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38:34

新闻媒体工作总结篇1

2020年,本人按照区委、区政府和区广电台的一系列部署安排,团结带领电视中心一班人,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传播正能量,创新创优各项工作,为富强和美新城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一、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驾驭新闻宣传工作的能力和水平

牢牢把握宣传舆论导向,这是对新闻工作者的最根本要求。2020年,本人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认真学习党的十九精神和系列讲话精神,对新时代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中央一系列方针政策、省市会议精神、区委工作要求均做到了精研细读,领会实质,把握内涵,始终保持了政治敏锐性,做到了工作超前,导向准确;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业务水平得到不断提升。同时,参加了网上组织的贯彻党的精神党员学习活动,对精神、党章等内容进行了系统学习,进一步拓宽了视野,开阔了思路,为各项工作开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二、新闻业务求精求细,为建设富强和美新城区提供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2020年,按照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电视中心进一步坚持正确导向,弘扬新风正气,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增强敏锐性,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以过硬的作风,贴近的文风,全力做好新闻宣传工作。1-12月份,全力做好两会、全委会、经济工作会、全区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检查考核会、文明城市创建暨迎接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区级领导干部互观互检互学互促工作推进会、秋季重点建设项目集中开工、全市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检查考核会议等重大时政活动的宣传报道,

新闻宣传工作的渗透力和影响力不断延伸。全年共制作播出《城区新闻》240余期,播发新闻1700余条,先后推出了“创建文明城市在行动”、“迎接卫生城市复审建设健康城市”、“违法建设治理行动”、“解读政府工作报告”、“加速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新春走基层”、“聚焦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创卫迎审展新颜”、“政协提案成果展播”、“为民办实事跟踪报道”等专栏10余个;推出《党建新闻》栏目20余期。对省电视台《山东新闻》、《山东新闻联播》发稿共计10余条;对市电视台供稿280余条、600余分,位居各县市区前列。

同时,发挥自身职能,全力服务中心工作。选派精干力量,优质高效地完成了全市两次大项目会及其他重要会议流动电台解说任务及两会的宣读任务;按照要求,每天准时将本台所用稿件电子版整理后发送至区信息中心、区网络办和我台广告中心融媒体中心制作人员,确保了区政府网站、融媒体等新闻内容的及时更新;与市电视台《直通县市区》栏目密切配合,每天及时传送我区重要稿件和新闻成片,确保了我区重要活动新闻在市电视台《直通县市区》栏目的及时播出。根据上级要求和台统一部署,全力配合技术部圆满完成了高清改造任务,实现了拍摄、编辑制作、播出全部使用高清信号。中心全体采编播人员都通过了中广上洋培训考试,取得了相应的认证证书。

三、严于律已,严格要求,做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强化纪律观念,保持政治定力,注重防微杜渐,持续不断提升和完善自己。守住“道德底线”和“纪律底线”,自觉加强道德修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践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真正做到生活正派、情趣健康、洁身自好;注重党章党纪的学习,努力增强党章党规党纪意识,真正把党的纪律印在心上,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恪守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严格要求自己,方向上不迷失,行动上不落后,与台领导团结一心,令行禁止,遵纪守法,廉洁自律,无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发生。

新闻媒体工作总结篇2

2011年10月19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关于严防虚假新闻报道的若干规定》,各地新闻主管部门与记协也出台了相关规定,在新闻媒体积极贯彻的同时,加强与改进新闻社会监督也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之一,也向有关各方提出了改进与探索的新课题。

优化监督员队伍结构是适应全方位新闻社会监督的内在要求浙江省新闻行业开展新闻社会监督工作始于2004年,嘉兴市的社会监督员队伍也于2006年1月建立。根据省记协与市委宣传部的总体要求,市记协秘书处在具体牵头这一工作中,首先认真抓好监督员队伍建设,不断优化队伍结构,为不断提升监督员队伍业务能力与水平提供了组织保障。

6年来历届监督员认真履职,对媒体报道“挑刺”与建言,为净化媒体生态倾心出力,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但在工作实践中也遇到监督员提交的监督意见不够全面的问题,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监督反映报纸媒体的多,广电节目的少;监督反映综合新闻的多,专业资讯(栏目)的少;监督反映传统媒体的多,网络媒体的少”。对此,认真分析后认为,除纸质媒体便于阅看外,早期建立的监督员队伍也相应存在“三多三少”的情况,即“熟悉纸质媒体的多,熟悉广电媒体的少;具有综合新闻辨别能力的多,能辨别专业资讯偏差的少;习惯传统媒体的老同志多,处于网络潮流中的年轻人少”。要改变这一状况,不断优化新闻社会监督员队伍的组成结构,是队伍建设的关键。

新闻社会监督对象是传播方式不同的媒体,内容涵盖新闻、资讯、娱乐、广告等十多个方面,监督员队伍的组成与监督内容相适应才能完成新闻社会监督任务。为此经过几届监督员的调整补充,通过各种途径选聘医学界、法律界、广电行业与较年轻的监督员,逐步优化了队伍结构。目前,全市共有新闻社会监督员20人,其中熟悉纸质媒体的13人,熟悉广电的7人,有行业职业背景的3人,年龄结构上老中青分别占比5∶2∶3,有效改进了新闻社会监督员队伍的业务水平与监督效能。

市记协秘书处还通过定期组织监督员座谈会、参观学习、与媒体交流等加强工作平台的制度化建设,使全市新闻社会监督工作发生了可喜变化。在监督员提交的监督意见中,除保持对纸质媒体的较高关注度外,对电视广播新闻的监督意见明显增多,对医疗保健与医疗广告司法类娱乐类和媒体网站的针对性监督明显加强,许多监督员不仅能提出针对性很强的纠错指正意见,也能提出积极建议,对网络媒体的监督也开始起步,呈现出全方位推进监督的良好态势。

专文与专题调研相结合扩展新闻社会监督成果

在编印《情况反映》的基础上,针对监督员反映的倾向性问题进行有重点的监督,并尝试与专题调研相结合,在扩展新闻社会监督的成果上作了有益探索。

鉴于《情况反映》大多是面上个案,为促进阶段倾向性问题的解决,我们在编好《情况反映》基础上探索采用专题调研办法,组织骨干监督员有重点地对专项内容进行监督,提出解决或改进建设性意见。2011年1月26日,市记协结合新闻战线开展的杜绝虚假报道专项教育活动召开新闻社会监督员座谈会。新闻社会监督员和市记协领导、市级媒体相关负责人以及市委宣传部相关处室负责人面对面互动交流。2011年4月13日,市记协又邀请了社会监督员代表与媒体采编分管领导及部分采编人员面对面就语言文字的规范化运用等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市记协常务理事、嘉报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杨自强、杨志勇对《情况反映》里时常提到的网络语言、外来词和缩略语问题诚恳表达了看法。希望监督员在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一是文字上的硬伤,如在有字词、人名地名、相关领域方面存在的差错或不足给予指正,使记者编辑的表达更准确更规范。二是在内容取舍上提出指导性意见,使报道更吸引受众。三是在格调定位上提出更好建议,使编辑部操作理念更清晰。

11月15日,市记协秘书又会同嘉报集团总编室邀请富有专业知识和扎实语文功底的监督员给集团部分年轻采编人员上课,就常见、共性的差错,采编中容易忽视的问题,以及如何准确把握医疗专业知识性、常识性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讲述。

新闻媒体工作总结篇3

关键词:全媒体;新闻;融合

全媒体是对包括报刊、广播、电视的传统媒体与包括网络、手机报刊、数字电视等在内的新兴媒体的总称。最先由美国的一架家政公司提出,十多年来,随着日新月异的科技和传播手段,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全媒体”(omnimedia)的概念尽管没有获得学术界的共识,却在传播领域的实践中日复一日丰富发展着它的内涵。

“全媒体”可理解为:综合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如文、图、声、光、电,来全方位、立体地展示传播内容,同时通过文字、声像、网络、通信等传播手段来传输的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而所有的信息传播普遍地以这一方式运作时,我们说,我们进入了全媒体时代。

媒体演进的过程充分调动了人的各种感官,报纸调动了人的眼睛,广播调动了耳朵,之后更新的各种媒体都具有超越前一个媒体的技术,电视将视听结合起来,网络构建了立体化的传播时代,互联网的超链接功能进行深层报道和分析,使得信息的形成与传播处在了一个生生不息的环境之中,它不仅调动了我们的耳朵、眼睛,而且也调动了我们的手,人可以主动地参与,把过去的单向的形式变成了互动的形式。当人类一出现,人的两种本能说话与行走就被分开,但是手机的出现将这两个功能结合起来,以手机为终端的个性化媒体被称为第五媒体,手机媒体不仅调动了我们的眼睛、耳朵、手,而且也调动了我们的脚,使得人们不被约束,人成了媒体创造者。

在全媒体时代,新兴媒体和传统的媒体有这么一个关系,第一个阶段是孕育,第二个人阶段是发展,随着传统媒介不断创新发展,产生了自己新的特点,开始独立,实现与创痛媒介的并存,就是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传统媒体与移动媒体共存并且是一种共生并存的关系,第三个阶段是交互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实现共同发展。一种新的媒介的产生并不意味着旧的媒介消亡,一种旧的媒介在变革之后又蜕变出新的媒体,报纸的发展贯彻了多个历史时期,历经500多年,从手抄报纸到现在电子报纸、手机报纸,报纸通过与新兴的媒介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新的传播媒介。

“融合新闻”又称“多样化新闻”,主要指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不同的媒体例如报纸、电台、电视台和网站及手机等,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发挥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

融合新闻要求媒体将所拥有的媒介整合在一起,依靠统一的规划与协调,提高新闻业务流程的效率与通畅性

在全媒体时代做融合新闻需要媒介融合,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介的结合是制作融合和新闻的必要前提,媒介是信息的传播载体,各个媒介从独立经营到多媒介联合经营,可以使传媒的各类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更好地占领未来的传媒市场。

十多年来,随着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尤其是互联网时代与手机媒体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日益融合互通,信息传播手段层出不穷,传播方式不断丰富,报纸、杂志、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网路、电信、卫星通讯在内的各类传播工具,涵盖视、听、形象、触觉等人们接受资讯的全部感官,而且针对受众的不同需求,选择最适合的媒体形式和管道,深度融合,提供超细分的服务,实现对受众的全面覆盖及最佳传播效果。

融合新闻可以根据不同受众对内容和形式的偏好,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供他们选择,以实现分众传播,将群众的个性化需求与新闻传播媒介的特点结合起来,在采集新闻素材之后,根据新闻事件以及各个媒体的个性选择不同方式播出,用最简洁的语言和最快的速度通过互联网和手机发送出去,以满足那部分生活节奏快而只需要事实梗概的人群,再由电视提供比较完整得新闻事件现场节目和图像,向儿童妇女等群体提供信息,然后将载有对新闻事件及相关背景的详细资料介绍通过报刊等纸质媒体发送出去,最后再将榆次市有关的信息全部链接到互联网上,供查阅。

坦帕斯新闻中心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该新闻中心下的各家媒体拥有各自独立的人员、办公区域和运作机制,但同时设置“多媒体新闻总编辑”来策划、组织、协调和安排个媒体的新闻处采访活动。首先电视台的总编和各部门的负责人要召开编前会,多媒体新闻总编辑也参加,安排好电视台在这一天的新闻采访活动,并讨论哪些新闻可以与报纸、网站进行融合;然后多媒体新闻总编辑召开报纸编前会,向报纸总编提出当日“融合”新闻的内容,然后进行讨论;报纸总编也会向多媒体总编辑提供他们认为用电视新闻形式报道更为合适的消息。下午多媒体新闻总编辑还会再召开一次报纸与网站的编前会,向网站负责人提供可供融合的新闻。若有重大突发新闻,多媒体新闻总编辑会及时将消息通报给报纸、电视和网站这三家媒体,并制定统一计划,协调其采访活动,力求让三家媒体在采访中将各自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同时又做到互补不足。

各种媒介相互渗透、包容、转换和整合之后相互成为对方的一部分,其间,电子报纸是纸媒与网络的结合,手机报是纸媒与电信增值业务和网络的结合。其中不乏成功地手机报刊,如《浙江手机报》,“浙江手机报”的彩信业务由浙报集团,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和浙江在线共同打造、创新推出,是国内第一个用手机彩信方式实现真正的手机报纸。自从2005年开始创办之后,逐渐完善,先后创办手机财经报,手机娱乐报等,详尽展示新闻原生状态、深度剖析事件背景原因,全进行时态报道、强互动民意调查。充分发挥了新兴媒体的独特优势。

其间,我们要明确,做融合新闻的关键是培养新闻工作者,首先就是记者个人要培养专业技能,采写编评技能要具备。“超级记者”的信息采集融合。其次,新闻专业院系要建立起先进的教育平台,仿真实践环境,为未来的记者提供更为便捷的途径。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我们更应该跟紧时代的步伐,认清全媒体时代媒介与新闻的变化方向。

参考文献:

新闻媒体工作总结篇4

【关键词】融合新闻内容重整报道创新

传统媒介的问题与新闻内容的重整和报道的创新紧紧相连,媒介本身就是依赖内容上的优势参与市场竞争,而内容要依靠报道进行传播。

一、融合新闻

“融合新闻”是新闻传播媒介新的新闻传播模式,和传统新闻媒介主要的区别就是新闻媒介组织、新闻内容、新闻传播方式上的变化。“融合新闻”是以组织与内容上的重整为基础,以“组合终端载体”进行整体报道的传播方式代替单一载体的新闻报道。“组合终端载体”就是指多家媒体联手合作,传播同一报道,不仅可以结合多家媒体的优势,报道在各家媒体上各显特色,还能造成巨大的影响力。但“融合新闻”必须由一家媒体进行策划,设计的内容必须具有整体性。目前,广受大家关注的“网上互动”、“微博互动”正在悄悄的进行改造。随着新闻理念的不断发展,我们应将理念赋予行动,才能体现“融合新闻”的价值。“融合新闻”要怎么“融合”?这样的“融合”对于新闻媒体、公众及社会有什么影响呢?

二、以新闻内容的“分众化”为报道策划着眼点

新时代打造价值新闻内容势在必行。“融合新闻”的报道就应考虑到将分众的群体组成大众群体。如何将分众的新闻内容实现大众化呢?比如,现在要做一个专项新闻报道,去现场的就不应是某家报社某家电台的一个小组或者个人,而是几家报社几家电合起来派出的团队,这个团队集合了多家媒体的优势。通过这种途径来实现大众化的新闻内容,这些新闻内容被合理分配到各个不同的载体进行加工制作。每一套新闻内容的采集对应每一家媒体,其中都有适合每家媒体的内容。而同样的新闻素材,不同媒体的传播又有什么不同呢?有报道形式上的差异、时间上的差异等,不同媒体传播同一素材可以弥补相互之间的差异。这种方式使媒体实现“分众化”的目标,形成了新闻内容的产品链。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形成新闻内容的产品链有利于对新闻内容的深度开发。新闻策划者不仅要考虑新闻内容的价值,更要考虑它在载体上的合理分配,包括报道的表现形式、报道的传播方式,最主要是对新闻内容进行深一层次的延伸,提升新闻内容的质量。

在数字化的时代,由于新闻载体的不断增加,传统媒体依靠他们强大的新闻生产能力,制造很多新闻内容,但取得的效果很平凡。因为他们的新闻内容不吸引公众,没有凝聚力。“分众化”的新闻内容如果在载体之间不能得到很好的分配,就建立不起相互联系与相互弥补的关系,还是回归到了传统媒体方式。所以“分众化”的新闻内容的关键是要根据各个媒体自身特点来进行合理分配。怎样做到在载体之间合理分配呢?这就需要新闻策划者对各家新闻媒体加强了解,如知道这家媒体在传播方式上很具有特色,那家媒体在图像处理上技术一流等。这样制作出来的新闻内容才会达到质的飞跃,受到公众的喜爱。

三、以新闻内容共创、互动传播为报道的创新点

在我国,“融合新闻”已经存在,新闻报道方式应利用现代化手段与方法。《焦点网谈》的《短信民声》,通过手机短信接受群众建议与投诉,不仅收集了新闻线索,还能为老百姓解决问题,完全体现了这种新型新闻传播思路,为报道的创新提供平台。整体报道策划就是能增加与群众的交流,在不同载体之间保持流动性,产生更好的传播效果。以内容上的互动为主要特征的报道创新已经成为新闻媒介改革的主流。如《杭州日报》、《都市快报》通过mSn和群众聊天,与群众互动。《今日早报》开通QQ群,首先在报纸上宣传,在网上则与网友相互交流。从取得的效果来看,与群众公同参与的互动非常受公众喜欢。人们通过QQ、微博、网络日志与新闻媒介互动,成为未来新闻的一大特征。

虽然新闻工作者能以他们敏锐的眼光发掘有价值的新闻内容并进行调查,但是公众的主动权也非常大,他们可以提供很多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他们的意见也是新闻内容的重要成分。如果新闻媒体没有这种与公众互动的意识,甚至拒绝内容的共创,那么他们的报道肯定是自娱自乐。相反如果新闻媒体充分考虑到与公众互动的重要性,并且主动定期与群众交流,我想他们的新闻内容不仅会越来越丰富,人气也会越来越高,人气高了,传播的影响力就大,在社会上的价值就会得到很好体现。新闻内容的互动为新闻报道提供了新平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新闻质量。

但新闻内容的互动还存在一个挑战,它要求新闻媒介工作者负担起公共主持人的角色,将公众意见进行审核整理,然后制作出一条好的有价值的新闻内容进行传播。如《网民感动总理总理感动网民—总理记者招待会网上答问》的新闻专题报道,在温总理举行记者招待会的前三天,新华网在网上以“温总理记者招待会,你想问什么?”与群众进行互动,并将群众的回答进行汇总并在新华网首页。温总理就这些群众的问题进行了专门回应,新华网则又发表题为《点评总理记者招待会,温总理深情回应网民》的帖子,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新闻内容共创、互动传播还能对新闻炒作或者新闻违法行为进行社会监督,并及时揭露。从这个意义上讲,新闻媒体不仅单单只是传播机构,还要承担社会责任。新闻工作者必须从幕后走到前台,为公众主持,将他们的意见纳入新闻中。

对于传媒而言,进行内容上的互动不仅能与网民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还能充分发挥网民的作用,收集新闻线索,使资源得以利用。对于社会而言,新闻内容上的互动使网民在新闻上有发表言论的平台,满足了他们的参与需求。

我国新闻报道策划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它需要新闻工作者以认真的态度、崇高的职业道德、专业的技能为中国新闻内容重整和报道的创新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①文建,《〈华尔街日报〉改版四规则》,《中国记者》,2007(2)

②邓建国,《“信息中心”:未来报纸的新闻编辑室?——美国甘奈特集团的“激进”报业改革》,《新闻记者》,2007(2)

新闻媒体工作总结篇5

一、对媒介社会功能的认知

在西方当代新闻理念中,基于对大众传播媒介社会功能重要性的不同看法,大体可概括为两种冲突的方向:其一是“中立”(neutral)模式,它基于自由报刊理念,强调媒介传递社会信息、监测社会环境的功能,认为媒介是社会生活的传感器,记者是社会发展的旁观者,只应该客观中立地报道事实。其二是“参与”(participant)模式,即站在报刊社会责任理念的立场,强调媒介的选择、守望和诠释功能,认为媒介是社会进步的推进器,记者是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应该积极主动地传达出社会不同阶层的声音、协调现代社会各方利益、推动社会进步。①

西方传播学者曾将被许多从业者认定的媒介功能一一列举出来,让不同的受访者来判定其重要程度,藉此来探讨记者对媒介“中立”或“参与”角色的价值观究竟如何。结果发现,多数记者持“参与”的媒介观,比较强调新闻的调查、分析和解释,以及媒介推动国家政策发展和为社会提供文化教育的功能;但同时也有一半记者认为显示媒介“中立”功能的,如媒介传递信息是否迅速及时和事实内容是否准确也相当重要。②这显示出一方面以独立报刊思想为基础的自由主义的媒介观,在西方记者当中具有普遍的影响力,另一方面,多数记者也并不局限于此,而是倾向于社会责任论对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修正。

参照西方学者已有的研究,结合中国媒介现实,我们同样设计了一组有关媒介角色与社会功能的问题让受访者自行判定其重要程度。结果发现,认为是最重要的前两个选项为媒介“中立”的社会功能,而且,所有选项中被普遍认为比较重要的7项社会功能(重要指数超过4,意为“非常重要”或“重要”)当中,有4项为“中立”的社会功能,依次是“迅速为大众提供新信息”、“依据事实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报道最大多数群众感兴趣的新闻”和“报道可靠信息与阻止流言传播”;而“参与”的只有3项,依次是“帮助人民实行舆论监督”、“成为人民喉舌”和“对复杂问题提供分析和解释”。这与西方现有研究成果的结论是有所不同的。可以说,大多数新闻从业者目前比较倾向于“中立”的媒介观,即认为媒介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迅速提供新信息、依据事实进行报道,但我们也必须注意到,排在第3位的是“帮助人民实行舆论监督”,这是调查所显示的被新闻从业者认为是有关媒介“参与”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参见表【1-1】)。【表1-1】您对新闻媒介下述社会功能的重要性看法如何?(1表示“非常不重要”,5表示“非常重要”)

总体 报纸 电视 广播a)迅速为大众提供新信息

4.61 4.57 4.76 4.58b)依据事实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

4.49 4.4 4.68 4.72c)报道可靠信息以阻止流言的散播 4.07 4.02 4.21 4.08d)对复杂的问题提供分析与解释

4.01 4.02 4.11 3.73e)对决策中的政策展开讨论

3.57 3.56 3.59 3.51f)对政府的政策作出解释

3.85 3.81 3.91 3.95g)帮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

3.95 3.91 4.03 4.02h)引导公众舆论

3.96 3.92 4.08 4.02i)帮助人民实行舆论监督

4.16 4.09 4.25 4.3j)成为人民的喉舌

4.05 3.98 4.2 4.15k)推动社会改革

3.96 3.91 4.07 3.98l)声援社会公益团体

3.21 3.11 3.57 3.25m)报道最大多数群众感兴趣的新闻 4.09 4.08 4.24 3.95n)提高群众的知识与文化水平

3.58 3.57 3.57 3.45o)为民众提供娱乐和休闲

3.65 3.62 3.8 3.48p)质疑并批评政府官员的言行

3.34 3.31 3.34 3.4q)质疑并批评企业的言行

3.39 3.36 3.42 3.48r)质疑并批评社会团体的言行

3.25 3.22 3.33 3.28

在这里,我们看到不同媒介的从业者对新闻媒介社会功能的重要性,看法略有不同,电台从业者认为新闻媒介最重要的社会功能是“依据事实进行报道”,而电视和报纸从业者认为最重要的是“迅速报道”,观照中国新闻媒介的现实,其间的差别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从业者对报纸和电视新闻报道时效性进一步提高的期待,而相对于报纸和电视而言,广播新闻的时效性近年来是比较好的,“真实可靠性”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

在后续补充进行的深度访谈中,我们发现,有关“中立”或“参与”的媒介观,显示出的与西方同行的差异,主要源于长久以来中国新闻媒介由于过份强调其宣传功能,以及在此前提下新闻从业者对现实的干预,而在客观上极大地弱化了新闻媒介迅速及时地传递信息、监测环境的基本功能,因此,受访者认为,目前对于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的认知,应该先正本清源,回溯到对新闻媒介迅速及时、客观全面报道新闻事实的最基本功能的认同上,才能真正推进新闻媒介在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更为积极的作用。离开对这一最基本功能的认同,媒介的“参与”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选择、守望和诠释”,而是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干预和建构,其危害是不言自明的。

若与“97调查”的结果相比,在新闻媒介社会功能重要性的排序上,“迅速为大众提供新信息”均居重要性之首;而“依据事实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帮助人民实行舆论监督”、“报道最大多数群众感兴趣的新闻”和“报道可靠信息与阻止流言传播”、“成为人民喉舌”和“对复杂问题提供分析和解释”的排序分别从“97调查”的第3、4、9、8、7、10位,上升为本次调查的第2、3、4、5、6、7位;而在“97调查”中居第2位的“帮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政策”、居第5位的“引导公众舆论”和第6位的“推动社会改革”则在本次调查中分别下降为第10、第8和第9位。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中国新闻媒介已经逐步摆脱了单一的宣传功能,新闻传播自身的规律在从业者中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参见【表1-2】)。【表1-2】“对新闻媒介社会功能重要性的看法”与“97调查”对照:

02调查总体 97调查总体a)迅速为大众提供新信息

4.61

4.63b)依据事实报道新近发生的事件

4.49

4.45i)帮助人民实行舆论监督

4.16

4.42m)报道最大多数群众感兴趣的新闻

4.09

4.11c)报道可靠信息以阻止流言的散播

4.07

4.27j)成为人民的喉舌

4.05

4.35d)对复杂的问题提供分析与解释

4.01

4.09h)引导公众舆论

3.96

4.41k)推动社会改革

3.96

4.38g)帮助人民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

3.95

4.48f)对政府的政策作出解释

3.85

4.08o)为民众提供娱乐和休闲

3.65

3.45n)提高群众的知识与文化水平

3.58

3.85e)对决策中的政策展开讨论

3.57

3.67q)质疑并批评企业的言行

3.39

3.10p)质疑并批评政府官员的言行

3.34

3.05r)质疑并批评社会团体的言行

3.25

2.96l)声援社会公益团体

3.21

3.36

二、对新闻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的认知

对于新闻从业者来说,关涉职业伦理的第一个问题是与消息来源的关系。事实准确可信是新闻报道需要遵从的重要原则,为此记者不仅需要从消息来源处尽可能准确和充分地获得相关事实信息,也需要在报道中尽可能地披露消息来源的身份以强化信息的可信性。但是,在很多涉及敏感话题的采访中,消息来源往往以记者承诺在报道中不披露其真实身份为提供相关信息的前提。新闻从业者面临更复杂的伦理困境则是新闻报道的公开性与报道所涉及的个人的隐私和组织的保密制度之间的矛盾。这一切,除了法律的保障之外,更多的时候,是需要新闻从业者根据其职业伦理观,视所处的现实情境作出判断。在这里,新闻从业者的主观理念和自律,就显得格外重要。

在调查中,我们列举了一些在新闻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为采写新闻而使用的接近消息来源和获取相关信息的方法和手段,发现比较能够被接受的做法依次是:与同行交换采访资料、为别的新闻媒介写稿、纠缠消息来源直至获得需要的信息、隐藏身份进入被访单位以获得被访者不愿公开的信息;而最不能够被接受的做法依次是:未经许可而使用被访单位的机密文件、允诺不透露消息来源的身份却不遵守承诺、未经许可使用私人文件。这说明在关乎保护个人隐私、尊重组织的保密制度等方面,以及利用同行之间交换采访资料来确保报道真实全面,新闻从业者是比较有共识的,这一点,和西方记者的观念非常接近。③但是,对于西方记者来说,无论何种形式的“暗访”,总体上都不大被认同,而这一点,我们的受访者大多持“说不清”的态度,这个问题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新闻界需要从观念上进一步梳理的问题(参见【表2-1】)。【表2-1】下面是新闻界存在的一些采写新闻的方法,您认为新闻工作者能不能采用这些方法?(1表示“绝对不可接受”,3表示“说不清”,5表示“绝对可以接受”)

总体 报纸 电视 电台f)与同行交换采访资料

3.73 3.63 3.93 3.82h)为别的新闻媒介写稿

3.28 3.28 3.03 3.65d)纠缠消息来源直至获得需要的信息

3.11 3.1 3.03 3.1l)隐藏身份进入被访单位以获得被访者不愿公开的信息 3.06 2.97 3.21 3.35j)未经被访者的同意暗中录音、拍照或录像

2.7 2.48 3.33 3.15i)直接采用被采访单位准备的稿件

2.56 2.59 2.25 2.88a)用钱来获取机密消息

2.39 2.32 2.54 2.59m)以煽情手法处理新闻

2.35 2.33 2.53 2.23c)假扮他人获取资料

2.19 2.14 2.26 2.38g)引用其他传媒报道而不注明出处

2.16 2.09 2.31 2.23e)未经许可使用私人文件

1.67 1.6 1.66 2.08k)允诺不透露消息来源的身份却不遵守承诺

1.66 1.66 1.64 1.75b)未经许可而使用被访单位的机密文件

1.65 1.6 1.76 1.82

有关新闻职业伦理与职业道德的另一个重要范畴,是“利益冲突”的问题。它包含了新闻从业者是否能够保证自己不为一己之私而损害新闻业的崇高地位、是否能够不因个人利益或社会压力而背离对职业的忠诚、是否能够在任何环境任何条件下始终将专业责任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等一系列建立在专业主义理念基础上的道德信条。曾有西方学者在实证研究中把“利益冲突”具体化为来自采访对象的免费馈赠、从事记者职业以外的兼职、来自上司、广告客户和政府有关部门的外在干扰等等,5在中国新闻改革的过程中,有关“有偿新闻”、“拉广告”、“兼职”等问题,已经引起业内各方的高度重视。

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出台10年之后,我们的调查发现,就新闻工作者是否能够接受“新闻来源单位安排的免费旅游”、“新闻来源单位赠送的礼品”和“被访单位的现金馈赠”的问题,大多数被访者持“非常不同意”或“不同意”的明确态度,但对于是否能够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招待用餐”,则态度比较中立。但是,尽管新闻从业者自身在职业道德认知上具有明确的正确态度,同时我们也发现,仍有多数受访者认为这些现象在新闻界是比较普遍的。这与“97调查”的结论――新闻职业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反悖”是非常类似的。

此外,被访者总体上对新闻工作者“为自己的版面或节目联系赞助”的认同度要比“为自己的单位联系广告业务”要稍高,但对这两种情况在新闻界是否很普遍的看法很接近,都比较中立。这也与“97调查”的结论很类似。

我们必须注意到,在“97调查”的5年之后,对于来自采访对象的“免费馈赠”这类本应在道德认知上很清晰的问题,被访者总体上的“同意度指数”竟然都略高于“97调查”,有关“现金馈赠”和“免费旅游”是否在新闻业内很普遍的“同意度指数”也略高于“97调查”。这种退步不得不令人深思。在我们后续补充进行的深度访谈中,部分受访者认为,近几年“有偿新闻”之风一方面确有所好转,另一方面“有偿”的方式却比几年前多样,如“免费旅游”较5年前为盛,涉及金额也大大提高,这种现实会造成从业者在职业道德上的“负疚感”减轻,因此表现在对这一类问题的看法上,认同度略有升高并不奇怪。与“97调查”的结论分析类似,受访者认为,有偿新闻禁而不止,并非单纯的从业者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问题,其中关系到新闻媒介运作机制的深层次原因,是无法回避的(参见【表2-2-1】、【表2-2-2】)。【表2-2-1】你是否同意下述做法(1为非常不同意,3为中立,5为非常同意):

总体 报纸 电视 电台 97调查总体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招待用餐 3.32 3.36 3.29 3.26

3.22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新闻来源单位安排的免费旅游 2.72 2.78 2.5 3.06

2.27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新闻来源单位赠送的礼品

2.71 2.77 2.52 2.97

2.41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的现金馈赠

2.17 2.2 2.02 2.44

1.81【表2-2-2】你是否同意下述现象在新闻界很普遍(1为非常不同意,3为中立,5为非常同意):

总体 报纸 电视 电台 97调查总体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招待用餐 3.89 3.89 3.84 3.83

3.92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新闻来源单位赠送的礼品

3.55 3.58 3.28 3.69

3.56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新闻来源单位安排的免费旅游 3.43 3.5 2.98 3.59

3.08新闻工作者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的现金馈赠

3.3 3.29 3.17 3.41

3.09

在问及新闻从业者是否可以“为企业担任公关”、“为企业制作商业广告”和“在政府或非盈利团体兼职”的看法上,大多持“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的态度,也并不认为这些现象在新闻界很普遍,且多项“同意度指数”较“97调查”有所下降。这至少说明新闻从业者对待兼职、尤其是从事商业性质的兼职工作,是不认同的。但是,我们同时还发现,尽管《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新闻单位不得用新闻形式做广告,不得向编采部门下达‘创收’任务,记者编辑不得从事广告或其他经营活动”,但是受访者在“拉赞助”和“拉广告”的问题上,认识并不特别清楚,尽管现实情形较“97调查”略有好转,但观念上几乎没有什么差距,和“97调查”一样,总体上对这两个问题持中立的态度(参见【表2-3-1】)。【表2-3-1】你是否同意下述做法(1为非常不同意,3为中立,5为非常同意):

总体 报纸 电视 电台 97调查总体新闻工作者可以为自己的版面或节目联系赞助 3.05 3.05 2.84 3.34

3.09新闻工作者可以为自己的单位联系广告业务

2.83 2.86 2.46 3.2

2.89新闻工作者可以在政府部门或非盈利团体兼职 2.74 2.78 2.74 2.64

-新闻工作者可以参与为企业制作商业广告

2.23 2.2 2.05 2.54

2.37新闻工作者可以为企业担任公关工作

2.17 2.21 2.05 2.38

2.03

在涉及与广告客户的关系时,新闻从业者显示出了比较高的独立性,总体上不认同“新闻工作者应该主动淡化不利于广告客户的新闻”的做法,尽管和“97调查”差不多,对于在新闻界这种情况是表示还存在的,受访者总体倾向于比较中立的态度。而对于“新闻工作者应该主动淡化不利于政府的新闻”的做法,同意度指数略高于“广告”,总体上也比较赞同这种情况在新闻界普遍存在的看法(参见【表2-4-1】。【表2-4-1】你是否同意下述做法(1为非常不同意,3为中立,5为非常同意):

总体 报纸 电视 电台 97调查总体新闻工作者应当主动淡化不利于政府的新闻

3.14 3.1 3.4 3.17

-新闻工作者应当主动淡化不利于重要广告客户的新闻 2.48 2.6 2.4 2.48

2.46三、简短的结论

三、简短的结论

综上所述,新闻从业者对新闻媒介社会功能的看法,总体上持比较“中立”的媒介观,他们更关心新闻报道的新鲜、真实、迅速,也更关心媒介检测社会环境的重要功能是否得以实现。与“97调查”相比的差异,体现出中国新闻媒介社会功能的拓展,及其对新闻从业者媒介观念的影响,为媒介进一步朝向符合新闻传播客观规律的方向发展,奠定了积极的思想基础。同时,随着中国社会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新闻从业者在职业伦理上已经形成了尊重他人隐私、尊重社会其他组织的规范、尊重同行劳动的基本共识。

但是,我们也十分遗憾地看到,在《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出台10年后,新闻从业者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自律方面,仍然存在相当模糊的认识。

在中国新闻改革进程中,新闻从业者在媒介观与伦理观上呈现出来的矛盾和冲突,是亟待关注的重要问题。

注释:

①詹诺维茨(1994),新闻事业的专业模式――守门者和倡导者,载丹尼斯等,大众传播的恒久话题,(台湾)远流出版公司,p211~224

新闻媒体工作总结篇6

高校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肩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的重要任务。〔U高校媒体是社会信息系统的重要分支,在做好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方面具有深远影响。一些学者就高校媒体媒介融合的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对媒介融合和内涵与外延的认知

(一)媒介融合概念的提出

“媒介融合”的概念最早于1983年由美国学者i?浦尔首次提出,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将“媒介融合”定义为“印刷的、音频的、视频的、互动性数字媒体组织之间的战略的、操作的、文化的联盟”。美国西北大学教授戈登归纳了所有权融合、策略性融合、结构性融合、信息采集融合、新闻表达融合等五种媒介融合的类型。

陶喜红进一步指出,“融合”这一概念与大众传播真正意义上的联姻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中叶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郑保卫、樊亚平、彭艳萍研究发现,“媒介融合”属于互联网兴起之初所产生的取代论和共存共荣论相互争论时期。这里所说的融合,是指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和平共处,联合发展,显然它与现在舶来意义上的媒体融合属于不同的概念。

(二)认识的深化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新闻实践的不断发展,我国学术界对媒介融合这一概念的认知已不再停留于表面上的理解。吴海荣从研究个案出发,认为媒介融合既可指宏观的产业、人力层面的相对集中,又可指微观的新闻制作的各个环节的资源共享。⑴李红祥认为媒介融合的界定要从技术/软件融合、产业/市场融合、内容/服务三个层面加以界定。m蔡雯则认为媒介融合的深层次含义是指在数字技术和网络传播推动下的通过新介质形成的各类型媒介的汇聚融合。

在表现形式上,媒介融合应该既包括硬的新闻实体的融合,又表现为软的媒介技术、管理体制的融合。王闻俊从动态过程的角度出发,认为媒介融合包括组织结合、收购合并、传播手段、媒介形态等四个阶段,孟建、赵元珂认为,媒介融合既包括在传媒业界跨领域的整合并购,并借此组建大型的跨媒介传媒集团;媒介技术的融合,将新的媒介技术与旧的媒介技术联合起来形成新的传播手段,甚至是全新的媒介形态。

二、高校媒体融合研究现状

相比之下,学界对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相当薄弱。当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宏观媒介融合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研究。

(一)宏观高校媒体融合研究

张文莉研究指出,高校媒体的媒介融合主要体现在内容、终端、组织和管理方式等方面。作者认为,高校校园媒体应该从内容重整和组织重构两方面人手。在内容重整上,重视整体策划,注重互动。在组织重构上,组建全校统一的新闻管理机构,建设一支专业化、全能型的采编队伍。娄雷认为,高校的校园媒体资源融合,既包括不同新闻主体、经营主体的融合,也包括不同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在组织构成、人员配备、职责分工等方面相互协调,优势互补。

°高校传媒整合既符合高校媒体的发展诉求,又是当代高校宣传工作的发展需要。梁燕燕认为,高校传媒可探索构建“新闻中心——实训基地”模式,将新闻中心开放为高校新闻学科的实践教学平台,将校园宣传任务分解为高校新闻学课程的实训作业。此举既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高校传媒缺乏专业人才的问题,同时又极大改善高校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困境。

(二)高校报网融合研究

高校“报网融合”是不同新闻主体、传播技术、传播方式的融合,以信息资源共享为基础,实现立体化的新闻报道、捆绑化的客户服务和多样化的传播手段。李秀芹认为,高校报网互动有利于校报与网络的“快”与“慢”、“容量大”与“容量小”、“交互性”与“单向性”的优势互补,是高校校报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工作理念上,张碧红认为应该实现媒体的重心从报纸转移到网络,搭建读者网友的互动社区,通过打造“新式在线编辑部”、注重校园网事“深加工”、整合校园宣传资源等方面,推进高校“报网融合”创新发展。

赵立兵,杨宝珠研究了高校校报与微博的融合发展,认为微博等新媒体的及时性、现场性、互动性等优势,能够与高校平面媒体的权威性、深度性、全面性进行有效互补。在具体融合路径上,主要表现为“微新闻”、“微专题”、“微采访”、“微活动”、“微服务”等形态,推动高校校报的新发展。"

(°三)媒介管理融合研究

在媒介经营管理层面,高校校园媒介融合,有利于实现新闻业务上的资源共享,增强校园新闻的舆论引导能力。赵明认为,高校校园媒体的融合应该从新闻媒体从业者及新闻工作体制人手,在新闻工作体制方面,整合校园媒体,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宣传部门在体制上保证组织运作。

王世华认为,从传播内容、组织架构与人员构成来看,高校的媒体融合远没有成功,作者指出,应明确现有媒体的主从关系,不同媒体形成优势互补,避免同质化,同时还要实现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与从业人员的有机融合,从理念、组织机构、运行模式、从业人员等多方面全力打造多媒体融合的髙校“全媒体”。

三、结语

媒介融合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从一开始被引人的舶来品,到结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本土化研究,学界都有较为深人的分析,研究视角也十分丰富多元。相比较而言,高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过于薄弱,这与高校新闻媒体及其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不匹配,而且与高校新闻媒体的实际发展状况不符。媒介融合是包括高校新闻媒体在内的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所以有必要加大对该问题的研究和思考。

对髙校新闻媒体的媒介融合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研究、报网融合研究、媒介管理融合研究等内容,呈现纵深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是总体上数量不多,力度和深度均不足,这一定程度上说明学界对于高校的新闻媒体及其媒介融合领域不够重视。高校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在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宣传工作,巳经上升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工程。而高校新闻媒体及其媒介融合的实践发展,是这一战略工程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有必要加强对这一领域的实践探索和学术研究。

新闻媒体工作总结篇7

随着计算机及信息系技术的发展,各种形式的新媒体在信息发散与交流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也为虚假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底价、多样的途径。虚假信息广泛传播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并给当事人造成一定的侵权伤害或经济损失。基于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工作经验,对新媒体背景下虚假新闻乱象频现问题进行了全面的剖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的策略。

1.新媒体虚假新闻乱象剖析

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媒体行业的竞争也正式进入白日化的状态,虚假新闻也越来越多。有些媒体为了提高自身的效益及知名度,便试图通过新奇、独特的虚假信息吸引民众的眼球,博得广泛关注,以赚得高额的利润。所以,利益驱使是新媒体环境下虚假新闻层出不穷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媒体机构内部管理体系不完善。有些媒体出虚假新闻可能并不是为了哗众取宠,追求短期利益,而是对新闻事实的审核、校对、签发流程中存在一定的漏洞,再加上现在很多信息都是转载稿件,没有行之有效的新闻真实性衡量标准,从而滋生及助长虚假信息的传播。第三,外部监督力度不强。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健全,新闻制假及虚假新闻传播所要付出的社会成本很低,这也是目前虚假新闻泛滥的主要原因之一。第四,从业人员的素质低,职业道德感不强。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不仅要有很强的新闻挖掘能力,更多主要的是要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要有新闻人的职业操守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尤其是对于采编人员来说,一定要严格审核新闻事实的真实性。

2.新媒体虚假新闻应对策略

针对上文虚假新闻频现的原因,要杜绝虚假新闻的传播,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健全内部管理体系

首先,规范采编体系,在新媒体背景下建议采用“多媒体任务分配编辑”的方式(图1),这样能很好地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新闻策划方面的工作重点。提高新闻采编的效率及效果。其次,建立媒体主编责任制,一旦出现虚假新闻要直接追究一把手的责任,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管理者对杜绝虚假新闻的决心及管理力度,也让新闻采编及人员更认真、谨慎地编辑、审核、新闻。第三,建立抵制虚假新闻的约束机制。新闻单位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起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完善新闻自律机制,加强对新闻编辑、记者的监督力度。

(2)加强外部监督

就目前新闻行业的现状来看,加强外部监督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新闻采编人员从业管理的规定(试行)》,规定强调新闻采编人员的行为一定要有所规范。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坚持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同时,对于虚假新闻的制编人员以及虚假新闻的发出者、传播者都要对其法律责任做明确的规定,一旦有人违犯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追究责任,比如行政处罚、吊销相关证件等方式。建议适当参考国外对新闻工作者行为规范措施,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制定出台新闻媒体行业规范。

(3)提升从业人员的素质

加强新闻出版领军人才能力建设,增强创新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完善知识结构,不断提升能力素质。具体地说,首先要提升采编人员和通讯人员的业务水平,要培养他们对新闻的敏感度及对虚假新闻的辨识能力,新闻素材要来源于生活实际,通过暗访及采访等各种途径把握好新闻源头。在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的“把关人”已经演变成“知识管理者”,从业人员不仅要强化发现和采编新闻的职能,更重要的是要对新闻和信息进行深加工。这对他们的信息整合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次,要培养采编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做为采编人员,对于不确定、不确实的新闻,一定不能轻易,而一旦发现虚假新闻也要立刻清除,以消除影响。第三,要加强对新闻从业人员的考核评价,提高新闻从业者的准入门槛。

新闻媒体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

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新闻编辑的工作形式和工作成果变化情况明显,当前新闻编辑对新闻传播流程、传播速度等方面无法控制,致使对编辑的专业能力提出要求下降,一定情况下导致编辑无需考虑社会责任。极大程度上改变了新闻编辑的传统工作模式。新媒体时代下,面对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本文从新闻价值判断力、专业素养、社会责任入手,提出了有效的媒介素养培养建议。

一、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

分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新闻编辑的媒介素养内容,主要如下:(1)新闻价值判断能力。作为新闻编写中的最基本判断内容,要求新闻编辑只有客观判断新闻内容价值,才能够从新闻中提出有效信息。随后通过对信息的合理编排,实现新闻内容的再生产。(2)专业素养。专业素养的具备与否会从根本上决定新闻编辑的工作情况是否符合相关要求,目前发现新闻编辑的实际工作体系存在缺漏,要求新时期要做好素养提高工作,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调整工作模式,提升专业技能水平,强化职业道德素养,从而为工作质量与效率的提升提供参考依据。(3)社会责任感。新闻编辑在日常工作中需要正确引导新闻舆论,以往新闻编辑的舆论引导工作是单向的。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应结合社会需求,采取双向性新闻传播形式,突出新闻传播的互动性特点,走进群众中,拉近自己与群众的距离。不仅如此,新闻编辑还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做好舆论的引导工作[1]。

二、新媒体时代新闻编辑媒介素养的有效培养措施

(一)新闻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措施

新闻价值判断能力培养措施,以下建议可供参考:(1)作为新闻消息的收集者,新闻编辑需要以新闻的真实性为基础进行采集工作。新媒体时代背景下,这种信息采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实时性消息的高需求,建议新闻编辑准备做好迎接新媒体带来的冲击和挑战,新闻编辑要分析新时期其自身的价值定位,要摒弃传统和大众脱离的工作形式,要深入到群众中,为媒介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2)新闻编辑应提升职业技能,将自己从信息收集者与接收者的身份转为信息的掌控者。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平台中充斥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实时更新,新闻编辑需要从海量信息内加以筛选,选取有价值的内容。为了保证信息的高质量展现与传播,新闻编辑要广泛收集客观受众提出的中肯建议,深入探究受众需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新的稿件撰写体系,实现新闻产品的升级。(3)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超载问题要求新闻编辑能够进一步提升信息辨别能力。建议新闻编辑努力构建自身知识管理体系,做好信息的真实性判断,利用自己的工作职能加强对司法部门的联系。打击“网络水军”和低俗网络文化平台,为新闻消息的真实性辨识营造出良好的环境。作为新闻编辑的重要阵地,网络平台应以法制为基础,建议新闻编辑与教育机构相合作,共同为新闻传播创造和谐氛围[2]。

(二)专业素养的培养措施

新闻编辑应根据自身工作需求,结合专业知识与生活经验,从大众角度科学提取新闻信息,深入分析后挖掘其中有用内容,并寻找相关事件的发生原因,要求新闻编辑依靠其专业素养,借助已经掌握的外派记者资源、其余传媒渠道资源等,最终打造多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提高信息的可靠度,并提高的个人的领导能力、分析能力等需要具备的素养。此外,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编辑的角色定位发生变化,要求新闻编辑提升对海量消息的高效整合能力,强化网络沟通能力,了解新媒体数据的发展特色,将零散化的内容重新整合。以单个话题作为突破口,创造出新的价值,新闻编辑应积极参与网络讨论,提示与受众的融合效果,通过有意识的舆论走向引导,科学转化受众的思想。

(三)社会责任的培养措施

当前新闻事件的来源渠道不断拓展,信息内容繁杂且丰富,但是信息的可靠性却在降低。面对这一情况,新闻编辑工作也会有报道失实的问题出现。对此,要求新闻编辑明确自己的工作职责,了解自身在对舆论走向的引导作用,并明确舆环境对社会发展方面形成的影响,以此为基础合理确定责任的落实方法。在当前阶段中,新闻编辑应重视自身专业素养与社会责任,结合生活体验,坚持新闻编辑工作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原则,做好新闻消息的深度解析与内容整合。新闻编辑应帮助社会受众提升媒介素养,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从宣传工作开始,通过了解受众的思维体系可变更情况,通过合理引导的方法,帮助受众转变当前存在的思想糟粕,让受众更好遵守网络文明公约。提升受众的主体地位,做好对受众的心理疏导,正确认识网络新闻消息的现实价值,为新媒体时代下社会正能量的构建奠定基础。

新闻媒体工作总结篇9

在过去的一学年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媒体宣传工作在校团委的正确领导下,较圆满地完成了既定的各项工作任务,同时积极开拓新的宣传阵地,在新媒体领域实现了新突破。本年度,我学院的新媒体工作主要包括:新媒体工作队伍的培养建设;院团委官方微博、院团委官方微信、公众QQ这三大平台的建设和推广;拍照、新闻稿的日常活动;部门活动的举办。现就相关工作情况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工作进行展望。

一、队伍培养

新媒体平台是学院紧跟时代步伐、学生兴趣特点开展思想教育、舆论引导的新阵线。在过去的一年我们不断摸索总结,逐渐形成出了一支由学院团委书记领导,五位院学生会成员带头的新媒体精英工作团队。我学院形成了每学期开学第一个月内更新学院新媒体平台人员,由院领导牵头对院新媒体成员进行培训,培训内容包括“摄影技巧”、“写作技巧”,再由院新媒体成员对班级网络宣传员进行培训。

二、新媒体工作

学院目前共有新浪微博、公众微信、公众QQ三个新媒体平台。在学院新媒体推广方面,新媒体工作队制定了以新媒体促活动、以活动提高新媒体关注度的方针措施。现以2015年9月我院学生会举办的“地铁站,去丁楼还是去工大万人签名活动”为例,刚开始用投票的方式引起人们的注意,后期活动宣传到位,新闻被多方媒体报道。

1、微博总结

微博是新媒体的主要工作点之一,需要学院团委的新浪微博,新浪微博2015年1月份的关注人数为892,到2015年11月17日为止上升到1800人,增幅50.4%,收听120个省、校、学院组织官方微博,2015年原创及转发信息近1000条,做到了让学生每天有东西可读,其中转发省、校团组织信息近80次,有效扩大了省校团组织在学生中的影响。

下半年,微博一直在更新,当然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和挫折:

1)微博更新频率得不到保障;

2)微博更新不够及时,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未能真正领悟到此平台的优缺点;

3)微博的内容和板块太死板,内容不够深刻,不能做到很好的为广大师生服务;

4)没有充分发挥微博应有的作用。

2、微信总结

当下微信平台凭借其强大的信息推送功能,简介明了的页面正在飞速发展且有逆袭微博、贴吧之势。我院新媒体团队于2014年3月21日成功注册微信公众平台,目前学院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量已达到622个,新增500个,我们会用微信推送学院的各种活动及院网新闻稿,但也出现了许多问题:

1)内容不够新颖,没有时效性;

2)学生之间互动较少,未能积极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

3)校园主要活动提前预告做得及其不理想;

4)微信推送技术不够熟练。

3、新闻稿和照片总结

新媒体中心作为学院活动的宣传渠道,2015年参与了大大小小的活动新闻稿的撰写以及拍摄活动照片,比如校运动会、扬帆杯篮球赛、迎新、开学典礼、红歌比赛、工大讲坛等等活动,活动新闻稿被校团委、工大学生处、工大新闻中心三大校级网站采用近30篇,虽然成绩可嘉,但也有不足之处:活动照片质量不够好;新闻稿不够精简,还有待提高等。下半年,对新媒体所有成员进行了“新闻稿”和“拍照”的培训.有效地提高了新媒体成员的拍照技术和写作能力。

4、部门活动总结

新媒体中心不只是做学院微博、微信的推送和活动拍照、新闻稿的撰写等工作,也有自己举办的活动,上半年开展了节粮爱粮摄影大赛、九一八微博矩阵等活动,并拍摄了信息学院宣传片,得到了良好的反响。;下半年开展了抗日战争七十周年微博征集活动、微电影大赛、参与第九个记者节活动、“坐地铁,去丁楼还是工大”万人签名活动、新媒体培训、微小说大赛等活动,都取得了很好的反响和不错的成绩。不足之处在于:活动不够突出,没有特色活动。

除了打造学院官方新媒体平台,我们也积极向学院学生推广团省委、校团委微博微信平台,以便让学生更好了解省团委、校团委的信息动态。我们采用了学院团委成员向班委会成员推广,再由班委会成员向班级推广的模式,经过多月努力,我们推广学院团委微博和微信平台,并建立了班级团支部官方微博,以便管理。

以上是2015年度我院在新媒体宣传工作方面的基本情况,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我们将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努力让新媒体工作更进一步。规划如下:

进一步加强部门自身建设和部门间的交流

1.进一步完善部门内部的规章制度,提高工作成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质量。

2.细化部门内的工作记录,详细记录每位干事在任职期间所做的工作事迹,并将添加部内的会议记录。

4.鼓励部门成员与其他部门成员交往,及时了解其他部门信息,把工作状态由原来的被动转为主动,协助其他部门工作的完成,以更好的起到宣传作用。

5.设计安排学院橱窗,宣传栏的评比。尽可能的美化校园的宣传环境,增强宣传部门的宣传力度。

6.多开展特色活动,促进微博微信的发展,强化新媒体的地位。

以上就是2015年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媒体中心的工作总结和未来工作展望,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中我们将总结过去一年的得失,努力让新媒体工作更进一步,希望在校团委和院团委的指导和帮助下,新媒体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新闻媒体工作总结篇10

[关键词]新闻价值新闻传播控制文化特质

新闻价值的最终标准,应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社会,这是新闻社会价值的核心。树立和谐的社会价值观,新闻要有助于社会成员受到社会的公平对待并公平的对待社会。

一、新闻价值发现与传播者的传统文化特质

从本质上讲,新闻是一种文化商品。但和一般商品不同的是,新闻负载着文化。中国文化是一种以伦理为本位的文化,是一种关于人的关系的文化。这种以人伦为本的文化传统必然影响新闻的价值取向。新闻无时无处不在关注人伦关系的因素,人伦因素无时无处不在影响着新闻的质量,制约着新闻运行的方向。新闻中的伦理等级元素和人际因素总是起着非常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了解这种性质,把握其中的规律,对于提高新闻价值,提升新闻层次,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新闻的低俗化、人情化在中国的市井受到欢迎。市民文化价值观既有现代有着商品经济带来的新的成分,也有着传统儒教、宗法的和现代社会各阶层文化冲突的混合物。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城市文明由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在加速,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实行改革开放的现代化政策之后,中国城市的现代化水平迅速提高,市民素质迅速提高,市民文化价值观也在迅速蜕变,但市井间的文化形态并没有彻底改变。这是新闻“市民化”的社会温床。

中国文化在世界上是一种具独特形态的文化,中国的新闻传播在世界上也是一种独特形态的传播,只有把中国的文化与中国的新闻传播结合在一起进行审视和研究,才能研究出中国新闻传播的生态本相,才能探寻到中国新闻传播的基本脉象,才能总结出中国新闻传播的基本规律。认识中国传播文化的这个特点,使我们能认清奋斗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但“以人为本”并不是“以人伦为本”,这是两种本质完全不同的文化和传播的理念。“以人伦为本”强调等级,强调亲缘,强调关系,强调依附,而压制个人自由权利,贬抑个性,忽略人的尊严和价值,因而它是背离“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的。

二、新闻传播控制

我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明确规定在新闻工作中不得带有偏见。偏见可能会使媒体赢得销路,但是媒体必须拒绝利用人的行为方式差异来获得商业利益。在复杂的社会中,新闻传播者必须意识到有选择地进行报道以及报道中存在的针对一些群体的刻板偏见所带来的危险。将单个人或少数人的行为概括为一个群体的共性失之偏颇。公众有权获得无偏见的、准确的、公正的和平衡的信息。新闻工作者必须用无偏见的方式搜集和报道事实。新闻报道要客观,新闻工作者不得在报道中以个人偏见作判断。这些都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职业准则。媒体对事实存在不平衡报道或偏见性报道并不是新闻工作者的个人问题,而是带有传媒倾向和利益动机。利益动机是导致新闻扭曲真相,常常成为“伤害性”新闻的原因。新闻工作者、媒介和社会总是处在复杂的利益关系之中。既有相互协调的一面,也有相互对立的一面。在现实中,新闻工作者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因为他们的工作经常会影响到利益集团的利益。一般来讲,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政府、广告商、有影响力的个人、媒介内部或其他利益集团,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独立性就会被动摇。新闻工作者的私人利益与其职业角色间常常存在冲突。其中,被关注最多的是贿赂问题。新闻工作者协会的准则明确规定,新闻从业人员不得接受任何可能影响新闻客观公正的贿赂和诱惑,无论是金钱、有价证券、礼品,还是宴请、免费旅行或其他任何形式的便利服务,包括接受交通便利、食宿便利等。记者不得索要、接受贿赂以及任何可能有损于或影响其职业行为的诱惑。新闻工作者与其所在媒体机构的利益也存在冲突。在这一冲突中,媒介所有者影响和干预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是造成新闻扭曲的主要方面。由于双方地位的不对等,媒介所有者往往为了自身的政治、经济利益,对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行为和媒体的编辑方针施加影响,甚至横加干涉,对违背其利益的记者或编辑施加强大压力,迫其就范。

综上所述,对大众传播实行有效控制十分必要。首先,现阶段我国许多公共行政还没有设置媒体官员,这是一个很大的缺陷。任何新闻制度都是政治制度的一环。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控制理论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新闻哲学。在事关国家重要事业发展的问题上,政府可以而且应该对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有害的声音实行传播控制。如果大众传媒的声音偏离了社会发展的方向,危害了公众的利益,政府就应该逐一加以研究,制定措施,着力解决,加强对大众传媒的管理。对影响社会稳定;宣扬暴力、色情、迷信、传播谣言、编发假新闻、干扰工作大局的恶新闻现象,要予以警告或给予处分。我国的新闻政策的综合决策已成为事业发展的一种新的战略选择。政府在传媒政策上,要求新闻传播必须服从与促进社会事业发展的总体要求,这意味着今后新闻政策协调、管理功能的加强;另一方面,政策客体的集团利益也会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政策制定中来,与政策主体共同完成政策的制定,使新闻政策能够实现资源整合。其次,应加强传媒的自我控制。传媒的自我控制是指传媒应有统一的质量控制。十只手指尚有长短,不同的新闻记者,水平自有高低。所以,要有一定的质量控制缩短记者之间的差距所导致的新闻质量的差别和视角之间的背离。这种质量控制这主要是通过强大的编辑力量来实现。编辑不仅是编稿,还要改稿,有时甚至还要帮记者写稿。在一些新闻制作过程中,由于记者在不同视角观察,不能观全貌,所以,往往是编辑将各路记者传来的信息综合写稿,再由现场的记者表达出来。编辑虽然默默无闻,但却是新闻生产线上的核心管理者。

三、结论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文明水平的迅速提高,中国的社会各项事业也在快速发展。但是从发展程度和社会总体水平来看,中国还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有些方面甚或相当落后。促进中国社会发展,建设富足、和谐的中国,是新闻传播工作的历史责任。为了完成这个历史任务,体育新闻传播工作必须服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创造出高尚、健康、充满激情的文化环境。

参考文献:

[1]韩震.生存的存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衣俊卿.回归生活世界的文化哲学[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

[3]李希光.新闻学核心[m].南方日报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