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定位十篇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定位十篇

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定位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09:55:53

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定位篇1

关键词:高职;行业标准;课程体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以就业为导向,就要按照职业岗位(群)需要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并随时按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进行新建或调整。行业标准是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在该部门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能够反映企业对岗位人员能力的要求,对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建立具有指导意义。参照行业标准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可以缩短职业教育与行业要求的距离,是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将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讨与行业标准对接的高职课程体系开发。

1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相对接中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1.1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问题,建筑行业岗位繁多,各岗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不一,行业的标准也比较复杂,有些知识和技能比较零碎,无法单独地分成某门课程,这就需要在相关课程的内容设计上给予调整,兼顾这些必要的技能和知识点的学习。1.2课程设置先后顺序问题,在根据行业标准设置课程时会遇到知识的逻辑先后问题,这就要求根据专业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设定专业知识课程的先后顺序,以保证学习过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和具有逻辑条理性。1.3课程设置与职业资格考试对接问题,职业资格考试是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的测试和评价,随着建筑行业的规范化、标准化,持证上岗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这就要求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充分考虑与职业资格考试的对接。

2行业标准对接的课程体系重构思路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专业工作岗位繁多,行业的标准也比较复杂,从业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和执行建筑行业标准,才能确保建筑工程的安全、适用、经济和美观等。与行业标准对接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应以职业岗位需要为导向,以行业标准为基础。首先根据建筑行业职业岗位要求分析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职业能力、职业素质,据此设置出所需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再确定核心技术课之外的、专业必须的专业技能课程;然后根据确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专业技能课程结合专业工作岗位需求开展集中实践教学;并从高职教育对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全面要求出发,设置通识课程。

3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开发

3.1课程体系结构。本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职业技术课程和集中实践三部分组成。结合行业标准采用“五六一”的专业课程体系模式,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1)五门核心课程:《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CaD》、《建筑结构》,该五门课程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从事建筑施工管理、工程监理、建筑设计等岗位打下基础。(2)六门必修的专业集中实训。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开设六门必修的专业集中实训,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做到专业知识的应用和专业能力的递进培养。(3)一个学生在校期间必修的职业岗位证书。为贯彻国家对高职学生提出的“双证”培养模式,学生毕业前需考取施工员(建筑类),使学生在就业时已具备上岗能力和上岗资格。3.2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针对本课程体系的建立,按照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及岗位群的要求,遵循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根据现行行业标准,采用“必修+选修”的学分制课程设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选择所修课程。(1)通识课程设置。通识课程培养学生政治思想素质、身体心理素质、职业道德和创业素质、信息技术能力、英语应用能力、公文写作能力等。通识必修课程有军事理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心理健康、体育与健康、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文写作、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专业英语。通识选修课程包括人文素质教育和公民道德,要求学生选修其中的一门。(2)职业技术课程设置。职业技术课程俗称“专业课”,根据行业职业岗位要求确定,包括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通过职业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职业技术必修课有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CaD、建筑结构、建筑结构地基与基础、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设备、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建筑法规工程经济学。前五门课程为职业技术核心课程,其他为专业技能课程。职业技术选修课共四门,建筑工程文件编制、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质量事故分析,要求学生选修其中两门。(3)集中实践。集中实践是针对职业方向技术能力要求开展的专项集中实训。必修集中实践有建筑识图与构造实训、建筑CaD实训、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工程算量实训、生产顶岗实训、毕业设计。选修集中实践为大地测绘(GpS仪器操作)与安装算量(安装算量软件操作)两项,要求学生选修其中一项。

作者:王文汇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定位篇2

1职业岗位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主要向与建筑相关企业如工程监理公司、施工企业、工程咨询机构、工程招投标机构、房地产企业等部门输送人才,在企业中主要为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如施工员、监理员、安全员、造价员、资料员等)、中层管理人员(项目经理、技术负责人)和生产操作人员(钢筋工、模板工、混凝土工、砌筑工、抹灰工、架子工、电工)。通过对邯郸市建筑企业调查发现,建筑业缺口主要为基层技术管理岗位,主要从事工作有工程现场施工技术、工程管理、工程测量、工程计量与计价等。

2职业能力分析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向建筑施工企业培养面向生产管理的一线人才,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和专业能力。因为建筑工程具有施工周期长、建筑规模大、使用耗材多的特点,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专业能力,就无法承担起建筑企业中的工作,所以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学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是通过对专业课程的学习逐步由浅到深完成的。

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专业基础能力是一个建筑技术人员要掌握的基本的能力,这是低层次的能力。例如,作为一名建筑施工人员,应该具备识读施工图纸和绘制施工图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中包含了熟练阅读工程施工图纸的能力,掌握建筑构造的方法,阅读水、暖、电设备常用的施工图纸,具有手工制图和计算机绘制能力,所有这些能力是施工员具备的专业能力的基础。

专业综合能力分析专项综合能力是培养学生能够完成一项工程中的的各个过程节,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显然专业综合能力的要求高于专业基础能力,要求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强,专业综合能力的复杂程度与综合程度比各项专业基础能力大,有时需要对专业能力做到一些拓展和延伸。学生要解决建筑工程中的一些综合性、复杂性的问题,需要具备专业综合能力。如学生要具备编制施工方案的能力,它包括施工组织设计的能力、编制施工进度计划的能力、绘制施工平面布置图的能力。

专业实务能力专业实务能力是培养学生在施工一线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它是将专业基础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运用到实践中,形成真正的就业能力,同时通过更多的实践来培养学生解决和处理施工现场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综合能力。随着高层建筑的兴建,用已有的经验来解决施工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技术显然是不够的,需要在专业实务能力中加入建筑技术创新能力是必要的。当然,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把有难度、深度和广度的知识单独列出。作为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己的序曲来选择,体现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性。其次,培养学生职业素质能力。职业素质能力可以在学习和工作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也需要进行专门课程的学习,如在大三阶段专门开设应用文写作、创新等课程。

3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根据对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能力分析,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划分如下。

工程识图能力和一般的制图能力绘制与识读施工图的能力,绘制建筑施工图、竣工图,识读建筑水、暖、电施工图,安装建筑设备的能力,包括画法几何、建筑识图、autoCaD制图、建筑设备等课程。

建筑材料的应用能力熟悉常用建筑材料的性能,合理选用材料,能够进行材料检测,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技术指标,包括建筑材料课程。

力学结构分析能力在实际工程中分析解决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具有一般结构、构件进行设计计算的能力,具有正确理解和运用结构设计规范的能力,包括建筑力学、建筑结构、建筑地基与基础等课程。

建筑工程测量的能力建筑物定位及超平放线、垂直度控制、建筑物变形观测和竣工测量,包括建筑工程测量课程。

建筑施工及施工管理能力编制一般建筑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施工现场布置及施工方案的制定能力,施工质量检查能力,施工安全管理,包括建筑法规、建筑工程监理、分部工程施工与组织、单位工程施工与组织、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等课程。

施工质量的检测能力掌握土建施工的质量标准,掌握主要工种检测的程序和手段,一般质量缺陷的处理,工程质量检验及验收表格的填写,包括单位施工与组织、建筑工程质量验收等课程。

专业实务能力现场操作能力,施工现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创新能力,包括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

除此之外,对高等数学、工程数学、建筑工程概论、大学英语、信息技术基础等文化课程的学习,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职业能力、创新能力。

4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能力课程内容的组织

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要体现培养建筑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课程内容包含专业实践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在教学安排上,缩短理论知识的学习时间,延长实践学习的时间,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在课程中要重点讲解生产实践中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有利于学生在毕业后马上进入生产实践岗位,为学生创造很好的就业优势。

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因为理论知识是现代技术的基础。专业实践知识可以通过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迁移,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岗位上的提升。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有机结合是形成技术型人才所需掌握的、完整的职业能力。

随着高层建筑的普及,地下建筑、智能建筑、大空间建筑、绿色建筑的出现,建筑行业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这就需要大量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他们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拥有精湛的工程技能和技术。只有将建筑专业课程内容中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有效结合在一起,才能达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

5组织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内容

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中,三种能力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比例是不同的。专业基础能力课程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比例大约为2:1,实践安排形式以课间实习为主,实践内容侧重对理论知识的巩固和提高。专业综合能力课程以集中实践训练为主,一般安排在学期末,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以教师指导为主。专业实务能力课程一般是以毕业设计或顶岗实习的形式完成,学生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来完成。在实践课程的训练中,增加一些理论知识来拓展技能。所以,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需要与实际工作过程相对应,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着重学生能力的培养。

6结束语

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需要针对学生能力培养目标合理设置课程,改革教学内容,培养出具有专业能力的建筑一线人才,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韦进.培养高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1(5):49-50.

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定位篇3

关键词:高职教育;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

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自建院以来,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更新教育观念,按市场需求设置专业;按职业能力要求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立新型教学管理与运行机制,推动了学院高职教育教学的发展。下面就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以及在高职教育中推行学分制等问题谈些个人见解。

一、依据职业能力要求设置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符合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

随着我国加入wto,为提高专业技术与管理人员的素质,国家在各行业按照不同的职业岗位实行执业资格或从业资格准入制度,一律持证上岗,使企业的用人机制产生了根本性变革。按所需职业岗位引进人才,用人单位不仅仅看重求职者的文凭,更注重其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因此,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应能适应市场的需求,设置具有职业特色的应用型专业,其中对某些行业按大专业多专门化的要求进行专业设置,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对各种职业人才的需求变化,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方便学生就业。

建筑业属传统行业,在长期的发展中,建筑业已形成了具有自身行业特色的职业岗位群。随着建筑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业的职业岗位划分和职业标准越来越规范。就建筑业来说,按专业的不同,可分为房屋建筑工程、公路工程、市政工程等专业;按执业资格的不同,我国已建立了注册建筑师、注册结构工程师、注册监理工程师、注册造价工程师等执业资格制度;在建设工程施工企业中即将推行注册建造师执业资格制度和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员、建设工程造价员质检试验员等从业资格制度。高职学院建筑工程专业各专门化方向的设置,必须使学生具有获得相应的职业能力,取得执业资格或从业资格证书,即针对不同的职业岗位(注册建造师、二级注册结构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质量检测工程师、工程测量工程师等)设置相应的专门方向,使培养目标明确,适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由于建设工程施工行业各执业岗位或从业岗位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使在建筑工程大专业内按职业能力设置针对各职业岗位的多专门化专业成为可能,使学生既有较宽的专业基础,又能结合相应的职业岗位自主选择某一专门化方向,以获得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有利地促进了学生的就业,能够体现职业教育的办学特色。教学中还能够根据大专业范围内各专门化间的关系,进行专业优化组合,进一步体现行业办学的优势和特点,能使建筑工程专业进一步办成具有一定的专业覆盖面,又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的适应市场需要的大专业。湖南城建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根据当前建筑行业职业岗位群的各职业标准和要求,开设了房屋建筑工程、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建设监理等技术与管理型专业,也开设了土木工程质量检测技术和工程测量技术等操作技能型专业,以满足建筑企业对各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

二、实施学分制有利于大专业多专门化人才的培养

(一)实施学分制有利于推动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大专业多专门化的专业设置为学生提供了较宽的职业选择空间,而学分制的实施对形成大专业多专门化的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是一个有力推动。大专业多专门化的优势,在于可充分地利用同一大类专业各职业能力之间的联系,有效地综合利用教学资源,增强学生选择职业的能力和范围,给教学计划的安排带来灵活性和机动性。而学分制的特点能够使学生根据市场的需求和个人的爱好选择专门化方向和专业课程,促使学生按职业能力要求比较全面地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分制的实施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采用新的教学手段和试验设施,有利于大专业多专门化人才的培养,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二)学分制的实施使学生在相关大专业范围内具有获得多个职业资格的能力

根据学分制的要求,学生要想获取建筑工程专业某专门化的结业证书,就必需获得人文素质基础课、公共专业基础课、某专门化职业岗位技术课三部分的学分,而人文素质基础课、公共专业基础课对各专门化方向来说是公共的,职业岗位技术课随专门化方向不同而不同,学生如再想获取本大专业第二专门化的结业证书时,公共部分的学分可重复使用,只需修满第二职业岗位技术课的学分即可。因此,职业教育的目的明确。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可以提前毕业,或者使学有余地的学生选学另一专门化的课程,从而拿到第二专业的结业证书,有利于学生获得多个职业资格。

(三)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为职业学院按系部招生创造了条件

按大类招生,学生来校后有一定时间增加对专业的了解、对有关职业岗位的了解,多了一次再选择职业的机会。同时,可以保证专业的设置适应人才市场的需求。

转贴于三、按职业能力的要求构建大专业多专门化的学分制课程体系

(一)大专业多专门化教学模式应以能力本位为基础,各专门化技术人才培养应针对具体职业岗位

建筑工程专业首先应依据建筑行业的职业划分和职业标准分析其各专门化所确定的职业能力,分析在专业知识和专业实务上存在的共性和特性,合适地确定公共专业基础课和各专门化方向岗位技术课的组成及学分的计算。建筑行业涉及的职业岗位虽多,且有不同的职业标淮和工作内容,但针对建筑工程大专业而言,许多岗位的专业基础知识具有相同之处,这就为建筑工程专业设置多专门化的公共平台提供了依据,使建筑工程专业的教学能建立在本行业较宽的专业面上。由于各专门化的设置是建立在相关职业岗位基础之上的,有明确的从业范围,因此课程体系的构建应以建筑业对各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为基础。

(二)课程设置是构建学分制课程体系的关键

要以职业分析为基础,确定课程的体系及教学内容,合理进行课程的综合,使各专门化方向与相应的职业岗位相衔接,将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打破学科性的课程体系,建立以职业能力为要求的学分制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综合化中,不仅要注意同一专门化课程的适当综合,更要考虑到在宽基础阶段教学中不同的专门化方向在同一门公共基础课上的综合。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理论教学应以“必需、够用”为度,注重职业能力的培养。按职业能力确定各专门化课程的组成,要明确每门课程的教学要求、应达到的教学目的和采用的教学方法,在课程教学中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和能力点、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和职业能力训练,课程的考试内容和方法,学分的计算等。

(三)合理划分教学模块,确定课程组成及学分

在实施过程中,建筑工程专业在构建学分制多专门化课程体系时将全部课程综合分为三大部分,总学分约170分。其中:人文素质基础课部分占总学分的20%,按教育部有关规定执行,时间安排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公共专业基础课部分占总学分的30%;职业岗位技术课部分占总学分的50%;各部分还可分为多个教学模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应占总教学时数的40%,以加强职业技能的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的难点在于公共专业基础课部分,要正确处理好宽基础与各专门化模块之间的关系,做好课程综合化教学工作。如:土木工程制图作为公共专业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应以专业制图和识图为主,内容应包含房屋建筑制图和交通建筑制图,熟悉相关的制图标准;建筑材料课程对各专门化方向的教学要求是不同的,对土建工程质量检测专业则要求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在公共专业课部分则主要讲述基本内容和完成一般的建材试验,而在工程质量检测专门化的生产实习教学中,应该按照试验工的要求强化全部的操作实训过程,使学生具备中级试验工的操作能力。各专门化职业岗位技术课,应依据各执业岗位或从业岗位的职业标准及考试大纲,合理确定专业课的组成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我院的实施情况分析,上述作法针对性强,且直观和利于操作。由于建筑行业的职业范围较宽,教学中应结合各相关行业规范及工程实例进行教学。

四、实施大专业多专门化学分制课程体系所面临的问题

(一)实行“双证制”

针对建筑行业的实际,技能型的职业资格证书如工程测量、材料试验等工种可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但建设行业对于专业技术与管理型的执业资格证的获得有明确规定,必需有一定的专业实践经历,如《建造师执业资格》规定:工程类大专毕业,从事建设工程施工管理工作满2年,才可以申请参加二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工作满6年,其中从事建设工程项目施工管理工作满4年,才可以申请参加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首先应要求学生先获取施工管理员或造价员等较低层次的从业资格证书或试验工、测量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二)课程性质的定性

课程的性质应正确定位,打破学科体系,按职业能力的要求适当实行课程综合,但教材的选用,特别是宽基础部分课程难以选择配套的统编教材,而必需补充教材内容,按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进行课程内容的综合。

(三)实施学分制必需建立有效的学分制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管等多方面。要提高职业教育的水平必须具备优秀的双师型教师和良好的教学设施,建立教学竞争机制。大专业多专门化的设置对公共基础课教师的学识水平与动手能力要求更高,要有较宽的专业面,能因材施教。要制定好学生选择专业和课程的运行规则,使学生能真正了解学分制课程的特点并掌握学习的主动权,使学生能得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最佳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要保证教学管理活而不乱,做好学分制条件下的学籍管理、教学管理等工作,公平、公正地评定学生的学分和绩点,制定学生重修与免修的相关制度,建立学分制下的学生学习激励机制。

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定位篇4

关键词建工专业;核心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7597(2013)021-120-02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仅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生活需求的提高,建筑业持续大发展,迅速扩大了对建筑技术人才的总量需求,职业教育资源的短缺和行业准入制度的不完善,建筑业人才素质偏低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近年来,我院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围绕如何提高建筑业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面对东北地区气候鲜明的地域特点、建筑施工专业技术复杂性高和建筑施工约束因素多变等特点,结合职业教育技术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提出了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为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进行了有益地探索。

1核心职业岗位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依据

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的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构成人才培养系统诸要素之间的组合方式及其运作流程的范式,是可供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操作的既简约又完整的实施方案。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采用的“核心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黑龙江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建筑施工行业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如施工员、造价员、内业员、监理员等)的客观要求,在国家教育部和省教育厅确定的教育方针的指导下,借鉴教学改革成功的做法和经验,充分考虑学院基本条件和学生基本素质,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系统的深化改革。通过调研和实践专家访谈,分析学生未来从事职业岗位的要求,归纳总结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培养目标和典型工程任务开发课程,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积极创设仿真的学习情境,选择工学结合一体化的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2核心职业岗位人才培养能力的内容

一般的职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的综合能力,职业能力同时也是胜任某种职业岗位的前提和必备条件。根据高校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专家访谈和社会调研,可以将建筑工程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划分成为一般职业能力和专业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

2.1一般职业的能力

一般职业的能力是指自身发展和适应社会的基本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认识社会、判别真伪、美丑与善恶的基本能力,较好的团结协作、处理公共关系的能力,较强的自学能力等从事职业活动普遍需要的各项能力。对于一般职业能力,可以通过政治理论课、日常思想教育与管理、公选课、课程教学实施、实践性教学、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来进行培养。

2.2专业的能力

专业的能力是指从事某一职业的专业能力。建筑工程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具备现代工程核心意识,能将工程实际问题置于科学、经济、政治、文化、法律、伦理道德和自然环境下仔细思考和缜密处理;具备熟悉和审核建筑工程施工图纸和施工技术相关文件,能组织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的技术管理和指导现场施工的初步专业能力;能够编制施工阻止技术方案和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能力;能够编制建筑工程概预算和施工现场的预算、决算、具备工程项目招投标报价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施工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和预防、分析处理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能力;具备管理工程施工合同、编制工程招标方案投标文件和进行施工索赔的能力;具备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初步能力;具备建筑工程建筑与结构设计的初步能力;具备编制计划、总结、论文、说明书、报告、公文、合同等应用文的基本写作能力和用计算机处理文字表格的能力。专业能力培养主要是通过课程的一般教学、课内做的各项实验、实训、现场操作、指导性质的课内设计、校外的生产实训等环节来进行综合培养。

2.3综合职业能力

综合职业能力主要是目前国际上注重培养的“关键能力”,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主要包括专业能力培养、方法能力培养、社会能力培养和个人能力培养。

专业能力在三个方面体现:一方面是计算机应用能力;二是运用数学和测量方法的能力;三是运用外语进行技术问题解决和进行沟通交流的能力。

方法能力是指收集信息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能够制定工作计划、进行决策和现场操作的能力;能够进行自我评价并且能接受他人评价,并且能够吸取相关的经验教训。

社会能力就是指团队协作的能力、进行人与人间的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和工作伙伴完成相互协作的任务,公平的对待每位合作者,能进行事物的判断,这是岗位胜任和在工作中开拓进取的重要条件。

个人能力主要是指复合型的人才。随着我国经济体制不断的改革和深入、法制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人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将越来越被重视,一个人的职业道德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尊重和赞赏,勤奋工作、认真负责、高尚的职业人格会得到全社会的认可。

职业综合能力是无法通过单纯的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来实现,主要通过日常的思想教育和管理、良好的班风校风建设、丰富的课外社团活动、适宜的心理辅导、三育人活动的开展,结合改革课程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自觉加强职业综合能力的养成,通过改革考评方法,特别是日常行为和思想品德实践进行量化考核,对综合职业能力进行量化测评,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养成。

3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措施

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给高职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生源素质的整体变化促使高职教育不断变革,职业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又为高职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过程中,通过在社会调研、职业分析、课程设置、课程开设和评价等方面采取积极措施,以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在缓解行业人才紧张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的持续培养。

3.1科学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广泛开展社会调查和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了解用人单位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职责、任务、知识、技能、能力和素质等方面要求,听取社会各界对专业教学改革与建设的意见,积极汲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借鉴兄弟院校的教改经验,结合职业资格认证对专业技术岗位的要求,确定可操作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3.2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根据社会调研结果和实践专家访谈会成果,对建筑行业进行细致的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共研究和分析了施工员等11个技术员级岗位、测量放线工等36个技术工岗位的职业能力,考虑建筑技术的发展和技术人才职业能力成长的规律,归纳总结出16个典型工作任务,开发出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3.3关注学校的隐性教育

学生未来职业发展的成就不仅仅取决于专业技术水平的高低,更应该关注的是学生的优良品质、自觉学习的习惯、社会沟通能力和方法能力等职业基本素质的养成。在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注重学生未来工作必备基本素质的培养,充分考虑院校的隐性培养作用,通过课程教学引导、校园文化熏陶、第二课堂的拓展和企业文化影响,使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生涯,形成具有鲜明专业特色的基本素质。

3.4加大教学方法改革力度

把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作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目标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自始至终坚持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有效设计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积极采用案例法、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学徒教学法、顶岗实训法等教学方法,改变结果性考核方法为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5注意吸纳相关科研成果

组织广大教师开展教育思想研究和教学改革课题研究,积极探索并逐步确定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和时代特征的教育思想体系,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研成果指导改革实践并贯穿核心职业岗位能力培养改革的全过程。

我院在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经过近四年的核心职业岗位能力人才培养实践,将隐性教育纳入了课程教学体系,优化了课程体系的设置,有益地促进了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使本专业近几年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出现了供不应求的良好的就业局面,在我省获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

参考文献

[1]杨晓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初探[J].高等建筑教育,2005,04.

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定位篇5

【关键词】四川省;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对策

2000年以来,四川省建筑业获得了极大发展,建筑业产值每年以平均11%的速度增长,2009年全省建筑业产值超过3300亿元,位居全国前5名,居中西部地区第一,建筑业已经成为四川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四川省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在转移全省城乡富余劳动力、扩大就业、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进城市建设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推动全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与建筑强省如江苏、浙江及广东等地相比,无论从建筑业产值、利润,还是企业规模,四川省与其差距都很大。究其原因,我们认为,制约四川省建筑业发展的关键原因在于建筑业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存在问题。针对该问题,笔者根据近年来四川省关于全省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调研材料和相关数据,拟对此作一初步探析。

一、四川省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目前,四川省共有各类建筑企业9000余家。据初步统计,各类建筑业从业人员近300万人。全省建筑从业人员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建筑企业总体素质呈弱质状态。2008年以来,四川省建筑业虽然处于前所未有的鼎盛发展期,但其本身所具有的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人力素质低下、龙头企业极度缺乏等弱质性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比如,全省现有建筑企业近10000家,企业总数位居全国前列,但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省特级施工企业只有3家,年产值上百亿元的建筑施工企业有2家,而浙江省特级施工企业有41家,产值上百亿元的建筑施工企业16家,江苏省年产值上百亿元的建筑施工企业有17家;2009年四川省建筑业产值虽突破3000亿元,而浙江省、江苏省均超过了8000亿元,为四川省的2倍以上;2010年四川省获得鲁班奖11项,江苏省获19项,浙江省获18项,广东省获17项,上海获24项;四川省一级建造师仅有429人,而浙江省有1909人,上海、江苏省、广东省均在2000人以上。从行业人员构成看,2010年四川省建筑业从业人员约300万,其中农民工达260万,其中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训就直接上岗。“拿起砖刀变工人、扛起锄头成农民”是这支队伍的基本状况。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缺乏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制约我省建筑业发展的瓶颈。可见,“多、小、弱”依然是当前整个四川省建筑行业的基本特征。

二是建筑企业负责人及高层管理人员素质亟待提升。由于历史原因,四川省建筑企业大多是由市县、乡镇、村组或私人举办的建筑队伍发展而来,虽然经过主管部门的鼓励与扶持且经过了改制,但企业负责人及管理人员学历普遍不高,大都未经过专业教育培训,适应现代化企业管理模式能力不强,发展创新动力不足。2008年检查发现,全省建筑企业经理持证上岗率不足50%。这一状况所产生的突出问题则是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较低。很多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习惯于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缺乏民主作风,实行家长制,个人说了算,听不进专业技术人员的建议和意见,习惯老一套做法,对专业技术人员和职工的积极性影响很大,这是影响中小型建筑企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还有一些企业负责人没有人才资源开发计划,短期行为和现在得利思想严重,不注重招聘培养年青大学生,论资排辈,只要能干活就行,使得中高层管理人员和项目部人员的素质提高很慢,很难保证工程质量。还有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在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上舍不得资金投入。

三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力资源总量与行业需求存在较大缺口。截止2006年底,全省建设系统共有各类注册师44671人,其中,注册建筑师3119人,注册工程师3050人,建造师28833人,注册造价工程师2697人,监理工程师3903人,房地产估价师1733人,房地产经济师1283人,注册规划师334人。从行业注册师内部结构看,人力资源分布极不均衡。仅以建造师为例,就有相当比例分布在房地产、勘察设计、监理、园林绿化、水利、公路、交通类等企业。随着项目经理向建造师过渡期限的临近,与全省建筑企业估算共需45000名建造师的目标仍存在较大缺口。另外,建筑施工企业一线技术和管理人才严重短缺。目前我省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13%左右(同类数据,上海市为30%、浙江省为16%、江苏省为15%)。而且工程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也存在着断层,如以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专业人员学历分布为例:本科生占10%,中专技校生占55%,高职高专生占35%。各类施工企业急需的中间层次技术人员――高职高专毕业生比例明显偏低。经过调研发现,“十二五”期间四川省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学历结构比例要达到本科生及以上20%,中职及以下30%,高职层次50%,平均每年应净增本科、高职层次人才约2万人。而目前每年四川省建筑行业新增本科、高职层次人才总数不足1万人。同时,企业专业技术职称结构不合理。目前在全省建筑企业中具有初中级职称人员,占职称总人数95%左右,而高级职称只占职称总人数4%左右,教授级职称极少,屈指可数的几个人都在事业单位,在建筑企业一线的几乎为零;行业一线技术工人中,中高级技能操作人员缺乏。全省建筑业有中高级技工证书的比例仅占技工总数10%。此外,从行业一线技术与管理人才结构看,基层急需的人才资源也存在很大缺口。目前全省建筑业关键岗位(如施工员、质检员、预算员、安全员、材料员、测量员、资料员、造价员等)从业人员中持证上岗率仅达61%。在全省建筑业各类岗位中,技术工人持有职业资格证书上岗率相对较低,其比例仅约为26%。

四是企业年青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不稳定。根据调查,近年来,全省建筑企业虽然招聘了很多大学毕业生并给企业注入了活力,但很不稳定、流动性大、跳槽多。如有的企业一年招了50个大学生,两年以后走了一半。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年青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在一个企业工作二、三年之后,有了实践经验和独立工作能力,就要到工资更高的企业去工作。另一方面是年青大学生吃苦耐劳精神不够,在施工一线工作时间长、工作环境艰苦,有些大学生不适应。还有就是建筑业对人才的持续发展而言,其空间相对较小,远不及城市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大型建筑企业的吸引力,再加之有些企业对新进的年青大学生关心不够。这些因素共同使得建筑企业专业技术年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就业稳定性受到了很大影响。

五是“人证分离”现象严重。按照国家建设部企业资质规定,每一个级别资质的企业对经营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及项目经理都有数量的规定。由于项目经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流动,造成“人证分离”的现象相当普遍。比如,有一个二级企业,按资质规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不低于150人,而实际上,在位的只有一半,另一半离开了企业,到其他企业工作,但证件还在该企业。很多项目经理已不在原企业工作,只是项目经理证在原单位存放。原企业为什么走人不放证,就是为了满足企业资质的年检规定,否则企业就要被降级。

二、当前我国建筑业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地位更加凸显

“十二五”期间,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发展阶段,国民经济仍然保持着强劲的发展速度。国家在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基础上,加快了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战略,进一步增强了水利、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此间,作为国家基本建设重要物质手段的建筑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凸显。

(二)建筑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

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就是要促进以综合承包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分包和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的建筑业产业组织结构的形成。把原来的“生产指挥部”的生产组织方式调整为以项目为基本生产单位,配备生产要素的“项目管理制”。实行“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三层次管理,取消了建筑业的“成建制”跨地区流动,使建筑生产方式逐步符合了产业组织规律。

(三)科技支撑产业发展

超高层建筑、大跨建筑、地下城市、海底隧道、高速公路与铁路、结构抗震、定向爆破、设备整体吊装、大体积混凝土等工程技术都已广泛应用于建筑业。建筑业发展的五大方向是:智能化、生态化、节能化、由陆地推向海洋、以核电站为主的核工业工程。

(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能力

随着中国加入wto十周年多,服务贸易条款的进一步开放,中国建筑业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作为行业发展战略,大力开拓国际建筑市场,逐步提升我国建筑业在国际承包市场的竞争力和占有份额是我国建筑市场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有基于此,建筑业迫切需要培养和造就一批熟悉国际工程承包管理业务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四川省建筑业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

(一)提高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政府应大力提高对人力资源开发重要性的认识,在人力资源开发中,一方面要摸清本地区建筑业人力资源状况,研究人力资源与建筑业发展空间的需求比例,制定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利政策,避免盲目开发和盲目引进,防止人浮于事的现象发生,降低人力资源闲置过程的消耗。另一方面要在工程项目的建设上制定留住人才的政策,有意识地打造四川省名牌建筑企业。第三,要创建出完全地区化的建筑精品,开拓吸引人才的事业。第四,在建设项目的设计招标和工程项目的发包环节要提高外省企业介入的资质,以外省企业的高水平管理来带动省内企业的发展,促进全省人力资源素质的提高。

(二)政府要实施积极有为的人才政策

从政府管理角度出发,政府要通过政策法规完善对建筑业从业人员资质的具体规定:制定建筑企业从业人员的执业资格标准;制定各类从业人员的最低专业素质要求;确立承包商资格考试发证制度,严把建筑企业人员和承包商的入口关、聘用关;充分利用电子办公手段,避免“一证多用”现象发生,以保证上岗人员的资质能力和现场操作人员的知识技能符合规定水平。其中对进入建筑工程领域的作业人员实行岗前培训,要确立未经培训不得上岗的制度。对于农民工、技术工人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上岗培训费用,可推行被培训者承担和政府财政补贴制度,确保上岗培训的实际效益。

与此同时,政府要积极主动地发挥服务职能,切实构建起政府与企业、企业与人才之间的交流平台。首先政府要通过人事渠道寻找和汇集人才,把各类专业人才和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注册在人力资源库中供企业参考,最大限度地挖掘现有人力资源;政府还应经常将国家的经济状况、经济政策、建设信息、科技发展信息、国家发展对人才、对科技的需求等信息传达给专家学者以及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使他们及时了解国家的重要发展动向,制定自身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路径,以便创造人才发挥作用的机遇和空间。这些措施将有助于加深政府与人才、企业与人才之间的感情,使人力资源开发感性化,让“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具有实质内容。

此外,政府还要制定人才开发的战略计划。通过资质年审、评优升级、政策扶持、资金资助、年度考核等多种手段,引导企业特别是特级、一级企业制定人才资源开发计划,落实引进、培养、使用人才的措施,创造促进人才成长的条件和综合环境。

(三)建筑行业企业要主动发挥优势,创造条件吸引人才

建筑行业企业要善于发挥自己的优势,运用经济手段创造吸引人才的“亮点”。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实力,制定有企业文化特色的灵活薪酬制度或形式多样的股权制度。或以“底薪+奖金”模式,或以知识资本入股方式,把人才与企业的经济效益联系起来,把人力资源的开发投入与工作业绩联系起来。这样,既符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要求和明晰产权,又能够构建起企业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达到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归属感,激发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多重目的。

(四)建筑行业企业要采取多种形式培训人才

首先,要进一步强化建筑业关键岗位人员的教育培训。关键岗位人员是工程建设的关键点,其从业素质及技术能力水平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至关重要。行业企业必须确保关键岗位人员教育培训取得实效。其次,采取校企联合办学培养建筑业人才。可以采用校企联合办学形式,对企业中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年青在职人员进行定向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知识水平,这样做既不影响企业的生产,也为企业培训了人才。第三,除了每年委托专业技术教育机构举办培训班和其它形式的继续教育以外,行业企业要组织专业技术人才走出去,参观一些优质工程,增长见识,扩大视野,比如,参观“鸟巢”、“水立方”、“世博园”等工程,这些大型工程建设,运用了众多新技术,具有世界领先水平。参观考察这类项目,对于大中型企业的一线专业技术人员来说是很好的学习提高机会。例如,在当前,四川省建筑行业企业就可以学习、推广、深化中铁七局武汉公司的经验,把大项目作为人才的培训基地,采取师傅带徒弟的方法,使年青人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独立工作的能力。

(五)加快建筑职业教育发展,为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目前,全省除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所建设类高职院校外,还有4所从事中高等教育的建设类学校,有42所院校开设有建筑类专业,基本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初中高等职业教育相协调的职业教育体系。但是,这些学校的办学综合实力亟待进一步提高,有待政府和全省建筑行业企业的继续支持以提高其办学质量,并担负起为整个行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的艰巨使命。当前,全省建筑类职业教育发展需要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共同形成合力,支持学校继续推进“双证制”教育,支持学校采取校企合作、产教结合、订单培养等多种方式培养高技能人才并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可以设想,多方合作所带来的建设类职业学校毕业生知识能力、操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显著增强,必将在四川省建筑企业生产一线关键岗位上发挥出重要作用,必将为四川省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四川省建设厅杨洪波厅长在2007年全省建设人才工作会上的讲话,川建厅人教发[2007]188号,[Z]。

[2]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关于“十一五”四川省建筑业人才需求及人才培养方案调研资料,2007年,[Z]。

[3]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项目建设成果集,2011年,[Z]。

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定位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职业技术素质;就业;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7-0115-02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借鉴德、美、英等国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高职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我国高职教育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高职院校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持续增长,其规模已占我国高等教育的近半壁江山。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

就本专业而言,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使本行业的人才需求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态势。但我国本行业里长期以来“重技术轻经济”的意识已与国际上“经济引导技术”的做法不相适应。因此为改变现状,提出了高校应尽快培养“面向建筑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工程造价方面的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与本科工程造价管理专业不同的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侧重于生产和工作岗位的实际需要,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较强的技术应用能力和较好的职业素质,面向建筑业第一线提供应用型人才。因此,打破常规思维模式,按照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实际需求,提高办学理念,加快专业建设步伐,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本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之所在。

一、本专业社会需求及岗位需求的调查

只有通过调查了解本专业社会需求及岗位需求的实际情况,才能确定明确的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构建出适应以职业技术素质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调查结果如下:

(一)整体需求量大且有增长趋势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伟大战略、加快小城镇建设、西部大开发、扩展海外市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有利政策和加入wto需本专业与国际接轨的要求等都给本专业提出了新的目标,同时也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因此本专业人才需求的利好因素不断,人才需求保持了非常旺盛的态势。

(二)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有所提高

现阶段我国的工程造价管理行业人才的供求特点是:

1.低素质的人员供大于求,真正高素质人才却十分有限。所谓的“高素质”,既包括专业素质如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又包括基本素质如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交际能力、表达能力。用人单位更看中员工的基本素质,他们认为专业素质通过对员工的培训比较容易提高,但基本素质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有的用人单位反映,对基本素质低而专业素质高的员工用起来更不放心,因为他们随时可能变换工作岗位甚至为了个人利益泄露公司秘密。

2.“复合型”人才稀缺。所谓“复合型”人才就是指既懂预算又懂施工,既懂专业技术又懂管理,既懂造价又懂经济和相关法律法规,既能搞土建预算又能搞安装预算、装饰预算等。随着经济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对工程造价管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对工程造价专业的应届毕业生来说,除了具备“高素质、复合型”外,还要有动手能力,能持证上岗。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效益至关重要。企业往往要求毕业生最好能一到单位就能马上上岗,或者经过短暂的培训后马上投人工作,这就需要学生在学校就能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

(三)毕业生的从业范围和就业岗位

工程造价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到设计院(所)、工程(造价)咨询公司(事务所)、建筑施工及管理企业、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房地产开发公司、市政工程公司、监理公司、中外合资或合作、外商独资的工程公司等建设单位、建筑(安装)施工单位、装饰公司及中介咨询机构等从事工程造价相关工作的,一般从单位工程预算、工程档案、工程施工等基本工作开始做起。

二、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专业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

(一)专业定位

工程造价人才按职业领域要求应是具备工程技术、经济和管理知识与实践经验的高技能复合型专门人才。以预算员岗位能力为核心,档案员、施工员等相关岗位能力为辅助,以《工程识图》、《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造价计价》、《工程造价管理》为专业核心能力,掌握工程识图、工程施工、工程概预算、结算、决算、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等知识能力,专业建设应紧紧围绕行业和企业的需求,紧紧围绕岗位的技能要求,突出高职专业特色,坚持为企业服务。注重校企合作,以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短就业磨合期,使学生尽快达到就业的能力要求。

(二)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为服务于建设单位、建筑(安装)施工单位、装饰公司及工程中介咨询机构等从事工程概预算、工程结算、工程竣工决算、工程招标标底、投标报价的编制和审核,建设项目个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级技能应用型人才。

(1)知识水平

①掌握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②掌握建设投资经济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③熟悉建设工程识图、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的方法

④熟悉工程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

⑤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动态

⑥掌握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的方法和技能

⑦掌握工程预算管理软件及计算机常用软件的应用方法

⑧熟悉经济、管理、财会与审计等基本的经济和管理知识

(2)业务能力要求

①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造价管理的基本能力

②具有编制工程项目投资估算、概算、预算、结(决)算的能力

③具有对工程项目进行经济分析与评估的能力

④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

⑤具有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的能力

⑥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和上网操作能力

⑦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⑧掌握财务管理及审计技能

三、以职业技术素质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

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

课程体系设置是培养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高职课程设置必须以职业技术素质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基础课程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度,专业课程要加强针对性和实践性,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以《工程识图》、《工程施工技术》、《工程造价计价》、《工程造价管理》为专业核心能力搭建教学计划,以预算员岗位能力为核心,档案员、施工员等相关岗位能力为辅助建立培养目标。基于以上要求,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淡化传统教学计划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

传统的教学计划都采用“三段式”课程设置,即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它基本上遵循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但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它有许多弊端。首先他割裂了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技术课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论与实践应用相互脱节;其次它不利于达到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因此要淡化甚至打破传统教学计划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模式,就要重新设置课程体系,将专业实践教学内容贯穿始终。例如在第一学期除设置适当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外,适当增设一些到施工现场实习的课时,让学生尽早接触专业并了解今后的工作背景。

(二)课程设置应包括的工程技术课

在施行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后,新规范对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的掌握提出更高的要求。此外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要求,应设置《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建筑材料》、《安装工程识图》、《建筑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设计》、《建筑CaD》等工程技术课程,尤其是要着重建筑工程中的钢筋构造的平面整体表示法(03G101-1)的讲解。

(三)课程设置应包括的经济类课程

应设置《基础会计》、《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工程经济学》等课程。学生在学习以上课程后通过努力可以取得会计上岗证,使得学生可以在企业身兼两职,拓宽了就业渠道,改变了本专业女生在建筑企业不受欢迎的局面。

(四)其他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的设置及要求

应设置《工程造价相关法规》、《建筑工程预算与工程量清单计价》、《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安装工程预算》、《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专业课程。还应设置专业性较强的实习实训课程,如:房屋建筑及结构认识实习、识图训练(建筑工程、安装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实训、工程预算实训(土建、安装)、工程预算软件应用以及工程招投标综合实训等,并适当提高其所占课时比例,以此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且课程的设置要遵循循序渐进的过程来设置(如专业课程的安排顺序为:《建筑识图与房屋构造》、《建筑材料》、《基础会计》、《工程造价相关法规》、《安装工程识图》、《建筑施工技术与施工组织设计》、《建筑工程预算与工程量清单计价》、《建筑CaD》、《建筑施工企业会计》、《工程经济学》、《工程造价的控制与管理》、《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安装工程预算》、《工程项目管理》、《建筑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等,并在适当的时间安排对应的实习实训)。

(五)明确本专业就业岗位群,实行“双证融通”教学模式

“职业资格证书”是应用型高等技能性人才的“身份证”,也是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同时也是本专业学生就业的“敲门砖”之一。结合地方对工程造价人才的要求,我院在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计划中明确本专业毕业生在获得工程造价专业毕业证书的同时必须获得预算员证书,建议取得档案员、施工员等相关证书。

以上是笔者对以职业技术素质培养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的一些探讨,工程造价专业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其人才的培养定位等问题颇具研究价值,其健康发展也为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和期待。

参考文献

[1]陈家颐.高职专业设置创新与管理体制变革[J].职教通讯.2003(4).

[2]徐琳、曹兵.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文教资料.2005

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定位篇7

【关键词】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目标;就业方向

工程造价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高等教育文化理论基础,适应我国和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工程造价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获得造价工程师、咨询(投资)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具有工程建设项目投资决策和全过程各阶段工程造价管理能力,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高级工程造价管理人才。因此,定位好该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就业方向,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上手快”的专业型人才。

1培养目标定位

本专业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较强专业实践能力的工程造价专业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毕业生实行“双证制”,即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毕业生应具有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一般工程项目的预算编制、投标标底和标书的编制、工程造价统计、工程造价监理和合同管理、工程造价审计、工程造价管理等职业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术理论;具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继续学习的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身心素质。

2从业工作领域及职业要求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建筑、安装工程施工企业或基本建设投资管理部门,从事工程造价和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学生毕业后能够在工程(造价)咨询公司、建筑施工企业(乙方)、建筑装潢装饰工程公司、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设计院、会计审计事务所、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基建部门(甲方)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招标、建设项目投融资和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投标报价决策、合同管理、工程预(结)决算、工程成本分析、工程咨询、工程监理以及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和技术支持等工作。

需要具备工民建设、土木工程、建筑经济管理、工程造价、建筑工程、预算等专业大专及以上学历。一名合格的工程预算员需要了解一般的施工工序、施工方法、工程质量和安全标准;熟悉建筑识图、建筑结构和房屋构造的基本知识,了解常用建筑材料、构配件、制品以及常用机械设备;熟悉各项定额、人工费、材料预算价格和机械台班费的组成及取费标准的组成;熟悉工程量计算规则,掌握计算技巧;了解建筑经济法规,熟悉工程合同的各项条文,能参与招标、投标和合同谈判;要有一定的电子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能用电子计算机来编制施工预算;能独立完成项目的估、概、预、结算等工作。此外,还需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协调能力以及工作执行能力。

建筑工程预算的编制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它需要我们专业工作者有过硬的基本功,良好的职业道德,实事求是的作风,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精神。在充分熟悉掌握定额的内涵、工作程序、子目包括的内容、建筑工程量计算规则及尺度的同时,深入建筑工程第一线,从头做起(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工程施工)收集资料、积累知识、着手编制。

3具体职业岗位(群)及职业岗位分析

根据本专业的构建方案以及专业方向的要求,工程造价专业分为工程计量与计价和工程造价管理二个方向,对应职业岗位可分述如下:

3.1在建筑、路桥、安装工程施工企业:担任造价员、资料员等技术、经济管理和服务工作;

3.2在工程咨询单位、监理单位配合造价工程师和监理工程师从事工程造价和工程造价管理(工程计量与计价和经济资料管理)等工作;

3.3在建设投资管理部门、建设单位基建部门:从事工程造价管理工作。

工程造价行业的的职业岗位有以下两类。见图1工程造价专业岗位分析图。

3.3.1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初始就业岗位)

建设部、人事部、发改委联合发文,明确要求建设行业基层技术管理人员实行资格证书制度,安全员、质量员、造价员、材料员、资料员、监理员等必须持证上岗。

3.3.2专业技术人员(升迁就业岗位)

建设部、人事部已经建立了建造师、造价师、监理工程师等与本专业有关的职业资格考试,因此,本专业学生在校要完成与之有关的各类注册工程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理论和职业基本技能的学习,毕业后通过3~5年的专业学习,顺利通过职业资格考试,成为一名合格的注册工程师。

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初始就业职业岗位群是:基层技术管理人员。主要就业岗位有:合同管理员、招标员、造价员、成本核算员等。次要就业岗位有:材料管理员、资料员、安全员、质检员等。其他就业岗位有: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施工员等。迁升岗位有:造价师、招标师、咨询工程师、监理工程师等。

4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

4.1知识结构。

毕业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为:

4.1.1人文素质基础知识:包括思想基础与文化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人文素质知识范围,领会人文素质有关规范原则,掌握一般文字表达与教学计算知识和锻炼身体的基本方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4.1.2技术素质基础知识:包括经济基础与工程基础,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有关经济法规和建安企业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建筑工程定额的应用,建安工程施工图识读方法,建筑构造与工程结构的一般知识,建安工程施工程序与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施工工艺,计算机操作知识等。

4.1.3职业岗位技术基本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程造价与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内容和建安企业经营管理知识;领会工程造价和工程造价管理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掌握建筑、装饰、安装、路桥工程概预算编制与工程造价控制的基本方法。

4.2能力结构。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结构为:

4.2.1工程造价专业方向的能力;

(1)具备从事建筑、装饰、安装、路桥工程预结算编制工作的能力;

(2)具备协助造价工程师,从事工程计价与工程预结算审查等工作的能力;

(3)具备应用计算机编制建筑工程、水电安装工程预算的能力;

(4)获得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员的职业资格证书。

4.2.2工程造价管理专业方向的能力;

(1)具备从事工程施工资料与工程经济资料的收集、整理、编制与管理等工作的能力;

(2)具备参与工程投标,编制招标投标文件的能力;

(3)具备参与工程项目施工合同管理、成本管理、工程造价控制的能力。

总之,高职高专工程造价专业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主导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交的边缘学科。合理定位培养目标并明确就业方向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定位篇8

(一)人才需求分析。

新疆智能建筑起步较晚,专门从事智能建筑工程设计、安装、调试与维护管理人员匮乏。从业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没有接受过楼宇智能化系统的理论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造成施工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系统一旦发生技术故障也难以排除,从而使设施长期处于闲置状态。目前,新疆智能建筑人才稀缺现象相当突出。

(二)职业岗位能力分析。

通过与行业企业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共同分析,在确立了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岗位群的基础上明确岗位工作任务、核心能力,提炼工作所需的职业能力。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如下:一是具有正确识读和应用专业CaD软件绘制工程施工图的能力;二是具有初步设计中小型建筑工程供配电系统、电气照明系统、电气消防系统、安全防范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的能力;三是能够编制智能建筑施工组织设计、工程资料的能力;四是具有设计、安装、调试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的能力;五是具有编制智能建筑工程预算、管理的能力;六是具备对各子系统组态、编程、系统集成的能力;七是具有对智能建筑设备运行管理及维护。

(三)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职业岗位(群)的特点和能力要求,构建了“工学结合、技能递进”人才培养模式。该模式以职业基础为平台,以建筑供配电及照明、安防与消防、建筑设备监控系统、智能化系统集成四大核心系统为载体,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重心,突出实践教学和岗位技能训练,形成工程管理及设备运行管理综合知识,达到知识、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不断递进,通过顶岗实习,获取职业岗位初步工作经验,从而以企业准员工的身份实现零距离上岗。

二、基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一)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针对就业岗位主要工作任务和能力要求,进一步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将其转化为行动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构建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基于施工过程导向的实践课程体系,使人才培养规格与企业需求相吻合。该课程体系以培养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能力,围绕培养目标,以工作任务驱动、理论和实践对应,结合职业成长规律,根据各阶段的能力和要求不同,获取相应的职业岗位资格。该体系由3大教学平台组成。一是职业基础平台: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完成基本技能训练、形成职业基本素质和基本操作能力。二是职业技能平台:通过做、学、教、评一体化的教学方式,将消防与安防系统、建筑设备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四大核心系统安装操作技能,以及岗位技能训练项目融入课程,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训练的培养,使学生掌握智能建筑工程设计、施工、质量验收、安装调试等知识和技能,形成职业基本素质。三是岗位管理平台:通过对学生进行施工组织管理、设备运行管理知识和综合能力训练的培养,使学生具备施工组织管理、工程成本控制、建筑设备运行管理等知识和能力,形成职业综合素质。顶岗实习阶段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实际工程实习,从事各项生产活动,获取职业岗位初步的工作经验,达到职业岗位工作要求的能力和素质目标,实现与工作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二)“校企合作、双边管理”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采取校企合作模式,通过与多家知名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共同探索了基于施工过程为导向的“校企合作、双边管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岗位(群)的特点和技能要求设置实践教学课程和项目,构建了“三平台、三阶段,技能递进”实践性教学课程体系,突出职业技能培养,以基本技能实训为职业基础平台,以建筑设备监控、综合布线、安防、电气消防四大系统为核心进行职业专项技能实训和课程设计,以施工组织设计、工程预算编制、毕业设计等培养职业综合实践技能,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三个阶段,获取职业岗位初步工作经验,形成职业综合能力。

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保障

(一)师资团队。

通过引进、培养、聘请等多种途径,建立了数量合理、结构优化、教学质量一流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现有楼宇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专兼职教师12人,其中专职教师8人,兼职教师4人,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5人,“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100%,多名教师具有机电建造师执业资格证、技师职业资格证等,已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素质好、业务精、能力强、教学及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师资队伍,充分保障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得以顺利实施。

(二)校内实训基地。

近年来,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不断更新实训、实验设备,加大设备投入力度,逐步建成了为本专业教学服务的实训中心,专业实验、实训室,专业软件实训室等实训场所,改善了教学条件,使学生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校内实训的70%以上。2013年9月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被批准建立了全疆第一家且目前唯一一家智能楼宇管理师考试鉴定站,鉴定站的建立不仅能满足本专业的实习、实训考核要求,而且还能够满足疆内智能楼宇职业资格考试等教学要求。

(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与疆内多家行业内知名企业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充分利用企业资源,聘请企业专家指导专业实训、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不断完善校企共建共管机制和组织机构,注重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建立满足了智能工程设计、施工管理、设备安装与调试,教学参观,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与职业岗位相对应的实践性课程教学要求,逐步形成职业综合能力,实现从学校到企业的“零距离”过渡。

(四)专业教学管理与质量保障实施体系。

为了加强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在专业指导委员会及行业企业专家的共同论证下,建立了结构合理、运转有效的教学管理体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及评价体系,并对教学各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监控。建立了校企共建监控机制,对专业建设过程、课程建设过程、教学质量运行实施监控,制定了《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办法》、《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实践性教学环节组织管理制度》、《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评价体系》、《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教学质量监控运行机制》等管理文件,有效地保证了教学效果。

四、结语

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定位篇9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生产方式;从业人员结构;建筑高职教育;对策

经济结构调整中,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变化,会使社会原有的某些岗位大批消失;技术结构的变化,会使相关职业岗位增加内涵,导致低技术岗位逐渐消亡,大批新的职业岗位不断派生增加,而且新增岗位都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作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而存在的,培养满足生产一线岗位需要人才的高职教育不能不作出相应的变革。住宅产业化发展是建筑等相关产业针对粗放式生产方式和技术而进行的变革,职业岗位不断向新技术趋近的特征更明显,在住宅建设规模持续增长、产业化发展进程明显加快的形势下,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势必要作出快速反应。

1住宅产业化时代正在来临

住宅产业化始于二战后欧、美、日本等国家的工业化建筑方式,因大规模建造住宅的需求和追求建设效率、降低成本的市场驱动因素,促使了住宅产业化发展。国外的住宅产业化经历了三个阶段。初期重点是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中期重点是提高住宅的质量和性能;成熟期重点转向节能、降低住宅的物耗和对环境的负荷、资源的循环利用,倡导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当今,在发达国家的住宅建设中,工厂化住宅已经占据相当的市场份额:日本达到20%~25%,美国为31%,瑞典在60%以上。我国于1994年正式提出住宅产业化概念,起步虽然较晚,但有着快速发展的基础、条件,随着住宅建设市场化发展、房地产业转型升级动力、住宅产业化经济和技术政策的不断完善等主客观因素,决定了中国的住宅产业化必将会超常规发展。

1.1推进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工作框架已经形成

1999年,建设部《关于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提高住宅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明确了住宅产业化发展思路,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重点和实施要求。经过10年的努力已经形成了住宅产业化工作框架。

一是基础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完善了省地节能环保型住宅的技术体系,完成了我国住房消费模式、住房适用性等课题的研究,及保障性住房验收标准、住宅装修验收标准、一次性装修到位导则等基础性工作,为产业化和住宅技术水平的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二是建立了住宅性能认定和住宅部品认证制度,有效推进了住宅综合品质提高及部品技术生产的标准化、系列化和优胜劣汰。三是组织实施了国家康居示范工程。以普通住宅为主,在全国各地树立起了200多个样板工程,带动了所在地的住宅建设整体水平,培育了一批房地产开发和部品企业。四是建立了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目前,全国共有19个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培育了一批骨干企业,形成了产学研综合技术研发体系,推进了产业化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五是住宅产业化成套技术集成水平进一步提高。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屋面、外墙、门窗等一体化的节能技术、新能源推广技术、集水与雨水收集技术、生化垃圾处理技术等都得到了很好的推广,提高了在住宅建设中的集成水平。六是越来越多的住宅进入到全装修领域,住宅全装修的比例在逐步提高。

1.2我国推进建筑工业化为住宅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建筑业历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建筑工业化高潮。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当时在全国建筑业推行标准化、工业化、机械化,发展预制构件和预制装配建筑,在构件工厂化、中小型建筑施工机械、预制装配式工业厂房、砌块建筑等方面取得一定进展。第二次是60、70年代,我国广泛借鉴各国经验,结合国情,进一步改进标准化设计方法,提高构配件生产能力,发展新型建筑体系和建材,在施工工艺、建筑能力和建筑速度方面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到80年代末,装配式结构体系发展到12-14层楼房建设,全国大板房总量达到3000万平方米。但是由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缺失市场调节,加上一些关键技术问题没有很好地研究解决,使得当时生产出的建筑产品普遍存在产品单调、质量不高,未能在全国进一步推广应用。

自90年代以后,我国虽然没有再掀起建筑工业化浪潮,但在工业化建筑结构体系、新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研发和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近十年发展更快,尤其是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建筑、轻钢结构住宅发等发展都很迅速。建材工业中,在推广“四新”的推动下,建筑材料市场繁荣,目前就单一建材的科技含量和性能而言,很多已处于领先水平。为住宅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1.3住宅产业化所需的市场化基础已基本具备

多年以来,我国的城镇住房体制改革一直是沿着市场化的导向进行,经过上世纪80、90年代的改革,城镇住宅的市场配置体系基本建立,住宅市场基本形成,成为居民获取住房的最主要的渠道。即使面向中低收入人群的经济适用房,也完全走出了过去福利分配模式,在对供需双方给予必要补偿或限制的前提下,引入了一些市场化的手段。市场配置体系的建立,不仅为城镇居民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按照自身需求在住宅市场上自主地购置或承租住宅提供了可能,而且为住宅的供给方(房地产开发商等)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提高工艺水平和改进生产方式提供了动力。

1.4房地产业内部的重大变化激发了整个行业向住宅产业化转变的动力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快速城镇化的特殊阶段,住宅建设持续高速发展,整个房地产行业面临住宅需求量大、建设质量有待提高、劳动力日益昂贵以及粗放型的生产方式急需转变的一系列现状。带来了房地产业内部的重大变化。一是,中国房地产发展进入到一个以控制投资增速、抑制房价过快上涨、防止泡沫为中心的重要时期。二是,住房供应进入到以中低价位、中小套型为中心的结构调整期。三是,进入到以实力、品牌扩张的调整期,以品质说话将成为开发企业长远立足的根本。四是,居民购房进入到追求品质与舒适性并相应地增加个人资产为中心的理性消费期。五是,进入到以低碳环保为特征的产品更新换代期。六是,单一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住宅产业化进入到一个以技术集成为中心的发展期。来自房地产业内部的变化促进了企业自身调整与升级的动力,产业内部的自发动力必将促使住宅产业化发展提速。

1.5大规模政策性保障房建设为住宅产业化的推进提供了契机

研究表明,大批量建设住宅是国外早期发展住宅工业化的主要需求之一,在欧洲住宅工业化技术真正得以运用和发展便是二战后各国为了缓解大量住宅不足而进行的公共性质的住宅建设时期。有专家指出,我国住宅建设经过快速发展,居住水平得到很大的改善,除了保障性住宅以外,商品化住宅批量建设的需求虽然存在,但却不集中。保障房的建设规模巨大,标准化程度较高,用户的个性化需求较低,刚好为住宅产业化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和发展空间。

1.6区域性住宅产业化发展规划的陆续出台促使产业化进程提速

2010年以来,各地在国家政策引导下加快了住宅产业化进程。北京、上海、山东、浙江、江苏、安徽、深圳等不少地方都研究编制了住宅产业发展规划,纷纷出台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有效地推动了住宅产业化工作。

北京为例,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本市住宅产业化的指导意见》、《关于产业化住宅项目实施面积奖励等优惠措施的暂行办法》等文件;建立住宅产业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建立联动机制,统筹规划、指导协调推进工作;成立了住宅产业化专家委员会,负责住宅建筑设计、新技术和新工艺论证,住宅产业化申请项目的认定和住宅部品的认定,住宅性能认定,标准认定等住宅产业化相关技术指导。明确了住宅产业化时间表,确定2010--2011年为试点期,住宅产业化试点项目建筑面积分别为50万和100万平方米;从2012--2013年为住宅产业化推广期,产业化住宅项目建设面积比例将分别提高至7%和10%。

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住宅产业的科技含量水平还比较低、住宅的工业化生产体系尚未整合形成、住宅企业间的社会化协作程度还很低、住宅产业距可持续化发展的目标还有很大的距离等等。但是,推进住宅产业化,改变传统方式,使住宅产业逐步走上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道路已经成为共识。用不了三五年时间,我国住宅建筑工业化一定会有一个新的局面出现,会成为住宅建设的主流,这是必然趋势。

2007年8月,万科提出了三年目标:到2009年,在80%的新开工公寓项目将采用产业化施工方式建造。在工业化住宅的推进度方面,万科董事长王石表示,万科到2012年,要达到80%的标准化;到2014年,万科要全面住宅产业化,住宅产业化率要达到90%以上。种种迹象表明,“造房子像造汽车”一样的时代正在来临。

2住宅产业化背景下生产岗位变化及人才结构

住宅产业化既是建筑业生产方式的革命,也是技术革命。其内涵是,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改善住宅使用功能和居住环境为宗旨,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程质量为目标,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实现标准化设计、工业化生产、装配化施工、规范化管理的社会大生产。住宅产业化发展将给我国建筑及其相关行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给住宅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造成深远的影响。住宅产业化生产模式下,由于专业分工明确,住宅产业链条加长,形成了新的住宅产业化市场。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围绕住宅部品制造、部品销售、施工安装、销售等各个环节,将会出现众多的中小型部品生产企业、住宅产业联盟和大型住宅产业集团。同时,促使了传统建材企业向部品生产企业转型,传统土建施工企业向施工安装企业转型。

2.1住宅建设及相关产业岗位出现重大变化

工业化生产方式促使岗位分工越来越细,产生了大批新的岗位,也会使原有的岗位大批消失。住宅建设施工领域的变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新岗位出现。在设计单位将会出现专业技术集成化的“标准化住宅设计”岗位;在部品生产企业和施工安装企业将会出现“标准员”、机械员”岗位。二是,岗位转移。混凝土生产岗位、钢筋制作等岗位将转移到部品生产企业;装饰装修企业的施工岗位将转移到施工装配企业等。三是,岗位萎缩。有些传统生产方式下的脚手架、模板制作、混凝土、钢筋等岗位将逐渐退出施工装配工地;砌筑、抹灰等岗位将会逐渐萎缩。四是,岗位升级。传统的很多岗位需要提升技术含量,如,施工员、质量员、材料员等岗位;一线操作工岗位对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会有更高的要求等等。

2.2职业岗位变化深刻影响着从业人员的结构

从业人员的组成结构将随新技术的大量应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集约型转变。从业人员的分布结构将随生产环节的分解从施工现场走向住宅部品生产工厂分散。从业人员的技能结构将随集成技术的运用和工业化生产条件的变化从较低素质、技能向高素质高技能转变。

2.3从业人员结构变化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激增

建筑业因为劳动强度较大,技术含量较低,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不高,劳动力进入门槛较低,吸引了很多缺乏非农工作技能、没有其他就业选择的农民工群体进入这一产业。根据王平2004年的调查,我国建筑业农民工占到建筑业从业总人数的80%左右,占建筑业一线人员的90%以上。住宅产业化模式下这一状况会有很大转变。住宅产业化引起从业人员结构变化主要表现在施工现场一线,生产环节减少,作业人员减少,劳动效率提高,工资待遇增加。随着施工现场工作环境朝着更加安全、文明、舒适方向发展的变化,社会对从事建筑施工人员的印象也不会再是“泥瓦匠”,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业的吸引力也会大大增强。

综上所述,区域内建筑业、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等是我国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背景,而住宅产业化发展变革带来的,需要迫切解决现有建筑业岗位人才结构与调整后的从业人员结构之间的差异,就是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住宅产业化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结构调整需求,促使了举办建筑类专业教育的院校必须快速做出反应,加快专业调整和教育教学改革。

3高职建筑教育适应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近几年,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发展迅速。截止到2008年,全国各类高职院校开办土建大类教育的专业点的达到1052个,是专业普及率最大的专业之一。各高职院校积极改革、大胆探索,尤其在工学结合方面,探索形成了“123”、“2+1”、“232”、“411”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高职毕业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区域建筑业、房地产业发展对建筑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如,总体上校企合作不紧密、课程体系学科化倾向依然严重、以课堂为主传授知识的方式还很严重、企业实习组织困难等等。

基于产业化发展进程加快和带来对从业人员需求变化分析,结合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发展现状的认识,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

3.1深入研究住宅产业发展趋势,加快专业调整

目前,尽管还没出现产业化住宅生产对专门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但3、5年后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正是决定当前我们调整专业的主要因素。住宅建设产业化市场机制和高职教育专业的动态适应机制决定了我们必须提前、快速对专业进行调整。首先要对现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规格、课程内容等进行调整;其次是开设新的专业,重点是引导建立起支撑住宅产业发展的,培养专门化人才的专业。通过研究住宅产业化经济和技术政策,把握区域内及全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进程,明确住宅产业化技术、生产对岗位工作的基本要求,做好人才需求预测,确定专门化人才培养目标;论证开设如,“产业化住宅建造技术”、“住宅部品生产与制造”、“集成化住宅设备技术”等专业。

3.2加强住宅产业化课程开发,推进教学内容改革

从目前高职建筑类专业开设的课程内容来讲,很少涉及住宅产业化生产方面的内容,甚至产业化生产理念都不多见,围绕传统房屋建造模式形成的以土木工程学科为中心的教学内容学科化相当严重。住宅产业化生产方式将导致集成化住宅结构技术、住宅生产组织与管理、住宅设备制造、住宅部品制造、住宅装饰装修等内容逐渐从土建学科中分离出来,形成新的体系。对高职建筑教育来说,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开发建立住宅产业化课程体系和组织教学内容就显得极为关键和迫切。新课程内容要重在整合住宅建设标准化体系、新建筑技术、新材料,将住宅建筑设计标准、工业化生产标准等纳入教学内容,通过校企合作开发住宅产业化课程来推进教学内容改革。需要开发的课程,如,住宅部品制造与组装、集成式住宅建筑设计、集成式住宅生产与安装、建筑施工装配组织与管理、建筑施工装配设备操作与维护、住宅整体装修、住宅设备安装等。

3.3深入产业化住宅生产企业调研,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在我国,住宅产业化生产带来的人才培养工作是一个新领域,将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和教学模式改革与企业调研的过程整合起来、同步推进是一个优化改革进程的思路。校企合作开发住宅产业化课程路径非常清晰,由于没有体系化的学科理论依赖,深入产业化生产企业调研,从研究职业岗位要求开始是必然选择。教师深入企业调研的目的性强、问题清晰,与生产企业的探讨性加强,研究的积极性自然会高。会直接导致教学内容实践性强、经验性多、学科理论少的理想结果;还会为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现场教学、促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前提条件。

3.4密切联系住宅产业化生产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当前住宅产业化进程中,由于更多的住宅生产企业尚处在住宅产业化生产的起步期,为我们提前介入企业生产筹备过程提供了先机。一方面,高职院校通过选派一部分专业教师进入已经成为住宅产业化基地的企业开展调研、合作开发课程。另一方面,安排更多的专业教师进入处在急需转型的建筑企业,开展服务工作。通过利用学校的资源优势,专业教师发挥技术和智力优势,提前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密切联系,为企业的升级、转型提供服务。以此次推动校企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3.5开展住宅产业化技术研究,提高专业教师的新技术水平

住宅产业化推进中,住宅建设领域出现了很多新结构、新标准、新产品、新材料和新技术等,以及伴随着在更多领域的研究空白。如,企业转型、升级存在着很多急于研究解决的技术、生产难题,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着更多的生产应用性课题等等,都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学习和研究空间。抓住机遇,主动学习新知识,包括,新理念、新概念、新术语的消化,积极研究、探索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是教师提高专业教师新技术水平和学校抢占发展先机的基础性工作。

3.6联合地方建设管理部门,建立建筑民工转岗培训平台

住宅产业岗位调整带来了大批农民工转岗和再就业培训工作,为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提供了机遇。通过联合地方建设主管部门,建立住宅产业岗位培训平台,为住宅生产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再就业人才支撑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保证。积极与政府、行业联合,开展培训教材开发,推进职业准入制度也是高职院校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住宅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形势下,举办建筑类专业高职院校面对新的课题,既有困难也是机遇。做好充分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住宅产业对适应新岗位人才的大量需求,将促使高职建筑教育从滞后适应向主动服务经济发展转变,实现从服务到引领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沛楠.住宅产业化路径求索[J].北京:中国投资,2010,(11).

[2]付灿华.住宅产业化:新十年新起点.中国建设报,2010-10-27.

[3]陈日君.发展住宅产业化需政策给力.哈尔滨日报,2011-1-25.

[4]姜大源.世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走势及其启示[J].北京: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7).

[5]马树超.“做学合一”与职业学校变革[J].北京:教育与职业,2009,(9).

作者简介:

建筑工程技术的职业定位篇10

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单位,在开展示范建设项目中,将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途径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任务,与深圳宝鹰集团共同创建宝鹰建筑学院,校企合作共培共育建筑类技术技能型人才,走出了一条现代学徒制育人的成功之路。

1推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制度的重要意义

在《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中,对开展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重要性有明确的描述: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

从这段描述中不难看出,建立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打通和拓宽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的战略选择;是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适应企业需要的实用型技术人才、解决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将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

简言之,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是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全面提升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其最终目标就是为企业培养合格的技术人才,推动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实践

众所周知,企业要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除了有超前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外,更重要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而作为专门为企业培养输送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如果在人才培养和学生输送方面有企业的强力支撑,发展的空间和发展的速度则更为宽广和稳健。“中国建筑装饰行业100强企业”深圳市宝鹰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宝鹰集团)充分意识到企业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竞争,宝鹰集团要在未来的建筑装饰行业中成为有影响力的标杆企业,必须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开展与高职院校“订单班”培养,是改善公司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悠久办学历史和创新精神的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也深知要培养有职业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生产管理一线技术人才,必须要加强与企业协同育人,走校企合作之路。共同的发展理念和目标追求,使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和宝鹰集团找到了契合点,一同走上了校企合作、共谋发展的路子。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2012年,学院与宝鹰集团开展“宝鹰工程班”人才培养;2014年成立“宝鹰建筑学院”,2015年建成“宝鹰建筑学院实训中心”,双方一路走来,建立了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实岗育人的长效机制,探索出了一条现代学徒制育人的新路径。

2.1成立合作机构,完善管理体系

为做好与宝鹰集团的合作,学院专门成立产学研合作办公室,从宏观层面负责制定、管理、指导校企合作中的事项;具体合作的专业系即建筑工程系成立宝鹰合作办公室,由专业系即建筑工程系主任和宝鹰人力资源部主任共同担任组长,从微观层面协调双方合作具体操作事宜。科学设置的合作机构,为校企双方前期沟通交流协调扫清了障碍,是双方成功合作的根本保证。

2.2制定管理制度,夯实校企合作的根基

在学院层面制定《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共建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中厂、厂中校运行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人员互兼互聘管理办法(试行)》、《广西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校企合作制度,从宏观层面上推动校企合作的开展。

建筑工程系和企业共同制定《建筑装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宝鹰奖学金管理办法》、《宝鹰工程班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企业对顶岗学生的管理制度》以及《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和指导书》、《毕业设计课程标准和指导书》、《建筑屋面装饰施工课程标准》等制度和教学标准,形成了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2.3产教融合,共建共育,探索现代学徒制育人新路径

①校企联合招生

双方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命名为“宝鹰工程班”,从2012年开始,按照企业招工岗位-施工员、资料员岗位要求,实施招生即招工,学生按照企业施工员岗位标准进行培养,学生毕业时由企业考核录用。优秀学生每人每年按照3000元的标准享受宝鹰集团颁发的宝鹰励志奖学金。

②创新校企“双主体”育人模式

宝鹰建筑学院,融合校企双方优势,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础,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由学院教师教授,学生职业岗位实际操作知识和综合技能由宝鹰专家进行传、帮、带,实行校企协同、工学交替、联合培养。2012年开始,宝鹰集团高级管理人员、工程专家定期到校对宝鹰班学生进行《装饰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等实操岗位培训。

③实施校企“双导师”教学

学院和宝鹰集团共同作为人才培养的主体,“宝鹰建筑学院”融合校企双方优势,以校企合作共赢为基础,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等方面紧密合作,由宝鹰集团技术专家与学院骨干教师组成“混编”教学团队,以校企“双导师”制,双方共同制定专业标准、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与修订工作。按企业员工和在校学生“双重身份”共同管理,建立“企、校一体”成绩考核制度,实施理论与实践教学,培养满足企业人力资源需求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④实习基地共建共用

由学院和宝鹰集团共建校中企――宝鹰建筑学院实训中心,总投资363.7万元,占地面积4357.8平方米,宝鹰集团全程参与实训中心设计、施工,整个宝鹰学院实训中心的实训环境与宝鹰企业文化互相交融,现场的门牌、安全警示标牌、制度牌、企业文化牌、岗位职责牌、办公设施等施工现场的布置,与宝鹰企业真实的施工场景一致。

实训中心由建筑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文化展示中心、建筑学院实训中心、居住空间粗装样板房等4部分组成,学生在实训中心即可完成室内外装饰材料认知与应用、装饰装修构造做法、室内装饰施工工艺技能等实践训练教学任务。实训基地教学由校企共同组成教学团队,企业专家、高管将担任实训中的兼职教师,校企双方人员共同开展实践教学任务、职工技能培训和建筑新技术研发工作。

宝鹰企业在工地现场的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的现实氛围,增强了学生实训的安全管理、文明施工的意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教室与施工现场、教师与师傅、考试与考核、学历与证书的融合,实现了实岗育人。

校企共建的实训中心还成为企业提高职工职业技能的好场所。宝鹰集团利用宝鹰建筑学院实训中心举办了“宝鹰高级施工现场管理人员职业能力提升培训班”,对来自宝鹰集团的资料员、施工员进行系统的技能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同样,深圳宝鹰集团也成为学院教师进行教师企业锻炼培训的基地,学院教师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深圳宝鹰集团进行实践锻炼,以此提高专业教师的“实战”能力。

⑤教学过程共育共管

在校企合作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专业系教师与宝鹰集团的专家一起为宝鹰订单班制定培养目标,结合企业岗位能力标准,调整教学内容,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企业的需求。增加《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组织》、《工程概预算》等专业核心能力课程的课时,并在《宝鹰企业文化》、《装饰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施工实习》等培养宝鹰企业文化课程和施工专业关键能力课程教学中,将宝鹰企业文化、技术标准和管理理念引入教学过程,加强人才培养方案的岗位针对性和职业适应性。这些专业核心课程全部由宝鹰集团的专家亲自授课,同时集团内的技术骨干、能工巧匠采取竞争的方式到学院做兼职教师,极大地提高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职业技能训练的针对性。

⑥以企业考评为标准进行教学质量评价

学院在实施校企合作的人才“订单培养”过程中,参照企业对员工考核的标准建立一套对订单班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实习成绩评定由校企双方共同评定。其中实训考核成绩由专业指导老师、岗位指导老师、项目部管理者等三方面的综合成绩评定而成,占40%;学生每月实习日志和实习总结占40%;最后实训总结报告占20%。实习成绩的主要依据,要有评语鉴定和量化给分;同时在专业实训课中融入企业相应岗位需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⑦共同制定毕业生顶岗实习制度

校企共同制定实训指导书。根据企业实践能力要求,由校企共同合作完成编写《顶岗实习课程标准和指导书》、《毕业设计课程标准和指导书》、《建筑屋面装饰施工课程标准》,专兼职教师严格按照课程标准指导并开展教学。毕业综合实训由校内教师和宝鹰专家共同指导,校内毕业综合设计课题是企业实际工程项目。宝鹰兼职教师参与毕业设计指导和毕业顶岗实习,毕业答辩和企业用人面试相结合,宝鹰专家作为答辩教师,校企双方共同指导学生毕业答辩。

校企共同制定校外实践教学管理制度,例如《宝鹰工程班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习指导老师职责和权利》、《企业对顶岗学生的管理制度》等。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企业首先对学生进行顶岗实习上岗培训,再安排到各项目部进行实习,并安排公司的技术骨干进行一对一学徒制的传授。顶岗实习制度保障了顶岗实习期间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企业的权利和义务,加强了校企对学生顶岗实习的监督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