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科研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5:15

个人科研总结篇1

一、思想政治素质与廉洁自律

自觉运用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和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够全心全意地为全校教师服务,做到坚持原则、顾全大局、办事公道,积极为学校事业改革与发展献计献策。平时能够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有关规定,执行党风廉政责任制。

二、组织能力与工作作风

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解决我校科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熟悉科技管理的一般原理,原创:掌握履行本职工作必备的专业知识,具有开拓创新意识。在组织协调、科学决策全校科技管理工作方面具备一定的能力,对待处内同志既严格要求,又大胆放手,并注意从政治思想方面加强沟通。

工作作风比较踏实,坚决执行民主集中制,做到重要事项先讨论、后决策,重大问题主动向老师请教咨询,向分管校领导汇报。班子成员之间能够团结协作,互相支持。讲究工作效率,精神风貌积极向上。敢于开拓,积极投身到学校改革事业中去。比较敬业,能够经常深入学院、系科调查研究。

三、工作实绩

⒈组织部门内部作风建设。在建立和完善日常管理制度,增强服务意识,开拓对外渠道,深入学院调查研究,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等方面采取了一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⒉组织科研项目申报。通过广泛发动,全年组织申报各类科研课题多项,其中组织申请部级课题大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年。通过积极主动地沟通与联系,全年有多项课题批准立项。其中有突破性的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获资助达项,参加重点项目项,合同经费多万元,在全省高校列名前茅;国家“”计划、国家“”计划和国家“十五”攻关计划课题项,合同经费万元。全年科研课题立项数和合同经费数均超额完成了计划指标。

⒊组织在研项目管理。组织完成了多项课题的结题验收和项课题的中期检查;组织完成了项科技成果的鉴定和多项科技成果申报国家、省、市级奖励;组织推荐了多篇论文参加扬州市优秀学术论文评选。组织编印了《扬州大学科学研究年报(年度)》和《扬州大学科研项目表()》,审核了年度科技统计资料。

⒋组织科研基地建设。组织了生物工程省级重点实验室调整重组为两个省级重点实验室,组织了我校原有重点实验室参加农业部第四批重点实验室评估命名,组织了有关项目参于省科技厅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标,组织了省级大学科技园区评估论证,对全校研究机构重新明确了名称和负责人,组织论证并成立了个新的研究机构。

⒌组织科技成果转化。与海门市人民政府合作,组织申报并争取到首批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园区项目,项目三年总投资万元;组织高邮高新科技示范项目建设,圆满完成了建设任务;组织泰兴、邗江(蒋王)、响水等农业园区建设,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通过帮助引进优良新品种、推广实用新技术、科技培训和技术咨询、送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组织教师在淮北个县(市)进行科技扶贫;原创:组织参加科技成果展示洽谈会多次,其中在全省“农洽会”上获得好评。组织了扬州市等工农业专家组成员开展调研咨询活动。

⒍组织学术交流工作。全校共举办学术报告多场,其中在校庆期间组织了场院士报告会、多场系列学术报告会、“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论坛”和科技成果展,取得了较好的反响。

⒎协助工作。配合有关部门完成了关键岗位聘任审核、科研编制及考核、国际合作与交流、大学生科技活动等。

⒏其他工作。主持和参加了多项课题的研究,发表第一作者论文篇,完成了项科技成果的鉴定。

个人科研总结篇2

一年来,我首先是认真学习了邓小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努力进步自己的理论,用正确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指导自己树立坚定的***主义信念,指导自己不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是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深进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弄清工作的方向、目标和任务,紧跟时代潮流,确保在思想上、行动上和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第三是努力学习与工作相关的各种知识,使自己在工作中不掉队、不落伍,能够更好地胜任本职工作。通过学习--思考--进步,自己的思想素质、道德品质和工作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进步。

二、脚踏实地,努力工作

办公室是一个工作非常繁杂、任务比较重的部分。作为办公室一员肩负着领导助手的重任,同时又要兼顾机关正常运转的多能手,不论在工作安排还是在处理题目时,都得慎重考虑,做到能独挡一面,所有这些都是办公室职员不可推卸的职责。一年来,我牢固树立了“办公室无小事”的思想,尽职尽责,努力工作。首先是熟悉本职业务,胜任工作。在工作之余,通过自己能够找到的一切资料,逐渐增进自己对调查研究的了解,使自己能够做好工作。其次是认真对待本职工作和领导交办的每一件事。办公室是全县机关上情下达、下情上报的桥梁,做好办公室工作,对全县工作的正常运转起着重要的作用,为此,无论是什么工作,在工作中,坚持做到“六个不让”,即:不让领导布置的工作在我手中延误,不让正在处理的公文在我手中积存,不让各种差错在我身上发生,不让前来联系工作的通知在我这里受到冷落,不让任何小道消息从我这里传播,不让办公室的形象在我这里受到损害。第三是留意形象。办公室是县委机关的窗口,所以无论是接个电话还是迎来送往,我时刻留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由于自己的过失而影响到整个机关的形象。

三、端正作风,摆正位置

在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勤奋、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认真做好工作。服从领导安排,不计得失、不挑轻重。对工作上的事,只注轻重大小,不分彼此厚薄,任何工作都力求用最少的时间,做到自己的最好,自工作以来,没有耽误过任何领导交办的任何事情。在生活中,坚持正直、谦虚、朴实的生活作风,摆正自己的位置,尊重领导,团结同道,同等相处,以诚待人,不趋炎附势,也不欺上压下,正确处理好与领导、同事相处的尺与度的关系,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自觉抵制腐朽思想的腐蚀。

四、存在题目

个人科研总结篇3

在政治思想方面,我能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每一次政治学习及支部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树立新时期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价值观。在日常教学工作方面,我能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迟到早退,人到心到,带好一日活动,上好每一堂课。

作为配班教师,平时我能积极协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工作,如墙饰的更换、家园栏内容的增添、区域活动材料的制作、幼儿品德评语的填写、家访、组织家园活动等等;同时对自己本学期负责备的常识与科学发现活动教案,能吃透教材,认真设计教法,以使教学能获得更好的效果;在组织教学中,尽量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每一个教学活动中,在活动中注意营建一种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做课堂的主人,与我一起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如认识动物时,从百科全书、网络上下载资料,在此基础上,再进行集体教学,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在知识的冲撞中产生新的疑惑、冒出新的想法,培养孩子好奇、好问、好探索、乐于想象与创造的可贵品质。

对于我所负责的教科研工作,我也能认真负责地组织好,使得课题工作能顺利有序地展开,对课题的选题、申报、论证、方案的撰写、实施、中期的监测、结题、报告的撰写、成果的评审及奖励都用制度加以规范,克服了教科研行为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立项课题的管理更为规范,从制定方案、具体实施到结题报告的撰写,教科室关注教师科研全过程,为教师们提供了研究素材与各类资料,要求课题组长及时上交课题研究情况记录表,并通过课题组长例会对课题进行情况、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了解和解决。

本年度,我园申报课题数为历年之最,共申报七个课题,这些课题从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出发立足点新、切入口小,很适合在班级内的小范围操作与实验,具有新颖性、可行性与实效性。

同时,在我的参与指导下,幼儿园科技特色教育研工作也顺利展开。在本学期内,各年段都确立了本年段的科技教育研究方向,大班年段课题为在科学区活动中培养幼儿主动探索精神的研究、中班年段课题为在自然角培养幼儿科技素养的研究、小班年段课题为在晨间活动中培养幼儿科技素质的研究。在组织教研活动时,要求能够围绕主题进行,使教研活动有目标有方向便于深入;同时注意克服低层次的教研倾向,努力促使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有机结合,促进教学质量提高,革新教学方法。在教研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提炼升华,形成教育理论,探究教育规律,上升到教育科研,使教育研究科学化、系统化。

另外,我成功组织了科技知识竞赛活动、作好了绍兴市教科研先进集体申报工作、省市级课题申报结题工作、统计员考试以及一些临时性工作,虽然工作极为繁重,但我仍能维持良好心态,以负责尽职的态度对待,认真检索资料、收集材料,为此付出了不少个人休息时间。

个人科研总结篇4

本学期,高中语文学科教研在“长春市高中课堂教学质量提升项目”的带动下取得了长足进步。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断优化线上教学视导与过程监控,了解教情与学情,发现教学问题,以问题反馈的方式指出各校在语文线上教学方面的优缺点,帮助基层学校破解教学难题,为教育行政决策提供依据。具体操作过程为:集中线上调研与学科分别线上听课,与学校全体语文学科教师线上研讨,把听课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点明,也把一些优秀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讲解传达到教研组中,从而为学校教学发展方向提供可行性意见。

2.组织2020年春季学期初教材教法线上培训。

培训中我讲分三个方面。首先简要梳理了“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与现实走向,明确了“核心素养”所具有的三个特征:1.关注人的整体实现,从单一的知识与技能转向综合素养;2.把培养具有创新思维、信息意识以及全球竞争力的新型人才摆到了教育的核心位置;3.注重“教书”和“育人”的和谐统一,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和家国情怀,鼓励教师探寻“教书”和“育人”之间的最佳平衡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讲座第二部分集中探讨了“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的角色定位问题。我认为,教师应是教学改革的实践者、教学评价的推动者、专业发展的研究者。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关心生活、关心社会,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课程与社会结合,由此才能真正发挥教育作用——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自己。

讲座的最后一个版块着重思考了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转型问题。我指出,未来的课堂应是将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参观考察、研学旅行等结合起来,构建以面向真实、富有个性、深度体验为特征的新型课堂。项目学习将是重要的支点,要实现项目学习,需要考虑四方面内容:一是创设学习情境;二是科学设计“学历”;三是提供必要支架;四是形成可视成果,即实现从“记知识”到具体情境中“用知识”,从“被动倾听”到“做事情”“完成任务”,从“单篇教学”“点式教学”到“专题学习”“整体化、一体化设计”等的转变。同时,我也特别强调了教师要以深度学习促进学生思维成长:对主干问题认识,让学生从点状碎片化局部思维到整体系统化思维;从静态单一思维到动态辩证思维;从结果思维到过程思维;从简单思维到复杂思维;从借鉴、传承思维到质疑、批判、创新思维。

长春市十一高中石柳老师作了题为《整本书阅读的教学策略》的讲座。石柳老师的讲座主要从整本书阅读的当代诉求谈起,分别从整本书阅读的向度、整本书阅读的法度、整本书阅读的效度三个方面,重点为语文教师明确了整本书阅读“读什么”的原则以及选择的方法;关于“如何读”的阅读方法以及语文教师“如何教”的整本书的教学方法。其中,在整本书阅读的效度方面,石老师结合相关理论和教学实践,分别从教学目标的设定,三种课型(导读课、推进课、成果交流课)以及课程评价,深入浅出地指出了整本书阅读相应阶段的教学策略,极具有可操作性。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王宏伟老师作了题为《高一年级教学策略》的讲座。王老师提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古代说理散文集中在必修三里,我们不能只满足于在文字层面教学生字词和语法,必然要从说理散文本身的写作方法入手,借这几篇文章引领学生弄懂如何鉴赏和创作说理散文。必修四的文言篇章是三篇人物传记,主要是研究人物塑造的手法,如:语言、肖像、动作、心理、细节等。

王老师还针对诗词教学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看法。他提示大家,必修三、必修四的古诗教学内容是唐诗和宋词,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值得深入研究。可以广泛阅读各类相关论文和书籍,从中遴选适合自己教学需要的内容,然后结合自己的感悟进行授课。

在教学中,我们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理清古诗文的行文脉络和写作技巧;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情境下有不同的语言要求。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

吉林省实验中学纪少昆老师作了题为《新课标背景下如何处理选修教材》的讲座。纪少昆老师从课程、课标、教材的关系出发,明确了三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在人教版16套选修教材中选取出7套教材,做了详细的讲解,提出了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怎样重新整合旧教材的可行性方案。

纪少昆老师通过对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重新编排,将群文阅读、专题阅读和整本书阅读有机结合,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新课标学习任务群与旧版选修教材之间搭接了一座桥梁,为高二学段语文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

3.研制出台了各种线上线下教学指导意见。

为提升长春市普通高中教师线上教学水平,保障各学校线上教学效果,我不仅从学科角度也从高中部角度,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陆续研制出台了线上教学有关指导意见。其中包括:《长春市普通高中高一高二年级疫情防控期间各学科线上教学指导意见》、《长春市2020届普通高中线上教学评价标准》、《长春市2020届高三各学科二轮复习教学指导意见》、《长春市2020届普通高中高三后期教学指导意见》。

这些文件的出台,旨在将此次疫情“化危为机”,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逐步建立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常态化教学运行机制,建立与健全线上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机制,加强对线上教学“教”和“学”的监控与测评,加强对线上教学管理和服务的督导,确保线上教学秩序运行平稳,使线上教学、在线学习与线下课堂教学质量实质等效。

这些文件也指导广大任课教师要加强教学工作自查,充分做好“线下课堂”与“线上课堂”的融合和迁移。要坚持立德树人,突出学生为本,以高度的责任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对线上学习困难的学生应给予多方式有效学习支持,确保全体学生能够完成学习任务。

4.主持参与“东北四市教研协作体高考命题”与高三三模、四模命题。

“东北四市教研协作体高考联合命题”于2月19日—2月25日,在线上进行。研讨会的核心是四个城市共同命制一套试题,进行联合考试。联合考试的意义为,可以考查出不同地区的教育教学差异,为地区教学做出诊断,进而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此次联合命题中,长春地区完成了近一半试题的命制,为试题的最终完美呈现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此次命题研讨会的圆满举行,对长春地区乃至东北地区的高三备考工作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除此之外,我还组织完成了三模、四模的命题工作,确保命题符合高考试题方向,且零失误。

5.组织实施了长春市高三二模试卷讲评公开课暨高三二模质量分析活动”。

为做好2020届高三年级的语文复习备考工作,确保复习备考方向正确、过程清晰、行动有力、效果显著,助力长春市语文教育教学质量走向更高更强,4月22日上午,长春市2020届高三质量监测(二)语文学科线上质量分析暨高考备考研讨会顺利召开。

会议由我主持,长春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与考试评价委员会成员、各高中学校(含外县区)教研组长、高三年级备课组长,以及各校高三语文教师共354人参加了本次会议。

来自吉林省实验中学的魏冰戬老师,为大家展示了一节高三作文训练课。魏老师立足本次二模考生作文写作实际情况,选取优秀试卷作为示范引领,带领学生感受思考考场作文得分状况,借鉴同级考生作文优秀之处以及相关问题,从而反思自己作文写作训练的具体问题。

课堂上魏老师针对目前学生写作的普遍问题,援引往届高三考生的优秀习作,突破现在学生写作的局限,在与学生一起欣赏和分析中总结概括素材运用具体可行的办法。并且致力于培养生成作文写作的思辨能力。本节课着力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身边事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素材的立足点和境界。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巩智敏老师,结合高考语文命题形势,为各位老师进行试卷分析。巩老师提醒高三教师要认识在新高考“发力之年”(2020年),《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考试大纲》的评价标准会同时作用于语文全国卷Ⅱ的现实。要确认学科素养需要在相应情境下,在对语言应用能力、鉴赏评价能力、文章写作能力、创新思维和探究等能力的考查中得以呈现。要思考“高考是教学的指挥棒,高考评价标准是高考的指挥棒”观点的深刻意义,并据此兼顾模拟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与分析标准。指出监测试题定位于监测阶段性或专题性复习的质量、为确认或调整复习策略提供成绩数据参考、协助师生进一步调适复习和训练信心等,并给出命题建议。

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净月实验学校李龙老师结合长春市二模考试的数据统计做了质量分析。质量分析从成绩分析、试题分析和问题反馈三个方面展开。

李老师指出,本次试卷体现出“稳定中有变化,常规中出创新”的特点:一是论述类文本阅读中采用非连续性文本呈现,考查内容突破原有论证知识,融入标点符号的考查;二是文学类文本阅读在设问方式上既从微观上考查必备知识,又从宏观上考查学科素养。在成绩分析中,李老师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素养维度三方面就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三方面的问题:一是理解能力尚待提高,尤其是对文学类文本的挖掘深度要加强;二是规范作答尚待强化,要培养学生的文本意识和术语表达;三是逻辑思维比较混乱,要在日常教学中纠正学生的表述逻辑,并且李老师还就逻辑问题对写作的影响谈了自己的看法。

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朱莉老师,分享了自己语文备考工作的观点:“聚焦情境,任务驱动。”坚持“确定方向、真实学习、聚焦情境、主题研讨”的教学原则。向各位老师展示了“审题”“主题写作”两个微专题教学。

强调新课标测评题目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任务来考查学生语文素养。以《理水》为例,解析2019年全国卷小说文本阅读命题呈现出的鲜明特点:(1)考查情境建构更开放;命题者有意突破就文本考查文本的封闭格局,将考查触角伸向学生原来的个人阅读视域和社会阅读视域,形成考试阅读情境与日常阅读情境的有机融合。(2)问题设计更综合。建议探讨研读题干中的指令语、限制语、导引语对于精准作答的意义。采用“专题整合”与“试题编创”的方式,强化审题训练。

主题写作训练中,朱莉老师以“抗击疫情”为背景,组合了8道作文题,涉及不同情境任务、身份设定,不同写作目的和文体要求。围绕同一素材,通过变换试题提示语,引导学生关注情境变化,理清行文思路,完成任务驱动作文的写作。朱莉老师提醒大家高三冲刺阶段,我们要关注训练实效,提供思维可视化路径,展示从思考到得出结论的过程。为学生提供必要的知识支架,丰富学生的人生体验,鼓励学生现场学习。让审题训练、思维训练贯穿语文活动始终。通过精准定位,高效训练,带动学生真实学习和真正地成长。

抱真求用应虚心,义理钻研方精粹。教学研究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套用,也没有四海皆准的方法能够照搬,需要教师不断钻研、不断结合自身实际改革、创新,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备考效果。本次会议将高三备考工作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发挥了有效的引领辐射作用。

6.组织实施了长春市高三二模试卷讲评公开课暨高三二模质量分析活动。

为进一步分析长春市三模考试中反映出的问题,做好2020年高三年级的最后阶段复习备考,确保高三最后阶段复习备考方向正确、过程清晰、行动有力、效果显著,长春市基础教育研究中心高中语文学科于2020年5月19日,采用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了2020年长春三模质量分析暨说纲说题展示活动。

会议由我主持,长春市普通高中语文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与考试评价委员会成员、各高中学校教研组长、高三年级备课组长,以及各校高三语文教师共366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吉林省实验中学周智深老师结合高考语文命题形势,参照新高考语文学科评价体系“一核四层四翼”的标准以及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素养的要求,也参照了《考试大纲》,对本次三模试题进行了说纲说题的展示活动,他先是就这次试题从题型变化、考试素材、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考查、试题所体现的核心素养、难度和区分度等五个方面结合具体的试题进行了评点,肯定了这是一个精雕细琢的匠心之作的同时也指出了些许的不足。然后结合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模式对其中的几道试题做了变式命题的尝试展示,通过对比,让老师们体会到在命题过程中命题的多元角度以及所体现出来的不同层级的能力要求,从而更深刻的领悟到了每一道高考试题命制背后真正的素养理念。让大家从另一个侧面再一次认识了三模试题的同时,也激发了大家对语文高考评价体系以及新课程标准中的相关理论的再学习的想法。对高三一线教师今后的教学与自己单独命题都带来一定的启发。

东北师大附中净月实验学校李龙老师结合长春市三模考试的数据统计做了质量分析。质量分析从成绩分析、试题分析和问题反馈三个方面展开。李老师指出,本次试卷体现出“基于学科素养,考查综合能力”的特点:文学类文本阅读,在注重考查学科必备知识的基础上,强化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综合鉴赏能力;二是古代诗歌阅读命题时,遵循所选文本特点,一反原有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思维惯式,另辟蹊径,考查学生的现场学习力。在成绩分析中,李老师从知识维度、能力维度和素养维度三方面就学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指出四方面的问题:一是审题的意识和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尤其是细读和理解题干本身,避免惯性思维;二是规范作答的能力仍需提高,尤其是有理有据的分析意识还需落实;三是一轮复习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存在遗忘和辨析不清的问题,需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对学科必备知识进行复习和巩固。四是写作中学生思考的宽度过于局限,行文的深度不够。

个人科研总结篇5

一、加强理论学习,注重课堂实践。

1、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钻研教材,精讲每一节课。

2、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3、积极参与校本教研,按时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学习、听课、评课、等活动。活动中,集思广益,博采众长,深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先进的课改理念矫正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本学期共听课30节,评课30节,学校教学比武成绩显著,课堂教学位于前列,每学期做会诊课中心发言人2次,上公开课2节,促进了自身的成长。

二、勤于教研,提升素质。

1、按时参加数学方面的学习,并经常向优秀教师虚心请教,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和业务素质。利用课余时间,学习、阅读相关的教育教学文章、书籍,做好学习笔记,本学期我阅读了《新课程下的创新教学设计》、《现代教学理论》等书籍,撰写了近一万字的学习笔记,为顺利完成各项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2、能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理念培训学习,今年8月参加了骨干教师培训。通过培训学习,切实转变观念,夯实了自己的理论基础。拓宽了视野,了解教学改革的最新动态。

三、加强教改与教学科研,努力出成果。

在教学教研实践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中的得失,积极撰写论文,取得了点滴成果。

1、2010年长春市小学数学“数学广角”教学研讨课二等奖。

2、获得了长春市数学学科骨干教师荣誉称号。

3、教学教研之余,我还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取得一定的成绩。获部级学生读写大赛一等奖。

4、2010年论文《渗透数学思想,培养学生数学素养》获吉林省基础教育校本科研一等奖。

在忙忙碌碌的工作中,我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研能力各方面有了一定的收获和提高,但是也有不足和困惑,如教研的开展不够深入,效果不明显等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脚踏实地,争取更大的进步和提高。

『相关阅读

个人科研总结篇6

【摘  要  题】体育研究

1 前言

在体育社会科学领域,从总体上来研究我国体科所科研工作发展的问题,《中国体育报》2002年1月10日第7版已有报道,但以人才问题为视角,专门研究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论文却尚未见诸报道。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的重要方面军,与高校体育院系教师所组成的科研队伍不同的是,它是一支专门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队伍,是我国体育科研队伍中的专职队伍。本研究拟结合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整体状况,从其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展开研究。

可持续发展的原始定义为:“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如今,其内在的涵义已得到较大的拓展和延伸,学者们更多地将其理解为一种辩证的发展观。在对人才资源的看法上,该发展观注重人才资源与人才成长环境、人事制度改革以及教育发展、科技发展相适应、相协调。具体到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则指伴随体育科研工作的不断进步,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当走上持续、快速、健康、和谐的发展道路;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发展要走优化结构之路,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将推进体育科研工作上台阶上水平作为重要使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发展不仅要重视科研人员学历层次的不断提高,更要注重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

目前,我国共有36所体育科学研究所。虽然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逐渐壮大,科研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但也不可否认在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队伍的结构不够合理,队伍的管理还没有严格按照人事制度改革的精神去实施,科研工作与运动实践结合得不够紧密,与科技创新的要求尚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健康发展。欲建设好这支队伍,须采取有效的激励措施,优化队伍的结构,提高科研人员的科研工作能力(包括科技创新能力),并努力营造有利于这支队伍茁壮成长的环境。只有科研人员队伍成功地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预定目标,才能促使体科所的科研工作迈上新的台阶,进而提高这支队伍对我国体育科技事业发展的贡献率。因而,对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发展状况的问题有必要作深入研究,对其作出合理规划。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从全国体育科学研究所中抽取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及山东、福建、山西、广西、湖北、河北、辽宁8所体育科学研究所,将其科研人员(专职)作为调研对象,共计178人。

2.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读了我国体科所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了解了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整体状况;从inteRnet网上浏览了朝鲜、韩国、德国体科所科研人员若干方面的情况;参阅了我国科研人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专著,以及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论文。

(2)抽样调查法。从全国体科所中抽取国家体育总局体科所及山东、福建、山西、广西、湖北、河北、辽宁8所体科所,通过函调的方式,了解这些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数量、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及承担课题研究的状况,为探讨如何优化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结构作好准备。调查从2002年10月中旬开始,至2003年元月上旬结束。

(3)比较研究法。为了研究的便利,查阅了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大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系、三峡大学体育系等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均系体育教师)的学历、职称与年龄结构状况。将研究对象即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学历、职称与年龄结构与上述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同类情况进行比较,于比较中评价其队伍结构之优劣。

(4)统计分析法。运用SpSS10.0软件对调查所得的众多数据进行统计处理与分析。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科研人员的数量状况

1985年,我国共有28所体育科学研究所,科研人员共计729人。至2000年,体育科学研究所增至36所,科研人员则增至1700人,见图1。

附图

图1 科研人员的数量统计图

3.2 科研人员队伍的结构状况

3.2.1 学历结构

学历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不同学历人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由表1可知,8所体科所中学历为硕士研究生的有38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21.4%;学历为本科的有92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51.7%;学历为专科的有35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9.6%;学历为中专以下的有13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7.3%。本科以上学历的科研人员共占73.1%,居主体地位,但硕士研究生学历的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与科研出成果需要较高比例的高学历人员的趋势不甚相符。中专以下学历的科研人员虽只占7.3%,但这部分人员学历太低,难以适应科研上水平的要求。从总体上看,科研人员队伍的学历结构基本上合理,但远不够理想。

表1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学历结构(人)  

硕士研究生   本科 专科 中专以下

总局体科所

24

   11

7

5

山东体科所

3

20

8

2

福建体科所

1

11

1

山西体科所

4

19

6

广西体科所

2

4

1

湖北体科所

1

7

3

5

河北体科所

1

10

1

1

辽宁体科所

2

10

8

  0

3.2.2 职称结构

职称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不同职称人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由表2可知,拥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有76人,占42.7%;中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有76人,占42.7%;初级职称的科研人员有26人,占14.6%。显然,高级职称人员与中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持平,略显稍高;而初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则略显偏低。这种职称结构不尽合理。从有利于科研人员队伍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的比例搭配宜为1.5:2:1,即中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稍大于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约为初级职称人员的2倍。

表2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职称结构(人)  

高级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职称

总局体科所

24

19

  4

山东体科所

16

13

  4

福建体科所

6

5

  2

山西体科所

12

13

  

4

广西体科所

2

5

  0

湖北体科所

5

6

  

5

河北体科所

4

4

  

5

辽宁体科所

7

  

11

  2

3.2.3 专业结构

专业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不同专业人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由表3可知,所学专业为体育专业的科研人员共计150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84.3%;所学专业为理工科专业的科研人员共计20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1.2%;所学专业为文科的科研人员共计8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4.5%。8所体科所中除湖北体科所科研人员的专业结构(比值为9:6:1)较合理外,其他均不够合理。总局体科所中虽有4名理工科专业人员和4名文科专业人员,但与其科研人员总数相比,比值显得太小。从总体上看,科研人员队伍的专业结构虽不算单一,却不够合理。

表3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专业结构(人)  

体育专业

理工类专业 文科类专业

总局体科所

39

4

4

山东体科所

30

3

福建体科所

11

2

山西体科所

27

1

1

广西体科所

7  

湖北体科所

9  

6

1

河北体科所

9  

4

辽宁体科所

18

2

3.2.4 年龄结构

年龄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不同年龄人员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统计可知,处于30~50岁年龄段的科研人员占科研人员总数的65.7%,3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分别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8.0%和16.3%。从互联网上搜索到的信息表明,国外著名的体育科研机构中,30岁以下与5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至少占科研人员总数的1/5,50岁以上的科研人员中通常有1/4的为学术骨干。与之相比,这两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所占的比例显得稍低一些。人才群体的最佳年龄结构理论认为,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才的“最佳年龄区”将向高低年龄两个方向延伸,各国将更加重视科技人才的年轻化。因而,这种年龄上的比例搭配就显得不够科学。从有利于科研人员队伍协作攻关、和谐发展的角度考虑,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这3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较科学的比例搭配宜为3:2:1。

表4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年龄结构(人)  

30岁以下

30~50岁

50岁以上

总局体科所

8

33

6

山东体科所

4

22

7

福建体科所

1l

2

山西体科所

4

22

3

广西体科所

7

0   

湖北体科所

2

ll

3

河北体科所

4

6   

3

辽宁体科所

3

12

5

3.2.5 性别结构

性别结构是指科研人员中男性与女性的比例构成及其相互关系。统计可知,8所体科所中男性科研人员共计113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63.5%;女性科研人员共计65人,占科研人员总数的36.5%,超出科研人员总数的1/3。这种性别上的比例搭配比较合理,有利于科研人员之间的协调沟通、合作研究。

表5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性别结构  

男性

女性

总局体科所

30

17

山东体科所

21

12

福建体科所

11

2

山西体科所

17

12

广西体科所

5  

  2

湖北体科所

10

  6

河北体科所

8

5

辽宁体科所

11

  9

3.3 科研人员承担课题(省部级以上)研究的状况

从表6可见,年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最多的为总局体科所,共17项,其次为辽宁体科所,共4项,其他体科所均为2项。反映出在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的能力上,总局体科所与其他7所体科所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山东、福建等7所体科所年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的总量为16项,不及1所原总局直属体院1年承担该级别课题的数量,说明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整体科研实力相对不足。

表6 2000~2002年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年均承担省部级以上课题数量状况(项)  

年均数量

年均总量

总局体料所

17

山东体科所

2

福建体科所

2

山西体科所

2

33

广西体科所

2

湖北体科所

2

河北体科所

2

辽中体科所

4

3.4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比较

体育院系教师(均系体育教师)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训练与科研工作,也是体育科研人员队伍的一部分,只不过是这支队伍的非专职队伍。体科所科研人员则主要从事体育科学研究工作,是体育科研人员队伍的专职队伍。本研究试图将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作一比较,以揭示这两个群体在队伍结构上的相似性与差异性。为此,笔者查阅了武汉体育学院、华中师大体育系、湖北大学体育学院、三峡大学体育系、江汉大学体育系、黄冈师院体育系、荆州师院体育系、襄樊学院体育系、湖北师院体育系、咸宁师专体育系、郧阳师专体育系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将其作为比较研究的对象。

3.4.1 年龄结构比较

虽然用于比较的3个年龄段为近似年龄段,但仍具可比性。由表7可知,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50岁以下与55岁以下的人员均占队伍的主体,超过80%,说明中青年人员构成了这两支队伍的主体。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近50%,较体科所科研人员在近似年龄段的比例高出31.9%,与体育院系教师中硕土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的年龄分布有很大的关系。这些高学历人员大多为35岁以下的青年人,是高校体育院系近年来重点培养与引进的人才。要在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中建设一支年轻的学术骨干队伍,就有必要加大培养与引进高学历人才的步伐。

表7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年龄结构比较(%)  

30岁以下

30~50岁

50岁以上

体科所科研人员

18.0

  65.7

16.3

35岁以下

35~55岁

55岁以上

体育院系教师

49.9

40.7

9.5

3.4.2 学历结构比较

由表8可见,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均居主体地位,但在体育院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稍高于体科所科研人员,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已达到了2.1%的比例,共有14名,而在8所体科所中仅山东体科所有1名博士研究生。这与体育院系近年来出台的优待博士研究生毕业人才的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体科所科研人员中专科以下学历的人员所占的比例要远远高于体育院系教师中同一学历层次人员所占的比例。体科所当采取有效措施,尽快提高这部分人员的学历层次,使其在科研工作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表8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学历结构比较(%)  

研究生

本科

专科以下

体科所科研人员

21.4

51.7

26.9

体育院系教师

22.7

72.4

4.8

3.4.3 职称结构比较

由表9可见,中、高级职称人员在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均居主体地位,超过80%。稍显不同的是,体科所科研人员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略大于体育院系教师中同类人员所占比例,体育院系教师中中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略大于体科所科研人员中同类人员所占比例。初级职称人员在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所占比例大致相当,均在16%左右。

表9

8所体科所科研人员与11所高校体育院系教师的职称结构比较(%)  

高级职称

中级职称

初级职称

体科所科研人员

42.7

42.7

14.6

体育院系教师

34.9

47.1

17.9

4 结论与建议

(1)从总体上说,我国体科所科研人员队伍的发展状况不够理想,应从以下4个方面予以优化:在学历结构上,要加大培养与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年龄在35岁以下)的步伐,尽快通过脱产学习或在职进修等途径提高专科以下学历人员的学历层次;在职称结构上,高级、中级、初级职称人员的比例搭配以1.5:2:1较为合理,应朝着这一目标发展;在专业结构上,科研人员所学专业应以体育专业为主,兼有少量的理工类、文科类专业;在年龄结构上,30岁以下、30~50岁、50岁以上3个年龄段的科研人员较科学的比例搭配宜为3:2:1,应向着这一方向迈进。

(2)体科所科研人员的整体科研实力相对不足,应注重与体育院校或综合性大学之间就某一学科或项目合作开展科学研究。各体科所的职责、功能虽相近似,但在科学研究上却有着不同的特色,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研究各有其优势,建议体科所之间就某些项目开展合作研究,以利于形成合力优势。

(3)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年龄在50岁以下与55岁以下的人员均占队伍的主体,说明中青年人员构成了这两支队伍的主体。体科所科研人员与体育院系教师中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及中、高级职称人员均居主体地位,但在体育院系教师中有研究生学历者的比例稍高于体科所科研人员。

【参考文献】

[1] 李元伟.我国体育科技事业现状及问题[n].中国体育报,2002-01-10(7).

[2] 马淑燕.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思考[J].宁夏大学学报,1999,20(2).

个人科研总结篇7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问题;建议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培养研究”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重点课题(编号为XHZ115-093),同时也是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课题(编号为0708319B),于2006年4月13日正式开题。课题组从59所申报实验校中确定了48所中小学为实验校,其中中学15所、小学30所、综合中学(含小学)2所、完全中学1所。参与课题实验的人员达千余人。

在课题启动后,总课题组为摸清现状,利用三个月时间开展了调查研究。(1)问卷调查。对参与实验的教师用信函方式联系,进行三次不同内容的问卷,共回收了888份问卷。在剔除无效卷后,统计有效问卷762份,占参与实验教师的70.8%。(2)组织课题研究专家指导组围绕课题拟出提纲下去调研。先后抽取了13所实验校进行访问、座谈,对中小学教师科研能力现状的基本情况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做如下汇总:

一、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参与课题实验人员的自然状况

参与课题实验的专业教师919人,管理人员153人,共1072人。年龄结构见下表:

(二)参与研究的实验学校基本情况

在48所实验学校中,办学综合实力较强和条件较好的学校约占1/2以上,其他为一般或较差的学校。这样做有利于保证研究结果的普遍适用性。各层次的学校基本上都具有如下特点:

1.积极主动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他们认为,本课题的研究正是学校当前所需要的,它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推动本校的科研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因而很多学校都要求参与本课题的研究,但是总课题组考虑到学校太多不便于开展研究活动与管理,所以,最后压缩到48所学校。

2.领导重视。各实验学校都成立了以校长为牵头人、以教学校长和科研主任为负责人的课题领导小组,选择和确定了实验人员,健全了研究制度。

3.具有较好的科研工作基础。48所实验校普遍都承担过研究课题,仅在“十五”期间,就承担或参与了部级、省级、市级、区级和专业委员会等部门审批的科研课题204项,平均每校4项,最多一所学校承担大小7项课题,均较好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并得到了课题审批部门赞扬。平时都能组织尽量多的教师参与教科研实践活动,搭建教师间合作交流平台,在“咖啡吧”、“科研巴士站”等活动中,介绍开展研究的做法、体会和经验,培养了一支科研骨干队伍;同时还建立健全了科研激励机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如:组织科研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学习,及时推广科研成果,并与晋职评优挂钩,健全奖优评先等制度。

(三)关于“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内涵的研讨情况

开展好本课题研究的前提是要对“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内涵进行界定,由此才能明确培养科研能力的系列目标。为此,第一步是在问卷中提出“您认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都应包括哪些方面?各方面又应包括哪些具体内容?”等问题,广泛征询实验教师的看法,然后进行汇总梳理;第二步是通过科研书刊和上网,查阅了有关内容;第三步是经专家组集中讨论,最后从我省实际出发,提出了如下比较一致的看法:

“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能力”是指教师承担和完成课题研究所具备的各种能力。从课题研究过程各个环节的实际需要出发,本课题重点研究培养十种科研能力,即自主学习能力,选择科研课题能力,设计研究方案能力,运用科研方法(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能力,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包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握全局与关注细节相结合、实际操作与创新思维相结合、研究问题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等能力),合作研究与交流能力,搜集和利用信息能力,积累和分析研究资料能力,科研总结和写作能力(包括案例、经验总结、论文、研究报告等的写作),科研成果应用、宣传推广和吸收能力。

对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评估应在参与课题研究的基础上,主要看以下几方面的情况:(1)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2)具体运用和发挥的水平;(3)所取得的实际科研效果。

(四)实验学校的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现状

我们在交给实验学校领导的问卷中,请他们根据上述教师十种教育科研能力和评估标准,按“强”、“较强”、“一般”、“弱”四个等级,首先组织教师实事求是地进行自我评估(共有762人参加),然后由领导进行综合评估,为每人评出一个相应等级,以此作为实验的“前测”。结果如下:

在十种科研能力中,“自主学习能力”、“运用科研方法能力”和“优化研究过程能力”尤为薄弱。

二、课题调研组下基层,开展面对面调研活动的情况

在总课题开题后,为更好完成本课题,总课题组组织部分专家指导组和课题组成员,组成了“课题调研组”对基层14所实验学校进行了抽样调研。主要内容是:

1.学校汇报:(1)学校承担“十一五”课题的情况;(2)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现状及需要;(3)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本课题研究的打算(重点是如何结合课改和课题研究的实践来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4)对总课题组的希望与要求。

2.教师座谈:(1)在结合课改开展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共性和个性问题;(2)教师从事教科研有什么困难;(3)为了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与提高科研能力有何需要与建议。

3.与学校共同商量下一步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

从学校汇报和教师座谈中看出:

1.学校和教师迫切需要通过参加本课题研究,切实提高科研能力,以保证高质量地完成所承担的“十一五”课题;

2.对如何开展本课题研究做了一些准备,也有一些打算,但在措施上还不够具体,认识上还有搞不清楚的地方,如“工作研究算不算科研?”“经验总结算不算科研?”等;

3.迫切要求总课题组派人下去做一些具体指导。

调研组成员在发言中再次强调了本课题研究的实施原则:(1)求实:以在课改和科研实践中锻炼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为重点,实心实意奔目标,实实在在抓过程,实实惠惠求效果。课题研究要和课改、校本培训紧密结合,为实现办学目标服务。(2)求真:从实际出发订计划,区分层次定目标,开展活动重实效,过程资料重积累,实事求是做总结;要拿出一些切实、可行、有效的可操作的措施来。(3)创新:勇于创新,积累经验,认真反思,探索规律,不等不靠,摸索出一些体现本校特色的好的做法来。(4)协作:各实验学校之间、各实验教师之间要集思广益,同心协力,及时沟通信息。

三、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1.自主学习能力亟待提升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近年来实验教师越来越重视读书学习,但总的来看,读书较少,而且需要拓宽知识面,加强针对性。

建议实验学校要继续组织教师进行教育理论和科研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特别是根据本课题需要,指定读书书目(今年主要读苏霍姆林斯基所著的《给教师的建议》和《教师科研有问必答》两本书)。每月要在开展课题研究的同时有计划地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采取网上论坛、课题研讨、课题讲座等方式交流读书心得,增强教师自修提高意识,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在科研实践中提高科研能力

从问卷和调研情况中反映出,一些学校在课题选择上有盲目跟风、求大求全、超过学校实际条件的倾向。

为提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建议实验学校首先在选题上要“小课题,深研究”,从教育教学实际出发,选择急需解决且便于实施、可行的课题,尤其要突出教师个人微型课题的研究;确定好研究方案和制订周密的研究计划,在研究过程中要把握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并调整课题方案;在研究实践中及时运用课题研究成果去改进教学中的不足。

3.建立研究团队,集思广益搞好课题研究

调研中发现有些学校的课题只是单个人在操作,没有形成拳头,没有集中力量进行集体攻关,研究队伍较松散。

建议各实验校努力找到已申报审批的“十一五”课题与本课题的结合点(根据本校的实际需要与优势,确定1-2项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在不分散学校有限的教师、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继续将本课题深入研究下去,及时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达到互补双赢。以校际、教师间交流观摩的方式,研讨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互相交流,共同合作,以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4.注意资料的搜集、积累和利用

调研中发现,有的学校掌握相关资料较少,平时积累研究资料也不够。

建议各实验校有效地利用本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图书资料,大量收集课题研究所需的教育理论、实践经验、个案分析、案例、教育叙事、教育故事、教育日记等资料,并分类管理,以便查阅。鼓励课题实验教师积累教育教学中的教学反思、教学交流、研讨记录、教学笔记、教育随笔、会议记录、专家讲座笔记等,把在研究过程中体验及闪现出来的点点滴滴灵感和感悟都随时记录下来。只有重视研究资料的长期积累、分析和加工升华,才能高质量完成本课题研究工作。

5.努力提高写作能力和成果应用、推广能力

调研中发现不少教师的写作能力较差。

建议各实验校一方面请专家、学校领导或有经验的教师举办科研写作辅导,另一方面,要组织教师多练笔,在实践中提高科研写作能力。学校要及时组织课题领导小组对教师的课题成果给予认定和推广,总课题组对各校的研究成果负责上报推荐。只有那些写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实感受的并有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才能被称为是优秀成果。科研成果切勿粗制滥造、七拼八凑,更不可以把别人的文章改头换面据为己有。在成果鉴定中要防止弄虚作假。要提高对科研成果的应用和推广能力。

个人科研总结篇8

一、抓实课题研究,提高教科研水平

课题研究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扎实有效的教育科研,有利于提升学校的教科研能力和水平,为学校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提供科研保证。因此本学期教科研工作的重点在于抓实课题研究,努力推广科研经验,服务于学校教学。

1.切实做好“轻负高效”课题总结,及时推广科研经验。

根据期初工作安排,我校在12月中旬举行昆山市科技项目《新课程改革中“轻负高效”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验收活动。为了使我校这一研究了近两年的课题取得更好的成果,并使之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校,教科室主要做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编辑《二中教育》,促进科研经验的推广。为了更好地总结“轻负高效”课题的研究成果,教科室从两年来的教师科研论文中精心选择了对教育教学有较好指导作用的四十多篇论文进行汇编,及时总结广大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取得的一些经验。另外,教科室还在《二中教育》中增添了“精品教案”“教育随笔”两个栏目,编辑教师的一些优秀教案和心得体会供广大教师学习借鉴。《二中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比较贴近我校的课题研究,为“轻负高效”课题的结题提供了一本理论和实践兼容、图文并茂的一手资料。

第二,开展教科研活动,深化“轻负高效”教学特色。本学期,学校教科研工作继续走科研与教研相结合的道路,与教导处积极合作,先后开展多次科研活动。例如,以教研组为单位,讨论并总结本教研组在“轻负高效”课题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点滴经验;组织“轻负高效”的论文、教案与具体案例的评比;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轻负高效”课堂教学的研讨活动,积极磨课,开设公开课,相互学习提高;精心组织教师上好课题结题的示范课,以此来推动广大教师对“轻负高效”课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扩大本课题对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方面的影响,使“轻负高效”的理念能够扎根于教师的心灵,使教师能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实践进行科研。这些教科研活动为促进我校“轻负高效”的教学特色鲜明化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第三,开展问卷调查,了解课题研究的成效。为了弄清“轻负高效”课题研究在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促进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教科室分别设计了“昆山市第二中学‘轻负高效’课题研究教师调查问卷”和“昆山市第二中学‘轻负高效’课题研究学生调查问卷”,先后发放170份教师调查问卷和300份学生调查问卷了解课题研究情况。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轻负高效”的教育理念已经成为广大教师的统一认识,并且广大师生对“轻负高效”的认识正确,75%的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能够用“轻负高效”的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教学效率也比较高。

第四,及时总结推广,促进特色的形成。12月中旬,我校举行了《新课程改革中“轻负高效”的实践与研究》的结题验收活动,教科室认真做好课题的总结工作,从课题的申报到课题结题的资料汇总,从课题研究的制度管理到过程管理的原始资料的搜集,从问卷调查到反映课题成果的《二中教育》的汇编,资料详实,获得了到场专家和领导的好评,课题研究的成果极其意义也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课题顺利通过结题验证。本课题的阶段性总结,有力地促进了我校“轻负高效”教学特色的鲜明化,为我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2.着手“十一五”课题,落实部署有条不紊。

本学期我校顺利通过了苏州市“十一五”期间教育科研立项课题的申报,并着手进行课题的开题论证、部署等工作。为了推动我校“轻负高效”教学特色的鲜明化,“十一五”期间,我校将对“中学课堂有效教学”作深入研究,拟在课堂教学的模式方法、分层教育的策略方法和校本作业的设计等方面作具体研究,为我校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经验指导,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再作新的贡献。本学期着重撰写了课题的研究方案,举行了课题的开题论证和申报汇总工作,规范课题申报手续,抓好中青年教科研队伍,鼓励老年教师积极参与,这样就使广大教师都有了研究的目标和方向,为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支扎实的教科研队伍。

3.稳步推进“聆听”课题,拓展聆听渠道

本学期在积极做好教育科研各项工作的同时,还积极参与“新教育实验”——聆听窗外声音的研究。学校结合德育工作的实际情况先后组织武警中队官兵、检察院领导、退休老教师、上海苏州心理专家来校开展多方面的讲座,为学生带来了许多窗外的声音,拓宽了学生的认识领域和知识面。还通过开通网上家长学校、家校路路通,加强学校与社区、街道、派出所、检察院的联系等活动,丰富学生聆听的内涵;同时还通过参观、访问、观看录象等形式组织教师学习模范教师、模范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努力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这些活动不但丰富了我校师生聆听的内涵,更拓展了聆听的渠道,使我校师生拓展了眼界,开阔了思维,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为我校师生的共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思想上的保证。

二、抓好教科研论文的评选工作,为教师服务

本学期继续积极做好教师的教科研优秀论文的送评工作,鼓励教师平撰写教学反思,先后组织三十多篇教科研论文参加全国、省、市的各类论文评选;根据反馈的获奖信息,我校有十多篇论文获奖,成绩喜人。另外,还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积极寻求途径帮助教师发表文章。这些工作一方面为我校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提供了帮助,更重要的是促进教师把感性的教学事例转化成理性的经验总结,促进了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三、教科研成果显著,促进我校教科研水平的提升

个人科研总结篇9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

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以来,随着国家科技经费渠道和经费投入的大幅度增加,高校可申请的科技经费渠道和数量也越来越多。科研经费的增长,使高校科学研究工作有了长期稳定的财政支持,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并使得高校的科学研究工作由国家科学研究队伍中的方面军快速发展成为了我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而对于高校而言,一个科学、系统的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模式的建立是对于学校经济的良好运行和高校教育、科研事业顺利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面临的问题

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工作是高校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各个部门优化资源配置,其实质是通过一系列、全方位、多维度的绩效测评指标对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进行分析、评价。通过对科研经费收支情况的分析,掌握科研项目支出比例;通过财务状况的分析,有利于科学决策,统筹调度,合理运用资金;通过科研经费效益比较分析,科学评价科研经费产出效益(成果应用率、成本效益率、科研经费节约率、新增销售收入、利润、上交税金等指标是否符合经济效益原则),为高校科研项目管理提供依据。

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绩效评价工作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与国家对科研管理改革的客观要求尚有一定差距。

(一)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信息不对称

高校科研活动的管理包括两方面: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及使用控制,并定期与财务部门的相关账务进行核对。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在实际运作过程中造成的结果是:不少高校的财务部门不了解项目资料与信息,无法积极主动配合科研部门跟踪、评价经费的使用情况,并进一步通过经费管理来控制项目进程,而科研管理部门也只重视争取项目或提取管理费;谈不上对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跟踪,从而导致科研经费的项目管理与会计核算各成一体,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对脱节。而且目前的绩效评价工作尚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绩效评价结果对于项目执行的成效与相关责任的直接约束力欠缺,在财政支出管理和科研管理中应有的参考作用、导向作用和制约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也影响了该项工作的权威性和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重核算而轻预算”的现象普遍存在

我国对科研计划实行课题负责制管理,即以课题组为基本活动单位进行课题组织、管理和研究活动的一种科研管理制度,课题负责人负责课题的立项、组织、经费管理、结题、科技成果转化等全过程。然而由于高校的科研人员对专业性较强的财务预算意识和认识不足,对预算科目内容不清晰,预算的编制缺乏科学性、规范性,完全随意进行经费预测划分,造成课题经费在使用过程中预算与实际存在一定的偏差,预算执行缺乏严肃性。并且在科研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系列的其他费用,科研项目承担者也没有将这部分经费预算到科研经费之中,且有的项目承担者在实施科研项目研究工作时,有的将教学经费混作研究经费,有的不同科研项目资金交叉使用,致使科研收入与支出无法匹配,给成本核算带来困难。这样就会使得科研课题成本,无法得到真实反映,进而导致预算失真,给科研项目的进度、管理和监督带来困难。

(三)科研活动自身特点造成科研经费绩效评价的复杂性

科研活动具有前瞻性、探索性、风险性和不可预见性,使科研部门或财务部门对其制定准确的经费绩效评价体系难度较大。一方面,高新技术对社会、经济、环境将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也具有某种不可预测性和隐蔽性;另一方面,只有具有法律、科技、财政、管理等方面知识和经验的复合型人员才可能对科学研究的特征、内容、项目有较清楚的认识,从而恰当地对科学研究究竟应在什么范围内进行、科研经费预算应在什么范围内支出、如何规范各科目的比例等做出评价。然而目前科研管理队伍中缺乏这样的人才。

二、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第一,科学性。科学性原则要求各项指标的设计不重复、不遗漏,指标之间既具有独立性,又互为补充,能基本反映财务核算和绩效评价的主要特点,从政策导向的意义上抓住评价的中心,保证评价数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

第二,系统性。系统性原则要求将每个科研项目活动作为一个系统的过程,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从科研经费的预算、科研经费的使用、科研经费的财务分析等一系列全过程来分析科研经费的绩效,并以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作为考核评价科研经费绩效的基本方法。在设计科研经费评价指标体系时,既要重视经济指标,也要重视科技含量指标,既要考虑绝对指标,也要考虑相对指标,既要采用定量指标,也要采用定性指标。

第三,可比性。可比性原则要求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具备可比性和适用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目的是要对高校经费管理的绩效进行核算和评估,而这种评估只有通过高校之间类似科研项目的比较、科研项目预算与决算指标之间相互比较,才能更充分的体现出来。

第四,实用性。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的实用性,包括以下含义:要考虑评价研究的目的和需要;有关数据易于获得,以便为考评工作的可操作性创造条件;应给定性指标制定评分细则,使专家易于理解、判断和打分;考评指标应具有中长期的适用性,利于在同一指标体系下不断总结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工作。

三、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方法

财务绩效评价方法是指在分析工作中用来测算数据、权衡效益、揭示差异、查明原因和明确责任的具体方法。

第一,比较法,又称对比分析法,它是将有关可比的数据进行对比,测算出相互间的差异,并找出原因的一种方法。是财务分析中最常用、最基本的分析方法。

第二,图解法,能直观地反映现象发展趋势及规律。

第三,比率分析法,它是将可比的项目加以对比,求出比率,进行分析,借以说明项目与项目之间关系的方法。

第四,趋势分析法,指在同类指标在不同时期的比较,用于说明现象在时间上发展变化的方法。适于动态分析法,通过分析可以了解事物变化趋势及其规律,为决策和预测未来提供比较有价值的资料。

四、科研经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科研经费进行评价应该考虑到科研经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从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两个方面设计科研经费评价指标。

(一)定性分析指标的设计

设计科研经费绩效评估定性指标,要根据承担科研项目研究的不同领域和理论、应用、推广等不同的类别,设置相应的指标。一般来讲,在评估时很难用数字来计算和表达的指标应当设置为定性分析指标。定性指标设计情况如下:

科研项目意义:表示科研项目研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影响大小;总体影响:表示科研项目研究在国际和国内所达到的水平高低程度;创新性:表示科研项目研究对本学科或学科某一领域的创新突破程度;复杂性与难度:表示科研项目研究本身的难易程度;对学科贡献:表示科研项目研究对本学科的未来贡献;推广应用情况及前景:表示科研项目成果推广的广度和深度及应用前景;社会效益:表示成果应用对社会所作贡献的大小程度。

对定性指标的评估,要考虑科研项目成果是否被采纳应用。根据科研项目研究的不同类别作为权数,确定适应的评分办法,尽量使定性指标定量化。

(二)定量分析指标的设计

某科研经费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根据科研活动的特点,高校科研经费绩效评估的定量指标可设置如下:

1、科研项目完成率:主要反映高校科研项目按期完成情况。完成率高说明科研单位科研经费使用效率高,反之则低。

计算公式:科研项目完成率=按期科研项目完成数/到期应完成科研项目总数×100%

2、有效资金率:反映科研单位特定期间内科研经费耗费与成果积累的关系,说明资金的有效使用程度和科研项目的按期完成情况及成功率。

计算公式:有效资金率=成果累计总费用/科研经费支出数×100%

科研经费支出数是指在特定期间内为完成科研活动而消耗经费的总金额,具体包括仪器设备费(购置费、试制费及其他费用)、相关业务费(材料费、燃料及动力费、测试及化验费、会议差旅费、专家咨询费等)、承办学术会议费(印刷费、会议资料费、住宿费、专家讲座酬金等)、研发的劳务费(研究生的助研津贴、临时工工资等)、课题管理费、科研协作费等。它是反映科研经费支出的水平与规模。特定期间是指科研单位的科研项目从科研计划、经费投入、科研项目研究和成果应用推广的周期。具体年数可根据实际情况选定。

3、经费支出结构占比率:反映科研经费支出结构情况的指标。通过对构成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的各科目占总支出的比重分析,反映科研经费支出是否合理,根据分析结果,把握科研经费运用的动向。

计算公式:经费支出结构占比率=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的各科目/科研经费支出数×100%

4、科研经费结余率:反映高校特定期间科研经费使用的节约程度的指标。

计算公式:科研经费结余率=(1-科研经费支出总额/科研经费总投入)×100%

科研经费总投入是指特定期间内科研经费投入总额,它是反映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筹集投入的规模。

5、成果应用率:反映高校在特定时期内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程度的比率,也是科技成果商品化的比率。

计算公式:成果应用率=成果推广个数/科研成果总数×100%

科研成果包括发表的科研论文、出版的学术专著及授权的专利等等。科研成果推广是指将研发成功的成果应用于军工、民用等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中。

6、人均效益:反映科研单位一定时期人均的效益水平。

计算公式:人均效益=成果总效益/科研单位总人数×100%

7、科研效益:它是成果总效益与相应的成本费用之差,反映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取得的纯效益。

计算公式:科研效益=成果总效益-成果总成本

成果总效益是指科研单位通过科研合作、技术转让、推广应用、咨询服务等所取得的收入。科研效益也包括科研项目经费的节约数。其中科研经费资金节约数=上年科研经费结余+本年科研经费收入-本年科研经费支出-科研经费的其他应收款余额。

8、科研成果得奖率:反映科研成果得奖的比率。

计算公式:科研成果得奖率=获奖成果数/科研总成果数×100%

此外,科研仪器设备购置数和利用率、科研活动所消耗学校公用的水、电、气、网络资源等间接成本的比例分摊等问题需要在评估时,要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评估指标,进行考核分析。

参考文献:

1、张艳,崔贞云.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的守夜人作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汤贺凤.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创新[J].教育财会研究,2010(1).

个人科研总结篇10

一、“**”教科研工作的回顾:

“**”期间,我们根据省市教科研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为教师发展服务,为教育教学改革服务,为领导决策服务”的三为工作方针,扎实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积极推进课程改革,重点加强对各级各类课题的过程性指导与管理,注重课题研究与课程改革相结合,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教师的专业成长相结合,不断探索新形势下教科研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使我市的教育科研有了新的突破,实现了新的发展,为我市的教育改革和跨越式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正在实施的课题有130余项,其中,部级子课题7项,省级重点课题2项,省立项课题17项,还有更多的市、县级课题。“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的教科研理念已被大多数学校和教师所接受并为之而不懈努力。回顾过去,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坚持三个结合,注重研究买效。

一是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课题研究是为了改进教学,所以在课题的选定、实施、指导、评价等各个环节,我们始终坚持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如指导教师选题从教育教学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加强基础性、应用性研究。在进行课题调研时,我们首先听课,看课题研究的理念目标是否在课堂教学中反映出来。在课题阶段性成果评价中,也把课堂教学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指标。二是课题指导、培训与考评相结合。在每次中小学的课题调研中,首先划片选点,坚持“听课、交流、指导、评价”四位一体的操作模式,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性指导。课题组的同志展示了课题研究的成果,进行了组际之间的交流,共同探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途径和办法。加强对课题主持人.实验骨干教师的培训,重点从课题选题、立项、实施、结题、成果推广等方面进行专题培训。组织各课题组负责人参加市级以上课题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和实践中的指导,提高教师的科研素质。教育科研锻炼和造就了一支素质较高的科研骨干队伍,这对推进名校长、名教师工程,建设现代化的师资队伍产生了积极影响。三是注重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与终端管理祖结合。过程管理和终端管理是实施课题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管理合力,产生管理效应,对立项课题,既注重过程管理,也注重课题成果的转化。努力将研究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效益,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2.领导带头,骨干示范,构建研究群体。

很多学校的“一把手”主持或参与课题研究。如运河中学“导学—点拨—讨论—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车夫职中“学生管理的反思研究”,铁富高中“高中生学习动力培养的研究”,官湖初中“分组竞争式数学课堂教学研究”,**实小“新课程理念下教学案例研究”等课题的主持人均为学校的校长或业务校长。据统计,近年来在参与课题研究的群体中,市级及其以上优质课获奖的教师约80人,在省级及其以上刊物上、论著的约有210人,主持过市级以上课题并已结题的有45人。正是由于有大批骨干教师的参与研究与引领指导,有学校领导组织协调,帮助解决在课题研究中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才保证了课题研究的健康发展。运河中学、宿山高中的主课题渗透到各个学科、各个年级,参与教师多,教学成果显著。全市有60多位科研骨干教师分别参与了三项“龙头”课题的研究,形成了庞大的科研网络群体。

3.完善考评机制,注重成果推广。

为加强课题的过程性管理,我们每年举行一次优秀课题组评选,仅去年就有17个课题组获得优秀课题组称号。开展先进教科室主任和教科研先进个人的评选,有8人获市级以上先进教科室主任称号,有28人获教科研选进个人,有29所学校的教科室获徐州市合格教科室称号。教育局在每学年度的总结、表彰奖励中,专门设立了教改先进单位、教改先进个人奖项。05年在省市教科所、教研室举办的**课题优秀成果评选中,我市有1项课题获省二等奖,8项课题获市一等奖,5项课题获市二等奖,5项课题获市三等奖。部分研究成果将作为06年徐州市教科研成果推广项目。这些活动的开展无疑对课题研究工作起到了激励和促进作用。

尽管我市的科研工作取得了—些成绩,也得到了省市教科研部门的认可和表彰。但必须看到,我们的工作与课程改革、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相比,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表现在:

一是以教育科研为先导的意识还有待进一步确立。许多教育管理者和教师对教育科研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还不到位,有些地方教育科研还存在可有可无的情况。有的学校担心开展课题研究影响教师的教学,影响升学率,因此对课题研究持怀疑、等待、观望态度。

二是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不平衡。一部分学校还没有立项课题。没有专人负责教科研工作,教科研工作呈现出无序状态,教科研经费得不到保障,有的课题组很少参加市级以上组织的课题主持人和实验骨干教师的培训。

三是教改实验研究缺乏深度和高度。由于理论学习不够,很多时候还是凭经验搞教改、搞实验,围绕新课程实施方面的前沿性的课题还不多。科研成果层次不高,往往停留于经验性描述,甚至是一些工作总结。

四是课题研究的功利主义明显。个别教师趋于评优晋级才去做课题;有些课题“立”而不“研”,“研”而不“力”;有的忽视过程性材料的积累,工作做了,材料没有了,过程性管理出现漏洞。

五是理论学习不够。多数教师忙于日常教学事务,懒于读书,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忽视自身的学习与提高,致使研究工作处于浅层次徘徊,过程不规范,方法欠科学,质量和效益不高。

以上这些问题,有的是教师自身原因,有的是领导方面的问题,有的是社会大背景造成的。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冷静地分析与思考,调整工作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把课题研究工作抓实抓好。

二、开拓创新,进一步提升我市的教育科研水平。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教育科研事业发展的总的指导思想,认真贯彻教育法律法规,以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主题,以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制度的创新和新课程改革为动力,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科研兴师”为根本目的,以“点面结合、集中攻关、推广成果、打造名师”为近期工作思路,整合全市教育科研资源,紧紧围绕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广泛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同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不断提升教育科研水平和实效,认真探索教育教学规律,促进教师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和专业化发展,推动全市教育事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为此,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以读书活动为抓手,促进教师的学习与反思.

前不久,为响应徐州市教科所提出的“阅读经典,丰富人生”的倡议,教育局专门下发了《关于在全市教师中开展读书活动的通知》,其目的是在全市教师中大兴读书学习之风,营造书香校园、文明校园、人文校园。各校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通过有计划的系统学习,将集中式学习、自主式学习、交流式学习结合起来,切实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增强投身教改的自觉性与主动性,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意识与能力。教师每学期要结合自己的学习与实践情况,不断总结经验,并以论文、研究报告、教育案例、教育随笔等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及教育理念。

2、以探题研究为中心,引导教师投身课改。

(1)抓好”**”课题的总结、鉴定及成果推广工作。

06年上半年,教研室将配合省市教科研部门,对到期的“**”立项课题进行结题鉴定。各实验学校及课题组要要收集、积累和整理实验过程中的文本、音像、图片等资料,及时保存,科学建档,为总结成果、顺利结题提供详实、丰富的实验资料;要及时总结经验,对具有一定价值的研究成果及时推广,真正实现课题研究的“育人育己”目标。

(2)做好**课题的申报工作。

**课题的申报工作即将开始,各校要结合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组织教师选定研究专题,提倡“小题大做”,反对“大题小做”,尽量减少“假、大、空”的与教育教学实践没有联系的课题,鼓励教师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性问题。凡到期的尚未结题的“**”课题主持人,不得申报**课题;对实验进展不力,流于形式的课题,教研室将报告有关部门予以取消。

3、以培训指导为手段,提高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

(1)结合**课题的申报,06年上半年将组织开展课题申报培训活动,鼓励支持更多的一线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以推进群众性教科研工作的蓬勃开展。

(2)配合上级教科研部门,组织参加课题研究研讨课、名师展示课和专家报告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水平和能力。

4、以评先推优为机制,激发教师的教科研热情。

继续开展“科研杯”论文评选、教科研成果评选、教科研先进集体(课题组)和个人的评选活动,激发学校和广大教师开展教科研工作的积极性。

5、以队伍和制度建设为保障,实现教科研工作的普及化和规范化。

各校要在成立教科研工作领导小组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与完善教科研工作的各项制度,把教育科研纳入到对教师的常规管理中。加强对教科研骨干的培养,特别是要强化校本培训,努力在我市建立一支数量足、质量高的教科研骨干教师队伍,并以此带动更多的教师投身到教育科研工作中来,从而逐步实现教育科研的普及化和大众化。

6、以学校教科室为依托,充分发挥教科室在教科研工作中的管理、服务、指导、监督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