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医院卫生应急年度工作总结十篇医院卫生应急年度工作总结十篇

医院卫生应急年度工作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2:14

医院卫生应急年度工作总结篇1

一、2016年上半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2016年6月,修订了《市卫生系统防涝应急预案》,6月制定下发了《市卫生系统反恐怖卫生应急及医疗保障应急预案》。目前,市卫生局共制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总体预案4个,专项预案15个。3月,卫生局制定了《2016年市卫生系统应急演练工作计划》,拟定了《市鼠疫疫情应急处置演练脚本》。6月12日,市卫生局组织卫生执法监督所、市疾控中心、市人民医院、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庙尔沟乡鼠疫防治点开展了鼠疫爆发疫情应急处置模拟演练,参加演练17人,市卫生局、疾控中心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24人对演练进行了现场观摩。各市直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了以地震逃生、消防安全为背景的应急演练。初步统计,卫生系统各单位共开展应急演练23次。

(二)应急管理体制建设

根据人员变动,及时调整了由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各医疗卫生单位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市卫生局应急管理办公室设在局医政科,兼职人员2名负责卫生系统应急管理工作。各市直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成立了本单位应急管理组织机构,设分管领导1名,应急兼干1名负责本单位应急管理工作。

(三)应急管理机制建设

为进一步做好传染病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时间预警监测工作,市卫生局进一步完善以市疾控中心为龙头,市直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的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网络。市直医疗机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配备直报专用电脑和网络设备,为进一步加强卫生系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送工作,规范卫生系统突发公共事件消息报告和处置程序,确保卫生系统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反应迅速、处置及时,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市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的通知》和《市卫生系统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报告制度》的要求,各单位认真坚持24小时值班制,做好日常值守应急和信息汇总工作,进一步提高信息报告的效率和质量。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疫情网络直报人员实行24小时值班制,开通疫情电话,随时接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的上报。卫生局机关及卫生系统各医疗卫生单位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及领导带班制,及时处理各类卫生应急事件。卫生局按照市应急办的要求,认真落实突发事件日报告和零报告制度,坚持每日定时报送,无延误报送现象发生。

(四)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2016年,市卫生局组建了卫生系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业队伍,医疗救援队伍158人,其中骨干力量78人,辅助力量19人,后备力量45人,联络员16人,为迅速、有效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有力的人员保障。

(五)应急管理宣教和培训体系建设情况

2016年,市卫生局将民营医院、个体医疗机构负责人纳入应急管理培训范畴,继续采取举办培训班的形式提高非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应急处置工作水平。2016年3月20日、6月20日,卫生局邀请市消防局、自治区卫生厅医疗技术鉴定办公室、自治区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专家、市卫生执法监督所组织民营医院、个体诊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负责人举办了消防安全知识、医疗纠纷防范与处置、突发事件应对法培训班,培训760余人次。为有效应对甲型H7n9疫情,今年4月,市卫生局集中组织市直医疗机构、社区中心、乡镇卫生院、民营医院举办了卫生系统甲型H7n9流感防控知识培训班,并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在本单位开展分级培训,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培训社区卫生服务站,乡镇卫生院负责培训村卫生室,共培训市、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人员1600人次。

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1、卫生局应急办工作人员2名均为兼职工作人员,其中1名为乡镇卫生院抽调人员,日常业务工作任务繁重,且均未接受过高层次应急管理工作培训,应急管理工作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2、医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基层医疗机构应急处置能力较薄弱、部门间信息沟通较滞后,未将《突发事件事件应对法》的学习贯穿于日常工作中,存在学习形式较单一,学习内容较肤浅等现象。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1、进一步加强应急物资储备库建设,加大物资储备投入,不断完善卫生应急物资储备。

医院卫生应急年度工作总结篇2

一、建立健全了应急工作组织体系

2017年,我院以三甲医院复审暨大型医院巡查为契机,再次调整了应急领导组织,由院领导担任组长,负责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领导和决策、审定医院应急预案、确定安全生产的应急处置指导方案、统一协调应急状态下的各种资源等工作。应急小组办公室设在医务部,指定专人负责卫生应急工作,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此外,还调整了卫生应急领导组织及专家组职责分工,做到职责清晰。

二、建立应急联动机制

我院建立了应急工作队伍成员基本资料档案,及时更新信息,并根据应急处置情况对应急管理、治疗专家组进行及时调整。能快速实现信息共享、协调联动、形成应对合力,规范应急处置工作。

三、开展卫生应急相关培训

为进一步提升我院医务人员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能力,结合往年传染病等疫情特点,我院针对各类传染病开展了专项培训达7次,采取专题培训,辅以情景模拟、预案演练、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开展培训。做到集中培训与在岗自学相结合,现场处置培训与理论学习相结合,采取多种灵活方式,提高培训效果。参与培训的医务及工勤人员约千余人次,进一步提升医务人员应急意识,提高全院应急处置能力与水平。

四、开展卫生应急演练

2017年度,我院根据年度卫生应急工作计划,开展了4

次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通过演练,强化了医务人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认识,增强了紧急医疗救援队伍实战能力。

五、做好应急物资储备,建立物资储备台账

为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我院参照《国家卫生应急队伍装备目录》,结合我院卫生应急工作实际需要做好必要的装备配置和一定数量的物资储备,根据物资归口管理,责任到科室,提升医院整体应急能力。

六、按时落实、反馈应急管理工作文件、通知精神

我院按照市应急工作统一部署,按时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各项应急管理文件精神。2017年,我院参与了多次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患者应急救治等,做到了及时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汇报救治经过与病人情况,反应迅速、处置及时。此外,全年未接到一起关于卫生应急工作的群众投诉。

2017年,我院在上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圆满的完成了各项卫生应急管理工作目标,但仍存在部分问题:

一、全院认识不到位,对卫生应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缺乏危机和忧患意识;

二、预案体系还不完备,一些已制定的预案的针对性、可操作性还不强;

三、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亟待提高,应急人员素质需要加强。

医院卫生应急年度工作总结篇3

一、坚持长效管理,城乡卫生一体化进程加快

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卫生体系的决定》,积极落实农村卫生工作的各项任务,提高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加大农村卫生工作的落实力度,城乡卫生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一)继续完善和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

按照“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参合农民达90%以上”的市政府*年为民办实事目标,今年全市新农合覆盖农业人口为587.96万,农民实际参合人数为542.69万人,参合率达92.3%,超额完成了市政府为民办实事目标任务。共有103.85万多人次报销医药费用,报销金额5060.6万元。

(二)继续深化农村卫生改革

按照《关于农村非建制乡(镇)卫生院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市99家非建制乡(镇)卫生院均已明确改革方式。其中,撤、并66家,股份制12家,产权转让18家,转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3家。目前,已全面完成非建制乡(镇)卫生院改革。

(三)强化乡卫生院、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

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统一部署,制定了《*市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建设标准》、《*市关于加强农村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市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管理制度(试行)》等六个文件,从建设标准、标识标牌、管理制度等方面进行规范化建设。

按照“整体推进,先行试点”的工作思路,从去年10月起,在都江堰市、新都区选择了5所建制乡(镇)卫生院,在“四定”的基础上,开展了以“三分开、一委派”为切入点、“五统一”为核心的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突出建制乡(镇)卫生院的“公立”特性,提高公立卫生院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全市共有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建设项目224个,市政府已经下拨标准化建设的基本建设资金1.65亿元,用于改造房屋项目;协调设备配备资金3000万元,用于购置基本设备(救护车、X光机、B超、半自动升化仪、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多功能产床)共计999台(件)。首批126台救护车己配置到各乡(镇)卫生院。截止10月,开工建设91个项目,其中迁建26个、扩建22个、风貌整修改造43个,我市公立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做好农村卫生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学历教育,不断提高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的从业比例,对达不到职业标准的人员逐步分流。市级医疗卫生单位给予乡镇卫生院落以人才、技术、设备上的支持,切实加强卫生扶贫工作。在中央和省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支持下,对全市建制乡镇卫生院院长、医师,村卫生站乡村医生共1000余人进行技术和管理培训。

(五)启动了“卫生支农快车”行动,全面开展了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作。14家市级医疗机构分别对口温江区万春镇等14家乡镇卫生院帮扶工作。市各级医疗机构共派出医疗服务队664余支参加支农工作;派出兼职、挂职医务工作人员共4116余人次,免费赠送药品医疗设备约128.0660万元。市一、二、三人民医院参加了“万名医师支援农村”活动,在凉山州喜德县、盐源县、木里县开展的医疗服务工作。共诊治农民群众128517余人次,做手术2310例,义务咨询28406余人次,发放卫生宣传资料10000余份,促进了农村卫生工作的健康发展。

(五)积极推进少儿住院互助金工作

加强中小学生、婴儿医疗保障工作,实现城乡一体的少儿住院互助共济。全市参加少儿住院互助金人数120.2314万人,共筹集互助金4809.256万元,参加率66.82%。重点加强了对0-3岁散居儿童住院互助金收缴工作,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市20个区(市)县0-3岁散居的181364名儿童,实际参加人数达到了88587人,参加率达48.84%。

二、坚持预防为主,继续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积极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医疗救治、信息网络、社区卫生服务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

(一)加强基础建设,着力改善公共卫生机构基础条件

围绕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装备水平和信息化程度,实现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应急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信息指挥等系统总体能力和水平的全面提升。今年市级卫生项目共完成投资7261万元。申请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675万元用于新都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双流县四个区(县)27个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做好我市国债乡镇卫生院及省转移支付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工作。省政府督办目标中的35个乡镇卫生院项目进展顺利,其中23个项目竣工,1个项目主体封顶断水,3个项目正在进行主体施工。国债及省转移支付卫生院建设项目共完成投资2240万元。完成了标准化村卫生站建设359个,超额完成目标任务20%。

(二)加强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机构和队伍整体水平

积极推进公共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把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运行机制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防治综合机制,实现医疗救治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与协调运作。

预案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确保应急工作科学、规范、有效。起草《*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市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下发了《*市卫生局霍乱疫情应急处理预案(试行)》、《*市卫生局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处理预案(试行)》;医疗急救体系建设。120指挥调度系统硬、软件得到了升级,合理安排国家配备给市紧急医疗救援中心的24台应急急救车;卫生应急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大公共事件医疗急救人才的培训,举办院前急救人员培训班10个,培训人员700余人,与美国心连心组织联合举办“第三届中美医院管理暨急救医疗学术交流会”,进行为期三天的医疗卫生紧急救援方面的培训,培训人员200余人。从实战出发,加强卫生应急演练,做到平战结合,不断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与市公安局等部门联合进行了*市应急综合演练,取得了较好效果。

(三)夯实工作基础,健全并强化各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1.加强了狂犬病、人禽流感、霍乱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组织召开了全市狂防办主任及市级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狂防工作会和市卫生系统贯彻落实市政府狂犬病防制工作会议,安排部署防控工作。在崇州、彭州、大邑相继发生学校志贺菌中毒事件后,积极指导学校开展传染病防控工作。继续抓好艾滋病防治工作,开展了世界医生组织*市吸毒人群艾滋病干预合作项目,完成了公安系统监管场所被监管人员艾滋病筛查,覆盖14个区(市)县,共筛查3895人,初筛阳性69人,其中确诊阳性66人,阳性人员以吸毒人群为主。结核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截止到10月底,全市结防机构接诊可疑肺结核病患者23750例,发现活动性肺结核病人7172例,涂阳肺结核病人2863例,新病人发现率达71%,完成全年任务数的100.5%。市卫生局、市结防院荣获卫生部结核病防治先进集体称号,加强霍乱的监测工作,连续两年实现霍乱零发病,完成三轮督查,在全市建立了霍乱病例数据库,处理疑似霍乱疫情9起。开展了重型精神病监管治疗项目的检。1-10月全市急性传染病发病率为240.32/10万。

加强流动人口中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做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工作。积极开展相关疾病监测工作,调查完成aFp病例14例,报告发病率0.89/10万,监测报告疑似麻疹306例。1-10月“五苗”基础接种率均达95%以上;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率常驻儿童98%、流动儿童97%。

地方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全市完成查螺6708.8万m2,完成全年计划的126.2%;完成灭螺1561.1万m2,完成全年计划的101.2%;*年查出有螺面积766、2万㎡,较上年下降106、5万㎡。完成查病753198人次,完成全年计划113.3%;扩大化疗免疫学阳性37283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26.8%,耕牛查病4512头次、耕牛扩大化疗683头。完成土地整治、退耕还林,沟渠硬化等综合措施灭螺246.1万㎡,以机代牛1848台。压检钉螺300314只,完成全年计划的286%,无阳性钉螺。完成了区(市)县第二层次(乡、村)碘盐监测点的抽样工作。全市完成疑拟疟疾病人监测血片137530张,阳性率0.023%。全年共传入性疟疾病人38例,针对传入性疟疾,组织市CDC及时进行了处理。

制定下发了《*市卫生局关于加强全市产科急救工作管理意见(试行)》,印发了《产科急救工作手册》。成立产科急救指挥小组,由省级驻蓉医院和市级医院的妇产科、内科、外科、麻醉科和检验科专家组成,负责全市产科急救的协调指挥。实施县、片区、市“三级”急救网络,形成三级贯通的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今年,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分别为20.97/10万、12.18‰。

2.完善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按照卫生监督所承担的执法任务,逐步理顺执法体系,归并执法职能,改善执法办案条件,进一步加强对执法机构的管理,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和依法治理工作,严格依法行政,对20个区(市)县卫生执法监督机构的执法工作开展了全面稽查,覆盖率达到100%。

加大了对重大传染病、食物中毒、放射事故、职业中毒等严重危害群众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的防范和查处力度,推行食品和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快速反应的执法能力。按照食品专项整治工作安排,组织开展了保健食品、性保健用品、食品卫生许可证、清理无证无照餐饮单位、餐饮具、农村食品、农家乐、餐饮业、儿童食品专项整治等多次食品专项整治工作;对全市“五小”经营单位进行量化分级评审工作,*区、*区所属辖区80%以上的“五小”经营单位达到了规范化管理水平,确保了全市1677户旅店业及旅店业内的美容美发、公共浴室、歌舞厅、茶座等场所的卫生监督管理量化分级试点工作顺利实施,基本完成了卫生部旅店业量化分级试点任务。

开展学校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对全市学校食堂负责人食品安全培训,加强对学校食堂及学校周边食品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严防群体性食物中毒发生。针对我市出现的3起学校群体性食源性菌痢暴发流行事件,各级卫生执法监督部门认真落实各项卫生监督应急措施,开展“一校一组一周”驻点工作和校园周边饮食环境整治,加强对各单位食品卫生和肠道传染病防治检查工作,完成了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工作任务。

坚持贯彻《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执业医师法》,开展打击无证行医专项整治,严厉打击非法行医活动。对局注册的医疗机构执业情况进行了现场审查、校验,规范了医疗市场和医疗管理秩序,理顺了机构执业准入的审核办理程序。经审核筛查,共受理医师资格实践技能报名考试7876人,医师资格综合笔试报名考试4755人,颁发《医师资格证书》2171人;换发军队转业、退伍、自主择业人员的《医师资格证书》70人;受理医师执业注册1023人,护士首次注册1846人,再次注册14986人。

加强医疗广告管理,对全市医疗机构的医疗广告进行专项检查,对有超出《医疗广告证明》的内容或广告失实,夸大治疗效果等情况进行监督整改,进一步树立了卫生执法新形象。

3.加大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建设力度。按照统一布点规划、统一建设标准、统一标识标牌、统一制度规范、统一信息管理、统一慢病防治模式、统一考核评估办法、统一基础设施(“八统一”)的思路,着力构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管理体系。投资620万元,在中心城区71个中心建立了社区卫生信息管理系统,武侯区实现了信息管理区级平台;依托信息系统实现高血压、糖尿病防治的过程管理,编印《*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制度与职责》,规范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部管理。通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实施市级综合医院对口支援社区卫生工作,建立快速有效的双向转诊机制,打造15分钟健康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方便、快捷、经济、有效、综合的社区卫生服务,使城市居民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今年,社区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同比增长68%,社区卫生机构诊疗人次占全市诊疗总人次比重同比增长42%,双向转诊5700人次,初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就医新格局。今年9月,我市在全国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贫困救助总结大会上进行了交流发言。

三、爱国卫生工作进一步加强

继续开展以“整治环境卫生,提高健康意识,共建和谐*”为主题的爱国卫生工作,为创建全国最佳旅游城市提供保障。

(一)巩固创卫成果,提升城乡卫生水平

巩固发展创卫成果,接受“国家卫生城市”复查验收,对照新的国家卫生城市标准,将10个方面工作、65项指标进行了分解细化,制定了农贸市场、城中村、背街小巷环境卫生、“五小”行业、除“四害”等5项专项整治方案。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多家媒体对复查迎检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报道,播报“国卫”复查信息200余条。设置大型户外公益广告8幅,在城区中小街道和背街小巷设置中小型户外公益广告422幅。发放“国卫”宣传折页41万份,居民健康知识宣传手册36万余份。突出重点、开展专项整治活动,对19条出入城通道,25个城郊结合部进行环境综合整治,疏淘排水沟10多万米,新设置生活垃圾收运设施300多处,处理建筑物立面600多幢。开展对400多条中小街道整治。补植树林10余万株,规范设置商招、店招5万余块,打造市容示范街30余条,取缔占道集贸市场25个,新修大棚、室内农贸市场78个。

(二)开展农村爱国卫生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实施中央补助农村改水改厕项目,下拨卫生户厕建设中央资金175万元及市级配套资金170万元;开展了改厕技术培训和健康教育培训,培训人员近三百人;开发制作三格式厕所模型40个,宣传彩喷板70张、改厕年画2万份,同时开展了粪便无害化监测工作。截止目前为止,三项目共开工建厕5707座,修建完成4948座,配合完成世行贷款农村供水项目专项调查审计工作。

(三)灭鼠、灭蟑螂,开展除“四害”活动

开展春、秋季灭鼠工作,共计投放鼠药约140余吨;向餐饮行业、居民院落免费发放价值50万的灭鼠毒饵和毒饵盒;开展灭鼠防病专题健康教育,制作发放宣传折页100万余份、宣传画6000张、《健康时代》报30000份。免费向餐饮行业发放价值14万的特效灭蟑毒饵2万5千盒,蟑螂密度控制在国家标准以内。

(四)卫生防病,开展全民健康教育

用多种形式开展以卫生防病为主题的全民健康教育活动。城区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0.9%,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3%;学生健康知识知晓率达83.45,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1.52;住院病人相关卫生知识知晓率达81.1%;行业职工相关知识知晓率达90.3%。

四、加强卫生规划,统筹卫生发展

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完成了“*市卫生事业第*个五年规划”,正式提交市政府审定,开展了“*市看病难、看病贵的成因及对策研究”和“单病种费用因素分析及质量控制研究”两个大型课题研究,与市规划局及市规划设计院一起编制《*市医疗卫生设施布点规划》,现已基本完成,编制完成了《*市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制定了《*市卫生局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发展民营医疗机构的若干意见(试行)》,鼓励民营资金进入医疗行业,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参与了*市一医院与上海瑞新医疗中心合作建立国际诊所项目、长庚医院与温江区政府合作建立国际医院项目、德国艾伯医疗集团与*区合作建立国际医院项目、美国全球健康联盟集团与*市第六人民医院组建*老年病治疗康复中心项目的洽谈和协调工作。优化整合市级卫生资源,加强卫生建设项目工作,这些项目的实施全面提升了我市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保障了群众身体健康。

五、充分发挥中医中药作用

认真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坚持中西医并重方针,突出中医药发展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和城市社区中医药工作,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丰富和发展中医药诊疗思想、方法和技术。坚持继承与创新,促进中医药学术进步,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发挥中医药的优势。加强中医药基础和临床研究,认真总结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经验,加强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工作。采取进修学习等多种形式,加强中医药人才培训。保护和发展民族医药事业,不断完善城乡中医药服务网络,制定具体措施办法,鼓励中医中药进农村。

(一)完善政策措施,确保中医药事业的持续发展

全省中医药发展大会后,根据《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精神,拟订《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决定》(代拟稿)。依据国家和省中医药发展“*”规划,完善了《*市中医药发展“*”规划》。

(二)强化网底建设,巩固和发展农村、社区中医药市场

印发了《*市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及评估标准(试行)》,确定在郫县、都江堰、彭州、双流、新都启动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工作,年内完成50个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中医科、中药房达标的目标任务。双流县顺利通过了省中医药管理局的评审验收,成为我市第9家省级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依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大力推进社区中医药服务。目前六城区92.96%社区卫生服中心设置中医科,69%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各创建单位中医药服务量均达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总量的30%以上。

(三)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加大*中医名医馆的经营管理力度,保持名医馆健康发展,不断拓展名医馆的诊疗项目,满足群众需求,增设了中医肛肠、调理门诊等特色专科。*年名医馆门诊量呈持续上升,1-10月门诊总量达95048人次,实现经济收8372.229704万元,比去年同期门诊人次增长了1%,经济收入增长了18%。

认真组织参加了“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评选活动,市级医疗卫生机构有6名医生入选了省60强,市一医院王静安老先生当选为“四川省首届十大名中医”。继续扩大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法国蒙比利埃市医学院达成了合作意向,*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可以在蒙比利埃市医学院内开设中医门诊部,开展诊疗和中医教学活动,双方可相互派遣和接受医务人员进行进修学习。国家科技部“十五”公关课题-王静安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研究即将结题。

六、其他卫生工作

开展医疗质量大整治,加强医疗纠纷的事前防范,医疗不安全隐患明显减少,医疗差错、事故明显下降。各医疗卫生单位切实加强了以质量为核心的医院管理,注重内涵建设,通过比价格、比服务、比医疗质量,让患者就医更加放心满意。

继续深化开展“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活动,制定下发了*年*市医院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加强合理用药的监督管理,缓解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加强医院临床抗菌药物应用监测,抗生素使用率由本年度1月份的50%以上,下降到5月份的30%左右,药品与收入结构比下降1-3%,单张处方药品费用和人均住院费用下降,大包围处方和扩大治疗检查情况有所遏制。加强品和第一类的监管。加强实验室管理,开展检验结果互认调研,对全市52家二甲以上医疗机构进行了临床实验室管理、质量与安全等情况的全面督导检查。促进了各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工作逐步走向标准化、规范化、法制化管理的进程。开展病历质量评价、保证核心制度的落实,对市所有二甲以上医院进行病历质量检查评价。通过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非城镇户籍从业人员综合社会保险、少儿互助金筹集资金8.6亿元,为城市居住人员看病提供8.6亿元的资金支持。今年上半年,全市共有9.8万人报销医药费用,报销金额7.7亿元,我市城市居住人员看病的支付能力实际提高了7.7亿元。近期民意调查显示:在726个有医疗支出的被访者当中,有67%的人通过各种保险方式报销了医疗费,所报金额占总医疗费用比重为42%。

抓好科教兴医工作。加强卫生科技和医学教育的宏观管理,推动卫生科技与医学教育的健康快速发展。落实部署科研机构科技体制改革方案。加强与教育部门合作,努力为农村卫生培养实用人才;落实卫生人员在职培训方案,建设终身医学教育体系;探索应用现代远程教育技术,提高管理和培训效率。

继续深化学科建设工作。组织7个*市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建设项目申请纳入重点学科建设,组织了第三批次市医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申报工作,对15个市医学重点学科(项目)建设和2个省级重点学科(专科)进行了期中督查,继续实施卫生科研项目招标,组织推选60项科研课题参加省级科研项目的招标工作,推选16项课题申报省中医管理局*-2007年度课题申报工作,中标4个。加强对在研课题管理,已有13项课题进行了成果鉴定,申报省、市科技进步奖项目10项,向省医学会推荐2项四川省医学科技奖项。认真组织开展了科普月活动及科技周活动。在活动期间,各学会组织115名专家,122个展板深入到乡镇卫生院。我局被*市科学技术协会、中共*市委宣传部评为*市第*届“科技之春”科普活动月优秀组织单位。

加强卫生人才培养工作。组织实施卫生系统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选拔工作。对都江堰、金堂等7个区(市)县的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教部分学点进行了调研。稳步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组织申报*年部级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共举办部级项目1项,省级项目9项。三是开展医技培训活动。对224个建制乡镇卫生院院长、248名乡镇卫生院中青年业务骨干、500余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疗机构院长、管理人员、3018个村卫生站乡村医生进行了培训。

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加强卫生电子政务建设,将我局的aDSL网络通讯方式转为光纤;完成《*卫生信息网》服务器的更新,实现数据实时备份;提出了市、区(市)县两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的电子政务系统建设的实施意见,全市已有19个区(市)县卫生局,15个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已构建起卫生网页(站);做好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和管理工作,完成了《*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发展规划》和《*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管理办法》意见征求工作;与市信息办一起对新农合系统和少儿住院互助金系统运行使用情况进行调研,并对*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情况通报。

加强无偿献血工作。开展以“血液安全”为主题的采供血和临床用血管理、规范和督导活动,加强采供血机构全面质量管理和人员培训,加快实施集中检测。继续大力推动无偿献血,加大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1-10月共有91275人次公民自愿无偿献血,总量达125036单位,比去年同期增加12%;临床成分输血总量比去年同期上升28.3%,实现血小板全部来自自愿无偿献血者,临床用血100%继续来自公民自愿无偿献血。

深化惠民医疗服务。进一步完善和总结了惠民医院试点工作经验,各医院还充分发挥其优势和特点,结合自身实际和特困病人情况,在“六免、八减、三优惠、一方便”的基础上,采取了不同的优惠服务措施,使惠民病人得到了更大的医疗优惠。惠民医院由原来的两家试点医院增加到六家医院,在市直属医疗机构和20个区(市)县公立医疗机构增设80余家惠民门诊,在60余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惠民医疗服务。截止10月30日,我市惠民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诊治惠民对象220万余人次,惠民优惠金额700多万元,优惠幅度达10—30%,其中最高减免优惠率为33.13%,平均减免优惠比例为20.12%;各区(市)县优惠贫困残疾病人12784名,优惠金额为71万多元。

七、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一)加强卫生系统党的思想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

学习贯彻六中全会《决定》和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对卫生工作的讲话精神,为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修改下发了《中国共产党*市市级医疗卫生单位基层组织工作细则》。在局机关开展了创建“四好”党支部活动,市卫生局领导班子被市委评为“四好班子”,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今年表彰了3个先进党支部,24个先进基层党组织、78名优秀共产党员、32名优秀党务工作者、7个“四好”活动先进集体和9个“建家”活动先进集体。

(二)推进党风廉政建设

按照省市委的统一部署,把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作为卫生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任务,摆上重要日程,认真实施和推进。召开全市卫生系统动员大会,制定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3个区(市)县卫生局、8家医院作为我局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联系点,并对联系单位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督导检查。

(三)继续开展“诚信医院”活动,开展评选“四优”医务工作者活动,评选出20名优秀医生、护士、医技、卫生执法人员进行表彰,将他们的先进事迹汇编成册,宣传、宏扬医务人员的优秀思想品德。通过*卫生信息网“党建工作”专栏,宣传我市卫生系统优秀共产党员、市劳模、“全国中医师奖”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引导广大医务工作者弘扬行业正气。

(四)扎实做好共青团工作

围绕卫生中心工作,以青年人才建设为核心,以服务青年为着力点,重点抓了“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志愿者”和“青年文明号”三项“青”字号品牌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一年来,各级团组织积极开展“真情送万家”扶贫帮困活动,为下岗职工、残疾人、老年人等困难群众送温暖,为构建和谐*作出了贡献。

八、加强卫生行风建设

(一)着力规范服务型政府建设

规范完善卫生行政许可、项目审批等工作程序和行为,做好政务公开、信息公示、服务承诺的落实工作。印发了《*市卫生事业单位院务公开实施办法》,继续推行医院院务公开、民主管理和医疗服务信息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医疗服务项目及收费标准、药品及医用耗材价格、医疗服务流程。根据卫生局窗口运行情况,从抓效能、效率和效果入手,把工作重点放在群众关心和关注的热点上,不断深入优化工作流程,严格行政审批准入条件,落实行政审批“六统一”工作;强化督促检查,深入基层明查暗访,准确掌握基层真实情况,促使有关问题尽快得到解决;加大违纪违法行为打击力度,对顶风违纪的严肃查处,情节严重的吊销执业证书,取消执业资格,并严肃追究相关责任;坚持以制度管事,用机制管人,加强监督约束,使不正之风难以立足藏身;严格考核奖惩,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管行业就要管行风的原则,对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工作不力,,放任不管,在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严肃追究单位一把手和分管领导的责任。通过纠风工作阶段性任务和长远目标的有机结合,逐步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

(二)规范行为,减轻群众医药负担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卫生主管部门关于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的文件精神,以科学诊治为原则,以合理为核心,以规范行为为目的,以降低费用为目标,对诊治过程中医疗费用影响较大的检查、用药及治疗措施,严格执行相应的规范要求和限制性规定,加强督查考核,进一步规范各医疗单位医疗服务行为。认真执行《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继续推行医疗服务价格公示制、清单制,严禁自立或分解项目、提高收费标准。继续推行和完善高值医用耗材、大型医疗设备集中招标采购,严格供应单位资质准入,加强监督检查。做好药品价格信息收集和,提高集中招标采购率,切断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与药品销售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降低药品收入比重和大型设备检查费用,努力解决群众“看病贵”的问题,确保广大群众用药及时、安全、有效、价廉。市属医疗机构普遍建立了“合理用药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对问题处方实行点评和公示,加强对药品、设备等物资采购行为的监督管理,全市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今年1-10月,全市112家医疗机构认真执行了药品阳光采购制度,网上药品采购金额59398万元,占医院用药总金额的95%以上。实行了药品、设备、基建工程行贿企业“黑名单”制度,开展了对卫生系统基建工程项目招标、大型医疗设备采购重点环节的监督,会同市物价局开展了药品和医疗服务收费督查,对违规收费行为进行了严肃处理。进一步加强对基建工程项目的全程审计监督,完成维修改造项目审计82项,送审金额949.35万元,审减188.13万元,完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4项。

医院卫生应急年度工作总结篇4

受县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就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报告如下,请审议。

2003年5月,国务院第7次常务会议通过并颁布施行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以来,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市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支持下,县卫生局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不断加强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法规为主要内容的预防保健工作,建立和完善了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建立并健全了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切实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基本概况

(一)、全县卫生系统基本情况

经过多年的建设,全县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有一支人员充备的卫生专业技术和卫生监督执法队伍。现有县属医疗卫生服务机构30个,其中县级5个(综合医院2所,中医院1所,防疫站、保健所各1所),乡级20个,另有卫生技术培训中心、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中心、红会门诊各1个、预防保健站2个。全县有村医疗站154家,个体及社会办医疗机构47家。全县医疗卫生机构有卫生专业人员696名,其中中级及以上专业职称282名。全县从事公共卫生工作的专业人员150余名,其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70余名。

(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情况

受县卫生局的委托,县卫生防疫站担负着全县10个乡(镇),128个行政村,2个场(厂)矿,62个工矿企业,近26.08万人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执法监督、业务管理和技术指导工作任务。防疫站现有职工62名,在编48人,自收自支7人,临时聘用人员7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54人,占职工总数的86%;专科以上学历者35人,中专学历者12人;具有高级职称的7人,其中主任医师2人,副主任医师5人,中级职称21人。卫生防疫站的卫生监督办公楼建于1974年,面积780.72平方米;综合办公楼建于1985年,面积1165平方米;利用国债资金新建的疾控中心综合楼已于2003年10月投入使用,面积1500平方米,共投入资金180万元。现有万元以上的设备20台(件)。

(三)、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情况

平罗县医院作为医疗救治体系的龙头单位,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繁重而艰巨的医疗救治任务,于2002年12月成立了平罗县急救中心,设病床300张,其中:急诊科用房240平米,设置观察床10张,“120”救护车3辆,iCU病房设置床位4张和一些基本医疗救护设备。传染科设置床位20张。县中医院设置病床120张,平罗陶乐医院设置病床50张,妇幼保健所设置床位32张,姚伏中心卫生院设置床位15张,具备一定的基本医疗设备和住院救治能力,其他医疗卫生单位医疗条件简陋,只能解决当地群众基本医疗保健。

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贯彻执行情况

(一)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卫生技术人员和社会各界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认识和了解。

为了加深广大人民群众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认识和了解,我们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材料、宣传标语、设立咨询点等多种形式,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相关法规开展了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坚持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传染病管理、预防治疗等相关知识作为卫生技术人员“三基训练”的重要内容,通过举办各类形式的培训班,加强对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据统计,一年多来,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8000多份,悬挂横幅20多副,刷写宣传标语400多条,接受咨询6000余人,举办各类培训班17场次,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通过宣传培训,增强了社会各界人士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了解和支持,进一步加强了我县公共卫生工作,为顺利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领导,建立和完善我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面对突袭而来的公共卫生事件,2003年5月国务院紧急制订并公布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为了进一步加强对全县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的领导,根据区、市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我县成立了平罗县防治非典型肺炎工作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平罗县卫生局。实行防“非典”工作县级领导分工责任制,制订了《平罗县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应急处理方案》,明确了卫生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确保了防“非典”工作措施的全面落实。县卫生局设立了应急指挥中心,下设卫生检疫、医疗救治、后勤保障等组织。按照“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应急为主、平战结合,以块为主、条块结合,以专为主、群专结合”的原则,顺利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为切实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县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做好防治“非典”工作的紧急通知》(平政发[2003]62号),把贯彻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同其他工作同安排、同检查。县卫生局也把贯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工作纳入卫生事业发展规划和年度卫生工作计划,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同各医疗卫生单位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并进行经常性检查和定期考核,年终兑现奖惩。

结合“非典”和人间禽流感防治工作的开展,进一步加强了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工作。一是制定并完善了《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预防控制工作预案》、《发热病人预警监测工作方案》和《人间禽流感预防控制工作预案》,为传染病疫情的预警、流行病学调查、应急处理等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了指导依据。二是建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队伍,并组成了疫情监测、调查处理、消毒隔离、医疗救治等若干分队,为突发疫情的应急处理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为满足“非典”等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救治和观察鉴别,筹集资金在县人民医院改造建设了发热门诊和隔离观察病房,在原县中医院住院部建立了配备60张病床的医学隔离留验观察站(可随时启用)。四是在县人民医院传染科病房建成了具有30张病床,配备了先进设备的传染病房,配齐了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为各类传染病人的科学、规范救治创造了条件。2003年全县先后共出动疫情应急出理350人次,组织调查处理传染病疫情26起,对258名可疑症状者和接触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集中医学隔离留观、家庭留观人员3614名。

(三)、强化措施,组织各医疗卫生单位认真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

认真落实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建立了以县卫生防疫站为龙头,县乡医疗单位为枢纽,村级医疗站为依托的传染病监测报告网络,实行传染病填卡逐级上报制度。自开展防治“非典”和禽流感工作以来,全县上下进一步完善了传染病管理和疫情报告相关制度,实行了“非典”和人间禽流感疫情日报告、零报告制度。县卫生局和卫生防疫站设立了疫情室,公布了疫情电话,实行24小时值班;县级医疗卫生单位开通了“国家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专报系统”,实现了传染病疫情的网络直报。县卫生局还要求各医疗卫生单位门诊医务人员对就诊病人进行门诊登记和可疑病人筛查,对传染病依法进行填卡报告。通过实行传染病监测与报告制度,确保了发现疫情及时上报,杜绝了漏报误报现象,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快速反应能力。

(四)、加大卫生事业投入,完善公共卫生配套建设。

近年来,县人民政府克服县财政困难的实际,不断加大卫生事业经费投入,优先保证了预防保健事业经费的投入,保持对防疫站、保健所正常经费的足额拨款。坚持将农村预防保健经费10万元和结核病控制经费3万元列入财政预算,给予及时足额划拨。加大跑项目、引资金工作力度。自1995年以来,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对县医院、中医院门诊部和住院部、防疫站疾控楼和全县绝大部分乡镇卫生院进行了翻建,使全县卫生基础设施的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引进和购置了大量医疗诊断治疗设备,为大部分乡镇卫生院配备了B超、X光、心电图机等新三件,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医疗诊断条件和诊疗质量,提高了乡镇卫生院对于重大传染病的预防和应激能力。

三、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提高,目前全县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经济和人民群众的要求,尤其在2003—2004年非典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和重大灾害救治工作中,暴露出了全县公共卫生工作中存在的一系列突出问题:

(一)、突发公共卫生问题的预防、预警、应急控制处理缺乏统一、科学的运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机制尚不完善。

通过“非典”防治工作,我们虽积累了一定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但从“非典”防治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却不容忽视:一是部分领导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不重视,没有真正认识到建立公共卫生机制的重要性,没有从预防、预警方面去长远考虑,存在遇到突发事件盲目应战的思想;二是部分部门为了各自的利益,工作中存在相互不协调,相互推诿的现象;三是部分农民群众对县委、政府的决定不理解、不支持,有的还持有反对态度。

(二)、公共卫生相关的基础设施、设备配套严重滞后,农村卫生工作发展缓慢,卫生技术水平、公共卫生服务能力较低。

目前我县虽已形成设施和功能相对齐全的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工作网络和服务体系,但公共卫生基础建设工作仍很薄弱:一是各医疗单位业务收入的决大部分用于支付职工工资,无力购买医疗设备和引进新技术,普遍存在医疗设备落后,技术条件差的现象;二是由于各乡镇卫生院受房屋条件所限,均没有设立规范的传染病门诊,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存在医疗隐患;三是县卫生防疫站虽然新建了疾病控制中心大楼,但建设资金不足,缺口40万元,同时由于缺乏设备配套资金,无法配备较先进的检验设备,而现有的检验设备比较落后,无法适应当前疾病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需要。四是平罗县医院业务用房严重不足,制约了急救业务的开展和传染病的管理工作,医疗设备陈旧,“120”急救系统及车载设备几乎没有,只能应付一般情况的急救和普通传染病的治疗需要,不具备应对较大规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条件。县医院的发热门诊、隔离病房条件简陋,设置床位少(仅为6张),一旦发生多例“非典”病人,将无法应对。且县医院发热门诊、隔离病房设在医院内,与其他病员及医院职工家属区较近,无隔离带,容易造成医源性感染和传播。五是县级医疗卫生机构职能不明确,功能不完善,服务功能不强,乡镇卫生院重医轻防、公共卫生科室不健全或形同虚设,村卫生室只顾追求经济利益等问题仍然存在;六是以县级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纽带,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未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强化和发展。七是县、乡(镇)两级政府未能充分发挥管理职能以及村委会的作用,应按照属地化管理的原则,寓条于块,条块结合,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预防、预警、控制和处理综合应急机制。

(三)、经费紧缺,限制了公共卫生尤其是预防保健工作的广泛有效开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公共卫生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县卫生防疫站除搞好计划免疫和结核病防治外,还相继开展了慢病防治监测、爱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卫生执法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职业病监督等一系列专项工作,而这些项目所需经费均未列入县财政预算。同时由于工作量的增大,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需求量增加,但县财政对此实行增人不增支,自收自支的政策,导致医疗单位出现缺人才但又用不起人才的现象,业务经费的投入不足和人才的短缺限制了我县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乡镇卫生院作为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的枢纽,肩负着公共卫生服务的具体工作,承担着大量的预防保健任务,许多工作都是无偿服务。近年来由于县财政经费较为紧张,划拨给乡镇卫生院的经费只是职工档案工资的60%,相当于职工工资总额的30%~40%,而业务收入又无法弥补职工工资的缺额部分。工资待遇低,加上生活条件、工作条件差,造成乡镇卫生院人才流失现象严重,直接影响到农村卫生工作的质量。

四、今后的工作思路及工作任务

(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机制

1、建立健全全县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指挥和组织系统。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重大突发事件的统一领导,明确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职责任务,形成以卫生部门为主,部门乡镇协调配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控预警和应急处理联动机制,为突发事件的有效处理提供组织保障。卫生部门也将成立相应的指挥协调组织,负责医疗卫生单位的预防控制和应急救治工作,实行科学分工,分级负责,建立和完善组织管理制度。

2、建立统一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监测和报告制度。建成以县卫生局为中枢,县级疾控、医疗、监督机构为技术依托,以乡镇医疗卫生机构为延伸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报告和预警网络,进一步规范监测、报告和分工协作制度。

3、加强和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警机制。进一步整合“非典”、禽流感防治、食品卫生安全、职业中毒、重大灾害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预案,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规定,修改完善各类应急预防控制措施,科学分工,严格责任,逐步建立起包含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在内的覆盖城乡、功能完善、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4、建立全县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加强对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相关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广大卫生人员的整体业务素质以及突发事件的防范意识和应急能力,并对应急救治队伍每年实行专门强化培训和定期演练,努力造就一支名副其实的专业应急救治队伍。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重大事件的应急处理工作需要,本着业务覆盖全面、技术过硬、组织严密、反应迅速、协调高效的原则,在县级医疗卫生单位择优选拔各个相关业务的技术骨干,组成应急处理和医疗救治队伍,配备相应的车辆和设备,并分设各个专业应急工作组,适应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专业需要;同时在各主要业务单位组建应急工作后备梯队,以应对重大灾害事件的后继处理之需。

(二)加强公共卫生工作的基础建设,加大投入,切实改善公共卫生工作的硬件条件。

1、积极争取政府和上级卫生部门的政策、项目支持,加大公共卫生基础建设投入,改善县乡二级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工作硬件设施和仪器设备配置,同时确保政府对公共卫生工作相关经费的必要投入,本着协调同步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公共卫生投入适度超前,按比例逐年增加,尽快使原本比较薄弱的公共卫生工作得到有效地改善和加强。

2、建设设施配套先进、功能齐全的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借助国家加大公共卫生建设投资的良好形势,积极争取县疾控中心设备配套项目,全面进行技术设备配套和更新,满足重大传染病、公共卫生、职业卫生等技术检测工作需要。

3、在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同时,争取国家政策项目支持,建设卫生监督执法指挥调度中心,配备监督工作必备的车辆、设施,充实卫生监督执法队伍,为确保公共卫生安全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相应的硬件条件。

4、加快县医院传染科病房的建设,积极利用国债资金,按照新时期传染性疾病应急救治工作需要和《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在平罗县中医院旧址新建一座高标准、高配置的传染病楼,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医疗垃圾焚烧等设备,并对原中医院旧病房进行改造,开设发热门诊、肠道门诊、肝炎门诊及医技科室,同时应通过多方筹资,购置呼吸机、监护仪、X光机等设备,加强对传染病区的装备。新建的传染病楼将承担全县重大传染病的集中收治处理任务。

5、改扩建平罗县“120”急救中心,拟新建业务用房1500平方米,规划建立一个急诊手术室、血液净化室、急诊内、外科病房,扩建临时输液室、观察室、抢救室、内外科诊断室及会诊室。急救中心将新增呼吸机、心脏除颤仪、监护仪、心脏临时起搏器、心电图机、血透仪及附属设备、手术室设备、救护车及车载抢救设备,对现有部分老化设备进行更新。进一步发挥急救中心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事故中的重要作用。

6、以农村为重点,加强基层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基本建设。继续实施以房屋建设和基本设备配套为主的农村医疗机构“三项建设”,力争在5年内实现乡镇卫生院诊断急救设备的新三件(心电、B超、X光)的普及配置;在10年内实现急救设备洗胃机、呼吸机、心电除颤仪、麻醉机、尿、生化分析仪等设备在中心卫生院的普及。

7、建立先进、快捷的疫情和突发事件的预警报告信息网络。在目前县级疫情实现网络直报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力争在5年内使全县各医疗卫生单位实现办公自动化,并实现微机联网,建成结构完整、功能全面的卫生管理信息网络,为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指挥处理提供先进快捷的信息网络平台。

医院卫生应急年度工作总结篇5

县是一个人口少、财政总量小的小县。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对卫生工作定性认识模糊,受经商、创收等思潮影响,卫生事业一直靠自身发展和生存,由于事业发展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各医疗卫生单位只能解决各自“温饱”,对于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几乎成为一句空谈。

2008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实施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破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被列为民生工程建设之一。卫生部门抓住这一历史机遇,迅速制定了《省卫生服务能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2008-2012年)》,并配套出台了12项建设标准,紧紧围绕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加强医疗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建设,完善医疗设备配置,加快医疗卫生人员培训,规范运行机制和体制,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一、总体情况

近三年来,卫生系统国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11个,其中县级医疗单位2个,乡镇卫生院建设9个,现已全部完成新、改、扩建项目。业务用房由07年以前约9790㎡,增加到38330.68㎡,环境绿化面积达5739.44㎡、住院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各医疗单位设备总投资达1518.8万元;人才引进达88人,人才培训3385人次。通过近三年的建设,我县卫生事业从管理、人才、设备、技术等已不可同日而语。

(一)、管理和技术

1、管理是永恒的主题,各医疗卫生单位在原有好的管理基础上,先后开展了“医疗质量万里行”、“医院管理年”、创建“平安医院”、“县级产科急救中心”、“母婴安全乡卫生院”、“临床路径试点”、卫生事业的绩效改革等各项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医院管理,服务行为得到规范,服务质量明显改善。

2、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积极推进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保障制度、财政补偿和管理体制等综合改革,促进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的根本性转变。我县04年就大力推行公开竞聘乡镇卫生院院长,一批作风好、业务精、懂管理的乡镇卫生院院长走上了领导岗位,有力地促进了医院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提高。2005年卫生局成立了会计核算中心,实行了“乡划县管”强化了财务监督。

3、从今年起,公共卫生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行绩效工资,重点突出服务质量和数量、职业道德和群众满意度等方面的考核,绩效工资分配不再与药品、科室收入挂钩,进一步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分配原则,提高了单位内在活力和干部职工的积极性。

4、2011年12月18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在我县车轿中心卫生院正式启动,另外三所中心卫生院也相继实施。2012年12月,全县所有公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将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改变了三十多年以药补医的历史,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5、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紧跟医疗技术发展前沿,引进先进医疗技术永远是卫生事业发展的生存之道。我县近三年来发展了“烧伤”、“美容微创”、“瘢痕畸形整形及游离皮瓣成形术”、“肝叶部切除术”等特色技术,呈现出有一定的发展和优势。

(二)、医疗设备

1、县级医疗单位医疗设备投资达成905.84万元,主要的大型设备有螺旋Ct、血透机、全自动麻醉机、高频拍片X线机及放射防护、一托四监护系统等;一般乡镇卫生院都基本装备了B超、300maX光机、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心电图、多参数监护仪、尿液分析仪等常规医用设备;部分中心卫生院还配备了麻醉机、呼吸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救护车、多功能手术床、高频电刀等医疗设备;村卫生室新配备了血压计、听诊器、诊断床、针头针管销毁器、出诊箱、移动式空气消毒车等医用设备,同时配齐了资料柜、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

3、人才建设

为了充实乡镇卫生技术人员队伍。2008至今共招聘医疗技术人才88人,其中“三支一扶”人员30人、省厅聘执业医师8人,引进高级整形技术人员1人,到外地招聘一本以上毕业生7人,向社会自招42人,全部充实到医疗第一线,及大地缓解了我县人才紧缺的现状。在招收人才的同时,人员培训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培训人次医疗达1114人次,护理达2271人次;培训乡镇卫生院卫技人员156人、村卫生所从业人员260人中,已完成中等学历教育65人,取得执业助理医师21人。目前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医技人员结构有较大改善,有卫生技术人员210人,具备执业(助理)医师63人,护士147人,分别占44.6%、13.4%、31.27%。

二、专业服务能力建设

(一)、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1、疾控中心实验室达标建设

二年来省财政下拨设备资金达93万元,疾控中心自筹资金20万元,实验室的业务用房达到860㎡,占全中心的57%,功能实验室有血清学检测实验室、食源性病原及肠道菌分离鉴定实验室、HiV筛查实验室、结核病实验室、地方病实验室、食品、化妆品、水质、涉水产品等健康相关产品微生物实验室、理化实验室;寄生虫病实验室、pCR实验室、职业卫生和放射防护检测室在筹建中。检测项目和能力大大加强,上级要求的116项检验项目中,已按规定达到了90%。

疾控中心技术人员参加流脑、扩大免疫、aFp监测麻疹流脑监测、麻疹强化免疫、甲流接种、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等培训共20批次136人次,对全县乡级计免人员培训11批次260人次。中心共有25名专业人员24人通过了双卫网的卫生服务能力考核。现有职工40人中有专业技术人员35人,由原来所占比例68%提高到87.5%。有效地提高了职人员卫生服务能力。

2、妇幼保健服务能力

县妇幼保健院近几年也有较大的发展,08年上级拨付资金50万用于妇保能力建设,添置了先进的彩色B超、胎心多普勒、数码电子阴道镜、红外乳腺诊断仪、英国产无痛分娩仪、等诊疗设备,诊断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参加省、市级的培训人员每年达20人次,目前有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16人,初级职称32人;业务用房面积达2200㎡,业务收入由07年251万元、上升到09年426万元;全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13人,死亡率控制在5.82‰,均低于全市平均水平;09年门诊人次达30000人次;“产科急救中心”09年下半年通过了市级评审;在市卫生局组织的产、儿科“两项技能”大比武中,取得总分第二,产科单项第一的好成绩。

3、血防服务能力建设

我县2004年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以来,县政府和上级部门对血防工作仍然十分重视。08年以来,上级部门对血防投资4.4万元,自筹资金8万元用于添置血防设备,改善工作条件;血防技术人员除积极参与省市业务培训,每年还邀请上级专家对病区乡、分管领导、村里干部和乡村医生进行培训,三年来培训达283人次。

为防止血防急感病人发生,血防站制立了“急感防控预案”,做到有人员、有经费、有物资,一旦发生疫情,能及时得到处理。为防止发生疫情隐患,三年来,血防站共查螺1050万㎡、查病30036人次,还会同县水利、农业部门加大对有螺环境改造,以达到彻底清除钉螺滋生场所。

4、卫生应急能力

卫生应急工作也越来越受到县委、县政府和上级部的重视,县政府成立了专门的突发应急机构,卫生局也设立相应卫生应急办公室,由专业人员具体负责。

08年以来,县财政拨付卫生应急金费7.4万,药品储备6.83万元加强卫生应急工作:一是储备20件隔离衣、200人次防护用品、充足的消、杀、灭药品和器械。二是对各乡镇卫生院进行防护用品和药品的配备。2011年卫生局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两起,做到了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有效地控制了疫情的扩散和蔓延。每年还按要求进行了人员培训和应急宣传周宣传,每年2次定期举行传染病应急演练,对突发事件有了快速的反应和处理能力。

(二)、农村卫生服务能力

1、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

自2007年以来,共分四期对乡(镇)卫生院进行了全面改、扩、新建,总投资达581万,目前已全部俊工投入使用。乡镇卫生院经此轮建设、改造,彻底消灭了危房,基本满足医疗需要,业务用房由过去的11093㎡已达18102㎡,增加了约7000㎡,内部设置较前更加合理。

2、乡(镇)卫生院在新、改、扩建的同时,医疗设备投资金额约500万。中心卫生院和一般卫生院设备配备如前所述,均按要求达到了国家标准,彻底告别了“老三件”的时代。三年来,卫生局每年均举行了医技人员培训,双卫网人员培训,上级单位的业务学习等,对乡院、村所卫技人员培说人员达586人次。

3、目前一般卫生院主要提供以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康复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服务;中心卫生院在此基础上,还承担区域范围内的预防、保健、医疗技术的指导和急救等功能。整个乡卫生院床位数由过去的150床增加到206床,基本达到国家对乡(镇)卫生院的要求。

4、村卫生室的能力建设。我县村卫生室建设,从2008年开始,分三批建设,共建设66所,总投资达66万元,达到了“五室”分开。人员培每年进行一次轮训,所从业260人员中,执业助理医师21人,完成中等学历教育65人。通过乡村医生在岗培训、适宜技术推广、乡村医生业务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三)、县级医疗服务能力

1、县医院综合门诊大楼建设。建筑面积达13235.02㎡,工程建设资金主要为国家扩大内需专项资金、加自筹和地方配套,总投资约4700万。县中医院、妇保院医疗资源整体搬迁工程,占地面积14910㎡,于2011年8月8日开工,总投资2700万元。两项工程都已着手内部装修工作,预计年底可投入使用,业务用房面积由07年的9340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26735平方米,医疗机构床位数达到420张,比2007年底增加160张。

2、县级医院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12年,县医院通过省级二级甲等医院复审,中医院正在积极准备复审工作。为加强急救能力建设,县医院专门派出技术人员到省急救中心学习,添购了急救设备和车辆,制定急救预案,并进行了摸拟急救训练,急救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县医院一直对院感工作十分重视,对传染科室每年投入不少于10万元,建立起单独的病区和双通道,今年又投入200万,用于建立净化手术室,现在病区设立更加合理。三年来,县医院住院部新开设二个病区(儿科、外二科),增设病床64张,根本上缓解了群众住院病人床位紧张的难题。中医工作近几年也有明显的加强,中医药房的具体达标建设,中医院不但完善了领导机构、药房设置、人员配置、规章制度,还投入了10万元进行设备购置,中药品种(400余种)和数量均达到了药房的要求。在适宜推广技术方面,除基本的医疗工作,他们在现代医学的微创外科、烧伤、骨科等,具有中医特色的骨伤,肝病、哮喘、糖尿病,蛇伤、中风、小针刀等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县医院、中医院和妇保院2008年5月联合参加全市“护士三基技能大比武”活动中,一举夺得团体第2名;2011年两院门诊人次由07年的65870人次上升到09的97491人次,使卫生技能有了明显提升。

(四)、卫生监督执法能力

卫监所成立以来,硬件建设在现场快速检测、取证工具和执法车辆三个方面进行了装备,主要有电脑、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食品中心温度计、数码照相机、数码摄像机、便携式温湿度计、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箱、风速仪、直读式干湿温度计、水质速测箱等办公设备。三年来共有5批次,30人次的人员得到了执法、业务培训。

我县在08年创卫时期,卫生监督共出动人员2640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和餐饮单位961个次,学校食堂及托幼机构64个,行政处罚59次;开展传染病防治法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各级各类医疗机构98家,立案19家;开展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实地检查机构98家,查处违规行为19起,取缔非法行医2起,为我县创卫通过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三、亮点与工作展望

(一)、卫生事业发展经费

1、卫生事业的科学发展,县委、县政府相当重视,为了规避卫生资金的流失,经县政府批准,将各医疗机构的管理费,改为各医疗机构的卫生行政事业补助经费,列入年初预算,由县财政从各医疗单位的调控资金中按月划拨支付,比例为各医疗单位业务收入的百分之零点七五。这样即不增加县财政的负担,也不增加医疗卫生单位的压力,还可免遭外界干扰,省去许多尴尬,增强了工作力度,大大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

2、卫生院采用“财务收支直达报帐制”。设立“卫生统一专户”,乡镇卫生院取消出纳,设立报帐员,实行“资金统一管理,财务收支报帐制”的直达报帐制度。具体做法是:①在收入资金管理上:预算内资金及专款按原渠道通过“卫生统一帐户”结算;预算外资金全额缴入县财政局预算外专户,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②在支出费用管理上:工资统一银行;药品严把手续关,一律转帐支付,全部实行网上招标采购;其他费用先申请备用金后由报帐员到中心报帐;专项支出一律由主管局长签字。③在会计档案管理上:各院单独记帐,单独建帐,由中心统一归档保管。

(二)、中医特色发展

近年来,我县大力扶持中医事业发展。中医院参加全国各种医疗、医学培训3年来达44人次,仪器设备投资近几年达24.84万元,在新医疗技术推广、应用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在中医科、针灸、职业病诊断具有领先的优势,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门诊得到了院领导的重点关心和支持。

(三)、事业展望

医院卫生应急年度工作总结篇6

一、医院建立院长负责制,成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小组,下设监测报告小组、急救医疗小组、后勤保障小组,并配备兼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人员。

二、单位现状:根据现有的条件在人力资源方面:有从事计划免疫、传染病统计分析的预防接种门诊;有从事各种检测化验,能够通过科学的手段第一时间知道各种疾病的分类的检验科;有临床经验丰富的内、外、妇医疗专家;有从事后勤工作的办公室、医务科、总务科。在物资方面:有各类先进的检验仪器设备;我院药品种类齐全,储备量丰富,完全可以满足各种应急医疗用药;有用于安全防卫的消毒药品、干粉灭火器。

三、工作职责

1、突发公共事件小组成员:汪力、刘建华、张志杰、唐小川、周胜、韦林江

汪力:突发公共事件办公室总指挥,负责指挥调配各小组所有成员,统筹协调各种关系。

刘建华:突发公共事件感染控制及监测报告小组组长,负责36种法定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分析。

张志杰: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急救小组组长,负责调配小组内的内儿、外、妇医疗成员进行医疗现场抢救。

唐小川:突发公共事件后勤保障小组组长,负责提供应急所需的后勤物资,医疗设备及药品。

周胜、韦林江:突发公共事件办公室成员,负责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的总结工作,突发事件信息上报工作,完善医院感染控制负责。

2、监测报告小组:刘建华、谭小羽、韦菠

谭小羽:监测报告小组成员,负责收集36种法定传染病的标本采样。

韦菠:监测报告小组成员,负责分析36种法定传染病的分布趋向,及时向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

3、医疗急救小组:张志杰、蒲元方、罗远琴、陈光胜、王明科、赖朝凤、宋书会、廖艳霞、李仕洪

蒲元方、李仕洪: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妇产科方面的急救工作。

罗远琴、宋书会: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内儿科方面的急救工作。

陈光胜、廖艳霞: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外科方面的急救工作。

王明科、赖朝凤: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手术麻醉工作。

4、后勤保障小组:唐小川、夏远洪、阳玉君、王小明、向凤、彭猛、刘华超

夏远洪:负责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急救通道的通畅及医院安全保卫工作。

王小明:负责日常急救物资(救治药品、医疗器械)的储备工作。

阳玉君:负责日常物资的采购工作。

向 凤:负责各种医疗物资的消毒处理。

彭 猛:负责通讯、网络畅通。

刘华超:负责资料的收集,通讯录的更新工作。

四、预防和应急准备

1、定期对本院医务人员开展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相关知识、技能的培训,定期组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

2、定期查看预防突发事件救治药品、医疗器械及及其他物资和技术的储备和调度。

五、应急响应

1、开设24小时值班电话:71990013;71990039

2、调度医疗急救小组火速奔赴现场应急抢救。

3、调度后勤小组及时开辟通道、准备急救的药品、器械。

4、铺备突发事件专用病房。

5、向上级卫生部门及时汇报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

6、将突发事件的有关信息及时在医院网站上通报,并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和有关新闻管理的规定向外公布信息。

7、当突发事件的病人康复出院后,半年内未再次发病且在这一地区无新增病例表明应急结束。

8、突发事件处置完成后,由韦林江、周胜同志负责进行总结,找出经验教训,所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成员共同提出整改意见,经突发公共卫生小组会议确定形成文字,写入我院应急处理方案。所有突发事件的归档交由院病案室完成。

六、保障措施

每周对网络进行杀毒处理,保证网络的通畅;每月由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小组成员轮流对各科室进行监督检查;每月护士一个课题,由总护士长赖朝凤亲自培训;每一季度进行一次突发事件的演练,检测应急队伍的整体情况。

七、附录

医院卫生应急年度工作总结篇7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新时期的卫生工作方针,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方针,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创新体制机制,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不断提高全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为建设和谐、健康和放重地做贡献。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的原则。以“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为重心,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卫生资源优化配置为重点,以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发挥政府和社会两种力量,优化配置卫生资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卫生事业发展之路。

(二)坚持重点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并举的原则。在巩固发展城区医疗卫生中心地位的同时,突出发展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

(三)坚持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发展卫生事业要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健康需求相协调,注重卫生事业发展的平衡性和卫生服务的可及性。

(四)坚持质量与效益同步提高的原则。改革卫生事业发展模式,实现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外延扩充到内涵发展,合理规划和构建全县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实现卫生服务质量和资源利用效率的全面提高。

(五)坚持“大卫生”观念的原则。把狭隘的医疗卫生服务转变为社会性、全局性的卫生行为,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对卫生工作的参与度,促进与此相关的多部门配合协调,促进社会人群共同参与。

三、发展目标

(一)总体发展目标

到2015年,建立健全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适应人民健康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保障体系。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功能完善、职责明确、运转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妇幼保健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缩小城乡和不同人群享有卫生服务的差距,提高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加快建立健康保障制度,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取得突破,卫生人才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平台,实行多渠道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理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方式。城乡居民合作医疗高覆盖,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国民健康主要指标达到或高于全市平均水平,不断增强卫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作用,使全县医疗卫生服务和保健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获得卫生服务的方便性和公平性得到持续改善。

到2020年,建立更加规范、协调、效率的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更相适应的医疗保障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人民群众更加充分享受卫生改革发展成果,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促进卫生服务的均等化,大幅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二)主要健康指标

到2015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40/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7‰以下;出生缺陷率控制在7‰以下。

到2020年,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75.5岁;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35/10万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6‰以下;出生缺陷率控制在6‰以下。

(三)主要工作目标

到2015年,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和公共卫生信息体系,提高疾病的检测检验服务能力;完成县人民医院、县中医院迁扩建工程、县精神卫生保健院和县结核病防治所业务综合楼建设,每个乡镇卫生院均有一所符合国家标准的乡镇卫生院,每个行政村均有1个符合国家标准的村卫生室;2012年县人民医院购置核磁共振机1台,2015年县中医院购置核磁共振机1台;启动县区域化卫生信息系统平台建设;城乡合作医疗覆盖率达95%;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85%;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40/10万以内;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保持100%;艾滋病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保持在98%以上;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3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0.8人;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卫生监督覆盖率城区达到100%,农村达到95%以上;卫生知识普及率城市居民达到8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60%以上;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巩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创建成果;卫生行风满意率85%以上。

到2020年,城乡合作医疗力争实现覆盖率100%;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0%;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内;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保持100%;艾滋病发病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以乡镇为单位)保持在98%以上;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5人,每千人拥有注册护士1.0人;卫生监督覆盖率城区达到100%以上,农村达到97%以上;卫生知识普及率城市居民达到90%以上,农村居民达到70%以上;发展中医药事业,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卫生行风满意率90%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继续改善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设备条件,不断培养专业技术业务骨干,实施疾控中心标准化建设。强化健康教育、结核病管理职能,重点加强县疾控中心功能建设,明确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责任,建立以县疾控中心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的疾病预防控制和保健网络。

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深化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充实卫生监督执法力量,逐步在乡镇(街道)实行委托执法,乡镇级设置卫生监督员,健全县、乡(镇)、村三级卫生执法监督网络,建立卫生监督长效机制。重点做好公共场所卫生、学校卫生和生活饮用水、传染病防治的卫生监督执法。加大《重庆市职业病防治规划(2010-2015年)实施力度,健全职业病防治网络。加强医疗机构监管,不断净化医疗市场,保证治病用药安全。

加强卫生应急体系建设。到2015年,建立规范、科学、有序的全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和应急管理体制。建立畅通、快速、准确、标准统一的公共卫生信息体系,完善重大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医疗救治信息系统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各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预案,做好物资储备,开展应急演练,实现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反应、控制、救治、监督和指挥决策能力。

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重点加强县妇幼保健院功能建设,强化妇幼保健综合管理职能。实施“双降”(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工程,建立产科急救体系。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动员群众参与婚前医学检查,力争政府专项经费实行婚前检查。建立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网络,切实降低出生缺陷和残疾儿的发生。

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建立以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为依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为支点的医疗救治体系。在加强120急救中心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疗急救网络体系,加强对县属医疗单位和中心卫生院的急诊科建设,组建队伍,配置设备,科学管理。坚持平战结合,既在设施、设备、人员等方面满足日常的医疗服务需求,又能保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紧急救治能力。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重,加强医疗救治队伍建设,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提高效率,逐步建立管理属地化、指挥一体化的医疗救治管理体系。

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全面加强传染病特别是重点传染病和新发现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高对重大传染病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处理能力,防止疫情的发生和蔓延,有效控制各类传染病的发生,将总的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市平均水平以下。切实抓好计划免疫工作,深入发动群众参与,突出重点,下大力气抓好流动人口儿童的“七苗”接种工作,进一步提高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深入开展慢性病综合防治工作,重点抓好肿瘤、高血压、精神病、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综合防治工作。依托社区卫生服务,综合开展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早期诊断和病人规范化管理。

(二)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健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优化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有计划有步骤地整合地名卫生院。进一步健全村级卫生服务网络,按卫生部有关标准全面完善村卫生室建设,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强化薄弱环节,不断健全和巩固农村卫生服务网络。逐步缓解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社会矛盾,努力做到“小病不出村,一般常见病不出乡镇”。

加快农村卫生队伍建设。加强农村卫生人员业务知识和能力培训,加大乡村医生学历教育力度,创造优惠条件,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乡村卫生机构就业,提高乡村医生学历层次,稳定农村卫生队伍,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

进一步落实卫生支农工作。建立和完善城区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长效机制,稳定并完善长期对口支援关系。加强对卫生支农工作的监督管理和评价,确保取得实效。从政策上鼓励和保证城区医务工作人员定期深入基层,开展巡回医疗、义诊和健康宣传、咨询活动。探索县级医院卫生技术人员轮流到乡镇卫生院工作制度,增强基层医疗技术力量。

继续实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建立和健全以初级卫生保健为基础,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满足农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

(三)深化城市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调整现有卫生资源,提升使用效益。改革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体制,规范公立医院收支管理,确保公益性质,扭转盲目追求经济收入的倾向。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降低过高的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规范药品集中采购,降低药品虚高价格,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着力发展基本医疗和适宜技术,降低医疗成本,减轻群众经济负担,促进医患关系和谐。

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建立机构布局合理,设施齐备,功能完善,管理规范,人员专业素质高,服务优质,运转机制灵活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立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探索建立社区首诊制度,完善县属医疗单位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技术协作和双向转诊制度,加强以全科医师岗位培训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提高社区诊疗服务水平,综合运用医保、价格、转诊等调控手段,促进居民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等基本医疗服务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做到“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

(四)实施中医“名牌”战略,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

进一步优化中医药资源配置。以加强中医药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作用为核心,完善中医医疗保健体系建设,特别是大力推进中医药在基层卫生医疗服务中的应用,继续巩固提升县中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科、村卫生室中医技术水平,健全农村中医药服务三级网络,积极在农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更好地为广大群众健康服务。

加强县中医院龙头单位建设。完成县中医院北部新区迁建任务,按三级中医院标准建设县中医院,推进县中医院国家示范中医院建设,建设1-2个国家重点专科和5个市级重点专科。

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加强中医医疗机构特色专科建设,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继续开展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一批名中医和农村中医药学科带头人。

坚持继承与创新,积极推进中西医结合。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急救和保健能力,提高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传染病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中医医疗机构的应急救治能力。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卫生科技创新体系

实施卫生人才培养工程。贯彻实施《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加强卫生人才建设,逐步建设一支规模相当、结构合理、德才兼备、符合不同层次需要的卫生人才队伍。在规划期内为每个基层卫生院培养1名临床医师、传染病医师、妇幼保健医师、护士、检验和影像专业人员;为每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1名全科医师。力争2015年,县直医疗卫生单位、中心卫生院医学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达到60%;到2020年末达到80%。乡镇(地名)卫生院中专及以上学历人数达到职工总数的70%,到2020年末达到80%。个体医生医学中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到2015年达到80%,2020年末达到95%,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者达到100%。到2015年,45岁以下的乡村医生要接受正规化、系统化的医学教育,80%以上达到医学中专水平,20%以上达到医学大专水平,到2020年末全部达到医学中专水平,25%人员达到医学大专水平,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以上者达到30%。

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培训制度和激励机制,将继续教育与专业技术人员年度考核、职务晋升、聘用和执业再注册紧密结合,进一步提高全县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整体素质和业务能力。到2015年,培养专家型医师、学科带头人达到临床医师的10%,到2020年,达到20%。完善继续医学教育人数达到100%。

(六)加强爱国卫生工作,巩固“创卫”成果

巩固部级卫生县城创建成果,推进农村改厕和农村饮用水水质监测工作,确保除“四害”工作取得实效,引导群众大力开展庭院和村镇环境卫生整治,创建一批卫生示范村和示范户,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健康宣传,推进“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

(七)加强卫生系统医德医风教育和行业作风建设

积极推动医德医风建设,使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医疗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良好风气,努力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社会监督,开展行风评议。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公立医院的管理,端正办院方向,明确服务目标,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医药费用。建立教育、制度、监督三者并重、惩防并举、标本兼治的纠风工作长效机制。严肃查处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行为,坚决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推进卫生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工作。

五、重点项目

(一)县人民医院扩建项目。按照综合医院建设标准,设置病床800张,共计划用地180亩,建成时需净增700人。项目总投资33200万元左右。

(二)县中医院迁建项目。县中医院迁建工程项目规划总用地面积45947平方米,规划总建筑面积53777平方米;设备配置和人员按三级乙等医院规模配置。工程总投资约1.7亿元。

(三)县传染病医院建设项目。县传染病医院占地8亩,建综合业务用房60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设置病床100张,总投资2000万元。

(四)县第二人民医院二甲医院建设。县第二人民医院占地15亩,扩建综合业务用房150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新增病床200张,总投资5100万元。

(五)县卫生监督所建设项目。县卫生监督所占地10亩,建综合楼8000平方米,配置相应设备,总投资3000万元。

(六)县第四人民医院。第四人民医院房屋建设15000平方米,总投资5000万元。

(七)县老年康复医疗中心。占地150亩,建综合业务用房400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总投资15700万元。

(八)县精神卫生托养中心。征地30亩,建综合业务用房13200平方米及附属设施,设置病床200张,总投资7000万元。

(九)县乡镇卫生院扩能建设。改扩建业务综合用房154634平方米,总投资13425万元。

(十)县卫生人才培训中心。占地6亩、培训中心综合用房6000平方米,总投资1800万元。

(十一)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建设。项目用地40亩,建筑面积8500平方米,总投资9000万元。

(十二)县疾病检验及监测中心。改扩建疾病检验及监测中心业务用房4000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

(十三)三峡库区消落区修复(人群传染病源控制)系统。主要建设内容:消落区病媒生物监测、控制仪器设备、工作经费。总投资30122万元。

六、保障措施

(一)进一步强化政府职责。强化县、乡(镇)两级政府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责任,尤其要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和基本医疗服务供给职能,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卫生事业的各项政策,制定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卫生政策和措施,把公共卫生工作纳入县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范围。加快卫生事业发展步伐,健全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维护公立医疗机构公益性质,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维护人民身体健康。

(二)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建立稳定的卫生投入机制,财政对卫生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长速度不低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支出增长速度。优化卫生投入的方向和支出结构,重点支持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社区卫生。

医院卫生应急年度工作总结篇8

关键词:公共卫生;医疗卫生;需求;供给;调整;建议

中图分类号:C9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7)01―0097―03

一、卫生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涵义

卫生服务供给侧改革,就是在卫生服务供给的一端按社会对卫生服务的需求进行改革,以需定供,实现供需紧密衔接,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要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事业,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强力推进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应当从“调结构、降成本、补短板”三个方面精准发力,对医疗卫生资源分布和医疗机构设置进行结构性调整〔1〕。

二、齐齐哈尔市卫生服务基本状况。

优势方面:1.卫生服务功能键全,基础设施完备;2.各专业学科完善,梯队健全;3.先进技术和设备普遍应用;4.城市拥有自己的医学人才培养院校;5.区域卫生辐射能力较强,防治能力显著提高。

不足方面:1.缺乏鹇苑⒄构婊和政府相关配套政策支持;2.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衡,配置无序;3.初级卫生保健及基本医疗保障水平低;4.各类医疗机构专业分工不明确,整体结构有待调整;5.科技力量不强,重点专科较少,外转患者较多〔2〕;6.卫生应急及急诊急救体系不健全,能力较弱;7.缺少全市统一的卫生服务网络云平台;8.卫生监督与执法力量薄弱。

三、具体存在的问题

卫生事业改革相对滞后,总体供给质量有待提高,存在结构性矛盾,群众获得感不强,卫生服务的水准与人民群众的需求存在差距。

公共卫生:

1.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不足,综合处置有待加强。由于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与综合执法不在同一部门,加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能力不足,高端监测设备有空白,部分项目需委托省疾控中心监测,监测时间长,信息滞后,县区大部分项目不能检测,受污染及有害食品时而流向餐桌,食源性疾病时有发生,危害群众健康。

2.农村居民饮用水大部分没有开展监测。由于县、区疾控中心检测人员、设备、经费缺乏,包括对辖区的饮用水、食品、环境、医疗机构消毒和感控等各种检测能力不足,居民饮用有害、污染水不能及时发现和控制。

3.学校卫生监测和学生常见病控制薄弱。学生因病缺课监测、学生常见病监测、学生健康危险行为监测、学校环境卫生监测还都在规定的监测内容之外。学生常见病如沙眼、视力不良与近视、龋齿、营养不良、缺铁性贫血、脊柱弯曲、肠道蠕虫感染、超重与肥胖等现阶段危害学生健康的主要常见病没有得到监测和科学控制。

4.室内环境监测没有开展。包括居民住房、企事业单位用房、食堂、浴池等室内装修材料对居住环境的污染带来的各种疾病不断增加,室内环境污染已成为当今人类健康的杀手,目前供需双方还没有实现有效对接,改善室内环境,杜绝和防止室内污染成当务之急。

5.卫生监督力量薄弱。公共卫生的食品安全、职业卫生、学校卫生、放射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都有差距。医疗卫生对非法行医、非法广告、游医药贩、医托、超范围医疗、消毒与感控监督也存在一定差距。

医疗卫生:

1.全市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急诊急救管理体系。在急诊急救制度建设、功能划分、人员设施经费投入、急救技术衔接、网络建设上都有较大差距。全市九县七区各类急救车辆不足50台,其中市急救中心专业急救车辆仅有25台。急诊急救供给与需求同地市必备功能不匹配。因供需信息不联网,急诊绿色通道不畅,特别是夜间急诊患者,即使使用120急救转运,也时有在各家医院折返病例。耽误急救时间,延误病情治疗。如果急诊急救能够实行网络化统一调度管理,不但导诊准确,接诊医院开通绿色通道,医生护士提前做好抢救准备,将极大提高抢救成功率。

2.全市综合医院多,专科医院少,专病不能得到专治。全市二级以上40余家医疗机构,除传统的传染、结核、精神、五官、妇幼专科医院外,绝大部分为综合医院。缺少儿童、肿瘤、脑科、心脏、骨科、消化、康复、糖尿病、风湿病、皮肤病等专科疾病诊疗医院。市内各类医院专业分工不明确,结构不合理。医疗服务有效供给不足与资源浪费并存。

3.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仍然人才短缺,全科医生比例较低,设备落后,不能完成社区守门人承担的基本卫生服务供给。常见病、多发病仍要挤到大医院排队,增加治疗成本和陪护成本。分级诊疗与双向转诊缺乏基础。

4.没有统一的卫生服务信息平台,不能满足互联网+医疗的需求。网上挂号、预约治疗、患者选择专科专家、远程会诊、健康咨询等项卫生服务还不能在网上开展,卫生服务信息不能满足群众需求。

5.医学技术水平低,外转患者较多。市医学会40余个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专业技术达到部级水平的只有3-5个,达到省级水平的只有10余个,其余专业都有一定差距。全市每年外转患者近万人,转省外占45%,转省内占55%。外转疾病中各类肿瘤占31%;脑部疾病占10.5%;心脏疾病占9.7%;妇产疾病占7.5%;肾脏疾病占7.1%;骨科疾病5.4%;血液疾病占4.2%;呼吸系统疾病占4.2%;消化疾病占3.3%;另外五官、皮肤、肛肠、泌尿及其他类型疑难杂症共占17.1%。

6.医养结合制度体系还没有建立,卫生服务供给对养老需求缺口较大。2015年底齐齐哈尔全市总人口549万人,60岁以上老年人口99.4万人,全市老年人口数量占到全市人口总数18.1%,高于全国(16.7%)和全省平均水平。全市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据统计,医疗机构服务成本60%以上用于老龄人口。2015年全市有170家养老机构,其中,养护机构只有13家,养老床位25281张,其中,养护床位只有1490张,占5.89%。养老机构中设卫生所的只有少部分,养老机构中需配置医疗资源的缺口较大。

四、我市卫生服务供给侧建议

建议市里抓紧研究制定健康产业战略发展规划,加速“医疗互联网+”转型升级,助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卫生服务从供给侧改革角度看,突破结构性弊端,以百姓健康而不是疾病为出发点,提高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服务能力。公共卫生应弥补历史欠账和需求增长的较大缺口。医疗服务调结构,抓两头,引导中间。杜绝过度供给的问题,在重症疾病、疑难杂症、专病专治、急诊急救等方面着手,提升能力,满足社会需求。

1.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出台与国家政策要求相对应的全市卫生事业发展支持政策。如政府多元卫生投入机制、高效规范的医疗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卫生科技创新与人才保障机制、卫生信息网络云平台系统、“三医联动”、“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改革等典型的供给侧和结构性改革政策。

2.提高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一是各级政府要强化疾控中心食品风险、学校卫生、饮用水检测能力建设,及时揭示健康危险因素,提高应对危害的社会综合处置能力。重视对学校环境卫生和学生疾病控制监测:应高度重视学生疾病控制监测,强化对学生常见病的防治工作,保障学生的身体发育、身体健康。学校生活环境卫生监测含运动场、厕所、宿舍等。教室卫生监测包括人均面积、课桌椅、黑板、教室采光、教室照明、教室微小气候、噪声等。开展学校环境卫生监测,深入了解、评估影响学生健康的有关危险因素,对于有效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具有重要价值。开展居室等室内装饰有害物质监测,控制和防范室内环境污染,及时、准确、全面反映室内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满足百姓需求,对提供室内环境o测的技术服务应提到议事日程。二是加快急诊急救体系建设步伐,软硬件建设和全方位支持系统,提高全市急诊急救供给和保障能力,挽救更多的生命。三是强化卫生监督执法水平。加大卫生执法政府支持力度,处理各种违规违法现象。在鼓励民营资本参与医疗卫生服务供给的同时,要保护医疗市场公平的竞争环境,打击非法行医,虚假广告,超范围医疗,促进医疗机构公布真实的医疗质量信息,强化社会监督,保护患者利益,保护人民群众健康。

3.以需求为导向,引导医疗机构调整功能。医疗服务体系抓两头引导中间。顶端以三级医院为主打造高精尖医疗,创建更多的省级部级重点专科,提高诊断与治疗能力,服务疑难杂症患者的医疗,减少患者外流。制定全市卫生重点专科发展战略,建立机构、专业、学科带头人分工与协作机制,在目标上、期限上、措施上详细规划,采取人才带动、国内国际合作、高额奖励等,打造一批过硬的市级领军人才学科梯队,研发一批省级、部级科研成果,打造一批省级、部级重点专科,全面提升我市整体医疗水平与服务能力。基础是抓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满足百姓足不出社区就解决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问题,为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创造条件。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是分级诊疗的最基层网底,而全科医生又是实现社区首诊的守门人。随着全科医生培养和培训力度的加大,人们最需要的其实不是大医院,而是近在身边的全科医生。多种方式培养全科医生,作为提高全科医生培训质量的重中之重,参照国家全科医师培训标准和考核标准,推进师资准入和持证上岗制度。建立大医院医生到社区定期出诊制度,实行社区医生与居民签约制度。中间是鼓励和引导二级医院和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特色专科,发展上述提到的十大专科医院,实现专病专治的目标。实现卫生服务对需求的精准提供。

4.建立“紧密型医联体”,实现分级医疗与双向转诊。调整卫生服务供给方向,将供给与需求进行有效对接。供给侧改革,关键要改变资源分配的能力,让医生有序流动,从制度安排层面入手,让好医生‘长’在基层。建立紧密型的“医疗联合体”,由一所三级甲等医院联合一定区域范围内的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等机构,组成医疗联合体合作医疗组织。发挥三级医院专业技术优势及带头作用,加强基层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鼓励康复和护理机构发展,构建分级医疗、急慢分治、双向转诊的诊疗模式,形成“首诊在社区,病重转医院,康复回社区”的三位一体模式。

5.围绕健康产业做好大文章。健康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基础工程,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与生活品质。随着我国老龄化加深和“全面二孩”政策落地,卫生服务的刚性需求正在进一步凸显。一是发挥齐齐哈尔市产业优势,打造健康产业链。从中草药的种植、中药饮片、制剂、成药的生产,到药品流通和配送,进入医保用药目录,医疗部门优先使用,形成大健康产业链。齐市的参鸽药业、安泰生物灭菌有限责任公司都是很好的资源,要由指定部门统一抓,在财税价政策上扶持,起到四两拨千斤作用,从健康产业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二是优化医养结合政策环境,促进医疗养老机构有效衔接。缩短医养结合机构审批时限,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鼓励养老机构与周边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多种形式紧密协作。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提高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养老机构和老年人服务的能力。如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为老年患者提供急性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医疗服务。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延伸至社区、家庭,为居家老年人提供连续性的健康管理服务,进一步开发精准的服务项目。

6.建立卫生服务与需求信息云平台,实现互联网+医疗服务。建议市政府建立统一、规范、智能、先进的卫生服务信息云平台系统,为政府、社会、患者及时提供重要的卫生服务信息。《黑龙江省“互联网+医疗健康”行动计划(2016版)》,到2025年,全省基本形成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体系。计划重点实施居民健康卡工程等项目。行动目标是统一部署46311-2规划。“4”是建设互联互通的国家、省、市、县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6”是实现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等六大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业务协作;“3”是实现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三大基础数据库基本覆盖全省人口且信息动态更新;“1”是普及应用一张居民健康卡,实现就医“一卡通”;“1”是一条依托国家电子政务网的卫生专网;“2”是建立完善人口健康信息化标准规范系统和信息安全防护体系〔3〕。“医疗互联网+”在全国已经迅速推开,传统医疗服务与互联网产业相互渗透也在提速。国内省内形势为齐市启动该项工程提供了绝佳契机。明确“医疗互联网+”在卫生服务供给侧及医疗改革等方面的战略使命和发展方向,加大对“医疗互联网+”产业转型的扶持和监管力度,及时掌握全市卫生资源总量、结构与分布信息,提高齐市政府卫生政策决策能力发挥建设性作用。如为社会及时提供疾病分类信息,病种费用成本与收费价格信息,专科专家专病信息,医疗服务质量信息,新设备、新技术、新项目开展信息,床位使用信息,急救能力及专业分工信息,针对老年人、儿童等不同服务群体的信息,健康咨询、心理卫生治疗信息等。建设费用省、市政府专项补助一部分,各家医疗机构参与可按会员制交费,居民会员可分免费服务项目和深度资讯公益收费项目。

总之,通过对齐齐哈尔市卫生服务供给侧结构性调整,解决本市历史形成的卫生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配置无序,供需矛盾较突出的问题。促进卫生服务提供与需求良性对接,卫生服务市场健康发展,为全市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张鹏程.医疗卫生供给侧改革发力点在哪里〔n〕.健康报,2016-03-28.

医院卫生应急年度工作总结篇9

一、上半年工作

(一)加快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顺利完成国务院在*召开的全国城市社区卫生工作会。吴仪副总理参观了*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会代表300多人参观了五城区(*区)的1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出台了支撑社区卫生发展的政策措施。一是经过近一年的时间起草、征求意见、修改,出台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成府发[*]38号);二是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和综合配套的政策支撑:劳动保障、财政、人事等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20多个配套文件,如财政对社区公共卫生经费按服务人口进行补助,中心城区的补助标准已从年人均5元提高到20元,其余区(市)县不低于年人均10元。

3.统筹规划、加强标准化建设。合理布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照“八统一”要求,加快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完成70%的建设任务。

4.扎实推进双向转诊制度建设。作为*省对口支援的试点城市,在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启动了16家驻蓉部、省、市三甲以上医院对口支援中心城区5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目前有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64家对口指导全市8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现了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对口支援的全覆盖。

5.启动了社区卫生服务运行机制改革工作。一是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武侯区、*区已启动收支两条线的试点工作,*区、金牛区正在论证中;二是武侯区实行了药品零差率等工作。

6.加快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一是开始了全市710名社区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工作;二是举办短期短缺专业班4期487人。

(二)加快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1.全面实施建制公立乡(镇)卫生院(站)标准化建设。一是以“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风貌、统一标识、统一配置)为核心,对公立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设备进行标准化改造和完善,以进一步优化功能布局、美化院容院貌、改善基础设施,进而提高公立卫生院的整体服务水平;标准化建设,截止6月底,全市224个(其中彭州新兴镇因建水库该镇卫生院暂不建,即全市实际应建223个)标准化建设项目,已开工222个,占总数的99.5%;已完工190个,占开工总数的85.6%。二是按照《*市村卫生站建设标准(试行)》、《*市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实施方案》对村卫生站的管理体制、人员、设备、设施等方面制订了统一的标准。对全市2230个行政村、471个涉农社区按项目建设规划设置,共需建设村卫生站2336个,现已完成1072个,余下的1264个村卫生站,将在*年底全面完成。

2.大力推进规范化建设。在定编、定岗、定责、定员的基础上,以“三分开一委派”(管办分开、医药分开、收支分开、会计委派)为切入点,再造公立卫生院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本着先易后难,先试点后推广的原则,新都区、彭州市、都江堰市等分别在3个、4个、5个公立卫生院进行了试点工作,在成立了医院管理中心,药品集中配送,内部运行机制改革方面作了很好的尝试工作。新津县遵循“先调查、后商讨、再定案”的原则,制定了一套完善、可行的乡(镇)公立卫生院规范化建设实施方案,一是乡(镇)公立卫生院在编人员的基本工资纳入财政预算,财政为全县乡(镇)公立卫生院交纳养老保险金、基本医疗保险金、失业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并财政按照原经费补助渠道拨付公共卫生经费,通过强有力的监管,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其余区(市)县也正在规范化建设工作中进行积极稳步探索和推行。

今年3月市委书记李春城在作客央视《小崔会客》节目时,将农村卫生院标准化建设作为*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成效的重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经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后的公立卫生院,其就医环境、功能布局得到了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得到了进一步规范,整体服务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门诊人次、住院人次与同期相比相应增加,而每门诊人次费用、住院人均费用下降了15%以上,不仅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舒适、优美、方便、实效的就医场所,也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构建了一个优质、高效的服务载体。可以坚信,这项工作全面完成后,必将对提高我市农村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能力,更好地发挥公立卫生院的枢纽作用,从而推进城乡卫生一体化,解决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三)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按照中央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推动城乡一体化的战略规划,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医疗卫生应急救治体系、信息网络体系、应急指挥体系。

重点建设六个中心:*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市紧急救援中心、*市妇女儿童医学中心、*血液中心。

1.不断提高突发公共事件应对能力。一是制定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送审稿)、《*市突发公共事件医疗卫生救援应急预案》(送审稿)上报市政府。指导各区(市)县制定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社区(乡镇)应急预案;二是加强卫生信息体系建设的步伐,在全市20个区(市)县分别举办了该系统使用培训学习班;三是加强卫生应急队伍建设。举办全市急救技能大赛,参加省市“*天府”生化反恐演练、市大面积停电事故演练;四是加强卫生应急信息报送。进一步统一规范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标准和要求,提高信息报送、分析质量;五是建立突发公共事件的市、区(市)县、乡三级联动机制。

1—5月,*市急救指挥中心受理呼救电话289217个,救治伤病员数38263人。上半年,共接警处理重大突发公共事件25起,均得到及时处理

2.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完善了传染病、地方病、食物与职业中毒等的监测、报告和处理应急网络体系。进一步加强重大疾病防治工作,加强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非典、霍乱等疾病的监测工作,着力控制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乙肝等重大疾病的发生和流行。认真做好中央补助经费艾滋病、结核病、计免等项目工作,强化慢性病防治工作,注重疾控机构能力建设,提高技术水平。全面贯彻国务院《艾滋病防治条例》,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积极开展艾滋病综合干预措施,使艾滋病在我市得到有效遏制。*年我市人均期望寿命为74.78岁。

3.卫生监督工作不断加强。举办了食品、学校、医疗执法、公共场所、职业卫生、依法行政培训;对农民工进行了《职业病防治法》宣传教育活动;开展行政审批改革试点;全面推行餐饮业量化分级管理,继续推行学校食堂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公共场所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推广到游泳池、美容美发和洗浴等场所;加大食品卫生执法力度;开展部门联动,与整规办、工商局、公安局、监察局、计生委、科技局等联合重拳打击非法行医;做好大型活动(会议)的卫生保障工作。

4.信息网络体系。在现有卫生防疫信息系统基础上,实施了向乡镇(街道办事处)、村延伸,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公共卫生信息网络,实现疫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在线报告。

5.医疗救治体系。制定了《*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方案》。重点建立多维子体系,即传染病救治体系、紧急医疗救援体系、职业中毒和核辐射应急救治体系、传统医学诊疗体系。

6.强化妇幼保健的公共卫生职能。一是重点加强孕产妇系统管理,积极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工作,实施母婴安康项目;二是在对贫困孕产妇实施500元一次性救助的基础上,要求区(市)县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当地民政、财政部门建立“贫困孕产妇急救专项经费”。龙泉驿区拨付100万元专款建立“贫困孕产妇生育救助专项资金”,对辖区内贫困孕产妇孕期检查、住院分娩、新生儿疾病筛查、母子系统保健及高危孕产妇抢救等一系列费用实施救助,救助金额最高可达5万元。

今年上半年我市孕产妇死亡率为25.75/10万(36.17/10万,含流动人口)。

(四)加强中医药体系建设

1.上报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医事业和中药产业发展的决定》(代拟稿)。正式下发了《*市中医药发展“*”规划》。

2.进一步加强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一是为启动我市14家县级中医医院的房屋改造及设备配置项目进行了基础调查;二是将乡镇公立卫生院中医科、中药房建设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药服务网络建设纳入年度目标考核。截止6月底,全市乡镇公立卫生院中医科设置已达97.9%,村卫生站75.1%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心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设置已达100%,中医药人员配置比例达到16.21%,社区中医药服务量达到29.25%,社区卫生服务站90%以上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区已建成为我市第一家全国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三是5月19日,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视察了*中医名医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都江堰市中医医院,对*市在抓“三名”建设和城乡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

3.组织开展了“*市首届十大名中医评选”,评选结果已通过政府常务会审议。对*市首批老中医药专家师承工作进行了结业考核。

4.积极组织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继续做好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工作,目前我市已有14个艾滋病人正在接受中医药治疗。

5.加强县级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和感染性疾病科建设。新都区中医医院、金堂县中医医院已被列入了国家中西部地区县级中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单位;郫县中医医院、龙泉驿区中医医院已被确定为国家中西部地区县级中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项目单位。

6.继续举办乡镇卫生院中医临床骨干培训班,有52人报名参加今年的培训。继续开展乡村医生中医学中专学历教育,已印发相关报名通知,招生工作正在进行。我市上述两项工作的成功经验在今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全国农村中医人才培训项目会议上进行了交流。

(五)继续推进学科教育工作

一是规范经费使用范围、程序,积极推荐3项市重点学科申报省重点学科;二是83个项目申报省卫生厅科研项目;三是对1项适宜技术进行推广,覆盖12个区(市)县;四是继续开展乡村医生中专学历教育;五是实施与蒙比利埃市医学院签定的医疗卫生合作项目;六是深化卫生信息化建设。完善《*市卫生执法监督信息管理-执法办证系统》、《*市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及处理分析系统》、《*市卫生系统继续医学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市卫生信息数据中心》的建设。建立*市卫生信息数据中心机房,实现全市卫生系统信息化建设资源整合和有效利用。

(六)加强队伍建设

1.严格规范医疗秩序。一是着力加强对医疗机构监管,整顿和规范医疗服务市场,坚决打击和取缔非法行医,维护正常的医疗秩序;二是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加强对医疗机构监督管理,依法执业,严格制度,规范行为。制定下发了《*市医学检查结果互认暂行规定(试行)》、《*市卫生局关于实施市级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的通知》、《医院医师考核实施方案》、《*市卫生局关于大力开展“惠民行动”的实施意见》、《*市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管理的紧急通知》、《*市卫生局关于对医院储备点血液安全监督检查的情况通报》、《*市特殊优惠医疗服务补贴办法》等文件;三是切实抓好“医疗质量评价”工作,建立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监控体系,强化医疗质量管理,定期医院医疗质量信息,完善住院费用清单制,实行医疗收费及药品价格查询制度;四是建立了医德医风考核制;五是巩固无偿献血成果,确保临床用血100%来自无偿献血,保证临床急救用血需要与安全,维护人民健康。

2.深化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一是进一步规范了纪检监察举报和违纪案件的查处工作。卫生系统各单位都公开了投诉电话,并在单位显著位置设立举报箱,确定机构和专人受理群众投诉,健全投诉记录;二是加大对行政审批、卫生执法、工程建设、政府采购的监督力度;三是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采购药品、医疗器械、医用耗材、医用试剂等物资监督管理制度,完善治理收受“红包”、“回扣”、开“大处方”等管理和内控机制,扎实抓好卫生行业商业贿赂专项治理工作;四是规范医疗服务收费行为,在全市医院实行收费项目公示制,接受社会和人民群众监督。

二、下半年重点工作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卫生工作越来越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社会关注,我们将在管理社会大卫生工作、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秩序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继续落实省委二号文件要求

积极开发领导,争取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逐年加大。一是着力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继续抓好公共卫生“四个体系,一支队伍”建设,开展食品放心工程,提高对突发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二是着力抓好农村卫生工作。年底全面完成乡镇卫生院、村卫生站标准化建设任务;三是着力抓好社区卫生服务工作。抓好社区卫生服务规范化建设“八统一”工作,促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内涵建设;四是着力抓好卫生重点工作。继续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进一步加强城市支援农村卫生工作。提高惠民医疗服务质量;五是着力抓好卫生项目建设。确保6个卫生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六是着力抓好行业作风建设。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规范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行为

(二)开展综合配套改革。

根据国务院将*确定为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的要求,在医疗卫生领域开展创新性实验,以“四个建立”探索基本医疗卫生保障制度,为卫生改革趟路子。

1.建立人人享有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

建立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卫生体系,重点构建疾病预防控制、卫生执法监督、应急救治、信息网络和应急指挥等五大公共卫生体系。市级重点建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精神卫生中心、紧急救援中心、妇女儿童医学中心和血液中心等六大中心,县级重点建好疾病预防控制和妇幼保健机构,乡镇(街道)建好公立卫生院。

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重点规划建设综合医院+专料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五大医学中心。进一步加强城市社区卫生“六位一体”的服务功能建设,通过分级分类的医疗收费政策、医疗保险补偿政策,建立“小病在社区,重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双向转诊制度。

建立农村卫生服务体系。整合县级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的资源,抓好1所县级综合医院建设,推进建制乡镇公立卫生院和行政村卫生站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统筹城乡卫生发展服务模式,借鉴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成功经验,将乡镇公立卫生院(村卫生站)的发展定位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抓好农村群众的卫生保健工作,尽快建立城乡一体的卫生保健制度。

2.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制度。健全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少儿住院互助金制度,逐年稳步增加财政补助资金,提高健康保障水平和群众抗医疗风险的能力。建立多种形式、混合型的医疗保障制度,促进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建设。

3.建立安全有效的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基本药物制度,制订全市医疗机构基本医疗药物目录,规范合理用药。基本药物实行定点生产,简易包装,降低药品成本。政府举办医疗机构的药品由政府实行统一招标,集中统一配送,保证用药质量,降低药品价格。

4.建立科学规范的医院管理制度。在“资金所有权、使用权,财务管理自,单位资金筹措渠道,债权债务主体,单位经济责任”等“五权”不变基础上,以医院管理局(中心)为平台,按照公益性原则,推进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收支分开制度。实行财务收支两条线管理,以医院管理局为平台,将医院的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及其他收入全部上缴专户管理,实行成本核算,预算划拨,独立核算。

建立医药分开制度。在农村药品集中统一配送的基础上,将政府举办的县级和市级医疗机构纳入统一招标、集中配送的范围,保证药品质量,降低药品价格。将医院的业务和药品实行分开核算,改变“以药养医”的生存模式。

建立委派会计制度。以医院管理局为平台,下设财务结算中心,实行会计集中办公,委派专业会计人员到政府举办医疗机构从事会计工作,推进医院合理支出并加强国有资产管理。

医院卫生应急年度工作总结篇10

一、完善医疗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处理的组织、协调、指挥能力

医院要进一步强化面对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以服务为先导,以人民满意为目的的管理理念,转变服务作风,改善服务条件,不断提高医疗服务应对突发事件水平和能力,建立相应的应对突发的责任制管理体系。

(一)医院成立以院长负责制的应急领导小组,进一步完善医院医疗应对突发事件措施,建立科学的医疗应对突发事件体系,加强监督管理,确保责任落实到部门、科室和个人,做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服务应急到位。

1、规范面对,迅速及时。医院要严格执行《医疗应急机制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应对突发事件等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人员使用、设置、新应急技术开展、设备配置等要科学,各种医疗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及训练完整有效;建立落实突发应对事件医疗的具体措施;在确保及时安全的前提下,做好新技术应用;要严格管理及时做到野外办院,及时而且用得上。

2、健全机制,完善体系。医院要健全医疗面对突发事件管理组织的同时,完善医疗面对突发事件体系,努力做到医疗面对突发事件控制无缝隙;医院要按有关要求制定明确的医疗质量与医疗安全指标分析制度。

3、夯实基础,持续完善。医院要严格执行面对突发事件的基础准备制度等各项核心制度,落实应急安全目标,突出应对加强危急重病人、手术病人重点人群的管理,应急医务人员要不断强化医疗救急的持续改进措施,逐渐建立有医疗隐患报告制度,医护人员主动深入一线救急,提高质量,保障医疗的总体目标得到有效落实。

4、全力服务,加强协调。以医疗应急建设为载体,将“以人为本”、“团结协作”的服务理念落实在医疗应急队伍服务的各个环节,树立医务人员文明、态度和蔼行医、因伤施治、尽心尽职等行为准则,坚决杜绝在岗非规范行为;医院要不断完善医患沟通的内容、程序、技巧和方法,完善医疗机构应对突发事件术前、输血、特殊药品使用、医技检查结果互认等告知和准备制度,对于截肢、植入、器官移植等高风险及放弃治疗的进行再挽救的认识。

(二)确保医务人员时刻绷紧突发事件之弦,主动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医疗缺陷的发生面对突发事件要做到忙而不乱,医院领导,深入一线,靠前指挥,带领职能科室人员落实好各项服务质量与应急。

二、应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体案例及效果

医院医疗应对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职能部门要组织全面医疗管理,做到反应迅速、指挥有力、组织协调顺畅,指导、检查和评价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严格定期分析,及时反馈,落实应对;建立职能部门联席制度,当时就要完成一事一议制度;完善职能人员就地制度,在岗情况、手术及危重病人及时管理、运行病历等迅速记录,即时发现、及时解决;并及时时查找质量管理与配合不足,并提出改进措施;医疗职能部门要参加突发事件工作进行检查,落实诊疗用品消毒等,加强对突发地点加强对保洁等容易被忽视的消毒,有效督导各项应急的落实,严格各种医疗应急行为的准入和规范,全面提高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如出现禽流感或甲型H1n1,医院医务管理、护理管理、门急诊应急管理、药事管理等必须加强,职能部门负责人作为医疗质量管理的执行责任人,要加强应急法律、法规学习与培训,做到内紧外松,提高自身应急执行能力,发挥质量管理与控制的中坚作用,督导各科室落实医疗质量和安全应急管理的各项措施。

三、关键环节的管理、医疗不良事件报告、处理、纠偏

关键环节的管理的直接责任人,对本科室的应急应对医疗质量与安全负全责。要建立健全本科室的质量与安全监督体系,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着力落实医院医疗应急质量、医患沟通等各项措施,医疗应急不良事件的报告、处理等,查找不足,及时整改,采取有效措施为患者提供优质应对突发事件满意服务。

医务人员的工作质量与安全负全责,要建立应对突发事件质量服务控制体系,加强管理的密切协作,建立健全无缝隙工作流程,围绕应急病人需要,加强环节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措施,严格各种操作规范,开展临床随访,及时为临床提供准确、有效、快速的辅助应急检查结果,提高应急服务医疗质量,确保医疗安全。

四、结合卫生部门相关法律、法规内容要相符

在实际应对应急服务工作中,《医疗应急质量安全事件报告制度》等医护人员要全面提高医疗质量与安全责任意识,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宗旨意识和“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按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报告暂行规定》应急诊疗规范、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做好各项工作,落实好告知与沟通,同时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新业务,发扬科室团队协作精神,树立尊重同行理念,努力提高医疗应急技术水平,保障应急医疗安全。

医疗机构要重视和完善《重大突发事件医疗危急处置预案》,建立医疗事件预防、报告、处置制度,健全医务人员应急制度。

加强人员培训。医院要加强医疗应急处置专职人员培训,定期组织培训学习,提高医疗纠纷处置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医院要加强全院职工相关应急基础知识的培训和考核,纳入到考核体系之中。

根据应急的人数、情绪、场地、态度、行为以及医疗不良结果的程度,采取医疗应急分级处置。

1、一级应急:一级以上医疗应急,当事医务人员应当立即向科室主任或护士长报告。科室主任或护士长应当立即到位,及时了解情况并妥善处置,同时向职能科室报告,必要时职能科室负责人要立即赶赴现场协助科室处置应急。

2、二级应急:据医疗机构诊疗、办公场所,患方对医疗机构的诊疗过程提出应急。发生二级以上应急医疗,职能科室负责人接到科室主任或护士长报告后,在赶赴现场组织处理的同时向分管院长、院长汇报,分管院长要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处置,同时,医院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是医院保卫部门要立即向辖区公安部门报告,请求公安部门协助处理;

二是向平时应急预案,必要时医政部门医疗处置负责人赶赴现场协助处置,形成初步处理意见积极与患方沟通。总之分出轻重缓急来从容面对应急。

五、有分析、统计、总结

医院要建立医疗质量与医疗应急分析、统计等激励机制,完善医院绩效考核办法,对于医疗和服务应急质量好、应急病人满意度高的临床和医技科室及职能部门应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及时发现医疗和服务缺陷、及时报告,营造“应急质量是医院生命线”的良好氛围,建设一支执行力强、管理到位、稳定高效的应急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队伍,必要时要认真进行总结报告。

第九条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实行逢疑必报的原则,医疗机构通过以下途径获知可能为医疗质量安全事件时,应当按照本规定报告:

(一)日常管理中发现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

(二)患者以医疗损害为由直接向法院的;

(三)患者申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者其他法定鉴定的;

(四)患者以医疗损害为由申请人民调解或其他第三方调解的;

(五)患者投诉医疗损害或其他提示存在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情况。

一是对于不按照应急规定报告医疗机构人员,给予医疗机构通报批评。

二是医疗机构同一科室在应急程度、责任程度为主要责任以上的,责令该科室限期整改,并对此进行批评教育。

六、相关责任人

1、在应急工作中,,敷衍塞责,“责任程度为主要责任以上”的医疗责任人,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卫生行政部门可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

2、按照第六条根据对患者人身造成的损害程度及损害人数,医疗质量安全事件分为三级:

一般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2人以下轻度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一般功能障碍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重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一)造成2人以下死亡或中度以上残疾、器官组织损伤导致严重功能障碍;(二)造成3人以上中度以下残疾、器官组织损伤或其他人身损害后果。

特大医疗质量安全事件:造成3人以上死亡或重度残疾。

有以下情形之一并造成三级以上医疗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并视情节责令暂停6个月以上1年以下执业活动,直至吊销其执业证书;对具以下情形之一并造成四级事故或未造成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年度考核定为不合格。在应急工作中,①发错药;②打错针;③输错血;④拍错片;⑤错报或漏报辅助检查结果;⑥开错手术部位;⑦将手术器械或纱布等异物遗留在患者体内;⑧擅离职守;⑨不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和无菌操作规程,造成感染等。

3、因工作作风懈怠、服务态度生硬而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医务人员,年度考核不得定为“优秀”等次,并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警告、记过处分。

4、因违反医疗管理规定,造成病历、病理标本等丢失的工作人员,年度考核不得定为“优秀”等次,因此引起医疗纠纷,导致不良影响或经济赔偿的,要视情节给予警告、记过处分,并给予经济处罚。

5、因违反医疗规章制度,对工作严重不负责任而造成病人死亡或者严重损害病人身体健康以及严重违背职业道德,给单位造成极坏影响的,可根据国家、省、市、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辞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及事业单位聘用合同有关规定,予以辞退或解除聘用合同。

七、科室负责人体现本岗位职责应急要求

医疗机构负责人,因应急制度不全、监督不严、措施不力等管理缺位原因引起的应急不当,对其负责人进行如下批评:

1、对发生应急不及时责任程度为完全责任的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给予通报批评,分管负责人给予警告处分;

2、对因医疗应急处置不利而造成社会影响的,视情节严重程度给予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建议引咎辞职、免职或降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