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控体系建设的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3:08

内控体系建设的意义篇1

关键词:内控背景意义实施步骤

进入21世纪以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贯彻中央“走出去”战略成为时代主流。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苦练内功、强化内控、防范风险,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1内控体系建设的背景

2002年,美国在安然事件后的《萨班斯法案》强制要求所有美国的上市公司要建立所有与财务报告有关的流程并维持足够的内部控制。2006年6月,国资委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要求中央企业以对重大风险、重大事件的管理和重要流程的内部控制为重点,开展全面风险管理工作。2008年5月和2010年4月,五部委联合先后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和大中型企业集团建设企业的内部控制,防范企业的各种风险。近十年来,证监会、上海交易所、深圳交易所等先后发文对上市公司提出规范内控建设要求。在这一系列事件、措施和要求的影响下,企业实施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已是大势所趋。自2011年以来,上市公司率先全面实施开展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并逐步向非上市企业延伸。

2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企业会计准则、管理制度等都属于企业内控范畴,所以,企业内部控制不是一项新课题,而是在企业原有内部管控基础上的进一步规范和提高。全面建设内部控制体系是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内在需要,有助于企业建立权力制衡、相互制约的内部关系,有助于企业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有助于公司内部形成横向配合、纵向联动的有机整体,有助于全面提升企业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也为企业转型升级、接轨国际市场指明了方向、凝聚了发展动力。

3企业内部控制的具体实施步骤

对如何开展内控建设,下面做一下简单介绍,供各企业参考。

3.1准备阶段。充分的准备是成功的一半,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准备工作。

3.1.1人员及知识的准备。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是一把手工程,企业负责人必须牵头负责,亲自抓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强力推进,避免“两张皮”现象。应成立相应工作组,由一把手直接领导,选配内部控制相关人员及后备力量加入工作组。成立组织机构后,应安排相关人员到有经验的企业调研,汲取经验和教训,督促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熟悉内控建设的背景、目的、意义、原则以及运行、审计、评价的方式方法等,对内控建设成果要有全面、准确和清晰的认识。

3.1.2组织准备。内部控制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都比较陌生,目前,很多企业采取与咨询公司合作或全权委托的形式进行内控建设。不论是合作还是委托,都应与咨询公司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此外,组织构架是企业实施内控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所以确定咨询公司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咨询公司的帮助和指导下,对公司的内部组织机构进行优化完善,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名称、权限和职责,这是内控工作的基础,也是难点之一。

3.1.3计划及措施的制定。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措施是准备工作的重要环节,企业应在咨询公司的参与、指导下,结合自身实际特点,编制内控体系建设计划和措施,计划和措施要符合企业内控体系建设相关文件要求,符合企业自身实际。同时建立内控建设文档交接制度、周例会制度、每周通报制度等。

3.1.4舆论准备。企业内控建设是一项领导干部带头、全员参与的系统工作,而非某一个部门能够独立完成的,因此必须加强宣传、广泛动员、正确引导,使全体干部职工思想上重视、行动上积极,主动参与到内控体系建设中来。

3.2实施建设阶段。通过此阶段工作,建立内控体系长效机制,规范内控管理工作,是企业内控体系建设最为关键和最具实质性的阶段。

3.2.1充分调研,全面了解。按照调研计划对企业内控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包括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查找存在的各类风险和管理缺陷,了解企业领导人员对风险的偏好,并按照相关管理知识对风险和缺陷进行评价。

3.2.2针对问题,积极应对。根据企业内部控制风险和缺陷,制定控制措施,采取控制手段,一般包括规范企业内部控制流程、绘制流程图,编制、修改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等,特别是要注重应用风险管理的手段,把风险降至最低。

3.2.3认真总结,编制成果。在查找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法的同时,一是要对如何建立、实施和运行内部控制体系,如何运用内控管理手段,如何进行内控审计和编制内控评价报告形成指导性管理办法。二是就内控体系建设调研、分析结果等按规定和要求形成文字记录,例如建立风险管理手册、控制手册等。三是根据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就如何防范风险所采取的措施绘制流程图,编制、完善管理制度。四是对所有形成的成果进行审核、修改和完善。期间需要企业内部有关人员填报相关表单、资料,审核有关材料,修改有关流程和制度。五是对所有资料进行妥善保管。

3.3试运行阶段。在咨询工作的牵头下,严格按照内控操作手册中的业务流程执行相关操作程序,并保留相关证据、文档,根据内控体系的试运行情况对企业内控体系的相应文件进行修改完善。

3.4完善优化阶段。充分收集被评价单位内部控制设计和试运行是否有效的证据,研究分析内控缺陷的原因及造成的后果,与被评价部门(单位)一起讨论并完善措施。

3.5运行维护阶段。企业内部控制是一项常态化工作,因此要形成班子负责、全员参与、齐抓共管的氛围,严格执行。要设立专门机构或岗位,强化内控日常运行管理工作,特别是要抓好例行测试评价工作和对风险管理措施落实情况的监控工作,形成工作成果,提出持续改进完善的意见或建议,提交决策层决策。要按照规定编制内部控制评价报告、风险管理报告等,上市公司还须编制并披露财务报告。

在企业实施开展内控体系建设,就必须对《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等进行研究学习,按要求运用正确的理论知识和科学的方法编制成果,建立内控体系监督运行长效机制;特别是在各阶段工作中,一定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内部控制规范化、科学化建设,为企业今后内控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玉廷,朱海林,王宏.中国内部控制改革与发展[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财政部会计司.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m].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内控体系建设的意义篇2

(一)制度建设

一是严明党的纪律,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区委关于加强纪律建设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意见,使纪律成为党员不可逾越的红线。

二是坚决压实抓实“两个责任”,健全完善问责办法,完善责任追究机制,坚持“一案双查”,对违反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纪律,“四风”问题突出、发生顶风违纪问题,严肃追究责任。

三是实效举措常态化,对照群众反应强烈的问题、聚焦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加以梳理、细化举措、加强整改、督促落实,用务实的工作,永不懈怠的坚持,提升群众满意度。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坚持把反腐倡廉教育作为重要任务,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媒介,传达学习中省市区纪委相关精神及政策法规等。

(二)学习教育

一、要保持头脑清醒,做到居安思危,进一步认识做好反腐倡廉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本人要自觉把坚定理想信念、严格律己作为加强自身修养的重要内容,并融入到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之中,化为自觉自愿的实际行动,始终把反腐倡廉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始终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反对腐败。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从根本上说都来自于人民,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党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必须深刻认识到,执政基础最容易因腐败而削弱,执政能力最容易因腐败而降低,执政地位最容易因腐败而动摇。只有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我们党才能始终得到最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才能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作为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我也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注重用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坚持不懈地学习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打牢思想基础,筑牢思想防线,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的要求,自觉拒腐防变,带头廉洁自律。

长期以来,古人云“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所以我时刻用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遵章守纪,防微杜渐,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

(一)内部控制建设存在定位误区,内控体系难以形成

内部控制是一项系统性、全面性的管理工具,旨在通过战略性重组配置,充分激活、激发企业内部各项机能,从而提升内驱力,实现管理水平提升,刺激、助推实现价值创造。但是,目前很多引入内部控制理念时,单纯将其定位成预防舞弊的先进工具,甚至将其与监督机制混为一谈。如此定位不仅主观地缩小了内部控制的概念,弱化其功能,使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从根本上存在片面化和误区;且间接将内部控制误认为权利限制的重大措施,挫伤了部分核心管理者及骨干人员的参与积极性,甚至无形中激发了很多人员的抵触情绪,从源头上给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埋下诸多风险隐患,不利于内控体系形成和执行。

(二)内部控制建设由既定部门负责,缺少系统性和全面性

部分在内部控制建设伊始,便将其交由其他既定部门全权负责,由某一部门“唱独角戏”,其他上至高层领导,下至一线员工,均“袖手旁观”。如此一来,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被默认为是某个部门的工作或责任,其他部门和人员被搁置一旁,参与不足,内控体系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难以实际体现。内部控制建设的组织体系不完善,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各部门缺少沟通联系,尤其与核心业务部门间存在信息断层,其意见和建议无法及时传递和反馈,最终所搭建的内部控制体系脱离实际,无法得到广泛认可,为其实际推行落地增添诸多风险。

(三)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照搬规范,与企业实际脱节

部分部门,尤其是自身管理相对薄弱或缺乏管理经验的部门,在建立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通常会大量复制内部控制规范的内容,或者照搬照抄、嫁接其他的体系模板,而缺少科学规划和实际思考。导致所搭建的内部控制体系与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与核心脱离,金玉其外,华而不實,被束之高阁,无法付诸实施。即使得以实施,也因其过度脱离实际而产生诸多矛盾,为管理造成一系列风险,导致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名不副实。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个别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把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等同于其他单项工作,淡化了责任意识。

二是个别党员干部在作风建设方面还存在廉洁自律意识不强、工作方法简单、服务效能低下等问题。

三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机制和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制度的执行还不够到位,仍有个别部门存在对一般事项、重大事项的界定标准不明确的问题。

四是廉政宣传教育力度不够,方式单一,不够灵活。

五是少数部门对开展风廉政建设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关系处理得不好,落实不到位,尚存在重业务轻党建的现象。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按照纪委和党委、纪委的部署和要求,以高度的政治责任心和良好的精神状态,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是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前提条件,始终强化把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抓好抓实,把责任制的全面落实贯穿到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各项工作之中。

(二)注重教育,提高党员干部职工廉洁自律意识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的廉洁自律意识,是做好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基础。一是加强学习,提高党员干部职工的廉洁意识和理论水平。采取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提高干部职工的廉洁意识和增强其拒腐防变的能力。二是结合思想作风整顿,切实开展党风廉政建设主题实践教育活动。三是加强反面典型教育。在坚持正面教育的同时,通过组织干部职工学习一些违法违纪文件,观看警示教育录像片,通报反腐败典型案例等方式进行反面典型教育。以案说法,及时提醒,常敲警钟。

内控体系建设的意义篇3

法制,是一国法律制度的总和,它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守法、法律监督的合法性原则、制度、程序和过程。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概括为十六个字,即“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企业内控制度由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法律解释及交易规则等构成的制度体系。该体系的内容虽然不仅限于法的范围,但如果能以法制要求为指导,则无疑对我国企业内控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法可依――针对内控制度的设计

所谓“有法可依”,就是指社会主义国家根据客观需要适时制定反映社会主义经济要求、体现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的共同利益和意志的法律和法规,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使人们在社会生活与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它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条件。对于企业而言,根据自身的业务性质、经营规模、人员素质等特点设计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已经成为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目前,我国许多营利性组织,尤其是三资企业,已形成了一套成文的内控制度,内控制度建设已初具规模,取得了重要成果。然而,内控中存在的很多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内控概念不统一;内控的完整性、合理性及有效性缺乏公认的标准;企业内控普遍薄弱;我国内控还未形成一个整体框架等等。对企业来说,根除上述缺陷的基础和前提在于完善内控制度设计,使内控执行者做到有“法”可依。

(一)内控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控制论

“没有革命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内控制度建设亦不例外。1948年,美国数学家、生物学家诸伯特.维纳出版了《控制论》,标志着控制论作为一门新兴学科诞生了。控制论主要研究生物系统和非生物系统内部通信、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其基本观点是:一是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系统都是信息系统,具有信息交换的过程;二是一切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系统都是反馈系统,具有反馈控制原理,控制系统都是通过各种反馈来达到控制的目的。内部控制所研究的组织同样是一个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的变换和反馈,辅之以专门的控制方法达到控制的目的。

根据控制论的一般原理,控制是作用者对被作用者的一种能动作用,被作用者按照作用者的这种作用而行动,并达到系统的预定目标。因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内部控制。一是内部控制具有一定的目的性,为达成某种或某些目标而实施;二是内部控制是为了达到某个成果为目的而进行的过程,且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是使企业的经营依循既定的目标前进的过程,它本身一种手段而非一种目的;三是内部控制不是某个事件或某种状况,而是散布在企业作业中的一连串行动,是企业经营过程的一部分,与经营过程结合在一起,使经营过程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并监督着企业经营过程的持续进行;四是内部控制深受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影响,环境影响企业控制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五是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既是控制的主体又是控制的客体,既对其所负责的作业实施控制,又受到他人的控制和监督;六是所有的内部控制都是针对“人”而设立和实施的,企业内部会因此形成一种控制精神和控制观念,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控制效率和效果。

(二)内控设计的基本思路――系统控制

系统是由处于一定的环境中为达到某一目的而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有机整体。信息系统是一个人造系统,由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目的是及时、正确地收集、加工、存储、传递和提供信息,实现组织中各项活动的管理、调节和控制。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企业及时掌握企业营运的状况和组织中发生的事情。信息系统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如企业会计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控制的过程。“一个控制系统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是一个与周围环境密切联系的系统,特别是控制系统通过自身的反馈机构可以减少系统的‘无组织程度’,因此,在控制系统中经常发生熵减少的过程。”这是维纳的《控制论》中的一段话。按照系统的观点,设计内部控制的总体思路是:根据内部控制理论,借鉴CoSo报告的经验,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制定出具体规则和设计形式,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系统。

二、有法必依――针对内控的执行

所谓“有法必依”,属于普遍守法的内容,即不仅要求全体公民一律遵守法律,而且还严格要求执法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办事,决不允许知法犯法、以权乱法、以言代法,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它是社会主义法制的中心环节。对于企业而言,根据自身的业务性质、经营规模、人员素质等特点设计一套完善的切实可行的内控制度,只是健全内控的前提和基础,并不是内控建设的全部。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内控制度还仅是一项摆设,只是为了对外披露而设立的。一方面,企业制定的内控制度,还不能超越设立这些制度的人,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同样也未能超越那些创造、管理与监督制度的人的操守及价值观;另一方面,人在内部控制中处于核心地位,内部控制制约着人的行动,反过来人也可以破坏甚至导致内部控制失效,内控制度的执行者可能不遵守制度的规定。因此,在企业已具备完善内控制度的前提下,要求制度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严格按制度行事,不准任何人以任何理由超越制度,坚决做到有“法”必依。

(一)内控制度执行中的制约因素

任何一项制度,不管其制定的如何健全严密,如果执行无效,还不如没有制度。内部控制从来就不是绝对有效的,即使是最健全的内控制度,也会因为他执行中的漏洞而失效。内控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局限性表现在:一是内部控制可能因管理人员或屈从于外部压力而失效;二是内部控制可能因有关人员相互勾结,内外串通而失效;三是内部控制的运行受制于成本与效益原则;四是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受制于执行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可信赖度。企业管理当局应充分关注上述局限性,充分认识到内控制度执行人者有“法”不依的状况,只有这样才能增强防范意识。

(二)内控制度执行中的相应对策

企业的内部控制是针对人设立的,企业进行经营与控制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促使企业中的“人”能够更好地达成企业的目标。因此,要克服内控执行过程中的局限性,就必须实现对“人”的有效控制。笔者认为,以下两点值得注意:

第一,人是“社会人”,不同人有不同的需求,内控设计和运行不可能顾及到员工的多层次需要。因此,借鉴CoSo报告的先进经验,培育和优化控制环境,尤其是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使员工对内控的执行变被动为主动,对内控的有效执行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二,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对象范围应涵盖所有经营管理者及普通员工。以往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所约束的对象主要限于中层以下管理人员及普通员工,对单位高层管理者的控制相对薄弱,有的单位由于对高层管理者的约束严重失控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因此,有“法”必依,既是对一般员工的要求,也是对“执法者”的要求。

三、执法必严――针对内控的监督

所谓“执法必严”,是指一切国家执法机关的活动,必须有法律上的依据;他们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严明、严格、严肃,以保证法律准确有效的实施,维护法律的权威和尊严。它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关键条件。对于企业而言,内部控制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它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论是制度的制定、执行,还是最终的评判,均需要恰当且必不可少的监督,以使内部控制系统更加完善,更加有效。然而,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部分对象是企业的权力操纵者(“内部人”),这种独特的控制对象决定了提高受控度的艰巨性。“水至清则无鱼”,内控制度建设的加强使得部分权力操纵者难以实现私利,从而转向操纵内控制度,食力于己,嫁祸于人。因此,对内控必须实施有效的内外部监督,防止权力操纵者执“法”无据。

(一)加强内控制度的内部监督

企业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纳入管理过程的大量制度及活动实现的。为限制“内部人”执法不力,应该做到以下三点:一是加强对企业法人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制度,以杜绝管理者的独断专行;二是加强对企业部门管理的控制监督,建立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的制度,以杜绝部门权力过大或集体;三是加强对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建立关键岗位人员轮岗和定期稽查制度,杜绝企业中层干部和供销、会计等重要岗位人员或串通作案,从而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监督机制。

(二)优化内控制度的外部监督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已形成了包括政府监督(如财政、审计、税务、证券监管等部门的监督)和社会监督(如注册会计师、社会舆论等的监督)在内的企业外部监督体系。但优化外部监督,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还需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财政、税务、审计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二是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三是有关部门必须切实抓好对注册会计师职业质量的监管,使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责到位;四是鼓励与支持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对企业(特别是上市公司)违法违纪行为曝光,以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

四、违法必究――针对内控的管制

所谓“违法必究”,是指不管什么人,只要违反了法律,都毫不例外要受到法律追究。在这个意义上,违法必究,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逻辑推论和必然结果。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设计内控制度是前提,执行内控制度是重点,监督内控制度是关键,那么管制内控制度,即保持适当的惩罚力度则是完善内控的必然归宿。内部控制制度的约束对象范围应涵盖企业所有人员,任何人都不得超越制度而存在。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处罚机制缺位,给企业带来不小的损失。因此,建立独立于“内部人”的管制机构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陈汉文.证券市场与会计监管[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2、舒国滢,周叶中.法理学・宪法[m].法律出版社,2001.

内控体系建设的意义篇4

从治国依据的视点上来理解“以德治国”,我们可以把“以德治国”看作是以道德原则为价值依据的政治活动和公共管理活动。

治理国家为什么要以道德原则为依据呢?在现代意义上,治国之治,不是少数人对多数人的****统治之治,而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政治之治,是政府代表人民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的公共管理之治。它包括制度的安排、公共政策的制定、制度和政策的执行以及司法活动等。罗尔斯说,正义是法律制度的首要美德。对此,几乎没有人表示异议,这说明法律制度与价值密切相关。毛泽东和邓小平都强调政策的人民性,这表明政策的制定必定有价值立场和价值选择问题。法律和政策的执行,是不是纯技术性的活动?现在很少有人赞同那种纯技术论的观点。至少行政裁决是摆脱不了价值纠缠的。司法活动也许是最具技术性的治国活动,但能说与价值毫无关系吗?恐怕不能说没有价值问题。既然立法、制定公共政策和行政裁决等都摆脱不了价值问题的纠缠,都要作出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其中当然就有价值依据的问题。道德原则(如公正原则和权利原则)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或社会整体利益中引伸而来的价值标准,以其作为立法、制度政策和行政裁决等等的依据,是必要的选择。在这一意义上,也可以说,把道德原则作为治国的重要依据,实质上是把“人民利益”作为立法、制定政策和行政裁决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而政治和行政意义上的“治国”之所以要以道德原则为依据,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政治与价值、行政与价值的内在关联性决定的。

把道德原则作为立法和制定公共规约的依据,当然会带来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的道德化,但不能说以道德原则为依据治国,就是要建构纯道德性质的现代政治和公共行政,就是要实现中国古代社会的所谓“德政”。这里必须明确的是:强调把道德原则作为治国之依据,并不意味着道德原则是现代政治和公共行政的唯一依据。实际上,现代政治与公共行政还必须以法律为依据,此外,还有事实的依据和科学理论的依据。如果说以道德原则为依据来立法和完善制度政策也意味着现代意义上的“德政”的话,那么,这种现代“德政”与传统意义上的“德政”是不能混为一谈的。现代“德政”强调的是制度与政策的道德基础,而传统“德政”强调的则是政治统治者的仁慈。由此,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论断:以道德原则为依据治国与所谓的“人治”是搭不上界的,而与“法治”却有其内在的关联。我们强调以道德原则为依据“治国”的重要意义在于:使社会制度安排和公共政策具有伦理道德上的合理性和立足点,从而也具有更为扎实的社会基础。

根据以上阐述,我们可以将“依据”论意义上的“以德治国”理解为:以道德原则为依据“立法”、以道德原则为依据制定公共政策、以道德原则为依据进行行政裁决等,从而立合乎道德之法、制定合乎道德之公共政策、进行合乎道德之行政裁决,达成公众对政治和行政的道德性期望,以实现法律制度和公共政策对社会的更有效的控制。

从治国手段的视点上来理解“以德治国”,我们可以把“以德治国”理解为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直接参加的,以达成社会成员的道德共识、提高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建立社会道德秩序为目的的道德管理活动。其实质是把道德作为实行社会控制,建立社会秩序的工具。

道德之所以可作为社会控制的手段,是因为道德具有从外部和内部对人的行为进行控制的功能。相对于法律控制而言,道德控制是一种非正式约束和非强制性调控,其优势在于成本较低,其不足在于它只能调控非对抗性的社会利益矛盾。所以,只有在人民内部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社会条件下,道德作为治国手段或社会控制手段的作用,才有可能得以充分发挥和显示出来。

“以德治国”作为政府主导和公民直接参加的道德管理活动,其特点在于:第一,政府在组织和价值方面都起核心的主导作用,但政府不是运用强制手段而是运用宣传教育和政策导向等手段向全社会推行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道德价值体系。第二,这里的“道德管理”之德,不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任何一种道德体系,而是进入“意识形态”范畴的道德价值体系,其中包括政府倡导的道德传统和道德风尚。也就是说,在这里起控制作用的是政府倡导的道德体系。不过,这并不排除主流道德与非主流道德的对话与交流。第三,大众传播组织和文化教育组织在这一道德管理活动中起关键作用。第四,认同主流道德的公民越多,参加这种道德管理活动的公民也就越多,其管理成效也就越显着。

在“手段”的意义上理解“以德治国”,它包括以德治党、以德治政、以德治商和以德育民等诸多层次。其中,以德治党和以德治政是根本,以德治商是关键,以德育民是基础。以德治党与以德治政,都必须从制度伦理和德性伦理两个层面着手,以实现政治管理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和党员、行政人员从政为政行为的双重道德化。以德治商,包括以德治理市场环境、以德治理工商组织和以德教育约束商人。其着眼点也必须放在制度伦理和德性伦理两个层面上。在时下中国,以德治商的重心应在产权伦理和诚信伦理的调控方面。以德育民,重在为人处事的德性伦理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特别注重对公民进行正直、诚实、守信和尊重他****利等最基本的美德伦理教育。

以道德为手段治国,实际上就是通过对社会的道德控制来达到国家发展和长治久安的目的。而道德要起到控制社会的作用,其前提是这种“道德”必须具有先进性和社会适应性,必须与国家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法治体系相契合;否则,政府主导的道德控制活动就难以达到控制的目的,即使达到了控制的目的,也会走向反面。所以,以道德为手段来治国还必须关注“道德”本身是否与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相契合的问题。在当今中国,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基本原则的道德标准体系,无疑是具有先进性的,但考虑到发展市场经济、推进民主政治和建构法治社会的内在要求,这一道德标准体系的内涵还有必要加以充实和拓展。在笔者看来,至少权利道德规范和正义道德要求必须进入这一体系之中。因为不讲权利道德和正义道德,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就缺乏必要的价值支点。

以道德为手段治国,当然意味着一定意义上的道德政治化,意味着作为社会控制手段的道德被赋予了政治的意义。不过,这并不意味着道德作为非正式约束和软约束被提升为正式约束和硬约束。因为政府主导道德控制只是增加了道德控制的强度,而并未改变它的基本特质。正由于有政府主导的道德控制仍然是非正式控制和软控制,因而它才构成不同于法律控制的社会控制方式。

以道德为手段治国,政府的主导就是必要的,同时也是不可避免的。但这是否意味着民间的、非政府主导的道德调控活动就完全不属于“以德治国”的范畴呢?对此要作具体分析。我认为凡是那些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进步的民间道德调控活动,政府都应予以肯定和支持,因而不宜将其排斥于“以德治国”的范畴之外。

从治国目的之视点来理解“以德治国”,我们可以把“以德治国”视为以道德为目的的国家治理活动。或者说它就是以建设国家道德文明、培养和增强国家道德素质为重要目标的道德建设活动。

由于道德是人的社会需要和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国家的一项本质规定,是社会构成的一项基本要素,道德秩序是国家秩序和社会秩序的重要层面,道德文明是国家文明和社会文明的重要维系,因而把“道德”作为治国的一项重要目标,就是必然的和应有的选择。

内控体系建设的意义篇5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财会信息化建设;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4-0059-02

企业内控制体系的建设是企业提高综合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和方法,也是企业财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发展,市场环境越来越复杂,企业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而内部控制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尤其是在现代化信息社会快速发展的形式下,企业也要逐渐实现信息化建设,财会是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财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企业研究分析内部控制体系,提高企业财会信息质量具有一定的重要性。

1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与提高企业财会信息质量的重要性企业内部控制能力和水平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企业财会运行状况关系着企业的融投资等决策的科学化水平,关系着企业的资金周转情况,企业的生命力直接影响与财务运行状况相关。财会信息化建设是现代化信息技术普及的必然结果,信息技术对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企业体制不断转型的同时,实现内部信息化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只有利用信息技术的科学化水平,实现财会信息系统建设,才能改变传统的财会运行体制,提高财会整体的科学化水平和规范化管理质量。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提高企业财会信息质量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内控体系是实施财会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的依据,只有具有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才能提高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能力。在当前信息化时代下,企业体制不断变革与创新,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是成为企业变革的一项重要任务,目前企业内部控制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只有分析清楚存在的问题,才能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

2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存在的问题

2.1内部控制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目前很多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当今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式下,企业面临的市场形式也越来越紧张,在高度竞争形式下,我国企业发展模式还深受传统体制的影响,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目前企业实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在生产经营方面,将内部管理与控制的重点集中于企业生产方面,而忽视财会方面的管理,企业对于财会管理的意识还不叫薄弱,对于财会管理的探究不够深入,将财会内部控制放在次要的管理地位,正是由于这种错误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导致目前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不够健全,很多财会管理制度和相关机构设置还不够合理。这种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企业发展需求,使得企业财会内部管理矛盾越来越明显,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2企业财会内部控制意识还比较薄弱

我国传统发展理念已经根深蒂固,要在市场形式不断变化的情况下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必须要转变自身的管理理念。但是很多企业在一时之间还无法转变思想,对于财会的管理还是不够重视,认为生产和经营方面的管理才是最为重要的方面,对于财会方面的管理的认识还不够清晰,没有将财会管理方面的问题与企业长久发展联系起来。管理意识薄弱使得整体财务内部控制管理能力不足,企业内部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也无法明确自身的职责,企业对于财会内部管理人员考核和培养方面也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很多时候由于内部考核不够明确,导致整体工作效率不够高,正是由于这种特殊的情况,企业内部缺乏一种财会控制的工作氛围,无法为管理人员营造和建设一种内部控制管理文化。这些都是目前企业财会内部控制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企业资产核算,关系着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实力,企业融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企业要想更好的发展,必须要解决财会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财会信息建设水平。

3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与提高企业财会信息质量的措施针对目前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加强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只有不断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加快财会信息化建设,才能提高财会信息质量。笔者根据自身多年工作经验,提出在当前信息化社会时代下,企业应该如何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进而能不断提高企业财会信息质量。

3.1增强企业财会内部控制意识

企业财会内部控制意识是健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重要保障和前提,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人员提高管理意识是促进和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途径,通过意识的转变来控制人们的行为,企业高层工作人员要树立一种风险意识,明白当前企业发展所面临的形式,管理人员要明白形式,不断转变传统的工作理念和工作状态,敢于迎接挑战,管理人员要学习现代化内部控制管理理念,学习信息化系统理论知识,通过不断学习树立现代化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意识,在这种意识下,能全面提高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水平,进行体系创新。意识转变是前提和基础,只有转变传统的发展理念,树立全新的观念,才能从根本上进行体系创新。

内控体系建设的意义篇6

关键词:总承包项目预算控制体系的建立

工程项目的管理和施行中,费用控制是实现项目利润最优化的重要步骤,用科学客观的方法对工程进行预算与费用控制,施行阶段化的预算控制,对于每一个阶段,通过动态跟踪,项目监督,预算与实际费用对比,实际情况分析随时调整措施,借此对项目的费用有效利用,并且进行效益最大化管理。

一、预算控制工作的意义及现状

(一)预算控制工作的意义

预案控制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管理项目建设中的整体,实行动态控制,也是项目整体的计划安排。对于项目建设来说,财务预算和安全质量一样重要,而我国项目建设中就缺乏对预算财务的注重,很多工程都会在建设时或者完工后出现成本预算超标的情况,所以,建立预算控制体系有很重要的意义。

首先,预算控制体系的建立可以有效应对项目建设和市场竞争中出现的不定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普及全球,我国工程建筑面临着国外工程公司的极大竞争力,所以要提高我国工程建设的质量与竞争力,就应该及时的采取措施,从预算方面开始,建立项目承包建设中的预算控制体系,保证项目的效益,从内部提高竞争力。

其次,预算控制体系有利于项目工程的管理。我国项目建设逐步走向管理执行分化的道路,而预算控制体系的建立有利于管理部门对于建筑商,参建单位的管理,对项目建设实行全方位的监管。

最后,预算控制有利于项目的标准化建设和管理。传统的项目都是过多关注项目监督以及建设协调上,预算控制作为一种控制机制,是项目建设有序进行的保证,也可以作为对总承包项目承包商的考核依据。

(二)我国预算控制工作的现状

中国的国情复杂,对于国外的现代化建设项目预算控制理论要有借鉴的学习,我国国内新的管理模式正在发展之中,还不够完善,有些项目上仍然使用定额计价的传统预算方式来确定工程的造价,例如在一些仍然沿用计划体制的企业,就会使用传统的预算控制管理体系,有些无法适应正在发展的社会实际。而想要摆脱这一弊端,就需要我们在具体的工程实践中逐渐发现,逐渐完善,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工程管理预算控制体系。

中国虽然是当今世界上工程建设项目最多的国家,但是项目建设理论体系没有国外发达国家的完善,尤其是总承包项目的建设方式,是近些年引入的,所以在总承包项目的费用管理上,无论是预算还是控制,都落后于西方,理论不够完整,方法不够先进。

我国项目建设中的预算控制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首先,工程公司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预算控制的手段与模式不统一。3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经济的不断攀升,中国有一些工程建设总承包公司在项目管理的过程中,有了一个质的发展,它们是以设计为主体,而在企业发生变化后,设计就由单一的发展模式向工程总承包模式过渡,而且企业的市场也不仅仅限于国内,国外的市场上也开始有中国工程建设总承包企业身影的出现。但是工程公司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并不是齐头并进的,有的已经在市场竞争中时间很长,有了自己的预算控制体系,有的却因为市场中的种种原因,停滞在传统预算模式和现代化预算模式的中间难以突破。由于各行业进入市场的时间程度参差不齐,所以国内工程公司在项目管理的费用预算和控制方面不能达成一致,因此总承包项目的预算控制体系建立就面临一种两难的境地,业主,工程公司,分包建筑商等各部分之间难以实现共赢。

其次,项目的预算控制工作缺乏规范,没有形成一种统一的指导管理体系。与国外市场资本主义经济的情况不同,我国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这个发展过程中,项目的管理,预算以及控制尚且处于摸索阶段。例如很多预算规范针对民建,其他建设领域则不适合,在工业项目建设领域有很多不完善,看不到的死角,工程公司作为总承包商,只能在实际中探索经验。这种探索就会导致业主与工程公司(总承包商),工程公司与分承包公司之间难以达成统一意见,在遇到具体的预算问题时,双方会存在很大的分歧,工程的建设也会受到影响,项目管理的预算与控制工作变得越来越难。因此,总承包项目的预算控制体系要建立,就要在市场范围内达成规范的预算标准,有统一的指导管理体系。

最后,我国工程公司与发达国家的工程公司相比,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国内总承包项目预算控制体系的建立要学会取长补短。国外工程公司与整个市场关系紧密,所以在工程承包和管理上,它会获得更高级公司与金融财团的支持,近些年来,形成了一种趋势,国外的工程公司在中国投资,建设项目,借此机会进入中国这个潜力巨大的市场,面对国外工程公司总承包商的强大融资能力,技术水平,管理高度,中国工程公司的优势就在于成本低,在发展中国家的建设市场中,总承包项目的成本更加重要,所以总承包项目的预算控制体系要能够有效的对项目成本预算进行实际控制。

项目的预算控制背后是数以万计的统计数据,尤其是很多完工项目的数据作为经验对于后来的项目预算控制工作有着重要借鉴作用,因此,无论在总承包公司的政策支持或者投资上,还是对实际情况的运用上,我国总承包项目的预算控制体系都应该对已建设项目的预算数据进行收集分类,进行统计深析。基础工作的不看重,是我国工程公司的通病,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人力投入和财力投入没有保证,这是中国工程公司与国外工程公司竞争中的不利之处。主要表现在工程的预算上,由于预算的不准确,经常导致施工时遇到很多资金问题,这时又要申请工程变更预算,影响工程进度。

二、如何建立预算控制体系

(一)设计中的限额控制

工程的设计是整个工程整体规划,对实施意图做全面深刻描述的过程。是无形性的技术力量向生产力转化的过程,是对技术与经济之间相互关系的处理环节,具有关键性作用,也是对工程预算控制的重要阶段,设计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工程预算控制的结果,设计的经济规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限额设计就是以前一阶段的所批准的费用对下一阶段的设计进行控制,在这一工程中,工程量的控制是一个重要核心,这样的做法对于设计人员来说,有利于养成经费意识,有利于投资的节约,增强设计人员的设计节约意识。

限额设计是技术与经济之间关系的中介,技术部门通过限额设计达到经济上的预算控制,经济上通过限额设计,达到技术部门的费用意识养成,对于技术的质量大大提高。但是限额设计不只是一味的节约经费投入,更不是对于费用实行一刀切,而是在重视科学技术,尊重实际情况,进行细致设计,保证科学发展前提下的预算控制手段。

(二)设计工作结束后根据工程量清单编制的直接成本预算

对于整个工程项目在实行过程中的指导因素,费用控制预算需要与总承包项目的工作分解结构,组织结构相应,产生紧密的关系。费用预算控制中,费用类型大致有材料设备费用,施工建设费用,公司的费用,交通服务费,以及其他费用。

设备材料费用是成本预算中的重点部分(详细见表1-1),根据设计专业所提供的详细工程量表以及材料购买人员所提供的数据,进行预算。施工建筑费用是对施工过程中人员费用,分包合同费用等费用的预算。公司的费用包括承包者的设计费和各部分管理费用。交通服务费是施工现场交通产生的费用预算。

以上费用预算只是工程项目的管理执行人员对工程成本的预算,因此这个预算过程只是从下级部门向上级部门基本项目的预算过程,这一预算结果只能作为管理人员(管理层)对于费用控制预算最后决定的参考资料,经过对其的初步评审以及管理部门的调整后,获得管理层批准,成为项目费用控制预算。

(三)工程建设中的费用预算

费用控制预算不仅是一个预算的过程,还是一个从上级部门到下级部门的逐步分解的过程,这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在费用控制预算的逐步分解过程中,要实现控制预算中的直接费用应该直接分配给其相应部门,让直接活动部门有预算,间接预算费用分配给对其有使用权的部门,对各部门的获得的成本预算和相应责任有一个明确的认识;对于尚无归属的预算要明确其职责,例如风险准备金。

(四)预算控制的执行

预算执行就是按照预算进行工程的各项活动,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于不合理之处及时发现解决。可以通过工程管理监控,预算与实际差异对比,考核评价制度来保证预算的控制管理。

工程管理监控就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将预算目标应用到实际中,通过管理部门的管理和控制,将预算严格控制在计划范围内,收入的费用应该完成预算的目标。

预算与实际差异对比就是在工程建设过程以及竣工投运后,将实际建设的费用与预算对比,从而进行分析,而且这一项也可以应用于总承包项目承包商的评价中,为其提供参考。

考核评价制度就是在项目建设以及完工后,对项目的基本工作进行评价,预算控制中,考核评价是一项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项目承包商的建设积极性,从而对预算控制工作进行落实,考核结果将会与日后项目建设时承包商的资信挂钩,有利于预算控制体系的建立。

三、总结

工程公司总承包项目的预算控制体系建立是一个长期过程,在现今这个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工程建设的预算控制应该与技术相联系,在与国外工程公司的沟通中,应该借鉴他们工程项目管理中预算控制的实际执行和程序,再将其技术创新,使其能够与中国国情相符合,将优秀的工程管理模式和预算控制体系与国内市场结合,建立自己的总承包项目预算控制体系,使工程公司在项目管理和预算控制工作中能够更加规范的管理,企业的效益也会不断上升。工程建设过程中,预算问题是一个很棘手的难点,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的趋势又表明工程建设与预算控制,工程造价是分不开的,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总承包项目的工程建设模式下,预算控制体系的建立是很迫切的,但愿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工程建设的预算控制体系早日成熟完善,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更多优势。

参考文献

[1]建设项目全过程造价管理理论与方法[m].戚安邦,孙贤伟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2]全国造价工程师执业资格培训教材编审委员会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m].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年.

内控体系建设的意义篇7

【关键词】意义;效益;建设;内部控制体系

实践证明,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必备“武器”。近几年,企业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美国的《2002年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简称SoX法案)、CoSo2004年的《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我国国资委2006年的《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以及财政部2008年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紧锣密鼓的制定,企业也在不断地认识、建设并有效地利用内部控制体系和风险管理体系。

从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历程看,内部控制的控制重点就是企业风险,对风险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内部控制体系控制关键风险点来实现的。风险管理是建立在内部控制基础之上的、具有更高层次和综合意义的控制活动。如果离开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所谓的风险管理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因此,鉴于中国目前大多数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尚未构建或构建不完善,笔者主张中国企业应先构建基于风险管理的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并通过对该体系的有效执行,实现对企业主要风险的管理。

一、中国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义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意义来自于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是企业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要求

学术界不同学派关于战略的观点和假设等不尽相同,但都承认“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所在。核心竞争力战略理论认为,企业要想长期稳定地保持其竞争优势,必须通过制定正确的战略目标,培养和发展能使企业在未来市场居于有利地位的核心竞争力。而制定的战略能否最终实施,取决于企业各个业务流程的有效执行。有效执行的内部控制体系不但对企业战略目标起到了强劲的科学支撑与持续保障作用,还使企业具备识别和管理整个企业多种风险的综合能力,这有助于减少企业的不确定性与盈利的波动性,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包括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严格而清晰的有限责任制度、科学的企业组织制度、科学的企业管理制度以及企业破产制度和外部保障制度等。构建并执行这些现代企业制度内容,都需要切实可行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因为现代企业制度和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三)企业生存发展的要求

自2004年年底以来,“中航油事件”5.54亿美元的亏损、中储棉10亿元的亏损等国有资产接连不断的巨亏噩梦,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震动。由于这一系列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方面存在严重缺陷,使人们意识到切实加强企业的风险控制已到了危及企业生存的刻不容缓的地步。

(四)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

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是要和国际上大多数企业处于基本相同的经营环境中。但从国外企业的风险管理实施进展看,自美国SoX法案对在纽约上市的公司提出建立内部控制体系的要求后,许多国际大公司对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进行了完善和改进,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了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国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逐步建设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系,不断缩短与国外企业风险管理的差距,在国际竞争中不断加大投资并购等业务的成功率。

(五)投资者对企业预期的要求

投资者包括现实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他们的目的基本都是取得预期的收益。而内部控制的目标在于有效率和有效益的经营、循规守法进而保护企业财产安全,这正是实现企业收益的保证。循规守法主要通过完善的内部控制流程来保证。内部控制体系有利于保证企业的保值、增值,最终实现投资者的利益预期。

(六)国内外法律法规的要求

首先是国内法律法规的要求。我国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要求企业通过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来管理风险。法律法规是需要企业遵循的,所以,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其次是中国企业到国外上市的法规要求。比如中国企业到美国上市,必须遵循SoX法案,该法案中最难操作、最复杂、耗费成本最高的404条款要求所有到美国上市的企业建立风险内部控制机制。

二、企业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将获得的效益

企业建立的目的是盈利,内部控制体系也必须为企业带来效益,企业才有动力愿意去实施这项工作。在构建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过程中,企业至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得效益。

(一)通过理顺关系来解决企业现存的管理问题

为了建立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企业必须对本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进行梳理。企业在梳理各业务流程时,首先要对业务流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通过分析识别,将企业历年累积的管理问题挖掘出来,并通过风险清单的方式进行明示;其次要对这些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通过评估来判断风险的大小及风险的特性等;最后要对症下药,对识别出的管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解决问题的关键是通过业务流程梳理明确权责关系,进而提高企业的管理能力。可见,这个过程主要是通过业务流程的梳理,发现和解决现存的管理问题,并对构建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做好铺垫。

(二)通过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与效果

如果企业通过对业务流程的梳理构建了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该体系毫无疑问会有效防范和抵御风险,并将风险控制在萌芽状态或控制在企业可承受的能力范围之内。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执行,最终会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而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提升就意味着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提升。

(三)通过企业增值来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实践证明,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及其有效实施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投资者的权益,内部控制的缺失则可能给投资者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安然、世通等的破产都是由于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造成的,给投资人造成了巨大损失。企业经营与管理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加企业价值,最大化投资者利益。内部控制执行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而执行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能够在促进企业发展的同时给投资者带来更高的价值回报。

三、中国企业成功建设内部控制体系的关键因素

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主要包括具体构建阶段和长期实施阶段。由于企业各种环境因素会发生变动,内部控制体系的制定就不可能一劳永逸,而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和企业发展的要求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修订。但不管是在具体构建阶段还是长期实施阶段,企业要想成功建设内部控制体系,必须把握以下关键因素,并尽可能做到。

(一)力求管理层高度重视,并将高管的重视制度化

内部控制体系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公司各级领导的支持和大力配合。例如,董事会的承诺与投入能极大地推动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与实施;经理的素质、品行关乎企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实践证明,企业有效的管理是从高层开始的,所以,企业应该在相应的规章制度中将高管的重视和参与制度化,以有效推进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

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将高管的重视和参与制度化,至少应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保证高管能够积极支持风险内部控制的构建与实施:

1.成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和工作组,并由董事长及Ceo等高层管理人员任组长;

2.协调风险管理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的关系; 3.强化业务操作的合规观念,结合内控要求,明确部门职责,优化部门设置;

4.通过全员会议提升全员风险管理意识,形成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将风险理念融入企业文化;

5.形成强有力的监督考核机制,并对内部控制工作的设计和执行给予有力的监督和指导;

6.由Ceo等高级管理人员亲自听取内部控制和风险报告。

(二)构建严密的组织保障,落实内部控制职责

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和实施需要相应的组织保障,即企业应成立各级内控机构,落实内控职责。一般而言,内部控制机构至少应该包括: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各层级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

规范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促使内部控制体系有效运行,保证内部控制功能发挥的前提和基础,是实行内部控制的体系环境。各层级的风险管理职能部门应涵盖企业决策和管理者(如董事会、Ceo、CFo等)、风险管理职能部门、经营系统、内部审计、外部审计等部门。由于不同企业的组织结构、经营特点、管理风格等也不同,具体设置时,风险管理的机构和职责也不同。例如,《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明确规定内部控制机构必须有专门或指定机构,并将内部控制最高决策机构设在董事会。图1为董事会控制下的风险管理各部门的职责分工。

从图1可以把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能部门和职责归为风险管理的四道防线:第一道防线——各相关部门和业务单位;第二道防线——风险管理部门;第三道防线——内部审计部门;第四道防线——外部审计和公共监督。这四道防线构成严密的内部控制组织保障,各司其职,真正的落实内部控制职责。

(三)整章建制,构建体系化的制度保障

在大力倡导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之前,中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都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都是按照经验和习惯行事。大凡成功的企业都有一套系统、科学、严密、规范的内部控制体系。因此,要构建和实施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必须要有体系化的制度保障。当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后,企业一般应从两个方面考虑制度建设的问题。

1.固化建设期已经规定的规章制度。在构建期,企业会有许多规章制度,例如《沟通访谈管理办法》、《工作纪律管理办法》、《培训管理办法》、《文档管理办法》等,其中有许多是适用于企业长期实施阶段的。所以,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成功后,就应着手对建设期的许多规章制度进行重新审视,按照长效机制的要求对其进行修订,并将其固化,使其在今后的内部控制工作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作用。但要注意的是,在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这些制度并非不变,需要在此基础上随着环境的变化随时对其进行评价和修订,进而有效地指导企业解决长期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2.及时形成长期实施阶段的规章制度。长期实施阶段的规章制度是一个有机的体系,主要应包括: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涵盖所有业务的全面、系统、成文的政策、制度和程序;建立风险控制的责任制度;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建立长期的检查制度;重新规定企业的培训制度;建设风险管理报告制度等。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成功后,企业必须着手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定制和完善,以保证构建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执行。

(四)形成科学的项目管理

由于内部控制体系涉及到多个学科、多个领域的知识,需要精心设计,管理好内部控制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在内部控制实践中,企业一般会把各个环节称之为一个项目进行管理。美国项目管理学会认为一个有效的专业项目管理者必须具备范围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时间管理、风险管理、采购管理、费用管理、质量管理及综合管理能力。将内部控制看作一个项目进行管理,可以从系统的角度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例如通过范围管理,使内部控制覆盖公司可能遭受风险的所有层面;项目的时间管理是为了确保项目最终按时完成的一系列管理过程;人员管理的宗旨就是要使企业的所有员工(从最高层到最低层)都各得其所,各尽其才,全部朝着有利于达成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等等。

(五)坚持持续的培训宣传

内部控制体系是靠人去执行的,再好的制度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去执行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所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应是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同时,管理者还应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便满足职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激励手段调动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期,内部控制项目组一般会采取集中培训、会议交流、内部网页、问题解答、电话热线、信息简报等形式多样的宣传贯彻方法,使大家在思想上、组织上、行动上达成共识。进入长效机制后,培训工作仍然不能放松,因为一方面企业的经营环境在不断的变化中;另一方面,对现有流程的维护等工作也需要不断进行培训。可见培训在内部控制设计、实施和长效机制中自始至终应贯穿于企业的管理中。

(六)保持定期的内外部沟通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几点的有效运作都离不开沟通的配合。沟通包括内部沟通与外部沟通。内部沟通的内容主要是:各部门定期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和高级管理层汇报工作;加强集团内部各专业部门及各层级之间的协调沟通;加强项目组内各专业流程组之间的沟通。外部沟通主要是:定期向国资委等国家监管机构汇报公司的基本情况;与国外知名企业多进行经验交流;与外部审计师及咨询机构定期沟通。

可以用图2来显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及其沟通在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制度健全并不等同于制度有效,“行”之有效才是真正的有效。这些关键因素才有利于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执行。

【主要参考文献】

[1]杨雄胜.内部控制理论研究新视野[J].会计研究,2005(7).

[2]谢志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关系与整合[J].会计研究,2007(10).

[3]贾永嘉.《索克斯法案》实施对中国在美上市公司的挑战[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0).

[4]王海峰.对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及CoSo框架下内控的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7).

内控体系建设的意义篇8

【关键词】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监控系统智能化应用

社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基础建设设施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于公路等基础设施提出了较高的需求。高速公路是公共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日常出行情况,同时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生产运输工作高速公路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对于安全运营方面的要求在逐渐提升。积极创建出安全、高效、舒适、快捷、经济的交通环境,已经成为了当前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工作要求和任务。高速公路具有较大的交通流量,并且行车速度较快,在开展隧道施工工作的过程中,如果不采用切实有效的监控系统作为支撑,将会容易出现一定的安全事故,给国家和人民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害。

1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积极应用监控系统的重要意义

高速公路是现代基础建设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会的经济发展具有着积极的影响和作用。高速公路在实际运行的过程中,涉及到了较大的车流量,同时车辆的行车速度较快,如果不采用一些先进的监控管理措施,在一些气候条件状况的环境下,将会出现一些交通堵塞的情况,甚至发生交通安全事故,损害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隧道施工,是高速公路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积极采用切实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加以控制和管理,保证和提升高速公路的整体建设效果。在开展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积极使用监控系统进行实时的监测,将能够有效改善隧道内部的环境,保护环境,同时对于有效提升隧道自身的通行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使用监控系统,还能够有效监督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的质量,有效延长隧道的使用期限。现阶段监控系统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开放性和智能化效果,能够使用良好的监控联动模式,针对于保障行车安全、提升行车效率、构建行车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2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监控系统的实际应用

在开展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工作的过程中,积极使用监控系统,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逐渐构建起和谐的高速公路行车环境。在使用监控系统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全面的了解到其主要内容。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使用的监控系统,包含的系统内容较多,所能体现出的功能也是不同的。

2.1高速公路隧道计算机控制系统

现代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高速公路隧道监控系统的良好应用提供了前提条件。计算机控制系统是高速公路隧道控制系统的核心,能全面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好高速公路隧道的检测信号和控制信号,同时还能积极开展各个子系统的联动控制工作。高速公路隧道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首先传感器能够对于隧道内的施工信息、环境状况因素等方面进行全面检测,其次,在传感器的作用下,能够将收集检测到的全部信息,有效传输到计算机之中,通过计算机计算出相应的控制量,并开展相应的输出工作,至此,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全面控制好高速公路隧道之中交通环境、施工环境的各项情况。计算机控制系统在应用的时候,主要是采用了集中管理、分散控制的方式,也就是说将控制系统总体划分为了两个方面:

(1)隧道区域控制系统。该系统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于隧道之中的小区段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控制,这其中收集到的信息主要是该区段设备所检测到的信息,同时还能够开展相应的预处理工作,传输、接收计算机的控制命令,并且还配有相应的显示屏,用来全面反映设备操作过程中各个设备的具体状态。

(2)中心计算机控制系统。该子系统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能保持着连续不间断工作的工作状态,从而全面充分的监控整个高速公路隧道的施工情况。中心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全面收集和检测相应的信息,并通过相应的分析工作,自动控制好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动态情况。

2.2高速公路隧道监控系统的运行情况

将监控系统运用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过程之中,能够起到良好的监测效果。首先,需要选择好具体的监控量测内容,这其中分为了直接指导工程施工的必测项目和为了达到科学研究目的的选测项目两方面。在必测项目之中,得到的各项数据能够直接投入到隧道施工之中、判断承载结构是否稳定,同时选测的项目同样能够形成具体量化的数据,为后期研究提供良好的前提。

以某段高速公路隧道施工情况为例,该高速公路在开展隧道施工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积极使用了监控系统进行全面控制和监管,有效收集了施工过程中的全部信息,将其反映在中心控制计算机之中,观察人员能够透过液晶显示屏进行观察,指导相应的施工工作,最终取得了良好的施工效果。

3结束语

高速公路施工,对于便利人们的日常生活,促进生产运输工作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隧道是高速公路施工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积极采用有效的监控手段加以控制和管理。将监控系统积极应用在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之中,能起到良好的建o效果,把握施工质量。高速公路隧道施工中监控系统的实际应用,对于全面监督和管理施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把握施工要点,控制施工质量,提升隧道施工的整体效果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监控系统之中,充分应用了高速公路隧道计算机控制系统,将隧道施工过程中的各项信息进行充分收集,为施工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指导。

参考文献

[1]李良荣,王在浩,李震,等.自适应隧道节能照明控制系统设计方案[J].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版),2014,31(05):48-52.

[2]卢胜男,段沛沛,冯建利,等.基于块匹配置信度的隧道交通背景提取算法[J].电视技术,2015,39(08):59-63.

[3]J・J・雅各布森,C・i・帕金森,S・a・庞伯.使用动作和语音命令来控制信息显示和远程设备的头戴式计算机:Cn,Cn103620527a[p].2014.

[4]陈荣,项坚.高速公路隧道施工全过程风险动态分析与反馈设计方法研究[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5,38(11):159-160.

[5]杨晓秋,李旭彦.同行评议中的异常数据检测方法研究――以科研项目评审为例[J].中国软科学,2016(05):133-142.

内控体系建设的意义篇9

内控体系建设是上市公司必须遵从的法律要求

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资本运营方式日趋复杂。2001年年末,美国安然、世通、施乐等一系列大公司的会计丑闻事件,使得资本市场诚信危机震撼了美国及整个国际社会。在此形势下,上市公司如何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诈和舞弊行为,成为国际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上市公司必须建立一套企业自行检查、制约和调整内部业务活动的自律系统,以确保企业经营效益、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严格遵循法律法规。

为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恢复投资者信心,2002年7月,美国国会通过并颁布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该法案第一次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该法案要求在美国上市的境外企业也必须遵守此法案。旨在进一步全面提高所有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含注册地在美国境外的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准,强化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规范财务和信息披露的程序和行为,防止或减少虚假不实和欺诈行为的发生。因此,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已成为当务之急。

完善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业务流程图及说明;2.内部控制信息系统;3.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4.健全的控制环境;5.内控体系评价标准。

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于2000年4月6日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作为一家在海外上市的大型跨国公司,以创造公司最大价值和为股东提供最大回报为宗旨,有义务接受上市地的证券监管制度约束,必须遵守《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有关上市公司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的规定。法案的404条款要求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于2005年12月31日前达到法案要求,时间非常紧迫。

内控体系建设是深化公司内部管理的必然要求

石油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在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不但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石油企业也积累了大量的管理经验。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上一些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也已经融入中国石油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中。但随着社会发展,企业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有些已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客观上要求必须进行制度创新。

作为一家在境外上市的特大型国有企业,中国石油建立内控体系的意义不仅在于遵循上市地的法律要求,更是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战略,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提升公司管理水平,提升公司形象的有效途径。它的建立,关系到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及股份公司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声誉,进而关系到中国企业的整体形象。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

一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客观需要。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权责分明,要求企业内部建立相互制衡、相互监督的治理机制,以加强内部管理,提高经营效率。

二是贯彻我国新《会计法》、财政部颁布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以及适应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等法律法规的必然要求。我国于2000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会计法》第二十七条明确要求“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内部会计监督制度应当符合: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重大对外投资、资产处置、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业务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的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程序应当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应当明确;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的办法和程序应当明确。

三是我国加入wto后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信息技术高度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加速,各国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也逐渐加大。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必须尽快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效果,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在内部各个环节实行有效管理的企业,才能真正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

四是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使股份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成为系统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完整性、合法性和包容性很强的内部管理制度,将更有效地体现股份公司管理理念和要求。在内控项目实施之前,公司已经具备了很多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没有形成统一完整的系统。而内控体系建设就是要针对现状补充完善,满足各方面的要求,同时也形成股份公司统一的内控法典。

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推进内控体系建设

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内控体系建设工程于2004年3月17日正式启动。这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在国际上属于全新领域,没有可资借鉴的实践先例。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基于国情,并吸纳国际先进管理理念来推进这项工程。内控体系建设以总部和各地区公司有机结合的方式分阶段展开;体系建设采用了目前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CoSo框架,其标准为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所接受;包括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等要素,涵盖了公司的各个层次,涉及到管理的各个方面,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过程。中国石油股份公司建立统一规范的内部控制制度,最终要使公司各项规章制度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形成统一的内控法典,更为有效地体现股份公司管理理念和要求。此举对于中国石油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石油公司具有重要意义。

内控体系建设的意义篇10

关键词:广义战略;内部控制;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126-02

一、制造型企业内控管理现状

(一)制造型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

1.组织结构简单

组织结构是制造型企业组织制度的重要部分之一。制造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分为最高领导和事业部两个层次。最高领导层对制造型企业的人事决策、财务控制进行决策,而事业部起到辅助作用。这样的组织结构很简单,会降低最高管理者对企业内控能力,影响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流通。

2.规章制度欠缺

制造型企业缺乏对规章制度的重视,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引起工作流程不透明。这样,不利于内控程序和标准的制定,不利于管理者对企业的内控。目前,制造型企业普遍重视生产,忽视内控规章制度建设;重视实物控制,忽视人员控制。因此,亟待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理清资产,核实债权债务[1]。

3.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制造型企业内控水平低,不能对会计业务进行有效监控,为经济犯罪创造了滋生土壤。随着制造型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者在企业内控活动中,需要提高管理水平,防止越权、违规操作、会计舞弊和相关经济犯罪的发生。管理者利用一系列相互制约机制,对职工的权力进行限制,对职工业务活动进行监督[2]。

4.法律意识淡薄

制造型企业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然而,制造型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不能抵御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以确保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和消除隐患[3]。

(二)制造型企业内控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1.缺乏有力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体系是制造型企业内控管理的关键之一。制造型企业面临筹资、投资、开拓市场、担保和信用等风险。随着我国加入wt0以后,制造型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改变,风险系数提高,但是我国制造型企业缺乏有力的风险评估体系,这样不利于制造型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引起的外界风险,这就需要强有力的风险评估体系作为保障。

2.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

目前,制造型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普遍偏低,这主要是因为制造型企业管理人员并未受过专业培训,而制造型企业也并未对管理者进行内部培训,这样就影响管理者的效率。制造型企业将业绩与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联系起来,导致管理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对财务报表进行造假。

3.缺乏监管制度

在我国制造型企业的内控管理中,缺乏监管制度,就算存在监管制度也只是形式,并没有严格的执行检查和考核,这样导致先进、完善的制度不能发挥预期作用。另外,企业内控制缺乏恰当的监督,有效的监督可以及时修正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4]。

(三)广义财务战略下制造型企业内控体系的必要性

1.明确控制目标

企业目标的明确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相反企业目标不明确就会忽视了资源的整体调控,降低了资源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因此,制造型企业控制目标的明确可以促进实现企业目标的实现。

2.优化内部环境

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内部控制的运行和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制造型企业内控体系可以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保证企业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实施[5]。

3.改善控制技术

制造型企业规模的扩大,导致业务管理的层次增加,管理者很难实现对企业的各种业务活动有效管控。因此,制造型企业应该改善控制技术,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高财务报表质量、经营效率和效果,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二、广义财务战略下制造型企业内控评价体系

(一)广义财务战略下制造型企业内控的依据理论

广义财务战略下内部控制主要依据价值链管理理论、委托理论、信息论等,其中价值链管理理论最为重要。企业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价值链管理理论可以准确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保障企业战略的实施。

(二)广义财务战略下制造型企业内控的方法

1.组织规划控制

组织规划控制主要是为了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和战略的有效实施,而使职务相分离和组织机构相互监督和控制。组织规划涉及两个层面:一是经济业务处理的分工层面;二是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层面。有效地组织规划控制可以使业务程序涉及不同的部门,可以相互检查监督,并保证检查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被检查出的问题。

2.全面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控制作为广义财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全面预算控制涉及企业的各个领域,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和考核,实现源头、过程、细节的即时控制,依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控制。通过对经营管理活动(经营和财务预算)进行全面预算控制,来提高制造型企业的管理水平[6]。

3.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对企业部门和职工处理业务的权限可以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范围主要涉及批准的范围、权限、手续、责任等,这样可以杜绝职权的滥用。授权批准主要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两种,授权批准控制可以划清一般授权与特殊授权的责任,明确授权批准层次、授权批准范围和程序和被授权者的责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广义财务战略下制造型企业内控评价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有效性原则

该原则主要有两层含意,一方面,体系的执行不能触犯国家法律法规,这是评价执行效果的前提;另一方面,必须切实执行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实现预期目标,否则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7]。

(2)可操作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所需的信息是可获得的,同时也要求相关信息获得后的分析过程便于操作。评价指标过于追求全面性而忽略设计和执行中的可操作性原则,这必然会给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既要能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真实情况,也要能使企业评价工作具备实际可操作性。

(3)整体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能够系统、科学、准确地反映内部控制指标间的关系和层次结构,指标要尽量涵盖整个内部控制的环节,但是在指标的选取时应该避免指标的重叠。一系列指标能够体现出是在经营管理需要的条件下而进行的内部控制,这一内部控制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整体性原则使评价指标呈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

(4)重要性和前瞻性原则

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控制环节对企业的重要性各不相同,有限的控制资源将配置在关键的控制领域,同时反映和影响控制效果的因素很多,随实践的发展可供评价的因素将不断增多。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随着具体环境和评价目的的不同有所侧重,着眼于重要控制点和关键影响因素,遵循重要性原则。

前瞻性原则是指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就考虑有可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各因素,这样将评价的事后再控制转变为一种事前的再控制。评价中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源、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内部控制和企业的影响给予充分考虑。

2.内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构建影响到评价体系作用的发挥。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综合反映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和结果的情况,同时,考虑到CoSo的要素和内部控制目标,可以从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和企业业绩两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因此,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过程评价指标和结果评价指标。

过程评价指标是根据CoSo报告内部控制的要素,结合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对各要素分别设定一系列的具体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方面,尽量涵盖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控制点。

结果评价指标是根据企业业绩构建的,主要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他们是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体现,可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经营成果和财务管理情况是内部控制的运行结果。内部控制的建立是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服务的,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必然能够合理保证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管理顺利有效的运行,并避免出现各种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而经营和财务的某些指标值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因此,结果评价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其中,财务指标应该包括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资产运营能力、企业发展潜力等指标;非财务指标应该包括市场占有率、员工流动率、产品合格率、客户满意度和新产品研发成功率等指标。

广义财务战略下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东莹,傅奇蕾.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8):87.

[2]赵希辉.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华北电业,2008,(6):48.

[3]唐庆礼.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m].合肥:安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4]王群.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与环节初探[J].现代财经,2008,(6):46.

[5]王静.关于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思考[J].企业管理,2005,(8):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