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十篇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十篇

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4:09

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篇1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关系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交通运输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已经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交通运输是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等各方面都需要交通运输来做保障,对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及特性

(一)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现状

交通运输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命脉之一,属于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人们进入全流通时代,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随着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促使交通运输业得到了飞跃发展,极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使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社会各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有利条件。

(二)交通运输的特性

1、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特性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是实现整个社会发展的命脉。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交通运输不仅是市场机制作用于人类经济行为的物质前提,更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倘若没有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交通运输,就无法形成一个合理的、稳健的市场经济运行环境。从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来分析,交通运输起着支撑作用。这表现为:经济开发区的交通路线日益完善以及交通运输成本不断降低,加大了相互之间的经济交流。

2、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交通运输始终发挥着先导性作用

一般而言,交通运输是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交通运输的日益完善,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一,随着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也加大了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的相互联系;第二,健全的交通运输体系是保障我国经济发展与整个社会快速发展、共同进步的保障,是提高市场竞争力的有利支撑,同时也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根本需求。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一般而言,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既相互影响,又相互联系,研究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交通运输业未来发展方向、发展目标作出规划,合理调整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对于促进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交通运输属于基础性产业,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与这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具体来讲,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这样就加大了各城市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对交通运输系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国家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系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倘若没有健全的交通运输做支撑,社会经济的发展就不会长久。所以,交通运输的发展会直接关系到人才的流动、资源的配置、信息的传播,这样就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对国家经济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此外,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具有反作用,这主要表现为国民经济在得到快速发展后,受国内外需求扩大的影响,运输需求也不断扩大,促使运输行业向着更高水平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近几十年以来,我国一直都非常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也不断加大投入,交通运输业呈现出了快速发展状态,而且我们不难发展交通运输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相互吻合,这也是交通运输发展和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关系。也就是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要想得到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有一个高效、安全、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做保障。这主要是因为高效、安全且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能够加强各地区间的相互联系,而且能够弥补这个地区地理位置不佳的状况,从而实现各个地区经济的共同发展。

交通运输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脉,倘若交通运输不能够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那么不但不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而还会阻碍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的状况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的关系。高效、安全且完善的交通运输系统,缩短了不同经济圈及工业区之间的距离,能够逐步形成统一的市场竞争机制,为企业的发展创造出了优越环境。与此同时,便捷的交通对人才的交流、知识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不仅利于拓宽人们的视野,而且利于生产资料的优化配置,加大了不同地区的经济交流,从而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四、加快交通运输发展的对策

综上所述,我们得知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何更好地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力量,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以及工业化进程的重要物质基础。纵观工业化国家发展的规律来分析,我们得知在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以及中级阶段,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是应该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然而发展到工业化的后期,交通运输的发展速度既有高于经济的发展速度,也有低于经济发展速度,在实现了工业化之后,就可以让交通运输的速度稍微低于经济的发展速度。如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初级阶段,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加大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并将此作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据有关统计表明,我国每年投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约为3000亿元,约占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的百分之二十以上。

(二)切实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率,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的不断创新

众所周知,交通运输行业包含很多种运输方式,而且不同的管理体制和不同运输方式的改革所具备的内外部环境都不相同。加快交通运输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严格遵守政企分开、权责一致以及精简高效的原则,坚持改革的市场取向,敢于打破行业之间的垄断,对市场经济进行规范,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资源配置的作用,以便建立起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现代化交通运输管理体制。

(三)促进交通运输体系结构的调整

随着国家对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交通运输需求及交通模式,特别是现代物流的兴起和发展,对我国交通运输业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据中国物流信息统计表明,在2012年上半年我国物流达到了83.6亿元,同比增长10%,可以支撑国内经济7%到8%的增长水平,社会物流总费用为4.1万亿元,由于现代物流即第三方物流还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市场规模有待进一步扩大,存在较大的市场潜力。简而言之,现代物流就是指原材料、产成品,从出发点到最终点所包含的一系列相关信息的有效流动的整个过程,有机的将运输、仓储、加工、整理、配送和信息等方面结合在一起,融入了当前最先进的供应链技术,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物品生产和流通之间的时间,尽可能地降低物料成本,切实提高自身竞争力。

总而言之,交通运输的发展不仅能够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影响日益显著,对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及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今,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快速增长期,交通运输要想与经济发展相一致,首先就应该为经济发展起到先行官的作用。若我们只重视社会经济的发展,忽视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久而久之,就会制约经济的发展。因此,重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从而就需要加大对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优化交通运输结构,逐步降低社会经济系统中的物流成本,这样才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最终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京,黄谦,吴照章.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2010(06)

[2]王译.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关于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02)

[3]王庆云.优化结构把握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J].综合运输,2009(05)

[4]刁长河.浅谈交通运输对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宏观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09(07)

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篇2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一个分支,不是孤立的,其规模和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有着密切的关系。处理运输和经济发展,使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决策者关注的主题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困难时期,增加投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经济刺激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因此,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交通运输不仅可以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改善运输条件,农副产品转化为商品创造了有利条件,从传统农业向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附加值农业创造条件的变化。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交通分离,交通是城市的城市扩张是快速扩张和城市的快速扩张,同时也对交通部门的支持。交通运输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当运输适应经济的发展,交通的自身发展,并刺激在经济相对滞后的交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拖”的效果,但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增长,往往产生新的交通需求,从而促进交通运输的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国民经济系统起到桥梁的交通系统,它是有机联系的各个环节的生产,处理,交换和消费,以确定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正常前提得以顺利进行。区域经济发展建设直接相关的运输,这是关系到一个非常密切的关系。交通在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和交通的整体性能和法律的相互影响:当区域经济发展缓慢,疲软,运输需求和容量会缩小,流量限制区域经济发展的表现,当地区紧急调运经济蓬勃发展,为强劲的投资热情发展的需求,但交通的发展和技术经济特点,因为它是不可能表现出的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的公共交通制约快速发展的影响后面。

 

1.运输是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交通发展的需要,以满足因交通需求的区域经济活动;交通的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良好的交通设施必须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区位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投资。

 

2.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并强调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它被认为是伴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即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开发和运输,运输能力,以适应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3.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不仅是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该区域经济发展促进了运输能力,从而促进交通发展的改善。因为了解这些基本上都是定性判断的理解,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总结,以及在实践中总结的经验总结是少之又少,缺乏实践验证。

 

二、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运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要求。对应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交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包括区域经济发展安全的交通运输系统,交通发展和利益形成的区域应该是社会,行业和地区的成员发展的地区,根据社会分配公平分享,交通建设对生态环境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系统可以容忍和消化的最佳水平。这也是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内容。

 

1.区域产业结构的运输

 

组成的区域产业结构的区域经济关系的各种类型的行业和各行业的比例和质量,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产业分布比例不同,经济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交通状况是影响产业结构的诸多因素之一,交通条件的变化直接影响到产业布局的变化,进而改变区域的产业结构。为了追求低成本优势,大比例的重工业原材料集中在周边的港口或轨道交通枢纽。航空的优势,以满足“轻,薄,短,小”的新兴工业产品的功能,从而形成了新的工业区。因此,由于不同的交通条件,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吸引力,与交通条件对提高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也增加,在一般情况下,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产业结构水平比较高。

 

2.交通对区域经济结构的影响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和形式分布在经济因素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它是人类经济活动和地点选择过程和长期的经济发展成果。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的空间结构。区域经济空间格局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一个非常核心的类型,点轴和网络类型。由于交通便利,极核的道路交通枢纽等铁路枢纽,港口,区位优势明显,经济活动有很强的吸引力,往往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交通路线(铁路线,线航空公司)本身沿通道,各种经济因素和产业沿着传送带的扩散,形成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坚力量,线性空间的人口,产业,城市,物流的整合,信息流复杂,即传送带。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交通,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区域交通网络已成为基础的区域经济空间网络结构。区域网络基础设施可以被分为交通,通信,电力设施网络,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实现流量的人和货物运输网络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影响一个伟大的程度区际贸易主要包括改变流动的因素,包括区域经济联系。公路运输网络的完善可以从2个方面促进区域贸易,减少运输成本,降低空间成本。现代交通的基础,区域运输成本是确定不仅实际的距离,决定覆盖其运输网络密度和结构,交通设施升级建筑不仅要满足现阶段的贸易需求,更多发挥作用创造更多的区际贸易需求。

 

三、运输问题的建议

 

1.以交通为主线,发展交通经济带的空间范围和持续改进的扩展经济活动,走廊,区域经济系统的空间演化和传输线不断接触密切,和逐步形成一个集群,工业和城市发展轴的主干道交通或运输通道高度发达的经济,它是运输走廊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彼此为很长一段时间。结果。在其发展过程中,人才,产业,技术要素在空间沿交通干线集聚与扩散,由于交通和经济可及性的提高,提高的经济地理位置,促进企业间,跨行业,交通基础设施主要波束空间运动路线之间的杆单元。华纳帕特森在生长轴理论,直接运输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对运输路线的重点,区域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推动建设中的作用。交通之间的增长极建立联系,方便人员,要素流动,降低运输成本,在形成一个新的有利位置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产业和劳动力的新的道路将吸引,聚集交通轴线,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2.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的作用。经济中心的经济区,第一区位交通优势,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在城市的中心,被称为区域经济中心的经济核心,一路上通信大致相同形式的核心,具有一定的经济性。区域经济发展是第一位的运输,并逐步使自然条件和资源,当这些“点”的经济潜力,达到区域经济具有一定实力形成核心的经济潜力,这些“点”,被收集。然后,在区域经济的核心,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构成一串沿着交通线,导致行业公交线路的数量是高度集中的,高浓度的物质是高度综合技术市场高度集中,高度集中的,高资本积累和经济潜力,经济区,在“行”聚集。这是交通对区域经济的综合效应。有吸引力的运输或减少形成机制可以概括如下:首先,由于运输费用,降低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扩大了企业的经济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交通路线的产业集聚优势的地理范围,通常被称为成本-第二运输收敛作用,提高该地区的运输能力,提高空间通信的水平,增强个体经济空间的能力,拓展经济发展,贸易和交通经济带的规模沿着核具有较大的空间,通常被称为成本流汇聚扩张效果。

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篇3

[关键词]江西交通运输国民经济预测模型

江西紧邻沿海,傍接中部,是沿海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三大经济圈的共同腹地、东部向西部战略转移推进的过渡地带,具有左右逢源的枢纽位置和区位优势。凭借先天的生态优势、资源优势、低成本优势等相关条件,随着“以工业化为核心、以大开放为主战略”的发展思路,以及“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长江中游经济区“武汉-长沙-南昌金三角一个新经济增长极”等发展战略的实施,江西正步入由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转变的时期,区域经济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机遇。近几年全省经济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2006年全省GDp达到4670亿元,比上年增长12.3%,自2003年以来连续四年实现了12%以上的增长速度。

交通运输作为一个特殊的物质生产部门,通过专门从事货物和旅客运输服务业务,使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个环节得以正常进行,具有社会基础结构、公益服务和物质生产等多重属性。作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它是社会经济发展、文明传播的前提条件;作为公益事业,它通过人员往来、货物区际交流联系千家万户,实现人和物的空间位移,支持各行各业的经济建设和区际交往。在2006年,江西省交通运输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十一五”交通运输建设目标,全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179.4亿元,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36759万吨,比上年增长10.5%,货物周转量947.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5%;完成旅客运输量43239万人,比上年增长3.6%,旅客周转量654.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4%。

虽然江西省政府决策部门、学术理论界提出了“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基础性产业,必须领先于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速度,率先发展”,但就国民经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交通运输业的具体规模需求以及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所进行的研究依然严重滞后,对于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感性而非理性的层面上,停留在定性而非定量的水平上,这必将严重影响江西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制定的科学性、合理性,如果交通运输业发展不能按照与国民经济互动关系的架构为经济的发展提供必需的支撑和保障,那么必将严重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定量研究江西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丁以中在《交通运输业与经济的关系研究》(1997)一文中建立了交通运输――经济模型,对交通运输业与经济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汪传旭在《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模型及其应用》(1998)一文中则运用灰色系统协调模型的定量分析方法分析了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的协调关系;刘建强、何景华在《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证研究》(2002)一文中主要从协整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的检验入手,对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朱顺应等人(2004)提出了客观模糊评价方法,设定了评价指标的评语集、评语值域和模糊隶属度函数,然后对我国1991~1999年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进行了评价,得出了不适应性结论;何满喜(2005)运用灰色系统建模理论和数量经济的方法对浙江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研究了交通运输业内各重要指标对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武旭(2005)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看作是互为输入输出的投入产出系统,通过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型,得出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有效性指数和状态协调度的计算公式。

国际上对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的相关性关系的研究已经比较成熟,尤其是在对交通运输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的研究方面论文、论著比较丰富,但很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已经过了以大量投资进行大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恶补交通基础设施木桶短板的阶段,其经济环境早已进入了成熟优化的后增长阶段,因此他们的研究虽然在很多方面特别是方法论方面对我们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但从总体来讲,我们无法照搬。

以上研究成果从实证方面,对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但由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有所不同,因此对现阶段江西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进行定量分析仍具有较强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二、江西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趋势分析

考虑到统计指标的代表性和统计数据处理的可行性,选择了江西省“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旅客运输量”、“旅客周转量”、“全省GDp”五个指标在1998~2006年的数据如下:

由表1我们可以看出,这五个统计指标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6.51%、6.58%、3.87%、8.78%和12.12%,它们都呈现快速增长状况,其中,GDp的年均增长率分别是货物运输量、货物周转量、旅客运输量和旅客周转量年均增长率的1.86、1.84、3.13和1.38倍。而它们的内在联系如何呢?下面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江西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年GDp的预测模型。

三、江西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通过SpSS软件,对1998年~2006年间“货运量”、“货运周转量”、“旅客运输量”、“旅客周转量”、“全省GDp”这五个变量的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到下表所示的结果:

表2Correlations(相关系数)

**Correlationissignificantatthe0.01level(2-tailed).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江西省GDp与“货运量”、“货运周转量”、“客运量”、“客运周转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1:0.997、r2:0.838、r3:0.934、r4:0.893,由于相关系数在0.8~1之间时表明二者具有高度相关性,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江西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存在高度依存的关系。

四、江西交通运输对国民经济年GDp的预测模型分析

选取Y--江西国民经济年生产总值(单位:亿元)作为因变量,以X1--货物运输量(单位:万吨)、X2--货物周转量(单位:亿吨公里))、X3--旅客运输量(单位:万人)、X4--旅客周转量(单位:亿人公里)为自变量建立如下形式的多元回归模型:

其中为回归常数,为回归系数,为随机误差。

由上面分析可知,因变量Y与自变量高度线性相关,因此,选用逐步回归法,通过SapSS软件运行结果如下:

表3Variablesentered/Removed(变量进入/移出)表

表4modelSummary(b)(模型概述)表

表5anoVa(b)(方差分析)表

表6Coefficients(a)(回归系数)表

表7excludedVariables(b)(被剔除的变量)信息表

apredictorsinthemodel:(Constant),货运量

bDependentVariable:GDp

从表3和表7可以看出,只有变量“货运量”进入了模型,所选择的另外3个变量“货运周转量”、“客运量”、“客运周转量”,与第一个变量之间有线性关系,它们的偏回归系数都大于0.05,因此不能进入预测模型之中;从表5可知,模型的偏回归系数为0小于0.05,因此Y与X1间有线性关系;从表4得到的模型的相关系数为0.997,说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有比较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的平方值为0.995,表示该模型可以解释因变量99.5%的变异性,且模型显著,即:该模型有意义。从上面的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江西交通运输业的货物运输量对江西年GDp的变异量的解释率可以达到99.5%,因此根据表6,可以得到如下回归方程:

Y=-2686.047+0.195X1

Y(亿元)--江西国民经济年生产总值

X1--货物运输量(单位:万吨)

五、结论

交通运输是现代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在经济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以上分析可知,江西交通运输与国民经济发展高度相关,尤其江西省“GDp”与“货运量”、“客运量”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97和0.934;在所建立的模型中,变量X1(货物运输量)是江西国民经济发展有效的表征,货物运输量每增加1万吨,江西国民经济年生产总值将增加0.195亿元。因此,在当前阶段,为了实现江西经济的持续、快速的发展,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应该积极实施扶持交通发展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建立高效的综合运输体系。

参考文献:

[1]孙湘海: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实证研究[J].统计应用研究,2007,(3)

[2]万华:江西交通运输行业发展战略思考[J].商场现代化,2007,(5)

[3]武旭: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

[4]江西统计年鉴1999―2007[m].中国统计出版,1999-2007

[5]何满喜:浙江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J].2005,6

[6]唐进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交通运输经济[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4

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篇4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增长;新兴古典经济学

1问题的提出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纵观世界主要国家,交通运输均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门,其发展具有国家战略意义。交通运输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十分复杂,本文的目的就是概括、总结这一关系中重要的一方面,即交通运输业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的理论,并提出新的思路。

2现有理论和方法的总结

交通运输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问题国内外已经有了不少研究成果,根据不同的研究方法、角度、理论基础、结论,本文将其概括为6大类:

(1)古典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的分析。威廉配第(williampetty)在《政治算术》中提出“发达的交通运输是一国经济繁荣的重要特征”。马克思在他的著作中对运输经济问题有较多论述,如“运输和货币变成了商品流通的两个车轮”,“商品经济越发展,生产越是以交换价值为基础,因而越是以交换为基础,交换的物质条件——交通运输工具——对生产来说也就越是重要”。亚当斯密(adamSmith)的经典三段论更是被反复引用,斯密认为“生产力和财富的增长由分工引起,分工的程度受到交换能力大小即市场范围的制约,市场范围大小由运输条件决定”,这体现的是运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2)运输经济地理学。包括工业区位论、城市群理论、点-轴理论、交通经济带理论、运输通道理论等。如韦伯(weber,1929)建立了模型,用运输成本来决定制造业的区位。我国经济地理学家陆大道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点—轴理论”,认为“发展轴线由以交通干线为主体的线状基础设施束构成,干线交叉点上的城市、工矿区、港口、农业地区为发展的主体部分,生产力开发以‘点-轴’模式展开”。

(3)经济史、运输发展史分析。国外以李斯特(Liszt)、道格拉斯诺思(D.C.north)为代表。李斯特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中》总结出“英国使全世界看到了运输便利对生产力增长可以发生如何有力的影响,从而促进国家财富、人口和政治力量的增长”。诺思通过分析1750—1913年海运费率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得出了海运生产率的提高和制度变迁降低了海运费率,扩大了市场、促进了对外贸易。国内以荣朝和、韩彪、熊永钧为代表。其中荣朝和提出“运输化理论”,认为运输化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伴随工业化而发生的一种经济过程。韩彪提出交通运输与经济之间具有“交替推拉关系”,认为现代运输业成长过程中可分为“剧变期”和“渐变期”。熊永钧提出了“运输成本阈值”理论,创新性地提出不应将运输简单地理解为阻碍市场活动的常量,而应将其看作变量。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过程只是运输成本降低到某一个“阈值”时才出现的。

(4)发展经济学观点。以罗斯托(Rostow)、赫希曼(Hirschman)等人为代表。罗斯托指出“大量的交通建设和其他形式的社会先行资本,毫无例外地出现在起飞阶段之前”。赫希曼区分了社会间接资本和直接生产资本,又进一步认为社会间接资本的概念的核心可以严格限于交通运输及动力。

(5)计量经济学研究方法。这是近期运输经济研究的主流,但已经出现计量方法应用过度的趋势,忽视了对内在规律的探究。较有价值的文献包括D.a.aschauer(1989)应用CD生产函数,对美国1949—1985年度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测算出总产出对公共资本存量的弹性为0.39。汪传续(1999)与张国强(2004)分别用灰色系统协调模型和Dea模型,测算了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协调关系。王家庭(2009)基于我国1978—2007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协调和Granger因果检验得出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的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交通运输发展对经济增长并没有显著作用。

(6)投入产出分析和项目评价分析。汪传续(2004)用投入产出法研究了交通运输的前向、后向波及效应和总效应,并根据1997年投入产出资料计算了交通运输业对Gnp和劳动就业的贡献。项目评价主要运用成本—收益法,评价某交通运输项目。

3现有理论和方法的不足

传统的运输与经济增长理论尽管已经取得丰硕成果,但仍然远未完善,对许多现象仍缺乏解释力。斯密论述的“一切改良中,以交通改良为最有实效……水运开拓了比陆运广得多的市场,从来各种产业分工的改良,自然而然地开始于沿河一带”。而中国自古以来,具有发展内河航运的优越自然条件和领先的航运技术,却只能促进农业和小手工业的分工和发展,没有孕育出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没有产生工业革命。这是斯密的命题所不能解释的。

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运输费用甚至被简化掉了。在阿罗-德布鲁的一般均衡中,为便于分析的数学化,抽象掉了时间和空间概念。正如迪肯所作的比喻(Dicken,1990),“所有人类的经济活动——专业化分工、生产、交换、消费,都只发生在一个针尖上”。此后,运输费用被引入,作为生产中的纯消耗添加到生产函数中,但仍然是外生变量。并且这种处理使得在古典经济学中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正面作用变为了负面作用,发展交通运输似乎只是为了克服经济中的阻碍,交通运输因此也就成了一个技术问题,不再受到经济学家的重视。

在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发展经济学中,交通运输作为基础设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促进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作用受到关注。发展经济学家试图用欧美国家发展经验指导第三世界国家。然而无论是大推进理论还是非平衡增长理论,都将发展交通运输看作是资本积累过程,认为大规模的交通投资将像在发达国家经济起飞阶段发挥的作用一样,使发展中国家走向快速增长的道路。但是无论是没发展起来的苏联、非洲、拉美一些国家,还是实现了长时间高速增长的中国、“亚洲四小龙”等都没有经历一个显著的交通大发展时期,这就使得交通运输的作用受到质疑。

20世纪80年代后,大量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的成果,使之前对这一问题历史描述性的、定性的分析实现了定量的测算。但是,这种方法也有一些缺陷。如最常见的用铁路、公路线路里程或投资额、客货运量作解释变量,用GDp或人均GDp作被解释变量的线性回归分析,只能得出二者的相关性,并不能解释其因果关系,而在投资额的估计参数中,无法区分是投资行为还是运输能力形成后导致的经济增长,而如果投资行为的作用更大,则不能说明为什么要投资于交通运输而不是投资其他基础设施。又如用投入产出法,由于统计方法的设计,交通运输总产值增加必然导致生产总值的增加,不能解释其作用机制。再如,无论是用灰色系统模型还是Dea模型分析交通运输与经济的有效性和协调性问题,都是一种事后检验,并且也是各种运输方式或各地区、各时期的相对协调性,不能解释交通运输总体对经济增长的事前作用。

4新兴古典经济学简介及其研究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的好处

新兴古典经济学(newclassicaleconomics)是自20世纪80年代起,在继承和发展古典经济学中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指出新古典经济学不足的基础上,应用超边际分析(inframarginalanalysis)方法发展起来的。它关于分工的基本思想是,经济中的每个决策者既是消费者又是生产者。每个人作为消费者喜好多样化的消费,作为生产者在生产中有专业化经济,所有人的专业化经济合起来就是分工经济。分工和专业化会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增加交易次数,这就会产生分工好处与分工产生的交易费用之间的两难冲突,因此分工水平取决于交易效率的高低。随着交易条件的改进,折中这种两难冲突的空间就越大,分工水平就越高。同时,分工及其各种经济后果可以在没有交易条件的外生改进的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自发演进。

基于以上对传统理论和方法不足的分析,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可能是一个好的选择。主要原因有以下6点:

(1)斯密将运输费用视为决定市场规模和分工水平的最重要因素,新兴古典经济学的交易费用则既包括以运输费用为主的外生交易费用,又引入了信息成本、契约成本、道德风险等内生交易费用。

(2)新古典经济学主要关注资源配置,新兴古典经济学则是研究交易效率、分工演进、交易行为和经济增长的,显然更加适合。它也可以解释交易费用和制度对分工和生产力演进的意义,不需要再借助新增长理论和新制度经济学理论。

(3)新古典经济学中的一般均衡分析对空间、时间等交易过程中的摩擦是忽略的,而交通运输的作用正是克服经济中的时间、空间障碍。在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包括运输效率在内的交易效率恰恰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其理论框架天然地把二者联系在了一起。

(4)新古典经济学着重研究经济的非拓扑性质(消费、生产的数量、最优资源配置等),而对连通度、一体化等网络效应予以忽略,而交通运输却是典型的网络型产业,这就使得交通运输理论研究者在用新古典经济学分析问题时感到困难重重。而新兴古典经济学同时包括了经济的拓扑性质与非拓扑性质,为分析网络型产业提供了便利。

(5)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可以解释交通运输发展作用于经济增长的原理,而并非只是得出数据上的统计关系。而且通过分析这一作用路径,可以解释我国交通运输发展为何长期滞后于经济增长,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6)借助新兴古典经济学中关于分工自发演进的理论,可以解释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到底是“推动”、“拉动”、“交替推拉”还是其他关系这一长期争论的问题。

5主要结论和展望

在新兴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研究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问题可以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交通运输是交易性产业而非生产性产业,对经济增长有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2)交通运输发展通过改善运输条件,进而降低外生交易成本和总交易成本,从而实现促进分工,扩大市场范围,提高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

(3)分工经济和由于分工而导致的交易成本之间存在两难冲突,分工的自发演进过程将使折中这个两难冲突的余地增大,因而随着经济的增长,总交易成本和市场范围的扩大将带动交通运输的发展。

对这一问题的展望:

(1)新兴古典经济学20余年的发展与主流经济学、传统运输经济理论二三百年的发展历程相比,显然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特别是在现有经济统计指标体系下,如何测度分工的水平、市场的容量、经济组织结构等这些新兴古典经济学中最基本的问题仍是一大难题,这就使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经验研究进展缓慢。

(2)在这一问题的研究中,联系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的是运输成本(外生交易成本)在总交易成本(包括外生和内生交易成本)中的比重,其中内生交易成本又涉及新制度经济学、新经济史学、产权理论、博弈论、契约理论等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与交通运输发展有机结合是一个有待深入探索的领域。

参考文献

[1][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

[2][英]肯尼斯巴顿.运输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3]荣超和.论运输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篇5

运输化与工业化相伴而生,是工业化的重要特征之一,没有运输化就没有工业化。运输化理论是首次跳出仅局限于个别运输方式的分析方法,提出将各种运输方式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的运输发展理论。该理论将经济发展中的运输化过程分为前运输化、运输化和后运输化三个阶段[1]。实际上,这三个阶段也是指在不同的发展时期,社会经济大系统中的交通运输子系统所处的不同状态。其中,前运输化阶段主要在工业革命发展之前,其特征表现为交通运输条件虽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但从总体上看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依赖比较小;发展到了运输化阶段,交通运输系统进一步扩张,社会经济的发展对运输速度和质量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运输需求越发多元化,并会逐步从初步运输化发展至完整运输化;而到了后运输化阶段,交通运输的重要性开始让位于信息化,并体现出后运输化趋势。该理论还指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可以按照运输化的这三个阶段进行划分,这就是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在运输化过程中,人与货物空间位移的范围因现代化运输工具的使用而急剧扩大,交通运输因此成为经济快速发展所依赖的最主要的基础产业。[2]由于仍处于市场经济初级发展阶段,我国的运输化从总体上看也属于初级阶段。探索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使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能够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运输化初级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也是决策者和管理者关注的重要问题。由于我国是一个经济发展状况很不平衡、基础交通条件也不一致的大国,区域差异及其特征明显,不仅有东、中、西部的局部差异,还有局部之中各省份之间的地域差异,因此基于运输化理论研究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在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有一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对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关系进行了积极的探讨,比如:郎志红的研究认为,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经济空间结构及区域市场都会产生影响,我们要注意发挥这些有利因素,促进经济发展[3];周志龙通过研究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变化与交通运输结构发展变化关系探讨了交通运输结构的演变规律,分析了不同区域经济因素对各交通方式的影响以及各区域交通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情况[4]。但是,基于运输化理论来研究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关系的却不曾见到,本文拟就此做以下探讨。一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在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中,整体上看,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推动交通运输的进步,而交通运输的改善又将反过来促进和引导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两者交替推拉、循环往复,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具体到运输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应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特征:在前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表现出弱需求,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为弱支持;在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由弱变强,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也由弱支持变为支持;在后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相对于信息化而言相对由强转弱,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则转而表现为优化支持。不论是整体上的交替推拉,还是阶段化的相互影响,也不论是全局还是区域,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实际上正是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互耦合作用的过程。所谓耦合,原本是指两个本来分开的电路之间或一个电路的两个本来相互分开的部分之间的交链,可使能量从一个电路传送到另一个电路,或由电路的一个部分传送到另一部分,其中,多个物理场相互叠加的影响问题被称为多场耦合问题。图1为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的作用机理示意。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可以直观地体现在其主导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上,并最终以GDp来量化反映;区域交通运输的实现需要有移动线路、沿线设施等基础设施和移动设备,并集中表现为整体上的立体式网状布局,以客运量和货运量来量化反映。两者可视为两个电路或一个电路的两个部分,其间相互交链,能量可相互传送,正似上述的耦合关系。而区域交通运输体系中不同的区域a、B、C,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不同的运输方式,客运、货运等不同的运输对象,以及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体系中不同的产业分类等,都可以看作是不同的物理场,它们之间相互叠加影响,使得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更似多场耦合,变得极为错综复杂。不过,运输化理论将各种运输方式作为一个系统进行分析研究的理念,又使得这一错综复杂的多场耦合关系回转到了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对简洁的两两耦合关系上。正如图1所示,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的交链点是运输需求,能量传送的影响机制为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下文则分别就两者耦合关系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表现以下分析:(一)耦合关系的作用机理1.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它决定着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作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交通运输的建设、结构、布局等都必须服务且受制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因此,它的发展需要对应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水平和层次。另一方面,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是区域交通运输发展的动力。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交通运输发展会不断提出新的需求和更高的要求,同时必然带来区域内外资源、商品流通数量的增加和速度的加快,这就要求区域交通运输能力不断提升,从而带动区域交通投资的增加与运输发展水平的提高。换言之,区域经济体系内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的不断发展,对资源、商品的集聚和扩散需求增强,使得运输需求随之不断增强,从而推动了区域交通运输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2.区域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反过来,区域交通运输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动脉和联系各行各业的纽带,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和先导作用,区域交通运输为了满足不断增强的运输需求,自身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而运输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区域交通运输的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同时增强的过程,并会影响和带动区域经济体系内主导产业与相关产业进一步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更直接影响到区域竞争力的提升、产业布局的优化、市场范围的扩大和城市化发展进程,从而提高区域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具体而言,区域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p#分页标题#e#(1)交通运输能提高区域可达性,增强区域竞争力。区域运输条件改善,运距缩短,运时减少,运费降低,能够提高区域交通运输和社会经济可达性,改变区域经济地理位置,使区域工农业生产的成本降低,从而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2)交通运输能促进资源和产业布局的优化。交通运输能够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使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自然资源的交流更加方便、频繁,促进区域土地、矿产等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使产业布局在更大范围内扩展成为可能,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形成更加合理的生产地域分工格局。(3)交通运输能扩大市场范围。交通运输对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区域运输工具速度、运输质量和运输生产力的提高,有利于对外交流的增多与商品流量的增加,进而可促进原有专业化市场的扩大、新市场的形成,以及农村集贸市场的发展。(4)交通运输能优化区域城镇布局,促进城市化进程。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城市产生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在交通运输集聚和扩散效应的作用下,原有城市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新城镇迅速形成,农村劳动力大量涌向城市,城市功能多样化,城镇体系逐渐成熟,从而大大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和沿线地区的发展。(二)耦合关系的阶段特征1.前运输化阶段:弱需求与弱支持此阶段处于工业革命之前,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发展方式以相对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由于能够自给自足,因此经济、生活等都相对封闭,交换、出行等非常有限和简单,对资源、商品的集聚和扩散需求也相当有限,因而对交通运输的需求较弱。然而,满足需求的过程才是自身发展完善的过程,较弱的需求自然便无法有力地刺激和推动交通运输的快速高效发展。相应地,由于交通运输的缓慢发展,其对资源、商品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也会维持在较低水平,不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对体系内主导产业、相关产业乃至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的影响也仅是弱支持。而这种弱需求与弱支持的特征表现,实际上并未充分体现出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2.运输化阶段:强需求与支持运输化阶段是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阶段,也是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时期。此阶段,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开始步入交替推拉、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快速发展时期。正是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完善,使得集聚、扩散与运输需求三点同时由弱转强,推动了交通运输进一步发展完善,反过来,运输的强需求得到满足,集聚、扩散效应随之增强,基本得到充分发挥,从而对体系内主导产业、相关产业乃至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的影响也由弱支持变为支持。而这种强需求与支持的特征表现,实际上已基本充分体现出了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3.后运输化阶段:相对弱需求与优化支持后运输化阶段最为突出的标志是信息化的发展日趋成熟。虽然在运输化阶段,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已变得较为充分,可以达到交替推拉、循环往复,以至螺旋式上升发展,但是,交通运输在这一阶段能够达到的理想状态也只是整体上的立体式网状布局,即完整运输化。由于信息的不完全、不对称,即便有了完整的运输布局,但并非所有的运输都是高效、经济、优化的。经济学讲求最优配置,社会经济也讲求最优发展,因此,后运输化阶段的信息化无疑比运输化阶段完整的运输布局更为重要,所有的集聚、扩散、运输需求以及需求的满足和效应的传送都必将借助信息化来最终实现。相对而言,社会经济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由强变弱了,而交通运输对体系内主导产业、相关产业乃至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表现出的影响相应由支持变为优化支持。而这种相对弱需求与优化支持的特征表现,实际上最终充分体现出了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的耦合关系。二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耦合发展的实例分析在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框架下,本文拟采用相关性分析、因果关系分析、弹性分析等方法来定量研究区域交通运输与其社会经济的耦合发展关系,并基于相关数据进行实例分析,以为有关决策者和管理者提供参考与依据。自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陕西交通抢抓机遇,加快调整运输结构,协调推进区域交通发展,交通布局和通行局面得到了根本改善,发展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陕西省的经济结构特点与经济发展形势,又构成了陕西交通发展新的现实需求,尤其是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与经济特色的日益强化,对交通运输能力、布局和结构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5]。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拟选取陕西省交通运输快速发展的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进行研究;同时,选取客运量与货运量指标来表征区域交通运输发展水平,选取GDp来表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所选取的相关数据来源于《陕西省统计年鉴》、《陕西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一)相关性分析相关性分析是用来描述两个或两个以上变量间相关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本文采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或积矩相关系数)来讨论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相关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其中,x和y为相关变量,分别指表示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r的取值在-1和1之间,符号表示两个变量变化的方向,绝对值表示两变量的密切程度。基于相关数据,采用公式(1),利用SpSS软件分析可得皮尔逊相关系数矩阵,如表1所示。从中可见,相关系数值均大于0.95,表明表征陕西省交通运输发展水平的客运量、货运量指标与表征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GDp指标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二)因果关系分析众所周知,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GDp的三驾马车,因此,此处仅应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研究陕西省社会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间的单向因果关系。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要求考虑以下回归:对GDp与客运量、GDp与货运量分别进行aDF检验,检验值都大于5%临界值,说明以上两对序列均为非平稳序列;对两对序列做一阶差分,再进行aDF检验,得出它们的一阶差分均为平稳序列,说明GDp与客运量、GDp与货运量之间具有协整性,可以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运用eViews软件可得出如表2所示的检验结果,从中可见,检验结果拒绝了零假设,显示出社会经济发展显著影响着交通运输的发展。#p#分页标题#e#(三)弹性分析运输弹性系数是交通运输量的增长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的比值,运用运输弹性系数可以判断运输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可以反映运输发展是否适应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适应程度的大小,或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持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其中,t、Vt分别表示某一时期内发生的交通运输量及其增量,e、Ve分别表示同时期内的国民经济总值及其增量。如果运输弹性系数大于1,表示这一时期运输量增长速度高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等于1,表示两者发展速度相同;小于1,则表示运输量增长速度低于社会经济增长速度。首先可计算出所有变量的年增长率,再由公式(4)计算得出运输弹性系数β。为了消除其他不定因素的影响,同时便于比较,本文将陕西省的运输弹性系数划分为2001~2010、2001~2005和2006~2010年三个时段来进行比较,其结果如表3所示。从中可见,在不同时段,陕西省的运输弹性系数显现出增大态势,但整体上均小于1。为了对比不同阶段交通运输发展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或支持程度,本文还选择了运输化和信息化程度均较高的美国,分析了其同时段的运输弹性系数,如表4所示。从中可见,美国的运输弹性系数也小于1,且在2006~2010年小于2001~2005年,显现出了下降态势。(四)结果分析2001~2010年是陕西省交通运输发展较快的10年,在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中处于中间阶段,按照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表现,此阶段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应对交通运输有较强需求,而交通运输反过来相应支持着其经济发展,两者之间交替推拉、上行发展。通过上述相关性和因果关系的实例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的交通运输发展与其社会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关性,而且社会经济发展显著影响着交通运输的发展,是推动交通运输发展的主要原因。而运输弹性的实例分析则表明,陕西省的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的强需求与刺激下出现了较快增长,客运量与货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分别由2001~2005年的0.3177、0.4571增大至2006~2010年的0.9420、0.7562,对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和支持程度也随之大幅度提高。综合起来看,现阶段陕西省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的量化指标计算结果支持了两者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然而限于发展水平。陕西省的实例分析只能说明在经济发展的运输化过程尚处于初步运输化阶段时的耦合特征,无法验证运输化过程发展至完整运输化甚至是后运输化阶段时的耦合特征。为此,本文以运输化和信息化程度都较高的美国为例进行了运输弹性分析,结果表明,美国2001~2005年客运量与货运量对应的弹性系数已分别达到0.8409与0.8017,处于较高水平,而在2006~2010年则分别下降为0.6456与0.7239,说明随着运输化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让位于信息化,在整体式立体布局已经较为完备的基础上,运输已变得更为高效和优化,不再表现为数量上的单纯增长,而是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表现为对经济发展的优化支持。三结论与启示基于运输化理论,本文探讨了区域交通运输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指出两者耦合的交链点是运输需求,能量传送的影响机制为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整体而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推动交通运输的进步,而交通运输的改善又将反过来促进和引导社会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两者交替推拉、循环往复,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发展态势。具体到运输化过程的三个发展阶段,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相应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特征:在前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表现出弱需求,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表现为弱支持;在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由弱变强,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也由弱支持变为支持;在后运输化阶段,社会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相对于信息化而言相对由强转弱,交通运输对社会经济发展则转而表现为优化支持。本文还以陕西省2001-2010年的相关数据为例,采用相关性分析、因果分析和弹性分析方法,对陕西省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的量化指标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支持了现阶段两者耦合发展的作用机理与阶段特征。同时以美国同时段的相关数据为例进行了运输弹性分析,说明了完整运输化或至后运输化阶段时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的耦合特征。本文最主要的启示在于:区域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耦合发展,交通运输虽然受制于经济发展,但又可以反过来影响经济发展,对于陕西省而言,现阶段仍处于经济发展运输化过程中的初步运输化阶段,交通运输对于经济发展的适应和支持还主要体现于量上的增长,其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基础和先导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有进一步提升的巨大空间,后期一方面应着重准备应对完整运输化阶段的高要求,对交通运输的整体式立体布局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优化,另一方面还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着手进行与交通布局相对应的运输信息化配套建设与准备,为进入以信息化为统领的后运输化阶段奠定应有的基础。此外需要指出,虽然我国的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发展存在区域差异,但总体上的发展阶段并没有实质性的改变,都应处于经济发展运输化过程中的初步运输化阶段,因此,对于陕西省的上述启示应该同样适用于我国的其他经济区域。

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篇6

关键词:区域经济;交通运输;吸收;辐射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整体仍然呈现滞后状态。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区域性特征表现得日益显著,交通运输发展问题开始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然而,受我国综合国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以及交通运输自身发展等制约,交通运输发展目前仍只能按地区、有重点、分阶段地逐步推进。如何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制定有效的交通运输发展策略,则有赖于对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准确把握,进而促使两者互动发展。

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认知

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非常复杂。从当前理论界的研究来看,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存在三种认识,这三种认识也构成了大部分地区制定当前交通运输发展战略和规划的指导思想。

第一种认识主要认为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引致需求,交通运输的发展就是要满足区域经济活动引发的交通运输需求;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良好的交通设施必然能够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及区域优势的发挥,同时吸引大量投资。

第二种认识则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强调并突出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是伴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即区域经济发展引致交通运输的发展,交通运输能力是为了符合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的。

第三种认识是对前两种认识的综合,认为交通运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结果。认为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交通运输能力的提高,反过来亦为交通运输的发展所带动。

应该讲,上述三种认识都部分地反映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因果关系。但由于这些认识基本上都停留在定性判断的认识上,因此更多地是对经验的总结和归纳,缺乏在实践中的验证。

二、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吸收与辐射模式图形解释

在笔者看来,交通运输与区域的经济关系可以与城市与腹地经济的关系相类比,把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关系区分为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由于受到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交通运输条件以及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区域经济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或者以辐射为主,或者以吸收为主。一般而言,区域经济规模较小时以吸收交通运输资源为主,在区域经济规模较大时以辐射为主。交通运输资源之所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内是因为在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内可以得到更大的收益。当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依托其雄厚的势力对周围形成辐射时,交通资源即使不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中也可以获得相应甚至更大的收益,交通资源就不再转移到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

如图1所示,假设区域经济圈C,除了C外还有很多不同层次的交通运输资源B1、B2、B3、B4,这些资源随距离C的距离不同层次逐渐降低,区域经济圈C与交通运输资源B1、B2、B3、B4之间的关系最初表现为吸收过程大于辐射过程,所以区域经济圈C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是C在成长进程中以超经济影响的方式对其周围的交通运输资源施加影响,使得周围的交通运输资源发生变化,较大规模的区域经济圈C以辐射方式的影响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两者互动发展了。(图1)

当前理论界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三种认识与笔者概括的吸收和辐射两种模式之所以不同,是因为笔者认为区域经济是应该先发展起来的,正是在区域经济发展起来后才能更好地对交通运输产生影响,这点恰好符合中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区域经济发展先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为了促使两者互动发展,我们应该正确引导交通运输资源的发展。

三、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建议

通过上述对两者关系的思考,提出解决当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中交通运输发展的建议。

(一)制定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区域交通运输战略,即交通运输发展的区域性差别战略,指的是交通运输发展战略的制定要按照宏观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必然要求,在充分了解并掌握各地区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关系基础上,通过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差别发展,使交通运输的发展能够实现与区域经济活动的有效对接,充分发挥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运行的正面效应,最终促成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

转贴于

交通运输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性,使得当前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的提供往往由技术决定,方式的选择、线路的安排等相对纯粹的技术因素对整体网络的构成和完善影响非常大,从而造成部分地区交通运输的提供并没有充分反映区域经济的客观要求。可以断定,交通运输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原因是有相应条件约束的,只有在交通运输发展的规划和战略中充分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性特征,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交通运输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因此,在未来交通运输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强调区域交通运输的战略。

(二)推行区域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体化规划就是指要实现交通运输规划与区域经济规划从实质到内容上的一体化。规划的基础要充分反映规划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拟合程度。这个拟合程度既包括交通运输总量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也包括交通运输结构与区域经济活动特点的适应性,同时还包括交通运输的空间布局与区域经济活动、区域空间结构的合理配置。

目前,交通运输发展规划仍然局限在范围相对狭小的行业规划中,这就限制了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在规划上的充分协调。只有做到了相对准确地把握区域内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行组织状况,才有可能实现区域交通运输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最优配置,充分吸收交通运输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形成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在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是以地方政府分权体制为基础的,这种特定的制度安排导致经济组织间经济活动横向协调的成本过高,以致分工协作费用明显地高于组织费用,外部横向协调费用超过内部纵向协调费用,直接导致区域分工的割裂式发展、雷同化发展。

从区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分工来看,假设现有区域经济圈C1、C2,区域经济圈C1内交通基础设施状况良好,区域经济圈C2就可以选择分工,区域经济圈C1内交通基础设施进行经济联系,重建交通基础设施,这个决策过程中的主体为地方政府。选择分工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收益,表现为未来地方政府税收的增加;而不选择分工,收益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中央政府向地方政府的直接投资和转移支付的增加、短期内就业的增加以及官员个人效用的增加。这种关系就是上面所描述的辐射与吸收关系。因此,要想形成真正的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就必须要按照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对各级政府在区域交通运输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清晰的辨别,在充分保证区域各方整理、利用交通运输资源以达成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建立良性区域交通运输合理分工机制。

(四)充分利用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交通运输的发展是城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等经常出现空间冲突的重要内容,各方对交通运输资源的争夺往往会导致交通运输空间布局的不合理和低效率。在既有的行业规划难以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时,就有必要充分利用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将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与区域内交通运输资源相结合,这就需要在有关部门和机构中建立一致的交通运输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和治理框架,逐步形成一个完善的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

这种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可以用于支持不同类型的合作方式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当然,这一协调发展的框架是一种不具有法律和行政约束的合作体,在框架内,城市与城市、地区与地区之间不是以传统的上下级关系进行协调、合作,且这种合作中参加的各行政单位不应当受大小的限制,如果将区域外交通运输资源简单地理解为某个区域经济圈的附属联系网络,那么这种泛区域的交通运输资源网络就很难发挥作用。

主要参考文献:

[1]彼得·尼茨坎普.区域和城市经济学手册[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

[2]刘秉镰.现代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产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

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篇7

关键词: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经济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9.006

1引言

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当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其作为物质的生产部门,不但负责社会生产、分配、交换跟消费,也是社会正常的经济活动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在区域社会基础产业当中,交通运输系统是其相当重要的一分子。不仅是各行各业发展进步的基本要求,也是区域投资环境中的重要部分。交通运输的发展可以加强其所支持区域的经济发展,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交通需求的增长同样可以促使交通的发展。因此,经济系统与交通系统协调发展,并且彼此影响。

交通运输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它的发展若与经济发展步伐一致或者说适度超前,都会促使经济更为迅速且良性的发展。如果其发展速度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将严重影响到经济的进步。反过来说,假如交通运输发展的速度过分优先于经济,那么庞大的,原本用于其他行业烦人建设资金将被侵占。同时其他行业的投入必然会变少,这势必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总而言之,交通和经济只有协调的发展才能使区域更健康的发展,所以对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目前,现有的评价模型并没有具体数值来反映经济对交通运输事业的促进和推动的作用。而仅计算出了运输系统对于经济系统的协调度,因此这种评价模型还不够全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建立这种评价模型时,还应具体确定出其相互之间的影响程度。在本文中,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将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计算,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相互影响的适应度使用回归分析方法进行计算,结合以上结果可以得出两个系统之间的动静态协调发展度。此计算方法能更好的减少主观因素在评价过程当中对结果造成的影响。也可以更有效地反映出经济系统和交通运输系统两者的契合程度。

2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的协调发展的内涵

2.1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意义

[Jp+1]在社会经济这个大系统中,交通系统和经济系统是其十分重要的两个子系统。交通运输能帮助经济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交通运输的大规模发展。二者协调发展指的是交通运输和经济之间彼此依赖、彼此适应、彼此促进,并且协调发展的过程及状态。[Jp]

2.2交通运输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协调度

这个协调度是指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的协调程度。由于交通运输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各组成要素在发展演化过程中不断变化,因此其协调关系也始终在不停改变当中。

[HJ0.9mm]

2.3交通运输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调控

当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度值超过某一范围时,就会严重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这种情况下,政府应当介入,采取一定的手段进行宏观调控,促使协调度值进入规定范围。这种政府宏观调控,促使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协调度值,并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过程就叫作协调发展管理。

3综合交通运输和经济协调性评价办法

3.1指标体系的功能

指标是说明总体现象的具体数字和特定概念,它具有比较、反应、检测、评价、计划及预测六个功能。将若干相关评价指标结合起来,可以反映某种一般现象的特征和规律,称为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运用指标的评价功能,来完成协调性评价,其首要条件就是构建评价指标体系。

3.2指标的选取原则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遵守下面四个原则:

(1)科学性同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选取的指标要能够全方位的反映选取的对象的特点,可以量化其特征。还要同时与已经被实践验证的科学结论相吻合。

(2)具有可比性。所选取的指标名称、单位应符合国际的通用标准。

(3)系统性原则。我们最终选择的指标应当是一个可以全面、客观地反映事物并且逻辑性、层次性都很强,内在联系也十分紧密的整体。

(4)所建的指标体系不仅应鲜明反映出评价目标的全面发展水平,也应该能反映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的整体,这样才能使评价与实际需求更加贴切。

3.3指标体系的确定

交通运输与经济系统均是层次丰富,因素众多的系统。因此,指标的构建一方面要满足对其规模与功能的体现,另一方面又要体现出它们的结构与效益。以经验和专家评估为基础,在满足指标选取条件的情况下,对经济系统设定了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规模指标、结构指标和效益指标,这三个一级指标下面还有17个二级指标,通过这些指标可以衡量跟评估出经济系统的发展情况。

而对交通运输系统来说,也可以设定了三个一级指标。分别是:规模指标、结构指标和功能指标,16个二级指标,这样就可以衡量和评价出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状况,如表1所示。

4评价步骤与相关数据的计算

4.1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计算

(1)首先将基本数据进行数据处理。

(2)经济、交通运输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值F

F=∑ni=1Fipi

其中,Fi为矩阵R的分量,R为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向量,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Xij进行计算。

4.2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协调发展指数计算

4.2.1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综合发展指数计算Y′、X′

Y′=f(Y),Y=u(X);

X′=f(X),X=u(Y);

其中,X为交通运输系统因素,Y为经济系统的因素,f、f’、u、u,为回归拟合分析,Y′为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彼此作用的综合发展指数,X′为经济系统与交通运输系统彼此作用的综合发展指数。

4.2.2协调性计算

U(i,j)=minu(i/j),u(j/i)maxu(i/j),u(j/i)

其中,发展协调性指数;u(i/j)为i系统对j系统协调发展的适应度;i为交通运输系统因素,j为经济系统因素。

u(i/j)=exp-(X-X′)2S2

其中,S2为交通运输系统综合发展指数的均方差。

可得:

u(j/i)=exp-(Y-Y′)2S2

若G(t+n)≥G(t),则说明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处于协调发展状态。

其中,G(t)为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静态协调度,n大于等于0。

5结论与建议

本文将主成分分析和回归分析结合,运用于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综合评价中,避免了综合评价中普遍存在的主观性影响,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两个系统相互作用、协调发展情况。但本文对于协调性评价问题,并未做深入研究,只是在整体上解决了协调态势,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以结合其它方法对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性评价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文久.区域经济规划[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武旭.铁路运输与社会经济协调性发展评价问题的研究[J].铁道学报,2005,27(3):2025.

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篇8

[关键词]交通运输资源;交通运输经济;分析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165

我国的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飞快的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也越来越频繁,伴随着市场发展的需要,我国的交通运输行业也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互联网技术的进步,网络购物系统越来越发达,从而进一步派生了快递等物流运输行业的发展,可以说我国的交通运输资源越来越丰富。运输经济是指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人员及货物利用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进行空间移动的经济,交通运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交通运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通过分析研究交通资源对交通经济的促进作用,能够进一步掌握交通经济的内涵,发现两者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利用交通资源促进交通经济的发展。

通过交通资源的利用分析交通经济的发展,就需要分析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包括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运输的关系、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区位的关系、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规划的关系以及交通运输资源和其他运输经济的关系。厘清以上四种关系才能真正地体现交通运输资源在交通运输经济中的重要性,更好地为促进我国交通经济发展服务。

1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运输两者的关系

交通运输必须要有交通运输资源,交通资源包括固定交通资源和可移动交通资源如公路、铁路、水路、航道以及汽车、火车、飞机和轮船等,还包括从事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人力资源、信息系统以及交通运输管理系统等软资源。因此,交通运输经济实现的前提条件就是有交通运输资源的存在。交通运输经济作为一项经济活动要想能够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交通运输网络、实施交通运输的基本设施、参与交通运输的基本对象如旅客和货物等以及交通运输的管理体系等要素。交通运输的功能必须依赖交通运输资源才能实现,交通运输资源是交通运输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2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区位两者之间的关系

交通区位是指利用固定交通资源所具有的成本优势从而将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互相结合的区位,主要包括交通区位线以及交通区位点两方面。交通区位线主要是指交通运输线路或者通道,交通区位点主要是指车站、停车场以及公路、铁路交通枢纽等。将交通运输资源与交通区位相联系的是交通运输行为,也就是将旅客或者货物进行空间转移的活动,这种活动有的是运输公司从事的营利性的服务活动,也有旅客自身通过自己的交通工具实施的运输活动。交通区位根据性质和特点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区位:一是受社会经济发展和其他交通区位的影响而设立的交通行为和交通资源交错的区位,主要是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设立,虽然社会对这种区位有一定的需求,但是没有形成真正的交通区位。二是没有国家和地方政府投资建设,或者所需要的投资建设资金很少而形成的交通区位,这种交通区位投资成本低,交通行为一般是自发形成的。三是通过人们科学合理的分析和规划而形成的最佳交通区域,是交通资源的聚集区,这种聚集区分布合理,布局恰当,是理想的交通区位。四是根据交通运输发展制订的规划方案中存在的交通区位。五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有人工建设的交通区位,这种区位的缺陷是如果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运输发展实际不符的话很难改善。

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区位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依赖。存在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的地方就一定会有交通区位,而如果交通运输行为和交通运输资源是潜在发生而没有实际发生就不一定存在交通区位。因为交通区位的存在必须要投入一定的基本建设资金,比如纵横交错的公路网和转运能力较好的港口等,如果没有基础设施建设,就不可能形成交通运输区位。交通区位的形成需要真实的交通运输行为的发生,如果仅仅具有交通运输资源也无法形成交通区位。建设交通区位一般需要大量的基建资金,因此建设交通区位一定会考虑投入产出的关系,如果某一地区交通运输资源有限,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一般也就不会建设交通区位,否则会导致投资亏损。因此也只有存在比较频繁的交通行为和丰富的交通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相应的交通区位。

3交通运输资源和交通规划两者之间的关系

交通运输行为会耗费大量的交通运输资源,由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形成需要大量的资金投资建设,因此为了节约交通运输资源,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来提高交通运输的效益。合理的交通规划需要整合运输经济学中的先进经济理念,通过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来保证交通规划的合理性,科学合理的交通规划能够发现比较理想的交通区位并进行合理的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交通运输资源,降低交通运输资源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的资源消耗,提高运输行为的经济性。判断一项交通规划是否合理主要是看规划考虑的是否全面、能否将交通运输行为与交通资源和交通区位三者整合在一起、交通资源是否适应交通区位以及在具体的交通运输实践中是否能够带来足够的经济效益,促进运输经济的发展。

4交通运输资源和其他运输经济两者之间的关系

以往关于交通运输经济的研究很少联系到交通运输资源,因此研究结构并不完整,随着人们对交通运输经济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交通运输经济与交通运输资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社会对于交通运输资源的分配以及是否公平越来越看重。运输经济中的资源分配以及公平制度可以在交通运输资源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我国很多交通资源有公益性和公共性的特点,是因为很多自然交通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大量人工交通设施投入的沉淀性。因此,关注运输经济学就需要关注如何将外部资源转化为交通运输资源以及现有的交通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置等问题,以免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资源的浪费。任何资源都是稀缺的和有成本的,一种资源以某种用途利用以后就无法在其他地方继续使用,因此在交通运输资源的使用中一定要考虑机会成本的问题,因为无论是交通运输内部资源还是外部资源都是稀缺的,交通运输的经济性就是要以最小的交通运输资源消耗来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节约交通运输投资成本的同时,能够加强对交通运输资源的补充,提升交通运输技术水平,改善运输行业的管理制度,最终能够加大我国交通运输的负荷和能力,满足我国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对运输行业的需要。

对于交通运输部门和地方政府来说,首先要关心本部门和本地区如何能够获得更多的交通运输资源来满足本部门和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于国家而言需要考虑的是交通运输资源如何保持平衡,在宏观系统上能够平稳运行。而交通规划和基本建设能够把外部资源转变成交通运输内部资源并保持内外部资源的平衡。而运输企业自身应该关系如何利用有限的交通运输资源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发展,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交通运输参与者更关系如何运用交通运输资源满足自己以及货物的运输需要以及自有交通工具的资源分享问题。而对于社会公众来说,他更关心国家交通资源的分配制度体现出来的公平和公正问题以及通过交通运输资源的运用到底能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多大的便利等问题。

总之,对交通运输资源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有利于促进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发展,提高交通运输经济学科的完整性。同时,交通运输经济学的发展反过来也推动了对交通运输资源的有效利用,两者互为前提、互相促进,共同促进了我国交通运输行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代雪霞物流业与交通运输经济联动发展的机制分析[J].财经界:学术版,2015(19)

[2]郭平交通运输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2015(9)

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篇9

 

1公路运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弹性分析

 

1.1交通运输和经济间的弹性关系

 

在社会经济活动系统内公路交通运输往往具有双重功能,也就是从属、引导功能。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深入研究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本文以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增长弹性进行分析。一般,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存有相关关系的2个部门,以变量X、Y分别表示,可通过数字关系将以上两者间的弹性关系表述出来,公式如下:

 

其中,弹性系数由e表示。当经济增长下的运输量由x表示;经济增长水平由y表示;则经济增长的运输弹性由e表示。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间的弹性关系,也就是运输量增长量和GDp增长量间的对比关系。

 

经济增长时可通过货物运输防止将其过程中生产、分配活动进行充分反映,旅客运输和人活动量具有直接关联性,基于此,经济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都能对不同运输经济弹性进行充分反映。按照1998年熊永钧研究分析,通常情况下,经济增长早期,在经济增长中第一、第二产业占据主要位置,此时经济增长货物运输具有较高弹性,在不断增长经济的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快速,且具有较高人均收入水平,进而降低了货物运输弹性系数,则大大提升了旅客运输的经济弹性系数。

 

1.2公路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贡献的弹性分析

 

通过分析比较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的运输弹性,对我国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间的关联性进行探讨。本文以美国总货物运输弹性系数表1与我国某市公路货物、旅客交通周转量及GDp的弹性系统估值表2进行分析。由表1可得出,美国经济货物运输弹性按照需从高46的发展原则,则由此可见公路货物运输弹性基本一致。在美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同时,具有极高的运输弹性系数,如1925—1950年,0.753为美国总货物运输弹性系数,1.5241为公路运输弹性系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我国某市总运输弹性系数如表2所示。

 

(1)由表内得出,整体上该市弹性系数主要展现为下降趋势。其公路货物运输弹性系数和旅客运输弹性系数也按照由高—低的发展原则。由此可见,本市公路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为下降趋势,这也是改变产业结构产生的影响。

 

(2)上个世纪后期,于经济发展而言,本市公路交通还处于滞后阶段,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该市公路运输弹性系数呈现大幅度降低的现象,这表明其具有极为缓慢的公路交通运输增长速度,其主要受运输能力因素的影响,对经济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3)随着时间的推移,本市公路运输能力变化较大,运力呈现出持续上升状态。由表2得出,其经济增长的公路运输弹性系数上浮较大,除此之外,总运输经济弹性系数也会呈现提升状态。

 

(4)通过分析比较整个交通体系内容,发展较快的为公路运输,在不同时期内,货物运输、旅客运输的经济弹性系数都必须在总运输弹性系数以上。在经济发展时,具有较大的公路交通运输贡献。

 

2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2.1公路交通运输推动经济规模化

 

每一次市场经济重大发展都会出现交通方式变化,同样交通方式的每一次重大变化也会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于,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还能为地区经济体系变革提供有利条件。

 

产品交付价格与厂地价格+运输成本相同。如某企业产品通过降低运输成本而达到最低交付价格,则会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通过建设完善公路网,可有效改善区域运输条件,进而降低产品运输成本,形成企业经济规模化,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通过公路网能够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同时进行门到门远距离运输服务,则具备较高灵活性,进而对商品市场不断扩大。扩大市场的结果就是扩大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的影响下,可达到降低产品单位运输成本的作用,此时生产内涵将产生改变,进而增加经济效益。作为沿线大量厂商连接的纽带,公路运输可不断整合沿线企业,确保区域规模化、企业产业化的形成。

 

2.2公路交通和生产力布局

 

在古典区位论内最早出现交通运输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其主要将不同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如何起到吸引作用作为研究内容。在产品成本中主要的区位影响因素为运输费、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其中产品运输费起到重要性作用。按照相关原则,交通运输在生产力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交通运输状况直接决定着区域或区位概念,进而导致区域内生产呈现极大差异性,且对企业和消费市场进行改变,或原料市场的相对距离,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产业布局选址必须对运输距离、消费者市场等因素进行分析。

 

2.3公路交通整合区域经济资源

 

交通运输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起到直接影响作用。利用土地经济区位功能提升,可得出,建设完善公路网不仅对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率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还对区位土地优势发挥起到重要作用。具体如下,第一,区域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第二,区域基础设施提升,从而对区域内投资资金起到推动作用。也可利用产品创新,对开发区域自然资源效益起到促进作用。在建设公路基础设施时,应不断提升区域运力,进而对区域资源价值间接提升。

 

3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的关键是交通,理论界对于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关系有一个共同的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引导并促进着经济的发展,反之,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由此可见,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于国家或区域而言,只有对自身交通运输条件加以完善,才能达到合理配置资源,实现专业化分工。同时,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通过对交通等资源的优化配置,或进行资源节约,达到交通综合化内实现交通资源配置合理及交通资源投资率提升,即可满足经济发展和资源之间的适应性需求,进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研究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贡献,对充分认识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极为有利。

交通运输与经济的关系篇10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中一个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它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与消费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是保证社会经济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和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社会大生产的到来和发展,作为服务与社会化生产的交通运输业,它的基本任务就是通过极大地提高整个运输业的能力和工作质量,改善国家各经济区之间的运输联系,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国防建设对运输的需求。

一、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与交通运输业发展通常是相互影响的,即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增长;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会带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一般来说,如果国民经济增长对交通运输业的拉动作用大,那么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就小,反之亦然。因此,可以把交通运输业与国民经济增长之间的“推动效应”和“拉动效应”的关系分为三种情形:当“推动效应”大于“拉动效应”时,表明这一国家或地区已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交通运输业是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即运输供给小于运输需求,交通运输业发展滞后,应该加速发展;当“推动效应”与“拉动效应”大致相当时;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业发展是相适应的,即运输供求基本平衡;当“推动效应”小于“拉动效应”时,表明这个国家或地区运输需求不足,应优先发展经济,交通运输业的发展速度应适当减慢,以求得交通运输业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二、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与运输业的发展

在经济与交通运输业的相互关系中,考察和分析经济与交通运输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到运输体系的发展和变化。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这时,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减少,而第二产业的比重不断增加。在工业化和市场大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原材料急剧增加,货运量的平均增长率接近或者超过国民经济的增长率。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品和消费品的轻工业在工业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在所运送货物的平均价值明显增大的同时,它们的平均体积和重量却减小了,依次在这一进程中,货运量的增长速度将逐渐减缓,其增长率会逐渐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而客运量则保持接近于国民经济增长率。由于生产结构、产品结构发生了变化,对运输提出了迅速、方便、安全等侧重于运输质量的高要求。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开始蓬勃发展,运输规模和结构有了很大变化。这种规律性变化是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生产力布局变化的反映,也是运输体系与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发展与完善的结果。

在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和服务业发达的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工业化及相应的对地域条件的要求给人口分布带来了显著的影响,人口转向连接原材料产地和工业基地的交通路线,这对各类经济活动和人员输送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经济分工和生产专业化进一步加强了物质、人员和信息的交流。地区劳动分工取决于与地点有关的生产成本、交通体系的运输能力。这样,一个地区劳动分工以及相应的交通体系,形成了一个具有不同规模和不同作用的区域中心。

从而可知,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变化。但同时,运输业又对社会经济类型的变化起着推动作用和更直接安全的服务作用。

三、美国交通运输的发展

美国认识到进入一个新的21世纪保持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运输体系的重要性。2000年,美国运输部颁布了《2000~2005年战略规划》。按照这一战略规划,新世纪的运输体系将优先保证运输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而且要向国际延伸,以智能化为特征,实现个性化服务,营造一种创新开拓和科技导向型的运输发展环境。

美国将支持经济增长作为国家运输系统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并把运输业的合作、创新经营和财政健康定位到整个战略的重要主题,认为它们对美国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为此,运输部将努力做到:充分考虑建设与维护运输体系的成本和风险;使现有系统的运输效率最大化;坚持激励创新的贸易规则与标准;通过及时分析信息来改进系统;加速新技术的应用。

四、对我国交通运输发展的启示

1.运输业的健康发展不仅取决于硬件,更取决于软件

美国运输业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80年之前以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发展阶段――硬件和运输企业发展;1980年之后以运输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新的运输政策体系为主的发展阶段――软件发展。运输业发展离不开道路、铁路、桥梁以及运输工具等交通运输硬件设施的发展,但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定规模水平以后,运输业展的重点应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只有通过软件建设和完善,才能够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和运输工具等硬件发展的优势,保证运输的安全、高效、舒适和便捷。目前我国交通应该注重运输业“软件”发展,通过运输组织和管理的改革,建立有效的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企业发展,建立安全、高效、经济的综合运输系统。

2.运输业发展过程中应恰当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作用

政府在运输业发展方向、路径和结果上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运输基础设施作为公共产品,我国政府对各种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结构规划起主要作用是正确的,但是为了提高投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后应更多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作用。要注意发挥政府干预和市场机制的各自优势,克服“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