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企业规章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7:50

小型企业规章制度篇1

(项目编号:142400410365)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企业间的竞争压力逐渐变大,在利益的诱惑下,我国在会计环境下的小企业在工作中为了少纳税,多融资进行舞弊的现象已经成为现实,这种现象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我国经济的发展都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了改善基于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的这种情况,我们基于会计环境中的中小型企业的舞弊现象进行研究并给予解决。

【关键词】会计舞弊现象;中小型企业;形成原因

一、引言

在这个全新的时代,经济发展迅速,虽然我国制定着各种法律法规,各个中小型企业内部也制定着各种工作注意事项和工作原则,可是今天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在朝‘钱’看的现代社会中小型企业在会计环境下,为了企业的眼前利益:投资成本小、时间短、风险低并且迅速获得大量资金。以河南的中小型企业为研究对象,这些中小型企业,规模小、抗击风险的能力弱、资金链脆弱以及各个中小型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因此,这些基于会计环境中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严重,以至于他们正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有关企业诚信的危机。南此可见,现在加大对河南省的中小型企业会计舞弊的监管力度刻不容缓。因此,我们以河南省为例,基于会计环境中的中小型企业的舞弊现象进行研究并给予解决。改善市场秩序,促进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

1.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没有合理分开

虽然,我国经济持续飞速发展,但是中小型企业在经营方面受传统理念的影响的情况依然很普遍,对于河南省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的相关研究来说,河南省大部分的中小型企业,他们的企业经营权和企业所有权处于高度统一的状态,领导在对一个问题做出决定的时候,往往采用独裁的方式,这就意味着河南省的中小型企业的管理和组织的水平较低,企业没有制定完善的管理体系,也没有企业内部相关人员的相牵制。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内,企业所有员工的工作都在企业所有者的一人独裁下,会计人员完全没有独立性,在出现问题时造成决断失误的情况更容易发生。而且,这些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来源,都来自自己的投资和亲戚朋友的支援,这样导致企业内个人的消费支出和企业的支出相混淆在一起,导致企业资金的实际支出和正常支出不想符合,加上企业的管理不当,又有大量的企业所有者的亲朋好友在企业内就职,管理制度宽松,导致大量的企业内部工作人员在工作时不认真,出现失职现象的情况时有发生,以至于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产生。

2.企业内会计账务制度的不规范

中小型企业在企业内部会计财务的制度不规范,在河南省中有很多中小型企业的财务会计制度只是在企业内部以一个形式存在着,其管理制度并不规范,不符合企业的正常管理,面对这些中小型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想混淆的问题,这些会计更不会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工作,而且,正因为管理的制度不规范,这些会计人员在工作上的决策全依靠自己的经验和企业最高管理者的命令,他们在工作上发生的失误也时常被忽略。加上这些中小企业的公章管理也不规范,企业内的财务章、公章等其他对于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物品,不注重管理,或疏忽这项管理,就导致这些对企业来说的贵重物品很容易会被一些有非分想法的人窃取,从而危害到企业的利益,公章以及财务章的使用关系着企业的命运,但是这些中小型企业,没有对这些对企业重要的物品有合理的管理制度,加上企业领导的独裁性以及企业和对会计人员没有规范的管理制度,导致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产生,并对企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危害。

3.企业管理人员水平有待提高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河南省的好多中小型企业的老板都是白于起家,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走上了企业领导人的位置,但是这些人普遍社会经验丰富,但是只是水平不高,文化素质较低,自身修养不够对企业的管理方面也不够了解,而且,这种中小型企业对员工的管理、工资待遇、企业福利方面较差,企业的盈利也较少,这些企业招的员工也较少,经常人于不够用,但是招太多新人,又要支付员工一部分工资减少了企业的利润,因此,选择了使用少量的人于,甚至有些中小型企业,没有设置会计这个职务,只是在企业内设置了记账的职务,一些有关于资金的使用都有企业的最高管理者来决定,有些企业设置了会计这个职务,但是在企业分工:上也不明确,企业的管理方面制度也不完善。企业管理人员的整体水平差,导致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产生。

4.企业内缺少会计人才

在企业平时的运行中,有许多地方都需要凭借会计人员的经验进行判断和决策,但是河南省的很多中小型企业,他们缺乏具有高素质、高水平、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人才,这些中小型企业聘请的会计人员水平较差,没有丰富的经验而且他们的竞争意识也不够强烈,加上企业的管理不规范,这些会计人员在工作上的失误也常常被忽略,导致会计环境下中小型企业舞弊现象的产生。

5.经济利益的诱惑

虽然我国经济现在保持着持续稳定的发展,但是我国市场经济建立的时间并不长,其信息的传递不够及时、信息不透明,虽然将税收作为重要的管理机制,但是偷税、漏税现象时有发生,而且,这些中小型企业,规模小、抗击风险的能力弱、资金链脆弱以及各个中小型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因此,这些基于会计环境中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严重,这些中小型企业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加快企业融资,为了减少投资成本、减短工作时间、降低投资风险并且迅速获得大量资金。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处于有利地位,于是便产生了会计环境下中小型企业舞弊现象,影响了市场秩序。

三、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的解决措施

1.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我国在面对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的问题时,应该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完善中小型企业的立法,明确权利和义务。并且在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中小型企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这样,这些中小型企业才能减少对未来预期不确定的压力,从而减少他们的顾虑,缓解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的现象。在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中,要注重这些中小型企业所拥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对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这些中小型企业遵循法律法规的积极性,可以有效缓解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的发生,从而改善市场秩序。还应该利用市场的运作,来改善融资的环境,就日前来看中小型企业的融资来源主要依靠银行,但是这些中小型企业和银行的信贷契约是一种不完全对称不完全合理的信贷契约。因此,银行和其他的金融机构,应该采取信贷契约对称的公平契约,金融机构和中小型企业一起承担风险,共同分享收益的信贷契约。更应该加快税收制度的改革,推进税收制度,增加税收的透明度。加大司法惩戒的力度,对中小型企业内违反规定的行为,明确到对单位以及个人依法追究行政、民事、刑事责任。来有效缓解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的现象。

2.完善企业内部机制

中小型企业应该,建立以强化公司内部管理,建立系统的管理体系,和政企分开的科学的现代化企业的管理制度,并且完善企业内部人员的奖罚制度,个人表现直接与年终奖金挂钩,规范企业内部的管理制度,来完善企业内部机制还应该对企业内会计环境下舞弊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增加法律意识的培训,促进这些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增强法律意识,和遵循企业的规章制度,加强对会计环境下的中小企业舞弊的现象的处罚程度,使得企业内部会计环境下舞弊获取个人利益的人,付出高昂的成本。以完善企业内部机制来有效缓解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的现象。

3.健全和强化社会监督措施完善企业内部机制

我国应该健全和强化社会监督措施,对企业进行科学管理,真正对发挥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进行监督,并且,要提高会计在中小企业工作中造假舞弊的风险,加大打击力度,从根本上来防止会计舞弊的存在蔓延,并且在对待做假账以及出现会计环境中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时,企业在处理过程中,要根据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产生的各方面的原因,具体到单位以及个人的责任,进行严厉的处分来有效缓解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的现象,改善市场秩序。

4.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增强其独立性

中小型企业的会计人员,是企业财务活动的主体人员,中小型企业会计的行为,直接影响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并且,会计人员的素质以及这些会计人员的独立性,也直接决定了会计所提供的信息的质量,这些中小型企业,应该对企业内的会计定期进行培训,提高这些会计的整体素质,增强他们在工作中的独立性,将不做假账以及禁止出现会计环境中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作为河南省中小型企业会计人员的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素质,以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增强其独立性来有效缓解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的现象,改善市场秩序。

四、总结

在经济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间的竞争压力逐渐变大,在利益的诱惑下我国在会计环境下的小企业在工作中出现了舞弊现象,就河南省来说,河南省的好多中小型企业在会计环境下舞弊现象严重,这些基于会计环境中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严重,以至于他们正面临着一场严重的有关企业诚信的危机,南此可见,现在加大对河南省的中小型企业会计舞弊的监管力度刻不容缓,因此,我们以河南省为例,基于会计环境中的中小型企业的舞弊现象进行研究并给予解决。因此,我们调查和研究了河南省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提出了河南省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的有效解决办法: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完善企业内部机制、完善企业内部机制以及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增强其独立性来改善会计环境的中小企业舞弊现象。

参考文献:

[1]《关于完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研究》课题组我国会计法规体系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财会月刊,2004年17期

[2]于桦完善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体系[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年10期

[3]张蔚文,刘福清我国中小企业会计舞弊及防范[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9年011期

小型企业规章制度篇2

【关键字】中小型;危化品生产企业;安全管理;防范措施

中小型危化品生产企业是指生产、使用、储存危险化学品,且投资少、规模小的企业,其原料、中间体包括产品本身是易燃、易爆、易腐蚀有毒物质。生产大多在高温、低温、高压、高速、毒性、腐蚀等严酷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和物料的输送来完成,极易发生跑、冒、滴、漏和火灾爆炸事故,一旦发生事故且人员伤亡大、经济损失大,社会影响大。结合笔者近几年在基层对危化品企业安全监管经验,认真分析中小型危化品企业存在的问题及事故原因、提出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控制和减少事故的发生,是当前安全工作的重点。

一、中小型危化品生产企业存在的安全问题

1、安全审查手续不完备。较大部分中小型危化品企业生产规模小、技术力量弱、企业经营者法制意识差、随意性大,在厂区内随意新建、改建、扩建,均不主动申请安全审查手续,导致先天性安全隐患。

2、企业法人安全意识淡薄。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安全组织不落实,安全措施不到位。缺乏专业安全管理人才,现场管理混乱,安全经费投入不足。

3、生产工艺设备达不到要求。不按危化品工艺流程和有关规范设计施工,设备简陋。没有及时更新设备和采用新工艺。

4、从业人员素质不高。部分企业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不能及时经过安全培训,不熟悉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匆匆上岗,极易违章操作造成事故。

二、中小型危化品生产企业事故原因

1、企业安全生产基础薄弱,安全管理有些放松

企业安全基础差主要表现在事故隐患普遍存在,违规违章作业普遍存在。一些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规章和制度被简化,国家规章不能严格执行。

2、生产过程事故多。危化品生产中的高温、高压、副反应、处于临界状态或爆炸极限的生产都易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3、生产装置、设备老化,缺乏本质安全

化工生产过程常伴有腐蚀性介质,生产设备、装置长期与具有腐蚀性的介质接触,就会造成生产装置、设备的老化,质量降低,加之维修和更新改造不落实,就很难做到本质安全。

4、操作失误和习惯性违章引发事故。危化品企业工艺流程复杂、工艺参数多、自动化控制程度高、操作要求高,误操作是引发事故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中小型危化品生产企业事故的预防措施

1、全面、彻底排查危化品生产企业周边防护距离

要严格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做好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严格执行审批制度。已建成的或新建、改建、扩建的化工企业,必须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周边防护距离的规定,对不符合国家规定的,立即责令整改;整改达不到标准的,要采取搬迁、转产、关闭等措施。

2、严把项目安全审查和设备选型关

项目的设立、安全设施的设计应经专家审查通过,生产工艺应由具备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安全距离、通风、防泄漏、防爆泄压、安全设施等因素。设备根据不同工艺流程的特点,选用相应的防爆、耐高温、耐腐蚀、满足压力要求的材质,选用先进技术进行制造和安装。

3、加强技术防范,确保生产安全

凡涉及硝化、氯化、氟化、氨化、磺化、加氢、重氮化、氧化、过氧化、裂解、聚合等涉及高温、高压、易燃易爆的较高危险反应工艺生产装置,要安装自动控制系统,实现温度、压力的自动控制。安装报警连锁装置,紧急泄压装置,紧急停车装置,确保安全生产。

4、加快推进危化品生产企业化工装置设计安全诊断工作

中小型危险品生产企业早期建设的化工装置,由于没有设计或者未经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导致工艺装备存在着许多缺陷或安全隐患,生产安全事故多发。据统计,2008年以来,山东省未经正规设计的化工装置共发生事故12起、死亡25人,分别占全部化工生产安全事故的23.1%和28.4%。开展化工装置设计安全诊断工作,是全面排查治理安全隐患,提高化工装置本质安全水平,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对此基层安监部门要督导危化品生产企业加快诊断和整改工作步伐,进一步提升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5、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

危化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管理是采用系统化的理念实现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通过推行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制度,使企业具有健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各生产环节和相关岗位的安全工作,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程等规定,达到和保持规定的标准,从而在制度、设施、标准、人员及管理等诸方面规范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的安全生产活动,提升其整体安全水平,实现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形势的根本好转。

6、督导企业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培训教育和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如今的危化品生产企业大多涉及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各种特种设备,生产环节的危害因素存在多样化,所以对此类企业的安全教育培训则应更加严格。除了正常开展的三级安全教育外,还应根据各自的生产特点对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安全知识培训。比如,空气呼吸器使用、防毒面具使用培训、为防止有毒气体泄漏而开展的应急救援和疏散知识培训、易燃易爆气体泄漏进行防火防爆知识讲解等等。督导企业要定期开展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切实提高员工的应急能力。

7、加大危险化学品安全专项整治的力度

小型企业规章制度篇3

第一条为扶持、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1999]47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是一种引导性资金,通过吸引国家、企业、科技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规律、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新型投资机制。

第三条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财务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管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四条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资金来源为省财政拨款。

第二章支持方式和支持范围

第五条根据中小企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采取无偿资助和贷款贴息两种支持方式。

1、无偿资助:主要用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中产品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科研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创办企业进行成果转化的补助。

2、贷款贴息:对已具有一定水平、规模和效益的创新项目,原则上采取贴息方式支持其使用银行贷款或其他金融机构资金,以扩大生产规模。

第六条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鼓励并优先支持产学研的联合创新,优先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高技术、高附加值、能吸纳就业、增加税收、节能降耗、有利环境保护以及出口创汇的各类项目。

第七条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不支持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单纯的基本建设、技术引进和一般加工工业项目。

第八条对于市、县级财政给予匹配资助的项目,同等条件下优先予以支持。

第九条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经省财政厅、科技厅认定后,确有必要的,可以给予资助。

第三章申报、审查和下达

第十条申请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的项目单位,应具备以下条件:

1、必须在我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登记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和健全的财会管理制度。

2、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和服务业务,申请支持的项目必须在其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规定的主营业务范围内。

3、领导班子有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和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并有持续创新的意识。

4、职工人数不超过500人,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30%,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不低于10%,每年用于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的经费不低于销售额的5%。开业不足一年的新办企业不受此款限制。

5、已有主导产品并将逐步形成批量和已经形成规模化生产的企业,必须有良好的经营业绩。

第十一条各市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向市科技管理部门申报,经市科技、财政部门共同审查后,联合向省科技厅、财政厅上报;中、省直企事业单位直接向省科技厅申报项目,同时抄送省财政厅。

第十二条省科技厅按照有关标准要求对申报项目进行程序性审查后,会同省财政厅组织有关评估机构或专家对申报项目的市场前景、技术创新性、技术可行性、风险性、效益性、申报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等进行客观评估、评审;符合招标条件的,须进行标书制定和评标选优,通过公开竞标方式择优确定项目承担单位,并对重点项目进行实地考察。

第十三条省财政厅、科技厅根据专家评估论证、招投标或实地考察结果,共同确定年度项目和资金安排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下达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根据项目进度分期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

第四章监督与管理

第十四条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由省财政厅、科技厅各司其职,共同管理。

省财政厅参与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年度重点和项目指南,参与确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项目,负责确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年度预算,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同时对资金运作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省科技厅负责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年度支持重点和工作指南,制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的年度工作计划,并会同省财政厅确定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支持项目,负责提交年度执行情况报告等。

第十五条经批准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必须按项目实施合同规定的内容、进度和经济技术指标组织实施,不得随意调整、变更。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重大进展或发生项目目标调整、内容更改、项目负责人变更、时间进度变更以及出现对项目实施产生重大影响的情况必须及时经省科技厅、财政厅批准。

第十六条项目单位每年年末向省财政厅、科技厅上报年度资金使用情况报告,说明项目进度情况、经费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项目结束后,由省科技厅会同省财政厅组织专家验收。

第十七条项目单位必须认真执行财务会计制度的规定,严格管理项目经费的使用,专款专用,任何单位不得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截留、挪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

第十八条省财政厅、科技厅定期或不定期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对违反规定的,要全额收回已拨资金,以后年度不再安排该单位财政专项资金,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小型企业规章制度篇4

第一条 为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以下简称“创新基金”)的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创新基金使用效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暂行规定的通知》(国办发[1999]47号)以及国家财政财务制度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国家设立创新基金旨在增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引导地方、企业、创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投资,逐步建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机制。

第三条 创新基金来源于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创新基金的年度预算安排由财政部根据中央财政预算情况和创新基金年度工作计划确定。科学技术部会同财政部向国务院提交年度执行情况报告。

第四条 创新基金的使用和管理遵守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科学管理、择优支持、公开透明、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开支范围

第五条 创新基金主要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活动所需的支出。具体开支范围包括项目费、管理费及其他费用。

第六条 项目费是指用于支持符合《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若干重点项目指南》,经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立项的项目经费。根据科技型中小企业和项目的不同特点,分别以无偿资助、贷款贴息、资本金投入等方式给予支持。其中,创新基金对每个项目的无偿资助或贷款贴息数额一般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个别重大项目不超过200万元人民币。

(一)无偿资助

主要用于技术创新项目研究开发及中试阶段的必要补助。包括人工费、仪器设备购置和安装费、商业软件购置费、租赁费、试制费、材料费、燃料及动力费、鉴定验收费、培训费等与技术创新项目直接相关的支出。

(二)贷款贴息

主要用于支持产品具有一定的技术创新性、需要中试或扩大规模、形成小批量生产、银行已经贷款或有贷款意向的项目。项目立项后,根据项目承担企业提供的有效借款合同及项目执行期内的有效付息单据核拨贴息资金。

(三)资本金投入方式的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第七条 管理费是指用于科学技术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管理中心”)从事创新基金项目的评审、评估和日常管理工作的经费。包括基本支出(项目管理所需的人员经费和日常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两部分,具体按《中央本级基本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2]355号)和《中央本级项目支出预算管理办法》(财预[2004]84号)执行。

管理费实行预决算管理。管理中心年度管理费预算通过科学技术部报财政部审批后,列入创新基金预算。年度管理费决算经审计后,通过科学技术部报财政部。

第八条 其他费用是指经财政部批准开支的与创新基金有关的其他支出。

第三章项目审批和资金拨付

第九条 企业依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申请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具体负责项目的受理、评审和监管。

第十条 企业在申报项目时须经省级科技主管部门推荐。出具推荐意见前,须征求同级财政部门对项目的意见,并将推荐项目名单抄送省级财政部门备案。

第十一条 通过受理审查的项目,管理中心组织专家和评估机构进行评审、评估。根据评审、评估意见,管理中心本着“择优支持”的原则,提出创新基金支持的项目和金额建议,报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经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审批的项目正式立项。

第十二条 创新基金项目实行合同管理,正式立项的项目由管理中心与项目承担企业、推荐单位签订合同。

第十三条 创新基金项目资金在合同签订后分两次拨付。

采用无偿资助方式支持的项目立项后拨付70%,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其余资金(第二次拨款);采用贷款贴息方式支持的项目立项后按企业有效借款合同及付息单据核定的应贴息数额拨付80%,项目验收合格后再拨付其余资金(第二次拨款)。

第十四条 管理中心依据合同金额每年分批编制立项项目用款计划,报财政部审批。

第十五条 管理中心每年根据项目验收情况分批编制二次拨款计划,报财政部审核。

第十六条 财政部对管理中心报送的立项项目用款计划和二次拨款计划审核后,将创新基金项目资金指标下达到项目所在地省级财政部门,并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的有关规定办理资金支付。

第四章监督管理与检查

第十七条 省级科技主管部门负责当地创新基金项目的日常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省级财政部门负责对当地创新基金的运作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参与项目的验收工作;管理中心负责制订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的工作规范,组织实施项目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分析总结项目执行情况。

第十八条 项目承担企业应按要求定期填报监理信息调查表(半年报、年报)。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可委托地市级科技主管部门或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对项目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监理。管理中心根据企业监理信息调查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的监理意见、省级财政部门的检查意见、实地检查情况等,提出项目执行情况分析报告,报送科学技术部、财政部。

第十九条 省级财政部门、科技主管部门应加强对创新基金项目的跟踪问效。科技主管部门应将本地区项目监理信息汇总情况抄送省级财政部门。省级财政部门要定期抽查项目执行情况,对于所辖地区创新基金使用管理情况提出年度执行情况报告,下一年度4月底前报送财政部,同时抄送管理中心。

第二十条 项目承担企业应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规、财务规章制度,认真履行合同,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创新基金拨款,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

第二十一条 项目承担企业须对项目资金进行单独核算,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管理和检查。无偿资助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后作为专项应付款处理,其中:形成资产部分转入资本公积,消耗部分予以核销;贷款贴息项目承担企业,在收到创新基金拨款后作为冲减当期财务费用处理。

第二十二条 省级财政部门、省级科技主管部门对创新基金项目实行定期检查,管理中心实行重点检查。财政部、科学技术部采取委托有关监督检查部门抽查、社会中介机构检查以及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对创新基金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力度。

第二十三条 企业在项目执行过程中如有重大违约行为,将终止合同并采取通报、停止拨款、追回项目资金等相应处理措施。需追回项目资金的,由管理中心负责监督企业将未使用的扶持资金如数上缴国库,已形成资产的将资产变现后上缴国库。

凡违反创新基金有关管理办法及国家财经纪律、财务制度的行为,将视情节分别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处理。

第五章附则

小型企业规章制度篇5

第一章发展目标

第一条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走资源利用率高、安全有保障、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能源保障。

第二条深化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形成以合理开发、强化节约、循环利用为重点,生产安全、环境友好、协调发展的煤炭资源开发利用体系。

第三条严格产业准入,规范开发秩序,完善退出机制,形成以大型煤炭基地为主体、与环境和运输等外部条件相适应、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产业布局。

第四条深化煤炭企业改革,推进煤炭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兼并和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以大型煤炭企业集团为主体、中小型煤矿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第五条推进煤炭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煤炭技术创新机制,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重大关键技术。培育科技市场,发展服务机构,形成完善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第六条强化政府监管,落实企业主体责任,依靠科技进步,以防治瓦斯、水、火、煤尘、顶板、矿压等灾害为重点,健全煤矿安全生产投入及管理的长效机制。

第七条加强煤炭资源综合利用,推进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矿区,促进人与矿区和谐发展。

第八条推进市场化改革,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加强煤炭生产、运输、需求的衔接,促进总量平衡,形成机制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煤炭市场体系。

第二章产业布局

第九条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总体部署,按照煤炭工业发展规划、矿产资源规划、煤炭生产开发规划、煤矿安全生产规划、矿区总体规划,合理、有序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

第十条稳定东部地区煤炭生产规模,加强中部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西部地区煤炭资源勘查和

适度开发。建设神东、晋北、晋中、晋东、陕北、黄陇(华亭)、鲁西、两淮、河南、云贵、蒙东(东北)、宁东等十三个大型煤炭基地,提高煤炭的持续、稳定供给能力。

第十一条大力推进煤炭、煤层气等资源的协调开发和基础设施的高效利用。在大型煤炭基地内,一个矿区原则上由一个主体开发,一个主体可以开发多个矿区。按照资源禀赋、运输、水资源等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区域煤炭开发规模和开发强度,在大型整装煤田和资源富集地区优先建设大型和特大型现代化煤矿。

第十二条鼓励建设坑口电站,优先发展煤、电一体化项目,优先发展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新建大中型煤矿应当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选煤厂,鼓励在中小型煤矿集中矿区建设群矿选煤厂。

第十三条在水资源充足、煤炭资源富集地区适度发展煤化工,限制在煤炭调入区和水资源匮乏地区发展煤化工,禁止在环境容量不足地区发展煤化工。国家对特殊和稀缺煤种实行保护性开发,限制高硫、高灰煤炭资源开发。

第三章产业准入

第十四条开办煤矿或者从事煤炭和煤层气资源勘查,从事煤矿建设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安全评价等,应当具备相应资质,并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煤矿资源回收率必须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安全、生产装备及环境保护措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十五条山西、内蒙古、陕西等省(区)新建、改扩建矿井规模不低于120万吨/年。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市)新建、改扩建矿井规模不低于15万吨/年。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西等省(区)新建、改扩建矿井规模不低于9万吨/年。其他地区新建、改扩建矿井规模不低于30万吨/年。鉴于当前小煤矿数量多、布局不合理、破坏资源和环境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善,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十一五”期间一律停止核准(审批)30万吨/年以下的新建煤矿项目。

第十六条煤矿企业应当按照国家规定,配置地矿类主体专业人员,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取得相应资质。鼓励煤矿企业从技术学校招收工人。

第四章产业组织

第十七条取缔非法煤矿,关闭布局不合理、不符合产业政策、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乱采滥挖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煤矿。

第十八条鼓励以现有大型煤炭企业为核心,打破地域、行业和所有制界限,以资源、资产为纽带,通过强强联合和兼并、重组中小型煤矿,发展大型煤炭企业集团。鼓励发展煤炭、电力、铁路、港口等一体化经营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参与冶金、化工、建材、交通运输企业联营。鼓励中小型煤矿整合资源、联合改造,实行集约化经营。

第十九条鼓励煤炭企业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积极推进股份制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

第二十条积极引导资源枯竭矿区经济转型,支持资源枯竭、亏损严重的国有煤矿转产发展。建立中小型煤炭生产企业退出机制。鼓励和支持资源枯竭煤矿发挥人才、技术和管理等优势,异地开发煤炭资源。

第五章产业技术

第二十一条鼓励发展地球物理勘探、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鼓励发展厚冲积层钻井法、冻结法和深井快速建井技术。

第二十二条鼓励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建设高产高效矿井。鼓励发展露天矿开采技术。鼓励发展综合机械化采煤技术,推行壁式采煤。发展小型煤矿成套技术以及薄煤层采煤机械化、井下充填、“三下”采煤、边角煤回收等提高资源回收率的采煤技术。鼓励开展急倾斜特厚煤层水平分段综采放顶煤技术的研究。鼓励低品位、难采矿的地下气化等示范工程建设。

第二十三条加快推进小型煤矿采煤工艺和支护方式改革,推广锚杆支护和采煤工作面金属支护,淘汰木支护。加快发展安全、高效的井下辅助运输技术、综采设备搬迁技术和装备。-5-

第二十四条发展自动控制、集中控制选煤技术和装备。研制和发展高效干法选煤技术、节水型选煤技术、大型筛选设备及脱硫技术,回收硫资源。鼓励水煤浆技术的开发及应用。

第二十五条鼓励煤炭企业实施以产业升级为目的的技术改造。鼓励通过多种方式进行煤炭勘探、开采、洗选加工、转化等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集成和自主化生产。

第二十六条推进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控制技术、矿井通讯技术,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数字化。推进建设煤矿安全生产监测监控系统、煤炭产量监测系统和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

第六章安全生产

第二十七条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落实企业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和法定代表人的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责任。煤炭企业应当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以及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强化现场管理,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遏制事故发生。煤炭生产企业未取得安全生产许可证的,不得从事煤炭生产活动。

第二十八条建立健全矿井通风、防瓦斯、防突、防火、防尘、防水、防洪等系统。坚持先抽后采、监测监控、以风定产的煤矿瓦斯治理方针,落实优先开采保护层和预抽煤层瓦斯等区域性防突措施,提高瓦斯抽采率。坚持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的煤矿水害防治原则,落实防、堵、疏、排、截等综合治理措施。加强煤矿冲击地压监测控制和顶板事故防范。

第二十九条建立健全煤矿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报告制度。建立和完善灾害预防和应急救援体系。坚持煤矿负责人和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下井带班制度。

第三十条严格执行煤矿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煤炭生产各环节必须配备必要的安全卫生防护设施,有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经营场所和有关设施、设备上必须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禁止使用不符合安全标准的工艺、设备。对煤矿井下和有关设备、器材实行安全标志管理制度。

第七章贸易与运输

第三十一条严格煤炭经营企业资格审查,促进煤炭经营企业结构优化,形成以煤炭生产企业和大型煤炭经营企业为主体、中小型煤炭经营企业为补充的协调发展格局。

第三十二条积极推进煤炭贸易市场化改革,建立健全煤炭交易市场体系,完善煤炭价格市场形成机制,制定公平交易规则。建立全国和区域性煤炭交易中心及信息平台,鼓励煤炭供、运、需三方建立中长期合作关系,引导合理生产、有序运输和均衡消费。稳步发展国际煤炭贸易,优化煤炭进出口结构,鼓励企业到国外投资办矿。

第三十三条积极发展铁路、水路煤炭运输,加快建设和改造山西、陕西、内蒙古西部出煤通道和北方煤炭下水港口,提高煤炭运输能力。限制低热值煤、高灰分煤长距离运输。煤炭运输应当采取防尘、防洒漏措施。

第八章节约利用与环境保护

第三十四条实施节约优先的发展战略,加快资源综合利用,减少煤炭加工利用过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和利用效率。

第三十五条加强节能和能效管理,建立和完善煤炭行业节能管理、评价考核、节能减排和清洁生产奖惩制度。鼓励煤炭企业开发先进适用节能技术,煤炭企业新建、改扩建项目必须按照节能设计规范和用能标准建设,必须淘汰落后耗能工艺、设备和产品,推广使用符合国家能效标准、经过认证的节能产品。

第三十六条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综合开发利用与煤共伴生资源和煤矿废弃物。鼓励企业利用煤矸石、低热值煤发电、供热,利用煤矸石生产建材产品、井下充填、复垦造田和筑路等,综合利用矿井水,发展循环经济。支持煤层气(煤矿瓦斯)长输管线建设,鼓励煤层气(煤矿瓦斯)民用、发电、生产化工产品等。

第三十七条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要严格实行项目建设“三同时”制度。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损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

理,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推进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形成与生产同步的水土保持、矿山土地复垦和矿区生态环境恢复补偿机制。

第三十八条煤炭采选、贮存、装卸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必须达标排放,防止二次污染。加强煤矿瓦斯抽采利用和减少排放。洗煤水应当实现闭路循环。优化巷道布置,减少井下矸石产出量。

第三十九条建立矿区开发环境承载能力评估制度和评价指标体系。严格执行煤矿环境影响评价、水土保持、土地复垦和排污收费制度。限制在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重要地下水资源补给区和生态环境脆弱区开采煤炭,禁止在自然保护区、重要水源保护区和地质灾害危险区等禁采区内开采煤炭。加强废弃矿井的综合治理。

第四十条加强对在矿山开发过程中可能诱发灾害的调查、监测及预报预警,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建立信息网络系统,制定防灾减灾预案。

第九章劳动保护

第四十一条煤炭生产企业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社会统筹,建立和完善工伤预防、补偿、康复相结合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落实煤矿井下艰苦岗位津贴制度,逐步提高煤矿职工收入水平。

第四十二条加强劳动用工和定员管理,推广井下四班六小时工作制。推进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改善井下作业环境。为井下工人配备符合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劳动保护用品。

第四十三条鼓励煤炭生产企业加大安全和尘肺病等职业病防治投入。发展和推广职业病防治、职业安全和劳动保护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管理和职业病危害控制体系。

第十章保障措施

第四十四条完善有利于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和煤炭资源利用率、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税费政策,完善资源勘查、开发和综合利用的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严格的煤炭资源利用监管制度,对煤炭资源回采率实行年度核查、动态监管,对达不到国家规定标准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四十五条煤炭资源开发坚持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国家统一管理煤炭资源一级探矿权市场,由国家投资完成煤炭资源的找煤、普查和必要详查,编制矿区总体开发规划和矿业权设置方案,有计划地将二级探矿权和采矿权转让给企业,形成煤炭资源勘查投入良性循环机制。中央地质勘查基金(周转金)重点支持国家确定的重点成矿区(带)内煤炭资源勘查。

第四十六条支持煤炭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煤矿企业可以从煤炭产品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推进煤炭生产完全成本化改革,严格煤矿维简费、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使用和安全风险抵押金制度。按照企业所有、专款专用、专户储存、政府监督的原则,煤矿企业应按规定提取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矿区环境治理。

第四十七条实施煤炭行业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加强国家煤矿专业人才继续教育、培养基地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实施煤炭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完善对口单招和订单式培养。规范煤矿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管理,鼓励企业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职工安全、技术教育培训。

第四十八条支持煤炭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加快企业主辅分离。支持煤矿企业提取煤矿转产发展资金,专项用于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

第四十九条对不符合规划和产业发展方向的建设项目,国土资源部门不予办理矿业权登记和土地使用手续,环保部门不予审批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和发放排污许可证,水利部门不予审批水土保持方案文件,工商管理部门不予办理工商登记,金融机构不予提供贷款和其他形式的授信支持,投资主管部门不予办理核准手续。

第五十条发挥中介组织作用。煤炭行业协会应当建立和完善煤炭市场供求、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及时反映行业动态和提出政策建议,加强行业自律,引导企业发展。

小型企业规章制度篇6

【关键词】税法中小型企业倾斜保护缺陷改善策略

现阶段我国为了持续强化对中小型企业的支持力度,纷纷制定实施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包括国务院颁布的进一步支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已经明确阐述日后要在税收优惠、资金支持、政府采购等层面上给予中小企业前所未有的辅助力量。尽管说,现阶段我国税法对于中小型企业经营发展有着一定程度的倾斜保护规定,不过也同步遗留诸多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弊端细节,因此这部分政策在实际执行期间并不能换取理想的绩效,尤其是在当前市场竞争趋势愈加严峻背景下,使得中小型企业面临较为沉重的税收压力,生存发展境遇十分之艰辛。因此,日后需要针对这部分法律内容加以适当修缮,确保中小型企业日后税收负担可以得到适度地减轻。

一、现阶段我国税法在中小型企业倾斜保护方面的缺陷

如今,尽管说我国已然制定包括《中小型企业促进法》、《企业所得税法》等法规条例,同时在中小型企业发展上提供一定的倾斜保护条件,不过这部分法规内容通常状况下都是凭借税收优惠模式加以制定。即偏重于原则性上的规定,实际操作中存在诸多弊端,并不能理想化地发挥对中小型企业可持续竞争发展的支持效用。

(一)倾斜保护方面内容的缺失

首先,目前我国大多数有关中小型企业纳税的法律条文,长期集中限定在机构和地方性规章等级层次上,并且主要凭借税收优惠模式认证,无形之中令整个立法层级全面降低,涉及倾斜保护层面上的条款内容严重缺失。如在税种规定层面上,多表现出l例和细则等形式,同时会经历较为频繁的变动历程,稳定性着实不够理想。

其次,尽管说《中小型企业促进法》等法规条例在资金和创业支持上存在涉及中小型企业倾斜保护的内容,不过因为该类法律条文本身保留深刻的指导性,同时仍需贯穿到不同类型税种法律之中加以细化处理,才能够便于实施并且切实发挥倾斜保护中小型企业功效,因此后期具体执行过程中必然会陷入相应的挑战困境之中。

(二)既有的税收优惠法律法规针对性不足

须知现阶段我国推广执行的税法,并非完全针对中小型企业制定的,因此在中小型和大型企业划分标准上存在一定的模糊性。即便是存在部分政策优惠保护的规定,但是实施期间仍旧广泛应用到各类企业之中,对于中小型企业的支持保护效用并不会过于突出。如减免税,基本上透过实施细则、临时通知,以及补充规定等途径加以规定,在中小型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处理模式上并不存在显著的区分现象,并且也未针对中小型企业做出详细实质性规定,因此日后执行起来必然无法发挥出理想化的针对、完整和稳定性。

二、日后强化税法对中小型企业倾斜保护力度的策略

(一)持续提升中小型企业倾斜保护的立法层级

如今我国既有的税法文件中,能够真正涉猎中小型企业税收保护的内容,始终限定在条例和规章层次之上,并不能发挥出所需的稳定性,长此以往,势必不利于发挥出对中小型企业应有的倾斜保护功效。在此类背景下,便需要政府不断提升税收倾斜保护方面的立法层级,即督促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及时地将流转税、营业税等实际税种规定,透过条例、规章等规范性文件提升至法律级别之上;再就是确保客观界定各类中小型企业运营发展实况前提下,制定实施富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进一步凭借法律形式确认并发挥出对中小型企业税收层面上的倾斜保护力度,同步发挥出税法对中小型企业倾斜保护应有的稳定性。

(二)制定实施富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

所谓税法对于中小型企业方面做出的倾斜保护,都是相对大规模企业来讲的,实质上就是要求税法及时制定一系列对中小型企业竞争发展有利的条款内容,并且针对以往不利于中小型企业可持续经营发展的税收条款加以修缮。想要顺利贯彻该类目标,便需要我们进一步细化出有关中小型和大规模企业的税收界定标准,及时制定专门的税种保护规定并且将两类企业税收规定加以有机区分,借此进一步迎合中小型企业最低的生存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适当保护中小企业的过程中,也要避免因为过度倾斜保护而冲击到大规模企业生产经营的积极主动性。

另外,尽管说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沿用的税率相比以往得到一定程度地降低处理,但是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是要超出许多。如英国针对年利润不到一万英镑的中小型企业会实施最高为10%的低税率,因此,日后我国在这方面税法内容上还需要予以科学和人性化地改良完善。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型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路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效用,不过现阶段其却面临着较为严峻的生存发展危机。在此类背景下,为了减轻这类企业较大的税收负担,令其能够在经营发展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就需要完善税法对他们的倾斜保护。笔者在此提供的建议必然有限,希望日后有关工作人员能够持续加以完善,进一步为日后中小型企业利润最大化和市场竞争力壮大等目标贯彻,提供合理的支持服务动力。

参考文献:

[1]庞h.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法律问题研究[D].南京大学,2011.

[2]李广舒.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法问题研究[D].暨南大学,2013.

[3]刘宏.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法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3.

小型企业规章制度篇7

关键词:劳动规章制度违法问题法律规制

一、我国现阶段的劳动法律法规与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劳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同时,虽然为劳动法已经颁布施行,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劳动法》执法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包括不签合同、短期合同过多、试用期签用、劳务派遣不规范等问题,严重暴露了《劳动法》的执行力不足,特别是合同环节缺少刚性约束。

在《劳动合同法》尚未实施前,我国主要存在的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出现劳动争议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劳动法执法检查中发现,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2)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关系不稳定。全国人常委会劳动法执法检查显示,有60%以上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是短期合同;(3)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有些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特别是震惊全国的山西“黑砖窑事件”直接促成了增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劳动合同法》的诞生。

在《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国务院法制办、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再次起草了《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就业促进法》。至此,我国形成了以《劳动法》为基本框架,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三大支柱,《实施条例》为细则的的劳动法律体系。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也称为内部劳动规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根据1977年11月劳动部颁发的《劳动部关于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规章制度包括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四大类。然而,截至目前,我国尚无全面、系统地规范劳动规章制度的专门法律法规。

二、《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内容要件与程序要件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可以看出,第四条在内部规章制度方面向用人单位提出了以下要求:

第一,内部规章的内容必须合法根据《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中对第4条的说明:“依法”应当作广义理解,指所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民族自治地方还要依据该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关于劳动方面的行政规章。

第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应当公平合理并符合实际情况。

第三,内部规章的制定程序必须合法。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因此,企业内部劳动规章草案应通过民主程序制定。

第四,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适用对象是本单位的全体职工和本单位行政的各个组成部分。经公示的规章制度,全体职工和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应当遵守执行。所以必须明确告知广大职工,必须为单位的所有成员所知晓。公示可以采取张贴、印发等手段。

三、《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执行力的相关分析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用经济学来研究对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法律规制问题,是基于以下认识:

以前大多数对劳动合同法的研究,都是以民商法学为背景的,在微

观研究、方法论、分析工具及跨学科研究等方面还显欠缺经济学相关理论。经济学认为法律制度是企业面临的一种强有力的外部约束,事实上这种外部约束使的经济学领域的科斯定理中的科斯定理在现实世界中永远是大于零的。经济主体在面临这样强有力的约束时,在进行分析决策时就不得不考虑法律这个因素。通过探究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进行成本决策时的影响,进而分析这个对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的深层原因。

劳动者与企业通过劳动合同而建立关系,合同原则反映在他们建立合同的过程中,而这个过程我们认为是一个博弈互动的过程。博弈就是一个求均衡的过程,最终形成的劳资关系事实上就是这个博弈的一个结果。通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劳动者与企业的博弈进行探究,将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这个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大、中型企业规模大、员工多、管理规范,内部规章制度已经相对成熟、规范,须做的只是进一步的完善,并非全方位的改革或者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规章系统,经济成本相对较低;而相对小企业而言,新建一个符合法律规定且规范科学的内部规章系统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其次,大、中型企业由于企业管理系统完善,对规章制度的重视更多,能更加充分地运用了规章制度的管理功能,提高企业效益;而新的内部规章制度系统对小企业而言,大多数都是一纸空文,无法投入管理,不能带来收益,反而成为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再次,大、中型企业完善内部规章制度还可以起到规避法律责任的作用,是企业化解和防范法律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企业的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法律意识较为落后,管理者对职工的管理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的传统管理。靠加大劳动强度、增加劳动时间来提高企业收益的情况屡见不鲜。

四、提高《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制力与执行力的建议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对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法律规范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状况和企业状况还需要相当较长时间的发展才能够达到现有法律规定的标准。

首先要从立法的角度对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进行监督。立法机关应结合《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实施现状不断地完善健全法律条例。各地立法机关应结合本地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实际现状出台相应的地方法律法规。从立法途径提高《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是提高第四条法律规制力,将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纳入法律规制范围的根本途径。其次,将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纳入行政单位的监督范围之内。要求用人单位在相关管理部门定期登记、更新规章制度。同时劳动监察部门定期对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进行监察和监督。再次,引入社会监督,以起到监督企业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当进行自我监督。具体是引导用人单位树立规范内部规章制度的法律意识。企业内部规章制度是法律、法规的延伸和具体化。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制定权是法律赋予企业的用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规章制度也称为“企业内部法”,是相关法律、法规在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延伸。对违反规章制度的企业应当追究法律责任。职工与企业因执行规章制度发生争议,应当依法定的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处理。引入社会监督,让公众关注司法热点、参与司法实践。从而达到规范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提高第四条执行力的效果。

小型企业规章制度篇8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劳资矛盾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之一。同时,虽然为劳动法已经颁布施行,但由于多方面因素,实施效果并不明显。《劳动法》执法中发现的诸多问题,包括不签合同、短期合同过多、试用期签用、劳务派遣不规范等问题,严重暴露了《劳动法》的执行力不足,特别是合同环节缺少刚性约束。

在《劳动合同法》尚未实施前,我国主要存在的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出现劳动争议时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在劳动法执法检查中发现,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劳动合同签订率不到20%;(2)劳动合同短期化,劳动关系不稳定。全国人常委会劳动法执法检查显示,有60%以上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是短期合同;(3)用人单位利用自己在劳动关系中的强势地位侵犯劳动者合法权益。有些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上述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特别是震惊全国的山西“黑砖窑事件”直接促成了增强劳动者权益保护的《劳动合同法》的诞生。

在《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国务院法制办、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再次起草了《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和《就业促进法》。至此,我国形成了以《劳动法》为基本框架,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为三大支柱,《实施条例》为细则的的劳动法律体系。

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也称为内部劳动规则,是企业内部的“法律”。根据1977年11月劳动部颁发的《劳动部关于对新开办用人单位实行劳动规章制度备案制度的通知》,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劳动合同管理、工资管理、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工时休假、职工奖惩,以及其他劳动管理规定。规章制度包括行政法规、章程、制度、公约四大类。然而,截至目前,我国尚无全面、系统地规范劳动规章制度的专门法律法规。

二、《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内容要件与程序要件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在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予以修改完善。用人单位应当将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和重大事项决定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可以看出,第四条在内部规章制度方面向用人单位提出了以下要求:

第一,内部规章的内容必须合法根据《劳动部关于〈劳动法〉若干条文的说明》中对第4条的说明:“依法”应当作广义理解,指所有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民族自治地方还要依据该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以及关于劳动方面的行政规章。

第二,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应当公平合理并符合实际情况。

第三,内部规章的制定程序必须合法。最高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因此,企业内部劳动规章草案应通过民主程序制定。

第四,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适用对象是本单位的全体职工和本单位行政的各个组成部分。经公示的规章制度,全体职工和企业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应当遵守执行。所以必须明确告知广大职工,必须为单位的所有成员所知晓。公示可以采取张贴、印发等手段。

三、《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执行力的相关分析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参与者,是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用经济学来研究对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法律规制问题,是基于以下认识:

以前大多数对劳动合同法的研究,都是以民商法学为背景的,在微观研究、方法论、分析工具及跨学科研究等方面还显欠缺经济学相关理论。经济学认为法律制度是企业面临的一种强有力的外部约束,事实上这种外部约束使的经济学领域的科斯定理中的科斯定理在现实世界中永远是大于零的。经济主体在面临这样强有力的约束时,在进行分析决策时就不得不考虑法律这个因素。通过探究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进行成本决策时的影响,进而分析这个对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存在的问题的深层原因。

劳动者与企业通过劳动合同而建立关系,合同原则反映在他们建立合同的过程中,而这个过程我们认为是一个博弈互动的过程。博弈就是一个求均衡的过程,最终形成的劳资关系事实上就是这个博弈的一个结果。通过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对劳动者与企业的博弈进行探究,将能帮助我们很好地认识这个问题。

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其中的原因:首先,大、中型企业规模大、员工多、管理规范,内部规章制度已经相对成熟、规范,须做的只是进一步的完善,并非全方位的改革或者重新建立一个全新的规章系统,经济成本相对较低;而相对小企业而言,新建一个符合法律规定且规范科学的内部规章系统的成本是非常昂贵的。其次,大、中型企业由于企业管理系统完善,对规章制度的重视更多,能更加充分地运用了规章制度的管理功能,提高企业效益;而新的内部规章制度系统对小企业而言,大多数都是一纸空文,无法投入管理,不能带来收益,反而成为悬在企业头上的一把利剑。再次,大、中型企业完善内部规章制度还可以起到规避法律责任的作用,是企业化解和防范法律风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与大中型企业相比,小企业的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法律意识较为落后,管理者对职工的管理还停留在工业时代的传统管理。靠加大劳动强度、增加劳动时间来提高企业收益的情况屡见不鲜。

四、提高《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制力与执行力的建议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对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法律规范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但现阶段,我国的经济状况和企业状况还需要相当较长时间的发展才能够达到现有法律规定的标准。

首先要从立法的角度对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进行监督。立法机关应结合《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的实施现状不断地完善健全法律条例。各地立法机关应结合本地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实际现状出台相应的地方法律法规。从立法途径提高《劳动合同法》第四条是提高第四条法律规制力,将用人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纳入法律规制范围的根本途径。其次,将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纳入行政单位的监督范围之内。要求用人单位在相关管理部门定期登记、更新规章制度。同时劳动监察部门定期对企业的内部规章制度进行监察和监督。再次,引入社会监督,以起到监督企业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型企业规章制度篇9

【关键词】管理;精细化;公司

一、前言

近年来,受国际油价持续低位震荡,中小型油服企业处境更加艰难,而同时影响企业的稳定不仅仅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冲击,同时来源于内部的稳定,因此,实施精细化管理提升质量效益愈加重要。

二、中小型油服企业管理现状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是通过规则的系统化和细化,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和信息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

新疆某中小型油服企业2004年实施改制,历时21年的改革与发展,在原国有企业建设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管理模式,基础管理建设根基牢固。公司主要从事油田地面工程中污水处理、采油工程、集输系统原油处理等系列技术研发与技术服务的企业。中小型油服企业多年来始终坚持管理优化提升的理念,着力采取了5个方面的措施,初步形成了目前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保证了公司近年来业务的快速发展,具体如下:

(1)对公司业务进行了职能分工,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

(2)初步确定了各部门业务流程;

(3)建立了相应较为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技术规范和岗位职责;

(4)明确每一年度管理及经营目标;

(5)依据年度管理及经营目标制定了对应绩效考核措施,以促进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满足企业的日益发展。

为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管理优化提升,而精细化管理是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的基本思想和管理模式,是一种以最大限度减少管理占用的资源和降低管理成本为主要目标的管理方式。而与此同时,原国有企业管理的冗余性、局限性与现有企业性质和业务发展产生一定的矛盾。在克拉玛依化工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如何提高公司竞争力,保障公司现有的增长速度,顺利实现未来的规划目标,保持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是亟待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中小型油服企业精细化管理存在问题

纵观精细化管理研究过程,有关精细化管理,并非是对中国企业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的全新理论,而是在丰田生产方式基础上的扩展和本地化而已,研究过程中针对中国企业粗放化管理与精细化管理的界限并没有明确划分。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而国际油价不断下调的今天,石油服务企业推行精细化管理既符合国情,也是石油服务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需要,精细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成为我国石油服务企业管理实践的必由之路。目前,中小型油服企业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企业要想达到良好的精细化管理效果,必须结合企业内外的实际情况。

(一)基础工作中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的严重缺失

部门的无序行动都可能导致公司整体运行效率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企业成员共同遵守管理规则和操作流程成为不可或缺的高效管理前提。规章制度体系正是通过对管理规则和操作流程的梳理与确定,在整个企业范围内传播统一的规则信息,并将其固化在企业成员的思想意识和工作行为中。在对中小型油服企业规章制度的调查与清理中,发现规章制度的建设工作基本未开展。

(二)业务流程管理体系的完善与细化有待进一步加强

在对中小型油服企业业务流程梳理过程中发现,公司整体经营过程中各环节业务流程较为明晰,但缺乏统一的以规范化业务流程为核心,业务流程执行指南为配套的流程管理体系文件作为“基础保证”。主要表现在除oa系统确定的相应业务流程,其他各部门各岗位业务流程基本局限于日积月累的经验主义与习惯性工作流程,因此跨部门协作时时常出现业务流程模糊,管理混乱的状况。

(三)目标管理有待全面落实并建立健全相应考核机制

在对中小型油服企业目标设立、分解、执行及考核过程中发现以下几点问题,首先公司与部门目标分解工作开展情况良好,但员工岗位责任制落实情况相对较弱,即部门到员工的目标分解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其次部门目标阶段考核与调整性工作未开展;再次由于绩效考核制度的不完善,导致通过绩效达到奖惩分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的目标作用不显著。

(四)基础工作的各部分需加强整合并持之以恒

从基础工作整体来看,中小型油服企业目前现有的以质量、标准化管理、流程管理和目标管理为主的基础管理工作各部分存在条块分割现象,各项基础工作之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协调,未能形成公司管理制度统一领导下的完整体系,覆盖重合与遗漏盲点同时存在,对公司管理的最终落实产生一定影响。

四、精细化管理未来研究展望

小型企业规章制度篇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型企业迅速崛起,是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我国的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很多问题,企业的基础薄弱、团队素质有待于提高等问题都成为制约中小型企业发展的因素。团队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员工的整体能力,有利于增加团队之间的合作意识,有利于中小型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中小企业管理中的团队素质存在的问题

1.1高素质的员工难以获得

高素质的人才是企业发展的首要因素,这是商业界的共识,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公司抢夺的宝贵资源。和大型企业相比,小型企业的资金比较薄弱,难以给高素质的人才提供丰厚的物质待遇,大型企业主要在一线城市,相比于分布在二线城市或者乡镇的中小型企业而言,发展前景更加广阔,中小型企业由于地理位置和资金等原因,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小,对优秀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1.2中小型企业的人才流失比较严重

据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中小型企业的人才流动高达50%以上,有的热门行业和单位,人才流失的状况更加严重,中小型企业的分工不明确,一个人可能担任公司的多个职位,一个优秀的员工往往左右企业的整个领域,这样的高素质人才一旦流失,企业的损失将是严重的。

1.3用人制度不健全,奖励和惩罚措施不完善

用人制度不健全,奖励和惩罚措施不完善使得员工对公司的整体满意度降低,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不高,影响员工的工作效率,不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和公司规模的扩大。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不强烈,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和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都存在不足,使得员工与企业之间难以建立深厚的感情,对企业的忠诚度大大降低,跳槽现象时有发生。

1.4缺乏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缺乏科学、系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措施,针对中小型企业的资金状况,企业更愿意把钱投入到实际的生产当中或者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对于大多数的中小型企业来说,把大量的资金运用到培养和激励员工的身上,这种做法是得不到认可的,这些中小型企业的目光太过于短浅,没有认清高素质的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高素质人才发展的重要性,有些企业认为,高学历就是高素质的人才,高学历的陷阱在企业中很常见,建议企业多重视员工的个人能力,而不是一纸文凭,企业的发展不要走入不必要的误区,不要总想着招聘高素质的人才,而在员工高素质的培养上吝啬资金的投入。

1.5团队之间的合作意识比较淡薄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能力,单个来看,每个人都很优秀,但是组成一个团队以后,什么事情都处理不好了,其根本原因就是团队的合作意识不强,团队之间出现问题,总是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不从自身角度寻找问题,相互抵触甚至恶语相向,合作不成反成敌人。员工之间的竞争是在所难免的,但是在团队处理问题上,要有合作的意识概念,不要独断专行,多和团队中其他人交流合作,出现问题共同解决,提高中小型企业管理中员工的素质,促进企业良好发展。

1.6公司的管理人员缺乏与员工之间的交流

最起码的良好沟通能力都不具备,团队中每个成员的年龄、性格、生存环境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考虑问题时存在一定的思维差异性是在所难免的。公司的领导人员要常下基层,多与员工交流,发现员工之间的问题并且及时解决,有利于扩大团队的规模,提升团队管理中的人员素质。受资金和制度的影响,企业的文化建设往往被忽视,从而使员工对企业的文化精神内涵不理解,不能有效地协调员工之间的合作,不利于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综合技能的提升。

2提高中小型企业管理中团队素质的具体措施

2.1从企业的角度分析

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要想提高管理中的团队素质,要根据自身的特点,一是企业要有一套完整的人事管理规章制度,有强烈的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概念,在公司管理中,寻找优秀的人才,把他当成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标准,对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和奖励,并且要发挥榜样的作用,给其他员工做出示范和管理;二是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增加企业对优秀员工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在培育高素质人才上加大资金的投入,在聘用员工方面,不要只重视学历,更要看中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和能力。在企业的发展中,慢慢培养自己的优秀员工和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在企业有困难时与企业携手共进,共度难关;三是培养员工和企业的利益取向一致性,招进来的员工要留住,要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企业要学会舍小取大,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促使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为企业带来更多的

效益。

事情都有两面性,中小型企业虽然规模小,但是人员之间的联系比较密切,员工与员工之间、领导与员工之间都可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小型企业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多与员工交流,充分地了解每个员工的状况,发现员工身上的闪光点,多鼓励、少批评,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虽然中小型企业的资金比较薄弱,能提供给员工的福利待遇有限,但是可以在精神方面对员工多加鼓励,把员工引向正确的道路,了解员工所想所需,把企业营造成一个温馨的大家庭,每一个员工都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增加员工和企业之间的感情,以此来提高团队的整体素质,让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为企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针对员工之间不同的生活背景和受教育情况,企业要不定期地进行企业内部的培训,要重视对团队的培训,提升团队素质,要使团队成员形成梯队建设,要有共同的企业目标,要有企业发展战略,为员工制定切实可行的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引导员工自主自觉的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有利于提高团队的综合素质。

每个企业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特色,通过营造独特的企业文化,找到适合中小型企业发展的价值观,企业有了自己的文化发展核心,可以促使企业与员工之间达到共识,让员工把企业的事情都当作自己的事情来做,让员工在枯燥的工作当中发现工作的意义,更加努力地工作,所以文化建设工作是不容忽视的。

企业要有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规范的管理制度,团队之间要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要有系统明确的业绩考核制度,团队工作要分工明确,要打造出高效率的工作团队。一个企业要想更长久的发展和生存,就必须要创新,企业要加大创新的资金投入,加大科学技术和人员的创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高中小型企业管理中的人员素质。

企业要做好人员招聘工作和完善人员考核机制,在员工招聘环节,严格把关,加强管理。中小型企业在招聘时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对招聘人员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在招聘的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严格的把关,把优秀的人员吸收到企业当中,要健全员工的考核制度,赏罚分明,规范员工的日常行为,提高团队的素质。

2.2从员工的角度分析

对于员工自身而言,要在工作中严格地要求自我,要树立正确的三观,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企业员工自身的素质修养要不断提高,这也是个人成功的前提条件,社会的不断发展需要我们源源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我们要勤于学习、乐于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和思想水平,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不断地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员工自身要严格要求自己,少说多做,在工作当中要勤奋努力,恪尽职守;在为人处世中,懂得进退,与人友好相处。领导和员工之间要有良好的沟通,管理者要有民主思想,领导和员工之间的沟通要有一个平等的沟通平台,不要有太多的等级限制,平等交流,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领悟并且投入到具体的实践当中,总之,员工和管理者之间不要有沟通管理障碍。

员工作为公司的一员,要有昂扬的斗志并且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明确自己的使命,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保持高度的工作积极性,要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要有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在工作当中,要注意细节,主动地投入到工作当中去,尽自己的所能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老员工要主动地带领新员工,传授给新员工的公司文化、工作经验和专业技能,提高新员工的学习能力,使他们的工作经验更加丰富,同时可以形成相应的竞争机制,你追我赶共同进步。员工要严格地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要切实地践行企业的文化内涵,熟练掌握各种工作技能,员工要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积极地参加企业的培训,努力地干好本职工作,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综合素质,为团队综合素质的提高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