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的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29:49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篇1

[关键词]:实践教学应用型经济管理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独立学院教育工作合格评估指标体系》中明确指出:独立学院应确立“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定位。”长期以来,独立学院直接沿袭“母体学校”的培养模式,过分强调“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并将文、理、工科人为地隔开,各自封闭,自成体系,忽视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知识较为扎实,实践能力普遍较弱。毕业生需要在工作实践中“二次培训”,否则难以尽快胜任本职工作。

1传统实践教学的不足

当前社会发展需要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要求经济管理类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国外教育界普遍认为,中国高等教育重理论,轻实践,更缺少创新,中国学生的考试能力更强。因此良好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当前应用型独立院校培养学生的一个重要方向。

1.1开展专业实践时间较晚

由于经济管理类的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在入学初始接触的都是基础课程,对实践内容的接触比较少。真正的专业实践教育基本上都安排在第5-8学期。学校虽然有专门的就业指导,但本科四年仅有8个理论指导课时,忽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气氛低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1.2专业实践不能很好体现应用

专业实践一般以实验课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形式开展。而实验课课程大都是课前由教师将一切准备工作做好,学生了解实验过程后按部就班的去做;课程设计,全部学生围绕同一个题目来做,限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力。而毕业设计大都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时学生迫于工作、考研、考公务员等压力,效果并不理想,使整个专业实践教育流于形式。

1.3实践教学主体错位

在传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实践的组织者,学生的角色则是接受者。基本上在实践开始前,按照某一实践主题详细的告知学生每一步该如何做,如何遵照既定的程序完成相关的实践操作,学生则按照教师的指示行事,导致学生实战经验不足,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本科经管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框架构建

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内,同时也延伸到社会实践领域,开拓大学生创新应用实践能力。

2.1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首先,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构建学校、社会企业之间的合作桥梁。从学生步入校园之日起为学生制定科研计划,将经管类学生理论知识层面及实际问题解决方面有机结合起来,关注学生交叉性学科的学习,为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

其次,举办创业大赛,在创业比赛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业比赛不是单纯的专业能力的比拼而是操作应用能力的竞赛,学生在创业竞赛中有更好的机会激发创作灵感。

再次,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专业社团,通过专业社团深化理论知识,扩充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沟通、应变、协调、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称为具有创新精神、应用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2培养应用型教师

教师队伍建设是落实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是培养富于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应用型人才的基础力量。教师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训练,适应经济管理类课程对应用人才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巩固理论知识,加强实践技能,增强学生岗位竞争能力。

2.3建设配套校内实验实训

实验实训中心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加强实验实训中心建设,构建“大经管生态圈”实验实训基地,适应了应用技术大学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可以使经管类各专业学生不出校门即可得到社会生态系统中各个工作岗位上锻炼的机会,通过完成典型的岗位工作任务,学会基于岗位的基本业务处理,体验基于岗位的业务决策,理解岗位绩效与组织绩效之间的关系;真实感受企业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流动过程;全面认知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过程和主要业务流程;体验企业内部门间的协作关系及其与企业相关经济组织与管理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

2.4通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加强校企合作

为了提高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实践教学质量,学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力度,构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有效培养具有本科层次的创新性、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与经济管理有关的企业单位,也可积极为社会提供就业岗位,鼓励学生参与企业建设,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也为企业储备了优秀人才。

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持的人才培养方式,改变了以往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与能力割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景分离的局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重大革新。

3Y语

社会发展更需要理论知识扎实,专业技能丰富、综合能力过硬以及有与时俱进的创新理念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培养计划,使学生将理论与实践更有效的结合,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丰富和完善本科院校的实践实训课程体系,实现培养学生从事经济管理的综合执行能力、综合决策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创造性的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戴一峰.创新实践教学,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有效途径[R].教学成果报告,2013.

[2]李钧敏.地方性本科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扬州大学学报,2010,14(3).

[3]方琳.构建实践性实验实训中心,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1).

[4]李冰洁.构建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改革探索[J].赤子旬刊,2014(18).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篇2

由于新公共管理的经济性价值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因此,可以将经济价值转变为公正、公平、平等公共性价值,通过推行民主行政、公民参与来进行价值重构,从而改变新公共管理的内在局限性。新公共服务是以公民为中心,构建公共行政治理系统,其主要内容包括服务公民、重视公民权、追求公共利益、行动民主性等,新公共服务是建立在公共利益的基础上,全心全意为公众进行服务。在民主社会中,要将关注民主价值放在治理系统的首要位置,新公共服务代表着行政理论发展的民主价值取向,是对新公共管理的革新。和民主行政改进相同,公民参与理论是将公民参与当作核心要素,让公民广泛的参与到行政过程中,同时对政府过程及公共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有效地监督,将新公共管理中政府和公民的委托关系转变为相互合作的关系,充分发挥民主行政理念,这样就能改变新公共管理的经济性价值局限性。

2功能性导向改进

功能性导向是产生功能性组织模型及碎片化治理的根源,因此,可以将功能性导向转向为问题性导向,也就是在建立组织时,要以公民关心的问题为核心,而不是将特定功能当成核心。问题导向的整体政府理论是一种有意识的组织设计,它不在是独立化的组织结构形式,具有联合的特性,其组织结构形式有等级式组织结构形式和协商式组织结构形式两种情况,等级式组织结构形式是在政治、行政领导同质性的基础上,统筹协调组织的各种要素,实现权力集中;协商式组织结构形式是在政治、行政领导异质性的基础上,合作、协商组织中的各种要素。在整体政府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整体治理来解决新公共管理碎片化治理的局限性,整体治理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1)逆部门化,将功能比较相似的机构进行整合,组成一个部门;(2)重新政府化,将改革过程中,外包出去的公共部门,重新交由公共部门管理;(3)加强中央控制过程,由于在新公共管理模式下,出现分散化竞争的无政府主义,因此,要加强中央控制;(4)重新建立具有公共支撑功能的服务链,从而提高新信息技术的生产力。由此可见,通过整体治理能有效地去除新公共管理碎片化治理的不足。

3管理途径改进

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学管理途径的发展体现,对公共行政学的发展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但新公共管理的单一化管理途径不能将公共性本质及公共行政的复杂性客观的反映出来,因此,需要对新公共管理的途径进行改进。公共行政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学科,其研究最少有法律、政治、管理三种不同途径,从公共行政的发展来看,人们经常通过单一的研究途径对公共行政进行认识,由于公共行政越来越复杂,更容易受到政治观点的影响,同时对法律的更加注重,因此,要将这三种研究途径有效的整合起来,用多元化途径改进新公共管理局限性,充分发挥新公共管理的优势,从而正确的理解和解决公共行政问题,促进公共行政学科的整合和知识增长。

4结语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篇3

一、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技术的应用现状

(一)资金投入过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农民们的生活状态也有了极大的转变。但是在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中,信息化技术设施和设备以及其他方面的资金消耗就变得非常大,就目前的农民的生活水平还不足以负担这笔巨大的费用。另外再加上农民们的信息化理论知识与技术能力的限制,即使投入巨额的资金来购买信息技术设备,在对其使用以及维护方面也会处于理论知识不足以及技术能力有限的尴尬境地。

(二)信息的获取不全面。由于农村经济的逐渐发展和提升,大部分的农民都将注意力转移到了农业经营模式的转变和创新上,因此对于信息量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但是现目前农民获得农业信息的主要途径还只是依赖家用电视机、广播以及书籍等,对于一些深入的、专业的农业技术信息的获取还比较缺乏,例如农村经济发展扩大的途径以及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的转变等方面的认识还比较缺乏。

(三)信息技术人才不足。因为农村经济管理中信息化的使用与发展正处于初期阶段,因此相关的信息化专业的技术管理人才还非常不足,因此对于农民的专业技术指导也非常缺乏。农民在获得了一些有用的信息之后,也不能将其有效的付诸实践中去,这就使得农业建设始终不能朝着高效的方向发展,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二、实现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途径分析

(一)各级政府要加大关注力度。农村经济管理本身是一项非常耗时且内容繁杂的工作,如果要做好这项工作,各级政府首先要加大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关注力度,同时还要各级部门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政府要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途径进行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并提高对这项工作的重视程度,从而确保农村经济管理在信息化的过程中能够具有良好的保障。各级政府信息化管理的系统如下图所示。

(二)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要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途径,还要对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服务体系加以建设和完善,从而建立起有效的制度和措施,促进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极大提高。另外还要帮助农民们识别一些重要信息,从而确保获得的信息具有可靠性和真实性,使得这些信息能够更好的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从而保证农民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三)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质和使用技能。实现农村经济管理的信息化,最重要的就是要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质和使用的技能。目前大部分农民其信息化都非常低,对农业知识方面的认识和了解也非常浅薄,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也没有科学地理论进行指导,完全凭借自身的经验,一旦出现问题就束手无策,使得农业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加快提升农民的信息化素质,以及对其信息化技能进行专业的培训,增强农民对农业专业知识的认知,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到先进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术。

(四)加强对农村信息的整合。由于农村人口在国内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因此要促进国家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就必须重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的建设。在农村经济管理的工作中,为了加快信息化的进程,就需要加强对农村信息的整合和优化,从而为农村的经济发展提供科学地依据。由于农村的分散程度比较广,这就要求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将各个地方的信息集中起来统一分析和处理,从而为农业经营提供全面有效的信息。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篇4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内部审计;风险识别;途径;探索

经济新常态这一概念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所提出的,主要是为了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稳定的结构保证经济的稳步增长,改变了传统的强调经济总量的情况。为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企业的发展也要与时俱进,适应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关系企业发展的内部审计风险辨别途径也要不断完善与发展,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经济新常态对企业内部审计的影响

(一)对审计理念的影响

随着企业的内部审计是为了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所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个主要原则:1.发展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企业要发展的前提是保证其不违反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要严格遵守国家对审计的规定,对于企业审计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原则性问题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处理,谨慎处理;2.坚持原则不退让:对于企业审计过程中对于企业发展中严重危害国家、企业利益的行为要严格处理,做好对企业工作人员的监督管理工作,对于工作人员、贪污受贿、挪用公共财产等问题要严肃处理;3.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企业的发展不仅要继承传统,同时也要不断创新,以创新适应企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鼓励创新管理,对于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建议和意见要积极采纳,不断完善和发展企业内部审计;4.推动改革发展:改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要深化改革力度,促进企业,贯彻落实政府相关改革方案,促进企业改革升级。

(二)对审计范围的影响

在经济新常态的影响下,审计工作的相关理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企业内部审计的设计范围变广,企业内部审计由原来的单纯的关注企业管理内部工作人员的责任,以及对各部门、重要工作岗位等的关注逐渐扩大,立足于企业关注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

(三)对审计现代信息化的影响

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化的程度不断提高,审计的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对企业进行审计管理,有效地提高了企业的审计工作效率,规范了作业流程,降低企业的审计风险,同时也可以使企业内部审计的过程更加规范化,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审计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是企业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内部审计风险识别途径

(一)在管理角度对内部审计风险的识别

在经济新常态的形势下,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加强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识别力度,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事项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管理的过程中要严格考虑所使用的制度是否符合企业的发展要求,要明确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企业的文化,加强企业的信息沟通力度,做好企业的全面预算,加强对企业的管控制度的实施,保证企业的生产质量,促进企业的健康高效发展。

(二)立足业务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识别

从业务的角度来看,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进行识别,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断完善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提升企业的业务水平,从审计的人财物三个方面对企业的业务进行管理,首先对于企业的员工要人性化管理,给予员工符合规定的福利待遇,对员工进行定期的业务培训,提升企业的整体业务能力;其次关于企业内部财务的管理,对于企业内部的资金管理、营收管理以及成本费用的管理要做到心中有数,保证各种资金管理严格合法。关于企业的物资管理,要有详细的记录和严格管控,要观测物资的账务是否准确、营销方式是否合理,价格是否合理等等,做好关于业务的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识别。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形态的变化,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结构的对称状态,在经济结构对称态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包括经济可持续稳增长。常态是经济发展的正常状态,新常态是在经济发展经过一段时间的不正常状态后又恢复正常状态的情况。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识别途径是保证企业经济高效健康发展的基础,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内部审计风险识别途径是其中重要的手段之一,加强企业的内部对风险的评估机制可以使企业更好地了解企业的发展方向,可以有效地提高且业的竞争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在经济新形态引导下的科学可持续发展。而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内部审计风险识别途径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复杂而且长期的过程,要求生产企业各部门、各领域密切配合,从全局出发,立足实际、着眼未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模式下的内部审计风险识别途径。因此,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内部审计风险识别途径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同时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子木.谈企业经济责任内部审计的风险识别[J].财经界,2016,32(2):238+240.

[2]申保清.试论新形势下施工企业内部审计中的风险管理[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1(24):213-214.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篇5

二、电信产业的行政性垄断与低效率

传统经济理论认为,自然垄断产业存在着资源稀缺性、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及成本的弱增性,因而某种产品由一家企业生产比多家企业共同生产有效率。传统经济理论还认为,私人垄断企业会通过制定垄断高价侵害消费者的利益造成市场失灵,这就要求自然垄断产业由国有企业垄断经营。基于上述理论指导,而且考虑到财政收入、就业状况及国家安全等因素,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我国电信产业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由邮电部独家垄断经营。邮电部既是国家电信政策的制订与监督者,又是具体业务的经营者。具体表现为:在投资建设上,主要依靠国家投资,通过行政法规力量排斥了外资与民营资本的介入;经营机制上,沿用计划经济思路,运用行政权力决定企业的人事、分配等诸环节;价格形成上,不考虑业务特性,而由政府按成本加成定价法统一定价;企业目标上,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而更多地考虑行政性目标;等等。这就决定了这种垄断是一种以政企合一为特征的行政性垄断,有别于基于技术原因或特定的经济原因而形成的自然垄断。因此我国的电信产业实质上是具有自然垄断特性的行政性垄断,这种具有超经济的强制性和排斥竞争的封闭性等特点的行政性垄断不仅导致了生产的低效率,而且还引发了分配的低效率,使得电信产业的民营化改革迫在眉睫。

三、民营化改革改善电信产业效率的内在机理分析

由于行政性垄断的存在,造成了社会效率的损失及我国电信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低劣,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外资将逐步介入,开放的国际市场是不允许行政性垄断继续存在的,因而必须通过民营化改革破除电信产业的行政性垄断,以达到消除电信产业低效率的目的。

通过民营化改革,引入外资与民间资本,从而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公司治理结构的创新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使得以往管理国有电信企业的旧体制不再适用于对各种经营主体的管理,因而必须进行管制体制改革,将政企合一的政府管制体制改革成为政企分离的政府管制体制,使政府从以往直接干涉电信企业经营活动过渡到通过完善的法规间接控制企业市场行为上来,即通过倒逼的方法,迫使政府进行管制体制改革[3],实现电信产业内以政企分离为特征的新型政府管制体制的建立,达到破除行政性垄断的结果。行政性垄断的破除有利于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使竞争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会促使企业自觉进行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努力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而且,竞争这只“看不见的手”在不完全的信息世界中发挥一种信息发现机制,打破信息的垄断,使企业按照边际成本或平均成本定价,实现分配效率。最终实现消除我国电信产业低效率,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目的。即通过民营化改革,形成多种所有制并存的企业经营主体,进而引发政府管制体制改革以破除行政性垄断,从而形成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达到消除电信产业低效率的目的。

四、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的实现途径

借鉴国外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并结合本国电信产业的技术经济特征,笔者认为,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的有效实现途径应包括上市融资、成立合资企业、国有民营、转让部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及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等。

(一)民营化改革的实现途径比较

不同的民营化实现途径具有不同的优势和劣势,如表1所示:

由于优劣势上的差异,因而,不同的民营化实现途径,在电信产业的民营化改革过程中的重要性是不同的。上市融资是电信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发展民族经济要求鼓励更多的民营企业及早地进入电信产业,对外资进入的限制使得合资成为外资进入的主要形式,而国有民营只能是一种过渡性形式,转让部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资产只能作为一种辅形式。

(二)多种民营化途径的组合运用

尽管各种民营化途径的重要程度不同,但我们也不可能指望选择一种途径,而应该通过将多种途径加以组合运用,来实现民营化改革的各种目标。原因在于:(1)正如前面分析的,不同的实现途径具有不同的优缺点,只有通过组合运用,才能实现各种途径的优势互补。如让外商和员工同时持股,可同时享有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与引入国外先进生产管理技术的双重好处。(2)不同业务存在技术经济特征的差异,单一的民营化实现途径难以确保各领域的民营化改革成功,如采用鼓励民营企业进入的方式,虽然小型民营企业经营机制灵活,有利于增值业务领域的繁荣,但由于其投资能力相对不足,难以在基础电信领域发挥有效作用。(3)只有组合运用各种民营化实现途径,才能使公众、民营企业、外商等各种产权主体进入电信产业,真正实现电信产业产权主体多元化,进而促进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的实现。

笔者认为,多种民营化实现途径的组合运用可以从两个角度加以分析: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对于电信产业的各个层次,均可以采用各种途径的组合运用以实现民营化改革。对于整个电信产业而言,我们可以针对不同的业务领域采用不同的实现途径,如基础电信运营企业通过上市融资方式实现其民营化,而增值业务可以通过鼓励新的民营企业进入的方式实现其民营化目标;对于同一电信业务,也可以采用多种实现途径,如增值业务领域,可以通过同时采用鼓励新的民营企业进入、成立合资企业、将部分国有企业承包或出售给民营企业经营等途径来实现民营化改革目标。从动态的角度来看,实现途径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如对于基础电信领域,开始可以通过使原国有垄断电信企业上市融资实现其民营化改革,但随着技术、需求等因素的发展变化使得多网竞争成为可能及民营企业实力的增强,可以适当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基础电信领域参与竞争。

(三)按电信业务特性实行民营化改革

要确保我国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的顺利进行,促进电信产业的健康成长,需借鉴国际通行做法,对电信业务进行分类,进而改变以往大一统的管理方式。对《电信条例》附录进行第二次调整后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对全部业务进行了重新归类,分为第一类、第二类基础电信和第一类、第二类增值业务,将有助于我国电信产业与国际现行做法相接轨。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借鉴上述分类法,依照自然垄断程度将电信业务进行归类,分为强自然垄断、弱自然垄断和竞争性业务。对于强自然垄断业务,由于其规模经济性显著,也为了避免重复建设引发的巨大浪费,应该由中国电信和中国网通进行双寡头垄断经营,并可考虑电信和广电相互进入,运用已有的广电网开展本地电话业务的竞争,投资需求的巨大性决定了通过国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实现此类业务的民营化改革目标是最佳方式,因为民营企业还不具备进入的实力。对于弱自然垄断业务,如移动通信业务,可在原有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经营的基础上,再引入数家运营企业,实现多寡头有效竞争格局,而且部分民营企业也已具备进入的实力,因而可通过电信企业上市及允许民营企业进入的方式,实现此类业务领域的民营化改革目标。而对于竞争性业务,应该对其放松管制,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完全竞争的市场格局,使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除上述途径外,还可通过成立合资企业、国有民营及转让部分国有资产等方式实现该业务领域的民营化改革目标。但为了避免过度竞争带来的严重后果,应对进入企业的最小规模加以限制。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行政性垄断导致了我国电信产业生产与分配的低效率,使得民营化成为其改革的必然方向。由于不同的民营化改革途径有不同的优、劣势,不同的电信业务领域有不同的技术经济特征,并处于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因而通过对电信业务的合理划分,通过多种民营化改革实现途径的组合运用,更有助于民营化改革目标的实现。

民营化改革必须进行相应的政府管制体制的改革,以实现有效竞争的市场格局,如何进行有效管制,确保民营化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将是笔者下一步研究的工作。此外,由于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特殊历史阶段,电信产业民营化改革必将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比如:电信管制法规体系不够完善;阻碍改革的力量存在;市场发育并不成熟;民营化改革实现途径有待进一步探索等等。如何突破上述因素的制约,循序渐进地实行民营化改革也是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e·S·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国务院体改办国际体改中心.全球民营化发展趋势[J].经济工作导刊,2002(7).

〔3〕王俊豪.英国自然垄断产业企业所有制变革及其启示[J].财经论丛,2002(1).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篇6

【摘要】教育平等及透明性的要求使得高校信息公开工作日益趋向常态化和规范化,教育部为此出台了公开办法和公开事项清单,旨在

>>管理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成本管理基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物流企业成本问题研究经济学视角下的助学贷款问题研究经济学视角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研究基于经济学视角下的交易成本的思考经济学视角下的经济学视角下的交易成本经济学视角下的山西票号经济学视角下施工企业成本控制合理化途径的思考经济学视角下的科研费用成本核算交易费用视角下对高校合并的经济学思考基于公共经济学视角下的高校基础设施建设研究经济学视角下的民办高校政府管理效应研究经济学视角下高校劳资管理的合理化路径研究经济学视角下对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思考经济学视角下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途径探讨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会计信息舞弊研究经济学视角下会计信息质量的加强方法从信息经济学视角看大学教育中的委托问题生态经济学视角下的当前水资源管理问题初探经济学视角下的企业变革阻力问题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

[2]姜忠,刘林.《政府信息公开的成本分析》.2009.10.13,第010版,光明日报.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社科规划基金项目《生态约束下辽宁产业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项目编号:L14aJL006)和辽宁省教育厅2015年“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成长计划”(项目编号:wJQ201502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戴睿(1973-),男,汉族,陕西凤翔人,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信息技术;通讯作者:赵奕(1975-),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产业经济。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篇7

1.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途径分析。会计审计是企业经济运行及发展的关键,其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的途径也是多方面的,其中的会计计量以及财务管理和成本控制都能够对企业经济效益产生很大的影响。其中的成本控制途径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提升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在会计工作职能实现上可以对企业的成本管理效果进行直接性的反映,可将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另外,在会计计量这一途径上是企业寻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基础,会计的核算及监督和统计等都是企业的价值尺度实际应用的关键内容。最后就是在财务管理这一途径上,其中的资金决策和控制都能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2.会计审计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具体影响分析。从现代的企业发展情况来看,经济效益是企业的最终寻求目标,故此对会计审计的管理要能够从主要的机能进行着手,在审计职能的有效管理过程中才能够最大化地促进企业的经济效益发展。企业会计审计的科学化管理,对企业的决策机能进行客观性的审查及评价,能有利于对决策机能作用的充分发挥起到促进作用,从而进一步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在这一管理的过程中,内部会计审计人员要能够有明确的目标,对其的考核要严格地遵从制度内容,结合实际制定考核的内容。这样,在企业的会计审计上就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从而最大程度地提升企业经济效益。

其次,会计审计的科学性是对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重要保障,所以为能够在这一领域得到健康发展,企业就需要在实际的经济活动当中尽量地对劳动消耗和占有等采取降低的措施,然后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状况加以准确客观的审计,由此才能够为企业的决策提供详实和准确的经济信息。不仅如此,从会计审计中的会计监督层面来看,这也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有效提升的保障,这样能够及时将企业的各类物资实际存储数目与账目的契合度得到准确掌握,这就对企业在固定资产上的安全性得到了确保。再者就是企业的会计审计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准确性及资金的利用效率和企业整体实力等,都能够产生直接性的影响,这些影响最终也会反映在企业的经济效益层面。企业的发展最为主要的就是依靠着资金的运作,所以资金的管理在信息上的准确性就能够对财务管理中的一些漏洞得以及时掌握,从而能够对信息不真实的情况加以避免,对资金的使用效率就能够得到充分利用。而会计审计也是企业经济监管的关键环节,可以对企业的财务工作缺陷进行弥补,对其管理措施得到有效的完善,进而来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另外就是企业在会计审计工作上的加强能够促进企业进行自觉的对自身缺陷或者不足及时的修复,将管理的水平得以有效提高。当前的企业正处在经济活动多样化及现代化的发展阶段,经济效益审计能够从检测和评估的基础上对企业各部门内控模式着手,从各个环节进行搜寻管理执行中的漏洞,通过对其精确全面的评估判断再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采取应对措施。这样就能够有效地将企业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最大化的降低,关键时候也能够对企业的经济损失可以有效地避免,保障了企业根本利益。在以上的积极影响中要注意,会计指定的经济目标是企业经济效益得以提升的前提。

二、结语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篇8

1、体育产业结构不合理。体育产业是体育经济的重要决定要素之一,其结构分布和规划的合理性对于体育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出现了本土体育产业败于国外对手、起承上启下作用的中介产业缺位等现象,阻碍了体育经济的增长和完善。

2、宏观调控和科学管理工作不到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尽管给予体育经济足够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但也相继出现了重复建设、盲目攀比规划等宏观调控失调的现象,且由于部分管理人员缺乏对市场运作及其规律的了解,导致管理工作仍然需要很大程度的加强。

3、民众体育消费欲望较低,影响体育经济增长。我们都知道,体育市场是居民进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发展的重要媒介和动力,然而在国内媒介以及体育企业的数量增长中,民众真正需要的体育产品没有得到较好的推广,科学合理的体育消费观也没有深入人心,阻碍了体育经济的进步。

二、关于加强和完善我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对策探究

1、优化体育产业结构,推动体育经济发展。提高体育产业效益以及发展水平的根本途径之一就是优化产业结构,也是推动体育经济不断增长的重要基础。具体来说:首先要完善有关体育发展的各项政策以及法律法规,规范现有体育产业中的税制以及征收年限等,保证体育发展有更广阔的空间;其次,深入开发具有价值的体育资源,充分利用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强大动力来扩大内需,从而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上带动产业升级;再者,要按照市场需求采取推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扶持明星企业以及名牌产品企业等措施,在提升产品品位的前提下增强体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积极地采取优惠政策鼓励和扶持相关体育企业的发展,加大开发本土体育文化以及产品的力度,增强我国体育产品的独特魅力,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总而言之,通过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不仅可以推动体育经济的发展,而且为体育事业的长足进步开拓了更自由和广阔的空间。

2、加快体育经济人才的培养,满足体育发展需要。只有谙熟体育经济运作流程、具有专业知识背景、能够将商机逐渐转化为产业的高级体育管理人才,才能为推动体育的发展注入更加新鲜的活力,加快人才的培养刻不容缓。师资力量是培养人才的关键之一,因此要根据我们体育发展的需要以及市场的最新动态等信息,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体育人才的培养提供基础性的保障;在体育人才的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将课程体系、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提升体育人才的综合素质为主要目标,依据实际情况优化培养途径和方式;改变传统的体育管理体制的理念,拓宽对于体育人才的需求领域,并通过一定的形式加强体育人才在实践方面的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求……需要注重的是,体育经济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适应和满足当前体育发展的需要,而且要着眼于未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3、探索有效的市场开拓途径,增强体育经济消费市场。体育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消费作为基础的市场,因此通过各种途径开拓体育市场,提高消费率,是体育经济飞速增长的源动力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途径去实现:加强有关体育理念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在广大民众中提倡科学、健康的健身娱乐方式,让体育理念深入消费者心中,引起其消费行动;根据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以及消费者的需要倾向,建议有关职能部门将已进入竞赛表演的职业体育俱乐部联赛作为优化发展领域,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从而吸引大众的眼球,激起大众消费的欲望;政府要加强对体育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引导相关企业践行常规体育娱乐消费项目与新型体育娱乐项目想结合的开发方针,大力发展符合市场要求的体育产品以及项目等,拓宽促进体育经济增长的媒介的领域,从一定意义上稳定和提升市场竞争力……由于发展实际以及具体情况的不同,各地区各企业在开拓市场的途径上市不尽相同的,适合的就是最好的。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篇9

关键词:企业管理;管理创新;创新途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要想在全球化经济的竞争下立足,需要不断的完善对企业自身的管理,对企业的管理进行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管理创新就是企业为了自身更好的发展不断的对企业原有的管理体系进行动态的调整,并且及时的引进新的管理理念和要素,从而达到企业发展目的的一种创新活动。

一、企业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技术和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不断的加快,企业要想跟上时展的步伐,必须不断的进行企业管理的创新。我国的企业也开始逐渐认识到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并且也在尽可能的进行管理创新的活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我国企业的管理创新存在着许多的问题。首先,在管理创新的观念上,许多的管理者还不能够真正的认识到管理创新的重要性,缺乏主动进行管理创新的观念。其次,我国企业的组织结构在设计上过于单一,导致管理的效率低下。再次,企业管理创新上缺乏足够的创新人才,无法满足企业管理创新的需要。最后,企业管理创新的战略观念淡薄,不能够从战略发展的高度进行管理创新。可见,我国企业在管理创新上还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并采取措施进行解决。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企业的管理创新就是对企业的现有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从而更好的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配置效率的提高可以在企业经济活动中的许多指标上得到具体的体现,像是企业的资源消耗成本降低、企业资金的利用率提高等,所有这些指标都能够表明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有效的提高。企业管理创新中的战略创新能够有助于企业长期的经济效益提高,而生产组织的创新则能够通过企业当前的经济效益。可见,管理创新能够将企业的短期发展目标和长期的发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2.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在进行市场营销时,为了扩大自身的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必然需要打败众多的竞争对手,赢取更多的消费者。如果企业能够针对市场营销来制定具体的管理创新方案,针对竞争对手的销售策略寻找到适合本企业市场运行的策略,将有助于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从而能够在市场上的争夺中取得胜利。

3.有利于企业的稳定和发展。管理创新是企业稳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大动力,只有高效率的管理方式才能够在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中发挥出重要的积极作用。例如,当前许多企业在实施和推广的管理层级制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企业的管理人员是不断的流动变化的,一方面企业需要人员的流动来给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人员的流动又必然会给企业的稳定发展带来影响。而管理层级制则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即使管理人员发生了变动,企业的机构和职能却不会受到影响。因此可见,管理创新在企业的稳定和发展上能够发挥巨大的作用。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分析

企业管理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的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企业需要积极的寻找实现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

1.推动企业管理基础创新。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是企业日常的管理活动,是对企业的各项活动进行长期的、系统性、全面性的管理工作,从而保证企业的各个部门能够相互协调的运作,是企业各项活动顺利实施的基础。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推动企业管理基础的创新是其基本的立足点。首先,需要对企业的全体人员进行宣传和教育,加强企业全体人员的管理基础工作意识。只有思想上进行了转变,才能够带动工作上的创新。企业的领导是进行管理基础工作意识教育的关键。企业的领导就好比是航船的舵手,只有领导转变了传统的管理观念,采用现代的先进管理理念来领导企业,才能够给企业的全体员工起着带头示范的作用,从而企业上下形成合力,提高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效率。同时,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和所有的员工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加强员工对管理基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够更好的在企业内顺利开展管理基础工作。其次,企业应当随着自身的发展不断的更新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和模式,及时的修改与企业发展不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向更高层次的管理模式转变。最后,企业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管理基础工作的效率。

2.推动企业战略管理创新。企业战略管理创新是企业基于长远发展的考虑,结合企业自身和外部环境的特点,从战略的高度上进行全局性的规划,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战略目标的管理创新。在现代的企业发展中,并购是企业实行战略管理创新的一大途径。企业通过并购能够实现规模效应,加大对市场的占有率,提升公司的品牌价值。例如,近年来,我国的许多大企业都走出国门对国外的企业进行并购,从而有效的开拓了国外的市场,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条件。当然,企业在进行并购时需要充分的分析自身和目标企业的各自特点,确保并购能够企业带来足够大的经济效益,避免并购产生的不良反应。

3.从激励约束切入,转换管理机制。首先就是劳动人事机制的改革,系统的引入一些竞争机制,企业所有的管理人员都全部进行聘任制,交流制。从企业自身的情况入手,对企业用工制度进行改革。这样做的目的不但能够有效的完善企业的用人机制,同时能还可以不断的实现企业结构的优化,综合素质的提升。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将人才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构建面向全球的人才引进机制和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善待人才的人才发展机制.推行人才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营造以人为本的具有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企业文化氛围,给人才营造发挥潜能、实现自身价值的环境.加大人才培养,对技术人员、管理人员轮流输送到高等院校进行培训。

四、结语

综上所述,企业的管理创新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应当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来促进企业的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王薇,尚立.企业管理创新途径问题研究[J].物流科技,2011,10:58-60.

[2]钱洁.企业管理创新途径问题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3,26:64.

管理经济学的途径篇10

关键词:农村;资产管理;有效途径

中图分类号:F321.32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2016.01.022

农村经济发展与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等息息相关,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农村经济管理措施非常重要,而农村资产管理则是农村经济管理的一个重要分支。农村资产管理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水平及生活水平[1]。因此,需要强化农村资产管理水平,就目前而言,还存在诸多因素影响到农村资产管理,例如规范程度不高、会计工作不严谨等。鉴于此,本文对农村资产管理途径进行分析与探究。

1制约农村资产管理的相关因素分析

农村资产管理对农民增收有着重大意义,但目前一些潜在因素使农村资产管理的强化受到抑制,总结起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农村资产管理规范程度有待提高

一是农村资产管理资产存在账目不明确。拖延账目入账时间的情况时有发生,这样会使农村集体资产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失;二是存在资产管理职责不明确。如存在交叉管理现象,便容易出现账目不明的情况,显然这方面工作有待提升。

1.2会计工作的严谨性有待提高

在农村资产管理工作中,会计基础工作的完善非常重要。但目前农村资产管理中,会计工作的严谨性有待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是由于在原始凭证记录工作中存在缺失,进而偶有白条入账情况发生。在真凭实据不足时,便容易导致农村资产去向不够明确[2];二是账务处理水平有待提高。因存在不规范记录状况,这样容易致使会计科目管理不够强化;三是会计档案保管力度有待加强。偶有档案缺失或遗漏等状况发生,这样可能使农村资产与实际收支不相符,从而使农村资产管理的强化受到抑制。

1.3村级债务化解工作有待强化

现阶段,在我国农村资产管理中,需强化村级债务化解工作,这主要是:一是农村财务收入途径有待拓展,同时由于负债比较多,在农村基础建设项目开展期间,需要足够的资金支撑,如果资金不足,那么建设项目的开展便会受到阻碍。如果农民和干部之间关系调解不好,就可能引发双方之间的矛盾冲突;二是在相关项目的开展过程中,存在计划与实施方案和项目实际有偏差的情况,这样便会影响到投资效果,进而使农村负债增加,农民切身利益受到影响,从而导致矛盾的发生。

2加强农村资产管理的有效途径

2.1加强认识,提升资产管理的规范性

农村资产管理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一是加强农民对农村资产管理的认识,使广大农民能够积极配合此项工作;二是加强农村干部对农村资产管理的认识,杜绝不正当行为,明确自身职责,并加强自我管理及监督;三是提升资产管理规范性,做到账目公开,确保账目公开内容的真实性,并且在资产公开活动中严格按照流程执行,查漏纠错,改进管理纰漏,从而使农村资产管理得到有效强化。

2.2积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

要想做好农村资产管理的会计基础工作,一是需对会计委派制度加以修正,同时完善会计任用审批制度,使农村资产管理队伍更具稳定性,并确保该项工作的连续性;二是需对农村资产的制度加以完善,由专业水准高的人才对村级资产进行管理,进而使农村资产管理更具科学性及规范性。

2.3提升农村资产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资产管理要想得到有效强化,提升农村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非常重要。一是需加强对管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使他们具备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农村资产管理整体队伍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的基础上,使其能够完全胜任这份工作;二是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监督,使管理人员明确自身职责,提高对日常管理工作的积极性,避免不正当行为的发生。除此之外,需加强管理人员与农民的沟通交流,尊重农民,关心农民经济情况,从而营造两者和谐的关系,控制矛盾的发生。

3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目前存在诸多制约农村资产管理的因素。为了使农村资产管理得到有效强化,采取有效措施非常有必要。加强认识,提升资产管理的规范性;积极做好会计基础工作;努力提升农村资产管理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等。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农村资产管理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彦成.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的途径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08):98-99.

[2]孙玉成,李冲.加强集体资产管理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4,(1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