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管理理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6 10:09:55

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篇1

   企业战略和企业文化之间的关系,就好像是人的行为与观念的关系。人先有了观念,对事物有了初步或成熟的看法与认识以后,才产生在观念支撑下的行为,而行为又反过来影响人的观念。一方面,企业战略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是企业文化的一种反映,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企业战略。企业由战略管理实现使命和达到愿景,企业战略反映着企业宗旨和核心价值观,有着深刻的企业文化烙印。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会指导形成有效的企业战略,并且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驱动力与重要支柱。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应该服务于企业的战略,企业要创建有利于企业战略实现的优秀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指导企业制定战略的同时,又是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实施战略的保证,是“软”管理的核心。企业要实现战略目标,必须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来导航和支撑,用文化打造企业品牌,用文化树立企业信誉,用文化传播企业形象,用文化提升企业竞争力。那么,如何以企业文化引领企业战略?一是通过构筑企业的共同理想目标,告诉员工“企业将成为什么”。它不同于战略目标那样能够明确告诉成员,什么时间能达到什么样的具体目标;但必须是一种宏观的承诺,能够想象到达标后的收益,让员工激情澎湃,觉得虽然高远但可以达到,愿意全力为之奋斗。二是塑造核心价值观,告诉员工:什么事至关重要、什么事很重要、我们信奉什么、我们该怎样行动?一个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在长期的企业哲学指导下的共同价值观,是进行决策,确定政策、策略和方法,以及选择行为方式的指导方针。企业价值观分为核心价值观、目标价值观、本价值观、附属价值观四个层次,因此,企业文化对建设企业战略支持渗透,关健是要把着力点放在塑造最高层次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上,确立人的价值高于资产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团队价值高于单体价值、社会价值高于经济价值的价值观。总之,企业要想树立自己的文化,就必须有坚实的物质基础作保证,企业文化和企业战略绝对不能分割开来,只有两者紧密地结合,才能构成实现双赢的先决条件。

   二、企业文化对施工管理的作用

   美国着名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管理不只是一门学科,还应是一种文化,文化对施工管理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它是用共同的价值标准培养企业意识的一种手段,可以统一员工的思想,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加强员工的自我控制;其次,它能激励员工奋发进取,提高士气,重视职业道德,形成创业的原动力;第三,它是一个企业改革创新和实现战略发展的思想基础,有助于提高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第四,它有利于改善人际关系,使组织产生极大的协同力:第五,它有利于树立企业形象,提高企业声誉,扩大企业的影响。有效的管理,是提高施工生产效率的重要环节,重视对作业层的现场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体系中的根基。企业文化的好坏对企业管理的高效性同样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员工对企业管理的标准化操作规程形成统一的认识与内心认同,企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从企业新员工参加工作起,就进行岗前培训与企业文化培训,让员工统一对企业发展前景、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价值观的认识,明确员工的责权利的关系,为企业规范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用先进企业文化提升企业管理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选择,企业管理的关键还是促进企业的发展,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常言道:企业大发展小困难、小发展大困难、不发展最困难,只有发展才能战胜困难。先进文化对企业先进管理的形成及发展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因此,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科学理论,不仅促进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而且还通过成功的企业管理又不断丰富着企业文化的内涵。

   三、企业文化对施工质量的作用

   一个优秀的企业,必定有优秀的企业文化渗透在质量管理之中。在具体工作中发挥企业文化对施工质量的作用,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是建立质量管理保证体系,因为施工项目的质量控制,是从工序质量到分项工程质量—分部工程质量—单位工程质量的系统控制过程。二是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要明确项目的组织机构和责任,加强对项目工程施工质量检查、分析和验收,实施文明施工。三是开展QC小组活动,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提高工作质量,以保证工序质量,实现工程项目总目标。四是树立精品意识突出“优”和“新”,“优”就是在工程的各级验收和各类评审中均应达到优良,“新”就是有意识采用新技术、使用新材料、体现新工艺、投人新设备,并将规划、措施和责任层层分解到班组和个人。五是营造浓烈的创优气氛。创一个精品,可以做到一箭多雕,管理、技术、质量、安全、思想政治工作,都以此为载体,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简报、表彰会等各种形式的宣传手段和工具,鼓舞士气,教育员工,让员工知道精晶是什么,应该怎么做,与自己有什么关系,使企业和员工都能明白“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的道理。

   四、企业文化对施工成本管理的作用

   施工企业如果成本控制得不好,不仅导致企业微薄利润的流失,更重要的是将失去信誉和整个市场。因此,企业文化对施工企业在成本管理的导人,主要是以降低成本为核心,在实际施工中应从以下五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选择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要根据工程项目的性质、规模、工艺特点、复杂程度和现场条件、设备情况、人员素质等等,制定经济合理、切实可行,又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合同工期要求的施工方案,做到合理地安排施工流程,采用先进施工方法和劳动组织,有计划地组织好技术和物资供应,保持均衡施工。二是提高劳动生产率。一方面,要认真学习国内外施工管理先进经验,开展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采用先进技术,提高员工的技能和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劳动纪律和完善施工组织,实行员工劳动与经济效益紧密结合,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发挥员工的智能和潜力。三是节约材料消耗。首先要加强施工材料采购计划性,尽量选择质优价廉的材料,做到就地取材,在加强材料管理的同时,在广大员工中倡导节约,创造每个员工从自身做起的“我要节约”的良好氛围。四是提高机械设备利用率。要合理组织施工机械的配套使用,充分发挥机械设备的使用效能,要求员工管好施工机械设备,提高其完好率与利用率,尽量减少操作、修理费用。五是减少非生产性开支。遵循“精简、节约、效能”的原则,通过这种文化的导向作用,要求员工按照企业的行为规范准则从事工作,引导员工为企业的节约的目标上来,自觉自愿地为企业生产经营挖潜增效、精打细算,推动企业的生产发展。

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篇2

关键词高速公路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F123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各行各业都积极关注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能够提高及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迅速,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高速公路恶性事故频发,应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高速公路管理企业应当提倡安全文化及人们的安全意识,促进企业安全化管理措施落实到实处。

一、提高“安全文化”意识

安全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安全活动中所创造的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精神、观念、行为。高速公路管理企业安全文化就是高速公路管理企业或行业在长期安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或有意识塑造的,为全体职工所遵循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高速公路管理企业安全文化促使企业全体职工对安全生产的高度关注,确保人们的生命安全,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将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管理的首要位置,促使职工提供自身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文化素质,形成良好企业安全生产环境。这样在高速公路管理企业安全文化的影响下,就实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安全原则,确保高速公路运行的安全畅通。

二、积极强化对安全事故的处理,确保安全执行

在单位内制定事故处理办法,明确事故发生后具体的处理程序:包括迅速抢救伤员、保护事故现场、组织调查、现场勘察、分析事故原因、确定事故性质、写出事故调查报告等。在事故处理过程中一定要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进行,并及时公示处理结果,以做到给事故责任人及其他职工的警示效果,防止类似事故重复发生。同时也可作为反面教材,在安全例会上及平时工作中以此来警示其他工作人员,形成一种人人懂安全、人人讲安全、人人重安全的良好氛围。

在公路工程项目建设中,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涉及的内容较多,周围环境较复杂,很多时候存在行车干扰,给安全生产工作带来许多困难,也给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人的因素占大部分,不论从管理、组织、检查中都存在人的因素,所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业务知识水平并增强其责任感,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十分重要。这就需要平时加强安全生产教育培训,加大安全生产宣传力度,同时还要制定详细的管理制度,以约束人的行为,保证按规定进行操作,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三、我国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行的需要

高速公路安全管理企业必须塑造一种具有高度安全管理责任意识,形成约束力量。这种安全意识逐渐融入职工的日常工作行为中,成为职工和团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最终行为高速公路企业文化。这样就促使高速公路安全管理思想贯彻到企业各部门,促使企业可持续发展。高速公路管理企业安全文化是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念,必然在职工的思想深处形成一种定势和响应机制。具有安全意识的职工可以带动团队投入到安全生产中,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运行。高速公路管理企业应重视企业的企业安全理念构建,完善安全管理制度,规范企业职工的安全行为,打造具有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安全文化,使安全管理成为企业和职工的必须工作内容。

(一)职工对安全价值观的树立。

高速公路管理企业应重视对安全方面的管理,提升企业的道德规范和思想,从而提升职工的安全价值观,这成为企业的安全文化管理的核心,这里面应涵盖企业安全理念、安全体系以及安全目标的建设内容。高速公路管理企业应实施“以人为本”的安全理念,加强“六大安全”的管理安全重点,包括人员安全、车辆安全、资金票据安全、设施设备安全、施工安全和饮食安全。高速公路管理企业管理体系要加强安全生产的具体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形成与之配套的管理、责任、应急救援体系网络。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安全生产协调工作,促使企业的各部门、单位分工协作,有效避免出现安全工作只是分管领导和专职部门的事的不利局面。

(二)完善安全管理制度。

高速公路管理企业管理的安全制度成为企业安全工作的指导,发挥规范安全工作的职能。高速公路管理行业具备了健全完备的安全制度。高速公路管理企业各部门应重视安全制度,定期进行检查,使其成为企业安全工作的管理规范,职工的安全行为准则,充分发挥安全制度的安全管理价值和作用。企业应不断创新安全管理制度,提高其可操作性和标准化程度。其修改应与相关法律法规保持一致,使实际工作内容与制度条款相对应,这样使安全管理制度更充实,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例如:在规范职工的行为方面、岗位安全操作规程等,引入“标准化”有效规避了一线工作人员“不安全行为”风险。

(三)规范企业职工的安全行为。

高速公路管理企业的管理安全工作是系统工程,成为企业的工作效果的综合体现。对全体职工进行强化安全教育培训,形成共同的安全价值观。职工的安全行为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改善职工的安全行为水平。企业职工具有良好的安全行为,应进行安全意识、安全知识、安全技能的教育和培训,以及开展安全生产的模拟演练,形成共同的安全价值观。这样才能有效应对高速公路管理工作的重复性操作,减少工作的危险性。

四、结论

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篇3

论文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折射,在企业发展和生存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本文就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内涵、特征与内容作了深入分析,并对物业管理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的问题作了阐述。

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使商品经济领域的竞争日趋激烈,也引发了人们服务观念、价值观念的重大变化。随着时代的进步,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的折射,在企业发展和生存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在全球化经济竞争时代,没有文化和品格是万万不能的,物业管理企业也不例外。

一、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物业管理企业作为以房屋为管理对象,以人为服务对象的市场主体,应对企业文化建设高度重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实际就是一种以价值观为核心的对物业管理企业全体员工进行企业意识教育的微观文化体系。具体来说,物业管理企业文化是物业管理企业在长期经营服务实践过程形成,并为本企业员工自学遵守和奉行的的共同价值观念、经营哲学、企业精神、职业道德、企业化制度和企业形象的总和。物业管理企业的核心是企业价值理念,作用对象则是企业全体员工。

将物业管理行业的企业文化与其他行业企业的企业文化比较起来,可以从六个方面来把握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的特征:

(一)创新性文化

由于物业管理产品的均质化及市场竞争激烈化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首要特征——创新文化。物业管理公司要做出良好业绩,靠得是过硬的管理服务,这是物业管理企业生存的基础。然而,由于各个物业管理公司,无论是在物业管理的内容上还是形式上,差异都是细微的。无论你是大企业还是小企业,知名企业还是非知名企业,就物业管理服务而言,内容上日复一日,物业管理服务各个岗位绿化、清洁、维修、保安,工作内容也趋于一致。就这样,在物业管理产品质地无差别化的前提下,一个物业管理企业要想从众多同质企业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在物业管理从内容到方式各个环节上不断创新形成个性化的管理服务,适应个性化市场需要,创造个性化物业管理品牌。倡导物业管理服务创新精神、创新物业管理理念与模式,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内涵。

(二)服务性文化

物业管理行业性质决定了物业管理企业文化是服务文化。众所周知物业管理企业属于第三产业,是服务性行业。物业管理说“管理”,其对象指的是“物”,即物业;说“服务”,其对象是“人”,即业主。所谓“管理”,实质上是“服务”的内容。归根到底,是为业主去管理物业。因此,提倡以业主为服务中心,强调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

(三)微利性文化

物业管理企业所处行业属微利行业,企业经营的目标不是获取暴利。所以物业管理企业的经营策略不同于一般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经营要做到“开源节流”。一方面,造就物业管理企业经营理念的“规模经济、多元化和智能化”三种价值取向。这三种价值取向,旨在“开源”。其中,规模经济重在提高物业市场占有率,多元化重在挖掘既得市场经济潜力,智能化则重在提高物业管理科技含量以期提高获利能力。另一方面,物业管理企业在经营管理中不能不强调“节流”,追求人员精干化,工作流程简约化,工作方式效率化。而且也由于物业管理企业在与业主的角色关系中兼有管家的角色定位,因而其文化内涵不能不包含一些由此而决定的精神特色,如节约节俭精神等等。

(四)社区性文化

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对象都是一定范围社区的物业,服务对象是业主与使用者。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物业管理企业也是众多文化建设主体中的一个自然主体之一。但是,我们物业管理公司在社区中的特殊地位,使物业管理企业成为社区文化的天然组织者,而社区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载体,从而使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打上深深的社区文化烙印。而物业管理企业企业文化社区化价值取向,在性质上表现为物业管理企业价值观念在社区的渗透、辐射、影响,在形式上表现为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的文化管理、氛围管理、公约管理。从而,物业管理企业的企业文化带有明显的社区性倾向。

(五)细节文化

细节文化是指企业以一种精益求精的精神,努力创造一种超越一般行业标准,超常规的个性化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体系,以求获得更高的顾客满意度和更好的市场宣传效果的一种企业文化。物业管理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物业管理的对象是人,即业主。因此提倡以业主为服务中心,强调服务理念、服务意识成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这个特征又决定了其细节文化。物业管理中的细节是产品质量与服务水平的代表,细节最富有表现力,最容易形成口碑宣传和新闻效应,细节在势均力敌的竞争中,往往能够起到一种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

(六)执行力文化

物业管理企业尤其强调执行力。所谓执行力,就是企业管理运行当中制定的一整套行为和技术体系。它能够使企业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是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物业管理企业属于服务性行业,服务对象是业主和使用人;物业管理强调竞争中创新,创新中发展;物业管理服务注重细节。这些都需要一整套成体系的技术、行为等规范。

二、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的着眼点是以人为本,努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弘扬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进而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基本任务是构建富有竞争活力的企业文化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具体内容:

1.凝炼企业价值观念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石,企业文化的所有内容都是在企业价值观的基础上产生的,都是企业价值观在不同领域的体现或具体化。凝炼企业价值观念,主要是从企业的实际出发,根据企业定位,总结、提炼和培育鲜明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在企业员工中引起共鸣,实现员工对本企业价值、理念、精神的认同。这是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2.形成企业经营理念

企业理念是企业思想、文化观念等意识特质的总和,是企业的管理者和全体员工经营企业的哲学、思想、观念,它影响到企业的经营方针、战略决策、行为准则和工作方法,是企业一切工作的思想基础,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灵魂。形成企业经营理念,主要是通过对企业中长期发展目标、生产经营方针、发展战略和策略的思考,提炼特色鲜明、充满生机而又符合企业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理念,从而使企业的资金、人员、设备、信息等资源真正发挥效力。

3.确立企业精神

企业精神是企业的精神支柱,是企业文化中的决定性要素,它反映了企业员工集体的心理状态、意志状态、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以及相应的精神氛围。确立企业精神,就是将企业现有的思想观念、传统习惯、行为方式中的积极因素进行总结、提炼,有意识地提倡、培养员工群体的优良精神风貌,使企业改革发展的经营思想变为员工自觉的行动。

4.明确企业发展目标

企业发展目标是企业文化的引航灯,企业文化建设的目标应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使之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追求,形成企业的凝聚力从而增强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自觉将自己的岗位工作与实现企业奋斗目标联系起来,把企业的经营发展转化为每一位员工的责任。

5.建设企业道德规范

建设企业道德规范,主要是加强企业和员工共同遵守的道德意识、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建设,形成企业内部调整人与人、单位与单位、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企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形成企业微观意识形态。

6.完善企业管理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为实现其发展目标,要求其成员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是处理相互之间关系的各种规章制度、组织形式的行为准则、行为规范。完善企业管理制度,主要是按照国家和地方政府颁发的各项有关法规,吸取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物业管理企业经验,建立健全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构筑完整的制度体系,完善管理环境。坚持制度在先,用制度规范管理,提高服务。寓文化理念于制度之中,明确企业的共同行为准则,规范企业员工行为,保证整个企业能够分工协作、井然有序、高效运转,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和管理效能,并在提高管理水平的过程中使全体职工感受到个人价值的充分实现。

7.塑造企业形象

塑造企业形象,是从企业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方面做起,它们是建设企业形象战略的三大支柱,即企业理念识别系统(mis)、企业行为识别系统(bis)和企业视觉识别系统(vis)。通过进行企业形象设计和建设,铸造企业灵魂,提升员工整体素质,塑造现代企业新形象,打造企业品牌,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和美誉度,树立企业对内对外良好的公众形象。

三、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物业管理行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企业文化的重要性。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同样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针对企业自身特点、市场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目标不断加以充实完善,还要防止企业无形的文化和有形的其他管理制度冲突碰撞,防止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脱节。应当充分认识到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还要看到企业员工接受和自己价值观有一定差异的企业价值观念,是一种被动和强制性的服从行为,是一种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行为。企业应该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作指导,按照一定步骤,循序渐进,有条不紊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应该避免下面几个问题:

1.避免无文化现象

没有文化的物业管理企业必定是失败的企业如果企业仅有十分系统、严明的各种规章制度,规定员工必须怎么做和不能怎么做,没有明确的文化理念和价值倡导,疏于对员工的教育与培训,可能会导致企业活力不足、缺乏忧患意识,甚至会有离心现象产生。

2.避免文化愚民现象

如果过于强调企业的某种文化理念,推广教育手段过急,可能会使企业员工盲从,而缺乏独立思考创新。创新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如果企业不思进取,故步自封,无异于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3.避免文化理想现象

企业文化如脱离实际,其倡导的文化理念超出企业范围,或认为企业文化可代替一切企业管理所有其他内容,可能会使企业忽视眼前的险恶环境,会流于假大空的陷阱。甚至可能和业主的价值观发生冲突,从而使企业的运作不灵验,导致企业运作环境恶化。

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篇4

企业文化的概念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的体现。它是指企业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影响下,为适应外部经营环境和协调内部关系,经由企业经营者长期提倡、员工认同,在经营与创新过程中所形成的企业信念、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经营特色、管理风格等传统和习俗的总和。企业文化的内涵包含四个层面,分别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最内核部分,是一个企业最基本价值理念和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群体性观念体系。制度文化是外显性的文化,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动态体现和践行,物质文化是企业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以物质为载体的外部表现形式。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认识不足,概念不清。对企业文化缺乏系统认识,没有形成正确的文化建设理念,缺乏系统的企业文化规划。有的企业文化建设处于停滞阶段,企业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没有上升到文化管理。有的企业把企业文化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混为一谈,有的把内部开展的文体活动当成文化建设的,严重曲解了企业文化的基本内涵。缺乏内涵,流于形式。企业文化的建设应包括经营哲学、价值观念、企业精神、企业道德、团体意识、企业形象和企业制度等各个方面,有的企业则把企业文化仅仅局限于喊口号、穿制服、打标语等表现形式,忽视了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的构建、宣贯和执行,忽视了内部管理机制的建设,忽视了员工对文化理念的思想认同和行为执行。盲目效仿,毫无特色。一些企业看到别的企业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取得良好业绩,就跟着效仿。在没有充分考虑客观情况、自身特点,决策层缺乏统一认识的情况下,盲目导入文化理念体系;有的企业纯粹为完成文化建设任务,效仿同行或其他企业,匆匆“拼凑”文化体系,不考虑是否符合企业自身实际,缺乏企业自身特色。一劳永逸,创新不足。有的企业经营环境变化了,却依然沿用原来的文化,没能及时创新,把企业文化当成一旦形成就永久不变的信条,缺乏对企业文化的动态评价和持续创新的意识。有的企业则认为企业文化就是制订和执行企业的规章制度,就是职工的文明礼貌、道德风范、企业的知名度等,在僵化继承中墨守成规,缺乏创新的动力。言行不一、文化空转。有些企业确实有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然而,企业的管理思想和员工的行为方式却是另外一套,与企业文化理念完全不对接。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不认同、不执行,使得企业文化停留在纸面上,出现文化“空转”现象。这样的“空转”文化,已经失去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发电企业文化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篇5

关键词:企业文化:人力资源管理;作用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人员言行的集合,是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形成的经营思想、经营作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规章制度、传统习惯的综合反映。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崭新的管理文化,企业文化具有人本性的特点,表达了一种企业文化的“人文”力量,它从更高的起点来研究企业管理,寻求推动企业发展的源动力,这与将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第一资源来进行开发和管理,从而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获取价值最大化是一致的。因此,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人力资源核心地位的确定,研究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企业文化管理,将带来企业高效率与高士气的良性循环,成为企业发展的助推器,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特定的阶段形成的一种稳定的观念、传统、风格,并用这种风格、观念和传统精神来统一职工的行为规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管理观念,激发和引导企业员工奋发努力,以实现企业目标。它影响着员工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企业文化分为3个层次:

一是精神层,也称内隐层次。精神层次是企业文的核心和主体,是企业对自身及环境顾客、员工和社会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包括企业目标、企业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风气。其中企业精神是最为重要的,是群体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二是制度层,也称中间层次。体现在管理制度、系统中的原则及行为依据。制度是外加的行为规范,它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对行为起着导向作用,维持组织活动的正常秩序。

三是物质层,也称外显层次。物质层是企业文化在物质层上的体现,它是群体价值观的物质载体。

管理从最初的他律到自律,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是至关重要的。企业文化本质上属于“软文化”管理的范畴,是组织的自我意识构成的精神文化体系。从其内涵看,其基本要素主要包括组织精神、组织价值观和组织形象。任何一家企业都有自己与众不同的企业文化,这些都构成了企业的独有“精神面貌”,反映在企业面貌、产品形象和职工风貌,及至员工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等等。

二、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

(一)两者都是基于对人的管理,都强调以人为本

首先,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质是按照以人为本的理念,采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挥人的潜能,从而实现企业目标。而企业文化也倡导以人为本理念,提出人是企业的核心,人力资源是真正的资源,企业的管理工作必须以人为中心等思想。企业文化通过运用文化理念来引导、调控、激发人的潜能、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以此促进人与企业的共同发展,可见,两者都是基于对人的管理,强调以人为本,激发人的潜能与创造精神,这些都是与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一致的。

(二)企业文化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助推剂

不同的企业文化所体现出来的人力资源管理上的差异是钱差万别的。同时,人力资源管理的获取、控制、激励、培训与开发、整合等各项功能的实现又都受到企业文化直接或潜在的影响。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份,通过或利用企业文化进行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到今天的必然要求,也是企业管理所追求的最高管理境界。因此,人力资源管理需要在一定的企业文化基础上进行,并服从于企业文化这个软环境,才能使人力资源管理更加有效率。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从表层文化(厂貌,员工面貌)到中层文化(制度)再到深层文化(理想信念、行为准则)的构建,都离不开对员工群体和个人行为的逐步规范。人力资源管理是载体,企业文化是精神实质和精髓。

人力资源管理的任务是吸纳、培训、保留、激励和开发高素质人力资源。因此,企业文化所提供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应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主要依据和准则。

(三)人力资源管理是完善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

企业文化的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强调的是采取具体的制度措施与方法来开发和管理人力资源,它是一种显在的、制定化的管理,它的措施与方法都是’有目的的针对企业员工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企业文化则是实施的一种内在的、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它通过对员工企业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的灌输,促进企业和员工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从而使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规则”存在于员工的意识中。不过这种人性化的思想管理,必须建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上,即将虚的思想、观念物化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中,形成制度管理,这样才能将企业文化真正融人到员工的思维里,融入到员工的日常行为方式中。

从以上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关系的阐述中不难看出,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的管理活动关系,两者之间通过员工为纽带,彼此促进。因此,人力资源管理应充分地利用企业文化的纽带作用,以利于管理效率、能力的提高,以助于优秀人才的聚拢与开发,实现企业持续、平稳发展。除此之外,还要把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与企业文化相结合,把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灌输到员工的思想之中,体现在行为上,这是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融入文化理念而达到刚柔并济的管理效果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三、企业文化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人力这一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它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的智力开发,也包括人力资源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觉悟的提高,不仅包括人力资源现有能力的充分发挥,也包括人力资源潜在能力的有效挖掘。企业文化环境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外部条件,它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力和促进作用。企业文化主要是通过精神和文化的力量,从管理深层来规范企业行为,为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服务。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人力资源管理具有积极的辐射、引导和激励作用于人,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增加团体的凝聚力,为企业增加财富,使之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在企业管理中如何发挥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来感化人、培养人,以开发人力资源的潜能,是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

(一)企业文化对员工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导向作用就是把组织成员的行为动机引导到组织目标上来。企业文化像一

只无形的手,对企业整体和每个员工的价值和行为取向发挥强大的作用,使员工认同企业的整体价值观,接受企业的入力资源管理理念和制度规范。企业文化以价值观念和企业精神为核心,通过文化的熏陶使员工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有的价值观,并以此作为个人行为的方向和准则,自觉将个人目标纳入企业的共同目标之中,将个人目标和企业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员工更好地为企业服务。企业文化中的共同价值观念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它用无形的方式规范员工的思想和行为,使企业员工和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最优化,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企业始终处在最佳的运行状态,从而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

(二)企业文化对员工有凝聚作用

“团结就是力量”,企业文化用共同的价值观(价值凝聚)与共同的信念(信念凝聚)使企业上下团结一致,众志成城,产生就强力粘合作用,从而改变员工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追求和个人价值体系,使员工产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凝聚成巨大的内部向心力。企业文化在发挥行为引导和约束力的基础上,可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对员工的激励作用。由于通过具有共同价值观念及目标的引导,使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念、精神状态和理想追求的人凝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企业)。在这个企业中,每个成员都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企业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积极参与企业的各项活动,主动将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联系在―起,把员工的个人命运与企业的命运联系在―起,使员工最大限度地为企业工作。

(三)企业文化对员工有激励作用

将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于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完善的激励机制可以巩固企业文化,良好的企业文化又为激励机制的实施奠定了心理基础,在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里,员工的工作业绩能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回报,既有驱动力,又有精神激励,既有规章制度的强制执行,又有关怀备至的柔性管理。使企业中人际关系和谐,员工以企业为家,无形中达到了激励员工的目的。

(四)企业文化对员工有规范和约束作用

企业的规章制度构成组织成员的硬约束,而组织道德、组织风气、企业的基本价值观则构成组织成员的软约束。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实行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是企业进行制度化管理的保障。但是,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一些新制度的推行,比如Kpi绩效管理、绩效性薪酬方案等等,员工们并不能很快适应,甚至由于会影响其短期利益而产生抵触情绪,此时就需要利用这种软约束,可以缓冲和促进人力资源管理中具体制度更好的执行,减弱硬约束对职工心理的冲击,真正产生出管理效益来,从而使组织成员的行为趋于和谐、一致,并符合组织目标的需要。

(五)企业文化对员工有融合和扩散作用

企业对员工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其自然而然地融合于团体之中。企业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只要被员工所接受,就会在员工心里产生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员工就会恪守企业的基本价值观,以一种本能来履行企业的行为规范,并且经常检点警示自我反省、审视自我。企业文化不但对企业本身,还对社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优秀的企业文化不但能够形成以企业为核心的凝聚力,而且能够形成独有的企业文化竞争力,向企业以外的社会进行扩散辐射,提高企业的知名度。

四、结论

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篇6

关键词:国企民营化;内部管理弱势;文化管理

一、国企民营化后文化管理普遍弱化

国企民营化后,经营自主性和灵活性空前提高,有些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力明显增强。如,沈阳某改制后的企业,为迅速适应市场的发展,已成功实现了由原来的低端品牌市场地位,向中高端市场地位迈进,提升了企业形象,增加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但通过对沈阳一些国企转制后运行情况的调查发现,一些具有优良传统和历史声誉的企业,由于其核心价值取向的走偏,片面注重经济效益,许多经营者为尽快获取市场地位,把主要精力放在维护外界关系、开拓市场业务等外部管理上,而用来处理内部管理的时间和精力则较少。内部管理规范性、科学性、计划性、先进性不足,企业管理决策主观性、随意性强,致使一些国企转制后原有的信誉优势、文化优势、市场基础正在减弱,影响了转制后的发展速度和市场竞争力。

(一)战略管理弱化,员工信心不足

目前,多数国企民营化后没有考虑长远发展规划,企业未来发展战略目标、现在怎么做,干部员工都不很清楚,多数员工对改制后前景不看好,对企业发展缺乏信心。即使一些企业做了有关长远发展的规划,但由于缺少总体定位,而且对规划进行传播、执行力度不够,致使规划流于形式,仅停留在个别领导者的头脑中。即使有的企业制定了一些战略,但战略贯彻与实施不到位,多数员工不知公司今后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主要措施,企业管理经常处于动荡之中,员工积极性受到抑制,也影响了企业的稳定发展。

(二)理念文化管理弱化,管理效率不高

理念文化包括企业使命、愿景、目标、价值观、工作作风、行为准则等,是指挥企业各项活动的“大脑”,也是支撑企业迅速发展的“树根”。理念文化只有通过有效的管理,通过理念文化内部普及过程,即理念行动化、制度化、视觉化过程,使理念文化融入员工的头脑中,体现到员工的行动上,才能真正实现企业的自觉化管理,才能发挥理念文化应有的功能。沈阳一些国企民营化后,重经济指标忽视人本管理,重商品销售任务忽视员工人本管理和使命、精神激励。尽管目前一些国企民营化后已总结出具有一定特色的理念文化体系,企业文化建设已开始,但理念文化多停留在口号上,没有形成企业自觉的管理手段,理念与制度结合并对员工行为的约束和指导还很薄弱,员工的潜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一些企业仍存在员工人浮于事、效率低下等弊端。由于理念管理薄弱,企业凝聚力较弱,市场竞争力不高,导致企业营销成本增加等问题。

(三)制度管理弱化,员工干劲不足

目前,多数国企民营化之后,一方面是制度管理老化,制度管理仅限于对员工基本的行为要求,激励性制度缺乏。另一方面,一些已建立起来的制度执行力较弱,约束力较差。即使没有按照制度执行也没有相应的处罚措施,制度管理流于形式。如,沈阳的一些国有企业民营化后,制度体系多是十多年前建立的,而且制度体系不完整。

(四)人本管理弱化,员工素质有待提高

国企民营化之后,首先注重的是生存,强调企业经济效益,而对企业员工的职业发展、心理需求了解不够,员工整体素质不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主动性、创造性有待挖掘。如,沈阳的一些转制企业,由于私营企业的利润直接和老板利益挂钩,所以压缩一切可以压缩的成本是大部分私营企业的做法,不仅员工工作环境、生活福利没有被重视,没有随着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得到改善,而且满足员工文化需要的活动欠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员工工作热情。另外,在培训精神文化需求、自身素质提高方面也关注不够,如沈阳转制后的一个企业对现有员工培训多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出发点,侧重商品销售技巧方面的培训;对干部、员工的考核也多片面强调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而对企业文化、企业信誉、个人素质要求则较少。

二、问题的成因

(一)经营者对文化管理认识有偏见

一些转制后的中小型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还停留在企业文化建设只是搞搞活动而已、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经营关系不大的阶段,并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属于党委的事,与企业老板无关,搞企业文化建设费力、费钱,没有抓经济效益实惠。所以,没有领导者参与和重视的企业文化建设,最终也只是停留在口号、文字上。由于没有文化支撑,企业的经营模式就会显得肤浅、游离不定,不能形成有效的竞争力。

(二)缺乏激励机制

转制后企业的员工年龄多偏大,缺少先进的管理理念。但他们富有合作精神和吃苦精神,方方面面的潜能有待发挥,需要企业创造有利于创新和调动积极性的工作氛围,以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协调统一。但一些国企转制后,由于把过多精力放在扩大销售上,重心多集中在如何激发销售人员积极性,多销售产品,甚至不顾及企业形象,而对企业其他部门的管理人员,尤其是一线员工缺少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致使企业中经常出现生产部门、技术部门与销售部门的行动不一致。遇到冲突就需要开会、当面协调,转制后的企业又承袭了民营企业的人治、经验管理的弊端,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转制后企业的发展速度。

(三)人本管理不彻底

贯彻人本管理是调动员工积极性、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形式。视员工为顾客就要以了解员工、尊重员工为前提,不仅注重员工工作任务的完成,更注重员工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等个性化需求的满足;视顾客为上帝就要将顾客看作亲人、朋友,真心沟通,用心服务。目前,一些转制后的企业,仍存在把人看做是“物”的思想,有养活员工的错误认知。有利于员工成长和激发员工创新精神的制度体系还没有形成,致使一些员工越来越“懒惰”,回归到了国企开始时的“等、靠、要”思想状态,企业效率下降,产品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弱化。同样,对外部顾客的不够重视和尊重,多注重物质利益,通过感情沟通、产品和服务满意、理念满意、形象满意等满意度的提高,实现客户忠诚的策略和机制很少。

(四)企业沟通机制不健全

由于一些中小型企业转制后决策简单化,原有的谈心制度、走访作风等密切干群关系、充分发扬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越来越少。员工与企业老板有距离,部门之间缺乏沟通、缺少主动合作。一些企业尽管下属尊重领导但对企业忠诚度不高,一旦有更高的利益就会跳槽走人。

总之,国企民营化文化管理弱化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缺少统领各项经营活动的灵魂,企业的各项行为、相关制度人文性不够,没有使员工乐于接受、形成自觉管理氛围的有效管理手段。转制后的企业需要以先进的文化理念去塑造人,规范和指导企业的各项活动有序化、科学化,形成自觉的管理氛围。

三、应当采取的对策措施

文化管理就是从理念出发,把文化作为资源,以实现组织和个体共有化、员工和组织全面发展的目标。文化管理既强调企业中理念的主导作用,又突出理念是文化管理的始点和核心。企业文化管理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需要企业以文化建设为基础,从战略观点、系统工程角度建设企业文化,达到以理念文化激励人,实现自觉管理的目标。加强国企民营化后的文化管理,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整合企业的文化资源,传承优秀文化

实施文化管理首先要整合企业自身的文化资源,形成自身的个性文化。需要对国企原有的文化基础、市场基础进行梳理和总结后,扬长避短,形成转制后企业文化体系的基础。以文化力推动转制后企业经营机制和管理模式的转型,为提升企业的整体形象和核心竞争力,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强理念文化管理与其它管理的有机结合

企业文化是一个包括精神文化或理念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项内容的整体概念。任何一个企业文化管理的实现必须以制度文化、文化教育为主要保障条件,尤其是理念文化管理需要与制度管理、形象管理、行为规范管理等协调发展。这样,才能真正发挥企业文化“看得见的手”和“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转制后的企业在系统实施文化管理过程中,不能舍弃企业制度管理、行为规范管理等内容,应以理念文化为核心,指导企业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建设,共同发挥软约束和硬约束的作用。企业文化建设也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实施文化管理,就是要做好文化管理各阶段的工作,包括文化提案、文化调研、文化整合与战略定位、文化创意与设计,文化总结与评估等过程。

(三)文化落地,以人为本

文化落地就是将已形成的理念文化贯彻到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融入员工的头脑中,成为企业员工的行为动力。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本管理,是通过理念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到潜移默化作用,达到企业自觉管理氛围。因此,实施文化管理,重在文化落地,关键在于以人为中心。要求企业首先研究环境变化、员工需求心理的变化特征。分清重点及时满足。同时,还要从企业特点出发,着眼于全面提高员工素质,着力营造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培养人的文化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和谐的环境中完成对人的思想、精神的再塑造,使全体员工的智慧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自觉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努力工作。贯彻人本管理需要上至领导、下至中层干部、再到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和长期不懈共同努力。

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篇7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沉淀在企业员工心目中的一种价值理念,它是一种文化哲学。优秀的企业文化应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探讨了有关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背景,并提出了现代企业深层次文化建设的三个主要方面。

关键词企业文化理念管理行动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企业经营哲学,是指导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一种思想观念和行动准则。在当今产品更新换代步伐加快,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背景下,企业竞争的成败取决于企业的整体实力,而企业文化作为企业价值理念的一种体现,为企业的发展壮大,适应激烈竞争而生存将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进程中,文化的力量将愈显示出它的功能。综合国力的竞争是这样,企业实力的竞争同样也是这样。

1现代企业文化理论建设

企业文化是一种文化哲学,文化哲学的研究产生了许多的理论成果,而且中西方许多学者对文化哲学的研究成果对企业文化的建设具有相当的指导意义。中国著名学者霍桂桓曾对文化哲学定义:“文化哲学就是‘通过从哲学所具有的总体性立场和理论高度出发,运用融抽象分析和具体综合为一体的、个体主义生成论、方法论视角,对文化的生成、发展和变迁规律、文化的本质、以及文化的各种具体表现形式的互动过程加以研究,构建而成的哲学理论体系’”。国内外许多学者对企业文化的本质有过很多的表述,如美国的威廉·大内认为:“一个公司的文化由其传统和风气所构成。这种公司文化包括一整套象征、仪式和神话。他们把公司的价值观和信念传输给雇员。这些仪式给那些原本就稀少而又抽象的概念添上血肉,赋予它们以生命”。我国也有学者把企业文化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的企业文化。广义的企业文化,是指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所创造的具有自身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的企业文化就是指企业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其内容有价值观念、经营哲学、企业精神、企业道德、企业制度、企业目标以及企业文化载体等。

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已经或者正在改变企业的经营方式,改变着市场的游戏规则。在企业发展的诸多生产要素中,知识成为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性因素。企业的知识创新将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等一系列企业管理活动的中心。因此,知识经济时代的企业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尊重员工的自我价值,引导员工的自我管理。这种企业文化是一种结合时代背景,体现实际需要的创新性文化。现代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管理哲学和企业精神为核心,体现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以物质和精神为载体的经济文化。

2现代企业文化实践建设

我国的企业文化建设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许多知名企业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成型的管理理论和企业文化理念。但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建设如何更加深入?企业如何建设一种更本色而更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成了新世纪企业经营管理者值得思索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思想渗入了现代管理经营的过程之中,对形成良好的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建设优秀企业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其消极的一面。在中国企业管理中起核心作用的主要是儒家管理思想,其思想精髓是讲求“中庸”之道,强调管理伦理与道德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人的创造性。因此,在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及管理模式的过程中,既要吸取中国传统文化及管理思想的精髓,又要学习西方制度化管理的优势,实施组织化、科学化管理,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使之符合时代的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21世纪的企业面临着一个竞争加剧、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社会。企业要具有领先一步的优势,更应该在深层次企业文化建设上下功夫,我们认为,加强企业文化的深层次建设应着重以下三个方面:

(1)深化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理念。

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其思想理念,它决定着企业成员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方式,能激发员工的士气,充分发掘企业的创新潜能。理念是指企业价值理念系统的确立和共识,企业文化中最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是企业的价值理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密不可分。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可形成一套自身的经营哲学,它体现在企业的制度、产品、人力资源和创新上。企业经营哲学是经营企业的最高精神和指导思想,正如一个人的人生哲学一样,是指他对这个世界的基本看法。企业的经营哲学贯穿于企业的各个方面,形成企业文化的核心。一个企业的生命力之所在,在于它的切合企业实际、凸现企业个性、具有企业特色的企业理念力。这种理念力可在企业的管理干部与员工中形成一种统一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一种提升、一种动力。在形成企业的产品特色、优质的企业品质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经是企业成长的关键性资源。成功的企业将是学习型组织,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就必须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企业文化建设必须与建立学习型组织相结合。通过在企业员工之中深化企业文化建设的理念,形成强大的凝聚力,锻炼员工的品质与能力,培育员工的敬业与献身精神。

(2)优化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管理。

企业文化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包括建立有形的和无形的企业文化实质内容。企业文化的形成需要人的参与,而人的活动需要制度的规范与管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管理理论与实践,其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纯”理念性的东西,它应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之中。现代化的管理应该是一种文化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所形成的应是一种管理文化或制度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应当以管理为重中之重。企业文化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提供了丰富的内涵、科学的管理理念、开放的管理模式和柔性的管理手段。而管理是一种理念的灌输,是一种价值的导向,是把企业提出的价值转化为全体成员的价值共识,转化为每个员工的行为准则。企业的管理人员应首先遵守企业的管理制度,以身作则地将价值理念体现在日常管理的点点滴滴之中。一定要把提出的价值观,通过有效的制度准则贯彻下去,做不到这一点,就是与企业文化的“本源”相背离。

因此,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失去了它应有的管理效应。现代企业应优化其管理机制,以企业文化为引导、鼓励员工自我管理,自主管理,提高企业的知识创新效率和效益。

(3)强化企业文化建设中的行动,也就是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是复杂的社会存在,人性也是复杂的。企业文化建设的关键还是在于人。运用理念、加强管理、落实制度,归根到底是要调动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管理中人力资源的作用,进而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文化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对象是全部具有创造精神和能力的员工,企业管理说到底是对人的管理,文化管理也是以人为本的管理。行动准则所强调的就是企业每一层面的员工都能接受企业的价值理念,以此作为自己的工作标准,在自己的岗位上严格遵守,忠实履行,创造性地搞好自己的工作,自觉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行文化管理的着眼点在于“人”,在于人的灵魂、情感、需求、潜能和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和谐协调。而人的行动是一种自主行为,是一种自主实行企业核心价值理念的行为。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主体作用,不仅是指理念形成过程中的出谋划策,积极参与,而且更应该是他们凭借其丰富知识、能力和优良品质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中所迸发出的能力与优势。行动力的建设,不仅有目标管理的方式,还应形成一套创新激励机制。如海尔的“创新文化”,就在于创新已渗透到了每位员工的行动中,在于每天有两项专利的发明创造。宝钢的“用户满意工程”,就在于通过推行“用户满意管理”,形成“我的下一道工序就是我的用户”的共同认识和运行机制。这就是企业文化的魅力,这就是企业文化的追求。

总之,企业文化的建设应跟随时代的潮流,融入传统文化的精华,突出企业的特色,建设一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具备强大凝聚力的核心企业文化。

参考文献

1霍桂桓.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哲学研究初探[j].哲学动态,2000(4)

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篇8

(一)要准确把握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着眼于树立全行统一的企业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塑造商业银行品牌形象;着眼于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着眼于弘扬和培育团队精神、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奉献精神,全面增强全行的亲和力、凝聚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着眼于为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金融企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持,是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精神实质和本质要求。它要求我们在工作指导和具体实践中,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保持先进性,使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充满活力。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所着力锻造的文化特色、文化优势、文化力,是亲和力、凝聚力、创新力和竞争力的有机统一。那种把“企业文化”理解为“亲情化”文化、“家族式”文化、“庭院式”文化的想法,显然是迫切需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二)要正确领会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基本涵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其自身的企业文化应当是具有行业特色、鲜明个性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制度规范、行为准则和品牌形象的总和。也可以说,它是全行员工认同、信奉并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因此,从形式上看,它属于思想范畴的概念,是法人及其全体员工的价值理念;从内容上看,它反映了本行的全部经营管理活动的价值理念,是本行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在人的价值理念上的反映;从性质上看,它不只是一般信奉或者倡导的价值理念,而是要付诸于实践的价值理念;从属性上看,它是企业法人的价值理念,也就是本商业银行的灵魂;从作用上看,它是规范、约束经营管理活动和员工行为的价值理念,是着眼于解决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正因为如此,那种把“企业文化”仅仅当成口号、标语、企业标识,或者简单地认为“企业文化”就是政治思想工作,甚至以文体活动代替“企业文化”等,显然是迫切需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三)要深刻认识企业文化就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家、银行家、经济学家、管理学家认为,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员工的精神支柱,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行动指南,强有力的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及其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企业作风、经营管理理念,反映了商业银行的企业愿景和理想信念,体现了商业银行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品格,全体员工一旦由认知、认同、信奉,进而转变为自觉意识和实际行动,那么所形成的企业文化力量,不仅将深深熔铸在商业银行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而且会使该行的核心竞争力不断得以增强。全体员工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应当深刻认清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积极推进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本行的核心竞争力。那种把企业文化建设视为“软”任务,说起来是“核心竞争力”,做起来是“边缘化”;认为“紧抓松抓,多抓少抓,有人抓无人抓,无碍大局”,或者仅仅当成分管领导和具体部门的工作,甚至还停留在“口头上、文件上、墙壁上、广告上”等,显然是迫切需要加以克服和纠正的。

二、要在自觉实践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上下功夫

国内外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企业文化不仅是企业决策者倡导、全体员工共同信奉的价值理念,更重要的是将价值理念付诸于实践。也就是说,企业文化要真正地指导企业制度的建立、战略的选择,规范、约束企业的运行行为和员工的行为。那么,看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能否充分发挥其导向、凝聚、激励、约束、协调、辐射等功能,关键是要靠全行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和广大员工自觉实践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

(一)要建立健全与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体系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这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贯彻落实价值理念的根本保证。一方面,要使企业文化制度化。通过诊断、修改、提炼、创新、充实、完善等具体的工作过程,使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在、渗透在制度安排、战略选择、经营管理之中,使制度更加科学、规范、严密,合法合理合情,更加便于操作。另一方面,要强化制度至上的理念,形成依法治行、严守规章的文化氛围。要经常查找制度与企业文化理念相悖之处,以不断改进、完善制度,进而促进制度的全面落实和制度文化的发展。此外,还应逐步建立健全企业文化建设实施工作的具体制度,如发展规划制度、培训推广制度、检查考评制度、信息宣传制度等。

(二)要在业务活动和员工行为之中充分体现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尤其是要把价值理念融入到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流程和岗位要求之中。这是企业文化的功能、作用能否得以充分发挥的关键所在。企业文化与业务工作的关系,如同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与人如何做人做事的关系,人的思想、品格、血液与人的言论、行为、肢体的关系一样,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是一个整体的不同范畴,任何时候都密不可分的。那种认为企业文化与业务工作是互不相干的,是游离于经营管理活动之外而独立存在的,甚至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置企业文化于不顾的,正是落后文化的惯性思维及具体表现,需要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着力加以克服和纠正。

(三)要紧紧围绕促进改革等艰巨而复杂的重要工作建设企业文化。这是我们党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培育民族精神的一条成功经验。几十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特别是在面临艰难困苦、重大风险、乃至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善于变挑战为机遇,在创造辉煌业绩的同时,培育和形成各具特点的精神财富,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大庆精神、98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不断丰富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当前,商业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正在实施的综合改革,无论深度、广度还是难度都是空前的,这无疑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严峻的考验。怎样变挑战为机遇,在推进改革的实践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首先,要正确认识改革与企业文化建设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企业文化为改革提供思想引导、理念基础、文化支撑;改革为企业文化建设创造新的机制、载体、制度。改革与企业文化建设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把商业银行办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金融企业。其次,要正确理解、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是深化机制、制度改革,越是面临企业重大转折,越需要自觉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并通过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措施和行动加以贯彻落实。

(四)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应当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积极倡导者、优秀组织者和自觉实践者。这是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决定性因素。企业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基础因素;他们的身体力行、积极倡导是企业文化确定、形成的重要推动力;他们的学习能力、战略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应变能力是企业文化丰富、充实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凡是成熟的、优秀的企业领导者、管理者必然懂得、重视、善于抓企业文化建设。作为商业银行的各级领导者、管理者,应当带头学习、深刻领会企业文化的科学内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增强自觉意识、责任意识、实践意识、表率意识,坚持在经营、管理、决策、用人、分配、服务等具体工作中,自觉实践企业文化及其价值理念,努力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倡导作用、典范作用、推动作用、创新作用。

三、要在不断创新的过程中丰富和发展商业银行企业文化

创新是现代商业银行活的灵魂。创新是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命力所在。只有坚持与时俱进,不断推动文化创新,使商业银行企业文化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世情、国情、行情,才会在先进文化的指导和推动下,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的银行员工队伍,进而带动和促进制度、管理、技术、产品、服务等各方面的创新。

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篇9

【关键词】经营管理;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发展

一、企业文化的属性

企业管理大致经历三个阶段: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企业诞生之初,采取的是经验性的、效率低下的经验管理。科学管理使管理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八十年代,随着日本企业的崛起,人们注意到了文化差异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进而发现了社会文化与组织管理的融合--企业文化。它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管理人将其在企业创业阶段关于经营理念、基本假设等达成的共识用于教育新成员,并在此过程中将全体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方式进行整合成统一的价值体系和行为准则,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管理模式,以文化的力量推动企业的长期发展,兴起了文化管理。科学管理将管理对象作为"经济人假设",文化管理将管理对象作为"社会人假设"。文化管理阶段并不是没有经验管理和科学管理,科学管理是实现文化管理的基础,经验仍然是必要的。只是由于到了知识经济时期,人更加重视实现个人价值的实现,所以,对人性的尊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企业管理要以人为本。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发展战略和企业制度的关系

企业文化是企业制度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在员工价值理念上的反映,是保证企业制度与企业经营战略实现的重要思想保障。企业文化理念是在传承企业优秀文化传统,并经过对企业整体运作情况进行系统梳理,挖掘、整理、提炼而形成的企业愿景、企业使命、宗旨、核心价值观和企业精神等基本价值理念,这要求企业和员工在安全生产、经营管理等一切行为当中都应该遵守和履行。企业是人的组合体,任何人的行为都会受到自身思想的指导和约束,因此,企业文化作为每个企业员工的一种价值理念存在,当然就会对企业员工的行为发生应有的作用,这种作用既能激发企业活力,也能约束企业行为。当员工在价值理念上对企业制度安排和企业发展战略的选择认可的时候,才能内在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才会自觉主动地执行企业制度、贯彻企业发展战略,企业才能最终保证企业制度和企业经营战略的有效落实。企业文化也会对企业制度的形成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选择有一种引导作用,因为人的价值理念支配人的选择及行为。正是因为如此,所以企业文化的创新,必然会带来员工价值理念的创新,而这种价值理念的创新,会推动企业制度和经营战略的创新。

三、供电企业文化建设现状

(一)企业文化建设取得较好的效果

近年来,国网公司系统所属供电企业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四统一"要求,通过聘请咨询公司进行企业文化调研诊断、人员培训、选树典型、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国网公司的企业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在员工中逐渐得到认同。企业文化的战略引领、凝心聚力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

(二)企业文化落地存在的问题

1.对企业文化的管理属性认识不清。营造氛围是企业文化的功能之一,但如果只是通过抓宣传、树典型,以及开展系列文化活动,只重视宣传载体,这样既给员工一种错误的导向,也无法体现出企业文化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殊属性和强大的管理功能。

2.没有将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管理有机结合。企业文化是软管理,制度管理是硬管理。制度的制定要体现企业文化的理念内涵,而企业文化所宣扬的应该是制度管理所想达到的目的,否则两者会各说各话,甚至出现相互抵触。

3.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发展未能有效结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有的企业只是将企业文化作为一种单项工作,没有从企业的经营管理、优质服务、安全生产,以及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高度来认识和建设。

4.各级员工作用发挥不充分。企业的领导层对理念的主动宣传和践行不够,榜样作用发挥不充分,引不起员工应有的重视;中层管理者不能将企业文化理念落实于管理环节中,基层员工不能将理念落实于具体工作中。

四、注重企业文化落地的方式方法

企业文化的落地,不仅需要成立组织机构、制定规划、做好宣传、进行检查评比等常规工作方式,更要和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做到相辅相成,才能使员工对企业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做到"知行合一"。

(一)企业文化落实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企业文化理念与管理的目标和方式的一致性,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基础。否则就成了理念说一套,工作另一套,会让职工陷入迷茫。国网公司通过企业文化的先导作用,推动其市场的开拓。在积极践行"四个服务"的宗旨和"真诚服务,共谋发展"的服务理念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你用电,我用心"的大众品牌口号,唤起了客户的感情共鸣,很好地激发了广大消费者的认同感。国网公司构建"三集五大"体系、加快建设坚强智能电网、落实"三个百分之百"要求、实施"塑文化、强队伍、铸品质"供电服务提升工程等系列决策和措施,都是把企业价值理念落实到经营管理、电网建设、安全生产工作、优质服务等各项工作中,使得企业文化理念落地与企业中心工作推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二)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的高度统一。没有文化引领的制度是没有导向的,没有制度支撑的文化是没有力量的。制度管理属于企业文化建设的中间层,是通向文化管理的现实桥梁,是将企业核心价值观融入企业管理的有效途径。把无形的企业文化通过有形的制度载体固定下来,在有形的管理制度中渗透出企业文化的内涵,以企业文化建设的优秀成果促进企业管理机制和制度的完善、创新,是企业文化落地的重要因素。

(三)通过特殊的事件或特定的仪式强化理念的入脑入心。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住企业发生重大事件的契机,通过特定的仪式强化对企业理念的记忆,对员工思想认识形成强烈冲击,使员工对企业文化理念产生深刻的理解和高度认同,是将企业理念精神融入和体现于管理的有效方式。汉中供电局在组织抗震救灾、抗洪抢险突击队奔赴一线,和抢险队员凯旋时,都要组织授旗和欢迎仪式,使得突击队员和广大员工切身感受到企业服务党和国家大局、服务广大客户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感,有效推动了企业理念的落地生根。

五、发挥各个层面员工的作用

员工是企业的主体。企业文化是企业和全体员工共同认同并遵守的价值理念。由于企业各层面员工从事的工作不同,其在文化落地中的作用也不一样。

(一)领导层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是企业文化落地的首要因素。企业文化所具有的管理职能,决定了领导者必须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之中。海尔张瑞敏就自己所充当总裁角色曾说,"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如何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企业领导层在企业文化建设中起着创造者、培育者、组织者、示范者、激励者的角色。企业实行的是什么样的管理模式,有什么样的管理特色,这是由领导者来决定实施的,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执行必将体现出文化的烙印。这就决定了应该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文化氛围。领导者还要不断反复地宣传企业的核心价值体系,这样才能够引起各级管理层足够的重视。当然身教重于言传,领导层带头践行企业理念,将会更有效推动文化落地。

(二)干部职工队伍要在企业文化落地中起到主力军的作用。全体员工对企业理念的理解认同与身体力行,在自己的岗位上认真高效、保质保量完成好每一项任务,才能体现文化的落地。这需要全体员工积极参加有关培训和活动,深化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清楚认识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明白企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从而也清楚自己的未来和希望,进而潜移默化的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企业的发展中,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共同成长。

(三)负责企业文化建设的管理者要发挥好承上启下的作用。首先要组织领导参与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使领导将思考企业未来发展与制定企业文化建设策略有机结合。还要深刻理解企业领导对企业发展规划的思路、企业发展战略,倾听领导如何使企业运营和管理更为有效的思考,并将企业基层信息准确充分地反馈给领导层。要倾听中层管理干部为主体的执行者在贯彻执行企业管理思想过程中的做法和困惑,倾听基层员工的基本需求及对企业管理思想的看法和建议。在企业有重大活动,或发生管理变革时,要特别注重以员工乐于接受的方式弘扬核心价值理念体系。

六、注重企业文化土壤的培养。

先进的传统文化、社会文化,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浓厚的绩效导向氛围都是企业文化落地的必需土壤。

(一)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增强责任意识和团队精神。企业文化提倡的种思想,许多都可以在中国历史上找到萌芽或渊源。传统儒家学说中所强调"天地之性人为贵"或"人为万物之灵"的思想,儒家道德精神的"五常"学说(仁、义、礼、智、信)是中国价值体系中的最核心因素,这些都在许多企业理念体系中应得到成分的体现。只有做好和先进社会文化的对接,体现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企业发展规律的文化理念,才有可能落地生根。当代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员工的积极性和企业的凝聚力,而培育团队精神是企业文化群体意识的要求。同时,要给个人以充分发挥自己才能、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和机会。这样,个体意识就能融汇成群体意识,从而形成团队精神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有义务承担社会责任,既要注重企业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坚持"合义取利",大力宣传这些积极、优秀的文化因子,是企业文化落地必不可少的内容。

(二)推进绩效管理,强化有效沟通。如果把企业文化比为"外界激励的频率",员工的内心就是"系统频率",要实现频率的一致,就必须实现双向的交流与沟通,让员工清楚企业需要他们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让领导清楚员工在想什么、怎么想、有什么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步调的一致,也就是共振中频率的无限接近,这也是实施绩效管理的主要目的。实现自上而下的沟通和自下而上的反馈,在双向的沟通与反馈中消除文化阻隔,是企业文化落地生根的土壤。企业文化对绩效管理体系的实施、运行起一种无形的指导、影响作用。而企业文化最终要通过企业的价值评价体系(绩效管理体系)、价值分配体系来发挥其功能。

企业文化管理理念篇10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中表现出的模糊性,源于人们对企业文化内涵和领域的宽泛化理解。明确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有助于避免出现对企业文化认知的偏差。文章试图从社会学角度,从道德层面阐明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为人们准确认识企业文化的本质提供参考。

企业文化已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然而人们在认识到企业文化重要性的同时,却常常对它本身的认识模糊不清,导致在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出现偏差。出现这种情况,与人们对企业文化理解得过于宽泛有重要关系。任何管理形式都有它特定的内涵和领域,超越了这一界限,就会产生认知上的偏差。因此,准确理解企业文化的内涵,厘清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之间的关系,从道德层面上看待企业文化,对人们准确理解企业文化的本质是十分有益的。

一、企业文化有特定的内涵

企业文化研究中常见的现象是内容过于宽泛,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企业,与把企业文化看作是企业的管理方式,二者是有区别的。前者属于广义的企业文化,后者属于狭义的企业文化。问题在于广义的企业文化概念常常对人们准确认识管理中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造成困惑:企业文化似乎成了无所不包的概念。任何一种管理方式一旦到了无所不能的程度,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就必然是模糊不清的。其实,企业文化是有特定内涵的。

1.从管理发展历程看企业文化的特定内涵

从管理科学发展的历程看,每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都有它特定的研究范畴,并不存在“包罗万象”的一般管理。从早期以泰勒和法约尔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通过“时间动作分析”和“管理原则”,致力于提高工人的劳动效率和组织效率;到后来以梅奥、马斯洛等人为代表的“行为科学理论”,通过满足人的社会、心理需求,来调动工人的积极性;20世纪70年代,以巴纳德和西蒙为代表的现代管理学派,通过提出“社会系统理论”和“决策理论”等,着眼于现代组织的系统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

20世纪80年代,以威廉·大内等人为代表的企业文化学者,在其代表作《理论》、《企业文化》等著作中,提出了以“价值观”为核心内容的企业文化理论。企业文化理论主要着眼于解决企业中人的精神世界方面的问题,用共同价值观来统一企业员工的思想,使员工关心企业,增加企业的凝聚力,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里的文化内涵是显而易见的,是企业文化理论不同于以往管理理论的明显特征。因此,企业文化的内涵从一开始就定位于员工的思想领域,解决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以及员工的内在驱动力问题。

2.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员工思想领域的问题

在企业文化理论产生之前,企业是通过企业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建立企业秩序的,这包括企业的领导体制、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例如通过部门和岗位职责来明确员工的责任;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行为和工作方法,通过标准和程序来确定工作内容,等等。然而,组织和制度虽然能够约束人们的行为,却不能约束人们的思想,在员工的思想领域管理存在空白。人们来到企业不仅仅是为了谋生,还有精神需要,有思想追求,有归属感;人们在企业也不仅仅满足于被动工作,还要有主动精神,发挥创造性。企业仅依靠组织和制度并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在处理员工和企业的关系,形成企业向心力,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存在局限。

企业文化旨在通过建立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规范来统一员工的思想,形成“上下同欲”的共识。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能够把员工从一个“社会人”逐渐变为“企业人”,解决归属问题。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对新员工都要集中培训,灌输松下的价值理念,使之先成为合格的“松下人”,然后再造松下的产品。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还能够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深度挖掘人的潜在价值。如日本企业广泛开展的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员工自发地组织质量管理小组开展质量攻关活动,提合理化建议。这是企业单靠组织和制度无法办到的。有些企业虽然赚了钱,却没有造就一个属于自己的企业,原因就在于没有解决好企业中“人”的问题,未能形成员工与企业荣辱与共的局面。

3.企业文化主要解决企业发展中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问题.

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的作用是广泛和深远的,然而归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个主要方面:企业发展中的凝聚力和生命力问题。企业能否做大,原因很多,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是能否建立统一的价值观。当企业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时候,企业除了用组织和制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还需要通过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来统一员工思想,形成凝聚力,做到大而不散。如海尔公司在其多元化的进程l中,每兼并一个新企业,总是企业文化先行,通过输入海尔文化来统一新企业员工的思想,这是它不断壮大的精神保证。麦当劳对它遍布全球的3万多家分店用统一的价值理念进行规范,这也是它兴旺发达的有力保证。

企业发展的另外一个问题,是能否长久。企业要长久发展,通常要解决三个方面的文化问题,第一个是企业之魂的问题,即是否有指导企业发展的正确的价值理念:企业如何正确对待员工.、对待顾客、对待经营伙伴,对待社会等;第二个是员工的归属问题,即能不能用正确的价值观念统一员工的思想,形成凝聚力和创造力;第三个是企业领导人的更替问题,当一位创业者领导企业走向成功后,在他身后能否留下文化遗产。文化是可以传承的,原来的领导人不在了,但只要他创建的文化还在,企业就能长久。像松下这样的知名企业,其创始人离去后仍能健康地发展,正是文化的传承作用使企业长而不衰。

二、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

造成人们对企业文化认知困惑的另外一个问题,是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长期以来,很多教科书把企业文化结构归结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三个层面。这显然是把企业制度看作是企业文化的一部分。这就涉及一个问题,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

1.企业文化结构带来的困惑

企业文化通常被认为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遵守和信奉的基本价值观、基本信念和行为规范。这是通常所指的狭义的企业文化概念。企业制度是为建立企业秩序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它们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本文认为,把企业文化结构归结为精神层、制度层和物质层的表述,仍然属于广义的企业文化概念。按照广义的概念,企业管理中的几乎所有问题都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加以研究,这本身无可非议,但它容易造成人们对管理中企业文化认知的困惑-.-企业文化也包括企业制度,它们岂不成了一回事?要厘清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的关系,仅从管理学本身并不容易说清楚,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加以分析。

2.从社会学得到启示

按照社会学的观点,一个社会要建立稳定的秩序,通常要有一套约束人们社会行为的规范体系,主要表现在三个层面:法律、道德和习俗。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对那些试图违法和违法的人实行威慑和制裁,以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这是约束性最强的一种行为规范。与法律相比,道德调整人们社会行为的范围更加广泛,法律管不到的地方,道德可以管;道德不具有强制性,它靠社会舆论干预不道德的行为从而形成一种约束力,通过人们的内控行为进行自我约束。对维持设会秩序来说,道德更为重要。在法律和道德之外,约束力最弱的是习俗,也称风俗习惯,它不像道德那样具有是非、善恶和对错的评判标准,而是长期以来逐渐形成的,对人们相互沟通、交往、共同生活有一定的约束作用。整个社会正是由这一套约束体系维持着基本的秩序。

企业作为社会的基层单位,也是一个小社会;要维护组织的一致性也会有一套适合其自身发展的约束体系:企业制度、企业文化和非正式组织关系。与社会的法律相对应,企业组织也需要一种具有强制性的企业制度来维护组织的秩序,如通过组织机构确定其成员的职责、通过规章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和办事规则。为了严明纪律,对违反制度的组织成员要追究责任和予以处罚。无论何种行业,要维持企业正常的秩序,都需要制定相应的企业制度来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行。这是所有企业都具有的,不同的只是制度的完备程度和执行力度的差别。

然而,在企业组织中通过严格的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只是建立企业正常秩序的基本途径。正像法律有局限性一样,企业制度并不能约束企业员工的所有行为,特别是在人们的思想领域,仅靠制度的强制性并不能奏效。这就需要通过企业文化来实现。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价值观是企业成员对事物或行为的好坏、善恶、对错的一致认识。这与社会道德具有相似的性质。道德通过扬善弃恶来约束人们的行为符合道德的规范要求;企业文化则是通过正确的价值理念来统一员工的思想,使之行为符合企业规范的要求。除此之外,与社会习俗相近的是企业的非正式组织关系及其传统习惯。

3.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不是一回事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正像法律与道德不同一样,企业制度与企业文化虽然有紧密的关系,但二者不能混为一谈。企业制度通过带有强制性的规范来约束员工的行为,体现的是一种“硬性规定”,其作用是直接的,企业文化则是通过价值观念来统一员工思想,产生的是一种自觉的行为,其作用是间接的,它以人们的思想作为中介;企业制度所要达到的是维护企业正常的工作秩序,以提高工作效率,企业文化所要达到的是员工与企业同心同德,增强凝聚力、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制度的执行需要监督,文化管理则省去了监督的环节。

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是在同一管理领域的不同层面:企业制度表现为一种“硬管理”,是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企业文化则表现为一种“软管理”,是其上层建筑,着眼于深层的企业建设;没有健全的制度化基础,不会有完备的企业文化,不可否认企业制度对企业文化有保证和支撑作用,但不能因此而将它们看作是一回事。几乎所有的企业或多或少都建有企业制度,但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建立了企业文化。缺少文化的企业仅仅建立了企业的正常秩序,体现的是一般境界的管理状态;而只有建立了深厚文化的企业才真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境界。

三、企业文化具有道德属性

道德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对建立社会秩序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与法律相比更强调自觉,因而德治社会高于法制社会。同样,对于企业来说,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用价值理念管理企业,要比企业制度有更高的境界。认清企业文化与道德的关系,对于企业文化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企业文化与社会道德具有相同的性质

道德作为一种意识形态着眼于人们的思想领域,通过道德观念来发挥作用。企业文化则着眼于企业员工的思想领域,通过价值观念来发挥作用道德具有是非、善恶和对错的评判标准,企业文化的价值观则是企业成员对事物或行为的好坏、善恶、对错的一致认识,二者的评判标准是相近的。道德与企业文化不同的地方在于,道德观念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标准是相同的,企业的价值观则因企业不同、取向各异表现为不同的理念。例如,惠普的价值观是“尊重和关心每个员工”,诺世全的价值观则是“服务顾客重于一切”,而沃尔玛则是把“超出顾客的期望”作为自己价值理念的。正是这种不同的价值取向把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别开来,彰显出不同的企业个性。

道德的规范功能是通过社会舆论对道德的干预由内化而起作用,即通过反复不断地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是非、对错的评价,逐渐在人们头脑中形成一定的道德观念,进而成为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内在标准。企业文化本质上也是一种约束,它把人们观念各异的思想统一到企业共同的价值标准上,其发挥作用的过程与道德相同:企业文化通过营造价值一致的企业环境氛围,形成组织舆论,对违反企业价值观的行为进行干预,通过不断的是非、,对错的评判,使组织成员逐渐形成企业倡导的价值观念,成为他们自我约束的内在标准,进而变为自觉的行动。让员工自我约束是企业文化的本质,这与道德的本质是相同的,也是文化管理高于制度管理的标志所在。

2.认识文化管理具有道德属性的意义

把文化管理与道德约束相比较有助于认识企业文化的本质,扩展文化管理的视野,从社会道德规范的视角来看待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定位,而不是把企业文化看作是一般的企业道德问题。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微观环境,它也会像社会那样存在不同的管理层面,企业文化与企业制度有其各自的功能领域,二者不可混淆。因此,需要明确这样一种认识:忽视文化管理的企业存在管理上的重大缺失,它会形成企业制度之外领域的管理真空,从而忽视解决企业中的“人”这一根本问题,为企业发展留下隐患。

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一种道德约束,就要把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的其它内容相区别,把文化管理的焦点聚集到企业员工的思想领域,重点放在统一员工的价值观念上,着力解决员工的归属感、主动性和创造性问题;着力解决企业发展中的凝聚力和生命力的问题。避免将文化管理泛化为一种普遍适用、无所不包的管理形式,澄清人们对企业文化的模糊认识。思想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的思想观念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企业要把员工的思想引导到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上来,通过价值理念渗透到日常工作中去。

将企业文化看作是一种道德约束,还要把文化管理与企业制度管理区别开来。企业制度的强制性(对行为的直接作用)与企业文化的自觉性(对行为的间接作用)是将二者区别的基本标志。在建设企业文化时,要把那些属于价值理念的内容与约束人们行为中带有硬性规定的内容相区别,厘清它们之间的界限。在加强企业制度建设的同时,完善企业文化建设,形成以行为约束为主和以思想约束为主两个层面的规范体系,二者互为依存,相互促进,把制度的强制性和文化的自觉性有机地结合起来。