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法治教育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1:16

学校法治教育制度篇1

依法治校是依法治教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各地依法治校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创造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具有地方特色的依法治校工作思路。但是从总体上看,学校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依法治校还没有完全成为学校的自觉行为,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还有一定的差距。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大精神,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现就加强依法治校工作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依法治校是贯彻党的*大精神,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是教育事业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推进教育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推动教育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严格依法办事;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在依法理顺政府与学校的关系、落实学校办学自的基础上,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学校、举办者、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程的加快,教育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得到完善,学校的法律地位发生了变化,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举办者、教师、受教育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理顺各主体之间的关系,解决教育活动中出现的新问题,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需要依法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依法保障公民受教育权利。依法治校既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也是实现教育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保障。

二、进一步明确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依法保障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目标是:教育行政部门法治意识增强,形成依法行政的工作格局;学校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我管理、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和现代学校制度;各级各类学校校长、教师和受教育者的法律素质有明显提高;建立完善的权益救济渠道,教师和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依法得到保障,形成良好的学校育人环境;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实现教育的公平,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建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工作

(一)转变行政管理职能,切实做到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按照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的,切实转变不适应形势需要的行政管理方式、方法,依据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与程序对学校进行管理,切实维护学校的办学自;要按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精简审批项目,公开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要探索综合执法机制和监督机制,依法监督办学活动,维护教育活动的正常秩序;要依法健全和规范申诉渠道,及时办理教师和学生申诉案件,建立面向社会的举报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学校的违法行为,特别是学校、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校园及其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依法保护学校的合法权益,为学校教育教学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制度建设,依法加强管理。学校要依据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学校章程,经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作为学校办学活动的重要依据。要根据法律和国家的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学校教育教学制度,保障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要依法健全校内管理体制,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要依法实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明确学校党委、校长、校务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等各种机构的职责权限和议事规则,做到相互配合,权责统一,依法办事;中等及中等以下学校要依法健全校长负责制,完善校长决策程序,并发挥学校党组织的政治保障作用。民办学校和中外合作举办的教育机构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和国家有关规定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健全校董会、理事会或者其他决策机构的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要保证学校的发展规划、章程和各项管理制度、对外签订的民事合同等符合法律的规定;完善学校内部财务、会计和资产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收费的规定,健全监督机制,依法管理好学校法人财产。对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学校管理制度和规定,要及时修改或者废止。

(三)推进民主建设,完善民主监督。要进一步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全面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大决策、学校的财务收支情况、福利待遇以及涉及教职工权益的其他事项,要及时向教职工公布;学校的招生规定、收费项目与标准等事项,要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开。中小学要积极推动社区参与学校管理与监督,推进家长委员会的建立,明确家长委员会的职责,学校决策涉及学生权益的重要事项,要充分听取家长委员会的意见,接受家长委员会的监督,为家长、社区支持、参与学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四)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质。依法治校的关键在于转变观念,以良好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指导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活动。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按照全国和教育系统普法规划的,以及教育部、司法部等四部委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若干意见的,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把法制课列入中小学课程,把法律知识作为高等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必修课内容,保证做到计划、课时、教材、师资“四落实”;中小学要建立健全法制副校长或者法制辅导员制度;要积极利用多种形式和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精神,提高法律素质;学校领导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观念,依法履行管理职责;要把法律知识作为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培训、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把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和落实教育法律法规的情况,作为校长、教师考核和学校评价的重要内容。

(五)严格教师管理,维护教师权益。教育行政部门要严格依照《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的规定认定教师资格。学校要依法聘任具有相应资格的教师,依法与教师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尊重教师权利,落实和保障教师待遇。建立校内教师申诉渠道,依法公正、公平解决教师与学校的争议,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和法律素质。加强教师管理,依法处理品质恶劣、严重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教师,坚决杜绝教师侵犯学生人身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对教师严重侵犯学生人身权的案件,学校必须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查处,并向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报告,依法追究责任人、校长和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六)完善学校保护机制,依法保护学生权益。学校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自觉尊重并维护学生的人格权和其他人身权益。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意识,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及规定。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职责,加强对学校教学、生活、活动设施的安全检查,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积极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要加强对教师、学生的安全教育,实现安全教育制度化、规范化,预防和减少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教师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建立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增强预防和妥善处理事故的能力;健全学生安全和伤害事故的应急处理机制和报告制度,不得瞒报或者漏报。

学校要健全学籍管理制度,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严格保护学生的受教育权,中小学一般不得开除未成年学生;对学生的处分应当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依据合法,符合规定程序;建立校内学生申诉制度,保障学生申诉的法定权利。高等学校依法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应当经过校长办公会议讨论通过,保障学生的知情权、申辩权,并报主管教育部门备案。

四、加强对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领导

依法治校涉及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需要进行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推进依法治校作为促进教育行政部门转变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提高依法行政水平,推进依法治教进程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予以高度重视。教育行政部门要充分发挥法制工作机构在推进依法治校工作中的作用,由法制工作机构会同其他部门建立本地区依法治校工作的政策指导、组织协商、检查评估的协调机制,保证教育行政部门各职能机构自觉按照依法行政的,履行对学校的管理职责,规范管理行为,形成推进依法治校工作的合力。

学校法治教育制度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律素质;法制化;法治化

abstract:withthedevelopmentofuniversitystudent’sconsciousnessofsafeguardingtherights,pushingforwardmanagingtheschoolbythelaw,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willalteronidea,contents,activity,method;buildingupequalandnewrelationbetweenteacherandstudent;strengththedevelopmentofuniversitystudent’slawfulquality;thenormregulationLegalization;managingtheruleoflaw.

Keywords:ideologicalandpoliticaleducation;lawfulquality;

004年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系统阐述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就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全面部署。然而,从003年7月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以来,学校的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得到加强,学生的维权意识也相对日渐增强,出现了学生状告学校的事件。大学生新的行为理念同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理念、活动等发生冲突,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挑战。本文从法律视角下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内容、活动、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

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上,建立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的相继出台。在学术界上,一般学者认为学校与学生的存在两种法律关系,其一是特别权力关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校对学生进行行政管理的特别权力,它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行政关系,双方的主体地位是不平等;学生具有服从义务。其二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法律关系。原因是高校实行学生缴费上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做学生的思想工作的,在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确立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形式多样化,鼓励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然而随着大学生维权意识的提高,高校依法治校、依法行政的推进下,在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中,我们还要在师生中还要建立一种平等的新型关系。高校在管理上具有一种特别的行政权力,但随着高校收费上学以来,在民事关系上,学生与学校是一个平等的主体,学生在实行义务时,还享受在校的权力。我们知道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纯粹是的“义务”型,是一种强迫式的教育,总是要求学生必须做什么、接受什么样的思想。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处在成长期的大学生往往会有一种逆反心理,所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要打破那种强迫服从的管制办法,向“权利型”的转变的理念,在学生面前没有任何特权,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是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是一种新教育理念,也是作为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教育手段。法律素质同样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法律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当具有法律基础知识和法律意识,做到守法、懂法并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观念。

从人才培养来看,法律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思想政治教育开放的大环境下,对大学生道德素质、政治素质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大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我们国家依法治国的主力军,所以加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也依法治国方针的需要,更是培养合格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接班人的需要。大学生在大学时期正是一个成长的过程,易接受新鲜事物与思想,随着社会信息化、网络化,大学生容易接触社会,对社会上不公平的事情会产生情绪化,如社会上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权钱交易等现象;在这个时候如能因势利导,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教育应是大学生健康成才的保障,更是大学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从法律的本质来看,法律规范不仅是一种具有国家强制性的社会规范,而且应成为人们自律的一种行为准则。法是保护国家、社会、人民的利益,是保护各种合法权益重要武器,但是法在大多数下是拥有合法权益主体主动寻求法律保护,正如中国诉讼法上有一条“不告不理”的原则,这样就要我们懂法,具有法律意识,才能拿起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从大学生法制意识现状来看,大学生法律知识严重缺乏,大多数学生不能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明知受害也是不了了知,没有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意识。如学生外出做家教、打暑期工、消费等权利受到侵害时,不能拿取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等现象。因此,在现在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时代,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德智体教育时,要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大学生依法办事的能力、自我保护的能力,以便将来能正确运用法律知识主动参与国家的管理。

三、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规范规章要法制化

法制是法律制度(范文)的简称,属于制度(范文)的范畴,是一种实际存在的东西;一个国家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到法律监督等方面,都有比较完备的法律和制度(范文)。在大学生维权意识的逐步提高情况下,在依法治校的大环境下,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上,要针对学校自身实际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规章制度(范文)。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不进行制度(范文)建设,就会很难科学、合理、规范地开展工作。

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范文)要依法修订。就目前大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来看,学校败诉的原因,是学校的规章制度(范文)陈旧,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有些学校的内部规章制度(范文)与国家法律法规产生冲突,如果不对这些规章制度(范文)进行重新修订,必然面临更多的诉讼。法律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性的社会规范,并具有指导引、统一、评价、预测和教育作用。高校做事业单位,具有法律赋予的一种特别的行政管理权,但在法律的效力来看,学校的内部规章制度(范文)是不能以法律法规相冲突,效力是要低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高校依法治校的法应该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的法律、条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范文)也要以法律为基础,结合本校的实际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范文),使大学生作为国家公民而享受法律赋予给他们的权利,同时保证学校的管理合法。如一些高校都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受到记过(或留校察看)以上处分就不能得到学位。这种规定显然与《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相冲突,是无效的。实践中的判例已经得到了证明。再从学生状告学校侵权诉讼案来看,很多是因为我们程序没有制度(范文)化,我们在对违规学生作出处罚时没有严格按法律程序实行,往往导致学校败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范文)化,一方面能起到规范思想政治工作作者的职责。另一方面发挥规章制度(范文)约束学生行为的功能,不过在规定学生义务时,我们要明确规定学生权利,以便具有可操作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规范法制化。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根据社会整体利益向人们提出的应当普遍遵循的行为善恶的准则,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行为来维持,法律规范主要是借助强制性来维持。高校的道德规范建设对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国家的法律法规有补充作用。在依法治校,依法行政的形势下,道德规范有时会失去原有的规范和教育作用,高校在实施大学生的德育教育时,道德规范制度(范文)必须以国家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本依据,加强道德规范的法制化建设,同时德育教育还要依法实施,不能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如学生的隐私权、名誉权等。

四、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管理法治化

法治相对于“人治”而言的,就是“法律治国”,是法律统治的简称,是一种治国原则和方法,是对法制这种实际存在东西的完善和改造。法制是一种社会制度(范文),属于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层面;法治是一种社会意识,属于法律文化中的观念层面;法制化与法治化是不相同的意义,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要实行法治,必须具有完备的法制;法治是法制的立足点和归宿,法制的发展前途必然是最终实现法治。法治的基本要求是严格依法办事。因此,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在加强规范规章法制化后,我们依然还要实现管理治法,才能使我们的制度(范文)法制付以行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内在管理,存在说服教育,随着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大学生思想活动开放性与权利意识日益增强,原有的管理模式很难开展学生工作。如近年来,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增加,说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受到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加快实现学生管理的法治化。因为,法治管理具有明显的强制性和不可抗性,可以约束学生的行为。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在依法治校的观念下,法治管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除我们的德育教育的方法。法治化管理不能替代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我们可以实行德法并治。

从建立的平等师生关系来看,现在学校在民事关系中,不在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一个平等的关系,这样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我们尊重大学生的权利,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同时,我们也要加强管理者法律意识,对国家的法律法规,对学校的规章制度(范文)要了解,不能按自己的意愿办事,不能做到依法行政,将导致更多的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

参考文献

[]教育部《关于加强依法治校工作的若干意见》003年7月7日

[]靳诺主编德治法治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m]光明日报出版社北京:004年9月

[3]周长春主编,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005年月

陈华洲、廖扬眉大学生维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启示[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006年第期

吴秀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法律问题初探[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学校法治教育制度篇3

【摘要】为推进依法治校,强化教职员工的法治意识,依法行使法律赋予学校的教育职能,在法律许可的范畴内选择合适的教育方式方法,依法维护学校集体和教职员工的权利。由于过去一段时间内,教育系统主观认识不到位,造成普法工作虚化,社会环境对学校依法办学的支持力度不够。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用诸如举案说法等务实的宣传方式,教给教职员工种种挑战陋习和维护自身权利的应对之道,有针对性摆脱相关因素的制约,是加速推进依法治校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依法治校问题对策

一、当前高校依法治校存在的问题

随着法治化时代的到来,学校大力推进“依法治校”已箭在弦上。然而,现实存在的一些问题,的确阻碍着依法治校的迅速推进,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转变,依法治校的推进逐渐凸显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规章制度建设维度不足

从教育法制权责划分来看,国家在明确高校在高校内外管理方面的职责、权限,保障高校的办学自,平衡校方和学生的利益方面需要加强;从建章立制规范来看,高校自行建立的法律规范或与国家法律法规有冲突。

2.高教法制体系亟待完备

高校现有法律法规无论从横向覆盖面还是纵向系统性来说,均显发沉。从横向来看,对学校后勤公司的监管制度,校园规范,教育督导等实用性法规较缺失;从纵向而言,与教育基本法律配套实施的细则尚需形成,如对教师工资等未作出明确规定。

3.高校师生法治意识淡薄

高校管理者在“师道尊严”的传统思维和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的支配下,忽略了师生的平等关系和教师的服务意识;而学生盲目的遵从也致其维权意识、权益诉求的的缺失。

4.墨守旧习,不守法规

“不打不成器”等传统教育理念,在不少教师心中依然根深蒂固,时不时地用简单粗暴的“体罚”代替心灵的“沟通”,归根到底是因为他们死抱“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固有的陈旧理念,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不肯依法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基本“人权”。

5.监督机制运行缺乏力度

高等教育执法监督是司法监督的重要体现,高校监督机制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国家教育行政机关的监督不到位,学生、家长和全社会的监督作用还没有很好地发挥等方面。因而在监督的主体、内容、程序等方面需做进一步规定。

二、高校依法治校构建对策分析

“四个全面”是以作出的重大战略布局,其中“全面依法治国”已经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十八届四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依法治校,是依法治国理念在教育领域的法治实践与创新。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依法治国方略的确立,运用监督执纪,以严明的纪律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依法治校,使学校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轨道,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科学发展观,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依法治校的工作,并取得了初步成效。工作实践中使我认识到要实现依法治校,必须抓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综合治理,延伸教育渠道

治安综合治理和安全保卫工作做到有章可依、有规可循,做到校内教育与校外辅导的有机相结合,为学校及学校周边的综合治理工作步入规范化的轨道奠定了基础,使学校法制教育得到了延伸,重视制度建设,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程,不断提高教育工作法治化管理水平,依法治校工作成绩喜人,这一切都与学校重视依法治校的工作是分不开,不断完善制度,加大依法治校的力度,竭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

2.成立领导结构,加强团队建设

依法治校是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它需要长效的管理机制。成立领导小组,构建管理网络,由校长担任组长,按分管内容抓具体的工作,形成组长亲自抓,成员分工负责的管理网络,分工负责,责任到人,同时注重培养团队的学习习惯与协作精神,提高团队的战斗力。

3.加强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学生法制观念淡薄,法制教育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特别注重对这些特殊群体的教育工作,每届新生入学时,要集中精力,对学生进行学校规章制度的学习,使学生不但明确了各种法律法规。既加强了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又强化了法制教育工作,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学生思想工作。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学校还利用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讲座,拓宽学生的视野,强化师生的法制观念,使校园内形成了浓郁的法制教育氛围,使学生受到了系统的法律知识教育。

4.依法建章立制,完善监督体系

按照工作计划,学校定期召开教职工代表会议,听取学校工作报告,研究讨论学校发展规划执行情况,使学校依法治校工作不断加强并取得社区的支持。学校提出了依法治校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决策机制和监督保障工作制度,对学校的管理工作给予肯定。

5.抓好普法工作,规范学校管理

根据“普法”的要求,制定了工作规划,成立了依法治校领导机构,由党支部书记任组长。从组织机构、具体目标任务、实施措施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要求党政工少等部门在依法治校方面通力合作,积极参与。并根据职能和责任制定工作目标,将法制教育纳入目标责任制实施范围和教学计划之中,和学校其他工作形成了既有齐抓共管,又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把普法学习纳入教职工继续教育和年度考核范围。通过学习、研讨、交流等形式,提高了教职工依法治校的认识和依法执教的水平。

综上所述,依法治校就是学校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管理学校事务。推进依法治校,是学校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要求,提高学校治理法治化、科学化水平的客观需要;是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在要求;是适应教育发展新形势,提高管理水平与效益,维护各方合法权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是我国迈入21世纪发展教育的必然抉择。

参考文献:

学校法治教育制度篇4

论文关键词法制教育高职院校依法治校

一、依法治校的意义及其有效途径

近年来,随着教育法制建设的逐步完善,依法治校工作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但是从总体上看,各高校还存在法治观念和依法管理的意识还比较薄弱,依法治校的制度和措施还不健全等问题。

高校依法治校的本质是通过法律来调整高校的各种社会关系,做到用法律来对高校的各项工作进行管理。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开展法制教育是依法治校的有效途径。推进依法治校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依法保障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建立健全高校的规章制度,积极加强法制教育,提高教师及管理人员的依法治校意识是依法治校的有效途径。

健全的规章制度是依法治校的重要依据,是依法治校的前提和基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除了应有健全的法律制度、完善的法律体系外,更应有全体公民法治意识的普遍提高。而大学生是国家的建设者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全民法制观念的增强,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大学生自身法律素质的示范和引导作用的发挥。因此,积极开展法制教育,提高依法治校意识则是依法治校的有效途径。高校要真正实现依法治校,就必须从学生抓起,加强学生对法律的忠诚信仰,这种忠诚的信仰会促成依法治校精神的形成,从而加速建设法治校园的历史进程。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提高整个社会法律意识水平,实现依法治国方略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的需要。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学生人格,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形成符合法治精神的育人环境,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二、高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及存在问题

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切实把大学生培养好,是我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也是实现亿万家庭最大愿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然而近年来,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不断地变化,部分学生由于受到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而违法违纪,且犯罪率呈上升趋势,这从侧面反映出当前高校法制教育的薄弱。因此,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是依法治校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开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进行教育,根本的问题是教育人。”大学生是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法律素质关系着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高校开展法制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自觉维护法律尊严。因此,开展法制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近几年,有关在校大学生犯罪的报道并不少见,如北京大学生刘海洋将硫酸泼向北京动物园内的狗熊,到云南大学生马加爵因与同学发生纠纷,用极端残忍的手段陆续杀害4名同学等等。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这些大学生频频犯法,也说明了我们不能忽视法制教育,且法制教育产生的效果,对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素质、精神状态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而重要的影响。

(二)目前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法制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不少高校只是把法律基础课列入教学计划,但是法制教育内容却很少,而且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而且当前的高校素质教育也没有突破传统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只在认识上承认“法律意识”或“法制观念”的存在,而在实践中忽视对学生的法律素质培养。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还不够重视,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没有将其看作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与修养的重要举措。

2.是法制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一。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教育。目前,在高校法制教育中,法制教育的主题往往偏重于防止违法犯罪,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的培养。在法制教育过程中,重遵纪守法规范多,提要求多,讲义务多,而对学生的权利教育则相对偏少,致使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缺乏法律情感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多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填鸭式”,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有的高校甚至把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唯一形式,法律基础知识的内容仅限于几部法律,缺少有针对性的以案说法的内容。

三、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对完善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学院的法制教育工作坚持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学生为本,从学生实际需要与未来职业发展出发,结合当今时代特征与高职学生特点,积极拓宽法制教育途径,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将法制教育常规化和制度化,使学生不仅增长了法律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促进了校园的文明与和谐,实现了用法制教育规范人的目标。

为了保证法制教育的持续性和连贯性,学院将法制教育分为若干模块,列入学生工作全年计划、新生入学教育方案及第二课堂素质教育活动中,如校纪校规学习与测评、艾滋病防范教育、禁毒教育、安全教育、消防演练、法律知识讲座等,实现了法制教育的常规化建设。

(一)改革教学模式,法制教育课程教学活动化

学院思想政治教学团队在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中,强调高职教育能力本位的教育特色,贯彻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突出课程活动“实训”教学方式。授课教师让学生通过自行组织辩论演讲、分组自编小品和话剧等方式,使学生在一次次行动项目中得到亲身体验,在学中练,在练中学。课堂教学模式从单纯的法学理论讲授变为既讲理论知识又重视行为的活动训练。这种教学模式驱动学生课前按要求认真准备,学生在课堂中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学生得以潜移默化地自我建构良好法律意识和道德素养。

(二)丰富第二课堂法制教育活动,凸显法制教育的实践性

学院职业素质教育实训基地是以第二课堂形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实训基地六大训练中心结合校园行为文化建设和职业素养要求,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法制教育,让学生在活动中践行规范,凸显法制教育的实践性。

1.专题讲座。素质大讲堂专门开设了“法制教育”这一栏目,讲堂先后邀请了柳州市柳北区人民法院法官钟莉、广西思齐律师事务所专职律师黄呈志作系列讲座,他们均结合各自多年的司法实践、诉讼实践等,主要谈《劳动法》、《合同法》、《民法》、《婚姻家庭法》、《反不当竞争法》等学生近期可能用到的法律知识,强调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对学生成才成长及今后工作生活的重要性,用伦理道德和法律规则两把尺子默默地规范着学生。

2.现场咨询会。就业与创业实训中心针对毕业生及在校生普遍关心的劳动保障制度、社会医疗保险、就业陷阱、创业贷款等问题,邀请了柳州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市医保中心、市工商局、市税务局、柳州商业银行等单位部门负责人,组织了题为“给你一双飞翔的翅膀”的法律与职业咨询会,现场派发了合同法、就业促进法、劳动保障政策、医疗保险及赔付标准等宣传手册,使同学们直观了解就业方面的法律知识和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政策。

3.巡演晚会。学院以6月26日世界禁毒日和12月1日世界艾滋病日为契机,分别邀请柳州市禁毒委员会办公室的黎剑平警官和柳州市疾病控制中心“携手关艾”同伴教育宣讲团,举办“珍爱生命拒绝毒品”禁毒知识巡讲和“红丝带禁毒防艾同伴行”宣传巡演活动。宣讲人结合生动形象并富有音乐剧色彩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宣讲过程穿插互动游戏、小品、现场演示、有奖竞答等各种娱乐活动,使现场气氛活跃而热烈,同学们深刻了解了相关知识,并成为红丝带精神的倡导者。

4.现场参观体验。社会综合素质训练中心先后组织学生到柳州市禁毒教育基地和市戒毒所参观,使同学们亲眼看到各种毒品的同时,认识到毒品对社会家庭的严重危害性,提高了同学们对社会违法犯罪现象的认识,增强了个人的防范意识。

(三)创新法制教育形式,搭建网络法制教育平台

据统计,目前在校大学生平均上网率达到92%,加强网络法制教育是新时期的重要任务。学院充分发挥网络传播速度快、效率高、不受地域限制等优势,搭建网络法制教育平台。辅导员通过在本班建立QQ群及利用各系党建专题网抛出若干社会上的法律热点问题、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实践,引导学生从法制的角度、道德的角度、心理学的角度等公开进行讨论,及时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动态,将法制教育与党团积极分子的培养相结合,发挥了网络法制教育、网络德育、网络党建三位一体的功能。

(四)完善校园法制教育制度,实现法制教育常规化

学校法治教育制度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以培养具有法治素养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坚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并重,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为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平安校园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二、目标与主要任务

(一)目标围绕学校工作大局,结合我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通过开展深入扎实的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员工的法律意识、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全校师生员工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管理、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保证我校各项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二)主要任务

1、深入学习宣传宪法和国家基本法律制度。全校教职工及学生要根据“五五”普法规划的要求,以学习宣传宪法、国家基本法律制度为核心,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学习宣传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努力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宪法意识、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提高学校各级领导干部的社会主义法制理论水平和依法决策、依法管理的能力,使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成为自觉行为。

2、深入学习宣传教育法律法规。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要求,进一步学习宣传以《教育法》为主的教育专业法,学习宣传有关保障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和学校办学行为等内容的法律知识。学习宣传维护学校、教师合法权益,促进学校民主管理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校园安全、保障师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全校师生知法懂法、依法办事的法律意识和能力。

3、坚持法制教育与教育教学工作相结合,使法制教育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把法制教育作为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科学、系统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要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把环境保护、安全教育、国防教育、人口教育等有关法律知识融入到学生法制教育活动当中。要不断丰富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与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活动,增强法制教育的引导性、互动性和趣味性,加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法制教育。

4、坚持法制教育与品德教育并重,把依法治教和以德治教紧密结合起来。既要加强法制教育,注重法治实践,发挥好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又要加强品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发挥好道德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引导功能。要建立健全法制教育与品德教育、依法治教与道德实践并重的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彻到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之中。品德教育要融入法治的理念,并把法律素质纳入品德教育的内容加以考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中,不仅要让学生懂得“八荣八耻”是基本的道德要求,而且也是法律的规范,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遵纪守法的行为和习惯。

5、坚持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积极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完善依法、科学、民主决策机制,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完善学校依法治理的制度和机制,健全符合法治精神和法律规定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形成符合法治理念的校园秩序和文化氛围,使学校成为大学生参与法治实践、培养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场所。积极创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善于运用法律、行政等多种途径和手段,解决师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三、工作要求

学校各部门要认真做好本部门法制宣传教育的组织领导和落实工作,把维护广大师生的权利、履行相应义务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全校师生员工的法律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促进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全面提高依法治教水平。

(一)加强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着力培育法制精神。大学生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我们要在总结“四五”普法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进学校”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要突出宪法教育,培育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素质,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精神。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使学生了解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知识和学生管理制度;要认真组织学习《刑法》、《治安处罚法》等法律法规,减少和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与自我预防能力。

(二)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全面落实法制教育的教材、课程、师资和经费的“四落实”。将法律课程与品德教育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列入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要建立学生法律素质的评价标准,作为考核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与德育评价一起部署、一起落实。要加强对法制课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大学生的权利义务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使其成为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合格人才。

(三)加强学校领导干部和教师的法制宣传教育,着力提高育人水平。学校各级领导和党员干部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要建立、完善党委理论中心组学法制度、领导干部法制讲座制度、重大决策前的法律咨询审核制度、法律知识年度考试考核制度等,把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的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年度考核和任用考察时的重要内容,牢固树立依法治校观念,提高依法管理学校事务的能力。坚持育人为本的思想,保证国家教育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学校正确的办学方向,实现教育的公平。要建立依法决策、民主参与、自主办学的工作机制,建立完善权益救济渠道,依法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要贯彻落实有关校园安全的法律规定,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积极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秩序,保护师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要进一步推进教师的法制宣传教育。要教育教师认真学法、守法,为学生作出表率。要将法制教育列入教师培训、考核的重要内容,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等专业法律法规及与教师工作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不断提高教师的道德水准和法律素质,使教师依法执教,以德育人。

(四)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要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积极开辟第二课堂,推进学法用法实践活动。通过课外教育、社会实践,以及举办法制专题讲座、开展普法竞赛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广播、校报、学报、网络等多种媒体,以及校园网、校园宣传栏,巩固和加强普法宣传阵地。继续坚持好聘请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制度,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法制辅导员)在学校法制教育、预防犯罪、校园环境综合治理等方面的作用。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建立法制教育活动室,学校网站要设立法制教育专栏。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法制宣传教育,不断丰富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和手段,提高法制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四、工作步骤和安排

本规划从*年开始实施,到*年结束。

*年为宣传发动阶段。各部门要根据学校“五五”普法的总体要求,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各学生系部要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在师生中进行宣传发动,使之充分认识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规划制定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制定落实学校“五五”普法实施方案。

*年——*年为组织实施阶段。各部门要根据学校五年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年度普法工作计划,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指导得力、督促到位,确保“五五”普法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学校将定期对各部门、各系部的普法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查缺补漏,不断改进。

*年为普法检查、验收、总结阶段。学校普法领导小组在定期对各部门督查改进的基础上,组织专门人员对本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检查验收和总结表彰。

五、组织领导与保障措施

(一)健全领导体制。学校将进一步加强对“五五”普法工作的领导,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五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全校的普法工作,建立和完善领导小组定期会议、年度工作汇报、工作督察等制度,各学生系部要成立相应的普法工作领导小组,完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责任制,层层抓落实,做到有部署、有计划、有措施、有检查,真正把“五五”普法工作落到实处。

(二)加强法制工作队伍建设。学校将配备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岗位,充分发挥法制工作人员在法制宣传教育工作中的主导作用,采取有力措施,切实落实各项计划、要求和任务。足额安排专项经费,保证普法工作正常展开。

学校法治教育制度篇6

以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以“三个面向”为指针,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认真贯彻《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规定》,广泛开展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创新式教育研究和以法津法规为中心的法制教育,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坚持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以争创平安校园为契机,加快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二目标任务

(一)依法建章立制,大力推进学校民主制度的建设

依法治校就是对学校各项工作实现依法管理,用法律法规来规范广大师生员工的言行,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其关键是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在学校形成有法必依、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违章必究的约束机制,使学校逐渐步入法治轨道。

(二)以法律法规为依据,积极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三讲教育,弘扬“团结、求真、奋进、创新”的师风精神,开展师风师德大检查,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使命感,加强教师爱护学生的责任意识,使教师都能以师德作为衡量自己工作的尺度,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三)强化法制观念,依法规范学校的各项工作

坚持“领导带头,普遍参与、自学为主、适当集中”的原则,与教育教学实际、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通过普法讲座、教育法律法规考核等形式,多渠道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工作。使广大教师在普法学习过程中,增强法制观念,逐步形成自觉学法、讲法、用法、守法的习惯,同时也使学校在德育工作实效性上取得新的突破,扩大学校各个领域的办学成果。

三工作任务

(一)加强领导,强化组织管理,为依法治校提供坚强保障

学校成立了校法制领导小组,形成由年级组、教研组、少先队组成的法制教育组织管理网络。学校选派具有一定法律知识的老师担任法制教育辅导员,聘请法制教育校外辅导员。同时,结合学校管理,制订了“依法治校规划”,将《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等十几项法律法规列为教育内容,在具体教育实践中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二)加强法制教育,为依法治校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1、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积极抓好青少年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一方面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开展内容丰富的法制教育活动。同时,开设安全教育课,利用晨会、班队活动、升旗仪式及开学典礼等形式进行法纪教育,制订学生德育考核制度和日常行为规范,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自觉守法的意识。另一方面,寓法纪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努力创造法制教育的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定期邀请专家及政法部门领导举办法制教育讲座,并利用橱窗、板报、广播、演讲、讲故事等形式广泛进行法制宣传,培养学生学习法津知识的兴趣和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同时,通过召开家长会,定期走访学生家庭,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学生在校内外的表现,开展针对性的配合教育。这些生动活泼的教育形式加深学生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为他们提供法制教育的实践机会。在控制学生犯罪和促进后进生转化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完整规范的制度。

2、制订“兴隆中心小学校内申诉办法”,同时少先队成立了“红领巾监督岗”,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规范教师的教育行为。学校坚持依法治理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行为,坚持把校园违纪违规事件与评优评先挂钩,凡涉及到评优评先或教职工评职晋级,均增加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方面的考核条款,对教职工的个人行为予以必要的约束。

(三)强化内部管理,把依法治校落到实处

依法治校是一项综合性、全方位、多层次人系统工程,是实现办学目标,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跨世纪人才的保证。

1、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课程计划。各年级所有学科只使用一种经省教厅审批的教材,均取消教辅资料和练习册。各科学生的作业都能够按要求严格控制。没有利用节假日、暑寒假为学生补课,全学期没有发生乱收费情况。

2、为素质教育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学校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多渠道开辟素质教育。根据上级要求和各地经验。学期初,制定对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的各类标准和要求,供教师讨论并试行,并明确期末对学生各学科成绩的评定均取消百分制,实行等级制,从而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营造宽松和谐的素质教育环境。

3、加强师德建设。实施素质教育,建设教育强校,关键在于教师。加强教职工队伍的建设,是我校开拓奋进过程中的重要任务。要以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针,努力学习邓小平理论,积极配合党政继续搞好“三育人”活动,坚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教育,尤其要把青年教师队伍的政治思想教育认真抓好;要在青年教师中开展“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纪律”教育,造就一批思想过硬、业务技能过硬,忠于党的教育事业的优秀青年教师队伍。要更新教育观念,引导教职工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

学校认真抓好课堂教学,在落实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教学环节的基础上,加大力气狠抓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真正做到减负增效。

(四)坚持依法治校,全面维护教职工的合法权益

依法建章立制,进行民主治校。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在学校的具体化,是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遵守的规范和准则。根据小学生特点,我校从党支部管理制度、学校行政管理制度、德育管理制度、教师工作制度、体卫工作制度和后勤工作制度等方面制定了系列具体制度,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师生员工有规可守,变随意为规范,提高了办学效益。

学校法治教育制度篇7

0引言

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为认真贯彻依法治国的精神,实行依法治校,把教学管理纳入法治轨道,是对教育的深化改革,也对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的基地,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不仅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还对我国的法制实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建设法制国家这也是一个必然要求。

1依法治校的目标和要求

依法治校的含义在于运用法律手段,依照法律治理学校。目的在于树立起一种理念,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建立更合法,更完善的章程制度,能保证办学宗旨、教学活动也能符合基本的法制要求;最终形成政府、学校、教师、学生、社会都能依法履行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建立一个良好的局面。对学校依法治理水平的提高,需要做到四点:①提高学校规章制度的建设;②规范管理权力;③推动基层民主建设;④健全权力保障和救济机制。

另外,落实师生主体地位,提高服务和自律意识,而且要落实和保障师生的参与权、知情和表达权、监督权,对积极建设民主权校园、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有积极作用。

加强制度建设,教育教学的完善和学籍管理各项制度的完善;人性化、严格化、公开化,最基本最重要的是合乎法律的学校校规;根据实际情况修改和完善校规;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对学校校务、规章制度提取合理意见并实时监督,保障教师和学生的各项利益。这也是依法治校的几点特征。

2依法治校的重要意义

2.1依照法律治理学校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随着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和各级教育的发展,教育的管理也越来越复杂,出现的许多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关系的理顺都要依靠教育规章制度和法律,行为方面才能规范,管理方面才能加强。可以说,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制度章程治理学校,是学校发展与改革的需要。

2.2依照法律治理学校能促进我给教育事业的发展

怎样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充分的发挥,是在我们的国家社会发展走向新的一个历史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依照法律治理学校的实施也会对我们国家教育事业的进步与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2.3依照法律治理学校能从根本上促进我们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世界各个国家的学校教育都是国民教育的主要途径,学校教育的质量又直接受学校管理的法制化与科学化进程的影响,国民整体的素质和一个国家综合的国力也会受到影响。战争过后的日本,大力发展教育,教育投入增加的同时,也制定出完整的“学校教育法”,通过依法治理对学校管理进行规范、学校教育大力发展,通过学校教这个主渠道使国民的文化和科技素质得以提高,从而对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日本的综合国力的提升起到了重大作用,充分地说明依照法律治理学校的重要性。

3高职院校实施依法治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目前,法律基础知识课程普遍在高职院校开设,对高职院校学生法律素质培养有一定的作用,但调查研究实际情况后,得知并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这些方面。

3.1教育培养法律素质不太重视

很多高职院校,对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程很少,并且一并教授思政和法律课程,每周的课时加起来也少之又少。于是课时少,教师教课赶,学生学不到精髓,提不起兴趣学习,考试应付。教师好好教,学生好好学的这个目的不仅没有达到,反而事倍功半,事得其所。

3.2学生法律意识不强

因为没有好好学习基础课程,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基本的法律法规、法律条文,更不能运用到实践当中,在思想上无法约束自己的行为,自身的合法权益也就更别说依法去维护了。依照法律行为看,目前为止高职院校的学生违法犯罪事件逐年上升,常常发生打架斗殴事件,还有不断增加的高职院的学生被侵权的案件,而且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在一定程度上这些现象还有上升的趋势。

3.3高职院校现在实行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并不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育部门的一些规定中提出,普高和高职院校的课程不能完全相同。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是高职院校首要做到的,毕业之后能否适应企业岗位,快速找到工作,是重中之重。普通高校注重的是理论,以学科式教学为主。这是高职院校和普通高校的一些教学方面的区别,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法律课程授课的教师在教学时,基本是按照课本,没有结合实际来教授,对学生实际工作技能的应用能力,法律法规实际运用的能力,没有帮助和提高。

4学校实施依法治校的工作要点与措施

4.1加强师生员工的法律法规学习

几年来,我国教育法制建设进程加快,陆续出台了一些政策,如《职业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作为教师和学生都应该认真学习并予以实践,对法律法规的认真学习,并且充分认识到法律的三个特征:强制性、社会性和权威性。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也一定要依据法律、法规的指导运行,正确行使和履行权利与义务,学校以及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要积极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学校管理活动也一并纳入法制轨道之中。

4.2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创建工作目标

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从学校教育实际出发,坚持法制教育与法制实践相结合,大力开展教育法制化建设,积极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进程,为全校教育事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积极开展依照法律治理学校的活动,使学校的教师、行政人员、学生的依法办事的能力和法制观念进一步提高,提高学校依照法律治理学校的水平,提高学校民主管理与监督的水平,将教育管理一并纳入法治轨道,全面提高学校依法治教的水平。为此,学校应创建切实有效的工作目标:①健全管理制度。依照法律法规制定学校章程,经过教育行政部门的审定并且依照章程实行办学活动。依照法律法规制定学校的各项的管理制度,内容公平公开,合法合理,并严格执行。②健全管理机制。依照法律法规建立一个教职员工工会和教职员工代表大会并发挥其积极的作用。推行校务公开,校内监督机制的完备。建立学校与企业、社区、家长三方的联系制度,定期听取企业、社区、家长三方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法治教育制度篇8

关键词依法治校;师德;教育

一、引言

随着我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实施和科教兴国策略的确立,师德建设与依法治教政策成为了国家管理教育的基本方针,而依法治校也已经成为了保证教育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在新时期进行学校管理的主要途径。当前,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崭新的阶段,而教师直接承担着促进学生教育和发展的重任,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管理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校教育在现代化教育中的作用。因此,每一位教师有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将教学管理法制化和规范化。新时期,高校尤其重视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这两个方针都是在国家依法治国的战略引导下具体落实在教育领域的体现,高校在贯彻和落实国家的各种方针政策的同时,应该狠抓教学的质量,将学校的管理体制制度化。而如何将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并且有效地促进师德建设,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

二、依法治校与师德建设的关系

(一)依法治校与师德建设之间是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

法律与道德是不可分离的两个概念,都是用来规范和约束人们行为规范的准则,因此,法律与道德紧密相连。教师的师德建设与教育法规都是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与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它们担负着规范学校中各种人际关系的重任。一是教师的师德建设与教育法规与国家和党的方针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党的方针政策明确提出教育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而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体现了这一思想。二是教师的师德建设与教育法规都可以有效提高教师的思想水平与道德素质。不论是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还是教育法规,都是为了让教师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品质,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做贡献,做一切有利于教育的活动,而不能做有损教育事业的行为。比如,可以通过肯定和鼓励的方式告诉教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从而将内化教师思想道德的自我修养。总而言之,依法治校的教育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之间是互为补充、相辅相成的:法律是道德的保障,道德是法律的精神支柱。

(二)依法治校与师德建设之间是相互促进和相得益彰的

第一,师德建设要求教师必须加强自我法律修养,落实学校的依法治校策略,切实提高和加强师德建设。我国自古以来讲究礼仪,在历史上形成了很多优良的师德传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敦敦教诲、尊师重教等。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逐步确立的社会背景下,由于物质生活的巨大改变,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多有利的条件,这对教师的师德建设产生了促进作用。与此同时,因为经济的变化,也在一定程度上给教师的师德建设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使得一些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下降,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在道德和品质方面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表现在:一是对教育工作缺乏全面和深入的认识,缺乏吃苦耐劳和担负责任的精神,对教育工作的复杂性认识不足;二是对教学效果、教学科研等不重视,教学缺乏创新和特色;三是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德育工作贯彻与教学之中,对学生的态度冷漠、缺乏耐心,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四是有些青年教师上课穿着打扮不符合教师的职业形象,不重视自己的公众形象;五是有些青年教师对教师职业的收入不满,因此对教书育人感到力不从心,在教学过程中充满到厌烦和得过且过的情绪。第二,依法治校可以有效推动和促进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任何时候,教育行业的发展都要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和教师的业务水平,都不能随意降低和放松对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在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依法治校的校园环境为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依法治校其实就是按照法律的要求对广大教师与教育工作者进行法律法规的管理和约束,保证学习各项事务和各种活动能够有秩序、依法有序进行,它是通过强制性和权威性来规范和约束教师的行为:一是依法治校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责任心。依法治校是从法律的角度赋予了教师工作的责任与使命,这种责任感可以促进教师的事业心,并且从法律的角度坚持正确的职业道德方向。二是依法治校有利于建设良好的校风,帮助教师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依法治校可以让教师正确处理与同事、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树立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的形象。三是依法治校有利于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素质。现实中有很多教师不尊重学生,用讽刺和挖苦的语言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因此,加强依法治校可以将法律的方式用来约束和规范教师的言行。第三,师德建设是保证依法治校的根本。加强学校的师德建设可以促进教师协调各种人际关系,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加强师德建设还可以促进教师提高自己的修养,积极推动依法治校的进程。教师以身作则的辐射效应,可以带动校园良好氛围的形成,不仅如此,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水平还可以对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与稳定发展起到示范与影响作用;加强师德建设,能够激发教师承担法律责任的意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一旦被教师理解和掌握,就可以内化为教师的行为与信念,成为教师的精神力量,使教师在职业行为中自觉地履行法律的责任与义务。

三、依法治校与弘扬师德的主要策略

(一)转变观念,树立依法治校的思想意识

作为我国的治国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中重要的一方面,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要途径之一。相应地,学校的治理也应该积极贯彻党的十六大会议精神,将办学和学校管理纳入到法治的范畴中去,从而进一步推动教育改革的深化推行,为有效地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提供坚实的基础保障。在依法治校的实践中,学校管理者及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转变自身观念,将科学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引入到学校管理以及教学活动中去,并严格按照教育相关的法律规范,重视对学生人格和合法权益的尊重,不断提高学校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素质,创建符合法治精神的学校环境。

(二)完善制度,为依法治校提供制度保障

在依法治校的实践过程中,要以《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为代表的教育相关法律法规为参照,在将这些基本的法律法规落到实处的基础之上,还要对学校自身的情况进行深入分析,结合现实情况形成学校内部的相关规章制度,将学校的教学部门、管理部门、学生事务部门以及后勤保障部门等部门之间的互相协作固化下来,提高学校内部的运行效率,解决在以往学校管理中的不顺畅,通过建立和健全学校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让学校的各部门的职权得以明晰、学校的日常运转变得更加高效和畅通。

(三)优化教师考核机制,促进依法治校的实施

在以往的教师考核机制中,学生对教师的评分往往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因此会导致教师在开展依法治校相关工作的时候,经常会有后顾之忧,因而导致教师对依法治校的相关制度规范的实行并不是很严格,甚至对某些明显违反依法治校相关制度规范的活动也熟视无睹,久而久之,导致依法治校成为了一纸空谈。因此,必须优化教师的考核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质量以及制度实行状况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估,通过公开课、教学质量专家组等方式,对教师的教学活动有一个真实的了解。同时,对教师的治学效果进行准确的评估,建立严格的教学检查制度,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和环节进行研究、整改,有效地提高依法治校的质量保障措施。此外,教师还应该在学生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加强对学生法律法纪、校风学风的教育工作,将规范学生的行为纳入到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去,让学生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获得法制方面的精神熏陶。

(四)加强培训,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素质

教育工作者作为学生法治教育的实施主体,其自身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学校法治建设质量的优劣。因此,在依法治校的实践过程中,要加强对教育工作者的培训,有效地提高骨干教师以及专业教师的法律素质,提高法治教育活动的实效性。学校可以经常性地举办面向全校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水平和技能竞赛,对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教育工作者进行表彰和奖励,促进教育工作者参与到依法治校中的热情和积极性。同时,为教育工作者之间沟通和交流先进经验创造良好的条件,鼓励教育工作者到实践部门进行轮值锻炼,便于其将依法治校的理论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教育工作者的法律素质。

(五)教师需要树立坚定的信念,做好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社会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不仅要爱岗敬业、教书育人,还要表里如一、诚实守信,用高尚的道德情操与行为感染学生。法律作为强制性的管理模式,与德治不同,因此,学校一方面要对管理从无序到有序、权威到民主进行转变,同时也要求教师要正确看待教育活动的权利与义务,做到教书育人、依法施教。

(六)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保障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

依法治校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基本制度,但是仅仅依靠制度是不够的,因为制度是死的,而很多情况需要对制度灵活处理,这就需要将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相结合,道德和法律本来就是相辅相成的。师德建设是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的保障,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力军,教师的道德和素质直接影响着办学的水平与质量,因此,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就是要在依法治校的同时加强教师队伍的职业道德教育。依法治校在实施过程中不仅要用现代化的法律来约束和加强管理,还要教师队伍遵守法律和校纪校规。同时,教师以德为本、身正为范就是依法治校的前提。教师质量的高低与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影响力,教师为人师表,必先行为规范。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其一言一行都具有师范性,教师的品行修养、言行举止和道德情操乃至工作态度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是教育无法替代的。以德治校要求教师要将德育工作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时时抓,改变以往只教书不育人的教学理念,这是教师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教师的主要使命在于用智慧点燃智慧。所以,依法治校与师德建设必须两手抓,坚持严格治校、严格治教,规范教育管理行为和教师的从教行为,有效发挥课教学的作用,加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说服力。只有依法治校和师德建设配合发展,才能相得益彰。依法治校是师德建设的基础,而师德建设必须遵守依法治校的准则,师德建设是依法治校的保障,只有弘扬师德建设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校与从严治校。依法治校与师德建设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保障,当代教师应该认识到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刘伟钊.并举依法治校与以德治校,促进高校和谐校园建设.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2012(5).

[2]阮蓁蓁、孟祥臣.大学生参与高校治理的传统及现代思考.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15).

[3]吴运来.学生参与高校治理权的正当性及类型化研究.现代教育科学.2012(3).

学校法治教育制度篇9

《依法治教规划》出台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未来五年,我省将在依法治教方面做哪些工作?如何做好《依法治教规划》的实施工作?本文通过对《甘肃省依法治教实施规划(2016-2020年)》的梳理,与各位读者一起了解甘肃将在依法治教进程中有哪些新举措。

为什么要制定出台《甘肃省依法治教实施规划(2016-2020年)》?

深入开展法治教育,制定出台《依法治教规划》,落实依治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任务,是实施“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制定出台《依法治教规划》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l展规划纲要提出的工作任务的要求。《依法治教规划》是贯彻落实国家《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15―2020年)》和教育部《依法治教实施纲要(2016―2020年)》的重要举措。制定出台《依法治教规划》是全面落实第七个五年法治宣传教育规划的重要任务。

未来五年,我省将在依法治教方面做些什么?

1.每一所学校都要依法制定学校章程。各级各类学校到2020年,实现一校一章程全覆盖,全面实现学校依据章程自主办学。

2.积极推行并规范法律顾问制度,保证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至少有1名法律顾问。县级教育部门2017年前建立法律专家咨询委员会或聘请法律顾问。

3.教育行政人员实现全员培训、考核。2017年起,把法律知识和依法行政能力作为任职、晋升的重要依据,切实增强教育系统党员领导干部的纪律意识和规矩意识。到2020年,完成全员培训,实现领导干部全员考核。

4.构建完善的教育法律及制度体系。加强地方性教育法规建设,建立教育规章、重要规范性文件制定规划制度,优先在招生考试、师生权益维护、学校管理规范等领域,制定或修订综合性规章。

及时清理我省教育规章、规范性文件。2017年底前,各级教育部门要按照“谁发文、谁清理”的原则完成对现行规章、规范性文件的清理工作,清理结果向社会公布。

5.全面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活动。制定依法治校评价指标体系,将依法治校作为评价办学水平的重要内容,从2017年起,由点到面逐步开展依法治校示范校创建,到2020年,学校要全面达到依法治校的基本要求,形成一批高标准的依法治校示范校。

6.每所中小学至少有1教师能够承担法治教育教学。落实法治教育教师专业素质专项培训计划,实施中小学法治教育名师培育工程,建立一批师资培训基地。到2020年,每所中小学至少有1名教师接受100学时以上的系统法律知识培训,能够承担法治教育教学任务,协助解决学校相关法律问题。

7.法治教育要开课并纳入考试。在中小学(含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法治知识课程,在初中毕业升学考试中增加法治知识考核内容。编写地方法治教育教材,利用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社会实践、班队会等课时,加强法治教育。到2020年,建立科学、系统的学校法治教育课程、教材、师资体系。

8.每个地级市至少建立一个实践基地。积极推动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到2020年,每个地级市至少建立1个实践基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推动中小学生以多种方式参加法治教育社会实践。

9.深化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着力解决教育领域执法不力问题,保证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得到严格实施,推动教育管理的重心和方式向基层和法治化转变。探索建立联合执法机制,积极会同财政、公安、工商、民政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

10.探索建立有效的督导和第三方评价机制。进一步依法健全教育督导制度,深化教育督导评价改革,完善督政、督学和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形成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督导队伍;建立省、市、县教育督导委员会及办公室,实行教育督导部门归口管理。健全问责机制,提高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实效性。

完善教育领域的第三方评估机制,主动开展教师资格、学位、学业水平、教育质量、课程等领域的专业评价制度。加强对社会化教育活动规律特点的研究,健全市场监管标准、体制,发挥好市场机制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形成多元参与的教育治理格局。

如何做好《依法治教规划》的实施工作?

1.加强对依法治教的组织领导。各级教育部门要将推进依法治教摆在工作全局的重要位置,制订年度工作要点和实施规划,明确任务、落实责任、切实推进。

2.要积极推动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建立依法治教领导小组或者协调机制,将依法治教纳入地方法治政府建设的整体框架,落实有关部门在依法治教中的法定职责,形成综合推进机制。

3.要把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情况纳入绩效考核和教育现代化评估等综合评价体系。切实把法治思维和法治能力强、意识突出干部选拔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的领导岗位上来。

4.在部门预算中列支教育法治专项经费,为推进依法治教提供必要的经费与条件保障。

5.健全教育法治工作队伍。各级教育部门要通过职能调整、机构重组,明确和加强法治工作机构职能,充实法治机构人员力量。加强法治工作机构建设,市、县级教育部门根据实际,整合相关职能,设立负责法治工作的综合性机构或专门性机构。

学校法治教育制度篇10

【关键词】法制教育;渗透;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在“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这样的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成为必然,这就需要秉承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和方法,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法制教育的渗透,实现法制教育的应有之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内在联系

道德与法律作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两种必不可少的手段,具有教育目的的内在统一性。法律就是最低限度的道德,道德为法律提供心理基础和评价标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德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它与法制教育作为道德与法律在教育活动上的生动实践,具有内在的联系。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前提。思想政治教育是传播意识形态的一种手段,所要解决的是社会主体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法治观念是社会主体思想意识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法治观念的直接指向是社会主体的外在行为规范,而思想政治教育为法治教育提供内在价值取向。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是法治教育的前提,人们只有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上,有了内在的价值取向,才能对国家的治国方略产生政治认同,对社会主义法律观念产生认同,才能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法治教育,自觉养成社会主义法律意识、遵守社会主义法律等法律素养。

另一方面,法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内容。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是道德的底线,是社会主体的直接外在指向,它告诉社会主体自身的行为在什么情况下会触碰道德的底线,为社会主体道德觉悟的形成与提升保驾护航。通过对受教育者的法制教育,可以促进受教育者社会主义法治观念在其价值观念中发育成熟,提高受教育者自身对道德底线的认知水平,使主体的道德觉悟能够由盲目变为自觉,由自在变为自为,由偶然变为必然。所以,法制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高校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渗透的原则

(一)教学目的明确原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的法制教育的渗透应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高校主体要自觉在依法治国、平安校园等法治理念的引导下,有意识地将法制教育列入学校整体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应时刻遵循依法治国的理念,在学校整体法制教育的宏观环境和教学目的的安排设计下,在具体的教学教学实施中要善于挖掘法制教育素材和内容,进行积极有效的法制教育渗透。

(二)渗透内容有机结合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中渗透法制教育必须将二者相应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既要避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上成法制课,又要把教学内容中蕴涵的法制教育因素,根据学科、教材的特点与要求,恰当地把握尺寸,潜移默化地进行渗透。

(三)渗透方式自然原则。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去进行,法制教育的内容应是教材中所应有的,绝不是外加或牵强附会的,应切实地找准“渗透点”,把握适当的“渗透时机”和“渗透度”,让法制教育渗透真正“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三、高校思想政治课法制教育渗透的方法

(一)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法制教育内容。教师要遵循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规律,根据其特点,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法治因素,确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与法制教育的最佳结合点作为渗透点。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法制教育内容涉及最多的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与《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思想概论》。其中,思想修养部分可以结合案例渗透《宪法》、《刑法》、《民法》、《民族区域自治法》、《特别行政区法》、《反国家分裂法》等;道德部分可以结合具体案例渗透《公务员法》、《劳动法》、《教师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环境保护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游行示威法》、《婚姻法》、《继承法》等;基本国情、经济、精神文明等相关内容很多都已写入《宪法》,尤其是依法治国部分,可以作为主要的渗透内容。在此基础上,将法制观念、理念与思维等贯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

(二)有机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内容。在充分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内容后,需要充分考虑道德与法律的统一,即不能生搬硬套、顾此失彼,为了渗透法制教育内容,而忽视或淡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德治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要将道德与法律的统一性观念时刻贯穿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的全过程,而不是变成“两张皮”;需要考虑授课主体情况与渗透程度的统一,即充分注重授课主体的认知规律、专业特点、接受程度,有针对性地整合渗透内容,以适应不同授课主体的各自情况;需要考虑教学手段与渗透方式的统一,即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最终以既符合渗透原则,又能被授课主体欣然接受的渗透方式达到法制教育的教学目的。在此基础上,有机整合适应不同授课主体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内容的范围、授课方式、渗透程度,最终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内容的有效渗透。

(三)注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法制教育的环境渗透。法制教育与德育一样,应把重心放在观念和习惯的养成上,帮助学生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用法行为习惯,这就需要注重法制教育的环境渗透。一是要与校园的管理与服务活动联系起来,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形成法制教育的良好氛围。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教育渗透内容融入校园文化,可以积极举办学生普遍感兴趣的、实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文化活动,使法制教育内容入眼入脑,帮助学生养成认真学法,真正懂法、自觉守法、善于用法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法治意识,达到思想政治教育课法制教育渗透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