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物联网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5:18

农业物联网发展篇1

关键词:物联网;机械化;农业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0532118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农业机械化是靠机器代替人力进行劳动生产的过程,实现了生产力的转化,推动农业发展进程,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物联网技术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农业机械向节约化、智能化、精准化、智能化、大型化发展。

1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前景和农业的需求

我国在物联网技术的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在各个行业开展应用互联网的示范工作,其中在农业方面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农业物联网通过将感应器置入到机械设备、土地以及灌溉系统等物体中,形成一种“物网”,是将物与互联网进行整合,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智能分析,对农业生产进行动态监测、管理、控制,在进行农业生产管理时更加精细,将无线传感器网络应用在对农作物的田间和温室环境的控制以及进行信息及时反馈,用环境信息监测手段对动植物的生长环境进行监测来保障动植物的健康生长,提高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同时也可以将农用的传感器应用于制造移动信息装备、农业网络信息服务、农业精细化设备产业、农产品流通产业等,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和农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农业经济水平。

受科技和经济的影响,农业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我国许多地区都已经实现了基本的机械化生产,我国的农业生产也已经向现代农业迈出了很大一步,而农业的机械化发展需求也越来越大,农业机械的智能化成为了农业装备制造企业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的需求,机械设备需要做到既满足农作物的发展需求又要减少物资的投入,推进节约型机械化农业的发展,到达节水、节肥、节药等,降低生产成本保护生态环境,进一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机械化生产是为了将农业生产变为节约型农业。在推行节约环保的农业发展模式的理念的不断推广,对于机械化的的精准程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农机产品配备更加精准的农业网络系统已经成了农机的发展潮流。因为我国的土地较为集中、生产规模较大,考虑到复式作业以及节本增效等,我国的农业生产机械化需要向大型化发展,大型的农机设备作业效率较高、质量好、作业成本低、可以进行联合作业来发挥优势,农机向大型化发展已经成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了。

2物联网在农业机械化的应用

2.1在农业生产应急机制方面的应用

虽然我国的农业科技水平不断的提高,但是我国的农业生产还是不太稳定,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造成一定的损失,阻碍了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农业经济水平相对低下。在全面的推广使用机械化设备时将物联网技术有效的结合起来,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环境分析,构建自然灾害的预警系统,对灾害进行全面的预防,我国农作物生产每年受自然灾害的影响都很大,尤其是恶劣天气的影响,而物联网技术可以做到对环境的实时监测,在恶劣天气来临之前做到提前预警,让农民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应对准备,提高农民在应对复杂多变的天气的能力,例如在对水田进行监测时可以掌握水位变化信息,通过水位测定感应器进行预测,及时收集水位信息,掌握水田作为的生长土壤的温湿度、pH值以及光照强度等,根据这些信息判定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增加农作物的经济效益,物联网的应用还可以在灾害发生后及时进行农机调配进行灾情的救援,减少农业经济损失。物联网的应用可以提高农作物的产品质量、性能,在农业机械化生产中有着广阔的使用前景。

2.2物联网技术在农机现代化的4S管理和农机的区域划分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每年的农作物生产需求不同,所以在对农机的需要方面也有着不确定性,而且我国农作物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造成农机的需求不稳定性,总会遇到或多或少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使用物联网技术,首先可以明确农机的实际数量以及农机的具置做进一步的追踪,方便农民使用,物联网的使用显著的提高了农机的精准性以及方便性,实现农机利用的效率最大化。农机4S是一种将整台机器、零配件和售后服务以及信息回馈集中在一体的农机现代经营模式,是我国现阶段常用的农机经营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产品运输、农机营销、农机使用与回收等环节进行定位,完善商家对农机库存的管理方式,减少储存成本,实现及时供货及时补货,降低管理错误率,即使是农机在使用时出现问题也能做到及时定位在最短的时间采取补救措施,还可以做到对质量不合格产品的及时召回提升服务水平。

3结语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掀起了第3次世界信息产业的浪潮,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可以进一步拉动经济的增长,为全球的经济复苏提供了技术支持,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为生产者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璐,杨印生.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农业机械化发展[J].农机化研究,2011(08).

农业物联网发展篇2

关键词:精准农业;物联网系统;对策

精准农业是基于现代农业空间信息管理和变异分析的物联网操作技术。根据土壤肥力和作物生长的空间差异,定量诊断耕地作物,充分认识农作物生产地的生产力空间差异,管控对农作物的投入,提高常量,平衡土地生产力,实现量化管理的准确性,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促进我国环境可持续发展。传统农业的改造的加速依赖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农业各种生产方式的生产效率和农业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因此得以提高,农业生产及农业管理水平得以改善,传统粗放型农业向现代智慧型农业的转变也得到了有效的推动[1-2]。在现实中,最大程度地提高农业和农业生产力,为我国农业实现优质、高产和可持续有效的发展。

1目前我国物联网精准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物联网专业技术问题

1)物联网网技术于现在而言是一个相对新兴的名词,物联网精准农业的技术处于发展阶段。2)精准农业物联网建设的管理系统、作物端的传感器等器械的稳定性、准确性等方面质量参差不齐。3)世界上至今都没有完备的标准体系,这是物联网精准农业发展的大阻碍。4)ip地址不足。物联网精准农业要将作物、监控设施、人都连接起来,就要有充足的ip地址,ip不足已经成为物联网精准农业发展的瓶颈。

1.2复杂的地形使适宜的物联网体系难以建立

1)我国国土面积960万km2,地形条件差异大,为精准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带来环境上的困扰。2)东西经、南北纬跨度大,气候差异明显,使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自然灾害难以控制与预防,物联网精准农业的体系就不能从一而终。

1.3物联网精准农业的受众问题

1)经济发展滞后制约了农民文化水平、科技素养的提升,延后了精准农业的操作技术接受且能操作的时间。2)贫困往往使农户会对新兴技术持怀疑态度,不敢冒险,使物联网精准农业的新型农业操作技术内在需求降低。

1.4农业经营模式与精准农业的建设条件冲突

1)物联网精准农业推行规模化、智能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我国部分地区农田分散,导致与物联网技术设施的开展条件冲突。2)旧有的农业经营模式制约了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受众收入提高与经济发展速度不相适应,造成劳动力外流。

1.5物联网精准农业技术研发与推广成本不足

1)国家对精准农业技术的研发投入与对农民补贴不足,发达国家对这方面投入达到0.6%~1.0%,我国在这方面的投入远远达不到高新技术的发展要求。2)有关部门对新兴农业操作方式采用观望态度,不敢或对该技术的推广持犹豫态度。

2我国物联网精准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

2.1因地制宜应用物联网精准农业技术

针对我国地形、气候差异,可以将物联网精准农业其分为三种模式:1)发展3S技术,大力推动走大型机械—模型之路,发展与诊断相结合的精准农业[3]。2)开展以GiS技术为操作的基础、将小地块为生产单元的精准农业。3)针对气候恶劣的干旱地区和污染较为严重地区,可以发展设施种植业。

2.2构建互惠互利的物联网商业模式

1)构建各式各样的互惠互利的物联网商业模式,市场机制是推动该种农业操作方式的最大动力。2)可以通过租赁或出售服务减少物联网精准农业的投入,通过后期提取农民营业利润,前期免费使用技术设施来减轻农民担忧。

2.3强化政府对于精准农业推广的导向作用

1)确保发展精准农业需要的充足资金、人才等硬性保障。2)地方政府要以坚定的态度推广物联网技术,制定各项政策,落实到位,鼓励发展物联网农业,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2.4加强对精准农业示范区的建设

1)在保证农业示范区发展质量的同时,增加物联网精准农业示范区数量,加强对示范区建设。2)增强各示范区间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各个示范区间的共同发展。

2.5提高精准农业的受众的科学文化素养

农业是特殊行业,农民是特殊受众,适当的宣传教育非常必要。帮助农民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他们的实操能力,才能缩短物联网技术设施效果实现周期。

农业物联网发展篇3

针对天津大田主导种植种类小麦、玉米、水稻,建立“天津大田作物物联网示范平台”,包括:大田土壤肥力快速感知、测土配方施肥、大田作物病虫草害自动识别与测报、粮食加工环境监控与色选、粮油电子交易、粮油质量安全追溯等系统,覆盖粮食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

2设施大棚物联网示范平台

针对天津设施大棚主栽品种黄瓜、番茄、辣椒等,结合“天津放心菜基地建设工程”,建立“天津设施大棚瓜菜物联网示范平台”,包括:大棚环境快速感知、水肥调控模型、瓜菜病虫草害自动识别与测报、瓜菜农超对接、瓜菜质量安全追溯等系统,覆盖设施大棚瓜菜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全过程。

3畜牧兽医物联网示范平台

针对天津特色养殖品种肉牛、奶牛、猪、鸡等,结合“畜禽健康养殖智能化远程监控与管理关键技术示范”项目,建立“天津畜牧兽医物联网示范平台”,包括:畜禽舍环境实时监控、畜禽本体无接触检测、畜禽疫病远程诊断、畜禽疫病的防控、畜禽场生产信息管理(饲养管理模式、饲料科学配制)等系统,实现天津畜禽的规模化、智能化健康养殖。

4渔业物联网示范平台

针对天津海水、淡水养殖具体需求,建立“天津渔业物联网示范平台”,包括:淡水、海水环境实施监控,缺氧浮头红外自动监测(昼夜),鱼病远程显微检测与专家会诊,水产养殖病害预警与防治,鱼饲料配方与精细饲喂等系统,形成室内与室外健康养殖模式,实现天津水产养殖的自动化、智能化与生态安全。

5农机物联网示范平台

针对农机具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需要,集成农机具定位、作业和工况信息的自动采集,农机具服务与需求的智能对接,以及面向广大农村路况的农机具优化调度等关键技术,建立“天津农机物联网示范平台”,解决农机具服务的社会化与有序化问题,实现农机具资源的充分共享,节约成本,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农机具作业服务市场的逐步完善和健康发展。

6农资物联网示范平台

突破农资质量追溯、交易、服务低成本、智能化、普适性等技术瓶颈,建立农资产品质量追溯、团购直销、技术服务完整的技术体系,构建“天津农资物联网示范平台”,为农资企业、农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等用户提供农资产品质量追溯与防伪服务、农资供应链商务智能服务以及农资技术知识个性化服务,解决农资供应链中商品供需矛盾、质量安全与服务有效延伸的行业难题。

农业物联网发展篇4

关键词:智慧城市;农业物联网;问题;对策;长三角

城市群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5G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飞快发展及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迎来了巨大的改变,信息资源的快速汇集整合,为现代化智慧城市提供了基础保障[1]。“智慧城市”这一词在现代城市建设中成为了热门,即借助高科技的设备和手段,为城市生活应用的各个方面提供支持,有效促进城市发展[2]。长三角城市群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中国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地区,一直被视为中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是国际上公认的六大世界级城市群之一[3],而城市中的农业作为智慧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给予重要的关注。由于城市中土地被大量开发利用,导致城市中土地空间利用率和绿地面积占有率严重降低,用于有效耕种的农用土地面积大量减少,造成城市土地储水能力下降,城市内涝等各种问题越来越严重;同时城市农产品的自我提供能力变差,从而带来了相应的社会经济问题;而且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会大量消耗人力和物力,其中收入的多少依据天气的好坏来定,风调雨顺的季节就是大丰收,干旱洪涝的季节就是减产甚至颗粒无收,这种模式下前期的投入与后期的结果往往不成正比[4]。因此,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成为了建设长三角智慧城市群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1长三角智慧城市建设中农业物联网发展存在的问题

1.1人才短缺

目前,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比较缺乏,人才培养意识薄弱[5]。长三角智慧城市群中把农业物联网的技术应用到农场和果园的方面并不多,主要集中在政府引进的企业以及各地的研究院。本地农户和农场主对农业信息化方面的知识缺乏导致了对农业信息化的应用意识和积极性不高,使得农业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受到了巨大阻碍[6-10]。另外,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等专业,但是对于农业信息化专业等专业的设立非常少,农业信息化方面的人才也因而比较短缺。由于农业物联网技术没有得到巨大的推广,其市场开发不完全,导致对于这方面人才培养的意识比较淡薄。人才稀少严重影响了长三角智慧城市中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从2013年长三角智慧城市群作为第一批试点城市群,经过7年的发展,长三角地区总共有20万物联网人才,其中高层次人才仅2.3万人,国家特聘农业物联网专家86名,而根据中科院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数据显示,在未来几年内,物联网人才需求量在40万以上。全国开设物联网专业的院校每年毕业生数量不到10万人,供不应求态势很明显对长三角智慧城市中农业物联网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1.2基础设施老旧

从长三角的基础设施方面来看,农业基础设施过于老旧,农业信息化平台发展不平衡。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农业快速对外发展,从人力畜力逐渐转变成整体机械运作,但是在转变过程中,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基础设施更新速度也不同。时代推动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但同时也需要相应的网络基础设施和一些现代化农具。由于长三角地区发展不平衡,一些地区基础设施老旧、操作不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长三角智慧城市的农业建设,而农业发展的不景气迫使越来越多的人才向着别的领域发展,导致一些农业基础设施更换困难、更换价格高昂。另外,长三角地区环境气候不同,农业种植的农产品也不同,其基础设施也就不一样,这样很难建立一个平等的农业信息化平台,因而更不利于长三角智慧城市的农业智能化发展。

1.3土地利用率低

长三角地区的土地利用率低下,农业占比逐年下降。从长三角地区整体来看,农业总产值的变化是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保持整体下降趋势,上海、浙江、江苏三地的比重分别由73.8%、80.5%、77.4%下降到49.5%、50.3%、46.1%[4];江苏和浙江林业结构较稳定[4];上海和江苏两地畜牧业比重在20世纪90年代达到最大,进入2000年后明显下降,尤其是上海,由最高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47%下降到22.7%[4]。土地循环使用不佳,许多土地1年只种植1次,导致土地荒废大半年之久。因此,随着城市建设开发,可种植土地越来越少,土地循环利用率低下、生产值不高。

2长三角智慧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农业物联网发展对策

2.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实行统一管理和规划

政府应当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加强对智慧城市的农业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建立以城市为单位的农业信息化平台;根据长三角城市群的环境气候和土质情况,考虑未来的发展,制定适合长三角地区农业发展的长远计划,制定农业信息化人才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人才,同时防止人才流失。

2.2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农业信息平台建设

为了实现长三角城市群内农业信息的共享和沟通,应根据长三角的实际情况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化平台。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参与主体主要有政府部门、高校、当地农场、果园以及当地农科院等,其中政府部门主要是通过平台发挥其监督作用;当地农科院可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等一些农业管理和耕种要求,也可以根据当地农场的反馈来调整自己的研发路线;当地农场和果园通过平台获取相应信息,满足自我需求;高校则可以通过平台的信息情况了解农业需求,从而培养相应的农业信息化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各个主体可以共享信息,各取所需。在农业物联网平台建设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农业基础建设问题,而智慧城市建设要求是完善基础建设,确保信息和数据的快速流通,相关企业应当开放相应数据,实现共享与沟通,也就是要求城市农业活动的公开化、及时化,可以确保农作物及时耕种、及时施肥灌溉等;其次,还要解决农业技术的融合和平台数据与当地环境不对接等问题,需要对一些农场主进行相应的培训以及对数据进行相应的检验,完善智慧城市建设要求。

2.3加强农业物联网信息化人才培养

城市农业物联网的运作主要注重时效性和操作性,因而城市农业物联网平台的管理人员不仅对当地农业的情况了如指掌,还要熟悉农业高科技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相关知识,对人才的综合知识要求高。随着智慧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都认识到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已经开始尝试将农业与计算机和信息技术相融合,培养真正的信息化智慧城市农业人才。政府应设立引入农业物联网人才计划,做好高等人才的住房和医疗保障,开放式培养入门人才对农业物联网的兴趣,设立大量实习岗位,提高入门人才的动手能力,通过开设网上授课等形式丰富农场主等工作人员的基本知识。城市农业物联网的运作还要注意规范性,这需要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来规范管理者行为。因此,人才不仅要有过强的专业素质,也要有一定的管理素质,这样农业物联网平台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

2.4加强技术创新,提高集约型农业产量

随着城市的发展,可耕种土地越来越少,这就需要有限的土地尽量产出更多农作物,农业技术的创新与研发成为了必不可少的环节。无土栽培等技术的成熟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单位产量,也是技术创新的要点。在20世纪90年代末,粗犷型种植使得土地破坏率大、收入低下,随着技术创新、集约型种植的出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减少了土地破坏率。随着科技的发展,遥感技术和气相色谱技术在农业上逐渐应用,有效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3农业物联网在长三角智慧城群建设中的应用

3.1农业检测精确化

在长三角地区农业检测方面,应建立农业病情观测点,在物联网平台的基础上,运用新技术设立自动虫情测报系统、靶标害虫自动测报系统、孢子捕捉器和生态实时监控系统等[11]。对每一个观测点的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健康状况、病虫现状、气候状况、土地状况等重要参数进行实时准确的检测,为预测农害病情提供帮助,极大地提升了农业智能化、精确化水平,加强了农业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抵抗能力[12]。

3.2农产品配送智能化

农产品配送成本占农产品销售额的35%,最后100m分发成本却占配送成本的70%[6],利用农业信息化平台和智能配送系统,加强生产地与加工地之间的联系和需求,推动市场流通,降低储运成本,打造一个从生产到消费一体化的智能配送系统,提高农产品配送效率,降低不必要的配送成本。长三角地区围绕着长江,交通便利,要充分运用河运、空运和路运等优势,及时快速进行配送服务,利用农业物联网平台上的信息,可消除配送中间商的配送成本,准确无误配送到加工地,让农产品配送更加智能化。

3.3农产品质量安全化

建立农药残留检测系统,对每个农产品进行标号、信息入库、设立农产品身份证等过程,消费者购买农产品时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化平台查询农产品的生产到加工一系列过程,实现全程质量安全检查,真正意义上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民监管全过程。设立不定时抽查制度,运用气相色谱技术,针对农产品农药残留和有害元素超标实行见“一个销毁一个”的方法,坚决杜绝有害农产品上到饭桌,损害消费者的自身利益。

3.4其他应用

农业物联网发展篇5

关键词:天津市;物联网;农业;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tp391.41文献标识码:aDio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4.05.001

2013年,天津市作为农业部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试验区之一,在农业部、天津市和中国科学院的共同推进下,按照“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的三全理念,开展了顶层设计、技术构建、典型应用、机制保障等一系列试点试验工作。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农业物联网是推进天津现代都市型农业快速升级的新举措。

1农业物联网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生动力

1.1正确把握农业物联网的概念和特征

农业物联网是一次全新的农业技术变革,它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集成示范和高度应用。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认为,农业物联网概念可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角度去理解:狭义的农业物联网是指应用射频识别、传感、网络通信等技术,对农业生产经营过程涉及的内外部信号进行感知,并与互联网连接,实现农业信息的智能识别和农业生产的高效管理;广义的农业物联网是指在农业大系统中,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网络、信息采集器等各类信息感知设备与技术系统,根据协议授权,任何人、任何物,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实施信息互联互通,以实现智能化生产、生活和管理的社会综合体。

农业物联网通过信息感知、传输和处理,把农业现代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集成应用。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是它的本来属性,与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规模化、集约化是一致的,其重要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机物一体化特征。农业物联网把农业生产内部过程中所需的自然、经济等要素以人机物的形态有机联系起来;也把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全过程中所涉及的人、机、物有机联系起来,将传统的人、机双方交互,转型为人机物三方交互。二是发展理念“三全”化特征,即“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

1.2农业物联网是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

以物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不竭动力。党的“十”明确提出了“四化同步”的战略部署,农业物联网是农业信息化应用优先发展的领域,而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因此,发展农业物联网是推进其他“三化”的关键技术手段。通过农业物联网技术的集成与创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武装信息获取、传输与服务等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探索农业物联网技术在改造传统农业以及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中的应用模式和推进路径,将有效地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深度融合。

1.3农业物联网是引领农业生产向智能化转变的重要驱动力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应用,通过感知技术可以获取更多的信息,包括作物信息、农田环境信息、农机作业信息等,为精准农业生产提供更加丰富的实时信息,通过全面互联共享可以获得更多的网络服务,提高精细农业科学决策水平和作业实施水平,它将在农业精准生产大显身手。

(1)有利于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农业物联网通过感知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的供给与需求,自动寻求农业生产与市场流通的匹配度,实现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如天津市农业科学院正在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设施黄瓜生命感知与智能管理系统,通过应用全面提升设施黄瓜产量、品质与效益。(2)有利于提升农业生产工具的专业化、智能化,有利于大型农业机械装备发挥效能。通过具有感知和控制功能的智能设备支持,可以使农业环境自动控制、农事操作自动化、动植物需求智能化等,在这方面农业物联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天津市农业科学院创新基地智能温室全自动监测控制系统,宁河县农夫、宝坻区德润母猪群养殖场自动饲喂站管理,滨海新区海发珍品和正跃海淡水养殖的自动投饵系统以及通过鱼群浮头识别系统实现智能化管理等方面得到了充分应用。(3)有利于推进大田作物各种农事管理的精细化、农事措施的合理化,如水肥一体化管理、病虫害在线远程诊断等。农业传感器可以准确感知农作物生长环境的墒情、养分,通过智能运算与分析,提出决策建议,实现各种生产管理的精准化。

2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的思路和目标任务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基本思路是以大力推进“四化同步”战略为指导,以建设现代都市型农业为目标,以“按照一条思路、坚持两个结合、树立三全理念”(即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的思路;坚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坚持研究开发、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相结合;树立“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的三全理念)为宗旨,突破核心技术,研制关键标准,拓展规模应用,构建产业体系,力争使天津市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为天津市全面发展农业物联网产业积累经验。

具体目标任务是集成示范物联网感知、传输、决策及应用相关技术和设备,实施农业物联网“一二三四五”工程,即构建1个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重点建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农业物联网核心试验基地20个(推广示范200个);建立研究开发、集成示范、应用推广3种类型农业物联网展示窗口;探索产学研用创新、农业企业运作、合作组织示范和区域整体推进4种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取得包括探索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物联网产业研发和经营主体、技术服务队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天津模式在内的5个方面的成果。

3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自2013年实施以来,遵循“科学规划、重点突破、行业应用、整体提升”原则,紧密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3.1加强了组织机构建设与机制创新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工作加强和创建推进机制,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机制,保障了区试工程的高效开展。

2013年,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先后6次来津就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进行考察或座谈指导。春兰书记、兴国市长在2014年天津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物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东峰副书记和宏江副市长对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给予指导支持,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13年9月,天津市政府与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就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签定了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由农业部、中科院有关司局和天津市有关委局组成的部市院共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集成各方资源优势,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保障了区试工程的顺利实施。目前,各方面都把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领导高度重视的氛围已经形成。

3.2构建了适合天津特点的农业物联网建设总体框架

在“按照一条思路、坚持两个结合、树立三全理念”思想指导下,编制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实施方案,得到了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和有关专家领导的直接指导和肯定。在建设内容上开展“一个平台、三个工程、两个体系”建设,即建设一个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物联网应用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3个工程建设;探索符合天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需求的理论体系和标准体系两个体系建设。

3.3研发了国际先进的天津农业物联网支撑平台

黄兴国市长在2014年天津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水平建设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天津市与中科院合作,建成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平台涵盖了农业生产、市场流通、农产品加工、农资农机服务等领域数据库17个,集成各类农业应用系统113个,实现了25个基地传感数据的在线采集和9个基地共17路视频接入。2013年9月24日,农业部组织汪懋华院士等9位专家对平台进行了评估,一致认为平台开发技术居于国际先进水平。

3.4研究储备了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

天津市在农业网联网区试工程实施伊始,就明确了高标准、高起点的工作定位,注重应用技术的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大力开展了针对环境、生命信息感知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创新,重点中试和熟化动植物环境和生命信息传感器,重点开展了设施农业病虫害和水产主要病害特征信息提取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

3.5开展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典型示范

区试工程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已有的50多个农业物联网相关试验点或基地进行了充分调研,系统掌握了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的基本状况,明确了主要实施内容。建设了10个核心基地,核心试验面积704hm2,进行了1262栋节能温室、76.5万m2养殖水面示范应用,涉及设施蔬菜、种羊、种猪、海水鱼、淡水鱼、南美白对虾等种类。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建立了电子生产档案、企业管理、质量监管和消费者查询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了农业电子商务支撑平台,开展了千余种名特优农产品的网上销售活动,探索了冷链宅配模式、线上线下模式、会员定制模式以及农超对接模式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

3.6加强了标准建设与理论研究

天津市将农业物联网技术作为地方标准重点编制计划,分步骤制定、完善一系列的天津市现代农业地方标准并组织实施。“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与对策研究”列入2013年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计划项目,组织种植业、畜牧、水产、农机4个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制定了行业物联网应用规划,正在抓紧制定天津市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物联网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4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的重点工作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试验区的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我们在平台内容、功能和运行机制上还需不断充实完善,在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上还需从人力和资金上加大投入。下一步工作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全面推进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以下6个方面的工作。

4.1加强核心基地建设,探索应用模式

对已建设的10个核心试验基地应用加强指导服务,同时,按照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实施方案,筛选建设一批新的核心试验基地。加大推动武清区、西青区整体推进模式的建设,扩大农业物联网试验基地和应用点,不断探索天津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模式。

4.2强化平台应用功能,发挥引领作用

紧紧围绕平台应用建设,在技术上重点完善平台数据接口、在线视频、数据传输和接入接口规范标准;在应用上加快行业子平台应用系统研发进程,开发“农业农村基层基础数据信息管理系统”、“天津动物及产品外埠进津道口监管信息系统”、“奶牛良种繁育管理系统”和“农业农村经济管理基础数据挖掘”,同时,为企业、基地应用提供定制服务支持,鼓励更多的企业入驻平台,不断丰富平台内容。在保障上尽快出台平台运行管理办法,规范平台安全管理机制,保障平台安全畅通,引领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

4.3建设质量追溯系统,做好支撑服务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重点工作要求,结合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任务,以放心菜追溯系统、放心水产品追溯系统和畜产品外埠进津道口监管信息系统建设为切入点,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电子化管理和信息化追溯系统,为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好支撑服务。

4.4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促进产销衔接

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完善天津市农产品电商平台功能,组织农民专业合作、休闲农业和涉农企业开展网上销售。选择3~5家农产品电商企业进行示范,探索建立线上线下、会员定制、冷链宅配和农超对接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促进农产品销售。

4.5加强理论人才建设,促进持续发展

按照总体目标任务,加强农业物联网理论研究,组织编制和修订10个农业物联网标准,逐步完善农业物联网标准体系。积极筹建农业物联网应用研发中心,汇集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研发技术人才。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完成天津市农业物联网三年整体规划任务,推动农业物联网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4.6加大宣传培训力度,提高应用水平

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信息终端、电视、刊物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加强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的宣传和培训,对平台应用、标准编制和基地应用人员开展物联网技术应用培训。继续做好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工作简报的编发,全面提高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李道亮.农业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

[2]余欣荣.物联网――改变农业、农民、农村的新力量[m].北京:时代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3]唐珂.国外农业物联网技术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6):700-707.

[4]毛科军,官宏义.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的实践[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693-699.

[5]余欣荣.关于发展农业物联网的几点认识[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8(6):679-685.

农业物联网发展篇6

2013年夏天,家住江苏宜兴高塍镇的蟹农吕珍虎笑得合不拢嘴,他在滆湖南岸承包的96亩螃蟹长势喜人,预计亩产量可超百公斤。近年来,农业物联网信息化示范推动了当地水产养殖业升级,蟹塘中安装了电化学传感器,24小时对水中溶解氧等关键参数进行实时监测,及时预警,还能远程控制增氧机自动增氧,有效减轻了养殖户劳动强度,节约了电费,提高了河蟹的成活率和产量,亩均增效1000元以上。

“以前一到夏季高温的时候,晚上一点到三点钟是不可能睡觉的,白天不管多晒都要下塘转悠,现在是躺在床上发个短信就可以管理百亩水塘”。4年的农业物联网水产养殖示范,不仅让吕珍虎圆了致富梦,更让他变成了一位农业信息化的“土专家”,成了向周围蟹农传授物联网水产养殖技术和致富经验的义务宣传员。

这就是如今各地农业物联网信息化示范基地的喜人景象。2009年,时任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的想法,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产业之一,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农业部了《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将农业生产信息化作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主攻方向,并与发改委、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黑龙江垦区大田种植业、北京市设施农业、江苏省无锡市养殖业三大部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农业物联网发展从此驶入快车道。2013年,农业部又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启动了天津、上海、安徽三个农业物联网区域试点,并组织认定了40家在整体推进、生产应用、经营应用、政务应用、服务应用和技术创新等六方面具有典型经验的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基地,千千万万个吕珍虎一样的中国农民因此受益,注入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4S等信息技术及智能农业装备的传统农业,正在焕发出现代农业的勃勃生机。

示范喜人

物联网助力农业弯道超车

科学发展农业是个大战略,农业最终要依靠科学解决问题。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历史时期,正处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迫切需要通过农业物联网这样的信息化综合集成技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去年,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考察浙江南太湖智能水产养殖物联网项目时提出,要大力推广物联网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提高农业领域的科技含量和管理水平。

“农业物联网项目要以‘测得出、传得快、算得灵、用得好’为建设标准,重点在功能设计、核心技术、推进机制等方面寻求突破。”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张合成对记者说。

在黑龙江农垦,种植业生产物联网技术将一望无际的北大荒“浓缩”到小小的电脑屏幕上:通过农业卫星遥感图像数据处理系统,垦区玉米、水稻、大豆、小麦四大作物种植面积及种植结构变化一目了然;有了GpS定位,农业机械当前作业田块、作业方向、作业速度和行走轨迹等信息都可以在管理指挥调度中心的大屏幕上显示出来;借助智能化浸种催芽系统,垦区实现了水稻种子催芽不同时期所需温度的自动调节控制,集中商品化催芽令生产效率显著提高。

“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水位、病虫害、风向等传感器捕捉到的各种即时数据,每两分钟就会通过无线和有线传输技术上传到农场信息中心的大屏幕上,为生产管理提供高效科学的决策依据。”黑龙江农垦总局科技局局长葛文杰告诉记者,基于农业物联网技术,胜利农场的水稻生产过程全部实现了智能化育种、催芽和大棚育秧,目前总局正在依托国家物联网示范工程推广这些应用技术,力争到2020年全面打造“智慧垦区”。

黑龙江的“智慧垦区”是我国发展物联网“智慧农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农业物联网从概念逐渐走向应用,大量示范项目遍地开花,带动产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开始显现。

在东海航行的数万艘渔船上,浙江渔民在船舶自动识别系统的警示下,于浓雾中轻松避让开对面驶来的船只,在台风来袭前能收到渔业部门发来的风浪预警,海上遇险时更能得到高效救助。

扫描一下电子耳标,江苏无锡的养殖户就轻松而准确地把已经怀孕的母猪分离出群,再也不必跳进围栏抓猪,把母猪吓得半死,每头猪每天的饲喂情况、疫病防治和用药记录也都一目了然。

运用条码、RFiD等技术,河南众品公司在生猪屠宰加工过程中,实现了自动称重测膘定级、自动化仓储配送管理和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同时订单处理效率从3个小时缩短到30分钟。

……

物联网感知一切,物联网传输一切,物联网控制一切,仿佛托尔金笔下的“至尊魔戒”,农业物联网作为一项新型信息化集成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到农业部考察调研时指出,农业信息化抓好了,可以帮助农民实现弯道超车,信息化工作抓不好,农民和城市居民的差距就会拉大,城市就会把农民甩的很远。农业部作为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管部门,要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农业农村工作,这是今后工作的一个制高点,要从上到下齐心协力抓好。

推广路艰

挡在农业物联网前的三座大山

农业物联网信息技术已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在各部委着力推动的背景下,必将迎来黄金发展期,但是,在欣喜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总体仍处于试验示范阶段,推广农业物联网的道路充满艰难险阻,至少还需要翻过三座大山,才能够发挥出其真正作用。

第一座大山:设备成本高与比较效益低的矛盾。“当前最大的问题是,没有把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量化在经济指标上。不计成本的示范对农业物联网的推广并没有实际价值。”在2013年中国物联网大会上,物联网产业协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柏斯维直言不讳。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因为农业比较效益整体较低,很多物联网设备因价格偏高很难大面积推广。农业物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次性投入大、投资回报周期长的特点。一套物联网设备,因其核心传感器质量高低不同,价格从几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如果不是搞规模经营或者高效种养,普通农民是无力承担的。另一方面,我国以家庭为单位经营的小农户居多,人均耕地面积约0.1公顷,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很多农户也没有投资物联网设备的迫切动力。

认清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在农业人口数量、土地集约化水平、农业机械化程度方面存在的差异,对于发展符合我国国情、农情特点的农业物联网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未来,能否研发出多种低成本、高可靠的农业物联网传感器,将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业物联网能否在我国大面积推广。

第二座大山:概念型产品多与应用型产品少的矛盾。目前我国农业物联网设备主要产自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不高,且实验室理论研究与农业实际应用差异较大。如何让物联网高新技术接上“地气”,更好地满足农民需求、服务农业生产还有很长的路要探索。中国农业大学宜兴农业物联网研究中心负责人李道亮教授告诉记者,在宜兴开展农业物联网水产养殖示范这五年来,从实验室概念型产品到最终成熟的应用系统,一共研发了三代产品,“电路、通信、模型”三大模块总计改进了上百次,其中大部分都是为适应当地气候环境特点、水产养殖需要和农民操作简便需求而进行的改进。

发展农业物联网应坚持用理论为实践服务,同时在实践中发展理论。我国农民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文化程度平均为初中水平,而发达国家农民平均年龄同样在55岁以上,文化程度却是大学水平。在这种国情和农情下,不应将物联网神秘化和纯学术化,要通过科研创新让农业物联网成为普通农民都能弄得懂、用得好的实用技术,以生产应用为导向推动农业物联网产业向前发展。

第三座大山:企业依赖输血多与自身造血功能弱的矛盾。近年来国务院为推进物联网健康有序发展,加大了中央财政支持力度,利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集中力量推进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支持标准体系、创新能力平台、重大应用示范工程等建设,并支持物联网企业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工信部电子一所王志成博士告诉记者,“十二五”末我国要在包括农业的10个重点领域完成一批应用示范工程,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100家以上骨干企业,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涉足农业物联网的企业,大多数承担着有政府背景财政支持的项目,这些项目从数十万元到上亿元不等,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重要收入来源。然而一旦离开了政府扶持,目前能够独立走市场化道路的农业物联网可持续商业模式却少得可怜,就连已经投入巨资的中国移动和大唐电信这样的央企也没有探索出清晰的盈利模式。

“商业模式是物联网应用第一要素,只有真正解决了谁为应用买单的问题,物联网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大唐电信董事长兼总裁曹斌说。发展农业物联网应优先选择附加值高的领域,注重可持续商业模式的打造和培育,最终形成产业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否则示范之后就成了形象工程。如何在加强外部“输血”的同时,增强农业物联网企业的内生动力和造血功能,是决定我国农业物联网产业未来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

多管齐下

推动农业物联网应用走向成熟

尽管农业物联网的发展道路面临着诸多险阻,但翻过山外山,就是天外天!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必须转变,“智慧农业”时代的到来不可阻挡。

专家指出,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我国农产品需求进入大幅增长阶段,农业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农业生产成本逐年提高,耕地、水资源制约逐年加剧,农产品市场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当前,迫切需要利用物联网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各种资源要素和生产过程进行精细化、智能化控制,对农业行业发展进行专业化、科学化管理,以减少对资源环境的依赖,突破资源、市场和生态环境对农业产业发展的多重约束,从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今年6月,在江苏宜兴举行的全国农业信息化工作会议上,农业部副部长陈晓华指出,要强化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集成,以信息化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加快推进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的应用,利用信息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积极推进耕地质量管理、肥水药精准实施、农机导航与调度等信息技术与装备的应用,实现大田种植的数字化、精准化。加快推进温室环境监控、植物生长管理、设施自动化控制等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实现设施园艺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研制推广设施养殖环境监控系统、自动饲喂、疫病诊断与辅助决策等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实现集约化健康养殖管理的智能化。积极推进船舶自动识别、捕捞作业、船舶调度指挥等信息技术产品的应用,提高渔业生产作业的信息化水平。

资金投入是发展农业物联网的首要问题。记者获悉,农业部正在积极谋划,争取在财政部的支持下启动“益(e)农计划”,系统推进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同时,正在研究建立农业信息补贴制度,加快推动将农业物联网相关产品和装备纳入农机购置补贴目录,以此鼓励和引导电信运营商、it涉农企业、科研院校等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形成政府引导下的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维护市场化、合力推进农业信息化的良好局面。

发展农业物联网还应强化组织领导与顶层设计。物联网必然要覆盖农业生产领域的各方面、各环节,这就要求各部门之间建立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统筹推进,按照统一的技术和产品标准开展顶层设计,避免重复投入造成浪费。记者了解到,农业部已经成立了信息化领导小组,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场信息司,统揽部系统农业信息化工作,从产业发展大的方向和产业链发展思路出发,总体设计农业物联网研发的顶层构架,系统研究急需解决的共性关键技术。

推进农业物联网发展,需要加强产学研用结合与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大批既懂农业生产经营各环节,又具备信息化专业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由于农业的弱势产业地位和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当前很难培养和留住这样的人才。记者获悉,农业部已经启动了农业信息技术学科群建设,并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it企业等科研力量联合攻关,建立省际科研及创新基地,培养科研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农业物联网科研成果的应用转化水平,真正把农业物联网产业做大做强。

农业物联网发展篇7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基本思路是以大力推进“四化同步”战略为指导,以建设现代都市型农业为目标,以“按照一条思路、坚持两个结合、树立三全理念”(即按照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形成产业的思路;坚持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有机结合,坚持研究开发、集成示范、推广应用相结合;树立“全要素、全系统、全过程”的三全理念)为宗旨,突破核心技术,研制关键标准,拓展规模应用,构建产业体系,力争使天津市农业物联网的应用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并为天津市全面发展农业物联网产业积累经验。具体目标任务是集成示范物联网感知、传输、决策及应用相关技术和设备,实施农业物联网“一二三四五”工程,即构建1个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重点建设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农业物联网核心试验基地20个(推广示范200个);建立研究开发、集成示范、应用推广3种类型农业物联网展示窗口;探索产学研用创新、农业企业运作、合作组织示范和区域整体推进4种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取得包括探索培育农业物联网应用标准、物联网产业研发和经营主体、技术服务队伍、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协同体系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天津模式在内的5个方面的成果。

2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取得初步成效

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自2013年实施以来,遵循“科学规划、重点突破、行业应用、整体提升”原则,紧密围绕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2.1加强了组织机构建设与机制创新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工作加强和创建推进机制,探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组织机制,保障了区试工程的高效开展。2013年,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先后6次来津就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建设进行考察或座谈指导。春兰书记、兴国市长在2014年天津市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物联网技术与现代农业深度融合。东峰副书记和宏江副市长对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给予指导支持,多次做出重要批示。2013年9月,天津市政府与农业部、中国科学院就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签定了合作框架协议,成立了由农业部、中科院有关司局和天津市有关委局组成的部市院共建领导小组及办公室,集成各方资源优势,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保障了区试工程的顺利实施。目前,各方面都把农业物联网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抓手,领导高度重视的氛围已经形成。2.2构建了适合天津特点的农业物联网建设总体框架在“按照一条思路、坚持两个结合、树立三全理念”思想指导下,编制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实施方案,得到了农业部余欣荣副部长和有关专家领导的直接指导和肯定。在建设内容上开展“一个平台、三个工程、两个体系”建设,即建设一个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开展农业生产经营物联网应用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工程、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3个工程建设;探索符合天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需求的理论体系和标准体系两个体系建设。2.3研发了国际先进的天津农业物联网支撑平台黄兴国市长在2014年天津市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高水平建设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天津市与中科院合作,建成了天津农业物联网平台。平台涵盖了农业生产、市场流通、农产品加工、农资农机服务等领域数据库17个,集成各类农业应用系统113个,实现了25个基地传感数据的在线采集和9个基地共17路视频接入。2013年9月24日,农业部组织汪懋华院士等9位专家对平台进行了评估,一致认为平台开发技术居于国际先进水平。2.4研究储备了一批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天津市在农业网联网区试工程实施伊始,就明确了高标准、高起点的工作定位,注重应用技术的原始创新与集成创新。大力开展了针对环境、生命信息感知技术与设备的引进创新,重点中试和熟化动植物环境和生命信息传感器,重点开展了设施农业病虫害和水产主要病害特征信息提取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2.5开展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典型示范区试工程办公室组织相关部门对已有的50多个农业物联网相关试验点或基地进行了充分调研,系统掌握了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建设的基本状况,明确了主要实施内容。建设了10个核心基地,核心试验面积704hm2,进行了1262栋节能温室、76.5万m2养殖水面示范应用,涉及设施蔬菜、种羊、种猪、海水鱼、淡水鱼、南美白对虾等种类。实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建设,建立了电子生产档案、企业管理、质量监管和消费者查询组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积极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建设,建设了农业电子商务支撑平台,开展了千余种名特优农产品的网上销售活动,探索了冷链宅配模式、线上线下模式、会员定制模式以及农超对接模式等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2.6加强了标准建设与理论研究天津市将农业物联网技术作为地方标准重点编制计划,分步骤制定、完善一系列的天津市现代农业地方标准并组织实施。“天津市现代都市型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与对策研究”列入2013年天津市科技发展战略计划项目,组织种植业、畜牧、水产、农机4个行业管理部门分别制定了行业物联网应用规划,正在抓紧制定天津市农业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为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物联网产业提供理论依据。

3天津市农业物联网区试工程的重点工作

农业物联网发展篇8

摘要:在阐述了物联网技术的基础上,分析了农业物联网的概念、关键技术和应用现状,最终给出了蔬菜温室大棚物联网的系统构建、主要功能以及在蔬菜生长各个阶段的应用方法。

 

关键词:物联网;农业物联网;蔬菜大棚;技术架构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8-0018-04

0引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浪潮,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将物联网技术运用于农业生产领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的种植和管理效率,促使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既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更是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然而,由于物联网技术使用成本较高,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尚有一个过程,因此,探索物联网技术在设施农业,尤其是温室大棚中的应用符合当前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信息化的发展道路。本文拟通过对物联网技术和农业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的分析,探索物联网技术在蔬菜温室大棚的具体应用。

 

1物联网技术

1.1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theinternetofthings)概念最早由美国auto-iD研究中心的ashton教授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于1999年提出,其实质是RFiD技术和互联网的结合应用。后来,随着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物联网的定义和范围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指基于RFiD技术为基础的物联网。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在《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对物联网概念进行了扩展,认为物联网除应用RFiD技术外,传感器技术、模糊识别技术、智能终端技术等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新的沟通维度,从而形成一个“泛在”的网络环境,实现由互联网时代人与人之间的通信连接扩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目前,国际上通用的对物联网概念定义为,信息传感设备,如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概念[1]。作为中国物联网/m2m产业的先行者和倡导者之一,同方股份有限公司首席软件专家周洪波,将云计算技术和中间件技术引入物联网,提出了中国物联网的概念。即:物联网是基于云计算的SaaS营运等模式,它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通过长距离或短距离通信网络实现互联互通(m2m)和应用大集成,提供实时在线监测、实时定位、远程控制、远程诊断、报警联动、安全防范、统计报表、决策支持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对任何物品的“高效、节能、安全、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的taaS服务[2]。

 

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物联网的内涵将不断丰富和完善,但不论物联网的定义如何表述,其实现物物相联的三个要素应包括,一是信息传感设备,二是通信与网络设备,三是智能处理设备。物联网就是这三种设备的集合,表现为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云计算、泛在网络的融合应用。这种网络应用是现代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各种技术集成和聚合性应用,包括将各种感知技术、网络技术和人工智能与自动化技术的聚合与集成应用,通过物与物的相连来实现人与物之间的智慧对话,从而创造一个智慧的世界。

 

1.2物联网的特征

物联网的本质特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物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功能的延伸和扩展。其延伸和扩展的表现在于它不仅仅通过互联网实现人与人的信息交换,而且能够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得互联网的功能进一步强大。如果说互联网是通过网络技术、通信技术实现人与人信息的交换,那么,物联网则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信息传感技术、智能数据处理技术实现物与物的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及人与物之间的相融和互动,对人的规范性回复进行识别,做出方案性的选择。②物联网具有通信与自动识别的特征。其用户应用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即纳入物联网的“物”一定要具备自动识别与物物通信(m2m)的功能,才能实现对物体的感知。③物联网具有智能化特征。物联网利用云计算、人工智能、模式识别等各种智能技术,从传感器获得的海量信息中进行分析、加工和处理出有意义的数据,通过对物的识别、定位、跟踪、监控来实现人对物的管理。所以,物联网被视为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

 

1.3物联网的技术架构

物联网运用的技术在不断发展,但物联网的技术体系、结构基本已得到一致的认识。根据物联网的技术体系架构,可将物联网分为信息感知层、信息网络层和信息应用层[3]等3个层次。

 

物联网技术架构达到的目标,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实现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网关、摄像头和实时定位系统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二是实现可靠传输。通过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到数据中心。三是实现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技术、模糊识别技术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数据中心的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的控制。表1所列是物联网的技术架构表。

 

2农业物联网及其关键技术

2.1农业物联网的概念

农业物联网就是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中的具体应用。按照物联网技术架构,农业物联网仍然通过“感知—传输—应用”的途径来实现在农业的应用。“感知”就是运用各类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光传感器、pH值传感器、Co2传感器等设备,广泛地采集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水产养殖和农产品物流等环境中的温度、相对湿度、pH值、光照强度、土壤养分、Co2浓度等物理量参数信息;“传输”就是建立数据传输和格式转换方法,通过局部的无线网络、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各种通信网络交互传递,实现农业信息的有效传输;“应用”就是将获取的海量农业信息进行融合、处理,使技术人员对多个大棚的环境进行监测控制和智能管理,保证农作物有一个良好的、适宜的生长环境,达到增产、改善品质、调节生长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进而实现农业生产集约、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目标。

2.2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

按照物联网的技术架构,综合已有的技术研究,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主要包含农业信息感知技术、农业信息传输技术和农业信息处理技术[4]。表2所列是农业物联网关键技术一览表。

 

农业物联网发展篇9

关键词:农业物联网;农业信息化;资源整合;农业云

中图分类号:tp393;S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6-0073-04

0引言

随着中央政府持续对农业的重视和加大投入力度,各政府、各部门面对各地“三农”实际情况,深入推进本地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近几年,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成果斐然,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夯实,涉农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得到提升,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村信息服务站在农村逐渐铺开,面向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信息化水平日益增强[1]。其中,物联网技术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的新生力量,是推动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融合的重要切入点,也是推动我国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然而我国实施农业物联网也并非一帆风顺,有困难,也有挫折。文献[2,3]指出了我国当前农业物联网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随着研究持续深入,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如文献[4]介绍江苏农业物联网的发展成果,文献[5]介绍北京市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的建设成果都是典型示例。

当前,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不断完善,正逐渐建立相应系统原型,并进一步完善和丰富其功能,文献[6,7]分别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湖南省在建设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份的同时,也在进行农业物联网的研究与开发。

1项目调研

根据湖南农业物联网项目建设的需要,由湖南农业大学与北京联信永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人员组成的调研小组,从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25日止,分别走访了江苏省宜兴市与湖南省岳阳屈原区、长沙县开慧镇、榔梨镇金托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农业物联网现状专题调查。

主要的调查对象是区镇主要技术负责人、养殖大户、农村中小企业代表、龙头企业负责人、村支两委主要成员等。

主要调查方式是听取相关人员进行农业物联网运作情况介绍,咨询企业运作流程,下基层实地考察种养情况,拍照论证等方式,真实记录当前农村中小企业与养殖大户实施农业物联网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真实了解企业现有设备和在物联网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开展物联网示范相应欠缺的条件,在物联网方面还需要添置什么设备,有什么困难可以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解决,如表1所列。

从表1可知,江苏宜兴市以水产养殖物联网为核心,同时积极开展畜禽养殖物联网、设施园艺物联网和大田种植物联网,这些项目都走在湖南省的前面,湖南虽然几年前就开始了农业物联网的工作,但主要以企业需求为主,由于受资金、政策、人才限制,发展较慢,有些设备陈旧老化,已跟不上现代农业的发展,因此也急需更新换代或添加新设备。

2湖南中小企业实施农业物联网现状

从近一年的多次下基层进行农业物联网调研,深刻感受到虽然屈原区作为国家农业示范区,里面有许多农业中小企业,也有知名的上市公司,企业在实施物联网方面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仅缺设备,更缺资金与人才,对于农村大户与农村合作社,所需资金数量更是不可奢望,有的企业根据需求用上了简单物联网设备,也仅仅是起步,实施效果不明显,由于人才的限制,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益,与兄弟省份比较,湖南物联网建设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具体体现:

其一,上市公司如正虹集团与唐人神集团,由于食品安全问题,企业购买了相应监控系统与设备,质量监控与追溯系统、RFiD耳标,但还需要大量人工参与,特别是受资金限制,在此服务的人员学历水平并不高,数据采集也不多,没有完全实现自动化管理。

其二,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仅关注自己种养的对象,有的单位虽有自己的研究室,打破了靠天吃饭的现象,但受资金与人才限制,基本上以家族参与为主,外来人才并不多见,物联网设施基本没有。

其三,村委组织这一级,深受体制限制,物联网设施才刚刚起步,有的负责人表示从没听说这一概念,实施物联网的许多设想都没法实行。

3湖南农业物联网发展关键问题

首先,要解决人才培养问题。湖南农业大学可承担相应技术人才的培养任务,同时要能留住这些人才,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合理使用人才,从制度、资金、政策上支持他们的工作,让他们安心服务三湘大地;

其次,要在已构建的湖南农业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与农业云平台基础上,构建农产品电子商务系统,避免重复投资问题。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农产品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与,同时依托生产基础与物流配送系统,在网上完成产品或服务的购买、销售和电子支付等业务过程,要让企业生产资料能采购到,生产产品能顺利销售出去,更能赚到钱。让实践者或应用者从对比中感受物联网带来的操作便捷、利益增值,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与品牌意识。

第三,要根据湖南省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突出重点、有所作为。利用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水稻大棚内监控育秧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如营养配方、温度、湿度、长势、病虫害、精细作业等管理,并能进行远距离监控、遥控、报警;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施农作物产前农田资源管理、产中农情监测、产后精细作业控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农田管理与测土配方系统、墒情气象监控系统、作物长势监测系统、病虫害预测预报与防控系统和精细作业系统等。实现农作物种植管理全过程的信息化,达到种植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目标,确保大田种植业可持续发展。

第四,提高农业知识利用率。要利用已搭建的农业云平台,针对农业物联网收集的庞大数据,利用Hadoop等分布式计算开源框架、射频识别技术、短距离无线技术及现有云计算平台设备搭建农业大数据计算池,以提高农业信息全文检索、数据采集、信息撮合及知识推送的速度和效率,提供低成本的农业物联网数据处理解决方案。

第五,政府政策、资金扶持力度问题。由于农业物联网刚起步,投资大,见效时间长,没有政府支持,仅靠企业负担,发展是很缓慢的。

4湖南农业物联网系统技术框架

当前,湖南农业物联网的实施主要在农业基础比较好的岳阳市屈原区进行示范试点,首先搭建屈原区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主要为全区农业物联网示范点提供数据接入、网络平台、信息服务、行政监管以及成果展示。通过监控中心可将各示范点传感器所采集的环境信息、视频信息、气象信息等各种感知设备的基础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处理、汇总、分析和挖掘,并可实现预警、报警等功能,同时通过网络3G/GpRS/宽带网等传输设备实现上述信息的远程信息共享,为远程管理和科学研究提供服务平台。

主要采用大屏幕视频感知与控制系统,将显示技术及设备、投影墙拼接技术、多屏图像处理技术、多路信号切换技术、GiS技术等应用集合为一体,使系统成为一个拥有高亮度、高清晰度、高智能化控制、操作方法先进的大屏幕拼接显示系统。通过投影拼接显示系统,能够对养殖业感知信息和相关设备控制进行实时的演示、监控和智能化管理、控制,使得演示、展览更直观、更高效。

本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已建设的湖南农业云基础上,构建了三大模块: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其中,应用服务层主要由视频监控系统、猪舍环境智能监控系统和质量追溯系统三个模块组成。通过在线监测生猪生长的环境信息,调控猪舍的生长环境条件,实现生猪的健康生长和繁殖,从而提高母猪的生产率,提供优质的猪肉、猪毛等产品,进而提高养殖户经济效益。

生猪健康养殖系统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1)监视对象及其范围

实时监测温度、湿度、氨气浓度、二氧化碳浓度、硫化氢浓度、视频图像,并可通过系统平台设置监测对象的阈值。此外,本系统还可监测猪舍内控制设备的状态,并上报综合服务平台。

(2)实时要求

能实时显示猪舍内5个环境因子及控制设备状态信息,并能及时传送给后台数据库。

(3)显示方式

可通过多种终端设备(现场显示屏、pC、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触控一体机等)实时显示猪舍环境因子及控制设备状态信息,以满足不同的需要。

(4)报警处理

可设置环境因子的阈值,随时对所测环境因子的数值进行判断,如果超出设定范围,则应给出报警。

(5)历史环境参数分析

查看历史环境参数曲线,通过对过去某一时段的变化趋势观察,总结变化规律,从中总结经验,为决策分析提供依据。

(6)产品质量追溯系统

前端数据采集端以RFiD技术为基础,对生猪养殖、屠宰、流通等环节信息进行全程记录;后端数据管理软件端是对前端采集的数据进行存储、统计、分析、分发等,同时与政府相关监管部门的管理系统进行对接。

目前,其他模块也在加紧实施。

5结语

本文以湖南国家农村信息化试点省份建设工程为背景,在对湖南省主要农村地区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企业运作模式,提出湖南农业物联网建设对策。为了推进示范,项目组首期在湖南物联网基础较好的屈原区进行生猪、水产、大棚栽培等物联网建设,协同企业全程参与,以高校智慧支撑、企业运作为主,以资源整合为重点,把中小企业与农民受益作为项目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重点解决中小企业、种养大户、农村合作社关心、关注的重点、难点问题,有利于加快湖南省农业物联网研究成果转化,为物联网在湖南农村实施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参考文献

[1]李道亮.中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11)[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张琛驰.对我国农业物联网发展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12(22):241-349.

[3]张学烨,周欢娣.浅谈国内物联网应用与发展趋势[J].软件,2012,33(10):116-118,120.

[4]姜亦华.江苏农业物联网的兴起及展望[J].江南论坛,2012(10):20-22.

[5]阎晓军,王维瑞,梁建平.北京市设施农业物联网应用模式构建[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4):149-155.

农业物联网发展篇10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大数据;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S-01文献标识码:Cdoi:10.11959/j.issn.2096-0271.2016002

1引言

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为塑造经济与社会新形态、创新国家与社会治理理念和改变国家之间竞争格局带来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有力推动着社会发展。

2我国政府高度重视互联网发展

2015年3月5日,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能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作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大数据的重要性也得到了广泛重视。早在2014年3月5日,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设立新兴产业创业创新平台,在新一代移动通信、集成电路、大数据、先进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方面赶超先进,引领未来产业发展。2014年7月25日,总理在山东考察浪潮集团时强调:“不管是推进政府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还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都要依靠大数据、云计算。所以,它应该是大势所趋,是一个潮流。”2014年7月以来,国务院常务会议6次提到“大数据”,所涉及领域包括企业信息监管、小微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健康医疗与企业监管、服务贸易、在线审批监管以及疫病防治、灾害预防、社会保障、电子政务等方面。

3“互联网+农业”是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驱动力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既面临着价格“天花板”与成本“地板”的双重挤压,又面临着资源环境“红灯”和补贴政策“黄箱”的双重约束。“互联网+”作为信息技术发展新形态、新业态,能够加快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破解“双重挤压”和“双重约束”,全面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加速新常态下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进程。“互联网+”现代农业通过将基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智能装备、数据服务引入农业生产经营与管理服务,推动农业要素投入向技术密集型、数据密集型转变,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降低农业资源消耗与污染排放,推动农业从单纯的农产品供给向一二三产业融合持续发展转变。依托互联网平台,使高度分散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实现互联互通,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构建虚拟家庭农场、虚拟农业企业、虚拟农民合作社、虚拟农业产业集群等虚拟组织,推动线下各类农业经营主体跨地域、跨产业整合优势资源,构建资源共享、协同分工的现代农业产业链。

4“互联网+现代农业”的四大重点领域

4.1互联网+农业物联网,实现农业智能化

农业物联网不仅能够实现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能实现农业生产的精准控制和智能管理。关键是加强对农业生产环境及动植物本体感知数据的采集、汇聚及挖掘,加快推广节水、节药、节肥、节劳动力等节本增效信息化应用技术,构建以物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农业产业应用体系,开展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分析,指导农业精准生产,实现合理使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目的。(1)推广节本增效的物联网技术目前,农业部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部门支持下,组织黑龙江、江苏、内蒙古、新疆、北京开展了国家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同时农业部在天津、上海、安徽开展了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工程。在已有的设施农业与水产养殖、大田生产物联网区域试验示范的基础上,推广物联网设备广泛应用于种植、畜牧、水产及质量安全追溯等生产流通全领域。在种植领域,大幅提升生产设备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推广节本增效信息化应用技术,提高农业投入品利用率,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产出品产量和品质;在畜牧养殖领域,建设“物联牧场”工程,实现畜禽养殖的身份智能识别、体征智能监测、环境智能监控、饲喂护理智能决策;在水产养殖领域,将物联网设备用于养殖水质实时监控、工厂化养殖监测、水产品安全追溯、养殖专家在线指导等,实现养殖全产业链的监控和重点养殖区养殖生产的智能化管理,有效提高水产养殖生产效率,促进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方面,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二维码、射频识别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方式结合,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主体备案、索证索票、产品监测、执法监管和举报受理等工作信息化管理,构建农产品从生产到进入市场或加工企业前质量安全追溯链条。(2)搭建全国统一的物联网平台在农业物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面,先后接入了北京农业科学院设施云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农业大学水产物联网平台、天津奶牛养殖物联网应用平台、黑龙江农垦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平台、江苏水产养殖物联网应用平台、安徽小麦“四情”物联网监测平台、山东设施蔬菜物联网应用平台等国内领先的农业物联网应用服务系统。推动国家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服务平善和标准化,为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集成创新、仿真测试、主体服务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环境。(3)推进农业物联网数据中心建设认真总结现有试验示范工程成功做法和经验,吸引更多的科研教学单位和相关企业广泛参与农业物联网工作,力求在农业物联网研发和应用方面取得突破,加快推出一批先进的技术、产品和市场化解决方案,并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到农业各领域、各行业、各环节之中。同时,加强农业物联网理论、政策、制度、机制创新,加快标准体系建设,深入构建完善的农业物联网产业标准体系及多级农业物联网数据中心,夯实农业物联网发展基础。组织物联网技术应用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相关企业,依托国家标准委已立项的13项国家农业物联网标准,研究制定物联网农业行业应用标准框架体系。构建全国统一的数据中心和区域性数据中心,分别发挥数据资源汇聚整合、大数据分析应用和高水平公共服务以及为全国农业产业物联网应用提供共性的专业数据及软硬件服务的功能,两级数据中心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协同服务,为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科研创新和政府决策提供服务。

4.2互联网+农业电子商务,实现农业经营网络化

随着互联网经济向农业农村领域渗透,农业电子商务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电商热点。2014年,我国各类涉农电商企业已经达到3.1万家,农产品在线销售额突破1000亿元,继续保持翻番增长的速度。农业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兴业态和新的商业模式,将对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产生深刻影响,推动农业生产从以产品为中心转为以市场为导向、以消费者为中心,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手段,是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驱动力量。(1)推动利用电子商务改造农业经营模式推进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降低损耗,逐步建立最少环节、最短距离、最低费用、最快速度、最透明信息的新型农产品流通方式,可以有效应对农产品提价“天花板”、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地板”的限制,可以有效解决“卖难买贵”问题。推进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充分利用信息化平台,聚合农业生产和产品资源,在虚拟条件下实现规模经营,有效对接消费需求,实现农户“以销售定产”、农业“以消费定产”,改造传统农业生产管理方式,创新农业经营体系。推进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农业竞争力,“倒逼”农业生产标准化,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推动农业品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工作。推进农业电子商务,有利于加速互联网经济与农业农村融合,推动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和组织方式进入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农业要素利用方式,让农民从产业链增值中获得利益,把更多收益留在农村、留给农民。(2)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近年来,农业部把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作。通过加强调查研究,全面梳理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面临的形势和挑战,研究提出了推动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点任务。积极参与《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的起草出台。举办多次高规格的农业电子商务论坛。多次与阿里巴巴、京东等企业,就平台建设、乡村网点布局、物流、支付、培训等方面进行探讨交流,达成了合作意向,初步明确了合作内容,并取得了一定的合作成效。下一步将紧紧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重点任务,以推动农业电子商务快速健康发展为目标,按照“市场主体、政府引导、创新驱动、分类指导”的原则,重点抓主体培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电子商务意识和技能;抓平台对接,组织多种形式的电商平台与农业企业进行深度对接;抓信息监测,建立农业部门与电商平台交易信息共享、信用信息共建、监管信息互换合作机制,推进农业电子商务信息监测统计制度建设;抓试点示范,与电商企业合作开展鲜活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电子商务试点,探索扶持发展商业模式;抓环境建设,推动建立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产品目录、生产信息、分等分级标准体系等。

4.3互联网+农业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进村入户

自2006年开始,农业部开通了12316农业公益服务热线,组织各级农业部门利用语音电话、手机短/彩信、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信息传播手段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这种服务的革新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产观念和方式,拉近了农户与专家、政府和企业之间的距离,开辟了简单、方便、互动的指导渠道。经过多年发展,12316热线成为了农民与专家的直通线、农民与市场的中继线、农民与党和政府的连心线。(1)加快推进信息进村入户试点2014年开始,农业部在系统总结多年来12316农业信息服务做法经验的基础上,在北京等10个省(市)22个县(市、区)开展了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以行政村信息站服务能力建设为着力点,以满足农民生产生活信息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构建面向“三农”的信息高速路为纽带,统筹“农业公益服务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两类资源,着力构建“政府、服务商、运营商”三位一体可持续推进机制,使普通农户不出村、新型主体不出户就可享受便捷、经济、高效的生产生活信息服务。一年来,试点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目前,已建成运营近5400多个益农信息社,覆盖22个试点县行政村的80%以上,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服务已进到村、落到户,探索出了一些较为成功的市场化商业运行模式。(2)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化和集成作用信息进村入户充分发挥了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供经济发展新动力、创新农业行政管理方式、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首先,信息进村入户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信息进村入户引导生产与消费需求双向对接,可以发挥物联网节本增效作用,发挥电子商务降低流通成本、创新流通方式的作用,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其次,信息进村入户是提供经济发展新动力的重要平台。2014年已有10多家企业参与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2015年又有20多家企业联合承诺积极参与试点工作。信息进村入户能够为很多企业开拓农村这片“蓝海”提供机遇,能够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切实发挥消费对促进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再次,信息进村入户是创新农业行政管理方式的重要抓手。信息进村入户能够聚合各类资源,在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的同时,以商业服务支撑公益服务的落地,通过“羊毛出在牛身上”的利益置换机制实现公益服务的可持续。同时,随着信息进村入户的深入推进,将把全国60万个行政村连成一张大网,将来就可以实现农情直报,形成农业大数据,提高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水平,向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精准推送所需信息。最后,信息进村入户是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的迫切需要。信息进村入户必将推动互联网与农业、农村、农民相融合,能够扩大农村信息消费,拉动农民手机用户快速增长,还能够形成工业品、农业生产资料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互动的流通格局,把世界带到村里,把村子推向世界,让农民与城里人一样享受信息化发展成果,有效缩小城乡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下一步,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将继续扩大覆盖范围,力争2016年覆盖所有省份,2020年基本覆盖到所有县和行政村。农业部和试点省份、试点县将紧紧围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中心任务,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步伐,集聚服务资源,完善运行机制,着力提升能力,推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地开展,把益农信息社建设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平台,把信息进村入户打造成“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农村落地的示范工程。

4.4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实现预测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