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消费心理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6:27

女性消费心理学篇1

关键词:女大学生;消费现状;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40-05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6.62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6-141-03

消费(consume)在经济学上是指人们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而对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消耗,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本文所提到的女大学生消费是指女大学生对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消耗。女大学生是国家高学历人才,同时也是社会消费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未来市场消费的主力军,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因此针对表层消费问题来分析研究女大学生的消费形态和影响因素,进而引导其进行健康科学消费。

一、消费现状

(一)消费来源及水平

目前在校女大学生的生活费主要是由父母给予[1]。消费来源上存在很大的依赖性,但已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2]。并且女大学生的经济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更多的同学希望自己可以在大学期间帮助家里减轻一些负担[3],比如部分女大学生会刻苦努力学习来争取奖学金或者利用课余时间勤工俭学等方式来补给生活费。

据调查研究显示,大部分女大学生平均每个月生活费在500元到1000元之间[4]。独生子女的女大学生消费水平比非独生子女相对要高[6]。

(二)消费结构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女大学生的消费结构也呈现多元性变化[7],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基本生活消费,包括饮食支出、服饰支出、日常生活用品支出等。饮食支出是生活消费的最大支出;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的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女大学生开始注重自己的外表形象,特别是大学二年级以上的女生,因此服饰等方面的支出是第二大消费支出[8]。

二是发展型消费,主要指学习方面的支出,包括学费、参考资料费用、培训费用、考证等方面的费用。发展型消费是女大学生消费区别于其他女性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女大学生的学费因学校所处的地域、类别、专业等不同也有比较大的区别,但是她们在学习上能积极购买教辅用书等学习用品。此外许多女大学生积极参加各式各样的考证辅导班或培训学校,来拓展自己知识领域,适应社会的要求[8]。

三是享受型消费,包括健身美容、人际交往等支出[5]。受当前社会潮流影响和就业单位对个人形象的要求,女大学生在美容方面的消费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女生在这一层面的消费水平比一年级和二年级女生更高[9]。人际交往支出则主要包括通讯消费、人情消费、恋爱消费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网络等为女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了方便,通讯支出已成为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8],据报道女大学生平均每月通讯费用约为50元左右[10];人情消费在女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以其独特的方式表现出来,其中最主要是朋友生日、同乡聚会、同学请客等,人情消费占总消费比例越来越大[7],目前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对于一部分恋爱的女大学生来说,用于恋爱支出在200元以下的占59.3%,200元到500元的占20.8%,可见谈恋爱的支出是一笔不小的花费[11]。

(二)消费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女大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方式、生活和行为习惯,在消费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价值取向[12]。物美价廉,质量、价格是吸引其消费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女大学生能够勤俭节约,本着务实的消费原则进行合理消费[13]。但在消费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合理现象。

1、消费的盲目攀比性。部分学生有时会受到周围人影响,在消费时可能考虑更多的是商品蕴含的象征意义而不是使用价值,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13]。其中一些家境困难的学生,在服饰、交往消费方面也盲目效仿别人。这种虚荣心驱使的“攀比”消费容易造成女大学生经济上负担过重和精神压力过大,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5]。

2、消费的不平衡性。由于家庭收入不等和差异化的消费观念,导致女大学生有着各自不同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性格特征[14]。女大学生在月均生活费用方面存在着差异,两极分化初见端倪[13]。另外在消费层面上,她们在闲暇消费支出上显现出不同,热衷于时尚消费的往往是家庭收入较高、来自城市的女大学生,而来自农村的女大学生往往更偏向于学习方面的支出[12]。

二、女大学生消费的影响因素

(一)自身因素

女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既有蓬勃、向上的文化特征,又有展现自我、崇尚时尚的心理特征,同时也是未完全独立的消费群体,这些独特性必然影响其消费。

(二)同伴群体因素

儿童更多的受到父母的影响,而青春期以后的孩子,越来越多的受到同伴群体的影响。女大学生进入学校以后,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依赖心理较重,会受到其同伴群体影响[15]。

(三)家庭因素

从消费领域看,家庭是基本的消费单位。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子女的消费观念、消费方式起着关键作用。受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影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家长把孩子视为家庭中重点照顾对象,有些家长认为在校子女所有的消费理应都由父母承担,对子女的消费基本上实行有求必应的政策,这导致子女在经济上心安理得地依赖父母[16],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不良消费观念的形成。

(四)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对女大学生消费观念及行为的影响深入,内容也更为广泛[15]。一方面女大学生受正面社会风尚影响,追求真才实学,将读书和成才作为目标,并乐于在此方面增加支出;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也在时刻影响女大学生的消费观念,使她们能够量入为出,理性消费。另一方面,社会上不合理的消费观和价值取向影响着女大学生消费的心理。市场日益繁荣,产品琳琅满目,为女大学生的消费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同时也为她们的超前消费和炫耀消费提供了物质准备和可能。同时,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客观上造成了城乡之间的收入水平差距拉大,从而影响女大学生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消费水平的两极分化[17]。

(五)教育和管理因素

当下大学教育中关于消费观的专题教育并没有充分开展,因此对学生的消费观念和行为引导的效果不明显。另外我国学校教育中对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不足,对学生消费观的教育指导不够完善[18]。

三、对女大学生合理消费的建议

(一)对女大学生自身的建议

1、树立消费理念,要考虑所购物品的性价比和自己的承受能力;克服虚荣心、攀比心理,不超前消费、不炫耀消费、不奢侈消费[5]。

2、培养理财能力,学会记账和编制预算,做到精打细算、量入为出、合理计划;

3、加强独立意识的养成,可因地制宜地参加各种兼职工作[19],这既可以锻炼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又可以帮家里减轻一些负担。

(二)对家庭的建议

家长不应仅在物质上给予关心,更要从思想品德作风上加强对子女自理自立能力的培养[20]。要以身作则,有意识培养子女正确的理财观念,引导和监督其消费行为。同时,应多与学校联系沟通,对子女的开支全程及时地了解调控,对不必要的开支、不正当的要求不姑息迁就。

(三)对学校的建议

学校应加强消费教育和管理方面的工作。对女大学生进行荣辱观教育,“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让她们自觉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生活习惯[21];建设“节约型校园”,营造健康和谐的消费文化氛围;鼓励学生使用自己挣来的钱,指导学生如何提高消费效率,使其把钱花在最有意义的地方[22]。

另外,不容忽视在校贫困女大学生,她们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经济弱势群体。她们心理压力大部分来自身边同学的高消费[23]。她们本来经济负担沉重,当面对其他同学日常高消费时,易产生自卑、失落感。因此学校应该多渠道帮助贫困女大学生,除了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助学项目,也要从精神上给予关怀,帮助她们树立信心,远离心理危机,帮助她们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以良好的心理状态完成大学学业[14]。

(四)对社会环境的建议

社会上应倡导节约型消费模式,引导女大学生科学合理消费。同时应规范消费市场,为合理消费创造条件。

四、小结

综上所述,对在校女大学生消费现状、存在问题和影响因素等分析研究,可以看出女大学生的消费呈现多元性、复杂性特点,存在极大的教育引导空间,使其能够成为理性消费群体。

参考文献:

[1]秦云、祝志杰.大学生消费心理及消费原则浅论[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2001,(02):92-94.

[2]彭锦霞.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03):123.

[3]刘金勇、边策、金天星.部分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及其引导[J].河北大学学报,2007,(08):120-123.

[4]刘兰兰.高职女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研究[J].企业导报,2011,(17):260-261.

[5]徐万勤.新时期“90后”女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教育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32):99-100.

[6]朱拥军.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教育对策[J].当代青年研究,2009,(08):58-61.

[7]彭锦霞.大学生消费状况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03):123.

[8]牛盾、鲍园园.女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学院分报,2006,(02):34-37.

[9]张平.女大学生美容消费的心理分析及其引导[J].消费经济,2005,(06):58-59.

[10]杨静文、章敏、朱正萱.当代女大学生消费支出特点实证分析[J].江苏商论,2003,(05):27-28.

[11]刘彬霞、钱卫东.高校女大学生在校期间消费情况调商场现代化,2009,(14):161-162

[12]汪先平.女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分析[J].池州师专学报,2001,(03):113-115.

[13]郭小园、耿改智、郭莹等.关于延安大学女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消费行为的调查[J].商业经济,2011,(03):120-122.[14]易菊香、肖海鸥.大学生消费心理调查研究——以吉首大学学生消费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0,(01):64-67.

[15]张玲、李文霞.当代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社会心理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7,(24):59-60.

[16]王金霞、王军.当代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及对策探析[J].兰州学刊,2011,(8):211-213.

[17]李晔南、程刚.大学生消费心理及其影响因素[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68-70.

[18]周莹.大学生消费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8,(02):23-25.

[19]李苒.当代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及建议[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10,(03):123-125.

[20]陈瑜玲、黄学茭、黄海霞.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导[J].广东大学学报,2005,(09):366-367.

[21]赵阿妮.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2,(08):55-56.

女性消费心理学篇2

[关键词]生活形态群体影响从众冲动性消费

一、导论

消费者之间的互动对消费者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而这种互动可以是一对一的,也可以是多对一的,在这里主要分析的是群体对消费者的影响。容易受相关群体影响的消费者所产生的冲动性消费行为有以下几种:

1.“感染性”消费

我们通常所说的“感染”是群众性的模仿,即群体中一部分的情绪或行为激起另一部分人发生同样的反应。

2.“从众性”消费

从众消费行为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有参照群体、群体规范与群体压力的存在,消费者在受到群体的暗示或提示时,就会产生模仿行为。

二、总体描述

本文选择了青年群体(20岁~29岁)和中年群体(30岁~55岁)进行分析比较,其中青年消费群体主要是在校的大学生、研究生等。

1.大学生情况概述

从2005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可以看出,青年群体占了总人数的将近四分之一,是个不能忽视的群体,其中高校学生是个特殊的群体,随着我国高校不断地扩大招生,截止2004年底,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已达1600万,在校大学生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一。根据《中国青年研究》的调查,大学生人均支出均值为8435.73元。可见,我国大学生消费市场规模巨大,分析当代大学生消费行为有很重要的意义。

大学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在这里群体间的相互影响表现为:易受群体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心理由其所处的环境表现出自己的特点,并与周围的消费环境紧密的结合在一起。他们消费时由于自身的群体化特征,往往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消费行为,多数同学在消费过程中“从众”性较强,这种心理表现为消费者看到别人购买某种物品时这一物品自己并不需要,但也随大流去购买。

2.中年女性概述

在我国,中青年女性消费者是一个潜力极大的市场,2004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女性约58604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48.19%,其中在消费活动中有较大影响的是中年女性(30岁~50岁这一年龄阶段的女性),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8%。

中年女性容易被说服和易被支配的心理特征使得女性很容易受群体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受到打折、促销、广告等市场氛围的影响。数据显示,受打折影响而购买了不需要或不打算买的东西的女性比例达到56%;为形式多样的店内pop及现场展销而心动并实施购买的女性也有40.8%;另外,受广告影响买了没用的东西或不当消费的女性也不在少数(22.8%)。

三、青年消费者和中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比较

1.从众心理

从众消费是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不足、独立判断力不强,在同学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主张而采取与其他同学一致的消费理念。大学生所处的时代、环境和集体相同,具有相似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不论是学习、生活,还是交往,都易倾向一致;而中年女性是最容易受被氛围所感染的人群了,由于对安全感要求高,她们对自身环境的敏感程度也相应增加,因此一旦处于一种大氛围的影响之下,女性很可能做出超越常理的从众消费行为。

2.攀比心理

由于所处年龄段的特殊性,大学生自尊心、好胜心强而自觉意识低,导致攀比消费普遍存在,拥有手机在大学生中间早已司空见惯了,但是究竟有多少人真正需要手机这个信工具?而中年女性通常喜欢与处于同一层次、境况相类似的人做横向比较,总想要拥有别人所拥有和别人所没有而且比别人更多更好的。因此在购买某种商品时,考虑的不是商品的实际价值和迫切需要,而是为了赶上别人,超过别人,争强好胜,因此这种消费心理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和情绪冲动性的特点。

四、结论

1.应加强对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引导

(1)树立理性的消费观,反对非理性的盲目消费,包括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病态消费;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

(2)强调节俭消费观。强调节约、勤劳俭朴等节俭消费观,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挥霍浪费等消费主义观。

2.对企业的建议

(1)创造情绪,编造借口。作为女性冲动消费的主要诱因之一,情绪的参与至关重要。编造一个合理的借口,能更好地诱导女性的冲动消费行为产生。

(2)适当让利,广告促销。利用折扣、促销等手段诱发女性的冲动消费,已经成了目前商家企业最常用、也是最有效的招术之一。

(3)制造氛围,利用从众。商家如能巧妙利用这种心理,营造出恰如其分的地潮流氛围,也就在女性不自觉中打开了她们的荷包。

参考文献:

[1][美]w.巴克主编:《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177页

女性消费心理学篇3

关键词:农村女性;文化消费;文化理念;文化氛围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2-0050-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物质需求的不断满足,文化消费作为精神需求越来越被人们感知和重视。而女性尤其是中国农村的女性作为消费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消费的舞台上,她们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她们与城市女性和农村男性相比,她们的文化消费具有哪些特征?在实际文化消费中又存在哪些制约性因素?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因为随着农村女性在家庭和农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提升,她们的文化消费在中国整个文化产业战略布局中已经越来越重要,她们的文化消费状况不仅对提升农村女性本身的文化水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而且有利于文化产业在农村市场找到新的增长点。正是基于此,本文对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和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路径。

一、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生活的实景展示

文化消费,简单地说是指消费主体对文化产品及服务的消耗,主要包括在教育、文学、科学、艺术、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的消费。文化消费属于精神层面的消费,虽有别于物质消费,但它的前提是一种消费,具有消费的基本属性,同样包括选择、购买、使用和评价等环节,这些环节也是文化生活的组成部分。就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现状来看,我们主要围绕文化消费的一般性特征来分析。

第一,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的物质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消费作为一种消耗精神财富的行为,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从农村女性自身的经济条件来看,农村女性有进行文化消费的经济能力但收入水平不高,对文化消费仍有顾虑。在调查的样本中,“有固定工作(包括少数学生)”的女性占75.6%,其余为无工作的全职家庭主妇。家庭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比例为14.3%,1500元~3000元的比例为46.7%,3000元~4500元的比例为20.7%,4500元以上的比例为18.3%。而在家庭权力结构方面,只有14%的农村女性表示家庭财政“全由男方管理”,53%的农村女性表示“由夫妻双方共同管理”,33%的农村女性表示“全由女方管理”。以上三组数据显示大部分农村女性有自己独立的经济来源,又参与到家庭收支管理,她们有自由分配收入的权力,这是农村女性进行文化消费的必要条件。但同时,调查显示,农村家庭的收入虽然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未知的未来生活成本的上涨,加之缺乏全面的社会保障,农村女性对家庭的经济状况评价并不乐观:只有7.7%的农村女性表示家庭经济状况“很好,有钱去从事各项文化娱乐活动”。71.1%的农村女性认为家庭经济状况“一般,但也有余钱”,21.2%的农村女性认为“不够好,存不了钱”。在对农村女性对家庭经济状况缺少信心时,“非必须”的文化消费需要也就被压缩了。

第二,农村地区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环境是指提供文化消费品及服务的场所、设施和文化消费的氛围。从文化市场环境和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两个方面来讲,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环境亟需改善。首先,农村文化消费市场中文化消费品的种类较少、质量欠佳。在城市地区文化娱乐项目日趋丰富,文化市场发展如火如荼的时候,农村地区的文化消费市场却比较冷清,不仅难见文化消费项目的创新,而且连一些传统的消费项目如旅行、电影院等也难以保证其存在。可以说,农村是被文化消费市场忽略的地区。而在已有的文化消费品中,假冒伪劣产品不在少数。文化消费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精神享受,而假冒伪劣产品对消费者的身心都有危害。其次,农村地区文化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地区的文化基础设施多由政府拨款建造,但关于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发展却难以形成长效机制。除此以外,宣传不力、缺少维修、“走过场”等问题均造成村里举办的文艺活动、文化设施的低参与率、低使用率和低满意率。如在377个调查样本中,只有7%的农村女性表示“经常参加”村里举办的文艺活动;35%的农村女性表示“偶尔参加”;60%的农村女性表示“从未参加”,其中41%的农村女性“没听说过村里举办文艺活动”。

第三,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结构及期待。消费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消费主体应该有基本的消费技能,这一点在文化消费过程中表现尤为明显。文化消费与一般购买生活用品的消费有所区别,文化消费对消费主体提出更高要求,“因为有些艺术形式的欣赏,本身需要欣赏者具备必要的文化素养和艺术训练”[1]。所以,消费者的受教育程度影响其文化消费的情况,“受教育程度越高……人们选择文化消费的倾向性越强烈”[1],文化消费结构越合理。在377个样本中,18~40岁的青年女性的比例较大,都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或更高层次的教育,所以初中学历的农村女性比例较大,达到35.5%,拥有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农村女性的比例为30.8%,大专或大学及以上的比例为25.8%,剩下7.9%则是只接受过小学教育或未接受过教育的比例。而上述25.8%的农村女性的年龄大多处于18~28岁,这部分年轻的农村女性思想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掌握较多的文化娱乐信息,追求文化消费带来的乐趣,所以这一群体的文化消费结构比较合理。

在现阶段,高学历的年轻农村女性人数虽有所增加,但这一群体发展并壮大为农村文化消费的主力军还要很长一段时间,而中青年女性仍是农村女性的主要群体,她们的文化消费分化成两种极端,一端是对目前自身的文化生活感到“满意”;另一端存在“迫切且压抑”的矛盾,但最终都统一表现为文化消费结构单一。有很多农村女性对丰富多彩的文化消费感到陌生,但她们却没有对深入了解文化生活产生积极态度,而是采取了怯懦和回避的态度,抱有此种心态的以农村中青年女性中年龄较大者为代表。而年龄较轻的农村女性却陷入一个循环矛盾:要想提高文化生活的质量就需要更多收入,而自身的收入很低,想要更多收入就可能花费更多的时间工作,这样一来即使收入增加却没有时间享受文化消费带来的精神的愉悦,但不花费更多时间工作就无法增加收入,甚至增加的收入也无法满足文化消费的需要或者能否拒绝增加工作时间也不由自己决定。在这种情况下,这部分农村女性对改善自身的文化生活感到十分无奈,虽抱有期待却只能维持现状。

第四,农村女性文化消费发展趋势。不同年龄层的农村女性的文化消费现状显然表现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趋势:农村女性对自身主体的关注度在上升,由此引发农村女性对相关的文化消费品及服务的偏爱。如在所调查地区,不少农村女性因经济条件限制,不会参加瑜伽班、舞蹈班等,但十分热衷跳“广场舞”(在农村附近的空地或广场上跳一种群众性的简易舞蹈)。这种“广场舞”花费少,又可锻炼身体、塑造体形,且时间多安排在下班以后,它的便宜、方便、简单易学等优点,是获得农村女性青睐的原因。

二、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现状的二维解读

消费是一个消费主体、消费客体和消费环境等多种要素相结合作用的过程。农村女性的文化消费行为中呈现出的问题也是由多种因素合力造成的。

第一,经济条件束缚了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的发展。消费是从需要开始的,人人都会产生需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当人们的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一定满足后就会产生高一层次的需要,即使低层次的需要未得到完全满足,高一层次的需要也会出现。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地区吃饱穿暖已不成问题,即物质生存需要已得到相对满足。这时高一层次的需要即精神愉悦方面的需要随之产生,表现在消费上则是出现了对文化消费的需求。而消费需求的满足要求金钱的支撑,且文化消费相对于一般物质消费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金钱和时间。传统的家庭生命周期理论将家庭划分成五个阶段,分别是单身阶段、新婚阶段、满巢阶段、空巢阶段和解体阶段,而大部分农村女性所处的阶段是满巢阶段,即“从第一个孩子出生到所有孩子长大和离开父母”[2]这段时间。在这一阶段,家庭人数多,花销大,农村女性不仅要照顾家庭还要忙于工作,生活负担和心理负担较重。在对未来家庭经济预期不乐观的情况下,经济能力和文化消费需求发生冲突,农村女性对待“非必需”的文化消费就会小心谨慎,文化消费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搁置。

第二,传统的消费观和文化素养的弱势影响了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的进一步发展。文化消费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享受型消费,它紧跟时代潮流,且与物质消费不同是,文化消费不能立刻带来明显的效用,而更多地是满足人们情感交流的需要、自我发展的需要,这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但农村女性的消费则呈现出实用性和保守性的特征。农村女性收入低,积蓄少,抗风险能力弱,因此储蓄动机比较强烈,对每一项支出精打细算,能省则省,对“不实用”的文化消费则不够重视。换一句话说就是文化消费不符合农村女性的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消费者心理学认为购买和使用商品的行为不是消费者天生具有的才能,而是学习的结果。同样,习惯和观念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但农村女性对文化消费的消极态度使得她们即使有需要却没有足够的动机去体验购买和使用文化消费品的过程。除此以外,文化素质低使农村女性产生自卑心理,她们不了解也不愿了解科技含量高的文化消费品。一方面,文化消费对消费者提出一定的素质要求,另一方面,农村女性缺乏相应的素养,这就造成了文化消费排斥部分农村女性,农村女性对文化消费缺乏兴趣这样一个结果。

农村女性因其素养的弱势,对文化消费产品的产品信息表现出低注意力,易受假冒伪劣产品的坑害。农村女性若发现自己购买了假冒伪劣产品,因缺少消费者维权的知识而自认倒霉,放弃维护自身利益的权力,这在无意识中助长了假冒伪劣产品的气焰。文化产业对知识产权有较高要求,而没有一个健康的市场环境,文化产业无法长久发展,而没有一个较好的文化消费市场环境,农村女性的文化消费品质也很难提升。

三、农村女性文化消费问题的破解路径

农村女性,因为其自身角色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特殊性,她们对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农村女性不仅要工作,更要照顾全家人起居生活,她们可以是妻子、母亲或者女儿,可以说是她们把整个家庭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她们通常是家庭的“首席采购官”,因此她们的文化消费活动不仅影响丈夫、老人,更对农村的下一代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鉴于农村女性在文化消费活动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应该从政府改善农村女性经济状况,营造良好文化消费氛围和文化产业“因地制宜”地发展这三个方面探索一条解决农村女性进行文化消费的问题的路径。

第一,以政府为主导,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平台,不断改善农村女性的经济状况。首先,收入水平的提高是保证农村女性文化消费提高的前提,所以要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重生产发展,促进农村女性就业,提高收入水平,扩大其收入支配权,增加女性消费的信心。其次,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村女性文化消费的后顾之忧。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仅意味着加大社会保障建设投入,更要强调消除城乡社会保障的差距,协调社会保障资源的均衡流动,让农村女性不再为养老节衣缩食,增强农村女性的抗风险能力,让农村女性能够匀出更多的钱进行文化娱乐活动,提高生活质量,感受生活乐趣,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小康生活。

第二,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是从外部促使农村女性改变传统消费理念,习得新的消费理念的一个有效途径。而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氛围应从如下三个方面着手: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整顿假冒伪劣产品,保护知识产权,为文化产业进驻农村市场提供优良的发展环境。这一系列措施还具有长远意义。严格管理文化消费市场不仅有利于文化产业的长久发展,还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文化市场发展壮大了,又会带动就业,改善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为农村女性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提高农村女性的收入水平,从而形成良性循环。其次,鼓励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根据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理论,在消费商品时,消费者从商品中获得的总的满意程度会随着商品数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每一单位的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满意程度却在减少。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可以用来分析文化消费现象。在电视机还是人们心中的奢侈品时,村里组织的露天电影和文艺晚会是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对村里举办的文艺活动已经习以为常,只能从中获得较少的满意,而不满意程度却在增加,这时就产生了新的需要,对村里的文化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农村政府应该升级硬件设施并且提升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水平,以达到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增加创新程度,吸引农民的注意的目的。再次,联合媒体力量,形成空间立体的文化氛围营造框架。如今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有彩电,电脑也开始在农村普及,应该充分利用信息社会的优点,合理宣传文化生活,搭建空中信息传递平台,让农村女性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新的文化生活方式,从而主动产生改善自身文化生活的需要。除此以外,还可以通过媒体向农村女性介绍消费者维权知识以及常用的消费技能等信息。

第三,抓住农村女性特点,生产满足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的文化产品。农村女性因为年龄、素质的高低,对文化产品提出不同的要求。而文化产业则需要根据农村女性的不同的特点,进行市场细分,从而发现需求差异,开发新产品,满足新需要,占领新市场提升企业竞争力,最终取得最大效益。

农村文化消费市场是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和改善农村文化消费市场对提高农民的小康生活水平和调整中国产业结构都具有重大意义。然而在现阶段,农村女性不可能单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时间内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而热衷于文化消费,所以,还需要政府、企业、媒体等多方面的长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女性消费心理学篇4

【关键词】消费;女研究生消费;消费误区;消费教育

女硕士研究生受到高级教育,其处在特殊的校园环境和特定的年龄,具有不同于其他女性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易受社会、家庭、学校各个方面的影响,具有不定性以及可塑性。

一、女硕士研究生消费现状调查

为了提高调查问卷的有效度,本人随机调查抽取了我省辽宁大学、东北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沈阳农业大学、鲁迅美术学院、沈阳工业大学、中国医科大学、辽宁石油化工大学9所高校以及中国政法大学等1000名女研究生,调查收回了983份问卷,有效问卷960份,调查问卷的有效利用率为97.6%。

(一)从消费水平上看

调查结果显示,每月消费800元以下的女研究生人数占10.5%,消费在800~1500元之间的占82.3%,消费在1500元以上的占6.2%。可见,大部分女研究生的消费水平属于中等消费,但在这些合理消费的女研究生中有极端的现象出现,每月消费2000元以上的女同学占2%,其中美术学院的学生占大多数。

(二)从消费结构上看

调查问卷中设置了日常饮食,服饰,电话费,零食,美容美发,旅行,朋友交际,恋爱,学习资料等开支,从调查问卷总体情况来看,大多数女生在服饰和朋友交际,娱乐方面花费较多,其次就是美容美发、零食以及恋爱花销,用在学习上的花费很少。

二、从消费心理上看

调查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当您看上一件心仪的商品却没有足够的钱购买,您会?”大多数女生选择了“看准时机,打折时买”,还有一个问题是“您购买产品的主要因素是?”很多人选择“质量与价格,其次是品牌”这表明大多数女研究生的消费心理是健康合理的,不过通过另一个问题“影响您消费的因素有哪些?”,很多人选择了周围环境影响,可见女研究生喜欢同相同环境内的其他人作比较,容易受她人影响。

三、女硕士研究生的消费误区小结

第一,女硕士研究生消费观念比较超前,学生群体内受家庭环境影响,贫富差距大,所以消费情况差距也很大,超前消费、奢侈消费等情况存在。第二,当前女硕士研究生很看重面子工程,注重外表,在外表与娱乐方面投资较多,反而在学术方面不愿意花费过多,这种不平衡现象普遍存在。第三,女硕士研究生消费责任感不足,她们对于不健康消费对社会以及自然环境产生不良影响的认识不足,因而容易出现不环保消费等现象。

四、女研究生消费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快速进步,经济超速发展,百姓的生活水平比从前提高了不知多少倍,社会上的超前消费行为给女研究生们一个巨大的冲击,直接影响到了她们的消费行为。

(二)家庭环境的影响

百分之九十九都是独生子女的当代女研究生,她们的任何需求,基本上都会被家长满足,因而养成了她们奢侈浪费的消费习惯,以及与同学比吃比穿比一切的消费心理。

(三)学校因素的影响

学校缺少消费观教育,没有系统的教育理论,不重视学生心理上的培养,一味的抓成绩,抓分数。从小学到大学都是如此,因而女生到了研究生层次,依然存在消费的不合理性。

(四)自身因素的影响

女研究生的消费行为除了受到社会、家庭以及学校三方面的影响,自身想法也是影响其消费行为的一大因素,这是日积月累形成的想法,要改变不容易,但是只有改变,才能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五、引导女研究生树立正确消费观的对策

(一)社会应为女研究生营造良好的物质文化环境

全社会都应该落实八荣八耻,坚持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将创建节约型社会作为重大事件坚持下去,从而引导女研究生们科学合理的消费。并且要规范消费市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为女研究生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社会环境。

(二)家庭方面对女研究生消费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需要以身作则,亲身示范正确的消费理念,不铺张浪费,不超前消费。适当控制子女的消费金额,并且时常进行监督和引导,培养其理财观念。

(三)学校应加大引导和教育力度

学校是女研究生在求学期间,生活时间最久的地方,因此学校的教育和引导对女研究生的消费观形成起着巨大的作用。学校应该将消费观教育的内容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加强理论教育,同时提供勤工助学的岗位,让女研究生们通过自己的劳动,体会赚钱的辛劳。

(四)自身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女研究生应该坚持记录账本,记住每一分钱都花在了哪里,每个月进行一次小结,每年进行一次大总结,坚持下去,找到自己不良消费的根基,接着逐步去克服,去改变。

参考文献

[1]徐万勤.新时期“90后”女大学生消费现状及教育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0年11月,总第629期.

[2]刘金勇等.部分高校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及其引导[J].河北大学学报,2007(6).

[3]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女性消费心理学篇5

关键词:女性服装;女性消费心理;情感营销

针对服装行业而言,女性消费者是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最为活跃的消费群体。其不仅为服装行业提供了庞大的市场,也成为市场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与引导者。作为企业,如果能及时了解当代女性的消费心理以及情感需求,则可以及时调整服装设计,迎合市场,促进企业继续发展。

一、女性消费心理

1.爱美心理

女性对美感极为追求,就当代女性而言,爱美心理是其普遍拥有的心理状态。故而,女性在购买物品时,格外注重服装的色彩搭配、外观设计以及商品包装。不仅如此,女性偏爱设计新颖或是目前最为流行的服装。设计新颖,外形美观的服装能够令女性处于愉悦的状态。如今,大部分女性都将时尚视为美的象征,所以,服装设计以及色彩搭配愈时尚,愈能受其青睐。

2.情感心理

许多女性较为感性,故而,其在消费过程中,往往会表现较为明显的情感特征。女性情感细腻,情绪容易产生变化,同时也较为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其购买决策的制定会受其情绪的干扰。故而,企业不仅需要提高服装的设计水平,同时还需改善顾客购买环境,提高售货员自身素质,以便使消费者的购买过程更为舒适,从而使消费者形成积极的购买情绪。

3.冲动心理

相比男性,女性更为容易冲动消费,无论是针对个人,还是针对家庭,都会出现冲动消费的情况。所谓冲动消费,指消费者没有目标,也没有计划的临时购买行为。女性消费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企业广告、亲朋劝说、促销活动以及导购诱导的影响,产生非理性购买行为。换言之,便是感性的消费方式。

二、情感营销方法在女性服装消费中的具体运用

1.情感营销在广告宣传中的作用

大部分女性是以情感为主导行动,并非经过理性思考之后行动。其内心世界极为复杂、丰富,遇到希望购买的商品时,较为容易动感情,且比较冲动。现今,女性生活压力大,生活以及工作中的压力使其无法获取精神方面的满足。因此,需要通过购物缓解自身压力。女性若在该过程中,购买需要且符合心意的商品,则心情更为愉悦。由此可见,企业需迎合女性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将情感融入商品以宣传当中,完成情感诱导,引导女性消费者进行购买。

广告宣传使企业常用的宣传手段之一,企业可将情感融入与广告宣传当中,具体有以下两种方法:其一,创设情境。企业可在广告宣传中为服装的穿着营造浪漫或是温馨的现实情境,以此获取消费者感情方面的认同。以某运动服装企业的电视广告为例,其创设了如下情境:身穿该品牌运动服装的情侣清晨共同跑步。广告不仅向女性观众展示了服装实际的穿着效果,同时也为女性消费者营造了温馨的画面,激发了女性消费者的购买欲望。第二,赋予广告情节与故事。女性是感性的,通过情节或是故事,能够有效提高女性对该品牌服装的关注度。某国外服装品牌在广告中为消费者呈现了服装制造的全部过程,无论是布料的制作和选取,还是设计师的设计过程,企业都以纪录片的形式告知消费者。如此一来,既吸引了消费者的注意力,同时也提高了消费者的信任度,为企业服装销售奠定基础。

2.情感因素在表现设计中的运用

优秀的服装不仅需要符合消费者的基本需求,同时也需要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要。设计师在设计服装过程中,既需要准确把握服装的形态,强调服装的个性化与美观度,同时需要注重人的情感,寻求与消费者情感方面的共鸣。如果一件服装仅仅是设计新颖,却没有引起女性消费者的购买欲,则不可以算作优秀的服装设计。以冬装为例,设计师需要在不损坏服装保暖效果的前提下,对服装进行改善与调整,通过颜色搭配或是添加装饰,提高冬装的艺术感,以便打动消费者。只有服装的外形、功能以及包含的情感同时感染消费者,服装才具备审美价值,从而吸引更多的消费者购买。

睡衣是大部分女性必备的服装之一,但传统睡衣设计过于呆板,无法受到女性消费者的青睐。如今,睡衣一改原有设计方式,种类愈发丰富,针对性也有所加强。部分女性追求可爱,于是设计师将睡衣设计为动漫人物或是动物的形状,突出其可爱,如维尼熊、兔子以及熊猫。部分女性消费者追求成熟,则设计师采用薄纱、真丝等作为材料,以突出女性的成熟与性感。由此可见,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添加女性消费者的需求以及情感因素,可以令服装的销售更具针对性,进而吸引大量消费者,增加企业的经济收益。

三、结束语

女性是服装行业不可忽视的消费群体,其对服装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作为服装企业,应积极调查市场中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心理以及消费行为,并以此为基础对服装设计、用料以及色彩搭配进行调整,使自身商品更为适应市场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善贵.基于女性生活方式的服装营销探讨[J].企业活力,2013,02:38-39.

女性消费心理学篇6

[关键词]女性消费女性广告传播

新世纪新女性消费主义在女性主义之后悄然登场。国际广告协会主席卡·波尔说:“以男性为主的消费主义正在转变为以女性为中心的消费主义。”[1]这句话充分诠释了现在消费市场中女性的掌控力。

一、现代女性消费心理分析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现代女性知识更加丰富,工作更加优越,工资更加丰厚,角色更加多重,因此也就希望生活更加多样化,消费更具潮流化,个体更具个性化,精神和经济更加独立化,所以在接受信息,享受服务等方面也就更注重附加价值,显示出新的消费心态。

首先,对流行趋势的关注程度进一步加强。现代女性既是流行趋势的追随者,又是流行趋势的制造者。正如美国学者J·伯德里亚尔指出的,现代社会的消费实际上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的消费。也就是由物质的消费变成了精神的消费,人们购买某种商品或服务主要不是为了它的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寻找某种“感觉”,体验某种“意境”,追求某种“意义”。伯德里亚尔认为,由于消费的符号化和象征化,现代社会的消费传播正越来越体现出“差异化”的特点,既追求个性化和与众不同,所谓“风格传播”的特点越来越突出。在这种消费结构下,商品和服务的流行越来越强,而流行周期越来越短。[2]其次,女性消费话语世界的形成。在传统观念中,女性比男性社会地位低下,因为生产的任务主要由男性承担,所以男性是文化的主旨和核心。但在现在消费文化中,消费者是文化的主旨和核心。在现在的家庭消费中,女性常常是决策者、策划者和执行者,她们不仅对自己所需的消费品情有独钟,有购买决策权,同时,由于还承担了多种家庭角色,因此也是绝大数家庭成员生活用品的决策者和购买者,从而推动家庭消费的发展。有官方数字统计,女性决定着91%的家居布置方面的购买力,87%的渡假决策,79%的家庭开支,72%的医疗保险决策。[3]再次,女性在消费过程中表现出极高的忠诚度和主动的口头传播特性。女性对商品的忠诚度就像对自己的感觉一样,总是认为自己的感觉是对的,所以一旦选定某种品牌,在后续的购买过程中就很难改变,这与她们当初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尝试和选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四,细腻的女性心理与女性消费行为。女性细腻的的心理容易受到感觉的营销来决定自己的消费行为,就像上分析的女性与流行趋势一样,“享受生活,追求时尚”是现代女性在日常消费中的明显特点,而细腻的心理特征使她们更注重商品所呈现的细节和产品质量,更注重广告给她们带来的美感和冲动感。第五,一“网”情深的诱惑。因特网对现代女性的影响日趋明显,根据中智库玛的调查,上网聊天被16.29%的女性作为休闲放松方式的首选,已经成为现代女性最主要的休闲放松方式。而在“影响现代女性购物决策因素”的调查中,17.20%的女性坦言互联网影响了她们的购物思维,这是一个仅次于电视媒体作用的比例数据。[4]

二、女性广告的对策

美国营销大师赖兹说:别担心你的客户不被注意,如果你不去注意你的客户,你的竞争对手一定会去注意。所以我们要象注意与我们最亲近的女性一样注意我们的消费者,否则,在“她”的世纪里,很可能广告费全部被浪费了都不知道为什么。故我们认为路就在脚下,只要我们勇于开拓,敢于创新,一切尽在掌握。

出路一:追求有效决策

哈佛大学肯尼迪分院的领导学教育项目负责人罗纳德·海费茨认为:盲目的、随意的决策,有时候看起来很快,实际上准确性非常差。这样的决策“时钟”快而不准,谁也不会要它。[5]有效的决策是与时俱进的,是建立在对对象的准确分析和判断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这个前提,任何的决策都是徒劳。一个广告活动从开展到最终施行,有效决策起了关键性作用,广告能否推成出新,能否打动“上帝”,得到上帝的青睐,是广告人和广告主共同决策的结果。出路二:脱离“红海”的独特创意

我们都知道要选准顾客,击中目标,让顾客满意,但只有贴近顾客才能取得成功。怎样贴近顾客,光靠市场调查,产品和服务是无法取得质的突破的,所以我们要摆脱在红海创意中的挣扎,开创自己的创意蓝海,展示令人信服的创造性和利益,而不是去与竞争对手对抗,从而达到广告的目的。同时,这也是我们广告创意应该突出的、现代女性本来具有的时代形象,从而形成差异,打破同质化、恶俗化、刻版化的现有女性广告创意格局。

出路三:利用新媒体与女性消费的关联性展开合作

随着女性网民的几何级增长,一些围绕女性“话题”和“社区”的网站纷纷成立。与其他传统媒介和网站相比,这些网站内容更具特色,服务更加全面,信誉更加有保证,信息更加有针对性。所以只要通过网络,一些流行趋势、潮流动态、经验交流等等都迎刃而解,这迎合了女性求新、求变、求趣、求美、标榜个性、享受生活的心理,加上女性网站独有的情感特征,使其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所以渗透性强,互动频率高。

出路四:先进文化的导向

不可否认,女性形象是广告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我们不能让这道风景失去亮色,更不能使其玷污、扭曲。我们的广告要在传播中使女性形象回归本位,加强道德准则,提倡高尚行为,与中国传统价值观念和价值体系相结合。不能一味地追求广告的视点、卖点,为增强广告的吸引力,将一些色情、低俗的女性形象充斥到广告宣传中去,其实这种所谓吸引力强的广告,最后只会有损于企业形象,损害商品信誉。而坚持用赏心悦目、含蓄大方、匠心独运的手法,挖掘女性的内在美,将女性的内在美表现出来,用先进的文化作导向,引导时代消费潮流,使女性广告沿着健康、有序、文明的方向发展。

出路五:注重符号化消费和消费潮流的引导

符号性消费和对消费潮流的追求是女性消费者的天性,国家主张发展的创意经济,既是时尚经济也是娱乐经济和体验经济的表现。符号消费最大的特征就是表征性和象征性,即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表现个性、品位、生活风格、社会地位和社会认同。当女性消费者真正体验到了其中的意义,享受到了其中的乐趣的时候,购买就变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而现在的女性广告表现,并没有最大限度的把这一点利用好。

三、结语

福特公司的创始人亨特·福特曾说过:无论是否有明确的理论,变革总是要进行的,我们可以完善其发端和结果。因此我们就可能有这样一些选择:做一个创造者,做一个旁观者,或是做一个糊涂虫。[6]

是的,变革已经开始,女性消费心理及女性广告的发展还在进行,我们不是旁观者,更不是糊涂虫,我们荣辱与共,我们拭目以待。

注释

[1][3]蒋江敏策划,中大管理沙龙:如何把握女性市场[n]新快报,2004年11月1日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5

女性消费心理学篇7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调查了成都市范围内二十余所高校大学生有关消费行为的情况,并以此为基础,通过SpSS(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软件对男女大学生在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等方面的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以探求的男女大学生在以上几个维度存在的差异,从而真实地了解男女大学生消费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男女大学生;消费行为;差异

0引言

随着大学生群体的不断扩大,大学生消费已经成为研究大众消费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根据刘珊和风笑天的统计表明,近年来关于大学生群体消费和生活方式的研究日趋增多,而且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方法和视角多样化。从内容上讲,有研究消费结构的,有研究消费内容的,有研究消费心理的以及其他方面;从方法上讲,有从经济学出发的,有从社会学出发的,更多的从教育学出发,还有从体育学等等角度出发。但是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到大学生群体消费行为中的性别差异,即男女大学生在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和消费心理等方面的不同表现。然而,在大学生个体越来越个性化,以网购为代表的信息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男女大学生的在消费过程中的性别差异也更加明显。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甘伟平课题组在成都市范围年内二十余所高校收集的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调查数据,致力于分析男女大学生消费行为中存在的差异。

1研究方法

1.1样本抽取

本研究运用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综合考虑类别、层次和区域,从成都市高校中抽取24所高校,并采取纸质和网络问卷方式,向抽取的高校发放问卷602份,回收问卷559份,回收率为93%,其中纸质问卷发放400份,回收399份,回收率为99%,网络问卷发放202份,回收160份,回收率为79%。

1.2问卷的结构和所采用的技术方法

本次调查问卷的总体结构都分为基本信息、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消费心理三个部分,主要调查学生的家庭情况、学杂费和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调查问卷主要通过发放纸质问卷完。数据统计和分析软件采用epiData和SpSS(StatisticalproductandServiceSolutions)。分析采用方法主要为单变量的描述统计、双变量的交互分类统计。

2消费行为

2.1经济来源

根据调研情况,本研究将大学生的经济来源分为以下几大类:家庭提供、社会或亲友资助、勤工俭学、兼职、奖助学金和其它。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3.4%的大学生以家庭提供的经费作为主要经济来源;1.2%大学生的主要依靠社会或亲友资助;0.6%的大学生主要依靠勤工俭学;2%的大学生主要依靠兼职;2.3%的大学生主要依靠奖助学金;剩下0.4%的大学生主要依靠其他方式获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比较男女生在经济来源的差异,笔者发现:92.6%的男生通过家庭提高或社会和亲友资助获得经济收入,95.5%的女生通过家庭提高或社会和亲友资助获得经济收入。这一数据表明,男生相对于女生而言经济独立性较强,对家庭、社会和亲友的依耐性更弱。5.8%的男生通过勤工助学和做兼职获的经济收入,对比之下女生的比例为1.2%。此数据再次印证了男大学生更强的经济独立性。而奖助学金一项的对比中,男女大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5%和2.6%。该数据表明女大学生在学习上的优势地位可以转为经济优势,因此,更多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女大学生获得奖助学金,并以此来缓解经济压力。

2.2消费结构

本研究将大学生的消费项目分为:饮食消费、学习消费、服饰护肤品消费、社交娱乐消费、恋爱消费、交通通讯消费和电子产品消费。下表(表1)是调查得到的数据:

由上表可以得知:

在第一选择当中,饮食消费占据了绝对主导的地位,男女比例分别高达87.5%和88.6%,说明不管对于男生还是女生来说,日常消费当中最主要的部分都是用于饮食。这样的做法是符合大学生经济条件的理性选择。这也印证了马斯诺关于需求层次论,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男女大学生都首先选择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在第二选择中,我们可以看到除了饮食以外的其他几项消费项目所占比例的提高,说明在保证基本生存的条件下,大学生开始积极扩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其中男女消费差异最明显的两项是服饰护肤和社交娱乐。在服饰和护肤消费一项中,女生高男生14.9个百分点,说明女大学生更加注重自己的外在形象。男生的社交娱乐比例比女生高14.7个百分点,则显示男生在社会交往和游戏娱乐等方面更多的投入。学习消费、交通通讯消费、电子产品消费和恋爱消费比例的提高,展现了男女大学生丰富多样精神文化生活。

在第三选择当中,交通通讯消费、电子产品消费和恋爱消费的比例持续增长,则表明了这三项消费作为更高级的消费方式,也是得到了大学生的热烈追捧。我们还可以发现在这三项消费项目中,男生的比例分别比女生高5.3%、11.3%和4.9%。从中我们可了解到男生对交通通讯具有更强的依赖性,在电子产品方面和恋爱方面更舍得投入。

2.3消费方式

近年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深刻地变革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以此为背景的网络购物已经发展为普通百姓最重要的购物方式之一。笔者将结合问卷调查数据分析大学生群体如何使用网络购物以及男女生在接受和使用网络购物存的差异。在所调查的大学生当中,有65.2%的男生选择偏爱网络购物,与之对应的是68.2.6%的女生选择偏爱网络购物。男女生的比例均超过百分之五十,说明大学生群体在接受和利用网络购物上的很高的积极性。另外,女生的比例高于男生则显示了女生在选择购物方式上相较于男生的更加开放的态度。

在利用网络购物的过程当中,男女生也存在着差异。如果将大学生群体网购物品进行分类,我们会发现男生更倾向于网购电子产品、虚拟产品、运动装备等,而女生则表现出不同的情况,她们更加倾向于网购洗护用品和化妆品、学习用品、交通通讯类用品和服装。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男女生消费结构数据相吻合,男生在电子产品方面投入更多,而女生在洗护化妆和服装等方面更舍得花钱。

2.4消费心理

消费心理是消费者进行消费活动时所表现出的心理特征与心理活动的过程。了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对于高校教育和规范大学生消费行为有直接的帮助。我们将消费心理大致分为四种类型:从众、求异、攀比和求实。笔者将对大群体消费决策因素进行分析,以求初步男女大学生消费心理类型的差异。

调查数据显示,男女在消费决策的过程当中,首要考虑的因素都是价格和质量,两者在男女的决策因素中所占比例均超85%,说明不管是男生还是女生,他们的消费心理类型都是属于求实型。同时,时尚性和品牌因素在男生决策过程的当中都略高于女生,说明男生在消费过程当中更容易被前卫时髦的商品和品牌商品所吸引,相较而言女生显得更加理性和注重实际。

3总结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开放,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更加个性化和多元化,这就为研究者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去研究男女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打下了坚实基础。首先,男女大学生的在经济来源上的差异一定程度上显示了男生更强的独立性和女生更好学习成绩。其次,男女生对网络购物的偏好则表明大学生这一活力群体对新技术的很强的接受能力。同时,男女生网购内容的不同直接反映了男女生的不同的兴趣爱好。再次,我们应该欣慰的看到绝大多数的男女大学生的都是属于求实型的消费者,他们不盲目攀比,不盲目追求时尚。这正符合社会对大学生的期待和自身的经济状况。最后,男女大学生在消费行为上存在的客观差异要求社会、家庭和教育者在对大学生进行消费行为教育和引导时应该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1]刘珊,风笑天.对1988一2004年大学生消费的研究――共169篇学术论文的文献综述.大连理工大学[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报.2005(1).

[2]甘伟平,喻荣强.大学生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趋势研究――以成都市部分高校为例[J].消费导刊,2014(09).

[3]宋刚.成都地区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26(1).

[4]文英玉,邵英姿.“90后”大学生生活方式与服装网络消费行为[a].经济与管理,2013,(08).

[5]董慧慧.大学生消费行为分析――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为例[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4)

【作者简介】

女性消费心理学篇8

[关键词]女性消费心理化妆品包装色彩设计

包装不仅仅是一个承载商品的容器,更是一种刺激消费、引导消费的手段。现在的包装设计不仅是要发挥其物理功能即保护商品的功能,更要发挥其心理功能即引起消费者的关注,更要向审美的层次发展,愉悦消费者。就目前化妆品市场而言,其主要消费群体以女性为主,因此,充分了解女性消费者的心理特点,针对他们的消费心理进行包装设计,对于提高产品的销售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女性消费者的主要心理特点

1.求美心理突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这在女性消费者身上表现得尤为强烈。在购买过程中,女性对能够美化生活、装饰性强、造型别致、款式新颖的产品情有独钟。在女性的记忆过程中,有着较强的情绪记忆力。因此,具有欣赏价值的、美的产品往往对他们能够形成强烈的刺激,使他们情不自禁地产生兴奋,影响她们的购物情绪,进而产生某种购买或占有的欲望,从而为购买行为的实现奠定基础。

2.认知细腻,决策带有较强的情绪性。女性消费者的情感丰富细腻,遇到感兴趣的商品,容易产生购买愿望,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迅速形成购买决定。女性购买决策时,很容易受直观印象以及商品外观的诱惑。美观的商品包装,鲜明的橱窗陈列,良好的购物环境等都能激起女性消费者积极的情绪情感,产生购买欲望。

3.自我意识较强,联想丰富。女性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中经常进行商品的自我比拟,联想商品的消费效果。女性消费者经常通过同伴的评价、宣传媒体上的比照等方法,来反馈商品对自我形象的影响。对自己满意的商品,具有强烈的推荐愿望,对于自己不满意的商品,传话效应比较突出。

4.攀比炫耀心理较强烈。炫耀心理是以购物来显示自己某种超人之处的心理状态,是爱美心理和时髦心理的一种具体表现。当代女性,特别是家庭收入较高的中青年女性,喜欢在生活上与别人攀比,总希望比自己的同事、亲友过得更好、更舒适、更富有。她们在消费活动中,除了要满足自己的基本生活消费需求或使自己更美、更时髦之外,还可能追求高档次、高质量、高价格的名牌产品或在外观上具有奇异、超俗、典雅等与众不同特点的产品,来显示其地位上的优越、经济上的富裕、品味上的高雅等。

二、针对女性消费心理设计化妆品包装色彩

现代社会的发展,部分城市女性延长了职场上的工作时间,因此带动了与工作职业有关的消费,比如美容、化妆、健美等消费支出呈上升趋势。2001年在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广州等五地进行的一项城市女性消费调查显示,女性的化妆、美容消费额在上升,中等收入(1000元~1500元/月)的女性,每月用于化妆、美容等的费用在100元以下的占13%,在100元~200元之间的占65%,201元~300元的占13%,300元以上的占9%。可见,化妆品市场是一个充满了巨大潜力的消费市场,谁能在众多品牌竞争中脱颖而出,谁就拥有了无限商机与利润。而化妆品包装又是吸引女性消费者眼球的第一道关口,色彩恰恰又是这个关口的关键。因此,在化妆品包装设计中,要充分利用色彩的联想特点,引发女性消费者的良好想象。

1.要善于利用色彩带给女性美的体验,满足爱美之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女性消费者,其爱美之心更加突出。化妆品的色彩设计,要针对不同年龄消费者群体对色彩偏好的不同,充分满足她们的爱美之心。针对年轻女性的化妆品,色调应以清新、活泼为主,以充分体现出年轻人的活力与健康。如雅倩芦荟保湿霜,其翠绿色的包装清新自然,充满生命活力,易受年轻女孩子们的青睐。针对中老年消费者的产品,其色调应稳重、高雅一些。她们对产品的品质要求较高,也更加注重品牌消费。如SK-Ⅱ的各种精华类产品,以中国红为主色调,既体现出传统的中国气息,又给人一种高贵的感觉,还充满活力感,使很多女性相信这种产品在滋养皮肤,保持皮肤年轻态方面性能卓著。

2.要根据产品销售阶层的定位选择色彩,满足女性的优越感与虚荣心。不同品牌的化妆品其定位群体不同,产品售价差别也极大。适合大众群体消费的化妆品,可以在同一包装中用丰富的色彩满足不同年龄消费者的需要。如大宝系列产品的包装中有粉色、绿色、蓝色、紫色、黑色、金色等多种色彩的巧妙搭配,线条简洁但色彩丰富。高档化妆品的消费者主要为经济条件良好的女性,相对而言,她们优越感和虚荣心比较强,应通过色彩显示其商品的高贵、物有所值,满足这一群体的心理需求。如爱茉莉莹润系列产品,以金色做装饰。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金色有一种至高无上的意味。选用金色能充分显示出产品的高档品质与尊贵地位。伊诺姿水晶角质系列产品选用紫色包装瓶,优雅、高贵的感觉自然散发,让拥有者获得了较大的心理满足。

3.注重彩妆的包装色彩设计,突显女性的个性与价值。保湿液、美白霜、粉底与防晒类等产品只能满足女性消费者基本护肤的需要,若想突显个性魅力,彩妆必不可少。不同的彩妆能给人不同的心理感觉,既可以清纯可爱、清新典雅,也可以时尚性感、智慧知性。因此,彩妆的包装色彩设计不仅仅要给女性消费者美的感觉,还要带给她们有关个性与价值的丰富联想。

包装仅是化妆品的“外衣”,设计好这些“外衣”虽然能够吸引女性消费者,但是最重要的还是化妆品的品质。因此,提醒那些化妆品生产商们一定要“秀外慧中”才有可能在竞争激烈的化妆品行业中站稳脚跟!

参考文献:

[1]罗子明著:《消费者心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

女性消费心理学篇9

关键词:女大学生消费心理大城市准白领心态决策自主化感性化趋势

研究背景

全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动荡,在这个金钱是个人成就代表和自由平等至上的社会主义大国的大城市的象牙塔中出现了准白领心态的女大学生们。她们出入超市、麦当劳、电脑城、歌舞厅、服装店。她们排斥大趋,希望形成鲜明个体,通过展示自己能力来实现自身价值。卡通、旅游、吃东西、睡懒觉却几乎成为共性。但对于出世、入世的惴惴不安,迫使她们不得不思考金钱、爱情对于自己人生的现实性和重要性。大城市的媒体力量报纸、新闻、电影、广告等提供了一系列的消费形象和象征;在丰富多彩的消费场所中女大学生被引入一个物质极大丰富的世界,让她们去审美、幻想、消费、享受。这两方面对女大学生的消费心理产生了直接影响,甚至形成了为社会学研究所忽视的女大学生消费文化。

调查概述

(一)调查方式:以标准的问卷作为主要调查方法,在首都某高校自习室采取随机发放的原则

(二)问卷回收情况:本次问卷调查于2004年5月20星期四进行,共发25份,回收25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21份,有效回收率84%

(三)调查对象:主要是重点大学本科女大学生,大一2份占8%,大二8份占32%,大三10份占40%,大四4份占16%,另外毕业校外人员1名。二三年级比重大,正好是消费心理稳定的学生群体。在25份问卷中,来自农村4份,来自小镇1份,小城市或县9份,大中城市11份。

研究概述及理论分析

(一)消费水平

吃饭外的月花费(元)100以下100—200200—300300—400400以上

比例(%)4%16%36%20%24%

配合此表,笔者进行了女大学生月均食品消费调查,大部分月支出200元,根据此表分析钱大部分却无形的花费在其它方面,让女大学生回忆花在什么地方时,她们76%认为这种消费值得,没什么可考虑的。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包括被压抑的信息,这经过数百小时的心理分析也无法打开回忆之门,而这种无意识可能被压抑。走出家庭消费决策自主化的女大学生们出现这种感性随意消费特征,极大可能是对某种物品的消费欲在童年受压抑或者是朋友、舍友对其的压抑影响。所以现在女大学生们不少认为“我以后的目标是养活自己就oK了”流失一定程度引导其消费,几乎很少有女大学生逃脱此等命运。笔者建议离开家庭后的决策独立化应该与个人理财合理化结合,动态过程中节约开支,合理消费。

(二)消费心理的需要方面

按照需要的层次,根据马斯洛分类可以将消费者需要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这五中需要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是依照低级到高级的层次组织起来的,每一种需要也可以相对组成自己的层次。其中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随之而生的是安全需要逐层上升,最后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顶峰,因而不断推动人们追求新的目标,获得新的满足,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规律的。笔者对五层次进行了与消费心理知识方面的结合,得出了消费心理的需要四层次性:生理需要、社会需要、象征需要、认知需要。他们一切符合马斯洛的具体分类的五层次理论,并在问卷中尽有含蓄体现。

马斯洛的需要五层次理论笔者的需要四层次性

自我实现创造认知需要

审美

认知与理解

尊重和欲望地位、成就、受人信任和赏识象征需要

爱和归属社交、友爱、参加团体、获得爱情社会需要

安全和保障稳定的职业、有秩序的环境、保健条件、储蓄等

生理需要饮食、空气、住所、异性等生理需要

(1)生理需要:这个需要从马斯洛的观点,就是满足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消费者需要食物、住房、交通工具等。伍吉尼亚•沃尔夫说:“需要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在每个大城市的女大学生心中都曾经有这一个梦想。但由于经济能力的问题,现在问到为什么要拥有时,她们沉默了。72%“就是想拥有”,12%“作为一种投资行为”,12%“想拥有自己安静的空间”,4%“想用于结婚”。由此可见新的家庭观念在这一代女大学生中已经形成,“生儿育女”与“买房储蓄”的传统女性角色,已不在为女大学生们所必然选择。大城市中高学历的单身女性群体正在全面扩编。甚至有些女大学生看破红尘,高呼“单身也快乐”

(2)社会需要:消费者通过消费产品满足其社会交往的需要。消费某种产品可能代表一定社会阶层的成员资格,或是传递了某些消费者社会关系的信息。这些产品满足了马斯洛认为的更广泛的社会需要。问卷中的典型例子是咖啡,尽管在西方喝咖啡完全是个人放松休闲的一种方式,而在中国的大学校园内,它更是对西方社会生活方式的模仿与女大学生们一致对白领生活的认同。大城市的媒体力量甚至直接把未来毕业的女大学生和白领联系在了一起,准白领这个概念也最处来自于媒体。自我意识如此强烈并以感情见长的女大学生们中已构想好自己未来社会角色,并自觉不自觉的努力融入白领这层次文化

(3)象征需要:产品对其拥有者的自我概念和个性起到了象征作用,因而满足了这种需要就是向他人也是向他们自己表明什么,告诉人们他相信什么,或他像什么。衣服自古与女人联系在一起,现代大城市的女大学生们更视衣服为自身的一部分。一个寝室,如果一个会打扮,那么整个寝室的姑娘也会逐渐漂亮起来,毕竟女人是有这个潜质的。女大学生的着装风格倾向于挖掘生活情趣、体验心情境界、展示女性魅力,她们真的变成地地道道的女权主义者。对于女大学生来说,欲望城市的焦点不是职业,不是性,女大学生的欲望城市是自己喜欢

(4)认知需要:认知是指发现关于我们自己周围环境的各种事物,并能够理解和掌握它们内涵据问卷分析女大学生们在课外书籍、报纸、杂志的月均消费在25元,绝大部分是以知识性、内容深度为主,小部分专攻娱乐休闲类。在于外界交流甚少的象牙塔内,她们关心时事政治、了解全球资讯、关心社会环境与问题;她们是“学习型”的人,懂得自身修养与教育投资。是有强烈责任感的一代,但近20%为林妹妹的伤感女性,尤其是理工科女生。她们反思自身在现代性中的生存状态,处于一种内在的张力关系之中,随着未来恐惧感和社会风险系数加强,她们将深陷一种可怕的轮回状态中

(三)消费心理的动机方面

(1)情绪动机:由消费者的喜、怒、欲、爱、恨、惧等情绪引起的购买动机。女大学生们认知细腻,决策带有较强的情绪性,容易受环境的影响,有很不稳定和冲动性的特点。与平时心境不同的消费行为即情绪化消费,这是笔者在问题上研究的主要方向。问卷中68%女大学生偶尔出现,8%女大学生经常极端情绪消费。在她们看来“反正心情不好,就买吧,那样心情会好很多”在大城市这样高速转动、转型的环境,象牙塔内的她们绝大部分把购物消费当成一种缓解压力、平衡情绪、宣泄郁闷的一种方法,就如同男人借酒消愁一样的,大家和社会应以公平视之

(2)情感动机:由人的高级情感如道德感、威望感、美感等引起的购买动机。具体体现

a.追求美感的购买动机。消费者对商品美学价值和艺术欣赏的要求较高时,会产生此类动机。他们重视商品外观造型、色彩和品位

B.追求成就的购买动机。具有强烈成就动机的人,在其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更乐于承担风险。他们在成就动机的驱使下,对周围事物的评价趋向于使用个人的认定标准

C.追求名望的购买动机。这是因仰慕产品品牌或企业,希望炫耀和显名而产生的购买动机

在笔者的调查中这三类女大学生各占28%、24%、24%,另外就是无追成就购买动机占24%,由此可见对唯美追求的女大学生们为消费情感心理主流。当你在校园里看到一大群在一起说XX好可爱的时候,绝对不牵涉私有,不牵涉功利,只是分享美好事物,只是大家对这种单纯事物的共同喜好,你也会不约而同的发现这世界真美好

(3)潜在购买动机: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在成长和接受社会规范的过程中有很多欲望受到约束,这些欲望无法消除也无法完善的控制,他们会出现在梦境中,脱口而出或出现在神经质的行为中。所以对于消费者,许多消费动机也许被深层次动机所驱使的。笔者采用联想测试法,企图在深层次上获得固定的或社会化的思想反映。结果表明女大学生消费需求高级化:对生活品位和内涵的追求,对及时享乐习惯的满足。体现社会性需要高于生理性需要,精神需要高于物质需要。特别处在大城市校园中农村、小镇、县、小城市的女大学生们也尽快武装自己,跟上消费文化的城市化进程

(四)消费心理的行为个性方面

(1)兴趣: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索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认识倾向。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的探索。实际生活中,个人的兴趣是多种多样的,概括起来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a.物质兴趣和精神兴趣

B.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指对事物本身和活动过程的兴趣。例如:女性消费者大多数对时装、化妆品、珠宝首饰等商品及其挑选过程更感兴趣。间接兴趣主要是指对活动过程已产生或将要产生的结果的兴趣。例如:有些消费者十分渴望有名牌轿车,而他真正感兴趣的却是车对自己身份、地位的提升作用。

在笔者调查中36%的女大学生遵从了女性消费者对时装、化妆品、珠宝首饰等商品及其挑选过程更感兴趣,而40%的女大学生更喜欢穿衣、吃东西方面的兴趣。逛街是享乐的观点被绝大部分女大学生以实际表现了。的确我承认有时我也厌旧喜新,可是上那有看不够的风景,现实主义与实用主义在女大学生思想中高高推崇起来

(2)能力:能力是人能够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消费者自身能力差异必然使他们在购买和使用商品过程中表现出来不同的行为特点。

a.成熟型,他们非常了解所需要商品,其内行程度超过售货人员,调查中此类占8%

B.一般型,他们通常有一些商品方面的知识,并掌握有限商品信息,但缺乏相应的消费经验,调查中此类占28%;或者有相对于其他商品的消费经验,但对要消费商品知之很少,调查中此类占40%

C.缺乏型,他们不了解有关商品知识和消费消息,同时也不具备任何购买经验,调查中此类占24%

在缺乏型的24%比例中,有16%的女大学生来自农村,8%的女大学生来自大城市,由此农村女大学生的城市化适应进程与大城市女大学生的独生子女独立进程要不断加强。总的来说,女大学生的消费能力一般,要加强生活经验的积累和个人有意识的自我培养,与大胆追求精神生活质量、物质生活质量的白领阶层进行精神衔接

(3)性格与消费行为: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性格以购买行为分类

a.持重型,情绪平稳,性格内向,环境因素对其刺激作用不大,重科学,重信息,比较熟悉市场行情,调查中此类占44%

B.谦和型,少有购买经验,没主见,没主意,他们内心体验比较持久,但外表很少表露,调查中此类占8%

C.激动型,购买行为不规则,没有一个明显的“感觉、认识、评价、选择、偏爱、决策”过程,购买以直觉为主,常不多作比较,选择,就进行冲动、突发式消费,调查中此类占48%

D.反感型,性格怪癖,爱以批评和挑剔眼光看待周围事物,购买时对售货人员见解表反感,调查中此类占0%

不可置否的结论女大学生们是一群天生的消费天才,现在的她们消费趋向感性化,要的是消费所带来的快乐感觉,不在局限于商品最基本,最原始的功能,而是要求商品具有一定的情感色彩,追求心理精神愉悦才是唯尚的

(4)气质与消费行为:气质是个体心理活动类型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具有稳定性、持久性的特点。俗话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指的就是气质的稳定性,可以分为

a.胆汁质,这种气质的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兴奋型,表现为直率、热情、精力旺盛、情绪易于冲动,心境变化剧烈。他们抑制能力差,反映快而不灵活。调查中此类倾向占24%

B.多血质,这种气质的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活泼型,表现为心理活动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易变换等。他们情绪兴奋高度,外部表露明显,反映快而灵活,情感丰富而不深刻。调查中此类倾向占32%

C.粘液质,这种气质的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安静型,表现为安静、稳重、反映缓慢、沉默寡言、情绪不易外露、注重稳定但又难于转移、善于忍耐等。他们情绪兴奋度低,外部表现少,反映慢,做事塌实。调查中此类占16%

D.抑郁质,这种气质的人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抑制型,表现为孤僻、行动迟缓、体验深刻、善于观察别人不易观察的细小事物。他们情绪兴奋度高、反映慢而不灵活,对事物反应性较强,情感体验深刻。调查中此类占28%

女大学生不同的气质类型,会直接影响和反映到她们的消费行为中,使之显现出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行为方式、风格和特点。可见女大学生把“不依世俗标准生存”作为基本价值观,享受生活乐趣、展示生活品质的新一族女性的先锋代表

(5)自我概念:又称自我形象,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气质、性格等个性特征的感知、态度和自我评价。自我概念是女大学生们在长期消费实践中逐渐形成的,这一概念涉及个人理想追求和社会存在价值,因而每个人都力求不断加强他。从社会学角度来看,人在纷繁的社会结构中,总在刻意、有意或无意的寻找自己的位置,以求抚慰不平静的心灵,达到安稳的状态。女大学生的“自我”在大城市这个消费崇高化、高度物质化的环境下,显得格外卑微和矛盾

(五)建立在消费心理上的观念

(1)金钱观

今天年轻的女大学生尽管很看重金钱,追求个人利益,但并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利和金钱的盲目崇拜。她们对社会上某些消费行为在校园内大规模的模仿,使女大学生们有一种适应社会预望和要求的感觉,以及对高等阶层形成、风尚、身份的某种虚幻的参入。所以消费中与原始功能无关的附加值,成为了这一代女大学生的时尚

(2)爱情观

女大学生消费系统并非建立在对需求和享受的迫切要求之上,而是建立在对社会意义的欲望基础上,社会对女大学生的塑造和引导承担着主要责任,在特定的消费过程中,女大学生的情爱观念则不断受到塑造和强化,并由此在生活方式中体现出来。相互观爱、相互扶持;喜欢是感觉、爱是责任等市场经济平等自由思想广泛的接受开来

研究结论

(1)她们消费倾向为“一流行、二休闲、三文化”,可以看出都是在享受现在的时间。她们希望结婚这一个转折点到来以前,能够尽情享受,并且希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由于女大学生是女性,她们天美、爱漂亮,如果经济改善了她们会首先在吃穿方面进行投入

(3)在购买前或后,女大学生们回理智评价自己的非理智消费行为,认为情绪消费值得

女性消费心理学篇10

摘要心理学认为,人们之所以表现出某种行为,是由于内心有一种驱动力,驱使他这样做,这种内在驱动力被称为动机,动机不同导致不同的行为结果。本文旨在探究俱乐部中年轻女性的体育消费目的及扩大体育俱乐部消费市场的对策。

关键词年轻女性健身消费心理

一、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笔者对武汉市中具有代表性的年轻女性参与体育健身俱乐部的体育消费心理进行探究,本文选择访谈的对象多为Dn舞区、阿杜健身俱乐部、东一健身中心等部分年轻的女性消费者。本文涉及的年轻女性的年龄界定为18-30岁。

(二)研究方法

1.专家访谈法

对健身教练、资深教授和管理人员及年轻女性健身爱好者就年轻女性体育健身者的消费心理、消费动机、消费内容等方面的进行访谈。了解她们的具体情况并制定相关的对策以推动城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进一步发展。

2.文献资料法

通过对各种体育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国家体育总局软科学研究成果汇编和中国体育资讯网等有关体育消费心理方面的文献资料。

二、研究结果解析

本文将主要从年轻女性在体育健身俱乐部中的消费内容、消费心理、消费动机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年轻女性参与体育健身俱乐部进行锻炼的主要消费内容

年轻女性的健身内容主要以简单、优美、新颖、有趣的活动为主。以健美操、拉丁舞、瑜伽、爵士、街舞、搏击操、有氧操、现代舞、交谊舞、形体操为主

(二)年轻女性的主要的消费心理

体育消费心理是指人们购买或使用体育有形产品和无形的体育用品来满足自身的体育需求的消费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调节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现象。

由于女性的性别特征、多重角色和经济地位,使她们表现出了与男性不同的消费心理。年轻女性作为当代消费的主力军,具有求美心理突出、认知细腻、情感丰富、自我意识强、善于联想、好攀比显耀等心理特点。

以体育舞蹈为例:在优美的舞姿和轻快的乐曲相伴下年轻女性的自我封闭意识在这里会彻底得到解脱,舞场中融洽和谐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的交流、沟通意识,提升年轻女性的气质。

(三)年轻女性的主要消费动机分析

1.动机是激励一个人活动的心理原因

动机是直观性的,它以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作为学习的动力,如教练的仪表气质优美的示范动作,健美的身材等等。经常参加身体锻炼的人具有更高的身体自尊水平;大运动量的身体锻炼更有利于身体自尊水平的提高,这些研究结果确认了身体锻炼作为预测变量的作用。

2.体育健身消费动机特征

体育消费动机分为强身健体、精神娱乐、审美追求、社会交往、体育成就等。通过访谈得知广大的年轻女性乐意把钱花在使自己拥有健美的匀称的身材以及高雅大方的气质上面,这跟女美的天性有关,年轻女性的体育的消费动机主要是消遣娱乐、健身健美、人际交往、治疗疾病、追求时尚。

同时能够在健身俱乐部里结识情投意合的朋友,沟通感情交流心境,释放消极的情绪,尽情的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这些社会和年轻女性共同的需要。这种健身动机是长期的、稳定的、主动的。对武汉市体育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结论

(一)年轻女性的求美心理比较明显。从古至今美丽已经成为一种符号。对于女性而言,美丽可以通过消费来塑造。在现实生活中形体已经成为美丽可见的标志,女性往往企图通过消费来提高自己的美丽程度

(二)年轻女性追求商品所象征的情感性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特点。其核心是商品的“象征”意义。这是以追求商品的流行趋势、新颖、奇特为主要目的的消费心理,其核心是“时髦”与“奇特”,即“在变中求新,在新中求美,在美中求趣”的影响下,部分经济条件比较优越的年轻女性表现尤其明显。

(三)在体育消费心理和动机特征中最为突出的是体育消费观。消费观是从价值观引申而来的,是人们对生活和生活目标的看法或个人思想体系,消费观是价值观的组成部分。使人们使用价值判断来衡量消费及有关事物的尺子。一个人如果产生了强烈的健康意识那么她的健身意识将会非常的强。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提高年轻女性的健康意识,提高她们的体育消费观。让她们主动参与健身俱乐部活动。

(四)加强体育市场管理,培育和繁荣体育市场。要研究制定有利于体育产业发展的经济政策,积极引导年轻女性的体育消费,提高她们的体育消费观,培育和繁荣体育市场,推动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兴办面向人民大众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体育休闲中心等多种形式的体育服务经营实体。要推进体育竞赛的商业化运作,鼓励和支持企业、组织、个人以融资、合资、联营等多种形式进入体育市场。适当放宽行业准入标准,为体育经营者创造更加宽松的政策环境。

当前尤其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专业水平,注重目标管理,形成服务特色和实行配套经营,满足各种需求。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会员制度管理模式。武汉市体育健身俱乐部可以通过会员制的形式达到稳定会员的目的。定期的举行各种优惠活动,适当的降低会员卡的价格,使更多的年轻女性能够加入到体育健身俱乐部中来。让消费者和俱乐部之间达成一种双赢。

参考文献:

[1]胡凯.浅析体育舞蹈的健身价值[J].中国商界论坛.2008(5).

[2]余少华,王立新.现代女性消费心理研究[J].经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