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十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十篇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1:5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篇1

关键词:网络环境;思想政治教育;预测

1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1.1教育形式的新颖性与虚实性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其新颖性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更加综合,几乎可以实现全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表现更加活泼,包括有文字资料、动画图片、影音图像等;采集信息更加便捷,通过网络可以更好地进行信息调查、分析、研究,更好地传播信息,教育主客体之间的交流更加直接和便捷。同时,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所依赖的网络技术是虚拟的数字技术,由它所构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虚拟的数字环境,由它所营造的各种各样的网上教育空间都是虚拟的数字空间,置身于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面对的一切内容和场景都是由虚拟的数字技术创造的。但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却又是实实在在的:①教育内容真实;②教育的主客体都是客观实在的人;③教育针对的思想具体、教育目的明确;④虚拟的教育环境来源于现实且受制于现实。

1.2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隐育性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针对性。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生动,就在于它能够在一个虚拟的空间内展现几乎所有的内容。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根据现实,通过设计不同的思想教育专题和专区,对各种问题专门进行具体解答和解释。同时,教育内容具有隐育性。我们知道,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划分为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两种类型,“网络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的新载体”。这种隐性教育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引起教育对象的感情共鸣,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并且不会引起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

1.3教育方法的综合性与互动性

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有综合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有信息获取与分析方法、实施方法、调节评估方法、研究方法等。”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性表现在网络功能运用的综合性上:利用网络调查等方法采集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利用网络技术对信息进行归纳分析,利用网站或网页的点击率分析评估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同时,大学生网络虚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又具有互动性。网络本身是一个互动

的平台,相应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在网络上就成为互相促进、互换角色的一对矛盾。

2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预测的必要性

2.1为制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计划提供依据

计划是为了达到预期目的,对未来所做出的安排和部署。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计划要经得起现实情况和未来情况的考验,就必须首先通过思想预测,对未来的思想状况进行陈述。

2.2更好地研究社会的快速发展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课题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形势下的新情况层出不穷,这就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要想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持续的有效性,就必须紧跟社会发展的步伐,强化超前性,强化思想预测,在不同层次、不同对象、不同内容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有预见性地进行教育,认真地研究由外部的社会发展给高校内部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课题。

2.3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对滞后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在人们的思想问题的防范、矫正和反思三个环节上开展教育活动,并且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又只注重矫正和反思两个环节,而在不同程度上忽视了防范环节,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短期行为。这主要就是由于在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没有预警防范系统和引导沟通系统,往往是出现问题和矛盾激化后再去解决,因而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只发挥了事后的惩治和疏导作用。因此,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加强思想预测。

2.4警惕“西化思想”有可能引起的具有消极影响的社会思潮

当前,我们在经济、政治、学术等领域都与西方进行了广泛交流,这些交流活动对我国许多事业的发展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也使得许多西方的社会思潮涌入我国国门。但大学生中,往往存在着一些对西方社会思潮不加分析、不加评论的引进,这些不良倾向的思想,造成了西化思潮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泛滥,严重冲击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结果使一些大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上出现了种种混乱。

在这种形势下,只有认真地跟踪和研究西方各种政治、经济、哲学和文艺思潮的发展和演变,把握这些思潮的本质以及可能给人们带来的影响,并有针对性地对这些流行的思潮进行科学的分析、评价、批判,才可以将其消极作用降低到最低点。

3在实际工作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3.1努力提高高校思政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增强职业敏感性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职业敏感应做到:①思想政治上的敏感:即在大是大非面前要立场坚定、态度鲜明,有较强的是非辨别能力。②理论政策上的高水平:能准确、生动、及时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能很好地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思想认识上的问题和疑虑。③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使命感,热心于本职工作,并时时注意研究探索新的工作方法。

3.2深入实际,分析热点

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有深入到一线的实际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项具体活动中,才能丰富占有思想的材料依据,及时、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生已经出现和可能出现的思想动态,杜绝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大学生的情绪对社会存在具有反映速度快、灵敏度高的特点,往往能及时反映他们对现实生活中各种社会现象的感受、认识和态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把社会热点作为观察和透视大学生情绪的镜子,并通过对社会热点的了解和分析展开思政预测,从而做到预测工作的有的放矢。

3.3遵循时效规律,做到教育工作适度超前

思想问题同其它任何事物一样,其产生发展过程是矛盾不断展开的过程,对于矛盾的解决来说客观上有一个最佳时期,所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做到适当超前,找准最佳时机进行教育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要善于把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现代调查技术和系统科学应用其中,分析、预测思想行为的性质强弱、发展深度和广度、影响的大小、扩展趋势等数量关系,更精确地把握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规定性,并遵循时机效益规律,及时到位地发现与解决问题,从而建立现代化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谢其梅.增强实践意识,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7,(12):34-35.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篇2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4-0090-02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化进程的普及,网络时代已经进入到人类社会,作为高校的大学生率先通过传媒获取科技知识和传递信息。但是,网络的优势中也潜伏着危机,虚拟世界对于心智发展高峰期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虽然互联网以其特有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成为学生接触世界、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网络现已成为他们获得大量的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方式也与从前的“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网络中提供的“虚拟社会”正逐渐变成学生的一个新的生活环境。但是,互联网络的实时交互、空间广阔、信息共享与终端用户的独立自由、分散多点、流量巨大、管理复杂,使网络本身对不良信息缺少“天然屏障”。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网络文化是一种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文化形态,是一种新型的人类生活方式,由网络经济这一全新经济生活方式所引起的、以网络构成和信息交流的全球普遍化和实践操作的高度技术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文化。”作为一种新的人类文化,网络文化与现实社会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一般来讲,网络文化主要由网络技术文化、网络规则文化以及网络观念文化组成,其核心是网络观念文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建立在internet(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是一种崭新而又特殊的文化现象,处于一种“虚拟环境”状态,有自己的特点,其主要特征如下:

(一)全球性与开放性

网络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人们置身于更加广泛的联系和接触中,网络体现了最自主、灵活、开放的信息交流方式,任何一个人在网上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做任何自己希望做的事,去自由地访问各种网络信息资源,去和世界各地联网的人交流。因为具有开放性,所以任何一件事,只要在网络上公布,立刻就可以传遍全球,世界各地的人都可以看到,这件事就会成为全球人所关注。

(二)创新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创新文化。这是由以信息数字化为核心的网络生存方式决定的。网络永远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中,我们也要随着它的更新而去熟悉他,网络使人们处于一种不断的学习状态中。网络为文化创新的实现铺垫了可实现的途径,不仅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赋予网络鲜活的生命。在网络中,人们通过网络实现信息共享和思想交流,使大量信息不断碰撞与交流,成为民族文化创新的不竭动力之一。网络以他独特的方式,充分展现了人们的创造力与创新能力,正如当下学者的观点:创造和创新,将会成为网络时代人的真正幸福所在,必将会开创出一片全新的大地。

(三)交互性

网络文化是一种典型的交互性文化。网络不再是静态的网络,而是具有相互作用的,它可以实现一对多、多对多、一对一的互动关系。“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开放的、双向的信息流通方式,使得网络公民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提供者,传者与受者之间可以直接交流信息,实现人际互动。”这种相互沟通,是主体间的交流,是基于平等基础上的“对话”,大家参与的机会是平等的,无论何人,只要具备基本的上网条件,就可以将自己富有个性色彩的文化传播到全世界,成为网络文化的一部分。

(四)虚拟性

网络文化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虚拟性。人们可以以任一名宇、任一性别登陆某一虚拟社区,成为其中的成员;通过想象,借助文字与其他成员开展各种活动。除非双方有过面对面的交谈,否则,两者都不知道对方到底是人还是一条会说话的狗。“尽管人们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可以像现实生活中一样,开展各种活动,例如上学、上班,进行体育锻炼,或与他人聊天等,但是,这一切都是虚拟的,是借助于现代网络通信技术而实现的,这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还是有着很大的差别。”利络文化的这种虚拟性为人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文化空间。

在因特网上,与现实环境不同的是每个人都可以匿名存在。匿名信息,削弱了者的责任感,使得虚假的和不负责任的信息上网的可能性显著增大。匿名聊天如同一场“假面舞会”,参加者谁也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网络技术使匿名表达、超时空交流更为方便,将现实社会中人们深藏于心底而一般很少显之于外的信仰充分展现出来,使网络社区的信仰十分复杂。”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特点

网络一方面改变了大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模式,另一方面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价值方向和道德观念。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接受新鲜信息速度快,但自制能力并不强,因此,网络对他们来说是一把“双刃剑”。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

l.丰富信息来源

过去大学生的信息和知识来源主要是课堂、图书馆和传统的报刊、电视、广播等媒介,由于条件限制,难以享受到全球的知识成果。但是互联网几乎是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海洋”,在这个平台上,大学生的所见所闻更为广博,而且吸收新知识的速度极快。

2.扩大交流视野

因为受本身身份和地域等因素影响,过去的大学生身在“象牙塔”,交际范围比较狭窄,社会角色没有充分体现。网络交往突破了他们的交际局限,他们可以利用网络工具自主、开放地交流,更为紧密地联系熟悉的同学、朋友,甚至频繁接触不同阶层、不同地区、不同语言的陌生人。他们的交流视野在互联网中得到了放大,开阔了眼界,增加了“阅历”。

3.提高竞争意识

当今大学生通过网络求职己成为一种重要的求职渠道,大学生只要将自己的简历、所具有的能力素质和求职愿望等信息输入电脑,就有可能获得参加职位竞争的机会。这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非个人因素对大学生求职的影响,体现了公平竞争的原则。

4.强化主体观念

大学生是一个自主观念很强的群体,对权威往往采取淡化的态度,乐于接受自主、开放、平等的文化。有了互联网这样开放性和平等性很强的媒介,他们开始在网上自由发表见解、表达思想,自我的主体观念在这种氛围中可以得到进一步强化。

5.缓解心理压力

网络宣泄法是一种将内心的压力在网络上排泄出去,以促使身心免受打击和破坏的方法,通过网络宣泄内心的郁闷、愤怒和悲痛,可以减轻或消除心理压力,避免引起精神崩溃,恢复心理平衡。

(二)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络不良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由于网络空间不受限制,监督机制也极不完善,大学生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网络上的灰色信息、黄色内容、一些腐朽的生活态度、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大量输入,给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造成很大的紊乱。有调查表明,超过23%的大学生曾经访问过黄色网站。如果不对辨别能力和生活阅历都比较欠缺的大学生加以疏导,他们难免会在不良信息和观念的传播中迷失方向。

2.网络游戏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的冲击

现在的大学生己经成为网络游戏的主体消费群,有的学生经常通宵达旦地沉溺于游戏中,造成学习上“红灯高挂”;有的学生因为网络游戏而身负沉重的经济压力,甚至做出一些违法犯罪的事情。

3.网络的发展使大学生现实交往观念日益淡漠

有些大学生终日与网络为伴,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现实中与社会其他人交往、接触的机会,导致人际情感的疏远,人际关系紧张。由于网络交往有虚拟的一面,容易造成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不信任,失去诚实待人的心理基础,他们的心理一旦受到打击,就容易造成行为变异、心理孤僻等问题,对学习、生活产生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爱玲.试论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双重影响[J].世纪桥,2008(12).

[2]李爱玲.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原则[J].传承,2008(18).

[3]秦念歌,王天红.网络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8(17).

[4]张红薇.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负面影响及构建策略[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3).

[5]盖元臣.网络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则;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在高职教育中历来占据着重要地位,开展和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高职院校占领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新形态、开发和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新资源的重要举措。文章在深刻理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涵义和特征的基础上,对高职院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和主要途径展开探讨。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与特征

1.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

国内最先、最早提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是2002年2月刘梅[1]提出的,她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即“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网民(或受众)在全面客观地接触信息的基础上,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这一定义是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角度下的,并没有反映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韦吉锋在《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立体考察》中,从“网络与人的本质关系、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本质关系”出发,指出“在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2]

可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是互联网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姻,一方面呈现为在网络空间以网络为载体对网民(或受众)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既扣紧人的本质又抓住网络本质,既针对网络影响又发挥网络影响,从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目标。它既有网上的互动,也有网上网下的联动,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和网络方式。

2.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3]

(1)开放性、共享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打破“问题-解答-结论”的封闭式过程,构建“问题-探究-解答-结论”的开放式过程,以启发、讨论、探究、质疑、收集信息、自主学习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安排各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环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表现为: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教育方法和手段的开放性、教育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开放性、教育时空的开放性以及思维训练的开放性。这种全方位的开放性的必然结果就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共享化,任何个人都可以在住所、办公室等一切网络联通的地方,通过网络跨时空、跨区域地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而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共享化。

(2)交互性、平等化。它指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所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思想政治信息、知识和情感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之间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客体内部围绕着信息和知识生产、传递、交换、流通、竞争和冲突等环节而产生出来的一种相互参与、相互操作。这种网络交互式传播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主动与被动的固定关系和单向灌输的面对面交流方式,促进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平等化,使教育更具有亲和力,有利于促进情感交流的真实性与直接性。

(3)自主性、个体化。自主性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特征。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与被教育者都是网络的主体,受教育者可以在网络上平等地发表自己的思想看法,与教育者或其他受教育者互相沟通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在其本质上是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个体自觉接受外部教育影响和不断追求自我道德完善的过程。自主性也即意味着个体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尊重受教者的需要和兴趣,强调从受教者的现实个性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以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

(4)虚拟性、隐蔽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虚拟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空间、主体以及相互作用方式的虚拟性。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空间的虚拟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得以依附的活动空间是一种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的电子空间。即在电脑网络空间这一虚拟世界中进行思想政治的虚拟教育,这种虚拟教育既不是虚假的更不是虚无的,而是虚拟实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虚拟性是指主体的存在方式在网络中虚拟了,表现为人格虚拟、身份虚拟、活动虚拟和角色虚拟。相互作用方式的虚拟性是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涵盖到的各种知识、信息等在网络上的数字化流动。这种虚拟性,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身份、行为方式、行为目标等得以隐蔽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隐蔽性通常能使其比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高职院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与途径

1.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

(1)科学性原则。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学生思想品德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即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层次性和递进性,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展其主体能力,不仅注重道德知识的传递,更要着力于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培育和养成。

(2)开放性原则。要求充分利用网络虚拟世界,将课堂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网上与网下、教师与学生紧密联结和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的教育与自我教育、自主教育成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

(3)民主性原则。要求坚持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权利与尊严,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促使学生自觉进行自我修养和自我完善,搭建一个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网络平台。

(4)个性化原则。要求开展的网络思想教育必须真正理解学生的合理需求和个体差异,认可和帮助学生实现各自的合理需要,不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使每个学生各尽其能,得到相对于学生自己而言最好的发展。

2.高职院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原则

(1)职业性原则。它是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首要原则,是由高职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高职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职业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围绕职业性展开。职业性原则要求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教育与培养、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指导等。

(2)能力性原则。这是由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决定的。高职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强调的是能力培养。因此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出能力为本,强调在“行”不在“知”。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和根本宗旨是一致的,只是与普通院校的差别在于:普通院校一般强调“要知要行、由知而行”,高职院校更多强调“可少知须多行,可行而后知”。能力性原则要求特别注重三种关键能力的培养,这三种能力为辨别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能力、抵御不良侵蚀的人格完善能力和恪守法定准则的行为责任能力。

(3)地方性原则。所谓地方性原则是指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体现院校自身特色、体现院校所在地区特色,必须与当地的人文地理、文化传统等相契合。这是由当前我国的高职院校立足于服务地方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功能所决定的。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大部分都要在当地就业、生活,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本地化教育,即使是本地生源,对其进行更为全面、深刻的本地化教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3.高职院校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途径

(1)开设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网站。开设思想政治课程教育网站,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网上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第一种形式是在网上创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料库,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的资料,为团队组织活动提供素材,为教师的教育与教学提供第一手资料。在资料库中,学生、教师不但可以查找和阅读电子读物,还可以随时对资料进行调用、增删或更新。第二种形式是开发超文本结构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这种电子教材可充分利用现代电子技术,融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视觉、听觉均产生立体感觉,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并能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来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第三种方式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图书馆、科技馆等虚拟社区,向大学生们介绍健康向上的书刊、影视作品,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贯穿于轻松自然的网络浏览甚至文娱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网络信息,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2)设立校园BBS网站。利用BBS网站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把握好舆论引导。在大学校园中,BBS站是学生舆论最集中的场所。小到评价个人言行、食堂卫生、图书馆光线、学分制、课程设置,大到申奥成功、加入wto,都可能成为舆论中的热点问题。做好舆论引导首先要塑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在良好的氛围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道德评判意识,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对错的价值判断能力。BBS模式极高的学生参与率和广泛深入的影响力,使其成为舆论引导的主阵地同时,也可以称为网上主题论坛的基本平台。成功的主题论坛能够促进信息共享、知识交流,有助于培养和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提高学生遵守网络行为规范的法律意识与道德意识。

一个良好的BBS网站必须有一批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部分学生骨干,他们构成网络信息员队伍,其主要职责是:定期整理BBS上的讨论热点及主要观点,捕捉和反馈重要信息,掌握网上动态,以适当方式制作和积极信息,反驳或平衡消极信息。此外,还应当邀请和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发表明确、切实、中肯的讲话、文章,鼓励广大学生参与提问、讨论,变以前单纯的“灌输式”教育为寓教于乐、寓教于文的“渗透式”教育。

(3)组织在线交流。网络在线交流突破了现实中面对面、一对一、同地同步交流的限制,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交流:教师或学生可以自己选择在公共聊天室中与多人聊天、自建聊天室和约定对象讨论或设置私聊频道二人对谈。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大胆、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而且与教师的接触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沟通。在这样的沟通、交流过程中,能动性、交互性极强,有利于个性的发展,也容易达成共识、产生共鸣。通过在线深层沟通,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各种学业疑难、特有心理困惑、乃至人生发展等各种个性化的微观或宏观问题。

参考文献:

[1]刘梅.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篇4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正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网络这种新媒介的一系列特点,使得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显得“疲于应付”。文章阐述了网络的特点与先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创新性方法。

网络早已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上网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网络使得信息获得更加迅捷,使得地球变为一个“村庄”。但网络上也掺杂了不少垃圾和有害信息,特别是在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一些敌对分子将网络作为传播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领域,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对网络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给予积极的正面引导,保证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确立,防止不良信息的渗透与污染。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主体的隐匿性与教育对象的不确定性。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体现为一种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但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信息的获取、信息的反馈等都需要借助网络,传统的“教育者一受教育者”的互动模式变为“教育者一网络—受教育者”的互动模式。由于这种模式的转变,导致了教育主体对于教育对象的隐匿性,教育对象对于教育主体的相对不确定性。这个特点决定了部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失效,比如教育者不能通过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感召受教育者。

(二)“灌输”式教育方法的减弱与“平等对话”式教育方法凸显。网络空间人们生活交往的精神化使意识形态建设的强制性越来越没有了用武之地,认同的力量在网络空间日益凸显。网络环境强化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地位的平等性。网民既是信息的者,又是信息的接收者。在网络空间,学生以自己关注的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而教育者则是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进来,通过平等的对话发表自己的观点,给予正面引导,引发受教育者自身的思考,使其从内心深处认同教育者的观点,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三)难度加大与机遇凸显。网络的普及对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网络是一个庞大的信息源,各种思想、观点在这里交汇,意识形态领域的冲突在这里最为显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得不同各种错误思想斗争,这就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但是,由于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范围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也会增强,这就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一定要重视网络这块阵地,结合网络的特点,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主动性与针对性。虽然很多学校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仅仅是停留在提供思想理论资料以及一些新闻报道上,内容单薄、信息量小,而且内容更新不及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很多学生点击思政网只是为了找些与考研有关的资料。另外,很多学校对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采取回避态度,这样即使学生在校内网络上看不到也会在其他地方看到,消息传播的环节越多越有可能失真,与其让学生在外面接受“来路不明”的信息,不如主动出击,对一些热点问题及时进行报道,就学生对热点事件的想法及时分析,及时化解疑惑与偏见。

(二)网络监管方法不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赖于网络环境的优化,故实践中对网络上的有害信息进行“删”、“堵”的做法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大学生求知欲比较强,他们对各种新的事物、思想、观点都有强烈的好奇心,在校园网上看不到的东西他们会去网吧看,所以对网络上的一些不正确思想、观点仅仅采取“删”、“堵”的方法来加以控制,效果可能并不是十分理想。笔者认为,对网络上的有害思想应当区别对待,对于反动、色情的东西一定要坚决取缔,而对于一般的错误认识,可以作为典型予以探讨、引导。

(三)内容不完善。缺少法制教育。对广大学生进行普法宣传,加强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但有些高校的思政网站关于道德教育做得不错,但缺少了法制教育。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法制教育是最基本的道德教育,对法制教育的漠视,最终会削弱道德教育的实效。因此,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增加法制教育内容。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构建

(一)广泛运用“渗透性”教育方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教育模式从“教育者一受教育者”变为了“教育者一网络一受教育者”,受教育者的压力减少了,他们完全可以将教育者的说教置之不理,而只是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这样一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网络中的开展就完全建立在了网民的自主选择上,这将严重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地运用“渗透性”教育方法,即把思想政治教育的意图与目的隐匿起来,将教育信息渗透到网民所喜闻乐见的信息中去,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熏陶,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如可以在校园网上上传一些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电影供学生下载,使学生在轻松、娱乐的氛围中受到爱国主义的熏陶感染。

(二)高度重视“对话性”教育方法。如前所述,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式教育方法在减弱,而“平等对话”式教育方法则日益凸显。因此,在校园网上开展各种各样的虚拟社区,每个社区有自己专门的探讨话题,教师以平等讨论者的身份与学生一起就某一话题展开讨论,这样学生会没有压力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育者则能够更加全面、真实地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教育者的观点就更容易进入受教育者的心里,为受教育者所接受。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篇5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大学生;途径;方法

目前,互联网已对高校大学生的政治倾向、价值取向、行为规范、思维模式、道德观念等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如何利用互联网有效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深入探讨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分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以互联网为载体、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相比,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势:

1.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程度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局限在高校,课堂教学和传统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占主导地位。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拆掉了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围墙,可以使学校、家庭、社会、媒体相联通,共同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现学校、家庭、社会、媒体四个方面的有机结合,大大促进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化。

2.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空间和覆盖面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授课、谈心、宣传教育等为主,时空限制大,教育覆盖面窄。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极大地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能使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同时接受教育,大大扩大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和受众面。比如,通过BBS、e.mail、新闻网站、超级链接等传播手段,大学生随时随地都能了解和接收教育信息资源;而且,可以跨越文化界限,在全球范围吸取世界先进思想观念和人类优秀文化成果。

3.激活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静态内容较多,具有平面性的特点,往往较为狭窄、陈旧,更新较慢,教育形式也较呆板和单一。而网络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具有极其丰富的、动态的和立体化的教育资源。它几乎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图书、录影录像、户外宣传等众多媒体的所有优点,具有集文字、声音、图像、色彩等为一体的生动表现手法。同时,利用网络的_全球性、开效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广泛开展形式多元、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具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无法比拟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最近,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商学院等高校的调查表明,上网已成为当前高校大学生校园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目前有3年以上上网经历的占34%,l一2年上网经历的占44.67%,1年以内上网经历的占21.3%。

4.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平等性、针对性和时效性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或教育工作者往往处于“权威地位”,受教育者始终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而且对受教育者是强制性地单向输入。而网络的隐蔽性和交互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平等、自由的平台,形成了一种民主、平等的新型教育关系,体现了人本思想和学生的自主意识,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网上,大学生可以对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毫不遮掩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流露自己的真实思想。通过网络,教育工作者可以真实、全面、及时地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分析问题,寻找对策,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二、当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

1.西方网络文化的渗透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凭借在网络技术方面的优势,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各国全方位、全时空、全天候地推销他们的文化理念和价值标准,大力推行网络政治霸权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据调查,网络中85%以上的信息是由美国提供的,我国网络信息供给量相当小。而目前,我国网民正在迅速增长。据第l3次CnniC调查显示,截止2003年12月30日,我国上网人数已达7950万人,大专学历以上上网人数比例高达84.13%,网络主体仍是青年学生。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发展期,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不强,人生阅历较浅,极易受外界社会思潮的冲击,特别是西方道德观念和价值标准的影响。

2.网络文化垃圾的影响

当前,网络内容日益呈现出复杂性和多元化,而且能控率低,网络失范现象严重,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在网上畅通无阻,严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政治倾向、理想信念和生活行为方式。特别是黄毒污染日益严重,泛滥成灾。据专家调查,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约有47%与色情内容有关。在被调查的大学生中有43.9%的人承认访问过色情网站,34.6%的人对游览色情网站表示无所谓,有的甚至刻意寻找色情暴力信息。含有道德败坏、精神空虚、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信息大量涌入,使意志薄弱者的价值观念发生蜕变和扭曲,有的甚至走向堕落和犯罪。此外,一些境内外的敌对势力和邪教组织也利用互联网在网上对大学生有错误引导作用的信息。

3.网络综合症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危害

目前,湘南学院有近1.2万学生。调查表明,有42.8%的学生利用周末上网,有21.6%的学生利用假期上网,有31.5%的学生表示只要有时间就上网。而不少控制能力弱的学生甚至常常“通宵上网”,迷恋网上游戏;同时,由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可以随意更换角色,随意欺骗他人或经常被欺骗,因而时常产生信任危机。长期这样,易患上“网络上瘾症”、“网络疏离症”等网络综合症,导致大学生的人格异常、行为错位、心理障碍等,极不利于大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没有占领主阵地,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不够

网络中传播马克思主义等先进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反映社会主义新风貌、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大学生高尚情操等方面的内容相当贫乏,而不健康的思想文化却在大学生中大面积传播,并呈蔓延之势。大学生上网的动机也很复杂。调查表明,84.67%的学生上网是为了聊天(聊天内容多为无主题的闲聊),6o.67%的学生上网是看电影,67.67%的学生上网听音乐,34%的学生上网主要是玩游戏,48.67%的学生上网是消磨时光,还有的是想访问不健康的网站或内容,利用网络进行学习的不到8%。

5.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的力度不大

目前,全国已有400余所高校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连接,并通过因特网连接世界,而且有些高校开设了不少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相当部分的高校利用现代网络技术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意识不强,网络设施滞后,上网速度很慢,也没有开设任何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站。同时,缺乏一支既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和网络文化特点,又掌握网络技术,能够在网络上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政工队伍。

三、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与方法

1.改善网络基础设施和技术条件,积极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运行机制

互联网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挑战。学校应高度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大投入,尽快健全网络基础设施,改善技术条件,促使校园网全面升级,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持,充分利用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同时,应成立由高校党委领导的,党委宣传部、团委、学生处、网络管理中心等负责人组成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划、组织、实施、协调等工作,确保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

2.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建设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化,要求尽快培养一支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掌握网络技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队伍。目前,高校要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网络技术教育,重点培训网站的使用、软件的制作、网络资源的筛选等,树立现代技术意识,使他们掌握网络技术,提高他们在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

3.建立特色鲜明、富有个性和吸引力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占领网络教育主阵地

学校应根据师生特点,把握时代脉搏,大力建立各种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网站。比如,在校园网上开设网上党校、团校、青年论坛等,开通新闻时事、热点时评、心理健康咨询、热线服务、就业服务、文艺看台、爱心行动、普法园地等网站。还可以充分利用电子公告系统(BBS)、新闻服务网站等,对校园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大讨论,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形成正面的声音,以正确的舆论引导青年学生。

4.坚持网络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积极开发和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资源

精心组织既熟悉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网络文化特点又掌握网络技术的老师或政工人员,把握正确的政治导向,深入调查研究,摸准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紧跟形势,制作思想性、趣味性和时效性强、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育网页或软件。比如,制作多媒体“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教学与德育软件,将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科学理论、党的方针政策、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国外优秀文化成果等输入网络,也可将报刊、广播、电视、图书、专家讲座、先进事迹报告会、形势政策教育、户外宣传信息等移置到网上。同时,把网络文化建设与网外校园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比如,把青年艺术节、科技文化节、学术讲座等丰富多彩、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制作成特色网页,广泛开展网页制作大赛、网络文学作品大赛等,大力扶持优秀的学生社团上网,积极组建网络学生社团,通过繁荣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

5.加强对大学生网络伦理、网络法制教育

网络世界,是一个新的道德领域。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尤其要深入持久地对大学生进行网络伦理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可以开设《网络伦理与道德》、《网络文化素质培养与网络人格塑造》、《网络行为规范》以及网络法律法规等课程,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法律意识、自律意识和安全意识,培养健全的网络人格和良好的网络道德,提高大学生的免疫力和判断力,自觉抵制网络文化垃圾的侵蚀,做到不抛垃圾、不搞侵权、不看黄毒、不作黑客,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员,并能自觉维护网络秩序。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因对策

[作者简介]李晓艳(1971-),女,重庆人,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学部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贵州贵阳550008)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3-0054-02

一、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

“网络”最早用于电学,后泛指互联网,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是一个人们可以交流、学习和工作的虚拟世界,是当代人们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①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社会这一大环境中实践的,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拓展和延伸,它是利用网络载体在网络虚拟环境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职院校教育者和社会网络工作者结合高职院校的特征和高职学生的特点,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用一定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政治观点,对高职院校学生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当代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网络教育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既要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又要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划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包括网络思想教育、网络道德教育、网络政治教育和网络法制教育等几方面。

二、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校园网络设施不健全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硬件设施不齐全,亟待完善。在我国尤其是西部许多高职院校,学校机房的电脑陈旧落后;而对于大学生来讲,手机网络环境又不尽如人意,绝大部分学生不会也不愿意利用手机来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无法在学生群体中普及,主要原因如下:

1.高职院校的财政、师资和生源导致高职院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不足。由于在财政、师资、生源方面与本科院校有很大的差距,高职院校没有充分认识到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巨大的困难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更加复杂的形势和繁重的任务。

2.学校对网络设施建设投入不足。一是高职院校财政紧张,对校园网建设经费投入有限。二是我国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在硬件设施、软件开发、阵地建设等方面刚刚起步,由于高职院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重视不足,使得有些高职院校特别是在西部省市的某些学校,尚未建立最基本的网络主干。三是高职学校没有无线网络或者无线网络覆盖面积小,学生不愿意使用手机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二)教育队伍中复合型人才不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教育相结合,这涉及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两个领域。网络领域包含了网络技术、网站建设、网页制作和网络安全维护等方面;而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包含了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专业知识、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和管理中,所需的人才既要精通网络相关技术,还要有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知识和良好的文化素质,但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不擅网络,很难掌控和监督学生的思想,其原因包括主观和客观两方面:

1.经费不足。高职院校财政较为紧张,难以维持教师培训,更不能满足教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经费的需求。

2.学校重视不足。现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是大势所趋,然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仍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究其原因,还是源于学校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不够重视,保持传统的填鸭式、讲座、谈话等枯燥乏味的方式进行教学。

3.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自身的原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缺乏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技术相结合的观念,墨守成规、缺乏创新、观念僵化。

(三)网站及平台建设滞后

在网站建设方面:一是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枯燥乏味,它的主要内容是政治理论知识,而对学生感兴趣的休闲娱乐内容涉及较少,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二是学校网站的新闻、时事和教育等信息更新滞后,信息收集渠道狭窄,学生只能求助外部网站获取信息;三是网站对信息敏锐度不够,没有及时指导学生分析讨论社会热点问题。在平台建设方面:第一,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管理问题频发,很多网上舆情不能及时得到反馈,不能及时疏导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学生困难,长此以往,学生将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失去信任。第二,最知名的交流平台的BBS为学生提供公共电子白板,学生可以畅所欲言但也有情绪宣泄,造成了负面影响。如下原因:

1.网站建设内容理想化。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切实际,过于理想化和形式化,不符合学生的需求。此外,在当代信息大爆炸的网络环境中,众多信息无孔不入,使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出现内容混杂、信息价值低、新闻敏感性不足。

2.校园网络平台建设不完善。一是校园网络平台过于开放,多元化的网络信息具有不可控性,在信息选择方面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困难。二是学校BBS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应的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不足,甚至没有专门的管理部门。三是高职院校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自我约束力较差,会在有意或无意识中浏览一些不良网站。

3.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缺乏复合型人才。网站不仅需要有先进硬件设备,还需要有复合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现在培养的思想政治教育或网络人才都是单一专业,复合型人才较少,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的人才缺口。

(四)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人们认为网络是“没有政府、没有警察、没有等级、没有贫贱、没有歧视的自由平等的世界”②。网络制度建设包括了法律法规建设、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和网络监督管理制度建设等。在缺乏完善的网络行为准则和法律规范的情况下,网络不文明现象与网络违法现象时有发生,其原因如下:首先,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方面,尚未建设起一个完善的规范法规条例。其次,很多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只注重技术的管理层面,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层面。最后,网络的自由性和隐蔽性使得一般的道德难以调控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行为。

三、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高职院校校园网设施建设

1.增加高职院校对校园网络硬件建设维护的资金投入。当前,多数高职院校网络硬件设施落后,学生不想也不能便利地使用校园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应增加校园网硬件设施建设和后期维护资金投入,将网络硬件设施建设提上日程。

2.扩大手机网络教育平台。手机具有携带方便、功能多样等特点。手机的教育功能需在网络环境下实现,而网络环境的实现离不开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手机网络设施建设一是提高手机本身的性能,二是加大无线网络的覆盖面积。

(二)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1.增加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数量。当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既要具备网络应用能力,又要具备思想政治教育能力。高职院校管理部门要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对教育效果成绩显著的教师予以表彰;加强对教育队伍的重视程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提供经费支持;鼓励广大教师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和研究。

2.提高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素质。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政治素质和网络技术水平。二是学校应大力培养既有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又有网络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通过办计算机培训班或者专业能力学习班等形式,进行网络知识培训和专业能力培训。

(三)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

首先制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建立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总体规划要明确指导思想、突出工作重点、提供有力的保障措施。其次在内容上可设置“思政园地”“党建之窗”“理论建设”等频道和栏目,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新闻动态类频道包括新闻、时事和教育信息等实时资讯,主要体现网站的教育性和导向性;教育特色类频道包括思政园地、组织建设、党建之窗、团建工作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的特色;校园文化类频道包括校园文化等体现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和内容;服务类频道包括创建平安校园、心理健康、在线留言等,更好地为实践育人工作搭建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平台。最后,加强网站工作者的敏锐度,及时关注社会热点,并结合思想政治内容进行分析。

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学生工作信息平台。包括学校活动安排、学生工作奖惩政策、学生工作活动、社会热门话题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尝试将网络学习平台分为思想政治知识板块和考核平台。最后,构建网络服务平台,心理咨询老师通过和学生平等交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四)加强高职院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

1.加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引导学生正确上网。一是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判断能力,即提高学生辨明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二是制订并完善网络道德规范准则,规范学生行为。三是分清网络与现实。很多学生在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便沉迷网络中寻找安慰,与现实社会脱离。

2.加强网络法律法规的建设,规范学生网上行为。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学生对网络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制度的学习,通过开展培训、召开讲座和课外活动的方式,把网络的法律法规知识融入学生的学习和活动中,增强学生的网络安全意识、责任意识、自律意识和法制意识。

3.加强网络监督和管理,净化高职院校网络环境。一方面,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络信息管理部门,通过对网上的信息收集、分析和筛选,加大信息更新力度,及时发现并辅导学生的心理动向。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的信息监控机制。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加强信息监控和审查,并将信息监控与管理措施有力地结合起来,利用网络技术手段和相应的管理措施来确保网站内容健康积极,净化校园网络。

[注释]

①陈万柏,万美容,李东升.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7.

②谢海光.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233.

[参考文献]

[1]安英红.净化网络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J].科协论坛,2009(3).

[2]邓燕,王永周.我国高校红色网站建设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J].出国与就业,2009(19).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篇7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对策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更是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必然要求。面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对其现状与存在问题作客观、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被引起重视,一般认为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或新世纪初开始的。近十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突飞猛进,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和实践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务不断发展,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目前,全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在以下两方面表现突出。

一是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丰硕。近年来,各地高校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设立了不少项目、课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问题,发表、出版的理论成果(论文、专著)众多。在“中国知网”上输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检索,结果仅2007年至2009年4月就有论文726篇。在理论上深层次地思考,高层次地引领并有效指导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

二是专题网站建设不断创新,效果增强。随着高校校园网的普及,很多高校建立了“红色网站”,方便、快捷地宣传先进文化、党的政策。有的高校利用此类网站开展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引导学生的思想。借助专题网站这个平台,一些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延伸到了网络,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有一些高校利用专题网站整合校内宣传媒体。把校报、广播、闭路电视、户外宣传等所有的传媒通过数字化处理后放到网络上,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然而,在整体推进,不断取得成果的同时,由于各地各校的情况不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高校简单地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为网络建设,认为建设一个主题网站、上传一些宣传资料就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管理不到位、效果不好。

二是教育形式单调问题。大多数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页面较为呆板,形式比较单调,和一些专业性的网站相比差距很大。在教育的形式上,有些高校简单地将政治理论知识上传到网上,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技术优势。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关心的感情、健康或一些较为敏感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很少设置或不设置互动栏目,在线交流少。

三是教育内容枯燥问题。很多高校的校园网在内容上大而空,说教味浓,不懂得如何在引导中进行有效的灌输,更多地强调政治理论知识的宣传,而涉及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兴趣爱好、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内容却很少。有的即便设有一些栏目,也存在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问题,而有思想深度、能够真正触及学生心灵的内容更少,不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研究者认为:网络的交互性、隐蔽性、超时空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互动的交流影响过程,并不只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与受教的接受灌输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指导思想,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各高校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时,没有很好地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网站,忽视了网络的“服务育人”功能。

其次。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入的系统研究。如前所述,近几年,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和专著,但真正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很少。即使已有部分这方面的单项研究成果,也没有进入应用领域。因此,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指导思想、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实施途径等,广大高校政工干部还处在探索之中,这就难免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盲目性,以致相当多的领域还保持传统的灌输方法,忽视网络文化规律。

再次,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规划。当前,众多高校在建设校园网时,对校园网的功能没有准确定位,使校园网不能有效地发挥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队伍、制度、机制、工作方法、投入等没有作全面的、系统的科学规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形成合力。

最后,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系统的建设。高校普遍缺少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即一批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的人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够。运用网络技术的意识不强,对开辟和占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紧迫感不强。还有一些工作者虽然有占领网络阵地的意识,但是网络素质和网络技能的欠缺影响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 正确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普及,人类开始进入一个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教学、科研、管理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个性心理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高校迫切需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建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式。要研究网络的特点和规律,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借助网络覆盖面广、信息传播快等特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目前世界上很多政党都在研究互联网规律,充分利用互联网迅捷、廉价等优势,在网上设立各种论坛,与网民交流意见,化解分歧,宣传主张,形成共识。我们也必须适应这种趋势,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2 建立高质量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为了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必须建立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网站,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体系。要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库的支持,通过开发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网上的信息流量,并定期更新、丰富信息资源,保持信息的生机与活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可以充分利用BBS、Qo、e-mail等途径进行交互沟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沟通互动功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台服务。

3 加强网上引导。确保正面舆论的主导地位j

观点多样,是网络舆论的一大特点。因此,网上舆论引导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形式、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重要途径。对高校来说,学校的BBS、贴吧等经常成为大学生发表观点和讨论问题的场所,成为对社会焦点问题发表意见的集中发散地,因此,它是网上舆论引导的重要途径。在这里,使用者可以自由地自己的意见,发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针对这样的特点。为了堵住管理上的漏洞,减少和消灭有害信息的传播。高校BBS必须实行“注册制”。通过严格的实名注册,加强信息人的责任意识,控制甚至取消境外敌对势力和社会上低级趣味的有毒有害信息的,提高讨论区的品位。提升站点的整体水平。

4 整合网上资源。打造服务育人品牌。

目前。一些高校甚至校内各院系的网站虽各有一定特色栏目,但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浪费了资源。在互联网这块重要的阵地上,没有互相呼应,不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整体效应和影响力。因此,改变高校网络资源不能共享的现状,加强高校及院系网站的联系与合作,整合各网站优势栏目,打造服务育人品牌网站,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是增强高校服务育人有效性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可以整合校内各院系、部门网站特色栏目,建立校内高品质的服务育人网站,开辟学生获取网络教育资源的便捷途径。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国内众多高校专题网站的优势栏目,建立全国性的服务育人网站,使学生有更多选择,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5 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无论是网络这个大环境,还是校园这个小环境,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多层次、高品位的网络文化,提供全面、及时、精彩的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提供便利。在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进行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和互动时,也实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达到了凝聚人、团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教育目的。

6 强化网上沟通,做好实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是社会思潮和现实而深感困惑的难点、热点问题,不会通过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的栏目,就立即消失。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和教师一起,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通过疏导予以化解。而网络,则为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提供了一个开放、平等的平台。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释疑解惑,澄清各种模糊认识。对网上各种错误的观点和议论以鲜明的态度给予应有的“批驳”,同时又进行有说服力的引导,在网上形成正确舆论的强势。另一方面,要快速处理学生通过网络所反映的各种生活问题。对不合理或一时做不到的予以说明、解释,合理的积极加以解决,并善于利用网络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从而达到化解、理J顷存在于学生中的矛盾与情绪,提高学生对学校的信赖程度。

7 做好网络心理咨询工作。

网络心理咨询比起其他咨询方式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非面对面和匿名性,使咨询者没有心理压力,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心理咨询更加亲切,不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开放性和信息承载量大的优势,将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和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表现特征及其自我诊断方法上网,可以为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开辟新途径。在网上构建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素质和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根据需要设计一些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普查,通过网络渠道可以从宏观上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通过网络心理辅导和网络心理咨询,纠正大学生的心理偏差,解决心理问题。

8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全面素质。

政治素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首先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核心。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品德、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的是网络化全球信息的挑战,面对大学生“网民”,更需要提高政治素质,着重提高“三性”:政治上的敏感性、政治上的预见性、政治上的坚定性。

信息素质是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所应具备的信息处理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由于互联网环境的开放性、信息的广泛性特点,网络信息庞杂繁多,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又有许多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因此,培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信息素质非常重要,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崇高的信息道德、掌握最新信息技术的能力等。

9 健全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保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的正常、持续与有效地运行,就必须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首先,要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分工机制。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应确保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领导,成立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领导小组,对所有组成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工,使之明确自己的工作具体职责和主要任务。其次,要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反馈机制。面对纷繁复杂的网上信息,必须强化网络安全观念,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监控、管理。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信息联系站点,定期收集与分析学生思想动态,提出对策措施,据此及时调整并完善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最后,要健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考评机制,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考评机制,从机构设置、人员经费、工作职责、规章制度、网络维护、效果评价与内容创新等方面定期进行工作考评。确保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丁振国,杨玲玲.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5):67-68’

[2]李玉玲.论构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合力机制[J]中国成人教育,2008.5:78-79.

[3]富超.论加强高校网络思想舆论阵地建设的重要性[J].理论导刊,2007,(12):98-99.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篇8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并着重就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从正确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高质量的教育网站、加强网上引导、整合网上资源、营造网络文化氛围、强化网上沟通、做好网络心理咨询、提高网络思政教育队伍的全面素质、健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更是贯彻和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必然要求。面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群体,如何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需要对其现状与存在问题作客观、全面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效的对策。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被引起重视.一般认为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或新世纪初开始的。近十年来,随着网络科技的突飞猛进,在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懈探索和实践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从无到有、从理论到实务不断发展,开辟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目前,全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在以下两方面表现突出。

一是理论研究不断深入,成果丰硕。近年来,各地高校在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设立了不少项目、课题,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人员、高校教师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探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问题.发表、出版的理论成果(论文、专著)众多。在“中国知网”上输入“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检索.结果仅2007年至2009~1s4月就有论文726篇。在理论上深层次地思考.高层次地引领并有效指导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

二是专题网站建设不断创新。效果增强。随着高校校园网的普及,很多高校建立了“红色网站”,方便、快捷地宣传先进文化、党的政策。有的高校利用此类网站开展学生党员的党建工作,引导学生的思想。借助专题网站这个平台.一些高校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延伸到了网络,提高了教学效果。还有一些高校利用专题网站整合校内宣传媒体,把校报、广播、闭路电视、户外宣传等所有的传媒通过数字化处理后放到网络上,拓宽学生的信息来源,增强思想教育的辐射力、吸引力、感染力。

然而,在整体推进,不断取得成果的同时,由于各地各校的情况不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方法与手段的创新,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部分高校简单地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定位为网络建设,认为建设一个主题网站、上传一些宣传资料就是做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导致部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组织管理不到位、效果不好。

二是教育形式单调问题。大多数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页面较为呆板,形式比较单调,和一些专业性的网站相比差距很大。在教育的形式上.有些高校简单地将政治理论知识上传到网上,没有充分发挥网络的技术优势。部分高校对于学生关心的感情、健康或一些较为敏感的社会热点问题,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很少设置或不设置互动栏目。在线交流少。

三是教育内容枯燥问题。很多高校的校园网在内容上大而空,说教味浓,不懂得如何在引导中进行有效的灌输,更多地强调政治理论知识的宣传,而涉及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兴趣爱好、休闲娱乐等方面的内容却很少。有的即便设有一些栏目。也存在内容陈旧、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的问题,而有思想深度、能够真正触及学生心灵的内容更少,不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首先,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正确的思想指导。研究者认为:网络的交互性、隐蔽性、超时空性的特点,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互动的交流影响过程,并不只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施教与受教的接受灌输过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育人为先”的指导思想,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目前,各高校在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时。没有很好地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建立网站,忽视了网络的“服务育人”功能。

其次,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深入的系统研究。如前所述,近几年,不少专家学者发表了许多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和专著,但真正专业化、系统化的研究很少,即使已有部分这方面的单项研究成果.也没有进入应用领域。因此,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指导思想、工作机制、工作方法、实施途径等.广大高校政工干部还处在探索之中,这就难免给高校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盲目性,以致相当多的领域还保持传统的灌输方法,忽视网络文化规律。

再次,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科学规划。当前,众多高校在建设校园网时,对校园网的功能没有准确定位,使校园网不能有效地发挥在大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在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对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队伍、制度、机制、工作方法、投入等没有作全面的、系统的科学规划,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没有形成合力。

最后.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缺乏系统的建设。高校普遍缺少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即一批既懂思想政治教育又懂网络技术的人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网络对思想政治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认识不够,运用网络技术的意识不强,对开辟和占领网上思想政治工作阵地的紧迫感不强。还有一些工作者虽然有占领网络阵地的意识,但是网络素质和网络技能的欠缺影响其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三、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对策

1.正确认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成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随着网络在世界范围内的迅速普及.人类开始进入一个互联网时代。高校校园网络的快速发展给教学、科研、管理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个性心理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高校迫切需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创建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形式。要研究网络的特点和规律.结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际,借助网络覆盖面广、信息传播快等特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目前世界上很多政党都在研究互联网规律.充分利用互联网迅捷、廉价等优势,在网上设立各种论坛,与网民交流意见,化解分歧,宣传主张,形成共识。我们也必须适应这种趋势,搞好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建设,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对大学生的有效性和吸引力。

2.建立高质量的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为了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必须建立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网站.构建思想政治工作的网络体系。要有强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库的支持,通过开发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在网上的信息流量,并定期更新、丰富信息资源。保持信息的生机与活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可以充分利用BBS、QQ、e~mail等途径进行交互沟通,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沟通互动功能,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平台服务。

3.加强网上引导.确保正面舆论的主导地位

观点多样,是网络舆论的一大特点。因此,网上舆论引导成为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效形式、创造良好舆论环境的重要途径。对高校来说,学校的BBS、贴吧等经常成为大学生发表观点和讨论问题的场所,成为对社会焦点问题发表意见的集中发散地.因此,它是网上舆论引导的重要途径。在这里,使用者可以自由地自己的意见,发表现实中不愿说、不敢说的意见。针对这样的特点,为了堵住管理上的漏洞,减少和消灭有害信息的传播,高校BBS必须实行“注册制”。通过严格的实名注册.加强信息人的责任意识,控制甚至取消境外敌对势力和社会上低级趣味的有毒有害信息的,提高讨论区的品位,提升站点的整体水平。 4.整合网上资源,打造服务育人品牌。

目前,一些高校甚至校内各院系的网站虽各有一定特色栏目,但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浪费了资源。在互联网这块重要的阵地上,没有互相呼应,不能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整体效应和影响力。因此,改变高校网络资源不能共享的现状,加强高校及院系网站的联系与合作.整合各网站优势栏目,打造服务育人品牌网站,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形成教育合力,是增强高校服务育人有效性的必然选择。一方面,可以整合校内各院系、部门网站特色栏目,建立校内高品质的服务育人网站,开辟学生获取网络教育资源的便捷途径。另一方面,可以整合国内众多高校专题网站的优势栏目,建立全国性的服务育人网站.使学生有更多选择,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5.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是和谐社会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无论是网络这个大环境,还是校园这个小环境,都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在对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时,校园文化建设和网络文化建设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建立多层次、高晶位的网络文化,提供全面、及时、精彩的网络信息,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实践活动,可以为学生学习、生活、就业等各方面提供便利。在营造健康的网络文化,进行丰富多彩的信息交流和互动一时,也实现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达到了凝聚人、团结人、鼓舞人、激励人的教育目的。

6.强化网上沟通,做好实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青年学生的思想问题,是社会思潮和现实而深感困惑的难点、热点问题,不会通过浏览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的栏目.就立即消失。要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必须动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学校党政管理干部和教师一起.加强与学生的思想交流,通过疏导予以化解。而网络,则为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提供了一个开放、平等的平台。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网络去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释疑解惑,澄清各种模糊认识。对网上各种错误的观点和议论以鲜明的态度给予应有的“批驳”.同时又进行有说服力的引导.在网上形成正确舆论的强势。另一方面,要快速处理学生通过网络所反映的各种生活问题。对不合理或一时做不到的予以说明、解释,合理的积极加以解决.并善于利用网络及时进行信息反馈,从而达到化解、理顺存在于学生中的矛盾与情绪,提高学生对学校的信赖程度。

7.做好网络心理咨询工作。

网络心理咨询比起其他咨询方式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非面对面和匿名性,使咨询者没有心理压力,在平等的氛围中进行心理咨询更加亲切,不易产生逆反心理。因此,充分利用校园网的开放性和信息承载量大的优势,将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和大学生在不同阶段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表现特征及其自我诊断方法上网,可以为大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开辟新途径。在网上构建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帮助大学生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素质和能力发展状况的评价,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自己。根据需要设计一些心理健康调查问卷,进行网络心理健康普查,通过网络渠道可以从宏观上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并通过网络心理辅导和网络心理咨询,纠正大学生的心理偏差.解决心理问题

8.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全面素质

政治素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当首先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核心。政治素质主要包括政治立场、政治信念、政治品德、政治水平和政策水平。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面对的是网络化全球信息的挑战,面对大学生“网民”.更需要提高政治素质,着重提高“三性”:政治上的敏感性、政治上的预见性、政治上的坚定性。

信息素质是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网络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所应具备的信息处理实际技能和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由于互联网环境的开放性、信息的广泛性特点,网络信息庞杂繁多,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又有许多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因此,培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信息素质非常重要,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崇高的信息道德、掌握最新信息技术的能力等。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篇9

论文摘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入网络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所以人们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时间也不长,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更是如此。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特点以及如何加以利用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去认真研究。

国内最先提出并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下定义的,是2000年华南师大刘梅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方式)一文中提出来的,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这个定义也是从以网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工具的角度下的,并没有反映网络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后来曾令辉等人编著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一书,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借助现代信息传播技术,通过新型网络媒体对网民施加一定的影响,并使其选择吸收的教育活动,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界定为:“所谓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阶级、政党、社会团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通过现代传媒—计算机网络对其受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该书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也是属于工具性质的。笔者认为,我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网民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具体说:

第一,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一致性。网络一出现,就被世界各国纳人教育改革的方案中。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的教育是广义上的信息传播交流过程,它同样是一种特殊的远程信息传播或通信,即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观念和技能等远程地传送给教育对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还能实时进行双向交流活动。而网络能够使每一个人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电视信息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任何个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信息的获取、选择和传播的过程,就是用丰富、正确、生动的信息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改变人们的精神状态的过程。这就说明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具有一致性。首先,网络具有输人、存贮、传播和感化的功能属性,而思想政治教育则具有传播信息、接受信息、内化信息和外化信息的功能属性。实际上,这两种功能属性是一致的。其次,网络可以传播信息和情感,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传播信息和情感的过程,二者都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再次,网络可以承载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较易地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所操作。网络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联结起来,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互动。

第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网络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造成的影响来进行,否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达不到目的。

第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上双向互动的传播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络传播。网络传播将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融为一体。网络传播兼有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优势,又突破了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局限。网络传播具有人际传播的交互性,受众可以直接迅速地反馈信息,发表意见。同时,网络传播中,受众接受信息时有很大的自由选择度,可以主动选取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网上双向互动的实践活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是单向灌输,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具有双向交互性。双向互动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区别。

第四,网络思想政洽教育除了培养网民的思想政治品德之外,还要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所没有的。信息教育要培养的是网民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作为一种高级的认知技能,同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起,构成了受教育者进行创新和学会如何学习的基础。信息素养不仅是一定阶段的目标,而且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终生追求的目标,是信息时代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将成为信息时代重要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因此,把培养网民的信息素养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是理所当然的。

第五,计算机网络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是人们以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实现便捷通讯和信息资源共享为目的而形成的虚拟世界,人们因网络而有了新的实践形式—网络虚拟实践,而且它又深刻地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并成了人们新的生存方式。

了解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涵义,那么在网络环境下,高校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呈现哪些特点呢?

1.舆论导向的控制和管理难度增加

网络提供的信息量非常大,目前一个新闻网站每天可以更换上千条消息,可以在重大事件发生后的1分钟内将其报道出来,并且这些消息可以长期在网上备查。这样,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更加复杂,这既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也使其舆论导向的控制和管理难度增加。由于在网络上传递信息、发表意见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不承担责任和网络的虚拟化特点,导致其对信息内容缺乏必要的约束力,网上的信息常常是鱼龙混杂。一些色情信息、虚假信息广为传播,特别是某些西方国家凭借网上优势,大肆倾销自己的文化,推行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企图在网络上进行“没有硝烟的战争”。这种教育环境和教育信息的复杂化特点,给网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增大了难度,也给受教育者的识别能力和自我约束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网络使传播者与受众关系平等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中,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是一种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不论是新闻宣传还是面对面的思想工作,受众总是居于被动地位。随着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与市场经济的推行,越来越多的群众不愿意充当这种被动接受的角色,尤其在大学生和知识分子中,这种情况更是普遍。而网络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教育工作者在这个自由的时空里,面对的不再是某一个特定的对象,而是针对某一现象在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受教育的对象也不是固定的,可能是一个或者是无数个,可能在同一个地方,也可能分布在大江南北。对受教育者而言,他们不需要面对直观的说教,所面对的仅仅是某一个教育者或若干个教育者发出的一种信息,受教育者尽管可以感受到教育者主动的思想攻势,但却无须直接去面对。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大家都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教育关系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3.网络为使用者提供了空间上无边界、时间上无限制、道德上无约束的环境,这使得一些人在网络提供的虚拟世界中陷入非理性的状态。

一方面,排斥现实生活依赖网络世界;另一方面,在网络中发表意见、接受信息完全跟着感觉走。许多爱好人机交流的网络使用者都有一种反常行为,面对网络可以与其中的陌生伙伴侃侃而谈,但当真正见到其人时却不知所措。网络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找到了一条间接化的途径,这既放大了许多人的精神交往世界,又可能限制一些人的物质接触空间。有的由于沉溺于网络聊天或浏览信息,出现情绪低落、思维迟钝、自我评判力降低等症状,严重的甚至有自杀意念和行为。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网络不仅拓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和渠道,形成了全新的教育手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而且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可用的教育资源,为开展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说服力提供了一个新的阵地。1.网络技术的发展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阵地

网络文化是一种不分国界、不分地区的,建立在因特网基础上的信息文化。它具有内容丰富、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能控率低、参与平等、服务个性化等特征,这是其他任何类型的传媒文化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科技高速发展、竟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通过因特网涉足网络文化,获取更多、更新的知识,已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追求的一种时尚。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提供的数据,中国的网民从1997年至2004年以每半年几乎翻一番的速度增加,据统计数字显示,21-35岁的青年人占了“网民”的大多数,89.8%的网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国内地网民总数达到9900万以上,居世界第二位。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出上网用户学历为大专以上的青年居多,可见,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构成了我国网络用户的主体。正是由于网民多是大专院校的大学生,所以,全国各高等院校应根据这一特点适宜地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把网络开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领域。

2.网络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开辟了新领域,而且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渠道、新手段

网络这种新手段较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手段,具有更大的吸引力,更快的传递速度,更高的工作效率和更广阔的范围,已深得教育工作者和大学生的喜爱,并被广泛的应用。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思想工作,深人细致的交流是基本的要求。而网络恰恰能够做到使上网者进行思想交流和心与心的沟通,而且由于它的匿名性,使交流者之间更容易形成开诚布公、畅所欲言的气氛。这种交流在网络时代以前,却只能靠面对面的形式进行,通过促膝谈心来解决个人的思想问题,使交谈的内容无法广为传播,对其他有相似问题或疑惑的人无法产生广泛地影响,因而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现在网络的出现便解决了这一难题,使上网者之间可以便捷地进行交流,扩大其影响面。所以,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交流手段,这一手段对于排解人们心中的郁闷,让大家畅所欲言,实现心与心的交流,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网络语言具有声色俱全、图文并茂的特点,通过这种信息表达方式,可为人们提供真实的表现效果,感染力极强,这就使思想工作更易于被人们接受,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亲和力和说服力。

3.网络系统的发展可以为高校思想工作者提供充足的可用资源.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率

过去,我们党为思想政治工作者提供了大量时事类、政策类的内部或公开报刊,成为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的信息源。而在网络时代,只要思想政治工作者掌握一定的网络技能,就能从网络中发现自已所需的无尽的信息;只要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善于利用这些信息,就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4.网络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从网络中可以了解大学生更为真实的思想动态,特别是一些受到普遍关注的校园和社会热点问题。因为大学生乐于在网上发表各自的观点、意见,进行各种交流、讨论。与现实世界相比,网络中发表言论与抒发情感由于无障碍,更能反映现实中的一切矛盾和人心深处的一切欲念。对此,思想政治工作者只要充分重视,便就可从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使问题在萌芽状态得到解决。这实际上为思想政治教育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预警装置。

5.网络可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程度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篇10

论文摘要: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由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问题向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问题的转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者面临的新的课题。为此,应当积极探讨网络文化发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行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在矛盾等方面的规律性,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努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

在新的信息网络下,如何以创新的精神,加强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规律性的探讨,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有效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导作用,通过互联网积极传播主义先进文化,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是时代进步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提出的一个新的重要的课题。

一、适应网络文化的发展,推动由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问题向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问题的转换信息网络技术“革命”对、教育的影响,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的学者和领导人的广泛关注。

在国外,在、社会文化学、心等领域,相关专家和学者的研究取向,主要集中在网络文化的本质和特征及其对社会、对人们心理行为的影响等方面。尼葛洛庞帝、埃瑟·戴森、曼纽尔·卡斯特、迈克尔·海姆等从人类新的生存方式、社会生活、社会“范式”转型等角度,分别就“数字化生存”、“数字化生活”、“网络化社会”和“虚拟实在”的本质及其对人类生存和社会的作用作了颇具影响力的描述和分析。尼葛洛庞帝认为:“要了解‘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和影响,最好的办法就是思考‘比特’和‘原子’的差异。”_1戴森通俗地把互联网比喻为:“网络可以成为我们所有人的潜在的家。……是由上千个小家庭和社区自我营造、定义并设计的一种环境。”卡斯特将“信息主义”、全球化、网络化概括为新的技术——经济“范式”的基本特征。海姆将网络视为与空间相对应的网络空间,是一种完全模拟的环境和一个虚拟实在的世界,并认为其具有模拟性、交互性、人工性、遥在、全身沉浸、网络通信等特性:。同时,国外的一些学者还着重从信息网络技术的应用对人们心行为特征的影响作了描述。例如,唐·泰普斯科特把伴随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称为“网络世代”,并通过访谈方法,从文化和人格两个相关的层面论述了“网络世代”的一些基本特征。在文化上,“网络世代”主要包括尖锐的独立自主性、情绪及智力的开放、包容性创新、早熟等特征,而在人格上,“网络世代”则主要表现出接受歧异性、好奇、独断并拥有强烈的自我主张等特征。p.wallace通俗地描绘了网络空间中人们的社会认知心理、面具和伪装心理、团体动力、攻击心理和性心理、人际吸引心理、利他心理等,探讨了人们的互联网心理发展不同于现实物理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特性]。金伯利·s·扬在其《网虫综合征——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一书中,则从实际操作的层面上,研究了“因特网瘾”这一社会现象的起因和表现方式,提出了针对性的康复策略。

在国内,早在2000年6月,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信息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和渠道。要重视和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使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号召,我国的哲学、社会文化学、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对于网络文化发展的矛盾及其社会影响、网络环境下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问题做了有益的探索。这些探索,大体可以分为个层面:一是借鉴国外的相关研究成果,对网络文化开展的相关研究。如曾同屏等人研究了赛博空间的文化蕴义,指:“因特网的革命意义,不仅仅在于它从技术层面上导致了赛博空间的出现,而更在于从社会文化和交往上看它促成了新型的社会空间,使得信息方式和虚拟实践成为人类的重要实践形式。”鲍宗豪往深入研究网络文化的基础上,高度评价了信息网络的文化价值,认为信息技术促进了文化网络系统的形成,网络为人类创造了新的文化载体,网络促进了全球的跨文化交流,网络文化丰富了网络文化世界;并认为网络带来了信息传播方式、交往方式、教育方式、消费方式、闲暇方式、社会组织方式等六大革命。同时,国内众多的学者、专家,还从经济学、教育学、、心理学等不同领域,研究了信息网络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影响。二是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方面开展的理论探索。从同内相关文献来看,最为全面的当属谢海光联合全国19所大学完成的《互联网与思想政治工作》课题。该课题从政治学、、文化学、学、法学、心理学、交往学等视角审视了互联网对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并对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原则、内容、方法、途径、环境等问题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应用建议。三是来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方面的探索。我围诸多文化事业单位网站、高校网站,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号召,在互联网上开辟了各具特色的“红色”文化网站和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积极开展了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同特有的一门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有其特殊性;如何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是一个亟待探讨的问题。从总体上看,上述相关成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性的研究和实践奠立了较好的基础,体现在:(1)它们深入而广泛地研究了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为我们从宏观上把握网络社会及其文化发展的规律提供了丰富的理论;(2)它们对网络环境中人们的心理行为特征的研究,对于我们从微观上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对象的思想行为规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讨和实践,较为深入地揭示了全球信息化、网络化浪潮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着重解决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否应当“进网络”和如何“进网络”的问题,并对推进这一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关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研讨和实践存在的不足方面之一是:这些研究和实践,突出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治性和实践性,然而,尚未上升到的层面,未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身的规律性和理论原理进行系统而深入地审视。也就是说,如何系统地提炼和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性,以有效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必将成为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2007年1月,在沦及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问题时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围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可以说,这一重要讲话,不仅指明了加强网络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而且对积极有效地利用和管理互联网,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时代的发展和理论研究的进步需要以理论、教育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等为指导,结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借鉴同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诸多规律性问题做出系统的解答,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从而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指导。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的体系构架

网络是人类生存的虚拟实在的空间或领域,是技术一工具与人、群体和组织互动的产物,具有明显的属人的性质;网络社会是现实社会生活的一种延伸,同时又是一种不同于现文社会的“虚拟实在”。网络思想工作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对的对象都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它们从根本上说都是做人的工作,冈此具有共同性。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后者的不同点在于:它所面临的是新的“虚拟实在”的网络空间中具有特定行为规律的人,尤其是伴随数字技术、网络技术成长起来的“网络世代”。所以,探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构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在研究方法上,既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规律,义应当以创新的精神,结合网络发展的态势和规律,坚持的理论联系实践的方法,从多学科结合的交叉点上,揭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和特殊规律,系统地概括、提炼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原理,以达到服务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的目的。诚如指出的:“互联网已经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

以上述研究方法为引导,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普遍性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的契合,我们初步提出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体系构架的模块如下: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地位和功能及其理论基础研究

开展网络思想政治原理的研究,首先需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紧密围绕加强网上思想舆论阵地建设,拓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基本任务,厘清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和重要意义;需要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的网络文化建设和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的构成等不同层面,阐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于网络文化建设所具有的保障和导向、整合和渗透、控制、调节和转化等社会功能。同时,需要明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它既包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为直接的思想理论依据,又包括要以教育学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政治学、、文化学、学、、心乃至网络技术原理等作为相关的学科理论基础。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和载体研究

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紧密联系的,现实社会中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不会因“数字化生存”而消解,它们必然影响到网络社会的建构;同时,虚拟社会又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为现实社会的重组和再造增加新的元素,网络社会以其虚拟性、超时空性、匿名性、平等性、开放性、自主性等特征,可以放大或缩小现实社会的某些因素和人的某些行为心理特征。因此,在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的过程中,应当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现实环境的变化,从网络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趋势,从虚拟社会中各种群体、组织和社区的特性等不同层次,揭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环境的变化及其作用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规律性。科学地认识和分析教育对象是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出发点,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研究,需要深入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一一青年网民的行为心理,探寻他们在网络社会中表现出来的社会认知、情感和人格特征,揭示他们的网络行为方式,以利于指导实际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并调动教育对象参与教育过程的内在积极性或主动性。信息网络作为“第四媒介”的兴起,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媒介和途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凯文·凯利曾对“网络化”(ne工workinglogic)的性质作了生动的描述:“原子是过去式了,下个世纪的科学象征是动态的网络……。原子代表了干净的简单特质,网络则引导了复杂性的散乱力量……。网络是惟一能够没有偏见而发展,不经引导而学习的组织。其他的形态均限制了可能性。网络的群集四周都是边缘,因此,无论你由哪个方向接近,都是开放性的。事实上,网络是能够称得上具有结构的组织里最不具结构的组织……。事实上,各种纷杂多样的成分,也只有在网络里才能够维持一致性。信息网络结构的互动性、开放性、多样性、自组织性、去中心化等逻辑特性,不仅改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文化载体、活动载体和传播载体、途径,更为深刻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教育者为中心的单向教育模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播媒介、途径乃至教育模式的研究无疑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征、原则和规律研究一

网络文化的特性深刻地影响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各种基本要素及其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从整体的角度看,数字化、网络化、全球化体现了信息时代的物质文化特征,虚拟性、交互性、创新性构成了信息时代的行为文化的新方式,开放性、自治性、自律性凸显为信息时代制度文化的特色,信息交流自由、平等、共享的理念正逐渐演化为信息时代精神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网络文化的这些特点,赋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些基本特性,如开放性、自主性、平等性、交互性、全时性等;同时,也要求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遵循政治性、引导性、性、渗透性、生动性、安全性等主要原则。唯物主义认为,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行动的规律,这在网络社会中得到了突出的体现——网络是“由上千个小家庭和社区自我营造、定义并设计的一种环境”;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经验来看,现实与虚拟、一元与多元、自由与规制、遵从与失范、民主与集中、崇高与庸俗等等构成了教育过程的基本矛盾,如何全面科学地认识网络对人们思想行为的双重影响,正确地解决和处理这些矛盾,兴网络之利,去网络之弊,构成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研究

依据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内容首先必须贯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世界观教育、人生观教育、政治观教育、观教育、法制观教育等主导的教育内容,但是,在网络这一新的文化环境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是简单地复制这些教育内容,而必须以创新的精神,探讨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数宁化、网络化的规律性,并且着重加强网络观教育、网络伦理和网络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新的教育内容。在方法和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既要运用传统的理论交流教育、榜样教育、形象教育、心理咨询等教育方法,更需要探索网络互动交流、网上引导、网络群体组织教育、网民自我教育、网络内外教育统一的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艺术既包括各种传统的文化教育艺术,义需要探索运用新的技术手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艺术。

(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和培养研究

面临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新任务,需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在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过程中,应当结合网络文化的特点,着重网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构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培养途径与形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丁作者素质的自我养成等问题,以推动与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相适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