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总结十篇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总结十篇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5:18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总结篇1

关键词:企业集团网络组织组织特性

随着企业集团规模的扩大以及多元化程度的提高,企业的组织结构以及内部制度体系也日趋复杂,科学合理地做出决策,实现集团战略目标,越来越依赖于有效的组织结构及管控机制。任何企业机制的设计都需对自身的组织内涵有深刻的理解,集团管理之所以呈现出与一般企业管理有所不同,归根结底在于规模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本质属性上的变化。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这种企业属性,是管理机制设计的前提。

一、企业集团的内涵及研究现状

企业集团是一种企业联合的组织形式,最早呈现为契约式的松散垄断销售联合体,经历了销售(市场)合作、技术协作、生产协作到资本联合的历史发展进程。普遍意义上的企业集团是指由多个独立法人构成的企业联合体,通过产权纽带、经济杠杆和社会关系等多重联结而相互关联。集团的组织结构具有多层次的特点,包括:核心层、紧密层、半紧密层和松散层。

企业集团规模庞大,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管理面临的复杂性和高难度是制约规模优势发挥的主要瓶颈,因此,如何设计有效的管控模式,对企业中所有成员进行有效地协调管理是目前企业集团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两个基本问题展开:第一,基本控制类型――集权/分权程度的确定;第二,依据不同集权程度以及控制纽带,设计更为精细具体的管控模式。在基本控制类型的划分上,多数学者沿袭ouchi的基本思路,将公司管控模式划分为集中型(或称官僚式控制)、分散型(或称市场型控制)、融合型(或称团队式控制)。集中型和分散型分别是指企业集团决策权高度集中和高度分散的两种极端情况,而融合型则是集团公司与子公司在经营管理权上适当分割,按公司章程的规定和重要性原则来划分各种决策范围的中间情形。在具体的模式选择上,则提法众多。根据集团母子公司管控形态,管控模式可以划分为:投资管控型、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制度管控型、组织管控型、职能管控型、业务管控型、核心人员管控型、核心资源管控型。

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众多类型的管控模式,期望能够应对复杂的集团管理问题。然而,在多样的管控模式背后,需要引起关注的是产生上述多样性的更深层原因。设计合理的组织管理机制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对组织自身特征有深入地洞察。集团的规模内涵不仅仅体现在人、财、物以及产出的数量上,由于企业涉及的业务种类繁多,行业、分布地区复杂,关联企业多种多样,任务以及成员的复杂构成也是集团规模的另外一个重要内涵。而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正是导致内部沟通和资源利用效率降低、规模不经济的根源。深刻地分析集团组织的成员特性,从成员之间的关系入手思考合理的管控模式是解决集团管理机制的一个思路。

由于观察到规模以及构成要素同单体企业的极大不同,运用网络组织理论,从组织特性界定和探讨企业集团是部分学者近期研究的一个新角度。从企业属性看,集团的成员身份决定了其是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因而,以网络组织的相关理论为基础,从分析网络构架以及结点间关系入手探讨集团的组织问题具有合理性,但在具体的微观层面还需要进一步分析。

二、理论基础及分析框架

早期的网络组织研究依照组织形式和竞争关系对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区分,从而区分开市场组织、官僚层级制组织、家族式组织和战略网络。以此为始,学者围绕网络组织进行了多角度的概括。网络组织由原来孤立交易的公司共同贡献资源而形成,是一种超越了传统的市场与企业两分法的复杂的社会经济组织形态,是动态的、按照一定路径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作为介于企业和市场之间的一种组织联系状态,网络组织通过一系列的契约(包括章程、协议、法律合同等),在网络成员(结点)间建立起联结机制与运作机制,是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复杂组合,也是一种长期的、有目的的组织安排,网络组织由活性结点及结点之间的立体联结方式与信息沟通方式构成,具有网络结构的整体系统,能使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网络组织的出现使传统的组织概念发生了两处重要异动:组织不仅包容一部分外组织成分;而且也可能部分地为外组织所包容。考虑到网络组织的构成、机制以及边界的特征,网络组织可以表述为:以独立个体或群体为结点,以彼此之间复杂多样的经济联接为线路而形成的介于企业与市场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是企业及社会组织之间的跨边界的资源整合过程所形成的以各种经济性联接为纽带的分工协作系统,这种系统体现着由社会分工与商品交换所形成的能诱发各种交互作用的社会经济系统。严格地说,它是经济联系的一种更为发展了的形式,是经济联系在组织上的表现。

网络组织的构成单元一般为产业链内部的企业,在合作和竞争中企业间通过专业化分工协作,从联盟伙伴获得技术,共同使用互补性资源。网络组织各成员相对独立,彼此依靠契约进行连接,既具有企业一体化的性质,也具有市场交易的性质,组织效率来源在于科学有效地配置整个网络的优势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交易成本。可以看到,网络组织通过结合企业和市场协调机制的优点,克服市场失灵所带来的交易费用以及一体化失灵带来的组织费用,形成紧密而灵活的协调合作机制,以应对环境变化。

总结已有研究,网络组织的主要研究要素包括:

第一,网络目标。网络目标是合作企业的共同目标,是所有参与成员目标的集合。明确的目标可以成为网络组织运作的向导,用以安排实现战略所必须的资源,因此,目标也是网路组织存在的前提。企业在结网之前,可以完全独立地从事经济活动,企业行为除受法律约束和市场机制调节之外,不受其他外部环境的制约。而企业一旦成为网络组织的成员与其他企业结成紧密程度不同的经济联系以后,其行为必然受到网络组织总体目标要求。

第二,网络结点。结点是构成网络组织的基本要件,可以是独立的企业或团队。从组织微观构成层面看,结点保持着一定的独立性,具有互补的核心能力,同时,和其他结点之间保持着紧密的协同关系。结点企业是网路组织的资源、关键能力技术的来源,同时也承担着组织的信息处理和决策功能。

第三,结点之间的联接及协调特点。网络组织并不是仅仅是结点的简单叠加,它们之间体现了经济、业务、信息等多重联系。结点间的经济联接方式主要有契约性联接与资本性联接两类,差别在于前者较后者的约束力更弱。从价值链角度看,结点企业在业务上可以通过为横向结网、纵向结网与混合结网三种方式相互联系。整体看,网络组织内部的纵向科层结构与横向市场结构相互渗透融合,联接方式比市场稳定,比科层松散。在网络组织中,权威和行政命令较少,各主体的行为更多依靠自愿的原则,能够控制主体不作出违背效率行为的约束力来自合作的利益,良好的文化氛围与诚信是组织协调的保障。

第四,治理重点。企业边界反映组织权力与资源配置的范围界限,是企业赖以运行和活动的基础,也是网络组织运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和范围。企业之间形成网络结构以后,它们的行为既不是由企业内部的各种要素所决定,也不是由供求关系所产生的价格机制所决定,而是由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协调,就构成了网络组织的治理边界。网络组织的治理边界不仅清晰存在,而且富有弹性,表现为网络组织协调整合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所及的范围,是网络组织在一定时间内的间续性成长上限。边界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明确各成员企业的职能、责任以及治理活动的范围与程度,其主要功能包括:释放与吸纳组织内外信息,发挥对环境的屏障作用;实现组织化市场的集约经营;创造协作创新的内在条件;跨越贸易壁垒。

第五,能力优势。多元化同专业化之间的矛盾是企业发展过程中难以避免的两难问题,多元化经营在规避经营风险的同时,也带来了资源分散,造成局部投入不足,难以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专业化生产使企业更专注于某一领域,易于形成适度规模,但却无法适应外部多变的环境,网络组织是有效化解上述矛盾的一种组织方式。网络组织整体具有多元化的优势,而各个独立的结点企业则具有专业化能力,网络组织中“市场+企业”的协调方式所产生的重要优势在于,很好的均衡组织发展中面临的多元化同专业化的矛盾,使其达到良好的动态均衡状态。

上述五方面要素系统整体地反映了网络组织的主要构成以及运行特征,可以作为网络组织特性分析的一般性框架。

三、集团的组织特性分析

大型企业集团在组织构成、运营特征以及治理面临的问题上均同网络组织有非常高的相似度。依照经典的层级、市场及网络的三分法分析框架,企业集团构成中存在各种异质的利益相关者,不仅仅包含层级关系,也呈现出网络结构。依照网络组织的分析框架深入探讨企业集团的组织特性,可以为后续集团管理控制模式的设计提供更为有效合理的思路。

1.目标分析

网络目标体现了所有网络组织成员的共同目标,其重要作用是指导约束所有参与成员的行为。从集团的现实情况看,所有大的企业集团都意识到了战略管理的重要性,都有自己的发展战略来指导企业未来的整体发展。然而,多数集团的战略目标对所辖企业的约束指导作用却非常有限。一方面,集团所包含的成员企业众多,战略有时并不能够准确的体现所有类型下属企业的未来发展;另一方面,良好的集团战略由于分解和传递问题,有时不能为成员单位理解和执行。网络组织目标的约束指导力主要源于成员对利益和行为之间因果关系的理解,这点给企业集团的启示是,制定战略目标的同时,需让成员单位明确自身在集团中的定位和作用,进而理解自身行动和未来获益之间的关系,使得集团目标整整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2.结点分析

大型企业集团中的网络结点主要由集团各成员单位构成。根据不同的性质,可以分类为:①集团总部;②其它成员单位,包括直接归集团总部管理的部门和分公司、总部直接参股和控股的子公司以及子公司投资参股控股的其它企业;③集团的利益相关方。企业集团中节点的构成复杂,合理的结点定位是集团优势发挥的重要前提。实际中,由于总部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活动,许多集团总部存在功能弱化的情况,即总部只保留了基本的行政服务职能,实质权力分配给了其他结点单位。同时,总部更强调信息处理和协调职能,忽视了资源贡献。上述情况所带来的弊端是,总部整体被虚化,失去对企业整体发展的驾驭控制力。

从网络组织构成看,结点的重要职能为信息处理以及资源贡献,网络组织也强调结点企业地位的均衡和平等,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结点都发挥同样的作用获取同样的利益。集团的结点特性决定了其网络结构是存在主导结点的一种组织架构,这种架构中,主导结点的作用同其它结点有所不同。集团总部是网络组织中的主导成员,应发挥制定组织内部规则以及协调其它成员关系的作用,支持和保证所有结点成员单位正常的生产运营功能。此外,总部还需积极贡献其所拥有的信息资源和整合能力,一般情况下,由于地位,集团总部手中会拥有其他结点企业不能及时掌握的宏观环境信息以及其他企业成员信息,尽管不同于生产所需的原料、技术,但也是一种重要的知识资源,对生产运营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也是使总部的剩余索取权更加合理,强化总部地位的手段。

3.结点间的联系

企业集团是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并以产品、技术、经济、契约等多种纽带,将多个企业、事业单位联结在一起。结点间合作是网络组织的基本理念,总部同成员单位以及成员单位相互之间良好的联接关系是集团运营的基础。大型企业集团中,结点之间的联系方式多样,值得关注的几个方面包括:第一,企业集团网络中,存在的最为重要的结点间联系方式是产权关系。尽管企业集团有多种组建方式,由于在法律上具有优先性,产权方式仍然被认为是组建现代企业集团最有效的途径。产权关系将成员单位与集团总体的收益一体化,强化了目标的一致性;同时,形成了事实上的上下级、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同时也是人事、技术等其它关系纽带的基础。第二,同一般意义的网络组织相比较,集团中还存在着行政命令的结点联系,这是集团同网络组织协调不同的地方。这种行政命令的组织基础一方面来自总部本身有直接的下属职能部门,另外一方面,产权关系纽带下,也会带来实质性的上下级行政管理结果,尤其在总部较为集权的企业中,科层制的关系则更为普遍,这也是一些企业集团的网络组织特性不明显的原因。第三,集团中,还大量存在的另外一类契约性质的社会关系。社会网络是指带有一定资源的行动者和一系列社会关系构成的集合,在企业集团中,总部同成员公司以及成员公司间的关系不仅仅是纯粹的行政或经济关系,其中也包涵诸多由先赋和后天因素所综合积淀而成的社会关系。不同于法律基础和行政基础上的协调方式,这种关系是建立在社会交往基础上的非正式协调方式,它不仅联结了企业集团内各成员企业,还联结了成员企业内部的每一个人,给企业提供一种不同于传的第三种资源配置形式。这种社会联系在注重刚性效率的同时,更多运用合作、信任、文化等柔性控制理念,从而能极大地拓宽组织的控制边界,加强控制力度。集团网络中产权关系是企业组织构建的基础,但组织的稳定性与长久性维系则更多地依赖于网络中社会关系。因此,充分认识企业集团中的社会关系,对于构建集团管理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集团网络结点企业及其间的各种联系,决定了企业是产权纽带基础上的合作网络,结点之间的合作关系是集团内部协调的重要机制。网络组织的协调特点在于重复交易基础上建立起的深层次的合作,合作的物理基础是资源的互补性以及长期的互动和重复交换活动,而维系合作顺畅进行的则是成员企业之间的彼此信任。从企业集团的形成看,合作机制建立的物理基础是客观存在的,需要加强的是企业之间的信任机制。从目前集团管控模式看,研究更强调正式的协调机制,管控构架更侧重于企业和市场的两极治理,忽略了集团的网络组织特性。契约和产权手段作为传统的组织间关系的二分法原则,以企业的边界作为协调方式依据,而信任则是网络组织内部特有的一种协调机制,也是网络组织能够克服传统协调方式获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企业实际看,两极协调模式的出发点是合理地配置总部同成员单位之间权力,保证集团运作效率。而事实上,集团内部不仅仅存在总部同成员企业之间的联系,还有成员企业之间的联系,大量的协调工作都集中于总部,会加大总部的管理难度进而影响集团绩效。网络中各成员间的协调,既不是完全依靠产权内科层的组织的方式,也不是仅仅依赖传统市场模型中的价格机制,而主要以声誉、承诺和信任作为基础。这大大降低了由于规模所带来的科层组织运行成本以及频繁的市场机制所产生的交易成本,保证成员决策自主、灵活的同时,增加了组织柔性,因此,网络组织合作机制是解决集团协调问题的有效手段。

4.治理重点

随着网络组织研究由理论性描述向实务性治理方向的拓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清晰明确的治理边界是发挥网络组织协同效应、确保治理效果的前提。企业的边界决定了管理控制机制的设计,单个企业的管理重点在界面内部,由于不同单元之间的协作配合是网络组织的能力来源,因此,具有网络组织特性的集团企业应将管控重点放在网络界面。

集团性质企业的组织特征在于企业边界的复杂性。一方面,企业整体的实体边界尽管具有清晰的产权边界,但由于集团业务的不断调整使其处于不断变化的状态中;另外一方面,这种变化对于成员单位的边界造成侵蚀,实体边界从形式上被打破,内部单位间的边界变得模糊。尽管集团期望通过改变产权边界的属性,整合资源以实现效率目标。然而这种变化不能在短时间内完全改变成员单位的归属感,其解决的只是实体边界的属性,不能完全打破成员单位的心理及制度边界,实际中体现为,集团内部运作层面并没有达成真正的一体化。成员单位组织边界呈现双重属性,单纯的市场边界或者科层式不一定完全能够有效地协调不同属性的资源,同时,从主观客观两个方面看,成员单位的半市场半科层的边界有其存在的合理性,集团企业需要重新认识并构造边界。

5.能力优势

规模优势是集团化运作的重要优势,而多元化则是企业获取上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观察企业多元化经营的演进脉络可以发现,企业多元化经营经历了以分散风险为目的的不相关多元化向以取得协同效应为目的的相关多元化转移,再向以核心能力为基础的有限相关多元化演进的历程,这一历程正体现了企业不断在处理多元化与专业化之间的矛盾。如前文所述,网络组织在解决上述矛盾上有多重协调方式的独特优势,能够保证网络承载风险的同时,兼顾专业化和核心能力的培养。

从我国企业集团的发展现况看,规模同绩效之间并不存在绝对的正相关关系,规模优势还没有完全发挥其作用。集团在构成上同网络组织有天然的一致性,而且内部链接力度较为紧密。从集团整体层面,可以总体布局多元化的发展,各个成员单位则可充分发挥多样性的技术能力,关键在于成员之间能够尽快建立立足长远的协作关系,实现互补互助协调发展。而网络组织的协调机制给集团优势的获取从组织构架上提供了非常具有针对性的思路。

四、结论

从网络组织的视角观察,企业集团是由总部与资源能力互补的成员单位所组成的实体,总部与成员单位共同构成了网络结点以及网间联系,集团从结点相互协作配合中谋求整体优势,协作是企业集团网络的根本特征。网络组织角度的集团特分析为传统的集团组织架构以及管控模式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以往探讨更多考虑了科层的协调方式,强调总部同成员单位之间的权力配置,通过不同程度的上下牵制规范成员单位行为来获取企业效率。集团的网络组织特性为组织结构及管控模式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首先,在考虑科层的行政协调机制的同时,还需根据结点之间不同的联系,设计更为丰富的协调手段;其次,由于集团网络本身具有紧密型的网络特征,信任机制在集团中的推行有较好的组织基础,而这也正是网络取得优势的重要保障。因此,诚信机制的建设需得到重视;第三,集团网络不仅仅包含总部同子单元之间的纵向联系,还可以通过横向机制的引入,提高成员单位之间的合作效率。未来研究可以结合实际操作,探讨上述思路在集团中的具体实现。

参考文献

[1]蒋选.企业集团形成的动因和组建方式[J].工业经济,1998(2):29-32

[2]杨永林,张涛.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研究文献综述[J].物流技术,2011(12):88-91

[3]ouchiwG,1979.aconceptualframeworkforthedesignoforganizationalcontrolmechanisms.managementscience,25(9):833-849

[4]乔雪莲.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及述评[J].现代管理科学,2010(12):97-100

[5]白万纲.集团战略[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国家计委企业集团发展模式课题组.面向21世纪的企业集团发展战略[J].管理世界,1999(5):132-145

[7]Dennismetal.1993.innovationnetworksandterritorialDynamicsatentativetypology.Springer-verlag,125-136

[8]林润辉,李维安.网络组织:更具环境适应能力的新型组织模式[J].南开管理评论,2000(3)

[9]孙国强.网络组织的内涵特征与构成要素[J].南开管理评论,2001(4):38-40

[10]孙国强.网络组织的治理边界――基本内涵、制约因素与重要职能[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2):80-81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总结篇2

[关键词]网络:组织结构:变革

科学技术不仅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也是促进组织管理变革的重要力量。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推动了网络经济的迅猛发展。这场网络革命不仅仅表现为经济生活中的生产、交换、分配等经济活动,而且它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给企业组织的生产环境带来了巨大变化,推动着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换句话说,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为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操作平台,成为新型组织结构的催生剂。

一、网络时代挑战传统组织结构

自从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现代企业逐渐形成了以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以官僚制组织为典型形态的集权式、职能型、科层制的组织结构,并被视为组织效率的主要工具。传统企业采用的这种金字塔式组织结构,通常是垂直、多层次和职能化的,具有鲜明的等级制度。它是工业革命中劳动分工的必然产物,具有结构严谨、等级森严、分工明确、运行规范、便于监控等优点。但是,随着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企业内部所有信息严格的纵向交流,使任何一个等级层次上的决策者都可能成为信息进一步交流的障碍,这种组织结构的弊端已日益显露。它主要表现在:①组织结构臃肿,大量机构重复设置,导致人员膨胀、管理成本、运行效率降低;②信息渠道单一,传递时效性差。由于信息流动在基层和高层之间的中间环节偏多,使得获取决策信息的成本增加,失真增多;③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横向协调困难;④权力集中在上层,下层自主性小、参与的程度低,压抑了基层及其员工的创造性,也使得面对市场的变化相对迟缓。特别是随着现代企业战略的扩展和经营模式的日益多元化,企业组织的等级层次和职能部门不断增加,组织结构的复杂性大幅提高,上述弊端日益凸显出来,成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的主要障碍。

与工业经济运行机制的不同,网络经济新的运行规则成为挑战传统组织结构的主要因素。首先,在工业经济环境下,实物资本、货币资本以及技术是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传统的企业内与企业间组织形式正是着眼于实现资本与技术等要素的有效配置而设计的。而在网络经济下,人力资本以及由此产生的知识积累成为经济增长和企业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自然需要新的企业组织形式来保证新的核心要素的有效配置。其次,网络经济与工业经济在处理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方面存在差异。工业经济条件下,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有清晰和明确的边界,有助于企业对风险的防范和进行未来的战略管理与决策。而网络经济条件下,并不存在企业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明确的边界,个人或组织通过网络穿过组织边界与环境相联系成为最经常、最普遍的现象。网络经济边界的模糊为组织和个人提供了更宽广的发展空间。传统的官僚制组织形式从根本上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和组织内部充分有效的沟通的要求,这就需要新的组织形式来与新的经济形态和企业竞争机制相适应。

二、网络时代对企业组织结构变革的要求

与以往的机械技术、电气技术相比,网络技术以其虚拟性、快捷性、双向互动性、应用的广泛性等特点,为企业管理提供了最有效的工具,也成为推动企业组织变革的主要动力。

(一)组织结构的扁平化

扁平化是网络经济时代企业组织变革最显著的特征。扁平化组织的产生是大型企业为了降低经营成本、致力于组织结构缩编的结果。企业围绕着削减“肥胖”的中间管理层数量,创建“精瘦”的管理结构进行一系列结构性调整。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改变了传统命令链的多层级和复杂性,一线管理人员被赋予更多参与决策与管理的权力,他们直接面对市场,行使企业家职能,负有为公司寻求新的增长机会的责任。公司的高层领导人可以适用“例外原则”,从繁杂的事务中解放出来,专心于确立宗旨和总体战略,通过授权来实现组织的一系列目标。组织结构的扁平化和管理流程的简单化,是企业简化组织结构、弱化等级制度、促进内部信息交流、强化知识分享和全员参与决策的过程,使企业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更敏感、更灵活。

(二)组织结构的网络化

企业组织结构的网络化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企业形式集团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企业集团、企业战略合作伙伴、企业联盟大量涌现,这使得众多企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起来,构成了企业组织形式的网络化;二是企业经营方式连锁化。很多企业通过发展连锁经营和、外包等业务,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销售网络体系,使得企业的营销组成网络化;三是企业内部组织网状化。由于企业组织架构日趋扁平,管理层次减少,组织内的横向联络不断增多,内部组织机构的网络化正在形成;四是信息传递网络化。在企业内部,不同部门、员工之间通过先进的通讯技术进行信息沟通和及时有效的交流,增进了组织的学习能力和组织成员之间、部门之间的协同能力,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三)管理型跨国公司和技术型专业公司日趋分离

随着企业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型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母公司和总部正在从传统的决策中心变为支持性机构,转而主要负责规划整个企业系统的愿景目标和战略,协调各成员的利益关系等重大决策。而具体的生产经营决策、子公司的发展和对市场变化的反应,都交由子公司独立负责。一些工程技术和业务流程的具体实施更多地交给专业技术公司或其他专业公司承担。这些跨国公司逐步将基础的生产作业过程全部游离出去而发展成为一种纯管理的组织管理模式。这既有利于总部对战略问题的协调,也有利于子公司的独立性和自的扩大。跨国公司由此建立起一个无形的“外部科层组织”,它虽然不拥有外部科层系统企业的所有权,但同样控制其行为,让它们为自己的战略目标服务,成为公司价值链的一部分,以便灵活机动地适应市场的变化、消费者的变化、技术的变化。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总结篇3

【关键词】网络经济;企业管理;文献综述

引言:由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性飞跃,也由于电子商务的交易优势和实现全球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需要,网络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兴起,并对现代企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搜集近些年的相关文献来看,学者们对于网络经济的探究,也大多着力于网络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管理发生的变化,虽各有侧重,但综合来看其中心思想不尽相同。笔者将这些文献中的思想加以概括整合,结合前人的观点,融入自己的理解,对网络经济环境下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向做出研究展望,以期望为企业在网络经济下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

一、文献综述

从企业运行的角度定义,网络经济是建立在国民经济信息化基础之上,各类企业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整合各式各样的信息资源,并依托企业内部和外部的信息网络进行动态的商务活动和管理活动所产生的经济。[1]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介入,现代企业的管理已经不单单是传统企业的内部管理而更讲究依靠信息和技术使企业内外部资源得以整合,从而实现对企业的高效管理,以保证企业有条不紊地运行。综述相关文献,发现有以下几大影响。

(一)网络经济对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在企业组织结构方面,工业经济时代严密的企业层级制组织理所当然地受到冲击,而在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强大支撑下,非层级制正呈如鱼得水之势,具体表现为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和分立化等基本趋势。运用信息化、网络化手段能够提高企业的组织效率,使减少管理层次和管理职能部门成为企业改革与调整组织结构的新时尚。[2]通过网络经济的发展可以使企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得以创新,在管理上具有更高的效率。[3]

(二)网络经济对企业生产的影响

生产管理的职能不再只是计划、组织、控制和领导,还可以在网络化的基础上,让很多企业在生产中通过企业管理信息系统(mis)来加强企业内部及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如;虚拟设计、虚拟生产、生产业务外包等。[3]在因特网的支持下,传统企业的生产组织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所谓“虚拟垂直一体化”就是对这种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描述。这种生产组织方式以国际品牌为龙头,通过厂委托制造(0em)的方式把生产过程分包给下游厂商,其极端的形式是全部产品均为外包生产,品牌公司只负责设计和营销。[2]因此,降低了交易成本,减少企业库存,缩短企业的生产周期,增加企业交易机会,有利于拓宽经营领域,扩大市场范围。[4]

(三)网络经济对企业经营和销售的影响

避免了传统营销中的商品流通环节,使厂商与顾客更加直接化和自由化的交流,对传统营销运作模式产生冲击。[3]因特网可以使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Scm)急剧降低成本,将客户关系管理(CRm)提高到超乎想象的新水平,进入企业原来因为地理条件而被排斥的市场,创造新的收入渠道,并最终重新界定它们所经营的业务的本质。[2]并且使企业摆脱了常规的交易模式和市场局限,使得网上银行发展成熟,并使得保险金融机构、供应商和客户在电子网络交易系统中高度整合和兼容。

(四)网络经济对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的影响

信息技术与信息系统将会使企业内部机制和管理进一步电子化、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技术的变革。基于信息和网络技术的一系列企业内部管理方法和手段不断开发出来,使企业的内部机制和管理更为高效、协调和及时。[2]

(五)网络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可以提高财务管理的快捷服务,在网络经济时代,利用计算机网络,企业采集和处理的信息可以细到各个部门各岗位各事件中。企业利用网络及财务分析软件可以全面分析企业内部和外部的经营发展情况和趋势,向使用者充分披露企业有关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今流量的信息以回答公司外部利害关系人最关心的问题。[5]网络财务管理系统具有远程处理与业务协同的功能,使得财务信息和其他业务信息相互连接,彼此分享;并且它可将每一个分支机构变成一个报账单位,把所有的凭证、账表生成工作都集中在集团总部进行,从而实现了数据处理集中化,降低了会计数据处理成本;而且网络财务系统依托电子货币和电子单据的强大功能,实行动态核算,能够便捷地产生各种反映企业经营和资金状况的动态财务报表、财务报告。[6]

(六)网络经济对企业管理理念的影响

网络经济对管理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互联网阶段以后,新技术革命对变换多端的经济环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无形中就加速了新理论的诞生;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武器”。[4]

二、研究展望

目前国内学术界已有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研究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提供了重要基础,也给予了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但网络经济本身又是一把双刃剑,在众多有利条件的背后也潜在着一些不利隐患。现有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笔者指出以下关于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的探索性研究方向。

(一)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影响的细化研究

面对日新月益和呈现高速发展态势的网络经济,我们应当从网络经济对企业总体方面的影响细化到企业从生产到销售以及售后服务等不同部分的研究。只有细化到每一部分的研究,摸清每一部分的需要与发展方向,从微观上了解网络经济对企业各环节的作用,才能将网络经济的优势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在宏观上清晰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的作用,为企业管理提供借鉴。

(二)网络经济下加强企业与客户网络交易安全保障的研究

网络经济的兴起与发展使得网上银行的使用成为普遍,企业与客户的资金交易更多的依赖于网上银行的管理。相关文献曾涉及对此方面问题的研究,但极为少数。但在实际生活当中,网络经济下企业与客户利用网上银行进行交易的趋势愈演愈烈,那么这其中对交际的安全保障就显得尤为重要,应当引起学者们对此方面研究的重视。笔者还认为,这种保障不单是对客户资料的保密、资金的安全保障,也包括对企业在交易过程中资料的保密和资金的保障。只有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都得到保障,才能加强企业和客户对网络经济的信任和利用。

(三)网络经济中规避风险的研究

网络经济是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来实现的,因此网络经济也就伴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带来的风险。网络经济下,一方面网络可能存在虚假信息,这些虚假信息可能会迷惑企业和客户,这就存在着信息真伪的风险;另一方面,网络瘫痪、计算机被病毒入侵、计算机常规性死机等网络和计算机故障都可能导致企业的大量信息被损毁或盗窃,一旦企业没有备份,则可能导致整个企业的信息归零。这类风险的存在对企业管理是一个极大的隐患,一旦这类事故发生,对企业的损害也将是毁灭性的。因此,如何规避网络经济对企业管理存在的此类风险,也应当是我们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方向。

(四)网络经济中虚拟模型与实体企业良性融合的研究

从相关文献可知,部分学者着力于网络经济下适合企业管理的管理信息系统模型研究,但大都停留在理论构想上,缺乏对虚拟模型与实体企业良性融合的研究。虚拟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在理论上成立,但是更应当将其运用到企业的实际运营过程中,以了解该系统是否完全契合了该企业的管理需求,所有系统是否如期顺利运行。如果没有,那原因又在哪里,解决措施是什么,以此来对以后其他的虚拟模型与实体企业结合提供借鉴意义。

三、结论

社会的进步势不可挡,网络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必然趋势。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的管理存在着巨大的影响,这些影响中,有利的影响大于不利的影响,但在有利影响下又潜藏着隐患和风险,如何规避网络经济对企业管理的风险也应当是我们进一步深思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文丽萍.网络经济环境下企业的发展与变革[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18(11):82-84

[2]张琦生.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理论观察,2006(2):99-100

[3]戴凤基.论网络经济对坝代芷业管理的影响[J].市场论坛,2009(11):30-31

[4]何咏梅,刘影,郭勤.网络经济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6):55-56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总结篇4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发展越来越依赖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环境的平稳运行,这为实现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的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企业的竞争不仅仅局限于企业的产品竞争,而是逐渐转变为管理的竞争和信息化的竞争。基于此,企业在其经营与管理中,就要?e极地应用当前的信息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加强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通过构建信息化的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模式,使企业的财会信息能够更加准确、及时地为企业开展各项工作提供数据基础,从而全面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不断加强其市场竞争力[1]。

一、在网络环境下加强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当前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

1.企业财会管理的目标不明确。受到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财会管理模式的影响,大多数企业在其经营管理中,仍旧是将追求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其主要的财会管理目标。不能认识到企业发展的社会价值,忽视员工的个人发展,使得在其发展中与员工和社会和谐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企业在开展财会管理工作时,不能结合社会的发展趋势,对企业的经济管理发展方向进行积极的干预与调整,企业的财会管理目标不够明确,使得企业在经营发展中制定的决策,往往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这也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2]。

2.企业财会管理工作水平较低,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在现代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企业需要处理的财会信息不断增多,市场中需要辨别的会计信息也在逐渐地增加。这就使得企业在对其经营状况的大局处理的难度也在逐渐增加,需要企业能够积极地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建立起信息化的现代财会管理系统,对企业中的会计信息进行科学、高效处理。但是,在企业管理中,为了节约建设成本,往往不能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很大一部分企业中仍旧是使用传统的财会管理工作模式,管理的手段相对单一,管理水平较低。会计管理工作仅仅局限于对企业经营中的现金、存货营运资金等比较基础的管理,不能积极地应用网络和信息技术对企业经营发展中的各类财会信息进行分析,不能及时对市场中的信息进行收集与处理,不能为企业制定经济决策提供数据,对企业的规划与发展有着不利的影响。

3.财会管理人员缺乏较高的业务素质。在现代的企业经营管理中,要求企业的相关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一定的现代基本工作素养,必须要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但是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有一部分财会工作人员频繁跳槽,不能主动积极地更新其专业的财务管理素养知识储备,不能及时地了解和学习相关的财务管理知识,在进行财会管理的时候,仍旧使用传统的管理方法与手段,在遇到一些现代化的问题时就很难处理[3]。正是基于此,才使得有很大一部分财会管理人员在其工作的过程中,不能建立起长远的、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不能主动积极地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总体的形势,仅仅将其工作局限于处理企业的基本财会业务。

4.尚未建立起健全的企业财会管理体系。当前的企业发展中,仍旧有很大一部分企业使用传统的财会管理模式。但是,企业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其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改变与优化,应用传统的财会管理模式进行监督、控制与管理工作,对企业经营与发展中的一些财会信息,会存在遗漏和处理误差的现象。且企业传统的财会管理工作,大多依赖于财会管理工作人员,如果财会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较差,遇到一些财会处理问题就会手足无措,不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财会管理,导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规范的现象。但是,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过程中,需要财会管理系统化,能够将其生产、管理中的多个环节,如会计核算管理、审计监督管理、资产运作与融通管理、财会计划与控制管理等,进行合理的规划、控制与管理。但是有一部分的企业在其财会管理工作中,不能积极地应用计算机技术,不能进行必要的过程控制、结果评价,很容易使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出现问题,使得管理效果不够理想。

(二)网络环境下加强企业财会管理改革的必要性

为了能够促使企业快速发展,并在市场中获得一定的份额,企业就要在其经营与管理的过程中,将市场发展中对企业需求变化,与企业的内在发展需求结合起来,并能积极地进行改革与创新,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能够满足其发展需要。

1.因为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其资本功能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增大,这就要求企业的财会管理系统,能够满足处理企业资本信息的需要,不断提高其工作效率。而传统的财会管理方法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资本功能需要。当代经济已经由能源经济逐渐转变为知识经济,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网络在企业的生产经营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4]。有很多的企业可以通过网络实现其融资目的,与传统的企业经营管理相比,融资渠道逐渐扩大。在网络背景下,只有不断对其财会管理系统进行完善,才能满足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需求。

2.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企业的发展与投资工作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线下产品和有形资产的管理与销售,而是逐渐转变为线上产品和无形产品的销售与管理,其企业的资产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如果企业不能结合其产业结构的变化,仍旧坚持执行传统的财会管理系统,则会使得企业的部分信息出现偏差,部分财会信息出现遗漏的现象。因此,在网络环境下,必须要加强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3.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收益分配模式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因为,在知识经济背景下,是知识要素创造出的财富,因此在其进行分配的时候,也需要能够坚持知识经济的分配模式。同时,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要求企业在其发展的时候,能够将技术、管理等都纳入到企业的分配中,能够妥善地处理好企业分配时知识资本和物质资本的比例。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在对企业的成本进行监督控制时,也需要能够对其进行分辨与分析。同时,企业还要建立与企业发展相符的监督与激励机制,能够对在财会管理工作中表现比较优秀的员工进行及时的奖励,从而促进其不断完善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积极性,提高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效率[5]。

二、网络环境下企业财会管理的发展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的财会管理系统也逐渐出现了新的改变与发展。就当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现代化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市场环境,企业经营发展越来越依赖信息技术,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财会管理也会出现更加广阔的前景。

首先,企业的财会管理系统的功能不断完善,要能够建立更加适应企业经营发展系统的财会管理模式,更好地处理其内部的财务信息。随着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更加注重加强无形资产的建设。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也需要借助网络环境下的企业财会系统,对企业发展所需的会计信息进行更加有效的预测、控制与分析。可以对企业发展中需要的劳资、物质以及使用设备的信息进行分析,从而制定企业科学的发展规划,确定其发展的业务信息,并能建立与之相符的财会系统,对企业的?会信息进行处理。

其次,基于网络系统的企业财会管理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能够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和财会系统对财会信息的预测、控制与分析需求,需要不断加强企业的网络系统建设与更新,以实现对企业的内部财会数据和外部财会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企业通过对基于网络环境的企业财会系统进行完善与更新,可以对大量的信息进行集中化处理,并能借助数据处理模型对收集的信息进行分类处理,实现信息化会计信息的分析与储存,可以为企业的经济决策提供数据依据,可以使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由传统的会计核算向财务信息管理转变[6]。

最后,从财会信息的输出系统来讲。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发展背景下,对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为了能够实现企业发展多元化的需求,就要不断加强其输出系统多元化建设,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和处理相关数据信息。同时,由于企业的发展需要,要收集和处理大量的信息,但是外界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在对财会信息进行收集与分析的时候,越来越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这就使得企业的经营活动中对财会信息的处理、存储与控制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也就需要企业能够不断加强其采集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为了不断提高企业在网络环境下财会管理工作质量与效率,就需要企业能够根据市场发展需求和企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实现企业财会管理系统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为企业的规划与管理起到较好的参谋作用。

三、网络环境下加强企业财会管理的具体措施

(一)加强企业的财会队伍建设

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企业的财会管理人员是直接接触到企业财会信息的工作人员,从而对企业的财会信息进行处理与汇总。因此,企业财会工作人员专业水平的高低,对企业财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有直接的影响。因此,在网络环境下,为了能够不断加强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的质量,需要不断加强企业的财会队伍建设,使其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的财会知识,还能具备较高的计算机使用技术,能够利用计算机处理财会信息[7]。

企业可以不断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信息化建设模式与设备,使得企业能够构建起基于网络环境的财会管理模式。首先,企业在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设备后,要对财会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能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财会处理的技术与知识,能够灵活地应用信息技术处理企业的财会业务;其次,企业要不断加强企业的财会信息系统的更新与升级,要根据市场中信息技术的发展情况和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及时地对其进行升级,并能借鉴一些先进企业的财会系统升级管理经验和财会系统更新的经验与理念,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最后,因为我国企业的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财会管理系统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只能对一些比较简单和基础的程序进行开发,这就需要企业在其经营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不断加强对相关的财会队伍工作人员素养的培训,并能加大对财会系统的投入与建设,从而满足财会系统开发和升级的需要,满足市场对企业财会系统的要求。

(二)加强企业的财会信息管理系统的控制与管理

在网络环境下,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系统中需要收集、分析和处理大量的财会信息,才能对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决策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就需要企业能够建立起科学的财会信息控制与管理系统,从而使其能够应用合理的数据处理模型,对各类信息进行分析与处理。但是由于网络本身发展的特点,在其不断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加快信息传播与输出速度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缺点与局限性。例如,一些企业在应用计算机系统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受到黑客的攻击或者受到病毒的干扰,就很容易使其财会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受到威胁,甚至有泄露企业财会信息的风险。因此,要想在网络环境下,不断加强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的质量,还需要加强企业对财会信息系统的控制与管理。为了保证财会信息的安全性和财会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就需要企业能够定期对系统进行维护,在日常的工作中能够及时对财会数据进行备份与保存,在系统中安装防火墙,并能建立起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系统与制度,从而保证财会信息的安全性。

(三)加强企业的会计网络建设

基于当前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和网络环境发展的实际及企业会计管理工作的需要,在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中,要不断加强企业的会计网络建设。在信息化发展的今天,要想实现企业财会信息网络经营活动,就需要在企业内部加强信息技术建设,构建企业的会计管理信息化网络。企业需要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对企业财会管理项目进行开发与测试,使其能够满足企业的财会管理工作的需要,并能对网络中的信息进行筛选与控制。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市场中的信息传播越来越迅速,企业的财会管理人员在进行财会管理工作时,不仅要处理基础的财务工作,还要对企业发展中的一些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进行收集、处理与汇总,从而形成系统的财会信息,为企业的领导层决策提供有力的数据基础。在近年来,电子商务逐渐兴起,企业的经营与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线下产品的销售与管理,还要对各类网络信息平台中的产品信息进行处理与管理。企业需要财会管理人员能够分析基于网络环境下市场所需求的信息,及时对企业的发展结构进行调整与优化,对企业的资金机构与财会管理结构进行及时的调整[8]。

企业通过在其内部建设现代化信息化财会管理系统,可以实现企业财会信息处理的迅速化、科学化、高效化,企业在进行财务控制管理的时候,就能通过借助对大量信息分析的结果,对企业的基本业务流程设计与企业的各类事务处理实现信息化与科学化,从而有效地规避在传统的财会管理中因为人为因素导致财会信息中存在的误差与失误,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总结篇5

摘 要:

本文以网络的视角透析中国城市间的流通体系,选取中国连锁百强企业的店铺网络为样本,应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测度方法,对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的整体属性及其层级结构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1)联结全国主要城市的完整流通网络已初步形成,但网络密度不高,并且网络区域性特征明显,区域网络之间存在重叠,也存在结构洞。(2)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的不均衡性较强,层级结构明显,北京和上海是城市间流通网络的核心。(3)流通网络在空间分布上很不均衡,也呈现明显的层级结构,东部地区的网络密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城市在网络层级中的位置较高,而网络结构洞主要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

关键词:流通网络;连锁企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7)05003408

城市是现代市场经济的载体,也是整个经济系统中的重要结点。从空间与地域的角度来看,城市是构成整个经济系统的开放型子系统,因此,无论是城市经济的发展,还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必然要求城市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资本、商品、信息、劳动力等各种要素在城市之间的流动,其结果是在城市之间建立起了一个复杂的要素流通网络。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因而上述在城市网络中流动的各种要素主要是布局在城市中的企业经营行为的结果。这些要素在城市之间的流动可能源于企业之间发生的交易活动,也可能是企业内部(总公司与分支机构或分支机构之间)通过经营管理行为对资源要素进行调配的结果。显然,这个流通网络的主体是企业,而城市则表现为该网络在空间上的结点。另一方面,由于各个城市在区位、发展历史以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它们在城市流通网络中的地位也会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即网络中既有集中了大量资本要素的大城市,也有只集中了少量资本要素的小城市,以及处于中间状态的中等城市。这种差异直接表现为城市中集聚的企业规模、等级以及数量的不同,同时这种差异也使城市之间呈现出一种层级结构,即一些城市对另一些城市具有某种程度上的支配与控制功能。同样,城市间的层级结构也表现为企业之间的等级结构与支配关系,如企业总部与分支机构之间的等级关系。本文即是按照上述思路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中国城市间的流通网络及其层级结构进行初步实证研究。

一、文献背景

对城市间关系或城市体系的研究历来都是经济地理学、城市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重点,并且形成了一系列比较成熟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从欧美学者的研究来看,对城市体系结构问题的研究是从城市的规模结构开始的,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Jefferson提出的“城市首位率”理论,将经济区位中规模最大的城市称为“首位城市”,并进行了实证检验。[1]克里斯塔勒提出的著名的“中心地理论”,对首位城市现象进行了解释,并同时指出首位城市周围的城市还存在下一层次的周围城市,这些城市构成了一个范围广阔的城市网络。[2]除城市规模外,Hall还从政治、贸易、通讯设施等多个方面对伦敦、巴黎、莫斯科、纽约、东京、兰斯塔德、莱茵―鲁尔七个城市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它们处于世界城市体系的最顶端。[3]对城市体系结构研究的“转向”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这一研究范式的转换背景乃是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及其对世界和区域经济的巨大影响。自《财富》杂志于1955年开始对世界最大公司进行排序以后,有关跨国公司的资料日益完整和丰富,因而利用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来对世界城市体系的层级结构进行研究就成为最为基本的方法之一。[4-5]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转向使对城市体系结构研究的着眼点由宏观转向了微观,正如Castells指出的那样:“城市不是靠它所拥有的东西,而是通过流经它的东西来获得和积累财富、控制和权力”,这些在城市之间流通的资本要素恰恰是由企业来完成的。[6]20世纪80年代以后,对城市体系层级结构进行的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还有Friedmann、[7-8]Simon[9]以及Beaverstock、Smith和taylor[10]等学者的研究。除了从宏观指标和企业的角度来研究城市体系的层级结构外,欧美学者还从国际航线、[11-12]电信容量[13]等角度对城市网络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相对于欧美学者的研究,日本学者的研究则显得独树一帜。由于日本有相对发达的流通理论,所以日本学者对城市网络结构的研究是与流通理论结合在一起进行的。如同欧美学者一样,日本学者也将分析城市网络结构的着眼点置于企业这一微观主体上,只不过日本学者将企业总部的功能泛化为批发功能,从而将城市网络结构的问题纳入了城市流通系统的研究框架。在实证研究方面,日本学者比欧美学者更进一步,他们通过对大企业总部和分支机构在不同城市间的分布及其历史演进,以及批发企业从不同城市的进货比例与结构等方面的研究来确定城市之间的交易关系和层级结构。[14]

从我国学者的研究来看,此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有:王士君等提出的基于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近域城市整合模型。[15]年福华等对我国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组织形态进行的研究。[16]戴特奇等利用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城际铁路客流资料对我国城市网络结构及其演化进行的研究。[17]周一星、胡智勇利用中国航空港、航线以及客运量等资料对中国城市体系的网络结构进行的研究。[18]王何、逄爱梅对中国三大都市圈的中心城市功能进行的比较研究等。[19]除了经济地理学者的上述研究外,我国流通理论学者也对城市流通问题进行了研究。[20-21]但这些研究都是从流通与单体城市的互动角度进行的,而没有涉及城市间的流通网络问题。总体看来,对城市网络体系的研究大多是由经济地理和区域经济学者完成的,流通经济学者并没有介入对城市间流通问题的研究。[22]而从研究内容来看,这些研究关注的基本上都是城市网络中的水平关系,虽然也有研究者指出了城市体系中的首位城市,但并未明确城市之间的层级结构关系;从研究方法来看,学者们也多是采用以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基本统计分析方法,而没有使用系统的网络分析模型或方法。可见,目前还没有学者使用系统的网络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间的流通网络及其层级结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样本

连锁企业经营的典型特征是“集中管理,分散经营”,大型跨区域连锁企业通常采用“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分公司)―门店”这一三级管理体制,由于我国绝大多数连锁企业还没有实现全国性的市场覆盖,因此在跨区域扩张过程中,更多的企业是采取了成立分公司的方式对特定城市和区域的店铺布局以及经营进行管理。为了突出这一组织层次的管理职能,本文将其统称为区域总部。而当总部、区域总部和门店分布在不同的城市中时,前文所述的城市间流通网络就出现了,并且网络中不同的城市由于布局着不同级别的企业而具有了一定的层级关系。因此,本研究选择中国连锁经营协会(www.ccfa.org.cn)公布的“中国连锁企业百强(2004)”为研究样本,对中国城市间的流通网络及其层级结构问题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样本总量为100个,其中无效样本8个,有效样本92个。在有效样本中,零售企业77家、餐饮企业14家、家装企业1家;从所有制类型来看,国有独资或控股企业32家、民营企业45家、中外合资合作企业15家。

本研究要收集的信息是连锁百强企业的总部、区域总部和连锁门店设立的城市,为了数据处理的简便,将中国的城市范围限定在地级以上城市,即各个直辖市和地级市。这些城市范围的界定以《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4》提供的地级以上城市目录为准。对企业信息的收集主要采取了二手资料调研方法,主要途径如下:一是登录样本企业网站获得关于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和门店所在城市的信息。二是查阅样本中上市公司的2004年年报获得相关信息。三是参照“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网站”、“联商网”等专业网站,以及中国商务部、国家统计局等官方网站的统计资料、年度产业发展报告以及与企业相关的新闻信息。四是针对个别重点企业通过电话和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调查,获得相关信息;五是查阅其他可以获得相关信息的资料。从信息的获取情况来看,在所有样本中,共有92家企业可以获得比较完整的企业总部和门店的信息;其中有29家企业可以提供明确的区域总部或分公司所在城市的信息。在对各个企业分店所在城市进行统计的过程中,同时包括了直营店和加盟店,门店信息基本截止到2004年末。从数据信息的收集情况来看,绝大部分信息来自企业网站,因此调研信息基本准确、可靠,可以用来研究本文的问题。本研究的调查是在2005年7―10月间进行的。

针对样本数据信息,本文除进行基本数据处理发现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及店铺的分布情况之外,还创新性地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ocialnetworkanalysis)对连锁企业店铺所覆盖的城市之间网络结构进行定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研究对象是行动者之间的“关系”和整体网络的“结构”,这与关注个体内容和特征的研究方法有明显的区别,因而社会网络分析在认识论、方法论、数据采集与统计等方面都具有独特之处。社会网络分析方法采用了量化、图形化的方法对网络进行研究,也形成了许多分析模型和软件,是分析网络关系的有力工具。国外的社会网络分析研究经过70多年的发展已逐渐成熟,目前已开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被应用于经济、管理等其他学科和领域。本文以主要城市为结点,分析基于连锁网络的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的结构。

三、连锁百强企业总部、区域总部及分店的分布

1.企业总部的分布情况

在92个有效样本中,企业总部分布在34个城市中,其中总部比较集中的城市是北京和上海,分别有16个和13个连锁企业的总部设在这两个城市。其他集中了较多连锁企业总部的城市是深圳和重庆各有7个企业将总部设在这两个城市。其余的49家企业的总部则分布在南京、广州、天津、武汉、济南、西安、哈尔滨、青岛、石家庄、宁波、合肥、长沙、大连、成都、厦门、郑州等地区中心城市(详见表1)。

2.企业区域总部分布情况

在有效样本中,设有企业区域总部的城市共72个,其中设立企业区域总部最多的城市依次为成都、上海、北京和杭州,其他设有区域总部较多的城市还有广州、深圳、石家庄长沙、苏州、南京和无锡等地方中心城市(详见表2)。在这些城市中,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南京、天津、武汉等城市也是企业设立总部较多的城市(有3家以上的企业在这些城市设立了总部)。因而,相对于表2中的石家庄、大连、西安、长沙、苏州、无锡、青岛和宁波等城市而言,上述城市的总部功能要更强一些。

3.企业分店分布情况

样本企业的连锁网络共覆盖了全国258个地级以上的城市,占全部地级以上城市总量(284)的90.8%(详见表3)。其中企业开设分店最多的城市依次为北京、上海、成都和杭州,其他开设分店较多的城市还有广州、重庆、南京、苏州、武汉、天津、青岛、深圳、大连、哈尔滨、沈阳和郑州等地方中心城市(见表3)。其中,在北京和上海开设分店的企业数量分别为39家和33家,分别占样本企业总量的42.4%和35.9%,结合企业总部的分布情况来看,这种分布显示了北京和上海处于城市层级结构的顶端和城市流通网络中的核心地位。而企业设立区域总部最多的四个城市中的成都和杭州也是企业开设分店最多的四个城市之一,分别有32家和30家企业在这两个城市设立了分店,这也表明这两个城市靠近城市层级结构的顶端和城市间流通网络的中心。

四、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的结构

1.网络的总体结构

限于网络的规模,我们在此选取有5个以上(含5个)连锁企业百强开设分店的城市进行定量分析,分析选取的城市共为115个,基本涵盖了样本企业连锁网络所覆盖的主要城市。在建立了不对称的矩阵式数据表之后,利用UCinet及netDRaw2.22软件,绘制出中国城市交易网络的图示(见图1)。在图中,北京、上海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整个网络有明显的分层特征,大致能以北京、上海为原点,分为三个同心圆,每一层次中的节点之间和不同层次的节点之间都存在流通关系,从而形成错综复杂的流通网络。

除通过上述网络图能够得到网络结构的直观判断之外,本文利用几个关键的网络分析指标对城市间流通网络的属性和结构进行量化测度。网络密度(Density)是网络中实际存在的联结关系与可能存在的联结关系的数量的比例,反应网络的疏密程度。外向程度中心性(outdegreeCentrality)是一个结点对外联结的关系的总数量;内向程度中心性(indegreeCentrality)是其他结点向该结点达成的关系的总数量。这两个指标都反映一个结点在网络中的地位,数值越高,该结点的中心地位越显著,拥有的权力越大。中介性(BetweenessCentrality)衡量一个结点作为其他结点的媒介者的能力,中介性的值越高,中介能力越强。通过运算,我们得到整个网络的密度为9.28%,可见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的密度并不高。在对每个结点的外向程度中心性、内向程度中心性和中介性三个指标的运算结果中,本文选取了数值最高的前十位城市,形成了下表4。在外向程度中心性指标中,上海、北京、包头等城市排在前十位,表明这些城市的对外投资能力较强,能够主动发起与其他城市建立流通关系。包头之所以能够名列前茅是因为小肥羊餐饮连锁公司在全国120个城市设有分店,小肥羊餐饮连锁公司也在近30个城市设店。北京、上海、成都等城市的内向程度中心性较高,意味着这些城市的投资环境或引资能力较强,城市内的商业发展水平较高。中介性高的城市有上海、北京、重庆等,它们既能在全国其他城市广泛建立连锁网络,又能吸引其它连锁企业进入该城市,因而能够在城市之间起到传递资源、媒介信息的作用。

通过该网络的外向程度中心性、内向程度中心性和中介性三个指标的基本统计分析,可以判断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的结构具有明显的不均衡性和分层特点。如表5所示,外向程度中心性的均值是10.670,而方差却是1845.334;中介性的方差也很大。外向程度中心性高于100的城市有2个,0―100之间的有22个,91个城市的外向程度中心性为0;中介性高于100的城市有3个,0―100的有40个,72个城市的中介性为0。比较而言,内向程度中心性的离散程度较低,但分层的特征也与其他两个指标一样明显,核心层的城市数量较少,而大量的城市构成了网络的层。

对进行网络分析的数据利用SpSS软件的K―均值聚类分析处理的结果如表6所示,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可分为四个层次:北京和上海处于网络的核心位置,无论是外向程度中心性、内向程度中心性,还是中介性,这两个城市的数值都是最高。次中心城市有南京、广州、成都、重庆、武汉、天津等城市。城市包括济南、石家庄、合肥、哈尔滨、西安、长沙、郑州、沈阳、昆明、福州等。边缘城市包括临沂、东营、鞍山、温州、江门、盐城、珠海等。当然,还有众多没有进入样本的分店数低于5个的城市是更加边缘化的,甚至是孤立的城市交易网络中的结点。

2.城市间流通网络层级结构的区域性特征

在空间上,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也很不均衡,具有层级结构。本文将表1、表2和表3中有10个以上企业开设分店的城市按照中国的总体经济区位进行汇总,得到的结果如表7所示。在设有企业总部的34个城市中,分布在东部地区的有21个,所占比例为61.8%,其中除北京、哈尔滨和白山外的18个城市均分布在沿海地区;而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分别为8个和5个,所占比例为23.5%和14.7%。企业区域总部城市的分布呈现出了与总部城市相同的特征,在设有区域总部的72个城市中,东部地区有43个,所占比例为59.7%,其中除北京、哈尔滨和长春三市外均分布在沿海地区;而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则分别为18个和11个,所占比例分别为25%和15.3%。在有10家以上样本企业进入的45个城市中,有32个分布在东部地区,占71.1%,而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数量则大体相当,分别为6个和7个,所占比例分别为13.3%和15.6%。从上述分析来看,三种类型的城市中均有超过50%的城市分布在东部地区,并且设有总部和区域总部的城市数量均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从企业总部的区位来看,东部地区的21个城市中聚集了样本中的68家企业的总部,所占比例为73.9%,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13个城市中共设有企业总部24个,其中中部地区11个,西部地区13个。从上述数字来看,位于东部地区的城市层级在总体上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城市,集聚在这些城市中的企业总部对设在其他城市中的区域总部和分店实施着管理和控制职能。本文所指的东部地区包括辽宁、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和海南11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河南、安徽、湖南、湖北、江西和山西8个省份;西部地区包括新疆、宁夏、甘肃、、青海、陕西、内蒙古、云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12个省、市、自治区。

同时,本文利用UCinet的ncliques模型进行网络的小团体分析表明,在得到的36个小团体中,核心城市和次中心城市在小团体中出现的频率较高,而一些边缘城市没有进入任何团体。并且,小团体的构成也具有区域性,小团体的成员多是空间上接近的城市。因而,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的结构不仅是以北京、上海为核心进行分层,而且各层次是由若干个区域性流通网络联结而成的,每个区域性网络都存在一个地位突出的城市,区域性网络之间相互重叠。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存在着一些结构洞(StructureHole)结构洞是指网络中的某些个体与其他个体有直接联系,但也与另一些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disconnection)的现象,从网络整体上看好象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结构洞的存在一方面意味着网络中的要素流通受到阻隔,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该网络具有较强的多样性,一些行动者为弥补结构洞以获利,使得网络充满活力和发展的潜力。。以下我们以总部设在北京和上海的连锁企业的店铺网络说明网络的这种区域性特征。

表8是总部设在北京和上海的企业的店铺分布城市一览表,为了研究的简便,我们将进入企业数量在2家以下的城市剔除了。如表8所示,总部设在北京的连锁企业主要将分店开设在华北和东北地区,在有3家以上总部设在北京的企业进入的38个城市中,有22个是位于东北和华北的城市,占58%;而总部设在上海的企业则主要将分店开设在华东和华南地区,在有三家以上总部设在上海的企业进入的47个城市中,有35个位于华东和华南地区,占74%。北京的企业在石家庄、大连、保定、沈阳、武汉、天津、包头等城市开设分店的比例较高;而上海的企业在苏州、杭州、深圳、南京、无锡、北京、广州、宁波、大连、成都等城市开设分店的比例较高。另外,在能够提供区域总部信息的上海和北京的企业中,北京的企业设立区域总部较多的城市是石家庄(4)、武汉(4)、沈阳(3)、大连(3)、重庆(3)和成都(3);而上海的企业则更多地将其余总部设在苏州(3)、杭州(3)、广州(3)、北京(3)、等城市。括号中数字为在该城市设立区域总部的企业数量。这种现象不仅再次印证了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层级结构的区域性特征,同时上述分析也展示了两个相互交叉,而又中心明确、层级结构清晰的两个区域性城市间流通网络。

五、结论及政策含义

综合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研究结论:第一,中国的连锁企业正处于跨区域扩张过程中,联结全国主要城市的完整网络已初步形成,但整个网络的密度并不高。目前国内城市之间的流通网络是由若干个区域性网络联结而成的,而这些网络之间存在重叠,也存在结构洞,具有较高的多样性,网络的活力和发展潜力较大。第二,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的层级结构明显。网络图形化和聚类分析的结果表明,北京和上海是城市间流通网络的核心,无论是外向程度中心性、内向程度中心性,还是中介性,它们都是数值最高的两个城市,并且其他城市与它们的值相差很大。处于次级中心地位的城市包括武汉、南京、广州、深圳、成都、重庆、天津、青岛、大连、杭州、苏州等城市,这些城市也是其所在区域城市间流通网络的核心。第三,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在空间上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也呈现明显的层级结构。对样本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所在城市和进入企业较多的城市的区位分布进行汇总分析的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城市中均有超过50%的城市分布在东部地区,并且设有总部和区域总部的城市数量均呈现出由东向西递减的特征。这表明集聚在东部城市中的企业总部对设在中西部的区域总部和分店实施着管理和控制职能;东部地区的网络密度要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而全国网络存在的结构洞主要存在于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之间。第四,利用UCinet的ncliques模型进行网络的小团体分析表明,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的区域性特征明显。对总部设在北京和上海的企业的区域总部和门店分布的研究不仅呈现了两个相对清晰,而又层级分明的区域性网络,并且显示了中国连锁企业在跨区域扩张过程中先近后远、集中布局的基本战略原则。企业所遵循的这种扩张战略原则是整体网络区域性特征明显的主要成因。第五,中部和西部地区各个省份的中心城市在连锁企业跨区域扩张的战略布局中战略性地位显著,这种地位实际上反映了这些城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作用。在有10家以上企业进入的13个中、西部城市中,除包头以外均为省会城市(重庆为直辖市),同时设在这些城市中的区域性总部数量也较多。这表明随着跨区域扩张的连锁企业店铺布局的展开,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间流通网络密度会逐渐加大,而原来存在的结构洞也会不断得到弥合,从而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城市间流通网络。

上述结论对于中国的连锁商业企业而言具有以下借鉴意义:第一,中国连锁企业的跨区域扩张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仍有大面积的空白点,在面对跨国商业企业的竞争威胁下,科学制定扩张战略、合理布局,实现连锁网络由市域向区域,再向全国的扩展是中国连锁企业应当考虑并尽快实施的重要战略。第二,连锁企业在跨区域扩张进行区域总部和分店的选址时,需要关注备选城市中其他企业的区域总部与分店的布局情况。一则在那些企业总部与区域总部密集的城市设立企业的区域总部或总部能够获得协同效应,在降低企业商务成本的同时,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二则比较全面地了解竞争企业的店铺布局情况,有利于企业制定更加可行的战略布局与扩张方案,降低市场进入与选址的失误率。第三,研究结论表明,虽然一些城市的规模与行政级别没有太大的差异,但由于其区位、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差异使之在城市流通网络中的地位大相径庭。这给连锁经营企业的启示是,在跨区域扩张的过程中,对于那些具有战略意义的结点城市的选择不仅要关注其区位、规模、经济发展情况等因素,更应当考虑该城市在区域和全国城市网络结构中的位置。

而对于政府部门而言,上述结论的政策含义则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为了完善中国城市间流通网络,推动中国流通企业的组织化和规模经营,培育若干覆盖全国市场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有效应对跨国企业的竞争,政府部门有必要在市场环境和商业政策等方面为企业创造条件。一方面,针对某些地域仍然存在的区域垄断与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应着力拆除区域之间的政策壁垒,推动全国统一市场的尽快形成,加快各种要素在城市间的流通效率,促进高效、畅通的覆盖全国的城市间流通网络的形成,也为流通企业的跨区域扩张提供宽松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我国流通企业的跨区域扩张正处于起步阶段,在面对跨国流通企业较大的竞争威胁时,本土企业普遍存在加速扩张,迅速占领市场,做大企业规模的战略性冲动,这种冲动将有可能导致企业跨区域扩张的盲目性,从而导致局部地区连锁店铺布局的失衡(过密或过疏)与业态的适应性问题。因而政府主管部门有必要制定相关政策,对企业的跨区域扩张行为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规制。第二,由于城市之间的紧密联系,政府部门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应该打破行政地域的限制,在更大的区域范围内统筹规划城市间的功能分工,推进区域内城市体系结构的合理化,以此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三,城市政府在制定城市发展战略时,应当结合城市的特质及其在区域、乃至全国流通网络中的功能和地位,准确地定位城市在区域经济中的角色,并不断完善城市的相关功能,实现市域经济的健康发展。

本文的研究是初步的,当然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局限性。首先,样本量偏小与样本企业类型的单一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研究结论的一般性。其次,未能将分布在各个城市中的企业门店数量等代表结点属性的指标纳入分析框架,从而对城市等级地位和流通网络中心性的分析结论会造成一定的影响。最后,本研究是一个时间断面的研究,因而无法体现随着经济发展而呈现出的城市间流通网络和层级结构的变化情况。因而,下一步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以更大的样本量和更加丰富的样本企业类型进行类似的研究,以便在某种程度上矫正由于样本小、类型单一带来的问题。二是将时间维度纳入分析框架,以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区间内考察城市层级结构和网络的演化过程。三是使用更多的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如强弱联结理论、网络角色分析、量化的结构洞分析等。四是采用非全局式的视角,侧重研究某个经济区域内部的城市层级网络,这对区域经济的整合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Jefferson,m.theLawoftheprimateCity[J].GeographicalReview,1939,(29):226-232.

[2][德]w•克里斯塔勒.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3]Hall,p.theworldCities[m].London:Heinemann,1966.

[4]Hymer,S.themultinationalCorporationandtheLawofUnevenDevelopment[a].inBhagwati,J.(eds.)economicsandworldorderfromthe1970sto1990s[C].newYork:Freepress,1972.

[5]谢守红,宁越敏.世界城市研究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04,(5).

[6]Castells,m.theRiseofnetworkSociety[m].oxford:Blackwell,1996.

[7]Friedmann,J.theworldCityHypothesis[J].DevelopmentandChange,1986,(17):69-83.

[8]Friedmann,J.whereweStand:aDecadeofworldCityResearch[a].in:Knox,p.L.&taylor,p.J.(eds.)worldCitiesinaworldSystem[C].Cambridge:Co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

[9]Simon,D.theworldCityHypothesis:Reflectionfromtheperiphery[a].in:Knox,p.L.&taylor,p.J.(eds.)worldCitiesinaworldSystem[C].Cambridge:Co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5.

[10]Beaverstock,J.V.,Smith,R.G.,taylor,p.J.worldcitynetwork:anewmetageography?[J].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2000,90(1):123-134.

[11]Smith,Davida.andmichaeltimberlake.ConceptualizingandmappingtheStructureoftheworldsCitySystem[J].UrbanStudies,1995,32(2):287-302.

[12]Rimmer,p.J.transportandtelecommunicationsamongworldCities[a].inLo,F.C.andY.m.Yeung(eds.)GlobalizationandtheworldofLargeCities[C].tokyo:UnitednationsUniversitypress,1998.

[13]Short,J.R.,Y.Kim,m.Kuus,andH.wells.theDirtyLittleSecretofworldCitiesResearch:DataproblemsinComparativeanalysis[J].internationalJournalofUrbanandRegionalResearch,1996,20(4):697-717.

[14]夏春玉.城市与流通的互动:城市流通系统[J].财贸经济,2005,(11).

[15]王士君,高群,.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新模式――近域城市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2001,(12).

[16]年福华,姚士谋,陈振光.试论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组织[J].地理科学,2002,(10).

[17]戴特奇,金凤君,王姣娥.空间相互作用与城市关联网络演进――以我国20世纪90年代城际铁路客流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5,(2).

[18]周一星,胡智勇.从航空运输看中国城市体系的空间网络结构[J].地理科学,2002,(5).

[19]王何,逄爱梅.我国三大都市圈域中心城市功能效益比较[J].城市规划汇刊,2003,(2).

[20]夏春玉.当代流通理论[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21]晏维龙,韩耀,杨益民.城市化与商品流通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J].经济研究,2004,(2).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总结篇6

关键词:网络经济;网络财务;财务管理;创新

互联网(internet)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其强大的信息和服务功能正在改变和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全球经济网络化、数字化逐步形成,这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企业经营管理全面创新发挥了推动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自身能否快速跟进新技术、适应网络经济的挑战。笔者认为在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企业只有及时进行财务管理创新会计论文,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先,在网络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

一、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

网络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防避企业管理出现的新风险

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经济要求财务管理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内部网(intranet)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财务管理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这一点传统财务管理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是身份确认和文件的管理方式问题。网络经济下参与商业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口令身份验证方式,那么随着互联网用户和应用的增加,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而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从而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

此外,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下的主要交易手段,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必须一体化,电子单据、分布式操作使得可能受到非法攻击的点增多。而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如何征税、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数字签名的确认、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出现的,企业的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新的风险是难以防范和规避的。

(二)难以满足电子商务要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定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经济下,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此外,传统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内容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在网络经济下,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网络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因为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致使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价无形资产的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所以,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运营的需要。

(三)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毕业论文。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要求管理人员只能在特定环境下办公,因为它是基于内部网的系统,离开内部网将无法办公。而网络经济下,要求财务人员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办公(即移动办公),这样财务软件必须是基于互联网的系统,而只有实现从企业内部网到互联网的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网上办公。由此可见,在网络经济下,传统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必须及时研究财务管理创新,构造出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

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网络化。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客观需求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向高层次演变。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的在网络经济下的有机结合。

(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必须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财务工作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模式,相应地必须改变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传统的固定办公室要转变为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公室,使财务工作方式实现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这样,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办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工作方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四)财务管理软件的创新过去国内各财务软件功能独立,数据不能共享,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三、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此笔者提几点实现创新的构想:

(一)转变企业理财观念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即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要承认知识资本,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最后,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可以说,转变企业理财观念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创新的根本保证,不可不予以高度重视。

(二)加强网络技术培训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首先财务人员已具有坚实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如果再学习一些现代网络技术,将经济、财会、网络有机地结合,则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就能够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其次,通过技术培训可使财务人员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开发企业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为此,要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和资本的形态特点,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和管理投资风险。事实表明,对财务人员加强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教育,有利于在网络经济下实现财务管理创新。

(三)积极开展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

网络经济的发展将使财务管理目标转向知识最大化,但目前知识资本的理论尚未成熟,必须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知识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对知识资本的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理财的重大创新。对此,首先应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市场化形式,探讨知识资本的有效运作管理方法。其次,要研究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确定知识资本价值,研究知识资本的证券化形式和估价方法。第三,要对知识资本运作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企业知识资本运作的具体操作方案。第四,研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它是知识资本保值增值的基本前提。总之,知识资本是网络经济下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也是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四)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贸易服务方式,它以数字化介质替代了传统的纸介质,将打破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运作的格局,实现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将工作重心放在价值链分析上。首先,企业要从行业价值链(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判断企业是否有必要沿价值链向前或向后延伸,以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其次,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定单—产品研究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进行分析,以判断如何降低成本,优化企业流程。第三,从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入手,通过与竞争对手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和自己的成本态势,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企业内部作为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经济资源中智能因素的认定将比无形资产更加困难。在企业外部,由于“媒体空间”的扩大,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商业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总之,由于网络经济的非线性、突变性和爆炸性等特点,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应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分析、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内容组成,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人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予以反映。这样,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六)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使桌面管理转化成非桌面化的网络方式有了技术保证,也使得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开发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括会计核算的集中化、财务控制的集中化、财务决策的集中化三部分。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决策。

(七)创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的网络经济,其经济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进行,如:在线订货、在线资金调度、异地转账、在线证券投资、在线外汇买卖等。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都是动态的,更具有不可捉摸性;同时,市场需求信息的公开化,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格局。谁能占领信息的制高点,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创建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形象、直观,提供多样化的各类信息,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和精神层面的信息等,实现信息理财。

(八)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以法制手段来强化网络安全。这主要涉及网络规划与建设的法律、网络管理与经营的法律、网络安全的法律、电子资金划转的法律认证等法律问题。其次,从管理上维护系统的安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和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以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第三,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要加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或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护企业内部网中的敏感数据。另外,将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的身份认证,可以防止非法用户假冒身份,从而保证电子支付的安全,为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薛慧丽、张新武。电子商务呼唤网络财务[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2]马红红、任存梅。浅谈网络财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3)。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总结篇7

关键词:网络经济;网络财务;财务管理;创新

互联网(internet)产业的迅速崛起,以其强大的信息和服务功能正在改变和影响着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全球经济网络化、数字化逐步形成,这给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对企业经营管理全面创新发挥了推动作用。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自身能否快速跟进新技术、适应网络经济的挑战。笔者认为在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企业只有及时进行财务管理创新,才能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占先,在网络经济大潮中站稳脚跟。

一、网络经济下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

网络经济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定单,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难以防避企业管理出现的新风险

首先是网络安全问题。网络经济要求财务管理必须通过互联网进行,而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搭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内部网(intranet)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财务管理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复杂的计算机网络安全问题,这一点传统财务管理是难以做到的。

其次是身份确认和文件的管理方式问题。网络经济下参与商业交易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如果继续沿用这种口令身份验证方式,那么随着互联网用户和应用的增加,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一直使用手写签名来证明文件的原作者或同意文件的内容。而在网络环境下,电子报表、电子合同等无纸介质的使用,无法沿用传统的签字方式,从而在辨别真伪上存在新的风险。

此外,电子商务作为网络经济下的主要交易手段,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必须一体化,电子单据、分布式操作使得可能受到非法攻击的点增多。而目前的财务管理缺少与网络经济相适应的法律规范体系和技术保障。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如何征税、交易的安全性如何保证、数字签名的确认、知识产权的保护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在网络经济环境下出现的,企业的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新的风险是难以防范和规避的。

(二)难以满足电子商务要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定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网络经济下,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

此外,传统的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内容不能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在网络经济下,企业资产结构中以网络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计算机软件、产品创新等无形资产所占比重将大大提高。但现今财务管理的理论与内容对无形资产涉及较少,因为过去经济增长主要依赖厂房、机器、资金等有形资产,致使在现实财务管理活动中不能完全正确地评价无形资产的价值,不善于利用无形资产进行资本运营。所以,传统的财务管理理论与内容已不适应网络经济时代电子商务运营的需要。

(三)不能适应新的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另外,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要求管理人员只能在特定环境下办公,因为它是基于内部网的系统,离开内部网将无法办公。而网络经济下,要求财务人员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办公(即移动办公),这样财务软件必须是基于互联网的系统,而只有实现从企业内部网到互联网的转变,才能实现真正的网上办公。由此可见,在网络经济下,传统的财务管理存在许多弊端,必须及时研究财务管理创新,构造出与网络时代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全球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财务管理创新的内容

网络经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网络化。财务管理必须顺应潮流,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从管理目标、管理模式和工作方式等多方面进行创新。

(一)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企业财务管理目标总是与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的,总是随经济形态的转化和社会进步而不断深化。随着网络经济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知识资本将占主导地位。知识的不断增加、更新、扩散和应用加速,深刻影响着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客观需求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向高层次演变。原来以追求企业自身利益和财富最大化为目标者,必须转向以“知识最大化”的综合管理为目标。其原因在于,知识最大化目标可以减少非企业股东当事人对企业经营目标的抵触行为,防止企业不顾经营者、债权人及广大职工的利益去追求“股东权益最大化”;知识资源的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特点使知识最大化的目标能兼顾企业内外利益,维护社会生活质量,达到企业目标与社会目标的统一。知识最大化目标不排斥物质资本作用,它的实现是有形物质资本和无形知识资本的在网络经济下的有机结合。

(二)财务管理模式的创新

在互联网环境下,任何物理距离都将变成鼠标距离,财务管理的能力必须延伸到全球任何一个结点。财务管理模式只有从过去的局部、分散管理向远程处理和集中式管理转变,才能实时监控财务状况以回避高速度运营产生的巨大风险。企业集团利用互联网,可以对所有的分支机构实行数据的远程处理、远程报表、远程报账、远程查账、远程审计等远距离财务监控,也可以掌握和监控远程库存、销售点经营等业务情况。这种管理模式的创新,使得企业集团在互联网上通过web页登录,即可轻松地实现集中式管理,对所有分支机构进行集中记账,集中资金调配,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

(三)财务工作方式的创新

互联网技术改变了全球的经济模式,相应地必须改变财务人员的工作方式。传统的固定办公室要转变为互联网上的虚拟办公室,使财务工作方式实现网上办公、移动办公。这样,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办公,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工作方式创新的根本目的。(四)财务管理软件的创新过去国内各财务软件功能独立,数据不能共享,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三、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构想

企业财务管理创新是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也是网络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此笔者提几点实现创新的构想:

(一)转变企业理财观念

网络经济的兴起,使创造企业财富的核心要素由物质资本转向知识资本。企业理财必须转变观念,不能只盯住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首先,要认识知识资本,即了解知识资本的来源、特征、构成要素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其次,要承认知识资本,即认可知识资本是企业总资本的一部分,搞清知识资本与企业市场价值和企业发展的密切关系,以及知识资本应分享的企业财富。最后,要重视和利用知识资本。企业既要为知识创造及其商品化提供相应的经营资产,又要充分利用知识资本使企业保持持续的利润增长。可以说,转变企业理财观念是实现财务管理目标创新的根本保证,不可不予以高度重视。

(二)加强网络技术培训

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程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有针对性地对财务人员进行网络技术培训,可以提高财务人员的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首先财务人员已具有坚实的经济和财会理论基础,如果再学习一些现代网络技术,将经济、财会、网络有机地结合,则面对知识快速更新和经济、金融活动的网络化、数字化,就能够从经济、社会、法律、技术等多角度进行分析并制订相应的理财策略。其次,通过技术培训可使财务人员不断吸取新的知识,开发企业信息,并根据变化的理财环境,对企业的运行状况和不断扩大的业务范围进行评估和风险分析。为此,要适应网络经济发展的要求,根据国际金融的创新趋势和资本的形态特点,运用金融工程开发融资工具和管理投资风险。事实表明,对财务人员加强现代信息科学与网络技术教育,有利于在网络经济下实现财务管理创新。

(三)积极开展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

网络经济的发展将使财务管理目标转向知识最大化,但目前知识资本的理论尚未成熟,必须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知识资本是一种无形资本,对知识资本的管理是新形势下企业理财的重大创新。对此,首先应研究知识资本的构成要素及其市场化形式,探讨知识资本的有效运作管理方法。其次,要研究知识资本的计量方法,确定知识资本价值,研究知识资本的证券化形式和估价方法。第三,要对知识资本运作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企业知识资本运作的具体操作方案。第四,研究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它是知识资本保值增值的基本前提。总之,知识资本是网络经济下一种新的资本形态,对知识资本的理论研究也是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四)对企业进行业务流程重组

网络经济是一种全新的贸易服务方式,它以数字化介质替代了传统的纸介质,将打破传统企业中以单向物流运作的格局,实现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资金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将工作重心放在价值链分析上。首先,企业要从行业价值链(原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销售商)进行分析,以了解企业在行业价值链中的位置,判断企业是否有必要沿价值链向前或向后延伸,以实现企业管理目标。其次,对企业内部价值链(定单—产品研究设计—生产制造—销售—售后服务)进行分析,以判断如何降低成本,优化企业流程。第三,从竞争对手价值链分析入手,通过与竞争对手的相应指标进行比较,找出与竞争对手的差异和自己的成本态势,从而提高整体竞争力。

(五)建立财务风险预测模型

随着互联网在商业中的广泛应用,在企业内部作为数据管理的计算机往往成为逃避内部控制的工具,经济资源中智能因素的认定将比无形资产更加困难。在企业外部,由于“媒体空间”的扩大,信息传播、处理和反馈的速度大大加快,商业交易的无地域化和无纸化,使得国际间资本流动加大,资本决策可在瞬间完成。总之,由于网络经济的非线性、突变性和爆炸性等特点,建立新的财务风险预测模型势在必行。该模型应该由监测范围与定性分析、预警指标选择、相应阀值和发生概率的确定等多方面的内容组成,并能对企业经济运行过程中的敏感性指标,(如保本点、收人安全线、最大负债极限等)予以反映。这样,将风险管理变为主动的、有预见性的风险管理,就能系统地辨认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

(六)采用集中式财务管理模式

互联网的出现,使桌面管理转化成非桌面化的网络方式有了技术保证,也使得集中式管理成为可能。企业可以综合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手段,以整合实现企业电子商务为目标,开发能够提供互联网环境下财务管理模式、财会工作方式及其各项功能的财务管理软件系统,该系统至少应包括会计核算的集中化、财务控制的集中化、财务决策的集中化三部分。采用集中式管理,将会提高财务数据处理的适时性,减少中层管理人员,使最高决策层可与基层人员直接联系,管理决策人员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虚拟结算,实时跟踪市场情况的变化,迅速作出决策。

(七)创建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的网络经济,其经济活动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线进行,如:在线订货、在线资金调度、异地转账、在线证券投资、在线外汇买卖等。因而产生的会计信息都是动态的,更具有不可捉摸性;同时,市场需求信息的公开化,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信息格局。谁能占领信息的制高点,谁就将在市场竞争中占优势。创建基于互联网的企业财务信息系统,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形象、直观,提供多样化的各类信息,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和精神层面的信息等,实现信息理财。

(八)建立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首先,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政策,以法制手段来强化网络安全。这主要涉及网络规划与建设的法律、网络管理与经营的法律、网络安全的法律、电子资金划转的法律认证等法律问题。其次,从管理上维护系统的安全,建立信息安全管理机构和切实可行的网络管理规章制度,加强信息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安全意识,以保证网络信息安全。第三,从技术上采取措施,在企业内部网和互联网之间要加一道防火墙,防止黑客或计算机病毒的袭击,保护企业内部网中的敏感数据。另外,将数字签名技术应用于电子商务的身份认证,可以防止非法用户假冒身份,从而保证电子支付的安全,为实现财务管理创新提供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薛慧丽、张新武。电子商务呼唤网络财务[J].北京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1)。

[2]马红红、任存梅。浅谈网络财务[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1,(3)。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总结篇8

一、财务管理环境的改变(一)经济环境在网络经济时代,信息产业已成为全球第一大产业,以信息产业为主导产业的全球经济渐趋知识密集化。因特网的建立,形成了全球单一的电子市场基础;企业的资源配置、产品的销售,都是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企业之间的合作与重组也跨越了国界。现在企业通过互联网不仅可以向社会提供咨询服务,而且可以从事网络经贸活动(即电子商务),所以众多企业纷纷在网上开设“网站”,树立网络形象。互联网的迅速延伸和扩展,使得一个全新的网络社会正在形成,使地球“缩小”成一个“地球村”。世界经济成为资源共享、高速运转、多元化发展的一体化经济,经济模式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如家庭办公)与生活(如网上购物),也改变了企业的运作方式(如虚拟企业的组建)和管理方式(如网络财务的应用)。全球经济的网络化、一体化,使全球的竞争更加激烈,同时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机制,使得在竞争中的合作变得尤为重要。全球网络化,资本、技术、智力的全球“流动”与“扩散”,使企业逐渐趋向“无界”经济。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同行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成临时的网络组织,以达到技术共享、费用分摊以及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求得共同的生存与发展。技术变革要求企业变为松散、精简和更加灵活的结构。总公司重点从事设计、组装和开发市场,生产分包给公司,公司之间构成各种协作关系。大公司之间组成战略同盟,大公司与小公司构成几何网络企业。一种虚拟的动态联盟组织适应时代的需求产生,供产销形成一个完整的链条,企业的财务管理功能将延伸到企业之外。(二)技术环境以网络技术为主的各种信息技术为企业的财务管理提供了更广阔、更先进的技术手段与方法。企业可以以柔性技术为基础保护技术的领先,以信息网络为依托实现资源整合,将网络与财务相结合形成网络财务,并且开发网络财务软件,实行动态的、实时的财务管理。(三)金融环境、社会环境电子货币成了网络交易市场的主要货币流通结算工具,互联网的延伸使得全球外汇市场每天24小时都可以进行交易,人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将资金以“光的速度“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并且流通费用、交易成本大大降低。电子货币形态的资金将成为企业筹资、投资、分配的主要形式之一。网上银行的建立为网络经济的正常运转提供了安全、可靠的金融保障。网络经济时代技术变革相应会带来社会变革,企业组织和工作结构、社会工种的改变也将影响到企业的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环境的改变,是财务管理技术方法、职能、观念革新的前提,同时也是其直接影响因素之一。二、财务管理技术方法的创新(一)网络财务管理它是指企业通过网络来实现财务管理的职能。企业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从而实现解决一系列目前的财务活动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跨地区财务数据传递、会计报表合并、财务及资源状况的动态分析等,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体系。网络财务管理依靠网络财务软件来执行完成,网络财务软件将完成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管理、在线管理和对电子商务的管理。通过网络财务软件可以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经济资源管理,实现企业对分支机构的远程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及诸如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控制行为。(二)财务柔性管理网络经济时代,企业为了增强其在不可预见的、多变的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必须实行企业柔性管理,推出新产品和个性化的产品,以适应动态的持续创新的网络经济需求。企业柔性管理包括生产、人员、信息等各方面的管理。财务的柔性管理则是从财务核算、计划、控制、分析的角度,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财务信息资源的优化,其目的是使企业信息资源具有柔性,使企业提高各种财务信息资源以多种方式被使用的程度,从而促进企业的全面的经营管理。(三)财务再生管理企业流程再生管理的目标是重振企业活力,重建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战略规划的重启新生。财务再生管理是对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的革命性调整和财务资源的重新配置,目的是为了适应企业内外部的需要,并与企业管理目标相适应。财务再生管理是协助企业努力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重要财务策略。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使企业财务再生管理成为必要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总结篇9

关键词:网络经济;会计;创新

中图分类号:F2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1)0017(C)-0334-01

引言:21世纪是信息时代,推动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经济力量,是集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于―体的“网络经济”。它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是以应用知识、添加创意为核心的经济。它有着创新性、虚拟性、不确定性等诸多特点。为了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形式,会计要进行必要的创新。

一、会计基本理论的创新

(一)会计目标的创新。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和会计实物的基础。它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会计信息的作用,哪些人需要会计信息,在网络经济中,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既注重经济目标,又注重社会目标,因此会计既要注重报告企业的经济效益,又要注重报告企业的社会效益。在网络经济环境下,知识资本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进入经济发展过程,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源成为企业关键性的生产要素,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越来越依赖知识和创新,所以应该特别重视会计信息对经营决策的有用性。(二)会计假设的创新。在网络经济环境下,会计的外延不断变化,结构和功能都有不稳定性,会计的主体新概念应该是“以经济利益为纽带,以项目合作为目标的社会组织集合体”。因此,用相对会计主体假设替代传统会计实体假设,更有利于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科学化。持续经营假设和会计分期假设的修正。网络化经济即分即合的经营性质,快速流动的经济资源,已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而被“清算会计假设”的某些会计理论原则和程序以及一些会计的处理方法取而代之。同时,交易期就是会计期,即否定了会计分期假设,不存在权责发生制、历史成本计价和跨期摊销之类的调账问题,从而使成本费用、收益的分配清晰与合理。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的“清算”概念,与“实”的物理空间条件下的破产清算不是同一的概念。因此,网络下的会计计量将是以电子货币为主流,采用货币与非货币计量手段同时并存的多元化计量模式。(三)会计原则创新。权责发生制原则的修正,在网络财务中,会计期间等同与交易期间,不存在前后各期的问题,公司的收支均在同一交易期间完成,这就决定了采用收付实现制是更为合理的选择,历史成本计价原则的修正,历史成本对网络财务而言已丧失了意义。网络经济否定了持续经营假设,我们可用现行价值、可变价值等公允价值作为成本计价基础,按成本和价值双重指标记账。(四)会计内容的创新。在网络经济时代,无形资产的比例和重要性日益提高,与固定资产相比。知识资本、知识产权、技术、人力资本是企业未来资产价值的主要发展动力。人力资源是生产力主导因素,必须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会计体系。

二、会计管理制度创新

从实际出发,我国目前会计管理体制创新大致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第一,在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内因方面,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使之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这意味着规范化了的公司制企业将以清晰的产权关系为基础,以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核心,以有限责任制度为主要特征,着力凸显两种制度性的分离。第二,在外因方面,主要是:会计信息失真,国有资产流失,会计群体独立性差,不能有效遏止财务上的滥收乱支,会计与资本市场在相互衔接上差强人意,相关会计规范不能很好地适应证券市场规范化的要求等方面的因素。第三,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的具体模式。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围绕企业会计(主要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会计)的组织管理方式、方法上的制度安排所展开的会计管理体制的创新,截至目前为止,共出现了三种创新的会计管理模式,它们分别是会计委派制、财务总监制和稽查特派员制。(一)会计委派制。会计委派制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凭借管理职能,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事业单位亦可)的会计人员统一进行委派的一种会计管理体制。(二)财务总监制。财务总监制是国家以所有者身份凭借其对国有企业的绝对控股(或者控制)地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直接派出财务总监的一种会计管理体制。财务总监制对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全和有效增值等具有重要意义,是我国在新的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体制采取的有力措施。(三)稽查特派员制。稽查特派员制应称作总会计师制度下的稽查特派员制。从会计管理体制创新的角度来看,稽查特派员制完全符合创新的“五个有利于”的基本评判原则,尤其是企业在这种体制下所拥有的完全的自主经营权、国家作为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选择上的慎重态度、高规格的外部监管形式和真正意义上的政企分开等方面,是其他的会计管理体制所无法比拟的。

三、会计教育的内容与模式创新

会计人员的素质是网络会计发展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在网络环境下,会计人员要专业化,中层组织原来意义上的传达作用逐渐消失,会计组织呈现网络化结构,会计将由主要从事核算转向主要从事财务分析、决策和监督。这就要求会计人员必须更新知识结构,不断吸取新知识。网络的使用还将使会计人员实现移动办公、在线办公、分散办公。网络会计是复合性人才,21世纪的企业会计人员是财务与管理专家,必须精通财务会计、企业管理、法律、税务、金融、投资、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因而,会计教育也应适应这种要求。

网络经济与企业管理总结篇10

以电子商务为核心内容的网络经济正在不断的发展,在此发展违景下,线下企业开始产生革命化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企业战略思想、管理理念、运行方式以及组织结构的变化。网络“泡沫”的幻灭刺激了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的必然联络,这也对于线下企业发生较大的影响。网络在实体经济中起着晋升实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提高社会经济的总体运行效力。网络经济以及实体经济的整合对于出产力变革拥有抉择作用,当传统产业结合网络经济后,网络技术以及利用信息便会对于已经有信息资源进行整合、研发、销售以及制造,从而提高线下企业中传统经济的运行效力。网络经济的社会价值在于其所营建出的1种社会经济形态,而非其自身即时获取的利益以及财富。网络经济的发展给社会以及经济的发展提供了1个跳板,扭转了以往的传统产业结构,使企业实现跳跃式的发展。

二网络经济对于中国企业的影响

二.一对于企业成长的影响

当商品经济进入网络时期后,企业商品从不乱的供应垄断经济转换为临时的供应主宰经济,大批量定制开始取代传统的大批量销售以及大批量制造。在网络经济的影响下,市场竞争的重心已经经从企业的科技、范围以及资本转变成消费者的终端需求,企业需顺应消费者需求,并在科技、范围以及资本的基础上实现商品服务方可获得市场主导权。换句话说,在网络经济的引导下,消费者的需求是肯定企业发展方向的主要指标。

二.二对于企业经营模式的影响

基于网络技术的电子商务对于传统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较大影响,打破了以往的市场局限以及交易模式,同时也提高了企业内部的管理效力。电子商务的发展对于相干服务部门以及交易双方的信誉度请求较高,网络交易系统会对于相干金融机构、保险机构、消费者及供应商进行相应的兼容以及整合,将网络市场转化为消费者、服务者以及供应者的利益平台,打破以往的经营方式,为社会经济追求新的突破口。网络经济的发展减少了从供应者到消费者的中间环节,使商品供应链以及经济规则产生质的扭转,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新的收入渠道,而二者的整合又抉择了企业经营模式的变化趋向。

三网络经济时期下国内企业的发展策略

三.一网络设施建设的加强

目前国内互联网用户的使用数量较为可观,但我国网络设施的发展以及建设均未能完美,常造成网络滞后等技术性问题,而国内计算机技术的普及规模也相对于较小,无益于网络经济的发展。因而,相干部门需注重我国网络设施的建设,提高计算机网络的笼盖率,缩小偏僻地区以及发达地区的网络差异。国家可通过制订以及贯彻网络经济发展策略的方式,最大化的提高国内网络信息的使用率,为国内网络经济快速、不乱、全面的发展做好筹备。

三.二资源同享轨制的完美

我国网络经济的安稳发展离不开网络资源的更新以及同享,优良的网络信息资源同享可有效提高企业的工作管理效力,减少企业资源的重复筛查工作,对于国内网络经济市场拥有显着的改善作用,同时也为网络经济的发展提供1个有益平台。我国需树立起优良的资源同享轨制,以便更好的推进网络经济的发展以及壮大,而优良的资源信息同享也是实现企业间互利互惠的首要方式,也有效提高了国内网络经济水平。

三.三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

现阶段我国互联网技术能力相对于薄弱,而国内网络经济技术也遭到研发能力的制约。因而,国家需加强对于网络自主研发技术的关注,通过奖励的方式激励企业发展出新的营销模式以及培育出新的专业型技术人材。另外,企业也需调剂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鼓励公司内部的网络研发工作,制订相干的人材培育规划,以便提高国内网络经济的自主研发技术,增进国内网络经济的发展。

三.四网络经营行动的规范

网络经济与市场经济的最大区分在于其所处的是虚拟网络平台,这也对于网络经济的安全性造成影响。因为现阶段国内网络技术尚未完美,还未树立起优良的经济管理轨制,极大的阻碍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因而,相干部门需规范网络经济的经营行动,对于网络犯法采用严厉的打击工作,以增进国内网络经济的安全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