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优秀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4:29

传统文化优秀案例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91-01

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和指导着我国文化事业的稳定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和文化保障,语文教学是传播文化的一种重要途径,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有机整合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因此研究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完善和充实,从而更好的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意见。

1.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分析

作为我国的文化精粹,传统优秀文化中涵盖了多种知识,包括不同的民族风情和习俗,在渊源流长的文化发展历程中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都可以体现我国文化发展即为繁荣,为后人的学习和鉴赏提供了素材。而在小学语文教学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要求应以学生综合文化素质为培养目标,这与传统优秀文化教育的作用相吻合[1]。所以当前很多小学均在开展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融入了一部分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课堂中可以学习到很多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了解古人流传下来的礼仪。

虽然很多学校开展了传统优秀文化与小学语文课堂相整合的教学工作,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影响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发挥。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课堂中通常以阅读古诗、鉴赏古诗文的方式来讲解传统文化,而鉴赏和阅读的只是古诗的一部分或几段话,存在传统文化教育过于片面的问题,学生根本无法了解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再加上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相对固定,也没有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运用到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方面,整体教学效果不够理想。

2.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的对策研究

2.1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针对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传统优秀文化的教学问题,教师一定要做出调整和改变,将传统文化内容合理的穿插到教学课堂中,在保障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和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作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者,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语文课本教材,对教材中古诗词和文章详细的讲解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文章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并达到陶冶情操和提升个人品位的效果。如《鲁本的秘密》一文,课文讲了鲁本作了很大的努力,攒钱为母亲买胸针的事,可教育学生应孝敬父母;教学《詹天佑》一文时,詹天佑主持修筑京张铁路的过程中,为了争取修筑权,为了给自己的祖国争一口气,他不畏强权,严肃的工作态度和身先士卒的工作作风,以及长中国人民志气的爱国之心,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在教学《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文,讲中国人民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精神: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革命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可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努力学习为祖国建设尽力。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好传统优秀文化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所占的比例,将语文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科学的搭配,避免优秀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过少或过多,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共同为增强学生情操和思想品质而服务。

2.2合理的选取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在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采取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教育案例,例如《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以及唐诗宋词等,教学中结合案例来分析其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蕴含传统文化的教学案例通常应用的都是古诗词,对小学来说比较难理解,教师应对古诗词的内容、意象进行详细的阐述,让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这种结合实际教学案例的传统文化教育方式,可以让小学生获取语文课本外的知识,对学生知识面的扩展非常有利。

2.3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教学模式的设置和运用也同传统文化教育、小学语文整合教学的效率有直接的关系,如果运用的教学模式不合理,不仅达不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还可能会使学生产生错误的观念,认为传统优秀文化教育非常枯燥、乏味。所以语文教师可以对小学语文教学模式进行创新改革,结合传统优秀文化的具体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教学情境下传统文化散发的魅力[2]。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将传统文化以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主观能动性,并加深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2.4借助传统文化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传统优秀文化教育内涵丰富,在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时,应把握一项基本的原则,即以学生为本,要考虑小学生的各方面需求,运用多种教学途径向学生解析传统文化的礼仪、思想,迎合学生的心理,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的投入到传统优秀文化教育中。民族特点鲜明是传统优秀文化的一大显著特点,教师应以此为入手点,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学生在课下阅读更多的优秀文化艺术作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可以以清明节、中秋节、端午节和春节等传统的节日为例,也可以借助黔西南州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如贞丰县"六月六"布依族风情节、兴仁县"八月八"苗族风情节为契机,让学生了解这些传统节日和风情节的来源、发展和庆祝方式,并让学生讨论自己在这些节日中学到的知识,利用作文的方式总结对这些节日的学习结果。这对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和继承传统文化均有积极的作用,教师要及时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学生增强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信心,感受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的乐趣。

3.结语

综上所述,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不仅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趋势,也是推进小学生文化教育的必然需求。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合理的穿插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能够加深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对改善教学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合理的选取教学方式,有效的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课堂中,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扩展学生的知识面。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优秀案例篇2

关键词:供电企业班组建设班组文化

为认真贯彻落实公司党委加强班组建设的统一部署,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建设“五统一”优秀企业文化要求,聊城市供电公司广泛开展“厚家风、亮家风、传家风”系列主题实践,加强班组文化建设管理,深化“四大体系”实践与应用,形成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落地班组的常态机制。积极推进文化引领战略,全力打造“家文化”,培育班组员工良好行为习惯,不断提升班组管理水平、员工队伍素质和班组执行力,着力建设员工价值提升、情感寄托、心灵栖息的精神家园,为提升公司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基础。

一、“厚家风、亮家风、传家风”供电企业班组文化建设内涵

(一)厚家风,提升凝聚力。坚持“抓细、抓小、抓实”,开展小型多样的班组文化审计活动,以国网电网公司优秀文化滋养、厚实班组优秀家风,形成“五统一”前提下,重实践讲特色、重创新讲传承的班组文化管理实践新局面。

1、开展班风征集活动。以公司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广泛调动班组员工参与积极性,开展“善小一家亲”班风征集活动,面向基层一线班组征集班风班训,切实增强班组的凝聚力、感召力,强化员工的责任感和自豪感,引导员工牢固树立、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开展班组续家谱活动。组织引导班组员工回顾班组发展变迁轨迹,梳理班组建设的好做法、好传统、好制度,寻找班组先辈先模,传颂班组先进事迹,传承班组文化基因,凝练班组优秀经验传统,强化员工爱家、建家的意识。

3、组织班组文化微讲堂。结合“班组大讲堂”和“道德讲堂”活动,建立班组文化课制度和企业文化宣讲队伍,通过开展“我身边的国家电网人”、“我看国家电网公司发展”等主题班组文化讲座,提高班组员工认知,启迪班组员工思想,规范班组员工行为,使国家电网公司统一的企业文化入脑、入心。

(二)亮家风,提升执行力。坚持把建家、建功、建业相统一,通过亮家风系列文化建设实践,育典型、树典型,展示班风、靓出精彩,提升班组成员的执行力,提高班组集体的实战力。

1、开展寻找“班组最美代言人”活动。面向一线、面向班组,开展“我为班组代言”活动,以形式多样的技能竞赛为平台,引导带动班组员工围绕安全生产、电网建设、优质服务、科技进步、支撑保障等工作,立足本职学业务、比技能、强作风、提素质。通过“寻找班组最美代言人”活动,挖掘、评选表现突出,代表班组家风,让人感动、佩服、敬重、信赖的班组员工100名。

2、组织践行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优秀案例评选。围绕班组文化建设管理实践,突出科学性、典型性、规范性,在公司系统组织开展践行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优秀案例评选,评选范围包括企业文化传播工程案例、企业文化落地工程案例、企业文化评价工程案例,将好做法、好传统、好经验固化为制度,促进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在一线班组落地生根。

3、开展文化班组示范点创建活动。按照“符合规范、全员参与、凝聚团队、成效显著”的总要求,组织开展文化班组示范点创建活动,促进班组文化建设融入中心、融入管理、植入行为,以文化为引领,打造一流班组。年底前建设“文化班组示范点”100个。

(三)传家风,提升创新力。突出创新引领、和谐发展,通过传家风系列文化建设实践,增强班组班风的传播力、影响力,提高认同度、美誉度,提升班组创新力。

1、开展镜头里的“家风”征集活动。坚持“不限形式、不限设备、真实动人、个性出镜”,充分发挥广大干部员工企业文化建设主体作用,广泛征集微视频、微图片等作品。在公司媒体开辟镜头里的“家风”专栏,挖掘幕后故事,展示班组风采。

2、开展“我的班组・我的家”国网故事宣讲活动。结合“道德讲堂”活动,搭建国网故事宣讲平台,以员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身边事、赞身边人,讲好班组故事,传播班组班风,宣传公司价值理念,进一步提高干部员工的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

3、编写《班组伦理纲要》。总结提炼公司不同专业班组班风、班训,融合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文化和相关制度规定,分专业编写以“五统一”企业文化为基石、以“四大体系”为支撑、独具山东电力特色的《班组伦理纲要》,固化班组文化建设成果,打造班组建设新亮点。

二、“厚家风、亮家风、传家风”供电企业班组文化建设过程

(一)结合实际,统筹推进。各单位高度重视加强班组文化建设管理实践,结合实际开展“厚家风、亮家风、传家风”9项载体活动,指导各班组按照3+n方式,精心设计,按班组特点、专业性质组织开展好系列文化管理实践。其中,寻找“班组最美代言人”、践行国家电网公司文化优秀案例评选、文化班组示范点建设为必选活动,其它载体活动可根据单位特点、班组专业特性,每个层次自选一项或多项载体开展工作。

(二)加强督导,确保实效。公司层面结合年度检查考评情况,对班组文化建设管理实践指标进行完善调整,制定文化班组建设考评细则和指标,实行月调度、季小结、半年一考评,加强过程督导管控。各单位细化推进措施和考评细则,确保班组文化建设到位而不越位、帮忙而不添乱、切实而不表面。

传统文化优秀案例篇3

关键词:营销;案例库;原创性;典型性;客观性;规范性

营销案例是指在营销过程中遇到的可供参考、有讨论价值的例子,可以提出问题引发讨论,也可以对某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思考。开展优秀营销案例库建设工作,能够加快创新驱动,实现营销智力资源的共享,发挥优秀案例的导向和引领作用,以此促进省内优秀营销案例在地区间快速复制,支撑邮政业务的快速稳定发展。中国邮政集团公司江苏省分公司(以下简称“江苏邮政”)积极推行共享开放的理念,在全省开展了优秀案例库建设推广工作,对评选出的优秀营销案例向各地市分公司积极推送,有效支撑了邮政业务的发展。本文以江苏邮政为例,探讨了邮政案例库建设的创新思路。

1现有营销案例的局限性

2016年,江苏省各地市分公司共上报营销案例1442篇。其中,经审核合格的有1306篇,占比90.56%;优秀的有50篇,占比3.5%.上报案例较多的是扬州、淮安、连云港分公司;优秀案例较多的是苏州、南京、南通分公司。被评为全省优秀的50个营销案例中,被复制推广的案例有19个,占比38%;其中,被复制引用最多的是综合类、函件类、集邮类案例;由复制借鉴带来的业务收入达1.95亿元,占大客户总收入的6.1%.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诸多上报的营销案例中,优秀营销案例占比过低,被复制推广的案例数量较少,推广覆盖面小,通过复制推广所产生的收入和利润未达到预期效果。通过对1442篇营销案例材料的审核发现,还存在一些需要提升和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在项目选题上,没有创新性,不具典型性,缺少引领性。这类案例占上报案例总数的43%.二是在案例编写上,没有客观性,不具规范性,缺少及时性。这类案例占上报案例总数的18%.三是在运用推广上,没有启迪性,不具推广性,缺少复制性。这类案例占上报案例总数的51%.四是在组织管理上,重视程度不一,成效不明显,优秀营销案例的引领、指导作用发挥不完善。

2优秀营销案例具有的典型特征

2.1原创性和典型性

原创性突出创新性和挑战性,典型性突出代表性,从行业和专业两个维度寻找典型性的营销事件。原创性是案例开发的核心要素。案例必须取材于真实的营销事件,实事求是,不能凭个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杜撰出来。典型性能够揭示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律与原理。典型案例并非只在某一特定环境中发生,而是在基本相同的环境中发生。例如在函件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媒体业务大放异彩,通过差异化服务,为客户提供切入细分市场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案例典型性的选择上应该突出“互联网+邮政传媒”这种合作模式孵化下的解决方案,才能够满足行业内市场营销的需求。

2.2客观性和规范性

营销事件的描述要客观、真实、重点突出,提供较为成熟、系统的解决方案,能够直观生动地深化认知,将感性认识通过对营销案例的阅读、思考、分析、讨论、总结、归纳等环节上升为理性认识。项目本身要能体现专业联动和创新驱动,案例内容要体现项目策划、客户开发到项目成功实现的全过程。营销案例的撰写要符合案例库建设的规范性,完整的营销案例要体现客户开发、市场开发、营销方式创新、新产品和新业务开发等方面的成功经验。

2.3借鉴性和可复制性

让优秀营销案例具有可复制性和借鉴性,是建立案例库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衡量营销策划案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可复制性。在案例撰写过程中,要从个性化的案例中提炼出共性的特征。营销策划方案要完整,数据要详实,关键环节和步骤要明确。只有这样,才能给复制者一个清晰的思路,让复制者从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3营销案例库建设的组织与管理

开展优秀营销案例库建设工作,要坚持专业联动、资源共享的原则,以加快创新驱动、促进优秀案例快速复制、实现营销智力资源共享为宗旨。

3.1领导重视,分工明确,组织保障是关键

各层级相关部门之间要通力配合,共同参与,为该项活动提供组织保障。省分公司市场部是营销案例库建设的管理部门,负责全省案例库建设的牵头组织、评选奖励、整理筛选及推广复制等工作。各市区县分公司市场部、大客户中心、专业局是案例库建设的组织落实部门,负责本单位优秀营销案例的收集整理、编写补充、归口上报等工作。

3.2择优评选,双向反馈,不断提升案例质量

省分公司市场部要紧盯重要和重大的营销项目,对各地市上报的案例进行审核筛选后,及时提出专业修改建议,并将审定的优秀案例向全省推广。市分公司管理员要及时重要营销信息、社会热点、市政要点和行业亮点,指导市县相关经营单位更好地开展营销工作。区县相关经营单位要按时反馈营销信息的跟踪和开况,按时、按质、按量向市分公司市场部报送营销案例,并按照省分公司的要求对报送的营销案例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营销案例信息上报工作,要遵循双向反馈制度,做到双向交流,确保信息渠道畅通。

3.3考核评分,奖惩到位,建立科学考评机制

省分公司考评应包括案例上报数量、合格数量、优秀数量等内容,同时从业务收入、利润率、营销难易程度、市场竞争环境、借鉴性、可复制性六个方面的五个层次进行综合评分(见表1),在每季度的全省大客户中心关键绩效指标考评中进行通报。对于连续一个季度上报数量不达标或者质量不合格案例占比过高的市分公司,将在绩效考核时进行通报批评,并取消其在营销体系建设方面的评奖资格。

4加强优秀营销案例库建设工作的策略

4.1政策上激励

省分公司层面要制定出切实有效的政策,提高各地市营销人员撰写和复制营销案例的积极性,努力实现经济价值。对于学习先进经验,积极进行复制推广的单位要予以政策鼓励和支持;复制引用单位要对标先进,师夷长技以自强。对于被复制引用的案例,要根据贡献大小,对原创单位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原创单位对复制引用单位进行精准帮扶和指导。

4.2项目上引导

各地市分公司要积极引导营销项目团队重点关注邮政金融,特别是城市金融如何突破;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线上线下渠道平台的整合应用,特别是邮政实体网点的优化转型;大数据在邮政转型发展中的应用;函件传媒的转型突破等热点、难点问题。努力将优秀案例库建设成为省级营销人才创新交流和经验分享的平台,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智库。

4.3宣传上造势

一是要充分利用微信、QQ等互联网工具,牵头组建相关微信和QQ群,及时和跟进相关信息,增强互动交流。二是要积极向《中国邮政报》《中国邮政》等行业内报刊投稿并争取被刊发,若能作为经典案例进入相关营销教材,将会大大提升江苏邮政在全国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三是要积极向上级推介。若优秀案例能引起中国邮政集团公司高层领导的关注和批示,并在全国邮政行业内推广,则会大大提升江苏邮政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如果能涌现出一批这样的优秀案例,就会在全国邮政系统呈现出一种“创新发展,言必提江苏”的品牌效应。

4.4用人上体现

以“例”示人,发现人才、尊重人才、关爱人才、使用人才,努力实现文化价值。优秀营销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也是发现优秀营销人才的过程。对于敢想敢创、先人一步的经典案例提供者,各级领导要做好跟踪培养,确保用得好、留得住。一要对他们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要在外出培训、职级提升、年终考核等方面予以优先,从物质和待遇上加大激励力度,让他们有更多的获得感和稳定感。二要为他们搭建施展抱负的平台、创造一展身手的机会、提供实现自身价值的条件。三要持续优化人才环境,从根本上提供创新发展的源动力,以此鼓励更多的人加入营销创新活动中,打造具有江苏邮政特色的创新文化。

5结语

建设全国一流的营销案例库,响应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企业的自我要求,不仅体现了江苏邮政对上级精神的执行力和领悟力,更体现了江苏邮政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传统文化优秀案例篇4

关键词:师范专业认证;美术;教育情怀;教学案例

一师范专业认证与教育情怀概念的提出

2017年10月26日,教育部了“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师范类专业认证以“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为理念,构建了“纵向三级递进、横向三类覆盖的分级分类认证标准体系”。“教育情怀”这一概念也成为认证标准之一。《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认证标准的第三级也同样有)“二、毕业要求”包含“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个大的方面,其中“践行师德”又包含“师德规范”与“教育情怀”两个方面。“教育情怀”是指“具有从教意愿,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具有积极的情感、端正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工作细心、耐心,做学生锤炼品格、学习知识、创新思维、奉献祖国的引路人。[1]”教育情怀首先体现为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即具有从教意愿,热爱教育事业,是一个人对教育职业的高度认同;教育情怀其次体现为对学生的情感,即愿意做学生的引路人;教育情怀最根本的作用在于能够赋予我们的工作以意义。有情怀与没有情怀是不一样的,情怀的有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教师职业发展的可能性。没有教育情怀的人,只会把教师职业当作一个可以维系生存的手段,其发展的可能性会大大减低;而一个具有教育情怀的老师,绝不仅仅把教师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会为自己的信仰调动自身的一切力量,集中到既定的目标上,其知识、能力、内心世界都会得到充实和提高,从而推动个人及社会的发展,因此,教育情怀的有无,对于教师来说意义深远。“显然,教育情怀不是操作层面上的技术特征,更不是肉眼可见的‘量化’指标,但它的存在却丝毫没有被怀疑过。它是一种超验的‘行动意识’,是渗透于教育者教育行动过程中的意念,是对教育者的行动产生深刻影响的精神力量。”总之,培养合格与优秀的教师,教育情怀的有无成为重要的衡量标准,而如何培养未来教师的教育情怀成为目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2]。

二当前高师学生美术教育情怀的现状调查

据一项调查显示,地方高校的美术学专业中只有41.7%的学生愿意在毕业后从事美术教师职业,这种择业心理除了社会、学校、家庭等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外,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等也是影响其择业心理的因素,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教师职业缺乏正确的认识和了解。一些学生认为教师从事的是单调乏味的重复性劳动,几十年如一日没有变化和新意,更谈不上乐趣。对事物的认识是决定一个人对待某事物的态度与情感的主要因素,有一种认识我们称之为陈见,那就是当事物已经发生了改变而我们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以前的位置,缺乏对这一事物现状的调查与了解。高校美术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在进校后,接受的多半是专业训练,学生更多关注的是发生在专业领域的事情,比如画展、画家等,而对于教育领域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关注很少,除了自己对曾经的中小学经历的记忆外很少接触到这方面的信息,因此很难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的正确认识。这样就成为了学生今后从事教育职业的一种障碍,消除这一障碍已经刻不容缓。改变学生头脑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成见,重新认识新环境下的教师工作特点,激发其成为教师与热爱教育事业的情感意向应该成为美术教师教育的首要目标,而最有力的武器即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应该是那些在教改浪潮中涌现出的优秀的教学案例,事实胜于雄辩,这些课例是基础美术教育最形象的代言人。正如艺术的本质规律体现在一系列标志着人类艺术最高成就的经典名作之中一样,美术教学的本质规律也必然体现在那些优秀的经典课例当中。读经典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在相同的时间里,其得到的收获和进步要大得多,多读经典才能形成一个人高层次的品味和追求,进而在行动中以高标准来塑造自我。

三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作用

教学案例是指“在教学实践、作品(论著、电影和小说)中存在的,有教育意义的教学事件或教学故事。[3]”好的教学案例一般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的特征,所谓“有教育意义”是指通过这些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够从中理解和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规律、方法或技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专业要以引导师范生‘做学生成长引路人’为目标,通过参与式课程学习、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主题性教育活动、行动性实践体验、激励性成长评价等养成途径和形式,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师观,理解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认同教师工作的意义和专业性在于创造条件促进学生自主和全面发展,加强自身修养,丰富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养成积极向上的情感,端正奋发的态度和持续努力的行为。[4]”其中“示范性榜样熏陶、反思性案例分析”都可以通过优秀的教学案例对师范生进行教师观、学生观的引导,所以,优秀教学案例对培养未来美术教师的教育情怀具有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

观摩学习优秀的美术教学案例,有利于师范生形成对基础美术教育现状和教师工作价值的正确认识,一方面是因为:优秀的教学案例首先是充分体现出了当前最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改革意识的教学成果,代表当前基础美术教育改革的普遍现状与趋势,是优秀的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体现,因此能形成学生对于基础美术教育现状的正确认识。基础教育改革以来,《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的颁发以及新版教材的编写和应用,使广大中小学美术教师积极投身于新课程精神的学习和教学研究,涌现出了一堂堂精彩的教学课例。笔者有幸到中小学观摩现场美术教学,对一些优秀的教师和课例感受很深:那活跃而有序的课堂气氛,结构谨然流畅的教学组织,踊跃表达丰富情感体验的快乐学习的学生,教学姿态与风度游刃有余的老师,还有孩子们创作出的一幅幅充满童稚和无穷想象力与创造力的作品,无不体现出教学已经成为了艺术,聆听一节美术课犹如欣赏一件精彩的艺术作品,使人神情舒畅而愉快。另一方面是能让师范生重新认识美术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工作价值。为什么传统的中小学美术教育留给大家的是单调乏味的印象,而如今课改后的美术教学则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效果,能充分体现出教师的创新意识和工作乐趣与价值呢?那是因为教学中的一系列因素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突出表现在新课程观念给予了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广大空间,这种空间的获得使教师的工作更具有创造性特点:首先,课程标准只对学生某一学段之后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并为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与建议,教师与学生为达到这一结果的途径是多样的、不确定的,这就为教师提供了选择方式与途径的自由空间;第二是教材观念的转变,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只是一种材料和资源,一种帮助学生学习的工具,其作用只是起到沟通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联系的媒介,教师可以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并不局限于教材,可根据学生与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取舍甚至重新设计教学方案,课程设计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创意,其他教学资料的收集与运用能体现每个教师的特色,这样,同一个课题由不同的美术教师上其效果都是不同的,都深深地打上教师本人的烙印,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第三个转变是教学过程的改变,传统的教学过程是单向传授式的,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灌输式教学是最贴切不过的:“人都成了哑巴,只有真理在说话。”教师即是真理的代言人,而学生都被剥夺了话语权。新的教学观念认为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体验、探索的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智慧等智力因素的形成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情感、感受、态度、意志、价值观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过程。课堂成为师生交流的场所,从而产生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远离教师讲学生听这种课堂教学的呆板与乏味,而充溢着师生情感的交融与共鸣。还有一个转变是教师的作用与师生关系的改变,过去的师生关系是控制与被控制、灌输与接受,而现在的师生关系强调民主、平等、合作,这种转变也改变了过去课堂教学中过分的严肃与冷漠,而增加了浓厚的情感色彩,使课堂充满愉悦与乐趣。总之,现在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具有广泛的自由空间,可以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营造生动的课堂。通过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师范生能重新认识教师的劳动特点与工作价值,对教师工作价值的肯定将增强他们毕业后从事教育职业的意向,从而在读书期间注重自身教育知识的储备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态度将得到极大的改变:从不得不学到不能不学和乐于学习。正如有一位同学在学习了一系列优秀教学案例之后写道:“在我看来,课改是一次对传统教育的革命,原有的单一的教条式教学模式被打破,师生互动,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吸收与学习他人优秀方面的能力,而这次的《优秀教学案例赏析》课程,正是以这样的新式教学,让我喜欢上了教师这个职业,在老师的教学和引导下,我这次课程学习到了很多关于教学案例赏析的知识,也见证并学习了许多优秀教师的课是如何上好的。……在还没有上这个课之前,我其实打算毕业后不从事教育类工作的,我总觉得小孩子太调皮了,我不想去引导和教导他们,但现在我看到这些优秀教学案例后,我觉得教师是一个很幸福的职业,当你把孩子们都教育好,你们相处如一家人,那该是何种成就感能够比拟的呀!所以,我现在应该提高自我意识,对自己有一个明确的自我与职业认知,树立高尚的教师专业价值观,向做一名好老师奋斗。[5]”

(二)有利于师范生反思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

《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第二级)》“二、毕业要求”中的第四点是“学会发展”,包括“学会反思”与“沟通合作”两个方面,“学会反思”是指“具有终身学习与专业发展意识。了解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动态,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初步掌握反思方法和技能,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尝试运用批判性思维方法,学会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问题。[6]”一切的教育最终要变成自我教育,而反思正是自我教育的主要形式。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改善与获得进步。学习优秀教学案例能让师范生了解自己与优秀教师的差距,使其产生紧迫感,从而激发学习动力与改变学习态度。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绘画功底不错,已经足够胜任中小学美术教学了,而一个优秀的美术教师绝非仅仅是能教学生画好画这么简单。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发现新的教学规律,有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广泛地开发和利用新的教学资源,引导、启发和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质,并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评价和反思,而这一切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只教学生画好几幅画,而是把学生培养成一个人格完善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当师范生认识到这一点时便会在心理产生紧迫感和差距感,这种紧迫感能激发学生抓紧在校时间努力学习的动力,也会使学生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来。如一位学生在赏析了一系列优秀的美术课堂教学案例后,产生了这样的反思:“由左斌老师上的那堂《品析父亲》的鉴赏课,课程内容的丰富程度让我惊叹,环环相扣的环节设计,生动的语言表达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知识储备让未来会成为教师的我深感不足,同时也激发了我加强理论知识与专业外知识的心理……还有一堂小学美术课《傩戏面具制作》开始导入的环节也让我眼前一亮,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一些常见的导入方式,但这种表演式的导入方式一下子将我带到了一个新的领域,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了新的认识。[7]”优秀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对于高校学生来说,优秀的教学案例也是一种美的熏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教师的价值与使命,从而产生乐于从事教育的情感与意向。

四以优秀教学案例培养美术教育情怀的方式与途径

学习优秀教学案例的方式与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教学案例,另一种是来自于文艺作品如论著、电影和小说等中的教学案例。

(一)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案例

对于美术教育而言,实践中的教学案例主要是指美术教学的课堂实录,学习的途径有两种:一是通过现场观摩,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师范生到附近中小学观摩一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现场观摩的好处在于身临其境,感受真切而深刻,课后还可以与上课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二是通过多媒体观看教学录像课。比如各出版社出版的中小学美术教材,教师教学参考书往往都配有教学视频,一般都是由有经验的老师就教材中的某一课题上的一堂完整的美术课。另外还有全国或各省份举办的中小学美术教学比赛的一些录像课,都是来自实践中的教学案例。由于时间与空间条件的限制,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观摩录像课是我们进行教学案例赏析的主要方式。录像课具有可重复观看的特点,因而可以对某一课例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互联网与现代数码摄影摄像技术的发达为我们进行录像课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教师可以从网上下载优秀的教学课例,也可以自己深入基础美术教学的现场进行拍摄和录制,高校教师应密切关注基础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与之保持紧密联系,这样才能得到丰富的教学资源。通过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师范生能生动直观地学习其中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很多同学都表示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对其微格训练很有帮助,微格训练课程的安排是让师范生学以致用的平台,让她们能从在这些案例中学习到的优秀教学形式灵活改变借鉴于自己的上课训练中,通过优秀教学案例的学习,师范生能知道教师应该如何朝着正确的方向培养学生,如何教育、管理学生,及老师教学的不足之处应该怎样避免,这对她们将来的教育实习也能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由于耳濡目染和潜移默化的经典熏陶,学生在进入教育实习后会自动地以高水平的课堂教学来要求自己,使其教育实践在开始阶段即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为其毕业后选择教师职业提供优势。通过实践中的教学案例学习,还可以让师范生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一位师范生在赏析了人教版八年级美术教材配套视频中黄静老师的一堂课后,发表了这样的感慨:“其中我最喜爱的优秀教师黄静老师的教学案例,她给我的印象与众不同,上课风格独特,深深吸引了我。她上的是八年级美术《中国古典园林欣赏》这一单元,老师的声音很好听,使我觉得她去配音一定也不差。从她上课的内容、谈吐可以发现黄静老师具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她例举了《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引用了许多中国古典诗词,就连她说话时的肢体语言也如此优雅,板书上的字体也刚劲潇洒……[8]”从中可以看出,优秀的教师往往具有很大的人格魅力,会为师范生学习与前进提供榜样力量。当然,学习优秀教学案例并不意味着盲目崇拜和模仿,优秀的课例也会有其不完美之处,在赏析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教育学知识、教学案例赏析知识对案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发现其不足之处,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教学中避免和改进。

(二)文艺作品中的教学案例

艺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与浓缩,如果说美术课堂教学案例能使学生学习美术教学的技法技能、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领略优秀教师的人格魅力等,那么文艺作品中的教学案例则能更多地使学生感悟身为教师,如何以自身的教育情怀引领学生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个优秀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而更重要的是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教会学生如何思考,如何去过好自己的一生。如美国影片《蒙娜丽莎的微笑》中的美术史教师凯瑟琳,她在美术史课的教学中一改传统的教学大纲,以现代派的先锋画家作品入手,引导女学生们分析思考什么是艺术,艺术有何标准等重要问题,同时也是在引导女学生们思考什么是人生,我的人生究竟谁说了算等人生观与价值观问题,提醒女孩子们要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活出自我。“从前很多的时候,人们对于教师的刻板印象,是教师们辛苦传授我们书本知识的人,他们能教给我们的只是专业知识,但是通过几次教学案例赏析,我发现教师的作用,绝不仅仅只是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还有更为重大的关于人生的影响。[9]”通过文艺作品中生动活泼的教学案例能引导师范生学习如何育人。

传统文化优秀案例篇5

为进一步推进审计事业发展,以培养审计领军人才、业务骨干为目标,以表彰先进、树立典型、发挥榜样的示范和引领作用为载体,决定于2011年开展评先评优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服务大局,争创一流”为主题,以评先评优活动为平台,充分调动全局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大胆运用新的思路、方式和措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突破重点、化解难题、提升效能、激发活力,不断提高创先争优能力和工作水平,营造创先争优、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审计工作提档升级。

二、评选内容

㈠优秀(绩效)审计项目

㈡项目创优能手、品牌建设能手、审计创新能手、成果开发能手

㈢优秀信息员、优秀档案员

三、评选条件

㈠优秀(绩效)审计项目

⒈审计揭露重大违法违纪问题或者重大违法犯罪案件线索情况

⑴揭露出违法犯罪行为,移送后被司法机关立案查处的每项

得8分;揭露出违法违纪行为,移送后被纪检、监察机关立案查处的每项得6分;责任人员移送到该单位或主管部门处理、处分的每项得4分。

⑵查处私存私放财政资金或其他公款的5万元以下的得2

分;5-10万元得3分;10-20万元得4分;20万元以上得6分;

⑶审计后增加财政收入或减少财政支出10-50万元的得2分;50-200万元得3分;200-500万元得4分;500-1000万元得5分;1000万元以上得6分;

⒉审计意见和建议采纳情况

⑴县委、人大、政府根据审计结果,制定、修改或者废除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或者政策措施的每项得8分。

⑵有关部门、行业根据审计结果,制定、修改或者废除有关规范性文件的每项得5分。

⑶被审计单位根据审计结果,制定、修改或者废除有关规章制度的得4分。

⒊审计结果采用情况及其社会影响

⑴审计结果受到地方党委、政府、人大或上级审计机关批示、批转的每项得5分。

⑵审计结果被上级党委、政府信息采用的每项得8分;被地方党委、政府信息采用的每项得5分。

⑶审计结果被审计署、省审计厅、市局信息采用分别得8分、

5分、2分。

⑷审计经验在系统中得到推广的得8分。

以上分别取得分前两名获优秀审计项目或优秀绩效审计项目。

㈡“四大能手”

⒈项目创优能手:

⑴审计项目获得省、市级优秀(绩效)审计项目每项分别得30分、20分;

⑵获省、市级绩效审计案例的每项分别得25分、15分;

⑶审计项目在行业性审计项目评比中获第一名的,每项得15分。

⒉品牌建设能手:

⑴工作经验和做法在省、市级推广的分别每项得30分、20分;

⑵撰写的经验材料在省市性会议上做典型发言的每项分别得25分、20分;

⑶在报刊杂志上发表工作经验做法类文章的,中央级、省级每篇分别得20分、15分。

⒊审计创新能手:

⑴完成并发表理论研讨课题的每项得10分;

⑵研发审计辅助工具的每个得10分;

⑶创新运用ao、计算机审计技术,计算机审计实例演示竞赛、信息系统审计案例、ao实例、计算机审计方法等被审计署、省厅、市局表彰的每项分别得20分、10分、6分;

⑷在绩效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领域采用新技术、新方法,取得突出效果的,每项得20分。

⒋成果开发能手:

⑴审计查出重大管理漏洞和缺陷,促进增收节支效果显著的每项得20分;

⑵审计揭露出违法犯罪行为,移送同级党委或主管部门被立案的,每件得20分,有查处结果的另加15分;移送县纪检监察、司法机关被立案的,每件加30分,有查处结果的另加20分;

⑶审计成果转化报告被局采用的每篇得10分,被县主要领导批示、批转的每篇另加30分,被县分管领导批示、批转的每篇另加15分;

⑷县委、县人大、县政府根据审计结果,制定、修改或者废除有关规范性文件或者政策措施的得20分;有关综合部门、行业根据审计结果,制订、修改或者废除有关规范性文件的每项得15分;

⑸审计结果被上级党委、政府信息采用的每篇得30分。

以上四项分别取最高分当选审计“四大能手”。

㈢优秀信息员、优秀档案员

⒈优秀信息员

⑴完成信息宣传任务

⑵省级以上的审计信息宣传稿件必须超过5篇;

⑶符合上述条件的,根据考核办法创新创优事项信息宣传计分标准,按得分取前3名作为优秀信息员。

⒉优秀档案员

⑴积极参加局组织的档案互查、装订工作,年度内负责整理审计(调查)项目档案3卷以上;

⑵所负责整理的档案平均得分在95分以上;

⑶符合前两个条件的,按平均得分取前3名作为优秀档案员。

传统文化优秀案例篇6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基础课”实践教学运用现状形式创新路径探索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这些灿烂辉煌的文化经过一代代的传承,渗透到人们的思想和意识当中,引导着人们的言行举止。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的教学目的之一是“塑造人的品格,美化人的心灵”,从这一点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既是“基础课”的重要理论源泉,又是“基础课”教学体系的有力支撑。然而,枯燥的讲授并不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因此,我们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创新,不仅要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融会贯通,还要积极探索传统文化在实践教学中的形式,改变当前思政课育人效果不甚理想的困境。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现状分析

在中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现的。而当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效果不够理想,大学生对此热情不高,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渗入不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深厚的文化意蕴,显得很苍白。

近十年来,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融合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复旦大学从2005年开始在全国率先成立以通识教育为中心的复旦学院和通识教育研究中心,2006年在全校开展通识教育。2006年以来,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实施了“经典阅读计划”,引起教育部有关领导的关注,在国内众多高校产生积极的反响。在湖南大学,每位新生入校后的第一课,就是走进岳麓书院,感悟先贤们千年积淀的厚重文化底蕴。北大团委在2009年推出纪念中国传统节日主题图文展之后,2010年又推出“古韵新知”中国传统文化主题图文展,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修养。

但是就两者的融合来看,国内高校整体仍然处在低层次、低水平状态,还存在许多突出的问题。特别是就中国传统文化在“基础课”中的应用而言,没有找到有效模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辅助功能,通过开设传统文化选修课和传统文化论坛、讲座等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而不是将“基础课”作为主要渠道;二是从“基础课”的教学内容来看,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失,政治性的内容所占比例过重,道德性、文化性的内容太少,传统文化教育没有占到一席之地。三是在“基础课”的实践教学上,没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形式单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基础课”理论教学中的形式创新

(一)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育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清代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诗人们用激情豪迈的语句,表达了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和对本民族的深切依恋之情。随着时代的前进,爱国主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有所变化,这取决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但无论如何,它总是与捍卫国家的尊严、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和振兴中华密切联系在一起。今天,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都需要我们弘扬传统爱国主义精神。

《周易》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故事,张扬的正是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这一优秀的文化基因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的战火连绵、分分合合中克服重重困难,至今屹立在神州大地上。自强不息的文化精髓对当今大学生尤其具有深刻的意义,能帮助他们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增强他们面对困难的信心和毅力,培育他们独立、进取的人格。

(二)推崇“仁爱”原则,塑造宽容品格。

我国古时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爱”。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认为其他的具体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这种“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孟子把道德责任与安身立命连在一起,说:“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认为君子的最高德行就是偕同别人一道行善,主张推行仁政和德化,启迪人善心和责任感,使社会形成“仁民而爱物”的风尚。能爱人才能宽容人。老子说“不争”为德。墨子提出“兼爱”说,主张人与人之间要相亲相爱。《周易》说:“君子以厚德载物。”也就是要求君子应当有大地之广阔胸襟,以宽厚之德包容万物。宽容既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准则,又是人的道德修养达到较高水平的一种体现。挖掘这一资源,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科学对待人生环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形成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

(三)追求“内圣外王”,形成理想人格。

中国传统人格理论的精粹是“内圣外王”,是儒家对理想人格的一种最高追求。“内圣”指人的内心通过自我修养所达到的一种高尚境界;“外王”指人的道德修养的外化和外在表现。儒家学者认为,一个崇高的理想人格,应当是由德(道德)、知(智慧)、志(意志)、美(审美)诸要素铸成,是真、善、美的统一。它既强调道德对个体的自我完善、安身立命的内在价值,又体现了满足自我与满足社会需要的统一,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内圣外王的道德追求对于提高大学生的自我修养及社会责任感,自觉抵制和消除社会道德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具有重要意义。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基础课”实践教学中的路径探索

(一)以研练中心为依托,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练课。

2009年,我校创建了一个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广阔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心理品德素质教育研练中心(以下简称“研练中心”)。通过创设特殊的课堂教学环境,以研讨练习、教师点评为基本教学形式,实现了由“让学生学”到“学生主动学”的转变。目前,在我校,“基础课”一学年的研练课安排次数为六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选取与传统文化相关的主题,安排形式多样的研练课,其具体实现形式可以包括传统礼仪示范、小组案例研讨、诵读经典等。

1.传统礼仪示范。通过传统礼仪进课堂,学生亲身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如我们可以在学生中开展古代“成人礼”仪式。“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一种寓教于“美”的文明教化方式,是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传统。汉族传统的成人仪礼“男子加冠,女子及笄”,自古以来影响巨大。先民为跨入成年的青年男女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笄)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唯其如此,才可以称得上是合格的社会成员人。因此,行冠(笄)礼就是“以成人之礼来要求人的礼仪”。“成人礼”仪式的开展可以帮助大学生唤起社会责任感,从思想意识上真正做好成人的准备,进一步启发青年人爱国、进步、理性、奋进等应有的精神品格。

2.小组案例研讨。通过自由式的讨论、启发式的提问,加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如以汉朝法律规定“亲亲得相首匿”为切入点,寻找相关案例,让学生探讨中国传统“孝文化”和现代孝道的区别。尽管在今天看来,古代的法律规定不尽科学,但是维护孝道是非常必要的,毕竟“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家庭关系稳固,全社会才能稳定、和谐。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方式,演绎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经典故事。在准备和表演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受到深刻的教育,理解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

3.诵读经典。通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国学经典是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是几千年传统中最高智慧的结晶,是一整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体系,涵盖了人生教育的四个阶段——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年养德等。诵读经典,既锻炼了大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又在这些国学经典中学到了人生智慧。诵读之后,还可以让同学们交换各自的观点和认识,在思想的碰撞中通晓做人做事的道理,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二)与学校相关部门联手,打造丰富多彩的主题实践活动。

1.走出校园,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学生广泛地参与社会服务活动,能强化其社会角色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活动的开展可以以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为主线,参观历史博物馆,走进敬老院、儿童福利院,为弱势群体提供志愿者服务等。在活动中让他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生价值的指引、精神境界的陶冶。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能够扩展大学生的视野,强化他们自强不息奉献服务的精神,丰富他们的人生阅历,从而激励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把个人的道德意志转变为道德行为。

2.联合社团,举行传统节日纪念活动。民族文化不是空洞的,它渗透于各种节日、典礼和生活的细节中。通过主题活动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激发民族自豪感。例如,端午节可以举行“端午祭”民俗传统文化展示活动,以龙舟、屈原、粽子、端午四项主题为内容,让学生详细介绍端午节的历史起源、传说故事和各地习俗等知识;同时还可以让学生身穿传统服装,手持艾草祈福,在对先人的缅怀中理解我们民族的多灾多难和百折不挠。此外,重阳节可以开展尊老爱幼主题活动、清明节可以开展感恩教育主题活动等。这些活动的开展,可以让传统节日生动起来,变得好看、好听、好玩,潜移默化地促进学生传承良好的中华传统美德。

3.定期宣传,展示学生的各项优秀作品。我校的研练中心建构为“一廊五室”,长廊和教室的墙壁上由简明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组成了一个情境教育的载体。因此,我们可以将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读书笔记、传统节日纪念活动的剪影,或者传统礼仪示范的图片等定期进行展示。这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促使他们积极认真地准备每一次活动,而且向全校的其他同学传递了正能量,在参观的过程中得到心灵的升华。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基础课”教学的有效结合有助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形成,道德理想的全面提升。只要我们坚持优秀传统文化在“基础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的齐头并进,就能做到“润物细无声”,在良好的氛围中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人文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华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应用[J].滁州学院学报,2010(8).

[2]迟成勇,吴锦旗.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7).

[3]刘涛.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2(3).

[4]陈素红.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融合[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5]朱萌,张立成.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

传统文化优秀案例篇7

【关键词】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优化传统与现代

【基金项目】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基金项目(G2110016)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12-02

1.前言

在高校园林专业的教学中,园林建筑设计是园林专业的一门必修的核心课程。但是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广泛,从组合上来说就有“园林、建筑、设计”三个组成部分,从园林建筑的时间演变和建筑形式来分,有传统园林建筑和现代园林建筑。传统园林建筑和现代园林建筑无论从建筑构造、建筑材料,还是设计手法、设计理念都大不相同。

在课程的设置上,如果过多的强调传统园林建筑设计的学习,容易让学生误以为园林建筑设计只是单纯地复制古典园林中的各种亭台楼阁,也不适应现代时展的需求;如果着重讲授现代园林建筑设计,既不能让学生们领悟我国传统的园林建筑之美,也会造成园林专业培养体系的重要缺失。因此,在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设置中,我们应当对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的这两大体系进行优化改造,使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要求,达到传统与现代的调和。

下面以一个学年两个学期,每个学期40个学时,共80个学时的农林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为例,通过课堂教学与课程实践两种教学模式,分别对传统与现代两种园林建筑设计的课程比例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课程优化设置的方案。

2.课堂教学的优化设置

课堂教学的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主要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讲授传统与现代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知识,分为上下两个学期。第一学期课堂教学比例较大,主要讲授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类型等知识、建筑设计基础、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分类与理念等等,共28个学时;第二学期课堂教学比例较小,主要讲授专题园林建筑设计要求、设计手法和案例等等,并讲解课程设计的基地场地分析、设计注意事项和作业成果要求等,共12个学时。具体课堂教学优化设置如下:

2.1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设置

(1)总体阐述园林建筑的概念与发展、园林建筑设计的概况与原则,共2个学时;

(2)举例讲解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包括亭台楼阁、榭舫堂廊、殿斋馆轩等传统园林建筑类型,并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与建筑之间的空间关系,共10个学时;

(3)概括介绍建筑基础知识,包括建筑构成、建筑空间和建筑构造等,共4个学时;

(4)详细讲授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过程,包括场地分析、概念生成、方案推敲和设计表达等等,共12个学时。

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园林建筑设计的理论教学为主,其主体教学重点主要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传统园林建筑的类型与发展,第二部分为园林建筑设计的方法与过程。在针对传统与现代的园林建筑类型而言,第一学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传统园林建筑,尤其是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教学重点。

2.2第二学期的课堂教学设置

(1)通过案例来介绍现代园林建筑的分类与特点,共2个学时;

(2)针对拟进行的课程设计中的园林建筑类型,进行详细分析该类型园林建筑特点与设计要求,共6个学时;

(3)对课程设计任务书进行讲解,并采取讨论的形式进行场地分析,最后明确各类型图纸成果表达的要求,共4个学时。

第二学期的课堂教学主要为课程实践作理论指导,其主体围绕拟进行的课程设计中的园林建筑类型开展,重点针对该类型园林建筑给予学生相关的讲解分析与技术指导。

3.课程实践的优化设置

由于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属于设计类课程,注重学生自己动手进行设计实践的环节,因而课程实践对于学生是否对全面理解与应用本门课程的知识尤为重要。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实践一般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包括资料收集、调查汇报、实地调研、模型制作和方案设计等。课程实践同样分为上下两个学期进行:第一学期课程实践比例较小,主要是以传统园林建筑类型为主的课程实践,共12个学时;第二学期课程实践比较大,主要是以现代园林建筑类型为主的课程实践,共28个学时。

3.1第一学期的课程实践设置

(1)指导学生收集整理不同类型传统园林建筑案例与资料,分组进行总结汇报,共4个学时;

(2)指导学生对典型传统园林建筑优秀案例,分组进行按比例缩放的模型制作,共8个学时。

第一学期的课程实践配合同期的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收集资料、分组汇报、模型制作等实践方式,使其更好的掌握传统园林建筑的类型与设计,对我国优秀的古典园林建筑实例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增加对传统园林建筑的空间感的培养,如苏州拙政园的香洲、苏州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等等。

3.2第二学期的课程实践设置

(1)指导学生对拟进行设计的专题园林建筑类型,分组进行资料收集、实地调研和总结汇报,共4个学时;

(2)指导学生对拟进行设计的专题园林建筑类型,个人完成优秀典型案例的临摹,共2个学时;

(3)指导学生对专题园林建筑设计任务书进行解读,包括场地分析与概念生成,完成场地总平面图的草图设计,共4个学时;

(4)指导学生完成专题园林建筑设计的建筑各层平面图的草图设计,共6个学时;

(5)指导学生完成专题园林建筑设计的建筑立面图与剖面图的草图设计,共4个学时;

(6)指导学生完成专题园林建筑设计的图纸成果表达,共4个学时;

(7)指导学生进行小型园林建筑的快题设计,共4个学时。

第二学期的课程实践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都围绕着专题园林建筑类型来进行,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调研、总结汇报和案例临摹,还有完成一套园林建筑设计图纸,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大设计作业”,如茶室、餐厅、展览馆设计等;第二部分就是属于锻炼学生的快速思维与表达能力的小型园林建筑快题设计,如公共厕所、公园大门、小卖部快题设计等。

4.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赏析能力的提高,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中的传统与现代园林建筑部分缺一不可,两者应该互相辉映、相辅相成。因而,在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优化设置上两者都要兼顾,传统园林建筑设计作为第一学期的理论教学重点,而现代园林建筑设计作为第二学期的课程实践重点,做到传统与现代的调和。

参考文献:

[1]张令梅.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模式探讨[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1(05)

[2]燕亚飞,李东升.园林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农业与技术.2010(02)

传统文化优秀案例篇8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传承;职业素养;《论语》

1职业素养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大批高素质技能型,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的专门人才。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学制较短、学时较少,很多院校存在“重技能、轻人文,重实效、轻价值”的倾向,重视学生专业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却忽视学生的职业素养,而职业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职业素养的概念有3种定义方式:一种是概括式定义,认为职业素养就是职业人在工作中体现的符合职业要求的综合品质;第二种是分类式定义,将职业素养分为专业素养与非专业素养,或者显性素养与隐性素养;第三种是具体化定义,明确职业素养的具体内容,如文明守纪、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团队精神、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善于沟通、忠诚意识等[2]。几种定义方式的角度有所不同,但基本点是一致的,都是指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表现的品质,是从业者按职业规范和要求养成的作风和行为习惯[3]。职业素养的培育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内容,因为职业素养的高低既体现了从业者对岗位要求的理解与掌握程度,也和从业者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密切关联,并直接影响从业者的岗位工作业绩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根据近年来企业的招聘要求和反馈信息来看,企业招聘高职院校毕业生不仅看重学生的职业技能,更看重综合职业素养,如道德操守、职业态度、团队精神、责任意识、沟通能力、行为习惯、学习能力、适应能力等。企业通常允许新人技能的欠缺,但要求职业素养要好。职业素养具有普适性和稳定性特点,是无论何种职业何种岗位都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一个人的职业素养在长期的学习和训练后就会积淀内化为个人的综合品质和行为习惯,因此一旦养成就会相对稳定[4]。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中阐释职业精神,是当下高职院校开展职业素养培育的良好途径。以《论语》为例,这部传统文化经典蕴含了深刻的处事履职之道,适用于各专业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下面以《论语》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在传统文化经典教学中阐释职业精神,培育职业素养。

2《论语》对职业素养培育的启示

2.1培养职业意识

职业意识是人们通过学习或实践形成的对职业的认识、情感和态度,是否具备职业意识是职业人生存与发展的前提。职业是从业者获得社会角色、承担社会责任、获取相应报酬的平台,大学生应该培养良好的职业意识,对职业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认知,养成敬业爱业的情感和态度,并学会根据发展需要来选择职业。在职业教育中要让学生认识到,职业就是立身之本,作为职业人要爱业乐业敬业。高职学生作为即将入职的新人,要理解职业人和学生时期的不同状态和承担的不同责任。《论语》里有多则语录谈到要“敬事”,如“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等。虽然《论语》具体语句里的“事”所指不同,但迁移到职业教育中,都可以理解为职业、事业、工作,“敬事”就是对职业有敬畏的态度。在职业选择上,孔子在不违背“道”的前提下,赞同追求高薪,他并不鄙视在世俗观念中认为低下的职业,他认为如果找不到待遇优厚的职业,那么就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种择业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参考价值。

2.2培育职业道德

《论语》作为儒家教育理论的经典论著,十分重视人的品性道德的培养。“道”与“德”二字在《论语》里出现的频率非常高,这两字在具体的语句里含义有所不同,但放在职业与做事的语境下,都指要有道德、守原则。在《论语》里,适用于职场的好德行还包括“忠”“信”“慎”“敏”等,“忠”即忠诚、忠实,“信”即诚实、守信,“慎”即谨慎、慎重,“敏”即敏捷、勤勉。如“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告诫学生工作不要懈怠,处事要忠诚,这体现了孜孜以求、坚持不懈的敬业精神,也表现出一种乐以忘忧、乐此不疲的可贵的从业境界;“为人谋而不忠乎?”,提醒学生与人交往要忠诚、诚信、善待他人;“敏于事而慎于言”,告诫学生在做事的过程中要敏捷勤勉,谨慎出言,不可轻浮妄言;“信近于义,言可复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教育学生要讲信誉和守诺言,如此方可取信于人,获得认可。《论语》中关于道德的训导语录很多,核心是教育学生要做有德之人,恪尽职守、合法守道、忠诚奉献、诚信合作、勤勉聪敏,拒绝唯利是图、不讲是非原则、懒散等不良德行或习性,这在现代职业教育里仍然有重要意义,因为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是职业发展的基础。

2.3注重职业规划

孔子非常重视“志”,即志向,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改变。由此可见“志”的重要性。在求学路上,“志”是求学目标。在职业生涯,“志”是职业理想,也是职业规划。孔子认为,立志要早,珍惜时光和机会,他说自己年少时就立下志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既倡导一个人要树立长远的志向,也支持学生做符合实际的近期职业规划。孔子认为志向重要,但不能光有志向,学习也重要,怀谦敬之心向“善者”“贤者”学习,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在高职教育中,可以通过教授《论语》,让学生注重职业规划,一要树立职业志向(职业理想),既要有长远规划,也有务实计划,便于逐渐接近职业理想;二要强调职业志向的一致性,虽然职业每个阶段的志向有所不同,但大方向应一致,便于职业发展的衔接与进步;三要通过不断学习获得职业成长。

2.4遵守职业礼仪

职业礼仪是人们在职场中应当遵循的系列礼仪规范,遵守职业礼仪,有助于树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促进职业发展。然而,当今很多初入职场的大学生缺乏礼仪意识和礼仪常识,导致形象失仪、言谈失礼、举止失范,以至于职业形象受损、职场受挫。孔子非常重视礼仪,认为“不学礼,无以立”。在《论语》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一是提高学生礼仪意识。如“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指朴实、朴素,文指文采、华彩,文质彬彬是指二者配合得宜,要求学生既保持质朴的内在品质,同时也注重文采的表达。在现代职业礼仪教育中,可以引申为既要有内在的礼仪精神,也要有文雅得体的礼仪形象。二是培养学生恭敬的礼仪态度。对待礼仪要有恭敬的态度。如“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有了恭敬之心,就会慎重处事,依礼行事。三是培养学生具体的礼仪规范。《论语》中讲到的礼仪规范比较全面,包括服饰礼仪、饮食礼仪和行为礼仪等,《论语》强调在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四时有别,居家、社交和工作服饰要区别得体;饮食方面强调谦敬长者、节制适度,如“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行为诸方面皆要合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些都适用于职业礼仪素养教育。

2.5养成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行为习惯是职业素养的外在表现。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对于提高工作效率非常重要。《论语》重视实践,对“行”十分重视。一是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如“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在职业活动中,不能坐而论道,要积极、有效行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职场中的管理者而言是很精辟的论断。二是处事敏捷,谨言慎行。如“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出言不可轻浮,做事要沉稳敏捷。三是学习和思考结合,学习和兴趣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职业人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因为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学习是职业人应当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习得新能力方能获得职业的持续成长。

3在传统文化经典传承中培育职业素养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正如报告讲到,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文化自信是国家和民族发展中更基本和更持久的力量。在职业教育中,要怀着高度的文化自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传承工作。中华传统文化经典作品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包含很多对现代职业教育有价值的资源值得我们挖掘。以《论语》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经典对现代职业素养教育在多方面具有借鉴和启发价值。如何让高职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学习中养成优秀的职业素养,在教育教学中做了以下探索和实践。

3.1在职业教育教材和课程体系中融入相应内容

编写职场人文素养课程相关教材,在阅读模块纳入《论语》等传统文化经典篇目,进行阅读指导。我校把人文素养课程纳入高职必修公共课程。课堂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学生诵读《论语名句》等国学经典篇目,在阐述原文的基础上联系职场实际案例,引导学生领会其中蕴含的职业精神。课堂教学中较多运用案例法和讨论法,指导学生联系实际发现传统文化经典中的现代意义。以《论语》中的“德”为例,如果仅仅阐述“德”的涵义是比较枯燥和抽象的,学生会觉得离现实有一定距离,但引入职场中关于职业道德缺失而导致个人职业及企业发展受损的真实案例,学生则会兴致盎然,深刻领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

3.2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文化活动

开展传统文化专题活动也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及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中华经典朗诵会、小品表演、主题辩论赛、研讨会等都是很好的形式。中华经典朗诵会对于学生诵读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辩论赛和研讨会设置主题,教师适当引导,让学生通过各个角度的发言理解经典作品的思想。小品表演可让学生当编剧,把经典文段的思想融入现实的故事情境中,生动形象地演示出其中的价值导向。以我院为例,曾举办专题小品晚会,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把当下校园和职场中的一些矛盾事件编成小品,把传统文化经典的思想及语句编入其中,使之成为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钥匙”。小品表演深受学生欢迎,效果甚佳。这种形式创新了高职校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式,让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氛围中既领会了传统文化经典的魅力,又培育了职业素养。

3.3建设传播传统文化经典作品的网络平台

在高职院校,可充分发挥现有校园媒体平台,如校报、广播、校刊等的作用,传播中华文化经典作品。以校报为例,开设副刊专栏,介绍传统文化经典,讲述古今故事,传播人文精神和职业理念。在新媒体和信息化教学迅速发展的时代,高职院校要适应时代需要建立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网络教育平台,建设“经典与职教”资源库,通过经典阐释、案例解析、议题研讨、教学视频、情景剧展演等多种形式把经典资源与职业教育衔接起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

传统文化优秀案例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人文选修课程;文化有趣;文化养“技”

作者简介:刘炜(1962-),女,江苏无锡人,青岛市教育局职业技术教育教研室副主任,山东省特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中职课程开发、创业教育;邵婷(1972-),女,山东青岛人,青岛经济职业学校高级教师,教育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教学、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6-0070-04

一、开发中职“人文选修课程”的含义

中职“人文选修课程”的提出,除了反映了课程改革对中职教育教学的新理解和新认识,更深层的诱因是中职学生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中职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据对高一中职学生读书情况的调查显示,约9%的学生不读课外书,而阅读经典和文化类书籍的学生比例约占2%。中职学生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由此可见一斑。而随着人才立交桥的开通,中职毕业生也有了多元化发展的趋向。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导游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国际贸易专业、护理专业、金融财会专业等三产类专业的中职学生,普遍对自身的人文素质以及职业素养认同度较高,但对学校教育中人文素养的渗透和培养认同度较低。而旅行社、酒店、商行、医院和银行等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中职实习生除了要求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更注重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吃苦耐劳精神、语言表达能力、综合职业素养等。人力资源部领导普遍认为中职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对客户、病人、合作伙伴的人文关怀能力比较弱,归因在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许多中职毕业生也反映学校课程中对其影响最大的是“文化课”,在调查中占35.8%,而这正是由中职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中职阶段正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逐渐成型的时期,人文气息浓厚的课程对其身心必然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反观中职教育,确实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一味强调“就业导向”的片面性,导致许多中职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往往过多倾向于专业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从一个侧面造成了文化基础课的低标准和人文教育的缺位,也导致中职毕业生职业竞争力和生活幸福感较低。2010年2月23日《工人日报》报道:虽然中职生的就业率高,但整体中职生的生活幸福感很低,可持续发展能量很低。其实有时技能只是一个“敲门砖”,想要在职场登堂入室成为行家里手,更多的是需要人文素养的根基。作为初级技术人员,进入企业后的竞争力往往不再依赖于技能,而是一些非智力因素,如人文素养和职业能力等。所谓做小事靠技能,成大事靠综合素质。中职人文教育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学校文化的建设,更主要的是影响毕业生的职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曾经有一位哲人说过:“工程可以使城市变大,但文化才能使城市伟大。”我们是否也可以这样说,技能可以使中职学生踏上就业之路,但人文素养才能使学生在就业之路上走得更好更远。因此,开发中职人文选修课程已经成为中职学生个体生命成长和终身发展对中职教学改革提出的迫切要求。

同时,随着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企业对中职生上岗工作的职业素质和行为要求发生了很大变化。例如,过去企业人力资源部门重视的单一手工技能逐渐被综合职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吃苦耐劳精神、创造创新能力等取而代之。职校毕业生进入企业,不仅要能就业工作——用得上,还需要敬业工作——用得长,更需要乐业工作——用得好。能就业,就需要职业学校强化实践能力的训练,让学生习得一项谋生的技能或技艺;能敬业,就是朱熹说的“主一无适便是敬”,意思就是做一件事就全神贯注地做好一件事,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强化职业道德和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让学生懂得职业的神圣;能爱业,就是学生能在工作岗位上刻苦钻研,获得成功,享受生活,成就人生,这就需要中职学校强化对学生人文素养、职业理想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让学生既会做事更会做人。所以,中职毕业生就业——敬业——乐业,从一定程度上又是构建和谐社会对中职教学改革提出的崭新要求。

以上要求,构成了中职教学改革的新目标,也构成了中职人文选修课程研究开发的大背景。

因此,如何开发中职人文选修课程,如何给中职学生提供滋润心灵的精品课程,就成为我们着力思考的问题。

首先,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作为21世纪的主人,中职学生同样肩负着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作为中职教育,科学统筹课时计划,在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的同时,依托选修课平台,让中职学生在学知识、练技能的同时,还能真切体味意境幽远、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自觉成为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其次,我们意识到:让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渗透在广大中职学生的思想、感情、灵魂和人格中,构建中职学生人文、精神、情感的美好家园,是开发实施人文选修课程应该遵守的原则,中职人文选修课程应该能够全面关照中职学生的知识、能力、价值观三个层面,真正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再次,我们感觉到,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要为中职学生所接受,需要将其内部潜力和外部活力融合起来,将文化资源和现代生活结合起来,将经典内涵和职业需求联系起来。如果只是简单停留在阅读经典的层面,可能很难激发中职学生的阅读期待,辛辛苦苦开发出来的人文选修课程可能成为一块“鸡肋”,难以发挥提升人文素养、增强人文情怀的作用,更难以企及其传承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因此,经过反复调研,我们达成一种共识,开发中职人文选修课程,必须充分利用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这一既厚重又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内容上,必须注重民族性和时代性的有机联系,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有机统一,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的有机结合。在形式上,用主题板块架构整个课程,各个板块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这样便于学校根据本校开设专业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选修内容,自行安排选修时间,自由组合选修板块。

二、开发中职人文选修课的实践

对中职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精神财富,通过知识传授、经典赏析、活动践行、环境熏陶等途径,使之内化为中职学生的人格、气质和修养。本着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的目的,站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面前,我们从面上切入,从点上深入,选取适合中职学生认知、品味、践行的内容,采用主题板块的形式,先后开发了《中国古典文化寻访》、《走近〈论语〉》等人文选修课程,并依托选修平台具体实施。

(一)利用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点”“面”结合开发人文选修课程

1.从面上切入,寻访文化精粹。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文化其实是一种生存形式和生活态度。但中职学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文化课基础薄弱,“文化”这一课更是缺失。所以,无论是补习中职学生的文化基础,还是提升中职学生的人文素养,引领中职学生寻访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化都尤为重要。

为了开发《中国古典文化寻访》这门选修课程,经历长达两年的调研过程,我们掌握了中职学生文化素质的第一手资料,坚持从宣扬我国优秀古典文化出发,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选取服饰、饮食、建筑、民俗、戏曲、诗词、书画七个主题作为切入点,分成七大板块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向学生推介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力求让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领略到中国优秀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

《中国古典文化寻访》课程的每一主题板块,都有六部分组成:“柴扉小扣”——以轻松幽默的案例导入;“回眸远望”——言简意赅地回顾历史;“流光溢彩”——通俗易懂地阐明特征;“经典荟萃”——提纲挈领地推介实例;“含英咀华”——温馨自然地提出建议;“牛刀小试”——知行统一地开展实践。通过本课程的选修学习,让中职学生从感性的角度了解中国古典文化到底是什么,文化与人生有什么关系;感悟汲取优秀古典文化养分对自身生命成长的重要价值。

2.从点上深入,攀登文化高度。《论语》篇幅不长,却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必须要迈过的一道门槛。“孔子的高度就是民族的高度。”“《论语》是中华民族的圣经。”“不是专门的研究者,而是几乎所有的普通人都能读懂《论语》,都能在《论语》之水中取一瓢饮,且冷暖自知。”[1]结合山东地域特点,我们最终选定《论语》,作为从点上深入挖掘的文化经典。通过仔细梳理《论语》中适合中职学生成长的内容,引领中职学生走近《论语》。

《走近〈论语〉》在课程结构上,保留了古典文化的韵味,每一章都以《论语》名言命名:“不愤不启”——启发导入本章专题,“学亦乐乎”——阐释讲析本章内容,“默而知之”——收录本章的名句精粹,“一隅三反”——结合《论语》举一反三,“学思相济”——贴近生活拓展延伸。导学案中也以“温故知新”“因材施教”“三人有师”“侃侃訚訚”“斐然成章”“乐在其中”来架构。学生通过选修本课程,既能品读名句、品味经典,又能陶冶情操、修身养性。从立人立业两方面,让学生涵咏经典名句,更好地学会做人做事。

(二)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润泽功效,让中职学生真切体会文化有趣、文化养“技”

1.感悟文化有趣。中职学生不爱读书是个普遍现象,一味地抱怨学生无济于事。更何况正如新教改领头人朱永新所说:“在学校教育中,应试教育、应试主义甚嚣尘上,真正的阅读被排挤掉了,大量的学生没有享受到阅读的快乐,反而过早地轻视甚至厌恶阅读。”“一个人不爱读书,往往是没有真正读过好书,如果有好书曾经真正感动过他,他一定会爱上读书。”因此我们在开设人文选修课程的时候,针对中职学生的读书基础,坚持从“趣”字出发,在课程内容上,用有趣有味的课程内容将学生引进选修课这片大天地,在教学形式上,打破文化的高深壁垒,突破文言的坚硬外壳,真正落实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中国古典文化寻访》一开始就立足于在激发学生兴趣、提升学生情趣上做文章。课程的第一板块“柴扉小扣”,紧扣板块主题,选择有趣味的历史故事或现实案例,一是将学生自然导引到每一主题文化板块的学习,二是让学生在聆听故事和案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文化的熏陶。如“建筑文化”一章,内容离学生的生活相对较远,我们就选取了唐朝大将尉迟敬德奉李世民的旨意监修独乐寺的传说和鲁班的故事,引领学生感受中国建筑文化的凝重之美。这样的章节安排,完全打破了传统课程一成不变的严谨体系,没有学科教材知识的罗列和刻板的说教,增强了课程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走近〈论语〉》一改以往《论语》课程往往给人“死记硬背”的印象,在内容选择上,以“贴近中职、立足专业、以人为本”为原则,力求既不降低经典的品位,又富有情趣和实用性,能够服务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减少学生对古文的排斥与距离感,课程以主题式单元的形式切入到生活中去,选取了中职学生普遍关心或者比较困惑的话题:亲子之间、师生之间、朋友之间、职场修身等,为学生的生活和就业提供一些启示与帮助,让学生懂得人文选修课程对自身成长的帮助和价值,通过强化课程的实用性来生发课程的趣味性。同时以学生的综合实践贯穿课程实施的始终,通过参观访问、听唱歌曲、课本剧表演、辩论、书法比赛、了解企业文化等多种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情感,引导学生在“趣”中学、在“做”中学。

2.体验文化养“技”。对中职教育来说,技能是学生谋生的工具,人文素养是学生成长的基石,“技能素养齐成长”,德技双馨才是祖国建设需要的合格技能型人才。

寻访中国古典文化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寻访、认知、品味、践行优秀古典文化精髓润泽心灵,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中职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加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后劲。为此在《中国古典文化寻访》的每一章最后,都设计有“牛刀小试”板块。一是紧扣版块主题,精心设计符合学生特点的实践活动,或动口、或动手、或观摩、或演出,促使学生知行统一,实践获真知;二是通过学生的亲身实践,让学生领悟到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化在自身的成长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位置,体悟到优秀的中国古典文化对于现实生活、对于工作事业、对于人生追求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如“饮食文化”一章,设计了一道实践题:用青岛常见的应季食材,做一道菜肴,做完后给它起一个恰如其分又很有诗意的菜名,然后在父母好友品尝时讲给他们听,让他们评点。如果你是烹饪专业的学生或学校有这种条件,可以在课堂上创编一道菜,注意菜品的美感以及和天时、环境的和谐。像这样的实践性作业深受学生欢迎,学生既动手又动脑,更重要的是学生将文化熏陶所得运用于专业实践,使其专业技能得以丰富和深化。

宋人赵普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今人亦有“半部《论语》走天下”之论,可以说《论语》是世界公认的做人治学之大成。《论语》中蕴含着丰富的职业道德教育、礼仪教育、创业教育等关涉品德、修养以及专业成长的课程资源。比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是引导学生精习专业的良好素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可用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欲速则不达”则可针对某些学生在择业时,只关心当前的薪资待遇,不考虑长远的学习和个人发展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择业观教育。为此,实施《走近〈论语〉》选修课程,就是把《论语》作为载体,找到现代职业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契合处、专业培养目标和古典文化精髓的最优结合点。学生选修本课程,“既能与自己本民族的经典文化对接,又能使自己在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站得稳、行得正。”[3]《走近〈论语〉》的每一章都有中职学生的专业典型案例,可以鼓舞激发学生,并帮助学生积累岗位实践经验。每一章都有分享活动,比如我的人生规划、老师在哪里、我能为父母做什么、谁是我的好朋友等等,引发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进行思考。课程中还为学生设计了导学案,学生可以直接在上面抒写心得,留下学习和思考的痕迹,将来和《论语》一起成为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宝贵资料。

毋庸置疑,具有文化底蕴的技能人才肯定比纯技能型人才更具有创造力和人文情怀。只有让学生感悟文化有趣、体验文化养“技”,才能让学生真正接受一流的现代职业教育。经典文化和现代专业的嫁接,也必将淬炼出中职学生的文化气韵和专业发展的韶光。

三、结语

“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优秀文化传承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脉。要提供优质丰富的文化产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震撼力,当代中华儿女一定要肩负起弘扬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3]

中职人文选修课程就是秉承这样的理念开发并实施的:我们立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人文课程资源,以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我们立足于满足中职学生个体生命发展和终身学习的需求,以提升中职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方向;我们立足于服务企业对中职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以培养高道德、精技能、厚人文的建设者为目标。把开发实施中职人文选修课程作为丰富中职学生人文情怀、提升职校教师教科研能力的重要举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提出“归根到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民进中央副主席蔡达峰也建言“加强人文教育理应成为当今我国教育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通过开发实施人文选修课程,我们深感目前中职阶段的人文选修课程还很不丰富,课程门类较少、课程教材粗陋、课程资源欠缺,特别是中职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亟待提高。为此,我们积极开展市一级的精品课程开发研究,大力推广教改实验项目研究,提炼学科文化和课堂文化,以此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职业素质。

我们相信,只要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块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资源沃土,就一定能使广大中职学生在民族精神的濡染之下,实现人文素养和专业技能双提升。我们希望,终有那么一天,每个中职学生,都会以自己的方式,尽情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幸福地感悟,诗意地栖居。

参考文献:

[1]鲍鹏山.一个民族,一个人,一本书[J].语文学习,2010(04):66,67.

传统文化优秀案例篇1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深化以案说纪、以案说法、以案说德、以案说责,根据区纪委监委《关于开展“510”警示教育活动的通知》(大纪发[2021]11号)及教育局党委要求,决定在大丰区城东实验初级中学开展“510”警示教育活动。

一、指导思想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和省市区纪委全会精神,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始慎终”为主题,开展“510"警示教育系列活动,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5.10警示教育活动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董汉文

成员:刘继红、韦光明、单友法、杨佳铭、钱小峰

二、总体安排和主要内容

“510”警示教育活动,集中在五月份进行,实行上下联动。活动在党总支的领导下,统一有序开展。重点安排以下内容:

1.参加全区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视频会。“510"活动期问,将参加全区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视频会议。(已完成)

2.组织开展廉政教育党课,单位党总支书记在“510”警示教育活动期间,为全体党员干部职工讲授廉政教育党课,主题为:纪律教育专题党课。进一步推行学廉、讲廉、警廉、倡廉、话廉“五廉”工作法,结合“五月党员统一活动日”等,采取支部书记带头讲、干部职工自己说、感悟体会大家谈等形式不断推动廉政教育党课见深见底、见实见效。活动结束后,将廉政教育党课材料和会议记录报至局主体办。

3.开展岗位廉政风险排查预警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廉洁意识、风险意识,紧盯重要岗位和关键环节,认真组织开展全校廉政风险点排查预警工作,建立全面的“问题清单”、精准的“落实清单”、明确的“责任清单”,深入开展岗位廉政风险谈话提醒活动,制定落实防控措施,推动权力运行公开、透明、规范,有效防范化解各类廉政风险。

4.组织纪法知识学习测试。以学习运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等为重点,通过工作例会、岗位培训、“三会一课”、“指尖课堂”等多种形式平台,线上线下组织党员干部、公职人员学习廉政纪法知识等,推进纪法学习教育、廉洁自律教育,并以学校为单位举办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纪法知识应知应会闭卷测试,以考促学,进一步检验学习成果。测试结束后,将测试结果报局主体办。(暂定第13周周一)

5.推动全校教育系统廉洁家风建设。参加《清风传家》《严以治家》教育读本学习活动,撰写心得体会。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从严于律已、清正廉洁的优秀品格和崇高风范中汲取力量,强化反面典型警示作用,吸取涉及家风问题典型案例中的深刻教训,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廉洁用权,做家风建设的表率。组织开展好教育系统“清正家风故事会”征集活动,组织全体教职工讲自己的家风故事,每单位评选出一到两篇家风故事于5月20日前报局主体办邮箱284068295@qq.com,局主体办将评选出优秀家风故事,并在全系统演讲。(徐章璐、张丹旦)

6.开展廉政实境教育。组织党员干部和教师代表参观各类廉政教育基地、廉政文化教育专线。结合党史教育,重点参观我区党风廉政红色教育专线。做到党员干部、公职人员、领导干部家属“三个全覆盖”,将参观对象向公职人员“身边人”延伸。将实境教育与“一把手”讲廉政党课、重温入党誓词、廉洁自律承诺、观看廉政教育片等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深化教育效果。(白驹狮子口红色教育基地)

7.组织观看第六届“金丰廉韵”廉政文艺巡演。区纪委将在“510”警示教育活动期间,开展优秀廉政文艺节目调演评选,并举办第六届“金丰廉韵”廉政文艺演出。根据区纪委安排,组织党员干部、干部家属观看演出。

三、有关要求

1.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学校将从一体推进“三不”战略目标的高度,充分认识开展党风廉政教育尤其是警示教育的重要性,突出“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慎独慎微慎始慎终”主题,切实将开展好“510”警示教育活动作为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的重要内容。单位主要负责人董汉文将率先履职尽责,以身作则,带头参与,狠抓任务落实,推动活动不断深入开展。

2.精心组织,统筹推进。精心策划、统筹安排,在高标准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组织实施自选动作,做到活动形式新颖、教育内容丰富、受教对象多样,实现上下联动、整体推进。同时,要提高警示教育的精准性、实效性,力戒形式主义,确保警示教育入心入脑。6月10日前,将活动开展情况形成总结报局主体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