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十篇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十篇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8:02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篇1

去年以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深入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和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意见。围绕中央文件精神要求,枣庄市编办组织调研组深入部分乡镇开展了“百家单位调研活动”,就近年来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机制实践与探索开展调查研究。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按照中央和省里部署要求,枣庄市先后多次推进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乡镇管理体制不断优化。

(一)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此次改革,对全市90个乡镇(街道)区划进行撤并整合,撤销了3万人口以下乡镇建制,共调整设置64个乡镇(街道)。按照省编办《关于市县乡机构改革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各乡镇普遍设立5个行政机构和8个事业单位;全市乡镇行政编制精简20%。各区(市)以核定下达的编制为基数,组织了编制内人员进行竞争上岗,乡镇人员结构得到优化。

(二)2011年乡镇机构改革。根据《山东省乡镇分类办法和机构编制核定标准》,全市64个镇街划分为一类镇21个(其中街道6个)、二类镇41个(其中街道10个)、三类镇2个(街道2个)。按照相关要求,综合设置镇街工作机构。在现有行政编制总额内,重新核定镇街使用行政编制和领导职数。

(三)2016年镇街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根据鲁政办发〔2016〕6号文件精神,在落实好乡村安全生产、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安全监管等工作基础上,探索在镇街实行党政班子成员负责制的工作运行机制,对全市64个镇街党政机构和事业机构重新进行规范设置。统一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作为镇街综合监管执法平台,承担镇街区域内各类执法活动的综合协调、依法查处和日常监管等职责。

(四)滨湖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2012年,滕州市滨湖镇被确定为全省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8个试点镇之一,形成了可复制推广的“扩权强镇”改革经验。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围绕下放权限进行改革,制订了权力下放清单,设立政务服务中心和综合执法办公室,破解人才、资金、土地等制约因素进行系列改革。2015年度,重点围绕行政管理体制深层次改革,打破原有的“七站八所、五办六中心”的机构设置模式,设置“四办三中心”,实行人员岗位管理,实施“大部门制”整合。另外,滕州市综合行政执法局在各镇街派驻执法中队开展综合执法,设立了滕州市政务服务中心滨湖分中心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二、面临问题

(一)在“权”方面,责大权小。有的县级职能部门随意将工作任务转嫁给乡镇政府,乡镇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被动应付工作局面。在试点改革中,虽然通过委托、授权等方式将县级职能部门职权下放到乡镇,也制订了权力清单,许多是好看不好用,法定权力仍由县级职能部门行使,特别在行政执法上缺少权威。承担的招商引资、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稳定等都是“一票否决”的硬任务,乡镇政府在这些方面有责无权,看得见管不着,甚至做了一些“干不了、不该管”的事。

(二)在“钱”方面,捉襟见肘。中央和省里的转移支付核算到县级财政,乡镇地税所、财政所都是垂直管理,乡镇可支配财力的自不多,一些乡镇公共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公共服务能力不强。加上乡镇待分流人员较多,财政支出压力大,一些乡镇时常欠发工资。许多派驻乡镇的机构都需要乡镇在财力上支持,如派出所、法庭、检察室的辅助人员工资支出和市场监管机构的办公经费也都消耗着乡镇财力。

(三)在“人”方面,人才不足。一些乡镇除了换届调整党政班子及统一分配的省委组织部选调生外,多年没有新进人员,普遍缺乏规划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人才。主要原因一是乡镇财政供养压力大,不愿意申请新增人员;二是乡村人才缺少晋升空间,工资也不高,缺少工作积极性;三是统一分配的选调生多数被上级机关遴选或借用,存在留不住人现象。

三、对策探索

在前期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枣庄市新型城镇化工作等6个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目标任务,枣庄市编办拟定了《关于复制推广滕州市滨湖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的意见》,探索进一步推进经济发达镇体制机制改革,着重抓好以下几方面:

(一)扩大镇域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重点强化发展产业经济、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和城镇规划建设等职能,完善基层政府功能。理顺区(市)、镇的关系,制订乡镇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和公共服务清单,做到权责相称。将基层管理迫切需要且能够有效承接的县级管理权限包括行政审批、行政处罚及相关行政强制和监督检查权等赋予经济发达镇,制定目录向社会公布,明确镇政府为权力实施主体。

(二)构建简约精干的组织架构。遵循精简、统一、效能原则,强化镇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统筹镇党委和政府机构设置,减少管理层级,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优化业务流程。复制滨湖镇“四办、三中心、一平台”设置模式,推广“大部门制”改革,对现有党政行政事业机构优化设置,编制统一使用、人员分类管理,实行“五办、四中心、善教ā碧逯啤mü优化组织机构,创新人员配置方式,建立机构设置综合、管理扁平高效、人员编制精干、运行机制高效的新型基层政府组织架构。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篇2

充分认识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小城镇是我省区域和城乡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优势。经过多年的改革培育,全省涌现出一批人口数量多、城镇规模大、经济实力强、设施功能全,初步具备小城市形态的特大镇。目前这些特大镇在行政管理体制方面还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迫切需要进一步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有力促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

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城市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我省正处在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省委、省政府把加快中心镇改革发展和培育小城市作为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新型城市化的重点。通过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把试点镇培育发展成为小城市,可以更加有效地加强城乡联系,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www.lw881.com促进人口产业集聚集约发展,实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创新。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加快形成创业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为试点镇的快速健康发展和统筹城乡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体制机制的重要举措。乡镇党委、政府是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为直接和紧密,是行政改革的前沿、重点和关键。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分别于1992年、1998年、2002年和2006年开展了四轮乡镇机构改革。经过历次改革,乡镇在转变职能、理顺关系、规范机构设置、精简人员编制、强化公共服务、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特别是2006年,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农村综合改革的统一部署,我省在调研试点的基础上,开展了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在转变政府职能、明确乡镇政府职能定位和理顺县乡权责关系、规范乡镇机构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得到省委、省政府和中央编办的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出了具体部署,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依法赋予经济发展快、人口吸纳能力强的小城镇相应行政管理权限”。2010年初,中央编办等六部门下发了关于开展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对经济发达镇要加快推进体制创新,继续下放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创新机构编制管理。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要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整体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改革。推进小城市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探索职能定位科学、机构设置综合、管理扁平高效、人员编制精干、运行机制灵活的新型基层行政管理体制的具体实践。

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破解体制难题,建设人民满意政府的迫切需要。我省乡镇企业、个私经济发达,外来务工人员、流动人口多,乡镇特别是中心镇在块状经济、民营企业、流动人员、综合治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集镇管理、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任务非常繁重,实际承担的职能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等各个领域。但由于县乡关系不顺、条块分割、资源分散,造成乡镇职能定位不明晰、责任与权力不对等、运行机制不顺畅,同时,乡镇政府缺少法律赋予的执法权和主体资格,在当前依法行政的大环境下遇到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导致“权在部门,事在基层”、“看得见的管不了,管得了的看不见”,与乡镇政府实际承担的管理服务任务极不协调,迫切需要创新乡镇行政体制,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提升乡镇履职能力,促进乡镇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解决困扰这些特大镇管理发展的体制障碍的有效办法,对于解决其他类似问题具有先导示范作用。可以更好地履行政府职能,提高基层党委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认真把握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和主要内容

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按照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努力破解试点镇发展遇到的体制机制障碍,理顺职责关系,优化组织结构,着力增强科学决策、统筹协调、管理服务能力,加快人口产业集聚,充分发挥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权责一致、运转协调、便民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改革探索中,要注意把握目标导向,着眼于推进新型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这个战略目标,着力提高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科学决策、统筹协调和管理服务能力。促进试点镇逐步发展成为小城市。并在区域发展中发挥集聚辐射带动作用:要注意把握需求导向,着眼于试点镇日益繁重的管理服务任务对创新体制机制的迫切需求,通过改革,为试点镇更好地转变职能、履行职责、增强生机活力、加快改革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要注意把握问题导向,着眼于解决试点镇当前行政管理中遇到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巩固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完善基层公共治理结构,建立符合小城市发展特点的体制机制。

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试点镇产业特色、城镇规模、人文底蕴等各不相同,在改革中,要鼓励试点地区从实际出发,大胆探索。要坚持权责一致、事财匹配。县乡关系不顺,“有责无权,办事没钱”是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中的突出矛盾,因此,必须赋予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的事权和财权,着力解决权责不符问题。要坚持依法行政、科学管理。乡镇是基层一线,也是执法第一线,而乡镇缺少法律赋予的执法权和主体资格,需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通过授权、委托等形式,赋予试点镇相应的执法权限,让“看得见”的“管得着”,增强试点镇执法监管能力。要坚持精简、统一、效能。乡镇政权是我国政权结构中的基础,“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必须合理配置行政资源。优化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充分体现小政府、大部制、大平台、大服务。

按照形成与小城市发展相适应、权责一致、运转协调、便民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要求,要突出重点,完善政策,创新举措,做好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工作。

增强管理服务功能。根据小城市培育发展需要,必须进一步提高镇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和统筹协调的能力,着力增强试点镇管理服务功能。构筑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平台。一是切实转变政府职能。试点镇要把转变政府职能、增强统筹城乡发展能力、方便群众办事作为改革的重点,切实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巩固基层政权、维护农村稳定等职责,更加有效地贯彻实施中央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二是赋予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1992年以来。我省先后开展了五轮“扩权强县”改革,在此基础上,各地进一步推动权力下放,进行了“强镇扩权”改革。试点镇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管理服务任务繁重,矛盾问题也相对集中,迫切需要获得更大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为此,要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能放则放、按需下放”的原则和培育发展小城市的实际需要,通过委托、交办等方式。原则上赋予试点镇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重点在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城镇管理、项目投资、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市场监管、社会治安、民生事业等方面全面扩大管理权限。三是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编办关于清理整顿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行政执法试点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2]56号)精神,从2003年开始,我省’在衢州市、义乌市开展综合行政执法试点。2010年,经省政府批准,义乌市进一步深化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在佛堂镇探索实行城乡统筹综合行政执法,实现“矛盾在一线发现,问题在基层解决”,取得了良好成效。根据《行政处罚法》等有关规定,试点镇综合行政执法可采取由省政府批准其所在县(市)开展综合行政执法工作,并通过向镇延伸的方式实现。四是强化基层公共服务。公共行政核心在于为社会提供有效服务。随着我省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乡镇提供公共服务的内容任务广泛增加。试点镇要加强公共服务职能,着力做好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工作,使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惠及广大群众。同时要改进直接面向群众“窗口”机构的服务与管理,改进工作作风,方便群众办事。

优化机构设置。我省通过几轮乡镇机构改革,乡镇机构设置逐步调整完善。根据《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意见》(浙委办[2006]56号),乡镇党政机关按照职能归口设置综合性办公室;事业单位与党政机构设置统筹考虑,综合设置。现一般乡镇普遍设置“五办三中心”,即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镇村规划建设办公室、综合治理办公室等5个综合性办公室和3个事业中心。人口较多、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略有增加。随着小城市培育工作的深入推进。试点镇根据实际需要。可进一步适当增加必要的机构。一是党政机构。统筹党委、人大、政府和群团组织设置,鼓励工作人员交叉任职。试点镇党政机构宜按照职能归口设置综合性办公室,综合性办公室一般为7—10个,名称要相对规范。除了相对统一的机构设置外,允许试点镇在机构限额内根据当地产业特色和工作特点。因地制宜设置一些机构。二是执法机构。可借鉴义乌市佛堂镇综合行政执法试点经验,在试点镇推行综合行政执法。在试点镇设立综合行政执法中队,作为县(市、区)综合行政执法局派出机构,同时挂镇综合执法办公室牌子,管理上以镇为主。推进综合行政执法的具体领域、范围等,由试点镇所在县(市、区)政府根据当地实际研究提出意见和方案,按法定程序报批。设在试点镇的公安、地税、工商等机构在镇域范围内行使相当于县级主管部门的管理职责。其他县(市、区)政府工作部门派驻在镇的机构原则上都要下放。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管理体制;职能相近的应予以整合,与试点镇相关职能机构综合设置。三是事业机构。试点镇要整合公共服务资源,优化事业资源配置,加强社会事务综合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公益文化服务和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等平台建设,健全完善基层公益服务体系。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乡镇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政权组织。各项工作需要综合安排,统筹协调。所以,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的机构设置应当坚持精简、统一、效能原则,按照建立职能有机统一的大部门体制要求,实行综合设置,防止“上下一般粗”,杜绝机构林立和人员力量既分散又扯皮等现象。同时,机构名称也应当规范,统一称“xx办公室”。

合理配备领导职数和人员编制。目前,我省第一批141个中心镇平均行政编制65名。事业编制63名,派驻机构编制196名;另聘有一部分协管员和大学生“村官”等。小城市培育试点镇的人员编制配置总体上要适度。考虑到管理服务任务需要,可予以适当增加,所需行政编制可从省分配下达给县(市)的乡镇行政编制总数内调剂解决;试点镇综合执法机构使用行政执法专项编制,具体数额根据执法权限和范围等因素,在整合归并原有执法队伍力量的基础上按程序合理确定:试点镇事业编制按行政编制的一定比例掌握,具体数额由县(市)机构编制部门确定。同时,鼓励试点镇探索公益性职能的有效实现形式,实行政府购买服务的财政投入机制,采取灵活用工形式,可在县(市、区)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总额内聘用编制外用工人员。

完善运行机制。健全县(市、区)镇两级协调运转的工作机制,及时督促检查权限下放和运转情况,落实管理责任制,搞好主管部门与试点镇之间的工作衔接配合。健全完善与试点镇职能任务相适应的考核评价体系。县(市、区)政府部门派驻试点镇的机构,业务上接受上级职能部门的指导,日常工作和管理以试点镇为主,其负责人的任用、调整及工作人员的调动,应书面征得试点镇党委的同意。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加强权力运行的监督,保证扩权事项和行政管理规范运行,做到权力更大,监督更有力。加强试点镇工作人员队伍建设,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着力改善队伍结构,提高队伍素质,增强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积极有序地推进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社会关注度高,既要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又要充分考虑改革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必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扎扎实实地推动改革工作走向深入。

加强组织领导。各试点镇所在县(市、区)党委、政府要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文件精神,高度重视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并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小城市培育的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好。机构编制部门要把推进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小城市培育试点镇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积极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大胆探索,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明确目标任务,细化工作计划,强化组织领导。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支持试点镇改革创新、先行先试,使试点镇成为改革探索的实验区、创业创新的示范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篇3

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理顺乡镇行政管理关系,提高乡镇依法行政和公共服务能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根据《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推行农村综合改革的通知》(浙政发〔20*〕21号)、《*市新市镇扩大部分管理权限的实施意见》(嘉政办发〔20*〕113号)等规定,结合我县乡镇现行管理体制和工作实际,现就推进乡镇综合执法改革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坚持执法监管重心下移,通过界定划分执法职责、整合执法资源、规范委托执法职权、合理确定协助义务、派出执法机构等一系列措施,依法扩展各镇政府、派驻机构等执法系统末端组织的职权,增强一线执法力量,充分发挥各镇的积极性和属地管理优势,加快建立精干高效、运转协调、规范有序的乡镇综合执法体系,形成综合执法一体化新机制,保证执法监管职能在全县范围内的有效覆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二、工作目标

通过推进乡镇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理清县、镇两级执法关系,有效解决乡镇执法权责不明、执法缺位等问题,建立起符合乡镇实际的权责一致、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管理体制,使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得以全面贯彻落实。

三、基本原则

(一)权责一致原则

要按照权力与责任相结合的要求,做到权随责走、责随权配,划清各镇政府和县级有关执法部门的工作职责。县级有关执法部门的执法工作,能依法委托的实行委托;不委托的,通过充实现有派驻机构职能、增设派驻机构等措施实现管理前移;既不能实行委托又不能设立派驻机构的,建立职能部门与各镇政府的沟通协调机制和定岗巡查制度,落实执法责任制,防止相互推诿。

(二)权限明确原则

乡镇综合执法改革工作应当遵循农村工作实际需要,与国家有关农村综合改革的方向和相关法律法规相衔接,综合执法活动要依法、适度,便于监管,便于究责。对由各镇政府具体行使的行政执法权限予以明确,避免出现“责大于权,权大于责”的失衡。

(三)权能互动原则

探索推进“条块结合、条条联手”的工作机制,使条块之间结构合理、各有专责、功能互惠、互相衔接、彼此配套。县级有关执法部门要加大行政执法重心下移工作力度,各镇政府要加强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做到上下互动、配合密切、沟通流畅。

四、职能界定

各镇政府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强化引导、服务和协调功能,逐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公共行政管理和发展社会公益事业上来,充分发挥统筹城乡发展的作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进一步理顺条块职责关系,合理界定和逐步落实乡镇政府应有事权。

(一)清理现有权限

全面清理落实镇政府现有行政执法权限,包括法定权限和法律、法规授权的权限。现行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赋予镇级政府的行政执法权,县级有关执法部门不得擅自上收权力,确保镇政府职能到位。各镇政府应当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执法权限与执法程序以及具体事项、范围、标准和要求,履行好行政执法职责。

(二)界定委托权限

县级有关执法部门将能够委托的行政执法工作依法委托给各镇政府行使。一是法律、法规、规章没有直接赋予镇级政府相应行政执法权的,各镇政府可以根据本地实际依法接受县级执法部门的委托,以县级执法部门的名义履行行政执法的事项和权限;二是各镇政府已经接受县级执法部门委托执法的事项、权限的,应做好有关委托事项、权限的清理工作。三是委托范围主要限定于以下三个领域:(1)公共安全监管领域。主要涉及企业安全生产管理、销售与燃放烟花爆竹管理、村镇道路交通安全、内河交通运输安全、农业机械安全的执法职权;(2)市场秩序监管领域。主要涉及食品卫生、药品监管的执法职权;(3)人口资源环境监管领域。主要涉及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殡葬管理、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环境保护管理、动植物检疫监管的执法职权。四是委托执法重点限定在部分具体事务性执法监管上,包括行政检查权、违法行为制止权、部分行政处罚权(指行政警告权和小额的行政罚款权),对于涉及面广、影响大、技术性强的执法事项暂不宜委托给各镇政府。

(三)确定协助义务

对于涉及面广、影响面大、跨区域的执法工作,应加强乡镇政府介入。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乡镇政府应当履行协助县级执法部门执法义务的,各镇政府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协助执法事项和要求,切实履行好行政执法协助义务,不得推诿拒绝或者消极对待。根据现行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乡镇政府法定的协助执法义务主要有:职业病防治管理、教育行政管理、测绘行政管理、公路行政管理、动物防疫行政管理、农业生物灾害预防控制管理、药品及医疗器械的监督管理、档案行政管理、统计行政管理、消防行政管理、老年人权益保障行政管理、流动人口管理、水行政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内容。

五、工作措施

(一)整合执法资源

建立各镇综合执法联动中心。创新乡镇行政执法体制,整合乡镇执法资源,逐步建立各镇综合执法联动中心,由其代表本级政府在辖区内依法行使与其职责相适应的行政执法权。综合执法联动中心为挂牌机构,可根据其监管领域,内设公共安全监管组、市场秩序监管组、人口资源环境监管组等专项执法组。综合执法联动中心主任由各镇镇长兼任,同时配备专职副主任。

凡涉及法定范围内由各镇政府承担的执法职能,受县级执法部门委托的执法事项,以及协助县级执法部门在本镇辖区内的执法活动,均实行职能有机统一和一个机构对外,由各镇的综合执法联动中心具体负责、集中行使。

(二)规范委托执法

规范委托执法方式。县级执法部门可以根据本部门行政执法的实际需要以及各镇的人力、物力、财力状况,在限定的委托执法范围内,与各镇政府在合法、自愿的前提下,就具体委托事项、权限签订书面委托协议,报送县政府法制办备案并公告后实行。受委托的镇政府应严格按照法定执法程序,在委托事项范围内,以委托机关的名义开展执法工作,使用委托机关的法律文书,接受委托机关的指导监督,向委托机关负责。

规范委托执法责任。县级有关执法部门负责加强对乡镇执法人员的业务培训,对受委托镇政府的行政执法行为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并对该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受委托镇政府的行政执法行为有过错的,县级执法部门承担法律责任后,可以按规定追究执法责任和追偿损失,情节严重的,县级执法部门可以解除行政执法委托协议。受委托镇政府超越委托权限和范围而产生的法律后果由镇政府自行承担;受委托镇政府不得将受委托的行政执法职权再委托。

(三)延伸执法网络

县公安、工商、地税等部门依法在乡镇设置的派出机构,在法定权限范围内具有独立的执法主体资格,以自己的名义行使相应的行政执法职权。县国土、环保、卫生、质监、农经(畜牧)等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在各镇或划片设立的工作机构,以设立该机构的部门名义行使行政执法职权,产生的法律后果由设立该机构的部门承担。县级有关执法部门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在原有基础上充实加强派驻机构的职能、人员等,不断提高监管效果。派驻机构受其派驻机关的领导,同时所在镇政府可以协调、监督派驻机构的行政执法工作。

按照《*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机构组建工作方案》的规定,积极推进城市管理行政执法重心下移。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要抓紧推进执法范围向乡镇延伸工作,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原则,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逐步向各镇派驻执法中队,把城市管理执法工作覆盖到每一个层面,改变乡镇城管执法“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的条块分割现状。

(四)加强执法协作

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未实行委托执法和设立派驻机构的职能部门,应当加强与镇政府的协作配合,建立告知制度和协助制度,切实履行执法监管的职责。镇政府发现违法行为,应告知归口管理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应予以登记并出具回执,及时向镇政府回复处理结果,没有及时处理和回复的,镇政府可以督促催办;职能部门的执法行动需要镇政府协助的,可告知镇政府并说明需要协助的内容,镇政府应指定综合执法联动中心积极协助。各镇应当定期召开由镇政府、县级有关执法部门、派驻机构、辖区内有关单位参加的联席会议,统筹协调有关执法工作。

建立定岗巡查制度。对农村层面发生频繁、又不具备条件在乡镇设立相应执法机构的事项,县级有关执法部门要按照执法重心下移的要求,根据工作需要和实际情况,通过建立定岗巡查制度向乡镇延伸执法,在每个镇安排定岗执法人员,每周定期了解和实地勘察违法情况,落实主体责任。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推进乡镇综合执法改革是一项环节多、任务重、涉及面广的工作,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农村社会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进行。各镇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切实履行好经济发展、维护稳定、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政府职责。县级有关部门应更加主动地承担起在乡镇区域的行政管理职责,既不要越权干预乡镇政府的执法工作,更不能把职责推给乡镇政府。

(二)纵向配合,横向联动

各镇政府和县级有关执法部门要加强协调、通力配合、形成合力,以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式推进乡镇综合执法改革,认真开展委托执法、执法重心下移、实施联合执法等工作。同时,要充分发挥各镇综合执法联动中心的作用,落实好本辖区综合执法的职能,形成分工明确、责任到位、优势互补、高效协同、上下联动的执法机制。

(三)明确责任,严格执法

各镇政府要明确职责,严格依法执行监督管理职能、法定职能以及受委托行使的执法职能。对于委托执法的,县级有关执法部门要切实承担起对各镇委托执法工作的指导和监督,针对委托事项,规范操作流程,加强培训指导,确保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

(四)强化管理,依法行政

各镇政府未经法律、法规、规章授权或者县级部门的合法委托,不具有行政执法主体资格,不得行使行政执法权;对从事行政执法的执法人员实行资格培训和管理,取得省政府统一颁发的行政执法证件方可从事执法活动。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篇4

【关键词】城镇化苏木乡镇政府创新改革

【中图分类号】D625【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是城镇结构和功能转变的过程,是国家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达至一定水准的过程和结果。这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苏木乡镇作为基层,直接面向群众开展工作,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大部分通过苏木乡镇予以落实,各类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也要通过苏木乡镇排查发现、协调解决和及时上报。

基层组织改革与推进城镇化的关系

推进城镇化与推进地方政府改革息息相关。推进城镇化,要求政府必须改革以适应城镇化带来的诸多问题和挑战,而政府改革在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的同时,必然会带来城镇化推进和实现方式的变革。二者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为了更好地适应城镇化进程,地方政府需要加快职能转变,重视城镇化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坚持政府的主导作用,发挥政府在创造制度环境、编制发展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等方面的职能。

深化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和重点的苏木乡镇改革,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起到主导作用。集中表现在户籍制度改革、城市发展规划法规化、土地政策、融资管理以及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及公平分配等方面。另外,地方政府尤其是县区、乡镇基层政府,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基层政府必须具有治理的主导力度,这样才能使得城镇化建立在坚实的基础上,也才能够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首先解决“谁来管”的问题。通过改革,理顺各级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关系,明确各自在整体治理中的地位和职责,特别是要赋予基层政府足够的治理权力。其次在治理客体上,要明确界定城镇化过程中政府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敢于打破局限,打好城镇化改革攻坚战,解决“管什么”的问题。再次确保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让城镇化实现多角度多方面,解决“如何管”的问题。最后在治理手段上,要广泛运用互联网和媒体等手段给基层治理带来的便捷和高效,提高政府运行效率和回应性,同时,更要重视社会资本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解决“靠什么管”的问题。

苏木乡镇政府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苏木镇改革取得调整职能、理顺关系、改革行政审批制度等方面有进展同时,受各种体制机制因素的影响,苏木镇在履行职责任务、综合保障、运行模式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苏木镇基层政权功能的发挥。

苏木乡镇职责任务不够明晰。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明确界定了乡镇政府职责,作为一级政权,苏木乡镇比较全面的承担着辖区内经济社会事务管理职责。

另一方面,行政法律法规和规章基本上未赋予苏木乡镇履行职责所必须的行政管理权限。苏木乡镇行政主体地位不够明晰,没有行政审批、行政执法、资金项目调度权,与旗县直部门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工作从属性较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苏木乡镇工作成效。

苏木乡镇权责不统一问题比较突出。一方面,随着行政问责制的逐步推行,苏木乡镇承担属地经济发展、社会管理、维护稳定的责任日益加重,每年都要签订综合治理、维稳、计划生育、畜牧业等责任书,接受严格的考核。

另一方面,苏木乡镇基本上不具备法定的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权,旗县直部门具有派驻苏木乡镇机构人、财、物管理权,苏木乡镇在有效调度和统筹管理方面相对薄弱。

苏木乡镇运行综合保障水平不够高。一是工作队伍不够稳定。苏木乡镇工作生活条件较差、发展空间不大,加之旗县直机关编制紧张人手不足,一定程度上还从苏木乡镇调入补充人员,导致苏木乡镇优秀人才不愿来、呆不长、留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

二是经费比较紧张。目前苏木乡镇财政实行乡财县管体制,苏木乡镇运转主要依靠旗县财政的转移支付,没有其他经费来源。牧区地理面积较大、人口居住分散,经费支出压力较大。

苏木乡镇工作运转模式需要进一步转变。一是苏木乡镇行政机构设置3个综合性办公室,虽然保持了机构的精干,但行政机构设置比较宽泛,与苏木乡镇日益细化的工作要求相比,不利于专业化分工、专职化管理和专人负责,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工作质量和工作队伍的锻炼成长。

二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新形势,要求强化各类基层群众团体组织建设,苏木乡镇未明确工青妇、残联、科协、红十字会等群众团体办事机构设置模式,对加强群众团体管理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是目前苏木乡镇还一定程度上沿袭机关办公的模式,围绕简化办事程序、减轻群众办事负担,在建立体现苏木乡镇面向群众工作特点的主动下乡入户服务、为群众办事等新工作模式方面探索还不多,成效不够明显。

完善苏木乡镇城镇化改革措施

明晰职责。一是明确职能转变方向。面对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加快推进的形势,苏木乡镇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实现城乡发展融合互动、经济社会和谐共进,打牢县域科学发展的根基。

二是细化工作职责。按照上下对口、有机衔接的原则,结合苏木乡镇工作实际,认真梳理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完善和细化苏木乡镇机关“三定”方案,建立健全体现苏木乡镇层级特点的工作职责体系。通过明晰职责任务,强化责任归属,有利于明确政府职能转变的方向,理顺苏木乡镇与旗县直属部门工作职责,提高工作效能,为深化改革、转变职能提供保障。

三是建立健全苏木乡镇工作实绩考核体系。着眼于加快苏木乡镇政府职能转变进程,建立健全体现政府职能转变方向和要求的苏木乡镇工作实绩考核体系,考核分为经济发展、社会事业、维护稳定、基层组织建设等指标。

强化职权。按照属地管理、权责一致的原则,将适宜由苏木乡镇承担的行政审批、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权限下放苏木乡镇,推动苏木乡镇有效履行管理和服务职责。

一是合理下放执法权限。在行政审批权下放方面,对于与群众生产生活联系紧密、认定标准相对简单的行政审批事项,可下放给苏木乡镇,如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对象审批等。在行政执法权下放方面,将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程序相对简易的行政执法工作下放苏木乡镇,如环境卫生管理、草原防火、草原监理、动物防疫等执法工作。专业性较强、程序相对复杂的行政执法工作由旗县直属部门承担,如城乡规划建设、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国土资源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苏木乡镇主要负责及时处置出现问题和向旗县直属部门报告,旗县所在地乡镇的行政执法工作由旗县直属部门承担。下放行政权限后,旗县直属部门应强化对苏木乡镇的业务指导和检查督促,保证苏木乡镇行政执法的规范性和质量。

二是合理下放旗县直属部门派驻机构。建议结合旗县直属部门行政管理和行政执法权下放工作,在前期推动派驻机构回归苏木乡镇,将畜牧兽医站、林业工作站、草原监理所等下放苏木乡镇管理。

三是强化苏木乡镇对旗县直属部门派驻机构管理权限。不宜下放苏木乡镇的旗县直属部门派驻机构,突出苏木乡镇管理主体,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苏木乡镇对公安派出所、司法所等派驻机构日常工作和人、财、物的管理权,确保苏木乡镇能够有效协调和调动辖区内的行政资源,做好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其日常工作调度和安排,以苏木乡镇为主,特殊情况下,苏木乡镇可征求旗县直属部门意见。旗县直属部门派驻机构负责人年度考核由苏木乡镇承担,其负责人调整由苏木乡镇提出意见,旗县直属部门审批。

四是明晰责任划分。对于明确由旗直部门管理的事务,出现需追究行政责任的问题时,由旗直部门承担相应责任,苏木乡镇履行及时处置和报告职责后,无须承担责任。对于下放苏木乡镇的行政管理工作,出现须追究行政责任的问题时,苏木乡镇相应承担责任。

细化机构。根据苏木乡镇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改革要求,结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苏木乡镇设置纪委等体制变革情况,借鉴大部门制、党政机构合一等做法,对行政机构进行适当和必要的细化。

党委设置机构:党政办公室、纪委(行政监察室)、基层组织办公室(挂工会、团委、妇联牌子,负责嘎查村、社区,本级机关、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事业单位等基层党组织建设,嘎查村、社区村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建设,工青妇等各类群众团体建设)、宣传文化办公室、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办公室(挂应急办公室、边境管理办公室牌子,主要负责统战、民族宗教、维稳、社会治安、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公共安全应急管理、边境管理等工作)、武装部。

政府设置机构:第一产业办公室(主要负责农牧林水、科技、科协、扶贫等工作)、二三产业办公室(主要负责工业、商贸、旅游等二三产业管理工作)、城建环保国土交通办公室(主要负责城乡规划建设和管理、住房保障、国土资源、交通等管理工作)、财政统计办公室、社会保障办公室(主要负责民政、教育、卫生、就业、社会保障、残联、红十字会等工作)、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等,各办公室主任实行专职化管理,负责人向旗县直属业务部门备案,其调整征求旗县直属业务主管部门的意见。

建强队伍。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扎根基层、精干高效的苏木乡镇工作队伍,是苏木乡镇有效履行职责的重要保障。建议由自治区党委组织部牵头,党政两办、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参加,在对苏木镇工作队伍现状进行深入调研基础上,研究制定加强苏木乡镇工作队伍建设的专门意见,从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高度,把苏木乡镇工作队伍建设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进行长远规划和具体部署。

一是充实人员。根据苏木乡镇机关公务员数量、年龄、学历、人员流动等情况,适时考录补充公务员,保持公务员队伍的合理规模。严格事业单位进人的学历、专业要求,苏木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一般应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农牧林水、医疗卫生、文化等专业。

二是稳定队伍。坚持以事业留人、以适当的待遇留人,在苏木乡镇工作人员提高职级、职称评聘、工资待遇、补贴发放、教育培训、评奖评优等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树立重基层、强基层的鲜明导向。在苏木乡镇机关设置副主任科员、主任科员非领导职务,其职数与机关领导职数相当。苏木乡镇公务员累计在苏木乡镇工作10年、20年以上,符合干部任用条件的人员,经考核合格可分别任副主任科员或主任科员。考虑苏木乡镇工作人员家庭大多在旗县所在地、往返比较多,在苏木乡镇住宿生活成本较高的实际情况,探索建立苏木乡镇基层岗位津贴制度,按100~200元标准掌握。严格控制旗直单位借调或调入苏木乡镇工作人员,新录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一般应分别在苏木镇工作2年、3年以上,方可借调或调动。

三是强化培训。明确苏木乡镇干部教育培训在干部教育培训体系的重要地位,完善苏木乡镇工作队伍培训规划,建立健全苏木乡镇领导干部、机关工作人员、事业编制人员和嘎查村(社区)干部分类培训机制。强化政策法规、农牧林业、合作经济、群众工作、综治、维护稳定等方面知识的培训,提高苏木乡镇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发展经济、维护稳定、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财政部门要安排苏木乡镇教育培训专项资金,提供有力保障。

四是加强管理。针对苏木乡镇工作直接面对群众、执行性较强的特点,对群众观念淡漠、不善于做群众工作、工作效能低下的干部,明确必要的惩诫措施,完善综合约束机制。加强苏木乡镇干部“走读”问题的管理,让干部能够在基层沉下心、稳得住,把主要精力投入工作。

充实财力。根据苏木乡镇工作任务细化、工作责任加重的情况,应进一步加大对苏木乡镇运转财力的保障水平,赋予苏木乡镇一定程度的财力自主调配权限和空间,确保苏木乡镇有效、高效的履行职责。

一是建议自治区财政安排苏木乡镇基层政权建设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综合考虑苏木乡镇面积、人口、经济总量等因素,确定拨付标准,进一步改善苏木乡镇的财力状况。

二是建立苏木乡镇公用经费动态调整机制,根据物价水平变化情况,适当提高苏木乡镇公用经费标准。根据苏木乡镇下乡入户常态化等工作特点,苏木乡镇公用经费标准可适当高于旗县直属单位。

三是探索建立苏木乡镇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专项经费,用于自主安排投入发展经济社会事业的引导性资金、及时处置公共安全和突发事件等支出,提高苏木乡镇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是苏木乡镇落实经济社会发展相关项目时,根据项目资金量,明确旗县财政拨付给苏木乡镇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苏木乡镇在落实项目中相关人、财、物的支出,保证各项惠民项目的质量。

转变方式。积极探索建立以便民服务为核心的工作模式,是转变苏木乡镇政府职能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切入点。

一是设置便民服务中心。根据部分苏木乡镇管辖面积较大、牧区人口居住分散的情况,通过在原留守办事机构基础上组建等方式,在原撤并苏木所在地和人口相对聚居的嘎查村,建立若干个便民服务中心,由苏木乡镇派驻精干人员,为附近居民提供政策咨询等服务,及时处理各类问题和突发事件。

二是推行为民办事制。苏木乡镇工作人员代为农牧民办理各项事项,是强化苏木乡镇服务功能、减轻农牧民办事负担的有效措施,应结合实际加以推广。探索在苏木乡镇设置为民办事办公室,专司为农牧民群众办事职责,拓展和充实代农牧民办理事项,可代办证件、申报项目、申请资金、缴纳费用、代领资金等。

三是拓展服务方式。根据牧区部分农牧民迁居到旗县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可探索在旗所在地设置便民服务机构,为苏木乡镇居民提供政策咨询、代办事项等服务。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手段强化服务,探索建立苏木乡镇手机短信等公共信息平台,快速各类政策和预警信息。

四是建立常态化的意见征集机制。苏木乡镇应通过定期入户、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认真征求基层群众对苏木镇工作的意见建议,及时改进和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能。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篇5

为贯彻落实全市殡葬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民政局《关于开展平坟工作的通知》(齐民发〔2012〕29号)文件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殡葬改革综合治理工作,促进我县殡葬管理不断规范、殡葬环境不断改善、殡葬事业健康发展,有效遏制和解决土葬和散埋乱葬问题,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平坟深葬暨殡葬执法工作,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建立组织,严格执法

为加大平坟深葬工作力度,各乡镇政府要成立由乡镇长任组长、相关站、所、办负责人为成员的殡葬改革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乡镇民政办负责日常工作,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平坟深葬工作。各乡镇要按照与县殡葬改革综合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签订的《殡葬工作目标责任状》,履行工作职责,做到工作有人抓、违规有人管,上下配合,严抓不懈。同时,必须按国家、省、市殡葬管理规定,严格执法,坚决遏制和依法打击土葬现象。

二、建立网络,协同工作

各乡镇要建立乡镇、村、屯三级殡葬信息网络,充分发挥殡葬信息网络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能作用。对提供土葬信息和反映违规问题的人员,核实后给予奖励,在群众中形成自觉抵制土葬行为、积极举报土葬问题的正风正气。要充分发挥公安、国土、工商、农业、林业、监察、城管等相关部门的职能作用,协同开展工作。民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殡葬管理和殡仪服务单位的作用,殡葬管理和殡仪服务单位在清理土葬、平坟工作及清理整顿殡品市场工作中应自觉参与,在资金、人员和车辆上主动提供支持,无条件接受行业主管部门的指导和管理,共同打好平坟工作攻坚战,使土葬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三、强化宣传,稳步推进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等媒体,宣传殡葬改革政策,大力开展殡葬改革的宣传教育工作,营造浓厚舆论氛围,让禁止土葬、散埋乱葬的规定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乡镇要抓住春季气候回暖的有利时机,特别是国道沿路乡镇,以国道两侧为重点,开展大规模平坟深葬工作。要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体现执法工作原则性、严肃性的同时,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做到以理服人,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篇6

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文件都使用了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的标题,并把职能转变放在机构改革的前面,这在历次改革意见中是第一次,充分说明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视。政府职能转变是这次改革的核心,各地要牢牢把握这根主线,把上级的总体要求和当地实际结合起来,研究提出3到5年职能转变总体安排和工作规划,制定具体的措施办法,加快实现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根本转变。

首先,要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动简政放权。去年以来,省编办围绕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本届政府省级审批事项削减二分之一的目标,采取有效措施,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已减少下放省级行政审批权262项;基本完成了省级行政审批事项目录编制工作,近期将在网上公示,面向社会征求意见;制定出台了今年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改革任务。这些改革措施激发了市场和社会活力,取得了积极成效。各地要按照省委、省政府11号文件要求,与省里搞好衔接、同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要承接落实好上级政府取消、转移、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承接后的审批事项原则上都要纳入同级政务服务中心办理,规范审批行为,提高审批效率,方便企业和群众办事。要抓紧对本级审批权限进行全面清理,年底前编制完成本级行政审批项目目录,并向社会公布,未列入目录的审批事项一律不得实施。要集中清理以“红头文件”设定的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彻底消除审批管理中的“灰色地带”。今后严禁以“红头文件”等方式设定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这要作为一条红线,防止行政审批事项边减边增、明减暗增。除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外,政府职能转变还包括改革完善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工商登记和社会组织管理制度等内容,这些工作虽然不是编办的职责,但我们要发挥牵头部门作用,积极协调相关部门落实好改革任务,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取得实效。

其次,要发挥市县政府贴近基层和群众、就近管理的优势,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简政放权不能一放了之,必须正确处理“放”和“管”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放给市场和社会的事项,要从严管理、监管到位。要适应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新要求,推动政府部门更新管理理念,改进管理方式,真正把工作重心由事前审批转到事中事后监管上来,避免管理缺位,防止“一放就乱”。要强化监管机构和能力建设,调整充实人员力量,推动监管重心下移,逐步建立功能完善、防控严密、执行高效的监管体系。要加强对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的监督管理,对一些侵犯知识产权、蓄意污染环境、违背市场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要严加监管、严厉惩处,切实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第三,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制定“两个清单”,即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和政府权力清单。对企业而言,法无禁止即可为;对政府而言,法无授权不可为。政府转变职能的过程,也是规范权力运行的过程。各地要抓紧完善依法行政的各项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制定政府权力清单是规范权力运行的重要手段。前段时间,省编办专门到安徽、湖北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总的看,这项工作繁重而艰巨,各地要结合审批制度改革和部门“三定”,在全面梳理政府部门行政职权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权力清单,向社会公布。要积极推进行政权力行使依据、过程、结果公开,规范行政裁量权,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保证权力不被寻租、不被滥用。

二、积极推进大部门体制

推进大部制改革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山东省在探索实行大部制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2009年政府机构改革时,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经济和信息化、文化等领域实现了大部制,在优化职能配置、减少职责交叉、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这次改革,省里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在农业、城市管理、文化等领域继续推进大部制改革。

一是农业领域。从全省涉农机构设置情况看,大部分地方设有农业局、畜牧兽医局、农机局、扶贫办、农业开发办,还有的地方设有经管办、蔬菜办、水产办等,机构设置分散、分工过细的问题突出,难以形成工作合力。特别是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动物疫病防控、农机监理等监管任务日益繁重,相关涉农部门执法监管力量相对薄弱。为统筹解决好这些问题,这次改革市县要将畜牧兽医、农机管理机构由政府直属调整为农业部门管理,其他如经管、蔬菜、水产等涉农机构全部整合到农业部门,不再单独设置;同时相应整合农业、畜牧兽医、农机等涉农领域执法队伍,充实加强监管力量,实行农业综合执法。

二是城市管理领域。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各地城市规模不断拓展,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从各地情况看,一些地方城市管理领域设置了城市管理、城管执法、公用事业、市容环卫、园林绿化、市政管理等机构,这些机构职责划分不清,既有交叉又有空白,城市管理工作水平不高,群众对此很有意见。城市管理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共同推进,其中理顺体制机制是一个重要方面。省委学习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健全城市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大城管体制”。这次改革,各地要将分散在相关部门的市容环卫、园林、市政管理等相关机构、职责整合到城市管理部门,充实完善城市管理职能,理顺城市管理与城管执法机构关系,寓管理、执法、服务于一体,不断完善内部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由于各地机构设置、编制性质不尽相同,各地可结合实际,提出具体整合方案,与省里沟通后确定。

三是文化领域。上次改革多数地方在组建文广新局时,又单独设立了文化市场执法局。从几年来的运转情况看,普遍存在职责关系不顺、配合不畅、衔接不到位等问题,县级文化市场执法局至今未经授权,不具备执法主体资格。从大的概念上讲,行政执法是行政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现行体制下,管理机构与执法机构分设,必然造成管理执法脱节、增加工作协调难度。这次改革,省里要求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统一由文化行政部门管理。

这三个领域的大部制改革,是省里确定的规定动作,必须认真实施,落实到位。同时,各地要结合实际,大胆探索,在更大范围、更多领域加大机构和职责整合力度,进一步优化政府组织机构。

三、规范机构设置

省委、省政府11号文件,在机构设置上既体现了中央严控的精神,也结合实际作了一些新的政策规定。

一是政府机构限额。大家对这个问题都比较关心。中央规定,这次改革大城市政府工作部门不超过40个,中等城市不超过32个,县级政府14至22个左右。我省在研究机构限额时,充分考虑了市县政府机构设置的现状,基本按中央规定限额的高限确定的。上次改革,我省在大城市(42个)和中等城市(32个)之间,将淄博、烟台、潍坊、济宁、临沂5个市单列一个层次,机构限额为36个。这次改革,如统一按中等城市不超过32个执行,就要比其他中等城市多压减4个,难度非常大。为保持政策连续性,省编办多次向中央编办汇报,中央编办原则同意这5个市工作部门仍按不超过36个掌握,其他市和县(市、区)严格按中央规定限额执行。既然限额已经明确,就是一条硬杠杠,必须严格执行,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二是机构设置。多年来,各地在政府机构限额外还设立了一些行政机构和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政府职能体外循环的状况不同程度存在。这次改革,各地要对此类机构认真进行清理,限额外的行政机构原则上予以撤销或转为部门内设机构,少数确需保留的要纳入改革方案一并报批。今后不得在机构限额外自行设立行政机构,不得新设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要进一步规范机构层级管理。长期以来,一些市县管理不够严格,机构层级比较混乱。比如市级部门规格为正处级,但一些内设、派出、直属机构或所属事业单位也为正处级,这样设机构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工作,这种现象必须纠正。这次改革明确规定,部门内设机构、直属机构、派出机构及部门所属事业单位等机构的规格要低于其主管部门。现有与主管部门规格相同的机构,要结合推进大部门体制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清理规范。另外,派出机构、挂牌机构、议事协调机构和临时机构的设置也要从严控制,不能用挂牌子、合署等形式变相设置机构。

三是领导职数。考虑当前市县政府部门承担的工作任务繁重,实行大部制改革后干部安置压力较大,这次改革对市县政府部门领导职数有所放宽,比上次改革增加了1职,即设区的市政府工作部门领导职数按3-4名配备,县级政府工作部门领导职数按2-3名配备,工作任务重业务面宽的综合管理部门可增配1名副职,但必须从严控制,增配副职的部门数量不得超过机构限额的三分之一。关于部门党组(党委)书记配备问题,中央和省里早就有明确规定,政府工作部门除非党干部担任正职外,不配备专职党组(党委)书记。

四、完善执法体制机制

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大量的工作在基层,重点是县乡两级。目前,市县政府执法队伍设置过细、执法责任不清、监管力量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加强监管就是一句空话,就难以落实到位。

一是积极探索推进综合执法。各地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凡实行大部门体制的领域,相关执法队伍必须相应整合。同时,在看得准、条件成熟的领域推行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尤其是县级,要最大限度整合县直部门的执法职能、机构和人员编制,解决多头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胶州市已先行开展综合执法试点,省编办和青岛市编办要加强跟踪指导,及时总结经验,力争探索一条跨领域、跨部门综合执法的新途径。

二是完善基层执法机制。要适应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探索在乡镇搭建综合监管执法平台,把县直派驻机构执法优势和乡镇日常监管优势结合起来,建立指挥统一、运转协调的综合执法新机制。要挖掘现有编制资源,进一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劳动保障、海域海岛、农业、国土、文化等重点领域基层执法力量,全面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执法经费由财政保障制度,防止“以罚代管”,确保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三是做好部分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体制调整工作。目前,淄博、日照、临沂、德州、聊城、菏泽等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实行市以下垂直管理体制,县级公安机关权责不一致,体系不完整,工作协调难度大,队伍管理也存在一些问题。这次改革,省里确定将这些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由市以下垂直管理调整为市县政府分级管理体制。有关市编办要会同市直有关部门,认真制定工作方案,切实做好干部安置、人员编制、资产划转等具体工作,注意衔接好干警的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确保体制调整平稳有序。今后除中央和省有明确要求以外,市县政府不得自行确定垂直管理体制。

五、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乡镇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处于最基础的层级,直接面对群众百姓,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层政权建设,今年以来,郭树清省长在不同会议多次提到加强乡镇机构设置和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问题。当前,随着农村综合改革持续深化,乡镇政府承担的经济发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维护稳定的任务越来越重,抓工作落实的责任和压力不断加大,权责不对等、事财不匹配、素质能力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新的形势下,如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乡镇发展的活力动力,让乡镇政府有权管事、有钱办事、有人干事,可以说是各级机构编制部门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11号文件对深化乡镇机构改革提出了一些原则性要求,如何把这些要求落到实处,需要各级编办从多个方面深入思考、认真研究。一是在完善乡镇政府功能、明确履职重点方面,就是要适应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理顺县乡层级关系,按照乡镇承担的职责任务,把该放的权放给乡镇,把该给的钱交给乡镇,进一步提高乡镇政府统筹发展的能力。二是在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配备方面,乡镇不可能与县直部门一一对应设置机构,在严控机构编制总量的前提下,可针对不同类型乡镇特点,因地制宜设置机构,不搞“一刀切”。要挖掘现有编制资源,推动编制向乡镇倾斜,以县为单位,乡镇总体空编的要及时招录急需管用的专业技术人才,有效缓解基层人员年龄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等实际困难。三是在完善运行机制方面,探索以便民服务平台、社会治理平台、综合执法平台和社区管理服务平台为依托,进一步完善内部工作机制,合理设置岗位,统筹安排力量,确保涉及社会管理、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就业社会保障等重点工作在乡镇有机构承担,有专人负责。各地要结合推进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从试点镇入手,打破传统管理理念和体制机制的束缚,大胆创新,探索建立与乡镇管理服务需求相适应的新型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积累经验、提供示范。

当前,改革政策已经确定,具体任务也很明确,关键是抓好工作落实。最近,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上专门强调工作落实问题,指出改革要聚焦、聚神、聚力抓落实,做到紧之又紧、细之又细、实之又实,具体任务要到人到事,凡事都要有人去管、去盯、去促、去干。这次改革,省里要求市县改革方案分别于7月底、9月底前报省里审核备案,11月底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其他各项改革管理工作也都有明确的时限要求,时间非常紧,任务很艰巨。各级编办要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切实增强紧迫感,对各项任务倒排工期,强化措施,合理调配工作力量,推动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落实工作责任。各级编办要切实履行牵头抓总责任,认真学习领会改革精神,向党委、政府和编委汇报好改革政策、工作方案和具体措施,特别是对政府职能转变、大部门体制、综合执法、严控机构编制等重点问题,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调研、摸清情况,研究制定具体落实措施,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要严格按照省里确定的时间节点,做好改革方案拟定、报备和“三定”规定修订等组织实施工作。要及时分解工作任务,与组织、纪检监察、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搞好协调配合,落实部门责任,切实形成改革合力。

二要统筹抓好组织实施。各级要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局下设计和安排,统筹兼顾、协调配套,扎实推进。要与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等紧密结合,联动集成式推进,大力简政放权,强化基本公共服务,推动服务型政府建设。各市在做好本级改革工作的同时,要加强对县级工作督查指导。对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尤其是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研究解决的措施办法;对涉及的政策性问题,要及时与省编办沟通,提前做好预案,防止扩大矛盾、出现大的问题。

三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目前,市县正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要把教育实践活动与推进改革结合起来,大力加强自身建设,真正把活动成果转化为做好工作的实际行动。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树立言必信、行必果的改革新风,做到守土有责、奋发有为,坚决杜绝松松垮垮、大而化之的工作状态和推诿扯皮、拖延应付的庸政懒政行为。要适应推进改革工作需要,进一步充实加强人员力量。总的看,去年以来各级编办在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人员配备有所加强,市级平均达到了30人,县级10人,但还有个别市和一些县(市区)人员较少,力量薄弱。现在各级编办承担的任务很重,没有必要的力量只能疲于应付,无法深入扎实地推进工作。希望各地采取措施,继续充实加强工作力量,提高队伍能力素质,为完成改革任务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篇7

一年来,我们在推进改革试点过程中,坚持立足实际,把重点放在基层发生频率较高、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关系密切、多头重复交叉执法问题比较突出、专业技术要求适宜的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农林水利、交通运输等领域,突出综合性、体现专业性、兼顾特殊性,蹄疾步稳地实施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坚持分类施策,根据不同层级的不同需求,在改革总体框架内,分类研究制定切合实际、易于操作的改革目标、试点任务和实施路径,既强调改革试点的顶层设计,也充分尊重基层政府改革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坚持法治思维,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和中央编办、省委省政府相关文件精神,设计改革的目标、原则、内容和程序,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做到既于法周延、于事简便,又挑战难题、化解矛盾,确保各项改革措施在法治轨道上进行。

一、理清执法职能,由“权责不一”向“权责统一”转变

开展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锁定权力“基数”,理顺权责关系,强化执法责任是前提。我们分三步来理清执法职责:

(一)梳理执法权力。为使改革于法有据,在权力清单编制过程中,对市县两级政府部门行政执法事项进行了全面梳理,重点搞清每项执法权力事项的内容、法律依据、行使范围、执法主体、机构设置、编制核定、处罚频次等情况。通过数轮细致清理审核,共梳理出市本级行政执法权力事项3770项,县级行政执法权力3620项,区级行政执法权力1194项。在此基础上分层分类建立行政执法权力库,从而锁定各级政府行政执法权力的“基数”,为调整执法职能、开展综合执法提供了可靠依据。

(二)明确执法权限。结合部门责任清单编制工作,进一步明确市、县两级执法权限。除法律法规和上级有明确规定、暂时不适宜由基层政府承担的行政执法职能外,市场监管、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农林水利、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劳动保障、城乡建设、文化旅游等领域执法职能,逐步交由县(市)区承担,实现“属地化管理、扁平化执法”。县级政府按照“能放则放、按需下放”的要求,统筹县、乡之间的执法管理工作,推动重心下移,切实解决基层“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逐级编制“责任清单”,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

(三)理顺执法关系。合理划分业务主管部门、承担综合行政执法部门以及上下级部门之间的职责权限,建立健全相互之间无缝衔接的协同机制。业务主管部门,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重点做好拟订政策措施、组织编制规划、实施审查审批、统筹协调指导、落实监管责任等工作。承担综合行政执法的部门,依法履行执法监管、行政处罚及其相关的行政强制等职责,对作出的行政执法决定以及执法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通报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加强对下级业务主管部门和综合行政执法部门的指导和工作联系,建立健全沟通配合和业务培训机制。

二、整合执法机构,由“职权分散”向“相对集中”转变

整合归并执法机构,相对集中行政执法职能,是开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基础。我们主要从四个层面分类构建综合执法新体制:

(一)着力推进部门内部集中综合执法。在市级层面,整合优化部门内部执法监管职能,除法律法规有明文规定和不宜实施集中执法的情况外,原则上对部门内由多个处室、多支队伍行使的行政执法职能集中归并到一个处室或者一支队伍行使,明确执法责任,落实执法流程,建立协同机制,实现“一个部门一支队伍(一个处室)管执法”。市文广新局将分散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文物保护方面的执法职能整合,组建文化综合执法机构,实现“一支队伍管文化”,有效地集聚了行政资源,提高了执法效率。

(二)探索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在县(市)层面,探索实行综合执法和专业执法相结合。对执法职能相近、执法对象相同、执法方式相似的市场监管、城市管理、资源环境、农林水利、交通运输、文化旅游、社会事业等领域的相关执法职能和机构整合,推进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执法,实现“一个领域一支队伍管执法”。如皋市率先在全市将县域范围内分布在18个部门的26支队伍、32个科室的执法职能和机构进行有机整合,组建了6支综合性执法队伍,较好地解决了多头执法、重复执法。

(三)稳步推进“区街联动”综合执法。在市辖区,按照“跨部门、相关联、可承接”的原则,整合区级相关部门的全部或部分执法职能和执法力量,统一集中下沉到街道,由街道城市综合管理机构对外开展行政执法工作,实现“一个街道一支队伍管执法”。崇川区钟秀街道组建综合执法局,在城市管理相对集中处罚权基础上,将市场监管、环保、城建、水利、公安、文化等领域的9大类143项执法职能,统一划入街道办事处,以街道办事处为主体集中行使,有效地提升了街道的治理能力和监管水平。

(四)积极推进区域性综合执法。在重点园区和乡镇,按照“放得下、接得住、运转得好”的要求,以城镇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为重点,将县级相关部门适宜在基层行使的执法职能下放到重点园区和乡镇。重点园区和乡镇组建综合执法局,以园区和乡镇的名义集中行使执法权,实现“一个区域一支执法队伍管执法”。如皋长江镇、启东吕四港镇等39个乡镇和园区,从各自实际出发,承接县级政府部门下放的行政执法事项,最多的乡镇达到1238项,真正实现了“小事解决在村街、大事控制在镇区”的目标。

三、下移执法重心,由“看得见、管不着”向“管到底、管到位”转变

综合执法的重点在基层,难点在一线。我们分三种情况推动执法重心下移:

(一)下移执法机构。对基层发生频率高、执法监管结合紧密、需要较强专业技术进行支撑的涉改领域,主要采取下移执法机构的方式开展综合执法。比如:在市场监管领域,将县级工商、质监、食药监“三合一”,组建市场监管局。市级工商、质监、食药监部门不再直接承担执法职能,原有执法队伍全部充实到市辖区。全市共设置市场监管派出机构94个,县级市场监管局80%以上力量下沉至基层。在环境保护领域,全市按区域设置28个环保分局,县(市)环保局原机关执法人员40%下沉到分局,充实基层执法力量,实现网格化、全程化、立体化监管。

(二)下沉执法力量。对执法事项主要发生在基层、专业技术要求适宜、执法部门力量相对薄弱的涉改领域,主要通过条块结合,整合执法力量,充分发挥基层政府的统筹能力,开展综合执法工作。比如在市辖区,将现有城管执法机构和执法人员整建制划转下移到街道办事处,区相关部门按照下放执法事项的数量相应配置执法人员,并全部下沉到街道。派驻在街道的执法机构和人员全部接受街道办事处的组织领导,统一集中行政执法权,从而有效地提升了执法效率。

(三)下放执法权限。对与基层管理关系密切、现有力量和能力能够有效承接、适宜由基层政府实施的执法事项,主要采取直接下放的方式,统一由基层政府开展区域性综合执法。比如在重点园区、经济发达镇和市级中心镇,将县(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执法职能下放到园区和镇街,由园区管委会和镇政府统一行使行政处罚权和与行政处罚权相关的行政强制权、监督检查权。下放的范围涵盖了规划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农林水利、安全生产、劳动监察等10多个领域。

四、健全执法机制,由“粗放执法”向“精细执法”转变

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提升执法的准确度、精细度和有效度,关键在于建立健全执法工作机制。我们积极探索建立三大机制:

(一)建立执法运行机制。为保证综合执法落地见效,在如皋先行的基础上,在全市范围内推广建立了6项执法运行机制,分别是:以强化执法责任为主要内容的监管与服务责任清单追责机制,以规范日常执法为主要内容的“双随机”检查机制,以畅通群众诉求为主要内容的举报奖励机制,以发挥信用功能为主要内容的告知承诺失信惩戒机制,以加强应急防范为主要内容的重大风险监测防控机制,以建立考评体系为主要内容的监管绩效评估奖惩机制。通过建立机制,切实规范执法监管行为,杜绝任性检查和执法扰民,保证“分得清责任、找得到人头”。

(二)建立信息互联机制。探索“互联网+”执法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加快建设覆盖全市、上下贯通、功能完善、数据共享、运行高效的综合执法体系。加强综合执法相关信息的收集、储存、管理、分析,并与社会信用体系有效对接,为政府决策和企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依托“智慧南通”建设,推行行政执法权力运行深化工程、综合执法智能监管工程、审批信息与执法监管数据共享工程,打造执法和审批监管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工作平台,形成相互支撑、有效衔接、整体联动的执法新格局。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篇8

全州乡镇机构改革的主要做法

(一)调整优化乡镇布局。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利于发展的原则,结合海西州依托资源优势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海西州乡镇区划调整方案》,将原来的41个乡镇调整为35个,撤并6个乡镇,精简14.6%。同时,以构建促进产业发展、人口聚集的乡镇体系为目标,对具有发展潜力的7个乡撤乡设镇,拓展中心城镇发展空间,以中心城镇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在乡镇类别划分上,根据我州乡镇区域面积大、但辖区人口少、经济总量小的特点,参照《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印发市、县及乡镇分类的标准的通知》(中编办[1993]17号),创新乡镇分类标准,适当调整有关指标值,将人口单位和经济指标单位由大变小,并将土地面积单位指标由小变大,依据调整后的乡镇人口、工农业总产值、土地面积三项指标值,将35个乡镇划分为一类乡镇13个,二类乡镇5个,三类乡镇17个,以此作为乡镇的机构和岗位设置、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的基本依据。

(二)明确界定乡镇职能。按照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乡镇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搞好公共服务、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维护农牧区社会稳定”五大职能,各地根据“小政府、大服务”的要求,以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努力建设服务型、法制型和廉洁高效政府为目标,坚持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二十字”方针,确定了切合实际的具体职能。主要有七项:宣传、落实党的政策和国家的法律;科学制定并组织实施本地经济发展规划;加强农村牧区经济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促进和建立农村牧区公共财政制度;加强农村牧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坚持依法行政,推进依法治乡,维护农村牧区社会稳定;严格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民族工作的法律和政策。同时,结合乡镇区位优势、产业特点等实际,进一步细化乡镇具体职能,突出乡镇的新职能,如工业类型镇,突出加快城镇化具体职能,工业化进程,提升社会事务服务功能的职能;农业类型乡镇,突出做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职能;牧业类型乡镇,突出了加强畜种改良、畜疫防治、保护生态、发展特色旅游等职能;城乡结合型乡镇,突出围绕区位优势,加快城镇化发展,加强城镇管理,搞好社区服务,为居民提供农副产品,做好劳务输出服务等职能。

(三)理顺县乡村关系。明确县乡政府的事权关系,县级行政部门主要负责政策的制定和监督,乡镇则主要负责政策的贯彻落实。对乡镇工作实行综合、一次性的年终目标考核管理,除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外,取消其他“一票否决”事项。按照政事分开原则,对整合后的乡镇事业单位按程序依法登记,赋予其独立法人资格,增强事业单位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我决策,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其原有的行政管理职能划归乡镇政府,执法职能上划县政府主管部门。坚持村社事务“民主决策”的原则,取消乡镇干部“包村包片”的做法,放权于村社,尊重村社自治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自治权益,提高村级自治功能。

(四)重新核定乡镇编制和领导职数。按照乡镇类别和“因事设岗、以岗定人、竞争上岗、择优选用”的原则,重新核定乡镇编制和领导职数。实行乡镇领导兼职、交叉任职。

重新核定乡镇行政编制593名,比机构改革前的627名减少34名,精简5.4%。乡镇领导职数一类乡镇核定7名,二、三类乡镇核定5名。考虑到个别乡镇自然条件艰苦,服务半径过大、乡镇干部轮休的需要及人口数量大、扶贫任务重的实际,对1个一类镇、一个二类镇领导职数各增加1名,2个三类乡镇各增加1名。全州乡镇(冷湖行委冷湖镇除外)共核定领导职数213名(含德令哈市街道办事处14名),比机构改革前的257名减少44名,精简17.1%。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完善乡镇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建设,增强基层公安、司法队伍力量,将乡镇机构改革中预留的34名行政编制置换为公安专项编制29名,司法专项编制5名。

(五)合理设置乡镇机构和职位。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根据乡镇类别和撤并乡镇的实际合理设置乡镇机关内设机构和职位,除在人口数量较大的格尔木市郭勒木德镇、都兰县香日德镇、察汗乌苏镇和茫崖行委花土沟镇四个镇各设置一个党镇综合办公室外,其他31个乡镇不设内设机构,只设综合性职位。

在职位设置上,根据组织建设职能设置了党政综合事务联络员、组织宣传、团委、妇联等综合职位;根据发展经济职能设置了农业、牧业、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统计财务等综合职位;根据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能设置了民政、科教文卫、人事劳动保障、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综合职位;根据维护稳定的职能设置了民族宗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综合职位。同时,制定了职位说明书,明确了职位职责。

(六)整合规范事业站所。根据精简机构、完善综合服务功能的要求,因地制宜,整合事业站所。结合实际,各乡镇均保留了畜牧兽医站和林业站,并更名林业站为林业环境保护站,整合并按流域设置水务管理站。撤并乡镇农机管理站、农业技术推广站、经营管理站,组建为农牧业经济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农牧业、农机、技术推广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工作,从而实现了资源和技术的整合与有效利用。撤并乡镇综合站、文化站、电视差转台(广播站),组建为社会发展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劳动就业培训、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服务工作。机构改革后,全州乡镇事业单位(不含学校和卫生院)93个,比机构改革前的151个减少48个,精简32%。核定乡镇事业编制612名。比改革前的622名减少10名。

整合后的乡镇事业单位中,综合服务中心实行以乡镇管理为主,业务受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兽医站、林业环境保护站、水管站三个事业单位实行以上级业务部门管理为主、乡镇协助管理的双重管理模式,党团关系实行属地管理体制,年度考核和干部任用征求乡镇党委的意见。通过实行双重管理,以解决乡镇事业单位“看不见、管得着”和“看得见,管不着”的问题。

(七)规范上级派驻机构。对上级派驻乡镇的法庭、工商、税务等机构保持现状不变。为加强社会治安,维护社会稳定,结合海西地域面积广、资源开发力度加大和外来人口增加等实际,改革中全州新设10个乡镇公安派出所。同时,根据省编办、省司法厅确定的海西州乡镇司法所设置数,设置乡镇司法所30个。

(八)加强乡镇工作人员上岗培训。根据改革的要求和上岗工作的需要,我州制定和印发了《海西州乡镇工作人员培训工作的意见》,并以县为单位分类组织开展了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和业务知识培训工作,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等活动,重点就政府职能转变之后乡镇干部干什么、怎么干,事业站所如何发挥职责,搞好技术服务以及农林牧水专业技术知识等为主要内容进行了培训。通过培训,使乡镇工作人员进一步明确了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的重大意义和目的,增强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客观上促进了乡镇工作人员意识转变和能力的提高。通过岗前培训,全州累计培训乡镇行政、事业人员1093人。培训结束后,对考试合格者颁发了培训合格证书。

(九)实行全员竞聘上岗。乡镇工作人员竞聘上岗是这次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为做好竞聘上岗工作,结合海西实际制定印发了《海西州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定岗工作的意见》和《海西州农村牧区综合改革中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工作的意见》,规定了乡镇机构改革中人员竞聘上岗的范围、条件、程序以及人员分流的原则、途径、组织领导等。实行以县为主,按照总编制不减的原则,通过公开公正公平竞争,符合条件的上岗,不符合的待岗培训。公开竞争中,全州34个乡镇(冷湖镇除外)共826名干部职工参加了竞争上岗,其中公务员286名,事业单位职工540名;经考试考核合格后上岗的797名,其中公务员283名,事业单位职工514名;考试考核不合格未能上岗的29名,其中公务员3名,事业单位职工26名。

通过乡镇机构改革、岗位设置、全员竞聘上岗等工作,全州乡镇事业单位推行聘用制的时机已经成熟。根据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海西州乡镇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实施细则》、《海西州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实施办法》,规范了乡镇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聘用程序。按照青海省人事厅统一制定的《青海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合同》的内容,乡镇事业站所514名上岗人员与用人单位签订了为期3至5年的聘用合同。

对落聘人员,按照《海西州乡镇机构改革未聘人员分流安置办法》,采取对基本符合退休条件的一次性办理退休手续、在分流期内达到退休条件的人员提前离岗、鼓励分流人员辞职自谋职业、创办或领办经济实体、创立社会中介机构、下派到村社任职或挂职等办法进行分流。鼓励分流人员参加各类技能培训,为重新上岗创造条件。

(十)建立乡镇工作绩效评价机制。一是按照职权与责任相统一、财权与事权相一致的原则,进一步增强县级政府及其部门的工作职责,凡属县级职责的行政事务,不再推到乡镇,使乡镇有时间、有精力做自己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切实为乡镇“减压松绑”;二是县对乡镇工作每年度进行一次性综合考核,除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外,取消其他“一票否决”事项;三是按照公平、公正、透明的原则,根据“德、能、勤、绩”标准和工作指标及工作要求、完成期限、完成质量和农牧民群众满意度为内容对乡镇工作人员定期进行考核,以考核结果作为奖罚依据;四是成立了乡镇工作人员绩效考评小组,考评小组由乡镇领导、村社干部和群众代表组成,对干部履行岗位职责实行定期考评,作出评价。

海西乡镇机构改革的经验和体会

(一)加强领导和上下联动是推进改革的保证。机构改革前期,州、县(市、行委)成立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加强了对改革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中共海西州委常委会3次研究改革试点工作中的重大问题,3次听取改革进展情况的汇报,对各个阶段的改革工作给予指导。州农村牧区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先后召开10次会议,认真研究和安排部署乡镇机构改革各阶段的工作,加强对全州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促指导。特别是省农村牧区综合改革试点海西指导工作组每到改革关键时期,及时深入州、县、乡镇进行调研和指导,对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提出许多宝贵意见和重要指示,有力地保证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平稳推进。

(二)结合实际制定方案是推进改革的前提。乡镇机构改革中,州县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农村牧区,就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工作进行调查研究,在了解情况、听取乡镇干部和农牧民群众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按照省委、省政府对农村牧区综合改革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改革实施方案。在制定乡镇改革方案中,明确了“一乡一策”的指导思想,要求乡镇在制定改革方案时要结合实际,不搞“一刀切”,不做统一标准,给了乡镇一定的自。同时要求各地正确理解“一乡一策”的内涵,不能曲解为各自为政,制定的改革方案不能背离省上的要求。严格按省州机构设置、编制与领导职数核定等改革要求制定改革方案,着力转变乡镇政府职能,拓展公共服务领域,严守改革的“两条底线”,在职能确定上体现了不同特色。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是推进改革的关键。根据全州乡镇不存在机构臃肿、人员超编但存在公共服务职能缺位和人员结构性失衡问题的实际,我们强调乡镇机构改革的重点是乡镇职能转变和优化人员结构。据此,将“不以减人为目的”作为工作基点,将改革的目标和重心放在了乡镇职能转变、明确岗位职责和全员竞聘上岗方面,在保证机构改革平稳推进的同时,增强了乡镇工作人员的危机意识、竞争意识和服务意识,促进了乡镇政府职能的不断转变和事业站所技术服务功能的有效发挥。

(四)健全制度严格程序是推进改革的保障。改革中,州综合改革办公室制定了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定岗、人员分流、人员培训、乡镇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和人员聘用、干部纪律等一系列意见、制度和办法、确保了乡镇机构改革工作按要求、有步骤、依程序规范运作。

存在的问题

(一)改革依然存在体制障碍。由于乡镇一级在县乡管理体制中始终处于执行者的地位,乡镇机构改革后,如果仅仅是乡镇一级职能发生转变,而县以上政府依然沿用过去自上而下的行政压力来落实各项工作任务,那么乡镇机构改革的成果将会大打折扣,最终将反弹到以往的工作状态。

(二)配套制度和措施有待不断完善。突出表现在以促进乡镇职能转变和乡镇事业单位功能作用发挥的绩效考评机制尚不够完善,有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改进。

(三)乡镇工作人员的素质亟待提高。乡镇事业站所人员学历较低,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对口,培训工作滞后,专业知识老化,能力素质不高,需要强化培训,提高其适应岗位工作的能力和服务“三农”的水平。

推进农村牧区纵深改革的几点思考

(一)上下联动深化机构改革。把深化机构改革工作同构建和谐社会结合起来,同建立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结合起来,同建设新农村新牧区结合起来,继续探索乡镇政府服务“三农”的方式,促进乡镇政府职能转变和事业站所服务功能的提升。推进县级机构改革,认真解决县乡两级职能转换联动机制,建立完善的农牧区运行体系。

(二)加强乡镇机构编制管理。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完善编制、人事、财政相互配合的约束机制,确保乡镇机构编制、财政供养人员5年内只减不增和社会稳定两道“底线”。

(三)健全乡镇绩效考核机制。进一步探索符合科学发展观和现代人才观要求的乡镇人员绩效考评制度,建立起促使乡镇人员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乡镇组织不断提高工作效率的长效机制。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篇9

为了认真贯彻落实《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工作的意见》(浙委办〔20*〕56号)和《中共*市委办公室*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乡(镇)机构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温委办〔20*〕83号)精神,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如下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整合事业机构,精简人员编制,强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加快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巩固基层政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主要内容

(一)转变职能

改进管理方式,强化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使乡(镇)切实承担起促进经济发展、加强社会管理、做好公共服务、维护农村稳定,推动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任务。进一步规范政府行政行为,加快建设服务型、法治型乡镇政府。乡(镇)主要职能是: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及上级机关的决定和命令,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基层政权建设,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负责拟订本行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村镇建设规划,组织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公益事业建设,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指导农村经济建设,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组织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负责抓好义务教育、人口和计划生育、民政事务、救灾救助、就业培训、社会保障、劳动关系协调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等工作,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指导村(居)民委员会工作,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和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理顺关系

1、明晰事权。在安全生产、环境保护、市场监管、村镇规划与建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人口和计划生育、劳动和社会保障、水政水务、土地管理等事项上,除行政许可、行政处罚外,市级有关职能部门要通过委托管理的方式,赋予乡(镇)政府相应的办事权限。市法制办要牵头协调和督促落实有关职能部门对管理的职能进行梳理,并根据管辖区域内人口、经济发展规模、辖区面积和工作任务等尽可能实行全面委托或部分委托。对不可委托的管理职能要制定必要的工作程序,明确权责关系。市级职能部门要将委托或不可委托的管理职能等事项报送市法制办审核,经市分管领导协调后,委托事项由市有关职能部门与乡(镇)以签订委托协议的方式予以落实。在下放委托管理权限的同时,所需的财力必须随同下放、费随事转。对不属于乡(镇)管理的具体违规违法行为,乡(镇)要积极配合市级有关职能部门做好工作,掌握实情,及时向市级职能部门做好信息通报。市级有关职能部门接到乡(镇)报告后不作为的,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若乡(镇)不及时发现和掌握情况,不及时上报情况或不配合,不支持协助市级有关职能部门工作,造成严重影响的,乡(镇)要承担相应的责任。

2、赋予人事权。对乡(镇)机关和事业单位在编制员额内选调公务员和补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由乡(镇)根据岗位要求,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提出方案,由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实施;在核定职数限额内,乡(镇)中层正职的任免,由乡(镇)党委提出调整、任免方案,报组织部门审核后,由乡(镇)党委发文;中层副职由乡(镇)党委发文,报组织部门备案。派驻到乡(镇)站所等机构(除公安派出所机构外)实行党组织属地管理,接受乡(镇)党委领导,党组织负责人任免应在该机构领导职数限额内由所在地党委任命,派驻单位负责人参加乡(镇)党委组织的政治学习,列席参加乡(镇)有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商讨。市有关部门对派驻机构负责人的调动、任免,应当事先书面征求片区工委和所在地乡(镇)党委的意见并在服务区域进行任前公示,接受社会监督。

3、完善考核机制。一是建立市乡(镇)相互考评制度。对委托管理权限给乡(镇)政府的管理职能,市级职能部门要对委托承担的工作进行考核,乡(镇)政府也要对市级职能部门委托到位情况进行考核。二是完善派驻机构年终考评机制。对派驻乡(镇)站所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年终考核工作主要由市级有关职能部门负责;评议工作要与乡(镇)党委共同组织,评议结果作为人员调动、任免的重要参考依据。三是改进乡(镇)年终目标考核办法。要建立与乡(镇)职能相适应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把市级政府的垂直考评与群众的评议结合起来,规范市级职能部门对乡(镇)的“目标考核制”,对不属于乡(镇)职能范围的事项或不应由乡(镇)承担的责任,不应列入考核范围;严格控制对乡(镇)领导的“一票否决”事项,清理取消或严格控制市级职能部门各种脱离实际的达标评比与考核活动。

(三)乡镇机关机构改革

1、机构设置和主要职责。乡(镇)机关设立党委、人大、政府。纪律检查委员会、人民武装部、共青团委员会、妇女联合会、工会组织的设置及职能按有关规定执行。

内设机构按照精简、效能和主要职能进行设置。内设机构数量按乡(镇)的分类标准核定(见附件1)。一般设置4个,经济发达的乡(镇)可增设1-2个,特大镇可适当放宽;规模较小,经济欠发达的乡(镇)适当减少综合性办公室的设置。内设机构的名称相对规范,一般称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社会事务管理办公室、村镇建设办公室、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办公室等。确因工作需要,超核定个数设置的内设机构可与其核定的内设机构合署办公,对外挂牌。

内设机构主要职责:见附件2。

2、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根据省、*市重新核定人员编制的有关规定,我市乡(镇)行政编制总数按2%的比例精简后为934名。依据乡(镇)的分类标准,结合人口、财政收入、管辖面积、行政村数、有否设置派出机构、管理难易程度等因素,按照“重镇强乡”战略,在原核定人员编制基数上重新进行核定(见附件3)。重新核定的乡(镇)行政编制由省实行总量管理,5年内不得突破。

编制使用范围为:乡(镇)党委、人大、政府、纪检、群众团体等机关的工作人员。

乡(镇)党政领导职数一般为7至9人,人口较多、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可增加1至2人。乡(镇)领导班子成员可交叉兼职。具体按照*市委组织部审核确定的*市乡(镇)领导职数执行。内设机构负责人数,一般可核定1-2名。对人口较多、经济比较发达的乡(镇)可适当增加1名;对规模较小,经济欠发达的乡(镇)不核定职数,只设若干岗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少领导层次,其负责人可由乡(镇)分管领导兼职(见附件4)。

公安、法院、司法等基层机构设置不变。

(四)乡镇事业机构改革

乡镇事业机构按照“撤销、归并、脱钩、保留、发展”的要求进行分类改革。积极探索有效形式,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为“三农”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和经济实体,变“花钱养人”为“花钱买服务”,着力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1、机构设置。本着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科学设置各类事业机构。事业机构设置要同乡(镇)党政机构设置统筹考虑,综合设置,防止和避免交叉重复。撤销乡(镇)所有实体事业机构及各类人员,组建乡(镇)事业综合服务中心(为虚拟机构,现有事业机构及各类人员,改革时竞争上岗后关系转入其中,工作岗位落实在乡(镇)内设机构)。

原设置的事业机构,确因工作需要的,可在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对外挂牌,职责予以虚化(见附件1)。

2、人员编制。此次乡(镇)机构改革之前,基层畜牧兽医体系已按瑞编〔20*〕1号文件精神进行了改革,其人员编制作了调整,此次改革不再重新进行核定。

各乡(镇)事业机构人员编制按其行政编制总数一般不高于1:1.2比例进行核定。同时结合乡(镇)现有职责任务、人员结构,坚持合理、效益的原则,着眼于总量控制、综合平衡、适度增减。全市核定乡(镇)事业编制947名(见附件3)。重新核定的乡(镇)事业人员编制由省实行总量管理,5年内不得突破。

乡(镇)事业人员编制核定后,安全生产监察、人口与计划生育、综治(维稳)管理、统计、财政等工作人员,要具备相关业务素质,保持工作队伍相对稳定。如需进行岗位轮换的,应事先征求市级职能部门意见。除门卫、食堂岗位外,其它岗位聘用临时人员的,要按缺编进行聘用。

3、派驻事业机构设置。整合现有部门派驻乡(镇)事业机构,做到名称规范,减少中间管理环节。对一时不能调整的教育、卫生、水利等部门设置的区域性管理机构,原则上编制只减不增,人员只出不进。原部门派驻乡(镇)事业机构名称不再称“XX局”或“XX处”等,统一称中心、所、站。

继续保留国土资源局基层管理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基层所、环保局基层管理所、规划建设局基层管理所、房产管理局基层管理所、广播电视台乡(镇)广播电视站。乡(镇)动物防疫监督和检疫仍按瑞编〔20*〕1号文件精神实行派驻制度。

各类公立学校、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根据改革有关规定,保留不变或作适当调整。

个别片区未设置上述机构的,要尽快建立。同时有条件的区域,尽可能建立便民服务窗口,实行“一条龙”服务,方便群众办事。

上述事业机构人员编制也要坚持合理、效益的原则,按照职责任务和改革要求,由市编办商市级有关职能部门核编到各事业机构。

4、管理体制。新组建的乡(镇)事业机构实行条块结合、以块管理为主。部门派驻乡(镇)或片区的事业机构仍实行条块结合,以条管理为主。派驻到乡(镇)工作的人员纳入乡(镇)日常统一管理,年度考核以乡(镇)签署意见为主,市级职能部门负责对应岗位工作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指导工作;部门派驻乡(镇)所承办的各项业务工作应进入所在乡(镇)服务窗口集中办理。

5、经费渠道。新组建的事业综合服务中心和市级职能部门派驻片区或乡(镇)的事业机构人员经费仍按原经费渠道拨款。

(五)深化人事制度改革。

1、乡(镇)机关要根据核定的编制限额,合理设置职位(见附件5)。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有关考试录用、交流、培训和考核、晋升等制度。除市委管理干部外,其它机关工作人员实施竞争上岗。具体由市委组织部制定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

2、围绕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适应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以实行岗位管理和推行聘用制为重点,全面推行事业单位聘用制。乡(镇)事业机构人员编制核定之后,要因事设岗,因岗择人,注重力量整合和人力资源的有效使用,可一人多岗或一岗多人,实行相互兼职。乡(镇)事业机构在编制限额内补充工作人员的,必须面向社会公开招考。

3、乡(镇)事业机构工作人员,根据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要求,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全面推行竞争上岗,优化工作人员结构。通过考试、考核等办法,把能干事、肯干事、干成事的工作骨干选拨到工作岗位上来。具体由组织人事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办法,乡(镇)组织实施。同时,积极开展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跨区域流动,具体由片区或乡(镇)提出方案,组织人事部门统一组织实施。

(六)人员分流

对适度精简的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和重新核编后富余的事业机构工作人员,采取多种途径,妥善分流。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定提前退休条件的公务员(机关工作人员),本人申请,经批准可以办理提前退休手续。事业机构中离岗退养、原在编在岗竞岗落聘的工作人员,按《浙江省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试行细则》和《浙江省人事厅关于事业单位实行人员聘用制度若干工资待遇的处理意见》(浙人薪〔20*〕289号)等规定执行。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实行编制实名制,清理各类在编不在岗人员。严格按照瑞委办〔*〕80号和瑞人〔20*〕38号文件精神,清理清退临聘人员。对未经市编办批准的临聘岗位,聘用的人员按照“谁聘用、谁负责”的原则、予以清退。乡(镇)工勤岗位现有管理模式不变,按缺编岗位公开聘用,占编不入编。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乡镇机构改革涉及面广、工作难度大,各乡镇要成立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机制。切实增强乡镇机构改革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自觉服从大局,根据本方案,及时研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集中精力抓好机构改革的各项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因地制宜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乡镇机构改革实施方案,于4月15日前上报市编委办公室,由其按程序审批。

乡镇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篇10

今日大会的首要任务是:安排部署我市乡镇机构变革工作。等下,书记将作主要发言,大家要深入体会,认真贯实。下面,我先讲三点意见。

一、要深化认识,坚决决心

推进乡镇机构变革,关于增强基层政权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维护社会不变、亲密党群干群关系具有非常主要的意义。全市各级各部分必然要从讲政治、讲大局的高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做好乡镇机构变革的责任感、工作感和紧迫感。

(一)变革是必需果断完成的政治任务。推进乡镇机构变革是党中心、国务院的严重决定计划部署,是一项全局性的严重变革行动。党的十七届二中、三中全会明确,到2012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变革任务;上一年10月召开的全国乡镇机构变革工作电视德律风大会和本年1月召开的全国编办主任大会,对深化推进乡镇机构变革进行了安排部署。书记、守盛省长对乡镇机构变革工作十分注重,在本年7月27日的全省乡镇机构变革工作大会上,亲身进行安排和部署,要求在本年内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变革任务。这是一项政治任务,没有托言可讲,没有扣头可打,必需坚持不懈、不折不扣地完成好、落实好。

(二)变革是改变县政府本能机能的必定要求。变革开放以来,乡镇机构设置使一些影响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获得了必然水平处理,然则乡镇内设机构本能机能穿插、权责不清、效率不高级问题依然存在,乡镇县政府的社会治理本能机能和公共服务本能机能没有到位,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才能还比较弱,制约了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必需经过深化和完善变革,使乡镇本能机能切实改变到围绕农业、乡村、农民搞好服务,工作重心转移到促进经济发展、增强公共服务、增强社会治理、推进基层民主上来,经过服务完成治理,把治理融于服务之中,由过去的“管、收、批”向“扶、帮、助”改变,把以行政推进为主的工作形式转到以服务为中间的轨道上来,以实真切实的服务,推进乡村经济发展。

(三)变革是加速发展的急迫需求。近年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综合实力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成为全省经济增进极”,需求不时变革创新,供应不竭动力源泉。此次乡镇机构变革是要经过变革创新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供应更具体、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发明有利于人民群众发明财富的社会情况。经过变革更好地服务基层企业,积极协助企业处理生产发展中的难题。经过变革进一步改变干部作风,竞争上岗,优胜劣汰,进一步提高干军队伍的全体本质,进一步团结和凝集全市的力量。

总之,推进乡镇机构变革是时事所定、发展所需、人民所盼,是一次不克不及抱有任何梦想和余地的攻坚战。全市各级各部分必然要依照市委、市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立场抓好乡镇机构变革。

二、要明确重点,扎实推进

此次乡镇机构变革不是对乡镇机构数目的简略撤并,也不是对乡镇事业单位的机械兼并或称号的简略改变,而是经过机制创新和准则建立,处理行政治理体系体例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变革触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在详细工作中,要突出以下三项重点。

(一)要突出改变本能机能这个中心。针对乡村情势深入转变的实践,中心明确乡镇县政府首要承当四项本能机能:一是促进经济发展,添加农民收入;二是增强公共服务,着力改善民生;三是增强社会治理,维护乡村不变;四是推进基层民主,促进乡村调和。各县市区党委、县政府要依照乡镇本能机能定位和本地实践,掌握好以下三点:第一,要坚持以经济建立为中间。要合理调整乡镇机构,增强乡镇县政府落实中心、省、市各项政策的本能机能和手段,把首要精神放在促进发展上来。要将经济工作的本能机能改变到营建发展情况、扶持优势产业、典型示范指导上来,调整产业构造,促进农民增收。第二,要坚持以公共服务为重点。要从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动身,增强民素,扩展就业,扶贫帮困;增强基本,着力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立和改善农民公共生活设备;增强公益,重点发展医疗卫生、文明教育事业,加速乡村社会保证系统建立,推进乡村协作医疗准则的执行;增强技能,为农民供应科学常识和技能方面的服务。要推进政务公开,改变服务方法,推行便民办法,使广大农民群众从变革中获得便当和实惠。第三,要坚持以量体裁衣为准则。各地要从实践动身,综合伙源、人口、面积、发展程度、财力保证、社会治理近况等要素,全盘思索乡镇党政机构、事业站所的规划和设置,努力构建符合本身需求的组织构造和运转方法。

(二)要突出理顺关系这个重点。界定和理顺县乡、乡镇与县直部分、乡镇与中介组织之间的职责关系是乡镇机构变革的一项主要任务。第一,要理顺县市区与乡镇的关系。要依照权责统一,事权、人权、财权相匹配的准则,理顺治理体系体例。严禁对乡镇党委县政府滥用“一票否决”,除明确规则的方案生育、国土、社会不变工作执行“一票否决”外,其他部分均不得私自规则对乡镇党政指导的“一票否决”事项;严厉节制对乡镇的各类审核和评选表扬活动;积极下放与经济发展、城镇治理、人民生活亲密相关,可由乡镇行使的行政治理权限,做好扩权强镇工作。第二,要理顺乡镇与县级主管部分的关系。创新事业站所治理体系体例,乡镇事业站所一概执行以乡镇治理为主,县市区营业主管部分进行营业指导的治理体系体例。乡镇事业站所实行公益本能机能,按编制执行财务全额拨款。乡镇事业站所人员一概归入社会保证系统,享用医保、社保等候遇。第三,要理顺乡镇与中介组织的关系。各地要增强规范治理,鼓舞发展多元化的乡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协作社,扶持社会力量兴办为农服务的公益性机构和经济实体。

(三)要突出精简机构这个要求。精简机构和人员是此次乡镇机构变革的硬性目标。一要精简内设机构。办发[]36号文件规则,乡镇内设机构不超越4个,事业站所4-6个。我市严厉执行这一规则,乡镇县政府准则上内设党政综合办公室、经济发展办公室、食物安全和安全生产监管办公室、综合管治办公室。规划较小的乡镇也可只设一个综合办公室或只设综合性岗位。二要精简七站八所。整合乡镇原有事业站所,准则上设立农业综合服务站、村镇建立和规划治理服务站、文明综合服务站、民政和社会保证服务站、人口和方案生育服务站、水利治理服务站6个事业站所。三要精简人员编制。要认真落实乡镇人员编制的总量和实名制治理,严把人员进口,严厉节制财务供养人员规划,果断守住乡镇机构编制和实有人员“只减不增”的底线。乡镇行政编制以2001年乡镇机构变革时审定的行政编制为基数,按10%的比例精简;乡镇机关后勤服务事业编制按乡镇行政编制总额的5-6%的规范审定;乡镇公益性事业站所的人员编制按与乡镇行政编制1.2:1的比例装备;乡镇指导职数按一、二类乡镇9名,三、四类乡镇7名装备。

三、要精心组织,保证成功

此次乡镇机构变革触及范围较广、人员很多、状况复杂,是一项政策性、准则性、敏理性和规律性都很强的工作。全市各级各部分必然要依照市委、市县政府的统一部署,把乡镇机构变革作为当前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科学经营,细致工作,保证在年内完成乡镇机构变革任务。

(一)要增强指导,缜密安排。此次乡镇机构变革工作,是在市委、市县政府统一指导下,由各县市区党委、县政府实行变革施行主体的职责。各县市区务必高度注重,迅速行动,尽快成立乡镇机构变革工作指导小组,由党政首要指导亲身抓,分担指导详细抓,明确工作责任,坚持倒逼机制;科学制订变革方案,在10月底前报市编委审批。各级机构编制治理部分要切实履责尽职,当好党委、县政府的顾问助手,负责抓好变革的日常治理和服务指导工作。乡镇党委、县政府要积极自动参加变革,详细落实好变革的各项任务。各相关部分要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积极支持变革,自动服务变革,努力推进变革,构成强壮的工作合力。

(二)要稳妥分流,维护不变。人员分流是机构变革的难点。就我市来说,乡镇行政编制精简的难度不大,首要的坚苦是乡镇事业站所人员超编严厉。据初步测算,全市大约需分流5000人左右,任务十分艰难。中心明确指出,保证社会不变是此次乡镇机构变革的第二条“底线”。我们必需稳妥稳重,既要落实分流政策,又要充分思索分流人员的应有权益,毫不能简略地“年龄划线”、“拿钱走人”、“一分了之”。一是要用足用活变革政策。认真执行中心、省、市的各项人员分流优惠政策,如处理社保医保、就业扶持、工龄赔偿等,想方设法筹措和打足变革本钱,但毫不能徇私交,和稀泥,乱亮相,乱承诺。二是要坚持公开公道公平。各县市区要在审定编制、确定岗位的基本上,依照公开公道公平的准则,做好站所人员竞争上岗工作,做到政策公开,顺序通明,后果公示,果断根绝打招待、批便条,搞暗箱操作。纪检监察部分要自动介入乡镇机构变革中人员分流工作,全程监督,保证公道。三是要坚持有情操作。既要严厉按政策做事,又要坚持以人本,有情操作,对被分流和调整的人员,要多一分尊敬,多一分了解,多一分关心,化解消极心情,调动积极要素。要关怀保护分流人员,按规则实时足额赐与经济赔偿,并交纳社保费用;要搞好技艺培训,协助分流人员自立创业和市场择业,毫不能简略向社会一推了之。要亲密凝视变革进程中的各类思想动态,保证乡镇机构变革进程中的社会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