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发展历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5:13

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篇1

关键词:互联网;博物馆;公共文化

一、引言

邳州博物馆是一座位于邳州市运平路的地方性综合博物馆。邳州博物馆一直坚持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工作,妥善保护各类馆藏文物,其中包括部级珍贵文物数十件。邳州博物馆是苏北地区一座极为重要的县级博物馆,为苏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宣传、文物保护工作做出巨大贡献。同时邳州博物馆也是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当地中小学生免费开放,在历史文化、古代文明的熏陶下,当代中小学生可以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并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在互联网时代,邳州博物馆要清醒地认识其所处历史与社会的重要功能和职能,利用互联网技术,极大地推动历史文化的继承与发扬,做好公益性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功能

邳州博物馆建立于1988年,其承担着苏北地区的文物保护、社会教育等重要的历史功能。2005新馆也建成开馆,将更好地推动苏北地区的文物保护工作和社会教育工作,为广大市民提供一处文化栖息地,丰富广大市民的历史文化知识。

(一)藏品保护功能

据邳州博物馆统计,现有各类馆藏文物5000余件,并且有数十件部级珍贵文物。2005年新馆落成,在古邳文明、长河余音、民俗文化各部分共展出文物500余件,包括国内著名的文物大墩子彩陶、春秋战国青铜器、邳州汉画像石、汉代虎形石镇、西周铜矛,其中闻名于世的大象门齿化石被誉为“全国象牙化石之王”。邳州市博物馆为我国及苏北地区的藏品保护作出突出的贡献,妥善保护了中国历史重要文物。历史文物只有保护妥善完好,才能更好地体现文物的价值和作用。在互联网时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物保护提供了更多便利和更加可靠的技术支持。邳州博物馆也将会更好的利用先进科学技术妥善保护馆藏文物。

(二)社会教育功能

博物馆是国家民族和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聚集中心。一座城市的发展和变迁,往往在博物馆体现得一览无余。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接触的信息知识更加广泛,却往往忽视了民族国家和地区历史文化的关注和了解。因此,博物馆要竭力发挥社会教育功能,让人们更多的了解民族家和地区历史文化。邳州博物馆作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当地中小学生定期免费开放,为中小学生讲解馆藏历史文物、当地历史文化和古代文明,让中小学生从小开始认识一座城市的变迁和发展,了解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需要改变传统的社会教育方式,通过新兴的互联网技术多角度多方位多模式地做好社会教育功能。比如博物馆专家讲座,不可能把当地所有的学校教师和学生、社会人士邀请来听课。可以通过官网、官方微信微博等平台,将讲座制作为视频进行宣传,并积极参与互动。

(三)精神栖息功能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博物馆提供的文化栖息和精神栖息功能变得弱化。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的名片和承载体。在互联网时代,博物务要坚守精神栖息功能,目标是要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宽松的文化栖息场所,在这里能够获得艺术和历史的熏陶,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和历史文化修养。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博物馆要做好精神栖息功能需要突破创新,不能只单纯的提供历史文化信息。因为一座城市的历史发展和文化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及其它渠道获得。博物馆可以从艺术品的鉴赏水平、艺术品收藏价值等方面出发,引导人们学习历史文物、艺术品等,帮助人们提高艺术品鉴赏水平,陶冶人们艺术情操,彻底解放人们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达到精神栖息的目标。

三、互联网时代博物馆职能

博物馆的存在和发展,除了有它的社会和历史功能外,还有其应有的职能,目标是推动历史文物的保护和发展,做好历史文化的传播和继承。

(一)文物保护与修复职能

在我国,博物馆是公益性公共文化机构,重要的职能是保护和修复历史文物,能够将历史信息最全面地反馈给受众,全面地体现自然社会发展状况及人类生活发展形态,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历史信息,并得到启示和思考。邳州博物馆官网开设了“文物保护”栏目,一是积极地做好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二是呼吁人们一起参与到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中来,为国家文物保护工作共同努力。

(二)文化传播与继承职能

博物馆是独立的社会组织机构,承担着文化传播和继承的重要社会职能,需要让博物馆珍藏的历史文物让人们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真正地做到博物馆是一座城市的眼睛,透过眼睛看历史、看社会及城市的发展。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极大地帮助了博物馆做好文化传播和继承工作。邳州博物馆2015年开通官网,将博物馆部分藏品放置官网,可以让邳州市以外的人们也能够迅速的了解邳州市的历史文化信息。

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篇2

作为历史事件,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故事性,不论是怎样的历史事实,它总是具有趣味性和神秘性。正因为如此,历史教学才具有特殊的挑战性。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凭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教师就可以把历史故事在课堂上复制得活灵活现。在那样的时代条件下,历史教师的主流作用是任何形式都替代不了的。

现在,特别是当下,通讯工具迅猛发展,它远远超越了以书籍和讲堂为主要形式的宣传效力,尤其是互联网下的脸书和微信等传播形式,它以前所未有的形态,扑面而来,互动、群聊、群传,这就是互联网的新状态。这些信息形形色色,有好有坏,有真有假,有善有恶,有空有实。有些国家、组织、个人就利用互联网的新形式,散布着对我们现状的不满。面对这个新形势、新情况,我们应当从下面几个方面加强历史教学。

一、教师要开拓好、坚守好互联网这个新战场

“互联网是传播人类优秀文化、弘扬正能量的重要载体。”“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把互联网这张牌打好,是历史教师的责任;把微信等手段用好,是历史教师必须的工作。

利用手机微信制作微信教案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也可以指导学生制作微信作业,向老师交微信作业,在微信中批阅作业。这种形式开拓了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全新模式,有些教师已经在应用,效果非常好。也可以将某些人篡改历史事实的恶意垃圾微信文章、漫画等,在互联网课堂上公布,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写文章、找论据、立论点、批判、指正、拨乱,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确认历史事实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逐步夯实史学观。“网络空间,不应成为各国角力的战场,更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温床。”

二、教师要发挥好、巩固好学校课堂这个主战场

课堂是弘扬优秀历史文化,进行历史教学的主战场。生动有趣,充满活力的课堂,是提高学生智慧、能力的关键场所。课堂上学习研究欣赏中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学生学习的最佳途径,也最直接、最易得。把课堂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就会更好地提高课堂效果,这是实践证明了的。互联网今后将相伴课堂而存在。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和互联网结合,既是一种互补,又是一种竞争。

三、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育这个大战场

这是教学管理中的一个新课题。历史教师要有教育这个大概念,不应只是拘泥在本学科这个小环境中。古人讲,文史不分家,从现在互联网的新状态来讲,更应当是文史哲不分家。“所谓文史不分家是说古人写历史的时候,往往不自觉地运用了想象、虚构等文学手法”。历史教师不仅要具备历史水平,也应当具备文学水平。“文史哲不分家、文史哲通晓,其实就是指一个人的文采、才华、想象力、情怀与文史知识、学养、功底、治学态度,与思想、见地、智慧、立场,都要具备”。我们认为,作为一个历史教师,只有这样才能较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从教育实际出发,在重大历史问题上,由历史老师主导,语文、历史、政治(哲学)等课程应当相互沟通、相互学习,提高认识,应当形成统一思想,并形成统一步骤,完成重大教学任务,这就是我们这里说的“文史哲不分家”,也就是说,对于重大历史课题,学校教育教学要形成合力,集中出击,集中解决,再由各学科根据学科内容,系统消化之。

四、历史教师要利用好历史教科书这个精神武库

历史教科书是学生历史观形成的母体,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是我们的指导史观。正确的历史观是高尚的世界观的组成之一。学生的世界观是在成长中形成的。学生的正确历史观由这样几个方面组成:

1.正确的家国史观,即中华史观

五千年的历史文明史是我们的精神养料。教师利用教科书和相应史料,树立学生爱家乡、爱人民、爱祖国的中华史观;树立学生不可分割的中华史观。

2.正确的全球史观

利用教科书和相应史料,建立学生多元世界、多样种族、不同民族、不同文明共存、共享、包容的世界史观。

3.正确的民族进步发展史观

利用教科书和相应史料,树立学生的华夏民族史观。各民族人民是中华历史文明的创造者。中国是一个由56各民族组成的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个民族。全民族共发展、共繁荣、共文明、共幸福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4.正确的时代史观

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篇3

关键词:互联网技术;教育史馆;宣传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06

众所周知,我们的世界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史馆也应与时俱进,不能再仅仅是简单的藏品收藏、展示和研究机构,而更应该成为面向社会、服务于公众的文化教育机构和信息资料咨询机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作为教育史馆的工作人员,应在工作和研究中不断思考和探索,努力使教育史馆的宣传工作跟互联网技术不断融合,并不断从中找到契合点,更好地提升史馆宣传工作的力度、深度和广度。

在教育史馆的宣传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是与互联网技术进行有效融合并不断创新。针对教育史馆的区域性、行业性和专业性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建设史馆网站、虚拟展馆和史馆微信公众号等互联网平台,使教育史馆的文物、史料、展览、咨询等信息能进一步被广大公众所了解,从而使教育史馆的宣传工作能够跨越时空,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通过史馆网站建设,提高史馆宣传的有效性

史馆网站是社会公众了解教育知识、历史及文化等相关信息的一个重要途径,它是史馆的一张名片,能体现史馆对外的综合形象,是公众与史馆进行交流的一个窗口。史馆网站的建立能让更多的人通过史馆网站进行学习和探索,并吸引他们来实体展馆进行参观体验。

作为面向公众进行宣传教育的网络平台,史馆网站不能像一般性的网站一样,只是对信息进行罗列。为了更好地实现史馆网站的宣传和服务群众的功能,史馆网站应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准确性。这是史馆网站应具备的首要特点。教育史馆是研究教育历史文化,并向公众进行展出的机构,担负着向公众传播教育历史文化知识的重任。现如今,网络上充斥着各种真假难辨的信息,公众无法辨别信息的真伪。尤其是涉及到科学知识领域的信息,非专业人员就更难辨别。史馆网站是史馆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在编辑网站内容的时候,严格审核每一条信息,确保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

2.服务性。公众浏览史馆网站时,一般都带有很明确的目的,他们主要想要了解史馆的展品属于哪一领域,有哪些独特、值得一看的展品,近期有什么临展或活动,参加活动的方法流程等。另一方面,史馆最想展示的往往是自己的展陈内容、学术地位、历史沿革,研究成果等信息。相比于史馆想让公众了解的信息,史馆网站要更加侧重于展示公众想了解的信息,把公众热切、急需了解的内容放置到网页最显著的位置,让观众在最短的时间内查询到最想了解的信息。

3.互动性。为拉近史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让史馆真正走进人们的精神生活,史馆网站要设有与公众进行互动的功能。如史馆动态,将最新的活动、临展及讲座等信息在首页显著位置进行展现,可设置成滚动播放,浏览者只要点击即可获取详细信息。不仅如此,网站上还可以设置“留言板”或“联系我们”等版块,并由专人负责进行回复,为观众提供咨询信息、表达感想的互动交流服务平台。

二、虚拟展馆宣传通过虚拟展馆建设,突破实体展馆的局限性

实体展馆的建设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空间的限制,不同地区的教育史馆发展很不相同。随着教育历史文化相关文物史料搜集工作的不断推进,正在不断突破实物展陈的空间极限。

而虚拟展馆是传统实体展馆的发展与延伸,它能将真实场景和馆藏信息化处理后,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展示和传播,不仅更加有效地保存了史料,并且把实体展馆的展陈服务迁移到网络虚拟环境中进行展示,解决了实体展馆在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实现了跨越时空的共享和共知。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虚拟展馆可无限拓展。虚拟展馆将最大限度地呈现、拓展实体展馆所具有的展示、教育和研究等功能,多层次多方位满足参观者观赏馆藏文物、史料的需求。它有利于让参观者随时随地身临其境,与文物和史料亲密接触。

虚拟展馆的建立会让更多的人通过虚拟展馆进行虚拟现实体验,并借此进行深入的学习、研究和探索,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教育史馆的对外影响力。

三、通过微信公众号的建设,扩大史馆宣传的辐射性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基础网络建设不断完善,移动网络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移动智能终端的快速普及,移动网络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依托互联网的各种应用从传统的计算机端,逐步转移到了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手机。人们的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变化,社会的发展模式也在发生着变化。所以,史馆的宣传也要紧跟上社会的进步,紧跟上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

微信作为智能手机上最常用的一款社交app,基本上使用智能手机的用户都拥有自己的微信。教育史馆通过设立微信公众号,在微信上及时史馆的最新动态,展示史馆的最新发展或是史馆的最新展讯、通知。同时,通过微信平台可以为关注的公众进行展陈导览服务,直接与公众进行有效的互动。这样,通过史馆微信公众号进一步拉近史馆与公众之间的距离,增加史馆的亲和力。史馆微信公众平台是史馆同公众交流最便捷的方法,也是最符合公众使用习惯的宣传手段。在微信上,只要有一个人将史馆的内容分享到他的朋友圈,则将史馆的宣传瞬间分享给他的每一位朋友,即使他的朋友没有关注史馆的微信公众号,也可以第一时间接受到史馆的相关信息,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会产生辐射性的影响,史馆宣传效果会更好。

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篇4

[关键词]旅游资源;历史遗迹;网络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8-0054-02

历史遗迹是旅游资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很多地区与城市旅游景观的重要看点所在。为了更好地开发历史遗迹这部分旅游资源的潜力,在一些情况下,对历史遗迹予以整合,进行网络化设计非常必要。

一、旅游景观中的历史遗迹网络设计的意义

历史遗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历史发展遗留下来的重要文化资源,其中不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审美价值、教育价值与情感寄托价值,是许多地区旅游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些城市与地区中,历史遗迹呈集中化分布,如山西平遥、江苏苏州、云南丽江等,历史遗迹集中化有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但就大多数城市与地区而言,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现代化的发展,历史遗迹已不再集中分布,而是呈散状分布,难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如何将呈散状分布的这部分旅游资源整合起来,发挥整体效应,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对历史遗迹进行网络化设计,可以起到整合这部分旅游资源的效果。所谓网络设计,就是针对历史遗迹在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中分布散乱、不成体系的局面,采用一定的方法,借助于一定的媒介,把分散的历史遗迹纳入整体网络之中。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就是把个体历史遗迹整合到系统之中,从而形成一种整体的效果,使整体的效果大于个体的叠加。

(一)网络化设计可以彰显历史遗迹的感官效果

作为一种旅游景观,历史遗迹要更好地发挥教育功能、审美功能以及情感寄托功能,从而更加吸引游客。这不仅取决于历史遗迹自身的性质、外观、内涵、等级、年代等因素,还取决于一定的设计手段。因为用设计的手段可以使历史遗迹彰显其历史气氛,突出其感官效果,强化旅游者的视觉刺激,有助于游客加深对历史遗迹的理解。

当然,这种设计并不是针对历史遗迹本身,而是针对历史遗迹周围地区,通过图底效应来实现。图底关系是格式塔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即图形与背景的关系在一定的场内,人们并不是对其中的所有对象都明显感觉,总是有选择地感知一定的对象――有些突显成为图形而有些退居衬托地位成为背景。图底关系是人们凭着直觉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需要,可以通过设计的方法来实现。通过一定的设计方法,我们可以使历史遗迹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图底关系,历史遗迹为图,周围环境为底,这将对历史遗迹起到一种彰显作用。这种彰显作用使历史遗迹的地位更加突出,可以强化历史遗迹的视觉效果,使旅游者能够更好地达到观赏的效果。否则,即使历史遗迹再好,由于缺乏良好的图底关系而淹没在现代建筑的“大海”之中或一些不和谐的环境之中,自身难以得到展示,也就削弱了观赏的效果,正如美国规划协会国家政治部主任杰福瑞•索尔所说的那样:“一座古老的建筑虽然被作为文物保护了下来,但它们孤零零地淹没在既无个性又与他们很不协调的现代钢筋水泥丛林中,完全看不出它们所代表的那种文化背景和传统。古老的建筑和它当时周围的环境一起形成一种文化和传统的,把烘托它们的基础破坏了,等于使它们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们已经体现不出那种文化意味。”(1)

对历史遗迹进行网络化设计,需要借助于媒介,对历史遗迹周边地区予以设计,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形成良好的图底关系,起到彰显历史遗迹历史气氛、烘托历史遗迹主体地位的效果。

(二)网络化设计可以在历史遗迹间建立有机联系

网络化设计不仅可以通过图底关系来烘托单体历史遗迹的主体地位,从而加强旅游效果,而且还可以通过联系过程,发挥历史遗迹的整体效果,同样可以起到加强旅游效果的作用。联系过程就是通过一定的设计手法,使分散的历史遗迹形成一个整体,彼此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历史遗迹需要联系艺术,尤其是分散的历史遗迹之间更需要建立联系,有时候通过建立一定的联系,每个历史遗迹会被置于整个网络中各个支撑点位置,其形象更容易被突显出来,每个历史遗迹、历史氛围都将得到强化与放大,这要比单个历史遗迹的简单叠加效果要好上数倍;有时候通过建立一定的联系,在各个历史遗迹之间建立起一定的逻辑关系,旅游者能够获得一定的逻辑思维,这对增进旅游效果非常有益。关于这一点,侯仁之先生有过精彩的论述,他认为,历史遗迹的保护与规划设计,关键在于显示其发展过程,根据历史发生学的原则,主次分明地勾勒出一个个历史剖面。(2)而网络设计通过一定的形式将单体历史遗迹组织起来,可以形成一个个历史剖面,这对旅游者了解历史遗迹、理解历史非常有帮助,尤其这种网络化设计如果能以时序排列,效果尤佳,旅游者容易从中感受历史的延续与跳跃。

(三)网络化设计可以整合旅游资源

网络化设计还可以起到整合旅游资源的效果。如果缺乏这种整合,一部分历史遗迹单独而言并不十分具备历史文化价值,而在一定的整体中又是不可或缺的历史遗迹,就容易被忽视,这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无疑是一种损失。笔者曾经去安徽安庆考察,发现那里的历史遗迹相当丰富,如三祖禅寺、徽派建筑、陈独秀墓等,但是由于缺乏一定的空间组织,实际上各个历史遗迹均是各自为战,旅游效果大打折扣。其中还有部分历史遗迹,由于缺乏一定的空间组织,实际已成旅游开发的“鸡肋”。如果把这部分历史遗迹用一定方法组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将会综合反映出徽南文化特征,而各部分又各有千秋,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另外,还可以尽量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创造更多的旅游效益,可谓一举多得。

二、旅游景观中的历史遗迹网络化设计方法

历史遗迹的网络化设计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关键在于媒介要素的选择。媒介要素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既可以是道路系统,也可以是绿地系统,还可以是新建建筑物甚至是雕刻、标牌(通常与道路系统合用),当然也包括以上各种要素的混杂使用,只要能使网络上各节点(即历史遗迹)间产生关联,或使网络上的节点彰显其他效果,或者媒介要素本身能对节点产生补偿作用,这种媒介就达到了效果。

(一)利用绿色空间进行历史遗迹的网络化设计

历史遗迹的网络化设计可以借助于绿色空间来实现。首先,生态环境与历史遗迹相结合,旅游者容易得到身心的双重满足。因为生态和文化本身是紧密相联的,有时具有意义上的一体性。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山水等绿色空间往往具有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功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山水均脱离了自身的物质意义而有着强烈的象征意义,与此对应的是人的情绪。其次,生态环境对历史遗迹可以起到衬托作用,以形成良好的图底关系。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大范围的开放空间是形成背景的极好素材。绿色开放空间为衬托,历史遗迹的视角主体地位更容易被突出;而且不同遗迹之间的有机联系也要靠绿色开放空间,树木能以姿态、高度、枝叶等从视觉上调和或消除历史遗迹与邻近建筑的矛盾。再次,绿色开放空间中一般都包含游憩、公共服务以及交通等因素,从而丰富旅游的内涵,人们游览历史遗迹的同时也在进行休闲娱乐。

(二)利用道路进行历史遗迹的网络化设计

美国建筑师凯文•林奇非常重视以道路进行空间设计,他在《城市的印象》中说:“可以用紧密并列或互相可视的方式布置一连串的结点来形成一个结构……也可以用某道路、某边沿的共同联系来布置,用这些联系来构成广大的城市区域。”(3)“一个环境如同有力的可见的骨架,又有特征鲜明的各部分,那就易于实行新的开发并使它受人欢迎。”(4)林奇的论述虽然是针对城市空间而言的,但是实际上应用到历史遗迹的网络化设计上也十分有效。

以道路进行网络设计整合历史遗迹,除了方便可达性外,空间逻辑层次感是另外一个应被优先考虑的重要因素。美国波士顿城的旅游路线就是这方面的经典。它在这个城市中,许多纪念独立战争的景点被巧妙地组合起来,新建的市政厅借着银行的走廊通道,使人能看到它的前身――当年的老市政厅。若干路口的城市广场则基本按时序路线组织在新的高楼围合的空间中,这条旅游路线的一个端点是金黄屋顶的州议会大厦,无论从空间形式还是其所陈列的内容,州议会大厦都适合作端点。整个路程像放电影一样,使人对线路上的历史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也使历史遗迹不至于“丧身”于茫茫的现代建筑之中。再如日本的东京将散落的文物点组织起来,形成文化旅游步行道,也属于这方面的例子。

(三)利用其他媒介进行历史遗迹的网络化设计

除绿色空间、道路等,一些小的空间小品,如雕刻、标牌、石碑等,也可以用来进行网络设计,通常与道路结合使用,更多地起到了空间提示作用。新加坡的牛车水街区的历史遗迹设计实际上就采用了这种方法。据新加坡《联合早报》报道,新加坡旅游局和国家档案馆从2001年开始,陆续在传统街区牛车水的多个地点设立叙事牌,从而让游人更加了解牛车水的历史古迹与街道。有关当局已经确认了37个历史性景点,包括街道、建筑与教堂、庙宇。这些叙事牌以有趣的“讲古”形式叙述牛车水的故事,既展示牛车水人家的生活状态与精神面貌,又方便游人阅读,使人们深入了解了历史的来龙去脉。

[注释]

(1)杰福瑞•索尔:《城市规划听谁的》,《城市规划通讯》,2000年第15期。

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篇5

点,是指历史基础知识点,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可抓住6件大事,即6个知识点展开联想:①导火线,1640年苏格兰人民起义;②标志,议会限制王权;③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打败王军;@1649年,查理一世被处死,英国成立共和国;⑤1688年,宫廷,另立国王;⑥1689年,议会通过《权利法案》。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的联系及意义,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问内在联系的线索。如春秋时期鲁国的“初税亩”,可引导学生联想:西汉的编户制度,唐初的租庸调制,北宋王安石变法实行的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清初的“地丁银”制度这些知识“点”,就构成了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化这一条线索,从而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表来表示。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联想到“线”,由“线”联想到“面”,由“面”联想到“体”,这样整体联想,就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立体知识综合体。

中外历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复习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复习中国历史时联想到世界史,学习世界历史时联想到中国史。以时间为轴线,把中外历史现象及其内在联系展现在历史发展屏幕上,通过对比分析,求同找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

通过中外联想复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篇6

突出历史概念,加强基本史实的联系

基础知识是历史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点,亦是最基本的单位。基础知识主要是指基本史实(内含结论)和历史概念。基本史实是在历史的点、线、面、体中不可缺少的史实,其能力要求是准确记忆。历史概念是史实内在的本质属性的反映。历史概念的形成是经过分析史实之间的联系、对史实的表象抽象概括而成的。其能力要求侧重于理解。历史概念是基本史实的拓展和深化,在知识网络结构的形成中更为重要。

由于现行教材中没有对历史概念进行集中完整的概括,因此在基础知识的教学中应该在狠抓基本史实的同时,突出历史概念的分析和概括。例如,凡尔赛体系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在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巴黎和会、凡尔赛和约、巴黎和约、战后新兴国家、国际联盟这些基本史实的基础上,分四个层次阐明何为凡尔赛体系。第一,体系的构成:《凡尔赛和约》连同协约国同战败国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签定的和约,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第二,体系的作用是建立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统治秩序。首先,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脱离俄国独立;波兰复国;德国疆界重新划分;奥匈分立;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建立。其次,改变了中东的政治格局:土耳其只保有欧洲的伊斯坦布尔和亚洲的小亚西亚,成为单一的民族国家。再次,改变了帝国主义在中东和非洲的统治秩序: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土耳其的属地,由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形式加以瓜分。第三,维系体系的国际机构是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第四,体系的影响:凡尔赛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特别是德国与英法的矛盾,后来成为纳粹撕毁和约发动战争的口实。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英美争夺世界霸权的矛盾;英法争夺欧洲霸权的矛盾;美日争夺亚、太地区的矛盾等。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对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对凡尔赛体系的分析、概括可以看出,突出历史概念的教学,有利于加强对基本史实内在联系的理解,有利于把基本史实放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发掘隐性联系的前因后果,并起到深化基础知识、加强知识结构化的效果。

揭示阶段特征,加强历史的横向联系

不同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历史网络体系中的“纬线”。历史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在空间上涉及世界各地;在内容上,涵盖政治、经济、民族、军事、文化等。而这些方面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这就使历史知识本身具有一种横向的网络结构。阶段特征揭示历史不同时期各个方面发展的共性,在对历史的认识中,起着统括全局、加强横向内在联系、加强知识结构化的作用。

在教学中,首先需要正确地划分历史发展阶段。例如,把世界近代史划分为三个阶段: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诞生(1640—19世纪20年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30年代—1871年);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1871—1917年)。

帮助学生揭示时代特征,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进行阶段小结。就以世界近代史第三阶段为例。在小结时首先让学生自己列举出这一时期的主要事件或历史现象:从1871—1917年,进行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出现了垄断、政党政治、列宁主义、亚洲的觉醒、第一次世界大战等。然后指导学生分析这些事件或现象的特点和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有了重大突破的条件下产生的技术革命,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生产方式的变化,以科技为依托、垄断为组织形式、提高生产率为主要手段的资本主义生产模式最终形成。经济基础的变化引起上层建筑的改变,垄断资产阶级控制国家政权的国体和议会政治、政党政治为政体的资本主义政治模式定型。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这些变化影响到工人运动,各国工人政党普遍建立,合法斗争和经济斗争增多,列宁主义诞生。最后,在教师指导下概括出时代特征。

所谓概括,就是把事物的共同点进行归纳,从特殊中找到一般。上述六大事件同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而资本主义的生产模式、政治模式、国际关系、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的特点无不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最终形成相联系。所以,可以将世界近代史第三阶段的时代特征概括为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揭示阶段特征,加强历史横向联系的过程,也就是帮助学生掌握分析、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方法的过程。如果没有对事件个别特征的分析,没有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没有对事物共同点的概括,就无法揭示时代特点。因此,知识体系的建立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把握基本线索,加强历史的纵向联系

基本线索是知识网络体系中的“经线”。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历史的这种发展性,使历史知识具有一种有别于一般知识系统性的链式结构,即其发展包含着必然性、渐进性和质变的内涵。把握基本线索,不仅能贯通来龙去脉,更能起到明确趋势归宿、揭示变化规律的作用。

教会学生把握基本线索,一般是在高三的第二轮复习中。教学中最大的误区是把基本线索讲成了知识线索。例如,世界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有三条: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并形成世界体系的历史,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和民族解放的历史。如果在教学中,按上述专题,机械地把孤立、松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线,还不能称之为基本线索。因为其仍然仅仅局限于知识内容,至多是积累了、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而没有揭示出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因而只能称之为知识线索。

基本线索则侧重事物过程的阶段性变化,从部分质变到质的飞跃的规律性变化的过程。以第一条线索为例: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初,处于工场手工业时期的英、美、法的新兴资产阶级,依靠人民通过革命战争旧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政权,社会发生了转型的巨变。19世纪中期,伴随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普遍展开,出现了自上而下的革命、改革和统一战争,俄、日、意、德等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由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形成;政治模式定型;世界被瓜分完毕,以资本输出为主要形式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与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联系为统一的经济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总之,只有这样把资本主义的发展概括为三个阶段性变化,揭示出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规律,才能使学生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中把握历史的脉络,构成历史知识体系的框架。

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篇7

关键词:历史复习;联想教学

什么是联想?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有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历史复习是在学生脑海里已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刺激物”(即历史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并且当今历史考试是对历史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考查,是对能力的考查,所以,在历史复习中进行联想教学是非常必要的。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开拓学生的视野,从而增强复习教学效果。

一、整体联想

历史知识是一个整体,是由点、线、面、体串成的知识网络。如果只掌握零碎的知识,孤立地记忆几个分散的知识点,不可能把历史学好。现代考试要求学生必须抓住知识范围之内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事实、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形成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点:是指历史基本知识点。如复习“美国独立战争”。可以抓住六件大事,即六个知识点展开联想:①1775年来克星顿枪声;②1775年“大陆会议”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③1776年7月发表《独立宣言》;④1777年萨拉托加大捷;⑤1781年康华利投降;⑥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只要记住这些知识点的起因、顺序、内在联系及影响,就牢固地掌握了这个历史事件。

线:就是指反映历史事件之间内在联系的线索。如复习世界近代史,就要抓住三条基本线索展开联想教学:1、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两次工业革命,俄日改革,美国内战,德、意统一,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资本主义产生、确立、发展和基本成型的第一条线。2、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1848年欧洲革命、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俄国1905年革命等是“点”,连点成线,就构成了近代工运和国际共运的第二条线。3、拉美独立革命,亚洲革命风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是“点”,连点成线,又构成了近代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第三条线。

面:是指反映历史时期或历史阶段的整个内容。上述世界近代史的三条线铺展开来就构成了世界近代史时期的“面”。如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条线索:中国人民的屈辱史、中国人民的抗争史和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史的“面”。

体:是指“点”、“线”、“面”构成的历史总体。如把中国历史这门学科看成一个体,这个体中的每个社会分期、分段和朝代作为面,每个面的起讫时间、政治、经济、文化、战争作为线,每条线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为点进行复习。中国历史体是由众多的面、线、点组成的。这个体、面、线、点的关系,可用一系列图表(即“整体式”复习教案)来表示。上复习课时,就是这些体、面、线、点的展开。由“点”联想到“线”,由“线”联想到“面”,由“面”联想到“体”。这样整体联想,就使孤零零的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构成立体知识综合体。

二、纵横联想

历史学科既有纵向联系,又有横向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了既复杂又统一的历史整体。因此,在历史复习中要进行纵横联想,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

微观纵横联想。要从小处着眼,对每一历史事件探因问果。寻找内在联系。“纵”是要找出某一历史事件的起因与后果。如唐玄宗后期统治腐败引起安史之乱的爆发,安史之乱的发生又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唐朝衰落又导致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这种混乱政局的出现。“横”是要找出其他历史事件(现象)对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与作用。如复习“西安事变”这段历史时,引导学生联想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对事变的反应:德意日帝国主义。企图挑起中国大规模内战,以便趁火打劫;英美帝国主义,主张和平解决:亲日派,置蒋于死地,力主“讨伐”;亲英美派,营救蒋介石,反对“讨伐”;广大人民,要求报仇雪恨,主张杀蒋:中共,高瞻远瞩,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

宏观纵横联想。要放眼人类历史全貌,找出知识的来龙去脉。如复习清朝前期巩固统一、反对分裂和侵略这一内容时,引导学生从方位顺序展开联想:东北,打萨克萨之战,签《尼布楚条约》,设盛京、吉林、黑龙江将军;北方,粉碎噶尔丹分裂势力,设置乌里雅苏台将军;西北,笑迎土尔扈特部归国,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南,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东南,郑成功收复台湾,清设置台湾府:中央设理藩院,掌管少数民族事务。通过纵横联想复习,冲破条块分割,使知识连成一片。有利于深化教材,提高能力。 三、中外联想

中外历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复习中要将中外历史融为一体。通过对比分析,求同找异,强化记忆,加深认识。

单国联想。指在复习中联想到一个国家的历史。如复习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时,就可引导学生联想1905年俄国革命。又如复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可引导学生联想同时期的中国史: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揭开了世界近代史的序幕,当时中国处于明朝封建统治后期,李自成起义进入河南,提出“均田免粮”口号;1644年,英国克伦威尔指挥骑兵取得马斯顿荒原大捷。开始扭转战局,中国李自成起义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1645年英国克伦威尔率“新模范军”在纳西比一役,击溃王军主力,内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中国李自成起义却在湖北九宫山遭地主武装袭击而失败。这样联想,就加强了对这一段中外历史的识记。

多国联想。指在复习中联想到两国或两国以上的历史。如复习1919年“共产国际”时,引导学生联想:苏俄粉碎协约国进攻,中国爆发“五·四”运动,朝鲜发生“三·一”运动,印度展开民族解放运动,土耳其掀起资产阶级革命,埃及爆发独立运动,德国建立魏玛共和国。匈牙利成立苏维埃共和国,协约国召开分赃的巴黎和会。又如复习中国属于反帝反封斗争的“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时,引导学生联想亚洲的觉醒:朝鲜人民反日斗争,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伊朗、土耳其资产阶级革命;非洲人民反帝斗争:埃及、苏丹抗英战争,埃塞俄比亚抗意战争;拉美人民反帝反封斗争: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通过中外联想复习,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四、古今联想

鉴古察今。学史明理。通过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辩证的观察和分析,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例如复习中国古代经济史这一专题,首先引导学生联想归纳各朝经济发展原因,然后探究规律,启示学生得出如下结论:经济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强弱(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稳定的政局是经济发展的保障(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稳定则兴,动乱则衰;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各族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篇8

(一)转变教学观念

初中生正处于思维活跃阶段,如何利用历史教学的优势让学生睿智明理,综合思考遇到的事物,是当前每位初中历史教师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所以,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改革的前提是必须先转变学生对历史教学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用全新的理念和态度看待历史,从而进行高效学习。由于历史学习是一种非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它和自然学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改革,历史总结了以自然为基准的人类社会,学生应从历史学习中不断提升自我观念,达到积累经验的目的,最后作用于自然,发挥历史教学的真正作用。学习历史的意义在于扩展思维,通晓古今,理解人类社会的变化过程,整体性较强。然而,历史并不是简单讲述过去,它还要和现在连接,将所学知识运用至国家、社会及自身的现实环境中。历史教学在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学科的所需,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要尽可能地在教学中贴近实际生活和学生。此外,还要与学生构建和谐平等关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创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二)转变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历史教学总体目标围绕符学科技能养成和培养符合与社会主义国家相符的合格公民素养两个层面,它帮助人们从微观和宏观等角度看待过去,理解现在。然而传统课堂都是“一言堂”模式,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被动地等待教师教学,创造性和主观性受到了极大压制,学习效率低下。所以,改变目前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出路之一是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首先,通过历史想象,还原场景。历史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其中涉及了大量的人物故事和朝代变迁历程,需要通过正确合理地联想让零散的教材知识脉络清晰化,提高学生构建自主思维体系水平。例如在讲解“北京人”生活时,有学生根据教学内容展开了联想:“十几个北京人随着号角声走出山洞,他们的手里有石头、木棒及弓箭,利用这些工具去森林射杀一只老虎。晚上,妇女、小孩都围在火堆旁分享白天的猎物,满足又幸福。”想象的教学方式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率。其次,应大胆提问,扩展思维。教师要让学生在学习历史时保持积极的热情,单纯运用情感因素感化是不够的,可采用多种有效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进而求解。教师在创设问题时应与教学内容主题相结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度探讨,形成有效的学习互动。

(三)充分利用移动设备教学

移动学习是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指在任何时间、地点,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学习,真正实现随时随地且快速学习,不再受传统学习环境和固定地点的限制。通过移动设备利用wLan或wiFi进入互联网,与普通的互联网用户一样进行浏览、查询和实时交流,是基于连接浏览的移动学习方式。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访问、浏览网站的学习者还可将图片、视频、信息传到网上,与更多的在线网友进行沟通学习,交换不同的学习意见,融合不同的学习理念和方式,弥补自身在学习上的不足。初中历史是知识点较为密集的一门课程,移动学习不仅能让学生享受到更多的教学资源,还能起到巩固学习效果、发散思维的作用。

二、结语

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篇9

关键词:连锁联想跨越联想对比联想

联想是记忆的基础,也是打开回忆大门的金钥匙。联想是指由所感知或所思考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刺激而想到其他与之有关的事件、现象或概念的思维过程。运用联想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既可改变学生只重视书本知识,读死书、死读书的现象,又可促进学生在有限的知识基础上进行知识自我扩充,避免知识僵化,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开发。联想教学是历史学科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在实现教学过程中,联想既起着架设桥梁的作用,又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具体来说,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采用以下几种联想方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利用连锁联想法培养学生的能力

连锁联想,是指由一个知识点出发,一环接一环的产生一连串的联想。一个历史事件的产生,都有产生它的原因,也会带来一定的历史结果。因此,历史知识就由因果网络组成了一个整体。高中生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不能只是机械地掌握、记忆分散的知识点,而应采用一定的方法,抓住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系统地掌握历史事实、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对历史知识形成综合性和整体性认识。

例如,在学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一节中,分析美国经济发展迅速的原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联想美国市场广阔的原因,进而想到南北战争时期林肯政府的《宅地法》,促使了西部大开发,从长远看为美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由此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二、利用跨越联想培养学生的能力

跨越联想,是指从一个事物或一个现象的某一点突然联想到与之差距很大的另一事物或现象。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性,所以历史现象才具有借鉴意义。历史现象纵横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联系,构成了统一复杂的历史整体。所以,高中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可以进行跨越联想,对每一个历史现象研究它的起因,探访它的结果,寻求不同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也可以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从时间上找出在同一时间段人类社会发展中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发生的历史现象,从空间上找出同时生的关系。

例如,讲《王安石变法》这一课,在分析失败原因之一是由于失去宋神宗这个有力的支持者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我们今天社会主义改革从这点能借鉴到什么?这样可以让学生分析出社会主义改革也需要有强有力的政权作保障。由此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忆思考,和明治维新一败一成两个历史事件的原因。

三、利用接近联想培养学生的能力

接近联想,是指由于时间或空间方面的接近而产生联想。学习一个知识点时联想到某一历史阶段或时期的历史知识之间的有关联系,使知识结成有机整体。

比如,学习《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在授课前启示学生对照前一节的《美国的独立战争》,从背景、原因、过程、结果几个方面对比阅读课本,展开联想的翅膀,将两课的知识串联起来,自己动手解决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温故知新的同时培养了创新能力。又如,复习明朝和清朝历史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多种方面展开联想。政治方面:国家的大一统,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出现了“洪武之治”“康乾盛世”;经济方面:全国经济的恢复发展,南北经济的融合发展;民族方面:打击了民族分裂势力,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总之,接近联想复习,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利用对比联想培养学生的能力

对比联想,是指通过事物的对立、比照而产生的联想。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成败得失,总结经验教训,为目前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和指导。例如,我们可以对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大型改革进行研究,如秦朝的商鞅变法、宋朝的王安石变法、明朝的张居正改革、清朝的洋务运动等。通过对这一系列改革历史的专题研究,我们可以分析出每次改革发生的历史条件,失败的经验教训,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从而对我们现在的政治经济改革提供参考。

总之,联想教学就是让学生跳出课本的条框、形式,举一反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点拨―创新”教学的特色,重视学生的求异思维,设计一些最能体现教学重点的问题,让学生能积极地去思考,甚至在此基础上大胆置疑。这样,学生的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应考能力将会大大增强。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米哈尔科.创新精神.新华出版社.

物联网的发展历史篇10

1网络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1.1造就多样化和科学化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

网络状态下,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把大量的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使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极大地丰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如花瓣绽放式呈现、远程呈现、自由选择式呈现等,而且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机变换呈现方式。

在网络状态下,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例如,在学习《苏德互不侵犯条约》时,教师首先向学生提出问题:“有人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粉碎了英法的绥靖政策,也有人认为《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加速了战争的爆发,你如何评价《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学生利用微机教室的网络环境,到独立开发的校本资源库和国际互联网中查找答案。学生带着问题,能够很好地激发主动学习和探究兴趣,积极主动参与到探究学习中。

采用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开展探究的兴趣,在探究中能够学到很多关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知识。通过选取学生已有的知识或社会经验、实验事实、有意义或有趣的事实、具有启发性的问题等方面中的一个个素材来创设学习情境,这些情境可有力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探究兴趣,启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明确探究任务,可以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也就达到教学内容呈现的科学化。

1.2造就开放互动的教学模式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开放互动的世界,在网络状态下的教学同样有着开放互动的特征。这种特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在网络状态下,在理想的条件下,教师的备课与授课、训练与检测、监督与评价,都是在开放互动的状态中完成。教师备课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共享,及时获取先进的教育教学信息,充实到自己的教案之中。同时亦可接受外界的分析和评价(包括同行和学生),使之更加完善;教师在授课中,通过网络展示和解决教学重、难点,通过画面展示、切换、组合,为学生营造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在网络状态下的课堂上学生不再被动地听、被动地学,跟着教师机械地模仿,成为知识的存储器;而是在师生交互、人机交互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教学资源库和互联网进行自学,可以全方位地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内在潜力,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拓宽学生的认知基础,形成迁移、创造和实践能力。

2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的技术准备

2.1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教师必须掌握一种或两种课件制作软件的使用技能,独立完成课件制作与操作

网络资源课件制作软件一般有方正奥思、powerpoint、Frontpage等,其中powerpoint因其操作快捷方便,Frontpage网页课件具有远程交互的功能,深受广大一线教师的青睐。课件制作取材于浩瀚的网络海洋。网络中的历史资源很多,这里精选部分网站加以简介,希望有助于各位同仁学习、参考。

1)K12中国中小学教育教学网(省略),特色栏目为历史学科资源精选、历史教师个人专辑、历史教师个人主页、史地政论坛等栏目。其中在史地政论坛,关于历史教育和史学研究的讨论最为活跃。

2)中国教育资源网(省略),有教育新闻、学科教育、图书馆、交流中心、个性教师等。

3)中国基础教育网(省略),历史教师可以浏览“课程改革”“交流讨论(BBS)”“历史”等栏目内容;相关的链接有省略,以介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及北师大版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为主要特色的教育网站,并设有历史论坛。

4)人教社历史天地(省略/lishi),人民教育出版社主办,包括教学园地、教材与大纲、学生之友、学术动态、万花筒、图说历史、历史论坛、课程研究。

5)中国基础教育21世纪(省略),由陕西师范大学杂志社主办,包括近年来刊发的“史学研究”以及“历史教学”论文和文章。该网站有“教育论坛”,供网友交流。

2.2开展网络环境下的历史教学,师生需要学会各种网络环境的使用方法

如网络教室“网上邻居”的使用,校园网和因特网中信息的搜索技术即搜索引擎的使用,网络资源的下载,网上论坛的开展。常用的搜索引擎有Google、百度、网易、雅虎。为避免学生在信息中迷途,笔者建议:教师可以采取逐步扩大搜索范围的方法,如先将搜索范围限制在校园网内,然后借助校园网上的链接,让学生用站点镜像和关键字来查找信息;接着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网页地址URL的列表,让学生搜索多个站点;最后让他们在因特网上用目录和关键字检索来搜索信息。如此,学生基本掌握网络资源搜集、文件下载及网上信息、论坛交互的技能,教师积累了自行设计、制作课堂演示型教学课件的经验。师生开始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探索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自主学习、因材施教的新途径。

3开展网络教学,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

网络教学是一种新生事物,其发展速度异常迅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跟上时代的潮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学理念。唯有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才能用极大的热情去培养、挖掘、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另外,网络教学还应注意课堂不能追求表面的热闹,更忌教师图省事撒手不管,让学生自行上网查阅资料。学生参与教学的方式应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思维及课件展示等为主,同时教师穿针引线的主导作用既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又要恰到好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就似进入高速公路的引桥,不断将学生引向运行的学习高速公路;似剧团的导演,引导演员在舞台上唱主角。”这是洋思中学的教学理念,也是现代教育所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