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方向十篇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方向十篇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方向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5:33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方向篇1

关键词:高层建筑工程;工程质量:工程施工

城市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使得城市的土地资源越来越稀缺,所以,对于建筑领域来说,向着高层建筑的方向发展是一个必然趋势。然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与一般建筑的施工技术有所不同,所以,如何提高高层建筑施工的技术成为了建筑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我国建筑领域虽然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同时在技术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然而,随着高层建筑的发展,现有的施工技术研究已经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所以,在今后的高层建筑领域的发展中,要加强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和重视,并且在研究中逐渐将对施工技术的研究纳入到高层建筑领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从而促进施工技术在高层建筑中应用的水平。

一.高层建筑施工的特征

高层建筑的施工与普通的建筑施工虽然有着多个方面的相同点,但是在很多方面,高层建筑的施工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总结起来,其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危险性高

高层建筑施工由于楼层较高,所以,工人在日常的施工过程中,在高空中的施工时间比较长。与此同时,许多的建筑材料都是通过设备运送到上方。所以,无论是对于高空施工的技术人员来说,还是对于地面上运送建筑材料的工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并且其危险性要高于一般的建筑施工。

1.2工程分工复杂

高层建筑与一般的建筑施工相比,工程量会很多,所以,理所当然索要涉及的施工类型也就相应的增加,所以,会增加工程的复杂程度。这是高层建筑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需要在建施工的过程中,加强各个方面、主体、单位的联系以及合作。如果不能做到如此,不仅会影响工程的进度,同时也会影响工程的质量。

1.3对高层建筑的地基问题

地基建设的质量与建筑物的质量息息相关,对于高层建筑来说,更是如此。由于高层建筑的地基承载的重力要远远大于普通的建筑物,所以,对于高层建筑的地基,要加以注意,做好地基的施工,对于高层建筑的质量、以及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都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

1.4施工时间相对较长

由于高层建筑施工的复杂性、危险性等多个方面的特点,使得工程的施工时间较长。所以,要想在规定的时期内完成施工,就必须要对整个的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安排和分配,使得施工能够有序的进行。

二.高层房屋建筑施工技术

由上述儿可知,高层建筑与一般的建筑在施工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同时高层建筑的施工有其自身多个方面的特点。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必须要加以注意,提高施工的技术水平。笔者在此对高层建筑中几个重点的施工技术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希望能够为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和提高而做出一些贡献。

2.1混凝土施工技术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我国当下的高层建筑主要以混凝土结构为主。所以,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混凝土施工技术的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由于高层建筑施工的时间较长,所以,在进行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该施工技术容易受到天气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因而施工的技术人员要加以重视;另一方面,混凝土方面的施工人员要做好监督工作,对混凝土的施工情况进行掌控,最大限度上提高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水平。除此之外,要想提高高层建筑中的混凝土施工技术水平,还要做好混凝土的配比工作,以及混凝土的养护工作:

(1)混凝土配比

在混凝土施工前,需要先配置好几种等级的混凝土并进行级配试验,根据结果和数据来确定最终配比。这里需要注意的时由于级配试验是在实验室进行的,它的条件和施工场地有所不同,因此需要采集施工现场的砂石进行水分含量的检测。

(2)做好混凝土的养护工作,保证施工性能

高层建筑混凝土的运输一般是用高压力泵进行,这样不但有利于提高混凝土的施工性能,而且能够一定程度的减少施工时间。但是在实际工程中,经常发生混凝土强度不足的情况,检查过后其材料配比、振捣都没有问题,究其原因就是养护工作没有做到位或者时问不够。对于一些大体积混凝土的养护,应有专门人员来监控并记录养护情况和时间,碰到恶劣天气要采取相关的保护控温措施。

2.2高层房屋建筑裂缝的控制

“放”、“抗”相结合的措施。在混凝土裂缝预防中,对新浇混凝土的早期养护尤为重要。为使混凝土早期尽可能减少收缩,要控制好构件的湿润养护,避免表面水分蒸发过快,产生较大收缩的同时,受到内部约束而易开裂。大体积混凝土,应着重在控制混凝土的温升,延缓混凝土的降温速率,减少混凝土的收缩,提高混凝土的极限拉伸值,改善约束和完善构造设计等方面采取措施。如选用中低水化热的水泥,充分利用混凝土的后期强度,掺加减水剂粉煤灰等,选择良好级配的粗细骨料,控制混凝土的出机温度和浇筑温度,埋设散热孔、通水排热,避免水化热高峰的集中出现。

2.3高层房屋建筑的施工测量控制

在高层建筑的施工技术中,除了以上两个方面的施工比较重要外,对于高层建筑施工测量的控制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高层建筑比较高、层数比较多,所以要求要进行精确的测量。因而,从测量的方案、测量的仪器,到测量的方法都需要加以重视。

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包括的内容很多,而以上仅仅只是对高层建筑施工技术几个方面的研究,并且每一个方面的研究都还比较浅显,而仅仅凭借这些研究来提高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水平还是有一定的距离的。所以,对于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还需要高层建筑领域的专业人士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结语:综上所述,就下建筑领域的发展来看,未来建筑领域势必会不断的向着高层建筑的方向发展。所以,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对于建筑领域今后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然而,高层建筑施工技术涉及的方面比较多,同时,其施工技术要比一般的建筑难度要高,所以,高层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是一个比较困难的研究。所以,在今后的高层建筑领域的发展中,要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研究,并且要从高层建筑的多个方面,从施工技术的多个角度进行研究,从而研究出更好、更适用于当下高层建筑领域应用的施工技术,促进高层建筑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徐新扬,陈钧颐,陶桂华,蒋卫东.超高层退台式建筑内爬塔式起重机拆除技术[J].建筑技术.2014(02)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方向篇2

关键词:建筑工业工程;物流;应用

中图分类号:F251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建筑工业工程作为一门应用型和综合交叉型科学。建筑工业工程在进入我国后,逐渐被高校、企业认识和接受,并开始应用于实践,创造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笔者在实践和研究过程中发现,建筑工业工程在我国往往还局限于制造业,在第三产业中的研究和应用刚刚起步,范围非常有限。而物流行业作为服务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已经通过供应链思想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制造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建筑工业工程是综合运用各种实用的知识和方法,对一个由人力、物资、信息、设备等组成的系统进行规划、设计、预测和评价活动。

建筑工业工程起步时,是以现场为中心,作业者为对象,采用科学管理的方法进行时间及动作研究、工作简化、质量控制、物料搬运等工作,以提高单项作业的效率和降低作业成本。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逐步转向以工厂为中心,管理者为对象,采用综合的管理以及运筹学的思想,进行生产过程的分析、规划、改进、完善等工作,并提供系统最优化的技术支持。在此基础上,向以企业整体为中心,经营者为对象,用系统战略进行管理的阶段转变,这一阶段的主要特点是系统性和综合性,强调的企业整体效益最佳。

二、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中的应用设想

1、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其实也有相当长的应用。先后以“工业管理法”、“实业工程”、“建筑工业工程”的名字向国内的教育和管理界做了深入的介绍,并已经开始局部应用于上海等当时工业发达的地区。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机制的过度,提高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成为社会与企业的客观要求。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工程学科开始逐渐受到重视,建筑工业工程的一些技术也被有意识地应用到工业项目的规划、设计、咨询、评估和改进方面。

2、建筑工业工程技术在我国物流行业的应用还过分狭隘

物流这一概念最早形成于美国,货物配送。20世纪90年代末,物流的概念被进一步发展,与生产过程结合更加紧密,成为“供应链”中的一部分。应该说“物流”这一概念从诞生起,就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准能运输,而是俾昼作夜了运输、保管、信息在内的系统问题,用以提高整个生产环节中物资传递效率。这一特点与建筑工业工程提高效率、追求效益的目标有着天然的一致。国内也有相当多的学者应用与建筑工业工程相同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物流系统和物流动作,例如线性规划、动态规划、存储论、埃运筹学、系统分析等。

但是,从笔者的实践中发现,目前国内的物流的研究和分析还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首先,对物流的研究集中于宏观层面,过于关注物流园选址、配送节点和道路设置等企业战略层面问题,较少关注微观的操作环节,例如配载、仓储管理、搬运效率、流程优化等。其次,物流研究大多集中于硬件设计,例如选址、道路、运输工具、仓储和搬运设备,较少研究如何建立有效和信息管理系统,对于岗位设置、人员配置、动作合理化、岗位分工、排班等的研究就更加匮乏。再次,许多物流有研究与实际动作情况脱节,有许多数学方法和数学模型被大量学者研究和发展,但甚少应用于企业的实际操作,大部分企业还是凭经验和处人意愿行事,通过作业人员的个人行为的改进操作,而不是遵从和应用科学方法。

总体来说,无论是建筑工业工程还是物流系统的研究,我国都已经逐步向世界先进水平靠近。但在实践中,物流行业应用建筑工业工程技术的水痘还凸显不足。

3、应加强经典建筑工业工程在物流行业的应用

回顾国外建筑工业工程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局部优化―整体优化―全局优化”的发展道路,押这对于我国在物流行业应用建筑工业工程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

(1)设立专业的建筑工业工程职位

将流程规划和改进的职能从管理者职能中剥离出来,聘用专业的人员进行建筑工业工程研究。这是因为应用建筑工业工程需要一定深度的专业知识,而这部分专业知识不需要管理者掌握,也难以被管理者掌握。同时,建筑工业工程的实际应用往往伴随着大量的观察、记录、分析动作,需要大量的时间,而管理者往往没有如此充分的时间跟踪整个作业流程,分析每个作业动作。

(2)应用标准化的动作研究、时间研究、规范人员配置和班组设置。

物流行业往往需要24小时保持运作,同时又会在运输工具到达或者离开时出击作业高峰。因此,通过动作研究和时间研究,确保企业在好写的时间段内,运用最合理的人员安排,到达作业效率的最大化。是建筑工业工程在物流企业应用的最期末、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式。

上述对于建筑工业工程在物流企业应用的建议,其实都属于20世纪初练习曲建筑工业工程时期的典型方式,虽然看起来似乎和西方发达国家和国际先进水平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不应该忽略我国现有在物流钻凿的建筑工业工程还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管理水平不高的现状。如果没有一套好的、稳定的、经得起考验的基础标准,将会使一现代建筑工业工程技术方法和先进的物流技术如同建立的沙滩上的空中阁楼,即浪费了资金、花费了时间,还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三、结束语

建筑工业工程主要是通过优化和重新组织企业系统的各种资源,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是一种投资少甚至不需投资就能提高收效的方法,是符合节约型和效益型社会的重要工业技术。虽然我国目前的欧美发达国家以至于日本还有很大的差距,但笔者希望通过写出个人实践的体会,抛砖引玉,和广大学者和企业管理人员共同探讨适用我国实际情况的建筑工业工程应用方式。

作者单位: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马智亮,莫方彬,陈娟.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面向对象建模[J].土木工程学报2003,(3):34-56.

[2]刘克选.信息高速公路与信息社会[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1998:12-19.

[3]马智亮,陈娟.建筑施工信息化发展趋势与对策[J].施工技术,1998,(5):23-34.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方向篇3

2014年1月11日凌晨,云南香格里拉古城发生火灾,珍贵的古建筑被付之一炬;

仅过半个月,贵州镇远的一场大火,又将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侗族村寨之一报京侗寨变成焦炭。

如果说古建筑存在耐火等级低的问题,那么现代建筑物发生火灾就更令人扼腕――

2009年2月9日,北京京广桥附近的央视新大楼北配楼发生火灾,火场救出30多名伤员,一名消防人员牺牲;

2010年11月15日,上海市静安区胶州路公寓大楼发生特大火灾事故,共造成58人死亡,71人受伤;

……

火灾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财产损失,更有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

其实,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同火灾作斗争,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最早见于《周易》:“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东汉史学家荀悦在《申鉴・杂言》中进一步明确提出:“防为上,救次之,诫为下”的“防患于未然“的思想。

现代建筑的发展体现出与以往不同的方向:向高处和地下,多用途、多功能复合型,大跨度、大容量的方向发展。而上述任何一类建筑形式,都会给建筑防火带来全新的问题,对现有技术提出新的挑战。

1986年,我国第一个建筑防火研究所成立,这也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联合投资组建的建筑行业最大的一个专门从事建筑防火研究的机构。“当拿到由中国政府代表龙永图先生亲笔签定的合同书的那一刻,我有一种近乎窒息的快乐和心酸,我知道自己新生了。”建筑防火研究所创业所长李引擎这样描述自己当时激动的心情。此后的20多年间,他带领科研团队先后完成了上百项国内大型和特殊建筑工程的性能化防火设计工作,其中包括北京新十大建筑中九个建筑物的性能防火设计。谈及此,他满是谦虚:“至今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个成功者,只是为这项事业的发展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学成归来

自从事建筑防火研究至今,李引擎已在这个行业连续工作了整整27年。对于当年的选择,他很坦率:“我从事这个行业工作没有任何其他的背景条件,只是一次偶然的被动选择”。

上世纪80年代初,法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决定资助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的几名研究人员去法国进修,于是,研究院从下属各所共抽调8名同志集中学习法语以备选派。集中学习结束后,李引擎成为第一个被法方选中资助进修的研究人员,学习“建筑防火”专业。这在当时无异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彼时国内建筑业不仅没有专人研究防火项目,即便是一般的普及知识都极少。

“我那时对消防的认识还仅仅限于消防车灭火和室内消火栓。”论及当年,李引擎笑着说。拿着法国发来的通知,他的内心充满矛盾:去,无法预测最终事业的发展;留,会丧失一次难能可贵的机会。终于,了解外面世界的渴望战胜了内心的纠结,李引擎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

作为法国建筑科学院接收的有史以来第一个专业进修的中国人,李引擎面临的压力不可谓不大:生活环境陌生,语言交流不畅,专业知识缺乏……这一切使他一度陷入苦闷和孤独之中。好在法国人的幽默和友情使他很快地适应了工作和生活,逐渐了解并深入学习了材料的防火测试、结构的耐火研究、防排烟系统的计算与模拟等建筑防火的知识和标准规范等专业知识。

法国的古建筑闻名于世界,从20世纪70年代起,法国就开始开展古建筑的防火保护研究。指导老师以自己主持的卢浮宫内新建玻璃塔的消防问题为李引擎传授了建筑工程防火设计等问题,他开始进入角色并去亲近建筑防火科学。忙碌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李引擎的勤奋好学赢得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紧张的法国之旅即将结束时,学院副院长为李引擎争取到一个博士生的奖学名额,希望他做自己的学生,留在法国继续深造。经过深思熟虑,李引擎婉言谢绝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选择了回国:“主要是考虑到我的公派身份,以及回国后要做的创新性工作。我热爱科学,但更爱我的祖国。”

白手起家

回国之后不久,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对李引擎委以重任――负责组建我国建设系统第一个专门从事建筑防火研究的研究所。

“这次决择对我而言很困难。”白手起家自然绝非易事,尤其当时李引擎已经升任室副主任,原来所属单位建立起的业务基础和工作关系将化为乌有,一切无异于从零开始,他很坦诚地说出了自己当时的忐忑:“万一做不下去,我在本院的研究生涯就会在事实上‘完结’。”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

几经思考,领导委以重任的信任和成就一番事业的激情使李引擎最终踏上全新的“创业”之路。从无到有创建一个研究所,而建设资金还没有到位,其困难和艰苦程度可想而知,可谓一穷二白。初建建筑防火研究所,只有几位从各方聚集起来的同事和两间借用的房间,就连李引擎这个所长用的办公桌,也是从别人仓库里找来的弃物。

不过,物质上的匮乏在李引擎看来都不算什么,当时摆在他面前最重要的问题是:从哪些方面着手进入建筑防火研究领域,以及如何寻求到一笔建设资金。“根据我在法国学习的了解,如果没有几百万的投入是不可能建立起最基本试验条件的。”几经周折,在建设部有关司局的关心下,建设部“七五”重点科研项目中为建筑研究所列上了第一个“建材耐火性能”的科研课题。正是这个只有10来万元的科研项目,使李引擎得以正式开展建筑防火的工作,并由此购入或自制了一些小型试验仪器。

随后,李引擎得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每年要给发展中国家的一些社会公益项目予以无偿援款建设,便开始寻求进入该援助计划之路。历经无数次的反复,耗去近三年的时间,终于,建筑防火研究所在1989年获得了110万美元的无偿援款。拿到合同书的那一刻,他告诉自己:“从此,我将沿着这个方向,一步一步地用自己的激情去铺就这条不平凡的生命之路。”

建功立业

如果说20世纪的建筑设计主要竞争于造型和功能要求,那么21世纪建筑设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则主要体现预防灾害发生方面,包括防火在内的防灾设计是判定建筑设计方案好、坏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性能化设计是建筑防火设计理论方法的一次革命。它运用消防安全工程学的原理和方法,针对各类建筑物的实际状态,对建筑的火灾危险和将导致的后果进行预测与评估,在获得最优防火设计方案的同时,确保了一些特殊外形和功能的建筑方案得以实现。李引擎率先在国内开展了这项研究工作,并将成果全面系统地应用到实际工程设计中。

而最让李引擎骄傲和难忘的,还是作为奥运安保顾问,他率领团队具体参与了北京2008年奥运会建设工程的消防安全设计与评估工作。

2008北京奥运会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建筑设计及工程建设的发展,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体育场馆和配套设施,但这些创新的建筑设计导致了奥运场馆消防设计无法满足我国现行相关消防技术规范的要求或我国现行相关消防技术规范尚未涵盖。

为此,李引擎率领本所的科技团队从结构防火、安全疏散、排烟设计、火灾探测监控、火灾自动灭火等方面着手,应用火灾工程学以及计算机模拟仿真等方法,采用性能化设计理念,成功解决了国家体育场、国家体育馆等11个奥运会竞赛场馆以及国际广播中心等4个奥运会非竞赛场馆,国家会议中心、奥林匹克公园地下交通联系通道等6个奥运会相关设施建筑功能与消防安全之间存在的矛盾,实现了建筑物的建筑功能、消防安全和经济投资的最佳统一。由于性能化防火设计考虑的全面,火灾场景选择合理,提出的各项管理措施落实到位,各项消防设施运行正常,确保了奥运场馆及相关设施在奥运会期间的消防安全。

鉴于在2008年北京奥运工程消防设计咨询和火灾风险评估方面的突出成绩,2008年9月北京市公安局消防局向李引擎领导的团队发来感谢信,2009年4月团队又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授予“中央企业先进集体”的称号。

而在上海世博会建设期间,李引擎又将性能化防火设计理念运用在世博会一轴四馆的设计过程中,并作为专家委员会主任主持了这五个项目最终消防设计方案的评审;同时主持了中国馆、主题馆和未来馆中的所有国内各布展设计方案的评审工作。

为此,上海世博会事物协调局特向李引擎颁发了荣誉证书,表彰他作为世博会的消防安全专家为上海世博会场馆消防设计做出的贡献。世博会胜利结束后,上海世博会组委会和上海世博会执委会联合签发了荣誉纪念证书,表彰李引擎为这届世博会做出的积极贡献。之后,国务院国资委评选他为中央企业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荣誉个人。

谈及昔日的荣光,李引擎十分谦虚淡然:“我不是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只是不愚笨而已。如果说这些年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社会认知,那是因为我20多年只持续做了一件事,同时也可能是机会好一些,并且适时掌握了它们。”

执著追求,认真做事,重视效率,这是他对自己20多年来工作经验的总结。

他鼓励:今天的事今天了、不拖拉的工作态度。

他培养:言必行、行必果的工作作风。

他提倡:要做就一定做好的实干精神。

采光剖璞

自建筑防火研究所成立之初,李引擎就有一个信念:要把研究所营造成一个所有员工都愿为之奋斗一生的大家庭――

在这里,任何人都可以在法律和制度的大框架下自由地发展;

在这里,可能会有不平、有建议、有倾诉、有批评与被批评,但始终存在尊严、关爱和集体的帮助;

在这里,可以在高浓度的学术氛围中进行平等的技术探讨与交流,在包容个性的团结协作机制里共同发展。

“我们是以人的脑力智慧为主为社会提供公益和经济服务的特殊群体,人才是我们发展的基石。”因此,李引擎始终把选人、育人、用人和举人作为工作的主线,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人才理念――

人才要经历艰难与困苦的磨练。世间所有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物,无一不是历经艰难困苦,越过多次挫折而最终走向成功的。李引擎善于给可造之才创造更多的机会去直面复杂无序的局面,使他们学会在目标不清、条件简陋、希望渺茫中建功立业。

人才成长要有一个连续的过程。“大部分人的事业都是在正式工作十年左右定型的”,李引擎认为,从人才理性成长的角度考虑,对工龄十年内的人,主要给他们确立正确的发展方向,赋予实用的工作方法,安排有创造性的工作;而对工作十年以后的人,则需要为他们搭建可充分展示自我才能的表演舞台,综合包装公众形象,外延社会影响。他说:“犹如所有经典的乐曲和美好的生活其节奏一定是让人动情、催人遐想的,对人的培养也要有适宜的节奏和连续的过程。”

人才要具备杰出的语言表达能力。人的心灵和行为对听觉更敏感。能否将已有的成果精炼出来,并用一种震撼人心的声音传递出去感染他人,也是一个杰出人才必须具备的品质之一。

人才应分类解读和培养。李引擎眼中的人才具备两种价值:一种是具体的、实用的,不超越其熟知的业务领域;另一种是被升华和异变了的,即其价值更多地体现在专业之外。前者工作产生的的效果均可预见和计量;后者则主要体现在精神支撑和社会关系层面上,因而他们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具有无法限量的特征。第一类人才可以保证单位的基本平衡与稳定,第二类人才则会引领事业向高端发展,两者互补,任何一个单位都同时需要这两类人才的支撑,但在不同的时期和事情上,其作用会有不同的解读。单位的社会属性越大,综合影响范围越广,对第二类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就会有更高的要求,因而人才培养计划要因单位的性质和人员的特征而分类实施。

人才是自立和外助综合作用的结果。没有人能在砂滩中找出一粒随意扔进去的同样粒径的砂子,但所有人却能轻易地找到被扔进砂子中的一颗明珠。珠子越明亮,就越容易被发现。茫茫人海,芸芸众生,欲想出人头地,就必须具有比常人更多的智慧、更超凡的才能。从古至今所有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均是在思想、行为上有独到之处的特殊之人。历史证明:孤独者不可能在事业上远行;无为者大多没有高人指路;而成功者一定是有智者同程。

科学技术工作者永远耕耘于已知与未知之间,希望与理想之中。希冀一大批有志建筑防火科学的年轻科学工作者矢志不渝地贡献于这个伟大的专业,这是李引擎最大的期待。

结语:消防是一项具有永恒性的为全社会服务的工作,它将伴随着火的存在而永远存在。我国建筑防火设计理论、方法及相应技术设备已有了巨大的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和城市的变迁,传统消防概念和技术也要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内涵,我们将面临更多需要攻关的技术难题。也正因为此,对于“退休后做什么”这个问题,李引擎从未有过丝毫犹豫和迟疑:“只要社会和单位需要我,我会一直尽力为我国建筑防火事业的深入发展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做出自己应有的努力。”眼下,李引擎仍然担任着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顾问副总工,利用自己的丰富经验,协助相关技术工作的进行。对于我国建筑防火事业的发展,他满怀感情,充满期盼:“希望未来能够实现建筑工程消防系统全程服务技术,并完善社会安全的管理制度及技术规范和风险评估体系”。

链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简介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1990年由建设部批准成立,设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以该院的工程抗震研究所、建筑防火研究所、建筑结构研究所、地基基础研究所、建筑工程软件研究所的研发成果为依托,主要研究地震、火灾、风灾、雪灾、水灾、地质灾害等对工程和城镇建设造成的破坏情况和规律,解决建筑工程防灾中的关键技术问题;推广防灾新技术、新产品,与国际、国内防灾机构建立联系,为政府机构行政决策提供咨询建议等。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设有工程抗震研究部、建筑防火研究部、建筑抗风雪研究部、地质灾害及地基灾损研究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部、防灾信息化研究部、防灾标准研究部和综合防灾研究部。

――工程抗震研究部

工程抗震研究部致力于解决我国工程抗震领域的关键技术问题,拥有建筑结构工程咨询与设计、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防审查、减震与隔震工程设计、结构安全性鉴定与抗震鉴定、现有建筑抗震加固与改造、结构抗震试验、建筑测振、建筑整体平移等国内领先水平的技术与产品,拥有门类齐全、设施完善的检测与实验设备,拥有国内最大、最先进的大型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设备,承担了大量国家和建设部的重点科技开发项目,累计完成各类科研项目192项,编制标准、规范或图集1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0项、国家计算机软件优秀设计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2项。主编和管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建筑抗震鉴定标准》、《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非结构构件抗震设计标准》、《约束砌体与配筋砌体结构技术规程》及《建筑震后应急评估与修复技术规程》等10余本国家、行业规范及标准。

――建筑防火研究部

建筑防火研究部拥有国际上较先进的防火科研设备,形成了以“建筑物消防系统设计、施工、开通调试和维修综合技术”、“地下消防水管线漏水探测及漏水点定位查找技术”、“性能化防火设计与安全评估”等为核心的技术体系,能够为社会提供建筑防火工程全套服务。现拥有工民建、建筑材料、给排水等多个专业的研究人员,其中具有高级职称以上研究人员占半数以上。建筑防火研究部自成立以来完成了几十项科研项目,并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建设部华夏建设科学技术奖、公安部科学技术奖,编制和修订了多项国家和地方标准规范,数百篇,出版专著12部。

――建筑抗风雪研究部

拥有国内最大的拖曳式水槽、最长的建筑风洞和同步测压点数最多的压力测量系统。完成各类风洞试验项目百余项,为国内众多重大工程项目提供了抗风、抗雪咨询。承担并完成了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部级项目十余项和省部级课题20余项。主编了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和《建筑工程风洞试验方法标准》。研究成果获华夏建设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地质灾害及地基灾损研究部

依托于建筑安全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地基基础实验室,地质灾害及地基灾损研究部在地质灾害评估与治理、既有建筑加固改造、地基处理、桩基础、高层建筑箱筏基础、深基坑支护等方面取得了系统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全国科学大会奖5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项等若干奖项。主持编制了《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膨胀土地区建筑技术规范》、《建筑桩基技术规范》、《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高层建筑筏形与箱形基础技术规范》等标准规范共17部。

――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部

灾害风险评估研究部在城市和村镇防灾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和应用工作,为我国城乡防灾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完成多项国家、行业标准规范的制订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成果获华夏建设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公安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在地震灾害风险评估方面,先后完成了多个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编制,开发了信息管理系统平台;在火灾风险评估方面,完成了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竞赛场馆群等共96项奥运相关项目的火灾风险评估工作,得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等单位通报表彰。提出了村镇抗震、抗风、防洪的设计方法和评估技术,成功用于指导我国村镇的防灾建设。

――防灾信息化研究部

防灾信息化研究部从事我国建设和防灾领域信息化方面的研究,致力于解决该领域的信息化关键技术及专项应用问题,包括信息化基础架构平台、可视化协同工作平台、城镇灾害监测系统、灾害应急指挥系统以及GiS、物联网、Bim技术在综合防灾领域的应用,提供基于不同灾种预测模型的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先后承担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子课题等多项有关信息化课题的研究,为数十家大中型企业提供了信息化解决方案。

――防灾标准研究部

防灾标准研究部主要职责是组织建设部防灾研究中心下属单位开展防灾标准的研究、编制和管理工作,汇编整理我国防灾标准化进展。近年来,中心完成标准规范制修订项目等100余项,其中国家和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40余项,为推动我国建筑防灾减灾事业的科技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综合防灾研究部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方向篇4

关键词:技术管理;施工质量;改进措施

国内建筑行业在整体工艺和技术水平上在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的努力下有了稳步的提升,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要逐步转变技术管理模式由粗放式管理向集约化管理的转变。在我国建筑行业的今后发展中,只有不断加强技术管理经验的总结和积累,在对国内外先进施工技术进行综合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提高其实际应用效率和质量,才能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体系。

1、施工技术管理的现状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水平也相应得到了相当成熟的发展,国内建筑工程的施工技术也呈现出了集约化、智能化、科学化的发展趋势,特别是近年来施工工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给传统的施工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个冲击一方面降低了工程的成本、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增强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度。在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整体提高的环境下,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瓶颈,引导了新的施工设备的出现。新的施工设备包括深基坑支护技术、粗直径钢筋连接技术、企业的计算机运用和管理技术等。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研究

符合社会竞争机制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我国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的实质。与世界建筑行业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工程建筑的研究与应用具有显著的特点即符合经济时代的要求。因此,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必须加强对于实质问题的深入研究,否则将难以实现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体系的科学构建。

2.1符合经济时代的要求

现代建筑行业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这个过程也决定了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要符合经济时代的要求。现代建筑行业在今后发展中将面临更多具有经济时代特的新问题。因此,为了有效促进建筑行业的健康发展只有通过建筑工程施工技术模式的不断创新来实现。

2.2社会机制规范的要求

目前,在现代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如果你沦为弱者,那么最后的结局只能是忍受被淘汰的结局。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要着眼长远,不能只考虑到当下的利益,而这一理念的实行要靠社会的竞争机制来保障,只有在这样的机制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及应用才能够更符合实际。从建筑行业整体发展的角度进行分析,建筑施工企业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建筑工程市场中若想长期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对现行的施工技术体系进行完善,否则必将会逐渐被时代所淘汰。

3、施工质量改进措施工技术

3.1施工新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实际应用

从建筑管理学及社会经济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必须加强对各种问题的深入研究和分析,坚持以建筑工程市场的根本需求为出发点,高度重视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以及实际应用,通过市场的反映情况来检验新技术的经济性、实用性与合理性,及时解决和处理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而才能实现其实际应用的效果和质量。在国内现阶段的建筑工程施工中,组织形式与管理模式在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否则难以保证技术实际应用的效果。

3.2现代信息管理技术

随着现代电子信息及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网络时代的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必然会导致其技术观念的转变,其客观影响了现代建筑工程施工新技术的发展。在施工技术管理中应对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相应的调整,否则会出现新技术难以完全取代传统技术的弊端。建筑工程施工单位要着眼长远,不能只考虑到当下的利益,而这一理念的实行要靠社会的竞争机制来保障,只有在这样的机制下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创新及应用才能够更符合实际。

3.3环保与节能技术

环保与节能问题在我国现代建筑行业中已经成为阻碍建筑工程施工创新与实际应用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一定要注重对于相关环保与节能技术的研究,降低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避免将经济收益放在首要位置,而忽略行业所应重视的社会效益问题,最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绿色”发展。

4、施工新技术在具体工程中的运用

4.1防水施工技术

我们应该遵循正确的设计原则,合理选择施工工艺,因为防水实际上就是在防止与水接触的部位出现渗漏和有害裂缝。采用聚合物水泥基复合涂膜施工来处理屋面防水。做好板缝的处理是这种新型施工技术首先要做的工序。塔楼屋面在施工时涂膜应分遍涂布,最上面涂层厚度不小于1mm。在施工中我们选择20%的108胶水,再掺以15%的水泥配成浆体涂刷(如上图)。砌筑时不得随浇随砌。

4.2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在大体积混凝上施工过程中,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拉力极限值的时候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缝,所以,要处理好混凝土出现有害的温度裂问题,这个环节关系到整个工程质量的好坏。控制混凝土浇筑块体的温升及降温速度是处理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

4.3钢筋连接施工技术

焊接接头面积百分率应按受拉区不宜控制等都是钢筋连接施工中的规范问题。受拉钢筋梁、板、墙类不宜大,梁受拉钢筋在有必要增大接头面积百分率要小于50%(如上图)。在满足搭接长度要求的前提下不应越过梁中受拉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因为梁中受拉钢筋接头面积百分率是一个底线,控制好底线将方便施工。直螺纹接头连接是一种新型的钢筋连接方式,它有三种不同的连接形式。在具体施工中对标准接头进行连接时要把装好连接套筒的一端钢筋拧到被连接钢筋。

由质检人员分批检验连接完成后的接头。检验的顺序为:目测接头两端外露螺纹长度,并且按照相关的规定接头两端外露螺纹长度必须相等,不超过一个完整丝。每批抽验一,此外还要求钢筋连接质100%合格。屋面的防水施工是屋面施工主要环节。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方向篇5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现状;前景;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建筑行业作为我国发展的标志性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一大重要支柱。对于建筑业而言,建筑施工技术是其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影响着其发展,对国民经济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目前,我国正处于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阶段,城市化进程中离不开建筑施工技术,因此对其进行研究有着深远的意义。为满足现代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及在各方面达到建筑施工的标准,针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现状,要不断的开拓新的领域,积累经验,学习外国先进的施工技术及管理手段,研究出更符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建筑施工技术及要求。

1、建筑施工技术概要

建筑施工技术就是完成一个主要工序或者是分项工程的单项技术。不管是民用建筑还是工业建筑,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期间,怎样来保证建筑的质量,及在施工中对各项技术的运用非常重要。近些年,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不断有新工艺、新技术出现,推动了整个建筑行业、施工工艺及施工设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传统工艺技术中的难题与瓶颈,建筑施工的效率也大幅度的提高,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工程施工的安全性,为整个施工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对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着重在当前发展现状的基础上进行,对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为我国的建筑行业提供一些积极的借鉴意义。

2、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建筑施工技术也飞速的发展,尤其是在技术发面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由于建筑施工技术所涉及的内容较多,因此,本文只对其主要的几种技术进行研究,包括基础工程施工技术、钢筋工程及钢结构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建筑防水技术等。

2.1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对于基础工程而言,在我国已经逐步形成多桩型系列的施工技术,很大程度上提高并完善了成桩施工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也越来越小。在基础施工过程中,一般会存在挤土效应、振动噪声污染等问题,预制桩工程也越来越少。就地质条件而言,混凝土灌注桩技术的适应范围非常广,不但可以满足不同的地质条件需求,还对不同的承载力能满足要求,因此是目前使用范围较广的一种基础施工技术。在深度较大的基坑支护方面,基坑技术显得尤为重要,而这项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相对较晚,技术还不完善,没有形成成熟的技术机制,不管是在设计方面,还是在施工及监测方面都与先进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还需要不断的研究总结。在基坑支护工程的施工中,需要将挡土、防水、支护、挖土、降土、监测及信息施工等考虑进去,这些因素构成了一个整体的系统工程,要从经济、技术、安全及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对其合理的进行选择部署。需要注意的是,我国的基坑技术是在国外先进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因此,也采用了一些诸如水泥土型钢排桩、切割型混凝土排桩、连续墙等传统支护形式。

2.2钢筋工程及钢结构工程技术

近几年,钢筋在建筑中应用技术也逐步的提高,将高强度、低松弛的钢丝钢绞线开发作为重点,在此基础上对焊接钢筋网进行研究。钢筋连接技术的发展所运用到的气压焊、电渣压力焊等焊接工具,其设备简单、焊接接头连接可靠、操作方便、施工速度快使得建筑施工的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并且这项技术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使用。与此同时,钢筋预应力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结构的性能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此外,钢结构以及劲性钢骨架结构在施工中也有了很快的发展,对一些超高层空间结构及大跨度空间结构也逐渐能够独立的承载,与国际水平越来越接近。

2.3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混凝土作为建筑行业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材料,其施工技术对建筑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模板工程,需要研究新的支模方法及新的混凝土工艺。经过我国多年工程实践经验,在全钢模板、水平模板及竖向模板为主的支模工艺得到发展。全钢模板最大的优势在于表面平整、成型质量好且刚度大,对于混凝土的侧压力能够很好的承受。在国内,最主要的支模体系为竹胶合板模板及木胶合板模板,这样水平模板很难工具化。竖向模板的发展主要是从小钢模发展到钢框竹胶合板,然后发展到全钢组合大模板。现在,市场上最主要的模板体系为木胶合板模板及组合钢模板,使用量都非常大。随着社会的发展,混凝土工程也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作为工程结构最重要的原材料,对混凝土的监测从以强度为主转变为以耐久度为主,对其性能的追求呈现出多方向、多功能的趋势,在混凝土原材料、高强高性能、预拌混凝土方面的发展都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2.4建筑防水技术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建筑的性能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在建筑防水方面的要求也更加的严格,这也使得建筑防水技术出现了飞速的发展,推动了我国建筑防水材料及防水施工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高分子化学防水材料方面,在施工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更加推动了建筑防水技术的发展。在我国,建筑防水技术主要包括两种,屋面防水和地下外墙防水。基于传统建筑防水技术,在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的技术上,对建筑采取综合治理、全面设防、节点密封及复合防水等设计理念,进行综合的施工,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施工技术及工艺。

3、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前景

3.1建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为了使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将其建立在工厂化、标准化的成套技术之上,以传统建筑生产方式作为基础,逐步完成工业化。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应该是在保证劳动生产率提高的基础上,使得建设的速度也得到提高,这样刚才能满足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需求。因此先进的技术、设备、工艺及科学的管理都少不了,要对各种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不断的提高建筑的标准水平,将建筑工业化作为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重要目标。

3.2建筑施工高技术化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技术、新工艺在建筑行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技术革命的成果也在建筑行业内多层次、全方位的渗透这,为了保证建筑技术高技术化,需要在建筑节能技术、空间结构技术及地下空间开发技术等基本形式上不断的进行探索与研究,而这这些方面进行研究的时候,对计算机技术的采用是提供研究成果的重要保证,信息化、网络化都离不开计算机,建筑施工高技术化更应该以计算机作为基础,随着计算机的广泛采用,工程建设的水平、管理的水平及信息化服务水平都不同程度的得到提高。

3.3新型材料及工业废料再利用

建筑材料是保证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建筑材料的发展应该以满足建筑使用功能为前提条件,因此要合理的选择建筑材料,从实际出发,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资源,对工业废料要综合进行利用,对新型节能材料及相应的新技术都要进行推广和使用。

4、结束语

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在飞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进行总结和摸索,借鉴国外先进的施工技术经验,不断的拓宽新的技术领域,从而达到推动我国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目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水平与实力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滕跃,王经.关于建筑施工技术的几点探讨[J].中华民居.2012(6).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方向篇6

关键词:建筑工程;检测技术;发展;问题

0前言

我国的建筑工程检测技术发展的时间较晚,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检测技术,我国的建筑工程检测技术还具有一定的差距,相关的法律文献也不够健全。因此,相关的建筑工程检测部门要增强研究力度和实践能力。本文主要对建筑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和特点进行详细分析。

1检测现状

工程检测的主要内容是对建筑的材料、建筑工程的实体质量及建筑的使用功能等进行检测。工程检测技术的种类有很多,然而目前我国所使用的大多数工程检测技术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并且到目前为止,我国仍旧没有对建筑工程检测工作制定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规范,这无疑大大抑制了我国建筑工程检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近年来,我国逐渐开始在一些建筑工程的施工建设中采用无损检测技术,其在一定程度上给我国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若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建筑工程检测技术,必须要对现有的技术进行不断改善。具体来说,相关专家和工作人员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找出现有工程检测技术的缺陷,并对其缺陷进行认真分析,最后制定出相应的改善措施。总体来说,我国目前已经在建筑工程检测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要完善相关法律规范,这点已是迫在眉睫,此外,相关技术的综合研究更是要得到深化研究,如此才能够更好的促进建筑工程检测的发展。

2常见问题

我国建筑工程检测的常见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其一,没有一个严谨的规范方法和良好的施工原则及规范。建筑工程实体检测的方法主要有非破损、破损和微破损检测方法,而每个检测的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非破损检测方式虽然应用的较为便利,并且具有较高的检测精度,但是这种方法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而微破损和破损检测方法都会对建筑造成一定的破坏,这种破坏在很大程度上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进而不能够很好的达到检测目的;此外,这两种检测方法虽然能够避免对建筑工程产生不必要的损失,但是在检测中对建筑物的强度等性能势必会造成降低,而不对建筑造成破坏就不能够进行检测,所以,这两种检测方法都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其二,我国的建筑工程检测技术还不够完美,相关的研究人员对检测技术的研究也不够深入。很多建筑的结构检测都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虽然检测结果不是很明确,检测规则也不够完善,但是检测人员还是将这些检测技术应用在实际的检测工作中,这样就会导致很多的检测设备在检测中并没有一个比较的标准,因此会出现错误的检测结果。随着建筑检测技术的发展,很多的建筑工程项目在检测的技术中都会选择无损检测方法,由于这种检测方法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对建筑物的损坏,还能够增强检测的准确度,故而受到很多建筑工程检测人员的应用。

3检测方式

建筑工程实体检测先进技术主要有4个,即红外热像技术、超声波技术、频谱分析技术、路用雷达检测技术。红外热像技术,主要应用红外辐射来进行建筑工程的测量工作。就目前的建筑工程检测手段而言,红外热像技术已经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因为红外热像技术的工作原理主要是利用温度来让分子进行运动,所以红外检测技术能够对建筑内部的缺陷情况进行一个很好的检测,不仅能够准确的对缺陷的位置进行定位,更能够对建筑的墙体、墙面等施工质量情况进行一个深度探测。超声检测技术,主要是对建筑工程中的内部结构以及抗压特性进行检测。通常情况下,利用超声波检测技术进行内部缺陷的探测,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极为准确地找到混凝土结构的缺陷情况。该技术的主要实施方式,是在将要被检测的物体上设置一个声波发射与接收换能器,然后再利用超声波来计算待测物体的波速,最后通过波速的大小来确定待检测物质的材料性能、抗压性能以及缺陷程度等等。频谱分析技术,是建筑工程中利用频率的特性来进行工作的一种检测方式。其在对建筑进行检测时,要能够对被检测物体垂直方向进行敲击,使其产生震源,并让震荡波按照相应的频率扩散,这样频谱分析仪就能够通过对敲击重量的跳整来获得更多的信号,该种检测技术的成功离不开传感器的应用,并通过检测传感器的频率,能够利用相关的技术来对力学的参数进行测试。雷达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高频电磁波的检测来对建筑工程的实体质量进行评判,所以多用于公路、管线以及水库等建筑的工程检测中,因为雷达检测技术能够对地下的电磁波进行收集和利用,所以能够对地下所遇到的介质信息进行一个反射,并对该物质的位置以及结构进行一个反馈,所以,该种技术在地面建筑工程的检测中十分常见。

4未来发展

通过分析我国建筑工程检测技术的发展和研究现状,以及各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的优势和缺点,可以得知,无损检测技术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一项应用技术,因为该技术涉及到的学科繁多,并且其主要是建立在基础学科上的一种检测方式,以其不影响建筑原本结构和性能的优势,而能够在诸多的建筑工程项目中得以应用。无损检测技术随着物理学以及材料学的发展而逐渐与多个学科更加完美的进行融合,所以,对于建筑工程检测技术而言,无损检测技术已经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支撑。也正是无损技术的研究,让建筑工程的理论基础与实践相结合,而电子技术的应用更是让无损技术的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转机,能够更加广泛地应用在建筑工程的检测领域之中,虽然其在应用过程中会让检测的范围扩大,需要更加配套的装置来用于建筑工程的检测,需要严格的按照相关规范和要求进行检测,才能够保证建筑工程检测的准确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无损检测技术是现阶段以及未来建筑工程检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网络技术的提升,建筑工程检测技术也得到很大的加强,这不仅为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还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建筑施工的安全,以及建筑使用人员的利益。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检测技术中,最为常见的技术就是无损检测技术,该技术的应用不仅不会对建筑的构架产生影响,还会极大的提高建筑工程检测的精准度。建筑工程的检测水平和质量,是保证建筑工程可靠的关键,通过质量检测不仅能够促进建筑经济效益的增强,更能够很好的促进我国建筑工程行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惠秀.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技术发展特点探讨[J].门窗,2013(5):91+93.

[2]魏建敏,张益,潘闻.建筑工程检测主要技术发展特点分析[J].建设科技,2015(11):110-111.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方向篇7

【关键词】房屋建筑保温技巧应用研究

0.前言

近年来,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飞速,随着人们对舒适度的要求越来越高,现建筑行业对房屋的外墙保温技术十分重视,并不断加快对其保温技巧的研究以满足人们对房屋的舒适度要求。外墙保温技术有许多优点,它不仅有利于节能环保,也有利于帮助我国缓解现有的能源紧缺情况,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保温技巧的应用也有利于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建筑行业在不断的提升对外墙保温技术的研究投入和探索。本文对房屋建筑工程中的保温技术的现状进行阐述,对其保温技巧和应用研究分析,并对保温技术的优点详细解释,以期对我国的房屋建筑工程中的保温技巧水平提升提供帮助。

1.房屋建筑工程中保温技巧的发展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中叶,国的房屋建筑工程中的保温技术流传到我国,其保温技术主要是建立粘贴聚苯乙烯泡沫板(即epS板)外侧涂抹玻纤网格布,用以增强聚合物水泥砂浆的保温体系。我国的冶金建筑研究总院、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等众多研究机构,已开始在国内进行房屋建筑墙外保温的试点工程,另外,也对重墙、轻墙、预制墙体等不同墙体进行了试验,并取得了良好成效。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联合众多石膏板企业共同投资研发了聚苯乙烯石膏复合保温板,主要用于房屋建筑的外墙保温。

2.房屋建筑工程中的保温技巧及应用

2.1房屋建筑工程中的保温技巧

房屋建筑的外墙保温材料主要选择的是聚苯乙烯膨胀泡沫板、泡沫玻璃、岩棉条等等。另外,在选定房屋建筑的保温材料时,要根据固定的原则进行择,同时还要注意使用的技巧和方法。选好保温材料,才能够保障房屋建筑的保温技术工程的顺利进行。所以,建筑施工方必须首先对整个建筑物的K值进行预算,并根据房屋建筑的k值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出热量损失,在房屋建筑保温技术的操作过程中,其结果决定了应在施工中采取哪种节能措施,因此,热量的损失计算是必须的,也就是说,建筑施工方需根据热量损失的计算结果来制定相应的节能对策。

因保温材料中的储热量与重量成正比,因此,储热量越高,材料也越重,例如:混凝土、石料等承重材料,此类材料的质量较高,且材料的储热能力较好。当房屋受热时,其墙体中吸收的热量将会随着一定的规律传导,其热量将会从温度高出流向温度低处,随着热量的传导,墙体中的热量也在不断储存,因墙体具有一定的储存热量性能,因此,墙体中存储的热量就会不断增加,当减少房屋的受热时,墙体将会将在受热时储存的热量传导给房屋的其他结构。

综上所述,墙体是房屋热量交换的载体,必须选择好墙体的保温材料,并做好房屋的保温技术,才能够保证房屋建筑工程的保温效果达到要求。

其次,还要注意房屋建筑的保温施工工艺,目前,我国使用的主要保温工艺流程共分为17个步骤:(1)对基层墙面进行清理;(2)固定其垂直和水平方向;(3)做灰饼;(4)检查墙体的平整度;(5)处理墙体的界面;(6)将砖墙面做好湿润;(7)根据一定比例配置保温材料所需的浆汁;(8)将保温浆汁分层对墙体进行涂抹;(9)对墙体的保温层进行检查;(10)在墙体上画出分格线;(11)在墙体上开分格槽;(12)在墙体上安装滴水槽;(13)在墙体上涂抹水泥抗裂砂浆;(14)在水泥抗裂砂浆中放入耐碱网格布;(15)对墙体的抗裂防护层进行复核;(16)在墙体上涂抹高分子弹性底层材料;(17)在墙体上涂抹抗裂柔性耐水装饰材料。

2.2房屋建筑工程中的保温技巧的应用

随着我国各省市建委对房屋建筑的保温技术研究的力度不断加大,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的众多科研机构和私人企业已研制出了多种保温技术,其中,大多都具有良好成效,例如:我国的epS贴板保温技术、胶粉聚苯颗粒保温浆料技术、现浇混凝土复合有网和无网的epS板外保温技术、epS钢丝网架板后锚固外保温技术、装配式龙骨薄板外保温技术等等。在1996年的全国会议上,提出了今后要将推广房屋建筑保温技术作为工作重点。同期,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建筑行业引进了先进的房屋建筑保温技术,并成立了保温专业协会,选定了保温工程的试点,当年,我国出版发行了《外墙外保温技术百问》,书中重点讲述了房屋建筑保温技术探究及应用,掀起了一阵保温技术研发潮流,这些都极大的推动了建筑行业保温技术的的发展。

现如今,房屋建筑中的保温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吸引了国外的众多专业人员及科研机构到我国进行学术交流,这也加快推进了我国的房屋建筑保温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的建筑节能研究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外墙的保温是一种常用的房屋保温技术,这种技术没有对配套技术和材料性能的特殊要求,因此其施工操作简单,维修方便,并且制作价格也较低。但该技术无法在湿度较大的地区应用,因为其保温层会因为受潮而导致其保温性能降低,同时,墙面受潮也会对人体的健康带来危害。外墙采用内保温方式的建筑,往往在室内进行二次装修时会对原有的保温层造成一定的破坏,这将使原有的保温节能效果降低,在房屋建造时要特别注意。

3.结束语

随着我国对房屋建筑的保温性能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人们对房屋的舒适度要求也逐年升高,另外,保护环境的意识也较往年增加,因此,我国各省市都已有了房屋建筑工程中保温技术的政策和标准,保温技术在房屋建筑中的应用也不容小觑。因此,必须合理的选择材料和应用恰当的保温技术,才能满足人们对房屋保温性能的要求。本文对保温技术及其应用做了相应分析,以期对我国的房屋建筑保温技术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白运红;魏冬梅;;浅谈外墙保温技术的应用及施工[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10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刘园园;李志文;;浅谈外墙保温技术[a];河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李泓;外墙保温设计和施工中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资讯;2008年11期

4、王振江;张科萌;;建筑外墙保温技术及其特点[a];土木建筑学术文库(第10卷)[C];2008年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方向篇8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建筑节能创新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Doi:10.16400/ki.kjdkz.2017.01.068

StudyontheReformofteachingSystemofBuilding

architectureBasedonenergySaving

――BasedonthecultivationofinnovativetalentsofUniversityStudents

anQiaoxia,HanYue

(CollegeofwaterResourcesandarchitecturalengineering,alar,Xinjiang843300)

abstractontheproblemofcivilengineeringfocusofbuildingenergysaving,whilecultivatingstudentsinnovativetalentsbasedonthethesisteachingofbuildingarchitecturecourseisthecoreofteachingfromthecurriculumtheory,practiceteachingsystemconstructionmethodtoexploreinnovativetalentsinbuildingenergyconservationorientedculture.eventuallyformingadistinctivefeatureof"buildingarchitecture"courseteachingmode.

Keywordsbuildingarchitecture;buildingenergyconservation;innovation;teachingreform

1改革的目的及际意义

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从业人员人数已为各行业之首。然而其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员所占比例较低,同时具有高等文化教育程度的人员比例也较低,如专业技术人员仅占建筑业从业人员总数的4.1%。在这些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中,中专以上学历者占58%,本科以上学历仅占11%。随着我国建设事业大规模的发展及建筑技术的发展,急需与之相应的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

能源作为经济发展的命脉,能源问题是已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问题。在社会能耗的三大能耗中,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建筑能耗已占社会总能耗的相当一部分(约占30%~40%)。因此,为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筑节能已成为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基于此,我国相应的制定了一些建筑节能规范,如《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JGJ26-95)、《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411-2007)等建筑节能规范,然而,我国的建筑节能相对还是比较滞后,节能技术及建筑节能效果等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如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较高,能源利用率相对较低,建筑护能耗是同等气候的发达国家的2~3倍。另一方面,墙体改革步伐较慢,虽然墙体改革以提出有10余年,新型墙材的产量的比例有一定提高,如从不足5%提高到22%,粘土实心砖还在生产使用。为了促进建筑节能工作的顺利开展,除了立法、技术、管理等措施外,应加强从业人员建筑节能发面的教育。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作为培养未来建筑师与工程师的摇篮,在教学培养方案中应加强未来建筑科学技术人员的建筑节能意识潜能和技能培养。然而目前土木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及课程教学中,与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节能有关的知识或技能训练相对较少。例如:在材料力学性能实验中,没有对有关建筑节能材料力学性能进行实验;在建筑材料课程中,有关节能材料及新型墙体材料的知识相对较少;在建筑材料实验安排中,保温材料保温性能实验;建筑设备中缺乏对有关对雨水的收集及利用等水资源循环利用的知识;在建筑施工中,未对建筑节能施工、质量控制和验收等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的介绍;在房屋建筑学中,建筑的总体规划设计、单体建筑的体型系数,朝向,等都影响着建筑节能,但在课程教学中很少涉及。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未来在建筑行业的竞争力,应加强建筑节能方面的知识及技能,将建筑节能知识有机的融合于各门专业课程中。

近年来,“参与科学研究”已成为我国研究型本科生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本科生科研已在更多高校普及,如2007年教育部出台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以下简称“大创”),被认为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①塔里木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作为工科学院,学生在历年的大创项目中有一定的优秀成果出现,但暴露出的问题是有很大一部学生虽有一些科学创新的积极性,但不知如何“下手”,如何促进学生创新素质发展成为我们应解决的问题。

图1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模式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建筑节能知识与房屋建筑学教学息息相关。同时基于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当今社会对建筑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论文提出以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为核心,从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教学体系(如图1)。强调建筑节能导向作用,是为了抓住房屋建筑学教学中主要内容于热点问题――建筑节能之间的关系,形成有特色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模式。

2目前国内房屋建筑学改革现状

目前国内外学者以培养新型土木人才为目标,从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角度提出的改革有较多的研究,如王英姿等提出在“房屋建筑学”课程中创立了基于“能力―素质―知识”架构的课程大纲以及借助团队协作项目设计等形式强化学生各项能力培养的教学模式。②张亮等以培养新型土木人才为目标,从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角度,探讨房屋建筑学课程在更新教材内容、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建立内容丰富的备课资料库方面的教学改革。③此外,也同样重视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考核方式、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以及转换学习模式等方面,力求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高巍等针对教育部提出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结合自身已有的教学经验,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实践性教学活动等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④齐岳等在在分析了目前房屋建筑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将Bim技术引入到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并提出了Bim技术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应用新模式。⑤黄海燕等为服务工程管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就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材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多元化、教学手段立体化及教学实践环节多层次化等内容进行了探讨。⑥

国内学者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的研究,郭卉等提出科研参与频次和科研参与强度是大w生创新素质的重要影响因素;持续参与科研活动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尤其是创造性人格的发展。⑦王锋锋等提出通过搭建校内创新创业研究平台、建设师生创新创业科技团队、完善创新创业制度来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⑧

综上,国内外学者对以培养新型土木人才为目标,从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与建设的角度提出的改革有较多的研究,国内学者对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一定的研究,但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切入到某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的较少,本研究提出以建筑业的热点问题和前言领域――建筑节能为切入点,该论文将大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融入到相关课程中,让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紧密和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让本科生的创新灵感来源有踪可依。

3改革的内容

(1)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改革。项目以建筑节能为导向原则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增加建筑节能的内容,使建筑节能与整个课程体系有机融合起来。在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中增加建筑节能效果评价内容。

(2)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改革。在房屋建筑学中有部分认知实习课,在其中增加建筑节能认知实习内容:包括规划节能设计,单体建筑节能设计调查,保温材料及节能施工技术认知,增加保温材料抗渗试验以及墙体热传导系数测定等试验。

(3)以建筑节能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新材料及其施工方法的研究,新型组合结构的研究等,将会带来土木工程应用技术发生更新更快的发展。新技术的不断出现给应用型人才在市场经济社会竞争中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堂教学内容以及当今科技热点问题,并将其科研成果引入到学生学习成绩考核体系中去。

4实施办法

(1)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改革。增加建筑节能的内容,让建筑节能与原有课程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例如:在建筑设计中增加规划节能设计和单体建筑节能设计,在墙体及屋面构造设计中增加自保温材料内容;在课程的最后增加建筑节能专题讲座,引入被动式、主动式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等概念,以典型的案例讲解绿色建筑的构造做法。在教学大纲及教案设计中增加建筑节能设计内容。

在课程设计乃至毕业设计中引导考虑节能设计,同时对自己所做设计进行建筑节能效果评价。编制建筑节能设计指导书。

(2)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实践教学改革。在房屋建筑学中有部分认知实习课,在其中增加建筑节能认知实习内容:形成:保温材料生产厂等单位认识节能材料到施工现场认知节能施工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配合建筑材料课程的学习,增加保温材料抗渗试验以及墙体热传导系数测定等试验。

对已有建筑设计的节能现状进行调查,包括规划节能设计,单体建筑节能设计及节能材料应用情况等,让学生产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在上述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以建筑节能为主的认知实习报告。

(3)以建筑节能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建筑节能为现为建筑领域的前言课程,在课堂教学中,设及建筑节能的部分,引入一些建筑节能设计和构造设计的新理论新方法,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引导学生到当地调查传统民居建筑,了解传统民居建筑的节能设计及构造,引导学生将这些建筑节能设计及构造有效应用到现代建筑中;根据当地资源,启发学生研制保温建筑材料。

以专题讨论的形式,学生分组讨论对建筑节能、绿色建筑的认识,要求学生针对当地的气候及资源特点,提出自己对建筑节能设计、构造及建筑节能材料研发的一些观点。

鼓励学生参与科研课题,以节能材料开发及节能构造设计为主,并培养学生开发和应用新材料的兴趣。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中难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等竞赛活动,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5结论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非常重要的专业课,建筑节能知识与房屋建筑学教学息息相关。基于建筑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当今社会对建筑行业技术人员的素质要求,论文提出以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为核心,从课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对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方法进行研究。构建以建筑节能为导向的房屋建筑学教学体系。形成有特色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改革与实践,让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紧密和所学专业知识相结合,让本科生的创新灵感来源有踪可依,另一方面也加强了所学知识与所从事工作的对接。

*通讯作者:韩越

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tDGJ1635)

注释

①刘长宏,李晓辉,李刚.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5):163-166.

②王英姿,熊光晶,康全礼.基于“能力―素质―知识”架构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大纲及教学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1):155-158.

③张亮.培养新型土木人才与“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J].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2010(12):340-343.

④高巍,何爱琴.卓越工程师背景下《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才智,2012(20):322.

⑤齐岳,张俊华,赵文军.结合Bim技术的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6):147-149.

⑥黄海燕.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探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6(S1):157-160.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方向篇9

关键词:再生混凝土;发展问题;应用;探讨

前言

长久以来,建筑行业的生产方式基本上可以概括成一种高投入、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生产方式,建筑业从建筑材料的开采到建筑物的修建,再到建筑物的拆除,整个整个过程几乎没有考虑其对资源和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环保意识正不断的增强,资源和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重视,伴随着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推进,建筑业也开始进入可持续发展模式。混凝土作为建筑业最主要的建筑材料,建筑业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对这一领域予以高度重视。近年来中国建筑业快速发展,建筑废物的排放量日益增加,其中大部分废物即为废混凝土。据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废混凝土的排放量超过了1亿吨,如此大量的废混凝土不仅占用宝贵的土地和空间,还会引起很多社会环境问题。所以,针对废混凝土进行循环再生利用的再生混凝土技术应运而生,成为解决废混凝土问题的有效措施。再生混凝土技术的开发,一方面可以解决大量废混凝土处理困难,挤占空间引发社会环境问题,另一方面,用建筑废料循环再生代替天然建筑材料,可以减少对天然建筑材料的消耗,从而减少对天然砂石料的开采,保护了生态环境,符合当前社会提倡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1混凝土循环与再生

再生混凝土技术是一项利用废混凝土破碎加工而成的再生集料,部分或者全部替代天然集料配制而成的新型混凝土制备技术。混凝土从原料开采、制备、使用、维护再到拆除,是混凝土利用的传统方式。循环再生是在传统方式的基础上于各个环节加上了再生利用手段,将废混凝土经过破碎后,重新用于混凝土材料的生产,降低废混凝土量,实现混凝土材料的循环利用,延长混凝土材料的使用年限。从建筑物构件拆除、路面修理、混凝土生产、工程施工爆破等情况中获得的混凝土材料称为废混凝土(wasteConcrete),每年建筑产生的废混凝土除了一小部分用作道路和建筑物基础填充外,大部分未经处理的混凝土废料直接被运往郊外或乡村以堆放或掩埋方式处理,耗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说,整个过程还造成空气污染,影响城市美观。综上所述,我们必须发展混凝土再生技术,实现资源的可循环利用。

2国内外技术发展

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再生混凝土开发利用方面的发展速度迅猛,并取得了一系列傲人的成果。目前来看,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废混凝土作为再生集料的技术,解决循环利用的技术难题,扩大再生集料的应用范围;再生集料和再生混凝土的分类和基本性能的研究以及混凝土对再生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制定再生混凝土相关的技术规范和手册;研究和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混凝土再生技术的发展。国内对于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较晚,目前国内再生集料的应用还处于试验、谨慎使用的初级阶段,缺乏较系统的研究和较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近年来,国内也有不少专家学者尝试着废混凝土再利用方向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一些建筑公司和高校院所也对混凝土的再生技术作出了有益的尝试,再生混凝土技术研究正在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混凝土学术界和工程界的热点前言话题,可以预见,混凝土再生技术在我国乃至全世界将大有可为。

近年来,混凝土再生技术的发展倾向于高性能化研究和结构性能研究。以国内外对比,发达国家对混凝土研究卓有成效,废混凝土再生利用率可达90%左右,而我国由于起步较晚,综合利用率不足10%,所以引进国外技术,并大胆创新,着力于提高我国再生混凝土利用率是当前我国该领域发展的重要课题。利用工业废渣加工成的矿物掺合料部分取代水泥用于生产再生混凝土,可以减轻工业废渣占用土地及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提高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另外,由于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变形性能等均低于传统混凝土,这也使得再生混凝土的结构性能较于传统混凝土有一定的降低,这也是制约再生混凝土发展的一大阻碍,所以,加大对再生混凝土的结构性能提高的研究力度,可以为再生混凝土用于结构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3面临的问题

目前对于再生混凝土的研究虽然进展显著,成果突出,但是国内外对于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依然停留在材料性能上,如上所述的对于结构性能方面的研究很少。摆在我们面前的诸多不足,制约着再生混凝土的发展和应用。以下罗列几点不足,供大家参考:再生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这项工作需要大量的配合比试验才能完成;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抗腐蚀性、抗火性研究存在很多不足;再生混凝土的结构性不佳,再生混凝土构件的承载能力和抗变形能力有待提高。除此之外,再生混凝土的利用率在国内也是很不理想,这需要国内专家、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努力。

4再生混凝土应用

目前再生混凝土主要应用于基础工程、道路工程和工民建筑。混凝土再生后,集料的容重比天然骨料小,隔热、隔声效果良好,因此,再生混凝土应用于生产墙体材料得到发展。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是再生混凝土用于墙体材料的代表,试验表明,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在受压过程中,破坏过程与普通混凝土空心砌块破坏机理相似,分为裂缝开裂、裂缝贯通、局部受压失稳等,其抗压强度在95%保证率下均高于5兆帕,说明空心砌块的承重能力良好。同时,在满足力学性能的前提下,再生混凝土空心砌块也有很大的价格优势(造价只有其他墙体材料的一半不到)。再生混凝土在道路方面的应用比较广泛,由于再生混凝土其良好的力学性能、板体性、水稳定性和较好的抗冻性等,国内有不少道路工程建设开始采用再生混凝土。2002年原上海江湾机场大量废混凝土被加工成再生集料,用于新江湾的道路建设;2007年南京青年支路西段使用废混凝土再生集料替代天然砂石料,用于道路基层建设。除此之外,由于基础工程对混凝土的强度要求不是很高,一般在C30左右,加上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抗压、抗折、弹性模量)、抗冻性能、抗碳化、抗收缩、抗渗性能等都符合国家标准,所以再生混凝土在基础工程中的应用也屡见不鲜。

5结语

再生混凝土是一门新兴的工程技术,尽管这门技术还不算太成熟,但是我们仍然能看到这项技术可以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经济和社会效益,所以我们应该推广应用再生混凝土。推广必然涉及到再生混凝土的效益评价,同时要使得再生混凝土生产的各个环节――从废混凝土拆除、运输到生产集料加工再到供给和施工管理等,形成一条系统的产业链,这样才能实现混凝土废料的高效回收再生。

参考文献

[1]杜婷等.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J].建筑技术,34(2):133-134

建筑工程技术研究方向篇10

关键词:建筑施工技术;未来发展;现状研究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建筑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而建筑施工技术,是促进建筑也发展的主要力量。目前,我过正处于经济转型期,也处在城镇化发展的阶段,这些都需要建筑行业的发展作为职称。而当今,城市建筑由于场地的限制,逐渐向着“高大纵深”等方面发展,为施工带来了很多技术难题。因此,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1、建筑施工技术分析

建筑施工技术是在建筑的活动中用于完成某个主要的工序或者分项工程的整套技术措施,包括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以及其他技术、安全和质量保障措施。建筑技术,是保证施工质量、加快施工速度、降低施工难度和减少安全隐患的重要保障。今年来,施工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这些新技术的推广为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障,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传统施工技术的技术瓶颈。

本文在总结我国施工技术发展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未来建筑的发展趋势,对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对于进一步推动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

2、技术现状

当前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大发展,我国在建筑施工技术方面的水平也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本文主要在基础工程施工、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钢筋工程和钢结构工程等方面进行简单的现状介绍。

2.1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桩基施工技术作为基础工程一个重要部分,在我国已经得到很大提高和改善,目前已经形成多桩型系列,已经接近国际水平。混凝土灌注桩以其广泛的地质条件适应能力和承载适应能力以及其在控制振动噪声污染和成桩挤土效应方面的有点,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随着建筑向高深发展,深基坑技术,成为制约深基础施工的主要矛盾。目前,我国基坑支护技术发展时间尚短,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成套技术。不论是在施工、检测,还是设计计算方面同国际水平都存在一定的差距。深基坑直呼的施工,涉及到很多因素,包括防水、降水、挖土、挡土,还有支护和信息化施工等等。深基坑工程必须按照安全、经济、环境等方面综合技术措施选择合适的施工方案。目前,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我国的深基坑支护技术也得到了一定发展,逐渐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比如:水泥土型钢排桩、切割型混凝土排桩、地下连续墙等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建筑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随着商品混凝土的兴起,我国在混凝土施工技术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特别是模板工程,作为混凝土工程施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开发出多钟支模方法和混凝土施工工艺。目前我国混凝土施工中常用的全钢大模板、竖向模板和水平模板等先进的支模工艺都是我国多年工程时间的成果。

全钢大模板刚度大,能够承受很大的混凝土侧压力,而且混凝土成品表面平整光洁,但是目前在我国用的不多,在一些大型桥梁的桥墩经常用到。目前我过常用的是竹胶合板和木胶合板整体模版体系,水平模板体系在工具化方面具有较大的困难。竖向模板的发展是从小钢模开始的,逐渐发展到钢框竹胶合板,目前很多开始采用全钢组合大模板。当前,在我国建筑市场模版采用比较多的就是胶合板和组合钢模板。

2.3钢筋工程和钢结构工程

近几年,我国的钢筋应用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目前我国在钢筋研究领域主要开发高强度和低松弛的钢绞线,并研究开发其施工工艺。近些年,出现了很多钢筋连接技术比如气压焊具,电渣压力焊等。这些新的连接工艺设备简单,操作方便,连接强度大,安全可靠,而且具有施工速度快、施工造价的优点。预应力技术在我国已经得到普遍的采用,而且在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在材料,施工工艺等方面有了较明显的改善和提高。我国钢结构及劲性钢骨架结构的在施工水平房内也有了很快的发展,并且已经逐渐能够独立承建一些大跨度和超高层空间结构,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平。

3、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3.1建筑工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逐渐提高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传统建筑工业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建筑的预制拼装化,以便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构件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还可以提高施工质量。而且,随着人们对劳动者的重视,工业化的建筑模式还会降低劳动强度,保障劳动者的身心健康。而且工业化的建筑业进行信息化的施工,并且合理有效的利用新的技术和理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建筑标准。最终实现建筑的科学管理和建筑现代化。

3.2建筑施工逐渐实现高技术化

目前科技飞速发展,新技术的成果正在逐渐应用到建筑工程中。各种新技术多层次、全方位的渗透应用到建筑结构分析,建筑人工智能环境和节能技术、地下建筑空间结构等方面。特别是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工程建设的信息化和科学管理水平,而且对建筑健康的监测,提升了建筑的安全可靠度。

3.3新材料和材料再利用发展日趋成熟

建筑发展离不开三要素,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物质基础。目前新材料的开发和利用对于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关注的提升,合理利用资源与节约能源成为关键,综合利用各种工业废料和其他废料以经成为当前建筑研究的主要方向。

4、总结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伴随这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建筑施工技术越来越接近国际水平。在建筑施工技术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尚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有待进步和完善。因此我们应该秉承拿来主义,积极引进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施工技术和经验,并且积极摸索,在实践中开拓新的技术领域,以推动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快速成长。

参考文献

[1]孔成岳.对当前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及现状浅析[J].城市建设.2010(2)

[2]管剑开.对建筑施工技术发展方向及现状的再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