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十篇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十篇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6:06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篇1

关键词:足球;文化;体制;特征;启示;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84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4-0139-03

inmultidimensionalFieldofVisionChineseSoccerCultureCharacteristic

YanGCiyu

(ChengduSportUniversity,Chengdu610041,SichuanChina)

abstract:thispaperstudiesthecharacteristicsofChinesefootballculturesasamultidimensionalandsolidwayfromthestructuresystemandoperationalmechanismoffootballculture.thecoreofChinesefootballculturesishowtoimproveachievementoffootballmatch.themicrocosmiccharacterofChinesefootballculturesisutility.Footballculturesismuchconnotation,noticeablecharacter,andspecialfunction.However,thecharacteristicsofChinesefootballculturesisambiguity,theefficiencyandeffectofculturedon'thasproduceenoughforcetofootball.thispapertriestoproposecorrespondingstrategies.

Keywords:football;culture;system;features;enlightenment;operational

1中国足球文化的层次性、多维性及探索性特征

足球文化是体育文化中最具有全球性、最有特色的部分,对它的研究是不可替代的。关于足球文化特征的研究由来已久,而中国足球文化的特征研究多受文化底蕴和比赛主题所限,其论证不可能面面俱到,因而多维度综合研究较欠缺。此外,从总体上看过去的研究多是从足球比赛和足球俱乐部自身及球员行为的特点进行,对足球文化不同维度的研究缺乏系统性。欲深入和全面探讨我国足球文化特征,就应特别注意足球文化的层次性、多维性和探索性。鉴于此,对我国足球文化的特征研究,其结构层次性特征包括宏观特征和微观特征;其多维性特征主要指趋同性、包容性、内向性、驱动性、传承性等;我国和其它国外足球文化发达的国家相比,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我国足球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探索性,这一点也是当前我国足球文化发展中最为重要的特征,也是我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关键。本文就中国足球文化的层次性、多维性及探索性这三方面的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并试图寻出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因应策略。

2中国足球文化结构特征的层析(层次性)

2.1宏观特征:足球文化体系的构建以世界大赛成绩的提升为中心理念我国足球文化作为体育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人们对其结构或者现象特征应有怎样的论述呢?对此回答的很多,只是对我国足球文化进行系统性的论述的不多,学术期刊有关我国足球文化的论述多是从球迷文化及足球俱乐部文化构建这两个维度进行,当然对国内外整体足球文化对比研究的也不少,只是多缺乏系统性。据相关资料表明,我国足球文化的结构的现实特征是以世界大赛成绩的提升为中心理念的,这就造成了我国“人文足球文化”的缺失。

世界足球文化最主要的特征是人本文化思想。如英国足球文化底蕴深厚,比赛气氛特别好,往往能将场上球员的情绪调动起来,比如球迷有歌,有音乐,关键时刻能为球员鼓劲,总能激发球员的比赛热情。我国的足球文化与世界足球文化的先进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现实中我国的足球文化具有明显的功利性:我国足球文化体系的构建以世界大赛成绩的提升为中心理念。

我国足球文化的宏观特征因受足球水平和足球体制的影响,足球文化不够发达,从多维视野来看我国的足球文化更显出我国足球文化的缺失,如球迷文化、足球俱乐部文化均不够发达。我国的足球文化还没有真正形成应有的影响力,还不能产生良好的影响以促进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或者说足球文化还没有更好的体现出“人文足球文化”的特点,对大众的体育锻炼和足球爱好所产生的影响力和国外足球文化发达的国家相比显的不够大。

足球文化的发展离不开足球运动体制的影响。我国足球运动体制的建设和发开展至今还没有能使我国的足球运动发展进入良性轨道,对我国足球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也没有能产生应有的良好影响,正因如此,近些年来我国有关足球专家学者、教练、球迷等对我国足球文化这一课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这对我国足球文化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足球文化和足球运动的体制可以产生相互的影响作用,因此我国足球文化的宏观构建应结合我国足球运动的体制进行,借鉴国际上足球文化发展的先进经验进行构建我国足球文化的宏观发展体制。

2.2微观特征:足球文化体系子因素的功利性特点我国足球文化体系子因素包括:趋同性、包容性、内向性、驱动性、传承性等。而这些子因素的共同点就是功利性特点。从网络评论、学术研究等活动中均可表明大家对我国足球文化体系子因素的观点:功利性。

从我国现实的足球文化中能看到我国足球文化体系子因素的共性:功利性。功利性是中国足球文化子因素的共同特点,这并不是说国外的足球文化没有功利性。足球运动本身的经济功能决定了足球文化要具有功利性特,只是我国足球的功利性特点的体现没有起到驱动我国足球运动发展的作用,其功利性呈现出严重的病态,足球文化的功能并没有对我国足球运动的发展产生良好影响,反而呈现崩离状态。因此对我国足球文化体系中的子因素进行特点研究非常必要。

中国足球文化的微观特征似乎能诠释当前处于尴尬境界的中国足球。因此在中国足球文化体系的构建上要充分考虑这些子因素对中国足球文化的影响力。如何构建中国足球文化的微观体系,以促进中国足球文化的发展是我们急需要解决的课题之一。

3中国足球文化特征的透视(多维性)

中国足球文化特征的最终表现还是落在中国足球文化体系的子因素:趋同性、包容性、内向性、驱动性、传承性等。在此我们对我国足球文化体系中的子因素进行透视和解读。

趋同性是指我国的足球文化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趋向中国传统文化的的性质。在中国传统的“官文化”在中国足球管理中产生的影响力从足球俱乐部对教练员的频繁更换,以及国家队教练教练员的更换,均都体现了“官文化”的影子,这对于基础不牢、内涵不广的中国足球运动来说就变数就很大,加上大众对足球比赛成绩的中心思想,某种程度上也影响了足球管理层的决策,自然的使其走上传统的“官文化”的路子,这也是必然的,我们并不是抨击,只是客观上分析传统“官文化”对我国足球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足球文化在我国的发展会天然的趋向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国足球文化的趋同性。当然这种趋同性不只是消积的,当足球文化趋向于有利于足球发展的文化时,就能对我国足球的发展产生良好的作用,反之,则产生不市影响。如何使中国足球文化的趋同性促进足球运动的发展是我国足球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这种趋同性不只体现在足球管理高层,在足球俱乐部、甚至于余业足球训练和比赛均有体现。这种趋同性也带有浓厚的功利特点。

包容性是指中国足球文化受趋同性的影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同化包容作用,可以同化其它文化。恰是这种同化包容在我国的足球文化中表现出它的另一面:不吸收外来先进的足球文化。使足球文化变成另类的中国足球文化,在比赛中表现为进攻能力不强,在具体的训练管理上呆板缺乏灵活。中国足球文化的包容同化性在现实中扼杀了球员应具有的足球个性气质,反过球员受足球管理体制的影响,只能功利性的顺应环境的成长,进而抹杀足球运动员在球场上的灵性。

内向性是指因地理位置、传统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容合影响,及中国足球的历史原因,使得中国足球对外交流比赛的机会不多,使得中国足球不如许多小的国家。这种由于地理因素和传统文化影响,造成了中国内型的中国足球和足球文化。这种内向性造成了中国足球以及足球文化没有和世界接轨,以致于造成中国足球的尴尬境界。如前中国足球国家队教练谷明昌在足球教练员B级培训班上曾说“他们年轻时出国打比赛时甚至于没有看过国外的一次的足球比赛,教练也是如此。”由此可见中国足球发展过程中的内向性的严重程度。当然中国足球文化的内向性在比赛中从运动员的行为也能体现出来。

传承性是指足球文化同文化一样具有传播的作用。中国足球文化的内向性造成了中国足球文化传承性的单一特点。在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前,中国足球的发展靠的是国内教练员,其教练员的培养制度更谈不上完善,这种由于足球文化的传承性造成的中国足球及足球文化发展单调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足球文化及足球运动水平的发展。

足球文化的传承性还表现在我国传统儒家文化对其的影响。儒家文化作为我国最具影响的古代传统文化,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影响至深,对儒家思想中有关胜与败,得与失,竞赛过程中人们的友谊的存在及其在足球运动中的各种表现方式,在我国足球文化和足球运动发展中都能找到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起源于春秋时期,是以孔子为代表的文化流派。其核心思想是“仁”:既仁者无敌的思想。主要表现在:重伦理,倡中庸,轻竞争,和为贵。所谓“中庸为德也,其玉矣乎”;重群体,轻个体,要求人们遵从“三纲”“五常”。行为要和谐、统一、礼让;重文轻武,主“静”不主“动”,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儒家文化的教育影响下推演着中华民族深沉的性格和心理,给我们民族增添了光辉。同时为竞技体育设置了障碍,其中对于我国足球文化的影响更为巨大,影响更为深远。

我们从微观方面,多维度对我国足球文化进行解读,可得出当前中国足球文化的特征和症结所在,也可寻出影响中国足球发展的主要文化因素,这为构建科学合理的中国足球文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4中国足球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与效能作用(探索性)

中国足球文化的发展是伴随着足球运动的发展而进行的。由于受地理位置、传统文化、政治等因素影响,中国足球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创新一直处于探索阶段,足球文化对对足球运动产生的效能作用如何才能最大化这一课题也是我国足球专家学者努力解决的问题之一,所以说中国足球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效能表现和创新都具有探索性特点。这一点也彰显了我国足球文化发展的探索性特征。

中国足球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创新和效能作用的探索性说明我国大众对足球运动的热爱和执著。在这个探索性的努力过程中有足球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有足球教练员对训练实践的总结、有球迷不同心声的表现,等等。当前我国的足球现状令人担犹,鉴于此,人们开始了对我国足球进行了多角度分析研究,所有这些活动均包括在足球文化的范畴之内,不断的多方面的尝试,如请外教、引外援、建立足球俱乐部文化、借鉴国外先进的俱乐部管理模式、学习国外先进的足球文化、努力构建我国的足球文化体系等等,这一切都是我国足球文化发展的探索。很明显中国足球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探索性。针对这一点如何利于好我国足球文化发展的探索阶段,使我国足球文化的发展与足球运动的发展产生合力,脱离崩离状态,这对我国的足球具有重大的影响。

5足球文化的运行机制及其特征分析

5.1国外先进足球文化的运行机制及其特征足球与文化的融合,并从文化中汲取营养进而促进足球的发展,整个过程就成了足球文化形成的过程。这是很多国家足球成功和足球文化发展的经验。英国人创造了现代足球,巴西人发扬了艺术足球,德国人光大了足球精神,足球总能折射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国外先进的足球文化运行机制的主要方面就是足球俱乐部文化和足球训练比赛文化,其中足球训练比赛文化主要指足球比赛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球员的职业素养和球迷文化。国外足球文化先进的的国家的足球俱乐部文化能折射出一个国家足球文化发展的水平,如拜仁慕尼黑俱乐部经营有俱乐部标志的饮料、糖果、服装、食品、纪念品等五花八门的商品,这不仅是一种商业活动,更折射出其足球文化的社会化程度。

国外先进足球文化的运行机制特征是:社会化的特征、商业性特征、人文化特征等等。足球文化传播的越深远,其社会化程度就越高,就更能促进足球运动的发展和普及。足球文化的商业性特征,体现了足球运动的商业性价值,正是由于其商业性价值才使得更多的职业球员、教练员和相关管理工作人员出现,这使的足球活动更有连续性,更好的促进了足球运动和足球文化的发展。国外足球文化先进的人文化特征,如大众对足球的喜爱、参加足球运动的兴趣以及对足球的态度都不同程度的反应了国外足球文化的人文特征。

实质上国外足球文化的运行机制主要反应在两个方面:第一,足球俱乐部文化运行机制。国外足球俱乐部的先进文化运行机制,促进了其俱乐部的发展,反过来俱乐部的不断发展又能继续使俱乐部自身的文化得到完善和发展。在良性的运行轨道上,促进了国家整体足球文化的发展。第二,球迷文化的运行机制。由于足球运动的魅力,在世界上有众多的球迷,他们喜爱自球队,和所喜爱的球队共悲喜。也有的球迷喜欢踢足球,也有的喜欢看足球比赛等。有了这种基础,加之足球俱乐部的良性运行也刺激和吸引者球迷。这也是国外球文化发展的根本,其运行制是球迷因受足球运动的吸引,加之足球俱乐部针对球迷的所采取的措施,这就使得球迷文化得到不断的发展,使得足球文化和足球运动相互促进。

5.2我国足球文化运行机制及其特征我国足球文化的运行机制在职业化改革以前因受举国体制的影响,使得当时的足球文化运行机制体现出举国体制的烙印,当时我国足球文化运行机制的特征也体现了举国体制特征。至从我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我国的足球文化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伴随着足球改革,我国的足球出现了许多问题,从此也对中国足球文化展开了前所未有的大讨论。这种足球文化的争鸣促进了中国足球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从当前我国足球文化运行的机制来看,因受我国体育运动发展历史的影响,使得我国的足球文化运行机制和国外的所不同,不同点就在于职业化改革以前缺乏足球俱乐部足球文化的发展及其运行。这就客观上造成了中国足球俱乐部文化职业改前的缺失。虽然中国足球职业化改革以来,中国足球文化的运行机制也包含了俱乐部文化的运行机制和球迷文化的运行机制。但受其发展的历史影响,最终造成了我国足球文化和国外先进足球文化的差距。

我国足球文化运行机制的特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虽然我们的足球文化的发展也是以球迷和足球俱乐部为载体的,但是具体的软管理即管理理念、经营方式等和国外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中国足球文化的运行机制特征就和国外足球文化的运行机制特征有所不同。这种不同的特征也反应在了足球运动的发展上,一种多是助力,一种多是阻力。两种不同特征对各自足球文化的发展和足球运动的作用也截然不同。如何建立我国足球文化的良性运行机制是我们应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6足球文化的启示作用与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因应策略

6.1足球文化的启示作用足球文化对我们的启示作用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足球文化的启示可以使我们明晰足球发展的因应策略(足球发展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因果关系和应对措施)。通过思考和分析足球文化的启示作用,这对把握我国足球发展的因应策略尤为重要。

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1月5日成立,近年来,俱乐部按照“文化足球、百年鲁能”的发展战略,认真研究和实践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规律、职业运动员成长规律、职业体育运动规律“三大规律”,始终遵循严格管理、严格训练、严格比赛的“三严”治队方针,努力实施“科教兴球”战略,使得各项工作正积极、稳步、有序地向前发展。而且鲁能体育文化公司开通山东鲁能体育文化门户网站,这一形式丰富了俱乐部的足球文化活动,扩大了俱乐部的影响力,促进了俱乐部自身的发展。由此可见通过足球文化对我们的启示,对于谋求我国足球发展的合理的因应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山东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积极开展对外交流,认真学习借鉴国外足球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与阿根廷博卡青年俱乐部、荷兰阿贾克斯俱乐部、日本磐田喜悦俱乐部等多家国外著名俱乐部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和友好往来,并多次实现成功互访。这一切说明鲁能泰山足球俱乐部在把握足球发展的因应策略这个维度上做的很成功,其在中超联赛中所取的和成绩和进步也说明了这一点。6.2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因应策略

1)积极开展中国足球文化的研究,进行学术会议讨论,寻出制约中国足球文化和足球运动发展的原因,为找出应对策略奠定基础。以达到寻出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因应策略这一目标。

2)构建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宏观体制。中国足球文化的发展要有宏观体制的构建过程。这需要有关政府部门、中国足协等部门去制定发展规划。

3)努力建全和贯彻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微观运行机制。针对中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历史及当前的特点要搞好传统文化促进我国足球文化的发展影响研究,摒弃不利因素。

4)构建我国大学生、中学生和小学生的足球文化普及工程。搞好足球俱乐部文化建设,使俱乐部文化和球迷文化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5)发展网络足球文化。网络在当今的社会中普及范围广,影响大,网络足球文化这一形式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如何构建一个成熟的网络足球文化系统,使我国足球文化得到理性和科学的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6)中国当前的的足球文化与现实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在我国足球文化的建设中更要注意与现实的中国社会文化的结合,充分注意其对我国足球文化的影响。

7)开展与世界足球文化发达国家的交流活动,学习其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足球文化和足球运动的发展。

总而言之,要想谋求中国足球的发展就必须寻出我国足球文化发展的因应策略。要想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把握好中国足球文化的宏观体制建设,把把握好微观的足球文化的子因素体系构建,以及弘扬我国足球文化发展中的探索性特点,以探出更能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兼容的足球文化发展方向和路子。

参考文献:

[1]康梦君.鲁能足球文化[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6.

[2]卓樱.足球文化之殇.球报.大成网.

[3]王文军.现代足球文化的传播解读[J].体育文化导刊,2007(12):62-64.

[4]谢雪峰.体育三类型模式:一个需要重新审视的基本理论问题[J].体育科学,2004,24(9):1-3.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篇2

王炳南王倩王靖冉宁培黄长城

摘要本文选取上海市杨浦区部分商业性网球俱乐部的运营现状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网球场的管理者、教练员、消费者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访问,为促进上海市网球俱乐部的健康发展做实证研究。

关键词商业性网球俱乐部运营现状

一、前言

网球作为一项当今世界上最时尚、最流行的运动项目之一,深受上海市民的喜爱。上海市是一个网球运动发展的较快较好的城市,但在商业性网球俱乐部和网球场馆经营方面也不容乐观[1]。在我国,网球俱乐部的成立、发展还处于试探性阶段,如何使俱乐部得到持续的发展,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本文将通过一些实质性的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同时从数据上进行理行的归纳分析,找出商业性网球俱乐部运行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缺陷,相信对于我们商业性网球俱乐部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2]。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上海市杨浦区部分商业性网球俱乐部(以中原网球俱乐部,江湾体育场网球俱乐部,点石网球俱乐部,刚健网球俱乐部等部分商业性网球俱乐部为例)经营管理现状为研究对象,选取上海市杨浦区商业性网球俱乐部的管理者、参与网球锻炼的消费者作为调查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检索中国期刊网、上海体育学院图书馆,查阅了关于体育俱乐部运营模式和经营管理方面的论文和著作以及相关营销学方面的论文和著作。

2.问卷调查法

这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法,抽样范围涉及到上海市杨浦区共10家商业性网球俱乐部和网球场馆的237名管理者和消费者。设计管理者和消费者两类问卷。以上海市杨浦区商业性网球俱乐部的管理者、参与锻炼的消费者为调查对象。

3.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所获取的有效问卷通过eXCeL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对处理后的数据进行统计表和统计图的制作,并加以分析。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上海市杨浦区商业性网球俱乐部经营现状的调查分析

1.上海市杨浦区商业性网球俱乐部的宣传情况

上海市杨浦区商业性网球俱乐部基本上都有一定的营销手段,但还未充分意识到宣传的重要性,基本上是发放传单海报或者做媒体宣传后坐等消费者上门,有相应的一些营销手段,但其营销方式比较单一。

2.上海市杨浦区商业性网球俱乐部运营方式

商业性网球俱乐部的运营方式是保证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中介和桥梁,是完成经营任务的途径与工具。问卷调查的数据表明,在涉及到的杨浦区10个商业性网球俱乐部当中,只有两个商业性网球俱乐部是以单一的培训收入或者场租收入作为经营手段和收入方式,宣传营销手段也较单一。

3.上海市杨浦区商业性网球俱乐部和场馆管理方式

上海市杨浦区部分网球场馆因其经济属性和开放任务不同,网球场馆的管理方式也各不相同。在参与调查的网球场馆的管理方式主要有三种,私人承包占40%、单位委托代管30%、企业独办20%,其它10%。

4.上海市杨浦区商业性网球俱乐部经营管理人员学历的基本结构

网球俱乐部经营队伍包括场地经营管理者、教练员和其他服务人员。在对经营管理者调查结果显示:管理层人员的构成中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者占46.7%,专科学历占16.7%,其它学历而又具有管理权限者所占比例高达37.3%;在专业化构成中,体育管理专业者(体育院校体育管理或者社会体育专业本科生)占26.7%,受专业培训者占33.3%,未受任何培训者占40%。统计结果表明,就网球场馆经营队伍而言,无论是学历结构还是专业化水平都有待于提高。

5.消费者参与网球运动的动机

消费者参加网球运动的动机,娱乐休闲和健美健身分别占84%、62%,排名前两位。调查显示36%的消费者参与网球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际,网球运动能够交流思想、抒感,消除隔膜,加深彼此的相互了解。还有34%的消费者参加网球运动的目的是为了调整情绪,缓解精神压力。只有了解消费者参与网球运动的动机,网球俱乐部的管理者才能更好摸清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制定相应消费策略[3]。

(二)上海市杨浦区部分商业性网球俱乐部运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商业活动缺乏,场地利用率低

对杨浦区部分商业性网球俱乐部的调查表明,大多数网球俱乐部每年只组织一到两次小型的赛事,还有个别俱乐部因为组织运营原因还未组织过赛事,这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网球俱乐部的经营和宣传。由于网球俱乐部的开发和宣传不够,致使许多俱乐部场地利用率较低[4]。

2.场地租用的价格定位不太合理

据调查,网球俱乐部室内场所的消费价位大多都在80-150元之间,还有个别俱乐部定位在150元以上,室外场所也都在30-60元左右(晚上开灯为60-80元左右),比其他体育健身活动消费要高出很多,这就使得一部分人群转向其他健身项目。

3.复合型专业人才较缺乏

以上调查和数据表明,杨浦区商业性网球俱乐部的管理者和经营者专业性人才缺乏,这给网球俱乐部的长远发展和未来走向带来了一些的隐患。网球俱乐部的教练以及陪练还有很多未经过系统的专业培训,文化和专业素质不高。

4.经营市场开发力度不够,服务水平不高

调查表明,杨浦区网球俱乐部提供的服务较为单一,只贩售矿泉水、饮料等,因而在配套服务设施上,杨浦区商业性网球俱乐部还未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与上海市其他区运营较好的网球俱乐部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上海市杨浦区商业性网球俱乐部宣传,营销方式比较单一。2.上海市杨浦区商业性网球俱乐部经营管理人员的学历和专业化水平还有待于提高。3.上海市民参与网球运动的价格普遍偏高。4.上海市网球教练员管理不够完善。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篇3

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形势、创新工作方法做到与时俱进?以下几方面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

1思想政治工作者要不断学习,补充综合知识技能

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要求具有自主学习、自我提高能力的复合型的政工人才。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使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摆在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在企业面临改革的艰巨任务、各种矛盾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在企业必须接受现实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补充知识与技能成为学习型、复合人才,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知识体系。现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做好现代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它与时俱进,对我们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懂管理,又要懂心理学,还要具备利用现代办公设备和宣传工具的能力是对当今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客观要求。及时充电补充知识技能会使自身的思想政治工作如虎添翼。

2思想政治工作与时俱进要求我们适应形势,在传统的工作方法上不断创新

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不断引起各种工作手段的发展与变化从而改变工作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职工的紧迫感、危机感的增强,时间、效率观念的改变都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插入点,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了条件,也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时代特征。为此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应积极实现三个转变:①由原来的声势型向时效性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是标语、口号、传单、锣鼓喧天注重声势,现在的思想政治工作要转移到工作效果上,通过经常的工作效果调查调整工作方式方法。②由“指令型”向执行型转变;③由单向灌输型向反馈交互型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往往存在单方面说教,和灌输式的学习,随着企业改革等各项工作的深入,事移时移,企业职工思想观念也在随之改变呈现出阶段性、多样性的特点思想政治工作也应以变应变,不断创新。首先解决的是是企业职工思想观念的转变和统一,及时接受职工的意见或建议并反馈给职工,使工作向反馈交互式的宣传教育转变。实现三个转变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在解决实际问题和矛盾纠纷时具体要做到三个深入:一是深入生产经营,让思想政治工作进车间、入班组、到一线,及时从现场获取一手资料把握职工思想脉搏,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引导职工的思想状态;二是深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由高高在上的指令型转变为服务型,主动走下去与职工融为一体,一方了解职工思想状况,挖掘生产经营中的先进模范事迹和积极因素,另一方面要用现实示例教育职工,要深入开展专项主题活动和各种文化体育比赛陶冶职工情操,激发出职工良好的工作状态。三是深入职工家庭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延伸到需要它的每一个角落,把政策宣传到户,让党的温暖与关怀真正成为困难职工的“雪中之炭”。

3思想政治工作要与时俱进需要借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阵地,让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强有力的手段

配合多媒体电化教育这一新载体,用信息化、网络化实现立体和纵深的全方位扩展。当今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取的方法和活动的载体,先进的宣传技术手段的运用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应着力利用以下几种工作方法提高工作实效:①传统有线电视广播。广播网具有强制性;有线电视媒体具有形象性、直观性和广泛性,它可以帮助我们主体教育的宣教内容送到每位职工的耳边,展现在每位职工的眼前;可以把先进模范的事迹通过专题采访与报道推向屏幕使之成为人们眼中的名星,还可以正反两方面对比来强化教育效果。俗话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宣传工作中以多媒体视听手段对宣传对象多感官刺激会给被教育者留下深刻的印象。②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手段展示教育内容。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硬件有装备了微机、投影机、vcd、dvd、音响系统的电教室,多媒体软件有powerpoint、authorware、Flash以及音频、视频编缉软件等,这些被广泛使用的多媒体软硬件系统,同样可以成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宣传工具,合理使用它们开展各种宣传教育活动――以声音、图像的强烈现场感染力和艺术效果来烘托主题,能寓教于乐,使职工在轻松的状态下接受教育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要求。我们峰峰集团公司总医院在2003年抗击非典时期用多媒体制作把院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对非典毫无惧色、争相请战投入到抗击非典战斗的先进事迹编辑制作成《永不放弃》mtV和《总院全力以赴抗击非典》专题片,利用光盘播出进行宣传,以自己身边医护人员的感人事迹鼓舞了大家的士气;在2010年三甲复审工作中又以专题片形式展现医院软硬件整体风貌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③利用现代网络对企业进行全方位的包装与宣传,引领思想政治工作到更广阔的天地。网络可以使思想政治工作对现实情况反应迅速、对反馈问题解决及时,让宣传工作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让党的方针政策、企业的文化的宣传和主题教育内容及时展现、传播,使职工随时浏览并实时上传自身意见和建议。先进的载体的使用能使思想政治工作者与职工通过网络实现“面对面”的交流,同时由于被教育者与教育者身处于不同的网络虚拟空间,使思想交流更容易收集到传统工作中难以得到的意见和建议。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篇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年安徽省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一般项目“安徽省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创新研究”(编号:2016JYXm106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7)26-0050-03

一、引言

在当前教育理论不断发展的形势下,体育教育本身的概念也在不断地拓展当中。在当下高职院校开展体育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运动的理念,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内容。《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体育课程是寓体育知识技能学习掌握与运用、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教育、职业综合素质养成教育于体育学习活动之中的教育过程,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在展开体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不断地深化改革,对于当前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中的不足进行有效的改进,并且引入更加新颖的教学理念。“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教学尝试,其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形成终身体育运动的思想理念,并且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运动,让学生体育运动训练结构得到更好完善,这也成了当前高职院校体育教育工作开展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二、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基本概念分析

根据相关调研工作开展分析现阶段高职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呈现一个缓慢下降的发展趋势。相对其他国家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我国同龄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高职院校是社会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摇篮,在这一阶段人才的培养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一个重要工作。必须关注实际工作的开展,让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切实的发展和提升。现阶段,在以往传统的体育课程教学模式下,整体教学活动还存在一定的缺失和不足,体育项目设置相对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同时,改革工作的推广落实也不具备良好的针对性,这就导致了整体教学活动中对于相关的教学资源利用率相对有限,不能很好地保障体育课程教学工作的开展成效。在这样一个形势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出现和应用,切实地围绕着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出发点,实现了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让整个体育教学的价值取向得到了更好的改进,强调了学生的个体价值,并且融入了更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和要素。“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依据教学目标设定的以学期为单位的时间线上的不同时段组合,同时也依据了不同教学群体的不同教学目标的俱乐部划分,具体形式包括:教学俱乐部、单项俱乐部及兴趣俱乐部。课外部分则在教师的指导下,主要以兴趣俱乐部为依托,以单向俱乐部培养的学生体育骨干为主要组织者与管理者开展活动与竞赛,竞赛层次涵盖院、系及班级。在这样一个新的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运动意识,这也是整个教学工作的开展基础。

三、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意义

第一,推进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改革工作。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来说,整个课堂教学改革工作的推广和落实如何保证良好的深度和覆盖性,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一部分内容。在“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对于体育课程进行了合理的选择,让很多具有实用价值的体育课程得到了更好的开展和落实,并且增加了一些时尚性的体育运动项目,这些课程的选择和创新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同时也让学生毕业后具备了更好的锻炼意识。在对于相关教学目标的定位上,整个教学的形式也让教学目标变得更加灵活。整体教学围绕学生的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展开了,这也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工作改革的新需求。在这样一个新的模式下,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和培养。对于不同年级的学生开设了相应的健康类和休闲类课程等,相关课程也让学生意识到培养自身身体运动素质事非常重要的,这也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提升了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行为的健康性。

第二,让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锻炼的兴趣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来说,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是让整个教学活动得到更好的参与的保障和关键。“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改变了以往体育的教学形式,使得教育形式更加灵活,同时也围绕学生的爱好和需要将体育教学活动进行了合理的安排。依据学校实际体育设施和教师的配备情况,对于一些选修课程较少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调整,这也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例如现阶段的跆拳道运动、街舞运动等广受学生欢迎的体育运动项目。俱乐部的模式也聚集了很多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学生,他们可以更好地与其他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构建了一个更加愉快的体育运动氛围。各个俱乐部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比赛和文艺活动,这也让学生们对于体育锻炼有了一个更加积极的认识。

第三,提升了课堂教学工作的覆盖效果。对于“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来说,其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课堂教学活动进行了更好的延伸,学生参与体育知识的学习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内。很多课外活动,也可以更好地实现对于学生体育运动技能的培养。在教学安排上,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俱乐部课外活动进行设计和调整。在俱乐部活动组织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一些与学生体育意识和兴趣成长相关的内容,并且围绕掌握技术和提升技能的基本目标,采取分类化的指导。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通过利用分层次教学、体育作业、课外教学辅导、体育实践活动、运动训练课程、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等不同的方式让不同的学生自身个性发展需求得到满足,学生本身教学活动参与的过程中自身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水平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提升。

第四,提升了体育基础设施资源的利用率。“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促进了当前学校的体育教育资源的整合,提升了相关场馆和基础设施的利用效率。与此同时,在新的教学模式的应用下,适当地实现了对于学校内部场馆资源使用权和管理权的分离,这样让学校体育场馆的服务效果得到了更好的保障。这些举措对于气候较为寒冷地区的院校的冬季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五,提升了教师自身的教学能力。对于新世纪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工作来说,高职教师本身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体育教学理论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水平,同时也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更好地和学生进行沟通互动,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并且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运动和健身的有关知识。《全国高等职业(专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也提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边互助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创造性。加强教法与学法的研究,切实加强对学习方法和练习方法的指导,提高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为了满足“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开展需求,学校内部也需要积极组织各类培训学习活动,优化整个体育教师队伍,让体育教师队伍具备更加良好的教学能力,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新时期高职院校的对于人才培养的教育需求。

四、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推进落实中受到的几方面影响

第一,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虽然“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不仅具有较为明显的作用,其本身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较为颠覆的创新。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并且思想意识上也没有对于这种新教学模式产生良好的认知。这就导致了实际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开展效果十分有限,不能让学生更加主动地进行参与,这也不利于提升整个新教学模式开展的实际效果。

第二,资金方面的问题。相对于传统体育教学方式来说,“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上对于资金的支持要求更高。而对于当前高职院校的管理者来说,资金匮乏的问题也是一直困扰着他们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学校体育教育资源的来源主要是依靠当地财政支持和社会的资助,整体资金的来源不够稳定。虽然这种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可以利用赞助和会员的形成对于资金渠道进行拓展,但是其依然很难保障资金来源的稳定性,这也影响了整个教学方法的有效维持。

第三,设施资源方面的问题。由于学校的相关资金方面的投入有限,导致教学中很多俱乐部所需要使用的设备不能得到及时的修理和维护,一些陈旧的设备,也由于缺乏资金不能得到有效的更换。部分院校内部的体育场馆相对较小,很难满足俱乐部的活动需求。资源方面的缺失,也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范围和活动范围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在不断增长的招生规模情况下,很多体育场馆方面的资源的配置也不够均衡,导致了这种新教学模式推行落实受到很大的限制。

五、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应用路径

第一,科学地设置教学组织结构。“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其需要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组织结构,从而更好地适应当前体育基础教学的实际情况,让课内教学和课外锻炼得到有效的兼顾。在俱乐部的结构体系设置上,应该结合学校、院系的安排情况进行相应的组织。与此同时,也要针对不同年级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与划分。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于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育运动积极性要进行保证,同时也要满足优秀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比如在俱乐部结构的设置上可以增加年级甲级俱乐部、院系总俱乐部以及学校俱乐部的方式,选拔更多的优秀运动人才来参与相关的课外体育活动。

第二,合理划分管理机构的功能。“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际推广应用的过程中,应该明确管理主体,并且采用校体育运动委员会领导下的双轨管理和分层管理相结合的方式。课内教学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可以围绕校体委、体育部、各单项俱乐部、班级俱乐部的四级管理方式进行开展。而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则可以采取校体委、校学生会俱乐部、院系学生会俱乐部联合会、年级俱乐部联合会、班级俱乐部等共同管理的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管理的权利。在实际课内外一体化落实的过程中,也应该合理地做好管理方面的分工,并且对于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进行激发。学校的体育主管部门应该积极开发各类活动资源,积极参与组织各类竞赛,对于俱乐部的体育骨干进行培养。这种合理的改革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让整个运动管理活动的开展具有更强的辐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得到一定的提升。

第三,实施方法的改进。“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在实际推进的过程中,课内外教学可以进行有效的结合,既可以选择相同的增长方式,同时也可以选择具有差异性的教学模式。在课内教学的选择上一般和专项选项课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即以年级为单位选择相同的选修课内容,并且依据“自主选项、自主择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原则,让学生自行安排。在学生上课的过程中,围绕不同的教学单元设置不同的俱乐部。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定期对学生展开集中辅导。在对学生辅导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对于专项内容体育文化知识以及达标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辅导。对于一些水平较低的学生,教师的辅导上应该更加关注对学生基础知识能力和基础运动能力的培养。对于那些水平较高的学生,教师的培养则应该是更加关注如何提升学生的健身能力,让学生更多地具有终身锻炼的意识,这样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也能得到更好的结合。在进行课外交流的场所的设置上,也应该以俱乐部为主,并且围绕年级甲级俱乐部、院系总俱乐部、学校超级俱乐部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补充。同时也要促进人员的合理流动,适当地拓展活动的内容。为了提升课外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应用效果,也可以适当地与体育成绩考核挂钩。

第四,改进评价机制。对于学生来说,评价机制的合理化建议对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非常关键的。在实际新教学模式应用的过程中,其考核评价制度应该更多地体现如何对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进行引导。在考试方式上应该将终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进行合理的结合。在考试内容的设置上应该增加业余锻炼、体育竞赛、平时表现等方面的内容,将定量和定性的考核方式进行合理的结合。例如,在学生参与教学的出勤率的设置上,可以将其设置为95%以上的出勤率,给学生一定的基础分,并且学生如果参加了俱乐部的辅导站,那么也应该进行相应的加分。这些考核评价机制在具体的制定和改进上,普通学校也应该结合不同学校的实际情况,并且围绕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灵活的调整,这样才能达到考核评价机制应用的最佳效果,而不是仅仅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考核。

六、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来说,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推进落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际推进落实中,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一些现存的阻碍,通过采取更加科学的思路和理念解决这些现实问题,确使这种新的教学模式的优势得到发挥,更好地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培养。

参考文献:

[1]温博.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21):239-240.

[2]刘尚尚.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J].考试周刊,2016,(18):112.

[3]浦义俊.对应用型本科院校俱乐部制体育课程学生考核的思考[J].搏击(体育论坛),2012,(6):15-16.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篇5

论文摘要:通过问卷调查和实验研究,对高校试行的俱乐部式教学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俱乐部教学有助于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和习惯形成,对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有积极作用。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及其体制改革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公共体育课如何将传统教学模式的教育、教学与俱乐部的活动形式有机结合,使教、学相长,充分体现体育课的活动性质,也使体育教学的教育性质与身体活动的本质有机结合,真正达到“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本课题正是力图通过实践性研究,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改革我校传统的公共体育教学体制,参考“俱乐部”的活动与组织形式,创出一条符合我校体育教学与发展的新模式。

1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现状

俱乐部(CLUB)一词源于欧美,亦称总会,为社会团体以及公共娱乐场所的总称.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教学模式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项教学俱乐部,既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限制,又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以此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和目的;并可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俱乐部组织有益的活动,丰富与完善俱乐部式的课堂常规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由于这种体育教学模式能够兼顾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是当今高校一种较理想的体育教学模式。如中国矿业大学实施的俱乐部体育教学模式,该校在每学期开学前,学生在一周任何时间内均可选课,也可在一周的任一单元的相同课程(俱乐部)的任一教处上课。其考核办法是,学生在一学期内在某一俱乐部修满规定学时,该俱乐部允许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技术、比赛、身体素质,均采用绝对评价的综合评价方法。绝对评价是学生通过俱乐部的学应达到的统一标准;而相对评价是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幅度来评定成绩。上海中医药大学对高年级本科生实施模式俱乐部制体育课教学,其方法是,在同一堂课中开设各类体育项目,每个项目为一个俱乐部,学生可根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上课,每周课能允许更换项目,既不受班级、教学进度、教学内容限制,又须遵循体育教学规律,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考核办法是:三项结合,即体育锻炼达标的年级统测,专项技术的任课教师自测和每堂课学习态度的随时评定相结合。从我国某些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看,与国外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一些差别。如英、美、法等国家大学生体育教学俱乐部在学校里是一种主要的健身和竞技的组织形式,在管理上基本是较松散的。而我国某些大学体育教学俱乐部组织形式单一,过于集中。从解决课内外体育活动脱节的最佳办法来看,在该校体育教学俱乐部活动中反映不明显。从终身体育角度来看,也未能看出应有的成效。

2我校公共体育教学状况

2.1课程设置我国《体育法》规定:“学校必须开设体育课,并将体育课列为考核学生学业成绩的科目。”按《我国高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我校大一和大二安排体育必修课,大三、大四安排体育选修课。本课题实验前,一年级上基础普通体育课,二年级为选项体育课,每周两课时。课题实验采用俱乐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是一、二年级按体育运动项目俱乐部分班上课。最近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新世纪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明确了任务与目标,进一步强化了大学体育教学及其改革。

2.2学生情况目前除承担了01、02级本科约6ooo名学生外,还兼任了“开放学院”02级约1400名学生和“网络学院”02级约60o名学生的体育课教学任务。每周有247个教学班,35名在岗教师人均约7.1个教学班,人均周教学课时约15节。在9个教学单元中,平均每个教学单元有约27.4个教学班。可见,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教学环境与条件差,我校公共体育教学的任务显得就比较重了。现在教学课程在教务处指导下,由体育部协调教研室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的软硬环境的具体情况进行了适当的安排。

2.3师资情况现有教师36人,按专业方向有:体操2人,田径12人,足球5人,篮球5人,排球3人,艺术体操2人,乒乓球1人,武术4人,羽毛球1人,游泳1人;其中男教师25人,女教师11人;专业技术职称:副教授11,讲师12人,助教13人。目前,我部教师的专项业务和知识技术结构不够广,专业技术职称结构偏低。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及学生的实践需要,我们采取把教师送出去培训和自学两条腿走路的方法。

2.4教学场馆情况现有公共体育课教学场地:室外篮球场13个,排球场7个,足球场1个,标准田径场1,游泳池3个;室内健身房一个,篮球场一个(兼羽毛球场),艺术体操房一个,乒乓球室2个(20张球台),室内教室2个,体育教学器材若干。所有场馆及器材设备均与体育系专业课教学共用。毫无疑问,现有的公共体育教学场地与国家有关规定比较差距太远,缺Vi太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共体育教学的正常进行,制约了教学改革。

3课题研究方法

3.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文献资料83篇,专著5部。了解相关方面研究发展状况。

3.2问卷调查法:对全校2ooo级不同专业学生发放问卷415份,其中有效问卷399份,有效率为96%。

3.3实地考察法:课题组成员赴深圳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武汉部份高校实地考察,观摩学习。

3.4专家访谈法:利用全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主任会议与各地专家学者进行面谈,了解全国公共体育课教学现状,并发放问卷9份。有效问卷8份。有效率为88.9%

3.5实验法:以99级120名学生健身班为试验点,进行局部俱乐部式教学。对其身体素质、形态指标等进行测试。

3.6数理统计法:利用统计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

4结果与分析

4.1专家调查结果

由调查可知,同行专家所在高校公共体育课实行的都是“三基”模式,他们对俱乐部教学模式了解也不太多,认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教学只能在部分地区采用俱乐部模式,有75%的专家认为在高校中推行俱乐部教学没有多大意义,25%的专家认为完全有必要。有37.5%的认为实行俱乐部教学模式对新世纪高等师范体育及其教学的改革有很大的意义,但有62.5%的专家则认为其促进作用并不大。从以上的调查研究表明,大多数专家对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可行性是持怀疑态度的,但对“贵校是否已经实行了俱乐部的教学模式”问题,回答“计划准备实行”的占50%,对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最大困难的调查表明主要是场地器材设备不足,学生运动水平不高,其次是体育经费不足和师资力量不足。这说明体育教学俱乐部的模式较运动处方模式、“三基”模式、“三阶段”模式、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等有其独到的地方,只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其难以运作,但大多数学校都有愿意尝试这项教学改革。

4.2对我校体育普修课学生调查与分析

通过对学生的调查研究可知,“你认为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的安排最好是?”有176人,占44.11%的同学认为一年级上基础课,二年级以俱乐部形式上选取项课,三、四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有80人(占20.05%)认为一年级上基础课,二年级上选项课,三、四年级不安排体育课;有70人(占17.54%)认为一、二年级以俱乐部形式上选项课,三、四年级不安排体育课;有l1.77%的学生认为四学年均开设体育选项课。以上可知有61.65%的同学赞同在大学二年级开设俱乐部形式的体育课,说明大多数的学生对俱乐部式的体育教学是持肯定态度的。而对现行普通体育教学一年级设基础课,二年级设选项课的体制满意程度调查表明,有222人(占55.63%)回答“一般”,有120人,占3o.cr7%的同学“喜欢”,说明现行的体育课在不能够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多数的学生在体育课堂上不能够自主地参加体育活动。对“试行俱乐部教学体制,即让学生在一、二年级中均选择自已所喜欢的运动项目上课,你认为这种教学形式好不好?”有230人占57.64%的同学回答“好”,有89人回答“很好”,这说明有79.94%的学生是同意体育俱乐部形式的教学,为我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意向参考。

在对俱乐部式教学体制在一、二年级两个学年中可以“2年学1个项目”25人,占6.26%;“每年学1个不同的运动项目”有149人,占37.34%;“每个学期学1个不同的运动项目”有175人,占43.85%;可见,学生更多地愿意选择上课时间的自主性,上课内容的多样性,这些也正是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的优点。学生对于体育俱乐部式教学内容和教师的选择,采用网络自主选择,这样更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216人(占54.13%)同意此观点,而且对“你认为现在我校体育课教学内容设置是否科学合理”问题的回答,有297人(74.43%)持模糊或否定态度的,说明学生不太满意现阶段教学内容的安排,学生自身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教学内容不新颖,也导致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4.3体育健身班实验结果分析

实行健身俱乐部式教学,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上课时间,即在每周同一任课教师上课的每一个单元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还可以自由选择上课教师,即在每周内上不同班的健身课教师,学生均可以选择,由于不同教师上课的组织形式不同,方式方法不同,其教学效果也不同。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更大的自由度。教学形式也不局限在健身馆,教学内容有篮球、排球、田径、足球、游泳等运动项目,这样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通过1学年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由表1、2、3可知,学生身体形态指标中胸围、大腿围和上臂围均呈显著性差异,学生的平均心率、收缩压、舒张压、呼吸频率也呈显著性的改善。而肺活量则呈非常显著性的变化。在身体素质方面除了50m跑没有显著性变化外,立定跳远、引体向上、lo00m跑均有显著性的差异。学生不仅课堂上活跃,而且课外活动也非常积极,从而改变了体质状况,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效果。因而,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对于我校体育课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全面实施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些经验。

5讨论

5.1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体育俱乐部式教学模式的改革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将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和现代俱乐部活动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创建为新型的教与学的综合形式,寻找到大学生体育区别中学体育的切入点,改变了小学一中学一大学一条龙的强制性重复教学形式。通过实践性研究,体育俱乐部的教学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体育运动的健身、健康问题。从体育健身班实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增强体质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必须加强体育锻炼科学性的引导、指导和辅导。因此,高校体育及其改革,必须建立一个具有代表新世纪时代特色和符合时代特点的新的教学模式。

5.2坚持以人为本,实行“开放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拓展了体育教学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三自主”,即自主选择上课的教师、内容、时间。研究的结果表明,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要求有较高的教学条件和良好的教学环境。目前,为了克服我们现在教学条件不足环境不良的状况,我们采用了科学管理、统一安排、合理调配、拓展时空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如,我们根据我校的实际和学生的需要,拉长了上课时间,增加了俱乐部教学项目,由原来安排的9个项目增加到l5个项目。但是,拓展时空拉长上课时间,实践证明还有一定的缺陷。比如,不少学生反映上午1、2节上完体育课后,对下面3、4、5节的专业学科课程会有一定的影响。从运动生理的视觉来看,上午1、2节上体育课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影响如何,还有待研究。而下午9、10节安排上体育课,则因教学占用了体育场地而影响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场地,使教学与课外活动产生了一定的矛盾。

5.3强化特长,培植兴趣,发展个性俱乐部教学模式能较大程度地发展学生个性,满足学生需要。俱乐部型体育教学采用了多类型、多层次的组织形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型体育教学的单调、乏味的教学形式,充分发挥了整体教学法功能。俱乐部型体育教学确立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目标,能使学生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另外,俱乐部型体育教学较之传统型体育教学任务也相应地从单一化向多样化发展。只有在教学任务上体现了多层次、多维度、多样化,学生不同层次的体育需要才能得到满足。同时,改变了体育教学的消极和被动局面,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和“学会”到“会用”转变的目的。

5.5扩大教学的时空俱乐部教学较大地利用和使用现有的体育场地设备,扩大了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目前高校扩招学生人数增多,师资和场馆等教学软硬条件紧缺的矛盾。

6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6.1研究表明,目前我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

一是体育教学场地严重缺乏,学生实现全员选项后,学生自由选择的时间和空间较大,而我们现有的体育教学条件和环境不能满足学生和教学的最低要求,现在我校上体育课的学生已近8000人,每天近2000学生需要上体育课,每个教学单元内平均有20个体育教学班上课,现有的体育场地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体育教学环境与条件制约了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建议按照教育部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及有关文件规定进行规划和建设,按文件精神,我校目前体育运动场地器材的缺口较大,应尽快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文件精神,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增加体育经费,促进场馆建设和器材设备的添置,尽可能地创造条件满足体育健康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

建议,为了缓解我校公共体育教学的困境,目前急需新建和改善的体育场地:新建篮球场20个、更换篮球板l2副、排球场20个、网球场8个、综合馆一座,及更新健身器材。教学的软硬环境,直接影响和制约我校体育及其教学改革的进程。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篇6

关键词:体育管理;品牌;俱乐部名称;俱乐部文化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7)01-0092-04

abstract:Basingtheirtheoreticalbasesonsuchdisciplinesasbrandologyandculturology,theauthorsstudiedthenamesofprofessionalsportsclubsathomeandabroad,soastoprovidereferenceforthenamingofprofessionalsportsclubsinChina,andrevealedthefollowingfindings:professionalsportsclubsinChinadidnotactbasedonbrandnamingprinciplesintermsofnamedetermination,theirnamesarelackinginuniqueness,creativity,distinctivenessandimplications,whichmakesitdifficulttocarryonnameculture;therewasalackoffancommunicationintheprocessofnamedetermination;thefans’senseofrecognitionoftheteamswasinadequate.thereasonswereconcludedasfollows:culturalaccumulationinclubhistorydevelopmentwasinadequate;thedegreeofmarketizationwasnothighenough;managementmodeswereoverlyprivatized,theawarenessoffanconsolidationwasinsufficient;theprotectionofclubbrandintangibleassetswasneglected.theauthorsofferedthefollowingsuggestions:namedeterminationshouldbecarriedoutbasedonbrandnamingprinciples;theclubsshouldrefertobrandnamingprocesses,standardizenamedeterminationprocedures,andstrengthenfancommunication;fromtheculturefirstperspective,theclubsshouldenhancethefans’senseofrecognitionofrespectiveclubbrands;relatedassociationsshouldstrengthenteamnameconstructionmanagement,andfocusonintangibleassetprotection.

Keywords:sportsmanagement;brand;clubname;clubculture

业体育俱乐部是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组织。俱乐部品牌及名称是以俱乐部或球队特有的队名、队标、队歌、队服和其他相关标识为外在表现形式,以俱乐部的经营管理为核心,通过比赛、球员、球迷和环境等因素综合作用而形成的一种文化和核心竞争力。被《品牌周刊》誉为“品牌资产鼻祖”的大卫・艾克[1](Davidaaaker)指出,品牌名称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之一。在当今商业化的职业体育联赛里,俱乐部的名称无疑是职业体育俱乐部最重要的资产之一。

在英超历史上曾出现过赫尔城老板欲强改俱乐部名称,球迷强烈抗议并向英足总求助的事件。在中国的足球联赛中,北京国安俱乐部已经成立23个年头,“国安”二字也早已在球迷中形成了一种文化认同,2003赛季“北京国安”改名“北京现代汽车”,但是北京市球迷协会会长王文回忆说,你根本就改变不了球迷在赛场上呐喊“国安”的习惯。俱乐部名称在球迷心目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名称是俱乐部品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一家职业体育俱乐部,当提起它的名称便会想到它的一切,它的风格与特点、辉煌与低谷。

百年俱乐部的发展过程实际就是在打造一个著名的品牌,品牌命名的原则、过程及培育品牌文化都是品牌塑造过程中重要环节。本研究从品牌的视角出发,对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名称建设进行探讨。

1中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名称存在的问题

品牌命名的目标和原则是品牌命名实践和研究的出发点之一。品牌名称应能够支持和加强产品定位和产品形象。品牌学家CeslieCollies[2]提出品牌命名的6条原则:(1)独特性、原创性;(2)差异性,对产品类别具有提示作用;(3)在产品营销的国家及地区都容易念出来;(4)在产品营销的国家和地区都容易说出来;(5)有寓意,能够传达产品的理念;(6)在变化的条件下能够延续。

1.1命名缺乏独特性、原创性、区别性

早在2002年上海足球会议上,时任中国足协副主席张吉龙曾宣布,所有的中超俱乐部都必须采取中性名称注册,俱乐部名称不再出现企业冠名,后来也有几次试图推动中性名称的改革,但都迫于各俱乐部的反对而妥协,仍保持“城市+俱乐部名+冠名商”的模式。日本在这方面也十分坚决。1965年成立的企i队性质的日本全国足球联赛,最初的8家足球俱乐部包括日立制作所(柏太阳神队前身)、三菱重工(浦和红宝石队前身)和东洋工业(广岛三箭队前身)等,到1991年川渊三郎打造日本职业足球联赛时,仅允许俱乐部在两年的过渡期内使用原财团冠名的名称,1993年开始必须使用和企业完全脱钩的中性名称。改变俱乐部名称完全由企业私有的旧时代,使职业足球联赛正式在日本生根,才有日后联赛的飞速发展。

中国体育职业联赛俱乐部名称,如“广东宏远华南虎东莞银行篮球俱乐部”“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俱乐部”“山西汾酒猛龙篮球俱乐部”等都含有中性的动物名,但在俱乐部简称中除“上海大鲨鱼篮球俱乐部”外,全部采用“地名+企业名”的方式,违背了CeslieCollies所提出的原创性,在一定程度上缺少与其他行业品牌命名的区别,例如当提到“广州恒大”的时候,它可能代表着恒大地产也可能代表着足球俱乐部。

1.2名称缺少寓意,不能引发球迷共鸣

现在nBa赛场上30家不同风格的俱乐部,在对其名称进行系统整理归纳后,按事物、人及行为和动物大致分为3类,而不管哪一类,各俱乐部名称都能够显示出其球队特有的文化,或表达出人们对传统习俗的继承和尊崇,现实情境下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或象征着球队在精神上的追求,激励球队不断前进[3]。

凤凰城太阳:1968年,28000多名球迷参与俱乐部命名的活动。俱乐部希望名称能够突出阿利桑那州终年太阳普照的景象。最终塞林达提出的“太阳”,以其意义明确、表达直接而当选。

华盛顿奇才:1946年,一支名叫“子弹”的篮球俱乐部在巴尔的摩建立。1996年俱乐部老板波林决定改掉这个带有暴力倾向的名称,最终决定启用“奇才”,它象征着无穷的能量、超强的威力,这也是波林对俱乐部寄予的希望,希望那是一支拥有智慧和魔力的俱乐部。

芝加哥公牛:1966年芝加哥公牛加盟nBa后,由俱乐部第一任老板迪克・克雷亲自定下此名。克雷说:“公牛不屈不饶、临危不惧,在篮球场上,还有什么比这种精神更宝贵?!”于是公牛成为俱乐部的名称,并一用就是半世纪。

克里夫兰骑士:1970年克里夫兰新成立一支篮球队,在报纸上举行的起名有奖活动中,杰里・托姆科的“骑士”成为获胜者。他在解释自己的灵感时称:“骑士代表的是一群勇敢无畏的人,不管最终命运如何,他们从不屈服投降。”

尽管CBa俱乐部在名称中出现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名,但有4家俱乐部名称用到“龙”,3家俱乐部名称用到“虎”,3家俱乐部名称用到了“狮”,所传达出来各球队的精神文化内涵区别性较小,也并没有显示出球队的风格特点及与众不同的球队文化。北京鸭首钢俱乐部的名称中甚至出现“鸭”,很难将篮球运动中的速度与激情、拼搏与进取的精神与这种动物联系起来。如果只看这家俱乐部名的简称,更像是中国的企业组织的联赛,根本无关俱乐部的风格特点或精神追求,很难引起球迷的共鸣。

1.3易名频繁,俱乐部品牌文化难以传承

有研究表明,我国职业联赛俱乐部易名频率较高,中超联赛中平均每年有2至3家俱乐部,随着冠名权的出售而更改名称,据不完全统计,总易名次数早已超过100次[4]。如今在中超,只有北京国安还保留着组建俱乐部时的名称。而辽宁宏运的更名仅进入21世纪以来,就有过“辽宁抚顺特钢”“辽宁波导战斗”“北京三元”“辽宁中顺汽车”“辽宁中誉”“辽宁”“辽宁葫芦岛港”“辽宁西洋”“辽宁宏运”等9个名字,从2000―2008年,几乎是一年换一个名称。

欧洲职业体育俱乐部实行股份制,俱乐部是经济独立的个体。因此,注重品牌成为俱乐部经营发展的根本,俱乐部的名称就是俱乐部的生命。人们提到曼彻斯特就想到红魔曼联,说到巴塞罗那就提到巴萨,俱乐部股权可以易主,球衣胸前无广告的传统可以改变,但球队的名称几乎不会更改。

对比发现,中国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名称易名频繁,俱乐部苦心经营的氛围难以得到传承,“名称在变化的条件下能够延续”这条原则与国外俱乐部相比差距较大。

2基于品牌的命名过程

通常认为品牌命名过程有8个步骤:(1)获得有关产品或服务的详细信息;(2)开发和确认命名标准;(3)开发大量的候选名称清单;(4)删选缩减候选名称清单;(5)对缩减的名称清单进行法律可行性调查;(6)在剩余的候选名单中选择最终的候选名单;(7)进行初步的概念设计;(8)结合消费者调查资料对选出的名称进行评估[5]。虽然俱乐部名称的确定很难严格按照以上步骤进行,但是能够得到球迷的认可是很重要的环节。nBa俱乐部名称的确定非常重视球迷的参与,通常会通过公开征名活动投票选出球迷心中最合适的名称。

1974年,新奥尔良市为其职业篮球俱乐部举行一场征名活动。活动组委会提供了6500多个名字。最后有8个名字进入“复试阶段”:爵士、公爵、新月、飞翔员、阿卡迪亚人、布鲁斯、三角洲和骑士。在经历一番剧烈争论后,俱乐部官员在1974年6月7日新俱乐部的名字叫作“新奥尔良爵士”。

Dallasmavericks(达拉斯小牛)成立于1980年。1980年3月当地电台wBap展开了一个名为“nametheteam”的竞赛,一个5人委员会收到超过4600多项建议,最终把候选范围缩小为:“mavericks小牛”、“wranglers争论者”和“express快递”。最后胜出的是mavericks小牛。

而中国的职业体育俱乐部在名称确定上却很少有征求球迷的意见,广州6大球迷协会曾联合《致广州恒大集团和阿里巴巴集团的一封公开信》,希望名称去除企业元素,将俱乐部名称定为“广州FC”、“广州华南虎”这样的中性名称,但俱乐部最终将其定为“广州恒大淘宝”,在一定程度上伤害了球迷的感情,影响球迷对俱乐部的认同感。

3基于品牌的文化认同

文化因素是品牌驱动的重要力量,在消费者心中,喜爱的品牌不仅代表着商品的质量、性能,更代表着自己的价值观与生活方式,消费者所购买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一种对品牌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追求和自我情感释放。

文化认同是指对某一特定文化欣然向往,拥有好感并有意追求、融入c实践,就是对某特定文化的认同感[6]。优秀的品牌文化使消费者对其产品的消费成为一种文化自觉,从而形成了品牌文化认同。

每一家体育俱乐部都是一个品牌,在球迷看来,他们所支持的俱乐部不仅是因为它的战绩、拥有的球星,更多的可能是因为俱乐部打法风格是自己喜欢的类型,与球队在落后时依然拼搏到最后一刻的精神产生共鸣。“公牛队”的球迷可能会认为自己也会像名称那样有一种公牛的勇敢与坚韧[7]。

活跃在欧洲顶级联赛的传统足球俱乐部都有一大批赞助商,但名称仅仅强调地域性,不会冠以任何别的名称。比如意大利的“国际米兰俱乐部”与“aC米兰俱乐部”,英格兰的“曼彻斯特联俱乐部”与“曼彻斯特城俱乐部”,这些与商业品牌毫无瓜葛的名字是世界足坛公认的旗帜,球迷更容易找到对他们俱乐部文化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对球迷而言,身处注重传承的群体组织,孤立的个体更容易找到身份认同。经年累月的品牌效应更利于俱乐部的长远发展,球迷对于球队文化的认同也是俱乐部发展的重要保障。我国的俱乐部名称却总是因股份或投资主体的频繁变动而更改,其商业化氛围远远大于文化氛围,球迷对俱乐部文化的认同感又从何谈起[8]。

4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名称问题归因

4.1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不足

欧洲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发展已有百年历史,大多数是基于城市或社区的体育社团而创立,代表一个社区人群的利益、球迷的诉求,具备很强的社区代表性,是当地文化形成的一个载体。而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多数成立于20世纪90年代,其发展是在国家强制力的扶持下形成的,大部分职业体育俱乐部有“举国体制”下的体工队背景,为国家利益常会影响运动员正常的职业比赛,忽视俱乐部球迷的感受。中外职业体育俱乐部发展根基的差异,凸显我国俱乐部文化积淀的不足。

4.2市场化发展能力不强,过于依赖赞助商

欧洲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成立于商业化进入体育领域之前,历经百年发展,其名称本身就是知名品牌,如曼联俱乐部的品牌价值约为12亿美元,即便被任何企业收购,也不会更改品牌名称。而我国职业联赛的发展起步较晚,当时职业体育已经大规模商业化,需要资本扶持的意愿迫切,国内职业体育俱乐部产权不明确、市场化发展不足,在门票、电视转播权上无法获得理想的收入,而可观的“冠名权”便成为俱乐部收入的重要来源。相比欧洲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冠名权”大都只体现在胸前广告,中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则需要通过更改名称才能获得赞助商的资助,中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名称频繁更迭的原因也正是源于此。

4.3管理模式过于私人化,重视球迷意见不足

欧洲职业体育俱乐部大都是董事会制或股份制的管理模式,并且扎根于球迷,球迷的意见对俱乐部事务会产生很大影响,球队随意改名会影响球迷感情,进而在商业收益上也会产生巨大损失。而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管理模式不够合理,更多表现为私人化,并且很多俱乐部的投资人有着很强的利益诉求,导致在俱乐部更名过程表现出随意性。尽管政府体育主管部门给出相关管理规定,但审批过程流于形式,监管力度不够,致使问题依然存在。

4.4忽视俱乐部品牌无形资产的保护

俱乐部名称是职业体育俱乐部无形资产的重要载体,随着职业联赛发展体系的完善和商业化进程,职业体育俱乐部无形资产的开发和利用已经成为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英国曼联足球俱乐部的无形资产收入占到了总收入的一半以上[9]。欧洲的职业体育俱乐部注重通过球服、吉祥物等特许产品的销售巩固球迷,培育自身品牌的无形资产,扩大俱乐部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投资者在投资或收购俱乐部时无法支付庞大的无形资产,改名也便不可能实现。而国内职业体育俱乐部注重眼前利益,对其积累的球迷及品牌文化不够重视,在发展过程忽视无形资产的培育,失去对庞大无形资产的制约,投资者更易买下俱乐部“冠名权”以实现广告目的。由于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的历史发展根基与现实条件及管理模式的综合影响,俱乐部管理者的品牌意识缺位,导致在品牌建设过程中没有遵循品牌命名的原则与程序,忽视名称对于俱乐部品牌文化培养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认为,我国职业体育俱乐部名称建设缺乏品牌意识,其独特性、原创性、差异性不足,忽略象征俱乐部精神、风格特点的中性词语的运用,频繁更名更是违反“品牌在变化的条件下能够延续”原则。俱乐部的命名大都采用由俱乐部高层直接决定,缺乏与球迷的沟通互动,没有基于品牌命名的一般过程,在一定程度上违背市场的规律。名称缺少能够引起球迷共鸣、带有特定文化寓意的中性词语,导致球迷对于俱乐部的文化认同感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俱乐部历史发展的文化积淀不足,俱乐部自身市场化发展能力不强,管理模式过于私人化,重视球迷意识不足并忽视俱乐部品牌无形资产的保护。在我国逐渐推行市场化运作的当下,品牌意识应该成为职业体育俱乐部品牌建设的首要意识,改善职业体育俱乐部命名问题需参考品牌命名的原则,实现名称的非企业化,减少易名现象;规范名称确定的步骤,并加强与球迷交流;走文化先行的道路,增强球迷对俱乐部的品牌文化认同;相关体育协会需加强对俱乐部名称建设的管理,强化品牌经营意识,注重俱乐部品牌无形资产的保护,努力打造百年品牌俱乐部。

参考文献:

[1]aaKeRD.managingbrandequity[m].newYork:newYorkFreepress,1991.

[2]CeSLieC.anametoconjurewith:adiscussionofthenamingofnewbrands[J].europeansJournalofmarketing,1977(5):340-363.

[3]陈德旭,彭志强.nBa球队队标的文化学释义[J].体育文化导刊,2012(2):155-158.

[4]阎宝莹,张文健,宋立业.我国职业足球俱乐部名称变化频率及后果分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25(3):14-15.

[5]殷志平.多维视角的品牌命名研究――研究综述及展望[J].南京社会科学,2006(12):129-136.

[6]苏勇,李智娜.异国文化认同感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及启示――以韩流风潮为例[J].市场营销导刊,2008(4):39-42.

[7]赵红艳.体育崇拜的文化学释义[J].体育学刊,2009,16(3):23-25.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篇7

关键词:健身俱乐部家庭健康网络计划

健身俱乐部作为我国一项新的体育产业,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并已逐步进入我国地方性经济产业的行列。人们意识到身体健康是更好工作的基础,优美形体是自信的源泉,同时健身操锻炼有助于消除工作中的压力,缓解不良情绪,这些都是他们参加健身锻炼的动力。目前健康成为人们首要关注的问题,“花钱买健康”成为一种时尚,为此各种健身俱乐部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俱乐部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成为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首要关注的问题。由于我国健身俱乐部的起步较晚,上马快,缺乏明确的俱乐部经营理念,各种俱乐部提供的服务雷同,没有突出个性化的消费要求,这种市场的短期行为和投机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而且由于盲目投资造成个别项目供大于求,竞争空前激烈,投资回报降低,也打击了投资者对健身娱乐市场的积极性。俱乐部如何在健身行业争取到优势?如何能体现服务的个性化?健身俱乐部采用新的营销模式,构建个性的营销体系,是娱乐业亟待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外国健身俱乐部的研究分析,针对国内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适合我国健身俱乐部发展的新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在我国俱乐部行业还未被采用,有一定的可行性。

1.健身俱乐部的现状与经营模式

1.1健身俱乐部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也随着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而迅速发展,大中城市甚至县城乡镇都有好几家健身俱乐部,这使我国的健身行业受到严峻的考验,各俱乐部之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我们发现每天都有数家俱乐部面临倒闭或者是亏损经营,但每天仍有数家俱乐部跻身于健身行业。这是由于缺乏对市场的分析,功能单一,服务没有特色。

经营项目的多少与俱乐部的规模大小成正比,而实际上我国的健身俱乐部经营项目几乎是同一模式,产业大众化,一旦有一家俱乐部成立马上就会有更多的同样的俱乐部接踵而至,每个俱乐部的经营项目无非就是瑜伽、器械、有氧健身操、动感自行车、普拉提等项目,很难让消费者选择更多的项目,缺乏服务的个性化。收取会费的形式有两种:一是会员制的收费方式;二是零散的学员和收费方式。会员费从次卡、月卡、季卡到年卡,从普通卡到贵宾卡、银卡、金卡,其主要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会员参加训练。场地设施与开放时间:以室内活动场地为主的健身俱乐部、中小型规模的俱乐部较多,大部分俱乐部利用下午或晚上开放,全天开放的俱乐部很少,这是因为俱乐部是为会员服务的,主要依据会员的空闲时间来定,每次活动时间平均为55min,最长60min,最短45min。

1.2我国健身俱乐部普遍采用的营销模式

健身俱乐部中存在几个误区:所有的健身俱乐部都非常一致地采用会员制而排斥非会员的顾客进行消费;盲目扩大规模、搞连锁经营,大家还是在同一价值曲线上竞争,比谁的服务好,谁的市场营销有力,盲目引入一些国外俱乐部管理模式。我国普遍的俱乐部营销大都是相同的,首先是俱乐部的项目发展,总希望开展更多的项目,以便使会员有更多的选择,却受到财力和利益的约束。健身俱乐部的目的是吸引更多的会员来参加所提供的服务,以赚取更多的会员费用,至于怎样吸引会员,怎样使自己的服务产品让人们接受,关键看俱乐部的市场营销,所谓俱乐部营销是指俱乐部通过各种营销模式吸收会员参加,并提供适合会员需要的服务,以培养俱乐部会员的忠诚度,进而使俱乐部获益。

1.2.1会员制营销

会员制是俱乐部为了能争取到长期的稳定的消费者采用的促销方式,主要作用是建立长期稳定的消费者来源,能培养俱乐部忠实消费者,给俱乐部带来可观的会费收入。但目前的情况是所有的健身俱乐部一窝蜂地采用会员制,而排斥非会员的顾客进行消费,实际上,将很多想来培养健身习惯的顾客挡在了门外,整个行业失去了一大批顾客。

1.2.2价格广告营销

俱乐部的前期宣传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产品的出现要想使人们留下印象,就要通过各种广告等宣传手段的利用,在我国的健身行业中普遍采用了一些传统的营销手段,主要包括“价格战”,“硬广告”及各种简单的社区促销活动。采用“价格战”能吸引人们的注意,但这同时也使俱乐部的利益和某些会员的利益受到损失,规模较大的俱乐部也许可以在竞争中获胜,而一些小型的俱乐部将经受竞争的残酷,可能在竞争中倒闭,这对我国的体育产业发展或公平竞争都会造成不好的影响。采用“硬广告”则可以更多的吸引人们的眼球,能够使会员对健身俱乐部留下印象。可是一味地广告宣传,不仅造成了俱乐部的投资过大,而且直接影响到了俱乐部的服务质量。俱乐部作为一种服务性行业,卖出的应该是俱乐部的服务态度、服务产品,服务产品与有形产品相比,还存在多方面的特点,如服务产品的无形性,不可贮藏性,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以及消费者对服务产品质量评价的主观性等。这些特点给健身俱乐部的营销实践带来了一些新的特殊问题。由于很多经营者没有意识到服务行业产品的特点,造成很多健身俱乐部经营不善,效益不佳,门庭冷落。

1.2.3连锁经营

连锁经营可以争取到空间优势,能够吸引更多的会员参与到俱乐部提供的服务当中,对健身俱乐部的品牌也是一种宣传,这种经营模式的确可以增加会员数,但是对于实力较小、较大的俱乐部来说这种方式无疑是给自己在管理、经营方面带来更大的压力。

2.家庭健康网络计划新营销模式的分析

网络营销与传统的营销模式相比,它所面对的是互联网这样一个虚拟空间,互联网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网络营销必须摆脱传统营销中一些旧模式的束缚,实现这种营销模式的关键是必须采用一切办法把顾客吸引过来,建立稳定的顾客群。健身俱乐部需要个性化,包括服务个性化、管理个性化、营销个性化,而家庭健康网络计划作为一种新的营销模式将会对我国俱乐部的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加入wto,体育健身俱乐部已处于全球的经营环境,树立以客户为中心,个性化服务至上的经营思想,更新俱乐部经营理念,改进业务流程和作业质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提升体育健身俱乐部价值创造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顾客提供个性化的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的特殊需求,是对俱乐部的生产和营销方式的一次新的挑战。

2.1家庭健康网络计划模式的概念

家庭健康网络计划是德国一家LinzenichFitnessgroup健身俱乐部采用的一种营销模式,它是指利用网络技术系统来对无法进入健身俱乐部的人进行家庭健身指导,通过建立家庭健身计划和家庭健身资料库,对那些想进入俱乐部消费但由于种种原因却不能去的健身爱好者提供的一种服务,也是一种新的营销模式,为此该俱乐部发展了很多会员,进而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潜在客户网。为服务对象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和科学的运动处方,确保健身效果及训练后恢复质量。就营销心理而言,“慕名而去”是新客户的首选。网络广告远比一般常规媒体更具经济效益,直接利用网络广告进行产品销售,可节省更多销售成本。

2.2家庭健康网络计划模式特征及优势

2.2.1提高营销效率。在网络上,信息优越性,服务器的存储成本低,信息内容大,传送速度快,网上信息不断更新且易于搜寻。利用这一交流渠道,俱乐部的市场服务信息、销售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将大幅度提高。俱乐部可联通全球展示服务产品,宣告“我在此处,我从此业”,及时地了解业内动态;高效率地制订出服务营销计划;根据顾客类别定制信息,便捷地同顾客交换意见;顾客可在网络终端自行检索符合自己的健身计划,减少传统式的咨询。

2.2.2降低营销预算。

网络营销的初建成本较高,但维护费用的减少和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把它抵消掉。俱乐部的服务项目,为顾客建立的家庭健康计划将随营销效率提高而降低。

2.2.3延伸营销市场。

网络广泛的涉及面创造了一个便利的即时全球社区,使俱乐部用最少的投入拓展最广阔的市场。通过网络营销可以得到更多的浏览率,使俱乐部的形象提升,从而扩大市场。

2.2.4改进直销环境。

在网络空间里,年龄、种族、、企业规模等对营销的制约大大减少,俱乐部可以充分加入到自由市场体系中。在某种意义上,通过网络计划的推广可以使顾客对自己的俱乐部和其他俱乐部之间有鲜明的选择性。

2.2.4创新营销方式。

客户的需求在增多,对欲购服务产品需要更多地分析资料,对产品本身要求更多的发言权和售后服务。营销人员可以借助网络固有的互动功能,鼓励客户参与产品服务的决策,如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服务项目、自己下定单等,在定制销售过程中,顾客参与越多,售出产品的机会就越大。

2.3我国采用家庭健康网络计划的可行性探讨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发展飞速,电子信息无时无刻不对任何领域进行渗透,健身运动也不例外,我们应该通过互联网这一现代信息传播媒体对健身俱乐部会员进行网络化服务,以便提高会员的忠诚度,是一种会员的持续。我国近年来在网络应用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网络应用已经是很普及的现象,特别是人们空闲时间的增多也给网络的推广,扩大了发展空间,每日的网络浏览量是难以计数的,通过家庭网络健康计划的推行,会使更多的健身爱好者满足自己的健身愿望。在我国健身行业是有一定的发展前景的,之所以健身俱乐部在经营中遇到会员的不固定、减少等问题,说明健身俱乐部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比如:有的会员或者健身爱好者以为在众目睽睽之下进行健身活动,感到很难为情,因为有些会员或者健身爱好者在自己的身材或心理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而不愿意在大庭广众之下展现自己;在锻炼高峰阶段,场馆比较拥挤,从而失去了某些健身器材的机会;会费可能比较昂贵,对于某些人可能是一种负担;各个健身俱乐部各有一套自己的健身理念,有些人可能对此感到不适应;仅仅去健身房是不够的,到那里还要实实在在地刻苦锻炼;尽管健身者可以充分利用那里的各种健身器材和学习花样繁多的锻炼方法,时间久了同样会使人产生乏味感;单凭支付高昂的会费不可能使健身者保持高昂的健身兴致;健身场所良莠不齐,如果选择错误就有可能既浪费了时间又浪费了金钱。

从被调查的健身俱乐部的收费现状了解到,健身俱乐部大多实行会员制,通过各种消费卡的方式进行经营[6]。首先,俱乐部会失去一大批锻炼者,其次是俱乐部的声誉也会随之降低。俱乐部在这样的情况下再想往前发展,面临的困难也就越来越大,所以俱乐部在功能和特色上下功夫,做到和别的俱乐部不一样,有自己特色的适合大众胃口的健身服务项目,这样才能吸引锻炼者的加入。俱乐部还可以在会员中进行问卷调查,通过调查针对性地改变自己的经营方式,多和国外的有经验的俱乐部联系,学习他们先进的营销管理模式和锻炼方法,再结合自身的条件进行调整,努力创出自己的品牌。缺乏明确的俱乐部经营理念,各种健身俱乐部提供的服务类同,没有突出个性的消费需求,是没有多大发展空间的。家庭健康网络计划可以通过多种网络的形式来进行对俱乐部的销售,比如可以通过俱乐部网站、QQ号码(群)、邮件,来与客户进行沟通,建立家庭资料库,以便日后队成为俱乐部会员的顾客而提供更好的服务。

3.结论

目前我国的健身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许多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同时由于我国健身俱乐部发展经验不足,经营模式大众化,在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过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挫折既是正常的又是暂时的。家庭网络健康计划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取得收益,但是一旦得到顾客的认可,得到顾客的好评,真正以顾客为重,这就是与其他俱乐部营销不同的亮点。根据健身健美消费者的特点,一般来说都需要通过较长时间的锻炼才能看到消费效果,也就是说要通过一个较长的时间才可能达到一定程度上健身俱乐部的良性自养式运转,因此经营者应做好长效获利的准备。家庭网络健康计划可以加强会员和健身爱好者的忠诚度,长期开展的营销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俱乐部打造一批忠实的会员。一批忠实的顾客对俱乐部来说,意味着一部分稳定的顾客来源,他们除了本身给俱乐部提供一定的利润保证外,还是俱乐部最佳的口碑宣传者。

参考文献:

[1]马渝等.我国居民体育消费水平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3):10-11,15.

[2]在藏,马更娣,张莹等.中国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概况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6):10-11.

[3]李伟.论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关系营销模式[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7,23,(5):45-47.

[4]陈爱民,余卫平,董伦红等深圳市健身俱乐部现状及发展建议[J].体育学刊,2006,13,(4):44-46.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篇8

关键词:网络营销;健身俱乐部;发展

随着我国网络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营销方式――网络营销,它以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基本工具,大大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成为现代企业营销的必备手段。网络化是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根据网络营销原理,主要探讨网络营销在我国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状况。

一、网络营销对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影响

从上世纪90年代起,我国健身行业经过分化整合以及经营策略的再探索,已逐渐走入一个成熟稳健的发展时期。与传统营销手段相比较,健身俱乐部运用网络手段进行营销具有以下优势:首先,能增强与客户的互动性,可以帮助企业实现全程营销的目标;其次,有利于降低成本费用;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市场占有率和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正因如此,网络营销对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

1.有利于扩大健身行业的市场规模。网络营销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企业的营销范围更广、时间更长。我国健身行业如果利用网络营销技术开展营销活动,就可以将营销范围从地区扩展到全国,将营销活动的时间由原来的8~10小时扩展到24小时,实现企业营销活动的全球化、全天候。营销活动范围的扩大和时间延长,无疑会增加企业的市场空间,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

2.有利于实现以会员为中心的营销理念。在网络营销中,健身俱乐部将营销信息通过网络传递,会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地选择接受信息。当会员对企业的产品感兴趣,就可以“鼠标加键盘”的方式实现与企业营销人员的直接交流。这可以让健身俱乐部及时、广泛地收集顾客意见或建议,从而使健身俱乐部可以根据会员需求及时改变、开发新产品,直接提供交互式服务,在健身俱乐部与消费者之间创建高效的营销互动机制,克服健身俱乐部在传统营销方式中针对性不强、效果差的弱点。

3.有利于降低健身俱乐部的营销成本。一是健身俱乐部可利用电子邮件、网上电话、网上会议、网上聊天等方式与顾客进行交流,这样可大大节省交通和通讯费用;二是健身俱乐部利用网络广告宣传健身产品,不但比电视广告、广播广告等传统广告方式更灵活,而且制作和成本将更低;三是健身俱乐部可利用网络营销的自动化和智能型优势,减少营销人员的数量,实现集中营销,降低管理人员的成本。

4.有利于健身俱乐部全方位地宣传。健身俱乐部利用一些现有的数字软件技术,将传统各种媒体功能集于一体,结合文字、图像、声音等多媒体传播信息全方位宣传,甚至可以利用计算机虚拟现实让会员身临其境地体验健身。健身俱乐部运用网络全方位地展示,从而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获取品牌效应,避免传统恶性价格竞争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5.有利于增强健身俱乐部的竞争能力。在传统的营销活动中,由于受地理环境、配备设施、店面大小、市场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企业的营销效果和营销状况差别较大。这种不平等的竞争环境容易形成市场垄断。网络营销消除了企业竞争的无形壁垒,健身俱乐部无论处于什么层次,均可利用这种方式展示商品、传递信息、开展服务,从而可方便、快捷地加入到大市场中参与竞争,使得原始资本和资源相对较少的健身俱乐部能从国际市场争取到一定生存空间,提高竞争能力。

二、我国健身俱乐部网络营销现状

1.网站设计简单。俱乐部要运用网络进行营销,首先得建一个网站。国内健身俱乐部创建的网站普遍比较简单:一是形式简单,大多数健身俱乐部网站仅由文字和图片组成,缺乏运动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二是内容简单,大多数俱乐部网站主要侧重介绍一些常识性内容,信息类内容多,参与性内容少,人们缺乏对健身俱乐部的深入了解和体验,也无法通过网站得到相应的信息等。

2.营销方法单一。目前我国健身俱乐部开展网络营销时,所采用的营销方法主要是基于internet的营销,网络广告形式也缺乏多样性。如:不重视与相关站点的广泛链接、缺乏有针对性地开发基于电子邮件的许可营销、没有充分利用各种营销工具等。

3.服务层次低。健身俱乐部属于服务性行业,服务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俱乐部的成败。在整个服务过程中,营销服务是接触客户的第一步,网络营销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的健身行业的网络营销普遍存在着服务层次较低的现象。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篇9

摘要健美操是如今较为流行的健身方式之一,随着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健美操教学也逐渐受到了重视。然而,健美操教学所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也无法带来很好的成效,健身效果也无法实现。俱乐部教学法是健美操教学所应用的新方法,其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也能够提高健身效果。本文主要对俱乐部教学法进行了简析,并对健美操教学中的俱乐部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之间的区别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俱乐部教学法传统教学法比较分析

健美操教学的目的是在体现美的同时,起到一定的健身效果。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健美操教学所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健美操教学的需求。俱乐部教学法不同,这种教学法是健美操教学的新方法,其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提高健美操运动所起到的健身效果。因为健美操俱乐部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有着一定的优势,这就使得俱乐部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一、俱乐部教学法简析

现如今,健美操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俱乐部教学法,其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俱乐部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就是将同年级但不同班级的学生组成一个健美操俱乐部,并邀请想要学习健美操的学生加入,从而使学生在健美操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同时,在俱乐部教学法的应用中,学生不会受到教师、教学内容的限制,也不会受到课堂的限制,学生可以随意的选择学习内容,这可以使学生很好地学习健美操,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身心也能够得到健康发展。

特点分析:健美操教学中所使用的俱乐部教学法的特点就是教学的灵活性比较强,不想传统教学方法那样枯燥呆板。传统教学方法在应用的时候,一般都是教师教动作,学生跟着教师学,很容易使学生对学习健美操产生厌恶情绪。而俱乐部教学法则不同,在其的应用中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课程,而且学生也可以自由安排学习时间。这就使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能够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健美操转化为主动学习健美操,同时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极大的帮助。此外,健美操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学生在学习健美操过程中,学生心理上存在的压抑、烦躁心理也能够得到很好地释放。而且,学习健美操也是学生缓解身心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二、健美操教学中的俱乐部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

(一)教学思想方面的区别

在健美操教学中,较长使用的教学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另一种是俱乐部教学法。其中,健美操教学中使用的传统教学法的教学思想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主要目的。实质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增加学生的运动量和运动时间为主要形式。这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就是由于每位学生的身体素质不同,身体每天所能承担的运动量也不同,而这种教学方法又是对所有学生都以同样的运动量为运动标准,所以很容易导致部分学生的身体出现问题。俱乐部教学法则不同,其的教学思想是以学生的健康为主,以适当的运动量和相应的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旨在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使学生的知识量能够得到一定的提升。而且,在俱乐部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也能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对保持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也有极大的帮助。

(二)教学目标方面的区别

在健美操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的实施是将增强学生的体质作为教学目标,在教学中的中心是教师,学生只能被动的学习动作和知识点。而且,为了完成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时间,学生需要遵照教师的安排进行学习。而俱乐部教学的教学目标则不一样,其的教学是为了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此外,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学到相应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增强自身的体质,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对健美操有更好的了解。而且,在俱乐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能够得到很好地发展。

(三)教学模式方面的区别

传统教学方法开展健美操教学往往需要依托课堂,而俱乐部教学则不受课堂的限制。在健美操教学中,俱乐部教学方法的应用使得学生可以选择学习内容,也能够选择学习时间,不会在受到教师的限制。而且,在俱乐部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学生之间也可以实现共同学习,如果某位学生的动作出现了错误,其他学生也可以对其进行纠正。此外,在利用俱乐部教学法进行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教师可以将俱乐部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健美操比赛,以便使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同时对学生更熟练的进行健美操运动也有一定的帮助。另外,俱乐部教学法的教学主动性要求比较高,学生学习健美操也是一种主动需求,在健美操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主能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提升。

(四)教学成果方面的区别

利用传统教学方法进行健美操教学的时候,教师一般都只重视教学过程,而不论学生学的效果如何,教师都不是很注重。即传统教学方法只能实现学生想要提高自身健康状况这一基本需求,无法满足学生想要增强身体素质这一个性化需求。俱乐部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区别就在于俱乐部教学法不仅重视教师教的质量和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对学生学习健美操的成效也比较重视。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成果的不重视,很容易导致学生对学习健美操失去兴趣,对培养学生的运动习惯也有极为不利的影响。俱乐部教学法则不一样,利用俱乐部教学法进行教学,教师不仅注重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提升,同时也会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也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对提高学生的主动性、舒缓学生的心理状况也有极大的帮助。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健美操教学中,传统教学方法和俱乐部教学方法的区别就在于传统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一定的限制,学生也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健美操学习中去;而俱乐部教学法则没有这样的限制和要求,学生可以随意的安排学习时间,并选择学习内容。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俱乐部教学法进行健美操教学比传统教学法的优势更大,俱乐部教学法是以动作的教学为主,在此基础上辅以相应的知识和理论;而传统教学法则是以知识为主,以动作为辅。

此外,俱乐部教学法在塑造形体美、增强身体素质方面比传统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更好,教学方式也更加新颖。学生在俱乐部教学法的实施下,自身的体质和心理素质能够得到更好地增强。这就使得俱乐部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中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张桂玲,庄伟.高校健美操俱乐部教学与健美操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研究[J].运动.2013.9.

[2]耿炳辉,王擎宇,陶蕴文.健美操选项课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12.9(12).

[3]梁红英.“俱乐部模式”在健美操教学实践的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8(20).

[4]汪英.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23(4).

传统文化如何与时俱进篇10

现状与问题

武术类期刊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武术热的兴起而发展,《中华武术》《武林》《精武》《武魂》《武术健身》《拳击与格斗》等期刊先后发展壮大,其中《武林》是中国内地出现的第一本武术类期刊,而且因为率先在国内连载金庸小说,掀起了国内长达近10年的武侠热潮,最高发行量曾达到创纪录的350万册,成为该类期刊当之无愧的第一品牌。《武林》不仅让武侠小说和金庸的名字深入人心,并在客观上传承发扬了中断过数十年的中华武术传统文化,更直接影响并培育了无数热爱武术运动的青少年。如果说是武术热直接引发了全国范围的武术类期刊的创办与辉煌,那么武术热的退潮,则正好与该类期刊的发展出现下降趋势保持了同步。《武林》到2006年停刊就似乎是自然的事。据统计,目前出版发行的武术类期刊有14种,但是发行量和刊物的广告收入均大幅下降,要想让该类期刊出版发行重现辉煌,变革势在必行,唯有变革才有出路。

武术类期刊历经3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同时还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经营理念落后。经营理念落后体现在期刊栏目多年不变、封面单调、印刷质量不高等。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纸质媒体如不进行创新、不改变经营理念,那么面临的困境会越来越严重。引进先进的经营管理方式和手段、引进职业经理人改变传统经营观念是武术类期刊改变困境的关键。

竞争意识匮乏。多数武术类期刊是国内体育院校和科研单位办的,办好期刊的动力不足,内部安于现状,缺乏竞争意识。对外表现在刊物缺少变化,没有竞争力,吸引不了读者,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每况愈下。因此,改变传统观念全方位引入竞争机制,让收入和期刊的发行量挂钩,这样才会有效调动员工积极性,形成比较完善的竞争机制,才能保障期刊出版发行的高质量,才能形成良性循环,进而保障刊物健康有序发展。

服务意识不强。刊物的读者是上帝,但是实践中许多期刊社没有做到这一点,刊物投递不及时、刊物缺失,编辑部对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回复不及时或不重视,出现这些情况说明期刊的服务质量差,服务意识不强。因此,提高期刊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是办好期刊的基本要求。

发展对策

明确市场定位。现代市场经济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出现新事物周期短、变化快。经营单位的产品是否具有竞争力,与产品清晰、准确的市场定位密不可分。武术类期刊作为一种文化商品同样面临此问题。首先要明晰期刊定位,主要包括读者群体、盈利模式、发行网络、竞争对手等,这方面做得比较好的是《中华武术》。《中华武术》成立了会员俱乐部,会员均订阅《中华武术》,这样就使得自己的部分读者群稳定下来。会员俱乐部为会员建立个人资料档案,每年不定期邀请名家如陈正雷等举办中华武术大讲堂,为读者与名家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和平台,会员之间也增进了感情,拉近了距离,而且这些读者对如何办刊、如何贴近市场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凸显特色。期刊的栏目设置反映出期刊的办刊宗旨和特色。栏目设置应围绕自身优势、突出重点,要充分体现自身的办刊宗旨,形成特色栏目,秉承设置栏目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读者需求”和“凸显差异”,从而体现出独具风格的办刊特色。同时在栏目的设置上,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强化特色。通过固定的特色栏目培养固定的读者群,稳步提升发行量和广告收入,形成良性循环。如《中国体育》的《封面报道》和《体坛观察》栏目,《运动休闲》的《装备》和《行走天下》栏目,《新体育》的《人物》和《特别报道》栏目,这些栏目报道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也为刊物带来了广告客户。

强化品牌。品牌是一个期刊的无形资产,需要经营者长期培育、经营,唯有如此才能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品牌建设和发展是武术类期刊经营的首要战略问题,需要牢固树立品牌意识,不断提升期刊品牌的竞争力,使品牌的内在价值得到充分挖掘。

品牌的创立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创新,没有有效的品牌推广策略,就会使已有的品牌得不到延伸,或者品牌被遗弃而如“昙花一现”。国内相当部分的期刊曾一度辉煌而如今却踪影难觅,很值得办刊人深入思考。

在创建期刊品牌的过程中,需要积极探索创新之路。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方面要解放思想,要做大做强期刊,把刊物建设成传播文明、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要充分运用新手段、新技术创新期刊运作模式。期刊品牌是期刊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可是我国目前近万种期刊,真正称得上品牌的还不多,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期刊更是屈指可数。因此,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进程中,作为武术文化大国,加强武术类期刊品牌建设迫在眉睫。

注重市场营销。期刊的市场营销主要包括零售、订阅和服务。如何做好零售?首先要确定期刊的目标读者群、阅读习惯和活动范围等情况。其次,要与零售商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刊物的摆放方式和位置、展示形式等对销售业绩影响较大。至于订阅,要充分利用渠道来实现订阅,还可利用网站实现在线订阅,这种方式成本低,效果好。在期刊营销中,期刊社要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适应数字化传播趋势。纸质媒体的生存已遭遇到数字化的冲击,期刊的数字化将是期刊发行又一路径。从“网络版”“手机报”再到“多媒体互动报刊”,传统媒体的数字化传播是一大发展趋势。同时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刊物的数字化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数字化进程使期刊经营者转变为目标客户的资讯提供商和相关需求的服务商。武术类期刊可借鉴其他类别期刊数字化经验,努力探索数字化发展方向。为创品牌,扩大影响,还可以开辟讲座,开展多种活动。《旅行者》期刊网站的旅游者俱乐部拥有5万名会员。其网络宣传语为在网上看杂志、买杂志、和网友一起讨论和预定旅游产品、选封面。通过网络投票确定《旅行者》期刊封面的举措,可谓别出心裁,此举有效增强了编者与读者的互动,读者由被动的阅读者成为选定期刊封面的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