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环保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2:30

乡镇环保管理制度篇1

环境保护的问题已得到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的制度构想,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建设中。在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首次对环境污染成为危害农民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的重要因素,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进行了系统阐述,将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4年1月19日的题为《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集约用地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强化监督考核和激励约束,促进生态型农业发展;抓紧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以治理垃圾、污水为重点,改善村庄人居环境。

加强农村地区环境保护,切实解决农村环境问题,必须提高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把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摆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加强对基层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构建与制度建设关键问题的研究。创新乡镇环保机制,对贯彻落实上述文件精神,强化农村基层环境管理,有效改善农村环境,保障农民的环境权益,实现城乡环境协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5-8]。

本文基于成都的实践,认真分析了乡镇环保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重点研讨了加强和创新乡镇环保机制建设的具体措施,力求破解农村环境保护的难题,实现城乡环境保护的均衡发展。

1基层环境保护机构缺失、机制不畅是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的关键因素

首先,尽管农村环境形势十分严峻,环境保护任务异常艰巨,但是环境保护的属地责任仍停留在县级政府,地处农村最基层的乡镇一级政府普遍还未设置独立的环境保护机构并配备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乡镇及村组环境管理处于靠远程管理、完成上级部署的任务、配合各级部门阶段性检查、办理新闻媒体和群众投诉查处为主的被动状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缺乏属地管理。作为承担属地责任的县级环保部门普遍编制偏紧,“小马拉大车”的矛盾十分突出,环保监管难以全面辐射到乡镇街道和村社。以成都为例,全市区(市)县环保系统仅有1252人,平均每个区(市)县只有60人左右,要承担全市区(市)县范围内,包括乡镇、街道环境监管任务,往往是“有心无力”。

其次,农村环境管理的办法和手段严重滞后。一方面,农村面源污染因为缺乏相应的办法和手段长期得不到有效防治,大量富集在土壤中的化肥、农药残留物,随着雨水冲刷和传统的漫灌方式溢流水体中,并渗透地下,严重地影响了农村水环境质量和流域环境质量。另一方面,工业园区、场镇、集中居住区等重点区域和污染处理设施的建设、管理和运行,以及相应的监控,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不规范、不科学、不严格、未落实等问题。

第三,农村环境规划体系,环境监测网络体系,环境质量管理体系,环境污染防治体系,农民环境文化教育体系等农村环境管理严重滞后,导致农村环境资源缺乏有效控制,农村环境状况无相应的监测数据反映,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缺乏力度,农村环境质量日趋下降,这种状况如不尽快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改变,将严重影响整个中国的环境质量。

总之,当前农村环境管理缺乏政策、法规、机构、队伍的支撑,不想管、不愿管、难以管的状况普遍,环境管理的缺位和不到位客观上形成了污染农村环境的"黑洞",成为制约主要污染物减排成效的重要因素。

2创新推进乡镇环保机制建设的建议

探索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模式、方法、途径,是一项长期而艰巨复杂的任务。从目前我国农村环境保护状况来看,农村环境问题必须通过制度创新,在充分考虑区域性和差异性的基础上因地因时制宜地研究制定科学的技术方案、建设可持续的基层环境管理机制,实现群防联管来解决。具体来看,可以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2.1强化乡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目标管理,落实环境质量属地责任原则

对乡镇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要任务和指标实行年度目标管理,以国家环保部制定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及《2010年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价指标》等相关内容为依托,制定出台乡镇环保工作详细、可操作的考核办法,实行环境保护表彰奖励和惩处制度。建立镇(乡)-村(社区)-村(居)民小组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的环保问责机制,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和一岗双责。

2.2设立以合署办公为主要形式的乡镇环境保护机构,建设乡镇环保专兼职人员队伍

由于各乡镇经济发展、区位、人口、环境质量各有不同,在机构建设上也可因地制宜,根据自身环境管理目标与任务选择适合自己的模式。但结合已有经验,在当前编制问题很难突破的情况下,乡镇环保机构以乡镇政府内设合署办公机构较为适宜。相应的机构设置模式如下:

1.设立环境保护办公室(以下简称环办),明确由其作为乡镇一级政府环保职能部门,履行环保职责。镇长作为该镇环保工作第一负责人,由一名副镇长分管全镇环保工作,环办负责环保日常工作。

2.在形式上,可以独立挂牌,也可以在乡镇政府内部相关部门加挂环保办公室牌子,与相关部门合署办公。

3.环办设办公室主任1名(中层干部),副主任1名,专职工作人员数名,具体可以根据当地环保工作量大小进行配备。人员编制列入各乡镇,可通过部门调配或聘用政府雇员等途径解决。行政上归乡镇政府管辖,业务上接受县(市、区)环保部门的指导。

4.加强村级环保队伍建设,在村(社区)、组全面设立环境保护联络员。可以划片方式,在环保重点地区推行网格化管理,一个片区一名环保员,也可以按行政村、组,一村、一组一名。人员公开聘用,明确职责,并给予一定的报酬。

5.为确保乡镇环保机制的顺利运行,建议把乡镇环保机制建设与运行所需经费列入乡镇政府年度财政预算,实行专项支付,同时,在县级财政预算中也应专门编制相应的乡镇基层环保经费预算,通过转移支付等方式确保该领域的资金投入。

2.3健全完善农村环保联动工作机制

1.加强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对乡镇环保机构的业务指导。县(市、区)环保部门指派专人对口指导帮助乡镇环保工作;在乡镇环保机构成立初期,县(市、区)环保局应下派人员进入乡镇环保办公室参与具体工作,时间不少于一年,以此完成职能转变后的管理过渡,确保农村环境保护工作不断链。市级环保部门也应派人对区(市)县乡镇环保机制建设进行指导,组织培训,调剂经费、装备支持乡镇环保机构建设。

2.建立健全区(市)县环保部门、乡镇政府及乡镇环保机构、村组环保员的三级联动机制。建设环保网络信息平台和指挥调度平台,建立农村环境污染防控、处置和应急反应工作体系,实行各级环保管控定期报告、定期述职、定期通报制度。

3.针对环境违法行为的瞬时性,建议赋予乡镇环保工作人员一定的调查取证权,以便更好的配合环保执法。同时建立环保执法监督投诉机制,防止执法权的滥用。

2.4强化乡镇环保机制建设的配套措施

2.4.1拓宽农村环境保护筹资渠道,保障环境保护资金投入

市、县两级设立农村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对涉及农村环境治理的项目进行专项支持,鉴于环保部门在该领域的专业性,建议将此项经费管理权赋予县级环保部门。在排污费征收使用上,争取一定比例定向用于乡镇环保能力建设,保障其设施配备,提升监管水平。

结合新农村建设,市、县两级财政部门逐年加大对乡镇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力度,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推动成立"农村环境保护基金",鼓励并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的乡镇环保设施建设投资渠道,鼓励开展乡镇环保设施运行维护外包服务。

2.4.2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购买机制,提高环境保护的专业化、市场化与社会化水平

针对我市各县(市、区)在乡镇环境保护机制建设中普遍反映的人员配置、能力建设和业务水平存在短板等问题,建议有条件的县(市、区)在明确购买服务的原则、项目、方式和责任后,开展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的试点工作,以期从人员、能力和业务上充实乡镇环境保护机构。

2.4.3建设村、组、户为主体的农村环境公共监督网络体系

建立村、组、户三包制度,通过《村民公约》等方式,赋予村民发现、报告和协助的权利与义务,形成村(社区)、组、户联动联防和群控群防制度。

2.4.4加强农村环境保护法制建设

鉴于现有地方性的环境污染控制法规着重反映的是城市环境的要求,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工作,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农村环保有关法律问题,条件成熟时着手起草《农村环境保护条例》,规范农村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为农村环境保护提供法规依据。

参考文献

[1]张厚美.乡镇环保"断层"如何融合--广元市昭化区乡镇环保机构建设情况调查[J].环境教育,2013,(11).

[2]赵楠,袁辉.规定专人负责办公经费财政列支敦化市设乡镇环保助理及农村环保员[J].吉林环境,2012,(2).

[3]刘贤春.乡镇环保如何考核[J].环境教育,2012,(5).

[4]张颖,唐艳丽,张应松.乡镇环保所:县区环保的前沿哨所[J].环境教育,2011,(10).

[5]余克弟.农村环保机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生力军[J].农业考古,2011,(6).

乡镇环保管理制度篇2

关键词:乡镇工业环境管理对策

一、引言

连云港市是江苏省的省辖市,也是我国沿海首批实行进一步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现辖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新浦、海州、连云三区。北邻山东营南,西与宿迁市沭阳县相连,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资源丰富,品种繁多,开发利用潜力很大,可为乡镇工业的发展提供充分足的原料。

二、乡镇工业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乡镇工业环境管理是指运用行政、法律、经济、教育和科技手段,协调乡镇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促使乡镇工业健康向前发展,防治污染环境和维护乡镇生态平衡。

加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的必要性:

乡镇工业环境管理,是我市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加强,这是因为:

1.我市环境污染主要来自乡镇工业

据全市工业污染源调查,2004年乡镇工业排放工业废水4013万吨,约占我市废水排放总量的75%;年排放工业废气4077778万标立方米,约占我市废气排放总量的80%;由此可见,我市环境污染主要是由乡镇工业排放污染物造成的。

2.加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有助于生产力的发展

人是生产力的主体,加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首先是保护乡镇企业职工和附近区域内村民的生活条件和身体健康。因此,加强我市乡镇工业的环境管理,对保障人体健康,改善企业生产条件,促进技术进步,降低能源和原材料的消耗,提高经济效益,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与乡镇工业发展的目的、任务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3.乡镇工业生产的高速发展将给环境带来更为严重的污染

现阶段,我市的乡镇工业异军突起,在现行的技术、经济条件下,高速发展必然带来高额的能耗、物耗,给环境带来严重污染。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乡镇工业污染的发展,今后,我市的环境状况将进一步恶化,成为制约我市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连云港市乡镇工业与环境现状及原因

我市乡镇工业起步较晚,企业规模小,与苏南相比,仍较落后。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环境保护部门逐年强化管理力度,加大监察、监测频次,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到边到角,且随着苏北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苏南及发达地区整治重污染企业,好多污染企业北移,给本已困难重重的工作带来更大的难度。目前,我市乡镇工业对环境产生污染主要有:废水、废气、噪声和振动等。

四、加强乡镇工业环境管理的对策

为了创造一个经济上有利于乡镇工业健康、持续的发展,身体上有益于健康,感官上令人愉快的良好环境,必须以积极的态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防治乡镇工业的污染。

1.发展乡镇企业必须坚持合理的产业政策

1.1坚持合理的产业对策的必要性

现阶段我市的乡镇企业,普遍投资少、规模小、技术水平起点低,有些甚至还是手工作坊,对环境污染的防治能力很弱或者根本没有污染防治能力。为此,发展乡镇工业必须坚持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坚持合理的产业政策,不兴办对环境污染危害严重又难于治理的项目。坚持并落实好这一产业政策,是搞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第一环。

1.2经济综合管理部门是落实产业政策的关键

制定和严格执行合理的产业政策,不仅需要环保部门的参与,而且更需要综合管理部门的积极支持,如计划、财政、税务、银行、工商等。结合各自的职责,采取有利于执行合理的产业政策和措施,从而使产业政策较好地落到实处。如果各部门协调、配合不够,产业政策就会落实得不好。在第一个环节如果把不住关,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工作就会陷入非常困难的被动局面。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

2.1科学规划的必要性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和消费活动,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破坏。为建立一个有利于人的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良好环境,制订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步骤或计划,就是环境保护规划。它是从整个环境系统出发,对各个区域和各个环境问题分别制定防治措施,构成一套有相互联系的综合措施,从根本上防止和消除环境污染和破坏。它是一种在环境保护中的战略性选择措施,既是一种将环境目标合理地转变为行动纲领的方法,也是构思出一种所期望的状态并使它实现的设计程序。

2.2采取科学规划的意义在于:

2.2.1环境保护规划是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是环境保护部门行使监督职能的重要措施.我国环境保护32字方针的前8个字“全面规划、合理布局”就强调了规划,这也适用于乡镇企业环境保护。

2.2.2环境保护规划是从战略、宏观、综合、未来的角度来协调社会、经济、环境三个方面的持续发展。乡镇企业环境问题说到底也是社会经济问题,是要在农村和乡镇企业发展中逐步加以解决,这也必须要通过规划手段来协调。

2.2.3环境保护规划是从布局上充分利用环境空间的稀释和自净能力,减轻或消除环境污染的危害;在治理上优选危害较大、治理效果较明显、投资较少的项目。从而通过较小的投入,获取较大的环境经济效益。这正是适应了乡镇企业平均规模小、技术力量差、经济实力弱、产品批量小而变化大等特点,搞好乡镇企业环境保护的有效对策。

2.2.4环境保护规划是按照生态经济规律,合理地构造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乡镇生态经济系统,调节它的能流和物流,从而使其保持良性循环,并高效和谐持续发展,有利于乡镇环境保护和改善,有利于农村自然资源的保护和永续利用。

2.3科学规划的可行性

2.3.1农业区划、乡镇企业区划与规划、小城镇规划、自然资源调查、乡镇工业污染源调查、农村环境质量调查等已经完成或即将完成的调研工作,为乡镇企业环保规划对策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

2.3.2规划对策中很多都具有超前预防性质,对乡镇企业发展给予正确导向,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的作用。某些规划手段,如集中布局可能产生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这些无疑都是对乡镇企业的发展的支持。环境保护规划同样也会得到乡镇企业的支持,得到各级政府及计划部门、乡镇企业主管部门的支持。

2.3.3各级政府的职能决定其不能追求短期经济目标,而要求其全面地实行包括环境保护在内的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目标,这是对乡镇企业污染实施规划对策的重要保证。

2.3.4规划一般分为:结构调整规划、布局规划、污染治理规划和环境管理规划

结构调整规划是改变乡镇企业的产业结构,变污染型结构为非污染型结构,变重污染型结构为轻污染型结构的规划,主要包括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规模结构等方面的调整。

布局规划是指通过控制新污染源和调整老污染源的空间配置,以利于充分利用环境空间的稀释净化能力,以利于污染企业的废物资源化及资源互用、污染物集中治理及相互治理,以利于防止污染企业的相互污染或污染迭加,以利于对污染企业的监督管理。

污染治理规划。广义的污染治理应包含改进生产工艺和技术、加强生产管理和提高操作水平,以提高原料、燃料的利用率,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或改变排放物的种类和形态,降低危害程度;对废物综合利用或以废治废,使废物资源化;对污染物采取处理或处置措施;从技术上减少环境污染物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改变影响的区域。

环境管理规划。乡镇企业环境管理规划包括监督管理机构建设规划、监测网络建设规划、法规与制度建设规划、宣传教育和科学技术支持规划等。

3.加大对企业的管理,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3.1对乡镇企业执行“积极引导,支持发展,治理整顿,控制污染”的方针

加强对污染源的管理,对有污染企业实施限期治理,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控制在规划目标和总量控制指标以内。

3.2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

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将污染物消除在源头和生产过程中,有效解决了污染转移问题,降低了污染治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成本,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环境保护的统一。

4.严格执法,足额征收排污费,促进乡镇企业提高技术档次和管理水平

对新建项目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做到“预防为主”,避免“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于推进乡镇产业合理布局和企业的优化选址、预防开发建设活动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对于乡镇领导以及企业负责人过多追求经济发展、经济指标而忽视环境保护的现象,要督促政府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把环保工作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纳入乡镇重大事项的督察范围。对拒不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和政策,不认真完成环保目标责任制,造成严重后果的,以及因决策失误,行政干预等原因造成重大环境破坏的,要追究其行政责任,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运用经济手段保护环境,贯彻“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谁排污谁负责”、“谁破坏谁受罚”等原则。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管理,这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基本手段之一。对造成和可能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运用经济手段加强管理,其目的是促使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污染或不污染环境,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对污染者对环境的不同污染程度,向其污染行为足额收取排污费;对那些能减少其原有排污程度的排污者和未排污者给予补助,以资鼓励。

5.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增强领导干部、企业和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

只有加强环保宣传教育,学习、了解环保知识和国家有关环保法律、法规,提高和增强各级领导干部、企业和广大群众的环境意识。才能让乡镇领导、企业负责人在作经济决策前考虑环保问题,把意识转化为行动,做环境保护的自觉执行者;才能让乡镇居民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做环境的自觉维护者,坚决抵制各种破坏环境的行为。

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只要加强领导,加强组织,加强规划,加强管理,加强控制,加强宣传教育,乡镇企业一定能够解决建设发展中的环境问题,建一个山清水秀、美丽富饶的新农村。

参考文献:

[1]刘常海等编著,环境保护系统岗位培训教材•环境管理,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

[2]秦皇岛环境保护干部学校编印,环境保护通论,1984

[3]江苏省环境保护局编,宋国宝主编,工业企业环境保护,东南大学出版社,1993

[4]张梓太编,南京大学法学丛书•环境保护法,河海大学出版社,1994

[5]赵毅红等,层次分析法在乡镇工业污染原因分析中的应用,环境保护,1997,4

[6]叶兵,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主要途径,中国环境管理,1995,6

乡镇环保管理制度篇3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我国乡镇企业环境问题和探讨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指出防治乡镇工业污染应从提高全社会环境意识、统一规划、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综合整治,转变经营思想,合理布局、控制产业方向与产品结构,从技术上减少乡镇企业的环境污染。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3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环境问题已经越来越多地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瑞然农村地域广袤,对污染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但乡镇企业所产生的污染总量已经远远高出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其增长势头仍然让人担忧。与其它工业企业相比,造成乡镇企业环境问题有其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多种新闻媒介宣传和组织各种学习班等活动,发挥新闻监督的正确舆论导向作用,广泛深入地宣传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特别是各级领导和企业人士对环境与发展问题的综合决策能力,克服与传统粗放式经营相联系的思想和做法,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社会风尚,使广大农民意识到保护自己生活环境的重要性。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新晨

乡镇环保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主要对策

我国的乡镇企业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20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日趋严重,并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不可忽视因素。因此,提高乡镇企业的环境管理水平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我国进行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必须把乡镇企业环境管理放在战略的高度上予以重视。

1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 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

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在乡镇企业较为发达的地区,水体水质普遍是Ⅳ类、V类甚至是劣V类。在河南、湖北,个别村庄因饮用水污染出现了“癌症村”,一些村民也由此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水体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2.3环境管理体系是满足“绿色市场”的竞争要求的重要途径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立法的“绿色化”要求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国际上“绿色贸易壁垒”的存在要求乡镇企业如果想将其产品(服务)打入国际市场,就必须重视环境保护,推行绿色管理,塑造绿色形象,努力开发绿色产品。同时国内绿色消费意识的增强,迫使乡镇企业加强环境管理。我国针对一些乡镇企业污染严重的现状,出台了《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规定》,把乡镇企业的排污量纳入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实施污染排放总量控制,严禁引进和新建污染严重的生产项目,对现行污染严重的小型造纸厂、制革厂、染料厂等乡镇企业责令其关闭或转产,要求新建乡镇企业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等。

乡镇环保管理制度篇5

1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的内涵

环境管理是指运用经济、法律、技术、行政和教育等手段,限制人类损害环境质量的活动,通过全面规划,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处理各部门、各社会集团和个人有关环境问题的相互关系,使社会经济发展在满足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又不超出环境的容许极限。

乡镇企业环境管理的对象,首先是人们的意识和行为。通过诱导、约束和协调人的行为,来调控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使其功能、结构和运动过程有序化。环境管理的对象是人,但其调控的对象却是社会经济与环境系统。

2乡镇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2.1环境管理体系是治理农村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制和经济调控手段不健全,乡镇企业为了占有市场,往往进行自发性、盲目性的发展;急于脱贫,急功近利,只从自身经济利益出发,不顾社会整体利益,不从长远角度考虑对环境和资源的影响,在决策上形成“盲区”;盲目搞建设、上项目、上产品,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环境效益,“村村点火,处处冒烟”,形成点多面广的污染源,使环境污染增加。而且,乡镇企业主要是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益、高污染的粗放经营型,生产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设备简陋,资源和能源利用率低下,产生大量“三废”,导致各种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尤其许多乡镇企业是技术水平低的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和小冶炼等大耗水工业,主要靠拼资源、拼设备、拼人力实现经济增长,缺乏治理“三废”的技术装备,大量工业污染物未经任何处理或简单沉淀后直接排入乡村河道,造成水体大面积污染。农村的农业生产环境、农民生活环境甚至广大村民,都成为乡镇企业“三废”污染最直接、最严重的受害者,而农产品的广大消费者则成为污染的间接受害者。

2.2环境管理体系是弥补目前体系不足的重要途径

由于我国广大农村交通不便、通讯手段落后,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许多管理城市环境的成熟办法难以实施。比如目前乡镇企业普遍是中小工业企业,有的甚至是家庭手工作坊式生产,遍布全国各地,不可能普遍实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或直接监测为依据执行排污收费制度。而且许多县、乡(镇)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人员素质、技术设备等不满足要求,传统的依靠环保部门直接监控的环境管理体系对乡镇企业也收效甚微。面对严重的环境问题和管理环境的压力,乡镇企业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体系是一明智之举,也有着其必然性。

3乡镇企业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1)环保意识缺乏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主要表现在:①环保意识淡薄。不少地区的农村干部与乡镇工业职工对防治污染、保护环境缺乏应有的认识,对保护环境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而只是被动应付。同时很多农村居民对环境问题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相当多的农民对于资源的认识还停留在“自然界恩赐”的水平;②缺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一方面,环境保护的战略重心过于偏向城市环境;另一方面,对乡镇工业与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战略认识不足。当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只顾前者,其至为了前者而通过行政手段阻止环境执法。

(2)乡镇环境容量有限,管理体系不健全是乡镇工业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原因。农村地域虽然辽阔,但是其生态环境是低层次的生态循环系统,农村生态环境是脆弱的,这就决定了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农村环境容量的有限性要求乡镇工业发展必须在环境容量许可的范围内发展,不能只顾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

4对策及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社会监督。在目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公众环境意识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应广泛宣传《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增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识,特别是乡镇企业环保法规建设和环境教育,引导乡镇企业的广大职工学习环境保护知识,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工作,检举和揭发各种违反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的行为。

(2)增加投资力度,保障环境管理体制顺利实施。应加大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争使环保投资与GDp的比重达到1%,进一步完善份税制,财政管理体制,适当提高中央与地方共享税中地方分成比例,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特别是省对市、市乡的转移支付。在每年的地方财政预算交排上保证基层环保部门的正常开支需要,使环保部门在查处污染企业时不再有顾虑。同时积极鼓励民间资金投资环境保护事业,对其进行政策上的优惠,使其迅速产生效益,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环保产业;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费改税,将排污费,改为环保税,使治污资金能有一个稳定的来源;积极探索排污权的交易,通过经济手段使污染企业自觉减少排污量,实现排污总量的控制;改变对政府官员的考核指标。在试点城市的基础上积极推广“绿色GDp”,通过经济手段减少环境污染。

(3)重视城镇和工业区规划。从乡镇工业发展历程来看,乡镇工业污染蔓延的原因均源于杂乱分散的工业布局。在乡镇企业规模小,技术装备落后,分布分散的情况下,难于建设集中的基础设施。环境污染难以控制,这些均制约了乡镇工业升级换代的步伐,影响了规模经济效益和小城镇的建设与繁荣。因此应调整乡镇企业布局和发展大批中小工商业城市,在农村工业化进程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布局合理的工业区和工商业城镇,继续推动乡镇企业点源治理,把改善乡镇工业布局,推动工业区的建设当作乡镇环境管理的一项首要任务。

(4)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建立乡镇企业环境管理体系。加强环境管理,健全环境管理机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环节。首先应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完善和健全环保法规,加强环境管理。其次,应建立环境管理网络,把环境管理纳入乡镇企业管理的轨道,各级环保部门应加强环境管理的力度,认真执行“三同时”和新、改、扩建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控制环境污染,认真执行《关于加强乡镇企业环境保护工作的规定》等法规,并通过合理规划,促进乡镇企业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5)转变经营思想。建立低消耗、高效益的经济结构。环保法制和标准的不断完善制约着许多按现有方法生产的产品的贸易,同时也给许多产品尤其是有利于环保的产品创造一个巨大的贸易机会。这就要求乡镇企业经营者切实转变经营思想,树立绿色营销观念,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许多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当地资源和传统工艺的特点,确定发展方向,淘汰能耗高、污染重的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科技进步和清洁生产,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高的产业比重,是缓解和控制环境污染的重要措施。

乡镇环保管理制度篇6

关键词:乡镇财政;资金管理;问题和对策

中图分类号:F8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9-0-01

近年来我国对乡镇经济关注度越来越高,乡镇财政资金管理显得越来越为重要。但是在目前我国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督管理中,存在着许多问题,财政资金监管难以到位。因此,重视并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已经刻不容缓,从而确保乡镇财政资金高效安全使用,利国利民。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攻坚阶段,国家对乡镇政府财政资金的支持和投入力度空前加大,但这些投入的财政资金是否真正物尽其用,起到了应有的作用,已经成为了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乡镇财政资金监督管理优化已经刻不容缓。

一、我国目前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首先表现在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制度不完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没有被规范,制度不规范使乡镇财政资金在审核批复以及使用环节上存在许多制度漏洞,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极大降低;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方法和监管流程非常不规范;乡镇财政资金使用没有形成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乡镇财政资金支出中的支农惠农资金等金额数目十分巨大,是乡镇财政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情况却缺乏及时的追踪调查,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和使用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

其次是乡镇财政资金监督管理队伍相对弱小,所赋予的管理权太小。一个单位之间身份的不同和工资待遇的不同,会影响到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有硬件设施落后,办公条件相对较差,这也会使财政资金监管率得不到提升;此外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范围小,有些监督管理工作在充分实施落实上存在困难。

三是乡镇财政资金内部监督不足。因为乡镇财务管理工作体系不够完善的原因,导致乡镇财务管理人员分工不明确且缺乏明显的责任划分制度。造成管理和执法力度差,各岗位之间无法起到相互监督的作用,资金监管的漏洞和盲区非常之多。例如乡镇财政资金中的支农惠农补贴类的资金往往得不到有效的记录与管理,冗杂或者没有实权的内部监督难以实现;还有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环节公示不透明,一些部门对使用的乡镇财政资金的使用目的,使用的收益对象,政策补贴资金的多少等缺乏公开透明的告示,财政资金使用的环节有效监督大打折扣。

最后是在某些涉农专项资金监管存在不足。据有关规定很多资金的项目乡镇政府的财政部门必须实行上县一级财政报账制度,项目实施单位对县级的主管部门负责,而项目实施的乡镇财政负责部门则无权干涉,因此财政资金的监管流于形式走过场;部分专项资金存在许多不合规的挪用领用现象,但是乡镇财政却无权管理,这种管理权上的弱势使乡镇财政的监督弱化,资金偷占挪用现象严重,无法达到最初的预期目的,资金使用效率低,乡镇政资金的安全性大受影响。

二、强化我国乡镇财政管理的建议

首先是要建立全新的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制度,加大力度惩处各种违法使用乡镇财政资金的行为。根据实际情况,在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相乡镇财政资金监督管理的制度,保证任何乡镇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制定制度时要出台相应的管理细则,明确各自职责,真正使各项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工作能过落到实处;不断强化对乡镇财政资金支票和会计档案的管理,确保所有的管理工作都依照规定规章进行。

其次要从实际出发设置科学的管理岗位,提高管理队伍建设,并适当给予放权。岗位设置要科学合理,责任需清晰明确,并且权力要得到保证,这样有利于各管理人员在各辖权内各司其职,使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合理高效。例如,稽核岗位在设置上,稽核岗位主要职责就是对各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账务核算进行审查,为提高其工作质量,稽核人员就必须拥有更加独立的权威性,故可适当赋予稽核人员独立行使独立稽核任务的权利。另外,可适当的加强乡镇财政资金管理人员的福利待遇,办公条件,提高他们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还有要落实内部责任监督,健全相应的激励与约束制度。在对乡镇财政资金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应当将乡镇财政资金的各个项目环节的责任落实到个人,保证资金流动的各环节不产生任何问题,减少管理上的漏洞盲区,从而避免由于制度上的缺陷造成资金损失;建立激励机制和约束制度,将各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作为乡镇财务管理机构的年终考核项目之一,通过表彰与批评相互结合、奖罚分明的模式来保证乡镇财政资金管理工作高效开展。

最后要加强对各传项资金运用的管理监督。保证资金运用上的合理安全,避免出现挪用公款的现象。县级财政部门需要设立专项资金的专门管理机构,建立对专项资金的实时监控跟踪,对于部分大额专项资金的拨付使用需要实行考核评价的体制,根据所收到的资金使用反馈信息,分析专项资金运用是否合理,在作出科学的资金使用方案;乡镇财政部门要定时汇报各种专项资金的使用情况,这样可以及时的发现各专项财政资金存在的风险,确保每笔专项财政资金的安全性。

三、结语

乡镇农村的经济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在我国乡镇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需要不断完善乡镇财政资金的管理工作,提高乡镇财政资金的监管意识,加强乡镇财政管理,使乡镇财政资金真正用到实处,真正能给乡镇居民带来好处,真正做到惠国惠民。

参考文献:

[1]庞殿明.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工作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4(8):76,77.

乡镇环保管理制度篇7

一、推进乡镇政府采购的必要性

1、推进乡镇政府采购是构建乡镇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

首先,政府采购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资源配置由政府配置全部资源转变为以市场为主体的配置方式,对“市场失灵”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则由政府向广大公众提供,这种采购活动就是政府采购;其次,政府采购制度是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机制。政府采购活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公开竞争机制,提高了采购活动的透明度。通过政府采购,使得采购机关、供应商和资金管理部门三者的内在目标一致起来。第三,政府采购制度是加强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监督的有效方式。通过采购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供应商的方式,减少资金的流通环节,使财政管理职能从资金分配环节延伸到使用环节;从货币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加强监督管理,既能实现政府预期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又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实现源头治腐。

123456

2、推进乡镇政府采购是加强县域经济宏观调控整体性的重要一环。

乡镇财政是最基础一级财政,乡镇财政运行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县(市)级财政的运行质量。从个体上看乡镇采购规模不大,但从整体上看乡镇采购支出数量可观。当前,在县域范围内乡镇财政支出规模与县(市)级支出规模呈并驾齐驱之势。按西方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采购支出一般占财政支出的30%以上,占gdp的比重一般在10%左右。根据这一口径计算,推动乡镇政府采购活动势在必行。从加强县域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角度看,构建县(市)政府采购体系必然要推动乡镇政府采购制度的建设。换言之,没有乡镇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加强县域经济宏观调控就缺少整体性。

3、推进乡镇政府采购是加强乡镇财政管理职能的客观要求。

有审计资料显示:近几年,一些乡镇不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盲目地上项目、上工程,并且所上项目往往脱离财政的管理监督,结果耗费了资金却没有产生应有的效益,影响了资金的周转和财政的正常运行。特别是一些消费性支出,如小车费、购置费等,暗箱操作、鱼目混珠的情况普遍存在。另外,推进乡镇政府采购,也是加强乡镇支农资金管理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靠传统行政研究分配财政支农资金存在很多弊端,如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将具备同等条件的村组放在同一标准线上考虑,会不同程序地受到人为因素影响;支农资金管理过程中往往重拨付、轻管理,缺乏好的监督机制和实现形式,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益很难保障等。因此,必须在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切入公开、公正、公平、效益机制,确保国家资源的完整注入和效益发挥。这就使得加强支农资金管理与建立政府采购制度之间搭建起必然的内在联系。

123456

4、推进乡镇政府采购是应对入世新挑战的正确选择。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政府采购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或多边谈判中,我国就政府采购市场开放问题分别与美国和欧盟以及其他成员作出了承诺。一是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时起,就成为《政府采购协议》(以下简称《协议》)的观察员;二是我国将尽快启动加入《协议》的谈判工作;三是在签署《协议》之前,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和专门从事商业活动以外的公共机构,将以透明方式开展采购活动,并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开展对外采购。这些承诺对我国政府采购的实践活动、制度建设和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将带来挑战。由于我国政府采购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与国际规则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政府采购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在支持国内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平衡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宏观调控的作用还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及早推进乡镇政府采购工作,将会更多地赢得整体采购工作的主动。

二、推进乡镇政府采购的可行性

1、县(市)级政府采购为乡镇政府采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利条件。

从湖北省政府采购的情况看,全省政府采购于1998年4月开始启动。四年多来,湖北省将这项制度的推行作为效益财政建设和源头治腐的重要内容,在省市县三级共组建了100多个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制度先行、规范管理的思路,全面开展了采购业务,呈现了后来居上的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6月组建省政府采购办公室以后,全省先后出台《湖北省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和11个配套管理制度,公开选聘专业人才组建了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建成了基于“三权”(预算安排权、采购货物分配权和采购资金及项目管理权)不变的“湖北省政府采购大市场”,并对采购额小、批量少、供应渠道单一的货物实行了集中采购;开通了政府采购信息网和投诉电话,认定了进入省级政府采购市场的业务机构和供应商资格。从各市县看,政府采购配套制度如采购预算编制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部门预算制度日趋完善,政府采购范围正由货物类向服务类、工程类全面拓展。省、市、县级政府采购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为乡镇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和采购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123456

2、乡镇财政改革日趋深化,为乡镇政府采购提供了较好的制度环境。

从预算管理制度上看,目前乡镇综合财政预算正日趋规范,为统筹运用预算内外财力,推进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准备了财力上的条件;从财政收支管理上看,乡镇普遍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收支两条线”制度和“零户统管”工作制度,为顺利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确保采购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供应商,减少资金的流通环节创造了条件;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上看,乡镇财政改革的重点是按照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把财政职能定位在保证政府机关运转、为乡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这也为推进乡镇政府采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推进乡镇政府采购的构想

推进乡镇政府采购,必须按照循序渐近、先易后难、积极稳妥、“借梯上楼”的原则逐步进行。尤其要借鉴县(市)政府采购的经验,充分利用已有的政府采购软硬件设施,确保乡镇政府采购在低成本运作条件下的高起点推进。

1、乡镇政府采购的运作机制。

成立由乡镇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政府采购办公室和政府采购督察室。办公室隶属于乡镇财政部门,在业务上受县(市)政府采购中心的指导,负责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及具体业务的执行工作。督察室则负责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在当前单个乡镇采购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乡镇政府采购的模式应先立足于构建乡镇政府采购联合体系,借助于省、市、县级政府采购的需求优势、地理优势、规模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采用“搭班车”、“委托代购”的方法,将各乡镇采购项目和县(市)级政府采购项目进行合并,使联合采购成为可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采购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利益。

123456

2、加强乡镇财政配套制度建设。

以乡镇财政改革为契机,大力深化三项配套制度的改革,为推进乡镇政府采购营造制度环境。

一是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在零基预算和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积极推行部门预算,从预算编制的细化、采购支出的标准化、预算科目的调整和细化以及预算监督从价值形态向实物形态延伸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二是改革预算会计制度。乡镇各预算单位在编制年度预算的同时填报采购计划附表,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交由乡镇财政部门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核,确定采购项目及采购金额;人大通过预算后,由乡镇政府采购办公室汇总编制采购预算,该预算汇总表是以反映每一品目下各部门的采购情况即以采购品目为主体的采购计划,在此基础上,将各部门通用的采购物品单列出来,形成年度政府采购目录。将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采购项目,由政府采购办公室上报县(市)级政府采购中心。县(市)级政府采购中心在汇总各乡镇政府采购项目的基础上,统一组织实施采购活动。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采购项目,则由各部门自行采购,乡镇政府采购办公室对其采购行为进行监督。

三是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在实施采购活动时由各乡镇“零户统管”办公室直接将采购资金拨付给供应商。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改革部门预算制度,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财政专户。在此基础上,由“零户统管”办公室进行会计集中核算。支出通过“零户统管”统一财政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最终形成政府采购制下的资金直接拨付制度。

123456

3、加强乡镇政府采购队伍建设。

政府采购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需要采购人员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各乡镇财政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乡镇政府采购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以增强他们胜任政府采购工作的能力。同时,各市县应以培训为主要手段,不断地拓宽乡镇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其培训的内容包括商务、对外贸易、法律、工程建筑、机电设备等常规性的知识,以适应政府采购工作的需要;另外,各乡镇应大胆地实行招聘制,从社会上招聘一批既懂经济又懂机电、法律等具有商务领域丰富经验的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政府采购队伍。

4、开展乡镇政府采购的突破口。

乡镇环保管理制度篇8

大力推进乡镇政府采购,不仅是乡镇加强财政管理的必然要求,,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更是构建县(市)政府采购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我国政府采购工作起步较晚,再加上一些客观因素的制约,乡镇政府采购尚处于空白阶段。随着县(市)政府采购制度的日渐完善,一方面给推行乡镇政府采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管理经验和模式;另一方面,也为乡镇政府采购提供了较好的软硬件环境。而且随着乡镇财政改革的逐渐深入,推行乡镇政府采购的条件趋于成熟。下面,笔者对推进乡镇政府采购谈几点看法。

一、推进乡镇政府采购的必要性

1、推进乡镇政府采购是构建乡镇公共财政的必然要求。

首先,政府采购是公共财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镇政府对经济的管理由直接管理变为间接管理,资源配置由政府配置全部资源转变为以市场为主体的配置方式,对“市场失灵”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领域,则由政府向广大公众提供,这种采购活动就是政府采购;其次,政府采购制度是实现公共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机制。政府采购活动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公开竞争机制,提高了采购活动的透明度。通过政府采购,使得采购机关、供应商和资金管理部门三者的内在目标一致起来。第三,政府采购制度是加强公共财政资金使用监督的有效方式。通过采购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供应商的方式,减少资金的流通环节,使财政管理职能从资金分配环节延伸到使用环节;从货币形态延伸到实物形态,加强监督管理,既能实现政府预期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又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实现源头治腐。

2、推进乡镇政府采购是加强县域经济宏观调控整体性的重要一环。

乡镇财政是最基础一级财政,乡镇财政运行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县(市)级财政的运行质量。从个体上看乡镇采购规模不大,但从整体上看乡镇采购支出数量可观。当前,在县域范围内乡镇财政支出规模与县(市)级支出规模呈并驾齐驱之势。按西方的政府采购管理办法,采购支出一般占财政支出的30%以上,占gdp的比重一般在10%左右。根据这一口径计算,推动乡镇政府采购活动势在必行。从加强县域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角度看,构建县(市)政府采购体系必然要推动乡镇政府采购制度的建设。换言之,没有乡镇政府采购制度建设,加强县域经济宏观调控就缺少整体性。

3、推进乡镇政府采购是加强乡镇财政管理职能的客观要求。

有审计资料显示:近几年,一些乡镇不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盲目地上项目、上工程,并且所上项目往往脱离财政的管理监督,结果耗费了资金却没有产生应有的效益,影响了资金的周转和财政的正常运行。特别是一些消费性支出,如小车费、购置费等,暗箱操作、鱼目混珠的情况普遍存在。另外,推进乡镇政府采购,也是加强乡镇支农资金管理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长期以来,靠传统行政研究分配财政支农资金存在很多弊端,如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将具备同等条件的村组放在同一标准线上考虑,会不同程序地受到人为因素影响;支农资金管理过程中往往重拨付、轻管理,缺乏好的监督机制和实现形式,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益很难保障等。因此,必须在财政资金的使用过程中切入公开、公正、公平、效益机制,确保国家资源的完整注入和效益发挥。这就使得加强支农资金管理与建立政府采购制度之间搭建起必然的内在联系。

4、推进乡镇政府采购是应对入世新挑战的正确选择。

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政府采购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或多边谈判中,我国就政府采购市场开放问题分别与美国和欧盟以及其他成员作出了承诺。一是我国自加入世贸组织时起,就成为《政府采购协议》(以下简称《协议》)的观察员;二是我国将尽快启动加入《协议》的谈判工作;三是在签署《协议》之前,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和专门从事商业活动以外的公共机构,将以透明方式开展采购活动,并按最惠国待遇原则开展对外采购。这些承诺对我国政府采购的实践活动、制度建设和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将带来挑战。由于我国政府采购管理水平和规范化程度与国际规则还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政府采购作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一种手段和非关税贸易壁垒,在支持国内产业、扶持中小企业、增加就业、平衡地区发展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还不够,宏观调控的作用还不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及早推进乡镇政府采购工作,将会更多地赢得整体采购工作的主动。

二、推进乡镇政府采购的可行性

1、县(市)级政府采购为乡镇政府采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利条件。

从湖北省政府采购的情况看,全省政府采购于1998年4月开始启动。四年多来,湖北省将这项制度的推行作为效益财政建设和源头治腐的重要内容,在省市县三级共组建了100多个政府采购管理机构,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制度先行、规范管理的思路,全面开展了采购业务,呈现了后来居上的良好发展态势。特别是2000年6月组建省政府采购办公室以后,全省先后出台《湖北省政府采购管理暂行办法》和11个配套管理制度,公开选聘专业人才组建了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库”;建成了基于“三权”(预算安排权、采购货物分配权和采购资金及项目管理权)不变的“湖北省政府采购大市场”,并对采购额小、批量少、供应渠道单一的货物实行了集中采购;开通了政府采购信息网和投诉电话,认定了进入省级政府采购市场的业务机构和供应商资格。从各市县看,政府采购配套制度如采购预算编制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会计集中核算制度、部门预算制度日趋完善,政府采购范围正由货物类向服务类、工程类全面拓展。省、市、县级政府采购所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为乡镇政府采购制度的完善和采购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2、乡镇财政改革日趋深化,为乡镇政府采购提供了较好的制度环境。

从预算管理制度上看,目前乡镇综合财政预算正日趋规范,为统筹运用预算内外财力,推进部门预算和政府采购预算准备了财力上的条件;从财政收支管理上看,乡镇普遍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收支两条线”制度和“零户统管”工作制度,为顺利实施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确保采购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支付给供应商,减少资金的流通环节创造了条件;从乡镇财政管理体制上看,乡镇财政改革的重点是按照公共财政体制框架,把财政职能定位在保证政府机关运转、为乡镇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等方面,这也为推进乡镇政府采购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三、推进乡镇政府采购的构想

推进乡镇政府采购,必须按照循序渐近、先易后难、积极稳妥、“借梯上楼”的原则逐步进行。尤其要借鉴县(市)政府采购的经验,充分利用已有的政府采购软硬件设施,确保乡镇政府采购在低成本运作条件下的高起点推进。

1、乡镇政府采购的运作机制。

成立由乡镇政府财政部门及相关部门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政府采购办公室和政府采购督察室。办公室隶属于乡镇财政部门,在业务上受县(市)政府采购中心的指导,负责政府采购预算的编制及具体业务的执行工作。督察室则负责对政府采购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管理。在当前单个乡镇采购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乡镇政府采购的模式应先立足于构建乡镇政府采购联合体系,借助于省、市、县级政府采购的需求优势、地理优势、规模优势、人才优势和信息优势,采用“搭班车”、“委托代购”的方法,将各乡镇采购项目和县(市)级政府采购项目进行合并,使联合采购成为可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采购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现象,有利于维护政府的利益。

2、加强乡镇财政配套制度建设。

以乡镇财政改革为契机,大力深化三项配套制度的改革,为推进乡镇政府采购营造制度环境。

一是改革预算管理制度。在零基预算和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积极推行部门预算,从预算编制的细化、采购支出的标准化、预算科目的调整和细化以及预算监督从价值形态向实物形态延伸等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二是改革预算会计制度。乡镇各预算单位在编制年度预算的同时填报采购计划附表,报经上级主管部门审批后,交由乡镇财政部门对采购计划进行审核,确定采购项目及采购金额;人大通过预算后,由乡镇政府采购办公室汇总编制采购预算,该预算汇总表是以反映每一品目下各部门的采购情况即以采购品目为主体的采购计划,在此基础上,将各部门通用的采购物品单列出来,形成年度政府采购目录。将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采购项目,由政府采购办公室上报县(市)级政府采购中心。县(市)级政府采购中心在汇总各乡镇政府采购项目的基础上,统一组织实施采购活动。未纳入集中采购目录的采购项目,则由各部门自行采购,乡镇政府采购办公室对其采购行为进行监督。

三是改革国库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建立国库单一账户,在实施采购活动时由各乡镇“零户统管”办公室直接将采购资金拨付给供应商。当前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改革部门预算制度,将所有财政性资金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收入直接缴入财政专户。在此基础上,由“零户统管”办公室进行会计集中核算。支出通过“零户统管”统一财政账户直接支付到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最终形成政府采购制下的资金直接拨付制度。

3、加强乡镇政府采购队伍建设。

政府采购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工程,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需要采购人员掌握各方面的知识,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各乡镇财政部门要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加强乡镇政府采购人员的思想政治建设,以增强他们胜任政府采购工作的能力。同时,各市县应以培训为主要手段,不断地拓宽乡镇政府采购工作人员的知识结构,其培训的内容包括商务、对外贸易、法律、工程建筑、机电设备等常规性的知识,以适应政府采购工作的需要;另外,各乡镇应大胆地实行招聘制,从社会上招聘一批既懂经济又懂机电、法律等具有商务领域丰富经验的跨专业的复合型人才进入政府采购队伍。

乡镇环保管理制度篇9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围绕“融入环三核心区、打造省会后花园”的发展定位,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驱动,以现代科学技术和社会生态文明为支撑,以改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从县生态系统特征出发,将县域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融入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总体目标

力争到年,将县建设成为生态系统健康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良性互动,生态经济实力增强,生态环境优美舒适,生态文化文明祥和,生态支撑健全有力,基础设施齐全便利,资源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生态环境质量位居全省前列的生态文明县。

三、总体安排

按照“在年底前县达到部级生态县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的总体要求,力争“十二五”期间,通过全县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分批达到系列生态创建标准。总体安排如下:

(一)生态县创建

年底达到省级生态县创建标准并获得命名;年申报创建部级生态县技术评估;年获得部级生态县命名。

(二)生态乡镇创建

年底镇、镇、乡、街道、街道达到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乡、乡达到部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年底镇、乡、镇、镇、乡、镇、镇达到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镇、镇、乡、街道、街道达到部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年底镇、乡、镇、镇、乡、镇、镇达到部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

(三)生态村创建

生态村创建以市级为主,鼓励创建省级和部级。年12月底前,全县要完成140个市级以上生态村创建;年12月底前,全县要完成44个市级以上生态村创建。

四、建设重点

(一)生态县建设重点

生态县建设要按照国家环保部关于生态县建设5项基本条件、22项指标的要求,突出实践性,重点是优化经济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节能减排,加强城乡环境保护,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是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传统经济向科技知识型、服务型的生态经济转型,加快构建低碳、绿色、生态、循环型产业体系。二是大力推举节能减排力度,加大重点流域综合整治,加强畜禽养殖、石材行业污染治理,加快城区及工业区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建设,努力建设蓝天碧水、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三是优化环境功能布局,加快推进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强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良好区、风景名胜区等保护,逐步构建维护区域安全的生态格局体系。四是坚持开发和保护相结合,加强矿产、土地、森林、能源资源等保护工作,依靠科技推进清洁生产,鼓励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可持续利用的生态资源保障体系。五是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进程,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建设和谐优美的生态人居体系。六是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广泛开展生态科普活动,建立健全生态建设公众参与机制,提升生态文明理念,努力建设安全、公平、有序和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

(二)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重点

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是实施生态创建的细胞工程,要按照国家环保部关于生态乡镇建设5项基本条件、15项指标要求和宁德市生态村建设5项基本条件、15项指标要求,改善生态环境,增强生态发展优势,着力解决农村发展、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问题。一是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以加快村镇经济发展为中心,积极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切实提高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水平,加大农膜回收再利用力度,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农药使用量,积极推广使用清洁能源。二是加快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进度。村镇要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污水处理模式,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村镇,雨、污水收集与排放宜采用合流制或截流制,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人口相对分散的村镇要充分利用天然沟渠、排水沟、坑塘、洼地,结合河沟整治,建设氧化塘、湿地或净化沼气池技术为主的污水处理设施。三是建立健全生活垃圾收集和无害化处理长效管理机制。生活垃圾在收集减量化的基础上可通过“村收集、乡(镇)转运、乡(镇)处理”的模式处理处置;无法纳入镇区垃圾处理系统的村镇,农村生活垃圾在简单分类、收集的基础上采用无机渣土填埋、有机垃圾堆肥等处理处置措施。

五、生态县、生态乡镇、生态村年度创建任务与考核验收

(一)年度创建任务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全县生态建设示范区创建工作,提升创建思路,谋划创建举措,抓住创建重点,突破创建难点。生态乡镇创建以部级为目标;生态村创建以市级为主,鼓励创建省级和部级。各年度生态创建任务如下:

年度创建任务:完成编制《省“十二五”生态县建设规划》,成立生态县创建领导小组。各乡镇(街道)要成立生态创建领导小组,完成环境保护规划编制并组织实施;要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各乡镇(街道)要有专(兼)职环保人员,村要指定环保专干。镇、镇、乡、街道、街道达到省级生态乡镇创建标准并获得命名。卓洋乡、大甲乡达到部级生态乡镇创建标准并获得命名,全县累计完成50%以上的市级以上生态村的创建任务。

年度创建任务:镇、乡、镇、镇、乡、镇、镇达到省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镇、镇、乡、街道、街道达到部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县达到省级生态县创建标准并获得命名;全县累计完成16%以上的市级以上生态村的创建任务。

年度创建任务:镇、乡、镇、镇、乡、镇、镇达到部级生态乡镇建设标准并获得命名;申报创建部级生态县技术评估。

年度创建任务:获得部级生态县命名。

(二)考核验收

生态县:省级生态县考核验收工作经市环保局组织初审验收后向省环保厅提出申请,通过省环保厅组织考核验收后予以公示、命名;部级生态县考核验收工作经市政府组织自评后向省环保厅提出申请,通过省环保厅考核验收后报国家环保部申请复核并命名。

生态乡镇:省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工作经市环保局组织初审验收后向省环保厅提出申请,通过省环保厅组织考核验收后予以公示、命名;部级生态乡镇考核验收工作经市环保局组织初审验收后向省环保厅提出申请,经省环保厅组织考核验收后报国家环保部申请复核并命名。

生态村:市级生态村考核验收工作经县环保局组织初审验收后向市环保局提出复核申请,市环保局通过复核及现场抽查后予以命名:省级和部级生态村考核验收工作按省级、部级生态村考核验收管理办法实施。

六、生态县建设目标任务分解

(一)生态县建设基本条件(共5项)

1、制订《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县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制度得到有效的贯彻执行。(牵头单位:县发改局、环保局)

工作要求:由县发改局牵头、环保局等相关部门配合共同编制《省生态县建设“十二五”规划》,通过征求意见、专家评审后报人大审议、颁布实施,同时报省环保厅、国家环保部备案;有效地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制度及地方颁布的各项环保规定和制度。

2、有独立的环保机构。环境保护工作纳入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

(1)成立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牵头单位:县发改局,配合单位:县环保局)

工作要求:成立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挂靠发改局,办公室主任由发改局局长担任,副主任由环保局局长、发改局分管副局长和环保局主任科员担任,由发改局负责生态县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日常工作,牵头协调县直有关部门、各乡镇(街道)按照职责分工做好生态县创建工作。

(2)建立监督考核机制(牵头单位:县监察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环保局)

工作要求:把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各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实绩考核内容,并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确保各项创建工作目标任务如期完成。

3、完成上级政府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三年内无较大环境事件,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外来入侵物种对生态环境未造成明显影响。(牵头单位:县经贸局、环保局,配合单位:县林业局等相关单位)

工作要求:及时将市政府下达我县的节能减排任务分解到各企事业单位和重点工业企业,并签订目标责任书,按时按要求完成节能减排任务。落实环保“一岗双责”制,加强环境监管,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防止污染事故和外来入侵物种破坏生态环境。

(1)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牵头单位:县经贸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环保局等相关单位)

工作要求:推进新型工业化核心战略,积极转方式调结构,抓好企业技术改造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完成上级下达的相关节能减排任务。

(2)把好项目审批关,控制新污染源,治理老污染源(牵头单位:县发改局、环保局,配合单位:县经贸局、住建局等相关单位)

工作要求:对于新扩改建项目严把审批关、验收关、排污许可关,确保建设项目严格执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保证污染从源头上得到控制;抓好老污染源治理,落实减排措施和责任,加强城镇与农村人口集中区污水集中处理,提高污水处理率,共同完成上级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3)加强环境监管,防止环境污染事故发生(牵头单位:县环保局、经贸局,配合单位:县林业局、安监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加强环境监管,及时有效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和群众反映的各类污染投诉,防止污染事故和外来入侵物种破坏生态环境等事件发生,确保环境安全。

4、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数在全省名列前茅(牵头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林业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

工作要求: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做好矿山开采过程中的复耕、植被恢复和水土保持工作、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扎实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等生态细胞工程创建工作。县环保局将近三年各年度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情况及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5、全县80%的乡镇达到全国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牵头单位:各乡镇、街道,配合单位:县直有关部门)

工作要求:完成乡镇(街道)《乡镇环境保护规划》编制,通过专家审查后,由县政府批准实施。县环保局负责创建技术指导,县直有关部门给予积极配合,具体创建工作由相关乡镇(街道)落实。

(二)生态县建设指标(共22项)

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大于6000元/人(牵头单位:县统计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农业局、财政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有机食品农业、绿色农业及无公害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县统计局将近三年各年度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单位GDp能耗小于0.9吨标煤/万元(牵头单位:县统计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经贸局)

工作要求:积极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大力发展低能耗、污染物排放少、经济效益高的企业,使单位GDp能耗小于0.9吨标煤/万元,县统计局将近三年各年度单位GDp能耗小于0.9吨标煤/万元情况的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3、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小于20m3/万元;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大于0.55。

(1)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牵头单位:县经贸局、统计局,配合单位:县水利局)

工作要求:强化节水措施,提高工业废水综合利用率,确保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20立方米/万元。由县统计局、经贸局将近三年各年度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的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牵头单位:县水利局、农业局)

工作要求:推广滴灌、喷灌等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大于0.55,水利局将近三年各年度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的相关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4、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大于60%(牵头单位:县农业局,配合单位:县质监局、统计局)

工作要求:控制农药、化肥施用量,大力发展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县农业局将近三年各年度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大于60%的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5、森林覆盖率大于75%(牵头单位:县林业局,配合单位:县统计局、国土资源局、水利局)

工作要求:积极开展造林绿化、生态公益林保护、封山育林工程,开展义务植树活动,提高森林覆盖率。县林业局将近三年各年度森林覆盖率相关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6、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大于20%(牵头单位:县旅游局、环保局、林业局,配合单位:县统计局)

工作要求:加强对风景名胜区、各类生态功能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封山育林地的管理。县环保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饮用水源保护区的面积证明;县旅游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风景名胜区面积证明;县林业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保护、封山育林地面积证明;县统计局负责综合各部门数据,提供辖区内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的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7、空气环境质量达到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标准(牵头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住建局、公安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县环保局、各乡镇(街道)要加强工业污染治理;县住建局要督促建筑工地实行围栏封闭施工,集中搅拌混凝土,封闭清运建筑材料及垃圾,加强道路清扫保洁、洒水降尘等,有效遏止二次扬尘污染,改善空气环境质量;县公安交管部门要抓好机动车尾气治理工作,加强对超载、超限货车的监管;县环保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空气环境质量监测报告及污染治理情况相关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8、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且省控以上断面过境河流水质不降低(牵头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住建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县环保局加强水污染防治设施运行监管,工业废水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县住建局加强城镇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及运行监管,确保城镇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各乡镇(街道)做好辖区内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完善生活污水设施建设。县住建局、水利局及各乡镇(街道)将近三年各年度水污染治理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环保局将近三年各年度水环境质量监测报告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的6月底前。

9、噪声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牵头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公安局、住建局、文体新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县公安局加强社会生活噪声、交通运输噪声的监管,禁止高音喇叭招揽顾客,城区主要交通路段划定禁鸣区域并设置禁鸣标志;县环保局加强工业噪声污染防治和建筑施工噪声的监管,会同文体新局加强对娱乐场所噪声的监管,杜绝超时营业;县住建局加强对城市建成区范围施工工地全部使用商品混凝土的监管,禁止现场搅拌;县环保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噪声环境质量监测年度报告和考核年噪声环境质量监测季度报告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小于3.5千克/万元GDp、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小于4.5千克/万元,且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

(1)化学需氧量(CoD)排放强度(牵头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经贸局、住建局、农业局、发改局、统计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抓好工业、畜禽养殖污染减排和生活污水减排工作,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落后产能,发展循环经济,提高工业用水重复使用率,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县环保局提供我县近三年各年度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CoD数据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和逐年下降的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二氧化硫(So2)排放强度(牵头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经贸局、发改局、统计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抓好节能减排工作,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生产工艺和落后产能,加强企业的脱硫设施建设和监管,实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建成区范围内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县环保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我县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所排放的So2数据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和逐年下降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1、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大于80%;工业用水重复率大于80%。

(1)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牵头单位: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环保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加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配套管网建设,因地制宜采用建设污水处理站、沼气化粪池和生态湿地等多种方式对乡镇(街道)污水进行处理。县住建局及各乡镇(街道)提供近三年各年度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情况的证明、县环保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生活污水处理监测数据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牵头单位:县经贸局,配合单位:县发改局、环保局、统计局)

工作要求:采取节水措施,提高工业重复用水率。县经贸局、统计局负责将近三年各年度工业用水重复率及相关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2、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大于90%;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大于90%,且无危险废物排放。

(1)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牵头单位: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卫生局、环保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加强城镇垃圾处理厂建设和管理,建设垃圾中转站,完善垃圾收运系统,防止二次污染,提高乡镇(街道)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县住建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生活垃圾收集、运送至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无害化处理及处理率的证明,县环保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辖区内卫生填埋场渗滤液及处理后的监测数据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且无危险废物排放(牵头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卫生局)

工作要求:工业固体废物集中处置或者综合利用;工业危险废物由有资质的单位安全处置,各医院产生的危险废物按规定集中转运到有处理资质的单位进行处置,并由医院出具相关处置证明材料,做到无危险废物排放。县环保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辖区内工业固体废物产生总量、处置及综合利用量和无危险废物排放的相关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3、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大于12平方米(牵头单位:县住建局,配合单位:县统计局、林业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继续加大投入,加强城镇园林、绿地绿化美化。县住建局将近三年各年度城市和各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情况统计表、分布图及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4、农村生活用能中新能源所占比例大于50%(牵头单位:县发改局,配合单位:县农业局、环保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优化农村生活用能结构,积极推广沼气、液化气、太阳能、秸杆燃气等清洁能源,控制散煤和劣质煤的使用,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县发改局将近三年各年度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的情况及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5、秸秆综合利用率大于95%(牵头单位:县农业局,配合单位:县统计局、环保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加强秸秆综合利用,推行秸秆气化和秸秆还田,禁止在禁烧区内露天焚烧秸秆。县农业局将近三年各年度秸杆综合利用情况及相关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6、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大于95%。(牵头单位:县农业局,配合单位:县环保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科学划定禁养、限养区域,改变人畜混居现象,改善农民生活环境。采用沼气、生产有机肥等综合利用方式,实现养殖废弃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县农业局将近三年各年度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情况及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7、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小于250千克/公顷(牵头单位:县农业局,配合单位:县统计局、环保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指导农民科学施用化肥、农药,鼓励使用农家肥、新型有机肥和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和生物防治。县农业局将近三年各年度化肥施用强度(折纯)小于250千克/公顷情况及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8、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为100%。

(1)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牵头单位:县环保局,配合单位:县水利局、卫生局及各乡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各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制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强化水污染事故的预防和应急处理,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监测和监管,坚决依法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排污口,确保群众饮水安全。县水利局提供辖区内各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取水量情况证明,县环保局、卫生局提供全县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分区达到规定水质标准的证明,县环保局提供近三年各年度未发生饮用水源污染事故的证明等资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牵头单位:县卫生局,配合单位:县环保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加强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认真落实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划定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加强监测和监管,确保农村饮用水安全。县卫生局将近三年各年度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情况及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19、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大于95%(牵头单位:县卫生局,配合单位:县住建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积极推广农村改水、改厕、改圈工程和推广“猪-沼-果树”、“猪-沼-蔬菜”等系列生产模式,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县住建局将近三年各年度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情况及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0、环境保护投资占GDp的比重大于3.5%(牵头单位:县财政局,配合单位:县统计局、住建局、环保局)

工作要求:县财政局协调各配合部门,将近三年各年度全近三年用于环境保护的投资、GDp总量统计上来,并将近三年各年度城市环境保护投资情况统计表及工作报告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1、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省、市要求(牵头单位:县计生局,配合单位:县统计局)

工作要求:计生局将近三年各年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符合国家、省、市要求及证明材料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22、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大于95%(牵头单位:环保局,配合单位:县广电局、环保局、统计局及各乡镇、街道)

工作要求: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对我近年来的环保成就大力宣传,把环境保护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公民对城环境的满意率进行调查。环保局将公众参与率和对环境的满意率大于95%调查统计表报环保局生态股,完成时间为年6月底前。

(三)其它相关工作与责任单位

(1)全面开展中小学生生态环境保护教育,把生态县建设等环境保护教育内容纳入中小学校的教育计划,并广泛开展环境实践教育活动。开展“绿色学校”创建活动。(牵头单位:县教育局,配合单位:各乡镇、街道中学、中心小学)

(2)做好可持续发展项目建设,争创国家可持续发展先进示范区。(牵头单位:县科技局)

(3)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要求,安排好生态县创建工作经费及专项资金,确保及时足额到位;参与生态县建设投融资政策和有关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制定和实施;加大对生态县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集中财力用于支持生态县建设。各乡镇(街道)也要依照生态县创建要求做好专项资金安排保证工作。(牵头单位:县财政局)

(4)负责审计和监督生态县建设专项资金的使用,保证专款专用。(牵头单位:县审计局)

(5)组织制定实施生态旅游区开发保护规划,执行生态旅游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做好旅游开发活动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旅游景区环境质量达标工作的管理与监督,开展旅游行业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牵头单位:县旅游局)

(6)负责对属于环保前置审批的建设项目、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对涉及前置审批项目未经环保部门审批的,不予办理营业执照,依法吊销逾期未完成治理、污染严重、治理不达标以及“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的营业执照;在企业工商登记和年检中配合环保部门做好环境监管工作。(牵头单位:县工商局)

(7)负责交通工程建设项目生态保护和恢复工作,做好重点工程环保工作,开展交通工程项目建设的环保宣传教育工作。(牵头单位:县交通运输局)

(8)组织编制及实施水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规划,合理调度水资源;指导河道的生态化整治和重大水利工程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责监督相关责任主体进行河道清淤整治工作;规划并组织水土保持工程,负责审查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严厉查处人为造成新的水土流失的违法行为。(牵头单位:县环保局、水利局,配合单位:各乡镇、街道)

(9)在引进项目工作中严格贯彻落实产业政策,严把环保准入关。(牵头单位:县发改局、经贸局)

六、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为保证创建生态县工作顺利开展,县委、县政府专门成立创建生态县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决策和协调。各乡镇(街道)、有关单位部门要相应建立创建工作领导机构,明确专人负责,形成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级带动一级的责任体系,以确保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

2、经济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对生态县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力度,优化政府公共投资结构,加强生态环境、节能减排等相关专项资金的协调、整合,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集中财力用于支持生态县建设。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县建设。

乡镇环保管理制度篇10

关键词:乡镇规划;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tU98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在乡镇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各村规划领导小组要认真制定《城乡规划法》学习宣传计划,采取多种形式,突出宣传重点,组织村、组干部进行学习,指定专人负责,把学习宣传工作落到实处。主要形式:①在主要街道悬挂横幅和宣传标语。②组织人员在镇区中心广场和人流集散量大的地方散发宣传材料。③在宣传栏内制作《城乡规划法》和规划专栏,长期宣传。④组织宣传车辆在各村进行巡回宣传。完成行政村规划和乡镇总体规划。要建立乡镇规划管理机构,完善乡镇规划管理工作机制,规范行政行为,切实加强乡镇规划管理。尤其要加大对镇、村违章建筑的查处力度,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未编制规划的不得进行建设。在镇、村庄规划区内进行建设的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取得镇村建设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办理用地审批手续。

国土资源所要根据《城乡规划法》和《土地管理法》完善土地审批管理和土地监察管理。各部门要相互协调,密切配合,加大力度,切实加强乡镇规划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确保完成乡镇规划和行政村规划。

1加快规划,促进新农村建设

各乡(镇)政府应依照《城市规划法》、《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要求,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规划设计单位,加快编制建制镇及村庄集镇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要优先加快重点镇、中心村和公路沿线控制区等重点地段的规划编制。村庄、集镇总体规划和集镇建设规划完成后,经乡(镇)人民代表大会审查同意,由乡(镇)人民政府报县区人民政府批准。村庄建设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规划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施行,坚决杜绝不按规划建设的错误行为。

2明确报批,确保规划实施

作为基层规划建设管理机构,要充分履行职责,乡(镇)政府要切实加强辖区的规划管理工作。在村庄、集镇规划区内的建设,实行选址意见书和开工许可证制度(以下简称“一书一证”)。《选址意见书》由建设单位或个人先向乡(镇)建设管理机构申领申请表,如实填写后由村委会签署意见,经乡(镇)建设管理机构(乡镇社会事务办公室)和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上报县建设部门依据总体规划和建设规划进行审查,符合要求的批准发放《选址意见书》。建设单位或个人在取得《选址意见书》后,依法向土地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县区政府批准后,取得《建设用地批准书》;涉及土地征用或占用农用地的,必须依法报请有权批准的部门办理农用地转用或土地征用手续。建设单位和个人在取得《建设用地批准书》后,向乡(镇)建设管理机构领取“开工许可证申请表”,如实填写后由村委会签署意见,经乡(镇)建设管理机构和乡(镇)政府审核,报县区建设部门依法审批,核发《开工许可证》。建设单位或个人取得《开工许可证》后,经乡(镇)建设管理和土地管理人员现场放线后工程方可开工。

严禁在公路两旁违法建房,确需在公路沿线建设的应当与公路保持法定的距离,即从公路边沟外缘起,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特殊情况,在报乡(镇)建设管理机构和乡(镇)政府审核时,必须征得县区交通路政管理机构的同意。公路弯道内侧及平交道口附近还需满足公路长远发展规划标准的行车视距或改作立体交叉的要求。

3明确监管,确保工程质量

按照《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的要求,村居民个人建房二层(含二层)以下的,取得《开工许可证》后,乡(镇)建设管理机构要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工作,县建筑工程管理机构要做好技术指导工作。村民自建限额以上住房(二层及二层以上或投资30万元以上或300平方米以上),以及加层、改扩建房屋必须严格执行法定建设程序,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相关建设手续。建筑工程管理机构负责工程的质量和安全监督,乡(镇)建设管理机构协助管理。乡(镇)建设管理机构负责协助建设单位向县建设部门申请办理施工许可手续。

乡(镇)人民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规划建设法规知识的宣传,提高全民的规划意识和服从规划的自觉性。切实加强对违法建筑工程的监督查处力度。各乡镇要加强与建设、土地、交通等管理部门的工作衔接,及时制止并查处违法建设行为,切实维护乡镇村庄规划的严肃性,为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和人民群众安居做好保障服务。

4完善配套,提高管理水平

4.1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

加强以道路、绿化、管网为主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置广场、停车场、公厕、垃圾收集点等功能配套设施。加大给排水工程建设投入,确保城镇饮用水安全。同时要抓好城镇防洪工程建设。加强科技文化、医疗卫生、体育、商业金融服务机构等社会服务设施建设。

4.2加强城镇环境的综合管理

以环境整治为抓好,以“硬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为重点,强化镇容镇貌管理,做到日常维护与综合整治相结合,建立完善环境卫生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强市政管网的建设和改造,推广雨污分流,管线下地。推广实施改厨、改厕、改圈和沼气池“三改一池”一体化建设技术。严格执行新、改、扩建项目环境影响审批制度和项目竣工环保验收制度。建设清洁文明、管理有序、舒适和谐的农村新集镇。

5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5.1发挥中心镇的示范带动发展

做大盘强中心镇、引导发展其他镇,以中心镇建设的示范作用带动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把小城镇建设成为人口、产业、市场、文化、信息适度集中的经济社会发展平台,成为集聚非农产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载体,发挥其承接城市、带动农村的纽带作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建立农业专业化生产与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立足资源、立足实际,大力培育乡镇特色工业,支持发展民营经济。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培育乡镇集贸市场、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大力发展休闲旅游业,形成产业支撑,增强中心镇的聚集、辐射和带动功能。

5.2抓好城乡统筹示范点建设

科学规划,积极探索,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示范点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完成示范点道路交通干道和耕作便道的硬化、油化。加快农村饮水项目建设进度,力争户户吃上自来水。完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修建篮球场、图书室、文体活动室、农资超市等一批基础设施。坚持突出特色、突出规模、突出效益,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产业,着力发展特色种植、养殖业和特色农业产品加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