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场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48:19

垃圾场管理制度篇1

【论文摘要】 所谓垃圾不暴露,是指市民倾倒垃圾后,垃圾不再暴露在人们的视线里。过去,无论生活还是医疗等垃圾,人们都将这些污染严重的残剩物倾倒在垃圾池,甚至随意倾倒在路边、河边甚至房前屋后。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垃圾被越来越严厉地“管制”起来。如何治理暴露垃圾也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 

 

 

一、暴露垃圾的简介 

 

1、暴露垃圾的分类 

暴露垃圾是指在居住区、城市道路、公共场所、城乡结合部等处随意弃置的影响市容环境卫生的各类垃圾。 

根据暴露垃圾性质,可以分为:生活垃圾、装潢垃圾、建筑渣土、道路施工残留垃圾、混合垃圾、大件垃圾等; 

根据暴露面积,可以分为:零星暴露,指污染面积在0.2m2以下的零星堆点;成堆暴露,指垃圾已经形成堆积,面积超过0.2m2,少于5 m2的垃圾暴露;成片暴露,污染面积超过5 m2的垃圾暴露 

2、暴露垃圾的产生 

暴露垃圾是由少数单位和个人乱弃废物行为所造成。 

3、暴露垃圾的危害 

破坏整洁、优美的城市容貌,影响城市整体形象;暴露垃圾裸露堆积,易产生恶臭,孳生蚊蝇,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市民的清洁、适宜的生活、工作环境。 

 

二、暴露垃圾的责任划分 

 

暴露垃圾区域管理责任的划分,体现“两级政府、三级管理”模式的管理效应,以块为主、条块配合治理的办法,明确责任边界范围,集中力量管好社区、管好公共区域,全面实现暴露垃圾治理机制有效运行。 

按行政属地化明确管理责任:暴露垃圾治理由区域政府负责,相应的区域市容环卫管理部门具体履行管理责任。下一级失职由上一级承担责任,相应的区域市容环卫部门必须履行管理责任,保证暴露垃圾治理达到无缝隙管理;暴露垃圾乱弃者不明,由所在地的市容环卫管理部门承担清除责任。承担清除责任的管理部门应组织查明乱弃者,并按有关规定处罚。 

 

三、市容管理现状和问题 

 

1、历年来市场化的探索。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通过几轮事权下放,形成了目前以市、区(县)两级管理的职责分工,在推进市场化进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果。一是管理层与作业层分开。市和区(县)所属作业服务单位积极推进“政企、政事、事企、管理和作业”四分开。二是探索服务市场开放。各区在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和公共保洁领域已开始实施内部招投标选择作业服务单位,适度引入竞争机制。三是社会资本加入。已建成运营垃圾中转站。四是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一定进展。在法人治理结构、产权制度、公司运行机制和内部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了改革探索和实践。或转制为保洁服务责任有限公司,或实行民营化改制。

2、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本市市容环卫行业市场化改革的进程仍相对滞后,体制机制上的问题制约了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一是市、区(县)职责和事权调整滞后。生活垃圾产生、收集、运输、处置产业链被管理体制分割,区(县)的积极性未能充分发挥,源头减量动力不足,统一、开放的环卫作业服务市场尚未形成。二是作业单位的事业性质,难以形成市场竞争。绝大部分作业单位仍为事业性质,尚未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缺少竞争与淘汰机制。同时,环卫行业的特殊性又使得现有作业单位富余人员现象严重。三是环卫作业服务市场相对封闭。缺乏统一的公平、公开、公正的交易平台,现有的部分作业招投标仅局限区域内部范围,垃圾清运、道路保洁作业服务招标的比例不足5%,垃圾水运作业服务则是独家经营。四是市场监管仍沿袭传统模式。市、区两级市容环卫部门的市场监管职能不明晰,职责界面不清。由于环卫作业分散性、流动性、时效性,面对市场化运作的新格局,管理部门缺少管理经验,缺乏监管手段,相关的法规和规范也不完善。 

 

四、暴露垃圾的治理的实施方法 

 

(一)完善市容环卫作业服务的市场监管机制 

1、建立完善各项制度。建立和完善市容环卫作业服务的政府采购制度、市场作业任务的招投标制度、资本进入的市场准入制度、行业内的中介制度等。通过面向社会的招投标组织采购,逐步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2、建立作业服务交易有形市场。在市市容环卫局建立市容环卫作业服务招投标办公室,加强招投标的管理工作。各区(县)根据实际情况,推进和建立作业服务交易市场,有计划地提高向社会公开招投标的比例。 

3、加强政府对作业服务市场的监管。确定专门部门负责对市容环卫质量监管和环境监察的综合管理;同时,制订和完善市容环卫设施项目的咨询、评审制度,推动设施建设市场规范、有序的运行。 

(二)暴露垃圾的治理步骤 

暴露垃圾治理实施步骤,原则上先生活垃圾、装潢垃圾,再渣土垃圾,然后其他性质垃圾;先内环和中环,再外环以内,最后其他区域;先市政道路(不包括弄堂,社区内道路等),再居住区;先市级层面启动,再区级层面启动,然后街道、镇级层面。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生活垃圾、居民装潢垃圾等城市垃圾;区域范围为内环线以内。 

第二步:扩大到近期产生的全部倾倒垃圾;范围扩大到中环线以内。 

第三步:再扩大到一年左右所产生的暴露垃圾;范围扩大到全市城市化地区。 

第四步:对历史上形成的垃圾堆点、仍存在污染和市民反映大的垃圾堆点进行治理。 

(三)推进建立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四部委通知,结合实际,分步实行生活垃圾收费制度,拟先征收单位生活垃圾处理费,然后逐步在居民中推行,促进源头减量,推进本市生活垃圾处理产业化、市场化进程。 

(四)暴露垃圾治理实施归口管理 

1、暴露垃圾信息处理,市级行政由市容环卫局(环卫管理处)负责、具体行政事务由市废弃物管理处实施。 

2、市局环卫管理处与废弃物管理处对暴露垃圾信息处理采取信息在线对接。 

3、在信息处理中,超出废弃物管理处处理权限的部分信息,应及时报告市局环卫管理处,由市局环卫管理处按照快速处理原则,视情况请示市局领导后处理。 

4、对重大的、敏感的处理结果信息,由市废弃物管理处报市局环卫管理处或市局办公室请示市局领导后处理。 

(五)加强市容环卫管理部门的信息处理 

1、对暴露垃圾专项信息,各区县市容环卫管理部门与市废弃物管理处直接对接。 

2、区领导对暴露垃圾处理批注意见的信息,应报市局办公室或市局环卫管理处,同时转市废弃物管理处的,应注明已报市局办公室或市局环卫管理处。 

垃圾场管理制度篇2

三峡库区垃圾处理场面临“二次污染”

根据国家对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重庆市在三峡库区及长江上游规划修建了首批13座垃圾处理项目,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设计总规模为2998吨,总投资99353万元,设计总库容量为2561.9万立方米,防渗膜总铺设面积88.14万平方米,垃圾处理工艺全部采用卫生填埋技术。自2003年5月以来,重庆三峡库区首批13座垃圾处理场陆续投入试运行,开始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重庆市环境卫生管理局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尽管首批垃圾处理项目已投入试运行,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实际运行中存在诸多困难和问题,亟需解决。

运行经费缺口大,是当前影响垃圾处理场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经测算,根据目前13个垃圾处理场的实际垃圾处理量,年运行经费(含运输费用)3351万元,年运行经费缺口预测3074万元;按照13个垃圾处理场设计处理规模,年运行经费(含运输费用)5940万元,年运行经费缺口预测5663万元。据介绍,除万州、涪陵等5个区县开征了垃圾处置费外,库区大部分区县尚未开征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因垃圾处理运行经费来源渠道不畅,地方财政困难,垃圾处理场运行经费需求量大,库区13座垃圾处理场运行经费目前主要是在垃圾处理场建设项目的国债资金中支付,并且挤占挪用问题比较突出,不符合国债资金使用规定。

据记者调查了解,为了保证垃圾处理场的正常运行,部分区县向银行贷款举债。距离涪陵城区8公里的民协村垃圾处理场是重庆三峡库区首批水环境项目之一,工程总投资8300多万元,设计规模日处理能力360吨,库容总量230万立方米,主要负责涪陵江南旧城区和南岸浦片区的生活垃圾处理。谈到垃圾处理场的运行状况,涪陵区固体废弃物处理有限公司经理冉勇龙无可奈何地说:“由于运行经费短缺,垃圾处理场的运行成了大问题。”他说,民协村垃圾处理场自去年6月中旬投入试运行以来,由于垃圾处理费不能足额征收,垃圾处理场只能勉强维持。特别是今年以来,垃圾处理费用一度吃紧,公司只得向银行贷款,目前已贷款300万元,公司职工也有两个月没有发工资了。

垃圾填埋作业不符合技术规范和标准,使得垃圾处理场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据介绍,目前,13个垃圾处理场中除奉节、巫山、云阳、忠县等区县的垃圾处理场填埋作业基本规范外,大部分垃圾处理场因部分配套设施尚未完工、运行经费不足、技术力量薄弱和缺乏运行管理经验等各种原因,并未按建设部制定的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卫生填埋以及环境监测,压实、消毒、覆盖等操作程序不到位。巫溪、涪陵新建的垃圾处理场仍然存在垃圾对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问题,难以达到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要求。

旧垃圾场仍继续使用,新建垃圾场没有很好地发挥作用。目前,13个区县每天约产生生活垃圾2285吨,但每天进入垃圾处理场的生活垃圾量仅1510吨,垃圾无害化处理率66%,距2005年库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5%的目标相距甚远。一方面新建垃圾处理场“吃不饱”,另一方面大量生活垃圾进入旧垃圾场简易处理,造成二次污染。据调查,目前江津市垃圾场日处理量仅为70吨,开县日处理量为20吨,巫溪日处理量为50吨,部分区县旧垃圾处理场仍在继续使用,二次污染仍在发生。

运行管理体制不顺,没有建立责任制。据记者调查了解,重庆市对库区13个垃圾处理场的运行管理责任问题,于2003年9月28日发文明确由区县负责,造成部分区县在垃圾处理场建成初期对垃圾处理场的运行管理责任不明确,对垃圾处理场的运行管理造成了一定影响。目前,除巫山、云阳、万州和长寿4个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和运营直接由环卫部门负责外,其余9个垃圾处理场的运行管理仍由建设项目业主负责,部分人员为临时人员,运行管理的企业法人的责任主体没有落实(部分由政府公务员兼职)。同时,垃圾的初级收集及运输仍由现行的环卫专业队伍组织,因协调力度不够,垃圾处理场的运营企业与负责垃圾初级收集或运输的环卫部门缺乏有效的衔接,造成填埋场与环卫管理部门之间互不配合,有时矛盾较突出。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在三峡库区首批投入使用的13个垃圾处理场中,部分垃圾处理场的配套工程和边坡环境整治工程尚未竣工,边坡失稳等安全隐患仍未完全消除。部分垃圾处理场的卫生防护距离内居民还有部分没有搬迁,普遍存在的防渗膜保护问题没有解决,垃圾处理成本核算机制没有建立等,这一系列问题将对以后垃圾处理场的长期运行管理带来很大的影响。

多管齐下治理“二次污染”

一些业内人士和专家认为,鉴于目前垃圾处理运行经费不足是库区13个垃圾处理场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也是能否保证垃圾处理场正常规范运行的关键,建议从以下几个渠道进行解决:

第一,解决垃圾处理运行经费。

一是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的征收力度。最近,重庆市出台了垃圾处置费管理办法,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的收费标准做出了调整。目前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何将城市生活垃圾处置费全面征收起来,保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良性循环。

二是各区县政府加强财政补贴。考虑到各区县垃圾处置费征收在一定时期内还不能满足垃圾处理场的运行经费需要,建议重庆市政府发文,按照国家发改委、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联合下发的《关于推进污水垃圾处理产业发展意见》的精神,对垃圾处置费征收不到位的区县,必须将征收的城市建设维护税、配套费、土地出让金或国有资产变现收入等按一定比例建立城市垃圾处理运行经费补偿基金,专项补贴垃圾处置费的不足,并且每年进行监督检查,保证补贴经费到位。

三是重庆市级财政适当补助,在库区后期扶持资金中,给予垃圾处理场适当补贴作为垃圾处理场的运行经费,以保护三峡库区水环境,建议重庆市财政等有关部门切实落实运行经费补贴的来源和具体补助资金额。

四是从三峡工程发电税收中申请一定比例的基金用于补贴库区垃圾处理场运行经费的不足,并切实落实运行经费补贴的具体资金额和比例。

五是先解决运行成本,逐步解决全成本问题。三峡库区已建的13个垃圾处理场和目前在建以及今后拟建的垃圾处理场的筹资渠道大部分为国债资金或当地政府财政经费,考虑到垃圾处理经费缺口很大的实际困难,建议不将垃圾处理场转固资产的折旧和财务费用纳入运行成本核算,先解决直接运行成本,然后逐步解决全成本问题。同时,在2005年前,力争将垃圾处理的直接运行成本控制在每吨35元内(其中云阳县垃圾处理场的运行成本控制在每吨50元);在2005年后,根据垃圾处置费的征收情况,逐步提高征收标准,弥补垃圾处理运行成本,解决全成本问题,达到保本微利运行。

第二,要理顺垃圾处理运行管理体制,建立责任制。为确保垃圾处理场的正常运行,督促其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切实做到规范化运营,同时降低垃圾处理运营成本,严格控制环境污染,建议重庆市政府与区县政府签订目标责任书,主要在工艺运行、环境监测、生产管理等方面进行监督、考核,将考核结果纳入城市管理目标的年度专项考核内容,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置管理行政责任制,将考核结果作为垃圾处理运营成本和市级财政补贴的主要依据。同时加大协调力度,理顺垃圾处理运行管理体制。各区县政府明确当地市政环卫部门和垃圾处理场的各自职责,加大协调力度,市政环卫部门主要负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的监督和技术指导,垃圾处理场负责垃圾处理场的运营管理,实行企业化管理。当地政府应确保垃圾初级收集与中转运输的有效衔接和垃圾处理场的正常运行管理。环保部门负责对垃圾处理场的环境保护进行监督,为确保监督的公正性,环保部门不得直接承担垃圾处理场的建设任务和直接运行管理。

垃圾场管理制度篇3

1我国城市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现有管理体制不适应当前形势。长期以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一直被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包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不合理,其问题的焦点是政企不分、管干合一,从生活垃圾的收集、清运到处置以及监督管理等都由政府全部负责,各城市的环卫部门既是垃圾治理的监督管理部门,又是垃圾收运和处理业务的执行单位,这种完全由政府包揽而缺少公众参与的体制,既不能对环卫行业形成有效的监督而提高环卫工作效率,又因为缺乏竞争机制而限制了垃圾产业运营的市场化。其弊端还在于:一方面,公众认为城市垃圾处理就是政府的事,而政府因为资金不足,造成多数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进展缓慢,已建成的设施也因运行经费不足而勉强运行或停止运行,城市垃圾处理的不好,政府受到公众的谴责;另一方面,环卫管理部门层次多而不集中,有问题互相扯皮,未能将政府宝贵的人力、财力用到关键地方,由此形成政府给多少钱办多少事的局面,出现了问题还全由政府承担,使政府在垃圾处理问题上处于两难的境地。

1.2垃圾治理收费制度尚不健全造成政府资金不足,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未引起重视。由于城市垃圾治理长期被视作一项公益性事业,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和地方财政。随着垃圾产量的增加和环境保护要求的提高,政府对垃圾处理的投入虽然比以往增加了,但是只能满足垃圾处理的一般要求,无法真正做到处理的无害化,这主要是由于当前城市垃圾的收费制度不合理、生活垃圾收费操作难度大等管理上的问题造成的。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排放基本上是不收费的,即使收费也不是按照垃圾的排放量来收费的,并且收费的比例和效率也很小,这就造成了城市生活垃圾的随意排放,没有从源头上做到减量化。垃圾不能减量化,资金又不足,这就更难实现垃圾处理的无害化和资源化了。

1.3法律法规不健全、居民环境卫生意识不高。近年来国家和地方虽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等法规条例,使得城市垃圾处理有了指导方针,但缺少相应的“子法”及实施细则,给依法管理带来困难。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以及环卫部门没有执法权,也是当前城市垃圾处理的一大弊端。另外,我国城市居民对城市垃圾危害认识不够,绿色消费的生活方式还没有深入人心。

2针对问题政府应采取的对策

针对目前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政府应当从管理体制、运行方式、资金渠道、公众意识等多方面入手来解决问题,适时转变管理体制和机制,建立健全相关法规与标准体系,通过一定的宏观手段促进垃圾处理的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

2.1转变管理体制和机制。垃圾管理一直被作为社会公益事业由政府包揽。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的归口管理在各城市的环卫部门,他们既是监督机构,又是管理和执行单位,不利于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竞争机制。在当前的形势下,应实现由计划管理向行业管理乃至社会管理职能的转变,主要是打破现行的城市垃圾处理政企不分、垄断经营、非市场化、非产业化运作的局面,把垃圾处理由社会公益事业性质的政府行为转变为企业的社会服务性质的经济行为。政府对包括垃圾处理在内的城市环卫管理,应当侧重于规划和宏观协调,由城市垃圾处理的投资者、管理者和经营者转变成为城市垃圾处理市场化和产业化发展的指导者、培育者和监督者。政府应当将环卫部门的管理职能和具体执行职能剥离开来,保留管理职能,同时成立垃圾处理的民营或股份制公司,开辟多种投资渠道,按照市场机制和原则进行城市生活垃圾的收集、分拣、运输和处理等具体工作,使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发挥应有的作用。

2.2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化的垃圾处理市场可以通过市场主体的竞争来实现垃圾处理效率和垃圾资源化的最大化。我国的城市垃圾市场还没有形成产业化,因此当前的主要工作就是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包括各种优惠条件,吸引资本进入垃圾处理市场,培育垃圾处理市场的主体,从而形成产业化。为此,政府要制定关于垃圾回收、垃圾分类、垃圾收费、垃圾清运、垃圾资源化等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这样,一方面垃圾产生者的行为受到规范,有利于实现垃圾的减量化;另一方面垃圾市场投资者也感到市场规则明确,有利于树立投资的信心。

2.3制定经济政策,扶植垃圾处理事业的发展。资本的特征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如果垃圾处理产业的利润比其他产业的利润要大,就会有资本进入。为此,一方面,政府可以加大垃圾处理产业的补贴力度,使引入的资本有一定的利润可图。另一方面,根据“污染者付费”原则征收城市垃圾处理费,用于垃圾处理企业运营成本和利润。政府主要负责城市垃圾处理的规划、管理、监督,制定垃圾处理的收费和税收政策。

2.3.1建立旨在促进生活垃圾减量化的环境税收制度。按“污染者付费”原则,将税收作为成本加到产品的价格中去,从而利用市场对产品及资源配置起到调控作用,给损害环境资源的企业和个人以外在的经济压力,达到促进其节约和综合利用资源,减少其垃圾排放量和对环境的损害。通过开征或减免垃圾处理环境税、调节税率等手段,一方面可以达到从垃圾产生源头进行控制的目的;另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增收垃圾处理环境税获得收入,促进垃圾减量化及再生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税收政策应对产生垃圾不同级别的行为施加不同的税率,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减少垃圾排放的激励,即排放的垃圾越少,所付的税率越低,这种政策将引导企业和个人实现“有效率的垃圾排放”。同时,还可以对实施分类收集的垃圾确定较低的税率或设置减免税,而对混合收集的垃圾确定较高的税率,鼓励垃圾排放者将垃圾分类收集。

2.3.2实施回收利用战略,形成垃圾处理的产业化经营。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黄金”,蕴藏着巨大的价值。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垃圾的可回收利用成分不断增加,“含金量”越来越高。但是,一方面垃圾只是潜在的“二次资源”,它的价值转化需要投入巨额的资金、技术、人力等要素才能实现。而购买垃圾处理设施的巨大投入令一般的投资者望而却步,即使有资金,当前环卫部门对垃圾市场的垄断也对投资者产生了挤出效应,这就要求政府在经营过程中注重有效竞争。政府应利用补助、减税、补贴、贷款等经济手段,鼓励各种形式的资本进行符合城市规划的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经营,从而达到培育市场主体,形成市场竞争的目的。如对于有明显垄断经营效益的垃圾处理场,政府可以采取有限期的专营权拍卖或者股份制改造,使政府的投资转化为收入。通过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调节,垃圾处理将会逐步分工细化,从垃圾的收集、分类、运输、分拣到垃圾的处理和无害化处置,都形成独立的产业环节,这些不同的产业环节再与化肥厂、饲养场、造纸厂等相互联系,形成一个复杂的产业链,这样垃圾处理就将真正实现产业化。

2.3.3通过经济政策,鼓励使用再生资源,从而促进垃圾处理产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再生资源的价格同初生资源的比价关系严重扭曲,再生资源价格往往高于同类原材料的价格。对此,政府需要制定合理的政策来促进再生资源的利用。这些政策包括再生资源补贴政策,提高再生产品市场占有率的消费政策等等。通过对再生资源提供补贴、规定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再生产品的使用比例等方式,达到鼓励再生资源利用、扶持垃圾处理产业的目的。

2.4健全相关标准体系,因地制宜地采用垃圾处理技术。政府要不断完善有关标准细则,如生活垃圾污染防治法细则、城市垃圾焚烧、堆肥、回收利用的技术标准和污染控制标准等,以促进垃圾处理产业的合理发展。在制定城市垃圾处置策略与技术方法体系时,应对多种适宜于本地区的技术进行优选,不应盲从于单一技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

2.5提高公众环境意识,从源头治理。有关部门可组织力量在具备条件的城市或社区进行源头分类、集中收运的试点,将生活垃圾中的可回收利用的物质与厨余等不可回收利用的物质分别袋装。同时拓宽现行的废旧物质回收利用范围,在追求废旧金属、纸张等高经济目标物质回收的同时,也要重视废旧电池一类物质的回收处置。政府还可以采用培训讲座、新闻媒体报道等方式,对公众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生态意识和公共道德,让人们真正认识到自己是污染的受害者,又是污染的制造者,还应是污染的治理者,使其养成垃圾分类、减量排放的好习惯,以达到生活垃圾分类和源头减量化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何品晶,冯肃伟,邵立明.城市固体废物管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2]阿鸿,李贵宝.中国市政公用行业步入改革新时代.中国建设信息,2003(4):1-5.

[3]肖玲.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模式探讨.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3,17(3):65-69.

垃圾场管理制度篇4

一、系统建设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武汉市经济快速增长和城市化建设高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不断增加。为了保障日益剧增的生活垃圾能得到及时有效处置,“十一五”以来,武汉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截止到目前,已有汉口北、长山口、新沟、锅顶山、星火5座垃圾焚烧厂,陈家冲、长山口2座垃圾填埋场和华新陈家冲生活垃圾预处理厂共计8座垃圾处理设施建成投产,并实施监管。

但因以上垃圾处理设施多分布在偏远城区,较分散、路程远,随着监管对象的不断增多,传统驻厂巡查监管所存在的问题日渐突出。由于巡查人员、巡查时间和区域有限,无法对垃圾处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部位进行全面和实时监管,仅仅依靠人员巡查拍照无法满足要求,对垃圾计量、处理、污染物排放等相关数据的人工统计工作量大、效率低、信息滞后。现阶段武汉市垃圾处理能力与垃圾产生量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一旦某垃圾处理设施需要检修或出现突发事件时,需要对垃圾进厂车辆进行全面调度,在调度过程中如果无法及时掌握和准确分析各厂、各区的垃圾进厂情况,将严重影响垃圾调配的及时性、合理性、科学性。同时各区对垃圾车辆运输和卸料过程监管手段不足,GpS、视频监控应用程度不高,未能对车辆驾驶过程中的超速、随意卸料、车容不洁等违规行为进行监控管理,不利于保障车辆驾驶安全,改善车容车貌。

因此需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生活垃圾运输处理智能监管系统,实现对垃圾运输车辆和各垃圾处理设施的远程集中监管,实现武汉市生活垃圾处理基础数据资料的智能化采集、统计、分析保存,为生活垃圾处置的综合调度、运行管理、远程监控、辅助决策、处理经费提供可靠可信的依据,为各级领导提供决策支持,为生活垃圾运输车辆规范化管理提供科技手段,提高垃圾运输处理监管水平和垃圾调度的科学性、合理性。

二、现有生活垃圾运输处理信息化现状

本系统对目前武汉市生活垃圾运输车辆从中转站出发或者沿途收集直接运输至垃圾处理企业处理过程中的运输和处理环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发现目前生活垃圾运输处理信息化现状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未建立全市进场(厂)垃圾车辆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实现车辆统一管理和智能调度。主要反映为大部分车辆未装车载GpS和调度屏,垃圾分流调度的信息指令主要依靠电话传达,缺乏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对车辆去向执行情况的实时监督,时常发生垃圾车辆进厂后才发现未按分流要求进入指定的垃圾处理厂的现象,大大影响垃圾统一分流调度效果,甚至造成垃圾处理单位超负荷接收垃圾。

二是现有视频监控不完善。8座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视频监控目前已有6座接入市城管委,还有2座待接入,其中已接入的部分摄像头因维护不到位,出现损坏无信号,且部分重要区域存在监控盲区,不能满足监管要求。

三是垃圾称重系统建设标准不统一。主要体现为电子标签不统一,大部分单位均需独立发电子标签保证识别效果,致使同一辆车需安装多张电子标签,少部分单位采取兼容读卡方式,但兼容效果不理想,车牌号需人工输入;垃圾称重系统硬件设施不完善,自动化程度参差不齐,大部分生活垃圾处理单位地磅称重系统缺少视频抓拍、道闸联动等系统,无法实现称重过程智能监管;软件统计和分析功能不健全,部分企业称重软件仅具备流水打印、查询和简单的总量统计,缺少按区、按车牌号、按时间等智能分类统计分析功能,需导出详细数据再人工进行分类统计。

四是暂未实现垃圾称重数据和各处理设施运行工况数据的上传统计。

三、主要的建设内容

本次项目的管理对象主要为全市17个区约655辆进场(厂)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和纳入监管范围的8座生活垃圾处理场(厂),主要建设内容为:

1.建立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管理系统。(1)整合各区现有生活垃圾运输车辆GpS系统,为全市约655辆生活垃圾运输车安装电子标签和具备GpS定位、语音对讲、信息调度屏等智能终端。(2)建立全市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基础数据库,实现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统一发卡管理和进场(厂)“一卡通”。(3)建立具备车辆身份识别、轨迹监管、违规预警、信息传达、语音对讲等多功能的调度平台,实现全市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实时指挥调度。

2.建立生活垃圾处理(场)厂管理系统。(1)完成计量称重系统自动化改造(流程见图1)。统一升级改造8个生活垃圾场(厂)现场计量称重系统,实现生活垃圾运输车辆进场(厂)全过程无人干预自动化称重计量,同时具有违规到场(厂)车辆识别、自动语音系统提示正确去向等功能。现场称重系统与城管专网相联,将称重数据实时发送到生活垃圾处理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对称重过程和计量数据的远程实时监督。(2)完善生活垃圾处理视频监控系统。接入各生活垃圾处理场(厂)原有视频监控系统,在地磅、卸料平台、垃圾库、灰库、渣库、公示屏等重要生产环节和区域增补摄像头,实现对生活垃圾处理过程的24小时远程实时监控。(3)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场(厂)运行数据填报系统。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过程中主要运行数据和产物数据的填报与上传,经过汇总分析后对外公布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3.建设生活垃圾处理综合监管平台。(1)建设生活垃圾处理“一张图”,实现对全市生活垃圾运输车辆位置和生活垃圾处理场(厂)监管数据实时统计、查询、分析。(2)建设生活垃圾处理场(厂)远程集中监管系统。根据监管需求,实现全市生活垃圾场(厂)计量数据、视频数据和运行数据横向监管和各生活垃圾处理场(厂)总体运行指标的纵向监管。(3)建设处理指标智能调度管理平台。在市固管处建设综合监管调度指挥中心,根据各处理场(厂)运行工况,通过系统向各区城管委、各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和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下达垃圾调配指标,实现市、区和环卫所(车队、公司)对所辖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的调度和应急指挥,形成四级联动的管理体系。(4)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考核评价分析系统。针对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焚烧厂、填埋场分别制定考核标准,实现各区和各垃圾处理场(厂)电子化考核。运用大数据技术,对车辆运行数据、垃圾场计量和运行数据进行分析,建立分析预测模型,每月编制考核及分析月报,供应各级领导决策参考。

四、实现的功能

生活垃圾运输处理智能监管系统将积极利用先进的信息化科学技术手段,利用数字城管现有信息资源,重点围绕武汉生活垃圾运输处理管理的各个部位和环节,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监督,堵塞管理漏洞,提升管理效率。

1.视频监管统一接入,实现现场作业情况的远程实时监控。根据垃圾焚烧处理和垃圾填埋处理的特点,利用视频监控技术,在填埋作业现场、垃圾储存库、预处理车间、地磅房、炉料投放口、渣库、灰库等重要区域安装了摄像头,同时接入场(厂)方生产用摄像头,实现对垃圾运输车辆进出厂称重过程、焚烧状况、焚烧后的炉渣、飞灰固化、渗滤液处理、填埋作业情况等重要环节的24小时实时监控,并通过手动控制摄像头实现多方位监控,调取、回放、记录,随时掌握任意时段的垃圾处理情况,有效提高监管效率,及时全面掌握垃圾处理情况。

2.垃圾称重计量数据实时采集,实现垃圾称重过程的实时监管。通过统一各垃圾处理单位的称重系统,安装视频抓拍、车辆身份识别等系统,能有效保障垃圾称重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实时采集称重数据和视频信息,实现垃圾计量的远程实时监管,提供强有力的科技监管手段,强化防作弊功能,确保计量称重数据的原始性、真实性、准确性。同时按要求自动生成各类统计报表,提供丰富的图表分析功能和查询功能,为监管部门的工作和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3.多重信息实时共享,保障垃圾车辆运输调度顺畅。通过运用GpS技术与即时网络通讯技术,为市、区、所(车队、公司)、垃圾车辆、垃圾处理场(厂)构建信息互通的桥梁,形成分级调度管理模式,保障市级调配指令能及时有效地传达到区,各区结合本区实际情况分配辖区内各环卫所(车队、公司)的车辆去向并将指令信息传达到环卫所(车队、公司),环卫所(车队、公司)将指标分解落实到每辆车,确保辖区运输车辆将收集到的生活垃圾运送到指定垃圾场(厂)进行处理,提高生活垃圾运输车辆调配效率和准确性(系统运行管理机制见图2)。

4.建立车辆准入机制,加强对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的统一管理。由各区对辖区范围内的进场(厂)垃圾运输车辆主要运输的垃圾成分和运输资质进行审核,将车牌号、所属单位、车型等资料信息填报至系统,经市级备案批准后统一发放进场(厂)电子标签准予入场(厂)。同时结合厂区地磅身份识别系统,构建场(厂)区门禁系统,防止未经批准的垃圾车辆随意进场(厂),打乱全市的垃圾处理秩序。

垃圾场管理制度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全会精神为指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二十字方针和建设绿色、生态、富裕、和谐新农村的目标,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试点建设,按照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综合规划、科技帮扶的原则,实行市、县扶持,乡镇主抓,村组联动,村民参与,先行试点,逐年推进,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及自然村建立村庄环境卫生保洁队伍,添置相关环卫设施,形成长效管理制度,推行农村垃圾保洁及无害化处理。努力实现全市村镇环境卫生保洁“全覆盖”,改善我市农村行政村、自然村人居环境。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要求:按照省里统一部署,全市各地从今年第四季度起全面启动农村垃圾处理工作,明年基本落实到位,力争全市村庄垃圾收集率达到90%以上,垃圾处理率达到80%以上,20*年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规范推进,从而实现引导农民形成日常性的卫生清扫保洁习惯,形成农村垃圾的收集处理长效工作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促进农村环境有明显改善。

主要任务:1、建立健全行政村及自然村垃圾处理及环境保洁队伍。行政村委会班子落实专人负责。同时在行政村或自然村,按照每30~50户农户一名环境保洁员的标准,配备建立村庄垃圾清扫和环境保洁员队伍。保洁员工资待遇采取财政补一点、乡镇筹一点、社会赞助一点的办法解决。

2、添置和建设村庄环境保洁与垃圾处理基础设施。自然村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若干个垃圾箱,设立2-3个垃圾池,配备垃圾清扫工具和清运车辆。偏远和不能将垃圾集中运至乡镇垃圾填埋场统一处理的村庄,要就地就近建设简易垃圾填埋场。

3、建立健全村庄垃圾处理和卫生保洁制度。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建立健全村民卫生“门前三包”制度、垃圾简易分类制度、垃圾集中处理制度、环境卫生保洁督查考评制度等,确保农村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洁有章可循。

4、实行日常性的村庄环境保洁及垃圾无害化处理。今年先行抓好20*年629个新农村试点村和20*、20*年部分沿交通干线的试点自然村垃圾处理试点建设。采取符合本地实际和群众意愿的方式,教育引导村民群众对垃圾进行及时清扫,并将农村生活有机垃圾、无机垃圾、建筑垃圾及危险废物进行分类,有机垃圾倒入沼气池作原料,无机垃圾倒入垃圾箱或垃圾池,危险废物统一送危险废物处理处置中心处理。由村庄保洁员每天到垃圾箱收集一次垃圾,公共场所每周打扫2-3次,垃圾池垃圾每周清运1-2次,实行村庄就近就地填埋和喷药消毒无害化处理,或乡镇配备垃圾清运车统一清运到乡镇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三、运作模式

农村垃圾处理是一项涉及范围广、任务重、影响大的重要工程,针对我市农村地理位置、基础设施和经济实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农村行政村、自然村垃圾处理可分别采取户集村收村填埋、户集村收乡镇填埋、户集村收乡镇清运县区统一填埋等方式进行。乡村垃圾填埋场的选址,要经过规划、水利、卫生等部门参与,选择在村庄夏季风的下风向和不污染饮用水及地下水源的地方,距人畜居栖点800米以外,库容考虑*年左右,按照无害化设施要求建设。

1、城市近郊的村庄,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办法,采取户集、村收、乡镇统一运输至市垃圾处理场进行统一处理。

2、主要交通沿线及城镇集镇周边的农村,应充分发挥城镇垃圾填埋场或处理点的功能作用,采取镇村联动的方式,统一清理运送到乡镇垃圾填埋场集中处理。

3、边远农村,可以采取以行政村或自然村为单位建设简易、符合卫生消毒要求的垃圾填埋场进行自行填埋处理,或者进行无害化焚烧。

4、30户以下的小型自然村,鼓励打破区域限制,在各自然村设置垃圾池的基础上,以联村的方式,几村联合建一个垃圾填埋场集中填埋处理。

5、凡无条件或不适宜建设简单填埋场的村庄,采取户集村收集中运送到集镇垃圾中转站或垃圾填埋场进行集中处理。

四、政策措施

一是目标考核。市、县新村办将把农村村庄垃圾处理列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行督查考评和考核验收,定期或不定期督查指导进展和实施情况,并全市通报。乡镇要将村庄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洁工作列入村干部年度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奖勤罚懒,工效挂钩,真正使村庄垃圾处理工作有人管、有人抓。

二是财政支持。加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建立健全财政投入机制。各级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要结合本地实际,对垃圾保洁清运工作人员工资、村庄垃圾池建设、垃圾收集清运车辆配备、保洁工具采购、垃圾中转站和填埋场建设、有关设施的消毒维护管理等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引导农村建立完善环卫保洁、垃圾处理长效机制。

三是项目奖补。涉及农村环境卫生与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农项目,如农村改路、血防改厕、农村安全饮水、农村沼气、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要结合农村环卫保洁,给予项目倾斜支持。市级今年从新农村建设资金中调剂安排约200万元,按照每个试点村奖补5000元的标准,扶持400个左右新农村试点自然村建设垃圾处理设施。各县区、开发区也要整合项目,拿出专项资金扶持建设一批试点村,以点带面,带动面上村庄走上垃圾处理的长效路子。

四是部门帮扶。对于城镇及乡村垃圾处理场、填埋场建设所需用地指标由国土部门帮助协调落实。乡镇、村垃圾处理场、填埋场的建设设计由规划部门给予技术指导。城乡垃圾无害化处理由环保、市容、卫生、爱卫会等部门提供指导。农村可回收利用的垃圾由供销社废品收购部门负责回收。农村沼气建设由农业局负责技术指导和项目支持。

五是鼓励创新。鼓励各地探索创新,积极发展农村社区物业管理、能人、企业赞助资金投资村庄垃圾保洁等市场化管理的环境保洁模式,本着“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资金投资入股,参与村镇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等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实现农村垃圾处理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管理企业化、服务体制社会化的发展格局。各级政府做好指导、协调、服务工作,并在资金上给予补助扶持,给予其在土地、税收、水费、电费等方面优惠政策:减免征垃圾运输车辆的过路费、过桥费;以成本价供水,以农用电价供电等。

垃圾场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环境管理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城市人口在日常生活中产生或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垃圾的设施建设、收集处理、运行监督和宏观管理由市环卫部门主管,垃圾收集处理的环境管理由环卫部门和所属垃圾收集处理单位实施,收集处理费用由政府包办。环保部门除对垃圾处理场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监测监督外,没有对垃圾收集处理进行环境管理。垃圾环境管理行政部门、企业和公众都要参与管理。垃圾处理不仅关系到城市的荣誉,而且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的健康安全。在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如何实施有效的环境管理,成为城市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环境管理的思路

首先强化职能。应强化现有垃圾处理场的基础上,强化垃圾处理场的职能,赋予应有的权力,在人力、财力、物力方面达到部级卫生城市的要求,以适应城市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

其次分类管理。试点城市实行垃圾分类收集是提高垃圾环境管理水平的重大举措。垃圾环境管理实行资源化、减量化和无害化。垃圾分类收集既提高废品回收率又便于危险废物单独处置。垃圾混合收集,增大了垃圾资源化、无害化的难度。它具有一次性投入和运行成本低,以及对人员素质和技术数量程度的要求低的特点。垃圾分类收集有利于垃圾资源化、无害化,但垃圾分类收集增加了垃圾收集设施和垃圾运输车辆的数量,要求更多的单位和个人参与垃圾收集,增大了环境管理的难度。

垃圾基本上分为有机垃圾、危险物质和可回收垃圾三类。上海将垃圾分三类:一是有机垃圾,即在自然条件下易分解的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二是干电池等危险废物;三是废纸、塑料、金属等可回收的垃圾。垃圾分类收集要坚持“无害化、资源化”的原则,应鼓励废物回收和综合利用。生活垃圾环境管理应从源头抓起,逐步过渡到垃圾收集企业负责社区、小区、居民住宅等源头的生产垃圾收集工作,避免多头管理,多头收费。垃圾收集和运输应密闭化,防止暴露、散落和滴漏。鼓励采用压缩式收集和运输方式。尽快淘汰敞开式收集和运输方式。结合资源回收和利用,加强对大件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应当以各地经济能力、社会条件、分类收集现状和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基础,合理安排垃圾分类收集环境行政管理、企业环境管理和公众参与管理措施。

再次政策指导。环境行政管理是按国家的垃圾分类收集的环境管理政策,组织开展城市垃圾分类收集法规、政策调研。要制定适宜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政策,加强对城市环境管理的引导。推行垃圾分类收集,研究开发适合我国的垃圾处理技术,推进垃圾处理的产业化。第四全民参与。城市居民、单位必须按照所在地环境卫生主管部门规定的时间、地点和方式排放生活垃圾,积极配合有关单位进行分类收集。只有社会形成了封闭的“分类收集——再利用——消费——再分类收集”的资源循环利用环,建立起完整的系统,分类收集才可能持久。

二、环境管理的途径

一是填埋。填埋是现阶段我国垃圾处理的主要方式。大多数垃圾填埋方式都是简易填埋,忽视了处理中的环境管理。填埋导致的大气污染、水污染等二次污染严重。卫生填埋是垃圾处理必不可少的最终处理手段。兴建填埋场应当实施三同时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监测制度。二是堆肥。食物垃圾约占生活总量的1/3。食物垃圾和其他一些有机垃圾具有分散、量大、处理困难、容易污染环境的特点,对其集中处理,如堆肥,不仅减少了垃圾污染,而且与其他垃圾成分分离,加快了垃圾分类,有利于城市生活垃圾的全面处理。但堆肥易造成地下水污染,发酵不成熟堆肥效果不理想;堆肥产生大量甲烷,处理不好可能引发爆炸。堆肥场所应远离地下水源地,易通风。三是焚烧。焚烧的成本很大,在我国应用不普遍。焚烧易产生局部大气污染。四是再生。加工处理二次利用。

三、环境管理的措施

我国大中小城市基本配套建设了垃圾清扫、收集、贮存、运输和集中处置设施、场所,大多数城市实行了城市生活垃圾集中处置,少数城市正在实施垃圾分类收集制度。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集中处理中的环境管理措施一般为“四结合”模式:与源头控制、产生控制相结合;与收费管理等经济刺激手段相结合;与行政处罚相结合;与提高环境卫生管理与环境保护相结合。

垃圾场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三峡库区城市垃圾处理场市场化

1三峡库区城市垃圾处理场现状

三峡工程举世瞩目,随着2003年6月15日三峡工程“135”水位的成功蓄水,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又一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从笔者在库区实地考察的情况来看,由于长期以来的不良习惯,随意沿江堆存或倾倒垃圾现象普遍。长江、嘉陵江沿岸有垃圾堆放点约605处,生活垃圾存放量在175m水位以下约300万t。目前库区城市生活垃圾总量超过200万t/天,生活垃圾机械清运程度低,各区县仅为30%~40%,无害化处理率仅为8%,处理方式多为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产生的大量垃圾渗滤液,一经进入库区江河,不但直接污染长江水质,而且还会沉积为底泥,形成底泥污染,严重威胁库区水体安全。同时,由于“135”蓄水后,库区水位上升,流速减缓,污染物扩散能力降低,水体自净能力减弱。为了控制库区污染和防止水体发生富营养化,三峡库区垃圾处理势在必行。

党中央和国务院相当重视三峡库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城市垃圾处理,到2003年,国家已投资在三峡库区共建成了垃圾处理场20座,处理规模7030t/天,投资2.64亿元。并制定了库区未来几年垃圾处理场的建设规划,2003~2005年,库区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1座,处理规模285t/天,总投资1.4亿元;沿江22个集镇建立垃圾处理场,处理规模380t/天,投资1.2亿元;2006~2010年,建成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场2座,规模

1000t/天,投资4.04亿元;建成重点集镇垃圾处理场71座,处理规模5000t/天,总投资约1.5亿元。

但从库区已建成的丰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和秭归城市垃圾处理场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库区城市垃圾处理场的运行却不如人意。丰都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和秭归城市垃圾处理场分别由国家投资7216万元、2271.8万元,于2003年6月20日、2003年5月26日建成并投入试运行,但都因无运行经费没有实际运行。当前,库区沿江的垃圾处理场如雨后春笋般地建起来了,但运行不良,工作效率低下,有的时停时转,有的根本就不能运行,使很多刚刚建成的垃圾处理场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因此,笔者认为,三峡库区政府不能仅仅把三峡库区的垃圾处理看成是一个垃圾处理场的建设问题或是一个政府形象工程,而是要根据三峡库区垃圾处理场运行过程遇到的实际问题,制定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垃圾处理场的运行机制,最大限度地发挥垃圾处理场在三峡库区生态环保中的作用。因此,研究三峡库区城市垃圾处理场市场化运行机制,对解决库区污染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2三峡库区城市垃圾收集、处理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2.1垃圾处理技术落后

三峡库区的现有垃圾处理场存在选址不当、规模偏大、易造成二次污染等问题,使得垃圾处理工程可行性差,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均达不到预期目的。

2.2管理系统不完善

三峡库区垃圾收集、储运系统缺少,需进一步加强环卫设施建设,为保证居民健康、改善城市环境卫生及城市市容,“垃圾处理规划”应系统地将城市生活垃圾的管理、收集、运输和处理等各个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高效完善的现代化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

2.3管理体制落后

将生活垃圾的处理视为公益事业的传统观念,使得全社会都认为垃圾处理是政府的事情,而传统的体制更加强化了这种观念。长期以来,城市垃圾处理由政府投资、运营,政府每建成一座垃圾处理场就背上一份财政包袱,使政府的财政负担日益加重,这已成为国内众多城市政府面临的难题之一。虽然库区有的区县,如奉节县,指令当地建委建立公司,专门经营垃圾收集、处理,但仍不能从根本上摆脱政府的责任。如果不改革现有的观念和体制,即使国家全额投资建成了垃圾处理场后移交给地方,其高额的运行费用库区各区县也将无力承担,最后被迫停运,见不到垃圾处理能力发挥效益。

2.4城市垃圾处理费征收困难

根据“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城市居民作为排污者,应对自己造成的生活垃圾治理承担经济责任。重庆市出台的城市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即自2000年5月1日起,向城市居民每月每户收取垃圾处理费3元。收取的这些资金将专款用于城市垃圾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但从库区实际了解到的情况来看,垃圾处理费的征收很困难,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处理场的运行经费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收费涉及面不全,无法保证垃圾处理的正常运行;二是由于城市中流动人口众多,使现行的收费渠道无法保证垃圾处理费的足额征收;三是每户人口数各异,老百姓认为按每户征收处理费有不合理的地方,产生了对处理费的征收的抵触情绪。

3三峡库区城市垃圾处理场市场化运营模式的构想

笔者以为,解决前述问题的办法是实行“谁污染谁付费,城市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行”。所谓垃圾处理场市场化,是指专门从事垃圾处理设施运营或垃圾治理业务的企业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委托,进行垃圾处理设施专业运营或垃圾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实行社会化有偿服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承担委托责任,保证垃圾处理设施正常运行和污染物达标排放。其实施方法是:

(1)对可以实行集中治理的城市工业、生活垃圾,实行集中治理,规模经营,以减少投资和运行费用,以利于提高管理水平和便于监管。

(2)“城市垃圾处理市场化运行”,实行企业化经营,可由政府主管部门主持招标或招商引资,鼓励企业、个人和外商投资经营,制定合理的收费标准,使垃圾处理场也有产值(像其他服务行业一样),也有略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利润,能够正常维持简单再生产和一定的积累扩大再生产。

(3)“谁污染谁付费”,污染交由集中治理的单位则按污染当量出钱,实行计量收费,企业污染由企业负担,居民污染由居民负担,居民按每月每人收取,政府职能则是通过招标、招商建立城市垃圾处理场,给予政策扶持和监督管理。

国际经验表明,实施垃圾处理场的市场化运营能从根本上解决过去传统模式所带来的弊端。实施垃圾处理设施的市场化运营一方面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政府的环保问题,运营公司的综合管理能力和技术优势能确保垃圾处理场切实发挥作用,避免因管理和技术原因关停;运营公司专业化、网络化的检测手段,标准化的检测程序保证了排放渗滤液的水质得到准确监控,杜绝了二次污染事件的发生。另一方面,运营公司也可以根据垃圾处理设施的状况及自己的情况采用不完全承包、半承包、完全承包等不同的承包方式来降低风险。

4三峡库区城市垃圾处理场市场化运行对策建议

4.1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库区居民的环保意识

库区居民的环保意识有待加强,从我们在库区各县发放“三峡库区居民环境意识调查问卷”了解到,库区居民认为“135”蓄水后,长江水变清了,水体质量变好了占61.9%,认为水的质量变差了占21.3%,认为水体质量无明显变化占16.8%。从这些数据来看,库区人民都具有很朴素的环保意识,但对当前库区环境特别是水环境与我们的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之间的关系认识严重不足。因此,库区各级政府的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力度,广泛深入地开展多层次的宣传工作,提高库区人们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增强库区水质保护的意识,形成加强环境投入和环境管理的共识,同时也能增强居民对垃圾处理市场化的理解和支持,提高库区居民对征收垃圾处理费的心理承受能力。

4.2转变观念,进行城市垃圾处理业的管理体制创新

目前,库区政府一定要抓住库区大量城市(镇)垃圾处理场建设的机遇,从机制改革入手,明确管理模式,使库区的垃圾处理场建成之日起就是真正的企业,按市场机制运行,彻底解决困扰我们多年的“政府治污,收效甚微”的问题。政府干预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府及其相关管理部门要建立起面向市场的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合资、合作、股份制、bot等多种方式的投、融资渠道,推进垃圾处理的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要把环境管理中的具体事务分离出来,强化宏观调控职能,弱化微观事务管理,管理方式从以“项”(具体的项目)为主转到以“向”(工作目标和方向)为主上来,从而促进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4.3政府对城市垃圾处理场应给予政策扶持

政府对城市垃圾处理场的优惠政策主要有:①提供优惠条件,如廉价或无偿地皮,允许其综合利用开发;②制定城市垃圾治理收费标准,并立法保障企业收费收入,保证城市垃圾处理场有高于社会平均水平的利润,使城市垃圾处理场能够正常经营和生存,并能获得相应的发展,满足环境管理的要求。这一条很重要,因为库区有的城市垃圾处理场已经建好,但因运行费来源未解决而不能正常运转,个别厂甚至因此而停产;③对城市垃圾处理场实行减免税;④对城市垃圾处理场的用电或发电并网给予优惠;⑤建立环保资本市场,鼓励中外企业、个人投资经营城市垃圾处理场,谁投资谁受益,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收益,建立自主投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良性机制;⑥把发展环保产业作为剌激内需,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在国债投入、信贷、证券、基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4.4建立和完善库区城市垃圾处理的相关政策和法规

现阶段,三峡库区对于垃圾处理的政策和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甚至还有空白。没有建立公平合理的“污染者负担”和“受益者补偿”原则。缺乏统一的收费标准、市场规范和部门管理,使得库区的垃圾处理出现垃圾收集与垃圾填埋的脱节,垃圾处理场渗滤液处理与污水处理厂之间缺乏协调等问题,妨碍了库区垃圾处理场的正常运行。因此,我们必须尽快制定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用法律的形式将城市垃圾的管理列入城市建设规划之中。库区垃圾有了管理依据,明确了治理目标,政府机构就可以强化垃圾处理,保证三峡工程的顺利建设、运行,确保库区人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与工作环境。

参考文献

垃圾场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城市规划;城市垃圾;管理对策

Fromtheperspectiveofurbanplanningdiscussescountermeasuresofurbanlivinggarbagemanagement

【abstract】alongwiththedevelopmentofthecityinrecentyears,citylifegarbageprocessingisincreasingrapidly,andtheexistingformofurbanlivinggarbagemanagementhashighlightedmanyproblems.thispaperreviewsthepastpresentsituationofmunicipalsolidwasteinChina,andbasedonthetruthofpresentstage,fromtheperspectiveofurbanplanninglaws,regulationsandmanagement,itanalysisandsummariesthecurrentmanyproblemsthatourcountryexistsincitylifegarbagemanagement.FromtheurbandevelopmentandmanagementofurbanlivinggarbagethatweputforwardsomecountermeasuresorSuggestionsonthemanagement,andprovidethereferenceandinsightsforthepresentmunicipalsolidwastemanagementandotherrelevantgovernmentdepartments.

【Keywords】Urbanplanning;;Citygarbage;;management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城市生活垃圾已成为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建立“生态型城市”的一大阻碍。据统计,我国大约有2/3的城市已经处在垃圾的包围之中。同时,城市垃圾排放量快速增长,导致许多城市旧的垃圾填埋场提前封场,由于土地资源的稀缺,已经很难找到新的垃圾填埋场地;此外,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展,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长,原来偏远的垃圾填埋场已经悄悄地走进了城市,在垃圾场附近出现了小区。[1]此外,近几十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城市土地利用紧张,进而引发相当一部分市政设施建设用地被缩减或吞噬,城市生活垃圾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1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现状

1.1城市生活垃圾容量逐年增加

城市生活垃圾,是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视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固体废物,不包括工业产生的废气物。据官方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达到52.57%,巨大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城市生活垃圾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长,产生大容量的城市垃圾,给城市管理者增大了不小难度。

1.2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机构以传统处理方式为主

解决垃圾问题的目标是将垃圾减容、减量、资源化、能源化及无害化处理。[2]目前在我国广泛使用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有填埋、焚烧,堆肥3种。垃圾填埋仅仅是单纯的覆土填埋,所产生的填埋气、渗滤液会造成环境污染。与填埋处理相比,焚烧处理具有占地少、厂址选择易、处理周期短等优点,但我国焚烧处理技术还比较落后。而堆肥则是利用自然界的新陈代谢作用分解微生物,由于堆肥产生的成本和产品销路问题在我国并未广泛运用。

1.3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复杂化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产品的多样化以及消费方式的改变,城市生活垃圾成分呈现复杂化趋势,这无形中给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带来了困难,单纯的运用传统处理方式已无法解决。

2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

城市生活垃圾从城市规划角度讲,属于市政设施,也就是市政专项规划。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不仅是城建环卫部门的职责,同样与城市规划管理部门不可分割。就目前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不同角度总结了以下几点问题。

2.1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存在缺陷

关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我国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办法》以及宪法相关规定和地方法律条文、条例。我们从主干法到辅助法来看,都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从上到下整个法律并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而在规定的内容上,大多以条文、原则等形式出现,并没有具体明确的惩罚措施等刚性条款,这给一些相关部门和垃圾处理企业以可趁之机。

2.2相关管理责任部门过多,权属并未明晰

在我国现行的管理体制下,与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有关的部门有住建局,负责制定规划、相关政策、法规等、条例、行业技术标准规范等;环境保护局负责对垃圾处理方案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包括选址、处理设施、处理过程、产生后果等;环卫管理局的工作主要是负责城市的生活垃圾清扫、收集、处理、处置以及具体治理项目的立项、建设和组织项目的实施等。[3]这三个部门与其是相互配合,互相促进,倒不如说是互相推卸责任,各自为政,因为部门太多,权属不清给相关部门执行任务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2.3资金不足,城市生活垃圾设施建设存在问题

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管理作为城市公用事业,具有公共品属性,其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政府几乎担负了所有的费用,这已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垃圾产量的处理需求。

此外,城镇人口的激增,城镇建设用地的紧张,一些城市的垃圾处理厂或填埋场在选址上不合理,用地不足,并不符合城市规划用地相关规范,如此不仅带来了环境的污染,整个垃圾处理设备也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垃圾处理量。同时,一些中小城市在市政建设上跟不上城市发展需要,设施数量不足、老化等。

2.4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流程存在问题,缺乏监管

目前,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机构主要为政府组织和一些相关企业,在处理垃圾过程中,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化的流程,尤其缺少“预处理”这一重要环节,直接进入填埋场或焚烧场。与此同时,相关责任部门没有发挥监管的作用,成为一种政府不管,企业不顾的局面。

2.5公众环保意识薄弱

在每个城市的街道上或者社区、小区内部都有垃圾分类的垃圾箱(桶),试问有几个市民是按照垃圾分类丢放的呢?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和处理不仅仅是政府部门的事,更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公众环保意识缺乏,以及很多市民不懂垃圾分类标准,这给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垃圾的管理必须从源头抓起,源头没做好,后续举步维艰。

3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对策及建议的提出

根据以上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存在的问题和我国城市发展的实际状况,笔者一一对应,提出了几点管理上的对策和建议。

3.1现有主干法的基础上完善地方法律法规,增加刚性条款

以目前的体制下,主干法很难跟进和完善,我们可以从地方法律、条例上完善。根据每个城市的市情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实效性较强的地方法规,增加必要的刚性条款,加大惩处力度,通过立法将垃圾分类、收集、转运、回收利用等问题法律化,使公民遵守有关法律。但在制定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必须征求民众和利益部门的意见,形成有效的,能够实施的法律条文。同时,在收费体系上我们可以对企业和居民征收一定的垃圾处理费用,这不仅可增收财政收入,还可在市民、企业和政府间建立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

3.2简政放权、明晰权属部门

由于目前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利益部门较多,我们可以在照顾全局的情况下,针对每个城市具体实情对相应部门进行必要的整顿,精简部门,一定程度的放权,明确规定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主管部门和下属部门,削减相应平级部门在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上的权利,做到权属统一;形成主管部门领导,下属部门监督、执行的上下体制。

3.3引入市场化运作,规范和更新城市生活垃圾设施

要想实现城市生活垃圾的综合管理,必须以政府为治理垃圾的引导者,企业为治理垃圾污染的推动力,公民为治理垃圾污染的主力军。[4]我们应该以“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为主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模式,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始终是公益事业,应以政府为引导,让市场介入,成为垃圾管理的先行者,在这整个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指导和监管的作用,不能让企业受市场盲目性和利益的驱使。

此外,在城市生活垃圾设施建设方面,我们必须遵守城市相关规划,以规划为准,规划先行。对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厂和填埋场的经营模式我们可以采用Bot模式(建设-运营-移交),市场化的运作,不仅解决了城市生活垃圾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还能起到有效的管理和实施作用。

3.4引进先进管理技术,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流程的科学化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和处理技术起步较晚,与欧美国家差距较大。政府应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对环卫技术开展研究和开发,并积极的对技术成果进行转化。此外,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流程的监管,在每个处理环节应达到科学化标准,尤其实行预处理环节的分类收集和运送,不管运用什么技术处理垃圾,预处理是必不可少的。

3.5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当前处理垃圾的国际潮流是“综合性废物管理”,即倡导全民参与“三R”行动:垃圾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回收利用(Recycle)。[5]公民是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主力军,政府应广泛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向公众宣传生活垃圾处理和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增强公众的参与意识。不仅如此,公民应参与城市生活垃圾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采取听证制和参与制,让公民为城市生活垃圾管理建言献策。

4结语

形成科学有序的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随着社会的发展,相应的管理体制会得到改善。但就目前而言,我们可以做些努力。本文根据我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立足实际,从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行政管理体制、市场化操作、管理技术等方面阐释了解决管理问题的一些措施或建议。但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不仅要从管理上改变,在垃圾的产生源头和处理环节我们同样不容忽视,以及公众的参与程度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李宇军.中国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改进方向的探讨[J].中共福建省党委校学报,2008,25(4):16—21.

[2]张英民.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现状与管理对策[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2):389—396.

[3]韩德培.环境资源法论丛(第一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5.

垃圾场管理制度篇9

宁波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市、区(县)分级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各县(市)、区城市管理(建设管理)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建筑垃圾的处置管理工作。

《城市建筑垃圾管理规定》(建设部139号令)颁布实施以后,宁波市城市管理局(甬城管一[XX]232号)依法对城市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及经营服务企业实行许可管理;宁波市建设委员会(甬建市发[XX]402号)对城市建筑垃圾的运输、处置及经营服务企业实行市场准入管理,凡从事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必须取得城管部门颁发的《城市建筑垃圾经营服务企业资格证书》;对建筑工地市容环境卫生管理采取签署责任书和预收卫生保洁费用的措施。对全市渣土运输车辆的实施密闭改装管理工作,目前其相关政策正在报批。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调剂利用回填为主,目前宁波市还没建设有专用建筑垃圾消纳场地。

二、镇江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镇江市(地级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统一管理模式,城市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其直属单位镇江市特种垃圾管理处(全民事业单位)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管理工作。在管理体制上从有利于建筑垃圾管理出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市公安局交巡警支队机动大队成立四中队,6名干警与渣土管理处合署办公;市城管行政执法支队成立直属三大队也与渣土管理处合署办公。这种管理体制,加大了管理力度,融管理、服务和执法于一体,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

镇江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地方性法律法规相对比较健全,制定了《镇江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管理的暂行办法》、《镇江市城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和特种垃圾管理规定》、《<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准运证><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证>使用暂行规定》、《镇江市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业务工作规定》、《镇江市渣土运输行业行为规范》、《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车辆安装使用gps全球定位系统暂行规定》等10多个规范性文件。对建筑工地的监督管理方面,要求各施工工地出入口路面必须硬化处理,配备洗车(洗轮机)设备,并确定一名卫生监督员,不经监督员同意,车辆不准出场。同时采取预收一定数量的卫生保洁费用,以利于开展监督考核。

XX年,镇江市对从事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实行密闭装置的改造,由市政府办公室牵头,市城管局、执法局、公安局、交通局、环保局、质监局联合下发通告,提出具体工作要求。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市政府还决定,采取优惠的鼓励政策,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车辆改造的,市政府给予经费补贴。全市120余辆建筑垃圾运输车辆,市政府共补贴40多万元。同时为了遏制建筑垃圾运输车辆乱弃土偷倒行为,对车辆利用gps全球定位系统实施全程监控。

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管理工作方面,主要以调剂利用回填为主,目前镇江市政府还没建设有专用建筑垃圾消纳场地。目前,镇江市从事建筑垃圾处置施工单位有18家,其中主城区有5家。主城区有建筑垃圾弃置场4家。为了加强行业管理,镇江市于XX年12月经市民政部门批准,成立了镇江是建筑垃圾处置协会,经过2年多的引导和强化,其行业自律管理步入健康有序的发展轨道。

三、南京市建筑垃圾管理情况

南京市城市建筑垃圾的管理模式为市、区(县)两级级管理模式,市市容管理局是全市建筑垃圾处置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南京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全民事业单位)受南宁市市容管理局委托,依法按照《江苏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南京市市容管理条例》、《南京市建筑垃圾和工程渣土处置管理规定》、《南京市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规定》等法律、法规的要求,负责对全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情况进行日常检查、监督、指导、协调工作。主要包括:负责渣土的产生、运输、消纳和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处置的管理;制定全市渣土管理的发展规划和日常工作计划;负责全市渣土管理信息收集、统计及上报工作;指导、协调、检查各区渣土业务管理工作;负责南京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的处置核准,核发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准运证;负责南京市建筑垃圾、工程渣土处置场的设置审批;并依法对渣土处置违章行为进行查处。

南京市对市区建筑施工工地的监管力度大,对市区主要施工工地的出入口均安装设置无线视频监控设施,对施工工地出入口路面硬化、进出车辆冲洗和保洁行为实施监管。

在建筑垃圾工程渣土运输车辆监管方面,南京市于XX年已经实施渣土运输车辆密闭化改装、和市场准入管理工作,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渣土运输行业自律管理规范。

XX年年11月22日,南京市政府颁布实施第262号人民政府令,进一步规范渣土设置场的审批和监管,以奖励的措施鼓励部门、单位和广大市民对规定的实施进行监督,加大了建筑垃圾处置监管力度。与此同时,在建筑垃圾消纳处置(调剂)管理方面,南京市固体废弃物管理处制定了渣土(泥浆)处置场的审批条件及标准、渣土处置费补偿标准及审批规定,使渣土(泥浆)消纳处置场的审批和监管工作更加规范化。

四、意见和建议:

综合这次考察的情况,3个城市在建筑垃圾处置管理方面的管理模式、体制合理,相应的建筑垃圾处置管理职能明确;建筑垃圾管理相关政策法规比较健全,都有一个互通的建筑垃圾核准信息监控平台和有效的联动机制。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为逐步做好建筑垃圾处置管理工作,建议:

1、建立健全建筑垃圾处置核准信息互通监控信息平台,同时制定出台建筑垃圾运输市场准入管理规定并组织实施。促使我市城市建筑垃圾排放、运输、消纳处置核准和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化。

2、筹备成立建筑垃圾运输企业协会,并建立一个建筑垃圾(土石方)回收调剂利用交易平台,通过引导和行业自律,促使城市建筑垃圾(土石方)的回填市场行为进一步规范化。

垃圾场管理制度篇10

一、我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现状与成效

经过实地考察、现场走访、座谈交流,委员们认为"十一五"以来,我省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已进入初步探索阶段:一是政策法规和规划目标初步确立。省市连续出台了一些法规、政策性文件,提出了推进目标,各级都把抓好垃圾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利用列入"十三五"规划。二是以填埋为主体的项目建设稳步推进。着力推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已建成运行的市、县级生活垃圾处理场(厂)99座,其中卫生填埋方式94座,快速生化制肥4座,焚烧发电厂1座,无害化设施处理能力达到2.5万吨/日。三是城市日常保洁得到加强。城市环卫保洁队伍健全,清运体系运转正常,基本做到日产日清,2015年规范化处理生活垃圾已达到745万吨,城市和县城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十五"末的38%提高到现在的85.4%.四是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初见成效。2015年4月咸阳市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垃圾分类示范城市,日处理100吨的餐厨垃圾处理项目正在抓紧建设中,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综合处理厂于2015年9月开始运营;渭南市从2014年作为省级试点城市开展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德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运用自主研发的生活垃圾快速资源化处理技术,对城市生活垃圾在终端进行快速、清洁、资源化处理,日均垃圾处理量为200吨,资源回收率超过95%;洁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对餐厨垃圾进行生物处理,较好地实现了垃圾的资源化再利用。这两项新技术都体现出理念的突破和科技创新的力量。

二、我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存在的差距与问题

近年来,我省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上取得一些进展,但整体工作仍处于起步阶段,分类处理工作相对滞后、推进困难。

1、体制滞后,"九龙治水"难奏效。垃圾分类工作是系统工程,贯穿于源头分类、过程分类、收集运输、资源利用和终端处理等多个环节。尽管2011年国务院文件已经明确了住建部门负责城市垃圾处理行业管理,牵头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重大问题,但是我省在城市垃圾分类处理体制中,各有关部门没有形成合力。尚未确立住建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作配合的协调机制,尚未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治理模式,尚未形成市际合作、县区联动的运作方式。因此导致成果难以推广,设施难以共享。

2、规划滞后,垃圾资源难利用。各级政府对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缺乏深入细致的调研、分析和顶层设计,系统性方案和长期性措施的谋划处于起步阶段。战略布局不清晰,缺乏专项规划。对促进源头减量、推进垃圾分类、加强资源利用、完善收运网络等缺乏项目规划,对垃圾分类处理方式及技术路线的多元化研究不够。在城市规划中,未按照需求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进行同步规划布局,致使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明显不足。如西安市江村沟生活垃圾填埋场是城区唯一的一处生活垃圾消纳场所,自1994年建成并投入运行,至今已实际使用20年。西安市生活垃圾产量连年增加,按目前的日处理规模,江村沟生活垃圾填埋场仅能再填埋6—7年。后备垃圾填埋场还没有规划。

3、建设滞后,无害处理难落实。目前我省生活垃圾末端处理工艺低级、单一,采用卫生填埋方式的约占总量的96%以上。未经分类的混合垃圾卫生填埋方式不仅导致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臭气、臭水难以控制,尤其是夏季,填埋场附近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周边居民怨声载道。有近1/2的填埋场渗滤液处理采用回喷蒸发的落后工艺,加重了垃圾场区域环境的污染,产生的二次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有近2/3的填埋场作业机械配套不到位,影响垃圾堆体的稳定,缩短了垃圾场的使用年限。垃圾处理设施建设项目,中省补助资金约为项目总投资的50%,市县普遍存在建设资金不足、施工单位垫资建设等问题。由于缺少社会资金投入的相关政策法规,对社会资金的参与没有有效的引导。融资模式单一,单靠政府投入,财政压力大。项目建设用地难协调,有的项目即使被列入"十二五"规划,也因投入不足、选址困难等因素迟迟未能动工建设。诸多新技术的应用还未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有的市在垃圾分类处理的设施建设上,依然还在选用以落后的填埋和焚烧技术为主的项目。

4、管理滞后,源头减量难实现。随着城市规模扩大、人口增加,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呈上升趋势。统计表明,西安市垃圾产量由2011年的4200吨/天增长到2015年的8000吨/天。尽管目前在城市随处可见标有"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字样的垃圾桶,但现实情况仍是"前期分类不到位,后期处理大锅烩",生活垃圾的减量效果很不明显。企业的垃圾减量意识不强,包括产品的过度包装等也直接影响着垃圾的源头减量化。加之近几年受经济下滑影响,上游产业的萎缩对下游回收的钢铁、玻璃、塑料等物资需求量大大减少,回收利用行业萎缩,给城市管理带来压力。

5、法规滞后,标准缺失难分类。2015年省人大颁布了《陕西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但是由于缺乏各地政府相关的配套政策,对垃圾分类缺乏系统的标准,在分类投放、分类储存、分类运输、分类回收、分类处理各方面企业和公民应承担的义务没有细化,没有上升到法律的层面,因此在操作层面缺乏依据,在工作中无法实施,缺乏强制约束力。

6、宣传滞后,市民观念难改变。由于终端处理设施的缺位,导致在宣传教育中无法形成有效的引导措施。居民对垃圾分类的重视程度不高,知晓率和分类正确率较低,传统习惯主导着现实生活。对如何从源头上做到垃圾减量的宣传还不够,缺乏从经济利益、习惯养成上调动居民进行垃圾分类、垃圾减量的有效措施。

三、国内外垃圾处理的实践与经验

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看,在较好的分类基础上,生活垃圾处理的技术路线主要是:德国针对生活垃圾乃至工业垃圾的焚烧或机械、生物处理等特种设备被广泛运用,德国全国范围内仍在运行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已由1972年的5000个减少至160个;美国的生活垃圾焚化厂从171座减少到目前的102座,并从1995年起再没有新建过一座垃圾焚化厂;在日本,采用最多的方式就是建立垃圾焚烧发电厂。日本垃圾焚烧厂的数量占全球的70%,60%的城市固体废弃物通过焚烧处理。但是,垃圾焚烧的后果是,上世纪90年代,日本空气中测得的二噁英水平竟是其他工业国家的10倍,空气与土壤的二噁英含量均严重超标。因此,日本人将垃圾处理的重点转移至怎样减少制造垃圾。自2000年起,日本先后颁布实施了《家电回收法》、《食品回收法》等与垃圾减量相关的法律,以个人和家庭为单位,从源头上减少垃圾,实行垃圾分类。

目前国内一些发达城市开展了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和前期准备工作,取得一些初步经验。如广州市生活垃圾"定时定点"分类投放模式,是居民在家中做好前端分类,然后在规定时间里自行将垃圾拿到垃圾分类定时定点投放点投放;通过组织再生资源回收公司"收编"收购废品的人员,到社区、住户家庭收购回收物品,在垃圾分类市场化道路上取得成功实效;针对生活垃圾中占比较多的餐厨垃圾,广州把兴建现代化餐厨垃圾处理设施作为重点。上海市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主要是让市民树立干湿分类的理念,推进垃圾干湿分类,便于终端分类处理。福建厦门从清洁楼改造、运输车辆配套、终端分类处理入手,打造全程分类收运、处理体系。小区垃圾桶上标注了"干垃圾"和"湿垃圾",清洁楼设有两个安装干垃圾的压缩箱和一个安装湿垃圾的压缩箱,湿垃圾的压缩箱采用全封闭的箱体,实现单独运输,不再与干垃圾混在一起。

四、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意见与建议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对推进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提出了明确要求,今年2月中国共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营造城市宜居环境,加强垃圾综合治理"作出了部署,近日国家发改委、住建部联合了《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为做好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必须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企业运作、群众参与的局面,扎实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

1、理顺管理体制,夯实工作责任。各级政府要转变工作理念,树立垃圾是重要资源和矿产的观念,在思想上实现从粗放管理向微循环精细化管理转变,从增加处理规模向提高质量和水平转变,从关注末端向全过程管理转变,从立足无害化处理向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举转变,建立多方面共同参与的垃圾治理模式。住建、环保、发改、科技、工信、财政、国土、商务、农业等相关部门要明确部门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尽快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和市际县际合作共享机制,加强管理,严格考核。

2、合理规划布局,做好项目设计。按照国家"到2020年底,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5%以上"的要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做好城市垃圾分类处理专项规划,统筹安排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处理建设项目,搞好顶层设计,研究确定系统性推进方案。把垃圾分类处理规划与城市总体规划、老城区改造及新城区建设规划同步考虑。坚持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垃圾分类处理可在西安、宝鸡、咸阳、渭南等大中城市率先实施,5年内实现设区市城区全覆盖,各市应针对每座城市的人口数量和生活垃圾产生量,做好规划设计,科学确定处理方式、规模和数量,选择好技术路线。宜先在管理正规且便于管理的机关单位、农贸市场、商场、校园、酒店宾馆、物业小区等单位(小区)开展垃圾分类示范,保证分类垃圾得到分类处理,并通过分类处理体系建设促进垃圾分类长效化。

3、依靠科技创新,推进综合治理。注重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整个过程中的运用和提升。扶持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高科技、创新型企业,推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构建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体系。科学制定垃圾强制分类办法,对有害垃圾、易腐垃圾、可回收物、特种行业废弃物实行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对现有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实行升级改造,推广压缩式收运设备。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探索线路优化、成本合理、高效环保的收运新模式。积极支持和推广德兆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业胃"快速处理技术,集成多种处理技术,实行分类处理、循环利用,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填埋量;对于餐厨垃圾,先做到干湿垃圾分类,推行厨余垃圾家庭粉碎处理,推广应用洁姆环保生物处理技术,配套建设现代化餐厨垃圾处理设施。认真解决好填埋场渗滤液综合处理和焚烧发电厂二噁英污染问题,确保达标排放。淘汰或避免新建已经被实践证明不能再用的落后的处理技术及设施。西安是国际化大都市,必须走科技创新之路,率先高标准解决大城市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