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0:21

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篇1

根据省财政厅、省监察厅、省审计厅及省卫计委文件的要求,结合蚌医二附院“十三五”发展战略的要求,提高效益,回报社会,惠及职工。按照“全面启动、分批实施、务求实效”的原则,以全面测试、梳理医院内部控制现状为基础,以防范风险和提高效率为重点,以分析单位内部控制缺陷、补充修订管理制度、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为手段,建立涵盖本单位的决策层、执行层、业务层等各个层级的全员、全过程内控体系。从而有效保证医院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实现医院发展战略。

医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按照医院内控建设工作的整体部署,于20**年年底前完成内部控制的建设和实施工作,力争到20xx年底,遵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和《医院内部控制制度(试行)》、《蚌医二附院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在全院范围内建立统一、规范、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并使之有效运行。

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原则及要素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覆盖医院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内部控制体系;制定评价标准、监督检查并促进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实现内部控制与全面风险管理有机结合,提高基础管理水平和风险防控能力。此次内控建设具体包括全面预算、收支管理、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合同管理、财务报告、内部信息传递和信息系统等在内的医院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

按照《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监察厅、安徽省审计厅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意见》(财会〔20**〕212号)的要求,以《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为统领,梳理、修订、健全单位现有各项规章制度,细化、完善各项经营管理业务(工作)流程,建立适应医院经营管理实际需要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1、建立内控体系的必要性: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是约束、规范医院管理行为的准则,是减少风险、风险防控的基本保证,可以保障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管理水平,促进医院发展战略和目标的实现。

2、建立与实施内部控制遵循下列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贯穿决策、执行和监督全过程,覆盖医院的各种业务和事项。

(2)重要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全面风险管理控制的基础上,关注重点领域和高风险领域。

(3)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在医院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各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同时兼顾运营效率。

(4)适应性原则。内部控制应当与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和风险水平等相适应,根据业务发展和管理需要持续改进内部控制制度,并随着情况的变化及时加以调整,建立动态调整机制,防止制度缺失和流程缺陷。

(5)成本效益原则。内部控制应当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

3、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涵盖如下五要素:

(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主要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人力资源政策、企业文化等。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医院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合理确定风险应对策略。

(3)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医院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用相应的控制措施,将风险控制在可承受度之内。

(4)信息与沟通。即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的信息,确保信息在医院内部、医院与外部之间进行有效沟通。

(5)监督。内部监督是对内部控制体系建立与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时,应当及时加以改进。

4、以价值管理为主线,以风险管理为导向,全面梳理和优化各项业务(工作)流程,明确关键领域和控制点,制定修订完善制度流程,制作内部控制制度汇编,建立形成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5、按照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信息化的要求,推进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各业务流程嵌入信息系统,实现控制措施在线运行。

三、建立内部控制组织体系

为确保医院内控建设工作顺利推进,保证内控机制有效运行,医院将建立内部控制组织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的组织体系,使管理层及决策层能及时获得适当信息;全体员工能共同参与内部控制建设,共担内部控制责任;各层级、各部门、各岗位明确内部控制职责。

内部控制的组织架构有四个层面,分别是决策、管理、执行、监督。决策层面包括:院长办公会、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管理层面包括:内部控制建设执行小组;执行层面包括医院内部各职能部门和各业务部门;监督层面是单位审计部门。

(一)院长办公会

是医院最高决策机构,负责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审议年度内控评估报告;审议内控与风险管理的重大策略,重大风险及内控缺陷的解决方案;审议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设置及其职责方案;审批内控最终工作成果;有关内部控制及风险管理的其他事项。

(二)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职责

医院将设立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待领导过会讨论通过后实施。

内控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医院院长担任,是医院内控体系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对内控工作实施进行全面领导、决策、部署和指挥。

内控建设领导小组

组长:崔虎赵东城

副组长:邹杰张春福

成员:关超杨青扬王群李传辉

主要职责:

1)负责确定内控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政策、制度、工作范围;

2)负责明确内控体系建设的整体部署及内控工作的运行管理;

3)负责针对内控管理缺陷提出合规性管理建议及改进方案并推进整改;

4)有关内部控制管理的其他事项。

(三)内控工作小组职责

内控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内控建设执行办公室,内控建设执行办公室设在财务部门,由财务科科长担任主任,执行办公室负责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的具体开展。

内控体系建设执行办公室

主任:王瑞

副主任:赵玉娟江本钗

成员:刘霞王迪生刘传高张纪锐毛炳飞张瑜

主要职责:

1)负责内控体系建设成员的职责分工;

2)负责确定内控体系建设的具体时间安排;

3)负责组织医院内部资源的对接、沟通、协调;

4)记录或更新业务流程图、评估内控设计及操作的有效性;

5)反馈内控缺陷、上报内控工作执行情况及重大问题、将年度内控评估报告提交内部控制建设领导小组审阅;

6)内控工作文档管理;

7)负责本次内控体系建设的其他实施工作。

(四)内审部门职责

作为内部审计职能部门,审计科室要对内控建设实施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和专项检查,配合内控执行小组对本院内控建设工作进行评估。

(五)各职能部门及业务部门

为内控工作小组开展工作提供支持和协助,组织安排本部门或单位涉及内控工作所需资源,协调本部门或单位内控工作开展的各项重要事宜。

各职能部门及业务部门应由专人兼职负责本部门的内控管理工作,即内控管理员。内控管理员职责包括:

1、联系本单位内控建设执行办公室相关人员,提供工作所需各项资料;

2、协助组织描述本单位的主要业务流程、关键控制点及重要的控制措施,协助内控问题记录,提出整改建议或方法等;

3、协助本单位内控缺陷的整改,及时反馈缺陷整改情况以及内部控制的主要情况等;

4、编制本部门内控评价报告。

5、组织安排与内控管理相关的其他工作。

由于内控管理员是内控工作办公室与各职能部门或业务部门对接沟通的纽带,起到承上起下的作用,所以内控管理员的工作需要各部门领导的大力支持,需要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与通力协作。

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步骤

内控建设工作涉及医院运营管理的全过程,包括各个层面、各类业务、各项制度流程,涉及面广,内容庞杂,按照省卫计委通知要求,计划于20**年5月至20xx年底完成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工作。

实施步骤

根据《安徽省财政厅、安徽省监察厅、安徽省审计厅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实施意见》(财会〔20**〕212号)要求,结合医院的业务及管理情况实际,在原有内控制度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内控体系建设工作计划20**年5月初启动,具体按以下步骤实施:

项目时间工作内容阶段成果120**。5—20**。6启动部署阶段成立医院内控建设领导小组及执行办公室,召开启动会议,做好动员工作220**。7—8现状分析阶段内控测评报告320**。9—10制定内控实施方案阶段内部控制实施方案420**。11—20xx。10内控方案实施阶段内控测评报告520xx。11—20xx。12内控缺陷整改与优化阶段形成年度内控评价报告(1)前期准备(20**。5—6月)

成立医院内控项目工作小组,召开启动会议,做好动员工作

(2)现状分析阶段(20**。7—8月)

通过访谈、会议研讨和审阅主要内控文档等方式,针对现有内部控制规范手册(试行)中关键内控点与实际工作情况经行分析,了解内控要素现状,编制内控测评报告。

(3)制定内控实施方案阶段(20**。9—10月)

在对内控现状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实施方案并交领导小组审阅。

(4)内控实施阶段(20**。11—20xx。10月)

各部门根据内控实施方案开展本部门的内控工作,并对实施阶段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工作进行回顾总结,重点围绕健全内控体系建设、管理提升、风险防控和经营管理成效等方面总结经验做法,形成科室内部控制自查报告及医院内控有效性评价报告。

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篇2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作用机制推进路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分类号G258.9

Doi10.16810/ki.1672-514x.2016.02.016

themechanismandpathofUrbanandRuralpublicCulturalServiceFacilitiesCo-ConstructionandSharing:takingSuzhouDemonstrationareaofnationalpublicCulturalServiceSystemasanexample

RenGuizhou

abstractwiththehelpofcreatingademonstrationareaofnationalpublicculturalservicesystem,SuzhouinJiangsuprovinceinitiallyestablishedthepublicculturalservicefacilitiesco-constructionandsharingmechanismwhichcoveredurbanandruralareasandpromotedtheequalizationdevelopmentofurbanandruralpublicculturalundertakings.throughsummarizingtheexperienceofSuzhou,thispaperanalyzesthebasicconnotationandactionmechanismofthepublicculturalservicefacilitiesco-constructionandsharingmechanism,elaboratesthemainmeaningandtherelationshipofregionalcooperationandsubjectcollaboration.accordingtothecurrentproblemsofSuzhoupublicculturalservicefacilitiesco-constructionandsharingprocess,itputsforwardfoursolutionsincludingsocialorganizationcultivation,improvingtheoperationandmanagementmechanism,reasonablelayoutandsharingtechnologyinnovation.

Keywordspublicculturalservicefacilities.Co-constructionandsharing.actionmechanism.promotingpath.nationalpublicculturalservicesystemdemonstrationarea.

苏州市位于长三角地区的太湖之滨,文化底蕴丰厚,构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坚实的基础与现实条件。“十二五”期间,市政府秉承增强城市“文化竞争力”的发展理念,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城市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不断创新,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框架基本形成。然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要取得更大进展,还存在诸多与城乡一体发展、资源协同共享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而创建示范区则为苏州全面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契机。2011年苏州全面开启示范区的创建工作,2012年4月创建实践顺利通过文化部督查组的督查,2013年7月底,以优异成绩圆满通过验收。依照中央“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共建共享”[1]的要求,苏州市结合示范区的创建实践,客观分析现存制度困境与社会需要,将共建共享机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以城乡居民现实需求为导向,以文化资源区域协调为配置方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城乡一体的发展机制,文化资源集约化程度不断加深,设施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的民众参与度得以提升。

1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创建经验与基本内涵

1.1创建经验

通过较长时间的实践探索,苏州市逐步积累了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创建经验。

1.1.1公众导向,健全城乡居民文化需求表达机制

在示范区创建前期,苏州市政府依照全国统一的考核标准实施工程项目建设,虽在设施数量与覆盖面积上达到了国家要求,但由于对城乡居民意愿及其主体性的遮蔽,民众对设施应用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离场”倾向。这种对居民需求的忽视,不仅造成设施资源的浪费,对政府公信力也产生了负面影响。为改变现状,在后续设施建设中,苏州市坚持以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尊重居民真实意愿,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信息反馈机制,利用政府网站、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平台收集城乡居民对设施规划的态度、建议,以此作为设施布局的主要依据。同时,在全市范围内以年为单位针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运转情况面向城乡居民进行满意度调查,形成综合报告并予以公示,实现文化设施建设的透明化。增强了文化空间的认同感,推进了公共文化资源增量创新与存量创新,充分调动了城乡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建设的积极性。

1.1.2多元联合,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供给机制

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投入层面,苏州市一改往日政府单独承担的模式,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成立行业协会,发挥其行业自律、行业管理、行业交流的作用,树立社会组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提高社会力量参与设施体系共建的积极性。市政府以转变文化职能为起点,在文化事业管理上简政放权,将文化设施及服务的供给通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委托、补助、出售等方式外包给文化企业、文化社会组织,政府则主要负责设施供给的协调与监督,将财政资金与非政府组织的人力与资源优势相结合,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多元联合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平台。此外,为保障文化设施的资金供给,苏州市在完善财政扶持政策的基础上不断拓展设施建设融资渠道。一方面加大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财政预算约束,完善财政转移支付支出标准体系,专款专用;另一方面在融资渠道上,进一步转变公共文化设施资金投入机制,通过减免税费、表彰冠名以及项目帮扶等优惠政策引导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投资,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乡设施建设的财政压力。

1.1.3城乡统筹,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体系

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系统性与科学性,苏州市政府与各县市(区)签订《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目标责任书》,突出城乡统筹的发展要求,以公众需求为导向,加强城乡文化资源的合理调配,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城乡共建共享。市政府通过实施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农家书屋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和文化惠民工程,初步形成了覆盖市、县、乡、村四级的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体系,使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得到极大补充。目前,全市共有县(区)以上公共图书馆12个,均为国家一级馆;10个公共文化馆中有8个是国家一级馆,2个国家二级馆;另建有市及县(区)级博物馆、纪念馆42个,美术馆11个,每个乡镇(街道)建有单独设置的综合文化站。2013年,全市公共文化设施总面积达到263.18万平方米,人均公共文化设施面积0.25平方米(见表1)。在此基础上,乡镇政府加强城乡联动,引导具备时代鲜活性的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基层,年均开展6万场次,并向农村基层送书超10万册,送戏超3500场次,送电影超2.1万余场次,每年惠及群众5000万人次。

1.1.4资源整合,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供给能力

针对公共文化设施长期存在多头建设、资源分散、缺乏统筹的现状,苏州市政府秉承共建共享的理念,施行公共文化机构的集约化经营。首先创立公共文化中心,由文化馆、美术馆、名人馆等8家公益性事业单位整合而成。市政府充分利用现有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改变了往日“政府管、政府办”的运营模式。其次,苏州市政府通过定期开放、租赁的方式将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文化服务场所纳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凝聚各方面设施优势,实现了人才、观众与经营方式的相互融合、资源共享。以图书馆为例,为推进设施服务效能的提升,苏州市于2005年启动总分馆体系建设工程[2],构筑覆盖全市城乡社区的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模式,组合各市区及乡镇(街道)图书馆资源,采用市辖区图书统一管理、农村图书定期更新的方法,盘活了城乡图书资源,为居民日常借阅提供便利。截至2013年底,全市图书分馆数量达到190个(见表2),图书总藏量达1895万册,书刊外借达1334万册次,全年为读者举办活动1518次(见表3),图书馆的服务供给能力得到极大提升。

1.2基本内涵

苏州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以政府为主导,文化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有效合作,城乡居民积极参与,以资源整合与利益协调为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的构建与利用机制。其主要内涵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参与主体多元化

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决定了设施体系投入上的多元性,多元主体参与构建文化设施体系是丰富公共文化产品、保障建设资金的需要[3]。维护政府的主导作用,但并不排斥市场机制与社会参与,应发挥各主体公共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参与设施体系构建。重视城乡居民在设施体系中的参与作用,培养参与意识、规范参与程序、完善参与制度,最终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及公民在公共文化资源投入上的良性互动格局。

1.2.2共建与共享并存

共建是指在职责明晰的基础上促进各主体有效合作,共同参与文化设施体系建设投入,主要涉及资金投入、劳务投入以及技术投入等,是资源整合的方法。共享是指文化设施体系的服务对象为社会公众,各社会主体分享文化设施体系经济与社会效益的机会均等,是利益协调的手段。共建是共享的基础,共享是共建的结果,共建与共享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两个不可或缺的运行要素。

1.2.3资源整合与利益协调相结合

共建共享的作用机制存在于区域与主体两个方面,区域共建共享以城乡文化设施资源的整合与调配为主,主体共建共享以各主体间利益协调与均衡为主,二者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本质上就是实现文化设施体系构建主体的效能整合与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供给,符合“城乡统筹”“城乡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要求[4]。

2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作用机制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机制是应公众与社会现实需要而产生的,是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求下催化发展。充分发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功能,还应进一步明晰共建共享的作用场域,促进机制运作与体系构建的有效契合。总结苏州的创建经验可知,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是异质区域内多元主体协同合作的过程,其中区域共建共享以促进文化资源均衡发展为目的,通过区域调配、优化布局以及协同带动等方式缩小不同区域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总体差距。主体共建共享以调动主体行为意向为主要方式,加强社会主体以及不同部门之间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过程中的分工与合作,发挥整体优势,提升综合效益。因此,区域协同与主体协调是其作用机制运转的主要形式。

2.1区内与区际资源调配机制

区域是较多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聚集的组织系统,各要素间存在着制约、依存的相互关系,文化资源以区域为载体,具有系统性、关联性、相对独立性以及时空差异性。因此,区域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主要分为区内需求满足和区际资源共享[5]。具体来说,苏州市辖区内的城镇与农村就是两个明显的区域划分,城镇内部、农村内部的设施共建共享与城乡之间的设施共建共享都受到国家政策、政府规划和居民意愿的影响,因此合理的政策导向、科学的规划布局以及居民的积极参与是共建共享机制在区域文化设施建设中作用发挥的保证。其作用机制主要体现在承担主体、配置向导、协同效应以及资源应用四个方面(见表4)。

(1)承担主体。区域内部的文化资源整合主体具备多元化要求,并共同处于法律制度约束之中,设施资源多元供给可满足公众的多元需求。区际间文化资源整合主体则注重以经验沟通与学习为重点的水平协调,主要表现为苏州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间设施建设经验的交流,政策信息的对接,以减少政策推行障碍。

(2)配置向导。区域内部文化资源主要以区域内公众现实需要与“发展可达性”为供给考量,可在满足城乡居民需求的基础上提高设施利用率。区域之间的文化资源配置则以设施资源应用的可持续为导向,通过改善运管机制保障设施有效利用。

(3)协同效应。协同机制在区域内部是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调性为表现形式,这种协调性侧重于区域政策制定、区域事务合作等层次,换言之就是在明确苏州市政府主体责任的条件下,建立公共文化产品的供给者、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参加公共文化政策协商的制度通道。区际间的协同效应着重强调文化资源配置的标准化与均等化,形成统筹发展格局,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资源应用。随着运管机制的不断完善,共建共享机制下区域内部文化设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设施质量可得到循环提升。由此形成的城乡间设施资源共建共享则更多表现为优质资源的输出性互补或替代性对接,增强城镇公共文化服务对农村地区的带动作用。

2.2主体内部与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主体是文化资源供给和消费的行为承担者,一般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以及公民个人等,主体间存在着以利益为核心的社会关系,这种社会关系影响着主体的行为取向。多元主体供给模式下,主体间利益协调是提高设施体系运转效率的关键,苏州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以主体间纵向、横向关系的调整和主体本身的利益满足为作用机制,协调编制项目发展规划,联合制定城乡之间、部门之间相互衔接、密切联系的建设标准和发展目标,以形成发展合力。共建共享机制在主体内部与主体之间的作用机制主要表现在利益取向、行为取向以及行为效应三个方面(见表5)。

(1)利益取向。主体本身在文化资源共建共享中的主要目的在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但受主体间共同愿景影响,在资源共享性的驱使下主体间关系则偏重于利益均沾。因此,在文化设施共建共享机制的多元供给模式中,政府与市场、社会之间是多方利益主体的博弈关系,通过对话协商制定政策和规则、明确责权利关系,形成各主体自身利益满足和主体间的优势互补。

(2)行为取向。在苏州市城乡文化资源共建共享发展政策以及配置规则的激励下,各参与主体本身会主动寻找自身优势并充分发挥,以满足自身的利益诉求。并通过各主体间的合作形成建设合力,构建规模效应,提升区域文化设施体系的整体水平。

(3)行为效应。在苏州市政府政策性调控机制与激励表彰机制的共同作用下,主体(主要是城乡居民)对文化设施资源共建共享的认识态度不断改善,共同价值与认同感不断加深,参与共建共享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自身执行力增强[6]。在此基础上,主体间的协调性也得到强化,城乡居民的文化交流增多,有利于推进社会公平。

3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凭借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机制,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已初步建成,城乡居民的文化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从微观层面上看,多元供给模式中的文化服务承接主体发育还不成熟,设施的后期管护还存在缺位,影响共建共享机制现有功能的发挥。从长远来看,苏州市文化设施共建共享的技术水平较低,设施空间布局的发展性还存在漏洞,这些问题不予解决,势必给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持续发展埋下隐患。总结下来,苏州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文化设施建设承接主体的能力不足

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对政府公共文化服务的承接是转变政府职能,提高供给效率的现实需要,承接主体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高低是职能能否有效转移的关键[7]。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苏州市政府以投入机制为突破口,将多元共建模式引入文化设施配置过程,期待弥补政府垄断包办的供给弊端。但由于承接主体承接能力不足,公共文化职能转移并不顺畅,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承接主体的责任独立承担能力差。承接主体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尤其是文化社会组织内部权力机构、执行机构权责不明,缺乏有效的内部监督,组织涣散,公共责任意识淡薄,共建能力较差。

(2)承接主体的服务供给能力弱。组织发育不良给承接主体的项目融资带来障碍,又因发展资金不足,文化社会组织的服务设施简陋、服务人员短缺、服务技术落后,对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效力不足。

(3)承接主体的社会公信力不强。苏州市在册文化社会组织普遍与行政部门存在利益链条,组织对外依附性较强,独立品牌意识较弱,社会对组织的认可度不高,服务供给的公众满意度较低。

3.2多元化市场供给易出现管理缺位

共建共享模式下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多元化市场供给可在项目投入上缓解旧有的供需与资金困境,但在设施建成后的运营管理上则可能导致主体缺位问题。这一现象在苏州示范区创建过程中也逐渐凸显,由于设施后期管护机制不健全,缺乏明确的责权规定,一些多主体共建项目出现了有建无管的现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虽已投入使用,但管护主体常处于缺位状态,设施应用的共享性遭减弱[8]。从资金层面上看,因设施建设前瞻性不足,绝大部分资金被投入至设施前期建设,而后期保障资金短缺。又因居民管护意识淡薄,运维资金筹措困难,大量设施成为摆设,服务效能难以发挥。从制度层面剖析,这种共建与共享的不协调和苏州市不合理的设施建设评估标准有较大关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评估存在着“重数量、轻质量”的漏洞,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管护效果并未纳入项目绩效考核体系,设施运营管理与使用效率常被忽视。供给主体遵循着扩大前期建设规模,适度保障后期应用的行为逻辑[9],悬浮式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大量存在,居民满意度不高。

3.3文化设施空间布局的发展性不强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发展性的衡量标准在于当前设施配置是否满足区域共享需要,设施的共享受众是否得到有效扩充。从这一角度来看,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的空间布局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设施布局的指标性质较重。目前,苏州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配套指标主要依据共享区域的人口规模、千人指标和服务半径进行相应配置,依然保留计划经济时期的特色,遮蔽了居民的需求变化。指标化、分区化规制缺乏对设施服务开放性、发展性和区域协调性的考量,与实际有效需求不符[10]。

(2)设施可达性的考量不足。因苏州市同类文化设施资源在质量与服务能力上存在差异,低质量、低效能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对其原定受众来说心理可达性大大降低,由此形成公众对高质量设施的集聚应用给设施承载力带来严峻考验。此外,设施布局过于重视空间可达,忽略了对时间可达性与人群(阶层)可达性的考量。由于设施应用群体日常活动及经济收入水平不同,活动时间处于设施开放时段之外的群体及城乡低收入者(如外来务工人员)无法有效享用文化资源,文化设施的共享性大打折扣,这对社会公平也是一种冲击。

3.4共建共享的技术水平不高

共建共享技术是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构建与利用过程中所应用的数字和网络手段,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体系的重要构成,主要包括信息反馈技术、文化资源共享技术、文化设施应用技术等[11]。高水平的共建共享技术可降低文化资源配置成本,扩大文化服务的受众范围,保障文化资源的公益性与共享性。总体来看,苏州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共建共享技术水平还不高,文化设施的功能并未充分发挥,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府与公众的信息沟通技术落后。苏州市虽然已建立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和公众交流平台,但网站与平台的应用率较低,市民对信息交流平台了解不够。尤其是乡镇基层地区,政府文化网站信息更新慢,信息采集平台常出现运行错误,文化设施应用情况得不到及时反馈。

(2)苏州市城乡文化资源共享技术水平较低,城乡网络文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建立,文化设施资源的共享系统存在漏洞,运转效率不高。以图书馆为例,由于基层分馆的共享技术落后,数据库容量不足,总馆与分馆信息对接速率偏低,总分馆制资源共享的实际运转步履维艰。

(3)设施应用的技术人才匮乏。这一现象更多出现在乡镇基层,许多新建项目因缺乏专业人员的技术指导,设施被长期闲置,设施的文化服务功能逐渐丧失。

4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推进路径

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是一个持续优化的过程,需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机制。苏州市政府应从现有问题出发,合理制定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发展规划,优先配置与居民切身利益相关的文化服务设施,并在此基础上保障设施的有效布局。激励和培育文化社会组织成长,健全设施运管机制,提升设施体系共建共享技术,统筹城乡发展,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协同发展道路。

4.1培育文化社会组织成长

社会组织的公共服务承接能力是社会力量发育程度的晴雨表,苏州市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建共享机制的进一步完善要求文化社会组织具备独立的责任承担能力、稳定的服务提供能力和持续的信誉维系能力[12]。与此同时,密切与同质性行业合作,加强与异质性行业的资源互补,强化社会组织的公共文化资源共建共享能力。具体来说,要将组织的内部改革与外部培育相结合,文化社会组织自身应加快内部管理机制的革新,根据组织发展目标制定组织规范,明确各级决策、执行与监督职能。不断提升组织的人力与专业化优势,健全人力资源保障制度,吸引文化服务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发挥组织优势,贴近公众文化需求,改善服务态度,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社会声誉;此外,苏州市政府应进一步优化文化社会组织的成长环境,建立社会组织良性发展机制。从转变观念出发,简政放权,改变双重管理制度,提高社会组织独立性,建立与社会组织的互信关系。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贴等多种方式激励社会组织革新文化服务技术、增强共建共享意识,创新文化设施共建共享形式,形成政府与文化社会组织的良性互动。

4.2健全文化设施运管制度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运管机制侧重于设施建成后的运营、管理和维护,面对共建共享模式下多元化市场供给可能产生的管理缺位问题,苏州市政府应首先从制度层面规范文化设施的后期运管,制定明确的产权制度,在保障政府支配文化设施所有权、处置权的基础上可将经营权与收益权通过服务外包的形式转移至专业社会组织,由其负责设施管理,提升服务效率[13];其次,政府应增加对设施维护的政策倾斜,将后期维护纳入文化设施共建共享体系,预留一部分体系建设资金作为后期管护基金,加强相关部门对资金应用的监督。并以制度性规范理顺各管护主体的责权关系,明确管护责任;最后,应建立科学的设施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将设施的后期运管纳入项目年度绩效考核体系,改变公共部门“重数量、轻质量”的传统观念,促进城乡居民对设施运管评估的参与,增加居民满意度在绩效评估中的权重。加强管护宣传,传播管护知识,培养居民的管护能力,增加对居民管护技术的培训及相关管理与法律知识的教育,促进公众合法、有序地参与设施运维。

4.3合理规划设施空间布局

布局规划的指标化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公共文化服务空间上的均等化分布,但在规划编制和落实中对具体使用效果、服务提供效果的重视往往不够,而这恰是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享内涵的重要方面。共建共享背景下文化设施布局应在充分考虑设施空间可达的同时,将设施时间可达性、人群(阶层)可达性纳入设施布局的考量范围[14]。因此,要首先从制度层面平衡苏州市城乡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整体质量,为社会公众提供与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设施布局规划,增强城乡统筹。其次,建立决策信息收集机制,对区域内原有设施数量、居民实际需要和区域发展定位进行备案,并以之作为供给导向,减少设施规划的指标化操作。在此基础上,以提高设施利用效率为目标,重视对文化设施使用者日常需求和日常活动的信息采集与调查研究,收集城乡居民在不同时间段内对文化设施的应用频次,实现设施布局的时间可达。此外,要科学把握基于阶层和不同群体实际情况考虑的均等化供给策略,根据服务范围内居民的经济状况、消费水平合理预设空间距离,实现设施布局的人群可达,推进设施共享,保障社会公平。

4.4革新文化设施共建共享技术

共建共享技术应从文化资源的提供环境与接受环境进行双向革新,以此形成供给环境与需求环境有效对接。原有共建共享技术的更新是提高文化资源配置效率的基础,针对苏州市政府网站、共建共享交流平台出现的信息传递困境,应对市、县政府文化网站、信息交流平台进行技术检验,创新政府与公众的信息交流方式,提高信息平台的实践应用性[15]。进一步提升文化资源的共享技术,应在扩充原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加强信息网络构建,增大文化信息资源传输速度,实现不同区域内海量文化资源的存储、交换与整合,提高文化设施的服务供给能力。此外,还应重视对国内外先进技术的引进,结合本地实际加以利用,增加文化服务内容的保存期与可获得性,提高文化资源供给的速度与便利性。重视设施共建共享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激发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利用先进方法开发特色公共文化产品,提供特色公共文化服务,营造互动体验空间,保证共建共享模式的持续革新[16]。与此同时,逐步改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资源接受者层面的技术环境。加强设施应用技术培训,创新服务方式,通过设施应用宣讲会、文化服务体验等途径转变城乡居民文化设施共建共享的技术观念,扩大设施应用的受益范围。

参考文献:

[1]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2-02-16.

[2]邱冠华.示范区创建中深化“苏州模式”的制度设计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20-23.

[3]刘俊生.公共文化服务组织体系及其变迁研究:从旧思维到新思维的转变[J].中国行政管理,2010(1):39-41.

[4]陈立旭.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J].浙江社会科学,2011(12):4-6.

[5]李阿萌,张京祥.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研究评述及展望[J].规划师,2011(11):5-10.

[6]何义珠,李露芳.公民参与视角下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3(6)17-20.

[7]张文礼.合作共强:公共服务领域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中国经验[J].中国行政管理,2013(6):7-10.

[8]郑晔,刘志祥,王勇术.在新农村背景下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J].社会科学研究,2012(6):25-28.

[9]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的运作逻辑及后果[J].江淮论坛,2011(4):143-148.

[10]素红,王欣,农周昀.“十二五”时期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供给与保障[J].规划师,2011(4):16-20.

[11]齐勇锋,李平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2(1):64-71.

[12]曾维和,陈岩.我国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能力体系构建[J].社会主义研究,2014(3):113-117.

[13]李少惠,王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社会化的模式构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2):44-48.

[14]胡智锋,杨乘虎.免费开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与创新[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39-146.

[15]张楠.纵横结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型建构[J].浙江社会科学,2012(3):98-105.

[16]高福安,刘亮.基于高新信息传播技术的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管理世界,2012(8):1-4.

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篇3

(江苏省苏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通226600)

摘要:我国大力倡导建筑施工企业采用钢结构建筑材料,力求为现代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节能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关键词:多高层建筑;钢结构;住宅体系;制作;施工

中图分类号:tU7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142-02

作者简介:高正芹(1978-),男,江苏海安人,大专,项目经理,工程师,研究方向为项目施工与管理。

0引言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各种新技术、新设备以及新工艺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广泛应用。建筑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国际建筑市场上站稳脚跟,必须结合实际发展状况不断采用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材料、设备等。钢材料是近几年建筑物结构施工的首选,钢结构不仅可以实现工业化生产,还能在解决建筑物施工材料、提高工程质量的同时,采用工厂制作代替传统的现场施工。建筑物采用钢结构可以合理控制粗放型建筑施工模式所造成的建筑资源浪费等问题,在节约建筑材料的同时,还能减少建筑费用投入,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1多高层钢结构住宅的结构体系

1.1纯钢框架体系纯钢框架体系在多高层住宅建筑物施工过程中应用频率非常高,该体系具有传力路线清晰、建筑平面布置灵活性大、可以做成大开间、满足建筑布局需求以及制作安装施工便捷等特点;为了满足建筑物结构抗震验算需求,该体系通常运用在较低楼层上;纯钢框架体系使用的梁柱通常以扎制或者焊接工字钢、方钢管以及圆钢管等组合成较高强度的截面,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可以综合使用钢管混凝土材料。

1.2钢框架——支撑体系钢框架——支撑体系可以承受较大的水平压力,并可以为建筑物结构提供侧向刚度。如果房屋楼层较高,这种体系与纯钢框架体系相比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和实用性。钢框架——支撑体系通常运用在7层以上、15层以下的建筑物结构施工上,这种体系必须顺着房屋进行同一方向布置钢支撑,也可以顺着房屋进行纵向布置钢支撑结构;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钢框架——支撑体系具有较强的承受水平测力能力;以钢框架——支撑体系使用性能为依据可以划分为中心支撑框架、偏心支撑框架和内藏钢板支撑剪力墙结构体系三种形式。

1.3交错桁接体系交错桁接体系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的组成部分比较复杂,通常情况下该体系必须由一层楼高、跨度等于建筑物整体宽度的桁架组成;桁架两端支撑在建筑物的纵裂钢柱上;中间通常不设置间柱;在房屋横向的各个轴线上,这些桁架间隔一层设置一个,并在相邻的柱轴线上呈交错布置。交错桁接体系通常用于15层以上、20层以下的建筑物施工中,该体系不仅可以满足建筑物上大开间需求,还能综合使用小柱距离和短跨楼板减轻建筑物自身的承重;桁架每隔一层设置一个可以合理控制框架柱断面的大小;该体系还具有用钢量低和经济实惠等特点。图1是交错桁接体系示意图。

1.4钢框架——剪力墙体系该体系依据实际使用性能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①钢框架——混凝土剪力墙体系:②钢框架——带缝混凝土剪力墙体系;③钢框架——钢板剪力墙体系:④钢框架——带缝钢板剪力墙体系。

2多高层钢结构住宅的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2.1节点设计多高层钢结构住宅节点设计效益与建筑物整体质量有直接关系。众所周知,地震对建筑物安全使用有直接危害,对钢结构多高层建筑物而言,设计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建筑物节点设计,为实现建筑物钢结构的整体性能提供动力保障。节点设计的过程中必须确定合理的节点传力路线、构造符合设计要求的建筑物节点并提高节点位置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施工人员还必须高度重视接点焊接施工工艺控制,在提高螺栓连接质量的同时,减少节点设计过程中的缺陷问题。

2.2楼板设计现代化钢结构建筑物朝着工业化、标准化、装备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进行楼板设计时,必须综合以上发展原则,采用装配整体式楼板,如压裂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或者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压裂钢板——现浇混凝土组合楼板具有有施工操作简单、降低组合楼板自重以及减少楼板钢筋使用量等特点;预制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楼板具有施工方便、经济实惠以及降低楼板经费投入等特点。

2.3墙体的选择选择合适的墙体可以减轻建筑物的自重,为提高建筑物的节能性打下坚实的基础。结合我国多高层钢结构住宅建筑物施工实际状况,其中,围护结构外墙通常采用预制复合夹芯墙板;分户墙通常采用与护墙一样的复合夹芯墙板;内隔墙通常使用预制轻质空心墙板。

2.4钢结构的防腐与防火钢材料受温度和湿度的影响很容易出现腐蚀和锈蚀等问题。传统的防腐和防火措施已经很难满足现代钢结构建筑物施工的实际需求,施工企业必须综合现代高科技发展现状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为钢结构防腐和防火提供先进技术保障。

3多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制作和施工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对多层建筑物施工质量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混凝土、钢筋以及水泥等是建筑物施工建设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原材料,以上材料质量是否符合施工图纸设计要求与建筑物竣工阶段后的整体质量有直接关系。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对多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的制作和施工工艺控制做了以下介绍。

3.1构件选型

3.1.1高频焊接方钢管混凝土桩该混凝土桩将宽度合适的钢带在温度适中的条件下通过冷弯处理的方法制作成要求的形状,接着采用高频焊接的方法将其制作成型钢产品。高频焊接方钢管混凝土桩与传统由四块钢板焊接而成的矩形钢管相比只需要综合使用一条通长焊缝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在缩小焊接影响范围的同时,还能减少施工过程中材料的损耗量。

3.1.2高频焊接H型钢梁高频焊接H型钢梁截面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以制作成多种形式的翼缘,实际施工过程中各种施工材料均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翼缘与腹板之间采用全熔透焊缝连接形式,有助于提高钢结构的稳定性。

3.2直通横隔板式刚接点制作和施工直通横隔板式刚接点柱内横隔板朝外延伸,在切断柱壁的过程中完成梁翼缘与横隔板焊接操作。实际使用过程中,直通横隔板式刚接点具有以下优势:①减少了电渣焊热输入对钢材料质量的影响;②减少了柱壁层状断裂问题;③合理控制了柱壁厚度不足和焊接施工中存在的问题;④有利用机械化加工操作。

直通横隔板式刚接点设计工作开展之前首先应该完成相关的计算工作,其计算要求必须与栓焊混合连接以及全焊连接方式的计算方法保持一致。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以下设计要求:①柱壁版与外伸横隔板之间的连接焊缝必须综合使用坡口全熔透焊接方式;②外伸横隔板厚度必须大于梁翼缘厚度,通常超出其厚度2mm左右;③如果柱翼缘厚度在20mm以内,通常直接取值20mm;如果柱翼缘厚度在20mm到28mm之间,应取值25mm;如果柱翼缘厚度超过28mm,通常取值30mm。

3.3钢筋桁架混凝土现浇楼板制作和施工

3.3.1构成及特点钢筋桁架楼承板与传统使用的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在缩短工期的同时还能减少绑扎的工作量;②合理控制了施工过程中模板和脚手架等设备的使用量;③多层楼板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施工操作;④钢筋排列有规律可循;⑤具有较高的经济性;⑥工业化程度较高。

3.3.2设计要点钢筋桁架混凝土现浇楼板设计要求有以下几点:①桁架高度通常大于70mm,小于270mm;②桁架长度通常在1-12m之间;③钢筋保护层厚度通常在15mm左右;④上下弦直径不低于6mm,不超过12mm;⑤腹杆直径在4-7.5mm之间;⑥底模厚度在0.5mm之间。

3.3.3施工内容钢筋桁架模板中桁架杆件的内力以桁架模型计算方法为依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以荷载效应的基本组合形式为主;挠度以标准效应组合计算形式为依据。实际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明确上下弦杆的强度值、受压弦杆和腹杆的稳定数据以及桁架挠度的验算值等参数。图3是节点安装示意图。

3.4汉德邦CCa板整体灌浆墙制作和施工汉德邦CCa板整体灌浆墙在多高层钢结构住宅体系中应用范围非常广,该墙体具有较强的防火、隔音、隔热以及抗风、耐候和防雨水等性能。实际设计工作要求设计人员从选择厚度合适的墙体着手,明确内墙和外墙的实际设计准则,为提升钢结构建筑物的整体质量提供技术保障。其中内墙结构设计要求设计人员选择满足墙体性能的墙体;合理规划墙体的高度;通过加大墙体的厚度解决墙体超限等问题;外墙设计施工要求施工人员以墙体的热工性能和耐火极限为依据合理控制外墙的厚度。

4结束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我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建筑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显著提升,要想进一步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整体竞争力,建筑企业必须结合实际发展状况不断开展内部发展理念和方法改革。众所周知,住宅建筑物与其他功能建筑物相比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建筑物的布局与公共建筑的整体布局存在较大的差异。另外住宅建筑物对墙体隔音、保温隔热以及温度等要求较高。因此,建筑施工企业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强化多高层住宅结构体系的制作和施工,为建设符合现代社会实际需求的住宅建筑提供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裴波,魏延晓.多高层钢结构住宅围护体系现代技术[J].建筑工人,2013(07):26-28.

[2]付春光.多高层钢结构住宅结构体系及其工程实践[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3(08):46-48.

[3]王同勇.探究多高层钢结构住宅的建筑技术与工程应用[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8):346.

[4]胡向磊,颜宏亮,孟刚.高层钢结构住宅产业化过程中的问题和建议[J].住宅科技,2014(02):21-24.

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篇4

关键词: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存在问题;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城镇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现代工程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工作的重点。根据近年来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研究理论,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工作的科学开展应以施工企业管理结构、工作流程等为基础,针对工程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的分析,构建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保障土木工程施工质量。尽管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质量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很多问题仍然存在。本文主要研究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质量控制方面存在问题,探讨施工质量控制策略,为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质量控制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

一、土木工程施工存在问题

1、施工人员素质差,制度建设不完善

土建施工企业由于在培训以及招聘环节存在问题,导致一些素质低、水平差的人员进入到土建施工当中,这些人由于自身水平与能力存在问题,导致实际的土建施工问题出现,严重影响着土建施工质量以及施工企业盈利。另一方面,有些土建施工企业对于制度建设不怎么重视,土建施工制度建设不完善不健全,土建施工没有完善的施工标准,使得实际的土建施工质量以及速度得不到保障。

2、设计变更频繁发生

设计阶段是影响土木工程施工的重要环节,有关数据表明,由于设计不合理不规范而导致的工程施工出现问题的程度大约有67%,直到图纸设计完成阶段,影响工程施工的程度仍然大约有30%。很多的施工企业往往忽略了对于土建工程设计阶段的重视程度,仅仅把对于工程施工控制方面局限在施工以及决算阶段,因此,施工企业往往出现投资超限的问题。他们急于项目的开工建设,但同时又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建筑标准的尺度、设计深度的审查以及招标文件和承包合同的合理与完善程度没有严格把关,造成一边施工一边变更。

3、土木工程施工缺少监督制约机制

土木工程施工不同于其他单位施工管理工作,它必须在一定的监督制约体系下,才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否则的话容易滋生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土木工程施工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由于种种原因,很多的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未能够建立起完善的土木工程施工监督与制约体系,导致实际的土木工程施工管理与实施出现问题,影响着土木工程施工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建立健全相应的土木工程施工监督以及制约体系,早已成为了土木工程施工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

二、土木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探析

1、加强施工人才管理与培养

施工人才是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关键和重点,因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主要执行者是施工人才,他们的素质水平与能力直接影响着土木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与效益。因此,加强对于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人才的管理与培训,对于加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以及效益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应该加强对于那些高素质水平与能力的人才的招聘。引进那些高素质人才,为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注入新鲜的血液,努力提高土木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竞争力。其次,建立完善的人才培训体系,努力提高施工人员施工素质与水平。明确施工人员责任意识,让施工人员掌握新技术,新材料,保证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

2、施工材料进行质量检查和控制

在现阶段的土木工程建设中,要求施工企业应在人员配备以及组织管理还有检测程序、施工方法等诸多环节上采取各种措施来加强管理,并对施工时所需要的施工材料以及半成品等,明确其实际质量要求以及技术标准。而在针对施工作业时所需要得钢筋以及水泥这种大宗原材料,应该采取多源头、对渠道的选购,以节省采购费用,并对没批进场钢筋以及水泥等材料做到“双控”,没通过检验和验证的建筑材料是绝对不允许应用到工程建设当中的。而对于那些质量不达标的原材料应予以立即清场处理。另外,在现场检查作业过程中,应将那些属于钢筋焊接作业完成的半成品其自身的质量检查而作为这次现场检查作业的重点。在检查过程中可以选择使用目测或者是检测有机结合的方法来对其进行检查作业。

3、抓好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要点

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具体实施,必须提前制定相应的组织设计,通过土木建筑组织设计进一步完成对于土木建筑工程建设的指导以及施工。建筑工程组织设计是指导建筑工程的全面经济文件,对于促进建筑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加强建筑工程组织设计,是做好土木建筑工程建设进度控制与质量控制的重要关键点。进度控制的关键点主要有进度计划编制、进度审批、进度计划审查与调整等。相比于进度控制要点,质量控制要点要复杂得多,涉及到设计、勘察、施工以及设备安装的全过程,主要控制点有人、材、机、环境、方法等这五个方面,加强对于这五个方面的控制,也就相当于做好了土木建筑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在质量控制以及速度控制中,施工企业还应该合理调整二者之间的关系,做到质量控制以及速度控制的协调运行。

4、健全土木建筑工程内部协调机制  

  在项目建设中,包括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在项目的建设管理中,要积极地调动这三个部门的综合管理的作用,加强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建设和谐的团队队伍。在安全管理的工作上,要实行从方针到策划、从策划到实施、从实施到检察和纠正措施、再到管理评审的方法,不断改进职业健康的安全管理体系,实现闭环化的管理。一是要开展安全管理的专项活动,突出安全管理的重点,实行安全规程的培训,积极建设安全管理模板化和是够不够安全文明标准化。二是减少习惯性的安全违章行为,建立安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全面建设土木工程安全的健康环境评价方式,积极开展安全的自我评价活动。

总结:

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质量控制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质量控制过程中,很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土木工程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应该深入研究自身施工质量控制现状,创新施工质量控制策略,为我国土木工程施工企业在施工质量控制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曹瑞.对如何加强土木工程施工中质量的控制探讨[J].门窗.2012(12)

[2]刘文春.浅谈土木工程施工的质量控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7)

[3]余君.基于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探究性分析[J].企业导报.2011(10)

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篇5

关键词:进度控制质量控制

一、质量控制与进度控制在施工中的矛盾

工程建设项目质量、进度和投资在不同的工程建设项目,在不同的时期地点,目标的重要程度有所不同,而在工程施工中最重要的是进度和质量,施工进度按最佳工期施工,可以在合理的时间内使施工企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使建设工程投资按计划工期交付使用,在预定的期限内尽早的收回投资。严格控制质量,可以避免返工,提高了承包商的施工效益,减少建设项目的经常性维护费用,延长工程使用年限,反而减低了投资成本,提高了建设单位的投资效益。而投资是工程建设的一个资金保证,投资的增减可以通过价值工程原理,从进度、质量控制要回投资效益。

二、进度与质量控制在项目施工中的作用

进度控制是对工程建设项目建设的工作程序和持续时间进行规划、实施、检查、调查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建设工程是在动态条件下实施的,进度控制也就必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如只重视进度计划的编制,而不重视进度计划必要的调整,则进度无法得到控制进度控制的过程是在确保进度目标的前提下,在项目进展的过程中不断调整进度计划的过程。进度控制有利于尽快发挥投资效益、有利于维持良好的经济秩序、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质量控制不仅关系到建设工程的适用性和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同时也关系到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有效控制,保证达到预期目标,是建设工程进行项目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工程建设项目控制三个目标的中心目标。施工是形成工程建设项目实体的阶段,也是形成最终产品质量的重要阶段。所以,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是工程建设项目质量控制的重点。所以工程建设必须依据国家和政府颁布的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规定,以及工程建设的有关合同文件,对工程建设项目质量形成的全过程各个阶段中的各环节影响工程质量的主导因素人、材料、机械设备、施工方法、环境因素等进行有效地控制,预防、减少或消除质量缺陷,才能满足使用单位对整个建设工程质量的要求,才能增加施工单位的经济效益。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单方面的追求工期会产生质量问题,会造成返工及出现安全问题,会降低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到建设单位投资效益的尽快发挥。为了保证施工质量,片面的精做细干又会使工期延后,成本增加。只有认真的做出一个好的施工组织设计,好的施工方案,把工程进度控制和工程质量控制的任务落到实处,才能在一个合理的工期内完成一个合格的建筑产品。

合格的建筑产品是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对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进行科学合理的计算与规划,才能在工程施工中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所以,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合理规划,对施工工期,对施工质量,对施工经济效益,对建设工程投资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规划设计,在施工中的关系是紧密的,只有认真的完成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规划设计的工作任务,才可以保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优良的建筑产品。

三、落实工程进度与工程质量之间的关系

施工过程中,当质量和工期生冲突时,必须无条件地服从质量,不能为了降低造价和缩短工期而降低质量标准。对于施工企业,最重要的莫过于进工程项目施工阶段,是工程实体形成的过程,也是工程质量目标具体实现的过程。工程建设中,施工方要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对施工的全过程进行监控,对每道工序、分项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进行监督、检查和验收,使工程质量的形成处于受控状态。施工阶段的监理程序是在施工程序基础上形成的,严格执行这种程序就,能使施工过程中各主要环节、主要工序处于受控状态,只有在受控状态下才能把握住施工过程中质量的脉搏,适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在施工阶段全过程中,通过监理工对工程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检查与控制,不仅可以保障对竣工产品的检查、验收,而且可以保障对施工过程的各环节中间产品的监督、检查与验收,达到最终保证工程质量的目的。

进度控制是实现施工计划的核心环节

制定科学、合理的工程建设进度计划是实现进度控制的前提,但是计划编制者很难事先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估计得准确无误。实施进度计划控制,首先要编制好施工项目的各种进度计划。其中,有施工项目总进度计划、单位工程进度计划、分部分项工程进度计划、季度和月(旬)作业计划,这些计划组成一个施工项目进度计划系统。计划的编制对象由大到小,计划的内容从粗到细。编制时从总体计划到局部计划,逐层进行控制目标分解,以保证计划控制目标落实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施工项目经理和有关劳动调配、材料设备、采购运输等各职能部门,都按照施工进度规定的要求严格管理,落实和完成各自任务。但由于某些影响进度因素的干扰,往往会使实际进度与计划进度之间出现偏差,现场工程师应采用必要的监测手段,及时发现产生偏差的原因,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调整实际进度。当实施进度发生较大偏差时,应依据合同分析原因,理清责任,再采取措施。如仍不能按时完工,应及时向发包人提出调整控制性进度计划的建议意见,经发包人批准后,实施进度计划的调整。按调整后的进度计划实施确保工程按预定计划完工。

进度控制和质量控制的辩证关系

施工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的均衡与协调,是保证工程质量、按期竣工最为有效的手段。在施工中盲目追求施工速度,不做科学的工期计算,就会在规划工期内以非正常地赶工期,使工人劳动强度加大,质量目标难以操控,易产生各类工程施工质量问题,还可能造成返工和永久缺陷等严重问题。没有一个合理的施工工期规划,就无法保证在合理的时间内完成合格的建筑工程产品。边施工、边估算,边采取措施虽然采用的是事中控制方法,但是在没有前期工期规划的情况下,就是一种盲目的工作方法。会因为对工期估计不足,不能合理地组织施工,造成工期拖延,对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带来损失,对如期完成建设单位投资任务产生影响。监理协调下的合理的施工质量控制,可以抑制建设单位片面追求工程质量而不顾及合理工期的非理性冲动;促进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共同搞好质量控制;有利于健全和不断完善施工组织设计和施工单位质量保证体系。

质量、进度、投资控制必须合理平衡

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篇6

关键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管理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是形成工程项目实体的一个重要过程,也是决定最终产品质量的关键所在。要提高工程项目的质量,必须把质量管理作为施工阶段的重中之重。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既指实体质量,即工程符合业主需要所具备的使用功能,如基础的坚固,主体结构的安全以及通风采光的合理等,也指形成实体质量的工作质量,即指参与工程的建设者参建工作的水平和完善程度。房屋建筑工程项目的监督管理应立足于工程的质量管理。随着生产日益复杂化,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也变得更加复杂。因此,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管理要进行适应性创新。

一、房屋建筑工程质量滑坡的原因分析

建筑各方主体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质量安全意识不强,责任不落实,管理薄弱,甚至违法违规的现象。

二、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确保措施

1.要重视质量意识,提高施工人员整体素质,加强施工质量的予控教育和素质教育

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集法律、技术、经济于一体的综合性工作。因此,良好的管理队伍素质,是搞好工程质量管理的基础。

人员的素质涵盖参与施工活动的人群的决策能力、管理能力、经营能力、控制能力、作业能力及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工程质量目标的成败,是工程质量高低、优劣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控制工程质量首先要从严格人员准入和提高人员素质抓起。目前在一部分施工单位,管理人员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对钢筋或混凝土工程的一些基本常识还不清楚,就仓促上岗,因此在施工中常常发现钢筋的正负筋搁反、搭接长度不一、对抗剪钢筋如何制作、水灰比如何控制,施工缝如何留置等掌握不住,有的技术人员对施工验收规范,检测标准很不了解,因此,予控教育便显得十分重要,必须将素质教育落实到人,明确责任。

三、施工单位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质保体系

质保体系的完善与否将直接影响施工期间能否真正进行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施工单位一定要不断完善自身的质保体系,才能真正保证质量控制的实施,要建立一个质保体系,最重要的是使其有效运行。其次,建立和运行质量保证体系。再者,从工程调研和任务承接、施工准备、材料采购、施工生产、试验与检验、建筑产品功能试验、施工交验、回访用户与保修这8个环节完善和改进质量体系结构,并使之有效控制运行,旨在严密控制建筑产品质量。人人提高质量意识,才能确保质量的提高。

四、加强房屋建筑项目施工现场管理,做好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做到“三控制”

为了加强项目施工现场质量控制,明确各个施工阶段质量控制重点,在施工现场质量管理过程中确立事前质量控制、事中质量控制和事后质量控制三个阶段。事前质量控制,是指在正式施工前,以整个项目施工现场为对象而进行的各项施工准备。事中质量控制,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质量控制。事后质量控制,是指在工程项目完成施工过程形成产品的质量控制。准备竣工验收资料,按规定的质量评定标准,对已完成的分项、分部工程,单位工程进行质量评定。

五、建设好现场质量管理制度

现场管理制度包括质量责任制度、技术复核制度、现场会议制度、施工过程控制制度、现场质量检验制度、质量统计报表制度、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等。

1.质量责任制度。人是工程施工的操作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人既是控制的动力又是控制的对象;人是质量的创造者,也是不合格产品和工程质量事故的制造者。因此,在整个现场质量管理的过程中,应该以人为中心,建立质量责任制,明确从事各项质量管理活动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并对工程项目所需的资源和人员资格做出规定。

2.技术复核制度。包括建立严格的技术管理体系和做好施工过程技术控制。

3.质量事故报告和处理制度。工程建设过程中,由于设计失误,原材料、半成品、构配件、设备不合格,施工工艺、施工方法错误,施工组织、指挥不当等责任过失的原因造成工程质量不符合规定的质量标准和设计要求,或造成工程倒塌、报废或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都是工程质量事故。

六、房屋建设工程施工质量管理的主体

1.建设单位的质量管理。建设单位应根据有关的规定和要求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根据工程特点和技术要求,确定合理标段、合理工期、合理造价,通过项目招投标选择具有相应资格的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

2.设计单位质量管理。设计单位必须按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设计任务,建立健全设计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设计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建立完整的设计文件的编制、复核、审查、会签和批准制度。

3.施工单位质量管理。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接受质量监督机构对其资质和质量保证体系的监督检查,依据有关的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和规范的规定,对其施工的工程质量负责。

4.监理单位质量管理。监理单位应根据承担的监理任务和监理合同的要求,向工程施工现场派驻相应的监理机构、人员和设备,认真审查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措施,进行工程质量检测,参加工程质量事故处理和工程验收。同时还必须对进场的材料和设备进行把关验收,对检验不合格的材料和设备不得进场使用。

5.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监督。要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保证执法监督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提高工程质量监督力度。建立预见性、服务性的质量监督模式,做到服务与执法的有机结合。

6.社会监督。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也是信用经济,要完全靠社会监督来推进工程质量诚信体系的建设,加强对建设工程质量责任主体和有关机构的不良记录管理,建立工程质量诚信体系,提高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意识和信用水平。

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篇7

关键词: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水资源

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北方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主要“瓶颈”。与区域水资源先天不足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国北方干旱地区仍然存在着较为普遍的用水浪费、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等问题。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建设节水型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干旱地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障。为此,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以提高用水效率为核心,全面推行各种节水措施,发展节水型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在刚刚通过的新《水法》当中,也明确提出了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内容。

针对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特殊的水资源及用水背景,同时为配合国务院批复的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水利部决定在甘肃省张掖市开展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试点建设时间为2002~2004年。通过这一典型地区的试点建设,探索北方缺水地区基于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现代水利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模式,为“十五”期间全面推进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工作提供技术、经济、体制、政策和法规等的示范。

一、节水与节水型社会

节水是指采取现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减少水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提高用水效率与效益,合理和高效利用水资源。

节水型社会就是人们在生活和生产过程中,在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各个环节,贯穿对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意识,以完备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体系为保障,在政府、用水单位和公众的共同参与下,通过法律、行政、经济、技术和工程等措施,结合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实现全社会用水在生产和消费上的高效合理,保持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不是在现有的社会系统上加上节水的内容,而是在社会各个层面和各个领域的具体实践活动中,都以节水作为其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之一,建立健全相关机制体系,协调社会经济结构,实现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良性发展,保障水资源的持续利用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永续支撑。可以看出,节水型社会较传统意义的节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二、我国北方干旱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

宏观层面上,在我国北方地区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保障区域或流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其二是实现区域或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运行。对于张掖来说,进行节水型社会建设目标一方面要保证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目标的实现,完成国务院批复的黑河省际分水方案;另一方面还要维持张掖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促进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

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内容主要包括管理措施、经济措施、工程措施、科技措施和宣传教育措施等五个方面。

1.管理措施

管理措施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根本性措施。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管理措施内容包括管理体制建设、运行机制建设、法制体系建设、规划体系建设、技术体系建设和参与机制建设六个方面内容。

(1)管理体制建设

逐步建立分级管理、职责明确、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水资源统一管理体制,成立张掖市水务局和各县、区水务局。全社会水资源开发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调配、统一发放取水许可证、统一征收水资源费、统一管理水量和水质,实行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管理以及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

(2)运行机制建设

建立以用水和纳污总量控制与定额管理相结合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建立健全以总量控制下的取水、排污许可制度。运行机制的内容和技术支持主要包括规划机制、评价制度、水资源论证制度、初始水权分配制度、地下水开采总量控制制度、机电井管理及监督制度、入河排污口管理制度、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监督制度、干旱期动态配水管理(即危机管理)制度、用水定额管理制度、节水补助制度、信息交换制度、公众参与管理制度等。

(3)法制体系建设

在新《水法》的大框架下,制定一系列节水型社会配套管理办法,出台相关地方管理办法和地方性法规,同时加大执法和监督力度。

(4)规划体系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个渐进过程,规划体系建设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掖节水型社会规划体系建设内容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如区域节水规划、灌溉面积总量控制规划、灌溉制度改革规划、节水工程规划、人工林面积发展规划等。

(5)技术体系建设

我国北方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带有明显的探索性,需要全面技术支持。张掖节水型社会技术支撑体系的内容主要包括区域水循环演变过程与规律、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需水量、水权制度、水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演变规律、水资源优化配置模式、水资源调配与节水管理信息系统、用水需求管理的配套经济手段和技术政策、区域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的制定、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行业用水水价制定与收取体系、水市场研究等等方面。

(6)参与机制建设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需要发动全社会各个部门不同行业共同参与,因此公众参与和参与机制的建设是建立节水型社会的关键。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参与机制的主要内容包括农民用水者协会制度、分水协调制度、重大水问题听证会制度、利益相关者参与制度、水信息社会公布制度等。

2.经济措施

经济措施是节水型社会建设实施内容中最主要的部分,它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来改善用水结构,提高单方水的经济产出。对于传统农业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点内容是种植结构的调整。二是相关节水经济机制的建立,通过经济杠杆促进用水效率的提高。

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的经济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经济结构调整

①产业结构调整

张掖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经济区,2001年全市GDp为68.84亿元,其中一、二、三产业比例为37.8∶30.0∶32.2,二、三产业总值比重较全国低22个百分点。因此产业结构的调整是张掖市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具体来说,应大力发展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重点抓好60万t草粉加工、15万t的柠檬酸、10万t药用葡萄、2万t葡萄酒、7000t颗粒啤酒花、10万t高烹油、5万t马铃薯淀粉、2万t真空冻干食品等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加速发展,2004年三产比例调整为34∶34∶32左右。

②种植结构调整

张掖是我国十大商品粮基地之一,2001年人均产量为819kg,商品粮率高达60%。这种“一头沉”的种植结构造成张掖单方水GDp产出仅为2.81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在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过程中,加大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力度,围绕主导产业和农产品基地建设,扭转传统的单一粮食主导种植结构,准备利用5~8年时间,逐步形成农作物制种、优质牧草、经济作物和粮食等4个百万亩的新型“四元”种植业格局,2004年粮经草比例调整到42∶46∶12左右,实现产粮大区向草畜强区跨越。

③相关地方政策

坚决继续贯彻落实地区“三禁三压三扩”政策,即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禁止种植高耗水作物;压缩耕地面积、扩大林草面积。压缩粮食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低耗水作物面积。2003年争取取消全部水稻种植面积。

(2)相关经济机制建设

张掖节水型社会经济机制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建立合理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合理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建立与取水许可制度相配套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二是建立与排污许可制度相配套的水环境容量有偿使用制度,即排污收费制度。

②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水价形成机制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基于供水成本的水价形成机制的建设;二是分类与累进制水价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三是基于用水户实际承受能力水价调整方案制定,尤其要考虑困难群众的基本用水水权,制定出相关的经济补助政策和保障措施。

③建立节水激励制度

根据初始水权分配结果和水资源使用状况评定节水水平,制定相关经济鼓励政策,建立节水激励制度。

④改革节水投入机制

确定节水受益主体,根据“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改革节水投入渠道与比例,建立合理的节水投入机制。

⑤初步建立水权(水量)交易制度

从非正式水市场交易入手,探索和逐步规范符合地区区情的水权或是水量交易制度。

3.工程措施

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工程措施实施内容将以《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中相关工程措施为基本内容,新增一部分对于地区节水型社会建设有重要意义而流域近期治理规划中未能考虑到的工程。

(1)祁连山水源区保护工程

祁连山水源地是张掖和内蒙古额济纳绿洲工农业生产、城乡人民生活和国防科研基地赖以生存的命脉,保护水源的工程意义非同寻常。具体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列入《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中的祁连山天然林保护工程,包括封山育林9000余hm2,落实森林管护面积26万hm2;二是为保障祁连山水源涵养能力,需要加大祁连山水源区退耕还林力度,考虑实行一定数量的生态移民。

(2)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

张掖黑河干流张、临、高三县(市)及肃南县重点完成《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确定的灌区节水工程项目;山丹、民乐两县以大中型灌区节水挖潜改造为主,重点完成洪水河灌区、马营河灌区、大堵麻灌区及寺沟灌区的节水挖潜改造。

(3)引水口门改建工程

黑河中游现有引水口门62处,根据《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在减少引水口门的基础上,尚有口门41处。这些口门大部分为无坝引水,已有的部分骨干水利枢纽和分水闸建成多年,老化失修严重,闭口困难,严重影响水量的统一调度和用水总量的控制。近期引水口门建设总体规划内容根据工程的现状和功能的不同,分为三部分:一是改建引水口门15座,二是改建张掖市的龙洞、张家寨和石庙子3座分水闸,三是改建加固黑河草滩庄及梨园河2座引水枢纽。

(4)黑河河道治理工程

根据2000~2001年张掖黑河6次“全线闭口,集中下泄”调水实践,中游河道暴露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该段河道河床宽浅、汊沟交织,水流分散,蒸发渗漏损失严重,集中下泄效果差;二是闭口期间,填挖封堵工程量大,人、财、物耗费巨大。黑河中游河道治理工程主要包括张肃公路黑河大桥上游分洪枢纽工程改建,右岸堤防延长新建22.99km及现状堤防加固8.07km,左岸控导工程13座总长9km和部分河道主槽疏浚等4个部分。

(5)用水取水计量设施体系

用水取水计量设施体系包括地表水引水口门的取用水计量设施和机电井井口地下水取用计量设施。其中地表水引水计量设施包括干、支、斗渠三级,其中干渠、支渠两级安装自动测水仪,斗渠设量水堰。另外张掖目前有机电井4489眼,通过采取关闭措施,仍有工业、生活和农业深井共计2710眼,试点阶段拟在这些机井口安装水表。

(6)生态建设和退耕封育保护

利用3年的时间张掖、临泽、高台3县(市)完成《黑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中确定的退耕还林还草2万hm2。

(7)城市污水集中处理回用工程

在水循环结构特殊的内陆干旱地区,污水资源化有着水资源和环境上的双重意义。为实现城市污水资源化,拟在甘州区新建日处理能力6万t的污水处理厂1座,其他县城则新建规模为1万t的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污水可用于城镇绿化和农业灌溉,甘州区还可用于电厂冷却等方面。

(8)关闭自备水源,实行集中供水

张掖目前城镇有生活及工业自备水源井250眼,为实现对用水总量的控制,必须实行集中供水。张掖将在2004年之前关闭全部企业和单位的自备水源,实行统一供水。

4.科技措施

(1)加强科学基础研究

结合流域水循环特征和主要水资源问题,深入开展相关科学研究,为区域水资源决策与管理提供相关依据。研究必须从现代流域水循环的科学理论出发,将现代技术与传统方法相结合,进行相关专项课题研究,如流域水循环过程研究、区域水资源承载力与生态需水研究、地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用水需求管理的经济手段和技术政策研究、区域行业用水定额标准研究、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行业用水水价研究、水权水市场研究等,为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2)机构能力的建设与提高

以水务局为主体的水利系统的机构能力建设,以及涉水部门如农业、林业、环保、计划、经贸等部门的机构能力建设是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关键,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同期加强对这些部门的人员培训和能力建设。

(3)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建设

建设张掖水资源调配与节水管理信息系统,包括由调度管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和各县(市)调度管理分中心决策支持系统。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是:调度管理中心和分中心的控制系统;水量水质监测信息的采集系统;信息传输系统计算机网络;综合数据信息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在信息系统建设中,为落实黑河干流县市间的水量分配方案,拟在临泽和高台两县黑河干流断面增设水文站一个(张掖和临泽之间干流断面已有高崖水文站)。另外为控制地下水开采总量,拟在现有地下水水文观测站网基础上在相应井灌区新增布设一定数量的地下水水文观测井。另外还要增设水质监测断面,以加强对水环境的监测。

(4)节水技术、设备和器具的推广应用

以《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所确定的2.7万hm2高新技术节水面积为基本规模,建设高效节水示范园区。同时还要突破传统框架,引入适宜区情的高新技术,如生长期与区域降水时期相匹配作物的培育和引进、耐旱草种树种的引进等等。生活用水方面在新建住宅楼全面推行生活节水器具,对现有住宅逐步进行改装;引进工业节水新工艺,推广工业节水设备。

5.宣传教育措施

(1)普及节水意识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介,积极采取编发制作易于大众理解和接受的宣传标语,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的教育宣传,在全社会树立珍惜水、保护水、节约水的责任感、紧迫感和危机感,提高全民节水意识,使全社会转变用水和节水观念,树立节水型社会的新型价值观,普遍接受、理解和积极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使节水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2)提高参与意识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全社会的任务,而不单单是水务局或是政府职能,因此群众参与意识的普及与提高是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过程中要充分培育地区广大干部和群众的参与热情,尊重他们的首创精神,倡导一线干群积极开展方法和实践上的创新。

三、节水型社会建设效果的评价体系

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的系统评估包括两个层面,一是通过社会、经济与生态协调性指标来评估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的整体效果,二是通过节水指标来评估节水措施落实效果。评价体系主要由宏观整体评价和微观指标评价两部分组成。评价具体操作需要通过指标来实现,指标选取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指标的典型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

1.宏观整体评价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为了实现区域更高起点、更高层次上的可持续发展,在节水型社会建设过程中,节水、经济发展和生态系统保护是统一协调的关系。本次将从经济发展、资源状况和生态系统三方面来对比试点前后的社会状态,以评估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宏观效应。初步选取的宏观评价指标见表1。

2.微观节水评价

在宏观整体评价的基础上,为进一步考察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具体实践状况,还需对具体的节水效果进行微观指标评价。具体评价内容包括综合指标评价、农业节水指标评价、工业节水指标评价、生活节水指标评价、生态用水指标评价以及水环境指标评价等方面,其中第三产业用水和节水归并到城市生活和工业用水当中。初步选取的微观评价指标见表2。

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保障措施

为保障张掖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目标实现,必须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最为迫切和重要的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建立健全各级领导机构和相关工作机制

有效的各级领导和工作机制是试点建设的首要保障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成立由地方行政首长亲自挂帅,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起统一有序的工作机制,协调各县(市)之间、水务局与各职能交叉部门之间、行政区水资源管理与城市水务管理之间的关系,保障具体工作能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必须建立起由上而下的运转灵活、信息通畅的节水型社会试点建设工作机制,协调处理上下各级之间、地方政府和流域机构之间的各方关系,切实做到沟通及时、工作高效。

2.配置稳定的技术咨询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一项原创性很强的综合工作,既无现成模式可供借鉴,也无成熟经验可供参考,但试点建设时间短,实践要求高,因此在试点建设过程中,应当广泛吸纳省内外和国内外高水平的水利科研单位,配置形成相对比较稳定的技术力量,组成专家指导委员会,既作为试点工作技术常务咨询和协调机构,在节水型社会的总体规划、政策措施和重大技术问题提供指导,同时也负责开展相关科学问题研究,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相关技术支撑。

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篇8

【关键词】:房屋建设;工程施工;管理控制;影响因素

1引言

房屋建设是工程建设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建设形式,是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的重要保障性工程,所以房屋建筑施工质量是现代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保证房屋建筑的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管理工作是房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工作,实施严格的施工管理控制能够很好的保证房屋建筑施工质量。针对施工质量问题及施工的管理控制,文章将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通过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和全方位的管理体制来控制和保证房屋建筑的施工及其施工质量。文章的实际应用参考价值较强,对于实际房屋建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的重要质量影响因素

房屋建筑的施工过程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它并不是一个特定时期的特指,从房屋建筑设计到最后的房屋建设完成整体,在建筑工程中都将其称为房屋建筑施工过程,因此,文章在这一范围内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具有全面性。

2.1房屋施工前的工程准备工作

在房屋正式施工之前,准备工作是工程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在这一个过程中有三个方面的问题会对施工产生影响。首先,工程地质的勘察。一般而言,房屋建筑大多是较低的建筑群体,与大型建筑工程有很大区别,但是在地质勘察方面却一样要严格对待。如果没有勘察到位则使建筑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发生一系列的地质灾害,影响工程施工及其质量。其次,房屋的建筑设计。设计是一个建筑的灵魂也是建筑施工的重要基础,如果房屋建筑的施工图设计存在问题,则会对整体工程建设有很大的影响。第三,工程造价的预算。造价预算是工程施工和建设的重要成本估计和分析,不合理的工程预算对于实际工程建设具有重要的影响,难以保证工程正常施工。

2.2具体施工过程的多方面问题

施工过程是整个建筑施工的核心,工程质量的问题大多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总的来说,具体施工过程的问题也主要归结在三个方面。首先,施工队伍作业水平。施工队伍的作业水平是整个施工过程的重要保障,如果队伍的作业水平低,那么在工程施工中将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影响工程进度和工程质量。其次,材料问题。施工材料是构成建筑工程实体的必备条件,通常也是工程施工过程的重要问题所在,在很多工程事故中,发生的问题都是由材料不合格而引发的;第三,施工方法问题。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方案的作用非常重要,对于工程建设的施工能够起到很好的合成作用,如果方案出现问题,那么施工问题随时出现。

2.3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问题根源

通过对施工阶段各个问题分析可以发现,无论是工程材料问题、施工水平问题、施工方案还是前期的勘察设计问题等,都是由于在过程中的管理控制问题没有做好。在施工过程中没有统一的完整的管理控制系统,导致整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没有标准作为施工的约束和依据,人为主观因素在房屋建设过程中掺杂过多,人的思想成为决定性因素,工程建设从一个较为客观的过程转化为较为主观的过程,管理意识的单薄,随意性大,无视科学规律、规范制度,将导致各种问题的出现。所以,工程建设过程中,如何保证房屋建筑的工程质量,最关键的出发点还是要定位在工程的管理控制方面。

3加强房屋建筑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控制

通过前文中的分析可以看出,通过加强管理控制来保证房屋建筑的工程质量是最有效的措施,也是现代房屋建筑工程施工中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

3.1建立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

完整的管理控制体系是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必要手段,在整个体系中主要包含三个重要的部分。首先,制度是管理体系的核心。针对人员、材料以及具体的施工,都需要建立严谨的制度,进行标准化的模式管理,通过制度对工程管理进行拆分,依此来保证工程建设目标的实现;其次,明确体系中的分工。制度的建立并不是最主要的目的,建立完整的体系一定要将分工明确化,将体系中各个层次的人员分配明确;第三,实施是体系建立的目标。对于体系的建立,如何保证具体工程建设的质量,还需要及时有效的实施才能达到目的,所以,当体系建立完成之后,需要通过一定的步骤和做法进行体系目标实施,使得管理体系发挥作用。

3.2人员管理控制是整体管理控制的关键

人员问题一直是影响和制约房屋建筑工程建设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房屋建筑管理控制中要具体明确保证人员管理效果的措施。要实施对人员的管理,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将人员管理纳入整体管理体系中。整个管理体系更多的是对施工过程的管理,而人员管理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所以,在管理体系中一定要明确人员管理,包含管理的方式、目标以及主要任务等;其次,建立严格的奖惩制度。房屋建筑建设与其他工程建设有很大的区别,很多细节问题对于整体工程有很大的影响,所以,严格的人员管理是必要的,这就要涉及到奖惩制度。研究表明奖惩制度是人员管理与规范最有效的措施,所以,在房屋建筑工程中,更加严格的奖惩制度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第三,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提高。人员的操作技能是房屋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所以,要长期保持施工人员的业务水平,定期考核,优胜劣汰,并且对施工人员,特别是操作人员一定要严格培训,保证基本技能的有效性。

4结语

房屋建设的质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因此,保证工程质量对于社会稳定等一些列因素都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章主要将工程建设的根源问题回归到工程管理中,通过分析并给出了具体的管理控制措施,无论是前面的分析还是后面的措施,所针对的内容和出发点都是本着管理控制来保障工程质量的目的出发的,文章内容对于实际的工程建设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永涛.浅议房屋建筑施工的质量与安全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09,10

[2]陈朗.浅论建筑施工中楼板裂缝的防治措施[J].中国科技信息,2005,11

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篇9

赣州供电公司基建管控中心基于现有信息系统,建设支撑“大建设”体系的一体化管控指挥平台,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实现基建管理的信息化、统一化、高效化。基建管控中心主要包括五大系统:工程设计电子化评审平台、施工现场可视化管控系统、输电线路GiS系统、市县两级管控系统和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如图2。

1.1工程设计电子化评审平台按照标准统一、整合资源、注重实效、纵向贯通、横向连接、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的原则建设赣州供电公司工程设计评审平台,采用1+4的会议模式建设,即由1间主会议室、4间专业会议室组成。

1.2施工现场可视化管控系统变电站施工现场是电网基建工程的关键管控环节,通过现场特性分析,其施工地点相对固定,视频设备应用及维护、网络通讯条件等都具备较为便利的条件。因此,提出了变电站施工现场视频监控系统的建设思路。施工现场可视化管控系统采用市管控中心一级部署,在市县两级管控中心进行应用;在变电站现场项目部及施工现场,部署视频会议终端和视频监控终端,通过aDSL/光纤/3G等方式将前端图像传输至综合数据网,同时现场的工程日志可通过监系统进行现场记录,并可通过手机消息发送给相关领导。系统总体部署图如图3所示。

1.3输电线路GiS信息管理系统为解决电力工程设计、施工过程中,存在着线路杆塔定位粗放、施工进度难把握等困难,赣州供电公司积极转变线路工程管理思路,完善线路工程施工管理办法。通过深入研究Googleearth软件及周边技术,以Googleearth技术为基础,实现在Googleearth中建立杆塔三维模型库,展现架空线路路径、三维杆塔、交叉跨越等信息。同时,向施工阶段延伸,结合施工数码照片,形象展示施工进度与质量,监督现场安全技术措施,实现线路工程的全过程管理。利用SketchUp三维建模软件,绘制架空线路杆塔三维模型,形成三维杆塔模型库,并在Googleearth中将三维杆塔模型杆塔按照实际经纬度直接定位,如图4。

1.4市县两级管控系统以电子化评审平台为基础,与对接电视会议系统对接,建立市公司与县公司基建专业沟通协调新模式。从而发挥市公司管控中心施工现场可视化管控系统、线路GiS系统和电子信息库的优势,借助网络通道,建立“大建设”体系下的市、县两级管理网络,如图5。

1.5电子档案管理系统基建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即涉及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单位,又涵盖了工程的可研、初设、施工、验收、投产等全过程管理。目前在基建档案管理方面,未建立统一的资料管理系统,各专业、各单位采取分散式存档方式,资料多头管理,无法充分发挥对基建管理的信息支撑。为适应“大建设”体系信息化、数字化的发展要求,提升工程资料管理水平,赣州供电公司建立基建工程电子档案管理系统,打造基建管理电子信息库,提升电网建设支撑水平,如图6。通过电子档案系统导入各项工程设计文件、施工图纸、施工方案、项目部等相关资料,建立涵盖建设全过程的电子资料库,实现工程资料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实现网络共享。

2信息化技术在电力基建工程管理运用中取得的成效

通过对市、县两级一体化的“大建设”体系实践与研究,建立新的技术平台,创新新的管理模式,以全面支撑“大建设”体系,突破管理瓶颈,转变管理方式,实现电网建设一体化管理。

2.1建立市、县两级一体化基建管控平台,打造基建管理控制指挥中心赣州公司基建管控中心是一个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上下联动,区域协调,统一监控,以适应“大建设”体系的新要求。基建管控中心是集硬件、软件、网络于一体的监控中心,通过视频技术、网络技术、软件技术、物联网技术等各类先进成熟技术的应用,进行工程建设管理的技术和管理创新,实现地县两级一体化的联动、协调机制。实现专业管理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一体化模式,实现管理全覆盖。实现从工程进度、质量、安全、技术、造价各专业对基建工程的全面监测、预警防范、问题剖析、过程管控、资源调配,实现基建业务全流程的可监控、可预警、可分析、可控制。

2.2创新工程设计评审模式,提升初步设计管理水平利用信息化手段,通过信息内网远程召开初步设计评审,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全面展示工程设计文件、电子图纸等工程信息,实现了设计评审由传统的面对面方式向远程电子化模式转变,提高审查质量、深度和效率。实现初设设计电子档案的浏览、共享、动态、管理、检索、录入功能,为标准的差异化研究和完善编制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2.3变电站施工现场实现远程可视化管控(1)远程视频监控:用变电站监控摄像头,实现对施工现场实时图像的浏览与控制,及时掌握施工现场的基本状况、工程形象进度、工程质量、安全动态情况等信息。(2)强力过程管控:通过对现场进行远程视频监控,实现对基建施工现场的深度管理,全方位地对现场进行实时监督并进行实时取证,能够对现场起到监督威慑作用,有效遏制临时补救、弄虚作假等行为,对促进施工规范、保障施工安全、控制施工进度等均具有重要意义。(3)快速沟通协调机制:建立了基建管控中心与变电站施工现场的远程沟通渠道,实现管理者与实施者的互动,指导现场进行施工作业,召开远程方案会审、工地例会,及时协调现场多方问题,提高工作效率。

2.4输电线路3D地理信息化管理(1)利用Googleearth地理信息技术建立输电线路GiS信息管理系统,将架空线路工程信息、现场环境以三维地理信息的形式进行全方位展示,包括线路路径、杆塔模型、交叉跨越等数字化信息;为线路施工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撑,辅助路径勘测和杆塔定位,支持线路施工方案优化完善。(2)通过建立健全施工进度反馈机制,收集各施工项目部建设进展情况,将施工进度准确的反映至三维地图中,便于项目进度汇报和问题及时追踪处理,实现对线路工程施工情况的有效监控,提高施工过程闭环管控水平。

2.5建立基建管理电子库,实现工程资料集中管理(1)建立基建管理信息库:通过电子档案系统导入各项工程设计文件、施工图纸、施工方案、项目部等相关资料,建立涵盖建设全过程的电子资料库,实现工程资料的集中、统一管理模式,为电网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电网建设提供决策依据。(2)实现资料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统一化管理,实现工程资料网络共享。

3具体案例分析

(1)220kV肖岭等10个变电站施工现场实现远程可视化管控,如图7~8。(2)220kV肖岭等所有线路实现3D展示与过程管控,如图9。(3)基建信息集中管理,如图10。

4总结

制度体系建设与实施篇10

关键词:项目施工;工程造价;成本控制;管理

市场经济发展到今天,企业生产成本、管理成本、销售成本的管理水平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建筑施工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如何提高企业成本管理能力,提高经济效益,成为了企业发展关键。作为工程项目施工企业,对于施工过程中的各项成本管理与控制,是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提高工程造价管理无疑是解决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瓶颈的关键。

1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管理现状分析

经过近几年wto的洗礼,加深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对于工程造价管理的理解。随着工程施工材料价格的上涨以及国家对于建筑施工的规范,有效实施工程造价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市场经济要求项目施工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在透彻研究国家建筑行业相关规范的基础上,科学的把握工程造价的发展趋势,提高投标报价的技巧和水平,为企业生存发展争取更大的空间。现代工程造价体系和科学的工程造价管理,是促进工程施工技术进步、保证工程质量、确定合理工期、降低工程造价,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效益的重要保证。

2 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

项目工程造价编制.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工程结算管理是项目工程造价管理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作为具体实施的过程,其实施效果直接影响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加快项目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是企业工程造价管理实施的关键。通过材料控制、变更控制、机械设备控制及施工前的优化设计等多方面的控制来实施工程造价的管理。

2.1 提高项目施工规划设计效果,促进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

项目施工规划设计是对施工过程中,应用设备、材料等的实现估计,通过预计施工进度合理安排材料、设备进场时间以及进场地点。减少材料过多堆积以及设备过早进场造成的资金占用。以住宅建筑为例,根据施工进度的预测,确定施工过程中对于材料的需求,根据需求时间进行材料的进场,通过对时间的管理减少资金占用.杜绝工程资金紧张以及贷款费用的增加。另外设备等方面也要进行规划,根据工程进度情况进行设备的租赁,减少设备租赁费用,降低施工成本,促进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

2.2 加强施工材料管理,促进工程造价管理的实施

在工程施工成本中占有很大比例的材料成本控制是施工阶段工程造价管理的重点。其资金占用一般达到整体工程70%。加强采购人员对于市场价格变动的了解,随着工程进展情况深入现场、市场,掌握第一手的施工情况及材料信息,为竣工决算提供有力的依据。并通过多渠道的招标采购一方面可以减少职务贿赂,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的降低材料成本,为施工阶段的工程造价管理打下基础。

2.3 健垒管理体制。促进工程造价的实施

工程造价管理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健全,是要通过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加上各个管理层面和施工班组人人参与其中的工程造价管理网络系统,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担负着一定的造价管理内容。从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到现场管理员都必须落实工程造价管理责任,明确职责,并通过奖惩制度使垒员参与进来。项目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还需要依赖于各项管理制度的健全,依靠制度来规范操作行为。材料、设备和管理费用的开支等都是管理的重点,必须在这些方面进行严格的审批使用制度。对于工程机械要要根据工程质量、进度和设备能力的要求,合理地配备机械,外租设备要从降低成本的角度考虑,分别采取按台班、按工作量或包月等不同的租赁形式进行租用并更具具体使用时间确定租用时间,避免租用后较长时间的闲置。要制订设备维修和油料消耗定额,并按月进行考核。建立各项保养制度,认真组织实施,确保机械设备的完好,杜绝机械事故的发生,努力降低机械使用成本,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工程造价的实施。

2.4 细化施工管理。控制预算外费用支出,促进工程造价的有效实施

首先要控制材料用量,合理确定材料价格。在施工阶段严格按照合同中的材料用量控制,合理确定材料价格,从而有效地控制工程造价。严把变更关,将工程预算控制在概算内。在施工中引起变更的原因很多,如工程设计粗糙.使工程实际与发包时提供的图纸不符;当前市场供应的材料规格标准不符合设计要求等,这些问题的产生给工程造价留下活口因素。所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把变更关,严禁通过设计变更扩大建设规模.提高设计标准,增加建设内容等,最好实行“分级控制、限额签证”的制度。对必须发生的设计变更,尤其是涉及到费用增减的设计变更,必须经设计单位代表、建设单位现场代表、监理工程师共同签字,而且应尽是提前实现这类型变更,减少损失,因为已完成或部分完成的工程内容还需拆除,势必造成重大变更损失。另外还要注重技术与经济结合,加强投资控制。切实有效的投资控制,必须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所以建设单位必须加强现场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的“经济”观念,素质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办事作风,协助施工方搞好施工组织设计,合理安全人、财、物,加快施工速度.提高工程质量。施工中遇到问题应及时与设计方联系.选择既科学又经济可行的解决方案,克服盲目指挥造成的浪费,充分重视节约投资的重要性,特别是负责项目的工程技术员应与财务人员相结合,从工程招标、合同谈判、造价预算、签付进度款到竣工决算、造价分析等,实行全过程管理,严格控制工程造价。

3 加快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工程造价实时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