有理想、有文化、有才干、有活力的复合型人才,营造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氛围。

政法队伍建设意见篇2

关键词: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中国特色

中图分类号:c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20005082011年10月13日,由中组部、中央政法委、中编办、发改委、财政部、民政部等18部委联合制定下发的《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国家出台的第一个系统建构专业社会工作制度、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专门文件。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这个文件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一项重要任务。完整准确地理解《意见》精神与政策内容是学习宣传与贯彻落实《意见》的前提和基础。不同部门、不同单位、不同群体可以从不同角度来解读这个文件的精神实质与政策内容。组织部门、民政部门可以从中看到各自在社会工作制度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的牵头抓总与具体负责的繁重任务,编制、财政与发展改革部门可以从中看到各自在机构编制、财政投入、规划计划与设施建设方面的职责使命;教育单位可以从中看到今后发展社会工作专业的大好机遇;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可以从中看到今后一个时期党委政府日益增强的支持与日益拓展的发展空间;广大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则可以从中看到越来越广阔的就业前景与充满希望的职业生涯。

一、《意见》产生的现实意义与时代背景(一)现实意义《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入了全面深入发展的新的历史阶段。《意见》下发后,民政部李立国部长于11月2日做出重要批示,认为“此件印发是我国专业社工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是多年研究、实践和协调的政策成果,要大张旗鼓、持续深入地抓好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批示以高度浓缩与精炼的语言解释了《意见》出台的价值与意义、《意见》制定的过程与艰辛、《意见》落实的任务与职责。应该说,这个批示是理解《意见》的总的纲领,是解读《意见》的基本依据,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思路。

第一,《意见》出台对于推动中国传统社会服务向现代社会工作服务转型具有重大意义。《意见》从服务理念、服务行为、管理方式、经验教训等方面分析了传统社会服务与现代社会工作的利弊得失、优劣长短,分析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从联系中发现社会服务自身发展规律,从区别中发现现代社会工作的独特与创新。

第二,《意见》出台对于发展中国特色专业社会工作具有重大意义。《意见》对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在和谐社会建设与国家总体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以及战略性地位与作用作出了高度评价。

第三,《意见》出台对于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要的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具有重大意义。《意见》科学分析了社会工作服务供给的现状,说明当前社会建设与管理服务、加快发展社会工作步伐的紧迫感。(二)时代背景《意见》产生的时代背景重点体现在中央部署的一系列工作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讲话与批示里,体现在中国社会建设的实践过程中。

第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提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任务要求。中办、国办在贯彻落实该《决定》的任务分工中,明确要求中组部会同原人事部、教育部、民政部、原劳动社会保障部、中编办等部门研究起草《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

第二,党和国家领导高度重视,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提上议事日程。2008年、2009年《中央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要点》和《中央人才工作要点》都将研究制定《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列入年度重要工作任务。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第一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明确提出,“要抓紧研究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

意见”。吴邦国、温家宝、、贺国强、周永康、曾庆红、回良玉、刘延东、李源潮、令计划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先后对加强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明确要求。

第三,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专题研究,社会工作人才成为我国六类主体人才之一。2010年5月2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大力培养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将社会工作人才作为与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并列的六类主体人才,并将制定出台《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纳入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作为推动全国人才工作的重点任务与重要举措。

第四,中国社会建设与发展的实践呼唤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其一,基于解决社会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虽然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也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既有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也有就业保障不足、收入分配不公、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以及社会服务质量、层次与水平难以满足群众需要等问题;既有个体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思想道德建设有待加强的问题,也有地方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与社会管理任务日益繁重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措施,创新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尤其是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大力发展社会工作,建设一支宏大的、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实现对各种社会问题更加有效的治理,及时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把惠民政策落到实处,营造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其二,基于推进专业社会工作、建设高素质专业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迫切需要。现代的、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在我国开展的时间不长。近年来,虽然一些省市和部门先后在贫困救助、流动人口服务、养老服务、孤残儿童服务、司法矫正、就业辅导、公共卫生、汶川特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以及新农村建设等领域开展了专业社会工作,取得了较好效果,但专业社会工作开展的领域、行业、层次与水平还难以满足实际需要。虽然我国目前已有280多所高校设立了社会工作本科专业,60所高校开展了社会工作硕士教育,10多所高校开始了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教育,初步形成了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教育体系,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评价、考试制度也已初步建立,但从总体上看,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还面临四方面的问题。一是人才总量不足。目前接受过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人数只有20多万人。在人才数量总体不足的同时,还存在能力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与基层日益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不相适应,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二是工作岗位缺乏。除民政事业单位设置社会工作岗位外,其他部门尚未全面开展社会工作岗位设置工作。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还不快,设立社会工作岗位的公办社会服务机构数量也不多。许多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还难以找到对口、满意的就业岗位。三是社会知晓度不高。很多人对社会工作缺乏了解和认识,有的将社会工作等同于思想政治工作或群众工作,有的把社会工作当成本职工作之外的业余工作,有的把义工或志愿者当作社工。四是体制机制不完善。还未建立统一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领导体制,并缺乏应有的党政支持和政策法规依据。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比有较大差距。当前急需制定、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进速度。(三)产生过程《意见》的产生大体可分为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实践验证与上报审批四个阶段。研起草阶段。一是成立机构。2007年初,根据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涉及领域和工作要求,成立了由中组部牵头、民政部等14部门参与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专题调研工作领导小组以及“调研和文件起草组”,专门负责课题调研工作。二是开展调研。从2007年1月起,专题调研领导小组先后组织开展了部委专题调研、地方调研、重点高校调研、境外调研等四方面调查研究工作。三是起草《意见》。在国内外深入调研和重要课题研究基础上,起草《意见》稿,于2008年初提出了《意见》讨论稿。

第二,征求意见阶段。重点征求了三

方面意见:一是征求中央有关部门意见,二是征求地方意见,三是征求专家意见。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和论证会等方式,形成讨论稿、征求意见稿、送审稿,前后多次听取中央部委领导、地方政府部门相关人员以及社会工作领域理论研究和实务专家的意见。在认真吸纳各方面意见基础上,对《意见》稿进行了反复修改。

第三,实践验证阶段。为确保有关政策措施符合我国实际,在《意见》稿征求意见的同时,将《意见》稿中的有关政策制度、体制机制、工程计划安排与全国各地社会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成果、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验证。重点验证了四方面内容。一是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方面,上海、广东、深圳等省市经过多年实践,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这种体制机制对调动党政各部门与群团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整合各方面资源共同参与社会工作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参照上海、广东、深圳等地的做法,几经反复逐步修正并形成了目前《意见》中确定的领导体制与工作格局共识。二是在人才评价和使用方面,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民政部从2008年开始,连续四年组织了五次全国助理社会工作师和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共产生54176名初级、中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2008年底民政部联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了《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将社会工作岗位明确为民政事业单位的主体专业技术岗位,全国民政事业单位和城乡社区已开发设置45000多个专职社会工作岗位。2009年以来,围绕社会工作者教育管理和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先后出台了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职业水平证书登记以及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发展等方面的政策,全国已培育发展了600多家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意见》稿及时吸收采纳了人事部、民政部在人才评价与使用方面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进一步丰富了《意见》稿内容。三是在专业教育与培训方面,《意见》稿认真总结了2009年国家建立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msw)教育制度、在北京大学等58所高校开展的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试点实践,以及2007年以来受中组部委托的地市级、县处级地方党政领导干部与省部两级培训机构开展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成果,进一步充实了社会工作教育方面的相关表述。四是在社会工作实践推进方面,《意见》稿充分反映了2007年以来民政部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积极成果,尤其是集中反映了以上海浦东新区、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为代表的试点示范地区与单位的实践发展,及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上海模式”、“深圳模式”和“万载模式”的艰辛探索的成果。

第四,上报审批阶段。主要经过了三个环节。一是中央人才协调小组的审议意见。2009年10月23日,李源潮同志主持召开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第23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意见》稿。二是国务院常务会议的审定意见。2010年7月7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第118次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意见》稿。三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的审定意见。《意见》稿修改内容报国务院领导审定后,上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审定。8月19日胡锦涛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研究《意见》稿。中组部、民政部专门组织相关人员,对中央人才协调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不同层次的研究审定意见精神进行了系统学习研究,据此对《意见》稿进行修改。在征求中央有关部门与中央领导同意后,2011年5月底至6月初,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名义将文件稿再次征求了中央政法委、中央编办等18个部委与群众团体意见。根据这些部门与团体的反馈意见,文件起草组又做了进一步修改。经过上述修改过程,形成了《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送审稿)》。新的《意见(送审稿)》,重新界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概念,进一步强调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重心在基层,立足城乡基层组织培养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调整岗位设置、人才使用与评价等方面内容与表述,强调在现有体制机制下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经过四年多的调研、起草、征求意见、实践验证与层层审核,终于在2011年10月13日以中组部的文件(中组发[2011]25号)印发,《意见》的产生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二、《意见》的主要内容与重大创新(一)主要内容《意见》全文约7000字,共有6部分内容,围绕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

、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

第一,社会工作人才新概念。《意见》第一、二部分对社会工作人才概念作了新的界定,对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工作原则作了阐述。

第二,社会工作人才政策措施。教育培训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岗位开发与人才使用是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基础,人才评价和激励是社会工作人才成长进步的重要环节。《意见》第三、四、五部分重点提出了加强教育培训、岗位开发、人才使用和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措施。

第三,社会工作人才保障条件。《意见》第六部分,提出了各级党委要加强对社会工作及其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要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明确了加快社会工作政策法规和制度建设,加大社工投入,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作用等方面的工作要求。这些要求是营造进一步推进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良好环境的重要条件。(二)重大创新《意见》的重大创新突出体现在八个“第一”[1]。发展定位上,第一次在文件中正式定义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内涵外延、专业定位、分布领域和功能作用。这一界定既反映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本质要求,也赋予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以新的时代内涵。

第二,在发展功能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解决社会问题、应对社会风险、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社会发展方面的重要基础性作用。

第三,在发展思路上,第一次提出了“以人才培养为基础,以人才使用为根本,以人才评价激励为重点,以政策制度建设为保障”的发展思路。

第四,在发展方向上,第一次确立了坚持“党的领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突出重点、立足基层、中国特色”的指导原则。《意见》确立的“24字方针”,一方面遵循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一般规律,体现了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共性原则,另一方面遵循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立足于我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是中国特色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遵循。

第五,在发展目标上,第一次系统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制度、环境建设的战略目标。在队伍建设上,《意见》提出了建立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的战略目标。

第六,在发展政策上,第一次围绕“培养、评价、使用、激励”四个重要环节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配套性政策措施。

第七,在发展举措上,第一次设计了一批具有引领性、示范性的重大人才工程与计划。

第八,在发展力量上,第一次明确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推进格局。

可以说,这八个“第一”把《意见》的主要内容作了深度的表述。我们需要在了解整个文件框架与“八个第一”的基础上,重点把握《意见》的内容与精神实质。

三、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

专业人才制度体系《意见》是我国第一个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加强专业社会工作、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遵循。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以贯彻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统领,以《意见》落实为核心,以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为导向,以服务民生、促进和谐、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为目标,切实推动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制度体系。(一)立足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制度原则《意见》就建构中国特色社会工作制度重点提出了六方面原则,即“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政府推动、坚持社会参与、坚持突出重点、坚持立足基层、坚持中国特色”。

第一,坚持党的领导。就是要坚持党的方针政策的领导,坚持党的组织原则的领导,坚持党的模范带头作用的引导,确保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正确的政治方向。

第二,坚持政府推动。就是要坚持政府法规和规制、政策的引导,按照政府规定的职责办事。

第三,坚持社会参与。就是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出台鼓励措施、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与发挥社会力量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作用。

第四,坚持突出重

。就是要优先培养为个体、家庭与群体服务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推动其他领域、其他专业、其他层次的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

第五,坚持立足基层。就是要采取措施突显社会工作的专业特性,夯实社会工作的基层基础,引导社会服务资源向基层倾斜,鼓励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到基层服务。

第六,坚持中国特色。就是要在充分借鉴国内外优秀成果基础上,建设一支立足中国特殊文化背景、符合中国特殊需求需要、体现时代精神与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

这六条原则中的“中国特色”是根红线,贯穿于其他五条原则之中,也贯穿于整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过程。六条原则解决了我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主体、推动力量问题,工作重点、服务对象问题,发展方向、发展趋势问题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性质与特色问题;表明了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与西方不同的发展路径与实现方式、不同的发展基础与发展方向,进而也表明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将会发挥出与西方不一样的功能与作用。(二)创新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机制在理解《意见》的同时,我们要重点把握工程实施、教育培训、岗位开发与人才使用、水平评价、政策措施、体制机制和环境建设的社会工作格局。

第一,社会工作人才工程机制。《意见》列出了七大工程即“社会工作服务人才职业能力建设工程”、“高层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工程”、“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社会工作教育与研究人才培养引进工程”、“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计划”、“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计划”以及“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示范工程”。此外,《意见》还隐含了其他三大工程即“社会工作课程、教材建设工程”、“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孵化基地建设工程”以及“社会工作信息系统建设工程”。后三大工程在即将出台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得到进一步的明确与表述。

第二,社会工作教育培训机制。《意见》着墨较多、论述篇幅较大也较实的一部分内容是社会工作教育培训。前面讲的“十个工程”中,有四个工程与教育培训相关。

第三,社会工作岗位开发与人才使用机制。《意见》全文22条,有7条论述的是岗位开发与人才使用的内容,占了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可见党和国家对这方面工作的重视程度。《意见》要求积极推动行政部门、事业单位、城乡社区以及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四个领域或者四个方面的专业社会工作岗位开发。在岗位开发基础上,《意见》重点强调了各部门、各领域、各行业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使用问题。《意见》要求加大相关行政部门和群团组织使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力度,要求以基层为重点,在城市社区、乡镇与农村社区,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和信教群众较多的社区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同时要求采取政府购买等措施鼓励引导社会组织吸纳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点对落实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待遇作出规定。一是专业待遇,要求将职业水平考试结果与职称评审挂钩,享受相应的职称待遇。二是生活待遇,要求在事业单位、在社区与民办组织工作的人员要合理确定薪酬水平,同时解决社会保障问题。三是政治待遇,要求将符合条件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纳入政府津贴范围;把政治素质与专业素质高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吸纳、选拔进入基层领导班子和人大政协参政议政。《意见》已经跨越了目前的体制内外局限,并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格局出发,为在不同性质单位的就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

第四,社会工作水平评价机制。《意见》要求,建立能够体现岗位职责、品德、能力和业绩的综合评价机制,突出了社会化的评价导向;进一步提高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层次,完善评价方式,并将取得证书人才纳入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范围等。

第五,社会工作政策制度。《意见》重点提出了两方面政策制度建设。一是逐步健全政策法规。以研究制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管理条例为主线,以深入研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使用政策、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设置政策措施与标准体系、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为重点,加快制定社会工作培训质量评估政策和指标体系,逐步形成由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和政策性文件三个层次相配套的政策法规体系。二是逐步健全管理服务标准。根据不同服务领域、不同服务对象

的特点与规律,逐步建立协调配套的行业服务与管理标准体系。通过健全完善政策制度与标准体系,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和社会工作事业发展奠定制度基础。

第六,社会工作体制机制。[2]《意见》对社会工作体制机制给予高度重视。为使今后一个时期总体目标与工作任务落到实处,《意见》提出要建构“八大机制”,即“社会工作教育培训长效机制”、“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考试衔接机制”、“社会工作服务专业评估机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流动机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服务机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化评估机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薪酬保障机制”以及“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长效机制”。这些机制的建构扩大了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支持范围,明确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与方向。只有当这些机制健全了,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才能顺利发展。(三)建构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保障体系围绕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目标任务和职业化、专业化、本土化发展方向,切实贯彻《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实现社会工作人才规划与国家总体人才规划的有机衔接,将国家的政策要求与任务落实到部门、到行业、到单位。

第一,政策保障体系。重点抓好两方面政策。一方面,抓好《意见》落实。《意见》政策创新点多面广,涉及部门众多,有关部门要尽快形成《意见》分解落实方案,建立各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工作落实机制,建立部际协调落实平台,明确落实任务,实施目标责任制和检查评估机制。另一方面,抓好配套政策的贯彻。一是贯彻已经出台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与管理政策,推进《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和《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职业水平考试实施办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证书登记办法》和《社会工作者继续教育办法》的实施与完善,提高本土评价水平和规范化程度。二是贯彻已经出台的岗位开发政策,进一步加大《关于民政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指导意见》的落实力度,使民政范围社会工作岗位开发的数量有新的增长。三是贯彻已经出台的促进民办社工服务机构发展政策,加快《民政部关于促进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发展的通知》等文件落实步伐,尽快扩大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总量与规模,充分发挥社会工作服务组织在人才培养和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第二,队伍保障体系。重点抓好三支队伍。一是抓管理队伍。通过建立培养制度、健全激励措施、加强规范引导等方式抓紧培养社会工作行政管理、行业管理、机构管理与督导人才。重点办好中组部委托的“地方党政领导干部社会工作专题研究班”。二是抓服务队伍。教育、人事等部门出台鼓励措施,扩大应用型社会工作人才培养规模,提高培养层次,引导社会工作毕业生走向实践、服务一线。人社部要尽快开通社会工作员与高级社会工作师考试,完善现有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考试评价管理,丰富专业服务人才产生渠道;抓紧实施“社会工作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专业培训与继续教育,提高人才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抓研究队伍。在发挥现有行政人员政策指导、政策研究潜力的同时,要通过课题委托、研讨交流等方式联系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社会工作政策与实务研究,形成一支专兼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部门与高校(研究机构)结合的政策与实务研究队伍,形成部门和社会共同参与破解社会工作政策与实务难题的氛围与格局。

第三,典型示范体系。充分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进一步树好典型、学习典型、宣传典型,不断增强社会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是抓典型地区示范,要在深入总结165个试点地区和260个试点单位试点工作经验基础上,适时开展全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示范地区与单位评选活动,进一步深化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实践。二是抓典型机构示范,要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意见》、《规划》要求,抓紧启动实施“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标准化示范建设工程”,培育一批标准化示范机构。三是抓典型案例示范,要继续以举办社会工作案例评选等方式,发掘一批在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社会和谐,特别是在加强与创新社会管理等方面影响

大、效果好的重大案例,积累本土社会工作经验。四是抓典型人物示范,要抓紧组织实施“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新农村建设”、“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服务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与革命老区”等计划,发现、培养、成长一批优秀社会工作人才。通过典型示范,实现面上突破与纵深拓展。

第四,运行机制体系。重点抓好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意见》要求,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公众广泛参与,形成以协调落实为核心,重点研究探索“社会工作硕士专业学位教育与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职业水平考试衔接机制”、“社会工作服务专业评估机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社会化评估机制”,进而建立“全国社会工作者登记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社工服务组织和社工人才信息库,扩大社会服务资源,形成“社工资源”与“志愿服务资源”联动机制。通过机制保障,强化服务意识,培育服务理念,建立服务规范,提升服务质量。

政法队伍建设意见篇3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精神,创新教师管理体制机制,切实加强教师工作薄弱环节,2012年12月13日,教育部会同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相关部委分别印发了《关于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深化教师教育改革的意见》和《职业学校兼职教师管理办法》等6个文件。这些文件从构建教师教育体系、健全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完善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深化教师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师教育模式等方面,从保障农村义务教育教师队伍、发展幼儿园教师队伍、支持特殊教育教师队伍、稳定高校青年教师队伍、鼓励职校兼职教师队伍等层面提出一系列大快人心的新举措。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为了确保教师队伍建设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学习宣传好。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研讨班,组织各地各学校学习一揽子文件的主要内容和政策要点。特别是要让文件具体实施部门的各级领导、业务干部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做到对相关政策领导干部熟悉、业务干部精通、教职员工了解,为文件的全面落实奠定良好的基础。比如,文件从教师生活诉求、队伍培养需要、制度环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推出一系列积极措施。在农村义务教育教师方面,立足“底部攻坚”,将农村村小、教学点的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打“组合拳”,探索补充新机制、保证师资需求、建立健全城乡教师轮岗交流制度、保障农村教师待遇等。在幼儿园教师方面,提出严格准入、保障待遇、补足配齐等。在特殊教育教师方面,由中央财政在全国重点建设一批“特殊教育师资培养培训基地”,将特殊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师资格考试。在教师教育改革方面,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鼓励有资质的综合院校培养师范生。在职业学校兼职教师方面,提倡“双师型”队伍建设,明确兼职教师可按照相应系列教师评价标准参与职务评价,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投入机制等。只有学习、宣传好这些政策,好的教师队伍建设的机制体制才可能全方位建立,教师才能对未来充满信心,老百姓才能对教育充满期待。

二是贯彻落实好。毋庸讳言,党和国家将“教师队伍建设”视为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的关键,可谓找准了方向,抓好了对象。但如果还是“唱功好、做功差”,教师队伍建设的“组合拳”恐怕还得沦为花拳绣腿。因此,教师队伍建设能否落到实处,也应当建立相应的奖惩激励、公开透明、督导监管等配套机制,对于那些不折不扣地执行者,应当予以通报嘉奖;对于那种不执行、机械执行、歪曲执行者,也要出台配套的惩罚措施。为此,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教师队伍建设的统筹管理、规划和指导,加强推进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试点项目。有关部门要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积极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工作。与此同时,各级政府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本地各有关部门政绩考核、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表彰奖励的重要依据。建立教师工作定期督导检查制度,把教师队伍建设情况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并公告督导结果,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惟其如此,我们才能不折不扣地打好教师队伍建设的“组合拳”,努力形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政法队伍建设意见篇4

>>民族地区新闻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加强司法人才队伍建设选拔优秀律师担任法官、检察官加快少数民族地区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分析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民族地区教育跨越发展浅谈民族地区新型农民队伍建设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血站人才队伍建设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民族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国际化人才队伍现状与队伍建设思路谈民族博物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欠发达地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管窥西部地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论欠发达地区高层次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苏北地区高职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苏北地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欠发达地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浅析如何抓好贫困地区人才队伍建设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node=32260

2.强化继续教育有关政策在欠发达(民族)地区法治人才培养方面的实施。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国务院专门召开了民族教育工作会议,并在会前(2015年8月11日)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国发〔2015〕46号)》(下称《民族教育决定》),特别强调要加强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问题。毫无疑问,其中应包括法律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民族教育决定》还特别提到,要“支持边疆民族地区教育发展”,②②指出:“国家教育经费向边疆省区倾斜,边疆省区教育经费向边境县倾斜,提高边疆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经费保障水平和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基本办学条件,不断增强边境学校吸引力。支持边疆省区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骨干教师到边境学校任教,提高教育质量”。科学稳妥推行双语教育。③③要求:“依据法律,遵循规律,结合实际,坚定不移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确保少数民族学生基本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能够熟练掌握和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接受教育的权利,不断提高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教学水平。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以民汉双语兼通为基本目标,建立健全从学前到中小学各阶段有效衔接,教学模式与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师资队伍、教学资源满足需要的双语教学体系。国家对双语教师培养培训、教学研究、教材开发和出版给予支持,为接受双语教育的学生升学、考试提供政策支持。鼓励民族地区汉族师生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各少数民族师生之间相互学习语言文字。研究完善双语教师任职资格评价标准,建立双语教育督导评估和质量监测机制”。显然,也应涵盖民族地区的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的双语教育。当然,在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具体而言:一是充分发挥专门机构的功能。④④专门机构培养工作,各地做法不一。早在2009年10月29日,国家法官学院青海分院就举行首期汉藏双语法官培训班开班仪式。2013年11月,最高人民法院就在位于甘肃省舟曲县的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举行了藏汉双语法官培训工作座谈会,甘肃、云南、四川、、青海五省区高院负责人参加会议并交流了藏汉双语培训工作的经验。2012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设立全国蒙汉双语法官培训基地,承担全国法院蒙汉双语审判人才培训任务。从2007年起截至2014年,国家法官学院内蒙古分院已经先后举办了6期全国法院蒙汉双语法官培训班,其中,培训区外包括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等法院蒙汉双语法官78名,培训自治区三级法院蒙汉双语法官368名。2014年8月6日,全国藏汉双语法官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国家法官学院分院隆重举行。2015年11月来自、四川、甘肃、云南四省区的藏族法官参加的由最高人民法院委托国家法官学院分院举办的藏汉双语法官业务知识培训班结业。四川藏区法院藏汉双语法官培训班于2014年7月开班。此次培训,是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接受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的委托,由四川法官学院举办的第二期川、滇两省藏区法院藏汉双语法官培训班。来自甘孜、阿坝、凉山木里的36名双语法官在接受了为期1个月的庭审藏汉双语翻译技巧、藏汉翻译理论与实践、藏文裁判文书制作等课程的培训。当然,类似咱们舟曲的“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内蒙古的“全国检察机关蒙汉双语培训基地”等培训机构,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必须适应“双语司法人才”需要:承担少数民族语言教学的老师要强化法律知识与法学修养训练,承担法学专业教学的老师要适当了解少数民族语言、特别是当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地方性知识。二是有效利用社会资源。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民族地区民汉双语法官培养及培训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强化双语法官培养培训提出新的要求,有关院校积极配合此项工作的开展。西南民族大学作为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训基地,①①“国家民委双语人才培训基地”于2013年3月在西南民族大学挂牌,基地主要负责彝语、傣语、藏语康巴方言等语种的培训。先后于2013年为四川、云南两省藏区法院藏汉双语法官举办培训班,来自两省藏族聚居区的40名在职法官接受培训;2014年为全国藏区法院系统培训藏汉双语法官,来自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的40余名法官接受培训;2015年再次为全国藏区法院系统培训藏汉双语法官,来自甘肃、四川、云南、4省区40名学员的参训。另外,“2015年全国部分省区彝汉双语法官培训班”于当年10月在云南民族大学开班,受最高人民法院、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的委托,云南民族大学承担了2015年全国部分省区彝汉双语法官的培训培养任务,来自四川、贵州、广西及云南4个省区法院的31名审判一线法官参加了培训;同年10月10日上午,由最高人民法院、国家民委联合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承办的新疆法院“双语法官培训班”在西北民族大学开班。三是提升专门培训方式实施的有效性。但凡举办“双语”法治人才培训,在选择学员时,务必推选有一定语言基础的实务工作者。避免有的单位为了完成任务,让没有什么语言基础者接受没有多少培训效果的培训。同时,“双语”培训中要与时俱进,不能就语言教学而语言教学,“不经意中”强化“民族意识”。②②据报道2016起,新疆双语法官培训增设民族区域自治法、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新疆地方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新疆三史”课程。教育学员深刻理解维护团结稳定的极端重要性,增强看齐意识,始终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自觉站在、反暴力恐怖斗争前列,坚决维护民族团结,维护新疆稳定、捍卫国家安全(参见《人民法院报》2016年3月29日第一版《新疆双语法官培训增设新内容》)。

3.规范运行“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我曾在《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法学教育协同推进――以改进民汉双语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为视角》一文中提出,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招生录取对民族语言考虑不周”“培养过程中难以顾及有关民族语言”“培养方案缺乏指导性意见”,现在是应该认真面对问题的时候了。建议认真总结“政法干警招录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发现问题、分析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完善相关措施,促进相关工作有效运行。

(二)以推进社会治理为着眼点,有效协调双语法治人才培养

1.以法治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推进民族地区依法治理。推进依法治理,人的因素至关重要。要想更多的办法充实司法队伍。许多地方都特别强调“着力推进基层和欠发达地区法治队伍建设”,而且结合当地实际及工作重点,对不同地区面临不同的任务,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相应工作。③③如四川近期依法治理面临“三项工作”――依法开展藏区反分维稳、彝区禁毒防艾、城市反恐防暴,相应地人才队伍建设应与此相适应。结合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高度重视基层治理工作。尤其是县域治理人才的培养。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地方治理尤其是县域更为关键。④④就当前社会治理实际看,县域治理需要改革:一般说要解决好“人”“事”“财”“责”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好“人”的问题尤其重要,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干部的本地化;解决好“事”的问题,“事权”归县域政府,县域政府“守土有责”意识要增强;解决好“财”的问题,配置相应的财政能力;解决好“责”的问题,当地民众参与对“父母官”的绩效考核及监督,而非上级。在“人”、“事”、“财”、“责”等问题中,人的问题是关键,故应很好解决。解决好“人”的问题,要让熟悉当地情况的“人”担当重要角色。双语司法人才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与迫切。

2.采取多种措施,协同推进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关于法治人才与法治工作队伍有多种表述:法制工作队伍、①①《决定》第六部分共出现3次:“加强法制工作队伍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大力提高法治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强有力的组织和人才保障。”法治专门队伍、②②《决定》中出现4次――“建设高素质法治专门队伍”;“推进法制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建立从符合条件的律师、法学专家中招录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制度,畅通具备条件的军队转业干部进入法治专业队伍的通道,健全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人才的规范便捷机制。加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法院专门队伍建设”法律服务队伍、③③按照《决定》,它包括:(1)律师;(2)公证员;(3)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4)人民调解员;(5)法律服务志愿者。其中律师有区分为“社会律师”、“公职律师”和“公司律师”。《决定》要求,这三者要构建成一支“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律师队伍”。法律顾问队伍、④④《决定》指出:“积极推行政府法律顾问制度,建立政府法制机构人员为主体、吸收专家和律师参加的法律顾问队伍,保证法律顾问在制定重大行政决策、推进依法行政中发挥积极作用。”这里所指的“法律顾问队伍”,是由政府法制机构人员、相关专家和律师三部分人员组成的。法学家和专家团队、⑤⑤《决定》指出:“健全政法部门和法学院校、法学研究机构人员双向交流机制,实施高校和法治工作部门人员互聘计划,重点打造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深厚、熟悉中国国情和高水平法学家和专家团队,建设高素质学术带头人、骨干教师、专兼职教师队伍。”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⑥⑥《决定》中有两处使用了“法治人才”,一处使“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均是在法学教育语境下使用的:“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熟悉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建设通晓国际法律规则、善于处理涉外法律事务的涉外法治人才队伍”。及政法队伍等。表述虽不同,但其共同的素质和职业要求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人才评价标准体现在三个方面:思想政治素质、业务工作能力、职业道德水准。以上法治人才的分类和不同类别法治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标准,为政法院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新调整和确立法学教育改革的目标提供了重要依据。而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现有的法治人才培养的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具体而言,一是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干部的本地化;二是民族自治地方法治专门队伍建设,应有特殊措施予以配套;三是双语法治人才队伍建设要多管齐下。

四、强化保障:推进双语司法人才队伍建设良性运行

(一)转变治理理念,重视双语法治人才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的特殊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国家治理现代化”,民族地区作为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社会治理也应转型。“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⑦⑦国家治理体系是指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各领域的制度体系,包括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在内的一整套国家制度;国家治理能力则是运用这些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要加强和实现党、国家、社会各项事务治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增强按制度办事、依法办事意识,善于运用制度和法律治理国家。民族地区社会治理有其特殊性[4],而法治人才在民族地区社会治理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我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多数属于基层治理的范畴。基层治理尤其是县域治理,我们必须转变理念。无论在“人”“事”,还是“财”“责”等方面,都应从当地实际出发。就当前社会治理实际看,县域治理需要改革:一般说要解决好“人”“事”“财”“责”等一系列问题。解决好“人”的问题尤其重要,解决人的问题关键是干部的本地化;解决好“事”的问题,“事权”归县域政府,县域政府“守土有责”意识要增强;解决好“财”的问题,配置相应的财政能力;解决好“责”的问题,当地民众参与对“父母官”的绩效考核及监督,而非上级。在“人”“事”“财”“责”等问题中,人的问题是关键,故应很好解决。而“人”自然包含双语法治专门人才。

(二)完善配套措施,保障民汉双语后备法治人才制度实施

1.着眼发展,“员额制”改革应充分考虑地域差异。“员额制”改革大势所趋,在总的员额比例框架内[5]如何从实际出发,尤其是从西部欠发达(民族)地区实际出发,是值得研究的。可以这样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规定的“最高人民法院根据审判工作需要,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各级人民法院的法官在人员编制内员额比例的办法”(第50条),各地的员额是可以有差异的。《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的出台,对各地员额制的确定具有指导意义,但这些应该都是建立在以往关于法院编制规定的基础上的。而以往编制的依据,往往是根据当地人口基数确定比例的。另外,很多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将“在编法官”承办案件平均数量作为确定员额的依据(当然人们更多的是想说明办案法官人数偏少),有人统计,截至2014年,我国法院系统工作人员34万人,其中法官196万人,占比576%[5]。这种比例计算显然说明不了我国法院所承担的很多“社会工作”需要的人力成本。诚然,据统计我国大陆2015年法官年均办案不足100件(总量1951.1万件――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2015),一说“不足70件”),这是事实,而且有的欠发达地区法官年均办案不到50件。若按照有的人将“我国台湾地方法院配备法官的标准为800件/年配置1个法官”作为比较[6],这简直无法对员额予以确定。

前述甘肃省“将政法干警双语培训列为司改重点任务”,这种从实际出发的做法值得赞赏。我这里想特别强调的是,在我国民族地区法院,确定员额必须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法院尤其是基层法院承担的非审判职能范围内的非司法事务(基层单位称之为“杂事”)多,①①根据调研统计,基层法院承担的非司法事务除了我国一般体制内单位都应开展的类似“三严三实教育”“两学一做”活动、党风廉政建设、精准扶贫、对口支援等工作,还要承担作为社会单元,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依法治理中的相关工作,如维稳与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依法治县、普法宣传、防范、干部“包村入户”等。此外,还要承担计划生育、老人妇女儿童权益保障、保密、等工作,甚至有的地方还要担负“招商引资”任务。占有人力资源量大(笔者在西部基层调研得知,一般法院“临时聘用人员”占法院正式编制的1/3,有的法院要占到2/3,而有的法院比政法专项编制总数还多)。这样,员额的确定,需要考量的因素较一般地区要多得多。自然,所谓的法官员额不超过39%,而行政人员低于15%标准的实行将非常的困难,它不仅仅是影响现有队伍的稳定,长远看,更将阻碍审判工作的正常运行。有人认为我国“案少人少”是行政“冗员”使然,故建议“去行政化”[7],尽管这也是“员额制”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但考虑前述的法院的“杂事”多、再如果结合民族地区法院工作语言使用的复杂性,②②以藏族为例,按照方言和地理区划不同,传统的大的方言区域就有三种:安多、康巴、卫藏。安多藏区主要包括青海除了玉树藏族自治自外的藏族聚居区、甘肃的所有藏族聚居区、四川除甘孜藏族自治州外的大部分藏族聚居区及云南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康巴藏区包括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和昌都地区,卫藏藏区主要是除昌都地区以外的()藏族聚居区。即使在安多方言区,也会有象阿坝州这样的安多、嘉绒和黑水不同小方言区。这样,法院审判工作的开展,对语言种类的使用自然要求多,即使按照特殊要求对相关地区员额配额比例倾斜,也不一定就能解决员额与工作量的矛盾。何况,双语法治人才的招聘远非人们想象的那样顺利。据说,某自治州下辖的一个县法院某年招聘3名双语工作人员,考核时发现,竟然没有一人符合设定的(语言)招录条件,为了不浪费来之不易的招录计划,最终招用了3名不懂少语的“双语人才”。员额制在民族地区法院的推行,必须充分考虑案件审理时间对人力资源成本的“翻倍效应”。特别是边远民族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工作效率低,若按一般员额比例配额,很难想象基层法院工作任务能够顺利完成,员额制的推行目标也难以实现。因此,对双语司法队伍建设不能不置于这种特殊背景下予以考虑。③③当然,关于员额制改革将法官、检察官的员额比例确定为不得超过中央政法专项编制的39%,“这一比例过低”,是很多学者的共识。有学者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法院受理案件的标准、诉讼分流机制、法官与司法辅助人员的比例、法官的行政负担等因素不同”,故“有必要适当提高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的比例”,并“区分不同地区、类型、级别的法院,确定不同的员额比例”,同时“强化配套制度的建设,扩大司法辅助人员队伍”(参见陈永生、白冰:《法官、检察官员额制改革的限度》,《比较法研究》,2016年第2期,第21页。)。或许这才可能既与“纠纷解决、社会控制、规则确认与权力制约”[8]的中国法院功能的背离不至太远,扮演好法院自己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又从另一侧面彰显法院工作的“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2.细化相关规定与措施,为推进司法改革做好人力资源储备。党的十报告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的具体要求。为保障与推进司法改革,中央先后出台一系列规定与措施。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先后通过《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意见及贯彻实施分工方案》;④④2014年2月2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通过。《关于司法体制改革试点若干问题的框架意见》、《上海市司法改革试点工作方案》和《关于设立知识产权法院的方案》①①2014年6月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②②2014年8月18日上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设立巡回法庭试点方案》和《设立跨行政区划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试点方案》③③2014年12月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通过。《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深化人民监督员制度改革方案》④④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⑤⑤2015年4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检察机关提起公益诉讼改革试点方案》、《关于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的意见》⑥⑥2015年5月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关于招录人民法院法官助理、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等。⑦⑦2015年6月5,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同年12月20日新华社报道: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的意见》。《意见》“对于推进法治工作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人才保障具有重要意义。”《意见》将法律职业从业人员范围及法律职业的准入条件等进行了规定。准入条件包括:思想政治、专业学历条件和取得法律职业资格的三个方面。特别规定:建立健全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制度。这是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相关文件之一。与此同时,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还通过了《关于招录人民法院法官助理、人民检察院检察官助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司法人员与当事人、律师、特殊关系人、中介组织接触交往行为的若干规定》等,对加强法治队伍建设予以全面规范。会议特别强调,建立从政法专业毕业生中招录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的规范机制,对推进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提高司法队伍整体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关于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关于完善人民检察院司法责任制的若干意见》;⑧⑧2015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化律师制度改革的意见》、《法官、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改革试点方案》、《法官、检察官工资制度改革试点方案》;⑨⑨2015年9月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的意见》、《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意见》;⑩⑩2015年10月13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全国各地推开司法体制改革试点的请示》、《公安机关执法勤务警员职务序列改革试点方案》、《公安机关警务技术职务序列改革试点方案》;2015年12月9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健全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的规定》、《关于规范公安机关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工作的意见》;2016年1月1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推行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的意见》、《关于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的意见》、《关于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的意见》。2016年3月22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会议强调,在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国有企事业单位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制度,是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重要举措。要坚持从实际出发,选择符合实际的组织形式、工作模式、管理办法,突出重点、分类施策,体现科学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积极稳妥组织实施。要重视发挥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公司律师作用,健全相关工作规则,严格责任制。会议指出,建立法官检察官逐级遴选制度以及从律师和法学专家中公开选拔立法工作者、法官、检察官,是加强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要遵循司法规律,坚持正确的选人用人导向,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遴选和公开选拔机制,规范遴选和公开选拔条件、标准和程序,真正把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职业操守正的优秀法治人才培养好使用好。要坚持稳妥有序推进,注重制度衔接,确保队伍稳定。这一系列文件的通过及相关措施的跟进,对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发挥了(着)积极作用,而法治专门人才是其重要支撑。

上述一系列规定与措施,无疑将对法治人才队伍建设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但也必须承认,这些规定与措施的实施,对民族地区而言还须细化、针对性需要增强。如何细化、如何增强?这需要各地从当地出发,出台配套规定与措施。

3.优化民汉双语法治人才成长成才条件。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创新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并出台一系列相关措施。但如何创新,是值得研究的。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对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我们应从实际出发,辅以配套政策,保障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是国家就业政策的导向要做适当调整,向欠发达(民族)地区倾斜;二是在普遍提升司法人员待遇、保障司法公平的同时,对欠发达(民族)地区要实行“差别化”政策;三是调整人才政策,规范双语法治人才引进与流动。对双语司法人才引进,可以适当降低或者不要求“法律职业资格”(引进后予以强化提升)。

(三)建立跨区域少语翻译中心

跨区域少语翻译中心的设置,可以考虑3种模式:一是由政府在相关语言区域中心设置,服务范围覆盖全区域的所有相关语言使用单位。优点是,政府主导、语言多样、保障给力。不足是:专业性会较弱。二是由司法机关设置,专门为司法机关提供服务。优点是专业性明显。缺点是运行成本高,与“员额制”推进会有冲突。三是鼓励社会资源进入,司法机关“购买服务”。优点是社会化程度高、市场运行,不足是“事项”难以顾及。

参考文献:

[1]少数民族法学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以内蒙古大学蒙授法学本科生就业现状为个案[m]//民族法学评论(第九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577-587.

[2]实施分类培养方案有利于缓解民族地区法律人才短缺[m]//民族法学评论(第九卷).北京:民族出版社,2013:565.

[3]法治人才培养机制创新与法学教育协同推进――以改进民汉双语法治人才培养机制为视角[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

[4]王允武,王杰.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的民族自治地方社会治理[J].民族学刊,2015(1).

[5]林娜.案多人少:法官的时间去哪了.人民法院报,2014-03-16(2).

政法队伍建设意见篇5

1、引言

电力企业党政部门对于企业的管理能够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党政部门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需要建立一支优秀的党政管理队伍。在如今的电力企业中,党政管理工作基本能发挥其在企业中的作用,辅助企业管理者完成各项工作。同时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大力度提高电力企业党政管理水平,建立一支优秀的党政管理队伍,在电力企业的发展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2、电力企业加强党政管理及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在电力企业中,从事党政建设的工作人员不仅是企业的管理人员,还是为企业长期稳定发展而服务的服务人员。他们责任重大,在对企业正常事物进行管理的同时还需要对企业内各部门间的关系进行协调工作,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电力企业加强党政管理及队伍建设能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升,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保证基层服务质量,对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电力企业党政管理及队伍建设现状

近年来,电力企业政管理及队伍建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只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党政管理队伍水平有限

在当今的电力企业中,党政管理队伍的水平十分有限。导致这种情况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首先,企业在建设党政管理队伍建设时为经过严格的考核,导致管理队伍中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出现党政管理队伍的管理水平有限,无法实现队伍的真正作用。其次,电力企业党政管理队伍存在缺乏对管理意识的学习,自身的管理能力不能满足企业的要求,导致党政管理队伍整体管理水平有限。

3.2没有完善的考核制度

多数的电力企业党政管理队伍中没有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这种情况会导致在队伍内出现一些违规的行为时,不能根据相应的制度进行考核,这样不利于电力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电力企业必须在党政管理队伍中建立并执行完善的考核制度,使违规行为得到妥善的处理。

3.3企业对党政建设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多数的电力企业对加强党政建设工作的认识存在不足,这些不足只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多数电力企业认为党政建设工作就是对企业内的党员进行党政培训,但是企业的党政建设工作绝对不仅是做这些工作。第二,企业对党政管理工作的理解不到位,不能深刻的领会其中的主要意图,工作大多都是敷衍了事。第三,党政建设工作无法落实,企业不能积极主动的发展自身的党政建设工作。

3.4企业没有掌握处理党政管理与经济效益间关系的方法

企业运营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经济效益,一旦企业的经济效益受到损害,就会导致企业的运转困难,降低企业在行业内的竞争力。电力企业想要实现长期稳定发展,获得更高的经济利益,就必须加强企业的党政建设,为企业的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方案,有效的提升生产力,改善企业经营模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当前我国的电力企业将大部分精力都头入到提升经济效益的工作中,对党政建筑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忽略了党政建设的重要性,对党政管理及队伍建设产生不良的影响。

3.5企业管理者与党组织思想不统一

在多数的电力企业中存在管理者与党组织对于企业发展问题存在思想和意见不一致的情况,这造成了企业管理与党政管理严重分离的情况出现,导致电力企业内部管理混乱,企业发展受到严重的影响,无法实现企业的经济利益。此外,部分电力企业的管理者过度相信自己的判断,固执的坚持自己的想法,不能接受党政管理队伍的意见和建议,造成思想的不统一。

4、电力企业加强党政管理及队伍建设的对策

4.1发挥企业管理者的带头作用

电力企业要以实现经济效益为目标,在企业管理者的带领下,重视企业党政管理及队伍建设工作,同时加大党风廉政建设的力度。在工作中,要充分利用企业领导者的带头作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培养企业员工的责任意识。公司党组织应该把握公司发展的具体方向,以企业的发展为目标,发挥自身的核心作用,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管理中来。与此同时,企业管理者还要有效的利用自己的权利,加强企业领导层的思想教育工作,提高他们的政治理论知识,积极主动的学习先进的企业管理理念,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4.2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有利于保持企业整体的稳定性。在基层的党组织中,党组织的负责人需要对积极的与职工之间进行交流,向他们传达公司的最新发展状态,使他们能够了解公司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并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解决广大职工的实际问题。与此同时,还要经常听取他们对于企业的看法和期望,并鼓励他们对企业的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这样既能增加党政管理工作的工作效率,又能提高普通职工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对企业的感情,让他们参与到企业发展中来。

4.3对党政管理的队伍结构进行优化

队伍的结构是党政管理队伍建设的最基本要求,想要做到党政管理队伍结构的优化,需要从以下两方面做起:首先,要对党政管理的队伍年龄结构进行优化。在党政管理队伍中,处于中年时期的干部一般管理经验相对丰富,是党政管理队伍的中流砥柱。处于青年时期的干部多数受教育程度较高,能够掌握先进的管理意识,具有开阔的管理思路,在党政管理队伍中也非常重要。所以,企业要保证队伍的年龄结构合理,就必须重用中年干部,同时注重青年干部的培养工作。其次,合理进行队伍中工作职责的分配,保证队伍中的所有干部都有具体的工作职责,避免出现人员冗余的情况,保证党政管理的工作效率。

4.4建立党政管理队伍成员的竞争机制

在企业党政管理工作中,只有存在互相之间的竞争才能促进人的进步。因此,电力企业应该在党政管理队伍中建立干部的竞争机制,让党政干部间凭借自身的工作能力进行良性竞争,激励他们不断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避免消极情绪对企业党政管理的影响。

4.5建立健全党政管理体系,保证党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电力企业必须建立健全的党政管理体系,深入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并在党政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总结工作经验,提倡合理的工作方式,通过实践实现对管理体系的完善。党政管理体系的建立还要有利于企业工作方式的改进,与企业职工的关系密切,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保证党政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政法队伍建设意见篇6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

【基金项目】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一般课题,课题负责人:洪伟,立项年度:2010年,课题编号:DiB10234

一、高度重视,从理念建设层面推进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念是建设行动的前导,先进的理念是建设行动科学、有效的思想保证。只有积极推动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理念建设,从理念建设层面推进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才能使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更自觉、更有效,才能够可持续进行建设。

在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实践中,对高职辅导员的角色认同度以及高职院校辅导员目前专业素养的整体状况等因素,严重制约着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理念建设。洪伟、刘辉、林广梅在《关于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的调研报告》中提出:“对于高职辅导员的角色定位,认为高职辅导员是思想政治教师的占51.60%,而认为高职辅导员是管理干部和后勤管理人员的则分别占37.98%、10.42%。可以看出,高职院校中不同岗位的教职工对于辅导员角色的认知存在着明显差别”。我们要与时俱进,开展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理念建设,提炼出一批先进的科学的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理念,以先进的科学的理念指导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实践。

二、以健全的制度体系推动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

健全的制度体系,能够从制度层面为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提供保障。有关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不同位阶的制度,构成了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制度体系。该体系由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相关制度构成。从宏观政策层面的视角观察,用以规范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政策、制度,目前主要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等相关文件,这些文件为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建设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从中观层面讲,为贯彻中央和教育部对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精神和要求,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制定了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细则,如北京市委组织部、市委教工委、市教委等制定了《关于北京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关于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地方性文件。这些文件起到了“承上启下”作用。而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具体落实者是高等职业院校,因此,各高等职业院校还需要在宏观、中观政策的指导下,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出本校的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方面的相关制度。

三、建构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标准体系,推动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建设

国家应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统筹规划,科学设计,建构起高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标准体系,并根据辅导员工作的内涵、岗位职责对辅导员素质的要求,高职生成长的需要,高等职业发展的需要等建立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或者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事务管理等学科。在合理细化辅导员工作岗位,研究、分析、构建不同类型的辅导员所需要遵循的职业道德规范、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的基础上,设置不同的专业。

对应相应的专业,科学建立并不断完善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对应于不同的专业,设置并不断完善不同专业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构建要遵循满足时代对辅导员的要求,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求出发,这样有利于辅导员自身职业生涯和谐发展。

四、逐步健全高职辅导员专业化培训与激励、晋升机制

为了使高职辅导员队伍能够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就需要从职业道德规范、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形势政策、工作方法等方面,对辅导员进行系统性培训,使高职辅导员的综合职业素质能够适应新的要求。要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主导,逐步建立起上级管理机构、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有效的专业化培训机制。通过系统性培训,使辅导员具备科学的知识和技能体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和适应辅导员工作要求的身心素质,熟悉、掌握辅导员工作规范和工作艺术,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履职能力。

不断完善辅导员的激励、晋升机制是关系到辅导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大问题,对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在辅导员的激励和晋升方面,国家已经出台了相关制度,例如在专业技术职务体系设置、辅导员岗位津贴等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政策。

五、以科学研究引领专业化建设,以实践锻炼巩固建设成果

围绕与高职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相关的课题开展理论研究工作,形成一批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较高的科研成果,以之引领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是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战线上的广大教育工作者应当积极开展课题立项申报及课题研究工作,努力在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研究领域有所建树。组织辅导员参加不同形式的实践锻炼,是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巩固辅导员专业化建设成果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全面提升辅导员综合履职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组织实施辅导员进企业参加锻炼等实践活动,有利于辅导员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把握企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吸取新知识、新技能、新方法,有利于优化辅导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能够为建设一支适于高职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要求和高职生成长需要的高水平的辅导员队伍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04年8月.

[2]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5年2月.

[3]魏善春.高校辅导员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2008,(2).

政法队伍建设意见篇7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但是,长期以来,高校辅导员岗位往往被当作职业驿站,不是作为一门独立而稳定的专业化职业而存在,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效果。大力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推动这支队伍向职业化方向发展,不仅是现实亟需解决的问题,而且具有长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政治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必要性

[HtSS](一)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职业化的辅导员队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不能够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需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既带来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挑战。这就需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专门人才,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方向发展。

(二)促进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需要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必须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但是,部分辅导员的学历层次、专业结构、能力素质等还不能对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进行有效的指导: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手段落后于时代要求;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繁杂、任务艰巨,琐事与正事相互渗透、难以区分。所以,要适应大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必须建设一支职业化、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

(三)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需要稳定的辅导员队伍

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使得这支队伍难以较好地完成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任务。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主要由本科毕业生和部分研究生担任专职辅导员,另外一部分由在读研究生、博士生、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其在职期限一般为1至4年不等。另外,由于在职辅导员中有些人思想认识不到位,政策、待遇未落实等多种原因,使得他们也不愿意从事辅导员工作。所以,要建立和健全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建设体系,激励辅导员长期潜心于辅导员实践与理论研究,形成一支思想素质好、工作能力强、视辅导员岗位为长期职业的职业化队伍很有必要。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认识不统一

2005年7月2日至3日,在清华大学由高校德育研究中心主办的“高校德育论坛——加强和改进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讨会上,对于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的问题仍然存在较大争议。焦点集中在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与“双肩挑”辅导员制度的关系问题。认识上的不一致,影响了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

(二)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政策不健全

尽管中共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指出了高校辅导员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方向,但与之配套的诸如职业资格以及职称晋升等政策性规定还未出台。同时,部分高校的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政策也没有落到实处,辅导员队伍在聘用、提升、培养、待遇方面得不到保障。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面临分流、转岗的压力,职业前途比较模糊,无法在工作中找到成就感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所以,绝大多数辅导员只是把本岗位看作自己职业生涯的短暂过渡,任期结束后就奔赴其他更有“前途”的岗位,这从根本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建设。

(三)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措施不具体

部分高校在落实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方面措施不具体、不科学。首先,辅导员职务、职称评定办法欠缺,晋升道路狭窄。高校教职工的晋升途径主要是行政职务或专业技术职称两个方面。一般来讲,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特别优秀的升为院(系)党委(总支)副书记(副处级)。在专业技术职称方面,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不方便用课时来计算,而辅导员也无暇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其次,对辅导员工作成绩缺乏科学的考核机制。

三、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制定和颁布了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的相关政策规定

1.建立辅导员职业资格制度

劳动部、人事部的《职业资格证书规定》中指出:“所谓职业资格是指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基本要求。职业资格包括从业资格和执业资格。前者是指从事某一专业学识、技术和能力的起点标准;后者是指政府对某些责任较大、社会通用性强、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实行准入制度,是依法独立开业或从事某一特定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的必备标准。”辅导员职业应依据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学科背景、学历层次、道德水准、工作能力等方面来建立相应的职业资格制度。

转贴于

2.建立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

建立职业化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设立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师职称评审序列(初级、中级、副高和正高职称),按教师职务要求聘任专职辅导员,并颁发教师资格证书,可以较好解决辅导员职称评定方面的困难。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总的评聘指标中划出一定的比例用于专职辅导员教师职称的评定,有条件的高等学校应对专职辅导员晋升思想政治教育职称系列单列指标。要充分考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性强的特点,注意考核专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素质、理论政策水平及工作实绩。辅导员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发表的论文、取得的成果,应等同于教学科研方面的论文、成果,作为评聘职称的条件。新的辅导员职称评定制度的建立,对于解决好辅导员的专业技术职称的评聘问题,鼓励支持他们安心本职工作,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方面的专家,无疑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3.对辅导员待遇的政策性规定

《意见》指出:“高等学校要在岗位津贴、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向辅导员、班主任适当倾斜。”要通过合理调整校内奖金、酬金分配办法,使辅导员实际收入高于本校相应职别教师的平均收入水平。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要划拨相应的经费支持辅导员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的立项、申报,并做好科研的组织、监督、验收和推广工作。

(二)建立和完善职业化辅导员队伍的管理体制

1.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

劳动保障部的《招用技术工种从业人员规定》指出:“所谓职业准入制度是指根据《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的有关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到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必须经过培训,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后,方可就业上岗的制度。”建立辅导员职业准入制度,是优化辅导员队伍,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建设,保证辅导员队伍肩负起大学生健康成长历史使命的首要环节。要严格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素质优的总体要求,建立起规范的辅导员选拔途径、培训制度、招考程序以及管理制度,把好入口关。要结合学校学生工作实际,采用组织推荐和公开招聘相结合、以公开招聘和资格认定为主的准入办法,由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专家、学者、学校有关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学生工作职能部门、基层用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考核班子,遵循公开、透明、公正、规范的原则,借鉴后备干部选拔方式,对辅导员的聘用实行严格规范的考核、考试、认定,对合格的候选人实行任前“公示制”,应像教师职业准入一样,实现辅导员入口专业化。

2.明确辅导员队伍管理体系

按照实行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全校紧密配合的辅导员队伍管理机制,对高校辅导员管理可以建立校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建立由校级党委领导、组织部、人事处、学生处等职能部门及各院(系)负责人组成的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和确定全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远期规划,审核各院(系)的工作计划,定期检查评估计划落实情况。对辅导员队伍的构建思路、教育、培养、管理、考核、晋升、奖惩等规划,由各有关职能部门制定,在广泛征求院(系)级意见的基础上,由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进行审定。其中,学生处既是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的重要成员部门,又是各院(系)学生工作的牵头与指导部门,发挥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的“桥梁”作用。院(系)级学生工作管理机构负责本院(系)学生的教育与管理工作,并负责本院(系)辅导员的具体培养、指导、管理、考核等工作。辅导员队伍从属于学生处与院(系)党(总支)的双重领导,校院(系)两级管理机构职责分明,各负其责,使学生管理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3.建立辅导员培训制度

高校要结合各学校的具体情况,建立和完善辅导员培养机制。按照“选拔、使用、管理、培养、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像培养教学业务、学术骨干那样,花大力气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骨干。要制定培训计划,积极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建立分层次、分类别、多形式和重实效的培训体系。加强分类指导,坚持先培训后上岗,岗前培训、日常培训和骨干培训相结合,系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教育学和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学生事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特别要注重培养辅导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支持辅导员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保证他们每两年至少参加一次校外考察或实践活动。

政法队伍建设意见篇8

[关键词]药品监管 行政管理队伍建设

一、新时期对药品行政管理的要求

药品行政管理根本目标是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实现社会协调发展。随着医药行业的发展,对药品行政管理具体提出以下要求:

1.处理好药品监管与服务发展的关系

处理好药品监管与服务的关系,就是要通过科学药品行政管理促进公众利益和医药企业的利益关系,一方面要保护医药企业的正当的商业利益,另一方面要防止医药企业片面追求商业利益,而危害公众安全。

2.严格依法行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对药品监管,是政府对微观市场经济的干预,行政机关必须树立依法行政的理念,从严依法行政,完善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对违法行为追究责任。

3.要求高效的药品行政管理队伍

首先,药品行政管理队伍必须有很强的协调能力,药品监管不仅涉及医药企业,还涉及工商、税务、质监等部门,只能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才能切实落实药品监管政策。其次,还要有依法行政的能力,药品行政管理队伍成员要熟悉相关法律政策,有很强的法律意识。再次,药品行政管理队伍要求有很强的技术能力。要会利用信息数据,鉴别假劣医药器械;第四,要有较强的反应能力,处理管理中的突出事件。第五,要有较强的宣传能力。能够通过宣传教育,引导公众参与药品监督。

二、建设高效药品行政管理队伍的路径

1.强化药品行政管理相关教育

教育是提高管理的能力的必经途径,要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提高教育内容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内容要围绕药品监督,涵盖药品、法律、廉政等多方面内容。第二,采用灵活的教育形式,将知识通过工作人员易于接受的方式。一是采取集中学习制度,定期组织人员学习国家政策和相关法规,例如《药品管理法》、《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以及《行政处罚法》和《行政复议法》等法律法规,从而使得药品行政管理人员了解和掌握自己的法定职责和权限。二是可以邀请同行业务能手和法律专家,针对具体案件进入行政执法程序、如何鉴别假劣药品(医疗器械)进行讲座,掌握现行法律法规,避免行政执法偏差。第三,组织人员外出进行交流活动,交换经验,取长补短。通过与他人对比,找出自己需要补充和完善的知识。

2.落实药品行政管理相关制度

建立高效的行政管理队伍不能脱离制度的规范和约束。要明确药品管理队伍中各岗位的工作职责和权限,要健全调查取证程序,要主动接受人大和社会公众的监督。良好的制度需要领导的带动,领导班子是工作的核心动力,要充分发挥领导的核心作用。领导干部要发扬以身作则的作风,发挥标杆作用。要发扬民主集中制优势,发挥团结协作的力量,通过互通信息,协商研究提高工作效率,要发扬务实的作风,追求实际行动和效果。

3.完善药品行政管理激励机制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可能会导致教育流于形式、制度执行不力等问题,因此,药品行政管理部门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完善工作效果评价机制。药品行政管理激励机制要着眼于充分发挥教育、制度、监督等作用,在实施过程中监督约束与激励保障并重,在考核过程中注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考核行政能力和工作态度。要建立严谨的考核程序。通过严格执行激励机制,奖惩分明,调动队伍的工作热情。

4.要培育行政管理和谐文化

通过培育和谐文化实现药品行政管理的适度控制,药品行政管理既要有科学性的制度,通过文化培养调动和发挥工作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具体要做以下几方面工作:第一,经常性的总结工作。通过将工作中的经验用文字进行总结,将思想上的认识和思想进行梳理。第二,培养学习的氛围,要善于学习,通过学习他人经验,对比自己的工作,寻找提高工作效率的方法。第三,建立共同的价值理念,从而形成队伍合力,努力营造队伍拼搏、奋发的氛围。

5.通过实践锻炼提高队伍业务能力

药品行政管理队伍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直接影响药监工作的效率和水平。而业务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提高,不能只依赖专业教育,更需要在实践工作中不断锻炼。要将队伍放在管理的一线进行锻炼,提高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在实践中定期回顾执法情况。检查办案程序是否严谨,事实证据是否充分以及所适用的法律法规是否存在不当。要对查处的案件定期评议。讨论分析案件执行情况,检查案件中不规范或者不到位的地方,及时反馈发现的问题,组织人员针对每个案卷中的每个问题进行讲解,并提出整改意见。要对案件进行回访。通过开展明查暗访,听取并考虑群众对药品行政管理队伍的反映和意见。要对优秀案卷进行观摩和学习。在年末,将行政执法案卷内部公开,供全体人员学习和评比,通过民主评议,评选出优秀案卷,并由相应执法人员进行讲解,推广其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另外,领导要对实践进行深入了解,在具体案件执行上考察工作人员的执法水平和能力,通过学中干,干中学,不断提高药品行政管理队伍的素质。

6.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

药品监督部门是政府的一个行政执法部门,因此,药品行政管理部门的社会形象也体现着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一要强化教育和警示引导。定期组织工作人员学习廉政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通过开展正反两方面典型教育,使药品监督管理人员做到自律、自重、自省和自励。二是全面落贯彻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要求,建立本部门廉政建设工作计划,并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将党风廉政建设与业务工作相结合。三要实施执法监督。干部参与坚持纪检监察,组纪检监察员参与重大执法活动,对执法全过程进行监督,并建立相关的执法反馈制度。药品行政管理执法人员每次进行执法活动,都要由被执法单位或填报一份反馈表,如实填写执法人员的行为,并报送纪检监察员处,然后再由纪检监察员定期汇总,如果有群众举报案件应由当时工作人员与纪检监察人员共同进行调查和处理,对办结案件进行回访。另外可以通过发放征求意见涵的形式,定期对影响面广、数额较大的案件进行调查和意见征求,加强相关沟通和协调。坚持阳光执法,提高了药品行政管理队伍无私奉献的自觉性,塑造行政机关的廉洁、高效的形象。

综上所述,可以通过强化药品行政管理教育,落实药品行政管理制度,完善药品行政管理激励机制,培育行政管理和谐文化等路径建立高效药品行政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政法队伍建设意见篇9

一、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一)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以政府推动建设为主,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坚持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各部门、各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着力提高全区应急队伍的应急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

坚持分级负责,整合资源。按照属地为主、分级分类负责的原则,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整合现有各类应急队伍资源,形成应对合力。

坚持立足实际,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先急后缓,充分依托现有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针对常发、易发灾种确定应急队伍建设,逐步加强和完善。

(二)工作目标

通过三年左右的努力,全区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基本建成,重点领域专业应急队伍得到全面加强;乡镇、街道、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应急救援队伍普遍建立;应急志愿服务进一步规范;以公安队伍为骨干力量,以专业应急队伍为基本力量,以民兵、预备役人员为突击力量,以企事业单位专兼职队伍、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应急队伍体系健全,做到统一领导、协调有序、专兼并存、优势互补、保障有力。

二、全面加强我区应急队伍建设

(一)加强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乡镇(街道)要组建基层综合应急救援队伍,人员一般不少于50人,名称为“××乡镇(街道)综合应急救援队”,主要包括专(兼)职消防、防汛抢险、巡逻治安、森林消防、卫生医疗、基干民兵等人员。同时组建志愿者应急救援队伍,总人数不应少于50人,名称为“××乡镇(街道)志愿者应急救援队”。村(居)委会应建立30人左右的应急志愿者队伍(义务队),名称为“××村(居)志愿者应急救援队”。

(二)加强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各地要组织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强各类专业应急队伍建设。今年,区本级要重点完成以下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区水务局负责防汛抗旱应急队伍建设;区气象局负责气象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区国土局负责地质灾害应急队伍建设;区科技局负责地震应急队伍建设;区林业局负责森林消防应急队伍建设;区安监局负责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区环保分局负责环境应急队伍建设;区交通局负责道路抢通和运输保障应急队伍建设;区公安分局负责重大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区建设局负责公用事业保障应急队伍建设;区卫生局负责卫生应急队伍和食品安全应急队伍建设;区农委负责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队伍建设;市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负责电力应急队伍建设;区质监分局负责特种设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各支专业应急队伍的人数一般为15-50人,名称为“居巢区××专业应急(救援)队”。

团区委负责组建100人左右的应急志愿者队伍。

各专业应急队伍建设的牵头单位要将应急队伍建设方案和应急队伍人员名单于7月15日前报区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区政府办将于7月15日之后对相关情况进行督查。其他行业、有关部门也应结合工作实际,组建专业应急队伍。鼓励并支持其他社会组织建立志愿者应急队伍。

(三)加强区民营经济园综合应急救援队伍建设。以公安、环保、亚父街道等单位机关人员和重点企业人员为骨干,建立区民营经济园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承担区民营经济园内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抢险救援任务。

(四)加强企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区规模以上企业都应建立一支由保安、物业管理员和职工组成的专职或兼职综合应急队伍,人数原则上不少于企业在职人数的10%;其他企业可根据自身实际,组建兼职应急救援队伍,名称为“××企业综合应急救援队”。此项工作由区经委负责落实。

(五)加强学校应急队伍建设。全区各级各类学校要组建一支兼职综合应急救援队,人数不少于在校教职员工数的30%。名称为“××学校综合应急救援队”。此项工作由区教育局负责落实。

(六)加强应急管理专家队伍建设。要建立由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以及综合管理等领域专家学者和经验丰富的行政管理人员组成的应急管理专家组,积极参与各类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应对,提出对策建议。各有关部门可根据需要,建立相关领域的应急专家队伍。

(七)加强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建设。各地各部门要在现有基础上,整合资源,组建突发事件信息员队伍。主要任务是发现和及时报告突发事件,协助做好预警信息传递、灾情收集上报、灾情调查评估等工作,参与有关单位组织的隐患排查整改以及本单位、本区域范围灾害防御方案的制订和应急处置工作,协助做好突发事件防范和应急管理知识的宣传工作。

三、进一步明确应急队伍工作职责

各类应急队伍的工作职责是:

(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认真学习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积极参加应急知识培训,增强安全防范意识,不断提高应对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三)加强应急救援装备和物资的维护、保养、储备,积极做好应急各项准备;

(四)树立高度的责任感,严格履行应急救援工作职责,服从命令、听从指挥;

(五)忠于职守,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坚决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应急救援任务。

四、切实强化应急队伍管理

(一)健全应急队伍管理机制。各主管部门负责做好应急队伍的日常教育、培训和管理。政府应急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各类应急队伍的训练和业务指导。紧急状况下,应急队伍要按照当地政府或应急现场指挥部的统一指挥,第一时间集结到位,开展应急救援工作。要强化应急队伍日常管理,各组建单位应指定1名负责同志担任队长,并明确1名联络人员,人员名单要报政府应急管理部门备案。

(二)加强应急队伍教育培训。各主管部门每年都要制定应急队伍培训和演练计划,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和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应急人员,对应急管理人员和队员进行集中讲授和现场培训,开展相关应急管理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应急队伍素质。各地要依托现有的设施和条件,建立或确定应急救援训练基地。采用实战演练、桌面推演、跨区联合演练等方式,积极开展多种应急队伍参加、多部门协同配合的综合性应急演练,提高合成应急、协同应急能力。

(三)强化应急队伍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应急队伍内部管理的各项制度,如值班制度、学习制度、培训演练制度、内务管理制度、装备维护保养制度、安全保密制度,奖惩制度等,不断推进应急队伍的规范化建设。

五、认真落实应急队伍建设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各级政府是推进应急队伍建设的责任主体,要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按照“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要求,全力推进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专业应急队伍建设,引导、扶持应急志愿者队伍建设。

(二)加大投入,建立应急队伍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应急队伍经费保障力度,综合性应急救援队伍和有关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和工作经费要纳入同级财政预算。按照政府补助、组建单位自筹、社会捐赠相结合等方式,建立多元化的应急救援队伍经费保障机制。要加强应急队伍装备建设,建立健全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各地要对应急志愿者队伍有针对性的开展培训并对他们参与应急救援给予适当补助。

(三)完善相关政策,积极支持应急队伍建设和发展。认真研究解决应急队伍工作中的实际困难,落实应急救援队员的医疗、工伤、抚恤、保险等制度。研究制定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标准,建立企业应急队伍的征用补助制度。对在应急管理、应急队伍建设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开展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示范工作,发挥典型引导作用,不断提高我区应急管理水平。

政法队伍建设意见篇10

关键词:警务辅助力量;现状;法治

中图分类号:D9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3-0133-02

警力有限,民力无穷。警务辅助力量在协助公安民警维护社会治安、打击违法犯罪、开展行政管理和服务群众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可以说,这是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是警力资源的有益补充。要用好这支力量,就必须以法治思维为统领,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丰富、完善其存在的现实依据和理论基础,以扎实的工作有效推进顶层设计,使警务辅助力量迈向法治化、规范化发展之路。

一、警务辅助力量的界定

我国各地关于警务辅助力量的具体称谓不尽相同,从早些时候的“治安联防队员”“治安员”“交通协管员”,到颇具地方特点的诸如“警辅”“协警”“辅警”和“协辅警”。这种称谓上的混乱现象反映出目前我国的警务辅助力量的发展与管理缺乏统一性和规范性。常言道:名不正则言不顺,统一称谓有利于对警务辅助人员法律身份的界定。明确的身份是警务辅助力量机构设置、编制管理、权限及责任归属的前提。近来,从公安部领导讲话到各地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立方实践,集中趋向于“警务辅助力量”的提法,其具体工作人员则被称作“警务辅助人员”,简称“警辅”。

警辅是指直接由公安机关聘用,协助在编警察从事警务活动的辅助力量。这反映了警辅所具有的如下特征:一是警辅主体的非行政性。警辅只是作为警察的助手辅助参与警务活动,并无执法权限,故自身并没有行政属性;二是警辅管理的直接性。警辅是被公安机关直接管理使用的,没有第三方管理者的介入;三是警辅行为的非市场属性。即警辅不参与市场活动,不存在生产经营和盈利等经济行为[1]。

二、警务辅助力量的发展现状

公安工作改革必须“坚持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的方针,不断拓展新形势下社会治安社会化治理的新路子”,这是警务辅助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现实依托。

(一)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警务辅助力量列入公安机关独立管理。各地公安机关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建设职业化、规范化的警辅队伍。2001年1月1日,浙江省杭州市成立了全国首家由政府出资、公安机关管理使用、队员全部实行劳动合同制、统一称为“协警”的新型警辅队伍。由于“警辅”界定的范围不同,在全国范围内很难计数实际投入使用的警辅力量,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就是各地,特别是基层一线的警辅力量总数大大超过了正式警察的数量。以浙江省为例,截至2013年8月统计,全省共有公安警辅队员96384名,比2009年80561名人数增加19.6%,净增15823人,平均每年增员3956人。全省公安民警与公安警辅队员配置比例为1:1.52。

随着各地警辅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从公安部到各地方的一些管理规范不断出台,使这支队伍的管理日益趋于规范。其中公安部分别于2008年、2009年下发的题为《关于加强交通协管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公交管[2008]88号)和《关于在城市公安机关试行文职人员制度的意见》(公通字[2009]44号)的两个文件一般被认为是来自国家层面的关于规范警务辅助力量的指导性文件。根据两个《意见》的精神,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各地市相继成立警务辅助力量管理机构并出台相关管理规定。在浙江,全省警务辅助力量管理的体制机制正逐步建立健全,警辅队伍管理职能归口公安机关政工部门及市公安局各部门、各警种的政委和县(市、区)公安局政委。负责警辅队伍建设的管理责任体系在公安机关内部正在逐步建立、健全,“谁使用、谁管理、谁负责”的警辅使用管理原则得到全面贯彻执行。浙江省公安厅及地市公安局等相应地建立了警辅管理专门机构,强化监督指导工作。例如温州市公安局于2011年5月在全省率先成立了“协辅警人员管理处”,其下属各县市区公安机关也先后成立了警辅管理科或文职管理中心。此后,温州市公安局又下发《温州市公安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协辅警队伍管理工作的意见》,建立了警辅队伍管理的“三级”领导责任制(县局、用人单位、主管民警)和警辅队伍状况定期会商分析制度。目前,浙江全省公安机关在思想理念和管理措施上都已基本实现了“像抓警察队伍建设一样抓协警队伍建设”的目标要求。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来自实践单位的调研结果普遍反映,当前公安警辅队伍建设遇到的突出问题是来自于制度设计的依据不足和外部支撑不力,更明确地说就是警辅人员身份职能定位和经费保障问题。实践中,各地政府及用人单位只是将警辅作为机关编外用工人员来对待,而他们又共有一个被异化的“临时工”的身份标签。可以说,只要警辅队员的身份不明确不改变,警辅队伍建设和管理的面貌就难有明显改观。2012年度,浙江省省警辅经费支出平均每人仅3.087万元,扣除服装费用和劳务派遣管理费,每个警辅队员实际收入平均2.72万元,再扣除五险一金,每年实际拿到手只有近2万元。这一待遇保障与2012年度全省在职职工平均收入40087元相距甚远。警辅队伍招录难、留人难就是这一窘迫现实的直接反映。据杭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反映,该支队2013年招录了409名交通管理警辅,至当年11月底已有380人辞职另谋择业,流失率达到了92.9%。作为经济发达并且法治化程度较高的浙江省的情况尚且如此,其他的中西部地区的局面恐怕更不乐观。

三、警务辅助力量的法治化建设

警务辅助力量的存在与发展既是历史的延续,也是现实所必需。警辅队伍的建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必须以法治思维为统领,运用法治方式,从以下方面加强和改进警辅队伍建设和管理。

(一)深入理论研究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对于法学、公安学、社会学等学科学者及亲历辅警实践工作的公安民警和警辅队员而言,深入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警辅制度责无旁贷。近年来,有关于警务辅助力量领域的研究日益活跃。以国内公安院校学术期刊为主阵地,学者们从公安群众工作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及社区警务理论等多方面对我国警辅制度未来发展方向提出了多种构想。这些理论研究成果必将会极大推进警辅队伍发展建设实践和相应的制度创新。

(二)创新管理实践

2012年7月1日起施行的《苏州市警务辅助人员管理办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警务辅助人员管理的地方规章。2012年夏天,浙江省公安派出所工作会议在温州召开。刘力伟厅长指出,“协辅警队伍是维护社会治安的重要力量,建设好、管理好这支队伍是夯实公安基层基础的重要任务。要争取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支持,就要理顺协辅警队伍管理机制,完善保障机制、激励机制,稳定队伍,留住骨干,吸纳人才。一是经费有保障,争取将协辅警队伍经费统一纳入财政保障;二是招录有标准,明确招录协辅警的统一标准;三是管理有规范,像抓警察队伍一样严格要求和规范协辅警队伍;四是干好有出路,每年争取一定名额,通过考试录用优秀协辅警队员为事业编制人员,强化激励作用”。2015年4月29日,由浙江省编办、公安厅、财政厅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四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公安协辅警队伍建设的意见》。该《意见》就警辅队伍身份定位、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警辅队伍的经费保障机制及其日常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其中,明确规定在“我省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中每年拿出50名招录计划面向公安协辅警招录”。《意见》还规定,“各地也可结合实际,鼓励事业单位拿出合适的岗位招聘具有协辅警工作经历的人员”。

(三)借鉴外国经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外国关于警辅制度的建立发展各有其历史、文化及地域因素。比如“英国自古以来就有治安法官从民间任用‘特别警察’协助维持治安的制度。现代仍沿袭这一传统,并逐步演化为今天的辅助警察力量。”[2]美国的辅警队伍是根据地方法律组建的,比如纽约市,其辅警队伍根据《纽约州紧急防卫法案》组建,是为防范外来入侵和重大自然灾害而组建的民防力量。经过历史演变,现在的辅警主要是协助警察从事维护治安的工作。美国辅警队最大的特点是其人员来自各行各业,担任辅警属于志愿服务,没有任何报酬。法国辅助警力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叫辅助警察。它实行现役制,其成员从应征入伍的青年中挑选;另一种是指不占国家警察编制的行政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其他服务人员。这种辅助警力相当于我国公安机关中的文职人员。在我国香港地区,由于特殊的历史和地域原因促成了香港辅助警察队的成立。其后颁布的《香港辅助警队条例》,对辅警的职责权限、职级晋升与奖惩、薪酬与抚恤等都做了详细规定,使辅警工作的开展变得有法可依。总览外域警辅制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其共同的特征即警辅制度具有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警辅的录用程序标准科学严格,设有严密的组织结构和职务序列,警辅的职责明确,警辅的待遇得到明确规定及建立了奖励抚恤制度等。这些都为我国警辅制度的构建指明了可供借鉴的发展方向。

(四)依靠法治保障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法治化是我国警务辅助力量健康有序、规范发展必由之路。一方面要求我们,警辅队伍的管理与发展要依靠法治。首先,要明确界定警辅身份,界定警辅的职责权限;其次,要明确警辅队伍的经费来源,提高警辅的薪资待遇;再次,要探索设置警辅人员晋升通道的规定。另一方面要求我们,警辅人员参与执法工作要依靠法治。首先,知法是参与执法的前提。只有清楚相关法律的规定,才会知道自己参与执法的边界,才会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其次,守法是参与执法的保障。只有遵守法律,按法律规定参与执法,才能既不侵害执法对象的合法权益,又使自身权益得到有效维护。再次,敬法是参与执法的境界。只有生活在法治社会里的人才会感受到自尊、自信。警辅树立法治思维,就是要发自内心地拥护和真诚地信仰法律,把守法作为自己的生活习惯[3]。

参考文献:

[1]王宁,杜芳.国内外辅警制度基本特征之比较研究[J].公安教育,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