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运营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5:31

新媒体运营流程篇1

【关键词】新媒体平台;生活律动;转换成本;网络效应;用户孵化器

一、遵循用户生活律动:把握信息推送时间和频率

在新媒体格局下,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不可替代的,也没有什么信息产品是用户非用不可的。唯一不变的就是用户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新媒体时代为网络用户提供了接收海量信息的可能,但没有办法将用户的时间和精力无限制的扩大。在有限的24小时中,网络用户的时间被无限地分割,更加破碎化。新媒体平台运营者,只有遵循用户的生活律动,掌握信息推送的时间和频率,融入到用户的生活方式之中,才能实现信息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一)顺应用户时间安排:减少无效推送

从r间维度来说,信息产品的推送需要把握好时间点,在用户可以接受信息的时间发送信息。否则,该信息产品很容易被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失去它的阅读意义,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会受到影响。媒体信息产品推送的时间点和推送形式的选择,需要信息产品运营者根据目标用户的大致情况来决定,也可以由用户主动选择何时以何种方式来获取信息。

以罗辑思维公众号为例,在每天早上六点半推送语音信息产品,约耗费用户60秒的时间,随后用户可以根据关键字提示获得相应的推文。罗辑思维经过多少用户研究后决定这样的推送不得而知,但这种对时间的把握绝非任意为之。如果罗辑思维的信息推送情况与其核心用户生活律动不同,就很难与用户对接。如果其用户在相应的时间段不选择点开其内容,公众号推送的信息很有可能被其他信息所淹没;或在一定时间翻阅多条信息,其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力就会削弱,多条信息同时冲击用户的感官,会使用户信息接收渠道受阻,难以达到信息传播效果。这种情况属于无效推送或低效推送,很难培养用户的忠诚度。

(二)把握信息推送的频率:增强累积效应

新媒体用户的不同活动之间会有一定的时间间隔,而且分布在每个活动上的时间都有一定的区间。如何利用用户的活动时间间隔和分布在媒体平台上的时间,将用户吸引到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上,是新媒体信息产品运营者所需要关注的问题。媒体信息产品到达用户受众的时间间隔越长,就越会减弱媒体信息产品的影响力。用户接触媒体信息产品的时间间隔,就是用户遗忘该产品信息,选择其他媒体信息产品的时段。提高信息产品和媒体平台的用户忠诚度,其中一个方法就是减少用户接触其他信息产品和平台的可能性。适当地提高信息更新频率,提高用户接收该媒体信息产品的机率,可以加深用户对其产品的认知度。

但媒体信息更新的频率需要有一定的限制,不能达到媒体用户的信息承载上限。过高频率的信息推送,会使信息产品成为冗余信息。一方面,信息过量会超出用户承载力,引起用户的反感情绪;另一方面,信息更新过快会增加媒体生产信息的成本,影响信息质量,会消耗媒体的传播资源,增加运营负担。新媒体信息产品的推送量,需要得到合理的把控,否则会影响到新媒体平台信息产品的传播效果,其影响力也会大打折扣。最理想的效果是,用户在不同的时间都可以接收到媒体的信息,但信息量又不能达到用户接收信息兴趣的饱和点。保持适当的信息推送量,既可以对用户起到“适度侵扰”的作用,也可以不断地激发用户对平台信息的兴趣。

二、媒体互联共享资源:整合媒体运营资源和传播力

(一)整合媒体资源:最大限度让利用户

核心竞争力,在稻盛和夫看来,就是全方位的“利他”,[1]做到利益让渡才能获得用户的支持。在新媒体运营中,要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就必须让自身具有足够的可整合性资源,实现媒体运营结构化和信息产品微创新化。新媒体运营,应具有一种极致思维,将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并不断地实现微创新,最大限度地让利用户。

但单个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品牌的影响范围较小,所拥有的媒体产品、用户的资源局限性较大。媒体平合,实现媒体间的资源自由流通,将有利于形成规模效应。一方面,优势互补、强强联合,有利于避免单独运营过程中的不可抗拒性风险。媒体联合可以促使媒体间的资源重新整合,扩大运营资本、市场份额,扩展业务链,降低运营成本,实现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各媒体间的人力资源相互流通,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加高质量和多元化的信息产品。媒体业务的创新性也会随之增强,但媒体联合如何实现结构性运营,是其面临的难题。

媒体联合会使各个媒体间的业务结构和人力、物力、财力相互融合,以达到组拳出击的效果。但媒体联合的结果并不完全是有效联合,如果其中结构不合理,会给各个媒体带来巨大的负担。媒体联合的不合理结构组成,会影响整个媒体联合价值链的运行。庞大的联合体,不仅不利于共同进步,而且会相互掣肘,制约原本良好的单个媒体运营机制。因此,媒体联合运营,只有使相互间的配合结构化,才能更好地服务用户,做出用户满意的信息产品,降低成本并更多地让利用户。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只有做到真正地让利用户,才能得到用户的认同。

(二)扩大媒体辐射范围:建设新媒体用户孵化器[2]

不同媒体平台有其各自的用户辐射范围,但媒体间的用户群具有相互交织性,同时符合多种运营媒体的用户定位。风格不同但用户群具有一定重叠性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伙伴培养新的用户群。对于全媒体运营格局的运营者来说,其传统媒体平台和新媒体平台之间,可以相互为彼此培养潜在用户,实现用户的流转和共享。而且在新媒体平台运营过程中,其用户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种可以共享的资源。在某种媒体关系链的建构条件下,媒体用户资源的共享,有利于扩大单一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且媒体之间及其用户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网络,可以使媒体与用户之间的关系更具稳定性。

具有利益共享关系的媒体平台,既可以分属不同的运营者,也可以是同一运营者运营的媒体平台矩阵。针对不同运营者的媒体平台,建立在合作关系下的用户资源的共享,可以使各自的用户享用更多的个性化信息产品,提高用户感知价值。[3]针对同一运营者来说,不同媒体平台可以形成一个媒体矩阵,这些媒体不仅包括新媒体平台,也包括传统媒体平台。媒体矩阵中的媒体平台,可以为其他媒体平台培养用户,成为媒体用户的孵化器。矩阵媒体之间,可以为其他平台培养用户,作为媒体孵化器,既可以是完全盈利的媒体平台,也可以依靠价值交叉补贴[4]来维持自身运转,从盈利总额中获得利润的平衡。在矩阵平台中,不同的媒体平台处于整个运营环节的不同位置,为整个运营价值链的流动付出各自的努力。媒体矩阵中的不盈利媒体平台,不是真的不盈利,而是以不同的形式获取价值,其经济价值会在媒体运营总体的经济价值中得到补偿。

总之,媒体联合实现资源之间的自由流通,在整个媒体运营的关系网中,可以更多地让利用户。德鲁克提倡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东西,才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5]因此,媒体联合资源共享、结构化运营,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服务用户,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创造性信息产品。媒体用户从媒体平台上获得更多的利益,也成为提高媒体用户黏性的关键点。

三、挖掘用户社交价值:提高用户“转换成本”

(一)利用虚拟关系网络:实现裂变式传播

社交媒体平台具有很强的聚合作用,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分享性。社交媒体平台上,用户的分享特性,可以有效现250定律[6]的价值。将媒体的运营与用户的社交关系结合起来,将信息产品的价值附加于用户社交需求之中,利用网络效应[7]来实现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的无限增值。社交媒体中自发聚合的网民,具有很强的归属感和信任感。同时,为了这份归属感和信任感,网民也会有些许的从众行为。因此,将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价值和用户社交关系网络结合,更能发挥新媒体信息产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利用网民的社交关系网络,塑造新媒体平台品牌形象,扩大新媒体信息产品的传播范围,提高新媒体产品实现经济价值的可能性。但未来主义者保罗・萨弗[8]指出社交网络达到一定规模时,就会出现与梅特卡夫定律[9]完全相反的结果,即社会网络的价值会随着成员的增加而减小。社交网络作用的大小,不完全在于其人数的多少,而在于其内部的稳定性。邓巴数字150[10]指出,人的大脑新皮层大小有限,提供的认知能力所能保持稳定人际关系范围有限。社交媒体时代,邓巴数字已经超出了150定律,150n时代[11]已经到来。但网民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社交媒体算扩大了用户的社交范围,其社交网络还是有一定的限制。社交分层的具体人员构成或许会发生变化,但分层本身保持不变。[12]因此,社交关系链中存在一定的僵尸数字,即有一部分人际关系处于冻结状态或阶段性冻结状态。

社交网络系统有效信息趋于一个特定的值,[13]只有保持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才能发挥网络用户的网络效应。但盲目的贪图社交网络的规模和流量,并不能有效发挥社交网络的价值。新媒体平台不能为了流量而引流,过多地引流反而会降低流量转化率。因此,在适当地控制做用户新媒体平台的聚合作用,保持新媒体用户虚拟社交网络的规模,增强社交网络的稳定性,有利于更好地提高用户的黏性。

(二)利用社交情感诉求:提高用户黏性

新媒体运营者,可以通过提高用户“转换成本”,来提高用户黏性。“转换成本”,指新媒体用户离开平台或放弃信息产品时,用户所需要承担的损失。[14]网络用户使用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会付出相应的时间、精力、习惯和社交等方面的成本。对于新媒体用户来说,舍弃这些新媒体平台和信息产品,也决定用户将抛弃其以往的付出,并且舍弃付出可能带来的收获。在这些“转换成本”影响因素中,最具影响力的是用户付出的社交成本和培养的习惯。因此,要提高新媒体用户的“转换成本”,增强用户粘性,就必须注重培养用户的消费习惯甚至是生活方式,并且让用户与其他用户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关系。

互联网时代,虚拟社交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承载了现实社会人际关系的角色,甚至更能满足网民的社交需求。网络社交关系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性,其社群的文化相似性、归属感、信任感更强。在社交媒体聚合过程中,用户付出了或多或少的情感。因此,针对新媒体运营者而言,提高用户黏性,可以更加侧重于感性因素。新媒体运营过程中,信息产品和平台运营赋予社交价值,就能更有效地构建媒体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情感关系,赋予信息产品更多的社会价值,从而增强用户粘性。

结语

随着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发展,媒体用户承载了接收海量信息的负担。媒体信息产品同质化严重,且新媒体用户流失也很严重,用户的稳定性较差。新媒体运营过程中,很难维持用户长期的忠诚度。新媒体引流量屡创新高,但流量转化率相对较低,未能实现其经济价值。新媒体运营,需要更多地将用户吸引在自己的信息产品上,使用户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新媒体账号矩阵和媒体之间的联动,可以有效地提高其空间辐射范围,将各自的用户群体交叉影响,无限放大其影响范围;努力塑造新媒体用户孵化器,培养新媒体用户的信息产品消费习惯,加强用户对新媒体品牌的各方面认知。

新媒体用户不仅是新媒体运营者所要服务的对象,也是新媒体运营者可以利用的传播资源。利用虚拟人际关系网络,将新媒体用户变为自己的传播渠道,把媒体产品分享给社交网络中的人。当用户社交网络中的资源都在使用某一新媒体产品时,新媒体用户要放弃这一媒体的使用,就会承担巨大的转换成本。新媒体运营主体之间,具有可相互整合的资源。新媒体相互联动共享资源,有利于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服务,提高用户感知价值。在新媒体运营的过程中,如何提高新媒体用户的平台“转换成本”,是提高新媒体传播力和影响力和经济价值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注释:

[1][5]孙正源.当德鲁克遇见稻盛和夫[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9-11.

[2]曹雪琴.浅谈新媒体与传统报刊媒体的融合[J].新闻研究导刊,2016(22):215.

[3]加里・阿姆斯特朗,菲利普・科特勒.市场营销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12-13.

[4]克里斯・安德森.免费:商业的未来[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20-29.

[6]李原.墨菲定律[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杜,2013:239-240.

[7][14]陈威如,余卓轩.平台战略:正在席卷全球的商业模式革命[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0-22、35-37、128-130.

[8][9]汤姆・海斯,迈克尔・马隆.湿营销:最具颠覆性的营销革命[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25-26.

[10]定国.朋友圈里神秘的邓巴数字[n].深圳特区报,2015-10-20.

[11]杜修平.150n时代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1(4):435-438.

[12]安贾娜・阿胡贾,曹.朋友圈真能无限大?[J].国际公关,2016(4):18.

[13]王洪伟,任豪.社交网络的有效信息量研究:基于节点强度的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5(5):693-701.

新媒体运营流程篇2

知识主导的二次创业

二次创业本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人类经济发展过程就是人类创业的过程,这个过程有两大阶段:生存创业与生态创业。人类第一次创业是生存创业,第二次创业是生态创业。纸媒在完成了生存创业后,便需要进行生态创业,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次创业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知识运营是二次创业的核心,通过知识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渗透和整合,使知识在生产系统中占主导。在微观层次上,二次创业就是用知识运营带动资本运营,用资本运营带动资产运营,用资产运营带动产品运营,用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产品更新换代。作为项目的知识运营,是作为经济增长方式的知识运营的能动的先导部分。①

以知识为主导,尤其需要形成“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这里的“人”,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员工,一个是外力。借力员工的创新动力,充分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另一方面,要学会借助外力,组建媒体智库,既为媒体内容提供专业建议指导,又有利于形成主流意识,筑固媒体的公信强势。

已形成媒体矩阵的传媒集团,如何进行二次创业?

——以信息传播和信息服务为核心,进行产品差异化设计,防止内耗,优化资源配置;

——进行信息再设计,整合资源实现平台共享,有效节约成本和运营费用;

——快速进入全媒体和移动媒体领域,抢占下一代阅读高地。

回归信息生产的本质

除开体制内色彩,报纸从来就是一种产品,或者说,本质上是一种快速消费品,再进一步理解,有四个要点:

报纸是一种以信息传播和信息服务为核心的快速消费品;

新闻制作即对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再造并传播;

信息加工过程中被赋予的附加值,是报纸的价值所在;

判断报纸内容好坏的标准,是信息是否正确有效传播、形成议题。

快速消费品的营销要点,一是卖相,即包装;二是质量,即内容;三是渠道,即发行(销售)。

首先要对产品进行差异化设计,针对不同的读者需求生产不同的信息产品。同时,应整合媒体矩阵的采、编、售资源,建立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传播、信息反馈四个环节的共享平台,形成区域性覆盖绝大部分受众群体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体系。

读者对媒体信息传播的需求呈现两方面的变化趋势,一是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方式的变化,一是观点的需求。报纸需要给读者提供包含附加值的信息,所谓的信息附加值,一是阅读附加值,二是提供整合化的信息服务。

从运营方面看,媒体信息内容多具备可开发性,尤其是与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信息,如娱乐、体育、商业、财经、健康、衣食住行等信息,都可以在维护媒体公信力的前提下进行商业开发。整合化的信息服务,是纸媒的一个重要的外延产业,比如呼叫中心的商业服务运营,娱乐体育产业的开发,图书出版、会展、培训行业,甚至包括整合形态下的媒体购买和公关(4a公司业务),都可以成为报纸开发的内容。

着眼“下一代阅读”的信息再设计

再设计(redesign)是源自设计行业的一个词汇。再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习以为常的产品产生陌生感,②这是从消费心理的角度作出的定义。适应市场变化的再设计,是快速消费品营销常用的手段。

现在的年轻人,将成为媒体未来的读者群,抓住他们,等于赢得了未来媒体战争的优先权,因此应着手打造“下一代阅读”的概念,提前占领传播高地。

纸媒在内容上的再设计包括两方面,一个是信息再设计,一个是观点再设计。这两方面带来的,是信息生产和传播之流程、渠道的再设计。

信息再设计是优化卖相,观点再设计是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流程再设计为前两者提供条件,渠道再设计包括渠道整合和渠道创新,整合是压缩成本,创新是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全媒体意味着生产方式的革新。以信息为核心的生产流程再造、以用户为核心的产品再设计,是打造全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关键。全媒体本身,是自有媒体资源整合的结果;移动媒体,则是面向未来“下一代阅读”市场的渠道占领。

打造区域门户资讯应用

移动(全)媒体应用产品的设计制作和生产,是媒体产品的前沿。现在的移动应用多数是整合式的,是新媒体利用渠道占有传统媒体的生产内容。这个事情将来如果由传统媒体来做,对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将是一个巨大的拓展。

打造区域性门户资讯应用产品集群,可以成为纸媒的下一个目标。我们将“门户资讯应用产品”定位为:用户可定制的,整合了传统媒体内容、图像、视频(流媒体)等媒体形式,具备新闻、生活资讯、商业信息、地点定位、用户评价、社交功能的产品。

此战略可分三期实现:短期内,完成整体构架和试商用,与传统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实现互动互通;中期,开展定期出版,培养用户的阅读习惯和使用习惯,探索和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远期目标,则是成为整合传媒集群后的主要产品,衍生细分的资讯产品线,随着终端设备的技术革新,成为未来阅读的主流渠道。

“下一代媒体”

早在数年前,西方传媒已经对未来媒体做过构想:一张类似纸张的阅读器从口袋里拿出来展开,读者定制好的媒体内容按照他喜欢的格式出现在这张“报纸”上,这些内容都是通过网络传递来的最新信息,有些是即时新闻,有些是他所感兴趣的资讯,甚至是像电影《哈利·波特》里面一样,新闻人物是会动的,采访内容是当事人在新闻现场直接说出来的……咖啡,阳光,微风,电话来了,“报纸”直接接通视频,挂掉电话,折好“报纸”放进口袋,赶赴与下一个客户的约会……

这些构想是否意味着对传统媒体的颠覆?答案是否定的。新媒体带来的,并不是传统媒体的消亡,而是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渠道的变革,是针对渠道特点的流程重新整合和优化。当然,我们可以想象未来传播方式的彻底革命和普及,但这个时间跨度会很长,至少在30年、50年或者更久。就传统媒体而言,变革不是对自身的颠覆,而是面对未来市场的转型。

媒体平台不是变化的驱动力,读者才是变化的驱动力。当前时代,读者拥有更多对媒体的选择,必须跟进他们的需求,否则是死路一条。优秀的媒体总是有足够的生存空间,但前提是这些优秀品牌必须能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以读者所需要的形式提供给他们。③现在不是考虑要不要发展新媒体的时候,而是应如何行动,如何快速行动。

注释:

①陈世清著:《经济领域的“哥白尼革命”》,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②【日】原研哉著,朱锷译:《设计中的设计》,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新媒体运营流程篇3

针对远程教育全媒体发展的新要求,需要建立以适应远程教育发展和需要的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以解决广电网络运营商、电信运营商、互联网等各类远程教育运营商在生产和运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其模块设计主要以以下三个内容为基础:

(1)远程教育全媒体平台能够支撑手机

电视、网络电视、iptV、VoD/nVoD互动电视等各类新媒体运营业务,能够全面的适应各种新媒体的应用,减少子系统的重复建设,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拓展性。

(2)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能够实现

内容生产服务的各项功能,包含教育资源素材的汇聚,教育资源产品的快速加工,能够迅速的形成教育成品节目;能支持共享生产方式,支持个性化的独立的教育资源生产模式。

(3)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需要进行

内容运营编辑,运营编辑是产品制作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同时也是编辑整理的过程,所以运营人员将教育产品进行编辑打包,形成可以被教育消费者的服务包,并通过全段的业务平台展现在各个终端。

2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的框架设计

根据媒体内容服务的特点,将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如如平台整体框架分为三个部分:内容生产子系统、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以及分发子系统。内容服务是资源收集整理、管理和分发的过程,首先要广泛收集和接入各类资源,包含多协议ip流、aSi、SDi等多中信息源的集中编单收录,本地介质文件的采集,全段第三方生产系统的接入,体统or自服务门户等。然后要根据业务员内容以及运营的需要,体统分屏独立以及共享内容加工生产,满足各运营商精细化生产的需要,其内容服务能进行实时流编辑、粗编拆条、节目审核等多种便捷的工具,并结合生产服务门户进行协同高效生产。最后根据不同的教育热点和学习者教育需求进行内容挖掘和分类打包,并以机构化形式支持前段业务平台的个性需求。实现点播分类编辑,教育产品类别管理,内容注入管理,能够有效的支撑前段不同业务员运营的需要。

3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的子系统设计

3.1内容生产子系统

远程教育在开展内容运营业务中,其内容主要包含给各种教育机构提供的和制作的相关教育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往往不能直接提供给学习者,而是需要分类整理和加工,需要将各种教育资源内容进行汇聚和分类,其内容要进行非线性编辑、网络编辑、图文制作、包装等深加工,还要按照要求进行教育内容目录编目和主题分类,格式转化和封装等,因此需要在内容服务业务员模块中建设一套内容生产子系统。内容服务生产子系统包含内容汇聚分类,生产管理、资源加工、监控管理等模块。

(1)生产管理模块要根据不同需要划分不同的教育资源编辑工作,并根据日常需求统计变化制定相应的编辑任务,并能检查任务的进度情况,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管理模块的对外接口包含内部各个功能模块之间的接口开放,能管耦合系统内各个部分才具有可延展性和升级性。

(2)内容的汇聚和分类,是通过各方面渠道和合作获取的教育资源,包含视频、图片、音频信息,需要进行技术信号采集和文件的导入。不同内容来源的信号格式、存储介质,图像分辨率、制式、编解码格式可能都不一样,内容生产子系统需要这些内容汇聚起来,并按照平台的要求进行生产管理,因此需要丰富的多样的汇聚和处理手段。

(3)内容加工模块要根据不同的教育类比要求进行编目、审核、转码和剪辑加工。经过分析,类似于工厂流水线的生产模式特别适合新媒体内容生产,在这种模式下,针对不同的业务需求和生产工艺要求虚拟出多条生产线,并将各种编辑加工环节作为生产工具使用,每条生产线都可以任意调用这些生产工具,并在流程引擎的驱动下在不同的生产工具间流转,每个工作岗位分工明确,从而实现了整个内容生产的高效、有序、可控。为了保证生产线的顺利运行,还需要按照内容条目来组织生产,一个条目对应一个生产任务,存储管理方面也采用标准化的接口,从而实现不同的业务环节之间、不同的子系统之间的无缝连接

(4)存储管理是需要将大量的内容长期存储,对资源进行版权维护以及编码查询收录等,以便快速的查询和检索。

(5)监控管理模块主要负责网络、设备、流程、存储、数据库等的集中监控管理,并对软硬件故障进行及时报警。

3.2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

在开展远程教育服务中,内部运营需要将内部资源转变为可以交易的运营在线资源,并对在校运行的教育资源进行管理和定价;需要面向上游提供教育资源的提供商和下游的学习者或者内容运营建立统一的运行管理,进行教育资源产品的集中交易和展现,根据用户角色权限的管理,远程教育将提供不同的教育资源内容,包含资源需求学习者对订单的交易处理,允许学习者跟踪订阅点播的订单状态;内容运营的业务流程包括:规划新产品—用户根据需求选购产品—为用户提供服务—处理订单—进行订单计费和账务处理等环节,同时系统后台可以根据产品交易情况,进一步开展统计分析,从而为产品规划提供全面有效的数据支持。运营管理是教育在线系统面向用户的业务子系统的,可以进行产品展示,提供订单查询、产品选购以及产品推荐等。用户管理能实现Cp、Sp用户账号认证管理,负责用户的管理和注册。产品管理模块扶着教育资源上架、下架、定价和管理,将一个或者多个内容资源组织为产品或者产品包;账务管理可以通过短信平台、支付平台进行运行结算;统计分析模块能够根据业务系统中教育资源的运行数量状态进行分析报表,能够让管理人员掌握远程教育资源的状况。在这几个模块中运营管理服务是内容运行系统对外交流的窗口,也是整个运营系统的产品管理、产品展示、订单处理、账单服务、统计分析与营销支持等功能;面向远程教育在线系统运营人员可以处理开展产品的推广、加工以及产品等增值业务员,也可以处理学习者投诉和建议,面向消费者,运营管理可以同产品的账单服务、订单管理、产品需求管理、产品订单以及检索浏览。

3.3分发传输服务子系统

选择了相应的产品后就需要通过传输来分发到网络、手机等全媒体的制定位置,内容的形式是多样的包含图片文件、文档文件以及视音频文件,当然也包含视音频流,因此分发传输是全媒体内容服务业务必不可少的环节。从分发的传输内容上看,可能又内容交换、中继、内容上行和内容下行等传输方向。从分发的方式上看,分发系统需要主动推送、支持学习者下载以及视频播出等分发方式。从分发的对象看,传输可能是视音频文件、图片、文档等也可能是实时的ip流。从分发流量和方式看,只要支持多点之间的p2p共享式的分发、点到点的分发、点到多点的广播式分发。但是分发方式的选择,传输系统都是需要建立相应的成本,尽可能的提高分发的速度和效率,适应全媒体技术的需要,同时应具有可靠的安全手段,避免内容在传输途中被黑客攻击。此外,随着业务的拓展,分发传输系统需要能够动态的进行扩容,以适应业务增长的需要。分发传输子系统的服务器硬件模块主要是传输服务器以及传输控制服务器构成,其中传输服务复制执行具体的任务并受到控制服务器的控制,传输控制服务器负责传输任务的控制和调度。当分发规模比较大时,可以采用多级分发构架,充分利用节点将中心节点内容预先分发到最近的边缘节点,大大提高分发的效率和速度。在内容存储方面,采用分布式内容存储设计,任何节点都可快速获得所需的内容,而不必关心内容存储在哪里。系统采用均衡式架构设计,经授权后,任何节点都可以发起到其他节点的分发任务。

4远程教育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发展策略

(1)远程教育全媒体服务平台技术发展策略。开展教育全媒体业务时技术上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业务与互联网需要全面接轨、数据来源和渠道繁多、数据处理量庞大、信息的双向传递和用户互动、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复杂性等,这些都对现有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应对这些技术挑战,全媒体内容服务平台发展需要重点关注以下4个方面。首先是内容组织、生产及管理方面,这不是单纯的技术范畴,而是内容组织的体系化和生产工艺的恰当选择,立足内容是根本,只有很好的组织内容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用户,才能扬长避短。第二是编解码和智能处理方面,开展全媒体业务时,视音频一定是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数据是海量的,在时效性上很难满足用户诉求。第三是流媒体和终端体验方面,教育电视台目前主要处理文件和视音频信号,而在互联网领域,业务流程已经全面ip化和流化,播出、分发、切换、监控甚至字幕的叠加都已经ip化,是一个几乎完全不同的技术体系。第四是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处理方面,在全媒体时代,媒体内容会更加丰富,与用户的互动也更加密切和频繁,随之而来的就是海量的内容数据和运营数据,而传统的技术体系显然已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存储、管理和挖掘,必须引入云计算和海量数据处理技术。

(2)三网融合、远程教育服务平台与iptV发展策略。将网络、服务平台和iptV共同搭建集成播控平台系统。汇聚各种资源和第三方各种形态的内容来源,根据iptV业务运营需要进行教育资源的二次加工与编排,为互联网、教育平台以及iptV提供海量的点播节目。进行教育资源编码和监看检测服务,负责教育资源的接受编码处理工作,与分发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点播监看检测,针对下游电信CDn进行直播流分发。以资源服务平台为基础形成iptV集成播控平台,负责iptV内容管理、用户管理、计费、认证鉴权、epG等功能,完成iptV内容集成与运营管理。运营管理服务子系统、内容生产服务子系统和分发传输服务子系统构成了完整的全媒体内容运营平台,三大子系统分工协作、紧密配合,为远程教育在全媒体环境下大力拓展各项新业务提供了基础支撑。

5结语

新媒体运营流程篇4

关键词:新媒体营销;风险控制;法规对策

一、前言

新媒体是现今快速发展的一个生产链,新媒体营销就是其中的一条重要子链。在现今信息爆炸的大环境下,新媒体营销最大程度上利用了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功能,并且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载体,达到把自己想要传送信息传播出去,让更多人知道与了解。可以这样说,在今天的信息时代,新媒体是必然的产物,而新媒体营销也是必然的趋势。很多人已经关注到新媒体可以带来的可观的利益,它主要做的就是利用当前快速发展的网络优势,扩大网络市场,尽可能完美的帮助客户,这就是新媒体营销。但是,很多大型企业在面临传统行业转向新媒体时,没有做好风险控制策略,盲目转型,导致了转型失败的结果,甚至有一些企业无法承担产生的风险,造成了破产的严重后果。另一方面来说,技术人员也是一个关键,技术人才的领先直接影响到了竞争的优势。但是,人才流动性较强,怎样去吸引与留住技术性人才也是风险控制上需要考虑的一个部分。

二、新媒体营销

新媒体营销被称作是“新式广告”,它与传统的广告有很大的区别。传统的广告进行张贴、登报、电视等多种形式,而新媒体广告却五花八门,多种多样。它借助了微信、微博、论坛等。它可以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可能得到最大的效益。在投放广告时,它可以进行调整,找到合适的受众群。但是,它比传统的广告行业收到了更多法律和政策的威胁,很多人无法控制新媒体的风险。很多的大型传统企业向新媒体进行转变时,没有把握好法律和风险的规避,遭遇了惨重的代价。很多企业听信了法律专家的意见,但是在新媒体运营的情况下,传统的法律条款已经不再适用,很多法律专家并没有开始研究新媒体的运营方式,所以,如果只是单纯的依赖法律专家所给出的建议,可能会面临一些糟糕的结果。其实对新媒体广告行业法律与政策风险控制的关键就是不可以把无法处理的业务集中在一个时段内爆发,如果放置在一起,很容易面临破产的可能。在控制风险上,手机运营商就做的很好。手机一直是广告的重要渠道,把广告嵌入手机上,例如固定的阅读器、浏览器和播放器。这里面有一个很出名的例子,就是“脉动”饮料。当时参与者除了脉动的厂商,还有移动运营商和广告公司,他们把目光放在了购买手机的买家与移动用户。无论手机的销售量有多少,只要脉动的产品被播放,广告公司收取广告费用,移动运营商收取流量费,脉动公司得到宣传,一箭三雕,这就是新媒体以广告来做营销的经典案例。可是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情况的运营下,户主没有得到详细的知情权。可是由于移动运营商在该广告模式下的强制性与控制性,使得该商业模式的法律与政策风险控制的方法明确而具体,这就是它成功的主要原因。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用户自己主动加入模式风险控制方法,决定性的原因是运营商的强势插入,其实,在面临手机的新媒体营销时,应该去说动移动、电信、联通运营商参与这场活动。

但是,用户忍耐也有限度,所以要把握好这个分寸,在用户可以接受的最大程度上运行。还有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第三方机构服务的迫切性,就是脉动对盈利的渴望。这种营销手段中其实最直接受益的是广告商和运营商,真正地投资商的盈利是“看不见”的。在广告的影响下,可能很多用户会去购买这些产品,这个时候,投资方发现用户购买量增大,才会发现盈利。这就是新的媒体的手段营销,还要考虑到,这个营销大量资金投出,是否会带来收益。收益是否大于投资,这都需要投资商进行谨慎考虑。在这种新的投资方式下,可能投资方也知道无法快速得到直接获利,但是他们需要看到效果,当然他们所需要的效果也是具有多个方面的。所以出现了一个叫做第三方监控数据平台,这样的平台出现也是新媒体运营的必然产物。这个可以让投资方清楚自己投资后可得到利益进行大概估算,投资方可以明白自己广告投放带来的效果究竟如何,是否产生效益。这个平台就是对手机广告投放最大程度上的量化测评。在种情况下,第三方机构也由此诞生,他们主要负责的就是监控机制,有了监控机制的前提下,许多东西就会变得透明化和公开化,换句话说,结果变得可控制。

另外,第三方的运用,也属于风险控制。风险控制是管理者采取适当措施,避免一些可能发生的风险,把风险降低到最小。但是,风险是不会没有的,所以,风险管理者只能把风险降到一个可承受的范围内,而不能消失。风险控制中,移动运营商就做的很好。它对以移动运营为平台的广告短信进行严格把关,大大地降低风险的到来。在征得大的集团用户的同意下,签订一系列合同,要求就是集团用户不可以向员工和会员以外的人发送短信广告,其实就是说你买了广告,只能对你自己内部的人发,你不可以骚扰到其他移动的客户,避免移动客户流失。还有一些集团,并没有与移动运营商签订合同,就私自发送短信广告,移动运营商可以利用第三方平台,进行监控同一号码的重复短信发送量,并且进行技术分析和处理,看发送内容是否为广告短信。当发现这些短信的确是广告短信时,可以采取法律保护,依法治理垃圾短信源头,我国对于非法发送大量垃圾短信的个人或者集团,都有相应的惩罚规定和程序。这种方法不仅符合营销法规,还是一个非常好的风险策略。

三、营销法律风险控制

在新媒体营销运营中,还有新媒体的领头羊凤凰网也曾经面临过巨大的挑战。当时作为新媒体的凤凰网,首先面临着就是战略风险问题。战略风险如果用专业语言来说就是企业整体损失开始出现了不确定性,它开始影响了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效益、信息和生存能力或企业文化的因素。简单来说,企业开始出现指导上的错误,一个未知的方向带来的结果自然也是未知的。凤凰新媒体当时做出的决定是整合下面分散资源,把无数子产业链的融合,打造出一种全新的,突破以往的新媒体形式。它整合了自己零散的资源,例如电视台、期刊、网站资源等等,形成自己内部控股的形式,做自己的投资商与广告商。把广告与投资合二为一,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当时新媒体凤凰自己宣称做“长尾经济时代的凤头”。其实这个说法就是自己成为稀缺的提供商,运用自己内部整合的零散资源做广告,来让更多人知道凤凰新媒体。但是,它面临着一个极大的缺陷,受众群体没有找对,新媒体时代上年轻人较多,而凤凰新媒体虽然在当时推出来解读外国新闻的热点。但是它却没有注意到,信息轰炸的时代,信息流传送量太大也太快,一旦信息被传播出去,其实就是被消费。它提出解读国外新闻虽然与传统的新闻有着极大的区别,但是长篇论调,已经不再适合现在信息时代阅读,现在的信息时代也被称为快餐阅读,如果你你无法快速吸引用户的眼球,就是面临着一半的失败。因此,不注重个性化、小众化信息产品的提供将使得凤凰新媒体丧失掉许多用户,特别是现当代的青年,他们喜欢追求不同,喜欢小众消费。其实凤凰新媒体没有意识到这些小众需求看似销量不高,其实它所占据的市场份额与主流产品一样重要,据统计过,快速消费文和主流信息产品的市场份额相当,甚至会更大。所以,凤凰新媒体没有做好风险控制计划,在新媒体路上会非常艰难,如何能重新吸引用户,做好风险控制,我觉得凤凰新媒体应把主流和小众个性化产品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这样才可以在短期内最大程度的扩大知名度,达到可观的利润。

四、我国新媒体管理

我国在新媒体管理中,虽不如国外的法制健全,但也在不断完善中。根据我国新媒体的实际情况,我觉得首先需要大力加强新媒体的管理,形成一种“有自由,有限制”的观念。很多人认为他在网络上有言论自由,不应该去限制他的言论。可是,当这种言论危害到他人与国家的安全时,就应该禁止。我国宪法有明确规定,限制一定的言论自由,意思是你可以发表言论,但是你的言论不能给别人带来困扰。新媒体作为传播信息的载体,理当遵循宪法有关规定。另一方面,就是建立完善法律体制,我国现有的法律对新媒体的很多问题不能完全覆盖。所以,当一项新的事物诞生时,法律也应制定新的法规去适应新的事物。在完善法律时,应该考虑到新媒体的未来发展趋势和所会产生的问题,并且适当运用民法和刑法,形成一个新媒体法制。当法律制定好后,应该加强监督体制,大力管理网络不良现象,并且一旦发现,就应严格处理。例如对传播不良信息、侵犯他人隐私、泄露他人隐私、危害国家团结等行为实行严厉处罚,甚至降低他们的个人信誉,保证一个干净的网络环境。最后是根据新媒体实际情况出发,建设科学合理的机制。新媒体管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它需要统一进行战略规划。我国有上万家大型的网络平台,把这些网络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就是现在我国一个重要的课题。国家已经开始建立新媒体主席,新媒体主席主要负责的就是管理这些大型网络平台,并且严格把关他们所发表的言论。并且加强各地媒体与国家媒体的联络,充分发挥国家媒体带头作用,坚守社会责任,建立社会主义国家。这样下来,很快形成以国家媒体为主,地区媒体为辅的新媒体方向。我国已经开始成立了举报制度,一旦发现不良言论,可以进行快速举报。举报内容被核实,发现准确无误,给予个人奖励。全民举报制度的产生,就是让人自觉守法。只有这样,新媒体才可以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

五、结语

随着信息时代快速的发展,国家的法律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特别是对于发送一些违法和不良消息时,传播者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特别是当传送的消息达到一定数量时,危害了他人以及国家时,更加会进行严重处理。在这个时候,广大用户应该作为一个有效的监督者,可以让互联网的环境更加干净与整洁。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网上举报、受理和处理违法网络广告的管理系统,建立健全的网络举报系统,甚至可以进行实名制的监督,还要设立一个全国统一的监督系统,用户可以进行匿名的举报。同样地,企业在面临信息发展大环境下,根据自己企业实际情况,结合新媒体发展趋势,做好风险控制策略。这样当风险真正来临时,企业也可以把风险降到最低,降低在自己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现在,信息还在不断更新与变化中,企业更要做好风险控制对策,才能在新媒体的时代走的更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郝正明.产业投资基金运营模式的创新探索[D].武汉大学,2012.

[2]张小明.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与发展策略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5.

[3]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3.

新媒体运营流程篇5

关键词:财务管理;转型;全媒体

中图分类号:F23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一、随着行业环境变化,改变财务战略思路,与全媒体战略融合

目前,传统媒体的经营收入大幅减少,预示纸媒寒冬的来临.那么减少的原因是什么,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减少导致市场萎缩了吗?或是成熟的新媒体规模越来越大,盈利能力越来越强,挤垮了其他小媒体吗?现实的状况是:原来的市场分配格局:造纸、印刷、物流、纸媒发行、广告等的资金链条串联在一起,上下游行业的利益均衡性已打破。互联网的传播优势,使得媒体不得甩掉印刷、物流业,与网络、电讯业融合。在融合和变革阶段,媒体依存、攀附在技术平台上,形成了一种并联的业态,技术平台垄断侵占了平台上的媒体收益,吞噬了转型中的媒体利润。融合或变革后的行业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所传播的内容,作为一个内容提供商在并联形式的产业链中从互联网、电讯行业分得一杯羹。

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国土资源报社依托深厚的行业资源和扎实的纸媒功底,探索包括报纸、手机报、微薄、微信、ipaD客户端、大屏、舆情、杂志、网站、数字报、在线移动书屋、影视产品等1+n的经营管理模式。整合新闻生产流程,搭建新闻中枢平台,成立与“编委会”平行的“经委会”。下设各产品项目部。全面构建适应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组织构架。“编委会”着力于原料共享,通过搜集、采访等各种手段将各类新闻和信息原料输送到生产中心加工成各种类型产品,通过审核质检,投放到各种传播渠道中,“经委会”制定经营战略、各产品经营目标和经营政策、督促、协调、检查各项目部门的经营行为。经过运行和整合产品,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和渠道优势的大屏产品、智库产品、移动客户端、影视产品、做大做强这类产品,对小众或发展优势不明显的产品,逐步压缩。新闻中枢和经营中心之间形成产品提供和用户反馈的双向沟通交流机制。经过这一系列的协同动作后,重塑组织构架,采取多元化的经营模式,努力赢得一席之地。

在这样的探索背景下,当前行业媒体的财务管理实务大多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日新月异的全媒体业务转型的管理需求。在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下发挥最大的能动性推动报业转型,不做转型中的“绊脚石”。找到适应多元战略下的财务战略,解决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与全媒体转型所需要财务管理环境不匹配的矛盾.反映和服从总体战略,成为全媒体战略的子系统.

在多元化战略经营过程中,应着手建立长期财务战略、中期财务规划和短期财务计划.着重预防产生资不抵债、资金链断裂、大面积亏损乃至破产的风险.

二、财务人员转型与全媒体业务深度融合

在没有转制状态下,财务部门人员要按事业单位绩效管理考核。当下,要配合全媒体新业务,不可脱离了新的经营模式和业务发展。这其中,重视人的作用是财务管理转型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行业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从业人员专业性,新闻做的深入和专业,形成一定行业壁垒.其财务人员熟悉本行业财务管理特色,人员稳定、素质较高.但有些长期从事预算单位财务工作,没有摆脱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模式,事权与预算挂钩,有多少事儿,要多少钱。加之传统的行业媒体单位产业链、产品简单、竞争程度不高,财务管理容易呈现就财务说财务的简单工作链条,财务人员普遍缺乏市场意识、资本运营意识、媒体经营意识和参谋意识。这种意识使财务部门在市场运营中很难与业务部门配合,固有思路要重新刷新,要加强培训。组织财务人员学习现代网络技术,达到经济、财会、网络知识的有机结合,培养具有市场意识的新型财务人员,以达到信息时代对财会人员的要求。由“预算监督”转型为“管理谋划型”,变“先要钱后报销”为“事前分析预测、事中及时跟进、事后分析总结”,切实将财务核算上升为财务管理。

三、从单一的预算控制转为差别化预算控制

传媒行业的竞争加剧、新媒介不断出现,使传统财务管理难以适应全媒体发展,财务管理需尽快从预算监督型向管理谋划型转变。改变传统财政预算方式,注重内部预算的灵活性。传统行业媒体一般承担本行业宣传事业,有的拥有财政资金的支持,预算管理以承办事项所需资金为起点,将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编制预算。但全媒体业务发展快速、复杂,过程控制较困难,年初的预算和实际执行会有较大差异,简单的按年度预算已不能适应。财务管理要逐渐摆脱原有的“二上二下”的财政资金预算方式,寻找新的预算方式,协调新媒体业务发展、变动。尝试将原有预算单位区分为成本、利润和投资三类责任中心。有针对性地、差别化的实施控制。

四、注重资金在全媒体融合中的作用

行业媒体在融合进程中,无论是设备更新、人员培养还是技术开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能够强势融合发展的前提无疑是雄厚的资金。

抓住机遇,利用国家推动行业发展的优惠扶植政策,预计未来若干年的现金流,积极参与资金申请、课题申报。比如利用《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基金》支持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拓展传播渠道与影响力。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另外,全媒体生产流程的改变,导致资金投入和流入的时点和方式的变化,资金管理应适应互联网、电讯服务平台的业务特色。在选择媒体依赖的传播介质时,注意技术研发的经济性及资金投放效果。

五、财务风险的防控与业务风险的防控相融合

全媒体企业为适应媒体发展规律和市场竞争,较传统媒体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平台系统建设、内容素材、人力成本、营销费用方面,但由于全媒体平台在初创期广告号召力弱,同业竞争严峻,平台规模和影响力不高,全媒体企业的收入增长和盈利将会很难。同时,全媒体发展需要的持续投入,极易造成资金周转风险,使全媒体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财务风险增大。全媒体盈利模式尚不成熟,经营过程中也面临各种社会监管。全媒体产品日新月异,转型升级速度很快,经营风险较大。

控制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需要财务人员主动学习,主动介入媒体项目。根据媒体不同业务类型,分工落实到人,从项目研讨阶段开始跟进,主动了解进展,跟踪业务信息,抓住新媒体业务的内部控制点,及时提示业务开展过程中可能涉及的风险:

新媒体业务在拓展期,从立项、采购生产、质检、运行服务、经营管理方面需要企业内部多部门合作参与,在开展业务初期,应对流程比较散乱,可尝试建立跨部门的“项目负责人”专人追踪项目运行情况,协调运营中的问题、定期进行分析汇总,阶段成果验收、考核奖励。财务部门应安排人员作为项目组成员,全程参与项目运行,找到内部控制点,实施有效监督。在业务预测基础上提前做好风险预警和财务筹划.

新媒体运营流程篇6

[关键词]数字新媒体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数字内容产业跨媒体出版

一、数字新媒体的概念及特征

“如今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网等传播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移动电视、数字电视等都是数字新媒体的表现形态,从信息传播角度看,它具有多媒体化、集成性、交互性、超链接性的特点。

二、数字新媒体产业链

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组成包括内容提供商、软件及技术提供商、网络运营商、平台提供商和终端提供商。

内容提供商指内容的制作者和提供者,数字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主要源于四个方面:拥有传统内容资源优势的专业内容提供商;提供通道的电信运营商和移动运营商;实力强大的门户网站;新媒体受众。

软件技术提供商是在整个产业链运作中服务、资费、管理等环节的软件提供者和技术提供者。网络运营商拥有骨干和核心网络资源,通过建立虚拟网络来进行运营服务,为平台提供商提供网络支持,包括无线网络运营商、固网运营商、数字广播网络运营商等。平台提供商提供内容呈现平台,为网络交易、分享等服务提供空间、技术支持、服务支持的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网络运营者。终端提供商指提供数字终端工具的厂商。

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处于内容提供商位置的传统出版社要想在市场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做好做强自己的本分。虽然同时作为网络运营商的电信和移动运营商也介入内容提供商的行列并且在与传统内容提供商的合作中显示出极大的强势,但与在这个领域努力多年的出版社而言么无论是作者资源还是编辑经验,都会相形见绌。

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迅猛发展,催生和推动了数字新媒体内容产业的崛起与发展数字新媒体技术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为内容传送提供更多渠道的同时,也对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质和量上的要求。传统形式的内容形态不能简单平移到数字新媒体的内容形态上,需要针对不同数字新媒体服务平台的形态特征设计相应的内容创意和制作流程。

因此,数字新媒体环境下的内容产业应该是“依托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与各类信息产品行销渠道,向用户提供数字化的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信息产品与服务的新兴产业类型,它包括软件、信息化教育、动画、媒体出版、数字音像、数字电视节目、电子游戏等产品与服务等,是智力密集型的、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

三、数字复合工程的开启将拉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

复合出版,又称跨媒体复合出版,是指对内容文本经过一次编辑、加工、标记之后,既可以以图书、杂志、报纸等形态出版,又可以以游戏、卡通、动漫等方式呈现,一次加工,多次使用。复合出版是未来出版的重要形式。

2008年7月16日,上海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挂牌成立。作为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建设的第一个数字出版基地,该工程的顺利实施必将促进传统出版发行业的产业升级,促进我国数字出版的发展壮大,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的进步与变革。国家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在实现出版业数字化转型的同时,将大力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特别将推动内容产业和创意产业的发展。数字复合出版将为内容产业注入丰富的高质量出版内容资源,实现内容的深度开发和多维应用,同时,数字复合还将为创意产业提供多样化的表现平台。传统出版产业经数字复合出版系统工程改造后,将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而将出版生产力和产业化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四、传统出版社应加强数字出版意识

首先,要对数字出版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数字出版在数字新媒体浪潮中更应称为数字内容管理或数字内容产业”。对于出版单位这种具有内容生产特点的企业来说,并不是单纯生产某一介质的产品,而是生产“内容”。数字新媒体的出现与发展对于作为文化产业的出版业并不是毁灭性的冲击。相反,由于数字新媒体产业链的逐渐清晰,专业化分工更加细化的基础上,传统出版商将更加趋于其文化创意产业的本质。数字出版对于传统出版商就是要做好选题的原创性开发、内容的数字化管理,为数字新媒体产业链提供可供多种媒体传播的内容。“在数字出版的时代,谁拥有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容,谁就有了话语权”。各出版社在结合特色定位的同时,要进行立体开发,掌握内容资源的主导权,加强在数字出版产业链中的控制地位。

其次,要做好数字内容管理。数字内容管理对出版单位而言,意味着对产品内容进行统一的数字化加工和生产。今后的出版,出版单位将演变为内容提供商(contentproviders),进行复合出版,对内容一次加工完成,以不同媒体形式出版。内容管理的目的是把非结构化的信息,制作成图书、报刊、光盘、网页等产品,供用户以各种媒体形式进行阅读、检索、查询、分析和共享。当出版单位采用了以数字内容为核心的管理系统以后,传统的编、印、发环节将被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流程再造”。出版单位可以通过流程再造,打通产业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跨媒体出版。

最后,要加强出版产业的纵向和横向合作。出版产业的纵向合作是指各个出版单位和企业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内容资源的集合。数字新媒体时代,内容的同质化现象也难以避免。为避免资源的浪费和同行的恶意竞争,各个出版单位应时刻关注业内风向,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进行选题开发,切忌不切实际的跟风。数字内容产业的一个特点就是内容的集成性,越是拥有海量内容资源的出版社,在市场竞争中越有优势。在纵向合作上就表现为出版社之间的重组、并购。出版产业的横向合作是指在数字新媒体产业链中拥有独自核心竞争力的各个产业环节之间的合作,包括出版企业与软件开发商、网络运营商、平台运营商、终端运营商之间的项目合作,也包括与这些企业之间的重组、并购,形成大型的传媒集团。

参考文献:

[1]张文俊.数字新媒体概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曹胜玫.当前数字出版产业链的相关问题及思考.编辑之友,2009.

[3]数字内容管理与出版流程再造.

新媒体运营流程篇7

关键字:信息技术;全媒体;新闻运作;

中图分类号:G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3520(2014)-04-00167-01

当前,报纸、期刊、影视、多种媒体形式融合发展和内容融合,全媒体理念成为时下新闻单位创新发展的重要渠道,全媒体新闻运作成为当下各大传媒集团、报社竞向开展的新闻生产和管理方式。实现传统新闻工作模式向全媒体新闻工作模式转换,整合传统新闻生产优势从而有效开展全媒体新闻运作,需要从思想观念、规章制度、考核体系、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开展。改变传统工作模式,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能够规划和制定出新的工作模式,在新的工作模式下工作能够消除原有工作模式下的弊端,能够提高原有工作模式的效率,能够使工作者本人的效益最大化,依托信息技术,搭建信息平台,打破传统的工作格局,固化全媒体新闻工作流程,成为全媒体新闻运作的基础工程。信息技术在全媒体新闻运作模式中充分发挥作用,将有力推动全媒体新闻运作模式转型。

一、全媒体运作概念

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媒体形式的不断出现和变化,媒体内容、渠道、功能层面的融合,使得人们在使用媒体的概念时需要意义涵盖更广阔的词语,至此,“全媒体”的概念开始广泛适用。2008年,“全媒体”开始在新闻传播领域崭露头角。许多媒体从业者纷纷提出“全媒体战略”或“全媒体定位”。

二、全媒体运作模式的环节

(一)新闻源的收集与汇聚。全媒体运作在信息系统中的体现,首先是对新闻源的收集与汇聚。需要提供全方位的新闻素材收集渠道,能够支持记者通过多种终端写稿、多种形式获取新闻线索、多种渠道收集稿件资源。提供面向大众的投稿渠道(通讯员投稿)、面向全媒体记者的专业写稿通道(全媒体稿件采写)、线索收集与反馈(线索采集和新闻互动),同时最大程度实现新闻原始素材的大范围共享。

(二)新闻产品生产与深层次加工。全媒体的新闻生产时基于新闻原始素材共享的基础上,根据各媒体的定位,由编辑自主选择,进而编辑加工成新闻产品,在本环节,主要是新闻生产权流程的技术实现,能够顺利完成报纸、期刊、新媒体等的生产要求,符合内容生产的流程控制、内容审查要求,能够完成组版、排版功能实现。

(三)全媒体产品的生产与。针对新闻产品的环节,新闻产品能够到网站、户外大屏、移动终端等多种媒介,满足局域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要求。信息系统对全媒体运作的支撑,还要在统计分析和产品营销上进行实现,实现原始素材、素材使用媒体、渠道、产品评价、全媒体记者工作量考核等多方面,针对全媒体营销能够提供广告占版、广告量投放媒体及客户群分析,针对历史数据从投稿题材、事件内容、关注焦点等多层面分析展现。提供供决策使用的比较分析和仪表盘体验。

三、全媒体新闻运作模式开展。

依托信息系统支撑全媒体运作主要分为:跨媒体资源的协调和调动、新闻生产流程整合与再造、媒体内容资源深层应用与营销。

(一)跨媒体资源的协调和调动,围绕新闻选题或策划,以选题活策划为主线打破传统部门限制,构建跨部门人员构成的虚拟部门,指定临时负责人,针对特定选题活策划开展新闻活动,围绕本次选题活策划所有资源的调动、所有资料、产品都围绕此次活动展开、所有成果都归本次活动所属,从而形成以新闻生产为核心的人财物配置,信息平台协助实现人员、资源的统筹规划和协调联动,为素材获取和资源汇聚提供渠道和场所。

(二)新闻生产的流程整合和再造,重点是在由新闻素材到新闻产品生产的过程,总的目标是使新闻素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强化新闻生产的流程管理和审核、上栏、上版、签发全流程功能实现,提供版面编辑、媒体主管、总编辑、高层管理者不同层面对生产过程的把控的手段和方式,稿件的处理记录、期刊的选题、组稿情况,报纸的稿件组版、大样生成情况都能够在第一时间得以反馈和共享。

四、应用举例

英大传媒集团是国内第一家由中央企业出资组建的企业传媒集团,几年来发展迅速,旗下已经拥有报纸、图书、期刊、影视、网站、移动媒体等多种媒体形式,积极探索全媒体新闻运作和经营模式,再造业务流程,实现新的历史时期的转型和发展。2010年,全媒体技术平台建设列入集团发展“四个突破”内容,利用信息技术,建设覆盖集团所有媒体形式、创新新闻工作模式,全媒体协调联动成为信息平台建设的最初动因。经过前期研究、反复调研、形成了由针对的信息系统设计,经过半年的建设,2011年中系统上线运行,2012年,2013年根据集团全媒体运作模式发展进行了修正与完善,初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图1.全媒体系统工作流程图

依托全媒体技术平台,英大传媒集团实现了对集团所有媒体的新闻资源“六统一”管理,即统一用户管理、统一内容管理、统一内容管理、统一线索管理、统一选题管理、统一任务管理和统一数据管理;依托全媒体技术平台,英大传媒集团实现实现了新闻业务流程再造和多角度信息传播,形成了新闻产品“一次采集、多层生成、多媒体、多形态展示、多介质阅读、多渠道发行”的传播模式,实现了网站滚动连报道、视频持续不断跟踪、光盘出版物精品集等一体化全媒体新闻运作模式;依托全媒体技术平台,英大传媒集团建立了适应全媒体新闻运作的协同工作机制,实现了组织机构横向打通和纵向整合,实现了新闻资源在不同媒体形式间的共享和新闻价值最大化;依托全媒体技术平台,英大传媒集团积累了全媒体新闻运作模式下所需要具备的全媒体管理人员和全媒体新闻从业人员的锻炼和培养。

新媒体运营流程篇8

关键词:新媒体;新业态;电子商务;发展趋势;网红;产业融合

新媒体是运用数字技术,凭借无线网络、卫星等渠道和手机、电视等终端向用户传播信息和提供服务的一种传播形态。新媒体在空间上和传统媒体是相对应的,新媒体将数字进行压缩,并凭借无线网络技术,充分利用无线网络容量大、交互性强、实时性的特点,将信息跨越空间实现了全球化的传播。新媒体技术打破了媒体之间的壁垒,将不同地域、不同时间的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壁垒进一步打破,方便了信息传播。新媒体具有个性化明显、受众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信息及时的特点,其通过数据连接着一切,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信息能够智能融合,技术化手段的突破也将有助于新媒体实现产业生态的融合。近年来,电商行业在新媒体行业的带动下发生了巨大变革,尤其是在营销和销售渠道方面,新媒体为电商行业赋能,新媒体电商应运而生,当前,新媒体电商处于不断发展阶段,各种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本文即对新媒体电商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探讨。

新媒体行业融合发展现状研究

近年来,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其对各行各业有了更深入的影响,其影响着“四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产生,而新媒体行业在这“四新经济”中也进一步得到了融合发展。(一)新技术。新媒体行业表现形式多样,各类信息可以凭借各种媒介进行传播,而其中做凭借的媒介就给新媒体行业在技术领域的融合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以5G技术来说,5G技术在2019年投入使用,该技术逐渐投入到了商用当中,5G技术对于新媒体产业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促使VR、aR、mR的有效落地,进一步推动了万物互联。一方面,新媒体基础发展迅速,同时这也对通信技术提出了新的需求,另一方面,5G技术正处于关键发展阶段,需要落地实施、使用调试、不断试错,两者的结合在满足各行需求的同时也赋能了产业,5G技术有助于媒体行业传递更多、更丰富的信息,比如通过5G技术,实时高清渲染视频的传播得以实现,并且对于接收方而言,对本地计算机的能力的需求有所下降,这有助于大数据的实时传输,使得网络延时得到控制,不仅使得高清视频传播变得方便快捷,还可以使得aR/VR这些对时延和画质要求比较高的应用得到更好地发展,这让互联网通信业、零售行业、广告行业等诸多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二)新产业与新业态。新媒体+新产业不仅是业态的叠加,其更是一个资源重新组合、价值再塑造、行业融合与赋能的过程,最终能够产生新的媒体生态体系,并且在这个生态体系下产生新的产业生态。新媒体与产业的融合进一步滋生出了新的行业和产业,如短视频、直播、社交电商等行业都是在新媒体与各种产业融合的趋势下发展而来。短视频行业是我国2019年来互联网领域发展最快的产品形态,以快手和抖音为代表的短视频领域用户具有极高的活跃度,5G技术的爆发式发展使得短视频行业的门槛进一步降低,得以对更多的用户和场景敞开。当前,在生活中运用碎片化的时间来对浏览短视频已经成为了诸多消费者的习惯,这使得短视频的发展更加势不可挡,逐渐成为了各大品牌、组织、机构宣传内容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而短视频行业的发展又进一步催生了各个行业的发展变革,如零售行业的营销方式随着短视频的加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直播带货”“网红经济”“KoL营销”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线下线上的产品在线上“直播带货”进一步促使了线上线下渠道的融合,给零售行业的业态革新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总的来说,新媒体行业与各行业在不断融合的过程中不仅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创新发展,更是由此产生了诸多新的产业和新的业态,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消费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三)新模式。信息围绕着人们的生活,目前,人们在新媒体平台上能够获得很多的信息,新媒体平台是人们日常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实体经济在新媒体的促使下能够获得赋能,通过数据,新媒体行业和其他行业得到有效链接,行业之间的链接不仅只是单纯的业务沟通,它们更主动地融合互生,大到产业与行业,小到新模式的产生。新模式的产生主要是各行业凭借新媒体的渠道和途径创新自身发展,形成新的模式。例如,对于新闻行业来说,在新媒体的发展下,新闻媒体得以一边将新闻信息在第一时间挂入互联网平台,一边通过传统媒体进行深度报道,打通线上线下资源,形成新的影响力和运营能力,强化报网互动,强化品牌形象,打造新型主流舆论阵地,以更好看的报纸、更迅捷的新闻,服务用户、传播价值。

新媒体电商的发展现状探讨

近年来,电商行业在新媒体行业的带动下发生了巨大变革,尤其是在营销和销售渠道方面,新媒体为电商行业赋能。当前关于新媒体电商学界还没有明确的界定,新媒体电商一般指的是新媒体行业和电商行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或者电商行业运用新媒体作为途径进行营销和销售的模式。本文对新媒体电商的发展现状进行探讨,并对其中面临的阻碍进行归纳总结:(一)新媒体为电商营销带来创新。新媒体为当前的电商营销带来了更多可能,短视频与直播、社群及小程序、跨领域KoL及网红都逐渐成为了电商营销的重要途径。当前,短视频和直播领域发展迅速,直播行业在熊猫tv等大型平台倒闭之后,斗鱼和虎牙平台得到了腾讯的投资,在直播行业起到了带头作用,诸多网红凭借自身的影响力借助于直播平台带货,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淘宝也开通了直播频道,为消费者提供碎片化的、具有较强的实时性和互动性的商品信息,提高了用户的沉浸体验,使得用户获得更高的参与感,进一步使得消费者的试错成本得到控制,进而刺激消费者的感官和购买欲望,为商家和产品都带来了很好的人气。社群和小程序当前也成为了电商营销的重要渠道,微信群已经成为了每个微信用户都会使用到的功能,运用微信群进行营销,具有一站式、支付快捷、目标受众针对化、实时性的优势,诸多电商企业逐渐深入到微信社群中,甚至逐渐“微商化”,通过微信群的渠道来商品和企业信息,能够有助于商家和消费者间互动关系的维护,相对于互联网信息而言,社群能够进一步缩小受众对于信息接收的范围,有效规避了互联网信息内容冗杂、信息过载、难以筛选的问题,使得用户在对信息进行选择时能够更加自如。加上当前微信小程序处于不断优化中,其具有丰富的流量入口和使用场景,能带给用户良好的体现,通过小程序能够实现很多的服务功能,有助于电商的营销生态的形成。传统的电商要获取流量大多是通过seo搜索优化来实现,但是目前这样的优化途径竞争非常激烈,诸多企业都通过B2B平台来进行竞价排名,资金需求量巨大,但是效果却不甚理想。社交电商则有所不同,社交电商能够更方便地实现跨领域合作,通过KoL及网红来对用户价值进行深入挖掘,将受众对于网红这类个体的信任和喜爱转化成对品牌和产品的认可和忠诚,从而进行推广营销。这样的方式具有相对较高的转化率和更低的成本,具有更高的性价比。从微观上来说,商家可以通过这样的途径积累自身流量,聚集目标领域的粉丝,从而通过卖货和广告流量来变现;从宏观上来看,可以运用KoL及网红进行跨界合作,实现内容的价值,在“产品-平台-跨领域KoL及网红-受众”之间形成活跃的互动,并将这种互动转化为受众的兴趣和购买力,这对于商家而言是一种常见且受用的变现途径。总而言之,当前新媒体为电商营销带来了更多可能,“新媒体+电商”的模式发展迅速,尤其在2020年初的疫情期间和疫后时期,由于不方便去实体店,消费者们大多通过线上渠道购物,诸多线下的商家也转战线上,线上竞争也日益激烈,拓展营销途径、丰富营销内容成为了商家的必然选择,而新媒体就为商家们提供了诸多机会。(二)新媒体拓展了电商的销售渠道。新媒体作为内容和信息展示的平台,其也能够展示商品和商家信息,是一个很好的销售渠道,新媒体平台对于电商的作用不仅是营销、引流,更多的商家还直接将新媒体作为销售的平台。以微信为例,根据《中国微信小程序电商应用市场前景研究与投资前景评估报告》,2019年微信小程序电商用户规模达到2.91亿(见图1),对于移动电商市场,微信小程序就有着去中心化的特点,其在2017年兴起,凭借微信平台的社交属性,相对于app而言在流量获取上更加具有优势,因此,微信电商是当前电商商家致力于开拓的一个重要领域,微信电商的市场规模有望进一步扩大并保持高速的增长。当前,许多电商将销售渠道设立到微信上,通过受众细分和人群定位、培养用户习惯、用社交属性丰富购物功能等手段将微信与电商充分结合,打造出一条基于微信社群的电商的销售渠道。首先是受众细分和人群定位,很多导购类的自媒体,针对特定人群推荐每个品类中最优质的产品,消费者可以在推介的页面上直接付款购买,成为时下电商与新媒体融合的典范。其次是培养用户习惯,在基于微信进行的商业行为中,培养用户习惯是非常必要的,用户的习惯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特别是在移动端的消费,目前,通过微信端,消费者可以进行酒店、车辆、外卖等的预定,这些都是属于用户消费频率很高的场景,消费者在社交的同时“顺便”进行了消费,方便快捷,也便于培养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再次是社交属性丰富购物功能,当前营销发展的趋势是沉浸式、体验式和场景化,微信由于其自身的开放性,能够将公众号、app、实体店和电商网站进行有效的融合和拼接,微信具有多元化的开放流量的入口,加上微信用户已经形成的社交圈,微信一定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新的消费体验,消费者在微信平台购物势必能获得更多的互动和体验,同时也给商家带来了更多机会。新媒体不仅是电商重要的营销渠道,更能够成为电商重要的销售渠道,在微信设立销售端口甚至于线上门店已经成为当前部分电商的选择。新媒体由于其的强互动性,更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体验,培育消费者的习惯,其作为电商的销售渠道颇具发展潜力。(三)新媒体电商的发展困境分析。当前,新媒体电商虽然发展迅速,广受消费者的欢迎,但是其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一系列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当前新媒体电商在发展过程中,过多地依赖新媒体的形式,转化率不高。随着新媒体热潮的冲击,电商行业在原有的营销和经营模式中看到了曙光,纷纷试水新媒体营销,直播带货、推文广告、社交推广等一时间充斥着电商行业,然而,很多电商商家在其中对各种营销和经营模式试水,在这一过程中,诸多商家过于关注的是营销和销售的形式,认为将产品拿去直播、拿去写成文案推广就能吸引到客户购买,然而,无论是怎样的营销模式,其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而促成销售,如果商家过于注重营销和销售的形式,而忽略了消费者的需求的话,将势必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很容易造成引流大,但是成交少的局面,使得转化率低。新媒体电商的发展能够丰富消费者的体验,吸引客流,这是新媒体营销的优势,然而要促使消费者留存,进行消费甚至复购,与产品和营销的过程对于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是分不开的,只有产品切实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营销过程带给了消费者良好的体验,新媒体电商才能被商家更好地利用起来。另一方面,当前新媒体电商的同质化竞争严重,例如当前火热的网红直播电商模式,充分利用网红带来的粉丝效益,将其商业价值最大化。但是网红的直播门槛较低,没有所谓的标准,网红爆红所吸引的粉丝迅速地转为商业价值。随着电商直播的发展,很多网红将视野放在电商平台上,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直播,利用粉丝大量吸金。但是,随着网红数量的增加,很多店铺出现了同质化竞争,也让消费者对于网红主播产生了审美疲劳。另外,网络直播门槛比较低,同时厂商投入的成本也比较低。从网红的商业价值以及厂商的成本出发,进而造成了同质化竞争严重,让消费者面对大量的直播,极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当然,同质化竞争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当前网红直播模式的混乱,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同质化的竞争,让网红之间的优势难以得到发挥,使得厂商之间的区别逐渐缩小。最开始电商商家利用新媒体的形式突出重围,标新立异进行营销,但是当大家都开始进行新媒体营销的时候,又该如何再突破重围,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总而言之,当前我国的新媒体电商取得了良好的发展,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仍然面临着诸多问题,包括过多地依赖新媒体的形式,转化率不高,同质化严重等,我国的新媒体电商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新媒体电商的发展趋势前瞻

随着新媒体电商的不断发展,其的发展不断突破阻碍,呈现出诸多新的趋势,本文基于电商和消费市场发展的角度对新媒体电商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一)产业与行业深度融合。新媒体行业在我国已经发展比较久,不难发现其发展的脉络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去“参悟”网民用户的行为习惯,网络购物分析网民的消费行为,网络文学、视频等分析网民的心理轨迹,通过种种寻找到目标受众,如果从商业角度去定义新媒体,那就是一种更快捷和精确的信息收集方式。新媒体目前已经越来越具有精准营销的功能,新媒体和电子商务行业有机融合。一方面,新媒体越来越具有电子商务的功能,另一方面,更多的商家开始开发自身的新媒体以为自身的电子商务模块提供服务,新媒体电商就是如此产生的。越来越多的电商通过自身的方式构建了新媒体矩阵,并运用新媒体推动电商发展。在此情形下,各行业的边界更加模糊了,电子商务和媒体之间形成了相对完整的价值链。2019年以来,无论是淘宝和抖音,还是京东与快手的合作都充分体现了产业和行业融合程度加深的趋势,越来越多的营销模式被创造创新,不管是淘宝短视频、快手商家还是抖音商家,变现的模式比起纯直播更加落地,传播性也更强,销售路径更短更直接更多元化。除了竞争得如火如荼线上企业,传统的消费品企业也积极发展新媒体电商,包括百事可乐、阿迪达斯、耐克等在内的诸多国际公司,都建立了自身的虚拟社区,以便于与消费者进行密切沟通,消费者还可以通过这些虚拟的社区媒体来进行消费购物。当然,这并不需要公司一定要发展从媒体到电商消费端的所有环节,在这类企业的从新媒体到消费端的价值链当中,有着相对专业的分工,其中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由专业的公司来提供运营服务,例如新媒体端可以由广告公司提供精准营销的专业服务,电商端可以由专业的电商公司提供日常运营维护的服务。电子商务和新媒体的融合不仅使得电子商务和新媒体都发生了改变,并且两者的结合使得新的商业机会被创造出来,使得更多的产业能够参与其中,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更多的新的机遇。(二)头部优势明显。新媒体电商的头部优势明显,并且随着市场发展有着更明显的态势,头部电商品牌及传统品牌方因为有资源优势及品牌优势,在线上保持着一定的竞争优势,新兴品牌只能凭借个性化、差异化且有强烈市场需求的产品,方能打开市场。这样的市场环境也就形成了很稳定的一个市场态势。大多数商家受限于自身的团队素质,之前形成惯性的业务操作模式以及有限的资源,多数无法在这样的行业困境中冲出重围。一般而言,头部的电商平台占据了我国的一二线城市,在此情形下,新兴电商想突破重围是非常有困难的,因此可以将焦点移向三四线城市,基于社交的切入口是新时代电商获得市场的关键点。总之,随着新媒体电商的发展,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头部优势趋势逐渐明显,给了中小电商以机遇与挑战。(三)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新媒体电商的发展将进一步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在2019年末,肺炎疫情发生,实体经济受到疫情影响,众多实体零售商在危机中寻求转变,从而催生另一种复工方式。在疫情蔓延阶段下,为应对疫情造成的挑战实体零售业纷纷将目光转向线上电商平台、线上社交和新媒体推广,发挥大数据和云平台的优势持续助力实体商业经济复苏。线下的实体零售商,也开始拓展线上业务,多渠道资源融合的实施计划。特别是疫情特殊时期,大部分商店关门歇业甚至造成一些实体零售商的资金断裂、门店经营困难,实体商期望以新零售形式助力企业渡过难关。这场防疫战,也是零售企业停下脚步重新思考的阶段。一些实体零售商线下门店客流锐减,营业额大幅下降,疫情之下对实体零售业的冲击让他们不得不思考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可能性。广州市在疫后就进行了一次线上线下融合的新媒体电商营销活动,2020年6月6日至6月8日,广州了举办“首届直播节(中国•广州)”,是全国第一个以城市为平台的直播带货节,创出了新高度:3天时间直播场次将超20万场、各电商平台直播间将累计发放超过10亿红包、大部分商品将有5折优惠;除特色商圈、文旅项目、各大商场和各大品牌企业外,还带动住宿、餐饮业、制造业、租赁、商务服务业、教育行业等开展直播;设置主会场和多个分会场,多阵地、多品类、多场景实现全城直播;将联合淘宝直播、微信小程序直播、抖音等知名直播平台,以及跨境电商平台、带货达人,并选拔80多家优质mCn机构。商家、物流以及电商平台的配合,让供销变得顺畅,三者交叉赋能,从需求侧和供给侧两端对实体经济都形成了良性支撑,而新媒体电商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自身也不断地完善发展。虽然新媒体电商并不能取代传统的面对面销售,是因为线下门店能够带给消费者线上无法体验的综合的沉浸式体验,两者结合给电商行业和新媒体行业都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是新媒体电商发展的一大趋势。

总而言之,新媒体为电商营销带来了更多可能,同时也拓展了电商的销售渠道,虽然当前我国的新媒体电商发展面临着转化率不高、同质化竞争严重等方面的阻碍,但由于其能够便利消费者购物、带给消费者更多更丰富的体验,发展势头仍然锐不可挡,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新媒体电商还将促使产业和行业融合程度加深,创新出更多的营销模式,推动线上线下进一步融合,为消费者带来更丰富的产品和体验,为商家带来更多的盈利机会。

参考文献:

1.李宁.新媒体电商发展下的童书营销模式探析[J].出版广角,2019(14)

2.周正.我国电商物流一体化典型模式及发展趋势[J].经济纵横,2018,395(10)

3.施薇.我国农产品跨境电商贸易碎片化形态及其发展进路研究[J].农业经济,2019(4)

4.马小平.新媒体时代农产品品牌营销新思维[J].商业经济研究,2018(9)

新媒体运营流程篇9

2012年伦敦奥运营销,注定是世界营销史的一个分水岭。社会化媒体时代改变了奥运营销是巨人游戏的格局,社会化营销为中小企业搭上了“奥运资源”树上生花的营销之梯。

2008年北京奥运会,Facebook只有1.7亿用户,各种云技术还在争执之中,移动互联网没有出现、智能手机仅有一款iphoneGS,应用商店刚起步……2012年,Facebook已拥有8亿用户,成为全球第一大媒体,云平台、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ioS与andriod的应用程序已达百万种,47亿个电视屏之外,是85亿只屏的其他终端(手机、平板电脑、电脑等)。

更重要的是,依靠转播权垄断赛况的现场直播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国际奥委会媒体关系经理安德鲁·米歇尔直接表态“国际奥委会同意运动员微博自由”的声明,“自媒体”将在传统媒体之外异军突起,这对于垄断转播权的各家电视台、媒体来说,是一个喜忧参半的消息。

最重要的改变是,全球观众将第一次可以与现场运动员、媒体记者及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网友进行“实时互动”,在全球是Facebook和twitter,在中国是新浪、腾讯微博等社会化媒体。也就是说,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不是全球观众在电视屏前等待被消费,然后再经由当日或次日的新闻传递评论,而是可以在上述平台上实时与赛场、与身在各地的朋友分享交流观赛感受。

上述三大变化,是营销4.0时代媒体、传播、联系的新形态,这些变化让2012年伦敦奥运营销,注定了是世界营销史的一个分水岭。正如每一次重大的营销都伴随新媒体的崛起,伦敦奥运会将是“社交化媒体”成为主流媒体、“社会化营销”成为主流营销模式的分水岭。

传统奥运战略的挑战:巨人的黄昏

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的商业模式改革开始,奥运会变成“巨人企业的营销秀”:屡创天价的奥运赞助权、赞助费、转播权,对于企业来说,上述赞助权的竞标就在自然为营销奥运的企业划分等级。在这种模式下,企业营销的最重大决策,是确定奥运年营销费用预算竞投哪种赞助权及媒体广告播出计划。

在上述奥运营销逻辑中,奥运营销的结局在奥运大赛开幕前就已经决定,哪些企业将借助奥运营销战略成为大赢家,是由奥运开赛前的实力角逐决定了的。传统奥运营销的关键词是以下五个:赞助权、赛队或明星冠名、媒体计划、奥运主题广告运动(含创意)、线上到线下媒体的整合营销传播。

完成上述五项奥运营销战略的门槛,在2012年是6000万~8000万美金(奥运赞助商的最低门槛),还有数倍于赞助商费用的整合传播预算,奥运营销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顶级企业的“名利场”,也正因为奥运会具有了这种实力背书的效用,奥运赞助商等奥运营销费用每届都在上涨。

奥运营销战略的第二个特点是将三周营销成三个月,即围绕奥运开闭幕的17天,前后延展约90天,展开的一场主题广告运动。取得赞助权的巨头们,都会将奥运营销预算的90%以上集中在90天内支出。

2012年,宝马Bmw、宝洁等更是从4月底就开始奥运广告运动预热,宝洁在5月份母亲节前推出的“感谢妈妈”奥运主题广告,是将奥运与母亲节相结合的一次预热性广告战役,是为6月份的奥运核心主题广告战役做铺垫。宝马在2012年3月3日启动的“为悦全力以赴”(2012allforjoy),以同名音乐为主题,走的还是eSpt(体育+音乐)的娱乐营销路线,与宝洁的有层次的奥运战略相比明显不同。

2012年,巨头们都对社会化媒体预留了15%~20%的奥运费用预算,布局或者说抢占社会化媒体,以避免在社会化媒体及营销上被竞争对手抄了后路。

据媒体披露的信息,国际4a广告公司都在为客户配置相应的全球化社会化媒体营销人员,奥美Social@ogilvy在全球设立了1800个社会化媒体营销的workshop(工作小组),群邑wpp则从2000年的1500人发展到了2012年的近2万人,增加的人员主要是为了社会化媒体的营销。

面对社会化媒体的碎片化、分散化,传统媒介巨头为了确保对新媒体的强势影响力甚至垄断,采取了以散对散、以碎片对碎片的人海战术,以应付社会化媒体时代复杂化、深度传播、微创意的挑战。

奥运巨人的社会化营销呈现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以企业微博为核心阵地,构建社会化媒体传播系统;二是加强与粉丝的互动及参与,提高品牌关注度与美誉度;三是尽量抢占各种社会化媒体出口,除微博之外,手机(如电子报)、应用程序(如奥运主题游戏)、新兴的社会化网站[如团购、pinterest、LBS(切客)]等。

值得关注的是,奥运巨头的社会化营销重心,并不在发挥社会化新媒体的革命性能量,而是为了“占领”(或者说目的是垄断)社会化媒体的主导权,确保奥运营销战略预算的80%传统赞助费、媒体费在新媒体上得到及时、一致的传递。

但是,营销4.0时代的奥运营销,不会是在开始就决定结局的巨头们的实力角逐游戏,而是注定了会诞生黑马品牌甚至黑天鹅式营销事件的一次带有分水岭性质的新营销大战。

颠覆传统的新营销利器:全网云营销战略

传统奥运营销战略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达到两个目的:增加品牌美誉度、创建品牌知名度。其中前一个目的是主流,借助奥运赞助提高品牌知名度的并非主流,却是不少中型企业搭奥运车的主要方式,如花2000万元左右获得奥运用品赞助商资格,或运动队指定产品等。而这两个目的,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偏重品牌传播层面,对于企业销售的促进并无直接的促进作用,通常属于花钱买吆喝一类的营销投资。中型企业狠心掏出千万元为品牌沾上点奥运的光,大多以战略性广告费打了水漂。

营销4.0时代是否为中型甚至小型企业享受奥运大餐提供了新机会呢?答案是有,即营销4.0时代才会出现的“全网云营销”。

“全网云”指将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连接在一个云平台上的全网云系统,即一云多屏,三种终端上的信息、订单、关系人等,可以自由切换、无缝联接,如微博、淘宝、凡客诚品、当当等,都实现在全网云切换。

全网云系统意味着,用户可以在任何一个终端上浏览、交流、发出订单,而不是只能在传统电视机前与少数朋友家人被观看,即被动接受企业广告的轰炸。在营销4.0时代的全网云系统中,不仅是可以观赏,而且可以与社交网络里的无限个人进行互动交流,更重要的是,如果顾客愿意,可以随手在电商网站上下订单,这些全网云生活场景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市场诞生了以下重要的营销新机会:

1.企业可以不用去拼赞助费等巨人的游戏,而集中资源争夺社会化媒体上的品牌曝光度,并可以将这种曝光度转变为关注度(粉丝数量的增加)。

2.企业可以不用去在取得传统转播权的费用高昂的媒体上做投资,而是在社会化媒体上组建内容营销团队,用“关联创意”争夺正式赛场上的眼球资源。

3.企业可以将关注与购买连接在同一个“关键瞬间”,即通过便捷的电商购买设置,在推送奥运主题商品、促销活动的同时,让顾客即时下单(各大电商均开通货到付款支付方式,让冲动型网购成为现实)。

4.企业可以将电商按钮在手机、电脑、平板上都得到实现,真正实现全网电商化。

5.企业可以通过投资在搜索引擎(Seo)、个性化推荐引擎等,将品牌或产品信息推送到目标顾客的终端上,实现精准营销。

唯有创意,是营销4.0的真正挑战

围绕上述五大时代性商业机会,没有参与奥运豪门盛宴的中小企业甚至初创企业,都可以大胆制定一个前所未有的营销4.0时代的奥运营销战略,与一掷千金的巨头们截然不同却可能效果更加直接的奥运战略,即新奥运营销战略,简要来说包含以下创新内容:

1.自媒体战略:请不起体育明星、拍不起tVC、投不起奥运转播广告的,可以通过微电影这种形式,传递品牌精神,借助免费的视频网站、社会化媒体进行传播。唯一的挑战,是你够不够有创意。

2.UGC内容营销战略:通过对奥运资源的再加工,即社会化营销独有的UGC(UserGeneratedContent)——用户生成内容特征,取得借势生花的效果。如“杜甫很忙”、“古人开车”等通过社会化媒体、由推手发起、网友或粉丝自发参与、最后吸引主流媒体关注的主题内容创意的社会化营销传播。唯一的挑战,依然是你够不够有创意。

3.电商新品战略:奥运期间的男人及女人都在关注什么?有哪些特别的消费需求?企业可以通过对上述两个问题的研究,推出奥运主题的产品促销或新品,并通过电商平台一步到位地捕捉目标顾客的“购买按钮”:真的是在手机、平板电脑甚至智能电视机上就可以完成购物的按钮。

4.非奥运爱好者的消费按钮战略:不要假设每个人对奥运都感兴趣,在捕捉奥运迷的商机同时,中小企业尤其可以研究非奥运迷们在奥运期间的消费新需求、新动向,如不爱看奥运赛事的女性不去陪男人,可能更加需要与闺蜜的聚会,并会产生更强烈的购物与服务消费冲动。团购、导购网站(美丽说、蘑菇街等)等上的特色产品及促销,都是捕捉这些非奥运迷群体中消费商机的按钮。

营销4.0时代,中小企业不仅可以分享奥运会这个公共资源,而且可以直接将关注、流量、粉丝转化为商品购买,这是云平台才实现的广告与购物的一体化,是中小企业参与传统巨人们奥运盛宴的免费门票,营销4.0新时代的一份大礼。

云时代是技术驱动下诞生了云生活与消费形态的时代,这种新生活与消费形态,为传统商业注入了新鲜元素,令商业格局、商业资源发生显著结构性变化,即媒体与销售融为一体的全网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全网全营销时代正在成为品牌崛起的新舞台。

在营销4.0时代,内容而不是媒体,才是营销的真正核心。如果营销4.0时代仍然是少数巨头垄断媒体资源的自拉自唱,不是别的原因,一定是中小企业没有诞生黑天鹅式的营销创意。中小企业如何在2012年这个夏天,利用社会化媒体平台,把握四年一遇的机会,为自己的品牌知名度或产品创造“一夜成名”的机会?我们有如下建议:

反时间运筹:巨头的奥运战略是一年前就制定好了的,在奥运前后90天里,按照主题广告运动的步骤展开。中小企业不能采用这种战略步骤,必须反其道而行之,集中资源在赛事的17天。在即将到来的奥运营销大戏中,奥运的开场是中小企业施展奥运战略的开场,能否抓住短短17天的赛事,利用意外制造惊喜话题,将是中小企业能否搭上奥运快车实现品牌快速崛起的黄金17天。

平台管线布局:中小企业的奥运营销虽然要集中在17天发力,但准备工作却要提前,并且也是常规性布局:电商平台的搭建、奥运期间产品储备、奥运主题促销活动筹备等。管线布局是指企业社会化媒体的传播策略,即与哪些社会化媒体连接、各种社会化媒体之间如何互动、如何在奥运开赛前积累粉丝数量、如何进行奥运主题的预热等。

营销闪电战:上述两个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的奥运战略必然是营销闪电战的形态。闪电战比常规战的挑战大,不仅需要管线布局,更需要组织精锐团队,在17天×24小时的24480分钟里,快速捕捉意外、快速解析机会、快速创意(段子、微电影等)、快速上线传播,才能实现一战成名。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要用小资源挑战巨人品牌,唯有靠创意与勤奋,其他的选择都是在平庸的道上重复昨天的故事。

品类新机会:最后提示营销4.0时代的奥运新战略与行业的关系,即哪些行业及品类,需要更好地关注2012年奥运商机。传统奥运赞助商只赚吆喝不卖货,除了进入奥运供应商,奥运赛事与赞助商的商品销售关联不大。传统奥运赞助商以品牌传播为重,以消费品(啤酒、饮料)、消费电子、体育用品、服务产品(保险、银行、通信)为主。营销4.0时代,可以借助奥运资源打响品牌或实现产品销售的品类范围会扩大,以下新行业或品类,可以搭上2012年的奥运快车:服装、食品、家居用品、户外用品、厨房用品、文化教育。这些品类是中国电商化的先锋,如果很好地制定社会化媒体的奥运营销战略,诞生黑马品牌、创造爆款新产品,将是本次奥运新营销的最大亮点。

社会化营销在传播模式上的巨变,就是从传统的围绕知名度的叫卖创意及单向控制的媒体,向营销4.0时代以美誉度为核心的创意、口碑积累的双向互动模式转变。

一切的一切,都要回到营销4.0的核心:创意。

创意,唯有创意,是营销4.0的真正挑战。中小企业要在营销4.0时代的奥运盛宴里分一杯羹,需要在创意上进行投资与投入,这是利用营销4.0时代奥运资源的唯一途径。

2012年奥运大幕即将上演,四年等一回,短短17天,扬名立万的黄金舞台。中国企业的奥运新战略,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奥运战略,你做了准备吗?

(作者为上海博纳睿成营销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

营销4.0时代的奥运营销,不会是在开始就决定结局的巨头们的实力角逐游戏,而是注定了会诞生黑马品牌甚至黑天鹅式营销事件的一次带有分水岭性质的新营销大战。

“全网云”指将计算机、手机、平板电脑等连接在一个云平台上的全网云系统,即一云多屏,三种终端上的信息、订单、关系人等,可以自由切换、无缝联接。

新媒体运营流程篇10

【关键词】传媒集团化主流媒体发展创新

一、我国传媒集团化发展的机会点与可行性

(一)发展变革的层级走向

如果可以将我国媒介的改革分为不同的阶段,那么媒介创新的内容也可以分成不同的层面。三个基本层面是宏观管理制度、采编运作制度和经营分配制度。由于三个层面性质上的区别,其创新的成本大相迳庭。采编运作制度改革涉及传媒的既定功能和传媒管理部门的利益;经营分配制度则远离传媒体制的核心,改革后的利益效果能使其得到释放,受到鼓励。制度创新成本的差异,以及各制度层面的相关性,决定了成功的媒介创新必然遵循“成本最小化”的原则,采取不同层面,先后递进的态势。

传媒创新制度在我国的不同地区的发展也并非齐头并进,而是分区域先后渐进。在这个过程中,国家也许并不直接提供程式安排,只是通过反复观察和考量集团的行为,再以默许、鼓励、追认和批准的方式,逐渐促进新体制的产生,或者以限制、干涉和禁止的方式来阻碍或取缔新体制的产生。所以,个别传媒只要抓住机遇,比对手略胜一筹,即可抢先赢得受众和市场。

(二)把握传媒业与资本的关系

中国传媒在走向产业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资金短缺的问题:其一,传媒业作为一个“高技术、重装备”的产业,其发展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而在国家的投入和自身积累都有限的情况下,对资本市场需求愈来愈大。其二,中国传媒业仍处于高速发展时期,无论从经济、市场和技术发展的角度讲,现有的传媒企业和传媒业务必将要进行重新整合和扩张,但是这种整合与扩张很难靠单个媒体的内部积累来实现,只有借助资本市场的兼并、重组来推进。目前,在我国传媒进入资本市场有以下三种方式:一直接上市。二是媒体与上市公司合作,成立子公司。三是媒体通过间接方式收购上市公司进入资本市场,除了上述的股权收购、创立子公司和合作经营等方式,今后还可能出现更多运用借壳上市、资产置换和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介入资本市场。

媒体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阵地,不能仅仅追求经济效益。无论是媒体参股上市公司,或是上市公司投资媒体,都必须维护媒体的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性质与宗旨不变,必须维护媒体本身的公正性、独立性,必须把媒体的编辑权与经营权严格分开。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是处理好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关系的关键。

二、我国传媒集团化改革的整体思路

(一)改革体制

我国媒介在中国境内的传媒必须归国家所有,并纳入行政级别体系。上级党委和政府对传媒的高层人事和编辑方针拥有决定权。我国的新闻媒体由国家经营,不吸收外资和私人资本。根据事业发展需要,报业集团、出版集团、广电集团的新闻宣传部门经批准可在新闻广播影视部门融资,其经营部门经批准可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由集团控股,吸收国有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资金,投资方不参与宣传业务和经营管理。亦即新闻必须由国家主办主营,绝对控股这一点是不变的。

在现行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模式下,应使传媒集团适时做出一些调整和突破,让传媒集团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目前,由于国家行政直接干预传媒情况非常严重,导致集团资产纽带和市场原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许多传媒的改革实践说明,要增强活力、提高效益,必须减少层次、减少行政干预和审批事项,实行由党委统一领导,政府行使行业管理和依法行政职能,集团自主决策、独立运行、依法经营的新体制,决不能再搞条条块块分割、部门所有、政企不分那一套。也就是国有投资和已经增值的部分核资后归集团经营,集团承担保值增值的责任;传媒集团内的资产统一重组、以资产为纽带组成母子公司,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在盘活存量的基础上,以不削弱控制力为尺度扩大投融资渠道,吸纳体内、体外资金,改善投资结构和资产质量;在发行网络、市场开拓和广告、印刷、发行、零售等项目上要放得开一些,业外参股、上市、基金等都可以利用。相应地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把长期机关化的单位变成独立自主依法经营的实体。

此外,我国应该确立传媒市场规则、营造传媒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给每个参与竞争的主体以公平竞争的机会,是传媒市场健康、稳步发展的要点之一。

(二)转换机制,增强活力

我国的传媒“集团化”改革应该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框架组建传媒集团。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以名牌为骨干组建集团、资产重组、转换机制、集中优势、快速扩张。应运用改革的思路和方法,优化组合,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以调动积极性和内在的创造力为基点,改革决策机制、用人机制、分配机制和约束机制。决策上科学民主,用人上能进能出,分配上适当拉开差距。在生产、流通、消费环节上引入市场机制后,自我约束的机制必须强化,管委会、董事会、监事会、编审会、质检组和专家评论、民主评议、市场反馈等一系列措施要变成有效的约束机制,党组织的领导和监督要贯穿全过程。

在我国,由于“条块分割”的传媒管理体制,报纸、广播、电视、出版不仅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而且相互之间的界线也泾渭分明。对此,我国传媒业及其管理层可以积极尝试媒介管理组织框架的重构,针对不同的媒体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产业政策和各种优惠措施,积极打破各种媒体间的人为壁垒,尝试通过跨媒体经营,跨国媒介集团,可以利用各种媒体之间的优势互补,充分开发和利用传媒的信息、人力等资源,生产出满足消费者不同需求的传媒产品系列,达成传媒产品的规模化的生产和销售,以此树立自身在国际传媒市场上的强势地位。

(三)主流媒体结构调整,集约经营,提高竞争力

由于在资金、技术、实力、市场化程度、管理体制等诸多方面,我国传媒业在对外传播上尚处于弱势,与境外传媒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国传媒业目前要想全部开放传媒领域、完全融入媒介全球化进程,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国的主流媒体肩负着应对的任务,应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保证我国传媒业充分利用媒介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

(四)科学管理,强化影响力

在探索传媒“集团化”改革的同时,我们始终要做到党和国家对新闻的领导。一是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在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贯彻上,在思想政治教育和组织管理上,都要体现这一点。党组织和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监督保证用,既走市场化的路子,又不削弱宏观控制力。二是国家通过资产投入,提高国有资产的有机构成,按国际惯例、市场法则行使管理权,股份流动要限制在保证国有资产的宏观控制力的前提下。三是通过立法和依法行政,强化科学管理,大力规范市场管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

三、扩大我国传媒集团化创新的视角

从目前实际看,媒介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传媒机制创新是调动传媒积极性激发传媒创造力的关键。一是传媒企业资本运营机制创新,要依照国际惯例和全球化的要求,创造有中国特色的传媒资本运营机制,包括资本进入、重组、流动、转移、增值、收益等一套市场化机制。二是传媒内部管理机制,主要是人事制度、财务制度、分配制度和管理层次要彻底转换和改革。三是传媒经营机制要创新,依据精神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的特点,建立起反应机敏、灵活高效的市场主导机制,追求社会效益最优化、经济效益最大化。四是树立有效传媒约束激励机制,在传媒集团内各个环节、行业内各个方面都要形成真正起作用的约束激励机制,使良好的信誉和职业责任、职业道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健康发展成为自觉行为。

(二)传媒技术创新要促进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创新是提高竞争力的支撑点,新型声光电印刷技术、数字出版、网络传播以及世界上最先进的新闻产品的制造技术、流通技术和市场开拓技术,都应大力吸引、应用、推广,整体提高我们新闻业的现代化水平。

(三)思维创新首先要更新观念,不断改造思维方式。从领导机关到新闻战线上的职工都有继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任务。以创新思维去理解创新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每一个记者都能在有限的空间里实现创新的最大化,那么,一种大气候也自然而然地生成了。

(四)内容创新。新闻产品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内容为王,只有消费者认为有价值的内容,才会有市场。所以各级媒体应不断创新自己的内容,占领和开拓市场。

(五)市场创新。应通过市场创新扩大最终消费者群体。例如新闻与网络的结合、书报刊的连锁经营、会员制的读者俱乐部、发行协作网等市场创新的方式,大力扩展新闻市场和先进文化的覆盖面。另外,还要加大市场整合力度,以集团为龙头,积极组建书报刊、音像制品连锁营销系统、物流配送系统等等。

四、结语

我国媒介产业集团化的未来之路,只能是打破媒介、地域、行业界限,拓展融资渠道,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以全国新闻市场为舞台,组建跨媒介、跨行业、跨地域的媒介集团。当然这个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只有在发展的实践中逐渐探索,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传媒集团化之路。■

参考文献

1、陈绚:《传媒集团化过程中媒介发展的机会点――兼以中国媒体的改革与创新》,《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6期

2、喻国明:《2004年中国传媒业发展大势猜想》,《新闻界》,2004年第1期;《传媒产业经营模式的转型》,《当代传播》,2004年第4期;《当前中国传媒业发展客观趋势解读》,《现代传播》2004年第2期

3、陆晔、夏宁:《wto背景下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市场重组:特征与矛盾――以省级广电集团为例》,《现代传播》,2002年第2期

4、刘建明:《wto架构下传媒入世的杜撰》,《当代传播》,2002年第2期

5、刘小燕:《把握趋势,寻求对策――“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学术研讨会”综述》,《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6期

6、郑贞铭:《传媒集团化趋势与其影响》,《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6期

7、李良荣、蔡颖:《传媒经济发展的非经济因素》,《新闻界》,2004年第1期

8、袁承咏:《关于媒体集团化的新思路》,《新闻知识》,2003年第10期

9、禹建强:《解析传媒业竞争的形式》,《新闻与写作》,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