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十篇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十篇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4:44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1

教师资格证网权威2016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汇总,更多2016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汇总相关信息请访问教师资格考试网。2016年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汇总中学2016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综合素质》2016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知识与能力》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体育与健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中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数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英语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物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化学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历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生物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音乐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信息技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体育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高级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思想品德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说明:因各方面不断调整变化,此信息仅供参考。如有出入,请大家予以指正!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2

关键词:初中科学课;课程改革;教学对策;发展瓶颈

一、初中科w课改革的研究意义

初中科学课以提高每一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总的教学目标,在进行这一目标的追求过程中,满足初中生对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探索欲望,使学生能够在认识自我、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收获知识,提高能力。任何一门学科自其产生到发展就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从幼稚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在这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会遇到新问题、新矛盾,初中科学课的发展也是如此,从一开始的初中物理、化学、生物等知识割裂开来单独教学到初中科学课将多种相关教学内容的结合,再到初中科学课的自身发展等,都需要通过改革与调整使其更加适应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对初中科学课改革的研究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促进初中生科学学科的深入学习

任何的教育教学改革与调整,其最根本的目的都在于促进学习者的学习,我们对初中科学课的教育教学进行改革与调整,其最终的受益人是初中科学的学习者――初中生,我们对初中科学课进行改革与调整,可以使其更加适应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更加被初中生接受,进而使初中生能够更加深入地进行初中科学课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理论知识以及科学实践技能。

(二)为初中科学课进一步发展指引方向

任何一门学科都需要在不断调整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向前发展,任何一门学科从诞生之日起都需要进行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善的过程,与其他学科相比,虽然科学课已经实行多年,且为多种学科的融合与升级,但仍属于新兴学科,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矛盾。我们从初中科学改革的瓶颈入手进行探索,可以为初中科学课程的发展找到切实可行的方法,同时也能够为促进我国初中科学的进一步发展指引方向。

(三)帮助初中科学课从瓶颈中走出

通过我们多年的初中科学课程教学以及通过对学生及其他初中科学教师的交流,现阶段,我国初中科学课程的教学确实存在一些问题是需要我们去正确面对的,也就是说我国初中科学课在多个方面还存在一些瓶颈现象,是值得我们去关注的,而作为初中科学课程教师,我们有义务也有信心帮助我们的学科――初中科学课从瓶颈中走出来,促进初中科学课的健康发展。

二、初中科学课堂发展现状分析

为了能够更加科学而深刻地对初中科学课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我们采取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部分初中科学教师以及部分初中生进行了调查,现将以调查为基础的现状进行如下分析:

(一)教师对初中科学课的现状认识

针对教师对初中科学课教学现状的认识,我们针对部分初中科学教师进行了一对一访谈,访谈的内容主要围绕教师对初中科学课的认识,教师在初中科学课教学中的主要问题以及教师对初中科学课的教学预期等。针对教师的访谈结果,我们将教师对初中科学课程的现状认识总结如下:(1)科学课教学内容范围广,教师压力大;(2)学生在科学课上存在学习兴趣较差、学习效率不高的现象;(3)初中科学课需要进一步调整才能适应教育的发展。

(二)学生对初中科学课的现状体会

学习者是教学成果的最终受益者,因此,我们在对初中科学课程的现状进行探究的过程中,还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授课对象进行了调查。从问卷调查的反馈结果来看,呈现出比较突出的几个问题:

1.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喜欢程度要明显低于教育者的预期

从科学课的性质上来看,我们在初中阶段设置科学课,是为了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对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讲授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以及科学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看,科学课程很容易就会成为学生喜欢的课程,然而从我们对学生的调查上来看,初中生喜爱程度最高的课程依然是美术课和体育课,科学课与其他主要学科如数学、语文、英语等并无明显差别,由此可见,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喜欢程度是明显低于教育者的预先期望的。

2.部分学生对科学课程认识不足

初中科学课可以帮助学生对自我、对身边的事物现象以及对整个世界产生正确的认识,可以说初中科学课对青少年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我们的调查发现,只有65%的初中生认为科学课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这65%的学生在对科学课重要性的认识还存在部分学生将科学课程的重要性仅仅归为该学科为中考考试中的重要学科,而并非从科学课的价值和内涵审视它的重要性。

3.部分学生对教师及教师的教学内容满意度不高

在对学生进行的有关教师喜爱程度和课堂教学内容的满意程度来看,学生总体对这两者的满意度并不高,总体在50%左右,也就是说只有一半的学生是喜欢科学老师的,只有一半的学生是喜欢科学课的教学内容的。

三、初中科学课堂现状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教育教学原因

我们结合学生的反馈以及自身的教学反思,认为从教师角度来看,使科学课程出现改革瓶颈的原因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的选择上并没有摆脱传统物理课、化学课以及生物课的束缚,并没有将这些课程以科学为主线相融合,在教学的过程中将这些内容割裂开来,且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与青春期阶段学生好奇心强且有极为敏感的性格不相符。除此以外,由于科学课程是近年来才实施的新型学科,大部分授课教师以前从事的都是初中的生物课、物理课或化学课,并没有同时讲授过三门课程,现将这三门以上的课程融合在一起,就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挑战,这无形中也使广大科学教师产生了很大的教研压力,因此,在教学态度上往往会表现出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学生自身原因

从学生的特点来看,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敏感、情绪变化强烈,又容易受情绪影响,对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会表现出“不屑一顾”的态度,同时青春期阶段的学生在对自身与异性的关系上产生了新的认识,更加注重与异性之间的关系,更加注重别人眼中的自己,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学生在进行包括科学学科在内的所有课程存在上课心不在焉、学习兴趣不浓、逆反心理强的现象。

(三)家庭教育影响

大部分家长对学生学习的关注往往更多停留在学生的分数上,尤其是语、数、英三门学科的成绩,而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科研兴趣的重视程度并不高,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家长对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表现漠不关心,不闻不问,形成只关心成绩不关心能力的家庭教育观。除此之外,部分家长由于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对科学知识了解甚少,因此,即使有心想给学生进行科学知识的辅导,有心在家庭生活中为学生的科学知识学习提供帮助,却无从下手。

四、初中科学课堂瓶颈改革策略分析

(一)从学科特点出发,对学生进行个性培养

初中科学课程设置的出发点就是为了能够对学生进行生物、化学、物理等多方面知识的学习,不仅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能够使学生在科学课程的学习中体会到科学知识带来的乐趣,使学生在进行科学思考和科学发现的过程中提高兴趣,找到乐趣,使学生根据自己在科学课程中的兴趣和乐趣,对自己擅长的方向进行更进一步地学习,使学生在科学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个性的发展。科学课与初中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科学课与现实联系密切,同时大部分知识可以通过实验和测试进行。

从初中生的特点来看,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好奇心强,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出现厌烦情绪,而对于新奇事物却容易产生好奇心,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科学课程的讲授时不妨结合学生的特点,将科学实验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在保证学生安全性的前提下,鼓励学生参与到科学实验中去。我们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四章《电路探秘》――1.电路图为例,传统的教学法在对学生进行基本的电路知识:电阻、串联、并联等基本知识教学之后,往往通过大量的习题使学生掌握电流知识的,这使得学生在《电路》知识方面,能够在考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却不知道该知识的真正意义,谈到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更是无从下手。因此,我们在对《电路探秘》这类科学知识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妨从学科的特点出发,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真正为学生提供电池、开关、电路、阻等内容,鼓励学生自己去研究、去体会。

以实物为研究对象的电路知识实验要比“纸上谈兵”似的绘图教学更具有直观性,同时学生以实物为学习工具进行电流的联系也可以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去体会电流的力量(小灯泡变量),这不仅可以检验学生电路连接的正确与否,还可使学生在科学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产生极大的兴趣,同理如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电和磁》――2.电生磁和5.磁生电等知识的讲解,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运动和力》――3.力的存在和7.摩擦的利与弊等较为抽象,且与生活联系紧密的内容,都可以从鼓励学生动手实验的方式进行。而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第二章《地球的“外衣”――大气》则可以通过视频观察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解释和讲解。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知识与能力

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现代教育更加注重能力的培养以及知识的应用,因为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科学课程的讲授时,应该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教学知识以及教学模式的安排。科学课程与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科学课程涉及的大部分知识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很多理论知识也能够在日常生活的观察中找到蛛丝马迹,当学生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不仅能够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还能够使学生学到的东西更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水”是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当教师对学生进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上第一章《生活中的水》――3.水的密度,4.水的压强,5.水的浮力,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7.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以及9.水的利用和保护等知识的教学时,不妨在新课教学之初,给学生布置作业――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水”的各种知识提前进行了解,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对水加以利用的(水的浮力、水的密度);物质在水中分散、溶解与日常生活中的哪些行为有所联系(将感冒颗粒倒入水中);如何在生活中对水进行保护,浪费水资源的后果等,类似这些问题难度较低,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就不会存在畏难情绪,同时难度较低且与科学基础没有密切联系的问题也容易鼓励初中科学知识基础薄弱的后进生加入到科学知识学习的行列中,进而使更多的学生喜欢上科学课程,使学生逐渐因喜欢而学“科学”,而非因考试而学“科学”。对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八年级下第二章《空气与生命》――1.空气,2.氧化,5.化合作用以及7.空气污染与保护等内容,我们同样可以采取预先对学生提出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问题,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科学知识进行观察,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答案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新知识的讲解,采取这种形式的授课具有以下优点:(1)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预习;(2)使学生转变对科学课程的正确认识――科学知识与生活密切相关;(3)使学生更加直观和深刻地认识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到科学答案。

(三)灵活使用教学方法,转变学生科学学习态度

针对上文提到的教师在初中科学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态度松散等现象,教师作为科学课程的实施者,应该成为初中科学课程改革的倡导人,因此,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态度的认识上应该具有主动性和前瞻性。要想做初中生喜爱的教师,教初中生喜爱的课程,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保持高涨的教学精神,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不断变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不仅要考虑教学的主要内容,还应该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将两者结合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才能帮助初中科学课顺利从发展瓶颈中走出来。

(四)家校联合共同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从家庭角度来看,家长对初中生科学课程的学习情况关注并不紧密,更倾向于让子女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特长班、补习班,而给学生科学知识学习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初中班主任教师以及科学教师不妨在对学生进行科学课程重要性教育的同时,与家长进行积极的沟通,在使学生对科学课产生正确认识的同时,提高家长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使家长能够在家庭生活中给子女创造科学实践的机会与空间。毕竟从我们对该课程进行改革调整的策略来看,很多实验与预习都需要学生在家庭生活中来完成。

总之,本文以教师访谈、学生问卷为现实依据,对我国初中科学课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瓶颈现象进行了细致分析,并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中的具体教学内容为例对科学课程中涉及的教师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等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希望我们提出的教学策略能够对我国科学课程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余利军.微课在初中科学课中的设计与应用:以《物体的内能》教学为例[J].中小学电教,2015(5).

[2]郭桂周,于海波.马来西亚华文独立中学新《初中综合科学课程标准》述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9).

[3]胡兴昌,王昌荣.多元文化视角下港澳台沪初中科学课程标准知识结构的评析[J].全球教育展望,2011(12).

[4]杨靖.初中《生命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5.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3

关键词:立体引学式教学;初中化学教学

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于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今天,化学已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并正在为解决人类面临的一系列危机,如能源危机、环境危机和粮食危机等,做出积极的贡献。立体引学式教学目标克服认知教育与情感教育分离的状况提供了观念和制度上的支持,对于培养认知与情感和谐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教材改革和教学实践研究的重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立体引学式教学目标提出,在学科教学中,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构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构建立体引学式教学目标体系呢?

一、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获得,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是:认识简单的单质和化合物,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认识学会用化学用语表达常见的有关化学物质和物质的变化,初步学会解释简单的化学现象和事实;初步学会用物质的量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进行量的描述和简单计算;认识常见的化学仪器,掌握简单的化学实验操作,初步学会做实验记录并进行分析和处理,能设计简单的化学实验。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化学知识与技能的培养。例如在教学《燃烧的现象》时,我让学生能掌握可燃物燃烧的条件和着火点的概念是本节课的主要任务,那么我将采取什么方法才能使新知识得到很好的传承呢?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有一定知识储备,在日常生活中到处可以见到能够燃烧的物质,到处可以见到燃烧的现象,那么它们燃烧能够发生究竟需要什么条件呢?在这样一个问题情景下,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及亲自动手实验、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原因所在,在全班的讨论互评中,深刻理会所学知识点,能很好掌握知识要求与技能。由于整个教学密切联系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很能调动学生的化学学习积极性。课程标准上的知识要求是初中学生要掌握的最主要的知识,它的教育目标是整个素质教育目标的核心和基础,这一点在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获得。已不再是以往的传授式的教育,而是依据学生已有经验和心理水平来获得,它既有最基本的化学知识技能方面的要求,又有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和科学技术方面的要求,能体会所学知识有所用。应试教育中知识点的落实与现代教育的知识点落实有很大差别,应试教育往往只是简单的告诉学生结论,然后就是通过大量单调而机械的习题训练来强化结论,这样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的机器。现代教育则不一样,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初中学生在学习化学课程之前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因此老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恰当地创设各种教学情景,选择各种生活素材,让学生处于熟悉环境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将新知识纳入既有的或新构建的知识体系中,建立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学生只有这样,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才能获得生动的知识,才能在认识上逐步提高,才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注重过程与方法的实施,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中学化学课程标准》中对初中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方面的要求是:初步了解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及观察和实验等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初步具有收集、选择、加工信息及利用信息进行推理的能力,初步具有选择和运用学习工具的能力;能在学习过程中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初步具有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例如在教学《燃烧的现象》时,我让学生能够通过知识的学习,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在问题情景下,通过实验及小组互评中,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归纳出一般的方法,并能运用到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去。在每节课中掌握新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能善于检索、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过程与方法”是构成科学素养的要素之一。在信息社会中,由于信息总量的急剧增加,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信息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大得惊人,所以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善于检索、获取、分析和处理信息,知识积累型人才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发展。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并且会很快过时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而是应该重视以具体知识为载体,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掌握进一步学习特别是适于其终生学习的方法。在这种情况下,科学过程与方法的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关于科学方法的掌握,不是应该先给出规则1、2、3、4,然后再设计相应的练习来强化,而是应该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渗透、影响。解决问题应该先对问题进行分析,有依据的提出假设,再用事实来检验或验证,得出结论后,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同时,教师应该适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小结,以增强学生的体会,从而达到对方法的掌握。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一个人在学习时代所能掌握的具体知识不论有多少,都只能说是沧海一栗。当他走出学校,步入社会后,在学校所学的具体知识,能在实际工作中用到很少,能适合其终生使用的更少。对未来的社会人来说,终生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校教育应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求知能力,使他们学会自己获得知识。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具体知识,不如教给学习的方法。

初中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最重要的也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和能力的培养,来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共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一个人要在未来的社会中生存和发展,需要一定的创造力,还需要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所以,在课堂中可以通过开展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弥补学生个人能力的不足,来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我们应该在教学中通过科学探究,改变过去只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形成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倾向,改变过去注重接受式学习,强调知识结果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动手,敢于创新。因此,中学教育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在今后的人生里,学生也许会忘记具体的知识内容,但是学生时代通过学习,内化形成的自主学习能力会使他们受益终生。

三、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领会,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4

关键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化学素养以及综合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在教育事业不断改革与发展的今天,化学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积极研究化学实验教学的问题,提出提高化学实验教学效果的有效策略,促进初中化学实验的改革,以使化学实验教学更好地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与发展,进而为学生迈进更高学府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成长为适应社会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从而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D(〗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策略〖=〗

1.转变化学实验教学观念

要想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改革,首要的工作是转变化学实验教学观念.教师必须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解脱出来,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学校领导也应该重视初中化学实验,加强对化学实验室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完善的实验仪器与设备;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改革时要发挥主导作用,所以教师必须对化学实验改革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了解与思考,这样才能够明确化学实验改革的方向.

2.全面落实教学三维目标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我国各个课程教学目标都从单一的知识目标转向促进学生发展的三维目标,尤其是对于这种构建学生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课程,更是需要教师重视学生知识、技能与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初中化学实验改革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积极研究有效的、适宜的、科学的教学方法,全面落实教学的三维目标,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初中化学实验的改革.

3.强化化学实验的生活性、时代性与科学性

众所周知,科学家们大都是从生活现象中研究科学知识的,科学知识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地发展.因此,初中化学实验改革也应该向着生活性、时代性与科学性方向发展.教师教学过程中引进生活中的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现象知识等,运用生动的语言、趣味性的教学方法,最大化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促使学生能够爱上化学实验课程,在学习中发挥自身的积极主动性,以提高学习效果.

〖=D(〗二、初中化学实验创新教学方法〖=〗

1.当前初中化学实验教学问题

初中化学实验的考试形式是笔试,所以很多教师认为学生只要能够“在纸上写实验”就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化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上,因此就出现了化学理论教学比例较大、实验教学比例较小的问题;一些学校由于资金、场地等问题,并没有完善的化学实验室,或者实验仪器、设备过于陈旧,更新速度过慢,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同时实验教材不能与现代化学实验技术有效连接,影响教学效果;很多学校的化学实验教师是由理论教师兼任的,这种情况使教师不能更好地与社会上的实验研究所进行有效的沟通,限制了教师素质的提高,也影响着化学试验的教学效果.

2.创新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

教师可以将化学实验的相关内容设置成难度适宜的小任务,并组织学生分成5人小组,分配每一个学生不同的工作,使学生能够为了完成实验任务而团结协作.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创新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创新能力,还可以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与交流能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现化学实验的三维教学目标.

(2)课外实验教学方法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5

一、小学科学教材和中学科学教材之间的异同

1、两者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引领是一致的。不管是小学阶段还是初中阶段的科学教材都突出对科学精神的追求和引领是一致的,两个阶段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充分的基础性、普及型和发展性,让学习在兴趣的引领下获得良好的基础科学教育,并且提出了无视地区差异、无视文化差异、无视天资差异的公平学习和共同发展的要求。两个阶段的课程都从学生的认知和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感受和获得基本的科学概念、科学技能、科学方法,并逐渐养成在科学领域善于思考、勇于开拓、实事求是的良好态度,积累良好的科学基础知识、正确的科学思想、正确的科学方法以及探究的科学精神。并且,两门课程都是以学生的兴趣和好奇为着力点展开,通过让学生对生活中涉及的生活常识的观察和感悟,逐渐深入去了解所涉及所反映的科学知识,并引导学生动手进行科学探究和科学验证,最终学会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与科学有关的一些现象背后的实际问题。并且,两门课程都呈现了一定的梯度性和开放性,注重与相关学科的有效衔接和对接,比如在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就通过科学研究的定性到定量、具体到抽象的转变实现与初中物理、初中化学、初中地理和、高中生物课程的有效衔接,

2、两者对科学知识的深入和广度存在差别。从同是苏教版的初中和小学科学教材的分析中可以发现,虽然总的方向上是实现了有效衔接体现了教材知识布局的科学性和延续性,具体到某一个知识点来说又存在一定的重复和交叉。认真研究之后又发现两个阶段的教材虽然就同一科学知识进行了讲解,但其方向和侧重点是存在了明显的区别。老师可能能体会到其中的差别的和联系,但学生就会以为两本教材出现了了雷同,就如部分地区高中阶段数学就进行了微积分学习,但进入大学之后又专门开设微积分课程给学生带来的感官效果是一样的。

二、如何根据小学科学基础展开初中科学教学

1、注重学习程度的传承和对接以避免重复。虽然初中阶段学生相较小学阶段其思维能力有了极大的能力,对科学知识、科学现象、科学原理的探究和了解的深入有了全新变化和要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小学阶段的许多教学和学习方法在初中阶段仍然是非常值得借鉴的。其中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提到的根源探究的思想和许多科学实验方法的训练,仍然适用于初中阶段的学习并且同样也是重点。因此在初中阶段科学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这些进行有效的继承以提高学习的连贯性和连续性。同时,对于科学知识的异同和衍生,初中阶段也必须根据不同的要求进行有效的承接,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产生继续重复或人为割裂的两种极端感觉产生,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所学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也能保证学生不会因为两个阶段授课知识点机械重复而丧失对科学课程知识的兴趣。

2、注重科学研究的创新和深化以强化能力。通过对小学阶段科学教材和中学阶段科学教材的对比分析我们看以看出,小学阶段的科学教学对科学问题的研究和实验主要还是通过让学生对科学现象进行观察而得出一个定性的结论,但在中学阶段的科学教学中则更注重让学生在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再采用一定的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定量分析。

3、注重科学知识的延伸和拓展以提升素养。初中阶段科学的教学还必须注重于其他课程的有效衔接以为学生学习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课程打下及时的基础。应该说,不管是小学阶段的科学教育还是中学阶段的科学教育都是一项基础性的学科,其目的就是要学生对比较浅显的科学知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掌握,并为学生初二开设物理、初三开设化学等课程作一个初步的铺垫,许多更深入的知识将在这些专业科目中再做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6

关键词: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

一、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初步确定

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乐于参加与科学技术有关的活动,有运用研究方法的意识;保持探索科学的兴趣与热情,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具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有振兴中华、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围绕我校的“活力课程”的实施规划和实际需要,确定了我校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初一:利用学生尚未开始学习物理知识的前概念,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发展对科学的探索兴趣,在了解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有满足感及兴奋感;初二:学习一定的物理基础知识,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在解决问题或作决定时能尝试运用科学原理和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动手实践的兴趣和能力;初三: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二、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初步确定

立足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对物理的好奇心和保持探索物理世界的兴趣,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根据学生的不同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能力的情况,结合物理课程标准要求进行开发。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从苏科版八年级、九年级课本的综合实践活动内容出发,对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挖掘,选择基于课本又拓展延伸,以物理知识为主,兼顾多学科的渗透和与生活社会的结合,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题材,进行精心选择和编排活动内容。第一:《科学探秘》选题。此活动形式安排在初一年级开展,由于初一学生并未开始学习物理,所以选择的内容从学生的视角出发,以增强好奇心,增加物理学科的神秘感,激发对科学的探索热情,为初二学习物理打好心理基础。第二:《做中学玩中学》选题。此综合实践活动与我校初二的活动社团相结合,采用学生自愿报名,部分学生参加的形式。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想象与创新能力为主。初二的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对物理学科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物理知识的掌握还很肤浅,所以此活动形式内容的选择主要以初二的知识结构为主,不涉及初三的知识。第三:《生活物理社会》选题。初三的学生要真正把知识学以致用,引导他们探究《生活、物理、社会》。学生能更自主地去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能独立思考,养成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三、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形式的初步确定

综合实践活动不是物理课,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亲自参与,提高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能力和创造实践能力。通过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合理化地挖掘物理学科课程资源,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充分运用学科知识,促进学生获取知识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因此,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形式应该(1)以物理学科为中心的,注重物理知识的拓展、物理创新元素加入;注重物理和生活的连接,基于生活元素的课程资源的开发;注重初中物理跨学科的连接,以物理知识为中心的向其他领域辐射;(2)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学生的兴趣动机,以发展学生某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导向,如探索精神、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等。满足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教学组织形式是课时安排以分散为主集中为辅;活动形式以课堂组织为主开放空间为辅;学习主体以小组活动为主个别活动和全体活动为辅;教师教学以方法指导为主知识讲授为辅。基于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课程标准,结合我校实际课程安排及学生的情况,我校的初中物理综合实践活动采用了学生参与性强、注重能力培养的各种综合实践活动形式,有全体学生参与的《生活物理社会》和《科学探秘》,也有部分学生的《做中学玩中学》活动,有小组合作、调查访问、课题汇报、现场实践等多种形式。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7

初高中的学习属于两种不同的学段,其中既有知识的断层,也有衔接的规律可循。从中学化学课程培养目标角度,探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习方法衔接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化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化学;教学衔接;教学相长

自2008级高一新生起,青岛市采用了鲁科版高中化学教材,就本套教材来看,更加注重从学生熟知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引入教学知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教学内容的安排与初中人教版教材衔接不够紧密。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高一新生普遍感到“高中化学入门难”,而高中教师对此也非常困惑,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看法不一。国内知名化学专家王云生老师认为原因如下:初中化学课程标准、教科书与高中课程标准、教科书学习要求和内容选编衔接的处理不好;初中课程改革后的化学学习要求、中考化学考试要求过低,指挥有偏差;初中化学教学过分强调探究学习和过程方法教育,忽视接受学习和描述性、结论性、规律性知识的理解记忆,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知识学得不扎实;部分地区中考化学用等级制评价作为中考录取的参考,而语、数、外却用实际分数计入总分作为录取依据,造成学生、家长、学校领导只重视三个工具学科而忽视理化学习的不良倾向。也有人认为,高中化学教师不理解初中课程改革理念,以老眼光、旧学习要求看待、评价课改后的初中学生,对初中学生的化学基础要求过高,学生不适应高中教师习惯运用的单一的教学方式等等。笔者通过对几年来教学情况的总结,以及查阅诸多资料,对初高中化学的教学衔接积累了一点个人看法,在此抛砖引玉,敬企方家批评指正。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与开拓

教学内容的衔接,即进行好“过渡”教学,这一点尤为重要,也就是要研究初高中化学教育的差异,争取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平稳过渡。这一点上王云生老师认为:初、高中学科教学中存在的教学衔接问题实际上并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出现的新问题。本次改革实施之前,初高中化学衔接问题已经由来已久。传统上很多学校和教师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不少完全中学要求初中化学教学要主动考虑衔接问题,不以初中毕业的最低要求作为学习标准,要求加强高中所需基础知识技能的教学;多数学校还在高中一年级采取各种方法开设“衔接教学”课。有的在新生录取后开学初集中补课、有的在高一先划出一定时数复习初中化学、还有的采取“用到什么,复习补充什么”的方法在高中教学中复习补充初中学习的化学知识。

笔者以为,高中教师搞好衔接教学的角色尤为重要――学生经历了中考,心理上肯定很放松,在两个多月的假期中对基本知识的遗忘在所难免,所以在开学之后的一个月以内,最好能把初中教学内容的重要知识点简要地复习一遍。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熟悉初、高中全部教材的体系和内容。明确哪些知识点在初中已经基本解决;哪些知识点初三教材中出现但中考不做要求;哪些知识点在初中未解决,应在高中拓宽和加深,做到心中有数。初、高中教材衔接要注意把握时机和尺度,通过相关知识的衔接,要让学生能从更高层次上来准确理解初中化学知识,同时结合高一新教材,把必要的联系展开,即使教学进度再紧,至少也要保证两个周的时间进行衔接教学,切忌为赶教学进度立刻展开高中内容的教学,因为学生要接触的第一部分就是“物质的量”,理解上有相当难度,很容易让一部分学生产生畏惧化学的心理,继而在以后的学习中更加力不从心。所以化学衔接教学首先是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平稳过渡的问题。

为了实现平稳过渡,应把初、高中课程标准(实验)和实验教科书,联系起来研究分析,最大限度地消除学习要求和学习内容中可能存在的衔接不畅的问题。要研究初、高中教学内容是否存在知识、技能点要求脱节的问题。要分析初中课程对某些高中学习必备的双基知识的学习要求是否偏低,高中必修模块的教学内容对初中学习所提供的知识、技能是否要求太高,研究高中必修的学习是否要提供一定的时数进行初中知识技能的复习提高等等。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与创新

一踏入高中课堂,学生肯定要把自己的新老师与自己熟悉的初中教师进行比较,老师在风格、习惯上的差异会让很多学生得出这个老师很好或者这个老师不行的印象,有很多学生就是在这种比较中对学科产生了兴趣或者厌烦感。经历课程改革的高一学生知识面较宽,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积极性较强,有合作精神,比较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应当说,这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初中课程改革在学科知识、技能的学习上与旧课程相比,要求的深度、学习的系统性有所降低。在高一学习的初始阶段,教师必须研究初中化学的课程标准和教材,了解升入高一学习的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心理发展程度。依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采取“低起点、高落点”的教学策略,注意创设学习台阶,分层次落实教学要求,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争取不同程度学生都能逐渐适应高中课程学习,减少学习程度的进一步分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以亲切和蔼的教学形象亲近学生,以生动有趣的教学内容感染学生,以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尤其要注意发挥化学实验的优势,使学生一开始就“迷”上化学,并将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同时充分利用图表、图片、教学模型等直观材料,结合当前社会热点,让学生认识到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经济有重要的联系,以此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笔者根据学生实际,探讨实施了以下几点:

1.通过摸底检测、师生座谈等方式,摸清高一新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和素质情况,采取有力措施,让学生尽快克服心理障碍,鼓励学生经常反思自己,改进学习方法,以在较短时间内改变学习上“不适应”的情况。

2.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善于运用启发式教学,把相关知识转化成直观、生动,学生易于接受的内容分析,降低学生接受的门槛。比如在引入“物质的量”“摩尔”这些概念的时候,不是生硬地把学生未接触过的概念搬出来,而是借助我们容易理解的质量、长度、时间等引入,“我们到集市上买白菜,论‘斤’买;我们衡量一棵树的高度,多少‘米’;我们说从早晨到现在,过了两个‘小时’,这些问题,都是单位和物理量的关系……”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思考、探索的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大程度地提高课堂效率。

3.充分挖掘教学背景资料,充分利用图书杂志、互联网等资源,结合苏教版教材接近生活实际的特点,以生活中常见的化学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以科学家们献身科学、追求真理的事迹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以我国近现代化学科学、化学工业比较落后的事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让学生在对生活、工业、热点的关注中自然而然地理解相关的科学文化知识。

4.重点探索化学实验课的作用,由于新课程大大加强了实验、以实验为主要手段的探究学习的要求,学校要尽快解决教学条件(特别是实验设施)与新课程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不少初中校的教学设施条件,无法满足初中新课程在实验和探究学习活动的要求,使初中学生在实验和探究学习方面的水平难以达到标准的要求。这些学生升入高中,要顺利接受新课程的学习要求必然十分困难。所以,如果高中化学能够把大量的化学演示课和分组实验课备齐上好,可便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索欲望;反之,若高中不能提供必要的教学条件,或教师不能按新课程的理念加强实验,不提倡探究学习,不仅使高中新课程的实施遇到(下转第7页)(上接第4页)困难,也会使经历了初中化学教学的高一新生觉得高中化学毫无新意,感到失望和厌倦,以至失去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与指导

加强学法指导是搞好初高中化学接轨教学的有力保证。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除了智力因素外,学习方法的科学与否起着很大作用,因此在起始阶段,教师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作为高一接轨教学的重要任务。

1.开设学法指导课。在高中化学开始阶段,分析初高中化学的区别――知识量增加、知识系统性逻辑性增强、对学生各方面能力要求的提高等,介绍学习高中化学应该采用的正确方法,重视实验教学内容,对于知识的识记采取理解记忆等等。

2.学法指导要与建立学习常规结合起来。从最基础的东西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近年来的学生情况来看,学习能力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其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学生学习习惯的不规范,因此从高一入学开始,教师就应该花大力气规范学生的基本学习环节,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课上增效、课后复习的好习惯,对学生课堂笔记本、典例精研本、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严格要求,笔者从实际教学过程中认识到,“纠错本”是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通过对一些易错题、难题的精细处理,能够深入理解相关知识点,通过对平行班级的取样分析,纠错本建立且使用良好的同学比未建立或不经常改错的同学的成绩平均要高10分左右。

3.学法指导不应是简单地提出“自主学习”“快乐学习”等一些空泛的概念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而应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分类指导,这将是一个长期而烦琐的过程,这对教师工作的深入程度以及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熟悉学生的特点,把握学生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规范学习基本思路和环节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特点提出个别要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关高一与初中教学各方面的衔接问题,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重视其内在联系,做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新课改形势对教师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更多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求“传道、授业、解惑”的基本角色蕴含更为深刻的含义,要求对学生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更多地进行关注,因此我们要做到把学习方法的指导贯穿于课堂教学中,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搞好化学启蒙教育向化学科学基础教育的过渡。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8

关键词:初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价值

一、首先,初三思想政治课是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

政治价值十分突出国家意识是超越理性的一种政治信仰,它是特定社会集体利益的反映,它对于事物的说明或解释总是受制于某一阶级的利益,以服务于这种利益为最高准绳。国家意识形态,象征着国家权威与统一,要求每个公民必须承认它、接受它、信奉它。所以,无论历史上任何社会、任何时代的统治阶级都从未放松过对公民的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尽管现今的世界上有多种多样的国家制度,有多种多样的政治意识形态,但每个国家都在通过意识形态来控制社会,巩固统治,培养自己的接班人。所不同的只是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的差别。但在对公民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的过程中,有一点在各国又是相同的,即以学校教育为主要途径,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和需要出发去改造人、塑造人。国家的学校必然和必须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并使国家意识形态,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信仰。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政治性与科学性高度统一的思想理论科学,其内容博大精深,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法律、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宗教、军事、外交、统一战线、政党建设等内容。这些内容对于处于初高中的青少年来说不可能自觉认识。因为他们的主导思维方式处于形象思维、直觉思维向抽象思维、创造思维的过渡时期,理性思维能力不强,国家意识形态的内容只能利用他们可塑性强的特点从外面进行灌输。初三思想政治课与其它学科或课程在教育职能上大有区别,它肩负着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它在向青少年灌输国民意志,排斥异端思想,把握舆论导向,提供精神动力,促使社会价值观的终极导向一元化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今天,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市场经济的重利性、竞争性、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思想,使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日趋多元化。同时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文化传媒极力向中国灌输自由主义意识形态。这一切使得意识形态与现实分裂所造成的精神危机、价值危机、信仰危机在青少年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由此可见,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政治价值,我们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重视思想政治课价值,并切实搞好初三思想政治课教学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命运。

二、其次,初三思想政治课在教育改革中有着重要的价值

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都面临着学生生存能力不能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传统课程上存在多学科并立、分裂、结构单一化、封闭化而内容上学科之间重叠、交叉的弊病。教育内容扩大化、多样性与教学时间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学校教育五天制与家庭社会教育两天制的不合理格局,极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近年来,我国教育界针对此问题不断借鉴国外中学成功的教学经验,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特点,就综合课程的理论与实践展开了积极的研究与探讨。在加大中考、高考制度改革力度的同时积极改革课程体系,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不断加强中学生知识的综合学习,使中学生能够补充分科教学的不足,力图使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教育内容扩大化、多样化的客观要求。现有的教育改革在初、高中虽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教育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使建立全面合理的综合课程体系仍有很大困难。初三思想政治课虽不能说就是综合课程,但它的综合性极强。初三政治知识点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常识、经济学知识、哲学知识和政治学知识等。其内容覆盖着多门学科,不仅涉及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政治学、伦理学、法学、心理学、宗教等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基本知识,而且还涉及教育科学理论知识、自然科学常识,以及现代高科技方面的知识和文学、历史、地理等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三、再次,初三思想政治课在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有其独有的价值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针是理论联系实际。这一教学方针是由思想政治课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从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来看,它不仅要通过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对中学生进行公民品德、马克思主义常识和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理论知识,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还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去观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提高思想道德和政治觉悟,指导行为的目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面临着许多现实的社会现象,以及学生对此产生的大量思想问题。所以思想政治课既要解决学生知与不知的矛盾,又要解决各种社会意识的影响和学生情感习惯、信念等方面产生的对无产阶级理论信与不信的矛盾。同时,思想政治课教学还包含教育者把一定社会要求的思想道德规范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传授给受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以自己已有的认识水平为基础,自觉地选择,消化、吸收这些教学内容,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自觉认识并将这种认识自觉地转化为自身相应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这要求思想政治课还要解决行与不行的矛盾。解决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所授知识的知与不知、信与不信,以及这些知识在学生身上能否达到与行动相统一的矛盾,给思想政治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思想政治课就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际出发,抓住学生思想认识上的热点问题,联系自然科学及其发展的实际,使学生能将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基本观点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联系起来,并正确运用这些立场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并使学生能不断提高分析和解释能力,判断和批评能力,综合认识和评价能力,真正做到以马克思主义指导行动,去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由此可见思想政治课在提高学生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中有其独到的价值。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9

关键词: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习方法

长期以来,许多高一学生的家长存在一种困惑:孩子在初中成绩一直都很好,为什么升入高中后学习成绩很快下降了呢?许多同学满怀希望和热情升入了高中,但由于不适应高中教学管理而逐渐产生畏难和厌学情绪,导致成绩迅速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初、高中教材的知识的断层和内容的严重脱节,“初、高中衔接”工作没有做到位。那么如何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目标达成的差别

比较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及目的的阐述可知: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引导他们认识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更好地适应现代生活。高中化学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实施的较高层次的基础教育,可以说高中化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学的延续和提升,化学知识逐渐向系统化、理论化靠近,对所学习的化学知识有相当一部分要求学生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学生不仅要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还要能在实际应用中有所创新。

二、初、高中教材中知识的承继和衔接

1.九年级化学新教材中出现但不作要求,高中教材中没有出现但作要求的内容:(1)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2)同素异形体;(3)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结构;(4)两性化合物和典型两性氧化物;(5)一些物质的化学式和一些化学方程式。此部分内容一些集中在高一必修课本中,在教授该部分内容时,应适当加以补充,避免学生出现知识的盲区。

2.高中教学中需对部分初中知识加深、完善。如溶解度一节知识中较高要求的计算,溶剂和温度改变时的计算初中较少触及,而近几年来的高考中则频频出现,高中化学又无专门章节介绍,这就需要利用复习时间来培养和锻炼学生解这类题的能力。又如氧化还原反应,初中只从得、失氧的角度简单地介绍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则从化合价的升降,电子得、失的角度,即从本质上来介绍氧化还原反应及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这样概念范围扩大了。

三、教学方法的衔接

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常常由熟知、直观、具体的自然现象或实验入手,建立化学概念和发现、总结规律,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以记忆主,要求熟记的东西很多。而高中化学除增强形象思维外,还运用抽象、理想的化学模型建构化学概念和寻找、归纳规律,学生的学习行为除要求他们有较高的理解能力,理解后再熟记外,还要求他们有独立性,以主动学习方式获取真知,具备较高的自学能力。为使高中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地开展,教师应做好下面几点:

1.熟知初、高中新旧教材。教师应通阅初、高中教材和课程标准,研究课程标准对各知识点的具体要求,制订新学期开始时初、高中知识点衔接的复习计划、授课计划。

2.深入了解学情,帮助学生制订好学习计划。新学期开学时,教师要了解高一新生的化学学情,对初、高中知识的把握做到心中有数。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拓宽学生的视野。化学科学与生产、生活以及科技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科学素养,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如学习“氯气”时,可先介绍地震后消毒的原因、臭氧空洞等;可介绍我国重工业城市的pm2.5和环境保护及我国的有关环境政策来学习“硫酸”;可介绍北约对南联盟轰炸时所使用的贫铀炸弹及其对人类、环境的不利影响和日本福岛地震引发的核泄漏等来学习“原子结构”。让学生知道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要学好化学还必须有脚踏实地、勤奋苦读的态度。

4.重视探究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调查、资料收集、阅读、讨论、辩论等多种方式,在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活动中,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发展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紧密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来进行。如在“实验探究维生素C的还原性”等具体活动中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与方法,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学科知识与能力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化;实施策略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数学思维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得到发展,并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注重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而生活化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完美地解决了数学应用意识的培养这一难题。初中是学生的学习成长经历中的关键时期,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重视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教学内容与生活情境相结合,实现数学生活化。

一、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内涵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了著名的生活教育理论,就是“教育即生活”。本文所说的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是在数学教学中,以学生实际经验出发,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把实际生活问题数学化,并将教材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实现初中数学教学通俗易懂的效果,提升学习效率,降低教学难度。生活化的初中数学教学,使数学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同时,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生活,以及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数学课堂生活化,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化,进而使得数学教学内容更容易被学生们所接受,理解和掌握。

二、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学科作为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是新课改的要求之一。此外,现阶段我国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材更新不及时,教学内容过于理论枯燥,缺少生活化内容,多媒体技术应用的不够充分,教学过程注重对教材知识的讲解与运算技巧,而忽视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我国的数学新课改理念是,数学课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学生将生活中经历到的数学问题进行解决和应用。

初中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生活实践为基础,使数学教学引入,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知识应用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在初中数学教学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具有积极的教学意义。一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探究性。二是教学生活化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数学学习中联系生活知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应用意识和数学素养。三是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能够使数学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实际生活,减少备课的难度和复杂性,有利于减轻其教学负担,也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提高教师的数学教学质量和素质。四是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可以促进学校更科学化的教育体制改革,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从而提高学校的声誉。

三、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1.教学引入生活化,引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没有兴趣的学习,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会降低学习热情与教学参与度。教师在教学中只是采用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给学生带来疲倦,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掌握,同时也不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分强调数学知识本身的严密性、逻辑性,导致学生对数学产生艰涩难懂的印象,教学效果往往并不理想。而事实上,数学是一门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学科,初中数学中的每个知识点,都是因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因此,要在数学教学中有效实施生活化教学,教师要用数学的眼光来深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生活背景,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来引入数新知的学习,从而激起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比如在《相似三角形》的内容教学中,可以以学生所熟悉的地图来引入新知的学习。用学生所熟悉的事物与场景中进行新的知识的引入,在凸显数学学科与生活实际的关系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内容生活化,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数学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实际生活。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能够在自己生活中见到的东西才是实际的,有意义的。只有置身于生活中,数学才具有生命力,才能培养学生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把数学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逐步学会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本领”。数学教学应从生活和学生的角度去选择内容,编写例题,设计练习。比如,在《三角形的稳定性》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以我们实际生活的房子大多是三角形为例,让学生更深地感受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中的问题,把现实问题数学化,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决自己身边的数学问题的能力。

3.理论知识应用生活化,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是应用类学科,学以致用是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这是生活化教学的集中体现。

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意识的将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学化,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比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可准备一些小木棍,让学生自己组建平行四边形,增强应用意识的培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成立数学应用课外小组,并设置一些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数学问题,让他们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总的来说,教学活动与实际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数学教学应该将课堂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数学老师在传授数学的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初中数学教学的生活化。

参考文献:

[1]屈鹏飞.初中数学教学生活化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