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校管理工作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1:18

对学校管理工作意见篇1

1高校民主管理工作的现状

高校民主管理工作同时存在着一些缺陷和不足,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1教职工有参与权,但是没有决策权

高校的民主管理工作还是局限于上层领导,广大教职工虽然有参与的权利,但是所发表的言论,并没有被重视和参考。纵观世界,每一个国家都在提倡民主管理,中国的民主管理制度也在不断改革,为更好地进行管理高校实施民主是发展的必然,但是,民主管理工作在发展的过程中其自身的性质也因实施者的不同发生改变。虽然民主管理体制已经在高校中得到推广,并且在实践中取得一定的成效。教职工已经成为民主管理的主体,且都能参与到民主管理中。但是,教职工对学校民主决策的引导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主要体现在教职工的建议并不被学校领导所真正重视,被采纳和尊重的可能性比较小。许多高校民主管理的最终决策还是在学校管理者手中,教职工虽然能参与部分民主决策工作,但是民主监督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尤其是部分教职工为了维护自身权益提出建议时,某些高校并不能结合教职工的实际需求科学决策。在民主实践过程中,教职工的自身权益长期得不到有效维护,久而久之,教职工对学校的民主管理失去信心,并最终忽略自身拥有的民主管理的参与权,使民主管理工作最终付诸东流。

1.2教职工民主管理的意识比较薄弱,且民益得不到保障

教职工人员缺少对学校民主管理工作监督的积极性。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就是这样的心态严重阻碍中国民主制度的发展,每个人缺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造成相关政策无法顺利推行。高校民主管理工作也是如此,学校每制定一项措施,需要征求教职工人员的意见时,总是困难重重,主要因为教职人员认为,事情与其自身利益无关,对于学校制定的措施没有任何意见,或者,是因为学校每次虽然征求教职工人员意见,但教职工人员给出的意见却没有被采纳,只是形式上的民主。所以,教职工人员参与民主管理工作的积极性亟待较弱。正是由于教职工在民主管理体制中的自我维护意识比较薄弱,才会导致教职工越来越不重视自身民主管理的权利,长期的民主活动中,自身的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教职工将逐渐对民主管理工作产生动摇,精神上得不到满足,进而导致民主管理的积极性降低。如果此时,学校或者教职工自己没有及时给予正确的引导,高校的民主管理工作将严重受阻。所以,在高校民主管理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及教职工自己一定要明确自身的主要地位和作用,充分发挥教职工民主管理的监督作用。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实现教职工民主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是时展的必然趋势,高校应该积极抓住发展机遇,加快脚步建设和完善民主管理的信息化体系。

2高校民主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

为使高校民主管理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对高校管理工作进行一定的改革,笔者认为,针对上文中提出的高校教职工民主管理的问题,现代高校民主管理工作进行的信息化建设需要进一步完善,方便民主监督。相关建议有以下几点。

2.1完善电子会务平台建设

一方面,对于学校政策的制定和实行,不能够局限于上层领导阶层,相对于领导阶层的工作者们才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教职工工作在学校的最前沿,了解学校工作的不足和现存的缺点,可以充分利用其提出的意见,合理规划学校发展的未来蓝图。进入21世纪,电脑的存在使信息传播交流更加方便,为了便于教职工工作意见的提出和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学校应该利用现代媒体设备,将学校领导者的意见共享至学校的电脑中,同时,教职工将提出的意见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到学校的信息平台,然后,领导阶层进行信息整合,合理的给予肯定,不合理意见给予答复,并指出意见存在哪些问题。当学校制度整合完成时,采取不记名网上投票的方式,一人一票,召集教师在教职工平台进行投票,筛选出适合本校实际情况的政策,同时考虑教师的利益,推进高校民主管理信息化建设。

2.2建立工会组织的工作数据库,调动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

教职工应该进行相关工作方面的反思。怎么样才能合理维护自身利益,如何才能完成高校民主管理信息化建设,应该利用哪些方式使学校考虑教职工的利益?为此,教职工人员应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督促学校进行每周工作报告,通过校园网将学校每周的工作进行公示,形成民主管理的数据库,定期制作校园报纸,利用免费发放的方式让教职工人员了解学校的动态。建设网络监督平台,教职工人员可通过登录校园网站了解学校的工作信息,让学校工作逐渐透明化、信息化。对于学校工作有意见的教职工人员,可通过留言的方式写下自己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及问题,学校要每天进行问题整理,对于未能回答的问题及时给予答案。教职工在考虑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维权,不能够通过罢课、传播违法信息等手段进行权益的维护,可以利用民主管理工作机制,直接与领导进行对话,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或者通过相关国家教育机构,对学校管理人员进行投诉,指出学校侵犯教师利益的地方,进行维权,要求学校利用网络平台监督工作时采取互相监督的机制,领导监督教师工作的同时教师也有机会检查领导工作的完成进度。全校教职工应加强维权意识,对于学校的不合理要求要敢于反抗,但要通过合法的渠道,学校也要听取教师提出的意见,完善学校的管理。只有工作透明度高、信息化程度高,才能充分调动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赢得教职人员的信任,让他们投入到学校的民主管理工作中,进行真正的民主管理。

3结语

所谓民主,就是人民当家作主。西方国家民主程度较高,我国的民主管理尚有很多不足和缺点,高校民主管理工作信息化更是在不断探索中前行,避免不了会遇到工作上的问题和民主道路上的曲折,但是,要始终保持着正确的方向,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积极进行民主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建设,与时俱进,相信在不久的未来,高校民主管理工作会得到更快的发展。

作者:李书君单位:哈尔滨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吴娇娇.高校“阳光人事”的构建研究[J].新西部,2009(2).

对学校管理工作意见篇2

    

   市中小学后勤管理办公室现有领导班子4人,其中党支部书记、主任**,副主任**、**,工会主席**。

整个领导班子主要表现为:年龄结构趋于老化,但总体素质较高,班子团结协作,有较强的凝聚力。能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补台,民主意识较强,大事小事都能相互商量、互相讨论,达成共识。工作中能拧成一股劲,能积极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班子较有上进心,带领勤办认真对待每一项工作,始终坚持与职工工作在第一线,作风务实,办事高效,工作部署有落实,较好地完成了上级分配的各项工作任务。

整个领导班子主要不足:班子整体年龄结构老化,存在活力不强,工作思路上要更开阔些,多想点子、创特色,开创中小学后勤管理在全省地位中的新局面

得票情况为:总体评价“优秀”6票,“较好”3票。

四中校领导班子主要表现为:

**,男,1962年10月出生,汉族,1981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职大专学历。曾任镇中心学校校长,2012年8月至今任**市中小学后勤管理办公室主任职务。其主要表现如下:

思想品德好,综合素质高,群众基础好。能主动与勤办职工进行思想沟通,热心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得到了职工们的一致认可。

进取意识强,工作热情高,工作成效实。该同志具有干事创业的魄力,做事雷厉风行。协调能力强,自身要求高,具有较高威信。该同志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对自己要求严格。

主要不足:对后勤管理工作还不够深入,研究得较少,单位人员分工不太明确。

民主测评及任职征求意见:9名同志参加测评,发出测评意见表9张,收回有效测评意见表9张。测评意见:优秀6票,称职3票;廉政建设:好9票;任职意见:提拔重用3票,继续留用6票。

**,男,1963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本科学历,1981年9月分配至剅河镇工作,历任中学教务主任、副校长、校长,剅河二中副校长、一中校长、教育组组长,2001年10月任**十一中学校长,2003年调入**市中小学勤工俭学管理办公室,2009年9月起任**市中小学后勤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至今。其主要表现为:

善于学习,勤于探索。该同志能认真学习关于学校后勤管理方面的政策、文件精神,勤于研究新形势下教育教学、学校后勤管理工作的新特点、新任务,进一步明确了工作重点,增强了自身服务意识。

规范管理,成效显著。一规范单位和财务管理。加强制度建设,制定了机关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收支管理做到公开透明,坚持安规定办事,严格财务审批制度,要求单位内部勤俭过日子。二规范学校后勤管理。加大对全市中小学后勤工作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狠抓检查督办等工作,各极协助主要领导组织如开了二次现场会,极大地调动了学校抓好后勤管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干部、后勤人员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学校面貌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学生投诉学校食宿问题明显减少。

廉洁自律,尽职履责。该同志能够严格要求自已,遵守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并能经常深入镇办学校。个人带头执行单位财务开支纪律,注意勤俭办事,节约每一分钱。认真完成各级领导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

不足之处:在工作思路上要更开阔些,多想点子、创特些,开创中小学后勤管理在全省地位中的新局面。

民主测评及任职征求意见:应参加测评人数9人,实参加测评人数9人。测评意见:优秀6票,称职3票;廉政建设:好9票;任职意见:提拔重用1票,继续留任8票。

**,男,1962年2月出生,中共党员,在职本科学历,1979年9月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中学班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校长、镇中心学校校长等职,2014年9月至今任**市中小学后勤办公室副主任职务,分管党务工作。该同志主要表现为:

为人正直,原则性强,有较高的思想觉悟,狠抓党风廉政建设,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抓好党风党纪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素质,积极开展腐败风险自查,大力推进党务政务公开,加强财务管理,深化民主管理和监督机制。

作风扎实,工作思路清晰。该同志工作责任感强,作风硬朗,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工作思路清晰,事事率先垂范争先进。

不足之处:工作不够大胆。 

民主测评及任职征求意见:应参加测评人数9人,实参加测评人数9人。测评意见:优秀6票,称职3票;廉政建设:好9票;任职意见:提拔重用1票,继续留任8票。

**,男,1961年9月出生,199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湖北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在职本科学历,1981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心学校校长等职。2008年12月至今任后勤办工会主席。其主要表现为:

能力较强,较能遵守规章制度,履行本职工作尽职尽责,较能团结同志,安心做好本职工作。

对学校管理工作意见篇3

【中图分类号】G478R181.8R195

【文章编号】1000-9817(2011)09-1101-02

【关键词】传染病;健康教育;公共卫生;组织和管理;学生保健服务

为了解嘉定区学校卫生管理工作情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预防学校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保障学生健康,2010年嘉定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全区中小学校进行了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以嘉定区全部中小学校为检查对象,其中公办、民办中小学校57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18所。按照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的《2010年学校卫生工作开展情况调查表》开展调查和评价。

2 结果

2.1学校卫生综合管理 17所公办民办中小学、9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配备卫生工作人员比例未达到1:600。公办民办中小学在建立学校卫生工作领导小组、参加上级部门举办的各种防病会议以及培训班达标率明显高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2传染病防控管理 公办民办中小学校在建立学生因病缺勤病因追查与登记制度,对发生传染病的学生班级、宿舍等场所及时进行消毒2项内容上均有1所学校未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管理外,其余5项具体内容的管理达标率均达到100%。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在设置传染病防控管理部门并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建立新生入学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的管理达标率均明显低于公办民办中小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情况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在突发公共事件5项管理内容上均有1所学校未达标。公办民办中小学校中,有4所学校未建立校长第一责任人制度,其余4项内容均只有1所学校未达标。公办民办中小学校在5项突发公共事件管理达标率均略高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见表3。

2.4 常见病管理公办民办中小学校在开展学生常见病监测、制定学生常见病与多发病防治计划措施以及开展预防肥胖有关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3项内容达标率分别为96.49%,85.96%和82.46%;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分别为44.44%,44.44%和33.33%,公办民办中小学校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2.5健康教育公办民办中小学校在开设健康教育课、开展学生心理卫生工作、有专人负责控烟工作、定期开展控烟宣传教育活动4项管理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3 讨论

对学校管理工作意见篇4

关键词:双核培养顶岗见习评价机制

一、中职学校学生到企业顶岗见习的意义

顶岗见习是在学生完成学校学业任务前,在见习老师的带领和指导下,在企业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完成具体工作的一项与正式职工相同的工作。让学生在企业体验各项工作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职业素养。从教育过程上看,学生到企业顶岗见习,这是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环节。对中职学校学生来说,它能在真实工作环境下培养学生严谨的工作作风、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是学生形成核心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能力的“双核培养”的体现。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职业类院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也是我国各类职业教育领域积极推进的一项重大理念变革。通过顶岗见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全面了解企业运作过程,通过参与生产、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全面提高自身素养;有利于培养学生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工作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观念;增强学生与人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自信心,实现了校企的“零距离对接”,为学生毕业后的实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尽快地完成由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转变,适应企业的需求是学校与企业的共同愿望。如何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适应企业的要求,也是学校与企业的责任。学生初到企业,仍然把自己当成一名学生,仍会用在学校的思维及行为处理问题,结果是处处碰壁,内心产生挫败感,失去了对见习的兴趣,因此学生离职率过高,无法完成学校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其后期的学习。还会使学生形成对企业的恐惧心理,无法进行毕业后的企业实习工作。预防这种负面效应,对于冠名班到冠名企业见习的学生尤为重要。

三、学生顶岗见习的管理

顶岗见习的学生管理,由学校、企业、见习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负责,如何保障学生见习期间的权益成为各方关注的重中之重。

1.做好顶岗见习前的宣传准备和提前干预工作

在安排学生顶岗见习前学校必须做好与家长的沟通和说明工作,家长的支持是顺利完成顶岗见习任务的保证。有针对性地对个别学生进行提前干预工作,学生在企业的表现与在学校的表现有正相关性。学校要建立严格的见习制度,对于不能完成见习工作的学生应有适当的措施。

2.见习教师跟班见习

中职学校的学生年龄偏小,自立能力相对较差,遇到问题不能冷静客观的处理,极易走极端。因此,有见习教师跟班,在见习过程中出现的生活、工作问题可以与学生及时地沟通,化解学生心中的不满情绪,做好学校、企业、学生家庭三方的沟通工作,对学生顺利见习有重要的意义。对跟班见习教师的要求:强调安全教育,告诫学生在车间见习期间首要任务是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同时每晚安排学生干部查寝,减少同学们在外逗留、上网的时间,防范意外事情的发生;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工作期间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自己解决,教师听取学生的解决方法,跟踪学生的处理结果,对学生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告诉他们解决的方法和思路,逐步培养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3.企业的关心和爱护必不可少

一方面,企业不能为了追求自己的经济效益,把学生当廉价劳动力来使用。学生在分配到具体岗位后,直接与班组长接触,而有的班组长素质不是很高,对学生的态度恶劣,言语不逊,引起学生的激烈反应,造成学生的离职。而一旦出现这样的情况又会迅速波及其他学生,造成批量学生离职。因此企业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对见习的学生实行人性化管理,在严格要求的前提下,让学生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和爱护。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校企共育人才,实现校企双赢。

另一方面,现在企业定岗见习的工作时间普遍在12小时,两班倒的工作制度,对于处在年龄段16—17岁的学生来讲,工作强度大,尤其是夜班,学生难以适应。因此,应与企业协商在见习开始的一个月内作为适应、调整期,稳定学生的工作情绪。

4.学生自身的严格自律及对岗位的认识

学生普遍缺乏吃苦精神和责任心。表现在不能执行企业严格的规章制度,随意请假,在实习过程中随意串岗等等。应对学生要求,在实习期间,一般不得中途退出。

5.学生家长的支持

家长的支持是学生能够坚持见习的最关键因素。父母对孩子溺爱,一旦在见习期间孩子向家长要求离职,部分家长内心动摇,支持孩子离职,增大了学校和企业的管理难度。

6.学生权益的保障

学生在企业见习,学生和家长最关心的是学生的合法权益能不能得到有效保障,学生在见习期间如果发生人身安全事故该如何处理。为保障学生的权益,由企业、学校、学生签订三方见习协议,明确各自的职责,并明确向学生说明,在企业见习是一门课程,是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的延伸与结合,取得学分才能毕业。另外,对见习学生应提前投保,在学生到达企业的第一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应生效。避免到企业后再办理投保,出现学生在企业出现意外伤害后无法保障学生权益的问题。

四、学生顶岗见习的评价机制

顶岗见习最终效果的衡量应着重于学生人际交往、团队协作、敬业精神、心理素质等方面的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企业见习后核心职业素养和核心职业能力得到有效锻炼和提高。因此,考核评价机制应从核心职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就业能力三方面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进行考查。核心职业能力从十个方面考核:交流沟通,工作态度,协调能力,技术能力,提出建议,工作质量,表达能力,接受批评,创新节约,安全生产。团队合作能力从十个方面考核:任务效果特色展示,创意说明表达清晰,计划过程合理,设备工具操作使用,技术复杂程度,团队协作分工,团队工作质量,团队产品质量,问题总结归纳,创新节约6S管理。核心就业职业能力从十个方面考核:安全预案合理性,识图能力,工艺方案可实施性,组对质量,工作质量,产品质量,承担工作表现,安全与文明施工,协作精神,时间观念。

五、学生顶岗见习的效果

顶岗见习是中等职业学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最重要的培养模式,是培养高技能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正确地认识企业、认识自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职业性质、职业道德,为学生回校后的教育课程及毕业后的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顶岗见习作为校企培养模式如何实施,目前还处于探索与完善阶段。中职院校要加强顶岗见习的教育与管理,探讨顶岗见习课程的改革,结合自身专业课程的实施,采取各种措施,将顶岗见习工作不断完善,形成有效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新模式,提高中职院校学生的核心职业素养、核心职业能力,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姚恺帆.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王惠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对学校管理工作意见篇5

一、团队参与:中小学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有效形式

1.意见参与、工作参与、高度参与: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常见形式

国外有学者在对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进行了系统研究后指出,学校组织中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主要包括三类:意见参与(Suggestioninvolvement)、工作参与(Jobinvolvement:individualjobenhancementorworkgroupenhancement)和高度参与(Highinvolvement)。

意见参与是一种基于个人感受的意见或建议参与形式。这种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发表各种意见或建议的机会,这些意见或建议包括学校组织的现状或未来发展性问题;当然,这种参与形式也为教师们了解学校组织的更多信息,获得学校组织的决策状况,分享学校组织的认同等提供了机会。但是,对于大多数学校决策而言,意见参与并没有对学校决策及其决定产生明显的影响,并且常常只有很少比例的教师的意见或建议在决策中被考虑。尽管如此,由于意见参与与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科层性和服从性的适恰性最好,所以,它成为了中小学最容易实施也是最典型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

工作参与是一种基于工作改善的再设计参与形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基于个人工作改善的工作参与和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基于个人工作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改善自身工作的机会,比如给予更多的重新设计自身工作的机会,给予更多的自我决策和管理权限等;然而,由于教师们认为这会导致更多的竞争,因而其效果并不好。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为教师们提供了一种改善团队的机会,教师们必须超越“学生导向”和“班级导向”,从“学生导向”出发重新思考各个教师及其团队的教育教学工作,包括团队成员之间的合作、团队绩效、团队成员为达成团队目标而承担的责任、团队成员作出个人或团队决策的技能、团队成员的人事决定、团队绩效评价、团队薪酬评估等。尽管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相比于前两种形式在现实学校中运用得更少,但是,它更符合教育工作整体性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高度参与是一种基于学校改进的参与形式,前面所谈到的建议参与、个人工作参与、团队参与也是其参与的内容,但其出发点是学校组织的标准或影响。它不是从个人的感受、个人的职位、团队或工作部门的职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是站在“学生导向”(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思考学校组织的全局性问题,包括财政、法律、人事、学校的工作过程及其管理基础等。事实上,高度参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它意味着学校组织的每一个方面及其运行机制都得到重构。

2.工作参与中的团队参与:有效的中小学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形式

在以上几种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中,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是最有意义也是最有可能引起变化的参与形式。意见参与虽然最容易实施,但它不易产生效果;基于个人工作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虽然有意义,但是它被学校内部教师们心目中的平均主义限制;高度参与实施起来不仅最困难,而且还会遇到学校以外的各种阻碍因素的制约。相比而言,只有基于团队改善的工作参与形式是最有希望实施并取得大量有意义成果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形式。

如果说,这个结论还只是国外学者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的结果,那么,最近我国学者所进行的调查研究则用事实充分证明了这个结论的有效性。“教师实际参与学校管理的状况(主要包括参与行政事务、教学事务和后勤事务),主要以‘不参与’和‘参与提供意见(即意见参与形式)’居多,而教师期望则以‘参与共同讨论’和‘参与团体表决’(即团队参与形式)为主。”

二、团队参与的心理效应:中小学教师团队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心理效应

团队参与形式之所以在参与决策和管理中得到中小学教师的青睐或向往,是因为团队参与有着与个体参与不一样的心理效应。

1.利益效应:团队参与更能让教师明晰决策和管理的利益所在

人是作为利益的追求者而存在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本身是教师的一种利益表达方式,利益追求是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最大激励力量。因为,有利益追求才会有参与决策的意愿,而意愿原则是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首要原则,“若教师无参与意愿却要强制其参与时,决策参与则成为‘工作上的应付’而非‘精神与情感上的投入’,这样的决策参与效果必定十分有限。”从客观上讲,学校的每件事务,包括教学事务、行政事务和后勤事务,都与教师的利益存在着相关性,只不过,有的是直接相关,有的是间接相关,所以,教师应该对学校所有事务的参与都具有意愿或积极性。显然,这与现实生活并不相符,教师并不是以同等的意愿或积极性来参与每件学校事务。之所以会出现这些情形,主要是因为教师从主观上并不都能在每件事务中感受到自己切身的利益追求。

教师职业的“专业个人主义(professionalindividualism)”特征加剧了决策和管理过程中利益追求的“短视”。真实的学校场景中,教师大多数情况下是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里时刻变化的种种问题,“孤立或孤单”是大多数教师日常工作中的状态。从教师个人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角度来看,因为教师是专业个人主义者,所以,教师可能关注更多的是与学科或课程本身及其教学过程有关的实施问题,他认为这里面有他的利益追求所在;而对学校的整个课程设计或教学决策等事关教学管理的决策问题没有多少关注,对许多学校行政事务和后勤事务等决策问题更是无暇顾及,他认为这里面少有或没有他的利益追求所在。基于此,对于有些意识到利益追求的问题,教师还是比较热心地参与的,尽管参与没有效果,利益追求也得不到满足;但对于大多数没有意识到利益追求的问题,教师不太热心,甚至比较冷漠(当然,这与学校传统上不让教师参与更多的宏观决策也是密不可分的)。我国学者不同时期的调查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对于教育教学工作本身和关涉到自身经济待遇问题上,教师不仅希望有权参与,而且希望有权监管”;“对于诸如学校基建承包与质量、办学目标与发展战略等与教师切身利益直接关系较为遥远的内容,教师表现出不参与的意向”;“一部分教师受传统学校管理模式影响较大,对参与学校决策‘望而却步’或‘不敢奢望’;而另一部分教师有一定的参与意识,渴望参与学校决策”;“部分教师参与学校决策意识淡薄,不关注教学事务以外的管理工作”。

“部分参与,部分不参与(教师实际参与状况);部分应该参与,部分不应该参与(教师期望参与状况)”,这种状况难以体现教师的主人翁地位,更难以真正激发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如何增强“所谓遥远的学校事务”与“教师切身利益”的相关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我们认为,教师的利益追求或教师感受到的利益追求与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如果教师仍是“一门课、一张备课桌、几个班级”的教育教学生活方式,大多数学校事务就必将在教师的利益追求或教师感受到的利益追求之外。要改变这种状况,唯有创建团队,并通过团队事务来参与学校事务。在团队创建过程中,个人事务逐渐上升为团队事务,一些原来属于学校事务的部分也下降为团队事务(团队拥有许多决策自,这是学校建设团队不得不付出的“代价”),这本身就扩大了教师的利益追求,也能让教师感受到更多的利益追求,以及引导教师不自觉地参与更广泛的学校事务。

2.权力效应:团队参与更能让教师体会到决策和管理中自身的影响力

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意味着教师享有一定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这是参与决策和管理与单独决策和管理或形式上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根本不同之处。根据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可分为政治权力、组织文化权力和个人心理权力。政治权力是指教师在法律法规上享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权力。组织文化权力是指学校中形成了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共识价值观,也制订了保证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规章制度。个人心理权力是指教师因具有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效能感而愿意积极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态度。

从政治权力来看,我国中小学教师享有广泛的参与决策和管理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30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7条规定,教师“享有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的权利”。这些规定基本上保障了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政治权利(由于权力和利益是直接相连的,因而这里用的是“权利”,它包括了权力)。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不仅要得到法律的支持,更要获得学校组织文化,尤其是领导和管理者群体亚文化的支持。由于传统学校组织文化的命令――服从性特点,许多教师即使是参与了学校的决策和管理,也倾向于迎合领导和管理者的想法或要求,而不是拿出对抗,甚至是不一致的想法。这使得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学校组织文化权力弱化,所以,尽管大多数学校制订了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制度,但是从学校实际情形来看,鼓励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共识价值观并未形成,这直接导致了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制度及其活动流于形式。如果说,政治权力反映的是国家规定教师对学校的影响力,组织文化权力反映的是学校对教师(当然也包括其他的教职工)的影响力,那么,个人心理权力反映的则是教师个人对其他教师个体、对教师群体、对学校领导者和管理者,乃至对整个学校的影响力。相比较而言,三种权力中,政治权力强,组织文化权力较弱,教师个人心理权力最弱。

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形式表面上看是团队参与形式,但受较弱的组织文化权力的影响,教代会参与形式实质上已经蜕变为个体参与形式,再加上教师无法感受到个体的心理权力,所以,教代会参与流于形式就不足为怪了。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提高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个人心理权力,进而改变原有较弱的组织文化权力。恰恰在这两个方面,团队参与有助于达成目标。在各种各样的教师团队创建过程(这意味着团队参与是离不开团队创建过程的,这也是传统教研组参与、教代会参与与团队参与的本质区别)中,教师之间形成了合作、互助、信任、共享的团队文化,紧密结合的团队文化取代了原有的松散模糊的组织文化,从而赋予了教师新的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组织文化权力。至于个人心理权力,教师团队成员之间因为具有畅通的沟通渠道、分享的信任氛围、互助的角色扮演和良好的合作技能,所以,无论是团队内事务,还是团队外事务,作为团队成员的每名教师都能尊重、采纳其他教师的合理化的意见或建议,并使每名教师都能感受到自己意见和建议的影响力。

3.成长效应:团队参与更能促进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与其成长共进

学术界对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认识,一般是从“提高决策和管理水平”的角度去理解的,即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可以吸纳教师们的信息、思想和智慧,而这无疑有助于减少学校决策中的失误和不合理因素。事实上,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还有另一个重要内涵,即通过参与决策和管理,转变教师对决策和管理的态度,提高教师对决策和管理的认可和接受程度。对于每位教师而言,学校的决策要变成自己的行动,必然进行个人性再决策,即结合自己的情况,理解决策,变更决策,或者对抗决策。在“决策――执行”的价值取向下,人们是看不到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态度转变涵义的;只有树立了“决策――执行(再决策)――行动”的价值取向,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态度转变涵义才会显现出来。因为,教师的行动并不是在统一的学校决策和管理要求下被动做出的,而是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并对照统一的决策和管理要求,主动做出的。根据群体审议理论的精神实质,学校决策和管理只是解答了实践问题,实践问题的最终解决在于教师的再决策及其行动。从“解答”和“解决”关系的角度来看,教师参与学校决策和管理的态度转变这一层涵义更重要。“国外学者的研究表明,让教师参与学校的政策制定和决策,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士气、工作热情和对自己职业的满意度;同时,教师也更为欣赏那些能让自己参与决策的管理人员。”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教师的“士气”、“工作热情”、“满意度”、“欣赏”等心理的产生,无不与“态度转变”密切相关,而“态度转变”是教师成长的最根本方面(相比于教师知识的增多,能力的增进而言)。正是在这个方面,我们认为,个体参与可能限制了教师的态度成长,而团队参与肯定会促进教师的态度成长。

三、结语

团队参与不同于我国传统的教代会或教研组等团体或部门式参与,它是在创建现代团队的过程中通过团队形式而进行的参与。团队的创建过程必然会产生团队事务,团队事务事实上就成为个人事务和学校事务沟通的桥梁。采用团队形式参与团队事务或学校事务,有利于教师明晰参与学校所有事务决策和管理的利益所在,并在这个过程中增强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采用团队形式参与团队事务或学校事务,有利于从根本上松动滋生原有较弱的组织文化权力的土壤,形成学校范围内的较强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共识价值观,进而形成较强的教师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组织文化权力,并在这个过程中生成教师的个人心理权力或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效能感;采用团队形式参与团队事务或学校事务,有利于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决策,并在这个过程中改变陈旧的教育教学态度及日常教育教学习惯和行为,形成新的教学态度及适应时展需要的教育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美]pounder,DianaG..teacherteams:promotingteacherinvolvementandleadershipinsecondaryschools[J].HighSchoolJournal,1996/1997(12,1).

[2]楚江亭.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研究.中国教育学刊,2009(8):39-43.

[3]尹晓敏.教师参与高校决策:合理性及其限度性.教育科学,2006(5):68-70.

[4]李永生.教师民主参与管理的调查与分析.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34-37.

[5]林成堂.中小学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现状的调查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43-45.

对学校管理工作意见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管理;以人为本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担,同时也起到了在大众中普及高等教育的作用,它能够使很多与大学失之交臂的学生得到继续接受教育的机会,为国家教育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很多青少年因为在高职院校学习,无论是思想道德修养还是专业知识修养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从而使国民素质从整体上得到提升。高职院校重视专业技术和技能,为各行各业的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人才,是新时期教育教学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近年来,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发展越来越重视,随着新的教育理念的普及,报考高职院校的学生越来越多,使高职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有效的管理,新形势下如何使高职学校的管理工作达到规范和达标的标准,使学校里的教职员与学生在良好的校园环境中工作学习,使学校的教学工作有效开展,学生拥有舒心的学习环境,是作为学校管理者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义务,也是作为管理者一直想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传统的课堂模式中强调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近年来西方教育界的普遍观点也是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对于学校管理层来说,这一理念对于高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具有很大的启发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基本原则,重视发展教职工与学生在学校里的主动性,对学校的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所谓的“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价值目标,这一理念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与重视。学校的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在校园里开展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必须将学生作为各种活动开展的主体,一切活动为学生服务,以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工作开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要调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性,支持教师在课堂上的工作,使教师的主动性得到发挥,为更好的展开课堂教学而服务。

作为管理者必须明确,“以人为本”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管理者的工作,而是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自己的作用,在学校里为学生和教师服务,关心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学生的学习状况,保证公共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与学环境,使校园里的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为此,本论文试从人性化管理与发挥学生管理者作用两方面展开具体论述。

一、进行人性化的管理

学校开展各项工作是为教师与学生服务的。作为管理阶层,如果颁布的工作要求没有得到教师与学生的理解,反而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方便,以至于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产生了问题,这就要求管理者主动反思,是不是自己布置的任务有问题,究竟能否对师生的发展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然后再在具体的实施步骤进行调节,以减少不必要的麻烦,避免给师生们带来困扰。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只有想他人所想,积极主动的为学校师生排忧解难,才算是贯彻遵循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够保证学生在祥和的校园环境中获得长足的发展,达到了师生与管理者之间互相理解的效果,促进双方为构建和谐校园而共同努力,从而间接为自己减轻了工作负担。

为此,笔者认为必须要拉近与教师、学生之间的距离,走到他们之中倾听他们对学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教学政策实施、学校形象塑造等方面的意见,或者定期发放调查问卷或利用网络调查的形式了解学校成员对本校日常教学的意见,使教师与学生意识到自己可以为校园建设出一份力,个人意见对自己的生活环境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每个人都不自觉的参与到校园建设之中。从另一方面看,作为管理者能够站到学生或教师这一被管理者的角度看待学校各方面的问题,会使自己的视野放大,观察到平日里容易被自己忽略的校园管理问题,更利于管理工作的展开。

作为学校的中层管理者,在学校整体运转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每天要参与到学校不同的项目建设中,扮演着统筹全局的角色,既要与上级沟通好工作事宜以便顺利开展,还要跟下级确认好工作进展情况,以保证最终取得良好效果。但无论多么忙碌,还是应该抽时间亲自了解学校各方面活动的开展情况,及时掌握师生们近期的活动动向,以便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参与其中,帮助解决问题,发挥管理者的作用。切不可以工作太忙为理由,刻意忽略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致失去老师与学生的信任,这样对自己管理工作的开展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二、发挥学生管理者的作用

作为学校的中层管理者,每天要处理学校里各种大大小小的事务,做不到什么事都亲力亲为,因此,要重视学生管理者对自己管理学校事物所起的辅助作用。平日里对于学生能够独立处理的小事务,要放手多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比起知识学问的学习,高职院校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及早接触处理事务的相关事宜,对他们毕业后参加工作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为此,笔者经常会在处理一些事务的时候询问学生管理者的意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以往,对于学校里一些和学生相关的小事情,就可以放心地交给学生管理者去处理,进一步来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更利于问题的快速解决。

对学校管理工作意见篇7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占总数95.84%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危机管理体系是必要的,其中97.83%、97.83%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均持此观点(见表6)。但是从表7中又可以看出,50.0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的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是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其中45.65%、56.82%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持此观点。也就是说,不论是校级领导,还是中层管理干部,他们都意识到了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发挥实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前已述及,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机制、危机爆发时的应对机制、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而调查结果(见表8)则显示:只有53.13%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近半数的调查对象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虽然校级领导在这方面的认识明显比中层干部的认识更加清晰,但仍有接近40%的校级领导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缺少了恢复机制就意味着:学校花费了很大精力去预防潜在的危机、应对爆发的危机,却没有及时对已结束的危机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不仅会丧失一些改进机会和发展机会,而且意味着同样类型的危机事件还有可能重复发生。这点,应该引起广大离职高专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于2002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标志着在法规层面上开始对学校危机的关注,但这一法规对于学校处理危机事件并末发挥很好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56。25%的调查对象认为“由于未涵盖所有危机事件的类型,故只对部分危机事件有效”,还有28.12%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因其为部门规章,故难以取得很好的法律效果”,94.80%的调查对象希望出台与学校危机管理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广大高职高专院校在处理各种危机事件时,比较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三)高职高专院校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方面的实效性不强

(四)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处理好与媒体的合作关系

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必然会引起各大媒体的密切关注。在目前的信息社会中,学校不能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或某些领导的政绩而对媒体提供不实的信息,或对媒体封锁消息、缄默不语。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在危机发生后,学校主动对当地主要媒体进行一次新闻通报,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的形势如何;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优先接受部分媒体的采访,但始终只是提供客观事实;如果需要还可以召开联合会。总之,让媒体和公众了解实际情况,会更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印支持。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学校危机管理的立法工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危机管理能力,积极预防并消除潜在的危机。

1.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当然高职高专院校领导也毫不例外。在本次问卷调查中,84.38%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领导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事实上也是如此,学校领导的危机意识、决策水平、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危机管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51.05%的调查对象认为“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44.79%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学校领导的预测和预防能力”。由此可见,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应特别重视危机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预测能力。另外,也要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的心理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确保在处理危机时保持头脑冷静,形成果断、合理的决策。

2.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

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还需要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调查结果显示:62.50%的凋查对象认为“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预测和预防能力”;11.4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协调、沟通能力”;7.30%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心理素质”。可以看出,对于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而言,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只有广大教职员工具备了一定的危机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才能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学校可以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收集其他学校危机爆发的典型案例或者本校曾经发生过的危机事件的所有资料,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讨论和反思,分析当时校方所采取措施的得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家的危机意识;可以组织教职员工共同讨论校园危机应对预案;邀请有关专家组织专题讲座,使教职员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3.积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三)开展学校危机管理理论研究

由表7可见:占总数20.83%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是“学校危机管理理论滞后,不能满足实际危机管理的需要”。现实情况也是如此,目前我国学校危机管理研究非常落后,“既缺乏有关危机管理的专门机构,也没有详尽的危机管理规划”。大多数学校对校园危机管理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认识,只是凭借零散的已有经验来被动应对危机。由此可见,深入研究校园危机的特点和规律,努力增强学校管理者以及全体师生员工的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不断提高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了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学校管理者的一项重要任务。

最后,建立恢复机制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通过恢复、总结与反思,学校既可以积累经验,汲取教训,提高日常危机管理的能力和技巧,同时也可以发现管理环节中的改进机会,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寻求新的发展机会。调查结果显示:81、25%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机结束后最重要的工作是“开展调查分析并寻求改进机会”,还有16.75%的调查对象认为最重要的是“为师生提供心理咨询”。

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

虽然占总数95.84%的调查对象认为高职高专院校建立危机管理体系是必要的,其中97.83%、97.83%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均持此观点(见表6)。但是从表7中又可以看出,50.00%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的危机管理体系不完善”是高职高专院校危机管理工作的最大困难,其中45.65%、56.82%的校级领导和中层管理干部持此观点。也就是说,不论是校级领导,还是中层管理干部,他们都意识到了建立危机管理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完善的、发挥实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前已述及,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危机爆发前的预防机制、危机爆发时的应对机制、危机结束后的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而调查结果(见表8)则显示:只有53.13%的调查对象认为危机管理体系应包括预防机制、应对机制和恢复机制三大部分,近半数的调查对象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虽然校级领导在这方面的认识明显比中层干部的认识更加清晰,但仍有接近40%的校级领导忽略了恢复机制的重要性。学校危机管理体系中缺少了恢复机制就意味着:学校花费了很大精力去预防潜在的危机、应对爆发的危机,却没有及时对已结束的危机进行总结和反思,这样不仅会丧失一些改进机会和发展机会,而且意味着同样类型的危机事件还有可能重复发生。这点,应该引起广大离职高专院校的高度重视。

(二)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我国于2002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标志着在法规层面上开始对学校危机的关注,但这一法规对于学校处理危机事件并末发挥很好的作用。调查结果显示:56。25%的调查对象认为“由于未涵盖所有危机事件的类型,故只对部分危机事件有效”,还有28.12%的调查对象则认为“因其为部门规章,故难以取得很好的法律效果”,94.80%的调查对象希望出台与学校危机管理相关的其他法律法规。由此可见,广大高职高专院校在处理各种危机事件时,比较缺乏相关的法律依据。

(三)高职高专院校在危机管理教育和危机意识培养方面的实效性不强

(四)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多数高职高专院校没有处理好与媒体的合作关系

学校一旦发生危机事件,必然会引起各大媒体的密切关注。在目前的信息社会中,学校不能担心媒体的报道会影响学校的声誉或某些领导的政绩而对媒体提供不实的信息,或对媒体封锁消息、缄默不语。明智的做法应该是:在危机发生后,学校主动对当地主要媒体进行一次新闻通报,客观描述发生了什么事、采取了哪些措施、现在的形势如何;在处理危机的过程中,可以考虑优先接受部分媒体的采访,但始终只是提供客观事实;如果需要还可以召开联合会。总之,让媒体和公众了解实际情况,会更容易得到公众的理解印支持。

三、思考与建议

(一)加强学校危机管理的立法工作

(二)采取有效措施,增强学校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在社会转型期的大背景下,学校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增强危机管理能力,积极预防并消除潜在的危机。

1.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

目前,危机管理能力已经成为衡量各级领导干部领导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当然高职高专院校领导也毫不例外。在本次问卷调查中,84.38%的调查对象认为学校领导在处理危机事件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事实上也是如此,学校领导的危机意识、决策水平、沟通能力、心理素质等对危机管理活动有重要影响。因此,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是非常必要的。调查结果显示:51.05%的调查对象认为“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44.79%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学校领导的预测和预防能力”。由此可见,增强学校领导的危机管理能力,应特别重视危机意识的培养和提高预测能力。另外,也要不断提高学校领导的心理素质和协调、沟通能力,确保在处理危机时保持头脑冷静,形成果断、合理的决策。

2.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

要做好危机管理工作,不仅需要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而且还需要教职员工的积极参与。调查结果显示:62.50%的凋查对象认为“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关键在于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18.7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预测和预防能力”;11.45%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协调、沟通能力”;7.30%的调查对象认为“关键在于提高心理素质”。可以看出,对于增强教职员工的危机管理能力而言,树立危机意识和危机管理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也是如此,只有广大教职员工具备了一定的危机意识,才能不断提高应对危机的能力,才能在危机面前沉着冷静、随机应变。学校可以组织广大教职员工认真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刑法》、《民法通则》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可以收集其他学校危机爆发的典型案例或者本校曾经发生过的危机事件的所有资料,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讨论和反思,分析当时校方所采取措施的得失,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大家的危机意识;可以组织教职员工共同讨论校园危机应对预案;邀请有关专家组织专题讲座,使教职员工掌握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

3.积极培养学生的危机意识

对学校管理工作意见篇8

【论文关键词】人性化;管理

在创建和谐社会,打造和谐教育的今天,“人性”这个词成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词之一。“人性化”管理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并成为各行各业管理的发展趋势,自然也就成为学校管理的发展趋势。

人性化管理就是以人为本,一切围绕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学校实施人性化管理就是要以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为本,了解教师的心管理教师的人。在教师中实施人性化管理,能够充分调动教师们的工作积极性,能够充分挖掘教师们的工作潜力,能够使教师们真正成为学校管理的主体,对学校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帮助。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所谓管理得好,主要是做好人的工作”。

对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必须明确这么两个问题:①“人性化”管理不是“人治化”管理。所谓“人性化”管理,是在有严格的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提倡“人性化”,它尤其强调在管理中既要体现“制度化”,也要体现“人情味”,让管理不再是给人“冷酷无情”的感觉;而“人治化”管理或根本就没有系统规范的管理制度、或管理制度行同虚设,校长单凭个人的喜好行事,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其“个人意志”就是学校的最高准则,教师成了会说话的机器,甚至对教师一味地、不适当地管、卡、压和训斥责怪,如此这般或许能够带来学校表面的所谓“稳定”与“繁荣”,但却很难得到教师发自内心的认同和忠诚,很难使教师有主人翁感,其最终的结果是出现教师消极怠工和学校逐步走向衰落的局面。②“人性化”管理不是“宽松化”管理。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管理不仅不能抛弃管理制度,而且还将管理制度作为实施“人性化”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并强调在管理制度面前要体现教育为主、处罚为辅的原则,也就是说在管理制度范围内,给违反管理制度的教师更多的改过机会,而不是将其一棍子打死,使之永世不得翻身;而“宽松化”管理则没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为前提,学校呈现“一盘散沙”的状况,校长则充当无原则的老好人,一味地靠与教师“打成一片”而放松管理,最终使管理变成庸俗的“仁慈化”。

由此可见,“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关系密切:没有“制度化”管理,学校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石;没有“人性化”管理,学校就会失去发展的动力。但是,“人性化”管理比“制度化”管理境界更高、实际效果更好:因为单纯的“制度化”管理是一柄双刃剑,既可以激励人也可以束缚人,而“人性化”管理是在“制度化”管理的基础上渗透了“人性”的因素,将“人”视为管理的主体和核心,强调要了解“人”的特点,关注“人”的需要,开发“人”的潜能,从而使管理充满“人情味”和激励作用,更加容易被教师所接受。那么,如何对教师实施“人性化”管理呢?

1.要管理好学校,领导要做教师信得过的人

人的管理是人心的管理。学校领导要管教师们的心,首先要做一个教师们信得过的人、佩服的人、具有良好素质的人。在思想上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工作中要会了解教师、理解教师、帮助教师解决难题,会尽量满足教师在工作上的需求,会和教师共同学习工作,会把教师们凝聚在自己的身边,一起为学校所取得的成绩而高兴,为学校的所碰到的困难而忧愁,为学校的发展在奋斗,为学校的未来在奠基。这样才能管理好教师这支队伍。

1.1树立学校领导的良好形象。校长是学校的管理者,是推进素质教育的领头雁,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学校之魂,但不是神,是瓜上的一根藤,教师就象一个个的瓜,紧紧相连在这根藤上,瓜和藤的全部营养来自校园这个根。凝聚人心,积众人之力,依靠和相信教师,是办好学校的关键。要和教师们一同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纪律、制度面前领导不能有任何的优待。要用纪律约束自己,要用民主、监督制度约束自己。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做到坦诚相见,以诚待人,在同教师相处中把他们当朋友。讨论工作时,以平等商量的口气;交流思想时,推心置腹;征求意见时,专心倾听。还要善于团结同志,包括与自己意见不同,甚至反对过自己的同志。只要以理服人,以德感人,不以权整人,就能在教师群体中树立严谨宽容、公正民主、热情和善的形象。

1.2学校领导要具有洞察能力。能够敏锐、迅速、正确的发现和提出问题,及时地拿出新的方案,创新的工作就开始了。要有预见能力,能超前地把握事态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作出准确的判断。要有决断能力,也就是实际的决策能力。在决策中,要考虑到风险、责任、利益、压力等等与此相关的问题。要有推动能力,在形成制度、方案以后,领导者要有推动整个组织行动起来的能力,要善于激励教师们为实现学校的目标而尽心尽力的工作。要有应变能力,就是处变不惊、临危不惧、随机应变的能力,将突发的偶然因素变成实现工作目标的有利因素。要有辩才能力,就是善于识别和起用人才的眼力。要有整合利益能力。要把分散的甚至是有冲突的利益要求整合为利益共识。要有组织协调的能力,要保证各个要素处于良好的配合状态,以获得高一层次的整体合力。要善于团结各方,清除障碍化解矛盾,将各种积极性综合在一起。总之,学校领导要以个人的魅力,感染、吸引、凝聚、号召、影响教师们,他们在感情上得到了尊重、信任、理解、关心、鼓励,才会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奉献全力。

2.为教师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环境对于人的教育、感染和转变有着重大意义。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圣地”,需要努力创建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以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引领教师为学校发展多作贡献。

2.1领导与教师应建立民主平等关系

新时期的学校管理是对话,无论是领导对教师,还是教师对学生。对话即意味着平等,平等即是民主,让人人都参与管理,因为广大教师是学校的主人,是学校的财富,是学校发展动力源。所以,他们有权力管理学校,决策学校重大事宜。

第一领导要有民主、公正、廉洁和深入实际的工作作风,不是什么“大人物”在工作中要尊重教师,承认他们主人翁地位,虚心听取教师的意见,自觉接受教师的监督,把自己当作是集体中的一员,乐于采纳教师意见,并不断改进管理工作。第二,领导者与教师要有良好的个人交往相辅,要深入到教学中去听课、指导,多与教师们私下交谈,征求他们的意见,有利于沟通和统一认识,增进感情联系,加强互相了解,从而产生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气氛。第三,领导必须掌握一些工作方法:一是随时关心教师,协助教师,满足教师合理要求;二是坚持诚心的表扬和善意的批评;三是让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民主决策,学校所有的重大决策都要先将“方案”草案印发给全体教师,广泛征求他们意见,然后根据提交上来的修改意见,再次进行修改,最后召开教代会讨论表决通过。建立领导与教师民主平等关系,调动教师主观能动性,使广大教师主动关心学校,为学校着想,急学校所急,为振兴学校群策群力。

2.2领导要真诚的关爱教师。人非草木,熟能无情,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一个人难免有错误,有困难,当教职工在工作中受挫时,管理者要肯定他们的成绩,并帮助他们找出原因,指明方向,使之振作;当教职工出现情结低落、精神不振时,管理者要善于分析他们的心理原因,帮助解开思想扣子,使他们在低落的情结中解脱出来,重树信心----多给教职工以关怀、温暖、宽容,精神上的开导和物质上的帮助,形成和谐融恰的氛围,人格得到了关注,教职工才会心悦诚服,才会把管理者当成知已,如:关心职工疾苦,可以做到“六祝贺”“五必访”“三到场”。六祝贺:职工结婚(或子女结婚)、生孩子、工作取得成绩、子女上大学、入党或取得学历祝贺。五必访:教职工生病、意外事故、家庭不和、亲人生病、工作受挫必访。三到场:节假日教职工值班、家中有大事、生活有困难到场慰问。

2.3领导要公正地评价教师。作为校长,要以同事、朋友的身份对待教师,用发展的眼光评价教师,平等地对待每一位教师,切不要以貌取人,不要以自己的好恶去看待教师。非原则性问题,过去的东西不必过分在意。工作中,注重调查了解,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力求有一个恰当的评价。不因教师对自己提了几条批评意见,就认为其是异己等等。同时,善于发现闪光点,经常与教师共同学习、共同提高。这样,教师于无形中,体验到人格得到尊重,“士为知己者死”,这个时候,教师的能量就会极大地激发出来,这比一千遍说教更有效。

3.学会感激教师,让教师实现成就感和自豪感

感激是一种智慧,是一种包容,是一种气度,也是一门艺术,它是教师成长的需要。学校的一切工作,大到教育教学,小到点点滴滴的事,都离不开教师,都是教师辛勤劳动的结果。作为教师,他看重别人对自己的关注,看重别人对自己的赏识。当教师看到自己的业绩被别人认可时,成就感和自豪感会从内心油然而生,进而竭尽全力地工作。

对学校管理工作意见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党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围绕着“以德治校、民主理校、质量兴校、特色办校”的办学理念与“以人为本、发展个性、培养兴趣、促进成功”的办学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发展,以学校目标管理评估活动为契机,立足本校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建章立制抓常规,坚持严谨管理要质量,坚持研究改革谋发展,进一步加强“常规制度化,课改常态化,课程特色化,教研校本化,质量意识化”的管理思路,强化学校内部管理工作,积极推进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工作,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素质。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工作,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质量,营造和谐校园氛围,构建平安校园,努力实践县局“队伍争一流,质量再攻坚,管理创特色,改革促发展”的工作思路,巩固“对县督导”成果,努力办出让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重点:

1、做好“对县督导”相关迎检工作,落实工作责任,做好家访宣传教育工作,提高“控辍保学”的工作水平。做好新学年学校目标管理评估培训工作,树立“争良创优”目标,充分发挥校董会作用,构建良好的社会形象。

2、认真学习贯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计划规定》,提高德育常规管理水平,强化学生的安全与法制意识,保证青山校园平安和谐。做好每年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形成学科传统特色文化活动,形成青山文化精神。

3、根据《关于加强全县教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构建多形式平台,深化开展活动,学习兄弟学校先进经验,抓好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校本培训与培养成效,努力建设一支有水平的师资队伍。

4、加强教学教研工作计划负责制,创设特色教研组,以点带面,推动六个教研组建设,形成学校教研特色。强化组长学科教学报告工作制度,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工作,做好课堂教学管理、质量监控、通报与奖惩工作,狠抓集体备、听、评课工作,深化各级课题研究工作,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努力提高学校科研水平。

5、全力抓好八年级会考工作与2010届毕业班工作,做好培优扶中转差工作,实施中会考学科质量目标管理责任制,力争各项比率指标有新突破,努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6、做好学校教学硬软件建设与管理工作,完善实验功能室、教室、办公室配备与管理工作,普及现代化教育技术,网络资源使用更加意识化,校园网发挥更好的辐射作用,提高教学与行政服务水平。

7、做好党建、工会、计生工作,狠抓行风政风评议建设,加强师生评价机制建设,形成学校师生发展性评价方案,做好绩效评价工作,促进学校依法治教、民主管理等各项工作。

三、具体措施:

(一)强化德育常规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实效性。

1、继续宣传青山精神,弘扬青山精神。宣传为青山中学作出巨大贡献的青山人,弘扬和谐、进取、求实、创新的青山精神。进一步规范德育有关制度,提升德育常规管理品位,抓好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强化班风、段风与学风常规评估工作,努力提升管理实效性。

对学校管理工作意见篇10

坚持领导带头贯穿始终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领导始终坚持带头学习调研、带头深入基层,带头查摆问题,带头对照检查,带头整改落实,为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了良好的行为示范。党委书记、院长作为活动小组组长,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责任,主持制定学校活动各环节实施安排和整改落实方案,并认真督促检查,确保活动扎实有序推进。党委常委深入群众,带头广泛听取意见。学校领导登门拜访学校离退休老领导,采取多种方式,听取上级主管部门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学校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带领处级党员干部代表与武侯区“四大班子”及相关部门代表进行面对面交流,听取学校办学和领导班子在作风上的意见。学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带领学校工会同志到省教育工会征求意见,并组织召开离退休干部座谈会。学校副厅级调研员带领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研究设计《成都体育学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调查问卷(家长卷)》。经过领导班子反复研讨,集班子之智形成了较高质量的校级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报告。

学校领导先改先行,带头落实责任,带头解决突出问题,深入分管部门、系部,对各单位整改落实工作进行现场指导,解决整改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活动过程中,学校领导班子成员都到学生班级,与学生交朋友,交流思想,增进感情,面对面听取意见,帮助他们解决各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增强学生对学校的情感认同和思想认同。

坚持开门搞活动贯穿始终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学校始终坚持“开门搞学习、开门听意见、开门抓整改、开门评成效、开门搞总结”,确保教育实践活动不走过场。

学习教育,让群众知晓。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学校将群众参与机制贯穿于始终。积极制定活动方案,召开动员大会、专题报告会等活动,并通过领导宣讲、专家辅导、典型宣讲、实践课堂、专题研讨、编印学习资料、开设专题网站等形式,要求全体党员积极投入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引导广大师生员工及时了解教育实践活动开展情况。

征求意见,请群众参与。学校把广开言路、听取群众意见贯穿始终。通过走访师生员工、召开座谈会、专题调研、设立意见箱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多渠道深入征求意见。组织召开校系两个层面的座谈会18个,听取意见442人次,发放调查问卷2551份,拨打家长电话100个,并广泛听取省市级党政部门、兄弟院校、省市人大代表与政协委员的意见,共征求意见425条,经整理和多次召开党委常委会逐条讨论决定,形成学校“”具体表现共14条。

查找问题,由群众评判。对于查摆出来的“”问题,在全校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科级以上党员干部中进行了意见征求,共发放征求意见表517份,人数占全校在编在岗职工的75.8%,收回有效问卷507份。总体认可度达92.9%,得到了师生员工的广泛认同。

解决问题,让群众满意。学校坚持把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教育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目标,在汇总前期征集到的意见建议和民主生活会查摆出问题的基础上,分类梳理出27项整改任务。对每项整改均明确了整改目标、整改措施、整改责任和整改时限,以具体的整改积极回应师生的期盼。

坚持整风精神贯穿始终

深刻剖析,勇于揭短。学校领导班子和每名班子成员在撰写对照检查材料和交心谈心中,认真贯彻中央、四川省委要求,把解决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抓住“”突出问题,抓住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坚持衡量尺子严、查摆问题准、分析原因深、整改措施实。结合成长经历、性格特点,既紧密联系思想实际,又结合分管工作实际,聚焦“”问题,把自己摆进去,勇于揭短亮丑。

开展批评,较真碰硬。在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以整风精神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始终坚持善意、客观、坦诚、认真的原则,针对存在的主要问题,校领导班子从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党性修养、建章立制等方面客观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班子成员逐一作对照检查。班子成员之间敢于板起脸来严肃认真地开展批评,共提出批评意见71条。

直面问题,认真整改。学校领导对师生员工提出的意见,始终坚持做到立行立改,积极主动地开展好正风肃纪专项行动。在对教学、科研、后勤服务等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一项项认真查摆、一项项制定措施,及时加以解决,为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奠定基础。

坚持师生利益贯穿始终

学校从工作实际出发,深入一线征求意见,始终坚持将学校发展和师生利益贯穿始终。抓住对教职工反映突出的“校园面积小,教学资源紧张”“青年教师住房”等问题作为边整边改的重大项目,深入调研,迅速启动,大力推进新校址建设。针对师生反映集中的问题,扎实推进边查边改。如针对学生反映自习教室情况不便掌握的问题,教务处在教学楼电子显示屏实时公布空闲教室,便于学生选择;针对财务报账流程较慢的问题,计划财务处特设立财务咨询岗,处、科级干部轮流值班,并将年轻财会人员充实到一线,提高工作效率;针对教师反映职称评审中体现教学能力与水平较少的问题,教务部门与人事部门已着手开始征求意见,尽快出台《教师工作绩效考核评价方案》;对反映科研工作流程不清楚的问题,科研处已制定下发了《科研工作指南》;针对教师和学生反映早操室内训练馆开放较晚的问题,后勤产业处教学场馆中心决定从早操开始即开放室内训练场地,便于学生训练;对反映的教学生活设施问题,分管领导和后勤员工冒着酷暑,利用假期完成了47个项目的维修改造工作。

为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科学配置资源,学校专门成立资产管理处。同时,进一步规范管理“三公”经费,认真开展正风肃纪工作,在公务用车、出国出差、外事接待、会议开支等方面厉行节约。对购物卡、贺年卡进行集中整治。

取得的主要成效

典型示范,广大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作风。校党委委员原竞技体育处处长、竞技体校校长刘建做出了表率,在身患癌症在治疗期间仍坚持深入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赛场第一线,跑遍了学校参赛项目的所有场馆,为教练员鼓劲打气,做好服务工作,圆满完成任务。《成都商报》等多家媒体相继报道了刘建的感人事迹,树立了转变作风的典范。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了为培养人才服务的意识,增强宗旨意识。各级班子成员充分认识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破解困扰学校发展瓶颈问题的重要推动力,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以党风带教风、学风、工作作风建设初见成效。校党委把优化育人环境、提高教育质量作为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重大举措贯穿于教育实践活动全过程,出台了《成都体育学院关于加强干部工作作风、教师教风、学生学风建设的意见》,将“”问题的查找与制度的要求对照起来检查,看要求与落实之间还存在哪些差距,逐一整改,教风、学风和工作作风建设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全国第十二届运动会,学校共有38名学生运动员参加了艺术体操、举重、散打、田径、武术、游泳等项目的角逐,虽然学校队伍正处于调整期,仍获得了一金、三银、一铜的好成绩;在抓考风为切入点促进学风建设中,针对学生考试作弊顽症,所有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到联系班级召开主题班会开展诚信教育,同时出台政策,加大了惩治力度,凡考试作弊一律不予撤销处分,装入学生档案,取消评优评奖资格,全校所有教室实现标准化考场,在学生年级、寝室大力推广学风考风示范班、示范寝室建设,开展“考风建设月”,今年学校的英语四六级考试零作弊,部分班级已试行无人监考;学校各部门从工作实际出发,深入开展边查边改,目前在教务管理、财务服务、后勤保障、场馆管理、教师绩效考核等方面共完成整改项目20项。

抓重点,动真格,专项整治取得实效。一方面,学校各部门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以健全组织、理顺关系、创新机制、改进管理为重点。针对一些部门存在的“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情况,着力治理“庸、懒、散”现象。通过综合治理,工作作风有了进一步转变,效果初显,师生反映好。一位年老多病、家住校外的教师,打电话给人事处劳资科联系领取伤残金事宜,只用了20分钟就把事情办妥了。这位老教师专门给学校写了表扬信,认为这种工作态度和效率令她十分意外和惊喜,是学校党委认真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结果。还有学生给学校领导写信,感谢与他们面对面的交流和对他们的引导。另一方面,今年学校“三公”经费支出比去年同期下降34.88%。严格刹住了“两节”公款送礼,严禁以各种名义突击花钱和滥发津贴、补贴、奖金、实物等。开展会员卡清退活动,全校教职工均进行了会员卡零持有报告。在精简文风会风上也下大力气,切实提高会议实效,严格控制会议规模,充分做好会前准备,压缩会议时间,严肃会风会纪;同时,精简各类发文、简报,提高发文、简报质量,对于能通过网络、电话解决的不单独印发。学校较上年同期精简会议6个,精简文件12个。

从实际出发,标本兼治,建章立制。学校通过“废、改、立”,修订完善了相关管理制度,健全了党内制度体系,如修订干部理论学习机制;探索并建立保障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良性发展的制度,完善和健全《改进工作作风实施细则制度》《干部责任督查制度》《校级领导联系基层和听看课制度》《干部定期联系班级制度》《工作限时办结制度》《会议报批制度》《校内举办的各种活动制度》《校级领导出席会议制度》《严格控制各类文件简报制度》等行政问责制和政绩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了校内治理结构,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